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GL蹿红,匿名社交的春天又来了?

    设计动态 2022-07-27
    编辑导语:近日,匿名社交软件NGL(全称“Not Gonna Lie”)受到广泛关注,并于今年6月10日进入iOS榜单甚至跃居榜首。匿名社交平台的春天又来了吗?一起看看作者怎么说。 近日,一款名为NGL的App迅速蹿红,获得了大众的关注。 NGL的全称为“No

    编辑导语:近日,匿名社交软件NGL(全称“Not Gonna Lie”)受到广泛关注,并于今年6月10日进入iOS榜单甚至跃居榜首。匿名社交平台的春天又来了吗?一起看看作者怎么说。

    近日,一款名为NGL的App迅速蹿红,获得了大众的关注。

    NGL的全称为“Not Gonna Lie”,是一款流行匿名社交软件。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从2021年12月发布至今,NGL全球安装总量已经突破1500万次。

    今年6月10日,NGL初次进入iOS榜单,随后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跃至榜首位置。更在美国iOS 应用免费榜榜首霸榜长达9天。虽然匿名社交平台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但NGL近日来的强劲表现,不禁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匿名社交这一领域。

    难道匿名社交的春天,这次真的要来了?

    一、简单又不简单的NGL 虽然NGL看似只是一款简单的匿名社交软件,但无论是它所能提供的玩法,还是带给用户的体验,似乎都隐藏着“大道至简”的有趣之处。

    与那些需要填写繁琐信息才能注册成功的App不同,NGL账号甚至连用户的真实姓名都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用户填写上自己在Instagram社交平台的昵称就可以成功注册。进入App后,NGL会为用户提供不同的问题选择,并最终将用户需要提问的问题生成一个专属链接和一个分享截图。

    与其称之为匿名社交软件,NGL更像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 因为得到专属链接和分享截图的用户,也不需要在NGL中发布任何内容。

    而是可以直接将代表问题的链接和图片分享到自己的Instagram、TikTok等社交平台中,吸引这些平台中的用户来回答这些问题。当有人回答了这些问题后,用户的NGL中就会收到提醒,并可以直接查看这些匿名回答。

    用户虽然可以在NGL中看到不同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但是用户并不知道究竟是谁给出的这一答案。

    如果再想对答案进行深究,那么用户可以选择NGL的付费服务,那就是NGL为用户提供关于作答人的提示信息。提示按时间不同,分为9.99美元的无限提示以及1.99美元一周无限提示两种。

    虽然是付费提示,但是其内容并不会直接给到用户具体人名以及更独特的选项。而是会选择提供覆盖范围较大的广义提示,比如作答人性别、所在位置、手机型号等,让用户继续猜测。在看过这些提示后,用户也未必可以猜出作答人究竟是谁,但却会因为好奇心作祟,对这款App变得格外着迷。

    二、NGL的问题已经暴露 随着NGL的蹿红,它所存在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其中就包括了NGL疑似发布虚拟提问、所给提示信息无用、作答人回复内容可控性低、用户抢注等问题。

    TechCrunch在报道称,其记者进行过一项测试,记者先将NGL提供的提问链接发布到Instagram,随后迅速删除了该内容。在确保没有看到该链接的情况下,记者仍然在几个小时后收到了来自“朋友”的回答。除此之外,在苹果商店的评论区,也有用户发出了对NGL疑似推送虚假匿名消息来诱导参与的评价。

    还有一些用户吐槽,NGL所给出的提示过于广泛,导致了用户即使获得了提示也依然很难猜出一些作答人的具体身份,付费了就像没付费一样。甚至鉴于NGL可能存在虚拟作答消息的情况,很有可能NGL给出的这些提示内容,是基于虚假作答而产生,以此诱导用户进行猜想。NGL的订阅模式颇有“龙王卖伞,终无晴日”之意。

    作答人所回答内容的不可控性,导致了NGL可能存在无法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的情况。虽然NGL一直认为“安全的匿名才是真的匿名”,并使用了AI审核模式,但依然存在漏洞。NGL的内容审核模型API,号称其准确性高达99%,可以抓住存在暴力、仇恨、性骚扰等恶意倾向信息。但在用户测试时,却发现多数还停留在关键词抓取阶段,对一些包含霸凌内容的隐藏恶意文本鉴别能力还有待提高。

    虽然NGL注册流程的简单给用户带来了方便的使用体验,但也因账号验证和绑定授权过程的缺失,导致了用户抢注问题的出现。因为登录NGL并生成分享内容只需要填写Instagram的名称这一个步骤,并不需要账号验证,这就导致了用户可以随意填写账号名称。根据“硅星人”的测试,使用两台手机登录NGL,输入同一ID之后,并没有账号登录冲突的警告,可以直接得到分享内容。

    三、匿名社交的春天又来了 除了NGL在近期蹿红外,一款名为Sendit的同类型社交软件在近日也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该软件在美国发布后,就登上了iOS免费榜第二名。短时间内,两款匿名社交软件接连蹿红,难道匿名社交的春天再次来临了?

    现在下这个结论也许还为时过早,因为匿名社交的玩法其实由来已久。但是其存在的用户忠诚度低、平台无法完全控制匿名内容对用户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匿名社交平台自身变现问题,使得匿名社交始终未能持续成功。

    用户忠诚度较低,是所有匿名社交平台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在国外像Reddit、Tumblr、Live Journal等网站曾推出了专门的问答功能专区。还有像Quora、Ask.fm和YikYak一系列以在线问答、匿名问答为主的创业产品出现。在国内也不乏有Pome、tape等匿名提问社交平台。

    虽然这些平台都曾在短时间内被人们所关注,但是相似的社交原理以及雷同的运营机制,不免使用户丧失新鲜感。随着用户的流失,这些匿名社交平台也随之哑火。

    由于是匿名社交,平台很难控制对作答内容的审核,因此一些用户常常遭受恶意回答的骚扰,甚至有用户曾因收到恶意匿名回答,导致了心理疾病和自杀的结局。就像创立于2010年的Ask.fm网站,三年时间内就有至少9名未成年用户,在遭到恶意作答攻击后,选择了自杀。

    一些成年用户则表示自己在Tumblr上经历了噩梦一样的作答,不忍回忆。即使在NGL这样已经升级了内容审核机制的新平台中,依然存在落网之鱼的恶意作答内容。

    除此之外,匿名社交平台的变现问题也难以突破。一些匿名社交平台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往往不会选择向用户收费。而像NGL这样通过为用户提供作答人提示,进行变现的方式,往往又会被用户认为平台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以此诱导用户持续使用。而提示内容过广而造成的无效,又会使得用户在尝试付费过后,失去对该平台的好感,进而不再持续消费和使用。

    尽管匿名社交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长期发展的问题,但是匿名社交带给用户的刺激感和自由感,依旧是其他社交平台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匿名的形式,对不善于社交的用户就非常友好。不仅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社交距离,满足一些社恐用户的社交需求,还可以避免解决真实社交下的社恐问题。另外,在匿名的情况下,用户的安全感随之增加。一些用户可以更勇敢的提出真实情况下不敢提出的问题,一些用户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更坦诚的交流。

    匿名社交还可以不断给用户带来刺激感,并激发起用户的好奇心。在匿名社交时,由于社交对象或回答的未知,用户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和社交结果。这样就会使得用户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不断猜测,也会让用户更加享受匿名社交所带来的快感,进而不断进行匿名社交。

    由此可见,如果匿名社交平台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或者创新的运营模式,解决匿名社交平台自身及对参与者所存在的隐患,那么匿名社交的春天确实将很快到来。但是,如果平台不重视因为匿名,而对用户产生的伤害,只顾得平台自身的赢利,那么匿名社交将会逐渐没落,逐渐走向寒冬。

     

    作者:zl;公众号:Vmarketing成功营销(ID:gh_e7b58795e695);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_zKQPt2vt5MMvpKFM79hw

    本文由 @Vmarketing成功营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二舅,为什么火了?

    设计动态 2022-07-27
    编辑导语:随着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不少朴实无华的普通人通过网络被观众们熟知且喜爱。最近两天,跛脚的二舅成功治愈了一众网友,其带来的感动和争议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二舅受到网友关注走红网络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思考,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两天,我们都

    编辑导语:随着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不少朴实无华的普通人通过网络被观众们熟知且喜爱。最近两天,跛脚的二舅成功治愈了一众网友,其带来的感动和争议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二舅受到网友关注走红网络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思考,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两天,我们都成了二舅的“远房亲戚”。

    二舅,是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中,那个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后半生一瘸一拐,靠着自己的好手艺做木工赚钱,靠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笑对人生的66岁老头。

    该视频于7月25日早上8点在B站发布,播放量一路攀升。7月26日,跛脚的二舅成功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截至发稿前,视频播放量1590多万,弹幕有10万多条,就算是在7月27日凌晨2点,该视频下仍显示有3.5万多人正在看。

    二舅也火出了B站。“二舅残疾证办下来了”“二舅活出了我们向往的饱满人生”“让二舅和姥姥安静生活吧”,7月26日,关于二舅的微博热搜就有七八个词条。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大量网友转发该视频,并配上有自己感悟的“小作文”。

    对于二舅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表示从二舅庄敬自强的一生中悟出了哲理,得到了治愈,另一派则认为坚韧没有错,但苦难本不应该发生,人也有选择逃避的权利。

    创作该视频的UP主名叫“衣戈猜想”,主页认证为“bilibili知名科普UP主”。衣戈猜想本名唐浩,曾在知名教育机构做过历史老师。2020年底,他开始发布短视频,二舅是他创作的第35条视频,此前他的视频内容大多以历史、科普为主,播放量最高的几支视频是《谁在组织高考作弊?》《6分钟讲明白什么是洗钱》等。

    据新榜报道,二舅爆火之前,《谁在组织高考作弊》的视频也曾冲上B站排行榜第一。

    了解衣戈猜想的人认为,他算得上是勤奋的创作者。UP主“零天赋射手”发帖说,3个月前听过衣戈猜想的分享,当时衣戈猜想很霸气地说:“我敢说在座的没有人花在选题上的时间比我更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二舅这样的视频诞生。

    平台不缺爆款,互联网也不缺故事,二舅之后,或许还会有三舅四舅走入我们的视野。当下,二舅带来的感动和争议,都来自哪里?最后又会去向何处?

    一、二舅是谁 衣戈猜想口中的二舅,是“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

    聪明,从小考第一,本应一路考学走出乡村,却在十几岁的时候发烧,被隔壁村的医生打了4针,变成了残疾。聪明的二舅翻了一年的赤脚医生手册,也没能找到痊愈的办法。但也是因为聪明,家里来了个木工,二舅看了三天木工干活,就说自己“看会了”。于是跛脚的二舅成了一名木工。

    不过,用衣戈猜想的话来说就是,“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原因是,二舅什么都会修,插线板、燃气灶、床头灯、玩具车、镢头、洗衣机、水龙头、门锁、电磁炉。二舅也什么都会做,会做算卦的签子和竹筒,会做二胡,还给出嫁的妹妹手工定制了全屋家具,一个人从图纸到拧螺丝刷漆全包揽。

    二舅 来源 / 视频截图

    不光是手艺好、乐于助人,短短11分钟的视频,围绕二舅展开的议题还有很多。

    视频中讲述,二舅虽然一生未婚,但是年轻时也有一段短暂的“爱情故事”。隔壁村有个女人,有老公,有两个孩子。和二舅逐渐熟络起来之后,她经常来二舅家串门,二舅也经常去找她,即便是她老公在的时候。

    后来,她甚至还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红白喜事、为二舅做饭、收拾房间。很多年过去,这个女人没有离婚,和二舅的感情也无疾而终。最后,这个女人和她的丈夫死在了外地的一个工棚,煤气中毒。

    对于这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故事”,衣戈猜想在旁白里说:“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呢?既不是今日时兴的仙人跳,也不是那个年月的拉帮套。那时候爱情来过没有呢?”

    二舅也是个普通的“中国式家长”和“中国式儿子”。

    二舅的女儿叫宁宁,在刚出生时被二舅领养。宁宁结婚,20万的房子,二舅出了十几万。掏光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房子,二舅却特别开心。

    攒一辈子棺材本,等到子女婚嫁的时候毫无保留地赠予,这确实是“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即便是面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宁宁,二舅的父亲角色也生动且真实。

    二舅和宁宁 来源 / 视频截图

    66岁的二舅,在88岁的姥姥面前,是一个“中国式儿子”,孝顺。姥姥年纪大了,经常念叨不想活了,于是几年前二舅出门的时候就把姥姥放到车上,在别人在做工,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现在二舅开始全职照顾姥姥,“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逼姥姥锻炼”。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经常建立在一方的牺牲之上。二舅手艺好,在农村用人成本高的情况下,本可以干更多活赚更多钱,但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减少甚至放弃做活。

    视频中,二舅的形象是立体饱满的。他天资聪颖,被“医疗事故”断送了求学生涯。他勤奋、乐观、孝顺、豁达,在遇到当年造成他残疾的医生时,也只是笑一笑,回应对方说的“要是今天,你肯定能把我告倒”。但二舅也爱上过有家的人,经历过一段模糊的感情,直到现在都不愿提及故事的细节。

    在二舅之外,视频还试图讲述社会、时代带给个体角色的影响。比如,年轻人在逐渐离开乡村,村里仅剩的几百个老头老太太会敲锣、放鞭炮,赶走嚣张的野猪。

    再比如,二舅什么都会修,只是不会修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没有。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仍有一定程度的断层,贫困、闭塞、信息滞后依然是一些偏远乡村的底色。

    从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到村子里第二快乐的人,二舅走过了“乏善可陈”的几十年。视频只有11分钟, 二舅的故事到底是天才的陨落,还是普通乡村男人庄敬自强的一生,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的答案。

    二、二舅为什么能火 作为一支11分钟的短视频,它是成功的。“可以说是现在浮躁的内容市场上的一束光。人物故事弧线、缺点、闪光点、故事的转折等要素都有,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感,特别有后劲”。导演张洋向深燃分析。

    “这个内容稀缺且不好复制。其实从呈现方式上讲,它就是朴实无华的一个故事,但好故事永远都是卖方市场”。张洋认为,内容市场的浮躁,在于创作者把大部分精力和聚焦点都放在了如何获取更多流量,如何快速吸引粉丝上。“就拿抖快来说,算法导致了内容的重复率特别高,大家都在为数据做内容,而没有为自己的表达做内容。 这个视频的创作者就是胜在了坚持自我表达上 ”。

    好的故事是第一,对自我表达的坚持又会让内容创作更加分。说得更细一点,这支视频具体好在哪里?

    短视频编导罗布言总结了自己的观后感:“ 顶级文案+朴实画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

    顶级文案,正是大多数人对这支视频的第一观感,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文案风格类似于文学大家之笔,平和、冷峻、朴实,还有一点小幽默。视频开头,两位老人靠墙伫立,镜头拉过,身份缓缓带出:二舅是村里曾经的天才少年,姥姥则是每天都在跳Popping(震感舞)的老太太。原因是姥姥因年迈或病痛,手一直控制不住地颤抖。

    66岁的二舅和88岁的姥姥一起锻炼,一个本身就有残疾,一个年纪大走不动,两个人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差,“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UP主把二舅和姥姥,比作“乔丹和皮蓬”, 所有因苦难和病痛带来的表征,都可以在文案中,用幽默一笔带过。

    罗布认为,从视频创作角度看,这支视频很好地将文案和画面进行了平衡。“整支视频没有二舅的口述,也没有纪录片常用的保留原场景的声音和节奏的处理方式,它就是最简单的画面配上对应的旁白。旁白的量太满,所以画面就要相应让位, 如果又想把文案做满,又想在画面里炫技,可能就不会形成这么广泛的传播,会变成孤芳自赏的“艺术品”。

    能够被年轻人广泛讨论,还因为故事中那些引起集体记忆的时代元素。很多人都对一个桥段印象深刻:二舅给家具上贴了“上海牌”“香港牌”“天津牌”“超豪华OK”的Logo。“上海牌的家具,我家以前也有”。

    二舅做的家具 来源 / 视频截图

    集体记忆之外,还有从二舅引申出来的个体记忆。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表示想到了自己的某位亲人。他们和二舅的共同点是,出生于同样的年代,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没能读书,早早走上了打零工、做苦活的辛劳一生。有网友还表示,自己的一位亲人也是在那个年代被赤脚医生胡乱打了几针,造成了终身残疾。

    衣戈猜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自己对于这支视频为什么火爆的看法。“很多90后和80后都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工作,他们当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农村长大的,跟乡土的中国还是有很深的连接。他们可能跟我一样,印象中的家乡永远是冬天,因为只有过年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感慨农村日新月异,但老人越来越老了。我觉得,可能是这些东西击中了他们,才会火爆”。

    年轻人对于乡土的怀恋,对于时代记忆的共鸣,从二舅身上获得的鼓舞,都让这支视频获得了短暂的数据巅峰之外的,能被留下的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这支视频本身也具有爆火的特质。 在苦难中奋进崛起,自强不息,这是中国式苦难叙事一贯的风格 ,以此基调进行内容创作,安全保险 。而且,在当下的大环境中, 年轻人急需一款精神解药,能够用以对抗沮丧和不安。

    作为该视频的首发平台,B站的平台调性也在二舅的爆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前,B站推出的宣传视频《后浪》《入海》《喜相逢》,从主基调来看,想要传递的精神和二舅视频最后升华的道理哲思类似,都是鼓励昂扬振奋,不怕苦难的人生态度。这支视频在B站火起来后,也得到了B站的公众号推荐。

    二舅火了,然后呢?有人开始琢磨二舅做直播的可能性。对此,衣戈猜想的回应是否定的,他甚至表示,希望热度快点下去,让二舅安安静静地生活。二舅不会直播的同时,也希望不要有博主来到二舅家门前直播打扰他的生活。

    衣戈猜想的回应 来源 / B站

    三、二舅能不能治好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正如视频标题一样,许多网友在看完视频之后表示,自己的精神内耗被二舅治好了。

    怎么治好的?衣戈猜想在视频的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理由。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好十八九岁,如果二舅没有挨那四针,也许也能考上大学,当个工程师。“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喊着被二舅治愈的网友,大多也是同样的感受。对比二舅所处的年代,如今的机遇和资源都比那个时候更多,也更容易落在普通人的身上,但很多人因为来得容易,就弃之一边,这些机遇如果给了二舅,想必他会更加珍视。“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衣戈猜想如此总结。

    二舅是把烂牌打好,机遇下的我们,似乎是拿着一副好牌,要么轻轻松松地胡了,要么任由好牌打得稀烂。简单概括就是, 二舅都这样了还那么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有网友评论道,“谢谢,我想像二舅一样,不问来路,不记归途,当最快乐的人”。

    网友评论 来源 / 网络

    拿着一副好牌,就必须要打好吗?也有一些网友投出了反对票。

    B站用户悠悠对深燃说,看了视频之后很难有样学样,成为二舅那样的人。“我认为二舅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是无妄之灾。”她认为,歌颂坚韧与美德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中国式叙事中常见的方法,很多人会因此受益,这确实是价值所在。“但二舅的遭遇不是出于我要这样,而是我只能这样”。

    悠悠举例,视频最开始讲述二舅被致残的时候,提到了那场事故之后的三年。第一年,二舅拒绝下床,看赤脚医生手册寻找治疗方法,这还是处于逃避和挣扎的过程。第二年,二舅扔掉了手册,呆坐在天井里观天,这是接受和放弃挣扎的过程。第三年,二舅学会了木工,这是被动选择之下,与自己和解了。“二舅不是也经历了三年的自我矛盾,才选择不挣扎了,继续活下去吗?”

    在悠悠看来,歌颂二舅在苦难中的坚韧没有错,但这个苦难本不应该发生。“我更希望二舅没有遭遇过这些,我也希望我不会遭遇这些”。

    “谁又知道二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网友对于视频的争议,还在于衣戈猜想单方面的口述与评价,能否代表二舅的真实想法。

    北京的观众小白,毕业于某高校电影专业。她告诉深燃,自己也曾拍过一个作业,也是以乡下的舅舅为主人公。她介绍,舅舅生下来就罹患小儿麻痹导致残疾,后来又得了羊癫疯,一生没娶媳妇,在村里做点工,乐乐呵呵的。

    “我没办法跟着弹幕一起说‘敬二舅’,因为我感觉这个故事太完美了,陷入了套路。比如二舅和领导在澡堂搓背的情节,虽然我没听过一模一样的故事,但记忆里总觉得类似的故事听过不少。不过这种故事也偏偏是人们爱看的样子”。

    小白也和不少网友一样, 认为他者视角很难代表主人公的真实想法,而且在拍摄中对于素材、角度的取舍,对于某些价值和道理的放大,都可能会让一个故事与现实有点出入。

    66岁的二舅和88岁的姥姥 来源 / 视频截图

    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对于特殊群体的偏见、戏谑、误解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人认为,视频中忽略了二舅面临的不公,仅仅是在歌颂,歌颂他因为自己乐观、聪明、手艺好而获得全村人的喜爱,但没有过多提及关于二舅被开玩笑叫做“歪子”这件事背后可能的心酸。

    比起治愈, 更多人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自洽,也就是能够与压力、负面情绪、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平共处 。衣戈猜想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也说,“他(二舅)只是短暂性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没有人可以靠别人根治心理上的顽疾。我生活在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一直在平衡‘出人头地’和‘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

    “二舅总有办法”。视频中,二舅打家具贴牌的时候有办法,做二胡的时候有办法。在二舅的人生中,他总有办法。得到短暂治愈的我们,或者是更焦虑更愤怒的我们,也总会有办法。

    *题图来源于视频截图。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悠悠、小白、罗布为化名。

     

    作者:邹帅;编辑:唐亚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体验天花板!15个哔哩哔哩的产品设计细节解析

    UI交互 2022-07-27
    此次我将按照不同受众用户,进行哔哩哔哩产品设计细节分析,一起来看 B 站在往多元化发展的设计发力点都有哪些。 往期回顾: [link https://...

    此次我将按照不同受众用户,进行 哔哩哔哩 产品设计 细节分析,一起来看 B 站在往多元化发展的设计发力点都有哪些。

    往期回顾:

    音乐体验天花板!14个网易云音乐的情感化设计细节 一款口碑两极分化的软件。

    阅读文章 >

    事先声明 /attention。

    强烈建议使用电脑查看, 用户体验 更佳。 Gif 体积较大,请耐心查看。 为了让设计细节更容易被看到,用 GIf 来呈展示。 前言 众所周知,B 站是一个二次元、鬼畜、学习、娱乐等等于一身的综合视频社区。近 82%的用户是 Z 世代用户(90-09 年出生的人群),他们也是生长在互联网下的一代人。用户规模与活跃度都持续高位,除了其产品侧的发力,设计中的体验感知也功不可没,本次分享 bilibili 中用户最常能感知到的产品设计细节,帮助你丰富 B 站玩法的同时,学习产品中的过人之处,以便了解设计发力点。

    越往下看你越惊叹,总有一个你不知道的彩蛋设计细节。

    1.「防偷窥」登录页 – 2233 娘遮眼 使用场景

    再熟悉不过的页面了吧。登录页面是除首页外,每个用户大概率要进入的页面。如何给予用户安全感知,同时增强产品记忆点。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用户登录 B 站时的安全感知。

    设计方案:当用户在输入验证码或者密码等较为敏感的信息时,2233 娘会遮住眼睛,暗示隐私信息我们是不会偷看的。强化 B 站对安全隐私的重视度。增强用户信任感。同时 B 站的品牌 IP2233 娘从儿时到成年产品中都有体现。用户登录注册账号时,儿时 Q 版的 2233 娘呈现在眼前,暗示着 2233 娘未来的一路陪伴,共同成长的愿景,这是第二层含义。

    2.「选封面」开屏页 – 自选模式 使用场景

    作为一个二次元发展起来的视频社区,用户对于产品品牌具有亲切感。但 B 站发展至今二次元内容逐渐被多元生态所代替,类目占比逐渐变小,老用户的情感记忆那里体现。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品牌 IP 传播,让用户享受更加丰富的开屏页,从而满足用户情绪。

    设计方案:在「设置」-「开屏画面设置」中,你可以随机展示或者自定义选择画面,总共为用户提供 20 张图片,每一个都是 2233 娘和 B 站重要日子的组合插画,其中不乏几张经典页面。当用户选择特定画面时,不仅能强化 IP 记忆点,同时也体现出产品对用户的重视程度。

    3.「弹幕清屏」视频页 – 双指点击快速隐藏 使用场景

    B 站弹幕是出了名的有趣,当弹幕狂热者看一个热门爆款视频,很可能弹幕全程霸屏,气虽然氛感十足,但也会存在遮挡用户查看所关注的内容,从而错过精彩瞬间。如何解决?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优化弹幕开关的便捷操作,给予用户优质的交互体验。

    设计方案:在视频播放页面,常规开关弹幕的方式是点击左下角弹幕按钮。想要在便捷一些,你可以双指点击屏幕,触发开关弹幕功能,相比常规「先点击屏幕」「再关闭弹幕」两步操作,双指点击屏幕更加高效,虽然多指操作学习成本高,但这种隐藏交互会大大提升观感体验。如今的产品功能不断堆叠,有时候常用的功能要进入 3 个层级才能使用,何不换种思路,运用多指交互来提升用户操作体验,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体验升级。

    4.「进度条」视频页 – 眼睛跟随方向 使用场景

    一个产品除了空状态、界面元素外,如何在视频页中给予用户品牌感知,增加趣味体验。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视频页进度条的趣味性,从而强化 B 站品牌透传。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中,当你对视频进度进行左右拖拽时,进度条的指示图标「小电视」的眼睛会左右移动,当你向左滑动眼睛跟随左边,向右滑动小眼睛跟随右边,很是有趣,通过 IP 结合进度条的交互设计让原本单一的形态变得趣味横生。当然,进度条的样式不止一种,还有很多彩蛋视频也有不同的样式,快去找一找吧。(对了,最近在使用「优酷」时也发现进度条的微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5.「一键三连」视频页 – 长按点赞触发联动 使用场景

    一键三连最早的发源地,或许你此时才知道这个功能吧。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在同质化产品中的特殊功能点设计,强化产品一键三连功能。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浏览时,看到超级喜欢的 UP 主视频,激动到想要一键三连,可以长按点赞按钮,你会看到右边投币和收藏显示进度条占比,当一圈走完,点赞、投币、收藏同时完成,这就是一键三连的激活功能。不仅如此,移动端、网页端、以及接下来的「写笔记」中都可触发一键三连功能,产品特有的功能感知满满。

    6.「快速听歌」视频切换 – 你的下一款听歌软件何必是一款听歌软件 使用场景

    想听周董的歌,网易云音乐没有,QQ 音乐又要付费听,好难受啊~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解决用户听歌时视频弹幕干预,将视频切换音乐模式,专注听歌。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点击「更多」选择「听视频模式」,当前视频会切换成音乐页面,这难道不就是音乐软件嘛。常用的循环、上一首、下一首功能都有、收藏、评论、转发也有,简直不要太棒。因为 B 站是 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视频平台的独特性,自身就不会太担心侵权问题。难怪 B 站中 Z 世代的用户更多,一款产品,满足多场景多人群使用,怪不得能俘获民心。

    1. 「视频放大」双指移动 – 放大缩小画面 使用场景

    当你用 B 站学习时,小小的手机屏幕很难看到细节,该怎么解决?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细节放大展效果,让用户看清具体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除了上面说的双指点击触发弹幕开关,你可以通过双指拉伸把视频任意放大,当然你也可以捏和把视频缩小。当改变了原始视频尺寸,底部会有一个「还原屏幕」的按钮,点击即可快速矫正视频。还不快快用起来~

    2.「学英语」老友记 – 学习注释 使用场景

    是不是还在边看英文电影边学英语,这样虽然是个办法,但遇到不懂得单词或是语法你还要在第三方翻译软件中翻译,效率性大打折扣。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在视频中增加实时英文解析,帮助快速学英语。

    设计方案:目前已知在「老友记」中,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左侧「学音乐」进入到英文学习分栏中,演员的每段对话,以及出现时间,都清晰罗列出来,你可以重复收听某段对话,也可以针对当前对话中不理解的单词或语法进行学习,简直就是学习英语者的福音。

    3.「一起看」放映厅 – 学习氛围瞬间拉满 使用场景

    一起刷 B 站、一起看视频、一起聊天等等这样的场景可能只在现实中存在。真的是这样吗?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解决异地分开刷 B 站的阻隔感,提升随时随地一起刷剧学习的幸福感。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点击「一起看」进入放映厅,你可以自己新建放映厅,也可以进入别人的放映厅,总之可以多些朋友一起看视频,一起交流,完美解决异地或者独处的孤独感~

    4.「写笔记」笔记功能 – 教学视频的高效学习工具 使用场景

    同样是看视频学习,当你身边只有手机时,需要做笔记,还在通过备忘录等形式在 App 之间来回切换记录吗?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解决看视频时难以记录重点知识的情况,提升记录笔记效率,从而高效学习。

    设计方案:在公开课等教学类视频中,通过点击「更多」找到「笔记功能」就能解决一边看视频一边记录的痛点了。不仅如此,还能查看其他用户的笔记内容并且可以一键三连进行互动,具有双向学习性,简直不要太棒。笔记做完还可以一键复制,粘贴到你的知识库中,解决内容迁移问题。在 B 站学习的用户不妨快来试试~

    1. 「弹幕撤回」2 分钟内可撤回 – 避免文字误伤 使用场景

    B 站是个弹幕网,很多时候观看者头脑一热随意发表的弹幕言论,会给其他用户带来观影不适以及平台污染,如何解决。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为用户增加弹幕删除功能,从而提升弹幕评论的绿色言论,净化弹幕内容。

    设计方案:在视频页发送了一个弹幕,用户可在视频中看到自己的弹幕,鼠标进入,选择撤回,要注意只能在 2 分钟内进行撤回,并且一天之内只能撤回 5 次弹幕。目的也是为防止用户频繁撤回的操作。手机端可点击弹幕列表,找到自己的弹幕,长按会出现撤回选项,点击撤回即可。

    2. 「鬼畜秘密」网页端鬼畜区长按「返回顶部」按钮 10s 输入对应字母进入经典鬼畜区 使用场景

    人们总对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尤其是在自己不知道的前提下。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增加鬼畜区弹幕彩蛋功能,提升此类目视频曝光。

    设计方案:在鬼畜区频道,长按 10s 右下角的返回顶部按钮,会激活底部黑色输入列表,文案写着:“尝试输入字母,发现鬼畜秘密…”带你进入另一个神秘空间。

    3. 「鬼畜霸屏」在鬼畜搜索下长按 A 键头会有另一个彩蛋等你 使用场景

    文案的引导会激发用户好奇产生尝试。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引导用户进行随机字母输入,提升彩蛋互动玩法。

    设计方案:在搜索框随机输入英文字母,会出现提示输入的字母,当你输入完点回车,网页会出现经典的一句话弹幕。如果你长按 AAAAAAAA…,网页弹幕伴随音效不断出现,很是鬼畜。当你对某个弹幕头像产生好奇,可点击进入视频页,进行视频浏览,同时可以后评论区同样是彩蛋进来的伙伴一起交流,很是热闹。

    4. 「小黑屋」了解规则 – 查看案情加深学习 使用场景

    当 B 站上传视频以及评论不加以管制和制度教育,会带来流失用户的风险。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为了建立良好的视听环境和用户体验,规范产品的内容形式。

    设计方案:在社区中心,小黑屋中,可以查看已经被关小黑屋用户的案情,针对案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封禁时间限制,相比长篇文章的制度规范,这种实际案例,更能让用户了解平台规则,防止关进小黑屋出不来。

    1. 「代码良言」小黑屋 右箭源代码 – 金石良言 使用场景

    程序员在小黑屋页面,想要越狱查看代码等行为。

    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告知程序员,开发者们小黑屋不仅是用来规范视频用户做出的行为,同样也是针对开发者以及程序员的。

    设计方案:在「小黑屋」页面,右键「显示 网页源代码」,在一行代码中间,你会看到一句话:“一朝耍流氓,十年挂南墙;不乖的孩子统统都要打屁股;越狱是不可能越狱的,这辈子是不可能越狱的”极具搞笑的语言让本就是严肃的事情变得轻松许多,同时增强小黑屋的准则态度,让 B 站用户做一个遵守准则的好用户。

    结语 设计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仅是视觉,还有好的体验流程。不要让用户思考,这是每个设计师所追求的。

    认真记录产品细节,了解背后的思考,也是不断提升自己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本期产品细节分析结束,点击原文链接查看更多,那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B 站 2022 第一季度财报: https://mp.weixin.qq.com/s/ctzbvBqPxtbQxCV2_XAGDQ

    MikuFans 弹幕视频网 :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244675/

    Advertising: https://mp.weixin.qq.com/s/831jX19aq8cfI_WU7RQubw

    时趣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BUZoVle8ByLQjAFrCMm4ag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草蓉三石

  • 如何做好信息发布功能?来看高手的分析!

    UI交互 2022-07-27
    自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刷抖音、看资讯、看视频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内容。地铁上、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各种 App...

    自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刷抖音、看资讯、看视频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内容。地铁上、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各种 App。

    各大平台都在绞尽脑汁争夺用户的时间,不仅要满足普通大众信息获取的需求,还要吸引用户转变为创作者,为平台创造源源不断的内容。所以平台的用户会群体有 2 种角色——普通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相应的平台就需要融入发布功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

    发布功能 主要是由发布入口、发布页面和内容编辑器构成,今天的主要内容包括:

    入口形式的讨论 发布页面的设计细节 返回页面的问题 更多功能设计: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入口形式 发布入口比较简单,通常采用 icon 形式提示用户即可。在布局上存在 3 种形式。

    1. 主导航图标入口

    我认为这种形式视觉上最醒目,能够给用户最强的提示,功能的优先级最高,保证在不同频道页都可以随时调用发布功能。这也可以看出平台对创作者的重视。知乎、小红书、西瓜视频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知乎 8.0 版本升级中的一项,就是将发布功能从右上角调整到了主导航位置。或许是希望用户不仅仅将产品看作是一种搜索工具,而是希望更多用户参与其中,成为平台内容的贡献者。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体验进阶」

    当然这种形式会占据底部导航空间,需要对产品信息架构做出比较合理的组织才可以。

    另外在创作的特定节点或特定时刻,入口可以增加引导信息,激发用户的创作欲望。例如小红书的冒泡引导信息。

    2. 右上角的图标入口

    右上角的发布图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入口形式。这种形式更加灵活,既可以成为框架层面的功能,也可以固定在某一页面中。

    例如今日头条的发布功能就处在框架层面,在各个内容频道都可以随时发布内容。而空出来的主导航位置,作为运营活动位可以灵活植入各种活动。目前春节期间推出的就是集福卡活动。

    为了提高入口的可识别性,今日头条采用了图标与名称结合的方式,更加明确地告知用户“功能是什么”。

    脉脉的发布功能 icon 也是经过多轮变化,图标形式经历了“笔”、“纸飞机”,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加号”。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起用户关注,图标特意做了加大处理。

    3. 页面悬浮图标

    悬浮图标只是作为特定页面的扩展功能,通常放置在页面右下角。例如豆瓣、雪球的发帖功能。这种设计或许只是权宜之计,多多少少会影响普通用户日常浏览需求。某些场景下还会与运营活动位相冲突。

    发布页面的设计 发布页面更偏向于实用主义,主要解决用户“发什么”和“如何发”的问题。

    1. 发布什么内容

    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包括了图片、文字、视频、文章等形式。

    微博采用扩展菜单的形式展示发布内容分类。用户选择后,即可进入对应的内容编辑页面。

    而更多的产品选择了底部浮层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引导用户参与到平台活动中。例如今日头条融入了“打卡挑战赛”、“邀请你参与讨论”等内容。知乎中也增加了“创作活动”、“创作灵感”等内容。帮助创作者了解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发什么”的问题。

    另外浮层可以通过布局更好的将信息分层,例如头条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微头条。知乎则突出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低门槛的功能,吸引用户成为平台创作者。

    2. 如何发布内容

    很多时候没有明确主题的问题反而更难写答案,例如调查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如非必须,我从来不填。同样用户发布信息时,可能只是有一个想法,需要去组织语言,所以需要增加一些引导信息或者技巧性提示,降低用户的思考成本。

    另外就是对于文字输入的场景,直接拉起输入键盘,也是减少用户操作的规定性设计。

    这些细节都可以带给用户更好体验。

    返回页面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编辑页面,取消操作后,应该返回到哪个页面呢?

    今日头条等产品会提示保存信息后,直接跳离发布页面。而知乎取消操作后,会自动保存编辑的信息,返回到发布页面,保留用户继续发布内容的机会。

    知乎返回到发布功能页面

    我猜测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观点造成的。

    一种观点认为,用户既然选择了内容发布,是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布动机。中途停止了信息发布,很大可能不会立刻再次发布内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用户有多种发布信息需求,中断了某个 信息发布 ,并不代表不再继续其他内容的发布,并且发布页面中的拓展信息,或许有助于激发用户新的发布动机,所以将退出的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大家是怎么看待返回问题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牧UXD」

  • 从 3 个方面,深度解析设计师的职场黑话

    UI交互 2022-07-27
    最近看综艺节目,看到了模拟互联网职场的面试里,面试官问了许多互联网黑话,场景还原如下 同为饱受职场黑话摧残的可怜人,今天就来聊一聊“黑话”吧。 设...

    最近看综艺节目,看到了模拟互联网职场的面试里,面试官问了许多 互联网黑话 ,场景还原如下

    同为饱受职场黑话摧残的可怜人,今天就来聊一聊“黑话”吧。

    设计师 黑话:

    设计师如何汇报项目显得高大上?收下这份黑话指南! 这是一篇有格局的文章,这是一篇娱乐的文章,这是一篇整活儿的文章。

    阅读文章 >

    聊聊黑话 互联网黑话发展已久,虽不知起源,但猜测最开始可能是由一些专业术语发展开来的,比如“心智”这一词是从心理学的概念迁移到互联网的。在心理学的概念里,它泛指为我们对周遭一切人、事、物的所有的精神活动。“心智模型”最开始是由 Kenneth Craik 在 1943 年所著的《解释的性质(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一书中提出,后来又由 Alen Cooper 在《交互设计精髓(About Face)》中大篇幅地描述、解释用法。因为《交互设计精髓》是交互人的必读书籍之一,所以“心智”这个词就成了互联网交互设计师永远绕不开的术语。事实上不止交互,几乎每个岗位都有这个岗位的专业术语,比如开发哥常说的“API”“SDK”、视觉/UI 常挂在嘴边的“格式塔”,日常工作中总是绕不开这些专业术语,如果非得解释成大白话又费劲又难以传达正确意思,一句简单的“符合用户心智”就得说成“符合用户在现实世界中对某种事物运作的内在认知历程”,又臭又长,还得琢磨一阵子。

    心智模型:

    做设计这么久,竟然没听过心智模型?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文章 >

    但是过去几年互联网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疯狂卷入了形形色色的人,加上并不是每个岗位都有多年的专业研究产出通用的方法论和行业名词,偶尔就存在一些人可能出于对行业或自身的不自信,才制造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词」来装腔作势、包装自己。就逐渐发明出了一些不为提高沟通的准确度,只为显得自己“专业”的所谓黑话,接着再卷入一些不明所以的人持续发扬光大,才形成了现在这样有话不好好说的互联网黑话风气。网上随便搜就有一堆互联网黑话宝典,甚至某宝上都有互联网黑话的文化 T 恤了。

    不只是底层打工仔对于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张一鸣在字节跳动 9 周年年会上,也曾批评过这种现象:

    上面这段话摘自字节双月会材料,堆砌了一堆复杂的名词,让人听起来不觉明历,理解起来相当费劲,理解完后又觉得空洞无物。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黑话确实能提高沟通效率,呼吁理性看待互联网黑话。确实,语言只是工具,工具是中性的。黑话产生的本意是团队内沟通方便提高效率,只是有些人把它用成了八股文,啥都往上套,才造成了现在这种人人吐槽的现象。既然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尝试判断一下,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黑话,什么情况下避免使用黑话,以及如何应对装腔作势的黑话。

    怎么说好黑话 前面说到黑话是我们日常沟通中绕不开的,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哪些黑话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 提高沟通效率

    如果这个“黑话”可以提高沟通效率,那么这就是个好“黑话”。比如说“闭环”,如果我们在做某个互联网种菜产品,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种菜,现在我们要补充卖菜和买种子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在这里实现,种菜->卖菜赚钱->买种子->种菜的闭环,那我们在需求目标里写“推动业务逻辑形成闭环”是不是就比“让用户在产品内形成种菜、再卖菜赚钱,再买种子,再种菜,再卖菜赚钱的循环”要简洁得多?

    2. √ 准确传达信息

    如果这个“黑话”目的在于准确传达信息,不引发歧义,那么这也是一个好“黑话”。比如说“屏效”,假设你设计的图文信息产品页面行高较大,留白较多,导致一个屏幕内能展示的信息数量较少,领导表示“屏效有点低”就没什么毛病,如果非用白话说“一个手机屏幕内展示的信息数量不够多”那也很容易被抬杠:以什么手机型号为准,多少算多?“屏效”的表述相对来说更严谨一点。又比如说“颗粒度”,假设你要做疫情新闻提醒需求,你画的设计稿是弹出一个弹窗告诉用户“糟糕!又有疫情啦!”,领导表示需要“和产品了解下信息所属地区颗粒度”,这个“颗粒度”的使用也没毛病,因为信息所属地区颗粒度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消息提醒设计。如果是所在街道有新疫情,那么用弹窗提醒没问题,但如果是所在省份、国家有了新疫情,那用弹窗提醒是不是太过分了(基本整天都在关弹窗了)。如果不用“颗粒度”表示,那就得表达成“和产品确认下信息所属地区是街道还是区县还是全国”,是不是不如“颗粒度”来得简单全面?

    3. ×信息表意不明,模棱两可

    这是我日常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黑话”使用场景,经常发生在需求方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或者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所以只能和你传达抽象的概念,让你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好做出更多的尝试。因为自己也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传达得更宽泛、模棱两可后,无论方案出成什么样都不会打自己的脸。开头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表意不明的黑话:“撬动私域流量,用矩阵式打法制造可落地的引爆点”。工作中尽量避免自身使用这种方法,遇到脑子清楚的很容易被抓住尾巴反制。当然身为打工人大多时候也无法要求对方表意清晰,不过我们可以用一些沟通方法去获得更多我们需要的信息,下文会提到。

    4. ×包装,自以为提升格调

    这个比较常见在做汇报工作时,周会、例会、或者年中/年度盘点。常见的就是把一份简单的工作抽象,上升高度再复述一遍。比如,我就遇到过同事,只是做了几个消息弹窗,在汇报时描述成了“系统性打造消息体系,完善与补充消息触达场景,帮助强化产品与用户的互动链路。”说真的,个人认为没必要在这方面卷,如果这种人能在该职场上混得风声水起,那证明这个职场并不务实,在泡沫消散之前,换个地方可能会好一点。

    如何应对黑话 讲了这么多如果用好黑话以及避免黑话,那对于那些避免不掉的黑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应对它吗?

    1. 多问“为什么”

    面对一些虚头巴脑的“目标”,追问为什么可以有效阻止许多无意义的工作。例如某舞厂的产品非常喜欢“击穿用户心智”,你可以多问几句为什么?“为什么要击穿用户心智?”“为什么不设计出符合用户心智的产品?”“你认为现在市面上的产品为什么都选择符合用户心智的方案?”“为什么要选择和市面上的产品都不同的方案,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同点吗?”连续几个为什么,可以迫使对方重新思考需求的出发点和目标。

    2. 拆解,再提问

    你也可以拆解对方话语中的模糊点,再细致地进行提问。还是“击穿用户心智”的例子,可以拆解为“击穿”和“心智”两个关键词,那么你就可以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提问:“你觉得用户心智是什么样的?”“怎么样算击穿了用户心智?”“能举个例子吗?”通过对模糊概念的具体提问,可以帮助对方思考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

    3. 尝试理解,重申,再明确

    你还可以尝试理解对方的意思,或者按照自己对需求的理解表述出来,重新组织语言表达,再和对方确认是否是自己理解的意思。

    比如,对方和你说,我们的需求目标是“赋能图文内容”,虽然你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但你可以尝试理解一下,可能对方是想说,让用户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比如说图片更大?标题更大?或是正文的颜色更深一点?或是增加特色标签?也可能是想说,让信息更多样化,引入视频、直播内容?可以先做一下简单的理解,然后再重申反问:“我理解这个需求目标是不是希望让用户更容易接受信息,具体可能体现在放大一些信息(图片?标题?),或者补充一些信息(特色标签如 100+万人看过);还是希望丰富内容形式,比如引入视频、直播?您看看具体是希望朝哪个方向优化呢?”这个时候对方会从你理解 ABC 里选出一个,或者具体地讲讲他的理解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需求目标从一个空洞的概念落实到具体可行的方向上。

    常用黑话解义 最后再补充一些日常常用的“黑话”释义吧: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现多指依据、手段、方法、切入点、着力处;

    「复盘」通常用于项目或活动结束后,对已经进行的项目进行回顾,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颗粒度」通常用来描述具体程度,颗粒度越细越具体,以时间为例,“1 小时前”比“今天”颗粒度更细;

    「背书」品牌为了打造消费信任度,找到各种证据证明所言非虚,即是背书。一般背书包括多种形式:权威人士、权威媒体、权威机构、明星名人、科学测试、热销认证、现身说法、品牌承诺等;

    「小步快跑」指微小但高频的调整,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快速优化和迭代的意思相近;

    「闭环」闭环即循环,是一种良性循环,由始到终,由终到始。在营销过程中,指从认知、购买、兴趣、忠诚,再从忠诚的分享让更多的人认知;

    「屏效」通常指单位屏幕内能展示的信息密度,大多产品都会追求高屏效;

    「去中心化/中心化」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指的是流量的集中度,中心化指的是极少数机构或群体占据大部分流量,而去中心化是流量的分权化,个体拥有更多的流量。互联网向来是中心化-去中心化-中心化不断反复的过程;

    「北极星指标」也叫作第一关键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是指在产品的当前阶段与业务/战略相关的绝对核心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空中,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提升这一指标)。

    除上述外还有很多“黑话”,但是因为不够普及,各人理解不一,就不在这里逐一下定义了。建议也少用一些容易造成沟通对象产生理解分歧的“黑话”,沟通的意义是达成共识,而不是设立障碍。我们反对的也不是黑话本身,而是利用黑话瞎说空话、过度包装、装腔作势的行为。总之,祝愿我们职场上所遇之人都能好好说话。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从 3 个方面,深度解析设计师的职场黑话

    UI交互 2022-07-27
    最近看综艺节目,看到了模拟互联网职场的面试里,面试官问了许多互联网黑话,场景还原如下 同为饱受职场黑话摧残的可怜人,今天就来聊一聊“黑话”吧。 设...

    最近看综艺节目,看到了模拟互联网职场的面试里,面试官问了许多 互联网黑话 ,场景还原如下

    同为饱受职场黑话摧残的可怜人,今天就来聊一聊“黑话”吧。

    设计师 黑话:

    设计师如何汇报项目显得高大上?收下这份黑话指南! 这是一篇有格局的文章,这是一篇娱乐的文章,这是一篇整活儿的文章。

    阅读文章 >

    聊聊黑话 互联网黑话发展已久,虽不知起源,但猜测最开始可能是由一些专业术语发展开来的,比如“心智”这一词是从心理学的概念迁移到互联网的。在心理学的概念里,它泛指为我们对周遭一切人、事、物的所有的精神活动。“心智模型”最开始是由 Kenneth Craik 在 1943 年所著的《解释的性质(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一书中提出,后来又由 Alen Cooper 在《交互设计精髓(About Face)》中大篇幅地描述、解释用法。因为《交互设计精髓》是交互人的必读书籍之一,所以“心智”这个词就成了互联网交互设计师永远绕不开的术语。事实上不止交互,几乎每个岗位都有这个岗位的专业术语,比如开发哥常说的“API”“SDK”、视觉/UI 常挂在嘴边的“格式塔”,日常工作中总是绕不开这些专业术语,如果非得解释成大白话又费劲又难以传达正确意思,一句简单的“符合用户心智”就得说成“符合用户在现实世界中对某种事物运作的内在认知历程”,又臭又长,还得琢磨一阵子。

    心智模型:

    做设计这么久,竟然没听过心智模型?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文章 >

    但是过去几年互联网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疯狂卷入了形形色色的人,加上并不是每个岗位都有多年的专业研究产出通用的方法论和行业名词,偶尔就存在一些人可能出于对行业或自身的不自信,才制造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词」来装腔作势、包装自己。就逐渐发明出了一些不为提高沟通的准确度,只为显得自己“专业”的所谓黑话,接着再卷入一些不明所以的人持续发扬光大,才形成了现在这样有话不好好说的互联网黑话风气。网上随便搜就有一堆互联网黑话宝典,甚至某宝上都有互联网黑话的文化 T 恤了。

    不只是底层打工仔对于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张一鸣在字节跳动 9 周年年会上,也曾批评过这种现象:

    上面这段话摘自字节双月会材料,堆砌了一堆复杂的名词,让人听起来不觉明历,理解起来相当费劲,理解完后又觉得空洞无物。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黑话确实能提高沟通效率,呼吁理性看待互联网黑话。确实,语言只是工具,工具是中性的。黑话产生的本意是团队内沟通方便提高效率,只是有些人把它用成了八股文,啥都往上套,才造成了现在这种人人吐槽的现象。既然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尝试判断一下,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黑话,什么情况下避免使用黑话,以及如何应对装腔作势的黑话。

    怎么说好黑话 前面说到黑话是我们日常沟通中绕不开的,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哪些黑话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 提高沟通效率

    如果这个“黑话”可以提高沟通效率,那么这就是个好“黑话”。比如说“闭环”,如果我们在做某个互联网种菜产品,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种菜,现在我们要补充卖菜和买种子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在这里实现,种菜->卖菜赚钱->买种子->种菜的闭环,那我们在需求目标里写“推动业务逻辑形成闭环”是不是就比“让用户在产品内形成种菜、再卖菜赚钱,再买种子,再种菜,再卖菜赚钱的循环”要简洁得多?

    2. √ 准确传达信息

    如果这个“黑话”目的在于准确传达信息,不引发歧义,那么这也是一个好“黑话”。比如说“屏效”,假设你设计的图文信息产品页面行高较大,留白较多,导致一个屏幕内能展示的信息数量较少,领导表示“屏效有点低”就没什么毛病,如果非用白话说“一个手机屏幕内展示的信息数量不够多”那也很容易被抬杠:以什么手机型号为准,多少算多?“屏效”的表述相对来说更严谨一点。又比如说“颗粒度”,假设你要做疫情新闻提醒需求,你画的设计稿是弹出一个弹窗告诉用户“糟糕!又有疫情啦!”,领导表示需要“和产品了解下信息所属地区颗粒度”,这个“颗粒度”的使用也没毛病,因为信息所属地区颗粒度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消息提醒设计。如果是所在街道有新疫情,那么用弹窗提醒没问题,但如果是所在省份、国家有了新疫情,那用弹窗提醒是不是太过分了(基本整天都在关弹窗了)。如果不用“颗粒度”表示,那就得表达成“和产品确认下信息所属地区是街道还是区县还是全国”,是不是不如“颗粒度”来得简单全面?

    3. ×信息表意不明,模棱两可

    这是我日常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黑话”使用场景,经常发生在需求方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或者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所以只能和你传达抽象的概念,让你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好做出更多的尝试。因为自己也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传达得更宽泛、模棱两可后,无论方案出成什么样都不会打自己的脸。开头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表意不明的黑话:“撬动私域流量,用矩阵式打法制造可落地的引爆点”。工作中尽量避免自身使用这种方法,遇到脑子清楚的很容易被抓住尾巴反制。当然身为打工人大多时候也无法要求对方表意清晰,不过我们可以用一些沟通方法去获得更多我们需要的信息,下文会提到。

    4. ×包装,自以为提升格调

    这个比较常见在做汇报工作时,周会、例会、或者年中/年度盘点。常见的就是把一份简单的工作抽象,上升高度再复述一遍。比如,我就遇到过同事,只是做了几个消息弹窗,在汇报时描述成了“系统性打造消息体系,完善与补充消息触达场景,帮助强化产品与用户的互动链路。”说真的,个人认为没必要在这方面卷,如果这种人能在该职场上混得风声水起,那证明这个职场并不务实,在泡沫消散之前,换个地方可能会好一点。

    如何应对黑话 讲了这么多如果用好黑话以及避免黑话,那对于那些避免不掉的黑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应对它吗?

    1. 多问“为什么”

    面对一些虚头巴脑的“目标”,追问为什么可以有效阻止许多无意义的工作。例如某舞厂的产品非常喜欢“击穿用户心智”,你可以多问几句为什么?“为什么要击穿用户心智?”“为什么不设计出符合用户心智的产品?”“你认为现在市面上的产品为什么都选择符合用户心智的方案?”“为什么要选择和市面上的产品都不同的方案,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同点吗?”连续几个为什么,可以迫使对方重新思考需求的出发点和目标。

    2. 拆解,再提问

    你也可以拆解对方话语中的模糊点,再细致地进行提问。还是“击穿用户心智”的例子,可以拆解为“击穿”和“心智”两个关键词,那么你就可以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提问:“你觉得用户心智是什么样的?”“怎么样算击穿了用户心智?”“能举个例子吗?”通过对模糊概念的具体提问,可以帮助对方思考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

    3. 尝试理解,重申,再明确

    你还可以尝试理解对方的意思,或者按照自己对需求的理解表述出来,重新组织语言表达,再和对方确认是否是自己理解的意思。

    比如,对方和你说,我们的需求目标是“赋能图文内容”,虽然你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但你可以尝试理解一下,可能对方是想说,让用户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比如说图片更大?标题更大?或是正文的颜色更深一点?或是增加特色标签?也可能是想说,让信息更多样化,引入视频、直播内容?可以先做一下简单的理解,然后再重申反问:“我理解这个需求目标是不是希望让用户更容易接受信息,具体可能体现在放大一些信息(图片?标题?),或者补充一些信息(特色标签如 100+万人看过);还是希望丰富内容形式,比如引入视频、直播?您看看具体是希望朝哪个方向优化呢?”这个时候对方会从你理解 ABC 里选出一个,或者具体地讲讲他的理解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需求目标从一个空洞的概念落实到具体可行的方向上。

    常用黑话解义 最后再补充一些日常常用的“黑话”释义吧: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现多指依据、手段、方法、切入点、着力处;

    「复盘」通常用于项目或活动结束后,对已经进行的项目进行回顾,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颗粒度」通常用来描述具体程度,颗粒度越细越具体,以时间为例,“1 小时前”比“今天”颗粒度更细;

    「背书」品牌为了打造消费信任度,找到各种证据证明所言非虚,即是背书。一般背书包括多种形式:权威人士、权威媒体、权威机构、明星名人、科学测试、热销认证、现身说法、品牌承诺等;

    「小步快跑」指微小但高频的调整,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快速优化和迭代的意思相近;

    「闭环」闭环即循环,是一种良性循环,由始到终,由终到始。在营销过程中,指从认知、购买、兴趣、忠诚,再从忠诚的分享让更多的人认知;

    「屏效」通常指单位屏幕内能展示的信息密度,大多产品都会追求高屏效;

    「去中心化/中心化」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指的是流量的集中度,中心化指的是极少数机构或群体占据大部分流量,而去中心化是流量的分权化,个体拥有更多的流量。互联网向来是中心化-去中心化-中心化不断反复的过程;

    「北极星指标」也叫作第一关键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是指在产品的当前阶段与业务/战略相关的绝对核心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空中,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提升这一指标)。

    除上述外还有很多“黑话”,但是因为不够普及,各人理解不一,就不在这里逐一下定义了。建议也少用一些容易造成沟通对象产生理解分歧的“黑话”,沟通的意义是达成共识,而不是设立障碍。我们反对的也不是黑话本身,而是利用黑话瞎说空话、过度包装、装腔作势的行为。总之,祝愿我们职场上所遇之人都能好好说话。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如何做好信息发布功能?来看高手的分析!

    UI交互 2022-07-27
    自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刷抖音、看资讯、看视频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内容。地铁上、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各种 App...

    自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刷抖音、看资讯、看视频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内容。地铁上、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各种 App。

    各大平台都在绞尽脑汁争夺用户的时间,不仅要满足普通大众信息获取的需求,还要吸引用户转变为创作者,为平台创造源源不断的内容。所以平台的用户会群体有 2 种角色——普通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相应的平台就需要融入发布功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

    发布功能 主要是由发布入口、发布页面和内容编辑器构成,今天的主要内容包括:

    入口形式的讨论 发布页面的设计细节 返回页面的问题 更多功能设计: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入口形式 发布入口比较简单,通常采用 icon 形式提示用户即可。在布局上存在 3 种形式。

    1. 主导航图标入口

    我认为这种形式视觉上最醒目,能够给用户最强的提示,功能的优先级最高,保证在不同频道页都可以随时调用发布功能。这也可以看出平台对创作者的重视。知乎、小红书、西瓜视频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知乎 8.0 版本升级中的一项,就是将发布功能从右上角调整到了主导航位置。或许是希望用户不仅仅将产品看作是一种搜索工具,而是希望更多用户参与其中,成为平台内容的贡献者。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体验进阶」

    当然这种形式会占据底部导航空间,需要对产品信息架构做出比较合理的组织才可以。

    另外在创作的特定节点或特定时刻,入口可以增加引导信息,激发用户的创作欲望。例如小红书的冒泡引导信息。

    2. 右上角的图标入口

    右上角的发布图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入口形式。这种形式更加灵活,既可以成为框架层面的功能,也可以固定在某一页面中。

    例如今日头条的发布功能就处在框架层面,在各个内容频道都可以随时发布内容。而空出来的主导航位置,作为运营活动位可以灵活植入各种活动。目前春节期间推出的就是集福卡活动。

    为了提高入口的可识别性,今日头条采用了图标与名称结合的方式,更加明确地告知用户“功能是什么”。

    脉脉的发布功能 icon 也是经过多轮变化,图标形式经历了“笔”、“纸飞机”,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加号”。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起用户关注,图标特意做了加大处理。

    3. 页面悬浮图标

    悬浮图标只是作为特定页面的扩展功能,通常放置在页面右下角。例如豆瓣、雪球的发帖功能。这种设计或许只是权宜之计,多多少少会影响普通用户日常浏览需求。某些场景下还会与运营活动位相冲突。

    发布页面的设计 发布页面更偏向于实用主义,主要解决用户“发什么”和“如何发”的问题。

    1. 发布什么内容

    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包括了图片、文字、视频、文章等形式。

    微博采用扩展菜单的形式展示发布内容分类。用户选择后,即可进入对应的内容编辑页面。

    而更多的产品选择了底部浮层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引导用户参与到平台活动中。例如今日头条融入了“打卡挑战赛”、“邀请你参与讨论”等内容。知乎中也增加了“创作活动”、“创作灵感”等内容。帮助创作者了解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发什么”的问题。

    另外浮层可以通过布局更好的将信息分层,例如头条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微头条。知乎则突出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低门槛的功能,吸引用户成为平台创作者。

    2. 如何发布内容

    很多时候没有明确主题的问题反而更难写答案,例如调查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如非必须,我从来不填。同样用户发布信息时,可能只是有一个想法,需要去组织语言,所以需要增加一些引导信息或者技巧性提示,降低用户的思考成本。

    另外就是对于文字输入的场景,直接拉起输入键盘,也是减少用户操作的规定性设计。

    这些细节都可以带给用户更好体验。

    返回页面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编辑页面,取消操作后,应该返回到哪个页面呢?

    今日头条等产品会提示保存信息后,直接跳离发布页面。而知乎取消操作后,会自动保存编辑的信息,返回到发布页面,保留用户继续发布内容的机会。

    知乎返回到发布功能页面

    我猜测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观点造成的。

    一种观点认为,用户既然选择了内容发布,是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布动机。中途停止了信息发布,很大可能不会立刻再次发布内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用户有多种发布信息需求,中断了某个 信息发布 ,并不代表不再继续其他内容的发布,并且发布页面中的拓展信息,或许有助于激发用户新的发布动机,所以将退出的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大家是怎么看待返回问题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牧UXD」

  • 分析了三大B端平台后,总结了这份产品文案指南

    UI交互 2022-07-27
    前言 无论是在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文案都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桥梁。 B 端的设计体系,包含设计价值观、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组件库、样式指南等...

    前言 无论是在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文案都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桥梁。

    B 端的设计体系,包含设计价值观、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组件库、样式指南等。文案则属于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里设计师出品!B端产品文案指南 说明: 本文主要面向 B 类业务、简体中文语境,提供实操性指南; 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常用语建议沿用,可以不依照这里的建议; 本文所指的文案不包含营销推广类文案。

    阅读文章 >

    文案策略的重要性 文案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都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精准、清晰的言语会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合适的文案可以让用户在每一次体验中感到顺畅、愉悦,正确的语气会更容易在沟通中建立信任,严谨的文案又能让用户感受到网站的专业性。

    本文分析了国内主流的设计系统,分别从用户理解的角度和平台统一两个角度,讲解 B 端产品文案的选择和应用。

    1. 从用户角度

    希望在和用户达成一个简单、能理解、好沟通的状态。而不是在和一个冰冷的“人工智障”对话 。这里强调用户对系统的接受程度。主要从清晰、准确、精简、一致 4 个维度进行分析。

    2. 从平台的角度

    提供给用户一个专业的系统,让用户可以信赖,进而愿意去使用。试想一下,如果你提供给用户一个学习工具平台,但是你的系统里频频出现错别字,就这一个小细节,作为用户的你还愿意继续在这里付费学习吗?是不是会显得非常不专业呢?

    所以从平台的角度希望塑造一种专业的、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重点从符合语法、合理的语气、标准词汇 3 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用户理解的角度 1. 清晰

    01. 表达清晰。减少理解成本,直接了当,使用熟悉的语言,避免太过专业晦涩难懂的词汇;

    02.视觉层次清晰。巧用标题,重要的信息放在显著的位置,建立视觉层次;

    03.影响范围清晰。告知用户操作的重要性, 说明操作将对用户的影响,或者是在报错的时候给出用户,下一步操作的具体建议;

    2. 一致

    01. 产品用词一致。表述功能名称、术语、概念名词统一。防止用词偏差,增加用户的理解成本。

    02.语法一致。上下文的语法、语序要一致。不使用被动语句,简化表达,便于用户理解。这里推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动宾结构。用户作为主语的主动态,与用户直接关联,能调动其情绪,更容易接受信息。

    03.标点符号一致。一般情况下,有逗号就应该有句号或对应的结尾。在标题,短语中只允许有逗号。注意句尾慎用“~”“!” 全局提示属于短语,结尾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

    3. 精简

    01. 用词精简单,避免啰嗦。过多的细节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仅传递关键信息,省略无用的词汇,让用户专注高效的完成任务。

    02.描述精简,目标导向。文案必须指向用户强相关的内容,而非过程中执行的动作。仅需说清楚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即可。

    平台统一的角度 1. 准确

    01. 信息指代准确。尽量不要在一个句式中同时使用“你”“我”两个人称代词。

    02. 避免错别字。这个就不细说了,再不行百度一下,心里有点数吧。

    03. 表意准确。保证用户能看得懂,不会产生歧义,不要为了减字段而减字段,对 B 端系统讲清楚通常比好看更重要。

    2. 语调

    01. 拉近距离,平等沟通。没有明确指向的时候,直接使用“你”和“我”,与用户建立亲密感,,避免使用您。(当然如果是一些特殊场景,为了显示尊贵感,可以使用“您”,如:银行、尊贵 VIP/信息安全场景等)。

    02. 友好尊重,不要责备。多给用户支持和鼓励,不要命令和强迫用户。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

    03.避免极端表述。作为平台要具有严谨性,避免使用“绝对”“一定”“最”等太过极端的句式,慎用感叹号;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或口语化的表达,。

    3. 标准写法

    数字的文案规范。

    统计数据推荐使用阿拉伯数字,用户对于数字的感知速度更快,注意阿拉伯数字前后需要加空格,便于阅读。如:你有 3 条未接电话、高 30 米、8341 部队等。

    涉及到数字的专有名词、具有修饰色彩的数字语素使用汉字。如:三叶草、二氧化碳、第一季度、第一次等。

    某些敏感的场景需要进行数字脱敏。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选择部分脱敏或全部脱敏。

    时间的标准格式。

    日期格式,如:“2019-12-08” 。

    日期范围,如:“ 2018-12-08~2019-12-07”。

    时间格式,二十四小时制,如:“14:08:00” ;十二小时制,如:“2:08:00 PM | 2:08:00 AM”。

    标准格式:日期与时间连在一起时,两者之间用「空格」隔开,如:“2019-12-08 06:00:00”。

    货币单位标准写法。

    表现货币时要用阿拉伯数字,如:1 分钱、500 美元。

    千分符使用,一般数据不需使用千分符,在数据、资产、财务等以数据为主的业务模块中应使用千分符。如:“123,220”

    英文名词遵循专有写法。

    如:IOS、Android、PC、Web、Pad、Phone、App、SaaS、ERP、VIP 等。

    当文字和英文字母混排时,需要加上空格,如:IOS 规范。

    感谢阅读

    参考

    https://qq.design/design/Foundation/Writing/ https://design.aliyun.com/guideline?menuKey=writing https://ant.design/docs/spec/data-format-cn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求职帮er」

  • 分析了三大B端平台后,总结了这份产品文案指南

    UI交互 2022-07-27
    前言 无论是在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文案都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桥梁。 B 端的设计体系,包含设计价值观、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组件库、样式指南等...

    前言 无论是在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文案都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桥梁。

    B 端的设计体系,包含设计价值观、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组件库、样式指南等。文案则属于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里设计师出品!B端产品文案指南 说明: 本文主要面向 B 类业务、简体中文语境,提供实操性指南; 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常用语建议沿用,可以不依照这里的建议; 本文所指的文案不包含营销推广类文案。

    阅读文章 >

    文案策略的重要性 文案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都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精准、清晰的言语会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合适的文案可以让用户在每一次体验中感到顺畅、愉悦,正确的语气会更容易在沟通中建立信任,严谨的文案又能让用户感受到网站的专业性。

    本文分析了国内主流的设计系统,分别从用户理解的角度和平台统一两个角度,讲解 B 端产品文案的选择和应用。

    1. 从用户角度

    希望在和用户达成一个简单、能理解、好沟通的状态。而不是在和一个冰冷的“人工智障”对话 。这里强调用户对系统的接受程度。主要从清晰、准确、精简、一致 4 个维度进行分析。

    2. 从平台的角度

    提供给用户一个专业的系统,让用户可以信赖,进而愿意去使用。试想一下,如果你提供给用户一个学习工具平台,但是你的系统里频频出现错别字,就这一个小细节,作为用户的你还愿意继续在这里付费学习吗?是不是会显得非常不专业呢?

    所以从平台的角度希望塑造一种专业的、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重点从符合语法、合理的语气、标准词汇 3 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用户理解的角度 1. 清晰

    01. 表达清晰。减少理解成本,直接了当,使用熟悉的语言,避免太过专业晦涩难懂的词汇;

    02.视觉层次清晰。巧用标题,重要的信息放在显著的位置,建立视觉层次;

    03.影响范围清晰。告知用户操作的重要性, 说明操作将对用户的影响,或者是在报错的时候给出用户,下一步操作的具体建议;

    2. 一致

    01. 产品用词一致。表述功能名称、术语、概念名词统一。防止用词偏差,增加用户的理解成本。

    02.语法一致。上下文的语法、语序要一致。不使用被动语句,简化表达,便于用户理解。这里推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动宾结构。用户作为主语的主动态,与用户直接关联,能调动其情绪,更容易接受信息。

    03.标点符号一致。一般情况下,有逗号就应该有句号或对应的结尾。在标题,短语中只允许有逗号。注意句尾慎用“~”“!” 全局提示属于短语,结尾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

    3. 精简

    01. 用词精简单,避免啰嗦。过多的细节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仅传递关键信息,省略无用的词汇,让用户专注高效的完成任务。

    02.描述精简,目标导向。文案必须指向用户强相关的内容,而非过程中执行的动作。仅需说清楚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即可。

    平台统一的角度 1. 准确

    01. 信息指代准确。尽量不要在一个句式中同时使用“你”“我”两个人称代词。

    02. 避免错别字。这个就不细说了,再不行百度一下,心里有点数吧。

    03. 表意准确。保证用户能看得懂,不会产生歧义,不要为了减字段而减字段,对 B 端系统讲清楚通常比好看更重要。

    2. 语调

    01. 拉近距离,平等沟通。没有明确指向的时候,直接使用“你”和“我”,与用户建立亲密感,,避免使用您。(当然如果是一些特殊场景,为了显示尊贵感,可以使用“您”,如:银行、尊贵 VIP/信息安全场景等)。

    02. 友好尊重,不要责备。多给用户支持和鼓励,不要命令和强迫用户。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

    03.避免极端表述。作为平台要具有严谨性,避免使用“绝对”“一定”“最”等太过极端的句式,慎用感叹号;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或口语化的表达,。

    3. 标准写法

    数字的文案规范。

    统计数据推荐使用阿拉伯数字,用户对于数字的感知速度更快,注意阿拉伯数字前后需要加空格,便于阅读。如:你有 3 条未接电话、高 30 米、8341 部队等。

    涉及到数字的专有名词、具有修饰色彩的数字语素使用汉字。如:三叶草、二氧化碳、第一季度、第一次等。

    某些敏感的场景需要进行数字脱敏。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选择部分脱敏或全部脱敏。

    时间的标准格式。

    日期格式,如:“2019-12-08” 。

    日期范围,如:“ 2018-12-08~2019-12-07”。

    时间格式,二十四小时制,如:“14:08:00” ;十二小时制,如:“2:08:00 PM | 2:08:00 AM”。

    标准格式:日期与时间连在一起时,两者之间用「空格」隔开,如:“2019-12-08 06:00:00”。

    货币单位标准写法。

    表现货币时要用阿拉伯数字,如:1 分钱、500 美元。

    千分符使用,一般数据不需使用千分符,在数据、资产、财务等以数据为主的业务模块中应使用千分符。如:“123,220”

    英文名词遵循专有写法。

    如:IOS、Android、PC、Web、Pad、Phone、App、SaaS、ERP、VIP 等。

    当文字和英文字母混排时,需要加上空格,如:IOS 规范。

    感谢阅读

    参考

    https://qq.design/design/Foundation/Writing/ https://design.aliyun.com/guideline?menuKey=writing https://ant.design/docs/spec/data-format-cn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求职帮er」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