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亿月活,微信没有天花板
设计动态 2023-04-0313.1亿,这是微信最新公布的月活数据(2022年Q4),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0.3%。 我们能看到抖音占据了庞大规模的用户时长,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庞然大物的增长:月活已达13亿的微信。 上周,腾讯在财报中提到,朋友圈使用时长同比大致稳定,小程序和视频号使刷刷短视频成为许多人闲暇之余的娱乐活动,同样是短视频平台,抖音重运营,而视频号重产品。这两年来,视频号得到了高速成长,加速了流量在微信内部的循环速度,这与微信建构了更多的产品组合有关,例如,视频号可以自由地与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朋友圈等产品进行组合。拥有13亿月活的微信,正走在扩容的路上。
13.1亿,这是微信最新公布的月活数据(2022年Q4),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0.3%。
我们能看到抖音占据了庞大规模的用户时长,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庞然大物的增长:月活已达13亿的微信。
上周,腾讯在财报中提到,朋友圈使用时长同比大致稳定,小程序和视频号使用时长分别为去年同期的2倍和3倍,均超过朋友圈使用时长。腾讯总裁刘炽平进一步补充,视频号使用时长是朋友圈的1.2倍。
图源:公众号@微信公开课
朋友圈使用时长是什么概念?
张小龙在2019年初解释过: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基本是固定的, 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 。“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的社交工具。”
小程序和视频号使用时长超过朋友圈,意味着微信已经在朋友圈之外,另造了两个稳定占据用户时间的产品,庞大如微信,依旧走在扩容的路上。
微信的扩容是如何发生的?3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PRO披露了更多详细数据。
举个例子,2022年,通过搜一搜带动的小程序新增日活用户贡献占比20%,小程序分发量较去年增长26%;视频号新增粉丝量较去年增长120%,视频分发量较去年增长895%。
反过来,没有内容提供,用户便无搜索的动机,搜索也要依托于内容生态。2022年微信搜一搜月活达8亿,搜索量同比增长54%,其中,内容咨询类需求增长42%。
微信最早只是一个社交产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添加进来, 微信逐渐成为了一个产品生态系统。
社交流量、内容流量正成为原材料,被输入进微信这台庞大的生产机器,生产机器内部是一个个啮合的齿轮,承载着从入口灌入的流量,流量正在这里加速流转、循环。
01 字母榜曾在《微信加速内循环》一文中指出,视频号的出现,加速了流量在微信内部的循环速度,两年过去,微信流量循环的大方向没变,但循环的效率明显增加, 这与微信建构了更多的产品组合有关。
去年,微信曾提出,视频号是微信生态内的原子化组件,可以自由地与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朋友圈等产品进行组合。
微信公开课PRO就提到了许多类似的组合,比如上文提到的搜一搜成为微信内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数据增长的重要来源。未来,搜一搜还将与其他产品组合成视频号、公众号评论词高亮,直播间边看边搜等功能。
“大家使用微信过程中,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视频号被分享到聊天消息、朋友圈里,这只是视频号作为原子化组件基于通信进行的社交流转”,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解释。
视频号与面向B端的企业微信也可以进行组合。现在,企业在视频号主页、直播间和视频号小店等场景,都可以接入微信客服,通过及时的服务与顾客产生连接。同比去年,使用微信客服连接视频号的活跃企业数上涨17倍。
正是因为视频号是微信生态内无处不在的原子化组件,视频号的数据才能得以获得高速成长。除了此前财报已经公布的用户时长数据,微信公开课PRO还公布了,视频号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皆超过100%。
与视频号相同,如小程序、微信支付也同样是微信生态内的产品组件,它们的增长中同样有一部分来自于视频号。腾讯曾披露,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 800%,主播总收入增长达到 447%,视频号直播带货数据的增长,显然会增加微信支付的交易额。
小程序同样带动了微信支付的增长。据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曾鸣介绍,过去一年,小程序月均使用天数增长了24%,使用时长同比增长2倍。2022年小程序的交易生态更加活跃,交易规模达数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单用户年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4%。
另一个可以体现微信生态产品之间环环相扣的例子是,微信支付退出的支付后小程序优惠券功能。用户在线下消费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后,商家小程序会推送一张优惠券,促成线上交易,显然,这会再次带动小程序、微信支付的数据增长。
据微信披露,目前已有2.5万商家接入了这一功能,过去三年共带动了120亿消费。
环环相扣的产品体系,使微信在用户数据和交易规模上实现扩容。
小程序正在成为商家经营和投放广告的主要载体,过去一年小程序来自微信广告的打开次数增长了53%,非游戏小程序流量主数量增长了23%。另一方面,长期稳定的增长与商业回报,又让开发者们加入了小程序开发大军,过去一年小程序开发者数量同比增长23%,使用云开发的帐户数超过了300万。
更早之前,腾讯曾披露,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单季收入突破10亿元。同时视频号广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客户希望我们提供更多库存,我们也确实在定期地提高库存水平”,腾讯高层去年11月透露。
02 微信的扩充还是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产品化方式实现的。
“微信最厉害的能力不是运营能力,而是提供工具的能力。”一位微信生态从业者曾向字母榜表示。微信擅长的从来都不是运营,或者说运营恰是微信最大的短板,微信总是以产品化的思路解决问题。
张孝超在微信公开课PRO上透露,视频号在今年即将推出全新的创作者分成计划,包括“原创权益”扶持功能等。
经过原创声明的内容,将能享受一系列原创权益,包括评论区广告分成、原创内容平台保护、平台分发优先推荐等。这是一项在原创视频下面挂载广告的系统,它不需要像互选广告一样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意向沟通,只要原创作者愿意在自己评论区里面挂载广告,广告系统会自动分辨其视频内容,并在其评论区挂载适合的广告。
“ 这是用产品化的手段来让重运营的工作变得标准化 ,用产品的能力让更多的作者有收入”,张孝超说。
张孝超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分享了两个案例,过去的400多天里,有2.7亿人通过视频号看到了《新闻联播》,直播共550场,最高一场有2538万人观看;地方政府官方账号“乐平宣传”也通过视频号直播了250天,共计501场,累计超过3000万人看过,最高一场观看人数达89万人。
“我们不需要去做过多的内容运营。做内容运营,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给到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很难直接邀请大量用户在这里创造内容,这些我们并不擅长”,张孝超也提到,微信擅长的是搭建底层能力,“当我们把一个原子化底层能力做好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基于我们这个平台来服务他们的用户。”
小程序也有类似的功能。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曾鸣介绍,未来将是小程序开发的3.0时代,将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开发平台,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
03 当然,这种重产品轻运营的方式也有缺点。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抖音内陆续长出了张同学、刘畊宏、董宇辉等话题式人物,这与抖音的流量规模足够庞大有关,同样与抖音的助推不无关系。
但除了演唱会,视频号至今尚未产生商业现象和标杆式的原生大V,而缺少原生大V就会导致用户与产品的粘性不足,这也是虽然视频号的用户时长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与抖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原因。
从微信发布的种种新产品动向来看,视频号还将走产品化的道路。微信公开课PRO主要提到了视频号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帮创作者获得收入增长。
张孝超表示,视频号在今年将进一步帮助创作者增收,包括推出全新的创作者分成计划,以及为优质创作者提供付费订阅功能。付费订阅功能将支持创作者设立付费内容专区,用户通过缴纳月费成为会员。
二是升级创作者的个人明显。新的创作者主页,除了固有的头像、昵称和个人简介之外之外,视频、直播、橱窗,图文乃至音频等模块,将配合创作者类型进行个性化展示。如生活博主展示视频、知识博主展示直播、音乐人挂接音乐作品、三农作者展示商品橱窗等等。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广告主的视频号二维码,那就说明视频号做成想要的官网了。”两年前,张小龙曾提出,希望视频号成为品牌的官网。
现在,视频号正在努力成为创作者个人的名片,这也是增加创作者收入之外,另一条让创作者加入视频号、留在视频号的路径。
13亿月活意味着,微信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标配,而当视频号成为微信用户的标配,视频号的生态或许就成了。
作者:谭宵寒;编辑:王靖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TikTok电商东南亚“虚火”
设计动态 2023-04-03最近,TikTok的新闻持续不断。尤其在美国,当地时间3月23日,美国国会举办了关于TikTok的长达5个多小时的听证会,备受瞩目。 听证会结束之后,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发布了一份内部信,他称,“我对我们目前取得的进展充满信心,也坚信我们的计划能够帮助当TikTok电商出海东南亚,面对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TikTok电商想在此求规模突破,并不容易。本文对TikTok电商在东南亚的发展展开分析,探索TikTok电商的发展途径,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TikTok的新闻持续不断。尤其在美国,当地时间3月23日,美国国会举办了关于TikTok的长达5个多小时的听证会,备受瞩目。
听证会结束之后,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发布了一份内部信,他称,“我对我们目前取得的进展充满信心,也坚信我们的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全球最受信任的平台”……
许多人坚决反对在美国封禁TikTok,KOL纷纷发布视频表达不满。截至3月31日,#TikTokBan标签的浏览量为19亿。
霞光社获悉,TikTok于3月20日表示,该短视频分享应用目前在美国拥有1.5亿月活用户,高于其2020年声称的1亿月活用户。
TikTok月活用户超过10亿,是全球用户规模TOP5的社交应用。从用户规模占比来看,美国是其最大市场。在这个重要市场,TikTok正在探索更多商业变现方式。继英国和东南亚之后,2022年11月,TikTok电商(TikTok Shop)小店功能在美国上线,提供美国注册文件的公司与持有美国护照或驾照的个人可以开通TikTok小店。
多位跨境电商卖家告诉霞光社,目前开通美国TikTok小店仍旧是邀请制,并未全面开放注册。尽管如此,受邀请的中国卖家,很多没有选择开通美国小店,暂时处于观望状态。
至今为止,TikTok电商在英国、美国的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生意仍然“水土不服”。跨境电商卖家柳越称,TikTok英国小店“完全做不起来”,身边的同行朋友基本没有做起来的,大多亏损并退场。
根据视频电商数据分析平台TiChoo统计,2022年,TikTok印尼小店是销量和销售额的双冠,而英国小店销售额占比最低,仅为3.4%。
图源:TiChoo《2022年TikTok行业研究报告》
从2022年6月在东南亚六国全面上线小店功能以来,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市场涨势明显。根据官方数据,TikTok Shop在2022年上半年面向东南亚开放后,全年GMV(商品交易总额)月平均复合增长率近90%。根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知情人士称,2022年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市场的GMV达到44亿美元,比2021年增加超过2倍。
在欧美政策压力之下,TikTok电商似乎必须“押注”东南亚市场。2月,TikTok Shop在泰国、菲律宾上线商城功能,这一功能2022年10月已经在印尼上线。这意味着,除了直播电商,TikTok Shop将正式发力货架电商场景。
根据彭博社此前报道,TikTok电商计划在2023年达到230亿美元的规模。在Shopee、Lazada两大平台多年竞争白热化的东南亚市场,TikTok电商想在一年里获得超5倍规模增长,现实恐怕未能如此乐观。
一、英美“玩不转”直播带货 2019年,柳越的亲弟弟去了美国留学,因为疫情滞留几年,顺势跟柳越一起做起跨境电商。弟弟在美国负责本地化内容运营、本土仓储,而柳越在国内负责供应链选品、跨境物流等后端环节。使用Shopify独立站,他们销售厨用五金产品到美国,一年营业额有数百万美元。
对于柳越来说,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都是进行推广引流的社交媒体渠道,有“小黄车”(商品链接)的TikTok也是如此。因为此前在国内做过信息流广告业务,做过抖音,他一开始就看到TikTok的机会,2019年就做了上百个账号。
“我们不在乎账号的粉丝量,只看能不能转化。2019~2020年,TikTok的转化并不好,每天能出100单左右,有时候爆发可能近1000单,但是利润不高,尤其是美国的人工成本太高了。”柳越告诉霞光社,除了弟弟本人,他们在美国还招聘了几个留学生,负责TikTok等账号的运营,如短视频剪辑、发布等。
过去两年,柳越发现,TikTok的转化越来越好了,如今能稳定出单。在其所有渠道中,从TikTok转化而来的销售额占比20%~25%,2022年超过50万美元的业绩来自TikTok。
但他并没有在TikTok做直播带货,“在国内培养了这种环境,直播带货大家都能接受,但去到国外不是这样的。在美区,我们的品牌完全做不了直播带货,可能在账号主页放个邮箱地址,或者用原始的方式,如发宣传单,拿到的订单都比做直播来得多。”
他解释道,不是说TikTok美区用户完全不接受直播带货,只是他们品牌的主力消费群(如家庭主妇)还没培养这样的习惯,“十几二十多岁这群人可能会接受(直播带货),但如果要到消费阶段,还得有个时间去养成这个习惯。”
他分享道,身边有公司搭建团队做TikTok直播带货的,如今好几个团队已经解散,“很多在国内搭建起来的跨境直播团队,前期成本20~30万元,从形成第一波数据到转化、回本,起码要有两三个月,除非销量很高,不然做不起来。实际就是,他们的转化大多只有2%~3%,顶天了就5%,都是亏的。”
去年“黑五”前后一个月,跨境电商卖家阿光就短暂做了一下TikTok美区直播带货,亏了2万元,他便放弃了。“做TikTok很看运气,有人半年都做不起来一个账号,我就做了一个月,也有一个号爆了。但是流量很偏,偏到一些不能付款的地方,比如阿根廷。”他告诉霞光社,在国内做跨境直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网络问题,难以控制流量,很难稳定运营。
柳越认为,做TikTok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抖音的模式,本土化很重要,有当地的运营团队,能洞察本地的需求,是更好的。但他也指出,他们的模式难以模仿,门槛较高,一般国内卖家很难找到合适的、在异国的合伙人。
去年底,官方也邀请柳越入驻TikTok美国小店,但他考虑一番后,还是拒绝了。一来,他认为TikTok还没成为成熟的电商平台,仅作为营销的渠道之一,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二来,TikTok闭环小店的要求、限制不少,加上可能下架的风险,他不想冒险。
如今团队仅有七八个人,柳越以轻资产方式做跨境电商,只求每年营业额稳定上涨几个百分点,有一定利润,能够活下去。
根据eMarketer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商市场预测报告》,2022年全球电商销售额预计将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其中,北美当前市场规模已达8681亿美元,有望在2年内达到万亿级别,是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市场。
TikTok电商上线小店功能的市场,跨境电商主播Dora都做过。她坦言,最好的跨境电商市场仍然是美国,但现在TikTok美国小店还在起步阶段,很难做起来,更别提盈利。
Dora告诉霞光社,最近她做了TikTok美区直播带货,销售热门类目假发,然而新号表现平平,一天下来只能出两三单。类似于阿光遇到的问题,她的直播间流量也存在问题,“人在美国的IP和人在国内的虚拟IP,两种IP账号得到的流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没人进来(直播间),有时候进来的是其他国家的人。”
她还发现,直播间是亚洲面孔,美国人可能会直接划走,而因此,官方也会侧重推荐主播是黑人或白人的直播间,“毕竟戴假发还是得贴合(观众的)自身形象,官方一看到是亚洲人在播,就不给流量了。所以假发里面卖得最好的,都是外国人做主播的。”
Dora说道,假发类目上,有人一天能卖3000美元,“但这可能是卖得最好的一天,有人今天卖了3000美元,第二天只能卖500美元,很不稳定。”
海外直播电商渠道品牌Newme联合创始人兼CEO顾俊告诉霞光社,自2022年3月在美国建设本地化团队,他们基本跑通了“中国采购+海运”,“本地直播+尾程履约”的模式。
“美国TikTok电商市场还相对比较早期,生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快速增长的迹象,接下来会顺应阶段做更多尝试。”他指出。
二、东南亚涨势快,赚钱难 去年,Dora在广州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TikTok全职带货主播,主要卖女装。一开始,她做英国直播带货,直播间里实时在线只有十几个人,且一天只能卖十几单。
2022年4月,TikTok电商小店功能在东南亚多个国家上线后,Dora所在公司的TikTok跨境小店也开始面向东南亚市场,并终于有销量。2022年9~10月,Dora在直播间销售穆斯林女装,马来西亚市场转化率最高,一天能卖4000~5000马币,一个月下来能卖5~6万美元,一度做到类目销售额排行榜的第一名。
然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月销5~6万美元,仍然不能盈利。处于探索初期的TikTok电商,变数颇多,坚持到2023年3月初,Dora所在这家公司解散了直播团队,她也无奈离职。
她告诉霞光社,起初他们做得不错,但因为货源来自1688,网上同款很多,许多商家也加入竞争、打价格战,很快他们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年底及春节期间,TikTok小店的人做了违规行为,让他们做不下去。
春节的时候,公司在小号上用“录播”代替直播,平台警告并限流,后来直播间流量都受到影响。2023年1月,公司新来的电商运营员工,不小心上架了印有“GUCCI”字样的羽绒服,店铺直接被封。后来解封后,店铺也被扣掉6分,权重直线下降,销量可谓一落千丈。
根据Dora了解,做TikTok直播带货,卖得比较好的是美妆、饰品、3C电子等品类产品,如莫桑钻等仿真钻、水晶饰品,契合外国人喜好,有人一天能卖5000~6000美金。但卖得好不一定能赚钱,“我认识一家做3C类目的,卖类似Apple Watch的产品,一个月可以卖十几万美元。但他跟我说,卖了200万元(人民币),可能只赚2~3万元。”
TikTok商家关于水晶的短视频
2022年9月份,阿光去了越南当地创业,做TikTok越南本土小店。他在广东省中山市有灯饰类工厂,此前多年做批发,卖到世界各地,也包括越南。今年,他想整合越南当地资源,做直播基地。
但探索大半年以来,阿光的TikTok小店也还不能赚钱,甚至连人工成本都不够。“我们每天直播两场,一场两三个小时,每天能出单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差的时候只有几百元。”阿光同样在TikTok上销售灯饰,客单价300~400元。
在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的新加坡,TikTok电商也未能实现盈利。
TikTok电商小店功能于2022年6月上线新加坡,海外MCN机构Slashie Media创始人Stella告诉霞光社,公司于2022年8月拿到TSP(TikTok Shop Partner)和MCN的资格,并于2022年9月开始在TikTok上做直播带货。
一入驻,Stella为TikTok电商新加坡带去一些客单价高的品牌。比如,有个潮流玩具品牌,其产品“积木熊”单价为1000~2000新币,受到新加坡用户喜欢,彼时打破了TikTok电商新加坡地区单品GMV纪录。这一次合作成功后,Stella再次合作了樟宜机场电商平台iShopChangi,拿到了雅诗兰黛集团新加坡全系品牌在TikTok电商小店的官方授权商品,做了一次大促活动,也卖了新加坡数一数二的业绩。
但目前而言,Stella在TikTok电商上仅服务两个品牌,一是上述潮流玩具客户,二是东南亚美容保健品牌Kinohimitsu。对于MCN机构来说,组建一个直播运营团队成本较高,但品牌愿意给的佣金通常只有5%~10%,而根据直播间GMV成绩,公司、主播可以拿到的钱可谓杯水车薪。
“在新加坡、东南亚,2020年疫情后,大家才将目光从线下转到线上,Shopee、Lazada都是这几年慢慢发展起来的。如今TikTok想从社交媒体到一个电商平台,让用户从刷短视频到形成在刷短视频过程当中看直播买东西的习惯,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去培养。”Stella做TikTok中英双语直播,但每天一场直播下来,只能产生数千元新币的销售额。一个月下来,公司拿到的佣金极少。
对于Stella来说,她并不指望TikTok直播带货赚钱,“公司本来就在新加坡做社交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以及KOL达人营销的项目,团队小伙伴留下来加班,各自承担一部分,把TikTok直播做起来。毕竟TikTok电商直播是一个趋势,现在不赚钱,就当作学习一项新技能,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和商家都非常看好TikTok电商直播。”
Slashie Media直播间。图源:Stella拍摄
根据销售排行榜,Slashie Media已经成为TikTok电商的头部代理商,而其他机构的情况更加不乐观。
一位接近TikTok电商的业内人士告诉霞光社,新加坡范围内具有TikTok电商TSP和MCN资格的公司约有100家,能产生GMV的有几十家,此前这些公司除了拿合作商家的佣金,还有TikTok给到10%(GMV)返点。然而,TikTok电商这一返点政策,在2023年3月份取消。
据悉,TikTok电商2022年推出政策扶持MCN机构,在东南亚,MCN旗下TikTok小店单账号GMV达到一定的要求,给到现金返点,最高可拿10%。
“有些公司一开始就是为了做TikTok直播带货而成立的,他们觉得中国抖音直播带货很火,TikTok直播带货也会一样火。他们一股脑进去做,基于佣金和补贴,或多或少可以覆盖运营成本,但现在返点没了,大家就怨声载道,发现做TikTok不赚钱。”上述人士评价道,很多人看不清楚事实,抖音在国内有8亿日活,而TikTok在新加坡约180万注册用户,而国外也没有第二个李佳琦,并不能相提并论。
三、告别店群,尚未品牌化 2022年中旬,TikTok电商进入东南亚市场的初期,商家用店群、铺货等方式来抢第一波平台流量,东南亚跨境卖家小赵就是其中之一。
小赵从2019年开始做跨境电商,主要经营Shopee、Lazada店铺,销售30~150元(人民币)的家居日用品、数码配件。2021年,团队开始做本地化运营,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做本地仓储,将跨境店改为本土店。
2022年4月,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国家上线,小赵也基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市场,注册了几百个店铺,“当时开店成本很低,审核要求也低,只要有当地企业执照、信息,就可以无限开店。一般新平台刚出来都允许铺店群,因为缺产品,要靠店群来铺品。我们使用工具,每个店铺上几千个产品。有些人也学我们,大家一起铺品。”他告诉霞光社,彼时流量非常大,每天TikTok小店都能出几百单,这个状态持续了几个月。
但混乱的店群时期很快结束,TikTok电商在平台内进行整顿。几次“封店潮”下来,至今小赵只剩下两三个小店。“一来是同质化产品太多了,尤其是大家都是铺Shopee、Lazada的品,生态很不好,我们这些搬砖人将全类目铺满后,平台就开始筛选了;二来TikTok的物流时效要求越来越紧,发货从开始的15天到现在的3天,无货源的店铺,物流履约率就很低,被封的很多店铺都是物流履约率赶不上。”
2023年以来,阿光也有7个TikTok小店被封,主要由于店铺差评率,一旦超过10%,平台就会扣分、封店。
霞光社获悉,2023年1月,TikTok小店上线的跨境类目管控政策中规定,TikTok小店于2月1日开始对不在主营类目的商品做审核驳回,2月7日前卖家必须确定1个主营类目,且今后只可选择这一主营类目在所有国家站点上售卖产品。而2022年8月,TikTok小店也规定,一个营业执照可以开通5个TikTok跨境小店,且每个小店均需缴纳保证金。
一系列政策调整都凸显TikTok电商欲改善平台生态,从野蛮增长状态转向精细化运营。在东南亚,Shopee、Lazada等平台也从此前主打性价比的低价产品竞争中,逐渐往品牌化运营升级,但这并非一朝一夕的进化。
Dora发现,如今TikTok还是以低客单价的商品为主,高客单价的产品较少,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比如,在东南亚火爆的美妆个护产品,很多是来自国内的白牌产品,客单价非常低,但因为外观、包装精美,在当地颇受欢迎。
TikTok数据分析平台FastData发布的《2022年度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东南亚TOP20直播中,主推品类85%为美妆个护品类,鞋靴、手机&数码、居家日用品类各为5%。
2022年TikTok Shop全球销售额TOP3为印尼小店Skintificid、印尼小店BIOAQUA Official Store、越南小店TRANG CEE STORE。其中印尼小店Skintificid 2022年GMV超5000万美元,单月GMV近1000万美元。此外,2022年TikTok达人直播TOP3(按GMV排名)均来自印尼,带货品类以美妆个护为主。
2022年TikTok达人直播TOP1@skintific_id的直播间
Stella告诉霞光社,TikTok电商现在入驻的品牌较少,品牌自播不多,多为达人或机构名义带货直播,达人或机构也比较喜欢卖平价美妆,可能因为其利润空间高,商家能给到主播的佣金较高。相反,一二线大品牌,不仅单价高,还因为价格比较透明,难以给到TikTok直播间较高折扣,给达人的佣金比例也较低,达人便不愿意卖这些品牌。
“小品牌相对比较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小公司比较好谈,入驻TikTok比较方便,不像大品牌,工作流程比较复杂。早期扩展阶段,平台会希望越多商家和达人入驻,产生更多GMV。”Stella指出。
根据TiChoo统计,TikTok印尼小店平均客单价为2~4美元,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各小店平均客单价为4~6美元,而菲律宾小店仅为1~2美元。
阿光也说道,在越南,他们单价几百元的灯饰,已经属于TikTok平台中客单价较高的商品。在越南,受欢迎的多为平价彩妆产品,如国产品牌花西子就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
四、百亿美元规模在哪里? 关于TikTok电商2023年230亿美元GMV的目标,跨境电商分析师张周平对霞光社说道,“该目标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但TikTok电商还处于早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初期增速较快。”
顾俊向霞光社证实,截至目前,Newme通过TikTok单渠道达到千万美金销售额,这包括TikTok小店闭环GMV和TikTok转化至独立站的半闭环GMV。
然而,像Newme这样的“大卖”并不多见。如Dora前公司的销售情况,在马来西亚小店,女装五六万美元的月销售额,已经是类目头部。
小赵指出,TikTok小店目前转化率远低于Shopee等平台,前者转化率是千分之几,而后者为百分之几。他认为,货架商城模式将利好小店,有可能提高转化率,但要跟Shopee等深耕多年的平台竞争,优势不多。
阿光说道,现在他的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通常无法过百,而在越南地区,稍微知名的网红,“一场直播观看人数也就几千人,还没有看到过万的。”而从后台数据来看,头部达人单场直播GMV为3~5万元(人民币)。
阿光指出,目前TikTok Shop商城入口在越南上线,但还没看到效果。他发现,六成以上本地人还是会选择到Shopee、Lazada网购,因为多年以来,这些平台已经深入人心。TikTok Shop作为新平台,想要获得用户心智,还有待时间积累。
根据霞光智库发布的《2022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趋势研究报告》,2022年东南亚市场电商GMV为1310亿美元,其中印尼是最大电商市场。预计2025年东南亚电商规模将达到21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7%。
根据Shopee母公司Sea发布的财报,2022年,Shopee总订单数76亿,同比增长23.7%;GMV为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显然,Shopee以极大市场占有率,成为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巨头。排名第二的Lazada,则于2021年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
2021年12月,阿里巴巴2021年投资者日上公布,在截至2021年9月的12个月中,Lazada的GMV突破210亿美元。距离2016年被收购,Lazada在东南亚发展5年才取得这个业绩。
按照上述数据测算,2022年,Shopee、Lazada占据的东南亚电商市场份额就近八成,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到2023年,TikTok电商想要挤占200亿美元的市场占比,显得有些雄心壮志。
值得一提的是,当TikTok在发展其特色的直播电商之时,Shopee也在悄然加入行列。最近,Dora就在为广州一家原创女装品牌公司做Shopee直播带货,“现在做Shopee直播的商家不多,但我发现直播间在线人数挺多,有时候可以达到五六百人。”
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不小,但面对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TikTok电商想在此求规模突破,并不容易。
去年,根据媒体报道,TikTok电商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进入巴西,但至今还未有消息。如果TikTok电商无法在美国获得增量市场,还是必须进入新的市场,去寻找规模。
*文中柳越、阿光、小赵为化名
作者:Yinting Hou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媒介、内容与社交
设计动态 2023-04-03我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那一定不是鱼。 ——詹姆斯·波特 2022年末,Chief Twit(Twitter老板)马斯克想要复活Vine。 Vine是短视频应用的鼻祖,2012年6月公司创立,10月被Twitter收购,2013年1月产品上线,排名一度冲上App我们谈起“媒介”时,一般侧重于媒介的工具属性,将媒介定义为存储与传送信息的物质。本文对媒介的界定比较宽泛,如手机、互联网、5G是媒介,图文、音频、视频、内容等皆是媒介。作者与我们探讨了媒介与内容、媒介与社交之间的关系,欢迎阅读。
我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那一定不是鱼。 ——詹姆斯·波特
2022年末,Chief Twit(Twitter老板)马斯克想要复活Vine。
Vine是短视频应用的鼻祖,2012年6月公司创立,10月被Twitter收购,2013年1月产品上线,排名一度冲上App Store免费榜一位,之后败于和Instagram、Snapchat等巨头的竞争,最终沦为Twitter的弃子,2016年10月公告下线。
Twitter用140个字符(+关注+转发+信息流)定义了微博客,Vine则用6秒视频(+循环)定义了短视频,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虽然Vine失败了,但人民群众还是时常怀念起它——马斯克抱着水槽入驻Twitter的第二周,就在Twitter发起了一个“让Vine回归?”的投票,70%的网友,340多万人选择了“Y(是)”。
相较之下,Vine的“中国传人”腾讯微视,命途更为多舛——经历了2017年的下线和2018年的重启,二次重生的微视依旧没掀起太大浪花。
微视的第二次失败无需着墨太多。2017年抖音强势崛起,沉浸在王者荣耀单个皮肤一天卖到1.5亿人民币的腾讯并未太过留意。等到后院起火——腾讯系App用户使用时长大跌(减少部分接近于头条系App的增长),腾讯才后知后觉,着手对抖音的狙击。
一方面,腾讯通过屏蔽抖音链接来堵,有用,但用处不大,以抖音为代表的头条系,最终还是成长为可与腾讯掰手腕的中国社交网络第二极;另一方面,腾讯寄希望于重启微视来疏,但“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马化腾说的),打败抖音的也一定不是另一个抖音,产品形态与抖音并无本质差别的重启微视,在短视频用户心智接近成熟的当时,注定也无力回天。
更值得被讨论检视的,是微视重启前的第一次失败。
微视的失败,并不像Vine,败于与巨头的缺少护城河的竞争。微视当时的对手是美拍和秒拍,它们虽然在与微视的竞争中稍占上风,但也仅止于此,它们并未成长为巨头,也从未培养起一个“普惠”、全民参与的短视频市场。
微视的失败,也不像很多失败的产品,缺少对产品模式的深入思考。微视主打8秒短视频,关于“8秒”,微视产品负责人曾详细解释道:
“首先,我们需要对短视频有时间限定,这样才能打造统一的整体化社区氛围;其次,时长关系到视频的大小,必须适应移动手机应用,要考虑用户的流量和资费,8秒钟的视频大小,约相当于微博发几张压缩过的图片;同时,研究显示,8秒钟是可以在人脑中形成印迹、传递足够信息量的时长。”
那么,微视(甚至美拍、秒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借用刘慈欣在《三体》英文版后记中的一句话:
“每个时代都给生活于此的人戴上无形的枷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戴着镣铐起舞(Every era puts invisible shackles on those who have lived through it, and I can only dance in my chains)。”
互联网产品,同样也受制于所处的时代。
微视上线的年代(2013年9月),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小米手机此时还因产能不足无法大规模供货而被调侃为“期货”,手机存量市场上,占据主流的还是功能机和低端智能机,而它们羸弱的性能,并不能有效支撑视频内容的生产和消费。
此外,4G尚未商用(中国首张4G商用牌照要在微视上线3个月后的2013年底才得以发放),3G用户量少(用户占比不到三成),2G网速慢(下载峰值20Kb/s),移动数据费用高(流量包5元30Mb)等前置条件,决定了很少会有人“随时随地”地使用一款视频App,即便是短视频。
投资领域有个广为人知的寓言:三个人坐电梯从1楼到10楼。一个人绕圈跑步,一个人趴着做俯卧撑,还有一个拿头撞墙。他们都到了10楼。有人问他们:你们是如何到10楼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另一个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还有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投资领域的“电梯”,一般指康波(即周金涛名言“人生发财靠康波”中的“康波”)或者周期。而微视所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存在这样一个“电梯”,经常被从业者有意无意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努力的过度关注与放大。
实际上,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容易沦为背景,被人所忽略。这些“基础”,可以成为“无形的枷锁”,也可以成为支撑上升的“电梯”。本文讨论的,就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基础”:媒介。
一、理解媒介 “媒介”的概念,来源自西方,对应英文的media,具有in the middle(在中间),go between(两者之间)的含义。我们谈起“媒介”时,一般侧重于媒介的工具属性,将媒介定义为存储与传送信息的物质。
本文对媒介的界定更为宽泛,如手机、互联网、5G是媒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容( 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如口语是文字的内容,文字是视频的内容等)是媒介,甚至人类本身也可以视作一种媒介。因此,本文有关媒介的讨论,更倾向基于泛媒介论立场的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解释。
麦克卢汉是只要讨论起媒介就始终绕不开的存在。相较于循规蹈矩地下定义,麦克卢汉更多地是通过输出有关媒介的先知式论断,如“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并加以详细阐述,无限趋近于媒介本身。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中文互联网关于媒介延伸论的最著名延伸,还是张小龙那句“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张小龙在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讲到:
“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PC其实不是,PC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两只手,手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说是我手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触达一个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帮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虚拟世界,但是手机是跟着你的手走的,所以它变成了你的加长的手,它和PC的区别是,我们对于手周边可以触达的东西能够感应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里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PC里面的应用更丰富的形态。就像在微信里大家可以摇一摇,但你在PC时代不能把电脑摇一摇,在手机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感应周边,在PC时代你也不可能用PC扫一个二维码,这是真正的含义,就是手机不同于PC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手机作为媒介,不仅是手这一器官的延伸,作为屏幕,是我们眼睛的延伸,作为电话,则是嘴和耳朵的延伸,作为计算机,还是我们大脑的延伸。也就是说,人类的身体器官,在媒介的作用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延伸。
感官层面,媒介同样具有延伸的作用。动物和史前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都是超短距的。媒介,特别是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现代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延伸,比如我们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收听Coldplay、BLACKPINK等艺人的演唱会。但视觉、听觉之外,五感中的味觉、嗅觉和触觉,至今还是很短程。
媒介即信息 。起始于2022年下半年(或者说起始于Twitter)的硅谷大裁员,2023年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1月,就有326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员,波及106950名员工。在这场如同鱿鱼游戏的裁员风暴中,很多人是通过邮件才得知自己被裁,在感到困惑沮丧的同时,又颇为愤慨,“像被打了一记耳光”。
实际上,多数裁员公司给予员工的补偿并不算差,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丰厚,例如Google就提供了至少16周的薪水补偿(可以理解为N+4),2022年的奖金全额发放,6个月的医疗保险,外加颇具人情的就业服务、移民支持等条件。
然而,裁员公司传达裁员信息的方式,又让员工觉得不近人情,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喜事丧办了。个中缘由,是裁员公司忽略了 信息之外还有信息 ——媒介。公司使用邮件这一媒介,单向传递无疑会对员工生活和下一份工作造成不小负面影响的裁员信息,员工接收到的信息,除了“被裁”,还有“我仿佛是个可以被随意处置的物品”,难免会让员工产生被物化的感觉,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也被否定,最终导向了员工的不满和愤怒。
媒介即信息,在更广泛意义上,或者说更媒介原教旨主义的解释,是 媒介才是人类文化真正的内容,媒介之外空无一物 。
具体来说,任何一种媒介,不仅被动消极地传递信息,还会引入新的尺度,创造出全新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影响人类社会。例如,戏剧作为故事的媒介,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与体验——当我们观看戏剧时,我们是在戏剧之内,还是戏剧之外?
又比如微信,微信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改变了我们传递信息、消费内容的方式,还在于微信重构了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也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媒介与内容、媒介与社交。
二、媒介与内容 2021年初火爆全球一码难求的Clubhouse,如流星般闪耀后飞速陨落,2021年二季度就已跌出美区App Store免费榜前400名,现在更是鲜有人提及。
在Clubhouse邀请码被炒到上千元的时期,我在朋友圈表达了对这样一款语音社交软件在现今这个时代收获到如此巨量关注的不解和错位感,认为这款产品大概率同子弹短信、多闪一般昙花一现,但应者寥寥,大家更多的是从“存在即合理”(误)的角度,反推其存在的理由。
实际上,如果从媒介的角度看待这款产品,Clubhouse的急速降温明日黄花并不难理解。如同上文提到的微视,Clubhouse也是一款不合时宜的产品。前者是在缺少理想媒介(4G、智能手机等)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后者则是在媒介条件已然成熟,可以支持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的前提下自我阉割(仅支持语音,听后即焚)。
越来越“热”的媒介 。媒介按传递信息量的多寡,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量较多,不确定性较低(按照香农的信息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信息接收者无需调动更多感官,也不需发挥更多想象力就可以理解。 冷媒介 与之相反,传递的信息较少,清晰度低,需要接收者深度参与其中,运用想象填补缺失,增强解释。
人类有历史以来,媒介技术就一直在迭代进化,经过非语言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等阶段,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总体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热”,信息密度越来越高。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移动资费的降低以及手机性能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日臻完善,媒介可承载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主流的内容媒介,由文字,逐渐转向图片、音频,再到直播、视频。内容的生产、分发、消费等环节,也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个过程中,有的产品顺应时代潮流,少数成长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的逆水行舟,多数被拍在了沙滩之上。
1G (1987.11-2001.12):1G开启了移动通信时代,人类的语音通信从“点到点”延伸到“人到人”,手机开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
2G (1993.9-):2G实现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的演进,在改善了语音通信质量的同时,还新增了短信、移动数据等基础功能。随着手机价格的降低、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通信开始普及,梅特卡夫效应(网络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凸显。
与普遍认知相异的是,移动数据并非3G才出现。2G时期,移动运营商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手机上网需要,已经利用部分语音信道提供了低速数据服务(如彩信、GPRS、EDGE)。通过GPRS、EDGE,用户可以访问WAP网站,浏览新闻、天气等以文字为主的内容,虽然速度很慢,体验也远说不上好,但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已经隐现。
此时的互联网公司,受限于网络连接、移动终端等媒介条件,业务侧重点还在PC,移动端可做的不多。
不多的业务之一,是寄人篱下,成为移动运营商的内容供应商——通过在移动运营商平台为手机用户提供资讯、小说、天气等增值服务,获取约定的分成收入。这个当时颇具试验性的业务,借鉴了日本的“i-mode”模式,其他国家并没有先例可循,上线后效果如何,“大家心里其实都没有底”(丁磊的评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被寄予太多期望的业务,却意外迎来了爆发,不仅帮助刚成立的中国移动迅速打开了电信市场,还将后互联网泡沫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从亏损的泥潭中拖了出来。只不过,高收益往往也意味着高波动高风险,随着移动运营商站稳脚跟,对内容供应商的整顿清退也提上了日程,互联网公司躺着数钱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另一条路径,是自立门户,搭建属于自己的移动产品体系。
腾讯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早在2001年,腾讯就推出了“移动QQ”服务,用户通过缴纳每月5元的增值服务费,获取到使用短信发送、接受QQ消息的服务,实现手机与PC的互联互通(可以理解为2G时代的多端云同步)。只不过“移动QQ”并非腾讯的独立业务,而是与“移动梦网”(中国移动推出的增值服务平台)深度捆绑。2003年,App的概念尚未流行,腾讯便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手机QQ App。手机QQ作为短信的补充(可使用移动数据免费发送信息,无需支付短信费用或额外增值费用),恰好满足了2G时代井喷的随时随地传递文字信息的用户需求,迅速成为当时手机用户的装机必备。手机QQ也因此成了腾讯当时最大的移动端流量池,为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预售票”。
3G (2009.1-):3G提供了中高速的移动数据服务,伴随着更高性能更多功能(如后台多任务、GPS定位等)的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通信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3G是移动互联网的轴心时代,“基础设施”型的产品成群结队集涌现。
2009年8月, 微博 上线。
微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个用户数突破1亿的产品,也是前微信时代,继门户、搜索之后的新互联网入口。
微博借鉴了Twitter的产品形态。虽然Twitter诞生在移动互联网之前,但它的产品形态——140字符+关注+转发+信息流,却意料之外的如同榫卯结构般适配移动互联网。
140 字符限制。众所周知,140字符最初只是Twitter在媒介(短信)限制下的被动选择。Twitter一开始提供的是短信服务,如果超出160个字符,短信将被分割成多条发送(移动运营商限制短信最多160字符),导致短信费用的增加。基于用户成本的考量,Twitter决定将推文限制在140个字符,预留的20个字符用来传送用户名、@符号等信息。这个客观上略微有些不得已的选择,却机缘巧合地降低了用户通过手机发表观点、生产内容的门槛,弥合了传统互联网意愿表达和信息发布之间的缺口。微博沿用了这一设定(只不过微博是140个汉字,而非字符),使得“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微博slogan)成为可能。
关注关系 。主流社交平台一般有两种建立连接的方式,一种是双向加好友,如QQ、微信,只有成为好友,才能建立(私密)连接,交换信息;另一种是单向关注,如Twitter、微博,通过关注订阅,成为被关注者的粉丝,接收其(公开)“广播”的信息。关注关系将每个人都编织进一张巨型关系网络中,任何陌生人之间,理论上(六度空间理论)都可以通过六个以内的朋友建立联系。基于这张关系网络,所有公共事件,无论是突发新闻、热点事件,还是体育赛事、娱乐塌房,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扩散,微博、Twitter等社交平台也因此取代了传统新闻媒介,成为“世界上正在发生事件的‘第一块屏幕’”。
转发 。转发是典型的技术层面没有任何突破,只是对现有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就实现了1+1>2效果的功能。对于不少人来说,即便是140字的微博,组织起来也很困难。转发的出现,使得表达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利用转发,用户可以进行更为简单的基于原创内容的衍生创作,也可以不加任何评论单纯转发,而这也是一种态度的表达。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转发使得任何一篇微博,都如同一颗投入水池的石子,水波一层层漾开,新的转发和评论,以及基于新转发的后续转发和评论,也一层层生成和扩散。
信息流 。前信息流时代,信息是分散的,即便是同一网站的同类内容,也需要用户多次点击前往不同页面获取,例如早期的QQ空间,查看不同好友的更新,就需要依次访问好友的主页;信息的组织呈现形式,是标题,或标题+摘要列表(不是“流”,因为它是分页的),查看完整内容需点进详情页,浏览其他内容则需返回列表重新点击。信息流改变了内容的分发、组织与消费。在前算法推荐+前AIGC时代,微博的信息流基于关注关系,聚合了用户关注的所有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可理解为黄V发布的内容)和 OGC (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可理解成蓝V生产内容),且得益于微博140字的限制,信息流可以完整呈现微博客的所有内容,用户要做的,只是向上滑动,无限刷新。
2011年1月, 微信 上线。
微信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应用。腾讯控股(00700.HK)2022年四季报显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达13.1亿(WeChat数据未单独披露,有媒体估计1~2亿),而据工信部《2022年1-1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截至2022年1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14.63亿户,按上述口径粗略估算,有八成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微信。
在2007年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宣布苹果将发布三款革命性产品:一款触摸屏iPod,一部革命性手机,以及一台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我们现在当然知道,乔布斯说的其实是一款产品,即集成了上述所有功能的初代iPhone。
3年后的2010年,微信立项的前一天,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到:
“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iPhone5并没取消电话功能,实际上,直到iPhone14也已发布的今天,苹果貌似也没这个打算。但张小龙提及的三个功能——基于移动数据的短信、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如今不必再辗转三个App实现,微信如同重新定义了手机的初代iPhone,重新定义了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集成实现了上述所有功能。
关于微信,有个经典的评价—— 微信为移动而生 。这句话很多人讲,大家下意识也认同,但究竟如何理解,并没有很清晰——怎样才算为移动而生?有App就算吗?QQ算不算?
微信的产品设计,微信基于媒介所做的减法和加法,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微信的减法 。微信没有“ 在线状态 ”,这是微信之于QQ的最大差别。通过放弃在线状态这一PC时代的IM标配,微信成功地将“(移动端)好友一直在线”的认知植入到用户的心智之中,引导用户像使用手机原生的短信、电话一样使用微信,不用再像操作QQ时那样,先观察好友头像点亮状态,判断好友是否在线,再决定是否发送信息。而支撑微信上述变化的,就是进化了的媒介。
PC时代,人与人的连接是“点到点”的,或者说“PC到PC”的,但PC是固定的,我们在PC旁,就是在线的,离开了PC,也就离线了。2G时期,无法后台运行程序的手机(如诺基亚S40系统手机),高昂的移动数据资费等前置媒介条件,决定了用户虽然随时随地带着手机,但并不会一直在线。3G时代,中高速的移动数据,大幅降低的移动数据资费,以及支持多任务运行的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用户一直在线成为可能,也让“为移动而生”的微信有了根本的立足点。
微信的加法 。微信在“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道路上,有几个明确的里程碑:
2011年1月, 微信上线 。 2011年5月, 语音信息 功能上线。用户增长井喷,日增量从一两万提升至五六万。 2011年8月, “查看附近的人” 上线。用户日增量提升至十万以上,“这个功能彻底扭转了(与米聊的)战局”(张小龙语)。 2011年11月, “摇一摇”、“漂流瓶” 上线。用户日增量达到二十万,“(与新浪)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马化腾语)。 微信的上述加法,无疑建立在手机这一媒介基础之上——语音信息,要求媒介可以随时随地收音;“查看附近的人”,要求媒介具备定位功能;“摇一摇”,则要求媒介可以进行字面意义上的摇一摇。
除此之外,值得讨论的,还有2012年4月上线的“朋友圈”和8月上线的“公众号”。
先说 公众号 。公众号的创新点不胜枚举,比如“10w+”,比如一天只能推送一次消息的订阅号设定等等,但真正让公众号脱颖而出的,还是“ 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 ,以及 文章融入微信消息流的内容分发逻辑 。
“去中心化”,指微信不会为公众号提供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一个新微信用户,如果没有关注任何公众号,在功能层面则感知不到任何公众号的存在。“去中心化”的产品理念,一方面传递出平台中立的信息——微信不做流量倾斜和主动推荐,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之上(这一点在后来的“视频号”上也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内容创作者,尤其“自媒体”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去中心化”鼓励内容创作者专注优质内容生产——有且只有好的内容,才能经由微信成熟的熟人推荐机制,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公众号诞生之前,IM应用中新增内容模块的普遍解法是新增tab,或者设置专门入口。而微信的选择,是将公众号文章按照微信消息的规则进行处理,融入到消息流之中。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文章以消息(媒介)的形式,即时推送至微信——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互联网入口——的消息流中,文章触及目标读者的概率大大提高,也推动了内容生产者的运营积极性。而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消息流聚合了包括公众号消息在内的所有信息,与世界连接,消费这一个流就可以了。
再看 朋友圈 。朋友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它其实是个图片分享功能。微信团队对朋友圈的定位是一个“只能发照片,不能发纯文字”的“广场”,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朋友圈的内容发布入口,一直是用一个照相机icon指代,单击默认发图片(文字其实也可以发,只是入口更为隐蔽)。
从数据上看,根据《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53.55%的微信用户会使用朋友圈分享图片,61.66%的用户会浏览查看朋友圈的图片。在绝对数量上,马化腾曾透露,微信朋友圈用户每天上传的图片数量有10亿张(2016年)。上面虽然都是朋友圈相关的数据,但这其实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呈现形式由文字向图片延伸的一个缩影。而随着媒介的更新迭代,这一进程还将加速。
4G (2013.12-):4G曾被称作“长期演进方案”(LTE,Long Term Evolution),但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据流量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长期演进方案”生生演变成了“短期演进方案” 。
4G提供的是高速率、低延时的移动数据服务,伴随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内容呈现形式,由3G时代的文字、图片和音频,快速切换至信息密度更高,也更“热”的视频和直播。对此,一个绝佳的观测样本,是“时间黑洞”抖音。
微视第一次通告下线的6个月之前,抖音上线了(2016年9月)。
抖音起初像素级复刻了Musical.ly(比较有意思的是,Musical.ly之后还被字节收购了,仿佛重演了QQ和ICQ的剧本),采用了全(竖)屏、单列的视频呈现形式,一打开App就自动播放视频,上滑直接切换到下一个。
抖音 如今被称作“时间黑洞”,人均使用时长高达140分钟/天(极光大数据2022年三季度数据),与上述界面交互不无关系。
首先,全屏、单列的视频呈现 ,决定了我们在手机媒介上的“视域”,会被视频完全覆盖占据,其他信息均被悄无声息地隐藏,而我们的注意力,则被动态的视频完全捕获。
其次,一打开就自动播放的设计 ,使得我们可以快速进入到抖音给我们塑造的“拟态环境”中,打开这个App,就等同于我们主动踏入这间如同蚕蛹般的“信息茧房”。
而 上滑屏幕,直接切换到下一个视频的极简交互设计 ,会让我们对接下来看到什么抱有期待,这种类似于摇骰子的未知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也促进了我们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这种神经介质,具有抑制理性、激活欲望的功能,可以推动我们进入到一种专注,或者说上瘾的状态。
只是,如同上文提到的“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打败Musical.ly的,一定也不是另一个Musical.ly,更何况Musical.ly在国内推出的Muse一直也不温不火。
抖音的胜负手,是字节跳动已然在今日头条上验证有效的算法推荐。
算法推荐 像是UGC的必然选择。多数UGC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微博,甚至PGC占主导的微信公众号,一开始都是采用时间倒序的排序方式,把最新内容放在最前,其他按时间依次排列,但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转向了算法推荐。
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关注账号的增多,用户的管理维护成本直线上升,超过一定阈值,有价值的内容的密度将可感知地降低,用户关注的越多,看的反而越少。另一方面,更大的时代背景是硬件设备、网络连接、应用服务等不同类型媒介的迭代进化,推动了全球数据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井喷式增长,根据IDC数据,2013年全球的数据量为4.4ZB(1ZB=1024EB=1024²PB=1024³TB=1024⁴GB),到2016年,这一数字就已跃升至16.1ZB,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4.1%。换句话说,就是内容产出在加速,数量已经多到我们看不过来了。
而算法推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筛选器的作用。推荐算法的总体思路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通过计算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投喂”,达到提升内容消费效率,增进平台留存的目的。
4G时代的改变,除了沉浸式的内容消费体验、算法推荐,还有门槛下探到“ 有手机摄像头就能参与 ”的内容生产。相较于组织一段文字,或者拍出一张说得过去的照片,短视频和直播的表达更为简单直接,想要表达什么,打开摄像头就好。于是,我们开始看到遍布全球的华人的日常,也看到环线之外的残酷底层物语。以往互联网中沉默的大多数,借助新的媒介,开始发声,走向前台。短视频和直播,也逐渐取代了以Twitter、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客,成为“世界上正在发生事件的‘第一块屏幕’”。
5G (2019.6-):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覆盖了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等场景。
5G商用之前,曾被寄予厚望,A股就翻来覆去炒了很多轮,直到预期兑现,或者说逻辑证伪。不过没有分歧的是,5G时代并没有新的内容媒介出现,也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
播客App 小宇宙 算一个。但小宇宙的内容媒介——播客/语音,决定了这款产品注定是款“小而美”的应用,而不会成长为一个日活过亿的国民产品。
内容,一般按生产者的不同,分为上文提到的 UGC、PGC和OGC (现在还要加上 AIGC )。如果从内容消费者能动性角度出发,内容还可以分成 娱乐向内容 和 学习向内容 。前者不需耗费太多脑力,容易沉浸,后者则需花费脑力理解。
如果我们画一个坐标轴,横轴左侧是内容生产,右侧是内容消费,竖轴的上方是学习向内容,下方是娱乐向内容。在坐标轴的四个象限中,播客均不占优势。
内容生产方面,不管是学习向内容,还是娱乐向内容,播客都强依赖于设备(如降噪麦克风)和环境(如安静的密闭空间)。作为媒介的语音,也不同于文字、图片和视频,并不能随时随地、没有门槛地产出可消费的内容。这决定了播客的创作者只能是一个小范围人群,播客的选题也受限于这部分人的审美。就像有农民工写诗写小说、摄影、拍短视频、开直播,但很少听到有农民工做播客。
内容消费方面,播客的主战场是娱乐向内容,这点集中体现在播客的使用场景上。几乎所有的播客用户,谈到自己使用播客的场景时,都跳脱不出通勤、睡前、做家务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用户几乎不会为播客单独开辟一个场景,而是将播客作为其他场景的附属,消费一些轻度娱乐向内容,分散一小部分多余的注意力。
究其原因,还是语音的不确定性(比如,周迅在《看海》里唱的“上岸后贝qiào的孤单”就让小时候的我困惑了很久),导致了播客松散的内容结构和不可能太高的信息密度,进而决定了用户如果有时间,流量也充足,娱乐向会去刷更为直观、信息密度更高、也更不费脑子的抖音;学习向则可以去看确定性更高的文字,或者已然包含了语音的视频(视频=图像+音频+字幕)。
那是不是说语音就干不过视频了?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语音调用的,是人类的听觉,而视频,是视觉(和听觉)。但 人类,天生是视觉动物 ,相信眼见为实。从神经学角度看,视觉带给动物的信息,远多于其他感官,例如恒河猕猴一半的大脑都分配给了视觉。而人类大脑所拥有的视觉处理中心,在比例上又远超其他动物。有研究表明,人类接收到的信息,83%源自视觉,11%为听觉,嗅觉为3.5%,触觉和味觉占比2.5%。可以说,我们的大脑天生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
5G时代(其实和5G也没什么关系),还出现了一个令人讶异(对某些人来说——比如又化身为“最恐人工智能的碳基生物”的马斯克——是恐惧)的变化,那就是蹒跚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智能,突然之间,加速了。
仅2023年3月,就有 GPT-4、Midjourney V5、Microsoft 365 Copilot 、 NVIDIA AI Foundations、Google Bard 等十多款核弹级产品亮相发布。
业界也开始略过尚未捂热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直接讨论起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
但多年之后,当人们回忆起这个接近于奇点降临的时刻,记起的应该还是OpenAI的 GPT (包括ChatGPT、GPT-4等)。
GPT与现阶段更为常见的Bert同源,都是基于Google在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构建,只不过GPT是生成式的,即给定一定文字,让模型预测接下来会是什么,类似于“顺口溜”,而Bert是遮住(mask)一句话中的随机几个单词进行预测,更像是“完形填空”。
或许应该先解释下什么是GPT。GPT的三个字母:
G:Generative,生成式。上文已经提到,生成式通俗点说就是“顺口溜”,或者你也可以把GPT看作一个rapper,它的主要工作和特长就是押韵。这其实也是ChatGPT时不时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和(ChatGPT刚推出来时)简单算术都算错的原因——从原理上看,GPT自始至终都没有“理解”输入的文本,它只是单纯地接话把子。 P:Pre-Training,预训练。预训练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大规模语料库,预先训练模型,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能力。预训练和用户使用关系不大,ChatGPT、GPT-4都是封装好的产品,用户“开箱即用”,这就像用户不必了解手机的通信原理,也能正常使用手机一样。但预训练模型往往存在数据实时性问题,也可能导向ChatGPT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ChatGPT对此的解释是:我是一个基于GPT-3.5模型的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截止于2021年底或2022年初,也就是说,我所了解的任何信息、事件或事实都是截止于那个时候的。 T:Transformer,是GPT的模型底座。Transformer由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两部分组成。根据OpenAI2018年公布的GPT论文(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GPT的基础原理就是把Transformer的解码器拿出来,在没有标注的大量文本数据上,训练语言模型,从而获得一个预训练模型,然后再在子任务上做微调(Fine-tuning),最终获得每一个任务所需要的分类器。
综上,我们可以将GPT解释为:基于Transformer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
其实,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GPT的文本生成、多轮对话、文本摘要等能力,而是这些非线性发展、骤然“涌现”(GPT-3后突然出现)的能力究竟如何得来?
GPT的实现原理其实并不难解释,但在原理和结果之间,貌似始终横亘着一条深不见底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我始终没能理解一个“押韵程序”,如何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准确回答6-8岁孩子答对率仅65%,9-14岁孩子答对率在92%的(经改写的)Sally-Anny问题(一个经典的心智测试)的?通过了这个测试,说明GPT至少具备二阶以上的意向性,而这,是以往人类学意义上人类真正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根据微软研究院对GPT-4的测试,“GPT-4在许多任务上达到或超过了人类水平,但总体而言, 它的智能模式明显不像人类 ……GPT-4挑战了很多关于机器智能的假设,并 表现出突发的行为和能力 , 其来源和机制目前还很难准确辨别 ”。
三、媒介与社交 我们的大脑天生是 社交脑 。
从生物学上看,人类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大脑。
这个“大”,不是指人类大脑的重量——人类大脑平均重1.3kg,虽然较同类如黑猩猩(0.25kg)重了许多,但和真正的巨兽如非洲象(4.2kg)、鲸鱼(9kg)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也不是指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量规模——虽然人类大脑拥有自然界已知的最多的神经元(约115亿),但这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因为虎鲸也有约110亿个神经元。
人类大脑的“大”,是说人类大脑偏离预期(通常指偏离身体大小)的程度,远远超出其他动物——比同类(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高出差不多2倍,比偏离程度仅次于人类的宽吻海豚,也要高出50%。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在承担基础的身体管理、维护、监控功能之外,还有闲置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但这么“大”的大脑,绝不是没有代价的。一个成年人的大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却消耗掉人体20%的能量(胎儿、一岁以内婴儿消耗可达60%),每克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是肌肉组织的近20倍。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供养大脑。
那么,人类进化出这样一个巨废燃料的大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根据邓巴(就是那个提出邓巴数的罗宾·邓巴)的 “社会脑理论” ,只有更“大”的大脑,才能支持灵长类动物进行更为复杂活跃的 社交互动 ,从而维系更大规模的群体,更好地解决躲避捕食者(群居使得捕食者更容易被发现)、获取食物、保护后代等一系列事关生存与繁殖的重要问题。
从进化的角度看,高密度的社交互动也是灵长类动物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优势,而人类则将这一优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猿尚未分道扬镳时,人类的祖先作为灵长类家族的一员,将 梳毛 作为媒介,向伙伴传递善意,拉帮结派。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梳毛(清除泥块、食物残渣)是为了卫生,但灵长类动物花在梳毛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卫生所需,占到了醒着时间的20%。事实上,梳毛除了清理作用,还会促进体内内啡肽的大量分泌,这种天然的镇静剂具有镇痛和缓解紧张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很享受。被梳理的一方,在享受之后,往往也会投桃报李。通过相互梳毛,双方建立起的连接与信任,又会为更大范围的群体维系提供基础。
但随着群体的扩大,只有十根手指的人类祖先,逐渐意识到梳毛是梳不过来了。一开始,人类还寄希望于晚上增加篝火,延长梳毛的时间。但随着群体成员的进一步增加,在史前某个时刻,人类认识到必须要舍弃掉梳毛这一“传统落后”的社交方式了。
取代梳毛的,是 语言(或者说口语) 。如果把交谈看做“梳毛”的一种,那么语言可以支持我们同时为好几个人“梳毛”。虽然没有确切时间,但从早期人类化石舌下神经管和胸神经管的特征来看,人类早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说话。相较于梳毛,语言作为媒介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交互动的效率。一方面,语言的进化,使得人类整合大量社交关系成为可能,而这一点是通过谈论不在场者的信息(八卦)实现的;另一方面,语言创造了故事,故事(大多数与我们的身世有关)作为至关重要的社会粘合剂,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归属感。
但语言也不总是正向的。语言出现后,我们总是在语言之中,通过语言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与他人互动,而无法超越语言理解一个未经中介的世界,也始终难以触达康德所谓的物自体(things in themselves)。
语言之后, 文字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约5000年前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语言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短程问题——刚说的话,转瞬即逝;在上海喊了一嗓子,北京无人知晓。文字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将信息固化在石板、竹简(偏时间)或纸(偏空间)上,信息可以长久保存、广泛传播。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可以通过送出实物的信,和别人分享信息,建立连接,而不必靠信使传达口信。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墓主人,是一个名叫“喜”的秦朝地方小吏。他生于公元前262年,比秦始皇大3岁,死于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公元前217年。喜的陪葬品中,有一部多达五十枚竹简的《编年记》,记录了喜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在《编年记》“廿八年”(公元前219年)下,喜写下了四个字:“今,过安陆”。“今”是“今上”的简称,指秦始皇,“安陆”是喜所在的地方,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秦始皇,经过安陆”。这次相遇,发生在秦始皇东巡期间,秦始皇东巡的目的之一,是看望士兵与官吏(“以省卒士”),喜大概率是见到了“今上”的,并且将这件事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在自己的《编年记》中。
让我意外的是,这简短却又颇具实感的4个字,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会有与那个时代那个场景,甚至与喜连接的感觉。
再往后(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 电力 ”的兴起, 电子媒介 的更迭日新月异,硬件上我们有了电脑、手机、电子穿戴设备,软件上我们有了微博、微信、抖音,人与人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及时便捷,理论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应更为紧密,但事实恰恰相反, 孤独 反而成为了一种“流行疾病”。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查,61.47%的职场人士平时会感觉孤独,不孤独的人仅占38.53%。
事实上,“孤独”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启蒙运动之前,人们很少感觉到孤独。那时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可以说是魅惑的世界中,他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小鬼阎王,相信万物皆有灵。一旦遇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神灵,比如上京赶考前去孔庙祈福,生不出孩子去拜送子观音。这些超验,是前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现代人是被“镶嵌”在这个世界中的,因此也无所谓孤独。
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变革的发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以理性化的方式探索世界与自己,逐渐意识到扫把星只是拖着尾巴的彗星,并不会预示天灾人祸,天狗食日只是正常的日食现象,不是皇帝失德上天震怒。最终,新兴的现代科学取代了传统的迷信和宗教,只留下冷冰冰的数据和物理规律,世界被“祛了魅”。
“ 世界的祛魅 ”,对于个体的直接影响,是个人被从统一的世界中“抠”了出来,失去了以往牢固、长远的纽带,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最终就导向了孤独。
“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命题,除此之外,他还提过“现代的铁笼”、“诸神之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概念。
如果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看待媒介与社交的关系,电子媒介已经发展到支持人们随时随地收发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在内的海量消息与内容,其实是大幅提升了个体之间社交效率,对于排解孤独应当具有正向作用。但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分析,电子媒介虽然简化了人类社会异常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社交变得简便,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电子媒介的出现,让我们不再关注“附近”,也放弃了更直接也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可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只是长着石器时代原始人大脑的现代人。
主要参考资料 [1]《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赵毅衡,南京大学出版社
[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译林出版社
[3]《进化心理学》,戴维·巴斯,商务印书馆
[4]《大众传播理论》,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新星出版社
[6]《社群的进化》,罗宾·邓巴,四川人民出版社
[7]《人类的算法》,罗宾·邓巴,四川人民出版社
[8]《社交天性》,马修·利伯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9]《社交媒体简史》,汤姆·斯丹迪奇,中信出版社
[10]《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电子工业出版社
[11]《腾讯传》,吴晓波,浙江大学出版社
[12]《从1G到5G:移动通信如何改变世界》,王建宙,中信出版社
[13]《老微视生错了年代?》,潘乱
[14]《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张小珺
[15]《GPT,GPT-2,GPT-3论文精读》,李沐
[16]《互联网社区产品方法论》,许昕
[17]《社交的本质》,许昕
本文由 @许昕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觉效果好不好,到底谁说了算?
设计动态 2023-04-03在看似没有标准的设计领域,如何衡量和验证视觉设计的效果?用哪些数据指标,才能知道设计效果究竟怎么样?本文用合意性测试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关于合意性测试的一些技巧,供大家一同参考。 合意性测试是“评估用户对美学和视觉吸引力的态度的一种定性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去判定或验证视觉设计的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方法或指标,可以替代主观判断,帮助我们进行设计效果验证呢?本篇文章里,作者便结合合意性测试进行了总结和实战分享,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看似没有标准的设计领域,如何衡量和验证视觉设计的效果?用哪些数据指标,才能知道设计效果究竟怎么样?本文用合意性测试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关于合意性测试的一些技巧,供大家一同参考。
合意性测试是“评估用户对美学和视觉吸引力的态度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合意性测试的全生命周期从项目初期到项目结束就像是撒种、生长、收割、成品。经历了多轮的分析,得出了比较可靠的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一、为什么合意性测试很重要? 合意性测试可以通过用户的视角,科学化、系统化的进行调研。有效的验证用户对新的视觉语言的喜好度。从可用性的角度来看合意性测试会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通过元素的数值对比、颜色、图形,可以帮助设计师洞察设计的机会点。
二、手把手教你项目实战 合意性测试项目实战,手把手教会你!
以到家视觉升级项目举例来看,可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标准化的验证!
1. 目标设定至关重要 我们设定的目标为:
验证到家产品设计语言的用户感知度。 用数据验证设计语言与向用户表达的感知是否一致。 洞察用户,有效地指导到家产品后续视觉设计改进方向。
在测试前,我们根据用户聚焦的问题点和业务发展的重点,聚焦在传播链路上:线上运营和线下体验店的部分视觉体现的家政服务平台视觉改版前后的对比。
作为设计师,你的关心点是什么呢?
完成到家视觉语言升级后,作为设计师来说,是有几个疑虑点的,比如在视觉呈现中的有没有符号,图形,品牌色对用户感知是否有关键性的影响。在视觉中用真人或者3D人物或者视觉中使用比较具象的场景和单体模特,哪个更吸引用户的焦点呢?以上的几个问题,都是需要测试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的!
2. 掌握测试方法让你事半功倍 1)选择词汇
词汇选择与测量目的相关:
选择什么样的词汇取决于你想测量什么,如果我们测量的是与美观相关的维度,那就应该尽可能减少与功能、性能、内容等相关的词汇,如果我们测量的是与品牌属性相关的维度,那在词汇选择过程中,一定需要将最初预设的品牌属性词以及与品牌属性相关的词都纳入其中,我们从海量的词汇中选择了以下关联性很强的词汇:有吸引力的/值得信赖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的/过时的/无价值的。
2)控制变量
关键元素单一的差值,颗粒度较细的变量能够精准化的找到关键问题点,所以我们选择的图片素材变量相对单一,可控。
3)素材整合
根据测试对象,产出测试图片素材。
分为线上运营/顶部banner /线下海报 3部分。
4)精准传播
有效的调研计划目标、调研方法、调研人员和调研环境,调研计划应该是清晰和详细的,并且应该能够满足测试的目的和需求。
海量信息如何有效筛选?
我们从整体喜好程度分析,关键因素分析,相对比较分析三个方法,去进行有效分分析,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
喜好程度分析:通过统计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推荐度等指标,了解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评价,从而评估产品或服务的整体表现。 关键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比如产品的功能、视觉设计、用户体验等,找出用户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 相对比较分析: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或设计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竞品的评价,找出产品或设计相对优劣的方面,从而优化产品或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3. 收集反馈,对信息层层剥茧,找出原因 经过问卷回收,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用户喜好度的分析。例如,每个关键词有多少用户选择;2个版本选择关键词的用户占比的差值;差值最大的凸出项是什么?我们得出这些结论后,基本对2个版本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右图(有光)用户觉得比左图(无光)更有创意、更值得信赖、更专业、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一些负面的关键词比无光的版本略高一些,比如难以理解的。同样呢,左边无光的版本,用户觉得相对更有吸引力一些。
此外,也进行了差值的计算,得出2个版本之间最大的差异点。将不同版本中用户点击同一关键词的占比进行差值相减!得出以下结论,有光版本在有创意的这个选项上的认同度比比无光版本高1.5% ,其中,有光的这一版本,在专业的这个维度表达上,相对更被用户认可。
4. 通过相对比较分析,持续深挖 哪些用户更喜欢有阳光版本呢?
通过分析不同用户对视觉的不同版本的评价,找出视觉相对优劣的方面,更加细致化的了解不同用户对视觉的喜好度,从而优化产品或服务,针对性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们得出老用户在有光的视觉图上,更倾向于正面情绪。
我们根据相对比分析得出:
老用户有旺盛的家政服务需求,较忠诚于品牌。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一定预期,所以希望在对服务满足预期的同时,期待品牌全方位的带来超预期的服务和体验。恰巧在视觉语言中,光的表现,较为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到家的品牌理念,在画面层次给用户带来了意外的期待。
新用户未体验过到家产品,对服务的预期有所波动,只能通过画面来判断服务的预期。所以在画面中增加一定的不符合现实的元素,会对用户造成一定疑惑。但,通过垂类产品和其他产品来看,无论对新老用户画面中保留一定的特殊图形,长期来看,会增加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记忆点。
1)思路拓展
我们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继续细分,得出了在女用户觉得有光的这张图更加的值得信赖/专业/印象深刻/ 有趣味。
如果大家去做合意性测试的话,可以进行很多维度的拆分,就不做特别多的展示了!
2)关键因素分析原则
我们从线下系列海报也进行合意性测试,采用相同方法得出一定结论。
但是在用摄影图的设计图上,我们发现图一选择“清晰的”占比会这么高?为什么图二负面关键词会相对多?
我们采用了关键因素分析原则,进行线下1V1访谈。和用户进行对话,了解关键性的原因。线下访谈也建立了合理的SOP,在访谈中,建立标准话术,采访流程等。
从对话中呢,我们得出,几个关键点:在线下的海报展示中,场景化视觉的视觉相对更能体现具体品类,将具体的服务,表达的更准确。
至此,我们利用合意性测试的法则,完整的在项目中,进行了回收并分析,得出了准确的结论,用户对视觉升级的感知,对未来设计优化方向,给予了理论依据。
三、最后总结 合意性测试是科学化、系统化、可复制化的调研方案且对视觉方案量化程度高,颗粒度细。
合意性测试需要通过线上大量收集结果,进行精细化人口学的分析,得出多维度的结论。同时,也需要通过进行线下1v1的访谈,深度了解并发掘用户关注点。最后需要将线上和线下调研进行交叉分析,才能得出准确,有深度的依据。通过合意性测试数据反馈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将差值进行量化,得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洞察。
作者:王映照
来源公众号:58UXD(ID:i58UXD),58UXD,全称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58UXD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一边搞钱,一边帮微信二次发育
设计动态 2023-04-03张小龙缺席的第三年,微信公开课依旧要靠视频号撑场子。 3 月 28 日,腾讯副总裁、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在“2023 微信公开课”上透漏,2022 年微信视频号日活创作者数与日均视频上传量增长 2 倍,消费时长增长 3 倍;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 800%,累在最近公开的数据里,可以看到,已经“三岁”的视频号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喜人成绩,微信在视频号商业化的布局策略上也在不断加速。那么,视频号当前是如何计划或打造微信生态闭环,如何在商业化层面进行布局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张小龙缺席的第三年,微信公开课依旧要靠视频号撑场子。
3 月 28 日,腾讯副总裁、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在“2023 微信公开课”上透漏,2022 年微信视频号日活创作者数与日均视频上传量增长 2 倍,消费时长增长 3 倍;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 800%,累计获得收入的创作者增长 264% 。
一系列涨势喜人的数据,让外界看到了这个产品的蓬勃生命力—— “三岁”的视频号,不仅是腾讯财报中“全村的希望”,也是微信不再避讳的商业化“引擎”。
尤其腾讯之于电商觊觎多年,虎嗅与多位短视频、电商从业者沟通发现,虽然视频号起步晚于抖音、快手,但其商业化一直“不甘人后”。接近微信团队人士告诉虎嗅,视频号 2022 年 7 月全面商业化以后大幅拉动了广告收入。“吸引了大量快消、美妆、服装等行业广告主,正持续释放更多广告资源。”
“淘宝、京东倚仗成熟的供应链、物流网络在传统电商版图上不断扩大优势,但拼多多倚仗微信流量硬生生撕开一条口子,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这显然给了腾讯巨大信心——在微信流量生态再造第二个‘拼多多’并非没有可能。”互联网分析师高峰向虎嗅分析, 电商是腾讯最不愿意放弃的一张牌,视频号正承载集团这份野望。
等于说,作为微信战略级产品,视频号志在构建“短视频+电商+直播”的微信生态闭环;更为难得的是,其顺利打通原本零散的微信产品组件,完成相互链接与导流,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掀起一场基于微信生态的“创业潮”。
一、赚钱这事,微信开窍了? 或许,微信视频号的商业化步伐比外界想象的还要快。
虎嗅获悉,2022 年服务商为视频号引入数万名带货主播,累计贡献了超过 30% 的销售额;2022 年末,由服务商贡献的月销售额相比年初增长超 10 倍; 2023年,视频号直播带货三大重点发力方向为:产业带服务商、品牌代运营服务商、招商团长。
另据久谦中台专家纪要显示,2022 年微信视频号商家数量有望突破 100 万家;其中,25 万为新增商家,大品牌 GMV 占比为 10%,中腰部品牌 GMV 占比 20%,小品牌占比 70%。
对此,接近微信内部人士告诉虎嗅,2021 年初微信视频号低调推店播模式,第一波“吃螃蟹”的是小程序商家,“数量接近一万家”。彼时,视频号官方重点扶持的品类为服饰家居、食品生鲜、美妆购物,平台会根据不同商家类型给予不同程度的流量扶持,试水商家从账号搭建、流量运营、数据增长到流量变现“各凭本事”。
小小包麻麻创始人贾万兴向虎嗅表示,“视频号直播分享功能带来的转化率可能超过百分之十,而其他平台要不缺乏分享承接的场景,要不分享后转化只能达到百分之三四。”
“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是一个典型的人以群分的社群,微信中视频号的分享特别顺畅,信任程度也比其它的那些平台更高,所以最后就会带来了一个特别好的转化效果。”视频号创造营发起人周博云表示,“现在行业当中提到直播都会把它跟电商带货强绑定,标签化已经非常严重了,视频号并不是单一的电商带货平台,它其实是多元化、属性标签丰富的表达渠道。”
虎嗅获悉,2022 年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 800%。其中,服饰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超 10 倍,美妆商家规模增长 200% ;2022 年末,食品类目月销售额超 100 万的商家数量相比年初增长超 20 倍—— 这背后,视频号小店优选联盟已成为销售增长的重要动力,截至 2022 年底,来自优选联盟的销售额占平台总销售额超 15%,并保持着高速增长。
微信视频号官方数据显示,现阶段视频号直播带货平均客单价超过 200 元,秋冬服饰和大促期间的美妆客单价均超过 300 元,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女性用户占比达 80%,男性用户占比 20%,一二线城市下单用户约占 60%,其余以四五线城市用户为主。
问题在于,若视频号直播带货开始追高转化率及 GMV,其公域流量不足导致私域难以破圈。所以,微信团队不断提升视频号优先级,先后打通公众号、企业微信形成流量联动,才使得更多商家躬身入局、甚至是冷启动视频号直播。
某美妆品牌市场负责人向虎嗅表示,“团队复盘市面上比较成功的冷启动视频号直播,品牌都非常重视前期目标拆解、人员分配、IP曝光打造以及用户增长,存在强大私域流量用户沉淀及经营能力。”
有鉴于此,“公私域联动”成为接下来视频号带货核心经营路径:
一方面,视频号将在公域流量层面优化加热工具,提高流量分发效率和精准度; 另一方面,4 月 1 日视频号将对新商家升级扶持政策,升级后新商家签约开店生效之日起 90 天内,前 100 万元交易额,可享技术服务费率减至 1%(不区分类目)优惠。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快手在“狂飙”过程中不断垒高直播电商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更多创作者、品牌试水视频号。“抖音电商的快速迭代和激烈内卷持续给创作者、商家增压,生生将视频号逼成了品牌的一个增量场景。”某三方机构分析师对虎嗅表示。
尤其 2021 ~ 2022 年期间,抖音电商加载率增加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很大一部分用户刷短视频诉求被视频号消化,部分创作者也因此开始向视频号迁徙—— 这背后,视频号则基于人>货、场的先天优势,深挖社交关系链的交易需求,以“人”为中心构建新交易场景。
或许,视频号已经到了全量加速直播电商生态建设的关键期。甚至,微信正在围绕交易场景补足此前生态缺失的基础能力—— 在短视频内容、流量和商业的竞争上,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直播这些最重要的应用入口不断挖深微信的生态池。
至于视频号为什么加速商业化,接近微信的人士对虎嗅表示,张小龙曾在内部说做任何事情,绝对不第一时间去考虑产品的商业化如何实现,而要先考虑用户的需求跟场景是什么。
“小龙打了一个比方,现在朋友圈里有几百亿的朋友圈广告,那做好朋友圈功能重要还是朋友圈广告重要?显然是前者。 只有用户体量、用户体验、用户内容都能正向反馈,才可能产生商业机会,时机成熟商业化自然会变成用户需求,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述人士说道。
二、视频号对创作者不再“高冷” 目前,视频号的产品已经逐步成熟,其简单的内容生产工具降低了个人用户准入门槛,还打通微信生态链完成基本的抗压测试。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 2022 年 6 月微信视频号活跃用户规模突破 8 亿,超过抖音( 6.8 亿)、快手( 3.9 亿)—— 等于说,视频号在微信生态反哺下已对抖音、快手形成赶超之势 ;但腾讯盛行的“产品经理文化”决定其旗下产品的运营一直是“软肋”,亦如张小龙在 2021 年的演讲中的表态:“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
既然微信是轻运营,视频号也不例外——2021 年微信之夜上,张小龙曾说道:“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视频号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与微信团队有过沟通人士向虎嗅表示:“视频号跟偏 B 端其他腾讯产品生产模式完全不同,其生产门槛更低、用户更下沉、内容更庞杂”——这导致视频号创作生态至今依旧十分孱弱。
一位 KA 品牌市场负责人向虎嗅表示,“抖音基于丰富的内容,给更多客户更精准的推介,从而形成很高的公域价值,所以很多电商客户愿意贡献更多广告费,从而不断垒高抖音的 GMV,这是抖音跑通的链路;微信现在最大优势是流量,弊端则是缺乏优质创作者,相比抖音、快手平台有众多达人和机构专门产出内容,视频号内容生态显然要弱很多。”
对此,一位产品经理对虎嗅表示,“抖音强大不仅仅是 Feed 模式算法厉害,这个不难 copy。现在抖音的护城河是已经圈住的海量用户,在短视频上自发创作的源源不断产生的有趣的内容,才是他目前真正的护城河。 在这种模式下,总有有趣的内容被生产出来,大量传播,这是概率问题,是数学模型,是商业模式的底层。 ”
产品经理判官则进一步分析认为,“腾讯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即时通讯产品,卡位上游流量,以获得用户、商业化、投资的主动权,这套商业模式中社交关系链才是竞争力核心。而当产品用户数量、使用频次(频率+时长)、渗透率超过一定水平,社交关系链便会复制甚至迁移过来。因此,抖音、快手的体量已足够引起腾讯的担忧。”
2023 年,事情正在起变化——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宣布,接下来视频号将推出创作者分成计划与付费订阅功能,以期促进视频号内容生态的自生产和自循环。
创作者分成计划:原创声明的优质内容能享受一系列原创权益,包括评论区广告分成、原创内容平台保护、平台分发优先推荐等。同时所有原创视频将接入新的广告系统,创作者可在评论区挂载广告,进一步提升收益; 付费订阅功能:支持创作者设立付费内容专区,用户通过缴纳月费成为会员,这一功能覆盖视频号、公众号,能帮助创作者快速建立商业化付费订阅体系。 与此同时,视频号还将上线个人公开名片,除了挂视频、直播、橱窗等模块外,视频号主页正尝试支持挂载长音频、图文消息等内容形态,激励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一方面,个人名片弥补了张小龙的“遗憾”。 张小龙曾在 2020 年微信公开课上反思:“公众平台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都可以,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另一方面,个人名片恰恰是微信原子化组件的最好践行 ——通过个人名片来挂载各种各样的内容,这意味着视频号将创建出除了推荐流和直播广场之外新的分发场景,还能与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各个微信场景下实现自由流转,替视频号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变现可能。
不难看出,图文向短视频演化的时代浪潮中,视频号扛起了微信二次发育的重担。
作者:黄青春;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原文标题:微信终于开窍了
来源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从思考,到创造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虎嗅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骑手行业现状:人员暴增,末位淘汰,月入难过万
设计动态 2023-04-03一则“广州外卖骑手招满了,本科率达到30%”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发酵了好几天。不少人调侃,骑手一下子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年轻人那句“大不了辞职了去送外卖”口号现在真的应验了。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团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美团拥有外成为一名骑手所需具备的条件并不高,因此对不少职场人来说,骑手这份职业可能是可以用来调剂生活的副业,又或者是没工作时的短暂生活支撑。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成为骑手,平台订单量与骑手数量之间的增长似乎陷入了不相匹配的现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故事讲述。
一则“广州外卖骑手招满了,本科率达到30%”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发酵了好几天。不少人调侃,骑手一下子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年轻人那句“大不了辞职了去送外卖”口号现在真的应验了。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团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美团拥有外卖骑手295万。25%骑手的学历在大专以上,其中本科生17万,研究生5.85万。
穿梭在城市之间的骑手,是现今市值近8000亿的美团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早期,骑手月入过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里曾经是那些教育背景并不光鲜的劳动者们,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的为数不多的高收入工作之一。
但做外卖骑手是一份几乎没有门槛的工作,只需要会骑电动车,会使用智能手机基本都可以上岗。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购买一辆二手电动车只要几百块。对比之下,网约车司机们最钟爱的丰田卡罗拉也需要大几万,再加上驾龄要求,门槛显然要高得多。
正因为如此,骑手也成为了“失意”打工人的聚集地。过去3年,给你送外卖的可能是一位导游,也可能是一位HR,甚至是企业高管。2020年,美团只有470万自营骑手,2021年和2022年这个数字分别是527万和624万。这还不算外包。
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骑手,而外卖平台、即时零售平台们的订单量增长有限时,骑手们被动得陷入了竞争。Tech星球近期访谈了多位骑手,他们戏称这份职业为“死亡流水线”,他们位于不同的城市,做骑手的时间长短不一,感受却出奇一致:单子少了,单价低了,钱越来越难赚。
但即便如此,骑手们也只能忍耐,因为他们的选择本就不多。
一、单量减少每单配送费也在降,月入过万是过去式 地点:深圳,从业时长:2年
我成为骑手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之前我从事的人力资源工作,主要是给珠三角一些制造工厂输送人才,很多工厂的生意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有很多直接关闭,还“活着”的订单量也很少。这导致我的收入来源几乎没有了,为了养家糊口,我选择了做骑手。
这是一件门槛很低的工作,站长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太存在面试环节,他更关心你有没有车子,要不要租车,要不要租他的电池等等。年龄方面,18-57周岁都可以的。
但工作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南方经常下雨,路很滑,而骑手对于配送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个订单超时,基本后面的都会受影响。
有一次,我为了赶时间,直接连人带车一起甩出去,流了很多血。我当时并不知道如果去正规医院公司是可以报销的,又着急送单,所以直接自己去药店包扎了一下,也没有缝针。
刮到别人车的事情也经常会发生。我之前就曾刮到个一辆特斯拉,但因为对方也有责任,所以只赔了几百块。
但这些日常的琐碎在收到工资的那一刻都会被冲淡。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深圳这边很多站点的骑手都没有招满。像我当时的站点只有40人,根本招不到人,单子很多。尤其是疫情刚放开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能赚到300多,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万多。那段日子,真的很舒服。
今年情况真的很糟糕,我们站点都有200人了,直接是原来的5倍。一单的配送费也在降,几毛几毛钱地降。我们现在还有末尾淘汰制了,比如被顾客投诉太多了,或者单量不够,都要被淘汰。
这样下来,我今年的收入真的差很多,6000都是多的。我都怀疑是不是大家都不点外卖了。而且很多人来做兼职,一些商家可能觉得美团的扣点高,也会和其他的一些配送公司合作,这样下来,我们单子就更少了。
二、相比进厂打螺丝,还是做骑手更舒服 地点:武汉,从业时长:4个月
我是双非本科毕业,干过销售,也干过地推,后来听说代驾很赚钱,于是后来做了半年的代驾,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做代驾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收入有所降低,再加上大多是熬夜接单伤身体,所以去年年底开始转行做外卖骑手。
当时直接去了家附近的配送点应聘,做的是全职专送。面试时,店长还打趣道,说最近本科学历做骑手的人还挺多的,配送站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当时以为是和我开玩笑,后来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配送站点竟然有6个本科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做骑手,其中一个人告诉我,他的专业不好找事做,所以先做骑手,边体验生活边赚钱,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我到现在已经做了4个月的骑手,我个人认为全职跑外卖不如去做京东、顺丰、极兔这些快递物流的快递员,因为这几家公司有购买社保,有公司组织,还有一定的其他赚钱机会。而且两者的工作虽然都是送货,但是外卖派送的时间卡到秒上,超时一秒就会扣钱,而且跑的范围比较大。相反,快递员的派送时间相对充足,而且划分区域,送久后就轻车熟路了。
如今,我们的收入也在降,下个月开始,我们每单的收入要降到2.5元,之前是2.8元一单,听老骑手说,3年前可是4.3元一单,主要还是片区的骑手太多了,最近我们配送站还在招人,招聘的学历起点变成高中毕业,以前哪怕没学历都可以跑。所以骑手多了后,收入自然会降低,而且还有人还通过外挂作弊去抢单,就和作弊抢茅台酒一样,出来的单子秒没。如今一个月能赚个五六千元就很不错了。
而且现在做骑手,成本也不低,入职后,首先是体检费,然后购买一辆二手电动车大概1500元,改装共享电池400元,换电的电池费一个月230元,这就花去了2000多元,如果遇到迟到送餐、送错餐,或顾客投诉,罚钱是少不了的。
当然,如今有部分高学历的人送外卖并不意外,因为这份工作虽然不是那么体面,但压力并不大。相比每天打12小时的螺丝,一个月仅休息几天的工厂,骑手的自由度还是挺高。
总之,这是一份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完后不用再想着工作上的事。只要肯吃苦,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三、骑手暴增,各个站点之间也很内卷 地点:深圳,从业时间:6年
我是2016年6月成为一名骑手,算是最早那一批骑手,那个时候美团会给骑手上社保,还有无责任底薪3000元,时间又自由,很吸引人。
应聘门槛也比现在高多了。因为成为美团骑手,你就是真正的美团员工,美团会控制一个区域骑手人数,会挑选有经验的、机灵的应聘者,会优先考虑有快递、物流从业经验的人。
2017年3月,美团就开始把骑手外包给第三方承包商,骑手再也无法享受社保等待遇了。从美团外卖逐渐成规模之后,我的平均月薪都能达到1万元以上。
最开始做外卖时候,治安环境可没现在这么好。送外卖刚两个月,我电动车就被偷了两次,一次是去楼上给顾客送餐,回来就不见了,另一次是在电车在小区充电时候丢的。放在餐车里面的外卖也经常被偷,只能自己出钱补给客户。不过跟现在一样的是,碰到雨雪天气,送餐路上摔倒是家常便饭。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骑手人均单量越来越少,月入过万很难了。我觉得,这是因为平台整体订单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四面八方涌进来的骑手增长速度更快。
骑手越来越多,跟平台规则有很大关系。外卖平台为了增加顾客体验,会要求所辖站点承包商招聘更多的骑手优化配送效率,以保证顾客体验。因为骑手越多,送的就越快。
站点负责人如果短时间招不到人,就会拿出一系列优厚条件,像“不需要电动车,吃喝住都包,人来就行”。其实是这些站点负责人会跟第三方合作,后期会把这一系列费用从骑手工资中扣除。
招满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当一个站点出现诸如“再招一个人导致五个人离职”的情况,才会停止招聘。随着员工不断离职,站点又会重新开始新一轮招聘。
我负责的区域每个站点离职率都超过20%,流动性很大。其实美团有很多规则,骑手也有对策,他们会在美团单量不好的时候离职。美团骑手在内部会不断“跳”,比如“跳”到美团专送、美团众包、美团乐跑,不同时间段,谁给的待遇好,就去哪里跑单。
不止骑手,各个站点之间也很内卷。我所在的这个区域已经由最开始一个站点变为七个站点,美团会把这些站点分给不同的外包公司。站点互相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如果一个站点人多,就会蚕食另一个站点份额,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站点负责人也会疯狂招人,“只要对面(站点)不停招,我就不停招。”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成为美团骑手的门槛极低,只要会用智能手机、会骑电动车,无犯罪记录、健康证符合要求,都可以成为骑手。
四、很多新人春季不断涌入,我偶尔同时跑两个平台 地点:北京,从业时间:5年
我做骑手五年了,不过从2020年开始,我从美团专送骑手离职,成为一名美团众包骑手,后来又加入美团“乐跑计划”,成为一名乐跑骑手。
乐跑的优势就是派单量多,我们午高峰和晚高峰必须在线,然后再从下午茶和夜宵时间段里面选择一个。我最高时候一天能跑70单,最远一个订单跑了将近7公里,有时候半路还遇到电车没电,很窘迫。现在,我基本平均每天能跑50单,再多的话,说实话身体熬不住。
不过,也就是今年3月,乐跑好像限制骑手单量了。骑手一天超过45单就被“强制下班、强制休息”了,我猜测应该是春季“骑手多,人均单量少”,乐跑才会做出这个决策。
不同季节也影响着乐跑骑手收入。因为冬季或者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平台会有更高的补贴,配送费高,收入也能更高一些。
春季会难做一些,因为很多新的打工人在春天不断涌进来,分到每个骑手里面的订单量也比较少。
这两年进入这行人很多,我有一个老乡是本科毕业,以前在软件行业,去年公司经营效益不太好,他就来这做美团众包骑手,一直到现在。不过,骑手里面大部分学历还是初、高中居多,网上说的学历内卷,在我这个站点倒是没有出现。
乐跑的缺点就是不能拒接订单。一些“距离远、客单价低”订单,众包骑手可以选择不接,乐跑就不行。比如说,像我这个站点附近有所大学,校方不允许电动车进去,骑手只能步行或者扫一个共享单车进去,在各个教学楼之间送餐比较累且耗时间,众包骑手肯定不想接,最后就只能乐跑骑手去送。
到了冬季外卖平台爆单时候,众包骑手可以拒绝难送的订单,但乐跑骑手不可以随便拒单,转单也有限制。
虽然乐跑很累,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毕竟时间自由度更高,不用像专送骑手全职上班。我之所以从美团专送骑手离职,就是因为专送规则多一些,我性格最受不了束缚,尤其是每日早会,讲的都是重复内容,诸如配送规则、不要提前点击送达等等,听的时间长了也就烦了。
不过,我偶尔冬天也会回到美团专送。因为那个时候,美团专送一般缺人,美团会有活动,像邀请一个骑手加入,邀请人能获得3000-4000元奖励,俗称介绍费。一般我和邀请人熟的话,会加入美团专送,最后两人私下会把这笔钱平分。
现在乐跑限制单量后,想月收入过万就很难了,我现在也会偶尔选择同时跑两个平台,兼职送饿了么。不过我想乐跑应该不会一直限制单量,也许下周就恢复了。
五、现在不缺人,招人挑着招,骑手流动性减弱 地点:北京,从业时间:3年
我原本在婚纱摄影行业,但这个行业太卷了,做不下去。2020年来美团做骑手,后来升为站长,现在做站长已经两年了。
现在招人和以前不同。2017、2018年的时候缺人,很多人跑一段时间又走了,所以招聘标准放的很低。去年疫情就更难招到人了,我只能管15个人,现在解封之后管80个人。这80个人里,大部分是一直在这块区域跑单的,一小部分是刚从学校里出来的。
现在不缺人了,招人的时候都挑着招。能感觉到应聘的人在增多,20来岁、刚毕业来应聘的已经占到30% 以上。我之前带过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他在这儿做了半年。刚从校园里出来的学生起步很难,有时还比不过那些没有好学历,但有工作经验的。
虽然刚毕业就来应聘的多,但我不会要,因为他们留存率很低,花一两个月刚带好他们,他们又跑了,我没那么多精力去找新骑手。现在我管的80个人里,刚毕业的骑手5个不到。
我们最希望的一个岁数是在 30 岁到 40 岁之间。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他必须得干,他不干不行。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没吃过苦,赶上阴天下雨或者冬天的时候是真遭罪,一般大学生在这种恶劣天气里,他们扛都扛不住。
总体单量没变少,收入该高的还是高,想浑水摸鱼的肯定拿不到多少钱。
现在招人最主要看留存时间,要稳定。以前站点之间相互竞争,新骑手来这个站点拿一笔介绍费或者新人奖,又跑到别的站点去。现在不允许骑手到处跳,也不许站点之间抢人,站点之间没有相互竞争的模式了。骑手要跳到另一个站点,可以,但从这个站点辞职之后60天之后才能跳,且这段期间不能做别的工作。而且更改了薪资标准,设置了工龄奖,需要工作满一定时间才能拿到。
平台在努力减弱骑手的流动性。
作者:林京,陈桥辉,何煦阳
原文标题:骑手疯狂内卷:人员暴增,末位淘汰,月入难过万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视频号商业化变革百日
设计动态 2023-04-032022年12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公司内部称微信视频号为“全场希望”,视频号自此背负上腾讯更大的期望,商业化的急迫感明显增强。 3月28日晚微信公开课,“微信之父”张小龙未到现场,但视频号商业化透露了更多进展。 “2022年,视频号有收入的作在近日结束的微信公开课上,视频号无疑又占据了C位,不过综合来看,在搅起短视频江湖的更大波澜之前,视频号还需要在商业化进程上继续提速。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视频号的商业化进程做了分析与总结,一起来看。
2022年12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公司内部称微信视频号为“全场希望”,视频号自此背负上腾讯更大的期望,商业化的急迫感明显增强。
3月28日晚微信公开课,“微信之父”张小龙未到现场,但视频号商业化透露了更多进展。
“2022年,视频号有收入的作者数量同比翻了好几倍,但我们觉得依然不够,所以想提供更多能力。” 腾讯公司副总裁、视频号业务负责人张孝超表示,视频号将推出创作分成计划、付费订阅服务等。
加快商业化背后,微信视频号体量快速增长,但收入还未与之匹配。
过去一年,视频号作者活跃为原来的2倍,粉丝过万的作者是原来的4倍,QuestMobile数据则显示,截至2022年年中,视频号月活已达8亿,甚至超过抖音。但视频号并未乘胜追击推动大规模变现,在近日业绩交流会上,腾讯高管承认视频号广告负载较轻。
张小龙操盘下,视频号此前透露着谨慎风格,商业化稳步推进,但与其他成熟短视频平台的差距仍影响部分作者积极性。时代周报记者从多位创作者了解到,视频号创作者基础已有,但包括广告对接中台在内,商业化工具未能匹敌多个成熟视频平台,视频号独特的推荐机制还导致播放量参差,客观上影响广告主意愿。
承载了腾讯更多希望后,张小龙如今必须拿出更有效的商业化手段。按他之前的设想,视频号作为微信生态的一环正加快与其他应用连接,以此激发商业化潜能。
创作分成计划、付费订阅服务是新武器,密集推出后,视频号能否在商业化上完成跃进?
一、商业化需加速 抓住移动即时通讯风口推出微信的张小龙,在产品功能迭代上一直谨慎与克制。
微信并未早早入局短视频,在腾讯尝试多款视频产品未果后,眼看着短视频平台格局基本已定,2020年,张小龙一句“微信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微信视频号才开始入场搅局,2022年才开启商业化元年。较晚进入短视频领域后,视频号也保持相当的克制,内容生态完善和商业化方面均以稳为主。
体现在数据上,据微信数据,过去一年,视频号使用时长超朋友圈,视频号消费时长为原来3倍,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800%,主播总收入增长447%。财报则显示,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强劲需求等因素促使2022年第四季度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17%,达214亿元。
部分数据仍与行业水平有差距,如视频号广告负载较轻,与广告主投放意愿相关的用户平均花费时长,视频号也低于现有短视频用户。
相比以往稳步推进的迭代,自马化腾称视频号为“全场希望”后,腾讯和外界更期待视频号加快成长,加速成为腾讯的营收增长点。
时代周报从多位创作者了解到,视频在视频号声量日益增大、内容逐渐丰富的同时,创作者也更期待视频号在内容生态逐渐完善的基础上提供更有效的商业化工具,带来能与成熟短视频平台匹敌的收入。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多名由其他视频平台扩展而来的创作者,其中多名创作者认可视频号在吸引粉丝、提高知名度方面的作用,但认为视频号推荐算法和商业化生态仍有待改善。
房产类视频号运营者陈丽(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其2020年就开始做视频号,已有联系较紧密的广告主。相比此前已在运营的抖音号,视频号流量偏低,算法不够精准,反馈较一般,基于此,目前她运营的账号还未接过单独来自视频号的投放,仅作为广告投放包中涵盖的平台之一。她认为视频号的优势除了可在朋友圈传播外,还包括可向公众号导流,不过,在整体流量一般的情况下,导流效果不佳,单场直播只能让公众号涨10余名粉丝。
原创视频号运营者张铭(化名)也提出视频号算法不够精准的问题,称同一个视频在其他短视频平台播放往往能获得稳定播放量,但视频号播放量参差,这或是由于视频号推荐算法和朋友推荐两种方式结合导致算法对观众的辨别不够清晰。因对播放量无法预测,张铭的账号在另一个平台每周可接7万元左右的广告,但还未有广告主向其投放视频号广告。
由于流量增长较慢,宠物博主刘沁(化名)入驻视频号两年后选择将重心放在其他平台,仅在视频号页面加入原创表情专辑,以表情包打赏营收。
这些有创作经验和意愿,且对视频号粘性较高的作者,将是视频号需以更完善商业化生态笼络的群体。
二、改造视频号 视频号成为“全场希望”3个月内,多名创作者认为商业生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这3个月内,视频号确已针对部分视频号创作者流量增长、商业变现难等境况给出解决办法。
在算法方面,腾讯管理层近日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公司正投资新机器学习基础设施以提高广告转化率。
商业化方面,目前视频号有广告对接中台互选平台、创作者可开店的带货中心、直播等创收方式。今年1月,视频号开始向商家收入1%~5%的技术服务费。3月28日,视频号又透露创作分成计划、付费订阅服务等计划。
据张孝超介绍,创作分成计划是希望在原创视频下挂载新广告系统,此广告不需要长时间线下勾兑,只需线上自动化进行。作者同意评论区挂载广告后,系统会根据视频内容挂载。订阅专区则源于希望在公众号体系推出订阅功能的想法,这将有利于知识博主建立商业化付费订阅体系。此外,视频号还考虑将商品橱窗、音频等挂在公开名片上。
陈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抖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算法支撑起创作者的粉丝池,以此吸引广告主。对比之下,视频号的逻辑迥然不同。
这种迥异体现在视频号准备推出的新商业化工具上。以推出订阅专区并与公众号联动、在公开名片上挂载商品橱窗为例,这些新工具并非基于推荐算法逻辑,而是基于视频号与微信其他组件联动而探索出的变现模式。
三、让视频号流转 这种基于视频号与微信生态内其他应用联动而诞生的变现模式,实际上沿着张小龙设想中视频号的发展路径。2021年,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形容“视频号的ID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也可以承载小程序等”。视频号团队随后用“原子化组件”形容视频号与微信生态内其他应用的灵活连接。
“我们在设定视频号是什么的时候,经常会从微信团队的角度、产品的角度讲,是要以一个怎样的能力让这个原子化组件在整个微信体系里自由流转。”张孝超表示,用户会在微信每个角落看到通过原子组件搭建的内容生态系统,这体现了底层抽象能力,微信希望把这种能力不断抽象,释放到视频号微信域里,让更多作品快速触达用户。
在微信生态内,视频号作为“原子化组件”流转的能力暗含着商业化潜力。张孝超举例,越来越多公众号作者发布短视频并利用视频号直播功能,就是视频号与微信生态联动的表现,小程序与视频号也产生很多联动。
基于微信生态内丰富的应用,订阅专区、公开名片挂载商品橱窗这种商业化工具推出就是商业潜力的释放,实际上,类似的商业化工具还可以继续衍生。
例如,小程序商业化加速,与视频号充分连接后,或许可能拉高视频号商业化天花板。小程序业务负责人表示,小程序整体GMV已有几万亿规模,小程序去年交易规模增长40%,用户月均使用时长也有增长。
这一套弥补弱点和利用微信生态优势的打法,是张小龙基于对视频号整体设想下,给现阶段商业化开出的“药方”。这种不同于推荐算法的商业化逻辑,让视频号走上与现有短视频平台不同的路径,且避开竞品在算法推荐方面的锋芒,让创作者不用完全依赖算法推荐带来的广告收入。
视频号商业化体系改造提速,接下来将如何搅动短视频江湖?
作者:郑栩彤;编辑:谭骥
来源公众号:19号商研社(ID:time_biz),穿透商业迷雾,回归价值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19号商研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力推美团企业版,美团究竟意欲何为?
设计动态 2023-04-02已经拥有930万活跃商家的美团公司,正在充分整合自身的“供应链”优势,冲向B端市场。 3月31日,据36氪消息显示,美团将于近期正式上线面向To B市场的业务“美团企业版”,定位企业消费赛道。美团企业版会为企业客户提供消费服务和管理方案,包括企业用餐、企业商旅据消息称,美团将于近期正式上线面向To B市场的业务“美团企业版”,定位企业消费赛道。美团为什么要在这时加速迈向B端市场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已经拥有930万活跃商家的美团公司,正在充分整合自身的“供应链”优势,冲向B端市场。
3月31日,据36氪消息显示,美团将于近期正式上线面向To B市场的业务“美团企业版”,定位企业消费赛道。美团企业版会为企业客户提供消费服务和管理方案,包括企业用餐、企业商旅、企业打车等服务,企业用餐将会是接下来美团企业版的主攻场景。
在滴滴、携程分别在打车、商旅领域均有优质服务的情况下,美团究竟意欲何为?美团为什么会要在这个时候加速迈向B端市场呢?在笔者看来,企业用餐必将为美团企业版带来一个“完美的开局”,B端市场的大机遇,有望让美团再造一个美团。
一、美团企业版是做什么的? 美团企业版到底是干嘛的?简单来说,美团企业版是一个专为企业消费而打造的一站式消费服务管理平台。
在消费方面,与美团企业版合作后,美团企业版可为合作企业员工提供外卖、堂食、自取、团餐等多种用餐方式,以及打车、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用车方式,还有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等多种差旅方式,满足企业不同场景和需求的消费。
在消费管理方面,美团企业版提供在还包括消费规则设置管控、消费审批流程、消费数据报表等功能,让企业可以实现消费的管控、监督、分析和优化,提高消费效率和节约成本。
可以肯定的是,依托于930万商家资源,美团企业版已经足够为企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4月13日,美团企业版将正式举办名为“企业消费 从此简单”的发布会,正式对外推出美团企业版。
事实上,美团对于B端市场的期待,早已开始。美团企业版的前身是美团商企通,最初是为美团内部员工提供福利用餐、招待用餐、差旅、企业用车等服务。在服务体系逐渐成型后,美团商企通也积极拓展企业客户,低调为美团的企业服务蓄能。
从3月份开始,美团商企通的官网及品牌信息已变更为“美团企业版”,目前官网和App也都陆续上线。目前,美团企业版已经拥有过万客户,覆盖了金融、互联网、制造等多个行业,其中包括小米、爱奇艺、元气森林、顺丰速运、中国银行等企业。
二、美团为什么要做企业版? 美团企业版负责人是美团企业业务部总经理康凯,在企业服务领域经验丰富,此前曾任美团创新业务部负责人,也有负责社区团餐项目的经历。在汇报线上,康凯向美团高级副总裁、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汇报。
从此次整合与更新品牌名就不难看出,面向B端市场的美团企业业务在内部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正式命名美团企业版也意味着,美团将真正踏进企业消费服务市场。
在笔者看来,美团如此坚定进军B端市场的核心原因有两个:
1)企业消费管理市场前景广阔
从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在消费时不仅需要更便捷的服务,更需要数字化、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体系来支撑,并且在许多垂直的细分领域,国内外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消费服务商。
在国外,美国的Concur、Uber for Business、DoorDash for Work就在费用管理系统、企业用车服务、企业用餐服务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服务。而在国内,滴滴、携程们的企业服务,也备受企业认可。
据艾瑞咨询2020发布的《中国企业支出管理报告》中显示,仅核算商旅、出行、团餐、采购和福利五大场景的费用支出规模就已达到万亿级别,同时随着企业对员工个人报销和对公支出的费控管理需求越发明显,企业费用管理市场规模已是千亿级存在。
从趋势上来说,企业消费管理市场的价值和潜力巨大,企业消费服务,这与美团的主业依然保持强关联,这就成了美团对未来的一种布局。不管是面向合作商家还是面向生态外的企业,B端市场将成为美团未来重要的一个增长动力。
2)在企业消费服务市场,美团市场竞争力不容小觑
目前,美团在C端市场地位优势明显,餐饮外卖、商家到店、酒店旅游业务在市场上都拥有极强的竞争力,成功获得了6.78亿交易用户的认可。
这既能凸显出美团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级生活消费平台,但也意味着美团如想持续高速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力。布局B端市场,是美团未来营收增长的新动力,也是美团有底气做好的事情。
此前,除积极加大发力的企业服务业务外,美团也曾通过B2B供应链方式为合作商家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而在拥有海量的商家资源和配送资源的情况下,美团企业消费服务就拥有了强大的“供应链”,能为企业提供丰富多样、优质高效的用餐、用车、差旅等服务,900多万商家将让美团在企业服务交付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同时,美团过去这些年也一直为商家提供数字化管理的工具,本身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消费管理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消费管控、数据分析、成本节省等目标。
这样一来,拥有在企业消费端强大的供应链,又具备智能化的消费管理能力,企业消费服务成为美团再造一个美团的大机遇。
二、结语 区别于垂直领域的企业消费服务产品,美团本就是综合消费服务大平台,海量的用户、商家、数据就注定美团企业版正式上线后将引发行业关注。
笔者认为,B端市场并非蓝海市场,美团进军B端市场确实也有一些挑战,其正式推出企业版服务后也将面临着滴滴、饿了么、携程等平台的夹击,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美团多次向外界证明过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线下渠道销售能力,在美团持续保持在C端市场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美团企业版成为中国企业消费主要平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企业版,将让美团成功再造一个美团。
作者:Manjusaka
来源公众号: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解读财经热点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带你挖掘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机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松果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不想上班的年轻人,都去摆摊了?
设计动态 2023-04-02每周有五天都嚷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们,终于在上班和创业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摆摊,只要豁得出去,就能用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开启的“低成本创业”。 不仅能体会当老板的感觉,试错成本也很低,想摆就摆,不想摆就摆烂,还不用承受上司的pua,没有日报、周报、KPI,不想上班的年轻人们,最近终于找到了新的赚钱方式——摆摊。年轻人摆摊,都在卖些什么呢?能赚回本吗?本文作者分享了两个摆摊的年轻人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每周有五天都嚷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们,终于在上班和创业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摆摊,只要豁得出去,就能用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开启的“低成本创业”。
不仅能体会当老板的感觉,试错成本也很低,想摆就摆,不想摆就摆烂,还不用承受上司的pua,没有日报、周报、KPI,逍遥又自在。加上地摊经济,网上“摆摊日赚九千”的说法,路边摆摊的年轻面孔,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尽管摆摊也有很多风险,比如天气因素,还可能被城管赶,可能卖不出去……但还是有一大波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摆摊大军中。
01 年轻人摆摊,都在卖些什么 民以食为天,地摊江湖上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烤红薯、炸串、烤土豆……各种小吃,而要说最近最火的网红小吃,淀粉肠当之无愧。
“上次我去一个景点,毫不夸张地说,门口到地铁口的那一段路,摆了十几家卖烤肠的。”轩子说。他原本还和朋友讨论过,干脆离职去卖烤肠,成本低,需求量大,肯定能赚很多钱。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在卖烤肠,一下打消了他的念头。
不局限于小吃,年轻人的想法天马行空,摆摊卖的东西也是啥都有。
穿一身青蛙玩偶服,再提上打好气的青蛙气球,就成了最近热门的“卖儿卖女”的青蛙。藏在青蛙服里,不用直面顾客,秒变社牛,举手投足都充满了不羁,唯一的坏处是动作不便,城管来时可能跑不过。
各种首饰、穿戴甲,以及泥塑、钩织等手工艺品,也是年轻人钟爱的地摊产品。这种非常考验摊主的审美,根据时下流行选品、装饰摊位,抓住每一个路人的眼球,再在顾客的一声声赞美中迷失自我。
还有人将年轻人喜欢盲盒和拆快递的心态紧紧抓住了,摆摊卖起了“盲盒快递”,8元一个的快递,随便选,买到啥就是啥了。
这些都是有实物的,也有人卖的是无实物产品,即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摆摊宣传自己的家教事业,或者出售摄影技能,帮别人拍照。只有想不到,没有卖不了。
除了摊位上的物品,在摊位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样卖烤肠,年轻人的摊位,只需要一个小桌子,上面放一个卡式炉,再加上定制招牌,比传统摊位小巧精致多了。
有车一族,把车的后备箱打开,铺上毯子,摆上东西,再挂上横幅和灯串,一个罗曼蒂克的小店面就支棱起来了。
车后备箱摆摊的形式,近两年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甚至为了摆摊,专门买一辆车,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02 摆摊,能赚回本吗? 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相对比较自由,但是说到底,大部分人想生存,还是得找到能赚钱的工作。摆摊,能赚到足够的钱吗?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利润确实能到1000以上,但是也有过连材料费和摊位费都收不回的情况。”在佛山的阿树,处在想要转行的阶段时,妹妹也正好辞职了,又都喜欢喝奶茶、拿铁,天时地利人和,两人便一起摆起了摊。
(阿树的妹妹在做奶茶,受访者供图)
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提前备好全部的料,将茶泡好,打奶油、拉茶……成本也不低,一杯什么都没有的奶茶成本4元,如果加上奶油,成本就得提到8元,这还不算上损耗,所以就算是摆地摊,奶茶的价格也低不了多少。
材料全备好后,他会开着车,到某个地方,把后备箱打开,摆好东西,再拿出准备好的小桌子、小凳子供顾客坐,慢慢也积累了一些回头客。
(阿树的顾客在他的摊位聊天,受访者供图)
“有些熟客会加了微信,专门到我摆摊的地方喝。”阿树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做不到像奶茶店那样,那顾客为什么要花十几二十块,到你的摊位上喝奶茶呢?”
谈及摆摊中最艰难的,阿树认为还是摊位的问题。路边的摊位城管会管制,就算是专门的市集也会被管,所以一直在不停地找地方。而商场那种需要交摊位费的,又只有节假日和周末偶尔才有,作为全职,总不能就指望着那两天。
虽然摆摊很辛苦,又不稳定,比起上班阿树还是更愿意摆摊。“认识了很多朋友,一些摊主还会邀请我们去参加车尾箱市集,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不过为了稳定,以后可能会选择‘摆摊+开店’的形式,不想再‘游离失所’。”
03 辞职摆摊,摆完我决定回去上班 摆摊作为低成本创业,非常容易一上头就开始了,因为亏也亏不了多少,在开始之前往往不会想太多。而那些兴致勃勃从网上购来的摆摊装备,最终可能流向闲鱼。
CC原本是一个新媒体编辑,厌倦了每天都要用夸张的语气,大夸特夸自己公司的产品,厌倦了写稿、改稿。“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写出来的文章被否定,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诶。更痛苦的是,我再怎么不赞成,也只能照着改。”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因为平时喜欢做一些手工钩织品,逛街时看到有人在卖,便决定也卖这个。工作日在家里钩织,等到周末再拉上自己的小箱子,到公园、地铁口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售卖。
“手工钩织发夹玩偶,看一下吗~”每当有人经过,CC都要吆喝他们过来看。“刚开始是很不好意思,慢慢就习惯了,只要踏出第一步,其他就好多了。”
摆摊中最开心的时刻,除了收到钱,就是被顾客夸自己做的东西好看了。经常有顾客看到CC做的东西,连连惊叹,这份自豪感让她深陷其中。
(CC的摊位,受访者供图)
不过,也有烦闷的时候。因为是摆地摊,大部分人会认为价格自然得便宜一些,但是手工的东西,实在很耗费时间,花了两个小时才做好的玩偶,卖30块都有人讲价。
“贵了怕卖不出去,便宜了又觉得对不起我的手。”CC说,“而且还会有些人不相信,说你这是网上批发来的吧,真的很让人心痛!”
因为手工制作太慢了,加上夏天快到了,毛线品不好卖,她开始想到卖别的,便从网上买来各种材料,折腾了许久,转而卖起了钵仔糕和糯米糍。
卡通的钵仔糕很是吸引小朋友,价格也实惠,不到一小时就全卖完了。然而没过几天,旁边多了几家卖钵仔糕的,CC的东西又一次卖不出去。
坚持了两个月,CC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摆摊这条路,继续找工作上班。“就当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过程很好玩,不过真的作为主业的话,还是会很焦虑。”
04 摆摊这股风,会吹到何时? “地摊经济”其实从三年前就火过一遍了,最近这股风又吹了起来。看着互联网上摆摊日入几千的例子,可能你会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头脑一热就跟着去摆摊。
事实上,摆摊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那些能日入几千的人,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或者,他只是想挣你的加盟费。
摆摊好还是上班好?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答案。摆摊确实是一个新的可能,但是在开始之前,还是要想清楚。
如果你想清楚了,那就大胆去尝试吧。
*应受访者要求,轩子、阿树、CC为化名。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运营@Estella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