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进军外卖,是要拆掉中间商的高墙吗?

    设计动态 2023-02-21
    左手视频号,右手小程序,是2023年托举腾讯“电商梦”的两张王牌。 2月15日,“微信进军外卖”的消息一如深水炸弹投向本地生活。 即便此后腾讯回应“只是内测一种接口能力”,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的动作也足以证明腾讯不光将目光瞄准“附近的人”,还试图将

    2月15日,“微信进军外卖”的消息一如深水炸弹投向本地生活。其实,微信并非直接下场做外卖,而是以“门店快送”小程序作为集合附近优质商家的入口,由商家小程序完成消费者点单后的履约配送服务。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开始入局本地生活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左手视频号,右手小程序,是2023年托举腾讯“电商梦”的两张王牌。

    2月15日,“微信进军外卖”的消息一如深水炸弹投向本地生活。

    即便此后腾讯回应“只是内测一种接口能力”,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的动作也足以证明腾讯不光将目光瞄准“附近的人”, 还试图将“附近的即时零售”需求 及功能转接给有线下门店或前置仓、且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的连锁品牌和新锐互联网企业。

    具体来说,微信并非直接下场做外卖,而是通过链接生态资源打造闭环,即以“门店快送”小程序作为集合附近优质商家的入口,由商家小程序完成消费者点单后的履约配送服务。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门店快送”的工具属性类似于微信支付此前推出的“有优惠”小程序,目标是以开放的公域渠道给品牌商家提供一个新的流量入口,通过微信工具更方便地实现外卖数据可追踪、可量化,在微信生态完成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稳固的情感连接。

    01 “门店快送”做的是什么生意? 据媒体报道,微信近日正在深圳和广州两地测试小程序快送服务,目前首批开放的类目包括美食、茶饮、生鲜和百货。

    “美食”类目现有品牌包括:肯德基宅急送、哈根达斯、绝味鸭脖、久久丫、窑鸡王、蒙自源米线、顺德公、陶陶居、金戈戈香港豉油鸡、美奈小馆、越小品、福客和爆爆姐螺狮粉等。 “茶饮”类目现有品牌包括:喜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茉莉奶白、丘大叔柠檬茶、我是酸奶君、蔻蔻椰等。 “生鲜”类目现有品牌包括: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钱大妈、锅圈食汇、百果园和果叔等。 “百货”类目现有品牌包括:荣耀授权体验店、爱婴岛、植物医生、天虹等。 从微信平台、入驻商家、履约配送服务及消费者体验四方面来看:

    平台端,腾讯官方客服对于“门店快送”的介绍相对简洁,称其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

    商家端,入驻商家多为连锁品牌和新锐互联网企业,均有线下门店或前置仓,且已通过微信对地理位置等经营信息的审核。至于品牌商家能否在微信生态拿到更多的流量入口,则需要进一步测试和观察。

    履约配送方面,入驻商家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包括商家自主配送,或商家小程序接入的第三方运力的两种履约方式。

    据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微信已与第三即配平台,如规模最大的第三方顺丰同城达成了官方合作,参与到微信生态即时物流体系建设。顺丰同城在微信“即时物流助手”以及“收款小账本”等组件工具上实现了深度嵌入,帮助商家零门槛建设私域流量,提供高品质配送服务。

    除此之外,很多品牌在小程序等自有即时零售平台也选择和三方即配合作做运力支撑,例如顺丰同城也是肯德基、喜茶等品牌份额较大的供应商。

    消费者体验方面,下单过程则与直接在微信内搜索品牌小程序下单外卖类似。而与其他外卖平台相比,“门店快送”同样需要起送价与配送费,金额与其它外卖平台相差不大,用户订单页面目前只有“待接单”“待配送”“配送中”“已送达”四大状态显示,暂无实时地图的订单跟踪。

    02 “去中心化”下的绿叶思维 正如阿里巴巴难圆社交梦一样,腾讯控股近年来在电商方面的尝试始终未有大起色。

    无论是基于微信生态的小鹅拼拼和腾讯荟聚,还是基于QQ平台的QQ商城、QQ惠购,腾讯控股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利用好社交流量发展电商业务的途径。

    去年年底,马化腾点出了“鹅厂人”未来的希望——视频号。在视频号正式迈出商业化步伐的同时,微信小程序依然是腾讯急于挖掘商业价值的重要板块。

    于是在2023开年后,腾讯便搞了两个大动作:第一,将腾讯荟聚升级为“品牌发现”,从货架电商交易平台转型为品牌推荐平台;第二,内测“门店快送”服务,聚焦本地生活服务。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品牌发现”与“门店快送”两大项目更像是腾讯内部惯有的赛马机制的体现。

    无论是升级后的腾讯荟聚,还是内测期的“门店快送”,都是在微信小程序的商业生态已经枝繁叶茂的基础上,以“集合”的形式给商家曝光机会,为商家小程序引流,继而将微信公域流量转化为品牌商品销量的项目布局。

    以腾讯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信奉的“去中心化”产品哲学视角出发,在私域这个去中心化场景里面,“品牌发现”与“门店快送”更多的是提供中心化流量,为品牌商家充当“绿叶”。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是,两者都不直接面向用户销售商品。消费者点击上面的任何一件商品或服务只能看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详细介绍,需要跳转到商家的小程序中才能进行交易。

    当然也有不同点,“品牌发现”目前覆盖衣食住行全品类,且更多地向奢侈品等内容倾斜,这与聚焦本地生活服务的“门店快送”某种程度上互为补充。

    对于餐饮品牌商家而言,“门店快送”显然是优于“品牌发现”的选择。

    2023微信公开课上披露的数据显示,餐饮商家通过小程序开展自营外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全国连锁Top 100的餐饮商户中,目前已有近六成开通了小程序外卖。

    这一现象表明,除了依靠产品品质及价格来吸引顾客外,餐饮品牌逐渐意识到 将配送时长、店铺曝光度、营销活动等服务效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另外, 在商家主导下的履约配送更在意的是服务效率及体验,与其他平台对成交单数的看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

    而在商户私域布局主流渠道中,微信持续以较高的占有率居首,不少品牌将其视作布局小程序、构建完整私域业态的核心阵地。

    和其他渠道相比,微信具备“公私一体化”特征,即具备公域引流和私域获客两种属性。私域2.0时代,割裂式的公私域玩法渐失人心,相反,打通公私域联营的通路是商家下一个阶段生意经营的必备选项。

    图:公域导流、私域转化、后链路长效经营

    在品牌数字化产业链中,微信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流量承载者、开发生态提供者,既是品牌方公域获客的主要阵地,也是生态规则的制定者。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微信不直接下场做外卖,除了符合其“吃鱼不吃全鱼”的平台调性外,也再次强调了其生态属性:提供工具“授人以鱼”、提供方法论“授人以渔”。

    “门店快送”无疑将为小程序自营外卖商家提供一个新的流量的入口,让商家获得更多公域流量,因此也将加大对此的投入和重视程度。

    03 “暗战”本地生活 如果微信只能聊天、抖音只能看短视频、支付宝只能转账,那么它们就称不上一款优秀的APP,更无法做到国民级。

    将流量嫁接到电商业务上,是最早被验证成功的互联网变现方式之一,而入局本地生活则是近年来互联网大厂心照不宣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抖音在2018年9月就已经开始布局本地生活、成立POI团队。直至2021年左右,抖音才开始展现出一些实质性动作,如组建外卖业务“心动外卖”、结盟饿了么在南京试点“即看即点即达”外卖新场景,匹配本地生活即时需求、供给和履约到家等。

    图:抖音布局本地生活

    此后,抖音又传出将于今年3月在全国上线外卖服务的消息,官方回应“团购配送”已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并开放商家自助入驻。

    坐拥近8亿用户的抖音、连接超12亿用户的微信,为何齐刷刷将目光瞄准了本地生活?

    回归赛道本身,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是19.5万亿,到2025年这一数字会增长至35.3万亿。本地生活服务线上渗透率也将从2020年的24.3%增长至2025年的30.8%。

    显然,本地生活领域是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最好的切口。

    零售业的每一次革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并始终围绕“成本、效率、体验”做文章,因为高效率低成本的零售业态终将会取代低效率高成本的零售业态。

    互联网平台的入局本地生活领域,也必然带来一场由数字化科技引领的“效率革命”。

    以美团闪购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平台,正是以超出预期的即点即达,不断触达年轻消费者,又凭借完美的体验,从而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复购热潮。赛道火热的背后,无非是拿捏了远场电商的软肋,提供了更高效的“万物到家”体验。

    因此,本地生活的竞争核心是,成熟高效的配送体系。哪家平台的履约效率高、配送服务好,哪家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当然,这个体系的建成并非一蹴而就。

    美团最大的优势在于履约配送能力。抖音即便与饿了么等进行合作补齐短板,也只能是留存于表面,自建外卖平台更非一日之功。

    而腾讯入局本地生活的优势,则在于“连接”。

    张小龙曾用“连接”一词来描述微信十年的发展,马化腾也在2022年年底的内部会议上表示:腾讯应该把小程序电商服务和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内容结合起来。换句话说,“连接”是理解腾讯式发展路径的关键词。

    “连接力”不仅体现在连接更多的线下触点、连接微信生态更多的内容场景(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连接新的经营模式(企微、微信客服、微信支付等),还体现在吸纳更多优质的商家入驻(头部品牌)、招募更多的品牌数字化服务商(微盟等)“赋能”、与优秀的即配平台(顺丰等)合作。

    企业微信连接消费的“人”,小程序提供消费的“货”,视频号直播构建消费的“场”。

    图:打通公私域

    如图所示,从人货场的角度来看,视频号作为一个前端的引流工具,发挥“场”的功能;企微作为“人”的留存载体,小程序则承载“货”的货架功能,同时能够引流跟裂变,三个节点相互扣合,形成了新的流量全域。

    现阶段,小程序已经跟视频号完成了互通,它的功能比视频号小店的功能更齐全,玩法也更多样化。面对已经步入商业化正规的视频号,腾讯希望微信小程序也盈利“起飞”。

    视频号、微信小程序能否托举腾讯的“电商梦”、形成1+1>2的效果,值得期待。

    除了抖音、腾讯,在同城配送方面占有优势的京东也在谋划入局。

    据了解,京东零售CEO辛利军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已考虑进军外卖业务,“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就看我们的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组建人才队伍了。”

    一场关于美团、阿里、抖音、腾讯、京东在本地生活赛道的正面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作者:博雅;编辑:鹤翔

    来源公众号: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新零售的思想者,新商业的参与者,新财经的见证者,中国零售大商业领域影响力媒体。

    原文标题:《微信要拆掉中间商的高墙》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零售商业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眼瞅着成为“云战场”?

    设计动态 2023-02-21
    如果要在最近几个月的互联网圈里找一个“顶流”,那一定非ChatGPT莫属。它就像一个黑洞,产生的吞噬引力让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无一不卷入这场AI竞赛。 不过,现阶段市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C端层面的应用体验,比如搜索。在ChatGPT发布的第一天,就有生成式AI要取

    最近一段时间,ChatGPT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圈或科技圈里的热门选手之一,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加入对相关技术或领域的研究,ChatGPT也在C端层面为用户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体验。那么在B端层面,ChatGPT的出现是否可以为云计算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呢?

    如果要在最近几个月的互联网圈里找一个“顶流”,那一定非ChatGPT莫属。它就像一个黑洞,产生的吞噬引力让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无一不卷入这场AI竞赛。

    不过,现阶段市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C端层面的应用体验,比如搜索。在ChatGPT发布的第一天,就有生成式AI要取代搜索引擎的声音出现,而这也是被业内人士讨论最多的问题。

    目前的共识是,ChatGPT在中短期内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搜索引擎,但将会加速搜索引擎的演化进程,并在中期形成以传统搜索为主、ChatGPT类模型为辅的新形态。

    那在B端层面呢?譬如云计算市场。 由于技术的晦涩性和感知的远距离,大众对B端市场并不敏感。但在这场由ChatGPT掀起的巨大浪潮里,云计算其实扮演着十足轻重的角色。

    当在ChatGPT上提问“其与云计算有什么关系”时,它给出的答案是:OpenAl 使用云计算技术,在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上训练 ChatGPT模型。这使得模型能够以高效和可靠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语言生成和理解服务。因此,ChatGPT和云计算有着密切的关系,云计算为模型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技术的代际变革往往对商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种“Cloud +AI”的合作模式,又是否将为云计算行业带来新的奇点?

    一、ChatGPT,离不开云厂商 ChatGPT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微软正式推出内置ChatGPT搜索引擎,谷歌发布AI聊天机器人Bard,国内互联网厂商百度、阿里、京东、360等,密集宣布大模型技术进展及类ChatGPT项目计划。

    可以发现,这些试图涉足ChatGPT的玩家,都是在战略储备(技术、资源、资金等)上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原因不难猜测,主要是因为ChatGPT太耗钱了。

    简单来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背后需要依靠着强大的AI模型和海量数据, 其中,算力作为重要支撑之一,是影响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因素。

    先看模型训练方面。根据 OpenAI的研究报告《AI and Compute》,2012 年起AIGC 模型训练所需要的算力每隔 3-4个月翻一倍,整体呈现指数型上涨趋势。2012年-2018年,训练 AIGC 模型所耗费的算力增长约30万倍,而摩尔定律在相对应的时间内只有7倍的增长。

    同样还需要考虑产品运营侧需要的算力。据SimilarWeb数据,2023年1月ChatGPT官网总访问量为6.16亿次;据《Fortune》杂志,每次用户与ChatGPT互动,产生的算力云服务成本约0.01美元,如果使用总投资30.2亿元、算力500P的数据中心来支撑ChatGPT的运行,至少需要7-8个这样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以百亿计的。

    那么,这些算力需求被谁利用了?对于OpenAI来说,自然是微软。

    根据Lambda官网数据,微软为OpenAI设计了一个包含10000块Nvidia V100 GPU的分布式集群进行GPT-3的模型训练,由于模型参数量较大(共1750亿参数),训练完成共耗费30天,消耗总算力为 3640PF-days。以Nvidia Tesla V100的 Lambda GPU实例定价为1.50 美元/小时测算,GPT-3的完整训练成本将达到466万美元/次。

    而这也是云厂商的“支柱贡献”所在。 近期,投资机构A16Z发表了文章《Who Owns the Generative AI Platform?》认为,生成式AI中的近乎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通过云托管的GPU(或TPU)。

    无论是对于训练模型的模型提供商和科研实验室、执行推理和微调任务的托管公司,或是两者兼顾的应用程序公司,每秒浮点运算(FLOPS)都是生成式AI的命脉。这是很长时间以来的第一次,最具颠覆性的计算技术的进步,严重受限于计算量。

    因此,生成式AI市场里的大量资金,其实最终流向了基础设施公司。

    A16Z估计,应用程序公司平均将约20%-40%的年收入,用于推理和定制化的微调。这部分通常直接支付给云服务提供商,以获取实例或支付给第三方模型提供商,后者将大约一半的收入投入于云基础设施。据此有理由推测,生成式AI总营收的10%-20%将流向云服务提供商。

    据此,有理由推测,生成式AI总营收的10%-20%将流向云服务提供商。

    除此之外,训练着自有模型的初创公司们,已经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大部分(早期阶段高达80%-90%)通常也花在云服务提供商身上。许多上市科技公司每年在模型训练上花费数亿美元,它们要么与外部的云服务提供商合作,要么直接与硬件制造商合作。

    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常说的“一大笔钱”——特别是对于一个新兴市场而言。其中大部分又花费在三大云:亚马逊AWS、谷歌云平台GCP和微软Azure。

    实际上,据外媒报道,除了已经公开的合作,还有一众生成式AI相关的公司,在和云计算巨头们商谈合作和结盟事宜。这甚至引发了监管机构对云计算巨头们在开发“生成性AI”的合作中作为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身份质疑。

    二、云厂商的“开源”渴望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对于云厂商而言,生成式AI带来的市场是巨大的,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今年2月初,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a,相继发布了截至2022年财报。在更早的1月24日,微软也发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二财季(2022年10-12月)财报。

    三家财报中的云业务板块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亚马逊AWS云服务的营收为213.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20%,此前在2022的第一、二、三季度,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7%、33%、27.5%。四季度可谓是亚马逊云计算业务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市场因此十分担忧其未来在2023年的表现。

    微软包括Azure、GitHub、服务器产品、企业和云服务在内的“智能云”业务收入为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较三季度的20%增速有所下降。

    谷歌云业务四季度收入73.2亿美元,逊于预期的74.3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32%,仍保持了两位数,但云收入同比增速正逐季回落,其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增速分别43.8%、35.6%和37.6%。

    从财报来看,美国三大云厂商的营收并不理想。 至于原因,主要是在下行经济环境带来的悲观预期,导致云计算客户不同程度地削减支出。“我们确实看到一些客户正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亚马逊现任CEO Adam Selipsky表示。

    对此,三大云厂商不约而同地开始开源节流。节流不必赘述,亚马逊、微软、谷歌早已挥起裁员大刀。 开源方面,显然生成式AI所需要的巨大算力需求以及对云业务的赋能,是云厂商不容错过的新市场。

    微软是先发者。除了满足ChatGPT的算力需求外,今年一月,公司宣布Azure OpenAI服务全面上市,通过该服务可以访问OpenAI开发的AI模型。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发布推文称:“在我们帮助客户将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他们自己的业务需要时,ChatGPT很快就会出现在 Azure OpenAI 服务中,该服务现在已经普遍可用。”

    根据介绍,随着Azure OpenAI服务的普遍可用,更多企业可以申请访问包括GPT-3.5、Codex和DALL・E 2在内的人工智能模型。目前,已经使用Azure OpenAI的客户有半导电视台、毕马威、RPA厂商Moveworks等等。

    谷歌和亚马逊也在试着跟上步伐。比如谷歌已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投资近4亿美元,后者正在测试OpenAI热门产品ChatGPT的竞争产品,Anthropic将使用谷歌的云计算服务。

    不过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ARK公司分析师认为,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可能还有另一个不可告人的动机:挖谷歌的客户——尤其是在动态的云计算市场。

    “我们认为,微软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谷歌的搜索利润率,还要劝阻 Alphabet亏本经营谷歌云和其他业务,”他在报告中写道。

    微软的动作可能迫使谷歌在搜索领域推出一项人工智能功能,分析师认为,这可能导致谷歌资金枯竭。这是因为,根据ARK的数据,OpenAI 开创性的GPT-3.5等语言模型的推理成本,“显著高于”谷歌的主营业务搜索模型。

    此外,与谷歌已经熟练掌握的基于广告的模式相比,基于人工智能聊天的盈利模式仍然不确定。换句话说,任何与微软和OpenAI同步的尝试都可能将谷歌拖入财务困境。如果谷歌为了保护利润率削减对谷歌云投资,这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被微软Azure平台抢走。

    三、写在最后 前文绝大笔墨落在了国外云厂商。再回到国内,现阶段来说,生成式AI在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探索上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既没有成熟的产品,更无法直接对标ChatGPT。

    不过眼下,该赛道已经吸引了众多玩家。前几天,AI公司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曾在朋友圈发出第一期评论,把现在入局的各方势力分为巨头派、大佬派、海归/大厂高管派、小创业公司转型派、教授派、打酱油派等。

    因此,对于国内云厂商而言,生成式AI或许是一次巨大机遇,往后的盛状预期可以媲美“汽车云”:去年以来,来源于下游车企的上云需求以及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市场的发展,叠加中国汽车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利好政策,中国汽车云市场迎来规模性的增长。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生成式AI的国产化是镜花水月。 对云业务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更不是一次改善增长颓势的机遇。“ChatGPT仍是个不成熟的产品,目前炒作的意味更浓,未来能不能真正带来产业价值还是一个未知数。”《中国电子报》采访相应行业人士得到了这个答案。

    遑论结局如何,先可以肯定的是,ChatGPT的爆火,无论对于云计算企业,还是人工智能企业,都是一次创新能力的自我审视。

    参考资料:

    华泰证券《ChatGPT需要何种算力基础设施?》 a16z《Who Owns the Generative AI Platform?》 中国电子报《ChatGPT,云厂商“流量密码”?》 Fortune《Microsoft is trying to use ChatGPT to cut Google out of way more than just the search engine market, ARK Invest says》 作者:樟稻;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洞察技术变化背后的产业变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科技新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也下场,外卖赛道变得拥挤

    设计动态 2023-02-21
    抖音做外卖,微信也要做外卖了。近期微信推出的「门店快送」小程序入口,犹如静水中扔出的又一枚石子。即使这只是一个正在广东、深圳两地内测的新项目。首批开放类目,与本地消费场景息息相关,其中又以美食茶饮类目商家居多。 这些小程序商家,被微信汇聚在「门店快送」,为用户

    近期,微信推出「门店快送」小程序入口,腾讯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加码本地生活。「门店快送」服务对于商家而言,究竟体验如何?本文对此展开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抖音做外卖,微信也要做外卖了。近期微信推出的「门店快送」小程序入口,犹如静水中扔出的又一枚石子。即使这只是一个正在广东、深圳两地内测的新项目。首批开放类目,与本地消费场景息息相关,其中又以美食茶饮类目商家居多。

    这些小程序商家,被微信汇聚在「门店快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外卖选择渠道。而在腾讯最新的回应中,明确说明了一点:这个举动并不意味着微信要下场做外卖。他们只是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小程序,具体履约将由商家负责承接。

    实际上,「门店快送」被正式推出之前,商家一直都在用小程序做外卖生意。2023微信公开课上,微信披露了相关数据:在全国连锁Top100的餐饮商户中,已有近六成开通了小程序外卖。这次只是为外卖商家提供了一个中心化入口。只是微信推出新入口的时机微妙。

    2022年腾讯将持有的大部分美团股份以实物派息的方式赠予股东,相当于战略性退出美团。而同期的抖音,则不断加码本地生活,尤其外卖。如今腾讯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加码本地生活。

    一、商家的反馈 「像是微信里长出了一个美团,只是这个平台由微信里的一个个小程序商家集合而成的。」深圳的一位用户这样形容门店快送这个新生入口。新莓daybreak进入「门店快送」,联系到了定位在深圳不同区域的四个小程序商户,他们都表示,对这个新入口不太了解,但他们都表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点外卖。

    经过我们的提示,其中一家入驻的快餐连锁店的店员才发现这个入口的存在。对方告诉我们,从「门店快送」这个入口点进去,下拉会出现离你最近的商家,但只能点外卖。如果在微信里单独搜店铺的小程序,除了外卖,顾客还可以选择下单后到店自提。

    不过,这位店员补充说道,他和同事一般不通过这个入口点餐,「我们一般都是在店里直接用小程序直接点。」

    另外,这家快餐店的配送履约并不是自主配送,而外包给第三方外包,每家店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入驻的商户几乎都选择了第三方外送配送平台,其中以美团、饿了么为主。一家披萨店员表示,如果在配送过程中出现了超时的问题,则由第三方外包平台负责。

    根据之前亿邦动力的报道,「门店快送」的配送服务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有配送能力的企业商家自主配送,其余部分均由商家小程序接入的第三方运力进行履约配送。

    关于入驻「门店快送」,平台是否向商户收取佣金的问题。一位入驻的商家负责人称,平台不收取佣金,外送服务由商家小程序承接。

    我们从「门店快送」入口里的另一家连锁小吃店了解到,小程序并不是不收取扣点,而是相较于美团来说,扣得会少一些,「美团每单扣我们15个点。」为了避免被各平台扣点,这家店鼓励员工通过个人微信沉淀私域客户。

    在“门店快送”推出之前,深圳地区的市民早已能用小程序点外卖。

    位于深圳的一家披萨品牌,在全国有数百家分店。这个品牌一家分店的店员观察到,店里的老顾客都习惯用小程序点外卖,下单后能看到骑手送餐的实时地图,他们感觉小程序下单后,送餐更及时。

    金戈戈香港豉油鸡是一家崛起于深圳的全国连锁餐饮品牌,同时也入驻了微信小程序的「门店快送」。截止到目前为止,用户无法在微信中直接搜索到该品牌的小程序。

    当地的一家分店店长告诉新莓daybreak,金戈戈香港豉油鸡的外卖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是绑定在一起的,用户需要先关注该品牌的公众号,才能找到「外卖自提」的选项。

    店长说,自提的顾客会比外卖的多一些,「因为他们都是在这附近上班的,就顺便过来拿。」

    二、旧瓶装新酒? 「门店快送」更像是升级版的「附近的小程序」。

    扩散到全国范围内来看,在深圳以外地区,用户很早就能通过小程序点外卖。

    没有被「门店快送」内测到的城市,用户可以在微信底部Tab栏「发现-小程序」入口中,找到一个类似于「门店快送」的「小程序集合地」——「附近的小程序」。

    我们打开「附近的小程序」,首页导航类目栏涵盖外卖、商超生鲜、购物、美食饮品、休闲娱乐等一级类目,在每个类目下,还有不同数量的二级类目。

    根据用户的实时定位,不同类目下,都有附近的小程序推荐,每个小程序都展示出与实时定位的相隔距离,以及在该小程序下过单的朋友数量。

    我们实时定位在北京某小区,发现「附近的小程序」的最远辐射距离为2.5公里。在「外卖」一级类目下,商户推荐数并不多,只有13家。

    这些商家并不是按照知名度高低、企业规模大小,以算法推荐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商户,而是基本按照「距离」从低到高的排序。

    和「门店快送」不同的是,虽然「附近的小程序」入口内有喜茶、便利蜂、良品铺子这样的知名连锁品牌,但也有许多不具备高知名度、没有强履约能力的个体商户,比如卖桶装水的便利店、卖鲜花盆栽的绿植坊等。

    除了这些能提供外卖服务的小程序商家,我们还看到有些个体商户只呈现了具体的地理位置,但并不提供外卖服务,比如酒店、脱毛店、摄影店。

    可以预见,「附近的小程序」内的小体量商家们,无法与知名品牌一样,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为顾客提供外卖配送,所以他们几乎都是自主配送。

    在「附近小程序」入口内,一家卖桶装水的水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该水站的配送由水站的配送师傅负责配送,一个配送师傅会负责一片区域的配送,大卡车一次性装满十几家用户的桶装水,挨家挨户上门配送。所以用户下单后,大概一个小时之后会送达。如果避开高峰期,最快20分钟能送达。

    三、小程序在进化 大部分商家通过微信小程序上承接外卖服务,其实本质上和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并无区别——履约配送还是由美团、饿了么、达达等第三方平台承接。

    外卖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美团、饿了么庞大的运力系统牢牢把握着外卖业务的呼吸,即使对于拥有庞大流量的微信和抖音来说,这也并非是一门一蹴而就的生意。

    微信的「门店快送」,本质还是在做流量分发。平台搭建一个小程序中心化的公域流量池,将本地商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式更轻的小程序商家「聚合平台」。

    易观分析资深分析师廖旭华这样分析「门店快送」,微信提供的并不是外卖服务本身,即外卖员的到家服务,而是用小程序导航服务,导航到本来就可以送外卖的商家小程序上。微信平台、商家、用户三方,分别能从中获取到相应的收益、机会和服务。

    这或许是小程序加速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往,微信并没有打算将小程序打造成一个导流的平台。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也曾多次表明了小程序「去中心化」的态度。

    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上,小程序上线之际,张小龙表示「不会做小程序的分类排行推荐,将来也不会做推荐小程序这样的事情。」

    小程序上线三年之后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再次回答了小程序去中心化的原动力,他认为小程序应该是一个生态,「如果不去中心化,我们公司自己垄断头部的小游戏、小程序,就没有外面开发者什么事了。」

    彼时,用户在线上获取小程序的渠道是搜索和社交,线下是扫码。就这样,基于微信的生态和搜索的辅助,在电商零售领域,小程序发挥出商业价值。

    六年来,小程序连接着餐饮、酒旅等传统电商。2018年,95%的电商平台就已接入小程序,覆盖线下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领域。2020年,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杜嘉辉宣布「建设小程序商业场景」是当年的重点。

    微信一直没有明确提出「本地生活」的战略概念,但小程序「连接一切」的能力,再加上这几年来小程序获取渠道的变化、交互设计的更新、商业化硬件的搭建,这些似乎都表明着,小程序或许是微信抵达本地生活的一条新路径。

    作者:李欢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网上买房是什么体验?快手、字节都盯上的大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2-21
    2月17日,全面吹响进攻号角近一年后,快手理想家召开总结大会,交出一份新鲜热辣的成绩单。 在会上,快手房产业务中心负责人刘逍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数据:2022年平台GTV突破100亿元;截至去年12月,站内房产直播场次较6月增长279%、短视频数量增加410%、房

    不少企业都进军了互联网房产这一赛道,比如快手就在近日公布了房产业务的相关成绩。那么综合来看,对互联网公司来说,线上卖房是一门好生意吗?从快手线上卖房的业务逻辑来看,互联网公司如果也想在这片领域收获更多,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

    2月17日,全面吹响进攻号角近一年后,快手理想家召开总结大会,交出一份新鲜热辣的成绩单。

    在会上,快手房产业务中心负责人刘逍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数据:2022年平台GTV突破100亿元;截至去年12月,站内房产直播场次较6月增长279%、短视频数量增加410%、房产短视频曝光次数更是暴涨1477%;截止去年年底,快手理想家房产直播日均观看时长超过666万分钟……

    虽然快手过去一年的业绩、股价都远不及巅峰时期那么靓丽,但房地产业务的发展还是给人带来了不少惊喜。至少和老对手字节跳动相比,快手理想家目前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仔细分析快手房产业务的发展历程、当下运作和未来规划,价值研究所也能感受到互联网房产市场的潜力——当然,同时也看到了不少潜在挑战。跑通线上卖房这条业务线或许没有那么难,但要持续拓展业务、做大蛋糕,就不能单单指望流量了。

    一、GTV破百亿,快手凭什么说服老铁买房? 快手试水房产业务的时间很早,但真正发力,还得追溯到去年。

    6月,快手房地产业务中心正式成立,进军房地产市场的野心再也无法掩饰。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去年上半年,和快手理想家达成合作的头部房地产开发商包括碧桂园、绿地、融创和金地等,直播、KOL队伍也不断壮大。到去年年底,快手理想家签约机构、主播数分别达到60家和5000人。

    短短数个月,快手理想家靠什么征服老铁们,促成百亿GTV?价值研究所深入体验后,总结出几个重点。

    首先是通过完善的内容生态提高用户黏性、培养用户观看习惯,继而放下戒心接受线上下单。

    除了能直接促成交易的直播带货之外,快手站内还有很多和房地产相关的内容。比如销售、法律人员对购房各个环节的讲解及注意事项提醒,博主的实地看房,还有装修、家具家电选购的经验分享等等。通过提供上述内容,快手站内形成了浓厚的“看房氛围”,更有益于吸引对应的用户。

    为了丰富内容供给,快手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吸引优质创作者,并提供对应的流量扶持,尤其是针对那些起步时间不长但内容有一定特点的中腰部主播。

    例如一年前开始在快手发布家居设计类视频,靠三维建模收获一批忠实拥趸的博主“设计师付旭东”,初期发布的几个作品点赞数在300-500不等,后来快速产出点赞数9000+甚至破万的爆款——对应的正是快手发力房产业务的阶段。

    目前,该账号的粉丝量已经达到28万,最新一个视频点赞数再度破万,其他视频的点赞数也大多达到四位数,平台在背后的扶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自快手)

    其次,快手也深谙房地产销售有淡旺季的差别,并通过举办面向创作者、用户的大量活动迎合传统旺季需求、推高淡季热度。

    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快手房产业务中心就联合快手理想家先后推出了快手房产小麦计划、快手购房节等活动,并收到了不错效果。

    数据显示,在去年“五一”假期快手理想家旗下主播在沧州、沈阳、天津等试点城市举办了“五一购房节”活动,期间共促成40套新房成交,GTV约为3500万元。其中,作为快手大本营的北方城市行情更佳,沈阳就以17套的成交量独占鳌头。

    而在小麦计划中,快手向粉丝数大于100、近30天内发布过内容的房产主播开放扶助申请入口,主动申请且符合要求的创作者可获得平台提供的1亿/月流量资源包。

    据悉,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非头部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特别是面向快手房产业务此前尚未覆盖的城市博主。其中,浙江、湖南、海南、福建、江西、安徽和贵州是主要目标。

    根据价值研究所的观察,截止发稿时快手房产小麦计划标签下总计收录了7400+作品,总播放量超过1.2亿,且内容供给也非常丰富多样。

    有人靠分享买房新政策博得满堂彩,比如账号为“张哥讲房产”的博主其中一条视频点赞数达到8733,是账号上线8个月来第二高的一条视频;热衷实地看房讲解的博主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三亚等热门城市的看房视频,往往能赢得更高的人气。

    (图片来自快手)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平台的努力外大环境的变化也给快手帮了个大忙。

    过去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大量产业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或推动传统企业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这样一来,互联网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就架起了一道利益桥梁,积极探索双赢的路线。

    价值研究所查阅的资料显示,疫情爆发后国内大部分头部房企都推出过线上购房活动或直接上线线上看房小程序、APP,包括保利地产、碧桂园等。比起传统的图文应用,直播、短视频更受网友欢迎、体验感更强但开发难度也更大。和快手这样的专业平台合作,无疑是房企们最划算的选择。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后疫情时代线下市场全面重启,大环境已悄然改变。

    二、字节撤退、贝壳巨亏,后疫情时代谁还会选择线上买房? 有很多证据表明,互联网卖房的生意并不好做。 在高光的快手之外,市场里还有不少失意者——比如快手的老冤家字节跳动,以及作为行业先驱的贝壳。

    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至去年三季度,贝壳总营收同比分别下滑11.94%、21.55%、39.37%、43.01%和2.76%,录得罕见的五连跌。虽然去年三季度跌幅已大幅收窄且终于扭亏为盈,但各大机构对其后续走势依然报以谨慎态度。

    要知道,截止2021年底贝壳在全国房地产经纪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7%独占榜首,头部地位相当稳固。但就连贝壳这样的头部平台营收都接连下挫,互联网房产行业的困境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如今正全面推进降本增效的字节跳动大幅撤军就不足为奇了。去年10月,字节旗下的房产信息平台幸福里被爆进行裁员,这已经该团队年内第二次传出此类消息。

    不过字节好歹还在坚持和摸索,另外几个互联网巨头的经历更坎坷,放弃得也更彻底。

    早在2020年,天猫就成立了房产部门,随后阿里还和易居合作打造天猫好房项目,由时任阿里拍卖事业部总经理卢维兴负责。当时,阿里提出了“3年不赚钱、100%收入补贴购房者”的口号,大肆投入、跑马圈地。京东也在差不多的时间宣布上线首批自营房产,并由当时还在担任京东零售CEO的徐雷亲自直播带货。

    不过如今,阿里、京东两大巨头对房产业务早已意兴阑珊。去年12月,京东房产业务线进行调整,拆分出独立的生活服务事业群,划归京东零售管理。而分拆后的房产业务,则不在京东零售核心品类序列。阿里这边更为决绝,在2021年4月将所持有的85%天猫好房股份全数出售给易居,正式和天猫好房划清界线,也暂时停下了房地产业务的探索步伐。

    事实上,如今的快手在进军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也有过犹豫。

    早在去年5月初,就有媒体爆出快手成立房产业务中心的消息。5月7日,快手对上述传闻作出回应,并没有直接承认成立房产业务中心的消息,只是声明从2019年开始关注、研究房地产相关业务。

    后来快手房产业务中心正式成立、快手理想家被推向舞台中央,或许还要得益于去年“五一”期间大规模促销活动的成功,以及市场条件的成熟。

    这就要回到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了: 后疫情阶段线下购房市场复苏,还有多少老铁愿意守着快手买房?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互联网房产市场的用户画像和用户需求。

    亿欧智库的统计显示,互联网房产服务行业用户以年轻人为主,25-34岁用户占比最高,达到49.8%。虽然年轻,但这批主力用户的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一点都不差。其中,家庭月收入1万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8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也达到了63.9%。

    (图片来自亿欧智库)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绝大部分用户之所以选择线上购房,除了受疫情影响无法亲临线下外,平台的专业性、公开且透明的信息服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即便线下市场解冻,互联网平台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完善的信息服务和用户口碑。

    众所周知,国内传统的房产经纪行业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坊间口碑并不算理想。尽管监管法规已经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得到更多保障,对于很多人来说购房这件“一生一次”的大事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比对开发商实力、资质,厘清各项购房条款和配套设施,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这时候,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就要发挥作用了。

    正如前文所说,快手等平台提供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交易环节,还能帮助用户多了解这个市场。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互联网房产行业想持续增长,就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链条,将眼光放到卖房之外的环节。

    三、延长服务链条,互联网房产行业的头号任务 事实上,字节、快手和贝壳等头部平台已经纷纷跨出舒适区,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布局。它们的做法,都有同一个目的: 把互联网房产市场的蛋糕做大,不要局限在房产销售和信息服务领域。

    去年10月,就在幸福里被爆裁员的同时,原本隶属抖音的家装服务项目“住小帮”被爆将独立运营,并开发专属APP。在住小帮独立后,字节旗下就形成了信息服务平台幸福里、房产经纪平台小麦房产、家装服务平台住小帮和自营装修平台住好家为核心的互联网房产业务链条,服务相当完善。

    贝壳和另一个互联网房产交易平台巴乐兔,同样瞄准了家居家装这个赛道。

    贝壳早在2020年4月就发布了“被窝家装”项目,宣布再度进军家装市场。最开始,该项目组提供被窝精工平台、设计师平台和供应链平台三项服务,通过整合家装施工团队和设计师资源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到去年,贝壳又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将家装家居、房屋租赁定为未来的两大增长方向。

    然而,这两个巨头的尝试到目前为止都不算太成功。

    贝壳在去年二季度的财报中首次并表圣都家装,后者在2021年7月被贝壳高价收购。但在纳入圣都家装的财务数据后,去年二季度贝壳家装家居业务收入也只有13.7亿元,同比增长10%,在贝壳营收版图中的贡献仍相对有限。

    和字节、贝壳相比,如今风头正盛的快手有没有独特优势?

    价值研究所认为,快手较强的用户黏性、主播和老铁们的互信,将发挥重要作用。 而快手一直强调的“信任”关系,正是线下经纪商和其他互联网平台所欠缺的。

    字节旗下住小帮的总经理彭艳鋆曾表示,住小帮一直遵循算法驱动、以用户兴趣为主导的内容分发原则。借助巨量引擎提供的大数据样本,住小帮的会向用户推送大量相关视频,并不断精细化用户和内容标签。

    不过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始终还是被动接收信息,算法也无法培养稳定的粉丝-博主黏性。在这一点上,一向极为重视用户黏性的快手就要比竞争对手们更有优势。

    当然,为了维持平台内的信任生态,快手还在继续改善功能、服务,为主播提供更多帮助。比如快手理想家最新上线的SaaS系统,就提供报备、成交、结算、投放引流和房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

    只有用户和主播、平台建立了信任,才更有可能促成接下来的一系列交易,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快手有基因优势,其他平台相信也会尽快补强短板,共同将互联网房产这个蛋糕做大。

    四、写在最后 和初期刻意低调不同,如今快手没有继续掩饰对房产业务的野心。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场总结大会上,负责人刘逍就直言,快手的定位已经改变:

    “我们对快手理想家的定义不局限于内容平台,我们已经拥有交付、履约链条。在服务范围上,我们已经走出了新一步。”

    诚然,房地产是一块人见人爱的香馍馍,互联网巨头早就虎视眈眈,快手如今抓到机会入局更不会轻易放弃。但房地产市场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线上卖房仍面临信任、交接、售后等一系列考验。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互联网巨头向传统产业渗透、扩张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但在带来新玩法、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水土不服的想象也不少见。其中遭到广泛诟病的一点是,互联网企业过于迷信流量、依赖流量,反倒扰乱了行业的正常运行。

    如今快手等平台愿意跨出舒适区,完善履约、交付等环节而不是只关注流量变现,自然是一个良好迹象——至少证明平台愿意尊重行业规律,并将房地产视为一项长期业务。

    作者:Hernanderz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银保机构信息安全新规解读,泛金融产品应如何改进

    设计动态 2023-02-21
    为维护金融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近日公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涉及银行、保险业大量业务流程需基于《办法》要求完成改进。 一、新规业务层面解读 我将《办法》中与产品迭代及业务层面关联较

    近期,《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公布了新政策,本文结合这些政策,主要分成“营销推广、产品流程、信息安全”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探讨泛金融产品应如何改进,一起来看看吧。

    为维护金融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近日公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涉及银行、保险业大量业务流程需基于《办法》要求完成改进。

    一、新规业务层面解读 我将《办法》中与产品迭代及业务层面关联较大的条款提取出来,主要分成“营销推广、产品流程、信息安全”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1. 营销推广 第四十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规范营销行为,通过电话呼叫、信息群发、网络推送等方式向消费者发送营销信息的,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拒收或者退订选择。消费者拒收或者退订的,不得以同样方式再次发送营销信息。

    开展业务过程中,向用户发送带有营销推广性质的信息,必须提供有效的拒收、退订选择,意味着不能在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的打扰用户,一旦用户退订之后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再次发送信息。

    一方面制定营销推广计划时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通过过往数据将用户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将推广内容触达给消费者,降低退订率。除此之外 用户拒收或退订后,也可采用组合营销的方式,再次触达该用户 ,比如用户将短信退订了,我们过段时间可以在用电话呼叫尝试一次。

    第四十六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督促和规范与其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有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在不同平台间传递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不同平台传递用户个人信息,需经用户同意,主要针对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互联网平台的投放场景, 产品流程中需要在明显位置加入授权提示。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头部平台早已完成对应整改,在进件过程中都会有明确的提示,取得用户同意后才会进行信息传递,但是一些腰尾部平台动作太慢的话可能会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2. 产品流程 第四十三条:银行保险机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向消费者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规则,并经消费者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消费者不同意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因此拒绝提供不依赖于其所拒绝授权信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第四十四条:银行保险机构通过线上渠道使用格式条款获取个人信息授权的,不得设置默认同意的选项。

    收集个人信息前,必须在隐私政策中披露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且得到用户同意,这一点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完成整改。产品流程中需额外注意的是不能设置默认勾选同意,必须要让用户自主选择。

    我们团队此前花费了一周时间调研了134款城商行的手机银行APP,发现的确有部分APP仍在做默认勾选,为了提升这一点点转化率其实完全不值当。除此之外, 我们还重点调研了这134家银行APP在身份及信息安全流程中的做法,并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接下来也正好到了《办法》中关于信息安全的部分内容。

    3. 信息安全 第三十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落实消费者身份识别和验证,不得为伪造、冒用他人身份的客户开立账户。

    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再一次强调了身份认证的重要性,身份认证是守护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手机银行APP因身份欺诈、人脸识别系统被攻破等事件,给消费者以及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身份的识别及认证, 在产品流程中诸如开户、转账、身份信息更新等敏感场景采用更加严格的身份认证手段或多因子认证措施完成认证 。

    第四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坚持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切实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第四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消费者授权同意等基础上与合作方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通过加密传输、安全隔离、权限管控、监测报警、去标识化等方式,防范数据滥用或者泄露风险。

    此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业务开展过程中处理个人信息需遵从正当、必要原则,必须得到用户同意,并尽可能采用匿名化、去标识化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应如何规范处理个人信息,列举了加密传输、安全隔离等诸多方式。

    个人信息当中,身份信息无疑又是最敏感的数据,结合第三十条,未来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对于身份信息安全需要更加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引入更严格且具备信息安全保护的身份认证能力。在此次调研手机银行APP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普遍性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隐患。

    二、手机银行APP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及应对措施 个人信息当中最敏感的就是身份信息,比如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以及自身的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将敏感程度最高的身份信息处理流程规范化,采用更严格的要求做身份认证能力准入,信息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在此之前,我们发现大多数银行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细节。

    1. 设备安全才是第一道防护门 金融机构大多数信息安全事件,往往都发生在手机银行APP中,互联网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确确实实增大了安全隐患。我们自以为身份认证的产品流程已设计的非常完善,各项风险防范措施以及供应商审核全部到位,却还是能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在调研这134家城商行的APP过程中,我们发现最直接的问题竟然是设备安全的问题。

    设备安全是整个产品流程中,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护门,我们想要访问自己在互联网上的银行账户,大部分都是通过手机APP去登录,APP是依附于智能手机这一硬件设备之上的,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手机设备本身都存在问题,比如,当前登录这个账户的设备,就是欺诈者持有的设备,那我们还何谈后面的信息安全呢?

    当前大部分城商行的做法,都是通过手机唯一设备标识去判断用户手机是否为常用设备,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违背了采集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除此之外流程设计上也存在着漏洞。

    目前业内的做法是只要用户在设备上登录了账户,就默认这个设备是他的常用设备,而在风控流程中,一旦有了常用设备的设定,我们对用户的风险判断就会降级,比如我们登录自己的银行账户也并不是每次都要输手机验证码并且验证人脸的,但在一个陌生设备登录的话就一定会更严格。如果 把一个本来风险系数就比较高的设备默认判断为常用设备并做了风险降级,那么对应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也就成倍增长 。

    2. 防护门需要上一把锁 比如,我因为工作或生活场景需要,经常使用公共手机、无法长时间保障安全的备用机等等,这样的常用设备判定方式就是有问题的。相当于我们在家里装了一道防护门,但门上却没有锁。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多增加一类, 将设备分为三层,即:陌生设备、曾用设备和常用设备 ,给防护门上一把锁。

    曾用设备对应着过去常用设备的概念,用户第二次以上登录,即判断为曾用。常用设备是新增加的一类,这里的“常用”即代表“可信”,需要用户手动去确认自己的设备是否可信,并做出绑定行为,当然绑定行为本身也必须要进行一次强验证才可以。

    有了常用设备的概念,我们就能基于常用设备做身份认证的降级处理。而在对常用设备的判定上,我们摒弃了过去业内常用的使用唯一设备码的方案,而是采用了安全性更高,无需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且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不打扰用户即可完成设备类型判定的方式。我们会将这一创新方案,以及前文提到的134家手机银行调研报告一起,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并关注。

    本文由 @薇笑时好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用ChatGPT搞钱,“赚”不下去了

    设计动态 2023-02-21
    ChatGPT有多狂热? “在科技园里吃饭,能听到隔壁有人在讨论(ChatGPT)。”即刻网友哥飞说。他所在的科技园位于广东深圳,距离ChatGPT总部所在地美国旧金山超过一万公里,但不妨碍两边的人们谈论着同一个话题。 ChatGPT有多接地气? “一起聊聊C

    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互联网圈的热烈讨论,也被不少套利者盯上,文中介绍了三类以此套利的方式。当然,各个平台也迅速推出相应的机制,防止套利者违规操作,预防消费者泄漏个人隐私等隐患。相比之下,面对ChatGPT表现出的背后商机,AI从业者则显得冷静很多。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ChatGPT有多狂热?

    “在科技园里吃饭,能听到隔壁有人在讨论(ChatGPT)。”即刻网友哥飞说。他所在的科技园位于广东深圳,距离ChatGPT总部所在地美国旧金山超过一万公里,但不妨碍两边的人们谈论着同一个话题。

    ChatGPT有多接地气?

    “一起聊聊ChatGPT怎么搞钱……”在一个许久无人说话的同学群,有人发问。ChatGPT的风,从AI圈、科技圈吹到了中国内陆的一座五线小城。

    ChatGPT是什么?

    它是一个人工智能问答机器人程序,可以聊天、写文章甚至做咨询……它出自微软投资的创业公司OpenAI之手,有报道称,上线仅两个月月活破亿。

    ChatGPT为何会在正式发布(2022年11月30日)两个多月后二次火爆中文世界?不只是因为它和元宇宙、Web3.0等概念不同,对现实生活的确有一定帮助,更大的诱惑力在于,它名气够大、存在信息差,第一批玩ChatGPT的人赚到钱了。

    不到两天时间,开菠萝财经所在的一个需要付费才能进入的“GPT赚钱讨论群”,迅速从几十人增加到满员,500人的群满了就开二群、三群。

    群里有“靠ChatGPT写代码接活赚钱”的一线城市程序员,有“写视频脚本、靠发视频赚钱”的小镇个体店主,有“一分钟让ChatGPT写两千字”的网文创作者,还有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套利者”。例如,有商家将ChatGPT官方订阅价格为每月20美元的Plus版账号,转手以300元的价格卖给老客户。

    ChatGPT依然热,但打着它的名义快速致富的这条路,似乎走不通了。“随着国家及各个平台逐渐意识到需要对人工智能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大众也会逐渐回归理性,ChatGPT的红利期不会太长。”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李圣表示。

    本文就以最狂热的三种搞钱方式为例,拆解它们的成本、收益与风险,以及如何在两个月内快速起落。

    01 创作型:答题、写网文,没想象中容易 在ChatGPT面市不久后,基哥体验了一把,“感觉确实厉害”,两个月后,他恍然发现ChatGPT这股风再次刮了起来,身边已经有人靠ChatGPT赚到钱了。

    ChatGPT是妥妥的文科生,语言能力一流,包括中文在内的几十种语言都说得很溜。看着OpenAI官方列出的48个示例,从写作、翻译到编码等等,副业一族恐怕比IT人士还兴奋。

    因为ChatGPT擅长通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深谙网络兼职赚钱门道的人们,首先想到了问答平台和内容创作平台 ,也就是让ChatGPT回答问题、写文章。

    互联网内容从业者杨青就是其中一位。自从1月初体验ChatGPT后,她就立即登录百度、头条、知乎这几大头部平台的问答区,借ChatGPT回答问题。她只需要复制粘贴,就能拿到一些收益,“因为回答问题的质量比较高,收益也不错”。

    尝到甜头后,她在这几个平台的内容创作区更加活跃。杨青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ChatGPT创作科普类、故事类等不同类型的短文章,她最后再进行拼接和优化,发布到适合的平台,“不满意的话就让它重新‘创作’”。 一个月下来,她累计多赚了3000元左右。

    基哥一位以撰稿为副业的朋友,在用ChatGPT辅助写稿后,效率翻倍。他的经验是,只需要把构思、框架、需要描述的冲突画面告诉ChatGPT,就能自动生成一篇故事还算完整的情感小文。

    有人在薅问答平台和内容创作平台的羊毛,还有人直接借用ChatGPT创作篇幅更长、更复杂的网文,提高收入。

    对于ChatGPT能不能吃网文这碗饭,就算是从业者也观点不一。“有些人可能会模糊的说,不完全能写,而尝试过的朋友认为ChatGPT不能输出太长的内容。”全职网文作者诗人与战士说。

    通过向ChatGPT提问并给出准确指令,推进故事情节 /受访者供图

    认真研究ChatGPT一个月后,他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ChatGPT可以辅助写网文,如果把写网文能力分为1-10级,那他自己作为扑街选手大概是5级,而GPT可以到6级,当然,和大神没办法相比。

    辅助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怎么使用它,也就是,给的指令准不准确。 诗人与战士研究了一个月,还在摸索中。从他目前的测试来看,如果之前写一章需要40分钟,现在大概用15-20分钟就够了,“我先设计好了爽点以及爽点的完成过程,然后就给ChatGPT关键词,让它去生成。甚至有时候我想不到什么好的爽点,让它来生成也可以。”

    在提高收入的算盘之外,更多内容从业者的心态是,“在 AI改变人类的创作方式之前,越早学习并熟练运用AI来辅助自己,才越有优势 ”,诗人与战士说。

    当然,这还要看问答、内容创作和网文平台,对ChatGPT“参与”内容的态度。开菠萝财经联系到几家平台,均未得到回应。

    就内容生产和创作而言,人们让ChatGPT“参与”的搞钱活动还在增加中。 从法律角度来看,李圣提示了几点风险 :如果是经营者使用ChatGPT进行回答,可能会构成不正当竞争,而且用户无法对其输出内容的来源、真实性作出验证,影响平台的信任基础;而ChatGPT输出的内容,法律上不一定能称之为独创性内容,也就有较大可能会侵犯其他作者的著作权,我国法律目前未对AI的著作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还需要长时间的司法实践来探讨。

    02 账号型:代注册、卖教程,被多个平台“封杀” “我怎么挣到100万?”当一些人向ChatGPT发去这样异想天开的提问时,国内已经有人利用海内外的信息差“套利”,网传月入过万。

    在ChatGPT问世之初,国内最疯狂的搞钱方式是 卖账号 。

    因为国内手机号无法注册ChatGPT账号,当看到电商交易平台卖账号的链接显示月销量几万时,范林便开始以30元一个的价格,出售注册好的账号。

    他告诉开菠萝财经,因为自己入局稍晚,且成本不算低,目前只赚了不到500元。他是从海外的批发网站,直接购买可以修改密码的成品账号,并分发给购买者,单个账号的成本在8元左右。

    而网传月入10万的商家,基本是从去年12月初就在淘宝、闲鱼、抖音等渠道,出售账号、代理注册了。定价从2元到50元不等,如果是有资源,单个账号的注册成本在1.2元人民币甚至更低,即在海外手机号的接码平台代发验证码的费用。

    另一位从业者说,卖账号的确变现最多,一般是通过各大公域平台去铺设账号,宣发ChatGPT的功能,但各平台对于这类行为的封禁力度非常大。

    不只是卖账号,延伸出的卖教程、代问服务也被多个平台“拉黑”了 。一位从业者告诉开菠萝财经,进入2月以来,淘宝、闲鱼上“ChatGPT”“OpenAI”关键词的商品都已被下架,他提供ChatGPT代问以及相关增值服务的闲鱼账号,也被平台判定为违规。

    原本赚钱的通道受阻后,有的商家继续想办法 从老客户身上赚钱 。据一位商家介绍,他围绕ChatGPT的生意主要是售卖ChatGPT账号、网站卡密,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已积攒了2000多个老客户。

    近期,在OpenAI推出承诺响应速度更快的ChatGPT Plus版本后,他的“业务”也跟着升级了。官网订阅价格 每月20美元(当前约135元人民币)的Plus版本,他向客户收取300元 。

    “很多平台不让卖了,麻烦了”, 有些商家则在考虑新渠道 ,如直播间。据一位商家观察,多个名称带“ChatGPT”字眼的直播间流量颇高,直播时,商家会挂上卖账号、卖相关教程的链接。

    对于卖账号、代注册等服务,李圣称均是违规的,且存在泄漏个人隐私的风险。他表示,这些服务实质上属于私自搭建虚拟网络,首先涉嫌“违规开展跨境业务”,其次,用户很可能会在代注册的过程中对商家泄露自己的个人隐私,某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这些隐私数据进行非法牟利。

    03 技术型:“第三方ChatGPT”,平台封禁、成本拉高、钱难赚了 ChatGPT火出圈后,最热门的创富方式,是 做“类ChatGPT的站点”。

    如果说内容从业者惊叹于ChatGPT的文本输出能力,那最让开发者兴奋的,绝对是OpenAI提供了API功能(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开发者做一个自己的前端界面,比如公众号、小程序或群聊,都可以通过接口使用程序的功能。

    某“类ChatGPT”小程序

    按照开发者的说法,用户不需注册ChatGPT账号,就可以与“类ChatGPT”对话。不过要提醒的是, 用户得到的不是ChatGPT的回答,是开发者“调用了OpenAI语言模型的接口得到的回答,返回给用户” ,哥飞向开菠萝财经解释了技术原理,目前ChatGPT模型没有对开发者开放,大多数开发者用的是OpenAI提供的text-davinci-003模型,是所有模型里效果最接近ChatGPT的一个模型。

    受访者供图

    但这不妨碍“类ChatGPT的站点”成为一门对技术要求不高、收益却不菲的生意。

    自学编程语言的范林告诉开菠萝财经,他用了三个小时就成功接入了微信群聊,收39元一位的进群费。

    哥飞近期观察到,有直播间吸引用户付费9.9元接入“ChatGPT微信群”,“据说直播12小时,吸引了3000人进群,简单计算就是约3万元收入”。

    这还只是接入“类ChatGPT站点”的“入门费”, 按照搞钱方式分类,至少有四类玩家参与。

    第一类玩家是为了 赚会员费或是广告费 。

    形式以微信小程序、公众号为主。一般在前期会设置一定的免费提问次数(多数是10次),后续提问则需要按次收费或按月付费。例如,购买48元3000次提问的会员卡、59元一个月的会员卡,否则需要通过看广告来换一次提问机会。

    近日还出现了APP。一款名叫“Chat AI”的AI聊天应用近期冲到了AppStore免费总榜的第6名,收费标准是28元一周。哥飞留意到,其开发者曾通过在抖音开直播、显示AI回答的方式推荐APP。不过,下载这款APP时,开菠萝财经发现有不少“回答慢”、“无法正常提问”的评价。

    “Chat AI”APP界面及应用商店评价

    第二类玩家是借“类ChatGPT站点” 卖社群 ,进群费用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例如,开菠萝财经在付了6.6元的“进群费”后,进入一个号称接入ChatGPT机器人的微信群。但在进群第二天后,该微信账号就显示已经被封,群里的提问服务随即终止。其团队成员告诉开菠萝财经,之所以定价比较低,是为了通过付费筛选掉“白嫖”用户,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变现,其中包括为付费社群“拉人头”。

    接入“ChatGPT机器人”的微信群

    第三类玩家是 靠卖代理赚钱 。这类玩家往往是付费流量玩家,通过投放广告吸引用户进来使用。哥飞举例说,有玩家就曾在微信搜索广告里购买“ChatGPT”关键字(发稿前已搜索不到),他们设置了4级代理,最低1888元拿下V1代理,其他用户通过专属链接进入后如果充值了,V1代理能拿到40%的分佣。

    和付费流量玩家对应的是免费流量玩家。哥飞说,指的是注册名字带有“ChatGPT”的账号(发稿前已搜索不到),等着用户通过微信搜索进来,赚一些差价。其中不少使用的是ChatGPT的名称和图标,让一般用户难辨真假。

    第四类玩家,是继续往上游走,帮助他人做“类ChatGPT站点”的玩家。据哥飞总结,包括帮助把ChatGPT机器人接入微信群、部署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做垂直需求的产品、以输出内容或卖服务,“ 去年12月的收费标准是每个1000元,今年2月已经涨到万元了 ”。

    持续升温的ChatGPT,让下场做“类ChatGPT站点”的玩家不断增多,国内平台也在加强治理。

    目前,微信上已经不显示“ChatGPT”的小程序搜索结果、所有名称含有“ChatGPT”的账号,部分小程序显示以“用户投诉无实际功能”等原因被下架。范林也不再做“类ChatGPT”了,“很不稳定,而且我的小号被封了”。

    04 不跟风,理性点 搞钱,是三百六十行都关心的话题,“用ChatGPT搞钱”,正在让一个个缄默的群聊热闹起来,最关键是,ChatGPT还免费。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哥飞自去年12月初体验ChatGPT后,就预判到市面上会出现大批围绕它的变现案例。他当时列出了十多种变现方式,后续观察到,每一条都有人在实践。

    但狂热与风险同在 。拿前文拆解的三种搞钱方式来说,卖号党在公域平台的生存空间几乎没有了,另外两种也都存在安全性或可行性上的隐患。

    一些内容从业者开始花心思琢磨如何正确使用ChatGPT。对于创作续写,九日论道公众号主理人还提醒道,ChatGPT确实能够大幅减少人力帮忙写作,但它更多是起到了填充的作用, 文章的主调需要作者自己不断把控调整,引导AI正确输出,尤其要注意伦理道德。

    近期,OpenAI封掉了大量批量注册的账号的API权限, “第三方ChatGPT”产品除了防范合规风险,更要好好权衡调用OpenAI模型的成本与收益。

    因为调用OpenAI的davinci系列模型,需要按提问和回答的字数收费。哥飞算了一笔账, 让模型写一篇1000字的文章,需要0.23元 ,“还是挺贵的”。OpenAI给每个注册账号送18美元的余额,可用于API调用扣费,但很快就会用光,于是,有些人就会去购买批量注册的账号。

    OpenAI出手后,当这类账号被封API权限,他们就得去充值账户余额,或另想办法。例如,一位将“类ChatGPT”接入飞书的玩家介绍,接入条件除了69元的费用,还要提供自己的ChatGP账号的key,以获取每个账号18美元的免费使用额度。

    火热一时的周报生成器“暂时下线”,因无力负担运营成本和合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和一般的圈内火圈外冷不同,对于ChatGPT表现出的技术进步和背后的商机,一些AI从业者反而非常保守。

    一位AI创业者告诉开菠萝财经,ChatGPT的过人之处是,让人机交互做到了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的水平,“不过,业内没有认为技术牛到一定程度”,大量搞钱方式都有些投机取巧的意思。

    因为ChatGPT对信息二次加工的风险点,例如对现有法律规范、伦理道德等带来冲击的风险,以及内容是否可靠、是否会被个人用户诱导的风险,连提供技术的公司恐怕都是难以评估的。在国内有类ChatGPT能力的产品出现之前,他建议普通人 不要受投机者炒作影响,理性为上。

    就像最近火爆的周报生成器一样,它对用户最大的实惠是,简单输入几个字,就能生成一篇长周报,但它终究是一个工具,可以辅助一些简单的工作,无法替代我们的思考与创造。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青、范林为化名。

    作者:金玙璠;编辑:艾小佳

    来源公众号: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关注直播电商、新消费,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开菠萝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字节不能只是「娱乐广场」

    设计动态 2023-02-21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梁汝波,是字节跳动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接棒张一鸣的新任CEO。 在字节跳动十周年之际,他发表了激情昂扬的演讲。“激发创造、丰富生活”是他频繁提到的关键词,也是字节跳动这家全球最大独角兽企业的使命。 在过去的十年中,字节跳动确实激发了互联网的创造

    阿里聚集了购物的人,美团聚集了吃喝玩乐的人,小红书聚集了种草消费的人,字节呢?似乎聚集的是一群娱乐的人。字节跳动手里聚集了许多流量,却没有一个直接的通道导向商业化。因此,字节跳动也需要讲出更有意义的新故事。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梁汝波,是字节跳动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接棒张一鸣的新任CEO。

    在字节跳动十周年之际,他发表了激情昂扬的演讲。“激发创造、丰富生活”是他频繁提到的关键词,也是字节跳动这家全球最大独角兽企业的使命。

    在过去的十年中,字节跳动确实激发了互联网的创造力,也极大地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自身则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增长奇迹。

    2022年字节跳动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字节跳动的全球月活用户数已经超过25亿。

    算法机制下,字节跳动聚集流量的水平,放眼全球都难觅几个对手,也撑起了万亿估值。《2021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字节跳动以2.25万亿元的估值超过蚂蚁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

    流量再庞大,人们对字节跳动的普遍认知,却只是单一地与杀时间的娱乐属性挂钩;商业变现模式仍停留在信息流广告。

    这么继续下去的话得多可怕啊,基本盘稳得住吗?估值撑得起吗?资本市场有信心吗?社会舆论会走偏吗?

    从字节跳动近年来的无边界业务探索中,看得出开始焦虑了。

    这种焦虑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获取商业利润,还有为用户与社会所创造价值的焦虑。如果一个产品只是好玩,用户会骂你,电子奶瓶、信息茧房的骂声都轻了;但同时还好用的话,用户就能原谅你。

    这也意味着,字节跳动 只有建立起可持续跑通的商业模式,将流量价值在转换成商业利润的同时,还释放社会价值,25亿全球月活才算得上真正被自己掌握的有意义流量。

    01 空有热闹的,娱乐「广场」 字节跳动这个名字的灵感,据说来源于乔布斯的一句名言:“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只有与人文相结合,才会带来让我们心灵歌唱的结果。”张一鸣也一直希望以抖音为主的字节跳动产品能够“make everysecond count”。

    但从如今的结果来看,字节跳动做出的今日头条、抖音、Tik Tok等“kill time”型爆款产品,在最引以为豪的算法技术加持下,指向的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娱乐广场,吸引源源不断的流量过来看热闹。

    如果随便逮住一个人问,你打开今日头条抖音是干嘛的呢?

    答案肯定不是打车、点外卖、购物等等。而是与看新闻、吃瓜、娱乐、消遣等关键词相关。

    今日头条抖音时的内容,也从很多人最初使用新奇感与满足感,到如今觉得只是信息同质化、内容无营养的电子奶瓶了。而被算法豢养人们,甚至自嘲为“文化穷人”。

    都电子奶瓶、文化穷人了,心灵到底唱没唱歌,明摆着的事了。

    毕竟, 内容只有在第一次消费的时候才是有意思的内容,信息只有在第一次获取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信息。

    之后,算法再推送给你类似的东西,满足感都只会边际递减。

    根据新抖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抖音一共有29条视频点赞破千万,其中25条都是新闻资讯内容,14条来自“人民日报”。对比明显的是,在短视频最火的2018年,抖音光是原创破千万的爆款视频数量就有双位数。

    但25亿的月活,也说明了,大家仍然不愿停止吮吸电子奶瓶的行为。

    没办法,只要还活在这个人人5G冲浪的时代,每天总得去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发生了啥。而字节跳动构建的娱乐广场是全互联网最大的,只要打开其中一个APP,你所感兴趣的新鲜事就会自己送上门来让你知道。

    我也想拒绝啊,但遭不住算法先主动啊。算法一主动,才知道原来王宝钏挖了18年野菜、过了20岁就不能穿得像个孩子了……

    换句话说,如今的字节跳动,哪能做到“make everysecond count”,不过是用算法缰绳的紧勒25亿月活用户,让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们,靠着电子奶瓶放下压力喘口气。但字节跳动即便只是一个娱乐广场,其目前聚集的流量几乎已经覆盖全民,是阿里、美团、拼多多、百度等巨头们,做梦都梦不到的数字。

    按照中国科技界认同的“流量为王”箴言,一旦一项业务达到一定的规模,总有办法赚到钱。 字节跳动达到的流量规模,直捅网民天花板。但在商业化的路上,却无比焦虑。

    2020到2021年,字节跳动投资并购的次数分别为35次、68次,高于阿里的27次、47次。2022年,受到裁撤战略投资部的影响,字节跳动仅投资并购了18个项目。但从这一年开始,字节跳动变现的砝码都加在了抖音身上:兴趣电商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开超市发力货架电商,以及入局外卖。

    为啥呢?

    可能是因为字节跳动惊讶地发现,和阿里、美团、拼多多相比,自己手里的聚集了这么多看热闹的流量,却没有一个直接的通道导向商业化。不像阿里,逛淘宝、天猫的人,是有购物的目的;打开美团的,是要去吃喝玩乐了;就连去小红书的用户,种草对应的也是消费属性…….

    这就相当于,字节跳动是个看热闹的娱乐广场,而阿里、美团、拼多多却是针对消费的购物商场、美食广场、批发市场。 字节跳动的流量没有突出的消费属性,但其他巨头,只要成为他们的用户,就一定带有消费属性。

    这么一看,字节跳动流量再汹涌,商业化的天花板却天然比别人低。

    更有危机的是,没有突出的消费属性的流量,还渐渐开始嫌弃字节跳动这个娱乐广场,全场动作整齐划一,已经没啥有新意的东西了。就算没人能躲得过字节跳动生产的电子奶瓶的喂养,但咂摸久了没啥味了,还可以去别的地方吃吃文化快餐、尝尝电子榨菜啥的啊。

    娱乐广场的基因就注定了,空有流量,没有用户。没有热闹可看的时候人群就会散了。

    对于手握25亿全球月活的超级巨头来说,如果只剩下杀时间的娱乐标签,那无异于是把自己置于深渊之畔。

    无论是自身的商业变现、资本的潜在要求还是社会的价值通识,字节跳动都需要讲出更有意义的新故事,而不能只是一个容纳25亿人狂欢的娱乐广场。

    02 字节,并不差钱 虽然字节跳动如今对流量变现显得格外焦虑,但再商业利润层面,字节跳动并不差钱。从技术角度来说,字节跳动是全球互联网行业里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技术的成功,为其圈定了如今高达25亿月活用户的大规模流量,并带来了以信息流广告为主的商业成功。但2012年,张一鸣在锦秋家园成立字节跳动时,可没具体想过字节跳动会有这么多用户,也没有将赚钱当做第一要义。

    这位“近乎冷酷地遵守数据和逻辑行为”的极客老板,那时候一门心思想着“网上找资料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的推荐引擎”,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这也促使了今日头条与字节跳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诞生。没想着先赚钱,那就得找投资人“发电”。

    但张一鸣去拉拢B轮融资时,仍是低估了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的今日头条,对用户的吸引力有多大。那时,他侃侃而谈个性化推荐系统,并预测“领先者的日活跃用户可以达到千万”。在一个已经被网易、新浪这样的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巨头百度等大玩家瓜分的信息市场,想要从投资人口袋里拿到钱,规模故事明显比技术故事要好听啊。

    显然,张一鸣的技术故事没啥吸引力,千万用户规模更是满足不了投资人赚钱的胃口。

    张一鸣连着吃了几十个投资人的闭门羹。这搞得当时挺张一鸣的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合伙人王琼都很沮丧:“每个人都认为技术很棒,但技术与成功有多大关系?现有的门户网站即使不使用这种技术,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关门”的投资人和张一鸣,双方都没认清个性化推荐下,信息获取和消费市场的潜力。

    “商业变现落后于用户增长”的互联网公司通病,字节跳动不仅完美规避了,还能让信息流广告与爆炸式增长的流量交相辉映。

    今日头条在2012年8月上线后,运营90天就获得了1000万用户。不到半年,在加入字节跳动全面负责商业化的张利东的操盘下,以国美北太平庄店的一条促销广告,跑通了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流广告模式。

    到2016年,字节跳动的广告收入飙升到80亿左右。

    接下来,4G网络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为抖音的用户爆发,并成为字节跳动信息流广告新的摇钱树,准备好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抖音的赚钱速度与规模,比今日头条更快。2019年,字节跳动整体收入在1200-1400亿元量级,其中广告收入占比超85%,抖音贡献了约一半。

    也是在这一年,字节跳动超越腾讯和百度,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的中国第二大数字广告商。

    在这样的势头下,一套以抖音为核心的变现体系开始搭建,结合字节跳动强大的优质视频识别系统以及巨量引擎数字中台等,抖音成为了比今日头条更有潜力的钱袋子。

    2021年字节跳动仅广告收入就高达2600亿元,其中抖音广告收入约1500亿元,是今日头条约450亿元的3.3倍,两项合计占其总广告收入的75%。

    正是因为不差钱,字节跳动才能够进行无边界的业务探索,到处去烧钱。

    03 容忍度测试 字节跳动的变现逻辑,其实非常简单粗暴。从始至终, 字节跳动都是凭借免费的内容产品,用个性化算法圈定最广泛的人群,然后让广告主进来付费吆喝。 在今日头条推动第一条信息流广告时,字节跳动就有明确的设想:利用和应用程序一样的内容推荐技术,根据用户数据来推送个性化广告。

    图源:《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

    而抖音是基于今日头条多年的广告经验,在视频推送中,每隔一段时间插入一个视频广告,标注一个并不显眼的“广告”通知。

    虽然卖信息流广告这种模式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有自动化的可能性,而且在保证适度的情况下,不会招致用户的反感。

    但很容易就触到天花板。

    2021年,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召开的全员大会上,公开声称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其中,抖音的收入已经停止增长,而今日头条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这是字节跳动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停滞的情况。

    对此,字节跳动商业化高层则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自建电商业务,是推高字节跳动商业化广告收入天花板的重要方式。”

    兴趣电商、抖音超市、本地生活、外卖等业务接踵而至。

    这就相当于, 字节跳动开始围着自己的流量庞大的娱乐广场,建设属于自己的购物商场、生活超市、美食广场等等。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配套设施完善了,广场上的人就不必去别的地方吃喝玩乐了。

    变现逻辑也因此发生改变。以前,字节跳动只是个娱乐广场的时候,只能收个商家进来做宣传的广告费;如今自己开始搞配套设施后,能够收取商家费用的地方就不止娱乐广场的广告位了,阿里、美团能收钱的地方,字节跳动也可以了。

    然而,对一个最初在用户心智里就是打发无聊时间的娱乐广场来说,字节跳动这样干,会强硬地把自己整成一个消费平台,这与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

    亲测了一下,划了10个抖音视频,3个都是广告。不是广告的7个视频,内容都大差不差,反而是3个广告视频,覆盖了美食、服饰、医美三个类目。

    字节跳动的算法,在跃跃欲试地考验我对广告的容忍度,唤起我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这样,我从有可能从娱乐广场,进入它的购物商场、生活超市等等地方。

    这种行为,是一场用免费内容测试用户容忍度的博弈。

    只有不断试探,将用户容忍度拉到极限,字节跳动才能最大化地释放每个流量的价值,让娱乐广场周边自建的配套设施热闹地消费起来,钱袋子像雪球一样滚动起来。

    抖音官方曾透露过一组数据,2022年,抖音电商每月有超过 2 亿条短视频内容和 900 多万场电商直播。这组佐证字节跳动在电商领域变现能力的数据, 实际是在倨傲地漠视不能表达的体验者,对体验失衡的不满,并不断试探着那条沉默的忍受力边界。 字节跳动是明确地知道这一点的。网上有消息称,抖音在 2022 年上半年进行了多次测试,发现抖音展示的电商内容一旦超过 8%,主站用户留存、使用时长就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

    抖音集团CEO张楠还将字节跳动各个变现业务不合理地向抖音要流量的行为比喻成 “挖矿”,称这会导致用户流失,“把流量挖空”。信息流广告鼻祖Facebook也提供了前车之鉴。因为没有处理好信息流广告和社交内容的关系,改名为Meta的Facebook“喜提”2021年度最差公司。

    不招致用户反感的前提,是能提供其他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

    遗憾的是,算法为字节跳动圈定丰富流量的同时,也成为了平台后期发展的负累。

    在“算法造星”的时代,顶流起得快,换得快,走得更快。创作者们总期待着成为算法的“天选之子”,从而猜测算法规则、迎合平台喜欢成了惯用创作手法。

    后果则是,缺乏优质内容滋养的抖音,在增量见顶,存量用户又已经在字节跳动的娱乐广场浸润多年的当下,逐渐难以满足内容消费阈值变高的用户了。从 2021 年起,抖音的 DAU和用户时长双双增长乏力。

    也许,在字节跳动的钱袋子先滚起来之前,得更加重视一件事, 一定会有人因为频繁地被广告侵犯,而选择离开字节跳动这个娱乐广场。

    04 流量归流量,生意归生意 往深里走,对于字节跳动来说,每一步都会很艰难。先说电商业务。字节跳动从内容平台做到抖音电商,与阿里先做电商再恶补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第一个维度,抖音电商相当于先造房子,再打地基;而阿里则是打好地基,再盖房子。电商行业的地基,相当于商家体系、货品能力、物流能力、支付体系等等构建而来的系统性生态。这样复杂而庞大的生态,真正搭建起来并稳定跑通之后,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

    阿里的地基打造,花了20多年。抖音电商即便能在字节母舰的强输血之下快速搭建,但先有房子的抖音,要顾及“塌房”的风险,就很难施展手脚。

    而阿里的地基已经被反复验证足够稳定了,反而可以放开手脚按照规划的图纸,建造丰富的内容池。

    抖音电商的头部主播,已经出现了被淘宝吸引的趋势。比如火于抖音的交个朋友、东方甄选、遥望等头部直播机构,都纷纷去淘宝直播“安家落户”。

    第二个维度,抖音电商是通过内容影响用户,去勾起他们潜在的消费欲望;而进入淘宝天猫的用户本就是过来购物的,阿里只需要让进来的流量多逛逛多买点。

    这个层面直接指向的是, 以阿里为主的电商平台,天然离交易更近,流量非常精准,转化效率也会更高。而内容平台导入电商业务的流量,无论从心智上还是购物习惯上,都还没有形成稳定习惯,转化率较低。

    2022年双 11 期间,抖音商城的访客高峰值达到 3 亿人次,但这些人群中实际下单占比的只有 1.2%。

    不可否认的是,正如未来智库的观点,“内容平台天然就有帮用户发现新的理想状态、唤起需求的能力”,在这样的优势下,能够测算出内容平台的总体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 3.2 万亿。

    只是需要一个前文已经论述的前提:内容平台做电商,需要靠内容滋养,若内容黯淡无光,则电商难以为继。 内容平台必须保持内容的新鲜感与独特性,才能和恶补内容的电商平台来开差距,为自己赢得攻城略地的窗口时间。

    再说以外卖为主的本地生活业务。

    外卖和电商一样,也是需要重度投入的业务。

    抖音如今要做外卖的想法,大概跟美团当年想做打车的期待一致。一个是刷着视频把饭点了,物质精神双重满足,好看又好用。一个是反正用户出去吃饭要打车,干脆开辟个打车业务把用户直接送到目的地,顺势而为。

    但从目前美团打车干不动滴滴等出行平台来看,抖音外卖也只能趁着用户的热情收获一时舆论的热闹。

    字节跳动是有流量与技术分发优势,但是在商家地推层面,可是抖音从没干过的活。美团创始人、张一鸣曾经的老板多次提到过,“这个事情已经被反复证明,光有流量是不够的,他得有实际的商户,有整个运营体系,愿意干苦活累活”。

    即便字节跳动财大气粗,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人力财力去死磕这个板块,也得问商家和用户愿不愿意离开美团这个在业内早已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平台。

    反正这是当年的饿了么在阿里大力输血的情况下也没有干成功的事。

    如今,美团外卖高达1亿的DAU,断层领先于饿了么1700万的DAU。

    抖音搅局外卖的消息一出来,倒是短暂地带崩了美团的股价。不过,问题也立刻来了—— 其依靠第三方配送平台的履约能力,在体验上起步就滞后。

    据三言科技测评,配送时效上,最先点单的抖音外卖送达最慢,总共耗时约43分钟;而配送最快的美团外卖,总共耗时约26分钟。

    抖音外卖也有联手饿了么这个失意的行业老二的动作。在起步期,抖音拿流量与饿了么的商家及运力进行资源互换,倒是一件互相成就的好事。只是, 日后若无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抖音外卖也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流量变现方式而已。

    唯一感到开心的就是在字节跳动的娱乐广场上看热闹的用户了。不管是字节跳动去搅动电商行业还是本地生活市场的水,他们都怀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期待,看到有人能对当下的行业格局发起挑战。哪怕所谓“得利”只是市场争夺期下,短暂的用户优惠券或者商家降佣。在这之后,再次进入胜利者的信息茧房。无论生意如何如何,字节跳动都该跳出“娱乐广场”,真正去让“心灵唱歌”了。

    参考资料:

    《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马修·布伦南

    《抖音外卖可能会让你失望》几何小姐姐

    《字节流量生意经:变现趁早、缝钱袋子、All in卖货》新熵

    《抖音开超市,显现流量天花板》摩根商研所

    《2023年,抖音电商向上,短视频向下?》道总有理

    《抖音广告,靠“电商”续命》表里表外

    《抖音外卖,能抢美团饭碗吗?》卡思数据

    《抖音“外卖”怎么样?我们体验了一把》三言科技

    作者:搁浅虎鲸

    来源公众号:螳螂观察,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

    原标题:超25亿全球月活,字节依然没有流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螳螂观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花了好几千,我买了个“电视爹”

    设计动态 2023-02-21
    “智能电视看电视越看越费劲”、“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智能电视最近引发了“众怒”,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曾经,电视机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风光一时。然而,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却因为不合用户习惯的智能化被调侃为“智障电视”。 社交平台上,一位用

    曾经,电视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被家家户户所喜爱。如今,电视升级了,却被人调侃为“智障电视”。被智能电视逼疯的不仅仅有中老年人,还有年轻人。智能电视为何成了“电视爹”?其未来发展将会如何?

    “智能电视看电视越看越费劲”、“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智能电视最近引发了“众怒”,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曾经,电视机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风光一时。然而,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却因为不合用户习惯的智能化被调侃为“智障电视”。

    社交平台上,一位用户分享到,智能电视难倒了家里的老人。“什么电视剧都要会员,明明每个月交的钱也不少”,这位用户称,爷爷只好先在手机里找好电视剧名字,一个个摘抄下来,再在电视上确认是否能播,能播放的就打勾。

    来源 / 社交平台截图

    类似这种被智能电视“逼疯”的案例不是少数,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操作麻烦、广告多且难以取消、会员体系互不相通而且层层嵌套。就如同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平台“套娃式”收费称,由于智能电视系统内各模块资源相互独立,消费者连续充值却仍无法观看全部视频内容。

    结果往往是,花了好几千块端了一台智能电视回家,占着客厅的C位却成了摆设,想看喜欢的内容要“斗智斗勇”,不看它又很浪费,以至于在新能源汽车喜提“电动爹”的名号以后,有人把智能电视也调侃为“电视爹”。

    自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市场一直较为低迷,智能电视市场也不例外。奥维云网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3634万台,同比下降5.2%,零售额规模为1123亿元,同比下降12.9%。

    硬件卖不动,厂商们便把赚钱的焦点放在了增值服务上,也就是会员和广告,但智能电视的竞争对手远不止圈内,面临用户注意力被手机瓜分、市场被投影仪等新硬件挤压的困境,如果一味以用户体验为代价换取更高的收益,难以被市场尤其是年轻用户群所接受。

    一、“电视爹”,有多坑? 想看个电视到底有多难?

    首先,智能电视越迭代却越复杂,别说老年人,很多年轻人都不清楚正确的打开方式。 “00后都用不了现在的智能电视”,一位山西的00后对深燃吐槽道,原本是帮邻居家老奶奶去调整电视,以为凭借自己对于电子产品的熟稔一定是小菜一碟,但自己拿着遥控器倒腾半天也退不出操作设置的界面。

    曾经,传统电视只有一个遥控器,打开直接就能看,但如今,智能电视需要用两个遥控器,分别控制电视和机顶盒,已经成为常态。“想调电视,遥控器按了半天也没反应,我还以为遥控器坏了,结果家人告诉我,不是那个遥控器。”一位用户表示。

    好不容易用遥控器打开了电视,但又因为五花八门的画面,选项太多,怎么也找不到想看的内容。“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慢,教十几次都不一定能学会”,“越来越不友好”甚至成了各年龄层对智能电视的一致评价。

    等好不容易打开电视后,想看的电视,大多都需要买会员,而且会员体系各不互通,一买就得买一串。

    由于2009年以来,广电总局要求厂商要通过电视端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必须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最终发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必须要和牌照方取得合作。因此,视频平台的手机端会员和电视端是互不相通的,而且电视端一般会更贵,不同终端、不同时间用户看到的会员价格也各不相同。

    电视厂商会通过和视频平台、牌照方的合作,向用户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比如,2月17日,小米的小米影视VIP优惠后要288元/年,将奇异果、华数、4K花园等平台的部分内容资源整合在一起后的聚好看影视会员,498元/年,创维电视和爱奇艺合作的会员为348元/年。

    深燃按照首次开通且连续包年的优惠价格,计算了四大长视频平台以及中视频平台B站的 电视会员价格,这五家平台一年得花1180元 。

    制图 /深燃

    就算全部开通电视厂商自带的影视会员和视频平台会员,看电视时依然不能畅通无阻,因为各大平台都是大会员套着小会员,长视频平台的会员独享、超前点播,同样用在了电视端,而电视厂商们往往除了影视VIP之外,少儿板块、教育板块VIP都还需要开通单独的会员。

    今年1月,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先花了300多元开通了小米影视VIP,孩子想看动画片时才发现,不能通用,还需要再花299元开通“儿童成长VIP”。除此之外,在小米影视中,想看一些粤语内容,还得按照提示购买相应的埋堆堆会员。

    深燃统计了小米电视个人中心推荐的VIP,除了小米影视VIP、儿童成长VIP,小米还推荐了8个特色会员,包括芒果TV、唱吧K歌、埋堆堆、教育会员、爱动健身、4K花园会员等等,这10个会员全部开通年卡需要至少2500元。

    而内容平台为了刺激用户开会员,也会进行一些功能上的限制。一位用户表示,今年1月利用爱奇艺向电视投屏时,手机端会员用户(黄金会员)只能选择“标清480P”的分辨率,如果想看“准高清720P”或更高的分辨率画面,就得升级为支持电视端播放的白金会员,连续包年价格就会从198元涨到228元。同样,腾讯视频、优酷最低档的VIP服务,价格都是连续包年178元,但也不支持电视端投屏。

    黑猫投诉平台上,和“电视会员”相关的投诉,已经达到了7736条。

    即便开了会员,想看智能电视也少不了看广告。

    “要被开机广告整疯了”,一位用户称,“电视开机,系统自带广告70秒,进入主界面有弹窗广告,右上角有文字广告,打开电视里的视频APP,不充会员有广告,充了会员依然还有广告,看个电视剧,剧前、剧中、剧尾都有广告!”

    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也曾多次受到整改,2019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曾召开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侵权问题进行专项整顿,集中约谈电视厂商。2020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曾制定《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服务规范》,其中有“开机广告播放总时长不应超过30秒,本规范推荐广告时长在15秒以内为宜”的规定。

    时至今日,开机广告取消难依然是行业现状,而且有广告越来越多的趋势。打开电视看完一集电视剧后关机,从开机广告,到展示类广告以及内容平台的开屏及贴片广告,看到的广告能上十个。

    二、智能电视怎么成了“电视爹”? 为什么智能电视厂商和内容平台一起在会员和广告上“下功夫”?

    对于智能电视厂商来说,终端硬件的利润越来越微薄。

    近几年,智能电视的主流趋势是尺寸越来越大,定价却越来越低。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电视尺寸结构以55英寸、65英寸为主,75英寸超大屏电视的占比更是高速提升。然而,随着显示面板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下滑,智能电视价格也降了不少,其中,55英寸的电视现在千元出头就能拿下,一台65英寸的智能电视定价不到2000元。

    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国内彩电市场上彩电产品的平均尺寸从44.5英寸增长到54.4英寸,单位面积售价却从75.58元/英寸下降至61.79元/英寸。

    内容平台中,爱优腾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到去年下半年腾讯视频、爱奇艺才接连盈利。 在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面临增长困境以及盈利焦虑下,这些内容平台,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增量。

    也因此,软件和服务就成了争抢“客厅经济”的重中之重。更确切的说,利润率更高的会员和广告,是直接利益相关方,包括智能电视厂商、视频内容平台以及牌照方的主要变现方式。

    先看智能电视厂商这一派玩家。早在2016年,时任小米电视负责人的王川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能电视一定是跨界的,硬件只是一个环节,‘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才是完整的智能电视生态模式。硬件应保持微利甚至不挣钱,挣钱的应该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

    根据洛图科技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电视市场前7大传统主力品牌,分别是小米、海信、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出货总量合计占到全市场出货量90.6%的份额。

    从电视市场头部几大品牌的财报数据,可以分析当前智能电视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情况。

    财报显示,小米2022年三季度智能电视互联网服务收入创历史新高。根据财报,小米该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为70.66亿元,中国大陆互联网服务占比达75.8%,而电视互联网收入在国内互联网服务收入中占比达15%,也就是说,三季度小米智能电视互联网收入达8亿元。

    创维集团在2022年前三季度报表中提到,酷云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9.88亿,同比增加6.2%。TCL电子公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旗下互联网业务,即雷鸟科技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7.5%至8.3亿港元。

    智能电视厂商之外,爱优腾芒这些长视频平台,在过去几年里,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智能电视市场的开拓。

    智能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也一直在加强绑定。一位OTT(over the top)大屏营销从业者告诉深燃,智能电视是内容平台的优质内容分发渠道,“预装软件、会员分成是主流的合作方式之一”。视频平台软件直接预装在电视硬件上,出厂后用户购买会员,电视厂商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成。

    也正是因为不同厂商各种形式的会员套餐混合在一起,在用户看来,电视会员体系紊乱,影响体验。

    至于智能电视上的广告,有数据显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硬件广告市场增速已超过PC端,也因此成了挖掘的重点。除了厂商的开关机广告之外,视频平台同样在尽可能挖掘新的广告位。 例如,腾讯的超级影视会员协议中就提到,用户会接触到的广告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通栏广告、弹出广告、按钮广告、浮动广告、片头广告、创意中插广告、跑马灯广告、片尾广告、植入广告、弹窗广告、暂停广告等,也就是说,至少有11种广告。

    三、智能电视,会被淘汰吗? 尽管智能电视在各种娱乐设备蓬勃发展的当下,有被冷落的迹象,但这个市场依然不容忽视。据勾正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OTT大屏电视用户超3亿户,日活用户规模超1.6亿户。

    秒针系统营销相关报告提到,2021年OTT大屏广告流量是三大屏(电视、PC、手机)中唯一增长的曲线。所谓OTT,指通过公共网络向用户提供内容分发服务,智能电视就是主要载体。《2022年家庭智慧大屏营销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OTT大屏广告收入为153亿元,2022年预计为204亿元。

    厂商们为了抢占客厅流量高地,用尽浑身解数。电视硬件层面的低价战早已激发不了用户的购买欲,也因此,厂商们只能从软件层面“薅羊毛”。但是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用起来也越来越麻烦时,用户体验不佳,使用频次就在下降。

    智能电视厂商等利益方的种种操作,正加速智能电视成为摆设。 不仅如此,智能电视还正面临越来越多智能硬件和内容渠道的挤压。

    从内容层面而言,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深入,很多用户表示,即便身在客厅也更加偏向于,一人一部手机刷视频。当年轻人的注意力被“小屏”夺取时,中老年人越来越成为客厅大屏的重要用户,但是厂商们的产品设计,却正把老年人刨除在外。

    中国家电网公布的《2022国内市场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显示,有将近五成的人,在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电视节目;有28%的人不知道怎么切换机顶盒和电视台;还有17.6%的人因为遥控器太多,不知道该用哪个。

    从智能硬件层面来看,智能电视的市场正在被同类型客厅产品智能投影挤压。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连续三个季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到了429万台。

    不可否认,面对越来越多的挤压,智能电视正在走下坡路。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之前,中国电视的开机率曾高达70%,然而这之后不断下滑,曾下滑到30%。

    但是,如何才能拯救智能电视?

    伴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的时代正在来临,而智能电视也往往被看作是智能家居中控制中枢的C位存在,未来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是,智能电视的基础功能体验不能放弃优化。

    最近,多家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倡议杜绝“套娃收费”,抵制“唯商业论”。然而,面对这份倡议,很多用户的第一反应是,“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具体实施执行。”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对深燃分析道,最底层的行业法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当前手机、电视会员体系互不相通的情况可能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要想改善用户体验,需要电视厂商、内容平台等各方力量的协同,这并不容易。

    如果“电视爹”一直伤害用户体验,紧盯着消费者的钱包,不能提供新的价值,深陷恶性循环,最后可能还是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作者:王敏;编辑:金玙璠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开“卷”拼多多,京东将升级「百亿补贴」为一级入口

    设计动态 2023-02-21
    宣布将“低价”作为今年京东零售的主题后,京东终于有所行动。 36氪独家获悉,京东将于3月初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直接对标拼多多,目前已进入商品池选定以及竞价系统上线前的冲刺阶段。 与此前只在6·18或者双11等大促期间出现在“京东秒杀”子频道中不同,这次“

    据悉,京东将于3月初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直接对标拼多多,目前已进入商品池选定以及竞价系统上线前的冲刺阶段。也就是说,这次“百亿补贴”将在京东app内拥有一级入口,由以往的“大促”模式变为“日销”模式。“低价”,即将成为2023京东零售的主线。

    宣布将“低价”作为今年京东零售的主题后,京东终于有所行动。

    36氪独家获悉,京东将于3月初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直接对标拼多多,目前已进入商品池选定以及竞价系统上线前的冲刺阶段。

    与此前只在6·18或者双11等大促期间出现在“京东秒杀”子频道中不同,这次“百亿补贴”将在京东app内拥有一级入口,由以往的“大促”模式变为“日销”模式。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此次百亿补贴将覆盖全品类,并不只局限于3C等京东传统优势品类,且自营和POP商家都将参与其中。

    据悉,京东将在后台设置全网比价系统 ,“也会安排采销实时进行跟价,商品价格一旦高于外网,将实行‘双倍赔付’” ,上述人士告诉36氪。 不过,“双倍赔付”有一定的商品池,并不覆盖全品类商品。

    多位商家都在近期收到了京东采销的通知,要求其调整产品结构。一位家电POP商家表示,“百亿补贴可能会设置差异化商品,与原有的自营和POP店铺商品做一定区隔。”

    早在前两年,京东就开始“百亿补贴”的尝试,但因为预算有限,且选品局限——以自营商品或者3C品类为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对于此次百亿补贴的改版,早在去年双11前后京东内部就已有讨论。 有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双11前夕,京东已经开始拿着李佳琦、罗永浩等主播的价格与厂商比价,要求重新拿到最低的报价。 但彼时商家反映普遍冷淡,京东得到的反馈并不好。

    “立项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一位京东零售的中层告诉36氪,不同部门之间分歧很大。“百亿补贴的定价体系会不会冲击原有自营和POP生态?流量和搜索权重如何分配?GMV和利润怎么保证?”都是讨论会上争议的焦点。

    上述中层透露,直到上周,这一项目才最终由京东零售CEO辛利军拍板,并在预算层面不设上限。 但该中层也表示,目前内部还暂时没有确定的GMV目标。

    2019年6月,为了弥补自己在一二线城市高价值用户的不足,拼多多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根据官方说法,其补贴的商品SKU在1万上下,贡献的GMV已占到总GMV的10%左右。

    依靠对苹果、戴森、茅台等大牌动辄补贴500元的巨大优惠,拼多多从天猫和京东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订单,获得了GM爆发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美誉度的升级。

    早从2021年开始,京东内部就已对此警惕,但直到去年3C品类增长的持续疲软,内部的焦虑才愈发明显。去年三季度,京东在3C电子的收入同比仅增长8%。

    “百亿补贴”独立频道的上线,能帮助京东稳住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而延伸全品类的覆盖,或许也能让京东在“京喜业务”撤退后,重新找到对下沉市场的抓手 ,“稳住存量,继续追求新增量”是“百亿补贴”应该起到的作用。

    作为一家有着传统零售基因的互联网公司,京东过去十几年的立足根本是“成本、效率和体验”,但在过去几年这一优势正在被蚕食。

    去年底的内部管理会上,刘强东痛批了一众高管,并强调“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不要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 在这之后,京东零售内部就把2023年的主基调确定为“低价”。

    刘强东的洞察无比准确。多位京东零售内部员工反馈,过去两年,在很多品类上京东的商品价格已经高过天猫,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原因有很多,例如在很多品类上京东的佣金抽成要高于天猫;处于用户体验的考虑,京东会要求POP商家采用京东物流的服务,这变相提高了商家的履约成本。

    一位内部人士还告诉36氪,“拼多多的很多品类并不要求展示好评率,但京东会要求商家的好评率在90%,甚至95%以上,达不到就可能被降权”,这一严苛的要求也增加了商家的服务成本。

    为了实现“低价”,在近期的内部管理会上,刘强东反复强调 “要实现自营和POP商家的良性竞争,不能单纯追求GMV,谁能做到低价就给谁流量”。 为了降低商家的物流成本,刘强东也表示,“要允许POP商家选择其他物流服务,不必强制采用京东物流。”

    在“百亿补贴”之前,关于如何做“低价”,过去几个月京东已经开始做尝试。

    允许“个人商家开店”就是一个重要信号。之前因为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担忧,京东对个人店的门槛很高,甚至会取缔,此次放开也证明了京东做“低价”的决心。根据官方消息,“约60%的类目的个人商家可以享受技术服务费率低至0%,部分类目商家保证金降幅达80%”。

    近期,京东的“个人商家”已经迎来入驻高峰,这很大程度丰富了京东三方商品供给。因为运营成本较低,个人店未来也会更多承担京东零售“低价”俘获下沉用户的任务,这是刘强东一直以来不想放弃的战场。

    不过对于“百亿补贴”能否做大,无论是内部还是商家都相当谨慎。

    因为常年利润微薄, 一位内部员工对京东“百亿补贴”的预算到底有多大,持怀疑态度。 在与商家的对谈中,他也表示“大家的反应并不强烈”,这似乎也可以理解。

    与拼多多“百亿补贴”以经销商的货品为主不同,京东“百亿补贴”难免要兼顾自营和POP生态的商家。以拼多多补贴最多的两个品类“苹果”和“戴森”为例,这两大品牌均未在拼多多开出官方旗舰店,但在京东和天猫平台却均有官方旗舰店。

    “拼多多大量补贴经销商商品,对自身生态的影响并不大,相反还可以收获一众高质量用户,但京东做低价补贴,很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定价体系” ,上述员工表示。

    在去年双11,因为在京东售卖的商品价格远低于线下渠道商,五粮液就曾要求暂停与京东的合作。“如果真的实行百亿补贴,类似的事情或许还会发生”,一位商家告诉36氪。

    无论如何,“低价”已经成为2023京东零售的主线,但决心有多大,执行力有多强,将相当考验京东的管理层们。

    作者:董洁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未来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