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巴胺营销」的爆红秘诀,品牌们领悟透了吗?

    产品设计 2023-08-04

    “多巴胺”讲究及时行乐,品牌方该如何抓住?本文将从剖析多巴胺营销的本质、多巴胺营销能否长久、品牌应如何利用多巴胺营销出发,深刻解释多巴胺营销的内涵。

    这个夏天,多巴胺营销霸占了年轻人的眼球。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一种以颜色为主打的品牌营销方式突然爆火,明亮鲜艳、高饱和度的用色,挑动着年轻人们躁动不安的心,它的命名方式也非常具备互联网梗文化的特点——多巴胺。

    作为大脑分泌的一种激素,多巴胺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与判断,它会让人产生愉悦、兴奋等情绪,来自多巴胺的快乐,正在消费领域快速蔓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多巴胺穿搭”,在消费风向标的小红书上,#多巴胺穿搭 话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2亿,相关笔记超过298万篇,明星网红们也不断用这个关键词来为自己抓取流量。

    小红书截图

    在更为全民的国民级平台上,“多巴胺”也大显神通,微信指数上,近一个月“多巴胺”相关搜索词基本维持在6000万以上,最高突破1亿,抖音话题也高达百亿级的播放量。

    关注度暴涨背后,是品牌方和营销方对于“多巴胺”三个字的趋之若鹜。

    为什么多巴胺能如此爆火?它的热度能维持多久?而在各路品牌都在想尽办法和“多巴胺”套近乎之时,这样的及时上车到底值不值得,又有哪些注意点?

    一、“多巴胺”爆火密码

    “多巴胺”营销本质也是一种直觉型营销。

    直觉型营销就是让你一看就懂,比如完美日记以#多巴胺女孩#为主题,针对度假、职场、音乐节、派对等场景,推出蓝、粉、紫、橘四种夏日妆容搭配,从用色和文案传递出的张扬大胆,就能让消费者瞬间get到多巴胺妆容的特质。

    所有营销都是心理学的博弈。在心理学界划时代的著作《思考快与慢》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是直觉思考,属于快决策,相当于人脑的自动驾驶,是感性脑;系统2是计算思考,属于慢角色,大脑要仔细盘算权衡利弊,是理性脑。

    在品牌营销上,调动感性脑的直觉式营销本就是基操,因为消费本质都是一种冲动,一旦让消费者开始思考,他的购物冲动会不断衰减。所以,如何缩短决策路径,是所有品牌的终极追求之一,don’t make me think,堪称业界金律。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直觉式营销也在加速,多巴胺营销便是极致速度的一个代表,因为它调动的是人的生理性快感,通过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激素刺激,直接唤起消费者愉悦、兴奋、满足等情绪,相比文化基因的潜意识,更为表层、快速和通用。

    比如,多巴胺营销集中的餐饮领域,尤其是咖啡奶茶等快消品,在酷暑天气下,可以最快速调动起消费者的身体渴望,实现所见即所得、即饮即解渴,瑞幸、库迪、茶百道、coco、Blueglass等品牌都是扎堆推出多巴胺新品,而带来的销量拉动也是十分直观。

    瑞幸“多巴胺”新品

    为配合新品,瑞幸等这些饮品更是把“多巴胺”扩充到周边,小红书上晒出瑞幸夏日五颜六色艺术家联名纸袋的更是随处可见……

    更值得深思的是,多巴胺所代表的颜色营销其实一直都存在,为什么在这个夏天格外爆火?

    这背后,其实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有关,疫情三年带来的压抑,当下生活工作压力倍增,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都让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断漫延,尤其对于天性乐观的年轻人而言,更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多巴胺背后所代表的及时行乐主义,也就更切中了当下的主题,而所有流行背后都是时代情绪的驱动。

    如果说前些年流行的低饱和度颜色,代表了沉稳、低调和高端,那么多巴胺营销的高饱和度颜色,就充满了张扬、明亮和欢脱,著名时尚心理学教授凯伦派恩曾在研究报告中表示,“相对欢脱的颜色,可以更大程度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

    放弃“黑白灰”,拥抱“红黄绿”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心境的转变,他们不再想假扮一个成熟的大人,而是彻底释放心中的少年。

    毕竟,“内啡肽”的延迟满足还很遥远,“多巴胺”的及时行乐近在眼前。

    二、多巴胺能从“爆红”到“长红”吗?

    所有营销都是双刃剑,多巴胺也不例外。

    作为直觉式营销的极致速度代表,多巴胺营销具备以下两种典型优势——

    第一,通过视觉抢戏制造“第一眼效应”。

    第一眼效应”是普遍存在一个社会心理现象,它是由美国社会销售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是指双方通过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来决定是不是有进一步交往的必要,其实就是指“眼缘”,在营销界“眼缘”也同样重要,因为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鲜明和牢固,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度。

    在当下极度碎片化的时代,要给消费者留下印象越来越难,抖音前三秒就决定了这条短视频的生死,品牌如何一眼就抓住消费者注意力也是同理,多巴胺明亮大胆的色彩,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是极其强烈的,能瞬间激发和释放消费者的购买欲。

    第二,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切中“悦己文化”。

    情绪价值的流行,在于背后的两大时代趋势:一个是年轻人普遍流行的“悦己文化”,相比受集体文化熏陶的前辈们而言,新一代年轻人自我意识更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另一个则是女性主义和“她经济”的崛起,女性的感性特质被进一步放大,为情绪的价值不断正名。

    多巴胺营销的一大特质便是刺激情绪,在普遍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传递出乐观、积极和正向的情绪价值,它为消费者提供的快感是明确且即时的,无论是从降低“内耗”还是反“内卷”的角度,它都能将“快乐”这个情绪主题迅速传递给消费者,让年轻人与之共情,从而建立情感连接。

    PINO JELLY 味觉性格测试系列手办

    “即时满足”是多巴胺营销的内核,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也是最大的隐患。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道:“生命中所拥有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的情绪是有周期的,多巴胺营销通过外界的强刺激干预了人内心的自我调节机制,副作用就是,快乐是短暂的,当消费者从冲动消费的刺激中回归理性状态时,可能会陷入剁手的后悔情绪之中。

    归根到底,多巴胺营销只是刺激了需求,而非真正解决了痛点,它既没有改变产品的本质,也没有提供价格的优惠,更接近于一种变相促销的事件营销。

    并且,多巴胺营销本质还只是停留在情绪营销的层面,并未深入到品牌的肌理,它的通用性也导致它更接近于一个公域流量池,无法与品牌原先的内核进行强绑定,消费者也很难因为哪家品牌用了多巴胺营销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星巴克与饿了么联名送“多巴胺”穿搭周边

    某种意义上,这就像曾经的国潮和当下的户外潮,大家都是在蹭流量,甚至还不如这两者,因为国潮和户外背后都有更坚实的传统文化和健康刚需做支撑,而多巴胺的唤醒更多还停留在浅层生理层面,所以它为品牌赋予的增值更为稀薄。

    更值得警惕的是,直觉式营销虽然随着时代加速正迈入顶峰,但也出现了衰落的迹象,种种迹象表明,过度消费的大消费主义时代正在走向式微,今年以来,年轻人省钱话题频频被媒体报道,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漫延。

    与此同时,在商品社会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

    对于玩弄技巧的营销方式逐渐脱敏,他们虽然重视消费的情绪价值,但同样也会追问“值不值”的性价比问题,尝鲜过后,多巴胺营销还能激发多少复购效应?

    三、品牌营销到底要不要上车?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已经将多巴胺营销拆解得七七八八,那对于还没有上车的品牌而言,要不要借一下这个东风?

    答案是不借白不借,蹭流量与做品牌不冲突,但要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万物皆可多巴胺。

    多巴胺作为一种大脑分泌的激素,具备无差别群众基础,毕竟,没有人不想要“快乐”,对于品牌而言,无论属于哪个赛道,都可以与“多巴胺”进行关联,不要局限于色彩营销的抽象概念里,而是应该放在更为具体的场景中,让目标群体与之产生共情。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比如,海尔旗下的年轻家电厂牌Leader就联合女性空间栏目《100 个中国女孩的家》,以Z世代对家居的多元需求,借用家居色彩丰富的多巴胺主题,将自身的小彩条冰箱融进了多“彩”生活的居家场景;再比如,星巴克为了推新款“生咖”系列,与B占共创打造毕业季主题曲《赐我抛瓦》,将“果汁+生咖”的解渴清爽,与毕业生对未来生活的渴望进行关联,借用毕业场景与年轻人产生共鸣,并以高亮度的色彩传递出了希望,为生活加满能量。

    其次,用多巴胺制造品牌流行张力。

    对于在大众心中形成了固有印象的老品牌而言,多巴胺营销有时候会形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比如施华洛世奇就靠“多巴胺手串”在中国打了一个翻身仗,这家走轻奢路线的水晶配饰品牌,曾一度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市场境地,左不沾品质大牌,右不沾性价比。但今年夏天,施华洛世奇的Gema系列一改复古设计,以缤纷糖果色和blingbling的闪亮,一下子就抓住了多巴胺女孩的心,成为首饰界团宠,顺带着整个品牌都被亲切称为“华子”。曾经沉稳老气的黑天鹅被多巴胺色彩注入了新的灵魂,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魅力,让这家一度过气的品牌焕发新生。

    施华洛世奇“多巴胺手串”

    最后,如同前文总结,当下的多巴胺营销更多停留在情绪营销的表层,而没有深入到品牌内核之中,从而缺乏了足够的生命力,能否透过多巴胺的形式去进一步释放品牌力,也会成为考验品牌营销功力的一大课题。关于多巴胺营销,你“学废”了吗?

  • ESG营销由虚向实

    产品设计 2023-08-04

    ESG营销需要站在消费者视角,关注他们的需求变化,尤其是Z世代的环保意识和购买力上升。ESG营销需要聚焦实际效果,与品牌战略和目标群体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本文系统地剖析了企业应该如何做好ESG营销,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很多品牌遇到公关危机,往往会发布一份声明来解决问题。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总有效,因为如果回应不妥,可能会导致信誉损失,这种损失往往难以弥补。

    这让我开始思考,危机背后原因仅仅是公关、市场部工作失职吗?答案并非如此。

    比如:

    中国民航局,每月都会发布公共航空运输客户服务投诉情况,国泰航空”毛毯事件“舆情爆发前,光在2022年就有6个月,被列入境外航司投诉榜首。

    但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善动作,直到舆情爆发,才象征性开除涉事员工,并做出一切承诺。

    前几天一架飞往美国洛杉矶的国泰CX880航班,更是直接出现技术故障,起飞前紧急刹车导致11人受伤后,同编号航机又在25日深夜,因为水缸漏水而延迟。

    下次,你敢做吗?

    如果只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员工的失职,可能有些过于草率。实际上,这种长期漠视消费者的态度,正是违反了企业社会责任(ESG)的原则。

    ESG理念要求企业在制定公司规划和决策时,必须严肃考虑和对待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就像对待股东和监管机构一样。每一个社会议题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群体有能力以各种方式对品牌产生长期影响,所以,ESG逐渐开始有虚向实发展。

    一、究竟什么是ESG?

    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次提出ESG的投资思想。

    这其实是一种看企业好不好的方法,但是,和我们平时想的有点不一样。平时只看公司赚了多少钱,现在除此外,要看公司对环境、社会、和自我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1. 环境(Environmental)主要围绕公司对环保态度重视程度,比如某个工业企业,你不能光说给上下游贡献多少材料,还要看是否少用塑料,重视节能减排等。
    2. 社会(Social)是看公司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比如是否尊重劳工权益,是否关心社区福利。
    3. 治理(Governance)是看公司自己的管理是否规范,比如董事会是否公平,高层管理是否透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ESG标准来评价一个品牌、公司,而ESG营销就是把公司的ESG战略,真正运用到营销活动中去,让大家都能看到公司在环境、社会、治理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为什么诸多头部企业开始注重ESG营销呢?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消费者变革,尤其Z时代年轻人。

    记得1991年,Regis McKenna提出了“营销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营销”的理念。他强调的是,技术、企业的特点,还有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才是营销的关键。

    现在看,这句话重要性,超过了麦肯纳当初的想象。

    以前我们,买东西会考虑得特别细,因为有那么多信息可以参考,可以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购买决定。所以,在做决定时,一般比上一代人更有自己的见解。

    Z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数字化的世界里。

    跟我们这些90后、80后、70后不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在互联网环境里,手机一直在手边,随时都能接触到各种信息。这样一来,思维方式和购物习惯就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他们早已从各种角度去了解一个产品,会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甚至包括生产过程;其次,他们对购买决定很有信心。他们不是要去适应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市场,反而是,要让我们去适应他们的需求。

    而且,Z时代年轻人对这些老一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等他们很快就能控制全球27%的收入时,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对这个时代的人进行营销了。

    其二,对购买决策和复购率的一种评估。

    现在商业信息、产品选择这么多,大家对于错误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一家品牌任何一个方面达不到标准,我们就会立马离开,短期内也不会回头。

    比如最近的”阿巴斯甜致癌”风波,结果就导致了代糖类股票的指数一直下跌,像可乐、芬达、雪碧这些产品也被卷进了”原材料公关”的困境,我们在买这类产品时,肯定会优先选择其他的同类产品。

    前段时间,元气森林、北冰洋这些品牌宣布产品不含阿斯巴甜,这个消息一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网上销量也随之上升。

    我在MKTforGOOD发布的《2023中国公益消费报告》上看到一个调研结论是说,消费者对“公益品牌”和”普通品牌”的舆论反应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做过公益的品牌出现了负面新闻,消费者通常会更包容,更有耐心。他们会考虑品牌过去对社会做过的贡献,来评价它的社会责任。

    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大家会选择原谅,或者愿意等待相关部门或者品牌本身的官方回应。

    但普通品牌就不一样,大家没有任何好印象,反而会觉得出了问题,可能是你以前就不太在乎消费者,大家会更容易选择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ESG营销对品牌的重要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企业的营销团队,在逐渐涉及到各种业务时,开始重视ESG的原因。

    二、那么,大品牌怎么做的?

    调研一圈发现,部分品牌想在环境上做功夫,通过对原材料、包装、产品进行改动,从而形成ESG当中的一环。

    举个例子:

    大家穿的衣服,大部分(60%)原材料都是尼龙和聚酯,这两种材料虽然用途广泛,但因为化学结构复杂,很难自然分解或被回收再利用,一般只能被卖填或烧掉。

    今年5月,lululemon和澳大利亚的新兴公司Samsara Eco决定联手尝试从废弃服装中,提取可以重复利用的尼龙和聚酯材料。

    同时,lululemon还计划给Samsara的团队和工厂提供资金支持,他们希望从2024年开始,就能处理大约2万吨塑料,这样就能在生产过程中,大大减少能源消耗。

    当然,今年他们提出了名为“Be Planet”的目标,承诺到2030年全面采用可持续产品和解决消费终端问题,实现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如果这个研发成功,他们会是世界上第一家做到这点的公司;也就是说,这个尼龙和聚酯回收利用的项目,就是他们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他们希望以原材料回收、再制作,再回收的方式做ESG当中的环境(Environmental)治理。

    这太财大气粗。

    你也许会说,我们作为小品牌,完全无法复制啊。当然,我调研了一些品牌,也有试图通过“循环再利用”和“产品回收”角度思考小而美的举措。

    大家可能都听过“碳减排”,它的意思是,我们要减少排放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要知道,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不再用的物品交易出去,这样可以在减少碳排放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个方面,二手闲置平台转转、奢侈品电商平台红布林做了尝试。

    他们在自己的APP里面开发“循环时尚环保行动”的功能,每当有人成功寄卖、转卖、回收商品,买家和卖家都可以看到为减少碳排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拿红布林来说,每件二手衣物饰品能够减少0.3到172公斤的碳排放,每个二手包包能减少0.5到12.7公斤的碳排放;根据其官网公示,截止去年年底,已经累计减少了超过409,834,29公斤的碳排放。

    当然,格兰仕、街电、妙洁、水星家纺、途牛旅游、中国邮政、瓜子二手车等多家品牌为了号召低碳策略,也在这样做。

    碳类营销属于“长期主义”,大家可能感触不大;运动品牌Nike的策略,也许让人有直观体验。

    今年5月时,耐克在云南建一个环保运动场,特别之处在于,这个运动场是用旧鞋子建的,目的为鼓励乡村的女孩们多运动。

    早在2020年,耐克就开始收集大家不要的旧鞋,把它们处理成橡胶颗粒,然后用这些颗粒去建运动场;他们在武汉碧云小学,已经用这种方法建了一个大约1000平米的球场。

    现在这两个项目(鼓励乡村女孩运动和旧鞋新生)合在一起,就变成既提供物资,又鼓励大家运动的项目;在耐克的带动下,已经有20个大学的学生捐出他们的旧鞋,这些旧鞋被处理后,就可以用来建运动场了。

    这为乡村女孩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尽情奔跑的地方,尤其是对于那些因环境限制不能参与运动的女孩们来说,运动场将成为自由奔跑的乐园。

    跨境电商平台SHEIN,为了帮助服装品牌解决挤库存面料问题,与美国可持续时尚企业Queen of Raw 合作,把那些囤积、浪费的原材料回收,进行二次加工,这种模式下,也跑出了一条再利用新思路。不难看出,大家都在依据自身情况,围绕ESG整体大框架,制定营销策略。

    三、利用ESG做营销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是找到共同语言,走入用户中去,并建立可持续的叙事方式。

    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说:“You judge a society by the decency of living of the weakest。「Decency」在中文里刚好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叫 「体面」 。

    整句话的意思是:若最弱小的人能活得体面,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足够好的社会。

    品牌营销,已经从产品定位理论发展到“用户定位理论”阶段,以前大家用品牌宣导一种信念即,“你买我,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人人皆是共创者,人人都可以表达自我情绪,观点,不需要通过产品映射。

    这意味着,物品除最底层的使用价值外,要找到一种新的沟通平起平坐的方式;如何让一方不仅仅出于道德压力去付出,而另一方在得到帮助的时候保有尊严与体面,是营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举个例子:

    以前,我们会对自闭症患者和山区的孩子们贴上“弱者”的标签,然后希望别人出于同情来帮助他们。

    现在呢,一元买画、诗歌pos机“等活动另辟蹊径,让自闭症患者、山区儿童施展才华,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

    是啊,他们看世界的视角、他们的天真、淳朴、想象力,都能成为灵感来源,创作出能治愈大众的艺术品。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再只是“弱者”,他们也成为了创作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目标,让帮助和被帮助变成平等的关系,比如创作者和购买者的关系。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也是ESG营销战略洞察的一环。

    四、品牌到底该如何制定ESG营销策略?

    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1. 以产品为基石

    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最佳办法是忘掉商业,回归第一性原理。最近,我观察到大消费赛道,一个咖啡届的牛奶品牌“朝日唯品”,它们就在践行一种”循环农作”的故事,很有意思。

    2003年,山东一些人为了改善土地质量,和「朝日」集团一起开了个公司,给土地休息了整整五年;后来,他们请来了日本的养牛专家来负责养牛,于是就建立起了一个农业和牧业都有的园区。

    2016年,这个品牌被我们国内的一个大农业公司「新希望」集团买了下来。2021年,朝日唯品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他们开始强调“循环农作,自然出美味”,主要卖的就是高品质的牛奶和有机蔬果。

    看看他们从创立开始到现在的过程,就能感觉到这个品牌跟“环保”这个词是绝对挂钩的。

    实际上,朝日唯品所有产品定位、营销活动,都是基于“循环农作,自然出美味”这个核心理念来进行的。

    比如说,朝日唯品的酪乳都是从自己的牧场产的,有机蔬菜是从他们自家的农场长出来的;再比如,产品包装、配套的餐勺都是用的可降解材料。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么循环农作最后能得到什么?我想,如果你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自然有一天,时间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2. 切勿表层化

    当我们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每个企业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做到尽可能多的环保、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那些符合国家规划的内容,做得越多越好。

    但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公司则需要更精明一些。需要挑选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符合自身长远战略的事情做,然后再通过营销、传播来让更多人知道,

    毕竟这样做既可以满足社会责任,也能帮助提升品牌形象,双赢;我看到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在弄ESG(环保、社会、治理)战略,但大多数人都还只是在做报告、写白皮书,没实际行动。

    现在不是只讲大道理的时候了。

    三个方面,现在都已经有很详细的划分,公司只需要找到自己最应该关注的细分,然后,付诸实践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公司主要想讲人文故事,那他们就可以将主要的营销策略制定为3-5年的长期计划,每年都有一个大主题,每个月用小主题去组合。这样既能保证内容的持续性,也能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持续的了解。

    千万不能今天跟这个主题走,明天又跟那个主题走,这样消费者搞不清楚,你到底在ESG中关注的是哪个方面;而且,如果一个品牌不能在这个大主题上有持续的行动,那也无法从中得到长期的收益。

    3. 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年,我个人觉得做的还不错,与ESG相关事件有“冰桶挑战、地球一小时、蚂蚁森林、腾讯1元购画”。

    这四个活动代表三种形式。蚂蚁是持续的公益产品设计,地球一小时属于IP打造、冰桶一小时属于非常成功的campaign。

    这些案例我领悟到,要想将活动推广好,并打造出具备长期性、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品牌首先需要双聚焦(项目、人群);其次,要把ESG营销当做一个产品,一个IP去打。

    简单讲,你到底要解决哪些人、哪些问题。而不是泛泛的谈大爱、奉献、慈善,得拿出具体行动,抽象很难打动消费者,要爱具体的人。

    举个简单例子:

    保洁从2018年开始就为舒肤佳、海飞丝、欧乐等品牌在海报中围绕“爱”做铺垫。

    2019年的母亲节,2020年的“妈妈的工资”,2021年的“快乐妈妈学院、爱能超越偏见”,2022年的“只要上场,就要漂亮”,连续做了5年关于“爱”的主题。如果往后5年,把这个主题落到实际中,是不是显得理所当然?所以,ESG营销正在由虚向实,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品牌生命周期。

    总体而言:

    找到主线,去爱具体的人。

    重要的不是白皮书多好看,而是,品牌在脚踏实地解决哪些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考下,到底用什么叙述法,完整的表达出来。

  • B2B市场人“求生指南”

    产品设计 2023-08-04

    B2B市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一个正确的求生指南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提高市场销售竞争力。那么作为市场人如何把握市场机遇呢,本文讲述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CMO,你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什么?

    “整个部门都要裁掉?”

    假如真是,你可能只会惊讶地说“没想到如此突然…”不至于愤怒到想拍桌子骂人。

    但当销售投诉“市场部做的事情没价值,乱花钱又没有带来可转化的商机”时,很多CMO已经撸起袖子,准备开战了。

    心里暗骂“我们搞活动每天忙得要死;为了免费合作机会求爷爷告奶奶;和供应商斗智斗勇谈价格…到头来你说市场部的工作没意义?给了那么多线索不好好跟进,还说我们做得不好?”

    不写个长篇邮件细说成果1,2,3或者找CEO理论,无法平心头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据我小样本的不全面观察,不仅是CMO,我们不少市场人(即使是一个人的市场部)也常因为无法量化产出或ROI不理想被PUA,甚至崩溃地想辞职(却又不甘)。

    最近我和一位科技企业资深销售副总裁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说“市场部工作是很辛苦,我也很感激,但我们全年最大活动后拿到的商机少得可怜,有点说不过去…”

    我心里一惊,问“是不是目标客户不太对?”他回答“市场部不了解真正的决策者是谁,邀请了一堆技术爱好者。现场很热闹就是没产出…现在销售压力很大,只搞品牌可不行,再说我们平时的线索质量也非常差。你帮忙看看有什么方法提升一下?”

    本来还想反驳几句,但站在他的立场,我也能理解当下最关键的还是业绩。

    于是,我从询盘、线索、内容等角度说了说我的建议,他听完表示非常赞同“如果市场部能够做到这些,那销售肯定全力配合…”。这几天我把想法理了一遍,也分享给你。

    一、跟进好客户主动询盘

    “询盘”是我这几年才学的新词,第一次听说的时候还上网查了查。原意是指客户询价,在国际贸易商用得多。

    近几年来不少企业用这个词来替代“inbound marketing”,客户主动上门问产品、解决方案、试用等都算,如果跟进顺利,转化率往往最高。

    过去,接到询盘电话后转给相应的业务员跟进就行了。

    现在,询盘的方式不限于电话,更多是留言,甚至是下载了白皮书后再问细节问题等等。

    市场人就不能再简单地把“您贵姓和您的联系方式”记下来就转给销售就完事了。

    还需要互动、解答并做好信息归类及”打好标签”…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就很难。“不知道跟客户说什么啊”,“销售说不要让我们碰客户”,“我们没有专门的电销团队…”这些话是不是在你脑海里出现了?有时候接到电话时连什么客户是什么公司的都不敢问,更加不要说张口问从哪个途径了解的信息,主要的需求是什么了。

    我也见过把联系方式扔到销售群,然后怯怯地说一句“麻烦哪位销售大佬跟一下,谢谢” ,就没有然后了。

    我也理解销售,接到这样的信息,起初还有点热心。但回电之后,发现是竞争对手的马甲或不相干的错误信息等就很恼火。还有的是前台固定电话,那约等于陌拜…“狼来了”次数多了,也就开始借口应付了,还常常嘟哝“市场部给的信息还不如我去企查查或招投标网站上找,花了那么多钱搞官网,拍视频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的建议是:

    1. 市场提前准备好话术清单(即便是客服团队跟进,市场部也要参与话术制定)

    这个清单需要和销售提前沟通并达成共识,明确哪些信息是他们跟进前想知道的。

    比如:您从哪里知道我们的?您的公司所在的行业?我针对性地发给您一些案例?您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您可以看看我们的公司信息“,”这里还有我们最新的解决方案…”

    不要担心客户会觉得烦,只要态度真诚,礼貌沟通,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的客户是会耐心的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并多聊聊的。反倒是搅局者才会不耐烦或者找茬刁难。

    2. 接到信息后,仔细归类整理,有效的线索再交给销售

    如果有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最好,如果没有,互动后用简单的Excel把询盘信息整理好。包括联系方式、客户需求、感兴趣的产品、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些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手数据。在沟通中做一些初筛,把一些拿不准的,也许不是真实有需求的客户挑出来,标注清楚给销售或者渠道部门判断。市场人也要对销售当下跟进的客户、现有的合作伙伴有所了解。比如有的企业一看就是某大客户下属的三产公司,最好由现有的销售代表跟进。

    3. 市场人必须接受简单的销售培训

    前面两点对于市场新人还是有些难度,也许可以谦虚地请教销售部做个简单的培训。比如如何判断是不是真正的客户,遇到客户直接询价如何回复…有经验的市场人会把询盘当宝贵的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窗口。前提是不要太啰嗦唠叨,懂得沟通简单的销售技巧。

    二、量化线索评判标准

    好了,前面提到的把表格整理好了,要不要一股脑的给销售,要求他们必须24小时跟进呢?看情况。毕竟,询盘信息还不真算MQL,市场人或者市场部门的线索管理部门(有的是电话销售)还需要给线索打分。

    同理,在市场活动后获取的线索,一样需要沟通后才算MQL。常见的误区是把联系方式当成了线索,一股脑转给销售,后续就不再过问了。(确实有部分原因是销售不愿意告知进展)

    成熟的市场部门会用BANT(预算、角色权限、需求、时间点)来评判是否算MQL,也有些公司在SCRM、CRM系统上设置冷、热线索评分标准。(网上有很多相关的内容)

    重点说说数字营销刚刚起步,又没有成熟的系统和流程时可以与销售商量制定反馈机制。

    举个例子,假如是热线索,再简单分为三档,可以是:

    一档是客户需求明显,之前了解过产品,预算也有了。销售必须在24小时内联系。

    二档是客户表明了意向,希望供应商售前上门。销售在48小时内给客户建立联系,了解更多信息。

    三档是客户有兴趣,但是目前没有立项,预计在一年内采购。销售72小时内建立联系,发送客户案例等。

    每家公司的产品形态、单价、销售模式不一样,最好是市场部门邀请销售团队充分参与规则的制定。双方对MQL、SQL的标准“签字画押”,并设置决策小组,处理不清楚的个案等。

    同样需要提醒的是,在判断需求之前,先和基础数据和过往反馈信息做匹配。比如联系人所属的公司是不是之前也参加过活动?之前的反馈是?这次可能客户的需求变化是…

    以上这些问题多多分析并与销售沟通,销售自然会认为市场人有点懂,并且和他们属于一个战壕的兄弟。

    三、参与线索转化全过程

    做到了上面这些,也许转化率还是不高,那么尝试持续在客户体验每个阶段多做一些:

    1. 前:在获取线索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顾流量而不精准。花了精力和金钱,非但没有正向效果,更有可能对真正有需求的客户有负面的影响。在市场活动、邮件营销、SEM等营销方式的计划阶段,都需要非常了解目标客户群体在哪,积极触达。高效的线索才能形成转化闭环,销售参与热情越高,公司的重视度和投入才会越多。

    2. 中:无论是在活动的现场反馈还是官网主动留资后,市场人都可以在互动上花更多点的心思。比如针对性收集反馈信息、主动给客户发送演讲文档以及所在行业客户案例、继续组织行业小规模的交流、定期在线关怀、新技术使用培训等等。在与客户建立联系并产生信任之后,在许可的情况下,把最可能有采购需求的客户交给销售跟进,积累市场人的信用。

    3. 后:销售在跟进客户过程中,市场人可以提炼话术及场景故事、产品以及案例资料、组织1对少的客户workshop….还可以帮助找到客户决策的影响者(专家、媒体、第三方组织等),帮助销售推进线索转化

    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都和销售充分的沟通达成共识并不断优化。共同努力下,效果一定不会差。销售某些时候不想让市场插手客户沟通,还是担心力气没使对,帮了倒忙(其他的原因也许有,各家各人情况不同)。

    市场营销是专业工种,如何大规模触达客户,如何传播内容,如何玩转自媒体,如何让内容更吸引人…都应该是市场人强项。

    不要仅仅埋头在格子间或奔波于展会上,更要多想想为什么要做手头上的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会使效果更好?

    越是专业地站在市场和客户的角度思考,越能得到内外部的尊敬和认可。这个法则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未来也不会变。

  • 普通UI设计师和资深UI设计师之间的差别

    研究 2023-08-03
    对于普通UI设计师和资深UI设计师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和技术水平:资深UI设计师通常具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项目经历,他们在UI设计领域拥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2. 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资深UI设计师具备更好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遇到较为复杂或独特的设计需求时能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

    对于普通UI设计师和资深UI设计师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mage.png

    1. 经验和技术水平:资深UI设计师通常具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项目经历,他们在UI设计领域拥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


    2. 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资深UI设计师具备更好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遇到较为复杂或独特的设计需求时能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3. 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资深UI设计师通常更擅长与不同部门和角色的人员进行高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够在项目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对团队成员提供支持和指导。


    对于如何做好需求UI设计分析,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因素:


    1. 深入理解需求:首先,仔细阅读和理解整个需求文档,确保准确把握用户的要求和期望。同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逐步挖掘并细化细节。


    2. 用户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偏好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3. 竞争对手分析:研究类似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对手,分析他们的设计策略和用户反馈,找出可以借鉴或改进的地方。


    4. 创新和灵感来源:积极寻找设计灵感和创意思路,可以通过参观展览、研究优秀设计案例、关注行业趋势等方式进行。


    5. 文档编制和沟通协调:将对需求的分析结果整理成明确的文档,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UI设计的需求有清晰的理解。


    综上所述,要做好需求UI设计分析,UI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对用户和市场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 UI设计思维的改变与软件技法的突破

    研究 2023-08-03
    Title: UI设计思维的改变与软件技法的突破摘要:UI设计的能力提升不仅依赖于软件技法的突破,更重要的是UI设计思维的改变。本文探讨了通过优秀案例分析和海量存储来改变UI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实现UI设计能力的提升。引言:UI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领域,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拥有创...

    Title: UI设计思维的改变与软件技法的突破


    摘要:

    UI设计的能力提升不仅依赖于软件技法的突破,更重要的是UI设计思维的改变。本文探讨了通过优秀案例分析和海量存储来改变UI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实现UI设计能力的提升。


    引言:

    UI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领域,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拥有创新的设计和独特的视觉风格。除了掌握软件技法外,UI设计师还需改变固化的设计思维,从而推动自身的能力提升。本文将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和海量存储来改变UI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并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实现UI设计能力的突破。


    一、优秀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1. 拓宽视野:通过分析优秀案例,UI设计师可以学习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设计,开阔自己的设计视野,从而避免陷入固定模式和传统思维。

    2. 借鉴经验:优秀案例提供了成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可以借鉴其中的创新点和技巧,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

    image.png

    二、海量存储对UI设计的意义

    1. 灵感来源:海量存储中收集的设计素材和案例能够为UI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参考,促进创意的产生。

    2. 设计积累:UI设计师可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经验进行整理和存储,形成个人的设计资源库,不断积累并借鉴以往的设计成果,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三、UI设计思维的改变与软件技法的突破

    1. 创新思维:改变固化的设计思维,UI设计师应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追求创新与突破。

    2. 用户体验导向:UI设计师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优化界面交互和设计布局。

    3. 多学科融合:UI设计师可借鉴其他领域的设计理念,如心理学、人机交互等,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设计中,提升设计品质和效果。


    结论:

    UI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突破软件技法的局限,更需要改变固化的设计思维。通过优秀案例分析和海量存储的方式,UI设计师可以拓宽视野、借鉴经验,从而改变自身的设计思维。重视创新思维、用户体验导向和多学科融合,将有助于实现UI设计能力的突破和更高水平的设计成就。


  • UI设计实时互动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研究 2023-08-03
    UI设计的实时互动可通过音频聊天、线上课堂、联机游戏等方式,使用户在在线上共享一个时空,并实现即时的反馈和回馈。本文探讨了UI设计实时互动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包括提供专注、沉浸和真实情感沟通的能力,以及如何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用户对社区的粘性。引言:UI设计的实时互动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共享同一时空的情...

    UI设计的实时互动可通过音频聊天、线上课堂、联机游戏等方式,使用户在在线上共享一个时空,并实现即时的反馈和回馈。本文探讨了UI设计实时互动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包括提供专注、沉浸和真实情感沟通的能力,以及如何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用户对社区的粘性。


    image.png


    引言:

    UI设计的实时互动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共享同一时空的情况下,能够以更加即时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对于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UI设计实时互动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用户对社区的粘性。


    一、专注和沉浸的能力

    1. 即时的反馈:实时互动使得用户能够立即收到他人的反馈,例如在游戏中,用户可立即看到其他玩家的动作和回应。这种即时的反馈帮助用户保持专注和沉浸。

    2. 实时的互动:与传统的非实时互动相比,实时互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互动需求,增强用户参与感和兴趣。


    二、真实情感沟通

    1. 非语言交流:实时互动提供音频聊天等方式,使用户能够进行实时的声音交流。这样的交流能够传递更多的情感信息,使得沟通更加真实和有效。

    2. 协作和共享:实时互动也促进了用户之间的协作和共享,例如在线课堂中的即时问答和讨论,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互动和丰富。


    三、社区情感联系和粘性

    1. 更紧密的联系:实时互动使社区成员之间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连接。在实时互动中,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和回应,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2. 用户粘性提升:通过提供实时互动功能,可以增强用户对社区的粘性,促进用户长期的参与和留存。


    结论:

    UI设计的实时互动对用户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提供专注、沉浸和真实情感沟通的能力,用户能够获得更加贴近真实、丰富和充实的体验。同时,实时互动也有助于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并提升用户对社区的粘性。在UI设计中,应当注重实时互动功能的设计和实现,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互动需求。


  • UI设计用户体验的度量问题

    研究 2023-08-03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在UI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进行度量却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讨论了UI设计用户体验度量的问题,包括度量模型和指标的多样性、数据基建成本高、资源匮乏、追溯周期长等因素所带来的困难。同时,也提出了缺乏实际验证案例和分享的现象。为了有效度量UI设计用户体验,需要综合考...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在UI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进行度量却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讨论了UI设计用户体验度量的问题,包括度量模型和指标的多样性、数据基建成本高、资源匮乏、追溯周期长等因素所带来的困难。同时,也提出了缺乏实际验证案例和分享的现象。为了有效度量UI设计用户体验,需要综合考虑以上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引言:

    用户体验是UI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确保产品或服务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度量用户体验的过程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将探讨UI设计用户体验度量所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度量模型与指标多样性

    1. 不同的度量模型: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各种用户体验度量模型,如系统可用性、满意度、效能等。这种多样性使得选择恰当的度量模型变得复杂。

    2. 指标选择困难:度量模型涉及的指标层出不穷,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指标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二、数据基建成本高

    1. 数据收集和处理:UI设计用户体验度量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包括用户测试、用户反馈、用户行为分析等。这些工作的准备成本较高,需要相关资源的支持。

    2. 技术和工具要求:为了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UI设计团队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工具,这对研究者和设计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image.png

    三、资源匮乏与优先级问题

    1. 数据分析资源不足:许多UI设计团队面临数据分析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使得用户体验度量成为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

    2. 价值优先级靠后:由于其他工作的紧迫性或权重,UI设计用户体验度量往往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其实际操作中受到限制。


    四、缺乏实际验证案例和分享

    1. 数据追溯周期长:对用户体验的度量需要长期的数据追踪和收集,这使得验证和验证结果的分享具有一定的困难。

    2. 案例的分享少: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和保密性等原因,实际验证的案例分享比较少,缺乏实际操作和验证的指导。


    结论:

    度量UI设计用户体验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度量模型和指标的多样性、数据基建成本高、资源匮乏、追溯周期长等原因,UI设计团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合适的度量模型和指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推动实际验证案例的分享,有助于UI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


  • 灵感枯竭时的创意激发:8个万能UI设计公式

    研究 2023-08-03
    Title: 灵感枯竭时的创意激发:8个万能UI设计公式摘要:对于UI设计师来说,灵感枯竭是常有的事情。本的原因,并提供了8个万能UI设计公式,帮助设计师应对灵感困境,激发创意和灵感。引言:作为UI设计师,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灵感枯竭的困扰。缺乏创造力、时间限制和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设计师难以找到灵感。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Title: 灵感枯竭时的创意激发:8个万能UI设计公式

    image.png

    摘要:

    对于UI设计师来说,灵感枯竭是常有的事情。本的原因,并提供了8个万能UI设计公式,帮助设计师应对灵感困境,激发创意和灵感。


    引言:

    作为UI设计师,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灵感枯竭的困扰。缺乏创造力、时间限制和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设计师难以找到灵感。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文分享了8个万能UI设计公式,旨在帮助设计师克服创意瓶颈,激发创新思维。


    一、平衡与对比

    1. 色彩平衡:运用色彩理论和色彩搭配的技巧,创造出平衡而引人注目的UI界面。

    2. 大小对比:通过放大或缩小元素的尺寸,营造视觉层次和对比,增强界面的动感和吸引力。


    二、对齐与间距

    1. 对齐准则:使用对齐线和网格系统,让UI元素有序排列,提升整体的美感和一致性。

    2. 合理间距:精确控制元素之间的间距,使界面看起来更加舒适和均衡。


    三、简约与清晰

    1. 简洁视觉:删减不必要的元素和内容,突出重点,营造清晰直观的UI界面。

    2. 清晰布局:合理组织页面结构,让用户能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


    四、协调与流动

    1. 统一风格:使用一致的图标、字体和配色方案,营造统一、协调的品牌风格。

    2. 流线型设计:设计师可以运用流线型的元素和动效,增强用户的视觉引导和体验流畅感。


    五、响应式设计

    1. 适配不同设备:考虑到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设计出能自适应的UI界面,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2. 交互友好:通过引入人性化的交互设计,确保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能轻松操作和导航。


    六、故事性设计

    1. 故事叙述元素:将UI设计融入故事性元素,通过场景、人物或动画等形式,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2. 视觉叙事手法:运用图像、形状和排版等设计元素,讲述一个连贯的、有趣的故事效果。


    七、创意布局

    1. 非传统布局:突破传统布局限制,尝试非对称、奇特或趣味化的界面设计,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 图像打破边界:使用图像元素打破框架边界,增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八、色彩心理学

    1. 色彩表达情感: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在UI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颜色,传递特定的情感和信息。

    2. 色彩饱和度搭配:合理搭配色彩的饱和度,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结论:

    灵感枯竭对于UI设计师来说是常见的挑战,但通过采用适合自己的UI设计方法,设计师可以有效应对。本文分享了8个万能UI设计公式,涵盖平衡、对齐、简约、清晰、协调、流动、响应式、故事性、创意布局和色彩心理学等方面,帮助设计师激发创意和灵感,创作出引人注目和高品质的UI界面。


  • 2024年UI设计的新趋势:从产品的价值到场景化设计

    研究 2023-08-03
    Title: 2024年UI设计的新趋势:从产品的价值到场景化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2024年UI设计的新趋势,以揭示其在产品开发中的价值和变革。论文从产品的价值为何需要UI设计、UI设计的不同形态、UI设计短平快发展趋势、以及UI设计场景化的设计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说明,并展望了未来的UI设计发展。引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

    Title: 2024年UI设计的新趋势:从产品的价值到场景化设计

    image.png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2024年UI设计的新趋势,以揭示其在产品开发中的价值和变革。论文从产品的价值为何需要UI设计、UI设计的不同形态、UI设计短平快发展趋势、以及UI设计场景化的设计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说明,并展望了未来的UI设计发展。


    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用户体验的要求提高,UI设计在产品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24年的UI设计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关注产品的价值、设计形态、发展趋势以及场景化设计。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方面以及未来的发展。


    一、产品的价值为何需要UI设计

    1.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UI设计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价值。

    2. 品牌价值的塑造:通过精心设计的UI界面可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从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UI设计的不同形态

    1. 平面设计:以平面设计为基础的UI设计方式,突出图形元素和色彩搭配,注重界面清晰易懂。

    2. 动效设计: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动效设计在UI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赋予产品更好的交互体验和视觉吸引力。

    3. VR/AR设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为UI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创建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三、UI设计短平快的发展趋势

    1. 设计系统化:通过设计系统、样式库和组件库等工具,提高UI设计的效率和一致性,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2. 自动化工具的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UI设计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3. 用户个性化设计: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将设计个性化应用于UI界面,提供用户定制化的体验。


    四、UI设计场景化的设计趋势

    1. 多设备适配:未来的UI设计需要考虑多种设备大小和分辨率的适配,以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2. 物联网界面设计:物联网的发展将使UI设计更加注重与智能设备的交互,设计需考虑设备间的无缝连接和操作便捷性。

    3. 跨平台设计:随着数字化产品生态系统的发展,UI设计趋向于跨平台设计,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结论:

    预测2024年的UI设计将在产品开发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产品的价值、不同形态、短平快发展趋势以及场景化设计的角度分析了UI设计的新趋势。同时,未来的UI设计需要重视用户体验、自动化工具的应用、以及场景化设计,并将适应不同设备和跨平台的发展。这些趋势将为产品开发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