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通过设计,降低认知负荷?
设计动态 2022-10-18当你使用形形色色的APP时,是不是时常不由自主地感慨“这个APP的界面太丑了”、“这个APP太难用了,连入口都找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感受呢?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它表示大脑在工作中记忆资源的使用量,会影响用户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认知负荷,它表示大脑在工作中记忆资源的使用量,会影响用户的信息阅读和产品使用体验。本篇文章将从信息层级、信息结构、阅读顺序、信息密度、文案表述这五个层面来探讨如何降低用户认知负荷,一起来看看吧。
当你使用形形色色的APP时,是不是时常不由自主地感慨“这个APP的界面太丑了”、“这个APP太难用了,连入口都找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感受呢?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认知负荷 「cognitive load」,它表示大脑在工作中记忆资源的使用量,会影响用户的信息阅读和产品使用体验。 本文将从信息层级、信息结构、阅读顺序、信息密度、文案表述五个层面来探讨如何降低用户认知负荷。
一、信息层级 1. 通过颜色对比、形状大小、位置区分层级 格式塔心理学的封闭性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在认知某个东西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会是整体、而不是单独的部分。 如图所示,你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蓝色的字母U和深褐色的人头侧脸,其次才是构成这个形状的各种细节。
从人类视觉系统成像原理来说, 人类天生对于颜色对比非常敏感 (彩色视觉是因为视网膜中3种视锥细胞分别感知特定颜色所致,当用户同时看到多种不同的颜色时,不同视锥细胞就会被激活眼睛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因此,在设计界面时通常会通过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来凸出层级更高的信息。
总结来说,我们在平时的设计中常用形状大小差异和颜色对比差异来拉开信息层级。
此外,由于人眼视度(舒适的垂直视场角度为-30°~25°)和用户使用不同设备时的阅读角度问题,人眼对于屏幕上不同区域的关注度有着天然的差异。
因此, 我们在设计时若想拉开信息层级,除了使用面积和颜色对比外,也可以通过位置对比来实现 ,即将层级较高的信息置于舒适阅读区内。如图所示,移动端设备位于屏幕中央偏上的信息在阅读舒适度上会优于屏幕下方的信息。
2. 信息层级不宜超过4个 我们知道了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区分信息层级,那在信息层级区分上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显然不是,信息层级过多也会增加人脑的认知负荷(整个页面显得很花哨);而信息层级过少,则页面的内容展示会比较平均、不一定能突出所有重点信息。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信息划分为重要信息、次重要信息、一般信息和和辅助信息 ,也就是信息层级控制在4个以内比较合适。
如图所示,我们把聚划算的页面做高斯模糊后,里面的信息层级就一目了然了。
二、信息结构 1. 信息单元=信息本体+信息容器 在讨论信息结构之前,我们首先对基本的信息单元做拆解:信息单元 = 信息本体 + 信息容器,这里我们把 信息本体定义为我们主动让用户感知并能辅助其进行下一步动作的信息元素,而容器定义为具有明显视觉区隔的信息承载物。 信息本体一般包括图片、文案、icon、行动按钮等,而信息容器可以大到页面小到一般的模态、非模态控件。
如图所示,在典型的电商场景中商品卡片可拆分为信息本体(商品图、商品名、商品价格、利益点)+ 信息容器(卡片):
2. 信息本体结构——同类信息位置相近、结构相同 熟悉格式塔原理的朋友都知道相近原则——即 彼此位置相近的物体会被人们看成是一类东西。 同时, 保持相同的信息结构 意味着视觉焦点内不同层级信息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这样用户在快速扫视某个产品时会 降低记忆负担 ——即无需寻找同属性的信息。反之有一定的记忆负担,不利于用户快速扫视重要信息。
如图所示,滴滴我的钱包页面5张轮播图的信息结构相同,遵循左文右图和主文案在上、辅助文案在下的信息结构。
而支付宝理财页面的轮播图则有着不同的信息结构,如辅助文案和按钮在不同轮播图中的位置和大小、样式均不一样,轮播时同类属性的信息会以不同样式在不同位置切换,增加用户的眼动成本和认知负担。
从页面整体动线看,同类或关联信息会有明显的区块分隔。 如下图所示,滴滴「我的」tab在页面整体动线布局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块划分来承载关联信息:
用户信息(个人信息+会员信息)→常用工具→促活福利(卡券 + 福利)→平台服务(金融服务 + 企业服务)→低频工具。
从信息单元内部来看,同样会对关联信息做位置上的划分。 例如一般的社区信息流卡片结构基本都是生产者信息→内容信息→互动入口。
3. 信息容器结构——三角、宫格、列表 我们前面提到过信息单元=信息本体+信息容器(容器为具有明显视觉区隔的信息承载物),而信息容器的排布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笔者体验过大量产品后,大致总结了3种较为 常见的容器排布结构,即三角结构、宫格结构和列表结构 ,每种结构容器的排列规则会遵循一定的主次关系并根据其特点有不同的适用场景。
(1)三角结构
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多边形里最稳定的结构,其容器排布主次突出(根据主要容器与次要容器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 用户纵向的视觉迁移路径较短, 一般比较适用于数量较少、且有明显优先级的场景 。
(2)宫格结构
宫格结构适用于优先级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入口 ,一般以四宫格和六宫格为主,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信息密度过高。四宫格信息容器和六宫格信息容器如图:
值得注意的是容器内也可以是宫格结构,但这种宫格结构的信息主体数量会比信息容器更多:
(3)列表结构
列表结构同样适用于优先级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入口,但与宫格结构不同的是列表结构的一般具有排布逻辑或规则 ,如按照时间线排布。
列表结构包含横向列表和纵向列表,横向列表适用于短文案卡片(比如活动或功能入口),方便用户扫视更多图片;纵向列表适用于长文案卡片,用户可以快速扫视较多文字。
4. 信息过多时的结构——长表单可做信息分类、分页处理 在B端设计需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让用户输入一堆信息的场景,这时候如果我们把所有信息都罗列在1个页面中,可能会造成高跳出率和低完成率。
表单设计领域的专家Adam Silver通过实际项目发现: 将较长表单按照关联性拆解为若干部分,能有效提升用户满意度以及完成率。 除此之外,Adam还总结了这种设计理念的16个优点,我们认为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这3个点:
降低认知负荷,让用户更专注地完成任务; 降低每一页的出错数,从而降低错误带给用户的挫败感及跳出率; 配合进度指示器,能给用户一种前进的正面感觉。 市面上将长表单拆分成几个步骤做分页处理的产品比较多,如下图小红书就将店铺申请流程拆分为了填写店铺类型、经营类目、个人信息3个部分。
三、阅读路径 1. 高优先级信息应置于视觉焦点容易触及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 用户的阅读习惯一般是近似于从左往右、从上至下的Z字形结构 ,且基于人眼视度和不同设备屏幕角度的差异,人们扫视屏幕时一般会先注意到屏幕中央偏上一点的位置, 因此我们在设计信息结构时也要考虑用户的阅读路径和习惯,将对用户高价值或者高优先级的信息置于视觉焦点容易触及的地方。
那什么是对用户高价值或者高优先级的信息呢?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哪种信息形式(图片or文字)更能高效地传递有效信息以辅助用户决策 ,比如在电商产品或外卖产品中一般采用上图下文或者左图右文的信息结构,且会将图片的信息层级拉到最高,这是因为用户在快速扫视过程中仅通过看图即可看到这件商品,初步了解外卖商家卖的是什么。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场景,这种形式就不那么适用了,用户仅通过看图并不了解这条资讯的大致含义,因此,此时文案的优先级更高,常常采用上文下图或者左文右图的形式。
2. 视觉引导提升信息阅读率 国外的用研团队曾通过眼动热力图的AB实验发现通过 在图片中加入人类面部表情的视觉引导对于信息的阅读率有明显提升作用。 如图所示在第一张广告图中,用户的视觉焦点大部分集中在了婴儿的脸部,而右侧的文案则很少有用户关注,第二张图中婴儿由正脸转化成了侧脸同时眼睛看向右侧的文字,此时右侧文字的眼动热力成像明显提升。
四、信息密度 1. 信息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这里的信息密度指的是在单位容器内(卡片、页面)所呈现的信息量,比如 在1个页面中如果信息密度大,则相对屏效较高,但却容易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 ;反之,1个页面中信息密度低则相对屏效较低,用户的认知负荷也相对较低。
我们来看1个关于信息密度对于阅读体验影响的案例:在美国开车,人们常常因为看不懂街边的停车牌而违停被罚款,我们可以看到左图中的停车牌上密密麻麻全是字,想要阅读根本无从下手。
Nikki Sylianteng是一个华裔的设计师,当她初来乍到美国时也因此遇到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她简化用户的需求,即:
当前这个地方我能不能停车 能(免费)停多久 于是她将文字信息做了可视化处理,通过较少的文字+色块极大地降低了停车牌的信息密度,让司机看到后一目了然。Nikki Sylianteng的这种设计被美国各地的市政部门广泛采用。
在传统媒介中,一张充满文字和图片的报纸与一个时尚杂志封面的信息密度对比更加明显,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和认知负荷也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会耐心读完报纸上的文字。
关于海报与杂志设计还牵涉到图版率这一个概念, 简单讲就是图片面积所占整体版面的比率,通常来说图版率越高则表现力和亲和力就越强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了解图版率的相关知识,在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了。
五、文案表述 1. 文案表述要符合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理解 在广告场景下,当用户被图片吸引视觉焦点后,文案表述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时候我们要搞清楚3个问题:
我们的核心目标受众是谁? 我们能给用户带来什么? 用户需要付出什么?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核心目标受众是谁,同一款产品来自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和三四线城市的中年人关注点和付费动机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同样都是手机,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更关注颜值和性能,而三四线城市中年人更关注价格和质量)。
这时候产品的广告文案也必须依据核心目标受众的需求点来设计才能命中用户,小米手机的线下广告语在一线城市的地铁站(左图)和农村的大字报广告(右图)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描述策略。
在回答完以上3个问题后还需要注意, 我们的文案描述目标受众是否能够理解,因为人群不一样,其受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也会不一样。
2. 文案上避免歧义 在设计动作文案时,我们时常会受到惯性思维(常态场景下的通用做法)的影响而忽略了动作本身的意涵。
比如下图的二次确认弹窗用户取消上传和取消订单是一个对当前行为的否定,但我们习惯于用“确定”和“取消”来让用户回应是否进行某个行为(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点击「取消」按钮即继续用户当前行为,但这种理解很绕),这个时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歧义,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动作本身简单明了地描述出来避免产生歧义。
作者:海蛟;公众号:ASAK设计(ID:ASAK_Design)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A9ZrF3BqVtP0A7gndVR0w
本文由 @ASAK设计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元宇宙赛道:Meta向左,字节向右
设计动态 2022-10-18近日,字节跳动社交战略的“一进一退”引发媒体普遍关注。一方面,据Tech星球报道,继推出虚拟形象“抖音仔仔”后,抖音又在近期推出了虚拟空间“抖音小窝”。另一方面,有媒体报道字节已经砍掉社交App“派对岛”的项目团队。 可以与字节的产品动作对照解读的,是《华尔街近期元宇宙赛道又有新消息传出,譬如抖音推出了虚拟空间“抖音小窝”,继续尝试加码元宇宙领域。那么在“抖音小窝”等元宇宙相关产品推出背后,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事实?在元宇宙社交应用的推广中,大厂们又普遍遇到了什么难题?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答。
近日,字节跳动社交战略的“一进一退”引发媒体普遍关注。一方面,据Tech星球报道,继推出虚拟形象“抖音仔仔”后,抖音又在近期推出了虚拟空间“抖音小窝”。另一方面,有媒体报道字节已经砍掉社交App“派对岛”的项目团队。
可以与字节的产品动作对照解读的,是《华尔街日报》对于Meta元宇宙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的无情揭底——“一个空荡荡的世界”。
虽然字节和Meta被视为元宇宙领域针锋相对的两大玩家,它们的策略却呈现出保守、激进的两极。相比遭遇挫折的Horizon Worlds,“抖音小窝”能承载字节的社交野心吗?
一、Meta的元宇宙为何“空荡荡”? 今年以来,Meta的遭遇可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媒体的爆料更是在背后一次次推波助澜。继不久前《纽约时报》报道“42%的Meta 员工不理解其元宇宙愿景”,称扎克伯格正在重蹈雅虎的覆辙之后,《华尔街日报》“再补一刀”。
《华尔街日报》获取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Meta寄予厚望的元宇宙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远未达到最初的预期,不仅20万月活与年底50万的目标相距甚远,而且自春季以来还在持续下降。在Horizon Worlds的1万个独立世界中,只有9%的世界曾被约50人访问过,大多数世界根本就没有用户来访。Meta内部文件将其形容为“一个空荡荡的世界,是多么悲伤的世界。”
为何用户对于Meta描绘的元宇宙愿景并不买账?为何HorizonWorlds的活跃用户数量还不及20年前上线的Second Life?在我们看来,面对来势汹汹的短视频冲击,扎克伯格深陷转型焦虑之中,以至于低估了从VR设备到元宇宙之间的鸿沟。
目前,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交互方式,VR设备都无法打造出完全不同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社交体验——真实度、临场感、多维互动性——这些对于刚刚“长出腿来”的虚拟形象来说,显得遥不可及。不同于Second Life之类角色扮演的开放游戏,在没有任务指引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在Horizon Worlds中独自探索世界、结识同道,在社交体验残缺且缺乏反馈激励的情况下,冷启动的门槛过高。
不仅如此,Meta还试图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场景都移植到VR世界中来,无论是游戏、社交,还是健身、工作。在Meta Connect 2022 上,Meta 宣布与微软合作,将 Office 软件集成到最新头显 Meta Quest Pro 中。
然而,这种覆盖全部应用场景、包办一切的VR设备只满足了抢占入口的野心,却并非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如一位Reddit用户的吐槽:Horizon Worlds像是Zoom和Second Life的杂交产物,却并不能满足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如果只想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率的商务会议,你并不想被奇奇怪怪的头像分心。如果你想通过虚拟形象进行社交,其他平台有更炫酷的头像可用,还附带有更有趣的游戏。
二、字节为何放弃“派对岛”,开始做“抖音小窝”? 虽然媒体普遍都将字节的Pico比喻为“刺向Meta腹地的一柄利剑“,似乎是在全方位对标其元宇宙业务。然而,只要打开最新发布的Pico 4的产品页面,就会发现字节对于虚拟社交的设想远没有Meta那样激进,它对于VR与元宇宙之间的那道鸿沟心知肚明。
字节不仅没有像Meta一样为Pico搭建一个社交平台,在产品宣传中也并未将虚拟社交作为卖点,而是作为熟人社交的一种新载体——“支持与在线好友实时联系,一键分享你的VR视角到个人抖音。”字节很清楚目前的VR设备只能胜任个人沉浸式娱乐,而非进入元宇宙的入口。
“派对岛”的下线再次证明了字节对于元宇宙的谨慎态度。作为一款元宇宙社交应用,“派对岛”虽然主打“用户通过虚拟化身进行社交互动“,却不过是换了一层皮的陌生人社交而已,所谓的元宇宙元素仅仅只有“个性头像“而已,对于用户几乎不具备吸引力。
如同飞聊一样,“派对岛”始终未能解决社交关系链从何而来的问题,当时用户对于飞聊的质疑,也同样适用于它——“飞聊很像是为了‘聊’,硬做了个兴趣圈子;而不是有了圈子,才慢慢聊得下去。”
或许正是看透了元宇宙社交目前的虚妄,字节才决定“去其名而求其实”,放弃“派对岛”,做起了抖音小窝。相比于初始期一片荒凉的“派对岛“,抖音小窝并非凭空而起,也不存在冷启动难题,而是依托于抖音用户自身形象及社交关系链。用户可以化身为虚拟形象“抖音仔仔“,装扮自己的小窝,拜访并点赞朋友的小窝。
字节不再试图通过目前遥不可及的元宇宙社交“弯道超车”,而是开始专注于加固抖音内部社交关系的激活、沉淀。
抖音小窝很难不给人以QQ空间的即视感,然而QQ空间的活跃是建立在同学等群体性强关系之上,是一种半公开的社交互动方式,用户之所以有装扮空间、互踩留言的动力,不过时为了在群体中展现个性,增进感情。毕业之后的QQ用户则会相继告别这种集体社交游戏。相比之下,抖音社交关系有着更强的私密性,并没有足够动力激励人们去装扮小窝、自我展现。
三、“元宇宙第一股”也难逃关系链“诅咒” 实际上,抖音小窝更像是对腾讯超级QQ秀的“QQ小窝“的一种“致敬”。在QQ向虚拟形象社交迈出的重要一步——“超级QQ秀”中,“QQ小窝”是重磅彩蛋之一,用户不仅可以随心所欲装扮自己的小窝,还能以虚拟身份走出“小窝”,进入演唱会、电影院、小游戏等各种虚拟场景之中,与其他用户互动。
对于资深QQ用户来说,“QQ小窝”并不陌生,不过是以往空间、家园的升级重生。然而,无论是“超级QQ秀”还是“QQ小窝”,目前都只能用于加固原有的用户关系,即便加入了400M的虚幻引擎,也很难给用户身临其境的元宇宙社交体验,因此仍难以阻止QQ社交关系链的自然流失。
如果盘点一下今年以来的元宇宙社交应用,会发现冷启动时的社交关系链是难以突破的永恒难题,创业者面对从零开始的“不可能任务”,巨头则受限于自身优势,难逃“创新者的窘境”。
就连引爆元宇宙概念的社交平台Roblox,也没能摆脱上述定律。在美国,Roblox更像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儿童乐园,大部分新玩家都是通过同学、家人、老师等熟人关系加入进来的,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高度活跃的社交关系网。
然而,为了降低儿童上手门槛所形成的像素画风、低门槛编辑器、小游戏生态,也成为它打入成人世界的最大障碍。目前,未成年用户在Roblox中仍然占据大多数,仅13岁以下的玩家就占到了48%。这也让“元宇宙第一股”的商业价值遭到了质疑,今年以来股价已经下跌了超过70%。
Horizon Worlds及Roblox的困境,或许说明元宇宙社交平台会比今天的社交平台更加分散,如同平行宇宙一样彼此壁垒森严。虽然早在多年前Second Life就被形容为一座荒凉寂静,与世隔绝的孤岛,然而这里每天仍然有超过4万名用户在游荡。
因此,我们更期待随着VR设备的普及,元宇宙基础设施的成熟,有更多自成一体的元宇宙世界得以涌现,也希望Horizon Worlds的困境能够早日让Meta这样的巨头摆正自己的位置。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张远,编辑:美圻
来源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文化娱乐、新消费、商业科技的,价值解构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文娱价值官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关于中国SaaS的十个认知
设计动态 2022-10-1801 大佬看不上的SaaS,正是普通人的机会 中国人口多,容易做成大生意的C端项目才是大佬们的首选。而SaaS产品高度非标,根本入不了大佬的法眼。 当然SaaS行业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需要对垂直行业有长期的积累和深刻理解。 虽然是“长坡薄雪”,但是只要扎根一C端行业一直是创业的重点赛道,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难度更高但更有潜力的SaaS市场。目前中国SaaS行业发展如何,未来会有什么趋势?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01 大佬看不上的SaaS,正是普通人的机会 中国人口多,容易做成大生意的C端项目才是大佬们的首选。而SaaS产品高度非标,根本入不了大佬的法眼。
当然SaaS行业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需要对垂直行业有长期的积累和深刻理解。
虽然是“长坡薄雪”,但是只要扎根一个行业,深挖5000米,SaaS就可以成为你一生的事业。
02 不要羡慕巨额融资的SaaS 中国SaaS行业有一个习惯,谁拿到了巨额融资,谁就马上成为赛道的明星。
但是“融资多”未必是因为“公司好”。可能是CEO擅长讲故事,甚至不排除个别公司数据造假的可能。
最优秀的SaaS公司其实并不依赖融资。
在还没有彻底爆发的中国SaaS赛道,巨额融资反而可能导致盲目扩张。
在投资人的压力之下,创业者们动作变形,偏离了SaaS行业的正常逻辑。巨额融资后一地鸡毛,甚至裁员自救,也是常有的事。
03 定制化并非洪水猛兽 对于SaaS公司和产品经理来说:大企业项目是深入理解行业的绝佳机会。所以如果可以拿下标杆企业,即便需要做定制化,也不要错过。
那么,定制化项目到底能不能赚钱呢?其实是可以的。
核心在于控制好定制成本。而控制好成本的关键,除了好的产品框架,也要有优秀的实施团队和实施方法论。
04 标准化是SaaS的命门,而大企业是SaaS的试金石 活得好的B端软件公司,基本都有优秀的标准化产品。
标准化程度高,一方面意味着容易盈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规模扩张的边际成本很低。
所以,在实现标准化之前,不要轻易扩张。
而大企业是SaaS的试金石。
小企业生命周期短、付费能力差。只做小企业的SaaS公司,很容易做成小而美。
服务大企业是大部分SaaS公司实现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05 最优秀的SaaS产品经理,将是“复合型”人才 中国SaaS产品的架构深度和功能厚度都相对薄弱,往往不到世界顶级传统软件的10%。因此,研究和学习传统软件,仍然是SaaS产品进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设计SaaS产品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软件,而是摒弃其交互劣势,并按照互联网产品思维进行改进和创新。
因此,未来最优秀的SaaS产品经理,将是既懂顶级传统软件,又有互联网产品思维的人。
06 SaaS产品不缺好苗子,缺的是学习环境和方法 学习SaaS产品的难点,在于需要吸收大量业务知识和功能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去领悟和验证。
培养SaaS产品经理,好苗子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而大部分SaaS产品经理面临的困境在于:公司既没有好的产品环境,也没有适合新人的培训体系。
结果SaaS产品没有做起来,产品经理也没有成长起来,两者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07 未来最好的SaaS销售人员,都是产品专家 客户本质上买的不是软件,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客户虽然对自己的业务很清楚,却对“如何用SaaS产品解决问题”毫无头绪。
从这个角度来看,SaaS销售的本质就是“导购”:识别出客户的业务和管理问题,并且告诉他合适的解决方案。
而随着SaaS产品越来越复杂、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竞争越来越激烈。熟悉产品和业务,懂得如何用产品解决业务问题的销售人员,将会越来越重要。
因此,未来最好的SaaS销售人员,一定都是产品专家。
08 有产业经验的SaaS创业者,往往容易在产品上踩坑 有产业经验的创业者,做SaaS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能够真正的“设身处地”,并且为客户提供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但是,有产业经验的创业者也很容易踩坑:那就是他们往往会极大的低估软件研发的难度。
从业多年,我见过不少雄心勃勃、誓要颠覆软件行业的咨询牛人,可惜从来没有见过谁能够把软件做好。
因此,自身没有产品经验的创业者,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产品合伙人。
09 客户成功仍然任重道远 曾经有一位SaaS创业者告诉我,他调研过中国好几个Top级别的SaaS公司,大家的NPS(用户净推荐值)都不超过10分。
另一位中国领先SaaS公司的客户成功总监私下给我说,好多SaaS公司的NPS甚至是负数。
前段时间PLG模式很火,其实恰恰说明了中国SaaS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客户满意度很低。
大部分时候客户选择续费,并非对软件很满意,而是迁移成本太高,不敢轻易替换。
因此,虽然几乎所有SaaS公司都已经意识到客户成功的重要性,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客户成功”,我们还任重道远。
10 2023年SaaS仍然艰难,但是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今年,虽然不少SaaS公司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一些朋友在SaaS高管群透露:今年的营收增长在30%左右——但是由于回款困难,最后赚的都只是账面上的钱。
考虑到当下的宏观大环境,2023年中国SaaS可能仍然需要过苦日子。建议那些毛利、人效等效率指标都较差的SaaS公司,不要抱有融资幻想,及时瘦身,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时,我也对中国SaaS抱有极大的信心。
抛开暂时的困难,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仍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作为成本极低的数字化解决方案,SaaS行业必然拥有光明的未来。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漫谈流媒体:订阅制既是解药,也是陷阱
设计动态 2022-10-18今年,Netflix的CFO Spencer Neumann在被问及公司是否会长期坚持没有广告的会员订阅服务时表示,“不要说永远不可能。”这意味着,从1999年延续至今的Netflix无广会员制时代,即将迎来它的落幕。 对此,Netflix的CEO Reed会员制可以给流媒体平台带来长久的用户增长和盈利增长吗?关于这一点,也许Netflix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比如在最近,广告模式就被Netflix纳入了新的付费体系。而这一举措其实是流媒体行业亟待变革的某种信号。那么,流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落脚点,在于何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今年,Netflix的CFO Spencer Neumann在被问及公司是否会长期坚持没有广告的会员订阅服务时表示, “不要说永远不可能。” 这意味着,从1999年延续至今的Netflix无广会员制时代,即将迎来它的落幕。
对此,Netflix的CEO Reed Hasting解释道:“尽管我一向反对复杂广告,提倡简单订阅,但我更尊重消费者的选择。”这段话其实透露出两个信号:
过高的会员价格导致了用户流失; 单一的会员制,无法维持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 时间回到几年前,当时的Netflix还风光无限,它的成功让引来了诸多新人加入这个赛道,美国各大媒体集团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频道,迪士尼推出了Disney+,华纳有HBO Max,亚马逊推出流媒体工作室亚马逊Prime Video,这些流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中,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付费会员制一度被奉为圭臬。
拐点来自今年上半年,Netflix会员人数持续减少,股价也应声跌落。 这种陡然出现的困境,让流媒体玩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订阅制的运营模式,为了稳定局面,很多玩家都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以Netflix为例,它在推行会员差异化定价的基础之上,广告模式被纳入新的付费体系。
2018年的时候,财经大V吴晓波曾预测: “会员制将成为最流行的消费者关系模式。” 彼时,Netflix正凭借这套法则一路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然而到了现在,在会员制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作为行业领头羊的Netflix反倒最先发动了自我改革。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会员制究竟有什么问题、以及流媒体行业的未来究竟在哪?
一、会员制的陷阱:只看到不断增加的用户数 门票型订阅式的会员服务与增值型订阅式的会员服务,是流媒体行业常见的两种会员模式。前者以Netflix为代表,订阅会员即可观看内容,后者以Hulu为代表,订阅会员即可免看广告。
在门票型订阅式会员服务下, 营业收入=会员人数×会员费用。 要想增加营业收入,一是增加会员人数;二是提高会员费用,但二者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
随着会员费用的增加,会员人数增长速度减缓,直至趋近于0,会员人数到达极值之后反而会下降: 自2011年,Netflix对流媒体业务实行每月7.99美元的单独收费开始,一共经历了7次调价,期间会员增速显著下降。去年末,会员人数达到顶点,共2.2亿人次。今年开始,会员数量负增长,共减少了117万。
奈飞订阅用户数据图源新眸绘制
如果按照传统门票式会员制的逻辑进行思考,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即 用户规模=营业收入=经营利润=企业发展前景。 一般来说,用户持续增长,才能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旦用户开始流失,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不可阻挡,若不能及时止损,衰退将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的Netflix凭借着不断增长的会员人数,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给Netflix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收入,用来支撑内容方面的投入。2017-2020年间,Netflix的平均每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内容制作,占总收入的65%。
起初,这种投入的效果是显著的,随着2020年财报的发布,Netflix的自由现金流,时隔九年再次为正,给资本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所以这也让大家一度以为,Netflix成功跑通了 “烧钱换用户,收获持续盈利” 的经营模式,各流媒体平台开始纷纷效仿。
问题出现在了去年末,再度为负的自由现金流以及负增长的用户人数,使Netflix在资本市场上遭到阵痛,股价同比下降逾70%,跌破162美元。在资本市场看来,这次用户数量下降,是Netflix跌落神坛的一个信号。
会员制自身存在的一个陷阱: 单一的会员制下,用户投入是企业收入的唯一来源。 企业要想持续经营下去,必然要求了会员投入的持续增长,但一个行业能够获得的用户总量是有边界的,用户人数并不存在永续增长。在用户人数饱和之后,企业势必要转变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增长路径。
二、Netflix用户增量去哪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会员平台,亚马逊坐拥1.7亿prime会员,却仍然能够保持每年3000万人次的增长,而且,它的用户粘性很高,根据研究公司CIRP的数据显示,约93%的会员在一年后仍然愿意续费会员。如此高的用户留存率,主要得益于亚马逊精细的快递网络以及优质的快递服务。
反观有着“流媒体届的亚马逊”之称的Netflix,虽然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2.2亿用户,但在维持用户存量以及用户粘性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测评网站reviews.org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近四分之一的Netflix用户想于年底取消订阅,这其中有2/3的受访者表示高昂的收费是主要原因,另外1/3则表示Netflix的内容不再拥有吸引力,其中30%的受访者想要转投其他流媒体服务供应商。 这一调查结果显现出了Netflix目前面临的经营困境。
随着Disney+、HBO Max以及亚马逊Prime Video的相继入场,从前授权给Netflix的IP版权纷纷被收回,削弱了Netflix内容上的优势。又为了快速扩展用户规模,新进入的流媒体平台选择收取较低的会员费。而Netflix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为了保持内容上的投入,不得不选择提高会员费用。两者相加,直接加剧了Netflix的用户流失。
用户流失不是用户规模缩减的绝对值,关键得看每月的新增用户与取消订阅的用户数量之间的比较。但由于Netflix的用户规模已接近饱和,短时间内用户提升空间有限。这也意味着,Netflix的用户困局很可能是个持续命题。
一直以来,Netflix都是靠着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吸引用户,但高质量的产出意味着高标准的资金投入。一旦用户流失,用户规模缩减,企业营收减少,将会使得内容质量下降,加速用户流失。
在会员制这套逻辑下,Netflix似乎正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问题的根源来自流媒体行业的自身局限性。 不同于电商平台的高频需求,流媒体具有低频次、高要求的特性,消费者通常只会根据网站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选择是否开通或者续费会员,平台之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流媒体行业里,即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但内容制作需要时间,大制作所耗费的时间与观众的耐心极不匹配,这就导致了交易双方的不平衡,一旦观众无法在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就会取消订阅以转投其他平台。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变革之路 国内知名产品经理俞军认为“产品即交易”,事实上,如果把产品替换成流媒体行业中所说的服务,也同样适用。但这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Netflix提供的服务并没有改变,同样的会员制、同样的内容库,为什么不再能换来同样的用户人数增长?
如果你熟悉Netflix的话,它其实是从1999年开始推行会员制的。自2011年会员收费标准基本定型后沿用至今,这期间流媒体市场Netflix几乎是一家独大。直到2019年迪士尼宣布成立其专属流媒体平台Disney+,2020年华纳公司成立HBO Max,再加上亚马逊Prime Video等平台的竞争,流媒体行业的资源供给不再是稀缺的了。
所以,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价格不占优的情况下,Netflix自然成为了下策。
到了今年,一向保守的Netflix开始给自己动刀。4月,含广告的会员收费标准正式官宣;紧接着,Netflix选择与微软联合,于今年底在6个国家试行含广告的会员收费标准。据Netflix预测,届时,在全球范围内将新增4000万人次的广告用户。
Netflix现行收费图源新眸绘制
这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一方面,低价能够带来用户人数的增加,从而增加营收;另一方面,广告的引入,给Netflix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有利于后续内容的投入。
但改革是一套组合拳。Netflix也认识到了这点,单一的会员划分标准,难以满足全部会员的需求,因此难以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为了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强化自身品牌形象,提升用户忠诚度,Netflix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
毕竟,在人口基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任何行业都有其用户规模天花板,持续不断的用户增长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在抢夺新用户的同时,维持老用户的规模,就成了企业关注的重点。 要知道,现代任何企业竞争的本质是用户忠诚度的竞争,谁赢得用户忠诚度,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Disney就是最好的例子,在TitleMax统计的全球最赚钱的25个IP中,小熊维尼以及米老鼠分列第三和第四,这两个分别诞生于1924以及1928年的经典IP,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尽管少有根据这两大IP推出新的剧集,但其授权商品的零售额始终高居不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以自有IP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会成为后来Netflix的转变方向:去年6月,Netflix.shop正式于美国上线,主要销售其知名影视剧集相关的人偶、服饰等。同年11月,Netflix在芬兰设立了自己的游戏开发工作室,将剧情内容在游戏中进行延伸。
会员制改革+经营模式的变革,是Netflix做出的改变。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内容永远是流媒体行业的不变量,与此同时,在不变中寻求变化和突破,也是每个玩家要做的事。
作者:顾煜,编辑:桑明强
来源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摆脱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新开始
设计动态 2022-10-18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投身到拥抱产业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放弃曾经屡试不爽的平台模式;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重新看待流量本身。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产业互联网时代业已来临。 是的,产业互联网正在以一种「润物细产业互联网正在对B端进行深度赋能和改造,我们需要对它来一次深入的再认识。厘清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发展脉络。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投身到拥抱产业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放弃曾经屡试不爽的平台模式;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重新看待流量本身。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产业互联网时代业已来临。
是的,产业互联网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到我们面前,尽管我们对于它的感知并不及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强烈,但是,它们所带来的改变却丝毫不比消费互联网时代差多少。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对于产业端的深度改造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看成是一个对于C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改造的时代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则是一个对B端进行深度赋能和改造的过程。当B端发生改变,我们所接触的产品和服务将不再是以往那样,而是有了一种全新的改变。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感知到消费体验的改变不同,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这样一种改变,要伴随我们更长的时间。认识到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这样一种区别,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产业互联网,并且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的内在精髓与核心要义。
然而,我们依然要看到的是,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依然有不全面的地方。在这种偏颇的认识的影响之下,诸多并不能够完整表达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和内涵的,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同样是大行其道的。如果无法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行校正,仅仅只是任由其发展的话,非但无法促进产业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还将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一、产业互联网的重点,并不在于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本身所涵盖的「互联网」的字眼,以及其与消费互联网之间的诸多联系,让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用消费互联网的模式和方法来推行产业互联网。于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标榜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开始用消费互联网的方式来行产业互联网之道。乍一看,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等到真正落地和实践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出现。
首先,产业互联网的流量对象并不及消费互联网那样庞大。提及互联网,人们通常会将其与海量的流量联系在一起。但凡是那些可以在互联网行业有所作为的玩家,但凡是那些能够在互联网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玩家,无一不是掌握了庞大的流量的玩家。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之下,玩家们同样开始将流量当成了产业互联网的重点对象。
很显然,产业端的数量是远不及消费端的数量庞大的。想象一下,我们的金融机构又有多少,我们的工厂又有多少。很显然,它们的量级是无法与消费端同日而语的。当玩家们将发展的重点聚焦在流量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产业端的流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瓜分殆尽。等到他们再以流量的方式来发展的时候,便开始陷入到了瓶颈之中。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诸多弊端。可见,仅仅只是套用消费互联网式的流量打法,并不能够真正带来产业互联网的落地,甚至还将会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其次,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非平台模式这么简单。但凡是和互联网扯上一点关系的存在,人们都会想当然地和平台联系在一起。于是,平台成为了互联网的常见形态。在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并不全面的时候,人们同样将平台模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经典模式。同消费互联网时代借助平台模式对产业上下游进行对接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平台模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产业赋能者与被赋能者对接的场所。从本质上来看,这依然是平台模式的一种。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将产业端和赋能者聚集到一个平台上,的确可以让两者实现更为高效的对接,的确可以让两者达成更加默契的合作。然而,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讲,这样一种对接的达成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产业本身能否发生改变,产业本身能否实现重生,才是真正保证产业互联网真正落地的关键所在。可见,平台模式,仅仅只是为产业互联网开了一个好头,而如何保证产业本身发生改变,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要义所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尽管产业互联网的概念里有「互联网」的字眼,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并不是重点。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重心从「互联网」身上转移到「产业」身上,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新阶段。
二、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互联网 回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观察产业互联网玩家们的特征,我们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当下这个阶段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们的意义,依然是在将互联网看成是终极目的地的。当互联网成为了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地,那么,产业互联网本身依然是一个两元的结构,依然是一个对立的存在。从本质上来看,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其实与消费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太多区别。
事实上,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互联网,并不在于建构一种二元的结构,而是在寻找一种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方式和方法。经历了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之后,我们的产业和行业,将不再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类型和形态。这样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是以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当产业互联网时代真正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和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产业。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产业类型和形态之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如,现在的互联网玩家,可能会建立自身的实体工厂,可能会承担起实体经济的功能和角色;比如,现在的产业玩家,可能会建立自身的技术实验室,可能会打造自身的数字孵化器。总之,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非仅仅只是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建立一个二元对立的经济旧格局。
三、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并不在于互联网 但凡是和「互联网」有所关联的存在,它的驱动力都源自于「互联网」,源自于「互联网技术」,源自于「互联网模式」。于是,当产业互联网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同样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互联网」的身上。他们寄希望于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他们试图通过互联网来给产业互联网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然而,互联网,是无法给产业互联网带来动力的。严格来讲,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的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本身从外到内,从头到尾都是要经历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改变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本身的元素、流程和环节,几乎都将发生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改变。
试问,互联网能够给产业的元素带来改变吗?互联网能够给产业的生产逻辑带来改变吗?互联网能够给产业的运行机制带来改变吗?很显然,对于互联网来讲,在这些问题面前,它是无能为力的。那么,究竟如何让互联网继续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继续发挥效用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做好互联网技术的进化和创新。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互联网去孵化出新的技术,特别是孵化出那些可以给产业本身的元素、流程和环节带来带来改变的新技术。当互联网孵化出了这些新技术之后,我们要去用这些新技术来改造产业端,我们要去用这些新技术来改造产业本身。只有新的技术,成为了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只有新的技术,给产业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性,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能摆脱互联网的牵绊。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互联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笔者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更多地承担的是孵化器的角色。无论是从资本的角度也好,还是从技术的角度也罢,互联网都是具备这样的潜能的。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玩家们业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本积累,他们有充足的资本可以做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另外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玩家们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完全可以孵化出新的技术。譬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数据技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或多或少地和互联网有着联系的。
当互联网孵化出来了新的技术,当这些新的技术成为了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这个时候,产业互联网才能够具备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新路子的条件。如果依然将互联网技术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如果依然将互联网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内涵,那么,到头来,产业互联网依然仅仅只是一个为互联网续命的概念而已,等到玩家们将产业互联网的能量透支干净,一切又将从头开始。
四、结语 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业已进入到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我们是需要一场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再认识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厘清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发展脉络。当我们真正弄清了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离了互联网的泥淖,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属于自身的发展新周期。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我在知乎搞创作,8年赚了800块
设计动态 2022-10-18对曹一鹏而言,钱就像一道不可或缺的甜品,能强烈刺激创作者的多巴胺。 过去8年来,在知乎拥有9万粉丝的曹一鹏曾一天花四五个小时泡在上面,但8年一共只赚了800块钱。少了甜的调味,创作开始变得索然无味。 “但凡能在知乎赚到钱的,一般也不屑于赚这点钱。不是大V清高,说起国内的问答社区,知乎是绕不开的一个产品。随着B站、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用真金白银激励创作者,创作出优质内容形成护城河,知乎也紧随其后,给创作者提供流量曝光、现金奖励等各种福利。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位在知乎有过创作经历的作者,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对曹一鹏而言,钱就像一道不可或缺的甜品,能强烈刺激创作者的多巴胺。
过去8年来,在知乎拥有9万粉丝的曹一鹏曾一天花四五个小时泡在上面,但8年一共只赚了800块钱。少了甜的调味,创作开始变得索然无味。
“但凡能在知乎赚到钱的,一般也不屑于赚这点钱。不是大V清高,而是变现太难了。”他告诉雪豹财经社,很多人仍留在知乎纯粹是为了创作的快感,但“即使是用爱发电,也应该有点甜头”。
如今,曹一鹏已渐渐远离知乎,转战头条号。原因很简单,这里的“甜品”更多,同样的内容,“随便写写就能赚几千块”,这些奖励让他更有创作欲望。
12年来,知乎从一开始的小众精英乐土,成长到目前日活过亿的问答平台,始终没能撕下不赚钱的标签。平台不赚钱,搞创作的大V同样如此。除了收集点赞和混脸熟,他们似乎难有收获。
赚钱这件事,在知乎怎么就这么难?
一、8年赚了800块 “近30万赞,几千万阅读量,我只是混了个脸熟而已。”曹一鹏如是总结自己的知乎创作生涯。
8年来,他只赚了800块钱,是通过自己的路子接了4篇商单,每篇200元。“没有一分是知乎给的”。赚这200元一点都不容易。客户的要求不低,单篇字数得在1000字以上,还要看起来有料,言之有物。
曹一鹏写一篇商单,经常要准备一天,这笔收入的性价比实在太低。再说他也不敢接太多商单,担心破坏自己严肃知识科普大V的形象。早期,在知乎非官方渠道接商单还得冒不小的风险,动辄被删回答甚至封号。
最近,一家认证为官方MCN的公司找到曹一鹏,双方签了合同,对方承诺帮他接商单。但签约至今3个月,曹一鹏一直没有“开张”,唯一的收获就是参与一个活动,写了100字,赚了一盒免费的咖啡。
他所在的MCN签约作者群有近200人,粉丝最少的有1万,最多的有近30万。一聊到平台收入,群里就仿佛开起了比惨大赛。大多数人跟曹一鹏一样收入不到千元,只有极少数上了5位数,有人至今还是零收入。
超级大V想在知乎赚钱同样不易。2021年年末,头部带货作者“蓝大仙人”表示,自己在知乎的年收入为50万~100万元,跟其他平台带货主播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收入相差甚远。
自媒体作者张子豪算过一笔账,同样的粉丝和阅读量,其他平台的收益至少是知乎的10倍甚至更高,有的平台光靠阅读量和点击量就能赚钱。他早已放弃在知乎首发内容,而是转战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
“如果你想靠做自媒体变现,知乎是最难的平台,没有之一。”张子豪总结道。
就因为赚不到钱,知乎发生过多次大V集体出走事件。
2017年,今日头条挖走300多位知乎大V,其中包括当时知乎仅有的7位百万赞答主之一“恶魔奶爸”。这是知乎变现难的问题第一次被摆到台面上。
恶魔奶爸当时发文称,“今日头条签约时给的钱,年收入比普通白领高。”知乎则亲自下场回应:“我们不盲目追逐流量,也不使用肤浅的手段拔苗助长。”最终闹剧升级,双方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互撕大战。
2019年,知乎大V“兔撕鸡大老爷”组织对变现不满的创作者集体入驻微博问答,最早一批出走的答主上百位,他建的群里有超过400人。当时,知乎对媒体回应称,“知乎没有大V”。
一位有10年品牌推广经验的运营总监告诉雪豹财经社,知乎不是客户做品牌推广的首选,只能排在第三四梯队。品牌在知乎做推广更倾向于自己做账号或者制造话题,而非找达人写软文、带货,因为“知乎的传播渠道铺得不够广”。
这意味着,品牌并不愿意为知乎的流量买单。
创作者汪鑫看抖音时,经常刷到自己在知乎的回答被别人抄袭。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辛苦查资料写的内容,在知乎只有3000多个赞,被搬运到抖音后点赞大几万,评论无数,“比我的原答案流量高多了”。
汪鑫所在的创作者群里,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其他平台搬运知乎内容已成为一门专门的生意。“没办法,知乎流量太弱,我们辛苦创作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了留住大V们,备受吐槽的知乎尝试拓展新的创作者变现渠道,但大多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知乎常见的变现方式包括用户打赏、付费咨询、好物推荐(带货)、品牌任务(软文)和知乎盐选,但这些仍未解决创作者变现难的问题。
在曹一鹏看来,用户打赏基本千载难逢,付费咨询如果价格定低了,一单也就赚几块钱,价格高了又无人问津。代写软文的收益并不高,不少粉丝10万+的大V写软文,也就值二三百元。
一位在知乎上拥有6万多粉丝的游戏达人告诉雪豹财经社,在知乎带货并非想象中那么赚钱。在知乎带货,需要在内容中插入购买链接,用户点击购买后创作者才能获得佣金。但适合这种方式的答主数量不多,而且通常是数码家电类,知识类答主很难将日用品链接强加在内容中。
盐选会员,成为创作者眼中为数不多的闪着金光的变现渠道。
2019年,知乎将过去的会员体系升级为盐选会员,并首次将创作者纳入其中。加入盐选的作者可以开设专栏,创作付费内容(以虚构小说为主),并按照订阅点击数获得收入,与平台五五分账。
到2022年上半年,知乎的付费会员收入同比增长75.1%至4.93亿元,首次超过广告收入(4.55亿元),成为营收贡献占比最大的业务。
知乎也在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展示盐选的造富能力。
据知乎披露的数据,2021有超过30位盐选创作者收入突破百万,2022年的目标是“打造100位收入破百万的盐选创作者”。其中,创作者七月荔的作品《洗铅华:恶毒女配生存录》,在上线知乎盐选后月入40万元。
知乎曾将《洗铅华》作为优秀案例宣传
一夜暴富的故事,让盐选专栏成为不少创作者向往的伊甸园,但通往伊甸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也想过靠写稿年入百万,但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多次投稿都被知乎编辑毙掉的小曼自嘲道。她写的是都市言情小甜文,不少资深作者认为她的文章节奏慢,甚至有人建议她在开头加一些香艳的画面描写,这让她有点为难。
屡试屡败,小曼仍然不肯放弃。她横向比较了不少网文网站,知乎盐选算是性价比高的:8000字的稿件就能够得上篇幅门槛,更新压力比其他平台小,竞争也没那么激烈。
但卡死无数作者的“过稿”关,只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
已签约的盐选作者阿青告诉雪豹财经社,从写文到获得高赞冲击爆款,再到被编辑发现、签约、上栏(开设专栏),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敢说进入盐选就是稳赚的。
在上栏之前,作者不敢轻易停更。如果原计划写3万字,写到2万字才上栏,那就意味着付费空间所剩无几,稿费也会相应降低。如果在更新过程中错过最热的风口,收入还会打折扣。用阿青的话说,“想赚钱在哪里都不容易”。
随着越来越多创作者冲着赚钱涌入盐选,平台筛选文章的标准变得愈加严格。
早期,故事类的回答只要过千赞,平台便会邀请作者签约,如今这个门槛已经悄悄抬到了3000赞。创作者数量多,读者口味挑剔,内卷日趋激烈。阿青以往月收入能达到5位数,现在如果作品流量不佳,收入只有3位数,这让她身心俱疲。
另一位盐选专栏作家向雪豹财经社表示,由于多部小说连续扑街,责编让她先免费写,等数据好了之后再上架。
在知乎写小说月入过万,这条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致富路,其实更像一条很难挤过去的独木桥。不止一位创作者告诉雪豹财经社,他们更擅长某个领域的专业问答,完全写不来小说,“写小说也不是我来知乎的目的”。
三、为什么还留在知乎 靠情怀是吃不饱饭的。赚不到钱,一批创作者选择离开知乎。也有人坚持留下来,继续为爱发电。
萧然是知乎的第一批创作者,目前拥有11万粉丝,累计获得36万赞。知乎还内测时,他就被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邀请加入。他之所以不离开知乎,一来是因为十多年来的惯性和情怀,二来是自己没有很强的变现需求,只是单纯地满足写作欲望。
“知乎这个平台能给我不一样的创作体验。在回答下的评论区里,总会有那么几个高质量的回复,与他们交流时的思想碰撞让我有一种快感。”萧然告诉雪豹财经社,知乎虽然在破圈过程中稀释了一部分调性,但相比其他平台仍然是个可以静下心阅读和写作的平台。在他看来,知乎大V仍然比微博大V、小红书达人听起来“格调高”。
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微信公众号的张子豪,仍时常在知乎发表文章,不过只是将其当做引流工具,对变现不抱期待。公众号和知乎都是以图文内容为主,顶着头部问答平台的光环,知乎上的KOL更容易被读者信服,“不管讲故事还是讲专业知识,都能得到不少流量和认可”。
张子豪做过调研,知乎大V“一只鱼的传说”和“星象大白”都是在知乎上发文只发一半,读者想看完整版需要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一只鱼的传说”是知名的灵异故事作者,他曾经透露,自己靠写作年收入突破8位数。
面对这样充满诱惑力的案例,张子豪照方抓药,对效果颇为满意。他的公众号运营半年多,目前每篇文章阅读量都能达到两万以上,主要涨粉渠道就是知乎。
不仅如此,张子豪还将知乎当作收集写作素材的工具。在他经常关注的领域,知乎推荐算法会将相关问答推送到首页,就像一个数据库或灵感中心。他经常从别的大牛回答中找到新点子、新视角。
也有人为了更好的社区氛围留在知乎。在知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突破“次元壁”并非不可能。
摄影爱好者高畅一直关注一位头部答主,某天她在评论区提了一个与摄影器材相关的问题,没想到竟收到了大V本人的回复,一来二去还加上了好友。“通过好友的时候,我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毕竟对方是该领域的顶级大V。”她告诉雪豹财经社,“做梦也没想到有天能跟自己的偶像一起去旅游、拍照。”
在知乎,此类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知乎用户表示,“总感觉知乎的大V最亲民,你的一条评论或者是私信真的会有人回复。”有人因为持续创作交到了朋友、找到了工作,甚至拿到了投资,还有人在知乎找到了未来创业的合伙人。
拥有4亿用户的知乎,仍然是国内无可取代的第一问答平台,但可能也是创作者们最难赚钱的平台。不仅创作者们赚钱难,平台自身也在亏损的泥沼里挣扎。据财报数据,2022年二季度,知乎营收同比增长31%至8.26亿元,净亏损同比扩大122%至4.44亿元。今年上半年,知乎亏损11.01亿元。
从创作圣地到引流工具,从成就感到社交圈,人们在这里寻找和满足形形色色的欲望。唯一的缺憾,仍然是赚不到钱。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 : 闫学功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职教视频云:保利威、百家云与巨头对垒
设计动态 2022-10-18面对职业教育线上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始借力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由此,以保利威和百家云为代表的视频云技术服务商也在职业教育这一分支领域上得以飞快发展。 今年9月8日,互联网周刊发布《2022职业教育视频云企业排行》显示,在职业教育视频服务商Top 3职业教育正在开启新的发展窗口,结合直播来打造玩法更多、互动更全的云课堂成为了众多职业教育玩家抢占先机的竞争高地。本文作者对职业教育视频云的发展展开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面对职业教育线上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始借力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由此,以保利威和百家云为代表的视频云技术服务商也在职业教育这一分支领域上得以飞快发展。 今年9月8日,互联网周刊发布《2022职业教育视频云企业排行》显示,在职业教育视频服务商Top 30排行中,保利威继续蝉联第一,而百家云今年则是突飞猛进追上第二。
诚然,职业教育视频云赛道的走红引来了不少巨头垂涎,但就目前来看,像保利威、百家云这类耕耘已久的玩家自有法子让自己的表现保持坚韧。
一、职教视频云升温 就如今形势来看,职业教育行业已然站到了市场的舞台中央。
一来,受疫情影响,考公、考编、职业培训等风潮大热,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大有提升。二来,资本的看好大大助推了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提速。 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职业教育一级市场共发生61笔融资,投融资数量在整个教育行业中的占比达到近五年来新高。
市场需求增长,资本给予实际资金支持,再叠加国家相关政策的背书,职业教育行业当下正值新一轮的发展红利窗口。据多鲸教育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而到2024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亿元。
不过,因为职业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不少竞争者的持续涌入,行业内教学同质化、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知识单向接收等问题逐渐突出。对于众多职业教育机构来说,要想实现持续的健康发展,最关键的解决思路便是找到具有差异化、新颖、互动性强的方案。
而客观来说,职业教育视频云有着良好的线上交互体验、安全便捷的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无疑是职业教育行业大部分玩家抢占竞争先机的优选。
可以预见,面对快速变化和增长的职业教育市场,选择合适的视频云方案,大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机构未来构建个性化教学和商业模式的关键一步。总的来说,有了职业教育行业这一需求端的不断发力,职业教育视频云技术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其市场热度也将会迅速上升。
二、群狼环伺 职业教育视频云发展潜力显现,并逐渐成为众多云服务厂商的“新宠”。目前,在职业教育视频云赛道不止保利威、百家云这类原有玩家在贴身肉搏,还有字节跳动、阿里等巨头玩家也有野心在这条赛道中瓜分部分蛋糕。
譬如,火山引擎将在线教育(职业教育并在其中)划分进了其视频云产品矩阵图当中;阿里也有基于云计算底座、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和云影远程桌面,为在线职业教育企业提供服务的一体化方案。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在音视频技术、底层能力等方面均有厚实的经验积累,布局职业教育视频云领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优势,是赛道内不可轻视的对手。
虽然保利威们在职业教育视频云的垂直度比较高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不得不承认,当前它们自身发展的短板仍旧突出,而且在业内所要面临的挑战巨大。
一方面,在整体的SaaS和PaaS产业中,保利威、百家云仍然属于长尾企业,自身体量很难满足大而全的需求,在某些程度上,发展空间有所受限。况且,当下腾讯、快手、字节等玩家正在密集布局视频云,赛道内竞争趋向激烈。另一方面,“双减”后不少教育机构纷纷跨界转型,保利威、百家云势必会损失部分客户。
种种情况下,保利威、百家云想要迈开更大的发展步子恐怕难度不小。毕竟在替代产品不断加多的情况下,若是这些忧虑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应,后续成为削减话语权的影响因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保利威、百家云等原生玩家的视角来看,进击的竞争者颇多,想要在这条垂直赛道上长久坚持,或许需要一边努力保持优势,一边积极拿出新看点,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在前列。
三、保利威双线驱动 一来,在线职业教育对网速有着较高要求,平台并发处理能力不足,一旦用户数量增加,容易导致课堂卡顿、中断之类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和用户体验。二来,盗版网课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在线职业教育机构的疑难杂症,就目前整体局势来看,国内版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盗版之风仍然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线职业教育机构们的发展。
这么一看,职业教育机构的需求点非常明显——它们需要一家具备高强度版权防盗技术以及并发服务能力的视频云服务商。毫无疑问,保利威聚焦于技术和服务的升级发展确实踩中了需求市场的痛点。
在底层技术方面,保利威主要着眼于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一,率先推出了PRTC无延迟直播,单直播间支持多人在线,同时将延迟降低到了0.4秒内,几乎达到了实时的效果。
其二,长期以来,将版权保护作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PlaySafe视频版权保护体系,实现了从视频源、传播途径到播放终端的全方位技术防御。时至今日,伴随着盗版技术的更新,保利威PlaySafe仍在不断创新突破,比如去年重磅升级的VRM12在“防录屏”和“防下载”方面取得不错效果,据官方说辞,这样的防盗技术已领先于业界2年。
在服务方面,保利威针对职业教育机构自主开发网课系统和教育管理难度大、效率低等痛点,提供了一套招生引流、教研优化、课程体验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多鲸资本研究院曾提及个别职业教育机构在保利威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协助下,用户转化和课堂互动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例如长投学堂的直播聊天区域互动率提高至60%,课程转化率超过20%;咕泡学院的课堂互动率提高20%。
四、百家云深耕音视频服务 百家云一直以来致力于将自己从一个教育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一站式音视频技术服务公司,因此,百家云在职业教育视频云上的布局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深耕音视频服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百家云在提供标准化音视频SaaS服务基础上,推出了实时音视频通信 PaaS服务,通过SaaS+PaaS深化并进,强化定制化能力,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华图教育为例,其通过安装百家云服务已经实现了多端实景直播互动教学、课程实景录播存储等。
PaaS标准化+SaaS场景化的业务布局,不断驱动百家云的业务增长。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财年,百家云总收入约为4145万美元,较上一财年的约2337万美元增长近80%,同期净利润达360万美元,成为了少数盈利的SaaS公司。
综上来看,保利威和百家云在技术和服务上自有优势,保存好这部分实力,或将是它们在职业教育视频云长期取胜于其他同行的最大底气。
五、亮出新看点 当然,需要一提的是字节、快手、阿里等巨头在无延迟、音视频等方面的实力并不差,随着它们继续深入布局职业教育视频云领域,其在技术和服务追赶上保利威和百家云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小。
保利威和百家云不能只盯着低垂的果子,其目前更为急切的是要不断尝试把手伸向高处的果子。这也就需要保利威和白家云们敏锐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争取推出更新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快人一步占据新市场。
就目前来看,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以及元宇宙等新风潮的吹起,诸多职业教育企业们对云服务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的应用,赋予了职业教育场景更多的想象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视频云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也许会成为助推职业教育视频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如当下,百家云结合AI、5G等对底层技术进行整合,推出新产品,扩大覆盖领域和范围。此外,保利威将无延迟直播与 AR、M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结合,搭建出了更多元的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显然,保利威、百家云们坚信着与新技术的组合效果有望在未来迸发出巨大潜力。
不难猜测,往后新技术将成为保利威、百家云等服务商打造新看点的关键,同时,也是它们在业内保持创新活力的要点。而关于如何更好地与这些新技术相融,或将是保利威们未来强化竞争力的必修课题。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闲鱼终成假淘宝?
设计动态 2022-10-18九天前,闲鱼正式施行“七天无理由退货” 服务,要求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经营性卖家须按照法律法规及规范履行该规定。 规定背后,是大量“鱼目混珠”的职业卖家涌入平台制造的又一轮信任危机,“职业闲置骗子”俨然成为用户心中的一根刺,也让闲鱼如芒在背。 与将“真货正品”奉作为阿里生态体系中的一员,闲鱼的闲置生意做得如何了?有些用户可能对闲鱼平台上出现的虚假信息已经有所耳闻,而最近,闲鱼推出的《闲鱼社区七天无理由退货规范》,便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约束。那么,闲鱼未来会怎么走?闲鱼在阿里生态体系中,又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九天前,闲鱼正式施行“七天无理由退货” 服务,要求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经营性卖家须按照法律法规及规范履行该规定。
规定背后,是大量“鱼目混珠”的职业卖家涌入平台制造的又一轮信任危机,“职业闲置骗子”俨然成为用户心中的一根刺,也让闲鱼如芒在背。
与将“真货正品”奉为圭臬、重拳打假的阿里相反,八岁的闲鱼一直被视为虚假信息和假货的温床,近年来面临的信任危机更是愈演愈烈。由此,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作为阿里生态体系中的一员,闲鱼何以与阿里越走越远?
一、闲鱼变味 “闲鱼上是不是都是骗子?”
今年9月,王女士打算买一台二手洗衣机,“听说闲鱼最有名,前前后后下单了四台,全都给我自动退款了。”王女士发现,这些卖家的洗衣机交易记录不止一单,很像职业卖家。如今售卖信息依然挂着,但未知会任何退款理由。
期间,王女士还在闲鱼点开一款售价0元的“新品美的洗衣机全自动洗脱烘干一体机”链接,却直接跳转淘宝平台,价格也突然变为“2299起,折后1799”。王女士连续点了3次该链接,才确信是中了平台的“变戏法”。
三天过去,王女士未在闲鱼上淘到一款心仪的二手洗衣机,无奈之下,只好另换平台,“都是骗子,还耽误时间。”
不止王女士,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买家发现,在闲鱼上捡漏的机会变少,碰上正经二手卖家的概率也越来越小。如今,闲鱼上充斥着大量低价处理货品的渠道商,以及随处可见的虚假信息。有人像王女士一样抱怨两句了事,有人却选择与虚假信息死磕到底。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关键词“闲鱼欺诈”,涉及文书293篇。其中,天津法院于8月判处一起关于闲鱼出租房屋合同欺诈案。
今年3月,小林(化名)通过闲鱼平台找到一则北京联优生活住房租赁有限公司发布的租房信息,签订合同后发现,实际情况与闲鱼上的信息完全不符。
该公司销售人员允诺小林三个月的短租需求,并同意期满无条件退还全部押金。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小林发现签订的是一年期的合同,且变更合同需要支付300元,于是再次询问。
销售表示,期满三个月就可以退还全部押金,且不需要承担变更合同费用,于是小林在工作人员不断的催促下签订了合同。可后来,公司却告知小林,三个月后转租不出去,要么选择支付200%违约金,要么接受转租后退还全部押金。
最终,法院裁决房屋出租公司通过欺诈隐瞒信息从而导致小林对涉案合同产生重大误解,判决小林胜。
闲鱼诞生伊始,承载着阿里对社会闲置资源循环利用的美好愿景,被视为马云的“初恋”,可如今却做起了阿里最为厌恶的“虚假生意”。不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在黑猫投诉上,闲鱼投诉信息高达63844条,回复和处理仅14条,回复率仅有0.02%。其中虚假信息及假货类型投诉占据大多数。
面对闲鱼的不作为,买家说:“对方又可以行骗了。证据什么的都已经提交给闲鱼,闲鱼第一次也承认对方卖假货,现在骗子又可以继续上架假货。”
“卖闲置,淘二手”本是闲鱼的slogan,可现实却是二手货没有,假货却在闲鱼平台肆虐。 既想肃清风气又想要流量日活的闲鱼,从2020年关停鱼塘,转向C2X模式开始,大批职业卖家入驻闲鱼搅乱原有的平台氛围。不少买家抱怨,想在闲鱼淘到靠谱二手货,越来越难。
以“买卖闲置物品为生”的闲鱼为何越来越让人失望?
二、闲鱼何以“高开低走” 曾承载着“普及循环消费理念,坚持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先行”愿景的闲鱼,战略构想很美好,实际落地却几经波折。
从2019年闲鱼创始人谌伟业离职,原淘宝直播及内容生态事业部资深总监陈镭继任,到2020年9月陈镭离职原淘宝特价版负责人靳科接手,再到2022年3月阿里副总裁刘博成为第四任负责人,4年时间,闲鱼经历3次换帅,与之一同波动的,是闲鱼的业务方向。
“信任”制约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上限,闲鱼创始人谌伟业深谙此道,他说:“信用体系对分享经济发展是水电煤一样的存在,如果这一基础环境没有建设好,就不会有好的用户体验,平台的运转效率会大打折扣,规模也就很难做起来。”
谌伟业掌舵时期,建立起具有社交属性的鱼塘,利用算法将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汇聚在相同的平台,借由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用户信任度与粘性。2017年,他面向100个城市,投入10亿资源支持创意鱼塘。
仅用一年时间,闲鱼用户数达到100多万,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2019年闲鱼在闲置交易市场的渗透份额占比已经达到70.7%,是第二名转转的三倍多。
然而,带有社交属性、准入门槛低的鱼塘是把双刃剑,为闲鱼成为黑灰产的逍遥之地埋下了伏笔。此时的闲鱼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搜索,就能获取各类违禁品。
2019年,整个二手电商平台被集中约谈整改,同年,靳科接手闲鱼。上任伊始,他便下线了承载着闲鱼社交基因、被视为闲鱼核心功能的“鱼塘”,取消线下业务 “闲鱼市集”,弱化二手衣物业务……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虽净化了闲鱼的风气,也让闲鱼大伤元气。
彼时,正值闲鱼发展的高速时期,陈镭接替靳科以拯救山河日下的DAU。陈镭在职期间,闲鱼的业务从C2C转向到了C2X。X代表的是一种多元的闲置交易路径,由此,大量职业商家涌入,从根本上改变了闲鱼的生态。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买家抱怨在闲鱼越来越难买到正经的二手货。今年三月,在闲鱼任职14个月的陈镭离职,阿里副总裁刘博继任。
如今,刘博以《闲鱼社区七天无理由退货规范》试图赢回用户口碑,可此时的闲鱼,已经彻底丧失了二手交易平台该有的模样,被人吐槽“即像小红书、又像拼多多、1688、还像淘宝,却唯独不像一个二手交易平台”,还有用户直言:闲鱼约束职业卖家的做法似乎搞错方向, 如果这样下去与淘宝还有什么区别?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阿里集团内部依然没有降低闲鱼的战略地位,还将副总裁调任闲鱼,且逍遥子还在今年的季度会议上特别提到闲鱼,看起来对闲鱼寄予厚望。
三、闲鱼终成假淘宝? 闲鱼,本取谐音“闲置的闲,有余的余”,却被戏称“海鲜市场”,这一称呼也暴露了用户对闲鱼的印象——鱼龙混杂。面对屡禁不止不止的平台乱象,一向以重拳打假为己任的阿里,却对闲鱼“格外宽容”。
于阿里而言, 闲鱼是一条“不得不养的鱼”。原因一,闲鱼是用户冲动消费后的接盘侠。 每逢双十一、618大促之后,闲鱼上总能涌现大批挥泪甩货的卖家,对这些人来说,二手平台是最好的后悔药。随着电商行业迅猛发展,各大平台使出浑身解数掏空买家钱包,各式各样的造物节、眼花缭乱的直播带货等活动,很容易让人瞬间上头。而冲动消费后的产物,自然而然就需要闲鱼这样的二手电商接盘。
第二,抖音快手电商冲击导致阿里大盘下滑,闲鱼肩负着为淘宝天猫引流的重任。
很多人发现,现在随手点开一个闲鱼链接,很多都会跳转至天猫淘宝,明明是来淘二手货的,却有种被出卖的感觉。在阿里体系中,闲鱼充当着导流的角色。随着拼多多、京东的崛起,直播电商抖音的紧追直赶,不少卖家出逃淘宝,而闲鱼可以收回流落在外的流量与交易。这就是为什么,闲鱼离钱很近,离赚钱却很远的原因。 在阿里,闲鱼可以不谈盈利,但不能不为淘宝输血。
第三,卡位万亿二手闲置市场,阿里只有闲鱼这一员大将。 眼下,阿里在试图寻找增量空间,又想一步降低对淘宝天猫的依赖,而二手闲置是最有望成为阿里新引擎的业务之一。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二手闲置交易类APP的MAU总规模为1.45亿,同比增长19.7%,增长率为移动购物行业第一。
循环经济和碳中和等政策的出台,更让二手闲置站上风口。数据显示, 2021年国内的闲置经济已实现破万亿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闲置高端消费品存量规模会达到接近4万亿。
第四,闲鱼是阿里重要的资金周转池和数据流量池。 闲鱼年度交易额曾破2000亿,移动月活用户也超1亿,如此量级的现金流和用户数据不仅能在阿里运营周转时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可根据闲鱼海量用户数据,更好地搭建运营体系,增加用户粘性。
阿里与闲鱼彼此需要,又相互依存,即便闲鱼负面缠身,阿里依旧网开一面。但对闲鱼来说,只得一人心是不够的。
面对越来越多的职业卖家和屡禁不止的虚假信息,约束职业卖家,实行“七天无理由退货”治标不治本,只有找回“余”味,持续优化买家的消费体验,营造良好的买卖生态留住用户,闲鱼的闲置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作者:赫里
来源公众号:新摘商业评论(ID:xinzhainews),年轻的新商业科技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摘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甜宠统治网络文学,占卜决定爱情运势,你的恋爱脑暗藏大生意?
设计动态 2022-10-18《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上,独立戏剧人李逗逗一个人演绎了精彩的独角戏《再见》,聚焦的是一个失恋女生的内心独白。 网友的弹幕评论中,除了评论真实、演技在线之外,“恋爱脑”出现的频次也颇高。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恋爱脑”的评价频繁出现在评论区内。 少数民族网红南依研恋爱脑是什么?是为了爱情,友情、亲情甚至来之不易的事业都可以被抛弃吗?还是不吃爱情的苦,去网课里找经验、去和恋爱咨询师聊烦恼、去占卜塔罗牌寻求安慰?在一些人眼中,恋爱脑已然成为一门不错的生意,勇敢追爱没有错,本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别忘了爱自己,别迷信别人的付费建议,最后人财两失,书写别人的生意经。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上,独立戏剧人李逗逗一个人演绎了精彩的独角戏《再见》,聚焦的是一个失恋女生的内心独白。
网友的弹幕评论中,除了评论真实、演技在线之外,“恋爱脑”出现的频次也颇高。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恋爱脑”的评价频繁出现在评论区内。
少数民族网红南依研究生入学不到一年就休学回家待产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激情留言“读书救不了恋爱脑”。
直到男方的自媒体公司曝光,不少网友才惊觉:这哪里是恋爱脑,分明就是流量的好生意。
小王已经不止一次听女友吐槽国产剧男女主的恋爱脑了,印象中电视剧所有的烂尾都因为主角“恋爱脑”。
“好像变成了一个循环,新剧播放,她就去看,恋爱脑烂尾,再打开另一新剧”。
2017年《双世宠妃》大热后,“甜宠”的标签和偶像剧高度捆绑,一直受到年轻观众与女性观众的热捧。
在网剧精品化的时代甜宠剧成为“小而美”的代名词,小成本带来大收益,虽然视频平台降本增效之后,甜宠项目大幅度腰斩,但这并不代表恋爱脑生意失灵。
2022年暑期档的爆款《苍兰诀》以不低的成本和服化道水平让多少观众嗑生嗑死。
00后大三女生严琰最近在研究副业,翻遍了七猫、番茄、晋江、咪咕等女频网站,被甜宠包围的互联网让她预感写作大计要泡汤。
某小说网站征文页面
不管是同学之间的聊天还是网络上的大数据恋爱观察报告都告诉她“独立”、“人间清醒”才是主流,但是女频网站到处把“渣男”挂在嘴边,不是“三胎”就是“宠妻”,这又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在短视频平台上,“XXX骂醒了多少恋爱脑,句句诛心,人间清醒!”“骂醒恋爱脑,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样的标题总能吸引不少的流量。
同样是短视频平台,恋爱咨询师们开着直播一对一解决爱情难题也能受到相当多的追捧。
恋爱脑凭一己之力完成了流量的左右互搏,造福了千千万万的自媒体。
到底什么是恋爱脑,恋爱脑是如何成为别人的好生意的?感觉自己恋爱脑上头又该怎么办?
01 智者入不入爱河 “豆瓣劝分小组”,是全网恋爱脑最密集的地方。
同样多的还有评论区人间清醒的网友们。
无数网友化身感情质检员,对送检的“爱情”产品开箱验货,然后迅速诊断出各种感情问题,然后给出质检意见:“不分留着过年吗”或者“祝福锁死”。
网络中的人间清醒还是少数,现实生活中不乏那种不管别人怎么分析劝说,但对方还是会选择相反选项的案例。
就像前段时间,微博上流传的“劝分800次,最终还是来吃席”的恋爱脑。
恋爱脑是什么?
他们崇尚:爱情至上。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可以超越生死。为了爱情,友情、亲情甚至来之不易的事业都可以被抛弃。
《倚天屠龙记》赵敏为了保护张无忌不惜以死相逼,甘愿和父亲断绝关系;《回家的诱惑》里艾莉为了洪世贤,背叛友情、和养父母决裂、放弃自己在法国打拼来的大好前途。
很明显,并非所有“恋爱脑”都是网友们批判的对象。
恋爱脑成为一个程度词,恋爱脑轻了,那是纯洁美好的“浪漫主义”,要是想更浪漫一点吧,很容易走向“自我沉浸”的不归路。
恋爱脑本身并不可怕,给错了人才麻烦。
“痴情女子负心汉”成为文学与影视作品难以逃避的热门选题,因为恋爱脑被PUA的主人公成为受害者有罪论的典型案例。
传统的男女伦理根深蒂固,女方可能需要更多地承受婚恋带来的影响。
至少在当今社会下,人体结构差异决定了大部分女性没有男性表现得那么从容潇洒,所以使得“恋爱脑”成为一部分女性的专属标签,甚至“恋爱脑”、“不专心搞事业”成为一种新的女性羞辱。
在主流观点里,“恋爱脑”和“事业心”一直站在智商天平的两端。
“智者不入爱河,寡王一路硕博。”
“F班的袁湘琴”作为傻白甜代表成为过去式,江玉燕式搞事业的女生成为女主的理想人设。
但“恋爱脑”也是有门槛的,且全身心投入恋爱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我们并不讨厌梁祝、宝黛,许许多多冲破封建礼制、不计个人得失的爱情被广为传颂。
勇敢追求爱情也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现实社会不存在那么多“理性人假设”,“恋爱脑”与“事业心”并不冲突,“我全都要”。
02 你的恋爱脑,别人的生意经 恋爱脑的确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毕竟恋爱脑一上头,恋爱的烦恼总是接踵而至。
“TA是不是不爱我了”“感觉自己配不上TA怎么办”……再社牛的人面对爱情可能也会举步维艰,患得患失到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
甚至有调查显示,Z世代患上了“爱情恐惧症”,在前任面前“蹦迪”,在crush面前“装死”。
为了不吃爱情的苦,年轻人去网课里找经验、去和恋爱咨询师聊烦恼、去占卜塔罗牌寻求安慰。
武汉大学曾开设《恋爱心理学》,学生们扒墙翻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挤不进去”。
各大高校也早就开设了恋爱网课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的《恋爱心理学》选修课在慕课平台上点击量超百万次;武汉理工大学的《爱情心理学》课程放到慕课平台后,选课人数接近两万人次。
微博、小红书、豆瓣上分享自己恋爱烦恼希望获得帮助的帖子越来越多,商业化的情感咨询市场也迎来了春天。
据全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达到480.4亿元,同比增长10.92%。
某些情感咨询机构的发布的内容 cr:大洋网
但是线上情感咨询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消费者处于信息被动接收方,很容易对于提供服务的人是否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是否取得专业的职业资格、是否有胜任能力来提供完善的心理服务等了解不够,被所谓的心理咨询师PUA,受到“二次伤害”。
并且因为情感咨询是特殊服务,最终效果也因人而异,所以消费者面对情感咨询产生的合同纠纷往往“退款难”“维权难”。
某社交平台用户心理咨询的感受
星座占卜塔罗牌,乃至后来出现的MBTI人格测试,对于恋爱脑那是都拿捏得死死的。
一通运势和人格分析下来,不敏感的人也开始疑神疑鬼,没有矛盾也测出矛盾来了。
不过对于这些,大部分人还只是看个乐子,权当娱乐。
有的人是说着不入爱河,但也做不到吃斋念佛,为了不重蹈覆辙,恋爱综艺和影视剧为广大观众的恋爱脑提供了完美的栖息地。
嗑CP,“尝遍爱情的甜,不长爱情的肉”。
2021年优酷“宠爱剧场”播放量较上一年增长20%,95后用户增长超过11%。“甜宠”“言情”更是大热题材。
短视频里“甜宠”微短剧密集发糖,大制作长剧集中虽然只谈“言情”或者干脆连“言情”也不谈,但观众会发现不过是换个壳子谈恋爱,“甜宠”本色不改。
职场剧通篇办公室恋情,律政剧是律师谈恋爱,医疗剧让医生谈恋爱,年代剧就是到上上个世纪玩甜宠。
恋爱综艺作为比电视剧更接地气的嗑糖方式,近两年更是井喷式爆发。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播、正播、待播的恋综节目已近20档,争相丰富观众朋友们的爱情代餐。
根据艺恩《2021中国综艺年度洞察报告》,各大平台在2020年共上线21档情感真人秀综艺,2021年涨到27档。
甚至很多有想法的在校大学生们,开始将目光转为自产野生模式,给予年轻人更多恋爱的可能。
参加恋爱综艺也成为了素人向头部网红转型的渠道之一,有媒体报道,从《心动的信号2》走出的“奇闻CP”被称为“恋综天花板”,杨凯雯的商单价格能够达到十几万元一条。
还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来说现实有背叛,CP会塌房,二次元纸片人才是永远的精神归宿。
从李泽言到查理苏,从《恋与》到《光夜》,乙女手游世界里的“老公”换了一茬又一茬,永远年轻,永远热恋。
03 “人对爱和永远 应该有幻觉” 抖音平台上,婚恋专家“龙飞律师”已有900多万粉丝,单挑视频的点赞平均过万,直播场均在线人数达3万。
她分享的真实故事中很多都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比如:老公出轨,该不该离婚;男友没有上进心,要陪着他长大吗;要不要为了孩子而结婚……
龙飞营造的是从农村姑娘成长为京城律师,现在做主播还债的人设,努力谋生、不为感情冲昏头脑的独立女性让她收获了很多粉丝。
其中以年轻女性居多,新抖显示其抖音直播间女性观众占比近7成,24—30岁的人群超过一半,占58%。而在B站她的女粉占比高达83%。
她多次强调女性不要放弃赚钱的能力,“得先谋生,再谋爱”。许多因为“恋爱脑”而吃亏的女性觉得她警醒了自己,明白了赚钱独立的重要性。
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像她这样服务“恋爱脑”的律师主播,有百位之多。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暴富后的盖茨比为了和黛西见面,每周都在黛西的豪宅对岸举办派对,他以为有了钱就能追回曾经恋人,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了他惨烈的教训。
作为天真纯情的痴心人,盖茨比的悲剧几乎是每一个恋爱脑的困境——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将真心给错了人。
恋爱脑的困境怎么解?心理学上根据回避和焦虑的高低将亲密关系划分为四大依恋类型:安全型、疏离型、痴迷型和恐惧型。
四大依恋类型 cr:知我心理学
恋爱脑的最佳情感搭配就是遇上另一个恋爱脑,若非如此,增强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足够的沟通能化解难题,也能帮助认清自己、摆脱幻想。
实在不行,记得及时抽身,并珍惜你身边冒险“劝分不劝合”的朋友。
为了及时抽身更现实,需要一定的智慧、需要一定的资本。思想也好技能也好,爱别人的同时不要忘记充实自己。
否则一个人解决不好的问题,两个人来可能只会让问题更多。继而迷信别人的付费建议,最后人财两失,书写别人的生意经。
恋爱脑没有错,恋爱脑更不是病,请尽情享受恋爱脑的甜蜜,但是一定要爱自己。
参考资料:
娱乐资本论:精品甜宠剧为何“消失”了?
VISTA看天下:长大后才发现,国产剧有那么多“恋爱脑”女孩
哔哩哔哩:谈恋爱,就要恋爱脑!?【复旦梁永安】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i4y1Z7W8?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c90e7f14c65a375b471037f6c8506032
知我心理学:一种会让成年人「秒变恋爱脑」的“大病”
知乎:百分之五十:恐惧型依恋https://zhuanlan.zhihu.com/p/35724219
广州日报大洋网:记者调查 | 数万元的情感挽回课程究竟靠不靠谱?
单向街书店:“恋爱脑”这个词,是不是被用坏了?
作者:林正悦;编辑:杨 武
来源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ID:hlw0823),深挖品牌故事,探寻商业逻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互联网那些事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