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号到底能为腾讯赚多少钱?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近两年,腾讯在微信视频号投入了大量精力,而市场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有一定预期,那么视频号到底能为腾讯赚多少钱呢?本篇文章为您详细分析,一起来看看。 去年到今年,让众多中丐子弟“伤痕累累”的,除了行情本身,还有跟风“大师”的幻灭。 比如,

    编辑导语:近两年,腾讯在微信视频号投入了大量精力,而市场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有一定预期,那么视频号到底能为腾讯赚多少钱呢?本篇文章为您详细分析,一起来看看。

    去年到今年,让众多中丐子弟“伤痕累累”的,除了行情本身,还有跟风“大师”的幻灭。

    比如,抄作业持仓阿里后,发现芒格跑了;跟着段永平一轮轮抄底腾讯的,挂在了半山腰。

    《芒格减仓50%阿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一文论述过,芒格擅长成长股投资,阿里不属于其能力圈,及时止损很正常。

    相比之下,段永平的态度,却是“越跌越买”——去年8月4日、18日两次抄底,今年2月底再次3500万入场,3月表态将卖伯克希尔,继续抄底加仓腾讯。

    那么,他如此“豪赌”有道理吗?

    事实上,这轮并不是段永平第一次抄底腾讯。2018年腾讯也有过一次大幅回调,跌幅近45%。

    彼时段永平押中抄底,最高持仓收益近200%。

    如此来看,确实有成功经验做支撑。但上述说过,抄“经验”作业搞投资,不太行得通。

    我们复盘本质发现,那次局面发生转变的关键在于: 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同时,腾讯持续在微信体系做文章,社交广告变现节奏加快。双板块业绩释放驱动下,腾讯股价反转。

    如今,如出一辙的转机信号出现了——4月11号,游戏版号宣布恢复发放;另外,微信体系又在“搞事”变现。

    据腾讯2021Q4电话会议:2022年公司将启动短视频Feed广告的测试和优化,相信视频号将会提供重要的商业化机会。

    那么,这次是否能如2018-2019年那样反转呢?

    要确定这一点,先要弄清楚放开的业务,兑现业绩增长的确定性空间,也就是视频号能赚多少钱。(其新游戏版号发放尚未确定,关于游戏本文不做论述。)

    一、信息流广告:短期季度收入约30亿,未来年收入空间250亿左右 拆解来看,视频号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直播打赏及直播电商。

    这里,重点论证信息流广告和直播打赏的变现空间。(直播电商变现需要时间投入,这里不做分析)

    就信息流广告来说,众所周知,其是短视频模式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左到右依次为:B站、抖音、快手信息流广告

    腾讯在2021Q4电话会议中,对视频号的信息流广告,同样预期乐观:2022年,信息流广告或将是视频号中最大的收入来源。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情况下开放信息流广告,到底能为腾讯赚多少钱。具体测算思路如下:

    短视频信息流广告收入=DAU×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短视频每分钟播放次数×短视频广告加载率×CPM×365

    根据测算,在中性假设下, 若视频号在2022年开始加载信息流广告,季度广告收入贡献在30亿左右。

    备注:

    据视灯研究院数据,2021年末视频号DAU超过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为35min。 目前视频号上10-20秒以及50-60秒的视频,占比最多。取其大概数字,假设每分钟可播放两到三个视频。 变现初期为避免夭折,广告加载率不会太高,假设为2%—4%。 当下视频号的算法积淀及数据积累还不足,因此CPM不会太高,假设为15—25元/千次。 当然,这只是变现初期可能带来的收入。要知道,2021年抖音平均每个季度卖广告的收入有285亿,快手2021Q4的广告收入也有132亿。

    成功的模板在前,市场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有一定预期。那么,可能性如何呢?

    下面我们对各个相关因子,进行未来趋势敏感性分析。

    因子一:DAU变化趋势 现在打开微信,你会发现视频号内容无处不在——朋友圈有人转、公众号也有内插等。

    甚至,大多时候人们都是通过朋友圈、群消息、公众号等渠道点开视频号的,真正的一级入口——微信发现页“视频号”一定程度被忽略了。

    如此全面入侵下,视频号在微信生态中迅速渗透,目前已经达到48%。

    而按照这个趋势,视频号的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假设视频号在微信生态渗透率,能够达到朋友圈和小程序的平均值,即59.1%,换算成DAU就是6.15亿。

    因子二: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趋势 目前,视频号在创作者和内容生态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据视灯研究院,视频号的创作者账号中,未认证账号占比最高,达40%,而以新闻媒体、企业机构、品牌为主的蓝V账号作品数,占比为31.20%。

    也就是说,视频号仍然以非专业创作者为主。

    同时,从内容品类看,时事新闻、民生政务等内容品类快速发展,美妆、动漫等热门垂直领域仍相对空白。

    没有足够丰富以及优质的内容,可能会限制用户使用时长的提升。

    不过,这并非不可解。

    此前,微信对视频号都是轻运营策略。

    比如,2021年微信之夜上,张小龙曾说道: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视频号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但很快,就自打脸,祭出“钞”能力。比如,相继邀请西城男孩、五月天等进行演唱会直播,进行内容扩充,以及示范拉动。

    “真金白银”撒出去,即有收效。

    据2021Q4电话会议:视频号在新闻、音乐和知识类内容等目标内容类别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超过100,000个赞的视频数量强劲增长,用户参与度加深。

    此次伴随视频号商业化,微信也推出了“创作者激励计划”,对原创内容提供流量倾斜,刺激内容输出。

    我们曾多次论述过,用户都是跟着内容走的。如此一来,意味着,视频号的日均使用时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有抖快两座“大山”在前,天花板也可预见。)

    由此, 我们判定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关键因子,而且对未来收入有很大驱动作用 。

    因子三:短视频每分钟播放次数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视频号中,50-60S视频占比最高,达到27.55%;同时,点赞10W+作品中,其占比也是最高的,有29.84%。说明视频号用户,更偏向于消费较长的视频内容。

    这种情况也匹配微信对视频号的定位。据2021年微信之夜:视频号不区分长、短视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

    这样看的话,视频号的每分钟播放次数提升有限,不是影响收入的关键因子。

    因子四:广告加载率趋势 广告加载率加载量的增加,一直都是广告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以Facebook为例,其成熟期广告加载率可达15%。

    不过,和Facebook、抖快等偏娱乐属性不同,微信更侧重社交,而社交场景下,如果广告加载率过高,会影响用户体验。

    也是因为此,微信在朋友圈广告的变现节奏一直很“谨慎”。

    比如,管理层多次提到:广告方面我们非常地自制,最终目标是为广告客户提高ROI,同时保持健康的用户使用体验,而非短期内争取最大广告收入。

    而这在具体实施上也有印证,2015年放开第一条朋友圈广告后,一直到2018和2019年,才陆续放开第二条和第三条广告。

    基于此,我们假设即使发展至成熟期, 视频号广告加载率的上限,可能也只能达到Facebook的一半,即7%。

    因子五:CPM趋势 广告价格受广告转化效果影响,而用户的数据标签积累、算法匹配等维度都会影响到广告的转化效果。

    测算数据显示,抖音和快手 2021年的广告业务CPM分别为17.8和11.5。(CPM采用财务角度测算,非实际情况。)

    备注:快手、抖音的广告加载率来自经验估计。

    考虑到视频号的算法积淀及数据积累不及抖音——比如,据2021微信之夜:现在朋友赞产生的整体播放量,是算法推荐的2倍——当下视频号CPM价格可能会有差距。

    但未来,随着内容丰富度提高,用户与内容反哺算法,CPM提升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 我们判定CPM价格是影响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关键因子。

    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影响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三个关键因子: 用户时长、广告加载率和CPM价格 。我们对其进行敏感性测试,具体情况如下图:

    视频号的最主要收入部分——信息流广告收入,在DAU假定6.15亿的情况下,未来年收入空间达到250亿左右,有较大的可能性。

    当然,信息流广告还未上线,这块收入的反馈还需要时间。相比之下,直播打赏业务现阶段已经看到了现金流。

    二、直播打赏:MAU假定7.5亿,未来年收入空间约200亿 2020年10月,视频号上线了直播功能,且资源大量倾斜。

    比如,在当年12月8日,知名科技互联网评论人潘乱和情感主播张鹏做的那场“出圈”直播中,张小龙围观了全场,并在最后发出了“连麦”邀请。

    之后,直播打通公众号、单独设置入口等,地位一步步升级。

    如此侧重之下,据2021Q4电话会议:打赏收入在不断增加,并且已经相当可观。

    这里,我们通过估算,看看当前情况下,直播打赏收益究竟如何,具体逻辑如下:

    直播打赏收入=MAU×付费率(直播付费用户数/MAU)×月均ARPPU(每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收入)*12。

    通过假设测算,可以发现,在中性假设下, 视频号直播打赏季度收入,也预估在30亿左右。

    备注:1、假设视频号的MAU为5-6亿;2、付费率和月均ARPPU:考虑到处于变现初期,假设付费率为2%—6%,月均ARPPU为30-50元。

    当然,微信对直播的野心不止于此。

    上述说过,2021年直播地位升级至【发现】一级入口,成为和朋友圈、视频号等一样的独立入口。

    另据2021年微信之夜: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那么,下面我们对各个相关因子,进行未来趋势敏感性分析,测算一下空间有多大。

    因子一:MAU趋势 据QM数据,2021年12月,微信的用户粘性(DAU/MAU)约为0.8。理想假设下,我们认为视频号的用户粘性,可以达到微信的水平。上述我们假设过视频号的DAU,未来预估能达到6.15亿。

    基于此,可得视频号的MAU,预估值为7.5亿。

    因子二:付费率趋势 就视频号直播品类分布来看,第一大品类是泛生活类,其次是游戏、教学。

    基于此,参考游戏直播平台虎牙、泛生活类社区直播快手、社交属性平台陌陌的付费率情况——分别为4%、9%、8%左右,假设视频号直播业务的付费率为2%-8%。

    因子三:ARPPU(每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收入)趋势 考虑到微信的全民属性,直播内容会有较多的限制,比如内容监管等,再加上其MAU基数比较大,分摊到每个付费用户头上的ARPPU,可能会被摊薄。

    由此,这里参考与视频号属性较为相似的快手,假设视频号的月均ARPPU在30~80元。

    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影响视频号直播打赏收入的两个关键因子: 付费率以及ARPPU。 我们对其进行敏感性测试,具体情况如下图:

    视频号的另一主要收入部分——直播打赏收入,在MAU假定7.5亿的情况下,未来年收入空间,可以达到200亿左右。

    综上来看,若视频号能如上述预期那样发展, 短期内,每季度或可给腾讯带来60多亿的收入。而长期来看,每年或将给腾讯带来450亿的收入。

    这块的收入释放潜力,将对腾讯的业绩反弹,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市场信心。

    当然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测算结果。具体兑现情况如何,还需要持续追踪。

    三、小结 游戏版号恢复,叠加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商业化的开放,腾讯似乎又来到了转机的节点。

    从测算来看,在理想状态下,未来三到五年后,视频号的年收入贡献或将达450亿左右(不包括直播电商收入)——信息流广告收入约为250亿,直播打赏收入约为200亿。

    若视频号能如预期发展,不仅影响腾讯自身的业绩表现,相关信息流广告市场以及秀场直播市场,或都将面临洗牌。

     

    作者:张冉冉;编辑:付晓玲,曹宾玲;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

    本文由 @表外表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在元宇宙,我们用眼睛操控万物?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眼动追踪技术就是其中的产物,本篇文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眼动追踪技术的内容,以及元宇宙概念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等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你是否畅想过,用眼睛就能控制万物,让物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移动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眼动追踪技术就是其中的产物,本篇文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眼动追踪技术的内容,以及元宇宙概念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等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你是否畅想过,用眼睛就能控制万物,让物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移动?

    遗憾的是,这个酷炫,如同科幻片的场景,在以前只能出现在小说和电影中,如同“特异功能”或者“魔法”。在现实中,这种场景似乎是无法存在的。

    2016年前后,初代AR/VR眼镜和头显的出现,曾让人们短暂地看到这一场景的曙光,这些设备可以让人体验沉浸感十足的3D的效果。

    可在初代产品中,人们仍只能通过双手和头部的动作来操作。且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人们在使用时极易产生眩晕感,沉浸感也稍显不足。

    但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出现,这样的想法,终于有可能成为现实了。

    人们只需眼睛,就可以操控万物。眼睛注视的位置不同,VR/AR等设备都能检测出来。

    这不仅规避了此前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的眩晕感,更将带来十足的沉浸感。

    这一技术正得到科技巨头们的青睐,索尼的PSVR 2,Meta的Cambriat都已确定将采用这一技术,多方消息显示,苹果最新的MR头显产品,眼动追踪功能也将大概率会被采用。

    这也预示着眼动追踪技术,将成为MR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而在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元宇宙世界中,MR产品被作为是市场广泛认同的元宇宙的入口,作为MR产品的方向标,眼动追踪技术对元宇宙世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到,科技巨头们对眼动追踪技术都十分青睐,并陆续采纳应用该技术。

    眼动追踪技术俨然已成为MR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那么,成为科技巨头MR产品新核心的眼动追踪技术,能在元宇宙的未来中开辟一片新蓝海吗?

    带着问题,本文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眼动追踪技术:

    眼动追踪技术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发展至今的眼动追踪,目前在各行业体现了哪些价值? 未来,眼动追踪技术将拥有怎样的市场规模和前景? 一、眼动追踪,新时代的读心术 众所周知,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人的记忆、睡眠、运动和语言等都离不开我们大脑的支配。

    当然,也包括对视觉感官的控制。所以,可以通过监测眼睛的运动情况,来推断出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眼动追踪技术正是基于此理论发展起来。

    顾名思义,眼动追踪就是监测眼睛运行的过程。

    眼动追踪最核心的研究:是确定人类或者动物注视的地方,比如实时更新瞳孔和眼球的变化。

    试想,如果MR设备可以监测眼睛的实时动态,经过系统算法分析,那么就可以反推人的大脑此刻想做什么,也可以以此来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快捷的“理想化服务”。

    眼动追踪技术,就能通过仪器设备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瞳孔定位,获取瞳孔三维坐标,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计算眼睛的注视点,让智能设备知道你正在看什么。

    而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观察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现代眼动追踪记录法。

    其中前三种方法都出现在比较早的20世纪,现因各种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这三种都已被市场淘汰。

    新世纪,更多精确,更稳定,非侵入式眼动追踪技术被开发出来。

    目前的眼动追踪方法,主要有角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边缘法和瞳孔——角膜反射向量法。

    角膜反射法主要被用于眼动力学和注视点标定等方面,但头部误差较大的缺陷使其很难应用到要求高精度的MR产品中。

    巩膜-虹膜边缘法也是应用于眼动力学和注视点标定方面,这一方法的优势是水平精度较高,但缺点是垂直精度较低、干扰大、头部误差大。

    目前整体上最具优势的则是瞳孔-角膜反射向量法,也被称为普金野图像跟踪法。

    这种技术有精度高、非接触、干扰小、无创等优点,这一方法的核心原理是:视线方向由瞳孔中心相对于角膜反射的位置确定。

    上/图1下/图2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眼睛通过角膜反射形成特定亮斑,可以由光源和实验者头部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位置。

    如果被试保持头部保持不动,当眼球转动时,角膜反射不会移动,只有瞳孔会移动。

    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瞳孔中心与角膜反射变化之间的方位关系。

    凭借这一方法带来的高精度和关键数据,目前瞳孔——角膜反射向量法也被广泛用于现代的眼动追踪设备中。

    而AR/VR等元宇宙的入口产品,可以通过以上述方法为代表的眼动追踪技术,采集高精度的关键数据,如时间戳信息、视线落点、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等等。

    随后,再通过对上述关键数据的检测及系统分析,产品就可以知道眼睛在看什么,进而解析人的大脑想干什么。

    不过,尽管这一技术有发展成为新时代“读心术”的前置,但即便是目前的发展水平,企业想真正掌握它也非易事。

    企业不仅需要精通图像视觉,还需要对人体视觉神经和大脑控制等原理有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这一技术的价值,推动实际应用。

    眼动追踪用在哪儿?

    正如前文所说,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对眼睛的状态的实时监测,可以获取眼睛的注视位点,进而推测出大脑的意图。

    目前,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离不开用嘴去交流,用手去操作。

    可以预见,当在眼动追踪技术的推动下,眼睛可以替代嘴巴和双手的功能时,许多相关联的行业势必将迎来一场变革。

    实际上,近几年眼动追踪技术在各行各业已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

    无论在混合现实(MR),还是在医疗、汽车、零售、无障碍辅助等领域都有了实际应用的案例。

    在MR领域,眼动追踪技术正在解决MR头显产品被诟病多年的眩晕问题。

    此前,多家大厂的多代MR头显产品,在用户戴上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眩晕感,这是由于眼睛看到的视频画面,跟身体的感觉不匹配,大脑感到困惑。

    而大脑的困惑进一步传达到整个身体,让使用MR头显产品的用户产生眩晕效果。

    眩晕感严重降低了设备的体验感,让许多本打算购买MR产品的消费者心存疑虑,更在过去数年里妨碍了MR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眼动追踪技术可以获知人眼的真实注视点,从而得到虚拟物体上视点位置,与人眼日常工作的原理相似。

    因此,眼动追踪技术加持的AR/VR产品,相比此前头显,出现眩晕和低沉浸感的问题概率将大幅减小。

    今年3月,就有业内人士提前试玩了搭载眼动追踪技术的索尼PSVR 2,并表示相比前代在眩晕和画面流畅方面有极大改进,甚至“玩完后世界都不同了”。

    带给人们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沉浸感和体验,正是元宇宙所描绘的美妙未来的源头,在眼动追踪技术的推动下,MR产品也在为向往元宇宙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优秀的入口。

    但在MR产品上的应用,还不只是眼动追踪技术的全部价值全部所在。

    在营销领域,通过眼动追踪测量视觉注意力的功能,营销主体可以更精确地对用户行为进行解读。

    因为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客观监测人们的视觉注意力重点。这对于包装设计,产品布局和商品展示的优化都至关重要。

    Pop Tarts Bites的包装设计正是采用视觉营销的技术,让该品牌的总销售额较之前增长了18%。

    Pop Tarts Bites包装

    在教育培训领域,眼动追踪技术为疫情催生的线上教学模式提供了效果更佳的新思路。

    由于疫情被迫采用的线上教学模式,美国医学委员道格拉斯博士以一套Miya模型,将眼动追踪技术与实际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在模拟环境中而非在患者身上进行手术教学,并用眼动仪来评估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在汽车领域,眼动追踪技术也在识别疲劳驾驶,驾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及时跟踪判断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连续提醒驾驶员预防疲劳驾驶。

    一家名为Seeing Machines的公司,也在过去几年里开发了通过眼动追踪技术,人工智能分析头部、脸部和眼睛了解驾驶员实时情况的功能,以此辨别他们在途中的困倦与分心情况。

    明显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现已为全球上百家车企提供该技术服务。

    除了应用于科研和商业领域之外,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的辅助,残障人士也可以用眼睛来操控计算机,以此作为信息输入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

    Tobii公司的眼动追踪设备TD Pilot,就可以帮助残障人士通过眼球来操作iPad上的应用软件,选中目标,甚至通过眼球移动来进行打字和游戏。

    由此可见,眼动追踪技术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实际应用。

    这一技术的行业价值正在进一步得到凸显。未来,随着“可用眼代替手”的场景需求日益增多,眼动追踪技术还有更多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二、元宇宙未来,眼动追踪的蓝海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发展,现实世界存在的事物将逐步数字化、虚拟化,并将其映射到虚拟世界中。

    这个“虚拟”市场在逐步壮大。而AR/VR头显等MR设备作为虚拟世界的入口,在其中的作用也将举足轻重。

    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0年全球VR/AR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其中VR市场规模620亿元,AR市场规模280亿元。

    该机构2020-2024五年,预测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45%,AR增速约66%,2024年二者市场规模接近、均达到2400亿元。

    奇偶派制图

    庞大的MR市场给了眼动追踪技术快速成长的土壤,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指出,应用了手势控制与眼动追踪技术的传感器产生的收入将会接近50亿美元。

    眼动追踪技术作为MR设备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后在多方面还有希望实现进一步的突破,这无疑将再度拓展眼动追踪技术在元宇宙的作用。

    例如,在如今MR头显中的光学系统暂时还未能实现动态聚焦功能,这是因为头显需要一个致动式变焦显示器。

    但变焦显示器一定得有眼动追踪技术的支持,系统需要准确地知道用户的注视点位置。

    但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进步,未来的MR设备有望通过这一技术识别人眼睛焦点的深度变化,从而让聚焦也随着变化,也就实现了MR设备的动态聚焦。

    通过使用MR设备中的眼动跟踪信息,设备也可以仅执行“中心凹形渲染”,来渲染被观察环境中的那些元素。

    这既避免了渲染所需资源过多而导致的GPU过载,还能精确地带来更高质量的视觉体验,打造出一个沉浸感更强的元宇宙环境。

    此外,眼动追踪对视觉的追踪,也有助于未来特殊MR等各类设备对用户意图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设备和系统将可以根据用户注视点,来规划用户的下一步行为,并为其营造更贴切的元宇宙世界的各类设定。

    而眼动追踪对提高交互效率方面,同样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有了眼动追踪对操作速度和精度的加快,用户自身也可以主动利用他们的注视点,更轻松地完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各类操作任务。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的远程手术、远程驾驶等方面,还是在虚拟元宇宙中的各种操作,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都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

    虽然当下眼动追踪市场规模,还无法与MR整体市场相比,但它作为MR、乃至元宇宙设备中的“精准手术刀”,未来注定随着MR的发展和元宇宙的进化,获得广阔的发展天地。

    正如知名的Meta旗下MR设备公司Oculus创始人Palmer Luckey所表示的:“眼动追踪是虚拟世界的心脏,未来的视觉头显必将都支持眼动追踪技术”。

    作为未来元宇宙世界入口的核心,眼动追踪技术在今后广阔的市场规模中,也注定大有可为。

    三、写在最后 随着虚拟现实行业不断的迭代、发展,以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MR设备被认为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MR头显也正在朝着更轻、更薄、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统计,MR头显预计在2025年将销售超过1亿台。

    未来MR产业的规模有望超过智能手机,成为人手一台的便携式计算终端。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通过MR设备上的眼动追踪技术来完成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比如创作、设计可以通过眼睛来操纵输入端;医生也可以通过相关智能设备,用眼动控制来完成一场精细化的远程手术。同虚拟世界进行互动也会变得和现在打电话一样简单。

    用眼睛控制万物,将不再仅仅是个梦想,而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眼动追踪技术正解放着人类的双手,“眼控”代替“手控”的时代还会远吗?

    参考资料:

    《眼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与应用》闫国利; 《眼动追踪技术的方法》陈锐; 《眼球追踪的魅力在哪里》93913虚拟现实; 《初识眼动,你需要了解的人类眼动的背景知识》Tobii Pro; 《新一代XR头显标配,详解眼动追踪技术的价值和挑战》VR陀螺。  

    本文由 @奇偶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一家SaaS公司的营收能力如何?就用这个模型来衡量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进入SaaS行业,那么一家SaaS公司的营收能力如何?这篇文章作者介绍了一个衡量SaaS公司营收能力的模型,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SaaS公司的收入是怎样取得的? 这个问题好像不值得回答。SaaS公司的营收,难道不是销售

    编辑导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进入SaaS行业,那么一家SaaS公司的营收能力如何?这篇文章作者介绍了一个衡量SaaS公司营收能力的模型,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SaaS公司的收入是怎样取得的?

    这个问题好像不值得回答。SaaS公司的营收,难道不是销售团队通过销售过程获得新客户的收入,再加上CS团队通过服务获得的续费收入?

    如果表达不清楚,用公式也很容易说明白:

    ending ARR=starting ARR + new ARR -churn ARR

    的确,回答和计算都没错。但如果再深入问下去:要让这种收入模式起作用,或者说计算结果如预期增长,那么 前提条件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没多少人能回答上来了,甚至说从来就没有思考过。

    可见, 只知道SaaS收入的模式,而不清楚创收的方式,最后也赚不到钱。

    那么,一个SaaS业务的营收能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大部分人认为是由销售决定的。这个说法对于软件业务来说,也许是对的;但是对于SaaS业务来说,就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了。

    传统软件获取收入方式都很熟悉。产研部门把软件开发出来,然后市场和销售部门,通过与客户建立信任,最后说服客户付费买下。

    可见,能否获得收入,主要取决于销售方单方面的努力;而客户只是被动地“赌”软件买了有用。

    在关闭合同的同时,大部分收入就进账了, 收入只在这一个时点上发生 。

    如果SaaS这样干,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只要 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交易就不会关闭;而且客户始终都参与其中。

    也就是说,这是否是个有利可图的交易,客户是主动方,而非SaaS服务商。与传统软件不同, 客户的进退空间相当大;而SaaS服务商则没什么退路,只能尽力维持。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客户角度看,有一个决定收入的逻辑模型在起作用,如下图。

    这个模型涵盖了客户生周期的完整旅程,我们对其做个简单描述。

    (1)服务落地(Land)

    在SDR、MDR、AE等一众角色的努力下,将潜在客户吸引并落地到服务平台。因为客户可以先试后买,再不用赌买的对错。

    传统软件销售方式下,这已经几近成交。但是在SaaS业务方式下,落地成功可能会获得ACV,但也有可能收不到钱。

    (2)方案采用(Adopt)

    方案采用实际是个验证过程。即落地成功后,还需要验证SaaS服务商承诺的结果,是否真能兑现,然后才能确定是否采用这个服务方案。

    如采用,则可以收到ACV。反之,如果客户不采用这个服务方案,则前面工作全都白忙,费用也都全部浪费。只能再去吸引别的潜客。

    (3)扩展营收(Expand)

    扩展其实是一种销售(CSM 扮演的expand sales)。也就是让通过采用阶段后的用户多消费,产生除了续费外的收入,以提升NRR,助力实现增长。

    (4)服务续约(Renew)

    续约其实也是一种销售(CSM 扮演的renewalsales),即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很多客户以各种理由要求续费降价),按时服务续约。

    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合作(通常是三年之痒),多数客户对于SaaS服务又有了新的要求,加上竞争对手的渗透,客户的续约愿望减弱了。

    这就 需要SaaS服务商持续提供价值 (不是增加功能),否则流失迟早会发生。如果流失发生过早,这单交易就是赔本买卖。

    从这个模型可以能看出,在服务落地之前,SaaS服务商一分钱也拿不到,全是费用成本。即使落地成功之后,能否盈利后面也全是沟坎。

    但这并不是说,SaaS就是个赔本赚吆喝的生意。能不能成功,也不在于这个模型,而是 模型后面对应的能力。

    模型的四个阶段,对应四组不同的能力;而每组能力,又对应不同业务组织的结构、角色和流程。

    而一家SaaS公司能否赚到钱,只能看其是否具备和符合这个营收能力模型。

    所以说,一家真正的SaaS公司,是需要设计的。

     

    作者:戴珂;公众号: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震荡、波折、委屈,但他们选择留守「在线教育」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近两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教育行业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下,众多教培机构等纷纷退场,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坚守,本篇文章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在震荡之后教育企业面临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等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编辑导语:近两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教育行业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下,众多教培机构等纷纷退场,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坚守,本篇文章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在震荡之后教育企业面临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等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俞敏洪的口头禅用来形容过去一年的在线教育行业再贴切不过了。

    双减落地之初,在线教育企业的股价就大幅度跌落,仅7月23日及26日两个交易日,教育类上市公司们的市值至少蒸发了 2000 亿元。

    收缩和裁员成为各家机构的一个主基调——有的公司HR“裁完别人裁自己”。

    许多收到offer的高校毕业生刚租好房子,就被公司告知无法入职。

    据36氪报道,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达70万家,受波及的教培行业从业者数量达上百万。

    那段时间,在线教育企业CEO的公开发言中,悲观一览无余。

    好未来创始人、CEO张邦鑫发出了“不配论”:“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

    高途创始人兼CEO陈向东在全员内部信中,连用五个“抱歉”。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去年教师节发朋友圈称,每年教师节都会给老师们写信,但今年不敢给老师写信了,因为很多老师在离开,“这是最难过的教师节”。

    但尽管如此,在线教育的“天”没有塌下来。慌乱、无助、迷茫并未持续太久。

    2021下半年,以好未来、新东方、高途、网易有道、一起教育科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相继宣布于2021年12月31日关闭或者剥离K9或K12业务,并清理冗余支出。

    包括网易有道、一起教育科技、高途等公司先行一步,在行业普遍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与此同时,各家企业也迅速确定转型方向:网易有道、猿辅导发力智能教育硬件、教育信息化赛道,一起教育科技、学大教育也着力布局教育信息化领域。

    新东方、好未来、作业帮等企业朝向青少年素质教育、智能教育硬件、职业/成人教育等多个方向转型;学大教育、高途、网易有道也在发力职业/成人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

    从迷茫到清晰,大家经过了哪些思考?

    当身边共事的人逐一离去,为什么还有人继续坚守?抱着这些问题,我们和仍然坚守在行业的“守夜人”们聊了聊。

    至暗时刻已过,未来通向何方?

    一、浴火重生 当时的巨变来得突然。

    “最开始大家听到这样的消息是不相信的,觉得是假新闻,因为虽然2021年上半年陆续有各种信号放出,但当时没有人能想到政策力度这么大。公司里的许多同事,是慢慢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教育公司做教研工作的胡羽微告诉「深响」。

    公司里,原本一切正常的工作安排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

    某在线教育公司的职能人员林震告诉「深响」,去年7月公司正在按惯例推进年中述职,各个部门都在盘点和推进工作,但政策的落地让许多业务都无法正常开展,公司很快开始裁员。

    上至公司、下至从业者最初都没有做好准备。在林震的印象中,7-10月的公司是非常混乱的。

    而胡羽微的一些同事甚至还没有接受行业巨变的这一事实,就已经丢掉了工作。

    行业洗牌之中,到底有多少人离开,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数字。林震说身边三分之二的人都离开行业,胡羽微觉得被裁和留下的同事各占一半。

    胡羽微、林震是其中的幸运儿,他们没有被裁员,并在公司人员流动频繁的那段时间里,对接了大量离职同事所留下的工作,也在客观上面对着巨大压力。

    “其实看到我身边很多同事离开,然后去交接对接沟通他们的工作,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因为你不仅要处理好你自己的事情。别人离开了之后,他的事情怎么去处理,其实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胡羽微感慨。

    林震的压力并非来自工作量小幅度增加,而是行业和公司巨大变动所带来的情绪变化,“那段时间心情是比较复杂和低落的”。

    无论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行业震荡之中每个人都无法幸免于难。

    但许多人坚信,教育行业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这成为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林震、胡羽微一致认为,大多数人其实心里还是认可教育行业的,只是因为裁员而被迫离开公司。

    胡羽微的一些同事在被裁员之后转而去了教育行业别的细分赛道,也有的人继续兼职做教育。 “在我们身边,因为不看好行业而主动辞职的人,其实是比较少的”。

    林震、胡羽微也从没有打算主动离开。

    作为职能人员的林震,辗转在几家教育行业的职能岗位八年,对身处教育行业引以为豪。在办公室里的同事接二连三地离开时,他没有对未来产生太多焦虑,“当时觉得如果真的被裁了,就先不找工作休息一下,缓一缓再说”。

    胡羽微的态度更加乐观。她热爱教育,毕业后至今已在教培行业从业超过10年,最开始是在线下教培机构当老师、后来进入在线教育机构继续做教研和代课老师。

    双减落地后,她觉得教育行业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公司不裁掉自己,留在公司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虽然我看不到这个行业下一个红海在哪儿,但我相信这个行业一定会有新的趋势出现”。

    公司管理者的状态,则是观察这场行业震荡的另一视角。一起教育科技的CEO刘畅告诉「深响」,在双减落地之后,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去全国各地走访客户,快速确定转型方向。

    “在巨大的环境变化中,抱怨、悲观是最廉价的,最重要的其实是乐观积极稳定的心态,中高层的心态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士气”。

    行业震荡、跌落谷底、保持乐观、继续前行,这是在线教育行业2021年状态的缩影。而如何走出逆境,实现转型,则是在线教育行业下一步解决的难题。

    二、寻找方向 转型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同时推进各项新业务。

    在鼎盛时期,教育行业大规模招聘人才、各项业务快速推进,公司内部出现的问题在滚滚洪流之中无人能够顾及。

    林震告诉「深响」,有一段时间公司招人特别快,需要什么业务,公司就会立即组织一波人成立新的部门,这慢慢就导致公司结构冗杂,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能重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那个时候公司也不可能停下来梳理,因为大家都在快速往前跑”。

    双减落地,给了公司一个重新调整和疏通的机会。“比如我身处的职能部门,现在明显感觉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整个公司架构也理顺了”。

    一些公司自我调整的速度非常快。2021年四季度,包括网易有道、高途、一起教育科技在内的在线教育上市公司在业务收缩、降低各项成本开支之后,已经实现了季度盈利。

    在进行内部调整之外,在线教育企业也在找寻各种转型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双减之前的在线教育企业其实布局了很多业务,但当时营收的重点来自K12。

    双减之后许多企业都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规模更小的业务,希望做的更大。

    所以,在线教育企业的转型并非像无头苍蝇一样无目的地尝试,而是有准备地转向。

    如刘畅所说,在转型时,公司需要回到自己的能力圈,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进行转型。

    一起教育科技所转型的是教育信息化赛道,即面向B端客户,通过技术改善教育手段、提高「校内教育」的效率。行业巨变之前,包括一起教育科技、网易有道等在线教育企业已经在布局这一赛道;如今,学大教育、猿辅导等机构也在发力教育信息化。

    围绕「校外教育」,在线教育企业的尝试更加多元。

    这其中,智能教育硬件赛道是在线教育企业转型的最热门赛道之一,双减之前,猿辅导、作业帮、新东方、网易有道等企业为了降低获客成本,增加流量入口,就推出了多个智能教育硬件产品。

    教育企业将自己有优势的“课程内容”加入硬件,“内容+硬件”成为在线教育公司在行业中竞争的亮点。

    双减之后,这一赛道更是成为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去年7月以来,猿辅导推出“小猿智能练习本”、斑马智能学习机G1。

    作业帮推出「碳氧」这一智能教育硬件品牌;学而思网校近期还发布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等。网易有道因为双减之前已经在这一赛道广泛布局。

    因此其21年四季度的智能硬件业务快速发力,占总营收比例已经达到30%。

    职业/成人培训,也是在线教育机构转型的方向之一。高途、新东方、网易有道等在线教育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业务,作业帮、好未来、学大教育随后也入局这一细分赛道。

    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赛道之所以受到在线教育企业热捧,除了政策支持以外,也迎合了当下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期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从而在职业方面更上一层楼,也愿意为此付费。

    另一在线教育纷纷入局的赛道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包括高途、好未来、新东方、学大、网易有道、作业帮等都在发力这一赛道。

    这一赛道面向的群体与K12教育基本一致,因此这些企业在获客方面将会有优势。

    但它的核心不再是让学生毫无意义地“卷”,而是补足学校教育可能缺乏的素质教育内容。

    此外,各家在线教育企业也在尝试教育之外的其他领域,比如新东方上线“东方甄选”、正式进军直播带货行业,学大教育则进军餐饮。

    但目前来看,这些尝试的范围相对较小,围绕「教育」,仍然是教育企业的主要发力方向。

    转型之中,在线教育企业多年来的尝试和积累现在开始发挥作用,这也让企业少走了一些弯路。

    但在线教育企业所转向的几乎每个赛道,都已盘踞着经验丰富的老玩家或者互联网巨头,因此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来说,前路不会轻松。

    三、教育行业驶向何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行业的船头是摇摆的,许多人看不清方向在哪里。

    加上数不胜数的从业者被迫离开,悲观、负面的情绪在行业中始终萦绕。

    但随着行业出清,积极、转好的一面也慢慢显露出来。

    身在其中的从业者对行业变化的体会最为明显。林震、胡羽微都觉得,双减解决了行业“过热”所带来的问题。

    行业过热,一方面表现在“过度营销”。

    前两年,随着在线教育获客难度越来越大,各家在线教育企业“跑马圈地”似的推广营销,公交站牌、地铁、信息流平台、电梯广告牌等,各种能做广告的地方,都能看到在线教育的影子,铺天盖地的营销一方面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让教学一线的老师觉得不习惯。

    胡羽微告诉「深响」,许多公司都会去投放非常夸张的广告,过度包装老师,但老师并不是明星,本身也并不需要被过度包装,“所以在那两年我们有一些做教育的老师,其实是觉得不太舒服的”。

    新东方CEO俞敏洪在2020年就曾公开表示过对在线教育大规模烧钱做广告的质疑。

    而这种营销过热的背后,在线教育过度扩张而忽略教育的客观规律,其实早已偏离教育的本质。

    行业过热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过去许多人只是冲着“挣钱”就进入了教育行业,但他们内心对教育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而已。

    林震、胡羽微觉得, 双减确实对从业者进行了一定筛选,留下了真正热爱教育的人。

    现在的教育行业绝对不会让从业者发财,以前新闻上出现的“教培老师年薪一两百万”未来不太可能出现。

    这种情况下,那些只想挣钱的人不会进入教育行业,留下来的从业者是真心热爱并认可教育价值的人,他们也完全可以在维持稳定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继续从事其所热爱的工作”。

    当双减让行业冷却下来,教育的价值就能够真正回归——也就是说,未来教育行业将会以更加理性,瞄准市场中的「真需求」进行布局。

    真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能够辅助学生学习的智能硬件、帮助学校和老师更高效地获得教学反馈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弥补学校教育短板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为成年人提供自我提升路径的职业/成人教育。

    此外,被在线教育机构剥离的「K9/K12校外培训」,也在以非盈利的方式继续运行,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切实需求。

    乡村学校也非常需要更多教育资源。因为从小在县城长大,林震对城乡教育不均等的感受非常真切,他认为教育行业未来有责任也有能力去补足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线教育未来可以让县城、乡村孩子从电脑就能看到优秀老师上的课。教育行业始终应该是一个积极、向善的行业”。

    在线教育企业的触角或许还可以伸向更远的地方。

    无论是对于普通从业者的林震、胡羽微,还是对于公司领导者刘畅,在线教育行业巨变所带来的震荡余波渐渐缓和。

    如今,他们抱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认可,朝着无限可能的未来继续走下去。

    未来,这个行业或许还会经历各种不确定性,但它绝不会消失。

    只要社会在发展、教育就始终会存在,只有教育继续发挥作用,文明才会进步。而这也足以驳斥如今各种唱衰在线教育的声音。

    教育价值恒在,教育行业永存。(文中林震、胡羽微皆为化名)。

     

    作者:李新笛,微信公众号:深响;

    本文由 @深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买点可视化的5大原则,估计第一点你就……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商设计中的可视化一知半解,那到底什么才是可视化?这篇文章作者详细介绍了买点可视化的5大原则的第一点:精准传达,有效沟通,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电商设计中的可视化,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是可视化?就是将我们的电商文案通过技

    编辑导语: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商设计中的可视化一知半解,那到底什么才是可视化?这篇文章作者详细介绍了买点可视化的5大原则的第一点:精准传达,有效沟通,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电商设计中的可视化,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是可视化?就是将我们的电商文案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可供“看见”的图片或者视频。无论是可视化为图片或是视频,它都是作为一名电商设计师,成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

    夸张处理,仅供说明

    在成熟的买点可视化方案中,生动的表达可以降低消费者理解成本、引发消费者共鸣,消费者亦可以轻松获取价值信息。

    至于我为什么没有称“卖点”,而是“买点”,主要是因为以消费者核心需求为中心的“买点”与以产品特色为主张的“卖点”不同,我会在《张详情4步走》中的“详情页逻辑”这章进行具体说明,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与收获。

    回归主题!其实张详情®针对详情页提供的方法论一共有4个主要步骤,分别是详情逻辑、买点包装策略、买点文案策划和买点可视化。为什么没有先讲前面3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越前面的知识点广、难度越高,二是买点可视化更贴近当前电商设计师的主职工作内容,更容易带来新的思考、引发大家交流。

    好了,先进入今天的主题!

    一、买点可视化5大原则之一:精准传达,有效沟通 精准传达,有效沟通,是买点可视化最基础的一个原则,但也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可视化的对与错。

    何为精准有效?

    有效的前提是精准,不是精准在我们“卖”啥,而是精准知道消费者来“买”啥。

    惠特曼博士在《吸金广告》中写道:“人们到底想要什么?很多广告的失败在于一厢情愿地自我表白,但要知道消费者从来都不关心你,他们只关心自己。”

    做设计最危险的就是以个人的角度出发,而并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许多设计师可能在说他每天都在工作,但可能不完全是。电商设计师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有可能你一天8小时做的设计,全都是在表达自我,但对消费者而言价值甚微。

    “商业设计与艺术不同,艺术完全遵从于创意人的观念,它的可见价值体现在有买主为这个观念买单;而商业设计完全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后提供的最优解决方案。商业设计的价值不是由美不美衡量,而是由对不对评判。如果是对的,美不美就是次要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可视化内容不能偏离消费者“买啥”的方向。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满足其某种需求的过程。实际上,消费者购买的,不是某一款“产品”,而是其某种需要的满足,是产品所为消费者提供的的价值,带来的好处。

    这时我们通常需要对消费者有较为精准的定位,换而言之,是在合适的地方,针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是清楚消费者的痛点,知道消费者最想要什么,恰好产品最能给他什么。

    当我们知道消费者最想要什么的时候,自然我们运作可视化的方向不会偏离。

    所以,电商设计师需要反思我们设计的画面是否深刻表达消费者最关心的内容并提供解决方案,根据文案内容和需求寻找合适的视觉元素制作可视化内容,精准传达,有效沟通,以避免大方向的偏差。

    总结以上,使可视化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法需对准人、对准需求。

    二、何为传达沟通? 我曾听过某一设计总监说过的话,“艺术到了极端没人看的懂,设计到了极端傻子都能看的懂。”也就是说,电商设计师降低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很有必要!

    为什么我们总说视觉传达,是因为详情页的一切内容都以视觉(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为表现形式,只有当“传达”给消费者,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沟通是“沟”了之后还要“通”给消费者,传达也不能只是“传”,是“传”了之后要“达”到消费者心中。

    即,沟通重要的不是沟而是通,传达重要的不是传,而是达!这就是信息送达率的定义!

    例如,在电商设计常规工作的文案编排中,如对文字信息进行对比、对齐、层级分类等各种手段,其最终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视觉上的设计感,更是通过这些手段使信息传达率提高。提升信息的传达率,推荐熟读下陈柱子老师的《竖屏思维》,这也是我认为移动端竖屏时代设计师必读的书物之一。

    原研哉说过,“设计行为是对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呈现”,做设计,本质就是处理信息。

    解决产品与消费者间的沟通问题是设计的本质。电商设计师的本质目的是帮助消费者做出准确的购物决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为消费者节约诸如点击成本、阅读成本、理解成本,最终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的设计才是高效能的设计!

    所以,让信息“通”、“达”是我们在可视化方向精准后所必须展开的工作。

    三、设计调性上如何精准传达? 前面展开的主要是一些理论和思维上的探讨,如果切入到实际的电商设计工作中,我们如何做更精准的传达呢?

    详情页的调性设定是电商设计师日常工作的主要一部分。我们经常需要将详情页主图、详情描述页等模块进行风格调性上的统一,但为此,很多设计师常常偏题。

    今年流行“新中式”风,我的页面需要紧跟设计潮流,实际上目标人群并不中意中式风,产品风格也与“新中式”毫无联系; 最近很流行“马卡龙”、“莫兰迪”色系,真是好看!实际上产品外观质感都偏向硬朗; 刚学会炫酷合成,这次可以好好展示下我的“设计水平”,实际上产品和品牌调性偏向简约…… 好吧,我相信不少设计师有踩过这样的“坑”,但并不可笑,我本人也是如此!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学习和思考,我意识到这样不好。

    至于为什么说这是“坑”,还是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更多的是设计师第一出发点的自我表达,而非商业呈现,无法在消费者角度解决问题。

    四、说到调性,不得不提配色 色彩会带来映入眼帘的第一感受。那么,在电商页面配色上怎样设计才能更为精准呢?以电商平面海报为例,我总结了三种相对可靠的配色方法:

    1. 根据产品主色配色

    色调的选择根据产品瓶身主色决定。

    2. 根据主题性质配色 比如促销活动用红色。

    色调的选择根据主题性质决定。

    3. 根据标题文案配色 如文案表达空气清新则可以用浅蓝、绿色。

    根据标题中关键词提炼色彩。

    这里,我并不太提倡设计师第一时间为了提升设计冲击力或美感,设计出发点以诸如霓虹灯配色、比色配色、撞色配色等方式就马上开展工作。单论传统平面设计,并不是说这些方式不好,主要还是希望电商设计师更多的视角是以商业出发,少一些片面的自我表达。

    再聊聊服装详情页,详情页所对应的风格并不是由设计行业的流行风格决定,而是基于产品购买人群、产品本身的风格来提供视觉方案。服装自身的风格可以决定模特类型、模特造型、字体选择、版式、颜色等。

    实际上,目标购买人群就是通过对你详情页的描述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知道“这件衣服是否符合她的气质”、“在哪穿合适”、“她们穿了会是怎样”。

    五、结尾 在做电商的买点可视化之前,要确保我们可视化的方向能进行精准传达,方能有效沟通,否则就会脱离消费者需求,导致客户的流失。

    好了,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同时剧透一下买点可视化的第二大原则—— 化繁为简 ,希望大家保持关注!

    我们马上再见!

     

    作者:张栋夫;公众号:张详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y1bXI6YjX8wQlQovdhX2w

    本文由 @张详情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成也MIUI,败也MIUI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读:小米手机作为国产手机中的佼佼者,一直深受用户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多人对于小米手机中的设计缺陷感到不满。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学生党米粉,用过小米2,小米5s plus,红米2,现在用的是红

    编辑导读:小米手机作为国产手机中的佼佼者,一直深受用户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多人对于小米手机中的设计缺陷感到不满。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学生党米粉,用过小米2,小米5s plus,红米2,现在用的是红米note 9 pro。以前我帮我家人买手机的时候买的也是小米家的手机,但现在我可能会犹豫,毕竟家人需要更加稳定和流畅的手机。包括我自己现在比较忙,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求更多的是稳定性和流畅性,发烧的热度会逐渐退去。

    从MIUI12到现在MIUI13,现在已经两年时间了,我被MIUI磨去了我对小米的很多热心。MIUI无论是在稳定性上,流畅性上,或者是在功能体验性上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MIUI了。以下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在最近的一项更新中,MIUI把删除的弹窗位置调到了屏幕的中间,这个交互设计的改变我认为MIUI的产品经理非常业余(我曾经接受过相关培训,略懂产品)。从底部进行删除操作,突然要把手移动到手机屏幕的中间去,体验毫无舒适度可言。

    难道MIUI产品经理不知道拇指操作热图?还是产品经理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做,就找点工作乱改一通,让自己忙起来?

    第二,手势提示线。我喜欢称其为小黑条,从MIUI12加入手势提示线开始,小黑条就有很多APP没有完全沉浸,使用起来割裂感极强。

    我多次反馈,但MIUI从不改进,官方的解释是需要APP方适配。我特意借我同学的一加手机使用了一下,一加手机的小黑条对于所有的APP都完全做到了沉浸,不会出现MIUI的这种割裂情况。

    所以,我的看法是,MIUI要么做到完全沉浸,要么把小黑条砍掉。要想APP方主动适配MIUI这是不可能的事,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要么把体验做好,要么不做,做了个半残品算什么?

    第三,新版控制中心的改变,从下滑展示出更多的控制更变为左滑动展示。这个改变,或许是为了在第一屏最下方的位置留出更多的空间展示那些播放器和小米妙享之类的东西。

    但我认为下滑展示比左滑展示的体验更优,从手指的舒适度来看,下滑要比左滑更舒适,更方便,这也是当初微信表情中改为往下滑的原因。

    其次,控制中心可以说是某些小工具的快捷方式,使用频率上要比其他的更高频,对于使用更高频的操作来说,体验上应该要更优。

    第四,微信和QQ的冷启动问题,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冷启动,冷启动就是系统第一次把微信加载到主存中的过程。

    MIUI对于这两个APP的冷启动处理的方式是:在手指点击了微信之后,微信并没有立马跟随手指进行响应,而是先把桌面壁纸放大一下再启动,这像是给人一种手机反应迟钝的感觉。

    MIUI13在内侧版2022.4.08的版本中,首次加入了Android12的特性遮罩层,用于作为冷启动过程中的响应动画,我可以说,这个体验很棒。但很不幸,这个遮罩层仅仅存活了一个版本就被砍掉了。我无法理解MIUI产品经理的做法。

    为了更加直观显示MIUI冷启动与其他手机系统的差距,我特意拿了我同学的手机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之前,微信已做运行停止处理。

    机型:Redmi note9 pro

    系统:Android12_MIUI13_22.4.18版

    CPU:高通 骁龙750G

    ROM:UFS2.2

    微信版本:8.0.21

    机型:realme q3 pro

    系统:Android10_

    CPU:联发科天玑1100

    ROM:UFS 3.1

    微信版本:8.0.21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760452664852542

    结论:只有MIUI对微信的冷启动是没有马上得到反响的。

    当然,硬件上realme q3 pro要强于redmi note9 pro的,对比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不公平。因为理论上性能强手机的启动也会稍微快点,但差别并不是很大,可能我们感官上也感觉不到。

    但是我在小米的社区中看到大家的反馈来看,小米的旗舰机型一样存在这种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与硬件几乎无关。

    最后,我想问,MIUI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否就是倾听小米社区中的各种反馈?没有自己的思考,小米社区中某些小白的意见是什么就是什么。

    小米所谓的“黑科技”都是如此,根本没有仔细打磨,用户提了意见就加方案规划,功能体验上只有表面没有深度。像在工厂中打螺丝钉一样,不用自己思考,就看小米社区中的投票数的多少。

    当初小米凭借MIUI和性价比杀出一条血路,这一条路上,现在只剩下性价比。到此我仍然认为,MIUI是小米的地基,小米的ALOT战略,始终需要围绕小米手机,如果MIUI做的不够好,高楼始终会倒塌。

    成也MIUI,败也MIUI。我不是黑小米,而是我足够热爱小米,希望小米可以做得更好,我甚至希望有一天我进行成为小米中的一员。

     

    本文由@晴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与抖、快互抄作业,是取长补短亦或水土不服?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短视频时代,一边是抖、快飞速发展,一边是B站不断升级。两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在同质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篇文章分析B站与抖、快互抄作业的现象,剖析底层逻辑和后续趋势,一起来看看吧! “B站和抖、快真的越来越像了!”这是最近很多B站6级大佬的感受。

    编辑导语:短视频时代,一边是抖、快飞速发展,一边是B站不断升级。两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在同质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篇文章分析B站与抖、快互抄作业的现象,剖析底层逻辑和后续趋势,一起来看看吧!

    “B站和抖、快真的越来越像了!”这是最近很多B站6级大佬的感受。

    一方面是因为竖屏内容近期在B站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B站在推动着竖屏内容占比的不断提高。

    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如今在B站首页推荐中,至少有一条内容是竖屏内容。这些内容会用一个小播放键的图标标明,点进去之后的播放形式看起来与抖音快手无异,上下滑动还可切换内容,只是多了些弹幕。

    图源B站

    但是从月初开始,这点细小差别在快手上也不复存在。在快手最新版中,最直接的一个改变就是上新了弹幕功能。在快手短视频中,也开始有弹幕划过。

    图源快手@芬芬美食@虞大锤

    虽然视频平台和直播网站早就在弹幕功能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对快手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它展示了快手想要打造更具活力社区的意图。

    在互联网领域,“抄作业”已经见怪不怪,不过是为了提升自家优势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但是, 当平台走向趋同,用户又该如何做出选择?

    一、B站竖屏变快,快手加点弹幕 过去,我们对B站内容的印象,大多是横屏、时间长、有深度,PUGV也是B站重要的内容生态基石,占到社区内容的90%。

    专业化的内容生态让越来越多优质的创作者源源不断地涌现,也吸引着热衷创新的新生代用户。

    随着B站新用户增长和用户对新领域内容需求的增加,UP主制作的内容类型也更多样化,B站的内容自然地发生了向全领域的扩容,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B站上竖屏内容有所展现。

    其实,早在2020年就有知乎用户开始讨论B站竖屏内容,而在“B站适合发竖版视频吗”问题下,大部分回答均为“不适合”。

    虽然当时“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靠着竖版视频在B站上也能收获数百万的播放,但大家还是会归功于其人物本身的影响力。“他们的竖版视频在B站厉害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是到哪都厉害,这个要分清”,有知乎用户说到,其实与竖版形式毫无关系。

    图源B站@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不过,B站也没有因为横屏是平台主流就限制竖屏内容的发展。有很多跨平台而来的创作者,也没有因为发布在B站就改变内容形式,比如“手工耿”“Papi酱”就一直是两种形式兼顾。

    但近期在B站2021年Q4电话会议上,陈睿对外透露了一组关键数据:“Story Mode目前的DAU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0%,点赞占比30%,未来它的渗透率会超过50%甚至更高。”而Story Mode,就是B站内部对于竖屏内容的称呼。

    在使用端,用户们也明显感觉出B站进一步加快了竖屏内容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山城小栗旬的理发日记”和“帅农鸟哥”两位来自竖屏内容平台创作者在B站的走红,更是因为B站推出了竖屏封面功能。

    据商业数据派报道,B站在直播娱乐公会群里发布了一条竖屏封面上线的通知,通知下方工作人员还附上了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引,并表示上传竖屏封面之后可以获得更多曝光。在视频内容竖屏化后,B站也加快了直播内容的竖屏化。

    图源商业数据派

    可以看出, “抖快式”的竖版视频正丰富着B站的内容,也分走了部分平台上原属于中、长视频的流量。

    而从另一方面看,B站的弹幕也正在装点着其他平台的风景。3月23日左右,在几乎没有宣传的基础上,快手上线了弹幕功能。

    一开始,快手只是将评论中的部分内容在视频上方出现形成弹幕,以此提醒用户弹幕功能的上线。后来,随着了解弹幕的用户增多,弹幕区也开始出现更多原生弹幕。在平台对内容迭代的配合打法上,快手已然有了新的目标。

    B站加快竖屏化、快手上线弹幕功能,内容平台好像越来越像。实际上,各平台能够发展至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打法,它们成熟的模式已经得到了验证。而 当平台在寻求新发展时,采用成熟的打法无疑是最简便快捷的途径。 这样看来,这种共性动作也就不难理解。

    二、取长补短?指向流量与商业化增长

    对于快手来说,其历来所重视的核心恰恰是私域流量和社区用户,强粘性的社区文化是其引以为傲的基础。

    根据快手公布的财报,截至2021年Q4快手的日活数达到3.233亿,同比增长19.2%;月活数达到5.78亿,同比增长21.5%创下新高。

    图源快手财报

    快手将增长归因于“平台差异化社交属性的加强、独特及沉浸式内容的扩展以及有效的组织重组”。这是快手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主要特点之一,强社交属性因素,也让快手的信任电商得以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通过提升用户在平台内的社交进一步增加粘性,成为了快手加固圈层壁垒以保证核心用户不会外流,以及增加商业化可能的举措。

    而B站独特的弹幕文化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视为社区文化与产品创新结合的产物,对于快手而言,弹幕不仅能增强用户间的联系,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所以,无论是提出“新市井”概念以此来增加社区的“烟火气”,还是进一步向“单列”靠拢,都是快手在加强自身的社区属性。上线弹幕功能,或许正是快手继续强化社区粘性举措中的一项。

    无独有偶,B站内容的竖屏化也同样出自用户、收入双增长的需求。

    在今年3月的财报电话会中,哔哩哔哩CEO陈睿定下了B站的两个目标:用户增长及收入增长,并且明确表示:“B站过去在用户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精力分配的比例是七三开,今年将会调整到五五开。”这意味着B站今年会进入到商业化快车道。

    然而根据财报显示,虽然四季度B站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9.8%,已是连续第7个季度实现同比翻倍以上增长,但游戏业务增长创历史新低,电商业务增长大幅放缓,2021年四个季度,电商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从230.4%下滑到35.4%。

    图源B站财报

    从这一层面来看,广告业务仍然大概率成为其后续商业化的“车头”。可B站未来的互联网广告营收将如何扩张?品牌广告份额的增长或是其努力的方向。

    据克劳锐《2020-2021广告主KOL营销市场盘点及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20年品牌主在各平台投放的金额中B站仅占3.2%,同期抖音占比高达27.5%,广告主更偏爱短视频平台上的广告植入。

    数据背后,一方面是广告形式所导致。因B站广告形式主要以UP主原创定制或内容植入为主,制作周期长是其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是品牌定制导致品牌主大多选择头部UP主,这也造成了B站广告业务无法快速扩张。

    抖、快治下的竖屏短视频则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不仅制作周期更短,转化效率也更好,而且这些内容在抖快、小红书等平台已经印证了其吸引广告主的商业化能力。B站想要提升商业化变现能力,加快竖屏内容渗透率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正如陈睿所言:“Story Mode是我们向轻消费、碎片化消费的一个延伸。”在竖屏广告为主流的北京下,竖屏短视频能够给B站带来更多的广告场景,增加其商业化效率。

    三、互相探索,还是一场硬战 平台模式勾兑的动作越来越多,但关键问题是,新模式的改变还需要符合平台调性。

    自从B站竖屏内容越来越多,微博、知乎等平台上的负面声音也与日俱增。

    “我想竖屏观看消耗碎片时间可以去抖音快手,我想横屏观看需要沉浸的去体会一个视频时会打开bilibili,现在好了,所有地方都有竖屏短视频。讨厌所有软件都趋于同质化!”这是B站用户在知乎“对于B站竖屏视频改版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下的回答。

    在社交平台上,还有用户表示不理解:“B站和竞品的用户构成应该不太一样吧,所以互联网也玩吸粉挖墙头这一套吗?”

    图源微博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一直以来B站内容就和竖屏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由此也形成了平台用户不同的消费习惯。用户使用B站,也正是因为B站的“与众不同”。

    但如今这种差异逐渐消失,对很多用户来说观看内容的“一块净地”也正在“土崩瓦解”。有网友说到,“感谢bilibili出的点进去就播放的竖屏模式,已经大大降低了我使用B站的时间,被迫戒网了属于是”。

    由此可见,B站内容形态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在拓宽商业化渠道的同时,也伤害了一部分用户的心。

    但从创作者角度看,B站开放竖屏内容着实令一些创作者尝到了甜头。譬如前文提到的“山城小栗旬的理发日记”和“帅农鸟哥”,都通过内容平台的迁移吃到了跨平台的流量红利。

    两头都无法割舍的B站,如今所面临的问题,或许是要平衡好社区氛围和形式改变这杆天平, 避免让用户认为这是对社区文化的一种背叛。

    反观快手,上线弹幕虽然看上去十分顺利,但实际上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图源B站@白菜玩滑板 快手@大头の美食

    首先弹幕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巩固体现在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与玩梗,这就对用户使用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要求,弹幕文化的核心还是那批独特的、会玩梗的用户,而以快手的核心用户群而言,可以预想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次是竖屏形式对弹幕其实并不友好,具体体现在显示弹幕的区域会小很多,导致弹幕存在感减弱,而且短视频本身存在信息量就少,用户也难以挖掘出更多可供玩梗的亮点。

    因此,在快手用户还没有形成弹幕使用习惯与相应话语体系的当下,满屏飘过的弹幕更像是将评论换了一个地方展示而已。

    虽然互联网行业中平台互相对标是常见的现象,但原生用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往往已经习惯了平台现有的模式,此时平台在改变中应该做好用户的预期管理,避免造成既有用户的质疑和逃离。

    四、结语 古希腊时有一个经典的哲学悖论。有一艘战功赫赫的战船名为忒修斯之船,在几百年服役过程中不断替换自己朽烂的船板。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将所有的船板全都换掉一遍之后,它还是原来那艘忒修斯之船么?

    如果我们将同样的疑问放置于平台更迭中,我们其实能发现:相比于替换,平台做的更多是尝试。无论外在还是内部结构,平台是在“择优选择”,核心“发动机”是不会改变的。

    就如同B站不会改变横屏视频的内容壁垒,而快手的弹幕也终究是在尝试阶段,纵然“外貌”上的差别会缩小,但这只是在寻找新增长点中对个性化所做出的一点牺牲。

    如今平台面临的是与过去不同的市场环境,不仅要面临内部业务的增长难题,还要面对用户“你变了”的质疑。 平台可以破圈,但要注意的是在产品改版中维护好核心用户,保证自身内核不会涣散。

    最好的结果就是,“你”变得越来越美,但“你”依然是“你”。

     

    作者:闫一;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xl3RkPt9IqqvxslguUYLQ

    本文由@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潮汐」出海日本,难以攻克的冥想出海有了新目标?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国内冥想APP的市场发展尚未进入非常完备的阶段,也因此,不少玩家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例如日本市场。不过,日本市场是否可以为冥想APP带来发展商机?本文作者就此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提到冥想 App,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收入最高、用户量最大的美国

    编辑导语:国内冥想APP的市场发展尚未进入非常完备的阶段,也因此,不少玩家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例如日本市场。不过,日本市场是否可以为冥想APP带来发展商机?本文作者就此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提到冥想 App,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收入最高、用户量最大的美国市场,但由于头部效应明显、市场已经进入品牌化竞争阶段等原因,出海玩家进入这个市场的难度还是很大。

    过去 2 年,在海外用户心理承压的大环境下,冥想市场在快速发展,但欧美市场除了一些助眠类 App 有不错成绩,并没有新的冥想 App 表现亮眼。这个时候,国内做了很久的冥想 App,将眼光看向了日本市场。

    一、「潮汐」在日本做了一个 App 国内的用户应该已经比较熟悉「潮汐」这款产品了。「潮汐」在 2016 年上线,目前主要的功能包括冥想练习指导、白噪音、助眠以及用户个人的冥想记录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潮汐」已经基本上在国内冥想 App 市场上做到了头部的位置。根据 4 月 12 日 data.ai 的数据显示,「潮汐」App 排在中国大陆 App Store 健康健美类 App 畅销榜的第 15 位,在冥想 App 这个细分类别下仅次于「Now 冥想」。

    而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显示,3 月份「潮汐」的月流水达到 5 万美金,虽然不高但已经是国内冥想 App 的最高水平(之所以会出现「潮汐」比「Now 冥想」流水高却比「Now 冥想」畅销榜排名低的情况,也许是因为 data.ai 和 Sensor Tower 之间的数据有误差)。

    从收入水平可以看出,国内的冥想 App 市场还在很初级的阶段,即使做到了头部的冥想产品也没有没有发展到非常大的规模。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最大的两家「Now 冥想」和「潮汐」背后也都是不到 50 人的初创企业。相较之下,海外头部 App 「Calm」一年收入可以达到 8000 万美金以上(数据来自网站 growjo),企业人数在 101~205 之间(crunchbase 数据)。

    在国内市场还在缓慢发展的当下,「潮汐」开始尝试出海,避开成熟欧美市场,走向了同样难度很高、但是还有“操作空间”的日本市场。

    「潮汐」的日本版前一段时间笔者在浏览 app growing global 的时候,在日本的健康健美类广告素材投放榜单上看到了「潮汐」的海外版「Tide」。

    但「Tide」出海的决心并不坚定,这款产品在最近 30 天内没有在日本投放广告素材,并不及我们之前报道过的另一款助眠产品「ShutEye」,后者位于日本健康类投放素材榜单第 17 名,在 2021 年 4 月份我们报道时,这家公司的月流水是 30 万美金,如今已经达到百万美金级别(主要来自于美国),有收入支撑,可能是他们更加坚决出海的主要原因。

    不过无论如何,是「Tide」在 App Store 的名称以及 app growing global 提供的应用内截图来看,「潮汐」还是针对日本市场做了一些努力的。但当笔者真的从日本的 App Store 下载日文版的「Tide」之后发现,日本版本的「Tide」从内容到产品 UI 都与国内的版本一模一样,用户只需要在设置中更换语言即可。「潮汐」的这次布局,更像是一个小型市场测试。

    除了日语以外,「潮汐」的语言设置选项中还有英语、中文繁体以及正在测试阶段的韩语,从中可以看出「潮汐」已经把出海列上了日程,将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港台地区作为了出海的目的地。

    而「潮汐」的这次测试,也让笔者对日本的冥想市场产生了一丝好奇。

    二、寺院课程、酒店冥想房间,日本的冥想很线下 先抛开在日本做一个冥想 App 是否靠谱这件事不谈,就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是有冥想的基础和需求的。而在一通了解之后,笔者发现日本的冥想自有其特色,这还要从冥想的发展历史开始说起。

    冥想最早源自于印度教的瑜伽,是瑜伽这项运动中修炼精神的一种技巧。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教,在公元 4 到 5 世纪的时候,佛教的瑜伽行派出现,阐述瑜伽的“禅定”思想。后来虽然佛教在印度慢慢衰落,但是源于瑜伽的禅宗思想也就是冥想却在中国发扬光大。

    公元五六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期,中国的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对外的文化输出,佛教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后来在朝鲜半岛上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传入了日本。

    虽然佛教最初在日本的传播充满了波折,但是后来还是渐渐融入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并且在吸收了日本当地的民俗文化之后慢慢地被承认并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冥想,也在日本开始流传,并且融入了“日本特色”。另外,佛教的八大宗派中,禅宗是日本最著名的流派,禅宗的思想追求的也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而这一思想也影响着日本的庭园、茶道甚至是武术文化。

    由此看来,日本的冥想与禅修密不可分。而直到现在,日本国内比如京都、奈良、镰仓等城市也有很多禅修寺庙。据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日本的佛教僧侣会在寺庙中利用砾石、沙子、苔藓、灌木等修建禅宗花园,僧侣们会在花园中冥想、打坐。

    日本的禅修寺庙

    而根据 Japan Endless Discovery 的报道, 到今天很多禅修寺庙会对外提供集体的冥想课程 ,这些课程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甚至还有很多外国游客前来参与冥想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参观寺庙。

    从大量禅修寺庙得到保留并且持续对外提供课程可以看出,冥想这一活动在日本得到了保留,并且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渗透到了民间的生活中。 特别是疫情以来,冥想与日本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

    比如在 2020 年 5 月的时候,由于当时正值疫情蔓延扩散,人们不得不保持社交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千叶县的一位高僧就顺应时代潮流,通过 Zoom 发起了一场线上冥想活动,据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的报道,这场线上活动在当时吸引到了 40 名开明教徒参与。

    在 2021 年的时候,据当时日本关西电视台的报道,日本京都的一家酒店为了缓解客人在疫情之下的精神压力,专门推出了一个“冥想房间”。

    日本京都一家酒店提供的冥想酒店

    据报道这个特殊的房间由松下公司研发,当冥想程序启动之后,客人就会置身于薄雾之中,并且房间中会传出舒缓的音乐以及森林的香气。同时在房间内还设置了一个可以测心跳和呼吸的设备,以此来监测客人冥想的深度。

    这些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萌发出的冥想新方式,正反映出了在压力之下,冥想成为日本社会中缓解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且有丝丝从线下转到线上的味道。

    就此,笔者也向在日本留学多年的一位朋友求证,而恰好,她转天就要去寺庙里小住。“日本很多寺庙都会提供房间,其实和普通的日式旅馆差不多,到时候会有修行体验,其中包含冥想,我主要是想去体验一下。但周围人用线上平台做冥想的,我还没见过。”朋友表示。日剧《凪的新生活》中,主角由于不擅长“读空气”而逃离日本职场去乡下生活。

    三、处在初期的日本线上冥想市场,疫情后出现大量玩家 虽然市场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鉴于日本用户的冥想习惯在,疫情又放大了压力,许多玩家开始尝试做日本的线上市场。

    以上是笔者整理出的 data.ai 4 月 11 日日本 iOS 健康健美类畅销榜 Top100 中的冥想产品,一共有 10 款,占到了总榜的十分之一。从上面的这张表格中,笔者可以简单地总结出几个日本冥想 App 市场的现状。

    首先,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冥想产品是外来的应用「Meditopia」。根据白鲸研究院抓取到的数据显示,日本的付费用户占到「Meditopia」总付费用户的 16%,是「Meditopia」的第二大市场。

    而全球最大的冥想 App 「Calm」的排名虽然仅次于「Meditopia」,但根据白鲸研究院抓取到的数据,日本的「Calm」付费用户很少,只能被归入 13% 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部分中。

    除了两个外来产品占到头部位置以外,日本 iOS 健康健美类 Top100 中其他的 8 款冥想类 App 都来自日本本土厂商。

    而从这几款日本本土 App 的上线时间来看, 8 款产品中有 4 款都是 2020 年之后上线 ,可以推测疫情的确推动着日本的线上冥想有所发展。

    过去一年中「Calm」在日本市场的广告素材

    投放量的变化丨数据来源:app growing global

    而从过去一年「Calm」在日本市场的投放情况来看,也是在 2021 年之后开始发力日本市场的。(但这里面因为 app growing global 仅支持查询一年数据,如果有误请读者指出)。

    也就是说目前日本冥想 App 市场呈现出“「Meditopia」一家独大,其他玩家慢慢起步”的阶段。当然,这里的独大,也只是相对而言。

    其次,也要注意的是,虽然 Top100 中本土厂商占比很高,但是本土产品的收入和下载量其实还是非常惨淡,甚至整体上日本健康类产品的营收能力也并不强。 结合 Sensor Tower 的数据,3 月份月流水和下载量表现最好的本土 App 是「Beatfit」,两项数据分别是 2 万美金和 2 万次。

    日本本土厂商的收入不高,有可能跟订阅价格太高有关。从上面整理的表格中“在日本的订阅价格”一栏中的数据可以看到,「Meditopia」和「Calm」算是在日本定价最低的冥想产品,年度费用分别为 6000 和 6500 日元,而反观日本本土厂商,多数年度订阅价格在 6500 日元以上,甚至「InTrip」达到了 9800 日。

    「Meditopia」和「Calm」在日本的畅销榜上排名相对较高,可能跟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在日本的广告投放等因素都有关,但是笔者推测也跟这两款产品在日本的定价更低有关。

    《あすけん ダイエットのカロリー計算》

    3 月份的月流水丨数据来源:SensorTower

    而且放宽到整个健康类 App 来看,即便是排到了日本 iOS 健康健美类畅销榜榜首的减肥 App《あすけん ダイエットのカロリー計算》今年 3 月的月流水也只有 30 万美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习惯于线下冥想的日本用户还没有培养成转移到线上付费的习惯。

    最后,也是很明显的,日本还没有像美国市场一样进入品牌化竞争的阶段。 所谓的品牌化竞争也就是市场内已经确立了很清晰的梯队,用户会对某一个冥想产品有品牌认知,加之这类 App 已经在通过一系列运作,包括请契合度高、认知度高的明星来合作或者代言,不断深化用户对于某一产品的品牌认同。如「Calm」和「Headspace」已经在美国建立了品牌认知。

    而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市场还没有看到,比如在「Calm」的日本区里目前只有一位叫作木蔵シャフェ君子的日本正念研究所所长作为导师。而在作为比较强势的玩家,「Calm」在榜单上的位置距离「Meditopia」已经很远,甚至远不如出海的助眠 App「ShutEye」在日本畅销榜单的位置。

    总而言之,日本冥想市场处于一种,线下习惯深固、线上非常初期的阶段,而作为用户支出大国,在健康类 App 上还不怎么付费,但也同时现在没有头部 App、竞争未到品牌化竞争的格局,大量新玩家在尝试布局这个“初级市场”。

    四、一款可能适用于日本市场的冥想 App 的样子 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冥想产品出海日本还是日本冥想市场本身的发展,都还处在早期的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很难去判断一款受日本用户欢迎的冥想产品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在这里笔者结合对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日本冥想产品的观察可以提供几点思路。

    1)在产品的名字上加上与“睡眠”相关的关键词,可能会有助于在日本市场上的增长。

    前一段时间每日瑜伽的海外版 Daily Yoga 因为在产品名称中加入了关键词“Meditation”而实现下载量和收入在美国市场的大幅增长,可以看出产品名称中加入合适的关键词的重要性。而根据笔者观察,进入日本 iOS 健康健美类畅销榜 Top100 的冥想 App 中,共有 6 款的产品名称中加入了关键词“睡眠”。

    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像上文提到的,日本是一个社会压力很大的国家,失眠一直困扰着日本人,根据一份 2018 年时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就已经有一半的日本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健康健美类榜单上除了冥想类 App 外还有大量的睡眠追踪或专注于助眠的 App, 其中也包括中国厂商的一些产品。

    可能对于很多日本用户而言,冥想文化主要还在线下的同时,利用一些更偏工具属性的 App 是更常见的场景。例如在「潮汐」之外,我们看到更多的其实中国厂商在布局助眠赛道。这里有上面提到的「ShutEye」, 以及百度在日本做的助眠产品 「Mintal Tracker」。

    2)与日本独特的冥想文化相结合。笔者观察到榜单上有一款叫「InTrip」的产品,这款产品与日本传统的禅修文化结合,整个产品都体现出了浓浓的禅意。

    在「InTrip」中,底部的第一个标签是一个每天更新的“日式心灵鸡汤”,用户可以在这个标签下看到一些让人放松的句子以及治愈的图片。第二个标签则是冥想产品核心的音频课程指导部分。

    但是不同于其他的冥想类产品,「InTrip」中向用户提供指导的是日本寺庙里的僧侣,其传输的思想和方法也都是源自的日本禅宗。这也很类似于上面说的 Zoom 冥想。

    另外在第三个标签也就是白噪音部分,「InTrip」提供的也是日本特色的敲钟、寺庙散步等具有日本特色的声音。

    其实像「InTrip」这样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的确是冥想产品本地化的一种策略,但是难度也很高,需要对当地的文化有很深刻的了解。这也是进入日本市场最高的一个门槛。但我们看到除了本土 App 之外,海外 App 也开始进行了本土化的努力。

    比如「Calm」和「Meditopia」都会针对日本市场制作特定的内容,并且使用日语配音,而相比之下,「潮汐」目前即使将 App 语言切换到日语,但是最主要的音频内容依然只有中文和英文。

    リルック 这款产品由日本声音瑜伽协会的

    代表八田幸子创建并且亲自录制音频内容除了内容以外,产品设计的细节上也有很多本地化的空间,比如「Meditopia」的冥想记录日历在切换到日本区之后,星期会按照日本人的习惯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代替。

    五、结语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厂商开始在日本上线冥想 App,源于其对于日本冥想文化的观察及对需求的洞察,虽然市场还很初级,但从习惯、需求、市场格局几个方面来判断,日本线上冥想市场应该是存在机会的。

    以最近我们接触到的在日本创业多年的一位出海从业者的话来说,“日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觉醒是很滞后,加之日本社会的变化很慢,很多地方效率并不高,在这片土地上,其实依然存在很多机会。”

     

    作者:pridecheung,公众号:白鲸出海

    本文由@白鲸出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没人懂的NFT,谁是谁的韭菜

    设计动态 2022-04-21
    编辑导语:NFT正在成为财富密码?没人懂的NFT在过去的一年中却成为了许多人争相入股的生财之道。门槛低,收益高,数字藏品不断被炒作,玩家却甘心被割韭菜,这场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只了解买卖的方式方法,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尽管已经接触NF

    编辑导语:NFT正在成为财富密码?没人懂的NFT在过去的一年中却成为了许多人争相入股的生财之道。门槛低,收益高,数字藏品不断被炒作,玩家却甘心被割韭菜,这场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只了解买卖的方式方法,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尽管已经接触NFT两个多月,阿越仍然对我们如此表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已经靠炒NFT赚了好几万元。

    硬币的另一面,赔钱的人也在默默承受着损失。有玩家发帖称:玩了两个月国内的NFT平台,钱是没赚到,倒贴了1万进去,买了就亏,亏就“割肉”,卖了就涨。更有甚者,在抄底时碰上平台跑路,亏了近百万。

    NFT,这三个字母的简单组合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创造了很多财富神话,不仅周杰伦、林俊杰花大价钱买让人看不懂的图片,就连批发防盗门的大哥都整天在微信群里发着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的“财富密码”:“接文博的春分、遗址、星宿、生肖、青龙……”。

    也正是如此,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入局NFT,哪怕对此知之甚少,也要揣着积蓄赶上NFT的快车。我们在亲历了一场数字藏品的抢购过程之后,溢价买到一款藏品,但转眼就看到价格下跌,最终损失几百块。经此一“战”,我们见证了这个市场的疯狂,也对深入其中的玩家们的心理深有体会。

    NFT全称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的唯一加密货币令牌,具有交易属性,可以买卖。

    这个入门级别的解释可能很多人看了还是云里雾里,更勿论区块链、以太坊、Mint等复杂的概念。不过没关系,现在入场的很多玩家也不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赚钱。

    NFT来到国内市场,因为被弱化了交易属性、金融属性,更加符合监管要求,且NFT化的对象多为藏品、艺术品,所以用数字藏品来表述更为合适。可以把数字藏品简单理解为NFT版块的一条子赛道。

    在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 挣钱的过程可以被拆分成最简单易行的操作: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对所有入场者而言,“有切实收益”是最重要的。为此,很多人流连于各大消息群,以求得到有利得交易信息,但有时也会被庄家企图出货的“假”消息迷惑,不幸成为“接盘侠”。

    很多人说炒NFT数字藏品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落定,花落谁家谁就成了冤大头,成了被割的韭菜。玩家们实则内心明了,只是都不觉得自己会是那根韭菜。

    一、不懂没关系,跟对“大哥”就行 “一开始也不理解,就一张图为什么可以赚钱。”阿越表示,因为不需要花什么成本,他才在朋友的带动下开始入局NFT。最初是在国外市场,后来国内数字藏品越发受到关注,他就开始玩国内的。

    阿越(小红书@越的搬砖日记)今年24岁,头脑灵活,喜欢琢磨各种赚钱的门道,最近他还在抢球鞋和茅台。对于他来说,靠这两样东西赚钱的逻辑和NFT并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他在Art Meta平台通过抽签以19.9元的原价购入一款数字藏品——说白了就是一张图片。第二天,在该平台的二级市场上,这款作品开盘涨到860元,阿越直接卖了,扣除手续费后到手796元。

    阿越买到的数字藏品《白羊座》及交易记录;受访者供图

    最多的一次,阿越赚了4000元,但他对此并不满意。“身边有朋友1000(的成本)赚4万,4000(的成本)赚5万。”阿越说,自己赚的这几万块跟那些炒作的比起来不算什么, “这一波玩家很多都买房买车了。”

    阿越赚得不多,主要原因是他走的是“稳健”路线,要么在平台首发数字藏品时原价抢购,要么参与抽签,或是“撸空投”。这种操作类似于股市里的“打新”,相对投入较少,风险更低。

    据阿越交绍,新平台刚刚创建时,因为需要引流,所以会给一些邀请人数多的用户或者注册下载的用户免费送一个NFT。参与这种活动就叫做“撸空投”。“如果‘埋伏’一两个月这个平台火了,那他送你的NFT也会变得有价值,当然也有的可能在你注册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之前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唯一艺术”刚刚做起来的时候,阿越参与了他们转发朋友圈送勋章的空投活动,后来唯一艺术有了热度,一个勋章卖到了700块。“一条朋友圈价值700块”,阿越说道。

    国外一NFT平台的空投情况 图源微信公众号“Crypto独角兽”

    阿越提到, 现在比较大的平台每次发售新品都是以抽签的形式,而抽签的唯一技巧就是“堆号”。 所谓堆号,就是通过不同的身份信息开设不同的账户,共同参与抽签。利用身边朋友的手机号等信息,阿越堆了几十个平台的账号,这样在抽签时就可以增大中签率。

    还有很多平台的发售方式是抢购,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科技”情况,即通过外挂手段抢购藏品,普通玩家能不能抢到基本全靠运气。

    只要中签或者在首发时抢到,就可以原价买入藏品,转手在二级市场上溢价卖出。但是阿越也提到,抢到的藏品也不一定会被炒起来。“看运气的,有可能你花费了时间精力,到头来破发亏钱。”

    阿越告诉我们,他还没在二级市场买过数字藏品,“觉得风险太大”。他会经常在小红书上分享一些自己玩NFT的经验和技巧,在提到二级市场时,他只有四个“不”——不推荐、不建议、不介绍、自己也不碰。

    今年20岁的小张则是一位活跃在二级市场的“勇者”。他的很多藏品买卖信息都是在各种微信群获知的。据小张介绍,他们有很多交流群,群里会有“大哥”提供各种信息,比如有什么项目可以“埋伏”、哪个藏品会赋能升值等。

    小张进了个知名黄牛的线报群, 当时入群费就要1888元,现在已经涨到3888元了。“‘大哥’提供信息主要为了收入群费,也有‘大哥’愿意无偿指导,但这种比较少。”

    也正是这些“大哥”,在各大微信群里充当着KOL(意见领袖)的角色,才慢慢交织起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的交易信息网络。很多像小张这样的“小白”,对NFT或者数字藏品知之甚少,但仍然不妨碍在“大哥”的指导下下场交易。

    小张也遇到过不靠谱的线报群。“说是有内部消息,某个藏品要‘赋能’,让我们赶紧买。”他在花400多元购入之后才觉得有些冲动了,没有考虑消息是否靠谱,于是赶紧挂490多元卖掉了。但小张一位朋友就没这么幸运了,买了之后没立即卖出,结果转天价格就腰斩,跌到了200多。

    小张后来想清楚了, “大哥”的话可以听,但也不能全听 。他提到,现在很多所谓的“预言群”、“线报群”,就是庄家出货用的。“他们告诉你有内幕,让你赶紧买某个产品,他们就会趁机出货,买了就是帮他们接盘。”所以能不能跟“大哥”,跟哪个“大哥”靠谱,都需要自己考虑清楚。

    最近这段时间,小张在数字藏品市场上踩了不少坑。他在乐享平台花2450元入手的“春夏秋冬”版画系列图片,已经到了700多元都卖不掉的程度;在千寻平台花3000收的“禅”系列图,半个月前看亏得厉害,“1200割肉跑掉了”,现在一看,价格已经跌到了800元。“行情不比从前了”,他说。

    二、创作者:我也不懂 对买家而言,购买数字藏品不需要对区块链、以太坊,或者任何涉及这一领域的陌生词汇有所了解,买就行了。对于创作者而言,某种程度上同样如此。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创作者最开始都会表示,对NFT或是数字藏品还在尝试摸索,担心自己的回答会造成误解。

    如何把自己的画变成数字藏品? 到底什么是上链、gas费、mint?其实不需要知道得太详细,因为平台会包揽从上链到运营的所有环节。对大部分签约艺术家而言,他们只需要知道自己出售了作品的部分版权就够了。

    今年3月,艺术家林珑在乐享艺术平台上架了自己的《植物叙事》系列作品,这套以盲盒形式发售的作品有5幅,每幅380份。上架没一会儿,这套每份88元的盲盒已经售空,有集齐了一套画作的买家在二级市场上将这套作品挂至2400元。

    不过作品发售后的一切运营都与林珑无关。 数字藏品的确为艺术市场打开了一条新鲜的通道,但艺术家真正参与到具体的运营与操作,尚待时日。 对创作者而言,这次发售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授权给艺术机构,只不过一切转移到了线上:售卖物变成了网络上的图片,买家买走了自己拥有的那份盲盒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一串独一无二的代码,以证明自己拥有这幅图片。

    至于林珑能从中赚到多少钱,她表示,版权结算的部分由签约后一次性付给,但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与Topholder头号藏家平台合作的王烨认为,成为数字藏品的创作者并没有让她的创作体验有何不同,也没什么新鲜的经历值得说道。“只需要把作品拍照,发条微博,然后把微博链接上传至平台,平台就会生成对应的数字藏品。”

    王烨并不关心链接上传之后自己的微博是怎么变成数字藏品供人购买的,也不了解作品上的是哪条链,是区域链还是公有链。“这个过程我们是不参与的。”

    王烨已经在Topholder头号藏家上发行了十几个数字藏品,但目前为止只卖出去过一个。卖出去的数字藏品是一个帆布包的效果图,帆布包上的图案是王烨的油画作品。售价100元,其中按10%的抽成有10元给到平台,90元是属于自己的。钱不多,但对王烨来说也是意外之喜,毕竟现实中她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为此付出额外的劳动。

    除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还有不少创作者依靠NFT迅速积累了人气。

    与HOTDOG热狗平台签约的创作者尚亚努扎伊,之前很少有人听说过。但是,其“猫虎主义”系列作品卖得最高的一幅,地板价(二级市场上的最低价格)已经达到了1.18万元。

    “新兴IP没有初始粉丝的时候,好的平台确实可以让人们迅速注意到你的作品”,尚亚努扎伊说。的确,哪怕依然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但至少几千个买家在提及“猫虎主义”时,会想起这个IP。

    古风插画师宫小核桃仁的作品在平台有2000多个喜欢,在二级市场,她的画作标价已经到了一万余元。“有的作品基本就内部收购了,没在平台上架;有的在平台上架了,基本很快就没了。”宫小核桃仁说。对他们而言,与平台签约在变现的同时,也能够积累人气,为作品提供新的曝光渠道。

    更多想要入局、没有前期积累的个体创作者还在摸索如何产生收益的路上。没有团队、难以运营,是摆在个体创作者们面前的难题。

    漫画家武子曰是bigverse平台上个体创作者。他尝试过在微博宣传自己的数字藏品,不过由于微博粉丝和数字藏品买家重合率不高,宣传效果并不好。到目前为止,武子曰还没有获得收益。

    三、炒作的不是艺术品,是泡沫 尽管数字藏品被赋予了虚拟艺术品的意义,很多博物馆、文创机构也在扎堆发行数字藏品,但绝大部分NFT玩家们并非为了艺术价值而购买NFT,仅仅是为了盈利而来。

    “交易的不是艺术品,而是泡沫。” 玩家小羊认为,这个市场里大部分是投机者,真正搞收藏的人非常少,人们抬高价格,只为了能更高价卖出去。

    小羊介绍,从2021年12月份到2022年3月,国内NFT市场处于火爆的高峰。每一次价格的波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狂热情绪。玩家们对暴涨神话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我刚进的时候,‘唯一’的‘嫦娥’一万块左右,现在大几十万元了,而且没有人脉你基本买不到。”

    小羊戏称那时的NFT市场为“炒作的天堂”,“一张二十多块的图片能卖到上千块钱。只要你能抢到首发价,转手卖出,打底收益五到六倍。”

    小羊也幸运地踩中了几次价格飞涨的红利。他曾在“万物”平台购买过“三星堆”的数字藏品,“买的时候三百多元一套图,买了大概5000多元,现在回款有一万五千元了。”

    数字藏品的涨价逻辑难以捉摸,十几块买的藏品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二级市场上几万块的香饽饽。 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国内数字藏品升值与否主要看平台,大平台发售的一般更为稳妥,有较大升值空间,小平台就看运气了。

    此外,还要看数字藏品是否会提供额外权益,圈子里称为“赋能”,比如下一次发行时可提前购买,无需抽签,或是免手续费等。

    IP的热度也很重要。比如说三星堆和敦煌的数字藏品就被市场看好,“一定会升值”。“但目前来说,NFT市场,你只要能抢到原价的东西,一般不会亏,基本没有破发的。”小羊说。

    “幻藏”平台上,一数字藏品在二级市场标价近10万元。图源幻藏平台

    由于NFT平台搭建门槛非常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数字藏品平台,鱼龙混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小平台上线。

    3月30日,据界面新闻报道,腾讯微信开始大规模封禁数字藏品平台公众号。据不完全统计,包括ArtMeta元艺数、一点数藏、归藏元宇宙、画生 Meta、元本空间、神达数藏、One Meta、零号地球、iBox 和诺坊体等中小型数字藏品平台被封禁。部分平台的封禁理由是涉嫌欺诈。

    我们以商家咨询的身份联系了一家自称提供区块链服务技术的公司,对方声称只需投入“软件4万元、服务器1万-2万元、藏品发行费3元/份”,即可搭建一个数字藏品平台。运营成本也很低,“只要五名工作人员就可以”。

    该公司还表示可以辅导如何培育平台,从冷启动发展到100万用户,并展示了一家最近上线的数藏平台供参考。该公司的话术赤裸表达出搭建NFT平台只不过是为了赚一波快钱,“发行10000份NFT,发行gas费30000元,卖20元/份,10000份卖完,就回本+盈利了。”

    尽管隐患重重,玩家们仍然对新推出的平台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追踪新发行的数字藏品,渴望抓住“起飞”的机遇。

    “可新平台不会不安全吗?”我们追问。小羊则淡定表示,“风险收益并存,也许是下一个‘唯一’呢,小平台还是能赚点的,赌对了的可能赚个几万元。”

    四、一次亲历的抢图过程 在了解过不少人的经验后,我们决定亲历一下抢数字藏品的过程。

    2月19日,热狗平台发布了克里姆特的《鲍尔夫人》数字藏品。这幅2006年被拍出1.35亿美元价格的维也纳分离派名画,当作为数字藏品被出售时,发售价只要19.9元,限量1000份。

    同系列已经发售过的数字藏品,有梵高的《向日葵》和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两幅画当时在平台二级市场的地板价是400元-800元。

    11点55分,我们准时打开购买页面,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倒计时。时间显示00:00:00,开售的一刹那,我们用尽可能快的手速不断点击购买按钮,手腕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上立着——这样可以让手指的点击速度更快一些。

    没用。无数次点击换来几次“顾客太多,请稍等”的提示,一分钟后,购买按钮变成灰色,画售罄了。

    我们切换到二级市场,上面已经有抢到画的玩家在出售。最开始的价格是120元,接着到了150元、180元、200元。我们每一个都点进去,每一个都显示已售出。不停地刷新点击之后,我们成功下了一个188元的订单。

    过了几秒,一条消息弹出来:“您的订单已退款。”原来哪怕就算已经付款成功,只要有人比你先支付,还是抢不到。

    我们只好重新刷新二级市场的最低价格,这时已经变成了400元,然后是480、580、630,数字在快速上涨。最终,我们锁定一个标价666元的,成功下了订单。遗憾的是,这个订单也被退款,购买计划再一次落空。

    抱着一定要买到的心理,我们继续在二级市场寻觅。

    820元-付款-退款;840元-付款-退款,860元,付款成功。860块,我们买到了这幅原本标价19.9元的《鲍尔夫人》数字藏品。

    几分钟后,我们再次打开二级市场,价格已经开始下跌:700、600、550、450。显然,我们买在了最高点。

    身边有经验的朋友表示,这在行话里叫fomo,fear of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在二级市场价格飙升的过程中,很多玩家会像我们一样担心买不到藏品,于是纷纷突破最初自己为藏品设定的心理价位。

    五、“击鼓传花”游戏? 数字藏品市场的火热想必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玩家都深有体会,但他们也在时刻担心,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什么时候会落下。

    由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在国内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为了规避风险,国内NFT市场在明面上实际称作“数字藏品”,弱化了其金融和交易属性。 蚂蚁集团、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厂所发布的NFT平台,都表示自身发行的是数字藏品,不支持二级市场交易,并在购买须知中强调“请勿对数字藏品进行炒作、场外交易、欺诈”。

    但是,目前国内并无针对数字藏品的相关立法,数字藏品的炒作和场外交易行为仍然大行其道。上文我们所述的玩家,就大多是通过平台自有的二级市场或者场外私下交易来赚取差价。

    一些平台开通的“转赠数字藏品”的功能,为玩家的场外交易提供了土壤。玩家在平台上可以通过转赠方式来交换数字藏品,在平台之外则通过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方式转账交易。有时为了保证交易顺利进行,交易双方会请声望较高的玩家,比如信息交流群的群主、大黄牛等,充当“担保”的角色,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样的担保并不具备绝对效力,小张就听说曾有担保在交易过程中“跑路”的故事。

    还有部分平台开设了二级市场供玩家交易,比如幻藏、HOTDOG热狗等。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二级市场的定价原则类似某二手交易平台,由卖家自行确定价格。“基本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如果卖家觉得这张图值一万元就挂一万元,有人觉得可以接受就会买,”小羊表示。

    数字藏品平台的注册均要求买家实名制登陆,并提供身份证明。对正规平台而言,是合规的必需操作;对一些“小台子”来说,则成了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绝佳门路”。 一些平台要求玩家实名注册时,上传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在玩家的交流群内,不时有人担忧:“我会不会哪天突然收到催债公司催债?”、“我的信息会不会被拿去贷款?”

    “神达是著名的跑路平台”,在玩家内部早已流传甚广。有玩家发现,神达、蝶宇宙平台的服务器都来自缅北,公司有传销背景;还有玩家表示,自己下载了神达的App,马上收到了公安局的电话,对方提示自己下载了诈骗软件。

    许多数字藏品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玩家交流社群。“群里不断地会有人给你洗脑,洗脑平台怎么怎么好,不但客服会洗,那些有货的人也会洗,这会让新进来的散户有时候判断不清,容易高位接盘。”小羊介绍。

    我们观察了多个数字藏品玩家QQ和微信交流群发现,玩家们普遍为90后的年轻人,性别以男性为主。

    事实上,很多玩家都心知肚明,数字藏品价格高涨只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但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接盘的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击鼓传花呀,不要当最后一个接盘的人就可以,不玩二级市场就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只在一级市场玩就不会被割韭菜。” 阿越表示。

    小羊对NFT市场非常乐观。他认为,元宇宙会是未来十年的风口行业,NFT则是起步阶段。但是他也承认,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市场泡沫太大,将会回归到相对理性增长的状态。

    另一些玩家则保持谨慎。小张打算四月底或者五月初之前就离场,“国内市场最近炒得太凶了,我觉得国家可能会出一些政策去限制一些不合规、手续不全的平台,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恐慌情绪,导致市场普遍回调 。当这一切进行得差不多时,我会再次入场 。”

    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提出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

    这是三大金融协会首次联合发声。消息一出,一些平台的数字藏品价格开始下跌。跌跌不休中,还有玩家在群里说,“可以抄底了。”

    *除王烨、林珑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作者:李莹、李雪雪、叶徐彤 ;编辑:余乐;公众号:半熟财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tsCXsoLm4mDZw66_06kRg

    本文由 @ 半熟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