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死磕外卖

    设计动态 2023-02-10
    对外卖业务筹谋已久的抖音,终于迈入了关键性的一步。 近日,据媒体界面新闻报道,抖音外卖业务正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近期已在三地开放商家入驻,用户在抖音搜索“外卖”可获取外卖入口。随后抖音方面对外宣称,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外卖赛道上已经有美团、饿了么等玩家入场,那么对于抖音来说,如果想在外卖业务上也瓜分一块蛋糕,会需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阻碍?外卖赛道会在抖音外卖入场之后爆发出新的活力和机会吗?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对外卖业务筹谋已久的抖音,终于迈入了关键性的一步。

    近日,据媒体界面新闻报道,抖音外卖业务正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近期已在三地开放商家入驻,用户在抖音搜索“外卖”可获取外卖入口。随后抖音方面对外宣称,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 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巨潮在抖音APP上搜索“抖音外卖上线”关键词,发现密集出现了大量疑似抖音外卖招募入驻服务商的推广视频,普遍配以“抖音外卖上线,隐藏着一个巨大商机”的文案。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官网也已经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相比过去的低调试水,抖音这次是要认真下场做外卖了。 不少人猜测,抖音外卖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上线只是时间问题。

    受此影响,美团股价在2月8日一度下跌9.4%。有投行分析师表示,市场似乎在担心更多的竞争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

    不过,尽管资本市场对于抖音的“进攻”有担忧,但从抖音外卖接近两年时间内持续的多次试水和本次官方谨慎的表态也能看出, 外卖业务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么这次抖音能啃得动这块硬骨头吗?

    一、死磕逻辑 之所以对外卖业务如此执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抖音对于增长的焦虑。

    抖音在本地生活的布局由来已久,对于外卖业务的探索也有接近两年的时间了。

    早在2021年7月,抖音就开始内测心动外卖小程序,尝试进入外卖行业。但5个月后,相关内测被终止,小程序也一并下架。这可以被视为是抖音首次试水外卖业务。

    2022年8月,抖音又宣布与饿了么达成合作,携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场景升级。随后的2022年12月,抖音生活服务和达达快送达成战略合作,为抖音平台上的餐饮商家提供同城配送解决方案。

    饿了么和抖音已经达成战略合作‍‍‍‍‍

    再到如今抖音外卖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启招商,可以说 抖音对待外卖业务是筹谋已久, 锲而不舍。而抖音之所以对外卖业务如此执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对于增长的焦虑。

    对于一家内容型的平台公司而言,用户基数和商业化效率是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两者都可以带动平台的业绩和估值上新台阶。而抖音面临的局面是用户增长濒临触顶,只能在提高商业化效率上下功夫。

    QuestMobile披露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抖音的月活规模为6.8亿。而两年前,抖音的月活就已破6亿。

    商业化方面,内容平台为不影响用户体验,广告加载率只能接近20%,目前字节跳动的内容平台加载率已经逼近上限了。据《证券时报》报道,2021年11月18日,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召开全员大会,会上正式确认,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这也与彼时整个广告业大环境的低迷保持着同步。

    这也导致了字节跳动估值的缩水。2021年12月,胡润《2021全球独角兽榜》上,字节跳动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估值达到2.3万亿元,相比于2021年年中接近5000亿美元(约3.2万亿元)的估值,已经缩水了28%。

    不过字节跳动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增长路径, 即“内循环收入” ——商家和主播为了卖掉更多商品和服务,购买广告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观看。依靠这个新的收入来源,字节跳动的广告业务突破了天花板。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在2022年一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 10%。

    所谓“内循环收入”不仅来自于电商,本地生活也是重要来源之一。因此, 抖音布局外卖业务,不光是要从本地生活业务上挣钱,还看中其将带来的广告业务增长, 两者在平台内可以形成闭环,共同提高抖音的商业化效率,可谓是一箭双雕。

    字节跳动官网招聘外卖业务相关职位截图

    外卖市场本身也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达1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达9417.4亿元。

    粗略计算, 只要能中抽走20%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约2000亿元营收,按照5%的抽成率计算,就可以为抖音贡献100亿元的佣金和可观的广告收入。 这对于当下处于增长焦虑中的抖音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增量。

    二、虎口夺食 面对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宽广护城河,抖音布局外卖业务更像是虎口夺食。

    过去几年间,抖音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技术和超强用户粘性不断攻城掠地,侵入其他玩家的领地,成为一个颇具威胁性的“搅局者”。其中介入最深、影响最大的两项新业务就是电商和本地生活。

    抖音在今年1月3日发布的《2022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生活服务覆盖城市已超370个,合作门店超100万家。

    据公开数据,抖音生活服务在2022年完成了约770亿元的GMV,2023年的GMV目标则为1500亿元, 这已经 相当于美团到店、酒旅业务GMV的50%——其对美团本地生活业务的威胁不言而喻。 据悉,美团到店业务也已经将抖音本地生活列为了头号竞争对手。

    抖音对餐饮店的引流作用明显‍‍‍‍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资本市场对于抖音布局外卖的消息反应如此之大。投资者们担忧,抖音会像搅局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一样,对美团的外卖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

    对于本地生活业务,短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沉浸式体验,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消费者边看边买,即点即达;商家也可以用视频的展示形式直面消费者,提高经营变现效率。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从抖音外卖接近两年时间内持续的多次试水可以看出,外卖业务实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宽广护城河,抖音布局外卖业务更像是虎口夺食。

    阿里本地生活掌门人俞永福曾表示,本地生活业务实质是「即时商流」与「即时物流」高度双轮驱动的业务,而且基本能力建设是核心。这不仅仅需要人力和财力等大量的资源投入,对于新玩家的在商家和用户端的运营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去年六月,京东曾表示将进军外卖业务,首站将会选择在郑州等城市试点,且团队已经在试点城市对接餐饮商户中。但直至今日,京东外卖的上线仍然杳无音讯。

    要知道,京东方面是拥有达达集团约70多万的骑手和京东APP 5.7亿的待转化年活跃用户等重要资源基础的。而抖音想要在外卖业务上有所建树,不仅要有巨量的资源投入,也必须在商家运营能力上再下功夫。

    除了资源投入和运营能力外, 短视频平台的形式是否能与外卖业务契合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质疑。

    在这些人士看来,抖音是个内容消耗产品,内核是反效率的,而外卖业务是极其讲究效率的,追求在较为精准和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两者之间天然存在着矛盾。

    对于外卖业务来说,目前抖音采取的是“货找人”的模式,也就是说用户刷短视频刷到附近喜欢的餐厅,产生点外卖的需求,但这种场景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在绝大部分场景下,到了用餐时间点外卖是一个主动且即时的需求,追求的是高效的信息浏览和在短时间内完成下单。

    基于此,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抖音很难对美团、饿了么的外卖业务的基本盘造成冲击。

    当然,不排除抖音会在外卖业务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增加“人找货”的“货架电商”模式,正如其在直播电商业务后,新增了抖音商城业务。不过,届时 抖音仍然需要解决一个“占领用户心智”的问题——用户在想要点外卖时第一时间打开的更多是美团和饿了么,而不是抖音。

    此外,抖音一直更偏好轻运营模式,其做电商业务并没有打造自身的物流体系;但 外卖业务对于物流履约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缺乏配送基础设施的抖音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截至目前,抖音外卖的配送都一直仰赖于外部服务商,如顺丰同城、闪送等,不仅在履约速度上慢人一步,配送成本也更高,一单需要支付8元左右的配送费。

    浙商证券分析认为,商家选择抖音外卖的成本更高,所以只能做高客单价的商品,才能得到弥补。因此,抖音外卖对于火锅、烧烤、海鲜夜宵等高客单价商家来说,或许是一个获取增量收入的机会,但对于争取低客单价的快餐商家并无优势。

    基于此,机构中金认为,抖音的外卖业务可能更多是其本地生活业务的品类补充,较难对美团形成实质性竞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抖音如果真打算切外卖这块蛋糕,那么配送履约体系的建设将成为必选项。这也将是观察抖音是否“真正”要做外卖业务的重要信号。

    三、写在最后 总体而言,外卖业务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即使市占率高达70%的美团,去年三季度餐饮外卖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也仅有3.3%),但自建履约团队的成本又极为高昂,即便是自身拥有一定配送资源的京东也是犹豫再三。

    因此,尽管抖音外卖业务能够为字节跳动带来新增量,形成业务闭环,但其 是否真正下注外卖业务(即自建配送履约体系),仍然存疑。

    这背后的成本和潜在收益,抖音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探索清楚。

    好的一面是,无论抖音外卖最终成功与否,即点即达的体验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新需求,也给了商家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这对于整个外卖赛道来说是创造增量,而不是瓜分存量。在这条“鲶鱼”的搅动下,餐饮外卖市场也有望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红利。

    作者:荆玉

    来源公众号:巨潮WAVE(ID:WAVE-BIZ),融入时代巨潮,发现投资决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巨潮WAV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公司紧急出手,AIGC圣杯将花落谁家?

    设计动态 2023-02-10
    “什么都能回答”的美好设想,让ChatGPT悄然从行业内关注的AI技术成果,一跃成了开始被主流用户所认知的“万能许愿机”。 (图源:ChatGPT) 从应付简单枯燥的日常作业,到快速生成所需要的编码,再到学习特定人物的语言习惯进行交流,甚至是创作出完全满足私人

    ChatGPT的出现让人们拓宽了关于AI技术应用于生活的想象空间,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们也在相关领域和技术开发上加紧布局,希望可以抢占更多先机。那么,互联网公司都做出了哪些动作?中国版ChatGPT的出现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什么都能回答”的美好设想, 让ChatGPT悄然从行业内关注的AI技术成果,一跃成了开始被主流用户所认知的“万能许愿机”。

    (图源:ChatGPT)

    从应付简单枯燥的日常作业,到快速生成所需要的编码,再到学习特定人物的语言习惯进行交流,甚至是创作出完全满足私人欲望的文本……ChatGPT将GPT-3模型和普通用户拉得更近,用对话式交互界面这种人们喜闻乐见形式,简单直接且似乎没有边际地,展现AI当前实力。

    雷科技自然没有放过尝鲜机会,技术团队已在紧急开发将ChatGPT整合到编辑后台,编辑开始用它来协助寻找标题灵感,甚至是完成部分视频脚本以及短平快资讯这样的整篇稿件。 用AI来提升工作效率、分担原本繁重的重复劳动部分的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图源:ChatGPT)

    与ChatGPT热度一同增长的,是各大企业入局竞争的欲望。微软早早宣布将把相关能力与必应搜索相结合,谷歌基于自家的LaMDA模型研发Brad,连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都亲自下场参与。 大洋这边,更是有数家公司争先恐后,试图打造出中国版的ChatGPT服务抢占先机。

    打造出自己的对话式AI产品,是为业务转型装上大功率发动机,还是在已经成熟的产品体验中锦上添花,亦或是单纯将其作为影响公司商业价值的概念?中国版ChatGPT的候选者们各有心思。

    一、互联网大厂摩拳擦掌 要说国内最顶级人工智能技术,一定少不了百度的身影。

    无论“All in AI”的姿态,或此后在自动驾驶和其他看得见摸得着方向展现的成果,以及对百度全产品线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和产出都毋庸置疑。对话式AI热度之下,百度相关动作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个对标ChatGPT的产品将叫做“文心一言”(ERNIE Bot)。

    (图源:百度)

    聊天界面对于现代人再熟悉不过,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始终少不了跟对话框打交道,不少组织在经营中转向即时通讯能力强大的办公套件。 对话式AI有得天独厚的上手门槛,任何人在初次接触时都能快速理解,ChatGPT也会像耐心的网友那般做回复。

    不过百度似乎并不打算直接上线一个对话式AI产品,而是可能像微软在必应搜索中所做的,在百度搜索中呈现AI提供的搜索结果。据爆料,目前正在百度搜索内测的文心一言功能包括多答案回复、智能生成文本等,相当于在传统搜索结果上,做了更直观和接近人交流的整理提炼。

    自从移动互联网兴盛开始,百度就不断面临着搜索业务转型难题。最初不过是将搜索引擎入口纯粹地带到手机上,而后整合百度移动业务体验到一个App,再到与今日头条正面竞争主打资讯和信息流。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适应新时代的焦虑也始终伴随着百度。

    (图源:百度)

    “如何让更多人爱用百度搜索”,是至今仍是中文搜索引擎领跑者的百度,最在意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型内容平台不对外开放检索,反而是在App内形成用户体验尚可的搜索服务,这无疑对百度是种威胁, 若对话式AI能超越藩篱给出结果,或让百度搜索重新保持绝对优势。

    一直在AI领域有动作的腾讯,同样在暗中布局。这边是腾讯的人机交互相关专利曝光,透露出对于对话式AI体验的思考,那边是语言模型、文本创作产品都有迭代。只不过腾讯短时间内不一定会有面向普通用户的对话式AI产品,更多的还是服务广告或其他的商业用户。

    阿里巴巴同样早就有语言模型等AI技术储备和落地成功,这次可能会推出直接对标ChatGPT的产品。根据曝光信息,阿里这款尚未定名的新产品有着对话式AI常见的聊天界面,而且也会针对用户的发言给出相应的中文回复,至于具体能提供哪些功能达到怎样性能,有待后续发掘。

    字节跳动的一个小改变同样在暗示相关布局,在问答社区产品独立App下线两年后,媒体曝光称悟空问答将以全新的搜索App形态出现,主打简洁设计和一键获取搜索结果。 若字节计划上线类ChatGPT对话式AI,“万能的大圣”寓意和问答字眼,显然更有机会吸引到普通用户关注。

    即使还没有具体的产品,光是对外公布计划或表达态度,就足够振奋人心。360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就表示计划推出类ChatGPT产品的适用版本,称自2020年起就在进行相关AI技术持续性研发。消息一出,360就迎来股价上涨,投资人们对好消息还是那么饥渴。

    二、新创企业纷纷杀入占据机会 ChatGPT对话式产品形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量企业在近几年广泛采用的智能客服系统——通过预设语料库和简单的语言理解能力,代替原本需要大量人工才能完成的基础用户沟通工作。 上下文关联、语义剖析和逻辑推理强大得多的ChatGPT,自然有着变革智能客服的潜力。

    如何让这类大模型帮助智能客服在智能化上更进一步,成为不少年轻科技企业想要发掘的金矿。2022年开始用智能客服进行保险销售的水滴公司,日前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家公司正在内部测试ChatGPT技术,并希望将其应用在保险营销和服务领域。

    (图源:水滴)

    我们尚不得知这项技术具体规格,目前可以知道水滴希望能用其向用户介绍保险条款相对简单的短险产品,以及能够在用户针对这些保险提出问题时做出解答。这类工作此前一直依赖人类推销员完成,但重复度较高且难以构成较高客单价,引入对话式AI相当于提升人力效率。

    ChatGPT现在给到的体验,大都是能学习人类整理信息并推演出结论,但仅限于逻辑关系相对简单且有较多案例的方向, 想要就具体问题做出精确回答还有难度,因此在涉及条款和履约的保险业应用还有不少路要走。 水滴公司AI负责人也表示,需要用大量数据训练来完善能力。

    对话式AI在中国其实早有年头,2014年上线的小冰就一度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对话热潮,这个由微软公司孵化的人工智能项目,让中国网友小小地体验到了“AI震撼”。数年迭代后,小冰推出了人工智能框架,3000条风格鲜明的语料就能迅速生产大量“虚拟人类”用作对话。

    (图源:小冰)

    虽然能力上限上可能和如今大火的ChatGPT、StableDiffusion有差距,不过小冰在独立运作后便早早开启了商业化运作,尝试领域和AIGC热门方向高度吻合:最基础的是与小冰同源的各式智能客服,这之上有图文采编处理能力,还参与过图像、音乐相关的艺术创作工作。

    然而小冰CEO李笛并没有简单地看好ChatGPT,他在公开活动中提到了ChatGPT当前还存在的缺陷:“(我们)有时候会期望 ChatGPT 对非知识类问题给出结论,但实际上它对非知识类问题不可能给出结论,只能给你它收集到或者咀嚼过的一些事实。”

    李笛指出,ChatGPT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模式的系统,而不是一个提供知识的系统。 除了它在回答准确性上令人担忧,李笛还提到另一个隐忧——搜索引擎作为数据库产品可以直接为结果呈现承担责任,ChatGPT难以做到。对话式人机交互界面降低了门槛,却也隐藏了责任主体。

    三、中国版ChatGPT意义在哪? 早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有过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是否有必要高还原度学习海外产品,做中国版意义在哪的争论。实践多年后结果一目了然,可以学习概念但不能一字一句照搬,适合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才是更好的。如今中国版ChatGPT竞争四起,这一议题同样再度浮出水面。

    1. 传统搜索引擎式微在中文世界已有征兆 有人恐慌ChatGPT会取代人类在内容创作的优势,但显然AI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帮助效率提升。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的AIGC概念产品,目前为止能提供的内容,其实都基于现有资料整合提炼,好似高阶版本的搜索引擎,内容呈现更直观更符合人机交互。

    然而这就是当前用户所需要的。随着互联网内容爆炸性增长,以及内容农场、内容平台互设高墙等环境变化,想要依靠传统搜索引擎来精准获取结果,可用性比起互联网田园时代有了不小差异。 普通人就是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给出答案的工具,不需要自己做太多筛选和辨别。

    这也是各内容平台内置搜索服务,相较传统搜索“弯道超车”的原因,能够呈现的搜索结果皆为人工整理,并且就是最核心的答案。对话式AI产品不会直接存储数据,而是根据学习成果来逻辑推论给出结果,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下一代搜索体验,轻松高效没有复杂上手门槛。

    2. 中文搜索引擎更懂中国用户,对话式AI也该如此 “更懂中文”可谓是百度最经典的宣传语,这句话绝非是凭空捏造,而是和搜索引擎背后的文化属性高度相关。通过算法,或许可以理性地将中文内容编制在“蛛网”中供人们检索, 但那些和中国文化、社会环境、用户心理等分离不开的部分,始终需要更深刻理解才能做好。

    增强搜索引擎能力或是单纯地作为智能客服,对话式AI同样面临着搜索引擎相似的问题。在ChatGPT体验中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对于全人类共通的种种元素,大模型所驱动的这个产品皆能进行推演,可一旦涉及到与本地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个外来和尚念的经就有些磕磕巴巴了。

    (图片来自:ChatGPT)

    因此, 做更懂中国用户的对话式AI,会是中国版ChatGPT的机会和必经之路。 厂商们可以更高效地获取用于训练模型的语料库,在针对理解和回应中国人用语的学习监督上,自然也是中国团队更有理由来实现,更何况互联网企业大都运营着自有内容平台,学习材料近在咫尺。

    3. 服务好中国用户就可挖掘出巨大宝藏 ChatGPT用户规模飞速增长,但它的商业模式就显得相当苍白,现在仅有人民币上百元的会员订阅服务。这将影响到对话式AI的价值认同,如果仅仅是想找个可以随时聊天的智能客服,未免有些略显昂贵,而就算是当作提供思路甚至是直接“抄作业”对象,也依然并不便宜。

    雷科技认为,尽管有过数个“李鬼”ChatGPT服务开启收费, 对话式AI在国内仍可能不直接从对话服务本身获利,而是选择从对话本身引出进一步的商业服务:比如在聊到具体的产品时提供相应的选购建议和购买链接。 和其他商业场景的快速对接,或能更直观地产生商业价值。

    当然,在那之前,中国版ChatGPT应该具备可以让使用者信服的能力,目前原版生成的中文内容距离专业内容生产都还有不小距离。他们并不一定会做出高度相似的GPT-3模型,却有可能会体验和性能上追赶并超越,启发全球科技创新思路,就是ChatGPT最大的价值。

    作者:雷科技互联网组;编辑:白徵明

    原文标题:百度、腾讯紧急出手!ChatGPT要统治全球了……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腾讯视频会在2023年掉队吗?| 视频的未来

    设计动态 2023-02-10
    又一个大IP不温不火结束了。 被称为中文IP里“最难”影视化的《三体》真人剧集步入最后的结局周,除了口碑表现亮眼之外,豆瓣8分上升至8.3分,热度方面却依旧被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彻底碾压。 与《狂飙》几乎同时开播的《三体》,在前期讨论度和关注度方面,无疑《三

    「降本增效」席卷市场的这一年,有人果敢决断,大刀阔斧而行;有人后知后觉,终究要痛下决心;有人放手一搏,「变现」目标灼热......对于视频赛道而言,「降本」易,「增效」难,内容、用户、服务、技术、商业化,哪块能够变「长」,成为托起商业巨轮的浮木,选择直晃晃地摆在了主事人面前。如何为好内容全力以赴,如何使会员规则更有价值,又如何让各种商业样态被内容承载,而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到来又能创造出何种契机......种种问题之下,壹娱观察继续推出「视频的未来」系列,重点审视长、中、短视频当前局势,从而揭开下一个阶段的破局之道。

    又一个大IP不温不火结束了。

    被称为中文IP里“最难”影视化的《三体》真人剧集步入最后的结局周,除了口碑表现亮眼之外,豆瓣8分上升至8.3分,热度方面却依旧被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彻底碾压。

    与《狂飙》几乎同时开播的《三体》,在前期讨论度和关注度方面,无疑《三体》是遥遥领先的,但随着《狂飙》剧情深入,一个个立体的人物成功抓取了全网关注,《狂飙》开始一路狂飙,而《三体》则越播越落寞。《狂飙》结局,其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突破65%,单日播放量也已经突破3亿大关,播放体量达到了《三体》的十余倍。

    甚至到了现在,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市占率占比到55%—65%,而《三体》则在5.5%徘徊。

    根据QuestMobile2023春节市场洞察报告显示,爱奇艺1月份日活跃用户在8000万到1亿之间,而原本与其不相上下的腾讯视频日活则基本处于在6000万左右,且陷入了与B站数据交缠的局面。

    图源:QuestMobile

    剧版《三体》没能让自去年暑期档之后热剧完全缺失的腾讯视频重振声威,反而充分暴露了其排播过慢、品质内容断档等方面的“病症”。

    无法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其实是腾讯视频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2022年Q3订阅会员同比下滑了超过900万之后,第四季度腾讯视频也并没有在内容端给出太多正面回应,尽管根据《晚点 LatePost》的报道,腾讯视频也在去年十月首次实现了盈利, 但这显然更多还是“降本”立功,而非“增效”出力。

    而到了2023年开端,爱奇艺来势更为凶猛,一路“狂飙”之外,精品内容也是不断档地供应给用户, 对于曾与其排位上不分伯仲的腾讯视频而言,能否善用其IP资源,以及何时找到内容多元化常态下平台的内容特色,将会决定其在今年是否还能跟上竞争对手强度的关键。

    01 路径依赖之下,造血能力不足 对于国内长视频行业来说,过去两年时间可以说宛如“过山车”一般刺激,监管收紧与经济环境转弱叠加在一起,使得2021年年末一度有传言认为有些平台可能将会撑不到过当年。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爱奇艺率先在行业中提出了“降本增效”的口号,大幅裁员与砍掉冗余项目也一时间成为了焦点,并且让人觉得这种情况或许是其与腾讯视频“两超”局面的终结,后者凭借着集团输血的优势,显然更有度过难关的可能性。

    不过后续发生的事情则更像是“迷雾剧场”剧集一样充满了反转。

    在带动不止娱乐行业甚至是整个互联网行业走向“降本增效”大潮之后,爱奇艺率先在去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运营盈利,并且之后连续三个季度保持这一状态,在第三季度更是实现了订阅会员净增上千万的“奇迹”。

    相比之下,即便去年拿出了堪称了年度最大爆款《梦华录》,腾讯视频依然在一些核心指标上显得颇为疲软。

    根据腾讯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总数为1.20亿,同比减少900万,环比减少200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不仅如此,腾讯视频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大幅跳水。腾讯视频所属的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26%。腾讯表示广告收入的减少,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受欢迎的电视剧投放较少“。

    尽管并非全行业都像爱奇艺那般强势,但在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腾讯视频的跌落速度依然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广告收入与会员数量双双持续下滑的核心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内容方面的乏善可陈。腾讯视频也从2022年开始快速跟进了“降本增效”的策略,大刀阔斧的对组织结构与参与项目进行调整, 但在内容策略的转向上依然显得较其他竞争对手明显慢了一拍。

    腾讯财报

    像是剧集方面,即便深陷古偶剧的泥潭久矣,在整个2022年里腾讯视频依然还是贡献了绝大多数这类题材内容。前三季度推出的重点独播剧集古偶占了极高比例,之前一两年里已经被证伪的“大IP+流量明星”组合仍然还占据着主流,然而在观众逐渐审美疲劳与追求新意的情况下,节奏缓慢且脱离现实的大部分古偶剧已经连基本盘都难以保证,遑论成为爆款。

    事实上,即便单论古偶剧这一范畴,整个2022年里,爱奇艺、优酷也都提供了少而精的选择。《苍兰诀》《卿卿日常》等剧靠着新奇人设与现代价值观,率先实现了古偶题材的迭代进化。

    根据云合数据显示, 2022年爱奇艺全网剧集正片有效播放1190亿,同比上涨4%;腾讯视频正片有效播放972亿,同比下滑15%;优酷正片有效播放664亿,同比上涨5%。

    综艺领域,芒果TV占据绝对“一哥”位置,《乘风破浪3》《大侦探7》《密室大逃脱4》《披荆斩棘2》等综N代成为网综播放霸屏榜的佼佼者,而爱奇艺则在“降本增效”方针为核心之下,放弃对于综艺的过多投入,以完成ROI为底线,减少自制综艺的上新与新IP的开发,更多投入放置到了拉动会员效果更好的剧集方面,另一边的腾讯视频则显然没有反应过来,新的S+综艺仍旧还在登场,但无论是对标《极限挑战》的《新游记》,还是重金“挖”走芒果团队、挺进迷综赛道的《开始推理吧》《登陆圆鱼洲》,皆没有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而唯一的吸金大户《脱口秀大会5》也迎来了口碑和热度的滑铁卢,但好在“恋综”撑起了门面。

    根据易观千帆提供的2022年12月综合视频领域用户活跃显示,爱奇艺活跃人数达到5.62亿,同比上升11.61%,而腾讯视频活跃人数则为4.28亿,同比下降11.71%,一年之前还几乎你追我赶、没有差距的二者,在“降本增效”这一年,分出了胜负。

    强烈对比之下,很容易看出腾讯视频在内容供应端的停滞不前,尤其并没有跟上整个行业基于“降本增效”所形成的大趋势,更多还是在依赖过去跑马圈地时期形成的既有路径。

    其实从腾讯视频2023年的内容片单上,也能看出腾讯视频正在寻求向内容多元化与类型剧场化的转型。

    腾讯2023年部分片单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类似转向其他平台早已进行了一两年时间,并且在过去一年里形成了明显的加速趋势,甚至单一平台的优质内容逐渐开始实现全年度覆盖,这是过去多年的竞争中都不曾出现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之下,腾讯视频的确显得颇为被动。

    好在作为依然拥有将近1.2亿订阅用户的超级平台,其无疑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内容策略开始转向并且依然背靠腾讯大量资源的情况下, 腾讯视频想要在2023年跟上大部队的节奏需要的是更快的速度与更灵活的姿态。

    02 重整资源是当务之急 从对《三体》的宣发攻势不难看出,去年热门内容断档对于腾讯视频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即便《三体》并非腾讯视频独播,作为主要出品方,在正式开播前,腾讯视频先是重新把刘慈欣的开播演讲搬了出来,并在开播当天就启动开播倒计时直播,以邀请青年叶文洁的饰演者王子文进行跨屏互动、首发重磅物料、神秘嘉宾惊喜来信等内容吸引观众预约。

    此外,腾讯视频推出了预约《三体》抽奖的活动,并直接开始销售官方周边。对于《三体》剧集,腾讯视频可以说将所有能够策划出的内容预热活动都做了个遍,而等到《狂飙》结束,《三体》开启直播点映礼,宣传攻势进一步加码。毫无疑问,腾讯视频要靠《三体》为2023年打响头炮下足了功夫。

    而目前豆瓣上升至8.3分的上佳表现,并且在原著粉中的评价更是普遍正面,没有过于自信的大肆改编与更多仰赖演技派的务实创作,无疑都成为了《三体》加分项。 从《三体》超长的改编周期与最终能够忠于原著的写实风格,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腾讯视频在内容创作方面也在寻求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在行业趋势面前还需要来的更快更猛一些。

    2022年年底,腾讯视频在V视界大会上宣布正式开始加入“剧场化”的竞争,规划开辟 “喜剧剧场”与 “ 悬疑剧场 ” 两大线上剧场。

    其中,“喜剧剧场 ”偏重与一线喜剧厂牌开展定制合作,开心麻花、赵本山团队、德云社等皆在首选合作名单内;“悬疑剧场 ” 主抓“悬疑+” ,其中由《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的《漫长的季节》、陈建斌主演的涉案剧《黑土无言》以及原创古风悬疑剧《繁城之下》也都有一定卖相。

    明眼人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一方面腾讯视频的确实在与时俱进在推进内容策略与多元化上的革新,终于落地的剧场化自然是开了个好头;但另一方面,不论是喜剧还是悬疑的剧场设置,其实最终还是在亦步亦趋的做一个模仿者,问题是在不论是悬疑还是喜剧还是甜宠类型上,比腾讯视频更早一步出发模仿者都不止一家。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已经行至第三年并且诞生出”迷雾剧场“这一品牌的剧场模式当然值得学习,但到现在还是一头扎进悬疑和喜剧这两条已经过于拥挤的赛道是否还有生路,值得高度怀疑。

    好在马化腾一番话之后,腾讯视频的觉醒时间似乎会提前到来,正如近期腾讯视频电视剧业务分享会上,其提出的“五要五不要”“四大赛道”的内核,虽然相比其他平台已经喊了近一年的内容决心,显得姗姗来迟, 但腾讯视频终究迈出了正视问题的重要一步。

    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喊出口号而已。

    其一,“血厚”优势如何发挥,排播运营、内容断档、用户体验需重视。 不得不承认,腾讯视频在“前期卖相极优作品”的聚攒能力还是一流的,《长相思》《与凤行》《繁花》《玉骨遥》等皆是全网观众翘首以待之作,但如何让好内容不断档,是腾讯视频需要直面的痛点。

    在不断“降本”的驱使之下,从去年暑期档开始,腾讯视频的内容上新几次出现断档,《三体》本是暑期档片单之一,却熬到现在才开播,而《玉骨遥》《爱情而已》等头部作品经常在待播片单上金光熠熠,却一直不见踪影。好不容易《三体》降临,但其缓慢的排播方式却遭到全网吐槽,而排播拉长这件事,自从腾讯视频热门内容不济之时,这个“顽疾”就开始刺痛观众。接下来重点考验腾讯视频的就是,如何保证热门内容不跑档、不断档,做到持续稳定上线,且给到用户更受欢迎的排播方式。

    其二,差异化优势要凸显。 在热门内容连续断档的情况之下,腾讯视频的热度功臣无疑属于过漫方面的稳固。没有热门剧,《斗罗大陆》便直接占领高位,有网友戏称腾讯视频已经变成“国漫app”。

    另外,去年和今年为腾讯视频在开年吹响号角的剧集其实属于高概念科幻类型,在有了《开端》《三体》之后腾讯视频,事实上应该在科幻类型上有更多深耕,腾讯视频也做了,七部储备科幻片单的发布,如果能真正落实,且在凭借阅文平台上的科幻IP,借势推出更多短小精干的高概念科幻短剧,其实更能够体现出平台在剧场内容方向上的差异化。

    其三,在借助优势资源方面,腾讯视频也还是需要更多实现内部协同。 除了减少与阅文在资源共享上内耗这类老问题以外,如何借助快速崛起的视频号让其成为腾讯视频独家内容”二创“引流的主要渠道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爱奇艺与抖音和解之后,获得额外版权收入的同时也借助抖音的渠道优势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内容影响力扩张。

    即便兄弟单位谈钱伤感情,那么在独占影视内容的二创方面给予一些流量倾斜,对于视频号来说起码是最简单直接能做的事。在微视彻底边缘化,张小龙治下的视频号已经被马化腾称为了”全公司的希望“之后,如何进一步协调公司内容资源对腾讯视频进行支援,无疑也考验着PCG老大任宇昕的智慧。

    腾讯视频过去一两年的迷失,其实恰好也映照了马化腾在内部员工大会的那句话:“过去由于很多友商的带跑,腾讯盲目去做简单的跟随,结果被友商带偏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在经过了几轮的删繁就简之后,腾讯视频接下来需要的恰恰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特色,不论内容创作还是业务策略都是如此,而非仅仅只是靠快速堆砌平台资源,去加入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役。

    就像Netflix如今已经不会再考虑成为下一个HBO这类问题一样,腾讯视频最终做不了别人,只能做自己,当一个平台拥有真正独家的特色并能够被用户真正接纳之后,排序位次如何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大娱乐家

    来源公众号:品玩Global(ID:pinglobal),讲好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试水外卖,2023电商的战场攻入“本地”?

    设计动态 2023-02-10
    抖音的触手终于伸到了超市。 自从布局本地生活业务以来,从到店业务再到试水外卖,抖音迈着大步,深入美团腹地。日前,抖音将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外卖业务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一消息直接造成了美团的股价波动,甚至一度跌破150港元,跌幅超过8%。 今年春节,抖音自

    从前段时间正式运营的抖音超市,到抖音在外卖业务上的持续动作,我们可以看到,抖音于本地生活业务上正在持续发力。那么抖音在本地生活赛道上都拿出了什么样的动作?本文作者便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不妨来看一下。

    抖音的触手终于伸到了超市。

    自从布局本地生活业务以来,从到店业务再到试水外卖,抖音迈着大步,深入美团腹地。日前, 抖音将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外卖业务 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一消息直接造成了美团的股价波动,甚至一度跌破150港元,跌幅超过8%。

    今年春节,抖音自营的货架式电商“抖音超市”在春节期间正式上线,并顺势推出“春节不打烊”活动,电商超市也迎来了新的变局。

    天猫超市、京东超市作为老牌玩家,供应链、物流、仓储都已成熟,而美团也在近两年发力,先是在2020年开始搭建美团闪电仓,2022年10月,美团优选升级为“明日达超市”,可见美团做超市的决心。

    作为美团目前最有力的对手,抖音也在今年开年入局超市业务,有着直播电商的基础,在供应链上抖音显然有优势,但是仓储和物流体系的搭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抖音能后来居上吗?

    根据浙商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即时零售低渗透、高成长,可渗透空间约4万亿。在这片前景广茂的蓝海,仍待更多入局者进一步开发。

    一、抖音入局超市,赶得上天猫、京东超市吗? 作为新业务,抖音超市在首页并没有明显的入口,即便是在首页的购物页面,也没有超市的导流提示,用户需要在搜索栏检索“抖音超市”,才能找到入口。

    进入页面后,娱乐独角兽注意到, 抖音超市跟天猫超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搜索栏都位于页面最上方,其次是新人专区,同样的“新人三单礼”和“新人专享尖货”,接下来同样是品类栏,不一样的是,有着仓储物流优势的天猫超市,将“半日达”放在了头号位。

    而抖音在物流上明显稍逊一筹,有网友晒单其在抖音上购买的商品物流,从下单到收货,共用了四天的时间,下单次日由中通快递揽收,从广东发往北京。

    若定位在广东省,在搜索框下方则会出现“次日送达上门”“满88元包邮”等提示。

    若用户定位在广东省内,可拥有次日达、满88包邮等服务,若定位于深圳,还包含更为精准的小时达服务。

    从品类看,抖音超市目前有10个品类 ,粮油速食、酒水保健、个护美妆、母婴宠物、电器百货、纸品洗衣、家庭清洁、零食糖巧、乳饮冲调和抖超上新,而 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的品类数都是20个。

    从商品丰富度看,以粮油品类的食用油为例,抖音超市食用油的sku共21个,有金龙鱼、狮球唛、福临门、润年、润心、长寿花、欧丽薇兰等7个品牌。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在多年的积累下,不论是sku数量和品牌数都已跟抖音超市拉开差距。

    价格上,以2022款256g的iPad 为例,抖音超市券后价为4614元,天猫超市券后价为4889元,并返250元天猫超市卡,实际价格也就是4639元,京东超市并无苹果品类,不过在苹果的京东自营店,该款产品券后4599元。整体来看,将数码电器品类作为主打的京东更具竞价优势,天猫超市和抖音超市价格相差不多,不过天猫超市以超市卡的名义刺激了用户二次消费。

    二、电商超市的战场在品牌 2022年下半年以来,电商超市风起云涌,天猫、京东、美团在超市业务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和布局。

    去年开始, 天猫超市逐步打开,逐渐从供货供销的模式转变为直接面向品牌,将私域流量、用户、供应链能力全面开放给品牌商家。 2022年9月,天猫超市首次举办了双十一商家大会,天猫超市总经理刘一曼宣布,天猫超市服务商家策略的两个核心关键词为“开放”和“增长。

    也就是说, 自营的模式正在逐渐打破,跟品牌合作成为天猫超市接下来的重点 ,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天猫超市的页面中。在天猫超市的低栏中第二栏是“品牌闪购”,直接导入“品牌馆”,星巴克、百岁山、百事、强生等一众大牌均在首页有推荐位。数据显示,经过近一年的试点,目前天猫超市私域引导成交占比已经超过50%。

    与此同时,迈入第11年的天猫超市,供应链、物流、仓储体系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大多数城市。据刘一曼介绍,天猫超市已经建成辐射全国的5大集货转运仓、6大区域中心仓和28大城市仓,以及8大冷链中心的确定性物流供应链网络,实现了300个城市、1200个县域确定性的准时达,送货上门、半次日达率均超过60%。

    同样是在去年9月,京东超市也公布全渠道业务最新进展。

    住得注意的是, 品牌也成为了京东超市的重点 。京东超市发布的“全渠道案例全景图2.0版”,展示了蒙牛、农夫山泉、联合利华、雀巢等品牌在链网融合下的的增长数据。

    数据显示,京东超市联合京东小时购已覆盖超8.7万家商超类实体门店,超2.9万个商超快消品牌,可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提供即时消费服务。

    不难看出, 仓储是京东最大的优势 ,将服务的时效从以“天”为单位,提升到了以“小时”为单位。

    这种线上的电商超市与线下仓储结合,以提升配送时效的打法,也同样是美团的重点。

    从2020年开始,美团就开始了闪电仓的布局,不同于天猫和京东跟大品牌合作,美团主要通过招募商家线下建设前置仓,合作商家主要负责门店选址、租仓、商品采购、仓店日常运营、人员招聘管理等内容,而美团则提供各种运营上的指导。

    这种小而密的仓储模式,对于场地的限制较小,渗透率更高,配送时效也更短。以便利店前置仓为例,面积一般120至300平米,3000至5000个SKU,经营品类主要涉及酒水饮料、休闲零食、日用百货、美妆洗护、服饰鞋帽、手机数码等日常生活便利类商品,经营范围覆盖周边半径3到5公里。

    截至2022年6月,美团闪电仓项目已经在全国覆盖了100多个城市,合作商家超过500个,商家建店1000余家。

    四个月后,美团的超市电商再次升级,美团优选更名为“明日达超市”,从名字来看,很显然是要将配送时效又一个全方位的提升,若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明日达”,对于仓储和物流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尽管闪电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日达的压力,但是仅覆盖100个城市远远不够,跟天猫超市、京东超市相比,美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抖音如何突袭猫超、京东? 相较于已经进入2.0时代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以及在步步为营的美团明日达超市,抖音还是一个新人。

    若从sku和物流、仓储来比较,抖音显然不占优势,若一味的模仿天猫、京东,很难在两巨头的压制下成长起来。并且从目前的用户反馈看,抖音在品控、物流上还有存在不少提升空间。

    但是 流量作为抖音最大的优势,如果能利用好,未尝不能逆袭。 6.8亿月活的抖音,在此前也曾创造过神话。

    此前有媒体报道,2022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了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这样的增速不仅让业界震惊,而横向对比起来,更是令人咋舌,实现万亿元的GMV,京东、阿里、拼多多分别用了13年、10年、5年,而抖音仅仅用了两年多。

    而抖音近几年重点布局的本地生活业务,同样增速非凡。 在2022年初,抖音生活服务定下了500亿GMV的年度目标,而有消息透露。其超预期完成了各项目标,最终GMV约为770亿元。要知道,在2022年上半年,抖音已经创造了220亿元的GMV,超过2021年一整年,增长呈指数增加。

    截至目前,抖音超市的店铺评价已有7.3万条,其中好评6.8万,中差评4740条,中差评中大都围绕着包装破损、保质期短、价格无优势、商品品质差等问题。

    但是涉及到线下的业务,纯靠线上流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抖音超市走自营的这条路,就注定了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不同于此前的轻运营模式, 自营业务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来做规划,尤其是在品控和物流这样弱势的环节上把关。

    目前抖音仅有一间位于东莞的仓库,辐射范围有限,只有周边用户能获得跟天猫超市、京东超市同样的服务。仓储的搭建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对于首次大规模涉足线下的抖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23年,超市电商的战火已起,天猫超市、京东超市纷纷加码,展开一场品牌争夺拉力赛;而本地生活巨头美团则从“农村包围城市”,小仓储高密度地迅速搭建闪电仓,为“明日达”撑场;抖音要从哪个角度突袭,最终能否延续电商直播和本地生活的神话,我们仍拭目以待。

    作者:把青;编辑:袁佳琦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种植“自有田”,开垦“小绿洲”,小红书电商原野仍难见好收成

    设计动态 2023-02-10
    小红书对于电商业务的渴求从未改变。 这场最早始于2014年的尝试从未止息。从自营到引入第三方,从图文推广到短视频种草再到直播带货……社区与电商如何有效结合,一直处于探索当中。 去年小红书又有新动作,将原本独立的社区部与电商部合并为新社区部,明确了“交易是社区生

    凭借“种草”属性强势出圈的小红书,近几年来一直未曾放弃在电商业务上的布局,那么小红书的电商业务,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小红书如果想让“社区”与“电商”实现更好的融合,还将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小红书对于电商业务的渴求从未改变。

    这场最早始于2014年的尝试从未止息。从自营到引入第三方,从图文推广到短视频种草再到直播带货……社区与电商如何有效结合,一直处于探索当中。

    去年小红书又有新动作,将原本独立的社区部与电商部合并为新社区部,明确了“交易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的交易心智要在社区养成、商家的交易生态要在社区生长”的目标。

    用内容种草的方式引导用户在站内消费,一直是小红书发展电商业务的理想方式。但碍于用户体验,小红书之前做的较为保守。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后,小红书在行动上似乎变得大胆了一些。

    如今,许多挂着商品链接的视频、笔记开始出现在用户的推荐页中。小红书官方也亲自下场做起了各种以交易为目的的营销性的IP。

    过去一年,小红书推出了“安福路在线”“双11宝藏好物”等多个营销IP,通过站内的KOC、KOL发布的大量商品种草内容,推动合作的品牌提高销售额,甚至借助内容建立了户外运动垂类电商。

    此番电商与社区内容似乎有了更高度的融合,小红书是否能借此翻盘?

    一、打造自己的“完美日记” 小红书的种草实力已经被一些品牌证实。在用户群体72%为热爱社交的90后背景下,小红书KOC分享的商品天然具有传播性,小红书也倡导品牌通过笔记触达用户、塑造品牌形象,更好地在社区持续曝光。

    完美日记、小仙炖、钟薛高就通过在小红书上的内容投放火速窜红,平台的广告收入也因此不断增长,但拥有带货能力的小红书自然也要让肥水流向自己的“田地”。

    小红书早在2014年就上线“福利社”发展跨境电商,并在后期引入第三方商家。然而出圈品牌几乎都来自于投放广告的客户,站内品牌很少吃到红利,业内也有不时有报道称小红书未能完成既定GMV。

    为了进一步借助种草优势发展电商,小红书在2022年5月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电商部门与社区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通过这种融合,进一步推动内容电商发展。

    现在进入小红书APP推荐页,入眼的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好物分享。米粉、冲锋衣等食品、服饰类商品被官方推送到用户眼前,用户翻页间就能看到商家发布的带有购物标签的图文和短视频,很多商品还给出了折扣优惠。在这之前,能够通过推流进入用户视野的只有品牌广告。

    除此之外,小红书还推出了官方种草活动。在去年3月汇集站内上千家设计师品牌发售春季新品时上线“安福路在线”,在618、双11等重要促销节点推出“双11宝藏好物”“618种草大作战”等活动。

    活动期间,小红书投放了大量KOC笔记、短视频等内容,并为这些营销IP提供了强资源点位以及流量曝光等扶持,尽可能的实现用户转化。

    以“安福路在线”为例,为了增加参与活动的设计师品牌与潜在消费人群的接触,该活动登上了小红书开屏、首页推荐等重要推广位,给出优惠券、满减、折扣等红利,为了推动站内设计师品牌成长,专门上线“RED LABEL”,力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完美日记”。

    然而,即便小红书给出诸多营销福利,能够吸引到的品牌还是相对有限,截止2022年,小红书入驻平台的品牌数为14万个,而截止2022年上半年,入驻抖音的品牌数已经达到15万。今日网红援引小红书机构负责人观点称,大多数品牌倾向于借助小红书KOC铺量提升知名度,在抖音、淘宝做带货。

    为了积累品牌资源,此前小红书已切断笔记外链;直播带货层面,只允许主播推广小红书商城内的商品,且在直播中不得向微信、微博、B站、淘宝等平台进行导流。

    除了第三方商家,小红书还对自营业务进行了新的拓展。

    二、内容种草催生出的户外运动垂类电商 能够借助小红书走红的不仅是品牌。去年,露营、陆冲、飞盘这些原本小众的户外运动在小红书平台上一炮而红,尤其是露营。

    去年,小红书上有关“露营”的内容快速增长,上百万的笔记总量甚至超过第一大种草品类美妆。去年清明假期,“露营”的搜索量同比增长427%,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271%,浏览量同比增长170%。

    而据今日网红报道,2021年3月小红书就开始做露营市场的相关调研,5月进行实地考察,8月正式切入,这意味着,2022年大量小红书用户发布的露营笔记部分并非为爱发电。

    露营火了之后,小红书也趁热打铁。

    去年3月,小红书旗下自营电商项目“小绿洲”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过去售卖美妆、护肤、时尚家居等综合品类,转为售卖陆冲、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商品的垂类电商,其中,既有本地品牌也有跨境品牌。为了维持正品心智,还上线了先鉴别再发货的鉴定功能,Slogan也变更为“发现你的户外人生”。

    开启户外运动电商平台后,小红书便上线了“小红书露营季”活动,活动页面分为社区的露营攻略笔记集合、营地预约和露营必备好物三个板块,其中,露营好物的购物路径均为小绿洲。

    即便如此,小绿洲的成绩也未能达到预期。目前,平台内销量最高的商品是一个售价200多元的露营杯子,共卖出1256个,其余商品只要销量能破百,就已经算是人气商品。

    公开报道显示,2020 年,抖音直播电商GMV突破 5000 亿元,2020年,小红书电商GMV约达10亿美金(包括自营电商和第三方平台电商),即 70 亿元人民币,小红书的GMV仅为抖音的1.4%。

    这也与小红书的品牌资源有关。入驻小红书的多为小众品牌,小绿洲内的FILTER017、DOD等品牌在传统电商平台几乎没什么声量,去年参加小红书双十一大促节的葵珍、微果等品牌也十分边缘化,难以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

    一位参加过“安福路在线”的品牌创始人就表示,他参加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交易,而是打造品牌。这位创始人在「主理人咖啡厅」的直播中称,自己不想过多地讲产品,而是更希望与消费者沟通品牌理念,“卖货是其他平台的直播电商做的,但我们不想在小红书做一锤子买卖”。

    这也给小红书带来了困扰。直播带货是刺激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十分有效的方式,希望将直播常态化的小红书为孵化主播,一度投入30亿流量。此前小红书方面表示,希望直播带货商品价格不高于淘宝,然而去年双十一小红书并没有实现承诺。

    而这种拿不到优势价格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品牌方对小红书直播没有太大兴趣。

    三、社区业务与电商业务的博弈 电商业务尚未发展起来,社区业务已经受到用户差评。

    小红书以真实分享好物的内容起家,用户对于社区出现品牌广告以及商家产品的推广一直十分敏感。

    但小红书必须迈出这一步。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氢消费」表示,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对于商品以及品牌的引流效应不可否认。“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有很大影响,甚至高于大众点评的评分体系,这也是携程、京东、阿里等平台都在学习这种模式的原因。”

    所以小红书利用这一模式做电商的思路没有问题,“此次合并两个部门就说明了小红需要借此进一步变现。毕竟它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如今,小红书需要此前赚取的口碑和庞大的流量资源商业化,否则不符合股东对平台的期待。”

    但与此同时,小红书又不能太激进,“过于商业化,用户体验肯定就要有所让位,用户流失不可避免。所以小红书需要在社区氛围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社交氛围,又要满足自身的商业回报,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跟随者们也做出了一定成绩。

    以淘宝为例,2020年淘宝上线“逛逛”板块,2021年双11期间,淘宝逛逛上浏览种草内容的用户达2.5亿,而小红书如今的月活仅2亿。目前,淘宝1/3订单来自逛逛社区的种草。

    抖音去年也在种草领域频繁发力,推出独立图文app可颂、抖音图文计划,向小红书这一“国民种草机”发起挑战。

    在这一紧要时刻,小红书社区存在的问题却不断涌现。虚假笔记、坑人滤镜的负面新闻不时被曝出,以真实分享赚取口碑的小红书如今正面临着信任危机。

    在通往电商的路上,小红书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长风;编辑:李可馨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鲜花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设计动态 2023-02-10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因为疫情emo已久的男男女女们,在这个春天迎来了难得的情绪释放,鲜花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环比明显增长,其中鲜花绿植是除了养生年货、衣服鞋帽外,增长最快的行业。 艾媒咨询数据

    疫情放开后,迎来了春天,大家的情绪得以释放,鲜花消费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的消费渠道也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鲜花市场,正在成为电商角逐的新战场。这意味着鲜花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因为疫情emo已久的男男女女们,在这个春天迎来了难得的情绪释放,鲜花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环比明显增长,其中鲜花绿植是除了养生年货、衣服鞋帽外,增长最快的行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鲜花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68.8亿元,到2021年总销售额已经达到896.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00亿元。

    再加上过去三年里,盒马、美团、京东等企业的入场,消费者的鲜花购买习惯正加速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年销售正奔赴千亿的鲜花市场,正在成为电商角逐的新战场。

    01 被遗忘的先驱 网上卖花并不是新鲜事,可如果告诉你,国内第一家鲜花售卖网站的出现,不但早于京东、淘宝,甚至早于新浪、腾讯,你会不会很吃惊?

    那还是上个世纪的1998年,毕业后进入长安信息(现名曲江文旅)技术开发部门,做了两年网络项目开发的小伙郭峰,不安于平淡生活,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想到大学时自己为了追女朋友,从100块生活费中挤出75块买了束花,为此吃了一个月馒头的经历,他决定做个网站卖花,因为他后来发现,那束花其实只值20块,如果通过网购把价格打下来,一定有市场。

    于是,就有了莎啦啦鲜花网。

    莎啦啦鲜花网首页。图源:网站截图

    最初莎啦啦的运作,完全是靠着郭峰的兴趣在摸索,随着对鲜花市场认知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网上购花大有可为,于是在1999年辞掉工作,下定决心将莎啦啦打造成中国“网上鲜花第一品牌”。

    多年以后,郭峰以柯兰钻石董事长身份,与李彦宏、马云、王峻涛、刘春宁等人一同获得1998-2008中国电子商务百人荣誉奖,足以见得电商+鲜花这条创业路的潜力。

    不过鲜花的属性以及当时的物流配送体系,并不足以支持莎啦啦靠自己将鲜花卖到各地。所以当时的莎啦啦只是一个连接器,将网上接到的订单,分派给各地的合作花店去包扎配送。

    鉴于此,郭峰一方面联系各地线下花店,建立起合作配送网络,一方面通过在新浪、网易投放广告,吸引用户注册下单。优惠的价格叠加网上购花的新鲜感,莎啦啦一经推广很快就打开了局面。2000年情人节当天,网站就收到订单9000单,远远超出了团队3000单的预期。

    随之而来的,是莎啦啦的第一次危机。

    200多位当天没有收到鲜花的顾客,对莎啦啦集体提出投诉,甚至惊动了中央电视台。郭峰当机立断,将网站停业三天,把主页更换为专门接受投诉的页面,全员做起了客服,处理顾客投诉。同时,宣布向所有没能及时收到鲜花的顾客,进行全额退赔,并免费赠送鲜花致歉。

    果断的处理,让莎啦啦成功度过了这一危机。

    随后为了增强对合作花店的控制力,莎啦啦开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广招加盟商,同时针对售后服务等问题,制订了《投诉处理规范》《配送服务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并在送花清单上增加了收花时间、配送满意度等栏目,请收花人亲自填写打分,遇到对新鲜程度不满意的,当天就给予补送,全力用服务留住顾客。

    郭峰还将莎啦啦的市场定位,由最初的“网上鲜花第一品牌”调整为“情感消费服务商”,希望自己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被传统花店所接受。

    2001年10月,莎啦啦与国际鲜花速递组织Interflora(国际花商联)结为合作伙伴,实现了全球配送。

    02 从地头到手头 如今回看,郭峰的经营理念和莎啦啦的发展模式,依旧被行业内无数后来者所效仿,如果不是因为产业资本的介入,或许如今我们还能听到这个名字。

    2004年5月1日,手握3500万美金融资,一度想要收购网易的800buy买下了莎啦啦。作为一个专攻礼品市场的B2C公司,当时的800buy据说已经实现了盈利,并购国内鲜花第一品牌的莎啦啦,就是希望它补足自己的业务链条,增加现金流,全力冲击资本市场——毕竟在800buy创始人张毅看来,“不想上市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

    两年后,上市无望的800buy将莎啦啦转卖给了智基创投,随后完成交接的郭峰,因为与新的投资人意见不一致,带领初创团队彻底离开了莎啦啦,开始了新的创业。

    而就在莎啦啦持续动荡的同时,新势力开始不断加入到鲜花电商的角逐中。

    2005年,拥有绝佳域名的中国鲜花网(www.xianhua.com)、中国鲜花礼品网(www.hua.com)陆续成立。前者,据称巅峰时在全国有超过6000家合作门店和配送商,而后者则一直活跃到了今天,至今仍旧是鲜花垂直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鲜花电商1.0时代的跟随者,它们的经营模式与莎啦啦别无二致,创新仅限于在统一花材、订单实拍秀、增加蛋糕礼品配送等细枝末节上。类似的网站还有中礼鲜花网、七彩鲜花网、爱尚鲜花网等等。

    在这一阶段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2007年的花集网。拿到过A轮融资的它们,不同于莎啦啦们对运营自身品牌的执着,彻底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转单”平台。简单来说,任何加入的花店都仍是独立的个体,而那些在淘宝在京东开店卖花的商家,则可以来到花集网,将手里接到的订单,转交给对应城市的花店去包装配送,自己只负责推广就可以。

    之后它们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将上游的鲜花经销商、花农也纳入进来,撮合实体花店通过花集网直接向它们下单,减少中间的交易环节。之后出现的花娃、转单宝等平台,也都是同一种模式,可以算是鲜花电商领域里的B2B。

    不管是花集、花礼还是花娃,受制于消费能力和冷链物流配送能力的欠缺,鲜花电商1.0时代的参与者们,始终未能完全走出莎啦啦的模式,直到2015年,鲜花电商2.0时代才终于到来。

    花点时间线下店。图源:网络

    这一年,花加(Flowerplus)、花点时间先后创立。以“预购+周期购”作为营销卖点的它们,相较1.0时代最大的改变是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大为改善,鲜花电商平台第一次有了直接把鲜花从花田送到用户手中的可能。

    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投资鲜花电商的高潮,爱尚鲜花、花点时间、鲜花说、泰迪鲜花、野兽派等相继拿到融资,总额达到6亿元以上。2016年4月,鲜花电商领域首家上市企业出现,爱尚鲜花挂牌新三板。

    作为2.0时代的佼佼者,花加(Flowerplus)从2016年起,连续拿到了四轮数亿元的融资,联创投资、光合创投、昆仲资本、真格基金、国灝资本等纷纷入场。在资本的助力下,花加(Flowerplus)如今不仅在鲜花之乡云南拥有20000亩鲜花种植基地,还在全国建成了7大仓储基地,拥有35000平方米鲜花工厂,能够0.3秒完成一束花的包装,0℃冷链配送全国。

    另一家公司花点时间,2015年以“互联网鲜花订阅”切入赛道。如今已不再满足于“鲜花电商”的定位,而是深耕鲜花品牌+供应链公司的模式。

    花点时间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鲜花标准化,2017年、2018年公司就开始进行供应链搭建。“现在我们的鲜花供应链已经跑到3.0的状态,在1.0的时候我们是希望能做到稳定的交付,到了2.0,我们已经可以满足效率的提升,3.0则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供应链的环节,即所有供应链指向交互式的用户体验。”

    在消费升级驱动下,鲜花电商赛道正向千亿级市场规模靠拢。

    03 像买菜一样买花 IT桔子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鲜花电商领域融资事件达50笔以上。

    以花加、花点时间为代表的鲜花电商们,迎来的不仅是融资,还有国内鲜花电商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统计显示,2016年国内鲜花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68.8亿元,2019年便已突破了500亿元,到了2021年更是达到896.9亿元的规模,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

    迅猛的增长,引来了电商巨头们的集体下场。

    2017年,本就具有配送优势的京东,率先成立鲜花事业部,发力线上销售。为了确保用户收到的鲜花新鲜且品相优异,它们会先将产地的“毛花材”运到京东分布在各地的仓库,进行遇冷、打刺、包装等粗加工后,再通过同城配送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仅这一点,就与原产地直发“毛花”的体验有了本质区别,为了以防万一,京东还推出了鲜花行业的首款鲜花保险——买花无忧险,对于肉眼可见的花枝折断、花瓣腐烂等情况,直接在线上赔付客户。

    不甘示弱的天猫也加入战场,在2020年七夕前夕于天猫超市上线了鲜花品类,接受预订。10支装红玫瑰七夕预订价49.9元,媲美零售渠道的日常销售价。2022年1月天猫年货节期间,更是与云南、广东、山东等地的400个鲜花种植基地合作,把“花市”搬到线上,原产地直发送货上门、最快次日达。按它们的计划,今后将在全国自建鲜花冷链配送仓,为消费者提供小时级的“送花上门”服务。

    天猫超市还只是规划,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一众生鲜电商平台的进场,则直接让买花变得像买菜一样简单了,9.9元8枝的睡莲、19.9元一束的多头玫瑰——相比起花加、花点时间们拿到的融资,这些背靠大佬实力雄厚的生鲜电商平台,不但补贴的起、亏的起,还能用规模化的采购拿到价格更低的鲜花,一上线就拥有难以比拟的议价权。

    对于刚过了两天好日子的鲜花垂直电商们,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1月入局鲜花电商后,叮咚买菜的鲜花销量一连几个月都保持了环比30%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均每天销量在2021年初就增加到了20万支,5月9日母亲节当天,更是直接售出了50万支。相比之下,花加的月发货量在2017年巅峰时,也不过200多万单。

    打价格战拼出货量,鲜花垂直电商们注定不是对手,好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鲜花消费人群正在不断的扩大,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它们,都还有一席之地。

    roseonly和野兽派主打高端礼品市场,依托线下门店,将产品线向永生花、珠宝饰品、香氛、家居用品、艺术品不断扩展,致力于满足部分追求高品质人群的送礼需求。

    花加、花点时间,则围绕着“预购+周期购”的营销卖点,一边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开店扩大销售范围,一边加紧拓展线下门店和合作花店,通过为合作方提供流量、系统、差异化的供应链、有设计感的产品、有价值的线下花艺课程等,赋予品牌额外的附加值,吸引线上线下有品质要求的购买人群。

    就连1.0版本时代诞生的花礼网、花集网,在广阔的未被生鲜电商触及到的三四线城市,也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不管对于哪种类型的鲜花电商来说,品质都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2020年的“520”前夕,受邀出现在罗永浩抖音直播间的花点时间,因为配送时间提前、鲜花品质打折等问题,错失难得的曝光机会,以道歉赔偿收场。更早的2017年,花加因为对特定花材处理不当,导致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毒花风波”,销量从巅峰跌落。

    投入大盈利难,则是鲜花电商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第一个上市的鲜花电商爱尚鲜花,自建鲜花种植基地、发力冷链配送的背后,是连续三年千万级别的亏损,2016年在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更是自曝了多年来在电商平台的刷单行为,刷单率竟然高达40%,虚构营收3000万,最终仓皇退市。

    当然,也不用太过悲观,对于鲜花垂直电商来说,美国那家1976年创建、1999年就上市的在线鲜花售卖网站1-800-FLOWERS.COM是个很好的参照物,根据其最新发布的2023年Q2财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8.979亿美元,利润8253万美元,盈利能力一点不差。

    作者:易生,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

    设计动态 2023-02-10
    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首轮赛跑定位大众最常接触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Statcounter数据显示,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占92.9%,Bing仅占3.03%,剩余不到5%,留给了Yahoo和以俄罗斯用户常用的Y

    随着ChatGPT的火爆,各大厂商都纷纷开启自己的AI布局。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一起来看看本文。

    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首轮赛跑定位大众最常接触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Statcounter数据显示,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占92.9%,Bing仅占3.03%,剩余不到5%,留给了Yahoo和以俄罗斯用户常用的YANDEX及中国的百度等。当微软决定推出将ChatGPT版的Bing时,这个格局可能要变一变了。

    最近几天,中国用户提问ChatGPT得到的各种答案刷屏,让这个对话AI像人类一样回答写论文、敲打码、答记者问的“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将嵌入Bing,这个英文简称为GPT的模型正在向第四代发展,而微软对它的开发公司OpenAI多年投入上百亿美元。

    ChatGPT注册限制多,微软账号更易得,低门槛体验AI对话机器人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已经亮相。目前,新版Bing和Edge的Chat功能可在PC端供用户测试体验,据悉将在未来几周内上线移动端。那么,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

    一、Bing新增AI对话框 目前,集成ChatGPT底层模型的Bing新版本还未完全对用户公开,仅有一些早期测试人员可以访问,且与ChatGPT一样,尚未对中国用户开放。

    如果你是海外IP地址,想早点体验新版Bing,该怎么做?

    打开Bing官网,注册后登录微软账户,申请加入等候名单(Waitlist),用户收到微软发送的邮件后才有权限使用新功能。目前,申请用户过多,点击后会显示出错,需要多次刷新尝试才有机会进入。

    Bing更新主页

    新版Bing在ChatGPT技术的加持下很可能成为智能且高效的搜索引擎。

    根据2月7日微软的发布会消息,新Bing有两种运行方式,其一是将传统搜索结果与AI注释并排显示,另一种模式是支持用户像使用ChatGPT一样直接与Bing机器人对话,以聊天页面显示结果。

    页面布局显示,新版Bing搜素页的上方依然为搜素对话框,跟以前的搜索引擎一样,用户在搜索框内输入内容之后,页面依旧会返回相应内容的网站链接。不同的是,页面右侧会新增一个单独的AI对话框,Bing将在其中根据你的搜索内容给出一个完整的解答或方案建议。

    比如,当用户在搜索框内输入“我需要为6位素食主义者举办晚宴,你能帮我推荐三道菜吗”,除了显示一些烹饪网址链接供你参考之外,Bing的AI对话框会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晚宴食物方案,包括前菜、主菜、甜点是什么。

    如果对此答案不满意,也可以要求它再生成另外方案。除了直给答案外,用户还能基于它回答的方案接着询问更多问题,比如,“其中有人不吃海鲜和坚果,该如何备菜” “今晚已经准备了甜味的土豆,在主菜中能用什么代替它”等等,Bing机器人都会一一解答。

    用新Bing搜索问题

    AI对话框除了出现在侧边外,一些预期生成内容更多、个性化更强的答案显示框直接会出现在页面上方,并给出相关内容的参考。比如,输入“赚到100万的方式有哪些”,AI生成的回复将与来自网络的常规搜索结果一起出现。如果想基于答案询问更多,在显示框下直接输入就好。

    搜索食谱、制定旅行计划之外,Bing还可写诗和故事、写代码等等,试图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AI,Bing这次真的像它的中文名必应那样,有求必应了。

    二、Edge出现内容创作功能 除了搜索引擎Bing,微软旗下的浏览器也内置了ChatGPT的技术,目前官方披露的功能有聊天和撰写,通过内置Bing插件的方式实现。用户想要在Edge使用AI功能,需点击功能菜单中的Bing图标,Edge页面就会出现一个单独的AI对话框。

    新版Edge内置Bing功能

    Edge内置Bing后,变成了用AI解读内容的工具,用户使用该浏览器查时,可随时调用此工具,自动检测页面内容,并让它与其他相关内容比较。

    微软发布会展示了一个案例,用Edge打开服装品牌(GAP)的财报,内容有几十页。调用Bing的AI助手后,在对话框中输入“提取财报关键点”,报告的摘要自动出现了;当再输入“与品牌Lululemon比较”,AI助手不仅比较了财务状况,还将数据自动整理成了表格,且表格中的每项数据都注明了来源。

    Edge可分析财报

    除了分析比较之外,程序员写代码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Edge寻求AI助手,将问题代码复制粘贴到对话框中,AI助手会自动分析该代码的问题;代码小白甚至可以直接提出编程需求,AI助手帮你用代码实现。

    在内容生成方面上,所有跟内容创作相关的事情,Edge都想借助AI帮你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写邮件、写博客、写小说梗概等等,比如,当你想在LinkedIn、Twitter、Facebook等平台发布内容时,你可以直接从Edge调用对话框,让AI帮你撰写内容,它可以理解你所在的网页并相应地调整,同时,你还能规定它所生成内容的语调、格式和长度,然后在此基础再编辑、再创作。

    写代码、发帖也能使用Edge的AI助手

    微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新功能带到包括谷歌在内的所有浏览器中,但从Edge开始。

    新版Edge浏览器的测试版已内置Bing,用户可前往Edge Insider页面下载,但AI工具使用效果能否如案例所示,还有待用户的真实体验反馈。当然,目前想体验内置AI功能的Edge时,也要先通过Bing的试用申请。

    目前,新版的Bing和Edge仅限PC使用,还不适用移动端。不过,微软表示,移动端已经在路上。

    无论是新的Bing搜索引擎还是Edge浏览器,ChatGPT底层模型都在彰显AI的高效与智能,人机交互的方式正在进入新阶段,一个特征是由繁变简。谁能想到,一夜之间,最简单的一问一答竟然成了优化搜索、获取内容最受欢迎的方式。

    你会尝鲜新版的Bing和Edge吗?

    作者:汤圆;编辑:文刀

    微信公众号:元宇宙日爆(ID:yuanyuzhouribao)

    本文由@元宇宙日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成了,字节跳动盯上下一个苦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2-10
    当一个有8亿用户的平台,要挑战一个有7亿用户平台的根基业务,会发生什么? 2月7日,据钛媒体报道,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全面上线。同时,字节跳动招聘官网已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随后抖音官方否

    抖音近几年一直在本地生活业务上持续加码,在外卖这件事儿上,抖音也没有放弃探索和尝试。那么,抖音在外卖业务的布局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抖音外卖的出现,是否会影响到原先赛道的老玩家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

    当一个有8亿用户的平台,要挑战一个有7亿用户平台的根基业务,会发生什么?

    2月7日,据钛媒体报道,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全面上线。同时,字节跳动招聘官网已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随后抖音官方否认了这一消息,并对此回应称,“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不过,即使不在3月开放,抖音全面上线外卖业务,和美团形成正面竞争,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前36氪也曾报道过,抖音与配送商建立的合作,是在全国各地分批次地开通合作配送服务。但要先在几个试点城市跑通,再去开新的城市。

    从去年4、5月计划重启外卖业务,到下半年达成和饿了么的合作,随后又与第三方配送品牌在多个城市合作试点,成立正式的团购配送业务,目前抖音外卖已经进入了官宣试点、并开放商家入驻的阶段。

    以抖音此前推进业务的速度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上线可能也不会等太久了。

    一、全年外卖GMV目标约为40亿 回顾一下抖音外卖去年的探索之路,可谓是在低调中试探不断。

    去年4-5月,为了响应疫情期间部分城市商家堂食外送的需求,抖音内部计划重启2021年短暂试点就下架的外卖业务。

    2022年8月,抖音又跟饿了么官宣以小程序的形式进行合作,开启自营、合作两条腿走路的探索模式。

    此后,抖音生活服务在9月正式成立团购配送团队,开始跟多个配送商谈合作。与此同时,从成都开始,抖音也低调地开始了在多个城市的试点。

    多个知情人士透露,最初抖音去年一度在成都、北京、上海、重庆、福州等9个城市试点,不过,由于客单价和配送成本等问题,抖音在各个试点城市的表现并不一致。据36氪当时拿到的一份数据,前期试点期间,北京和上海日均单量能达到8000和9000单,但重庆日均只有约1000单。这也促使抖音生活服务缩减了试点城市,世界杯后,仅留下了表现较好的北上成都。

    而另一边,在和饿了么合作的进展上,抖音也于11月从南京开始逐步落地。

    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0月底,抖音新任生活服务负责人朱时雨上任后,外卖的业务节奏推进也加快了,原先只做烤肉、火锅、小龙虾和烘焙品类,而现在在试点城市,则会将能拓展的商家都进行拓展。

    目前外卖业务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已经有专门团队和负责人,由于抖音目前只做餐饮外卖,外卖业务目前也被放在餐饮业务线的底下。

    此外,近期,抖音生活服务在外卖相关岗位的招聘上,也有明显的需求增加,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北上成都三个城市,显然有加快招兵买马的意思。

    抖音生活服务对外招聘配送相关的岗位

    据36氪了解,今年抖音外卖也已经制定了具体细分目标,全年目标为40亿。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缩减了试点城市,因此今年1-2月抖音生活服务制定的外卖gmv目标并不高,仅为1.4亿。

    为了鼓励商家入驻外卖服务,抖音给到的抽佣措施也非常优惠。相比传统外卖平台抽佣比例高达20%,抖音外卖试点期间的抽佣比例仅为2.5%,而且还会返还50%,如果是年框客户则会返还60-100%,对于部分尾部商家,也会返还100%。

    而除了外卖自营业务加快了节奏之外,在去年和饿了么达成合作后,抖音也已在去年为饿了么小程序在自营城市陆续开通了POI。据36氪从多个知情人士处了解,饿了么与抖音达成的合作里,第一个月的GMV要达到2000万,第三个月单月累计GMV要破亿,小程序日活用户要突破3500万。

    从实际的试点情况来看,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年底试点期间,抖音单月的外卖GMV规模约为8000-9000万GMV,其中饿了么合作的外卖业务GMV约为接近2000万,短期GMV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二、美团很紧张,但敌人暂时还不会近身 外卖战场,乃至是整个本地生活市场,都久无战事。但抖音生活服务去年的狂飙突进,却为本地生活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量。

    36氪此前曾经报道过,抖音生活服务去年完成了770亿GMV,远超年初目标,这主要来自团购业务。2023年这个业务更是制定了翻倍的GMV目标,且新目标已经超过了美团一年到店酒旅交易额的三分之一。

    在到店团购市场里已经翻起了新的浪花后,抖音如今又似乎想将手伸进远比到店业务更大的外卖市场。不过,此前也有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外卖业务尽管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但2023年抖音的外卖业务仍将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2023年抖音整个餐饮团购的GMV目标为750亿,它包含了外卖的40亿目标,后者仅仅只占整个餐饮目标的5%。目前在单月餐饮团购GMV里,外卖的GMV占比里也只占几个点。

    在整个抖音生活服务的平台上,商家的数量目前也仅仅可能只有美团的10%左右,外卖商家数量更是相对较少。多位知情人士曾对36氪表示,抖音也希望能够通过跟饿了么的合作,从饿了么平台上挖掘到一些优质的外卖商家,迁移到自家平台上。

    要继续发展下去,抖音外卖目前还面临一些明显的掣肘。

    “首先从流量端来说,现在团购外卖还是挂载在POI上,它不是一级页面。再者现在抖音生活服务还没有自己的配送团队,都是外包的,暂时可能也没有做自营配送团队的打算。”上述知情人士告诉36氪。

    习惯了轻模式的抖音,此前无论是在电商的物流履约体系建设,还是本地业务的配送上,一直未能下定决心做自身的重点投入。最近正式上线的抖音超市,履约方面同样也是与达达、顺丰进行合作。

    一位接入抖音外卖的商家透露,由于跟第三方配送服务合作,因此配送费非常高,1公里配送起步就要15元,这导致他们只能在抖音上做高客单价的外卖单子,量也不大。

    据36氪了解,试点期间,抖音外卖第三方配送的客单价高达160元,而与饿了么合作的客单价则为45元左右。

    和美团、饿了么主打轻快餐不同,抖音外卖自营的产品更偏向多人正餐的团购配送,而非一人食的场景。

    抖音上的外卖客单价偏高

    其过高的客单价和配送费,既不利于抖音自身拓展外卖商家,也不利于其将外卖模式推广到下沉城市。另外在用户使用习惯上,外卖业务用户对搜索即时响应需求更大,而非抖音生活服务主推的推流种草形式。

    据36氪了解,虽然到去年年底,搜索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GMV带来的贡献超过10%,用户心智还有待进一步养成。在需要随点随到的外卖业务上,抖音可能很难复制其在团购业务上的顺利进展。

    正如抖音自身定义的“团购配送”,目前抖音的外卖业务,也更多地是对到店业务的协同,暂时很难威胁到美团、饿了么等传统本地生活巨头。因此外卖市场的格局,或许未来可能会松动,但大概率并不会是在今年。

    作者:窦轩;编辑:乔芊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未来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爆发,30亿AI造人神话背后的玩家、技术和应用

    设计动态 2023-02-10
    2022,或许是虚拟数字人赛道的腾飞之年。这一年,虚拟数字人的融资件数和金额都相较前一年都有了惊人爆发。 亿邦动力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相关公司的融资事件32起,与2021年同期的10起相比大幅增长三倍有余;融资总金额近30亿元,与2021年同

    在元宇宙、Web3等概念爆火的同时,不少企业也选择在虚拟数字人这一领域进行押注和布局,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虚拟数字人领域的相关技术、与潜在的热门发展方向?ChatGPT的出现是否会为虚拟数字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2022,或许是虚拟数字人赛道的腾飞之年。这一年,虚拟数字人的融资件数和金额都相较前一年都有了惊人爆发。

    亿邦动力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相关公司的融资事件32起,与2021年同期的10起相比大幅增长三倍有余;融资总金额近30亿元,与2021年同期的4.18亿元相比大增672.9%。

    2022年,资本、平台、垂直领域公司都在虚拟数字人产业链上快速布局。数量众多的玩家,既有新兴的创业者,也有实力雄厚的玩家和资本,比如小冰、网易、红杉资本等。

    虚拟人究竟是金子还是泡沫?在虚拟数字人领域,发生了哪些令人激动的变化?ChatGPT等新技术又将为虚拟数字人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亿邦动力通过盘点2022年虚拟数字人领域融资信息,由整体至细节,由资本至技术,分析这一炙手可热的领域将向何处发展,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一、30亿融资种子+天使轮过半,虚拟人为何“引爆”在2022?

    2022年11月,清华大学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显示,2021年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规模约为336亿元,年均增长率31%,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为998亿元。截至2022年10月,虚拟数字人领域融资数量已近百起,金额约120亿元。仅仅截止9月,2022年虚拟数字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就已超过2021年全年。

    从 融资阶段 来看,2022年32起融资事件中有3起为种子轮,12起为天使轮,种子+天使轮占总融资事件的比例为60%,另有9起为Pre-A轮,8起为A轮和A+轮,进入B轮、C轮的仅1家公司共2笔。早期投资仍然活跃,说明这个领域尚处在创新活跃期。

    从2020年开始,投资机构加速布局该领域早期优质创业项目,发掘了慧夜科技、次世文化等年轻团队。2022年,这一趋势不但延续,且融资次数明显增加。复杂大环境下,虚拟数字人成为风景独好的年轻赛道。

    仔细观察这些公司的标签会发现,2022年进入B轮、C轮,且获得较大金额融资的团队都是耕耘多年的技术型虚拟人制作公司。而在获得早期融资的初创团队之中,除了具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团队一如既往较为吃香之外,2022年也出现不少专注于数字人领域图形图像设计应用场景的小而美型团队,如不觉晓、影眸科技。

    亿邦动力整理了数字人领域参投资本情况,发现2022年重仓虚拟数字人的机构包括北极光创投、五源资本、网易、红杉资本、元宇宙资本和顺为资本等。

    可以看出,资本对行业内的初创团队,无论信心与准备的弹药都十分充足。另一方面,随着市面上消费级元宇宙应用越来越多,并与虚拟数字人结合,针对场景应用和专业细分领域展开业务的团队正受到资本密切关注。

    二、身份型和服务型数字人,谁更吃香?

    在资本眼里,虚拟数字人究竟是一门卖“人设”,还是卖服务的生意?

    按照目前流行的分类,虚拟数字人分为“身份型(IP型)”或“服务型”。身份型数字人常用作企业拟人化IP形象、虚拟明星KOL、虚拟主播等,重视“外皮”的打造。相关制作公司通常通过传统影视CG流程或虚幻4引擎等制作出高精细度、高拟真度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再配合“中之人”扮演,制作表演内容。背后的企业通常是虚拟人的运营团队。

    服务型数字顾名思义,注重于服务场景,通常用于7×24小时数字人直播、智能客服等。它们不需要外观精美拟真,而强调“内在”,强调虚拟数字人在多场景下全自动应用,并且足够“聪明”,背后企业通常为纯技术型团队。

    从2022年获得融资的团队数量来看,主营身份型数字人的公司有5家,且在市场上声量不小,这些公司多侧重运营,而主营服务型数字人的团队仅3家。

    这能说明身份型数字人更受资本青睐吗?未必如此。

    事实上,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兼具两种数字人的制作能力,典型如小冰、魔珐科技、世优科技、八点八数字科技、慧夜科技等。对于侧重技术和制作,而非前端运营的公司,做“身份型”还是“服务型”,越来越不是二选一的问题。

    世优科技创始人纪智辉曾告诉亿邦动力,观察市场风向,提供当下符合需求的数字人很重要,而世优科技作为上下游资源整合者,就具备着对应制作多种虚拟人的能力。亿邦动力还发现,2022年市场对虚拟人的需求中,同时涵盖服务型和身份型两类应用场景的复杂情况变得更多见了。因此,许多技术型虚拟数字人制作公司都具备身份型、服务型数字人两条以上业务线。

    对行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正逐渐成为数字人制作公司的标配,而各家的护城河在于能否提升投入产出比,以及是否具备改善用户体验的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借助最新的AIGC技术,一些团队也更容易做到同时发展两类数字人。例如慧夜科技就打造了一套“生成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让虚拟角色学习人类的运动模式,从简单到复杂,这一方案既可以服务于创作者,帮助他们更简单地生产“虚拟人舞蹈”等内容,也可以帮助其身份型数字人(虚拟品牌代言人产品)获得更强的表现力。

    三、“超写实”概念缘何被热炒?

    2021年10月31日,虚拟人“柳夜熙”首次在抖音发布短视频“捉妖启示”引爆市场。对于身份型数字人来说,2022年的一大亮点是“超写实数字人”,它的概念被业内与资本集中关注。

    所谓超写实数字人,就是“飘渺发丝纤毫毕现,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分明”,具有与真人相提并论的细节,足够以假乱真的模型精细度和特效。但同时,较长的制作周期(通常花费数周到数个月)、超高的内容制作费用(一个项目动辄百万元级别)也使得超写实数字人成为了高不可攀的存在。而针对超写实虚拟人“空有一张脸蛋而没有实际内涵”,制作方面“过于依赖传统影视CG流程、缺乏创新性”,2022年在业内也出现过许多质疑。

    不过,资本在2022年对超写实虚拟人的前景表达了认可。2022年公开报道获得融资的14家公司中,至少一半(如世悦星承、小冰公司、魔珐科技、世优科技、数字栩生、影眸科技等)具备超写实虚拟人制作相关技术,或有相关制作案例。

    影眸科技和数字栩生都获得了天使投资,超写实数字人制作是他们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红杉中国合伙人张涵在谈到投资影眸科技的原因时表示,现阶段虚拟人形象的逼真度对于用户体验极为重要,而影眸推出的高精度数字形象扫描系统将可能在整个虚拟人产业链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可见超写实数字人技术不仅对应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技术壁垒也被所认可。

    亿邦动力观察发现,2022年超写实数字人从产量到生产周期、成本上都出现了快速下降。例如,百度数字人、魔珐科技、雪爪科技等都已经推出可以快速生产超写实数字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对市场来说,超写实数字人已成为身份(IP)型数字人的标杆产品,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技术为始,平台化为终?

    从公司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方向看,虚拟数字人公司向何处去?纵观2022年的融资所涉及公司,超写实虚拟人制作技术、一站式解决方案、“AI即服务”、平台等成为这一年整体最吸金的标签。

    一方面,2022年得到融资的虚拟数字人初创团队都以核心技术为底色。研究32起融资事件的22家公司,有14家定位于技术型服务商,占比超过60%。

    进一步看,在这部分技术型公司中,得到种子轮或天使轮投资的新公司就有10家,而在这些得到早期融资的团队中,有6家为技术研发、服务商,2家为运营方,2家关注图形图像设计。与2021年一脉相承,在2022年,拥有底层技术的虚拟数字人技术研发、服务团队在早期融资阶段更受青睐,只要你会发光,“金子”就会找上门来。

    另一方面,随着元宇宙面向C端的需求逐渐萌芽,虚拟数字人赛道的投资也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元宇宙软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发展,游戏时尚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与游戏、时尚等泛娱乐内容相关的团队也吸引了资本目光。

    而此前进入赛道的前辈们,已经不约而同的开始平台化转型,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市场需求爆发。

    例如从公布的融资总金额来看,2022年最为吸睛两起融资事件涉及两家公司——小冰公司和魔珐科技。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团队,2020年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小冰的AI Being基础框架是全球实际落地及完备度最高的人工智能框架,在AIGC领域的商业化成果,已应用于金融、文化、纺织、旅游等垂直领域。

    已经拿下B轮融资的魔珐科技,2021年以来也在加快提升虚拟人制作的生产效率,并进行行业上下游整合。继2020年左右逐渐完善了虚拟人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后,2022年又发布了面向中小型B端用户和C端用户的虚拟人直播工具。(关于他们的融资信息,可点击此处阅读亿邦动力相关报道)

    几家拿到A轮融资的技术公司,都表现出平台化趋势,以及极高的虚拟数字人生产能力。这背后是迅速爆发的虚拟数字人市场需求。

    魔珐科技强调提升数字人产量的重要性。而世优科技是业内最早制作、研发动作捕捉设备的虚拟人公司,多年来主要为客户提供直播技术支援和销售相关软硬件,有行业前列的产业上下游整合能力。2022年,世优科技不仅获得两轮融资,且为品牌、政企团体等客户“复活”了累计700余个数字人IP。

    世优科技的“复活数字人IP”与一般意义上的IP 3D化不同,他们会让企业形象IP拥有精细模型和可驱动骨架,就可以进入到3D、XR场景进行多媒体宣传物料的制作、参与虚拟直播,甚至可以由真人在背后通过动捕驱动表演,登上视频直播平台甚至卫视节目。说白了,这是在为企业提前制作通向元宇宙的入场券。

    北极光创投在虚拟数字人赛道笑傲群雄,参投了小冰公司与魔珐科技。谈到对这两家公司的投资时,北极光创投称:从元宇宙投资逻辑而言,早期布局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基础设施没有保障,那元宇宙内容形态也难以成熟。

    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的发展需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加持,否则只会变成“人工智障”;而身份型数字人在行业发展早期常由影视动画CG技术流程制作,造成投入超高、人力密集。为降本增效、转型发展,两类虚拟数字人的品效升级,都需要技术公司在底层技术上进行长期、大量的投入。

    如今的虚拟数字人正需要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积累、打造行业基础设施的公司,尽管此类公司多ToB,难以像ToC业务一样短时间获得爆发型增长。但对投资机构来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不失为一种稳健的选择。

    五、2023,聊数字人绕不开ChatGPT? 与身份型数字人相比,2022年服务型数字人的话题性看似不强。但如果因此就认定其缺乏亮点,同样会漏掉“金子”。

    2022年初次获得融资的团队中,跳跃智能、心识宇宙和拓元智慧都以AI技术为核心能力。例如,拓元智慧强调认知AI技术,打造“AI数智人”,其技术强项在于多模态(视频、声音、文字等)内容交互;跳跃智能推出了一款在“直播带货场景能通过3分钟图灵测试”的数字人,其产品路线主打多场景、多形态,灵活方便。

    此外,慧夜科技和心识宇宙等开始仿效小冰,提供“AI being as a service”,即,“AI即服务”,向企业提供整套综合AI能力服务(心识宇宙称之为“Mind as a service”)。显然,这顺应了在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拥抱多场景的数字人应用的潮流。

    眼下的数字人市场上的大趋势是什么?企业对数字人的期待正快速膨胀。他们希望购买的数字人既能够在前台直播带货,又能在中台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如果能再客串一把在线客服那就更好了。

    迈吉客创始人伏英娜告诉亿邦动力,2022年以来,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购买具有单一功能的数字人,而是希望能够全盘掌控自己的数字人,再高度定制化使其符合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可能将数字员工纳入企业日常运营一环,并使之成为企业长期数字资产的一部分。

    这样,功能较为简单,缺乏定制性的SaaS服务也开始变得无法满足一部分企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由虚拟人公司提供Paas服务,即平台级的数字人服务,这一思路和“AI即服务”异曲同工。

    可以预见,2023年,会有更多的数字人初创团队涌入这一方向。

    从Stable diffusion AI为代表的AI作画模型,到Open AI实验室公布的ChatGBT、2022年最重磅行业大事,毫无疑问是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概念的爆红破圈。然而,在虚拟数字人领域,AIGC其实不是新鲜玩意。

    虚拟人自诞生以来,就与AIGC技术不可分。AIGC能力就是一个AI的“人格力”或者“创作力”,它的高低决定了虚拟数字人嘴里说出的话是否聪明,表情是否真实,舞姿是否像人一样逼真。

    所以,很难说谁会成为2023年“最受资本青睐的AIGC概念公司”,因为对于每一家虚拟人技术公司来说,AIGC能力都将是其核心技术能力的一部分。 但至少有一点很确定——在2023年,具备AIGC核心技术能力,融合虚拟人与内容创作流程(如文案、视频创作)的团队势必将受到热捧。

    原因何在?除了AIGC概念火热的大背景,还因为后疫情时代全行业对“降本增效”有巨大需求。2022年直播电商行业“主播荒”与平台愈演愈烈的“冲直播时长”,催生了可以7×24小时直播的智能虚拟人主播市场的繁荣,这便是需求引导变革的明证。

    2023年,能为各行业提供多平台、多媒介的宣传物料,并以“物美价廉、低门槛”为潜在卖点的虚拟人AIGC业务,如果出现杀手级应用和明星团队,并不是没有可能。对于AIGC和虚拟数字人结合的前景,资本的想象空间还远不止如此。

    作者:包蕴涵;编辑:董金鹏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