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全球霸主”,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如今永久关闭
设计动态 2023-02-16它曾是一代人通过互联网看世界的第一扇“大门”。 2月14日,Internet Explorer(以下简称“IE”)浏览器正式“退役”。微软正式对IE 11停止支持,IE浏览器开展的业务全部中断,这意味着IE浏览器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微软旗下另一款浏览器Mi从1995年开始,Windows系统开始内置IE浏览器,2003年达到95%的使用率高峰,随后一直下降。2023年2月14日,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正式“退役”。微软正式对IE 11停止支持,IE浏览器开展的业务全部中断;而我们,也再次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
它曾是一代人通过互联网看世界的第一扇“大门”。
2月14日,Internet Explorer(以下简称“IE”)浏览器正式“退役”。微软正式对IE 11停止支持,IE浏览器开展的业务全部中断,这意味着IE浏览器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微软旗下另一款浏览器Microsoft Edge将接替 IE 11,成为 Windows 现役系统的默认浏览器。
早在2022年6月16日,微软Edge浏览器便自嘲式地宣布,被黑了那么多年,IE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从今以后,这条路由Edge替IE继续走下去”。但当时,仍然有部分版本的 Windows 系统支持 IE11。今年1月,微软开始建议用户,不要通过IE 11或是Edge的IE兼容模式访问微软自家的OneDrive和SharePoint Online网页端。
图源 微软Edge浏览器官方微博
自1995年推出后,IE浏览器曾凭借与Windows系统的捆绑策略迅速跃升行业第一。这个曾经与“我的电脑”“我的文档”一起躺在电脑桌面上的蓝色图标,是很多80、90后们通过互联网看世界的第一扇“窗”。但在它“服役”28年的漫长生涯中,也因使用体验差、反应速度慢,遭到年轻用户的调侃。据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2年5月,IE浏览器的市场占比仅剩0.64%,往日辉煌不在。
或许对如今的网友们来说,相见不如怀念。
01 推出28年,曾拿下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1995年8月,改变世界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伴随着滚石乐队的《Start Me Up》一起诞生,它的出现结束了全球市场上操作系统间的竞争。据CSDN报道,当时微软的操作系统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浏览器,但它没有时间从零开始创造,于是从早期一款商业性的专利网络浏览器Spyglass Mosaic派生出了IE。
作为Windows 95的默认浏览器,IE一炮而红,飞速占领市场。数据显示,1998年,IE成功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2003年更是走上巅峰,垄断了全球市场95%份额。
在1990年代后期,微软每年在IE 浏览器上投资超过1亿美元,到了1999年,开发团队超过1000多人。那是IE浏览器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众网友最初的“冲浪”记忆。
戴上一次性塑料脚套走进微机房,小心翼翼地打开“e”图标,对着4399 满屏的小游戏细细挑选,切换门户网站浏览八卦新闻……谁敢说自己的青春里没点IE的身影呢?
不过,IE浏览器在到达顶峰的同时,也开始止步不前。
当时微软认为,用户对Windows系统的黏性较高,IE已构筑起自己的竞争力,便将IE部门开发员工解散分流。IE进入了原地踏步期。
从Windows XP时代开始,IE浏览器开始给人留下“漏洞多、安全性差、反应迟钝、兼容性不好、网页加载容易出错”的印象。很多网民估计仍能记起被IE支配的恐惧。例如,当时市面上的其他浏览器都支持浏览器扩展等功能,而IE浏览器仅支持自家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支持macOS、Linux等第三方操作系统。
2006年,IE 6浏览器上榜了“有史以来第八糟糕科技产品”。2011年的“科技史上50种最糟糕科技产品”名单中,IE6位列第11名。
IE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02 被“嫌弃”的IE浏览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IE败退,被后起之秀抢走市场份额。2008年谷歌的Chrome浏览器面世,凭借其便捷性、简洁的界面,以及高速等特性,迅速取代IE浏览器。
相较之下,糟糕的体验让许多人不愿意再打开和运行IE。仅用4年时间,Chrome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越了IE,这也造就了一个名梗:IE浏览器是最好的Chrome下载工具。至今还在用IE的用户,可能是因为某些网银登录、U盾等原因,必须使用IE。
走上败退之路的IE,一度成为网友创作段子和表情包的灵感来源。不少网友调侃:“地球上速度最慢的东西有哪几种,标准答案是:乌龟、树懒、IE浏览器。”
就连微软官方都自嘲道:“如今比起IE本身,更火的可能是黑IE的meme(互联网模因,可理解为“网梗”)。” 甚至连这次离别的时间,也成为网友创作材料:“IE都敢跳出来让用户设置为默认浏览器,你还有什么不敢表白的?”
2015年3月,微软确认将放弃IE品牌,转而在Windows10上用Microsoft Edge取代IE。
曾经的江湖霸主终退场。
从内部看,“成于经典,也败于经典”的IE,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境地。功能单一和糟糕的用户体验被用户诟病多年,依然未得到解决。在飞快发展的互联网面前, IE就像按下了暂停键。
据了解,IE8升级到IE11中间长达10年里, IE只更新了4次,功能也未有实质性的改进。而Chrome平均一两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十年内进行过70次更新。火狐、Safari、360、百度、搜狗、QQ等国内外浏览器更是来势汹汹,不断迭代优化。在激烈的浏览器战事中, 替IE继续走下去的Edge浏览器,桌面市场份额终于在2022年中突破10%。
图源 Google chrome官网
从外部看,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在PC时代,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一些高校的网站往往只能通过 IE 打开,但移动互联网颠覆了用户的操作习惯。早些年,不少人的手机被UC 浏览器和 QQ 浏览器瓜分。当下,一些年轻人甚至很少打开手机上的浏览器,而是将更大片时间花在了微信、抖音等聚合类平台中。
曾将IE推上巅峰的捆绑策略,最终却成了它的绊脚石。
03 更迭与消亡:近年来挥别市场的互联网产品 IE的退役,没有激起太大水花。拉长时间线来看,在如今这个商业大时代中,IE的退役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但像部分网友感慨的:很多年后,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根本不知道IE是什么,但起码此时此刻,属于IE的最后一个瞬间,被很多人记着。近些年来,不少互联网产品因为自身或市场需求原因,相继成为“时代的眼泪”。
有些产品会体面告别,发出最后一份公告,引发无数网友怀旧惋惜。而有些产品默默停下脚步,宣告落幕,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2022年7月25日,90后大学生的“青春回忆”中国移动飞信宣布停止服务;2022年7月12日,昔日国内电商第一站易趣网停止运营,存在了23年的电商老大哥淡出历史舞台;2022年9月30日,VLOG社区和剪辑软件VUE停止注册、客户端功能关闭……
它们都在一些人的记忆里留下过印迹,当最后一位使用者点击“关闭”按钮,这些互联网产品最终消逝,就像从未存在过。
作者:杨洁;编辑:吴羚玮
来源公众号:天下网商(ID:txws_txws),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天下网商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狂飙》、《三体》都这么热了,为什么视频网站还要收紧会员权益?
设计动态 2023-02-162月13日,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反馈,自己的腾讯视频账号被封,因为该账号同时在多台设备同时登录。 腾讯视频对此的解释是,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只允许本人在最多5个设备上使用,同一时间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最多可以在2个设备上观看。按照腾讯视频的规则,账号首次被封用户和视频网站之间的矛盾似乎一直未能很好地消解,尤其是在会员权益这一点上,用户们的吐槽声便一直不断。那么,视频网站不断收紧会员权益的目的在于哪里?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会员权益收紧的有关矛盾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2月13日,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反馈,自己的腾讯视频账号被封,因为该账号同时在多台设备同时登录。
腾讯视频对此的解释是,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只允许本人在最多5个设备上使用,同一时间同一腾讯视频VIP账号最多可以在2个设备上观看。按照腾讯视频的规则,账号首次被封禁的时长30分钟,解封办法有三种。如果第二次被封禁时间延长至一天,第三次则延长至7天。另外,第二第三次被封禁的解封办法只剩下两种,无法再通过手机号验证解封,但花钱开通SVIP(超级VIP)可立即解封,或者等待自行解禁。
如果同一账号解封后多次被封,系统核实后腾讯将根据平台规则与相关协议对账号进行永久封号等处理措施,同时有权收回该账号的VIP资格。
如果三口之家,爸爸喜欢在腾讯视频追《三体》,妈妈喜欢《令人心动的offer》而孩子喜欢看《汪汪队立大功》,想要同时各自享受娱乐时间,要花两份钱:要么多买一个VIP账号,要么开通SVIP。如果不想多花一份钱,那么VIP账号被封禁,钱也不会退回,就会损失一份钱。
因为最终解释权永远在平台。当你花钱购买VIP会员的时候,只有付钱之前,才是视频网站口中“尊贵的用户”。极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看那一份协议,即使看,也很少能看完;即使看完了,也很少有人会保存。正因为如此,付钱买VIP的用户,最终随时可能变成视频网站的摇钱树。
腾讯视频不是个案,爱奇艺、优酷视频以及芒果TV一直都在努力证明这一点。
消费者和视频网站之间的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视频网站日益增加的亏损之间的矛盾,也是用户希望花小钱办大事和视频网站希望花大钱赚大钱之间的矛盾。
视频网站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会员收入、广告和内容分销、商品销售等其他收入。
《2022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从2975亿元增长到5435亿元,不过增长率从24.17%一直逐年下降到9.31%。202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下降6.38%。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小红书等内容社区分食了互联网广告的份额,也影响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
以爱奇艺为例,从2018年到2021年,广告收入分别为93.28亿元、82.71亿元、68.22亿元和70.67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37.33%一路下降,稳定在大约23%。2022年第三季度,爱奇艺广告收入下滑25%至12.5亿元,包含腾讯视频在内的腾讯媒体广告收入为26亿元,同比下滑26%。
相反的是,从2018年开始,爱奇艺的会员收入一直从106.23亿元增加至167.14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42.51%持续增长,稳定在大约55%。
会员收入已连续17个季度成为爱奇艺最大收入来源,在过去7个季度,爱奇艺会员收入都超过了40亿元。作为收入的基本盘,包括爱奇艺在内,腾讯视频、优酷等一直努力在会员上增收,做法也简单粗暴——“层层加码”。
从2020年11月开始,爱奇艺几乎每隔一年调升一次会员价格,黄金会员的最低价格已经从原本的15元/月上升到25元/月。腾讯视频、优酷也陆续调升价格。
会员价格逐年上涨,但会员权益却越来越少。从买会员免广告,到会员专属广告,再到令人迷惑的小剧场(实际上也是广告),不少用户发现,会员要看的广告越来越多。
根据用户的遭遇,视频网站的VIP会员遇到的广告包括但不限于贴片广告、开机广告、创意中插广告、跑马灯广告、片尾广告、植入广告、弹窗广告、暂停广告、原创大头贴、口播标板、前情提要广告、创口贴等,种类繁多。
尤其是在爱奇艺2018年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上,以剧中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小剧场和专属推荐广告,令用户厌恶不已。当时,视频网站却仍在显著位置标注“开通会员免广告”。
除了专属广告,超前点播也令会员用户们头疼不已。2019年8月,腾讯视频在热门剧《陈情令》上首次试水超前点播——用户可在会员基础上再付费,可以提前解锁剧集内容。原本需要买会员看的剧集,变成了需要付第二笔钱,才能看原本会员就能看的内容。
同年12月,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联合在热播剧《庆余年》中推出超前点播,引发巨大争议。即使如此,在强势的平台面前,用户不得不接受超前点播。一直到2021年8月,上海消保委点名批评腾讯视频的超前点播政策损害消费者权益。同年10月,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宣布取消超前点播。
从会员手里压榨出更多的钱,是视频网站的一致目标。2023年2月,广东一名用户因限制投屏将爱奇艺告上法庭,他要求爱奇艺在会员期限内,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投屏清晰度——随着《狂飙》热播,许多爱奇艺黄金VIP会员发现原来最高的4K投屏清晰度投屏,从1月11日开始被降至只有480P。
若需要更高清晰度投屏,需要开通白金会员或在电视端上观看播放。目前,爱奇艺黄金VIP会员连续包年价格为238元/年,白金VIP会员连续包年价格为278元/年。
此前,优酷也出现类似情况,优酷的VIP会员想要投屏到电视端,需要在电视端额外购买酷喵的会员,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样的限制。
限制设备登录数量,不管是腾讯视频,还是爱奇艺和优酷,只是用户和视频网站之间矛盾升级,用户权益受损的又一个案例。2023年1月,上海消保委再次发文点名爱奇艺,认为其限制投屏加收费用的做法不厚道。
但在利益面前,在生存问题面前,视频网站不厚道的做法不会止于此。随着热播剧被“层层加码”收割的,也必然只能是用户。
作者:花子健;编辑:高宇雷
来源公众号:电厂(ID:wonder-capsule),探索科技公司的未知,为你充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端产品经理对“购物中心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份思考
设计动态 2023-02-16前言 1996年,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诞生了国内的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一一—广州天河城。天河城的开业标志着中国购物中心元年的开始。从过去的百货商场到大型商业综合体,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伴随着“新零售”概念或“数字经济”发展从而进入到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化升级主要倾向于两大方向,一是赋能运营者,二是服务于消费者。而在通过科技提升消费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购物中心与消费者的距离,其最终目的,还是为运营服务。本文通过研究行业市场以及用户需求等方面,分析梳理购物中心行业数字化建设细分领域的可行性需求以及其发展前景。
前言 1996年,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诞生了国内的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一一—广州天河城。天河城的开业标志着中国购物中心元年的开始。从过去的百货商场到大型商业综合体,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伴随着“新零售”概念或“数字经济”发展从而进入到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已经离开商业综合体垂直领域的B端产品经理,浅谈分享个人的对行业的一份思考。
一、聊聊购物中心行业的发展 古话说,大疫不过三。“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病毒退退退,人潮冲冲冲。熙熙攘攘的返乡/旅游热、热气腾腾的商场/商圈销售成绩单,都在表明: 消费者已迫不及待回归正常生活 。想逛就逛,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刚过去的2022,是三年疫考的尾声。 全国购物中心经历几轮停摆与重启,客流呈“过山车式”微升骤降,终在熬过最冷寒冬后,等来了春暖花开季。在过去疫情的冲击,使国内实体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但静水流深,实体商业正在步入新变局,购物中心依然是中国线下商业最重要的消费场景。
商业地产进入发展新阶段,最明显的两个趋势,一是轻资产赛道白热化,头部商管企业输出管理能力的“规模之战”正将打响;二是在疫情倒逼之下,商业地产企业纷纷驶入了数字化升级的快车道,借助各类数字化工具强化精细化运营能力。
1.1 购物中心行业变化趋势分析 1.1.1疫情证明了购物中心是当下不可替代的核心消费场景
回顾过去三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格的隔离措施让全国任何一个购物中心都饱受考验。但也是较早、较容易从冲击中恢复的。从客流数据来说,2023年1月中国购物中心的整体客流量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水平,购物中心拥有足够强的韧性。
从企业业绩来看,据龙湖集团、华润置地、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2022年的数据,各家房企旗下购物中心日均客流、销售额和租金收入损失明显,但2023年随着疫情高峰过去,各项指标均强势反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考验之下,实质上证明了,购物中心是中国当下不可替代的核心消费场景。这种不可替代性由三个主要原因构成:
1. 体验业态成为主导,消费习惯不可逆转
2022年,各种商业类型表现明显分化,从客流表现来看,购物中心明显好于百货等传统商业类型,经营数据的分化 实际受到来自消费趋势变化的深刻影响。
当下,消费者购物多变性和交叉性共存,随机性购物渐成主流,同时,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其对社交娱乐和强 体验的线下场景追求更甚。这也就要求在承担基本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实体商业需要以复合功能满足消费需求的种种变化。
而购物中心是实体商业中唯一能满足消费者情感性、社会性功能的场景,疫情之下,其溢价凸显。 业态的变化同样说明了这一点。有关数据监测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的娱乐、体验等社交属性较强的品类,经营表现明显较好。
2. 土地资源紧张要求单位商业面积的使用效率提高,转向坪效更高物业
中国商业地产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而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愈加成熟,可供发展的土地愈发紧张。特别在一线城市,已经逐渐转向通过城市更新方式获取土地。
在市场的作用下,有限的资源会自动向效率更高的地方集中。城市中良好的区位会被不同的商业地产企业竞争,最后达到优化配置。 坪效是线下业态最好的经营效率衡量工具之一, 购物中心能通过虹吸沿街商铺、步行街、小型卖场的客流和消费额实现坪效提升。
近年来出现大量经营状况下滑的百货商超被收购,后期多被改造为融合多重业态的购物中心重新开业的案例。这充分体现出了市场配置的力量。
3. 购物中心的标准化推动了连锁品牌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共振效应
门店的标准化也是品牌企业整体标准化的核心因素,而标准化是连锁化、规模化的前提。不断增加的购物中心数量,为连锁品牌,特别是餐饮品牌规模化等提供了生长空间。同时,连锁品牌要求的租期较长,这就要求购物中心要有标准化面积和高履约能力。随着中国的购物中心的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不断向低线城市下沉,将成为品牌企业的主要选址地。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的互相促进,实现产业链耦合,加强共振效应。
1.1.2 购物中心的数字化建设现状
商业地产数字化,从“应该”到“必须”虽已成共识,但是实际的推动力仍然不足。《中国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显示,90%以上的实体商业企业已有部署数字化战略,但实际上有较多数字化转型成功项目的,仅10%,而有44%的企业仍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当前,行业仍有80%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弯道超车的想象空间极大。
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
数据孤岛:
各类业务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无互通,资源无共享 数据隔阂,数据更新同步效率低,容易导致数据差异 数据断裂,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进行数据匹配,协同效率极低 营运效率低:
数据收集难,数据统计缺乏完整性 通知效率低,商户处达能力弱 横向协同效率低下,缺乏进度追踪 商户需求提升:
品牌数字化运营能力不断提升,对商业体提出更高对服务需求 品牌行业竞争日以激烈,需要更高效边界对经营工作方式 其他商业体的数字化运营提升,品牌门店之间的运营服务对比 1.2 购物中心垂直领域的软件厂商们 由于本文侧重于购物中心行业数字化分析,暂不过多的展开产品分析和竞对分析。后续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基于购物中心行业关于数字化建设服务垂直领域的市场参与者、参与者的行业影响力、细分市场的趋势(租赁管理系统ERP、会员营销系统CRM、客流分析系统等)以及核心业务等展开行业分析。
以上为部分厂商的产品和主要客户。另外,部分大型购物中心针对数字化建设设立自家的科技子公司,如:万达旗下的丙晟科技、招商蛇口的招商城科、红星美凯龙的红星云等等。行业竞争程度不言而喻,但对于各企业的业绩成绩单来说,除了需要高粘性的商务关系以外,产品能力的优势越成为关键要素。
二、购物中心行业数字化转型2个大阶段 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探讨了未来的商业模式,即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共同构成了新商业系统的DNA,提供了如何组织企业、创造价值以及打造竞争优势的新思路和可行方法。
所谓「数据智能」指的是通过打通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数据中台形成通用的数据调用能力,完成数据自增强回路,在不断的数据正循环中形成“智能”。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一整套生产协作关系,通过自由开放的商业合作形成丰富多元的商业生态,且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持续扩张、生生不息。
本文基于曾鸣教授的智能双螺旋的 “网络协同” 和 “数据智能” 开展关于购物中心行业的数字化规划。
2.1“网络协同”将信息的分享从串联升级为并联 购物中心围绕B2b2c的线下商业模式开展,主要划分用户类型为:
B——购物中心运营方 b——品牌商户 C——品牌商户员工 c——消费者 在“网络协同”方向,基于三个用户角色数字化规划可以面向用户。
随着流量为王的时代到来,“客流量”成为了购物中心租金收入水平的核心因素,过去躺着就能收租金的时代随之不复存在,传统的商管团队也不得不亲自下场参与运营。
对于C端的精细化运营最简单粗暴的运用就是搭建一套“会员营销CRM”系统作为载体,通过发放“积分+优惠券”的方式开展会员运营,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购物中心的必备业务系统之一。虽然c端运营很重要,但作为运营驱动的产品,由于运营策略对系统功能的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CRM的产品竞争也随之偏向价格战。
回归到购物中心B端的核心收租业务所需的租赁管理系统,包含:资源规划、品牌落位、招商进度、合同管理、财务结算、进退场施工管理等。从系统更新迭代发展的角度来说,经过多年的行业发展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产品功能体系,产品迭代将侧重于如何运用新技术(如:AI)实现更智能、更高效,其次就是结合各商管团队的运营模式与内部管理流程开展定制化开发。
另外,目前万达、华润、龙湖、印力、凯德、招商等主要商管公司均已推出App或小程序等移动运营工具,提供在线化的数据上报、工单及日常运营等服务,实现运营服务在线化、进度可视化、管理标准化。可惜目前租赁管理系统大部分仍停留于电脑PC端,考虑 All in 移动端个人任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这里提到一个经常在购物中心软件信息化系统被忽略的角色——b端品牌商户。
随着企业对协同办公要求的提高,企业OA系统不断完善组织内部数字化办公。同时,在2015年之后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的兴起,协同办公数字化工具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核心系统。针对于购物中心行业来说,在面向商户服务的场景仍存在大量以微信群或线下交互的协同方式,未实现与内部管理系统相联通的在线协同模式。
品牌商户作为线下消费场景的核心角色,非常有必要搭建面向品牌商户的 “掌上宝” 实现一站式自助管理模式,基于业务协同和商户服务将业务应用进行打通和连接,统一数据接口,优化工单流程和交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业务协同效率,打造更好的营商空间。
2.2“数据智能”驱动数据辅助商业决策 传统的购物中心的管理决策更多地依靠营运方的“人脑”经验判断。但是面对当下市场的复杂情况,单靠“人脑”的经验想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是难以达成的。
购物中心的“数据智能”数据决策系统需要基于成熟的零售行业算法模型,深层次发掘数据的内在关联和规律,诊断购物中心运营现状、洞察潜在异常、提供优化建议及预测指导未来,以数据驱动流量经营,以数据说话支撑科学决策和精细化运营管理。
通过数据采集及整合形成来源于软硬件和内外部数据结合所沉淀的数据资产,基于大数据算法和数据处理平台,提供面向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多终端数据分析平台和智能数据应用。
从“数据智能”的应用主题场景可以划分:招商主题、运营主题、营销主题、客流主题、车辆主题、消费主题、会员主题、动线主题等等。
招商调商: 根据用户偏好、品牌关联度和需求进行实时推荐,为其提供商圈分析、周边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密度、区位购买力、业态布局、客群挖掘、品牌画像等服务,帮助购物中心制定合理的租金奠定。
品牌生态: 基于品牌数据库挖掘品牌之间的关联关系,提高流量利用率,在业态组合或招商落位时充分考量人、店、场三大要素,实现精准匹配组合。
流量运营: 赋能商户运营能力,实现360度的服务触点和泛会员导流模式,通过数据能力获得客户的清晰画像,将每一个可能的交互场景结合精准营销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促进与顾客的接触互动。
经营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以及运营指标权重对客流预测、营业额预测、租金收入预测等,为风险预警监控、数据动态跟踪、辅助商业运营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
以上举几个简单应用主题,后续有时间针对每个主题发布文章描述其中的数据逻辑关系。
四、总结 数字经济是行业变革和升级的必然之路,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已向社会经济生活全面渗透。对于购物中心行业来说,“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数据驱动业务”将重新构建 人、货、场 三种元素的关系以及业务场景的变革。
以上是作为一名B端产品经理对于购物中心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表的一些个人见解,欢迎各位大神交流和给予指导。
本文由 @谢育波波波波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会对知乎、小红书等内容社区造成打击吗?
设计动态 2023-02-16ChatGPT大火之后,全球互联网的焦点从元宇宙、短视频等“视觉系”转移到文字内容,不仅内容创业者在新工具加持之下跃跃欲试,曾经被唱衰的图文平台也被吹上了风口,知乎股价一度暴涨50%。 图文内容社区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们沉睡已久的内容库有望被重新激活。过去,ChatGPT 的出现让互联网圈又掀起了一股有关 AIGC 的讨论风潮,那么对于内容社区来说,AIGC 的出现是会带来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冲击?可能对内容社区来说,如何避免 AIGC 内容在社区内的泛滥,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ChatGPT大火之后,全球互联网的焦点从元宇宙、短视频等“视觉系”转移到文字内容,不仅内容创业者在新工具加持之下跃跃欲试,曾经被唱衰的图文平台也被吹上了风口,知乎股价一度暴涨50%。
图文内容社区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们沉睡已久的内容库有望被重新激活。 过去,耗时费力且需要人工筛选的搜索系统,成为竖在用户与内容之间的高墙。如今,有了自主学习、深度挖掘的大语言模型,无论是知乎用户10年前的回答,还是小红书用户的冷门笔记,抑或是沉淀在豆瓣上的海量书评、影评,都将重新被用户所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光芒。
当然,ChatGPT为知乎、小红书、豆瓣等内容社区带来的不都是好消息。随着国内版ChatGPT水平的不断提升,知乎的“人际问答”有可能会被“人机问答”所取代;小红书固然可以通过ChatGPT提升用户“种草”效率,却有可能破坏真人之间的社区氛围;豆瓣虽然借ChatGPT盘活“内容资产”,找到变现之路,却有可能摧毁用户圈地自萌的“精神角落”。
如何抓住这次难得的“上车机会”,同时避免AIGC泛滥成灾,稳固平台的UGC根基,是摆在所有内容社区面前的一道课题。
一、知乎:ChatGPT绕不过去的中文语料库? 股价“狂飙”之后,沉寂已久的知乎投资者社区又重新活跃起来,围绕“后ChatGPT时代”知乎的前途,唱多与唱衰者争论不休。
在看多的投资者看来,知乎是当之无愧的ChatGPT概念股。尤其是新版必应中不少回答来自知乎,更让他们坚信它未来将承担ChatGPT的中文语料底层, “无论哪个大厂做,都绕不开使用知乎的内容作为语料” ,知乎将成为决定国内巨头在此一役中胜负的关键棋子,战略意义不同以往。甚至有投资者建议知乎“回归初心”,背靠“大树”做出高精度问答式搜索引擎,挑战百度的行业地位。
唱空者则预言, 随着国内版ChatGPT愈发成熟,知乎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如一位投资者所说“一头狮子(ChatGPT)可以猎杀野猪(语料库),它吃的野猪(语料库)越多,野猪(语料库)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当国内版ChatGPT自身即可完成信息的整合、生成,知乎很大一部分问答场景都有可能被取代。不仅如此,知乎的内容价值可能也被高估了,因为很多答主不过是信息的搬运工、整合者,而非原创型作者。对于这部分内容, 国内的大语言模型完全不需要通过知乎来获取。
以看空者的视角观之,知乎近几年来发力网文业务就显得颇有“先见之明”。毕竟, 半佛仙人等创作者已经试验证明,ChatGPT在“编故事”这件事上暂时难以胜任 ,更难以掌握种种吸引读者“入坑”的套路,独此一家的“知乎体”网文仍可以保证盐选会员的付费率。只不过,如果未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人机对话而非在知乎搜索相关问题,网文的引流之路也将被拦腰切断。
作为知乎F轮的投资方之一,百度三月份即将上线的大模型项目——文心一言将比必应更深度地整合知乎内容。过去,百度曾经为知乎带去源源不断的流量,未来用户则可能不再需要跳转到知乎。 当百度从引流者变身“截流者”,将对知乎的内容生态产生何种影响?
二、小红书:ChatGPT将缩短种草到电商的路径? “帮我写一篇小红书风格的租房信息,风格浮华一点,多加一些emoji”,ChatGPT走红之后,网上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段子。就连在小红书上,也出现了大量教你用ChatGPT写小红书的教程。 事实证明,小红书上早已成套路的文案模版,AI都可以轻松胜任。
小红书之所以在年轻用户中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信息搜索引擎,抵御住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冲击,正是因为它汇聚了互联网上最热衷分享生活、整理归纳的用户,整齐划一的笔记模版极大提高了信息分享、获取的效率,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小红书风格。
恰恰是由于信息浏览、筛选上的便捷高效,使小红书始终难以形成抖音直播那样的“沉浸式种草”氛围,用户更喜欢广泛收集、对比各种笔记,而不是在心动之后直接下单。正因如此,小红书始终无法打通种草和电商的消费闭环。近日,小红书再次改版,将首页的电商入口换成了视频入口,这意味着它只好步抖音的后尘,鼓励用户通过视频、直播实现“沉浸式种草”。
在类ChatGPT工具的加持之下,小红书将成为一个更加快捷、高效的生活信息平台 ,过去需要翻几十篇笔记才能做出的购买决定,可能一篇回答就能完美解决。不仅从种草到电商之间的路径大为缩短,平台对于内容+电商的融合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掌控度。不仅如此,相比于搜索引擎的热度排序,ChatGPT类工具可以让每一篇笔记都产生价值,每一位用户的贡献都被看到,这也将持续提高用户黏性与分享热情。
当然,引入人机问答式服务之后,小红书用户与笔记作者之间的连接可能会被切断,社交关系链与社区氛围也很难不受影响。 如果平台上出现批量生成的AIGC内容,用户难以分辨笔记背后是真人还是AI,将对小红书的UGC文化造成致命打击。 因此,如何把握种草效率与平台氛围之间的平衡,如何识别、规范、区分、标识AI生成内容,将是小红书在“后ChatGPT时代”要面临的挑战。
三、豆瓣:当海量用户内容终于不再沉睡 在成立18年之后,豆瓣终于允许用户搜索自己发布的内容。近日,豆瓣App发布了7.45.0版本,用户可以通过小豆解锁一些新功能,其中就包括“搜索我发布的内容”。
多年以来,豆瓣聊胜于无的搜索功能就备受诟病,用户不仅无法搜索自己发布的动态、评论、日志,也很难从海量书影音评论中找到需要的内容。18年来,豆瓣一直顽固坚守以条目组织信息的平台架构,各板块之间保持相对隔离状态。正是因为缺乏全局内容搜索,才保证了豆瓣各个圈层、小组之间互不打扰、圈地自萌。用户不用担心一句话就引来杠精、粉圈的“骚扰”,兴趣小组也可以把无关人等排除在外。正因为刻意不做好搜索,豆瓣才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后的一块“精神角落”。
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 豆瓣沉淀下来的用户内容成为乏人问津的“荒原”,坐拥如此庞大的一笔诸知识财富,豆瓣却始终找不到一条平坦的变现之路。 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豆瓣的内容矿藏也不知应该从何入手来挖掘、整合。
如今,无论是18年来豆瓣用户自发创建、维护的书影音数据库——不仅仅是基础信息,还有分类、标签、片单等信息梳理,还是各个领域专业用户贡献的书影音评论,对于训练一个有文艺素养的中文版ChatGPT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豆瓣用户通过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内文化类语料的整理、标注工作,这是任何一家大厂在短时间内所无法完成的。 或许,很快就会有互联网巨头向豆瓣伸出橄榄枝。
豆瓣曾经推出过“豆瓣猜”等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有了巨头的技术、算力支持之后,豆瓣未来有可能会成为最懂用户的书影音内容分发平台。当然,这也意味着豆瓣用户栖身避世的“精神角落”将不复存在。
作者:张远,编辑:美圻
原文标题:ChatGPT会“杀死”知乎、小红书吗?
来源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文化娱乐、新消费、商业科技的,价值解构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文娱价值官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大厂加码新消费,这门“副业”究竟有多香?
设计动态 2023-02-16“听朋友说知乎正在卖自己的挂耳咖啡,我当时挺惊讶的,知乎都开始卖咖啡了?后来真发现知乎APP内能买到知乎牌的挂耳咖啡。问答社区平台都开始卖咖啡,的确是个挺新颖的事情”,身为咖啡爱好者的李洪说道。 实际上,互联网平台不仅仅开始跨界做咖啡,在众多新消费领域都有不小大厂也下场做新消费了吗?从阿里的“有点淘气”品牌,到字节的茶饮品牌桃源玉叶,大厂们在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加快布局,在新消费这片热土上,大厂正在悄悄加速。只是在新消费市场已有玩家入场的情况下,大厂能在这一领域上讨到好处吗?
“听朋友说知乎正在卖自己的挂耳咖啡,我当时挺惊讶的,知乎都开始卖咖啡了?后来真发现知乎APP内能买到知乎牌的挂耳咖啡。问答社区平台都开始卖咖啡,的确是个挺新颖的事情”,身为咖啡爱好者的李洪说道。
实际上,互联网平台不仅仅开始跨界做咖啡,在众多新消费领域都有不小的动作和布局。
Tech星球独家获悉,字节曾于去年10月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过ByteMall的运营岗位,其中职位要求中明确,根据公司运营需求,执行全球线下精品店落地工作。对此,ByteMall负责人回应称,此为不实信息,没有推出全球精品线下店的计划,“ByteMall运营专家”职位已于去年停止招聘。
虽然字节没有推出全球精品线下店的计划,但字节仍推出了一系列新消费品牌,除了此前报道的茶饮品牌桃源玉叶外,内部还有清轻椰子等饮料,原价7.5元,内部优惠价4.5元。
互联网大厂中,不光字节在试水新消费品牌,Tech星球还独家获悉,阿里也在淘宝内推出了“有点淘气”新消费品牌,如今已出现在淘宝APP的货架内,包括大米、生活用品、洗衣凝珠等品类的商品。
此外,蔚来汽车、好未来等垂类玩家,在主营业务外,也分别推出NIO Life、学家优品等新消费品牌,而且逐渐从线上拓展到线下。
对于新消费,大厂们通过投资加自营的方式加速布局。最近一年,包括字节、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等大厂都在加大对新消费的投资和自营的力度,这些新消费品牌已陆续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以上迹象表明,互联网大厂正在加大力度探索和布局新消费市场。
一、瞄准年轻人,大厂加码新消费 Tech星球发现,大厂在对新消费市场的布局正在加速,分为投资和自营两种模式,主要集中在茶饮、周边、食品、咖啡等,而这些也是年轻人最热衷的消费领域。
投资成为大厂布局新消费的一个重要动作,而且偏爱投资新一线城市的本土品牌。根据天眼查和鲸准数据显示,如腾讯在2017-2021年间,光在成都就投资了新消费企业18家,这也得益于成都近几年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消费城市,催生了不少的新消费企业。与腾讯一样,字节在长沙这个受年轻人喜爱的城市中,觅得本土的新茶饮品牌“柠季”,对其进行投资。
一位原字节战投部门人士告诉Tech星球,投资是企业探索新业务前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仅是拓展业务和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可以更快的了解这条消费赛道的发展和运营情况,而且也能将其与自身业务融合,打造更强的业务组合。就像字节投资的Manner咖啡,在北京的工区就开设了门店,还推出字节和Manner的联名咖啡供内部人员购买。
除了投资,大厂也会内部研发一些新消费品牌,甚至对外售卖。例如,2020年3月,阿里在旗下天猫超市上架其自有品牌Bonbater(棒倍特),这是一款休闲食品,上架4个月后,从销量来看,平均每月销售量2000多个单,最高的一款名为“棒倍特混合坚果500g”,月销超3000个,单价则是89.9元/500g/罐。
除了棒倍特外,Tech星球还独家获悉,近期阿里在淘宝中还推出了消费品牌“有点淘气”,通过其商品的系列图可以看出,“有点淘气”涉及的商品品类涵盖大米、食用油、洗衣液、纸巾、保温杯等,目前已经在自营的够实汇超市和部分个体淘宝商家的店铺内可以买到。其中,够实汇超市内的“有点淘气”牌洗衣凝珠,50颗规格的月销量达到8000多个。
图注:有点淘气商品页面。
而字节也没闲着,Tech星球曾披露字节做新茶饮“桃源玉叶”。目前,字节已经在抖音内开设有桃源玉叶旗舰店,但暂未上线任何商品。另外,字节通过抖音上线了不少的新消费品牌,如emotif牌香水、INDOO牌飞盘,紧跟年轻人的消费热点。
图注:桃源玉叶旗舰店。
在饮料方面,字节还在内部推出清轻椰子,根据小红书上字节员工发布的内容显示,清轻椰子味道好喝,还享有较低的内部专享价。
另外,京东、美团也打造了自有的消费品牌,售卖美食、企业周边衍生品等,比如京东京造,涵盖家用电器、厨房用具、家居家装到个护美妆、食品生鲜等全品类商品,并在线下开设了门店。美团则是在微信内开设了“美团礼品店”小程序,售卖手办、办公用品、居家用品、数码电子等,还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设线下店。
可见,互联网大厂已经瞄准新消费赛道,通过各种方式加码属于年轻人的消费市场。
二、互联网垂类企业入局新消费 除了阿里、字节等大厂外,一些互联网垂类赛道的玩家也在主营业务外,入局消费品牌。
比如蔚来汽车,打造有原创生活方式品牌NIO Life,目前已上线小程序商城,专门销售年轻人热衷的商品,包括盲盒、衣服、居家用品、美食等,还推出了美食研究所、微醺俱乐部(红酒)、服装配饰、居家日用等专区。
对于一些品牌,NIO Life还打造了子品牌和系列商品,如在红酒领域开发出波尔多、镜空等子品牌,子品牌下又打造出光之子等系列。
图注:NIO Life小程序内的惊喜商城。
一位蔚来车主告诉Tech星球,NIO Life中比较新潮的商品很多,他会在里面购买一些商品,除了认同蔚来这个牌子外,商品质量也深得自己满意。
蔚来不单单是开设了NIO Life商城,Tech星球发现,淘宝中一些个体商家,也在卖NIO Life的商品,可见NIO Life的新潮商品获得了部分商家认可,成为代销商品之一。
除了涉足生活方面的新消费品牌,蔚来也入局新式咖啡。目前,蔚来对咖啡的布局有两方面的动作,一方面,蔚来在全国各地的蔚来中心,为用户提供特饮、咖啡等饮品,另外一方面则是在NIO Life中卖咖啡商品,包含有挂耳咖啡和随行咖啡滤泡袋。
与蔚来一样,作为问答社区的知乎从2021年开始,也入局咖啡赛道,开设线上微信小程序,售卖挂耳咖啡,包含挂耳、冷萃、即溶粉等黑咖啡,现在已经将咖啡购买渠道上线到知乎内,营造出“咖啡+阅读”的氛围。
近两年一直寻求转型和业务升级的在线教育企业,也将新消费作为重要的布局领域。目前,已经有猿辅导、好未来入局,各自推出服装品牌SKYPEOPLE、全品类直播电商“学家优品”。其中SKYPEOPLE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和上海兴业太古汇分别开有两家门店,商品种类超20个。
可见,不单单是大厂,互联网其他垂直赛道的企业同样也青睐于新消费。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年轻人对于新消费有更多元的需求,通过不断探索拓展新的消费品牌,对于垂类赛道的企业而言,不仅仅能增加营收,更重要的是把握住这群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用户,也能为自家其他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可能。
三、新消费会是互联网企业的一门好生意吗? 新消费的主力人群主要是年轻用户,而互联网大厂做生意的本质,就是获得目标流量,年轻用户是互联网的优质流量,所以互联网做新消费,同样也是为了触达年轻人。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90后、00后网民接近3.2亿人,占全国网民比例的23%,这部分拥有良好经济基础、活跃于互联网、消费观念新潮的新时代年轻群体,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力军,同时也驱动着消费需求的更迭。
IP联名、跨界合作、划圈联盟、社交种草、私域运营等成为品牌引导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新零售、轻餐饮、潮社交则是互联网新消费品牌着重布局的细分领域。
Tech星球发现,以头部大厂为例,除了新茶饮、居家用品外,像去年2020年大火的盲盒、2022年大火的飞盘,大厂都有跟进推出此类商品,如腾讯的企鹅盲盒、快手盲盒、字节的INDOO飞盘等。
而且,随着互联网企业近些年不断向三四线等城市下沉,以及直播短视频的火热,激活了下沉市场的“兴趣消费”,麦肯锡发布的《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调查样本中二线及以下城市“年轻购物达人”仅占受访者的25%,却为当年消费支出增长贡献了近60%,年轻人已经成为消费市场新的主力军。因此,目前大厂的部分新消费品牌在抖音和快手中都开设了品牌直播间。
除了线上的新消费场景,大厂对线下的布局也尤为突出,譬如,美团的礼品店、淘宝的iFashion快消服饰集合店、腾讯授权的QQfamily店、京东京造等。这些门店的出现,不单单是为了扩充线下销售渠道,也有利于新品牌的传播。
尽管大厂想加码推进新消费生意,但也面临已在新消费赛道占一席之地玩家的竞争。而且,这些玩家也开始加速商品迭代和研发,不断巩固各自的业务壁垒,如元气森林开始做啤酒、奶茶等多元化产品,瑞幸咖啡则推出有别于咖啡的周边和茶饮等新产品,星巴克则是推出酒馆。面对这些新消费品牌玩家的竞争,如何破局,将是互联网企业需要攻克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C端流量的见顶和变现难度的增大,加速新消费的布局,被大部分互联网大厂视作业务和营收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而年轻用户聚集的新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互联网大厂吸引年轻流量的一个全新渠道。新消费市场将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入场,迎来新的变局。
作者:陈桥辉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大厂火拼ChatGPT
设计动态 2023-02-16去年年底,我们从一位程序员朋友手里,拿到了ChatGPT的离线版,不用注册就能使用。 我们跟它聊了一会,从亚里士多德的洞穴寓言,到水煮鱼的做法,到高颜值是否在职场占优势,话题起伏不定,AI对答如流。 虽然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回答过于胡来,但最后我们还是说:你赢了。大厂和大佬们几乎都在紧促地跟进ChatGPT,与此同时,企业也大量需要、招聘有关AIGC技术的岗位人才,这场关于ChatGPT的战事,逐渐向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蔓延开来。那么,如何解读大厂们在ChatGPT上投入的大量关注?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去年年底,我们从一位程序员朋友手里,拿到了ChatGPT的离线版,不用注册就能使用。
我们跟它聊了一会, 从亚里士多德的洞穴寓言,到水煮鱼的做法,到高颜值是否在职场占优势,话题起伏不定,AI对答如流。
虽然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回答过于胡来,但最后我们还是说:你赢了。
ChatGPT说:这不是一场竞争,我并不是为了赢而存在。
但随后,有关ChatGPT的战争一触即发。
那时,这个AI聊天程序已经有一丢丢火,但人们尚不知其开发机构OpenAI是何方神圣,为了加注解和博流量,多数媒体这样报道这家公司:“马斯克曾投资的OpenAI”、“ 微软重金入股的OpenAI”……
到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非人类的家伙,能不知疲倦的跟人类打岔这个事实,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发问者大多一笑了之,颇有童言无忌的意思。
唯独大厂和大佬们,大多都“急了”。
比如微软就赶紧把ChatGPT集成到自家的搜索引擎Bing里,又宣布旗下的Office365随后就能AI起来;Google很慌,赶紧加码AI聊天机器人,不料其Bard一上线,没聊几句就漏洞百出,搞的Google股价跌去7.4%,一千多亿美金瞬间蒸发,上演了一出活脱脱的祸从口出。
同时,不要以为东线无战事,国内大厂的大佬们更是已经杀疯了。
一、大厂冲刺上马ChatGPT 这个2月,属于ChatGPT。
王慧文没做成过AI,但是有钱。
他在2月11日和13日两度发朋友圈,自掏5000万美金,顶级VC做后盾,还拿出一家估值2亿美金的公司,中国版OpenAI的开场敲锣又打鼓。
这位前美团联合创始人,王兴的清华校友,在47岁退休后就没有闲着。
上次抛头露面是因为一个Web3.0的项目,后来不了了之,这次豪掷千万“组队拥抱新时代,打造中国的OpenAI”。“本轮只招研发”——王慧文动了真格,可见ChatGPT实力不可小视。
这种从零做起的技术生意需要巨大勇气、耐心和长期的资金灌溉,长夜漫漫,AI想要Open并不简单。OpenAI成立于2015年,而ChatGPT一次运算训练就要花费450万美金。
在钱和技术积累上,显然大公司更胜一筹,比如百度。
百度的掌门人李彦宏,在面对ChatGPT时没这么高调,只是在百度一季度OKR中浅浅地放了句狠话,“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全线接入文心一言。“
2月7日那天,“文心一言”就宣布了内测,且在3月面向公众开放。
话说当天,百度港股股价一天内大涨15%,美股股价涨幅也达到了12%。估计市场也认为,文心一言正面PK ChatGPT,这可真是中文互联网圈当下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
况且“文心一言”技术落地,首站就接入百度搜索,这几乎是与微软Bing、Google搜索进入了同一个战局——AI让历史又轮回了一下下。
另一边,阿里也不甘示弱,阿里达摩学院里的工程师,正绞尽脑汁开发类似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那里的员工也在配合测试,阿里的AI能答题、会画画、写代码、撰文案,还能即兴赋诗几首,这很ChatGPT,但肯定是阿里味儿的。
在达摩学院,工程师正讨论AI大模型技术怎么和钉钉深度结合。这里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以后训练一个AI打卡似乎不是梦了。
同期出来在ChatGPT上搞事情的还有京东——平台的名字叫言犀人工智能,而产品名字干脆就叫ChatJD。
ChatJD无疑是镶着京东金边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也特别京东,比如零售、物流、金融、健康,妥妥的把京东的产品线都搬了上来。京东在发布这款产品的时候还顺便踩了一下ChatGPT,说ChatJD有效地解决了ChatGPT在忠实度、可信度、精准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这个热闹里,还有网易有道、科大讯飞、知乎、汉王,还有一家随时都处在倒闭边缘但因为ChatGPT而忽然火了一下的寺库, 这些公司有的宣称拥有ChatGPT的相关技术、有些正在研发相关技术、还有的在接入ChatGPT的路上。
听起来这可真是太酷了,很多消失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一个聊天机器人,突然就浮出了水面,并且他们 做出了同一个动作——为了AI开始抢人。
二、为了AI而抢人 ChatGPT在招聘市场火了。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社交平台上说, “ChatGPT带动的AIGC创业热潮要来了,猎头已经开出10万月薪抢人。”
话音未落,他还不忘宣传一下自家产品:脉脉版类ChatGPT产品已经上线,欢迎大家前去体验。
据一份《2022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中提到,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其中人工智能行业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难度最大,热度最高。相比其他行业, AI行业整体薪资较高,算法工程师平均起薪超过3.2万元,其中近九成为硕博学历。
这份发布于2022年的报告虽然已经过时,但因为ChatGPT的兴起,大量AIGC技术相关的高薪岗位肉眼可见的蠢蠢欲动。
在招聘网站上,互联网、电商、智能硬件大厂都在招聘需求中明确提到需要有ChatGPT相关的技术人才,而百度、蚂蚁、vivo等大厂则摆开架势抢夺AIGC人才。
比如北京一家企业服务公司招聘的高级AI产品经理给出了“55K-70K”的薪资,并要求对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有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ChatGPT等产品的使用经验。
另一家署名为某大型社交网络公司,开出了“50K-80K·16薪”的优厚条件,招聘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团队负责人,并要求“了解ChatGPT或其AIGC(AI生成内容)模型”,并“负责NLP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甚至一些无关ChatGPT技术的企业也加入其中。
一家“人工智能短视频剧本创作平台”在招聘网站上聘“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工作的创业伙伴”,其内容为“将通过AI智能辅助创作,成为现有短视频编剧最有力的创作助手”,“让AI编剧写出更有原创性、通顺度的剧本”。
一切有关ChatGPT的职位都在这个春天旺盛增长。
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春招市场行情周报中提到:ChatGPT聊天机器人火爆全网,相关职位招聘薪酬环比快速增长。
这份报告统计,节后第二周,芯片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招聘月薪均超2万元大关,分别达26330元和24715元,排名前两位。其中,人工智能工程师招聘薪酬环比增长14.5%,排名各职业之首。
大厂有需求,HR们则不闲着,他们潜伏在社交平台的各个角落,时不时发出私信:同学,还有内推名额,要不要试试?
三、谁愿意用ChatGPT自宫 放眼整个互联网,上一次这么兴师动众的狂欢是什么时候?
元宇宙。
在硅谷,扎克伯格力排众议将facebook改名为Meta,这不过是2021年年底的事情。在国内,狂热的元宇宙粉丝,或借概念炒作者的创意层出不穷。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家公司p了一张员工大合影,并声称合影中的人全部姓元,以此昭告天下正式进军元宇宙。与此相得益彰的笑料源源不断,但到了去年年底,真正兢兢业业在搞元宇宙的公司Meta,也不得不以大裁员的方式,来反思这场新互联网的泡沫。
周鸿祎前几天说:ChatGPT肯定有泡沫,但不是坏事,搭不上这班车容易被淘汰。
但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ChatGPT还不够火”。一名在广州从事智慧交通的技术人员黄涛涛告诉AI蓝媒汇:当前环境下,一门技术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并且能推动比较实在的进步,目前只有ChatGPT。
黄涛涛不否认在大型试验室中,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被开发或突破,“但是很多技术都太底层,大部分都是给技术人员看的。”
ChatGPT出来后,黄涛涛看了很多相关的技术文献,和多数观点类似: ChatGPT技术上不新,但训练规模、想法和设计上非常领先 。
他认为,很多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都有AI语言模型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往往很封闭,比如谷歌的AI聊天机器人,之前传得神乎其神,要不是ChatGPT出来,谷歌的AI现在可能也就是实验室的传说。
“关键在于这东西太颠覆,但现在声音到这了,大厂一面拥抱ChatGPT,一面也忌惮ChatGPT。”黄涛涛说。
他打了个比方,ChatGPT之前,搜索全是用关键词来实现,“比如我想知道广州哪家肠粉好吃,我要搜广州+肠粉+排名,这种方式使用了几十年都没变过,有了ChatGPT之后,我可以直接问哪家肠粉好吃?不选网红的,当地人公认的那种。”
“哪家肠粉好吃?不选网红的,当地人公认的那种。”当下的搜索引擎并不理解。
黄涛涛认为,一旦搜索方式改变,搜索的整个逻辑就有了变化,“像百度排名这种方式可能就不适用了,而赖以生存的广告变现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即便中文互联网被割裂成一个个封闭的APP,ChatGPT在站内搜索带来的变化仍旧是有冲击力的。”黄涛涛说。
当下,ChatGPT的火热还没有消散,微软已经推出了集合ChatGPT的Bing进行测试,谷歌、百度的行动也并不慢,加上国内一众互联网大厂在招兵买马,AI呈现出离普通人近在咫尺的感觉。
但黄涛涛仍觉得,“微软用ChatGPT杀谷歌,这是合理的,是老二取代老大,但要谷歌自宫可没那么简单,这一点看,国内的大厂无出其左右。”
“创新就看谁愿意用ChatGPT自宫。”他说。
作者:黑羊;编辑:魏晓
来源公众号:AI蓝媒汇(ID:lanmeih001),知名AI、互联网产业报道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蓝媒汇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火爆的B面:翻车、蹭概念、割韭菜
设计动态 2023-02-16若论2023年互联网行业最热的概念,ChatGPT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瑞银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月末,ChatGPT的月活规模已破1亿。此时距离ChatGPT问世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意味着,ChatGPT成为史上用户规模增速最快的消费级由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ChatGPT出圈后,引得一众企业追捧,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宣布将打造自家的ChatGPT。然而,第一批追风口的,已经开始“翻车”了。爆火的背后,是谁在蹭着ChatGPT的概念呢?
若论2023年互联网行业最热的概念,ChatGPT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瑞银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月末,ChatGPT的月活规模已破1亿。此时距离ChatGPT问世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意味着,ChatGPT成为史上用户规模增速最快的消费级应用。
ChatGPT的火热,也引得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即刻(社交软件)发布“AI英雄榜”, 称将组队拥抱新时代,打造中国OpenAI,设立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占股25%,75%股份用于邀请顶级研发人才,下轮融资已有顶级VC认购2.3亿美元。
王慧文发布的AI英雄榜,图/即刻App
ChatGPT之所以能爆火,主要是因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自然语言处理,不光能进行上下文联想,甚至还能帮用户撰写代码、视频脚本、文案等内容。
对此,2023年2月10日,接受《Handelsblatt》采访时,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表示,“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可以读写,但无法理解内容。像 ChatGPT 这样的新程序将通过帮助写发票或邮件来提高许多办公室工作的效率。这将改变我们的世界”。
因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ChatGPT“出圈”后,引得一众企业的追捧。近一周以来,百度、阿里巴巴、360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宣布将打造自家的ChatGPT。比如,2023年2月7日,百度就官宣了大模型新项目“文心一言”。
不过由于ChatGPT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很难短时间内落地,一些着急推出ChatGPT项目的企业惨遭滑铁卢。
而在众多企业仅仅押注ChatGPT相关技术,没能探索出可行的商业模式时,也有一部分商业嗅觉灵敏的商家,通过租号、搭建对话跳板等方式率先开启了ChatGPT的“商业化”。
无论是众多企业抢滩登陆ChatGPT,还是诸多商家开启ChatGPT的“商业化”,都从侧面昭示了ChatGPT的热度空前,但参考元宇宙的例子,ChatGPT热度降低后,大部分企业或许将直面喧嚣过后一地鸡毛的现实。
01 第一批追风口的,开始“翻车”了 由于ChatGPT能通过对话的形式提供相对准确的答案,因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ChatGPT在未来将成为信息的分发中枢。
比如,2023年2月10日,接受《金融界》采访时,北京邮电大学王敬宇教授对外表示,“ChatGPT正在迅速颠覆传统搜索引擎,未来或成为新一代的信息入口。”
这也将颠覆既定的商业模式,曾负责谷歌广告业务的斯里达尔·拉马斯瓦米表示,ChatGPT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止用户点击带有广告的谷歌链接。财报显示,2021年,谷歌广告业务营收2080亿美元,占总营收的81%。
也正因此,ChatGPT问世后,立刻引得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的警觉。2023年2月6日,谷歌官宣自家的类ChatGPT服务Bard。对此,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表示,Bard将率先开放给“受信任的测试人员”,并于“未来数周”面向公众开放。
事实上, Bard并不是谷歌仓惶之下推出的产品。早在2021年I/O大会,谷歌就公布了对话应用软件的语言模型“Language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简称为“LaMDA”。据了解,LaMDA的亮点,就是可以智能分析人类的自然语言,并结合相应的关键指令给出反馈。
2022年6月,外媒报道称,在与LaMDA 对话的过程中,Google工程师Blake Lemoine认为前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它有情绪,会冥想,甚至害怕死亡。但随后,谷歌勒令Blake Lemoine停职。
如今看来,ChatGPT显然是Bard面向公众开放的催化剂。仅在官宣Bard两天后,也就是2月8日,谷歌就在巴黎召开的发布会上展示了Bard。谷歌表示,Bard不仅可以与ChatGPT一样实现人性化的对话,并且还能对回答“负责任”。谷歌如此宣传Bard,显然是因为意识到ChatGPT最大的短板就是数据库老旧,难以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不过演示的过程中,Bard却与谷歌的宣传背道而驰。当被问及“该如何告诉一个9岁的孩子关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发现”时,Bard表示,“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第一批照片。”但实际上,早在2004年,欧洲极大望远镜就拍摄了一张太阳系以外星系的图像。
Bard问答,图/谷歌
随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应声下跌,单日跌幅达7.44%。此后几天Alphabet的股价也没有明显好转,截至美东时间2023年2月10日,Alphabet股价仅为94.86美元/股,相较2月7日108.67 美元/股的高点下跌12.7%。
Bard之所以会翻车,或许是因为谷歌过于急功近利。据CNBC报道,在谷歌内部论坛Memegen,众多员工对Bard进行评价。有员工表示,“Bard 的发布和裁员是仓促的、拙劣的、短视的”,还有人认为,“仓促推出Bard昭示了我们(谷歌)的恐惧”。
不过谷歌的高管似乎不认为Bard的翻车是自家产品不成熟,而是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通病。
接受采访时,谷歌高级副总裁兼谷歌Search负责人普拉巴卡尔·拉加万表示,“我们现在谈论的这种人工智能,有时会导致出现某种我们所谓的错觉……机器会以一种令人信服但完全编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普拉巴卡尔·拉加万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将机器的“错觉”限制在最低程度。
但无论如何解释,谷歌还是翻车了,而这也给正在跟进风口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02 多少公司在“蹭概念”? 因为ChatGPT具备极高的热度,投资者也纷纷押注ChatGPT概念股。
以科大讯飞为例,作为A股人工智能的明星股,其吸引了投资者关注。截至2023年2月10日收盘,科大讯飞股价报收47.91元/股,相较于一个月前30元/股左右的常规价,提高了59.7%。
看到投资者对ChatGPT趋之若鹜,许多身陷亏损泥潭多年,故事讲不通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蹭ChatGPT的概念。
比如,2023年2月6日,曾深陷破产泥潭的奢侈品电商平台“寺库”对外表示,“将对AIGC和ChatGPT相关技术进行深度研究与拓展,通过ChatGPT技术实现类似真人的交互式对话,进一步提升奢侈品相关文字与视频内容、商品卖点说明等相关内容的丰富程度并大幅提升转化率。”
随后,寺库美股股价开始飙升,2月6日单日暴涨124.4%,报收3.77美元。
寺库股价情况,图/富途牛牛
无独有偶,2023年2月8日,水滴公司AI负责人黄明星对外表示,水滴公司正在测试类ChatGPT应用,未来将用于保险营销和服务领域。
不过内测ChatGPT的消息放出后,水滴公司的股价却没有明显起色。推测是因为“扭亏为盈”以及医药创新业务已经严重透支了资本市场对水滴公司股价的信心,投资者不敢再给水滴公司的ChatGPT故事“高溢价”。
事实上,不论是寺库还是水滴公司,布局ChatGPT业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自身传统业务陷入困局,希望借ChatGPT的概念讲新故事。以寺库为例,2022年上半年,其净亏损为8.17亿元,订单数、GMV、月活均呈下跌态势,传统的电商业务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不止寺库、水滴等美股公司蹭ChatGPT的概念,A股也有众多企业纷纷对外表示,公司正在研发ChatGPT相关技术。
比如,2023年2月8日,科大讯飞在投资互动平台对外表示,公司在ChatGPT方面有坚实的技术积累。无独有偶,2月9日,360创始人周鸿祎也对外表示, “如果企业搭不上ChatGPT这班车,很可能会被淘汰……360不会放弃对该技术的跟踪”。
科大讯飞回答,图/上交所
据Wind统计,目前A股约有30只ChatGPT相关概念股。包括海天瑞声、初灵信息、汉王科技等。过去一个月以来,这些公司的股价均爆发式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寺库、水滴等美股公司类似,这些ChatGPT相关概念股大多也没有亮眼的业绩。Wind数据显示,目前18家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的ChatGPT概念公司中,仅有2家业绩预喜,其余16家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亏损或者下滑的问题。
正如周鸿祎所言,“谁不能做ChatGPT?你去看它家的财报,如果在服务器算力上没有投入,也没有AI团队,这样的企业宣布入局,都是在蹭热度。”
考虑到ChatGPT涉及巨额的投资以及持续性的大模型训练,大部分业绩不佳的企业,仅在资金层面就和ChatGPT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感,它们后续的发展更是令人担忧。至今,跟进布局ChatGPT的公司还没赚到钱,而各种“中间商”反而赚了一波快钱。
03 谁靠ChatGPT赚到了钱? 尽管ChatGPT具备极强的商业想象力,但遗憾的是,即使是OpenAI都没能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因为目前搜索引擎的营收来源主要是广告,但ChatGPT主打高效、准确地呈现答案,和商业竞价存在天然的矛盾,因而很难用传统的方式赚取营收。
不过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商家却围绕ChatGPT的生态,探索出了极具“创造力”的商业模式。
由于目前ChatGPT仅针对欧美市场测试,并且还需要海外的手机号进行验证,没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普通用户很难注册使用ChatGPT。
因此,在淘宝、拼多多、闲鱼等电商平台,有大量商家提供ChatGPT账号、手机号。此前在淘宝内搜索“ChatGPT”,结果有600多家店铺售卖“ChatGPT账号”“ChatGPT注册”等产品,售价区间为1元-30元,排名靠前的商品付款人数过万。
电商平台搜索ChatGPT相关服务,目前各大平台已屏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月9日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屏蔽了“ChatGPT”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目前在淘宝、拼多多搜索“ChatGPT”,均不会展示相关内容。
除了代注册,还有一部分商家基于ChatGPT免费的现状,在微信打造相关小程序,进行收费。
以“熵云ChatGPT”为例,该微信小程序仅提供4次免费对话额度,之后若想继续使用,则需要进行充值,充值费用分别为9.99元/20次(一个月有效)、29.9元/300次(三个月有效)、99.99元/1300次(半年有效)、199.99元/3000次(一年有效)以及999.99元/无限次(一年内有效)。
在此基础上,甚至还有一部分“高端”商家,上架了ChatGPT接入服务,可以教消费者如何在自己的公众号、小程序内集成ChatGPT。虽然价格较高,但考虑到接入后的玩家可以“割韭菜”,因此,也算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由于可以高效率地产出质量不错的内容,也有企业希望挖掘ChatGPT的内容价值。比如,2023年1月,“美国今日头条”BuzzFeed就与OpenAI达成合作,将使用ChatGPT创作内容。受此利好消息影响,BuzzFeed的股价一度飙升120%。
由于ChatGPT没有入华,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不能使用该技术,因此,众多网友纷纷发现可以人工搬运ChatGPT的内容赚钱。
在B站,有众多UP主分享如何用ChatGPT生成的内容赚钱。这些内容十分火爆,播放量动辄十数万。常见的方法有,搜索当日热门话题,比如,“最值得买的手机”“中国哪里景色最美”等,然后让ChatGPT生成针对性的内容,搬运至今日头条、马蜂窝等平台;让ChatGPT产出应届生如何就业的书籍大纲,再针对各个大纲产出详细的内容,搬运至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此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众多带有“ChatGPT”或者相关信息的账号在进行直播,通过主播帮助询问ChatGPT的形式博取流量。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玩家瞄准了ChatGPT的名号。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有38家企业正在申请“ChatGPT”的商标,涉及广告、销售、软件产品等分类,不过目前这些企业都在申请中。
天眼查搜索到的ChatGPT注册信息,图/天眼查
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ChatGPT确实可能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革新,因此,资本市场开始“逐梦”ChatGPT。
这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企业被ChatGPT牵着鼻子走,有意无意地向公众传输ChatGPT概念,但问题是,由于ChatGPT涉及庞杂的运算以及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大部分企业的ChatGPT故事,或许仅仅是个“故事”,热闹过一阵,大浪淘沙后,才能看到留下来玩家们的真实实力。
作者:天宇,编辑:周烨
来源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花十五分钟,读一篇干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刻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不会栅格系统?拿走这篇零基础使用指南!
UI交互 2023-02-16前言在如今多终端、多设备尺寸的加持下,多屏设计就成了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所用界面的视觉表现出统一性和一致性、同时在不同系统及不同尺寸的设备上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栅格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辅助设计师制定界面排版布局的方案,以网格的形式将多元素/内容链接在一起,很好做到多平台、多尺寸的适配,让设计美感...前言
在如今多终端、多设备尺寸的加持下,多屏设计就成了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所用界面的视觉表现出统一性和一致性、同时在不同系统及不同尺寸的设备上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栅格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辅助设计师制定界面排版布局的方案,以网格的形式将多元素/内容链接在一起,很好做到多平台、多尺寸的适配,让设计美感、工作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些优秀的产品都在使用栅格去规范界面信息的排版布局,虽然它只是传统设计方式的一部分,但只要不嫌麻烦,就可以使用 栅格系统 解决很多设计布局的问题。不少设计师都知道栅格的重要性,但碍于对其一知半解,以至于在设计中总有些无从下手,本文笔者将从浏览过的大量文章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栅格做出系统化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初/中级设计师对栅格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更多 栅格设计 干货:
用7大章节,帮你从零开始学会栅格系统 前言 现如今随着设备尺寸的多种多样,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适配到更多尺寸,布局方案与栅格系统的搭配使用,可以很好的做到跨平台跨尺寸适配,极大的提升设计效率。
阅读文章 >
一、栅格的定义及重要性 1. 栅格的来源
栅格的概念来源于平面设计中的“网格”,早在 13 世纪,法国建筑师 Villard de Honnecourt 创作了一张图表,试图实现“和谐的设计”,这也是继黄金比例之后,第一次将网格与其结合在一起,以此产生固定比例的页面布局。
在 18 世纪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的开始,随着报纸、传单等主流印刷品的兴起,设计师们需要解决“将不同的信息传达给不同的人群且能自然浏览、还要防止不同部分争夺读者的注意力”的问题时,栅格的雏形已然显现出来。
20 世纪初,设计师们发现使用网格辅助设计印刷作品,可让排版布局更加清晰、信息传递也更加有效,由此演变成了平面设计中的一种方法。
20 世纪中期,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著作了《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一书对设计界影响至今。
由此不难发现,不管是前几个世纪的印刷刊物、还是如今的互联网产品界面布局,栅格都可以作为组织信息的工具,帮助设计师实现一致、和谐的信息布局效果。
2. 什么是栅格
栅格和网格的英文都以“Grid”来表示,其本质是为了给版面提供一个基本设计框架,这也是为实现有组织的设计其中方法之一,在平面设计中称之为“网格”,而在网页/移动端中更多称为“栅格”。
栅格是根据平面中的网格发展而来,通过一定的规律、合理的设置基准线来规范界面中的元素(文本/图像),让每个区域能够相对独立却又能相互关联,形成整个界面,最终呈现出清晰易读的信息布局。
3. 为什么要使用栅格
首先对用户来说,使用栅格能让内容布局具有规律性,通过定义留白、对齐、分割等各种比例关系,不仅能降低用户认知成本,还能让信息的展现更加清晰,有效提升用户的浏览、接收效率。
其次对于研发团队,栅格通过统一的标准规范对设计师进行约束,协同产出一致性的视觉效果,避免了一人一个样式的混乱场面,同时减少了部分细节上的沟通,提高决策及产出效率。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员通过有规可循的设计规律,可对部分组件及模块进行封装调用,不仅高度还原设计效果、还能提高开发效率。
另外,在设计 Web 界面时,使用栅格系统能一稿适配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的设备尺寸,合理兼容多端、多系统下的自适应效果。
二、栅格系统的组成 栅格系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主要由网格、列、水槽、边距、总宽、容器盒子等组成,只要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定义即可,下面我们将一一了解:
1. 网格(Gird)
网格(Gird)是由基本单位「单元格」构成,也被称为最小单元格,而栅格则是由一系列规律的网格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 8 作为作为栅格中的最小单位,以此进行增量。为什么用 8 为基础倍数呢?
首先作为偶数,程序进行单位换算后可被整除,避免像素出现小数点;其次,8 为增量单位既不会显得琐碎、也不会让内容过于分散,当界面中所有元素都以 8 为倍数时,其元素大小、间距都有规可循,之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间距」类的文章,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5000字干货!超详细的保姆级间距设计规范 编者注:UI设计中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
阅读文章 >
2. 列(Column)
列(Column)指的是栅格数量,如 12 栅格有 12 个列、24 栅格就是 24 个列,主要用来对齐内容。通过栅格的列数来控制版面的呼吸感及节奏感,列数越多、内容排版越精细,反之列数越少、内容排版就越疏松。
3. 水槽(Gutter)
水槽(Gutter)是指列与列之间的间距,通过留白以实现界面中的信息元素分割及版式呼吸感。水槽的宽度对设计风格会存在一定影响,水槽越大留白就越多、其呼吸感就越好,反之留白就越少、内容也会变的较为紧凑。
4. 边距(Margin)
边距(Margin)是指界面内容到屏幕边缘的距离,主要用来控制核心内容的展示边界,所以是禁止放置任何内容的(部分浮窗、返回顶部按钮、右侧吸附边栏除外)。边距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栅格区域空间,这点大家自行理解即可。
5. 栅格总宽(Container)
栅格总宽(Container)是指所有列加所有水槽再加上两侧边距的总和,即整个栅格系统的总宽度。
6. 容器盒子(Col-n)
容器盒子(Col-n)是指布局信息的版面区域,通常设计师在设定好基础栅格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定义一块内容需占用几个列的宽度并形成容器,后续在设计过程中,会将文字、图片、按钮等元素约束在限定的容器宽度以内形成复用组件,最终组合拼装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三、栅格系统制作流程 1. 设计栅格宽度
在设计 Web 端界面时设计师需要先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确定好布局后,再来设定栅格区域,如下列布局:
屏幕宽度并不等于栅格的宽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基于 1920、1440 这两个尺寸来定义设计稿的宽度,但真正放置信息内容的区域并非设计稿尺寸,需要做到多平台、多尺寸显示器的适配,通常会将栅格宽度定义在 1024px~1400px 之间。例如:常见的 1024px、1200px、1280px、1400px 等,可满足绝大多数主流显示器,如果栅格宽度超过 1400px,在很多笔记本电脑上浏览页面时,会出现左右滚动条,体验非常不友好。
2. 选择栅格列数
① 12 栅格
12 列栅格很常见,一些业务信息分组较少的商业网站、门户网站等使用的就是 12 栅格,它能够被 2、3、4、6 整除,很容易满足信息较为复杂的等分布局场景。另外,针对不对称布局的容器组合也能将信息体现的很和谐,如双栏布局使用 4+8、3+9 栅格,三栏布局使用 2+8+2、3+3+6 栅格等,变化较为灵活。
② 24 栅格
24 列栅格适合信息量大、分组多且多样复杂的使用场景,很多视觉区域较大、需要精细化布局的 B 端 Web 设计采用的就是 24 栅格,相比 12 栅格,有更多的区域划分空间,其布局的灵活性也更强。
需要注意的是,24 栅格因列的数量比较多,很多时候列宽无法被精准整除,不过相差的像素数值极小,往往无法被用户肉眼觉察,无伤大雅。栅格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视觉效果的协调与统一,并非为了死磕某个像素,特殊情况区别对待即可。
③ 5 栅格
5 列栅格一般用在移动端设计中,因设备屏幕的横向空间有限,所以很少使用,例如:针对“金刚区”的 5 图标(一行)、10 图标(两行)的规范化排版。如果想进一步追求后续的灵活性、避免奇数的不便,也可将 5 列栅格拆分成 10 列,布局、视觉效果基本能保持一致。
其实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们大多会使用间距来规范界面的排版与布局,相比 5 列栅格会更灵活、更便捷。
3. 定义水槽与边距
水槽就是列的间隔,其定义方式可以延用间距系统的制定标准,以 8px 为最小单位进行推导,如 S=8px、M=16px、L=24px、XL=32px、XXL=40px、...等,这样更容易保持视觉的一致性,最终到底使用哪个值没有绝对的要求,这还需要根据产品的调性及设计风格来决定,水槽的数值越大,页面的留白间隙就越多。
当我们确定好内容区宽度、水槽宽度及数量后,计算出列宽(上述有提到不一定整除)并将整体进行居中显示,两侧即自动形成边距。
四、栅格与响应式的结合 1. 自适应与响应式
① 自适应
自适应布局是为了让网页内容根据不同终端来自行适配布局,设计师需要制定好同一设计稿的变化规则,程序员在开发时创建多个布局,对不同的终端分别提供一套独立的前端代码,系统就能自行判断当前访问的是 PC 端、平板还是手机。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对自适应网页窗口的宽度进行调整,就会发现每经过一个断点时,页面的元素位置就会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效果。需要明确的是,当窗口宽度未达到下一个断点之前,元素不会随着窗口的调整而变化。
自适应效果因需要前端为每个终端提供独立的代码,固开发成本较高,在设计时,元素的大小、位置变化不必太过复杂,只需保留必要的功能入口即可。
② 响应式
响应式没有自适应那么多的控制,前端只需通过一套代码即可无缝衔接电脑端、平板和手机,可多端同步生效,其开发成本及设计成本都相对较低,适应性更强。响应式布局最典型的就是当页面窗口宽度发生变化时,元素的大小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图片的伸缩、整行文字的长短变化尤为明显。
2. 栅格行为变化
① 固定栅格
将自适应关联到栅格上,简单来说,就是页面宽度在变化过程中未达到下一个断点时,栅格的列与水槽宽度不变,页面布局不会产生变化。当达到预设断点,栅格的列数与水槽会相应增加或减少,页面右侧的内容也会随之增减,但元素之间的尺寸与间距依然是固定的。
固定栅格的适配规则简单,实现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是因为在拉伸过程中边距的不固定性,局限了其适用范围,一般只适合用在内容居中、上下结构布局类型的产品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大或过小尺寸的屏幕上,比例可能会显的不够协调。
② 流动栅格
流动栅格的边距、水槽宽度是固定不变的,在达到下一个断点前,列的数量也不会增加,列宽会跟随页面宽度左右伸缩,变化规则不一定是最小单位(8px)倍数,内容元素也会随着页面宽度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页面内容始终充满屏幕的可用空间。
我们可以将流动栅格的视觉呈现方式称之为响应式弹性布局,这种布局的兼容性很高,能很好的适应多端设备及不同的屏幕分辨率。对于不同尺寸的卡片混排也能平滑过渡,不会显得突兀,例如:图像、视频、类容编辑器、数据可视化等,除断点变化外,内容元素的缩放不会改变页面的排版布局。
③ 混和栅格
绝大多数的网站使用的都是流动栅格,但一些后台管理系统及工具型界面设计为了使布局既有固定的宽度、也有流动的宽度,就会采用混合栅格的形式。
混合栅格的灵活性很高,特别是内容较为复杂的产品会显的更加友好,在不同分辨率的屏幕上都能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不过对于开发来说,规则相对复杂,实现成本较高。
五、部分问题及处理方式 1. 水槽中不要留下元素
这里所说的并非水槽中不能存在内容,而是不要将单个元素或元素的边缘置于水槽内,否则就会参差不齐,违背了栅格的目的。如果你的元素过大,就让他跨越栅格,到达下一个列的右侧边缘。
2. 栅格不一定整除
虽说设计师对于每一个像素的的追求都很执着,但大部分情况下栅格都是无法整除的,而相差的像素也无法被用户以肉眼觉察。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栅格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视觉的协调与统一,而非像素级的精确。
举个例子,以 1920px 的宽度、12 栅格为例,内容区宽度可以是 1000px、1200px、1400px、1600px...,每一次内容区宽度的变化都要将栅格的列宽重新调整,永远无法将栅格每次整除,即便偶尔也是例外。
3. 栅格区域外的内容
栅格是为了规范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栅格。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将主要内容区域遵循栅格系统即可,其他部分如固定导航、侧边悬浮栏、右下角弹窗...等不一定要跟随屏幕尺寸或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4. 合理的打破栅格对齐
对齐在栅格系统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不过在一些特殊场景中不必为了对齐而对齐,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打破对齐。
如下图中的照片墙,利用极小的间距将一些宽度不同的照片排列在一起,虽然没有同栅格的列宽对齐,但我们第一眼很容易将这些照片联想成一个整体,同时又能轻松的单独区分开来,也不会影响整体布局。
5. 子父级模块对齐父级
在部分场景中,当我们以卡片的形式将多个内容形成一个信息组,这时可以忽略子级元素的对齐方式,父级卡片遵守栅格对齐即可。
六、结语 栅格系统能为设计提供便捷,有助于设计效率的提升,很多设计师都会去关注栅格为什么重要,却容易忽略栅格在实际项目中的使用原则,同时还要伴随一些限制条件,所以并没有平常想象的那么简单。
本篇文章提供了栅格系统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帮助大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让栅格更好的服务于设计,若有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万字干货!从4个方面完整解析栅格设计 关于界面栅格的攻略,延展到适配方式。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9个社交APP产品细节,看看高手是如何做设计的!
UI交互 2023-02-16一、前言在设计工作中,竞品分析是很常见的一种调研方式,多看多体验产品可以帮我们拓宽更多的设计思路和眼界,而不仅仅是靠凭空想象和“我感觉是这样…”来做判断搞方案,本文简单分享自己在体验产品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更多产品细节: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高手是如何做设计的!一、前言 在设计工作中,竞品分析是很常见的一种调研方式,多看多体验产品可以帮我们拓宽更多的设计思路和眼界,而不仅仅是靠凭空想象和“我感觉是这样…”来做判断搞方案,本文简单分享自己在体验产品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
更多 产品细节 :
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高手是如何做设计的! 作为 UI 设计师来说,体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灵感的来源离不开对优秀设计的探索。
阅读文章 >
二、社交产品赛道 此次分享聚焦在陌生人社交赛道,围绕“发现-连接-破冰”的陌生人引力公式来拆解分析一些社交 app 是以怎样的方案来帮助用户完成这个社交行为链。(来自 ISUX 发布过的陌生人引力公式)
1. 探探:上传照片场景化
使用场景:
探探以颜值社交为核心,主要玩法是刷卡式社交,比较依赖于用户照片,所以在整个产品体验流程中都会不时的引导用户上传照片这一行为;例如在浏览照片、编辑资料、特权奖励的流程中都采取了不同方式进行引导。
设计思考:
探探将上传照片的场景具像化,在编辑资料的照片模块,使用最好看的旅行照、独一无二的才艺、我的宠物和生活照等文案,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用户上传不同类型的照片来丰富个人画像和人设,建立吸引力,以及用户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还能暗示一些不好意思或不想上传人像自拍照的用户上传一些生活照,丰富产品的用户照片池。
2. 探探:资料百分比完成度
使用场景:
在资料编辑界面,探探将待完善的个人资料信息分模块标明完成度百分比,奖励用户完成 100%时可以提升曝光。
设计思考:
这种完成度百分比的方式通常在一些电商运营活动中会出现,探探把这种百分比的方式运用到资料编辑的不同信息模块下,这样做可以分散用户完善资料的压力(就像大目标拆成小目标一样,小目标更容易去实现和行动)
3. CP:标签生成个人介绍动态
使用场景:
在新用户初次进入 CP 时,会让用户选择一些个人标签,选择完成后,会将个人标签自动生成一段自我介绍作为动态发布。
设计思考:
这个是我在体验中觉得非常 nice 的一个功能,通过提取用户标签形成个人介绍动态,不至于新用户和不喜欢发动态的用户主页光秃秃一片,而且对比纯标签来说,一段口语化的文字表达更有亲和力和交流感,吸引其他陌生人产生兴趣打招呼。(我在 soul 中深有体会,因为在 soul 没有发布任何动态,好几次都会被问主页怎么什么都没有~)
4. umi 星球:录制声音词卡选择
umi 这个产品目前还没有太大用户量,是一个初创产品,但是产品的差异性和设计感很好,值得借鉴。
使用场景:
在录制自己的声音时,umi 会有一些词卡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词卡内容来录制声音。
设计思考:
现在很多陌生人社交 App 中都不止局限在文字上的形象展示,用户通过录制声音可以更加丰富的展现自己;声音的表达一是音色氛围、二是语音内容;umi 在内容上提供了词卡,照顾到用户可能会不知道录制什么的茫然,根据产品目标群体选取的都是一些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句子,像经典影视台词、情感文字、文学作品,比较文艺有意思,不会那么土味和 low~ 渲染产品充满艺术感和年轻的调性。我觉得同类的产品是可以借鉴一下思路的。
5. umi 星球:随机昵称
使用场景:
在新用户注册时,umi 可以随机生成昵称让用户选择。
设计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每次下载一个新的 app 注册时,想名字都好累,脑子一片空白,特别是有一些产品还不让名字重复,就要反复的尝试替换;在umi里可以选择系统随机提供的名称,整个注册流程更快、降低用户操作成本,不容易在这个阶段导致用户流失;而且提供的名字都是一些挺有意思的名字哈哈哈,让用户比较能接受,例如“天炉座5688”“仙女座1277”…
想起来自己体验过的一个 社交产品 忘了叫什么名字了,自动起名“土豪的猎豹”外加一个大黄狗搞笑表情包头像(拴 Q,一进直播间都喊欢迎猎豹哥哥哈哈哈),说真的头像和昵称在虚拟世界还蛮有存在感的,在大家都不认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会有把头像和昵称当成是对方形象的这种心理暗示;没有绝对说哪种类型是好的,只是采取自动生成头像和昵称的方案最好根据品牌调性来设计。
6. cp:互动任务排序
使用场景:
产品的定位是主打线上转线下的恋爱社交;双方互相欣赏后自动变成七天 cp,开启 cp 空间,可以打卡完成任务增加亲密度。
设计亮点:
cp 空间的任务排序和任务内容设计很有意思,从关系角度来说是“陌生人-破冰-好感-确定关系-热恋”的流程来排序的,循序渐进的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距离,促进关系的建立。 从恋爱场景的角度是“线上-线下-线上”的流程,契合产品线上转下恋爱的定位。 从用户心理层面进行任务内容设计,例如刚开始先做几个用户成本比较低的小任务破冰,然后就是互看照片(前边的几个小任务也可以说是为看照片做个铺垫,看照片我觉得挺真实正常的,换位思考一下,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现在线上交友选择性多,大家很难在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子的情况下付出那么多的时间成本陪聊进一步突破),照片互看后的任务内容设计围绕关系升温逐渐转线下确定恋爱关系… 优化方向:
cp 空间的任务打卡方式过于单一,只能通过发动态来完成,缺少仪式感,促使用户做任务的动力稍显薄弱,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有意思的玩法和视觉效果,除了能促进用户活跃度以外,从业务角度来说有可能开辟更多的付费渠道。 cp 空间在对话框里的呈现太像系统通知,可以增加一些对话感,强调人与人的互动;例如通过修改任务邀请文案“xx 邀请你一起…”、“xxx想和你一起cp…”;或者通过一些动效来增加趣味性和cp氛围。 7. Soul:酒馆猜拳社交破冰
使用场景:
用户在聊天过程中,可以通过酒馆猜拳来问答式聊天,完成社交破冰。
设计思考:
Soul 主打灵魂、兴趣三观社交,所以用户互相聊天了解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而在与陌生人联系上后,却不知道怎么聊天,容易陷入无话说、尴尬、以及不舒服的盘问式对话。酒馆猜拳是我使用过程中觉得体验的还不错的破冰玩法,双方 souler 通过猜拳你来我往的互问互答,在答题的过程中逐渐放开自己,延伸捕捉出更多的话题,降低交流门槛,到后面可能不需要猜拳问答,也能有很好的聊天氛围。
优化方向:
这种破冰方式在其他的一些社交应用中也有看到过类似的,soul 做的更加细致一些,但我认为还有一些能优化的点就是:一将提问的问题归个类,这样可以更快的找到目标问题,而不用反复刷新问题,找好半天,没有合适的问题,让对面一直等着,当然这一块 soul 这么做也有可能是想减少用户操作路径和层级吧。
8. Soul:亲密度标识建立关系
使用场景:
soul 在跟对方聊天达到一定时间后,会出现的一个“soulmate"标识,互动的时间越久,这个标识就会依次点亮,表示两人已经建立了关系亲密度。在“cp”、“qq”中也有这样的亲密度标识运用。
设计思考:
soul 的亲密度标识采取字母”soulmate“,一是很好的与品牌元素进行结合;二是通过亲密度点亮,能表明自己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跟对方的聊天比其他陌生人更久有更多话题,以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种亲密度标识在陌生人社交、情侣、crush、闺蜜这些关系中的用户会比较适用。
9. 探探:趣味测试+发送话题
使用场景:
在聊天场景中,探探提供真相测试玩法,邀请对方一起做测趣味测试或接受对方的测试邀请,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查看双方的匹配度,根据测试内容还可以提取相关话题发送给对方,是一个社交破冰的玩法
设计思考:
探探的这个趣味测试玩法,兼顾趣味性和社交性;我体验比较好的一点是所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以一种更舒适友好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不会觉得某一个答案就是不好的而违心去选择,这会让用户没有压力的选择真实的内心答案完成“真相测试”;其次就是在测试结果页将问题和选择自动生成一段文案,用户可以发送给对方来展开聊天互动。对于有些内敛或不太会表达的用户来说,这样子的破冰更加自然和容易接受,以此降低用户破冰心理压力。
三、结语 陌生人社交产品下又有不少细分赛道,像这两年出现比较多的的语音派对交友、虚拟社交,可以单独进行分析;因为我目前的工作是在社交赛道,平时会比较多看和分析这类产品(其他类型也会看),后续会继续更新日常产品体验和设计思考,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了。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