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美团、高德“三国杀”,万亿本地生活战场“狼烟起”

    设计动态 2023-04-05
    继入淘(淘宝)、入支(支付宝)、入饿(饿了么)后,口碑在阿里内的第四次“流浪”,落子高德。 3月,高德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的到店业务口碑正式合并。对此,高德方面回应称:新团队的加入有助于平台提供更好的“到目的地”服务。 随后,3月21日,高德联合星巴克中国推出“

    过去十年,本地生活赛道几乎是“一超多强”局面。然而近两年,抖音强势入局,美团也不得不严阵以待,如今高德又合并口碑,本地生活赛道由此组成新的“三国杀”棋局。这场“三国杀”中,究竟每家平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继入淘(淘宝)、入支(支付宝)、入饿(饿了么)后,口碑在阿里内的第四次“流浪”,落子高德。

    3月,高德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的到店业务口碑正式合并。对此,高德方面回应称:新团队的加入有助于平台提供更好的“到目的地”服务。

    随后,3月21日,高德联合星巴克中国推出“沿街取”服务,用户可在高德地图App里点单、支付,再去沿途的星巴克门店取餐。目前该服务已经在北京100家星巴克门店上线。

    一言一行,剑指本地生活。

    “万亿市场”,这是形容生活服务赛道常用的词语。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预计增长至35.3万亿元。

    过去十年,本地生活赛道几乎是“一超多强”局面,美团全方位布局“吃喝住行娱”,携程、飞猪、饿了么等在细分领域与美团竞争,但没有一方能完全“鲸吞”另一方。

    正如阿里本地生活CEO俞永福所言,本地生活是一场 “不激烈但很残酷” 的竞赛。不激烈是因为选手数量不多,残酷是因为没有一招制胜的方法。

    但,鲶鱼来了。

    2020年起试水本地生活的抖音,现在全方位启动除医美、医疗外的到店类目招商。据地歌网了解,今年抖音本地生活的GMV目标为1600亿元。

    抖音强势入局,让本地生活竞争的激烈度和残酷度再次提升;美团也不得不严阵以待,内部计划将投入更多预算与抖音竞争;如今,高德又合并口碑,本地生活赛道由此组成新的“三国杀”棋局。

    这场“三国杀”中,究竟每家平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01 高德:工具模式出路难 自“千团大战”时代以来,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已经多次调整。

    最近一次调整,也是阿里成立24年来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变革中,本地生活集团独立成军,主营业务包括高德、饿了么。

    调整后,阿里本地生活的业务界限更为明确:饿了么主攻到家、高德在原有的出行业务之上,与口碑一同开拓到店业务。

    不过,高德与口碑的“抱团取暖”,很难给阿里本地生活带来“1+1>2”的商业效果。

    2008年被阿里收购的口碑,起初还是阿里本地生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与淘点点共同发力外卖业务,但最终却成为依附于不同业务和辅助实现各种业务目标的“流浪者”。

    据消息人士透露,2022 年初,口碑餐饮业务的直营城市从40座缩减至11座,其余城市转为代理商模式。

    商家供给不足、战略定位模糊的口碑,合并后能给高德带来的增量效益极为有限。但合并后业务界限的明晰,意味着高德将对到店业务“力出一孔”,积极迎战本地生活。

    2017年推出聚合打车模式的高德,目前已经是网约车市场的“亚军”,市场份额仅次于滴滴。每天有1.2亿活跃用户打开高德,用来叫车或者导航路线。

    基于地图导航功能的用户积累,以及在网约车市场的后发优势,高德在2020年进军酒旅和餐饮团购业务,到2021年升级成为“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

    一位出行领域专业人士表示,采取聚合模式的高德,无法深入沉淀出行数据;而在缺少自营司机的情况下,高德也很难向金融、租车,乃至造车等产业链上游延伸。

    更何况,高德最核心的地图导航业务,工具属性更强,用户停留更浅。

    即使高德采取滴滴的网约车平台模式,在“用完即走”的浅层用户行为之下,从出行叫车跳转到吃喝玩乐乃至电商消费等服务,平台跨赛道转化的壁垒极高。

    2020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社区团购,滴滴也顺势推出橙心优选,但供应链和地面推广等能力均不占优的橙心,随着监管叫停过度补贴,橙心优选随即撤出多地市场。

    正如饿了么曾连续发动过“夏季战役”“暖冬计划”,但沉淀的用户规模有限;最终,为商家提供更多单量和SaaS系统支持的美团,市场份额依然领先。

    本地生活核心能力的建设,显然无法用“烧钱补贴”来弥补,只能在残酷竞争中逐步强化。

    虽然,高德在网约车和地图业务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扛旗到店生服(生活服务)业务,在商家供给规模、消费习惯培养等方面,高德还要继续造业务轮子。

    而在高德“造轮子”的同时,抖音已经和美团开始“捉对厮杀”。

    02 抖音:一切为了交易 本地生活,尤其是到店团购业务,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一边是源源不断的流量,另一边是持续补齐商家供给,平台在中间收取佣金和广告费。

    如今,抖音已经具备拓展本地生活模式的“天时地利”。

    目前,抖音拥有超过7.5亿的日活跃用户,近11亿的月活跃用户,并且在放大“人性弱点”的极致算法模型之下,用户粘性极强,行为数据沉淀更深。

    据极光大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抖音人均单日时长达140分钟,超过快手的129分钟,远超微信视频号的35分钟。

    左手是流量优势,右手便是不断补齐商家供给。

    截至2022年10月,抖音生活服务已经覆盖全国377座城市,合作门店超过100万。

    对商家而言,多一个流量渠道多一份收入,现阶段抖音给出的佣金率也十分优惠,餐饮业务的技术服务费率仅为2.5%,远低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

    当然,抖音作为平台方,主要赚取的是商家广告费。

    地歌网走访了多位抖音团购商家,他们一致表示,在抖音如果不拍短视频、不做直播,团购套餐很难有订单,即使自己不做内容,也要找达人、服务商来帮你用内容引流。

    对于没时间或不擅长运营内容的商家而言,抖音已经搭建起完整的产品体系,比如撮合达人商单的星图平台、比DOU+更精准的生活服务类投流工具“本地推”,还有抖音之下海量的服务商。

    一位抖音内部人士向地歌网透露,抖音做本地生活和餐饮外卖,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餐饮平台,抖音主要还是“营销平台”。

    当抖音内部流量达到较高量级并且活跃度稳定后,依托于流量规模本身和抖音搭建的营销产品,平台向广告主收费、向商家收费,甚至向创作者收费,以取得流量变现收益。

    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背后,一切都是为了转化交易。

    具体到生活服务行业,依托于“吃喝玩乐”等消费场景,抖音进一步深耕用户在平台上的消费习惯,拓宽用户画像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之后流量产品的快速变现。

    将每一次观看和播放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抖音正在不断推进这一目标。

    短视频成为大趋势之一,抖音又极大满足了用户的娱乐需求,当平台坐拥流量增长的势头,抖音可以不断外扩自身的业务边界,这也是让竞争对手为之警惕的关键因素。

    强于交易转化的抖音本地生活已然火力全开,不过,美团对外并未激烈反应。

    2022年年报发布后,美团CEO王兴表示,目前来看,短视频平台提供的还仅限于有第三方参与的团餐配送服务,“这种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有限。”

    “淡定”的原因何在?

    03 美团:复用核心“轮子” 抖音的交易转化很强势,但美团强于“规模效应”。

    2022年年报显示,美团交易用户数量为6.78亿,活跃商家数高达930万;同时,去年共有624万骑手在美团取得收入。

    规模效应不止于消费者和商家体量的庞大,基于每天上千万笔订单交易,以及平台在运力调配技术、商家SaaS服务系统上的沉淀,无论软体经验还是硬件基础,美团都形成了强大的商家及运力板结。

    比如配送方面,美团的“智能决策平台”针对全场景的复杂订单需求,实现统一调配智能分发,能为骑手智能识别小区封闭入口、部分禁行区域等。

    夯实本地生活核心能力,进而形成商业壁垒,源于美团“聚焦核心、苦练基本功”的基本战略。

    对于抖音本地生活的进击,王兴表示,“美团在骑手、运营网络和商户质量方面都非常有信心……美团建立了非常广阔的网络,能够去满足更大的需求尤其是峰值时的外卖需求。”

    “美团的运营网络未来会更可靠、更高效”,王兴说。

    当下的美团,正在复用曾经的核心能力,快速进入本地零售赛道。

    2022年二季度时,王兴曾表示“美团闪购的长期单位经济效益潜力与外卖相似,并相信它们能够在未来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自上市以来,美团一直在推动由生活服务电商向实物电商转型,并在提出“科技+零售”战略后,以新的商业模式结合平台原有优势,分兵突进打造实物电商矩阵。

    比如美团优选,美团复用当年“千团大战”“外卖大战”所积累的BD地推能力,迅速完成“千城计划”;再比如美团闪购及闪电仓,美团调用本地骑手,在非餐时段进行错峰配送,有效提升运力效率。

    美团曾经推出过类似淘宝的货架式电商,也试水过社群电商,但在选品、售后服务上很难做出差异化优势,也无法展现美团作为生活服务电商的本地能力。

    如今,通过美团优选、买菜和闪购等业务,美团得以布局上游供应链,更大范围锁定本地优质供给;并且通过闪电仓、美团优选等低成本的“社会协作”模式,美团在全国深入完善本地履约网络。

    以本地电商模式进击实物零售领域,美团正在编织全新的零售天网。

    对美团而言,核心的业务“轮子”已经造好,接下来就是继续夯实核心能力,并在验证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高效复用“轮子”。

    短时间内,即使抖音来势汹汹,也难以撼动美团的规模效应。

    但美团也不会“淡定”太久。多位投资人士透露,越来越多的生活服务商户开始将营销预算从美团分拨了出来,转移到抖音、快手等平台,形成多平台经营的趋势。

    事情正在起变化。

    04 尾声:山雨欲来 高德、抖音、美团之外,本地生活赛道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3月28日,“微信公开课PRO”活动上,视频号表示正内测售卖兑换券的功能,用于到店核销/自提或同城上门配送的业务场景,预计 5 月上线。

    另外,快手本地生活正在测试官方小程序,目前已小范围定向邀请餐饮、茶饮等连锁品牌入驻;拼多多旗下社群团购平台快团团也低调进军本地生活业务,面向餐饮、住宿等类目进行招商。

    到店团购的商业模型简单,流量增势足够活跃的平台都可以尝试,这也是对平台商业化和流量价值的进一步深耕。

    不过,对抖音、美团而言,本地生活一战,双方“醉翁之意不在酒”。

    据《晚点LatePost》,抖音内部各个目标的优先级已经调整,比如“用户出于非娱乐需求打开抖音的频次”等指标越来越被看重,曾与日活并重的“用户使用时长”的优先级有所下降。

    过去,抖音是一家“小型游乐场”,娱乐设施(直播、短视频)相当丰富,用户为此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但用户交易频次很低,因为相关的交易设施很少,或者不完整。

    现在,抖音要成为迪士尼一样的“综合游乐园”,内部不仅娱乐设施丰富,电商、生活服务等交易设施同样完备,用户会花更多时间在平台停留,还会为平台提供的“吃喝住行”服务买单。

    抖音集团 CEO 张楠在去年的一次内部会上也表示,抖音要成为用户移动端的万能入口,用户不仅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打开抖音刷内容;也可以用来购物、选餐厅,定旅游计划、买机票订酒店。

    一言以蔽之,抖音要成为涵盖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的超级APP。

    反观美团,王兴曾对内表示,零售的终极形态是机器猫,你想要一个东西,它就能立刻给你掏出来。

    如今,美团旗下的闪购、买菜和优选业务依托于本地供应链和仓配体系,都在本地市场开展业务,闪购与买菜主打即时交付,前者以快消、日用百货为主,后者聚焦生鲜品类,优选的核心是“次日达”。

    三种业态组合在一起,美团正将本地电商模式悄然布局到全国各主要城市。而这张本地电商的天网,正是王兴口中“机器猫零售”的雏形。

    继团购、外卖之后,本地电商将是美团发展的关键一役,这不仅是是雄心壮志,更是一场彻底的供应链、本地化经营及电商消费模式的变革。

    抖音和美团,二者的征程都是一场“豪赌”,是一场足以撼动互联网格局的“无限游戏”。

    本文由 @IT老友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京东PLUS会员破3400万!为什么电商平台都在做「付费会员」?

    设计动态 2023-04-04
    3月份,京东集团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显示,截止四季度末,京东PLUS会员在籍会员人数达3400万。这就意味着,每17位京东用户中,就有一个是京东PLUS会员。 自2015年10月京东上线PLUS会员以来,会员人数节节攀升。2018年9月会员人

    自京东上线PLUS会员以来,会员人数节节攀升。除了京东,像淘宝、苏宁易购等平台也都在加紧布局和升级付费会员业务。为什么电商平台都在做“付费会员”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3月份,京东集团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显示,截止四季度末,京东 PLUS会员在籍会员人数达3400万 。这就意味着, 每17位京东用户中,就有一个是京东PLUS会员。

    自2015年10月京东上线PLUS会员以来,会员人数节节攀升。2018年9月会员人数达到了1000万;2020年10月突破2000万;2021年底超过2500 万;2022年7月突破3000万后,仅5个月,又涨了近400万。

    目前, 京东PLUS会员已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付费会员体系。 除了京东,像淘宝88VIP会员、苏宁易购Super会员……各大平台都在加紧布局和升级付费会员业务。

    为什么电商平台都在做“付费会员”?一起来探究背后的趋势。

    01 「付费会员」,亏钱都要做 虽然当下电商平台将付费会员搞得如火如荼,但背后的“不易”只有平台自己知道。

    拿天猫88vip和京东plus会员为例。

    天猫88vip售价88元(淘气值1000可购买),会员在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等直营平台购物可享折上95折。

    权益包联名权益已捆绑优酷视频、网易云音乐、淘票票、饿了么、高德打车等。即使不考虑商品折扣权益,仅联名会员年卡的 账面价格总和就已超过600元。

    除了联名权益,2018-2020年,阿里还斥资连续举办三届88会员盛典,邀请诸多明星大咖表演,背后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京东plus会员价格则需要根据用户的「京享值」决定,京享值达到4500分的可以99元购买一年京东plus会员,小于4500就需要149元购买。

    会员力度同样不亚于天猫,会员可以享受到 每月100元券、10倍返京豆、免费退换货、每月5张6元运费券和每月1张3元寄件券等福利。

    例如10倍返京豆这一项内容,据京东App数据,PLUS会员每年人均可返价值220元的京豆,以3000万会员数计算,仅这一项,京东每年就得少赚约60亿元。

    并且京东plus会员有更丰富的卡种供用户选择,以联名方式丰富会员权益。迄今为止,京东的联名会员卡已联手腾讯视频、爱奇艺、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10个合作伙伴。

    如果分别以88元和99元的年费计算,淘宝88VIP和京东PLUS每年分别为平台带来22亿元和28.7亿元的会员费收入。 这个数字显然无法与平台投入的金额相比。

    阿里副总裁、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曾表示:88VIP是一个做不到盈利的项目,从推出之日起,就一直在亏很多钱。

    京东集团副总裁韩瑞则坦言:京东PLUS会员如果从收入和支出来看,是“远远入不敷出的”。

    既然做付费会员费力又不赚钱,那么淘宝和京东等一众电商平台究竟有何所图?

    02 付费会员的价值在哪里? 如今的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各大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速都较为缓慢,甚至陷入了停滞。

    因此平台也都开始深耕用户资源,并且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部分高端消费者愿意掏更多钱,来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而“付费会员”的分级服务正好可以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这促使电商平台更加重视付费会员在平台消费的权利与购物体验。

    总的来说,电商平台付费会员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快速筛选高价值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数据显示, 付费会员通常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例如京东PLUS会员的平均年消费额是非PLUS会员的10倍,普通用户成为PLUS会员后,一年内消费金额和消费频次分别同比提升150%和120%以上。

    所以,平台会在付费会员上设置一定的门槛。例如88vip需要淘气值超过1000才可88元购买;京东plus会员需要京享值超过4500才可99元购买。

    尤其当下电商平台获客成本高昂,如果能实现对高消费力、高忠诚度用户的长久留存,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降本增效之举。

    2. 促进用户下单率,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不少平台的付费会员权益,都包含了金额不等的 红包、消费券、优惠券。 用户为了赚回“会员费”,会通过下单来消耗这些“券”。

    此外,付费会员给企业最直接的收益也就是会员费,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例如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数量超过1亿,每年会员费收入就达百亿美元。

    3. 降低流失率,吸引留存多维度用户 当用户进行付费后,有了一定的沉没成本,离开的成本就会增加。尤其通常付费会员都长达1年之久,所以 付费会员忠诚度相对也较高。

    另外平台也能通过多元化的权益内容,触达不同领域的用户,吸引更多用户加入。

    例如88VIP会员通过捆绑权益,将庞大的阿里生态连接起来,相互引流。当每新增100个88VIP用户,可以新增38个优酷用户、32个饿了么用户和27个淘票票用户。

    总的来说,平台建立丰富的付费会员权益,确实难以短期内看到效果。但从长期来看, 圈出高价值用户,或将成为在存量时代的一条新路。

    接下来就总结一下各大电商平台付费会员模式和特点,必然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03 盘点8大电商平台付费会员 早在2005年,亚马逊就率先推出了Prime会员计划,2018年会员人数已破亿。

    反观国内,2015年京东作为先行者,率先推出了PLUS会员。随后两年会员模式开始集中爆发,网易考拉、苏宁易购、网易严选等先后入局;直到2018年8月,阿里推出了88VIP会员。

    几乎所有我们熟悉的平台,都推出了自家的付费会员项目。尤其近几年“内卷严重”,平台频频升级会员产品,从权益类型、内容、价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优化调整。

    下面,我盘点了目前主流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产品信息,包括: 天猫、京东、得物、小红书、拼多多、网易严选、苏宁易购、唯品会、考拉海购。

    结合以上的会员特点和权益,不难发现一些共性和趋势,我总结了4个点:

    1. 权益三板斧:省钱+服务+联名 所有平台的会员权益设计,几乎都是围绕着 “省钱+服务+联名” 的三板斧来展开的。其中, 核心权益是省钱,基础权益是服务,增值权益是联名。

    1)省钱

    我们看到,“省钱”是所有权益类型里的重中之重,从开卡红包、优惠券、会员价、专享品牌折扣等等,全都是“真金白银”的福利。

    这也侧面反映了,无论会员权益有多少花样,“省钱”才是消费者最为关切的利益点。

    2)服务

    用户服务其实是最能体现会员价值的一点,也是会员制最大的魅力之一。但目前这些平台提供的服务权益还比较基础,只有“专属客服”勉强成为标配。

    但即使在这一点上,不同平台的服务深度也有差异,有24h在线的,有免排队的,也有固定时间提供服务,需要提前预约的。

    3)联名

    这是目前各大平台比较流行的玩法,也是消费者愿意买单的重要因素。

    从用户角度,这是一笔经济账,如果是权益里包含了联名会员,那实打实是剩下了一笔钱。

    从商家角度,这既是各品牌之间的有效导流,互惠共赢,同时又通过不同商家的联动,打通了用户在线上下多个消费场景,建立了与用户关系更紧密的全场景优势。

    2. 捆绑“成长型”模式,鼓励多消费 优秀的会员模式,从来不是单一的。

    会员模式通常包括 免费会员、付费会员、储值会员,还有一种是成长型会员 。商家会把几种模式进行打包组合,以期实现效果最优。

    在这些平台在付费会员的设计中,很多都捆绑了“成长型”模式,简单说就是“消费积分制”。

    你消费的越多,积分越多,享受到的权益就越多。 平台通过这种正向激励“上台阶”的方式,鼓励消费者买、买、买,买的越多越好。

    比如,在入会时,淘宝要求淘气值大于1000,可以88元购买,如果不到1000,需要888元,差了10倍!京东也类似,京享值大于4500,就可以用99元购买PLUS会员。

    再比如,网易严选的双倍积分和专属兑换,苏宁易购的10~20倍返钻,都是在引导消费者多买、多积分。同样一笔消费,会员用户比普通用户享受更多积分,那么他的消费动力就更足了。

    3. 权益发放显心机,鼓励常消费 平台不但希望你买得多,更希望你买得勤。因为只有一定的消费频次保障,才能让用户建立起消费习惯,产生更强的粘性,从而对平台品牌产生信赖和好感。

    所以,在会员权益的发放上,平台也是充满了“心机”。

    一方面是频率控制。 像京东、网易严选、小红书和考拉海购,都是按月发放定量的优惠券,还有按月领取免费试用商品、按月举行会员日活动、按月领取运费减免等等。“月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周期,保证了用户充足且合理的消费频次。

    另一方面是化整为零。 这一点,大家应该早有体会。别看这些权益包里,动辄几百元的优惠券、红包,其实都是几张小额度优惠券组合而成。

    真要把这些优惠券用足,你就得多买、勤买,一次次用掉。这也是一种常见“套路”。

    4. 省不够可退差价,为用户兜底 不少平台会员都有“退差价”这一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网易严选和苏宁易购,都推出了“不回本退差价”的政策, 如果年费会员在会员周期内省钱的金额,不足卡费,则将差价以礼品卡、无门槛券的方式返还用户账户。

    虽然说不能作为现金提取,但依旧可以在平台内继续使用,这对于平台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利的。

    这种“退差价”的模式非常有魅力,它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省钱”的痛点,给消费者做了兜底,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保障,让用户可以不用烦于算计,大胆买、任性买。

    同时,这种方式很好地拉进了消费者和平台的距离,降低了信任建立的门槛,为平台在后期的会员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作为品牌来说,设计付费会员可以从这4个关键点考虑。当然消费者和市场始终都在变化,不要一直盯着一种好的方法,而是学会拥抱变化,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正解。

    04 写在最后 如今,市场从“增量”走向“存量”,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用户的深度经营,开始精耕细作,而“会员”就是用户经营的有效武器之一。

    当然,每个企业各自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能够真正、筛选、并留住高价值用户,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相信各大平台间的“会员大战”将愈演愈烈。

    还是那句话: 得用户者得未来。 希望商家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能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让消费者实实在在获益。

    专栏作家

    晏涛三寿;微信公众号:晏涛三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数字化营销专家,私域流量与超级用户增长方法论首创者。著有《超级用户增长》、《微博与微信营销实战兵法》等。

    本文由@晏涛三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一点对探探推荐策略的思考

    设计动态 2023-04-04
    笔者一直对推荐算法有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做PM的一大乐趣就是揣摩用户心理,而做推荐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更是要猜中用户所需,因而可以把这项乐趣发挥到极致。 本次的主题是探探的推荐策略思考,所以我们从推荐算法开始讲。常用的推荐算法为基于用户/物品的协同过滤,解释一

    推荐算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在交友软件这一领域,平台要怎样通过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合理的匹配人选和舒适的交友体验呢?本文以探探的推荐算法为例,分析了探探在交友匹配上的推荐逻辑,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笔者一直对推荐算法有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做PM的一大乐趣就是揣摩用户心理,而做推荐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更是要猜中用户所需,因而可以把这项乐趣发挥到极致。

    本次的主题是探探的推荐策略思考,所以我们从推荐算法开始讲。常用的推荐算法为基于用户/物品的协同过滤,解释一下,思路就是:找到与你相似的用户,根据他的兴趣向你推荐;找到对该物品感兴趣的人也对其他什么物品感兴趣,建立物品与物品的联系,进而进行推荐。

    比如说呢,张三买了啤酒和可乐,李四也买了啤酒和可乐,那么当张三又买了棉花糖,那么就向李四推荐棉花糖;当我们发现买了啤酒的人多数都又去买了可乐,而没有人去买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向买了啤酒的人都推荐可乐。

    推荐算法已经融入生活中了,目前常用于这么几个领域:

    除掉协同算法外,推荐也要基于大量的用户行为和物品信息。就像如果要给一个朋友推荐可心的旅游去处,那么我需要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再了解各个旅游景点的特点,才有可能得出一个符合预期的推荐结果。

    所以呢,PM首先要了解自己产品中的物品和用户,而对于上面说的应用场景,PM去设计推荐策略的时候,侧重点和实操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说,购物类产品,需要分析的是物品标签(分类/价格/热度/浏览-购买转化率/与其他物品相关度……)和用户标签(地区/消费水平/搜索记录/浏览记录/收藏记录/加购记录/购买记录/退换货记录……),而各个标签的所占权重应有不同,在购物场景中,“购买并确认收货”应作为最重要的行为来统计。

    那么对于音乐和视频类,很重要的用户行为就是播放次数。资讯类里,要考虑的是用户阅读全文/评论/分享的行为,另外区别于其他产品,资讯类产品中要更多的考虑时效性,毕竟老电影可以成为经典,老新闻只能压箱底咯。

    下面来仔细聊一聊社交。社交产品是不好做的,因为这个场景不算得那么刚需,而且互动是发生在用户之间的。基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推荐人与人认识比推荐物品让人下单要来得难得多。但另一方面,正是这样不确定性增加了工作的可探索性,并且探究人类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观察自己的趣味所在。

    言归正传,以探探为例,它的玩法是上传自己照片,然后去浏览他人照片,喜欢的右滑,不喜欢的左滑,当两个用户互相右滑时,算作匹配,就可以开始聊天。如果中途不喜欢,则可以解除匹配关系。

    通过对身边用户的观察,我做了一个用户行为路径和一个使用感受图示。

    这两张图说明了什么呢?从开始滑动照片,到最后成为朋友,是经过了好几层判断的,像一个多层漏斗,每一层流失率相乘,使得最终交友成功的概率偏低。

    而低概率的结果不免使人气馁,加上年轻人本身存在的社交需求,便产生了图二的现象:“好无聊,需要人陪,打开app吧”→“app上的人好无趣,卸载吧”→“还是无聊,再去看看吧”→“还是不行,卸载吧”……形成循环。

    这种循环自然是PM不愿意看到的,根源问题在于每一个环节向下走的概率都不高。笔者认为,概率低并不在于用户质量,而在于匹配度。就像人与人成为朋友一样,是因为合适才做朋友,而不是简单说因为对方是个好人。所以优化推荐策略,提高用户匹配度,从而利用好用户本身存在的大量社交需要,是非常有必要做的事情。

    那么第一步呢,完善用户标签。通过对探探app的探索+对用户行为的观察,我取了一些会对合适概率有影响的数据作为标签:

    第二步呢,找标签与匹配度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用户本身画像上,条件相似的人优先推荐,因为一般来说,人类的本质是自恋的,对于和自己相近的人会多一层欣赏,相似性也会带来共同话题。另外探探的用户群体中,大量分布在一线城市,这群人必然来自五湖四海,对同乡的归属感是有的。所以在硬性条件中,它们的权重占比应该是行业>地域>工作领域>个性标签>兴趣爱好。

    行业放前面是因为行业相关的话题容易找。为什么把兴趣爱好放在最后面呢,因为经过观察,我发现填“电影/食物/音乐”这种非常泛化的爱好的人,其实根本没什么爱好可言,他们只是随便看看而已。

    其次在占比之外,可以分析一些匹配的人之间各硬性条件的相关性,比如A行业的人一般青睐B行业的,X地域的对Y地域的反馈都不错。这里我没有太多数据可参考,只能讲讲思路。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应该刨除掉被滑率过高或过低的用户,以免使得分析结果偏颇。

    这里也可以引出一些还可以优化的点。例如,在用户自己填写个性标签和兴趣爱好这里,可以引导用户不要填太多,因为太长的东西真的没人看。不如说兴趣少写几个,但鼓励用户具体一些,写出喜欢的电影名字,喜欢的歌曲名字。之后再利用这些具体的爱好去做匹配推荐,从而提高用户匹配意愿度及提供可聊的话题。

    再说用户行为上,可以考虑的点是,同一时间在线的优先匹配(当然基于大多数用户是晚9-11点使用app,所以这条影响或不大),被青睐率(=被右滑次数/被浏览次数)相近的人优先匹配,主动聊天率与聊天回应率相似的优先匹配,聊天时长相似的优先匹配,解除匹配率和被解除匹配率较高的,尽量错开不相遇。

    这样考虑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呢,被青睐率相近的用户,表示他们的颜值水平相近。客观地说,探探作为一个照片交友平台,颜值在右滑的可能性中占了决定性因素。而人类的颜值分布大概符合正态分布,一头一尾的都不多。我们的用户,必然也多处于中间层。因此推荐被青睐率相近的用户,两个人能够match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从产品整体策略上来说,对于新人用户,应该优先匹配被青睐率高一点的,以建立用户对产品的良好第一印象。

    第二呢,对于聊天这件事,用户的意愿度可以划分为:A会主动开聊/B不开聊,会回应/C不聊天也不回应。A类用户自然是最招PM喜欢的,但是把两个A类用户凑在一起会很浪费,用A去调动B才是效益最大化的做法。对于C类用户,只能用些别的手段促进活跃度,比如在匹配之后主动推几句招呼语供他选择+诱导发言语,这样降低了用户的输入成本,间接提高聊天意愿度。

    第三呢,统计聊天时长,是为了反映用户的聊天习惯,及间接反映人的可聊度,因为如果冷场,对话就不会持续太久。

    第四呢,要错开容易解除匹配的人。因为这类人可能比较挑剔,互相挑剔的话不太容易发展关系,需要其他较温和的人做互补才好。

    最后呢,可以考虑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一个他人评价的功能,因为他评可以给其他用户提供较高的参考意义。当然为了防止乱评,用户自己可以决定哪些标签用来展示,但是不允许编辑。评价可以提供一些事先定义好的标签,比如幽默,温柔等。这样其他用户也可以预设自己喜好的类型,从而提升匹配的可能性。

    以上。总结:做社交产品的推荐策略应该结合心理学去分析用户行为与用户表现之间的关系,再在推荐算法的基础上,去尽可能给到用户心仪的其他用户。

    附,由于笔者无实际数据亦无推荐类PM经验,本文看法或过于浅薄,如有出入,感谢指正。

    专栏作家

    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公众号: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数据产品经理修炼手册》作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天猫高调上线“半日达”,“美猫狗”混战即时零售

    设计动态 2023-04-04
    进入2023年后,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正在消退,但一些被疫情改变的习惯不会轻易消失。在过去三年大行其道的即时零售、近场电商,就是最好的例子。 3月31日,天猫超市宣布在杭州上线“半日达”服务。以每日中午12时、凌晨24时为节点,上午下单的包裹承诺下午送达,

    疫情的影响正在消退,然而过往三年中由此发展的即时零售行业却不会因此停下脚步。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平台们对于即时零售有什么新的举措?本文分别从传统商超、第三方平台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零售行业的现状,希望能对关注零售行业的你有所帮助。

    进入2023年后,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正在消退,但一些被疫情改变的习惯不会轻易消失。在过去三年大行其道的即时零售、近场电商,就是最好的例子。

    3月31日,天猫超市宣布在杭州上线“半日达”服务。以每日中午12时、凌晨24时为节点,上午下单的包裹承诺下午送达,下午下单的货物则在次日上午送达。为了确保“半日达”服务顺利上线,菜鸟将全程为天猫保驾护航,优化仓储、人力配置,杭州市政府也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在天猫之前,京东、美团已经率先发力。不少网友就调侃,美团活得越来越像一个线上超市。在即时零售的武装下,美团、京东不断缩短履约周期、扩大配送范围,重新构筑自己的护城河。面对此情此景,阿里当然不会无动于衷。

    上个星期,阿里进行了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六大业务集团中,戴珊率领的淘宝天猫商业集团是阿里所有业务的根基,也是集团头号现金牛,地位非同一般。但调整过后,各大业务集团独立性增强,各条业务线也需要找准新定位。

    天猫似乎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但能不能兑现阿里的希望,现在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天猫超市“半日达”:一场事先张扬的突袭战 由于上线范围有限,能率先体验天猫超市“半日达”服务的用户还是少数。今后会在哪些城市上线,天猫也还没给出准信。 但从天猫、菜鸟此前的一系列动态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密谋已久的改革,必然做好全盘准备。

    一方面,天猫早已着力提升履约能力。

    一直以来,菜鸟都独立承接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的配送服务,覆盖全国300多座主要城市。目前,菜鸟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一二级分拨中心,并从2018年开始持续扩充下沉市场仓储网络,建立了足以对标京东的物流能力。今年2月,天猫还宣布接入蜂鸟、顺丰同城、闪送、UU跑腿四家配送平台。

    官方消息显示,早在2月前天猫已尝试让饿了么和蜂鸟承担部分鲜花、生鲜熟食订单。接入上述平台后,虽然合作模式、配送价格各有差异,但无疑显著提升了天猫的即时配送能力,也为探索半日达等业务提供了参考经验。

    另一方面,则是拉拢商家和供应商,扩大优质商品供给。

    3月底,阿里中国商业业务集团总裁戴珊召开天猫品牌商家闭门沟通会,十多位头部品牌商的代表参与。在会上,戴珊强调天猫不会过多参与价格战,并将用户增长、市场增长、新产业定为今年三大目标,将为商家提供更合理的帮扶政策,提高商品力。

    据悉,戴珊在会上承诺对百亿补贴和聚划算的规则进行改革,鼓励公平竞价,给优质商品和商家更多成长空间。加上2021年底并入进出口事业群和考拉海购事业部,加码自营、上线猫享等一系列举措,天猫在补货这个环节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正如菜鸟副总裁、国内供应链事业部总裁帅勇所说,半日达几乎触达快递物流行业的“时间极限” ——背后需要一个仓储、分拣、配送等部门通力合作,打造一条极为高效、稳定的供应链。这当中,商品和配送是最核心的两个环节,也只有这两个环节准备就绪,天猫才敢亮出半日达这个大招。

    对阿里来说,这项达到“时间极限”的新业务,肯定要承载更重要的使命。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天猫超市半日达十分接近近场电商的形态,比起传统网购,反倒更靠近即时零售这个概念。

    在即时零售市场,阿里处于守势,美团、京东才是主角。但阿里对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一直野心勃勃,从未停止尝试。

    2月22日,有消息称天猫有意筹划“小时购”业务,由阿里B2B零售事业群总裁刘鹏带队,快速搭建业务团队。阿里当时的回应是小时达业务早已存在,也确实由刘鹏负责,但主要由淘鲜达团队承载,并没有什么新变化。

    在小时购、半小时达和次日达中间,阿里一直在寻找即时零售和传统电商的中间地带,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美团、京东的机会——半日达,似乎就是那块被选中的拼图。

    二、占据先机,美团京东无惧阿里反攻? 在三年疫情的催化下,即时零售迎来高速增长,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配送订单量达到408亿单,用户规模7.52亿,交易规模则超过3500亿元。该报告预计,2020至2025年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有望在2025年底达到约1.2万亿的巅峰水平。

    更重要的是,政策也在扶持即时零售行业的发展。今年2月,商务部印发了《202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当中提到以小时达、分钟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已成为消费者购物、实体店增收的主流渠道,并表示今年将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创新模式。

    即时零售能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和其社会价值直接相关。即时零售为传统零售业,尤其是中小商家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既可以拓宽场景、辐射更多消费者,又可以做强品类,丰富商品供给。对海量中小商家来说,即时零售已成为疫情后回血的增强和数字化转型的抓手,政策上自然需要予以帮扶。

    市场规模急速扩大还有政策兜底,各路巨头自然不会甘于人后。美团、京东就比阿里更早意识到即时零售的潜力,并在过去几年大力发展线上超市业务,加快跑马圈地。

    事实上,在天猫超市将电商履约周期推进到半日达这个极限之前,美团、京东也早有针对性布局,填补即时零售和传统电商之间的空白区域。 而且和天猫的思路一样,抢人、抢货,提高履约效率和增加商品供给是美团、京东的重点任务。

    去年10月,美团优选宣布更名“明日达超市”,并将品牌slogan升级为“真的真的省”。 调整过后,明日达超市逐渐和社区团购划清界线,和依赖前置仓模式的美团买菜一起组成美团在即时零售赛道的双保险。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截止去年三季度末,美团优选的SKU达到1500个,美团的目标是再翻一倍,对标山姆、Costco、盒马X会员店等会员制超市。翻看美团明日达超市的产品目录也可以发现,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小型家电、日货百货品类愈发丰富。

    京东则在更早的时候便推出了小时购服务,连接京东超市和超过20万家线下实体店,由达达集团负责履约配送服务。至于正面对抗天猫超市、美团明日达超市的京东超市,2021年便实现自营商品小时达,截止去年三季度覆盖25个品类和近3000家门店,可调动线下店铺超过10000万家。

    和美团相比,京东的运营模式更“重”:仓储、物流系统自不必说,线下业态也在不断增加。 除却已经收缩的京喜,京东过去几年还接连孵化了京东超级体验店、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京东七鲜超市等业态,涵盖数码3C、生鲜、家电等主营品类。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从履约、商品这两个角度比较,阿里并没有胜算。 达达、京东物流助阵下,京东的履约能力和美团有得一拼;论商品供给京东超市又稍胜一筹,阿里则中规中矩,并无太大短板也没有明显优势。

    正因如此,阿里才要试水半日达业务,试图重新定义即时零售和近场电商,创造新的需求。天猫超市半日达能掀起多大风浪,能否改写行业格局还不好说,但肯定会挑起阿里、京东、美团之间的新一轮激战,并给整个市场带来新一轮升级。

    三、互联网巨头步步紧逼,线下商超不愿当炮灰 商场上有赢家,就会有失意者。 互联网巨头狂飙突进的同时,传统线下商超的日子愈发难熬。

    财报显示,作为中国生鲜超市开创者的永辉2022年预亏27.4亿元,人人乐、中百集团、华联股份的亏损也在数亿元。媒体统计的数据则显示,A股、港股上市的半数零售商超在过去一年录得亏损,其中不少头部品牌亏损持续放大。

    曾经大红大紫的外资商超,日子同样不好过。

    早在今年1月底,家乐福就传出购物卡无法正常使用、大量货架被搬空等负面消息,更有COO张其喆等多位高管先后离职。过去一年,家乐福先后撤出成都、南昌、郑州等多个城市,关店50多家。但这一番断臂求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紧张的资金链无法缓解,最终走到如今的不利局面。

    甚至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也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过去一年,沃尔玛关闭国内多家门店,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如今沃尔玛只能将希望全押在山姆会员超市身上,试图乘着会员制超市的流量红利稳住阵脚。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即时零售已经不是一条选择题,而是必做题。 为了挽回消费者、挽救岌岌可危的业绩,传统商超必须加速数字化、线上化改革——只是这样一来,阿里们的对手就更多了。

    同样以商品和履约两个环节作为评判标准,传统商超的命门在后者。永辉、人人乐、世纪联华等大型商场都深耕本土市场多年,背后有完整的供应链和选品流程,商品供给不成为题,更不用说沃尔玛这种供应链神话的创造者了。

    但和阿里、美团、京东相比,传统商超在履约上有天然缺陷,且短时间内很难填平鸿沟。除了沃尔玛这样的超级巨头可以拿出大量资金、人力,自建GoLocal配送团队外,大多数传统商超的线上配送还是要依靠达达、蜂鸟、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团队。

    当下,互联网平台对这些商家资源十分珍视,并将其视为强化供应链管理、丰富商品供给的重要王牌。 但在阿里、美团和京东加码即时零售后,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商超和第三方平台的关系变成相爱相杀:

    一方面,平台需要增加商家和商品资源,尤其是在供应链鞭长莫及的地区,更依赖传统商超供货;但另一方面,互联网超市自营商品SKU不断扩大、自建仓储不断增加,必然会分流传统商超的客户。

    现阶段,京东、美团和线下商超还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是话语权日渐增强。这段关系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也没人可以预测。 只能说,线上商超需要及早做好两手准备,要么丰富第三方配送团队,要么探索自建物流,抢回主动权。

    当然,在调整、改革这一件事上,互联网巨头永远比传统企业更快、更灵活。传统商超既要和时间赛跑,也要和愈发强大的对手捉对厮杀,前景充满荆棘。

    四、写在最后 为了对抗美团和京东,阿里正在把更多子弟兵推上前线。在天猫超市上线“半日达”服务的前一天,盒马也宣布扩大配送范围,新增5公里内一小时送达服务,北京的30家盒马鲜生门店已率先上线该服务。

    和京东、美团一样,阿里也在打组合拳:盒马、淘鲜达、天猫超市,覆盖小时达、半日达和次日达等多种业务模式,基本上覆盖即时零售所有商品品类和应用场景。这一番操作下来,用户的线上购物变得更加方便,需求也有望持续释放。

    和淘宝相比,天猫没有承载直播这个重要的流量入口,双十一也日渐式微,地位日渐尴尬。充当即时零售的排头兵,向美团、京东发起挑战,是阿里给予天猫的新使命,也是天猫证明自我的关键一战。

    这一仗能不能赢还不好说,求变总是没错的。况且即时零售市场仍未触及天花板,潜力用户尚未枯竭,天猫还有时间追赶对手。

    作为用户,也可憧憬更高效的配送服务,更丰富的商品。只希望这一次,三巨头不要重蹈价格战、补贴战的覆辙,保持市场的良性运转。

    作者:Hernanderz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届打工人,出差住不起酒店

    设计动态 2023-04-04
    最近,到北上广深出差或旅游的消费者或许都有相同的感受——众多商旅酒店的价格直线上涨,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在广州工作的黄小姐到深圳出差,常订的同一家酒店、同样的客房,房价比春节前增长了15%。 “春节前我就曾来这里出差一个星期,当时住了五天四晚,一共是订

    经历了三年的沉寂,随着出差旅游等活动的复苏,酒店价格也重新抬头。旅游淡季价格仍然不减,北上广深差旅酒店价格大增……这是“报复性出差出游”带来的结果,还是酒店行业的集体变化?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聚焦重新出发的酒店行业,希望给你带来启发。

    最近,到北上广深出差或旅游的消费者或许都有相同的感受——众多商旅酒店的价格直线上涨,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在广州工作的黄小姐到深圳出差,常订的同一家酒店、同样的客房,房价比春节前增长了15%。

    “春节前我就曾来这里出差一个星期,当时住了五天四晚,一共是订三间房,那时候是花了4800多块钱,平均下来的话一间房一天差不多400块钱。这周又来出差了,算下来平均下来一间房一天是460块钱。”黄小姐说。

    其实不止深圳,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酒店价格都有显著上涨,房价同比平均涨幅在6%左右,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平均涨幅同比超过10%。

    某旅游平台华南区公共事务负责人李栋称,从时间上来看,目前最久的酒店订单已经约到了12月,但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三四月份。

    除了差旅需求,随着春意渐浓,全国各地的旅游市场明显复苏。美团数据显示,进入3月,扬州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不少酒店一房难求。途牛数据显示,近一个周末对比上个周末,贵州出游人次增幅80%,浙江出游人次增幅45%,四川出游人次增幅36%,湖南出游人次增幅35%。

    商务出差复苏,叠加旅游出行的热潮,也直接推高了酒店的需求。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了酒店价格上涨,本轮涨价由一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发起,价格动辄一晚500元以上,甚至超过了部分公司的报销上限,其余各地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和民宿紧跟其后,目前已传导至全国。

    一、酒店“淡季不淡” 以往酒店行业在经历了春节之后会进入传统的淡季,但今年市场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

    根据首旅如家数据显示,春节前后,首旅如家酒店整体的入住率恢复到了疫情前的85%-90%。按照以往规律,旅游流动带来的酒店入住率从大年初二开始,到初五初六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返工潮会替代旅游潮,但今年到正月十五,酒店出租率整体很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下降。

    华住酒店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商旅恢复情况较快,酒店商旅消费市场1月-2月同比涨幅20%-30%,RevPAR(平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超2019年同期10%-20%,入住率较春节期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几乎每周都要出差。”儿童智能硬件ODM厂商负责人陈宏波告诉我们,他的工厂在广东梅州,可以代工多个品牌多种型号的儿童智能手表,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都有。春节过后,他和其他几位同事除了拜访老客户之外,还在努力争取更多新客户和订单。近期,他已经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寻求订单,并到杭州、连云港、福州等网红直播集中地以寻求增加销路。

    从这些出差经历中,陈宏波明显感受到,现在的商旅市场已经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繁荣景象了。“机场、高铁站,到处都是人,但这才是正常的状态。”陈宏波描述道。

    不仅是制造业,差旅市场的火爆,在不少行业都有所体现。陈先生是一位科技自媒体从业者,他告诉我们,进入今年以来他出差频次明显增加了。

    “先是去了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和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两个科技大展,到了3月份又零零总总地参加了美的、联想、方太、百度、华为、TCL、OPPO、萤石、Rokid等多个品牌的发布会,在沈阳、合肥、抚州、北京、武汉、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间来回飞行,杭州更是一个月内去了3次。而在3月份的最后一周,还有追觅、格兰仕、360、魅族、雅迪等几个发布会要参加,可以说不是在坐飞机就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陈先生总结说。

    华住商旅高级副总裁暨盟广总裁鲍宪微指出,虽然有部分商旅需求是被积压太久而释放的,但整体来看,今年商旅市场恢复会比较理想。

    除了商务出差需求的恢复,展会市场也在快速复苏中。北京上海展馆场地预定火爆,展会及商务活动的增加有望进一步拉动一、二线城市商旅需求的快速复苏。

    2月28日晚,“2023北京消费季”在前门大街正式启动。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万平方米以上场馆共计划承接展会项目数量和面积已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3%和85%。更早前的1月20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支持会展行业恢复重振。

    另一方面,随着各地气温逐步回升,以踏青、赏花为主题的出游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多个OTA(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也显示,春节过后,多个热门地区周末旅游出行人次呈现大增态势。途牛数据显示,近一个周末对比上个周末,贵州、四川、湖南出游人次同比增幅都在35%以上。

    旅行社提前订票的数量也是相当大的,盈科旅游燕山店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国内长线游的火爆程度继续升温。迄今为止,五一假期订春秋国内游的游客数量已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热门目的地包括上海、敦煌、兰州、丽江、成都、桂林、重庆、三亚、拉萨、济南等地。

    图源:《后疫情时代消费心理研究》

    尼尔森发布的《后疫情时代消费心理研究》报告也显示,疫情之后,大众对旅行的内容关注度增加了28%,而愿意在旅行上花费更多以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较2021年也提升了4%。打工族雅媛利用春节假期的最后几天以及自己的年假,在2月初去中国台湾地区展开了一场8天7晚的自助游,主要在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桃园市等四个城市游玩,通过Airbnb他先后定了3家酒店或民宿,总计花了2620元。

    而如果雅媛将同样的行程安排在3月末的话,仅住宿一项费用可能要接近5000元,同比增加了近一倍。

    双重因素叠加,使得酒店的订单量出现明显的提高,携程数据显示,2月商旅酒店整体同比增长130%,其中中国国内增长约125%,国际方面增长近10倍。同程商旅数据则显示,2月商旅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79.86%,环比增长86.91%。其中,深圳城市商旅订单增长最高。此外商旅国内酒店订单增长88.29%、国际订单增长191.89%。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指出,“近期商旅酒店的整体增长曲线还是比较有规律的,每个星期一都会达到一个峰值,以此循环往复。从时间来看,目前最久的酒店订单已经预约到12月,更多的还是集中在3、4月份。”

    对于酒店行业今年的整体展望,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总经理孙坚表示:“预计在三四月份之后,人群流动的增加、展会市场的蓬勃发展将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上半年中,3月初到6月底属于文旅酒店行业积极恢复的一个时间点,这里面可能会有爆发点,尤其五一小长假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恢复及发展机会。下半年行业仍然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以7、8月份的暑假、十一小长假以及11月以后的商务活动落地来看,我个人觉得,文旅酒店行业在下半年会有一个令人期待的市场表现。”

    二、市场能否保持“火力”? “报复性出差、出游”热潮,使酒店市场重现久违的繁荣景象。首旅如家集团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2月,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酒店出租率同比增长超30%,集团旗下商旅事业部出租率90%以上的有582店。

    锦江酒店(中国区)经营数据显示,2023年2月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商旅预订量环比提升近60%,整体出租率也已超出2019年同期11%。与此同时,热门差旅目的地的酒店不仅“一房难求”,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图源:微博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多地酒店价格近期大涨。一名网友说,“以前厦门亚朵300多,上周去竟然500多。”也有网友称“广州不少酒店价格已较过去两年翻了一倍。”

    酒店涨价的情况,陈宏波也有体会。他告诉价值星球,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酒店价格明显可见上涨,平均比之前涨了30%以上。伊丹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频繁往返于北京和杭州之间。她告诉我们,近段时间杭州快捷酒店价格上涨明显,自己长期入住的一家君亭酒店价格较上个月上涨了50%左右。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电话联系了这家君亭酒店咨询价格,该酒店紧邻西湖风景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距离某互联网大厂的办公楼步行也只需8分钟。电话中相关客服表示,3月27日该酒店高级双床房门市价格为721元,而两天后的29日则涨到837元。

    据伊丹回忆,同样的房型在2月底只要530元左右,加上预订软件的优惠活动和红包,500元就能入住。酒店房价涨了,但有些企业的住宿报销标准又没变,这给不少经常出差的“打工人”带来了报销难题。“房费变了报销又没变。老实说我们400元一晚的额度不算低,以前去二三线城市甚至能订到星级酒店,但现在可能连经济型连锁酒店都订不到,”伊丹吐槽道。

    作为对比,也有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司的差旅标准作了调整。某互联网中型企业行政负责人小朱告诉我们,今年3月,公司将去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出差住宿标准由400元/天上调至500元/天,其他国内城市不变,仍维持350元/天的标准。

    另一方面,订单快速增长让很多酒店用工需求激增,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抢人大战”。“万达酒店呼唤曾经一起同窗共事的你。”2月27日,万达集团官方平台一则温情脉脉的文章推送,向外界披露了旗下万达酒店的“归雁计划”。该计划向曾在万达酒店工作过的伙伴发出邀请,后者既可选择回归原酒店,也可投递全国各地万达酒店岗位。

    该文章还罗列出多家高星酒店用工需求,在全国范围内的超100家酒店同步启动。希尔顿官方招聘平台3月6日披露的信息,包括北京希尔顿、抚仙湖希尔顿等19家酒店同时招聘,岗位包括前台、餐厅服务员、行李员、接线员、工程技工、销售总监等。

    而在更早之前的2月27日,该平台发布多个管理层岗位,涉及筹开酒店餐饮总监、运营总监、人力资源总监,遍及北京、上海、温州、乌鲁木齐等近30个城市。

    华住集团华东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王旭东也表示,2月份华住集团华东区域近3000家酒店营收同比增长53%,劳动力缺口也上升至10%左右。他加入的一个酒店群中,近期也不时看到同行们发布的招聘信息,初步预计近期酒店行业的人力缺口约15%-20%。

    某连锁酒店人力资源主管告诉价值星球,如果以100间客房举例计算的话,一般需要配置23-25人左右的人员团队才能保障入住体验和服务质量,但由于疫情原因自己所在的酒店此前流失了大量工作人员,现在每100间客房只有15-18个人,人才缺口超过20%。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公司已经开始启用“零工”招聘模式。“主要是将一些一线工作内容进行拆分,再将其中的某一部分工作内容作为独立工种对外发布,这样可以让招聘人员简单易学、快速上手。

    比如我们的自助餐厅服务人员需要补充菜品、收拾桌面、打扫地面并且还要做一些相关记录工作,而我们招聘的‘零工’只要在午餐和晚餐高峰时段来帮我们收拾桌面、地面即可,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基本上类似‘保洁员’。

    我们按照时薪23元进行结算,每周一结。”上述人力资源主管透露。冷静下来看,今春这波酒店行业热潮与经济活动回暖有直接关系,商务叠加旅游的需求大涨直接推动了机票和酒店等配套服务的价格走高。

    相关机构预计,2023年国内差旅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但这种长短因素交织带来的影响是否能够长期持续,还需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观察验证。

    三、酒店也要“专精特新” 酒店,天然就是一个“连锁”的生意。

    其驱动力核心不在于供给侧,而在于需求侧,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在陌生环境中容易出现“首夜效应”,即在陌生环境第一次睡眠的入睡时间以及完成一个睡眠周期时间更长,睡眠质量下降。这种“首夜效应”使得消费者倾向于在同样的环境中住宿,这种生物学最原始的需求不断驱动酒店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作为酒店最核心的两类需求,商务需求及旅游需求占比最多,其需求属性差异影响连锁化程度。

    商务旅客以“睡眠质量”为核心需求,试错成本高,更倾向于选择环境标准化程度高的连锁酒店。而旅游需求同商务需求不同,酒店本身是旅游体验中的一环,除了睡眠质量外,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旅客更关注酒店的差异化体验。因而,主打个性化和本地特色的单体酒店在旅游需求为主的酒店市场上更容易存活。

    以酒店业态丰富且发展相对成熟的上海市场为例,在商务需求为主的陆家嘴CBD金融区域,连锁酒店数量占所有住宿设施44%(按房间数量统计会更高),而在休闲旅游为主的迪士尼乐园周边,连锁酒店仅占8%,民宿及公寓以及单体酒店占据主导地位,分别为59%,16%。

    图源:中泰证券

    也正是基于这两大客群的不同需求,酒店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首旅如家总经理孙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必将围绕“专精特新”四个方深入钻研布局,做到专业、精细、特色、创新。

    据孙坚介绍,为适应商旅人士的商务及社交需求,如家商旅2.0产品利用空间隔断实现公区办公与休闲的结合,既有满足私密性的个人卡座又有满足商务洽谈需求的开放式长桌,为商旅人士提供办公环境和社交空间。

    除了对传统商旅产品上不断升级,如家还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推出“电竞”、“咖啡”、“国风”、“旅途”、“社交”、“绿色”等新生活方式与酒店空间的结合,探索酒店的新型业态。

    以首旅如家旗下电竞酒店YUNIK HOTEL为例,该酒店除提供基础的休息和餐饮服务外,还在房间内配置了电竞设备,包括电竞椅、机械键盘、电竞鼠标等,并且给电脑配置了NVIDIA RTA3070显卡、Intel酷睿i5 12400处理器和27寸液晶显示器以满足游戏爱好者的需求。

    其实看准电竞酒店生意的玩家不止首旅如家,2022年5月,万豪国际集团旗下旅行计划万豪旅享家宣布与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和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签署合作协议;8月,盛天网络与美团酒店签署战略合作,围绕电竞赛事以及电竞酒店业务展开深度合作;9月,由腾讯电竞打造的首个虚拟人主理电竞酒店品牌“竞鹅酒店”在杭州开业。

    据《2023年2月电竞酒店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2月全国电竞酒店门店总数突破2万家,环比提升3.12%;电脑终端数量突破62万台,环比提升5.2%;平均入住率突破60%,环比提升7.06%。

    除此之外,更多酒店开始在“酒店+”领域做出尝试,如亚朵酒店与永璞咖啡在深圳推出首家联名咖啡店;ARC’TERYX始祖鸟与松赞集团合作,开设了一家极有VIBE氛围的“鸟店”;缤跃酒店以“吃住练买”新复合空间吸引非住店客群;皇冠假日酒店推出元宇宙酒店M Social Decentraland等等。

    在“硬件”特色之外,也有从业者开始在“软件”上下功夫。海口威斯汀酒店餐饮副总监王自力分享了一个故事,他所在的酒店内共有5个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吧。其中两个大的餐厅分别是中国元素中餐厅,以及主打自助餐的知味西餐厅。通过提升数字化精细运营、数字化宾客体验等手段,在去年下半年疫情影响下中餐厅仍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增长。

    “自开业以来酒店的定位就是商务酒店,但是餐厅更多是定位于服务周边5公里的常住人口,其次才是旅行的住店客人。我们根据厨师的擅长领域及相应的市场反馈,进行菜单的调整,原先菜单构成是90%的粤菜、5%的淮扬菜、本地菜占了5%。但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酒店的受众很多都是两广以及福建地区的人,所以后续我们做出了调整,以粤菜和潮汕菜为主(60%),本地菜(也叫琼菜)提升到了30%。另外10%就是淮扬菜和川菜。”王自力说。

    后续通过打造明星服务和专业的运营团队支持,中餐厅取得了较大发展,王自力说,“2022年6月份我们第一次完成了中餐厅的预期目标。以前每个月收入是30万,5月份以后直接就到了60万,7月份达到了90万。”

    现在该酒店的餐饮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5%左右,且基本上都由来自本地的客人贡献。

    市场观点认为,中国酒店业已经从新建项目为主转变为存量物业改造为主,追求“新颖、多样”成为这一阶段酒店发展的主要特征。许多“酒店+”项目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精细化运营后,如何打造可持续性产品,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逐渐成为焦点问题。

    四、难以绕过的OTA 随着网络的普及,线上下单、线下消费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新习惯,订酒店也不例外。

    根据环球旅讯数据,在在线预定市场上,美国超过40%的酒店订单由OTA完成,而中国OTA酒店订单量高达70%。

    而且中国OTA产业的较早发展,使得一部分单体酒店借助OTA平台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积累了足够的本地和临近地区的熟客流量,甚至能够阶段性对抗品牌连锁酒店竞争,直至其更新换代。此外,当前中国OTA更强势的原因也在于,中国的酒店结构仍以经济型为主。OTA高效的信息聚合和搜索能力在价格敏感度高的经济型酒店市场更容易发挥。

    图源:中泰证券

    在国内OTA渠道市占率分布上,携程一家基本占据四成市场份额,美团和去哪网位列第二、三位。这种“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某酒店前台接待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电脑可以显示出客户预定酒店的来源,很多去哪儿网、同程艺龙(后更名为同城旅行)的订单以及其他一些平台的订单,在后台显示都是携程的,只不过标注了其他软件的订单。

    受访者提供

    另一位酒店工作人员也提到,“作为前台,我们酒店会对携程的客人区别对待,携程的客人入住,还会主动提示客人给好评,因为一个好评可以拿到钱,其他平台啥也没有。”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一位同程旅行的员工则说,三网合并后,去哪网和同城旅行都是走的携程的数据库,但每个平台又有自主定价权,类似自行补贴用户,所以只要是便宜的价格都是平台补贴动作。

    而且OTA平台除了做好线上线下的链接,还更多开始绑定酒店的其他经营业务。

    这种绑定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借助数据优势服务酒店的经营,即“酒管业务”。

    2021年,同程旅行宣布成立艺龙酒店科技平台,目前涵盖美程酒管、艺龙酒管、珀林酒管、安程酒管、良程酒管、爱电竞酒管、日本艺丽酒管7家酒管公司,以及旅智科技、艺龙智慧布草、同驿科技、艺同凡享等住宿赋能平台。

    2022年,良程酒管与索享酒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展良程酒管旗下艺龙海系列——艺龙海怡、艺龙海岚、艺龙海雅等酒店品牌及艺龙瑞阁国际公寓品牌。截至2022年10月,艺龙酒店科技平台开业酒店数近800家,签约筹建酒店数近1000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长沙、重庆、成都、青岛等超过260个地级市。

    美团的酒管投资更隐蔽,资料显示,2018年美团曾在内部运营过“美团优选”的项目,但在2018年底彻底关闭;2019年,仅在美团点评双平台接受预定的酒店品牌“轻住”上线,为质量合格、可塑性强的单体酒店进行改造。2015年10月9日,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宣布合并,强强联合之下,新美大成为占据市场80%以上份额的O2O巨头,并在酒店服务领域一度占据30%的市场份额。

    2016年3月,飞猪便成立了未来酒店公司,提供品牌运营、技术支持等服务,目的即是帮助更多的单体酒店做好运营。2018年,菲住布渴酒店开业,菲住布渴酒店是阿里集团旗下首家未来酒店。2022年,飞猪旅行与西班牙旅游技术服务平台Travel GateX达成合作。通过双方的系统对接,飞猪平台将接入更多的国际酒店及供应商,进一步丰富消费者未来的国际酒店选择。

    二是直接进行资金投资,深度绑定酒店经营中。

    携程2010年收购汉庭8%股份,至今拥有华住7.4%的股份;2010年收购首旅建国酒店15%的股份,且在如家创业初期开始就是其重要股东,后首旅集团并购如家酒店集团;2016年,携程关联公司上海铂卉投资以1.8亿元的对价,获得开元酒店11.9%的股权。2016年,携程投资旅悦酒店集团;2017年,百达屋酒店集团成立,携程对此进行了战略投资。

    2017年,同程旅游投资花间堂;2018年,同程旅游集团领投亿元融资,同程艺龙通过全资子公司苏州龙悦天程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苏州艺同美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40%的股权;和同程艺龙合作的索享酒管旗下拥有华美达、美团、携程、深圳航空、世联地产战略合作伙伴,覆盖深圳、珠海、中山、惠州等珠三角重要城市,在营门店数量超过30家,辐射整个华南区域。

    而美团在投资方面显得较为谨慎,只在2021年战略投资东呈集团。官网消息显示,东呈是全国第五大酒店集团,在全球约280个城市累计签约超过3500家酒店及24万间客房,拥有超过4700万会员。

    实际上,酒店与OTA的合作很矛盾,一方面两者优势互补,酒店获客,OTA流量变现,两者共赢;但另一方面,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也很难忽视。

    而中泰证券研报预计,长期来看OTA带来的影响和差异将逐渐弱化。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国中高端酒店占比将持续提升,二是管理标准化在酒店行业逐渐重要。同经济型酒店不同,中高端酒店的品牌溢价主要来自服务,其管理难度较经济型酒店更大,品牌方的专业管理能力是OTA平台所缺乏的。因而,随着产品结构的升级,OTA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六、总结 本轮酒店行情主要是因为商务出行、旅游经济回升势头良好,但从业者仍需对当下行业现状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气虽然持续上涨,可“财气”恐迟迟未归。

    分开来看,“报复性”出差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决策效率的下滑。著名金融学者香帅认为“现在交易的动机很足,但是交易的效率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原来可能出一次差就能搞定的成交,现在要出差两次甚至三次。这其实暴露了本轮商务酒店“一房难求”的不可持续性。

    而“报复性”出游的本质是此前因疫情压抑住的文旅需求,但旅游业的各种顽疾仍没有根本去除。过去20多年地产和文旅的高度绑定导致了这个产业的畸形发展,疫情揭露了其中很多问题。典型的就是房企因资金问题扎堆退出文旅项目,如佳兆业撤离金沙湾国际乐园项目,蓝光发展出售稻米侠主题乐园、关停都江堰的水果侠主题乐园等,这些强势企业的离席使得新建文旅项目数量进一步下降,想要吸引更多追新潮的年轻人就成了难题。

    再加上随着行业信息越来越透明化,酒店服务的竞争也由增量转向存量,如何在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也成为了从业者们新的课题。

    参考资料:

    [1]《后疫情时代消费心理研究》,尼尔森

    [2]《2022-2023年度酒店报告》,ABNData

    [3]《酒店行业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酒店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4]《中国酒店连锁化率天花板探讨》,中泰证券

    [5]《2023年2月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迈点研究院

    [6]《洞察2023:中国酒店餐饮发展趋势报告》,石基

    [7]《香帅对话亚朵集团副总裁康韦:掌握这两项技能的人,最难被AI替代》,罗辑思维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作者: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追赶ChatGPT,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设计动态 2023-04-04
    又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追赶ChatGPT了。 3月底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披露,腾讯正在研发AIGC以及大模型相关技术,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也在酝酿中。 百度、华为,如今再加上腾讯,ChatGPT出现之后,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

    在OpenAI发布ChatGPT之后,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也加速布局大模型应用。那么,国内目前有可以与ChatGPT“对弈”的大模型产品吗?国内目前已有的大模型应用与ChatGPT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或差距?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又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追赶ChatGPT了。

    3月底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披露,腾讯正在研发AIGC以及大模型相关技术,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也在酝酿中。

    百度、华为,如今再加上腾讯,ChatGPT出现之后,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似乎一夜觉醒。不光公司,还有资本及创业大佬。

    3月19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朋友圈高调宣布,正在亲自筹组中文版ChatGPT公司“Project AI 2.0”。重燃创业野心的也不止李开复,美团王慧文、阿里贾扬清、搜狗王小川、京东周伯文均亲自下场,赶赴大模型赛道。

    “大佬攒局”往往是赛道火热的信号,仅今年前三个月,上万家新注册的公司在经营范围中写上了人工智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才紧俏起来。应了周鸿祎那句话: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独木桥。

    这一次不光是资本生意,还有需求催生。在人工智能上,以OpenAI为代表的抢跑选手引领自然语言大模型风潮,从产品上甩开中企老远,而中国还没有合格的ChatGPT满足各行各业对AIGC的体验。

    腾讯们、李开复们现在做大模型还来得及吗?投入10年的李彦宏说,应用更靠谱。但真正稀缺的,仍然是底层基础设施。

    一、互联网大佬带头组队 作为目前全球最火的自然语言大模型产品,ChatGPT至今不对中国用户开放,背后的算法、芯片、数据更是全部被控制在美国公司手中。国产ChatGPT进入需求井喷期,一大批中国公司赶来,有互联网大厂,有资本大佬,也有创业公司,谁都不想错过这一次的AI革命。

    3月19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朋友圈宣布,成立Project AI 2.0公司,“不仅仅要做中文版ChatGPT,”他这个公司定位为AI 2.0全新平台和AI-first生产力应用的“世界级公司”,野心颇大。

    一个月前,美团联创王慧文在朋友圈发“英雄帖”,出资5000万美元,要创立新公司打造中国版OpenAI。此外,阿里巴巴“框架大神”贾扬清、搜狗前任CEO王小川、京东曾经的AI掌门人周伯文都表明了同样的意愿。

    互联网大佬蜂拥入局,中国企业重燃热情,包括创业企业和上市公司。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三个月共有108601家新注册业企业在经营范畴中标注了人工智能,同比增长超24%。《元宇宙日爆》统计,截至今年3月,已有20家上市公司布局了AIGC相关应用,涉及世纪虚拟人、AI写作、AI视频、AI绘画、AI营销等。

    国内上市公司AIGC相关布局

    AIGC创业公司千帆竞发,涉及领域包括上游的底层框架与工具、中游的行业服务、下游的包括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游戏等应用场景,创业方向也从C端的娱乐游戏拓宽至工业、金融、医疗、教育等2B领域。不同应用场景已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玩家。

    国内创业公司AIGC相关布局

    而在底层大模型上,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动作则最受瞩目,包括百度、华为、腾讯在内大厂均有自然语言大模型布局。

    3月16日,百度履行承诺,发布基于文心大模型的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27日又面对企业发布了智能云AI底座文心千帆。

    3月27日,华为云官网显示,旗下的盘古系列AI大模型即将上线,涉及NLP(自然语言)大模型、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和科学计算大模型(气象大模型)。

    3月30日,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披露,腾讯正在研发AIGC以及大模型相关技术,并向澎湃新闻表示,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对于腾讯的聊天机器人是集成到QQ、微信,还是通过腾讯云向B端用户服务,汤道生说:“都会有。”

    二、国内AI“三算”与海外存差距 人工智能在当下的中国展现出全面开花的热闹。而资金雄厚、人才济济的大厂被视作最能与OpenAI比肩的选手。但最早发布产品的百度,其文心一言在文本、代码生成上尚不及ChatGPT的体验,图片生成的效果则被Midjourney拉开了距离。

    赛道火热,产品不佳。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至暗时刻。缺的不仅是有实力的大模型,还有与之直接相关的人才和AI“三算”,即算力、算法、算据。

    先是业内曝出,百度文心大模型团队内的研发人员近期受到了其他公司的疯狂追捧,有3年左右相关经验的员工,可以直接给到原先年薪的两倍。而有涉及海内外人才市场的猎头称,诸多互联网大厂的第一诉求就是想找OpenAI项目里的华人。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近一年,AIGC相关新发岗位同比增长了42.5%。

    抢人大战不仅在国内上演。

    由于一大批硅谷AI大牛排着队挤进OpenAI,谷歌一度遭遇AI人才流出。据外媒体统计,近几个月OpenAI已经雇用了超过12名谷歌的AI人才。

    但从公开消息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OpenAI背景的华人专家流入中国大厂。

    AI人才紧俏,以芯片为核心硬件基础的算力一直被视为“卡脖子”的状态,而国产大模型的算据也与GPT-4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预训练等大模型算法的距离直接以“肉眼可见”的产品拉胯摆在了用户面前。

    在算据上,国产大模型也与GPT-4存在差距。

    在自然语言大模型中,参数是衡量一个深度学习模型复杂度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参数多,意味着模型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学习更多的知识。国外有研究人员将GPT参数规模与大脑神经元做类比,GPT-3的规模与刺猬大脑类似,GPT-4拥有100万亿个参数,基本达到人类大脑的规模。

    大模型参数对比

    再看国产大模型,即使是排名靠前的M6大模型,其参数规模也仍与GPT-4相差一个数量级,更多的大模型仍在“原始阶段”。

    GPT-4百万亿的参数需要强大的算力来完成训练。算力,同样是AI的核心竞争要素,核心的核心是芯片。‍‍‍‍‍‍‍‍‍‍‍‍‍‍‍‍

    在AI芯片竞争方面,英伟达处于垄断地位,该公司推出的A100与H100是目前性能最强的数据中心专用GPU,市面上几乎没有可替代的方案。ChatGPT的训练用的正是英伟达顶配版A100。

    然而,在中美竞争下,A100与H100已被限制出口中国,中国厂商只能用阉割版A800芯片,数据传输速度被降低了30%,影响着AI集群的训练速度和效果。而国产优质芯片,虽能够为预训练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撑,但仍存在明显差距。

    芯片性能对比

    以OpenAI为例,该公司使用了数万块英伟达A100进行海量数据训练和推理。如果以1万枚英伟达A800 GPU为标准,仅GPU采购成本就超10亿美元。

    如此现状下,国内的大模型研发机构面临两种选择,“烧钱”购买更多的芯片,等待国产芯片的算力突破。但现在的竞争态势下,等已经等不起了。

    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绝非普通创业公司可以负担,还要具备绝对顶尖的研发技术。很显然,AI大模型仍是巨头的游戏。但掌握先发优势的OpenAI以“日更”速度向前跃进,互联网巨头与资本面临着一场“烧钱”硬仗。

    三、OpenAI抢跑,中企如何赶超? 回顾ChatGPT的迭代,OpenAI至少进行了三次技术路线的“自我革命”。

    从2018年GPT-1的推出到今年的GPT-4,OpenAI用了近5年。而百度在自然语言大模型的研发上用了10年。

    连李彦宏也认为,中国基本不会再出现一个OpenAI,“没有必要再重新发明一遍轮子”,在他看来,“大模型时代,最大的创业机会在应用,”他的判断基于上一次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操作系统其实没几个,最成功的是微信、抖音、淘宝这些应用。”他指出,未来10年,应用领域可能诞生10倍价值的机会。

    周鸿祎也在公开场所表示,目前中国发展GPT技术,首先要占据应用场景,同步全力发展核心算法技术。为什么要同步?如果等算法赶上GPT-4再上马,市场就错过了。

    另辟赛道,在现有大模型的基础上创新产品应用可能是大部分企业的超车机会。

    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中国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但仍有Tiktok这样的超级应用在海外市场杀出一片天。应用先行的优势是能快速的将AI生产力转化为商业价值,这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探索出的超车捷径,也是在激烈的AI竞争中,大部分中企们赶超ChatGPT最经济、最现实的路径。

    但由于GPT-3之后,OpenAI的所有模型就没有再开源,GPT-4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国内企业仍无从得知。

    面对竞争对手全面的科技封锁,中国人工智能想要长期发展就不能没有“根”。旷视科技CEO印奇认为,中国攻坚AI大模型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先能把GPT-3.5复现出来,”这是所有事情的起点”。

    无论如何,发展好自身的硬实力,不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将是AI时代下中企们无法逃避的“必修课”。

    针对国产AI大模型,周鸿祎指出:“发展大语言模型,别人已经指明了技术路线,剩下的就是长期主义指导下的时间问题,”他认为,“中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GPT,差距大概2年。”

    百度有文心大模型,阿里有M6,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箭在弦上,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也在不断迭代。当李开复、王慧文等一众互联网大佬也亲赴大模型战场时,底层的重要价值已经不言而喻了。

    就像《三体》故事里的明喻一般,“基础科学”一旦被“智子”锁死,人类便永远失去探索宇宙真相的机会。底层大模型就是那个基础科学,在人工智能上,中国想要超越,不光需要资本、巨头,更需要的是能顶得住研发压力的“面壁人”。

    作者:木沐,编辑:文刀

    来源公众号:元宇宙日爆(ID:yuanyuzhouribao),在这里,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元宇宙日爆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起势靠增长,成败供应链 :数字化供应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设计动态 2023-04-04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项业务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各种增长裂变玩法吸引来的大量用户,当一项业务或一家公司因为增长做得好,获得短时业绩的成长,要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并留住这些用户,高效的供应链运营则是至关重的。不仅是电商行业,很多传统企业,长期发展考验的是供应链交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业务的成功离不开各种增长裂变玩法,短时的增长获取并不能够带来长久的维系。因此,需要长久留住用户需要有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本文就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影响以及重要性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项业务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各种增长裂变玩法吸引来的大量用户,当一项业务或一家公司因为增长做得好,获得短时业绩的成长,要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并留住这些用户,高效的供应链运营则是至关重的。不仅是电商行业,很多传统企业,长期发展考验的是供应链交付能力。

    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货物和服务流程的过程。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以保证用户的交付体验,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客户体验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从便利店发展看供应链价值 在不同阶段,企业考虑的重点不同。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如何从开1家便利店到开1000家便利店,来理解供应链体系对于企业增长的重要价值。

    当你打算开一家便利店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位置:选择一个高流量的地点,例如商业区、学校附近或是居民区等。 库存管理: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库存,以确保货物充足,但也不会因为过多的库存而浪费资金。 客户服务: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例如友好的问候、快速的结账和处理退货等。 产品选择:选择能够吸引顾客的产品,例如方便食品、烟酒、杂志报纸等。 安全防范:考虑安全防范措施,例如安装监控摄像头、保险柜等,以保障店铺和顾客的安全。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综合考虑,例如租金、人员成本等。但是如果要开1000家便利店时,一般有两种业务模式:直营和加盟。

    直营便利店是由企业自己投资兴建的,企业负责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对经营管理有更高的掌控度,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同时,由于直营店的数量相对较少,企业可以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缺点是需要更高的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

    加盟便利店是由个人或其他企业通过签订加盟合同,使用企业品牌、经营模式等资源,在合法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要求经营便利店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而且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经验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业务。缺点是企业对经营管理的掌控度较低,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同时还需要与加盟商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供应链在开办便利店连锁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供应链的高效运营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盈利能力。为了实现高效的供应链运营,企业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包括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优化配送路线和提高配送效率等。 建立智能化的调度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位置、时间和订单信息自动调度车辆和配送员,从而实现快速配送。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快速响应顾客的投诉和建议、提供多样化的配送服务等。 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选择商品类型和库存数量,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开办便利店连锁需要注重经营模式的选择,同时需要优化供应链运营,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以全球成功的便利点连锁品牌711为例,711同时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区别在于所有权和控制力的不同。711直营店是由企业自己投资兴建,企业负责运营和管理,所有的利润都归企业所有。

    而711加盟店是由个人或其他企业通过签订加盟合同,使用711品牌、经营模式等资源,在合法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要求经营便利店的一种经营方式。加盟店的盈利方式是通过加盟费、管理费、品牌使用费等各种方式获取收益,同时加盟商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

    711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营模式,还在于其高效的供应链运营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它通过优化物流配送系统、建立智能化的调度系统、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等方式,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了长久的发展和用户留存。

    二、长期耕耘供应链,终将获得回报 尽管了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许多中国的电商企业由于追求快速增长,未能建立有效的供应链。他们可能过于关注增加销售额和扩大业务,忽视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这导致了各种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交付延迟和库存管理问题。这里举几个盛极一时,但又随风消散的电商平台案例。

    一个由于供应链管理问题而遇到困难的中国电商企业的例子是飞牛网。飞牛网是一个专业销售母婴用品的平台。其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由于其供应链管理不善,该公司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订单延迟和产品质量差。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业务下滑。

    另一个例子是好乐买,一个专门销售家居用品的平台。尽管其低价策略和广泛的广告宣传,但该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导致产品质量差和交付延迟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客户流失和业务下滑。

    为避免这些问题,电商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这包括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实施智能调度系统和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此外,企业还应关注当地市场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选择和库存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重点耕耘的公司,都获得了长期回报,构筑了企业竞争的护城河。中国的有阿里巴巴、京东、华为、小米,海外有亚马逊、宝洁。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案例。

    1.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之一,阿里巴巴通过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和提供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了订单及时送达和准确无误的目标。此外,阿里巴巴还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和售后服务,从而保证了用户的满意度。

    2. 华为 华为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华为通过建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了高效的物流配送和快速的生产周期。此外,华为还在不断优化其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 小米 小米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小米通过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了订单及时送达和准确无误的目标。此外,小米还通过多种营销策略,如优惠券、积分奖励等,吸引了大量用户。

    4. 京东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之一,其物流配送服务也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京东物流通过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优化配送路线和提高配送效率,实现了订单及时送达、准确无误的目标。此外,京东物流还拥有智能化的配送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位置、时间和订单信息自动调度车辆和配送员,从而实现快速配送。

    京东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还在于其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京东物流还提供了多种配送服务供用户选择,包括“闪电送”、“晚间配”等,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5. 亚马逊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之一。亚马逊通过建立大规模的仓储中心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了订单及时送达和准确无误的目标。此外,亚马逊还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和售后服务,从而保证了用户的满意度。

    亚马逊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视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亚马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涵盖了全球数百万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通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和提供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亚马逊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实现了高效的供应链运营。

    6. 宝洁 宝洁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制造商之一。宝洁通过建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了高效的物流配送和快速的生产周期。此外,宝洁还在不断优化其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供应链的高效运营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企业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从而实现长久的发展和用户留存。

    三、从Zara和优衣库的对比,看业务模式对于供应链的影响 Zara和优衣库都是服装行业Top3,但是两家走了不同的路线。Zara的品牌策略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Zara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新的设计师灵感转化为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相比之下,优衣库的品牌策略是提供高品质和实用的基本款,强调品质和舒适度而非时尚性。

    Zara的供应链策略是快速反应式生产,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新款式,以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Zara采用了以下策略:

    快速设计和生产:Zara的设计和生产周期非常短,通常只需要2周左右。这使得Zara能够快速地把新的设计师灵感转化为产品,并在短时间内推向市场。 小批量生产:Zara通常会生产少量的产品,并根据销售情况调整生产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短途运输:Zara的产品通常都是通过短途运输方式(如卡车和航空运输)从生产线运输到门店。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相比之下,优衣库的供应链策略则是大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的方式。为了实现高效的供应链运营,优衣库采用了以下策略:

    跨国生产:优衣库的产品通常都是在亚洲等地生产,然后通过海运等方式运输到全球门店。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更好地利用亚洲地区的便宜劳动力和原材料。 集中管理:优衣库的所有门店都由总部进行管理,以确保所有门店都能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运营。 大规模生产:优衣库通常会生产大量的产品,并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库存和配送。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长途运输:优衣库的产品通常都是通过长途运输方式(如海运)从生产地运输到全球门店。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Zara和优衣库的供应链策略有所不同。Zara采用了快速反应式生产的方式,以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而优衣库则采用了大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的方式,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不同业务模式对于供应链体系的设计也会有很大区别。

    Zara能够实现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核心在于其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Zara采用了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即时采购系统和实时数据分析系统等技术,以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

    四、供应链数字化是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底座 供应链数字化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反应和灵活调整。具体来说,数字化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数据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数据,包括库存、交货期、运输等信息。帮助企业更准确地预测需求,优化库存管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提升生产效率: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流程,包括生产计划、调度、质量控制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周期。 更快的物流配送: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物流配送,包括货物跟踪、配送计划、运输等方面。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物流成本。 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商,包括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评估等方面。提高供应商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采购成本。 数字化供应链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起势靠增长,成败供应链 。想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获得长期发展,需要构筑自己独特的供应链优势。

    在最后,推荐一个远哥的电商产品经理课程,主要帮助0-3岁电商产品新人快速系统学习电商产品经理,构建行业通用的电商产品能力体系,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了解: https://996.pm/7gXXy

    专栏作家

    刘志远,公众号:远哥聊产品。产品团队leader。畅销书《电商产品经理宝典》,起点课堂产品导师。多年电商产品实战经验,电商产品类畅销书作者。主导过多业务的电商产品搭建、更新迭代 。关注电商领域,包括电商中台、产品增长、商业模式、跨境出海等方面。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无“超头”久矣

    设计动态 2023-04-04
    从2020年上线至今,视频号已经发展了3年。 这3年里,视频号背靠资源强大的微信实现了快速发展,视频号团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披露其创作者活跃度、视频观看量、直播带货GMV的高增长情况,但却从未公布过任何一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促使视频号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种:要么是视

    视频号已经上线了3年时间,在这期间,微信也在不断加快视频号的商业化速度。那么,视频号用户是否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视频号的直播带货规模,又是否可以和平台发展的“野心”相匹配?一起来看看作者关于视频号发展的解读。

    从2020年上线至今,视频号已经发展了3年。

    这3年里,视频号背靠资源强大的微信实现了快速发展,视频号团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披露其创作者活跃度、视频观看量、直播带货GMV的高增长情况,但却从未公布过任何一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促使视频号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种:要么是视频号太低调,要么是视频号相关数据的体量还不够大,直播电商GMV就是一个例子。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视频号直播电商日交易额在2022年 9 月第一次突破 1 亿元,对于抖快电商来说,达到这样的体量只需要超头主播的一场直播。可对于视频号来说,直播电商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同时也是推动其营收增长的重要手段。

    此前,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视频号广告收入一部分来自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投放,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电商广告。这意味着只要直播电商业务发展的好,视频号的广告空间也会增长。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视频号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未养成,供应链短板有待补齐,头部创作者和主播也尚未孵化出来,一系列问题导致平台GMV数据迟迟上不去。

    一、把视频号栽种成“摇钱树” 背靠微信,视频号与通信、社交、公众号、支付,包括企业微信在内的微信生态产品进行紧密融合,达到导流目的。

    为了建立视频号直播心智,官方已经先后举办了多场场观高达千万的直播。为了提高用户粘性,现在视频号已经将用户进入平台的默认界面从之前的朋友点赞改为推荐页。

    在流量漫灌之下,视频号用户飞速增长。据 Quest Mobile 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视频号的活跃用户规模已经突破8亿,超过了抖音和快手。

    视频号用户的使用时长得到增长。官方数据显示,该指标已经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超过朋友圈使用时长。这波红利让平台上的创作者进入到了更多人的视野。

    数据显示,《新闻联播》的视频号在过去的410天里进行550场直播,共触达2.7亿人,最高场观有2000多万人。江西景德镇乐平市的官方账号——乐平宣传在过去250多天直播了200多场,累计后的场观达3000多万,最高场观达到80万。

    这又反向刺激了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目前,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开通直播的账号数也得以增长,带动平台直播带货GMV攀升。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增长了800%,累计有收入的创作者数同比增长2.64倍。

    万事具备之下,视频号也顺势放开了变现闸门,今年下半年,视频号上线原生信息流广告功能,且收益不菲,今年年初,视频号还开始面向商家收取技术服务费,根据商品类目不同,费率从1%到5%不等。

    财报显示,2022年Q4,视频号广告收入突破10亿元,即单日广告营收达到1000万元,而且这一增长没有蚕食腾讯生态内其他业务的广告收入。之后的规模或将持续扩大,据中信证券测算,参照朋友圈广告、快手广告收入规模预测,2023 年视频号广告有望达到 370 亿元营收。

    直播收费进行的更早。去年1月,视频号上线首个付费直播间,播放NBA常规赛。用户进入直播间后可免费观看3分钟,想要观看3分钟后的内容需支付90个微信豆(10个微信豆=1元)。 未来,这样的付费直播或将更多。

    为了吸引更多创作者,今年,视频号将进一步帮助创作者增收,包括推出全新的创作者分成计划、为优质创作者提供付费订阅功能,泛知识领域的创作者更是平台挖掘的重点。

    二、泛知识作者,不一定能做出泛知识短视频 泛知识类短视频正成为短视频新的内容“金矿”。此前,抖音、快手已经通过站内的大量数据向市场证明,这类内容和创作者拥有广泛受众和商业化空间。主播董宇辉就凭借双语带货出圈,6个月将东方甄选直播间做到了抖音的头部梯队,知识付费也是一个有力的变现方式。

    种种有利因素促使视频号入局,视频号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资源积累。这本应是视频号的优势,但却迟迟无法发挥效应。

    微信公众号聚集了大量懂财经、懂教育的作者。由于很多作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私域流量,所以进入视频号所面临的冷启动困难也有所减轻。为了鼓励这些作者参与其中,视频号与公众号进行了联动和融合,为其进行视频创作和直播提供便利。

    然而,这些作者大部分并不擅长做有一定门槛的短视频,也不擅长对着镜头直播,所以出现了更新频率低、视频观感不强等问题。无论是积极性还是专业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视频号当前的泛知识类内容依然获得了一定的受众。2022视频号数据报告显示,视频号中的泛知识短视频播放量增长109%,职场、文化历史、金融理财知识、口才/演讲和冷知识最受用户欢迎,这也让更加坚定了视频号做该内容的决心。

    据Tech星球报道,视频号头部服务商“第一时间”方面对其表示,平台将会给泛知识内容一定的流量扶持,并计划未来2-3个月内,从外站大批量引入近万个教育、泛知识类达人做知识输出。

    视频号已经为抢人大战做好准备。在近日举办的微信公开课上,视频号已经明确将为创作者开通付费订阅,这或将成为视频号吸引站外泛知识类创作者的有利举措。

    从整体战略来看,泛知识内容的丰富也有利于微信搜索业务的发展。

    很多用户已经把抖音、快手当做百度来用。抖音在2021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抖音视频搜索月活用户已超5.5亿。这意味着,视频搜索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为短视频平台带来新的流量红利、拓展广告业务规模,这也是抖快近两年发力搜索的原因。

    如今,微信搜索中也吸纳了大量短视频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视频号导流,另一方面也是在视频搜索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借助视频号内容促进自身发展,而知识类内容是撬动用户产生搜索行为的最佳杠杆。

    当用户遇到问题时更容易做出“搜一搜”的动作。2022年 1 月到 10 月,抖音用户搜索了超 160 亿个知识相关问题,平均每个用户搜索了 27 个知识点,微信想要进一步发展搜索更需要进一步丰富这类视频内容。

    而无论是泛知识领域创作者/主播还是其他领域的创作者/主播,视频号至今都还未培养出一个标杆,这不利于视频号对于视频带货以及直播带货的发展,尤其是在腾讯将视频号视为电商业务未来希望的背景下。

    三、没有超头主播,直播电商成难啃的骨头 去年,视频号已经先后参与了618和双11两场重要的行业大促节,这意味着视频号已经成为腾讯再次发力电商的主阵地,不过成绩并不突出。这一方面在于平台没有做太多推流等宣传,另一方面在于没有能大幅拉动GMV的顶流创作者/主播。

    视频号缺乏造星能力,即便已经上线3年,也没孵化出一场直播能创造上亿GMV的超头主播,而抖音平台3个月就能捧红一个东方甄选。今年年初,视频号开始面向商家收取技术服务费,在急于变现的情况下,视频号只能通过挖角快速弥补人才缺失的短板。

    据娱乐资本论报道,微信视频号团队多次想挖李佳琦做直播带货,但即便李佳琦在微信社群、小程序有千百万的私域积累,依然不为所动。即便一些站外达人已经入驻视频号,但大部分也未将视频号作为主营阵地,短视频更新频率不及抖音,直播也未实现常态化。

    抖音头部创作达人小杨哥除了在入驻时和去年双十一大促节期间进行了带货直播,其余时间很少开播,在视频号还未在用户群体中建立起消费心智的情况下,无论是头部的小杨哥,还是抖音腰尾部的朱瓜瓜、于钦然都会以坚守原平台阵地为主。

    而且这些外站的头部达人/主播进驻到视频号似乎也只能从头开始。小杨哥虽然因搞笑段子在抖音已经积攒过亿粉丝,每条短视频点赞量都是百万级别。而在视频号,尽管已经有各种热搜助力其出圈,但发布的短视频点赞量只有几万。交个朋友、东方甄选在视频号的战斗力也直线下降。

    3月31日的直播带货榜单显示,交个朋友、东方甄选不但没有坐上头把交易,对视频号销售额的贡献也十分有限。虽然双方都进入到了TOP50(每60分钟分结榜一次),但整场GMV分别只有63万和105万。

    从榜单前几名的成绩来看,视频号的直播带货规模也十分有限,截止当场直播结束,排名第1的“几里与麻”整场直播销售额仅519万。

    不仅如此,视频号的电商业务还面临着更多挑战。比如供应链、物流、售后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用户评价体系、产品供应链、平台规则的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视频号需要设法补齐这些短板。

    视频号也针对直播带货制定了专门的发展规划。2023年,视频号直播带货将在产业带服务商、品牌代运营服务商、招商团长三大领域重点发力,打造优质的服务商闭环,助力商业规模增长。

    除了常见的短视频带货和直播带货,腾讯还试图通过视频号来承载更多类型的内容,拓展内容商业化的边界。

    在前不久的微信公开日上,视频号方面称视频号创作者主页将进行重大升级。在新的展示方式下,主页除了挂载固有的视频、直播、橱窗等模块,还将尝试支持挂载长音频、图文等内容形态。这是继TME之后,腾讯再次借旗下产品布局长音频赛道,掘金耳朵经济。

    整体来看,对于创作者来说,制作图文、长音频的门槛更低;对于平台来说,增添图文和长音频内容能够完善平台的内容生态、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消费的需求,而且类似于摄影等艺术类作品等内容,本来就更适合通过图文来呈现。

    可见,视频号的确已经成为腾讯“全场的希望”,责任重大。但越来越臃肿的微信能不能助力视频号担起这份重担,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作者:长风;编辑:李可馨

    原文标题:视频号苦无“超头”久矣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必须要谈谈ChatGPT时代下产品经理岗位的挑战与机遇

    设计动态 2023-04-04
    最近在整个IT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了,至于ChatGPT是什么,相信不需要我介绍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了。 这里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电影钢铁侠中的贾维斯智能管家真的实现了。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iPhone时代。

    ChatGPT,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它的到来让许多行业的人都有所担忧。本文就ChatGPT对产品经理的挑战和机遇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在整个IT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了,至于ChatGPT是什么,相信不需要我介绍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了。

    这里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电影钢铁侠中的贾维斯智能管家真的实现了。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iPhone时代。”“生成式AI将重塑几乎所有行业”。

    可以说ChatGPT基本上是一个标志性产物,而这种AI最大突破我认为在于两点:

    自然语言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 也就是说可以以人类能听懂的方式响应人类正常向同类提出的请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95%像人的助理,而且他无所不知。

    01 ChatGPT对产品经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作为产品经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ChatGPT的出现?

    反正在我看来我认为ChatGPT至少将取代50%的初级产品经理,原因很简单作为初级产品经理更多的是收集信息并整理信息,例如记录会议纪要,进行市场上的竞品调研,功能点梳理与拆解等,而这些对于ChatGPT来说就是手到擒来。

    而ChatGPT能做到不仅仅是这些,他还能将整个公司销售数据用5秒的时间解读完毕,同时可以回答任何你想从这份数据里得到内容:

    (1)什么是我们的爆品?

    (2)消费者的消费价格带区间是什么?

    (3)我们的长尾商品是什么?

    (4)各品类转换率是多少?

    (5)在黄金链路中转换率最低的是哪一步?可以尝试的优化迭代方向在于什么?

    可以说ChatGPT基本上算是完爆初级产品经理。

    那么此时的压力就给到了我们这些所谓的产品“老江湖”,我们要怎么才能比过ChatGPT呢?

    纵观下来当前市面上面明显存在两种论调,一种是在不远的将来ChatGPT将取代产品经理的工作,因为他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产品人,而且还能用极短的时间完成内容产出,也就是说老板获得了一个劳动效率极高且成本极低的产品人。

    而另一种论调则是认为虽然ChatGPT能力够强但是也无法替代产品经理工作,因为产品经理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非结构化的,很难用及其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个需求。

    例如大家可以试想在用户都难以描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如何让机器根据一个宽泛的问题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呢?

    这两种论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思考的路径上来审视:

    当我们面对一个真实的业务问题,我们的思考路径如下:

    识别现状-定位问题-结构化描述-给出解题思路-细化为工作步骤-实现-检验

    纵观我们的日常工作可以说几乎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以上7步去逐一解决的。

    举个例子来看,假设我们要去解决用户注册率低的问题。

    (1)识别现状:当前用户注册率只有20%急需提升;

    (2)定位问题:逐一分析转化路径,发现是注册步骤过长导致大量用户在注册中放弃;

    (3)结构化描述:用户注册链路过长,需要减少注册步骤;

    (4)给出解题思路:将现有的注册流程拆解为必填与非必填项,让用户在注册时仅填写必填项;

    (5)细化为工作步骤:注册流程分步/填写字段分组/绘制新产品方案;

    (6)实现:根据以上步骤逐一撰写设计文档/方案/代码实现;

    (7)检验:上线后检测数据判断注册率是否有提升;

    那么我们逐一来分析以上内容中哪些是当前环节下AI可以替代的:

    很不幸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问题处理过程中,几乎各个步骤都可以被AI替代,但是分析下来在这些过程中,AI任然需要大量人类做的事如下: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的思路是打不过就加入,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去成为“人肉接口”。也就是将背景资料整理好交给AI,从而变成由我们去定义目标,收集现状资料,交由AI分析得出结论,并逐步引导AI来完成任务。

    而AI凭借自己的跨领域知识集成与秒级的运算与分析能力成为一个超级大脑,或者叫做“先知”。

    因此从在现阶段开始我们必须要接受AI,并学会将AI当做工具去用!

    02 ChatGPT对产品经理的机遇是什么? 如果我们问ChatGPT他对产品的机遇是什么?下面是ChatGPT给出的回答:

    1. 提高生产效率:AI工具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快速分析数据、生成报告以及自动化日常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更好的决策支持:AI可以为产品经理提供更深入的数据洞察,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个性化产品:AI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4. 优化用户体验: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产品经理可以更好地优化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

    5. 创新产品开发:AI工具可以激发新的产品创意,为产品经理带来创新的灵感来源。

    可能是我问的问题ChatGPT有了危机感,怕被替代,所以上面这段话的回答很空(其实是我问题问的太宽泛)。

    那么在我看来我们要怎么正确使用AI呢,这里我给出几大好用的场景:

    (1)资料脱水:5分钟读懂一本书,提取内核与关键论点,几分钟完成核心观点提炼;

    (2)数据解读:将数据报告交给AI,快速提炼出报告的核心内容;

    (3)市场分析:跨学科的进行市场分析得到一份更全面的内容解读;

    (4)DEMO制作:让AI生成对应的DEMO流程/DEMO图等;

    (5)方法借鉴:对于具体方案可以让AI生成对应的类型的方案集进行参考;

    当然除了用好ChatGPT外,如何服务好这个超级大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我们产品人的一个潜在风口。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既然有了如此的人工智能管家,那么如何让这位管家能帮助我们去定外卖、买衣服、定机票呢?

    现有的那套为人类提供的APP路径就显得无比愚蠢与低效了,此时产品经理如何自己公司的这些服务沉淀下来并形成标准能力,从而方便人类自主获取与人工智能管家自主取用这无疑是服务型公司新的一个建设方向,因为人工智能管家绝对是未来80%流量的入口, 而这也无疑是产品经理人的一个新的风口——如何建设企业标准服务的产品能力!

    最后对于如何看待AI时代,这里我想引用周鸿祎最近提出的如何与AI共存的观点。

    03 最后 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AI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产品经理可以利用AI的优势,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决策。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加速学习AI, 因为最先淘汰的一定是不会使用新工具(AI=ChatGPT)的那一批人。

    大人,时代变了!

    专栏作家

    三爷,微信公众号:三爷茶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中台产品经理宝典》作者,原万达高级产品、MBA特约讲师、独立创业者,现叮咚买菜B端产品线负责人,拥有多款集团项目从零到一经验并带领实现商业化布局。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