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大流行的思考-解析篇
设计动态 2023-02-17一、背景介绍 目前chatGPT已经被全世界所知,其影响已经渗透到国家、民营企业、国企央企、各大行以及每个个体等,未来可能会更火,并且还会衍生各种商业落地产品。 或许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拥抱这个大变革,而不是观望或者无视它。 无疑,chatGPT的出现是可以拔高到ChatGPT爆发至今,讨论的声音也有很多。为什么chatGPT的能力能如何强大?乃至于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分享自己关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一、背景介绍 目前chatGPT已经被全世界所知,其影响已经渗透到国家、民营企业、国企央企、各大行以及每个个体等,未来可能会更火,并且还会衍生各种商业落地产品。
或许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拥抱这个大变革,而不是观望或者无视它。
无疑,chatGPT的出现是可以拔高到PC、移动互联这个层级,这三个新事物的出现,对我们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形成巨大影响。
而这也是我对此引发的思考,为什么chatGPT的能力能如何强大?
总结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仰望星空(解析)-即简要剖析chatGPT的技术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脚踏实地(设想)-设想未来产品可着力点及产品方向思考等内容 一、chatGPT的解析与说明 1. chatGPT与以往的聊天机器人的区别 当我们询问ChatGPT和以往的对话机器人(如小冰)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GPT比他们更懂人类的表述与观念,仿佛是和人在对话,这是为什么?
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解答:
(1)模型的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chatGPT是采用了LLM模型构建的对话机器人(large Language Model);
一般的语言模型处理任务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中间任务及最终任务(完成对话);
中间任务指中文分词、词性标注、NER、句法分析、指代消解,这类任务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但对应最终任务是必需的操作步骤;
以往NLP的部分研究方向及侧重点在于中间任务的处理及优化,如如何更好的分词\指代\句法分析,从而更好的输出最终任务,如这一代(袋)苹果多少钱,应该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但GPT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的理念是尝试从端到端进行解析,完全忽视中间任务的处理,我们可以给定大量数据,让LLM模型自动学习输出最终任务的结果,而这里面如何学习我们无须了解,如至于优化,我们也无需对中间过程专门建模;
可以说正是因为NLP技术发展未成熟,才会衍生出中间任务的建模及优化,现在有了LLM的出现,我们似乎可以寻求到新的研究方向;
而这种本质区别,就决定了GPT为什么能更好的理解用户表述及输出结果,因为GPT现在是给定人类的自然表述,LLM通过大量数据学习语义语法知识及既定事实,最终再用符合人类的表述方法进行反馈,讲究的是GPT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GPT(这活脱脱是个绝对合格的乙方思路!谁能不爱)
(2)角色定位的区别:从预训练模型走向通用人工智能
以往的技术链路是构建各个专业agents,并提交中控统一管控(DM模块),组成一个对话机器人;而GPT是通过数据及LLM模型,构建成一个通用性的对话机器人;
没错,你可以想象一下,以前是设想给你创建很多个专业人员同时处理服务(N对N),现在是构建一个通用性人才,同时处理多个服务(1对N);
而为什么能这么转变?得益于LLM模型及海量的数据(以万亿为单位的文本数据);
理论上来讲,只要LLM模型足够大,喂食的数据足够多,那么GPT完全可以变身成为钢铁侠里面的贾维斯(想想就很兴奋),而且如果按照这个研究思路,未来很多NLP子研究领域将不再具备研究价值(如如何更好的分词)
以上两点,我理解就是与以往主流的对话机器人的本质区别。
2. ChatGPT如何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推理及实时更新 那究竟GPT如何有如此优秀的表现呢?
我们不妨从人类学习思路入手,我们学习一般可分为获取知识-存储知识-推理知识-更新知识,而这也是GPT发展及学习的过程,这更加也是GPT适应人类的表现;
(1)获取知识
首先对于知识的获取,GPT粗略可以分为语言知识及世界知识的获取,语言知识指代的就是我们自然的表述,指词性、语义、语法、分词等知识;
参考文章-“When Do You Need Billions of Words of Pre-training Data?”,对于Bert类型的语言模型来说,只用1000万到1亿单词的语料,就能学好句法语义等语言学知识;
而世界知识,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事实型知识,Factual Knowledge),指美国现任总统为拜登,太阳从东边升起,这类既定事实知识的学习;
而这类知识的获取学习,对数据的要求及时效性就很高,也是未来GPT的研究重点,即如何从增量知识获取世界知识;
(2)存取知识
至于GPT如何存储及提取知识,目前比较可信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前提,就是LLM模型是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大语言模型,而Transformer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变压器,对输入和输出进行处理的模型。
当LLM模型获取到知识(输入)时,会转化为一对
信息,如<‘北京,is-capital-of,中国>,并且保存在Transformer的FFN结构,也就是说Transformer的FFN可看成存储大量具体知识的Key-Value存储器,而每个节点对应的key向量,就是知识节点和输入层每个节点的权重向量,用来匹配输入的语言需要获取什么知识; 举个例子,简单通俗点来说,当Transformer的输入是“中国的首都是[Mask]”的时候,节点从输入层探测到这个知识模式,会产生较大的响应输出。如果Key层其它神经元对这个输入都没有任何响应,那么对应的Value层的节点,其实只会接收到“北京”,这个Value对应的单词embedding放大,进而匹配出最终的结果<北京>;
(3)推理能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LLM模型本身就具备推理能力;
保证LLM有推理能力的原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Prompt的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合适的提示语或提示样本,更好地激发出LLM本身就具备的推理能力;
第二种是是在预训练过程中引入程序代码,和文本一起参与预训练,以此进一步增强LLM的推理能力,这应该是OpenAI实践出的思路;
首先基于Prompt的方法也分为三种实现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追问式推理,我们在LLM输出结果时,输入提示语:“Let’s think step by step”,LLM便会将它思考的思路逐一的反馈出来,而实现的方法就是,我们海量数据里面必定存在“Let’s think step by step\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思考”关键信息的文本,并且这类文本通常都是携带了思考思路,而LLM模型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学习推理;
第二种是基于示例的思维链,又称CoT,(few-shot CoT,Chain of Thought),方法是:为了教会LLM模型学会推理,给出一些人工写好的推理示例,示例里把得到最终答案前,一步步的具体推理步骤说清楚,而这些人工写的详细推理过程,就是思维链Prompting,这种方法让模型学习了一个道理,就是在推理过程中,步子不要迈得太大,否则很容易出错,改变思维模式,化大为小,逐一击破;而这也是我们生活学习需要参考的思路;
第三种是问题拆解思路,就是将一个复杂问题逐步拆解到每一个子问题,在完成了子问题的解答后,我们再从子问题的答案推导复杂问题的答案;
以上为实现chatGPT的推理能力的第一种方法-基于Prompt方法的简单介绍;
而另外一种,在预训练过程中引入程序代码,和文本一起参与预训练构造LLM推理能力的方法,目前还未证实,比较可能的猜想为如下两个方面:
代码属于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可以通过代码的条理构造LLM推理的思路; 代码中的注释可以有效帮助到LLM关联对应的内容进行推理,即这类文本帮助预训练模型做了<文本,Code>两种数据的多模态对齐工作; 而这两个猜想目前来看可能性较高,只是需要等待后续验证。
实时更新知识:
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既然LLM模型训练是基于已有的海量数据,那这部分数据的时效性如果不符合现实情况,那chatGPT给的答案不就不可靠了吗?
如询问美国的总统是谁?按照已有的数据量来看,肯定是特朗普的数据会多于拜登,那么回答不就不可靠了?
对于这个担忧,可以说是客观存在并且是会出现的,毕竟chatGPT才出现了一段时间,但这个问题虽然还未完全解决,似乎已有三种可以处理的技术方法,归纳起来为以下三种:
(1)基于基础数据来修正知识
如同文章“Towards Tracing Factual Knowledge in Language Models Back to the Training Data”描述的从LLM模型逆向追踪到数据源的可行性;
因此我们可以在识别到错误反馈的时候,设计一个修正功能,当用户反馈说你说的不对时,实时的进行源数据的更新,而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修正以及如何校验修正后的答案是符合世界认知的,但是这可以说是后话了。
(2)对LLM模型做一次fine-tuning来修正知识
第二种方法的思路就是直接从数据源开始修正,通过修正后的数据源重新训练;
这个方法最为简单直观,同时也存在问题:1)带来灾难遗忘问题,即可能遗忘掉该忘的知识,还会忘掉了不该忘的知识;2)成本高,涉及到LLM模型的重新训练及验证,可行性不高;
(3)修改LLM模型某些知识的模型参数
第三种方法其实是第二种的衍生,就是修正某一个知识领域的参数;
参考“Locating and Editing Factual Associations in GPT”和“Mass-Editing Memory in a Transformer”这两篇文章讲述了定位及修正FFN对应参数的方法;
但同样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方法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
3. 总结归纳 以上就是我在查阅资料后整理的chatGPT的优异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原因:
颠覆及超越了以往市面主流的对话机器人(无论是交互、体验还是性能),并且提供了可落地性及可研究性很强的方向 为目前国内或者世界经济下行及行业内卷,提供了新的产品及生产力发展方向,也提供了新的商业价值 chatGPT里面的思想(如问题拆解\识别修正等思想)及未来研究方向,符合人类的学习及发展之路,适合每个人学习与借鉴 以上就是个人查阅部分文章内容,整理归纳了对chatGPT能如此流行的原因。
参考内容 由ChatGPT反思大语言模型(LLM)的技术精要
在此特别感谢张老师提供的关于chatGPT研究及说明,对个人的学习及思考起了很大的帮助!
拓展阅读 关于chatGPT的八个技术问题猜想 chatGPT的数据集之谜 本文由 @SiegZho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醒醒吧,中国 SaaS !
设计动态 2023-02-17周鸿祎前段时间在 SaaS 领域火了一把,他准备补贴 100 亿让中小企业免费使用 SaaS,且不说这事能不能成,就营销事件而言,老周又一次成功吸睛。 “老周这是要把 SaaS 颠覆,还是要把 SaaS 行业搞没”,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显现。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国内的 SaaS 行业已经经历了多次起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SaaS 企业是否已经摸索出了合适的发展路径?在 SaaS 行业的摸索过程中,我们能总结出哪些应避免的“坑”?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对国内 SaaS 行业的几大问题做了总结,一起来看。
周鸿祎前段时间在 SaaS 领域火了一把,他准备补贴 100 亿让中小企业免费使用 SaaS,且不说这事能不能成,就营销事件而言,老周又一次成功吸睛。
“老周这是要把 SaaS 颠覆,还是要把 SaaS 行业搞没”,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显现。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老周是想把原来用于杀毒软件市场的套路在 SaaS 市场再来一遍。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个人杀毒软件市场从此覆灭,老周成功地把个人杀毒软件商业模式由卖 License (软件授权) 改造成互联网广告模式。
此举在消费级市场行得通,而在企业级市场呢?WPS 之前尝试过,广告业务增长迅猛,但同时也挑战着用户的容忍度和体验,广告业务也逐渐被 WPS 放弃,在用户体验和广告业务之间,金山办公选择了前者。
两周前,我与国内几位 SaaS 企业的 CMO 和 CEO 聊到一个话题——“SaaS 的原罪”,几个人都深以为然,说破无毒,我今天放出来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巨头免费,用 to C 的逻辑做 to B 首当其冲的是互联网大厂,最初以为能“挟流量以令诸企业客户”,妥妥的降维打击。孰不知,十年一个周期之后,互联网大厂都慢慢地褪去了免费的外衣,开始回归 to B 的打法,用心做产品,老老实实服务客户。
然而,免费这件事却因此被客户牢记在心。虽然客户都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他们实际想的却是“既然有免费的,先用用也无妨”。随后,很多客户反应过来——“被收割是迟早的事”,也就失去了热情,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关系,也就桥归桥路归路了。
当然,互联网大厂对 to B 行业的影响和带动起到了加速作用,他们所到之处皆是“白骨累累”。只要是互联网巨头所覆盖的领域,创业公司几乎都被“卷”出天际,再无生机,有的果断放弃,有的苟延残喘后宣布关停。
互联网大厂自己先“卷”一波,再以生态之名联合一波,美其名曰“生态”,实则是以“生态”之名行“近距离学习”之事。对大厂商而言,生态是一场测试,而对创业公司来讲,生态可能是生死,两者的处境不同,抉择也就不同。有位创始人讲“生态生态,要有给伙伴‘生’的态度,对他们 (大厂) 来讲调整一次策略可能是掉根头发,但对于伙伴来讲是丢条命。”
现在互联网大厂纷纷商业化,逐渐认命 to B 的慢和客户价值,但用“免费”逻辑做 to B 的生意,是一件很扯的事。
二、“SaaS 便宜”,影响了客户的心智 “SaaS 便宜”,SaaS 真的便宜吗?其实 SaaS 并不便宜,只是用多年来分摊了一次性的高投入,从而让客户感受起来好像是便宜了。
几乎所有厂商在早期传播时,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一个话术“SaaS 比传统的套装软件便宜!”久而久之,在客户的心智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SaaS 比套装软件便宜”。这也给整体 SaaS 行业的后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企业软件相比硬件而言,其价值一直被低估,中国企业骨子里不愿意为软件付费。企业管理软件带来的价值是滞后的,并且和管理流程紧密相关,最终也说不清楚是软件发挥了作用还是流程改造发挥了作用。
软件本身没有卖出价值,在推广 SaaS 时再提“SaaS 比传统软件便宜”,我能理解是为了快速抢传统软件的客户,但同样在客户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改变客户心智,绝不是短时之功。
一位已经上市的 SaaS 企业创始人两年前曾说过,“不要再谈 SaaS 比传统软件便宜了,价格只是决策中的一个因素,应该先谈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价值。”
三、过度 PR,产品没完成 PMF 前 go-to-market 曾经在 SaaS 最火爆的时候,很多厂商过度 PR,且不说产品过没过 PMF,甚至创业一开始就被投资机构带起了 PR 的节奏。一路烟火一路歌,创始人变成了 to B 创业明星,高估值拿到下一轮,再拿一轮……
他们被推到台前,干着自己不擅长的事,像个提线木偶。但毕竟是创业,最终还是要拿产品说话,产品没过 PMF,客户越多,死得也就越惨。
对行业的伤害是,这一波下来,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浮躁期,to C 端的创业者大量涌入 to B 市场,开始“创业”。崔牛会见证了很多创业者的创业全过程,“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
投资机构帮忙而不添乱,投资本身是趋利的,这没有问题,但通过过度 PR 去收割“不懂行”的投资人,吃相……
四、互联网企业自研,并不是好客户 曾经有个段子,某互联网大厂的大 BOSS 对硬件预算是几个亿几个亿地批,眼睛都不眨,但如果是 100 万的软件预算,就会问,“为什么要买软件,自己做不了吗?”
这,就是现实。
其实这里也并不特指互联网大厂,但凡自己觉得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第一反应都会选择自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一旦自研完成,他们就会想“能不能让能力外溢,向外输出”,由此带来的是进一步挤压了创业者的生存空间。
前段时间,国内一家开源数据库的高管向我吐槽,原先以为互联网厂商是他们最重要的付费客户,但最终发现,当向互联网厂商收费时,他们会很诧异地说,“我们这么大的品牌,愿意使用你们的产品,成为你们的案例客户,你还问我收费?应该是你们向我们付费才对吧”。
别再说小企业没有付费意愿了。看似有购买力的互联网大厂,首先想的都是自己干,其次才是选用现成的,最后即便用了也不会付费。
五、漠视知识产权,抄袭成风 前几天,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一篇致敬友商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聊的就是抄袭的事。先讲个故事,多年前在崔牛会群里有一个创始人吐槽抄袭的问题,另外一位创始人打趣道,别人借鉴了你的产品,那你的产品是否也借鉴了别人的?这一个打趣,引发了大家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激烈讨论。
国内知识产权虽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是整体上来讲,大家对知识产权还是相当漠视的。被任向晖吐槽友商像素级抄袭时,也有创始人附和说,“崔牛会应该带领大家一起抵制这样的行为”,我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就像当年崔牛会推“百度投放关键字联盟”,总会有人破坏规则,管理起来极其艰难,最后无疾而终。
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助长了抄袭者的气焰。有抄袭界面的,有抄袭 PPT 的,记得有一家厂商(现在已经被收购),他们借用了友商的一个脚本文件,连脚本文件里的注释都没改,还是友商的名字,最终吃了官司。而就这样一家企业最终还被成功收购了,这上哪儿说理去。
六、没固定预算,给 SaaS 的支出属于“零花钱” 上周,我见到了一位目前遇见的年纪最小的 to B 创业者 (1996年生人),这里不方便透露名字。他属于海归派创业者,他讲了一个观点,细细想来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国外的企业每年是会对 SaaS 留固定的预算的,但国内企业是采购完系统之后,看还剩下多少“零花钱”来用用 SaaS 。”
听着有点惨,但这却是现实。没有喂养,怎么可能长出好产品,SaaS 厂商和产品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大部分吐槽 SaaS 厂商和产品的企业客户,其实并没有真正使用和接纳 SaaS ,而是应声附和。
七、价格战打没市场,自己、对手和客户三输 2021 年,在崔牛会的年会上,明源云董事长高宇呼吁行业,多打“价值战”,少打“价格战”。
厂商没有足够的利润,就不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投入足够的成本,相信企业客户是能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一旦进入招标环节,要么企业会引导竞标厂商竞价,要么厂商自己先“脱个精光”,仿佛是“不争馒头争口气”也要把单子给拿下。
最终的局面是一个“三输局”,竞争的两家厂商或者多家厂商不论谁中标,都不会有利润,甚至最后一算账还亏钱,没中标的厂商丢了一个客户。其实最惨的是客户,虽然用一个低价供应商,但是厂商 (供应商) 若不赚钱,那么服务一定会打折扣。毕竟,谁会做赔钱的生意呢?
“价格战”对 SaaS 行业的伤害甚至会毁掉一个细分赛道,导致本来成立的生意被打没。记得 2021 年有一位 SaaS 上市公司的创始人约了一个赛道 (这里不方便提是哪个赛道)的国内三家头部 SaaS 厂商的大 BOSS,试图说服三家可以在签约客户时守住一个底价,“约法三章”共同来抵制“价格战”。当时,大家都深有同感,但真正遇到客户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该杀价杀价,该免费免费。
八、写在最后 对于要不要写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我跟踪中国 SaaS 很多年,经历了中国 SaaS 几次起起伏伏,我想没有人比我更爱这个行业了。我依然坚信“云”和 SaaS 的未来,且这个时代是不可逆的。未来,“云”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一直有人说,客户是没错的,所有的“搞不定”都是厂商的问题。我不以为然。国内 SaaS 的发展是畸形的,不论客户还是厂商,要走的路很远,但总要做些什么。
最后,留一个小话题,上周跟 1996 年出生的创始人聊天时,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他在国外的时候会很愿意购买 SaaS,但是回国之后意愿却降低了很多。这是“南橘北枳”?
96 年这一代尚且如此,可见 SaaS 之路漫漫……
作者:崔强;编辑:燕子
来源公众号:牛透社(ID:Neuters),企业服务洞察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牛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看向美团,微信看向抖音
设计动态 2023-02-17这年头,宇宙的尽头多得连宇宙自己都不清楚。 最新的“尽头”,是外卖。 搁5年前,很多人都想不到,外卖市场还能上演“风云再起”的一幕。 那时候,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631”格局成型,诸侯争雄时代彻底终结。 即便是1年前,很多人也想不到,外卖市场会引得这么多巨头最近,外卖市场又上演了“风云再起”的一幕。先是抖音推出了“团餐配送”,随后微信也推出了“门店快送”。为什么抖音、微信纷纷开始以聚合的方式涉足外卖呢?这意味着什么?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想要了解的同学,一定不能错过。
这年头,宇宙的尽头多得连宇宙自己都不清楚。
最新的“尽头”,是外卖。
搁5年前,很多人都想不到,外卖市场还能上演“风云再起”的一幕。
那时候,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631”格局成型,诸侯争雄时代彻底终结。
即便是1年前,很多人也想不到,外卖市场会引得这么多巨头竞折腰。
“一超一强”,取代双寡头局面,似乎提前宣告了大结局。
在此前后,虽有滴滴、京东先后涉足外卖业务,但都没有撼动外卖市场的格局。
直到抖音要杀入外卖市场的消息传出,不少人这才开始审视外卖市场出现新变数的可能。
毕竟,抖音挟“互联网第三极”身位改变商业版图的能力,谁敢小觑?
只不过,盯着身前的人,也会被身后的人盯着。
眼下就是,抖音看向了美团,微信也看向了抖音。
这边厢,抖音推出了“团餐配送”,那边厢,微信推出了“门店快送”——就在2月15日,微信在广深两地测试小程序快送服务“门店快送”,引发媒体聚焦。
▲微信小程序内测的「门店快送」页面。
这景象就相当于:
在比拼酒力的酒桌上,美团和饿了么喝趴下一堆玩家后,正说着“喝完这杯收杯酒就散了吧”。
结果抖音冲了进来,说“来来来,咱们继续”。
话刚落地,微信也入了场。
都以为酒席要散场,没想到还有下半场。
没必要将这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叙事里,在互联网圈,很多时候都不存在线性的食物链。
这倒是表明了两点:
1)网约车赛道的故事,眼下也在外卖领域上演。从网约车到外卖,“聚合”模式正成为巨头搅局旧疆场的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与微信,都不是做外卖界的“滴滴”,而是做“高德”——二者做的都是聚合。
2)在反垄断将合纵连横的打法逼进死胡同后,交出“半条命”跟无边界两种思维会在新竞争局面下再平衡。
在短视频与直播把“带货”作为打入电商的楔子后,搭建商业闭环结构就成了硬性追求,这免不了要“攻入××腹地”。
01 2017年4月,华兴资本CEO、被称作“刘强东王兴周鸿祎背后的男人”的包凡,和王兴、张一鸣进行了一场闭门对谈。
包凡问王兴为什么美团能“从BAT的重围里面冲出来”,王兴引用了麦克·阿瑟将军在西点军校的告别演讲里的一句话——“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他说,“战斗是永远的。只是从一个战场变成另一个战场,从一个困难变成另一个困难,当然也从一个机会变成另一个机会,总是有不断的变化,总是需要不断地往前。”
这是互联网战略家王兴理念的直观映射。
作为“无边界”论的拥趸,王兴曾表示,“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并坦言美团的边界就是没有边界,不应该圈地为牢。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 ,在这点上,他跟任正非显然灵犀相通。
在王兴的认知梯度里,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传递的超限战哲学,显然要高过“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的大道理。
所以美团会攻入携程腹地,用涉足酒旅业务将一统OTA天下的携程又拉回战场;会攻入滴滴腹地,用进军网约车与共享单车领域激出程维的那句名言——“尔要战,便战”;会攻入京东腹地,用切入同城零售引得京东用入局外卖进行战略防御。
可以说,2021年9月前奉行“Food+Platform(平台)”战略的美团,是以吃为连接,将业务版图覆盖用户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搭建以“吃”为核心、业务涵盖生活服务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多层次科技服务平台。
2021年9月后将战略升级为“零售+科技”的美团,是挟技术之利,将零售触角不断延伸,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的底色也因此愈发凸显。
02 王兴是“无边界”论的行动布道者,承其衣钵的则是他的福建龙岩老乡张一鸣。
某种程度上,曾评价自己“做事从不设边界”的张一鸣,身上也有王兴的影子。
王兴说“战斗是永远的”,在外卖战场已得到应验。而与他山顶相见的,正是张一鸣和他的抖音。
说起来,王兴与张一鸣算是志同道合之人。二人曾在饭否共事,此后各自身骑白马扎入网络团购浪潮、搭建信息流平台,后来还跟“TMD”中“头文字D”的滴滴掌舵者程维建了个三人小群,在里面相互打气,就像前几年的“蔚小理”三位掌门人那样。
在2017年那场对谈中,王兴和张一鸣还曾互夸:王兴夸张一鸣“非常理性”,张一鸣夸王兴“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
但理性的张一鸣,好奇的王兴,在拿到同本秘笈后,免不了在业务跨界的过程中狭路相逢。
揆诸现实,抖音和美团,在近场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已撞个正着。
美团有到店团购,抖音也推出了团购;美团有美团优选,抖音也有抖音超市;美团是外卖平台一哥,抖音曾先内测“心动外卖”小程序,后推出“团餐配送”……你要构建起“万物到家”的本地服务生态与同城零售业态?巧了,我也是。
▲抖音入局外卖曾登上热搜。
“无边界”与“无边界”,殊途只是逗号,同归才是分号。
面对抖音的攻势,美团内测了“看看赚”、推出了上二楼功能,在短视频方面进行摸索;与快手达成合作,将本地生活服务复制到了短视频平台;上线了达人探店小程序“美团圈圈探店”,将网撒向了全网的达人资源,包括抖音的。
这跟滴滴、京东相继推出外卖抵御美团的迫近,打法上有相通之处。
抖音要挖美团外卖业务的墙脚,微信也在它身后举起了锄头。
有人说,张一鸣是以王兴之道,还施美团彼身,也有人说,马化腾则以张一鸣之道,还施抖音彼身。
无需将这说成是“背刺”,如果非要说是,那巨头们之前也是“背对背拥抱”。
03 问题来了:为什么抖音、微信纷纷涉足外卖?
因为低垂的果子被采完了,因为业务瓶颈与增长焦虑出现了,因为想造更多的轮子,因为想通过开辟新业务线提高市值能级或估值空间……人们能给出100个答案。
这里面,外卖的局部网络效应利用与流量的转化效率最大化发掘,恐怕是两个绕不开的因素。
从外卖价值层面看,外卖业务是“高频打低频”商业模型里的引流渠道,也是本地生活多元场景中的同城零售切入口。
作为从信息撮合到促成交易再到线下履约的“最后一公里”,它几乎是通往“万物到家”愿景的必经之路。
都说物流是电商的下半身,即时配送也是近场电商的下半身。
抖音凭着调性偏轻松的内容池feed流与吃喝玩乐消费的高契合度,在团购领域已攻城略地:2022年其合作商家已超过100万家,跟美团的活跃商家数930万家仍有差距,但“成长性”就在那。如今再涉入外卖,本就是沿着深耕本地生活服务方向的“补短板”。
在“团购也可用抖音”的用户心智形成后,抖音布局外卖的逻辑闭环似乎也能与用户需求接驳:用户刷视频看到商家推团购,下单后没法到店消费怎么办?外卖配送,正合乎他们之需。
在培育出用户短视频激发下单需求、主动搜索比价的习惯后,提供从购买到配送的闭环链路,也让吃喝玩乐消费供给能朝着“一站式满足”靠近。这样一来,更多人会因为方便而下单,抖音本地生活业务盘子也能做得更大。
2022年,抖音生活服务GMV约为770亿元,餐饮团购是最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目标为1500亿元,相当于要翻番。在此节点上,外卖正是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上拓增量的切口。
也许是受抖音启发,时下各路巨头都在“团购-配送”上发力:拼多多在去年4月开始,陆续向部分商家开放同城配送功能;京东已成立同城餐饮业务部;高德强化本地生活服务聚合度;百度也以小程序形式在百度APP中搭建起团购窗口。
而微信深入本地化业态,也跟视频号的商业化前景同向:短视频+直播在商业化维度的最高效抓手,就是本地生活服务。
从流量利用角度看,外卖业务是时下提升商业基础设施利用率的现实着力点——在流量规模触顶的情况下,盘活存量就成了重中之重。
对应的要求便是,将每个流量单位的商业转化率尽可能“拉满”。而在复购率(Rr)、净推荐值(NPS)维度表现亮眼的本地生活服务,就能帮助微信、抖音这两大流量王者实现流量转化价值的拓殖。
尤其是外卖服务的“补足”,能在打通商业闭环中帮平台实现流量内循环,将流量变留量。
再说了,踏足外卖,能从作为中间商的外卖平台手里分杯羹,还能提升云设施的利用效率。
04 问题又来了:抖音、微信为什么是以“聚合”方式涉足外卖?
得看到,在外卖业务上,抖音并不是“由轻入重”跟美团硬刚,微信也不是。
抖音做的,更多的是聚合。它切入外卖业务的动作,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与饿了么携手,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助力商家为抖音用户提供从内容种草、在线点单到即时配送的本地生活服务;二是跟顺丰同城、闪送、达达、UU跑腿等合作,推出“团购配送”。
其外卖业务服务模式也被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入驻商家使用抖音生活服务提供的三方聚合配送资源配送,或者自行配送;另一种是商家通过“饿了么抖音小程序”开外卖经营;还有一种是已经自建“品牌小程序”的商家可选择自有履约配送体系展开外卖业务。
由此可见,抖音没有走美团“重投入搭团队”的路子,而是将成形的业态嫁接在自身体系内。
只是,在B端商家与C端用户的连接中,它更多地从后台跑到了前台,从向外卖平台售卖流量变为由自己来分配流量。
▲抖音外卖页面。
微信也不是自己下场。内测中的小程序快送服务“门店快送”,并不是由微信组建骑手团队派送,而是链接生态资源,服务履约由商家承接。
它目前的配送服务分为两种,一部分是商家自主配送,这主要针对的是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肯德基等有配送能力的大企业,一部分是由商家小程序接入的第三方运力进行配送。
微信充当的,是将公域流量浇灌给商家(包括美团)的角色。
这不无短板:平台不上场,只是由商家或第三方(快递公司或外卖平台)配送,很难在配送端形成规模效应。没了规模效应,“一次送多单”“顺路配送”也就难有保证,单次配送成本就会更高。
有报道就称,若商家在抖音选择第三方配送,一单大约需要支付8元的配送费,饿了么和美团平台的商家则较低,只需支付3-7元不等。
抖音为此采取的对策就是:只做团餐配送,大额小单,能对冲每个订单偏高的配送成本。
即便如此,抖音方面也没有要自建骑手团队的倾向。
原因很简单:搭建外卖骑手团队,费时费力费钱。外卖业务的供给侧布局,会呈现出运营成本边际递增的特点。
美团为何那么难以撼动?答案不光在线上,更在线下:花了近10年时间,凭着强地推强运营,它搭建起了覆盖全国的外卖配送体系(截至2021年底,美团骑手数量为527万,饿了么骑手数量为114万。)
据业内透露,美团每年仅花在骑手上的费用,就高达700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包括配送成本在内的销售成本,占到美团外卖总收入的七成。 王兴就说道:“(外卖)这个事情已经被反复证明,光有流量是不够的,他得有实际的商户,有整个运营体系,愿意干苦活累活。”
现在再去搭建庞大骑手团队,时间窗口也不允许了。
也因如此,抖音与微信都是聚合配送服务,以轻资产方式切入——这也是它们入场的捷径。
与外卖市场类似的,是网约车市场。历经了滴滴独大的局面后,网约车赛道已集齐了华为、阿里、腾讯、美团、百度等大厂。
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聚合打车模式,而非“再造一个滴滴”。
它们都清楚,要正面硬刚滴滴,光人车合规成本就能让自身脱几层皮,相形之下,聚合打车模式要省力得多。
05 对抖音和微信来说,以聚合方式涉足外卖,反映了流量阀门掌控者在新形势下拓展新增量的新路径依赖。
都知道,微信、抖音是中国互联网平台中塔尖上的两大流量富矿区。
在前些年,将流量优势用得最好的,就是腾讯。它将“半条命”交了出去,换来了自身生态圈的不断做大。
但不论是监管还是舆论,都已经将合纵连横的竞争模式堵在了逼仄胡同里。
这时候,当依托流量赋能构建生态圈的路径变窄,流量内循环就成了超级流量平台做大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
不是说这类平台不可以再做流量生意了,而是说平台内部生态完整性的价值正愈发凸显。
“流量内循环”连着的是商业闭环。光连接生态伙伴还不够,还得连接内部业务板块。
抖音就是在围绕短视频与直播搭建的消费场景进行业务拓展,继而打造更大的商业闭环。
随着视频号成为腾讯“全厂的希望”,它自身的商业化也在摁下加速键,涉足电商是它必须要走的路。
▲视频号已成为微信生态重要的链接板块。
可在此之前,由于得顾虑生态伙伴的利益,它的商业化探索会束手束脚,据说2020年上半年视频号想要接入小程序电商并计划让商家转入视频号小店,最终却因此摁下停止键。
这也导致,微信虽有着庞大的私域流量池,但由于交易信息不在自己手里,视频号算法推荐精准度也会受影响。
因而有人说:视频号做电商生意,更大的挑战在生态内的伙伴,而不是外部。
现实也摆在那:视频号要充分兑现商业化潜力,就得用做商业闭环缩减交易链路,尽可能让用户在微信体系内完成交易闭环。
而腾讯以派息方式降低对京东、美团持股比例,就消除了潜在掣肘因素。 而今,微信涉足外卖但不自己下场,也是兼顾了对伙伴利益的平衡:它依旧会进行流量加持,避免虎口夺食,不过方式变了。
06 抖音、微信迂回涉足外卖业务,是寻找更多“1.5曲线”的尝试。
这表明,在存量竞争期,“无限游戏”仍有可能在很多领域玩下去。
从商业逻辑看,这是巨头们进行商业挖潜的常见选择。市场竞争版“无限游戏”,也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
这固然会带来某些领域市场格局的动态调整,但没必要将它跟所谓的“无序扩张”联系在一起。
市场本就需要水急鱼强的竞争,而不是成为死水。就算是反垄断,也不是要以阻断巨头间竞争的方式制造垄断。
换句话说,反垄断≠反无限游戏。
在硅谷,科技巨头们围绕AI、云计算等技术和许多应用场景的无限游戏,也没消停过。
要是没有微软在AI上跟谷歌Meta的死磕,ChatGPT恐怕也没那么充裕的资金弹药。
就此看,“攻入××腹地”说法中内蕴的领地意识,对照可能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也并不那么贴切。
虽然市场会用“头部-腰部-尾部”的梯度化定型去犒赏暂时领跑者,可它不是板结化的。
市场格局是竞争出来的,而竞争的最好状态就是“无限游戏”一直玩下去。
认为某个业务是A平台的胜场,B平台入场就是“无序扩张”,反映的无非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占坑思维。以此思维去看后入场者去挑战先入场者,也是对市场本位的误解。
在无限游戏的棋局中,没有哪块业务,该被盖章认定为哪个巨头不容染指的“卧榻”。
轻易用“无序扩张”的葵花点穴手点跨界竞争的穴道,也不是支持市场充分竞争的正确打开方式。
要知道,有竞有合,是市场生态的应有之义,一如王兴2017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竞合是未来的常态。”
作者:佘宗明
来源公众号:数字力场(ID:shuzilichang),抵抗熵增,打捞有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数字力场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的内容“切面”:效率与焦虑并存
设计动态 2023-02-17从吟诗作赋,到写代码,再到写剧本、绘画,OpenAI发布的机器人对话模型ChatGPT凭借自身能够回答处理多领域问题的能力,引发了全球关注。尽管这一模型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但面世仅一周,便有超过一百万用户使用,“明天ChatGPT就要抢走人类饭碗”的调侃在去年发布的ChatGPT,近来又掀起了互联网圈和科技圈的热烈讨论,许多人也对ChatGPT的出现表达了担忧,因为结合ChatGPT,我们可以写程序、聊天、创作……人类的内容生产力,难道会被ChatGPT等AI技术的发展所超越吗?ChatGPT的出现,带来的究竟是冲击,还是方向?
从吟诗作赋,到写代码,再到写剧本、绘画,OpenAI发布的机器人对话模型ChatGPT凭借自身能够回答处理多领域问题的能力,引发了全球关注。尽管这一模型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但面世仅一周,便有超过一百万用户使用,“明天ChatGPT就要抢走人类饭碗”的调侃也不绝于耳。
作为全新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被认为正在掀起“新一轮AI革命”。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各行各业的用户都在分享自己使用ChatGPT的体验。有学生用它写论文,自媒体博主用其撰写软文广告,程序员用其编程,还有人用来撰写行业分析报告、自动翻译、创作小说等等。进入网上聊天界面,用户只需在对话框向ChatGPT提问,并描述具体的需求,ChatGPT就能生成逻辑通顺的答案,甚至可以引经据典,兼顾内容结构与文采。
然而,正是由于ChatGPT的“无所不能”,科技、教育和媒体等多个行业都为此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AI的快速发展终会导致人类众多岗位的迭代与消失,也有人恐慌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战争是否会真的出现,就连ChatGPT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都表示:“好可怕,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
一直以来,主观性和情感性较强的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毕竟这类行业需要真实的人类感知与情感表达。但ChatGPT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个规律,复杂的内容创作都可以通过AI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ChatGPT究竟是代表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还是对内容生产与从业人员的巨大冲击?
一、ChatGPT日活破亿,大厂坐不住了 ChatGPT本质上是一款对话式AI聊天机器人,由微软旗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一经推出,就在AIGC领域引起轰动,被评价聪明得“像人类”。谈及ChatGPT的聪明,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ChatGPT是AI在大数据大模型下的一种延续,引入了人类知识并深入到认知领域,形成了“数据+知识”的训练模型,通俗来说就是能够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自我学习与成长。
或许正是因为智能与实用,ChatGPT上线短短5天,用户便突破了100万,两个月后超过1亿,巨大的用户需求与体量面前,海内外众多大厂都坐不住了。
2月1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相关负责人透露,谷歌将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推出类似ChatGPT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语言模型,用户很快就能以“搜索伴侣”的形式使用语言模型。微软更是被爆追加近百亿美元投资,并抓紧时间让自家产品与之深度融合。
就连在AI领域发展相对较慢的苹果都宣布在下周举行年度内部AI峰会,仅限公司内部人员参加。在国内,百度的反应最为迅速,宣布将于3月推出类似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并命名为“文心一言”。李彦宏在公司内部会上表示:“这样一个天天在琢磨的技术方向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场和关注度很不容易。”
图片来源于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时间,ChatGPT成为了广大用户讨论的话题中心,探讨主要围绕在功能、对部分行业的冲击、发展长效性三个方面。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几年前,AIGC生成的内容主要还是文字,而ChatGPT的模型则可以处理任何内容格式,包括文字、语音、代码、图像、视频、甚至3D模型动作等等。ChatGPT如果能完美的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与想法,就能免去很多繁琐和重复的修改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有释放劳动力的潜力。创作者可以逃离重复的工作,利用多余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ChatGPT像是搜索引擎与社交软件的结合体,并拥有独立分析与互动的能力,用户能够在实时互动的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答案。伴随着对ChatGPT的深入体验,许多用户开始担心,自己的岗位会不会在未来被AI彻底取代。
举例来说,ChatGPT不仅可以写出复杂且扎实的语言文段,还能按指令创建计算机代码,甚至速度远快于人类。同时,它具有撰写不同类型内容的能力,能够帮助营销、广告、咨询、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提高内容生产力。原本只能由经受过训练的人类完成的任务,现在AI就能完成,一些有价值的技能竞争力开始逐渐减弱,基本的创作岗位、文案,甚至简单的编程与美工工作或许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二、创作效率与主观情感的冲突 内容创作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专利”行为,从远古时代的岩壁绘画到后来的诗词歌赋,能歌能舞能写能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而如今,ChatGPT在内的一系列AIGC技术的发展,似乎开始将基本的创作权赋予了AI。
在B站上,一名UP主使用AI生成图画工具Midjourney,为《漠河舞厅》整首歌配了一条MV。由于这些由AI绘制的画作与歌词的文本内容高度吻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AI画出了他们听这首歌时脑海中的景象,而这些画作只是单纯输入歌词描述后生成的结果。
生成式AI凭借高效高质量的创作过程,使得内容创作变得简单方便,拉低了创作的门槛,但同时也在内容创作领域遭受到了质疑与抵制。去年夏天,并无绘画基础的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通过AI绘图工具生成了一幅AI画作《太空歌剧院》,并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州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一等奖。随后全球知名视觉艺术网站ArtStation的上千名画师发起联合抵制,禁止用户将其画作投放AI绘画系统,并认为这一技术是在“杀死”艺术。
一部分内容创作者对AI生成视频以及AIGC市场持有乐观态度,他们认为AI生成内容,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创作者的素材困扰,并且能够提高创作效率。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类内容,这类内容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储备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娱乐、个人的情感属性相对较弱。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AIGC技术工业化痕迹太重,它是个聪明的助手,但也只能是助手。虽然人和机器的分工发生了变化,但最终的决策和责任还是得由人来承担。以AI绘画为例。目前,AI已能集众家之长、以不违和的方式重新进行加工整合,生成一些插图或画作,甚至参赛获奖,但其与真正大师的创造,依旧不能相提并论,并不具备人的独立思考和原创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与AI最显著的区别是,人类创作是基于人类创作者的感性和想象力,而AI的创作是基于它所接受的训练和数据。人的品味、创作意图、长久以来形成的内容风格是不可模仿的,这一点是AI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突破的限制。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ChatGPT等生成式AI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但不能过于依赖。内容创作是人类长久以来主观思维的集中展示,即使AI合成的作品和个人原创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越是如此,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原创价值也就越发凸显。
三、ChatGPT的商业化拐点 正如前文所言,ChatGPT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无论是B端企业还是C端的用户都能通过其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与成本,这给ChatGPT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化空间。正如红杉资本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所言:“生成式AI,让机器开始大规模涉足知识类和创造性工作,这涉及数十亿人的工作,未来预计能够产生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但这只是未来理想化的商业想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ChatGPT在B端和C端的商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B端而言,ChatGPT对于算力的要求很高,且随着AI技术的更新迭代,这一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很难承受得起。一些大的头部B端企业在负担ChatGPT的大规模和大运算需求同时,需要投入更高的维护与更新成本,这就意味着能使用AIGC技术做应用的公司并不多。同时,目前的ChatGPT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大众性质的、普适化的,而非个性化的,公司很难针对自身的独特性进行内容的生产,生成结果往往不具备差异化的优势。
在C端的角度来看,生成式AI的变现模式往往是提供一定的试用次数,后续通过购买次数或时长进行变现。但这类产品生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问题,用户体验也尚未完善,普通消费者在试用完相关产品后难以产生持续付费的意愿。
不仅如此,ChatGPT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在逐渐“蚕食”消费者及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目前,许多海外学校出现了学生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甚至通过考试的现象,对此多个城市颁布ChatGPT禁令,禁止老师和学生通过公立学校的网络和设备使用ChatGPT。此外,编写网络钓鱼信息、制作虚假的社交平台个人资料、开发恶意软件等不正当行为开始涌现。OpenAI的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坦言,像ChatGPT这样的AI工具可能被滥用,现在对ChatGPT进行监管不算为时过早,ChatGPT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图为ChatGPT禁令报道
四、写在最后 如今ChatGPT不断刷屏,算法、算力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使得AIGC技术在持续进步,并推动内容生产向更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方向发展。但内容创作是基于创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的,机器更多的是充当工具与助手的角色,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意志与情感表达。
ChatGPT高效生产内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内容创作的效率,开创了新的商业化发展空间。但目前,商业模式不清晰、产业链不完善、内容同质化严重、易产生社会问题等情况成为了其未来发展的“绊脚石”,未来应用与商业化前景仍需技术与市场的多方努力。
作者:大可;编辑:纪南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外卖大战,抖音微信也来了
设计动态 2023-02-17外卖领域风云再起。 近日,有消息称“抖音将于3月1日在全国上线外卖服务”。对此,抖音相关负责人称,“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今年初,抖音就上线了近期,抖音、微信纷纷入局外卖领域,风云再起。但外卖也不是一个无门槛的业务,用户习惯、平台运营能力、商家资源、配送协同缺一不可。本文对抖音和微信入局外卖领域现状进行分析,未来外卖领域的发展会如何?
外卖领域风云再起。
近日,有消息称“抖音将于3月1日在全国上线外卖服务”。对此,抖音相关负责人称,“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今年初,抖音就上线了抖音超市,团购业务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加上此次外卖业务的进展,抖音在本地生活赛道的野心已经展露无遗。事实上,在2022年本地生活服务GMV实现约770亿之后,2023年,抖音给本地生活服务GMV定了1500亿的目标。
巧的是,最近微信也在部分地区测试名为“门店快送”的新项目,有部分本地餐饮商家入驻,提供外卖到家服务。腾讯官方回应称,只是提供接口让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附近的小程序外送服务。但一时之间,外卖大战再起的说法涌来。
事实上,最近两年来,抖音在外卖业务上已经有了不少动作,倒是微信目前的信号还不算明确。二者都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基于内容和兴趣生态的抖音,和拥有强大社交网络的微信,看起来都能从不同的维度赋能商家、服务用户。可以确定的是,抖音和微信用现成的流量去切一部分头部商户的订单是可能的。
不过,外卖也不是一个无门槛的生意。用户习惯、平台运营能力、商家资源、配送协同缺一不可。新玩家入局会带给美团压力,但还不至于让美团恐慌。
一、抖音做外卖,动作不断 从抖音的回应中不难看出,目前抖音所谓的“外卖”项目,还是以“团购配送”的形式存在,且没有大规模上线。
2月16日晚21点30分,深燃在抖音上搜索“外卖”,页面出现“优惠团购”栏目,栏目之下有餐饮店铺紫光园(团结湖店),店铺主页有“到店团购”和“外卖到家”两个选项,外卖栏目中只有一个烤鸭套餐和一个双人套餐两种选择,不过当时页面显示“商家休息中,仅支持先囤后送”,先囤后送选项还有一行说明,“想吃再约,不约可退。”深燃又尝试了另外一个营业中的商家,选择立即派送,系统显示送达时间最快在22点40分之前。
简单浏览之后可以看出,目前入驻抖音的商家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连锁餐饮企业或规模较大的餐厅。
近三年来,抖音在外卖相关领域屡有动作,但始终没有全面放手去做。2020年3月,抖音团购功能上线,提供团购到店和外卖配送两种服务,算是一个初步试水。2021年,“心动外卖”项目开始内测,这被业内视为抖音正式进军外卖行业。当时,有消息称,抖音还组织内部大量员工建立地推团队,也邀请了肯德基、喜茶等大品牌加入。之后在2021年10月,又有抖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目前没有外卖相关的业务计划,‘心动外卖’相关的招商、代理信息均不属实。”
2022年8月,抖音和饿了么宣布达成合作,用户可以在饿了么抖音小程序上点单。另外,抖音生活服务在2022年12月也已宣布与达达、顺丰同城、闪送达成合作,为商家提供同城配送服务。
最近在原来的三城试点“团购配送”项目的基础上,开放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算是抖音外卖的又一个实质性进展。
而且,抖音也一直在为外卖业务招兵买马。在字节跳动官网的“加入我们”一栏搜索“外卖”,相关的岗位有97个,涉及到了外卖业务的产品、销售、运营、市场、研发等岗位,具体有外卖品类运行经理、外卖服务商内容运营经理等,工作内容包括引入外卖服务商运营,输出经营策略、制定激励政策,为外卖服务商的内容规模及结果负责。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指出,抖音做外卖、超市,都是看中了这几个业务高频,有利于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另外,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成交情况来看,目的性搜索式购物占据大部分比重,直播电商和短视频等推荐式的购物占比只有10%-20%。
抖音做外卖最大的优势是流量。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11月,抖音用户数量在8.42亿左右,日活用户数超过7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0分钟以上。同时,抖音的算法可以找到对餐厅感兴趣的人群,精准推荐。另外,抖音通过几年内容电商实践,在组织结构、内部流程、商家资源、主播资源、用户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好的积累。
但抖音的挑战也有不少,海豚智库创始人兼CEO李成东提到,一个是外卖的核心用户有消费路径依赖,不太容易转移,即使补贴,也有可能出现补贴停了、用户跑了的情况;另一个是和第三方合作,履约服务体验不一定稳定。
庄帅也指出,餐饮外卖有其消费特性,占比最高的一类是搜索式消费为主的工作餐,讲究效率,抖音有机会的是下午茶、夜宵等休闲类餐饮外卖,但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美团的早餐、下午茶、宵夜等非正餐占比只有13.3%。
“而且餐饮外卖的商家是店内或中央厨房现制现做,生产力有限,外卖又属于波峰式消费,订单很集中,商家出餐,骑手送取餐需要高效配合;另外,平台的经营难度也很大,需要商家的密度、订单密度、骑手密度高效协同,对平台的技术、调度要求也很高,美团十几年的时间发展了930万的商家、550万活跃骑手,后来者赶上也需要时间。”庄帅说。
二、微信小试牛刀 紧随抖音外卖之后,微信试水上门业务,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近日,有网友发现微信“发现”页面中多了一项名为“门店快送”的新项目,开放类目包括美食、茶饮、生鲜和百货,入驻商家多为连锁品牌和新锐互联网企业,均有线下门店或前置仓,包括肯德基、绝味鸭脖、奈雪的茶、百果园、叮咚买菜、荣耀授权体验店等多个全国品牌。
2月15日,腾讯官方回应称“只是提供接口让已经具备了外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进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附近的小程序外送服务。”目前在广深地区内测的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内进行体验。腾讯官方也表示入驻品牌和商家在持续扩充和完善之中,“未来将开放更多方式帮助优质商家更便捷地接入门店快送”。
资深产品经理判官表示,微信目前的动作看起来还不一定是要下场做外卖,只是提供一个前端展示库存、下单的能力,让用户在微信中闭环完成交付,配送环节还是要依赖现有平台,这样做强化了小程序的兼容场景,增强了商家的私域服务能力。“未来,因为微信视频号有公域流量,小程序具备这个能力后,有利于视频号商业化,但视频号目前的算法、内容质量、用户质量还有待提高。”
“微信如果做外卖,流量比抖音还可靠,圈层效应也更强,但腾讯对自己作为‘连接器’的角色一直没有变过,从微信的定位来看,自己不会做外卖,应该还是会和外部资源合作,提供导流和平台技术相关的服务。”上海财经大学电商研究所所长崔丽丽说。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指出,微信和抖音做外卖的逻辑差不多,都具备流量入口,外卖是一个高频的商业交易,供应链简单,不用库存,没有退换货,售后服务也比较少,商家和配送服务目前也已经标准化了,是电商里面比较优质的一个项目,可以直接用流量赚钱。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履约服务问题,葛甲认为不必担心。“目前大家对外卖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菜品质量上面,除了特殊天气,对配送的投诉很少,即使时间延误,大多数时候也是商家出餐慢,并不是外卖骑手的问题,目前90%的外卖订单能在半个小时内送到。”
不过,菜品质量倒是一个考验平台监管能力的事情。他指出,什么样的商家能进来,这个问题极度考验新玩家,如果一个商家的投诉多了,用什么惩罚机制,利益和商家的品控体系发生冲突了该怎么办,要治理,又不能太严格,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
微信做外卖,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在微信上,用户的消费习惯还需要慢慢培养。
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中心研究总监李应涛对深燃说,微信这两年在私域电商运营方面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2022年微信私域电商的GMV大概有三万亿元。基于微信庞大的流量优势,以及已经探索出来的私域运营打法,从电商私域运营走到本地生活的私域运营也算顺理成章。微信涉足外卖用的也是弱平台的方式,跟电商私域流量运营一样。
“美团、饿了么做外卖用的是强平台、强运营模式,除了提供流量,还做投放、有基于地理位置的匹配、算法推送等,微信的劣势,也在于弱平台模式给商家的赋能不多。”李应涛说。
三、外卖大战,下半场来了 外卖领域从来就没有闪电战,有的只有拉锯战。
2010年-2013年,外卖领域上演的是千团大战。2015年,美团接受腾讯投资与大众点评合作,同时,阿里大力注资饿了么,加上百度外卖,BAT三巨头在外卖战场正面相逢。然而,不久之后,随着百度外卖在补贴大战中败退,2017年卖身于饿了么。
外卖大战上半场阶段性收场后,也曾有零星玩家入局,如滴滴试水外卖,最终无功而返。近年来,美团的市场份额逐步超过60%,领先行业。外卖领域形成了美团、饿了么对峙的相对稳定格局。没想到如今,下半场又要开始了。
一直以来,不少商家抱怨美团6%左右的佣金,综合20%-25%的成本太高,很多人认为,降低商家佣金,会让抖音打开外卖突破口。
不过,就抖音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餐饮商家的成本也没有下降。2022年底,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商大会上公布了2023年抖音美食佣金率为2.5%,这部分远低于美团的6%,不过配送费用需要商家自己承担,商家可以选择自己派送或平台推荐的闪送、顺丰同城、跑腿等,一单大约8元。另外,餐饮企业需要通过服务商代运营入驻,服务商还要收取营业额5%-10%的费用。
抖音某博主计算,按照客单价50元计算,抖音平台佣金2.5%,服务商代运营费用按照8%算,配送费算8元,商家到手36.75元,佣金+代运营+配送费的成本也达到了26%左右。另外,运用抖音外卖的成本还包括拍视频、剪辑,部分商家可能还需要找抖音代运营商,这也是成本。有人就认为,抖音外卖更适合高客单价的烧烤、火锅、烤肉等餐饮商家,而低客单价的中小商家,暂时还是守住外卖平台更靠谱。
判官更看好抖音,在他看来,抖音做外卖是业务层面的事,因为抖音有内容带来的廉价流量和时长,用内容解决了产品和服务营销的问题,能成为流量的最上游,至于配送,交给市面上成熟的第三方。目前微信的做法只是功能层面的。
但葛甲觉得如果做外卖,微信比抖音优势更大一点,因为微信有社交关系。根据微信的一贯做法,微信如果做外卖,大概率严格把控商家和服务的质量,做高客单价订单。“至于外卖的接口,小程序、信息流、搜索框、九宫格,能露出的地方有很多,甚至单独的APP都可以。”
谁能拿下外卖领域,目前分析人士观点不一。不过,抖音和微信不约而同都盯上这个市场,证明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巨头,在争抢电商市场初告一段落后,又盯上了高频的外卖这块蛋糕。
如果微信跟抖音加入外卖战场,会对“外卖一哥”美团造成多大影响?
崔丽丽认为,新进入者一定会搅动市场格局,但这种影响目前对美团而言应该还达不到“威胁”的程度,毕竟美团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无论是用户心智、使用习惯、业务逻辑、即时配送方面,都有比较深的护城河。
李应涛认为,冲击有多大可以参考两年电商市场的变化,阿里过去两年的部分市场份额就被微信私域、抖音、快手等分走不少,如果微信和抖音能够重现它们在电商领域的路径、打法和效率,两三年之后,也会让美团增速放缓。
对美团来说,重视外部竞争是必要的,但还不到慌的时候。短期之内,抖音、微信可能有切入一部分场景的机会,但美团在外卖方面的地位依旧难以被撼动。
不管是谁切入外卖领域,崔丽丽认为,做好外卖业务的核心还是平台协同商家一起稳定住用户,台前需要平台采用更多引流和合理的流量分配手段,背后需要商家+配送有良好的协同履约。
外卖多平台遍地开花,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好事。内容引导、社交圈层,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商家的流量来源,择优而栖,或多平台运营,更多选择,才有更多机会。而在各方势力制衡下,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消费者,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享受更高性价比的餐饮服务,想必没有人会拒绝。
作者:唐亚华;编辑:黎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Instagram不再提供带货功能,Meta彻底放弃直播电商
设计动态 2023-02-17Facebook的直播电商刚凉了几个月,Meta旗下的另一个社交Instagram也宣布下个月关闭直播中“上链接”的功能。这意味着Meta的社交矩阵将完全告别直播电商这个领域,留下亚马逊、谷歌、TikTok和一票细分赛道平台在北美继续探索。 这是Meta宣布大国内的直播电商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那么在欧美,直播电商行业发展得如何?目前来看,欧美直播电商的发展进程可能需要用“不温不火”来形容,直播带货这一形式,也未能很有效地俘获欧美用户。具体如何解读,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Facebook的直播电商刚凉了几个月,Meta旗下的另一个社交Instagram也宣布下个月关闭直播中“上链接”的功能。这意味着Meta的社交矩阵将完全告别直播电商这个领域,留下亚马逊、谷歌、TikTok和一票细分赛道平台在北美继续探索。
这是Meta宣布大裁员1.1万人开启“效率之年”的又一把火,和去年8月份作出砍掉Facebook直播电商决策的理由一致:北美直播购物的大盘,无论是用户数还是互动量一直上不去,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业务线,去年8月如此,到今年2月也并无二致。
图源:网络
当然,即使砍掉了直播功能,Facebook依然拥有重要的电商价值,Facebook的Marketplace在一些地区依然是人气极高的交易平台,商家也还没有改变在Facebook进行品牌营销和建立直营页面的习惯。
而在Instagram,Meta几乎弱化了其中所有的购物功能。不久之前,北美的Instagram用户开始看到此前固定在底部的“购物”栏位被去除,换成了类似于TikTok的Reels。面对用户的不满,以及Pixelfed这类去中心化类Instagram平台的崛起,社交巨头必须将业务回正到以图片为主的本源上来。
Instagram负责人亚当·莫塞里(Adam Mosseri)表示,公司将想办法平衡视频与图片的数量,以平息硬核Instagram用户的怨气。
一、欧美玩不转直播电商? 直播电商的兴起,基本上是来自于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蓬勃发展。艾瑞咨询去年发布的《2021 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2023 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会超过 4.9 万亿人民币。
在东南亚,用户也开始拥抱这一新兴购物方式。2022年一年,TikTok 在东南亚市场的直播电商就已经达到44亿美元。
尽管媒介有别,打法也不尽相同,基本上直播电商的形式与从传媒业发达的美国兴起的电视购物有一脉相承之感。
而同样是盯着屏幕种草下单,直播电商在美国一直不温不火,尽管受疫情影响,电商被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接受,但直播这种形式依然没有能够说服民众,即便是KOL进行带货,直播间往往都不会关注在商品本身,更不用说实际销售转化了。
根据 Coresight Research 研究报告显示,2023 年美国的直播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 亿美金。虽然也呈增长趋势,但和中国的数字相比,美国直播电商只能达到中国的 3% 。
图源:Amazon Live网页截图
2021年是所谓北美直播元年,大平台纷纷尝试直播带货,如YouTube就请来了包括名厨Gordon Ramsey、Mr.Beast等头部博主进行直播带货。
亚马逊直接推出一个可以24小时观看直播购物的Amazon Live应用。但即便如此,仍有78%的美国受访者从未看过一次直播带货,而在中国,超过7成的被调查者都在直播活动中下过单。
属于美国的李佳琦还没有来到。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小规模公司依靠垂类直播带货兴起。
图源:Google Play商店截图
比如做小众收藏品带货的Whatnot,品玩曾报道过,在资本寒冬下,Whatnot逆势拿到了D轮2.6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也从上一轮的15亿美元跳涨2.5倍,增至37亿美元。并且它背后的投资方个个都是投资界的“顶流”,包括谷歌Alphabet的独立成长基金、DST GlobaL、A16Z和YC等等。
而随着Whatnot的成功,市场上也逐渐涌现了一些与Whatnot比较相似的直播电商公司,比如专门卖潮玩的直播平台Popshop,洛杉矶潮流文化直播平台专门NTWRK,卖球星卡的直播平台的Loupe等,这些公司近期都获得了千万级以上的投资,用户增长十分迅速。
而像做直播电商底层服务的公司,如TalkShopLive,也搭上了沃尔玛和TikTok这样的巨头,成为这些平台在北美做直播电商背后的推手,虽然自2018年成立与来仅仅拿到1100万美元的融资,也活得相当滋润。
二、Meta干啥啥不行? Facebook进入电商行业也有蛮长历史,2018年12月,Facebook就上线了直播购物功能,针对Marketplace的二手卖家开放,观众看上哪个就截屏私信,非常原始。
2019年,Facebook收购Packagd,后者是一家专门优化直播电商交流环节的创业公司,再到2020年Facebook推出Facebook Shops,社交巨头的直播功能才真正正规起来。
图源:Meta官网截图
实际上,经过这几年的运作,Facebook的直播电商还算是深入人心。一份eMarketer关于“全球消费者通过哪个社交平台直播购物”的问卷中,Facebook 拿下了第一名,在受访者中,有 57.8% 的消费者曾在 Facebook 上完成购物。
所以,从“如果美国只能留一家直播电商,那就是Facebook”变成现在第一个缴械投降,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最近网络流传的梗图已经显示,元宇宙概念在改名Meta之后已经基本沉入海底,而公司业绩不振导致的步调慌乱也显现出来,大规模裁员和动荡,对于这个老牌社交巨头来说,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愈合的伤口。
无论如何,在未来如果真的有一家能够拿到美国第一直播电商的名号,那也不会是Meta了。
作者:王博源
来源公众号:品玩Global(ID:pinglobal),讲好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做外卖,可能只是虚晃一枪
设计动态 2023-02-172月15日,有用户发现微信的小程序页面(底部Tab栏发现—小程序入口),出现了占据半屏空间的“门店快送”业务版块。业务测试的时间很巧,恰好“卡位”在抖音辟谣3月份大规模落地外卖业务的消息之后。 大厂跨界做业务,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阿里、腾讯、抖音等平台级应用,近日,微信在广深两地内测“门店外送”服务。大厂跨界做业务,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微信涉足这块业务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对“门店送”入口及其业务开拓目的展开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2月15日,有用户发现微信的小程序页面(底部Tab栏发现—小程序入口),出现了占据半屏空间的“门店快送”业务版块。业务测试的时间很巧,恰好“卡位”在抖音辟谣3月份大规模落地外卖业务的消息之后。
大厂跨界做业务,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阿里、腾讯、抖音等平台级应用,已经囊括了电商购物、吃喝住行等本地生活服务,以及短视频、直播等休闲娱乐活动,场景丰富,功能多元。
对于“微信做外卖”的传闻,腾讯方最新回应称:“门店快送目前仅在广州、深圳两地内测,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小程序,具体服务和配送履约,均由商家小程序来承接完成,并非腾讯直接下场做外卖。”
记者体验后发现,“门店快送”目前更接近于“微信小程序聚合页”,基于一定的推荐算法,为餐饮、百货的小程序商家输送公域流量。而微信涉足这块业务的目的,考虑的或许未必是赚钱。更在于补全其生态能力,缓解流量焦虑。
一、入口待遇直逼京东? 早在2019年1月,微信面向广州用户开放了“附近的餐厅”入口(入口:发现—小程序—附近小程序),在此能看到按外卖、商超生鲜、购物等维度划分的附近小程序商家信息流。
时隔三年,这一产品早已全量放开,但还有些粗糙。外部仅展示小程序评分、使用人次、距离。消费者关心的商品价格、商品图等基本信息不全。作为二级入口位置偏深,需要进行两次跳转。
而体验“门店快送”这一服务后,我们发现这其接近于“附近的餐厅”升级版——
首先,微信将新业务前置到了接近“一级入口”的小程序首页位置。与微信内嵌的京东小程序(购物入口)、视频号,几乎享受了同级别的入口待遇。只不过排序在更低位,且完整服务需要进一步跳转。
门店快送嵌在微信的“一级入口”内
其次,“门店快送”顶部提供了商家营销位。记者以“广州亚运城媒体村”作为坐标,2月14日展示的是尊宝披萨,2月15日成了美团买菜。营销位仅此一块,支持滚动;
最后,微信优化了小程序流中商家信息的外部展示情况。提供了店铺配送费、起送价格、距离,和商品的图片、价格等信息。
不过,与饿了么、美团等成熟外卖平台对比,目前“门店快送”还缺少月销量、活动优惠等信息。但它差异化地将商品信息,外置在了店铺流中。因此,消费者在浏览店铺时,就能看到店铺内的主打单品。
附近的小程序页面,和门店快送页面的比较
近年来,从送餐饮外卖到送万物,是饿了么、美团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主打的心智。最近入场的“门店快送”也没例外。餐饮之外,记者发现其还覆盖了数码百货品类门店如荣耀手机,以及生鲜商超门店如山姆会员商店、十足便利店等。
同时,同一门店在“门店快送”和饿了么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基本一致,但配送费用前者相对偏高。部分在饿了么、美团上免配送费的店铺,“门店快送”的小程序渠道,同样需要5元的配送费。
“小程序上做生意,配送很多都是商家自己做的。肯德基、麦当劳都有自己的骑手,但起送价格和配送费普遍比外卖平台高。我在小程序上也点过喜茶,当时给我配送的是‘达达’的跑腿小哥。所以商家自己没有配送团队的话,就只能自己找外部平台雇一个,那肯定会更贵。”对微信小程序外卖有过使用经验的“郑二两”对记者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被展示在业务入口处的商家,以肯德基、喜茶、荣耀等头部连锁品牌为主。微信的考虑或许是,用具备高知名度、优产品品质、强履约能力的品牌,为业务做背书和引流。但进入后的商家小程序流,仍基本按“距离”排序,尚未有推荐算法的参与。
商家按距离从近到远排序
在国内某本地生活平台负责商家运营的“周潮”称,平台内部有店铺评分系统,推荐算法可以向消费者优先展示从产品品质到履约能力都相对更强的商家,而纯粹的按距离排序做不到这一点。不过能提供小程序服务的商家,大多是连锁品牌,或者是体量不小的个体商家。所以在履约能力、产品质量上,至少也有托底。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多次强调微信产品的“去中心化”执念——不论是公众号、小程序,过去都拒绝使用“推荐算法”为产品引流,也不开放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彼时,更多的考虑是给微信生态内的参与者,更公平的分享流量的机会,引导供给端一起一起做大蛋糕。
但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微信小程序数量达300万个。这一规模已经超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的国内市场App数量,后者为230万款(截至2022年一季度)。
此时供过于求,微信不得不考虑“分蛋糕”的问题——通过算法,引导用户的选择,提升流量的转化效率。
此前,《电商在线》报道的名为“品牌发现”的微信小程序聚合页,主打电商小程序,首页推荐居多是斐乐、兰蔻、薇诺娜、OPPO等品牌小程序。这已是一项流量高度中心化的电商业务。
品牌发现界面
品牌小程序的中心化流量场
参考公众号订阅流近几年的发展路径——早年纯粹按推送时间排序。后来结合星标、打开率、推送时间等综合数据进行排序。如今,“看一看”推荐流已占据订阅流的半壁江山。
未来,如果“门店快送”业务继续发展,有理由相信推荐算法,甚至广告竞价的介入,都是迟早的事。
二、生态能力,才是“阳谋” 小程序开发的开发初衷,很大程度上在于服务线下商家,尤其餐饮。微信团队曾表示,“在PC互联网时代,餐馆也没有办法把他们的服务放到网上去,让别人可以访问到。公众号变成了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是一个消息推送器的角色,所以整体上商家缺少了一种有效的载体,可以让方便地把服务线上化,这是市场里面空白的一个地方。”
在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腾讯明确宣称,已加深了小程序在食品饮料、商场百货等主要行业的应用——生活服务类小程序,一直占据着小程序总规模的3—4成。
腾讯一贯不缺商家侧的供给,但后端的履约能力也始终存疑。其宣称不参与商家后续的服务、履约,原因或在于降本增效的大势下,腾讯不可能再对物流这样的累活、重活进行投资。
物流太烧钱。滴滴在2018年曾在江苏地区大规模开展外卖业务,主要为南京、无锡等地。有报道该年,滴滴全年净亏损达109亿元。同年,美团1—6月在外卖业务上的总开支达217亿元,其中餐饮外卖骑手成本超过130亿元。“滴滴和美团的运力成本,只能说可以作为参考,因为外卖运力成本主要和单量挂钩,首先还是得看平台单量。同时,当时靠激励来招募骑手,成本肯定更高。以及滴滴亏损中很大一部分,在于补贴商家抢市场的支出。”周潮解释。
但正因为运力短板,我们观察不只是配送费更高。门店快送的商家规模,也少于其他平台。简单来说就是几乎只有连锁品牌商家,缺少特色的个体商家的参与。一方面是微信社交平台的基因问题,其次在于小程序的开发和运维成本,以及是自主配送能力。
国内一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微信开放生态的基础很好,有巨大的用户、流量规模。但做外卖的门槛远不止这些。“物流背后涉及的技术开发,骑手团队的管理,站点的搭建,这些都是海量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哪怕撇开物流,他认为单纯线下BD(商务拓展)和商家长期建立起来的深度合作关系,也是壁垒——微信小程序餐饮商家数量虽然不少,但大部分合作质量有限。
合作的深度,其实可以量化,数据是商家在平台产生的订单量。此前,腾讯相关报告显示,在中国Top 100的连锁餐饮里面,接近六成开通了小程序自营外卖。但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连锁餐饮们在小程序渠道的日均外卖单量是多少?对比其他主流外卖平台又如何?
单量决定合作深度,也决定商家会在平台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微信现在是把附近用户的公域流量放开,灌给本地商家,商家单子多了,尝到甜头,也可能主动地投入营销成本,比如做公众号、社群的推广,让小程序承接流量做转化,这一套闭环是成熟的。”周潮补充。
微信月活增速较过去已大幅放缓
数据为“长桥海豚投研”整理
张小龙过去多次谈到,希望微信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工具。他对流量的态度一贯谨慎。但微信未尝没有“流量焦虑”。最直观的体现是,近年来其对短视频业务的不断加码。如今视频号广泛渗透于微信群、朋友圈、订阅信息流,几乎无处不在——背后是微信在用户规模见顶后(据腾讯2022年三季报,微信合并WeChat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突破13亿人次),也开始尝试用短视频抢占用户时长,获取流量增长。
所以高频消费的外卖,背后所指向的产品打开频次、使用时长,也就是流量,或许才是微信想要的。互联网存量时代,产品最后比拼的是生态开放和业务渗透的能力——即用一款产品,承载起用户的“吃喝住行娱”。因为,这将决定产品最终的用户规模、深度和黏性。
作者:沈嵩男;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卖起电影票,摸着“猫淘”难过河
设计动态 2023-02-17从影托邦到抖音电影票,抖音试图建立起电影宣发到售票的站内闭环,不再给猫淘做嫁衣。 猫淘凭借票补大战二分天下,并不断向产业上游进军,但也在积累与电影发行方和院线的矛盾。 苦猫淘久矣的影院老板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鲶鱼,但延续补贴式的旧打法,抖音恐怕很难掀起风浪。 直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几乎一直由猫眼、淘票票等玩家所占据,而现在,抖音也打算来瓜分这块蛋糕了,只是抖音在电影票务领域所拿出的策略,是否能让消费者和入驻商家满意?抖音在这块蛋糕的瓜分征程中,已经行进到了哪一步?
从影托邦到抖音电影票,抖音试图建立起电影宣发到售票的站内闭环,不再给猫淘做嫁衣。 猫淘凭借票补大战二分天下,并不断向产业上游进军,但也在积累与电影发行方和院线的矛盾。 苦猫淘久矣的影院老板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鲶鱼,但延续补贴式的旧打法,抖音恐怕很难掀起风浪。 直播1小时卖33万张电影票是什么概念?至少对当红“顶流”王一博来说,这不算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不到1000万元的销售额,在《无名》目前8亿多的票房中只是个零头。春节期间,猫眼和淘票票(以下简称“猫淘”)一天就能卖出1000多万张电影票。
王一博在直播间遭遇的冷清,只是抖音进军在线票务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春节档被称为“大年”,为了分得一杯羹,抖音不仅在宣发方面十分卖力,还在直播间中直接链入自己的售票平台——影托邦,形成从电影营销到在线票务的链条转化。然而,大张旗鼓进军电影票务市场一年多,67亿元的春节档总票房中,抖音吃到的蛋糕少得可怜。
在甘肃省金昌市经营一家独立影院的卫姐告诉雪豹财经社,她的影院猫淘结算收入占比超过90%,影托邦只占不到2%。她去年春天入驻影托邦,一年时间过去,她对这一新平台的期待已经消失殆尽。
抖音入局在线票务市场,野心不只是卖电影票,而是涉足从制作、宣发到售卖的整个产业链条。但未能在票务市场掀起风浪的抖音,至今还在大门口艰难跋涉。
一、票补大战,抖音败北 《无名》正式上映前,导演程耳和主演王一博、大鹏集体现身抖音直播间,一边聊电影创作,一边卖电影票。主持人在一旁不断提醒屏幕前的粉丝:“点击小黄车,原价40元的电影票,在抖音平台只需要28.9元。”
但和其他渠道相比,即使有王一博的明星光环加持,这个价格的吸引力也并不大。
在第三方在线票务平台猫眼上,《无名》海报上标出的票价最低只要15.9元。淘票票和《交换人生》合作,推出会员积分兑换买一送一观影券。《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也跟第三方平台合作,给出了11元、22元不等的观影优惠券。
就连疫情三年中最艰难的院线,今年也积极加入了票补大战。
“万达都冲在了降价第一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雪豹财经社,今年万达在四五线新开的加盟店,多数票价降到了19.9元,武汉的万达影城平均票价比去年便宜5~10元。哈尔滨多家独立影城都推出了春节档特惠卡,105元购买5张电影票,相当于单价21元。
票房67.58亿元,观影人次破亿。今年春节档,电影行业强劲复苏让不少业内人士感慨,“仿佛回到了2015年市场井喷的黄金时代”。这场票房神话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低价票补”。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的预售平均票价54.4元,较去年同期58元的预售价格下调了3.6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春节档首次降价。
抖音虽然玩起了票补,但多少显得有些“囊中羞涩”。
雪豹财经社注意到,今年春节档期间,抖音送出的观影优惠券多为5元,限时售卖的28.9元电影票只可用于40元以下电影,相当于只优惠了11.1元。此外,这些28.9元的影票只有在电影直播宣发期间限量售卖,最多的一场是《无名》的33万张。
(抖音与电影主创人员直播售票 图源:抖音App)
即便在平时,抖音电影票和猫淘相比也缺乏价格优势。
雪豹财经社注意到,万达、博纳等连锁影城在3家平台上的价格基本一致。此外,猫淘上还有联合信用卡、多买享折扣等活动,抖音上通常没有其他优惠。
“票补力度不大,很难撬动用户的购票习惯。”一位从业13年的影院经理告诉雪豹财经社,猫淘占据线上票务市场超过90%的份额,抖音可能连大盘的5%都没有。
二、抓不住的救命稻草 抖音大举进军在线票务市场的野心,早在两年前就已显露端倪。
2021年春节期间,抖音推出“抖音邀你看电影,4亿电影福利免费送”活动,邀请春节档电影的主创团队在直播间卖票,并提供站内购票服务。如果把电影票、代金券都算在内,抖音掏出了价值4亿元的补贴。
但当时,抖音还没有自己的售票平台,用户购买电影票只能跳转外链,相当于给猫眼和淘票票做了嫁衣,用户数据也都沉淀在这两个平台。
2022年春节档,抖音再次邀请电影主创团队来直播间送福利,当时送出的优惠券为16元。此外,用户还能以5.9折到6.2折购买100~300元的观影券。
(图源:抖音App)
此时,用户在抖音上购买电影票,可供选择的购票渠道除了猫眼和淘票票以外,还多了一个被置于页面最上方、标记了“推荐”字样的影托邦。
影托邦是抖音在2021年10月收购的一家在线票务平台,类似于to B版本的猫眼和淘票票,为企业提供员工福利观影卡、营销礼品卡、积分兑换电影票、电影娱乐营销等服务。
(图源:抖音App)
对影院来说,开通更多售票渠道,意味着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2022年,抖音成为影院老板们急于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去年春节前,抖音的推广人员曾频繁地拜访卫姐,还谈了票补。去年春节档过后,卫姐的影院入驻影托邦,她希望抖音的算法能将影院推送给更多本地影迷。“此前对影托邦的了解不多,但有抖音做背书,大家都愿意相信。”
不少影院老板还在抖音上开通了团购服务。
“抖音电影票只是第三方渠道,对急于自救的影院来说过于被动,直接做短视频营销、做团购来得更直接。”北京朝阳区一家独立影城的经理马辉告诉雪豹财经社。“如果能把抖音的内容做好,我们就可以跳过猫淘等平台,吸引影迷到线下,通过影院自己的系统兑换影票,省去了要给猫淘的服务费。”
为此,马辉专门为市场部招聘了一名新媒体运营专员,负责运营影城的抖音号,以及寻找达人探店、入驻团购活动等。
2023年春节档,影托邦已经更名为抖音电影票,从第三方平台转变为“自己人”,猫眼和淘票票则被踢出了抖音的购票系统。
苦猫淘久矣的影院老板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鲶鱼,但他们也已经意识到,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三、既是良方,也是毒药 在抖音闯入前,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几乎是猫眼和淘票票二分天下的格局。
2017年,猫眼电影并购微影时代,与淘票票形成双雄争霸局。通过巨额票补投入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猫淘为影院导入大量用户,在市场中异军突起。接下来数年,猫淘逐渐向影视行业上游进军,涉足电影宣传和发行领域,甚至成立了投资和制作部门,成为电影出品方。
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的弊端很快显现,猫淘与院线、发行方之间的利益博弈逐渐尖锐。
一方面,影城自己的会员体系难以为继,还要向猫淘缴纳不断上涨的服务费;另一方面,猫淘开始通过低价预售的方式,干预院线排片。
“猫淘当时得罪了很多大连锁影城。”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雪豹财经社,在猫淘出现之前,连锁影院会员的持卡率在50%以上。如今,即便是万达,也没有多少影迷购买影院的会员卡了。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博纳总裁于冬曾“炮轰”猫淘,希望猫淘在影院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降低服务费。“不能在电影市场这么困难的时候提高服务费,还高于2019年的平均水平。”当时,猫淘每张影票的服务费在2元左右,目前已经涨至3~5元,且这笔费用并不参与最终分账。
猫淘参与电影制作宣发后“倒逼排片”的做法,更是让院线怨声载道。
横店影城某影院经理告诉雪豹财经社,在排片之争尤为激烈的春节档期间,猫淘和发行方都会来“指导排片”,有的会给一些排片费用,有的则直接表示“票已经在猫淘上卖出去了,影院不排片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小型影院或加盟影院很难和有资金实力的猫淘抗衡,即使是博纳影业也要忌惮三分。于冬在“炮轰”猫淘后,又连忙表示“得罪了得罪了,对不起”,并开玩笑称,“我几个片要发行了,怕两家公司制裁我”。
在院线看来,猫淘干预排片的行为无异于“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后来者抖音,能否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搅动这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深水?
四、成为第三极?道阻且长 官方数据显示,影托邦已覆盖了全国8000多家影院,与猫眼、淘票票的差距不大。以北京为例,入驻猫眼的影院数量有292家,抖音电影票上显示的影院数量为276家。
但雪豹财经社注意到,部分影城虽然被抖音电影票平台收录,但尚未开通购票服务。比如,北京大地院线影城珠江摩尔店、珠影耳东传奇影城在抖音上显示“该院线暂无电影排片”,但在猫淘上正常经营、售票。
影院不愿入驻抖音的顾虑之一,是第三方平台的回款周期。
“影托邦虽然是抖音旗下,但没人敢拿自己的资金链开玩笑。”一位在山东经营6家电影院的影院投资人在和影托邦接触多次后,最终没有选择合作。抖音电影票和猫淘一样,承诺的结算周期是T+1,但如果票款回不来,影院的资金链就断了。
据他介绍,除了猫眼、淘票票,一些地方性的渠道也有自己的购票系统,但拖欠票款的太多了。“即便是自己加盟的品牌,票款也已经半年未结清了。”
入驻抖音电影票一年多的卫姐,认为这一平台有点鸡肋。
抖音App并未给电影票开放一级入口,用户需要主动搜索正在热映的影片或“电影票”等关键词,才会显示购票页面及观影优惠券。
“除了2022年暑期档和国庆档,几乎没有人通过抖音购票。”卫姐告诉雪豹财经社。抖音在这两个档期推送了大额满减优惠券,比猫淘的折扣力度更大,但这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票补,就没人来。
此外,目前开通抖音小店售卖影票的影城主要是万达、CGV、博纳、华谊兄弟等连锁品牌,中小型影院很难吃到抖音团购业务的红利。
2022年上半年,马辉和抖音的团购服务商有过半年合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服务商收10个点的服务费,对影院来说太高了。而且团购售出的是套票,并非线上选座的强约定模式,影迷最终到店的核销率太低。”
深圳某地产集团旗下一家影院的经理则告诉雪豹财经社,“抖音太下沉,都是在打价格战,引流效果不如小红书,最终沉淀到影院自己会员系统的几乎没有。”这家影院的定位相对高端,票价比深圳平均水平高20元左右。2021年,该影院开始同步运营抖音和小红书账号,并于2022年下半年缩减了在抖音渠道的投入。
无论是用户认知程度还是购票转化率,抖音想要对垒猫淘,仍然道阻且长。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抖音的醉翁之意远不只是从在线票务市场中分一杯羹,而是以此为切入点,逐渐深入电影产业链上下游,成为电影制作、宣发、售卖等各个环节都绕不开的角色。
2020年年初,多部春节档电影接连撤档后,字节跳动斥资6亿元买下《囧妈》版权,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上免费播放。同一年,抖音成立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抖音文化,当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和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2022年的《四海》等,抖音均在出品方之列。
卖电影票只是一门小生意,却可能是深入电影产业链的一扇门。抖音试图复制猫淘的成功路径,用票补敲开这扇门,但已失去了先机。当巨额票补也后继无力,迟来的抖音还能翻出什么新意?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李欣彤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阿里加速自营布局
设计动态 2023-02-17阿里是电商平台模式的代表,也是霸主,平台模式被认为是互联网轻公司的典范,轻资产化不碰货,做交易的撮合者,通过收取佣金和广告费获益。 但近几年,阿里在加速自营。尤其以大淘宝为核心的电商业务,过去一年,阿里先后上线猫享自营、喵速达电器官方旗舰店,且给以重要资源倾斜对电商平台来说,现在要想留住更多客户,除了关注商品的稀缺性,更关键的在于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而这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商自营模式的出现。现在,阿里也逐渐在电商自营商加速发力。具体如何解读其在自营模式上的布局和考量?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阿里是电商平台模式的代表,也是霸主,平台模式被认为是互联网轻公司的典范,轻资产化不碰货,做交易的撮合者,通过收取佣金和广告费获益。
但近几年,阿里在加速自营。尤其以大淘宝为核心的电商业务,过去一年,阿里先后上线猫享自营、喵速达电器官方旗舰店,且给以重要资源倾斜,可见集团对其重视程度。
变化来自于挑战。
在物品充裕、购物渠道纷乱复杂的当下,仅仅能买到商品已经不足以形成竞争力,或者说让用户产生忠诚。提高购物体验,提供稀缺服务才能留住用户。
阿里官方也明确表示,2023 财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升级消费者购物体验。正如戴珊去年5月的发言,电商已经进入「留量」时代。言外之意,增长见顶,深耕和留住老用户变得更加重要。
而自营无疑是很好的着手点。在用户过往的认知中,自营这个名词往往和正品、高效率等良好的体验挂钩。「平台+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正成为电商的标配。
这背后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比如物流。为了保证自营的供应链流畅,去年8月,阿里还将丹鸟物流更名为菜鸟直送,将送货上门服务扩大到全国300多个城市。
发力自营,意味着阿里走向自己曾经的反对面。而且,这个巨头也会从轻公司逐渐向重投入进化。这也是超级购物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主动增长和被动防守的必然。
一、自营已成版图 实际上,阿里对自营的重视由来已久。
早在2021年10月,阿里就将自营业务天猫超市和天猫进出口事业群升级为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以表明对自营业务的投入决心。在猫享和喵速达出现之前,这个事业群包括天猫超市,天猫国际,天猫奢品,考拉海购(收购而来)等产品。
虽然品类齐全,但消费端依然无法明显感知「阿里自营」这个招牌。
于是去年2月,酝酿已久的自营业务猫享正式上线,如今这个自营业务已经占据天猫C位,入口就在天猫APP上部菜单栏的中间,足见阿里对其的重视。
猫享更像是一个大卖场,美妆彩妆、数码家电、家具护理、食品、服饰等品类都被囊括,价格跨度也比较大,下至几元的护手霜上至万元的奢品包。
全品类的猫享更像是阿里自营业务的汇总入口,阿里期望以直营的方式优化用户体验,进而打造阿里自营的消费心智。
然而,新莓daybreak对比多家购物品台,以iPhone14为例,猫享自营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且物流速度依然有提升空间,部分货品依然做不到当日/次日达。
猫享自营更想突出的或者说主打的是购物体验。
解决以往消费者在阿里系产品购物痛点,比如送货上门,猫享自营的部分商品展示页下方都突显「送货上门」四个字,并承诺不上门每个包裹赔付10元猫享红包。除此之外,猫享还提供退货免运费、预约配送、免举证退货(针对贵重物品)等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考虑到京东做自营的以电器切入的路径,猫享自营上线之前,外界分析猫享自营或将以3C品类为主。因为3C品类客单价高,且消费者选择时更在意品牌和质量,用户粘性大,是平台模式里护城河般的存在。
令人意外的是,阿里没有按照常规路径出牌,承接3C品类业务的形态是店铺。
去年4月,喵速达电器官方旗舰店在天猫悄悄上线,从名字也可以看出其主营品类。1900多件商品,涵盖手机数码,冰箱空调等大小电器产品。
虽然是以店铺形式出现,并且上线近4个月后才出官方宣传片,但喵速达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它与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猫享自营业务并列,同属于阿里集团B2C事业群。
不过,大件电器的售卖更考验物流的精细化运营。为了实现「送装一体化」,即消费者购买后不用再需要另外预约安装师傅,去年9月,菜鸟家装物流部甚至开出上限4万元的工资,招聘自营家居送装师傅。
去年双11前夕,天猫也联合菜鸟物流放出豪言,未来三年天猫大件电器家装商品全部免费送装,并表示将在未来3年投入10亿元,组建一支1万人规模的末端送装师傅团队。
和猫享大部分产品来自官方采购,少部分品牌入驻不同,喵速达店内售卖的产品都来自官方采购,这意味着阿里拥有商品所有权,在处理消费者售后问题上,理论上链路更短,也更迅速。
尽管如此,喵速达的物流速度依然需要优化,从浙江发临近省江苏的一件自营货品,显示为后天到,官方客服则回应称一般是3到5天内送达。
二、抉择与转变 阿里曾是反自营模式的代表。
「自己采购、自己销售、自己做物流,这样的模式走不了很久。」这是马云2011年在淘宝全员沟通会上的看法。
彼时的阿里是平台模式的坚定拥护者。在马云看来,轻资产的平台模式才是电商平台的未来。他也曾私下表示对京东自营模式的不看好,「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
马云的言论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由于自建物流的重投入,直到2017年京东才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两年后,亏损12年的京东物流才实现盈亏平衡。
相比之下,平台模式的利润率天然就高。该模式的营收方式是收取商家佣金和广告费,它不直接拥有商品所有权,既没有库存压力也没有物流成本。
阿里自然年2022年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251.37亿元(35.34亿美元),经营利润率为12%,同期,京东的经营利率则只有3.5%。
但轻投入也导致阿里电商的整体体验较差,因为它无法具体把控交易环节,以及服务。这会导致阿里电商失去一部分用户。
疫情期间阿里物流甚至无法及时配送商品,同期,京东的自建物流则显示出较强的执行力,成为除邮政、顺丰外,唯一一家在疫情期间保持正常运营的公司。
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京东会员,正是为了享受相关服务,比如京东「211」极速达,送货上门,极速退货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也是一种商品。此外,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自营也往往和优质、正品等质量保证挂钩,能够减少自己的决策时间。
阿里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下定决心投入自营。
天猫超市就是一个良好开端,也是阿里对自营态度转变的关键。线上超市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天猫通过自营的方式保证用户体验,将用户锁定在阿里地盘。
去年8月的业绩沟通会上,张勇明确表示今后的重点要从增加绝对用户规模,转移到提升每一层用户的钱包份额。并提出要将资金储备投入到用户心智建设以及物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
阿里还在财报里直接表示,「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是淘宝和天猫于 2023 财年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会加大对引起购买兴趣的内容的投入,并提供更好的物流和客户服务体验。
戴珊也在去年5月表示要深耕现有留量用户。并提出淘宝天猫发展的新战略:从交易到消费,她表示,「会坚定地将优化用户体验作为首要目标,未来我会坚定地推动天猫系统和商家库存系统的打通、与发货仓系统的打通、实现履约过程可视可追踪。」
三、学会干脏活累活 有时积淀也是一把双刃剑。
以京东自营为例,用户进行商品搜索时,京东自营店的产品总是在最前面,流量曝光也带来更高的转化率。这是由京东和商家签订的入驻协议决定的。选择入驻京东自营,也就意味着物流仓库、运营、曝光率等全部由京东负责。
但天猫的情况不同,品牌商家几乎都已经开了自己的官方旗舰店。如今阿里再推出猫享,势必要平衡自营和品牌商的流量划分。新莓daybreak在天猫搜索不同商品发现,阿里对不同商品的搜素排序并不一致,有些是品牌官方旗舰店在前,有些则是猫享在前。
从猫享的品类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平台有意避免同质竞争。
比如市场占比较大的服饰品类在猫享自营的存在感就很低,此外一些商品的数量上,官方旗舰店也多于阿里自营。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平台模式能够长期成立的前提是服务好商家和消费者,阿里想提升消费者体验同时,也绝不愿意得罪品牌商家。二者一样重要。
此外,提升自营业务的物流体验,对阿里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即使是深耕自营多年的天猫超市业务,也无法做到全部商品免费送货上门。
天猫超市的某款桶装水,商品页并未表明是否送货上门,询问客服得知,提交订单页有标注「送货上门」字样的才能送货上门。且同省不同城市,天猫超市的运费标准也有差别,苏北比苏南整整多出15元。
相比京东的自营物流,支持阿里系订单的菜鸟网络则显得更庞杂。
2013年5月,阿里联合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组建菜鸟网络,成立之初,马云曾笃定的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永远不做快递,不会抢快递公司的生意」。马云为菜鸟确立的使命是通过技术帮助快递公司送货,提升效率。
但随着阿里越来越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为了更有物流话语权,阿里先后在2017年,2019年分别增资53亿元、233亿元,将持有菜鸟的股权从43%提升到63%。此外,阿里还直接入股百世、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并在2019年花费近百亿成为申通快递的实控人。
阿里对菜鸟重投入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能力的确定性,这个能力包括送货上门、当日/次日达等消费体验。
天猫超市物流负责人寒帅曾表示,「所谓确定性的供应链,有的时候的确需要你在基层组织的确定性。如果基层组织人的过于流动,如果我们完全是用社会化的资源来做供应链的话,这是不太容易形成真正确定性的能力。」
也是在2019年,聚焦时效性成为菜鸟网络的重点。
2019年5月,菜鸟网络推出「丹鸟」物流品牌,服务于天猫超市。阿里官方表示,丹鸟物流主要聚焦在时效产品上,即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业务覆盖生鲜、食品、中大件等多个领域。此举在当时也被外界视为阿里模仿京东,试水自营物流的开始。
去年,送货上门则被提到更高的优先级。2022年7月,菜鸟CEO万霖在年度会议上表示,今年菜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以多种方式送货上门」。
阿里物流的整升级还在继续,去年8月,阿里将丹鸟物流更名为「菜鸟直送」,将送货上门服务从天猫超市扩大到天猫超市和天猫国际。官方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为淘宝和天猫订单提供的送货上门服务已面向内地超过 300 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做提升消费体验的自营业务只是手段,作为商业化的公司,阿里做自营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增长盈利。
阿里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客户管理收入(即广告和佣金收入)的同比增长分别为0,-10%,-7%,这块业务的收入占比也从2021年三季度的36%下降到2022年三季度的32%。
与之相比,包括高鑫零售、天猫超市、盒马等在内的直营与其他收入的数据则更好看一些,同比增长分别为43%,8%,6%。虽然增速也在放缓,但其规模稳定增长,收入占比从2020财年的15%增长到2023财年的30%以上。
在此情况下,发力自营也是阿里为电商寻找的新故事和新增长。
作者:黄小芳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