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想学小红书做社区,能学得会吗?

    设计动态 2023-02-17
    越来越臃肿的微信,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造出一个新的问题。 比如,为了解决微信公众号对用户的信息骚扰问题,微信选择将微信公众号统一折叠进“订阅号”内,用户再也不用感受微信公众号频频发出新消息提示音的烦恼。然而,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经过此次折叠后,整体流量出现

    昨天,微信官方公众号对图片消息功能进行升级,具体的升级内容包括:创作者可以填写标题;描述语由 140 字扩充为 300 字;用户在手机上可以横滑浏览所有图片,展示比例为 3:4。全新的公众号的图片内容排布模式类似于一张小卡片,只不过图片的内容会置于上方,而标题和内容会在图片下方显示。这样的展现方式类似于小红书,本文就探讨了微信公众号能否学小红书做好社区,欢迎阅读。

    越来越臃肿的微信,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造出一个新的问题。

    比如,为了解决微信公众号对用户的信息骚扰问题,微信选择将微信公众号统一折叠进“订阅号”内,用户再也不用感受微信公众号频频发出新消息提示音的烦恼。然而,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经过此次折叠后,整体流量出现下滑。用户受益,创作者受损。

    随着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加,新的微信公众号主很难获得展现。微信的做法是:向个性化阅读平台“学习”,“订阅号消息”的Feed流也按照个性化阅读来呈现,而不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更新频率高的微信公众号创作者优势明显,更新频率跟不上的创作者只能在后面吃亏。

    微信公众号曾经是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平台,但是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分流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类App分流了微信公众号在媒体端的影响力;抖音、快手则通过视频介质分流了微信公众号在娱乐类的流量;小红书这类种草社区对微信公众号在图文领域进行了分流。

    微信公众号还剩下什么?或者说究竟还有多少人会看微信公众号上的消息?显然,微信也想解决微信公众号的流量问题。

    张小龙曾提到,“在中国,每天有5亿人说产品不好, 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做产品。”对于一款月活超过13亿的App来说,要想在产品端有较大的创新并不容易,万一改不好很容易成为被骂的对象,所以,当市场上新的产品和新的内容形态出现后,微信很难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微信公众号的多次改版似乎也未起到明显效果。

    日前,微信公众号再次求变,“学习”小红书,创作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图片消息,其内容呈现风格与小红书的图文消息非常类似。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仅支持PC端编辑,用户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新的创作”区域选择图片消息即可,最多支持上传9张照片,标题字数限制为64字,描述内容字数限制为1000字。

    与原图文消息模式相比,图片消息模式提升了图片介质的价值。 微信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想提升微信公众号的活力,降低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让种草类用户也能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创作 。微信公众号此前的图文模式对于以图片介质为主的创作者并不友好,用户需要一张张下拉才能查看图片内容,而小红书、识货、nice这类内容平台早采用左右滑动模式,微信公众号总算跟上内容行业潮流。

    乍看之下,微信公众号似乎想要做社区,跟小红书进行PK,真是这样吗?微信公众号能做成类似小红书这样的社区吗?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存在三个问题。

    (1)图片消息与广告的冲突 如果微信公众号主开通了流量主功能,在图片消息的底部,同样会展示广告内容,而小红书的图文类内容页下方,并没有广告呈现。加上广告能够增加微信公众号主的营收,但广告的加入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究竟是让创作者赚钱,还是讲究关心用户体验?微信目前还没给出答案。

    (2)社区的评论和互动 小红书是典型的社区产品,它不像微信公众号那样有媒体属性的底子,小红书的内容要轻松得多。图片消息只是种草类内容的展现形态,社区的特征是评论和互动。而微信公众号在评论和互动方面相对克制,截止到目前为止,留言和评论功能只是少数微信公众号才可以使用,个人新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基本上没有留言评论功能。

    没有留言和评论做支撑,微信公众号图片消息的社区氛围就很难形成,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号主自说自话的工具,只有留言和评论的互动彻底打开,这才是真正的社区,可问题是,微信公众号会放开留言和评论吗?

    (3)社区是强运营产品 当前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仅仅只有社区的影子,要想真正踏入社区的门槛,就看微信公众号就没有运营人员来配合。小红书的图文消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话题”,“话题”功能大大增加了内容的热度,同时也让图文内容有更多的展示空间,而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还没有“话题”选项。

    “话题”背后,则需要相对应的运营人员类配合,微信会投入运营方面的人力来做好微信公众号的社区吗?从微信以往的风格来看,微信推出图片消息这类功能,就是最大的支持,至于进行更多的运营人力投入,几无可能。就像小红书会跟一些垂直领域的优秀主播/创作者之间建群合作,微信公众号就不存在这类微信群。

    没有运营来支持,光靠号主自己来维持运转,很难实现流量扩大化。

    实际上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在推动创作者与平台的联动,比如今日头条、企鹅号、知乎、百家号等,他们的运营人员会与垂直领域的创作者进行联动,一方面,让更多优质内容得到展现,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合作关系,提升内容创作者的收入。

    相对来说,微信公众号就比较佛系,从2012年8月17日上线至今,微信公众号的惯常思路是:“我们只做平台,我们有流量,至于能做成什么样子,就看你们微信公众号主自己,。” 相对松散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成本,但也让内容创作者出现了流失 。

    微信公众号早期也曾做过社区方面的尝试,为公众号主提供“微社区”功能,不过,该功能推出不久后就关闭了。

    与小红书相比,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个算是优势也算是问题的特点,即对微信的依赖。张小龙曾透露,每天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论日活用户数微信公众号比小红书强,但在产品端,微信公众号远远无法与小红书相比。小红书是独立的App,它能够加载更多的功能,而微信公众号只在微信App里面,并且还夹杂在“订阅号消息”里面,这就大大束缚了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的可能性。

    比如,小红书的Feed流页面是双列展示,竖屏的展示形式更侧重于图片的内容,图片是否吸引眼球,用户可以在“推荐”页看到任何想要看到的信息,小红书的个性化推荐形式,让很多新用户能够在这个流量池内得到展现。订阅号消息更侧重于文字信息,除非微信公众号彻底改版,否则,它的社区属性很难像小红书一样得到展现。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功能也促进了微信公众号主的更新频率,虽然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有近3000万多,但能做到日更、周更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并不多。与深度文字内容相比,图片消息的更新就没那么大压力。

    有的人看到危机,有的人看到机会。

    作为一款月活超过13亿的App,要说微信没有流量,谁都不信,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功能,或许也是种草、旅游、摄影等品类创作者的机会,毕竟,微信的流量池足够大,什么时候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许都不晚,开通本身没有成本,具体看你怎么做。

    微信这次又造了一个新问题,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社区,但如何解决社区的运营问题呢?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钉钉、企微、飞书三强争霸:谁会率先盈利?

    设计动态 2023-02-17
    当代打工人有“三宝”: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手机里要是没有其中一款App,工作都不算有仪式感,运气“好”点的,可能还下了不止一款。 随着互联网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线上办公需求增加,协同办公软件之间的战火也愈烧愈烈了。以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为首的移动办公App,以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线上办公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的是,办公软件之间的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移动办公App三大巨头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以及它们背后站着的阿里、腾讯和字节三家大厂,正对企业客户展开激烈争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打工人有“三宝”: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手机里要是没有其中一款App,工作都不算有仪式感,运气“好”点的,可能还下了不止一款。

    随着互联网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线上办公需求增加,协同办公软件之间的战火也愈烧愈烈了。以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为首的移动办公App,以及它们背后站着的阿里、腾讯和字节三家大厂,正对企业客户展开激烈争夺。

    调研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协同办公App月活用户数集体达到近两年的峰值,其中钉钉月活用户数2.5亿,企业微信为1.1亿,而飞书则是930万。

    激烈的竞争背后,是三大协同办公软件共同面临的商业化难题。截至目前,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都尚未完成自我造血。

    从去年开始,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纷纷加快“搞钱”步伐。继飞书宣布商业化后,钉钉和企业微信又先后公布新的收费方案。

    协同办公软件的竞争来到下半场,赛道上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以及其身后的三位互联网大佬之间的高手过招,仍在无声地进行。

    一、抢夺市场,硝烟四起 协同办公市场上,如今已经形成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三足鼎立的初步格局,三款应用几乎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的主流B端用户。尽管彼此间的打法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成为协同办公领域的霸主。

    一开始,江湖上只有钉钉和企业微信两位高手,所有人都在观望,协同办公赛道的“To B No.1”,究竟是花落阿里还是腾讯。

    2015年,钉钉率先开始了国内企业协同办公平台的探索。当年阿里的陈航(无招)all in社交产品“来往”,结果产品并没有掀起风浪。而后,陈航又探索起新的产品,结果无心插柳,做成了“钉钉”。

    钉钉极具阿里系的特色,突出“强管理,高效执行”的团队理念,类似Ding一下、签到打卡、会议电话等功能,解决当时许多企业的管理痛点。

    在2015年的云栖大会上,陈航就在会场内演示了在同一网络环境下,给会场内所有人打“电话”的功能。会后,有一家初创企业对该功能很感兴趣,于是与钉钉达成深度合作。

    由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占据很高比例,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又没能力开发自己的企业系统,这也成为钉钉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钉钉也把主要用户定位于“中小型企业”。

    钉钉开屏页面

    毫不意外,企业微信最初的诞生,就是为了对标钉钉。

    也是从2015年开始,腾讯内部开始重视微信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当年,腾讯高管黄铁鸣受命在微信事业群中组建一支团队,进行微信企业版本的研发。黄铁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腾讯内部有一个叫RTX的私有部署的办公软件,马化腾就提出是否可以把这款产品升级,满足更多用户移动时代的办公需求。”

    于是在钉钉推出一年后,2016年4月,企业微信1.0版本正式诞生。它作为办公软件,同样用于企业内部沟通交流,包含已读回执、一键休眠、审批报表等功能,来提升办公效率。

    彼时,腾讯旗下的微信已经是社交领域的国民级应用,因此,腾讯借助C端流量,把企业微信作为微信的延伸。 比如,企业微信打通了微信的通讯录,可以实现企业微信、微信同步沟通的效果,充分展现出腾讯在社交领域的“财大气粗”。

    企业微信截图

    至此以后,钉钉和企业微信就对上了,在抢夺市场上互不相让。

    为了快速提升活跃用户数量,除中小企业之外,钉钉还把目光投向基数大且稳定的校园用户。但企业微信也不愿意放弃校园这块蛋糕,尝试企业和校园两手抓,并花了很多心思吸引校园用户,比如推出教育版、打造家校群等。

    据媒体报道,一所浙江地区的重点学校,起初是钉钉的客户,后来被企业微信“挖墙脚”,结果钉钉不甘心,又花了大力气把客户抢回去。而这位客户,也就先后成为钉钉和企业微信两家企业的标杆案例。

    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钉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产品矩阵,其覆盖群体越来越细化和广泛,似乎要把所有类型客户收入囊中。而企业微信也试图拓宽领域,从中小零售企业延伸至大型制造行业,想要分食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

    一汽、长城等中国500强企业,都成了钉钉的重度用户。洲明科技、景旺电子等知名制造商,都在团队协同、制造场景中应用了企业微信。

    越来越卷,很好地概括了二者的发展状态。

    二、飞书打破僵局 钉钉和企业微信正“打”得热闹,另一边,字节旗下的飞书向市场发起进攻,打破了双雄争霸的局面。

    想当初,字节跳动内部先后用过企业微信、钉钉等产品,但都没能满足它的需求,于是字节决定自己开发一款工具——飞书诞生了。

    2017年,由10人组成的飞书项目组,正式开启对办公软件的探索。一开始,字节跳动只在内部推广飞书,直到2019年,字节才决定将飞书对外部客户开放,这个时候,飞书还在实行收费策略,主打中大型客户市场。

    飞书真正开始威胁到钉钉、企业微信的地位,要等到2020年,飞书宣布向全国所有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既不限规模,也不限使用时长。 此后,飞书进入快速迭代、疯狂“刷脸”阶段,举办多场产品发布会,一年更新了超30个版本,甚至还在苹果iPad发布会上露脸。

    飞书作为后起之秀,为了尽快在市场站稳脚跟,从一开始就和钉钉、企业微信在战略上错位布局。钉钉和企业微信更看重中小企业,飞书就主打中大型客户市场。前者强调管理和连接,后者就突出使用体验和工具属性。

    在争取客户上,飞书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小鹏汽车本来是钉钉的客户,但飞书表示能满足其定制化需求,随后小鹏弃用钉钉转投飞书。完美日记曾是企业微信的重要客户,后来也切换到飞书。而最有名的案例,莫过于字节发动多位高管、频繁出入小米科技园、轮番有说雷军、王川等十几人后,成功拿下小米的大单。

    重视算法优化、押注产品力的飞书,其应用逻辑天然就适应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大公司,飞书在赌,未来大型协作办公市场会成为主流,而在算法界,字节向来说一不二。

    三、打得激烈,钱没挣着 不管是钉钉、企业微信还是飞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声称短时间不考虑产品商业化问题,走的是长期路线,要把目光放长远。但钱烧多了,资金缺口就填不上了。眼瞧着大话说不下去,去年三巨头近乎默契地接连宣布:收费!

    这些年,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彼此间为了抢夺市场,都纷纷采取“免费使用”的手段,促进用户增长。然而,疫情的来临让事情发生转变,居家办公需求的大幅增加,这波“天降用户”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疫情前钉钉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实现用户数量破亿,而在2019年底上线的腾讯会议,到2022年第一季度,注册用户数达到3亿,月活用户数突破1亿。

    超常增长的用户规模,让原本没准备好收费的协同办公软件,付出不小的成本代价。 就拿钉钉来说,疫情期间突增的下载量,导致阿里云在短期内连续扩容了10万台服务器,比得上头部大型企业一年的采购量。而在疫情期间大力推广的视频会议,有时甚至一天就要补贴几个亿。

    阿里巴巴的财报里提到,由于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软件钉钉,导致2020财年第四季度创新计划和其他部分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亏损达到30.63亿元。

    其它两家也一样,企业微信和飞书都未曾盈利。经历过用户快速增长后,如何加快实现商业化变现,成为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共同思考的核心命题。

    去年3月开始,钉钉在免费版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中小企业、中大企业、超大企业,推出专业版(每年9800元)、专属版(每年10万元起)、专有版(每年100万元起)。

    钉钉官网截图

    同年5月,企业微信把收费模式从“抽佣”调整为“人头制”,避免买卖双方私下交易。企业微信还接入了腾讯会议、腾讯文档和视频号,其中,腾讯会议针对个人会员的收费为30元/月,对企业用户推出了4788元/年起的商业版和需要具体询价的企业版。

    飞书OKR企业版的收费标准是一年420元/人。但作为三巨头里体量相对最小的,飞书在另外两位加速商业化的时候,没有放弃对用户的扩展。目前,飞书People标准版将面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并为百人以下企业免费提供飞书OKR标准版,用来吸引一部分客户迁移。

    飞书官网截图

    收费,也成了三家必然的选择。

    四、狭路相逢,胜者难当 国内B端市场的蛋糕有多大?根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截止2021年,全国企业数量达4842万户。而《2021中国SaaS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办公软件付费率不足15%,而欧美市场办公软件付费率已经超过了70%。

    本质上,还是国内的To B服务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习惯。 不少初创公司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当原本免费的软件开始收费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抗拒态度,并思考“这款软件是不是非用不可,有没有其他平替”。因此,在收费的初始阶段,协同办公软件必然会经历用户流失的阵痛。

    而培养B端付费习惯又是个长周期的过程,去年9月,钉钉总裁叶军就提到,“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的,真正付费的数量可能1%都不到”。一边是持续燃烧的成本,另一边是并不明朗的付费前景,即便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背靠实力雄厚的大厂,留给它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此外,现阶段,协同办公软件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护城河。 尽管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对自身的定位各有侧重,但对一家企业而言,三款应用的主要用途无非是考勤打卡、在线会议以及文档协同等常用领域,很难说哪款软件有突出优势。

    如果协同办公软件朝着“大企业定制化”的方向走,又容易落入“成为项目制服务公司”的陷阱。且不说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企业的发展增速和利润率都会被甲方大公司压制。协同办公软件必须在此之中找到平衡。

    当下,国内的协同办公市场还处于发展期,应用场景和服务规模仍在不断增长。在抢夺客户的同时,又巧妙地实现商业化,成了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的共同考题。

    作者:陈妍;编辑:大 风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网盘用户争夺战,阿里奇袭百度

    设计动态 2023-02-17
    作为云计算的分支业务,云端储存是个小赛道,但战略意义特殊。 区别于传统C端产品,网盘用户增长并不会带来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减。有媒体调研称,1TB数据一年的存储费用需要1843.2元,这包含高昂的硬件、电费和带宽成本。比如百度阳泉中心每项的成本可分别达19.6亿、

    国内云端存储赛道上的玩家们正在互相竞争、抢占更多市场和用户,百度网盘作为老玩家已经搭建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而夸克网盘等也在调整运营策略,试图瓜分更多蛋糕。那么,如何解读网盘玩家们的这场追逐赛?网盘产品要怎么做,才能切中用户的实际痛点?

    作为云计算的分支业务,云端储存是个小赛道,但战略意义特殊。

    区别于传统C端产品,网盘用户增长并不会带来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减。有媒体调研称,1TB数据一年的存储费用需要1843.2元,这包含高昂的硬件、电费和带宽成本。比如百度阳泉中心每项的成本可分别达19.6亿、2.5亿和3.984亿元每年。

    因此,网盘业务规模越大,企业所需付出的成本也越高。但对于大厂而言,云端储存又是其产品矩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资源,尤其在元宇宙成为未来风向标后,个人数据上云将会是全面虚拟化的必要准备。

    未来用户的数字化生存,势必会依赖云端储存这一基础设施,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不挣钱,各家巨头都没有停止对这一领域的投资。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个人网盘的认知度调研中,百度以76.9%的的品牌认知度位列第一。

    上一代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屹立依旧,后发势力也逐渐不容小觑。天翼云盘、阿里云盘在经过服务调整与运营导流后,单机有效时间同比增速晋升致榜一榜二。

    然而阿里的手牌不止一副,还有夸克在蠢蠢欲动。

    一、夸克的策略 夸克这番市场争夺,瞄准的都是百度网盘的痛点。

    网盘服务围绕着两个核心,下载速度与储存空间,收费点也在这上面。 百度网盘长期被诟病的问题在于,普通用户与付费用户之间的权限差异过大,以至于普通用户的产品体验极差。

    目前百度网盘SVIP会员资费根据支付情况,每月价格在21-30元之间,可以提供5T空间扩容和极速下载,如果不开通会员,下载速度会慢到你怀疑自家的宽带是否故障。

    2021年末,工信部要求网盘企业针对限速问题进行改进,百度等企业承诺为各类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上传/下载速率服务。

    但整改后各路自媒体跟进测评,大型文件在百度网盘的下载速度仍然在100KB/s左右徘徊。

    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类服务,这是多数后起的网盘企业与百度争抢用户的方法,夸克也是如此。

    只不过夸克在相对更低的包月价格外,还附加了更多福利兑换与免费赠送。

    小红书上搜索夸克最醒目的推荐语是“淘宝88vip包含了夸克网盘会员”,捆绑福利对于被虚拟收费环绕的用户而言,是个不小的诱惑。

    价格策略简单有效,但这只是表层,“给用户一个更实惠的考虑”之外,置换资源才是重头戏。

    资源是一种网络社交货币,网盘可以看做是这类货币的流通工具。 个人网盘要做出可循环的生态,用户之间的资源流通至关重要,这也是百度目前最稳固的优势。

    微盘、360云盘等老对手退出市场后,百度网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用户唯一的云端储存选择,大量资料备份与传递行为,在云服务器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你想要调用这些资源,完成社交链接中的货币交换,就必须成为它的用户,遵守平台的规则。

    同样的逻辑,如果一些关键资源分享者们首先转移阵地,需求驱动行为,被分享者们只能跟随。夸克正在加码对这些“资源KOL”的激励。

    拥有500万微博粉丝的一家知名字幕组曾提到,以后的资料都是首发夸克网盘但不独占,“其他网盘也会上传,只是稍晚一些。夸克确实好用,也算对我们有支持”。到2022年下半年后,该账号分享资源已经只提供夸克网盘连接。

    在一些大型资源中转站上,长期以来提供三种分享形式:在线链接、磁力链接和百度网盘链接。也是2022下半年前后,网盘链接逐渐被夸克取代。

    由于替换成本较高,说服云储存用户迁移并不容易,可这个行为一旦发生,面对一个低价的同服务的竞争者,百度网盘累积的优势可能有瓦解的风险。

    二、阿里在幕后 阿里不止夸克一个网盘产品,为了找到C端抓手,其投入的产品是多线并行的。

    厂商的基础云实力直接影响其网盘功能稳定性、用户体验和增长潜力。至2022年,阿里云依然保持着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基础层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能力都是业内顶尖水平。

    进入个人网盘战场,阿里云也想把B端的优势延伸至C端。

    个人网盘主打产品阿里云盘2021年上线,彼时对这款产品的期待如张建锋所言,“阿里云做的不是一个网盘产品,而是个人云。”

    阿里云盘的卖点也设置在技术层面,承诺以前沿技术解决当前个人云空间私密性差、限速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不难看出,强调全面与安全,阿里云盘沿用了不少B端思路。

    然而近期的阿里云技术风波不断。

    2022年12月,由于香港机房节点发生故障,导致阿里云香港地域大批云服务器、云数据库等云产品无法正常使用。2023年2月3日,技术故障再次发生。阿里云盘出现了无法访问的情况,包括App、网页端、PC 客户端全都无法加载内容,API 接口甚至出现了502故障,停服近5个小时。

    频繁故障对于以技术争先的阿里云而言是不小的信任危机。

    落到具体产品上,阿里云盘还处于市场开拓与争取用户认知度的初期,就在技术稳定性这一核心卖点上出篓子,这无疑是个不太理想的开局。

    单线作战抗风险能力较低,不如放开入口,兼容不同场景,鼓励更多云储存服务加入竞争。

    阿里在2020年成立智能搜索业务部,重点围绕夸克展开布局,修改其产品定位为“智能工具+内容+服务”,目标用户主要是针对时下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群体。

    为了给阿里系其他App带来用户流量增长,夸克不断往浏览器中添加新功能,以吸引用户并创造流量入口,覆盖的场景包括拍照搜题、文档处理、播放器、小说阅读器、医疗资讯一直到个人网盘。

    夸克的差异化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架构简单。区别于同类竞品都有独立客户端,夸克网盘内嵌于它的浏览器工具栏中。浏览器本体用户可以无缝转化,对于多端内存吃紧的消费者而言,这种整合型应用会是优先选择。

    二是娱乐属性突出。尤其在影音资源流转方面,浏览器寻找链接、网盘转存、网盘在线播放是一套流畅的消费链条。在付费会员服务中提供高清、倍速、投屏等升级视频服务,以满足娱乐场景下用户随取随用的需求。

    广撒网模式不仅在游戏行业适用。只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夸克网盘的市场尝试与竞争所得,最后摘果子的都是阿里。

    三、多功能,还是细分? 全面则臃肿,轻盈则单一。个人网盘市场最根本的变数在于,是做多功能数据库,还是 为 细分场景 提供对应 服务。

    一位云计算从业者告诉银杏科技,“ 业内正在逐渐转变一种观念,就是C端用户并不是完全主动的。我们以往的产品设计倾向于 , 把用户考虑为一个对数据掌控有较高需求的理性人,这其实比较接近于国外的情况 。”

    国内的媒介环境与用户生态,决定了他们的数字化生存是更“随波逐流”的,在云端储存方面对存档、整理、一体化有要求的用户还是集中在B端,个人用户更注重实时体验。

    “我不断强调要避免惯性思维,已经成型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完全契合了市场需求的产品,很可能是没有第二选择。”

    根据这位从业者提供的信息,目前云计算的各个具体服务版块都在赶这次场景化的潮流,争做第二选择。

    个人网盘的新趋势不是做“数据中心”,而是场景辅助。实用层面,社交、家庭、娱乐、工作等不同场景的需求分化越来越大,且App之间数据互不联通,用一个网盘整合所有场景数据显然不可能。

    比如你在WPS编写的文档会直接存入WPS网盘,这些不同场景下的云储存需求基本都被各自内置的云服务消化。

    在此前提下,为对应场景提供更精细和高质量的服务显然更合时宜。运营商云这次反应迅速,天翼网盘与移动云盘都靠着自家网络优势,分走了家庭云这块蛋糕。

    更激进一些的构想是,未来的云储存服务关键词是“嵌入”。

    厂商裂解网盘功能嵌入软硬件,为体系内不同产品提供云存储功能。或者基于特定场景从基础网盘中孵化新的功能型产品,减少基础网盘产品的臃肿程度。

    相形之下,明面上市占率遥遥领先的百度网盘可能危机四伏。

    百度网盘是典型的综合向多功能产品,对于用户而言相当于一个数字仓库。“存储+下载”构成其应用核心,因为积累着大量上一代使用数据,用户一时难以舍弃。

    但老本不能一直吃下去,随着用户迭代,新入场的使用者没有旧数据转移负担,选择更贴合需求的服务理所应然。

    夸克分走的娱乐网盘市场可能只是个开始,百度网盘将会面对更多细分市场的蚕食。

    作者:撑迟

    来源公众号:银杏科技(ID:yinxingcj),带给你最好的商业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银杏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狂飙”,能否颠覆文娱行业的命?

    设计动态 2023-02-17
    一夜之间,ChatGPT火到街知巷闻,去年的风口“元宇宙”已成明日黄花。 去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公布了一个通过由GPT-3.5系列大型语音模型微调而成的全新对话式AI模型ChatGPT,它能够进行自然的多轮对话、高效地精准问答,还能生成编程代码、电

    ChatGPT,一个人工智能问答机器人程序,可以聊天、写文章甚至做咨询……就文娱行业而言,影视、游戏、音乐、明星等各个领域,ChatGPT都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它能够在几秒内迅速生成影视剧本或游戏脚本,设计剧本杀场景,谱写音乐和代码,那么文娱行业会因此被颠覆吗?

    一夜之间,ChatGPT火到街知巷闻,去年的风口“元宇宙”已成明日黄花。

    去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公布了一个通过由GPT-3.5系列大型语音模型微调而成的全新对话式AI模型ChatGPT,它能够进行自然的多轮对话、高效地精准问答,还能生成编程代码、电子邮件、论文、小说等各类文本。有人认为对AI行业,其划时代的意义堪比“iphone诞生之于手机行业”。

    微软向OpenAI分别进行了100亿美元、10亿美元的两轮投资,并接入bing、股价大涨,谷歌Bard的首个demo演示“翻车”,导致市值一日暴跌1000亿美元。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京东、昆仑万维等纷纷上马类ChatGPT项目,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发微博求组队,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宣布“5000万美元,带资入组,不在意岗位、薪资和title,求组队”。 Wind ChatGPT指数自2月以来已累计上涨26.21%,涨幅排名全市场第一。

    预计ChatGPT上线不到三个月,月活已达1.2亿,是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没有一家媒体不在蹭ChatGPT热度、用千奇百怪的角度与其互动作为选题, 《黑镜》中的科幻未来俨然化身现实 ,内部文档显示,ChatGPT通过了平均薪酬为18.3万美元的谷歌L3软件工程师的入职面试。 各行各业的打工人都在担心:AI是否会抢了自己的饭碗?

    01 万物皆可ChatGPT:抢了助理的饭碗 去年被热捧的元宇宙正在悄然熄火。

    近日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微软解散了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部门,该部门内约100名员工已全部被解雇。2月初,随着负责人离职,快手的元宇宙业务——全景视频业务宣告暂停。去年10月,字节跳动就被曝出“砍掉元宇宙社交App派对岛的项目团队,项目组成员回归中台原团队。”

    早期的元宇宙概念股股价下挫,国内大厂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热点风口, 资本也需要找到去向、助推下一个“概念股”的诞生, ChatGPT的横空出世恰逢其时。

    去掉资本推手炒作的因素,相比概念更虚、且距离真正落地显得遥遥无期的元宇宙, ChatGPT显示出了更实用的一面,虽然做不到更高级的逻辑思维和创意写作,至少,大部分基础性的助理工作它可以完成。

    就文娱行业而言, 影视、游戏、音乐、明星等各个领域,ChatGPT都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 ,它能够在几秒内迅速生成影视剧本或游戏脚本,设计剧本杀场景,谱写音乐和代码,最近刘柏辛便是给出“伤心草莓”的关键词,让ChatGPT作曲,而AI技术倘若能与数字虚拟人结合起来,显然也能极大提升虚拟偶像的智能程度,从而也摆脱了“中之人”不可控的风险。

    当笔者提问,请以“冬天,小狗,男人,魔法,火龙果”为关键词创作一个游戏脚本时,ChatGPT回答如下,给出了六个关卡任务,乍一看起承转合、颇为像模像样,但仔细一看则会发现细节经不起推敲,“躲避陷阱”“玩家可以使用魔法杖和魔法药水”等语句出现多次。

    由此看来,ChatGPT能够成为相当优秀的“工具助手”,帮助文娱工作者拓展思路,比如迅速列出大量游戏场景,而 触及人类情感、创意的部分则是它的弱项。

    大量实际问答显示,越是笼统的问题,ChatGPT回答越是模棱两可,甚至会“不懂装懂”,另外作为大语言模型,对数学类问题回答出错,反之,越是精准描述问题,限定关键范围,越能够获得准确、理性、立场无误的回答,而且ChatGPT能够通过在回来互动、反馈中,表现出“不断学习”并进步的态度。

    程序员、博主@木遥引用了一篇斯坦福刚发表的文章,表示“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 Theory of Mind,意思是“猜测他人想法和意图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一切社交的基础,普遍认为即使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也在这种能力上远远逊色于人。2022年之前的大语言模型在这种测试里基本上是0%。到了2022年底,GPT3.5,也就是 ChatGPT 背后的那个模型,最近的得分是92%,跟普通9岁儿童相当。”

    目前的ChatGPT并没有通过图灵测试——决定AI自我意识发展程度的关键。 ChatGPT在回答中的事实错误、虚假陈述和错误数据遭到广泛吐槽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崔原豪指出,当前使用的ChatGPT依然只是离线版本,在我们看到的bing(在线版本)的一些应用示例里,部分问题似乎已经被缓解。

    “比如归纳总结、翻译、书写文章、风格修正、翻译、润色、写代码等等,因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者,如果不能掌握将ChatGPT作为助手的技能,也许将会成为最早期被机器取代的人。…… 我始终认为,AI替代的不是简单的某个行业,而是不会使用AI的从业者。AI带给人类的意义也不是替代我们的工作,而是让我们从一些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 。”

    在笔者询问有哪些工作会被它取代时,ChatGPT也肯定了这一点:“需要人类思维、判断和创造性的工作仍然需要人类的参与。”

    02 灰产链条滋生:代写、山寨、搬运…… ChatGPT的原理机制是transformer算法,其核心内容是并行计算,从核心科技圈向大众快速蔓延,并且大部分人都能顺利上手使用,将人机交互推向了新的高峰。

    当大部分人还在用ChatGPT翻译、干活、代写论文,甚至在昨天情人节时让它代写情书时,第一批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开始投身于“如何用ChatGPT搞钱”。

    由于国内手机号码不能直接使用ChatGPT,利用民众的好奇心和这波狂飙突进的热度, 贩卖信息差带来了“商机”,卖账号是最直接的“搞钱方式”。 此前淘宝、闲鱼都有大量此类业务。涉及科学上网、跨区注册账号、订阅会员、申请虚拟手机号等,分为共享账号、独享账号等几类,ChatGPT本身免费,几乎不需要任何投入成本,售卖一个账号则在十几元到98元不等。

    另一批用户在获得ChatGPT账号之后,对其产出内容进行二次搬运转手,例如训练其代写论文,收费500元/6000字,以及在抖音上直播代问,进而通过挂小黄车链接、引流或是贩卖教程等途径变现。

    除此之外, 一批山寨镜像号也在国内兴起。 过去蹭元宇宙、区块链热度的一批“微商”“网络掮客”,已经摇身一变转攻ChatGPT。OpenAI提供了API功能,开发者能够搭建自己的前端界面后,可以通过接口使用程序的功能。一众公众号自称已接入chatGPT官方接口,有的甚至就是自己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其主要盈利方式为“付费提问”“抽取佣金”等割韭菜常用方法,有消息称最早的一批入局者已经月入十数万,但这注定只能是监管窗口期的短期快钱,平台已经封了一批名称内含有“ChatGPT”的号。

    AI技术正在引发新的伦理问题。 代写论文明显涉及“学术不端、作弊”,国外一项对1000多名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超过89%的学生使用ChatGPT来帮助完成家庭作业。教育部门普遍选择封杀ChatGPT,美国多所公立学校禁用了ChatGPT。纽约市教育部门发言人认为,该工具“不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家科学期刊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

    靠其产出内容在知乎等问答平台上获利,或是写网文,也涉及著作版权侵权的问题,不过目前国内相关AI版权内容还没有完全完善,今后或将成为监管重点。

    OpenAI制定了一套不断发展的保护措施,限制了ChatGPT 创建暴力内容、鼓励非法活动或访问最新信息的能力。据称有黑客已经设计出一种绕过 ChatGPT限制的方法,并利用它来销售允许人们创建恶意软件和钓鱼电子邮件的服务。——新科技就像一柄双刃剑,在为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人用它来作恶。

    考虑到审查管控等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尚属空白,“国内同款”还有相当的机会。 百度计划在今年3月推出类似于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服务“文心一言”,消息发布后,股价当日大涨5.8%。

    在《降临》原作者、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看来,ChatGPT相当于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它保留了网上大部分信息,就像JPEG保留了高分辨率图像的大部分信息一样。但如果要寻找精确的比特序列,你无法找到它,得到的只是近似值。但因为这个近似值是以语法文本的形式呈现的,而ChatGPT擅长创建语法文本,所以它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综上,“培训如何使用ChatGPT”或许将会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如同现在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一样普及。浪潮已经到来,巨变将在今后显现出来。等到ChatGPT-4 诞生的时候,进化将更为显著。对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慌乱恐惧,而是拥抱变化,寻找其中的契机。

    作者:明明;编辑:袁佳琦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实战案例!如何从小需求里体现设计师的价值?

    UI交互 2023-02-17
    一、如何看待被小需求覆盖的工作日常?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对日常工作情况分析,第二就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一个设计师一般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多个产品老师同事提了不计其数的小需求,有的需求太小,一点挑战都没有,没有价值,做了对自己没有提升,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做小项目没有价值,实则上是设计师自己的视角局限导致看问题比较片面...

    一、如何看待被小需求覆盖的工作日常? 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对日常工作情况分析,第二就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设计师一般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多个产品老师同事提了不计其数的小需求,有的需求太小,一点挑战都没有,没有价值,做了对自己没有提升,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做小项目没有价值,实则上是设计师自己的视角局限导致看问题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自己实际的价值。

    每个设计师都觉得没有空间展现自己无限创造力、才华和艺术品味,感觉这一身的艺术细菌都被浪费了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是固定的,世界是可塑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是固定的,我们是可塑的。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心态,认真对待小需求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展现创造力和逻辑性。此外,调整工作方式,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出发,认真分析问题,想清楚如何解决,不再随意思考随性设计从而产生随机结果。

    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 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今天做一点需求,明天做一点需求,做的东西零零散散的,发现没有什么可提取出来的,最后到总结的时候抓头挠腮的。

    阅读文章 >

    二、怎么解决这种情况,有哪些门道? 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

    但不管是什么需求,都需要设计师明确业务流程,在了解业务基础上才能够梳理清晰思路。

    1. 分析目标用户,了解用户人群

    当我们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业务有所基本的认知,以买保险为例,完成投保的步骤分为以上四步,用户首先进入到保险首页,浏览保险列表页面,点击查看保险详情,最后决定购买保险完成投保。

    用户人群:目标用户人群中,男性用户占比较高,且大部分处于婚育年纪的家庭车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和家庭责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注重品牌效应,追求品质,但大部分并不了解自身需求。

    现存问题:不知道应该买哪种保险?性价比高吗?适合全家购买吗?理赔方便吗?是官方平台吗?有哪些保障权益?

    2. 横向拓展功能矩阵,竖向梳理全流程

    我们还需要对用户行为有个基本面的了解。投保四个步骤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用户行为?根据用户行为去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决策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师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了。

    横向拓展思考,梳理产品框架。引入场景建立基本认知。提供辅助决策,产生价值认同。帮助用户做决策驱动,激励转化。

    竖向梳理全流程。用户使用流程包括了点击买保险入口、进入浏览保险列表、查看产品详情页、用户投保完成。而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有三点:

    提供可持续被感知的动机,吸引潜在的用户,利用保险应用场景引入到用户生活当中,给予用户基础认知 将复杂的保险内容简洁化,降低用户认知门槛,让用户清晰了解到产品是否适合自己 当用户被动机吸引进入到投保页面后,驱动用户做出决策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用户首次接触新产品时会选择熟悉的品牌,结合信用背书,让二者产生连接,增强产品可信度 此外,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的,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用户行为上的痛点,还要思考产品周期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3. 了解覆盖保险周期

    用户所处的保险阶段分为:新手期、决定期、犹豫期、复购期,处于不同保险阶段的用户对于保险内容有不同的诉求,需要在框架和内容上去适配他自身的认知和意愿。与市场营销、产品运营策略相结合相关案例分析。

    三、实际案例分析 1. 在上个版本的续保详情页存在了几个问题:

    当前详情页无法得知购买的是哪个保险,保险的特点和客户群体不清晰 用户不清楚什么时候到了续保阶段,以及为什么会欠费 信息层级不突出,文案信息冗杂,增加了用户了解产品内容的压力 续保详情页和其他页面视觉差异不大,引起用户视觉疲劳 根据以上的问题,可以给出对应的优化点:

    突出保险本身的优势,强调已保障天数 明确费用计算规则,确保费用清晰明了 加强保单与缴费明细的内容主次层级对比,强化产品信息 统一保险页面设计风格 相关展示:

    再来看个例子,下面是个保险复购期间续保 H5 优化。

    在上个版本存在的问题是:

    用户无法得知距离保险失效还剩多少天。 产品升级前后对比弱,升级的内容无法有效并且直观地感知。 设计风格上和投保详情页不一致,无法从品牌上传递信任感。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给出对应的优化点:

    明确失效保险名称以及天数的关键信息 强化升级前后的对比,从内容信息上强化视觉展示 这个页面要跳转到详情页,所以没必要展示全部内容,信息在一屏内展示完成 视觉上统一设计风格 同样,弹窗也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突出保险额度和关键的保险信息 增加已有多人完善信息,让用户产生从众心理 把完善内容包装成用户福利,只有幸运用户才可以享有 其他页面需要保持统一的设计风格

    四、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产品工作流程:

    产品设计流程:

    无论是接到一个大的项目还是日常小需求的维护,设计师都应该多去从业务流程去思考产品的痛点,找到业务流程中每个步骤间设计目标,对工作不同阶段要有清晰的认识。运用设计方法了解我们的用户、了解产品核心诉求。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产险设计事务所 PIDO」

  • 配色不用愁!6个设计师必看的色彩灵感网站

    UI交互 2023-02-17
    大家好,这里适合你们聊设计的花生~配色想必是很多新手设计师和插画师都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的确,学习配色要靠长期积累,我们不仅要掌握色彩原理知识,还要多浏览学习优秀的配色,然后运用到实际的设计绘画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配色技巧和经验。今天就为大家推荐 5 个非常实用的色彩灵感网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符合自己要求...

    大家好,这里适合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配色想必是很多新手设计师和插画师都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的确,学习配色要靠长期积累,我们不仅要掌握色彩原理知识,还要多浏览学习优秀的配色,然后运用到实际的设计绘画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 配色技巧 和经验。今天就为大家推荐 5 个非常实用的色彩灵感网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 配色 方案,并提升对色彩的感知力和掌控力。

    往期回顾:

    配色找不到感觉?这个PCCS色彩体系帮你从根本上解决!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色彩的各项概念已经非常了解,日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色彩搭配素材及作品,也有进行临摹训练,但是自己在面对一个新设计命题时,却依旧无法准确选出最贴合主题的颜色,各种配色试来试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阅读文章 >

    一、Adobe Color 网站直达: https://color.adobe.com/zh/create/color-wheel (需要魔法)

    Adobe Color 是 Adobe 公司开发的专业色彩灵感网站。如果只看它的首页,会觉得它只能用来寻找和谐配色方案,但它有两项经常被忽略的色彩功能:探索和趋势。

    Adobe Color 的“探索”功能可以让设计师按关键词搜索配色方案。比如在搜索框内输入 Cyberpunk,网站就会推荐很多相关的图像,并自动生成其的配色方案。配色方案可以下载为 JPG,右上角还有筛选器,可以按色卡、艺术作品、摄影照片来筛选内容。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指定风格或场景的参考图片及配色方案,比自己先找参考图片、再提取照片配色更高效。

    “趋势”则是从 Behance 和 Adobe Stock 中抓取最新的图像内容,提取其配色方案,并按时尚、UI、建筑、插画、风景、美食等进行分类呈现。如果你觉得的自己在色彩方面的感知力较弱,不如多到这里逛逛,既能迅速了解不同行业最新的色彩趋势,也可以获取高质量的配色灵感。

    二、Color leap 网站直达: https://colorleap.app/home

    Color Leap 是一个记录不同年代作品色彩的网站,包含公元前 2000 年至 20 世纪 60 年代间的 12 个年代。点击主页的年代标签,进入后可以找到多套符合时代特色的配色方案和代表作品。多了解不同年代的配色风格,可以加深我们对色彩含义的了解,提升对不同配色风格的掌控能力。

    色彩时光机!可查询每个时代流行配色组合的 Color Leap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的文化和呈现样貌,如果对于一些绘画或摄影作品有研究,可能也会发现不同年代会使用的颜色也大不相同,当然这牵涉到许多层面,就不在本文深入探讨了。

    阅读文章 >

    三、Google Palette Art 网站直达: https://art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artpalette/ (需要魔法)

    Google Arts and Culture 和世界各地超 2000 间博物馆达成合作,拍摄它们馆内的艺术作品并上传网上用户欣赏。又在此基础上推出 Google Palette Art,利用电脑视觉演算技术分析并标记了这些作品的配色,让用户可以通过色卡来搜索艺术作品,

    在 Google Palette Art 上可以随机生成一组 5 种颜色的方案,然后得到所有类似配色的作品推荐。颜色是可以修改的,每修改一次推荐的艺术作品也会随之改变。我们还可以自己上传图片,网站会提取其中的 5 种颜色并推荐类似的配色作品。

    在 Google Palette Art 内我们不仅可以搜索配色灵感,提升艺术审美,还能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知识。将鼠标悬停在作品卡片上,会有一个「更多详情」的选项,点击后会跳转到作品的介绍页,里面有作者信息。点击作者名称,就能跳转到艺术家主页,里面有艺术家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和作品故事。

    四、Designspiration 网站直达: https://www.designspiration.com/

    Designspiration 是一个类似 Pinterest 设计灵感网站,但它可以通过色彩搜索站内的 设计灵感 。Designspiration 会自动为每个作品生成一组色卡,点击色轮可以查所有使用类似配色的作品,包含插画、平面设计、摄影照片、建筑等多个方面。色卡的颜色可以独立调整,我们也可上传自己喜欢的作品,用这种功能查询所有类似配色的灵感。

    spiration 在主页搜索栏右侧有一个调色盘小图标,点开后是一个调色板。我们可以在上面选择至多 5 种颜色,然后搜索以这种配色为主的所有灵感。这个网站非常适合刚开始学习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如果在配色阶段被卡住了,可以先选一两种颜色进行搜索,过程中根据推荐的作品随时调整颜色,直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配色。

    五、Palettemaker 网址直达: https://palettemaker.com/

    Palettemaker 是一个免费的在线配色预览网站,它可以随机生成配色方案,或者根据一种配色方案生成 100+ 配色灵感,以及将配色实时应用到不同的设计模板上,模板包括 UI 界面、插画、排版、图案等。

    如果你突然有一个配色灵感,可以将其复制到 Palettemaker 当中,看看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因为配色效果是实时呈现的,我们可以根据感觉一点点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色彩搭配的经验和技巧,积累多了对色彩掌握能力自然会有提升。如果是想迅速获得配色灵感,就可以使用它的 “Generator”功能,选一种颜色让 Palettemaker 推荐灵感,然后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

    以上就是本期的色彩灵感网站推荐,非常适合设计师和插画师日常浏览使用。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干货知识。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推荐阅读:

    看电影学审美!5款超实用的电影拉片资源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了 8 位 B 站上值得关注的电影拉片 UP 主,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电影拉片的基本知识。

    阅读文章 >

    2023年,让这20款AI工具帮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2023年,让这20款AI工具帮你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2022年是AI技术大发展的一年,我都快记不清为大家推荐多少种AI工具了。

    阅读文章 >

  • 5000字解析!科幻电影中的「全息影像」是交互设计的未来么?

    UI交互 2023-02-17
    编者按: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当中,用户界面看起来都是一样透明、蓝色 UI 乃至于全息投影?这种风尚是如何流行开的?它们对于未来的 UI 设计有影响么?

    编者按: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当中,用户界面看起来都是一样透明、蓝色 UI 乃至于全息投影?这种风尚是如何流行开的?它们对于未来的 UI 设计有影响么?目前 全息影像 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你厌倦了近期关于 AIGC 的持续热炒,不妨来看看 资深 UX 设计师 Daley Wilhelm 关于全息影像、未来 UI/UX 的探讨 。

    AR 和 VR 诞生前,人类的视觉增强探索史 编者按:在 AR 和 VR 这类设备诞生之前,人类为了增强视觉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探索的产物如今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物,但是它们同样重要。

    阅读文章 >

    托尼史塔克像抓住真实物体一样握住虚拟物品

    科幻电影喜欢炫耀技术的巨大飞跃。最新的《阿凡达》电影中,蜘蛛型自走机器人可以在数周内搭建一整座城市,在人体冷冻技术加持下,飞船可以将人类运送到数光年以外的地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想象中,我们可以将记忆下载,上传到新的身体当中,所有这些极为先进的技术都是通过可触摸的、透明单色的的全息影像来进行控制的,而这个和好莱坞其他很多科幻电影中的界面如出一辙。

    阿凡达

    当我们透过科幻电影窥见未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语音助手,超凡脱俗的可穿戴设备和大量的全息影像和3D交互。在这其中,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全息图几乎全都是蓝色的,漂亮地悬浮于桌面上方,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看到。这种未来派的 UI 设计一直都令我困惑,因为它看起来很酷,但是实际并不实用。不过,好莱坞电影似乎极度痴迷于这种被蓝光包裹的未来科技。

    星球大战中莱雅公主的全息投影

    也许这种好莱坞设计公式源自于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科幻题材电影星球大战系列。星球大战当中许多科幻元素为后来者提供了灵感,而后续的很多作品会自然而然在前辈的基础上沿袭设计。《阿凡达》系列电影当中,对于蓝色全息影象就有着明显的偏爱。

    什么是全息影像 我们先重新回顾一下好莱坞对全息影像的呈现形式。通常在电影当中,全息影像有两种形态,平面全息图和立体全息图。平面全息图其实早已出现,从平面的3D效果收藏卡到舞台上的初音未来全息图,都属于这种平面全息影像。而在科幻电影当中,投射到透明屏幕上的界面,也同属于这类。

    初音未来

    然而,立体全息影像则截然不同。顾名思义,它是立体的,占据空间体积的,那么我们要如何让光占据特定的空间,并且拥有三维立体的物体一样的「特征」?如何让光线停留在特定的地方而不是继续向前投射?

    而这正是物理学家 Daniel Smalley 这样的人所研究的课题。受到星球大战中莱娅公主的立体投影的启发,他已经能够通过激光击中纤维素粒子,在空中形成立体的 3D 蝴蝶轮廓,这个技术上的飞跃意味着全息影像已经成为可能,但是距离钢铁侠手中可以交互、随着手掌转动的立体投影太远,实在是相形见绌。乐观点预测,我们有可能在 10 年内看到一些拥有体积感、尺寸更大的全息影像,但是现在它依然是科幻电影和小说里供人想象的未来。

    最初打破常规的是《星际迷航》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打破这种使用全息影像「惯性」的是早期的《星际迷航》系列的电影和剧集,影片中 设计师 采用了浓郁 60 年代设计语言的扎实显示屏。

    然而此后剧集和电影重启的时候,又折返回去采用好莱坞的未来感全息 UI 界面,舰桥上悬浮着蓝色基调的全息影像 UI 界面,最新的 USS Discovery 当中,船员不再能够透过硬质屏幕和敌舰视频语音,所有人直接在全息影像频道里实时通话,还能便捷地进行战斗调动。

    然而如果真的要细抠设定的话,USS Discovery 的剧情所在时间段相反发生在柯克船长掌舵之前的事情,但是看起来技术相反更加先进,不过星际迷航粉对此倒是有一番详细解释,只是实际上主要原因还是好莱坞影视产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好莱坞对于全息影像呈现的着迷是理所当然的,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是必然的趋势。复古的黑蓝橙色如今也被蓝色和白色为主的色调所取代。

    漫威电影重塑了范式

    设计蜘蛛侠套装的界面就是经典的蓝白光影

    漫威的科幻电影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主流。是的,这些包含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技术的超级英雄电影被归类为科幻。甚至雷神所使用的魔法也已经被堂而皇之被解释为「被误解的科学」,而这也进一步推动漫威将蓝白色全息投影界面普及到整个漫威扩展宇宙。

    总部位于纽约的设计公司 Perception 是漫威电影中钢铁侠各色技术的创意源头。每当神盾局的尼克福瑞局长在和全世界领导人争论的时候,其实都是 Perception 的设计师在背后加班熬夜。当蜘蛛侠在设计战衣的时候,也是 Perception 的设计师建模渲染,并且操控哪些全息影像,而真正决定瓦坎达技术风格走向和未来感是否充足的,同样是 Perception 的工作人员。根据他们创意总监 John LePore 的说法:

    「了解电影所处的是哪个阶段以及技术所属的阵营,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是否属于军队?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添加更加扎实和实用的感觉。它是否是量产并且市售的产品?如果是,那么它需要有更加友好的界面。它是否是钢铁侠那样专业人士所使用的设备?如果是,那么它所拥有的界面就会高度的个人化。」

    案例研究:Tony Stark 的界面设计

    钢铁侠打开了太多的标签页

    钢铁侠 Tony Stark 是亿万富翁,天才发明家,花花公子,也是慈善家,但是他同样是一位专业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师。他设计的界面是适合他自己的,并且有着非常具体的需求,但是由于他本身同时也是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这也意味着他所设计的界面会在更广阔的世界当中使用。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 Tony Stark 的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它们在漫威宇宙中的演变。

    钢铁侠1(2008) 除了制造 MK I 的阿富汗山洞,这是 Tony Stark 的工作区域技术含量最低的版本。很多跑车被放置在这里,桌面上的 Mac 显示器显示着繁复的界面,他可以透过语音来命名人工智能 Jarvis 辅助操作:

    他还有一支笔一样的交互工具,方便他将屏幕上的设计文件直接拖放到桌子上,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呈现,并且可以与之交互:

    在 2023 年这种技术还无法实现。而其中最科幻的部分,就是他可以直接用手抓取,或者将特定的组件挑选出来,揉碎删除。

    Tony Stark 的这种展现方式,和如今的 HoloLens 2 在 AR 触觉领域的探索类似,也许我们和这样的交互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了。

    钢铁侠2(2010) 在第二部当中,Tony Stack 在国会听证会上,突然拿出的全透明手机,同样出自 Perception的设计,而这种想法也一度让现实世界中的科技企业感到兴奋,三星甚至专门参考电影中的内容,起草了一些关于透明手机的专利文件。

    在这个场景中,Tony 使用这个手机直接入侵了现场的电子设备。

    Perception 设计了一款带有透明玻璃的咖啡桌,Tony 轻拍两下即可启动,整个交互逻辑和我们日常使用触摸屏是高度一致的,滑动,缩放,虚拟键盘,当然,还有典型的蓝色透明界面:

    其实这类投影触摸屏本身并不算什么新鲜技术,它们可以使用摄像头、AI 感知来确定指尖的位置。另外,在发现新元素的场景当中,Tony 大量使用了手势交互来操控立体全息影像:

    钢铁侠3(2013) 在《钢铁侠3》当中,传统显示器彻底被淘汰了。Stark 的实验室中,所有的信息呈现都已经使用全息影像了。这使得 Jarvis 所控制的投影区域比以往任何一部都要大。

    在这一部当中,Stark 使用全息影像重现了整个爆炸犯罪现场,在此过程中,Tony 穿行在全息影像中,使用极其详尽的数据分析寻找线索,找到罪魁祸首,他甚至不得不跳到工具箱的顶部,才能鸟瞰整个镜像,与此同时,大量的辅助信息的窗口、新闻报道和数据在空中交错,提供信息支持。

    使用整个房间来作为全息影像的载体是惊艳的,我们没有除此之外更好的范例,这中技术也许可以借助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类比,但是全息影像无疑更加惊艳。

    复仇者联盟(2012)之后 进入新阶段之后,Stark 大厦当中每个屏幕都已经是交互式的全息影像了。即使是离开自家实验室,在神盾局的天空母舰上,基于透明屏幕的平面全息影像也无处不在。

    近期上映的《黑豹2》当中,Shuri 的实验室里面也全都是全息影像,有2D的也有3D课交互式的。

    瓦坎达的普通民众使用的个人终端也不是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他们使用的是 Kimoyo 念珠手串,接听电话进行沟通的时候,这个小巧的念珠会让信息以3D全息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为什么好莱坞偏爱全息影像

    《银翼杀手2049》中的超大型全息影像

    电影当中为什么会使用全息影像和透明界面?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全息影像在体验上更加直观,比起在手机上来回切换要更加令人愉悦,即使沟通的对象和你不在一个星球上,也同样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这种无视空间且直观的沟通方式,毫无疑问是炫酷的。

    为什么是透明的界面和蓝色的光影?除了因为本身看起来足够具有科技感,而且也便于拍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审视,全息影像受到如此青睐也是符合逻辑的。

    这种科幻美学符合预期 不管全息影像在好莱坞是如何衍生出如此多丰富多彩的呈现,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未来技术的一个代名词。《银翼杀手》《星际迷航》《阿凡达》全都是针对未来的幻想,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生活方式,无论好坏,都已然成为客观存在的、大众对于未来的共同想象,它们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期许。Pamela Sargent 将这种现象称为「思想文学」,这些虚构发明一直被我们重述,我们才能不断想象、发明和验证,将之带入现实。

    不受传统屏幕限制 Tony Stark 在电影中使用全息影像的妙处在于,所有的界面几乎已经不用受到传统屏幕的限制,除了可以随意变大变小,它们还能脱离传统屏幕的存在,被拖拽出来,在全息影像中,随意放置和缩放 ,这也是为什么 Tony 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开如此之多的界面窗口。

    而立体的全息影像则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都可以像瓦坎达人一样使用全息影像聊天,那么原本高度依赖线下执行的任务,很大概率可以在线上完成了,比如购物。相比于使用 VR 和 AR 来预览商品和效果,全息影像所提供的效果会更进一步,这才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而在《钢铁侠3》中,Tony 借助全息影像查看犯罪现场,就是立体全息影像的绝佳演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最终能落地,全息影像并非全是优点,有很多务实的问题有待解决。

    透明度界面其实有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内容通透干净清晰是一个优点,但是全透明的载体,无论是2D的屏幕还是3D的空间之下,所有的信息都是一览无遗的,毫无隐私可言,无论你在做的是什么事情,都会彻底地向所有人展示。除此之外,这种高度通透的视觉信息,有很大概率会造成视觉疲劳,在光照充足的区域,全息影像要如何呈现,同样是一个非常具体务实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高亮度情况下的信息呈现,那么全息影像就只能存在于暗室当中了。

    针对全息影像优化 如今依然有网站还没有针对移动端屏幕进行优化,甚至没有针对如今流行的高清屏幕进行优化。在全息影像开始发展、走向民用之后,会逐渐开始形成设计标准,那么咱们的数码设备、网站、内容都需要在这个标准下有意识地兼容才行。

    手势交互的遗漏 全息影像是需借助手势来进行交互的。但是,我们目前尚且没有掌握所有的 iPad 手势,又谈何全息影像的交互呢?如果这项技术最终在现实世界流行开来,那么我们需要面对它相对陡峭的学习曲线。与此同时,即使具备了成熟的全套交互操作,能够像 Tony Stark 一样进行交互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依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更好地和全息影像进行交互,包括但不限于键盘和鼠标这些传统的交互工具。

    结语:全息影像是未来吗? https://image.uisdc.com/wp-content/uploads/2023/02/2466635606.mp4

     

    电影中一直在使用平面全息影像和立体全息影像,因为它们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很赞,为用户提供了颇为不错的视觉享受。这种交互式、透明的蓝色界面已经透过好莱坞,成为了未来设计的代名词。如果科幻作品代表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愿景,那是不是全息影像就是设计的未来方向?

    或许是。从我们目前在 VR 和 AR 领域的探索来看,用户的确非常想触摸虚拟屏幕,用户也想像 Tony Stark 一样操作虚拟物品,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 Microsoft HoloLens 2 那种混合现实交互的前进方向。实际上,现在的技术人员也在尽力借助产品来弥补虚拟环境下的感官体验,对于如今的 VR 设备而言,手持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用户要靠它们获得触觉反馈。

    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是远落后于科幻作品的,但是指向这个方向的研究,是一直在推进的,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攻克了一部分全息影像的可用性问题。

  • 运营设计师如何提高转化?来看高手的思路和技巧!

    UI交互 2023-02-17
    早期的设计主要靠感觉和审美,慢慢的设计越来越讲究方法论和心理学,以后还可以再加一种,那就是依靠数据,它将让每个人都能获益。本文将从什么是好的运营设计出发,分析运营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去帮助运营活动提升数据的思路与技巧。拓展阅读:如何高效完成运营设计?

    早期的设计主要靠感觉和审美,慢慢的设计越来越讲究方法论和心理学,以后还可以再加一种,那就是依靠数据,它将让每个人都能获益。本文将从什么是好的 运营设计 出发,分析运营 设计师 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去帮助运营活动提升数据的思路与技巧。

    拓展阅读:

    如何高效完成运营设计?大厂高手总结了这3个方面! 前言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商战。

    阅读文章 >

    什么是好的运营设计? 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设计的好不好看?风格独不独特?专业表现力如何?在设计领域里有没有开创先河?可能是更看重的。而对于业务方来说,活动的数据好不好?市场反应如何?能否在此成功案例基础上建立一个成功的商业标准?是业务方更看重的。

    设计师追求的是运营活动的设计品“质”,而业务方则更追求的是运营活动数据“量”,各有侧重点,但如果只纯粹的追求一面,那肯定是不确切的。好的运营设计,应该是“质”和“量”两者兼具,在保证设计专业性的同时运用视觉语言吸引用户参与活动,达到多流量、多曝光、多转化等目的,从而帮助业务提升商业价值,才称得上好的运营设计。简单讲,有“质”有“量”的设计才是好的运营设计。

    运营设计应该关注哪些数据“量”? 正常的 DAU、MAU、CTR、CVR、GMV,我们都需要理解这些数据代表的含义;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数据跟设计的影响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因为有的数据不一定是设计改动就会带来的,而是诸多其它因素变动导致的。那影响活动数据“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投放渠道、投放时间、活动成本、产品价格,口碑、玩法以及页面的适配性、流畅度等等都有关系。

    常见 数据指标 :

    用6个章节,帮你掌握常见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 一文读懂设计师应该懂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

    阅读文章 >

    举个例子,用户的活跃数据,比如日活 DAU 与月活 MAU,往往跟内容与服务本身的质量有关系。设计很难影响到活跃度,用户并不怎么会因为你的设计,而特地跑过来瞄两眼,除非你的设计也是属于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这块需要你自己多想想,把其中的因果关系梳理清楚。所以,我们的更多精力,往往可以放在点击率 CTR 上,这个才比较能代表,你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到用户点击,是否能吸引到用户进入详情页消费。

    那是不是提高了资源位/落地页的点击就一定能提高业务转化?

    并不是,提高点击可以说是变相提高了曝光,意味着有更多的销售机会,但下单转化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单纯提高点击其实不一定能提高销售转化,但正如上所述,我们能通过设计上的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帮助业务创造更多的机会,正是我们运营设计的价值。所以对于运营设计来说,着重需要关注的是前两层,资源位和落地页的点击率 CTR。那今天我就举几个小例子,分享一下帮助业务创造更多机会的设计小技巧:

    资源位 1. 版式结构

    针对 banner 图中,左边放文案/商品哪种点击更好而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手机类新品广告是左边放商品,右边放文案的效果更好,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先看看其他类目的测试情况。

    其他类目包括美妆、家具以及虚拟类等等,均是左边放文案,右边放商品点击更高,这时我们再看看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有一个前提,人类的阅读惯性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一个过程。对应我们的 banner 来说,自然是左边区域的信息更容易被用户接收得到。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看回案例。

    以上数据内容引自分期乐广告研究所

    首先左边是推新品手机的广告,手机类有什么品牌,有什么新品上市,关注这块的用户都比较了解(品牌方早已有铺天盖地的宣传),这时先看图就知道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左边放商品的识别成本更低,于是点击会更好;而其他类目或卖场活动由于品牌十分繁杂,缺少知名爆款,用户其实是很难会被商品图吸引的。用户更多是先看有什么优惠,然后再进去看看有没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左边放文案的识别成本更低,点击也就更高。因此不同类目的用户诉求不同,应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决定版式形式。

    2. 设计形式

    之前商旅有一个系列化的运营活动-差旅图鉴城市篇,会根据不同城市属性,介绍优质的酒店内容,引导用户预订。为了能体现系列化,在设计上,采用相同的设计风格,以此来帮助用户培养活动心智。

    广州篇上线之后,点击率不错并高于平均点击。但当北京篇上线后,数据呈现下滑趋势,而且低于平均数值。在合肥篇上线前,复盘了数据回落的原因:

    1)视觉较为相似,容易引起用户视觉疲劳。

    2)城市名太小,用户容易忽略,以为是同一个活动。因此合肥篇 banner 在设计形式上以极简的文字放大并突出城市名字再加上醒目的按钮来测试点击效果。

    没想到合肥篇上线后,点击率飙升,并超过之前其他城市篇的点击数据,大大超出预期。当资源位点击率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试试改变下设计形式,说不定是一个突破口。

    3. 动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户对动态的元素关注度是最高的,其次是色彩最后是明度。

    通过合理的优先级规划,可以有效的吸引用户注意力,让他们关注设计师想让他们关注的东西。在 banner 中,行动点按钮优先级最高,所以可以采用动态按钮,成为用户最关注的东西引导他点击。

    我们在携程商旅的入口进行动效按钮的首次尝试,通过和过往 banner 平均点击率对比,动效可显著提升点击率。

    落地页 在设计移动端的落地页面时,一定要注意首屏主图高度的设置。常规的主图一般高度都定在 600px-750px 左右,余下一屏能展现的内容区域有限。如果将头部高度缩短,从而用户也可以在首屏看到更多信息,引导用户有兴趣向下滑动。于是我们将主图高度缩减到 550px。

    2. 分割线符号化

    视觉分割线是一种布局元素,有助于将主图和内容区清晰划分。使用分割线的目的在于使布局变得清晰,更易于用户理解。我们将携程商旅的 logo 为基础图形进行创意演变,和分割线相结合,为品牌营销传播制造抓手的同时也能和其他竞品产生视觉差异化。

    3. CTA 按钮位置

    CTA,Call to Action,行为召唤,是一种营销术语。用普通人类语言说,就是通过一些形式(通常都是按钮)让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通过提升点击率来进一步提升转化率。能够为产品带来正向价值的按钮(关注、支付、下单、订阅等)都是 CTA 按钮,因此,作为页面中的 CTA 按钮,优先级是最高的。

    根据@Josh Clark 屏幕拇指原则,将按钮放在屏幕底部可以有效降低点击行为所消耗的成本。通常一屏内无法放满所有的内容,如果放在第二屏甚至长图末尾,对点击来说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对于 CTA 按钮,一般都采用吸底处理。

    3 月底上线的促开通「对公支付」的活动上,我们按照以上三点设计策略进行了落地页规范化设计,并在 CTA 按钮上增加了动态的效果有效的吸引用户注意,帮助页面提升点击率。

    如何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学会这3个方面,帮你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怎样设计 CTA 按钮,能够增加点击率和转化率呢?

    阅读文章 >

    落地页设计,常见的页面信息结构:主图+内容区,主图:主副标题+氛围图;内容区:模块平铺/叠加,做设计之前就需要对页面中的内容进行布局的规范化,包括 logo 位置尺寸等等,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表现画面内容和层级的划分,给用户带来一致体验和品牌感知。

    呈现效果

    写在最后 无论是用数据指标做效果衡量,还是用数据指标进行问题判断和原因锁定,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都是最重要的。

    数据相关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甚至需要有专职的数据分析师或用户研究员参与,文中列举的是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或许不太全面,也是个人阶段性的心得总结,不足之处请多包涵,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TripDesign」

  • 运营设计师如何提高转化?来看高手的思路和技巧!

    UI交互 2023-02-17
    早期的设计主要靠感觉和审美,慢慢的设计越来越讲究方法论和心理学,以后还可以再加一种,那就是依靠数据,它将让每个人都能获益。本文将从什么是好的运营设计出发,分析运营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去帮助运营活动提升数据的思路与技巧。拓展阅读:如何高效完成运营设计?

    早期的设计主要靠感觉和审美,慢慢的设计越来越讲究方法论和心理学,以后还可以再加一种,那就是依靠数据,它将让每个人都能获益。本文将从什么是好的 运营设计 出发,分析运营 设计师 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去帮助运营活动提升数据的思路与技巧。

    拓展阅读:

    如何高效完成运营设计?大厂高手总结了这3个方面! 前言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商战。

    阅读文章 >

    什么是好的运营设计? 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设计的好不好看?风格独不独特?专业表现力如何?在设计领域里有没有开创先河?可能是更看重的。而对于业务方来说,活动的数据好不好?市场反应如何?能否在此成功案例基础上建立一个成功的商业标准?是业务方更看重的。

    设计师追求的是运营活动的设计品“质”,而业务方则更追求的是运营活动数据“量”,各有侧重点,但如果只纯粹的追求一面,那肯定是不确切的。好的运营设计,应该是“质”和“量”两者兼具,在保证设计专业性的同时运用视觉语言吸引用户参与活动,达到多流量、多曝光、多转化等目的,从而帮助业务提升商业价值,才称得上好的运营设计。简单讲,有“质”有“量”的设计才是好的运营设计。

    运营设计应该关注哪些数据“量”? 正常的 DAU、MAU、CTR、CVR、GMV,我们都需要理解这些数据代表的含义;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数据跟设计的影响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因为有的数据不一定是设计改动就会带来的,而是诸多其它因素变动导致的。那影响活动数据“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投放渠道、投放时间、活动成本、产品价格,口碑、玩法以及页面的适配性、流畅度等等都有关系。

    常见 数据指标 :

    用6个章节,帮你掌握常见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 一文读懂设计师应该懂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

    阅读文章 >

    举个例子,用户的活跃数据,比如日活 DAU 与月活 MAU,往往跟内容与服务本身的质量有关系。设计很难影响到活跃度,用户并不怎么会因为你的设计,而特地跑过来瞄两眼,除非你的设计也是属于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这块需要你自己多想想,把其中的因果关系梳理清楚。所以,我们的更多精力,往往可以放在点击率 CTR 上,这个才比较能代表,你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到用户点击,是否能吸引到用户进入详情页消费。

    那是不是提高了资源位/落地页的点击就一定能提高业务转化?

    并不是,提高点击可以说是变相提高了曝光,意味着有更多的销售机会,但下单转化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单纯提高点击其实不一定能提高销售转化,但正如上所述,我们能通过设计上的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帮助业务创造更多的机会,正是我们运营设计的价值。所以对于运营设计来说,着重需要关注的是前两层,资源位和落地页的点击率 CTR。那今天我就举几个小例子,分享一下帮助业务创造更多机会的设计小技巧:

    资源位 1. 版式结构

    针对 banner 图中,左边放文案/商品哪种点击更好而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手机类新品广告是左边放商品,右边放文案的效果更好,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先看看其他类目的测试情况。

    其他类目包括美妆、家具以及虚拟类等等,均是左边放文案,右边放商品点击更高,这时我们再看看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有一个前提,人类的阅读惯性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一个过程。对应我们的 banner 来说,自然是左边区域的信息更容易被用户接收得到。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看回案例。

    以上数据内容引自分期乐广告研究所

    首先左边是推新品手机的广告,手机类有什么品牌,有什么新品上市,关注这块的用户都比较了解(品牌方早已有铺天盖地的宣传),这时先看图就知道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左边放商品的识别成本更低,于是点击会更好;而其他类目或卖场活动由于品牌十分繁杂,缺少知名爆款,用户其实是很难会被商品图吸引的。用户更多是先看有什么优惠,然后再进去看看有没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左边放文案的识别成本更低,点击也就更高。因此不同类目的用户诉求不同,应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决定版式形式。

    2. 设计形式

    之前商旅有一个系列化的运营活动-差旅图鉴城市篇,会根据不同城市属性,介绍优质的酒店内容,引导用户预订。为了能体现系列化,在设计上,采用相同的设计风格,以此来帮助用户培养活动心智。

    广州篇上线之后,点击率不错并高于平均点击。但当北京篇上线后,数据呈现下滑趋势,而且低于平均数值。在合肥篇上线前,复盘了数据回落的原因:

    1)视觉较为相似,容易引起用户视觉疲劳。

    2)城市名太小,用户容易忽略,以为是同一个活动。因此合肥篇 banner 在设计形式上以极简的文字放大并突出城市名字再加上醒目的按钮来测试点击效果。

    没想到合肥篇上线后,点击率飙升,并超过之前其他城市篇的点击数据,大大超出预期。当资源位点击率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试试改变下设计形式,说不定是一个突破口。

    3. 动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户对动态的元素关注度是最高的,其次是色彩最后是明度。

    通过合理的优先级规划,可以有效的吸引用户注意力,让他们关注设计师想让他们关注的东西。在 banner 中,行动点按钮优先级最高,所以可以采用动态按钮,成为用户最关注的东西引导他点击。

    我们在携程商旅的入口进行动效按钮的首次尝试,通过和过往 banner 平均点击率对比,动效可显著提升点击率。

    落地页 在设计移动端的落地页面时,一定要注意首屏主图高度的设置。常规的主图一般高度都定在 600px-750px 左右,余下一屏能展现的内容区域有限。如果将头部高度缩短,从而用户也可以在首屏看到更多信息,引导用户有兴趣向下滑动。于是我们将主图高度缩减到 550px。

    2. 分割线符号化

    视觉分割线是一种布局元素,有助于将主图和内容区清晰划分。使用分割线的目的在于使布局变得清晰,更易于用户理解。我们将携程商旅的 logo 为基础图形进行创意演变,和分割线相结合,为品牌营销传播制造抓手的同时也能和其他竞品产生视觉差异化。

    3. CTA 按钮位置

    CTA,Call to Action,行为召唤,是一种营销术语。用普通人类语言说,就是通过一些形式(通常都是按钮)让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通过提升点击率来进一步提升转化率。能够为产品带来正向价值的按钮(关注、支付、下单、订阅等)都是 CTA 按钮,因此,作为页面中的 CTA 按钮,优先级是最高的。

    根据@Josh Clark 屏幕拇指原则,将按钮放在屏幕底部可以有效降低点击行为所消耗的成本。通常一屏内无法放满所有的内容,如果放在第二屏甚至长图末尾,对点击来说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对于 CTA 按钮,一般都采用吸底处理。

    3 月底上线的促开通「对公支付」的活动上,我们按照以上三点设计策略进行了落地页规范化设计,并在 CTA 按钮上增加了动态的效果有效的吸引用户注意,帮助页面提升点击率。

    如何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学会这3个方面,帮你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怎样设计 CTA 按钮,能够增加点击率和转化率呢?

    阅读文章 >

    落地页设计,常见的页面信息结构:主图+内容区,主图:主副标题+氛围图;内容区:模块平铺/叠加,做设计之前就需要对页面中的内容进行布局的规范化,包括 logo 位置尺寸等等,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表现画面内容和层级的划分,给用户带来一致体验和品牌感知。

    呈现效果

    写在最后 无论是用数据指标做效果衡量,还是用数据指标进行问题判断和原因锁定,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都是最重要的。

    数据相关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甚至需要有专职的数据分析师或用户研究员参与,文中列举的是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或许不太全面,也是个人阶段性的心得总结,不足之处请多包涵,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TripDesign」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