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在这!用户体验设计师常用的 9 种自研提效工具
UI交互 2022-07-22在我们三分设的产品设计社区里,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哪款工具更好?其实很多设计工具的主要功能往往都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有独特的偏...在我们三分设的产品设计社区里,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哪款工具更好?其实很多设计工具的主要功能往往都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有独特的偏重,因为工具所要解决设计师的痛点是类似的或是专项的,因此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然而往往细节功能、操作体验、生态系统,却是我们设计师们所争相讨论的重点。毕竟基本都是细节控!
效率工具 :
效率翻倍!24 个腾讯高手的私藏设计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阅读文章 >
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Figma、XD 还是 Sketch 哪个最好用?就我而言其实这并不重要,从中了解的哪些优势功能可以更好的赋能日常工作,那些工具更加适合自己或团队。除此之外,推动国产自研工具,恰恰是我们最需要急切的方向。
除了那些主流的产品设计工具之外,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会去使用一些不太被关注的工具,之前也有试用过 Miro、Notion、Google Docs 等提效工具。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我和团队经常使用的效率工具。有些小众工具会在某些节点上发挥出奇效果。或许这些工具可能你也有在使用。那就太棒了!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欢迎你来留言推荐给更多的设计师们。
我们都知道,作为产品设计师日常所涉及的项目属性(类型)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应所需要使用的工具也就会有一些差异。就好比,专注移动端 App 的设计师和专注 Web 端的设计师所使用的工具也就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团队架构,协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也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求同存异,按照常规的产品设计流程拆分 5 个不同阶段出发:调研 (Research)、构思(Ideation)、设计(Design)、交付(Handoff)和验收(QA),盘点一下,我使用过的工具。我发现,目前还没有一款工具可以包含所有的阶段,更多的也在使用国外的工具,难免有点慎思极恐。
好的,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使用不同的工具来提高产品设计流程效率。
白板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记录平时的想法,也会记录一些工作的待办事项。每年公司会发给我们的企业笔记本,一年下来我都要用掉好几本,用纸量巨大。如今团队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iPad 替代了笔记本,其中白板工具可以很好的保留我之前的习惯。同时可以让我和团队成员在一个平台上沟通,头脑风暴、组织概念化想法。
在项目会议、设计冲刺的时候,也能集思广益、分享想法、共创线框图。
目前有多种类型的白板工具可供选择:
国外:Figjam、Miro、WhiteBoard、Mural、Collaboard、Explaineverything、Lucidspark
国 内:Fabrie、博思白板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Fabrie 界面
网站链接: https://kebuxi.datasink.sensorsdata.cn/t/y
注册码:fabire
调研阶段:我可以查看、编辑团队每一个成员从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以便决策一个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产品、研发、营销人员也可以以简单快速的方式,将所有信息放在白板上,向全组内成员展示项目不同维度的背景信息。最为便捷的是可以获得及时反馈也可以同时注释和修改。
除此之外,成员可以有条理地组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在白板上构建用户角色、用户旅程图和亲和图。大多数的白板工具都有集成很多专业模板,这也使得构建项目图表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构思阶段:白板工具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只要你成为了他们的会员,就拥有了没有边界的纸张和无限的容量。这些年费比起之前购买那些笔记本而言,真正不值一提。我们在设计思维共创,设计冲刺时,经常需要和产品团队讨论功能框架、任务优先级以及产品愿景。也通过使用白板工具与项目和开发规划界面和任务边界。或许现在还离不开物理的白板,那种带滚轮的磁吸白板,或是固定在墙上的玻璃白板,或是 A3 纸 ,但最后我们还会习惯的拍照物理白板上的内容,同步到在线白板工具里展示,存档和共享。
使用桌面端 和 iPad 端使用 Miro 绘制草图的示例。
设计交付阶段:我们会整理好用户流、任务流和映射图,其中映射图可以指定用户添加到每个值,以及所有节点的依赖关系。使用白板工具与开发人员共享的所有信息。可以确保解决方案在开发过程后能按计划预期设计实施。
设计验收阶段:发现设计和研发实现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我们会收集所有截图并对其进行纠正。建立一个白板文档让开发人员逐条审查。对于无法通过截图描述的问题,会附上视频记录和设计稿,并生成一个链接,以便研发可以更清楚了解交互状态。
录屏 屏幕录制工具话说在目前的团队中,使用频次还是蛮高的。使用屏幕截图或包含声音的视频记录整个屏幕或仅屏幕的特定区域,同时会附赠描述信息。使用录屏工具创建视频文件,可以上传到云存储或是白板并与我的团队共享。
现在有许多类型的录屏软件可供选择:
国外:Loom、Quicktime、CloudApp、Vimeo
国内:暂无
适用于:调研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我比较习惯使用:苹果自带的录屏工具 Quicktime,目前我还没有找比较好用的国产工具,如果你有推荐的国产录屏工具,欢迎你的留言告知。
不下载软件如何录屏?试试这个在线神器RecordCast! 什么时候会需要用到屏幕录像工具呢?
阅读文章 >
屏幕录制工具可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和基准营销。以下是一些示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基准营销:如果处于开发阶段的产品,你正在为产品构思解决方案,那么可以通过使用竞品找到一些借鉴。在使用竞品时,录制屏幕,就可以之后无需登录竞品就能复看产品。 交互:录屏工具还可以记录不同产品中的交互状态。比如,搜索产品的文字提示或者其他组件的交互,当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用户界面交互的时候,录下来,作为设计参考。 在进行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时,录屏尤为重要,以便能够通过重新观看音视频以确保没有任何内容的遗漏。
交付阶段:也会使用录屏工具,由于部分交互设计包含太多细节,为让领导/客户更好的理解产品设计方案以及研发实现后的大致雏形,为了减少研发成本,也能快速且较为真实的展示汇报材料。因此我们就会保有一个交互式动态原型之外,还会配备注解的录屏。这样就将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就更容易达成一致的观点,以遍探讨不同的想法。
设计 QA 阶段:我们会发现产品的流程或交互存在一些问题,在和研发沟通多次发现,截图、文字并不能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久久无法达成一致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指出问题的细节。
云存储 云存储指的是可以用来存储文件的云端存储工具,在我看来云存储已经相当的普遍了,就我个人而言,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素材和参考资料,也会存储大量的设计源文件以及商务文档。之前,还是使用大容量的桌面硬盘加移动硬盘的方式和团队其他设计师协作,在到推动团队建立使用局域网 SVN 共享文件,再到现在多终端实时同步,即用即存的云端存储方式,无论从便捷性还是容量上都已经很好的满足我们团队工作的需求。
国外: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iCloud。
国内:坚果云、阿里云盘、百度云盘
适用于:调研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对于个人还是团队,云端多人实时协作也正在变成工具的基础标配,或许我们还需要担心的就是你使用的云存储工具是否安全。目前我个人把所有的设计相关的文件都会保存在 iCloud。不得不说苹果的生态系统还是非常完善的。然而我正在试图将文件迁移到华为云空间,还是对国外的企业保留一些警惕。如果真正替代苹果,或许不用让我等待太久。百度云盘是我和我团队最为常用的资料存储空间。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常常是我用于产品调研和提问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对某些内容不理解,或者你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知识有一些疑惑,那么你可以在一些产品设计社区上提问,以便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见解。
国外:Facebook、Linkedin
国内:知乎、脉脉
适用于:调研阶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提供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多的实践场景和讨论氛围,除了一些专业的设计网站,社交媒体也是获取调研数据和寻求问题的渠道之一。不仅入驻了大量从事不同行业的网络用户,也不缺乏对某个行业有着多年经验的资深专家,我们可以和他们建立联系,从而获取不一样的见解。其实我们团队也会有自己产品设计媒体社群,这也是和我们的用户建立长期产品使用反馈的信息来源。
我个人常驻在脉脉和知乎,很少使用国外社交媒体,偶尔需要和国外设计师交流,那就会使用 Twitter。在这些社交媒体中,可获取大量的有用的信息,这也是我试图跨越固化思维圈层的一种方式。
语音转文字 语音转文字工具是在进行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以及例行会议中的绝佳选择。主要是为我们团队解决一个头痛的问题:我们经常组织访谈和会议,发现内容量大,时间又长,实时记录文字困难,频繁遗漏重点信息。同时也会引述采访者说的话,语音转文字就可以减省我们很多打字的时间。
国外:Happy Scribe、Otterr
国内:讯飞语记、搜狗听写
适用于:调研阶段
调研阶段,我们用研小组进行用户访谈,在每位受访用户过程中,我们需要速记他们所说的建议和想法,通过书写一定是来不及,因此我们都会携带录音笔。等待我们的就是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这些录音内容,自从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工具,大大减少声音和文字之间的转换时间。之后,在采访专家、对话节目也会使用。同时还附带了自动纠错,排除杂音,分离音轨等实用功能。
我们习惯使用:讯飞语记,作为三分设媒体属性,语言转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专家用户,我们也会给予一些实际的使用反馈。
文字纠正 检查优化文字工具用来改进文档和数字产品的文案。其中一些工具主要是用于检查和纠正文案中的拼写或语法错误,另一些则是主要改进文案表达风格。我们的营销创意设计师通过使用工具来改变文案表达以便更符合画面风格。设计一个登陆页面,工具也可以帮助设计师改进登陆页面上的文案。
国外:Grammarly、LanguageTool 检查正确的拼写和语法,Wordtune 更改文案风格。
国内:Effidit 智能创作助手
适用于:交付阶段
Wordtune 是一个改善写作风格的好工具
交付阶段:检查/优化文字内容在体验、营销文案层面,常会使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减少基本的错误。这些工具很多都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也就大大加速 工作效率 和准确率。我们的公众号后台编辑也是有类似的检查文字错误的功能插件。设计师在复验文章一眼就可以看到错别字和简单语言不通顺的标注部分。话说我们团队的知识库也有文字纠错功能。
知识库 知识库已经成为团队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使用工具来记录和共享知识。团队可以在这类工具中创建一个空间,用于保存与产品或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在团队中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知识生态,往往这也是作为有价值的团队资产。
国外:Notion、Confluence bit.ai、Slite
国内:语雀、公众号、知识星球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语雀 -三分设知识库·收集 100+UED 团队文章
目前很多知识库工具层出不穷,也增强了一些存储空间,知识库或是文档工具可以很轻松创建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脚本,我们可以使用范例模板。然后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整理并写入知识库。多人协作也成为标配功能,以这种方式共享信息让团队中的每个人成为设计资源的主人。
我们团队也推动建立了研发、产品、设计师知识库,并且相互打通有关领域的内容,为了可以充分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有必要了解产品后台运作和历史版本进程。例如,团队可能已经决定暂时不添加批量操作,因为这对用户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功能,他们希望专注于产品的其他领域。通过以书面形式提供这些信息,我们团队所有相关人员将能够查看团队当初决策方案和原因。
此外,记录这些信息很有帮助。一般来说,我们会忘记我们认可的内容,所以如果你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管理记录内容,能够以后回顾以验证设计决策。沉淀为知识,知识也就不会成为孤岛。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工具主要为了跟踪项目的进度。可以帮助管理任务、设定截止日期以及将大任务分解为各种子任务。通常,这些工具由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管理。作为设计主管,我可以看到成员个人的任务和团队的任务以及数据。但是,有些设计师不愿意使用这些工具,他们认为这些工具更侧重于开发而不是产品设计。然而我建议团队的所有人花一些时间来了解这些工具,这会加强团队成员对项目进程的掌握。
国外:Monday、Notion、ClickUp、Trello、Jira
国内:TAPD、PingCode、Worktile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腾讯 TAPD 一站式敏捷研发协作云平台
核心 UX/UI 设计 我相信不必写很多,因为大多数设计师都熟悉这种类型的工具,它是我们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工具。
国外:Figma、Sketch、Adobe XD、Balsamiq、InVision Studio、Framer、UXpin
国内:Pixso、MasterGo、即时设计
适用于:构思阶段/设计阶段/交付阶段
MasterGo,罗永浩推荐的设计工具, mastergo.com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应该不会陌生这些软件,然而并不是每一款设计工具大家都会通过长时间使用而做出判断是否继续还是更换其他工具。这里就我们团队的使用情况而言,我们还是在使用 Sketch。因为根据团队实际工作年限和配合模式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更偏向于这款软件,就是因为数据安全的原因,也就屏蔽了云端团队共享功能,也是说,我们目前也未最大化使用这款设计工具,非常遗憾。我们至始至终并未打算过更换 XD,一方面也会遇到同样的状况,功能基本相同。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如果重新将产品、研发也随我们的交付文档的更换而要适应新的软件工具,其实有一定困难的。关于组建库的迁移其实也会产生新的工作。
3 年前,我们开始推动团队使用更为效率的工具 Figma,也将一些 Sketch 文件和规范资料陆续转移到这款工具中,日常的协作也逐步迁移了过去,度过一段操作学习和内外部推动过程阵痛期,也确实大大提升了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
万万没有想到,是我对国外工具的认知不够,Figma 数据和使用安全方面是需要我们不得不防范的雷区。因此我决议让团队还是退回到 Sketch。而 MasterGo 的功能和生态却是我们团队无法入驻的最大阻碍,为了支持我们自研产品,三分设内部编辑和设计师还是主推 MasterGo,因为他们暂时没有更精密的协作场景。期待更多的功能和体验的提升。
……
就此,大致介绍我和我们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提效工具,想必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好用工具,这里欢迎你可以文末留言告之于我。最后也由衷希望,我们国产自研产品能够崛起。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三分设」
-
都在这!用户体验设计师常用的 9 种自研提效工具
UI交互 2022-07-22在我们三分设的产品设计社区里,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哪款工具更好?其实很多设计工具的主要功能往往都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有独特的偏...在我们三分设的产品设计社区里,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哪款工具更好?其实很多设计工具的主要功能往往都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有独特的偏重,因为工具所要解决设计师的痛点是类似的或是专项的,因此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然而往往细节功能、操作体验、生态系统,却是我们设计师们所争相讨论的重点。毕竟基本都是细节控!
效率工具 :
效率翻倍!24 个腾讯高手的私藏设计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阅读文章 >
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Figma、XD 还是 Sketch 哪个最好用?就我而言其实这并不重要,从中了解的哪些优势功能可以更好的赋能日常工作,那些工具更加适合自己或团队。除此之外,推动国产自研工具,恰恰是我们最需要急切的方向。
除了那些主流的产品设计工具之外,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会去使用一些不太被关注的工具,之前也有试用过 Miro、Notion、Google Docs 等提效工具。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我和团队经常使用的效率工具。有些小众工具会在某些节点上发挥出奇效果。或许这些工具可能你也有在使用。那就太棒了!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欢迎你来留言推荐给更多的设计师们。
我们都知道,作为产品设计师日常所涉及的项目属性(类型)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应所需要使用的工具也就会有一些差异。就好比,专注移动端 App 的设计师和专注 Web 端的设计师所使用的工具也就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团队架构,协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也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求同存异,按照常规的产品设计流程拆分 5 个不同阶段出发:调研 (Research)、构思(Ideation)、设计(Design)、交付(Handoff)和验收(QA),盘点一下,我使用过的工具。我发现,目前还没有一款工具可以包含所有的阶段,更多的也在使用国外的工具,难免有点慎思极恐。
好的,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使用不同的工具来提高产品设计流程效率。
白板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记录平时的想法,也会记录一些工作的待办事项。每年公司会发给我们的企业笔记本,一年下来我都要用掉好几本,用纸量巨大。如今团队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iPad 替代了笔记本,其中白板工具可以很好的保留我之前的习惯。同时可以让我和团队成员在一个平台上沟通,头脑风暴、组织概念化想法。
在项目会议、设计冲刺的时候,也能集思广益、分享想法、共创线框图。
目前有多种类型的白板工具可供选择:
国外:Figjam、Miro、WhiteBoard、Mural、Collaboard、Explaineverything、Lucidspark
国 内:Fabrie、博思白板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Fabrie 界面
网站链接: https://kebuxi.datasink.sensorsdata.cn/t/y
注册码:fabire
调研阶段:我可以查看、编辑团队每一个成员从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以便决策一个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产品、研发、营销人员也可以以简单快速的方式,将所有信息放在白板上,向全组内成员展示项目不同维度的背景信息。最为便捷的是可以获得及时反馈也可以同时注释和修改。
除此之外,成员可以有条理地组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在白板上构建用户角色、用户旅程图和亲和图。大多数的白板工具都有集成很多专业模板,这也使得构建项目图表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构思阶段:白板工具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只要你成为了他们的会员,就拥有了没有边界的纸张和无限的容量。这些年费比起之前购买那些笔记本而言,真正不值一提。我们在设计思维共创,设计冲刺时,经常需要和产品团队讨论功能框架、任务优先级以及产品愿景。也通过使用白板工具与项目和开发规划界面和任务边界。或许现在还离不开物理的白板,那种带滚轮的磁吸白板,或是固定在墙上的玻璃白板,或是 A3 纸 ,但最后我们还会习惯的拍照物理白板上的内容,同步到在线白板工具里展示,存档和共享。
使用桌面端 和 iPad 端使用 Miro 绘制草图的示例。
设计交付阶段:我们会整理好用户流、任务流和映射图,其中映射图可以指定用户添加到每个值,以及所有节点的依赖关系。使用白板工具与开发人员共享的所有信息。可以确保解决方案在开发过程后能按计划预期设计实施。
设计验收阶段:发现设计和研发实现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我们会收集所有截图并对其进行纠正。建立一个白板文档让开发人员逐条审查。对于无法通过截图描述的问题,会附上视频记录和设计稿,并生成一个链接,以便研发可以更清楚了解交互状态。
录屏 屏幕录制工具话说在目前的团队中,使用频次还是蛮高的。使用屏幕截图或包含声音的视频记录整个屏幕或仅屏幕的特定区域,同时会附赠描述信息。使用录屏工具创建视频文件,可以上传到云存储或是白板并与我的团队共享。
现在有许多类型的录屏软件可供选择:
国外:Loom、Quicktime、CloudApp、Vimeo
国内:暂无
适用于:调研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我比较习惯使用:苹果自带的录屏工具 Quicktime,目前我还没有找比较好用的国产工具,如果你有推荐的国产录屏工具,欢迎你的留言告知。
不下载软件如何录屏?试试这个在线神器RecordCast! 什么时候会需要用到屏幕录像工具呢?
阅读文章 >
屏幕录制工具可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和基准营销。以下是一些示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基准营销:如果处于开发阶段的产品,你正在为产品构思解决方案,那么可以通过使用竞品找到一些借鉴。在使用竞品时,录制屏幕,就可以之后无需登录竞品就能复看产品。 交互:录屏工具还可以记录不同产品中的交互状态。比如,搜索产品的文字提示或者其他组件的交互,当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用户界面交互的时候,录下来,作为设计参考。 在进行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时,录屏尤为重要,以便能够通过重新观看音视频以确保没有任何内容的遗漏。
交付阶段:也会使用录屏工具,由于部分交互设计包含太多细节,为让领导/客户更好的理解产品设计方案以及研发实现后的大致雏形,为了减少研发成本,也能快速且较为真实的展示汇报材料。因此我们就会保有一个交互式动态原型之外,还会配备注解的录屏。这样就将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就更容易达成一致的观点,以遍探讨不同的想法。
设计 QA 阶段:我们会发现产品的流程或交互存在一些问题,在和研发沟通多次发现,截图、文字并不能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久久无法达成一致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指出问题的细节。
云存储 云存储指的是可以用来存储文件的云端存储工具,在我看来云存储已经相当的普遍了,就我个人而言,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素材和参考资料,也会存储大量的设计源文件以及商务文档。之前,还是使用大容量的桌面硬盘加移动硬盘的方式和团队其他设计师协作,在到推动团队建立使用局域网 SVN 共享文件,再到现在多终端实时同步,即用即存的云端存储方式,无论从便捷性还是容量上都已经很好的满足我们团队工作的需求。
国外: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iCloud。
国内:坚果云、阿里云盘、百度云盘
适用于:调研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对于个人还是团队,云端多人实时协作也正在变成工具的基础标配,或许我们还需要担心的就是你使用的云存储工具是否安全。目前我个人把所有的设计相关的文件都会保存在 iCloud。不得不说苹果的生态系统还是非常完善的。然而我正在试图将文件迁移到华为云空间,还是对国外的企业保留一些警惕。如果真正替代苹果,或许不用让我等待太久。百度云盘是我和我团队最为常用的资料存储空间。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常常是我用于产品调研和提问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对某些内容不理解,或者你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知识有一些疑惑,那么你可以在一些产品设计社区上提问,以便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见解。
国外:Facebook、Linkedin
国内:知乎、脉脉
适用于:调研阶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提供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多的实践场景和讨论氛围,除了一些专业的设计网站,社交媒体也是获取调研数据和寻求问题的渠道之一。不仅入驻了大量从事不同行业的网络用户,也不缺乏对某个行业有着多年经验的资深专家,我们可以和他们建立联系,从而获取不一样的见解。其实我们团队也会有自己产品设计媒体社群,这也是和我们的用户建立长期产品使用反馈的信息来源。
我个人常驻在脉脉和知乎,很少使用国外社交媒体,偶尔需要和国外设计师交流,那就会使用 Twitter。在这些社交媒体中,可获取大量的有用的信息,这也是我试图跨越固化思维圈层的一种方式。
语音转文字 语音转文字工具是在进行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以及例行会议中的绝佳选择。主要是为我们团队解决一个头痛的问题:我们经常组织访谈和会议,发现内容量大,时间又长,实时记录文字困难,频繁遗漏重点信息。同时也会引述采访者说的话,语音转文字就可以减省我们很多打字的时间。
国外:Happy Scribe、Otterr
国内:讯飞语记、搜狗听写
适用于:调研阶段
调研阶段,我们用研小组进行用户访谈,在每位受访用户过程中,我们需要速记他们所说的建议和想法,通过书写一定是来不及,因此我们都会携带录音笔。等待我们的就是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这些录音内容,自从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工具,大大减少声音和文字之间的转换时间。之后,在采访专家、对话节目也会使用。同时还附带了自动纠错,排除杂音,分离音轨等实用功能。
我们习惯使用:讯飞语记,作为三分设媒体属性,语言转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专家用户,我们也会给予一些实际的使用反馈。
文字纠正 检查优化文字工具用来改进文档和数字产品的文案。其中一些工具主要是用于检查和纠正文案中的拼写或语法错误,另一些则是主要改进文案表达风格。我们的营销创意设计师通过使用工具来改变文案表达以便更符合画面风格。设计一个登陆页面,工具也可以帮助设计师改进登陆页面上的文案。
国外:Grammarly、LanguageTool 检查正确的拼写和语法,Wordtune 更改文案风格。
国内:Effidit 智能创作助手
适用于:交付阶段
Wordtune 是一个改善写作风格的好工具
交付阶段:检查/优化文字内容在体验、营销文案层面,常会使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减少基本的错误。这些工具很多都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也就大大加速 工作效率 和准确率。我们的公众号后台编辑也是有类似的检查文字错误的功能插件。设计师在复验文章一眼就可以看到错别字和简单语言不通顺的标注部分。话说我们团队的知识库也有文字纠错功能。
知识库 知识库已经成为团队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使用工具来记录和共享知识。团队可以在这类工具中创建一个空间,用于保存与产品或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在团队中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知识生态,往往这也是作为有价值的团队资产。
国外:Notion、Confluence bit.ai、Slite
国内:语雀、公众号、知识星球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语雀 -三分设知识库·收集 100+UED 团队文章
目前很多知识库工具层出不穷,也增强了一些存储空间,知识库或是文档工具可以很轻松创建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脚本,我们可以使用范例模板。然后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整理并写入知识库。多人协作也成为标配功能,以这种方式共享信息让团队中的每个人成为设计资源的主人。
我们团队也推动建立了研发、产品、设计师知识库,并且相互打通有关领域的内容,为了可以充分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有必要了解产品后台运作和历史版本进程。例如,团队可能已经决定暂时不添加批量操作,因为这对用户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功能,他们希望专注于产品的其他领域。通过以书面形式提供这些信息,我们团队所有相关人员将能够查看团队当初决策方案和原因。
此外,记录这些信息很有帮助。一般来说,我们会忘记我们认可的内容,所以如果你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管理记录内容,能够以后回顾以验证设计决策。沉淀为知识,知识也就不会成为孤岛。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工具主要为了跟踪项目的进度。可以帮助管理任务、设定截止日期以及将大任务分解为各种子任务。通常,这些工具由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管理。作为设计主管,我可以看到成员个人的任务和团队的任务以及数据。但是,有些设计师不愿意使用这些工具,他们认为这些工具更侧重于开发而不是产品设计。然而我建议团队的所有人花一些时间来了解这些工具,这会加强团队成员对项目进程的掌握。
国外:Monday、Notion、ClickUp、Trello、Jira
国内:TAPD、PingCode、Worktile
适用于:调研阶段/构思阶段/交付阶段/设计 QA 阶段
腾讯 TAPD 一站式敏捷研发协作云平台
核心 UX/UI 设计 我相信不必写很多,因为大多数设计师都熟悉这种类型的工具,它是我们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工具。
国外:Figma、Sketch、Adobe XD、Balsamiq、InVision Studio、Framer、UXpin
国内:Pixso、MasterGo、即时设计
适用于:构思阶段/设计阶段/交付阶段
MasterGo,罗永浩推荐的设计工具, mastergo.com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应该不会陌生这些软件,然而并不是每一款设计工具大家都会通过长时间使用而做出判断是否继续还是更换其他工具。这里就我们团队的使用情况而言,我们还是在使用 Sketch。因为根据团队实际工作年限和配合模式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更偏向于这款软件,就是因为数据安全的原因,也就屏蔽了云端团队共享功能,也是说,我们目前也未最大化使用这款设计工具,非常遗憾。我们至始至终并未打算过更换 XD,一方面也会遇到同样的状况,功能基本相同。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如果重新将产品、研发也随我们的交付文档的更换而要适应新的软件工具,其实有一定困难的。关于组建库的迁移其实也会产生新的工作。
3 年前,我们开始推动团队使用更为效率的工具 Figma,也将一些 Sketch 文件和规范资料陆续转移到这款工具中,日常的协作也逐步迁移了过去,度过一段操作学习和内外部推动过程阵痛期,也确实大大提升了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
万万没有想到,是我对国外工具的认知不够,Figma 数据和使用安全方面是需要我们不得不防范的雷区。因此我决议让团队还是退回到 Sketch。而 MasterGo 的功能和生态却是我们团队无法入驻的最大阻碍,为了支持我们自研产品,三分设内部编辑和设计师还是主推 MasterGo,因为他们暂时没有更精密的协作场景。期待更多的功能和体验的提升。
……
就此,大致介绍我和我们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提效工具,想必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好用工具,这里欢迎你可以文末留言告之于我。最后也由衷希望,我们国产自研产品能够崛起。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三分设」
-
202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专题分析
设计动态 2022-07-22导读:本分析内容旨在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包括市场政策、技术、投融资等环境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案例解读、市场趋势洞察等,对产业支付、跨境支付、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支付细分赛道逐一具体论述。 本文由 @易观分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导读:本分析内容旨在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包括市场政策、技术、投融资等环境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案例解读、市场趋势洞察等,对产业支付、跨境支付、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支付细分赛道逐一具体论述。
本文由 @易观分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投稿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趣店豪掷千金,砸不出一个新东方
设计动态 2022-07-22编辑导语:近日,罗敏在直播间豪掷千金,希望每个人都能吃到菜,这样始于砸钱的高光能够持续下去吗?预制菜的未来前景如何,又会遇到何许挑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 走了一个罗老板,抖音又来了一个罗老板。 最近,趣店CEO罗敏的高光时刻有点多。 先是在17号,编辑导语:近日,罗敏在直播间豪掷千金,希望每个人都能吃到菜,这样始于砸钱的高光能够持续下去吗?预制菜的未来前景如何,又会遇到何许挑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
走了一个罗老板,抖音又来了一个罗老板。
最近,趣店CEO罗敏的高光时刻有点多。
先是在17号,邀请贾乃亮和傅首尔搞了场时髦的日不落直播,轰轰烈烈播了19个小时,狂卖1分钱的预制菜酸菜鱼几百万份,狂送iPhone手机1500台,涨粉400万,销售额2.5个亿。
当天不少人的朋友圈、家庭群,都是人拉人一起去直播间薅羊毛,罗老板一战成名。
而后,还不到24小时,罗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连送10个嘉年华,一砸就是30万,曾经秀场直播的引流老套路被董宇辉冷脸怼回,还被拉黑了。
罗敏紧接着又发视频、直播发言,隔空喊话董宇辉,“意外”频出的罗敏紧紧地抓住了大众的眼球,每个操作都引来了大量舆论发酵。
第一天还被全网喊“老板大气”的罗老板,第二天就开始遭人嫌弃了,刷礼物被网友们概括为“做校园贷起家的人去蹭教书匠的流量”,被指责“黑心资本家”,有网友称罗敏的回应“一脸委屈,真的好绿茶,不愧是绿茶鼻祖。”
▲ 图片来源于抖音
同期出现,同样转型自救,同样卖菜,趣店罗敏和新东方算是杠上了。
据不完全统计,这已经是罗敏第10次创业。
今年4月,宣布进军预制菜行业,在这场砸钱赚吆喝的直播开始前,6月15日,罗敏就开始在直播间卖菜了,一份酸菜鱼卖9.9元,销量并不好,场均销售额仅有几十万元。
如今破纪录的销售额,都得益于砸钱补贴+暴力投流,让趣店预制菜成功出圈,但靠薅羊毛请来的消费者们,在潮水退去后,又能留下多少?预制菜的成功路,差的是几亿元的营销费吗?
正在大众还在为罗敏营销费计算ROI(投入产出比)的时候,预制菜却瞬间露出了加盟店的面孔。
一、“我,CEO,直播间送酸菜鱼,速来!” “1分钱的酸菜鱼和1分钱的水煮鱼,2万单,大家去抢!”
7月17日,在抖音已经试水1个多月的趣店罗老板,请来贾乃亮和傅首尔,在直播间搞起了大动作。
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带货,卖出987万份1分钱的酸菜鱼、4.9元的小炒黄牛肉……还送出了1500台iPhone 13,打着“仅此一天,老板送福利”的旗子,趣店罗老板账号粉丝涨了400万,店播账号趣店生鲜也从不知名账号,冲进带货榜30名左右。
▲图片来源于抖音
“(罗老板)已经成功了,但是他还是来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希望能把(预制)菜送到千家万户。”贾乃亮在直播间如此评价罗敏。有抖音第一带货王贾乃亮坐镇,除了憋单、催单的带货技巧信手拈来,各种感情牌和夸赞的话,也由他承接过来。
“我想做的不仅是让十万人吃得起,而是要让千万人吃得起。”罗敏补充道。“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不做这个事情之后,我的孩子和朋友们会觉得罗敏这个人做了一些事情,很有意义。”
谈起自己的奋斗史和创业理想,罗敏还泪洒直播间,“我们2017年公司就上市了,我完全不用去奋斗了……人生长度有限,但人生的宽度(不是),趣店的预制菜能帮助千万人节省1个小时,几百块的餐厅菜在我们这儿只要19.9元。”
十八般武艺,纷纷使出,直播间的音乐时而深情、时而激昂,把观众狠狠地拿捏住了。
网上流传出一张直播间数据截图,显示场观9000w人次,最高同时在线超80w人,投流超1亿元,ROI仅0.05。这个数据打破了抖音GMV、投流量的最高纪录,恐怕也打破了ROI的最低纪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事实上,“赔本赚吆喝”被罗老板玩明白了。
第二天开盘,趣店美股就狂涨42%,告别了1美元的退市警告底线,不少网民评论道,“原来直播赔钱,是为了在股市赚钱,资本还是高啊。”
但好景不长,当天,就出了意外。
下播后的罗敏跑到东方甄选直播间,在董宇辉与明明交班之际,连续刷了10个嘉年华霸屏。绚丽的特效盖住了大半个直播间,弹幕区也刷起了“罗老板大气”和“趣店是谁”,打断了明明老师的带货输出。
混乱之中,下班的董宇辉又回来点名趣店罗老板,“大哥别刷了,我们这是卖菜的直播间……刚才刷了那么多,别空手走,买点农产品给员工,让农民和快递员一人挣点。”
去热门直播间刷礼物引流,是早期秀场直播的典型做法,罗敏此番的举动也被认为是想蹭流量。
罗敏很快也发了条回应,称自己只是觉得董老师很辛苦,并不是想蹭,如今被董老师误会后拉黑了,“可能以后都看不到董老师直播了。”
这番回应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我不知道这样会惹哥哥生气,我只是为了帮哥哥,一切都是我的错,大家不要怪哥哥。”除了“校园贷之父”的称号,罗老板又喜提“绿茶鼻祖”之名。
也许是踢到了董宇辉这块钢板,也许是埋雷到了爆炸的时刻,罗敏做趣分期校园贷发家的经历,被议论了起来。
▲图片来源于抖音
趣店罗老板的一条视频下,全是嘲讽放贷的言论,“我毕业了,还能贷吗?”“不敢买啊,买了让我分期怎么办”一些情绪化的评论很快也消失在了评论区。
送完福利的大气老板,仅一天就变成了黑心的资本家,罗敏的人设走向两极化。
二、始于砸钱的高光,能长久吗? 趣店预制菜的出圈,靠的就是暴力砸钱:砸钱做开屏广告,请最牛的带货主播,给最高的产品福利,送最多的iPhone,投最贵的流量。
但如果不做这些呢?
6月15日开播的罗敏,背后悬浮着巨大的“上市公司CEO直播带货”字样。
他的讲解慢条斯理,边讲预制菜产品,边讲创业转型,边回忆起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看似游刃有余的同时,也有些不熟练的瞬间,“我小时候……哦哦好的,刚才工作人员叫我赶紧卖货了,我们来看这个粉蒸肉……”
彼时一份酸菜鱼的价格也并不算贵,9.9元,远远低于外卖价格,但卖得并不好,粉丝数十几万人,场均销售几十万元不到。
一开始的罗敏没有抓住直播的“爆点”,表现温吞的直播风格,并不熟练催单、憋单技巧,仅凭一个大众并不熟知的上市公司CEO的噱头,很难吸引口味刁钻的用户。
而另一头的东方甄选,有极具个性的老师主播,高级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双语带货模式在一众喊麦直播间里独树一帜,新东方和俞敏洪的IP也是大众熟知。
除了价格不便宜,东方甄选有一切罗敏没有的爆款基因。
但在那个跑马圈地的时代,靠互联网金融一举登上纳斯达克的罗敏,很了解烧钱的力量。短暂地休整了几天,在开播一个月后猛砸2个亿,搞了这出暴力破圈销售会。
在直播中泪洒现场谈情怀,玩起了日不落直播,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刷30万礼物,罗敏有意无意的举动,越来越多地踩中了直播带货“行规”。
▲图片来源于抖音
注意力经济时代,想要蹿红还需要一个事件引爆点。东方甄选做了大半年,打出双语直播的标签后几天就爆了,而罗敏的办法,就是砸钱把声量打响。
办法不是不行,在流量走向精细化运营的当下,罗敏的举动让直播运营和操盘手们大跌眼镜。除了造声势、拉股价,罗敏最重要的目的,也很快显现出来。
717直播后的第二天下午,罗敏在厦门火速举办了预制菜招商大会,发起“加盟”,拉人头一起“创业”,这也被戏称为“史上最急的镰刀”。
在大会中,罗敏宣布未来将帮助10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预制菜门店,不收品牌授权费,资金困难者还提供贷款服务。
罗老板还搬出了直播以来,一以贯之的情怀,“为了让大家过的更好”、“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新消费遇冷、加盟店屡次维权的如今,越是卖情怀,越显得图穷匕见。
也是18日晚间,罗敏和董宇辉这么一杠,群众的逆反心似乎一下被点燃。
“这波骚操作被骂成了网络小丑,千万别利用资本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东方甄选的粉丝基本都是高素质群体,对嗜血的资本非常痛恨,校园贷起家还这么高调,这不是找打吗。”
有网友评论道,“预制菜的受益人群的确是整天做饭的家庭主妇,目标人群抓得很准。但开分店加盟反复提宝妈,又提到宝妈在家庭中没有赚钱的焦虑,跟刷单诈骗是同一个道理。”
罗敏最让人非议的是,总是赚没钱人的钱,不体面。
想要立人设IP,但奈何自己是黑红体质。这次烧钱大动作,没能把趣店预制菜的口碑带好,倒是引火上了自己的身。
“今天我把前天在趣店里薅的羊毛退掉了,理性来说,对这种消费感到不安。尤其是知道了这位罗老板,曾经以害人的生意起家,这样的人做的事情,是不值得信任的,尤其做的还是食品。”
三、预制菜的尽头是加盟? 预制菜的概念新鲜,赛道却并不新。
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早在2008年,味知香产品以经销方式销售半成品,供应于B端企业。to B预制菜玩的是供应链的游戏,普遍被认为是个好生意。
其底层逻辑在于,效率驱使下,餐饮标准化加强,门店背后的供应商越来越流水线化,大型连锁、加盟餐饮也由此越来越像肯德基、麦当劳,菜品由总部研发、统一调运,门店只负责半加工。
味知香早期的客户也大多来自于此类B端餐饮店,旗下品牌“馔玉”即是面向酒店、餐厅、食堂等。
但自2012年开始,味知香开启了加盟业务,2017年仅有58家加盟店,2020年就快速增长至1117家,2021年达到1319家。味知香加盟店营收占比也从2016年的3.71%,增长至2021年45.99%,达3.47亿,占到公司近一半的收入。
这3.47亿里,并没有加盟费用,均来自于加盟店产品供应销售。
对加盟商而言,尽管不用掏品牌授权费,但需要自行承担的门店租金、设备购买、装修水电、人力等成本也花去5—10万不等。
对于品牌而言,通过扩张下线,将市场不确定性转移到门店之上,即开拓了线下to C销售渠道,又免去自身经营的风险,还降低了规模化经营对产品研发、生产的边际成本。
加盟的个店或许有亏有赚,但味知香稳赚不赔。
陆正耀的舌尖英雄和趣店的火速进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先是今年3月,传出舌尖英雄已经签约6000家门店,并获得16亿元融资的消息,单店1万元加盟费、3万元保证金、2万元/年的供应链费用,一下就能拿到3.6亿元。
但是,近几个月,屡次传出北京舌尖直营店销售惨淡的消息,有媒体观察到“平均一小时售出1.6单”,广州、郑州、湖南多家加盟店退店的消息也屡次传出。
消费者一侧的口碑也参差不齐,抖音的舌尖英雄测评博主称,4个菜花了我两个小时,“又洗又切又解冻”、“黄焖鸡只有鸡肉和调料,根本没有土豆和蔬菜”、“没有用料配比”,总而言之,“这和我自己做有什么区别?”
6月份才开始直播的罗敏,镰刀挥得比陆正耀晚了些、急了些,直播后第二天就官宣开启加盟,引来骂声一片。
加盟是个信任游戏。陆正耀被称作“掌握了割韭菜秘诀的人”,有操盘18个月上市的瑞幸和左右手互倒的神州系的经历。他刚割完一茬,“追风少年”罗敏,还割得动吗?
“加盟这件事,十个里面九个坏”,一面靠代工厂生产、一面加盟下线,预制菜这件事快被陆正耀和罗敏玩坏了。
但不割加盟韭菜,to C预制菜该怎么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尽管从数据来看,预制菜在增长,其中C端销量也是不小的驱动力。但to C预制菜的商业模式还有不少迷惑之处,到底卖给谁?
不少人提到,勤快的人会自己做新鲜的菜,并不会买;而懒的人更不会买半成品自己加工,洗切蒸煮,还得自己洗碗,不如点外卖。
此外,目前的预制菜也并不是很好吃,不少用户在网上吐槽味道不佳,大为失望。
想要通过保鲜技术,将一份烹饪菜肴的色香味封锁在包装袋中,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预制菜都是重口味、重调料且缺少青菜等难以保鲜的食材,例如酸菜鱼,小炒肉,不得不放弃一些口味上的追求。
看着风大,预制菜赛道至今还未跑出一家寡头,全聚德、广州酒家、海底捞、盒马、叮咚买菜、农夫山泉等餐饮上下游以及跨界选手,都已涌入布局。
此次罗敏砸钱直播,把趣店预制菜打的红红火火,不少预制菜玩家都捏了一把汗,“希望他好好做,现在做这行不容易,别把预制菜的名声玩坏了。”
据罗敏计划,趣店预制菜2022年将开设1万家门店,2023年门店将达到5万家,2024年将拥有20万家。对比味知香三年才上千家店、舌尖英雄1年6000家店的速度,这个饼比舌尖英雄还大,镰刀比陆正耀还快。
作者:黄小艺;公众号:商业数据派(ID:business-data)
本文由 @商业数据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爱奇艺做减法,抖音做增量
设计动态 2022-07-22编辑导语:最近爱奇艺和抖音达成合作的消息,让不少人都生发感慨,果然“没有永恒的敌人”。那么此次两方合作,是出于什么目的?在未来,长短视频的“对立”身份可以被完全打破吗?本文作者就做了对应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7月19日,在线视频领域传出重磅消息,爱奇艺和抖音宣编辑导语:最近爱奇艺和抖音达成合作的消息,让不少人都生发感慨,果然“没有永恒的敌人”。那么此次两方合作,是出于什么目的?在未来,长短视频的“对立”身份可以被完全打破吗?本文作者就做了对应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7月19日,在线视频领域传出重磅消息,爱奇艺和抖音宣布达成合作,将围绕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与推广等方面展开探索。爱奇艺将向抖音集团授权其内容资产中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及转授权的长视频内容,包括“迷雾剧场”在内的诸多优质剧目,用于短视频创作。
市场对该消息反应积极,爱奇艺19日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2%。
此场景不免让人唏嘘,长短视频因为二创的版权问题“掐架”仿佛还在昨天,转眼就握手言和,生意场上,果然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相比抖音,爱奇艺在谈判桌上的心情可能更加复杂,这一次的握手言和,于爱奇艺而已,是妥协,也是一次进攻。无怪乎该条新闻下的热评都在盛赞爱奇艺,“打不过,就加入,格局打开了。”
这次合作也预示着,长短视频对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二者开始迎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一、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 短视频的崛起曾经让长视频感受到了切肤之痛,2020年,爱奇艺CEO龚宇控诉短视频切条对长视频平台造成的极大损失,相比于宣传作用,负面效应更大。
2021年4月9日,一份逾70家影视机构发了份“联合声明”,包含爱优腾、芒果台、咪咕,呼吁短视频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要尊重版权,停止对长视频的搬运、切条。
8月18日,腾讯对抖音发起侵权诉讼,称其独播电视剧《扫黑风暴》在抖音上存在侵权视频,并索赔1亿,创下了近年来长视频维权的最高金额纪录。
长视频平台花高价制作或买来的版权内容,被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直接拿来使用,二创内容,流量带来的收益却流向了短视频的口袋,长视频们当然不高兴。对抗的结果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不得不下架很多没有版权的二创内容,看似长视频平台赢了,但实际,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因为二创其实可以成为长视频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宣传渠道,反过来为版权内容导流。二创被打压后,长视频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营销渠道。
双输的结果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所以二者此次的合作,其实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合。
二、率先打破结盟的爱奇艺 实际上,长短视频之间隔阂的松动,早就开始了。今年以来,抖音和搜狐,快手和乐视已经先后达成合作,释放出长短视频合作的信号。只是头部四大头部一直按兵不动。
这次,之所以爱奇艺成为首个打破平衡者,源于爱奇艺特殊的资本背景。相对其他三家,爱奇艺在资本上更加独立,也是因为没有靠山,营收压力更大,也更愿意进行突破性的尝试。
财报数据显示,自2019年一季度以来,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包括外购版权及自制内容)占营收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以上,在2019年四季度更一度高达84%的峰值。
高企的成本极大地蚕食了爱奇艺的利润,直到今年一季度,爱奇艺才宣布实现创业12年首次盈利(其他几家头部平台还是在亏损),主要原因不是开源,而是在内容生产上的节流。
今年一季度爱奇艺上新剧集39部,同比减少11部。爱奇艺CEO龚宇在采访中表示,爱奇艺的内容制作重心已发生转移,主要的策略是增加头部内容,减少扑街内容,腰部内容不刻意去做。也就是说,爱奇艺希望通过减少投入,专注头部,靠爆款剧争取订阅会员来增加收入。
这样的策略也让爱奇艺相比其他平台对流量的渴求更加迫切。
三、无本万利的抖音 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而言,影视内容的二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垂直赛道,但也给抖音带来了令人头疼的版权侵权问题。《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显示,仅2019年至2020年10月间,就累计监测到3009.52万条疑似侵权短视频,涉及点击量高达2.72万亿次。虽然对于侵权,法律上有“避风港原则”可以让抖音在一定时间内下架视频而免于处罚,但对自身流量和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所以此次合作对于抖音来说,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规避了法律风险,一方面填充了抖音缺失的长视频版权内容库,有利于影视类二创内容的发展,还会加大快手、B站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压力,所以抖音做出合作的决定比爱奇艺容易的多。
抖音的模式让他们愿意包容各种内容、合作模式,如果说爱奇艺在做减法,那么抖音希望无限制的做增量,因为对它来说,没有成本,无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四、主动填平护城河的勇气 很长时间内,不管抖音、快手有多少流量,长视频们在底气上是不输的,因为他们拥有海量的版权内容资源,这是短视频们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也是他们最深的护城河。
面对汹涌而来的短视频对手时,爱奇艺本来是打算亲自下场,打造自有平台的。2020年4月2日,爱奇艺推出“随刻”APP,依托自身版权内容,主攻短视频赛道。无独有偶,腾讯视频也推出了微视。但是,两家都没有成功。
盈利压力下,爱奇艺一直在做降本增效,也是靠着节流实现了首次盈利。通此次与抖音合作的逻辑也是如出一辙。“打不过,就加入”,市场反而非常谅解爱奇艺的这种妥协,赞其胸襟。
但是,对爱奇艺而言,如果让这种合作变成加分而不是对自身优势的消耗,是一个需要在更细颗粒度下解决的问题。
如果对短视频放开内容剪辑和二创,爱奇艺势必要面临“抖音追剧”、“抖音追综”对一部分受众的消耗,而且随着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快节奏、碎片化观看习惯,这种消耗可能会愈演愈烈。
因此爱奇艺和抖音的公告里都特别提到了“双方对解说、混剪等短视频二创形态做了具体约定,将共同推动长视频内容知识产权的规范使用”。但公告没有提及抖音如何对爱奇艺的版权使用付费,所以更有可能是单纯引流的模式,这样一来,爱奇艺显然付出的更多。
短时间内,爱奇艺会获得一波与抖音合作的流量红利,但是一旦这种合作扩大到所有长视频平台,这种红利就会消失。因为创作者们不是因为创作什么火什么,而是因为火什么才创作什么,这样一来,几家视频平台的内容会再一次进入平等的竞争渠道中,只有优质的内容才会被二创,在短视频获得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因此红利期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其他两家什么时候下场。
市场传闻,快手和腾讯视频的谈判已经非常深入,目前处于“接近达成”阶段。但腾讯视频很快作辟谣了此事。没有任何行动是不可能的,其他两家或者三家肯定也在观望,如果抖音和爱奇艺的合作跑通,为爱奇艺带来显著的流量和其他分成收益,它们不会继续保持对抗状态,毕竟市场的口子已经被撕开。
五、结语 内容社区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从开拓增量,进入对存量市场的争夺,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会更多。虽然内容生产和分发逻辑完全不同,但是长短视频做的都是内容的生意,争夺的都是用户的娱乐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样的。
谁能给用户提供更多的快乐,用户和广告主就愿意留在哪里,或许竞争到最后,长短视频走向合并也未可知。
作者:TOP君
来源公众号:TopMarketing(ID:TMarketing),玩Marketing,Top是一种信仰——TopMarketing。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Marketing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如何长久保持生命力
设计动态 2022-07-22编辑导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也都在变化中进步,产品方面也不例外。本文作者分享了产品常易常新的观点,分别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用户之易、产品经理之易、产品之易的具体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最近笔者在思考“变”的问题。 之前受道家的“无为”启发,发表了产品“编辑导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也都在变化中进步,产品方面也不例外。本文作者分享了产品常易常新的观点,分别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用户之易、产品经理之易、产品之易的具体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最近笔者在思考“变”的问题。
之前受道家的“无为”启发,发表了产品“无”之道,对产品的理解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最近又读到《易》,也深受启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这是说,“易”既意味简易,又意味着变化,又意味着不变。很有嚼头,仔细品味,文末笔者会揭示这三层含义的联系。
我们先来从三个方面看产品之“易”:
用户之易; 产品经理之易; 产品之易。 一、易之道|用户之易
每个产品经理可能都在头疼一个问题,用户实在是太过于善变。
用户的需求太过多变。昨日的引爆点功能,随着用户刺激阈值的不断提高,今天就变成了标配功能,未来就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功能。想想微信摇一摇吧,其可谓是为微信开辟偌大用户市场做出重要贡献的功臣。 在陌生人社交的阶段,寄托着着无数男男女女的孤独和期盼,伴随着子弹上膛的“咔咔”声,通过无线电波连结了多少缘分。 后来就只在各种推广活动中偶尔被记起,最后的高光时刻就是春晚摇一摇抢红包,一战撼动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江山吧。 再看如今,我们有多久没有在微信或其他应用中使用摇一摇的功能了? 用户的审美太过多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诉求,中老年的色彩艳丽,青年人的极简、性冷淡风,未成年的二次元等。而同一代人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着。比如苹果手机,iOS 6和以前的系统,设计风格都是以拟物化为主,直到iOS 7全面转向扁平化风格。近些年又有向拟物化回归的趋势。
用户的兴趣点太过多变。尤其对于以内容为主的公司来说,永远很难预测下一个社会热点是什么。今天还在八卦着明星塌房,明天就爆发了俄乌冲突;英国首相前脚辞职,日本前首相后脚遇刺领了盒饭;上一刻还在网上高呼佛系、躺平,下一刻看看裁员的新闻,马上撸起袖子卷了起来。
这届用户真难伺候,那么下一届会更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在变化之中,又有什么是不变的呢?相信每个产品、运营、设计都有自己的答案。
用户对易用的追求不变。无论是什么产品,都要追求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使用成本,如此反而能够增加替换成本。 用户的人性不变。无论何时,性价比总是衡量一款产品的核心指标,即便对于奢侈品,其品牌附加值也属于性能的一部分。人性的弱点,让用户总有不尽的欲望等待着被满足;人性的闪光点,也促使用户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产品。 用户的本能不变。几千年的文明生活,不足以抹去人类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比如,用手触摸总是比操纵鼠标自然;用眼睛看总是比用耳朵听获取信息高效;不同的颜色总是能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等。 理解用户的“变”,发掘其中的“不变”,是每个产品经理“不变”的目标。
二、易之道|产品经理之易
那么产品经理如何才能理解用户的“变”,发掘其中的“不变”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笔者在此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供各位同仁参考。
总结起来是,由小到大,脱实向虚,以“我变”应“万变”。
每个产品经理可能都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但是初入职场可能都会被现实来上一个大比兜。
一切都要从小事做起,写个会议纪要,收集一些数据,整理一些竞品材料,优化一个小按钮……笔者觉得从小处入手极好。凡事都有个客观规律,想要学会跑,那要先学会爬。
很多产品经理可能工作了好几年,还写不好一篇会议纪要。因为想写好会议纪要有太多的前提条件:对项目要足够了解,对团队成员要足够熟悉,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文字描述要足够简洁和准确,理解和记录要足够快……工作近八年了,笔者仍然热衷于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在手,我看谁敢出尔反尔?
做好一个产品决策,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那么产品数据、竞品分析、用户访谈等就是收集信息的必备手段。其实哪怕你做到产品总监、公司CEO,也仍然要通过上述途径获取信息,只不过关注的数据会更加宏观。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你会从优化一个按钮,逐渐能够负责一个页面、负责一项业务、负责整个产品、负责整个商业模式……由小到大很重要。
如何能够做到由小到大,很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脱实向虚的能力。
我们每天做的都是一项一项具体的工作,但是具体工作落地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抽象逻辑。想要工作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眼光更长远,必须要落到实处,更要落到虚处。
如何脱实向虚,那么就要善于总结。所谓“道、法、术、器”,就是要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归纳出做事的方式;随着各种做事方式的积累,要将其统合成自己的各种方法论;最后将方法论融合、做减法、去芜存菁、总结规律,找到自己的产品之道。
说得太虚,不够具体么?那么再奉送你一个终极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永远不要相信有普世的方法。
可能这世界上有一个简单的、唯一的规律,但是肯定不是你掌握的那个。笔者思考这个终极规律可能就是“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笔者公众号看《易之道》的系列文章。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市场、社会、文化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以“我变”应“万变”。
“我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核就是终身学习。每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都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迭代自己的“法、术、器”,了解职业内的、行业内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世界的变化,总结出自己的“道”,才能真正做到应“万变”。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其负责的产品必然也具备“易”的能力。
三、易之道|产品之易
一成不变的产品决计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市场、社会、文化的需求。
为什么历史上有看起来如日中天的产品,会衰亡的如此之快呢?软件有杀毒软件、P2P播放软件等,硬件有MP3、BB机、功能机等,甚至大到一个如秦、隋这样强盛的王朝。
归根结底,它们只是适应一时的产物,时代变化产品不变,则必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产品必须具备“变”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做呢?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面对的问题千万种,我们不妨来看一些常见的坑。
过于追求专精的产品。产品精益求精没错,但是过于追求专精其实就是内卷。通过专业、精细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产品,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那么掉头极其困难,难以避免被迅速淘汰的命运。 存在明显短板的产品。专精可以视为产品的长板,在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产品的优势有助于拓展市场、获得用户。但是如果只把精力投入在产品优势上,从边际效应来说,投入产出比会越来越低,而且产品的短板可能成为被竞争对手攻击和打败的点。 路径依赖过于单一的产品。形成路径依赖是难以避免的结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必定导致路径上的依赖,但是一定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否则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唯一路径受到影响乃至被切断,那么损失将会极其惨重。比如微商其实就是将自己和微信生态绑定到了一起,私域流量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的生意,还有被MCN坑惨的李子柒。 生态过于单一的产品。为什么大厂都喜欢搞平台?因为平台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偌大的生态,能够将产品与行业细分领域、某个行业乃至数个行业深度绑定。那么行业在,则产品在。 失去商业嗅觉的产品。在一个行业做得再成功,那么行业总有进入红海、乃至衰落的一天。所以为什么巨头们仍然每天战战兢兢,就是因为他们深知光鲜亮丽的当下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新的领域中不断尝试,为未来做产品储备。甚至巨头们因为大而容易丧失商业嗅觉,不得不去投资、兼并创业公司。 想要对这些道理理解得深刻,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研究公司发展史、研究行业、或研究商业,最应该研究的是生物进化史。
生物可能是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产品。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数不清的物种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时代一代神。一个物种无论曾经多么强大、如何兴盛一时,总会慢慢在历史长河之“变”中消亡。
人类能够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物种之一,根本上是掌握了更多“变”的能力,不仅身体变、智慧变,更能用知识带着环境一起变。
但是笔者认为最成功的物种是结构最简单的生物:病毒。简单的结构为病毒带来了极强的变化能力,想想迭代了不知道多少代,至今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吧,人类除了管控之外束手无策,不管控就要承担健康乃至生命遭受的巨大风险。
然而,“反者道之动”,每个产品都有其极限吧,最终都会在走向辉煌后慢慢消亡。那么对于产品自身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变”,延长存在的时间。
四、易之道|常易常新
最后,我们回头再看“易”的三层意思:简易,变化,不变。
简易很重要。 因为简易才够轻快,才好掉头,才好变化,再想想病毒吧!所以奥卡姆剃刀原理是少有的普世、简单且强大的理论。 变化很重要。 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天地人三才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以“我变”应对“万变”。 不变很重要。 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找不到规律,随意变化,那就是碰运气;所以要找到“变”中的“不变”。一定要注意,寻找“不变”不是为了不变,而是为了变,否则不变的后果就是衰亡。 然而这只是一个循环,始于简易,并在变化中找到不变,以更好地指导变化。同时,在变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走向复杂。因此还要再做减法,再回到简易,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就是产品常易常新。
#专栏作家# 一直产品狗,微信公众号:apmdogy,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逻辑型产品经理,致力于将科学思维与产品经理方法论结合。关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擅长产品孵化、需求挖掘、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产品技能。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如何做好电商详情页的文字排版?来看高手的分析!
UI交互 2022-07-22本文将结合案例,为大家从四个关键点来深度解析详情页的文字排版难题。 拓展阅读: [link https://www.uisdc.com/phone-d...本文将结合案例,为大家从四个关键点来深度解析详情页的文字排版难题。
拓展阅读:
手机详情页如何卖爆货?先掌握经典的版式四原则! 关于手机端的详情设计,版式可以说是设计师必须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因为详情页是讲产品的详细内容,只有合理的图文排版才能让用户更好的读内容。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 微信 公众号:「美工美邦」
-
新鲜出炉!8 个值得关注的 2022 年配色趋势
UI交互 2022-07-22编者按:这最近 GraphicMama 的编辑 Al Boicheva 梳理总结的 2022 年比较流行的 8 种配色方案,对于正在头疼选配色的同学而言,...编者按:这最近 GraphicMama 的编辑 Al Boicheva 梳理总结的 2022 年比较流行的 8 种 配色方案 ,对于正在头疼选配色的同学而言,这篇文章提供的参考还是蛮有价值的:
配色一直都是设计师的基础和关键技能,看似不复杂的配色,其实需要多年的学习。然而,除了基础的 配色理论基础知识之外,找到正确的配色方案,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靠的是在各种案例和场景中寻求灵感。而这就是今天的文章想要带给你的东西。2022 年已经过半了,我们梳理了 2022 年目前来说相对最流行的配色趋势和相对更为时尚的颜色组合,来激发你的灵感。这些配色方案的来源非常的多样,有数字艺术和插画,有网站和 APP,有排版和字体设计,也有品牌、LOGO 和 包装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的配色方案都早已客观存在,但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一些配色方案确实会一阵阵地流行,在对的时间关注到大众偏好,这也是配色趋势报告的意义所在。
这次挑选出来的是配色方案总计有 8 种,其中当然包括 2022 年的年度流行色:
趋势1:粉+绿 趋势2:黑+霓虹绿 趋势3:深蓝+亮橙 趋势4:黑+金 趋势5:长春花蓝 趋势6:黄+绿+白 趋势7:红+黑+白 趋势8:粉+紫 这些 设计趋势 相关的文章也值得看看:
超多案例!2022年十大动效与动画设计潮流趋势 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著名的设计网站 Graphicmama.com,是今年上半年的设计趋势预测系列文章之一,这篇文章梳理出了 2022 年主要的10个动画动效设计趋势。
阅读文章 >
从 Dribbble 高赞的 828 个作品中,总结出 2022 设计趋势 Dribbble 平台对于互联网 UI 界面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定位,对 Dribbble 设计的研究会让我们看清设计的方向。
阅读文章 >
我们仔细观察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而他们在用色上的这种偏好最终总结收束为这8个趋势,下面我们逐个来说一下。
趋势1:粉+绿
这种方案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时装店和追求设计感的店铺当中,这种色彩组合在讲求现代感的室内设计中,较为普遍,在平面设计当中,使用频率也在提升。
事实上,粉色和绿色的搭配效果非常不错,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对比度的的互补色,两者色相位于色轮完全相对的位置上。这两种颜色的搭配会因为明度和饱和度的差异,不同的搭配方式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氛围。时尚圈当中,很多设计师偏向于两者都使用高饱和度高明度的搭配,而平面设计师则通常偏好将其中的一个颜色的明度和表和度调低,来降低撞色的强烈刺激。
在2022 的平面设计案例当中,粉色和绿色最受人青睐的玩法是使用柔和的粉色和深沉的绿色的搭配方式。在数字化的时代,在屏幕上使用对比度过强的颜色,对于用户体验而言,并不是一件很好的方案,相反,设计师们会根据经验使用饱和度较低的粉色和绿色。
汽油绿+柔和的粉红色/桃红色:汽油绿是一种较为深沉但是饱和度不高的柔和绿色,和较浅的粉色能够形成足够的对比,但是在视觉上不会给人以压力,这种设计在网页、UI、UX 当中非常流行。
Cramdyn Studio 网站
明亮柔和的绿色+柔和的粉色/桃红色:这是一种更为轻巧的组合,能够在视觉上保持活力,但是不会令人厌倦,在电商类网站上较为流行。
Bloc Collective Website
其他的参考案例:
Alexandra Necula 的极简夏日插画│ Dribbble
Grove Lust Website
Ivy
Eddy Naboulet Portfolio Website
趋势2:黑+霓虹绿
黑色与霓虹绿的搭配是非常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在2022 年,很多强调技术感的品牌,为了让品牌气质给人感觉和新技术同步,会选择在自家的网站和 APP 上将这种配色和干净简约的交互组合起来使用,或者是搭配形式感极强的排版在海报中呈现。
在黑色和霓虹绿的搭配之下,还可以轻松添加白色和不同深浅的灰色作为搭配,让整个配色体系保持一致又足够丰富有层次感。在某些情况下,会有设计师选择添加鲜艳的粉红色作为提亮色。
设计案例:
Young Guns Project by Fat Head Studio
K72 Agency Website
Obey Alliance 2022 Animated Rebrand
Obey Alliance 2022 Animated Rebrand
big_bets 网站
Diana Arsenteva 设计的 Neon Nike 运动鞋│ Behance
趋势3:深蓝+亮橙
这同样是一组经典的高对比度配色,因为蓝色和橙色在色相上几乎也是出于对位,这种搭配方式方式中,橙色通常都保持着如同火一样的高亮度,而蓝色通常是深沉低明度色彩。虽然我们在很多企业的配色当中,经常看到天蓝色和明黄的搭配来制造一种向上的、具有信任感的视觉搭配,但是目前来看,深蓝和亮橙的搭配更能凸显出着一对对比色的视觉张力。
和其他的互补色不同,深蓝和亮橙两者有着强烈的对抗性,它们常常代表着冷与暖,天与地,海和陆,火与冰,它们两者也非常接近自然环境光的呈现形式,这也使得设计很容易在一众设计中脱颖而出,更容易被接纳。
更多案例:
Oliver Swinburne Cozy Sofa Living Room│ Dribbble
Neondoor Exhibit Website
Loonaverse 2022 Poster by Anthony Rodriguez│ Behance
The Volt Kit – 2022 NYCFC Kit Launch by Kylie Woyat│ Behance
Happy Christmas from KDC Website
Onboarding by Gleb Kuznetsov │ Dribbble
趋势4:黑+金
黑金搭配的关键在于「优雅感」。 没有什么比黑金二色更能体现出高端、奢华的感觉了,到目前为止,这两种颜色的组合可能是奢侈品品牌最为青睐的配色了,不过如今很多其他的品牌也正迎头赶上,比如说当下正在流行的数字艺术、房地产的品牌设计、活动海报设计还有产品设计,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类配色。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配色方案不仅可以让黑色作为主色,也适合让金色作为主色,不过这两种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氛围和感觉,是截然相反的。
更多案例:
Face with a View by Chelsea Wirtz │ Behance
Welcome to the House of Gucci Website
In Memoriam NFT Illustrations Design by Billelis │ Behance
Hideo Kojima’s “The Creative Gene” │ Book Depository
Nagaland Perfume by Abdullah Alhasawi │ Behance
Chess World Championship Website
趋势5:长春花蓝
说配色趋势的时候,多少还是离不开潘通色的。2022 年的年度色,英文名为 Very Peri ,中文名为长春花蓝,这种接近于紫色的蓝色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已经出现在大量的设计当中。这种有着强烈时代精神特质的用色,在视觉上显得独特而不那么常规,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设计师选择了这种配色方案,并且应用在自己的设计里面。
更多案例:
Royal Room Brand Identity by Anastasia Rafaliuk│ Behance
Project Launch by Hurca!│ Behance
Samsung Galaxy S21 Poster by Anila MA│ Behance
Spike’s Tarot Cards Campaign Website
Tigers and Geometric Elements by Irina Skaska│ Behance
Mushrooms and Cats by Julia Gosteva│ Behance
趋势6:黄+绿+白
当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的时候,配色所带来的氛围和情绪就开始特别多变了。黄色和绿色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制造出能量十足、富有生命力的感觉,而随着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这种配色方案还能呈现出神秘 、愉快乃至于平静的感觉,这种特质使得绿黄白的色彩组合在很多领域都非常流行,从体育赛事到奇幻小说,这种配色方案都能发挥效果。你可以使用霓虹绿和高亮黄来制造活力十足的氛围,也能用金黄色和低饱和度的绿色来创造奢华低调的质感。
在下面的案例当中,你能看到这三种颜色所能够唤起的截然不同的感觉:
Notorious Nooch Co Website
Birdwatching by Benjamin Flouw│ Behance
Papilo Design Buro by Alexandra Volodos│ Behance
2022 Oregon Football Recruiting Graphic by Ryan Pham│ Behance
Harry Potter 20 Years Anniversary Book Covers by Jekaterina Budryte
趋势7:红+黑+白
这既是经典配色的延续,也是当下最流行的有趣的流行搭配,大自然当中最具有警告意味的两种颜色组合到一起,带有强烈的对比意味,也是相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搭配。黑色和红色经常出现在自然界中有毒的蛇、青蛙、昆虫甚至于一些鸟类的身上,我们从本能上会对这两种颜色的组合感到警醒和注意,任何红黑双色的搭配,都能够在宣传的时候,狠狠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不过,这个当中,白色所带来的变化是最为有趣的。
红黑作为主色,白色提亮:主色调两者碰撞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白色则提供一种新的转变,让用户的注意力得到迁移,白色用的越少,放的位置越刁钻,也越能制造出前卫感和形式感。 白色为主色,红黑色提亮: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经典的黑白配色的变体,只是加入了一些红色的提亮色。这种设计给人专业感很强,适用于简约的风格。
下面是更多的案例:
Nico & Puku by Flowing Design │ Behance
Noa Beyo Portfolio Website
Morobe Website
Poster Riso Print Design in Red Black and White
PACT Media Website
Wienerin Font by Ale Paul Sudtipos│ Behance
趋势8:粉+紫
2022 年最后一个流行配色方案,更为柔和的粉色和紫色所组成的配色方案。粉色,尤其是柔和的粉色有着强烈的青春感,代表着希望,而紫色的加入,让整个配色方案变得更加富有活力,成熟感更强。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配色方案中,紫色应该更加偏向蓝色的色相一点。
下面是更多的范例:
Oraculo Evrone Website
Danger Hearts by Leila Divine│ Behance
Julia Goulart by High Brands │ Behance
Jasu Hu, New York Times
Online Interview – Anni Wang Website
Summer by Jinqing Wu │ Behance
结语 希望这些 2022 年的设计流行色能够帮你在日常设计当中,提供一些帮助,在不知道选择配色的时候,能够从这些流行色中选出适合你的设计项目的配色。最重要的是,要不停地获取灵感,并且坚持创作。
-
阿里B端案例!菜鸟智能设计中台设计复盘(上)
UI交互 2022-07-22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设计中台有个基本的认识,读者可以通过《SEE Conf 设计工程化三部曲!探索新环境下「产研协同模式」中的思考与实践》这篇...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设计中台有个基本的认识,读者可以通过《SEE Conf 设计工程化三部曲!探索新环境下「产研协同模式」中的思考与实践》这篇文章了解到阿里对 设计中台 研发模式和设计工程化的思考和工具方面的进展。我们对产品生产链路中多角色协同、可消费物料进行管理,加速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产品的体验基线还可以得到保障。
SEE Conf 设计工程化三部曲!探索新环境下「产研协同模式」中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为 SEE Conf 2022 设计场分享《设计工程化三部曲》,整理成稿。
阅读文章 >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不是系统产品生产方面,而是 B 端系统的 用户体验 走向以及 菜鸟 在这一领域的切入点。我们将分 2 期来讨论这个话题,第一期将讨论 B 端系统的智能化体验走向,第二期将讨论智能化能力应用对体验带来的变化。
B 端系统的走向与体验诉求 首先我看看看 B 端系统在产品层面的发展历史:
在 1980 年代,IBM 等公司已经提供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原材料管理、生产加工管理,员工工作时管理的闭环管理系统。
在 1990 年代这样的管理系统更加成熟,可以实现财务预测、生产能力和资源的调度等能力,真正成为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管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系统工具,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我们将这样的系统称为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2000 年开始,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让企业的系统实现与供应链、客户上下游系统的数据交换能力,加强了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联系,使企业决策者进行跨企业协同更加方便。
2010 年至今,基于云计算的 ERP 产品以 SaaS、PaaS 等技术搭建非本地化系统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为适应企业个性化业务诉求而定制的能力在考验系统「应用市场」规模和二次开发能力,其中二次开发能力以低代码和零代码受到行业关注。
我们可以观察到行业的基本走向有 4 个特征:
从解决企业单点管理问题到解决企业整理管理问题 从关注自己内部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到关注供应链上下数据与协同效率 从服务事(企业生产等)到服务人(企业决策者、系统使用者) 从关注系统模块的功能到关注系统模块快速、低成本配置和落地的能力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管理系统向数字化时代的进化就在当下正在进行,当下我们需关注系统以数据处理为手段的信息化和系统自主决策完成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化体验手段。
我们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关系所起到的作用和目的为切入点来整理思路,将系统以生产管理为目的围绕人力处理的阶段称为传统时代,将系统以数据处理能力替代人类做重复性决策为目的的阶段称之为数字时代。
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时代的系统需要我们在生产研发的时候更关注系统为人提供的能力,并且为了大规模生产最好可以低成本、快速的开发方式,配合这种研发模式孕育而出的就是各种技术、设计中台。比较典型的有 Salesforce 开放平台、蚂蚁的 AntD 等,菜鸟的中台叫做 Cone,意为 Cainiao One。Cone 提供设计工程化、标准化、低代码研发、能力服务平台、小程序等能力,关注优化系统生产链路,成本与效率,能力模块复用和体验标准化。
在进化的时代下,中台除了以上需要关注的生产要素以外,还要关注系统目的变化带来的体验变化。为了降低系统对人的依赖度,让系统代替人类做重复性高且低风险的决策,中台需要提供解决方案沉淀与系统判断触发条件的能力,以及配套的智能化体验的交互形态。
智能化转型的先驱 听起来智能化似乎还遥远,其实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我们来看几个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例子:
Google 在 2016 年将企业战略由 Mobile First 调整为 AI First,随之而来的是 Google 产品用户体验逐渐走向智能化和人性化。
Google Photos 提供每天超过 50 亿张照片被 Google 相册查看,AI 可以帮助用户对照片的识别、美化和分享变得更轻松,它利用了 AI 分割图像,自动修复过度曝光、曝光不足的照片,还可以对照片进行色彩补正等处理。同样的,Google 助手采用深度学习的 Wavenet 技术,可以提供 6 种真假难辨的自然人声,提供超过 30 种语言服务在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区无覆盖)。随着这项技术,人们在内容阅读方面的体验会变的更加轻松且人性化。Google Chrome 插件市场使用量最好的几个插件几乎都是服务在 Gmail 智能回复上的,这些插件可以分辨邮件的对象和内容,将工作相关的单据自动录入系统的对应模块,并且能根据预设条件进行自动化邮件回复。这种智能化的体验将是日常需要处理大量客户邮件工作者的福音。
IBM 将智能化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数据分析等能力,建设流程自动化能力(RPA),实现过程自动化,人类只需要做决策即可;
第二阶段是智能自动化(AI+RPA),是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例如 AI 可以帮助创建使用 RPA 自动化流程的指南、AI 利用数据来量化和计算流程效率,并进行简化,实现更高的效率等。
第三阶段则是真正的业务智能化(AI),IMB 将企业级 AI 融入开放式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中,实现自然语言处理、可信、自动化以及随处运行的能力,这里就不展开了。
Philips 在 2019 年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通过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认知推理能力,服务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药物研究和医院管理几个领域,使医生的工作从依赖经验的「直觉医疗」到依赖数据的「精准医疗」。我们发现通过智能化技术收益最大的其实正是产品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
B 端系统智能化图谱 如果我们今天还在使用传统系统,那么如何逐渐让系统智能起来?一步到位恐怕不现实,一步步建设需要实现哪些目标?
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思路,智能系统的要素有三点:
系统的感知能力——系统需要知道业务发生了什么 系统的决策能力——系统需要对需要执行什么流程进行决策(含是否需要人类介入决策) 系统的执行能力——智能化系统擅长替代人类做大量低风险且重复性高的工作,也是直接产生生产价值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三个要素对系统智能化程度进行划分:
系统是否能自动完成任务(流程自动化) 系统是否能自主发起并完成任务(决策+流程自动化) 系统是否能完成自我进化(感知+分析+优化执行能力) 由此思路我们将人类对系统执行的参与度进行划分,将系统智能化为 5 个阶段:
基础人工(S0):必须由人工完成所有的信息处理和任务处置,系统仅做信息存储和呈现,如在线表格。
辅助执行(S1):必须由人工完成所有任务处置,但在处置过程中,能取得系统的辅助。系统在任务分发、推送或处理中提供数据分析帮助,如推荐、预测等。
条件智能(S2):人工完成规则和流程的设定,或完成知识库的建立。系统基于预设规则、只是经验或智能的信息决策分析,能自动完成特定任务处理。
高度智能(S3):人工仅需训练系统以完成系统优化。系统基于状态感知和实时分析,能自主决策,挖掘任务并自动完成任务。
完全智能(S4):系统具备认知能力,自主完成进化和提升,能自主优化业务流程或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如何界定系统智能化所处的阶段呢?
我们通过大量理论验证,简化为上图表格,通过信息呈现、任务组织分发、任务处理能力、规则流程设定、自主优化&升级由谁来完成主要工作进行系统智能化等级界定。
菜鸟的系统产品通过中台能力也在逐步向更高阶的智能化能力进化中,那么我们需要建设哪些能力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呢?
我们在每个阶段都设定了高优先级的必要能力(宝蓝色)和可持续加强的能力(蓝灰色)。我们认为这些能力是系统智能化的关键,随之而来带来的变化则是用户体验颠覆性的变化。
需要能力建设就意味着成本,基于菜鸟 6 年的体验设计中台落地的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系统都需要追求 S4 的完全智能,而是需要根据场景、需求来决策系统智能化水平,按需即可。重复性越高的流程越需要智能化、决策风险越高系统越需要人类的经验进行判断,系统仅需提供数据分析能力。
在下篇文章《智能设计中台——下》中,我们将会讨论到一些关键能力应用在系统中对用户体验带来的变化,欢迎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