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退”之后,秀场直播路向何方?

    设计动态 2023-03-17
    2月26日,YY在杭州举办了2022年度盛典,然而,与虎牙“非凡之夜”狂砍上百条微博热搜、抖音热榜相比,YY的这场年度盛典似乎并没有造足声势,一年一度的舞台盛典现场也呈现出了年会式的浮皮潦草,整体表现略显冷清。 时间倒回十年前,YY刚刚举办了第一届盛典,主播们

    流水的平台、铁打的主播。秀场直播是什么?相比传统直播有什么区别?这篇文章作者从主播行业的发展史一步步讲起,详细讲述了直播风口过后,秀场直播的新篇章故事,最后分析了秀场直播的新变局。推荐对电商直播、秀场直播等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2月26日,YY在杭州举办了2022年度盛典,然而,与虎牙“非凡之夜”狂砍上百条微博热搜、抖音热榜相比,YY的这场年度盛典似乎并没有造足声势,一年一度的舞台盛典现场也呈现出了年会式的浮皮潦草,整体表现略显冷清。

    时间倒回十年前,YY刚刚举办了第一届盛典,主播们通过年度选票争夺席位,并在舞台上进行了多番激烈的才艺比拼。彼时,YY年度盛典还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秀场直播同样炙手可热,YY甚至喊出了“主播明星化,明星主播化”的口号,早期入驻YY的主播也切实尝到了流量红利,后来成为斗鱼一姐的阿冷就用网名斯维在YY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首秀。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内容的发展,传统秀场直播开始逐渐式微。今年1月31日,阿冷在斗鱼直播间进行了自己直播生涯里的最后一场直播,正式和粉丝告别,当她唱到:“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这首歌曲,粉丝在弹幕下面疯狂刷屏“永远”。

    阿冷并不是斗鱼出走的第一位主播,随着周二珂、陈一发儿等当红主播接连停播,斗鱼秀场直播的热度大不如前。

    其他如虎牙、花椒、映客等传统平台的秀场直播也在一点点“冷场”,这些平台正在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其他领域,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却后来居上,并通过引入了舞狮、唢呐、二人转等多元化内容重新定义了秀场直播。

    直播风口来临时,千播大战同台竞技,当整个直播风口过后,秀场直播还能讲出哪些新故事?

    01 流水的平台,铁打的主播 秀场直播刚刚兴起时,互联网正处于流量时代,主播门槛较低,早期的秀场主播主要凭借着颜值、唱歌等才艺和粉丝互动,就能引来一众粉丝刷礼物、打赏,然后和平台共同分成。

    从秀场直播的运营模式来看,秀场直播通过主播和粉丝建立连接,主打陌生人社交,并赚取打赏收入,“榜一大哥”曾经也是最受主播欢迎的“金主爸爸”。

    为了刺激用户对主播进行打赏,增加平台的盈利收入,各大直播平台还会在每年举办一场直播PK排位赛盛典,平台会给获得PK排位冠军的主播提供流量和现金的奖励,甚至还会扶持主播参加影视项目的邀约。

    主播们为了赚取打赏、提升知名度和曝光量,则纷纷在舞台上使出浑身解数表演才艺,并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拉票,有消息称YY的知名主播排位赛冠军,赚取粉丝数千万打赏后,自己还投入了2000多万,而YY在2017年全年分给公会和主播的总金额达到56亿。

    在外界看来,秀场直播的主播们每天光鲜亮丽,只要在直播间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轻松赚钱,这门新兴职业也因此对年轻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根据媒体调查数据,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主播排在第一位。

    在秀场直播风头正劲之时,各大直播APP曾上演了一场千播大战,斗鱼、虎牙、映客等平台纷纷在资本的助推下融资上市,全民直播亦由此兴起。

    根据天眼查APP,斗鱼在2016年-2017年先后完成了B、C、D、E轮融资,每轮融资都在10亿人民币以上,虎牙在2017-2018年先后完成了Pre-A轮、A轮、B轮融资,最高一轮融资为4.6亿美元,熊猫、战旗、龙珠、薄荷、触手直播等平台紧随其后,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App Store里曾经同时出现了300多款移动直播App。

    由于秀场直播的核心是主播,各大平台为了扩充自己的内容矩阵,互挖主播成了平台主要的竞争手段,斗鱼、虎牙、熊猫几乎每年都花费上亿元签约新主播。

    阿冷作为陌陌一姐,在2017年被斗鱼以3000万身价挖走。除了阿冷,斗鱼还一口气挖走了八位主播,包括企鹅电竞主播张大仙、B站主播纳豆、虎牙主播游弋、熊猫主播轩子巨2兔等。

    熊猫CEO王思聪则用1亿元从斗鱼挖走了PDD、周二珂等主播,还一口气挖走了十几个主播,并花2000万签下韩国女主播尹素婉,用1亿元签约了韩国女团EXID和T-ara,为平台造足了声势。公开数据显示,在几大头部直播平台上,累计参与的主播规模已超过350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传统秀场直播的生存环境开始急转直下,尽管各大主播斥巨资搭建好了自家的明星主播阵容,但在“互联网寒冬”的影响下,融资环境迅速变得恶劣,传统秀场直播的那股“火热”就如昙花般短暂。2017年,估值5亿的直播平台光圈直播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迅速关停。

    随后,几十家直播平台也面临着倒闭的局面,2018年,360甚至考虑收购熊猫互娱来抵消彼此之间的债务关系。2019年,王思聪更是负债1.5亿,熊猫直播的主播沈子涵也在那年发了一条朋友圈:“明天服务器就关停了,大家有喜欢的主播可以再去看一眼”,这成为她在熊猫的最后一条直播预告,此举亦昭示着熊猫的黯然离场,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平台的头部主播也开始另谋出路。

    根据QuestMoblie发布的《 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斗鱼凭借着4984万的移动端MAU成为行业第一,虎牙则以3245万MAU居行业第二,映客和花椒直播位列三、四名。而抖音和快手的MAU合计达到了6.8亿,这也造成了主播开始跨平台流动,纷纷向抖音、快手、B站平台阵地转移。

    摩登兄弟刘宇宁在2015年入驻YY直播,通过翻唱走红,喜提“翻唱收割机”称号,随后,刘宇宁又转战抖音,热度比肩一线明星,并逐步向歌手、演员方向转型。

    酷狗直播的头部主播兔子牙凭借着《小白兔遇上卡布奇诺》在抖音走红,并在2019年入驻抖音,继续活跃在秀场直播领域,如今,兔子牙在抖音拥有2200多万粉丝,属于头部主播序列。

    冯提莫则被B站以5000万签下,还成为了B站百大UP主,并通过参加多档综艺,实现了从主播到艺人的转型。与此同时,跳槽的主播通过不断在新的平台输出内容,也帮助平台活跃了内容生态。

    花椒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于丹曾经说过:“主播是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但伴随着直播行业这些年的发展,资源垄断、头部效应等问题逐渐凸显,成熟主播创新难、新生主播成长难”,由于主播大量迁徙,缺失了头部主播的平台自然陷入了涨粉瓶颈,艰难转型求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直播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人在这场大战中独占鳌头,亦有人湮灭于时代的浪潮之下。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风口上,却永远有新的风口出现,然后引来新一轮的拥趸。

    02 从野蛮生长到热度下滑,秀场直播经历了什么? 从风靡一时到热度不再,传统秀场直播赛道遇冷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内容本身的局限性,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动影响。

    从秀场直播的内容来看,秀场直播时长动辄两三个小时,既考验着主播的体力,也考验着受众的耐心,而且越来越多的主播输出的内容陷入同质化局面,既难以留住原有粉丝,又很难产生拉新效果。

    以阿冷为例,当同期的主播纷纷跳槽谋求转型之路时,阿冷却始终按照曾经的模式经营着自己的直播间,退场不过是时间问题。

    从秀场直播的商业模式来看,秀场直播的营收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粉丝在直播间刷礼物、打赏,然后平台和主播共同分成。在秀场直播的黄金时代里,榜一大哥往往是贡献最多的金主,不过,当头部主播的粉丝逐渐流失,平台的收益也随之减少。再加上行业越来越规范化,过去部分“钻空子”的收入也逐渐消失。

    行业乱象也在透支着观众对于秀场直播的信任,各大平台互挖主播造成了平台和主播之间一系列的商业纠纷,影响主播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内容输出。

    2022年3月,央视315晚会还曝光了秀场直播的打赏内幕,有些女主播和男运营联手,采用多种手段欺骗粉丝对他们进行打赏,昔日的乔碧萝事件就刷新了观众对于主播滤镜的认知,种种情况都为秀场直播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而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无疑则是压垮传统秀场直播的“最后一根稻草”,千播大战过后,传统的秀场直播逐渐走向没落,幸存下来的斗鱼、虎牙、映客、花椒、YY等平台则面临着艰难求生的境地,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崛起,越来越多满足观众需求的碎片化、多元化内容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受众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转移。

    2018年第四季度时,虎牙MAU高达1.16亿,如今根据虎牙2022Q3财报显示,虎牙MAU仅有8600万,而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突破8亿,抖音为6.8亿,快手3.9亿;根据斗鱼2022年Q2财报数据,斗鱼直播在2022年上半年共实现营收约18.33亿元,同比减少约21.6%,净亏损约3880万元,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流可见一斑。

    归根结底,秀场直播从野蛮生长到热度下滑,一方面由于大量头部主播出走,平台难以维系优质内容的输出,大量同质化的唱跳内容早已令受众陷入了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是直播带货成为了新的风口,瓜分了秀场直播的注意力,秀场直播反而成为了明日黄花,秀场直播固然试图向直播带货转型,但秀场直播的主要受众是男性,购买力偏弱,而且虎牙、斗鱼平台几千万的日活数量也不及抖音、快手。

    如今,虎牙、斗鱼、YY、映客等平台的秀场直播早已不见昔日盛况,这些平台也面临着被收购或者合并的局面。不得不承认的是,属于秀场直播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03 秀场直播,抱团取暖 传统的秀场直播业务不仅在一个平台展露出了颓势,早期的秀场直播鼻祖YY、陌陌、花椒、映客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求生。巅峰时期,花椒2019年,花椒直播和六间房合并,组成了花房集团。然而,到了2020年6月,花椒直播就因为上传低俗内容被约谈,被责令进行内容整顿。

    如今,花房集团旗下共有花椒直播、奶糖、六间房等秀场直播的平台,合并前期,花房集团的收入九成都来自于花椒直播的打赏,招股书显示,从2019-2022年,花椒直播平台的收入19.76亿元、21.65亿元、28.26亿元、22.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99.2%、76.5%、76.7%、75.3%。

    在业务转型方面,花椒也在积极探索,在内容布局上,花椒的主播涉及音乐、舞蹈、脱口秀、户外活动、游戏等领域,为了提升主播的职业技能,花房集团还与《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举办在线竞赛,但仍然难以阻挡月活用户逐年下跌的趋势,2018年,花椒直播的月活用户共有4100万,2022年仅有3062万。

    YY直播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2020年11月,百度豪掷36亿美元收购了欢聚集团的YY直播,结果没过多久,广电总局就颁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并将矛头对准了YY直播的行业乱象。

    报告提到,YY通过内部网络虚拟机器人、外部虚拟机器人和主播刷礼物等手段,伪造了大约90%的直播业务数据,这则报告直接导致欢聚时代股价当日暴跌26.48%,市值蒸发约21亿美元。

    YY被百度收购之后,也曾有过一些转型动作,2022年9月,YY和百度联手在希壤APP举办了一场元宇宙歌会,观看地点在希壤元宇宙,并推出了定制礼物等玩法,但反响一般。而YY的营收情况也在逐年下滑,根据财报,YY2020年实现营收19.17亿元,同比下降48.21%,亏损1522.87万元,同比扩大103.05%。

    斗鱼、虎牙则经历了分分合合的起伏,2020年10月12日,缠斗多年的斗鱼、虎牙同时发布了合并公告。彼时,斗鱼、虎牙皆陷入了发展瓶颈。小葫芦数据研究院《2021年游戏直播行业洞察报告》显示,游戏主播数量上,虎牙从301.6万降至234.8万下滑22%,斗鱼从192.6万降至159.6万下滑17%。

    本以为合并或能创造全新的局面,结果到了2021年7月,斗鱼虎牙的合并案被监管部门按下了暂停键,斗鱼、虎牙无奈只能自谋生路。

    映客直播则早已将重心业务转移到了社交、婚恋等领域,就连视频号也弱化了对于秀场直播业务的布局,2020年12月,视频号上线了直播打赏、连麦、美颜等功能,意在为秀场直播做准备,秀场直播领域涵盖了同城、晚安电台、颜值、购物等类别,主播可以选择分类后直播。等到2021年2月,视频号再度改版,新增了音悦会、三人行的直播入口,却去掉了才艺频道,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秀场直播正在被弱化。随后,视频号通过多次出圈线上演唱会的策划,拓展了受众圈层,渐渐引入了直播带货,本就“冷清”的秀场直播发展希望愈加渺茫。

    04 秀场直播的新变局 当秀场直播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抖音加速推进了秀场直播的多元化布局,涉及云旅游、云健身、云蹦迪、云教育等领域,这种类型的秀场直播既带动了观看人数,也推动了相应行业的发展。

    为了扶持优质主播,抖音还加大了对于演艺类秀场直播的布局力度,并先后推出了“DOU有好戏”计划、“DOU有国乐”计划、“舞蹈传承”计划等,根据《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戏曲、舞蹈、话剧等演艺类直播在抖音共有3200多万场,场均观众约有3900多人。

    快手则先后推出了定制直播综艺《许知远和朋友们》、《沙发喜剧秀》还邀请周杰伦入驻直播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秀场直播的边界。2021年,快手还发布了2021年度快手百大主播名单,在秀场直播领域重点扶持小众传统艺术,比如舞狮、二人转、唢呐等。

    为了培养优质主播,快手还专门自制了一档主播真人秀综艺《声声如夏花》,18位主播们在节目里进行了一场场激烈的才艺比拼,最终有9位主播成功出道。相关数据显示,《声声如夏花》的节目正片播放量突破16亿、全网总曝光量突破151亿,此举足以看出快手正在通过培养新生代主播,从而反哺秀场直播生态。

    与传统的秀场直播平台相比,抖音、快手的日活用户更多,在这里发展秀场直播更容易搅动流量池。在内容塑造方面,抖音、快手从源头出发,挖掘了大量的新人主播,此举意在搭建年轻的秀场直播生态,并将年轻人感兴趣的蹦迪、健身等活动悉数融入秀场直播,除此之外,抖音、快手还将传统艺术引入了秀场直播,增强了秀场直播的文化底蕴。

    总结而言,秀场直播正在形成新的格局,抖音、快手的秀场直播生态更为活跃,整体内容更为多元化、年轻化、趣味化,表现形式同样愈发新颖,成功实现了与年轻人同频共振。

    昔日主播在直播间唱歌、表演才艺的秀场直播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内容所取代,传统的秀场直播日渐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留住粉丝,秀场直播仍然需要在内容和商业化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否则只能遗憾沦为时代的眼泪,无人问津。

    参考资料:

    每日人物:《熊猫直播倒下,成也思聪,败也思聪》

    娱乐资本论:《直播间里的国乐复兴》

    极客公园:《秀场直播,成了前浪》

    字母榜:《百度收购YY:第三次直播大战开启》

    作者:雨过炊烟;编辑:纪南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直播间“儿子们”是如何通过“温情骗局”俘获老人心的?

    设计动态 2023-03-17
    大厂在研究APP“适老化”之前,更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用户。 “所有爹妈们,呼叫回家,收到评论区回复。” “明天晚上6:50儿子准时直播,我高冷就是替老百姓办事了!”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直播间的儿子们”。主播在直播间认爹妈,通过帮人解决纠纷、调节家庭矛

    这种典型骗局又来了。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直播间儿子们”通过演苦情戏、卖人设、献关怀向老人们兜售产品,实现营收。本文作者针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一起来看看。

    大厂在研究APP“适老化”之前,更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用户。

    “所有爹妈们,呼叫回家,收到评论区回复。”

    “明天晚上6:50儿子准时直播,我高冷就是替老百姓办事了!”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直播间的儿子们”。主播在直播间认爹妈,通过帮人解决纠纷、调节家庭矛盾,编造出一场场苦情戏。这些主播往往给自己贴上“正能量”的标签,通过塑造“做好人、做好事”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博取老人们的信任,进而实现兜售产品。

    3月15日当天晚上,晚会曝光的“高冷z”“小张说事”“马洪亮”等主播,在相应平台的账号均已被封。

    然而,记者留意到,这类情感调节主播并不少见。在知乎上,#如何看待很火的情感调解主播#话题有超过12万人次浏览,“为了流量”“专演给老人看”“无下限卖货”等表述被多次提及,评论区成了大型吐槽现场——“亲儿子还不如假儿子说话有用”。

    图源:央视财经

    记者也发现,“小张说事”等主播被平台封号后贼心不死,还尝试开小号“自救”,包括315晚会中提到的小张师傅“辉哥”,相应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散。

    这些主播有自己的粉丝团,粉丝会开设账号搬运过往的直播、短视频等内容。有主播的关联号仅靠6件商品就卖出了200万元GMV(平台交易额),而这6款商品的客单价仅4.3元,近30天内销量就超过了50万件。

    知乎话题下,评论热烈。

    图源:知乎评论区

    一、近半粉丝在40岁以上,成交额惊人 尽管账号已被封,但在飞瓜数据等第三方平台上,还能捕捉到一些封号前的痕迹。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的主播“高冷z”,最后一条短视频停留在3月4日。近30天内,他发布了10条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达到67.7万;“小张说事”的大号已经搜索不到,但一个名为“小张说事小号”的账号粉丝数显示已经达到2.3万,该号和“辉哥情感正能量生活号”“辉哥情感(618)”的粉丝高度重合,而辉哥正是小张的师傅。

    从封号时间来看,辉哥的一个账号在2月28日停更,另一个在3月12日左右被封禁,均临近3·15晚会。

    这些账号的特征明显:

    1. 粉丝年龄以40岁以上居多;

    2. 粉丝黏性强,粉丝团数量庞大(粉丝团指忠实粉丝,花钱才能成为粉丝团一员);

    3. 售卖的产品普遍客单价较低。

    “高冷z”的账号数据显示,有49.48%的粉丝年龄在40岁以上,40岁以上的直播观众占到46.17%,而在超过21万的粉丝团成员中,75%都是40岁以上的粉丝,其粉丝团等级100%都是10级(粉丝团升级需要通过观看直播、分享朋友圈、送礼物等增加,毎天最多涨120亲密值,10级需要34200以上亲密值)。

    拥有超500万粉丝的主播“辉哥情感(618)”,粉丝构成也十分类似,40岁以上的直播观众占40.04%,2.1万粉丝团里有66.67%的年龄在40岁以上。

    和超高的粉丝黏性并不成比例的是,这些主播卖货的客单价却很低。近30天内,“辉哥情感正能量生活号”开播4场,客单价8.73元,销售额在76.4万元左右。

    记者留意到,主播售卖的商品主要有两款:纤索妍太极蛹虫草片、藏域牛骨高钙压片糖果,前者标价9.99元,后者标价3.99元,商品均已下架。

    即使是辉哥另一个更为成熟的账号,客单价也只有4.37元,但是如此低的客单价,商品的销量却表现不俗——近30天内,6款商品销售额达到221.4万元,每场平均销量8.4万件,平均销售额达到36.9万元。

    记者还留意到,在200多万元的GMV中,3.33元的茶叶贡献了超过100万元的收入,而价格最高的一款商品“清竹亭黄金陈皮”售价99.9元,销量却仅5件。

    这或许是受限于消费力,40岁以上人群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这些黏性较高的粉丝更多是在“支持主播”,本质依然是粉丝经济。

    比如,“高冷z”的粉丝自称“农家军”,知乎话题下提及多次的“清河李哥”,粉丝自称为“独立团”。这些主播都是通过打造老人们信赖的人设汇聚流量,再通过人气变现、流量变现、卖便宜货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实现营收。

    二、消费驱动力不够,“情感力”来凑 既然都喊上了“爹妈”,为何非得“卖神药”,而不选择正规的直播带货?

    账号名为“小张说事”的一期直播中,小张称自己姐姐做了坏事,要将其送进监狱。结果姐姐的婆婆假扮成收破烂的,从小张爷爷处骗了一盒产品,小张急于讨回。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位“肿瘤医生”,说这盒产品能治肿瘤,“关键时刻能把我们的肺保护起来”。

    这样荒诞的剧情,却让这些主播赚的盆满钵满。

    “小张说事”的供应商称,(这些卖给老人的产品)价格99元10盒,给主播开佣金开80元,“(已经卖了)大约一两千万盒”。

    然而,3·15晚会调查发现,这款商品实际上就是压片糖果,只是一款普通食品,并无其他功效。

    主播为何要将其夸大成“特效药”?如果通过正常的直播带货来售卖压片糖果,这种打广告式的宣传,变现效率显然要低得多。这些商品本身不具备丰富的消费场景,较低的定价让主播很难拿到价格优势,消费驱动力也较弱。

    这些主播试图通过成为“直播间儿子”,来加强情感链接,然后通过创造一个老年群体普遍的场景需求——“健康”,来进一步变现。

    图源:央视财经

    瞄准老年人,一方面是因为老年群体的增大,相应市场消费力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群体获取信息渠道的方式,较年轻人更为匮乏,同时又缺少家人陪伴。

    此前,保健品销售员通过“装儿子”“装孙子”来“关心”他们的身体,以此博得信任,这类案例屡见不鲜。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中国经营报》报道显示,我国已经从2000年的轻度老龄化社会转为中度老龄化社会。中研普华研究报告则测算,202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达到了7.01万亿元,老年市场规模达5.4万亿元。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消费将达到61.26万亿元,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

    当短视频、直播卖货欣欣向荣,信息媒介的进步,带来更为便捷丰富的生活,但“直播间儿子”的出现,则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打着关心的名义骗取信任、兜售产品,这种销售方式不该因媒介的更替卷土重来。

    当各大平台都在研究如何让自己的APP“适老化”,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时,加紧治理平台生态、保护好自己的用户,或许才是比前者更为刻不容缓的事。

    作者:王亚琪;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喜茶出海,复制下一个蜜雪冰城

    设计动态 2023-03-17
    近日,喜茶宣布将陆续开放多个海外城市的加盟申请,拥抱全球合伙人。算算时间,离去年11月喜茶开放国内加盟仅过去4个月。 就在今年2月,蜜雪冰城开出了亚洲市场以外的首家海外门店,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家悉尼门店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预热期间光优惠券就卖了10多万元。 当

    面对海外广阔市场的“诱惑”,不少品牌都选择了出海掘金,部分新茶饮品牌也身处其中,只是,新茶饮品牌的出海之路是否走得顺畅呢?在蜜雪冰城已经在海外市场有所收货时,其他新茶饮品牌是否可以复制蜜雪冰城的出海路径呢?

    近日,喜茶宣布将陆续开放多个海外城市的加盟申请,拥抱全球合伙人。算算时间,离去年11月喜茶开放国内加盟仅过去4个月。

    就在今年2月,蜜雪冰城开出了亚洲市场以外的首家海外门店,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家悉尼门店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预热期间光优惠券就卖了10多万元。

    当然,喜茶跟蜜雪冰城之间的品牌定位、产品价格都有很大区别,况且,蜜雪冰城一直以加盟为主,而喜茶则一直以直营为主,这也意味着,蜜雪冰城能走通的“加盟路”,对喜茶而言却不一定好走。

    但喜茶近期的发展步伐,几乎是踩着蜜雪冰城脚印来走,想要“复制”蜜雪冰城,喜茶到底有多少胜算?

    一、“出海”是喜茶的解药吗? 事实上,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早期曾公开表示不想做加盟,在喜茶创办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里,喜茶都将“直营更利于把控品质”作为卖点,从实际效果来看,喜茶的产品研发、产品品质也确实在茶饮界里有口皆碑。

    但是,近年不断反复的疫情以及持续疲软的消费市场,对茶饮市场的冲击远超想象,喜茶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向下沉市场发展是所有新茶饮品牌的共同选择。

    一方面,中高端的“喜茶们”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空间已趋饱和,大家都需要找到空间更大、成本更低的“新战场”;另一方面,在消费疲软的压力下,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降价也是适应茶饮“中低端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喜茶降价后客流增加了约10%。

    品牌和产品开始“下沉”后,也为喜茶开放加盟做好了准备。事实上,在去年底宣布开放加盟后,曾有业内人士认为,喜茶此举或是为上市做准备,希望先把经营数据做好。

    但是,喜茶的加盟模式能否带来预想中的效果,急于从国内走向海外是不是一个好选择,这笔账喜茶相必也算清楚了。

    先看加盟所带来的短期收益。不得不说,跟其它茶饮品牌相比,喜茶的加盟费实在不便宜,光第一年需要缴纳的费用就高达41.3万元。

    再看瑞幸和蜜雪冰城的加盟费用,据相关媒体整理,在不算租金人工的情况下,瑞幸和蜜雪冰城第一年的“投资费”约为35万元和37万元,且已经包含一定的原料采购费。

    相较于辛苦搞直营,喜茶的这笔加盟费确实很可观。喜茶曾透露开放加盟首天就收到1万多份加盟申请,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去年11月,喜茶宣布面向事业合伙人放开加盟,主推50平米以内大小、加盟费用50万元以内的店型,不过此次事业合伙人为“有限”招募,要求必须为喜茶员工、在门店工作超过3个月、通过门店4个岗位的晋升考核、连续3次以上通过现有门店标准的食安品控督检考核,具备店长任职能力。

    目前,喜茶并没有对外公布加盟店的数量,但曾透露在春节后加盟店约有20家左右。如此看来,喜茶的国内加盟情况并不算热烈,这可能与喜茶对加盟商的高要求有关,比如要求100万以内流水,也跟目前消费市场较为冷淡,投资情绪更谨慎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喜茶出海的理由就不难猜测。一方面,国内下沉市场的想象空间,远不如海外市场广阔。据墨腾联合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东南亚消费者一年在新茶饮的消费高达36.6亿美元(约268亿元人民币)。

    据外卖服务平台GrabFood数据显示,东南亚市场消费者平均每人每月购买4杯珍珠奶茶,泰国消费者则平均喝6杯。与国内相比,即便是在新茶饮盛行的2020年,也仅有三成消费者月均能喝10杯奶茶,由此可见,国外市场的“喝茶”习惯早已培育出来了。

    另一方面,供应链规模优势也是喜茶出海的目的之一。去年以来,大部分茶饮的原料价格都在上涨,但终端产品却反而要降价,喜茶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喜茶也希望通过国内外加盟扩大销售规模,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最后,出海对喜茶品牌的影响,会是正面大于负面。一来,当前喜茶的国外市场几乎是空白的,通过“出海”能为品牌赋能,也为国内市场“造势”。

    二来,喜茶的品牌影响力主要是在国内,即便其海外加盟模式最终走不通,对国内品牌的影响也相对更小。既然“加盟模式”势在必行,喜茶先从海外着手,反而有机会抢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二、加盟生意的“难言之痛” 加盟生意看上去容易,做好很难,海外加盟则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是加盟管理问题。此次喜茶启动国内加盟计划,便被吐糟“太快太急”。有加盟商表示,喜茶从筹划开店,到完成装修培训,仅花了约一个月时间,无论是店装、人员培训等管理都不到位。

    比如湖南郴州的喜茶门店装潢就被吐槽太“接地气”,也有部分门店选址不佳,周边环境较为混乱。此外,据时代周报报道,有消费者表示加盟店产品的口感与直营店不同。

    其次,是如何保障经销商利益。这年头,加盟商几乎成了“稀缺资源”,面对逐渐饱和的茶饮市场,大家的态度都更加保守,投资回报期是大家首先考虑的问题。

    但反观喜茶这边,其对加盟商的要求“不降反增”,比如上文提到的40万元左右启动资金,100万元验资等条件。而且,在实际落地时验资要求甚至要求300万元,还要保证后续能开出一定规模的门店。

    如此高要求下,喜茶能帮加盟商赚到钱吗?据喜茶介绍,其事业合伙门店预计毛利率将在60%。但通常来说,扣除各项经营成本后,茶饮行业的单店净利率大约在25%左右。

    简单测算一下,加盟喜茶的启动资金要40万元左右,外加人员水电等至少得先投入约60万元。如果加盟商想在一年内回本,每月净利润大概要在5万元,营业额大概在20万/月,按喜茶平均20元/杯的价格来算,每日要卖333杯才行。

    喜茶倒是曾对外公布,其加盟店日均销量2000杯,不过蜜雪冰城单店的最高销量也才3000杯+,翻查了相关报道,有媒体蹲点测算喜茶的单店日销量能有200杯左右,跟喜茶公布的数据有不少出入,经销商的顾虑也不无道理。

    而一旦经销商着急回本,就可能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以蜜雪冰城为例,多家门店都曾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个月就有200多个投诉,可见,队伍越大,隐患越难根除。

    最后,当加盟脚步迈至国外,管理难度也会一再升级。以投资回报周期为例,由于国内外市场情况不同,人工、租金成本都较国内更高,回本时间也可能会更长。

    另外,供应链成本也是另一难题,当前的新茶饮产品大多离不开新鲜水果,但要拿下优质水果就要掌控源头供应链,而且对企业的运输、存储、基建设施都是很大的考验。

    这一点也是喜茶与蜜雪冰城的重要区别,因此,虽然喜茶看似成为了蜜雪冰城的“高级版”,发展路径也越发相似,但喜茶的供应链仍未打造出护城河,因此,喜茶“出海”,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三、新茶饮的“大航海时代”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喜茶、奈雪等品牌的“直营出海”历史上,找到一点启发。事实上,喜茶、奈雪等品牌早在2018年前后就已奔赴海外,但成绩却并不理想。

    喜茶和奈雪都不约而同将新加坡作为出海第一站,因为新加坡华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更符合品牌的高端定位。此外,日本则是大多茶饮品牌的第二站,落户日本对提高品牌的时尚度和知名度有不少帮助。

    不过,目前奈雪新加坡店和大阪店已经暂停营业;曾宣称将在2020年进军东京的喜茶,也因疫情暂缓脚步;一度因周杰伦而出圈的奶茶店machi,如今也关闭了东京门店。

    反观蜜雪冰城,同样在2018年开出越南首店,目前在海外已有4000多家加盟店,更成为首个冲出亚洲的茶饮品牌。

    喜茶要“复制”蜜雪冰城,首先要拆解的恐怕就是如何顺利将门店搬到海外,此前喜茶、奈雪也曾接连搁置过海外店计划。

    首先,需考虑如何将供应链顺利搬到海外,以蜜雪冰城为例,其在国内的原材料运输能做到24小时内送达门店,但海外市场的物流配送本就没有国内便捷,再叠加国内到海外的运输,原材料可能存在短缺、配送不及时等问题。

    面对供应链问题,海外建厂和就近出海是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去年7月,蜜雪冰城就在成都开始建设亚洲总部,之后其自产的茶叶、调味奶浆、等原材料,就能从成都的交通网线就近出海。此外,去年也有消息称蜜雪冰城将在菲律宾投资椰果椰浆基地。

    这些路径或能给喜茶提供一些“灵感”,不过其未来的供应链梳理任务依然艰巨。喜茶目前的国内供应链仍有部分原料和配货依托第三方供给,供应链效能未能发挥到极致,出海产品的成本压力就要由“高端的品牌形象”来扛了。

    另外,则是海外经营方式的问题。此前喜茶、奈雪 “直营出海”遇挫,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海外市场不熟悉,比如海外消费者口味的差异、海外电商、外卖平台的使用、门店选址问题等。

    当新茶饮品牌在海外只有两三家店时,更像是单店作战,缺少偏中后台的决策团队支持,会让他们很难对产品研发、产品推广做出快速响应。相反,如果能找到在当地有实力的总代理,或者直接在海外招募团队,就能提高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效率。

    比如蜜雪冰城在香港、印尼、越南都设有经营公司,主要从事采购、加盟、物料等工作,当海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需求。

    最后,无论是蜜雪冰城还是喜茶,恐怕大家短期内要直面亏损。截至2022年3月,蜜雪冰城在越南的200多家门店也尚未实现盈利。

    当喜茶在国外只有两三家直营门店时,可以不以盈利为考虑,甚至直接选择撤店。但当喜茶将加盟战线铺到海外,就意味着它只能倒逼自己的供应链、海外团队实现优化升级,甚至是以短暂的亏损作为代价。

    不过,对出海的新茶饮品牌来说,从0到1将会很难,但从1到N就有无限可能,先踏出第一步,喜茶才能找到更多可能性,否则做大做强就永远只能是空谈。

    作者:楷楷,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被3·15点名,破解版APP真的凉凉了

    设计动态 2023-03-17
    今年的315晚会揭露了许多乱象,香精大米、腐烂橄榄菜、苦情戏诈骗直播、网络水军等等。 其中有不少陈年烂芝麻的旧事重提,2010年315便报道过的香精大米,去年315刚曝光的网络水军。 也有吓出哔哥一身冷汗,与咱们息息相关的事情“破解版APP窃取手机信息”。 安

    在今年的3·15中,有关“破解版APP窃取手机信息”的新闻,也引发了不少用户们的关注,这类破解版APP可能利用用户“贪便宜”的小心思,在用户使用APP或者授权敏感权限时成为了手机信息的“小偷”。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吧。

    今年的315晚会揭露了许多乱象,香精大米、腐烂橄榄菜、苦情戏诈骗直播、网络水军等等。

    其中有不少陈年烂芝麻的旧事重提,2010年315便报道过的香精大米,去年315刚曝光的网络水军。

    也有吓出哔哥一身冷汗,与咱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破解版APP窃取手机信息” 。

    安卓阵营的小伙伴,有谁敢拍胸脯保证自己从未接触过破解版、修改版APP?未安装过非官方渠道,来路不明的APP?

    恐怕十个人中未必揪出一个这样的三好学生,毕竟破解版真香。

    免费看付费电影、免费听会员音乐、不限速下载网盘资源……这样良心的APP,全天下哪里找。

    它们的出现,一年让白嫖党省下几百上千块的会员费,谁顶得住如此的勾引啊。

    一、藏在手机里的小偷 古尔丹告诉我们:享受了便利,必须付出代价。

    315信息安全试验技术人员对十多款主流的APP破解版进行检测,发现它们会悄悄偷走个人信息。

    比如这款优酷破解版,对比官方正版,它可以免费看会员视频,却额外嵌入3个SDK。

    (图源央视)

    咱们一旦使用APP,3个SDK就能偷走手机信息,如IMEI(手机身份证)、安卓ID(系统身份证)、IMSI(sim卡身份证)。

    有了这几张身份证,不管换手机、换号码,幕后黑手都能精准锁定咱们,实时追踪动态,从中寻找变现的机会。

    如果你授予了录音、相机、短信等敏感权限,它们将会变身为监视器。

    监控咱们的生活、通话录音、短信记录等,所有隐私暴露无遗。

    你点开过什么、看过什么、跟谁联系过、在哪个界面停留多长时间,APP比你自己都清楚。

    (图源央视)

    APP从手机里偷走的信息,会用来干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坏处?

    首先,收集到的信息会上传到服务器,进行统一的洗练和汇总,然后匹配其他渠道获得的资料,描绘详细的用户画像。

    画像可以具体到,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用着什么手机、看过什么视频、手机号码多少、学历层次、喜好、现在在哪里(手机定位),对你的认知比你爸妈都深刻。

    吃相好些呢,一般收集来的用户画像,用于大数据广告投放或者精准营销。

    因此时常出现刚在某APP搜索某产品,打开淘宝发现全是该商品推荐信息的诡异现象。

    时不时接到推销电话,客服准确地说出你的姓名、年龄,最近准备买房子的信息。

    如果是犯罪份子,则大多用于实施诈骗,发送诈骗短信唬你登录山寨网站转移存款。

    又或者出售给黑灰产从业者,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这就是许多人时不时收到乱七八糟的短信、推销电话、恐吓信息的原因。

    (图源CSDN)

    千万别天真以为,只要我不碰破解版、修改版APP就没事了。

    窃取隐私的不止是盗版APP,许多获得数字签名上架应用商店的正版APP,在偷信息方面不遑多让。

    二、窃取个人隐私,何止破解APP 考虑到小伙伴不知道SDK是什么玩意,此处哔哥简单科普下。

    如果把APP比喻成一台电脑,那么SDK就是耳机、音箱等配件,可以赋予电脑某种能力。

    主流APP一般嵌入大量的SDK,借此免去开发成本实现某些功能,例如支付、第三方登录、行为分析、信息收集、广告推送,路径追踪等。

    按照功能区分,SDK可以分成:消息推送类(广告推送)、综合类、辅助开发类、支付类等十几个大类,其中消息推送类最为常见。

    部分SDK默认收集个人信息,除了上面提到获取IMEI外,还会监视用户行为,记录你看过什么内容,窃取联系人、通话记录等。

    (图源网络)

    由于安卓开放的特性,国内宽松的隐私保护环境、缺少谷歌约束等因素。

    许多违规SDK得以光明正大的嵌入到主流APP中,明目张胆的搜罗用户信息。

    央视年年曝光这些正版APP,通过第三方SKD收集超出正常范围的个人信息。

    其中不乏家喻户晓的知名APP,全国闻名的互联网大厂、上市公司等。

    (图源央视)

    最夸张的一次发生在2020年。

    上海公安局网安总队对应用商店的5000款App开展检查,最终检测出具有安全隐患的APP多达3400款。

    70%APP存在违规收集信息、索要敏感权限的问题,其中涉嫌诈骗的违法APP有233款。

    测试人员捕捉到这些APP窃取通讯录联系人信息并上传服务器的行为,严重侵害了隐私权。

    (图源央视)

    许多APP的用户协议中,白纸黑字写明:它们会收集、共享、转让、公开我们的个人信息。

    明明白白告诉你,我就是要拿你的信息,不仅自己用,还卖给其他人一起用。

    怎么滴?你不同意协议?你敢点不同意,APP就敢闪退。

    据中消协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APP最常收集的信息依次排序为:

    位置、联系人、通话记录、短信记录、摄像头、通话录音。

    其中位置信息泄露达86%,联系人泄露62%,从数据上看,每个人或多或少被APP偷走隐私。

    小伙伴认为,使用正版APP的人多?还是使用盗版APP的人多?答案显而易见。

    论偷取个人信息,应用商店某些正版APP比盗版APP猖獗百倍。

    (图源中消协)

    虽讲APP偷数据的行为相当普遍,达到泛滥的程度。

    但大伙不必为此惊慌害怕,近几年上到有关部门下至手机厂商,都在发力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安全,推出了强而有力的政策、立竿见影的技术。

    隐私泄露的情况对比前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保护隐私,竭尽全力 法规方面,为打击APP的滥用SKD,搜取个人信息,守护个人权益。

    有关部门出台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实施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

    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有了明确的规范,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图源人大网)

    系统层面,安卓10、iOS 5之后开始限制APP获取IMEI、MAC、安卓ID等识别码。

    依靠【通话权限】获取系统返还IMEI的漏洞也彻底修复,APP只会得到空白信息。

    APP早已无法直接从系统中窃取手机识别码,追踪用户。

    现在广告商主要依靠OAID(虚拟版IMEI)追踪用户精准投放广告。

    OAID是移动安全联盟(中国信通院、华米OV等手机商联合成立)推出的特殊ID,起到保护用户信息及方便广告渠道商的作用。

    (图源移动安全联盟)

    手机厂商方面,小米推出空白通行证,vivo研发千镜安全架构,华为上线AI隐私保护功能。

    各大厂商各显神通,亮出自家独门的隐私保护方案,力求用户信息安稳无患。

    各方的努力构筑起隐私的城墙,只要自己不作死,APP很难偷走我们的信息。

    (图源小米)

    另外哔哥给几点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安装第三方APP、破解版APP,优先安装谷歌应用商店的APP(谷歌审核严格,跟苹果有的一拼); 假如你忍不住要装破解版APP,不要给任何权限; 禁止一切APP获取敏感权限,通话权限、短信权限、录音权限、通话记录等; 尽可能使用最新版的系统,防护等级更高; 隐私保护大招:把手机换成iPhone。 只要你做到第5点,随便浪随便嗨,iOS会替你处理一切。

    如果你像哔哥一样在用安卓,那么请乖乖地执行前4点。

    没办法,这就是开放的代价。

    作者:KM

    原文标题:315点名!这种APP终于还是凉了

    来源公众号:小雷哔哔(ID:xiaoleibbb),每天哔哔科技圈那些事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小雷哔哔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抢完酒旅抢美团,感觉还想“干掉”小红书

    设计动态 2023-03-17
    抖音的野心越来越大,从短视频到直播,从抖音商城到抖音超市,甚至正在试点抖音外卖。观察发现,抖音正在全面进入本地生活,试图复制一个美团,而酒旅行业是抖音一直想分食甚至掠夺的一个大产业。面对新野蛮人的不断叩击,酒旅行业以及和酒旅行业相关的平台又该何去何从? 一、抖

    从短视频平台,到直播电商,再到本地生活,抖音的业务边界正在不断拓展,尤其近来一段时间,抖音也加快了它在本地生活相关业务上的布局动作。那么抖音的“入侵”,是否对酒旅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与分析。

    抖音的野心越来越大,从短视频到直播,从抖音商城到抖音超市,甚至正在试点抖音外卖。观察发现,抖音正在全面进入本地生活,试图复制一个美团,而酒旅行业是抖音一直想分食甚至掠夺的一个大产业。面对新野蛮人的不断叩击,酒旅行业以及和酒旅行业相关的平台又该何去何从?

    一、抖音发家史:不断渗透消费生活 2016年,抖音版本1.0.0上线,抖音从音乐短视频这个细分方向切入,短视频融入音乐元素,不断完善各种拍摄和社交功能,以吸引住来自一二线城市,年轻、关注时尚潮流,爱新鲜,敢尝试,对视频质量要求高的这一群人。2017年,抖音开始引进明星代言、参与综艺节目,以此收割了大量的用户。

    2018年3月,抖音开始尝试以电商的形式进行流量变现,上线“购物车”、“商品橱窗”等工具,以短视频种草的形式为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带货。双十二期间,对部分达人测试了直播带货的可行性,为天猫淘宝带货促成单数超过120万,top50达人完成1亿元GMV。

    2019年之后,抖音开始自己做酒旅业务,在站内上线了三四千家酒店,与酒旅订单直连,试图带动本地生活业务板块。2020年,因疫情等原因,极大的增强了抖音的粘性,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涌入,更是让这个流量达到了井喷的气势。自此,抖音正式发力电商。

    2020年末开始,工厂型商家和传统电商卖家陆续涌入,部分有商业嗅觉的商家,了解到抖音直播的运营玩法,他们借助供应链优势和原生态场景,由上一阶段的给达人供货为主转向自播,只为吃到抖音电商的流量红利。

    2021年,抖音电商实现了爆发式增长,180万新商家入驻抖音电商。其全年GMV目标一开始是5000亿元,最终超额完成7300亿元。2022年,抖音提出了1.5万亿GMV目标,尽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原因上半年没有完成任务,但截至5月底仍没有降低全年目标。

    抖音电商用了2年,做到了传统电商平台10年才能达到的规模。2023 年初,抖音本地生活GMV目标 1500 亿元,约等于美团 2021 年到店酒旅成交额的一半。截至2022年4月,抖音电商年度MCN机构表示,目前加入抖音的电商超2万家品牌。如今抖音作为当下众多社媒平台,日活达到6亿,也是最贴近酒旅营销场景的工具,无疑成了众多酒旅行业人观望思考的战略要地。

    二、拓宽边界,全面覆盖美团 美团自2010年起深耕团购业务,在创始人王兴“三横四纵”战略方针下,不断在广告投放、地推团队搭建等领域推进战略布局,同期有超5000家团购网站为竞争者。最终历经“千团大战”以战略和执行力胜出,2011年稳居团购行业龙头地位,2013年开始介入外卖市场,随后公司加速布局本地生活,于2015 年与大众点评合并,自此确立了到店市场的龙头地位。

    2017年平台交易笔数达到58亿,交易金额达到3570亿,截至2021年末,美团单外卖一项业务平台交易额超7000亿。之后在2017年推出了掌鱼生鲜,后更名为小象生鲜。最初以盒马鲜生为模板,开始逐步拓宽本地生活服务边界。随后在2018年收购摩拜单车,2019年推出美团买菜,

    2020年入局社区团购,以团购业务为根基不断拓宽业务边界,不断积累商家资源和营运经验,逐步渗透到电影、酒店、旅游、外卖、团购、生鲜等诸多和城市消费者生活密不可分的领域。

    目前,美团旗下以美团、大众点评为主的App 矩阵,已树立起“本地生活百科全书”的深刻用户心智,在用户规模、商户链接、信息匹配及内容丰富度上均已建立深厚壁垒。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337亿元增长9.2%至2022年同期的368亿元,新业务分部的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101亿元增长40.7%至2022年同期的142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72%、28%。

    从商户资源来看,由于本地生活商户数量多、体量小、分布广,平台必须依靠强大的线下地推能力逐一获取商户资源、开拓地域范围,消费者为平台提供点评信息和流量,平台依靠团购优惠和商家信息持续吸引消费者,实现平台自我的信息迭代,从而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扩大供给侧的变现规模,形成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围绕平台的较强粘性。

    而以线上流量业务为主的抖音却反向而为。相比起抖音的“冲动型消费”,美团的“计划型消费”的需求更广、转化率也更高。针对消费者的隐形需求,平台的流量推送机制是结合短视频内容和推荐算法“种草”挖掘出被动的购买选择。本地生活依托“娱乐+随机”的推荐机制实现了由传统的搜索电商向内容电商的转变。

    一是以低价入局,迅速占领市场。

    2018年,抖音曾初次尝试布局本地生活业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在抖音内搭建生活服务场景,随后又为商家在“企业号”上开设团购功能,由于缺乏深度管理经验,使得抖音上的本地生活业务成为各方“诸侯”混战的平台,一些大公司有资金优势,能够迅速拓宽自己的业务,但对于中小公司以及个体商家而言,在抖音中开展团购、酒旅等业务,很难低成本获得增长空间。

    抖音以低价策略为起点开始了在本地生活行业的拓展。“低价”一直是多数公司初做本地生活业务时效率最高一种手段,2021年,抖音成立本地生活商业化团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它通过引进大量的服务商和自建的直营销售体系招揽了众多商户入驻,随后又上线了一批低价团购券吸引到了大量消费者。

    低价策略不仅使得抖音本地生活的销售额迅速上涨,更为抖音培养出了一批会主动在站内搜索餐厅、奶茶店并下单团购的用户。

    抖音还在App的同城页面定位到部分城市,首页以增加“城市名+吃喝玩乐”的团购入口。重要入口的设立,使本地生活业务获得了更大的流量,抖音在后期对该入口也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并在抖音“钱包”内又新增团购入口。

    二是以直播激发兴趣,提升消费转化率。

    但抖音想要进入本地生活,不能光看GMV,要看核销金额。线下核销是本地生活独有的特性,推流式团购刺激的是兴趣消费,冲动交易性质较强,后续可能会因时间过长遗忘、距离过远等等原因,出现退订情况。

    2021年底至 2022 年 3 月,抖音通过用户搜索转化而来的本地生活销售额占比从 20% 提升到了 30% 以上。在抖音电商看来,现在消费者到主流电商平台购物,基本都是有确定性需求后,通过精准搜索然后寻找商品。

    而抖音电商要抓住的,是消费者这部分刚需以外的潜在需求,依托平台优质内容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要载体,使用更丰富和生动的内容形态,能帮助品牌商家准确地触达消费者,并依托精准的信息分发技术,智能推荐算法,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

    之后,抖音没有再过度强调低价策略,而是调整平台算法推荐机制,鼓励商家做更好的视频内容以提升消费转化率。

    据了解,抖音清理了部分只向商家索要大折扣,但不帮助商家做内容的服务商;与此同时,抖音还招聘了更多自有销售对接商家,教它们做短视频和直播;在商品供给上,抖音侧重平台上商品的差异性和丰富度。

    数据显示,2022年,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交易额为5826亿元,同比增长仅0.07%,其中阿里成交额处于下滑状态,同比下滑10%。抖音、快手为主的直播电商交易额为144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4%。五一期间本地生活带货情况品牌自播号更是以27.4%的数量占比撬动了64.8%的市场份额。

    三是无限拓展边界,以全面覆盖美团。 2021年,字节跳动完成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成立TikTok和抖音、飞书、大力教育、火山引擎、朝夕光年等6大业务板块,这6个业务中,抖音和TikTok是字节营收增长的主力,特别是抖音电商,更是重中之重。

    此外,本地生活的商家还开辟了新的运营方式,比如推出同城配送、闪送等方式,让商品能够像外卖一样,在短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运营方式,为抖音的本地生活服务打开新的局面。

    抖音本地生活还加强对商家、服务商和内容等在功能上的投入。对于本地生活的商家,抖音本地生活推出了“抖音来客”App,类似于抖音电商的“抖店”,可以管理商家的后台数据。

    抖音对标美团几乎实现了全品类覆盖。越来越多像肯德基、必胜客这样的头部品牌开始大量在抖音投稿、直播上线营销商品。根据抖音本地生活团队自己的分析,仅这些头部品牌为抖音餐饮成交额带来了接近35%的增长。

    到目前为止,抖音本地生活已经形成美食、酒旅、医美、文旅等类目的团购业务,还打造了较为完善的后台服务体系。据资料显示,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的真实GMV目标接近4000亿元。其中到店及酒旅业务2900亿元,外卖1000亿元。

    而美团到店业务2022年的GMV约为2360亿元,可以看出抖音GMV目标已经冲着追齐美团而去。

    而餐饮业务之外,到综、酒旅等业务也成为抖音本地生活更长远的想象空间,这也意味着,抖音和美团注定将从以到店餐饮为核心的局部竞争走向全面竞争。

    三、无限游戏,为何“外卖”也不放过 更为重磅的是,2023年3月抖音在全国上线外卖业务。3月5日,抖音在全国15个城市上线外卖业务,加上之前试点城市,抖音外卖已覆盖全国约18个城市。资料显示,2023年2月上旬,抖音本地生活由餐饮业务贡献的成交额已经高于酒旅业务、到综业务的总和。

    这并不是抖音第一次布局外卖。早在2021年,抖音就上线心动外卖,但很快下线。

    首次尝试失败后,抖音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通过新方式再次出击。2022年,抖音与饿了么达成合作,共同开拓外卖市场。意味着抖音可以从到店消费的本地生活服务,延伸至到家类型的本地生活服务。在同城生活页面抖音已经提供美食,休闲娱乐、景点周边游、丽人美发、酒店民宿、亲子运动健身、美甲美睫八各大品类的本地生活服务。

    抖音选择与饿了么合作,不仅能够连接饿了么平台的众多商家还能借助饿了么的配送网络,实现连接C端的到家服务,打开“即时电商+内容服务+靠谱配送”的想象空间。抖音集团CEO张楠也曾表示:“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抖音开放平台,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短视频平台牵手外卖平台,早有先例。2021年底,快手宣布与美团达成互联互通合作。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美团小程序,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预订等商品展示、线上交易和售后服务等完整服务能力、快手用户将能够通过美团小程序直达。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进行合作尝试,阿里则是推出“爆爆团”,主打同城美食优惠团购;腾讯推出团购工具“鹅享团”,基于微信端试水本地团购。从市场格局来看,随着抖音和饿了么达成合作,意味着在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格局上基本形成了阿里系、美团系、京东系的三足鼎立。

    借助强大的算法功能和粘性强的大规模用户,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早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美团虽然是外卖行业暂时的“霸主”之一,但用户粘性却不如抖音。

    目前,美团APP月活达到3.2亿,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用户仅是在点外卖或是购买部分商品使用美团APP,其余时间对美团APP的使用并不多,借助短视频,美团在未来或许能像抖音、快手一样,将用户留在自身APP之中,实现流量用户变成存量用户,增加流量转换。

    另外,从美团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餐饮外卖品类的经营,利润率其实并不高。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业务的佣金率约为4.1%,经营利润率为6.6%,到店、酒店以及旅游业务才是美团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2021年美团该业务的经营利润达到43.3%。

    曾有媒体采访王兴,问他美团的业务边界在哪里。王兴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是要搞明白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王兴就读懂了这点,“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如今的抖音似乎在偷师王兴,抖音的无限游戏,包括拓展外卖,本质上还是抓住用户的“核心”、抓住用户的吃喝玩乐娱购行,打造全链条生态闭环,为多场景下的客户需求打造完美服务。

    四、抖音,给酒旅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美团曾利用自己作为高频消费应用的优势进入酒店市场,侵蚀了携程的市场份额。十多年来,美团对扩张毫不设界,从团购网站开始,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颠覆了外卖、酒旅等市场的格局。现在,抖音这样一个与其野心相当,且愿意投入巨大人力的对手模仿美团入局酒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抖音、美团这样的“外行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树立新的酒旅行业天花板。

    那么,对于酒旅行业来说,应该怎么看这样的“群雄逐鹿”的商业未来?空间秘探认为,至少有三点启示值得重视。

    1. 抖音或是旅宿门口的“新野蛮人” 从传统酒店会员,到OTA,抖音的入局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2020年,直播电商模式凭借新颖的内容供给、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优势,在电商红海中打开局面。大数据算法、兴趣电商的模式最终重塑了零售行业“人-货-场”的关系。

    自从抖音杀进本地生活赛道,一直主打低价爆款与浅折扣相结合的模式,全平台毛利高的连锁商家以及自带品牌流量的“品牌连锁商家”更有盈利空间,更适合玩转“薄利多销”的路线。

    未来价格战竞争肯定更激烈,但单纯打低价并不是长久之计,商家需要一定的利润空间支撑自身在抖音持续经营。

    一个业态的产生和变革在于不断促进领域内生态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抖音在几大巨头后边的追逐或许可以促进酒旅行业的自我革新,一方面抖音可能是未来旅宿生态进化的新帮手,另一方面,抖音也会进化成新的OTA,成为酒店门口的“新野蛮人”。

    2. 内容电商是“内容+电商” 改变渠道思维,必须做好内容,一些酒店迷信抖音或者OTA平台,只做一些千篇一律的图文介绍,或者以为装个支架在前台或者酒店房间直播,就能建成所谓的私域流量。事实证明,没有内容,特别是深度内容,容易引起用户的疲态,并没有让用户有可持续冲动消费的想法。另外,一些内容平台虽然有“种草”内容,但是近年来同质化和浅显的瓶颈较为突出。

    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如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在“内容”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电商”上还是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内容电商,既要有内容,也要有电商,否则很难呈现爆发式的商业前景。

    所以,一方面,抖音的内容种草潜力是这场本地市场之战中具有优势。抖音拥有6亿日活用户,而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都能为抖音生产内容,加速入驻商家及产品的曝光,这对于商家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抖音的电商逻辑设置更为场景化。如抖音将KOL和店铺紧密结合,在店铺详情页设置了“达人探店”板块,店铺所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达人探店视频,都会在这个板块集中展示。而用户在抖音,也能够快速找到心仪的店铺,实现娱乐(被种草)、购买、享受等一站式服务,可以说是“省心省力”。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抖音不但给美团这样的OTA巨头带来压力,对于小红书这样的平台或许更有致命的摧毁力,如何弥补自身内容电商的短板,或许是这些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3. 垂直客群深耕是未来路径 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区负责人高松元认为,抖音未来或将成为更鲜活的B站,成为各种族群聚合并形成场景化消费的垂直闭环。

    高松元认为,抖音利用技术将重点放在引流与用户人群增长上,重合用户在购买前、购买决策习惯、偏好,深度的消费行为持续丰富用户画像,重构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搭建客群路径;同时,抖音和企业数据联通,丰富用户接触内容时的行为评价颗粒度,帮助品牌洞察消费者心理、更理解行业消费趋势,进而为品牌提供更丰富的用户标签、投放场景,凭借博主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域。

    “抖音的未来或许和B站一样,上面有1万多个垂直客群。以我的观察,抖音上有几个精品老木雕直播群,每天晚上每个直播间也就10个人左右的活跃粉丝,但是每晚每个直播间都有5000元以上的成交量。像这样细分领域的电商,很可能就是新的商业生态。抖音最大的能力就是,它能够挖掘你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商品需求,在最自然和合理的场景下,精准地让你释放消费欲望。”

    当然,抖音也不是无懈可击。为助力酒旅商家持续深耕经营,抖音生活服务为商家开启全场景数字化经营,以线上经营促进线下交易,并以线下体验反哺线上经营提升。但据媒体报道,目前,消费者在抖音上购买的酒店券还不能接入酒店后台系统查看剩余房量、自行预约,只能电话预约也限制了酒店券的核销率,很难像OTA一样形成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规模效应及背后的成本优势。

    不过,对于酒旅人来说,可能需要更清醒的意识,垂直客群深耕,挖掘他们在正确场景下的精准消费需求,或是未来路径之一。

    综上,抖音在酒旅行业的“突飞猛进”,有点像OTA当年对酒店的一场革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今,抖音似乎又开启了新的战局。不过,竞争对提升行业进步,改变行业一些陈腐生态,一定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无论是传统的酒旅行业,或是OTA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新贵抖音,它们都在不断进化,让自己变得更好,赛马千里,最后拼的依然是产品、内容、运营以及品牌,期待酒旅行业越来越好。

    作者: 刘雨璇

    来源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文旅酒店业影响力玩家的每日目的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空间秘探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业互联网重塑速冻食品行业新“格局”

    设计动态 2023-03-17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最近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如今,我们在超市能够看到许多的速冻食品,但在小县城物流供应可能没有那么齐全。作者结合当前速冻食品行业的痛点,给出了突围的关键以及平台如何规划设计的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最近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一直在一个距北京200公里,距天津80公里的一个小县城修养,因为一直很喜欢吃手抓饼,所以在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寻找一直中意的那个牌子,但是很不幸这个牌子在这个小县城根本不给送货,很惊讶一个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县城居然都不给送货,想必冻品行业的“格局”得有多小。如何破局,重塑一个更大的锅烙出冻品行业更大的饼成为待突破的课题。

    与其他食品饮料品类对比,速冻食品主要满足的是高效便捷、节省时间与成本的需求,因此具备较强的功能属性,我国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各异、菜系各具特色,因此速冻食品的需求点分散、评价维度多元,SKU 较多,例如速冻米面类主食、预制菜、火锅食材、速冻海鲜水产、速冻甜食等等。结合以上特点发现冻品行业具有需求基础,偏好多元,供给有半径限制的特点。

    目前速冻食品行业能够实现品类和SKU覆盖全,经销区域广,冷链物流完善不受供给半径限制的速冻食品品牌有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这些龙头品牌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大量投资才减少了冷链物流供给半径限制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一些极具特色的中小品牌在不断发展。

    虽然其品类和SKU数不能同一线大牌相媲美,但其独特的品质依然能够俘获大量消费者,但可惜的是目前这些中小品牌仅能依靠电商的冷链前置仓实现区域覆盖,目前也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未来如何在有限投入的情况下覆盖更多区域实现品牌爆发式增长成为他们关注的话题。目前限制中小品牌爆发式增长的因素也是冻品行业的痛点。

    冻品行业的痛点 产品销售体系有半径限制,产品特性、运输成本造成的销售半径差异和供给半径限制。 规模效应差,无法搭建及形成稳定而且规模化的公路干线冷藏车运力体系,其承运服务品质及承运价格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仓储门槛高,冷冻食品新鲜度储藏要求高,速冻食品品类多储存差异化。 中小品牌商产品品类单一,SKU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单一客户多口味需求,物流相对分散,物流成本高竞争力差。 上游大宗属性强,降成本主要靠生产端的规模效应。 冻品行业未来市场前景 B端需求提速:我国速冻制品长期以来以 C 端消费为主,直至近几年以来 B 端需求明显提速,我们认为催化剂主要在于两点:1)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2)外卖的快速发展。连锁化经营要求精简后厨,直接催生对标准化食材的需求;外卖的品类以快餐 简餐为主(主食占比高),出餐快、高扣点率之下降成本的压力也增加了对速冻米面制品的需求。 餐饮工业化的趋势:餐饮工业化趋势是确定的,但在实现路径上有不同形式,这也会影响餐食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与 速冻生意属性。餐饮端速冻食材渗透率提升、便利店推出自有品牌鲜食会增强上游速冻厂家的制 造业属性,而商超、菜市场的发展则对品牌要求更高,速冻的消费品属性更强。 时代属性催生改变:疫情加速了速冻食品的消费者教育,但家庭结构小型化、单身化都是长期变量,饮食习惯也在向快捷和简单方向发展。 一、冻品行业突围的关键——规模化 规模化具有极强的大宗议价能力,主要指针提升对原材料的议价能力,降低主材的采成本,购即降本。 规模化具有政府议价能力,主要在用地、厂房、配套和税收政策等方面。 规模化具有优化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即用规模化降低支、干线物流成本,利用规模化降低冷链存储效率维持冻品新鲜度,规模化降低终端物流成本(单个订单多品牌、品类配送)。 规模化提升品牌空间和时间实现降本增效,为了保证冻品的新鲜除了在存储下功夫外就是缩减供应链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贴近市场,而单一中小品牌很难短期内进行大量投入,所以多品牌联合的规模化降低了时间成本提升了市场空间。

    1. 产业互联网助力规模化建设 冻品行业中小品牌存在着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产品系列单一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品牌议价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低,如何在这个纷繁多变的市场中谋得发展并实现快速扩张唯有联合形成规模效应,但品牌之间相对松散又存在潜在竞争关系等都对品牌之间实现联合的规模效应提出了挑战,而现代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小品牌的联合提供了可能,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冻品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锅”。

    2.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为中小品牌提供了联合的基础。 优化了供应链体系,降低供应链成本(物流及仓储成本)。 搭建了针对B端和C端的销售和分销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 贴近市场贴近原材料的商业布局,让中小品牌赢得了空间和时间。 二、冻品行业产业互联网平台规划 冻品行业多品牌联合平台功能设计:

    受限于篇幅平台规划仅做特色性功能板块展示:

    1. 特色功能板块的优势 产业园模式和代理共享模式并存:品牌联合直接建立产业园并不现实,但是可以采用代理共享模式,让品牌商先将自己的产品通过彼此之间的代理共享模式植入终端市场,经过市场检验获取数据或盈利后建设联合产业园。某些产业园有可能是政府行为,因此可直接入驻,品牌商根据自己本地化销售数据可采用库存入驻还是生产库存均入驻,主要还是根据品牌商自身销售情况,看到效果再投入这样做能够有效降低品牌商投入风险。 原材采购板块:将原材料生产企业引入入驻到平台供平台品牌商选购,原材生产企业需经过竞标的方式获取入驻资格,这样能有效降低平台品牌商的原材采购成本并保证原材质量。 储运板块集单:周期多品牌集单模式能够将单次配送和单次物流的量放大,能够有效降低干线和支线物流的成本和品牌商议价能力,同时多品牌、多产品、多订单的一次性配送在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度。 仓储预警功能:首先能够对品牌商采购、生产环节提供支持,其次对品牌商某些特殊仓储产品的周期进行监控,一旦临期和邻近新鲜周期完结对品牌商提出预警,品牌商可通过降价促销活动消耗,亦可通过空间调运解决,降低了品牌商的仓储风险, 数据板块功能:数字化为品牌联合的产业园提供了大数据支撑,对降低品牌商投入风险、市场风险、储运风险和未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单一中小品牌建设完备的数字仓投入是巨大的,而多品牌联合的数字仓将有效降低品牌商投入,如果是产业园运营商或政府行为的数字仓也能让冻品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并提供监管依据。 电商板块开店模式:品牌商自营店铺,头部电商自营品牌商品,产业园运营店铺和品牌商/产业园本地化小程序共同发力,订单周期汇集功能的设计能够在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度。 本地化品牌商/产业园小程序:首先互联网营销时代已经可以做到本地化营销,品牌商将拥有库存和生产基地的地区设置为专项营销将能促进当地销售额;其次为本地代理的本地化营销提供了帮助,代理更熟悉本地市场,其关系网也是促进本地化销售的关键环节;最后也能检验代理能力和特定区域的市场潜力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品牌运营集中化、周期性:品牌运营集中在产业园或者平台团队能在提升专业性的同时降低用人成本。品牌运营活动的周期性能够为库存服务降低库存压力;为品牌商品牌落地提供依据,潜在市场的接受度直接影响品牌商是否在当地做更大投入,降低投入风险。 以上功能模式的设计也存在风险,因为代理共享模式是让各个品牌商让渡自己大量投入精心布局的区域代理,这是需要看品牌商的“格局”了,因为将别人引入自己的代理渠道恐出现“狼来了”的情况,但是代理渠道共享模式也具有很大优势的。

    2. 代理渠道共享模式的优势 共享模式不仅仅是出让了自己的市场还能通过共享进入更多市场。 代理共享进入空白市场的成本低,为未来是否在当地设置生产基地提供了决策依据。 即使不主动共享代理渠道,其代理为了不让投入浪费本身也在代理众多品牌,与其严控不如分享建立良好的代理关系。 共享代理模式也是为多品牌联合产业园建设提供数据依据,避免企业的浪费。 共享代理模式的数据为多品牌联合设立产业园与政府之间的商讨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招商引资带来数据支撑。 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将催生出大量相关产业的集中制建设,这次主要针对冻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进行了初级展开规划,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并非一定要采用共享代理商和多品牌联合产业园模式展开设计,其实还有两个角色完全可以借助现有资源完成冻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建设。

    首先是冷链物流企业,依托自己的冷链仓储和物流资源进行冻品行业产业互联网建设,为企业赋能冻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基因代理多种盈利模式;

    其次是冻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三全、思念等这样的渠道建设完善的大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巨额投入和渠道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完全有能力让中小品牌冻品企业通过自己的渠道开拓更广阔的的市场,但这需要这些企业放开自己的“格局”,依托渠道资源为企业赋能产业互联网基因和体系,未来形成新的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真正改变冻品行业的“格局”。

    短短数千字很难将单一品类的产业互联网完全讲清楚,但冻品行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时代的主题和未来的必然,现在就看谁先打开自己的“格局”,为整个冻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重塑冻品行业的新“格局”。

    专栏作家

    北漠,微信公众号:北漠聊数字互联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互联网人,专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运营、营销、数据分析和产品规划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苹果还没出手,谁敢说XR行业不行了?

    设计动态 2023-03-17
    2023 年的头两个月,XR 行业就仿佛突遇寒流:腾讯关闭 XR 部门,微软解散仅仅成立 4 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团队,Meta Quest Pro 直接降价超过 25%,快手解散全景视频业务,字节 Pico 也传出裁员和业务调整消息。但在看似一片哀嚎背后,不仅从

    XR方兴未艾。2023年年初XR行业遇到寒流,各家大厂纷纷解散关闭XR相关业务和部门。但XR真的能判死刑了吗?字节发力视频、雷鸟领跑AR、苹果即将上新......XR行业的前景还未可知。推荐对XR/AR/VR领域、元宇宙等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2023 年的头两个月,XR 行业就仿佛突遇寒流:腾讯关闭 XR 部门,微软解散仅仅成立 4 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团队,Meta Quest Pro 直接降价超过 25%,快手解散全景视频业务,字节 Pico 也传出裁员和业务调整消息。但在看似一片哀嚎背后,不仅从业者普遍冷静看待,从市场反馈来看,中国 XR 行业依然还在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IDC 发布的数据,2022 中国 AR/VR(统称 XR)市场硬件出货量超过了 120 万台,消费级设备的整体占比稳步提升至第四季度的 83%。

    其中,中国市场的 VR 设备出货量首次突破了 100 万台,AR 也历史性地实现了第一个 10 万台出货量的目标。

    图/IDC

    IDC 认为,中国 VR/AR 硬件市场有望在今年突破 200 万台大关;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德勤更是预计,2023 年中国市场仅 VR 设备出货量就将超过 200 万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去年出货量第一的 VR 设备厂商,字节跳动旗下的 Pico 却将 2023 年的全年销量目标定为 50 万台左右——只有去年销量目标的一半。

    01 字节独占 VR 市场七成,发力视频成败仍未知 从数据来看,2022 年在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 XR 设备还是 VR 一体机。全年 VR 一体机的出货量达 101.4 万,在 XR 设备整体出货量中占比高达 84%,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 XR 的市场规模。不难理解。

    一方面大众消费者对 VR 的认知更强,早在 2016 年就有过一波 VR 热,至今在不少线下店和商城还有一定的 VR 设备可以体验。再加上 VR 厂商,尤其是字节跳动在 Pico 4 发布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营销活动,不仅在是自家抖音、今日头条等渠道,还包括 B 站、小红书甚至线下都有过密集的宣传活动。

    另一方面,得益于 Meta Quest 的初步培育,VR 一体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内容生态,同时基于无线一体机的产品形态,厂商也在不断改进了佩戴体验、光学显示等方面。

    而从产品出货量来看,2022 年度出货量前五的产品分别是:Pico Neo 3、Pico 4、Nolo CM1、奇遇 Dream Pro、奇遇 Dream,全年出货量分别为 50.5 万台、21.7 万台、6.6 万台、5.4 万台和 2.4 万台。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的 Pico 就占据了 72.2 万台,占比高达 71.2%。

    Pico 线下体验活动,图/Pico

    不出意外,得益于字节跳动 2022 年在补贴和营销上的大力扶持,本来就没有什么对手的 Pico,几乎横扫了中国 VR 市场。不过这显然没有达到字节的预期。去年雷锋网就援引接近 Pico 的公司高管称,字节最初为 Pico 4 下了 250 万台的备货指标,而后又有多方报道指出,字节内部为 Pico 定下的 2022 年全年销量目标为 100 万。

    即便在去年的宣传攻势和烧钱补贴之下,Pico 全年出货量也只达到了 72.2 万台,作为战略重心的新品 Pico 4 更是仅出货了 21.7 万台。

    字节希望的是通过烧钱实现快速铺量,再通过足够多的终端用户吸引内容和开发者,并最终建立一个属于字节的 VR 生态。

    而不及预期的销量,反映的是字节对 VR 市场的误判,以及战略上的不清晰。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目前 VR 的主要受众还是游戏玩家,游戏玩家也更愿意为了更沉浸的体验购买两千多的设备。但字节明确希望 Pico 重点发力视频(包括直播)和健身场景,绕开自身和中国市场都不占优势的游戏场景。

    「pico+直播」,图/b站

    为此,字节倾斜了大量资源,包括世界杯的合作、ASoul 的定期直播以及 AKB48 的全景视频等,但其中最出圈的到头来还是存在擦边球的秀场直播。这个现象算不算积极尚且有待讨论,但在本质上依旧很难拉动大众对 Pico 的刚需。

    Oculus 早在 2019 就放弃了视频的优先级, 根本原因在于视频没法展现 VR 设备最突出的能力,不具备成为「杀手级」应用的潜力。 这是 Pico 的问题,也是中国 VR 厂商的共同问题。

    02 雷鸟领跑 AR 市场,手机厂商开始密集入局 2022 年对于消费级 AR 来说属于起步的一年,得益于轻便型 AR 观影眼镜的产品概念,不仅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也为 AR 眼镜的用户提出了一种明确的使用场景,共同促成了 AR 眼镜一定程度上的出圈。

    IDC 指出,2022 年中国 AR 眼镜市场出货量首次突破 10 万台。另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 年国内消费级 AR 眼镜行业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TCL 雷鸟以 28.4% 的市场份额领跑,紧随其后的便是 Nreal 和 Rokid,分别以 25.1% 和 21.0% 的市场份额取得第二、三名的成绩。

    总体来看,前三名品牌的市场份额比较接近,差距只在 3%-4%,同时合并份额达到了 74.6%。

    雷鸟Air 1s,图/雷鸟

    相比智能手机庞大的市场规模,处于起步阶段的 AR 眼镜实在不够看,但这也不能掩盖消费级 AR 眼镜行业快速起量的现状, 包括华为、小米、荣耀、OPPO 在内的主要手机厂商也都在跟进推出 AR 新品。

    去年 10 月,华为就在冬季全场景发布会上推出了华为 Vision Glass 观影眼镜;荣耀也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推出了自家的 AR 观影眼镜;努比亚也发布其首款 AR 眼镜 Neovision Glass,主打的也是一块虚拟大屏,提供观影和办公体验。而在观影之外,小米在今年 MWC 上展示了轻便型的真无线 AR 眼镜;OPPO 也在去年年底的未来科技大会上展示了新一代 AR 智能眼镜 Air Glass2,重量仅有 38g。

    此外根据魅族董事长沈子瑜透露,魅族 AR 眼镜也会在今年上半年发布 ,预计就是近期的新品发布会上。最后还有绕不开的苹果 MR,预计将在 6 月 WWDC 大会上正式亮相,不管是 XR 厂商还是手机厂商都将其视为今年 XR 市场最重磅的两款新品之一——另一款是 Meta Quest 3。

    不过目前来看,除了苹果之外,其他手机厂商更多还处在试水阶段,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普遍预计 AR 设备还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当然,苹果 MR 可能一举改变 AR 生态的现状,也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厂商进入,但这就需要时间验证了。

    03 XR 依然方兴未艾 一个现实是,不管是 VR 还是 AR 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爆发。

    过去一年,我们难得看到大量的 XR 新品发布:Pico 4、Quest Pro、Nreal Air、雷鸟 Air 1s,还包括在 MWC 大会上涌入的一大批新晋 XR 厂商和新品。

    尽管在硬件设备已经有了起势,但 XR 始终还存在大量的问题。VR 头戴就需要面对内容生态上的匮乏。根据广发证券的调研数据,目前 Quest App Lab上的 VR 内容数量已经达到了 1392 款,但真正符合标准上线官方商店只有 383 款。

    从用户角度来说,内容生态的不足,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使用不久后吃灰,用户再也提不起使用兴趣。对厂商来说,用户的使用频率太低,也无法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甚至以硬件设备为基础建立类似手机 App 的庞大生态,真正实现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野心。

    相比之下,AR 眼镜当下在技术上的挑战更大,现有的技术根本无法在轻便型的眼镜下塞入足够小、性能足够强、散热又足够高效的处理器,更遑论还有电池续航的问题。面对 AR 的困境,普遍的方向是从使用场景较垂直的轻量型 AR 开始,随着技术进步逐渐扩展功能、性能和场景。

    苹果的选择则是从头戴式 MR 开始带来比较完整的 AR 体验,再逐步实现轻量化的类眼镜产品形态。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向,AR 眼镜都不可能在 2023 年一蹴而就。事实上,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厂商都明白,真正适合大众的 AR、VR 始终还要等上一段时间。然而对于 2023 年的 XR 行业来说,前方仍然有值得追逐的未来,现在的每一步都在为此积累基础。

    作者:雷科技数码3C组;编辑:冬日果酱

    原标题:苹果还没出手,谁敢判XR行业“死刑”?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iQOO被315晚会点名,缺少产品思维不冤枉

    设计动态 2023-03-17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是历年央视315晚会的“常客”,从招聘网站简历流入黑市,到人脸摄像头搜集用户信息,再到手机App过渡索权…… 晚会的每次曝光都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同时也推动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提升一个等级。 今年有关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主角轮到了手机品牌iQOO。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是历年央视315晚会的“常客”,今年有关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主角轮到了手机品牌iQOO。尽管iQOO在晚会紧急澄清,但还是暴露出了它的产品体验缺陷。这次点名,能推动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提升等级吗?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是历年央视315晚会的“常客”,从招聘网站简历流入黑市,到人脸摄像头搜集用户信息,再到手机App过渡索权……

    晚会的每次曝光都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同时也推动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提升一个等级。

    今年有关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主角轮到了手机品牌iQOO。

    媒体报道截图

    315晚会显示,该品牌手机在恢复出厂设置之后,仍然不会彻底清除手机数据,虽然iQOO在晚会紧急澄清,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将“格式化SD卡和手机存储”的选项勾选,并且回应称,“测试演示用的是iQOO手机,手机格式化不能删除数据这一问题与品牌无关”,但还是暴露出,iQOO以及其他品牌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上或存漏洞。

    01 个人隐私泄露,手机成了“重灾区” 这并不是由手机牵扯出的第一起涉及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2018年,约410万条旅客信息在网上被出售,后经调查,信息泄露与12306平台无关,是用户通过第三方抢票平台订票后个人信息被盗取。

    2019年的315晚会中,主持人现场使用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询个人社保信息,网络安全专家在一旁实时抓取分析数据包,演示了用户信息被发送至一家大数据公司服务器的全部过程。

    去年的315晚会,则曝光了对打着免费自动连接WiFi名义,实际进行“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和“欺骗误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的违规行为,以及依托穿戴设备进行“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行业乱象。

    之前曝光的主要是App软件商的问题,今年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硬件载体手机品牌。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过一份《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共计5458份有效问卷中,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受访者占比高达85.2%。

    个人信息泄露轻则遭受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的侵袭,重则会遇到大数据杀熟、网络诈骗的陷阱,这些雷区只要个人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基本还是能够避开,然而手机数据如果没有彻底删除,用户将直接面对金融账户被盗的风险。

    经常有新闻曝出,用户在卖出旧手机时,忘记将支付宝、银行App等软件卸载,从而让不法分子登录使用,导致财产损失。

    事实上,针对数据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政府先后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初步建立了一套数据安全方面的法律架构。

    手机作为个人数据安全第一载体,此次315曝出iQOO的数据安全漏洞,再次敲响了行业在数据安全防范上的警钟。

    02 iQOO被点名是信息安全漏洞,也是产品体验缺陷 iQOO是vivo在2019年孵化的一个子品牌,近4年时间的发展,iQOO已经从最初的一款产品,发展到拥有数字旗舰系列、Neo系列、Z系列和U系列的完整产品体系,价格也覆盖1000—6000元之间的主流价格带。

    和vivo相比,iQOO有互联网品牌的一些特性,主打潮玩年轻化,侧重更好的性能和游戏体验,有着较高性价比,去年第三季度,iQOO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性的4.6%,全年出货以26.9%的同比增长,为vivo坐稳国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源: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

    按理说,iQOO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品牌了,不至于出现“恢复出厂设置无法彻底删除数据”这样的“低级错误”,更何况是,并非不能删除,只是在操作指引上不够明晰。

    其关键问题在于对用户体验的洞察还不够深入和犀利。

    说得更直白一些,iQOO的产品思维只停留在用户能够看到的,摸到的表面,对用户的真正需求,特别是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和人性化功能的设计,考虑的不够周全。

    很典型的例子,为了让产品的“卖相”更好,iQOO随行业大流,疯狂堆料卷配置。

    在“拥有顶级电竞体验的高性能手机”的定位下,iQOO在处理器、内存与闪存等三个决定手机性能最重要的硬件领域,提出了“性能铁三角”的概念,即每一代旗舰手机都必须搭载同时期规格最强的处理器、内存以及闪存。

    这就造就了,iQOO从第一代手机搭载高通骁龙855处理器,到8系列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以及iQOO 9系列搭载的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都是行业内最早搭载历代最新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在营销侧,iQOO的策略是砸钱来提升品牌声量。

    从2019年开始,iQOO先后打入KPL赛事体系,成为KPL赛事的官方比赛用机;赞助BMW,成为BMW M Motorsport全球顶级合作伙伴;赞助中国国家赛艇队&皮划艇队,为运动员夺金助力……

    很显然,iQOO的“面子”功夫做得很足,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为iQOO树立了“高性能”的核心品牌主张,也带了销量的提升。

    回到这次被315晚会点名事件,iQOO并非没有技术能力解决这个漏洞(甚至不能算是漏洞,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操作流程的优化),只是在于有没有想到在进行恢复出厂设置时,勾选“格式化SD卡和手机存储”选项是否符合正常的操作逻辑,以及对用户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到底有多深。

    归根结底,是缺乏极致的产品思维的表现。

    颇值得玩味的是,iQOO的母公司vivo在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颇有建树,在具体的“反诈”实践中,不光探索出“千镜安全范式”(通过千镜安全架构穿透手机软硬件的各个层面,构建“安全网”),还向全球发布了《vivo 安全与隐私保护透明白皮书》,从战略原则、组织体系、流程制度、数据管理和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vivo在安全与隐私保护建设上的实践和经验。

    vivo首席安全官鲁京辉曾公开发表言论:“在数据合规方面,我们认为技术所赋予我们的并不是一种凌驾于用户之上的霸权,而是一种真正有温度的力量——让用户获得幸福,让行业得到发展,让经济向阳而生。”

    很遗憾,iQOO没有掌握vivo在数据安全保护上的精髓,距离鲁京辉所说的“有温度的力量”也相差甚远。

    03 结语 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总是忙着去做短期的事,看重短期的结果,而忽略长期重要的事,就会很容易出问题,也必然走不长远。”

    顺着沈炜的话捋下去,产品的信息安全不但是当下需要重视的问题,也关乎到未来的竞争,更是企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商业世界有无数过往案例,无论是顺风行舟,还是逆风翻盘,企业一定要站在用户视角,维护用户的权益才有可能成功。

    iQOO此次被点名,从一个更长远的周期来看,或许并非是件坏事。

    315晚会点醒的不光光是iQOO一个品牌,更是整个行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查漏补缺下,带动的是手机产品整体体验的提升。

    作者:辰纹

    来源公众号:洞见新研社(ID:DJXYS-0309),专注商业与科技,在没人思考的地方,再深思五分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洞见新研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Spotify大改版背后,隐藏着算法危机

    设计动态 2023-03-17
    “这是十年来Spotify最具戏剧性的创新时期。” 3月8日,Spotify召开第二次Stream On发布会,宣布将进行迄今为止最大程度的改版,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首页歌曲将以视频化的方式呈现。 随着Tik Tok的爆火,各大社交媒体增加短视频功能已经不稀

    最近,Spotify宣布将进行大改版,而关于这次改版,部分用户可能有所感受,认为其与TikTok存在着相似之处。那么,此次Spotify的改版,是音乐流媒体短视频化的趋势体现之一吗?其改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考量?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这是十年来Spotify最具戏剧性的创新时期。”

    3月8日,Spotify召开第二次Stream On发布会,宣布将进行迄今为止最大程度的改版,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首页歌曲将以视频化的方式呈现。

    随着Tik Tok的爆火,各大社交媒体增加短视频功能已经不稀奇,但Spotify的这次改版却似乎尤为不招人待见,不仅网友吐槽抄袭TikTok,股市也非常平淡。

    那么,在Spotify大改版背后有什么意图,又为何嘘声一片?

    一、Spotify“抄袭”TikTok? 虽然Spotify新版本尚正式上线,但从发布会介绍来看,新版本将平台所有内容都进行了“TikTok化”。 主页的内容推荐分成音乐、播客和有声书三个选项,每种类型的内容都将以视频信息流的形式呈现。

    在名为Clips的新功能支持下,音乐人可以在自己的介绍页面和专辑页面添加30秒短视频,分享歌曲背后的故事、宣传即将发行的专辑、介绍合作者或是展示新周边。这些都会作为推荐内容出现在首页的视频信息流中,吸引用户注意到歌曲或是音乐人。

    同时,Spotify还推出了一个名为“Countdown Pages”的新功能,音乐人可以通过独家视频片段、预存按钮和曲目列表预览来宣传即将发行的专辑,还可以提供专辑发行倒计时。

    除了音乐之外,被Spotify视为救命稻草的播客,也将以短视频信息流的形式呈现,用户滑动时可以听到创作者设置的精华片段,再决定是否深入,或者一键收藏。Spotify还将为播客添加自动播放功能,让用户无缝进入下一个内容。至于有声书,则是以显示字幕的播放页面呈现。

    Spotify这次大改版,或许也意味着拉开音乐流媒体短视频化的序幕。 据TechCrunch报道,SoundCloud也已经在测试短视频功能,如果得到正向反馈,将会激励更多音乐流媒体平台加入这一浪潮。

    不可忽视的是,此次改版除了短视频化之外,Spotify还添加或强化了多个营销功能,提高自己的音频营销能力。比如从测试阶段就饱受争议的“发现模式”(Discovery Mode)宣布对所有音乐人开放,如果音乐人选择自己的歌曲参与“发现模式”,那么将会在Spotify广播频道或随机播放模式中被优先推送,从而获得更高曝光,但代价是,该模式的版税率则会比普通播放要低。

    Spotify还强化了周边票务信息,让人们听歌时就能看到在播歌曲的歌手现在是否有演出或周边出售。Spotify还表示,要开放“粉丝优先”程序给更多音乐人,也就是会向音乐人的铁粉发送邮件或信息,提供早鸟票或限定周边。

    之于全面短视频化背后的动机,Spotify援引Statista的数据说:“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分钟都会在线播放100万小时的视频,到2022年每个人平均每周观看19小时的在线视频。” 随着视频内容的增加,艺术家越来越难以突破内容的海洋,而Clips这样的功能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看,Spotify此次改版并非只是单纯添加一个短视频功能,而是以音乐视频化为重要一环,谋划着抢回用户的注意力和对音乐的影响力。

    二、Spotify的算法危机 随着Tik Tok的全球爆火,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在“短视频化”。

    比如从2020年后,Instagram、YouTube、Snapchat,甚至LinkedIn和Skype等都推出了自己的短视频功能。原因不言自明,Tik Tok的火爆让它成为创作者和普通用户的最大宠儿,为了夺回用户的注意力,从Tik Tok偷师无可厚非。

    对于Spotify而言,如今的音乐人抱怨无法在平台上与粉丝进行更多互动,而用户渴求更有刺激性的内容体验,相对而言,Tik Tok都更好地满足了这两点需求,也顺势成为音乐最大的营销地之一。

    据Tik Tok年度报告,2021年有超过175首Tik Tok热曲登上Billboard Hot 100,达到去年的两倍。不论是音乐人还是唱片公司都在积极适应Tik Tok的生态,改变自己的营销乃至创作方式。

    这种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是Spotify从未有过的,而在投资者看来,Spotify的算法推荐近年来一直在恶化。

    据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在去年对音乐流媒体进行调查后公布的报告显示, 2021年,英国Spotify上只有10%-20%的播放量是Spotify根据用户喜好进行的算法推荐, 50%-60%的播放量都来自用户自己创建的歌单,还有10%-20%是用户通过搜索等主动的方式播放的音乐。

    也就是说,虽然Spotify常年以推荐算法为最大卖点,并且靠着这个故事在众多音乐流媒体平台中独树一帜。 但揭开这块“遮羞布”后,原来Spotify上80%的播放量都没有受到Spotify(算法推荐+编辑推荐)的影响, 让人怀疑Spotify与Apple Music、Amazon Music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多大的差别,Spotify的算法推荐又对音乐播放有什么影响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TikTok首席运营官Vanessa Pappas曾在今年公开表示, Tik Tok上有80%的播放内容都是由算法推荐的。 与此同时,Tik Tok对音乐的影响力也让它有自信推出自己的音乐流媒体平台,甚至就版税支付模式公开与三大唱片叫板。

    这对于Spotify来说,绝对是一个危险信号。 如何以算法重新夺回平台音乐播放的主导权和影响力,或许将是Spotify今后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而复制 TikTok的信息流推荐(“For You” feed)来分发内容,或许能缩小Spotify与Tik Tok在算法影响力上的差距,也能给投资人们一个新的故事。

    Spotify 联合总裁Gustav Söderström在 Stream On 上也谈到了这一点,与 TikTok(他实际上没有提到 TikTok,但很明显是)不同, Spotify 全新的主页信息流推荐不是为了让用户无需动脑地滑动浏览短内容。相反,而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触发他们播放或收藏推荐的较长曲目、专辑或艺术家。

    有趣的是,Söderström 也对同意Spotify 歌单生态系统的文化影响力在下降。他是这样说的:“八年多前,我们引入了编辑和算法歌单,这些创新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 但让我们面对现实吧:今天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是时候重新对音乐聆听进行创新了。”

    换句话说,Spotify的短视频化并不是一次盲从,而是另有苦衷,意在为了提高其平台上由其算法推荐驱动的播放百分比,乃至抢回音乐文化上的影响力、打造热歌的能力。 从其他功能的布局也能看出这一着重点。

    但短视频信息流这一形式,或许还不够。

    音娱智库MIDiA Research认为,Spotify还缺少Tik Tok的制胜基因,即关于用户品味的数据。理想情况下,音乐推荐应该基于用户更广泛的身份标签,而不是单纯的音乐类型或节奏。毕竟,Tik Tok立身于短视频,有更丰富的数据,并能基于此做出更适合的推荐。

    MIDiA Research总结,“所以Spotify改进的根本应该在于让音乐人能够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包括审美、个性、价值观等,下一步甚至可以考虑允许粉丝发布内容。但那会更像短视频平台,Spotify现在或许还没做好准备。即便如此,最小的社交功能(如评论和个性化的简介)也可能在理解用户品味方面产生巨大不同。”

    等等,怎么听上去颇像国内的音乐平台呢?

    这些年来,为了扩大利润空间,Spotify做出过诸多尝试,除了早期跟风做Clubhouse而打造了Greenroom之外,Spotify还有向QQ音乐、网易云学习的趋势,如推出K歌功能、发力有声书等。

    曾经Spotify靠着算法推荐歌单成为全球同行们竞相模仿的先师,如今却也被迫成为追赶短视频潮流的一员,但是这一回,老用户们会不会买单有待观察,Spotify又能否再次找到适合自己的破局之路?

    作者:万翛;编辑:范志辉

    原文标题:Spotify抄袭TikTok?背后另有隐情

    来源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解读音乐产业,见证黄金时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音乐先声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