-
精美绝伦!80000+国潮插画灵感参考素材宝库「数字文物库」
UI交互 2022-10-18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国潮插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插画风格之一,精致华丽的风格受到很多国货品牌的青睐,此类插画也在海报、包装、文创等等商业领域有广泛的运用。知名国潮风插画师特浓 TN 的作品国潮风插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传统古建筑、书法卷轴、山水、瓷器、珍宝等。而插画师若想...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国潮插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插画风格之一,精致华丽的风格受到很多国货品牌的青睐,此类插画也在海报、包装、文创等等商业领域有广泛的运用。
知名国潮风插画师特浓 TN 的作品
国潮风插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传统古建筑、书法卷轴、山水、瓷器、珍宝等。而插画师若想精致准确地描绘出这些元素,自然少不了要找相关的灵感参考。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个专门展示相关文物的灵感宝库 —— 数字文物库,这个网站由 故宫 博物院创立,收录了8万多件精美绝伦的古代和近现代文物。浏览其中的资源不仅可以获得插画创作的灵感,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和提升自身审美。
2000套高清资源免费下载!传统文化设计灵感宝库「书格」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了 3 类书法字的资源,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好评。
阅读文章 >
数字文物库 网址直达: https://digicol.dpm.org.cn/
数字文物库网站由 故宫博物院 创立并运营,以图片的方式分类细致地展现了 83006 件故宫馆藏的珍贵文物,并会根据年节变化推出不同主题的文物专题。
数字文物库内的文物种类非常全面,国潮插画中的常用元素如瓷器、珐琅器、珠玉首饰、服饰、中式家具、中式文具等在其中都能找到很好看的参考,而绘画文物中鸟兽、植物、建筑等的画法和配色也能给我们的插画创作带来灵感。
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网站还有非常便捷的筛选功能,支持按分类、按朝代、按颜色和直接使用关键词搜索,可以多选和交叉选择。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先在朝代里同时勾选明代和清代,然后在分类里选择瓷器,最后在颜色里选择红色,综合下来就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文物库网站中资源的著作权,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文本、图片、链接等均为故宫博物院所有。网站内容可以访问进行个人研究,但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以网站的图片仅限大家作为插画的参考,千万不要将图片直接商用。
故宫博物馆其他资源
除了今天为大家推荐数字文物库,故宫博物馆的官网和其推出的 APP「每日故宫」也是非常不错的国风插画参考灵感源。
故宫博物院官网( 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是一个综合网站,其中也收录了馆藏文物的信息,且相关资料更全面 —— 有文物基本信息介绍、多角度照片甚至是3维视图,但是搜索筛选起来不如数字文物库直观方便。
明代文物“掐丝珐琅菊花纹螭耳熏炉”的三维视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每日故宫」APP 界面设计精巧,每日固定更新一件故宫馆藏的文物,有照片及相关背景介绍,还有很多不同主题的文物的专题,喜欢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每日故宫」APP 界面展示
相关资源推荐
如果你喜欢国潮插画并想学习如何绘制,欢迎在优设网或者 优优 教程网上搜索“国潮插画”或者“中国风插画”,有超多免费的资源和入门教程随你取用!下面是我觉得非常不错的 2 类资源:
国潮风插画教程:手绘教程!6步教你绘制爆款中国风商业插画 https://uiiiuiii.com/draw/1212424978.html 国潮插画必备!超全面的书法字资源 https://www.uisdc.com/calligraphy-font-resources 好啦以上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国潮风插画灵感参考资源,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有关于本文或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回复~
推荐阅读:
这五位顶尖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地图插画专题) 大家好呀,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地图素材资源的时候,提到一种优化地图的思路是使用插画类地图,而在插画类地图中矢量地图在创作上比手绘地图更加简单高效。
阅读文章 >
9 个效率逆天的PS画画工具!见谁都想安利! Hello 大家好我是优设插画营的@日米 Rimi ~ 这次给大家带来 9 个实用画画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绘画效率,PS 和 Procreate 皆可用。
阅读文章 >
-
从桌面组件到灵动岛,深度回顾「小组件设计」的前世今生
UI交互 2022-10-18今天我们以“小组件”作为一条线,好好聊聊 PC、移动端这么多件和提效相关的动作。更多设计历史回顾:「深色模式」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一篇里了从2019年下半年iOS 13的发布开始,「Dark Mode」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近期更是随着微信的适配再引热议。阅读文章 > 一、起源于 90 年代1. 开端...今天我们以“小组件”作为一条线,好好聊聊 PC、移动端这么多件和提效相关的动作。
更多设计历史回顾:
「深色模式」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一篇里了 从2019年下半年iOS 13的发布开始,「Dark Mode」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近期更是随着微信的适配再引热议。
阅读文章 >
一、起源于 90 年代 1. 开端:苹果公司的“桌面装饰”
这事还得从 Mac 说起,当 Mac 还被称为 Macintosh 时,初始团队工程师 Andy Hertzfeld 就在思考:(当时)电脑都是单线程的,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主程序。但他们设想“可以让一些小程序(little program)在主程序运行时同时运行”。因为物理世界中的桌面上除了放文件,也会放时钟、笔记这些小东西,Andy Hertzfeld 将这个功能命名为“桌面装饰品”(desk ornament)[1]。后来被改名叫桌面配件“desk accessories”,因为 ornament 这个词感觉太“装饰感”,缺乏功能性。
早期的控制面板也是用桌面配件的方式实现的。这样用户在打开任何主程序时,都可以调整对系统的设定(比如音量大小、亮度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由开发者主导的设计流程中,不太会去系统性地评估思考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是什么,我们有这个能力,似乎这个能力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就往下做了。做着做着发现其实很多场景下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那就歪打正着了。
但的确从“桌面配件”这个功能诞生之初,它要解决的诉求就很明确:多线程/多任务处理。用户可能在使用软件的时候,突然就需要看一眼时间/复制粘贴什么东西/调一下亮度,那这些诉求都适用桌面配件来实现。
2. 与互联网产生关联:微软的“活动桌面”
Active desktop 诞生于 90 年代 windows 和网景 Netscape 著名的“浏览器大战”的时期。
当时 Windows 在网络浏览器方面缺乏布局,而 Netscape 占领了很大的市值,据说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甚至饱含雄心壮志地声称:“未来网景将不只是一个浏览器,而会成为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微软则将只剩下一个到处是 bug 的驱动程序。”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 Windows 凭借自己在 PC 驱动程序这个领域的优势打败了网景,从此浏览器就作为一个预装软件和 windows 系统捆绑销售。
Active desktop 就是这场战争之中 windows 研究出来的一个操作系统与浏览器结合的奇特功能。用户可以从一些“网络频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像添加收藏网页一样,直接把这些网络内容“添加到”自己桌面上,用窗口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说你可以在不打开任何网页/程序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当天的股票走势,然后点击一下这个股票走势图又能带你去股票网站。
虽然这个想法挺先锋,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算是今天小组件的雏形,但很遗憾因为 90 年代电脑内存不足、内容提供方少、用户教育不怎么到位等多种原因,这个功能并没有坚持下去。
二、兴于 00~10 年代 1. 第三方小组件厂商入局
2000 年以后,小组件引擎 DesktopX/Konfabulator[2][3]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2003 年出现的苹果第三方软件 Konfabulator 虽然不算是第一个小组件引擎,但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商业化的、现象级的小组件产品。当时这款售价 25 美金的软件能够在你的桌面上放置许多别人制作好的组件,假如你会一些 javascript 和 UI 知识,你也能简单的开发自己想要的小组件。
第三方引擎当然不会限制用户制作小组件的风格和样式,当时市场上不仅存在提升桌面效率的小组件引擎,还有许多以桌面主题定制化为目标的主题风格引擎。比如现在还有很多 windows 用户使用 desktopX 制作一些很炫酷的主题。
第三方市场发展的那么好,肯定会被平台注意到。在 2004 年的 Mac OS X Tiger 上苹果马上推出了自己的小组件功能,在这个版本中,你只要单击底部栏上的“访达”入口就能看“仪表盘”dashboard,这是一个悬浮在所有窗口上面的蒙层,里面装着一大堆不同的小组件。
在后来的 OS X Lion 中,苹果进一步将仪表盘与桌面进行了拆分,仪表盘被放在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中,你可以通过横滑手势进入这个类似于移动端“负一屏”的空间内,看到你自己下载的小组件。当然后来负一屏这个东西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苹果后来采用了类似 Windows Vista 的设计来承载小组件。
2. 设想与遗憾:微软的“ 桌面组件 ”
2007,Windows 发布了一套叫做“Vista”的操作系统。在 Vista 系统中,微软启用了一套前瞻性的、不同于以往任何版本的视觉系统 Aero,这套以半透明、磨砂玻璃质感为标志性特征的视觉样式,是微软早期比较少见的有名字的视觉系统[4]。
“桌面组件”这个东西和 Aero 一起来了。和 active desktop 一样,桌面组件能够展示本地或者来自网络的信息与服务。一开始,桌面组件以屏幕上的固定右侧边栏(sidebar)来展示,后来在 2018 年的时候微软更新了这个功能,去掉了这个侧边栏并且将小组件的展示直接并入桌面。
为什么要去掉呢?微软自己的说法是为了“提升向下兼容性、提升桌面的整体性、降低视觉杂音”。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早期 windows 和苹果的设计理念差异还是挺大的,当时苹果考虑的是如何将花里胡哨的小组件与桌面任务区隔开,而微软则在想办法让不同形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但是,尽管 Vista 在设计上有很多创新点,它仍然从来没有真正普及过,“桌面组件”系统在 Win7 系统中也可以使用,但是到 Win8 就不再以这样的形式支持,而是被集成到了“启动菜单”里。Win8 启用了著名的设计系统 Metro,对启动菜单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其变成了一个整合信息、操作等多种元素的大页面,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浮层菜单。
这个理念我还是很喜欢的,但 Metro 的设计风格可能对当时的用户来讲还是太过于超前了,评价并不怎么样,后来的 Fluent Design 又在很多地方往回“收”了很多。
3. 安卓的尝试
小组件在安卓系统上的应用源远流长,几乎可以算作安卓系统的一大特色,官方翻译叫它“应用微件”,但这个名字实在太别扭了我们还是叫它小组件吧。
小组件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卓 1.5 版“杯子蛋糕 Cupcake”,在这个版本中,“桌面”和“菜单”是两个平行的独立的空间。用户可以为菜单里的应用“创建桌面上的快捷方式”,也就是“小组件”。可以说这个版本的小组件是非常核心的设计理念。
在“杯子蛋糕”里,你可以通过长按菜单里的图标唤出右键菜单,来将对应的小组件添加到桌面。小组件的类型很多,包含电池、便利贴、日历等实用系统工具,也支持第三方小组件。这些组件是可以直接操作的,也就是说通过组件,用户可以完全不打开应用就可以进行核心操作,比如录一段音频。
这套设计一直坚持到了 2011 年安卓 4.0“冰淇淋三明治 Ice Cream Sandwich”。在这个版本的架构中,小组件不再只是应用的快捷方式,而成为了和应用平行的一套服务。在菜单中多了一个“小组件”tab,你可以直接从这里挑选喜欢的放在桌面上。
从这个版本开始,用户可以自主设置小组件的大小比例。小组件 tab 里的“2X2、1X1”这种字样,就是在说明这个组件占屏幕的大小。这个设计在当时就被吐槽“难用”、“乱”。虽然安卓为小组件提供了一些比例上限制,但他们形状样式都不同,最终呈现出来一种很不协调的感觉。导致并非发烧友的普通用户要想做出一个好看的页面并不容易。
Ice Cream Sandwich 的这套设计撑了 1 个版本,后续的多个版本中又对小组件的交互进行了调整,“软豆糖 Jelly Bean”中首次出现了锁屏小组件、“巧克力条 KitKat ”中取消了菜单中的小组件 tab,改成长按首页触发小组件设置。“棉花糖 Marshmallow ”调整了小组件设置的排版样式。自此,基本形成了安卓组件交互的稳定模式。
4. 苹果的另一条路
和安卓相反,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极力避免小组件与应用菜单的耦合。
iOS 5 应该是苹果最初启用“小组件”这个说法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小组件的主要展示场景在通知中心。在主页面做下滑手势可以唤出“通知中心”,这里支持天气、股市、日历等常用组件,还支持快速发 Twitter 和 Facebook。
在这个时候,“通知中心”的定位都是很复杂的,它既包含了实时信息的详细展示(比如“5 分钟前有个朋友给你发了一条短信”),又包含了用户的高频操作(比如“快速发推”),明显前者的查看频率/场景和后者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后续 iOS7 中,苹果去掉了操作类的小组件在消息中心中的展示,从而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信息盒子”。
在这个版本中还另增了一个包含高频操作的“控制中心”。虽然这个“控制中心”里聚合了一些用户常用的操作,但它的定位很明显类似于系统控制台,因此这些操作仅包含系统操作(比如手电筒、相机),第三方的操作/服务不包含在内。
那么如何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想要的第三方服务/信息呢?iOS8 的答案是:优先支持目标明确的“找信息”的场景,也就是迭代搜索功能。从 iOS8 开始,苹果的搜索不再局限于搜索本机内的信息,还兼任互联网/App Store/不同第三方服务内部的检索等等。虽然这和我们本篇聊的“小组件”解决方案不同,但它也是提效手段中的一种。
“找”的场景基本支持了,接下来苹果又调转方向去支持“看”的场景。在 iOS10,苹果终于还是做了负一屏,并且将其与搜索功能做了强聚合,在滑动负一屏时搜索功能始终固定在页面顶部。
和安卓不同的是,尽管苹果还是支持了一般意义上说的的“小组件”,但对样式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2019 年的人机交互手册中注明,小组件虽然支持按钮/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形式,但:
尽量避免横滑/滚动 尽量避免自定义小组件的背景颜色。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多数小组件都用了苹果原生的毛玻璃灰色作为背景色 不允许开发者在小组件上放“打开应用”按钮。而要求用户点击小组件上的内容自动跳转。 这些规矩帮助苹果的第三方小组件保持了与原生设计类似的风格,并且用户也不需要对排版做太大修改,就能得到一个还能用的、长得过得去的页面。
5. 在硬件上花功夫
不管是小组件、消息中心、聚焦搜索还是负一屏,都是为了提升移动端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效率。但是不是一定要用软件交互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也许苹果是这么坚持的,但广大厂商其实在 00~10 年间做过很多硬件方向的尝试。
在 2000 年,三星率先推出一款带有两个屏幕的手机。盖上手机的时候,小屏承担起来电显示、天气时间等简单的信息展示。可以说是上古时代的“锁屏小组件”了。
近一点的智能机中,魅族 Pro 7 Plus 和小米 Ultra 也都尝试给手机加上了附屏。但与其说这是一种提效手段,不如说它是一种专门支持自拍需求的场景化设计。特别是看魅族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能佐证大多数用户也不怎么买这块屏幕的帐。
除了把屏幕放到手机后面支持自拍,HTC Ultra 走了另一条路,直接将主屏幕“拆”成两个区域。在主屏幕上方有一个小小的附屏,用来放置通知、高频操作等场景化的服务或者信息。这个设计在当时是很迷惑的,引用一句台湾测评博主的看法:“与其增加那一個小小的屏幕,为何不要直接拉长就好了呢? ”
三、现状:小组件和灵动岛 1. 小组件:提效以外的应用
对于安卓来说,因为一开始就支持对小组件的高定制化程度,所以在支持了锁屏、消息中心、控制中心、搜索等几个场景下的迭代后,android 12 并没有在提效这个方向给到我什么惊喜。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上一个版本的 material design,material3 明显对小组件的设计做出了更多在颜色、功能、交互形式上的引导(还谈不上限制)[4]。
对于苹果来说,首先是对小组件的设计进一步强化,允许用户直接添加小组件至桌面。但这一举动倒并没有明显提高用户操作效率,反倒是非常显著的催生了用户对于自定义桌面的热情。市面上产生了许多帮助用户创作自定义小组件的产品,比如“Widgetsmith”。通过这些软件,你可以把整个手机主屏幕改得花里胡哨,而不再只能在苹果那套视觉风格上微调。可以说,windows 时代主题风格引擎的风潮在移动端上又复现了一遍。
有开发者从这种自定义诉求中嗅到了社交因素的机会点。于是“Locket Widget”和国内的“贴贴”出现了,你可以在这款软件上添加好友,然后直接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在在对方主屏幕的小组件里。但苹果仍然不允许用户直接在小组件上进行操作,一切行为都需要跳转至应用内完成。
2. 灵动岛:提效新方案?
一开始概念发布时,我对灵动岛的定位还是有点疑惑的,因为我记得当时有一张概念照片是灵动岛包含了计算器的功能。这说明这个东西可能可以起到类似小组件甚至比小组件还有自由的操作功能。
但后来随着实体产品发布和规范的产出,现在来看小组件很明显支持的是“当下活动”的实时展示,算是苹果在多线程工作这个场景下做的支持。和此前的消息中心可能略有一些重叠,但和小组件的定位又是不相同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去看,虽然现在因为硬件的原因导致 2022 年的 iPhone14 长得有点像 HTC Ultra,但小组件这个东西的思路还是有价值的。未来期待在硬件迭代后,小组件能和其他提效手段有一个比较好的整合。
关于灵动岛的设计分析:
iPhone 14正式发布!从设计师角度聊聊苹果的灵动岛功能 编者按:灵动岛作为苹果发布会的一大亮点,让无数人有了购买iPhone 14的理由,本文详细分析一下灵动岛的功能设计。
阅读文章 >
总体而言,在提效这条路上,其实很多现在的设计都不能算作“新设计”。一个设计能够流行起来,除了看支持的场景是否立得住,也得考虑当下的用户是不是足够成熟、能够接得住这样的设计。苹果做的许多尝试,其实安卓和 windows 早就支持了,但当时处在一个用户能力还不成熟的阶段,所以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设计就是“烂的”,只是不合时宜。设计最怕不合时宜。
更多设计历史回顾:
一篇文章帮你了解AE动画插件Lottie的前世今生(附避坑案例) 大家好,我是彩云。
阅读文章 >
本文参考
https://www.folklore.org/StoryView.py?story=Desk_Ornaments.txt ; https://littletinyfrogs.com/article/34276/konfabulator-for-windows-vs-desktopx https://www.cnet.com/tech/services-and-software/developer-calls-apples-tiger-a-copycat/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Y4y1a7Yx/?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https://m3.material.io/components/widgets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从桌面组件到灵动岛,深度回顾「小组件设计」的前世今生
UI交互 2022-10-18今天我们以“小组件”作为一条线,好好聊聊 PC、移动端这么多件和提效相关的动作。更多设计历史回顾:「深色模式」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一篇里了从2019年下半年iOS 13的发布开始,「Dark Mode」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近期更是随着微信的适配再引热议。阅读文章 > 一、起源于 90 年代1. 开端...今天我们以“小组件”作为一条线,好好聊聊 PC、移动端这么多件和提效相关的动作。
更多设计历史回顾:
「深色模式」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一篇里了 从2019年下半年iOS 13的发布开始,「Dark Mode」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近期更是随着微信的适配再引热议。
阅读文章 >
一、起源于 90 年代 1. 开端:苹果公司的“桌面装饰”
这事还得从 Mac 说起,当 Mac 还被称为 Macintosh 时,初始团队工程师 Andy Hertzfeld 就在思考:(当时)电脑都是单线程的,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主程序。但他们设想“可以让一些小程序(little program)在主程序运行时同时运行”。因为物理世界中的桌面上除了放文件,也会放时钟、笔记这些小东西,Andy Hertzfeld 将这个功能命名为“桌面装饰品”(desk ornament)[1]。后来被改名叫桌面配件“desk accessories”,因为 ornament 这个词感觉太“装饰感”,缺乏功能性。
早期的控制面板也是用桌面配件的方式实现的。这样用户在打开任何主程序时,都可以调整对系统的设定(比如音量大小、亮度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由开发者主导的设计流程中,不太会去系统性地评估思考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是什么,我们有这个能力,似乎这个能力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就往下做了。做着做着发现其实很多场景下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那就歪打正着了。
但的确从“桌面配件”这个功能诞生之初,它要解决的诉求就很明确:多线程/多任务处理。用户可能在使用软件的时候,突然就需要看一眼时间/复制粘贴什么东西/调一下亮度,那这些诉求都适用桌面配件来实现。
2. 与互联网产生关联:微软的“活动桌面”
Active desktop 诞生于 90 年代 windows 和网景 Netscape 著名的“浏览器大战”的时期。
当时 Windows 在网络浏览器方面缺乏布局,而 Netscape 占领了很大的市值,据说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甚至饱含雄心壮志地声称:“未来网景将不只是一个浏览器,而会成为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微软则将只剩下一个到处是 bug 的驱动程序。”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 Windows 凭借自己在 PC 驱动程序这个领域的优势打败了网景,从此浏览器就作为一个预装软件和 windows 系统捆绑销售。
Active desktop 就是这场战争之中 windows 研究出来的一个操作系统与浏览器结合的奇特功能。用户可以从一些“网络频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像添加收藏网页一样,直接把这些网络内容“添加到”自己桌面上,用窗口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说你可以在不打开任何网页/程序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当天的股票走势,然后点击一下这个股票走势图又能带你去股票网站。
虽然这个想法挺先锋,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算是今天小组件的雏形,但很遗憾因为 90 年代电脑内存不足、内容提供方少、用户教育不怎么到位等多种原因,这个功能并没有坚持下去。
二、兴于 00~10 年代 1. 第三方小组件厂商入局
2000 年以后,小组件引擎 DesktopX/Konfabulator[2][3]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2003 年出现的苹果第三方软件 Konfabulator 虽然不算是第一个小组件引擎,但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商业化的、现象级的小组件产品。当时这款售价 25 美金的软件能够在你的桌面上放置许多别人制作好的组件,假如你会一些 javascript 和 UI 知识,你也能简单的开发自己想要的小组件。
第三方引擎当然不会限制用户制作小组件的风格和样式,当时市场上不仅存在提升桌面效率的小组件引擎,还有许多以桌面主题定制化为目标的主题风格引擎。比如现在还有很多 windows 用户使用 desktopX 制作一些很炫酷的主题。
第三方市场发展的那么好,肯定会被平台注意到。在 2004 年的 Mac OS X Tiger 上苹果马上推出了自己的小组件功能,在这个版本中,你只要单击底部栏上的“访达”入口就能看“仪表盘”dashboard,这是一个悬浮在所有窗口上面的蒙层,里面装着一大堆不同的小组件。
在后来的 OS X Lion 中,苹果进一步将仪表盘与桌面进行了拆分,仪表盘被放在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中,你可以通过横滑手势进入这个类似于移动端“负一屏”的空间内,看到你自己下载的小组件。当然后来负一屏这个东西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苹果后来采用了类似 Windows Vista 的设计来承载小组件。
2. 设想与遗憾:微软的“ 桌面组件 ”
2007,Windows 发布了一套叫做“Vista”的操作系统。在 Vista 系统中,微软启用了一套前瞻性的、不同于以往任何版本的视觉系统 Aero,这套以半透明、磨砂玻璃质感为标志性特征的视觉样式,是微软早期比较少见的有名字的视觉系统[4]。
“桌面组件”这个东西和 Aero 一起来了。和 active desktop 一样,桌面组件能够展示本地或者来自网络的信息与服务。一开始,桌面组件以屏幕上的固定右侧边栏(sidebar)来展示,后来在 2018 年的时候微软更新了这个功能,去掉了这个侧边栏并且将小组件的展示直接并入桌面。
为什么要去掉呢?微软自己的说法是为了“提升向下兼容性、提升桌面的整体性、降低视觉杂音”。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早期 windows 和苹果的设计理念差异还是挺大的,当时苹果考虑的是如何将花里胡哨的小组件与桌面任务区隔开,而微软则在想办法让不同形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但是,尽管 Vista 在设计上有很多创新点,它仍然从来没有真正普及过,“桌面组件”系统在 Win7 系统中也可以使用,但是到 Win8 就不再以这样的形式支持,而是被集成到了“启动菜单”里。Win8 启用了著名的设计系统 Metro,对启动菜单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其变成了一个整合信息、操作等多种元素的大页面,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浮层菜单。
这个理念我还是很喜欢的,但 Metro 的设计风格可能对当时的用户来讲还是太过于超前了,评价并不怎么样,后来的 Fluent Design 又在很多地方往回“收”了很多。
3. 安卓的尝试
小组件在安卓系统上的应用源远流长,几乎可以算作安卓系统的一大特色,官方翻译叫它“应用微件”,但这个名字实在太别扭了我们还是叫它小组件吧。
小组件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卓 1.5 版“杯子蛋糕 Cupcake”,在这个版本中,“桌面”和“菜单”是两个平行的独立的空间。用户可以为菜单里的应用“创建桌面上的快捷方式”,也就是“小组件”。可以说这个版本的小组件是非常核心的设计理念。
在“杯子蛋糕”里,你可以通过长按菜单里的图标唤出右键菜单,来将对应的小组件添加到桌面。小组件的类型很多,包含电池、便利贴、日历等实用系统工具,也支持第三方小组件。这些组件是可以直接操作的,也就是说通过组件,用户可以完全不打开应用就可以进行核心操作,比如录一段音频。
这套设计一直坚持到了 2011 年安卓 4.0“冰淇淋三明治 Ice Cream Sandwich”。在这个版本的架构中,小组件不再只是应用的快捷方式,而成为了和应用平行的一套服务。在菜单中多了一个“小组件”tab,你可以直接从这里挑选喜欢的放在桌面上。
从这个版本开始,用户可以自主设置小组件的大小比例。小组件 tab 里的“2X2、1X1”这种字样,就是在说明这个组件占屏幕的大小。这个设计在当时就被吐槽“难用”、“乱”。虽然安卓为小组件提供了一些比例上限制,但他们形状样式都不同,最终呈现出来一种很不协调的感觉。导致并非发烧友的普通用户要想做出一个好看的页面并不容易。
Ice Cream Sandwich 的这套设计撑了 1 个版本,后续的多个版本中又对小组件的交互进行了调整,“软豆糖 Jelly Bean”中首次出现了锁屏小组件、“巧克力条 KitKat ”中取消了菜单中的小组件 tab,改成长按首页触发小组件设置。“棉花糖 Marshmallow ”调整了小组件设置的排版样式。自此,基本形成了安卓组件交互的稳定模式。
4. 苹果的另一条路
和安卓相反,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极力避免小组件与应用菜单的耦合。
iOS 5 应该是苹果最初启用“小组件”这个说法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小组件的主要展示场景在通知中心。在主页面做下滑手势可以唤出“通知中心”,这里支持天气、股市、日历等常用组件,还支持快速发 Twitter 和 Facebook。
在这个时候,“通知中心”的定位都是很复杂的,它既包含了实时信息的详细展示(比如“5 分钟前有个朋友给你发了一条短信”),又包含了用户的高频操作(比如“快速发推”),明显前者的查看频率/场景和后者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后续 iOS7 中,苹果去掉了操作类的小组件在消息中心中的展示,从而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信息盒子”。
在这个版本中还另增了一个包含高频操作的“控制中心”。虽然这个“控制中心”里聚合了一些用户常用的操作,但它的定位很明显类似于系统控制台,因此这些操作仅包含系统操作(比如手电筒、相机),第三方的操作/服务不包含在内。
那么如何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想要的第三方服务/信息呢?iOS8 的答案是:优先支持目标明确的“找信息”的场景,也就是迭代搜索功能。从 iOS8 开始,苹果的搜索不再局限于搜索本机内的信息,还兼任互联网/App Store/不同第三方服务内部的检索等等。虽然这和我们本篇聊的“小组件”解决方案不同,但它也是提效手段中的一种。
“找”的场景基本支持了,接下来苹果又调转方向去支持“看”的场景。在 iOS10,苹果终于还是做了负一屏,并且将其与搜索功能做了强聚合,在滑动负一屏时搜索功能始终固定在页面顶部。
和安卓不同的是,尽管苹果还是支持了一般意义上说的的“小组件”,但对样式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2019 年的人机交互手册中注明,小组件虽然支持按钮/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形式,但:
尽量避免横滑/滚动 尽量避免自定义小组件的背景颜色。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多数小组件都用了苹果原生的毛玻璃灰色作为背景色 不允许开发者在小组件上放“打开应用”按钮。而要求用户点击小组件上的内容自动跳转。 这些规矩帮助苹果的第三方小组件保持了与原生设计类似的风格,并且用户也不需要对排版做太大修改,就能得到一个还能用的、长得过得去的页面。
5. 在硬件上花功夫
不管是小组件、消息中心、聚焦搜索还是负一屏,都是为了提升移动端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效率。但是不是一定要用软件交互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也许苹果是这么坚持的,但广大厂商其实在 00~10 年间做过很多硬件方向的尝试。
在 2000 年,三星率先推出一款带有两个屏幕的手机。盖上手机的时候,小屏承担起来电显示、天气时间等简单的信息展示。可以说是上古时代的“锁屏小组件”了。
近一点的智能机中,魅族 Pro 7 Plus 和小米 Ultra 也都尝试给手机加上了附屏。但与其说这是一种提效手段,不如说它是一种专门支持自拍需求的场景化设计。特别是看魅族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能佐证大多数用户也不怎么买这块屏幕的帐。
除了把屏幕放到手机后面支持自拍,HTC Ultra 走了另一条路,直接将主屏幕“拆”成两个区域。在主屏幕上方有一个小小的附屏,用来放置通知、高频操作等场景化的服务或者信息。这个设计在当时是很迷惑的,引用一句台湾测评博主的看法:“与其增加那一個小小的屏幕,为何不要直接拉长就好了呢? ”
三、现状:小组件和灵动岛 1. 小组件:提效以外的应用
对于安卓来说,因为一开始就支持对小组件的高定制化程度,所以在支持了锁屏、消息中心、控制中心、搜索等几个场景下的迭代后,android 12 并没有在提效这个方向给到我什么惊喜。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上一个版本的 material design,material3 明显对小组件的设计做出了更多在颜色、功能、交互形式上的引导(还谈不上限制)[4]。
对于苹果来说,首先是对小组件的设计进一步强化,允许用户直接添加小组件至桌面。但这一举动倒并没有明显提高用户操作效率,反倒是非常显著的催生了用户对于自定义桌面的热情。市面上产生了许多帮助用户创作自定义小组件的产品,比如“Widgetsmith”。通过这些软件,你可以把整个手机主屏幕改得花里胡哨,而不再只能在苹果那套视觉风格上微调。可以说,windows 时代主题风格引擎的风潮在移动端上又复现了一遍。
有开发者从这种自定义诉求中嗅到了社交因素的机会点。于是“Locket Widget”和国内的“贴贴”出现了,你可以在这款软件上添加好友,然后直接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在在对方主屏幕的小组件里。但苹果仍然不允许用户直接在小组件上进行操作,一切行为都需要跳转至应用内完成。
2. 灵动岛:提效新方案?
一开始概念发布时,我对灵动岛的定位还是有点疑惑的,因为我记得当时有一张概念照片是灵动岛包含了计算器的功能。这说明这个东西可能可以起到类似小组件甚至比小组件还有自由的操作功能。
但后来随着实体产品发布和规范的产出,现在来看小组件很明显支持的是“当下活动”的实时展示,算是苹果在多线程工作这个场景下做的支持。和此前的消息中心可能略有一些重叠,但和小组件的定位又是不相同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去看,虽然现在因为硬件的原因导致 2022 年的 iPhone14 长得有点像 HTC Ultra,但小组件这个东西的思路还是有价值的。未来期待在硬件迭代后,小组件能和其他提效手段有一个比较好的整合。
关于灵动岛的设计分析:
iPhone 14正式发布!从设计师角度聊聊苹果的灵动岛功能 编者按:灵动岛作为苹果发布会的一大亮点,让无数人有了购买iPhone 14的理由,本文详细分析一下灵动岛的功能设计。
阅读文章 >
总体而言,在提效这条路上,其实很多现在的设计都不能算作“新设计”。一个设计能够流行起来,除了看支持的场景是否立得住,也得考虑当下的用户是不是足够成熟、能够接得住这样的设计。苹果做的许多尝试,其实安卓和 windows 早就支持了,但当时处在一个用户能力还不成熟的阶段,所以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设计就是“烂的”,只是不合时宜。设计最怕不合时宜。
更多设计历史回顾:
一篇文章帮你了解AE动画插件Lottie的前世今生(附避坑案例) 大家好,我是彩云。
阅读文章 >
本文参考
https://www.folklore.org/StoryView.py?story=Desk_Ornaments.txt ; https://littletinyfrogs.com/article/34276/konfabulator-for-windows-vs-desktopx https://www.cnet.com/tech/services-and-software/developer-calls-apples-tiger-a-copycat/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Y4y1a7Yx/?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https://m3.material.io/components/widgets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总监说效果太平淡?5种技法提升平面视觉张力!
UI交互 2022-10-18Hello!我是优设平面版式营的讲师@全蛋 AIR一张普通的图片,加上一段你必须要用的枯燥文本,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出彩呢?想要作品更加出彩,无非是图片处理得有看头,文本看上去精致美观。Hello!我是优设平面版式营的讲师@全蛋 AIR
一张普通的图片,加上一段你必须要用的枯燥文本,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出彩呢?
想要作品更加出彩,无非是图片处理得有看头,文本看上去精致美观。这次我分享以下 5 个常用的版式技法,带大家提升版面的美感和 视觉张力 !
更多技法:
为什么你的设计很平淡?这2个技巧让作品更出彩! 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需求方这样说:「感觉没有什么亮点」、「这也太简单了吧」、「你这就是底色加文字,感觉谁都可以做」等等一些话语。
阅读文章 >
1. 为什么要学字体混搭?
一般在编排中我们为了保持视觉的一致性,在字体的选用上就会比较倾向「黑体搭配黑体,衬线搭配衬线」,这是一种保险的方式,不会让整个版面因为字体而产生非常突兀的感受。
图片源自网络
但也是因为这样的保险,在文字组整体的形式上可能就会显得比较单调,无法满足全部的应用场景,才会有了更为「激进的」字体混搭出现。
2. 什么是文字混搭?
所谓的「字体混搭」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字体搭配到一起,从而产生更多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字体混搭在视觉上的表现会比「黑配黑,衬线配衬线」来的更加强烈,所以也会呈现更加活跃的状态,是一种将变化处理为统一的方式。
注意:字体混搭看似随性简单,但也有其方法和规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好字体的「气质」,通过「气质」这一关键点来进行搭配,这样既能明确搭配的方向,也能让整个文字组的气质统一。
举个例子:
假如现在要做一个有文化感的文字组,按照比较传统的想法,选择一个具有文化感的中文直接编排就行了,或者再搭配上一定的西文。
但不难看出,现在的这个文字组就是会略显单调,那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一点其他具有文化感的字体呢?
比如在标题中将水墨二字调整为比「宋体」文化感更强的「隶书」,并让其错位,能够有更好的韵律产生。同时也将这种搭配形式拓展到左下的时间文字组,让时间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视觉的表现上是不是就丰富一些,再略微调整一下编排,形式上就会更有不同,文字组的张力也得到了提高。
2. 为什么文字组要加入图形?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以下文字组好看(日文、中英混搭等),仅仅是因为他们编排得当么?
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里面有我们可能不认识的文字,那在这个时候,我们脑子里就不会把它充当一个文字去识别,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图形,而在文字组中有了图形之后,视觉的张力就会大大提升。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能够算作图形。
再比如我们也可以使用字体中自带的一些字形符号,像思源黑体中,就有特别多的形状造型,打开「字形」面板就可供我们选择。同时在刚刚文字组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使用更丰富的图形进行表现。
使用这些符号,再变化一下刚刚的文字组,又会产生新的差异
1. 版面呆板如何快速打破?
从「破格」一词就不难体会出它的用意,简单可以理解为「打破规律」。当我们在排版的时候,为了让版面更有秩序,常常就会使用一张矩形的图片放置到版面中,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张矩形图的边缘,为我们之后排布文字组做对齐上的参考依据。
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好的地方同样也突出,就是我们如果文字组的排布也比较简单,那整个版面就会容易显得呆板。
举个例子:
在这种状态下就适合使用「破格」的手法,利用图片中的内容,找到一些突出的边缘,让其超过矩形边缘切割的部分,让整个图片的边缘打破完全横平竖直的状态,提升一定的张力。
2. 学员改前改后的对比
从这两张图,也能很明显的感受出来,进行了「破格」处理的版面,活跃度上更强。
1. 如何强化图文之间的联系?
图文的穿插叠压是为了能更好的让画面中的图片与文字产生联系,不至于图片是图片,文字是文字,从而产生比较强的割裂感。
它直观的表现就是有部分文字会叠在图片之上,或者将图片叠在文字上,遮挡住文字的某些部分,再或者文字与文字之间穿插叠压,人们在观看的时候,通过视觉的补偿将其补齐。
因为有了穿插叠压,图片和文字这两者的存在就会更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图片遮挡文字的时候,不宜遮挡太大面积,不然会影响整体的识别。
1. 如何快速提高图片设计感?
半调效果、双色调等等,都可以算作是图片的「风格化处理」,或者说就是直接在图片上去增加效果。这一做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影响视觉上的差异化。
网络特别发达的今天,人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获取到大量的视觉信息,而太多同质化的表现,很快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所以设计师们,都在不断探索,尝试更加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图片一般又是在画面中占比比较大的部分,所以在营造视觉的差异化上,在图片里进行风格化处理会比较直接。
通过下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一个直接放的就是图片,另一个做了一些像素化半调的处理,处理过的图片差异化就很明显,处理过的设计感相对就会更强。
当然在这里的风格化处理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效果,能在图片上使用的效果,都可以算到这个范围里面。
2. 半调网屏制作方法
半调网屏效果的制作方法,这里我用一个视频来演示 ? https://uiiiuiii.com/other/1212554321.html
这里我也准备好了像素化半调效果的动作,如果大家想要的话,可以加微信:uisdc4,备注「全蛋」,即可获取。
更多设计技法:
平面设计作品不出彩?来看高手总结的18个细节! 本文用真实的平面设计作品案例,通过优化前后的关系,让读者短时间受到启发,建议平面设计师收藏保存哟 上期回顾:
阅读文章 >
如果你想参加平面营,请加微信:uisdc4 或 uisdc5,目前还有全勤返 500 活动,错过再等一年,了解更多详情。
-
重聊T97咖啡,直播加盟是一门好生意吗?
设计动态 2022-10-17最近,靠着大嘴女主播的魔性喊麦,“T97咖啡旗舰店”成为最出圈的直播间之一。据新抖数据统计,近30天“T97咖啡旗舰店”累计观看人次1.44亿。(相关阅读:《大嘴rapper直播卖咖啡,2万人在线围观:我奶奶听了都摇起来了》) 紧随其后,其幕后老板李潇也开始走最近,靠着大嘴女主播的魔性喊麦,“T97咖啡旗舰店”成为最出圈的直播间之一,接着T97咖啡的幕后老板李潇也开始走上台前,其言论引起不少争议。T97咖啡是名为直播实为加盟吗?李潇会成为罗敏第二吗?本篇文章就来聊聊,李潇的直播生意经,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靠着大嘴女主播的魔性喊麦,“T97咖啡旗舰店”成为最出圈的直播间之一。据新抖数据统计,近30天“T97咖啡旗舰店”累计观看人次1.44亿。(相关阅读:《 大嘴rapper直播卖咖啡,2万人在线围观:我奶奶听了都摇起来了 》)
紧随其后,其幕后老板李潇也开始走上台前,还因为“一年内开出1001家T97咖啡店”、“未来一定会超越瑞幸”等出位言论引起不少争议。
网传李潇朋友圈截图
在最近的视频中,李潇曾激动地表示:“起飞了,全线起飞。现在已经有接近200家加盟了,潜在咨询已经达到了2000家。”
但在部分网友看来,李潇只不过是“打着卖咖啡的旗号疯狂嘎加盟商韭菜”。
T97咖啡是名为直播实为加盟吗?李潇会成为罗敏第二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李潇的直播生意经。
一、卖咖啡还是卖加盟? 为什么有人说T97咖啡本质上做的是加盟生意?
与其他直播间老板低调的作风不同,借着喊麦直播的爆火,最近的李潇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抖音上至少有“李潇”、“李潇-潇掌柜”、“李潇聊商业”等5个相关账号在高频发布李潇的短视频内容,而且每个账号名称都加上了“10月品牌大会火热报名中”的后缀。
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直播出圈第二天就在厦门开招商大会的“趣店罗老板”。
新榜编辑部观察发现,李潇的短视频除了对项目的介绍外,更多是“普通人真的有一条路径可以翻身”、“带你跨越阶层的破圈逻辑”等话题。再加上“卖过500亿的男人”、“获得顺为、广发等资本投资1.9亿美金”等账号介绍,李潇创业大佬、致富导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你关注李潇的这些账号,则可以无门槛加入他的粉丝群,并在加入的第一秒,得到助理发送的微信号,进而咨询T97合作事宜。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在T97咖啡官网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小时后,招商顾问来电。
根据对方的介绍,目前加盟T97咖啡的前期费用包括13.5万的设备费、5.98万/3年的品牌使用费等共计8项费用,不包含装修,前期投入费用26.92万元(全国统一价),如果加上装修,加盟商则需要准备30-40万元。
按照招商顾问的解释,加盟T97咖啡不需要任何经验,差不多有钱就行。加盟商可以到杭州总部学习,培训免费,但限额3人。
结合“一年开1001家店”的豪言,再配上目前“全国已开29城50家店”的进度,T97咖啡的招商压力还是挺大的。
事实上,观察T97咖啡的直播间也可以发现,与其他主要卖手机、衣服等实物的直播间不同,T97咖啡直播间主要卖的是咖啡券。本质上,大嘴妹是在给T97咖啡加盟商派发咖啡券,为线下咖啡店引流。
对此,李潇曾在视频中提到,在没有额外推广的情况下,光靠品牌总部的推广,T97咖啡所有店面平均每天的咖啡销量是150杯以上,“是瑞幸之外的第二水平”。创业博主“大蓝”评价,“帮加盟商卖咖啡”是市面上大部分加盟品牌都做不到的。
简而言之,李潇做的事情很简单, 一方面靠着T97咖啡直播间这个成功案例做背书,方便在全国招加盟商;一方面给线下门店做流量赋能,进一步增强加盟商的经营信心。
二、T97咖啡,是门好生意吗? “T97作为行业第二,你说它是不是割韭菜”,视频中,李潇语气坚定地反问。
只要是加盟品牌,很少能逃过“割韭菜”的质疑,T97咖啡也不例外。比如创业博主“老陈商业”就发视频称,T97咖啡做加盟不做直营的原因是因为李潇融资能力不如瑞幸。
为了打消外界的质疑,最近李潇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对标瑞幸。 在李潇的视频中,瑞幸出现的频次几乎与T97咖啡等同。类似“我这辈子的目标,根本没把瑞幸放在眼里。如果我能超过瑞幸,绝对是在我45岁之前”、“我以前真金白银亏过10个亿、做过500亿,瑞幸从创办到今天,卖过500亿吗?”这类“狂言”让李潇赚足了眼球。
李潇曾公开表示,T97咖啡在研发环节的投入,应该是瑞幸前四年研发加起来的总额。
比如抓住T97咖啡直播间的流量红利。 T97咖啡爆火之后,李潇开始频繁向外界宣传这个成功案例,不仅时不时分析T97咖啡的品牌打法,还曾喊出 “35个月做到中国咖啡全行业第一”的豪言。
9月23日,李潇在接受“浪潮新消费”采访时透露,T97已经签约300家。最近在视频中,李潇则多次表示,现在T97咖啡的开店速度是一个月100家。
比如强化自己创业史。 抖音简介上的“旗下10亿级品牌:斑马会员、燕格格、T97咖啡、希柔”,配合视频中自信非常的演讲,让李潇创业大佬的人设非常足。据了解,李潇曾推出“2天1夜品牌突围实战营”,标价19800元/人,早鸟价4980元/人。
此外,得益于李潇的业内人脉,不少抖音大V都在帮忙力推T97咖啡,比如2018年曾接受李潇500万投资的创业博主“海参本参”就表示:“我无论如何也会陪T97走完,我准备先投1000万。”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跟随行业第一名是商业上很常见的一个操作,就像百事之于可口,就像瑞幸给资本市场讲了一个“中国星巴克”的故事,李潇现在很明显想蹭瑞幸热度。这里略过不谈。
针对T97咖啡这个成功案例,首先,喊麦直播这种形式的确非常成功,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和直播间的模仿。但 据新抖数据统计,近30天,“T97咖啡旗舰店”的团购销售额却不超过500万元。
截至发稿前,根据抖音公开数据,“T97咖啡旗舰店”在抖音卖出的咖啡券仅为5万多单,据新抖数据统计,“T97咖啡旗舰店”的涨粉节点为9月26日。即使按照20天、50家门店计算,“T97咖啡旗舰店”平均每天能为一家线下门店带来50单可能会核销的咖啡券。
截至10月14日“T97咖啡旗舰店”的累计团购订单数
考虑到目前“T97咖啡旗舰店”正处于流量红利期,而T97咖啡最多不超过50家门店,李潇口中的单店平均150杯咖啡需要总部给到更多流量才行。
至于李潇个人,就像投资圈“投项目就是投人”的逻辑一样,李潇是否靠谱,很可能直接决定加盟商是否愿意加盟。
提到李潇,就不得不提环球捕手,李潇口中的500亿就来自环球捕手。2016年,格家网络旗下电商平台环球捕手正式在微信上线(李潇是格家网络董事长)。据环球捕手统计的数据,平台上线5天日销售额就突破百万元,30天用户数破百万。
但很快,环球捕手公众号就因为涉嫌分销被微信永久封号,后面换壳重生的斑马会员同样因传销遭警方介入调查。
至于T97咖啡,则属于希柔品牌管理平台,李潇在“浪潮新消费”的采访中对希柔的描述是“在斑马会员迭代成为电商导购平台后,我们抓住品牌孵化机遇,搭建了品牌孵化管理平台希柔”。
据企查查显示,李潇目前共担任17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涉及司法案件1例,被行政处罚2例。其中,希柔曾因生产不合格产品、违法获利63173.72元被行政处罚。
李潇的关联风险。图源:企查查
T97咖啡官网描述,T97咖啡创立于2021年4月,上线不足一年便创下10亿销售额的记录。此前,李潇还曾在视频中透露,T97咖啡把一个店开出来的总成本,比同档次的同行便宜25%以上。
所以,你愿意花30-40万元在线下开一家T97咖啡店吗?
三、直播加盟,值得做吗? 先抛开T97咖啡是不是一个好的加盟项目,从趣店到T97咖啡,显示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越来越多品牌不仅仅是把直播当做是卖货渠道,还当做是招商渠道。
今年以来,包括奈雪的茶等品牌就加大了在直播上的投入力度,就像T97咖啡一样,这些直播的核心目的很可能不是为了卖货,而是为了以核销券的形势为线下加盟店导流。毕竟,这些加盟品牌大概率不靠向消费者卖货赚钱。
以蜜雪冰城为例,招股书显示,三年来蜜雪冰城主营收入Top3分别为食材、包材、设备设施。换句话说,蜜雪冰城主要靠卖给2万多家加盟商原材料供应链赚钱。
蜜雪近些年收入构成情况,图源:蜜雪冰城招股书
实际上,靠直播做加盟并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招商加盟的本质就是把项目信息尽可能传达给意向加盟者,然后筛选合作伙伴,最终进入合作流程。
但传统招商加盟存在两个问题:
触达范围有限,触达成本极高。因为意向加盟商分布在全国各地; 信息展示有限,信息回复非常滞后。不论是线下的易拉宝、招商会,还是线上图文的项目介绍,能向加盟商展示的信息都非常有限。 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项目方对加盟商的说服非常困难。招商加盟是一门很考验信任的生意。
图源:公众号“易明义”
T97咖啡这样一个爆火直播间,不仅能证明项目的可靠性,对加盟商进行玩法教学,还能够对加盟商进行流量赋能。一箭三雕。
另外,直播加盟还有不少拓展玩法。比如直播加盟商从加盟到开业的全过程,直播项目方的后端供应链等,对加盟商的问题进行直播在线答疑,用信息透明度来换取加盟商信任。针对外界割韭菜的质疑,李潇就不止一次通过直播、视频来进行解释,极大增强了沟通效率。
李潇通过展示自己的豪华办公室来展示实力,进而为项目可靠性背书
此外,项目方还可以让加盟商一起做账号矩阵,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滚雪球效应。几年前,樊登读书能够刷屏抖音,累计粉丝超1亿,靠的就是樊登读书的6000多家渠道商。
加盟品牌天然能形成矩阵账号
当然,直播本身只能解决流量问题,不能保证项目是否靠谱。加盟之后的项目操盘非常考验项目方实力。如果不借助直播对项目做更全面的披露,更高的效率、更具蛊惑性的宣传反而会让更多人被割韭菜。
此前,“大蓝”投资的牦牛道,“海参本参”背书的荣膳荷,都曾因为被质疑割韭菜在抖音上吵过无数次。“老陈商业”还预测,借着直播加盟的热度,部分创业博主还可能反向以直播加盟指导、全案策划的名义赚一波项目方的钱。
直播加盟这件事,本质上是个让人相信的事情,相信老板靠谱,相信能靠项目赚钱。至于是不是信错了人,只能自己擦亮眼睛了。
整体来看,从最初的内容玩法、货品玩法、投流玩法,再到后面的矩阵、资本玩法,随着行业发展,直播玩法已经迭代了很多次。至于这次的直播加盟玩法能否发展出更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只能且看、且想、且做。
作者:云飞扬,编辑:张洁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9块9包邮,抖音电商下沉的目的、路径和必要性
设计动态 2022-10-17作者:周晓,编辑:子夜,公众号:连线Insight 拥有6亿日活的抖音,正在做9块9包邮的电商生意。 近日,抖音在专门针对下沉市场用户的极速版App商城内,低调测试“9块9特价”专区,开始售卖日用品、小型家居、食品饮料等低价走量引流商品。 抖音极速版App内测下沉市场的商品,以9.9块包邮著称,拼多多、淘特是典型的下沉电商产品,已经形成了足够大的规模。最近,抖音电商也在试水9.9块包邮,不少人猜测应该是在为打入下沉市场做准备。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作者:周晓,编辑:子夜,公众号:连线Insight
拥有6亿日活的抖音,正在做9块9包邮的电商生意。
近日,抖音在专门针对下沉市场用户的极速版App商城内,低调测试“9块9特价”专区,开始售卖日用品、小型家居、食品饮料等低价走量引流商品。
抖音极速版App内测试的“9块9特价”专区,图源抖音极速版App截图
据Tech星球报道, 抖音电商平台为“9块9特价”活动投入了大量资源、运营成本、技术开发维护成本、管理成本等,该频道将成为抖音电商“淘金”下沉市场的重要一环。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下沉市场洞察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下沉市场用户规模稳步提升。 截止2022年4月,下沉市场月活跃用户6.92亿,在整体中占比58.4%。
下沉市场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对抖音电商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不过,下沉市场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 目前来看,抖音电商想下沉,会面对老牌玩家拼多多、新崛起玩家淘特、老对手快手电商三大劲敌。
据连线Insight了解,下沉市场用户或许会在刷抖音时通过直播购买商品,但他们更常用的电商购物渠道还是首选拼多多、淘特等平台。
如今,抖音电商做起9块9包邮生意,就是想培养用户在抖音电商购物的使用习惯,进而从其他平台抢得更多下沉市场用户。
抖音电商要靠什么俘获下沉市场用户的心?又拿什么与其他平台竞争?
一、9块9包邮,抖音在打什么算盘? 抖音电商,也做起了9块9包邮的生意。
近期,抖音极速版App在商城内新开辟了“9块9特价”专区,并带有“省钱”标识,甚至还打出最低1块9包邮的标语。
连线Insight体验发现,该频道每天都会在顶部“特价爆款”专区推出三个特价商品,大多为手机支架、钥匙扣、垃圾袋等家居日用品,这些产品具有价格低、走量大等特点,也都是电商常见的引流商品。
9块9特价爆款专区,图源抖音极速版App截图
在商品类目上,主要有家居日用、个护家清、服饰鞋包、食品饮料等八大类目,每个大类目下划分有2到5个子类目,商品种类基本涵盖了生活日常所需用品。不过,同一个商品可能有好几家商品售卖,如餐厨用具类目下的调味罐,就能看到有五家商家在同时售卖。
此外, 该专区内还特地设置了爆款专区、9.9元专区和4.9元专区。但特价专区内的商品并不全都只有9.9元,部分商家将9.9元商品作为引流款,除此之外还会提供正常价格商品供消费者购买。
连线Insight体验发现,某家餐厨用具商家将9.9元的味碟作为引流商品吸引消费者进入商品详情页,但售卖的其他商品,如汤碗、汤锅、盘子售价远超9.9元,一些商品价格达到78元。
“这些特价商品降低了商家入驻的门槛,既可以让工厂货直接入驻销售,也能让品牌商家售卖袜子等低价商品,同时不会与正常售卖的商品产生价格冲突。”零售行业资深人士、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连线Insight表示。
从特价专区内的商品销售情况来看,大部分商品销量都不错,很多销量都已达到了十万件以上,有些消耗量大的日用品如垃圾袋,甚至销量已经达到400万件以上。
某款垃圾袋销量,图源抖音极速版App截图
除了降低商家门槛外,特价专区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培养用户在抖音商城消费的习惯。
“现在大部分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直播间买商品,但没有在抖音这类短视频App内直接购物的习惯,9块9特价频道可以很好地培养用户在抖音购物的习惯。” 庄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极速版App于2019年8月底推出,主要服务于下沉市场。刚推出时,在内容推送逻辑上,以健康、搞笑、宠物、情感类等内容为主,技巧、科普、专业知识类内容较少;功能上,当时极速版仅保留了观看功能,不能直播、不能发布视频,也没有电商入口。
如今,抖音极速版率先上线9块9特价频道,或许也有向下沉市场拓展电商业务的打算。先通过低价商品培养下沉市场用户在抖音购物习惯,进而带动其他品类的销售,这似乎是个顺畅的消费逻辑。
但抖音电商要想将娱乐用户转变为电商用户,并不是一件易事。 “下沉市场诱惑很大,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好下沉市场的。拼多多能做好,是因为它服务好了那些难搞的工厂商家、农产品商家,这些商家才是服务下沉市场用户的关键。现在抖音电商虽然开通了9块9特价频道,但SKU还不够,至少要有10万个SKU,才敢说进入下沉市场。”庄帅表示。
无论抖音电商试水9快9特价频道的目的是什么,至少目前来看,抖音电商需要打入下沉市场,获得更多的营收,以此支撑其他高投入、不赚钱、难赚钱的业务。
二、字节跳动,需要下沉市场 抖音电商需要9块9包邮,字节跳动更需要下沉市场的用户带来更多的营收。
近期,华尔街日报获得的一份报告显示,字节跳动2021年收入增长近80%,至617亿美元,并积累了大量现金和其他投资。但支出也在增加,2021年销售成本为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9%。
抵消其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包括:146亿美元的研发支出,192亿美元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以及756亿美元的一系列可转换证券的市值变化。这些支出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76%以上。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净业绩受到可转换证券上数百亿美元未实现的市场损失拖累。由于这些证券的会计处理方法,字节跳动净亏损在2021年扩大逾87%,至849亿美元。
也就是说,字节跳动并不是真的亏了849亿美元,这些钱的变动只是体现在账面上,代表着字节跳动的估值变化,并不代表盈利能力的变化。
该报告显示,字节跳动2021年的运营亏损总额为71.5亿美元,远高于2020年的21.4亿美元。
就在这份报告流出前两个月,据界面新闻报道,字节跳动CEO梁汝波更新个人OKR。OKR显示,字节跳动将根据业务形势更新人力计划,大幅降低2022-2023年招聘计划,降低组织规模增速,并提升组织效率。此前,公司内部已在强调组织去肥增瘦。
在兴盛时期,字节跳动四面出击拓展了多个领域的业务,如入局教育、进军房产、开辟证券、研发游戏…… 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些业务并没有如想象般那样“大力”发展起来,有些业务反而成为了拖累。
为此,从2021年开始,字节跳动就开启去肥增瘦。除了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外,字节跳动的裁员潮一直在持续。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以来字节跳动在商业化、游戏、教育、房产、战投等业务线均有裁员或合并。
今年,字节跳动彻底剥离了证券业务,将海豚股票APP运营主体——北京文星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卖给了华林证券。在去年寻找买主时,字节跳动内部已经明确未来不再从事证券业务。
字节跳动剥离海豚股票业务,图源企查查
字节跳动的游戏业务也进展不顺。去年中旬,字节跳动旗下休闲游戏发行品牌Ohayoo进行了一波裁员后,负责人徐培翔也因个人原因离职。
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从6月至9月初,字节跳动旗下负责大中型游戏研发与发行的朝夕光年进行了部门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调整和项目裁撤。4 个自研工作室中,上海 101 工作室解散,北京绿洲工作室和杭州江南工作室都有项目裁撤,部分人员转岗至PICO、沐瞳和深圳的一个自研游戏项目。
创新业务发展不顺之外,字节跳动其他新业务投入也很大,且短期内难以产生高额利润。如去年收购的VR(虚拟现实)创业公司PICO,企查查收录的信息显示,字节跳动收购PICO的金额为90亿元,加之为其投入的人力、研发等资源,PICO目前是个烧钱的项目,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亏平衡。
另一个烧钱的业务还有芯片。据晚点LatePost报道, 字节从2020年下半年确定造芯,目前规模超过200人,已启动了四个芯片项目,包括 AI 芯片、服务器芯片、FPGA NIC(FPGA 形态的智能网卡,FPGA 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项目和 RISC-V 项目。
芯片无疑是个更烧钱的业务,字节或许也没指望芯片能赚钱,增加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或是主要目的。
在此之下,抖音电商无疑是确定性更高,营收规模更大的现金牛业务,需要承担更多的营收重任。
而下沉市场也有着足够庞大的规模,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9759.3亿元,同比增长2.5%。
通过9块9包邮打入下沉市场,撬动大规模用户养成在抖音商城购物的习惯,这对抖音电商无疑是获取更高营收的关键因素。
三、下沉市场红海,抖音电商能沉下去吗? “现在抖音日活超6亿,仅次于微信的用户规模,是它最大的优势。”庄帅对连线Insight提到。
今年5月,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公开透露,抖音日活用户超6亿。庞大的用户规模,成为抖音发展电商业务的基石。
事实上,抖音电商自2020年6月正式成立后,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抖音电商仅用不到2年(2021年)实现GMV超7300亿元。
今年5月,抖音电商举办的第二届生态大会上,官方也披露,过去一年,抖音电商GMV是同期的3.2倍,售出超过100亿件商品。
抖音电商的野心不止于此。早在2021年抖音电商举办的首届生态大会上,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表示,根据第三方测算,兴趣电商的GMV到2023年大概会超过9.5万亿。
如今,为了获得更高的营收,抖音电商开始向下沉市场要用户、要增速、要增量。但抖音电商想获取下沉市场的电商用户,并不是一件易事。
据连线Insight在某南方二线城市观察,下沉市场用户日常已经养成了刷抖音的习惯,而且使用时间较长,往往闲暇时一刷有两三个小时。 有时候刷到直播间,也会冲动下单购买,但没有直接在抖音电商购买商品的习惯,如果突然需要某个商品,还是会去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购买。
下沉市场用户的日常电商购物渠道,当属拼多多占最大比例。据一位下沉市场用户向连线Insight提到,她喜欢使用拼多多买东西除了便宜之外,其中一大原因是购物链条较短,操作步骤较少也简单。
在下沉市场,拼多多有着绝对的竞争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近些年强势崛起的淘特。
自阿里将淘特作为狙击拼多多的重要利器后,淘特的地位与所获资源得到源源不断的提升,用户数也接连突破新高。
淘特从上线到用户数超过2.4亿,只用了18个月,截止到今年3月底,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正式超过3亿。
此外,淘特的支付订单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淘特年度支付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0%。
两大电商平台已经给到了足够的压力,而同为短视频平台的快手,也是抖音电商不可忽视的对手。毕竟快手起家于下沉市场,现在电商也是快手至关重要的营收业务。
这些平台的共同特点是,成立之初就瞄向下沉市场,吃到了下沉市场的红利,现今也在下沉市场拥有了稳固的客群。 此时,抖音电商想入局,怕是要花很大力气才可能撕开一道口子。
如今的下沉市场,不仅竞争激烈,而且高速增长的时代也在过去,拼多多的用户增长也开始减缓了,而抖音电商,这次还能“大力出奇迹”吗?
参考资料:
《抖音极速版,急速下沉》,36氪
《抖音电商推9块9特价频道,瞄准下沉市场》,Tech星球
作者:周晓,编辑:子夜,公众号:连线Insight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1BBm8pqWVUcRyF5sCMtoQ
本文由 @ 连线Insight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虚拟主播:装在皮囊里的中间人
设计动态 2022-10-17当你的偶像接二连三地塌房时,有些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虚拟偶像”。 早在2007年,日本就曾出现过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它不仅有自己的演唱会、手办、游戏,甚至吸引了不少全球粉丝成为它的死忠粉。 近几年,随着国内深度学习算法领域的突破、设备降价,虚拟人行业也有了重伴随着元宇宙的爆火,虚拟人的形象和发展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不少企业便已经选择加码虚拟人行业。那么在虚拟人行业中从业的个体身上,可以投射出这一行业的哪些发展现状?不如一起来看看这些人的真实故事。
当你的偶像接二连三地塌房时,有些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虚拟偶像”。
早在2007年,日本就曾出现过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它不仅有自己的演唱会、手办、游戏,甚至吸引了不少全球粉丝成为它的死忠粉。
近几年,随着国内深度学习算法领域的突破、设备降价,虚拟人行业也有了重大突破,并在各个领域有了普及运用:演示、直播、导航……
元宇宙的爆火,更为虚拟人这把燃烧正旺的火加柴。
不少公司喊出“万元”就能搞定虚拟人。本次显微故事探访了虚拟人行业,找到了在不同类型虚拟人公司工作的员工,他们之中:
有人在虚拟人公司做宣发,组建了一支团队为偶像打投力求偶像“出道”,同时因为虚拟人不会翻车,有品牌方手握千万想在风口占领位置; 有人本是音声,应粉丝要求做直播,但不想被“开盲盒”(现实信息暴露之后,粉丝的反应未知),于是花数万元制作了一个虚拟2D“皮”进行直播; 还有人本是表演专业学生,遇到影视行业下行,于是成为了直播间里虚拟主播身后的“中之人”(操控虚拟主播之人),站在公司聚光灯下,却无法表明身份…… 关于虚拟人的未来还有很多想象,单在这些从业者身上,我们会看到一个新兴行业普及到大众时,经历的草莽过程。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一、一分钟烧百万,抢明星的代言生意 丢丢 27岁 宣发
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火,我也跟风来到一家虚拟人公司工作。
虚拟人也称为数字人,根据人物图形维度,分为2D和3D两大类,从外形上可分为卡通、写实等风格,综合来看可分为二次元、3D卡通、3D高写实、真人形象四种类型——我们公司就是做3D高写实虚拟人的。
“柳夜熙”是同行公司第一个爆火的角色。在她一晚上涨粉数百万之后,数字资产这个概念也被推到了大众及品牌方面前,于是很多品牌找上门,愿意出千万费用来搭乘这个风口。
图 | 柳夜熙自称美妆达人,推出后许多达人模仿她
但寻求上门合作的公司很多,市面上能复刻柳夜熙火爆的角色很少,这和高写实虚拟人制作流程繁琐、投入成本巨大有关。
从无到有创作一个超写实的虚拟角并不容易,首先要确定形象。在确定我们公司的虚拟人走的是国风后,内部组建了一支服装设计团队,服装设计团队从各个朝代的典籍中寻找灵感来设计角色衣服,交给工厂制作样衣后再招募许多演员试穿、诠释这个角色,随后再交给原画师建模确定形象。
建模是最重要的,也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一个环节。随着角色的形象、发饰越精细,费用就越昂贵。比如我们的形象戴着耳环,可能仅仅是头摇摆一下,每一帧都要做重力测算,再重新建模,花费就得十多万。
但确定形象、建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让虚拟人“动”起来。按照计划,我们公司打算让虚拟人进行直播,但由于目前国内的技术还不能像国外一样可以完全脱离人去构建一个真实的虚拟人,还需要利用中人即特效演员,来捕捉他们的动作、技术,即所谓的“换头”。
就连号称清华首位人工智能学生华智冰也是“换头”而来,我们公司就叫停了这个尝试。中人也不是很好找,除了需要具备普通主播一样调动氛围的能力,还需要控制表情,毕竟是换头建模的角色,对中人的要求会更高。
可要求这么高了,为什么中人自己不去做主播呢?
为此我们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即构建剧情的方式让角色“动”起来,过程和拍电影类似,只是目的不同:电影里的虚拟人是为了影片服务,而我们则是为虚拟人打造电影。团队有招募了编剧、导演、制片、搭戏演员、影视后期等。
影视后期做完后,成片出来了,还需要宣发运营、其他的推广;算下来,团队人员数已经是二十人的规模了。
人力成本,加上设备必须用进口的才能达到效果,导致一分钟虚拟人电影制作成本在百万元左右,且制作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因此整个行业如今形势不明朗,离职率高居不下。
对于品牌方来说,因技术无法实现互动,和用户距离远,商业价值或许没那么大,因此尝试也往往无疾而终,停留在噱头上。
对于第三方虚拟人制作公司来说,没有足够的变现渠道,这个成本没办法覆盖,最后只能走到发行数字藏品上或者概念融资。
至于我们公司,则围绕虚拟偶像组织了一支团队,专门负责打投运营数据等,毕竟虚拟人出道做偶像也是偶像,也能接广告,且品牌多是汽车、网游等财大气粗的公司。
支持我们走下去的信念则是,虚拟偶像绝对不会翻车。
二、好看的皮囊千里挑一,售价则在万元起 夜娘 24岁 皮套虚拟主播
我是一名个人虚拟主播,本职是一名女性向音声,即给女性用户提供音效、环境音、人声等声音创作带有情景剧情的声音作品。
音声的主要来源是粉丝打赏,在我积累部分粉丝后,我需要通过和粉丝保持良好互动来保证收入“直播”迫在眉睫。
音声圈和饭圈很类似,粉丝的爱恨都是非常冲动的,喜欢不喜欢就在一瞬间,也很容易因为得知音声主播的真实状况后感觉幻灭而脱粉——虚拟偶像团队A-SOUL的中之人(现实扮演者)信息被公开后,许多粉丝感觉到美梦破碎而被称为“塌房”。
所以我决定保持神秘感,给自己定做一个皮囊,通过虚拟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因为我们的虚拟形象是2D的,也有人称之为“进口皮影戏,立体纸片人”。
图 | B站上的虚拟主播
可这个皮影戏、立体纸片人并不便宜。
首先要确定“人设”。我的粉丝大多是都市白领,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但因为生活在城市、很难找到对象,内心很喜欢霸道总裁,所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魅惑”的角色,然后填充了人物信息,包括头发颜色、有无耳钉等。
图 | 有专门的形象设计网
接下来则带着这些信息去找画师帮我制作出2D的图片来。行业中画师报价不等,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但因为行业刚兴起还不规范,只能说好看的皮囊千里挑一,售价万元起。
而我为了这个皮囊,花了12000元,才得到了一张静止的图。
有了这个人物形象后,需要找模型师把这张图和我的面部绑定表情,以便脸匹配模型,以便实现表情同步。整个调试过程约为3次,除了面部基础的捕捉,还会增加一些生气流汗的表情等,费用根据模型师不同而各异,大约在千到万元之间,我支付了5000元。
到这一步,虚拟人只是”动”了过来,要想上直播还不够,需要购买一个VTS studio的软件管理,方便识别现实中人物表情,同步到虚拟皮套中。
除此之外,直播间还需要装修(可以理解为有个背景等),找画师画一套得数百上千元;且人物换一次衣服(角色要新换“皮肤”)需要找画师重新定制,费用500-800元不等……
整个下来费用大约在3万元左右,但丰俭由人,也可以控制在万元以内。
因为门槛低,只要有“皮”就可以直播,行业从业者暴涨,也导致了行业越来越卷——为了获取更多粉丝,很多主播会给自己定做物料、周边当作福利发送,比如打赏88元,可以获得一个抱枕,打赏128元,可能获得一把伞……这些物料也需要主播自己掏钱去做。
但和大家设想的主播月收入动辄数十万不同,我们虚拟主播这行工资很低,只有2%的人收入勉强过万。
为了赚更多钱,不少主播打起了流量主意,开始打擦边球。
我更多时候则是感叹,都市人得多寂寞,才会给一个从不存在的形象豪掷千金啊。
三、我在做主播,家人却从来都看不到我 洛娜 21岁 中之人
我大学学的表演专业,但影视行业遇冷,我接触到虚拟主播,去某个品牌直播间做了一名“中之人”。
“中之人”源自日语地“中の人”,指操纵vtuber(虚拟主播)进行直播的人。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轮班,保证直播间里虚拟的人物形象一直在线。
虽然经常“出现’在大众眼中,但我们也是公司最“神秘”的一群人。在入职之前,我们需要签订一份保密协议,承诺不会将自己的身份、工作内容泄露出去。这也是行业的潜规则,即所有虚拟角色扮演者的扮演者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迪士尼的人偶演员也有类似的要求。
在我最开始直播时,我父母都会期待的去直播间看我表现,他们蹲守了几天后,才发消息问我“你说自己做主播,我们怎么没看到你呢”。
签订了保密协议后,公司会对我们进行培训。让我们了解将企业文化和要扮演的虚拟主播的人设、特点、力求让我们做到一致,避免交接时候因中之人切换导致主播变化过大,引起观众们的反感。
同时还要培训我们动作、表情管理。因行业太小众,许多中之人并非科班出生,表现力欠缺导致同步到虚拟人身上时,动作滑稽奇怪。
当然,我们除了学习如何扮演虚拟主播,还要学习直播技巧,包括如何活跃直播间氛围、记住商品的卖点,引导用户下单。
而上播的时候,和其他主播需要做造型不一样,我们需要尽量朴素,然后换上全身动捕设备和脸部捕捉设备——身体设备有27个感应节点,校准后能把我们的动作实时同步到虚拟主播那里;脸部捕捉设备,需要用到手机,我们需要另外带个头盔将手机置于面前,就像电影里动作捕捉演员那样。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叫地自己“动作捕捉演员”。
有的公司为了直播效果更好,专门搭建了布满绿幕的影棚来进行直播。
作为“中之人”,我们的工资也并不如外界所猜想的那么高,普遍在一万到两万之间,销售额会有另外奖金,每个月的直播时间在180个小时左右,听起来每天工作不到7小时还挺轻松对吧?但在直播间我们需要跑跑跳跳、还要不断说话活跃气氛、回答粉丝问题、卡点做推荐,工作下来浑身如散架了。
相比于直接卖货,我们还负担了展示企业形象的重任,一言一行都会有专门的人监督,下场之后大家还会坐到一起根据数据复盘。
有时候我们同个角色不同中之人之间也会有竞争,我们内部称为“内胆比拼”,即不同人直播时数据不同、成绩不同、评价也会不同。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有些铁粉在直播间蹲久了,能透过虚拟主播分辨我与他人的不同。
不过因为中之人中专业人员,尤其经过表演训练、可以控制表情的从业者少,目前在这个领域我还不担心失业,也算是寒冬中比较好的出路了吧。
四、后记 在采访中,3名从业者都对“虚拟人”行业有不同的想法。
丢丢觉得,这个行业目前没有太大的革新,只是科技圈子把电影圈子那套拿来使用了,在元宇宙没有到来之前,“虚拟人”更像是一个饭圈偶像,需要为赚钱操心。
夜娘认为,自己从事的和“数字”没什么关系,只是换了一身皮在陪伴大家,“这个行业很早就有了,只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
相比之下,洛娜比较迷茫,她认为自己的所有工作经历都很“数字资产”,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劳动、衡量自己的价值,一直生活在一个影子里。
但关于虚拟人这个行业未来走向,大家都认为,科技再发展一些会更有价值。
“不然就是为了卖钱,也太没有成就感了吧?”丢丢如是说。
而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才能有价值呢?
“元宇宙”成了大家口中共同的答案。
作者:常宁宁,编辑:常新
来源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显微故事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在AI绘画的内卷时代,寻找艺术的“原野”
设计动态 2022-10-17人们曾经相信,艺术家将是最后被AI所取代的职业,但技术的进步已经将这一坚固的信念敲出了一小块裂痕。 近日,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大批AI绘画作品,它们全部由NovelAi、dall-e2以及midjourney等软件创作,每幅作品都呈现出迥异的主题与风格。乍看近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批AI绘画作品,乍一看,与人类作画并没有什么差异。而话题#一张画证明人不会被AI取代#登上热搜,引发大家关注,致使AI绘画是否替代人类绘画成为焦点。AI绘画与人类作画究竟有何差异,是否会被AI绘画替代?一起来看看。
人们曾经相信,艺术家将是最后被AI所取代的职业,但技术的进步已经将这一坚固的信念敲出了一小块裂痕。
近日,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大批AI绘画作品,它们全部由NovelAi、dall-e2以及midjourney等软件创作,每幅作品都呈现出迥异的主题与风格。乍看之下,已经与人类绘画作品无异。
此轮AI绘画创作热潮的直接动力是相关算法模型的开源,AI在完成对于数个图库的学习之后其作图水平进步神速。低门槛的操作流程使得大量AI作品在近期开始涌现,即使你对绘画与编程一无所知,也可以只通过键入几个单词让AI创作出符合你描述的画作。
(@GlitchArtix的AI绘画作品)
一时间,AI画作在画师圈中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许多圈外网友也随即加入了讨论。10月11日,#一张画证明人不会被AI取代#登上微博热搜,成为这轮AI绘画破圈传播的一个重要初期节点。
(话题#一张画证明人不会被AI取代#登上微博热搜)
从圈外人角度来看,AI绘画的大发展让更多人得以低成本具象化心中的设想,创造一个不受限于自身绘画技能的想象力世界。但与此同时,一部分绘圈从业者的收益将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受到损害。
当画师们对于AI绘画感到“既惊且惧”时,什么是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在连艺术也可能变得“无聊”的时代,我们又该从何处迎来艺术本源的回归?
一、一个连绘画也变得“极度无聊”的时代? 2016年,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谷歌的AI程序AlphaGo进行五番棋比赛,并以1:4落败。中国棋手柯洁在这场比赛进行期间发表微博,称就算李世石落败,自己也有信心战胜AlphaGo。仅仅一年后的2017年,柯洁便在与升级版AlphaGo的对局中以三场全负落败。
(柯洁在2016年所发微博)
今年4月28日,柯洁在直播中不无心酸地表示,AI时代的围棋是极度无聊的,现在人类棋手的对弈过程更像是在比拼谁更接近AI给出的标准答案。
在柯洁这番充满宿命感的发言里,围棋作为人类智力运动最后的堡垒已经在AI的进攻之下变得“极度无聊”,那绘画艺术能否幸运地逃过一劫呢?
事实上,相比于AlphaGo战胜柯洁,AI绘画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更加直观。在不了解围棋规则的观众眼里,围棋更像是线性代数一样的理性存在,AI自身的工具倾向性使它们看起来就很适合解决围棋一类的问题。
而绘画长久以来被视为感性搭建的产物,画家高度私人化的情感与想象共同支撑着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某种程度上,承认AI拥有人类绘画的能力几乎等价于承认机器具备情感与人性。
幸运的是,从程序原理上来看,AI绘画程序暂时还未能具备人类的情感与想象能力,它们更像是将绘画也转变为了一种理性产物。扩散模型允许AI将海量人类作品解码后重新进行编码,理论上来说只要素材量够大,AI便能在重复训练中学习到人类画师的共性做法,这也是目前的AI画普遍具有明显“拼凑感”的原因。
(知乎网友@仇小刀的AI绘画作品)
或许在AI看来,围棋乃至绘画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本手”“妙手”与“俗手”的区别,它只想快点跑完循环然后下班。尽管AI可能并不理解“妙手”好在哪里,但它们能够通过大量观摩人类乃至其他AI所创造的“妙手”来输出与之高度相似的结果。
当“神之一手”等价于“胜率来到了98.5%”,画龙点睛被视为像素点的完美排布,柯洁直播中所言“极度无聊”的时代也就呼之欲出。
AI绘画开始大量涌现后,悲观与恐慌的情绪几乎弥漫在每一个绘圈画师聚集的社区。尽管在内行人看来,目前AI所绘制的作品仍旧是对于既有素材的粗糙拼贴,但其进步速度是惊人的。
(微博与知乎网友对AI绘画作品的评价)
相比于已知的威胁,未知的危险才更让人感到恐惧。即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感受到大象撒腿狂奔时带来的震动。一场由AI技术推动的绘画行业大变革,正在加速逼近。
如果说柯洁在直播末尾的那声叹息是八冠王对于AI时代围棋比赛的简短总结,那AI绘画的大发展可能给从业画师带来的冲击,便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就可概括了。那个“极度无聊”的时代,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来。
二、当成长不被允许时,“平庸”是否是一种“过错”? 10月12日,乌合麒麟、禾野等几位行业知名画师在微博就AI绘画爆发争论并登上热搜第一。几位画师的争论聚焦于AI绘画技术对于非头部画师的影响,这一争论实际上清晰反映了行业内部从业者对于新技术的共识与分歧。
(10月12日几位头部画师在微博爆发争论)
几位头部创作者无论是否赞同所谓“低端”的概念,都基本承认了AI绘画对于行业的巨大冲击,且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画技与意识相对较弱的画师群体。与此同时,几位画师均对AI辅助作画持开放态度。
绘圈的现实情况是AI作画目前基本能够覆盖大部分要求不高的商业需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收费低廉的AI作图画师。这意味着构成行业金字塔底座的非头部画师的收入将受到直接影响,即使不至于完全没生意,其议价空间也会被极大压缩。
(利用AI绘画技术低价接单的广告)
事实上,这也是上述微博争论中行业从业者针对AI绘画问题的最大分歧点。过去,画师无论能力高低都能从市场上获得与其作品水平相称的收入,但在AI时代,低于AI绘画水平线的画师都将不再具备竞争力。即使画师对于绘画充满热爱与激情,也会因为天资稍逊或一时的经验尚浅而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有头部画师据此认为,绘画作为艺术行业本就相当依赖天赋,其行业特质决定其只有头部从业者能够获得不错的收入,因此AI绘画将部分画师排除出行业只是让绘画业回归了历史常态。
然而,天赋固然重要,努力与经验才是现代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上的必备品质。不是所有的画师都能名校毕业后进入大厂做原画师,绝大部分画师在从业初期依旧需要通过私人约稿来维持生计、提高技术。
AI绘画压缩私人约稿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限制了画师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天资与经验稍逊的画师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长期扎根该行业,绘画业的进入门槛也会因此提高。长期来看,绘画业的从业人员基数会逐渐缩减,选择从小学习绘画的人数也会减少。
正因为此,部分画师主张限制AI绘画的主张并非是要“允许平庸”,而是要“允许成长”。除了拥有天赋的少部分人,在得不到成长机会的情况下变得“平庸”不应是一种过错。
三、唯有热爱,可抵漫长 在主张对AI绘画进行限制的众多声音中,诉诸法律手段的呼声最高。现阶段AI绘画的本质是对于大量人类作品进行爬取并使用既有元素进行创作。因此,没有人类画师创造的“粮食”,AI的学习能力便是无根之泉。
但利用版权法限制AI的学习范围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不少难题。
首先是创作风格是否受到版权保护的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即使是起诉人类画师抄袭创作风格也是困难重重,遑论起诉AI;二是未来AI可以在人类的辅助下学习其他AI所创作的作品,“左右互搏”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规避版权问题;三是法律的制定通常要滞后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且非头部画师群体力量分散,在与商业集团对抗时通常处于劣势。
(@GlitchArtix的AI绘画作品)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除了诉诸法律手段,画师更多仍需要依靠精进技术来保持自身竞争力。
艺术行业是天赋行业,就业市场是自由竞争,这两项事实不会因为AI的废存而改变。绘画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更需要从业者保持长期的热爱与坚持,长期的绘画练习所培养的是对于艺术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而这两项品质是AI在短期内所无法具备的。
在此基础上,AI可以很好地成为辅助人类作画的工具,甚至是日后绘圈从业者的必备工具。有理由相信,一个对于艺术有追求的画师是注定不甘心仅仅做一个AI数据标注员的,审美与创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画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AI绘图不仅可以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或许还能迎来人类艺术本源的回归,即想象力的纯粹创造。
AI让这个时代的任何行业都随时面临着消失的风险,面对学习速度飞快且不知疲倦的AI,人们怀有焦虑情绪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但焦虑不是答案,人类所能给出的唯一答案,是像他们的祖先在这一万年间所做的那样:永不停歇地学习。
(微博网友对于AI绘画的评价)
这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允许成长本就比允许“平庸”更为残酷。尽管AI的进步让人感到沮丧甚至恐惧,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仍将是我们漫漫旅途上的良药。毕竟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他们的勇气。
1985年播出的儿童科幻片《来自未来的客人们》片尾曲中这样唱道:
《最美好的前途》
我听见那声音向我严正发问
我该为明天尽些什么义务?
啊,那最美好的前途
可不要对我冷酷!
即使未来对你默然不语,我们也该主动问问自己。对于所期盼的那个未来,我们已经尽到了哪些义务?
作者:阿列克谢;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Zrd_oS6bNjJgWUWb3-DlA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花钱看马赛克,Netflix让大家一夜梦回2007
设计动态 2022-10-17自从出现了订阅用户的大规模流失,过去几个月来,Netflix一直在筹备着广告版服务,希望开辟一条除订阅以外的新致富路。 昨天,这个名为“Basic With Ads”的服务正式揭晓:价格6.99美元一个月,每小时4-5分钟的广告,视频质量上限为720p/HD,面对已经出现的大规模订阅用户流失现状,Netflix在近一段时间也开始寻找更多可能的业务增长机会,比如近段时间,Netflix就在广告业务上下了功夫,并推出了“Basic With Ads”的服务。那么对于这项服务,用户们都有哪些反馈?Netflix的这项举措,对流媒体们来说,又是否有着借鉴意义呢?
自从出现了订阅用户的大规模流失,过去几个月来,Netflix一直在筹备着广告版服务,希望开辟一条除订阅以外的新致富路。
昨天,这个名为“Basic With Ads”的服务正式揭晓: 价格6.99美元一个月,每小时4-5分钟的广告,视频质量上限为720p/HD,并且不允许缓存内容。 该服务将于11 月 3 日起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推出。
各个国家广告版订阅的岳月费情况,图片来自Netflix
一、网友们纷纷Say NO:“720p是在逗我吗?” 在昨天以前,虽然大家对“洁身自好”多年的Netflix要推出广告计划这事早已有心理预期,但当计划内容真正出来之后,网上还是乌压压的吐槽声一片,大家都纷纷表示拒绝。
其中,目前争议声最大的莫过于广告版中720P的分辨率问题。 很多网友表示,大哥,今年已经2022年了你还在搞720p,2007年就已经720p了好伐?怎么着,让我花钱看马赛克吗?
图片来自于Twitter
有网友说,讲真,我已经不记得我上一次听说720P是什么时候了……
图片来自于Twitter
还有网友指出,目前Hulu、亚马逊等其他平台有广告的订阅服务很多都是支持4K的。迪士尼比Netflix basic多加一块钱就能有4K HDR体验,Youtube的很多4K视频都能免费观看,同行一比,看来Netflix这次是“药丸”。
图片来自于Twitter
也有人猜测,Netflix这是采用了一种策略,先把定价和服务质量都做低,然后未来才有更大的提价空间。但问题是,很多人都认为6.99美元的定价也不算低,这个分辨率和广告频率,3.99美元都嫌多。
的确,按照Netflix的说法,预计的每个广告的时间将在15-30秒之间,将在影片之前和穿插在影片之中,每小时约有4-5分钟的广告。 这也就是说,用户每观看一个一小时的影片,将预计至少会看到10个广告。想象一下这会是什么样的观影体验,比如看《怪奇物语》正反派正在放大招一决胜负了,这时突然进了个漱口水广告……
该服务推出后,Basic With Ads服务将与Basic、Standard和Premium构成Netflix订阅服务的四个等级,其中带广告版本的跟Basic相比除了有广告和不能下载之外,其他的体验都基本一样,能够访问Netflix的大部分影片,但不能访问限定内容。
图片根据Netflix官网信息整理制作
虽然发布后备受吐槽,但Netflix方面还是表示服务内容的整体构建都是“亲消费者”的。包括其内部内容标签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在不同的节目和电影中寻找自然断点来放置广告,承诺将在未来提高广告版的观影体验等等。
二、虽然增长压力大,但坐拥2亿用户的Netflix依然“傲娇” 随着这两年亚马逊、苹果、迪士尼等巨头纷纷入局流媒体瓜分市场份额,过去一家独大的Netflix陷入了用户持续流失的困境。 去年同期,Netflix的用户增长了154万人,净利润增长了87.6%,而今年不仅流失了约百万的客户,净利润仅仅只增长了6.5%。
这也直接导致了Netflix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方面,一改过去对用户密码共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开始严打密码共享、接连提高订阅费用。另一方面,Netflix首次打破公司成立几十年的“无广告”传统,为创收探索新路子。
Netflix的用户增长情况,图片来自Bloomberg
但即便如此,在招广告商这件事上,Netflix还是明显占据着主动权,甚至态度十分傲娇。
根据爆料,Netflix并没有像其他很多流媒体一样向广告商提供他一些附加功能,比如使用第三方服务来验证广告是否运行并到达了广告商的目标受众。同时也没有给广告商提供确保其投放的广告不会与竞争对手的广告并列的协议,也就是说广告商并不知道自己的竞品是不是也会出现在广告中。此外,广告以固定价格模式出售,而不是以拍卖的形式,从而掌握更大的定价权。
总体感觉,就是Netflix在广告招商这件事上就是一个 “爱买不买,不买拉倒 ”的态度。而实际上,掌握引入广告的主动权可能是Netflix早就确定好的战略。
众所周知,Netflix此前一直是拒绝广告业务的。从成立至今的24年里,Netflix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受内容驱动的会员订阅服务,不希望让广告影响用户的观影体验。
而当Netflix“放下身段”来接受广告时,他们也并不想要以牺牲用户为前提来被广告商推着走。 因此此前也选择了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的微软作为自己的广告合作伙伴,而不是Google或者其他更成熟的广告商来抢夺自己的话语权。
根据报道,此次Netflix的广告代理会议就都是微软方面在主导,而微软派出的销售人员大部分都是社交和搜索方面的背景,却并不具备电视和流媒体方面的广告销售经验。有参加过Netflix广告招商演示的买家就曾表示“他们完全是在要求而不是在卖广告,对这一切都很陌生”。
但即便如此,Netflix表示其目前已经销售出去了大部分广告席位 。毕竟坐拥2.2亿用户,这个流量入口对于任何广告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数字,Netflix的广告根本就不愁卖。
三、价格战进入白热化,网友呼唤TV版广告拦截工具 Netflix之前,包括Disney+、Hulu、NBC环球公司的孔雀视频、华纳旗下的HBO Max等主要流媒体平台都已经推出了或已官宣附带广告的低价订阅服务。Disney+ Basci的广告版定价为7.99美元/月,预计在今年12月份推出。
从Netflix的每小时4-5分钟的广告时长来看,基本与与竞争对手 HBO Max和 Disney+ Basic等一致。但定价上,Netflix要比其他平台略低一些,似乎希望能够从价格上来赢得更多用户。但同时也比其他平台牺牲了一些“质量”,比如720P低分辨率。
图片来自Carton Crave官方推特
事实上,对于目前巨头扎堆的流媒体来说,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争抢用户,原创内容正在成为了各大平台的“吞金兽”。2022年,Netflix预计将花170亿美元在原创内容上;迪士尼预计花110亿美元在流媒体,占其总影视支出的一半以上;亚马逊2021年花了超过130亿;派拉蒙2021年花了147亿……
显然,在高额成本下,光靠订阅大概率是入不敷出。因此各大平台都把目光放在了流量变现上,最近,就连一向不差钱的苹果TV+也被传出将在明年正式开放广告位的的销售。
而随着各大平台广告越来越多, 大家都在呼吁,广大程序员们赶紧给电视开发个广告拦截器吧,看个电影追个剧可太糟心了。
当然很多人也对这些平台的广告计划表示理解。 对于观众们来说,巨头们在内容上疯狂内卷显然是一件好事,这也就意味着观众能看到更多内容优质和制作精良剧集。
对于那些不想要广告的人来说,你完全可以多花几块钱继续选择无广告的版本,但也要允许这些平台给那些想要花更少的钱看视频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图片来自于Twitter
Netflix入局广告市场无疑是大幅搅动了池水,让广告市场的整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投资者目前对于Netflix的最新广告计划普遍都报以乐观的预期。华尔街分析师预计到 2025 年,Netflix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广告收入将高达36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广告收入将达到 85 亿美元,成为其除了订阅服务外的另一业绩增长极。
作者:Juny,编辑:VickyXiao;公众号:硅星人(ID:covricu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3AFgpGTwxRTGT0Br9R8sA
本文由 @硅星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