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桃」的中视频故事,能讲好吗?

    设计动态 2023-04-12
    西瓜吃不进,青桃开新番? 短视频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吗? 一个APP的兴起,总是会引发对于其所居时代的疑问。或是某种文化占据主导,或是某种形式失去锋芒。技术的投入与资本的倾向,与瞬息万变的「潮流」交织在一起,难以道清楚是谁在引领谁。 「青桃」,抖音官方出品的中

    前段时间,抖音推出了中长视频APP“青桃”,产品主要定位为年轻人的兴趣知识平台,以中长视频为主,内容大多与抖音相关联。那么此次出现的“青桃”,是否会对在线视频领域造成一定影响?“青桃”又有可能遇到哪些强敌?

    西瓜吃不进,青桃开新番?

    短视频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吗?

    一个APP的兴起,总是会引发对于其所居时代的疑问。或是某种文化占据主导,或是某种形式失去锋芒。技术的投入与资本的倾向,与瞬息万变的「潮流」交织在一起,难以道清楚是谁在引领谁。

    「青桃」,抖音官方出品的中长视频APP,在这个春天青涩地诞生,迎接未知的成长。

    短视频的黄金时代有没有褪去光芒,这个问题往往有一种利益倾向。比如赛道的饱和、比如博主的营收、比如平台的dau、比如视频的pv和uv。从这些角度去考虑,如果可预测的利益增长空间不够大,那么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势在必行。

    可以感受到的是,最近视频领域的关注点,已经又从短视频平台转移至中长视频。一边是B站财报的「触目惊心」以及UP主的集体停更,一边是抖音上线全新中视频平台「青桃」。长久以来稳固的中视频行业格局,可能会因此而改变吗?

    包围「青桃」的,又有来自何方的劲敌?

    一、「青桃」之前,「西瓜」当先 3月末,抖音上线了一款名为「青桃」的App,slogan为「看见你的热爱」。该产品定位于年轻人的兴趣知识平台,主要以中长视频为主,目前内容与抖音相关联。

    与抖音的slogan「记录美好生活」相比,不难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差别。

    「记录美好生活」是面向创作者的口吻,希望用户不仅仅是在抖音上观看,而更希望用户能够成为生产者中的一员。「看见你的热爱」则更面向受众,以内容本身作为平台的核心,是一种消费引导性质的邀请。

    这也确实很契合青桃的内容设计。从官方介绍来看,青桃的内容包括互联网前沿、科学探索、财经、职场、文化艺术等多种类型,基本都是年轻人的偏好。每一个领域中的内容主打的就是一个「知识分享」。

    怎么看,都好像是在冲击B站哔哩哔哩大学的地位。

    页面设计上,青桃也采用了和B站较为相似的设计,比如推荐页面采用双列瀑布流排列,每一个视频在首页呈现给用户的有视频封面、标题、时长以及UP主名字和点赞数五项关键信息。

    发现页中,青桃内容的垂类性质更为明显。且一些系列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打造「学习」频道。官方中将其称为专题内容连续看,一键get所有知识点,让学习更系统。

    但抖音瞄准B站,在青桃这里已经是2.0版本的故事了。在此之前,还有西瓜视频的浮沉过往。

    西瓜视频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中长视频平台,业内对其讨论度最高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2020年1月,疫情肆虐之时,西瓜视频宣布贺岁片《囧妈》全片在大年初一首播;2020年9月,西瓜视频slogan从「给你新鲜好看」升级为「点亮你的好奇心」;2020年10月,时任西瓜视频总裁的任利锋在好奇心大会上首次提出「中视频」的概念,并宣称投入20亿元补贴中视频创作者。

    也是从2020年左右开始,有关西瓜视频与B站之间纷纷扰扰的对垒开始活跃。比如2022年8月恢复全平台发布视频的「巫师财经」,就是2020年从B站「出走」加入西瓜视频的知名财经UP主,该事件也被视为西瓜视频与B站之间抢人大战的经典事件。

    不知道是受困于产出还是平台,加入西瓜视频后的巫师财经并没有迎来二次的声名鹊起。而西瓜视频呢? 努力很真实,梁子也结下了,但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爆发与收获。

    甚至站在现在的节点来看,不管是长视频引入还是自制综艺,在抖音平台上收到的反馈以及抖音本身所做的动作水花都比西瓜的要大。

    在1.0的故事一言难尽的时候,为什么要再来一个青桃呢?

    二、知识大爆发 实际上,西瓜视频的前身是头条视频,在2017年头条用户大爆发时期建立了升级为西瓜视频。

    所以西瓜视频建立之初,所依赖的生态依然是今日头条,平台的调性是一致,也一时难以逃脱出头条的内容框架。在抖音起势之后,西瓜视频又需要和抖音区别开来。定位的不断游移,使得西瓜视频一直难以杀出一条血路。

    在确立中长视频的主要方向时,B站已经占据了年轻人的心智,西瓜的战略提出确实有些为时已晚。 但此时有一点规则在「中视频」的概念下得到刷新,即发展中视频一个着力点是PUGC的深度与活力。

    令人意外的是,抖音在这个时候迎来了新的机会。

    尽管抖音短视频的定位不可撼动,但用户基数的庞大以及流量红利的吸引,不少知识类内容的创作者们并不局限于「短平快」的内容限制,依然会发布一些需要耐心观看的中长视频。

    而在另一方面,以短视频形式承载的泛知识内容,也逐渐填补了抖音的「学习生态」。2021年12月29日,抖音还为知识类内容上线了一个专门的「学习」频道,聚合该类型创作者的内容,如@无穷小亮的学习日常,以及《院士开讲》等节目。

    2022年12月28日,抖音联合巨量算数发布的《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4%,有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在抖音分享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10月,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数量超过50万,同比增长69.6%。生活知识、人文知识、科普知识是万粉创作者数量增速最快的内容领域。不同领域的知名创作者成为用户获取各类知识的重要源泉。

    而抖音也非常重视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内容设计,比如举办年度大型知识科普活动之一的《硬核知识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跨年演讲,开辟全新的知识栏目《知识星期肆》等等。凭借平台的影响力,抖音自然也能建立起更多知识圈的人脉资源,抖音学习的标签也越来扎实。

    图片来源:抖音APP公众号

    一些巧合事件也在为抖音助力。比如东方甄选的双语直播带货,董宇辉的走红,让知识情怀与电商经济奇妙的结合在一起。新东方的俞敏洪也借此机会,设计参与了多档知识对谈和分享的直播。

    关键之处在于,改变了用户们对抖音「短视频」快餐平台的刻板印象。

    但这种模式下,抖音的内容也越来越「杂」,如果单设一个学习频道,似乎也无法将抖音沉淀下来的知识资源最大化。而尽管随着风向的变化,用户对于抖音的认知在逐渐转变。要做到真正替代B站,把要学习上抖音的标签打出去,机会依然渺茫。

    因为抖音就不是一个中长视频平台,也不是一个知识型平台,它可以包括这些内容,但无法完全成为这些内容。

    反过来,那些中场视频平台试图加入短视频赛道,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并没有看到真正有影响力的标杆事件发生。

    所以「青桃」的诞生,是顺水推舟,也有迹可循。让真正在抖音上感觉到高质量知识内容的用户有一隅专属的「乐土」,通过平台的迁移更精准地定位用户,不仅仅只是大刀阔斧去「对标谁」的想法,更是在本身的生态下做出的谨慎的选择。

    三、青桃会成熟吗? 当然,在西瓜视频的前车之鉴上,青桃的未来如何同样也难以预见。

    从目前青桃官方所发布的消息来看,并未看到青桃的「大野心」。很关键的一点是,青桃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条: 精心挑选的内容,界面简洁无广告,让每一次观看体验都更加舒心。

    开端就打出了「无广告」的招牌,清爽的气质与平台所倡导的「知识分享」更为贴切。

    然而无论平台目前的设计如何,有没有「人」更是关键。如何将用户从抖音处迁移过来,如何鼓励无广告下的创作者踊跃输出,是影响青桃发展的痛点。

    再者,如果做一个以「知识分享」为垂类的视频软件,会是一门好生意吗?越来越多的人在抖音上观看知识类的内容不假,这种数据表现是依赖于抖音本身更多,还是出于用户本身的兴趣与需求越多也值得去深入考虑。

    如果只是为抖音用户提供一个新的入口,做无广告的小而美的知识分享平台,是可持续发展的吗?如果是面向整个市场,广义的竞品实在是不少,除了B站之外,小红书、得到、知乎都或多或少在切这个蛋糕。下一步的用户增长,机会又在哪里?

    巧合的是,B站UP主集体停更潮在近两天成为热议话题。大部分UP主表示停更的原因是平台收益减少,收支难以平衡。B站的奖励机制调整,使得创作者收益大幅降低。

    又会想起西瓜视频与B站的抢人大战,UP主出走的原因无非是「西瓜给的太多了」。

    当然,青桃的机会不会简单地因B站奖励机制的调整而出现。 但「用户挑战平台」这件事情可以为青桃、为抖音,甚至为整个视频平台行业带来思考。 在认知盈余和个人影响力可以变现的时代,UP主们和平台之间共建怎样的关系,才能带来双赢?

    是视频营收、是平台氛围、是社会曝光,还是创作支持、权益保护?

    这是一条很多视频平台都走过的路,但也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视频平台需要重走的路。青桃的劲敌,来自竞争对手,也来自用户、来自变化。不管成功与否,这都是一条漫长的路。

    如果新的爆发点暂时未见,那就慢慢来,比较快。

    四、结语 互联网企业们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太多的尝试落空以后,调整成稳健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最好的攻势。

    那些悄悄下架的APP们,让之后出现的每一个APP都是深思熟虑的象征。新的尝试建立在新的需求之上,新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变的,抓住机会和深度挖掘,都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

    对于互联网用户而言,倒是不介意下载一个新的APP来获得新的服务。但用户看好的资源,是否能够将用户变为资源的「资源」,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了。

    没有什么永恒的赢家,但有永远在尝试的资本家。

    作者:六一

    原文标题:B站博主集体停更,「青桃」的中视频故事会讲得更好吗?

    来源公众号:传媒1号(ID:zcfhxy),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传媒1号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短视频的潮水将向何处奔涌?

    设计动态 2023-04-12
    从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说法,过去快7年时间,下半场已经走过七年之痒。 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基础设施,更值得期待的是,其与AI技术、产业以及场景融合,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社会价值。 尽管ChatGPT把AI带到了iPhone时刻,但离真正意义上的AI奇点还

    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长和流量增量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短视频行业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存量之争。在这个行业中,从早期的产品之争,到创作者之争,再到产品、内容与商业整合起来的“掰手腕”,短视频浪潮终将如何奔涌?

    从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说法,过去快7年时间,下半场已经走过 七年之痒。

    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基础设施,更值得期待的是,其与AI技术、产业以及场景融合,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社会价值。

    尽管ChatGPT把AI带到了iPhone时刻,但离真正意义上的AI奇点还有些时间。所以,如今这个互联网与AI融合的过渡时期,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 后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或许更为合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2C端看,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同比增长3.4%至 10.67 亿,其中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及短视频等应用加速普及,用户规模增速分别为 21.7%、15.1%及8.3%;农村数字化持续发展,以在线教育与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在农村用户数继续增长。

    报告提到,短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时长和流量增量的主要来源,并与直播、电商、教育、旅游等行业互相加成, 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已从18年的78.2%快速提升至94.8%。

    由此能看到,短视频的竞争也妥妥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存量之争。短视频的战役,几经起伏,也横跨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周期。 从早期的产品之争,到创作者之争,再到产品、内容与商业整合起来的“掰手腕”,短视频的潮水一直处于奔涌的状态。

    最近B站UP主“停更潮”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停更一直都存在,并非新鲜事。 停更潮往往也孕育着下一个浪潮 ,这种趋势,不仅对于其他短视频平台来说如此,对B站自身来说也是如此。

    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潮水显然已经卷入了更多浪花。与此同时,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 但降本容易,增效不易 。

    潮水的走向,最终还是有赖于平台与短视频创作者一起去“增效”,更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都能赚到钱。

    要解答短视频浪潮终将如何奔涌,还得先从周期肇始之处,找到一些脉络,进而循着其脉络,窥见创作者与平台如何互相成就。

    01 横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周期的三个驱动和演进 翻看一些报告和资料发现,大家对于短视频历史阶段和代表性产品的梳理是类似的,但更多是时间序,而非按驱动力来划分。

    在我看来,中国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早期,也就是 第一个阶段,是由产品微创新和明星驱动的。 具体来看就是:

    2011年的萌芽期,制作、分享GIF图片的快手问世,之后快手转型成为短视频平台。

    2012年到2015年的蓄势期,美拍、秒拍、微视以及小咖秀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

    和微博深度绑定的一下科技毫无疑问是这个时期的短视频王者。

    海外短视频的进程其实也类似,社交媒体巨头和明星效应在这个时期主导了短视频进程。2012年10月,Twitter收购了一家专做6秒短视频的社交产品Vine,2015年,Musical.ly(也就是TikTok的前身)还没有什么起色时,Facebook就推出了一款短视频应用Riff。国内明星当时在微博玩得特嗨的「冰桶挑战」就出自于此。

    小咖秀的创新在于,对嘴型、模仿秀等微创新卷入了更多UGC,但并没有形成创作者生态。而秒拍与微博上的短视频,仍然是围绕明星展开。即便彼时诞生了一些红人,也只是零星的、孤例的,没有可持续性,更谈不上工业化。

    第二个阶段的力量来源,平台端是由算法,内容端是由创作者驱动的。

    这个时期,一下科技的影响力不断下滑,微博自身接过并执行了短视频战略。第一批短视频MCN浪潮确实也是诞生于微博。

    只不过在2016到2017年的爆发期,抖音凭借算法技术,以及竖版短视频的形态,迅速抓住了一批能够生产各种垂类娱乐短视频内容的创作者。抖音和快手获得了一大批资本青睐,这期间依靠短视频爆火的papi酱掀起了短视频红人浪潮。抖音和快手也形成了“男抖音、北快手”的局面。

    到了2018至2019年,抖音、快手逐渐开拓直播电商领域,用户进一步增长,MCN机构也不再只是围绕短视频这个形态,直播带货红人开始蠢蠢欲动。

    第二个阶段里面, 平台与创作者的权力博弈上,创作者是略胜一筹的,彼时有更多资源和财力给到各平台去挖角,创作者也躺在热钱流动里,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危机。

    第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 终极战斗与“伪终局”时期,这个时期的驱动力在于“大家都以为能搞到钱”,也可以说是商业化驱动。

    入场者众,真正抓到红利并且收到红利的创作者和MCN也并没有那么多。平台看起来很繁华,但创作者却需要重新定位自身。

    具体从时间来看,就是2020年至今。抖音与快手将短视频变现的路径拓宽了,除了广告,还有电商。抖快的内容电商,已经对淘宝、京东等货架电商形成威胁。当然这之间,B站和小红书也在发力短视频。

    以中视频见长的B站,有过一段高歌猛进的时期,但商业化上一直是曲折的。2021年,B站在主站中推出了竖屏模式短视频Story-Mode。其上线时间和YouTube Shorts差不多。但显然,YouTube以及谷歌的广告变现能力给足了产品空间和创作者的创作动力,而B站却还要面临老B站模式和抖音模式在站内的互相打架。

    这个阶段的最大变量要属视频号。微信的产品哲学给人一种“ 慢即是快 ”的感觉,毕竟是国民级应用,每一个调整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可能改变。

    经过3年发展,视频号已经达成了张小龙口中的“原子化组件”的设定,其与公众号、朋友圈、搜一搜、小程序等微信其他组件已经可以灵活发生化学反应。

    从3月份的腾讯财报电话会议披露的内容来看,2022年第四季度视频号的总用户使用时长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并且超过了朋友圈的的使用时长,为后者的1.2倍,点赞超10万的视频数量也同比增长了1倍多。而在2022年全年,视频号的原创内容播放量同步增长350%、直播规模增长300%, 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800%。

    视频号的用户数据方面,据Quest Mobile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视频号MAU已达8.13亿,同期抖音与快手则为6.8亿和3.9亿。到2023年,这个数据必然还会变化,但量级上已能窥见趋势。

    所谓的短视频终极战斗结束后,抖快B只是一个伪终局。视频号只需要再在内容池和用户时长上再有所增长,便与抖音同为第一梯队,往下梯队的是快手、B站、小红书,也就是逐渐形成 双超多强 格局。

    02 用户端,多元文化和消费潜力决定了活水的供给 B站高歌猛进时期的“为爱发电”,以及百大UP的光环,给很多UP主一个错觉,以为只要在这个平台上好好做内容,就真的可以发电了。

    但B站的财报和UP主如今的停更潮,又真切告诉大家,不是那么回事。

    不可否认,B站完成了一波破圈,二次元之外,收获了更广泛的年轻群体。但再要破一层,让更广泛的中年人进来,就很难了。这也是为什么,B站用户体量很大,但其讨论的议题,呈现的文化,还是浓浓的“大学生文化”。

    不过,这一轮对B站的讨伐也有点过头了。归根结底,还是遇到阻力,各种鬼故事都出来了。B站的能量还是很强,只是想要第二次捅破天花板,很考验叔叔的智慧和魄力。

    前面我说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钱的流向是资本热钱涌向平台,平台花钱请来创作者,砸钱补贴。但是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开始降本增效,热钱流动需要实实在在的盈利,而不是烧钱扩张的模式。

    此时,活水变了流向,“每用户价值”更高的平台,就有更多的广告和电商收入涌入,创作者才能有更多收入空间,内容池才能建立。

    也就是说, 用户的多元和消费潜力,决定了品牌方“钱的流动”,也就是活水的供给。有活水,创作者就更有动力和资源去做更广泛的内容,如此,才是良性循环。

    有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电商的客单价约为60元至80元,而淘系电商的客单价能达到100元上下。

    不久前的微信公开课PRO上,视频号直播团队表示,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方面, 平台公域购买转化率提升超过100%,客单价超200元。 其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用户占比超过60%。

    腾讯官方公开资料显示,一场观看量仅2万的兰蔻直播,在两个小时里达到了超400万的GMV;2022年10月末,水星家纺在视频号多次直播,以探索公域导流、私域成交,核心代理商门店开单率达80%,GMV突破2000万。

    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也提到,视频号正在逐步通过直播去切入直播电商领域,“这里的空间很大,但我们希望可以推动直播电商健康、持续地发展,这样它才能走得更远更长”。

    视频号的活水供给,之所以源源不断,有不少是微信赋予视频号的优势。 作为中文互联网IM和社交刚需产品,微信的用户结构决定了其讨论空间和文化更多元。

    除了短视频本身吸引的年轻人大盘, 微信生态内其他组件已有大量面向中年及以上用户的内容、创作者沉淀,这些用户也能以更少的阻力在视频号场景下转化。

    要知道,中年及以上群体,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这样也能丰富广告主的结构和覆盖面。比如李筱懿、年糕妈妈这样的创作者,在微信生态深耕多年,有一批忠诚度高的订户,消费能力不俗。再如“一条”创始人徐沪生也在2023新榜大会现场提到,“一条”在微信生态内做非标艺术品内容,单条珠宝视频播放量20万左右,但导流精准,能直接成交。

    事实上, 海内外的巨头都已经有一个共识,短视频平台需要在数字广告和电商业务上双线推进。 抖音、快手,包括Youtube、Meta,Snap在内的玩家,其新的增长点也会是在电商或完善电商体验上。

    所以说,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之战, 卷入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彼此互为因果。

    大平台决定了用户的多元,而用户的多元和消费潜力决定了活水的供给,以及品牌的参与程度。而只有品牌会深度参与的地方,创作者才能可持续发电。

    03 创作者端,改变不了潮水走向,就加入 我认为,2023年,对创作者来说,也到了一个重新定位、 重新企划的分水岭。

    B站的为爱发电显然不可继续了。对B站而言,再去强调考试后的会员数已没有意义。那些问题百度一下,大家都能翻到答案。B站需要彻底甩掉小破站的标签, 拥抱更多元的文化,B站上的UP主也一样。

    如果B站能够第二次捅破天花板,其增长势能仍然是中文互联网社区里数一数二的。

    小红书目前的生长能力仍然很强,如果说最初是知识盈余驱动了知乎,如今是生活方式上的“经验盈余”在驱动小红书。对美妆、家居等垂类博主来说,小红书是一个标配。但现在大家也看到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陆续开了小红书账号。这或许也意味着, 小红书也要开卷了。

    抖音和快手嘛,流程和逻辑已经很清晰了, 但这种流程和逻辑的清晰度更,多是对平台而言的,平台有一整套分配流量的机制。 对创作者来说,只能去适应平台规律。平台权力越高,给到新入场的创作者的机会就更少。

    这也是为什么大主播、大MCN机构必须得依靠团队化,持续不断的策划和推流,即便如此,也是铁打的抖音,流水的红人与机构。而中小主播、中小MCN机构的盈利空间并不乐观。

    不过,抖音本地生活上的拓展,或许还能给创作者再带来一波机会。

    要说当下目力所及,市面上仅剩的,创作者尚能抓住的短视频平台,应该就是视频号了。

    腾讯财报显示,2022年Q4,视频号广告收入突破10亿元,即单日广告营收达到1000万元。这个数字当然和抖音广告收入还没有比较的意义,但这一增长是在没有影响腾讯和微信生态内其他业务的广告收入前提下达成的。而且,肉眼可见的,视频号的内容池和商业价值还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

    对于创作者来说,微信的私域属性,可以带动冷启动期更高的曝光率。早期视频号创作可以依托原有公众号的基础,也可以完全从0到1通过微信和企业微信的圈子传播。 这种冷启动阶段的粉丝积累,相当于省掉了一大部分投流成本。

    2020-2021年,也就是前述我说的第三个阶段,抖快B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视频号更多是在完善基础设施。 2020年,视频号打通了微信生态内各个入口,实现与小程序互联,2021年完善直播应用,年中相继试水“6.18”、“11.11”直播购物节,测试产品应对电商大促的能力。同年,视频号上线互选平台,这一内容合作模式,可供广告主和创作者双向选择。同时,视频号与企业微信互联,支持一键添加创作者企业微信。

    2022年,视频号商业化多线推进,包括视频号原生广告(信息流广告),视频号小店服务以及视频号小任务等。

    最新的利好视频号创作者的消息是,创作分成计划正式上线,符合条件的视频号优质原创作者,可在原创视频评论区通过展示广告内容,获得广告收入。最新推出的创作分成计划,其加入的门槛,目前(尚在内测)也没那么高,有效关注人数100以上,符合内容规范的优质原创作者就可以了。

    自此, 对创作者而言,视频号已经完整搭建了广告、电商和打赏三大商业化模式。

    微信的产品哲学一向是做好工具和底层设施,对不同阶段的创作者而言是“授人以渔”,而非直接授人以鱼。

    入场视频号的时机,最好的是两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了。社交推荐叠加算法推荐,给了创作者更多的内容曝光维度。商业化端,广告形式的丰富,也给了创作者更多赚钱的机会。

    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作者不仅要和其他创作者一起赛跑,还要和AI“卷”。先把钱赚到,不断更新,这很“体面”。

    具备“通用”视频品类和内容范式的创作者,想必仍然是全矩阵发展模式。而经历了一番洗礼的创作者,会重新定位,在适合自己的平台深耕,而不是消耗精力广撒网。而所有的创作者,都不要错过尚有红利的平台。

    等到AIGC真的大规模工业化了,二流的创作者,包括不限于设计师、文案、画图师、主播、电商模特等等,都会面临AI的直接威胁,短视频创作者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短视频浪潮还会继续奔涌,从生产力角度来说,AI不是取代,而是助力。

    专栏作家

    作者:咸鱼鱼,监制: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创与消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腾讯视频牵手抖音幕后:爱奇艺「狂飙」,抖音赚大了

    设计动态 2023-04-12
    一场出人意料的世纪和解: 4月7日上午,抖音官宣同腾讯视频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 这场合作极为隐秘,就连腾讯内部也鲜少有人知道。 就在这场合作官宣的前两天,一位腾讯员工还对雷峰网说,“爱奇艺跟抖音签约,实现长尾运营

    近日,抖音官宣与腾讯视频达成合作,即双方后续将围绕短视频二次创作、长短视频联动推广方面展开探索。那么此次抖音与腾讯视频的“牵手”背后,隐藏着哪些愿意,又可能带来哪些化学反应?不如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一场出人意料的世纪和解:

    4月7日上午,抖音官宣同腾讯视频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

    这场合作极为隐秘,就连腾讯内部也鲜少有人知道。

    就在这场合作官宣的前两天,一位腾讯员工还对雷峰网说,“爱奇艺跟抖音签约,实现长尾运营,《狂飙》零碎片段带来的效果特别好。但是,你让腾讯视频主动去拥抱抖音,这个有点难。”

    但据每日人物援引接近腾讯人士的消息,抖音和腾讯视频2022年就已经进入“过合同”的阶段。

    一、抖音助力爱奇艺“狂飙” 过去一年间,长短视频经历了从“敌对”“合作”到“探索”的过程。

    2022年7月,抖音与爱奇艺达成合作,双方围绕长视频内容二次创作和推广展开探索。这一消息随之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标志着长视频和短视频平台从敌对走向竞合。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官宣合作的两天内,爱奇艺股价累涨近20%。

    但直到春节期间,《狂飙》的现象级爆火才充分展现出这场合作不可估量的价值。

    诚然,《狂飙》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精良的制作、优秀的剧本、演员的出色发挥等等。但抖音二次创作的宣传无疑给《狂飙》添了一把火。

    播出期间,《狂飙》的抖音官方账号累计发布224条作品,收获184万粉丝,3624.6万点赞。通过抖音二创内容,用户可以点击跳转至爱奇艺平台观看正片。

    抖音获得了巨额流量,爱奇艺又通过跳转得到反哺。对这样的合作,双方自然乐见其成。

    一位视频从业者坦言,爱奇艺和抖音签约以后,实现长尾运营。像《狂飙》这样的剧,有很多碎剪的片段被发布在抖音上,效果特别好。

    不少腾讯视频的员工也表示,《狂飙》在抖音短视频的长尾运营的确非常厉害。

    “裁一段内容放到抖音平台大轮播,这个数据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对抖音的数据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数据变得太快了。”一位腾讯视频员工这样感叹道。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抖音与爱奇艺的合作绝对是互联网营销史上的一次转折。“《狂飙》还不是一个可以衍生IP的剧。如果它能够衍生IP,实现泛营销,那它继续营销几年,完全可以通过衍生IP和兴趣分析,抓住用户期望,再做一个新的IP。”

    以早年间的包青天为例,可以说就是填缝的方式。具体而言,在没什么内容可拍的时候,制作公司拍几集电视剧先去放映,结果放了三集以后爆火。之后,其他剧全部停下来,团队人员全部都来拍包青天,边拍边写,还可以参考之前的故事线。

    前述人士还进一步分析称,从过去到现在,电视剧制作模式几乎没变过。只是因为现在技术进步了,制作流程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点变化。但核心还是剧本、演员和拍摄投入的三件套。

    “《狂飙》的爆火颠覆了人们对长视频平台影视剧的不少固有印象。”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第一是用户人群:颠覆了爱奇艺过去的“迷雾剧场”,是一次更为破圈的传播;第二是对角色的刻板印象:这是少有的反派如此受欢迎的影视剧;第三是双方合作效应远远超乎所有运营平台的想象:双方数据都实现爆表,爱奇艺的完播率、付费率都收获前所未有的成绩,抖音也通过《狂飙》获得远超预期的流量。”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狂飙》的完播率大大超过以往众多影视剧。所谓完播率,简言之就是能够完整看完的人数比重。过去,很多用户看长视频都会选择跳着看,或者只看前几集。但这次,不少用户都完全没有跳帧。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人世间》《狂飙》是他从头到尾一分钟不落看完的剧。不同于某些处出于业务判断需求的看剧,这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爱好。

    二、《三体》火了,但没赢 《狂飙》爆火的同时,腾讯也有《三体》坐阵。

    1月14日,《狂飙》上线爱奇艺平台;15日,《三体》登陆腾讯视频。前后脚开播,同台竞技的两部剧作,从口碑来看,可谓不相上下。但从结果来看,《三体》的破圈程度远逊于《狂飙》。

    《三体》的受众主要还是来自于原著IP的粉丝,而《狂飙》则吸引了几乎所有的观众。“《三体》吸引的还是那一小撮粉丝,我觉得它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通俗易懂的《狂飙》。”一位视频行业的长期从业者如是说。

    从数据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云合数据显示,2月7日,已经完结的《狂飙》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为67.2%,而剧版《三体》为5.7%。

    如果将时间拉到一个更长的维度,腾讯视频同爱奇艺的差距已然不止一部《狂飙》能够说明问题。

    来自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9月以来,爱奇艺月活跃用户呈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随着《狂飙》出圈,爱奇艺2月份MAU已经突破6亿。相比之下,腾讯视频的MAU则呈下滑趋势,始终徘徊在4.2亿附近。

    这显然不是一部《狂飙》所能解释的。

    2021年,爱奇艺上线《赘婿》,几乎可以看作是《庆余年》的番外,亦收获了不俗的成绩。但让人不解的是,《赘婿》其实是腾讯子公司新丽传媒卖给爱奇艺的。同时期,腾讯视频上线了由圈内顶流肖战主演的《斗罗大陆》,这部剧在腾讯内部也是被评为S+的剧作,但效果不佳。

    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2019年《庆余年》意外爆火的灵感,阅文集团、新丽传媒和腾讯影业共同组成了腾讯新文创的三驾马车。但在2021年,“三架马车”又被腾讯拆分成独立部门,而后才有了新丽把《赘婿》版权卖给后者,成就了爱奇艺的故事。

    一位在腾讯视频工作多年的员工坦言,“过去几年,腾讯PCG学习的是硅谷的生产模式,做各种标准化、服务稳定性的工作,做推荐,做长尾运营。但问题在于,腾讯视频没起来,所有的策略都没能看到收益。也许,这些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被目前的成绩掩盖而看不到”。

    “管理层可能认为硅谷的生产模式更适合未来,所以从硅谷请来一大批技术人员。但在一线‘打仗’的员工看来,单纯就视频来讲,我们就是拍片,一部好剧能顶上个1万个开发人员,没有剧做什么也没有用。天天搞什么内容预定、推荐、运营,其实意义不大。”一名腾讯视频的员工告诉雷峰网。

    当然,他也提到,抖音的长尾运营的确帮助爱奇艺收获了不少用户。

    彼时,腾讯视频和抖音尚未官宣合作,他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潜在的可能性,“从运营手段上来讲,谁先切入抖音,谁拿到的流量最大。但是让腾讯视频主动去拥抱抖音,这个似乎有点难。”

    三、腾讯视频为何选了抖音? 谈到腾讯视频当下的困境时,一位腾讯视频员工指出,现在播的剧其实都是两年前拍的,所以分析当下的状况,你得回头看两年前腾讯在做什么。

    他不无遗憾地说道,“那个时候,流量明星正火,大家在这方面都花费了大量资金,去年就反过来了。所以,今年的现象可能是两年前的做法带来的结果,这事都是延迟满足。没办法,只能眼看着数据往下掉”。

    腾讯并非没有资源,尤其是IP,不然也不会有《庆余年》的成功,更不会有阅文、新丽和腾讯影业的融合与拆分。

    但可惜的是,腾讯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自有的大把IP,《庆余年》成功过后,腾讯视频在过去两年间鲜少有口碑与流量兼具的作品,这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无疑是《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是网文作家烽火戏诸侯于2012年开始在起点网连载的作品,早在2016年就已经完结。

    客观而言,《雪中悍刀行》的数据还算可以,但因拉跨的武打技术受到不少诟病。一位视频从业者告诉雷峰网,《雪中悍刀行》收视率和完播率都还可以,但是制作非常差。不过《雪中悍刀行》的运气好,同期没有什么好剧,《雪中悍刀行》的情节不错,人物冲突和角色个性都非常明确,所以数据还不错。

    一位腾讯视频员工告诉雷峰网,腾讯现在还有好多储备的剧没拍,像以前起点攒的那些IP都还没拍。腾讯的家底厚,但是没感觉它能把一个IP泛化,仅仅就拍个剧而已。

    比如,诛仙绝对是个超级IP,但现在再去影视化或者横向发展几乎做不成。与之对比的是,像漫威,就能把IP泛化做的非常厉害。

    而现在,抖音与爱奇艺的合作,似乎给腾讯视频提供了一种泛化IP的可能性。

    在很多人看来,抖音可能是腾讯视频最不太可能合作对象。毕竟,短视频领域,腾讯既有很早就已经投资的快手,更有已经锋芒的视频号。

    那么,腾讯视频为什么不能从其中二选一呢?

    先说快手,根据快手最新财报,其日活跃用户(DAU)已经达到3.66亿。但是,从根上讲,快手是一个起步于五环外的短视频,讲究的是普惠。

    一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前快手员工就曾感叹,“没想到它的DAU一直到现在,还能维持在3亿以上,因为感觉身边没多少人用快手。”

    客观而言,直到今天,快手用户仍然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城市以及乡村。从这个角度看,对于追求付费用户的长视频而言,快手显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合作对象。

    再来看视频号,虽然用户量已经起来,但依托的其实还是微信的生态。在用户时长上,微信与抖音、快手的差距仍然明显。

    极光大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抖音人均单日时长达到140分钟,而视频号目前只有35分钟左右,大约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视频号属于微信事业群,不一定能“看上”腾讯视频。

    一位腾讯视频的员工直言,“视频号是微信的,人家肯定不拿出来的,不过有可能也接了一部分业务过去,但视频号对腾讯视频的大部分内容应该还是看不上的。举个例子,腾讯视频跟视频号其实曾有过对接。结果,视频号一个实习生来对接腾讯视频的二十几个人。因为我们这边谁都不了解全貌,但是视频号实习生的权限都非常大,也了解具体的操作流程。”

    在腾讯内部,微信事业群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位腾讯员工甚至表示,“微信属于另外一个维度,放出去做成一个独立公司的话,能碾压所有硅谷的这些开发模式”。

    其实,腾讯视频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微视。微视曾经两度受到PCG内部的高度重视,但最终败北,不过,鲜少有人知道,微视至今还在被腾讯维护着。

    排除完所有其它可能的选项后,回头来望,腾讯视频或许终发现只有抖音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而对抖音而言,天天打版权官司也不是个事,万一要上市也是一大隐患,和解也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叠加“互联互通”的大背景,腾讯视频跟抖音握手言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双方的合作对于视频行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作者:代聪飞;编辑:林觉民

    来源公众号:雷峰网(ID:newrankcn),洞见智能未来,共与产业变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雷峰网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TikTok、Lazada混战:东南亚电商的“面子”和“里子”

    设计动态 2023-04-12
    东南亚,因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和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成为电商掘金下一片沃土。 背靠“东南亚小腾讯”Sea的新加坡电商Shopee,凭借低价模式一路攻城略地,目前已是该地区消费者使用最多的购物网站。 同处头部梯队的东南亚本土电商Lazada,近几年也迎头赶上,日渐在

    东南亚正在吸引国内互联网企业前往“掘金”,这片充满想象空间的市场,随着巨头涌入,也掀起了暗流涌动。那么在看起来充满广阔前景的东南亚电商市场里,什么样的“混战”正在上演着?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与分析。

    东南亚,因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和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成为电商掘金下一片沃土。

    背靠“东南亚小腾讯”Sea的新加坡电商Shopee,凭借低价模式一路攻城略地,目前已是该地区消费者使用最多的购物网站。

    同处头部梯队的东南亚本土电商Lazada,近几年也迎头赶上,日渐在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pptopia数据,Shopee为2021年全球下载量最高的购物App,Lazada排名第九。

    2021年全球购物App下载情况(图片来源:Apptopia)

    除了盘踞于此的各个本土电商平台,众多出海寻找出路的中国企业,构成了这个市场电商队伍的生力军。

    时下风头正劲的TikTok,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2021年初开启东南亚之旅后,TikTok迅速抢滩,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六国开通业务,用户量和销售额双双攀高。

    比字节跳动更早出海的快手,一度也在东南亚加足马力,想要分一块“蛋糕”。只不过,出于组织架构调整、战略收缩等原因,快手的东南亚之行始终难有突破。

    巨头的涌入、竞争的加剧,让东南亚电商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也充满想象空间。

    但看似性感的东南亚电商市场,实际经营起来远没有那么容易。

    在这块超45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生活着11个国家的约6.7亿人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支付、物流设施建设程度不同,就连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无疑给电商平台的发展增加了压力。

    “面子”和“里子”之间,隔着电商平台业务落地的能力。

    一、风起云涌的市场 在中国企业和资本的作用下,东南亚电商早几年就展开了混战,激烈程度虽不及国内市场,却也是暗流涌动。

    按照类别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中心化电商平台和新型社交电商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以分为第三方电商平台和自营电商,代表分别是Shopee、Lazada和Anker、YKS等;后者则可以分为独立站和社交电商,比如SHEIN、ZAFUL和Facebook、TikTok等。

    聚焦中国资本控股的电商平台,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最大、基础设施最全的毫无疑问就是——Lazada。

    公开资料显示,Lazada于2012年在东南亚成立,一直坚持本土化运营策略。2016年,阿里巴巴以10亿美元控股Lazada,将这个东南亚本土电商平台带入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次年,阿里巴巴又以10亿美元增资Lazada,对后者持股比例也上升到了83%。

    尽管2018年,阿里巴巴再追加投资了20亿美元,但资金只用于业务发展,并非股权投资,持股比例未有进一步攀升。

    直到2022年,阿里巴巴多次向Lazada注资,全年累计注资额约达16亿美元。至此,阿里巴巴基本实现了对Lazada的完全持股。

    在阿里巴巴全面进入、主导运营的几年里,Lazada一方面延续本土化策略,主要用本地人管本地业务、本地商家经营本地业务;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了阿里巴巴的技术和人才资源。

    据悉,阿里巴巴自2012年起就立足自建物流体系,目前已拥有东南亚第二大B2C物流网络,也是东南亚地区电商平台自建的规模最大的物流网络;2017年以来,公司还从国内抽调了技术团队,重构升级Lazada原有技术体系。

    此外,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运营玩法,如直播带货、短视频等也被带到Lazada。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3月,通过Lazada的直播平台LazLive实现的商家线上直播次数同比增长180%,通过LazLive成交的销售额更是同比飙升了670%。

    但平台的核心策略,是多年不变的本土化,从供给端到运营端的本土化。

    截至目前,Lazada业务主要覆盖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这六个东南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负责当地市场的CEO,除Lazada集团首席执行官董铮兼任印尼CEO外,其余五国CEO基本是从一线摸爬滚打提拔上来的当地人。

    Lazada集团首席运营官秦潇透露,Lazada平台商家也是以当地商家为主,“大头在运营本地商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深耕本地、人都在本地运营(的原因)。”

    另一个在东南亚地区发展势头正猛的企业就是TikTok。

    2021年2月,TikTok的电商平台TikTok Shop在印尼开通电商业务,打响了TikTok进军东南亚的“第一枪”。

    在业务实际运营过程中,TikTok Shop与Lazada一样,在印尼奉行了本土化策略。一个明显标志是,平台只对本土玩家开放。据36氪消息,TikTok Shop 2021年GMV最高约60亿元,其中70%上下都来自印尼。

    除了借鉴其他平台的发展思维,踩着直播短视频风口起来的TikTok,在东南亚市场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基因优势、推行直播电商,于2021年4月开通了直播购物小黄车功能。

    据SenseTower数据,TikTok在印尼约有2亿用户下载量,占到整个东南亚地区40%以上。去年印尼开斋节期间,平台订单量增幅达493%,GMV增幅高达92%。

    眼见着印尼市场成绩突飞猛进,TikTok趁热打铁,相继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开启了电商业务,试图抢占更多东南亚电商市场。

    快手比TikTok更早出海,2017年就推出了国际化应用Kwai。东南亚也一度被快手列为海外核心市场,写入公司2021年一季报中。但受困于组织调整、战略收缩等问题,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

    巨头的进入,还吸引了资本涌入东南亚。越海资本联合7点5度发布的《东南亚创投经济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东南亚创投交易规模及数量仍处于高位,中后期项目占比提升;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12月,东南亚风险投资交易数量657笔,总投资金额达93.81亿美元,较2020年有显著提升,预计全年投资数量及金额与2021年基本持平。

    二、广阔的生意前景 资本和巨头不约而同钟情东南亚,主要还是基于这个市场较大的人口红利和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

    根据DataReportal数据,截至2021年末东南亚总人口约 6.7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58%,体量约为半个中国人口数。其中有两个国家人口过亿,分别是人口达2.78 亿的印尼、人口约1.12 亿的菲律宾 。

    对比全球人口平均1.0%的年增长率,该地区人口保持较高增速,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人口增速达1.3%。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认为,国内消失的人口红利可在东南亚地区复现。

    从年龄结构看,东南亚4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70%, 地区人口年龄中位数在25-34岁范围内。人口占比最高的印尼和菲律宾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0.3岁、26.3岁,人口结构相对更为年轻。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

    而线上购物往往更易被年轻人接纳和吸收,电商行业也更易在年轻化国家和地区率先渗透,这就展示出了东南亚市场的人口红利优势。

    从GDP水平看,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六国GDP占整个东南亚市场GDP比重高达96%,基本可以代表地区整体情况。

    根据Choice数据,东南亚地区近年GDP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国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印尼,GDP体量是新加坡三倍,但人均GDP不及新加坡二十分之一。

    不过,自2015年以来, 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东南亚新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中产阶层将逐步扩大,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还给出了一组数据对比:抛开发达国家新加坡不计,将东南亚五国2021年人均GDP与中国比较发现,马来西亚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仿,泰国人均GDP为7233美元,接近中国2013年水平, 印尼(4292 美元)、越南(3694 美元)、菲律宾(3549 美元)人均GDP相差不大,更接近中国2009年水平(3838美元)。

    深耕东南亚市场十余年的秦潇告诉全天候科技,东南亚市场虽然整体经济环境没法跟国内市场比,但地区互联网渗透率非常高。“有些国家互联网渗透率达到80%-90%,特别是年轻人群使用率非常高。”

    DataReportal的数据也显示,到2022年初,东南亚地区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42亿人,约占全球互联网用户 8.93%,其中印尼基数最大为2.05亿人;东南亚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4.1%,远超全球平均水平(62.5%),其中新加坡的互联网渗透率最高达到92%,马来西亚次之达到89.6%,渗透率最低的菲律宾也有68%。

    某种程度上,GDP增速代表着电商消费潜力,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意味着该地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三、竞争进入白热化 市场空间不等于占位空间,规模前景也不代表就能落地,任何一个商机的变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际业务经营过程中,从“发展蓝图”到“执行路线图”,有很长一段距离。尤其是在东南亚这个相对复杂的市场,电商经营难度更是比想象中大。

    秦潇透露,2013年离开天猫去到海外业务时,国内互联网电商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商家运营意识也非常强,“当时想基于阿里的底子在东南亚推一些举措,但发现中间会有好几年的时间差。”

    举个例子,在淘宝天猫做大促活动,平台只要开通招商报名入口、发布活动通知,商家就会主动来报名、盘货,这是一个顺理成章、非常成熟的流程;而在Lazada,需要平台小二和商家一对一沟通,告知报名时间和协商报名商品,手把手教商家做大促运营。

    她强调,在东南亚做电商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光是招商、搭建较为完善的商品类目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

    而在过去几年里,Lazada从电商系统重构到商家池积累,再到营销场景搭建、支付平台完善,基本建成了一套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物流方面,Lazada在东南亚六国的17座城市建立起至少30个仓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心、超过3000个自提点,以完善消费体验。

    随着TikTok等社交电商平台的进入,东南亚电商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细看各家的打法,都绕不开一个核心关键——低价。

    TikTok方面发布的信息显示,平台除了给卖家免佣金、买家邮费补贴之外,针对部分跨境店铺的产品,最高补贴可达60%。

    纵观整个TikTok平台,也是以低客单商品为主,品类相对集中。TikTok数据分析平台FastData发布的《2022年度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东南亚Top 20直播中,主推品类85%为美妆个护品类,鞋靴、手机&数码、家居日用品类各为5%。

    而在这些爆火的美妆个护商品中,不少都是中国供应链生产的白牌商品,由于单价低、包装精致受到东南亚市场消费者青睐。

    Lazada也绕不开低价发展策略,但在秦潇看来,这是由当地消费水平决定的,“在东南亚低价是大家(平台)都要做到的,毕竟消费需求在那里。消费者对低价,特别是绝对低价商品有追求。”

    但秦潇表示,Lazada也在重点发展线上品牌商城——LazMall,类似天猫商城。

    根据官方信息,LazMall于2018年在Lazada平台上推出,如今80%+的福布斯Top100品牌已入驻LazMall品牌商城。消费者在LazMall能买到100%正品,享有15天退换货保障以及次日达的配送服务。

    “LazMall商品会成为我们比较突出的地方。”秦潇透露,美妆和服饰将会是Lazada接下来重点打造的垂直赛道,主打性价比;而LazMall平台会与各类品牌进行合作,打造超品、新品小黑盒等活动,做大品牌效应。

    按照Lazada的计划,其到2030年将要服务3亿消费者,而目前这一数字是1.6亿。换言之,Lazada想在未来七年,让消费人数接近翻番、市场渗透率达到50%,这不是一个简单目标。

    特别是在其发力品牌市场之后,低价、下沉市场恐被社交电商抢食份额,东南亚市场或将上演国内电商故事,Lazada也可能面临“东南亚版拼多多”的挑战。如何在做大利润的同时平衡市场,是Lazada接下来需要解答的问题。

    不过,秦潇表示,东南亚整个市场的电商渗透率还有很大机会,“同行进来,欢迎良性竞争,这样的压力对我们来说,也是督促我们变得更好。”

    作者:张超,编辑:罗丽娟;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为优质内容而生,帮助投资者理解科技。

    本文由 @全天候科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苦情戏主播又作妖了

    设计动态 2023-04-12
    人往床上一躺,对着镜头述说一段精心编造的尿毒症经历,吆喝两声“家人们,你们的支持是我活着的动力”。 直播间下单数蹭蹭往上涨,一天十几万进了主播腰包。 咱们称这种嘴上叫着爹妈,心里想着骗钱的直播模式为“卖惨直播”。 不同主播的玩法各异,装病、装孤儿等等,终归离不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坑骗观众的苦情戏直播被直接点名,而现在,这类“苦情戏”似乎还未倒下,一波中小主播甚至做起了效仿,靠拍摄苦情感人视频来收割大波流量,并通过流量实现变现。为什么这类苦情戏视频屡禁不止?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人往床上一躺,对着镜头述说一段精心编造的尿毒症经历,吆喝两声“家人们,你们的支持是我活着的动力”。

    直播间下单数蹭蹭往上涨,一天十几万进了主播腰包。

    咱们称这种 嘴上叫着爹妈,心里想着骗钱 的直播模式为“卖惨直播”。

    不同主播的玩法各异,装病、装孤儿等等,终归离不开贩卖悲惨身世经历,引发观众同情,诱导下单购物的核心逻辑。

    (图源网络)

    过去一两年,利用观众同情心发大财的主播们,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头部每天进账几十万,尾部主播有个大几百。

    怎料315当头一铁锤下去,把这群道德心腐烂发臭的主播们饭碗砸个稀碎,尤其是欺骗老人的苦情戏直播。

    详细揭露了他们怎么博取观众同情,将糖丸子塑造成神药高价销售给老人的套路。

    一个个曾经名震圈子的大主播们,封杀的封杀,查抄的查抄,一刀断了苦情戏直播的头,从此身死道消。

    (图源央视)

    你以为这群用阴德换人民币的主播就这么凉了?不不不。

    哔哥最近刷短视频,发现苦情戏直播没有倒下,一批中小主播悄悄崛起,效仿已遭封杀的前辈们,拾起认爹认妈的行当。

    时间,距离315过去一个月不到。

    一、苦情戏主播复活 即使315使出剑刃风暴疯狂输出,某短视频平台上依旧存活许多粉丝量百万以下的中小主播,靠拍摄苦情感人视频收割流量,直播变现流量。

    如下图中的主播,去年曾被小红书网友拎出来抽打,原因是向老年人兜售乱八糟的无用高价产品。

    315时期避风头曾下架了大量视频,停更过一段时间,现在又重生了。

    单从背景散发出的浓浓苦情风,足以证明人家是“少林正宗”,深得正能量精髓。

    最近新发布的几期短视频继承了往期的精华,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孩子幼时走散,二十年后长大想重回妈妈怀抱,在主播的帮助下,开展一段千里寻妈的艰苦旅程。

    封面的设计看似土气毫无美感,实则暗藏着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至理。

    “妈妈终于找到你了”的字幕配上面部扭曲身体倒下,手捂心脏的截图。

    观众视频未看,便能感受到当事人历经千难万劫后终见光明、得偿所愿的激动与痛苦,妙啊。

    点开视频,内容无不是围绕着女孩小敏找妈妈拍摄的小型国产寻亲连续剧。

    先是小敏想起妈妈的记忆,然后主播立刻启程四处搜罗线索,一路上爬山、涉水、掉水井、露宿,饱受苦难的折磨,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

    剧情之离谱、演技的浮夸、音乐之哀伤,看得哔哥忍不住猖狂大笑:这是人看的东西吗?

    可近90万的粉丝,每期视频几千到上万的点赞,数千的评论,又明晃晃打着咱们的脸:是真的有人爱看呀。

    某平台上类似的苦情戏主播还有许多,自诩农村孩子,发达后回馈农村,每天向工人、农民们派发油米酱醋现金等福利。

    给人观感正能量无限,实际礼物有没有送出去,农民工人是不是演员,不得而知了。

    或者主打情感倾诉,每天直播讲述悲情小故事,偶尔飙两句震古烁今的金句,给观众的泪腺做做运动同时带点货,填充空虚的钱包。

    颇有“一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20万”的韵味,味道对了。

    内容看似粗糙,数据是真抢眼,视频点赞基本过万,按照10%的业内优秀点赞率换算,播放量少说百万起步。

    在观察过程中哔哥意外发现,很可能也是全网第一个报道这件事情。

    现在苦情戏主播为了稳健生存下去,采取秋风扫落叶式打扫战场的策略。

    主播每天中午十一点开播带货,直播结束后数小时内清空所有直播记录,下架小店内所有产品。

    打造出一张干干净净的主页,有效躲避平台大数据监控和秋后算账的隐患,以及像哔哥这样爱找茬的肾疼人士造成的麻烦。

    视频也会轮动式下架,避免违规导致账号降权禁言。

    下架的视频大多是小型苦情戏的开篇,至于原因嘛。

    猜测是此类视频含括的敏感词较多,容易触发惩罚机制,当然不排除平台主动下架的可能性。

    看完以上的介绍,相信小伙伴有许多疑问:get不到精彩所在的苦情戏视频,为啥那么多老人家爱看,热衷于消费埋单?

    经历了315的打击,这群主播们为何依旧春风满面活跃一线,是什么让他们长盛不衰?

    无外乎两个因素:人性的弱点与丰厚的利润。

    二、长盛不衰源自人性弱点 近几年新闻天天报道人口老龄化,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国究竟有多少老人?

    答案是: 2.8亿 。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共28004万,占全国人口近2成。

    其中绝大部分是65岁的高龄老人,且每年在高速增长中,对比2021年,2022年的老人数量增加了 1268万 。

    (图源百度)

    换而言之,我们身边每10个人当中就有2名老人,小伙伴现在感受到了老年化的严重程度吗?

    人即是市场,庞大的老年人造就巨大的银发经济,对于商人而言,简直就是待开发的金矿。

    偏偏老年人身上存在3大弱点,每一个皆是骗子直通核心的矿道。

    第一点:识人能力退化,易相信陌生人。

    2012年美国科学院做过一轮“陌生面孔打分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乐意给看似不友好的面孔打高分,相信陌生人。

    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们总是被保险推销员刷经验的原因之一,相比年轻人的警惕,他们过于轻易相信他人了。

    (图源美国科学院周刊)

    第二点:空巢老人多,子女忽视交流。

    据民政部的计算,我国空巢老人超1.3亿,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他们无人可以交流,无人会关心他们,孤独感侵袭下,产生巨大的感情缺口。

    因此老人们期望通过某些方式,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典型就是在短视频APP上刷各类正能量或悲情视频,看剧情式直播。

    主播们准确捕抓老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只需厚着脸皮隔着屏幕向他们喊一声“爹妈,孩子来看你了”。

    长时间处在孤寡状态的老人们内心泛起阵阵暖意,感受到了孩子的关切。

    当自家孩子乞求你买一件东西,作为父母的你买不买?现在你明白苦情戏直播的秘诀了吧。

    (图源百度)

    第三点:初入互联网,单纯如白纸。

    互联网对于老人们是全新的世界,在里面他们犹如刚呱呱落地的新生儿,难以辨别恶意与骗局。

    相比饱受各种割韭菜套路敲打的年轻人,他们纯洁如一张白纸,轻易掉进精心设置的陷阱。

    偏偏大部分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帮助老人抵御风雨。

    甚至忽视老人的请求,敢问在座的小伙伴,看到父母发布在家族群里的“鸡汤文”、“养生谣言”。

    你们是不是用一句“爸妈别信这个,都是骗人的”搪塞过去,然后切换回聊天界面,与其他好友继续畅聊,或刷起抖音快手?

    如此环境状态下,老年人犹如防御值为负的宝箱怪,一棍撂倒立马爆金币。

    苦情戏直播恰好切中老人的痛点,产品超级暴利,吸引了众多毫无道德底线的人加入到行列中。

    以央视点名的主播“利哥供应链”为例子,他在直播间销售的某肝宝价格99元,拿货价实为每盒1.2元,价格差高达97.8元。

    (图源央视)

    托·约·邓宁曾说过: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换成8150%的利润呢,不得把天捅破,偏偏摆拍苦情戏赚取流量,卖货挣钱不是违法行为。

    合法+市场巨大+暴利,如此完美的商机,除了放贷和挖石油,全世界找不到第三个。

    (图源知明律师网)

    那么要如何解决苦情戏直播诓骗老人的问题呢?

    按照传统文章的结尾升华,大多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是平台负起审核和监督的责任,苦情戏直播可以存在,但决不能用于欺骗老人上。 二是有关部门出台法令,严打通过直播、视频、图文等各种渠道手段、各种平台诱骗老人消费的行为,明确处罚标准。 三是呼吁孩子有空多关心老人,多与老人沟通,科普防骗防诈知识。 以上流于形式的正确废话,听腻了,哔哥给你们整点真正有用的招数: 给爸妈的微信、支付宝设置每月支付额度上限 。

    虽然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至少大大降低了损失。

    编辑:KM;来源:雷科技互联网组

    原文标题:苦情戏主播又作妖了:叫一声“爹”,骗尽老人心血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开“源”引“流”,长短视频推倒“柏林墙”

    设计动态 2023-04-12
    互设壁垒终究只是过渡,长短视频大融合,才是终极形态。 这一次,抡起锤子砸墙的是腾讯视频和抖音。 在官宣中,腾讯视频表态,“携手长短视频互促,推动产业融合共赢”。 看似突兀的携手,其实早有苗头。 一周前的第十届网络视听大会上,长短视频的操盘手们,集结一堂,其乐融

    ‍‍‍长视频和短视频似乎一直是一个不相融的话题,最近它们开始正式走向“融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将详细分析长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和近十年长短视频的关系,以及融合之后的发展,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来看看吧。

    互设壁垒终究只是过渡,长短视频大融合,才是终极形态。

    这一次,抡起锤子砸墙的是腾讯视频和抖音。

    在官宣中,腾讯视频表态,“携手长短视频互促,推动产业融合共赢”。

    看似突兀的携手,其实早有苗头。

    一周前的第十届网络视听大会上,长短视频的操盘手们,集结一堂,其乐融融。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腾讯视频向外传递了“全面开放,合作共赢”、“推动内容共创模式全面落地”的愿景。

    在这之前,爱奇艺、搜狐视频也已经牵手抖音。

    用户当然喜闻乐见。

    全网粉丝超过400万的影视二创博主糖豆,把好消息陆续分享到六个核心粉丝群后,收获了一片祝福声,“有粉丝在群里开玩笑问,现在学剪辑还晚么,还有机会加入搞二创吗?!”

    长短视频平台,正式走向“融合”。

    一、存量时代,开源活水 回顾各自发展历程,长短视频看似站位变了、战略变了,但核心诉求其实没变——求增长。

    在从0到1的高增长时代,平台习惯了“自建城池”,搭建“闭环生态”,对于各路对手,则是“严防死守”,试图拒之门外。

    但在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用户是压根圈不住的,根据极光大数据报告,2022年Q3,网民人均安装App数量高达74个,同比去年增加了8个。

    与其让用户被动推墙,不如平台主动拆墙。

    而且,前述封闭生态的玩法,在存量时代,已经不再Work了。

    眼下,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用户规模都逐渐见顶。

    以短视频为例,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简称《报告》)的数据,2022年,短视频用户的同比增长率仅为8.3%,而且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已经高达94.8%。

    换句话说,短视频的用户量难有大增长。

    不止短视频,整个互联网都是如此——Questmobile发布的《2022年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2022年,用户量Top10的互联网平台中,其中9家,去重用户的同比增长率都在10%之下,甚至同比下滑。

    存量时代,如何缝隙里求解增长?

    开闸放水,开放共赢,让固化的用户,在不同的池子里流动起来活跃起来,是可行路径。

    根据前述《报告》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超过即时通讯(10.38亿),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一方面,可见视听需求之普遍,另一方面也说明,全新空白市场难寻。

    不过,好消息则是,10.4亿的大盘数据,远远超过各家长短视频平台的单一用户量。互为引流的转化机会,依然可观。

    据金十数据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 App 付费用户数据榜,打头的腾讯视频会员数为1.22亿,爱奇艺会员则为9830 万,尽管数量可观,但相比10.4亿的大盘,还有巨大的剪刀差,一旦实现高效引流拉新,还有翻倍的上涨空间。

    作为首个破冰长短融合的长视频平台,搜狐视频已经尝到了红利。

    去年3月,大部分头部长视频平台活跃用户规模保持稳健,或者略微下滑时,刚和抖音达成二创合作的搜狐视频,却一枝独秀,以8.16%的环比用户上涨,拿下最高增速。

    而在国外,奈飞早就深谙此道。早在2021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上,其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产品官格雷格·彼得斯愧就直言,奈飞对TikTok等短视频平台,态度是包容、欣赏、积极的。

    “大家到处都能看到我们的IP(知识产权),人们会在TikTok上创作,然后将视频转来转去,还可以制作自己的小游戏,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我觉得这很棒,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文化。”

    腾讯视频其实也有类似看法。

    就在一周前的视听大会上,腾讯视频表示,为了让好故事和好内容更加深入人心,“还需拓宽优质内容触达用户的渠道,打通产业上下游合作新链路”。

    而从用户构成和消费习性来看,长短视频的存量用户,既有交叉,也有明显区隔。

    长视频依靠精品内容,吸引了更多一二三线城市的用户。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消费门槛低,在下沉市场覆盖了海量用户。

    因此,从短视频平台向长视频导流,既能助攻腾讯视频等触达下沉市场新群体,客观上也推动了下沉市场用户的内容消费升级。

    而长视频对于下沉市场,早就兴趣盎然。

    片多多就是腾讯视频布局下沉市场的棋子,借力短视频平台的引流加速,腾讯视频有望加速下沉。

    综上,存量时代的增长法则,不是损敌一千,自伤八百,而是通过场景和服务的相互嵌套,覆盖每一个可以增长的触点触达用户,不放过每一个拉新引流转化的时机,才能在存量时代找到缝隙性的增长机会。

    二‍、从“堵”到“疏”,治理升级 过去近十年,长短视频的关系,历经了三个阶段。

    从1.0时期的乱,到2.0时代的堵,再到3.0时代的疏,并不止开门关门那般简单,也不是回到原点,而是明确了短视频衍生创作的授权边界和传播模式。

    没有边界的“乱”,和水火不容的“堵”,都非健康常态,业内也一直在求解可行之道。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家成提交了《关于加大短视频侵权惩治力度和创新授权机制的提案》,建议在“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下,建立短视频二次创作的授权机制。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维护长视频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可借力短视频平台,助攻长视频内容破圈引爆,也能让内容生产者放开手脚创作,丰富短视频内容生态。

    根据抖音发布的报告,包括影视二创在内的娱乐内容,是其平台上热度最高的垂类。

    长短视频的合作,联动了长短视频,以及PGC、OGC、UGC创作机构,有望革新内容生产体系。

    在敲定合理边界之下,长短视频可以在内容产业链上,找到各自的位置。

    在这个链条里,长视频更像是上游的内容平台,把控源头IP,而短视频则是下游的宣发平台。

    过去,腾讯视频头部剧集的引爆,如《三体》《梦华录》等,都曾尝试借力短视频平台,比如利用视频号进行宣发。

    《三体》就是尝鲜者之一。为作为一部地道的科幻剧集,《三体》其实观看门槛相对较高,导致其破圈不易。

    而被剧集质量打动、剧组诚意感动的《三体》铁粉们,主动在视频号等平台全域种草,而后通过口碑发酵,社交裂变,引爆声量,有效带动增量,提升播放量。

    《三体》的大结局点映礼直播,也尝试了腾讯视频和微信视频号的联合双端直播。在

    长视频平台的热播剧集,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同样也是“顶流”。2022年播放量破十亿甚至达到百亿的抖音十大热播剧热点,包括“十万将士抖音复活”对应的《苍兰诀》、“看人世间哭麻了”对应的《人间世》、“张万森小雪了”对应的《一闪一闪亮晶晶》等,几乎也都登上了2022猫眼年度剧集Top10剧榜——可见 ,双方不是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添油加火,互相引爆。

    长短视频的联手,还能拓展更多元的变现机会。

    长视频、短视频,对于品牌而言,有着不同的价值。长视频更适合壮大声量、提高美誉的品牌广告,而短视频的价值体现在品牌认知的裂变出圈,以及品效合一的直播带货上,双方可以各展所长,长短互补。

    在以往的商业变现探索中,腾讯视频就已经有过长短合作的成功先例。

    比如《梦华录》为不少品牌提供了包括长视频贴片广告、视频号分发、线下场景植入等更新鲜也更全面的落地规划。

    而《三体》的商业化过程中,视频号也助攻不小,为品牌提供了包括用户筛选、流量沉淀、销售转化等更多元的服务。

    从过往经验来看,在长短视频的联合营销中,可行的路径是,品牌可以借势长视频平台优质剧集的IP影响力,通过“长剧短刷”、长短视频同时曝光的模式,迎合用户“碎片化观剧”的偏好,在短视频平台这一高流量、高爆发、高裂变场域,完成全域种草、引流转化。

    而无论是相互导流拉新,还是拓展增量变现空间,其实都指向了长短视频平台孜孜以求的降本增效。

    2022年,中信建投曾在一份研报中做过对比,爱奇艺等国内长视频平台的ARPPU(单个用户收入贡献) 仅为奈飞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爱奇艺的单用户内容成本率远高于奈飞,接近后者的两倍。

    而长短视频联手,则同时有助于营收开源,成本节流。

    在经历暗如长夜的亏损之后,2022年,爱奇艺迎来了连续盈利,而腾讯视频也在去年7月之后,首次实现盈利,全年营收迈过百亿大关。

    要继续巩固降本增效成绩单,长短视频联手,就是必选项。

    三‍、长短融合,没有输家? “不管腾讯视频和抖音谁赢了,反正我先赢了”, 对于长短视频联手,最先受益的就是糖豆等专注影视二创的内容创作者。

    有一段时间,因为外部环境的阴晴不定,糖豆甚至一度打算转行,“感觉没前景,而且搞二创似乎名声也不好,还有诉讼风险,也没动力去回应粉丝的催更了”。

    如今,随着搜狐、爱奇艺、腾讯视频,陆续与短视频达成合作,糖豆的顾虑得以彻底打消。

    抖音在官宣中表示,未来,抖音集团旗下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用户,都可以对腾讯视频的授权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眼下,糖豆打算准备把剪辑团队,从当下的三人扩充到五人。

    受益的不止创作者,于长短视频用户同样如此。说到底,对于长短视频平台,用户不会二选一,而是都想要。

    横向对比来看,用户在长短视频上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诉求,有着明显差异。

    用户在长视频满足追剧的沉浸感, 在此暂时疏离现实,切换到剧集、电影打造的虚幻世界里,遨游在精神桃花源里,体验百味人生。

    用户在短视频追求刺激的新鲜感, 甚至还能更进一步,以二创的模式,重新解构、组合、演绎影视内容,进而,用户和剧集和剧组的关系也实现了重构和深入,从观众的客体身份,变为了主导的创作身份,主动为剧集宣发种草助攻。

    纵向来看,长短视频内容,共同满足了内容消费的全周期诉求,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在长短视频之间自由放飞。

    铁粉和创作达人追剧后,在短视频平台种草讨论,带动更多新客流向长视频平台,沉浸追剧,追完剧,再到短视频平台进行二创或者讨论等等,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而长短视频联手,让用户内容消费不断点,从“人找内容”向“内容找人”进化。

    综上,从用户维度来看,长短视频的此次联手,是放下了仅看眼前的小算盘,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自助大餐。因此,双方关系的重新界定,看似由平台官宣,本质是由用户主导的。

    剧集和剧组同样受益。

    腾讯视频和抖音官宣的消息传出后,用户纷纷在微博上奔走相告,集体向“鹅”喊话,为自己看好的演员和剧集提前预定爆款,“抖音宣发,赶紧早点给我安排上!”

    有赵丽颖的影迷欢呼,“丽颖赶上了好时候,在抖音上好好做宣发,今年在鹅播出的《与凤行》还不得大火?!”

    靠着《法医秦明》系列剧集大火的原作者秦明,对于长短视频的合作前景,同样充满期待。

    他认为,长、短视频的合作,给创作者、版权方以及平台带来了共赢的可能,让经典的作品得到重生,好的二创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法医秦明》等爆款剧集,短视频的作用可能是锦上添花。

    而对于小制作小成本的新剧集,短视频平台的二创和种草,则有机会让其意外爆红。

    知名导演郭靖宇去年就曾亲历过这种魔力。

    “作为一个没有大IP,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规模宣传的三无剧集,依然能深受大家喜爱,《唐朝诡事录》(以下简称《唐诡》)的二创功不可没。”

    《唐诡》宣发之时,就选择了长短视频平台同时发力,主动引导用户参与二创,最终,其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达7.9分,在粉丝的连续追更之下,今年还将推出续集。

    与此同时,在二创助攻下,一大批经典剧如《武林外传》、《康熙王朝》得以重新翻红。

    在长视频行业里,腾讯视频手握的版权数量最为充沛。

    此前曾有资料显示,在剧集互联网版权上,腾讯版权覆盖率超过50%;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互联网版权中,腾讯版权覆盖率82%,为行业最高。

    上述庞大的版权富矿,可以通过借力短视频平台,触达更多观众。

    综上,长短视频的大联姻里,入局的玩家都赢了,唯一的输家,可能只有尚未认清楚形势,仍在“画地为牢”,拒绝“长短融合”的后进者。(糖豆为化名)

    采写:万天南,编辑:陈纪英

    来源公众号:财经故事荟(ID:cjgshui),资深围观,谨慎吐槽,横跨财经、科技的原创深度解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财经故事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二十多年过去了,怎么又是微软唱主角?

    设计动态 2023-04-12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当大家谈论科技行业发展趋势时,总是先提到苹果、谷歌、特斯拉和其他公司。鲜有提及微软。 直到ChatGPT横空出世,身居幕后多年的微软再次成为科技圈的焦点。如今00后也开始讨论微软这家80后心中的

    人们谈论科技行业发展时,总是先提到苹果、谷歌、特斯拉和其他公司,很少提及微软。直到ChatGPT横空出世,身居幕后的微软再次成为科技圈的焦点。二十多年过去,经历技术变革的微软,是如何保持年轻活力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当大家谈论科技行业发展趋势时,总是先提到苹果、谷歌、特斯拉和其他公司。鲜有提及微软。

    直到ChatGPT横空出世,身居幕后多年的微软再次成为科技圈的焦点。如今00后也开始讨论微软这家80后心中的老牌科技公司。

    比尔・盖茨表示ChatGPT的重要性不亚于互联网的发明;马斯克称ChatGPT好得吓人。

    世界上的科技巨头很多,但经历技术变革仍保持年轻活力的很少,能够不止一次站上科技浪潮之巅的更是凤毛麟角。二十多年过去了,怎么又是微软唱主角?

    01 微软的两层侧影 很多人对微软的第一层理解仅限于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

    在PC时代,微软毫无疑问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微软与英特尔形成的Wintel联盟,奠定了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长期统治地位。在巅峰时期,配置X86处理器的Windows PC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份额接近100%。

    凭借庞大的市场份额形成的网络效应,微软独占鳌头。大家的电脑安装着Windows,办公软件用着Office,在当时的背景下很难想象没有微软会怎样。

    不过,那都是二十年前的老黄历了。

    微软除了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还有啥?离开了Windows,还有苹果的MAC OS操作系统;没有Office软件,还有好用又便宜的WPS。总而言之,微软都老了,苹果、特斯拉、谷歌等才是消费者心中的科技巨头。

    对微软的第二层理解是微软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已经退居二线。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亚马逊、谷歌、脸书等公司异军突起,苹果也重新复兴。他们占据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大幅降低了Windows系统的存在感。现在用智能手机写邮件、视频会议、购物、刷抖音,可谓无所不能,PC早已不是消费者唯一的智能设备。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系统是Android和iOS的天下,微软难以分到一杯羹。所以消费者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远离了微软。

    实际上,同样错过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的还有很多行业巨头,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诺基亚和英特尔。“诺基亚时刻”已经被各行各业拿来引用,作为反面案例;英特尔也逐渐没落,对比Wintel联盟时代相去甚远。

    但不同的是,引领PC时代的微软在经历了“低谷期”后依然保持年轻。更令大众出乎意料的是,这家老牌企业不声不响地站上AI时代的浪潮之巅。

    02 更加真实的微软:四十年后依然年轻 1. 微软的三大版图 微软看似已经被亚马逊、谷歌和脸书等后起之秀掩盖了,实际上,微软并未离开大众的视线。相比苹果和亚马逊,微软做的更多是企业服务,导致大家感知不深。

    长期以来,微软从未停止过探索,比如Zune、LinkedIn、Azure、Xbox等业务,也推出了Surface等移动智能设备。

    微软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软件公司,Windows系统仅仅是微软业务的一部分。更关键的是,在微软所有产品中,收入占比最大不是Windows也不是Office,而是Azure,也就是微软的云计算平台。

    目前微软的业务分为三大板块:生产力与企业流程(Office、LinkedIn等);个人计算业务(Windows、Bing、游戏、平板等)和智能云(云计算平台、服务器系统等)。其中,智能云是近些年微软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业务部门。

    图1:微软三大业务布局,资料来源:微软,Wind,中信建投

    2. 两大关键动作——启动微软帝国新引擎 前文提到微软错过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是选择继续补救、跟随吗?并不是。微软的做法是不断刷新自己,启动新引擎。

    2014年,微软第三任CEO纳德拉上任,很快便放出两个大招。

    第一招,大力发展当时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云计算平台Azure,拥抱云计算时代。

    在纳德拉的积极推动下,微软在云计算的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9%快速上升至2022年的22%。其中,在2020到2022的两年时间里,微软Azure云服务季度营收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

    目前,微软是全球第二大的云计算提供商,正向行业大哥亚马逊的发起挑战。(亚马逊市占率33%)

    随着云计算平台扛起大任,微软另一项业务云游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Xbox Cloud Gaming已拥有超2000万名用户,处于行业前列。去年1月份,微软提出将以近690亿美元现金收购暴雪,若成功收购,微软将跃居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可以说,纳德拉的第一招赋予公司新使命,让微软成功转型成为以云计算为主引擎的科技公司。

    图2:2018年起云业务是微软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亿美元),资料来源:微软,wind,中信建投

    图3:IaaS行业前四大厂商份额对比,资料来源:彭博,IDC,Gartner,复星恒利

    纳德拉的另一大招是将Office从过去的传统买断式销售模式转型在线订阅制,并且向曾经的竞争对手Android和iOS开放。

    在纳德拉上任后一周,微软就发布了iPad版本的Office,提供免费下载。这标志着微软正式放弃了Windows在公司的绝对核心地位,开始朝着开放合作的道路前进。

    通过开方+订阅制的方式,Office得以打造更强大的网络效应。截止2022年6月,Microsoft365的订阅付费用户数达到3.2亿人。根据微软财报,2022财年Office产品及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48.6亿美金,同比增长12.5%;2023财年第一季度该业务实现收入115.5亿美金,同比增长6.9%。

    图4:微软Office产品及服务营收情况和增速,资料来源:微软财报,兴业证券

    图5:微软Office的订阅付费模式,资料来源:微软官网

    3. ChatGPT造就新里程碑 因为ChatGPT,全球的科技公司纷纷打起十二分精神重新看待这家PC时代的老牌王者。

    距离微软在2月2日官宣旗下所有产品均将整合ChatGPT后仅过去一周, 2月8日,微软正式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引发全球关注。用户在Bing上可以随时随地切换到人工智能聊天模式,直接和ChatGPT面对面交流。

    到了3月16日,微软发布全面接入GPT-4的Microsoft 365,新产品的名字叫做Microsoft 365 Copilot,微软寄期开启AI+办公软件的革命。

    具体来看,Microsoft 365 Copilot将GPT-4的生成式AI能力全面集成到Office办公套件中,不仅可以实现在每个办公软件中自动生成内容,同时还打通了Microsoft 365中不用应用的数据壁垒,极大地提高产品集成度,使办公软件产品的协作性大幅提升。

    解放生产力,包括实时、自动总结会议要点,通过商务聊天从Microsoft365所有应用和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等; 释放创造力,包括根据简单的提示创建初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数据可视化(Excel)等; 提升办公技能,包括通过自然语言直接命令Microsoft 365 Copilot调用相应智能化功能,比如给PPT加入需要的动画效果等。 对于Microsoft 365 Copilot,已经有不少人将其比喻成最强大的生产力工具。无论是职场老人还是菜鸟,在ChatGPT的加持下均可以获得办公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图6:Microsoft365Copilot产品组合及实现功能,资料来源:微软Copilot发布会,兴业证券

    “GPT+千行百业”的巨大蓝图已经露出了冰山一角,想象空间巨大。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行业都值得被GPT重塑一遍。摆在大家面前的微软“全家桶”已经这么做了。

    当前微软Office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用户,叠加ChatGPT功能后,Microsoft 365对用户效率的边际改善大幅度提升,将增加C端与B端的付费意愿。并且,Microsoft365 Copilot带来的功能增加有望拉动微软办公产品线提价。浓缩成一个词就是量价齐升。

    未来另一大看点是搜索引擎,这本身是微软的短板之一。根据Statcounter GlobalStats数据,2022年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为92.4%,而必应仅占据3.5%。但整合了ChatGPT功能的Bing搜索引擎以及增加AI功能的Edge浏览器在用户交互、个性化回答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自微软在2月8日推出最新Bing(必应)搜索引擎以来,产品上线48小时内,已有超过100万用户申请加入。简单线性外推,微软凭借最新Bing得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有望帮助重构搜索领域谷歌一家独大格局。

    未来微软的所有软件应用,通通都会得到ChatGPT的加持。用纳德拉的话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将彻底改变微软的所有产品。”换个角度想想,微软的硅含量正在不断提高。

    03 依然年轻的公开秘诀:两个坚持 1. 跟风策略永远无法引领时代 ChatGPT自推出后便风靡全球,朋友圈里清一色的ChatGPT,其背后的母公司OpenAI一举成为科技节的新秀。

    当然,OpenA最大的支持者非微软莫属。

    早在2019年,微软宣布和OpenAI建立独家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携手合作替Azure云端平台服务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投资总额10亿美元。

    2020年,OpenAI推出GPT-3语言模型后,微软买断了GPT-3基础技术的独家许可,并获得了技术集成的优先授权。这一年5月,微软花费数亿美元为OpenAI组装AI超级计算机,用掉上万颗英伟达A100芯片。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产品上线之后迅速引爆科技圈。

    2023年1月,微软宣布将对OpenAI进行新一轮投资。同时,微软再次官宣将在Azure中整合ChatGPT。微软表示,用户将能够很快通过AzureOpenAI服务访问ChatGPT,它已经过训练并在AzureAI基础设施上运行推理。

    讲完了微软投资OpenAI的历史,相信有人会问,微软这次突然就成为AI领域的引领者,不就是运气好,大笔烧钱投资了一家有价值的独角兽公司吗?

    事实上,在OpenAI的发展过程中,微软云平台Azure作为OpenAI的独家云服务提供商,为后者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归根结底,微软其实是在能力圈内持续扩张。其实国内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宁德时代布局储能领域、三一重工布局换电重卡、美的布局工业机器人。

    另一方面,微软并没有躺在Windows和Office的功劳簿上,而是逃离创新者困境,开始科技无人区的长期投资。

    微软从2010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到了纳德拉时代,更是全面拥抱云计算。前后跨度长达十多年。

    在AI领域,微软也已经深耕多年,早在2016年,在对话语音识别中,微软已经实现了和人类同等的水平。次年,微软正式把人工智能加入公司的战略愿景。2018年,微软宣布未来四年内投入50亿美元于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AI等领域。

    最终,微软凭借ChatGPT打开AI 2.0时代的大门,引领了此轮创新浪潮,给大家上演了“王者归来”。

    图7:微软AI人工智能布局历史,资料来源:微软Copilot发布会,兴业证券

    微软不仅将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整合到公司旗下所有产品中,并作为平台提供给其他企业使用。

    在短短几个月中,ChatGPT已经于大量应用中全面开花,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已有多个应用程序通过API的方式将ChatGPT融入到服务之中,比如社交软件SnapChat、购物软件Instacart、学习软件Quizlet和Speak等。

    从某种程度讲,微软成为AI 2.0时代的核心推动力量。

    三十年前,微软已经是一家强大的公司,但是随波逐流无法永远保持强大,正是他们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和远大的愿景,敢于开拓无人区,才能不断刷新自己,保持年轻态。

    反观国内不少科技公司,崇尚所谓战略投资,什么火就投资什么。比如前几年的P2P行业、千团大战、网约车价格战等。

    在ChatGPT大火之后,国内的深感紧迫性的科技企业慌忙发布相关产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我也在做,只是比你稍微晚一点……

    当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用网友的话讲,大家都在忙着内卷,哪来的技术沉淀?

    科技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但本质是一样的。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要想出奇制胜,就不能采用延续性技术,而必须使用破坏性技术。

    当然,微软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当年微软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收购了诺基亚。但到了2017年,平庸的Windows Phone已基本上退出智能机舞台。

    图8:国内类似ChatGPT产品发布情况,资料来源:兴业证券

    2. 接班人的使命传承 提到微软,大家的脑海里首先会想到比尔·盖茨,就像提到苹果就会想到乔布斯一样。盖茨从哈弗大学辍学到成为世界首富的传奇励志故事早已经刻在了大部分人的脑海里。关于比尔·盖茨的文章以及书籍更是浩如烟海。

    实际上,微软其他接班人也十分优秀。现在看来,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依然做到了一往无前。

    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在其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有三任CEO,他们统领的微软正好身处三个不同的时代。

    微软在比尔·盖茨统治期间,借助Wintel联盟,可以说是无往不利。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能够陪伴企业走到永远。换言之,如何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至关重要。

    2000年1月,比尔·盖茨卸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成为第二任CEO。

    在很多人看来,鲍尔默时期的微软错过了移动互联时代,也没有为微软成功开拓出第二曲线。在资本市场上,微软的股票价格一路震荡下行。最后,鲍尔默黯然离场。

    但是,鲍尔默任期内营收、净利润等KPI完成得很漂亮,延续了盖茨时代的微软系统的优势,为后续的高额研发投入打下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讲,鲍尔默是成功的。

    到了纳德拉任职期间,微软放弃Windows的核心地位,正式全面拥抱云计算时代。

    作为一家企业的最高统帅,要平衡短期利益和企业的长期远景和使命追求。真正对企业有长期价值的战略在于如何取舍和选择。对于微软,毕竟Windows是成就微软所有这一切霸业的核心引擎,接班人如何取舍至关重要。在微软身上,我们看到公司管理者的延续性很强。

    很多时候,企业一旦做大做强就患上大企业病,无法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一旦创新被官僚主义所取代,团队协作被内部政治所取代。原地踏步甚至落后将是必然。最典型的就是国内很多企业一旦做出点成绩就开始搞所谓的多元化战略,最终是干啥啥不精。

    值得强调的是,国内交棒的科技公司并不多,未来如何交接将是重要议题。然而,国内企业因为实控人之争的闹剧屡见不鲜。就拿最近发生的事来说,杉杉股份创始人去世后,400亿上市公司正在上演嫡庶恩怨。

    微软依然年轻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不管是转型中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亦或是刚接班的创二代,微软显然给了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谁能做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知勇

    来源公众号:锦缎(ID:jinduan006),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锦缎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抖音下场做网文,小玩家还是吃不饱

    设计动态 2023-04-12
    “参加恋综节目,嘉宾让我滚出去,我冷笑着掏出房产证,这节目租的别墅是我的。” 一段小游戏录屏或是解压视频,搭配上网文经典情节的音频,就能在抖音获得20多万的点赞。评论区中,无数意犹未尽的读者留言:“在哪看后续?”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在近期内测一个名为“抖

    有消息传出,抖音开始内测起了“抖音故事”,准备入局网文赛道,瓜分这片市场的“蛋糕”。那么对于自携流量的抖音来说,入局网文市场,可以为其带来什么?抖音靠短视频做网文,是否可以达成赚钱的目的呢?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参加恋综节目,嘉宾让我滚出去,我冷笑着掏出房产证,这节目租的别墅是我的。”

    一段小游戏录屏或是解压视频,搭配上网文经典情节的音频,就能在抖音获得20多万的点赞。评论区中,无数意犹未尽的读者留言:“在哪看后续?”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在近期内测一个名为“抖音故事”的功能,达人或MCN机构可以在发布的网文推广视频中挂载相关小程序,用户点击后就能进行阅读浏览,在个人中心的“我的读书”新入口中,还能查询到相关的阅读记录,观看更多小说。

    短视频挂载的抖音故事小程序

    这些制作并不算精良的网文短视频,正是抖音故事推广的主要载体。而在这些视频背后,有着众多做着推文(推荐网文)生意的副业党。

    推文玩家仙仙表示,她身边已经有人赚到钱了:“一个月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做抖音故事的推文了,有人都已经赚到一笔钱了。”除了抖音故事,QQ阅读、知乎、UC浏览器都有着类似的推文项目,我们从一些人口中了解到,只要用户被他们引流到平台购买会员,就能赚上5—10元的佣金,就算没有开通会员,只要为平台拉新,也会有佣金发放,“一个爆款视频赚几千几万都有可能”。

    抖音携流量入局,一是看中了网文能让用户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平台上,增加用户粘性;二是网文是个足够成熟的百亿市场: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89.3亿元。

    但网文市场早已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阅文旗下的多个平台占据了众多读者和作者内容资源,晋江、知乎、七猫等平台也早早在网文市场分了一杯羹,现在抖音挟流量入局,靠着短视频做推文,想要当条鲶鱼可没这么容易。

    一、赚钱的重点,是关键词 “抖音故事推文之前就有人做了,官方还推出过活动,直接就能申请拿到授权,不过现在门槛变高了,个人申请比较难通过了。”已经做了半年推文的仙仙告诉《电商在线》,有人已经拿到了一笔“抖音故事”佣金。

    抖音官方早就推出了相关的推书项目

    推文,顾名思义就是“推荐网文”。在抖音、快手、视频号和小红书等平台用短视频或者图文形式推荐网文,用户进入平台搜索关键词,成为新用户或者购买会员,推荐者就能获得一笔佣金。

    不过,另一位推文玩家小谢表示,“抖音故事”还不算热门平台,知乎才是推文玩家最早接触的平台,不过对于大多数推文玩家来说,他们会多个平台栖息,“除了知乎,番茄小说、夸克、UC、书旗等平台都有推文授权”。

    在小谢和仙仙看来,获得授权并不算困难,一些平台会给个人授权,拿不到授权,那就加入获得授权的机构。这些机构对账号的要求不高,0粉的新账号就能做推文。

    推文最关键的,其实是“关键词”,这个关键词是推文玩家根据网文内容自己生成的,一个关键词对应着一个推文玩家,在各个平台发布短视频后,推文玩家还会在评论区置顶自己的评论,提示用户在什么平台搜索什么关键词,去找到这篇文章。一些平台还会有相应要求,比如关键词和文章标题的重合率不超过50%,一些违禁词也不能使用。

    仙仙告诉《电商在线》,除了需要自己想关键词,主角名字这些也都要隐藏起来,不能让用户在网上直接找到,“只有用户进入平台搜索关键词,成为新用户或者充值了会员,才能拿到佣金,如果用户不用关键词直接找到了网文,那佣金也就作废了”。

    推文玩家在评论区写出关键词

    在确定了关键词之后,推文玩家就可以开始制作视频。不同平台呈现模式也各不相同:小红书上图文模式比较受欢迎,抖音、快手和视频号则是短视频居多,一张图搭配文案,用各种游戏、解压视频搭配音频,都能吸引到大批点赞和流量。

    但推文账号的本质,其实就是将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等平台的流量引向其他平台,各个平台也有检测机制,一旦检测到存在引流或者广告行为,就会进行限流或者违规处理,玩家还要躲避平台的“围剿”。

    多位推文玩家都向《电商在线》表示,他们在做推文时会隐去引流平台的称呼,用暗号或者图片进行提示,比如在评论区或者主页背景上告诉读者想看小说要去“芝麻糊去掉麻那个平台”“又C搜”“最右边的那里”,暗号对应的则是“知乎”“UC”和“最右”。即便如此,也有不少账号的评论被官方删除,或被限流。

    小谢已经做了将近一年的推文副业,他告诉《电商在线》,现在不少平台的门槛都变高了,要求粉丝数或者有矩阵号,个人很难拿到授权,需要加入拿到平台授权的工作室和MCN机构才行,“机构也有好有坏,有些机构就是给个授权,有些机构还能给一些资源,比如整理最近的爆款文章,提供一些素材和教程。”

    一家机构给出的推文爆款

    除了招揽玩家进入机构做推文,还有一些机构和玩家会直接下场卖资源,498元一套推文教程,打出老师全程陪跑的旗号,还能提供文案、视频和视频素材,“一周就能回本,做的好月入上万不是问题”。

    二、佣金比会员费更高,月入十万? 一位收费招募推文学员的工作室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推文课程收费99元,现在微信群已经建到了8群,每个群基本都有400多人。就连不少分享各类副业的社群也都在讨论推文,分享着各种经验。

    吸引众多玩家的,还是推文背后丰厚的报酬。

    一家号称直接对接平台的机构收费近500元,能够提供各类制作推文视频的资源,同时佣金直接按照平台标准给予,知乎会员一单就能获得8元的佣金,抖音故事会员一单也能获得8元佣金。《电商在线》在这两个平台尝试开通新人会员,最低只需要9元,机构给出的佣金占会员费比例达到了88.9%。同时图中还显示,最右平台的佣金在7元,但开通会员最低只需要5元,佣金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会员费用。

    最右单价在7元,而会员最低只要5元

    机构客服告诉记者,佣金比会员费用更高,一是因为平台为了拉新和鼓励推文玩家,愿意支付更多的佣金,二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最低会员优惠。

    另一个机构表示自己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也会提供一定的资源,但会在玩家获得的平台佣金中扣除10%—30%的费用作为“授权费”和“中介费”。在机构的网站上也能直接查询到佣金比例:以知乎会员为例,首单佣金6元,之后会递增,累计开999单后,一单佣金能达到7.1元。同时平台还有各种奖励:根据90天内的开单数量获得获得68—1888元的现金奖励,还有二级分销模式,只要有人用玩家的推荐码注册了平台,那他卖出一单后,玩家就能获得0.5元的佣金。

    不少拥有网文授权的机构都打出了“月入十万”的旗号,表示只要有一个爆款就能赚取大量佣金。

    但也有个人玩家向《电商在线》表示,很少有人能做到“月入十万”,一些机构也并不靠谱。

    不少个人玩家都讨论过“吞单”

    推文玩家萝卜就是通过机构获得了授权,但后期发现机构的系统会“吞单”,“本来成交了10单,但显示的可能就成交了8单甚至5单,这个就是‘吞单’”。

    萝卜表示,加入机构的玩家出单数据都由机构统计,所以真实性很难判断,不少推文玩家都讨论过平台吞单这件事。

    仙仙和朋友从去年就一起做了抖音和快手的推文,两个人一共做了6个号,最多的一个月也就赚了8000多元,“那时候竞争压力还不算大,推文群里确实有人能月入两三万元,但基本都是做了几十个矩阵号的”。

    就连工作室玩家也透露,现在推文赛道不好做,他们主要靠卖课程和资源赚钱,并且表示自己的课程也可以做分销,“你要是有自己的流量资源,可以推荐学员,一个学员就可以给你100元佣金”。

    三、抖音,能做网文市场的鲶鱼吗? 抖音的入局,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一方面,字节本就有着“APP工厂”的名号,旗下也有着番茄小说这个网文平台,抖音自身还有着7亿日活用户这一流量优势;另一方面,抖音也想要通过网文丰富平台生态,增加用户的粘性和使用时长,不少推文视频的时长都在10分钟以上,一些用户还会在评论区表示,自己一口气就能刷五六个推文视频。

    阅文集团的多个王文平台

    只是,网文市场早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局,阅文集团旗下的众多平台占据了一线地位,也手握读者流量和作者资源。晋江、七猫、知乎等平台也早早瓜分了网文市场资源。抖音虽然有着番茄小说,但整体优势并不大,更大的优势还是在自身流量上。

    即使抖音开始招募有着推文经验的玩家,通过网文短视频去获取新流量,也面临着不少竞争。阅读集团旗下的QQ阅读也有推文模式,新玩家知乎、最右、UC浏览器、夸克浏览器和老福特等平台也早早和推文机构做起了生意,一些平台给出的佣金比抖音更高。

    抖音除了流量优势,就是平台内的生态能力,不需要用户多次跳转,也不会有限流问题,在抖音官方下场后,不少推文玩家也开始咨询如何获得官方授权推文,在他们看来,“抖音故事”刚推出,入局者少,还有红利可图。但也有推文玩家表示,“抖音故事”有门槛要求,1000粉丝的账号才可以挂载小程序,“光门槛就拦住了一批人”。更多人,还是选择在抖音上,为知乎、最右、QQ阅读等平台引流。

    抖音想要做百亿网文市场的鲶鱼,可能还需要拿出更高的佣金,或者在平台内给出流量倾斜扶持。不过,目前玩家们还没有看出抖音在流量上的倾斜。

    推文这个副业也进入了瓶颈期。仙仙告诉《电商在线》,最开始推文只需要图片配上文案,后来要视频配音,“现在文案要博眼球,为了防止素材重复,很多玩家还用上了AI动画,做短视频越来越卷了”。流量的转化也越来越难,萝卜表示,去年一个视频浏览量不到5000就能出2单,现在浏览量上了5万多才出了3单。

    大量推文机构的出现,帮玩家总结爆款文章,还会给素材,但推文同质化严重,只能赌谁的视频先被用户刷到。网络上5元一个月、3元一周的共享会员出售,也让推文玩家的转化率越来越低。

    众多推文玩家也从未想过把推文做成长期生意,更多还是在赚一笔平台的快钱。

    一位工作室玩家在交流中主动推荐起了短剧项目,表示不少平台都在扶持短剧,而且还在红利期,现在入局还能分到蛋糕。仙仙和朋友则已经转移了阵地,在视频号上做起了推文,“视频号竞争小,而且多做些账号,直接联系作者帮忙推荐网文,也能赚上几十元上百元,实在不行,把号卖了也是一笔收入。”

    作者:王崭;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AIGC时代,如何平衡与拿捏其尺度?

    设计动态 2023-04-12
    进入四月之后,虽然AIGC的火热程度较前段时间有一定退烧,但事实上整个内容行业对于可能即将到来的革命性热潮依然不敢怠慢。 在三月最后两天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依然是各家视频内容平台无法绕开的话题。爱优腾芒的掌门人前后表达了对于这一技术的乐观看

    用AI做视频?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科技的实际应用,AIGC技术被各大视频内容平台争相报道。在热浪之下,AI自制视频原创者意味着什么?马不停蹄的AI技术应用会不会带来“反噬”?本篇作者举出反例,或让视频平台经营者“冷静”一下。

    进入四月之后,虽然AIGC的火热程度较前段时间有一定退烧,但事实上整个内容行业对于可能即将到来的革命性热潮依然不敢怠慢。

    在三月最后两天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依然是各家视频内容平台无法绕开的话题。爱优腾芒的掌门人前后表达了对于这一技术的乐观看法,像爱奇艺这样善于依靠技术渠道内容发展的公司,更是已经急切的想要让相关技术投入到生产链条中去。

    同时,对于中短视频等PUGC内容而言,AIGC所带来的生产力大爆炸也同样成为了被视为一种潜在利好。

    一方面AI等专业化内容再次刺激了知识类视频的发展。 B站CEO陈睿就在视听大会上就提到,过去一年,B站人工智能相关视频投稿同比增长超过86%,ChatGPT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亿。他认为B站应该是全网AI相关内容最丰富、质量最高的平台。

    另一方面,不论是B站还是抖音、快手,也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于AIGC能够进一步解放创作者生产力的现实想法。

    相对于肉眼可见潜在的利好,AIGC在短期内可能会为抖音、快手、B站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或许更值得关注,尤其是当然AI能够多快好省的批量制造善于刺激用户的短平快内容之后,基于算法的平台推荐模式该如何识别,大量的原创内容创作者又会遭受到何种冲击,以及为了应对AIGC内容的指数级增长,平台又应该如何平衡其带宽与审查的成本。

    在AIGC工具大规模普及之前,这些问题看上去多少有些杞人忧天,然而部分B站UP主却已然如鲠在喉。相对于AI在面对门槛更高的影视内容创作时依然只能甘当辅助的现实,随着AIGC工具越来越“聪明”与便利,本就门槛不高的PUGC中短视频创作者势必将会面临巨大冲击,进而开始反弹。

    同时对于平台,即将可能泛滥的AIGC内容不仅徒增带宽成本却又快速稀释平台流量,妄图利用AIGC工具“降本增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如何平衡与拿捏其中尺度,对于平台管理者来说显然又是一根必走的钢丝。

    一、AI内容工厂,是原创内容生态的猛烈冲击者 最近,B站又一次的登上了微博热搜。就在刚刚进入4月的第一天,部分B站UP主停更的消息引起大量关注,甚至一度被渲染成为了“B站停更潮”的热搜话题。

    就目前的统计来看,并没出现超大面积的创作者停更,但几个粉丝数量达到百万级数量的UP先后表态,也的确让外界感到了一丝不安。随后B站内部人士也在向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解释称,”停更潮”的说法并不准确,仅仅是部分UP因为个人原因停更,并非是集体行为。

    4月2日,380多万粉丝的游戏区百大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也在微博回应:”今天这两个热搜有点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被谁安排了,我停更的原因在自己视频里说的很清楚,都是我个人的原因。”

    B站截图另一位之前宣布停更的UP主“-LKs-”在微博表示,个人宣布停更和经济情况无关,今年在B站收入也不比以前少。

    当然,”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在停更视频里第一条其实也谈到了平台收益下滑对其创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极少数UP主的因为个人原因停更显然很难称之为“停更潮”,但B站在财报中表示去年花费了90亿用于创作者分成却依然出现类似问题, 的确也给PUGC平台的内容生态如何良性运行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 这两天关于UP主停更事件中的另一大热门微博话题则是#B站大UP主称AI创作正在打击原创#。

    有UP主在接受21世纪财经采访时表示,除了收入下滑之外:”目前AI创作的能力亦是打击原创视频的一个原因”。这其中的AI创作显然并不是指AIGC工具对于创作者带来的效率提升, 更多其实还是越来越多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出来的AIGC内容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原创内容流量蚕食。

    平台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目前对于AIGC工具的兴趣显然更多希望借助这些工具能够尽可能提高内容创作者的内容生产效率,从而最大化它们的商业价值,毕竟要想保持用户对平台的使用粘性,能够稳定持续输出的内容依然是核心。

    尤其是像抖音、快手这些如今热衷于依靠直播进行流量变现的平台,AI数字人的不断“真人化”其实已经开始冲击到了不少真人直播,毕竟数字人可以做到7×24小时全年无休的直播,并且也不存在太多场外因素的干扰风险。

    但对于B站这类更多依靠内容创作博主维持内容热度和流量的PUGC平台而言,目前的AIGC工具或许能够一定程度简化其生产流程,在很多专业化流程中依然很难取代小规模的真人团队协作。

    然而对于很多短平快的内容创作而言, 如今的AIGC工具则又已经到了一个门槛足够低的阶段,一旦有MCN公司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就能够短时间打造出大量类似电影解说类的快餐式内容。

    Make-A-Video输入文字就能生视频画面

    这一两年里大量兴起的所谓“电子榨菜”恰恰就是目前AIGC工具最擅长制造的内容类型,依靠大量现成的影视或互联网视频素材,经过高密度的剪辑与AI配音之后,即可批量上架。

    尽管目前AIGC的技术普及尚处于早期阶段,但由于各个AI大厂都在快速进行技术迭代,对应的工具在接下来只会越来越多并且使用门槛越来越低 (仅3月就出现了数千个AIGC创作工具)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AIGC内容的指数级增长,比如如今铺天盖地的Midjourney图片。

    到那个时候,千篇一律的“电子榨菜”充斥全平台的局面绝非危言耸听,而当平台的内容生态被破坏殆尽时,即便是对这些内容再有兴趣的用户,显然也会开始另辟蹊径重新去寻找那些稀缺的真人创作者们。

    二、AI创造”平行宇宙”,平台做好准备了吗? 人们往往愿意对技术的迭代投射出美好的想象,但现实中最乐于尝试新技术并且将其投入应用的,并非都是好人或是正当的场景。在最近AIGC工具开始狂飙突进之后,第一时间依靠这些技术打擦边球的人并不在少数。

    就在前几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全副武装的纽约防暴警察按倒在地的图片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一时之间让人以为又是什么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发生。但这些看似细节丰富的图片却与事实毫不相干,这些图片其实都是经过AIGC生成的而已。

    依靠AIGC工具创造一个“有图有真相”的平行宇宙几乎成为了最近最时髦的事。 国足夺冠、特朗普退休、教皇走秀、尤达和黑武士走基层……只要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AI不敢画的,而且随便拿出一张都能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当然, 类似的“内容创作”则还以打造出以假乱真的视频内容为终极目标。

    像是抖音上也出现了百万粉丝的特效博主利用AI合成工具将女艺人迪丽热巴电视剧里接吻镜头中的男演员杨洋“替换”成自己的短视频,在被粉丝围攻之后,该博主反而义正言辞认为自己只是进行技术尝鲜,最终愤怒的粉丝在线下对其进行了围堵,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明星们的粉丝将愤怒转化为暴力之举自然不应提倡,但假借技术实践之名行肖像权侵犯之实显然同样是违法行为,该博主目前已经下架视频并且道歉,类似情况却绝非个例。

    在B站的舞蹈区里依然有大量采用AI换头的热舞类视频存在,即便之前就有AI换脸内容需要标注的规定存在,平台多数时候依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很长时间里,类似Deepfake这类AI工具想要实现高精度内容输出依然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大规范滥用并没有太高性价比。

    然而如今AIGC工具的泛用化与“傻瓜化”已然大幅降低这一门槛 , 不论是大型平台公司还是中小型开发者其实都在不断优化相关工具的精确度和易用性,并且尽可能做出类似chatGPT这类开箱即用的消费级产品。

    在这一前提之下,大量免费工具的出现其实已经提前让一部分人或是公司掌握了依靠AIGC大量生成PUGC视频内容的能力。尤其是当下AIGC工具开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模仿各种类型的高流量爆款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问题在于,作为内容平台来说,抖音和快手、B站做好了应对大量AIGC内容的准备吗?

    一方面,当敲敲键盘就能做出几分钟的视频时,新内容无疑会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其实不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 带宽成本始终是平台无法摆脱的硬约束 ,去年第二季度B站的财报显示其内容流量增长48%对应的则是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上升了15%。

    内容量暴增即意味着对应的成本同样会上涨,这显然与目前各大平台力主的“降本增效”原则相矛盾。

    另一方面自然则是 进一步考验平台的审查能力 ,尽管像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早早就已经开始借助AI工具来进行内容审核,但监管环境的外部因素存在,对国内各大平台来说人工审查团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去年B站审核员猝死,也从侧面揭示了PUGC内容平台在人工审查方面的巨大需求缺口,而AIGC带来的内容“通货膨胀”,无疑只会放大这种缺口。

    AI工具审核流程

    最终依然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上,人是需要休息的,但AI却可以全年无休。

    更不用说,在如今流量见顶的情况下,真人创作者的内卷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旦平台不对AIGC创作进行某种程度的硬约束而是完全放任自流,最终伤害的显然只会是平台的内容生态本身,以及用户的流失。

    因此,相较于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更多还是想用AIGC工具来提升影视内容的生产效率,PUGC平台们反而更需要担心AIGC对其平台内容生态、成本管理、审核机制的冲击。

    当一项新技术尤其是革命性的新技术出现时,大公司的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技术力量对公司业务的影响。认为新技术将创造全新的市场,同时现有业务本质和结构将发生革命性的演化,然而这种“技术迷恋”往往会将一些公司带入一场万劫不复的冒险中。

    在没有真正建立起对于AIGC创作的防护栏之前,抖音快手和B站们最好还是先别将押注未来的筹码轻易All IN,说不定最终会引来一场反噬,”搞”死自己。

    作者:大娱乐家

    来源公众号: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原文标题:AIGC会「搞」死抖快B?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娱观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