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T-4来了,Web3创业者又该坐不住了

    设计动态 2023-03-16
    ChatGPT-3的热度还没下去,进阶版GPT-4又来了。 3月15日凌晨,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目前ChatGPT已经升级为这一全新版本。 “GPT-4是世界第一款高体验、强能力的先进AI系统,我们希望很快把它推向所有人。”Open

    ChatGPT-3的热度还没下去,进阶版GPT-4又来了。而ChatGPT不仅点燃了AI创业者的火,也让2022的“网红”Web3,再一次找到了出圈翻红的新思路。ChatGPT+Web3的组合,会是什么样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ChatGPT-3的热度还没下去,进阶版GPT-4又来了。

    3月15日凌晨,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目前ChatGPT已经升级为这一全新版本。

    “GPT-4是世界第一款高体验、强能力的先进AI系统,我们希望很快把它推向所有人。”OpenAI工程师介绍道。

    ChatGPT不仅点燃了AI创业者的火,其凶猛之势也蔓延到Web3场域之中,它让2022年的“网红”Web3,再一次找到了出圈翻红新思路。

    近日,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不仅宣布将为AI系统ChatGPT提供去中心化支付框架,还与Oraichain达成合作,后者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区块链预言机及生态系统。

    另外,Opera浏览器也宣布与OpenAI合作,并强调此次合作目的之一是构建Web3和未来互联网。

    一时间,宣称加入AI概念的Web3项目不断出现。除了直接嵌套币种外,在基础设施开发上也加入了AI概念,例如国产公链Near就在近日提出推动建设支持生成式AI的基础设施。

    从投资侧来看,不少Web3+AI平台频繁获得资本青睐,在近期完成大额融资。例如AI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工业供应链解决方案、NFT生成认证技术和加密资产交易策略平台等。

    在“ChatGPT光环”之下,Web3创业者正在疯狂吸引眼球。可是,冷饭热炒又会不会是新一轮割韭菜的方式?

    01 ChatGPT+Web3,一种很新的组合方式 ChatGPT和Web3能成为新组合,是让人感到意料之外的事。为什么会这么说?还得从二者的本质说起。

    Web3的核心逻辑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形成去中心化和点对点交易的网络生态,这个系统比Web1、Web2更加开放且透明。

    而ChatGPT是一款使用OpenAI开发的GPT-4语言模型的AI聊天式机器人。它之所以可以快速回应提问者的问题,是因为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并最终集成反馈到聊天界面中。

    “元宇宙、Web3是一个分布式的东西。在这里,大家希望互联网信息或者经济系统,都用一个分布式、加密式的方式去重构。但当前这一波AI浪潮恰恰相反,它会变成一个非常集中的东西,未来AI的底层能力将由有基础预训练大模型能力的几个大厂提供,其他人就在这些底层大模型上去开发应用。”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在接受媒体采访如此提到。

    那么,如果把强中心化的ChatGPT和去中心化的Web3强行组合在一起,对于后者来说,到底是一种重塑,还是一种毁灭?

    有一种观点认为,Web3和ChatGPT是两种正在迅速改变加密货币世界的技术,ChatGPT将有可能运用到以下Web3场景中:

    1. 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s)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应用程序,dApp的所有数据都不是存储在由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控制的中央服务器上,而是建立在由区块链技术提供支持的去中心化网络上。

    dApp的优势是更具隐私性和安全性,但目前存在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就是用户界面不够直观或者友好。

    而ChatGPT的强项就在这里,即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输入,并生成智能的回应。借助ChatGPT,那些没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用户也可以更自然、更直观地在去中心化网络中进行交互。

    2.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往往可承载从金融交易到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任务。

    然而,创建智能合约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在这个环节,ChatGPT就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生成代码来解放生产力。

    3.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ChatGPT可以作为量化工具与预测机器,实现加密领域分析与套利。

    虽然区块链记录着所有原始的交易数据,且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但数据量是庞大的,交易人还需要通过索引、处理、储存等流程来获取、分析数据。

    而ChatGPT可以从快速抓取用户所需的数据,并进行前期数据清洗,从而可以把高质量的数据整理成结构化数据,辅助交易者进行决策。

    Draper Dragon合伙人王岳华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所有的Web3应用场景里,数据都会经过算法处理,越强的人工智能越能带来更好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AI技术的加持,能让Web3更加用户友好,而这或许正是Web3出圈的新思路。

    03 ChatGPT与Web3,注定形同陌路? ChatGPT+Web3听起来的确很性感:能帮助Web3创业者节省开发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甚至直接参与到交易环节……

    但不论是相关创业者还是用户,目前都还需要用乐观谨慎地态度,继续观望实际落地效果,以免成为被割的韭菜。

    Web3存在的前提,就是由去中心化带来的信任机制,如果引入ChatGPT则很有可能因技术问题,打破这一根基。

    如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Web3用户很可能会因为“过度信任”或“过度依赖”ChatGPT,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

    虽然这两天媒体都在鼓吹GPT-4有多么强大,但它仍然不完全可靠——和之前的模型一样,OpenAI还是没能解决掉回答偏差的问题。

    因此,就连OpenAI也强调,推荐用户在使用时附加人工审查,或者附加上下文,甚至在高风险情境中尽量避免使用。

    “GPT-4仍有许多已知的局限性,我们正在努力解决,例如社会偏见、幻觉和对抗性提示。”OpenAI表示。

    数据偏见在AI技术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可能在就业、信贷、住房等领域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这些问题对于ChatGPT本身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放在Web3场景中来看,这种数据偏见与其提倡的公平公正背道而驰。

    而OpenAI口中的“幻觉”,可以理解为ChatGPT可能会毫无征兆地给出完全错误的信息。比如当被问及发布最新癌症研究成果的网站时,它可能会给出几个不存在的网址。

    更难解决的是ChatGPT的运行与Web3生态之间的矛盾。

    ChatGPT运行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其采用的数据量多达上万亿。根据OpenAI官网的《隐私政策》显示,用户在使用ChatGPT时,会被采集有关用户访问、使用或互动的信息。

    相关负责人也表示,ChatGPT会使用每个用户的小部分数据样本,来提高模型的性能。用户若不希望自己的数据用于提高性能,则需要通过邮件向OpenAI发送申请。

    也就是说,用户享受ChatGPT带来的便捷同时,也需要为此“付费”,交换物便是自己的隐私,但这与Web3的核心理念南辕北辙。

    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支持,但也一定有人反对。想要接入ChatGPT的Web3企业,需要在“更好地服务一小批人”与“不出错地服务好更多人”之间做出抉择,而这第一口螃蟹肉,未必是好吃的。

    在Web3合约或基础设施层还不足够完善的时候,引入AI技术对于Web3到底是重塑还是毁灭,目前谁也无法下出确切定义。

    另一个矛盾点,则来自于AI厂商的“封闭心态”与Web3的“开放精神”。

    要知道,今天许多技术诀窍、关键数据集和训练大型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都是封闭的,并由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把控。

    开源AI符合Web3的开放、去中心化和民主化精神,但科技巨头不可能很快变得开放。

    例如,从OpenAI展示的效果来看,GPT-4变得更加智能,也越来越成为一款“傻瓜式”操作工具,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人,只需要给ChatGPT一幅图或一段话,就能开发出一个程序。

    但与此同时,OpenAI也没那么开放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衔远科技创始人周伯文说:“我们目前只知道它是一个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但它如何理解图片,如何用RLHF微调,以及参数量规模、训练数据和成本等技术细节,OpenAI全部选择隐藏。”

    推进Web3走进AI厂商的阻力,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AI厂商本身。

    ChatGPT的出现或将给整个商业界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但在时代都为之疯狂的时候,创业者反而要更加克制与谨慎,以免掉入“万物皆可ChatGPT”的陷阱。

    参考资料: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3 and ChatGPT》,lcx

    《Exploring the Role of ChatGPT in the Web3 Era》,analyticsinsight

    《更强的GPT-4,更封闭的OpenAI丨TECH TUESDAY特别版》,晚点LatePost

    作者:苌乐;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洞察技术变化背后的产业变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科技新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新茶饮是一门好生意吗?

    设计动态 2023-03-16
    新茶饮不是什么好生意。 关于现制饮料行业,我之前写过不少期内容,既聊过蜜雪冰城,也聊过咖啡和奶茶的竞争,还聊了和茶饮行业关系最密切的网红水果。 但我一直没有写一期内容,完整聊聊过去七八年,新茶饮品牌们是如何从高光走向平凡的历程。 去年年底,奈雪的茶宣布以5.2

    相较于旧式茶饮,新茶饮在品牌建设与品牌运营上花费的功夫更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新茶饮也在尝试创造更多隐形资产,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不过,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茶饮,是一门好生意吗?本文作者便阐述了它关于新茶饮的理解和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新 茶饮不是什么好生意。

    关于现制饮料行业,我之前写过不少期内容,既聊过蜜雪冰城,也聊过咖啡和奶茶的竞争,还聊了和茶饮行业关系最密切的网红水果。

    但我一直没有写一期内容,完整聊聊过去七八年,新茶饮品牌们是如何从高光走向平凡的历程。

    去年年底,奈雪的茶宣布以5.25亿元收购乐乐茶43.64%股本权益,成为乐乐茶第一大股东。而在我们知道,在这种所谓的「风口行业」, 合并和收购,往往意味着行业回归理性,更意味着一个时代告一段落。

    所以这也许是个不错的时机,和大家讲讲我对新茶饮的理解。

    01 先放结论,新茶饮虽然「新」,但它对人们喝茶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也正是因为没有本质层面的改变,新茶饮始终难以跑出一个有明显优势王者,也因此陷入内卷式的竞争。

    要讲清楚什么是新茶饮,就要先讲清楚什么是「旧」茶饮。

    所谓旧茶饮的奶茶店,实际上主要就是我国台湾的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的诞生,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珍珠奶茶来自台中市的春水堂。在一次内部新饮品竞赛中,一位店长把粉圆,也就是一种由木薯粉做成的小吃放进了泡沫红茶里。老板刘汉介非常喜欢这个想法,于是取 「大珠小珠落玉盘」 之义,将粉圆重新命名为「珍珠」。于是出现了珍珠奶茶。

    另一个说法,则是台南市翰林茶馆涂宗和先生发明了珍珠。老先生在鸭母寮市场见到售卖的白色粉圆,于是尝试着加入到奶茶中,一开始叫「翡翠珍珠绿」。 后来茶底从绿茶改成红茶,粉圆则是改成了黑色,就形成了如今的珍珠奶茶。

    无论是哪个说法,珍珠奶茶都在80年代的台湾掀起了一阵旋风。

    珍珠奶茶开启了奶茶加「小料」的喝法,从商业上看,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它让奶茶从一个单品,变成了一个变化多端的品类。

    90年代,台式奶茶开始被引进大陆市场。

    奶茶在大陆市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到1995年。

    这个阶段的奶茶主要用茶粉冲兑,价格通常在三五元一杯,针对学生和年轻消费群体。90年代的商家普遍缺少品牌意识,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如今还值得一提的大牌。

    我们称其为茶粉调制时代。

    第二个阶段比较长,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015年。这个时期奶茶的制作原料开始升级为茶渣+奶精。价格也有所提升,价格10元以上的奶茶开始出现。

    年纪大一点的上海人可能还有印象,早年在上海有一种「红茶坊」就会出售台式的泡沫红茶和珍珠奶茶。

    价格不便宜,人均工资不过千的时候,红茶坊的奶茶就要卖十几块,点一杯,但可以续杯。很多人就会点杯饮料,在店里打一天麻将。

    此外,奶茶开始不止于珍珠奶茶和冰红茶,更多种类的小料,不同的茶底,以及不同的口味,让奶茶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消费升级的属性。

    如今很多常见的品牌,都源自那个时期,比如蜜雪冰城,比如CoCo都可。 以上的类型,都可以称为旧茶饮。

    02 那么新茶饮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5年开始,茶饮市场出现了一波新品牌,15年,奈雪和茶颜悦色成立;16年,聂云宸将自己的品牌「皇茶」改名喜茶,同年第一家乐乐茶落户上海;17年,鹿角巷从台湾进入大陆。

    这波新品牌的共同特征是用料更好,一般会真奶、真茶和新鲜水果,将各种配料进行多样化的搭配和融合。 由于配料多样,新茶饮往往会以很高频率更新菜单,推出新品。

    另外,新茶饮里的头部品牌们,像喜茶奈雪,不约而同选择了以星巴克为对标对象。所以会更强调第三空间,也就是让顾客能在这里坐得住,因此面积也会在100到200平。当然,价格也对标星巴克。

    最重要的是,新茶饮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是远超过去的。

    传统的茶饮品牌往往采用加盟模式,很难做到各方面的标准化,这对品牌运营是相当不利的。

    而新茶饮许多都采取直营手段,可以打造统一的用户体验。加上社交媒体运营,以及高频推出话题性的新品,通过品牌建设,让用户为高昂的价格买单。

    这背后,是过去十年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性价比不再是消费者的第一考量,消费体验,品牌价值和社交属性逐渐被看重。

    这个时候,用料品质、服务水平和产品价格都远超过去的新茶饮进入市场,受到追捧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在新茶饮的带动下,旧茶饮也展开转型,开始用更好的茶叶和鲜奶,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

    过去多年,大家都在说新茶饮「内卷」,新品花样百出,但是可以看到,每个品牌都没有离开「茶+奶+小料」的范畴,顶多丰富了一点,变成了现泡茶+糖+奶盖+鲜切水果+小料的排列组合。

    新茶饮说穿了还是旧茶饮的底子,对人们喝奶茶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03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刻薄的说法: 现在的新茶饮玩家们与其说是奶茶品牌,不如说是卖果切的。

    话是难听了一点,但道理是一点不错的。

    卖果切这件事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性成本太大。 水果价格很透明,成本是刚性的。剥皮切果的人工也是固定的,房租也是很难压缩的。刚性成本太大,意味着做多少盈利,就有多少成本。如果利润结构不好,生意就很难做。

    二是没有门槛。 你用什么水果,竞争对手也可以用一样的水果。你推出季节新品,对手也可以。所以这样的生意利润注定不会太高。

    两者一结合,注定了这行是赚辛苦钱。

    而茶饮行业也是类似的。

    从浙商证券和艾瑞咨询的报告数据中可以发现,奶茶行业整体来看, 原料食材、员工薪酬和租金是成本里最大的三块, 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刚性成本。

    而对新茶饮来说,情况会比奶茶行业整体更难,因为注重品牌建设,所以营销成本占比会更大。另外,对那些讲究「第三空间」建设的品牌,店铺租金占比也会比蜜雪冰城茶百道这种档口店占比更大。

    因此,新茶饮品牌要盈利,就需要更宽松的竞争环境。有利润空间才有赚钱的机会。

    但事实是,新茶饮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极度激烈。

    哪怕是头部的喜茶和奈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从体量到定位到品牌价值都差不多,谁也不敢说稳赢。那怎么办,继续卷呗,看谁被卷死。

    新茶饮有多不赚钱,可以看看上市公司奈雪的情况。

    从奈雪上市的招股书可以看到,2018年到2020年,奈雪净亏损分别为0.66亿元、0.39亿元、2.02亿元,三年累积亏损3亿元。2021年亏损减少了一些,是1.45亿元。到了2022上半年,亏损再次扩大,达到2.49亿元,半年亏了过去一年都亏不掉的钱。

    去年亏得多,肯定是受了疫情影响,但无法忽视的是, 新茶饮的价格基本已经摸到了市场能接受的天花板,但是依然做不到盈利。

    喜茶的话,我估计会好一点。作为行业老大,它品牌价值略高于奈雪,而且小店开得稍微多一些,肯定不如奈雪亏得那么凶。但能强多少,我觉得也未必。

    04 我之前反复提三种生意是值得投资的,好生意,快生意和大生意。

    显然,新茶饮不是什么好生意。

    但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新茶饮的发展方向,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生意。也就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创造更多的隐形资产。

    这也是为什么新茶饮一开始都要对标星巴克,因为星巴克就是隐形资产变现的大师。靠着品牌势能,星巴克往往能拿到其他品牌低得多的租金价格和很长的免租期。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新茶饮品牌的很多现象。

    首先,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喜茶奈雪创立三年后还有人排队,为什么茶颜悦色有人要打飞的专门去喝,为什么到2022年还有新开业的茶饮品牌要等三五个小时才能买到。

    仔细想想,喜茶能成为新茶饮里的头牌,真的是因为它号称坚持用100℃高温水,60秒高压萃取,每个茶袋只用一次吗?当然不是。 是因为鲜果茶饮制作繁琐出杯慢,容易造成排队。而排队就是稀缺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茶颜悦色能火? 真的是因为它的中国风元素吗?

    当然不是,因为它把自己和长沙城市文化高度绑定,只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店,足够稀缺。

    当一种商品稀缺,能买到它就成为了值得炫耀的事情。稀缺,就是社交货币的印钞机。

    其次,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新茶饮要这么贵。

    除了刚性成本问题,另一个原因在于,昂贵,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价值。

    事实上,极致的便宜和极致的贵,都可以成为品牌的标签。极致便宜这个生态位被蜜雪冰城占了,可不就只能往贵的这个生态位走了。

    这里再cue一下星巴克,事实上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贵,贵了,可不就能炫耀了嘛。

    另外,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新茶饮行业这么卷,每周每月都要出新品。

    答案还是为了品牌。

    在大多数行业,推出新款产品都是重要的营销节点,可以带一波销量,刷一波存在感。

    新茶饮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产品都属于「微创新」,都是供应链方案整合,没啥门槛。你家出了新品,我家改个名字,下个礼拜就能跟进同款,根本不给先手玩家足够多的创新收益。

    没有产品壁垒,就没有足够长时间的创新保护期,开发新品的投入产出比就会很低。 为了保持品牌时尚前卫不掉队的形象,就必须提高新品开发的频率。于是就有了新茶饮的高饱和竞争。

    但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漫长的竞争并没有打出个结果,叠加疫情影响,头部玩家们也都开始出现疲态。

    05 2021年,茶颜悦色开始关店和大规模裁员,喜茶也被爆出裁员和降薪消息,乐乐茶则是彻底退出华南市场,退守华东大本营。至于奈雪,虽然成功上市,但也是当天破发,非常难看。

    到了去年,乐乐茶又深陷被收购的流言之中,还被喜茶老板聂云宸发朋友圈踩了一脚,说是在了解内部情况后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最后奈雪入主的时候,估值已经从40亿跌到了12亿。

    现实的重锤之下,新茶饮品牌们开始转换思路。

    既然这不是个好生意,那就想办法成为大生意,成为快生意。

    既然赚钱能力不行,那么我能不能尝试把规模先做大呢?

    这就是为什么奈雪要收购乐乐茶,这么一个定位、产品结构、品牌量级和奈雪完全一样,堪称迷你版奈雪的品牌。 很简单,冲规模嘛。

    喜茶也是一样的。就在去年11月,一直以直营模式为傲的喜茶突然开放加盟,虽然门槛很高,但也看得出,这家公司对现金流的渴望。 它需要加盟商的资金来帮助品牌快速做大。

    另外,在去年年初,各大新茶饮公司都来了一波大降价,不仅把价格普遍降到了30元以下,还开始尝试10-15元,甚至更低的价位。降价的目的,自然是推动销售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

    无论是合纵连横,还是降价下沉,目的都是一样的: 优化利润结构,改变资本市场对新茶饮不看好的态度。

    80年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经典的「五力模型」。

    这套模型指出,一家企业要应对五种竞争力量,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购买者,潜在的新玩家,其他行业的替代品,以及同行业的竞争者。

    而新茶饮企业最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这五种竞争力量,都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因此虽然可以做大,但并不强势,也难以盈利。

    几年前,大家信誓旦旦地说,所有消费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于是,在新消费的浪潮下,所有消费品都被粗暴地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新茶饮也是如此。

    但现在看来,再新的茶饮,最终要考虑的,还是挣钱这件旧事。

    参考资料:

    《喜茶降价,逼不得已?》开菠萝财经 《收购乐乐茶,能解决奈雪所有烦恼么?》虎嗅 《奈雪收购了乐乐茶43.64%股权,但感觉没什么大用》知危 《估值支撑不住,喜茶乱了阵脚》锦缎 《新式茶饮消停了吗》丫丫港股圈 《新茶饮的“中场战事”》窄播 《奈雪的茶,撇一撇泡沫再喝》锦缎 《奶茶“凶猛”背后的真相》华商韬略 《奈雪的茶2021年亏损1.45亿元,新茶饮内卷加剧》财经十一人 原文标题:喜茶降价,是谁逼的?

    作者:IC实验室;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从品牌看商业。

    本文由 @IC实验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酒店代订成为新生意,会员“金矿”抢夺战愈演愈烈

    设计动态 2023-03-16
    近日,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出现了多条代订酒店的信息,称可以代订万豪、洲际、凯悦、希尔顿或者全球奢华类酒店,通常价格低于OTA平台10%-30%不等,这些用户自称代订只是为维持会员等级。这一新型预订方式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也有部分消费者被骗。 一、酒店代

    最近在闲鱼、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有关“酒店代订”的相关信息,而在这些消息背后,牵扯出的是酒店行业会员体系的相关问题,因为发布相关信息的用户,大多称其目的是维持自己的会员等级。那么,这类信息是否真的靠谱?酒店的会员生意又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大量会员“休眠”的现象出现呢?

    近日,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出现了多条代订酒店的信息,称可以代订万豪、洲际、凯悦、希尔顿或者全球奢华类酒店,通常价格低于OTA平台10%-30%不等,这些用户自称代订只是为维持会员等级。这一新型预订方式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也有部分消费者被骗。

    一、酒店代订成为新生意 近日,在小红书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群自称“为了保级”的用户在平台上发布酒店代订的信息,也有一群大牌酒店“骨灰级爱好者”发布空刷房晚获得积分的教程。甚至出现了自掏腰包,请有缘人入住的现象。

    而在闲鱼上也上演了同样的场景,如预订北京万豪集团房间,可以享受白金会员价,拥有免费双人自助早餐、房间免费升级、延迟退房、免费游泳健身,此外在行政酒廊还可以享受免费下午茶、晚餐happyhour和各类酒品。

    整体来看,这些保级的会员帮忙预订的多为万豪、洲际、凯悦、希尔顿等全球奢华类酒店,与官网和携程、飞猪等OTA相比,预订价格更为优惠。如在官网查询的上海雅居乐万豪侯爵酒店为919元/晚,在闲鱼上只需650元就可入住,还可享受会员专属权益。对于会籍的旺盛需求,甚至出现了积分售卖、代刷房晚现象,在咸鱼上430元可以买到1万积分,甚至可以长期合作。

    闲鱼与万豪官网上的上海雅居乐万豪侯爵酒店价格信息图

    这种“会员代刷+权益交易”的模式,其本质是根据酒店会员制度,客户入住酒店可以享受会员权益,同时可以获取房晚和积分。闲鱼上在售的刷房晚服务,其目的不是白蹭酒店住,而是替卖家获得、保留万豪积分,而买家实则用较低的成本,赚取了较大的权益。

    不难发现,酒店会员为了维持会员等级,已经不少人做起了积分的生意。这种酒店代订方式,已经成为继酒店官网和OTA平台的又一新分销方式。同时,也给一些中间商机构作弊和获利的空间,已有部分消费者遭遇入住失败、商家跑路等,酒店会员“新生意”还需理性看待。

    二、酒店会员体系,从分散走向统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酒店会员制在二战后开始壮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繁荣和复苏、工业化发展、汽车发展和高速公路网建成使得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大众性的活动,国际性的饭店集团也得到极大发展,酒店会员制度也随之衍生。

    我国的会员制营销从高级俱乐部开始,并向其他领域延伸。在我国,最早的会员制营销主要出现在消费较高的高级俱乐部和娱乐场所,后来慢慢扩展到酒店行业。如今,酒店企业的会员制已经发展成熟,并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最早的会员卡只有储值功能。最开始阶段酒店仍然维持散客消费,随着酒店业务的增长,为了帮助其长期绑定有效客户,最初酒店商家开始发行储值卡,会员事先存钱在卡里或者购买等值的会员卡成为酒店的会员,后续消费直接刷卡。这样酒店可以迅速回笼资金,加速现金周转,同时提高了顾客的粘性,有效防止客户流失。

    如四季酒店依然主要保持会员卡的储蓄功能,分为三个档次:钻石卡(人民币50 万元)、翡翠卡(人民币20 万元)、蓝宝石卡(人民币10 万元),同时也可享受一定的会员价服务。

    国内酒店会员体系虽然由国外引进而来,但在增强用户黏性方面,两者又各有特点。其中,国际酒店更注重用高端定制化服务来提高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积分获取和使用方式更加多元,使用范围更广。国际头部酒店集团除基本酒店住宿和里程奖励外,还包括信用卡转点、购买积分、租车积分、航空积分等,国内头部酒店集团则基本以酒店住宿、APP签到为主。

    积分兑换客房和积分+现金兑换酒店的形式,在国际头部酒店集团旗下酒店也更为常见。

    如万豪国际集团的大使专门为高端会员提供服务,会在顾客入住酒店前询问入住喜好,餐饮忌口,以及出行计划并会向顾客介绍周边玩乐目的地。洲际皇家大使会员则可以享用客房迎宾礼,例如水果、甜点或小食,还会提供洗衣或熨烫服务。这些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国际酒店品牌,用贴心的服务和专属礼遇,使得出行更方便舒适,牢牢占据着旅客们的心尖。

    国内本土酒店会员体系从国际酒店借鉴而来,但在高端定制化服务等软性酒店品质方面较国际酒店仍有一定差距,不过,他们也会通过在本土实践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构建多元体验场景来抢夺“会员”。

    锦江国际集团搭建锦江会员生态体系,实现锦江全产业链的协同和串联,让会员能够畅享锦江各板块所提供的多元化、多场景的权益体验。德胧集团百达星系依托时间尺度将酒店、剧本杀体验馆、机场休息厅等融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多重体验,且更多的线下场景还在不断扩充中。

    海外酒店集团由于其定位和消费力,会员制度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客人们更加追求其背后的权益和精品服务;而国内的酒店会员制度更适用于有出差需求的顾客,通过累积住宿来匹配相应的折扣,降低出行成本。但总体来看,近年来,酒店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酒店会员体系也从分散走向统一。

    三、为什么仍有大量会员“休眠” 酒店会员体系的出现和演变是酒店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今的酒店会员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变化。酒店业愈发认识到酒店会员体系的重要性,推出的专属酒店服务、酒店会员荣誉、附加增值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会员队伍。但随着社会消费升级,以及酒店业市场的变化,酒店会员体系需要革新升级。

    1. 新时代高品质的消费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加,新消费时代下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变消费观念追求品质生活,消费理念从“越便宜越好”转变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消费”,并且购物时越来越忽略奢侈品品牌的价值,偏向于高性价比、高质量商品,也更加关注体验感。

    纵观市场上各大酒店体系,可以发现会员对应权益包含会员权益、专享权益两部分,会员权益是针对客房的基础服务,有预定折扣、预定保留、延迟退房、免查房等;专享权益为生日礼包、亲情卡、会籍体验等,大部分酒店的会员权益丰富度较为单薄。

    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经济型酒店和单体酒店也玩起了会员制,但提供的权益多为“充800返1000”或者“打9折”这种价格折扣,住宿可供选择较少,会员卡利用率较低,会员复购率也较低。这些单一的消费权益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酒店会员体制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完成自我革新。

    2. 更多竞争对手的出现 过去酒店市场从大规模开发、标准化复制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模式,会员体系作为载体整合资源、成为提升酒店软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酒店加入到会员“争夺大战”中,国内酒店会员规模进一步扩大。

    以本土酒店集团为例,据锦江酒店(中国区)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有效会员总数达到1.82亿人。华住会也是中国酒店集团里人数最多的会员体系,品牌以“平均每10个中国人就有一位是华住会员俱乐部成员”作为宣传口号。据华住集团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华住集团的酒店预订服务平台华住会的会员数量突破了1.93 亿。

    2021年9月,首旅如家推出成立以来首个会员俱乐部——如LIFE俱乐部,围绕尊享酒店权益、精彩跨界权益、多元化本地生活、精准圈层运营四大板块,为酒店会员提供多种服务。截至22年6月30日,首旅如家拥有会员人数已达1.35 亿。

    仅以锦江、华住、首旅三大本土酒店集团吸纳的会员体量来看,已经接近6亿。如此庞大的会员体量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酒店的会员处于“休眠”状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一方面来看,酒店会员体系也急需创新升级,提高会员活力。

    3. 会员体系尚存局限性 回溯过往,酒店会员计划诞生初衷本是为了给忠诚度高、回购力强的消费者提供专属的增值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其中,不断完成会籍升级。但是现在预订的渠道越来越多,想要获得的权益也不是非要成为会员才能得到,入会、晋级也就不那么“香”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新生意”,酒店会员为了保级代订酒店,消费者可花更少的钱享受会员权益,同时价格方面更有优惠。此外,传统会员计划根据用户消费的金额设定会员等级,随着用户消费力降低,或者不再持续消费,用户积分被清零,或者被降级。这些局限使得酒店会员体系逐渐丧失吸引力,需要自我革新,再次吸引消费者目光。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买单、一直买单,万豪,洲际,锦江、德胧等酒店集团,不断推陈出新,以期在文旅行业形势向好时实现抢跑。

    考虑到会员积分使用多样化需求,IHG优悦会推出了全新“进阶奖赏”;雅高集团旗下国际领先的会员生活方式忠诚计划雅高心悦界于中国市场推出会员礼遇全面升级项目;德胧打造了具象化的“百达星系”会员计划,将消费者在旗下酒店度过的每时每刻,都换算成具体可享受的权益。

    百达星系的“星球升级”探索玩法

    洲际优悦会会员进阶奖赏计划

    四、酒店会员生意还要怎么做 业内普遍意识到,传统的酒店会员计划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会员需求。酒店会员计划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降低,对酒店营销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小,精准发力解决痛点势在必行,而酒店业也都在思考在新消费时代,如何做好会员生意。

    1. 打通OTA边界,获取可转化流量 在中国酒店市场,OTA的出现一度引发酒店集团和在线旅游平台的流量之争。酒店一方面希望利用OTA获取用户流量,但同时并不愿放手定价权和用户黏度。在酒店企业围绕会员体系搭建直销渠道的同时,另一边跨平台的会员的互通也成为了趋势。现在越来越品牌开启了飞猪旗舰店和携程旗舰店,酒店集团和OTA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会员体系互通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更加方便。

    如希尔顿集团与携程、飞猪、支付宝平台的深度合作,盘活了流量和产品销量的双增长,以精细化的用户运营,将各自的用户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自OTA平台的合作开始,“矛盾”随之化解,进阶希尔顿荣誉客会尊贵会籍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还针对于新会员不定期推出会籍挑战赛,快速升级会籍,享受更多专属礼遇,同时鼓励大家养成会员消费的习惯。

    只有不断的合力推动,整合渠道资源和数字化平台,才能更好地进化整个会员体系的发展,从本质上让更多消费者获益。因此,会员体系将成为打破酒店与OTA矛盾的“良药”,两者将更专注于双方的价值共建。

    2. 拓宽边界,差异化竞争 在国际酒店集团奢华品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同时,大批备具情怀与个性的国牌奢华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的会员体系正在朝着需求个性化、数字化、便捷化方向发展,酒店集团为了争取会员体量,开始对会员体系的价值创新进行多维探索。

    酒店一方面不断在丰富会员权益、定制会员专属时刻、加快数字化等方面进行升级,为会员打造美好旅行体验。如希尔顿荣誉客会除了为会员定制了一系列酒店内的专属礼遇以外,也将会员服务延展至体育、音乐、美食、文化等生活娱乐之中,为会员提供用钱买不到的专属时刻。

    另一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会员服务在原有酒店场景的权益外,延伸出包括出行、阅读、运动、饮食、艺术等多个生活场景的权益。亚朵的全新会员体系ATOUR ACARD整合了场景零售平台亚朵百货,首次跳出酒店场景,延伸出包括出行、阅读、运动、饮食、艺术等多个生活场景权益,覆盖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单一的权益提供以及跨界合作在一些消费者看来,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他们更看重一些能够实现不同场景互联的权益,从而增加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连接因此会员体系需站在消费者角度出发,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及体验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需求。

    3. 丰富会员活动形式,助力私域运营 对于私域流量,大部分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耳熟能详,微信群、视频、抖音、小红书等都是各大酒店公司的主要宣传阵地。目前,抖音平台中的生活服务合作门店经有了近百万家的规模,而小红书平台上,“旅游出行”也是继“美妆”之后发展最快的行业。

    酒店业如此关注私域流量,背后的原因很容易理解,说到底就是对“获客”和“流客”的焦虑。据华住高管在一场分享上披露的数据,2021年支付宝已经成为华住集团订单量增速最快的渠道,线上新增会员中有近一半来自支付宝,其中会员频道为华住小程序带来的客流占比达到 56%。

    万豪国际从近年来在季度营销中发起了针对万豪旅享家会员的游戏化项目,每个参与活动的会员都变身为“玩家”,解锁一系列任务来获取奖励,且每个会员被分配的解锁任务不尽相同。这一游戏化项目丰富了会员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会员对于积分的热情,激励参与。

    在私域运营中,可以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制定更准确更详细用户画像,便于酒店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水平。而且通过会员体系可以与用户保持一定频率的互动,更有利于维持用户忠诚度。

    综上,随着业态的融合不断深入,传统的酒店会员体系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完成自我革新。酒店会员体系的变革和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关系紧密,如今的酒店已经迈入了多业态融合的浪潮之中,酒店会员体系的价值趋向也将更加多元化,期待我们能从酒店会员体系中获得更多的惊喜体验。

    作者: 许凡凡

    来源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文旅酒店业影响力玩家的每日目的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空间秘探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正在取代 Google 搜索的,不是ChatGPT

    设计动态 2023-03-16
    微软与 OpenAI 联手后,让 Google 疲于应对。 连夜推出的 Bard,在上线后,频繁出错,使得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股价大跌。 同时,Google 搜索的地位似乎也正在被冲击。也就在上周,结合了 OpenAI 的新 Bing 的

    在ChatGPT出现之后,搜索引擎的地位似乎就在遭受不断冲击,其中,谷歌搜索的霸主地位也受到了一定威胁,不少人也发现谷歌搜索的权威性、准确性似乎有所下降。那么谷歌搜索未来的地位是否真的会被取代?其背后存在着哪些相关因素呢?

    微软与 OpenAI 联手后,让 Google 疲于应对。

    连夜推出的 Bard,在上线后,频繁出错,使得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股价大跌。

    同时,Google 搜索的地位似乎也正在被冲击。也就在上周,结合了 OpenAI 的新 Bing 的访问人数突破一亿,已经取得了一个小成果。

    似乎蚕食掉 Google 搜索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另外,Google 搜索正在逐步消亡的说法又被提及。在 ChatGPT 生成式 AI 出现之前,这个说法已经说过几次。

    它们所指的并不是 Google 搜索没那么智能人性化,而指的是 Google 搜索的权威性、易用性和准确性正在快速下降。

    一、再也不是那个快准狠的 Google 了 最开始 Google 搜索往往会提供与搜索词强相关,并且鲜有所谓的广告选项。

    但随着搜索市场份额的提升,逐步掌控绝大多数用户之后,Google 针对搜索质量做了几次「模糊」处理。

    不再强制匹配搜索词,同时对于传统搜索引擎当中常用的引号、加号等一些精准搜索方式,也开始忽略他们的限定。

    一眼望去全是广告

    往往会给更多的搜索选项。最关键的是,在搜索结果的前几条当中,广告(ad)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会充斥着整个屏幕。

    另外,在其他一些关键词的搜索当中,像是产品特性、规格这类搜索中,最先出现的也有许多关联亚马逊购买的链接。

    DKB Blog、Reddit、hacker 相关的讨论当中,都认为 Google 搜索正变得很「糊涂」。

    即便 Google 官方表示自己正利用所谓的「千人千面」的算法来精准地估算出你真正的意图。

    实际上,Google 如此的调整,更像是合理地穿插一些广告或者推广,以及忽略后续的一些限定。

    简单来说,Google 搜索正变得搜不出你想要的内容。广告牛皮癣以及无用信息越来越多。

    但从 Google 公司的商业角度来看,搜索结果变得模棱两可,则是一个很合理的变化。

    早在 1998 年,Google 刚开始做搜索的时候,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就表示,「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广告业务的增长会让搜索引擎逐步偏向广告商,而不是用户的需求」。

    Google 搜索正被不断地「精细化」,以适应 80% 的常见查询,对于技术性和明确指向性的查询正变得更糟。

    Google 也会把许多意义不太相似的词汇强行关联,当你翻了几页之后,搜索页面结果会与你的搜索毫无相关。

    在此状态下,许多用户也开始在搜索词之后,加上 Reddit、Hacker 这类关键词,以指定搜索范围。

    而进阶一点的用户则直接会利用 site: 这类高等级的限定词,来精确搜索,以规避 Google 的自由发挥。

    二、快准狠,请找 Reddit 这类社区 在讨论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问题下,Reddit 社区被反复提及。

    而 Reddit 也正在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搜索引擎」,DKB 就在博客里调侃,目前唯一不知道 Reddit 已经成为当下热门搜索引擎的,可能只剩下 Reddit 团队了。

    毕竟,他们并没有做一个很体面的「搜索界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增长。

    美国著名程序员 Paul Graham 就认为 Reddit 仍然没有达到顶峰,它们的人数仍在增长。

    相对于 Google 搜索的结果不够准确和真实,Reddit 要高效以及准确不少。

    Reddit 成立于 2005 年,最初主打的就是让用户分享自己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有趣内容,并一同讨论。实际上与国内的贴吧、社区类似。

    随着时间推移,Reddit 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 4.4 亿活跃用户、逾 1.3 亿个社区、每月超过 1 亿小时浏览时间的庞大社交媒体平台。

    Reddit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个性化和可定制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获取信息和新闻。

    相对于传统的搜索引擎,它能够提供更垂直的信息。另外,Reddit 能够精准地把握住用户的需求,它存在着 130 万个活跃的板块。

    其实不仅仅是 Reddit,许多其他类似社区或者网站,也成为搜索引擎关键字的常客。

    提供更多的真实性,是它们领先于 Google 搜索的一个优势。

    2021 年,大西洋月刊提出过一个「互联网死亡理论」,指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上的内容都是人工智能生成以及来自付费关键词。

    当然这是一个十分激进的观点,但也从侧面展示了搜索引擎在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下,占据搜索前几页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利用 SEO 规则的营销人员。

    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一直向你营销、销售、赚取你的点击和浏览时长,很多都是无用的信息。

    作为对比,Reddit、Hacker news 或者 Stack overflow 这些社区被人们发现,并正逐步成为一个新的搜索引擎。

    而在国内,小红书、微信搜一搜上的信息也正在成为许多人或许有用信息的第一手选择。

    三、Google 搜索正榨干用户的信任度 Google 搜索引擎广告的商业模式已经存在十几年,且 SEO 机制也运行至今。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博客作者、社区板块一同讨论「Google 正在灭亡」的话题。

    在 Hacker News 的相关讨论中,至今已经有 1561 个回帖。几乎就是围绕着 Google 搜索结果充斥着广告和无用信息。

    不过,即便怨念很深,Google 搜索业务并没有出现颓势,市场份额也没有明显地降低。

    但目前 ChatGPT 这类生成式 AI 的强势出现,正在重写和重新定义搜索,新 Bing 虽然并不完美,但依然让人对搜索的未来有着全新的想法。

    而 Google 混乱的的对策,以及没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图,仿佛就是在崩溃之前,疯狂的压榨用户的每次搜索和点击,以从中挤出每一分的广告费。

    同时,Google 的做法实际上也在透支用户的信任度。在生成式 AI 正式成为主流之前,用户对于搜索只是惯性的使用 Google。

    像是 Android、iPhone 的入口默认均为 Google 搜索,且很少的人不知道如何更换和调整。

    根据伯恩斯坦(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师 Toni Sacconaghi 的研究报告,Google 在 2021 年向苹果支付了 150 亿美元,用于买断 Safari 内置的默认引擎。

    而 Google 掌控下的 Android 系统也是如此,不止是搜索,各类服务也几乎内置在系统当中。

    微软与 OpenAI 的合作,以及 Reddit 这类社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颠覆人们搜索的习惯,也在不断冲击 Google 搜索的地位。

    当 Google 依然不断地用准确性、真实性来透支用户的每次搜索,距离 Google 搜索的轰然崩塌,或许也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作者:杜沅傧

    来源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连接热爱,创造不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爱范儿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24小时,从开始到放弃,外卖不是那么好送的

    设计动态 2023-03-16
    骑手晓珍今天第一天送外卖。 让她没想到的是,骑车战战兢兢在寒风刺骨中送了几个钟头后,不但钱没赚到,还亏了一百多块。 01 她有个订单送到时才发现洒了汤汁。客户坚持要退款。那一单客单价126块多,客户一退款,平台按照“餐损违规”罚了骑手晓珍117.86元。 老骑

    在一些人眼里,送外卖是一条退路,无需门槛,日赚几百。殊不知,送外卖的过程中,到处都是坑,一不小心就会被扣钱。本文作者分享了外卖骑手和客户之间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骑手晓珍今天第一天送外卖。

    让她没想到的是,骑车战战兢兢在寒风刺骨中送了几个钟头后,不但钱没赚到,还亏了一百多块。

    01 她有个订单送到时才发现洒了汤汁。客户坚持要退款。那一单客单价126块多,客户一退款,平台按照“餐损违规”罚了骑手晓珍117.86元。

    老骑手说,心疼你。不过没办法,这一行坑很多。没见过扣那么多的,餐损不是扣50-60%吗?晓珍那单看起来,90%以上都被扣掉了。

    骑手晓珍的罚款记录

    晓珍有点想不通,菜汁洒了明明就还可以吃啊。可那个客户非要退款,态度强硬。

    她心里有情绪,“第一次送餐就遇到这样的客人,很难过,再也不送了。”今天客户发飙时,她解释说了自己是个新手,今天第一天送外卖。但看着客户的脸色冷冷的,还不知道后面会不会给差评。

    骑手永安说,“餐损扣得多,半天可就白干了”。他给晓珍分享了一个经验:送大单要小心,不要冲太快,要稳。若发现洒了,就要想一些补救措施。带一点纸巾放在车上擦擦。

    老骑手车上都会带一打塑料袋,送达之前检查餐包。如果洒了,换个包装袋擦一下再拿上去。

    02 其实单价高一点的大额订单,这背后也有隐藏的客户心理:“便宜的餐十几二十撒了顾客大多不计较,贵的餐多半会退。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不小心弄洒了,只能是花钱买教训了。”

    骑手赵转也是最近刚开始送外卖,他只送三十元客单价以内的。新年这几天他赚了两百多。但是他骑摩托车送,很怕单行线,很怕违规,违规一单就两百了。

    目前外卖这个工作体验下来,他觉得这个收入有点低。因为找个临时工做做,哪怕做个兼职,都是十五元一小时上下,送外卖有时候一小时还赚不到十五元。

    还有一些委屈不为人知。虽然大部分顾客人都还好,能沟通。但有时迟了,有些顾客也会骂一下。

    最怕遇到的那种顾客矫情的很,明明自己没接好都会赖上骑手的。

    晓珍觉得自己就遇到了不好说话的客户,被扣钱之后有点意难平:只是想说,这样的客人很可恶。遇到这样的人心情坏一整天。而有的顾客就超好超温柔,还让我慢慢送。

    对比起来人和人的差距太大了。

    骑手汪涛不同意晓珍的情绪性表达:客人谈不上可恶吧?正常反应,毕竟是你弄洒了汤,过错在你。

    如果你是客人的话,点一份麻辣烫漏半袋子油汤在里面你啥心情?

    吃是可以,但心里膈应。

    客户不计较是情分,拒收是道理。

    03 晓珍说,自己之所以理解不了那个客户,是因为觉得自己点外卖的时候,不会因为这种情况去为难人。“推己及人,就觉得对方很可恶”。

    “我有别的工作,幸好不是靠送外卖赚钱。只是假期没事做,就注册了这个软件。”“不是心疼钱,只是觉得委屈,外卖员真是太辛苦了。”“生活本来就容易,希望彼此都宽容对待。”

    骑手张松不同意晓珍的说法:资本对劳苦大众绝不会有丝毫宽容。你的话语权越高就越明白,这是绝不可能改变的社会学问题。但我看得出你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姐妹。

    老骑手提醒晓珍:傻啊,赔了钱,餐怎么不拿走?

    晓珍说,第一次送外卖不懂。

    ——如果路上没有保护好餐品,送达时要当面和顾客说下,如果顾客要就没事。

    ——如果顾客不要,骑手就拿回家自己吃,请顾客申请残损。这样把损失尽量降低。

    老骑手们说,外卖不是那么好送的。也许让你(晓珍)早早断了送外卖这个心,是个好事。骑手李兆仁觉得,晓珍今天就是运气不好,大部分时候顾客很好啊:“我昨天送了个德克士的单子,可乐洒了。我说赔给顾客,顾客特别体谅地说没事啊。”

    骑手大徐随之发出了灵魂之问: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吗?

    04 薛先生也遇到过神仙客户:“有一次客户说没空收外卖,197元的餐让我自己处理。”“我又挣配送费,又吃了免费午餐,好人一生平安。”

    何飞猜测晓珍今天遇到的那个不依不饶的客户,大概率是个小年轻。大部分稍微有点工作经验的人,会相对宽容一些。自己这段时间刚开始送外卖,几百个订单跑下来,感觉除了遇到个别态度恶劣的商家,大部分客户都还好。

    他送众包的第三天,有个非常难忘的经历。那天他给自己增加了订单。一次接了五个单子。五个订单东西太多,餐箱装不下,里面就放不平整,特别拥挤。

    等他送完前面四个餐以后,发现那最后一个订单,是一个顾客的汤粉。汤都洒没了,只剩粉面在盒子里,看起来毫无食欲。

    他自知餐损比较严重,送上去第一时间就跟客户说明餐品情况,主动提出给他转钱。可是那个客户坚持不要,说没事没事,还能吃。

    为了证明自己真不介意,客户甚至还在他面前,当面吃了一口。何飞说,送完那单凌晨一点了。自己没有回家,一个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心里五味陈杂。

    作者:几何小姐姐;公众号:陌生人肖像计划(ID:inlens)

    本文由 @陌生人肖像计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年,电商平台争夺战从C端转向B端?

    设计动态 2023-03-16
    2023年开年以来,京东电商动作频频。除了最近推出的热度超高的“百亿补贴”活动以外,京东还在2023年1月4日发布了面向各类商家的“春晓计划”。所谓“春晓计划”,实际上就是京东为个人卖家提供快速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2100元新店大礼包等12项扶持政策,以吸引

    2023年开年以来,京东电商除了最近推出的“百亿补贴”活动之外,还发布了面向各类商家的“春晓计划”,也就是京东为个人卖家提供快速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等12项扶持政策。与此同时,抖音和快手也推出了不同的扶持政策,卖家争夺战正在上演。

    2023年开年以来,京东电商动作频频。除了最近推出的热度超高的“百亿补贴”活动以外,京东还在2023年1月4日发布了面向各类商家的“春晓计划”。所谓“春晓计划”,实际上就是京东为个人卖家提供快速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2100元新店大礼包等12项扶持政策,以吸引个人卖家入驻京东平台。

    据悉,自2023年1月1日起,个人商家仅需身份证和手机号就能注册成功“京东小店”,非常方便快捷。此次“春晓计划”的发布,也意味着京东将重新发力C2C市场。

    一、重拾C2C市场 以自营起家的京东,其实早在2014年,就曾接手过腾讯的C2C电商交易平台拍拍网,但仅一年的时间,就宣告暂停。在这之后,京东也相继推出了一些政策陆续深化C2C业务,但都进展不大,如今京东直接全面开放了个人商家的入驻,或意味着其在该领域“卷土重来”。

    一方面,京东最引以为傲的消费者购买体验正在慢慢淡化,导致其营收增速不及预期,需要新鲜血液拉动交易额的再次上涨。 京东自营虽然通过供应链控制保障了商品品质,但这也导致京东部分商品报价比其它平台高。

    当其它平台的商品质量、物流速度、售后服务不比京东差时,消费者当然会优先选择低价平台。据36氪报道,去年三季度,京东零售收入的同比增速仅为6.9%,虽高于全国零售大盘,但低于全国线上实物商品的增速。而据投行预测,京东Q4的营收或将仅增长7%。正因为如此,京东十分渴望增量。而推进C2C业务,可以提高京东平台的销售规模,也能让京东背后的供应链物流提高复用率。

    但另一方面,大量个人卖家的涌入,将使京东面临管理方面的难题。 京东尚缺乏对C端商品的品质、物流、售后等方面的管理,比如京东之前关闭拍拍网,就是因为商品假冒伪劣问题太严重。而且京东如何解决自营与第三方卖家之间流量资源分配的问题,也关乎到C2C模式能否在京东良性生存。毕竟京东之前的流量资源倾斜于自营商家,但大量引入第三方商家之后,之前属于自营商家的一部分流量肯定会分发给后者,导致自营商家的蛋糕被分食,这势必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另外,对于个人商家而言,入驻京东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入驻京东,个人商家能够在原有的平台基础上,再拓展一个全新的线上平台增加利润;但忧的是后续运营成本对个人商家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比如花钱买量,给京东交仓储费等。

    二、越来越多模式化 随着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固守单一的模式无疑是自取灭亡,因此京东选择积极求变,选择与更多的中小商家共存。而随着京东开放C2C市场,其看起来与淘宝越来越像了。

    其一,在经营模式和结构方面,京东一直以“自营+优质旗舰店”模式运营,区别于淘宝主打的“B2C+C2C”模式。 据2021年京东财报显示,京东自营业务收入为8663.03亿元,是京东零售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高达94.15%。而随着京东全面开放个人卖家入驻,意味着其将与淘宝模式越来越像。

    自营是京东赢取用户的最大底牌,这次京东一边发力C2C市场,向淘宝的优势领域倾斜的同时,另一边也在服饰、家居等非标品类不断突围。据悉,去年京东宣布已完成对服饰、居家、美妆、运动、奢品钟表等业务的商品与服务能力的深度整合,并将现有时尚居家业务全面升级为“京东新百货”等,一步步侵入淘宝腹地。

    其二,在物流方面,自建物流服务已不再是京东独有,菜鸟也开始自建物流,并力推送货上门。 以前,京东凭借着作为国内第一家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平台的优势,成功获取了一批优质客流量,但现在菜鸟在自建物流方面的势头也非常强劲。

    早在2019年,菜鸟就开始自建直营物流服务,比如丹鸟(后改名为菜鸟直送)就一直在为天猫超市提供“送货上门,不上必赔”的服务,致力于做具有极致体验的本地生活物流服务商。后来,菜鸟不断扩大其自营物流的服务范围,不仅升级冷链服务,未来还将在仓配、供应链等方面持续投入,持续改善消费者的物流体验。这样看来,京东自营物流带来的先发优势也就不如从前那般显著了。

    三、抖音加码跟进 继京东之后,抖音电商也彻底开放了卖家入驻。2月13日,抖音电商团队发布通知称,从2月27日起,重新开放抖音小店的个人店铺,卖家不需要营业执照,仅凭个人身份证就可以进行注册。并且针对新入驻抖音电商平台的商家,部分类目支持“0元入驻”试运营,个人店铺和企业店铺都可以参与其中。

    一来,彻底开放个人卖家入驻,与抖音电商现阶段开始向货架电商靠拢的战略有关。 去年,抖音在原本以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为主的内容体系上,开始重点发力商城和搜索两个新场域。正好这次抖音电商也特别提到,当前个人类店铺仅支持货架经营,还未开放直播/短视频等带货方式。

    也就是说,试运营期间,个人类店铺的主要经营阵地不是内容场,而是以商城和搜索为主的货架场。而货架电商的基础是丰富的商品基本盘,这就要求抖音电商不断引入品牌和商家,以满足消费者对货的要求。

    二来,抖音电商的货架场景为那些不会运营内容,但拥有丰富货源的中小商家提供了新的机会。 据了解,抖音有70%以上的搜索流量都是导流到商品卡,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运营商品链接的商家来说,便有了更强的流量确定性。

    但与此同时,抖音电商开放个人店,也将面临着与京东一样的监管方面的难题,这都对抖音电商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卖家争夺战正在上演 以前个人卖家大多聚集在淘宝,但现在京东和抖音彻底取消个人卖家入驻门槛之后,个人卖家的卖货选择便多了起来,而能为卖家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的平台,自然会成为其首选。实际上,在电商的下半场,在优质大牌商家被瓜分殆尽,以及随着流量红利见顶,这些中小卖家便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争取的对象。当主动权转移到商家手上以后,各大电商平台们自然是各出奇招、下足血本,来争取商家入驻。

    一是,各大平台针对新商家的扶持政策可谓诚意满满。 除了前文提到的京东为个人卖家提供的12项扶持政策以外,抖音也对部分类目的商家提供0元入驻、商品卡免佣、运营方法指导和免费课程培训、流量扶持等权益,以此帮助新商家快速实现冷启动,无需担心白白付出成本而卖不出货。

    二是,每逢大型节日促销,各大电商平台推出花式玩法,吸引商家的注意力。 以去年双11为例,京东首页全新推出“探馆”频道,助力商家实现场景化运营;打造“工厂店模式”,重点扶持中小微商家开店。紧随京东之后,淘宝天猫发布12项商家举措,在种草流量、产品服务、经营成本等各个方面对商家的双11经营给予支持,从全链路减轻商家备战双11的压力。

    作为后来者,抖音和快手也不甘落后。抖音电商为商家提供超10种玩法,其中,“跨店每满减”作为核心玩法,为商家的商品提供亿级流量曝光,以及抖音商城首页的曝光机会等。快手电商则推出“快手新品超级计划”,为商家打造出100款GMV破亿、10000款GMV破千万的新品。

    在行业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争夺商家是各大电商平台不得不做的事,因为在存量时代下,对电商平台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商家和用户,二者相辅相成,商家在哪儿,消费者就在哪儿。

    2023年开年,从京东、抖音接连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新一轮的商家争夺战已经打响。只有对商家更有善意,能为商家创造更有利于盈利的环境和生态的电商平台,才能吸引更多商家。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被围猎的小红书

    设计动态 2023-03-16
    这个春天,恐怕是小红书最受关注的多事之“春”。 一方面,内部变动消息不断:商业化负责人之恒(王雅娟)离职的传闻已被辟谣;但直播业务提升为独立部门,则反映出其商业化提速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巨头们一直想做一本自己的“小红书”,到2023年初,最重量级的掠食者腾

    大厂们似乎都想做一个“小红书”,比如前段时间上线的“微信派”,再比如其他家大厂在图文种草模式上的发力……而在大厂们的“围猎”下,小红书要如何破除阻碍、搭建好自身的发展路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和分析。

    这个春天,恐怕是小红书最受关注的多事之“春”。

    一方面,内部变动消息不断:商业化负责人之恒(王雅娟)离职的传闻已被辟谣;但直播业务提升为独立部门,则反映出其商业化提速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巨头们一直想做一本自己的“小红书”,到2023年初,最重量级的掠食者腾讯也加入围猎小红书的队伍,推出界面酷似的九宫格短图文模式,人称“小绿书”。

    尽管鹅厂高管否认对标,但在网民心中,这无疑再次确认了小红书为代表的种草模式是当前赛博世界最大的热点之一。

    小红书并不完美,空有3亿的MAU(月活)却变现乏力,内容制作过于重视“颜值”和“找感觉”以至于危及种草的专业性,流量分发上不严谨,客户画像过于狭窄……这都是问题,也限制了小红书的发展。

    可同时,小红书也并不好抄,特别是对于大厂来说, 小红书能够成功“种草”的底层逻辑与腾讯等大厂基因是冲突的 ,这也是“小绿书”的天然缺陷。

    本文并不打算对新闻事件做更多评述(这已经被关注的很多),而是想借此机会展开分析“小红书的本质”。在我们看来: 小红书其实是一座孤岛。

    大厂做不成小红书,小红书也难以成为大厂。而在当下,这座孤岛确实面临着更严峻的被侵蚀的挑战。

    一、崛起的底层逻辑:“躺平”的小红书,意外成了“版本之子” 许多评论都认为,微信“小绿书”的出现意味着微信对曾经最成功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反思,长图文与“重型内容”有存在的必要,但现阶段已经成为微信流量扩张的阻碍因素。

    这或许是对的,但巨头们应该都很清楚, 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内容的长短 。

    中文互联网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开始得比许多人以为的要早一些,新浪微博在初始阶段,最著名的机制就是“限制140字以内”,作为对红极一时的“新浪博客”的替代品,微博用极端的一刀切方式获得了广泛的赞美,简洁也成为了产品的标志性tag。

    可是,当我们审视今日的新浪微博,它2016年扭亏为盈,并且成功成为整个中文互联网信息的上游,甚至隐隐有“赛博众议院”的特质, 活跃在微博的K OL 、官方号,还有谁是靠 “ 1 40 字以内 ” 聚集了流量的?几乎没有 。

    微博悄然之间完成了信息的重型化和专业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长短本身不重要,潮流是一种轮回,用户就是这么“水性杨花”。十几年后,当字节跳动凭借革命式的短视频传播大量收割所谓“下沉市场”,大眼仔看着抖音,大概满眼都是当年自己的影子。

    而小红书有意思的地方则是,它还在当年微博的版本里,抖音就来了,气势汹汹打垮了一众内容平台,完成了对受众的市场教育……

    于是这个碎片时间的风口里,用户发现小红书挺好用。

    图文内容的信息效率天然比视频来的高,1分钟视频去掉打招呼和要点赞的部分,所讲的内容如果概括成文字,添加示意图,只需要15~20秒钟就能阅读完毕。

    也就是说, 小红书创立之初所做的低成本“短图文”模式,天生可以利用那些比短视频更细碎的时间 ,看完一则种草笔记的时间并不会比抖音视频更多,但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则数倍于一个抖音视频。

    换句话说,小红书不是快一步,而是慢了好几步。 在“视频时代”汹涌而来时,它没有及时转型,仍然在做图文种草的业务,很晚才更新了视频笔记个功能。

    (图源:小红书)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天300万条笔记中占大部分的图文笔记让小红书得以利用比短视频更短的碎片时间。

    2022年,小红书月活突破两亿,更重要的成就则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18年的26.49分钟上升至55.31分钟。

    月活比起巨头属实不算什么,但55.31分钟使用时间,已经让它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也使“短图文”成为了大厂竞相模仿的模式。

    可我们如果倒溯时光,小红书好像真不是故意的……它没有追逐风口,而是“等”来了风口。

    二、陌生人的奇特壁垒:没有大厂可以成为孤岛 界面永远最好模仿,腾讯、字节的技术力量想要复刻一个“小绿书”毫无难度。

    似乎小红书早应该风雨飘摇了。可是铁甲依然在(不是),小红书虽然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但依然保有版图。

    用户对“小绿书”的抵触或许是说明问题的,不少年轻人表示:“一想到自己的笔记会被老板、同事和亲戚点赞就不想发了”——这是个很具体的问题,对于大厂来说也很致命。

    腾讯以“流量+现金”模式横行天下,那种迅速匹配通讯录、全领域自动跳转的“腾讯生态”在用户体验上是近乎无敌的方便。

    不仅能和亲朋好友一起偷菜,“熟人社交”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工作方式,也成为了腾讯帝国的基石。

    腾讯对小红书是绝对优势,可周期律在小红书这边。公众号不见得不好,但这个年代的读者喜欢短的,上帝都没办法。

    同样,不少95后00后不愿意用微信(当然他们还是用QQ,这是另一个话题了)的理由之一,就是微信全是熟人。给视频号点个赞就天下周知,甚至在朋友圈广告下方浪一浪要被父母教训,这种感觉是不自由的。

    相比之下,小红书更像是匿名社区。素人种草的推广逻辑中,受众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也不像知乎那样,会去关心回答者获得了几个专业徽章、拥有几个相关专业学位……

    “种草”是很感性的,你拍出了粉红色的潮水,就会有人想要去那里打卡;你只需要一句“姐妹,这个面霜真的绝!”天下同好是一家,何必分出你我他。

    说小红书“照骗”横行,推荐质量低、内容输出不专业,这都可以成立。

    但小红书遵循的,是“大众点评”的逻辑,就像豆瓣电影没有评价门槛也不需要晒票,却通过社群的信息聚集,形成了中文世界完善的评论生态。

    陌生人社区 运行的基础逻辑,某种程度上 是 正因为“我不认识你”,才可能“信任你” 。

    在小红书这座特殊的孤岛上,人们选择谨慎相信陌生人,在看过种草笔记以后自己去淘宝搜索链接,这是与“熟人社交”、“专业认证”完全不同的体验。

    大厂太习惯通过大数据挖掘真实的个人,随时分析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内容痒点,甚至可以瞬间罗列出你的履历。

    这样的习惯下,大厂能否忍住,等一个“陌生人社区”的生态形成,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没有大厂可以成为一座孤岛,因为它们已经是繁荣的大陆了,而小红书不同,它还未能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不太习惯辐辏往来的繁荣和帝国式的扩张,还能容得下“匿名”的需求,容得下“陌生人”之间的疏离与试探——谁能想到呢,这也会成为孤岛壁垒的一部分。

    小红书在商业上是“不完整”的,版图缺失过多:男性消费、下沉市场、电商GMV、变现渠道、实体关联度……

    可反过来看,大厂的“抄书”也因此遇到了困难。狂热追求数据效率的他们不可能满足于复制一个“不完整”的产品。

    而一旦嵌入大厂生态,“小绿书”或者“小蓝书”们也就失去了孤岛属性,不再是可以被新新人类信任的种草平台了,“生与熟”的矛盾,是大厂面临的巨大瓶颈。

    三、孤岛的两难棋局:是否要出城迎战? 不少媒体批评小红书在商业上缺乏野心,懒得不像个互联网企业,一直到2022年,才磨磨蹭蹭地搞出了“种草值”量化,探索一站式营销推动电商GMV增长。

    这离谱到什么程度呢?别的互联网企业都已经开始放弃“KPI”这个说法了,小红书才想起来搞一套KPI来量化“种草”的价值。

    继而又推动了“号店一体”,向商家开放公域流量,逐步向“平衡型电商平台”过度,试图将消费留在APP内,好歹算是向“大厂”迈出了一步。

    但至今为止,小红书的内容端(广告)收入还是在整体收入中超过80%,电商化任重而道远。

    可以看出,小红书面临当初许多独角兽面临过的困境——要么固守围城;要么全面平台化,成为“大厂”。

    这确实是两难,先发优势可能会被不断消解,但强行大厂化,则可能是被人拉进他们熟悉的领域里打败然后吸收——这是许多二线企业都需要警惕的事情。

    小红书的优势策略,依然是差异化。 它“护城河”看起来不算太宽,但幸运的是除了先发优势,还存在一些大厂很难模仿的特质。

    比如它的初始用户群体,一二线城市、90后、女性,这些标签的比例高到近乎不可思议,未来10年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人,同时也是舆论优势方,只要保持初始用户的粘性,完全可以不必追求全面,成为关键领域的优势平台。

    又譬如小红书因为自己的“社区基因”,还处在一个缺少头部的的媒体环境中。没有断层头部主播,也没有超级KOL,虽然许多人会把缺少头部视为“不健全”和“欠发达”的表征,但没有头部实际上也保证了“腰部以下”的内容生成具有真实性。换言之, 小红书因此成为了罕见的拥有“真K OC ”的地方。

    当社区的普通用户对于社区环境依然保有话语权,他们可以“集体议定”这个社区生产何种内容,并在这个风格中不断强化创意和经验。

    而已经形成完善商业生态的腾讯、微博、抖音们做不到将话筒递给素人,这也是当前小红书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以拒绝被复刻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年的小红书没有“野心”,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的。它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大厂鏖战,胜算堪忧,“科学种草”看上去很美好,但“玄学种草”才是小红书在帝国虎视之下,保卫自身“疆土”的基础。

    全面数据化和商业化以后,真刀真枪和大厂拼效能,靠现在的底子真的可以吗?

    “反围剿”的钥匙,或许还藏在小红书本身的“孤岛”属性里,藏在社区化的内容生态里。 曾经被视为“落后”的图文社区属性,在移动互联时代又迎来了适合自己的版本。

    小红书这个“奇葩小国”要应对大厂的蚕食与吞并,必须做出差异化决策。它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河马君;来源公众号:深瞳商业(ID:DEEP-FOCUS)

    本文由 @深瞳商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去韩国做电商,已经卷到黎明交付了

    设计动态 2023-03-16
    中国品牌跨境出海时,主要是两头跑。去欧美发达国家的那批在乎品牌,在消费高度成熟的市场打响知名度,锦衣还乡时就是一个高端的架势,只要做起来了就是光芒万丈。 还有一批品牌跑向非洲东南亚,依靠供应链优势,质量和品牌一过去已经是降维打击,做好本土化运营,遵守法律法规,

    现在,不少品牌或企业都会选择“出海”这条路径,不过目前常见的出海目的地可能是欧美或东南亚,相较于这些地方,韩国这片电商市场,又是否有值得国内品牌前往“掘金”的优势呢?本篇文章里,作者就针对韩国的电商市场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中国品牌跨境出海时,主要是两头跑。去欧美发达国家的那批在乎品牌,在消费高度成熟的市场打响知名度,锦衣还乡时就是一个高端的架势,只要做起来了就是光芒万丈。

    还有一批品牌跑向非洲东南亚,依靠供应链优势,质量和品牌一过去已经是降维打击,做好本土化运营,遵守法律法规,赚钱也是个稳妥的路子。

    当然,没有消费者不喜欢低价,尤其是疫情过后,一批靠价格优势在欧美闷声发大财的中国品牌也走到聚光灯下。Temu就是认准了这个道理,在本土扎根了许久,一启动就猛攻美国市场。

    倒是韩国,相比之下虽然地理距离近,却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如果根据实际统计数据,韩国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成熟的电商市场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6年,韩国的电商市场规模或许会领先日本市场约12%。根据Statista的统计,2022年韩国全年电商零售收入为118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六,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而如果按照网上零售额占总零售额的比例排名,韩国约为32%,仅次于中国的46%和英国的36%。

    如果电商市场高度发达,作为来自中国的跨境卖家,在韩国做生意,需要注意什么,我们从物流、选品和政策方面,总结了一些关键要点。

    一、物流仓储要快到24小时之内 如果要在韩国开一家网店,基本绕不开三大电商网站,Naver Shopping,Coupang和Gmarket。

    网店的经营模式一般有无库存海外直邮和有库存海外购物两种可选。很多个体或小规模经验者在最初起步时会选择无库存海外直购模式,生产地在中国也无需在韩国租赁仓库,这样自己既不操心也降低了成本,等于说充分利用了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供应链优势中同时也包含了物流的快速。此前速卖通的韩国市场负责人曾在访谈中提过,从从发货到用户收到商品,速卖通基本12天就能搞定,如果从官方威海仓发货,还会更快,3-5天也可。所以韩国电商网站内提供众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是意料之中。

    当然,在这种模式下,如果遇到退货问题可能相对麻烦。一般而言,跨境退货(小样单件的成本可能在8-12万韩币左右,如果全是卖家买单,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通常这类卖家也会设置一笔5-6万左右的退货费来与买家共同分担风险。

    有经营者对「是否要在当地设置仓库」这一点上有更深的考量。一位时尚女装的网店经营者Yani提到,韩国消费者非常在意送达时间,如果同一件商品有很多家店铺可选,那他们通常会偏向物流最快的那一家。

    这主要是因为,从国土面积来看,韩国的大小与我国的浙江省面积大小接近,基本在其国土范围内本土物流公司也能做到1-3天送达,而电商网站中甚至有玩家提出过「黎明交付」策略,即消费者在夜里12点之前下单,次日早晨7点保证配送到家。

    对快的需求,往往渗透在韩国消费者的骨子里。这个被调侃「擅长熬夜,人人不睡,内卷到极致」的国家,「快」是一种对自我需求的即时满足,也是对效率提升的自我要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21年,74%的韩国消费者使用移动App网购是因为「突然急需某件物品」,这个比例超过了41%的人「闲逛」网购人群,也高于25%的「工作间隙休息刷刷手机」的网购群体。

    有媒体分析认为,Coupang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跻身为韩国顶流的电商网站,就在于其充分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对「快速达」的需求。

    根据其官方公布的数据,Coupang在韩国各地设有100多个仓库,而70%的韩国人口都居住在距离这些仓库7英里之内的地方,这为官方宣称的「99.3%的订单都可以在24小时内送达」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被完美解决,Counpany也因此大受欢迎。

    当然,即使是有运营实力的卖家,选择了在当地建造或租借仓储的模式,也不一定意味着就能成功。「消防、卫生手续办下来,仓库冷链等条件都具备,前后至少需要半年,这半年就是只砸钱不盈利的活儿,心态好才能撑下来」。

    二、美妆个护并非最热品类 即使仓储物流的问题全部解决,选品也是至关重要的难题。

    「很多想要在韩国做电商的跨境卖家来和我们谈的时候,都会对美妆品类很感兴趣,而且最近几年国货美妆崛起,线下销售又激烈,自然就会想销往离中国比较近的日韩两国。」一位中间服务商谈道。

    但这其实不是在韩国最好卖的电商品类。准确地说,是韩流文化流行下中国跨境卖家的一种认知偏差。

    伴随着韩剧流行而输出的韩式妆容,让韩妆品牌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火热于亚洲。因选择丰富而随之严苛的韩国美妆消费者,更重视线下的「试妆体验」环节。因此,尽管美妆处于网购品类的高位,但并非最热的品类。

    根据相关数据,韩国电商市场占比最大的是时尚类产品,其次才是电子产品和美妆个护。2022年个体消费者人均在时尚产品上支出1190美元,而这一年消费者在电子产品上的支出额大概在809美元左右。

    根据Statista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2年,时尚类产品在电商市场表现中始终稳居高位,2025年预计收入为410亿美元。按照品类划分,表现突出的其次是电子产品(270亿美元)、美容&健康&个护&家庭护理(190亿美元)、玩具&兴趣&DIY(170亿美元)。

    「我经常建议美妆品类的卖家转向日本和东南亚市场而不是韩国」,这位中间商提到,韩国的两大美妆巨头爱茉莉太平洋和LG生活健康,所拥有(加上收购来的)美妆品牌超过50个,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雪花秀、后、赫拉、VOV全部是来自两大巨头,本土品牌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更何况,医美整容行业在韩国高度发达且普及率相当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还是有无数本土美妆品牌想要加入战场,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品牌进入的难度可想而知,「最常见的情况是,你千里迢迢运过来,买的用户可能还是那批在韩国的中国人,他们一开始到这边不习惯会买原来自己用的中国品牌,但时间长了肯定还是会试用韩国的美妆品牌,比起投入成本来说跨境电商在韩国做美妆品类,就是个不划算的生意」。

    但美妆产品竞争激烈,不代表美妆相关的产品不好卖。打开韩国电商网站,你会发现卷发棒、脱毛仪、吹风机这些美妆个护类的小家电,只要单价不是很高,倒是常常位于销量高位。「基于美妆个护这个大生意在韩国肯定能跑通,如果跨境要做这个,就必须要避开他们最擅长的彩妆、护理之类,走差异化路线,护肤美发的小家电是中国产品的优势所在」。

    如果从数据统计这个角度,排名第一的时尚类目下,中国跨境电商最容易入手的品类是什么,可能就是女装了。

    过去十年来淘宝、天猫等崛起,基本把女装这个品类给做透了,中国的一批工厂也充分理解和习惯了韩式女装的设计风格和用户喜好,服装的打包和运输可以压缩又不占体积,运费也能压到很低,所以中国跨境卖家如果做女装,可能优势会很大。这名中间服装商谈起最有潜力的品类,选择了女装,他认为Shein在海外能够迅速做大也是因为其最早押注了女装品类。

    三、要相信这个市场的潜力 有分析认为,基于过去两年的数据,食品和饮料已经是韩国电商最重要的增长点,考虑到未来单身群体的上升和独食文化的兴起,这两个品类可能还将继续增长。

    根据韩国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的数据,2016年韩国已经有超过50万的单人家庭群体,占比总家庭数量的28%,这个比例到2020年,已经上升到31.7%。从1990年到2013年,韩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增长了5岁。

    在韩国,20多岁和30多岁人中,有40%的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约会,人们把这一代年轻人称为「Sampo Generation」,即放弃三件事:约会、结婚和生育。这种独身文化也被称之为「honjok」,拆解为「hon」和「jok」,前者意为独自,后者意为部落。

    独身文化随之而来的影响就是独食文化的兴起。一个常见的现象是,韩国网红博主遍天下,但无论是健身、美妆或学习,任何一种类型的博主都会发日常的逛吃视频,而且美食博主的生命力普遍比较长。一些内容视频如深夜便利店美食探险系列、火鸡面挑战,早期都是韩国美食博主的主战场。

    此外,使用外卖APP下单或者网购食材自己烹饪的比例,相比之前有很大的提升。Rakuten Insight 2021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用外卖软件下单的受访韩国人中,单次花费2-3万元韩币的人大概占比45%,单次消费在1-2万元韩币的人群也有38%。而本土最大的电商平台Coupang,最早也是做果蔬配送起家的。

    就韩国电商的政策环境而言,尽管本土消费者有一定的本土品牌保护意识,但政策也并非不鼓励海淘。

    一个政策福利是,此前韩国售卖的产品多数要做KC认证。例如3岁以下婴幼儿使用的产品,同一款式每个颜色都需要单独认证。又比如,未经加工的植物,如含有树皮的仿真花,含有天然植物的猫爬架,这些产品的售卖都需要符合一定标准。但跨境产品会有目前会有一个短期保护,就是通过跨境买的电器产品,暂时不需要KC认证,这至少手续办理上,能够为跨境卖家减少一些时间成本。

    总体来说,目前韩国电商市场呈现为蓝海,且中国卖家的比例仍然不高。在中国供应链强势,品牌集体出海的阶段,转身向韩国走一走未必不是一个选择,并且去欧美才能高光万丈,衣锦还乡。

    专栏作家

    作者:麦可可,监制:喵子米,微信公众号:吴怼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创与消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长视频平台VIP成待割“韭菜”

    设计动态 2023-03-16
    “很多人愿意花20多元买一杯奶茶,却不愿意充一个月视频会员。” 近两年,长视频平台爱优腾芒会员价格实现多段上涨,动辄二三十元/月的会员费引发用户不满。“如果只充一个会员就能实现看剧自由的话,我很愿意,但事实是影视资源分散,为了看剧,往往需要‘承包’多个平台会员

    有关长视频平台会员权益收缩等问题,近段时间以来已经被摆上了台面,平台可能苦于亏损而选择会员费涨价、收缩相关权益,但在付费会员规则愈发复杂的过程中,用户们的使用体验也随之下降。也许相较于收缩权益,长视频平台更需要做的,是找到用户权益和平台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很多人愿意花20多元买一杯奶茶,却不愿意充一个月视频会员。”

    近两年,长视频平台爱优腾芒会员价格实现多段上涨,动辄二三十元/月的会员费引发用户不满。“如果只充一个会员就能实现看剧自由的话,我很愿意,但事实是影视资源分散,为了看剧,往往需要‘承包’多个平台会员。”

    陈巧对时代财经表示,她已经充了多个视频平台会员,但现实的情况是,需要为投屏、智能电视和清晰度另外付费,一个月花费上百,根本负担不起。

    早期,为了推广会员,各视频平台推出“VIP首月6元”“会员提前看6集”“免费领取7天会员”等优惠激励活动,渐渐培养起一批拥有付费意识的忠实会员。但从超前点播、额外付费等商业模式中,它们窥见了会员用户的购买力。2019年腾讯视频《陈情令》的付费点播人数达到520万,付费总金额约1.56亿元。自此,如何进一步激发会员用户购买力成为各平台的开源方向之一。

    进入2023年以来,长视频平台更是相继曝出用户权益问题,限制投屏、限制一台手机登录,多设备登录遭遇封号等情况层出不穷,收费项目渐多,规则也变得更为繁杂,由此引发了不少用户投诉。

    一、涨价成习惯,套娃式收费苦不堪言 2020年,长视频平台迎来了9年以来的第一次会员费上涨,在此之前,各平台会员数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

    2019年年底,爱奇艺订阅会员规模达1.07亿,同比增长22%;腾讯视频会员数量也达到1.06亿,均突破亿级大关。根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财报显示,优酷日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50%。芒果超媒业绩显示,2019年芒果TV会员数量超过1800万,同比增长67%,会员收入增幅超过100%。

    进入2021年后,长视频平台会员费用开启多级跳。自2021年4月上调价格后,腾讯视频2022年4月再次对VIP价格进行调整。该轮涨价后,月/季/年卡价格分别为30元、78元和258元;连续包月/季/年卡价格分别为25元、68元和238元;超级影视VIP月季/年卡价格分别为50元、148元和488元,涨幅为5~20元不等。

    2022年,芒果TV两次上调会员价格。2022年1月2日,其对芒果TV PC移动影视会员价格进行调整,连续包月价格上调1元,连续包季价格上调5元,连续包年价格上调10元。2022年8月9日,芒果TV会员连续包月价格从19元/月上调到22元/月、连续包季价格从58元/季上调到63元/季、连续包年价保持218元/年,提价幅度约在6%-20%。芒果TV全屏会员连续包月价格将调整为35元,原价30元;连续包季价格为98元,原价88元;连续包年价格为348元,原价328元。

    6月21日,5年没有上调会员价格的优酷通过一次调价追平“爱腾”,调整之后,优酷VIP连续包月费用为25元,较此前上涨10元;连续包年为238元,上涨40元;单月月卡为30元,年卡为258元,均有不同程度涨幅。

    此外,平台还相继推出会员付费电影、超前点播等新的收费模式,需要用户在支付会员费用的基础上额外付费。《陈情令》为腾讯视频狂揽约1.56亿元后,爱优腾芒为《庆余年》《三千鸦杀》20余部影视剧开放超点。

    2020年,一位吴姓律师以“会员权益中包含看最新剧集内容,超点侵犯用户权益”的理由对视频平台提起诉讼,次年,法院判决表示部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但随后,长视频平台修改用户协议,将“付费点播内容”排除在VIP用户享受权益之外。

    江苏蠡湖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航对时代财经表示,当用户首次下载使用一个App时,点开App后一定会弹出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的窗口,如用户不勾选“已阅读并同意”的选项,则无法正常使用APP,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阅读过这种用户协议,仅仅是机械性的勾选同意。

    他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二、会员规模超2亿,平台却常年亏损 回顾视频平台的发展,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2010年之前盗版横行;2010年之后,正版意识觉醒,为了填补版权花费,多个平台推出会员专区。

    2010年11月,优酷网推出付费频道,主要提供正版高清影视节目,用户可以选择20元的包月计划;土豆网也推出了付费业务;2011年5月,爱奇艺推出会员专区。随后,为了培养稳定的会员群体,包月会员成为平台大力推广的付费模式,但彼时在盗版年代成长起来的用户,付费意识并不成熟。

    直至2015年,视频平台付费会员模式才进入黄金发展期。当年7月3日,电视剧《盗墓笔记》对会员开放全集,当晚爱奇艺付费会员数量增长至517万,5分钟内的播放请求达到1.6亿次,这也一度挤爆了爱奇艺的会员服务系统。当年底,爱奇艺付费会员数量达到1000万;次年6月突破2000万。

    腾讯视频与优酷的会员数量也出现较大增幅,2016年12月,优酷会员超过3000万;2017年9月,腾讯视频宣布付费会员人数突破4300万。

    会员提前看6集、首月6元等激励消费的方式,加上视频网站与各大电商平台会员的捆绑销售,如优酷捆绑淘宝88VIP,爱奇艺、腾讯捆绑京东Plus会员等,2019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得以冲进亿级关卡,优酷、芒果TV等会员也持续增长。付费会员成为视频网站除广告业务外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

    根据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经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用户愿意付费订阅VIP会员的主要原因是会员专享内容和去广告,分别占比77.4%和73.6%,其次是提前观看一些热门影视内容,占比73.2%,排在第4位的是以高画质或音质观看影视内容,占比68.5%。

    起初,用户本着跳片头广告、VIP专享内容的需求,充值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会员,但时至今日,充值VIP俨然成为使用平台的门槛。视频平台们无视早期为了吸引消费者承诺的权益,推出了会员专享广告、超前点播、投屏高清晰度收费等与消费者需求背道而驰的额外收费项目。

    因颇受争议而被平台“放弃”的超前点映,在2022年也借由腾讯视频独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再次“重出江湖”。根据云合数据显示,2022年腾讯视频、芒果TV、优酷共推出11部超点剧集。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上涨会员费用,增加会员收入名目,或许也与视频平台业绩年年亏损有关。据了解,为了拥有更为丰富的影视资源,各平台之间展开版权大战,曾有媒体报道,2016年,腾讯视频为了拿下《如懿传》独播权,豪掷13亿元,10年来,爱优腾更是已经烧光了1000多亿元。

    时代财经了解到,长视频平台中,除了背靠湖南广电的芒果超媒实现盈利外,爱优腾均亏损多年。

    三、权益一再收缩,引发用户不满 近年来,各大视频平台的非会员权益进一步缩窄,除大多内容仅供会员可观看外,新片在跟播期的播出模式也在不断调整,由非会员限时观看,到会员纯享,非会员的免费窗口期逐步缩减。例如芒果TV综艺《欢迎来到蘑菇屋》、爱奇艺影视剧《回来的女儿》等均为会员专享,非会员不可观看。

    此外,为了增加收费条目,除了在内容上设置为会员专享外,各视频平台也开始在登录设备、投屏等技术方面作出额外规定。

    新年伊始,优酷就宣布对VIP用户协议作出变更,减少可同时在线设备的数量。

    2023年1月4日,“优酷VIP会员”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优酷VIP协议规定,用户账号最多可同时登录3台设备,其中包含:手机端App1个、Pad端App1个、电视端3个、电脑客户端1个、网页端1个、车载端1个、其他端1个。优酷VIP用户同一时间可在2台设备观看,酷喵VIP用户同一时间可在3台设备观看。

    在声明中,优酷将该做法归因于保护账号安全,打击黑灰产,并且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但这却激起用户不满。

    王衡告诉时代财经,2022年,他充值了爱优腾芒4个平台的会员,除了优酷是88VIP权益之一,其他都是双十一活动时续的年费。但是今年以来,拥有两部手机的他发现,手机每次登录会员账号都需要短信验证,但以前一个账号可以在多个手机端使用,“我觉得花钱办了会员之后使用感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纠结的点在于一个会员两个手机用或者家庭用不算正常吗?视频会员为什么非要人手一个?”

    3月9日,有优酷VIP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投诉,称“不能理解已经收取了优酷VIP费用,用手机投屏到电视还要另外花钱”,要求改善服务。时代财经同时发现,除优酷之外,其他长视频平台,包括短视频平台B站在内,在购买VIP会员后,投屏上均需额外收费。

    周航律师表示,就长视频平台限制投屏事件来说,首先,视频平台与用户之间已经达成一致的合同条款,不能擅自单方变更,除非援引用户使用协议中的“变更无需通知”条款。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在平台用户使用协议中赋予了平台一定修改合同的权利,那么就必须给出用户选择解除合同、退还价款的权利,这样才符合民法典倡导的公平原则。

    他强调,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无端限制用户的权利没有法律依据,也违反了诚信原则。

    2022年,爱奇艺全年实现会员服务营收17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过60%。显然,随着长视频平台对会员付费的重视和逐渐依赖,会员是支撑平台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石,为提高平台内容质量,平台适度上涨会员费用无可厚非,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视频平台过度榨取会员权益,结局或许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进,如何在增收和保障用户权益中寻找平衡点,或许是长视频平台们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了周航外,均为化名)

    作者:张雪梅;编辑:黎倩;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

    本文由 @时代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