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ChatGPT遇到数字人,是“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的碰撞!

    设计动态 2023-03-09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凭借在对话交流、代码编程、论文撰写、科研问答等方面的“超能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上百万用户,这个热潮一直持续至今,目前ChatGPT的活跃用户已经过亿,让其迅速成为互联网界的“顶流”,也让国内各互联网大厂竞相模仿

    近段时间以来,ChatGPT一出就令大家大为震撼,许多大厂也在逐步朝着AI方向加大投入。当ChatGPT与虚拟数字人结合,又会是怎样的局面?本文结合相关场景,与大家一同探讨该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凭借在对话交流、代码编程、论文撰写、科研问答等方面的“超能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上百万用户,这个热潮一直持续至今,目前ChatGPT的活跃用户已经过亿,让其迅速成为互联网界的“顶流”,也让国内各互联网大厂竞相模仿。

    一、什么是ChatGPT ChatGPT是由OpenAI公司发布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创建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是一个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的智能对话机器人,专注于开放域的人机对话、输出写作内容。跟以前的聊天机器人比。

    ChatGPT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能用像模像样的“人话”来回答几乎任何领域的用户问题,并对上下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ChatGPT不仅会聊天,还可以帮助人类写代码、修复bug、写工作周报、写小说、进行考试答题、绘画、看病以及大幅度提高搜索效率和体验等。

    二、什么是数字人? 虚拟数字人(Digital Human / Meta Human),是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

    虚拟数字人是以语音智能、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人像建模、数字人驱动及合成等AI技术,以热线、互联网等渠道为载体,具有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认知与表达能力,“孕育”面向5G时代的、具备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表达智能的多模态智能交互,实现人机交互的数字虚拟人。

    设想一下,如果数字人+ChatGPT两者,做为最近1-2年的与元宇宙相关联的最火热的2个产品线,而且其两者又能较好的进行结合业务融合。如果将其和和真人长得即为接近的3D数字人相结合,那么一个无限向人类思维靠近的数字人即将诞生。

    对于很多行业比如金融行业、汽车行业、电商文娱的服务场景 上的运用 有重要的潜力 以及极大的想象空间 。

    通过 ChatGPT与语音厂商的语音定制能力在加上数字人,可以做到模拟出客户的声音;再结合 NLP技术(包括实体识别、实体关系抽取等),模仿人类用户的语言行为、表达意图等,从而帮助用户完成一系列辅助操作。

    1. 金融场景 通过面向B端的服务虚拟数字人以及专业、完备的金融技能,不但帮助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还能够提供智能高效、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虚拟人能在线上线下多个场景完成业务问答、客户引导等工作,不仅可通过手机App、网页和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提供在线客服服务,也可以在线下营业网点迎宾,在智能交互大屏上,通过网格化立体式全渠道覆盖提供全天候的即时金融服务。

    目前金融行业中传统的文本客服、机器人客服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仅能对短文本、单轮问答、简单多轮任务进行处理,往往因为问答回复不精确,导致客户体验感不佳。

    在接入ChatGPT这类AI工具后,虚拟数字人识别感知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在涉及与用户沟通的类似以上场景上,可以实现专业、自然的交流和互动。拥有了这些能力升级后,虚拟数字人可以更多的承担金融客户问题应答、业务操作指引等关键服务型的职能。到那时,人们可能很难判断,屏幕之后的究竟是数字人,还是素未谋面的真人客服,数字人和现实人类之间的界限将被模糊。

    在营销层面,数字人可以使用ChatGPT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营销宣传。例如,当客户需要了解某个特定产品的细节时,数字人可以通过与客户聊天的方式,了解客户需求,并通过ChatGPT的能力,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的介绍和推荐。

    2. 汽车领域 在汽车的人机交互中,ChatGPT数字人交互系统能够模拟出真人形象,并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音等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数字人作为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能够模拟真人形态,还能够进行情感表达与情绪互动,其应用于汽车人机交互中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之一。

    具象一点的场景,如用户可以通过手势来操作一些车辆功能,ChatGPT数字人交互系统也能够根据手势完成相应的操作,通过手势控制车内空调开启、温度调节等功能。在车内可以使用手势来进行操控,而无需在汽车中控区域进行切换。

    通过摄像头来捕捉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而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聊天,比如通过面部识别来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或者根据当前话题来寻找合适的话题。又或者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当前是不是一个合适聊天的场合,从而判断用户是否会接受这次聊天。

    如在驾驶途中,车主可以通过语音输入“你好小安,请打开导航”之类的话。此时ChatGPT便会自动为车主播放导航路线、当前路况和天气情况等信息。如果车主是通过语音交互的话,那么此时ChatGPT则会自动打开语音功能为车主播放音乐或新闻。这样做不仅让用户感受到了尊重,同时也更方便车主与汽车进行沟通。

    3. 电商行业 电商平台可以使用ChatGPT的能力,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浏览行为、搜索关键词等信息,为用户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商品。——一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买手推荐;

    数字人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向用户推荐适合他们的商品,并提供相关信息和推荐理由。——个性化的专属客服。

    具象一点来说:

    商品讲解:电商直播中,数字人可以通过ChatGPT的能力,为用户讲解商品的细节、特点、功能等,提供更加清晰、生动的讲解,增强用户对商品的了解和信任。 智能互动:电商直播中,数字人可以通过ChatGPT的能力,与用户进行智能互动,例如回答用户问题、解答用户疑惑、提供解决方案等,增强用户的互动体验和参与感。 个性化推荐:电商直播中,数字人可以通过ChatGPT的能力,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浏览行为、搜索关键词等信息,为用户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商品,并提供相关信息和推荐理由,增强用户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 最终,通过数字人结合ChatGPT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帮助电商平台实现业务增长和竞争优势。

    总结 以ChatGPT与数字人结合,将打开AI应用的巨大想象空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ChatGPT的出现,为数字人产业走向深处打开了一扇崭新窗口,让数字人不在基于原有死板的NLP能力,只能机械性的回复一些常见问题。通过融合ChatGPT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数字人在场景应用中的感知识别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以AI驱动快速生成同时 兼具“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的数字人。

    从未来可以运用于覆盖的行业来说,金融、电商、旅游等均有其大展拳脚的地方且真正意义上来说是有价值的产品,而非一个基于元宇宙概念的一阵风。

    随着相关技术参与进来的大厂越来越多,关注度火爆的情况,也促使了很多科技驱动的企业进行了业务探索与尝试,相信在不就的未来,随着国内的相关厂商的技术研发与突破,结合其已有的客户情况,如百度的文心一言,数字人+此类的新技术能力,会成为金融、汽车、政务、传媒、文旅等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极有可能会颠覆目前的运营模式。

    本文由 @毅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难,UP主也难

    设计动态 2023-03-09
    B站似乎总能以奇怪的方式上热搜。 随着B站最新财报的公布,广大热心网友很快就发现了两大华点:“B站2022年净亏损75亿元”“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而B站也再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有网友就吐槽,“亏这么多还给UP主分91亿,然后UP主还说没挣到钱,怎

    B站发布了最新财报,其中有两个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个是“B站2022年净亏损75亿元”,另一个是“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B站很难,但B站给UP主分了这么多后,UP们依旧表示过得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B站似乎总能以奇怪的方式上热搜。

    随着B站最新财报的公布,广大热心网友很快就发现了两大华点:“B站2022年净亏损75亿元”“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而B站也再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有网友就吐槽,“亏这么多还给UP主分91亿,然后UP主还说没挣到钱,怎么肥事?”“明明创作激励分成降低了很多,之前一个视频有一万播放量都有十几块,现在就几块了。”

    而另一边的B站亏损还在加大,2021年亏掉了68亿,今年增加了10%,盈亏平衡的难题依旧困扰着这个月活已经超过了3亿的平台。

    “B站并不是一个视频播放器,B站的使命是创造好内容,工作是服务广大创作者。”B站CEO陈睿在13周年站庆中这样说道。

    那为什么B站和UP主都活得有些艰难,这背后什么样的事实,造成了两方双输的局面?

    01 B站UP主处境堪忧 视频总播放量加起来一亿,平台会给多少分成呢?

    UP主“灾变杰克”在一个视频中给出了答案,他两个号两年,大约只赚到了7.2万元。很显然,这对于一个全职UP主来说,必然是一个入不敷出的数字。

    UP主赚钱的手段通常可以分为日常发布视频带来的创作激励、粉丝日常充电(打赏)、直播收入、接广告的恰饭收入。

    显然,对于一个UP主而言,基础的收入就是做账号过程中产生的投稿收入和粉丝充电,其他收入是进一步产生影响力带来的。

    先来看基础收入。2018年1月,B站推出了“bilibili创作激励计划”,加入计划后,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开始计算收益。至于收入多少,首要衡量指标则是用户喜爱度,基于点赞等互动行为进行综合评估,视频播放量与点赞、投币、收藏(俗称“一键三连”)情况。

    这个计划主打就是UP主能通过投稿视频赚钱,实现平台和创作者的“双赢”。Youtube也有类似的分成,由于YouTube有着来自全球品牌商庞大的广告收入,即使遇到了下滑,也有近80亿美元(超过500亿人民币)。

    广告分成是油管UP主的常见收入来源。福布斯曾经估计YouTube 每千次广告观看可以带来3-5美元的收益。这意味着,一个百万播放的视频单靠贴片广告就可以赚到5000美元以上。

    但总体而言,不管是B站还是YouTube,“分钱大法”主要是激励用户投稿,投稿多流量多,吸引更多用户,平台也能大大扩张用户规模,再通过一定的商业化手段赚钱。

    户外圈声名远扬的B站“顶流”UP主“徐云流浪中国”,虽然其粉丝量早已突破百万,视频播放量也已破1.8亿次,但收入来源仍局限在B站官方渠道的他曾自曝:与外界臆想中的月入10万不同,自己在B站发视频的400多天里,平均每3天就要发布2条视频,累计总收入只有17.8万元左右。

    消息一出,外界哗然。而徐云也借此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B站UP主收入情况,前提是收入来源只有以B站创作激励计划为代表的官方渠道。

    对于B站创作激励计划的不给力,B站泛财经UP主“朱想想Analyst”深有同感。根据他的数据统计,B站上单个视频的平均播放量大约是其创作者粉丝量的30%。叠加B站UP主平均每月上传5.9条视频的更新频率, 一个有100万粉丝的B站UP主,B站创作激励计划能为他带来的月收入大约为5310元。

    以此类推,有50万粉丝的B站UP主每月大约能获得2655元的创作激励;有10万粉丝的UP主只能获得531元;有1万粉丝的UP主更少,大约为53.1元,真就“靠爱发电”。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有志于在B站赚钱的UP主来说,广告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当粉丝量积累到足够多、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后,UP主便有机会获得来自广告厂商的广告投放。与观众打赏和平台分成及奖励相比,与广告厂商合作可以算是UP主最赚钱的方式,毕竟对大部分UP主来说,仅靠平台的收入很难赚钱。

    比如账号“老蒋巨靠谱”,在成为UP主的一年后,相比东拼西凑也只勉强达到3.5万元的纯官方收入,超过5万元的广告收入成为他在B站收入的大头,占到其总收入的1/3以上。

    综合老蒋与“朱想想Analyst”等B站UP主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UP主在B站能够接到的广告主要有4类,收益从低到高分别是: 动态转发、动态直发、植入视频(即“贴片广告”)、定制视频。

    与其他平台依托流量定价的做法不同,“在B站,商务合作的基础是粉丝数量。”B站的官方商业合作平台是“花火”,入驻的UP主最少需要拥有1万粉丝,且过去30天有原创视频发布。

    由于B站的属性,大多数UP主也不会轻易去接植入视频,而是更青睐定制视频。

    不过,在大多数时候,就算是质量最高、花样最多、甲方也最喜欢的定制广告,对粉丝/路人来说也是一种冒犯与打扰,所以B站UP主在考虑用户情绪与自身口碑的前提下,一般会把接广告的频率控制在每月1到1.5条。

    这么算下来,一个有100万粉丝的B站UP主,广告能为他带来的理想月收入大约在11万元到16.5万元之间。

    以此类推,有50万粉丝的B站UP主每月大约能获得5.5-8.25万元的广告收入;有10万粉丝的UP主能获得1.1-1.65万元;有1万粉丝的UP主只能获得1100-1650元。

    对比收入情况十分惨淡的B站创作激励计划,(定制)广告能为B站UP主带来的收益无疑更可观。

    但商业广告机会,并不会均等地落到每一位UP主手里。众所周知,B站粉丝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同样的粉丝数量,B站的粉丝价值大于抖音、小红书等其他平台。所以,在一般人眼中,手握几十万B站粉丝理应接广告接到手软。

    去年10月,美食区UP主@探索吧芋圆发布了一条视频《好好同大家道个别吧,我要为小芋圆挣生活费去了》,他当时已经有75万粉丝了,然而却宣布了自己将去重新找份工作,养育家里的“吞金兽”。

    可见,全职UP主即使粉丝数量足够多,未必能在广告滋养下顺风顺水。

    其实,由于B站分区限制,广告接单的情况也存在天然差别,美妆、生活区比较好接广告,而像游戏、鬼畜、影视,即使粉丝上来了,商业化也相当困难。

    已有超过100万粉丝的旅行UP主“杨旭游记”在视频中坦言,如果抱着希望是赚钱目的的话,做这个分区的UP主可能会比较失望,开支大,受众少,播放量也少,收入自然不甚乐观,绝大部分人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当然也有UP主主动拒绝商业化,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徐云,虽然他在B站上的收入显然与他的影响力不符,但徐云并非没有接广告的实力。只是因为他觉得随便接广告或带货会对自己的形象与信誉产生损耗,所以他很少会去接广告,“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除了广告与B站创作激励计划,“充电”(用户对UP主视频的打赏)则是B站UP主常见但可有可无的收入来源。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用户给UP主充电的单次金额为3元,一个有100万粉丝的UP主月平均充电数大约为59次,所以其月平均充电收入大约为177元。粉丝很少的尾部UP主这部分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02 蛋糕做得虽大,但分蛋糕的人更多 不难看出,哪怕在B站这样一个当下国内还算不错的视频平台,在UP主收入层面也呈现出严重的马太效应。有媒体就曾观察到:与频频有黑马杀出重围,就算是新人UP主也容易获得更多用户关注的抖音不同,在B站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新人UP主,用户的关注还是被平台更多地导向了传统大UP主。

    问题在于, 在B站,粉丝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UP主的收入水平。 为了在吸引更多用户关注的同时为自己创收,有不少UP主也尝试直播带货、卖课等创收方式,又或者利用自己在B站打响的名声在社会上建立更多的经济优势。

    就比如老蒋,在B站的直播让他在第一年获得近5万元的收入,而借由B站知名UP主的名号(叠加他此前在业内的名声)在社会上讲课、做商业咨询等,也为他赚得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罗翔老师,凭借“法外狂徒张三”等出圈名梗,罗翔在国内的知名度不言而喻,其原本就不差的经济状态只会更上一层楼。

    但当我们将视线转回到沉默的大多数时,UP主与B站“互相伤害”似乎才是常态。

    B站对财报亏损的解释是,收入分成主要是在直播和广告业务中给UP主的激励/分成,达到91亿元人民币,增长18%。请注意,这里的收入分成主要是直播和广告业务中的激励/分成,而不是仅仅是UP主的投稿收入。

    2022年以来,B站对UP主的创作激励计划做了调整,许多UP主表示收入“腰斩”。在降本增效大行其道的这两年,B站在多年来持续亏损的背景下,为了节流向本就不富裕的创作激励计划再砍一刀。“最近大家都表示自己做视频的收入被减少了80%左右,有些甚至只有原来的1/10。”

    B站历史类UP主“树大师”就曾感慨,“本来我在B站十万播放的视频最多拿到过1600元左右,但这次改版之后,我新视频对比同数据的视频收入降低了40%以上……只能说本来也没打算靠这个吃饭,当职业UP主。我以后还是按照兴趣去做下去,激励有当然更好,没有的话也不会停止自己的更新的。”

    这对中腰部UP主而言,坚持创作很难。前文提到的“灾变杰克”坦言,很多UP主可能坚持到涨了几万粉或者十几万粉就不再更新了,大家可以多理解。30万粉以下UP在B站真的很难混。

    所以对B站而言,当平台遇到寒冬,有降本增效的需求时,肯定首先保住头部UP主,这样就意味着稳住大盘。但是,当中小UP主面临困境,那势必也会影响B站的生态。

    B站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当UP主数量变多,规则不适用的时候,自然有必要改变规则。而对于UP主呢,当B站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转而投身其他也是理所当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短视频UP主都是多平台发展。中小UP主如此,头部UP主也会如此,连B站科技区门面担当何同学这样的超级UP主此前也入驻了抖音。

    而中长视频老对手西瓜视频,曾在2020年就宣称将拿出20亿元对优质作者进行补贴,且20亿元不含商单、直播、电商收入,上不封顶。同时,平台将探索“保底+分成”模式,实现视频创作人职业化。

    西瓜视频运营负责人在现场举例说,比如一个创作者每个月能获得五六万元收入,其中会有一万元是固定收入,其余为流量和商业化分成。

    虽然西瓜视频一直也不温不火,如今也未必能投入这么大补贴,但背后财大气粗的字节撑腰,盈利压力没有B站那么大,那么对UP主而言,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

    长此以往,B站的独特性便会受到影响,甚至都有可能分手,毕竟对B站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平台内容创作者的关系,关系不好,不要也罢。

    03 B站盈利模式承压过重 就像在同一天冲上热搜的“B站2022年净亏损75亿元”与“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虽然分开来看都没什么问题,但被人有意联系在一起就颇值得玩味。

    B站亏损,并不是一个多新鲜的消息。事实上,由于营收结构/盈利模式的问题,B站一直深陷亏损困境,说起来这与B站的UP主们还有一定关系。

    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B站的营收结构。

    B站的营收结构主要分为游戏、增值服务、广告与电商4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游戏在B站营收结构中的过高占比,都让陈睿等B站高层心生忧虑。毕竟过于依赖游戏的单一营收模式(还是FGO这样一款外国游戏),无形中增加了B站的经营风险。就比如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暴雪背刺网易事件,已经从侧面印证了B站的担忧非虚。

    加之彼时国家对游戏版号的发放逐渐收紧,以及外界对B站“披着弹幕外衣的游戏公司”的刻板印象,都让自我定位为“视频社区”的B站盘算起“去游戏化”的事宜。越早“去游戏化”,B站在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风险时越能保持主动。

    至于“去游戏化”,并不是说B站要砍掉游戏业务,而是减少对游戏的营收依赖,将更多精力用于发展其他业务。按照B站的设想,自己旗下的四大业务应当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健康的营收结构,进而向资方递交出更完满,也更具市场吸引力的答卷。

    B站的思路没有问题,只是结果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

    从2017年到去年6月,仅仅5年时间,其游戏业务的营收占比就从83.4%骤降至21.3%。随着这几天B站最新财报的公布,其游戏业务的营收占比虽然缓慢上升至22.9%,但与其他业务不错的增速相比,也成为B站目前唯一一个营业额同比下降的业务。

    结合B站去年上半年被频频曝出的,涉及游戏、直播等多个业务的裁员消息,B站的“去游戏化”显然十分“成功”。 只是这种“成功”带来的,唯有B站业绩的长期衰退。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 在没有找到下一个稳定,且足以替代游戏业务的营收来源前,B站便草率地从游戏业务抽身,主动削弱了游戏这个支撑起B站盈利大头的“现金牛”业务。

    就好比宋、金对峙时期,明明强敌环伺,宋高宗依旧以“莫须有”的名义处死岳飞,在破坏了抗金大好形势的同时,也为有志于收复故土的后人(宋孝宗)埋下了大坑。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B站的增值服务、广告与电商业务就撑不起游戏业务拉胯前傲人的增长成绩吗?答案是真不能。

    因为相比游戏,这三个业务有一个共同点: 营收与用户数量呈正相关。 换句话说,相比一部爆款游戏能带来的营收爆发式增长,增值服务、广告与电商业务的增长有迹可循,并不会在某个时刻给人以突然惊喜。

    更何况B站曾立下“永不贴片”的flag,而贴片广告又恰恰是像B站这种长视频网站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所以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的结果就是,B站长期陷入亏损困境。

    为了给B站找到一条活路,陈睿等B站高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工作重心放到了用户增长上。只是仅靠B站原有的小众二次元群体,显然无法实现用户目标的快速增长。

    为此陈睿主动降低了以“高难度”著称的B站会员准入门槛,将用户从二次元群体扩展到整个年轻群体,即Z世代。按照陈睿的野望,B站“在中国可以装下5亿人”。

    结果是喜人的,从日活用户、月活用户与月均付费用户这三项指标来看,B站几乎每一个季度都会刷新一次成绩,但面对自降门槛后激增的用户数,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仅靠原来小众的二次元内容,B站显然无法满足更多新用户对内容的需求。

    04 B站破圈带来的必然难题 破圈,朝知识平台的方向破圈,就成了B站的应对之策。

    在业内人士看来,每一个视频网站都有成为PUGV(专业用户创造内容)的梦想,对目前仍处在UGC(用户创造内容)阶段的B站来说就更是这样。

    而那些“曾经热爱二次元的大学生,逐步成长成为行业精英、意见领袖,他们将自身知识能力移植到B站,以前自己欣赏二次元的地方变成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加之浓厚的高手过招氛围,形成了泛内容的迭代,然后通过正循环带动更多高手加入。”

    按照理想的发展状态,B站的破圈与用户的成长应该相辅相成。

    遗憾的是,对扭亏为盈的迫切让B站高层在落实决策时尽显急功近利。而内容领域的过快发展(一大表现就是新视频分区的快速开拓),虽然让B站的股价飞涨并一度压制爱奇艺,增值服务、广告与电商业务的业绩也因此获得一定程度的上涨,但随着大量UP主的涌入与崛起,B站的成本压力也愈发加重。

    早在2021年时,B站在UP主身上的收入分成成本就达到了77亿元,同比上升了77.1%,占全年总支出的50.4%。到了去年第四季度,来自UP主的成本支出则上升至91亿元,这不还上了这几天的热搜嘛。

    不难看出,B站在UP身上的过高成本支出已经成为其长久亏损的直接原因。

    UP主的成本为何如此之高?

    这与B站的UGC商业模式有关。相比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贯彻OGC(职业创造内容)商业模式的传统长视频网站,UGC商业模式极大地降低了B站在版权方面的支出。作为替代,UP主则肩负起B站日常内容的生产重任,在“平台-UP主-用户”的有机循环中充当着粘合剂的角色。

    如果说在破圈以前,数量有限的UP主,尚不会给B站带来太过沉重的成本压力。而游戏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摊了成本压力。随着破圈以后UP主数量的激增,以及同时期“去游戏化”引发的游戏业务的长久衰退。此消彼长之下,B站逐年扩大的亏损额已经有无法遏制的趋势。

    面对生存压力,B站也自然顾不得什么体面,于是就有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对创作者激励制度的改革,叠加B站UP主在收入层面呈现出严重的马太效应,更多的UP主因此深受其害。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是三条路:润、卷、躺平。无论哪一种选择,从长远来看都是对B站社区氛围的破坏(虽然现在已经不怎么样了),更是对B站UP主的异化与摧残。

    梁启超曾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可惜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倒是应了那句俗语,“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未来等待B站的会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想来不会是太美妙的结局。

    作者:散人;编辑: 甄幸运

    原文标题:B站和up主是如何做到“双输”的?

    来源公众号:商隐社(ID:shangyinshecj),探寻商业世界的隐秘角落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商隐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拼多多短视频,向“抖快”讨经

    设计动态 2023-03-09
    拼多多短视频不声不响,变成“巨物”。 据36kr报道,拼多多旗下短视频业务多多视频DAU已于去年底至2023年初突破1.5亿,目前稳定在1-1.2亿,用户时长峰值超过40分钟,目前稳定在30分钟上下。 什么概念?虽说多多视频的DAU和抖音、快手仍有差距,但已超

    可能提起短视频平台,大多数人会首提抖快,而现在,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视频”可能也要被纳入前列阵营了,因为从去年底至2023年初,多多视频DAU已突破了1.5亿。那么,多多视频是如何做到日活突破1.5亿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

    拼多多短视频不声不响,变成“巨物”。

    据36kr报道,拼多多旗下短视频业务多多视频DAU已于去年底至2023年初突破1.5亿,目前稳定在1-1.2亿,用户时长峰值超过40分钟,目前稳定在30分钟上下。

    什么概念?虽说多多视频的DAU和抖音、快手仍有差距,但已超过小红书、哔哩哔哩、知乎等平台。京东、阿里心心念念的短视频,却让拼多多先做成了?

    一、日活突破1.5亿,怎么做到的? 一年多的时间能够突破1.5亿的日活,在伯虎财经看来,主要是多多视频找对了“学习对象”。

    2020 年,多多视频就在拼多多 APP 低调上线,取代了此前的直播入口。但直到 2021 年底,拼多多才为多多视频提供了主页一级入口加强导流力度,而且只是向部分用户内测并未全面铺开。至于全面上线,已经是 2022 年 2 月的事了。

    而这段时间,也是淘宝、京东向“内容平台”磨刀霍霍的时候。淘宝“逛逛”加码短视频内容,更改算法推荐机制,甚至在搜索首页的下拉页面都增加了引流入口。上线一年时间,日活突破5000万,但之后就慢下来了。比如逛逛头部博主“你要找哪只熊啊”入驻淘宝逛逛两个月粉丝量就突破了10万,但直到现在,其粉丝量才16.1万,其他博主也有类似情况。

    而京东为了推广“逛”,在2021年双十一邀请了100多个知名品牌开启了300多场直播,其中包括雷蛇CEO、小米中国区副总裁等商界大佬。但2022年,京东内容转回到价格身上,“逛”的曝光率明显下降。

    老大老二花钱出力搞不定,却有新小弟频频冒头。2020年618,“抖音电商”品牌正式发布;10月,抖音切断了第三方平台的商品链接;2021年,据分析师测算,抖音电商的GMV就高达8000-9000亿之间。

    很明显,比起从电商走向内容的难度,内容走向电商明显更有机会。一方面是电商平台提供的服务特性,容易被用户“工具化”,并不具备内容基因。另一方面是平台内容产品几乎是营销向内容,很难吸引或留住用户。

    所以拼多多并没有走京东、淘宝的老路,而是向抖快靠拢。

    第一招:补贴。

    花钱办大事是拼多多一向以来的风格了。上线至今,多多视频获取用户的方式主要为现金奖励:一是根据用户浏览时长与浏览视频数,分阶段发送红包至微信账户,这一部分由拼多多来承担;这个路数是不是很熟悉,当初的抖音、快手极速版就凭借此招,迅速下沉,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晚点LatePost》报道,快手极速版公开上线20天,就突破了千万日活。

    二是商家根据成熟用户在平台上总的停留时长与视频数、评论数与点赞数进行提现奖励,由商家承担。所以在多多视频上,发视频、看视频、评论、点赞、玩游戏都能领红包,且拼多多是舍得花钱的。

    36氪报道,拼多多2022年给予多多视频的用户补贴金额逼近10亿元。其中,补贴最狠的二季度补贴额在3-4亿元,也是在这一时期多多视频的DAU从一季度的1亿增至1.2亿。

    同时,在内容生态上,拼多多也是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打开多多视频主界面,会发现其设计与抖音其实大差不差,唯一的区别就是只有“关注”和“推荐”两个栏目,由于没有搜索框,所以用户能看到什么内容就全靠系统推送。

    而“关注”栏目下,都是各个品牌或者中小商家的直播,而“推荐”栏目下,是日常搞笑、生活类等各类型视频,连续刷了20条,完全没有广告。这和淘宝、京东满屏的营销广告形成强烈反差。多多视频似乎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生活流短视频平台,而不是承载带货功能的电商短视频项目。

    目前来说,多多视频已经可以稳定圈住上亿的用户,这对电商平台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也仅仅是个开始。但说多多视频成了多少有点立不住脚,接下来怎么走,才是关键。

    二、圈住上亿用户,然后呢? 用钱砸出一个拥有上亿日活的内容平台的代价是,2022年多多视频(短视频+直播)的商业化率仅为33%,而淘宝直播的商业化率已经逼近70%。

    另外,这个“内容平台”好像完全没有存在感。不要说和同级别的小红书、哔哩哔哩,连日活在千万量级的知乎,甚至虎扑的名气都要比多多视频大得多。虽说多多视频上的内容生态虽大体上与其他几个短视频平台类似,但从视频的丰富性,平台配套的特效、滤镜,以及社区内部的内容氛围上来看,差距较大,且平台上搬运视频痕迹十分明显。

    扎心的说,现在吸引用户的并不是多多视频上有新奇、有趣的内容,而是冲着“补贴”去的。

    早期抖快平台能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增长,是因为这两个平台的内容丰富,能够吸引用户留存。但多多视频显然还没有这个吸引力。

    可无止境的烧钱也是不可能持续的。比如现在想在多多视频刷足20元提现是越来遇难了,总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网友吐槽“没下个单,是挣不到这个钱的!”

    内容吸引力有限,如果补贴力度下降,很有可能造成用户大量出走。所以,多多视频必须抓住现在的流量红利期,尽快跑通变现路线,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收益。

    一般内容平台营收主要靠的是广告和交易,目前让多多视频凭借广告走通显然是痴人说梦,况且拼多多做短视频主要目的也是“卖货”。拼多多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初抖音快手是怎么坐上“电商卖货”这个“贼船”的。

    2020年4月1日,罗永浩在抖音独家直播带货持续3小时,交易总额超1.1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一方面是带来巨大的交易额,另一方面是头部主播带来的话题及热度能够吸引更多的粉丝留在平台。并且罗永浩的出圈,也让抖音吸引了更多达人入驻。

    不过即便当时抖音手握6亿流量,但不少品牌还是对内容平台的带货能力持怀疑态度。为了吸引品牌入驻,抖音不仅帮忙梳理重要的运营数据,指导选品,还会给予极大流量补助和政策支持。比如太平洋女装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快速上新,清爽、高级的直播间背景,符合品牌目标用户年轻消费者喜好的背景音乐,离不开背后抖音的指导。

    随着太平鸟女装、Teenie Weenie陆续成功出圈,品牌商家开始将更多预算投放抖音,尤其是抖音和优衣库牵手,更是成为标志性事件。

    而快手可能对拼多多更有借鉴意义。因为快手以下沉用户起家,早期平台充斥着自虐视频、低俗黄段子和各种博眼球无下限的内容。这种野蛮生长的内容生态,一定程度将用户推向了抖音,也让平台留存用户流失更快。快手当时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方面,扩充内容,推出各种激励计划,如“光合计划”拿出百亿元拿出百亿流量,扶持10万优质生产者;另一方面,优化分发机制,大量引入MCN机构,向抖音靠近。

    不过多多视频又有一些不同,它已经有自己的货架电商平台。所以,多多视频带货应该更倾向于接受拼多多站内的链接,但拼多多的东西主打性价比,商品价格已经被压得很低,能留给达人的分佣比率极其有限,这种情况下,多多视频能不能产出头部主播很难说。

    那么,这个角色只能交给商家来做。商家做短视频做直播,能够在用户面前会有更加立体的形象,还加强了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让消费者对其更有信任感,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不错手段,可以参考麻六记的张兰。

    所以,如何帮助拼多多的商家和品牌带货出圈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能够吸引更多品牌商家入驻的“噱头”。有消息称,多多视频今年的目标是将商业化率提升至 66%,接近淘宝直播 70% 的水平。与此同时,坐拥6亿DAU的抖音正在电商领域攻城拔寨。不少行业人士都表示,抖音直播目前在服饰和美妆等品类上已经开始对拼多多产生冲击。

    拼多多总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所有人都以为电商格局稳定的时候,拼多多以下沉市场为切入点,硬生生挤进三强。多数人都不看好拼多多出海,且把最卷的北美市场作为第一站时,拼多多的Temu连连给出惊喜。那么,现在日活已经破亿的多多视频会再造一个奇迹吗?

    参考来源:

    字母榜:黄峥的迪士尼之路,拐上了张一鸣的岔道 三易在线:多多视频悄然间日活过亿,拼多多或进入收割阶段 价值研究所:阿里京东心心念的短视频,被拼多多先做成了 36氪未来消费:拼多多短视频业务“多多视频”DAU峰值破1.5亿,用户时长比肩视频号|独家 作者:梦得

    来源公众号:伯虎财经(ID:bohuFN),聚焦头部企业,以深度原创为特色,为你发掘精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伯虎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线下演出热度狂飙,线上演唱会今年会凉凉吗?

    设计动态 2023-03-09
    数百万人疯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数十位艺人的巡回演唱会扎堆定档,50余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当连续被压抑了三年“去现场”的需求被一朝释放,线下演出市场的热度也开始一路狂飙。线下娱乐的全面复苏,不禁让人担心过去两年如火如荼的线上演出会不会走向沉寂。 202

    前些时间,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在放出之后被快速抢光,可以看见,线下演唱会的热度开始不断攀升。那么在线下演出回温的时候,线上演唱会的热度会下降吗?各平台在线上演出的布局上,又投注了多少精力?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数百万人疯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数十位艺人的巡回演唱会扎堆定档,50余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当连续被压抑了三年“去现场”的需求被一朝释放,线下演出市场的热度也开始一路狂飙。线下娱乐的全面复苏,不禁让人担心过去两年如火如荼的线上演出会不会走向沉寂。

    2023年,短视频平台还会上演线上演唱会“神仙打架”吗?线上演出的火爆究竟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还是一种可以持续迸发的长期需求?当观众的热情重回现场,今年线上演出的玩法又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线上演出方面的布局,试图揭开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线上演唱会,恐难重现“神仙打架” 可以肯定的是,线上演唱会“天王打架”的盛况恐怕不会重演。从西城男孩演唱会的成功破圈,到崔健、罗大佑、李健的轮番登场,凭借着这些千万人次演唱会,视频号实现了在短视频赛道上的快速突围,也掀起了几大平台之间的“流量大战”。孙燕姿在抖音、罗大佑在视频号的同时开唱,更是将这场战役推向了高潮。

    几大平台祭出的“撒手锏”都是有巨大号召力的国民级音乐人。在这场线上演唱会的比拼中,每一个都是赢家,线上演唱会这一新生事物成功地深入人心,成为数亿用户乐在其中的娱乐方式。

    然而,视频号经过两年的迅猛增长,已经和抖音、快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家之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平衡,作为引流利器的线上演唱会也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使命。

    据了解,今年视频号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在线上演唱会上高举高打,而会趋向谨慎,不再追求西城男孩那样的刷屏效应。1月7日,任贤齐逍遥游线上演唱会在其个人号低调开播,因为缺乏宣传,很多乐迷都遗憾错过,这也透露出一个信号:视频号不会再倾平台之力来打造“爆款”。

    2月26日,蔡徐坤的首场线上演唱会在TME旗下的四大平台联合播出,却并未选择视频号作为合作平台,而是在微博进行热搜推广、话题曝光。这意味着TME与视频号之间的合作并未如外界猜想的那般紧密——TME不满足于仅仅抱紧视频号的大腿,视频号也无意于为TME的演唱会贡献更多流量支持。

    去年,极狐汽车冠名了崔健、罗大佑、黑豹、唐朝等多场视频号演唱会,赚够了眼球,然而,观众记住了崔健,记住了罗大佑,却唯独没有记住背后的金主。在造车新势力中,极狐汽车的存在感依然稀薄,2022年上半年的销量仅有6723辆。品牌认知度转化率的不尽如人意,也给视频号演唱会后续的招商蒙上了阴影。

    从微信年度公开课上释放的信息可以看出,2023年视频号直播的重点将会从明星演唱会转向日常直播,将音乐live、舞蹈、嘉年华等小众演出带到直播号之中,培育小众多元的直播生态。

    二、官宣100场大型演出,抖音剑指音乐综艺 相比视频号,抖音对于线上演出市场显得更为野心勃勃,不久之前的行业大会上宣布今年将推出100场大型演出,超过10000场专业演出。从全年节目单中可以看出,今年抖音的演唱会阵容中虽然不再有刘德华、孙燕姿这样的天王天后级歌手,却有汪峰、郑钧、杨千嬅、李宇春等人气实力兼具的音乐人,覆盖了各个用户圈层。

    不仅如此,从演唱会、音乐节到音乐会、舞台剧、主题晚会,从国风、交响乐到港风、影视主题曲,再到德云社与开心麻花,抖音演出剑指的对象不仅仅是TME、网易云等音乐平台,更是主打音乐、喜剧类综艺的长视频平台,试图通过日常化的演出生态,逐渐培养观众在抖音观看音乐节目、脱口秀的习惯。

    如果说去年抖音发力线上演出是为了阻击视频号,今年则是向长视频平台全面宣战。自2018年宣称进军自制综艺以来,字节深耕综艺赛道已经有五年时间,却一直面临着“站内播放几亿,站外无人关心”的窘境。

    据Tech星球报道,今年字节在综艺上的投入力度将明显下降,而全面加码线上演出,在多个内容领域散点开花,或许正是从侧面实现对长视频平台的“包抄”,从而瓜分其部分广告市场。毕竟,音乐、喜剧类节目近两年来一直是视频平台的“爆款担当”。

    快手是疫情之后首家涉足线上音乐会的短视频平台。早在2020年2月,快手就联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线上音乐会,这也是坂本龙一在国内的首次“亮相”。2020年8月,快手成为迷笛音乐季独家直播平台。对于快手来说,这两场音乐合作的品牌提升意义,远大于引流价值,后续也并未能持续下去,直到它打出了手中的王牌——周杰伦,外界才真正认为它投入到了线上演唱会的混战之中。

    相比视频号只能重映周杰伦九年前的演唱会,快手却可以让周杰伦献唱新专辑曲目,邀请歌迷参加“线上哥友会”。不过,除了将周杰伦的流量价值最大化之外,快手在线上演出市场更多是一个佛系追随者,并不会如抖音一样走阵容强大、场面华丽的演唱会、音乐会路线,而是更注重营造亲切家常的“老铁氛围”,这也更符合平台的日常调性与社区氛围。

    今年虽然快手会进一步围绕周杰伦的个人综艺、音乐原空间进行深度运营,但这张打了三年的王牌也面临着“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快手或许需要早做打算,在线上演出方面准备更多“后手”。

    三、从主打顶流巨星,到培育演出生态 虽然不少人认为线上演唱会不过是线下演出的“代餐”,但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调研结果,60%的从业机构表示,线下市场恢复后依然会尝试线上演唱会。经过三年时间的双向渗透,无论是演艺行业还是普通用户,都已经对这种形式习以为常。

    无论是热门演唱会的一票难求,还是各种音乐会被指“演出刺客”,都意味着大部分潜在观众都被挡在了线下演出的门外。线下资源的有限性,现场演出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与音乐人线上传播所积累的海量粉丝之间,存在着难以消解的永恒矛盾,而线上演出可以缓解这样的供需紧张,创造了更多的市场增量。它已不再是三年前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而正成为越来越多创作者的主动选择。

    后疫情时代,短视频平台也正在从拉拢顶流巨星,转向培育各自的演出生态。

    新视数据显示,视频号去年共有12场直播累计场观人次超过千万,在TOP100直播间流量大盘中占比54%,这也意味着2022年的视频号演出生态主要由头部艺人拉动。2023年,视频号将拿出50亿流量,持续帮助主播完成开播冷启动,这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小众艺人、素人歌手在视频号成名,他们也将代替李健、罗大佑等成为演出生态的主力。

    抖音除了打造100场大型演出之外,也在同时吸引更多的老歌手来抖音日常直播,重新“出道”,形成自己的演出生态壁垒。这些歌手都有自己的成名代表作,但过去只能混迹于各种线下商演,不断透支自己的人气及商业价值,也很难登上综艺节目的舞台。抖音为他们提供了与观众重新见面的机会,同时也契合了年轻用户的怀旧情怀。

    从单个歌手来说,他们的号召力都难以和刘德华、孙燕姿相比,但上百位歌手加在一起,却是一块不容忽视的流量池。

    快手显然也意识到了二三线歌手们的流量价值,去年同样邀请了杨臣刚、郭聪明等音乐人进行直播首秀,吸引其他平台的网红来到自己的舞台。

    未来,我们很难再体验数千万人在一场线上演唱会上热泪盈眶,却可以每天都在短视频平台参加氛围满满的livehouse,与自己喜欢的宝藏音乐人邂逅,线上演出将不再是一种集体仪式,而成为每一位个体的生活日常。

    作者:张远,编辑:美圻

    来源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文化娱乐、新消费、商业科技的,价值解构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文娱价值官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科技和女性的今天,《赛博格宣言》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

    设计动态 2023-03-08
    近几年,我们团队在实地探访各行各业数字化时,格外关注女性工作者的存在,一个强烈感受是: 和女性主义理论中说的一样,因为有了数字化技术,工作对于体力、精力等要求不再苛刻,岗位上的女员工就多了。很多行业也因为数字化、智能化而催生了新的岗位和需求,让更多女性绽放光彩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是一个独属于女性的节日。当有了数字化技术,工作对于体力、精力等要求不再苛刻,岗位上的女员工就多了,让更多女性绽放光彩。本文从《赛博格宣言》说起,看看它是如何预测,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工作、塑造的新女性,而所有人都将在数字时代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近几年,我们团队在实地探访各行各业数字化时,格外关注女性工作者的存在,一个强烈感受是:

    和女性主义理论中说的一样,因为有了数字化技术,工作对于体力、精力等要求不再苛刻,岗位上的女员工就多了。很多行业也因为数字化、智能化而催生了新的岗位和需求,让更多女性绽放光彩。

    河南的一个“AI村”,承接了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标注需求,为了照顾孩子而返乡的妈妈,当上了AI标注师;

    内蒙古的一个煤矿场站,数字化升级改造需要产品经理、程序员、测试、运营等角色参与,女性IT从业者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煤矿上;

    某国企的一个女程序员,当初招她进去的理由是“团队没女孩儿,大家上班没动力”,在AI社区做开发者,训练出的视觉模型在单位用上了,领导终于不再只把她当团队鼓励师了。

    这些科技给女性带来的变化,约半个世纪前,哈拉维(Donna Haraway)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精准预测了。

    女性主义理论的预言,真的照进了现实,让团队的小伙伴们感到非常奇妙。

    也使我们愈发认识到,其实当下很多看似未解和困惑的现象,都可以回到历史上去寻找解题的钥匙。

    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中提出,人与机器高度融合,变成了技术加持下的“赛博格”,新工业革命带来更多稳定就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使更多的女性获得工作机会,打破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很多传统困境也将迎刃而解。

    当大家还在为“到底是叫三八节还是女神节”而争吵的时候,哈拉维也早就在《赛博格宣言》中发出过呼唤——我宁愿做赛博格,而不做女神。

    我们无比希望,女性能挣脱过去的束缚,抓住当下的机会,获得更好的未来。这个愿望怎么实现呢?知来路,明去路,方能致远。

    历史上很多女性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给出了解题思路。我们就从《赛博格宣言》说起,看看它是如何预测,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工作、塑造的新女性,而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将在数字时代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01 预言之一:人人都是赛博格 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科幻小说电影和游戏的画面,仿真人、超级人类、超级人工智能系统、人造子宫之类的,总之都没进入实用阶段,看起来跟我们当下的生活非常遥远。实际上,《赛博格宣言》的一个预测已经实现了——人人都是赛博格。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话:

    女生力气小,不适合在工地/煤矿/快递站等干重体力劳动; 女生有经期,体内激素周期性变化,更加情绪化,意气用事; 女生逻辑思维不行,不适合学理科/学编程/搞科研; 女生要生育,孕产哺乳会影响工作; …… 这些想法,都认为女性受先天的生理身体影响,是天生的、本质的、不能改变的,所以限制女性在一些领域的发展。这种“本质主义”的偏见,遇上“人人都是赛博格”的现实,直接碎成渣渣。

    哈拉维认为,近代以来当人类开始使用第一台机器的时候,人和机械的边界就不那么清晰了。21世纪,生物、信息、空间、材料等技术的突飞猛进,直接让赛博格从神话、科幻走进了现实。

    我们举目四望,身边有多少现代机器?手机是眼和脑的延伸,汽车是腿的延伸,硬盘存储着我们的记忆,可穿戴设备24小时记录身体的数据,听障人士通过人工耳蜗重获听觉,心脏病患者植入人工心脏,作业人员用机械外骨骼轻松举起重物,极客在体内嵌入芯片和脑机接口……

    人和机器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虽然大部分人不能将身体彻底改造,但凡你用得起智能手机,扫过健康码,那你就是与机器共生、技术加持下的赛博格。

    人人都是赛博格,跟女性从事科技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赛博格模糊了身体和技术的界限,男性/女性、健康人士/有碍人士在生理上的差异也就被消解,弱项不再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先天缺陷,女性的现实处境也就获得了更多可能。

    看过《流浪地球2》的朋友可能记得,太空船遭遇恐怖袭击时,韩朵朵戴上机械臂,将吴京扮演的刘培强救了下来。韩朵朵不能胜任宇航员这个工作吗?显然并不是。

    除了机械智能科技对女性体力的加持之外,当下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岗位,不再是重体力型,而是人机协作型,也就给了女性同等的就业机会。

    比如数据标注,我们采访过一个河南的AI村,村里的中年女性除了务农,就是数据清洗和标注工作,她们处理的数据会被送到AI算法公司那里用来训练智能模型,这个新兴的工作用电脑和软件就能完成,时间相对灵活,对留在村里照看孩子的全职妈妈们很有吸引力,绝大多数数据标注师都是女性。

    产业数字化转型,也是近两年国内科技行业的重要机会,数字化解决方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从客户调研、方案设计、落地测试、运营迭代,拼的可不是谁力气大,绝对的技术密集型工种,需要团队合作、协调沟通、业务和技术相融合的创新能力,所以每个环节都能看到很多女性的身影。

    有一个煤炭智能化项目的产品经理告诉我,她们几个女孩去陕北某煤矿场站之前,那里连女厕所都没有,因为过磅的工作人员、运煤的卡车司机、煤矿的调度人员,全都是男的,所以根本没人想过场站还需要弄女厕所。她们设计的数字化场站,第一次考虑到了女厕所这个需求。

    当然,生育这个独特的生理特质,目前还是会对女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赛博格理论畅想了人造子宫等无性繁殖技术,这一天还比较遥远,但有一天实现了,生育将不再是女性的生理负担,而是大自然的礼物。

    02 预言之二:工作的女性化趋势 人人都是赛博格之后,也就形成了一个赛博格社会Cyborg society,这里人和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工作就出现了女性化趋势。

    首先,一些新兴的高科技工作,开放给了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女性。

    比如以科技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更偏好将欠发达地区的女性作为首选劳动力,最典型的是硅谷,将大量客户支持工作放到了印度,Meta的社交媒体内容审核团队则外包给了东南亚,同样雇佣了大量女性员工。这些工作通过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就能完成,所以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获得工作。

    此外,一些危重岗位,如电力巡检、龙门吊驾驶、井下采矿等,往往是最先被数字化改变的地方。这些岗位以前大多是男性从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则让他们面临永久失业的可能。

    我们走访过一个工厂,原本厂区每天需要十多个人轮班进行巡检,有了智能摄像头和智慧大脑系统之后,就不再需要人工巡检了,这些岗位在现有员工退休之后,都会消失,不会再回来。

    男性占比较大的危重岗位在缩减,而新兴职业的性别差异在缩小,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体工作市场的“女性化”趋势,形成了“家庭工作经济”(homework economy),女性的职业和生存状况,从比男性糟糕很多,变得不比男人糟多少。

    坏消息是,《赛博格宣言》中认为,先进工业社会中的很多社会位置,都没有纯女性的立足之地,有的只是女性赛博格这个身份。换句话说,很多新工作、新机会,并不仅仅只因为是女性就能获得,必须成为一个人机协作的赛博格,才能融入数字社会。

    这也从侧面说明,拥有数字技能、与机器(包括软硬件)协作,是女性在赛博格社会生存下去的前提。而那些不具备数字能力的女性,无法成为赛博格,境况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03 预言之三:性别会消失,但理想国会来临 女性话题,是当代因特网的一门“显学”。但在《赛博格宣言》和哈拉维眼中,女性身份根本没那么重要。

    哈拉维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天生就把女人绑在一起。她宁愿做人机融合的赛博格,也不愿做女神。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赛博格其实根本就不是女性主义,因为它彻底否定了女性因为共同生命经验(如生育、经期、性、婚姻)所建立起来的共通点。

    既然生理性别不再重要,社会性别又是可以建构的,Facebook甚至提供了56种性别选项,让用户选择。那性别这个话题,在赛博格世界里有一天真的会消失。

    其实回想一下就知道,现在科技行业的很多工作是通过远程协作、办公自动化来完成的,数字游民、自由开发者等新职业,也无所谓性别,只要能按期交出结果,哪怕电脑对面是只猫在打字都没毛病。

    我们采访过一位独立AI开发者,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算法商城上的企业订单,以及一些小微企业的特定开发订单,平时会将自己的工作做成短视频放到某音平台上,需求相似的客户看到会主动联系她。

    既然数字工作无所谓男女,自然也无法用“女性”去概括这一群体了。事实上,这种女性群体身份的断裂,我们也已经在很多科技女性身上见到了。

    跟很多行业、不同工种的女性交流时,来自某头部大厂的产品经理,某航天大学的博士生,某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某国企的IT负责人,她们被问到,觉得男女在这个岗位上表现有哪些不同时,回答都是:性别不是导致差异的原因,男女没有什么不同。

    某AI产品经理说,自己所在的大厂对于新进的员工,男女都是一样培养的,导师也都一视同仁,这个岗位需要的是理性思维跟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男孩儿也有沟通能力很高的,女孩儿也有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所以比起性别差异,更重要的是人的差异。

    这种女性群体之间同一身份的断裂,在科技行业的表现是格外明显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女性就是一盘散沙、不再团结了呢?并不是,正如哈拉维所预言的:赛博格的身份,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这里不再是靠性别来团结彼此,而是通过科技的力量,能把女巫、工程师、尊长、非传统性别者、母亲、列宁主义者足够久地团结在一起。

    哈拉维认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终极成就是当一切“界限”都不复存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如性别、种族、阶级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天下大同的理想国,也正是我们在近几年的科技世界中所看见的。

    当生理的“缺陷”能够在技术的帮助下被克服,那么女性的生理弱势不再是问题,有碍人士的生理弱势当然也不再是问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来帮助人们克服身体的障碍,通过人工耳蜗获得听力,植入眼角膜重见光明,智能轮椅出行无碍,机械臂和智能手环帮助帕金森患者进食……人体官能的增强,正在让更多人走进舞台中央,世界不只属于年轻健康的男性,还属于所有曾经边缘化的人。

    在抹除了性别残障等生理差异之后,人们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共通的生命语言——活的好,死的安乐(living and dying well)。所以,我们能看到,科技向善、科技无障碍、ESG治理,是近两年来许多科技企业越来越看重的。

    或许,相比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性别话题,对科技善治的理想国的向往,更能成为人们团结的精神纽带。

    历史从不重复,但都押着同样的韵脚。女性的命运,也在沿着技术逻辑的轨道向前发展,这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懂《赛博格宣言》的原因。

    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人机结合、人类增强的时代到来,你和我、男和女、青年和老人、健全者与有碍者,所有人都身在其中,同享技术进步的雨露恩泽和雷霆万钧。

    《赛博格宣言》不仅是女性主义宣言,也是一份脱碳入硅的宣言,愿所有人都能顺利从纯纯的碳基生物形态,迈向碳硅合成,成为“living and dying well”的新物种。

    作者:藏狐

    来源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脑极体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短剧等一个「迷雾剧场」

    设计动态 2023-03-08
    腾讯视频播出的《拜托了!别宠我》分账突破3000万,领跑微短剧分账榜;芒果TV上线的《念念无明》多次拿下数据榜单头名,豆瓣评分一度超过7分;快手的《长公主在上》截至完结,站内播放量超过3.3亿;抖音的《夜班日记》收官时,完成300%满额分账,站内总播放量10.

    目前微短剧正在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不断给予平台和创作者们正向的反馈。不仅如此,微短剧的质量和内容也有了看得见的提升,尤其是在悬疑这一赛道上。本文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悬疑微短剧的发展和布局吧。

    腾讯视频播出的《拜托了!别宠我》分账突破3000万,领跑微短剧分账榜;芒果TV上线的《念念无明》多次拿下数据榜单头名,豆瓣评分一度超过7分;快手的《长公主在上》截至完结,站内播放量超过3.3亿;抖音的《夜班日记》收官时,完成300%满额分账,站内总播放量10.6亿,破抖音短剧最高记录……

    在长剧集高歌猛进下,微短剧的发力也同样迅猛。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取得备案号的微短剧达到2859部,总集数69234集,同比增长618%。数量激增之外,有关微短剧多方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根据快手短剧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快手短剧日活用户规模超2.6亿,快手星芒短剧全年播放量破亿的项目超过100个,短剧创作者中有电商收入人数增长35%;抖音数据显示,2022年1月-10月抖音累计上线329部精品连续短剧,其中55部播放量破亿,微短剧日去重用户数超过1亿。

    快手抖音短剧频道

    微短剧正在吸引更多的用户,并给予平台和创作者们正向的反馈。

    与此同时,类型多样性也让微短剧积极拥抱更多元的用户需求,除了甜宠元素依旧大行其道之外, “悬疑”这一更讲究类型创作的元素,正在成为微短剧的新蜜罐。

    仅看2022年,奇幻悬疑微短剧《夜猫快递之黑日梦》获得戛纳电视节短剧官方竞赛单元提名;古装武侠悬疑爱情剧《念念无明》在去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出圈,助力悬疑微短剧再一次被市场和用户看到;另外,根据云合数据2022年12月全网微短剧正片有效播放霸屏榜显示,古装悬疑探案剧《长安秘闻录》、悬疑剧《妻子的秘密世界》、爱情悬疑剧《悬崖下的妻子》和刑侦悬疑剧《刑侦档案·谜凶》分别拿下第一、六、七、八位……

    在一个个好成绩相继诞生之下,平台寄予悬疑微短剧的希望不止于此,剧场化、系列化、“加长”化正在开花,伴随着越来越多传统剧集公司的入局,以及平台对于悬疑微短剧更多和更明确的布局,悬疑微短剧焦急着等待属于它的“迷雾剧场”。

    一、元素变化与叙事加速 尽管爱情、甜宠仍是微短剧主要输出的内容类型,但随着平台更加多元化的布局,其他类型的微短剧也正在质量和数量上呈现上升态势,作为基础大类,且拥有不少拥趸的悬疑推理便是最好的发力点。

    仅大致梳理2020年至今上线的悬疑微短剧,便发现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B站、抖音、快手等着力发展微短剧业务的平台,都有悬疑微短剧的持续上新,而如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百视TV,以及短剧播放平台、开发原创内容短剧社区的快点TV也是悬疑微短剧的入局者。只是到目前,在产出上能维持较高频率的还属腾讯视频、优酷和芒果TV。

    从涉及的元素来看,悬疑微短剧呈现出了更丰富的空间和更大胆的想象力。

    仅从豆瓣、百度百科或各短剧页面详情所给出与“悬疑”相关的类型关键词来看, 惊悚、恐怖、奇幻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

    例如,优酷播出的悬疑、惊悚剧《蛇女归来》开篇就是一条窜逃的蛇形怪物,而整个故事也围绕着蛇形怪物与少女辛蕊的关系和真相展开;快手上线的《13路末班车》则以暗色调下,一辆坐着乘客、行驶在僻静路上的公交车开场,配合着类似说书人语气和声音的旁白声和在车前突然出现又消失的老太太,以及随之熄火暗下的车厢和突然一动不动的众乘客,惊悚氛围扑面而来;抖音上线的《大唐来的苏无名》则让苏无名来了一回穿越,到民国探破离奇诡案……

    这样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短剧受众需求的。

    毕竟在几分钟内要将悬疑氛围拉满,且持续保持下去,类似的元素和氛围是好的方式之一,同时它又能区别于传统常见的长悬疑剧而增加新鲜感和猎奇感,更加快准狠地直击用户。从某种程度上,微短剧的体量又是适合这些元素的。

    然而, 在微短剧的监管更为严格,以及内容走向越发精品化之下,恐怖、惊悚题材的悬疑微短剧正在逐渐减少,或是退出了关键词的标明 ,悬疑微短剧也向着同类型长剧的风格、题材和元素靠近。

    微短剧时长配合上优质的内容带来的快准狠,从某种程度会满足用户在观看悬疑剧时希望的快节奏、高密度,而“悬疑”又可能跟不同的类型、元素结合,志怪、爱情、喜剧、古装、武侠等等,又能带出更多可能性和畅想空间,带给用户新鲜感,满足更多用户。

    即使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纷纷开始尝试推出“长”视频,长视频网站也在入短,进一步打通横、竖屏模式,但从目前来看,长视频网站的悬疑微短剧仍以单集10分左右的内容为主,兼或一些五分钟或以下的更短内容,而短视频平台则更多的是五分钟及以下单集时长更短的内容。

    这也就影响着两种不同模式带给观众的观感。

    单集10分钟左右的悬疑微短剧观感更偏向于传统长剧,故事、背景、支线更加丰富;而单集五分及以下的悬疑微短剧则更加的快准狠,相对没那么多背景交代,围绕主角的戏份更加集中和突出。

    比如,同样是腾讯视频上线的单集五分钟左右的《疯狂爷孙》,首集时长5分10秒,去掉片头和片尾,正片也就三分钟左右,而在这三分钟内,两周后、一个月后两个时间转场就交代了悬案的大致情况,在剩下的时间里,通过旁白,一个退休、有点不那么靠谱的警察形象被带到观众面前,而巩汉林所饰演的刘建湘则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疯狂爷孙》海报

    而单集12分钟左右的古装悬疑探案剧《长生怪谈簿》,则在首集9分左右的正片里加入了故事背景、男女主的出场、相遇,以及多位篇章故事中所涉及相关角色的出场,更相似于浓缩、快进版的长剧集。

    相同地,不论时长差别,微短剧都在致力于推动速度和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能剧情的高密度。

    大芒短剧下一个工作室的负责人、制片人唐露在接受骨朵网络影视的采访时表示:“强情节、强反转之外,长剧和短剧创作差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呈现极致的人物关系。”

    只是,不可忽视的是,当不少平台都纷纷喊出要打造精品短剧的目标后, 微短剧的质量和内容也有了看得见的提升,尤其是在悬疑这一赛道上,五分钟以下的微短剧也开始拥有如时长更长视频相似的品质和观感。

    在“精品化”持续推进,“悬疑”的发挥和扩容,也就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更为迫切的“厂牌化” 无论是短视频玩家们不断加固的扶持计划,还是“后来者”长视频将更多微短剧垂直性剧场一一落地,精品化微短剧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抖音推出“剧有引力计划”,打造了Dou+、分账、剧星三条赛道;快手则在2021年将“快手星芒计划”升级为“快手星芒短剧”后,又在2022年宣布“快手星芒优秀人才扶持计划”;腾讯视频推出“十分剧场”,芒果TV推出“大芒短剧”,优腾芒都将“短剧”设置进了首页频道栏……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李啦解释“十分剧场”时就表示:“腾讯视频已储备海量丰富的精品内容,规划进行全年分季式播出,通过喜剧季、国风季、互动季、悬疑季等为用户提供精彩、多元、丰富的好内容。”

    “十分剧场”发布图

    赫然在目的“悬疑”二字,无疑承载了平台方更多的期待。

    但是,悬疑这个类型创作要最终成为精品系列,即便是放置于长视频赛道,也是不易之事。

    长视频在混迹战场十年之后,也才通过“迷雾剧场”将“悬疑”二字做出品质性剧场品牌, 而被短视频催热的微短剧赛道则对于“悬疑”厂牌化的希望更为前置且迫切。

    腾讯视频短剧频道下,将悬疑烧脑作为一个类型可供选择;2022年大芒短剧发布“今夏片场”,并将其分为三个剧场,其中就包括“破迷”,而这样的“剧场化”也直接反映在客户端上剧场与对应类型微短剧的布局……

    即便如此,平台方渴求只是开始,悬疑微短剧要实现彻底“精品化”,仍未完全落地。

    就目前来说,市场上反馈最为热烈的要属武侠悬疑的《念念无明》,豆瓣近4万多人打出6.9分的好成绩,以及《不思异》系列曾在2019年拿下过两部作品达到7.2分的成绩,其余的悬疑微短剧更多属于平台站内热度维持,未能在口碑和市场热度方面,形成一致高度。

    豆瓣截图

    当然,一些成熟制作公司的加码,正让重类型创作的“悬疑”看到更多的品质曙光,例如自由酷鲸试水的新武侠悬疑微剧《锦衣迷踪》,从观众反馈来看,其品质做到了标准的工业化水平,豆瓣也给出6.9分的好成绩,但可惜的是,热度方面略有欠缺。

    也因此, 一些长视频平台的精品悬疑剧IP开发衍生微短剧系列,成为了悬疑微短剧获取更多热度助力的重要方式 ,《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则又将长短、衍生内容的想象又一次拓宽和落地。

    悬疑微短剧加速追求“迷雾剧场”化的另一个表现,就在于系列化、IP化也正在蔓延。

    比如,上文提到的短剧厂牌不思异就一直在持续推出《不思异》系列,《不思异·谜人谜事》《不思异·异常物种》、三部《不思异·辞典》等作品都在近几年上线;包含古装、爱情、悬疑、奇幻元素的《玉姬书》和古装、悬疑、爱情的《彩门令》则是为腾讯视频、腾讯微视出品的“瓦舍三部曲”的其中两部;此外,如奇幻、悬疑的《怪事屋》,轻悬疑情念“奇换”剧《女神酒店》等也都形成了季播形式……

    极致甜宠、极致狗血的晋江网文性质内容仍旧在微短剧领域占有绝对位置,而平台方和创作者对于悬疑赛道的冲刺,则给微短剧精品化再上一层注入了更多燃剂。

    在满足垂类用户的喜好,成为补足平台内容的一个力量之余,悬疑微短剧仍然需要等待一部又一部能引起更大声量、获得更好口碑的作品,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诞生真正拥有长期价值的“迷雾剧场”。

    作者:王心怡

    来源公众号: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娱观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价格战再次发起,百亿补贴能缓解京东的焦虑吗?

    设计动态 2023-03-08
    在故事的开头,先给各位提一个问题:中国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最早由谁发动? 答案不是如今以价格屠夫之姿席卷全球的拼多多,因为拼多多还太过年轻;也不是凭双十一开电商购物节先河的淘宝,因为双十一上线之初其他平台参战兴趣寥寥——真正答案,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以高单

    今时今日,价格战又开始打响,但想光靠补贴、低价抢夺市场已经不太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的影响力正在下滑,百亿补贴也不再是吸引用户的万能办法。在喧嚣的价格战之外,或许电商巨头们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应该怎样持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

    在故事的开头,先给各位提一个问题:中国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最早由谁发动?

    答案不是如今以价格屠夫之姿席卷全球的拼多多,因为拼多多还太过年轻;也不是凭双十一开电商购物节先河的淘宝,因为双十一上线之初其他平台参战兴趣寥寥——真正答案,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以高单价闻名的京东。

    2010年12月,刘强东发文炮轰当当“封杀”其图书业务,并宣布降价促销,揭开电商平台价格战的序幕。整整12年之后,刘强东再次发声,痛批京东零售高管弄丢了“价格优势”。如今,百亿补贴提前上线,京东重新点燃战火。

    12年一个轮回,市场变了,用户的喜好变了,竞争对手也变了。当年凭借价格战将当当、苏宁等逐一拖下泥潭的京东,能复刻历史、给拼多多和阿里带来致命一击吗?万众期待的百亿补贴,真能缓解京东的焦虑吗?

    答案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01 12年轮回,京东再掀价格战 一直以来,刘强东都以强硬姿态示人,他个人的行事作风也早已融入京东的企业文化中。在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里,京东屡次成为价格战的发起者,和这种强硬的作风也脱不开干系。

    最直接的证据是,京东挑起的每一场价格战,都以刘强东的“训话”为开头。

    2010年12月21日,当时还在兼任京东商城CEO的刘强东在个人微博上痛斥当当封杀京东图书,随即宣布投入8000万元降价促销。彼时刚刚赴美上市,弹药充足且市场份额稳固的当当也毫不退让,投入4000万元回击京东,双方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图书大战。

    当当的促销商品可不止图书,还有京东占优势的3C数码和百货品类,双方可谓针锋相对。到第二年3月,刘强东再发微博,喊出“零利润”战略,将价格战升级到新的高度。

    “未来三年要是敢赚一分钱毛利或者五年内赚一分钱净利,我都会把整个部门全部开除。”

    刘强东这一番话震耳发聩,不仅震慑了当当,也打动了不少消费者。对于年轻的京东来说,这一场仗虽然算不上大获全胜,但确实擦亮了招牌。刘强东多年后还念念不忘的低价优势,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建立的。

    或许是和当当一战打出了气势,京东再接再厉,在2012年确定了新的开战对象——苏宁和国美。

    这一次,同样是掌门人刘强东带头开炮。2012年8月14日,刘强东连发6条微博:先是声称要在全国招收5000名价格情报员派驻苏宁、国美门店,要求员工随时拿出手机比价;后又作出京东所有大型家电全部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的承诺;最后甚至公开呛声对手:要是苏宁敢卖1元,京东就敢卖0元。

    和两年前一样,刘强东这次又搬出了“零毛利”的老套路,强调三年内不考虑盈利。苏宁、国美也和此前的当当一样主动回应刘强东,苏宁甚至也喊出“零毛利”政策,更有知情人士爆料苏宁内部立下军令状势要“搞黄京东的IPO”。

    但和图书不一样,家电的基本盘更大、涉及的平台和商家更多,事态的发展似乎超出了京东的掌控范围。

    刚刚和刘强东结下梁子的李国庆就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讽刺京东用线上价格对标苏宁、国美线下门店价格是“搞噱头”,随即宣布当当手机、电脑、小家电全品类迎接价格战。彼时尚未消亡的易迅网也发出战书,邀请京东来“比比价”。

    除了隔岸观火的阿里,国内的电商平台几乎都或主动、或被动陷入京东发起的价格战之中。彼时,中国电商行业尚未成熟也缺乏经验,没有人知道这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将走向何方,对卷入其中的消费者、商家来说又会产生什么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质疑成为主流声音。

    2012年8月17日,刘强东再次发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事态发展已经偏离原有轨道,演变成一场恶意价格战。

    “这样下去,不出三个月我们三家都得完蛋。”

    虽然刘强东强调价格战没有“完全结束”,并在接受采访的同一天再发2亿优惠券,但苏宁、国美再无响应。不久后,发改委下场干预,要求京东、苏宁、国美自查“价格欺诈”行为。随着三大平台主动认错、整改,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也草草收场。

    这场战争乍一看没有赢家,但京东的低价人设算是立住了,牺牲利润换市场份额的招数也得到验证。 即便随后很多年京东都在盈亏线上挣扎,刘强东当初许下的“零利润”承诺也被对手和网友们嘲讽为“诅咒”,但无碍京东就此平步青云,将当当、苏宁、国美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12年一个轮回,京东再次发起价格战,难道真的想复刻当初的成功经历?

    02 百亿补贴众生相:京东不敢高调,商家、对手战意不浓 回到当下。京东百亿补贴上线的第二日,气氛确实十分热烈,不过实际效果尚需观察。

    百度指数显示,3月6日“百亿补贴”这一关键词的日均搜索均值整体环比、同比分别上涨53%和25%,3月6日当天的热度峰值达到976,创下去年10月以来新高。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京东、拼多多、淘宝三家百亿补贴对比、购物攻略及相关话题的帖子也大幅增加。

    (图片来自百度指数)

    上述数据表明,京东再次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百亿补贴成功为平台提升了人气。但刘强东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

    一方面,京东还没有找回所谓的低价优势。尤其是和百亿补贴的元老级玩家拼多多相比,京东诚意稍显不足。

    以最受关注的手机为例,在算上补贴后,各大主流手机品牌在拼多多、京东两个平台的售价并无明显差异。以iPhone 14 Pro 128G国行版为例,两个平台的补贴力度都是1110元,补贴后售价都为6889元。iPhone其他机型补贴力度的也大多在1100-1300之间,两大平台没有谁敢打出“全网最低价”之类的宣传口号。

    而且和之前的几次价格战不同,刘强东这一次没有站到台前公开发声。虽然京东早已放出风声,此次百亿补贴活动不设上限,平台补贴力度也完全对标拼多多、淘宝。但一反常态的低调,或许也说明刘强东底气并没有那么足,也不会再拿出“零利润”这个老招式。

    另一方面,商家、竞争对手的参与热情不及预期,价格战已经无法像12年前那样让利益相关方陷入疯狂。

    商家参与度不高,和京东以自营为主、第三方商家数量不高有直接关系。京东的自营店铺都对接着一线品牌,平台更像一个渠道商,议价能力相当有限,诸如苹果等头部商家则有足够的底气拒绝参与补贴让利。如果要让自营店铺参与百亿补贴,成本就基本要由平台自己承担。

    更重要的是,品牌方的线下、其他电商渠道不一定会跟进,这就会造成价格错位。 为了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品牌方和电商平台必然会开展长期拉锯。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和淘宝之前也出现过被商家“背刺”的案例:2020年双十一前夕,苹果撤掉了拼多多促销专场,正是因为不满后者补贴力度过大扰乱市场价格。

    京东上一次公布店铺数据,已经要追溯到遥远的2019年,当时的第三方店铺数量约为27.9万。最近几年京东没有再公开第三方和自营店铺数量、占比,只是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四季度第三方商家增幅超过前面三个季度之和。但就算加上过去两年的增幅,也和拼多多、淘宝有很大差距。

    在2020年,拼多多的活跃商铺数就突破了860万,基本上全为第三方商家。更何况, 拼多多和商家在长期磨合中培养的默契和管理模式,也不是京东一时半会儿能学来的。

    和其他平台不同,拼多多和第三方商家之间没有玩“资源置换”游戏,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能获得百亿补贴入场券的商家,一般要满足有一定知名度、评分及口碑上乘、备货及售后能力强等要求。满足要求的店铺,则会选取店内最热门的商品加入百亿补贴计划,头部商家参与的SKU占比可能高达25%。

    完成选品后,平台会和品牌方一起商定补贴比例,拼多多会给予商家直接的资金补贴。当然,加入百亿补贴行列,商家也不用再愁流量。百亿补贴这种模式,拼多多实在玩得太熟练了。即便京东来势汹汹,短时间也很难蚕食拼多多市场份额,后者自然没有兴趣主动回应了。

    03 京东的焦虑,百亿补贴治不了 虽然前方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百亿补贴也未必能解决京东的所有问题,但却表明了京东的战略:抢用户、抢市场份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京东今后还会付出更多努力。

    京东近期的行动,不止百亿补贴这一项。3月4日,京东小时购宣布开展全面大促,服饰、美妆、鲜花、3C数码、母婴玩具、超市生鲜等全品类都将参与优惠活动,并承诺小时达。稍早前,京东还关停了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跨境业务,将注意力全部放回国内市场。

    百亿补贴更像是京东向市场投下的问路石,刘强东想以最轰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回归。但百亿补贴,很难解决京东所有烦恼:比如夺回低价优势、促进月活和第三方商家增长等。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百亿补贴想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和其他措施相结合。 今时今日,想光靠补贴、低价抢夺市场已经不太现实。拼多多的高用户黏性不是全靠百亿补贴、低价实现,其社交裂变打法也很重要。

    回顾历史,京东当初能在多年前的价格战中将当当、苏宁、国美纷纷拉下马,烧钱也不是唯一的原因。

    2010年,当当图书类商品年销售额破100亿,市场份额接近50%,强如阿里都要避其锋芒。而京东敢叫板当当的底气,除了来自幕后金主注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建物流体系基本成型。

    如果说价格战的最终目的是抢市场、抢用户,那么自建物流就是帮京东留住用户的王牌。 当当在早年间通过自建仓库、第三方配送的方式大幅提高履约效率,在中国电商、物流双线爆发的年代一直走在前沿。京东却选择更进一步:仓库、物流甚至源头商品都自己做。在当当的基础上,京东的配送效率又有了大幅提升。

    低价为京东抢来了一波新用户,这批用户又因为京东的售后、物流等优势而选择停驻,这才是价格战留给京东的最大财富。如今上线百亿补贴,京东还是会以用户留存、复购率而非短期的GMV作为考察指标。

    当然,想夺回低价优势和撬动更多用户,光靠百亿补贴也不够。阿里旗下的淘特已经开始打差异化牌,绕道拼多多而行:深入源头工厂、产业带,直接连同源头供应商和C端用户。京东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仓储物流、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寻求压缩成本的方法。

    04 写在最后 3月6日,也就是京东百亿补贴上线首日,阿里这边也传来一个新动态。据媒体爆料,阿里旗下聚焦下沉市场的电商APP淘特已进入“半放弃、半维护”状态,淘特团队的大部分员工都合并到大淘宝。

    虽然淘特官方第一时间反驳这这个传闻,并强调淘特仍在坚持培育M2C模式,开发产业带,没有放弃的打算也不会并入淘宝。不过淘特也承认,其业务将迎来调整,未来将有更多小二直接参与产业带工作。

    淘特上线近三年,用户超过3亿,增长速度比起当年的拼多多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高月活不代表一切,淘特也没有帮助阿里实现狙击拼多多的愿望。如今调整打法,既是无奈也是必然。

    阿里和淘特的今天,会不会成为京东的明天?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的影响力正在下滑,百亿补贴也不再是撬动用户的万能杠杆。京东也好,拼多多、阿里也罢,都不太可能光靠补贴抢市场。

    在喧嚣的价格战之外,或许这几家巨头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电商这种已经不再新鲜的模式,该如何持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

    作者:Hernanderz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降维入局“百亿补贴”,京东能否一战到底?

    设计动态 2023-03-08
    阳春三月,电商战场也开始升温。 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全面上线,打开京东APP,百亿补贴入口独列一行,相当醒目。据称,未来百亿补贴将作为一级入口长期存在。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去年末,刘强东明确价格是影响零售业务客户体验的关键三要素之一。自此,京东就开

    “低价”一直是电商平台们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而现在,京东上线“百亿补贴”一事,则让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之争又掀起了新的波澜。那么,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是否可以长久地持续?这场低价之争的尽头,又指向何方?

    阳春三月,电商战场也开始升温。

    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全面上线,打开京东APP,百亿补贴入口独列一行,相当醒目。据称,未来百亿补贴将作为一级入口长期存在。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去年末,刘强东明确价格是影响零售业务客户体验的关键三要素之一。自此,京东就开始为重拾“低价武器”做准备,此次全面上线的百亿补贴就是低价武器的“刀尖”。

    与此同时,另一电商巨头淘宝也在发力。2月末,淘宝明确2023年五大战略,“价格力”正是其中一环。

    电商的价格之争一直存在,但自格局基本奠定后,竞争焦点不再是价格,而是品质和服务,是产业链,是基础设施。几年前开始,随着拼多多搅局,京东、阿里们也开始瞄向低价,在局部展开竞争。

    随着巨头们纷纷将低价上升到平台战略,消费者熟悉的电商价格之争又将全面开始。但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而会压着相似的韵脚 ,之前可以预判战争的终局在哪里,现在无法预判,只知道这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只是,低价真的能进行到底吗?

    一、一样的低价,不一样的战场 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活动正式全面上线。从活动页面看,这一活动是全品类参与,囊括手机、电脑、家电、食品饮料、美妆护肤、家居家装、母婴健康等品类。

    这不是京东首次参与百亿补贴,2019年双11,京东就首次推出了“超级百亿补贴”活动,2022年双11京东电器也参与了巨超值百亿补贴等活动。不同的是,这不再是一次促销,而将长期存在——京东首页已经拥有醒目的一级入口。

    一直以来,高毛利的3C产品都是电商百亿补贴的重点,对京东来说更是如此。

    据《一点财经》观察,京东百亿补贴的补贴力度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而手机、平板等的补贴力度甚至超过1500元,比如iPhone 13(256G版)日常价6999元,补贴价5320元,相差1679元;华为MatePad Pro 10.8(WI-FI 8G+128G)补贴850元。

    作为京东传统强势品类的3C,在百亿补贴下价格力尽显。比如3月5日,iPhone 14 拼多多百亿补贴价格是128G 5069元,256G 5899元,京东分别是4999元、5759元;红米Note11 Pro 6G+128G 拼多多、淘宝的价格分别是1659元、1449元,京东百亿补贴价格是1359元。

    此外,京东近年来努力向全品类拓展优势。从百亿补贴来看,其在食品饮料等品类上也有一定价格优势,比如瑞士莲600g精选软心巧克力其他平台在134、135元,京东百亿补贴价格是97.9元;蒙牛脱脂牛奶250ml*24其他平台售价在61、62元,京东百亿补贴为54.9元。

    在低价竞争上,京东做得早已驾轻就熟。2012年的发展初期,京东就向当时的家电零售巨头国美、苏宁约战,保证比对方便宜10%以上,最终京东在大家电上站稳脚跟。后来,低价武器被当作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写入“多快好省”那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主张中。

    如今,随着百亿补贴活动的全面开始,京东只是手持低价武器,以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保持竞争力。

    如今的电商竞争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一方面,新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消费呈现明显的K型分化,在上,高端市场坚挺,在下,低价市场越来越好。

    麦肯锡和贝恩发布的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消费者并没有在品牌和产品上做出妥协,但降低了购物频率,并比从前更加积极地寻找折扣和促销,例如渠道上转向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

    价格一直是消费者购物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人不在意价格,在零售战场征战二十多年的京东深深明白这一点。随着新消费形势的出现,对它来说, 低价不只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更是必须抓住的消费一极。

    另一方面,短视频入局加速下,电商竞争形式严峻,低价是发展策略。

    “九块九包邮”这种曾经被早期的电商平台们玩腻了的手法,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热,如今出现于各大直播间、各个电商平台。京东也开始降维入局,不设限地投入到百亿补贴活动中。

    虽然都是价格战,与战苏宁的“815价格战”相比,再战低价的京东这一次有了不同。

    二、低价路线:升维和降维的较量 零售的价格竞争,历史相当悠久,在无数案例中,有人将其作为一时的突破口,从低价转做高价,有人将其作为长期策略,薄利多销。

    投入百亿补贴的京东,是哪一种?

    很明显,京东的选择是后一个,将低价作为长期策略。“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在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看来,价格、品质、服务是零售业务的用户体验三要素,“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

    那么,京东真的能将低价作为长期策略吗?

    据《一点财经》观察,电商的低价可以被分为低级、高级两个阶段,低级的低价就是原始的降价,亏本也要卖,以将所有竞争对手挤死为目的,后来电商开始从更多维度进行低价竞争,比如以流量运营降低商家成本,比如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率。

    此时重新进入低价战场的京东,采用的就是以流量运营、商家运营、供应链等全平台能力实现的复合玩法。

    一方面,开源引流,向“流量”要低价。

    比如,京东面向各类商家发布了“春晓计划”,包括为自然人提供快速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2100元“新店大礼包”等12项扶持政策。同时,京东进一步开放“京东小店”注册,以吸引更多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商家入驻。更多中小商家入驻,才能带来更多低价商品流。

    另一方面,降成本,向效率要低价。

    与“815价格战”时的京东不同,现在的京东已从一个单纯的线上销售渠道,变成有数据能力、供应链能力、产业链能力的经济实体。

    自建仓储、自有物流这些供应链能力,节省了商家运营成本,提升了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方式做低价。其中,京东物流可以全国布仓,借助消费者数据预测销量,提前调运货品,直接从消费者最近仓储地发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货品周转效率。

    甚至,京东可以从生产前端开始提高流通效率。比如,自有品牌“京造”;比如一个蜜桃农场,与京东合作后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物联网监控设备,实现对果园整体种植过程的数据全纪录和统计分析,在水果采收前,预测产量,以此提前规划仓储和销售。

    低价是一种竞争手段,不同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平台对它有着不同的“期许”。拼多多、抖音是以低打高,以平台运营和流量运营切入,向高端升维;京东是以高打低,在成熟的供应链能力、物流能力、平台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降维做低价,提升平台活跃度。

    无论是以低打高,还是以高打低,在低价竞争将成为常态的当下,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低价能否到底?

    三、逃离“囚徒困境”,将低价进行到底 对于低价这个零售利器,业内外的主流认知是价格战有用,但不可持续。

    事实上,价格战的确不可持续,但低价策略可以。 Costco超市就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在线下零售倍受冲击的背景下,Costco却宣布今年将在中国新开四家门店。

    低价之所以让人持负面看法,是因为很容易让各参与方陷入“囚徒困境”:消费者虽然获得了低价的商品,但商品品质、服务质量很难保证;商家和平台虽然获得了低价引来的流量,但盈利能力无法保证,这些流量很难留存。

    比如,曾经罗敏以一分钱酸菜鱼收获了大量关注,趣店直播也一夜爆红,但结局是亏损和罗敏退出直播。

    要将低价进行到底,京东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能否让各参与方逃离“囚徒困境”?

    第一,消费者能否逃离?

    每次电商价格战,最高兴的永远是消费者,甚至巴不得高喊“打起来,打起来”,近年来每次双11都有“套路太多”、“降价太少”的声讨。但在忆往昔的同时,他们也会想起电商价格战盛景之下的“虱子”:暴力送达或者永远在路上的快递以及联系不到的客服。

    如刘强东所说,零售业务的用户体验三要素,除了价格还有品质和服务。随着进入高级阶段,价格战要在低价的同时还要做到品质、服务不降。

    而服务和品质一直是京东的擅长项,其降维进入低价战场,一可以凭供应链能力做到低价;二可以凭品控能力、服务能力在低价的同时保证品质和服务。在推出百亿补贴活动的同时,京东还推出了全场包邮、专属客服、放心退换等服务。

    3月7日,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京东百亿补贴频道的上线,对于京东低价心智的打造而言,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面向用户低价体验的举措,包括低价机制的建设、价格基础能力的完善以及“百亿补贴”低价场域的构建等,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只要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坚定地干下去。”

    第二,商家能否逃离?

    对商家来说,低价不可持续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利润低,二是因低价吸引而来的用户很难留存。而京东近6亿的年度活跃用户相当于一座巨大的蓄水池,低价引来的流量够大,能有一些“截流”;京东店铺运营能力,可以提升流量转化,保证盈利。

    “京东这次在百亿补贴上投入很大,也很重视,参与的话流量效果应该不错,加上运营得精心一些,应该可以留下一些用户”,有商家信心满满。据报道,对于入选商品,京东将给出“一级入口+全域流量”扶持,官方扣点从大部分品类的3%~8%降到0.6%。

    第三,平台能否逃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很快将到达天花板。对于年度活跃用户动辄8亿、6亿的电商平台来说,更重要的是争存量,而不是争流量。

    低价竞争,当下的使命也是激活存量用户,而不是从茫茫大海中引流,尤其是对于京东这样的平台来说。根据媒体报道,刘强东也希望借助百亿补贴撬动人们的购买欲望,哪怕只是单纯来京东比价,在尝到甜头后自然会复购。

    清楚这一使命下,京东就很容易跨过低价陷阱。对京东来说,

    各项能力和机制已经成熟,过了高投入阶段,可以在以低价获得更多活跃用户的同时,降低平台边际成本; 类Costco,供应链能力、自有品牌和会员制度,为低价提供了持续保障。 2023年,电商价格战卷土重来,相比2012年,相似的战斗,却是不一样的战场和打法。

    消费市场的消费K型分化愈发明显,拼多多、抖音等新入局者的升维进攻来势汹汹,京东、阿里等老牌玩家手持低价尖刀,发起新一轮进击。

    只是这一次,京东拿出的不只是低价,还有全平台能力。这是一场筹划已久、有备而来的降维之战。

    作者:佟梅,编辑:邱韵

    来源公众号:一点财经(ID:yidiancaijing),挖掘资本故事,深剖商业逻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点财经编辑部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携程的春天,还没说来就来

    设计动态 2023-03-08
    3月7日上午,携程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集团去年全年营收200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依靠节衣缩食与合理的成本控制,经调整EBITDA为21.5亿元,同比增长66.7%。 去年年末社会面回归常序,叠加元旦与春节假期,交通票务、住宿预订以及旅

    携程也好,飞猪也罢,过去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只能通过发布旅游数据,以告诉外界,春天不远,我们还在。随着各地陆续落实新十条与行程卡下架,长线出行解绑,酒旅复苏在即。但是各地第一轮疫情冲击接踵而至,“不确定性”此时此刻正在发生,距离旅游业全面复苏,还要再等一等。那么就跟随本文一起来看看携程现状吧。

    3月7日上午,携程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集团去年全年营收200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依靠节衣缩食与合理的成本控制,经调整EBITDA为21.5亿元,同比增长66.7%。

    去年年末社会面回归常序,叠加元旦与春节假期,交通票务、住宿预订以及旅游业务皆出现明显回暖。不过三年时间,无论是人们的娱乐习惯,还是OTA行业本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一家20多岁的老巨头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携程集团CEO孙洁在电话会上提到,黎明前的黑暗已经过去,接下来,外部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在持续增加。

    三年前,病毒压在携程头上;三年后,压在头上的变成了跨界竞争者。

    一、长短分化 “流量-转化-服务”是OTA行业最基础的商业模式,不同于马蜂窝以旅游内容分享社区解决流量问题,携程的流量基本盘在于票务。

    因为上下游关系,携程一类OTA企业无法向上游要毛利。航司“提直降代”的背景下,“前后返”的“3+X”被固定手续费替代,而铁路票方面,携程在12306面前,没有任何议价能力。

    截至去年12月31日,携程第四季度交通票务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45%,该指标强反弹表明国内出行需求大幅回暖。理论上,携程票务营收反弹将显著带动相关如保险与出行服务、住宿预订、个旅与商旅,乃至金融与在线广告业务的增长。

    究竟能从多少票务预订的流量中,转化到后续服务,决定了携程能给市场带来多少想象力。

    而携程除了票务的基本流量之外,还试图拓展其他流量渠道,例如内容与直播。

    内容方面,携程的流量成本更高,无法与小红书、抖音,甚至是背靠阿里的飞猪相提并论。至于站内的BOSS直播,则主要针对那些有明确需求的高净值用户。

    如3月1日,携程借中日恢复签证发放,与JR九州在“超级全球游”海外BOSS直播间当日累计GMV突破2300万。站内流量转化易,而站外转化能力有限。随着微信、抖音、美团、支付宝等超级APP越来越强势,携程的内容独木难支。

    承接流量的服务才是携程真正赚钱的板块,包括住宿预订与个旅、商旅。

    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电话会中指出,“随着中国的全面放开,携程出境游预订已恢复到疫情前的40%以上,2023年注定是令人振奋的复苏和增长之年。”但事实上,低毛利的票务收入增长,并未明显拉动住宿预订板块增长。

    去年第四季度,携程住宿预订收入17亿元,同比下滑12%。疫情期间,一二线的中长租市场稳步增长,加上携程在高星酒店的优势,营收规模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位。

    交通票务、住宿预订、个旅与商旅以及包含金融与在线广告的其他四个板块中,2019年至今,营收规模最有韧性的其实是“其他”。其中去年全年个旅与商旅总计营收为19亿元,同比下滑24%,包含金融与在线广告的其他板块营收达24亿元,同比仅微降4%,营收占比12%。

    旅游方式的改变对于携程而言有喜有忧,其中主要特点是长短途的人群分化越来越明显。

    喜的是,节后的二月与三月,自由行订单呈现淡季不淡的情况,如浙江多地出现热门酒店一票难求的情况。

    携程此前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3月国内自由行的预订量同比增长446%,跟团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88%;近两周跟团游及自由行订单量,已达到今年春节假期及春节前一周高峰预订期的逾八成水平。截至目前,携程自营的私家团业务第一季度交易总额较2019年同期已经增长超200%。

    事实上,淡季旅游的主力人群为中老年,呈现两高一强的特点。两高指时间与预算相对充裕,一强指的是对一站式服务的需求更强。

    而年轻人在没有小长假的情况下,更热衷于灵活且形式多样的周边游或本地游。近年,露营、城市飞盘、电音冲浪,甚至是拿着微信共享定位捉迷藏,当下年轻人花样别出的玩法,正在悄然改变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的走向。

    疫情滋长的娱乐休闲形势几乎都与长途旅行毫不相干,反倒是增加了周边游的吸引力。周边游乃至本地游的服务供给越充分,长途旅游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反倒越低,尤其是小长假相对集中之际,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选择避开高峰。

    而且,新场景的诞生与扩散都与携程无关,虽然平台也在强化本地游板块,但是无论毛利和消费习惯,都让携程不可能成为第一选择。

    选择目的地和如何游玩由小红书、抖音说了算;消费服务则大多由本地生活平台承接,在这方面,美团、抖音、阿里系、腾讯系会比携程更有发言权。

    其中来自美团的进攻更具威胁。虽然美团在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将外卖、到店、酒旅合并为核心本地商业项目,也不再披露间夜数量,但从第三季度财报可以看到,其在高线地区大推本地住宿以及特色本地游。

    事实上,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一直在接耦携程旅行“全家桶”,个性化旅游与消费方式本地化,都为携程复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二、B端解耦 “你不用在携程上下单,我们可以直接给到订单优惠后的价格。”

    今年1月,旅游行业强势复苏的过程中,苦盼到天明的商家们比往日更愿意绕开携程。这种借平台引流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小商家为主的民宿市场正越来越变得频繁。

    商家绕开携程有两重因素,一个是自身缺乏流量,需要借平台流量,同时规避佣金。另一个原因是酒旅行业经营者普遍意识到,把命运完全交给平台,远不及自己下场,精细化经营的效率更高。

    不少商家提到,自去年12月以来,会询问客户,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到自己的。民宿老板张强表示,“如果是从平台来的,我们会建议客户退订;如果是朋友介绍,或者是抖音与小红水,那证明我们自己是有能力吸引用户的。”

    “我在去年年初装修的时候就开始运营短视频和小红书,不少粉丝是看着我一点点把老房子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张强的民宿在去年10月正式营业以来,用户从粉丝开始一路口耳相传,络绎不绝。虽然地处景点,但如果没有流量渠道,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开十几公里山路找到他的店。

    人迹罕至的深山民宿尚且如此,闹市景点中的则更是如此。内容平台切入旅游市场不是新鲜事,毕竟“种草”剑指旅游是迟早的事情。

    早在2020年,小红书就曾从B端切入,与民宿公寓管理系统合作,开通直接预订功能就已图穷匕见。进入2022年,先是成立旅游公司,随后自建线下营地,这家综合生活平台已经在内容和服务上初步形成了从内容营销到承接服务的闭环。

    本地生活是今年抖音的主战场,而在此前试水团购时,悄然上线了票务功能,从优惠情况看,携程、美团、抖音三家票价基本一致,差异在于携程能提供更多票务组合,且由于自身交叉销售的优势,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服务。

    相较而言,美团更偏重票务本身,应用本身就能承接相关服务。抖音则类似于“视频版”小红书,目前团购业务主要帮助景点或商家引流。

    左为美团,中为携程,右为抖音

    包括快手也在旅游行业埋下了自己的草蛇灰线。早在2020年就在洛阳启动了网红文旅大会,联合中青旅、同程艺龙,随后又通过《旅行奇遇记》,中视频+达人+话题营销的方式,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频频制造热度。

    上述平台对携程构成的威胁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自下而上的解构,一旦时机成熟,上线产品,势必分走一部分资源。

    携程的应对方案非常有限,除了巩固自线上流量阵地外,全面放开之后,其线下门店将成为翻身之战的重要手段。如广州、深圳区域新签约70家门店,据悉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

    从一位网店招聘人士处了解到,大部分加盟店主要为没有线上习惯的人群提供服务,尤其是价格不敏感,或者有定制化需求的用户。“你如果觉得时间不够,可以兼职,有提成。”

    线下门店确实能为携程解决一部分线上较量不足的问题,可是加盟形式又可能为其服务埋下些许隐患。

    2月19日,同程旅行发布公告,拟以不超过7亿元全资收购同程旅业,这笔收购预示着憋了三年时间,同程将向上游拓展,也拉开了OTA内斗的序幕。

    明处有同程,暗处则遍布蠢蠢欲动、跨界而来的互联网平台。

    如果说抖音做外卖的阻碍在于经营数字化,那么携程在上游并未建立足够牢固的数字化护城河。相反,酒店大多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拥有充分自主权。

    何况,内容舍去和短视频已经抓住了年轻人们的吸引力。

    在过去,人们大多带着明确需求打开携程APP,围观BOSS直播,或者在订票之后,顺带在应用内预订住宿与门票,或者干脆直接购买整套服务。而今,不少人开始在碎片时间中刷短视频与达人们种草,随后照搬一份现成的旅游攻略,来一场精打细算的旅行。

    眼下的老携程,到底该如何应对新变化?

    作者:吴先之;编辑:王 潘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