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站需要给UGC们“找粮”了
设计动态 2023-04-04“莫名其妙。” 这是游戏视频博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对4月2日热搜榜的评价。这位坐拥“近四百万粉丝”UP主在3月31日发布了“停更视频”,在视频中“徐大王”表示“做视频真的不赚钱”,以后如果更新也大概率“只会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 4月2日早上7:15分,《最近不少人可能都看到了“B站UP主发起停更潮”这则热搜,虽然现实可能并没有像“停更潮”这个词条一样带有过强的悲观色彩,不过B站作为平台方,也需要思考如何给UGC们“找粮”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莫名其妙。”
这是游戏视频博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对4月2日热搜榜的评价。这位坐拥“近四百万粉丝”UP主在3月31日发布了“停更视频”,在视频中“徐大王”表示“做视频真的不赚钱”,以后如果更新也大概率“只会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
4月2日早上7:15分,《21世纪经济报道》在网站发布了一篇关于“多位B站UP主停更背后”的新闻报道。在报道中部分总结了多位从22年中到4月停更的多位知名UP主,还指出B站官方降低成本是UP主出现“批量”停更的重要原因。
报道发出后,多个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引用这篇报道的表述,生成了相应的微博文案和短视频。同时在微博传播端加入了“停更潮”标签,如#B站UP主发起停更潮#、#近四百万粉丝UP主回应B站停更潮#等进行话题引流。
“停更潮”这样的表述过于吸睛,这两条引流标签快速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的前两位。其中的主标签“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标签热度至少冲破了300万,成为遥遥领先的热搜第一。
图源:微博
一、并非激烈发生的停更“潮” 作为最近一位官宣停更的UP主,“徐大王”在下午13:53分发了一篇微博,表示自己停更与B站“没啥关系”,“没必要大惊小怪”。同时,他还在评论区回复了粉丝的评论,进一步希望与这次汹涌而来的流量海啸撇清关系。
而评论后的高赞跟帖则是调侃徐大王“要揭竿而起了一样”。
图源:微博
B站是否像一些网友理解的,百万大V开始纷纷停更?
答案或许没有那么悲观。
《21世纪经济报道》其总共列举了去年中到今年初共计6位百万粉丝以上的头部大UP。而综合了多方媒体报道,在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百万级UP主官宣停更其实只有“徐大王”、“-LKS-”和“怪异君”,其中只有“-LKS-”明确表示自己只是休假、“怪异君”则称自称是公司内部变动。
那么,最近一个月内真正意义上“官宣”将退出职业江湖的百万级UP主其实只有“徐大王”一个人。
而根据UP主“小金戈尔”截止2023年2月10日的一份私人统计名单显示,B站生态中百万以上的UP主账户总计有1267个。
但徐大王却莫名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大概也是徐大王“莫名其妙”的重要原因。
如果B站本身的UGC生态而言,“停更潮”的论述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站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上来看。
根据哔哩哔哩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2年第一到第四季度,B站的月均活跃用户分别为2.94亿、3.06亿、3.33亿、3.26亿。全年平均月活跃用户,3.14亿。·其中,月活跃创作者在第一到第四季度分别为380万、360万、380万、380万。而全年平均月活跃创作者370万。
B站过去一年用户数大致保持了正增长,但整体的UP主数量却没有根本上的变化。月活用户与创作者的比值处在不断的下滑通道之中。
而这样的成绩还是在过去一年B站官方推广竖屏模式(story mode)背景下达成的,毕竟相比于长视频、短视频其实更容易刺激更多的内容创作者。
这其实也与大部分B站UP主、行业观察者和深度用户的感知相一致。他们很多人渐渐看到UP主放慢了更新节奏,最终选择断更和停更。
从这个角度而言,B站的批量停更并不发生在2023年4月,而是从2022年开始的漫长过程。而早在微博炸窝之前,“停更”便已经成为了B站社区中一个敏感的流量话题。
同样借用“徐大王”的例子。它的“停更视频”成为了这个资深UP主进站以来1566个视频中播放量之最,总计收获了498.8万的播放量。而它在上一期的更新的ChatGPT与游戏的话题视频,播放量只有18.7万。
被“停更流量学”击中的不止“徐大王”。
今年1月,同为百万级粉丝的UP主“看电影了没”宣布无限期停更。该Up制作的停更视频在站内累计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现象级传播,而在其过去的940个视频中只有两个视频超越了100万,停更前的日播大部分都在7-20万之间。
而据不完全观察,大部分宣布停更、哪怕只是暂时停更的博主,其告别视频的播放量都会显著高于平时。这大概算得上是B站作为社区型产品的一种独特现象。
尤其对于深度用户来说,他们早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B站长视频生态发生的变化。
“怪异君”告别官宣动态里,最高赞的评论是这样写的:
“我们不能再失去优质UP长视频了……”
而这条评论的点赞量是次高赞的5倍。
图源:B站
对于“停更”的情绪一直在酝酿,只是在4月2日这一天恰好被点燃。无论是21世纪经济报道,还是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其实都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上成为了更多后知后觉旁观者的“嘴替”。
二、做中国Youtube,还是隐形MCN平台 在这次热搜中很流行的“误传”是,B站每年给UP主分了91亿元的巨额内容激励。但即便如此大方的手笔,依然留不住内容创作者的身体。
但根据哔哩哔哩对外披露的文件显示,所谓91亿元的“内容分成”其实包括:给游戏开发者的分成、渠道成本和支付处理费用,直播收入分成和创作者相关的收入分成。
但由于新闻稿件没有直接表明“内容分成”的明细用途,导致很多KOL都被“内容分成”的表面含义所误导了。
2022年哔哩哔哩广告收入总计为55亿元。考虑到哔哩哔哩的广告模式分为商单抽成和普通广告分成两种,其中前者是头部UP主盈利的主要模型。
根据国海证券的一份财务模型估算显示,B站广告收入分成的成本预计在33%左右。如果按照国海证券预估,商单广告占流水30%计算,2022年B站给UP主的创作者激励总数预计难超10亿元。
按照B站官方口径,去年有130万UP主在平台获得过收入,那么平均每个账户每年可以分到800元左右。
这与UP主们的实际体感更加接近。
去年B站修改了激励计划规则后,百万级视频的奖励从最早3-4k,下降到最低3-4百,大量UP主已经无法简单依靠点击量来获得体面的收入。头部骑旅UP主“徐云流浪中国”曾在视频里晒过自己的激励收入,其在平台总计1.8亿播放量,目前总收入只有17万。其中包括了2021年以前的视频收入和一些额外的计划奖金。
在过去品牌投放较积极、大量工作室依靠商单赚钱的时代,激励计划或许显得无足轻重。但当下一些大环境的变化,让商家开始减少品牌方的投放力度。
广告大V“茶茶酱”就公开表示,其B站团队商单的节奏近期降至2-3个月一单,业务模型已经难以为继。而身边一些缺乏IP的百万级大账号也都难以接到广告。那么激励计划就成为很多工作室的救命稻草。
因此,B站的创作激励从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如果横向对比YouTube,后者会拿出当地45%的广告收益作为创作者激励。根据播放地区广告营收能力差异,创作者收益会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华人YouTuber的创作收益每百万次播放大约有3万人民币奖励,相当于B站的百倍左右。
2022年Youtube的月活大约是B站的7倍,但广告收入2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11亿元)却是B站的40倍。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B站过去商业化路径导致的。即便与一些”强算法”逻辑的流媒体国内友商相比,B站的创作激励甚至也是落后的。
或许在B站看来,用户对贴片类广告极端抗拒,而用户画像和当前消费市场也不足以支撑高效的贴片广告能力。因此在过去几年时间里,B站不断尝试绕过YouTube的商业模式,转而建立了包括花火在内的商业化中台、组建了数千人的UP主服务团队,盈利模式不断趋近于MCN——靠商单和直播分成赚钱。
但由于没有持续的,基于视频内容质量产生的合理现金流。这必然导致当环境变化时,能力方面无法适应这种商业模式的内容创作者会被率先清除出场。
更重要的是,受制于B站社区生态的独特性,很多B站内的长视频内容UP主很难跨平台生存。换言之,如果B站无法为这些优质长视频创作者,建立起更好的商业能力护城河,那还会有更多UP主倒下。而优质内容创作者无法在平台内生长,又反而会进一步影响B站平台心智年龄的成长,最终变成了一个长期生态发展的死结。
B站确实该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在新环境下给UGC们找粮了。
作者:郭海惟
原文标题:B站喜提“幽灵热搜”,但也不冤
来源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云计算角逐大模型
设计动态 2023-04-04去年10月,谷歌在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发布了有关云技术未来三年的十大预测。 其中有一条堪称打工人的最爱:AI驱动的四天工作周。 谷歌解释,人工智能创新比如低代码、Vertex AI Vision和Translation Hub,将实现任务自2023年的云计算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在ChatGPT等应用模型涌出之后,云厂商们大概已经看到了背后的机遇,因为云计算技术是ChatGPT们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之一。具体如何解读2023年的云计算产业变化?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去年10月,谷歌在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发布了有关云技术未来三年的十大预测。
其中有一条堪称打工人的最爱:AI驱动的四天工作周。
谷歌解释,人工智能创新比如低代码、Vertex AI Vision和Translation Hub,将实现任务自动化,让团队能够在四天之内完成五天的工作。
那时ChatGPT还没有发布,也没有人想到微软会在谷歌的后院点火。
自去年12月至今,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已经到第三阶段,先后落地了整合ChatGPT技术的New Bing和Office,也将OpenAI技术捆绑到自家的低代码平台Power Platform。
总之,作为「卖铲人」,微软正在努力让它的铲子变得更聪明。
并且,开发者通过Azure直接调用OpenAI大模型的能力,更是一座肉眼可见的云计算富矿。
在最新的财报中,微软透露已经有200多个客户–从毕马威到半岛电视台–正在使用Azure OpenAI服务。
这不仅对微软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乐坏了已经准备勒紧口袋过日子的北美云厂商。
2022年Q4业绩会上,Meta明确表示2023年的管理主题将会是「效率」,资本开支将更加关注成本效益;亚马逊AWS正与客户合作进行成本优化;微软表示除优先级决策外,其余支出增长将会非常缓慢。
而在ChatGPT出现之后,即使在行业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它们也在积极的将投资重心转移至AI、新型数据中心架构等领域。
这虽然是一个投资未来的故事,但却对今年的云计算产业至关重要。
一、云厂商的日子不好过 梳理亚马逊、谷歌、微软三家云厂商的财报发现,2022年Q4三家合计营收虽然同比增长25.7%至439.6亿美元,但环比却出现了5.9%的下降。
细分到每一家,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0.2%、31.0%和32.0%,环比下降为7.3%、4.0%和5.6%。
从2021年Q2开始,云厂商的营收增速就走下坡路了。
亚马逊CFO布莱恩·奥萨维斯基将原因归结为宏观经济低迷,客户对业务支出有优先级考量。举例来说,随着抵押贷款业务量的下降,相关金融公司对于计算存储、计算能力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
言下之意,就是产业需求在消退,我们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高的增速了,这样的后果即是云厂商在资本开支和人员结构上的收缩。
据Factset一致预期,2023年Q1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Meta这五家的资本开支将出现4.13%的环比下降,同比增速较2022年下降15.24%。
研究机构TrendForce今年2月也发布预警,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这四家云厂商的服务器采购量可能从年增6.9%放缓至4.4%,这一举动将拖累2023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年增长率下滑至1.87%。
2022年Q4,亚马逊雇员人数自2018年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2022年11月Meta裁员13%,人数超过10000人;今年1月18日,微软宣布计划到2023财年第三季度末裁员10000 人,约占员工总数的4.5%;两天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000人,约占全职员工的6%。
然而这种勒紧口袋过日子的状态又很快被抵消,北美云厂商一边裁员优化资本开支,一边在紧锣密鼓的针对AI进行长期投资。
chatGPT浪潮带来的AI竞争,最直接的受益者正是云计算平台。
一方面,生成式AI应用背后的大模型需要更强的算力。OpenAI此前公布过一组数据,目前大模型训练所需算力的增速保持在3-4个月/倍速度增长,远超摩尔定律18-24个月/倍。
在ChatGPT被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底层基础设施(IaaS)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倒逼云厂商提高算力,从而满足海量数据调度的需求。
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云计算平台提供的算力、存储等资源,拥有大模型的云厂商未来可以提供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李彦宏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抛出过类似的观点,未来企业在购买云计算的时候不看底层算力,而是看大模型的优劣。
二、大模型竞争激化 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公司如此重视ChatGPT:
英伟达CEO黄仁勋将ChatGPT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iPhone时刻;比尔盖茨将ChatGPT定义为自图形用户界面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李彦宏将大模型称之为云计算市场的game changer(颠覆者)。
事实上,在生成式AI众多的愿景中,云计算恐怕是当下离商业变现最近的一个。
从ChatGPT的实现路径而来,云计算在最底层提供算力资源,服务上层的各种生成式AI应用程序。
这其中的想象力来自于,各种大模型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应用推出后,来自外部开发者对其能力的调用,尤其是一些中小开发者。
比如已经有公司将ChatGPT和文心一言能力融合到具体产品,开发出具有一站式AI创作环境的「AI编剧」。
通俗来说,ChatGPT是一个超级工具,连接和利用云厂商提供的底层资源,将资源变成产品,直接提供给企业。但在这个过程中,算力资源虽仍是基础设施,但对云厂商的要求就不只是算力的快慢,也有大模型的优劣。
对云厂商而言,有了大模型的加入和AI应用开发的浪潮,就会催生两个需求:
第一,以往云厂商售卖算力和存储空间,现在外部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云平台的大模型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AI应用。这样的逻辑是,开发者可在不使用云计算平台的情况下,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
但这个路径下,该应用在调用大模型能力时,仍会间接使用大模型所在的云平台资源。
对云厂商而言,上述逻辑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大模型能力,外部开发者无需自己开发大模型,直接调用;其二是云计算资源,ChatGPT等生成式AI背后的大模型,首次对算力展现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想要在大模型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都避不开其背后的云资源。
并且,上述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chatGPT开放插件功能后,将会迎来一个AI应用的井喷,这种数量级的增长必然会引流到云计算平台,最后转化为真金白银。
所以,当有开发者喊出「这很像AI时代的安卓系统」时,就代表着云计算已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拐点时刻。
第二,对于云厂商来说,满足大模型训练而来的私有云服务需求,将会是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在大模型训练前,往往对于模型所需的训练算力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会提前针对所需算力进行准备与布局,不太可能存在模型训练中临时扩充大量算力的情况,这就使得公有云能够快速扩容的优点在大模型领域不复存在,私有云同样能够支撑起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
公有云虽然在易用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服务具有较大的「绑定」特性,例如如果用户使用微软预训练的DNN进行图像处理,就不能轻易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所产生的应用程序,同时用户也无法在非谷歌的公有云使用谷歌的TPU和AuoML工具。
而在目前大模型的训练当中,需要不断用新的数据和功能来保持它的「新鲜度」。由于私有云仅供单个组织使用,因此企业可以完全控制其软件和硬件选择,这种高度控制意味着私有云的所有者可以针对任务重新配置或定制云资源,进一步提高效率。
随着大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私有云能够提供更大范用和更洋细的规范,例如,插入特定应用程序并确保持续可用性和数据速度的自力。
并且,从开发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对于固定预训练的AI大模型需求,公有云布局和私有云布局的成本基本一致,由于没有快速扩容需求,公有云的规模成本优势将减弱;
另一方面,公有云的训练效率反而会低于专为自身AI训练所搭建的私有云,对于连续的、大规模深度学习而言,使用本地私有云反而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同时提高训练效率。
三、商业格局或将洗牌 IDC统计的2021年云计算市场份额中,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为市场前三,这样的格局已经持续了至少5年以上。并且其份额遥遥领先于追赶者,比如位列第四、第五名的谷歌、IBM,份额仅有亚马逊的1/9和1/15。
在中国市场,阿里、腾讯和华为保持着绝对的第一梯队。
这种近乎固化的市场格局,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市场领导者的先发优势,更多的客户、数据中心和经验形成了企业壁垒,后来者很难打破。而且这些领导者也在持续创新,比如阿里、华为等向下延伸做硬件自研。
但同时,技术创新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勇闯龙穴的武器,比如大模型。
相较自研硬件,大模型的影响力更大。一览科技联合创始人陈锡锡就表示,像微软云或百度云这样有大模型能力的云平台,对开发者或企业来说不仅是吸引,还会卡脖子,“不拥抱AI的企业很危险”。
大模型以及其背后的AI生态,将会彻底改变云计算的产业规则,因为它将会是一些新机会的诞生沃土。
在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看来,上述产业机会至少会有三个方向:
一是新型云计算,云计算公司主要的商业模式会变成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
二是行业模型精调,它是通用大模型和工业、金融、交通、能源、媒体等行业的中间层,将会有巨大的机会;
三是应用开发,可以类比为移动时代的微信、抖音、淘宝。
事实上,今天市场中,云厂商几乎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大模型,并且中美之间已经围绕大模型展开研发和落地的竞争。
四、尾声 有人将OpenAI的联网化举动形容为「iOS App Store事件」,足以显示出AI时代靠近我们的速度多么的快。
而在背后支撑类ChatGPT的云计算,也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不久前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您在描述全新的云计算生态出现的时候,未来的十年内会不会出现一个诞生新的微信、新的淘宝、新的抖音的机会?
李彦宏如此回答:肯定会,甚至诞生10倍于这些价值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云计算:北美云厂商眼中的2023,华泰证券
[2] 计算机行业:ChatGPT研究框架,浙商证券
[3] 中国如何实现Zettascale计算, 华泰证券
[4] 私有云将成为AI大模型算力主流布局, 海通国际
[5] ChatGPT是云计算的iPhone时刻,光锥智能
[6] AIGC专题三:国内大模型概览,德邦证券
作者:王新宇
微信公众号:解码Decode(ID:kankeji001)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解码Decod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阿里又一个新平台,用3个月从西班牙杀出一条路
设计动态 2023-04-04阿里国际业务正在欧洲翻开新的篇章。 其于去年12月悄然推出的新平台Miravia,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Gran Vía大道上,开起一家以时尚美容为主题的线下快闪店——这已是它正式上线3个月以来开出的第二家。 Gran Vía大道是马德里市一条重要的高档购又有一个新平台在海外掀起了波澜?最近一段时间,有部分海外用户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名为Miravia的平台在电商APP榜单上出现,并在西班牙掀起了一阵风。那么,Miravia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在欧洲,Miravia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现状?
阿里国际业务正在欧洲翻开新的篇章。
其于去年12月悄然推出的新平台Miravia,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Gran Vía大道上,开起一家以时尚美容为主题的线下快闪店——这已是它正式上线3个月以来开出的第二家。
Gran Vía大道是马德里市一条重要的高档购物街,东起阿尔卡拉街,西达西班牙广场,热闹、繁华。在持续一周的展出中,Miravia快闪店吸引了众多诸如Disney、Name the Brand、Alohas、Krash Kosmetics、L’Oreal、NYX、Pixar、Masqmai等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在当地赚足了眼球。
“Miravia在西班牙掀起一股风。”有知情人士称,它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冲到当地电商平台前列,“日活、订单数和成交量等指标均已超市场预期”。
数据机构data.ai日前公布的西班牙电商App下载量排行榜也验证了Miravia的崛起速度: Mirava已超越SHEIN和速卖通,跃居第一名 。当前,其在Google Play的下载量超过百万次。
被业内视为阿里国际业务又一重要落子的Miravia到底是个怎样的平台?何以在短时间内平地而起?它在欧洲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局势呢?
一、阿里Miravia,横扫西班牙 “在西班牙坐地铁,随处可见Miravia的广告。”一位西班牙留学生告诉亿邦动力。
这家开在马德里市Gran Vía大道的Miravia快闪店,吸引了无数目光。
据了解, 想要获得进入该快闪店的入场券,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下载Miravia应用。 在店内,除了可以沉浸式体验各种产品、拍照留念外,消费者还可以参与各种游戏和抽奖活动,抽取当天展出的品牌产品,而消费者则需要在自己的社媒账号上分享照片并提及Miravia和相应品牌。
通过创意玩法、线下社交和沉浸式体验,此次快闪店不仅意在宣传Miravia平台理念,更是对Miravia进行了一次有效拉新。
而在去年上线之时,围绕着“Look at me”的主题,Miravia的平台发布营销活动持续了整个12月份。当时,Miravia还邀请了集合演员、舞者、KOL多重身份的当地名人Andrea Duro,担纲宣传片的主演。这条配以Miravia专属“洗脑”歌曲的宣传片,在西班牙电视、户外数字广告、印刷刊物、Spotify和社交网络进行了大力投放。
为了快速获得市场关注,Miravia还联合西班牙媒体机构OMD Spain和Clear Channel发起了户外数字广告形式的营销,将Miravia的宣传片以4D全息数字屏的展示形式,铺在马德里几大人流量集中的主要街道上。
如果说另一来自中国的电商平台SHEIN在西班牙营销策略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当地极度活跃的网红环境,那Miravia的策略也离不开同一因素。据IAB Spain的数据显示,西班牙网红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达3.33%,而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这一比例则不足1%。
Miravia十注重借助KOL打开市场声量,着重强调借助KOL的独家内容串起品牌和消费者,并借助AI帮KOL创作独家内容,塑造个性化和娱乐化的用户交互体验。 正如Miravia首席执行官Yann Fontaine 所言:“Miravia希望通过为内容创作者搭建社交媒体和电商间的桥梁,给予其表达自己的空间。”
另外,可以看到,在Miravia上,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社媒账户,用户可以通过Instagram或TikTok等平台共享优惠和产品信息,还可以加入Miravia的WhatsApp群组,分享独家折扣和礼品。而加入Miravia联盟计划的创作者,在每次用户在专属链接下下单时,可以获得高达15%的佣金。
不过,相较于拼多多Temu席卷美国的激进打法,Miravia的社媒营销策略看起来相对更克制和保守。打开海外主流社媒软件,并没有Miravia无孔不入、铺天盖地“砍一刀打折风”式营销动作袭面。当前,Miravia的Facebook账号仅有1.7万个粉丝,共投放了52个广告,而Instagram和TikTok账号则分别只有2.2万、4500左右个粉丝。
亿邦动力观察发现,Miravia似乎更加注重“小红书种草风”式的品宣,借对平台商品的软广安利,渗透、强化Miravia自身的品牌效应。
比如,通过Google搜索“Miravia”可以发现,在一些相关新闻中都会有许多“见缝插针”的平台产品推广文——“在Miravia上买到25欧元的爆米花机”、“Mellerware品牌的空气炸锅好用”等等。文章内容大多为Miravia商品的测评,包括对产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形状外观的介绍等,而不是突出平台,通常文章阅读量也很可观。
根据网站数据分析平台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从自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Miravia.es网站(电脑和移动端网页)的总访问量超过900万。
目前Miravia(电脑和移动端网页)的主要流量来源是直接访问(36.51%)、自然搜索(22.83%),以及付费搜索(23.69%)三种渠道,社交流量则主要来自于Facebook(48.87%)和Yotube(29.38%)。
二、做欧洲本土化生活方式平台 同为阿里旗下的海外电商平台,与速卖通并肩在欧洲作战的Miravia,到底是个怎样的平台?
根据官方宣发信息来看, 面向西班牙中高端和年轻用户,是Mirava的主打定位 。平台当下已经涵盖女性时尚、家居园艺、美容健康、食品和清洁、男士时尚、玩具和儿童、3C电子、休闲等八大产品类目,商品单价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总体来看,Miravia平台商家主要为品牌商家,国际知名品牌和新兴小众品牌兼有。目前Miravia的招商仍是以定向邀约为主,从去年10月起,已有不少速卖通各类目的头部商家收到入驻邀请。
目前,包括迪士尼、乐高、皮克斯、巴黎欧莱雅、Nike、小米、adidas、Puma、Camper、GAP、Boggi米兰、德龙、妮维雅、双立人等在内的国际品牌已经入驻,而类似已入驻的Apodemia、Alohas、Atria the brand、Name the Brand 、Krash Cosmetics等西班牙本土品牌也是Miravia希望吸纳的对象。
据了解, Miravia主要提供两种商家账户模式:一种是品牌官方商店 ,仅面向有商标注册的品牌商开放; 一种是供应商模式的商城账户 ,主要面向西班牙本地卖家、零售商和分销商,商家可以进行多个品牌的销售,没有固定入驻成本,只按销售情况向平台支付佣金。
允许品牌商自由定义店铺是Miravia的一大特色,Miravia希望商家与用户直接联系,允许商家自由选品、定价,以及设置促销活动。
此外,“闪购”频道被放在Miravia首页上方最醒目的位置上。在这个专属页面下,展示参与折扣的所有商品,折扣力度最高达60%左右。
在平台定位的调性下,Miravia更像是一个帮助消费者发现“有趣和简单生活方式”的空间,主页设置也相对简洁,按产品价位层次进行了“隐晦”的分层。
打开Miravia网站首页,除了最上方主打的”闪购”入口外,往下依次可以看到“发现新品牌”、“最想要的基础款”、“顶级品牌的选择”、“进入美丽新世界”,以及“可能喜欢”五大频道,只从名字上,用户就可以快速对应所需产品的价格梯队和类型。
而在物流上,卖家既可以使用Miravia的官方物流服务DBM,也可以自己选择第三方物流。在Miravia首次下单的新用户可以享受30%的折扣,超过10欧元由Miravia发货的订单,享受免费配送、30天免费退货。根据资料显示,Miravia可在西班牙本地实现包裹3日达、欧洲其他地区4-5日个工作日达的物流时效。
尽管目前平台上都是品牌商家,但整体在物流和售后体系上还有待完善。
根据Miravia平台的保证政策,所有产品享受三年质保,在此期间,消费者如发现产品有缺陷,可提出保修索赔,由商家安排免费维修或退换。但打开Goole Play和TrustPilot以及各社媒平台,仍有不少消费者对于平台物流以及退换货服务的抱怨,如“不能及时收货”、“退货申请被取消”、“退货不能及时退款”、“退换货流程不顺畅”、“不能及时联系到商家”等问题。好在Miravia大多会进行针对性回复。
三、阿里谋定而动 有媒体报道指出,在Miravia落地前,关于是否要在欧洲再造一个独立新平台,阿里内部经历了漫长的讨论和准备。
欧洲一直被视为大厂出海较难啃下的要地,但作为蒋凡掌舵阿里海外业务后的一个重要尝试,Miravia以西班牙为切口攻入欧洲市场意义深远。
回看阿里在欧洲电商市场的征程,主要是以速卖通为排头兵的十年探路。多年来,在亚马逊雄踞英、德等成熟国家市场的局势下,速卖通则采取了由东向西、主打下沉市场的发展策略,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同时积极拿下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可以说,速卖通避开了与亚马逊的正面交锋。也可以说,速卖通和亚马逊各据优势市场,与本地电商一起在欧洲呈“三分天下”之势。
Miravia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代表阿里在欧洲做本土化深耕。
事实上,在蒋凡的带领下,去年阿里海外业务调整后,各平台职能都有了更明确的归位——按照“商家业务运营”和“海外本地化运营”两条线划分,速卖通着重中国商家跨境出海业务,Lazada则聚焦海外本地化运营。不过,Lazada的优势市场在东南亚,因此,以新平台Miravia来征战欧洲,覆盖市场空白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尤其是速卖通主打低价的下沉市场,而Miravia从中高端市场入局,恰恰试探和填补了阿里出海薄弱的领域——二者形成互补之势。
据悉,目前,Miravia团队规模已达数百人,由速卖通原欧洲部分团队及Lazada本地化团队融合而成,架构挂在Lazada,由蒋凡主抓。
不过,抢滩欧洲,绝非易事。许多国际大厂们的欧洲征战都是“命运多舛”。比如,在2021年10月,阿里就曾试水快时尚类新平台(独立站业务)AllyLikes,覆盖欧州和北美市场,但似乎也是无疾而终;同年,字节跳动也在欧洲先后测试快时尚平台Dmonstudio、If Yooou,但都于2022年陆续停止运营;Shopee也在曾欧洲多个国家试点,不过随着今年1月最后一个站点波兰站的关停,彻底退出欧洲。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玩家对于这个市场趋之若鹜,尤其是西班牙。据了解,在继北美和澳洲后,拼多多Temu今年也将发力欧洲市场,西班牙是首批站点之一。TikTok在去年11月份,也被爆出将在今年进入(继英国后的)其他欧洲市场,第一站即为西班牙,并已发布了多个西班牙的电商岗位招聘信息。更不用提,前方还有早前就已稳坐西班牙时尚业头部的SHEIN。
不过,在蒋凡“聚焦关键市场深度开拓,对关键市场国家形成针对性强的本地化打法”的战略指导下,Miravia此番深耕西班牙(后续或将辐射整个欧洲市场),并非毫无胜算。
西班牙如今在阿里海外业务中,被列为重点运营市场。据悉,速卖通每周飞往西班牙的包机航班多达9次,是除比利时以外,在欧盟国家飞行最多航班的市场,阿里还计划到今年3月底将在西班牙的提货点数量增加到7500个。此外,据咨询机构Foxintelligence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速卖通就已成为西班牙第二大电商平台,市场占比达12.4%。可以说,速卖通在西班牙的多年积淀,也为Miravia铺开业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阿里新的组织架构(阿里巴巴集团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下,阿里国际今年开始作为集团分拆出来,这将更有利于阿里跨境出海业务作为一个独立单元,面向海外市场的竞争做出更加灵活、敏捷、自主的应对。
可以看到的是,一场电商大厂们的欧洲混战,正在拉开序幕。
作者:任倩文;编辑:何洋
原文标题:阿里又一个新平台,用3个月从西班牙杀出一条“血路”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医药营销数字化背景下药企需求层次分析
设计动态 2023-04-03疫情的三年里,医药营销数字化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股新势力,数字化凭借其对线上学术项目的合规管控、销售的行为过程管理、财税的业务证据链留存被很多业内人士给予厚望。但在我们走访了多家药企和数字营销平台的负责人后,发现很多药企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焦虑”,很疫情三年里,医药营销数字化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股新势力,然而一些药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焦虑”,内部推的数字化营销项目也走得无比坎坷。本文作者结合管理困境,对药企数字化营销的需求层次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疫情的三年里,医药营销数字化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股新势力,数字化凭借其对线上学术项目的合规管控、销售的行为过程管理、财税的业务证据链留存被很多业内人士给予厚望。但在我们走访了多家药企和数字营销平台的负责人后,发现很多药企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焦虑”,很多内部在推的数字化营销项目走得无比坎坷。常见的问题比如:
上层合规转型意愿非常强,下层执行担心掉量,线上平台慢慢变成“费用”平台 历史背景下,诸侯林立已很难管控下面的销售团队,一合规就“撂挑子” 公开会议上跟你讲的都是公司重视合规,转身喝酒的时候就大吐苦水项目难推…… “P费”的数字化营销年投入过亿,正经合规学术项目一年不到百万……总结:落地困难 上述我们聊的管理焦虑背后归结原因都是合规转型的决心不够,今天我们就以药企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管理困境一起跟大家聊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目前国内药企他们的需求层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先给结论,我认为当下数字化营销背景下,药企的需求也可以梳理成5个层次,分别是生存的需求、合规安全需求、管理效率需求、企业盈利的需求、社会尊重的需求。医保谈判带量采购,会将还处于在第一层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药企干掉,鼓励第二层合规安全需求的企业。我们目前看到的市面上的所有医药数字化营销工具,可以帮助药企在合规安全需求层面和管理效率提升层面给出解决方案。
第四层盈利的需求这里个人觉得可以拆分成两种供应商,一种是医药电商帮助企业做渠道增收,另一种是行业基建的工具,因为基建跟销量不挂钩,所以它会融入到药企的日常工作当中……第五层社会尊重的需求,不久的未来总有一天民族药企会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喜欢把国内顶尖药企比喻是一艘艘航母,当有一天它配备了高端先进的导弹系统就会不再满足于近海打打鱼了,它会进军美洲、欧洲市场。那一天这一需求将会得到无限的扩大。
下面我们来细聊这里的每一个需求层次。
1. 生存的需求 在我们走访的企业中,很多药企负责人说:我也想合规转型,可我一动,明天市场可能就丢了,没有销量,我怎么活?我的团队怎么活?也因为很多药企有这个需求,并且因为是最底层需求数量最多,自然而然引申出来很多服务商打着“数字化营销”的噱头,实际在干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洗钱逻辑。
这个层面的供应商不会关注你业务的合理性、真实性、有效性,只关注代表给客户“发资源”是否够多、够快、够方便。这里不聊太多,道不同,再聊术也没意义。我们不能把医药数字化营销只简单定义成为解决合规的工具,它的价值不止于此…… 目前合规这件事家家药企“一企一策”,刚刚我们讲的说很多药企头部决策层的合规转型决心不够,一聊合规就要考虑多方利益,这的确是目前行业现状,但是优胜劣汰自然法则,当你发现药企的“核心大三件”产品、策略、组织执行都跟不上的时候,它已经没有“资本”参与到下一轮的市场竞争当中来了。
2. 合规安全的需求 所属这个层级需求的药企会真正的去看市面上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关于在合规安全层面有哪些产品方案。刚刚我们聊的业务的真实、有效、合理:
真实:你的学术项目是否真实展开,你的医生是否是真实本人参与学习的。 有效:你的线上学术项目是否有效果,是否真的在传递医学信息,还是在“乱”撒钱。 合理:你给医生的100块钱,这100块钱是否超标了?不能说做份问卷给1万吧? 第二层次的药企,我们在行业内看到有大决心大毅力合规并成功的,案例非常多。业内龙头***药业可以说是业内合规典范,通过走访跟他们的代表聊,内部合规部门稽查非常严格,内部所有的线上学术项目如有发生造假、支付超标……发现一次警告处分,第二次就要开除。
合规是底线,药企的支付逻辑要从“按盒支付”转变成“按事件支付”任何一家企业的基业长青,战略目标的实现,都要将合规的内容包含在公司文化中,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采取不同的形式持续不断的宣传,同时高层领导更应注意做出表率作用,使合规文化成为公司内部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使合规管理理念得到每个员工的认同、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自觉配合合规管理工作的开展,让合规成为日常行为的准则。
3. 效率的提升 这个层面的企业我们访谈的企业中有,但是比较少。也有合规第二层都没有实现的药企,就想在内部追求第三层的,而且不少。管理效率的提升,这需要我们药企和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共建,搭建定制化的数据营销指标。具体如何搭建数据指标体系,可以关注我的文章更新。
这个阶段效率的提升是多维度的,既有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提升,也有代表的医学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代表作为离临床最近的员工,如何放大其作用会是一个大难题。代表的能力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提升……目前专注该领域建设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商鱼龙混杂,大家又都想在这个分段彼此拉开差距,明面上风轻云淡,底下暗流涌动。见过做了一个数据看板就叫嚣着实现了大数据,也见过已经完成了数据底层架构全套设计,还在业内低调的小圈子逐步宣讲的……
4. 层次盈利的需求 它是数字化营销服务的终极谜题,医药数字化营销到底能不能给我带来销量的提升?你不与销量直接挂钩,又没有医院统方数据,如何能让我相信你是一个效率放大器,你怎么说服我今年加大对你的线上资源投入?证明自己这件事,一定是难证清白的,有办法但是也只能曲线救国,医学信息的精准传递,如何找到精准的目标客户?如何智慧运营目标客户?未来数字化必定会衍生出一个新的产品“虚拟市场部”,这个概念就是医药数字化营销自证清白的方式之一。
但是不建议国内数字化营销服务商过早接触这个概念,药企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药企是很难直接跳过到下一个阶段的,只有上一个满足了后才会到下一个。做的太早,就真成了“先驱”了。
5. 家国情怀 京东做到了这一步,所以大家去看京东的市值已经悄悄超过了阿里,不奇怪,也佩服东哥。希望有一天医药行业的医药数字化营销平台也会面临这一选择,应了程序员里流传的一句话:打工的尽头是编制,放心,成功不成功,国家都会要你,不成功进国企打工养老,成功被国家收购。未来有一天,我们的民族医药企业用着国内数字化营销工具出海,劈风斩浪跨海挑战欧美医药巨头。
结尾了,该说的已说了。 未来已来,不会因为你一直纠结于自己的管理困境而延迟一秒,早点拥抱数字化,成就自己,也是成就国家。欢迎做医药互联网相关的小伙伴加关注,一起成长交流!
本文由@ 萝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京东「百亿补贴」一个月,为何攻不下县城?
设计动态 2023-04-03下沉市场是京东无法放弃的重要增量。 拼多多的成功展现了下沉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京喜的失败收场迫使京东重新寻找下沉市场抓手,重新传达「低价心智」,在「正品保障」和「品质服务」的前提下打上低价标签,重新吸引新的用户群体。 对京东而言,解决了下沉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直以3C产品和快速物流闻名的京东,最近也开始对“百亿补贴”下手了,希望通过低价吸引到价格敏感用户,进军下沉市场。那么,百亿补贴进行了一个月,目前情况如何呢?本文作者对此展开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沉市场是京东无法放弃的重要增量。
拼多多的成功展现了下沉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京喜的失败收场迫使京东重新寻找下沉市场抓手,重新传达「低价心智」,在「正品保障」和「品质服务」的前提下打上低价标签,重新吸引新的用户群体。
对京东而言,解决了下沉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流量及增长焦虑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百亿补贴上线近一个月后,消费者有没有因为百亿补贴重回京东?商家又如何看待京东的百亿补贴?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县域经济发达的河南和安徽一些地区,试图在下沉市场还原京东百亿补贴的部分真相。
01 京东和商家博弈加剧 按照京东百亿补贴上线前对商家的招商政策来看,活动时间从今年的2月21号持续到2100年的1月1号。换句话说,京东准备将百亿补贴作为平台的长线活动来运营。
图源:京东商家版
从商家版的竞价规则里了解到,京东要求参加百亿补贴活动的商品不能同时参加平台或商家的其他促销活动,包括但不限于plus、秒杀、品牌闪购、粉丝价等,不能叠加使用总价促销。更为重要的是,不允许商家在资源位上线后进行调价。
京东此前为配合百亿补贴上线开放了个人卖家入口,但从目前已上线的京东百亿补贴来看,京东内部还是更青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大商家。京东商家胡帅就告诉我们,由于自己公司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没有报名成功。
而对大商家来说,参与百亿补贴也不是一本万利,如果满足京东的招商政策,那么之后的一系列风险就必须自己承担,而且没有退路。
首先,对于标品类商家而言,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原材料涨价。
以食品行业为例,2022年因受疫情、全球通胀、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导致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正常情况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调价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
例如李子园、维他奶、三得利、洽洽食品、涪陵榨菜、尚农食品、欢乐家、四川郫县豆瓣等先后发布调价函,也有企业通过削减折扣、减少渠道费用、提高生产销率等方式来维持经营利润。
图源:旺旺、四川郫县豆瓣公司对外公告
而从今年来看,食品价格仍有上涨趋势。但对于参与京东百亿补贴的商家而言,资源位上线后不允许调价,等于直接关掉了一个最便捷的调节窗口。
其次,对于以生鲜为代表的非标品商家而言,若是参加京东百亿补贴活动,本身就是在赌。
以山东羊角蜜甜瓜为例,来自山东的生鲜供应商鲁阳告诉我们,目前山东地区羊角蜜的两大主产区分别为:山东省潍坊市和山东省莘县。但根据往年的经验来看,潍坊市羊角蜜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2月底3月初,而莘县则在每年3月中下旬。
因此,3月初京东平台售卖的羊角蜜甜瓜为潍坊市的羊角蜜甜瓜。当前产地价格根据品相、大小、甜度的不同,整体价格5-6元/斤左右。若在加上快递、纸箱、包材、损耗、人工、售后等费用,其成本几乎和商家售价持平。
而商家之所以还愿意以此价格售卖,还是在赌后续羊角蜜甜瓜大量上市后,其价格下跌后所产生的利润。但若是后续产地因其他因素导致减产,商家有可能就会亏损。
并且对中小商家而言,电商思路已经发生改变,参与补贴的主动性没有以往那么高了。
胡帅这样形容自己和同行眼中的京东百亿补贴,“以前大家经营电商想的战略性亏损,对于平台的活动也都特别积极。但后来大家越来越明白,前期的亏损后续也很难弥补,又加之三年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现在很多公司老板对电商团队直接考核利润而非GMV。这也决定了大家有利润就参加平台活动,无利润不管平台宣传的多么天花乱坠,大家看都不看”。
而对大品牌方来说,百亿补贴意味着自己复杂的价格体系要经受考验。
此前由于当前线上推广成本越发高涨,很多品牌方也逐渐回归到线下。企业内部为保护经销商利益,对电商、直播、终端零售都有着严格的价格规定。尤其是电商平台活动价若是和终端零售价价差过大的话,很多品牌方都不会上线平台活动。
若京东后续还想让百亿补贴活动持续下去,则必然要和大型品牌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但这必然会冲击京东现有的商家自营体系,甚至有可能还会让商家撤出京东。
02 拉新质量不高? 京东百亿补贴的实质,是提升那些本就是京东目标客群的销量。这部分客群分为两类:
一类是这两年京东转向拼多多用户的回流,在价格差异趋近的前提下,这类用户将在食品、家电、3C这些大消费决策的品类上重新选择京东;
二类是京东原有用户的消费升级,降价后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多处于犹豫中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提升平台销量。
对于这种「抢救式」措施,重点就不在于京东能否攻下下沉市场,而是「薄利多销」的底层逻辑是否可以在京东平台上跑通,进而嫁接更多的补贴成本到商户和品牌端。
但这就是另外一个潜在的问题,商家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冲来自各方上涨的成本,必定会想方设法的「降本」。
譬如,来自四川的生鲜供应商范强告诉我们,生鲜降本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将二级果当成一级果,次果当成二级果来发货。毕竟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一分价钱一分货在产地中是不变的法则。
来自安徽某家乳制品的经销商刘帅则告诉我们,现在大型超市一律要求乳制品企业供货必须为新鲜日期。否则,一律不允许进场。而一些电商平台上所售卖的牛奶,价格之所以会低于官方零售指导价,实际上很多都是品牌方在经过二次处理后,不产生窜货风险的大日期产品。
除此之外,京东的百亿补贴实则是「折扣电商」的另一种形式。对标此前做折扣电商的唯品会、折800等平台,用户粘性差是这些平台的重要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同款商品哪个电商平台价格低,用户就流向哪里。
比如说,抖音直播电商是在2020年彻底爆发,并形成规模化增长。也正是在这一年,唯品会在毛利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这两项关键财务指标上,均失去了此前的高增速。
数据来源:唯品会财报
显然,折扣电商用户和京东核心用户存在高度落差。因此,京东依靠百亿补贴实现的用户数据增长,后续可能很难产生持续的增量价值,也难以让京东实现利润增长。
而且折扣电商的用户属性,也倒是京东百亿补贴的竞争对手不止是拼多多、直播电商这些线上平台,也包括线下其他商业模式以及品牌方自身。
从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来看,目前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已从高线城市渗透到县城之中。以安徽省阜南县为例,实地走访发现该县城已有4家临期食品折扣店,并且这些门店的人流量整体也相对不错。
从品牌方角度来看,京东本身作为交易撮合平台,并不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因此对于品牌方的售价无法干涉过多。那么,若是品牌方在不影响价格体系的前提下,将本应该投入到京东的推广费用用以私域流量内的粉丝沉淀、裂变和转化的话,这也会劝退不少消费者。
03 下沉市场对手不止一个 不管是去年的京喜,还是今年的百亿补贴,都是京东在自身营收增速放缓之下,想要弥补自身在下沉市场的缺陷。
从商家端来说,入驻拼多多多是清库存,而入驻淘宝与京东多是以利润为首要目的。而京东为了不影响自营体系,在商家上更倾向于pop。中泰证券3月初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pop商品占据京东百亿补贴近三分之二的份额。
这也就意味着京东与拼多多在供给端形成竞争,二者比拼的是谁在下沉市场更有吸引力。
拼多多这几年采用C2M模式,在消费者和工厂之间建立极短链路,去库存、去总销/分销,使得物流和中间环节的成本降到最低,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确立了拼多多在价格上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们在对河南省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的多个县城走访中也发现,在这些县城的年轻消费群体中,当他们购买3C、大家电这些品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京东。但对于购买其他品类商品时,则去到拼多多或短视频平台。
抖快等短视频平台是京东在下沉市场的潜在对手。
目前抖音电商的渗透率已经进入到农村50岁以上人群,在上述地区中,我们发现很多5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也在拍视频、刷视频,并且进入到直播间购物。虽然有些人不会支付,但在儿女的帮助下,也以能顺利完成在直播间的购物。
当我们提到提到京东时,很多县城45岁以上的消费者却直言,自己手机并没有安装京东,更别提在京东上购买商品了。
04 尾声 电商发展至今,从增量转存量已成事实。但无论是阿里京东拼多多,还是抖音快手,尽管各自的优势和战略方向不同,都在互相模仿、追随对方的样子,阿里深入自营,拼多多通过供给侧的品牌化,在用户层向上突破,抖音大力做搜索,与内容电商形成场景互补。
而如今京东又杀入拼多多「腹地」,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存量市场的典型特征:零和博弈,一人之失即是他人之得。
对于京东而言,其不可忽视的狼性基因的确可以看作是一个潜在的致胜因素。其早期对当当、国美/苏宁、天猫发起的三次著名价格战成就了现在的京东。
不过,这一次对拼多多发起的第四次价格战,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
主战场、服务和消费者心智都不同于前三次,而且我们在下沉县域所看到的一些现实也展现出,当前平台商家、下沉消费者和下沉市场环境,都不太支撑京东通过百亿补贴重新收获市场认可的「低价」标签这一目标。
对于京东而言,拼多多是价格段中bottom line的控制者,意味着其仍然没办法吸引那一群极致价格敏感型用户,所以最差的预期即挽回这两年由京东转向拼多多的用户,就算成功了。
作者:解码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解码Decode(ID:kankeji001)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解码Decod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时代:所有SaaS都值得重做一遍
设计动态 2023-04-03一、SaaS的缺陷 几年前,我给一家企业做咨询。他们虽然投入了几百万建设CRM系统,但是因为系统建设与实际业务不匹配,导致CRM系统的数据存在很多错漏。 为了收集准确数据,每个门店都配置了一名行政人员,其主要工作就是录入数据,整理和输出相关报表。总部也安排了好ChatGPT的出现,不仅仅给科技界带来了震动,各行各业都在期盼着ChatGPT这个新科技能解决一些行业弊病,带来新的机会。例如SaaS行业,ChatGPT的出现会改变什么?本文作者对此保持积极态度,一起来看看他的想法吧。
一、SaaS的缺陷 几年前,我给一家企业做咨询。他们虽然投入了几百万建设CRM系统,但是因为系统建设与实际业务不匹配,导致CRM系统的数据存在很多错漏。
为了收集准确数据,每个门店都配置了一名行政人员,其主要工作就是录入数据,整理和输出相关报表。总部也安排了好几个人来做报表管理的相关工作。
在把CRM系统的问题解决以后,运营数据实现了自动生成,不仅仅是各门店的行政人员,甚至总部的行政人员都被裁减了。
更重要的是,数据变得准确、可追溯,并且实现了实时分析——在以前,他们要过半个月,才能把上个月的数据整理出来。
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还能让企业管理更加实时和透明,这正是SaaS产品普遍存在的价值。但是,它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比如:
1)信息录入效率低
SaaS系统只是明确了“录入要求”,一线员工仍然面临大量的信息整理工作,信息录入的效率并不高。
对于某些岗位来说——比如销售人员——信息录入甚至成为了负担。
2)信息查找不友好
SaaS系统规定了非常严格的筛选条件,而且无法实现精准、智能搜索,数据查找不友好。
3)信息整理与输出僵化
SaaS系统对信息的整理和输出,也是严格遵循写好的程序代码。但是企业的业务是动态成长的,这就导致SaaS系统的迭代跟不上企业需求的变化。虽然PaaS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PaaS平台本身又带来了新的使用问题。
就以前面的案例来说。虽然不再使用纸质表格,但是员工仍然需要严格按照软件的要求录入系统,除了做一些内容上的校验,SaaS系统无法有效帮助员工提高效率。
在数据录入系统后,SaaS系统只能按照预先定义好的程序生成报表,如果管理层有新的想法,或者想要做假设性分析,就必须耗费大量成本去查询和整理数据。
这就导致,数据的查找和整理占据了大量时间,而真正用于洞察的时间反而被大大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洞察和创新。
但是,ChatGPT的出现,很可能改变这一切。
二、ChatGPT颠覆SaaS ChatGPT能力的本质,是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源于利用AI模型对海量人类语言的学习,并从中找到规律。比如ChatGPT3拥有1750亿参数,并且学习超过50TB数据。这是人类当下不可能具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几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
同时, ChatGPT作为计算机程序,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结果等方面,效率比人类高出N个数量级。这就意味着,SaaS的缺陷有望被弥补。
比如,当销售人员给客户打完电话,以前是需要自己整理并录入一段拜访总结,并安排接下来的拜访计划。
但是在卫瓴CRM中,可以让AI整理电话语音记录,并且自动生成总结内容,和草拟接下来的拜访计划。销售人员只需要在AI整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再次补充新的要求,从而优化T的输出。
毫无疑问,这将大幅提高销售人员的效率,也使得SaaS产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是ChatGPT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很可能会创造出新的SaaS使用场景。
比如,销售人员只需要告诉ChatGPT希望拜访哪家企业,它就可以自动联网寻找该企业关键人员的相关信息,并且分析可以通过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链路触达这些关键人员,以及可以通过什么策略来打动这些关键人员。
当然了,以上场景的实现可能需要SaaS系统与ChatGPT的深度融合。
比如,自动生成的总结内容,需要符合企业规定的信息结构,需要满足企业对内容质量的要求。
再比如,ChatGPT生成的销售建议,需要结合企业的产品优势,以及过往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这样才能生成有实用价值的建议。这些正是SaaS产品可以帮助ChatGPT完成的任务。
除了ChatGPT本身强大的能力,我们还必须考虑ChatGPT背后有更多强大的AI产品。
以前,受制于无法理解大众语言,这些AI产品的应用场景被大大限制,无法走入业务一线。但是有了ChatGPT作为沟通桥梁,他们将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而且,他们会相互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这就意味着, 未来没有对接ChatGPT(或类似大语言模型)的SaaS产品,很可能被彻底颠覆。
三、所有SaaS都值得重做 ChatGPT-4推出以后,某著名投资人断言:企服赛道的寒冬可能漫漫无期。
但是我认为, 真正会陷入困境的,只是那些跟不上ChatGPT前进步伐的SaaS公司。而与时俱进的SaaS公司,反而有可能抓住机会,完成对行业的重新洗牌。
ChatGPT时代,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机会:
1)改善商业环境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应用,一大特征就是以云为载体。相比于私有化部署,基于云的SaaS软件,更容易与AI进行融合。
同时,AI的普及也意味着数据安全等问题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并最终形成大家普遍遵循的数据安全规则。
而私有化部署、数据安全恰恰是SaaS产品推广所面临的两个关键难题。
2)开拓更多使用场景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会催生SaaS产品的浪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SaaS找到了新的使用场景。比较典型的场景包括外勤人员管理、移动办公等。
而 通过与ChatGPT的深度融合,SaaS产品有机会开拓出更多新的使用场景。
虽然ChatGPT自己也可以完成新场景的开拓,但是在很多场景下,它需要SaaS产品的配合,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
比如,要让ChatGPT得出可用的答案,可能需要一定的预处理: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合适的提示语,并且把相关业务数据“喂”给ChatGPT。不管是这些预处理工作本身,还是把相关业务数据喂给ChatGPT,都需要SaaS软件的参与。
再比如,ChatGPT并非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人类的语言,只是根据算法“推导”上下文。这就导致,如果使用不恰当,可能会产出误导性的内容。
如果是个人日常使用,比如写作、发邮件,这些误导性内容危害不大。但是如果是在企业办公场景下使用,比如生成业务分析报表,制定销售策略——如果没有SaaS产品的约束和引导——可能就会导致重大事故。
实际上, ChatGPT虽然强大,但是在很多业务场景下,仍然需要通过“ChatGPT+SaaS”来完成交付。这将成为SaaS公司的新机会。
3)提升客户粘性
很多SaaS产品的客户粘性不足,本质上是因为客户使用得不够深入。 比如很多功能虽然理论上有用,但是使用的成本很高,客户无法真正从中获得价值。比如,CRM的拜访管理功能,很多销售人员就抵触使用。
另外,客户在使用SaaS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大量过程数据。这些 过程数据理论上可以提高客户粘性,但是由于数据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实际上并未起到客户留存的作用。
比如,SCRM系统产生的大量潜客行为数据,并没有起到促进成交的作用。
再比如,知识付费产品中大量的问答信息,由于无法智能化查找,成为了“沉默的宝藏”。
但是在ChatGPT的加持下,以上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而客户粘性的增强,将有利于提高SaaS公司的盈利水平。
4)形成行业化AI模型
SaaS产品常常强调行业化解决方案,但是有了ChatGPT的帮助,在处理好数据脱敏、数据安全等问题后,有希望训练出行业化的AI模型。
这样,即便是一个新客户,也能受益于行业化AI模型,这必然会降低SaaS获客的难度。
而 行业化AI模型也将和行业化解决方案一起,成为SaaS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
四、结语 ChatGPT最可怕的,不是它的模型能力,而是它的进化速度。
比如,强大的GPT-3.5已经有1750亿个参数,而新发布的GPT-4——据报道——已经拥有高达1万亿个参数。这就意味着其能力又有了量级的飞跃。
在能力快速增强的同时,其成本反而在快速下降。比如,3月2日发布的官方ChatGPT API,每输出100万个单词,价格才2.7美金(约18元人民币),比已有的GPT-3.5便宜10倍。
正是凭借其可怕的进化能力,ChatGPT不断在刷新我们的认知,也让我们不敢简单揣测它的应用边界。
但是,不管如何,尽快把ChatGPT运用起来,学习如何利用ChatGPT更好的工作,甚至把ChatGPT融入我们的SaaS产品,是每个SaaS创业者,乃至每个产品经理都迫在眉睫的任务。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真实原因之我见
设计动态 2023-04-03一夜之间,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消息登上了几乎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不止一个百大UP主向粉丝发布了“暂停更新”的通知,中腰部和垂类UP主这样做的更是不计其数。 说实话,早在去年开始,我已观察到一些资历丰富、水平颇高的B站UP主逐渐停止发布内容;但是我没有想到有关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消息,近几日在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大量讨论。那么这一事件和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真实原因?UP主们停更,真的和平台激励下降有关吗?本文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一夜之间,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消息登上了几乎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不止一个百大UP主向粉丝发布了“暂停更新”的通知,中腰部和垂类UP主这样做的更是不计其数。
说实话,早在去年开始,我已观察到一些资历丰富、水平颇高的B站UP主逐渐停止发布内容;但是我没有想到会演化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在我印象中,只有2020年起点中文网的“五五断更节”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不过那次危机还是很快解决了,本次危机则不会。
由于B站官方迄今没有对“停更潮”的范围和原因做出回应,大家只好各自猜测。媒体的主流意见是:B站为了控制亏损,刻意下调了内容激励,许多UP主发视频拿到的激励下降了一半乃至更多。而且,随着降本增效的持续,内容激励的下调恐怕还会持续下去,看不到钱途的UP主才会选择停更。
上述解释正确吗? 有道理,但不全面。 中小UP主的停更可能确实是因为平台激励下降,但是坐拥几百万粉丝的百大UP主停更不可能是出于这种原因。对任何平台的头部创作者而言,平台的流量分账永远是收入的小头,没有人会指望依靠这个赚钱。事实上,已经有几位百大UP主公开表示,他们停更与平台激励下降无关。
真实原因或许更棘手: 品牌广告商单可能严重不达头部UP主的预期,使他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B站过去几年推动的带货、直播等变现途径,要么效果不佳,要么适用面较窄,因此无法弥补品牌广告商单的缺口。
2020-2021年,B站曾经是品牌广告主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广告主眼中,它既有调性,又有原创性,能做到“品效合一”,是抓住Z世代消费者的不二法门。B站还具备强大的话题引导能力,品牌若能乘上站内热门话题的东风,就能像罗翔、何同学等顶级UP主一样火速“出圈”。那成为了B站创作者的黄金时代,头部UP主赚到几千万的不在少数;虽然广大中腰部UP主还处在温饱边缘,但他们也真诚地相信,早晚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形势没有继续变好,反而每况愈下:
由于宏观经济面临反复,整体广告盘子有减无增,广告主花钱更谨慎。他们不乐意在虚无缥缈的“Z世代”继续下注,而是更青睐那些立竿见影的投放渠道。 B站的广告效果一直成问题,社区氛围一言难尽,让广告主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例如,2021年以后互联网大厂在B站的投放频率明显减少,原因不言自明。 B站“佛系”的销售和运营风格,也不利于吸引广告商单。要知道,广告是一个需要拉下脸、实地肉搏去做的业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做好的。 到了2022年四季度,B站广告收入已经转为同比下滑,而且整个季度的广告盘子仅有15亿人民币,完全撑不起一个庞大的内容生态。头部UP主的日子也在肉眼可见地恶化,最为人耳熟能详的案例有两个:
一位头部UP主因为接了网贷广告而被粉丝和外界一致鄙视。如果这种事情出在2015年或许还好理解,可在2022年还去接网贷广告只能说明实在没有别的商单可接了。
另一位头部UP主为了宣传某款国产设计软件,不惜猛踩Steam Wallpaper Engine(这是一款在游戏玩家当中人气极高的壁纸工具),引发了强烈反弹,该视频也不得不删除。这不但暴露了该UP主缺乏高质量的商单,也暴露了其对用户心理判断的严重失误。
其实,上面两位UP主还算好了,至少他们还能接到商单。还有很多头部UP主几个月乃至大半年都接不到像样的商单。当然,他们有可能巧妙地把商单视频伪装成了一般视频,不过考虑到B站用户的火眼金睛,我不认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
进入2023年,形势更明显了:实体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并不是那种激烈的V型复苏,而是柔和的复苏。广告主花钱仍然很谨慎,也仍然更愿意把钱花到更直接、更有效果的地方。既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B站UP主就没法指望分到余粮。
B站固然也在想办法给UP主开辟新的财路,可惜用处不大——上面提到过,B站带货的成交量很小,直播打赏又只适合很小一部分创作者。广告商单的衰落对于大部分创作者而言是净损失,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弥补。
除了最顶端的那一小撮超级大V,剩下的UP主不可避免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虽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毕竟黑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抖音这种商业化机制发达的平台,或者微信这种能容纳较多私域流量玩法的平台,赚钱机会还是稍微多一点;此外还可以考虑商业化有所起色的小红书。不过,在其他平台展开尝试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胜算不大,很多UP主还是会选择偃旗息鼓,从此退出视频创作。
综上所述,B站UP主“停更潮”的真实原因可能是: 头部UP主因为接不到商单而停更,中小UP主因为平台激励下降而停更, 两股自发性的潮流碰到一起去了。对于那些2020年以前就已经很红、享受过“黄金时代”红利的UP主而言,这一幕尽管有些悲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大赚过一笔的;比较悲催的是那些2020年以后才冲进去的UP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得的收入可能尚无法弥补成本。
无论如何,祝这些UP主好运!人生的道路如此漫长,即便遇到再多坎坷,总归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及研究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互联网怪盗团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从微信10万+到抖音百万赞,公众号编辑追赶短剧风口
设计动态 2023-04-03“我想过在公众号上一直写下去,但我必须要直面公众号走下坡路这个事实。” 写公众号的第五年,阿珂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文章数据都在下滑,“看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短视频和直播是当下最流行的表达形式”。 她眼看着曾经喜欢的公众号被出售、被注销,无法再被搜索到,几经纠在短视频和直播成为最流行的表达形式的当下,公众号编辑们不想错过短视频直播的风口,却不知该不该从0开始进入。而近两年兴起的短剧,便成为他们切入短视频赛道的一个新思路。去做短剧编剧会是公众号编辑转型的好选择吗?本文作者对话了几位图文公众号出身的短剧编剧,分享了他们的经历,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想过在公众号上一直写下去,但我必须要直面公众号走下坡路这个事实。”
写公众号的第五年,阿珂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文章数据都在下滑,“看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短视频和直播是当下最流行的表达形式”。
她眼看着曾经喜欢的公众号被出售、被注销,无法再被搜索到,几经纠结,她选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转型成为一名短剧编剧。
“我继续做公众号也很难再有发展,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但现在入局短视频感觉已经迟了,短剧是新风口,对我来说是个机会。”
阿珂的纠结,是当下许多公众号编辑的缩影,他们不想错过短视频直播的风口,却一再犹豫不知道该不该从0开始进入。而随着短视频红利逐渐消退、行业内卷、新号难起,近两年兴起的短剧成为他们切入短视频赛道的一个新思路。
由于短剧的内容核心在于故事脚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众号图文编辑转型视频相对“丝滑”的选择。
近两年短剧市场的兴起也成为吸引内容从业者转型的一个要点。截至2022年底,快手短剧用户规模超过2.6亿,抖音短剧用户达到1亿。 快手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平台上的短剧分账奖励金额已经突破360万元。
去做短剧编剧会是公众号编辑转型的好选择吗?从图文内容到短剧如何成功转型?我们对话了几位图文公众号出身的短剧编剧,聊了聊他们的经历。
01 写出过10万+的公号文章,写不出被认可的剧本 转型的第一步,需要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魄力。
装兔兔从大四实习开始做公众号,她并非传媒专业科班出身,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毕业时一头扎进了新媒体行业。
做了两年多的公众号编辑,她每天一睁眼就是找选题、追热点、列框架, 一天一篇原创稿件,每篇阅读量都能过万,也曾写出过几篇阅读10万+文章 。
“当初去写公众号,身边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来劝我,但我比较叛逆”,也是这样的“叛逆”让她后来放弃了熟悉的公众号,因为看到“在公众号上升空间有限,而且一个行业待久了思维很容易固化,我干脆就辞职去接触了短视频,没给自己留退路”。
最开始,装兔兔尝试去做脱口秀类的短视频账号,她想着自己是文字工作出身,可以用擅长的技能来做短视频,但发现很难获取流量。这招行不通,只能改变策略,去试水短视频的新风口——制作更复杂的短剧。
对于不懂拍摄、不懂剪辑的文字编辑来说,从文字思维转变为视频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短剧和公众号的共同之处在于讲好一个故事,不同在于短剧不是只有文字就可以,还要去想剧情设计、节奏,如何在前5秒抓住别人,怎样保证完播率,因为平台是讲算法的” ,装兔兔对此深有感受。
做公众号,她只需要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罗列素材,而转型短剧,她要更多考虑观众爱看什么,去制造情节冲突而不是陈列观点说教,避免陷入自嗨状态。
同样从公众号编辑转型做短剧的梅梅也有类似感受:“最煎熬的地方在于你知道哪些点是对的,但表达不出来,拍出来的和写脚本时想象的不一样,看别人视频觉得这我也能做,实际上不是。”
梅梅清楚记得,她早期写的剧本被编导评价“拍不出来”,而她曾经写的公众号文章被其他同事改编拍出来后,都爆了 ,“只有我自己改的没法拍,这种感觉很痛苦”。
她用了半年多时间熬过这段转型期,从早到晚几乎看遍了行业内所有同类型的爆款视频,分析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怎么安排设置;也会去拍摄现场,看演员如何讲台词、如何拍摄。
“我刚来的时候老用排比,但哪有正常人说话用排比的,要多看看现场演员怎么演的,不要去写理想主义的场景。”
02 短剧没有所谓“正确的样子”,内容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相比做公众号、写稿这种更“个人英雄主义”的工作方式,短剧更讲究团队作战。
“流程化、规模化的短剧制作模式下,编剧对于一部剧的贡献度大概是30%” ,短剧编剧派派告诉新榜编辑部。
据装兔兔介绍,以短视频平台短剧为例,要想做一部短剧,一般先和抖音、快手等平台立项,然后团队头脑风暴讨论内容,剧本创作周期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拍摄、剪辑周期也要一个月。
一集剧本只有1200-1500字,她和团队要花1-2天去磨,不断讨论、审核、协调。不过,写剧本的过程中,几年的公众号编辑经验还是为她做短剧所需的网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做公众号的时候就在揣测用户心理,熟悉用户的共鸣点和痛点,做短剧也要有能让观众情绪波动的部分”,装兔兔此前为公众号写的情感推文被改编成短剧也能成为爆款, 她曾写过一篇杭州出现爱心冰柜的推文,拍成短剧后单条视频被点赞了170多万次 。
这是内容创作的共通之处,无论什么样的内容形式,爆款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
阿珂也提到自己做公众号时的一些经验在做短剧也同样适用, 比如取标题,大部分公众号编辑或许都曾经为如果通过标题提高打开率绞尽脑汁,公众号取标题的方法论也能被运用到短剧文案里 ,“同样能吸引人眼球”。
派派观察过团队里从长剧编剧转型做短剧的成员,发现他们的灵感更多来自于影视剧,从剧本框架结构出发去创作,而他更习惯于从某个细节或者观点出发去想剧情。
他认为,公众号编辑对待内容的思维方式区别于专业出身的编剧,这是他们的特点,运用得好也可能成为特色。
“我觉得短剧没有长什么样子是对的,也未必说那些公号的思维都不行,我们做的一些话题剧内容,都可以发挥图文编辑的优势。”
03 短剧会是公众号编辑转型的好选择吗? 这两年,短剧的兴起涌现出不少“低成本、高回报”的案例,也给很多人留下了钱多、速来的印象。
做了两年短剧后,装兔兔经常收到很多同行的咨询,问她做短剧是不是很赚钱、也想来做,她告诉我们,自己一开始进入这行压根没想过会赚到什么钱,在这个行业自己是小白,“不要只为了赚钱去做某件事,目的性这么强,很难成功的”。
不过,短剧会有平台的分账收入与商业化广告收入, 随 着账号和作品流量的提高,编剧也会有一定比例的商业提成 ,但许多人可能都没有坚持到这个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就选择了放弃。
对于是否建议身边的公众号同行也来做短剧,每位受访者的态度都很谨慎。
目前来看,短剧确实是当下进入短视频赛道的一个突破口,无论是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还是优爱腾芒等长视频平台,仍愿意花大力气去扶持短剧内容、鼓励创作,给到优质内容的分账金额也颇为可观。
“现在短视频平台流量近乎饱和,账号不好做,起号很难,但短剧做好了涨粉挺快的,流量高的一部剧能涨百万粉” ,派派聊到。
他也指出,短剧目前题材还没有那么丰富,“一些MCN做的内容达不到剧的程度,很多传统影视公司也没掌握短剧的语言,现在出圈的好内容比较少,还是蛮有机会的”。
然而,短剧的商业化模式尚在探索中,有人赚了,也有人赔了,一部剧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成本,但不一定有足够的流量效果带来分账回报,落到每个具体的短剧打工人身上,是否能挣到钱也是未知数,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风险。
赛道选择之外,更要看个人是否合适,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提到了“热爱”这一点,虽然看起来略显鸡汤, 但事实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短视频这种表达方式,他们更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并非盲目追逐风口。
阿珂可以理解许多人想做一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事情,不过她认为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相比短视频就是更喜欢文字表达,“他们也会因为这种事情焦虑,我却反而觉得坚持做一件事也不错”。
所谓“热爱”不止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能否在转型艰难期克服挑战的决心和毅力。
只要做短视频,数据带来的压力就会持续存在,加上短视频是一个更迭变化很快的行业,从业者必须要不断去升级才能跟得上变化。
装兔兔形容这个状态就是无时无刻在焦虑,前期做不起来量很焦虑,后期量不行了很焦虑,一个视频的数据会影响好几天的心情 ,“永远不可能躺平,一旦做了这行就不可能舒舒服服地随便发什么都有流量” 。
她所负责的短剧账号创作出多部播放破亿的短剧,账号前后升级了四五次,尤其是在如今短剧赛道竞争越发激烈、走向精品化后,同质化的短剧已经很难再有市场了,必须要持续产出更有亮点、更有质感的内容,才可能突出重围。
“工作强度大,也有可能面临失败,主要看喜不喜欢,做好万全的准备”,阿珂总结道,“找准适合的赛道,一旦决定转型就勇敢去做,不要后悔自己的任何一个决定”。
至于短剧这个赛道能做多久?还是会如公众号一样会成为“古典自媒体”然后从业者再次面临转型的纠结?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梅梅能确定的就是自己还是会一直做视频,不会再回去写文字了。
派派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 “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主要还是看这个行业能否能挣到钱” 。
作者:松露;编辑:张洁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服务设计为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带来新机遇
设计动态 2023-04-0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来制作和编辑图像、视频和音频。这些工具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创作,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作品。 对于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开发者来说,如何提供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使用互联网剪辑工具来编辑视频和图像。作为产品开发者,怎样通过服务设计的提升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服务呢?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或许能为你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来制作和编辑图像、视频和音频。这些工具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创作,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作品。
对于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开发者来说,如何提供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更高效的服务、更完整的功能已成为他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服务设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以及方法论,帮助开发者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这篇文章将从服务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应用于互联网剪辑类工具。
一、服务设计的基本概念 服务设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它关注的是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该方法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用户视角、服务过程、员工视角、环境等多个要素,以此帮助开发者设计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同时, 服务设计也是一个包括研究、策略制定、设计、实施的循环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服务设计的具体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其核心思想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设计服务过程和服务环境,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服务设计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期望,将服务从客户的视角出发,以实现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营收增长为目标。
服务设计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用户研究、人员培训、流程设计、环境设计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追求在满足业务目标的同时,确保客户得到最好的服务。服务设计的理念是将服务看作一种整体,从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加完整、可持续、优质的服务。这种方法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服务设计可以帮助工具提供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功能和服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例如,在工具的界面设计中,服务设计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准确地把握用户使用场景,提供更加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交互体验。
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服务设计可以帮助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用户支持服务中,服务设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用户反馈信息,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二、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也随之迅速发展。如今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片、视频剪辑工具,而是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例如,滤镜、贴纸、字幕、音乐等功能都已经被应用到现有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
但是,随着功能的增加,很多工具在用户体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异常崩溃问题:由于程序错误或不稳定的网络连接,剪辑类工具可能会出现异常崩溃的情况,导致用户需要重新启动并且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 编辑器卡顿和反应缓慢:在处理大量数据、复杂的图像或音频文件时,剪辑类工具可能会耗时过长,导致卡顿和反应缓慢,给用户带来不良的体验。 用户界面设计不够友好:一些剪辑类工具可能具有复杂的用户界面,难以使用,需要更高的学习成本和更长的使用时间。 功能缺失:有些剪辑类工具可能缺少一些功能,使得用户需要使用其他软件来完成一些操作。 数据丢失问题:在处理音视频内容时,如果用户没有适当地保存数据,系统崩溃或其他问题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和损失。 执行缓慢:在处理大型音视频项目时,一些剪辑类工具执行缓慢,导致用户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完成工作。 技术支持问题:一些剪辑类工具可能存在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导致用户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帮助。 数据格式不兼容:一些剪辑类工具可能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的问题,用户需要转换数据格式才能在其他软件中使用。 安全问题:一些剪辑类工具可能存在数据泄漏、漏洞利用等安全问题,导致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得到解决,例如:优化软件程序、改善用户界面设计、加强技术支持、提高安全性等。除此之外,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视频剪辑、音频剪辑、图像剪辑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内容的编辑。
一些常见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包括: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 X、DaVinci Resolve、iMovie、Shotcut、OpenShot等等。虽然这些工具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性能问题:一些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并不是非常稳定,运行时出现卡顿、崩溃等问题。同时,某些工具还需要较高的计算机硬件配置,这使得使用这些软件需要一定的前置条件。 用户友好性问题:对于初学者而言,一些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操作界面可能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这可能会让用户感到沮丧,并降低他们学习使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性。 共享途径的限制: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一些工具可能限制用户对视频或音频剪辑内容的共享途径。这可能使得共享这些内容变得更加困难。 版权问题:一些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可能会面临版权问题。某些工具附带的平台音乐或图片可能违反版权,这将使用户在使用它们编辑作品时面临一定的风险。 要克服这些问题, 需要开发更加稳定、用户友好、易于使用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此外,还需要更加清晰的版权指导,以减少用户面临侵权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开发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共享途径 (如社交媒体平台和云服务等)也将有助于解决共享问题。
三、服务设计帮助解决的问题? 服务设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可以帮助改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软件的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 服务设计可以帮助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优化用户体验。
一个好的服务设计可以使得用户在它使用时更加方便,也可以增强其用户粘性。例如,通过流程优化、内容筛选等方式来提高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使用时效性,缩短用户的操作时间。此外,在排版、UI设计、字体等方面做好设计,也能使得用户感觉到它的美观性和易用性,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用户群体当中来。
其次, 服务设计还可以增强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功能性 。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互联网剪辑类工具的功能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设计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例如,了解用户需要哪些功能、想要使用的场景、会与哪些其他软件进行搭配使用等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功能设计,才能最终打造出好的产品。
例如:研究用户需求和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用户调研等手段,了解用户对互联网剪辑类工具软件的需求和使用行为,包括功能需求、交互方式、操作习惯等。设计用户流程。基于用户研究结果,设计用户流程,即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软件时的流程,包括用户输入、操作、输出等多个环节。优化用户流程可以提升用户满意度。提供个性化化服务。根据用户调查结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智能推荐、实时修改建议、可视化提示等,让用户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其三, 服务设计还可以为互联网剪辑类工具带来商业价值。
一款好的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和设计,还需要有市场的、商业的角度的考虑。服务设计能够帮助企业和产品理解商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设计和营销。例如,通过用户情感的挖掘和社区营销的策略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用户留存率,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例如:改善用户界面设计。精简用户界面,提供直观的操作流程,尽可能地让用户少花时间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达到目的。提供协作功能。对于在线协作的剪辑工具来说,及时的沟通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软件设计需要考虑如何让多个用户同时编辑一个剪辑项目,并能够及时沟通协同,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和易于管理。
除了服务设计外,AIGC技术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AIGC技术是一种智能技术,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AIGC技术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行为模式和相关数据,帮助用户完成视频图像编辑的过程。
例如,使用AIGC技术处理视频时,可以按照用户需要进行剪切,提高剪辑效率和质量。因为AIGC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视频标签,从而加快视频编辑的速度和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服务设计和AIGC技术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和产品的竞争力,可以让用户快速完成剪辑任务和编辑操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剪辑类工具,而服务设计和AIGC技术技术的加入不仅可以提供功能、性能、易用性等各方面的优化,还可以在用户对产品方面的态度上提高其对产品的信任度。服务设计和AIGC是互联网剪辑类工具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和人性化设计,这些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提高工具的实用性和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GC无疑将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不断推进音视频编辑类工具的创新和发展。
专栏作家
陈昱志Yeutz Chen,微信公众号:YeutzDesign(ID:Yeutzshej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服务设计领域,致力于服务设计创新转型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