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色不用愁!6个设计师必看的色彩灵感网站

    UI交互 2023-02-17
    大家好,这里适合你们聊设计的花生~配色想必是很多新手设计师和插画师都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的确,学习配色要靠长期积累,我们不仅要掌握色彩原理知识,还要多浏览学习优秀的配色,然后运用到实际的设计绘画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配色技巧和经验。今天就为大家推荐 5 个非常实用的色彩灵感网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符合自己要求...

    大家好,这里适合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配色想必是很多新手设计师和插画师都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的确,学习配色要靠长期积累,我们不仅要掌握色彩原理知识,还要多浏览学习优秀的配色,然后运用到实际的设计绘画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 配色技巧 和经验。今天就为大家推荐 5 个非常实用的色彩灵感网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 配色 方案,并提升对色彩的感知力和掌控力。

    往期回顾:

    配色找不到感觉?这个PCCS色彩体系帮你从根本上解决!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色彩的各项概念已经非常了解,日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色彩搭配素材及作品,也有进行临摹训练,但是自己在面对一个新设计命题时,却依旧无法准确选出最贴合主题的颜色,各种配色试来试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阅读文章 >

    一、Adobe Color 网站直达: https://color.adobe.com/zh/create/color-wheel (需要魔法)

    Adobe Color 是 Adobe 公司开发的专业色彩灵感网站。如果只看它的首页,会觉得它只能用来寻找和谐配色方案,但它有两项经常被忽略的色彩功能:探索和趋势。

    Adobe Color 的“探索”功能可以让设计师按关键词搜索配色方案。比如在搜索框内输入 Cyberpunk,网站就会推荐很多相关的图像,并自动生成其的配色方案。配色方案可以下载为 JPG,右上角还有筛选器,可以按色卡、艺术作品、摄影照片来筛选内容。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指定风格或场景的参考图片及配色方案,比自己先找参考图片、再提取照片配色更高效。

    “趋势”则是从 Behance 和 Adobe Stock 中抓取最新的图像内容,提取其配色方案,并按时尚、UI、建筑、插画、风景、美食等进行分类呈现。如果你觉得的自己在色彩方面的感知力较弱,不如多到这里逛逛,既能迅速了解不同行业最新的色彩趋势,也可以获取高质量的配色灵感。

    二、Color leap 网站直达: https://colorleap.app/home

    Color Leap 是一个记录不同年代作品色彩的网站,包含公元前 2000 年至 20 世纪 60 年代间的 12 个年代。点击主页的年代标签,进入后可以找到多套符合时代特色的配色方案和代表作品。多了解不同年代的配色风格,可以加深我们对色彩含义的了解,提升对不同配色风格的掌控能力。

    色彩时光机!可查询每个时代流行配色组合的 Color Leap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的文化和呈现样貌,如果对于一些绘画或摄影作品有研究,可能也会发现不同年代会使用的颜色也大不相同,当然这牵涉到许多层面,就不在本文深入探讨了。

    阅读文章 >

    三、Google Palette Art 网站直达: https://art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artpalette/ (需要魔法)

    Google Arts and Culture 和世界各地超 2000 间博物馆达成合作,拍摄它们馆内的艺术作品并上传网上用户欣赏。又在此基础上推出 Google Palette Art,利用电脑视觉演算技术分析并标记了这些作品的配色,让用户可以通过色卡来搜索艺术作品,

    在 Google Palette Art 上可以随机生成一组 5 种颜色的方案,然后得到所有类似配色的作品推荐。颜色是可以修改的,每修改一次推荐的艺术作品也会随之改变。我们还可以自己上传图片,网站会提取其中的 5 种颜色并推荐类似的配色作品。

    在 Google Palette Art 内我们不仅可以搜索配色灵感,提升艺术审美,还能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知识。将鼠标悬停在作品卡片上,会有一个「更多详情」的选项,点击后会跳转到作品的介绍页,里面有作者信息。点击作者名称,就能跳转到艺术家主页,里面有艺术家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和作品故事。

    四、Designspiration 网站直达: https://www.designspiration.com/

    Designspiration 是一个类似 Pinterest 设计灵感网站,但它可以通过色彩搜索站内的 设计灵感 。Designspiration 会自动为每个作品生成一组色卡,点击色轮可以查所有使用类似配色的作品,包含插画、平面设计、摄影照片、建筑等多个方面。色卡的颜色可以独立调整,我们也可上传自己喜欢的作品,用这种功能查询所有类似配色的灵感。

    spiration 在主页搜索栏右侧有一个调色盘小图标,点开后是一个调色板。我们可以在上面选择至多 5 种颜色,然后搜索以这种配色为主的所有灵感。这个网站非常适合刚开始学习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如果在配色阶段被卡住了,可以先选一两种颜色进行搜索,过程中根据推荐的作品随时调整颜色,直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配色。

    五、Palettemaker 网址直达: https://palettemaker.com/

    Palettemaker 是一个免费的在线配色预览网站,它可以随机生成配色方案,或者根据一种配色方案生成 100+ 配色灵感,以及将配色实时应用到不同的设计模板上,模板包括 UI 界面、插画、排版、图案等。

    如果你突然有一个配色灵感,可以将其复制到 Palettemaker 当中,看看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因为配色效果是实时呈现的,我们可以根据感觉一点点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色彩搭配的经验和技巧,积累多了对色彩掌握能力自然会有提升。如果是想迅速获得配色灵感,就可以使用它的 “Generator”功能,选一种颜色让 Palettemaker 推荐灵感,然后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

    以上就是本期的色彩灵感网站推荐,非常适合设计师和插画师日常浏览使用。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干货知识。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推荐阅读:

    看电影学审美!5款超实用的电影拉片资源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了 8 位 B 站上值得关注的电影拉片 UP 主,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电影拉片的基本知识。

    阅读文章 >

    2023年,让这20款AI工具帮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2023年,让这20款AI工具帮你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2022年是AI技术大发展的一年,我都快记不清为大家推荐多少种AI工具了。

    阅读文章 >

  • 5000字解析!科幻电影中的「全息影像」是交互设计的未来么?

    UI交互 2023-02-17
    编者按: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当中,用户界面看起来都是一样透明、蓝色 UI 乃至于全息投影?这种风尚是如何流行开的?它们对于未来的 UI 设计有影响么?

    编者按: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当中,用户界面看起来都是一样透明、蓝色 UI 乃至于全息投影?这种风尚是如何流行开的?它们对于未来的 UI 设计有影响么?目前 全息影像 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你厌倦了近期关于 AIGC 的持续热炒,不妨来看看 资深 UX 设计师 Daley Wilhelm 关于全息影像、未来 UI/UX 的探讨 。

    AR 和 VR 诞生前,人类的视觉增强探索史 编者按:在 AR 和 VR 这类设备诞生之前,人类为了增强视觉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探索的产物如今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物,但是它们同样重要。

    阅读文章 >

    托尼史塔克像抓住真实物体一样握住虚拟物品

    科幻电影喜欢炫耀技术的巨大飞跃。最新的《阿凡达》电影中,蜘蛛型自走机器人可以在数周内搭建一整座城市,在人体冷冻技术加持下,飞船可以将人类运送到数光年以外的地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想象中,我们可以将记忆下载,上传到新的身体当中,所有这些极为先进的技术都是通过可触摸的、透明单色的的全息影像来进行控制的,而这个和好莱坞其他很多科幻电影中的界面如出一辙。

    阿凡达

    当我们透过科幻电影窥见未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语音助手,超凡脱俗的可穿戴设备和大量的全息影像和3D交互。在这其中,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全息图几乎全都是蓝色的,漂亮地悬浮于桌面上方,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看到。这种未来派的 UI 设计一直都令我困惑,因为它看起来很酷,但是实际并不实用。不过,好莱坞电影似乎极度痴迷于这种被蓝光包裹的未来科技。

    星球大战中莱雅公主的全息投影

    也许这种好莱坞设计公式源自于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科幻题材电影星球大战系列。星球大战当中许多科幻元素为后来者提供了灵感,而后续的很多作品会自然而然在前辈的基础上沿袭设计。《阿凡达》系列电影当中,对于蓝色全息影象就有着明显的偏爱。

    什么是全息影像 我们先重新回顾一下好莱坞对全息影像的呈现形式。通常在电影当中,全息影像有两种形态,平面全息图和立体全息图。平面全息图其实早已出现,从平面的3D效果收藏卡到舞台上的初音未来全息图,都属于这种平面全息影像。而在科幻电影当中,投射到透明屏幕上的界面,也同属于这类。

    初音未来

    然而,立体全息影像则截然不同。顾名思义,它是立体的,占据空间体积的,那么我们要如何让光占据特定的空间,并且拥有三维立体的物体一样的「特征」?如何让光线停留在特定的地方而不是继续向前投射?

    而这正是物理学家 Daniel Smalley 这样的人所研究的课题。受到星球大战中莱娅公主的立体投影的启发,他已经能够通过激光击中纤维素粒子,在空中形成立体的 3D 蝴蝶轮廓,这个技术上的飞跃意味着全息影像已经成为可能,但是距离钢铁侠手中可以交互、随着手掌转动的立体投影太远,实在是相形见绌。乐观点预测,我们有可能在 10 年内看到一些拥有体积感、尺寸更大的全息影像,但是现在它依然是科幻电影和小说里供人想象的未来。

    最初打破常规的是《星际迷航》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打破这种使用全息影像「惯性」的是早期的《星际迷航》系列的电影和剧集,影片中 设计师 采用了浓郁 60 年代设计语言的扎实显示屏。

    然而此后剧集和电影重启的时候,又折返回去采用好莱坞的未来感全息 UI 界面,舰桥上悬浮着蓝色基调的全息影像 UI 界面,最新的 USS Discovery 当中,船员不再能够透过硬质屏幕和敌舰视频语音,所有人直接在全息影像频道里实时通话,还能便捷地进行战斗调动。

    然而如果真的要细抠设定的话,USS Discovery 的剧情所在时间段相反发生在柯克船长掌舵之前的事情,但是看起来技术相反更加先进,不过星际迷航粉对此倒是有一番详细解释,只是实际上主要原因还是好莱坞影视产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好莱坞对于全息影像呈现的着迷是理所当然的,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是必然的趋势。复古的黑蓝橙色如今也被蓝色和白色为主的色调所取代。

    漫威电影重塑了范式

    设计蜘蛛侠套装的界面就是经典的蓝白光影

    漫威的科幻电影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主流。是的,这些包含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技术的超级英雄电影被归类为科幻。甚至雷神所使用的魔法也已经被堂而皇之被解释为「被误解的科学」,而这也进一步推动漫威将蓝白色全息投影界面普及到整个漫威扩展宇宙。

    总部位于纽约的设计公司 Perception 是漫威电影中钢铁侠各色技术的创意源头。每当神盾局的尼克福瑞局长在和全世界领导人争论的时候,其实都是 Perception 的设计师在背后加班熬夜。当蜘蛛侠在设计战衣的时候,也是 Perception 的设计师建模渲染,并且操控哪些全息影像,而真正决定瓦坎达技术风格走向和未来感是否充足的,同样是 Perception 的工作人员。根据他们创意总监 John LePore 的说法:

    「了解电影所处的是哪个阶段以及技术所属的阵营,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是否属于军队?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添加更加扎实和实用的感觉。它是否是量产并且市售的产品?如果是,那么它需要有更加友好的界面。它是否是钢铁侠那样专业人士所使用的设备?如果是,那么它所拥有的界面就会高度的个人化。」

    案例研究:Tony Stark 的界面设计

    钢铁侠打开了太多的标签页

    钢铁侠 Tony Stark 是亿万富翁,天才发明家,花花公子,也是慈善家,但是他同样是一位专业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师。他设计的界面是适合他自己的,并且有着非常具体的需求,但是由于他本身同时也是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这也意味着他所设计的界面会在更广阔的世界当中使用。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 Tony Stark 的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它们在漫威宇宙中的演变。

    钢铁侠1(2008) 除了制造 MK I 的阿富汗山洞,这是 Tony Stark 的工作区域技术含量最低的版本。很多跑车被放置在这里,桌面上的 Mac 显示器显示着繁复的界面,他可以透过语音来命名人工智能 Jarvis 辅助操作:

    他还有一支笔一样的交互工具,方便他将屏幕上的设计文件直接拖放到桌子上,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呈现,并且可以与之交互:

    在 2023 年这种技术还无法实现。而其中最科幻的部分,就是他可以直接用手抓取,或者将特定的组件挑选出来,揉碎删除。

    Tony Stark 的这种展现方式,和如今的 HoloLens 2 在 AR 触觉领域的探索类似,也许我们和这样的交互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了。

    钢铁侠2(2010) 在第二部当中,Tony Stack 在国会听证会上,突然拿出的全透明手机,同样出自 Perception的设计,而这种想法也一度让现实世界中的科技企业感到兴奋,三星甚至专门参考电影中的内容,起草了一些关于透明手机的专利文件。

    在这个场景中,Tony 使用这个手机直接入侵了现场的电子设备。

    Perception 设计了一款带有透明玻璃的咖啡桌,Tony 轻拍两下即可启动,整个交互逻辑和我们日常使用触摸屏是高度一致的,滑动,缩放,虚拟键盘,当然,还有典型的蓝色透明界面:

    其实这类投影触摸屏本身并不算什么新鲜技术,它们可以使用摄像头、AI 感知来确定指尖的位置。另外,在发现新元素的场景当中,Tony 大量使用了手势交互来操控立体全息影像:

    钢铁侠3(2013) 在《钢铁侠3》当中,传统显示器彻底被淘汰了。Stark 的实验室中,所有的信息呈现都已经使用全息影像了。这使得 Jarvis 所控制的投影区域比以往任何一部都要大。

    在这一部当中,Stark 使用全息影像重现了整个爆炸犯罪现场,在此过程中,Tony 穿行在全息影像中,使用极其详尽的数据分析寻找线索,找到罪魁祸首,他甚至不得不跳到工具箱的顶部,才能鸟瞰整个镜像,与此同时,大量的辅助信息的窗口、新闻报道和数据在空中交错,提供信息支持。

    使用整个房间来作为全息影像的载体是惊艳的,我们没有除此之外更好的范例,这中技术也许可以借助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类比,但是全息影像无疑更加惊艳。

    复仇者联盟(2012)之后 进入新阶段之后,Stark 大厦当中每个屏幕都已经是交互式的全息影像了。即使是离开自家实验室,在神盾局的天空母舰上,基于透明屏幕的平面全息影像也无处不在。

    近期上映的《黑豹2》当中,Shuri 的实验室里面也全都是全息影像,有2D的也有3D课交互式的。

    瓦坎达的普通民众使用的个人终端也不是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他们使用的是 Kimoyo 念珠手串,接听电话进行沟通的时候,这个小巧的念珠会让信息以3D全息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为什么好莱坞偏爱全息影像

    《银翼杀手2049》中的超大型全息影像

    电影当中为什么会使用全息影像和透明界面?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全息影像在体验上更加直观,比起在手机上来回切换要更加令人愉悦,即使沟通的对象和你不在一个星球上,也同样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这种无视空间且直观的沟通方式,毫无疑问是炫酷的。

    为什么是透明的界面和蓝色的光影?除了因为本身看起来足够具有科技感,而且也便于拍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审视,全息影像受到如此青睐也是符合逻辑的。

    这种科幻美学符合预期 不管全息影像在好莱坞是如何衍生出如此多丰富多彩的呈现,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未来技术的一个代名词。《银翼杀手》《星际迷航》《阿凡达》全都是针对未来的幻想,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生活方式,无论好坏,都已然成为客观存在的、大众对于未来的共同想象,它们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期许。Pamela Sargent 将这种现象称为「思想文学」,这些虚构发明一直被我们重述,我们才能不断想象、发明和验证,将之带入现实。

    不受传统屏幕限制 Tony Stark 在电影中使用全息影像的妙处在于,所有的界面几乎已经不用受到传统屏幕的限制,除了可以随意变大变小,它们还能脱离传统屏幕的存在,被拖拽出来,在全息影像中,随意放置和缩放 ,这也是为什么 Tony 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开如此之多的界面窗口。

    而立体的全息影像则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都可以像瓦坎达人一样使用全息影像聊天,那么原本高度依赖线下执行的任务,很大概率可以在线上完成了,比如购物。相比于使用 VR 和 AR 来预览商品和效果,全息影像所提供的效果会更进一步,这才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而在《钢铁侠3》中,Tony 借助全息影像查看犯罪现场,就是立体全息影像的绝佳演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最终能落地,全息影像并非全是优点,有很多务实的问题有待解决。

    透明度界面其实有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内容通透干净清晰是一个优点,但是全透明的载体,无论是2D的屏幕还是3D的空间之下,所有的信息都是一览无遗的,毫无隐私可言,无论你在做的是什么事情,都会彻底地向所有人展示。除此之外,这种高度通透的视觉信息,有很大概率会造成视觉疲劳,在光照充足的区域,全息影像要如何呈现,同样是一个非常具体务实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高亮度情况下的信息呈现,那么全息影像就只能存在于暗室当中了。

    针对全息影像优化 如今依然有网站还没有针对移动端屏幕进行优化,甚至没有针对如今流行的高清屏幕进行优化。在全息影像开始发展、走向民用之后,会逐渐开始形成设计标准,那么咱们的数码设备、网站、内容都需要在这个标准下有意识地兼容才行。

    手势交互的遗漏 全息影像是需借助手势来进行交互的。但是,我们目前尚且没有掌握所有的 iPad 手势,又谈何全息影像的交互呢?如果这项技术最终在现实世界流行开来,那么我们需要面对它相对陡峭的学习曲线。与此同时,即使具备了成熟的全套交互操作,能够像 Tony Stark 一样进行交互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依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更好地和全息影像进行交互,包括但不限于键盘和鼠标这些传统的交互工具。

    结语:全息影像是未来吗? https://image.uisdc.com/wp-content/uploads/2023/02/2466635606.mp4

     

    电影中一直在使用平面全息影像和立体全息影像,因为它们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很赞,为用户提供了颇为不错的视觉享受。这种交互式、透明的蓝色界面已经透过好莱坞,成为了未来设计的代名词。如果科幻作品代表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愿景,那是不是全息影像就是设计的未来方向?

    或许是。从我们目前在 VR 和 AR 领域的探索来看,用户的确非常想触摸虚拟屏幕,用户也想像 Tony Stark 一样操作虚拟物品,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 Microsoft HoloLens 2 那种混合现实交互的前进方向。实际上,现在的技术人员也在尽力借助产品来弥补虚拟环境下的感官体验,对于如今的 VR 设备而言,手持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用户要靠它们获得触觉反馈。

    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是远落后于科幻作品的,但是指向这个方向的研究,是一直在推进的,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攻克了一部分全息影像的可用性问题。

  • 实战案例!如何从小需求里体现设计师的价值?

    UI交互 2023-02-17
    一、如何看待被小需求覆盖的工作日常?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对日常工作情况分析,第二就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一个设计师一般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多个产品老师同事提了不计其数的小需求,有的需求太小,一点挑战都没有,没有价值,做了对自己没有提升,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做小项目没有价值,实则上是设计师自己的视角局限导致看问题比较片面...

    一、如何看待被小需求覆盖的工作日常? 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对日常工作情况分析,第二就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设计师一般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多个产品老师同事提了不计其数的小需求,有的需求太小,一点挑战都没有,没有价值,做了对自己没有提升,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做小项目没有价值,实则上是设计师自己的视角局限导致看问题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自己实际的价值。

    每个设计师都觉得没有空间展现自己无限创造力、才华和艺术品味,感觉这一身的艺术细菌都被浪费了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是固定的,世界是可塑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是固定的,我们是可塑的。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心态,认真对待小需求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展现创造力和逻辑性。此外,调整工作方式,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出发,认真分析问题,想清楚如何解决,不再随意思考随性设计从而产生随机结果。

    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 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今天做一点需求,明天做一点需求,做的东西零零散散的,发现没有什么可提取出来的,最后到总结的时候抓头挠腮的。

    阅读文章 >

    二、怎么解决这种情况,有哪些门道? 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

    但不管是什么需求,都需要设计师明确业务流程,在了解业务基础上才能够梳理清晰思路。

    1. 分析目标用户,了解用户人群

    当我们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业务有所基本的认知,以买保险为例,完成投保的步骤分为以上四步,用户首先进入到保险首页,浏览保险列表页面,点击查看保险详情,最后决定购买保险完成投保。

    用户人群:目标用户人群中,男性用户占比较高,且大部分处于婚育年纪的家庭车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和家庭责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注重品牌效应,追求品质,但大部分并不了解自身需求。

    现存问题:不知道应该买哪种保险?性价比高吗?适合全家购买吗?理赔方便吗?是官方平台吗?有哪些保障权益?

    2. 横向拓展功能矩阵,竖向梳理全流程

    我们还需要对用户行为有个基本面的了解。投保四个步骤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用户行为?根据用户行为去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决策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师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了。

    横向拓展思考,梳理产品框架。引入场景建立基本认知。提供辅助决策,产生价值认同。帮助用户做决策驱动,激励转化。

    竖向梳理全流程。用户使用流程包括了点击买保险入口、进入浏览保险列表、查看产品详情页、用户投保完成。而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有三点:

    提供可持续被感知的动机,吸引潜在的用户,利用保险应用场景引入到用户生活当中,给予用户基础认知 将复杂的保险内容简洁化,降低用户认知门槛,让用户清晰了解到产品是否适合自己 当用户被动机吸引进入到投保页面后,驱动用户做出决策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用户首次接触新产品时会选择熟悉的品牌,结合信用背书,让二者产生连接,增强产品可信度 此外,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的,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用户行为上的痛点,还要思考产品周期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3. 了解覆盖保险周期

    用户所处的保险阶段分为:新手期、决定期、犹豫期、复购期,处于不同保险阶段的用户对于保险内容有不同的诉求,需要在框架和内容上去适配他自身的认知和意愿。与市场营销、产品运营策略相结合相关案例分析。

    三、实际案例分析 1. 在上个版本的续保详情页存在了几个问题:

    当前详情页无法得知购买的是哪个保险,保险的特点和客户群体不清晰 用户不清楚什么时候到了续保阶段,以及为什么会欠费 信息层级不突出,文案信息冗杂,增加了用户了解产品内容的压力 续保详情页和其他页面视觉差异不大,引起用户视觉疲劳 根据以上的问题,可以给出对应的优化点:

    突出保险本身的优势,强调已保障天数 明确费用计算规则,确保费用清晰明了 加强保单与缴费明细的内容主次层级对比,强化产品信息 统一保险页面设计风格 相关展示:

    再来看个例子,下面是个保险复购期间续保 H5 优化。

    在上个版本存在的问题是:

    用户无法得知距离保险失效还剩多少天。 产品升级前后对比弱,升级的内容无法有效并且直观地感知。 设计风格上和投保详情页不一致,无法从品牌上传递信任感。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给出对应的优化点:

    明确失效保险名称以及天数的关键信息 强化升级前后的对比,从内容信息上强化视觉展示 这个页面要跳转到详情页,所以没必要展示全部内容,信息在一屏内展示完成 视觉上统一设计风格 同样,弹窗也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突出保险额度和关键的保险信息 增加已有多人完善信息,让用户产生从众心理 把完善内容包装成用户福利,只有幸运用户才可以享有 其他页面需要保持统一的设计风格

    四、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产品工作流程:

    产品设计流程:

    无论是接到一个大的项目还是日常小需求的维护,设计师都应该多去从业务流程去思考产品的痛点,找到业务流程中每个步骤间设计目标,对工作不同阶段要有清晰的认识。运用设计方法了解我们的用户、了解产品核心诉求。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产险设计事务所 PIDO」

  • 产品周报238期 | 微信在广深测试小程序外卖项目,爱奇艺将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

    设计动态 2023-02-17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从腾讯获悉,微信正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广深地区的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内进行体验。对此,腾讯内部人士解释称,微信不是要下场做外卖,只是内测一种接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从腾讯获悉,微信正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广深地区的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内进行体验。对此,腾讯内部人士解释称,微信不是要下场做外卖,只是内测一种接口能力,让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进来,并非自己做。

    百度官微消息,2月15日,百度和爱奇艺宣布达成合作,爱奇艺将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双方共同探索将AIGC(AI-Generated Content 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内容)技术应用于爱奇艺内容搜索、内容宣发、内容创作工具、小说创作等业务。

    一、值得关注 传字节旗下小荷健康关停后转向抖音直播卖药

    字节跳动旗下互联网医疗品牌小荷健康 App 将停止运营,业务逐渐并入抖音医疗 … 而在小荷健康处在舆论风口之际,又曝出抖音平台开始直播卖药,益丰大药房、一心堂、漱玉平民、国大药房等连锁药店,九州通、以岭药业等药企也已创建抖音账号。

    腾讯视频回应多设备登录被封号:同一账号同时最多可在2个设备上观影

    有网友反映多台设备同时登腾讯视频账号被封,对此,腾讯视频客服回应称: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只允许本人在最多5个设备上使用,同一时间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最多可在2个设备上观看。根据腾讯视频账号保护规则:超出上述范围使用的,一经系统核实将自动封禁该账号。若收到封号提醒或已被封号,请尽快登出非本人设备或修改账号密码,以免账号被封禁或再次被封禁。

    网信办:2023 年 1 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1321.8 万件,同比下降 10.3%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表示,2023 年 1 月,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指导全国各级网信举报工作部门、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网民举报色情、赌博、侵权、谣言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1321.8 万件,环比下降 9.6%、同比下降 10.3%。

    广东:粤康码抗原自测、老幼助查、健康申报等功能将于2月16日11时起停止服务

    2023年2月14日,广东省健康码“粤康码”发布服务公告称,按照国家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措施优化调整要求,抗原自测、老幼助查、健康申报、电子证照、防疫工作台服务将于2023年2月16日11时起停止服务。

    马蜂窝时隔三年再获融资

    2月15日,马蜂窝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贵州省创新赋能大数据投资基金、贵阳创投、贵阳观山湖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等机构联合投资。这是马蜂窝得到的第六轮融资,交易金额暂未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上一轮融资是在2019年5月获得腾讯领投的2.5亿美元,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启明资本、元钛长青基金、联创旗下NM Strategic Focus Fund、eGarden ventures共同跟投。此外,马蜂窝投资方还包括厚朴基金、高瓴资本等。时隔三年,马蜂窝再获融资,为整个旅游行业复苏释放了积极信号。

    二、产品动态 京东云言犀宣布将推出产业版ChatGPT:ChatJD

    京东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宣布,将推出产业版ChatGPT:ChatJD,并公布ChatJD的落地应用路线图“125”计划。据介绍,“125”计划包含包含一个平台、两个领域、五个应用。其中一个平台指ChatJD智能人机对话平台,即自然语言处理中理解和生成任务的对话平台,预计参数量达千亿级;两个领域为零售、金融;五个应用包含内容生成、人机对话、用户意图理解、信息抽取、情感分类。

    微信在广深测试小程序外卖项目 官方回应:已可体验

    有消息称,微信小程序内正在内测外卖类服务。从腾讯获悉,微信正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广深地区的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内进行体验。对此,腾讯内部人士解释称,微信不是要下场做外卖,只是内测一种接口能力,让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进来,并非自己做。

    网易《逆水寒》手游宣布推出首个游戏版 ChatGPT,NPC 可自由生成对话

    2 月 15 日消息,网易旗下开放世界武侠手游《逆水寒》今日宣布实装国内首个游戏版 ChatGPT,让智能 NPC 能和玩家自由生成对话,并基于对话内容,自主给出有逻辑的行为反馈。这也是国内类 ChatGPT 首次应用在游戏。

    微软:面向企业用户的OpenAI ChatGPT即将在全球版Azure上线

    2 月 15 日消息,微软近期宣布扩大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微软 Azure 作为 OpenAI 的独家云服务提供商,自 2019 年开始为 OpenAI 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微软已经发布上线Azure OpenAI 服务,并将在多条产品线接入 OpenAI 模型。微软 Azure 官方表示,利用 Azure OpenAI 服务,Azure 全球版企业客户可以直接调用 OpenAI 模型,包括 GPT-3、Codex 和 DALL.E 模型,并享有 Azure 可信的企业级服务和为人工智能优化的基础设施。面向企业用户的 ChatGPT 也即将在全球版 Azure 上线。

    在线旅行平台尝鲜类Chat GPT功能,去哪儿平台上线智能问答机器人“万能AI小骆驼”

    近日,Chat GPT火爆全网,因其展现出的优秀意图识别与语言理解能力,被称为 “最强AI”。把这一技术运用在旅行上也有意外收获。据悉,这也是国内在线旅游平台中首次推出类Chat GPT功能服务用户。据了解,这一功能的使用十分便捷。用户打开去哪儿旅行app,点击首页“旅行AI”,即可进入问答页面。点击“我要提问”,即可咨询“万能AI小骆驼”。同时,页面还同步展现其他平台用户的问答合集。

    三、运营动态 爱奇艺将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

    百度官微消息,2月15日,百度和爱奇艺宣布达成合作,爱奇艺将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双方共同探索将AIGC(AI-Generated Content 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内容)技术应用于爱奇艺内容搜索、内容宣发、内容创作工具、小说创作等业务。

    百度加码 AI 医疗,消息称其已成功收购医疗商业解决方案服务商 GBI Health

    百度日前已完成对全球领先一站式医疗信息化数据提供商GBI的并购,以此开启“AI+医疗大数据智能化全链条洞察”的新纪元。为全球制药、医疗器械、CRO、医疗投资等企业用户打破传统商业模式,实现从“立项研发、管线规划、市场准入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数智化”转型,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快手 2022 全年 GMV 有望突破 9000 亿元

    知情人士透漏,快手 2022Q4 季度 GMV 数据约在 3000 亿上下,按照此前三个季度财报口径叠加,快手 2022 全年 GMV 有望突破 9000 亿元。“直播电商增长势头凶猛,2023 年快手电商 GMV 目标超万亿,拉高到 1.2 万亿。”上述人士说道。此前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1.2万亿元,年增长率197.0%,预估未来3年直播电商年均复合增速58.3%,快手直播电商业务增速确实跑出了一条陡峭曲线。

    携程宣布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成为国内在线旅游服务行业首家合作伙伴

    近日,携程宣布成为百度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首批生态合作伙伴,标志着对话式语言模型技术在国内在线旅游服务场景的首次着陆。未来,双方将在旅行智能规划、旅行内容渗透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化合作,为用户打造在线旅游服务场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钉钉智能硬件生态品牌正式升级为“钉巢”,面向生态伙伴打造“五个开放”策略

    2月14日消息,钉钉硬件合作伙伴峰会暨品牌升级发布会日前在杭州召开,宣布钉钉智能硬件生态品牌正式升级为“钉巢”,代表钉钉与生态共同筑巢孵化创新产品。钉巢将面向生态伙伴打造了“五个开放”的策略:功能开放、模组开放、算法开放、产品开放和解决方案开放。目前,魔点、明我、新华智云、随幻科技、智微智能、MAXHUB、Jabra、影石Insta360、Rokid、Nreal、易现先进科技等超过100家行业伙伴已加入钉钉硬件生态,共同推出300多款生态产品。

    四、好文推荐 《思维保健品,又盯上了爸妈》作者@墨饕

    编辑推荐:自从防骗知识的普及,保健品、投资等骗局已经在中老年群体中逐渐消失。但是,新一轮的骗局转移到了网上,并且更难以察觉。这种线上的思维保健品、思维投资项目骗局是如何一步步骗到老人的?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每一个成年人都被“青少年模式”伤害过》作者@Conlin

    编辑推荐:每天打开某些视频网站,总会弹出是否切换成青少年模式的弹窗。尽管无数次选择了不切换,还是会被一遍遍询问。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的用户体验真的很糟糕。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本文作者围绕青少年模式弹窗展开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家里的电视,从老人到小孩都玩不明白》作者@瑞瑞女士

    编辑推荐:最近家里的电视总是频频登上热搜,不是被吐槽遥控器多、使用麻烦,就是吐槽会员捆绑严重、能看的节目寥寥无几。曾经,电视的使用频率不亚于手机,是国人家里必备电器,如今怎么变得“不得民心?”?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陌生人社交VS熟人社交,哪个更容易找到对象?

    陌生人社交产品如陌陌、探探,因为熟人不多,单身人士更愿意展示自我,APP里面也都是真心处朋友的用户;

    熟人社交产品如微信、QQ,因为用户受众更广,使用时长更长,通过朋友圈、空间等更容易发现身边人的“美好”。

    这两种类型的产品,哪种是脱单首选?为什么?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IT之家、界面新闻、36氪、新浪看点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

  • 微信“小红书”,来了?!

    设计动态 2023-02-16
    今天,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了一则推文:《今天,换个方式见面》。 虽然同样是以公众号发布,但“图片+短文字”的内容形态与常见的公众号推文截然不同:内容主题不再是文章,而是图文结合的短内容,也就是“笔记”。 很多网友的第一观感是:这跟小红书笔记太相似了吧?

    最近,微信公众号因为只对常读、星标的用户展示封面大图,其余用户都只展示小图封面的事引起了公众号创作者、运营者的热议,大家纷纷讨论,现在在微信做“图文”太难了叭!这不,今天微信派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更新方式:内容主题不再是文章,而是图文结合的短内容,也就是“笔记”,和小红书颇有相似之处。跟公众号比,这种内容更短,创作门槛更低,可吸引大众用户UGC,那对长文创作者将带来什么影响?

    今天,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了一则推文:《今天,换个方式见面》。

    虽然同样是以公众号发布,但“图片+短文字”的内容形态与常见的公众号推文截然不同:内容主题不再是文章,而是图文结合的短内容,也就是“笔记”。

    很多网友的第一观感是:这跟小红书笔记太相似了吧?甚至还有网友表态, 这不就是“小微书”吗?

    其实,这个改版早在2022年8月就已发生,当时微信公众号对图片消息板块进行了升级,从内容界面来看与小红书笔记已有几分神似。

    微信派推送的最新版面强化了互动模块,整体看上去跟小红书笔记更像了。

    对于新的内容排版,很多用户认为“更有评论欲”了。在用户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内容正在变得越来越短,不论是视频还是图文,前者让抖音与快手强势崛起,微信力推视频号赶超;后者让小红书取代微博成为最受欢迎的短内容社区。小红书媒体属性更弱、社区属性更强,内容更加生活化、女性用户更多,因而离钱更近。

    小红书种草内容“滤镜化失真”被广泛吐槽,但这并没有影响其成为增长最快的内容平台之一,2021年小红书月活用户破2亿,市值一度达到200亿美元。现有消息称其市值已腰斩到100亿美元,但随着其视频化战略的成功,再加上在旅游、美食等细分领域的深耕效果显现,小红书前途依然“无限光明”。

    腾讯是小红书股东之一,但这并不影响其业务本身的布局,就像其是快手股东却依然重注短视频一样。 微信在生态内嵌入一个类似于小红书的“小微书”,不是没有可能,特别是在当下,这件事情对微信更重要。

    早在2020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就谈到了对“短内容”的重要性,他说:

    “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只是阴差阳错,微信“一不小心”将公众号做成了以文章为内容载体的平台,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张小龙当时就表示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也就是UGC内容,除了朋友圈外,微信还“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于是,我们看到了视频号,也一定会看到一个类似于“小红书”这样的笔记类产品,这也符合张小龙一直所认为的“照片比文字创作门槛更低”的判断。

    而从微信派高调宣布“换个方式”来看,微信正在平台内孵化一个类似于小红书的生活内容社区,这个社区基于公众号账号体系,从此前的“图片”消息进化而来。 跟公众号比,这种内容更短,创作门槛更低可吸引大众用户UGC,互动门槛更低因而更社区化。而跟朋友圈的短内容比,微信“小微书”最大特点是面向公域,也就是人人创作,人人可看。

    完全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微信会将这样的短内容与视频号进一步打通,就像小红书内图文笔记与视频笔记浑然天成一样。

    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微信尚未正式推出“小微书”这样的单独平台,这符合微信一贯沿着产品不断进化“长出来”新产品的理念。

    据雷科技了解,当前创作者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公众号这类短内容的流量分配机制、内容分发逻辑, “小红书是算法结合关注的内容分发模式,可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生活趣味,如果微信没有匹配的兴趣发现分发机制,短内容也一样面临流量源的问题。” 当前,微信正在内容体系中强化算法的存在感,频繁地公众号改版以及对搜一搜、看一看等去中心化分发渠道的重视,正在不断打乱原有的流量分发逻辑,如果强化短内容也意味着微信会更重视算法分发。

    此外,还有创作者吐槽公众号短内容的短板:没有一个强大的创作客户端提供给创作者。面向公众号创作者的“订阅号助手”在创作上并不方便,“都什么年代了,还让用户去PC后台上传图片?这对小红书上的年轻创作者来说是太陌生的事情”, 因此,如果微信要强化UGC内容也必须要提供更加低门槛、高效便捷的创作工具。

    如果微信真的有志于在平台内打造一个“小红书”,这对小红书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后者的用户与创作者本质均是微信用户的子集。用户只需要一个“小红书”平台,用小红书的人不需要大众点评、马蜂窝甚至不需要搜索引擎,同样如果用户在微信内可以看到类似的“生活笔记”恐怕也就不需要小红书了。

    受伤的不只是“小红书”,还有公众号创作者。

    微信用户注意力是有限的,引入更多内容瓜分注意力势必会冲击原来的内容创作者,特别是文章这样的长内容创作者。随着微信对视频号等多媒体内容的日益重视,公众号原有的内容体系正在被破坏,很多创作者都在反馈图文流量下滑的问题。当微信对算法分发更重视后,公众号号主还面临着“分发不确定、流量不稳定”的问题。很多公众号运营者都吐槽“做微信越来越吃力”。

    据雷科技了解,在非官方的公众号转让交易生态中,公众号真实粉丝的估价已从前几年的数元一个降低到2、3毛一个,由此也可看出公众号生态的状况不佳。

    站在微信角度来看,这一切动作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微信是一款有10多年历史的产品,公众号2012年8月诞生,至今也已面世10年,它引爆了一场内容分发的革命,掀起了一波自媒体浪潮,但如今正面临着尾大不掉的问题,引入视频号在整个内容生态中也掀起了鲶鱼效应,相较于公众号生态疲软的“失”而言,微信在短视频领域的“得”显然有价值得多。

    打破稳定本质就是走出舒适区,微信求变的过程也是在重塑自我,对它来说,只要也只有创作者不断更新换代,才能保持整个内容生态具备长期活力,至于创作者是不是原来的那一波创作者,并不重要。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所有平台所有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创作者,没有平台会保你富贵终生,“早做打算”恐怕才是唯一的解法。你觉得呢?

    编 辑:罗超频道;排 版:KT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 ,在海外狂飙

    设计动态 2023-02-16
    随着国内互联网增量见顶,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涌入跨境电商赛道,在今年逐渐形成了“出海四小龙”的市场现状: 最早入局跨境电商的阿里速卖通,是跨境电商赛道的出海“排头兵”,在跨境电商APP中总体用户规模最大,和菜鸟合作一直致力于海外物流基建。Shein则紧紧咬住海

    出海,已经成为巨头们寻找市场增量的选择之一,那么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国内跨境电商平台,是如何打出自己的布局策略的?它们在出海这条路上,又具有怎样的优势、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看法,一起来看。

    随着国内互联网增量见顶,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涌入跨境电商赛道,在今年逐渐形成了“出海四小龙”的市场现状:

    最早入局跨境电商的阿里速卖通,是跨境电商赛道的出海“排头兵”,在跨境电商APP中总体用户规模最大,和菜鸟合作一直致力于海外物流基建。Shein则紧紧咬住海外电商巨头亚马逊,拼多多旗下Temu新上不久也在北美下载量迅猛。字节旗下的Tiktok shop,靠着短视频积累的巨大用户量,具有独特电商竞争力。

    出海“外卷”,成为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共同选择。在海外逐步扩大影响力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给亚马逊带来巨大压力,甚至逼迫亚马逊开始给自己的卖家增压,强迫卖家降价。

    当下的“电商出海四小龙”凭什么能够崛起?他们的海外市场选择和电商打法,都有哪些差异和优劣?国内独有的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如何才能支撑出海电商平台争取更大的赢面?

    一、“出海四小龙”集体“外卷”,亚马逊“吓到”强制卖家降价? 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正在全球市场对曾经不可一世的亚马逊形成压力。

    根据data.ai公布的今年1月iOS全球购物类App月活用户排行榜数据,其中Shein排名第2,速卖通排名第7,Temu则排名第17。不断上升的全球电商用户量排名,使得这三家中国基因电商平台在海内外备受关注。

    Data.ai公开1月IOS全球购物类APP用户排行榜

    图源:data.ai

    TikTok shop虽未在此榜单上,但在海外推广的内容电商和直播带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据去年“双11”Tiktok官方数据,在其重点布局的东南亚五国,有接近1.6万条电商创作短视频诞生,跨境GMV增长了137%。

    于是,Shein、阿里速卖通、拼多多Temu、字节Tiktok等四家跨境电商平台,也被称为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

    在中国互联网大厂“外卷”的步步紧逼之下,也使得全球用户活跃度第一的亚马逊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根据不久前亚马逊公布的其2022年财报显示,亚马逊去年全年净亏损27亿美元,创造了其“历史最差成绩”。

    去年亚马逊的大规模裁员收缩,源头在于平台中卖家和买家的双向流失,也与亚马逊在“封店潮”中对中国卖家的傲慢态度有关。

    Capterra在对2022亚马逊卖家的调查中发现,有99%的中小卖家计划在2023年开拓多元化销售渠道,计划在其他新兴电商平台开店。

    与此同时,速卖通、拼多多Temu等中国电商出海平台,在海外市场凭借着低价策略抢占了大量流量和订单。哪怕是同类同款的商品,亚马逊上的售价也常常高于其他电商平台。

    为了赢回“价格最低的在线零售商”优势,亚马逊甚至发出了强制一些卖家降价的邮件,试图夺回竞争力。根据外媒报道,许多卖家收到了来自亚马逊的通知邮件,声称由于商品定价错误,店铺listing已被停用,卖家需要调整价格才能重新上架销售。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全球电商格局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更多用户,也正在扩大在世界电商圈中的分量和话语权。

    亚马逊的被迫强制压价,正是中国电商平台大举出海带来的连锁反应。

    二、“重点市场”VS“多点押注”,哪个强? Shein、阿里速卖通、拼多多Temu、字节Tiktok四家电商出海大厂常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但从商业逻辑、主攻市场和出海打法上,其实四家都各有不同。

    从主打市场上来看,Shein和Temu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重点布局北美市场。

    早在2021年起,Shein就已经超越亚马逊,成为北美地区下载量第一的电商购物APP。而Temu在去年9月才正式登陆北美市场。

    根据 SensorTower数据,截至今年1月24日,Temu在全球下载量已经超过1900万次,但其中95%以上的用户下载都来自北美市场。虽然Temu也开始在加拿大站点测试,但从用户规模上看依然和阿里速卖通、Shein、shopee等有很大差距。

    从打法上来看,Temu延续了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和烧钱打法,并依靠“烧钱广告”和“社交裂变”,在上线的四个月内实现了用户下载量的迅速增长。

    Shein则创造性地大规模应用了“小订单、测试再返单”的按需生产模式,其独立站玩法也独具特色和未来潜力。与此同时,TikTok shop也在一些海外市场证明了内容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可行性。

    相比之下,阿里速卖通是目前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中国电商APP,由于布局较早且几乎覆盖全球跨境市场,用户规模远高于Shein和Temu。

    一位曾在多个电商平台开店的出海卖家说,“比起Temu的强硬压价,同样主打低价的速卖通上一定的毛利还是可以保证的,人员服务也要好一些。”

    目前速卖通的海外市场已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还正在发力多个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韩国、巴西等等。

    其中,巴西是全球速卖通的重点推广市场。速卖通进入巴西后,这两年一直在对巴西的0-10美金的轻小件进行物流补贴。

    除此之外,中巴包机的航班密度也提升至每周8次。据巴西的速卖通跨境电商卖家反馈,他们的货从国内运到巴西大圣保罗地区,只需要12-15天,用优选仓甚至7天就能到。

    虽然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已在海外站稳一席之地,但对于广大外贸中小商家来说,想要顺利走通出海路也要经历一番“试炼”。

    一位长期扎根跨境业务的中国工厂表示,他认为目前中国电商出海仍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海外电商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市场扩展到一个地方,必须先造基础设施。

    “物流在国内2天不到算太慢,但一件包裹到欧美国家,十几天算短的,花一两个月很常见。”

    速卖通联合菜鸟在国内建设优选仓,目前在深圳、义乌、东莞等地设立了13个优选仓。相比于商家自己发货,优选仓发货能节省仓租和人力成本20%以上。

    除了在国内的优选仓,速卖通还联合菜鸟在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2个海外仓,总面积超过86万平方米。靠着背后菜鸟物流仓储多年的建设和沉淀,速卖通才能做200多个国家,而不是像别的平台集中在北美或者中南亚。

    相对而言,“出海四小龙”四家出海电商大厂里,阿里速卖通的海外物流建设更为完善。出海电商“老炮儿”速卖通,则在海外电商基础建设和物流搭建上发力更多,因为靠谱被更多跨境卖家认可。

    而Temu的烧钱玩法,不可避免会面临获客初期的成本压力。根据招商证券测算数据显示,Temu上线第一年亏损值预计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此情况下,集中发力单一市场可以使Temu降低风险,缓解全球多点开花的初期投入。

    速卖通发力多个全球市场,能抵消依赖单一国家市场的不确定性。比如去年经历了俄罗斯市场的波动后,速卖通能在较短时间内逐渐恢复,主要就是因为多市场布局的发展战略。由韩国、巴西、北美等市场贡献了大量的新增长。

    三、中国产业带工厂,成为“四小龙”攻伐海外关键 目前,速卖通和Temu都在加速对全国产业带工厂的招商。

    国内有几十个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华北在内的外贸集群,拥有着数百个出口跨境产品生产品类。

    例如珠三角集群的深圳3C产品、佛山家具、广州厨卫、中山灯具、汕头玩具;长三角地区的杭州服装、宁波小家电、宁波办公文具、永康五金、南通家纺、温州眼镜工厂产业带;海西地区产业带的泉州鞋靴和福建服装工厂;中西部地区的川渝汽摩配和许昌假发等等。

    而在当前欧洲和美国的通胀之下,欧美市场消费者也更加追逐物美价廉、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低价”对于欧美消费者来说也成为了重要的决策指标。这为跨境电商平台和出海外贸企业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欧美通胀加速了国内制造业的出海。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成为了跨境电商平台、海外消费市场与国内中小企业的共同诉求。

    外贸工厂迫切希望能“出海”抢市场,中国“跨境电商四小龙”们也迫切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外贸厂家入驻。

    但这些外贸工厂在出海中,遇到了很多探路难题,例如物流、推广、清关、合规、汇率等等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是,许多外贸工厂虽然有着极强的供应链优势,但并不了解跨境电商在海外的运营推广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利用国货的制造业优势。

    于是,各大平台也纷纷推出更利于卖家的降低门槛策略,阿里速卖通、Shein、Temu都已经在对这些制造业产业工厂,提供优惠展开了大力的招商。

    近期有媒体报道,速卖通正在全国产业带加速招商

    速卖通就凭借自己的物流仓储优势,抢先上马了“托管模式”。也就是工厂供货、平台经营的玩法,而速卖通的“托管”是不收佣金的。

    在“托管模式”下,一些货品抢手但不懂跨境电商的工厂通过把物流、运营、售后等复杂环节转移到平台端,减轻了不少出海障碍。

    这样一来,跨境电商不再是少数商家的游戏。

    国内卖家不再需要懂海外店铺运营、海外物流海外仓等等,才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到国外。现在的中国的产业带诸多工厂老板们,只需要懂自家的产品,能供货就可以加入进出海电商的洪流。

    电商出海四小龙的“集体外卷”背后,是跨境电商的时代利好。

    在“电商四小龙”的发力之下,国内卖家出海门槛越来越低越低。越来越多的外贸工厂能利用自己的供货优势,成为未来海外市场大面积爆发的“潜力股”,让“国货出海”在全球电商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郭照川;编辑:宋函

    原文标题: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 在海外狂飙,洋巨头开始紧张了?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5个关键词

    设计动态 2023-02-16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去年11月至今,中概互联网ETF大幅反弹。作为港股互联网公司带头大哥的腾讯,股价从低点的188.6港元翻倍为2023年开了个好头,全行业的史诗级大反弹似乎箭在弦上。 互联网的史诗级大反弹真的来了

    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对中国互联网在2023年的5个趋势与看点,分别是:连环卷、四阶战、寻初心、挑大梁、破藩篱。与我们一同探讨存量之争的关键要素、大厂间的竞争、AI领域的预测等等,欢迎阅读。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去年11月至今,中概互联网ETF大幅反弹。作为港股互联网公司带头大哥的腾讯,股价从低点的188.6港元翻倍为2023年开了个好头,全行业的史诗级大反弹似乎箭在弦上。

    互联网的史诗级大反弹真的来了吗,2023年会是获取β收益的躺赢年度吗,中国互联网的2023年又有怎样的趋势与看点?春节至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较大权重领域出发,聊聊我的观察。

    01 连环卷 2023年,互联网圈子的存量争夺会越发的激烈。随处可见的连环卷,比如微信卷抖音,抖音卷美团,美团卷本地零售。这应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掏老窝”模型,总有新的家伙凭借不同的关键要素来抢你的基本盘。

    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存量之争的关键要素是流量洼地、社交关系、呈现形式、新型基础设施等。这个框架下,我们逐一展开。

    先说视频号 。

    马化腾去年12月15日在腾讯的员工大会上将其定义为全场的希望,之于腾讯2023年的权重意义可见一斑。

    视频号和抖音都有七八个亿用户,然而商业变现上抖音要把视频号甩七八十条街,毕竟抖音和Tik Tok撑起字节万亿估值。

    从乐观的角度看,视频号的变现空间大,具备微信社交关系链的禀赋,亦开始加强推荐算法(与抖快越来越像),有钱有流量的微信视频号去卷抖音是具备看点的。2022年视频号电商体系1000家服务商贡献30%的GMV,今年扩大规模的同时,得加大力度引入知名主播,去年来视频号试水的小杨哥,朱瓜瓜等头部主播要形成常态。

    唯一的疑虑是整个腾讯的运营能力是短板,电商业务得运营能力支撑,而抖音的运营能力是极好的。对创作者的运营就很能说明问题,抖音已经有意识地在保护它的核心创作者的内容不受侵犯,而承担吸纳广大短视频创作者使命的2023年度微信公开课播出时段很糟糕(1月10日10:00-13:00)。

    再说抖音卷美团。

    视频号盯着抖音带货口水直流,抖音何尝不是看中美团的到店团购业务眼冒金光。2021年美团的到店、酒店就旅游业务收入325.3亿元(yoy+53.1%),经营利润140.9亿元,经营利润率43.3%,这是仍在快速增长的现金奶牛。

    抖音与美团竞争,它的优势是展现方式的范式革新。视频直播比图片比文字呈现的内容更立体,更有说服力。比如我家附近的一家老灶火锅,抖音四人餐(6荤6素1主食1甜品1小吃)一盘盘端上来摆满桌子,视觉冲击力比大众点评上同一家店铺菜品差异不大的四人餐,无论是价格还是视觉冲击上都更强。在旅游场景,比之图文,直播更是能撑起无限的信息量。

    美团亦有应对,去年底上线小程序“美团圈圈探店”,撮合商家和探店达人。据自媒体报道,美团还可能将探店业务取名为“值得抢”,嵌入到首页导航,与美团优享和共享单车等并列。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然后是美团卷本地零售。

    除了到店业务的防守,2023年美团最大的主线仍是万物到家,卷向本地零售的大蛋糕。

    2023年1月开始,家乐福的经营貌似出现了问题,其购物卡“挤兑”风波席卷而下。过去线下零售面对电商的效率竞争,所依仗的是购物习惯和时效性,两三年的疫情让这两点不足以为屏障。

    疫情期间,谁家没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抢菜,美团、饿了么、叮咚买菜在公众心智的地位一时水涨船高。以美团为代表的,具备大规模配送运力新型基础设施的企业,将本地零售的效率从空间(2km内到5km内)和时间(1小时到半小时)上都有大幅提升。

    微信卷抖音,抖音卷美团,美团卷本地零售。之所以都有不小的竞争力,除了它们基于社交链、展现方式的范式革新、智能配送基础设施以外,还在于流量的复用,相对于抖音带货,视频号是流量洼地;相对于美团到店,抖音到店是流量洼地;相对于线下零售,美团万物到家是流量洼地。

    相互渗透过程中,强弱关系明确改变之时,就是下注的时刻。

    02 四阶战 这部分探讨的是传统电商板块。

    2022年电商业绩在分化,拼多多在业绩(营收和利润)增速和质量(净利润率)上明显要强过京东和阿里:

    1-9月拼多多营收907亿元,yoy+36%;净利润221亿元,yoy+1822%,净利润率24%。1-9月京东营收7508亿元,yoy+11%;净利润73亿元,yoy+358%,净利润率1%。4-9月阿里营收4127亿元,yoy+2%;净利润641亿元,yoy-11%,净利润率16%。

    分化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仅就去年三季度而言:拼多多收入同比增长65%,京东收入同比增长11%,阿里收入同比增长3%。

    业绩分化带来截然不同的资本市场表现,2022年3月15日中概最低点以来,拼多多大幅跑赢京东和阿里。

    为什么拼多多能2022年能这么强势?其实离不开我们过去画出的平台电商路径图里的升级:

    第一阶段。低价商品,迅速扩大用户基数。第二阶段。品牌升级,盈利能力快速提升。第三阶段。低阶软硬一体化,从流量连接到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第四阶段。高阶软硬一体化,使用AI、芯片等前沿技术为产业创造更大价值。

    拼多多高速增长的逻辑是从第一阶段快速的切换到二三阶段。农产品之外,3C、家电、美妆等多个品类在起量,例如买iPhone手机,苹果官网和京东往往比拼多多贵七八百元(pro max机型),谁不在拼多多上买谁傻,它的品牌升级已经建立起心智。

    在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层面,三家电商在制造业各有落子,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京东的京造、阿里的TMIC(天猫新品创新中心),目前谁更强还没有数据佐证,期待披露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但在农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拼多多的布局更用力,百亿农研专项之下的产学研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培育小麦新品种),AI种草莓等农研大赛,丰收节等专项活动覆盖几千个产区,向市场推广农业科技培养的农副产品等。

    历史累计Capex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拼多多能在电商路径图上力争上游,在部分产业取得优势或缩小差距,让其实现收入更快增长,连续6个季度盈利,最新季度净利润率30%(含有部分投资收益)。

    另外,这套打法正在北美取得不错的反响,价值(市值)中枢不上移才怪。

    从电商路径图的角度看,阿里在爬第四阶段的坡,2023年是否能走出IaaS,从PaaS和SaaS层面为产业做更多事情,并在财务上看得见东西是最值得关注的。

    03 寻初心 辅助供给侧打造优质产品,为需求侧提供物理或精神上不断升维的满足,应该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不变的初心、永恒的追求。但今天还看,这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比如在网文领域,龙头平台的初心就在变质。

    2020年4月27日,开创付费网文的吴文辉离开阅文。吴文辉的出走,外界有诸多猜想,其中有两点我觉得比较靠谱:一是他始终对低质的免费内容保持谨慎,二是IP衍生(主要是影视剧)没出成绩。对于第二点,腾讯理论上可能做得更好,毕竟能在集团层面更得心应手的资源调配和促成内部协作。

    转眼三年过去,现在的阅文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丢掉了初心,供给侧乱糟糟的。

    网文领域,打擦边球的“小郎君”,毫无深度一味爆梗爽文的“老鹰”,这两年频频占据月票榜。主要榜单推出的新书,创新不足,“套壳”严重。

    更换一把手之后被寄予厚望的IP影视剧改编,也差强人意。理论上“新丽传媒+腾讯影业+阅文影视”的三驾马车组合很完美,事实上并没有各司其职。例如阅文影视本该肩负起会还原经典网文IP故事的角色,但是从神级小说《赘婿》的改编就可见一斑:

    主角宁毅从现代商人富豪穿越到宋朝(小说里的武朝)成为赘婿,帮助老婆赢得商战,随后陷方腊,定梁山,抗金先锋,殿上一颗“花生米”天下为敌,引入民主思想改造封建社会……电视剧(豆瓣评分6.3)里的宁毅人设完全不同,深度半点没有,“男德学院”更是无厘头。原著粉看这部电视剧,就跟看《鬼吹灯》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豆瓣评分4.4)一个感觉,尴了个尬。

    网文,网文整体质量在倒退;改编,改编拉低IP价值。再这么玩下去,阅文作为龙头平台的价值会一点一滴的损耗殆尽。

    忠于经典原著很难吗?《三体》电视剧的成功,希望阅文影视学学。《流浪地球2》开启中国电影工业新序章,拥有巨多经典IP的阅文再也不怕特效跟不上,请别在剧本的环节掉链子。

    阅文只是个代表,我的评论尖锐了些,但毕竟还有谈论的价值。而在很多投资者自选股里,有些曾经名噪一时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消失了。

    04 挑大梁 近段时间ChatGPT爆火,整个AIGC领域的商业远景扑面而来,让整个产业界和资本市场急切的思考:谁是能创造ChatGPT的中国版OpenAI?

    首先,我们简答的了解一下OpenAI。它创立于2015年,2018年6月发布GPT模型,2019年2月发布GPT-2模型,2020年5月发布GPT-3模型,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期间模型的参数从1.17亿增加到1750亿个,预训练数据量从5GB到45TB。终于在2023年初厚积薄发,短短2个月俘获1亿用户,上次打破最快获取1亿用户的公司是花了9个月的Tik Tok。

    假如中国版OpenAI是一家初创公司,最重要的可能是钱的问题。

    OpenAI成立8年没有像样的商业化,还得负担几百个员工的高工资,负担高额的算力——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ChatGPT一次回复会花掉2美分,大概是Google搜索查询成本的7倍——及其它费用。

    所以,2023年,人民币基金得真正挑起大梁了。

    众所众知,中国的上一波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崛起,不少源于美元基金的国际套利:出资给年轻的创业者,让他们将发祥于美国的全新商业故事,在中国重新讲一遍。

    但在今天,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卡脖子事件频发,我们吃够了低产业附加值的亏,需要人民币基金站起来,为走入无人区(不只是目前已经热的发烫的AIGC)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输送炮弹。

    过程中会有诸如炮轰老罗的扯皮拉筋,产业也大概率会走弯路,如PPT造车骗补。但没得选,前沿产业的诞生与成长少不得聪明有远见的资金。所以,放下PE/ProIPO阶段入场噶韭菜的镰刀,奔赴创造财富的科技新周期吧。

    05 破篱藩 你一定很疑惑,为什么ChatGPT不是Google开发出来的?按道理,它不缺钱,搜索是超级现金奶牛;不缺运算资源,自家就有云计算业务;更不缺数据,文字、图片的、视频的(YouTube)数据都有。

    什么都不缺的Google为什么眼看着2005年创立的OpenAI成为可能颠覆它的公司,而长达七八年没什么作为?因为组织层面出了问题,它也如过去的IBM等商业帝国一样,变成了行动迟缓的大象。

    Google在AIGC领域素有探索,2017年发布论文《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其在该另有最有影响力的贡献之一,提出转换器(transformer)的概念,这是一种重要的资讯系统,帮助人工智能模型重点分析核心数据。

    据LinkedIn上的信息,8位论文作者有5个创办了自己的AI企业,2个跳槽,1个留守。其中一位创业者被问及为何创业时表示,“初创企业在行动节奏和推出结果方面可以更快”。

    Google如此,你说国内BAT等领先企业,员工搞相关创新项目是否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呢? 与此同时,企业里的右派挤压左派,核心创收业务挤压新业务,也是组织层面的难题。

    这便引发出一个典型性商业现象:擅长做C端杀手级应用,擅长项目跑马,擅长做产品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在AIGC乃至整个AI领域有所作为?这值得深度思考。

    腾讯缺AI层面的研发投入吗,缺技术吗?它一点都不缺,而且是全球之最:2017-2021年一路赶超微软、三星、IBM、谷歌、百度,成为全球持有有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利族数最多的科技公司。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至少现在还未让人看出端倪。

    巨大的资源与禀赋实际上悬在空中,这是严重的浪费。

    那怎么办?我有一个想法,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们,是否能参照某些医药公司设立技术转化职能——连接上游的产业研究所和下游的临床顶级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专门的去思考技术储备对应的商业机会,担起技术转化产品和应用这个重任,成体系的盘活并输出闲置的内部资源—— 这对于拮据的、有梦想的创新者,是梦寐以求的雨露甘霖。

    你看,ChatGPT不就是在微软Azure云上训练出来的吗?你再看,ChatGPT随后给予微软的回馈,又是多么热烈。

    作者:革鼎

    来源公众号:锦缎(ID:jinduan006),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锦缎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大佬们持续加码,众人都想复制ChatGPT

    设计动态 2023-02-16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ChatGPT最近的热度,那我只能称之为“绝杀”。 已经很久没有一个科技圈的热点能够承包全网小编2周的KPI。从北京中关村到加州硅谷,从创投大佬到普通学生,都在使用、讨论和分享,真正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 这么些年来,和AI相关的热点不

    ChatGPT 出现之后,大厂们就掀起了一场追逐赛,国内外科技巨头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入,大众关于通用模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么对于大厂们和创业者们而言,投注 ChatGPT 可以为其带来什么?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ChatGPT最近的热度,那我只能称之为“绝杀”。

    已经很久没有一个科技圈的热点能够承包全网小编2周的KPI。从北京中关村到加州硅谷,从创投大佬到普通学生,都在使用、讨论和分享,真正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

    这么些年来,和AI相关的热点不是没有,比如之前阿尔法狗和自动驾驶。热度来的快去的也快,阿尔法狗几乎已经无人提及,自动驾驶遭遇寒冬,企业集体降维求生。

    但这次是真不一样。 ChatGPT颠覆了大众对于AI的认知,真正把通用模型摆到了普通用户的面前 ,不仅能帮你写材料,敲代码,还能通过选拔性考试的测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称,ChatGPT能够通过该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的期末考试。

    ChatGPT的强大甚至还让国际顶刊《自然》杂志宣布,将人工智能工具列为作者的论文,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业界大佬们也纷纷出来为它站台。马斯克和比尔盖茨曾经坚定的相信“AI威胁论”,为了预防人工智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马斯克还参与建立了一家非营利机构,OpenAI(是的,就是ChatGPT的研发公司)。

    现在这两人,一个称赞“ChatGPT好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慧不远了”,一个甚至表示“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和互联网的诞生”。

    更为不同寻常的是大厂们的动作。面对ChatGPT,大厂们的反应强烈,谷歌冒着翻车的危险也要强行上线内测产品, 国内包括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京东等都宣布了相关的研发上线时间表 。

    小公司为提振股价强行蹭热度还可以理解,业务稳定的大公司为何非要冒这个风险呢?

    一、AI不会取代你,一个使用AI的人会取代你 要理解ChatGPT的革命性,不如先从搜索聊起。

    90后以前的互联网用户们应该都知道,国内的中文信息服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航网站和门户网站阶段,寻找信息要经由导航网站。

    第二阶段是搜索引擎阶段。Page Rank算法的诞生让用户的开放性问题被转换成互联网信息图谱上具有关联性优先级的、一个更具体的选项扩列,人们可以通过搜索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第三阶段是移动互联网阶段。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字节的推荐算法让那些你想要的信息自动被推送到你的面前。

    不难看出,每一个阶段的更迭都伴随着效率的提升。 如果把以上三个阶段的效率分别比作步行,马车和汽车,那么ChatGPT则更像是“导弹”。

    这也就难怪谷歌CEO皮柴会如此火急火燎的在官网上宣布上马类ChatGPT产品——一款实验性的对话AI服务Bard,即便这款产品在内部算不上准备充足。

    因为家都快被偷了。

    但ChatGPT,或者说将其包含在内的AIGC展现的潜力,远不止搜索这一个领域。

    比如今年2月8日,微软就推出了由 ChatGPT 提供技术支持的高级 Teams 产品, 不仅可以自动帮助参会者生成会议记录,即使没有参加会议,智能回顾功能也能帮助用户生成会议记录 和要点。

    由ChatGPT中分拆而出的CodeX则成为了自动补齐代码应用 Copilot 的基础,这款旨在辅助程序员写代码的应用从去年 8 月开始收费,每月 10 美元。

    至于实际效果?特斯拉前任AI总监Andrej Karpathy透露,现在他80%的代码都是由AI生成的(GitHub Copilot),而且有80%的准确率。

    游戏产业同样面临着来自ChatGPT的挑战。国外开发者Bloc利用ChatGPT为游戏《骑马与砍杀2》开发了一个实验性Mod,在ChatGPT的帮助下,原本相对呆板的NPC变得灵动起来,不再只能重复几句固定的台词。

    此前社交媒体上讨论火热的AI绘画同样如此。去年8月,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通过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原画,再经过Photoshop润色而完成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上获得了数字类别的一等奖。虽然AI绘画的能力并不能和资深的人类画师媲美,但无疑大大提高了创作的生产效率。据深燃报道,有业内人士表示, “AI绘图就已经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根据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2023》,AIGC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和发展,走向模型及服务的未来,其中包括 以预训练模型为主的基础层;以垂直化、场景化、个性化模型为主的中间层;和以图像、语音、文字生成等具体AIGC应用为主的应用层。

    这意味着ChatGPT这样的产品或将逐渐成为一种类似基础设施的存在,一如pc和手机。

    当下,已经有许多公司开始利用 GPT-3 系列模型做应用端的开发,根据 gpt3demo 网站统计,现在已经有了 628 个调用 GPT-3 系列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背靠 GPT-3 模型的写作辅助工具 Jasper,成立 18 个月估值达 15 亿美元。

    简而言之就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是目前少数可预见的,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可落地工具 ,就像蒸汽机解放双手,汽车解放双腿那样。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移动互联网时期字节超车百度的事件可能会再次重演。

    ChatGPT 在 LinkedIn 分享的一篇,原本针对“ChatGPT会不会让我失业”的帖子或许也适合回答开头末尾的那个问题: “AI 不会取代你。一个使用 AI 的人将取代你”。

    二、大厂的游戏 ChatGPT所在的AI赛道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能够参与到这个游戏的玩家寥寥无几。这点从OpenAI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

    OpenAI 在2015年末成立时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创始人都是硅谷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特斯拉CEO马斯克,YC总裁阿尔特曼等,但在“委身”微软前,资金总是捉襟见肘。

    这和2018年以后,OpenAI坚持大模型训练有关。 2015年以前,小模型被公认为是AI模型的最优选。这是因为小型的模型对于硬件的要求较低,同时和大模型相比,小模型具有更高的可解释性和稳健性。但小模型的缺点在于,对通用任务的处理表现并不好。换言之,他们很难针对特定领域或者场景去进行定制。

    在这个背景下,大模型脱颖而出。大模型可泛化能力强,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同一模型利用少量数据进行微调或不进行微调就能完成多个场景的任务,从而摆脱小模型应用碎片化、作坊式开发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大模型更加“通用”。

    2019年,OpenAI推出了大型语言模型GPT-2,参数超过15亿,是上一代语言模型 GPT 的十倍,后续迭代的GPT3的参数更是达到1750亿。大模型的训练让自然语言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PT-2已经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文字生成看上去逻辑正常的文字。

    但大模型太花钱了。布罗克曼等人测算,训练大模型消耗的计算量,每 3、4 个月会翻一倍。 据多位业内人士估算,OpenAI 训练 GPT-3 一年,仅算力成本就有 2000 万美元。

    由于研发所需资金太大,OpenAI 在2019年转变为盈利上限型组织,和微软达成了资本挣到有限收益之后,后续收益归非盈利实体。截至目前,微软对OpenAI最新一轮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无论是训练模型所需的庞大数据和算力,还是参与开发的顶级人工智能科学家,亦或是推广和普及所需的生态支持,都足见产业的门槛之高,国内也只有互联网巨头们有这个数据优势和资金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日前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台官宣出资5000万美元,要打造中国的OpenAI,却被网友质疑 “5000万美元够干什么?” 的原因。

    基于数据安全和应用效果的考虑,国内需要有自己的ChatGPT,互联网大厂们需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三、谁能率先突围? ChatGPT的爆火也让很多国内媒体开始反思,为什么中国的科技环境无法诞生这种创新?对于这类看法,伯虎财经认为,对国内AI产业的看法不应如此悲观。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在ChatGPT上,国内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普遍的看法认为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在2年左右。

    同时大模型在某种意义代表着一种暴力美学,训练大模型需要空前的语料数据。 相对于英语语境,中文互联网在表达习惯上会缺乏严谨,比如让许多中年人头疼的拼音简写,YYDS。 这类表达必然会影响AI训练的效果和效率。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爆火后,内容质量相对较高的知乎会迎来一波股价暴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国内AI产业也有足够的底气。

    大模型的训练离不开算法、算力和数据。算法决定了其本身的学习能力,算力则影响着算法的学习效率,数据决定了AI的训练效果。

    国内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在数据积累方面有一定优势。而根据 《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在算力上中美大致处于同一梯队。

    和芯片或者操作系统不同,国内玩家在AI产业不需要面对前者必须直面的困难,比如核心技术垄断,制造上的门槛, 即便是ChatGPT,其本质仍然属于自然语言NLP的范畴,是人工智能技术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

    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也曾评论:“就底层技术而言,ChatGPT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也不是什么革命性的东西。许多研究实验室正在使用同样的技术,开展同样的工作。”

    也就是说,国内具备追赶甚至超越的能力。当前国内大厂基本都具备训练大模型的能力,比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华为的鹏城盘古大模型,腾讯的混元AI大模型等。

    从AI相关技术来看,百度是少有的具备AI全栈能力的企业,在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技术栈均有布局。根据statista2021年的数据,腾讯和百度的AI专利储备分列世界前两位。

    相对而言,字节在应用端的开发更领先。根据tech星球报道,在ChatGPT被用作写文章前,字节跳动就研发了Xiaomingbot自动写稿平台,自2016年上线以来,已经累计写了60万篇文章,覆盖了17项的体育赛事,支持6种语言。

    (图源:Tech星球)

    此前国内AI产业的投入大多面向其他产业方向,ChatGPT的横空出世等于把方向统一了。当下各家基本上确定了相关研发上线的时间表,最早的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在3月完成内测后,就将和公众见面。

    Gartner预测,到2025年,生成式AI将占到所有生成数据的10%,目前这个比例还不足1%。

    在这波新的智能浪潮里,中国需要土生土长的ChatGPT,互联网大厂们也需要争做潮头的破浪者。

    参考来源:

    量子位:ChatGPT让游戏NPC活了!交流不再靠选项,问什么答什么,网友直呼童年梦想成真 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2023》 品玩:谷歌发布自己的ChatGPT!华人团队主导,紧急上线,新的搜索大战要来了 腾讯研究院:一文读懂:有关ChatGPT的十个问题 晚点LatePost:火鸡追上雄鹰,OpenAI 的成功为何难以复制丨TECH TUESDAY 作者:陈平安

    原文标题:王慧文豪掷3.4亿,众人都想复制ChatGPT

    来源公众号:伯虎财经(ID:bohuFN),聚焦头部企业,以深度原创为特色,为你发掘精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伯虎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小红书正在第三次出海,字节Lemon8月活已经翻了两番

    设计动态 2023-02-16
    作为小红书重度用户以及 TikTok 海外崛起的见证者,笔者始终关注【小红书模式】的出海。 从理论上讲,小红书本书似乎才应该是这个方向的绝对领跑者;但从结果来看,字节跳动旗下 Lemon8 的成绩,似乎比小红书的 Spark 和 Uniik 加起来还要好得多。

    大厂们正在出海这条路上投入更多精力,在这其中,“小红书模式”的出海是不少互联网人关注的方向之一,那么综合比对字节旗下的 Lemon8 和小红书旗下的 Spark 与 Uniik,什么样的出海策略可能会更受市场欢迎?本文做了一定的分析拆解,一起来看。

    作为小红书重度用户以及 TikTok 海外崛起的见证者,笔者始终关注【小红书模式】的出海。

    从理论上讲,小红书本书似乎才应该是这个方向的绝对领跑者;但从结果来看,字节跳动旗下 Lemon8 的成绩,似乎比小红书的 Spark 和 Uniik 加起来还要好得多。

    至于字节跳动和小红书为什么要在海外布局小红书模式、两个厂商的市场选择思路、三款 App 的产品拆解、增长策略以及创作者生态可以详见笔者此前文章,我们就不再此处赘述。

    又过半年,有人欢喜、也有人忧愁。

    一、Lemon8月活翻两番,Uniik停止更新 先来说好消息,根据点点数据统计,过去一年时间 Lemon8 全球下载量接近 2000 万,过去 90 天全球下载量超过 400 万次,来自泰国、日本和印尼的下载数量约在总体下载份额的 85%,Lemon8 不仅在原有的泰国和日本日常取得阶段性进步, 还进一步拓展到了更大的印尼市场。

    更加重要的是,根据点点数据统计, 相较于 2022 年年初,Lemon8 的月活跃用户翻了两番。 虽然产品体量仍无法与集团王牌产品 TikTok 相比,但作为一款“创新”产品,Lemon8 的成绩也算足够亮眼。

    另外,从 Lemon8 官方发布内容来看,Lemon8 正逐渐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对用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节日庆祝、艺术修养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Lemon8 的创作者生态逐渐建立并得到完善,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创作者,在 Lemon8 上收获粉丝并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不同于 Lemon8 一片大好,小红书旗下的 Uniik 和 Spark 在过去半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Uniik 用户增长停滞,产品停止更新;Spark 创作者留存困难,产品调整定位。

    从应用商店提供数据来看,Uniik 最后一次版本更新是 2022 年 10 月 17 日。通常情况下,一款来自大中型厂商的产品若 1 个月内未进行版本更新,基本就可以被认定为“放弃状态”,更遑论三月有余未进行更新的 Uniik。

    根据点点数据,早在 2022 年 7 月初,Uniik 的增长就出现了明显放缓,日下载数量从 4 位数跌至 3 位数、2 位数,再到最后版本更新也带不来新的下载,Uniik 的日本之旅也意味着, 小红书出海日本的尝试基本可以宣告阶段性失败了。

    再来看主攻东南亚的 Spark, 在过去一年仅获得了不到万次下载 ,就算考虑到上线较晚等原因,也无法掩盖 Spark 每日两位数的新增下载,确实有点可怜。

    笔者辗转联系到一位同时运营 Lemon8 账户和 Spark 账户的新加坡创作者,她表示“Lemon8 做得要比 Spark 好得多,在浏览 Spark 时常会产生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情绪,另外作为一个经济情况还不错的兼职博主,Ella 本来觉得小红书的炫富风已经很明显了,没想到 Spark 更甚,Spark 主页编辑精选的内容基本都是贵价品牌或者单价不低的小众品牌,当然推荐什么样的内容、怎样做排版布局都是 Spark 的选择,但对于普通用户和创作者而言,会有些不舒服”。

    由于用户体量原因,笔者未能联系到更多创作者,而 Ella 一人的感觉也可能有失偏颇, 但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小红书出海”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我们在下文详细分析。

    二、为何字节大步进击,小红书却两次败退 字节为什么能成我们就不再过多讨论了,全球化基因、topdown 对小红书模式出海的态度、TikTok 积累的创作者资源以及大力出奇迹的办事风格都是 Lemon8 能够快速取得成绩不得不忽略的原因。

    我们下面着重讨论一下,为什么小红书两次出海都不太顺利,基本上可以从公司基因、产品定位以及投入程度三个维度讨论。

    1. 有走出去的经验,但不是平台相关 小红书毛文超和瞿芳两位创始人的主要经历都集中在创投,毛文超在去斯坦福读 MBA 之前曾先后任职于贝恩咨询和贝恩资本,瞿芳北外毕业后便进入了贝塔斯曼,在金融和创投行业积累的资源和能力,也让早期的小红书走得又快又稳,同时顺便搭建了一个稳定可靠的股权结构。

    小红书最一开始的定位是“中国香港购物指南”,是帮助中国大陆用户更完整、更高效、更实惠地享受中国香港购物,随着对种子用户的深入洞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购物指南”,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小红书发行商账号中看到小红书作为购物指南时期的包体。而到了 2014 年 12 月,小红书将一个个分散的 App 整合成为“小红书——海外购物指南”,又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小红书——生活指南”。

    乍一看,小红书似乎早在 2013 年、2014 年就将视野放至全球,但如果细细思考便能发现其中的不同。

    小红书过去的“走出去”经验,是让中国大陆用户在海外也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因而尽管区域不同但始终服务的还是国内用户。而出海则更加侧重海外用户,不管是日本、东南亚,还是最近布局的北美,都是真真正正的海外市场,而小红书没有这个基因,或者可以说这个基因不够强烈。

    虽然可能会有读者朋友觉得一味强调一家公司的基因是在为结果找理由,但创始人和成功产品的经验就是会不自觉引领公司走向特定的方向,只有自己在那个方向成功过才会更愿意相信和付出在那个方向。这也是为什么 TikTok 之后,字节跳动的其他出海/全球化产品大多成绩都还不错,TikTok 给的甜头太大了,让公司从上到下,都坚定地相信出海大有可为。

    另外,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公司基因,也是公司过往积累、资源和能力所在,一位字节跳动海外创作者生态人士对笔者表示 “小红书出海的失败,不能全怪小红书,吸引海外创作者都很难,更别说想要搭建海外创作者生态,海外创作者和国内创作者有很大差异,直接复制小红书国内那套会失灵,其实不应该意外”。 用户增长、创作者生态两件事相辅相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次数多了创作者乏了,用户倦了,想成功就难了。

    这些经验只能小红书自己去趟,踩的水坑多了经验自然就有了,从其他市场买好车,再掉头杀回来也不是不可以。所以,虽然不太成功,但笔者私以为两次出海对于小红书来说绝不是坏事儿,甚至也可以说最好所有平台型公司都要做好这种准备。

    而除了市场的选择,其实还有产品定位和用户人群的思考。

    2. 小红书要精致,但海外年轻人要原生 小红书的种子用户是留学生以及其他具备海外购物需求和能力的人群,这群人在当时、甚至直到现在在中国都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群体,所以小红书的出身自带“精致和富有”,所以明星、偶像和网红入驻小红书都显得很合理,这是小红书能够出圈的重要原因。尽管现在的小红书已经在努力下沉,但也时常会因为“奢侈、过度精致”等原因走入大众视野。

    这可能非小红书团队本意,但小红书在国内确实承担了这样的角色。用户常开玩笑说 “我月薪 3500,但这里是小红书,所以我年薪 1000 万”。

    但这种精致的基因,让人们可以快速记住小红书、记住这个精致的品牌,似乎和海外年轻人近两年追求的原生态趋势有所背离。

    海外这几年最流行的社交 App,除了 TikTok,还有过 Poparazzi、Locket Widget、BeReal、Gas,前三款产品都在释放一个信号“相较于精致,年轻用户更希望真实”。

    虽然精致的事物和人,天生就会更吸引目光,但这两年“Anti Instagram”风潮确实在海外闹出了不小动静,或许是疫情、或许是经济下行,也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 相较于远方的美好,人们似乎更关注线下真实发生的小确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政治正确”。

    尽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市场对真实和原生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更多是追寻热潮,但“手里没钱”却是切实存在的,囊中羞涩的直接结果就是“洋气不起来”。

    于是我们发现不论是在日本还是东南亚,主打精致和高品质的 Uniik 和 Spark 都有点玩不转, 已经停止更新的 Uniik 产品副标题是“高品质的时尚社区”,可都没有钱了,哪还有精致。

    话又说回来,如果要比精致,全球又有哪款产品能比得上 Instagram 呢。想要精致的用户似乎没有理由舍弃足够成熟、体量足够的用户,出逃到其他平台。相比之下, 字 节跳动旗下 Lemon8 产品副标题为“面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信息应用” ,都主打美好,但 Lemon8 将宣传重心放在年轻人、生活方式、多元这些方向上,起码和渗透多年的 Ins 定位有差别,主观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或者更直白点说, Lemon8 更像现在国内的小红书,但小红书暂时没有能力和资源在海外构建出现在的小红书。

    不过小红书也有自己的动作,主打东南亚的 Spark 在 2022 年 12 月 5 日的版本更新中, 将 App 副标题从“Share products you love”变更为“Overseas Shopping Guide”。

    似乎打算在海外复制国内小红书成功的路径,产品定位也暂时从全面精致调整为海外购物指南,想用更垂直、更具消费能力的人群撬动整个市场。

    从结果来看,情况似乎有些好转,根据点点数据统计,Spark 2022 年 12 月全球下载量相较于 11 月增长超过 150%,而且增长趋势持续到了 2023 年 1 月,由于用户体量过小,我们也无法进行更多判断,不过时间总会给我们答案。

    3. 选错人、低成本、少投放 2021 年出海创业者们常提到的一个词是“All In 出海”,听起来有些激进,但实际上是在说,出海早就过了顺带着做做就能成功的阶段,要想在海外取得成绩, 需要运气、需要能力、需要资源,也需要勇气。

    可小红书完全不是这个节奏,甚至在 2022 年一度传闻小红书要砍掉整个国际化部门,虽然最后证实裁员幅度远没有达到如此,但国际化确实发生了不小的人员变动。

    另外,主打日本市场的 Uniik 时任日本国家经理 Hui Jin,此前曾有 3 年供职于字节跳动分任两个不同的岗位,再之前的 4 年时间都在日本本土公司任职,但基本每年一跳、而且多任职于成熟公司。

    所以毫无疑问,在日本市场和用户洞察部分以及跨国协作上,Hui Jin 无疑能力过硬。但要说从 0-1 的经验、对小红书模式和产品的理解,笔者并不认为 Hui Jin 足够合适。

    甚至可能 Hui Jin 可能自己也如此认为,目前 Hui Jin 已经将职业社区平台 LinkedIn 上关于 Uniik 的任职经验删掉…

    Hui Jin 职场经历 2022 年 6 月截图|数据来源:LinkedIn

    作为对比, Lemon8 由字节跳动 BuzzVideo 负责人、Musical.ly(TikTok 前身)早期员工陈颖主要负责,而其汇报对象为字节跳动产品和战略高级副总裁兼任战投负责人朱骏,在 Musical.ly 时期两人便为上下级关系, 可见字节跳动内部对于 Lemon8 的支持和信心。

    Lemon8 iOS 版本广告投放情况

    数据来源:App Growing出海观察

    另外,一个摆在明面上的数据是广告投放预算。

    根据App Growing 出海观察数据,过去一年, Lemon8 双端累计投放了 5.35 万条广告素材,不少广告素材的投放天数超过了 100 天。

    作为对比,笔者查询了 Uniik 和 Spark 的广告投放情况,发现小红书旗下两款出海产品的投放预算少得可怜,过去一年投放的广告素材数量累计均在三位数。

    为进一步确认两款产品的投放情况,笔者咨询两家广告投放代理商,对方均表示没有听说小红书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投放,其中一位表示 “应该是没怎么花钱,一般中型厂商旗下想要在海外增长的 App,月消耗几十万肯定是有的,要是小红书花了这钱不可能一点声音没有”。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有注意到,小红书主站有在海外进行一定规模的增长活动,不过从投放区域来看,40% 左右的广告预算分配给了中国港澳台市场、40% 左右分配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余下不到 20% 散落至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市场。

    小红书主站投放市场情况

    数据来源:App Growing 出海观察

    从投放分布来看,小红书主站似乎想要吸纳的中国港澳台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用户。这一点作为小红书重度用户其实有所感受,2022 年有不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用户和创作者入驻。

    另外, 一位出海日本的社区从业者还提醒笔者,其实小红书主站在日本用户心目中还是有些认同度和认知度的,不过可能出于潜在风险以及市场天花板的考虑,小红书可能不会考虑主站大规模出海。

    笔者一直认为小红书的存在,给了很多普通用户实现出名和赚钱的机会,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成为小红书博主之前,没有任何运营社交媒体的经验,但是却在小红书上表达了自己、交到了朋友、积累了粉丝,见证了更多更美好的生活,这是小红书的魅力、也是互联网原本应该发挥的魅力。

    最听劝的小艾同学的逆袭不是假的、小红书用户帮助猫抓板公司起死回生、一位重症监护室医生让 100 多万人看到了真实的生老病死、通过小红书低成本实现心仪装修,也都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所以,其实不是小红书模式出现了问题,只是小红书出海遭遇了挫折。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小红书要想成功实现全球化,要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出海方式、更新出海策略、搭建良好的用户和创作者生态,用更高效、科学的方式实现目标。

    好在,小红书似乎也不太害怕困难。

    三、小红书第三次出海,做减法、只做家居 2022 年 11 月,小红书在海外上线了第三款(已知)出海 App Catalog,主要面向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截至发稿前已经进行了 8 次版本更新,目前仍处于早期发育阶段。

    除了自然增长, Catalog 还通过运营自己的 Instagram 账户来吸引并发掘早期用户和创作者,尽管在发布 21 个帖子后仅获得了 66 个粉丝,看起来运营结果有些惨淡。

    但如果仔细观察 Catalog 关注的 145 个用户,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Catalog 所关注用户绝大多数在 Instagram 的粉丝数量不超过 1 万,多数仅为三位数,即百个粉丝。

    但这些用户长期在 Instagram 发布精美的家居照片,传递个人生活美学。这些说明这些用户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家居氛围构建能力,且希望成为社交媒体红人、但目前仍未被更多用户发现。

    而这部分群体实际上就是小红书与其他社交媒体的核心差异。多数社交媒体都是顶流 KOL 以及百万粉丝以上 KOL 占据绝对流量, 但在小红书上 KOC 和小 KOL 才是主要力量 ,显然 Catalog 希望撬动这部分人群作为种子用户。

    笔者留意到, 目前这群人中已经有部分入驻到了 Catalog,并在平台内发布了图文内容。 甚至还有博主直接将自己在 Instagram 的个人简介改为在 Catalog 中的昵称,并且鼓励用户在 Catalog 上关注自己。尽管未能实现全部覆盖,但 Catalog 的创作者增长策略似乎行之有效。

    而从平台本身情况来看,当笔者尝试在发现页面持续浏览时,用户所发布内容涉及家具、装饰、香氛、家电、家庭运动设备、家庭清洁/收纳妙招、厨具等多种类别。而且除了精美的图片,不少用户也会附上自己的使用体验、购买渠道或者价格以及家居思路。

    至于发布日期,绝大多数内容的发布时间是在 2023 年 1 月至今,大多为半个月前的内容,这与 Catalog 目前的用户体量以及内容基数有关。

    但不得不说,笔者在产品测试过程中获得了极好的使用感受,产品页面简单清爽、图片美观、内容相近,而且发现了很多不同的家居打开方式,复古风、田园风、简约风、实用主义、中古美学都可以并存。另外笔者在浏览过程中发现除了硬装和主要软装, 植物和灯光 对于家居的作用也很重要。

    或许有人不关注好看的衣服、不在意昂贵的护肤品,但应该很难有人拒绝拥有漂亮的家吧。

    家居一直是小红书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品类,这次 Catalog 选择做减法集中力量在家居品类也是看到了该市场的巨大前景以及多行业交叉的可延伸性,毕竟 10 万块的沙发和1块钱的洗碗布都是家居。

    我们也衷心地祝福 Catalog 能够成功,也希望小红书这次能鼓足勇气、坚定出海。

    作者:辛童;出品:白鲸出海编辑部

    来源公众号:白鲸出海(ID:baijingAPP),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白鲸出海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