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翻不开美团的B面

    设计动态 2023-02-13
    团购与外卖,抖音都要做,只是先揍大众点评,还是直接脚踢美团外卖的问题。 2月8日,成都W酒店,50多家当地餐饮品牌,100多人受抖音生活服务方面邀请,开展了一次名为“大咖聚享会”的中等规模沟通。提问环节中,有受邀商家询问抖音是否将发力外卖业务,对方依然没有明确

    抖音的外卖业务一直在布局和进行中,那么抖音入场做外卖、大搞团购,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考量?在本地生活这片市场耕耘的过程中,抖音又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团购与外卖,抖音都要做,只是先揍大众点评,还是直接脚踢美团外卖的问题。

    2月8日,成都W酒店,50多家当地餐饮品牌,100多人受抖音生活服务方面邀请,开展了一次名为“大咖聚享会”的中等规模沟通。提问环节中,有受邀商家询问抖音是否将发力外卖业务,对方依然没有明确回答。

    孙元(化名)是在场的一位餐饮从业者,他感觉当天像是参加了一场带有成功学色彩的宣讲会。

    据上述人士回忆,会上没有什么干货,主要分享了两家借助抖音团购实现成功的新餐饮品牌,一家是三木南烤肉,另一家是黑眼熊寿司。其中,黑眼熊寿司在抖音上大概做了1.4亿规模的团购券。

    从餐饮行业角度看,半年取得这样的流水属于正常范围,因为销售流水实际核销下来可能在50%-60%。

    “讲了很多趋势与数据,说白了,就是立几个典型。”从流出的照片可以看到去年抖音生活服务的部分数据:2022年GMV同比增长8.4倍;产生了16.7亿个种草短视频、235个种草直播间、219万个美食SKU……

    结合孙元所提供的信息与历史线索可以发现,抖音外卖业务其实一直在官方“否认”中悄然进行。倒推黑眼熊寿司半年流水1.4亿元的时间,抖音团购已做了充分测试了。

    一、平淡的商家,兴奋的达人 业内目前认为抖音下场做外卖,种种迹象表明,其外卖业务并未完全落地。

    一位抖音相关业务人士诉光子星球,抖音现在不满足于简单地在流媒体基础上做运营,而是要先往大众点评的方向上靠,等时机成熟时再下场做其他业态,包括,且不限于外卖。我们询问了多位商家和知情人士,他们虽然大多称抖音外卖,但所说内容全部是类似大众点评的团购。

    大部分传统商家对于抖音进入团购,意欲染指外卖市场,情绪都比较淡定,观望气氛浓郁。当饿了么、大众点评躺平,逐渐失去声量时,美团也变得越来越骄矜。

    某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陈华(化名)提到,他将美团与商家的关系总结为三个阶段,1.0阶段美团求我们;2.0阶段我们互惠互利;3.0个阶段是对美团敢怒不敢言。连年上涨的佣金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是遭遇了“家暴”。

    “我们乐于看到有平台挑战美团,可以陪他们走到2.0时代,但绝对不可能all in抖音。”很多商家从美团那里参透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道理,而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愿把身家性命全部交给线上经济。

    抖音团购最吸引人的东西,是平台费用比大众点评低,而且目前不需要太多流量成本。

    陈华表示,自己很久都没管大众点评了,之前每单在3%-5%之间。据了解抖音为了入局,团券项目费用仅为2.5%,平台还附赠每月数千元价值的DOU+流量,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商家渴望的流量。

    抖音是目前互联网为数不多流量富余的大厂,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平台也不亏,毕竟流量不能当饭吃,却可以把商家从美团那里哄过来。

    疫情期间,陈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花钱请了一位40万抖音粉丝的美食博主,做了两三期探店短视频。“效果?效果就是没有任何效果,既看不到明显的转化,也看不到口碑,只看到短视频上几百个点赞,和‘看起来好好吃,快教教本宫怎么做’的评论。”

    那些在当地规模大、扎根久、现金流充裕的老牌餐饮连锁品牌还在观望,一些新兴连锁低客单价的品牌大多蠢蠢欲动。

    抖音生活服务在多地市场动作很大,在北京,黑眼熊在郊区证明了抖音到店业务会比美团更有单品爆发力。在成都以性价比著称的陶德砂锅、马路边边串串,早些时候与抖音生活服务开展了团购业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抢占市场。

    在上海,一些投资人正在密切关注抖音动向,看看能否投资一些做到家的抖品牌。“比如牛排、红酒、寿喜锅这些客单价在200元以上的品类。”

    黑眼熊寿司到店订单情况,左为美团,右为抖音

    “不管抖音入局之后,佣金高不高,或者美团降低佣金比例,哪怕放弃外卖,只做团购,作为商家,我们终归还是希望消费者到店堂食。”一位北京餐饮老板认为,羊毛可以出在羊身上,也可以割草喂羊、养毛(草指代商家自己),但绝对不会出在剪刀上(指代平台)。

    事实上,餐饮商家完全可以把佣金转嫁给消费者,平台对此也心知肚明。“一个品类线下单价10元,如果放线上平台抽佣后我实得8元;如果我线上卖12.4元,那么我实际所得还是10元。”

    涨价对于单店商家或许可以,但是对于大型连锁餐饮品牌,甚至是一些老字号来说则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尤其是客单价高的商家,消费者很容易发现价差,这将损害品牌印象,因此不少商家选择线上导流,线下成交的方式。

    上述人士提到,自己过去一个月的营收中,线下营收占比高于线上。而许多同行即便线上营收更多,但大部分来自团购,而非抽佣较高的外卖,这和陈华的情况高度类似。

    众所周知,抖音生活服务主打达人生态,可是在肯德基、麦当劳、瑞幸等全国性的连锁餐饮品牌对于达人有着非常割裂的看法。一方面认可达人在私域传播中的价值和抖音的迭代路径,另一方面达人生态加速商业化,在品牌看来盲目带货很容易适得其反。

    一位上海餐饮投资人张文林表示,“我问过一些全国性连锁,如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关于达人的问题,他们说自己无法忍受达人拍个视频说自己出了个19.9元,原价29元的单品,配一张很low的效果图,或者十几秒大口啃鸡腿的视频。这对于品牌来说不仅没有带来正向价值,反而是砸自家牌子。”

    二、抖音要走王兴路线 王兴有位龙岩老乡——“万精油大王”胡文虎,他在44岁那年春风得意,用虎标来给自家品牌做广告。眼下,王兴的44岁却遭到了来自国内最大在线广告商抖音的挑战。

    事实上 , 抖音从团购切入 , 染指外卖的逻辑 , 与美团 “总设计师”王兴的逻辑高度类似 。

    据了解,抖音一直在团购市场小规模打造“典型”,而外卖会在团购端启动。这逻辑,王兴轻车熟路,眼下,梁汝波可以说是第二熟。2010年王兴曾在直隶会馆强烈建议徐茂栋做的买卖就是团购,而他本身也是由此走向外卖、酒旅、打车、拼购,乃至即时零售。

    一位知情者告诉光子星球,此前在一次行业交流中,某位美团早期创始人曾对当下的抖音团购有如下评价:在形态和发展阶段上非常像2010-2012年的美团。

    事实上,抖音团购业务已经大张旗鼓地发展了一年时间。某餐饮连锁品牌的电商负责人廖光(化名)可能是最早知道抖音将介入团购的几个商家之一。2022年年初抖音生活服务一位运营总监找到了他们,并传递了合作意向和内部刚刚敲定的合作草案。

    “很重视我们,当时画了三张饼,技术扶持、流量扶持、资金扶持。”上述人士表示,真正有吸引力的只有流量扶持,至于所谓技术扶持无非是希望深度绑定公司,而资金扶持对这家老牌餐饮企业来说并不重要。

    可惜因为疫情,以及担心抖音是“披着短视频的美团”,合作至今停留在接触层面,不过廖光坦诚地说,“疫情之后,我实在绷不住了今年肯定得‘抖’起来了”。

    光子星球发现,本轮抖音团购主要笼络的商家有着如下特征:熟悉并认同流量运营,单店成本较高,且处于高速增长期。

    参与了抖音生活服务成都会议的孙元,用了一个颇有弦外之音的概括:“ 打开美团 APP, 排前面的店铺话事人基本都到了 ,而且来了不少火锅店老板,他们一个店面成本就是200万,投个几万块钱的DUO+,都是毛毛雨。”

    短视频的媒介属性,以及商家对团购早已无比熟悉,抖音在几个月时间迅速建立起了规模势能,于是在去年10月,抖音悄悄在郑州和几个小城市做了一次零星的外卖业务试点。

    这次试点由于无法打通小店的收银、运营系统,小店主也没有运营部门和财务流程,大连锁店则因为更复杂的原因,导致那次试水没有产生任何效果,草草作罢。

    中国有200多家POS机公司,彼此都不互通,打通难度极大,可如果不打通,直接在美团的to B基础上做流量生意,那个连支付宝都能“折叠”的王兴,肯定不会同意。

    无法打通的岂止是平台与商家间的经营系统,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去年美团联合快手,抖音拥抱饿了么,合作到最后都不了了之。

    无法真正切入到商家日常经营,意味着抖音接下来做外卖会遇到巨大挑战。目前,抖音团购笼络的餐饮商家主要为熟悉且认同线上运营,愿意花钱买量的商家。而在运作层面,却遭遇重重阻力。

    有趣的是,部分希望抖音入局外卖的连锁餐饮公司老板,大多都会有一位抗拒抖音的运营总监。“外卖一家独大,美团运营总监地位就高,现在来了模式不一样的抖音,势必得再招一个抖音运营,客观上分走了美团运营总监的权力。”张文林透露了其中一个原因。

    抖音的基因也在团购领域难以完全发挥其价值。

    因为企业文化,抖音像一台精密计算的机器,所有人都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这样的好处在于,极大地降低了人所带来的变量。可一旦到了传统观念占主导的餐饮行业中,抖音这种优势变成了绝对劣势。

    不止一位餐饮连锁负责人反映,当地抖音生活服务负责人变化频仍,导致他们无法建立人脉关系,产生商业信任。

    此外,“餐饮是一个非标且传统的行业,一个刚入行的厨师所接受的就是师徒传承治理模式,后厨充满帮派林立、地域抱团、红白案的鄙视链,抖音但凡把自己放到标品行业做本地生活,立马就起飞了。”

    三、美团是外卖的种子轮玩家,抖音顶多是PE 抖音生活服务频频笼络商家,大搞团购似乎有诸多考量。

    张文林认为,抖音入局团购是一个绝佳时间节点,“要不是疫情助澜,餐饮业不可能这么快上团购,去年那段时间商家为了保现金流,才不得不做团购。否则按照正常逻辑,或者传统流量规律,其实抖音可能很难切进来。”

    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市场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成都这类城市是抖音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占绝对优势的区域,餐饮行业对线上经济的认同度较高。依托繁荣的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被抖音视为达人生态的桃花源。

    一位成都腰部美食达人提到,去年全年自己总共接了不到22单探店商单,今年才一个多月时间就已经接了十余单。按照成都行情,尾部达人万粉每单200-400元,腰部30万粉以上每单1000-2000元,头部百万粉以上每单过万,取中位数计算,这位达人今年月收入在22500元上下。

    即便抖音团购到家最多只做了一年时间,已经足够威胁大众点评了。有北京商家表示,过去团购订单大多来自大众点评,来自抖音的单量从去年的2%-5%,目前抖音渠道已经涨到了70%以上,“现在我不得不专门做抖音运营的规划”。

    这并不意味着打败了大众点评,就能够打败美团外卖。真正适合抖音团购的,其实是一些新晋品牌,他们希望从线上获取爆发,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滚雪球。其最终的形态是走高客单价的到家业务,而不是美团那种低客单价的外卖。

    抖音需要意识到,现在的美团不是一个外卖或者团购平台,而是一家为商业提供收银与管理的平台。这一点,从两家商家入口情况就能看出差异。美团外卖商家版后台有完整的收银、结算、分析、供应链等数字化能力,而抖音来客还是一款以线上数字化营销为主的工具。

    美团已深入到餐饮商家内部,悄悄为之注入了自己的基因 。 当抖音再从个外部介入外卖时,会发现商家们的面子与里子都刻满了 “美团” 。 那种心情 , 就好像投资人花了几年时间总算看上了一个好项目 , 直到真正参与投资时才发现 , 死对头在种子轮就进去了 。

    这心情,马云懂,王兴懂,梁汝波可能不懂,但是得受。

    作者:吴先之;编辑:王潘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家里的电视,从老人到小孩都玩不明白

    设计动态 2023-02-12
    一、全民吐槽:智能电视不智能,VIP却节节高 2023年春节,在国外工作三年的阿玲(化名)终于回到了家乡,虽然这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但是阿玲一直非常关心自己的父母,远程购置了不少家电,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电子指纹锁甚至是监控摄像头等新鲜电器陆陆续续被搬回了家。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最近家里的电视总是频频登上热搜,不是被吐槽遥控器多、使用麻烦,就是吐槽会员捆绑严重、能看的节目寥寥无几。曾经,电视的使用频率不亚于手机,是国人家里必备电器,如今怎么变得“不得民心?”?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全民吐槽:智能电视不智能,VIP却节节高 2023年春节,在国外工作三年的阿玲(化名)终于回到了家乡,虽然这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但是阿玲一直非常关心自己的父母,远程购置了不少家电,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电子指纹锁甚至是监控摄像头等新鲜电器陆陆续续被搬回了家。

    今年春节,是阿玲第一次接触自己远程购买的家电产品,用着用着,就对电视有了看法。“本来以为智能电视看电视更方便,买一个会员就够享受一年随便看,父母也省心,回家了才发现不是这样的,看电视剧要会员,看央视频道直播竟然也要会员,过一会跳到一个新平台,又要买会员!明明我买了一个会员,但很多父母想看的根本看不了!”阿玲很不高兴,本来是想孝敬父母的智能电视,没想到却处处都要付费。“我爸妈一辈子节俭惯了,又不太会操作,电视看得反而少了。”

    有这样看法的不只是阿玲,网络平台上人们对智能电视的吐槽呈现越演愈烈的趋势。

    “不仅是父母玩不转,有时候我也搞不懂,一不小心就选择了一部付费电影,看到一半不付费憋屈,付费更憋屈!”

    “我家电视特别卡,我又是急性子,每次遥控按键没反应,我就忍不住多按几次,然后电视又因为我多按那么几次就跑到奇奇怪怪的页面里去了,玩一会电视都能把我急得吐血!”

    “电视好久没开机,才发现电视会员自动续费扣了好几个月,打客服电话给要回来了,费劲!”

    “电视一打开就是开机广告,看个视频又要放一会广告,视频中途还有广告,等看完视频随便看看,又来了一个弹窗告诉你年卡打折,还是广告!”

    当然,也不乏一些理性的用户认为,看电视、看视频付费是天经地义的,毕竟以前使用有线电视的时候,一样要缴费。

    其实,“众怒”并不在于收费本身,而是频繁。

    收费、重复收费、付费后依然没有获得好的体验。而为了解决各种各样智能电视衍生的付费、体验问题,网上甚至还流传了很多经验贴,教大家筛选无广告智能电视、帮助老人使用智能电视,或者安装免费甚至盗版的视频软件。

    无论是吐槽,还是经验贴,都侧面表明了中国家庭用户对电视机的需求非常大,而当前的电视显然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期望,才会失望。

    二、业内揭秘:电视为啥能那么难用? 千错万错都是厂商的错?电视行业内人士也针对大众频频吐槽的一些问题,说明了其背后的原因。

    1. 为什么电视频频卡顿,操作反馈极慢? 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电视于硬件参数的关注点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家买手机会重视芯片、内存等支撑手机运行的重要硬件,但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电视则会更重视屏幕大小、显示效果是否清晰明艳等传统数据,往往更容易忽视电视运行内存、芯片等底层支持数据。可能65寸的机器,却只有1G不到的运行内存,好比一个伪装成青年的老年人,怎么可能跑得快呢?

    同时,很多人习惯1-3年更换一部新手机,以满足使用需求,而电视作为家电产品,又是家装大件更换不便,大多数中国家庭往往会选择多

    年使用很少更换。这就导致电视硬件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而内置的软件系统却不断迭代更新,对相对老旧一些的电视来说,智能系统运行压力极大,就更容易导致卡顿。

    另外一方面,则不得不提电视市场销售竞争激烈,很多65寸甚至75存的超薄大电视,价格也不会超出一部中等价格的国产安卓手机。为了降低售价,更好地销售机器终端,也为了迎合市场追求屏幕大、屏幕明艳的主流诉求,电视厂商就会在电视的各方面硬件参数中寻求平衡,一些智能电视系统所依赖的硬件能力就被降低了。

    2. 为什么智能电视系统比智能手机系统难用那么多? 其实原因很简单,电视往往通过遥控器实现控制,对比手机触屏来说,遥控交互更为复杂。而遥控器作为另外一个硬件,同样是一个难以控制的变量。

    即使是同一个厂家出产的电视,也会因为机器型号不同等历史原因而导致遥控器按键千差万别,有的遥控器有二十几个键,连九键拼音都有,而有的遥控器算上开关机键也不过六个键,为了维持智能系统的统一性,电视系统在设计功能时,往往会向下兼容,兼容那些按键更少的遥控器,因此有些用户会发现,即使遥控器有二十几个键,操作电视系统常用的就那么几个。

    要通过用户手中键位不多的遥控器,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本身就容易导致电视系统的页面层级比传统的手机系统更为复杂。但智能电视系统行业并没有出现“乔布斯”。乔布斯推出的第一代苹果手机,这不仅奠定了苹果手机的交互体系,也为世界上各种品牌的智能手机提供了交互方向。

    智能电视系统,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模仿手机、平板等其他智能硬件的操作,实现在线播放视频、抽奖参与活动、发送消息、AI语音助手等等功能,玩出一些互联网打法,但终究没有一个绝对贴合用户使用的交互设计方向,国内厂商普遍使用借鉴网页端和手机端的瀑布流形态完成基础承接,再去模仿各类手机软件的交互设计去完成人机交互。

    3. 为什么一台电视上会有好几个会员,我总是踩雷要付费?付费了还是能看到广告? 国内大多数电视厂商的智能电视系统,早已被视频平台所裹挟。国内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腾讯、bilibili等除了有一些共有内容外,还有很多平台专属内容,用户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就必须要引入更多的内容平台,而更多的内容平台则带来了更多的会员,这一局面在手机上同样发生,但由于很多电视系统将多家内容混合推荐,或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区分标志,就导致了用户总是“踩雷”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智能电视系统往往由厂商品牌的子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作为子公司必须要有独立创造现金流的能力,销售会员服务就是这些厂商子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虽然大多数的厂商子公司都在尝试通过其他手段获取利润,以维持公司运转,但得之桑榆,失之东隅,这些公司的人才基因、组织势能层面都更倾向于开发、运营电视系统,子公司高层也很难对一些没有预期收入的项目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这就导致这些电视系统子公司往往很难开拓出其他不依赖于电视系统的业务,只能对电视会员销售业务不断施压,提高业绩,以维持公司的业绩增长,久而久之,对销售会员依赖成瘾,一定程度上就放任了多个会员同时存在的问题。

    同时,开机广告、屏保广告等广告收入也逐渐被这些电视系统子公司所发掘,再加之多个会员各种节假日的营销宣传、视频平台内容自带的贴片广告、视频平台针对会员也依然投放的视频中广告等等,就导致电视上的广告也就此消彼长,总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挑战用户的神经。

    三、如何解题:智能电视们的发展思路 面对全民吐槽的局面,各类电视系统也在尝试不断改善用户反馈激烈的问题。目前看主要有三个主流思路:

    排查硬件能力不足的机器,针对此类机器重新开发适配系统重新升级,再满足用户基本诉求的情况下,降低系统运行对硬件的要求。 利用老人模式、儿童模式等功能,针对不熟悉操作的群体进行系统的整体简化,通过仅仅满足一部分核心需求来降低使用门槛。  针对减少平台内一些盈利不佳、用户群不广的会员,通过精简内容+会员的形式,收缩平台整体的会员数量,同时提高不同会员的区分度,减少用户“踩雷”的情况发生。 比起用户,这些智能电视系统厂商更着急,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智能电视不够好用后,转而使用传统的有线电视,或者是使用手机投屏,跳过智能电视系统。还有很多家庭在更新换代电视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系统简洁的国外品牌,这种趋势意味着增量用户和活跃用户都在持续下滑,也必然进一步对营收造成负面影响。这对于智能电视们并不是好消息。

    但破局真的那么容易吗?智能电视从2011年开始发展并逐步占领市场,近三到五年是各大智能电视系统厂商的用户数据逐渐趋于饱和、行业发展逐渐进入瓶颈的重要周期,却也出现了智能电视大面积的大众口碑崩塌,并且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而愈演愈烈的不妙势头。

    也许,靠着低价销售终端、拿用户做实验、牺牲用户体验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呈现不可为之势,但目前主流的解决思路,也只是浅浅地追逐了精细化发展的影子,至于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行业思想、创新系统能力、精细发展破局尚未得见。

    四、结语 电视更新换代缓慢的市场背景,给了智能电视系统厂商很大的喘息机会,持续遭到用户的厌弃与拒绝,或许只是慢性打击,虽然慢刀子割肉也是很疼的。

    如果持续的舆论发酵,引发了监管关注,那么对于这些系统厂商来说,又将是一场席卷而过的风暴。据悉,2月8日,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已经联合多家公司倡议:规范智能电视收费,杜绝“套娃收费”。

    当然,一旦有哪一家厂商异军突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视迭代,那么中国家庭的消费力,将会让其他蜗牛一般缓慢发展的厂商认识到什么是“中国速度”。

    无数的互联网历史证明,用户总有办法赢过你,如果用户没有主动权,他们至少也有投票权。

    专栏作家

    瑞瑞女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人文、心理、传播学领域,乐于思考技术发展过程中衍生的现代社会文化问题,擅长内容运营及产品设计。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不必神化ChatGPT,它很牛,但中外差距没那么大

    设计动态 2023-02-11
    “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或互联网的诞生”,比尔盖茨对这个新风口不吝赞誉。 裁员潮下一片惨淡的硅谷,因为ChatGPT再次燃起了希望之光。 微软斥资100亿美元投资OpenAI,并计划将ChatGPT融入旗下全线产品。2月4日,微软融合ChatGPT-4

    就像以前的互联网刚出现时所带来的变革一样,如今ChatGPT的出现,让AI成为新一轮技术爆发的奇点成为可能。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投入了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中,然而,ChatGPT虽然很厉害,却不必神话它。

    “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或互联网的诞生”,比尔盖茨对这个新风口不吝赞誉。

    裁员潮下一片惨淡的硅谷,因为ChatGPT再次燃起了希望之光。

    微软斥资100亿美元投资OpenAI,并计划将ChatGPT融入旗下全线产品。2月4日,微软融合ChatGPT-4的Bing已经短暂上线,速度之快让人咂舌。

    图:融入ChatGPT的Bing

    而为了应对微软激进的布局,谷歌紧急地召回了佩奇和布林两位创始人,并在上周也开始内测类似的产品Apprentice Bard。同时,谷歌还向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近4亿美元,以完成微软和OpenAI类似的绑定。

    中国科技公司也在纷纷跟进,一波类似于2016年AlphaGo的热潮又一次掀起。

    2月7日,百度公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字“文心一言”,并预计在3月推出相应的产品。

    2月8日,阿里巴巴也透露,聊天机器人ChatGPT目前处于内测阶段。

    同日,网易有道CEO周枫也独家向光锥智能确认,网易有道未来或将推出ChatGPT同源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围绕在线教育。

    2月9日,腾讯也表态正有序推进ChatGPT和AIGC相关方向的专项研究。

    一时间,不仅科技圈无人不谈ChatGPT,甚至有不少人也开始用其面向普通用户赚钱。瑞银预测,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在今年1月份达到了1亿,它完成这个目标只用了2个月,而在它之前,最快的TikTok大概花了9个月,这让ChatGPT成为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

    在此之前,AI产品更多是针对B端的产品,ChatGPT也打破了to B到to C的圈层壁垒。

    当然,ChatGPT的伟大,更重要的还是它让通用型人工智能进一步成为可能,并降低了这项技术的进入门槛,让更多开发者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在ChatGPT的基础上开发专属应用,让AI改造世界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就像25年前刚刚萌芽的互联网正准备对全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样,如今ChatGPT的出现,让AI成为新一轮技术爆发的奇点成为可能。

    但是,光锥智能在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不少技术从业者反而不如圈外如此狂热。这是因为,渐进式技术进步到今天,并非一蹴而就,技术从业者一直都在保持着密切的观察和技术跟进。

    ChatGPT很牛,但不要神化它。

    01 硅谷只剩AI了 谈起ChatGPT,我们仍然要从硅谷开始。和互联网、Web3、元宇宙等之前大多数具有革命或非革命意义的技术突破一样,ChatGPT仍然来自于硅谷。

    但和之前硅谷各项技术方向百家争鸣不同,这个时间点的ChatGPT更像是硅谷没有选择的选择。

    2022年,硅谷就经历了一波大裁员,并波及了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到了2023年2月,虽然冬天的气温已经有所回升,但硅谷的寒意却还没有褪去。

    据trueup.io统计数据,在2023年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全球326家科技公司累计裁掉了106950人,其中大头都在硅谷,而且打击面还非常广泛,元宇宙、芯片、自动驾驶和SaaS都是重灾区。

    一直以来,裁员都是一个行业不景气的直接表现。

    以Wbe3为例,Coinbase在2023年1月计划裁掉公司20%的员工,这是美国第一家上市的合规加密交易平台,且这家公司已经在去年6月裁掉了18%的员工。

    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四季度,Wbe3行业的风险投资就已跌到了这两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75%。

    在芯片领域,美光、格罗方德、英特尔等巨头无一幸免,其中泛林集团裁员1300人,因特尔下调包括CEO在内的管理人员薪酬,并裁员数百人。SaaS领域,Salesforce在1月4日宣布裁员8000人,约占全体员工的10%。自动驾驶方面,包括Waymo、Crusie、图森未来、无人车配送公司Nuro都有裁员的消息传出。

    除此之外,曾经被倾注下一代互联网希望的元宇宙也终于走到了拐点。

    去年11月,Meta确认了成立18年来首次大规模裁员,扎克伯格向被裁员工道歉,“我错了,我要为此次裁员,以及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负责。”

    投资人也不再看好Meta的元宇宙未来,美国投资公司Altimeter Capital向Meta发表公开信,呼吁公司削减20%的员工成本,并将「元宇宙」项目的支出限制在每年50亿美元。

    而相比于一头扎入元宇宙之后又船大难掉头的Meta,涉足稍浅的微软则果断选择了弃旧从新。

    首先,微软对元宇宙相关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剪,其宣布将在3月10日关闭2017年收购的社交平台AltspaceVR,并有可能摆脱混合现实工具包(MRTK)团队。

    同时,微软又在AI方面大力投入。1月初,微软就计划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然后宣布要将包括Bing搜索、Office、Azure在内的旗下全线产品整合ChatGPT。到2月7日,微软已经在Redmond召开了整合ChatGPT的Bing发布会。

    其实从ChatGPT面世第一天开始,ChatGPT颠覆传统搜索的观点就已经不胫而走。所以面对微软激进的布局,谷歌2月6日宣布推出一款聊天机器人Bard来与ChatGPT竞争,谷歌云计算部门也在开展一个名为“Atlas”的项目。

    2月7日,谷歌向ChatGPT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投资了约3亿美元,获得了10%的股份,这让谷歌和Anthropic形成了类似微软与OpenAI的绑定关系。

    除了谷歌和微软之外,在ChatGPT上线前三个月,Meta其实也曾发布过一款类似的聊天机器人,只是并没有获得太多影响力。用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雅恩・勒昆(Yann LeCun)的话说,“Meta的Blenderbot让人觉得很无聊”。

    相应的,亚马逊也已经将ChatGPT应用到了包括回答面试问题、编写软件代码和创建培训文档等工作职能中。一名亚马逊员工在Slack上表示,亚马逊云部门已经成立了一个小型工作组,以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对其业务的影响。甚至,连苹果都宣布要在下周召开内部AI峰会。

    如今的硅谷,AI已经成为了绝对C位。

    这种转向其实也表现在投资机构的动态上,2021年12月,红杉资本将自己在Twitter上的简介从“帮助有冒险精神的人创建伟大的公司”改成了“从想法到落地,我们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打造伟大的DAO。”2022年,Web3赛道火热,红杉在2022年1月1日-4月26日,以大概每周一家的速度投资了17家Web3公司。

    但变化发生在去年9月,红杉资本发布了一篇文章《生成式AI:一个创造性的新世界》。其中写道,生成式AI有可能创造数百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PitchBook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投资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3.69亿元),几乎达到了过去5年的总和。这些投资中不仅包括OpenAI、Stability AI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包如Jasper、Regie.ai、Replika等初创企业。

    整体上,从投资人到大企业,再到创业者,一场关于AI 2.0的大幕已经拉开。

    02 中美差距没那么大 从硅谷到中国,ChatGPT的热度有增无减。

    毕竟一直以来,关键的技术革新都发生在硅谷,这两年中国尖端技术又一直面临卡脖子的问题。所以在ChatGPT出现之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当国外技术已经开始商业化落地的时候,国内的进度到底如何,差距又有多少?

    2月7日,百度对外公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称“文心一言”,英文名叫ERNIE BOT,目前,文心一言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

    “文心一言”一经透露,便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百度股价一度涨超17%,市值增长约700亿港元。很明显,市场对于一个中国版的ChatGPT已经期待太久。

    之前,有观点认为国内外差距大概在两年左右。但云知声研发副总裁刘升平认为,实际上的差距可能没有这么远。两年的说法是因为GPT-3是在两年前公布的,但其实自GPT-3发布之后,国内许多企业就已经跟进在做类似的大模型了。“实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大概在一年左右。”

    小冰公司CEO李笛也向光锥智能提到:“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不像芯片、操作系统一样落后于国外,相反它应该是最接近国际的。”

    “国内外的差距主要是一种思维上的差距。”李笛认为,国内对技术创新这件事鼓励得不够充分,如果一个公司耐得住寂寞,那它无论在哪个方向都是OK的。

    事实上,国内大厂基本都具备训练大模型的能力。比如百度这次发布的文心一言,就和百度文心大模型一脉相承。

    百度在发布文心一言名字的时候还特意提到,在人工智能四层构架中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拥有产业级知识增强文心大模型ERNIE,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言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

    同样的,腾讯也有类似混元AI大模型,在此基础上,腾讯推出了HunYuan-NLP 1T大模型并一度登顶国内最权威的自然语言理解任务榜单CLUE。此外,像阿里有“通义”大模型,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国家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有“紫东·太初”等等。

    简单来说,国内大厂基本都有做NLP预训练模型的能力,甚至许多专业能力还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

    比如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2022年11月公布了一项最新进展,它们实现万亿级NLP模型,可以用256张卡,最快1天内完成训练,成本相比原来降低1/8。

    作为对比,ChatGPT训练一次的成本高达1千万美元,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小冰公司CEO李笛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ChatGPT成本来考量的话,每天我要烧3亿人民币,一年要烧一千多亿。”

    而腾讯通过课程学习、MOE路由算法、模型结构等方式优化之后,让更多企业能够承担得起训练自己的NLP模型的成本。

    除此之外,像在专利储备上,根据statista2021年的数据,百度和腾讯都名列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就ChatGPT而言,它的技术原理并不新鲜。

    Yann LeCun提到:“就底层技术而言,ChatGPT并不是特别创新的,它不是革命性的,尽管这是公众对它的看法。”他指出,除了谷歌和Meta,还有6家初创公司基本上拥有与它非常相似的技术。ChatGPT是一项集体努力,因为它汇集了多方多年来开发的多项技术。

    李笛也提到,大模型对应的技术理念已经诞生好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使用这种技术理念训练出来的大模型已经很多,只是在具体fine tune(微调)的过程中专注的领域有所不同。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ChatGPT就像原子弹一样,它的原理已经被写在了教科书里,而大多数国家仍然无法实现,更多是因为工程性的问题。比如千亿规模的数据从哪里来?如何进行数据标注,具体标注哪些数据,标注多少,这些数据又如何进行组织训练等等。

    而这些问题也都没有在OpenAI的论文中得到公布,需要企业在自己的模型训练中去尝试和摸索,然后形成经验,积累成自己的know-how。

    03 不要神化ChatGPT 虽然在底层技术上,国内外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距。但当大家看到国外如火如荼的技术落地时,也会担心国内在这方面掉队。

    对于ChatGPT这样技术逻辑清晰的产品而言,慢一点并不影响结果。但如果产品差,则表现在具体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这些部分要摸索,要踩坑,要形成经验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这背后反映的是技术水平的问题。

    相比于欧美以英文为主的语言环境,中文是表意文字,在抽象概括和逻辑能力上天生不及英文。除此之外,国内互联网的语料也相对缺乏,没有英文互联网那么大的数据积累。

    所以有业内人士表示,对目前国内的类ChatGPT产品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模型,而是数据。

    “自然语言处理需要经过一个非常严密的推理过程。”李笛提到:“大模型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暴力,即把大量的数据压缩到一个黑盒里面,然后提取出来,这意味着大家在算力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有机会用之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去完成。”

    另一方面,ChatGPT确实是革命性的存在,但却并不代表它就是今后NLP领域的唯一方向。

    首先是ChatGPT的技术发展,今天最主要的技术在于,一个模型建压好之后,如何从里面很好地提取数据,目前还有很多新方法没有尝试,所以不排除未来用更小的模型达到很好效果的可能。

    李笛提到,现在整个行业都在追求这种可能,因为模型参数太大,一定意味着成本非常高,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问题。“今天技术差异还远远没有达到成为不同技术流派的程度,也还远远没有到说就按应用场景去划分这样一个程度。”

    其次是从整个NLP的技术路线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技术路线,分别是以谷歌BERT为代表的双向预训练语言模型+fine-tuning(微调),和以OpenAI的GPT为代表的自回归预训练语言模型+Prompting(指示/提示)。

    在ChatGPT发布之前,BERT一直是业内主流的技术方案,它之所以被ChatGPT抢了风头,是因为它无法像GPT一样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没有表现出通用型人工智能的潜力。

    但实际上,BERT在许多具体的场景下拥有优势,比如在特定场景下,BERT可以用更小的数据量(ChatGPT是在3000亿单词的语料基础上预训练出的拥有1750亿参数的模型),更低的训练成本实现同样的性能。

    比如在医院内部这样一个特定场景,一方面它用不起千亿规模的模型,ChatGPT在医院场景就属于杀鸡用牛刀,医院也无法负担部署ChatGPT的成本。另一方面,ChatGPT的模型是基于公开数据训练的,但医院的数据并不存在公共网络上,所以面对医院的问题,ChatGPT可能无能为力。

    但BERT却能够适应这样的场景,它可以以更小的数据量,更低的成本,针对医院的数据和场景针对性地训练出的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比ChatGPT更加得心应手。

    这其实就是一个所有领域都涉猎的全能型选手和深耕特定领域的专家之间的区别。即在数据确定的特定场景,BERT更有优势。而在没有明确数据和目标,面向开放式的应用场景,ChatGPT则更合适。

    当然,具体到国内企业的商业化来说,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高昂的训练成本,这些都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担的,因此它注定了是巨头的游戏。

    在腾讯研究院近期发布的《AIGC发展趋势2023》报告中就梳理了目前AIGC产业生态体系的三层构架,包括以预训练模型为主的基础层;以垂直化、场景化、个性化模型为主的中间层;和以图像、语音、文字生成等具体AIGC应用为主的应用层。

    图: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2023》

    其中,如百度、腾讯、OpenAI这样的大公司将专注于做预训练模型,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一方面能够将大模型的能力整合到自己的产品线中,直接面向广大的用户;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API为中小企业提供能力调用,在具体场景中落地。

    面对这样的生态架构,一位知名机构投资人在考察过硅谷的ChatGPT项目后向光锥智能表示:“创业公司的机会在于,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做具体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可以把几种具体技术结合在一起,比如数字人和ChatGPT结合,自动生成视频,用于金融、客服等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但这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即如果大家都调用同一个模型的能力,又落地在同一个细分场景,那必然会面临同质化的问题。

    所以刘升平认为:“ChatGPT适合创业公司进入市场初期的冷启动,即通过ChatGPT提供服务,然后逐步积累数据,待有了一定数据积累之后再利用BERT训练专用模型,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和护城河,同时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同行拉开差距。”

    所以,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商业化的角度而言,ChatGPT和BERT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术业有专攻的问题。

    此外,刘升平也提到,对于中小公司而言,如果没有能力去研发类似ChatGPT的通用大模型,那也可以考虑研发类似ChatGPT的行业版模型,用更少的参数量,更多的行业数据,在行业问题上达到或超过ChatGPT的效果。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在To C和To B上尚未出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模式。”

    李笛提到,AI现在还出其实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早期,甚至可以称之为蛮荒时代,很多理念都还处在特别特别原始的状态,所以可能每年我们回顾过去,都会觉得在颠覆自己。

    “就像前几年NIIPS大会上有人开玩笑说过的大模型炼丹,现在的大模型就像大家拿到了一个好的玩具,但不知道这个玩具还能吐出什么令人惊讶的东西。”

    在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时,我们也曾以为AI时代已经来临,它会在许多领域将人类替代掉,我们也曾为此恐慌和兴奋,但实际上如今将近10年过去了,AlphaGo并没有改变世界,甚至没有改变任何人。

    所以,何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呢?

    作者:周文斌

    来源公众号:光锥智能(ID:guangzhui-tech),前沿科技,数智经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锥智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年,二手电商进入巷战

    设计动态 2023-02-11
    二手电商行业过去经历了线上C2C、C2B2C、C2B、B2C等各种模式之争,目前来到了拐点时刻,当前闲鱼转转都开始走出各自边界——闲鱼从去年开始扶持职业买家,转转去年宣布自己不再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一家循环经济产业公司。 目前闲鱼、转转、爱回收三巨头又心照不宣

    二手电商行业过去经历了线上C2C、C2B、B2C等各种模式之争,目前已经来到了拐点时刻。当闲鱼和转转都开始走出各自边界,整个行业的竞争正朝着城市巷战的方向走去。2023,谁会是新的黑马呢?

    二手电商行业过去经历了线上C2C、C2B2C、C2B、B2C等各种模式之争,目前来到了拐点时刻,当前闲鱼转转都开始走出各自边界——闲鱼从去年开始扶持职业买家,转转去年宣布自己不再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一家循环经济产业公司。

    目前闲鱼、转转、爱回收三巨头又心照不宣的密集开设线下服务门店, 整个行业的竞争正在朝城市巷战方向走去。

    01 为什么整个行业都在向线下走? 这种信号的出现,原因并不复杂,从二手电商行业来看,闲鱼和转转两者就占据了九成市场份额,其中,闲鱼用户量、交易额和活跃度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市场渗透率高达72.9%。

    发展到今天,以闲鱼为代表的C2C模式增长空间不大了,据电数宝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二手电商用户规模约为2.43亿人,预计2022年底达2.63亿人,增速为17.93%,为2014年来最低。

    此外,2022年二手电商渗透率预计为33.32%,同比增长10.33%,增速下滑明显。

    从闲鱼到转转,线上用户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随着二手电商发展,用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C2C在今天也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从商品的售后、卖家的服务质量到交易效率, 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此外,二手商品有着强烈的“非标品”属性,很难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对于供应链管理和货源管理的要求十分高。交易双方容易因为商品质量以及新旧成色等问题产生纠纷,很难用综合电商的路子去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无论是用户服务升级还是行业需要开拓新的增量市场,都需要找新的突破口,而挖掘线下增量是当前显而易见的方向。

    02 从用户服务升级的角度,需要安全高效的面对面服务 在过去,C2C模式在供应端和需求端的流量最大、供给品类最丰富,但产品质量问题,平台信任问题也长期存在,服务、体验以及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天然短板,无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体验升级。

    相比于标准业务,非标业务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客户信任的重要性也更高。 线下布局,本质是进一步强化人与人当面交流的的情感价值和服务价值——带来客户体验与解决效率的双重提升。

    也就是说, 线下C2B模式恰好满足了二手交易用户的需求升级。 比如说,用户下楼散个步就能将家里的闲置物品处理了,这比挂在线上平台,被动等待用户,来回扯皮高效的多,如果线下服务与体验不错,那将更容易形成黏性与用户习惯,吸引周边稳定客流。

    此外,从二手电商奢侈品和数码3C两个最大品类来看,大量的交易还是存在于线下。

    因此,二手电商平台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消费者回收意愿,从而保证货源。

    在过去,因为疫情因素无法扩张,但随着今年线下人流与消费逐步升温,线下流量机会要更大了,从行业增量的角度, 离用户越近离商品越近,就越有机会培育市场提前转化。

    03 从往线下走是整个电商趋势,二手电商未来是“即时零售” 从整个电商行业来看,也在往线下走。天猫从平台化走向自营,并开设线下旗舰店。美团也借着去年iPhone14的东风,从送外卖到送手机数码产品,大阵仗切入了线下“即时零售”。

    不论是天猫还是美团,电商行业都渴望拿下“即时零售”这块蛋糕。

    即时零售最大的特点是以实体门店为供应链,以即时履约配送体系为依托,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便利性、更高时效性的到家业务 ,满足消费者应急需求或常态下即时性需求。

    即时零售的消费方式具备“足不出户即可购买、买后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的高便捷性,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而 二手电商线下巷战也有同样的“即时零售”逻辑。

    随着二手电商用户对服务、信任价值、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应急需求以及常态下的即时需求痛点开始凸显,线下实体门店构建的业务体系与服务网络,就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便利性、更高时效性的到店与上门回收二手交易服务。

    比如想要立刻将闲置产品出手或入手,或者说对线上二手交易不放心,覆盖各大城市的线下门店就能快速解决问题。

    这种线下模式很重很苦,但它离用户更近,对需求更了解,能通过更好的服务与体验改变用户习惯 ,打造信任价值与口碑,吸引更多的流量进来,形成良性循环。

    二手电商重兵线下C2B,本质是二手电商已经走到新的阶段,从趋势看, 它的未来就是“即时零售” ——通过线下服务体系的建立,打造履约与信任撮合机制,扩大SKU,带动增量市场。

    04 从商业布局来看,线下的肉搏战打响 也正因为如此,各家线下的巷战正在打响。

    从整个二手电商市场来看,GMV和用户量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闲鱼线上增量也已经见顶,为了寻找增量,闲鱼不仅推出了闲鱼优品,并且接入了较早入局二手领域的回收宝作为第三方服务商,共建闲鱼小站,不断壮大线下服务店。

    闲鱼通过将线上流量导给与回收宝共建的线下的服务门店”闲鱼小站”,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以旧换新、质检与履约服务”,将线上流量与需求与线下场景与服务相结合。

    过去注重线上流量模式的转转也开始主推“转转优品”自营业务,以连锁加盟形势发力线下门店,目前已开了近200家,为用户提供二手手机数码及配件的零售以及“回收+购机”的一站式以旧换新服务。

    同样目前国内最大的线下手机回收服务商“爱回收”,其财报显示线下门店也已进驻全国241座城市,门店总数达1629个。它为京东提供独家回收服务,将业务扩张到了很多品类,类似传统当铺。

    从业态来看, 闲鱼和回收宝共建的闲鱼小站更聚焦手机数码品类及周边服务,深耕手机数码领域,爱回收走的则是大而全的模式 ,其除手机3C回收业务外,还在北京、上海等地的30余个门店叠加了二手奢侈品、影像器材等高价值商品回收服务。

    转转也在引入二手时尚单品,丰富品类,将线上线下业态融合。

    从目前来看,爱回收当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大而全的模式有可能做大体量与规模化盈利,但现金流的风险相对较高。

    至于闲鱼与回收宝联手推进的线下“闲鱼小站”,闲鱼聚焦线上流量池建设,持续扩大C2C基本盘的领先优势,回收宝则聚焦线下C2B履约能力建设。

    整体来看,当前线下C2B模式是爱回收占据主导地位,闲鱼小站行业第二,转转发展迅速,抢占各城市核心商圈。

    05 二手电商巷战拼什么?从日本大黑屋看国内竞争走向与趋势 当前主流玩家线下竞争还处于焦灼的状态,未来竞争往哪个方向走还有待观察,但国内的二手消费趋势与理念与日本越来越像。从日本大黑屋或许能看到国内二手电商的未来走向与趋势。

    日本二手闲置经济发展较早,但整个趋势是往线下走 ,最典型的是大黑屋——它的当铺经营模式在二手市场倍受追捧,它火爆至今的核心是做好服务,并严控二手商品品质——它在珠宝、服饰、包包等各个品类都配备了专业的鉴定师,所有二手商品均由专业鉴定师负责鉴定,确保商品都是正品。

    从国内来看,各家发力线上线下的融合,但如何做好服务、解决二手交易信任问题始终是核心。

    而服务的一大重心是精准定价以及专业质检。 闲鱼转转爱回收们其实都引入了平台验机与质检模式,如何做到类似大黑屋高口碑的专业的鉴定能力,可能是国内扩张的过程中需强化的方向。

    其次是盈利非常关键 ,因为线下门店从租金到人力,有较高的运营成本,从用户需求来看,二手商品交易一方面担心产品质量,一方面希望以更高性价比购买优质商品。

    大黑屋跑通盈利的关键是保持产品品控、价格透明,定价精准,这使得其商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与口碑,也带来了更快的库存周转率(90天)。高库存周转率带来了高利润。

    从日本大黑屋来看,线下拼的是综合能力—— 履约服务能力、质检与专业化定价以及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库存周转能力。

    因此放到国内来看, 线下履约、服务与体验能做到什么高度,决定了是否形成对线上的强势抢食能力 。如何做到定价精准,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产品估价以及服务与售后,是各家需要持续提升与耕耘的。

    06 结语 在今天,线下扩容,市场竞争格局变阵,谁能跑出来还有待观察,整个转入线下的大趋势是不变的,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随着各家线下C2B模式的推进,必将蚕食线上C2C的份额。

    2023年,整体市场增量可能会因此打开新的局面。谁能成为新的黑马,还有的看。

    专栏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者,百度百家、艾瑞网专栏作家、虎嗅网、钛媒体认证作者,关注IT热点背后的本质,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每一个成年人都被“青少年模式”伤害过

    设计动态 2023-02-11
    一、青少年模式的起源 近几年,随着网信办对于网络生态治理的加强,各平台都涌现了“青少年模式”。相较于其它模式而言,青少年模式限制了用户的在线时长、可查看的内容类别、可使用的功能模块等,旨在通过限制,建设一个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然而,如何更好地让青少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每天打开某些视频网站,总会弹出是否切换成青少年模式的弹窗。尽管无数次选择了不切换,还是会被一遍遍询问。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的用户体验真的很糟糕。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本文作者围绕青少年模式弹窗展开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青少年模式的起源 近几年,随着网信办对于网络生态治理的加强,各平台都涌现了“青少年模式”。相较于其它模式而言,青少年模式限制了用户的在线时长、可查看的内容类别、可使用的功能模块等,旨在通过限制,建设一个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然而,如何更好地让青少年进入这个模式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个是通过“我的-设置”,个性化设置是否要开启青少年模式;第二个是通过每天第一次进入平台时,弹出青少年模式选择弹窗,询问用户是否要进入青少年模式。

    第一个模式入口较为隐蔽,除了极少数用户会通过设置模块进行设置,大多数用户要进入青少年模式,还是靠第二种方法,通过弹窗进入。

    但第二个模式的弹窗虽然方便了需要进入青少年模式的用户,却对于成年人带来了困扰,毕竟每次进入网站,都要询问一遍是否要进入青少年模式,体验感着实较差。

    用户不禁也会疑惑:为什么我是成年人,且每次都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但每次进入APP还要询问我?

    二、“无效”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诚然,青少年弹窗降低了大多数用户的体验,强提示的设计使得用户需要点击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操作链路增长。

    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使每次都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仍然无法屏蔽,需要通过点击才能关闭弹窗,让很多用户觉得鸡肋又难受。

    对于青少年而言,弹窗也不是一个好的设计,目前大多数平台在识别到账号未满18岁时,也不会强制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因为它的非强制性,无法有效让青少年完全不浏览某些不适合未成年的内容;而即使有用户想要开启青少年模式,也仍需通过点击才能进入此模式。

    这么一看,青少年弹窗好像变成了一个无效的功能,非核心用户需要强制进行选择,而对于核心用户而言,也不能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需要点击,增加了操作的链路。

    澎湃新闻的《多平台青少年模式体验:易绕过、不良信息多、交易转账不设防》一文中也反馈,多平台即使上线了青少年模式,未成年用户仍然可从网页版、输入四位密码解锁、使用不用认证年龄的第三方平台登录等形式,绕过青少年模式。

    三、“有用”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那么为什么如此鸡肋的弹窗,却成为了各大平台都存在的弹窗呢?

    响应政策号召,规避风险是第一个原因。

    2020年3月1日,由中央网信办制定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三条规定,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

    2020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落地。新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一章,其中多个段落都提到了“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要在网络环境中,对青少年做分类。

    而关有青少年模式似乎还不够,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发布报告称,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不明显,设置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网民不到总数的一半,而为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更少。

    随着政策的收紧,各平台为了规避被约谈的风险,在流量和法律风险之间进行博弈,最终选择了通过弹窗的形式,去提醒用户进行切换。

    在流量为赢的年代,平台深知Z世代的影响力,同时,平台也知道青少年模式因为过滤了太多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平台都未强制用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而是通过弹窗进行提醒。

    当青少年在使用父母账号浏览内容时,可以便捷切换模式是第二个原因。

    很多青少年并没有自己的账号,特别是年纪小的儿童,直接就使用父母的账号浏览网站了。对于这些用户而言,如果没有弹窗的提示,父母切换模式较为困难,很可能直接让孩子使用成年人模式,从而浏览到不利于成长的内容。

    基于这个场景,弹窗是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强提醒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一个模式切换的快捷入口,有效解决成人、未成年共用账号的问题。

    需要青少年在成人模式贡献流量、金钱是第三个原因。

    正如前文提到的平台在法律和流量之间进行权衡一样,平台舍不得完全在被过滤掉的内容里,放弃未成年这个流量组。毕竟比起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成瘾,精力更充沛,也更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进行消费。

    青少年模式虽然是国家强制给各平台的任务,但各平台也想在有限的空间里,赚取青少年贡献的流量和金钱,所以以弹窗非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的形式,给青少年不使用青少年模式留一条路。

    四、现有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目前市面上的青少年模式弹窗是怎么设置的呢?

    优酷、抖音、爱奇艺三个平台,除了抖音强制把14岁下的用户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外,弹窗的触发逻辑是:不管用户是否是未成年账号,在每天第一次进入APP时显示弹窗。

    而在弹窗的设计上,三个平台都高亮了“我知道了”按钮,“开启青少年模式”放置在了不太显眼的位置,这样的设计既防止了用户误触进入青少年模式,也能看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用户在平台的占比较低。

    关闭弹窗的逻辑是点击弹窗外的区域,或者点击“我知道了”,即可关闭弹窗。

    可以看出,各平台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弹窗,但却弱化了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入口,即使是想要使用青少年模式的用户,也可能因为误触而进入到成年人模式,而对于非青少年用户而言,这样子的弹窗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强提示对于用户的使用流畅性影响。

    但强提示再弱化,仍然是强提示,对于不需使用这个模式的用户而言,仍然是心中的梗。

    五、如何让用户更精准地进入适合的模式 面对青少年弹窗的需求,如何设计才能在最少地降低客户体验的情况下,起到有效让青少年开启专属自己年龄阶段的模式?或者说除了青少年弹窗外,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规避青少年浏览成年模块的内容,而不影响成年人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弹窗的触发逻辑上,采用年龄分层管理是一个好的方法。

    可以参考抖音让14岁下的用户直接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设计,对不同年龄层的用户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对于较低年龄层的用户,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对于未成年但年龄接近成年的用户,通过每次进入APP时的弹窗提示,让有需要的用户可以便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对于成年的用户,可以取消每天初次进入APP的弹窗提醒,通过在左上角/右上角的功能扩展菜单栏加入模式切换按钮,让用户可以通过更简单的路径,切换模式。

    同时,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设置模块,给予成年用户进行设置是否需要开启弹窗的权力,让有需求的用户可以及时通过弹窗切换模式,而无需求的用户可以不受弹窗的影响。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可以采用年龄分层的思路,做好内容的过滤逻辑。

    目前平台不让所有未成年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的一个顾虑,在于这个模式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内容过于幼稚,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内容的创作者而言,有些优质内容,并不一定不适于年龄层较大的青少年,却也被过滤了,损失了流量。

    在青少年模式逐步迭代优化的后期,平台可以考虑优化内容过滤逻辑,对于青少年模式进行分层,向大龄青少年开放更多的内容,让青少年模式更加具有吸引力,让青少年愿意自发使用这个模式。

    如果过滤算法可以有效地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过滤内容,那平台甚至可以直接给未成年强制使用青少年模式,取消弹窗。因为这个时候的内容,已经不会对于未成年来说过于“幼稚”了,用户愿意使用,愿意贡献宝贵的流量。而这也使得更多优质的内容,可以流向青少年,有效提升平台的活跃度。

    六、总结 青少年模式弹窗看似是一个智障的设计,其实却是一个平台在规避风险和争取流量之间的博弈产物,由于这个模式的发展时间较短,平台推动的积极性低等原因,平台未有信心和很强的动力去让弹窗消失。

    然而,随着政策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策略的进一步收紧,平台也不得不面对有一天需要从非强制性的弹窗转化为强制用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问题;在此之前,不如先优化一下青少年模式,通过年龄分层,向不同年龄层的用户展示不同的功能和内容,抢占先机,让真的需要强制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的那天,平台有信心自己的产品能满足未成年用户的需要。

    本文由 @Conl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推特“杀手” Damus 在中国:拉群、卖资源、英语角

    设计动态 2023-02-10
    2月1日,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上线苹果应用商店,并在短短一周内引爆全球社交网络。全球各地的“弄潮儿”,忙着分享长长的一串神秘代码——那是他们在Damus上找到彼此的唯一凭证。 社交产品圈太久没有新消息了,Damus像是一潭死水里从天而降的小石子,水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不过在登录之后有人却发现,所谓“去中心化”的概念并没有很好地被呈现,在Damus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乱象。

    2月1日,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上线苹果应用商店,并在短短一周内引爆全球社交网络。全球各地的“弄潮儿”,忙着分享长长的一串神秘代码——那是他们在Damus上找到彼此的唯一凭证。

    社交产品圈太久没有新消息了,Damus像是一潭死水里从天而降的小石子,水面刚刚泛起涟漪,围观者已迫不及待地预言起暴雨将至。它被冠以许多响亮的名号——推特“杀手”、社交产品颠覆者、开放协议里程碑……

    去中心化的理念名号响亮,现实中的打开方式却是一地鸡毛。

    当用户们兴冲冲地装好软件,用几十位密钥登录后,欢迎他们的不是崭新的未来世界,而是拉微信群的,卖《狂飙》资源的,搞色情网站的,和练习英语的。

    一、Damus是什么? Damus官方给自家产品打出口号是“你自己控制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you control.)”,是一款基于Nostr协议的iOS客户端。安卓版客户端名为Amethyst,目前双端的信息和账号均不互通。

    图源Damus官网

    根据nostr.io数据,截至2023年2月9日,Nostr 公钥数为557392个。

    作为一款社交产品,用户能感知到的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不会存储任何用户的个人信息。 Damus的注册和登录完全不使用户个人信息,下载App后,用户将获得两个密钥,分别由一长串代码组成。私钥用于个人账号登录,一旦外泄等同账号被盗;公钥用于社交,其他人可以通过公钥找到你的账号,并和你互相关注。

    图源Damus截图

    2)平台不会审查或删改任何用户发布的内容。 任何内容均可发布,一旦发布,平台和作者均无法对内容进行删改。要是写错别字也只能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强迫症患者和白字大王请慎重使用。

    3)平台不会介入内容的推荐分发。 当前,各类信息流产品都会收集用户信息形成用户画像,并针对性地从内容池中召回相关性高的图文/视频,按一定规则排序后推荐给用户,形成“刷到的我都爱看”的效果。与此同时,广告内容也会按一定比例穿插在平台分发的普通内容里,成为信息流产品商业变现的主要方式。而目前的Damus既不会收集用户信息,也不会参与内容分发。

    看起来很美的部分介绍完毕,接下来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二月初,张伟从某个互联网从业者交流群中听说了这款产品,出于好奇,他开始试用Damus。

    一个星期后,张伟已鲜少关注广场内容,而是专注于和他刚认识的外国友人闲聊天,交流语言学习经验。聊天对象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程序员,精通英语,最近正在学中文。

    他们每天在Damus上给互相留言回复,有时用中文,有时用英文。张伟找他练习英语,日本友人找张伟练习中文,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语言角。

    听起来是种不错的社交体验,但张伟给Damus的打分只有30分(100分制),因为首先,它不是一款好用的产品。“它好多东西还没有做呢,从任何环节来看都是一个非常粗糙的产品。”

    最先让张伟犯难的是换头像,他四处摸索也没有找到换头像的入口,最后询问了一位外国友人,才知道原来需要去其他网站上传图片生成URL链接,再利用链接换头像。

    “回复流的展示也都是乱的,”张伟随后补充道,“我跟那个日本大哥在一个帖子下面版聊,因为还有其他人回复,根本看不清楚回复的是谁。”

    起初,张伟还会去Global页面看看,刷出来的一堆阿拉伯语内容着实难住了他,他吐槽:“这种多语言的内容产品,语言筛选功能或是机翻功能都应该是很基础的吧?”

    产品功能层面的问题都是可解决的——有bug就修,交互逻辑不合理就改,加载速度慢就优化……对一款1.0版本的新产品而言,这些都不是致命问题。Damus的大麻烦在于,由去中心化模式制造出的内容生态,目前看来无比糟糕,而平台和用户都没有解决办法。

    二、去中心化模式下的野蛮生长 上线10天,Damus已累积起第一批内容,从语言判断,不少内容作者来自中国。

    然而抛开那些“未来已来”的宏大蓝图,尝试成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不像是言论自由的理想国,倒像是垃圾信息的填埋场。

    Global 界面汇聚全球用户发布的公开信息,但鲜少能见到“活人”。从上线第二天开始试用Damus的张伟评价:“放眼望去都是‘数字生命’。”

    首先步入运动场的,是无情的拉群机器人方阵。

    微信群二维码和电报群链接在广场页面交替刷屏,成为Damus中文内容的生力军。在一个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APP里,使用者们忙着往更私密的聊天群组里“摇人”,听起来实在有些矛盾。

    图源Damus截图

    细分之下,刷屏的群聊邀请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群聊以Damus本身为名,号称加入群组后可以“互关互助,抓住第一波红利,第一手信息共享交流”。刺猬公社加入其中一个微信群后发现,群公告里详细介绍了在Damus更换头像的三大步骤,群里偶尔会有人晒出自己的公钥寻求互关。

    除此之外,聊天内容几乎和这款产品毫无关系,热门话题是炒币、炒股、ChatGPT。

    第二类群聊则在违法乱纪的边缘试探,灰产群、黄图群、赌博群纷纷现身Damus,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并未加入群聊调研。

    图源Damus截图

    广告僵尸号方阵随即拍马赶到。

    部分僵尸号已迎来业务开门红,正不遗余力地为国内某些互联网产品打广告,为它们提升用户活跃度。

    “在Damus逛累了吧,犒劳下自己下单一份0.01元的肯德基吧,复制该消息打开XX(某软件名)即可领取。”也许下个星期四,这里也将出现V我50,啊不,V我50个狗狗币的盛况。

    剩下的广告僵尸号所有者还没开张,正努力为自己的广告服务打广告。

    图源Damus截图

    “占领去中心化社交高地,先人一步!专业Damus人类高质量7×24小时循环刷屏广告服务,高性价比,可以最低100块起步试试效果……”

    我非常想花100块,让它刷屏“广告贴滚出这里”,但一想到老板并不会报销这笔费用,遂作罢。

    卖资源的虚拟人方阵自然不会缺席。

    2月初的Damus,卖片等于卖《狂飙》资源。

    卖片Bot号一遍遍转发“点击链接看《狂飙》全集”,积极性甚至高过了卖黄片的账号。高启强要是生活在今天,大可不必买什么等离子电视,花个“100块起步”,看看“急冻海鲜快递发全国”的小广告有没有效果。

    图源Damus截图

    此外,色情、博彩、违法查询,众多非法服务信息随处可见,让Damus的广场像贴满小卡片的电线杆。垃圾信息堆里,“活人”发言反倒因为稀缺而变得醒目。一位“活人”用户向GPT3 Bot账户提问道:“如何清理Damus 广场的海量广告信息?”

    刺猬公社于2023年2月7日17:48分对Damus Global页面最近刷新的100条中文信息进行统计,其中,垃圾信息高达72条,仅28条包含实际内容。相当于用户每看2.57条垃圾信息,才能看到1条正常中文内容。

    垃圾信息中,占比最高三项内容的分别是拉群、普通广告和违法查询服务。

    三、告别广告,一个好听的伪命题 Damus 的混乱现状,不止出现在中文内容中,拉群、广告、色情服务等信息,也有海量的英文版本。

    “出生”十天后,平台的内容生态显然与其理念大相径庭——原本想让大家畅所欲言,实际却是数字“幽灵”在畅所欲言;原本想让用户不受广告干扰,实际却是广场变成垃圾信息填埋场。

    Damus上线首日曾获得Twitter 前CEO Jack Dorsey的大力推荐,并将其称赞为“开放协议的里程碑(a milestone for open protocols)”。

    此前,纽约时报记者在推特上公布的聊天记录表明,Jack Dorsey曾和马斯克讨论过将twitter做去中心化改造的可能,并对马斯克说:“它不能有广告模式,拥有一个广告模型会给广告商影响和控制公司的机会。”

    Twitter有近9成的商业收入来自广告,在放弃广告模式的问题上堪称“船大难掉头”,但换条船重新开始,就能让社交产品彻底告别广告吗?

    Damus安装过程中仅向用户申请两项应用权限授权,分别是“设备应用列表”和“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和动辄申请十几项权限的应用相比,Damus确实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收集/使用用户信息。

    放弃收集用户信息,证明Damus确实无意将广告作为自己的营收方式。

    平台方不生产或分发广告,不代表用户就能免受广告信息的轰炸。事实上,用户本身就可能是广告的生产者,去中心化不能改变广告信息的本质,广告商越有钱,就越有经费雇佣人力或制造机器账号发布(永远不会被删除的)广告。

    尤其当平台不再承担监管职能时,用户甚至不能确认广告信息是否真实、合法,不合规交易与诈骗由此滋生。

    现状如此,面对海量垃圾信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解决。

    方向无外乎两种,要么删除或隐藏垃圾信息,要么出现更多真实内容,让垃圾信息被反向淹没。就像一瓶清水里进了泥沙,要么把泥沙倒掉,要么把整瓶水倒进清澈的溪流里,让泥沙变成渺小而无足轻重的杂质。

    把泥沙倒掉是传统社交平台采用的手段。无论微博还是Twitter,都有一整套复杂的删帖机制,从鉴定“泥沙”开始,到过滤掉“泥沙”结束。这套机制生效的前提是,平台拥有内容审查和删除的权力及能力。

    对Damus而言,把泥沙倒掉显得不切实际。它早已申明任何人无权删除已发布内容,包括平台和作者本人。

    一种可行手段是用户通过付费进入更小的半封闭社交空间 ,靠花钱图个清静,只接收存在一度社交或二度社交关系链内的内容,或是经过筛选的优质内容。相当于让泥沙沉在底部,为付费用户保留顶部清水。

    但这可能会挑战Damus寻求开放的产品理念,并让平台不得不进入内容质量审核的老角色中。

    另一种方案是由用户主动发起的定向屏蔽 ,过滤掉部分“泥沙”,例如将“社群”、“色情”、“赌博”等垃圾信息高频词设置为屏蔽词,设置后相关内容不再展示。但小小屏蔽词恐怕无法阻挡一颗想发垃圾广告的心,“涻羣”、“脃綪”、“賭愽”等替换词会轮番出场,不久后,用户需要设置的可能是一本屏蔽词典。

    去中心化的产品定位,意味着平台方将内容的主导权让渡给每一个用户,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而获得内容主导权的用户形色各异,有人只想发影评,或者拥有一个交流的天地;有人想赚钱,有人想走捷径赚钱,有人想走不合规的捷径赚大钱。

    人性的欲望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亡,它无孔不入,平等地钻到每一个可以钻进去的地方。

    至于Damus何时能迎来足以将泥沙淹没的内容之溪?这不是一个技术排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中,张伟为化名。)

    作者:陈梅希,编辑:园长

    原文标题:推特“杀手” Damus 在中国:拉群、卖片、英语角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百度官宣在前,阿里、京东在后,互联网大厂向ChatGPT而生?

    设计动态 2023-02-10
    ChatGPT蹿红后,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坐不住了。 最早,百度正式对外官宣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据笔者了解,该产品将于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紧随其后,阿里巴巴公布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在内测阶段。而京东副总裁

    ChatGPT的热度从去年年末开始就一直在攀升,互联网大厂之间也掀起了追逐赛,比如不少公司都在近些时日宣布了ChatGPT相关技术或产品投入应用的讯息。那么,如何解读ChatGPT的这段火爆发展?本文便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一起来看。

    ChatGPT蹿红后,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坐不住了。

    最早,百度正式对外官宣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据笔者了解,该产品将于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紧随其后,阿里巴巴公布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在内测阶段。而京东副总裁何晓冬也表示,京东在ChatGPT领域拥有丰富的场景和高质量的数据。未来京东也会不断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来,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大厂不杀入ChatGPT领域,似乎就落后于时代了。

    作为AIGC的应用分支之一,ChatGPT为何会演变为全球现象级应用?世界是否已处于新一轮AI技术爆发的前夕?

    一、ChatGPT火爆背后:全球科技巨头大会师 自2022年11月对外发布以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获得用户的速度超乎想象,两个月时间实现月活过亿。所以,瑞士银行称:“在我们关注互联网的20年间,从没记得有一款消费级互联网应用能有如此增速。”

    这几天,OpenAI官网甚至显示“ChatGPT现在满负荷运转”,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用户登录。

    如此火爆的ChatGPT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ChatGPT自己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我是Assistant,是由Open AI训练的大语言模型。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解关于特定主题的更多信息。我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有我学到的知识才能回答问题。

    换句话说,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火爆的原因是其在生成文本方面表现超过以往任何聊天机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推出ChatGPT,实质上掀起了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竞赛的高潮。

    尽管ChatGPT火爆得迅速,但是这场竞赛却来得并不突然。早在多年前,全球头部的科技公司就开始了军备,以下资料来自美港电讯:

    “2009年,微软开始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方面的重点研究;2015年,谷歌成立AI子公司DeepMind;2018年,苹果成立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团队,现已渗透到iPhone几乎所有的功能里面。”

    所以,随着ChatGPT的推出,最近各大科技公司都迅速公布了自己的新进展。微软发布了“ChatGPT版必应”,未来或将ChatGPT整合进Teams以及Office办公套件中;谷歌宣布未来几周或发布ChatGPT对标产品Bard;苹果据悉将于下周举行年度内部AI峰会。此外,IBM也表示希望将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打造成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自然语言并可与之互动的计算机。

    同样,国内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近几年积累了大量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比如,近期市场热议的百度,它在人工智能四层架构中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

    除了百度之外,腾讯曾于2018年发布AI开放平台,近期人机对话专利获授权;阿里也于2021年发布“阿里灵杰”,且近日阿里巴巴达摩院申请的“人机对话及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专利可提升问答交互的准确性。

    至此,微软、特斯拉、FAANG与BAT们眼看就要在AIGC赛道成功会师,新一轮AI投资热潮不可阻挡地到来了。不过,ChatGPT真正实现商业化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

    二、落地的道路上,再凿穿几座山 目前,人工智能的各个研究方向里,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成熟度相对较高,在不少领域已经实现商业应用。所以,作为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具备较好的落地基础。

    其中,搜索无疑是其最直接的应用领域。 微软第一个宣布必应将集成ChatGPT。此后,data.ai数据显示,微软必应下载量猛增10倍,应用蹿升到了苹果 App Store 最受欢迎的免费应用榜中的第十位。

    同时,该公司还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软件,帮助大公司创建类似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也就是说,作为一家软件服务商,微软将从B端市场定制服务探索更多商业化可能。

    国内,在百度CEO李彦宏2023年一季度OKR内容中,“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被视为“文心一言”的关键任务。

    除了搜索业务以外,电商、教育、通信等领域同样受到关注。 比如,京东表示会不断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网易有道宣布近期将推出教育场景下的ChatGPT模型,正在AI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探索;与百度有合作关系的北信源则表示,未来文心一言若支持开放对接,信源密信能实现与其进行快速对接。

    看起来ChatGPT技术进入人类日常生活已近在眼前。然而,不管市场多么火热,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楼不是一日建成的,类ChatGPT技术的落地仍然面临着不少难点。以搜索业务为例:

    一来,成本是ChatGPT从技术到应用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布莱恩·诺瓦克估计,ChatGPT每次查询的成本大约是谷歌传统搜索查询成本的七倍。

    他补充道:“如果OpenAI能够获得微软Azure云服务的最低价格区间,这个成本倍数可能会下降到四倍。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反映出微软在将ChatGPT和其他OpenAI工具更进一步嵌入到其产品中时可能承担的成本。”

    二来,响应速度不理想同样是当前应用面临的挑战。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Joanna Stern在尝试由OpenAI提供最新技术支持的新版搜索引擎必应和Edge浏览器之后,给出了“真的很聪明”的评价。

    然而,他也指出,新必应比常规的搜索慢,AI花了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来输入他想要的答案。

    最后,根据OpenAI官方表述,ChatGPT也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比如,ChatGPT 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该模型通常过于冗长并过度使用某些短语;虽然OpenAI已努力使模型拒绝不当请求,但它有时会响应有害指令或表现出有偏见的行为等。

    所以,OpenAI公开该语言模型,也是希望收集用户反馈,继续改进工作。基于RLHF(使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ChatGPT会随着训练,变得更“聪明”。

    来源:OpenAI

    三、AI“交响乐”,用恒心奏鸣 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尽管最早推出ChatGPT的OpenAI对于其应用还抱着谨慎的心态,但是市场已经按捺不住躁动的心了。

    一番炒作之后,ChatGPT概念股纷纷上涨。第一个“中国版ChatGPT”都还没有发布,国内相关公司已经涨完一轮大行情了。此情此景,仿佛昨日“元宇宙”概念爆火之日重现。

    而网络上更是“群魔乱舞”。据北京日报报道,前段时间,在微信平台上,记者在搜索框内输入“ChatGPT”,看到了数十个相关公众号。其中,某公众号需充值使用。

    山寨版ChatGPT不仅费用高,回答问题的能力还挺“人工智障”。

    问题是,ChatGPT相关技术的上层应用还只是探索初期,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举个相关的例子,AI识别领域的一个应用——人脸识别门锁目前的市场基础是,识别准确度已经足够高,误识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假设误识率在百分之一左右,几个消费者敢装自家门上?

    狂热会回归理性,泡沫必然要破裂。2月的第二个交易周,国内ChatGPT概念股汉王科技、海天瑞声、云从科技等陆续收到来自交易所的关注函或监管工作函。

    与此同时,“谷歌版ChatGPT”Bard一次拙劣的示范后,谷歌一晚上失去了近7000亿市值。

    在近日谷歌官方公布的Bard案例中,Bard其中一个回答错误地把智利甚大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当成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果”。2月8日,谷歌大跌超7%,市值蒸发1020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也就是同一天,Open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ChatGPT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ChatGPT不会取代搜寻引擎。

    毕竟,ChatGPT在鲁棒性和真实性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信息导向、数据安全也都是ChatGPT落地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Sam也表示:“相信AI系统将来或许能做到。”

    笔者认为,ChatGPT出现带来的真正意义是,科技巨头们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更上一个台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不可否认,每个新技术成为热点,开拓者与跟风者往往会同时出现。但是,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最后,引用华裔科学家蒋志予博士的一句话:“整个科技是一个‘交响乐’……所以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落地。”

    急于推出“中国版ChatGPT”的科技公司们,需要的是日拱一卒的精神。

    来源公众号: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从热点分析、财报解读、新股解读等多个维度带你发现更多商业契机。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港股研究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奖牌”狂赚5亿,Keep大梦初醒

    设计动态 2023-02-10
    最近的Keep,无意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实现商业化,Keep试水过电商平台、智能硬件、运动产品、服饰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但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只是用于激励用户健身和增加趣味性的Keep奖牌活动,却传闻已意外帮助Keep轻松赚了5亿元。

    近期,Keep奖牌卖出五亿的消息为所有人震惊,自律品牌也开始出手了?其实,在其卖奖牌的背后,是艰难的商业探索道路,如今Keep走到了哪一步,Keep奖牌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以及能否改变Keep连续三年亏损的现状?

    最近的Keep,无意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实现商业化,Keep试水过电商平台、智能硬件、运动产品、服饰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但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只是用于激励用户健身和增加趣味性的Keep奖牌活动,却传闻已意外帮助Keep轻松赚了5亿元。

    2月4日,一位ID为“韩叙HanXu”的博主称,“和Keep的朋友聊,试了这么多变现模式都不太顺,结果靠着卖奖牌就卖了5个亿。这是一个洞察用户需求的案例,颠覆认知,有代表性。”

    据了解,Keep奖牌活动是基于传统马拉松比赛延伸出的线上挑战赛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行走、跑步、跳绳、骑行等多种形式,挑战成功即可获得各创意主题活动的专属系列奖牌。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入坑”Keep奖牌的用户不在少数,比如在小红书上,搜索“Keep奖牌”等关键词,可检索到的笔记已高达5万篇。同时,在B站、抖音、豆瓣和微博上,也能搜索到大量和Keep奖牌相关的内容。

    与Keep奖牌相关的笔记或视频的讨论区里,互动十分热烈,不少用户表示“从来不愿意跑步,更别提马拉松了,但为了玉桂狗奖牌豁出去了”,还有用户认为“奖牌上有报名的公里数和日期等,是自己战胜惰性的象征”。

    不仅如此,Keep奖牌甚至还催生了一些新生意,比如从用户、中介再到跑单员,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Keep奖牌代跑产业链。

    不可否认的是,Keep奖牌不仅提升了用户健身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赋予健身以社交属性,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破局尝试,然而也值得探讨的是,Keep奖牌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以及能否改变Keep连续三年亏损的现状?

    一、Keep奖牌,新增长曲线? 这家做自律生意的公司,最终还是把人的购买欲望给勾起来了。

    Keep运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海东认为,Keep奖牌可以缓解运动本身的延迟满足感,这一实体奖励会激发用户的运动热情,“首先,在玩法上,Keep奖牌展示给用户的是确定的IP,与潮玩主力产品盲盒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其次,Keep奖牌的获得,并非下单即可得,用户必须完成自己报名的比赛才能收到奖牌,既是对完赛用户的价值肯定,也能够激励大家真正运动起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Keep奖牌活动对于吸引用户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方面,对于一些徘徊在健身边缘的用户而言,或许能因为Keep奖牌的激励作用而逐渐参与其中;另一方面,Keep奖牌的降低了运动门槛以及赋予了社交属性,也会使健身爱好者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归根结底,Keep奖牌只是一个噱头,Keep的真实目的还是拉新、促活和形成用户粘性,继续扩大用户规模以及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某社交平台中用户晒出的Keep奖牌)

    2016年4月16日,Keep上线了第一场线上跑,2020年以后,由于线下活动受到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较大,灵活性更高、趣味性更强的线上赛事逐渐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Keep不仅上线了大耳狗云上漫跑、库洛米美乐蒂见习爱神心动线上跑等IP赛事,还推出了TA不定义、暗夜玫瑰·最佳女主角系列奖杯竞走赛等自营赛事。

    Keep赛事运营负责人白璐曾透露,爆火的线上赛事主要得益于IP的吸引力,根据前期的用户调研发现,Keep奖牌受众群体主要为白领、学生用户和跑者用户,虽然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但人气IP却可以建立起与所有用户的强连接。

    以目前的情况而言,Keep奖牌活动确实有望成为新增长曲线,事实上Keep也在招股书中提到,业绩增长与奖牌、虚拟赛事增强用户忠诚度与黏性有关,未来公司亏损会继续缩小,并且尽可能的多举办与奖牌有关虚拟赛事。

    不过,Keep奖牌活动也导致Keep遭到了不少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Keep奖牌的投诉居高不下,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包括“未完赛不发奖牌不退款”“不退款字样未进行显著提示”等。

    不容忽视的是,Keep奖牌活动的本质仍是营销,而根本目的是商业化的探索,如果不注重Keep奖牌活动的口碑积累,那么对于Keep而言实则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仍然需要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通过Keep奖牌吸引而来的新用户究竟能否顺利转化成为平台用户。

    二、艰难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Keep推出Keep奖牌活动的背后,是其商业化之路一直走得不太顺利。

    2015年2月,Keep正式上线运营,其仅用了2年6个月的时间就实现用户数破亿,此后,Keep开始逐渐把战略重心从“用户增长”转向“商业化”。

    简单复盘,Keep的商业化探索包括:从健身工具转向健身消费品牌,从线上内容制作到开拓线下空间,以及从提供健身软件服务转向提供健身硬件、食品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具体而言,Keep的商业化探索变得越来越沉重,比如其接连推出了健身空间Keepland、智能硬件KeepKit、新型健身服装品牌Keepup、健身轻食Keeplite,以及推出了Keep优选健身馆计划。

    根据更新后的招股书,2022年第一季度,Keep的经调整净亏损为1.55亿元,虽然较2021年同期的2.37亿元净亏损实现大幅收窄,但商业化情况仍然难言乐观。

    首先,Keep没有自建供应链,因而生产和销售均依赖第三方,导致毛利率一直无法提升。

    目前,Keep的营收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收入为2.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1%,相比2021年同期有所下降。Keep的第二大业务是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为1.6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8.6%,相比2021年同期有所提升。此外,广告和其他服务收入贡献了433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

    由于Keep没有自建供应链,很难在毛利率上胜过竞争对手,其招股书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三大业务中,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毛利率最高,其次是广告和其他服务,最后才是自有品牌的健身产品。

    其次,Keep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正在逐渐放缓。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数从2177万增至3435万,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3770万,不过,其同比增速反而从2020年的36.6%下降至2021年的15.6,2022年上半年,该数据又进一步下降至13%。随着月活跃用户数增长逼近天花板,也意味着Keep的商业化探索之路即将迎来巨大的挑战。

    不过,好在Keep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

    一方面,线上健身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且渗透率仍在进一步提升。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为7866亿元,2021-2026年将以13.5%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14793亿元,其中线上健身市场占比不断提升,预计在2026年提升至61%,成为健身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另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健身意识增强以及政策支持,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将达到4.2亿人,渗透率(健身人群/总人口)将达到29.3%。

    另一方面,资本也在积极助推“健身场景线上化、健身产品线上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自2021年以来,Keep完成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3.6亿美元F轮融资;乐刻运动在一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上亿元;YESOUL野小兽完成了由小米集团领投的过亿元A轮融资等等。

    三、数据合规不可忽视 商业化之外,数据合规对于Keep而言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2022年9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布的《关于41款问题App的通报》显示,通过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北京地区APP开展技术检测工作后发现,Keep等41款APP存在侵害用户权益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要求相关APP运营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2021年6月,网信办针对129款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现象的App进行通报,其中就包括了Keep,其被要求在15个营业日内纠正相关不合规情况。

    在商业化探索过程之中,Keep融合了大量社交、电商和内容平台的特性,3亿用户和千万会员依托于内容、产品及服务的活跃用户生成的大量数据,Keep利用大数据分析、AI及其他相关技术分析用户数据,以了解用户对内容的兴趣及需求,开发提供符合其兴趣及需求的相关内容的产品。

    根据招股书披露,Keep可能会收集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测量及其他健康及健身数据。

    同时,Keep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已完善Keep的基本功能及服务范围,任何用户都可在无需提供不必要的个人资料的情况下,使用平台的基本功能,并且更新了隐私政策,以澄清其收集和使用数据的方式、可使用的基本功能服务范围等。

    不容忽视的是,在进行商业化探索的同时,Keep不可放松对数据合规的关注,其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业务产生、处理、收集及存储大量数据,未经授权访问、不当使用或披露该等数据可能使我们面临重大声誉、财务、法律及经营后果,并阻止现有及潜在用户使用我们的服务。

    去年2月25日,Keep提交了招股书,拟赴港上市。招股书显示,Keep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三者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分别为55.1%、32.8%、12.1%。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也即智能硬件产品和运动装备,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同时,Keep的亏损还在继续。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6.96亿元,三年亏损近12亿元。Keep面临的问题不止如此。据国海证券研报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Keep销售及营销费用超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但月活只增加了500万,徘徊在3000万。

    如果Keep奖牌生意营收高达5亿,那也意味着继网课、代餐、电商、线下健身等多方尝试之后,Keep找到了新的业务曲线,潮玩的生意意味着高利润率和高复购率,自律的Keep激起了用户的消费欲望,上市也许有戏了。

    作者:张宙;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警惕科技巨头的ChatGPT崇拜

    设计动态 2023-02-10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 曾经坚定宣扬“AI威胁论”的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如今纷纷改口,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比尔盖茨直呼AI将是“2023年最热门的风口”,并在一个Reddit的问题贴下面这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各大科技公司更是纷纷赶着上线对应产品。对于ChatGPT的崇拜,是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还是大厂在制造焦虑呢?一个聊天机器人,又是如何拿捏资本和厂商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

    曾经坚定宣扬“AI威胁论”的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如今纷纷改口,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比尔盖茨直呼AI将是“2023年最热门的风口”,并在一个Reddit的问题贴下面这样回复到:AI最具革命性,远超Web3和元宇宙。

    ChatGPT有多革命性呢?

    仅仅会陪聊、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奇葩(或者智障)问题、帮人类写艺人道歉信、公司发言稿……这些能力在ChatGPT看来已经不值一提了。它甚至通过了美国医疗许可考试、沃顿商学院MBA考试,以及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的考试。

    资本市场狂热了。

    长久以来低迷的中概股,突然就被一个小小的ChatGPT拿捏的死去活来,短短几天时间内股价大起大落,涨也ChatGPT概念股,跌也ChatGPT概念股。

    科技公司更是全体躁动,着急火燎地赶着上线对应产品。有大厂甚至连完整的品控测试流程都等不及,冒着翻车危险强行上线内测产品。只要跟AI有关系的公司,恨不得把ChatGPT贴在脑门上。

    到底是资本市场更新了收割韭菜的方式,还是投资者在盲目跟风,又或者大厂在制造焦虑?一个聊天机器人而已,怎么就轻松拿捏住了资本和厂商?

    01 搅局者ChatGPT,拿捏中概股 一开始,ChatGPT就像一颗仙丹,含在嘴里股价就暴涨。

    百度官宣3月份完成内测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后,盘中最高涨超18%,股价自去年10月最低点以来涨超过125%,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最高涨幅。

    但接下来的事情逐渐开始变得离谱。

    不管有没有AI产品、是否具备研发能力,连个PPT都不需要,只要官宣能跟ChatGPT扯上关系,股价就一定涨,甚至濒临退市的公司也靠着ChatGPT回光返照了一把。

    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盘前一度涨超4% 360宣布将尽快推出ChatGPT同款demo产品,股价涨停 网易有道AI团队称正在研发ChatGPT同源技术的教育场景落地,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有道美股盘前一度涨超20% 极光大数据宣布将在核心产品中加入ChatGPT技术,推出“AI创作”工具,极光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0% 曾在2022年传出“人去楼空疑似跑路”消息、陷入退市边缘的奢侈品电商寺库,宣布要将ChatGPT加入到相关服务中,股价一日上涨124.4% … 已有的项目挖掘完了,有人开始“创造”新的目标。

    尽管知乎并没有官宣ChatGPT相关的消息,股市却等不及了。在“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类社区,很适合用于开发AIGC模型”以及“问答和内容社区天生就和ChatGPT最契合”的呼声下,一直不温不火的股价突然飙升,最高涨幅超过50%。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汉王科技身上。这家主营电纸书、手写板的硬件厂商同样没有对ChatGPT发表态度,但由于业务中涉及到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触及8连板。美图、荔枝等,都因为被强行定义为“ChatGPT概念股”从而股价大涨特涨。

    然而,还没等狂欢进入高潮,一夜之间ChatGPT又变成了一个毒苹果,ChatGPT概念集体下挫,百度跌超5%,美图跌超4%,知乎跌11%。

    有人称这是“市场降温”,也有人说这是ChatGPT概念“熄火”。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在剧烈的利益涨幅面前,被FOMO情绪影响而迷失对好坏项目判断力的体现。

    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每隔5-10年就是一个轮回,如今距离AI上一次成为风口刚好5年多。风口中,难免鱼龙混杂,而时间会让“滥竽充数者”浮出水面,最终狂热的市场情绪得以冷却,公司的股价被重新评估。

    以上观点虽然解释了股市出现波动的现象,却并没有解答形成这个现象最核心的问题: ChatGPT到底用了什么魅惑术,让人们如此癫狂?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因为有大量被FOMO支配的股民在盲目跟风,那么科技大厂的集体癫狂,是不是也是在盲目跟风?他们这么大张旗鼓的去对付一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是不是反应过激的表现?

    02 ChatGPT正威胁大厂根基 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ChatGPT,是在一个叫做GPT的AI模型基础上开发出来,本质上,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陪聊机器人。在ChatGPT问世之前,GPT已经迭代到了3.5版本,如今GPT4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虽然前几次GPT版本的迭代都曾在业内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范围一直仅限于AI研究者内部,并没有大范围破圈。再加上OpenAI迟迟没有推出更好的产品,展示的GPT应用场景又较狭窄,尽管大家都觉得GPT确实厉害,但破圈的爆点尚未到来。

    况且ChatGPT背后的技术并非独门秘籍,该模型所需要的千亿级别的训练数据、算力、研发资源等等,头部大厂也都不缺。

    2014年被Google收购、开发出AlphaGo的DeepMind,其CEO Demis Hassabis最近就表示:“ChatGPT能做到的,我们能;ChatGPT做不到的,我们也能。”

    2019年,百度在Google推出的开源模型BERT的基础上推出了ERNIE,甚至还一度力压GPT3,刷新了自然语言理解(NLU)权威榜的高分记录。

    更让大厂放松警惕的是,开发ChatGPT的公司OpenAI,核心员工不到30人。相比而言,Google Brain的团队超过3000人,开发了DeepMind团队有1000多人。

    因此当ChatGPT一开始在程序员圈子流行的时候,并没有引起Google的重视。面对员工质问Google为什么没有对ChatGPT做出应对的时候,Google CEO Sundar Pichai和Google AI负责人Jeff Dean都认为,以Google的体量去应对一个30人团队出品的聊天机器人,转弯太急容易闪到腰。

    但很快大厂们回过味来了:ChatGPT不一样,它已经足够威胁到自家的核心业务了!

    首当其冲的,是搜索引擎。当前搜索引擎的模式相对比较繁琐,用户输入问题后,得到的是满屏幕的链接,需要逐个点开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其中还要忍受广告的骚扰,以及大量的同质化内容。而同样的问题,在ChatGPT中提问后立即就能得到解答,简单明了,没有广告。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认为,像ChatGPT这样的机器人将在两年内取代搜索引擎。要知道,Google的收入60%依赖搜索业务,而百度包括搜索在内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

    Google第一个急了。

    Pichai将ChatGPT列为“Code Red”级别。Code Red代表非常严重的安全警告或威胁,表示紧急状况或危险状况的威胁已经急剧恶化。为了赶进度,这位印度裔CEO在去年紧急召回已经退休3年的两位创始人,请他们坐镇Google,确保公司能够火力全开,从而在几个月内肝出一款对标产品Bard。

    而百度为了迎战ChatGPT,不惜停掉从2021年10月就开始服役的聊天机器人PLATO,全力开发文心一言。如果PLATO有人类的情感,它此刻的内心会是什么想法呢?

    对ChatGPT如临大敌的,不止搜索巨人,还有云计算巨头。

    亚马逊警告员工少用ChatGPT,声称“你的输入可能被用作ChatGPT的迭代训练数据,我们不希望它的输出包含或类似于我们的机密信息”。亚马逊之所以对ChatGPT如此抵触,害怕泄密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原因是OpenAI和微软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

    在AI这个赛道,微软明显落后于Google和Meta,但微软选择了一个更省事的方式,砸钱! 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2023年,微软将投资金额提高了10倍,计划100亿美元的多年期投资。2020年,OpenAI一方面宣布开放GPT3的商用API,另一方面却给了微软独家授权。

    如今,微软已经将ChatGPT逐步整合到各个产品线中,尤其是和亚马逊直接竞争的云业务Azure。之前AWS在各个方面都碾压Azure,但去年Azure的使用量首次在一些情况下超过了AWS,这对亚马逊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ChatGPT的火爆,加剧了亚马逊的危机感。

    苹果和Meta虽然没有推出对标产品,但都在财报会议上向投资人传达了明确的态度。

    苹果CEO Tim Cook表示“AI影响我们的每一个产品和每一项服务”,言下之意苹果的硬件、软件甚至售后等都和AI有关。尽管在苹果铁桶一般的封闭生态中,ChatGPT没有机会取代Siri,苹果只需一个隐私授权就能轻松将其扼杀。但很明显,Siri已经被ChatGPT甩开了好几条街,更可怕的是,它将会被集成到竞争对手微软的生态中。接下来,苹果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了。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表示,将确保Meta AI部门得到足够的支持以服务于元宇宙这个终极目标。而Meta CFO则透露,公司正在向AI部门“投入重金”。Meta的产品在用户隐私、不当言论、操纵信息茧房等方面被广为诟病,需要寄托AI来平息用户的敌意。

    03 跟随者正在翻车 最终,最先推出竞品的Google,第一个翻车了。

    Bard本来被Google深藏在实验室,如今学徒期未满就仓促上战场。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导致Google刚刚涨了1.7%的股价,立马跌了7.68%,亏掉了一个拼多多。

    整个事件看起来有点无厘头。在回答一个太空望远镜的问题时,Bard错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的成就,安在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身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AI根本不理解输入的内容,只是针对输入的数据,返回一个符合算法预期的数据而已。

    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近日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甚至还远未达到猫狗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Bard,任何聊天机器人,包括ChatGPT都存在这个问题。

    但ChatGPT是一家“小”公司开发的“概念展示”性质的产品,用户对它没有预期,即便出现错误,大家也会认为“还是小孩子嘛还有成长空间”;而大厂的产品出现类似错误,大家则认为“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能犯这么幼稚的错误!”,尤其是这个问题还是发生在发布会这么隆重的场合。于是,Pichai和Jeff一语成谶,Google的急转弯果然闪到了腰。

    为什么明知道有风险,他们偏要去冒险呢?因为ChatGPT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或者“内容生产工具”了,它的背后承载了大厂之间的领土博弈、用户争夺。

    ChatGPT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就已突破百万,截止今年一月份,活跃用户已经过亿。围绕ChatGPT衍生出的各种偏门项目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波小爆发,一些人发现用ChatGPT割起韭菜来,比Web 3更好用。这些行为产生的数据都源源不断的传输给OpenAI,让GPT跑的越来越快,让用户对ChatGPT们越来越依赖,这是大厂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最终,有人认为ChatGPT是个巨大的威胁,有人发现它生财有道,有人用它解决实际痛点,有人觉得它强过人类伴侣…大家都为ChatGPT而狂热。

    04 写在最后 Google蹭ChatGPT热度,有不得已的苦衷,更有可匹敌的实力。而中概股中,很多公司就是单纯蹭热度了。

    目前国内企业中,已经明确有对标产品的只有百度,而阿里巴巴在达摩院和阿里云的双加持下,相信发布对标产品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其它企业要么demo还没出,要么干脆表示要直接调用ChatGPT的API,可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拱手将用户数据白送给了OpenAI,或者OpenAI的金主微软爸爸。最终,这些公司可能将被困在别人的系统里。

    AI车轮滚滚,所过之处泥沙俱下。在这个过程中,对任何产品的盲目崇拜,都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泥淖。

    作者:吴狄;编辑:胡展嘉;运营:陈佳慧

    来源公众号:零态LT(ID:LingTai_LT),犀利、客观、独到的商业洞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零态L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