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版 ChatGPT「翻车」,中国公司纷纷跟进,它们急什么?

    设计动态 2023-02-10
    即使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网民群体——就是我们很难注册使用的产品,但 ChatGPT依然在短短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一亿月活用户,根据瑞银(UBS)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它已经是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 抖音(Tiktok)达到相同用户数的时间为九个月,In

    ChatGPT 在去年年末推出之后,其热度便不断爬升,甚至成为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们也在这一技术上持续跟进,可以看到,ChatGPT 已经在科技圈中掀起了巨大波澜,那么,如何解读互联网公司在 ChatGPT 相关技术上的“抢位战”呢?

    即使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网民群体——就是我们很难注册使用的产品,但 ChatGPT依然在短短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一亿月活用户,根据瑞银(UBS)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它已经是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

    抖音(Tiktok)达到相同用户数的时间为九个月,Instagram 为两年半;这还是在 ChatGPT 限制中国 IP、以及用户使用中国大陆手机号辅助验证的情况下取得的用户数量。

    但这其实并没有太影响到中国用户追捧 ChatGPT 的热情:不仅微博中几乎每天都有关于 ChatGPT 的热搜,过去一周,包括 360、百度、知乎、蓝标、快手等多家上市企业纷纷发布公告,表示自己已经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在类 ChatGPT 技术上有可持续性的投入」,并且也拿出相关的技术演示组件,急于证明过去真的一直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巨大投入。

    而在全球范围内Google、微软甚至比国内互联网厂商还要着急,在本周内就发布了各自的 ChatGPT 相关技术:微软不仅再次给 ChatGPT 开发公司 OpenAI 投资「数十亿美元」,还上线了整合 ChatGPT 能力的 Bing 搜索引擎。

    而对于 Google 虽然无法直接整合 ChatGPT,但 Google 仍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多年的互联网公司,因此也立即发布了自家的类 ChatGPT 聊天机器人 Bard:相比能够极速处理海量信息的 ChatGPT,Bard 在 Google 的宣传中不仅能实现相同的流畅问答,而且还更像一个搜索引擎:能够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中抓取关联的数据与信息,提高回答的准确度。

    作为这颗星球半数用户都在使用的搜索引擎的运营商,Google 的这种承诺显然更加吸引用户,毕竟 ChatGPT 很多数据都停留在 2021 年,已经让很多用户感觉「不过瘾」,如果一个聊天机器人能与你畅聊时事,而且它所提供的信息都是客观且准确的,这几乎就是《钢铁侠》中的贾维斯,以及各种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聪慧型人工智能的雏形了。

    这样的宣传口径不仅拉高了用户的期待,而且 Google 也迅速发布了一条演示视频,用于展示 Bard 的过人能力:在演示视频中,Bard 被问到一个关于太空望远镜的问题,Bard 的回答也确实堪称流畅,结合 Google Assitant 长期研发而来的语音技术,很容易让人相信:这就是搜索引擎应有的未来。

    只是这样的完美演示,被其中一个严重事实错误全盘击溃:在发布之后不久,Twitter 上就有用户指出 Bard 的回答存在严重的事实错误,Bard 并不能做到检索信息并自动核查:比起直接回答「我不知道」,Bard 在「让人信服」地流畅回复背后,却给出了一套完全错误的答案。毫无疑问这是对用户信任的一次重大打击。

    或许是 Google 太过急于上线展示 Bard 的自然信息处理能力,以至于这样基础的信息核查都没有人在做,甚至需要等到 Twitter 用户发现并直接揭露出这一重大错误之后,Google 才匆匆下架相关的视频以及宣传内容。

    但已经为时已晚,Bard 自然流畅的错误回答,迅速成为各方嘲笑 Google 的笑谈,并让 Google 市值大跌超过 8%,被 Twitter 用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 AI 技术演示」;还有用户吐槽「按照这个速度,Google 市值只能容许 Bard 再犯 12.2 次错误了」。

    与此相对的,在微软宣布了集成 ChatGPT 技术的 Bing 以及 Edge 浏览器即日发布之后,微软股价几乎是在 Google 股价大跌的同时开始直线上升,一冷一热的巨大反差,让每个人都清晰地感知到当今 ChatGPT 背后的技术有多么炙手可热。

    图片来源: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

    虽然在互联网领域,「最先出发,却被新势力弯道超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但 Google 至少到目前还并不是其中的一个新案例。当下 ChatGPT 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直到两个月之前,Google 都是这颗星球上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研究最前沿的机构之一,也遗忘了 2016 年,Google DeepMind 研发的 AlphaGo 击败人类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与柯洁时的风光无限。

    2016 年 3 月 15 日,AlphaGO 对战韩国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

    平心而论,Google 与 DeepMind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尤其是「深度学习」以及「强化模型」这两个研究方向有着足以载入史册的重要贡献,即使是如今 OpenAI 发布的 ChatGPT 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些研究的成果。

    即使你向 ChatGPT 提问「Google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地位」,它也会公平的告诉你「Google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对于 Google 来讲,挽回颜面以及股价,此时都已经不是第一要务:ChatGPT 的病毒式传播正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如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需要大量的用户道路数据收集一样。

    相比起 ChatGPT 在战术层面取得的短期胜利,规模已经数亿记、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用户群,这其中包含着足以让 ChatGPT 语言模型不断迭代的海量数据,并从其中孕育出更加智能、聪慧的信息整合模型,直到演变出真正足以取代现有搜索引擎的下一代通用搜索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出的,才是可能让 ChatGPT 真正在 Google 的主场击败 Google 的技术优势所在 —— 基于 AI 的泛用搜索技术前景实在是太过诱人,甚至可以说是短期内已经近在眼前。

    举例来讲,如今我们用到的 ChatGPT 3,其最强悍之处,在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 1750 亿个信息参数的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到用户提问的信息,但它并不能和同门师兄 Dall-E2 那样,从网络以及关键字中抓取信息,理解并制作出视频、图像以及音频等内容。

    Dall-E2 输出的各种艺术作品。

    但在迭代版本 ChatGPT 4 中,从网络中现有的视频、音频乃至图像中抓取信息,重新整合成为自己的答复,甚至直接向提问者输出一套视频或语音介绍,这些并非未来,而是下一代 ChatGPT 4 规划之中的能力所在。

    而对于 Google 最大的竞争对手 —— 微软来讲,ChatGPT 背后本身就有微软的影子,直接拿来为其所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而且微软的动作也要比 Google 来的更加激进:2 月 8 日,微软就宣布集成 AI 辅助的新版 Edge 浏览器功能,并且即日上线;甚至此前一直被认为「烂泥扶不上墙」、市场份额一直少得可怜的 Bing 搜索引擎,宣布将推出集成 ChatGPT 的全新版本,大有借助 ChatGPT 弯道超车的势头。

    当你理解了 ChatGPT 真正的潜力,以及当前最大的优势所在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何 Google 全力推动自家通用聊天机器人,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如果最重要的用户群体都已经被竞争对手夺走,赢得下一场 AI 战争也根本无从谈起。

    时至今日,其实很难去判断 Google 内部是否因为被过去一直各种来自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翘楚」的称赞迷惑,导致的如今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表现出的各种手足无措,乃至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

    但无论如何,Google 过去一直是 AI 领域研究乃至商业应用领域的翘楚,这一点也不应被任何有志于研究 AI 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所忽视:人工智能给 Google 带来声誉,同时也让 Google 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之路上举步维艰。

    Google 旗下 DeepMind,试图将人工智能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项目,推动五年迟迟没有进展,并且还被英国当地的数据监管机构裁定为「侵犯病人权利」而被罚款。

    当下,所有人都被 ChatGPT 重新点燃了对 AI 的热情,但当 ChatGPT 掀起的这波浪潮褪去,并且最终也一定会褪去,大众仍然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黑暗的那一面 —— 涉及到数据隐私、道德伦理以及公众对此的质疑,都会卷土重来,扑向新的挑战者。

    仅就 ChatGPT 向我们展示的,一个融合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泛用型搜索引擎的未来,其中暗藏的危险性就已经足够棘手:如何保证 AI 的正确性?如何让回答不误导提问者?涉及到事实核查部分的回答,信息来源又该如何选择?如果这些答案最终真的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又该由谁来承担?

    或许,现在就对 ChatGPT 们如此苛求还尚早,但这些确确实实是真正影响人工智能大范围落地的问题关键所在,比如早先已经有美国大学生通过 ChatGPT 来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有轻生者是想问出更轻松的自杀方式。

    好在 OpenAI 对此也做出了相关的政策限制:如今当检测到提问内容触及红线时,ChatGPT 也会变得更「通人性」,在红线之下尝试挽救生命:告诉你「您是值得被爱和关心的」。

    毕竟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真的是一种奢求。

    作者:张勇毅、ChatGPT, 编辑:高宇雷

    来源公众号:电厂(ID:wonder-capsule),探索科技公司的未知,为你充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子签下半场:从热闹的风口到分岔的路口

    设计动态 2023-02-10
    不久前,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市场快速发展,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频繁的政策利好下,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7332万美元,同比增长 3

    受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远程视频调用量激增,也间接带动了电子签市场,中国电子签名软件产品未来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无论是对于市场还是企业而言,电子签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这篇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电子签行业,欢迎阅读。

    不久前,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市场快速发展,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频繁的政策利好下,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7332万美元,同比增长 31.7%。

    IDC预测,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的规模持续增长,中国电子签名软件产品未来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26年,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4亿美元,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6.4%。

    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站上风口,电子签在经历井喷式发展后已进入冷静期。需求和顾虑同在,增长与乱象交织,国内电子签的下半场不仅拉长了比拼战线,在行业规则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01 疫情秒变加速器,资本追捧大厂入局 国内规模庞大的各类市场主体,为国内电子签行业提供了广阔的数字化空间。尽管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电子签行业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疫情的到来和无纸化办公的盛行,让电子签行业迅速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

    受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远程视频调用量激增,间接带动了电子签市场。尤其是在2021年。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东等在内的众多省、市都在政府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电子签名的使用,构建统一电子印章平台等。

    这些规范化政策不但加深了客户对电子签名行业的认知与教育,也为电子签的迅速发展做了充足的官方背书。

    在社会层面,2021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线上办公场景越来越普遍,电子签名在各行各业衍生出大量新的在线业务场景,并迅速壮大成为具备超千亿市场容量的赛道。

    同时,资本对电子签行业不断加码,启明、顺为、大钲、深创投等资本方陆续抢筹,法大大、上上签、e签宝等头部厂商备受追捧,大厂如腾讯、字节等也在纷纷推出自家的电子签应用,试图到场分一杯羹。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上上签宣布完成3.58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法大大宣布完成D轮9亿元融资;e签宝获红杉资本、IDG资本领投的E轮12亿人民币投资。2015年到2021年底,主要电子签厂商融资总额超过45亿元。

    不过,在行业发展初期的野蛮生长之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市场份额名头向来是企业的必争之地,而有关电子签2020年的市场份额数据,不同机构制作的报告里,行业第一名各不相同。

    在IDC《2020年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份额》中,法大大以26.4%的市场占比排在第一位。同年,在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行业发展现状及用户调研分析报告》中,却显示“在2020中国电子签名用户使用服务商品牌占比上,e签宝达到43.1%,牢牢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去年5月,一条行政处罚的信息被公示在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据公示,《人力资源电子签约市场专题分析报告2020》、《中国电子签约市场专题分析2019》两份报告中关于“e签宝市场份额领先”的相关结论,实际数据仅仅来源于用户调研问卷。经调查,当事人与e签宝存在合作关系和经济往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至此大家才明白,原来有些被视为客观权威的数据机构,其报告也有“水分”可加,可信力让人质疑。

    当然,除了“操作”数据进行“白公关”,暗中的“黑公关”手段也不会少。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就曾受理过一起案件,自媒体从业者毛某因发布不实文章构成对上上签的名誉权侵害,法院判令其删除侵权文章并公开道歉。

    电子签真正的爆发式增长不过是近几年的时间,在前期出现以上现象不足为奇,这样的现象甚至在每个行业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而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只不过,这些所谓的“捷径”,在进入行业下半场之后,并不能使企业走上基业长青的康庄大道。

    02 竞争格局越加复杂,三方玩家各有千秋 风口之下,电子签赛道的玩家呈现几何式增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变得愈加复杂。就目前来看,行业内的玩家主要有三类:

    一是以法大大、e签宝、上上签等为代表的头部初创SaaS电子签厂商; 二是以腾讯、字节、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子签厂商; 三是以传统软件厂商转型而来的电子签厂商,如泛微推出的契约锁等。 而三者相比较来看,也都有各自的优劣势。

    首先,成立于2014年的法大大已发展近10年,成立更早的e签宝更是有着20年的行业经验。作为较早入局的SaaS电子签厂商,他们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专业度更高。同时,此类厂商在安全资质和牌照方面也会更加完善。

    只不过,单纯的电子签功能很难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启动点,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更综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此类厂商的B端根基尚浅,普遍获客成本较高,这也是它们接受巨头融资、积极融入大厂生态的原因。

    其次是以腾讯、字节、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子签。

    相比于其他厂商,这些互联网大厂拥有比较稳固的B端客户资源和广泛的投资版图,这让其在B端市场拥有广泛的号召力,获客成本总体较低。同时,大厂的技术储备也更充分,例如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就被用于电子签安全认证,极大提升了“云”签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再细分来看,进军电子签市场,阿里和腾讯是选择同电子签公司进行绑定,从而引入到自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里(例如阿里和e签宝合作,腾讯和法大大合作)。而字节和京东则选择在内部建立电子签产品研发团队,通过自身的产品设计进而与其它业务方案进行协同(例如字节的电子牵,京东的智臻链电子合同平台)。

    当然,短期内大厂们也面临着安全资质牌照不齐全、电子签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最后是转型而来的传统软件厂商(主要是一些CA、OA厂商),如泛微(契约锁)、数字认证、安证通(一签通)、金格等。

    这类厂商参与电子签的优势在于业务上的协同优势,以及其在品牌、规模、定制能力方面对垂直行业客户的影响力。

    例如,在勘察设计行业,安证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在钢铁、大型施工企业也有着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医疗教育行业,数字认证占据着高达60%以上的市场份额;契约锁则致力于大型政企的电子签名与印控管理需求。

    目前来看,传统CA厂商的策略是希望通过原有的客户网络来打开市场,但这在注重交付效果的电子签市场似乎并不如预期。并且其交付模式数据属于绝对私有,需要持续投入人员和资源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软件和硬件的更新,因此其交付模式一直很重。

    03 中小企业难覆盖,行业需要新拐点 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电子签赛道固然在当下已十分成熟,但聚焦于使用人群上,普遍为大型企业与机构,中小企业及个人使用率不高。

    要知道,电子签降本增效的效果需要建立在大量“签字”动作和流程上。对于大企业及机构来说,管理层级和人员都较多,在传统的签署流程中,单份合同、协议在印刷、传输、存储管理等环节需要耗费不少人力、财力。购买电子签服务,不仅能明显感知到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下滑,签字效率的提升,从而加速推进业务开展,同时价格也极具性价比。

    合同管理涉及的大概环节

    而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则不同,“签字”动作不频繁、物理空间流动性不高的特性,让其难以感知到电子签带来的效益提升。

    并且,电子签厂商提供的产品往往是自成应用,操作页面及流程也较为复杂,具备一定的学习门槛。大企业的IT建设储备能保证其迅速掌握,但对于业务经营相对单一、追求一定性价比的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就显得不太友好。

    另外,市面上对电子签是否安全合规的质疑声仍然存在。大型企业及机构凭借丰富的业务实力和储备力量,还能尝试接受、试错,但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想要普及应用就相对困难多了。

    与此同时,对于电子签企业而言,在To B市场要想形成C端市场的那种网络护城河也不容易。

    一方面,当前头部厂商还没有在产品与服务上,形成像C端市场产品的那种强大影响力,头部客户对固定电子签客户的依赖性并不强。并且,电子签行业对上下游的依赖性非常强,既需要上游的CA机构提供数字安全认证,也需要行业生态与合作伙伴助力(开放数据接口、API等),这决定了单一企业很难突出重围。

    电子签名产业链图谱 图片来源:36氪研究院

    另一方面,B端市场并不存在标准化的服务需求,各类型的客户对于电子签厂商的需求是差异化的,电子签厂商们也只能够满足相应领域的需求。

    例如腾讯电子签主要面对C端用户开具合同需求;上上签聚焦电子签公有云业务,主打企业客户;法大大同时开放SaaS、SaaS API、混合云三类电子签服务模式,更侧重于法律方面的服务;e签宝则先从政府场景和大型企业切入,做电子签章本地化业务,后来又从服务商转型为SaaS平台。

    各路玩家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这就决定了电子签厂商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总之,无论是对于市场还是企业而言,电子签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电子签SaaS厂商之间的较量也已不能再用单一的客户、技术、产品等规则来评定,而是涉及到生态建设、运营能力、政府资源、技术实力、牌照资质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显然,在历经野蛮生长、加速快跑之后,电子签行业需要一个能打破瓶颈、稳健发展的新拐点。

    作者:文林

    微信公众号:DoNews(ID:ilovedonews),不局限于对互联网行业的追踪与探索,更要向未来、向未知的方向迈进。

    本文由 @DoNews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马蜂窝等待春天

    设计动态 2023-02-10
    过完元宵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结束,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市场的火爆告一段落。 2022年年末的政策转向使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3年元旦将旅游热度推高,春节更臻至顶峰。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为3.08亿,同比增长23.

    2022年年末,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春节长假旅游市场迎来火爆。旅游业逐渐回暖,攻略社区的春天是不是也要到来了呢?本文以马蜂窝为例,解读这些年来马蜂窝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起来看看吧。

    过完元宵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结束,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市场的火爆告一段落。

    2022年年末的政策转向使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3年元旦将旅游热度推高,春节更臻至顶峰。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为3.08亿,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2023年2月6日起,港澳游、出境游亦开始恢复,整个春节各大在线旅游平台交出的成绩单颇为亮眼。携程发布《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春节期间其旅游订单同比增长4倍,跨境机票订单增长4倍,出境游订单增长640%;同程发布的《2023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该时段其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订单量反超2019年同期;飞猪公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其境内长线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

    一片叫好声中,旅游攻略社区马蜂窝给出的数据则不那么“硬”。除了“长途游”热度同比增长超过285%以及马蜂窝的北极星攻略“即时攻略”近一周咨询量环比上涨120%外,报告给出的多是旅游目的地搜索热度、人群画像、关键词分析等内容。这些数据无法直接反映订单量和用户规模情况。

    人口流动受限对马蜂窝这样的垂直内容社区影响深远:创作者缺少素材,社区UGC(用户生成内容)减产;现实情况降低了普通用户的旅游频次,用户对相关内容关注度下降,社区活跃度大幅滑落。而这些很难在政策放开后迅速回到原有状态。

    以马蜂窝每天一篇的招牌内容“蜂首游记”为例,2019年1月的31篇蜂首游记,出行时间均在2018年及2019年1月,但2023年同期游记有三分之一出行时间在2022年以前,不少出境游时间在2019年,时效性较低;2019年1月,蜂首游记每篇平均浏览量9.6万,评论590条,但2023年1月,这两个数字分别仅为2.3万与83条。

    社区的增长和盈利不是空中楼阁,商业化发展必然建立在内容充盈和用户活跃基础上。马蜂窝虽是国内旅游攻略社区头部玩家,但却处在整个旅游行业的夹缝之中:它既需从携程、同程等OTA平台那里分得一杯羹,又要直面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日趋猛烈的冲击,还要处理自身发展问题。行业渐暖,此刻的马蜂窝距离真正走出寒冬还十分遥远。

    01 内容根基松动 在平台内容体系中,“蜂首”曾是马蜂窝质量与流量的顶层设计。

    据海克财经了解,马蜂窝编辑会从一众UGC游记中挑选篇目,提前与作者沟通,获取许可和物料,然后排期,将游记放上蜂首。该栏目更新时间为每日0点,会展示在马蜂窝网站首页头图banner位置、APP开屏及首屏推荐位置。

    APP开屏广告位往往价值不菲,马蜂窝将之留给蜂首,可见其对优质内容的重视。平台的内容护城河正是由蜂首而来。这些游记多有独特的经历、较高的摄影水平以及全面细致的攻略文字,比如24天骑行西藏全记录、自驾4000公里穿越阿里、555天环游中国探索饮食、福建4城饮食全攻略等。

    与穷游网等同类社区横比,蜂首图文的确质量过硬。以2022年北京城市风光攻略为例,穷游网某篇介绍北京春季赏花地点的三星精华游记主要由10余处地点介绍和观赏贴士构成,游记中的配图构图、调色较为普通。题材相似的某篇蜂首则以二十四节气串联了北京近50处游玩地点,文字超过1.8万,高质量图片超过300张。

    马蜂窝网站还设有专门的“蜂首俱乐部”。截至2023年2月9日海克财经本文发稿,页面显示全站仅有1999位“蜂首达人”。这种稀缺性也是蜂首成为站内创作者最高荣誉的原因。但目前俱乐部专属活动的最新展示还停留在2018年的扬州,APP内则没有俱乐部的专门入口。

    自2006年前身“旅游攻略”平台上线以来,马蜂窝凭借内容,聚合了超过1亿用户,并通过蜂首等运营方式,确立了深度游的社区调性。但随着平台的商业化发展和策略调整,蜂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渐下降,在新用户增加的同时,有许多老用户不满新氛围而选择离开。

    不同用户对马蜂窝两次事件的态度可为印证。

    2018年10月,《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传播甚广,物议沸腾。普通用户对马蜂窝用机器人从大众点评、携程上爬取点评之事义愤填膺,不少资深用户却不以为意。后者认为,点评并非马蜂窝的核心内容,注水仅是美化数据,不影响其内容价值。

    一年后的蜂首游记事件则全然相反。2019年7月29日,一篇介绍顺德饮食的游记登上蜂首,因其行文流水账、配图简陋、风格如同笔记拼合等内容质量问题,引起大量资深用户不满。大批蜂首达人在游记下方留言称,如此平庸的游记都能登上蜂首,自己为游记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便毫无意义。普通用户则大多无法理解这种内容洁癖,对此争端没有兴趣。事件以官方删除该游记告终。

    追求质量的深度创作者与逐步大众化的平台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马蜂窝的系列操作又使之加剧。就马蜂窝APP当下布局而言,信息流笔记已成主体,蜂首游记徒剩形式。粉丝过万的蜂首达人小尼对海克财经表示,她一共上过6次蜂首,最近一次是2023年1月,但单次账号涨粉不到200。她说,现在看蜂首的人越来越少,感觉写游记不如运营小红书。

    短视频和图文笔记是现今内容风向,但这并不代表长图文没有价值。即便平台削弱固有优势以迎合潮流,也难与小红书等平台比肩,还可能失去原有用户。从一批又一批资深用户的离开看,马蜂窝此举颇有些邯郸学步的意味。

    02 商业变现之难 令马蜂窝焦虑的不止是内容本身,还有其在内容繁荣期都没能完全打通的变现闭环。

    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常见内容变现方式有二:广告或参与交易。前者不必赘述,后者由于马蜂窝身在旅游赛道,参与的是包括机票、酒店和旅游产品在内的OTA(在线旅游)交易。逻辑合理的方式是,平台通过内容制造场景来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推动相关产品销售。马蜂窝也发力于此。推动商业化进程后,马蜂窝GMV(商品交易总额)在2017年已近100亿元。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吕刚2018年4月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提到,彼时其平台营收,一半来自广告,另一半来自机酒等OTA交易。

    但OTA交易绝非坦途。

    马蜂窝近几年未再公布确切交易数据,但我们不难大致了解其生存景况。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携程份额高居首位,占36.3%;其次是美团旅行,占20.6%;再往后,同程、去哪儿、飞猪分别以14.8%、13.9%、7.3%的市场占比,位列第三、四、五名;而包括马蜂窝在内的平台则被归入“其他”,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仅7.1%。

    旅游行业产业链复杂,考验的是OTA玩家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在这一赛道,玩家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显著。以1999年10月上线的携程为例,携程拓展供应链的惯常路径是收购和战略投资。拿酒店来说,携程已入股首旅、华住、开元等酒店集团,2018年还成立了丽呈酒店集团,其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可想而知。

    而在马蜂窝上搜索酒店,用户会发现官方渠道“马蜂窝优选”与来自携程、艺龙、Booking.com、有鱼订房等其他渠道的预订顺向排列,但被置顶的马蜂窝优选相较其他渠道并无明显优势,甚至价格上有些还会贵出几十乃至数百元。

    马蜂窝的OTA服务也为人诟病。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影响,大量机票、酒店需要退改签,各服务商的退款周期均有延长。大多数服务商至多延迟2个月,但马蜂窝却在同年12月还遭到用户投诉,在航司已经同意免费退票的情况下仍未给用户2月份的机票退款。而且此类投诉不止一起。

    发展OTA并不顺利,马蜂窝的广告营收又明显受流量掣肘。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三季度综合旅游预订领域MAU(月活)TOP10榜单上,马蜂窝以1094.8万,排在第五位,前四名分别为携程(1.14亿)、去哪儿(6763.1万)、飞猪(2621.1万)和同程(1135.3万)。

    供应链和流量都拼不过OTA平台,客观出行限制又减少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马蜂窝只能另觅出路。

    2020年底,马蜂窝推出了“北极星攻略”,将UGC游记整合拆解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攻略,以期提升用户筛选信息的效率。官方表述称,北极星攻略上线1年就已服务1.8亿旅行者。但这种官方攻略的本质仍是免费内容,目前还给不出新盈利点。

    2021年7月正式上线的玩乐项目“周末请上车”则是马蜂窝的另一尝试。该项目下的各类活动由主理人发起,平台审核发布,用户可自由报名。相较长途旅游,本地游、周边游更符合特殊时期的用户需求,频次也更高,因此马蜂窝希望构建周末玩乐场景以吸引用户。该项目上线半年内,平台举办的活动近100场,主题有探店、桨板、潜水、飞盘、剧本杀、读书会等。

    马蜂窝为此专门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好玩星球”显示,目前已有20万人参加过相关活动。有用户半年复购了8次,付费最多的用户已投入超过1万元,参与活动的用户有33%为新注册用户。据海克财经观察,好玩星球上2023年2月10日晚至2月12日的周末活动客单价在80-400元不等,每场名额多在4-10人,但有一半以上的活动尚未满员。

    这显然并不能解决马蜂窝所有变现问题。能够看到,周末活动的大部分主理人为平台以外的第三方,也包括商家,平台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和用户体验;不同主题和类型的活动没有标准化流程,难以规模化;活动仅基于北京地区,抽成和发展空间有限。

    03 模式何去何去 相较综合OTA平台,UGC社区的变现之难有目共睹。马蜂窝不例外,国际旅游巨头TripAdvisor也未幸免。

    成立于2000年2月的TripAdvisor相当于国内大众点评与马蜂窝的结合体,其MAU目前已超过4亿。TripAdvisor有完整的社区运营和积分激励体系,用户能对酒店、餐厅、景点等旅游要素进行点评,或以游记形式推荐吃喝玩乐项目。

    TripAdvisor一度被投资者看好,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时间是2011年12月,其市值到2014年6月已从上市首日收盘的33.7亿美元飙升至迄今为止最高点151亿美元。而彼时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后更名为Booking)市值不过315亿美元,当然其最新市值已来到965亿美元。

    TripAdvisor的商业化走的同样是广告加OTA的路子,但后续广告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向酒店预订平台的转型也不算成功。倍感压力的TripAdvisor推出了新业务Tripadvisor Plus会员制,想以卖会员的方式来解决平台流量高却变现难的问题。这种会员服务价格为每年99美元,用户能获取酒店折扣、房间升级等优惠。

    该项业务发展了两年多,仍未从根本上改变TripAdvisor的处境。财报显示,TripAdvisor在2022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1.38亿美元,同比增长72.16%,但净利润却从2021年同期的1.19亿美元下降到了2200万美元。股价的变化更为直观,TripAdvisor当前市值已仅剩33.98亿美元。

    用户规模和内容体量均无法与TripAdvisor一较短长的马蜂窝的情况大概率只会更差。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2010年3月开启公司化运营后的数年里,马蜂窝是颇受资本垂青的。确切讲,自2011年10月迄今,马蜂窝已共计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淡马锡等知名机构,金额累计约28亿元。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近4年前的2019年5月,系腾讯领投,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元钛长青基金等跟投,金额2.5亿美元,投后估值据称20亿美元。但就目前情势来看,马蜂窝短期难于上市,而即便上市,表现也难乐观。

    环境和运营策略使得马蜂窝已在逐渐失去深度内容优势,笔记之类的碎片化内容又无法与小红书等平台媲美——综合平台内容更加多元,用户规模和用户黏性使之更具创造潮流的能力,飞盘运动的火爆即是如此。马蜂窝这样的垂类社区只能亦步亦趋。

    小红书已在推进文旅业务。虽然目前小红书暂未给出具体路径,但用户量级和种草能力使之想象空间颇大。两相比较之下,不少用户放弃马蜂窝,转向小红书,前述蜂首达人小尼就是典型一例。另一位蜂首达人木青态度类似。木青对海克财经表示,前两年成为全职摄影师后,他主要做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已不再运营马蜂窝,因为马蜂窝几乎无法带来收益。

    短视频平台裹挟巨大流量亦在强劲进击。以抖音为例,抖音自2020年7月既已接入旅游业务,此后不仅上线了与同程、飞猪等OTA平台合作推出的旅游榜单等项目,而且通过内嵌小程序“山竹旅行”等触角不断在该领域横纵探索。传统OTA能否被取代暂且不说,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接受旅游种草,再去携程等OTA平台订票出行,马蜂窝等攻略社区的存在感进一步走低。

    3年特殊环境使诸多平台纷纷修炼内容,但马蜂窝因赛道所限无甚亮点,前进方向亦不明晰。2022年12月底,马蜂窝创始人陈罡在接受新京报旗下贝壳财经采访时说,这3年对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公司大部分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对2023年市场复苏定的务实目标是整体营收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分之二。

    这种审慎态度侧面反映出公司发展情况。可供对比的是,2023年1月,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央视《对话》采访时表示,疫情前携程已将旅游消费做到了几千亿元,希望2023年做得比疫情前更好,达到1万亿元。

    内容社区发展OTA,OTA平台则在加码内容。携程曾表示要通过旅拍、直播、点评、KOL等不同手段构建内容生态,飞猪则计划培养3000位旅游行业达人。活力渐失的马蜂窝将何以立足,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作者:许俊浩

    来源公众号:海克财经(haikecaijing),打量商业表里,记录时代精神。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海克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直播,往何处去?

    设计动态 2023-02-10
    2022年,B站直播部门陷在“裁员”风波里。 4月,有消息称B站直播业务部门计划裁员,原因可能为入驻公会与直播板块关系失衡,导致B站直播生态变化。对此,B站官方回应,“直播业务毛利连续三年提升,正在积极招聘。” 12月,B站又被爆出大规模裁员消息,波及主站、直

    在B站的内容生态中,直播板块经历了怎样的变动和调整?可以看到,在虚拟直播、秀场直播等领域,B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直播电商模块上,B站也一直在进行尝试和探索。具体如何解读B站直播的变化和发展?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2022年,B站直播部门陷在“裁员”风波里。

    4月,有消息称B站直播业务部门计划裁员,原因可能为入驻公会与直播板块关系失衡,导致B站直播生态变化。对此,B站官方回应,“直播业务毛利连续三年提升,正在积极招聘。”

    12月,B站又被爆出大规模裁员消息,波及主站、直播、漫画、游戏等多个业务部分,而官方负责人则表示,近期部分业务调整,因此会伴随着人员调整,与个人绩效表现无关,B站近期也无大规模裁员。

    当然,无论裁员消息是否属实, 2022年,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确实成为了B站的关键词,直播板块也作为B站内容生态的重要一环历经波折。

    据2022年Q3季度财报,B站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37%。总营收达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净亏损同比收窄36%。其中,直播月均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79%,增值业务收入22.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的38%。相较于2021年Q4季度,营收额与所占比重均有所增长。

    而在内容端,我们则可以看到,尽管在“千播大战”中起步较晚,后发力的B站仍然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领域,在游戏、虚拟、秀场等直播领域形成了独特风格。 复盘这一年,B站直播既有各领域的长足进步,也有大主播翻车、官方对秀场直播的整治,而在一年的试探后,B站直播电商也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站在2023年初回看,B站直播在内容、电商层面有何趋势及变化?我们一起来盘点。

    一、B站直播这一年 “哔哩哔哩的直播业务不仅是一个营收业务,更是B站必备的能力,因为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直播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2019年的财报电话会上,陈睿曾这样定义B站直播,彼时直播板块刚刚上线4年,而B站的改革动作也大刀阔斧,包括以8亿巨资拍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地区三年独家直播版权,高价签下“斗鱼一姐”冯提莫等。

    2021年,澎湃新闻报道,对于未来直播业务的规划,B站会沿着现有的生态继续驱动,保持直播业态的健康度。此外,还要实现UP主和主播的互相渗透,把视频和直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探索真正在B站上能孵化出的直播品类。

    据此,B站的路线为, 一方面鼓励更多UP主在视频创作之外开辟直播这一空间,将外部引入主播的策略转化为对UP主的内部扶持,以盘活站内固有用户;另一方面则是培育B站特色直播,在红火的直播电商与秀场直播间搏出平台的优势领域。

    打开B站直播板块,可以看到目前B站主打的直播领域为 游戏、唱(舞)见、聊天、虚拟主播、学习、购物 等。

    以游戏领域为例。在B站,游戏直播的体量最大,官方推荐的24个标签中,就有13个为手游、网游或单机类小众游戏,涵盖时下热门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永劫无间、原神等。

    图源:B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戏领域,与去年“王者荣耀”主播迅速涨粉不同,今年B站最“吃香”的游戏易位给了《原神》。今年4月,主打原神游戏攻略的主播@你的影月月仅有105.3万粉丝,但截至目前,其粉丝量已突破503万;同类博主还有@莴苣某人,粉丝体量超过501万。

    与虎牙、斗鱼等传统游戏直播平台不同,基于平台的内容基因,B站实际上活跃着大量独立游戏玩家,直播内容更加丰富,且主播具备明显的个人风格,用户对于主播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游戏的吸引力,一方面相对于游戏技艺更关注主播风格,@老番茄、@某幻君、@逍遥散人等游戏区头部UP主热度依旧居高不下。今年,国产roguelite游戏《暖雪》爆红,就有多位UP主进行了直播。

    游戏直播之外,B站的秀场直播也逐渐站上潮头,标签进一步细化 ,如视频唱见、视频聊天、舞见、萌宅领域等。但“擦边球”现象的存在,也让B站直播面临着公众审视。今年4月,B站发布《直播生态环境治理公告》,惩治直播违规行为,近一个月内处理违规标题/封面40480次、违规直播内容8986次。但整治之下,问题依旧存在。最近的“狗头萝莉”事件便是其中之一,B站难以独善其身。

    除此之外, 知识类直播也是极具B站特色的一种直播类型 ,一方面,用户可以关注@罗翔说刑法、@于赓哲老师的直播间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自身学习需求,加入打有考研、自习室、考公等标签的自习室,进行静默学习,这类陪伴式自习室一度在站内颇受欢迎。

    二、风口上的虚拟直播 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带动虚拟人赛道“内卷”激烈,而B站作为二次元文化集结地,在虚拟直播领域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8年底,现象级虚拟偶像代表hololive入驻B站,也宣告B站正式进军虚拟直播赛道。 到2020年,超过60%的全球知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虚拟主播成为其直播业务增长最快的品类 。在B站官方扶持下,近年来,选择以二次元虚拟形象出镜的主播明显增多,在@泠鸢Yousa等老牌虚拟唱见之外,还涌现出@兰音Reine、@陆鳐lulu等优秀虚拟主播。

    生态蓬勃之外,最令人瞩目的是,步入2022年,B站虚拟主播届一面有人悄然隐退,一面新顶流快速补位。

    去年2月,在举办最后一场“hello world”演唱会后,曾经开启VTB时代的虚拟主播绊爱宣布休眠,其声音和形象则以AI声库和动画的形式继续发展。这场告别演唱会于B站绊爱的个人账号@AIChannel举行,前来与绊爱告别的不仅有粉丝,还有无数“后辈”虚拟主播们,演出期间人气值突破了1100W。

    图源:B站账号@AIChannel

    2016年出道的绊爱,曾长期霸占Vtuber第一的位置,也曾因分身问题被质疑,其休眠象征着一个虚拟主播时代的落幕。

    2022年,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虚拟偶像团体依旧是字节跳动与乐华娱乐合作推出的虚拟女团A-SOUL。

    这支队伍最初由五位数字化虚拟人物贝拉、伽乐、乃琳、向晚、嘉然组成,于2020年11月正式出道。在历经“资本入侵二次元”的种种争议后,A-SOUL依靠成熟的业务能力与成员之间充满火花的互动成功实现逆风翻盘,一跃成为国内虚拟女团顶流,目前,人气值最高的@嘉然今天吃什么,在B站已拥有170万粉丝,A-SOUL也因商业能力的展现与KEEP、肯德基、欧莱雅男士等品牌达成商业合作。

    图源:B站账号@A-SOUL offical

    不过,尽管与现实世界脱节,但隐退、翻车、塌房等娱乐圈常事,依旧会发生在虚拟主播圈内, 这一部分源于虚拟主播产业链尚需完善,另一方面则源于扮演者“中之人”与“皮套”之间的拉扯。

    5月,原本被视为安全偶像的A-SOUL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翻车”,伽乐的“中之人”宣布因身体及学业问题进入休眠。与此同时,A-SOUL成员所遭遇的超强工作强度、不公待遇等也被网友扒出,事态进一步发酵,虚拟主播的待遇及伦理道德问题,被猝不及防摆至公众面前,A-SOUL企划不得不紧急辟谣与道歉,但声誉的损失也在所难免。

    虚拟主播商业变现的隐患让人忧心,但另一方面,虚拟IP所创下的巨额流水也拓宽了业内想象。同样是5月,出道于2021年12月的Vox Akuma正在B站吸引着大量女性观众,达成单月增粉78万、首场直播累计人气超过42.5万、直播打赏超100万、bilibili舰长超1000名的高光时刻。目前,Vox的粉丝数停留在135万,同为彩虹社Vtuber的四位队友也均获得了近百万粉丝。

    图源:B站账号@Vox Akuma

    虚拟主播们也由单打独斗走向大公会。据新站数据,位居B站11月虚拟人影响力榜单前三的为@罗伊_Roi、@阿萨Aza、@苏打baka,前两者均为虚拟艺人团体VirtuaReal成员。

    尽管因不成熟的产业链所导致的风险仍然存在,但相比真人出镜, 虚拟主播创造的流水神话,仍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可塑性,吸引着众多主播前赴后继 。

    三、“进军”直播电商 在将近一年的试探后,B站终于正式迈出了直播电商这一步。

    继去年12月灰度测试“小黄车”功能后,今年10月,B站以“双十一”大促为切入点,于直播分区内上线了一个新的购物板块作为直播带货专区。在此直播的UP主们,视频中都挂有各类商品的“小黄车”链接,用户点击后就能跳转至淘宝、京东页面进行购买。

    这是一次B站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商业化进程的重要尝试。不过,单从直播表现方面,一些UP主有着颇为亮眼的成绩,但整体看来,直播入口的隐蔽、选品无特色,外加价格并未形成竞争力,B站的“双十一”首战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图源:B站购物板块

    打开“购物”板块,最鲜明的观感是直播氛围不足、分区混乱:板块首页,游戏、家居、颜值以及虚拟主播混杂在一起,界限不明;直播间观看人次维持在千人左右,鲜有人气上万的直播间;尽管挂出了“小橙车”,大部分主播依旧沿袭以往的直播风格,“摆烂式”带货,只偶尔提醒粉丝“商品链接在右下角”“请大家多多支持”。这显示出, 并非所有的主播都能快速适应从产出内容到直播带货的转变 。

    有着亮眼表现的UP主为家装垂类的@Mr迷瞪,内容主打装修科普与产品评测,2022年提高直播团购频率,目前粉丝量103万。双十一期间,直播间合作品牌包括小米、美的、海尔、顾家、追觅等。据B站数据,10月14日,即双十一开幕首日,@Mr迷瞪首场直播GMV破1.3亿,成为B站带货UP主标杆。

    这种两极化的直播带货数据, 一方面源于平台内部直播带货氛围的不足 ,大部分长于内容而弱于直播的UP主积极性不高,而用户打开B站的目的,仍然倾向于娱乐,并非娱乐内容与直播带货并驾齐驱。

    另一方面, B站自身的选品池太浅,在B站内部电商“会员购”无法支撑起双十一消费需求 ,因此需要外链跳转至淘宝、京东,繁琐的成交过程并不利于下单转化。

    不难看出,B站正以平台最大的资产——UP主为核心,探索一条以优质内容为纽带的商业化变现之路。去年12月,B站发布2022UP主在用年度产品榜,美妆个护类产品如珀莱雅双抗精华,3C数码类小米12S超大杯,以及外星人电解质水、林肯汽车、萌牙家牙刷等十大品类的多款产品登榜,进一步推进商业化。

    据B站2022年Q3季度财报,第三季度,B站日均活跃用户数达9030万,月均活跃用户数达3.33亿,均同比增长25%。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96分钟,创历史新高。

    在基本不缺流量的情况下,内容平台入场做直播带货,还需要比拼内容与商品的分发效率、平台的整体运营能力、对于供应链的掌控深度以及对创作者的影响号召力,从这些层面看,B做的直播带货只是迈开了一小步。

    作者:林午

    原文标题:裁员、翻车、搞电商:B站直播往何处去

    来源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数据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运营、营销和电商带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卡思数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小红书电商又起风了

    设计动态 2023-02-10
    “今年我打算把抖音直播关了,直接all in小红书了。” 从事电商十年之久的李斌在京东、淘宝、抖音均开有店铺,但他今年决定关掉两个不怎么赚钱的平台,腾出精力去做小红书。 他向「新熵」表示,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身边入局小红书的同行越来越多,大家都想趁着有免费

    2021年下半年,小红书通过切断外链、上线号店一体、上线商品笔记等方式正式发力社区电商。从供给方面来看,大量商家正在涌入小红书,不少用户也开始察觉,小红书现在涌现了大量新趋势。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小红书有哪些优劣势?在买家老练而卖家生疏的背景下,双方出现了哪些矛盾?作者在文章进行了分析,欢迎感兴趣的伙伴们阅读。

    “今年我打算把抖音直播关了,直接all in小红书了。”

    从事电商十年之久的李斌在京东、淘宝、抖音均开有店铺,但他今年决定关掉两个不怎么赚钱的平台,腾出精力去做小红书。

    他向「新熵」表示,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身边入局小红书的同行越来越多,大家都想趁着有免费流量红利期和开店零门槛的窗口期分一杯羹。

    商家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小红书“购物笔记”成长速度远比想象中要更快。 新顾客的消费往往从低单价的小物件开始,购物笔记多是手串、耳饰、手机壳、纸质书等。慧慧是小红书的资深用户,在上个月发布了自己第一篇小红书购物笔记,她的评价是“小红书有不少好货,但需要擦亮眼睛再下单。”

    在供给一边,大量商家正在涌入小红书。从2021年底喊话“回家开店”到今年2月1日,提供商家运营教程的官方账号“小红书商家学院”已经积累了85.7万粉丝。

    过去小红书电商给市场的印象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特别是在2017年以后,小红书全力向社区转型,电商业务声音减弱。在供给端,小红书缺商家也缺货,拔草路径长,商家缺少流量扶持;在需求端,用户没有在平台内拔草的习惯,更多在平台内解决“买什么”,到平台外解决“怎么买”。

    眼下,大量新趋势正在小红书涌现。越来越多的商品笔记出现在小红书最核心的发现-推荐场景中,用户开始察觉,小红书离购物更近了,其中一批更活跃的消费者成为小红书电商的初始用户。

    这种新趋势正在带来正反两个方向的反馈,新生态的增长为行业注入新的机遇,但不稳定的消费体验也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抵触。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小红书电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01 小红书社区,刮起“号店一体”风 引爆这一轮小红书电商的,主要是近似于淘宝C店生态的个人中小商家。

    小红书的电商发展路径比较清晰。2014年引入自营海淘电商“福利社”,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策发布后,小红书向第三方电商平台转型,吸引品牌商家入驻。但此后小红书把主要精力放在用户破圈上,电商业务出现了边缘化趋势,同期短视频平台开始成为内容电商的主要载体,在短视频、直播这些内容电商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小红书采取了“慢市场半拍”的模仿策略,在2019年和2020年,小红书先后上线了直播电商和视频号。

    这使品牌更乐于将小红书当做“更直面消费者的微博”而非销售渠道。完美日记被普遍视为最典型的小红书品牌,但其所属企业逸仙电商在招股书中明确梳理了商业逻辑——销售主阵地毫无疑问是天猫,小红书与其它内容平台共同起到“推动病毒式营销,建立大量忠实粉丝”的作用。

    在此期间,个人卖家利用小红书流量的方式是诱导买家加微信成交——这与快手、抖音早期出现的电商模式一致。时至今日,在小红书个人开店门槛大幅降低的背景下,仍有大量消费笔记证实这种不规范的购物模式在平台内广泛存在。

    这种种草与拔草的割裂状态持续到2021年下半年,小红书通过切断外链、上线号店一体、上线商品笔记等方式正式发力社区电商。过去困扰小红书电商的问题是卖家从哪来?货从哪来?订单转化从哪来?小红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个人卖家开店并提供货源,用商品笔记的方式打通种草到成交的最后一公里。

    与抖音电商模式相比,小红书电商有诸多不同点。一位抖音商家对「新熵」表示,抖音做电商的核心是达人、达人、达人,只要把一切分销工作交给达人并谈好抽佣,抖音商家完全可以是零粉零内容的透明人。但在「新熵」接触到的小红书商家眼中,小红书做电商的核心是笔记、笔记、笔记,只要有稳定的笔记热度,小红书商家完全可以是自力更生的独行侠。截至目前,笔记仍然是小红书的核心场景,小红书的电商业务也围绕这一场景展开。

    阿泽对「新熵」说,相比抖快淘拼任何平台,小红书做电商的最大优势,目前是调性。

    这种调性指社区生态与用户心智,相较其它平台,小红书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强,消费氛围也更浓厚。阿泽在小红书经营精品创意咖啡,产品主打精致、适合拍照的包装风格,笔记内容主打悠闲的生活节奏。阿泽表示,对这样一种小众消费品来说,在任何一个平台的消费者获取都是一件难事,而在小红书,通过短视频+图文笔记的方式,阿泽的店铺就可以获取一定订单。

    阿乐则在小红书经营自己的手工饰品店铺,包括一些简单的头饰、首饰、耳饰等。这些饰品往往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手工制成,支持顾客的个性化定制,相应的单价也要更高。相比其它饰品店铺来说,阿乐的生意很难做到大量出货,更像是一种博主与粉丝之间的互动。

    截至目前,小红书电商的增长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平台没有用“信任”或“兴趣”概括自己的电商路径;商家在不断测试平台的流量规则、爆单密码,绝大多数商家还没有触及小红书月销万元的抽佣线;用户也在一次次下单中验证小红书购物是否可行。

    如果一定要给小红书电商一个概括,目前来看“创意电商”的定位相对准确。

    从商业价值产生的完整路径来看,小红书电商最常见的流程是商家发布创意图文笔记/短视频——吸引用户浏览并种草——用户进入商家店铺/商品详情页下单。相比之下,直播并不是小红书电商的主要场景,一位兼职小红书商家对「新熵」表示,开直播带货的时间成本太高了,舍弃直播全靠笔记流量成交,是完全可行且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同样作为内容驱动的电商平台,小红书区别于抖音、快手的特征是,创意在小红书电商当中占据了更高权重,阿泽会将咖啡外包装制成信封、邮票等形式,阿乐擅长制作并展示不同的定制饰品创意。创意更足的笔记能吸引更多用户浏览和互动,消费者的种草也从笔记的创意中产生。

    其中的代表性现象是设计师工作室商家在小红书的崛起,这些账号同时发布工作生活笔记和商品笔记,其所在领域的内容对用户往往有不错的吸引力。如阿冰的店铺主打自制现代艺术陶瓷,其店铺商品单价普遍在500元以上,与其说是工业消费品,不如说是手工艺术作品。这种远离大众消费的商品很难在其它电商平台站稳脚跟,但颇受小红书用户的喜爱。

    除了“创意电商”的调性之外,小红书电商还有一些鲜明特征:

    1. 中小商家主导以及大品牌的缺位。 这一轮小红书电商的生态变化,核心是中小卖家涌入,并对平台内供应链形成补充,交易场景主要是商品笔记。而小红书上大多知名品牌并不是此次小红书电商增长的主力,以美妆品牌欧莱雅为例,尽管其官方账号开设了店铺,但没有调整拿小红书当微博发的习惯,也几乎没有尝试使用商品笔记转化成交,完美日记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小红书的电商生态已经划分为清晰的两部分——商城提供自营及品牌商家商品,商品笔记提供中小卖家商品。在后者高歌猛进的同时,前者的声量反而在让位。

    2. 颜值的权重极高。 作为女性为主的社区,商家更倾向于上架适合拍照发笔记的高颜值商品,消费者也对这类商品更感兴趣。这甚至形成了一种趋势,一位拼多多商家对「新熵」表示,拼多多的流量规则是“按价格分配”,谁价格低推谁。而小红书电商正在出现“按颜值分配”的迹象。

    3. 女性垂类增速更快。 「新熵」接触到的数十家商家当中,绝大多数商家主打女装、饰品等品类,而男性品类较少。

    4. 消费者在购买前的比价习惯并不常见,商家也无意宣传自己的价格优势。 小红书商品笔记的最常见标题是《这是什么神仙颜值!》《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梦中情X它来了!》,相较之下,商品的上身效果、直观颜值、设计灵感的权重都要高于价格。

    5. 部分独家商品吸引了更多关注。 很多消费者在笔记中表示,自己选购一款产品的原因是在外面搜不到同款,所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小红书下单。也有多位商家对「新熵」表示,自己目前只做小红书。

    02 小红书仍是流量洼地 小红书电商发力的时间点,正碰上电商市场的高度内卷。

    淘宝个人商家阿龙对「新熵」表示,眼下各电商平台的营销成本都在变高。这并不是指每千次展现的单价变得更贵了,而是展现能带动的消费转化效率在快速走低。

    2016年,阿龙的店铺做一次新品上市可以拉动数十万销售额;2018年,在淘宝仅投放少量CPC广告和其它资源也能做到数十万销售额,但近年各平台的新用户红利都在消失,平台间竞争从抢人走向抢人的时间。而一旦进入抢时间阶段,阿龙这样缺乏营销预算的中小商家就要承担更大压力。阿龙表示,花一样的钱,现在只能卖到往年销售额的零头。

    生长于这种背景下的小红书电商,自然吸引了商家、服务商等群体的关注。「新熵」接触到的多篇电商教程中,都将小红书电商列为红海市场为数不多的机遇。

    这种机遇核心表现在入场门槛中。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用原创内容带动流量,吸引转化无疑是一件难事。一位抖音服务类型的商家向「新熵」展示了他的数据——创作近半年,发布内容近30篇,平均点赞量不超过30,不仅需要买量吸引垂直用户,还没有完成任何订单转化。能获得最高赞的作品,反而是一篇无植入的转载内容。

    一位抖音资深商家对「新熵」表示,抖音开店的秘诀就是达人、达人、达人。与其辛苦做内容,买流量,达人流量能够解决商家的水源问题。但这两年达人的转化效果也不好,不少主播都取消了坑位费,转向纯佣金模式。

    相比之下,小红书的流量特征是去中心化。一位小红书饰品商家对「新熵」表示,小红书的流量获取并不比其它平台简单多少,但对新人机会比较大,内容只要能切中用户需求,就有不错的数据反馈,同时转化率也不错。

    多位小红书商家对「新熵」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笔记阅读量向成交订单数的转化率在1%到2%左右。而前述抖音商家对「新熵」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其单场直播的观看人数到成交订单数的转化率是1.42%,平均客单价是9.6元。考虑到小红书产品的平均单价远高于这一水平,且直播的转化率一般高于笔记,小红书的转化能力有一定优势。这与多篇电商教程内容的观点一致,当前小红书电商有ROI优势。

    更重要的是,抖音直播几乎离不开买量,而「新熵」接触到的小红书商家都罕有笔记买量习惯。一位商家表示,用买量的钱去压主力商品价格,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从2021年底到2022年初,小红书对电商业务进行了最关键的前期准备,包括开放商品笔记功能,允许用户在图文笔记。短视频中直接插入商品链接;发布回家开店计划,极大降低用户开店门槛;合并社区与电商部门,并由COO柯南带队电商业务。

    结果是,小红书的社区对电商做出了一定让步,在产品设计上,单列视频入口替代了此前的购物入口,背后是小红书电商“让上等马出战”的理解——不与传统电商平台拼搜索拼比价,而是做大做精内容入口,与对手拼种草拼转化,让内容成为消费的先锋队。

    小红书购物入口的子入口栏分别是“潮流买手店”、“新趋势”“福利社”“户外主义”等,覆盖品类远少于其它电商平台。对应的是,小红书用户较少有在商城检索消费的习惯,大多消费转化依赖内容种草。

    此外,小红书的电商机遇也表现在竞争压力上。 有商家对「新熵」表示,小红书电商的优势是起步门槛低,算法对新人比较友好,更重要的是竞争少,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只有这几家能给,这样商家的确定性就更大。而真正的流量红利并不明显,笔记流量高度不固定,一篇爆一篇翻车的数据反馈是常态。即便在跨越了月销售额万元门槛的商家群体中,这种“确定性焦虑”也颇为常见。

    03 小红书不是搅局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电商平台,初期往往遭遇用户体验、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等诸多问题,拼多多、抖音、快手均如此。

    小红书没有逃过这一铁律,目前,小红书以个人、中小品牌或者小团队店铺为主要形态,不少商家欠缺专业的服务能力。在买家老练而卖家生疏的背景下,双方磨合期的矛盾不少:

    1. 无货源电商 大量的小红书消费笔记都在吐槽,在小红书商家购物,收到了拼多多的物流信息或好评返现红包。再去拼多多找到同款商品比价后,受欺骗感油然而生。而在网络渠道乃至小红书内部,无货源开店技巧仍然受到商家的极大欢迎。

    「新熵」接触到的部分商家也拒绝透露货源。一位商家对「新熵」表示,货源是商家的命脉所在,一般靠自己找渠道拿货,自家门店情况“不能随便说”。

    一位资深无货源商家对「新熵」表示,电商平台离不开无货源模式。抖音等平台也对无货源商家“睁一眼闭一眼”,这类商家丰富了平台商品供给,拉升了平台流水,给消费者带来优质好货,在起跑期能为平台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起步期平台一般连整治刷单的动力都没有,整治无货源商家更是无从谈起。

    但在消费者层面,无货源模式变得不可接受。特别是小红书人均网购达人的生态,让这种氛围更加浓厚。一位消费者对「新熵」表示,对一些常见品类,小红书的性价比不及拼多多。自己在小红书店铺买到一款拼多多商品后“感到气愤”,在一个解决消费者信息差的社区,竟被赚了信息差的钱。

    2. 价格及服务 内容平台的消费者往往没有跨平台搜索比价的心智,小红书用户更是如此。但与抖音、快手电商不同的是,短视频平台主打是面向大众的低价商品,消费者可以凭直觉判断价格是否合适,而小红书主打的是相对高价的创意商品,比价更难。

    小红书在连续几年的社区化转型后,很多用户第一次踏上“新大陆”,在平台内购物的心智还没有养成,但过去在搜索电商养成的比价习惯有所保留。有相当一部分小红书用户在初次购物体验不佳后产生了“劝退感”

    除此之外,小红书消费者的反馈还包括物流发货慢,看不到物流实时追踪,退货麻烦且需自付运费,生鲜类商品没有对应的物流保障,投诉反馈受理难等。在一个主打优质创意商品的高净值平台中,小红书的电商配套服务一定程度上拖了消费者体验的后腿。

    而这些消费笔记的传播又将劝退感传递给了新人。结果是在社区内,电商消费的差评显著压倒好评,而对应的好评笔记数量明显不足,因消费者好评笔记而种草的现象则更少。小红书凭借真实、可信度高的经验笔记赢得了海量用户信任,但也因此遭遇电商业务的经典困境——好评不出门,差评传千里。

    3. “卖家秀”问题 买家秀与卖家秀效果不一是电商市场的老大难问题,而小红书主打高颜值电商,在此方面的压力也更大。多位消费者对「新熵」表示买回的商品“没用”、“没图片好看”。而类似评论只要出现一条,就会毁掉一篇商品笔记的整体观感,有消费者对「新熵」表示因为顾忌差评,对购物车商品迟迟不敢下手。

    此外,小红书商家后台的建设也同样处在摸索期。有商家对「新熵」表示,小红书商家后台功能不全,有时严重影响商家体验,如后台无法完成多规格商品图片的上传。

    对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平台来说,小红书并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对手,反而更像电商世界中的一座孤岛。

    小红书商品笔记的不比价、按颜值分配、商家生态去中心化等特征,让其很难产生大规模放量的超级品类,也难打大规模的补贴战。而没有大规模消费者补贴的电商平台很难破圈。无论是入驻商家的增多,还是在平台内购物的消费者数量增多,都是小红书平台的内部现象,在平台以外尚未产生影响力。

    从品类看,零食、生鲜等大众品类在小红书的体量并不大,特别是生鲜品类由于物流慢、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正在成为小红书用户差评的重灾区。而小红书主攻的美妆、服装、饰品品类,同样是短视频平台女性达人带货的C位品类。一位抖音直播从业者对「新熵」表示,这类商品适合展示,毛利率更高,例如美妆品类毛利率能达到45%左右,在各品类中最高。

    这意味着,小红书在未来很可能在这些领域与短视频平台迎头相撞,一些在抖音因转化率下降撞得头破血流的品牌方或渠道商,很可能来小红书开店,这也是小红书电商在未来的机遇。但两个平台的生态并不互通,抖音直播电商离不开低价心智,而小红书更侧重使用效果,这需要商家根据自身优势做出取舍。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部分有内容能力的商家将选择抖音+小红书双线作战。

    整体看,小红书正处于电商业务发展的攻坚期,商家对“做小红书有机会”的共识已经达成,但消费者群体中观望、试错的心态仍普遍存在。对比其它平台,小红书有不错的用户基数和更好的消费氛围,但缺少破圈级的影响力,“创意电商”仍停留在小众阶段;从平台动作看,小红书正尝试用“品质+潮流”定性电商业务,动作包括主推精选好店、精选品类/品牌,以及配合平台内新兴生活趋势,推荐户外潮流等商品,总体来看,优化消费者体验仍将是小红书电商未来一年内的主旋律。

    作者:白芨;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周报237期 | 微信全面支持注册辅助账号,ChatGPT打破TikTok最

    设计动态 2023-02-10
    早上好呀,又到了快乐的周五。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微信已经全量开放使用同一手机号注册辅助账号功能,早在去年的时候微信就已经在小规模地灰度测试该功能 。要想注册辅助账号,微信号需符合下面两个条件:微信号注册时长需要满两年以上,且微信号最近一年内没有封号记录。

    早上好呀,又到了快乐的周五。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微信已经全量开放使用同一手机号注册辅助账号功能,早在去年的时候微信就已经在小规模地灰度测试该功能 。要想注册辅助账号,微信号需符合下面两个条件:微信号注册时长需要满两年以上,且微信号最近一年内没有封号记录。

    据瑞银集团3日的一份报告显示,在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后,它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一、值得关注 人人视频遭海外出版方集体起诉,包括奈飞、索尼、迪士尼等

    2月5日消息,近期,人人视频关联主体公司上海众多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多个开庭公告,案由涉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原告方包括:环球内容制作公司、索尼影视电视公司、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奈飞全球娱乐公司、迪士尼企业公司等多家海外影视公司。

    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收入同比下降1.1%,创十年来首次

    工业与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近日发布“2022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总收入达1.4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下降1.1%,是过去十年(2013年)该数据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抖音回应外卖将全国上线:北京上海成都在试点,暂无拓展时间表

    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上线。抖音生活服务相关负责人回应澎湃新闻记者称,“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多家公司倡议:规范智能电视收费,杜绝“套娃收费”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微信公号,近一段时间,智能电视机“套娃”式收费现象干扰互联网电视行业传播秩序,引发关注。为此,中国网络视 听节目服务协会互联网电视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对规范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提出倡议。其中提到,规范内容和服务收费,建立完善科学、公开、透明、诚信的收费公开制度,依法依规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

    杭州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全国第一

    2月7日消息,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监测数据,2022年,杭州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496.3亿元,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38.8%,额度和占比均列全省第一。杭州市共有电商平台128个,平台网店超1250万家,“独角兽”企业39家,“准独角兽”企业317家。此外,目前杭州已有综合类和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32家、近5万主播,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00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带动就业超100万人。

    二、产品动态 微信全面支持注册辅助账号:使用一手机号可注册两账号

    微信已经全量开放使用同一手机号注册辅助账号功能,早在去年的时候微信就已经在小规模地灰度测试该功能。要想注册辅助账号,微信号需符合下面两个条件:微信号注册时长需要满两年以上,且微信号最近一年内没有封号记录。进入微信的「设置」-「切换账号」,点击账号列表下方的「添加账号」,再点击「注册新账号」,在注册方式中选择「通过当前微信的手机号辅助注册」,输入当前微信绑定的手机号码进行安全验证,后续按照提示、最后输入微信密码即可完成注册

    百度类ChatGPT项目定名“文心一言”,3月完成内测后对公众开放

    经百度确认,百度类ChatGPT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预计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目前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联系去年9月,百度CEO李彦宏判断人工智能发展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应用层面,都有方向性改变”。据推测,百度那时候就开始做文心一言。

    阿里类ChatGPT产品曝光,已进入内测阶段

    阿里巴巴一名资深技术专家对外爆料,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类 ChatGPT 的对话机器人,目前已开放给公司内员工测试。从曝光截图来看,阿里巴巴可能将 AI 大模型技术与钉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阿里方面回应表示,确实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后续如有更多信息,会第一时间和媒体同步。

    网易有道将推出教育场景下的ChatGPT模型,或为教育行业带来更多可能

    2月8日,记者从网易有道获悉,网易有道AI技术团队已投入到ChatGPT同源技术AIGC在教育场景的落地研发中,目前该团队正在AI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探索,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版产品。

    谷歌宣布计划推出聊天机器人Bard,与ChatGPT竞争

    北京时间2月7日,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宣布,谷歌计划推出一款聊天机器人 Bard,与OpenAI颇受欢迎的ChatGPT竞争,这一产品的功能与传闻中谷歌正测试的“Apprentice Bard”聊天机器人十分相似,工程师认为Bard的“反应非常像人类,有感知能力”。

    三、运营动态 ChatGPT打破TikTok最快突破1亿月活产品记录,仅用时不到3个月达成

    据瑞银集团3日的一份报告显示,在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后,它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阿里巴巴达摩院增资2.9亿,持续布局AI底层技术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000万人民币增至3亿人民币,增幅2900%,持续投入人工智能(AI)等底层技术。近日,ChatGPT走红引发AI赛道大火,多家互联网公司公布了相关业务进展。其中,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及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专利,可提升问答交互的准确性。

    科大讯飞:已面向认知智能领域陆续开源了超过40个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

    科大讯飞在互动平台表示,科大讯飞在预训练模型方面,有坚实的相关技术积累,且已面向认知智能领域陆续开源了6大类、超过40个通用领域的系列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成为业界最广泛流行的中文预训练模型之一;同时,预训练模型在专业领域,诸如在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如果能够和行业场景深度结合,潜在商业价值的机会空间巨大。

    抖音电商:过去一年有627万创作者通过抖音电商将内容变现

    2月8日,抖音电商“寻找同行者”举办优质内容分享专场,邀请创作者代表和专家学者到场,分享平台发展优质内容的举措和成果,共同探讨电商内容生态的建设路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抖音电商优质内容创作者数量较年初增长484%;平台挖掘优质短视频超147万条,助力超26万名创作者人均流量增长56%,GMV提升5%~10%。

    爱奇艺回应“3台设备同时登录被封需花钱解封”:技术故障,不需要充值更贵会员解封

    台铃电动车官宣称:2023一汽跑更远台铃集团品牌发布会将于2月9日上午9:00正式开幕,此次发布会上,台铃集团将迎来一位重磅伙伴,而它正是华为。台铃集团总裁姚立表示,华为领先的技术和方案能力,将为台铃的用户带来更智慧的出行生活体验,台铃也将借鉴华为在企业数字化、跨境出海等领域的能力,进行数字化转型、产品智能化改造和电动车跨境出海,帮助台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四、好文推荐 《会员权益被篡改,损失又有谁承担?》作者@墨饕

    编辑推荐: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某个视频网站因为会员权益被更改登上了热搜榜。会员既是各大产品的营收利器,也是被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面对因篡改权益造成的损失,这笔钱应该由谁来承担呢?本文作者对类似事件展开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我是如何通过用户体验五要素,设计医疗信息系统的?》作者@小游

    编辑推荐:产品经理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往往只会负责某些简单功能的设计和修护。等到了能力和经验都具备的时候,就可以进阶到独立负责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的阶段。本文作者分享如何通过用户体验五要素,独立完成医疗信息系统的产品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赶紧收藏|ChatGPT注册教程(完整指南)》作者@随风轻逝

    编辑推荐:最近几天ChatGPT实在是太火了,不光是2个月突破1亿用户,仅是在对话中展现出的能力就惊呆了大多数人,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上下文互动,写长篇文章,甚至还能写代码。AI大战,即将一触即发。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B端G端,没有新的技术变革和业务形态变化,产品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帮助商务拿单?

    从事G端,越来越觉得产品层面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没有什么新的技术变革,也没有新的业务形态变化,没有办法与竞争对手拉开差异。我们有的其他人也可以做,其他人有的我们也可以做。大家更像一个互相抄袭、互相借鉴的过程。在G端行业上,产品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反而更靠商务层面、客户关系去拿单。 现有的想法就是通过减低交付成本、实施成本去降本。学习互联网,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层面维护用户、客户的口碑。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腾讯网、凤凰网科技、财联社、Tech星球、新浪财经、钛媒体、36氪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

  • “辟谣”背后,抖音外卖探索高客单价的“兴趣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2-09
    美团打车PK滴滴的时候,王兴对程维说,我就想试试。如今,张一鸣也可以对王兴说,自己就想试试外卖。 继北上广三地内测外卖业务后,有消息称,抖音从3月1日起放开全国外卖业务。随后,抖音本地生活相关负责人立即澄清,根据试点情况,后续会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

    过去的三年中,抖音在外卖领域步步为营,从测试心动外卖,到疫情期间的团购配送,再到后来北上广三地开通线上外卖。你认为抖音开通外卖的前景如何?一起来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美团打车PK滴滴的时候,王兴对程维说,我就想试试。如今,张一鸣也可以对王兴说,自己就想试试外卖。

    继北上广三地内测外卖业务后,有消息称,抖音从3月1日起放开全国外卖业务。随后,抖音本地生活相关负责人立即澄清,根据试点情况,后续会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过去的三年中,抖音在外卖领域步步为营,从测试心动外卖,到疫情期间的团购配送,再到后来北上广三地开通线上外卖。

    可以说,抖音与美团不是要面临一场恶战,而是早就短兵相接了。

    行业观察人士“臭臭新说”在朋友圈表示,现在抖音外卖产品在本地美食选品库中的权重非常高,几乎美食排名靠前的都是外卖商家.

    抖音开放全国外卖消息“证伪”之后的第二天下午,剁主来到了北京常营新天地盒马鲜生商场内的金记炸货铺。

    该店铺店员表示,小店去年年中就已经加入抖音外卖,而且,刚刚过去的一个冬天,店里的炸串在抖音外卖上销量很好。

    “在抖音上能卖得动100多块钱的大套餐,而在美团或者是饿了么上只能卖得动六七十元的小套餐。”

    这是抖音兴趣电商的优势。相比美团和饿了么等拼低价优惠券的外卖平台,抖音外卖靠内容吸引用户完成下单。因此,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

    众所周知。对于平台来讲,本地生活业务更多是脏活累活,而且利润率不高。美团作为外卖领域的老大,最赚钱的业务也不是外卖。

    那么,抖音究竟图啥呢?

    抖音做外卖,赚不赚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客和捆绑商家。真正赚钱还得靠竞价排名和到店业务。

    和美团不同的是,抖音不缺流量,只需要探索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现在抖音拿线上流量灌到线下,商家一定会参与,如果效果好,付费是迟早的事。

    一、从暧昧到坚定 在抖音里搜索“抖音外卖”,就可以看到定位附近目前已经入驻抖音外卖的商家。

    每个商家主页面都有到店团购和外卖到家两个按钮。仔细观看会发现,到店团购产品一般为单品,价格不高,而外卖到家的产品一般是价格比较高的套餐。

    金记炸货的店员表示,从后台看,美团来的外卖订单一般都是店铺附近的客户,但抖音外卖的顾客,有些地址非常远。

    但直到目前为止,抖音外卖在商家体量上都无法与美团相抗衡。仅仅一个收银细节就能说明,抖音外卖目前的不完善。

    金记炸货铺的员工告诉小编,用户在美团上下单之后,店里电脑上能直接收到订单信息并且打印出来,抖音外卖现在是不具备的。

    “我们有个专门做抖音外卖的手机,用户从抖音上下单之后,先显示在我们手机上,然后需要店员在手动录入到电脑里才能打单子。而且,抖音外卖的订单打印出来之后,是没有骑手对应编号的。如果是同样的订单,可能哪个骑手先到就先拿走,有时候比较混乱。但是美团和饿了么订单与骑手编号是严格一一对应的。”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整个抖音外面团队还在围绕解读入住规则,加速商家规模化入住开通的阶段。“上抖音、做外卖”的心智还在建立和推进当中。

    事实上,外卖对抖音来说不是一个新业务。

    但为了避开与美团等本地生活巨头过早地正面刚,抖音外卖一直比较低调。每次有组建抖音外卖团队的消息传出时,抖音官方也一概否认。

    在互联网圈内,业内人士喜欢用“渗透”来形容抖音本地生活的缓慢进展。

    早在2020年3月,抖音就在APP上线了抖音团购功能,提供团购到店和外卖配送两种服务。

    让用户实现抖音在线即可点餐,边看边买,线下快递到家的情景。

    不过,由于物流、履约等短板的存在,当时的抖音外卖主要是为美团和饿了么提供流量,平台本身并不接触商家。

    抖音真正大规模进军外卖行业是2021年“心动外卖”项目的推出。为了尽快落地,抖音抽调了内部大量员工组建地推团队。

    当时,包括肯德基、喜茶等顶流品牌都曾加入过“心动外卖”的行列。后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心动外卖最终雷声大、雨点小,于2021年8月,暂停对外招商。

    2022年上半年,疫情导致各地禁止堂食,这让抖音外卖在直播间彻底爆发。

    消费者在同城商家直播间下单得到优惠券,并通过私信的方式核销券码,发给店家地址信息,店家通过闪送、顺丰、达达等快递2小时或半天内送到消费者手上。

    当时,像金岩坊海鲜排档餐厅一天能卖出3000多斤小龙虾。按照258元客单价计算,一天能赚10万左右。

    虽然疫情期间的外卖高潮是直播间商家们自发探索出来的,但有商家表示,其实是经过抖音本地生活官方小二提醒和默许的。

    二、疫情之后,疯狂补齐短板 抖音本地生活合作服务商联联周边游某高管坦言,没有疫情时,联联基本不做同城配送外卖,外卖销量也不行,后来合作了多家做外卖的商家,佣金10%—20%不等。特别是小龙虾,之前都是到店,没有同城外卖,疫情期间增加了不少。

    但疫情期间的外卖配送,也暴露出抖音外卖的巨大短板——缺少配送体系。

    简单说,就是没有骑手。直播间的商家只能找闪送、达达、顺丰这样的同城跑腿平台进行合作,当然,配送成本极高。

    以闪送为例,商家版配送单子越多,折扣越大,但对于一些小商家而言,北京三环以外的配送,一单成本接近60元。

    这也决定了只有高客单价的外卖品类选择自配送才比较划算。例如,平均客单价在100-200元的小龙虾店才会选择上抖音外卖。一般的外卖,一餐费用可能还没有配送费高。

    可以看出,当时的抖音外卖成本大、利润低,属于疫情期间的被迫“自救”。有商家明确表示,疫情过后,还是会回归线下,但他们也期待,抖音平台能够把外卖做起来。

    看到配送短板之后,抖音外卖迅速补齐。

    去年12月5日,顺丰同城、达达、闪送相继宣布与抖音生活服务达成“团购配送”合作,逐步实现团购套餐“全城平均1小时达”。

    此前,抖音曾与饿了么达成合作,”饿了么外卖” 出现在抖音小程序。11月下旬,饿了么与抖音合作开展的 “即看、即点、即达 “本地生活场景体验在南京落地。

    抖音方面回应,抖音生活服务正在试点饿了么抖音小程序、团购配送(使用抖音官方引入的顺丰同城、闪送、达达快送等第三方配送或自配送)两种方式,助力餐饮商家为用户提供餐饮外卖服务。” 商家可根据自身的差异化需求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在商家管理体系以及地推团队方面,抖音外卖也逐渐正规化。

    比如,去年6月1日,抖音也正式对入驻平台的本地生活商家收取佣金。这一改变,预示着抖音和商家的关系从单向的引流变成双向的互惠互利——收了钱,抖音自然要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收益,开辟外卖场景是必然选择。

    在外界对抖音外卖的评价中,缺乏像美团一样的庞大的地推团队一直是抖音外卖的一根软肋。但有商家表示,抖音本地生活三个团队中,有一个团队已经专门开辟出来做外卖了。

    三、抖音外卖准备好了么? 通过团购到店、直播种草等形式培养了用户在抖音消费下单的习惯。这样一来,再战外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到去年7月,抖音也终于正式宣布开放部分进驻餐饮店铺的团购配送功能。

    目前,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抖音外卖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竞争环境。

    2021年,快手与美团宣布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双方将打通内容场景营销、在线交易及线下履约服务能力,共同为用户创造“一站式”完整消费链路。

    换句话说,抖音在美团阵地上大肆进攻的时候,美团也在补齐自己的流量短板。

    去年6月,据彭博报道,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东已考虑进军外卖业务。“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就看我们的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组建人才队伍了。”

    外卖在本地生活这个庞大场景中充当着同城零售切入口的角色,和京东、美团一样,抖音外卖最终也会向万物到家、即时零售的方向升级。

    但美团、京东两大巨头在即时配送业务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布局,早已经超出抖音本地生活不止一个身位。

    作者:西西弗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出行回暖,网约车平台又舍得补贴了

    设计动态 2023-02-09
    假期结束,北京西站北广场网约车P1站点异常忙碌,拖着行李的人潮,排队进站的车流,需要高举喇叭身穿制服的专人维持秩序。 滴滴司机张风花了15分钟,绕了好几圈,才找到乘客定位的网约车站点。在他记忆里,以前北广场似乎并没有网约车站点。说起来,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跑网约车

    上月16号,滴滴宣布恢复上架,一方面在微信投放广告重新吸引用户,一方面发力司机招募。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网约车平台又舍得投入了。疫情开放后,很多网约车司机想抓住疫情放开后的机会,努力赚点零花钱,那么网约车服务业的各大平台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吸引司机们呢?

    假期结束,北京西站北广场网约车P1站点异常忙碌,拖着行李的人潮,排队进站的车流,需要高举喇叭身穿制服的专人维持秩序。

    滴滴司机张风花了15分钟,绕了好几圈,才找到乘客定位的网约车站点。在他记忆里,以前北广场似乎并没有网约车站点。说起来,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跑网约车了。现在,他相当于「重拾旧业」,每天下班后,再次兼职当起滴滴司机。

    「跑滴滴」这项在他眼里轻松的兼职活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两年并不好做。他告诉新莓daybreak,疫情期间容易被弹窗,担心本职工作受到影响,他根本不敢出去跑活儿。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旅游的人多了,餐饮堂食也再次排起长队,出行也自然复苏。禁锢和障碍解除,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出行的意愿。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网约车平台又舍得投入了。

    1月16日,滴滴恢复上架,十几天后就给司机发福利,不定时上线20%流水加速卡(每单最高奖15元),还有完单奖、节假日无忧宝等多种补贴。美团出行对春节期间返工出车的司机也给予积极奖励。

    出行复苏甚至还造成司机的紧缺,滴滴和美团还推出不同程度的介绍新人奖励。

    这个命运多舛的行业,真的要走过寒冬了吗?

    01 复苏的气息 行业水暖,司机先知。

    跑在路上的司机师傅们,最先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一个变化是——打车的乘客,明显变多了。

    去年疫情期间,上海的一名滴滴司机王帆常常扫一整天马路,也只能零散接到几单,日流水最低只有不到200元。要知道,上海可是全国网约车单量最高、单价最高的城市。

    王帆告诉我们,去年在上海,由于小区里老有居民被感染,他被封控在家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有4个多月。所以去年一整年,他只有一月、二月和十月这三个月兼职跑过滴滴,一周出车两三天,日流水一般在200至300元。

    现在完全不同。周末两天只要随便跑两天,加起来就有500元左右,除去油费,一个礼拜到手有2500元左右。今年二月份仅仅过去的五天时间里,他跑滴滴的总流水加起来就已经接近2300元了。

    王帆从年前就感觉到打车的人变多了。1月17号那天,他窃喜地发现,单日流水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早上7点15分出门,到下午三点,累计接到第18单时,就已经有了600多元的流水。这已经是滴滴司机能创造的一个高业绩了。

    而且节前那几天,单子的价格质量都很不错,早高峰时段「一单差不多要接近100元了。」

    春节期间,王帆没有出车,休息了整整8天。初七开工,单子有点少,日流水没到600元,但也超过500了,当日接单量也少了两单。第二个工作日,他就轻松超600。

    行业回暖的迹象给了他信心。1月份,他辞去正职,从兼职司机转为全职司机,「做物业太无聊了,还是滴滴来钱快,而且不算累。」

    同样感受到收入增长的还有住在北京南六环外的滴滴司机林德,武汉的司机王美。

    王美现在很忙,也比之前更辛苦了。她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每天睁眼后,几乎都是在路上。」

    不过,现在正值疫情放开后的旺季,虽然单子多,但要想赚钱,也要看司机自己的滴滴号养得好不好,王美说,「如果滴滴号养得好一点,就会轻松一点,如果养得不好,小单子多,跑起来很辛苦。」

    林德告诉新莓daybreak,从过年到现在,他的接单量涨了一倍多,日流水也翻了好几番,每天除去200元左右的油费,落进口袋的日薪能有400到500元。上周四,他出门56分钟,去昌平接了一单就到手180块钱。

    他回想疫情期间,也是每天五点起床,花半小时把车开到「活多」的亦庄,一天出车11个小时,日流水顶天到200元,除去油费,几乎等于白干。「最惨的时候,出门跑了两个多小时,挣20多块钱,心态就崩了,落差太大。」

    那段时期,司机普遍接单量不足。从2021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滴滴日订单量累计流失约2.64亿单,下滑逾10%。另据《晚点财经》报道,2022年1月滴滴日订单量约为2000万单,相比上市时的2500万单萎缩1/5。

    现在,所有人都期待重新回到增长。

    02 平台重新开始投入 张风是一名滴滴的兼职司机,他的感受是,「现在乘客多了,司机也多了,像我这样兼职的司机多的是。」

    张风主业是做交通维修的,每天下午5点下班,他就开着车在市内到处接单。打车的人多了,接单量稳定,所以他打算和以前一样,只跑下午5点至11点的时段,一周跑四天,有时候限号就跑三天。

    一个细节是,最近一个月以来,很多新手司机在小红书上记录自己跑网约车的日常。

    北京郊区的高德司机杨培在高德上挂号出车,到目前为止还不到十天的时间。她没有正式工作,现在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学后闲下来,她就在高德上出车,单子挺多,但都是小活。

    太多像张风、杨培这样的兼职司机,想抓住疫情放开后的机会,努力赚点零花钱。而这正是平台所期望看到的。

    春节前夕,各大网约车平台就积极释放出鼓励司机出车的信号。

    上海滴滴司机王帆提到,最近滴滴发放了一种「开工奖励」——流水加速卡,早上7点到10点的早高峰时段,司机接单完成后,每单会拿到平台20%的奖励。而这个流水加速卡,只需要司机花1分钱或是一块九不等的费用购买。王帆每天都买,这让他每天都能多赚40元左右。

    这不是上海的专属福利。三亚、海口、昆明、珠海、呼和浩特等地,平台也有不同程度的奖励。

    1月30日-2月26日期间,平台除不定时上线20%流水加速卡(每单最高奖15元),还有完单奖、节假日无忧宝(包含远距离接驾补贴,堵车无忧卡、空驶补偿加成)等多种补贴。

    王帆还在美团兼职跑车,他发现,美团也发放了鼓励司机在春节期间和春节返工出车的奖励。

    移动出行的肉搏本质似乎没有改变,竞争的氛围随时可能被燃起。

    更何况滴滴被下架期间,美团重启出行,高德聚合出行也在发力,国家队T3下场,微信九宫格也推出聚合出行服务;甚至就在2022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抖音也伸出一脚,以类高德的模式,通过连接服务商,介入出行服务。

    因此,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服务业绩自然受到影响:日均订单量也从2021年Q1的2500万,降至2022年1月的2000万单,市场占有率从90%下滑至70%。

    上月16号,滴滴宣布恢复上架,一方面在微信投放广告重新吸引用户,一方面发力司机招募。

    前几天,林德在司机群里看到了另一条「司机介绍人奖励」的链接,其中提到,在活动期内,「司机介绍人」每推荐1名新司机或180天及以上未在平台接单司机完成指定单数,即可获得相应奖励,多邀多赚,上不封顶。

    新莓daybreak了解到,美团也有了类似的活动,上海市全城,1月25日-2月5日期间,纯新带车加盟司机参与该「新手营活动」,周周都会有奖励,总奖励666元。

    行业回暖,网约车平台的第一轮战争,或许就要从抢夺司机开始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帆、林德、张风、孙乐、王美为化名)

    作者:李欢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一场深度的IT效率革命:低代码市场加速嬗变

    设计动态 2023-02-09
    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然而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难以像摩尔定律一样快速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瓶颈,在困扰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一边是码农们高喊着996的境况,另一边是程序员的生产力并没有用在更具价值的生产活动之中,重复造轮子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

    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依然难以快速提升。而近几年,低代码领域发展迅速,海内外巨头们也在纷纷入局“占坑”。这场低代码浪潮,将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效率革命?

    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然而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难以像摩尔定律一样快速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瓶颈,在困扰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一边是码农们高喊着996的境况,另一边是程序员的生产力并没有用在更具价值的生产活动之中,重复造轮子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

    近几年,低代码领域发展迅速,赛道相继跑出了超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OutSystems,与此同时海内外巨头也在纷纷入局“占坑”,国内如阿里钉钉、腾讯云、华为云的低代码生态陆续推出,海外巨头AWS、Google、Microsoft、Oracle、西门子等也纷纷推出低代码平台,另外一批VC裹挟着创业公司也加入了低代码的战局之中,这让这场低代码浪潮更为兴盛。

    一、IT效率革命 从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自2019年低代码成为行业热词至今,资本市场一直动作频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2021年之间,很多企业的早期融资金额就达到了千万人民币级别,甚至有厂商在一年之内,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爆火的赛道引来了诸多投资。其实,早在2014年业内就已经提出了低代码的概念,随后伴随着海内外低代码平台的相继推出和破圈走红,低代码浪潮开始在IT圈内风行,算起来这个概念并不算新。

    那么,为何一个略显“复古”的行业,如今却得到了众多业内参与者的广泛关注,甚至被不少巨头提到了战略高度呢?

    从需求端来看,低代码的出现集中反映了数字化转型时代需求方的核心诉求。 连续三年的漫长疫情,极大地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让IT行业对低代码的需求持续攀升。去年国外云通讯厂商Twilio 对2569名企业决策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COVID-19 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全球平均速度提高了6年。

    IT巨头微软认为,未来5年将有4.5亿款新应用程序将被开发出来,这比过去40年里开发的所有应用程序都要多。在此背景下,依托过去的生产方式来开发程序必然非常影响开发效率,进而导致整个应用开发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这成为了推动行业推出低代码平台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供给市场来看,软件技术的持续发展为软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具体来看,软件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传统软件阶段如ERP,其特点是实施成本大、运维成本大,再开发难度大;二是SaaS软件阶段,该阶段IT设施统一了,但软件因为供应商的不同依然存在数据孤岛;三是低代码阶段,其特点是弥补了传统软件定制化导致的过“重”问题,又弥补了SaaS化太“轻”的中间需求,形成了全新的供给。而低代码技术能够成型,主要是因为WEB应用的前端技术和模型化设计的基础越来越成熟了。

    从根本上来说,低代码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降本增效。 从效率方面来说,其可以通过图形拖拽降低编写代码的工作量,同时代码量的下降可以直接体现在研发人员数量的减少和研发天数的缩短上,这使其成本得到了极大降低。中金公司认为,低代码将会直接“蚕食”应用软件以及定制化开发的市场份额,给行业带来深刻的效率革命。

    二、不同流派不同路径 从参与玩家来看,当下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低代码公司数量众多,至少有几十家之多,其中不乏许多初创公司和许多云计算的公司。而根据公司类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不同,则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SaaS厂商做APaaS。 具体代表如企业为国外的 Salesforce、Zoho,国内的销售易、北森。同时,由于传统软件厂商都在纷纷展开云转型,这类企业也可以被归入这一类,具体如国内的SAP、Oracle,国内的致远、泛微、用友、金蝶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从IaaS转过来做PaaS的互联网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

    目前国内SaaS企业的低代码平台主要是用来提升自身内部开发效率,以及客户和集成商/代理商的二次开发需求,以补充自身SaaS产品灵活度不高的短板,因此有非常强的业务属性,比如销售易聚焦在CRM领域,北森聚焦在HR软件领域,用友、金蝶聚焦在财 务软件领域。由于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属于各赚各的钱,因此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一旦随着这些厂商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开始将自身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之后,其就会在PaaS上长出SaaS,从而突破SaaS企业的业务范围,形成应用生态。当然,也存在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在平台上构建新应用,然后借助平台的流量售卖给平台客户,从而突破自身的SaaS企业业务范围,形成平台生态;或者将平台卖给ISV,独立开发和交付ISV自己的应用软件。

    第二类,直接绕开业务场景,打造一个通用性的Salesforce的平台。 这种公司与前者不同,其倾向于独立造平台,其代表如OutSystems、Mendix,国内的 ClickPaaS、宜创科技、明道云、简道云、轻流等等。不过,目前这种模式在业内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没有业务支持技术很难发挥价值;支持者则认为海外Salesforce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赚4.29美元;预计到2024年,它每赚一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5.8美元,这就意味着这个生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强大。

    总体来看,不同流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不过从时间上来看,这两种路径想要完全变成生态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并非零和博弈 客观上来说,云巨头的入局对现在正在做低代码的创业公司影响很大,但从逻辑上却是讲得通的。 拿云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说,自2016年开始,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中,IaaS和PaaS的增速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聚焦在IaaS层面的云计算大厂竞争趋于白热化,大厂都在未雨绸缪地寻找新的差异化的增长点。于是,从IaaS向PaaS延伸便成了一种潮流。

    而大厂纷纷入局低代码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被“管道化”,云厂商主动介入该领域也能够推动其更好的发展,业内就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微软)。

    微软基于 Office 和 Visual Studio 的技术积累,在低代码领域的优势得天独厚。仅从收入角度来看,根据IDC统计的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的收入拆分,微软智能云的 PaaS和SaaS收入占比超过60%,这带来了比阿里云、AWS更高的利润。

    说白了大厂参与低代码市场竞争,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争夺云市场的话语权,既然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越来越高,与其将主动权交给别人,不如自己来做,这就是中国云计算厂商做低代码的动力。

    也正因为如此,大厂与初创企业在这上面不免发生“肢体碰撞”。 比如,在2017年的协同办公大战中,就发生过阿里钉钉与创业公司纷享销客的广告大战,在前者“免费+补贴”的攻势之下,后者不得不裁员转型CRM。

    而在这一轮OA大战中,受伤的远不只有纷享销客一家,明道云也先后被“误伤”。 先是被OA大战所伤,后是被低代码所伤。在频繁短兵相接之后,明道云的创始人也不免感慨:“想想这种事情也不是巧合。”实际上,大厂虽然与创业公司身处同一赛道,定位存在错位,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竞合关系。

    首先,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的游戏。 据Gartner 在2019年对5年内的低代码平台做的一项预测显示:有3/4的大型企业至少使用4个低代码开发工具,以满足不同复杂度的应用开发。换言之,大的互联网平台参与低代码建设之后,其他低代码公司仍有可能成为大平台的供应商。

    其次,两者的目标客户存在差异,也存在合作空间。 比如,IaaS本身主要服务于IT部门,因此IaaS厂商做的低代码平台,大多用于服务IT人员。相比之下,一些创业公司则可以与之合作,从其他方面为相关客户服务,提供一个差异化的产品。

    实际上,当下两者的合作更多一些,目前围绕华为云、阿里钉钉、企业微信等衍生出来的低代码平台,正在广泛地在业内寻找生态伙伴,相互绑定形成联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当下阿里钉钉的宜搭平台、腾讯的微搭平台,均已经逐渐对外开放了。

    四、行业加速嬗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无代码、协作化等境况正在逐步强化,并给行业带来全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行业进入关键十字路口。

    首先,无代码的雏形已经显现,低代码向无代码过度、两者相互融合的态势逐步形成。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面向业务人员的无代码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2019年,中国软件从业者的人数为677.7万人,而会excel+PPT的白领数量则有2亿左右,相比前者后者的受众群体更广一些,而且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技术门槛的不同,让两者的应用场景也各不相同。从技术开发层面来说,无代码是低代码开发的子集;从使用用户的角度来说,低代码用户是无代码用户的子集。从业务上来说,低代码主要是面向大型客户构建ERP,吃掉的是传统软件的市场,其路径有两个:一是为现在的系统打补丁,进行系统融合;二是干脆直接重建。

    无代码企业的主要客户则是业务逻辑并不复杂、不涉及多系统耦合的中小企业客户,这让其本身具备更大的施展空间(中小企业客户众多)。从当下来看,低代码、无代码之间正在呈现出融合的态势,比如供应商可以借助低代码开发出无代码产品,或者针对同一个用户的不同对象(IT部门以及其他对象)开发不同版本的产品。

    其次,目前在低代码路线上出现了分化,专业化与协作化的两种定位格局并未分明。 从行业来看,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变化,低代码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上,尤其是伴随着低代码产品能力的加深,其不仅可以解决低端问题,还可以解决主营业务问题,由此衍生出了两种路线。

    一是走专业化路线,通过定向开发专业的功能如CRM、进销存、OKR等应用,来满足企业的特定需要,目前行业已有成功案例。二是继续走协作化路线,即低代码主要发挥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现有系统不足以及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两种路线未来都会有较好的发展,只是当下独立厂商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些。

    最后,联盟生态具有两面性。 从有利的一面来说,无代码创业公司通过与大平台合作绑定,有利于实现快速拓客,并快速完成生态圈的搭建工作;从不利的一面来说,创业公司主动被集成到大厂生态之中,就不得不主动围绕大厂战略做“适配”,可能会限制创业公司在更宽广领域的创新开拓。

    总之,在新的形势之下,低代码公司面临的境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且日益进入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十字路口。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