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让B站戒掉“抖音”了

    设计动态 2023-03-20
    眼看 B 站越发激进将短视频融入产品,其管理层正试图缓解由此引起的“排斥反应”。 上周,B 站在上海总部举办了一场百人规模的 UP 主交流会。据自媒体“知危”报道,交流会核心议题是:B 站正在考虑取消前台显示的播放量数据,改为“用户消耗时长”(不是完播率)的思

    近些时日,有关“B站将取消播放量数据”的相关消息引发了人们的许多讨论,那么作为这一消息的讨论对象,B站近几年来在视频内容展现、在商业化等方面的动作,体现了怎样的考量?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吧。

    眼看 B 站越发激进将短视频融入产品,其管理层正试图缓解由此引起的“排斥反应”。

    上周,B 站在上海总部举办了一场百人规模的 UP 主交流会。据自媒体“知危”报道,交流会核心议题是: B 站正在考虑取消前台显示的播放量数据,改为“用户消耗时长”(不是完播率)的思路衡量视频的传播程度。相关改动的前端及后端已开发完毕,但具体上线时间未定。

    事实上,无论是 B 站“亏损换增长”的策略还是视频前台展示播放量的方式,都是遵从过去市场叙事方式的“正确”选择——此前,资本市场对移动互联网粗放式增长产生了一种数据崇拜:很多互联网企业一味迷信规模、追求扩张速度,不仅挤压业务正常增长节奏,还倒逼行业竞争生态恶化。

    如今,市场对于增长的“狂热”正逐渐回落到对平台商业化、盈利能力的看重,B 站前行惯性一时难以刹车,反而显得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形势比人强,B站没得选? 今天来看,二次元显然难以支撑 B 站的野心,破圈是一种必然,诚如陈睿接受采访时所说:“小国寡民是开心,但你是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但 B 站积极破圈的三年( 2020 ~ 2022 年),摆在陈睿面前是一个三难抉择:如何在高规模增长与高质量增长中取得平衡,且维持好社区和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

    如今,Story-Mode(单列信息流短视频内容) 正成为导致三者失衡的重要变量。

    B 站思考做竖屏视频最早能回溯到短视频兴起的 2018 年,彼时,竖屏视频场景主要活跃于 B 站宅舞区,毕竟“看腿”已成为不少宅男逛舞蹈区心照不宣的动机。此后,1 ~ 5 分钟的短内容比重逐渐提升,推荐信息流零零星星也会有竖屏视频。

    2020 年中 B 站开始测试竖屏播放,并持续加大短视频内容占比,即加速 Story-Mode 内容渗透。只不过,当时仅在播放部分视频时可刷到竖屏内容,并未有一个完整的 Story-Mode 模式入口。而同一时期抖音、快手生态竞争越发激烈,卷不动的一批短视频创作者开始向 B 站迁徙,UP 主@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便成功以竖屏创作在 B 站蹿红。

    虎嗅独家获悉,Story-Mode 为 CEO、COO 重点关注项目,早期 Story-Mode 需要从 0 到 1 的能力搭建,初期 team 规模约 40 人。其中,产品 3 人,专用运营 7 人,算法与工程 10 人,客户端用户开发团队 10 人( IOS 与 Android 客户端各 5 人); 至于资源倾斜,早期产品运营较重要,中期算法、运营较重要,目前直播与商业化优先级最高。

    尤其 2021 年 B 站全量上线 Story-Mode 曾被外界视作新使用场景的补充,并爆发出巨大的势能—— 2022 年 3 月初,Bilibili 董事长兼 CEO 陈睿在财报电话议中提到:“ Story-Mode 的 DAU 渗透已经超过 20%,用户点赞比例也达到 30%,未来它的渗透率会超过 50% 甚至更高”。

    虎嗅从 B 站方面了解到,2022 年竖屏视频在首页入口流量整体占比已超 12% ,@山城小栗旬的理发日记、@帅农鸟哥、@吴彦祖秃顶版均是 B 站竖屏演化过程中脱颖而出的 UP 主。 另据 2022Q4 财报显示,B 站日均视频播放量达 39 亿次,同比增长 77%,Story-Mode 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 175%。

    Story-Mode 增长曲线之所以陡峭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越来越高,对视频内容密度需求也越来越高,且碎片化娱乐需求、在线社交行为的激增恰恰为短视频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基于此,用户的注意力正随着内容形式变化而迁移,抖音、快手上接地气、有爽点的短视频更适配碎片化时间消遣,而当用户越来越沉迷于即时反馈的爽感时,就越发对长内容缺乏耐心。

    另一方面,用户的内容喜好及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工作、生活竞争越来越“内卷”的情况下,时间对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更愿意牺牲一些体验换取更便捷的娱乐方式,而短视频无疑成功完成了新娱乐方式的驯化。

    虎嗅独家获悉,过去 B 站捕抓用户兴趣爱好有维度和丰富度都有待加强,若不能精准建立爱好模型则无法提升用户粘性;Story-Mode 有较好的捕捉能力,用户视频消费时长、停留时长以及点赞、收藏、评论行为数据更全面、互动也更频繁, 最初 B 站管理层上线 Story-Mode 主要目的是提升一二线城市低活跃度用户的活跃度。

    久谦中台专家纪要显示,B 站最开始对 Story-Mode 画像主要分析年龄、性别与城市。在 Story-Mode 中小于 24 岁的年龄用户的占比较大盘高 10 个百分点 ,年轻人消费 Story-Mode 的比例更高。

    至于策略上,B 站与虎嗅沟通逻辑是:Story-Mode 最初并没有特殊的内容候选池,不限时长、不限内容品类都可以在 Story-Mode 内分发,Story-Mode 定位只是差异化横屏播放器的另外一种播放器模式。当然在内容分发的信号上 Story-Mode 会更注重用户的消费时长、用户是否会快速滑过、用户在 Story-Mode 内的每一次互动,这些本身会使 Story-Mode 的内容品类有所差异化,时尚、萌宠等轻量化内容在 Story-Mode 内分发效率相较大盘要更高。

    虎嗅了解到的另一套逻辑则是,运营会先分析站内 UP 主的稿件时长分布再进行运营和算法联动:

    首先,从 B 站整体存量如手机内容库里抽取出时长小于 1 分钟、内容形态为竖屏及有较高播放量与活动量的稿件作为能启动的稿件; 然后,在推荐首页上,按照 1% Ad load 的流量分发比例在不同圈层实验,判断不同圈层人群对于不同模式的接受度; 最后,对滑动次数与内容词反馈的测试环境下发现新用户对于像生活搞笑类、健身类、时尚类以及美食类等(非 B 站典型品类)内容点击数据最好,便针对用户行为将这些内容词进行放宽,如时长从 1 分钟放宽到 1.5 分钟或 2 分钟完成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B 站按活跃度划分内容而不是按物理属性区分的考虑源于 Story-Mode 目标十分明确,与 DAU 和活跃度挂钩,高活跃度用户提升的效果不明显,花费同样精力在激活低活跃度的用户上会对整体的活跃度有较大的帮助。

    “竖屏播放界面(支持上下滑动,右侧点赞、评论、转发,底部为关注和文案)完全模仿抖音,省去了用户心智培养过程,毕竟抖音这套产品逻辑已被市场证明。”一位 B 站财经 UP 主对虎嗅表示,用户打开 B站到开始看视频路径过长,且要经过筛选、寻找,Story-Mode 能最大化缩减用户路径。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 B 站选择了 Story-Mode,不如说是市场选择了 Story-Mode。

    二、B站学抖音,越学越废? 当然,B 站加快 Story-Mode 渗透,既是商业化提速的信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货币化率。

    一方面,抖音、快手的生长优势不仅体现在用户时长的争夺上,其在生产周期、转化效率、吸金能力上都比中长视频占据优势,B 站加快 Story-Mode 渗透,无疑能复制短视频流塞广告的投喂效率。

    对此,一位品牌商向虎嗅表示,“首先,品牌此前投长视频植入要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核算机制,但短视频与长视频、直播不一样;第二,短视频直播做完以后,每个单独短视频都是高光时刻,并能将流量曝光扩大化,因为用户都喜欢看精彩瞬间,产品的包框品牌曝光次数会远高于原来对于长视频的品牌植入。”

    另一方面,Story-Mode 以商业化目标与用户目标为导向,是 B 站在 App 移动端的必要增长线。尤其在达到商业化目标与用户目标后,Story-Mode 可以探索更多边界。 久谦中台专家纪要显示,在 Story-Mode 的测试过程中,B 站发现美妆与汽车品类的数据表现较好,遂决定对美妆与汽车等高价值品类进行内容扩展。

    图注:3 月 13 日 B 站每周必看视频展示

    只不过,B站与 Story-Mode 的“排斥反应”正在慢慢显现—— B 站首页“热门”频道被高播放量作品霸榜已是常态,每周必看榜单都是百万播放的视频,其中不乏靠标题、封面吸引点击的“高分低能”(高播放、低质量)作品持续蚕食高质量(中长)视频的曝光流量;一些 Story-Mode 甚至一股“抖音味”,夹杂着个别 UP 主的“硬广软推”,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即便 B 站自制内容《中国奇谭》《最美的夜》跨年晚会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和口碑,但更多花大价钱采买的 OGV 内容持续被平庸甚至庸俗的短内容抢夺流量,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生态的反噬。

    原本,抖音、快手与 B 站上 PUGV(专业用户创作视频)生产差异巨大:抖音、快手短视频创作更轻、传播更快、认知门槛也相对更低,而 B 站中视频更追求内容深度;但在 Story-Mode 叠加创作者激励被稀释的双重影响下,最糟糕的结果是 B 站就此打破二创生态反哺、动态用户净化的社区生态,其阻击抖音的产品优势也一点点被消耗,B 站定位也变得越发模糊。

    即便当下去掉 Story-Mode 流量部分,B 站大盘流量依然是增长的,但随着 Story-Mode 内容入侵,老用户好感下降,新用户缺乏忠诚度,B 站陷入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处境,不排除其会沦为抖音在市场上的替代品,或者是 Others。

    毕竟,B 站的推荐算法是以播放量数据为主,以互动率、完播率等为辅进行综合衡量,但播放量作为 B 站水分最大的一项指标却扮演着“播放量决定视频命运”的角色,Story-Mode 在不暂停的情况下会持续循环播放,播放数据自然可以“滚雪球”——据 QuestMobile 统计,B 站的用户习惯已经越来越接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

    于是,数量可观的高播放 Story-Mode 一点点擦掉了好作品和坏作品的边界,唯“播放量”的流量推荐方式营造出的虚假繁荣要么将更多 UP 主驯化成“唯流量论”的拥趸,要么倒逼更多 UP 主转型短视频内容创作、投稿越来越短,要么直接转战抖音、快手平台。

    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B 站的用户区隔、内容分层及推荐算法已经滞后于平台的扩张和生长速度,两者的错位才是症结所在:在掉入资本叙事的窠臼之后,一家公司商业化进程中不可能处处照顾社区氛围、文化、用户体验—— B 站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原生二次元用户很容易产生乌托邦崩塌的幻灭感,即小众的专业主义与大众的商业主义天然有不可弥合的冲突。

    可见,唯流量论已经不太适合当下的内容筛选机制,尤其在价值评判和算法迭代上,内容生态更应该积极推动中长优质内容的呈现,而非徒有播放量的热点 Story-Mode ——毕竟,B 站的核心盘是番剧、鬼畜等内容,但 Story-Mode 增长多是生活区内容,这些内容抖音、快手也有,并未形成壁垒。

    从这个层面来看,B 站管理层选择取消前台显示的播放量数据,改为“用户消耗时长”的思路衡量视频的传播程度不失为一种内容生态净化手段。

    事实上,长短视频鏖战,本质上是对于注意力的争夺,而内容的想象力早已不再局限于播放量——无论抖音、快手还是爱优腾都隐去了前台直接的播放数据显示,转而用点赞、转发、热度值等更综合的数据维度来优化内容呈现方式,内容好与坏的评价标准自然也不再由单一的播放量决定。

    这样标题党、热点以及玩梗的“高分低能”短内容展示权重自然会降低,而优质内容则可以从“唯流量论”的泥潭抽身转而获得更多正向反馈,更充分向市场展示 B 站 UP 主基于内容创作的思考及传播价值。

    此外,B 站将视频播放量调整为“用户消耗时长”更能展现 B 站内容的长尾效应及用户粘性,毕竟,短内容的商业价值显然不如中长优质内容高,所以这一调整会将更多优质内容推到台前,进一步拉动 B 站的增值服务及品牌广告收入。

    尤其自 2021 年开始,外界能明显感知到 B 站从产品形态、内容调性到用户泛化都在积极寻求商业侧广告价值的突破,但抖音、快手与 B 站有各自的核心受众、圈层,B 站更应该侧重以年轻用户沉淀的独特场景带动整体广告业务的突破。

    只不过,“2024 年盈亏平衡”的 flag 即将步入倒计时,留给陈睿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作者:黄青春;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来源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从思考,到创造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虎嗅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我,副业在闲鱼卖露营装备,月赚3万

    设计动态 2023-03-20
    这几日,田薇购买的露营装备陆续到货。 她告诉时代财经,周末她要开始自己的首次露营了,“我花了2天时间挑选装备: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推车、一个天幕,花了1700多元,暂时没打算住外面,只想买点吃的去外面坐坐,帐篷和野餐工具再慢慢置办。” 和田薇一样,想在这个

    户外露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又一热门活动,营地与露营装备等相关行业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随着露营圈子不断扩大,低价战争在企业间悄无声息地打响了。本文通过对业内从业者的采访以及对宏观数据的分析观察,详细解读了露营行业目前的现状以及市场中激烈的竞争态势,试图从中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这几日,田薇购买的露营装备陆续到货。

    她告诉时代财经,周末她要开始自己的首次露营了,“我花了2天时间挑选装备: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推车、一个天幕,花了1700多元,暂时没打算住外面,只想买点吃的去外面坐坐,帐篷和野餐工具再慢慢置办。”

    和田薇一样,想在这个春天去露营年轻人不在少数。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月底至3月初的两周内,“露营”词条相关搜索量同比上升450%,笔记数量增长约300%。

    广州某露营营地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财经,开春后,营地订单明显增多。他们从去年切入这个行业,定位高端精致营地,6000平的面积有15个营地,本周六已经全部订满。

    露营装备代工厂的订单也在持续增多,一位老板向时代财经透露,由于订单过多,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原材料和配件供不应求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露营企业入局者增加,以及玩家越来越专业,露营市场迎来了一波低调的价格战。

    一、副业卖露营装备,日赚过千元 对于露营玩家而言,天幕、折叠桌椅、小推车等都是基础装备,但它们的价格并不便宜。

    日本知名户外品牌雪峰Snow Peak一把折叠椅的价格高达1000多元,相比之下,国内头部品牌挪客仅需200多元,但若要将天幕、折叠桌椅、小推车都购置整齐,也需要花费3000多元。

    2022年,国内露营市场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商品定价混乱,利润空间大。作为3年的户外露营玩家,去年将售卖露营装备作为自己副业的陈念深有感触。他告诉时代财经,前两年经常一个人出去玩,去年感觉身边玩露营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感受到露营火热要从一次出售装备的经历说起。

    去年4月,陈念帮朋友在闲鱼上发布了一条二手露营装备出售帖子,第二天闲鱼账号收到100多条询问信息。当天,这批二手装备全部卖出。“我完全没想到,不明白这个东西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火热?”这也让他有了从玩家转身为卖家的念头。

    感受到露营消费市场的潜力后,陈念通过朋友找到了生产设备的工厂,“工厂端也收到非常多的订单,正在大批量生产,我就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关系,由我去小红书、闲鱼、拼多多开店,发布工厂的产品,产生订单后工厂帮忙代发,我做中间商赚差价。”

    陈念坦言,自己赶上了露营市场的红利期。他对时代财经透露,去年露营消费市场很不成熟,大部分消费者停留在挑选款式的阶段,他们更认同美观的款式,并没有落实到装备材质等更专业的方面,所以本来几十块钱的东西可以卖到几百块。

    去年7月,陈念开始在小红书发布帖子,一两周内收到非常多的咨询信息,于是他在小红书开设了装备店。不过,他主要的销售平台仍在闲鱼,巅峰时期店铺数量达到5家。“销售额没有细算,但是按20%的平均利润率来算的话,基本上旺季一个月能有2-3万元的净利润。”同时,他表示,他的利润率在行业里是中下等的,很多卖家利润在他之上。

    10月中旬往后,露营生意迎来淡季,陈念一天只能收到2-3个订单,甚至没有订单。不过,今年春节开始,生意逐渐回暖,他表示,2月很多天的净利润都超过千元。目前,他正在积极拓展货源。他告诉时代财经,已经找到不错的货源了,这份副业会一直保留下去。

    二、工厂订单增加,原材料供不应求 露营火热,工厂的机器设备也开始忙碌不止。

    3月15日晚上9点,浙江某露营装备代工厂的老板赵仪还在外面为产品的配件奔忙。赵仪的工厂本是做工具类产品起家,3年前开始转型露营设备。目前工厂的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各类材质的折叠桌椅、帐篷、拖车和天幕均已经覆盖。

    她告诉时代财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明显感觉到内销市场火热了许多,今年截至目前的订单比去年同期还要多出约1/3。折叠桌是工厂里较为畅销的品类,保守估计一个月出货量在3000-5000张。”

    今年,工厂新增了碳钢材质的装备生产,价格比铝合金和实木便宜,重量也比实木更轻,一经上线,就收到了大量订单。赵仪表示,碳钢的整个市场有点供不应求,原材料和配件都有些紧张,所以尽管订单量大,但是工厂员工加班时间不用太长,大概在2个小时左右,累计工作约11个小时。

    目前,国内露营工厂主要集中在江浙、山东和河北,其中,江浙产业链更加完善、发展时间更长,山东、河北起家较晚,不少工厂是随着去年的露营热成长起来。

    临沂市兰山区程达木制工艺品厂就是其中之一。老板王彬此前在木制工艺品行业深耕5年,由于去年露营热兴起,于是增加了一条露营设备的产业线。王彬告诉时代财经:“去年无意中在短视频上看到有工厂做露营的桌子椅子,当时觉得这个市场有利可图,而自己本来就有实木的产业链,所以也尝试去做,很快就有买家找上门来。”

    工厂新增露营产业线后,新招了6-7个员工,又购入一些新的机器。王彬表示,以前的实木生意都做线下,为了推广露营设备,去1688上开设了网店,也带来了一部分生意。

    不过,去年公司进入露营设备行业的时间较晚,错过了上半年的旺季,一天只能接到几十张桌子的订单,王彬对时代财经透露,最近咨询产品的买家增多了,桌子的订单也在上涨,如果有机会,他还考虑拓展海外市场。

    三、一年冒出上万家露营企业,行业打起价格战 目前,露营市场的头部企业已经相对稳定,牧高笛、挪客等头部玩家跑出。

    1月17日,主营露营装备、户外服饰的牧高笛(603908.SH)在公告中表示,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亿元到1.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18%到84.45%。

    与此同时,露营赛道得到资本青睐。2022年3月,精致露营品牌嗨King野奢营地获得百万级天使轮融资;4月,国产户外装备品牌挪客获得近亿元融资,由钟鼎资本独家投资;12月,成立1年的精致露营品牌GoSafari拿下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今年2月16日,主营露营帐篷、户外服装生产,为北面、瑞典北极狐、猛犸象等众多户外运动品牌代工的扬州金泉(603307.SH)登陆上交所,发行价格为31.04元/股,截至3月17日收盘,录得58.81元/股。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去年5月,我国露营相关企业数量达到4.7万家,其中近半数企业的成立时间在1年之内。露营模式进一步细分,除了帐篷露营、房车露营等,精致露营更加受到年轻人青睐。精致露营更注重仪式感,对营地环境、装修风格、娱乐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露营玩家越来越专业,漫天要价的情况变少,行业激烈竞争下,价格战也悄然兴起。

    一位从业者对时代财经透露,今年的利润率相较去年降低不少,首先,今年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卖家入局,价格竞争也导致商品降价引客。“去年一张桌子二百七八十元,今年降价销售二百二三十元,甚至二百元都卖,每张桌子的利润可能只剩三四十元。”

    目前,露营市场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过对于从业者而言,过去的高利润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玩家越来越专业,固守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并非长远之计,如何将产品做得越来越专业、以及不断创新才是正确方向。

    (应受访者要求,田薇、陈念、赵仪均为化名)

    作者:张雪梅;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

    本文由 @时代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搜索策略产品经理必读系列—第五讲Page Rank算法

    设计动态 2023-03-20
    一、基本假设 在正式介绍Page Rank算法前我们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入手。日常我们写论文时经常会引用别人的论文,某个行业里的经典论文会被大量的论文所引用。如果该论文恰好还被另外一篇经典论文所引用的话,则更加能够凸显出该篇论文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其实网页

    搜索引擎中最早网页搜索结果排序效果比较优的算法就是Google创始人提出的Page Rank算法,作为搜索领域的从业者必须要了解该经典算法的思想。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一篇讲懂Page Rank算法的基本思想,同时还为大家介绍后续优化后的Page Rank算法。

    一、基本假设 在正式介绍Page Rank算法前我们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入手。日常我们写论文时经常会引用别人的论文,某个行业里的经典论文会被大量的论文所引用。如果该论文恰好还被另外一篇经典论文所引用的话,则更加能够凸显出该篇论文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其实网页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也是如此。

    于是我们设定以下两大假设。

    数量假设:当一个网页被其他网页链接的数量越多,入链数越大,则该网页越重要。

    如上图所示,网站“WWW1”被众多网站引用,形成了链接,则说明网站“WWW1”很重要。

    质量假设:被高质量的网页链接时,说明被链接的网页质量也很高,权威性也很强。

    如上图所示,网站“WWW8”被高质量网站“WWW1”引用,形成了链接,说明网站“WWW8”同样也很权威。PageRank算法的整体思想都是建立在上述假设上的。

    二、Page Rank基本算法 基于以上两大假设,我们展开介绍Page Rank算法。首先我们将互联网想象为一个图网络,网络的每一个节点(Node)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网页,如果两个网页之间存在超链接的关系,则它们两个之间存在一条有方向的边(Edge),每个节点向外链接的节点数被称为该节点的出度。

    每个节点的Page Rank值(以下简称PR值)表示该节点的权威性。我们核心是构建一个用户在图网络中的游走模型,基于游走模型来进行PR值的更新迭代。

    上面即为Page Rank算法的基本定义,首先节点 ν_1 的PR值是由链接到该节点的其他节点PR值决定的,假设链接节点是 ν_2、ν_3 。链接的其他节点越多则该节点的PR值越大,所以算法迭代使用累加 ∑ 。需要将节点 ν_2、ν_3 的PR值进行累加,此迭代思路对应着上述的“数量假设”。

    链接的其他节点PR值越大,则该节点的PR值也越大,对应着上述的“质量假设”。同时 ν_2、ν_3 节点还链接其他节点,用户通过节点 ν_2、ν_3 跳转到节点 ν_1 的概率为 1/O(ν_j ) , O(ν_j ) 为节点 ν_j 的出度。节点 ν_2、ν_3 的PR值分别乘以 1/O(ν_2 )和1/O(ν_3 ) ,再进行累加即为节点 ν_1 的PR值。我们通过该方式不断迭代更新节点的PR值,直到最终整个网络里所有节点的PR值满足收敛条件。

    三、具体案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介绍Page Rank算法的迭代过程。

    初始时4个节点的PR值均为1/4。经过第一次迭代,我们得到了 R_1 =[3/8,5/24,5/24,5/24]^T 。我们可以将上述计算过程变成一个矩阵计算,通过矩阵化的表达,可以快速的计算得到PR值。

    首先我们基于各个节点的出度构建一个转移概率矩阵 M ,节点A的出度为3,链接了B、C、D三个节点,我们认为节点A转移到B、C、D节点的概率均为1/3,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转移概率矩阵 M 。那么PR的迭代公式就变为: M*R_t=R_(t+1) 。

    如上所示 M*R_1=R_2 ,和我们最上方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但是上述Page Rank基本算法应用时会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问题一 :很多网站并没有和其他网站建立任何的链接,出度为0。这类网站的出现会导致按照上述算法进行 R_i 迭代,最终所有节点的PR值归于零。

    问题二 :用户打开某一个网站后,即使该网站链接了其他网站,但是用户还是可能会随机打开其他网站,所以没有链接的其他网站转移概率不应该是0,系统可以设置一个随机概率。

    四、Page Rank优化算法 基于Page Rank基本算法存在的两大问题上,科学家们又对Page Rank算法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Page Rank算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网络结构,更加贴近于实际用户浏览行为。优化后的算法PR值更新迭代如下:

    R_(t+1)=d*M*R_t+(1-d)*E/N

    全新迭代公式的业务理解是: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以概率 d(0≤d≤1) 完全按照原本的转移概率矩阵进行游走,第二种情况是以概率(1- d )随机访问任何其他的节点,每个节点的链接概率都是1/N, E 是元素1填满的N*N矩阵。

    d 又被成为阻尼因子, d 的取值一般由经验决定,正常在0.8-0.9之间。当 d 接近1时,用户随机游走主要依照转移概率矩阵 M 进行;当 d 接近0时,用户随机游走主要以等概率随机访问各个结点。

    虽然目前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已经优化迭代了很多版本,但是Page Rank算法的核心思想仍然在被使用,也应用到了其他领域。Page Rank是从事搜索领域人士必须要了解的算法之一。

    本文由 @King Jame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面对人类的挑拨离间,文心一言和 ChatGPT 竟给出惊人答案

    设计动态 2023-03-20
    百度于3月16日发布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虽然这款产品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但不少人也对文心一言和 ChatGPT 的差距感到好奇。如果能让文心一言和 ChatGPT 打一架,谁输谁赢差距一目了然。 我们让 OpenAI 的 ChatGPT 和百度的文心一言,各

    前段时间,百度发布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作为AI行业的两个领头羊,文心一言和ChatGPT谁更厉害?本文作者将这个问题分别抛给了两个人工智能,答案却出乎意料地一致。一起来看看吧。

    百度于3月16日发布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虽然这款产品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但不少人也对文心一言和 ChatGPT 的差距感到好奇。如果能让文心一言和 ChatGPT 打一架,谁输谁赢差距一目了然。

    我们让 OpenAI 的 ChatGPT 和百度的文心一言,各自对对方进行评价。

    ChatGPT 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显然,这样的回答可不能满足想要搞事的我们,将目光转向文心一言,面对同样的问题,它的回答是:

    两个人工智能都展现出来了惊人的友好度,看样子在 AI 届并不流行拉踩。但对于这种友好的答案我们并不满意,我们决定更直白一点,让他们直接进行一场“斗嘴”。

    当面对人类的挑拨离间时,ChatGPT 给出的答案是:

    而文心一言则表示:

    面对没有感情却相互尊重的 AI,这一回合,是卑鄙人类的败北。

    考虑到微软的 New Bing 也是基于 GPT-4,但搜索引擎的加入令其和其他应用略有不同。我们决定向它询问,想知道 New Bing 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当然是经典的互相评价,New Bing 给出的答案是:

    New Bing 的回答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想”,更具情感。

    而当我们让 New Bing 和文心一言斗嘴时,New Bing 回答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它的回答是这样的:

    New Bing 不仅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还自己关闭了这一轮对话。最后一次测试更能体会到情绪的存在。

    经过这两轮的提问,我们也放弃了挑拨离间的不友善问法。三个语言大模型应用均提到了“应用场景”,这也是现阶段AI开发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的步骤,直接影响到设计、开发、部署和优化等各个环节。ChatGPT 的出现带来的“通用”属性,让人们逐渐忽略掉了“应用场景”的存在,或者说将应用场景无限放大至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变得无所不能。

    经过这次的测试,我们无法从对话质量上看出文心一言和ChatGPT有多么大的差距,带有情绪的New Bing反而感觉略胜一筹。

    不过连AI都在互相尊重,这让进行对比测试的我们人类有些自惭形秽。

    恰逢苹果的黄色配色iPhone 发布,我们又分别让文心一言和GPT-4为iPhone 14 写了一篇推广文案。其中GPT-4的回答是:

    而文心一言给出的答案是:

    虽然双方都对手机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介绍,但GPT-4在介绍中缺乏对于手机具体配置的描述,文心一言却也有“黑色边框”这样的胡说八道。

    在面对一些略带调侃的问题时,双方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让GPT-4和文心一言分别给出一个用5块钱度过一周的方案,GPT-4的回答是:

    文心一言的答案是:

    显然,文心一言给出了更可行的方案,甚至最后还给出了像是“伸手”这样让人哭笑不得却又现实到极致的回答。而GPT-4的回答,仿佛一篇虚浮的说教。

    最后,我们从网上的考试题中选择了一道数学题目,对两者的数学能力进行比较,其中GPT-4给出的回答是:

    而文心一言在这方面的回答则是:

    GPT-4 给出了一个疑似的分析过程,但似乎他并没有理解题干的内容,给出的答案和过程都似是而非。而文心一言这边,不仅仅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甚至没有完整理解问题的题干。至少在处理数学问题方面,不管是GPT-4 还是文心一言,表现得都不尽如人意。

    需要额外补充的是,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题目,New Bing通过搜索能力,在互联网找到了“15”这个正确答案。

    仅从“整活”层面,文心一言与ChatGPT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距。在发布会上提到的多模态生成在目前还未上线,还有百度的看家本领搜索功能能不能接入文心一言也是颇具想象空间的一件事。

    但至少,随着文言一心的逐步开放,对于对大部分人来说使用通用语言大模型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不管是ChatGPT还是New Bing,想要非常顺畅的使用还是有些门槛的。

    作者:吕可

    来源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支付宝,还是国民级APP吗?

    设计动态 2023-03-20
    “如果不是淘宝,谁还在用支付宝?”这句话,不知道对于蚂蚁金服的管理层来说,是否扎心。 久谦中台数据显示,哪怕在“集五福”这样的年度大戏,用户每天停留在支付宝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隔壁某音是它的11倍,另外一个绿色的聊天软件,是它的8.6倍。 这样的对比固然不够

    互联网产品似乎都有一个终极梦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APP,支付宝也不例外。随着用户在线时长、流量的持续下滑,流量焦虑中的支付宝,选择了用短视频、直播等内容打法寻找新的流量池。但在“银行APP里开直播”的做法,无疑与自己此前的工具定位相悖。如何把沉睡的10亿用户真正盘活,支付宝显然还需要做更多。

    “如果不是淘宝,谁还在用支付宝?”这句话,不知道对于蚂蚁金服的管理层来说,是否扎心。

    久谦中台数据显示,哪怕在“集五福”这样的年度大戏,用户每天停留在支付宝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隔壁某音是它的11倍,另外一个绿色的聊天软件,是它的8.6倍。

    这样的对比固然不够公平,毕竟支付宝仅仅是一个支付工具,但是很显然,此前支付宝一直有个梦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APP,阿里系很多与支付场景有关的业务,都在往里面装。

    几年下来,高德似乎正在取代支付宝的地位,阿里系业务对于支付宝的期望值正在降低。

    于是,当口碑业务并入高德,饿了么在支付宝主页C位变得自由可调,而支付宝也充满了焦虑,用户在线时长、流量的持续下滑,甚至在支付宝中逼出了直播和短视频,一个支付APP正在用自己年迈的肉体,四处碰壁。

    “支付宝在猛推NBA,我们内部都看不懂了。”3月初,一位蚂蚁的女员工对陆玖商业评论吐槽道。实际上,因为推迟上市而耽误了2年多的支付宝,似乎一直在不务正业:区块链、数字藏品NFT与普通用户没啥关系;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类东东只有特别无聊的用户才会想起主动点击;因为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上线类似抖音直播电商业务,实际与淘宝重叠。

    流量焦虑中的支付宝,选择了用短视频、直播等内容打法寻找新的流量池。但在“银行APP里开直播”的做法,无疑与自己此前的工具定位相悖。与阿里“割席”之后,仅靠支付流量“做道场”,能保住自己国民级APP的位置吗?

    01 支付宝账单,居然比美团都短 曾经,作为马云商业帝国的第二增长曲线,从支付宝演化出了蚂蚁金服,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的核心产品,支付宝一直是阿里旗下用户数量第二多的APP。

    但是,随着微信支付的横空出世,支付宝的好日子一下到头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持续多年的颓势,但是毫无疑问,支付宝并没有持续性认怂,它们一直在挣扎,但是挣扎的结局是悲惨的,现在很多用户坦言,支付宝的账单长度还没有美团和滴滴长。

    “我一个月花在美团上的钱可能有一两千,滴滴上的钱一两千,但是支付宝上的账单只有几百。” 李亮告诉陆玖商业评论,如果不是因为每月还的花呗,这几百的消费可能都保不住。

    李亮常年在全国各地出差,除了在线下与客户见面,线上沟通场景则在微信。虽然在支付宝与微信都绑定了银行卡,相比另外启动一个APP,直接在微信内切换到付款页面对他而言显得更为便捷。

    至于外卖和到店消费,李亮则选择了美团。原因无他,大多数到店消费时,往往美团有较好的折扣套餐。在家不方便做饭的时候,他也顺势用了美团叫外卖。

    请注意,以上消费场景均不涉及支付宝。

    在两年前的“支付宝下架”风波之后,美团虽然重新支持了支付宝,但自有支付渠道“美团支付”已经上线。陆玖商业评论近期在美团下单外卖时同样发现,默认的支付页面中,美团支付、数字人民币、微信支付排在了支付方式的前三位,支付宝如果不是提前设置,则会被无情折叠。

    当然,有一种例外促使李亮主动使用了支付宝,那就是他到了杭州。“疫情期间,我去杭州的时候,得让我扫健康码报备。”

    美团、贝壳、滴滴、唯品会、同程艺龙、快手……一系列高频支付场景背后,都是腾讯的名字,与支付宝无关。

    连腾讯的敌人,字节跳动公司,也绕开了支付宝,自建了支付体系,就算最近抖音开通了支付宝收款码的付款功能,也是步骤异常繁琐。

    在抖音右上角“扫一扫”之后,用户仍然不能直接进入支付环节,还需跳转一个页面打开支付宝APP。多次跳转而非“一步到位”,对于部分怕麻烦的用户,显然是劝退的。

    移动互联网产品竞争进入下半场,依然是流量、用户和应用场景成为成败的关键。经过过去特殊的三年,用户和流量进一步聚焦在头部的两大软件上,当抖音和微信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之后,其他软件都很难配得上“国民软件”的称号。由于有线下场景和履约能力,美团和高德这类软件还能勉强应战两大巨头,最为尴尬的则是支付宝了。

    现在和可见的未来,支付宝面临至少三重挑战:

    用户不停留,单纯的支付软件,没什么停留的意义。 线上场景不友好,大多交易企业是腾讯系。 线下场景不友好,老百姓更习惯用微信。 02 支付宝真的可以离开淘宝吗? 虽然2011年开始,支付宝就从阿里巴巴集团脱离,成为独立软件。但是,由于脱胎于淘宝这一大背景,当年出生7岁的支付宝,其交易流量的半数以上,还是来源于淘宝。虽然用户数已经在10亿规模,并自称国民软件,但如何吸引淘宝之外的流量和用户,一直是支付宝乃至蚂蚁集团的重要课题。

    2019年时,一位成都市民主动分享,他在支付宝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他告诉陆玖商业评论,每天上午,他会照例在支付宝收能量,顺便喂鸡,除了每月必交的水电费,他在社保和公积金上的一些办事需求同样会在支付宝上完成;最近用高德打车的时候开始变多,也贡献了一些花呗的支付笔数。

    上述的“收能量、喂鸡”,主要指支付宝小程序教育公益板块的蚂蚁庄园和蚂蚁森林,水电缴费与社保公积金则指的是生活缴费与社保公积金小程序,它们被分别归类于教育公益与便民生活两个类目。如果没有刻意调整,它们毫无疑问会躺在支付宝的默认首页应用中,高德打车则取代了此前的滴滴打车,任君取用。

    到了2022年,这位成都用户,除了在淘宝上购物,则几乎从不主动登录支付宝了。

    支付宝的在用户方面的感知是否真的在降低?为了印证这种猜测,陆玖商业评论分别在不同年龄、性别与圈层的社群,发起关于消费习惯的小范围调研。收到的结果显示,在本地生活最高频的外卖领域,美团占据了62.2%的消费比重,而通过饿了么独立APP和支付宝进行点餐的比重,分别占据20%和17.8%。支付宝在外卖到店、旅游、交通出行上的劣势,几乎是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被逐步蚕食的写照。

    电商可能是唯一一个支付宝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域。问卷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将淘宝作为常用购物平台。京东、拼多多和短视频电商分别占据了剩余的四成,还不包括支付宝作为结算手段的部分。不过,在与陆玖商业评论交流时,部分受访者都提到了一个现象,相比微信,跳转到扫码支付的操作成本,支付宝明显更高。

    事实上,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目前依旧是市场规模最大的,但是支付宝市场份额最近十年以来,从一家独大的70%以上份额到现在快要失守50%的现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除了微信支付的巨大冲击,美团、滴滴、抖音都在推自己的线上支付工具。

    由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不公开相关数据,该行业的透明性并不高,此前有相关媒体做过类似线下调研,认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线下场景中,已经被后者赶超,毕竟拿起微信扫码支付,远远要比支付宝简单。

    陆玖商业评论在多次走访中发现,目前支付宝在大学生群体中,依旧有比较高的适用群体,首先支付宝可以提供花呗,让大学生可以透支消费;其次,淘宝是大学生主要的购物平台,支付宝在淘宝上的支付便利性充分体现;支付宝的积分体系比微信做得更好,让年轻人群体可以获得一些额外奖励,而这些奖励的来源,大多数还是来自阿里集团的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权益。

    当外界,觉得饿了么、哈啰单车、飞猪等等业务在支付宝上薅流量羊毛的时候,其实支付宝也利用了这些业务充实着自己的支付场景,一款没有生态的支付工具,没有理由嫌弃任何支付场景。

    如果,没有淘宝以及阿里的相关业务支持,支付宝作为一个独立公司,还能留下多少用户?这是也许过去三年,蚂蚁集团的高层,除了梳理股东结构以符合监管合规之外,关于支付宝业务思考的最多的,也许就是这个。

    03 支付宝得了超级APP的病 “支付宝流量焦虑之心,路人皆知。”,一位前支付宝员工笑称,在他看来,支付宝是得了超级APP的病,却没有超级APP的命,全世界范围内,也没见到哪家支付工具能做成人们天天登录的平台,这不符合商业逻辑,支付宝踏踏实实精简页面,做好支付,也许比搞很多乱七八糟的功能要更有效。

    在首页丰富了如此多的应用场景之后,蚂蚁高层突然发现,支付宝的主动打开很少了,取之而来的则是,来自淘宝的流量比例,反而越来越高,几乎回到了十二年前从阿里巴巴集团独立出来的那一刻。

    本地生活和线下消费,本就是个随机的场合,随机则意味着低频。从这个角度看,支付宝选择开放自己的生态接口,实质上把支付宝的工具心智进一步强化,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用户时长变少。

    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23年1月,支付宝在9.31亿月活的前提下,人均日时长仅为10分钟。同样是9亿级以上的月活,拼多多和淘宝的时长均在20分钟左右,微信则在86分钟。从日均打开次数来看,淘宝和支付宝每天打开次数均为1.7次,已经远远落后于40次的微信与7.2次的抖音。

    要知道,这已经是支付宝把生活号从图文升级到短视频半年之后的数据。陆玖商业评论观察发现,即便现在的生活号取代了口碑业务,占据了支付宝底端tab的黄金入口,用户对其感知仍然有限。比较直接的反应,是对支付宝的短视频内容毫不知情。

    另外一种虽然知情,但并不会选择在支付宝上花费时间看视频。前述杭州市民小喻向陆玖商业评论坦言,她在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分配给了加班和打游戏,剩下的可能会花在抖音,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配给支付宝刷短视频。“你会在银行APP里看短视频吗?”她这样问道。

    支付宝即便此时入局,也“赶了晚集”。

    首先从时间点来看,2019-2021的三年是结构性牛市,银行和投资理财类内容开始进入窗口期,期间涌现了诸如张坤、葛兰等“千亿顶流”基金经理,富途、雪球、老虎等交易平台借此开始大力布局相关的内容社区。

    支付宝虽然也没闲着,把“理财”功能单拎出来做了一级入口,工具属性仍然占据了第一屏的显著位置。社区属性的板块仍然隐藏较深,需要下拉才能发现。更何况,在最佳的入局时间,支付宝仍然深陷合规的窠臼,内容生态构建的优先级并不靠前。

    其次,支付宝虽然也对生活号的视频内容有一些扶持,从用补贴政策引入达人到引进NBA等热门IP,但力度并不算大。2021年3月,支付宝开始招募生活、旅游类的MCN机构及达人,并设置流量扶持与现金奖励。但据媒体报道,在最新的激励政策中,“账号激励政策”已经暂停,针对千粉、万粉的活跃账号奖励,还有账号支付宝内涨粉奖励被取消。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与NBA的“战略合作”上。截至目前,虽然NBA中国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相比签下5年合同且拥有直播权的腾讯体育,在支付宝的“NBA”入口则是节目转播权。在腾讯体育的独家优势面前,单靠短视频和虎扑式的文字转播,用户留存效果仍然值得商榷。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披露的季度业绩公告,其在蚂蚁集团2022年第四季度的投资收益为10.05亿元,如果按照33%的持股比例,净利润大致为30.45亿,同比下降83%。照此推算,蚂蚁2022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合计为214.95亿元,而NBA在新赛季的独家流媒体转播版权,其起始投标价格就是10亿美元。说白了,如果蚂蚁集团要在NBA版权上梭哈,做好投入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净利润的准备,但就目前内容领域的投入力度来看,支付宝显然还没有对此下定决心。

    为了解决流量和应用场景焦虑,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回顾支付宝过去几年的努力。

    第1阶段“服务”: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交水电燃气之类。 第2阶段“载体”:把阿里各种业务一股脑装进来,以为可以解决场景问题,最终发现,支付宝自己都缺流量。于是,又逐步开放生态,将自家业务为主改成开放载体。 第3阶段“内容”:做直播,又做短视频。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女性用户对NBA短视频的吐槽”。 可见,支付宝在用户黏性、流量、时长上一直在努力,但是始终没有战略定力和方法论。

    04 蚂蚁金服离不开支付宝 在上市前夕的2020年,蚂蚁集团36%的收入来自支付业务和商家服务,39%来自小额贷款,剩下25%则来自于理财、保险与区块链业务。

    虽然支付业务板块的营收比例在近三年从55%逐步下滑,但不可否认,正是这部分的存在,才带来了贷款业务与保险理财的巨量营收。

    国信证券也在研究报告指出,蚂蚁集团主要通过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进行变现,同时通过数字生活服务贡献用户粘性与消费场景。在这里,数字支付仍然承担了基础设施的作用。这里的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C端场景与用户体验,打造而成的支付宝10亿用户池。

    而在这样的倒三角关系之下,数字支付业务规模如果逐步下行,其上两大业务变成空中楼阁,显然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的B端生态开放战略下,支付宝固然在商家的私域流量运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支付宝在商家处的价值正在不断提升。但正如前文所述,大量生活服务类小程序进一步降低了用户在支付宝的整体时间。反映在财报上,则是利润最高的贷款业务与理财服务收入的同比大幅下跌。

    可以说,淘宝是支付宝的入口,而支付宝则是蚂蚁整个集团的入口。正如蚂蚁集团副总裁何勇明所说,“流量的背后是数字,但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如何把沉睡的10亿用户真正盘活,这是蚂蚁压在支付宝肩上的重担。

    作者:桥杉;编辑:三火;排版:张玉琪;出品:陆玖商业评论·北京办公室

    来源公众号:陆玖商业评论(ID:liujiucaijing69),真相无法揭露,只能接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陆玖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支付宝官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术与道:交互设计7定律的分析应用

    设计动态 2023-03-20
    一、前言 在交互设计领域,存在着许多经过时间和前人验证的设计法则定律。这些法则定律基于用户行为逻辑,熟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本文将深入分析交互设计领域中的7大设计定律。 二、米勒法则 2.1 来源 米勒法则,又称「7±2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一些基本的设计法则定律是需要熟悉的。这些法则定律基于用户行为逻辑,熟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本文作者将对交互设计领域中的7大设计定律进行分析,与你分享。

    一、前言 在交互设计领域,存在着许多经过时间和前人验证的设计法则定律。这些法则定律基于用户行为逻辑,熟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本文将深入分析交互设计领域中的7大设计定律。

    二、米勒法则 2.1 来源 米勒法则,又称「7±2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于1956年发布的论文《神奇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所提出的定律。

    2.2 内容 米勒在短时记忆能力的定量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广度为5至9个信息块。

    2.3 设计应用 在人机交互和产品设计中应用米勒法则,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解决“人的短期记忆上限”问题,以此分析并设计产品,减轻用户记忆/学习负担,而不必纠结人短时记忆的上限是7±2,还是3±1。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了解米勒法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分段处理

    设计功能/流程,要素控制在5-9个以内或分层

    2.4 总结 米勒法则在交互设计中的作用是帮助设计师合理地布局,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可以采用7±2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布局和排版,及时增/删功能,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和粘性。

    三、菲茨定律 3.1 来源 菲茨定律是1954年由保罗·费茨博士,在对人类操作过程中的运动特征、运动时间、运动范围和运动准确性进行研究之后提出的。该定律被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在人机交互 (HCI) 和设计领域的影响却最为广泛和深远。

    3.2 内容 从起始点到达目的位置的时间,与起始点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 (D) 和目标大小 (W)有关。

    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T= a+blog2(D/W+1)。

    其中T是移动设备所需时长;a、b为常数,它们依赖于具体的操作人员和环境等因素。

    可以理解为: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的时间与该点到目标的距离和大小有关,距离越大时间越长,目标越大时间越短。

    3.3 设计应用 1)重要/常用功能的可点击区域变大

    如图,将点击区域扩大或突出重要功能,使得用户在视觉或操作体验上得到提升。

    2)按钮元素放在边角

    将重要的操作放在屏幕的边角,屏幕边角适合放菜单栏和按钮类的元素,因为边角是巨大的目标,它们无限高或无限宽,指点设备不可能超过它们。

    如图,将操作、筛选和分页放在顶部/底部,正是运用了这一点,顶部/底部无穷大,增加了用户操作效率和精准度。

    3)缩短重要/常用功能的目标距离

    我们在电脑操作/手机长按AppIcon时,会弹出快捷操作菜单,快捷操作菜单正是运用了菲茨定律的原理。

    3.4 总结 菲茨定律有以下三种在应用在设计中的方法,运用菲茨定律可以突出重要功能,降低用户的操作成本,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将重要/常用功能的可点击区域变大。 把菜单和按钮类元素放在边角。 缩短重要/常用功能的目标距离。 四、席克法则 4.1 来源 席克法则是一种心理物理学定律,以英国心理学家威廉·埃德蒙·席克和美国心理学家雷伊·海曼命名,也称为席克海曼法则。1952年,希克和海曼在选择反应时研究中得出该法则。

    4.2 内容 在席克法则中说道: 一个人面临的选择 (n)越多,所需要作出决定的时间 (T) 就越长。

    用数学公式表达为 T=a+blog2n 。

    其中a=与做决定无关的总时间(前期认知和观察时间),b=根据对选项认识的处理时间 (网上说这个常数约是0.155s)

    转换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就是: 在面临选择越多的时候,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越高。

    4.3 设计应用 1)分类选择,提高操作效率

    如图,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数据进行分类,减少用户理解、决策时间,提高操作效率。

    2)分步操作,提高用户操作体验

    如图,用户输入手机号,然后跳转至输入验证码页面;应用席克法则,以此减少用户反应时间,提高操作效率。

    逐步递进的引导性设计,像手把手的教用户,随时更新的动态交互,让用户在操作的时候减少误操作性,节省时间,体验提升。

    3)隐藏/减少低频选项,降低点击错误率

    音乐播放器中驾驶模式跟常规模式相比,考虑到司机在行驶时只有很短的时间来操作,删减了很多在行驶中使用概率很小的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播放/暂停、上一首、下一首被扩大,让司机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判断。此案例中也有菲茨法则的应用。

    4)限制选择数量,减少用户决策时间

    如下图1风险测试,将每道题拆解成单独的页面且提供有限但概括性的选项,使用户更专注并快速作出决策。

    如下图2遥控机,多而乱的选项,往往会延长用户决策时间;将低频使用的按键去除或隐藏,可使得用户的决策、使用效率提高。

    4.4 总结 用户的在某一场景下对选项的反应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

    前期的认知和观察时间。 根据认知后,处理的时间。 选项的数量。 我们在做设计时,应更多的思考“在不妨碍用户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提供较少的选项”。多而乱的选项会延长用户作决策的时间,甚至对于“选择困难症”的用户来说,会直接导致任务流失败。

    没必要将全部选项平铺出来,选项与选项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可将选项进行同类分组或多层级分部,这样会提升用户使用效率。

    五、泰斯勒定律 5.1 来源&内容 泰斯勒定律又被称作「复杂度守恒定律」,由拉里·泰斯勒于1984年提出。定律认为:一个系统中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是无法被降低的,内在的复杂度只能通过产品设计去设法平衡和转移。

    说简单点就是:通过设计平衡用户操作与系统设计的复杂度。

    5.2 设计应用 1)隐藏复杂信息

    隐藏不常用但不能少的功能、渐进展示、阶段展示、适时展示。

    2)组织/分类信息

    围绕用户角色、行为进行组织,将离散的信息/功能进行归纳、聚合。

    3)信息自动填写

    通过设计,减少操作中需要用户记忆的信息,降低用户记忆的负载;通过减少获取信息的复杂度,让用户在操作中识别信息而不是记忆信息。

    4)删除/优化不必要的流程

    通过引入第三方,优化删减流程。

    5.3 总结 在产品设计中,泰斯勒定律主要是为了权衡用户复杂度和系统复杂度之间的一个平衡。目前在以用户至上的趋势环境,用户体验都对产品的竞争极其重要。所以尽可能将临界点往系统复杂度端转移。言外之意就是宁愿多花时间去优化系统程序,也要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六、奥卡姆剃刀原理 6.1 来源&内容 奥卡姆剃刀本身是一种哲学思想,由中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威廉提出。他在《箴言书注》中写到:「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奥卡姆剃刀原理对现今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具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它是一种普适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设计工作和决策。

    6.2 设计应用 1)只放置必要的东西

    简洁网页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只展示有作用的东西,其他的都没有。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提供给用户很多的信息,你可以用“更多信息”的链接来实现这些。

    2)优先展示重要功能

    提取出相对重要的功能优先展示,而相对次要的功能可以在视觉上弱化。

    七、防错原则 7.1 来源&内容 新乡重夫首创POKA-YOKE的概念,在概念中有一条概念写到:我们不可能消除差错,但是必须及时发现和立即纠正,防止差错形成缺陷。基于此概念,形成了著名的防错原则。

    7.2 设计应用 如果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会忽略防错原则,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存在误操作或者误删除的行为。当这个行为产生了不可逆的情况后,会导致用户体验差,并且给用户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在设计产品之前就要考虑防错机制,及时的提醒用户当前的操作行为。下面详细介绍防错原则指导下的设计案例。

    1)预防错误之禁用

    表单输入时,利用防错原则,设计产品交互。

    未输入信息时,按钮不可点击;禁用的操作直接置灰处理,让你一眼就知道是不可用。

    输入信息后,按钮可点击。

    2)预防错误之限制

    针对一些特定的格式,在用户操作前就进行强制的限制,举两个案例:

    输入验证码时,只能输入6位数字。

    上传个人证件时,设置拍照边界,防止用户上传证件缺失、模糊。

    3)纠正错误之提示

    提示纠错是最常见的纠错方式,此方式效果较好且开发成本较低,所以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的最多。

    提示纠错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提示程度从弱到强依次为: 原地确认、弹窗确认、输入文字确认。

    原地确认: 干扰性最弱,用户使用时流畅度最好,若用户操作后不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可以使用此方法。 弹窗确认: 干扰性中等,最常见的确认方式,大多数时候使用模态弹窗,对使用流程有阻断效果,用户必须完成弹窗的选择后方能进行下一步。 输入文字确认: 比较少见,常用于删除重要信息时的确认操作,例如删除飞书的知识库时需要输入知识库的名称进行二次确认,对于删除知识库此类的大量数据时需要慎重再慎重,若使用一般的确认弹窗则可能出现用户由于习惯而导致的手滑误删,给用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纠正错误之自动纠错

    微信公众号中编辑文章时,若有疑似错别字的时候,会提示当前错别字的数量,点击可以跳转到错别字的位置,方便编辑者进行修改。??????

    5)纠正错误之后悔药

    所谓“后悔药”,是指当用户犯错后,给予用户挽回错误的余地,最常见的做法有两种:撤回操作和回收站。

    撤回操作: 例如微信发送消息后,可撤回重新编辑。 回收站: 回收站的运行机制,第一次删除只是软删除,相当于把文件移入“回收站”这一文件夹,删除回收站内的文件时才是最终的删除,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产品允许用户在第一次删除时不给予二次提示,回收站内删除时才进行二次确认,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让用户操作上更加流畅。例如:PC电脑中的文件回收站。

    7.3 如何把握防错的度 过度防错反而会成为用户完成任务的阻碍。

    防错原理在应用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设计法则,需要结合业务和场景来进行考虑,“因地制宜”的去设计流程、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边界在哪里呢?

    我的判断标准就一个:

    如果可挽回,就尽量不阻断用户的流程。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是可挽回的操作,阻断用户的流程实在大可不必,阻断在很多时候会干扰用户的心流。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苹果的使用很流畅?其实未必是它物理反应时间快,而是它让你感觉阻断少,只要能挽回就不打断你的操作。

    八、格式塔原理 8.1 来源&内容 20世纪,德国心理学研究小组发现人类的视觉是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和图形。“形状”和“图形”在德语中是Gestalt,因此这些理论被称为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则。

    格式塔原理中最重要的有: 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主体/背景原则、共同命运原则 ,其为图形和用户界面设计提供了有用的基础。

    整体的统一感知:大脑会将复杂的视觉内容简化为容易理解的整体。

    8.2 接近性原则 1)内容

    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用户感知,大脑会将相互靠近的物体看作是一组,而距离相对较远的则会自动划分至组外。

    如图,A组中的2、3行会被视为一组,第1行单独1组;B组中的1、2行会被视为一组,而第3行单独一组。

    2)设计应用

    接近性原则与软件、网页的设计息息相关。设计应用中常常使用分割线、色块和缩短或加大内容间的距离,来分割空间和数据显示。

    3)总结

    通过缩短相关内容的距离,并加大与其他内容的距离,使内容信息在视觉上成为一组,这样就可以不用加划分区域的边界线条。这一方式可以减少用户界面上的视觉凌乱感。

    与之相反的,如果同一组控件的摆放距离太远、纵横接近方式不对或没有使用任何区域分割线的话,也会导致用户很难感知内容间的相关性,从而是的软件/功能难以学习和使用。

    8.3 相似性原则 1)内容

    人的大脑很容易将明显的、具有相似特征(形状、大小、共同运动、方向、颜色等)的物体归属于一类或视为一个整体。

    如图,大脑会将特征相近(形状、颜色、距离)的1、2列视为一组,3、4列视为另一组。

    2)设计应用

    通过相似性原则指导,我们就能很好的知晓“同一模块中的内容为什么要用相同布局及特征”。

    3)总结

    相似性与接近性原则都与设计元素分组有关,大多数场景中他们是共同作用的。以上述示意图为例,也运用了不止一种原则。

    8.4 连续性原则 1)内容

    人的视觉倾向于追随一个方向把元素链接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连续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离散的碎片。

    如上图,我们看到的是IBM,而不是非连续性的色块。

    2)设计应用

    连续性原理广泛应用于有类似“进度条”的页面设计中,除上述示例中包含的四类页面还有加载进度、身份认证、视频播放类等。

    8.5 封闭性原则 1)内容

    人的视觉会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起来,从而将图形感知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2)设计应用

    封闭性原则其实很多地方都用到,也叫做截断式设计。

    为了让用户感知到还有内容,一般我们会使用截断式设计。像下图中的左右滑动交互,因为屏幕大小的关系被截掉了部分内容,但是用户可以通过残留的部分,“脑补”出右边还有内容。

    8.6 对称性原则 1)内容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将复杂的视觉信息降低为更为简单的,更有对称性,更容易理解,更有意义的东西。

    简而言之,视觉系统会将复杂的场景解析为简单的、对称性的信息。

    如图,我们的大脑会更倾向于将其认为是2个圆形的组合,而不是右边的组合形式。

    2)设计应用

    如上图,因为屏幕大小的关系被截掉了部分内容,但是用户可以通过残留的部分,“脑补”出右边还有内容。通过左右滑动的交互,以此完成内容的切换。

    8.7 主题/背景原则 1)内容

    大脑在感知物体时,视觉区域会将物体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包括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则是背景。

    2)设计应用

    如下图,手机应用中常常使用的弹窗,通过将当前的内容变暗,将之转换成为背景,之后弹出窗口,使用户的视觉焦点转移。

    8.8 共同命运原则 1)内容

    共同命运原理针对的是运动的物体,即一起运动的物体会被大脑感知为一个整体。

    如上图,大脑会将上图视为一个运动的整体。

    2)设计应用

    本文由@云旭P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着急与Temu脱钩,拼多多为啥?

    设计动态 2023-03-20
    正值海外攻城略地之际,拼多多却在忙着与Temu做分割。 近日,据雷锋网报道,拼多多的组织架构正在发生调整,除广州与商品、商家有关的B端团队,其余团队都在做IM区隔;其中也包括Temu的部分团队。2023年1月拼多多高层就讨论过此事,不过当下公司高层希望团队用最

    在去年9月,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正式在海外上线,在此之后,Temu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引发了众多从业人员的关注。不过现在有消息传出,拼多多正在与Temu做“拆分”。具体如何理解这一动作,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正值海外攻城略地之际,拼多多却在忙着与Temu做分割。

    近日,据雷锋网报道,拼多多的组织架构正在发生调整,除广州与商品、商家有关的B端团队,其余团队都在做IM区隔;其中也包括Temu的部分团队。2023年1月拼多多高层就讨论过此事,不过当下公司高层希望团队用最快的速度落地。夸张的说法是,上海各团队要在几天内完成与拼多多的数据隔离。目前拼多多有专门的团队在忙于此事。

    公众号大厂青年也于近期爆料,拼多多正在和Temu做拆分,拆分事项由拼多多核心高管顾娉娉(花名阿布)负责,目前已经有部分员工在knock里搜不到了,不过现阶段还只是外壳拆分,人力还是靠拼多多输送。

    对此,拼多多方面暂无任何公开回应。

    随后壹览商业也从多个信源处证实,拼多多正在与Temu做拆分。

    Temu于2022年9月在美国上线。随着拼多多国内用户增长逼近天花板,跨境电商业务逐渐成为拼多多新的战略重心,被拼多多寄予厚望。据公开资料显示,负责Temu业务的是拼多多COO兼此前多多买菜负责人顾娉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拆分业务也是由她负责) 。

    同时,Temu很多岗位用的也是多多买菜原班人马,此前曾经负责多多买菜多个省区的一级主管赵佳臻(花名:冬枣)和葡萄(花名)被派往Temu,参与出海首站——美国市场的招商工作。拼多多主站增长负责人吴垚(花名:樱木)带队Temu的广告投放推广,供应链负责人刘鑫琦(花名:子城)同时也负责拼多多主站和多多买菜的供应链。

    不仅如此,拼多多内部还定向鼓励多多买菜的省区负责人报名参与Temu的筹备,这也与多多买菜版图的开拓如出一辙,以一批拥有“战绩”、能力在内部得到验证的人才组成新的团队,在新的战场复制粘贴成熟的运营经验,而不是从外部吸纳经验丰富的人才。

    Temu也不负重望,在美国上线之后,迅速登上了美国 iOS APP Store 的第一名。

    此后Temu的日均下载量更是节节攀升,并于去年12月29日登录Google play 免费应用第一名。

    今年1月,Temu 再次登上美国 iOS APP Store 榜首,并且长期保持第一名的位置。

    据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Temu 已经拥有超过 5000 万注册用户和 2000 万活跃用户,每月的成交额达到了 10 亿美元,成交额已经超过了老牌快时尚品牌 Shein。

    与此同时Temu也在加快全球扩张步伐,2月中旬进驻加拿大,3月进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并将于3月25日进入英国市场,欧洲大陆市场也在Temu的规划之中,或将在今年上半年上线。

    在团队方面,Temu团队的规模,已经由2023年1月份的1200人增长至大约1500人;其中技术团队大约400人。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YipitData的统计,近5个月来,Temu月度GMV(商品交易总额)逐月上升,在今年1月,其GMV已达1.9亿美元。据相关消息显示,Temu 2023年的GMV目标为30亿美金。

    但同时,一些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拼多多的工作强度高几乎成为业内共识,在海外大杀四方的Temu更是如此。一位接近 Temu的人士告诉壹览商业,正在开拓中的Temu员工工作强度比拼多多本部更大,一天工作时长在12小时以上很常见。

    该人士还表示,拼多多在工作强度上甚至有点本土歧视,同一个工区,中国员工的工作强度9-10-6(早上9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而外国员工的强度却是11-8-5(早上11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这也引起了不少中国员工的不满。

    除此之外,有不少人都对国外对待Temu的态度产生了担忧。早在去年11月,就有相关人士发出疑问,Temu成功之后,会不会被美国以国家安全、数据安全为由禁止运营。今年以来,也有不少人在社交网站发出了相同的疑问。毕竟已经有字节跳动与TikTok的案例在前。

    一位资深互联网观察者告诉壹览商业,每个国家和地方的合规性政策不同,要想全球化,Temu也需要进行本地化运作,进行合规性处理,这应该也是导致拼多多与Temu拆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AI运营专家骆建华也告诉壹览商业,拼多多要把Temu分割出去,更多的是站在资本的角度上来考量, 一方面,如果不拆分,拼多多的核心资源方面将受到来自Temu的博弈与争夺,拆分出去的temu不但利好内部管理,而且面对当下中美等不确定的经商环境,还会利好面对境外市场的法律、政治因素等;

    另一方面,从短期来看,虽然不利于拼多多的股价,但只要拼多多做好Temu控股权的比例,随着Temu在境外市场份额逐步增大,也可朝着独立上市的目标发展,从长期来看,将会利好拼多多的股价。 所以,从深层次的原因来分析看,拼多多可能拆分Temu的原动力,是来自追逐长远的资本利益,当然这本身也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向壹览商业表示,一般而言,分拆相关业务板块或者下属子公司,是为了促进该业务板块的独立发展,或者为了让其上市融资而反过来推动自身市值和流动性的提升,而如果为了避免相关下属业务公司或者业务板块风险的话,则原始权益人也会将该业务独立注册、分拆,甚至退出实际控制人。

    在柏文喜看来,拼多多把Temu拆分出去,为了防止海外政策、合规等因素影响Temu业务的正常进行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拼多多退出其实际控制人则这一猜测可以得到印证,否则就仅仅是为了让其独立发展和有利于其融资而已。

    除此之外,柏文喜也告诉壹览商业,拆分出去的话,如果拼多多依然保持实际控制权,则在促进其独立发展和持续融资的基础上,也会给拼多多的业务和业绩拼图带来更快的增长,尤其是如果能够独立上市的话则对拼多多的市值和股价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Temu也正在积极拓宽市场,完成其全球化的进程。

    最初,Temu在北美市场就是靠着与国内“砍一刀”相似的“Referral Bonus(推介奖励)拉新。如果邀请一位新用户注册,邀请人与被邀请人都将得到六折优惠;邀请两位好友注册Temu,就可以免费获得按摩仪器、洗衣机、投影仪、耳机、无人机等物品;如果成功邀请五位好友下载并完成注册,那么可以直接领取20美元。

    对于新注册的用户,Temu也十分慷慨。新用户将获得三张七折券,同时享受全场包邮服务,还有1美分领取商品的机会。据36氪报道,9 月Temu的投放预算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未来一年这项预算会超过70亿元,主要用于公域流量获客以及内容型投放(比如和KOL合作等),但具体投入将视市场情况而定。作为对比,2022上半年拼多多的营销费用超220亿元。

    从目前来看, Temu拉新的效果是成功的。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截至今年2月23日,Temu屡屡登顶美国应用商店榜首,总计下载量4000多万,跻身增长榜第2名。今年3月,Temu已拥有超过5000万注册用户和2000万活跃用户。

    这也向我们证明拼多多的模式是可复制的,照搬拼多多国内的模式起来的Temu也有望成为海外版拼多多。

    在物流这一块,Temu与拼多多也十分相似。拼多多早期使用的是第三方物流,以轻资产运营。直至拼多多壮大,拼多多才将极兔揽于怀中,开始自建物流。

    目前Temu也并未在海外建仓,现阶段仍然采用的是依靠专线运输服务或与国际物流商合作的跨境直邮模式,由国内仓发往海外。这同时也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支出,配送时长也因此延长,一般为一周起步,平均配送时长在一周至两周之间。

    整体看来,Temu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具备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考虑到营销推广成本,吸引用户迅速增长的只有“低价”。而Temu是由平台统一定价,单价压得很低,也让商家很难赚到钱。一位跨境电商人士表示,自己身边的十几个同行都在通过初步审核后停了下来,因为在压价情况下完全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性。Temu不适合中小卖家入场,卖家需要顶着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且不可能马上就赚到钱。

    与拼多多相似的模式让Temu迅速发展,但这一定程度上也让Temu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些为了拉新的压价行为,同时被商家所诟病。

    在壹览商业看来,未来Temu要想成为国际版拼多多,后期自然也需要自建物流,持续投入,这势必也会让Temu处于长期亏损之中,而Temu的极致低价很可能和国内一样催生出部分假货、劣货。而无论是亏损,还是平台上的假货、劣货最终都会波及到拼多多,严重时还会影响到拼多多的股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由12位美国参议员提出的RESTRICT(限制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安全威胁的出现)法案,里面提到要求美国商务部部长调查来自中国等国家的App等产品。除了TikTok之外,此次Temu也在重点审查的名单内。

    显然,上面的疑问变成了现实,壹览商业认为这将加速拼多多与Temu的拆分速度。但拆分后的Temu如果还延续拼多多在国内走的路,恐怕不太容易。

    参考资料:

    《海外版拼多多成北美新宠,最低1美分买,和亚马逊正面刚 》中国企业新闻观察网

    作者:成如梦,编辑:木鱼

    原文标题:着急与Temu脱钩,拼多多怕啥

    来源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专业的消费领域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览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设计师绕不开的两类评审会,进阶必看

    设计动态 2023-03-20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早些年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是很多团队很多企业以前的一种工作模式,在高速增长的年代,“速度为王、快速验证”几乎也成了发展的金科玉律,而论证后再行动的做法显得行动过于迟缓而常常被人鄙夷。最近几年随着增长放缓,之前很多被掩盖的问题逐步被暴

    对于设计师来说,有没有必要参加需求评审会?这篇文章将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讲解需求评审会和设计评审会两场会的重要性,融入需求、主导设计,是经常提到却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推荐对交互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早些年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是很多团队很多企业以前的一种工作模式,在高速增长的年代,“速度为王、快速验证”几乎也成了发展的金科玉律,而论证后再行动的做法显得行动过于迟缓而常常被人鄙夷。最近几年随着增长放缓,之前很多被掩盖的问题逐步被暴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开启了“紧日子”模式。

    “聚焦核心业务,减少试错”成了当下研发的主旋律。评审作为一种能有效减少犯错的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团队、企业开始重视,评审机制在企业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大家熟知的OKR共建共晒,通过团队之间对目标的相互讨论以达到目标的严谨以及目标的相互对齐。再比如我们的项目研发中有各种评审和测试等也是评审机制的体现。

    然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有两个评审是至关重要,那就是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这两个评审是我们经常都能提到但也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两个会议,在这里强烈建议将这两个会议纳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来。

    01 积极融入需求评审 也许大家在工作中会遇到此类需求:

    “我们最近要做个新功能,你照着竞品来就行” “我们这里有个原型图,你帮我们美化美化就行” 这类需求我们要认真去识别,到底是因为时间紧还是因为需求方没有清晰目标和规划。这类需求往往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表面上是把发挥空间留给设计师,实则是把很多不确定因素留给设计师,其实需求作为整个项目的源头至关重要,很容易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灾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需求评审。

    通过需求评审我们能尽早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提前填坑,避免后续各个环节反复填坑甚至是项目死掉的风险。除此之外,需求评审也是团队非常好的沟通方式,能通过评审消除一些模糊的需求,另外设计师也可以从设计视角或者用户视角去审视需求,帮助项目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关于需求评审这里有几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可以试着回答下:)

    需求方开需求评审会邀请你了吗? 邀请你的需求评审会你参加了吗? 你参加需求评审发言了吗?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时候需求方与设计师会达成一种默契,双方都默认为:需求评审与设计师关系不大,需求方会认为相关会议可不邀请设计师,认为设计师出好图即可,设计师也认为需求评审会可不参加,需求评审那是产品经理的事自己只管把图做漂亮即可,久而久之双方便达成了这种默契。

    长此以往设计师逐渐丢掉了话语权与影响力,进一步戴实了“工具人”的帽子,再从公司角度来说,产品体验无法得到保障从而造成用户口碑下降甚至用户流失等严重后果。综上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积极的、主动的融入到需求评审中去:

    积极与需求方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可以将对接流程、评审流程、排期以及后续交付流程等做对齐。 学会正确的参加到需求评审中去,避免被动式的参会,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参与到需求评审会中去,可以提前要一份需求文档,了解清楚需求背景、目标,甚至找一些竞品的资料让自己快速融入业务,这样能有效避免别人说什么听不懂的情况以及大家有个对等的沟通,千万不要一脸懵的去参加一个需求评审会。 尊重事实积极沟通,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讨论,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踊跃发言但不能强词夺理。 我们常说“做美的设计容易,做好的设计很难”,其实这里难就难在很多时候设计师容易只把关注点放在美上,而忽略了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对的。工作中会遇到一些设计师,他们有很好的美术功底,他们能把一些作品细节的刻画得非常精美,但是非常可惜,很多时候他们的一些产出很难被认可,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需求理解不够透。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设计,而是对项目、业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度参与到需求评审中是一种高效了解业务的手段,可以了解到相关背景、目标、受众人群、竞品信息等,有了这些信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准设计方向,所以在这里建议做设计前至少拿出30%甚至更多的精力去了解需求。

    02 积极主导设计评审 我在面试中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设计稿是怎么敲定的?”,遇到很多同学基本上回答得都非常坦诚且直白,基本上是说“设计稿是由需求方或者老板敲定的”。不可否认我们很多时候的设计方案的确是这么敲定的,但是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希望能听到这些信息,比如:

    设计师是如何对待自己产出? 设计师是如何推动设计方案的? 设计师是否为方案多做了一些思考? 设计师是如何做设计决策的,是否有一些自己的判断方法与判断标准? 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工作习惯或者是合作等其它原因,容易陷入到消灭需求中的陷阱中来——即需求来了赶紧想办法消灭掉,产出设计稿后恨不得立马交付,出完设计稿不做检查就往群里一扔,希望能快速的得到对方的确认,甚至还有一些设计师为了快速交付可以跟需求方搞好关系,“偷摸”的与需求方达成一致。

    长此以往会陷入到接需求消灭需求的陷阱中,不问结果,不问原因,不愿意讨论,容不得质疑,暴躁与争吵是常态。然而这些做法往往是在无形中损害个人甚至团队的影响力。

    你以为交付的是设计稿,实际上交付的是你个人品牌 ,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重视每一次输出。

    1. 自我审查让你从容自信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对待作品上一定是严谨的,不会轻易将一些低级错误暴露出来,建立良好的自我审查的习惯能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还是拿面试举例,如果一个设计师的作品集里能被看到多个低级错误,面试官通常会觉得这个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出了问题,不管这个设计师的履历有多好,总会让人心中充满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细节中有魔鬼,什么是细节,什么是魔鬼,相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更有体会。我们常说要重视细节,但是能真正将细节关注到的人并不多,良好的自我审查习惯是帮助我们真正深入到细节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设计师需要建立一个自我审查表(规范、排版、文案语义、交互、一致性、场景、转场、亮点等等),在设计输出前请仔细审查。自我审查也许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精力,让你在各种选择中不断纠结,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经过检查以及深入思考会让你的设计变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让你更加从容自信。

    2. 公开评审既是亮相也是提升的重要手段 对于设计师而言,这是一次亮相的好机会,设计方案经过前面的精心打磨,是时候把方案呈现到更大的舞台上来了,在这个舞台上有你的合作方、设计专家、还可能有你的Leader、甚至可能还有老板,所以我们需要把设计思路以及一些亮点、注意事项尽可能的传达清楚明白。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善于抓住亮的机会,不断积累个人影响力。但这里一定要注意,设计评审的本质不是为了亮相,而是为了提升质量。

    千万不要为了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而完全听不进去意见和建议,我们很容易带着偏见去开一些问题,总认为自己是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容易将一些错误合理化,评审会不是为了强迫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而是有理有据的让人信服,我们要保持开放、谦逊、客观的心态去主导设计评审,借助大家的力量让方案尽善尽美,也让自我在评审中不断提升。

    03 结语 评审是为了减少犯错、是为了节省资源、是为了提升效率与质量,也是我们常提的“降本提效”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然而团队、企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文化,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对一件事的理解都有着高度统一的认知,在无形中闪耀着他的价值,例如:腾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万科“客户至上”。

    评审文化背后更多是一种极致文化、开放文化的体现,想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并不容易,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甚至是多方体制的联动,不过设计师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群体,天然就有追求极致的基因,我们可以去尝试着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开放、积极、严谨的氛围,然后逐步去影响你身边的人,逐步形成一种团队文化甚至是企业文化。

    作者:58UXD

    来源公众号:58UXD(ID:i58UXD),58UXD,全称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58UXD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大厂投资,不再疯狂

    设计动态 2023-03-20
    在投资圈,互联网大厂一向被称为“深口袋”,创业公司的口号是,“学成文武艺,卖给BAT”、“做到行业第一,补足大佬短板”。一度,因为巨头的投资或并购,创投领域多了一个庞大的“退出板”市场。 以前的创业者,无论是被大厂抄袭、颠覆,还是被大厂投资,几乎都要把大厂作为

    大厂投资一般会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自身业务或对自己平台上业务的理解做一些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一些拓展性的投资,大厂投资部也越来越市场化;第三个阶段,大厂又开始聚焦主业,回归以战略投资为主,财务投资为辅。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大厂投资调仓换道,不论是数量、金额还是领域,都大大收缩,几个明显的特点是:频率变低、金额变少、领域更聚焦、由粗放到精细。

    在投资圈,互联网大厂一向被称为“深口袋”,创业公司的口号是,“学成文武艺,卖给BAT”、“做到行业第一,补足大佬短板”。一度,因为巨头的投资或并购,创投领域多了一个庞大的“退出板”市场。

    以前的创业者,无论是被大厂抄袭、颠覆,还是被大厂投资,几乎都要把大厂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如今,创投圈几乎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大厂投资调仓换道,不论是数量、金额还是领域,都大大收缩,投资方向也在由虚向实,由粗放向精细化,更多地倾向于硬科技及实体经济。

    大厂投资遇冷的原因,有大环境的影响,政策导向的关系,有互联网增长见顶、大厂自身降本增效的考虑,还有大厂投资回报不理想,不再愿意做“冤大头”的因素。

    如今的大厂投资,已经基本回归到了为公司战略和业务服务的位置上。在此基础上,借投资了解市场创新和变化,布局国家鼓励的前沿科技,重仓企业服务拥抱实体行业,都是大厂这一阶段打的“算盘”。

    01 裁撤团队、减少投资、收缩领域,大厂投资遇冷 过去多年来,大厂“财大气粗”,热衷于通过投资或并购来扩大业务版图,获取财务回报,一路高歌猛进、开疆拓土。

    几家主要大厂在2021年及之前,投资活跃度一直不低。天眼查数据显示,阿里大多数年份有超过50起投资事件,字节跳动从2014年开始投资数量一路上升,2021年达到了巅峰的70起。

    数据来源 / 天眼查

    故事到2022年开始发生转折。 最明显的就是2022年大厂投资数量同比大幅度下滑。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三家大厂对外投资分别从2021年的273起、82起、65起下降到85起、30起、19起,投资总项目数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其中腾讯和字节跳动的投资并购数下滑更明显,比2021年少了60%-70%。

    腾讯过去三年的投资数分别为111起、214起、48起,2022年Q2以来,腾讯的季度投资次数变成了个位数,相比2021下跌了77.6%。

    除了腾讯,以近三年来B站、美团、百度、阿里、字节跳动五家头部大厂的投资活跃度来看,2020年Q1到2021年Q3整体活跃度在上升,之后开始回落,到2022年Q2之后,各家投资活跃度陡然下降。可见,2022年是大厂投资的分水岭,其中尤其以2022年Q2最为明显。

    回看2022年上半年,大厂确实经历了一轮裁撤投资团队风波。

    字节跳动在2022年初裁撤了战略与投资部门。据公开报道,字节跳动原战投一号位赵鹏远带5名员工转去总裁办,负责公司整体战略,其他人被裁员,财务投资部整体都被裁撤。

    2022年7月,据凤凰网报道,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门将进行团队缩减,团队规模将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当时有内部人士称确有其事,后来没再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腾讯也不断“瘦身”,大手笔减持了包括京东、新东方、华谊兄弟、美团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

    不过,在整体出手谨慎的情况下,腾讯仍然是互联网大厂中最阔绰的一家。2022年,腾讯在国内外有91起投资,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小米和百度,分别有50起和24起,之后是字节跳动、阿里、B站、美团。

    图片来源 / IT桔子

    从大厂投资领域来看, 前几年流行的消费、文娱传媒不再是大厂花重金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企业服务、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 。从这一点来看,大厂投资正在趋同。

    具体来看,2022年,腾讯在游戏和企业服务领域继续保持投资,同时把眼光看向了实体行业,比如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智能硬件,投资了生产制造企业睿力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公司“雾帜智能”等,还有国内最大的居家医疗服务机构“福寿康”。

    数据来源 / IT桔子 晓报告

    2022年,百度投资的变化也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和文娱传媒领域,而在2021年,百度投资最为密集的两个行业是医疗健康和汽车交通。

    美团的投资方向和数量变化都不大,天眼查显示的投资数量每年在十几起左右,领域还是智能硬件、先进制造、汽车交通等前沿科技为主。美团在硬科技领域投资了工业车辆无人驾驶通用技术平台“未来机器人”、国内单光子传感器芯片研发商“灵明光子”,业内人士认为,美团布局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与其基本业务本地生活需要的配送、履约紧密相关。

    2021年,阿里投资中有22.2%在电商零售板块。2022年,阿里投资最大的比重则是智能硬件,比如投资了AR设备研发商“Nreal”、协作机器人研发商“法奥FAIR”等。其次占比较大的是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医疗健康。

    数据来源 / IT桔子 晓报告

    字节跳动2022年的投资也紧贴自身战略布局,多在企业服务、智能硬件、医疗健康方面。去年字节跳动一直在加码企业服务,比如收购无代码应用搭建平台黑帕云,投资低代码平台未斯科技,医疗方面控股了“美中宜和”。

    小米的投资重心从智能硬件变成了先进制造,增幅比较大的还有汽车交通领域。

    2022年可以说是大厂投资最“冷”的一年,伴随着整个互联网行业降本增效,大厂投资部门也开始捂紧“钱袋子”,裁撤投资团队,大幅度缩减投资数量,投资领域也聚焦在了跟自己业务更协同或行业内普遍偏向的领域,打的基本都是“安全牌”。

    02 告别粗放,重战投轻财投 在研究大厂投资的变化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大厂投资部门是怎么运作的。

    投资经理彰历曾在某互联网公司战投部工作,他告诉深燃,大厂的对外投资通常有三类型: 第一类是公司业务没有涉及,但跟公司有合作的上下游头部企业 ,投资后一些业务就可以交给被投公司去做; 选择第二类投资标的理由简单粗暴,就是增加收入 ,“我们并购过几个公司,都是有一定体量,年营收在千万级别的,这种直接能增加公司收入”;第三类是出于支持,投一些出去创业的老员工,“当然了这本身也是大厂做大自己朋友圈的做法”。

    他分析,大厂投资一般会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自身业务或对自己平台上业务的理解做一些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一些拓展性的投资,大厂投资部也越来越市场化;第三个阶段,大厂又开始聚焦主业,回归以战略投资为主,财务投资为辅。

    彰历举例,大厂在第一阶段做投资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平台, 对自己平台上活跃度比较高的公司能够提前感知,更容易理解一些商业模式,也容易拿到数据 ,所以大厂刚开始在这方面投的很好。比如腾讯,坐拥一个社交平台,对移动APP的活跃程度非常了解。

    第二阶段大厂觉得自己投资做得还不错, 并且还有进攻性、防御性或者拓展第二曲线的需求,这一阶段大厂也会开始慢慢向市场化机构转变 。2022年之前,大厂的投资案例数越来越多,是因为投资方向变得越来越广。

    比如字节跳动从一开始围绕主业进行文娱传媒、社交网络等领域投资,到后来拓展出企业服务、电商、教育、医疗、房地产、金融、游戏等领域,投资版图不断扩张,2022年字节又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让投资回到战略和业务层面。

    对比几家大厂收缩前后的投资,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特点: 频率变低、金额变少、领域更聚焦、由粗放到精细。

    从前文不难看出,大厂投资由分散到聚焦在企业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偏技术投资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资更多了。

    综合多位投资人的说法, 腾讯做投资是大厂中相对最专业、最活跃,成果最明显的 。“腾讯的投资团队就是业内几乎顶级背景出身的人,他们的整个决策机制的效率各个方面都是很市场化的打法,同时他们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流量优势。”某机构投资人张也说。

    他指出,腾讯是一家擅长做产品的公司,很多产品上的流量并没有特别去做商业化开发,另外腾讯不是特别擅长去做比较接地气的苦活累活,投资就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电商,通过投资京东、唯品会、拼多多,最终把流量做了很好的利用。“当然他们肯定有不专业的地方,比如因为他们看的面很广,对某个领域可能认识没有那么深。”

    2022年之前,相对来说,腾讯偏财务投资,不太强调控股, 阿里更偏战略业务投资,重视业务协同补充,大手笔和控股的投资并购比较多,近年来整体投资表现中规中矩 。2022年以来,腾讯和阿里都或多或少把重点往智能制造等领域倾斜,且都在用小比例持股来分散风险。

    美团和字节跳动的投资不算特别亮眼,对他们来说战略意义可能是更重要的 。“字节投资Musical.ly,打造了Tiktok,回头来看这个投资是超级成功的,这种地位和影响力,多少钱都换不来。”早期字节跳动的投资比较激进,充满斗志,四处出击,是一种进攻和扩张的姿态。近年来,百度和字节的投资就变得主要服务于主业了。

    但在张也看来,字节跳动做投资有一个问题是业务部门太强势,其他大厂做投资的时候,投资跟业务的决策权分得比较开,甚至有些是投资部门比业务部门更强势,但字节业务的话语权太强,最后投资团队也就分派在不同的业务线上,听从业务指挥了。

    03 投资圈的“鄙视链”,变了 以往在投资圈,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美元基金,仅次于他们的就是大厂投资部门,然后才是人民币基金。近年来,投资圈正在快速洗牌,各类型基金的地位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国资背景的人民币基金或私营产业人民币基金正在走上金字塔顶端,美元基金在走下坡路,大厂投资部也失去了光环,对从业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大厂的投资部门在2020年之前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现在可能从业者们都不太考虑大厂投资部,因为做战投主动性发挥余地少,而且现在大厂的投资团队也只会收缩不太会扩张了。”某大厂投资经理凌峰说。

    多位从业者对深燃表示,近年来大厂投资收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厂的投资部门也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二者的繁荣程度是同步的, 近年来整个资本市场不积极了,大厂也会随大流放慢脚步。

    再一个, 平台经济普遍面临监管趋严的问题 。某大厂投资经理表示,他们“最近都没怎么看项目,看过的出手也非常少,内部现在对投资这件事不是很积极”。

    前些年大厂做投资,战略因素往往放在第一位。其中的很多动作可以理解为是大厂圈地或做高护城河的策略,所以相对而言会不太计较价格。近年来, 随着大厂的竞争格局逐渐明确,不管大厂还是小厂都要去保住已有的业务基本盘,大概率不会再去疯狂地扩张圈地。

    而且, 大厂们这两年业务也在收缩,市值大幅度下滑,开始控制现金流 。腾讯就把部分钱用在回购自己的股票上面,“逻辑很简单,如果市场上没太多好标的,回购自家股票反而是最优选。”张也说。

    还有,因为前几年市场过热,如今资本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像卫龙辣条、奈雪的茶等,这样的公司即便上市,投资方并不一定能赚到钱。

    彰历所在的投资机构也进行过盘点,回过头评估自己投资的效率和回报,发现很多投资效果并不好,他推测大厂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因为市场化的基金大多都有明确的投资策略,专注于某些领域、轮次,有相对严谨的决策机制,很多大厂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不一定有阶段上的专注,比市场上的基金更为粗放,效果可能会更差。”

    彰历还从一些领域的发展倒推了一下投资成果,他指出,“大厂此前投资的很多ToB的项目、上一代AI项目,还有一些机器人、半导体项目,目前来看这些行业中不少企业面临着挑战,更谈不上回报。”他补充, 如今的大厂跟市场化投资机构的做法类似,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放慢节奏,把投资从粗放变得更为精细化。

    “而且整个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走以前靠流量或者靠商业模式的路子,也不见得还能跑出什么革命性的产品或应用,没有那么多可投的标的了。”凌峰说,“接下来投资行业肯定是越来越不好做了,整体会更加产业化,国资人民币基金、产业龙头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整个行业会从看长期回报的特点向看重营收、利润的特点过渡,投资行业的收益率也会下降。”

    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一级市场有回暖的趋势,可能会带动大厂投资热情回升, 但大厂接下来的投资,大概率不会恢复以前的繁荣 。他们预测,下一步,大厂投资会更加围绕主业。现在很多大厂自身都内忧外患,很多大厂的战投部门本身就承担了一定的内部咨询职能,接下来大概率是先去解决内部的业务问题,再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精准出击。

    同时,未来的大厂投资一方面可能会更贴合政策,比如布局国家倡导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大厂可能会把自己的投资更多放在跟第二曲线相关的项目上,而不是做太多漫无目的的尝试探索。

    大厂投资更加服务于战略,一方面是大厂既定的战略中需要投资业务辅助,还有一个原因是,投资也能反过来启发大厂的战略布局。

    凌峰所在的大厂,投资还承担的作用是帮助公司高级管理层拓展对前沿市场的认知,进而构思公司的战略方向,“对于老板来讲,投资首先是一个了解市场、补充盲区的触角,老板先要通过投资了解对应的领域,再决定自己做或不做。”

    如今,大厂投资告别粗放式狂飙,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的下半场,理性、聚焦、服务主业才是接下来的关键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彰历、张也、凌峰为化名。

    作者:唐亚华;编辑:黎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