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报真的是互联网最糟糕的发明
设计动态 2022-12-14就在前几天,几个大厂的朋友从北京来南京找我玩,他们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饭,而是拿出电脑开始写起了周报。 关于写周报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打电话吐槽过,我自己也听说过一二:据朋友A所说,他曾经有一次周报写了8000多字,还有更离谱的,朋友B是个女生,她不少互联网人可能都对写周报这件事感到“深恶痛绝”,这就不禁让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即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撰写周报这件事,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加科学。本篇文章里,作者就互联网公司普遍存在的周报这件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就在前几天,几个大厂的朋友从北京来南京找我玩,他们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饭,而是拿出电脑开始写起了周报。
关于写周报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打电话吐槽过,我自己也听说过一二: 据朋友A所说,他曾经有一次周报写了8000多字,还有更离谱的,朋友B是个女生,她曾在周六凌晨4点跟我打完电话后,忙着去写周报了。
我自己在离开虎嗅后,也曾入职过阿里系做品牌方面的工作,那段工作时间不长,前前后后大概10个月,当然,也是要写周报的。不过,我当时写的周报也远远没有其它大厂那样卷,更多的像是在规定时间“交公粮”—— 复盘过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工作计划。
可能是我赶上了好时候,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公司经营得还不错,在业务规划上也比较务实和保守,所以当时对于写周报这件事,并没有很反感。但最近两年,大家对于周报明显敌意陡增——很痛苦,但还是要写,有的公司甚至还要求写日报,企业的另一边,老板们也很焦虑,业务进展不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抓人效,最后落实到行动上,首先就是周报得写好。
那么问题来了,周报写得好,真的能让企业业绩变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从管理角度来看,周报充其量只是事后复盘的一种方式,它有别于会议,并不具备实时性和快速性,可能有些人会反驳我,认为周报是组织交流、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
但事实上,一次好的周报应该是有反馈的,但反馈的效果往往由你的直系leader决定,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可以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但你不能要求你的leader跟你一样认真。
而且,比写周报更加头疼的,是你的同事比你更卷。
因为周报是以周为单位的汇报机制,放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绝大多数公司或者部门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切片里,并不会有太多的大事件发生,这么做,只会放大原来事情的重要性,加上每家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业务逻辑有所不同,并不具备普适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可以合理质疑周报的科学性。
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现行的管理方式是相当僵化的,即便是像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很多还是唯领导是从,这和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下班主任式管理脱不开干系。
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某某离职,后来成立了一家传奇公司,单就这方面来说,国外要比我们更早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亚马逊才会有六页纸文化、著名的“20%时间”规定才会在谷歌发芽。
这些举措目的指向很明确——鼓励创新发生,但前提得在公司内部。 所以在收购推特后,当马斯克要求程序员写周报,具体到代码行数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反对者声称这种做法实在太过了。
针对这块,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写过一本书,书名叫《狗屁工作》。格雷伯的“狗屁工作”论认为,现在很多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陷入日复一日无意义的工作死循环里。
我倒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格雷伯的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就拿写周报这件事来说,出发点和动机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最后演变成一项工程:而且是面子大于里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一、别瞎折腾了,形式主义是周报的原罪 在过去,好的商业的立足点往往是一个好点子,微软、苹果,包括打败福特T型流水线的通用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好点子占领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顶级产品经理乔布斯,也吃过这样的亏,人们只听说当年乔布斯曲线救国、二度执掌苹果,却容易忽略当时他回归苹果的第一件事,就是优化组织、砍掉了多余的产品线。
这样的变革其实一直在发生。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科技圈的话,你会发现,今天的硅谷已经是硅谷有限公司了。而那些创造和主宰硅谷的人,已经从以沃兹(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为代表的高智商科学怪杰,变成了以约翰·杜尔(硅谷顶级投资人)为代表的生意人,后者曾经写过大名鼎鼎的《这就是OKR》。
外界很难想象,作为凯鹏华盈的创始人,约翰·杜尔拥有兼具战略分析和执行热情的完美人设,他的投资宗旨是当一个“创造未来的传教士”,所以他的行为指南可以大致总结为—— 通过“量化宏大目标”的OKR,把愿景和目标量化成切实可行的、深刻连接当下的实践。
后来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起源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后来被英特尔公司引用,并在谷歌发扬成教科书一般的组织管理系统。但到了国内,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有人有意为之,OKR成功取代PPT,成为新晋“画饼工具”,体现在组织上,就是员工周报字数越写越多,业务反倒越来越差。
这里有一个管理者极易犯错的地方:抓人效是对的,但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导,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leader,你是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周报的精心谋划上,还是更愿意把问题拎出来、去约你的leader时间寻求意见,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原因很简单,第二种做法的出发点,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这时候,可能会有人反驳说,“领导们都很忙,尤其在一个大部门里,一个人管着几百个人,领导根本没时间听你掰扯,周报是最好的向上沟通的形式。”
这个观点就更好击溃了:
你的公司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很多成熟的公司,类似亚马逊,它采用的是半个披萨饼模式; 退一步来讲,如果你的leader真的忙到那种地步,你还认为他有时间查阅你的周报吗?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取缔周报?
的确,现在的就业环境的确对年轻人不太友好。山姆·沃尔顿是大名鼎鼎的沃尔玛创始人,他曾在《富甲美国》书中谈过这个问题: 以前,只要你聪明伶俐,愿意埋头苦干,就足以在公司得到一切机会,但今天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普通人很难有冒头的机会。
但只要你认真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就变成了“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做管理”。选择很重要,就像我前面谈到的,周报归根结底,可以抽象成向上沟通的一种方式,向上沟通并无对错,但形式分优劣。
而且,一般来说,如果你的公司过于形式主义,我相信让你反胃的可能不仅仅是写周报这件事,或许你更应该思考的是“要不要换家单位”。
二、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事,靠谱吗? 接着上面的话题聊,其实关于周报这件事,自流行以来,发生过不少变化。尤其是近两年,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火了之后,不少协同办公玩家花在上面的心思,可谓是煞费苦心。比如“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件事,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只能感慨一句: 得亏诺贝尔没有设立管理学奖。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跟你好好分析一下。
先从国外的工具型软件开始说起,无论是Notion、Slack,还是更垂类的Airtable、Hipchat、Zoom,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在通用管理逻辑下诞生的、用于节省沟通成本的工具。比如Zoom,起初它爆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足够简单,网页端点开链接就能进入会议。
而且,他们虽然也是PaaS逻辑,但都有着自己的绝对防线。但到了国内,这些工具似乎都茫然了,本该盈利的小平台逻辑,被迫变成了大平台、大生态逻辑。
钉钉从早期的IM工具,到现在和阿里云绑定在一起,虽然盈利情况未知,但也算一种窘境下的尝试;主打PLG的飞书,产品确实不错,但定价逻辑属实有点让人看不懂,依然没有跳脱出传统软件公司的方式;反观产品逻辑没那么PLG的企业微信,倒是在下沉市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国内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些工具带偏了—— 起初人们并不讨厌钉钉,只是反感打卡和被实时掌控的感觉,周报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企业服务尤其是协同办公类玩家想要突围,产品打造应该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效率优化,但要注意的是,差异化不等于一味的标新立异。
再聊回“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件事,把它当成一种卖点,出发点的确很清新脱俗。
但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发现这是禁不起推敲的。且不论老板愿不愿意每周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写,员工愿不愿意耐着性子把周报看完,单单从务实的角度,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两块——复盘过去的工作、明确之后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开个会,或者群里@责任人来得更快速些。
姜文有部著名的电影——《让子弹飞》有句经典的台词——谁会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吗?其实就是最好的形容。新眸曾在《中国互联网需要一场“人效革命”》一文中,详细谈过这个问题:早前引以为傲的大组织,如今却成为掩盖创新困境的挡箭牌,是加还是减,成了整个行业的一道哑谜。
所以在华为的任正非看来,企业是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管理是否进步。外延的基础是内涵的做实,内涵往往在于公司各级管理体系是否优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厂员工不愿意写周报,其实是管理层值得反思的问题,而且,形势已经十分迫切。
三、那么,周报还有必要接着写吗? 临近结尾,有的人可能会问,那周报还值不值得写、要不要接着写?
我的建议是,如果非必须,还折腾团队,最好不要;如果要,那一定是另作它用。
拿我们自己团队来说,我们也写周报,但关注点不在描述过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的工作计划,而是放在了3个方面:
描述你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公司是否存在一些不好现象,如果有,请大胆说明; 因为我们是内容工作者,会要求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些心得。 我们团队很小,而且,所属的行业也比较特殊,所以不具备任何参考性。在公司内部,我们把周报定位为—— 主要是写给自己看。 而且,经过1年多的实践,发现这样做的确有点用,但不多。
同样的道理,适合字节跳动的管理方式,也并非适用于百度和腾讯,我们都应该清楚,那些成功的管理法则,最终都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部分的企业文化。
话说到这个份上,你要不要这篇文章转给你leader?
作者:桑明强
来源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加了屏幕的智能音箱,真的摆脱增长困境吗?
设计动态 2022-12-142014年,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旗下首款智能音箱产品Echo,将语音交互功能与蓝牙音箱结合,让音箱变得能听、会说,实现查天气、定闹钟等一众功能。 这种体验新颖的智能音箱迅速在海外爆红,并把这股热潮带到国内。2015年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随智能音箱在前些年里发展得十分迅速,不过目前产品功能上的有限性、全屋智能生态发展的局限性,却逐渐限制了人们的智能音箱消费热情。那么,什么样的智能音箱可以带来更多消费增长可能?大屏化的交互,会给用户带来更新鲜的体验吗?
2014年,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旗下首款智能音箱产品Echo,将语音交互功能与蓝牙音箱结合,让音箱变得能听、会说,实现查天气、定闹钟等一众功能。
这种体验新颖的智能音箱迅速在海外爆红,并把这股热潮带到国内。2015年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随后小米、百度、阿里等一众厂商也纷纷加入,推动智能音箱快速进化,慢慢发展成为能对话聊天,还能操控智能家电的家庭助手,而很多人更是将其看成是未来全屋智能的“控制中枢”。
正因如此,智能音箱在国内发展非常迅猛。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零售量仅176万台,到2018年就增长至1625万台,翻了9倍有余。而在2019年再翻一番达到3682万台,这增长速度真的没有对手。 然而,这似乎就是智能音箱市场的极限了,在2020年达到3770万台后,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去年以及今年销量均出现不小的下滑。
(图源:中商情报网)
为了挽回这一局势,又或者是想将智能音箱推上新的台阶,这两年各大厂商都在智能音箱的形态上投入大量心思,给产品加一块屏幕也成为行业的发展共识。智能音箱+大屏确实能让产品发挥更强的功能,但这真的能帮助产品打破瓶颈,挽回增长颓势吗?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一、智能音箱怎么突然卖不动了?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总销量为3515万台,相较于2020年的3770万台下滑了6.8%;但销售额却是增长了16.4%达到86.5亿元,可见产品的单价在不断提高,市场整体在向着高端化转移。今年1~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智能音箱的总销量仅为1663万台,不及去年重量的一半,同比暴跌31.6%,而销售额也同比下降30.7%至42.3亿元,量额均跌去了三成。
今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和疫情爆发以及经济下行有一定的关联,但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产品自身上。
前几年智能音箱之所以能够迅速爆火,销量节节攀升,第一,是因为很多人对这种新产品抱有好奇心,对语音交互聊天的功能觉得有趣,一部分则是需要借助智能音箱来操控家电产品。第二,前两年的智能音箱价格比较便宜,天猫精灵甚至是半卖半送的形式,各大品牌都想靠量来抢占市场。消费者尝鲜的成本比较低,产品还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一段时间,才吸引那么多人前往购买。
但短暂体验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智能音箱来来去去就那点功能,除了下达任务控制电器、播放音乐或定闹钟,再者就是简单地闲聊几句玩个梗,然后就没有别的作用了。所以,绝大多数人家里的智能音箱,最终的结局都是吃尘,情况好点的还能充当一个蓝牙音箱,偶尔放首歌或帮忙开关灯。
产品的可玩性有限,加上消费者尝鲜的热情逐渐退却,愿意再掏钱买智能音箱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如今智能音箱产品也不再像几年前那样“半卖半送”,新上市的型号通过增强产品的声学系统,来凸显产品的高端属性,用户尝鲜的价格也更贵了。 所以说,单纯只是语音交互+蓝牙音箱的结合,显然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再拉动市场销量。智能音箱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就必须“变”,而且是“大变”。
二、大屏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从这两年百度、天猫几家的新品上能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智能音箱都加上了屏幕,而且尺寸还越来越大。 近日,天猫精灵发布了一款尺寸达到21.5英寸的“巨屏”智能音箱,并将其命名为“智能歌词音箱”。
这款歌词音箱为传统家居音箱的外形,偏欧式典雅的设计风格。比较有趣的是,其正面配备了一块大尺寸显示屏,两侧还挖了大洞将全频喇叭展露出来,外观上非常有特色。音箱内置天猫精灵语音助手,在播放音乐时歌词会在屏幕上方滚动,且提供多种不同的炫彩壁纸作为搭配,把“花里胡哨”做到了极致。它还搭载智能场景化音乐推荐算法,可根据家庭不同成员的环境、习惯进行个性化推荐,提供更智能化的听歌体验。
如果细究产品的功能,小雷觉得智能歌词音箱可能噱头大于实用性,很少有人会一边听歌还一边盯着歌词看。如果是要在家K歌,那这款音箱的屏幕、声量似乎又不够大,无法营造出沉浸的氛围。 所以说,这款产品的出现,其实是智能音箱在不断朝着高端化、场景化发展的最好证明。与前几年的大众玩物不同,智能音箱品牌正逐渐将目光瞄准多元化场景,希望通过增加屏幕来提升产品某方面的特性,以满足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早在2018年3月,百度就带来了首款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产品(下文简称屏幕音箱),其名为“小度在家”,主打语音交互、看视频、生活助手和视频通话功能,让智能音箱从“听”变成了“看”。从2019年开始,屏幕音箱开始成为主流,百度、阿里和小米等接连推出数款产品,功能从简单的看视频、视频通话,逐渐发展出早教学习、智能家电可视化触控、可视化门铃等更多新功能,产品也由此渗透到更多不同的消费场景。
数据显示,2019年屏幕音箱的市场份额才仅有13.8%,在2021年已经涨到了23.2%。并且,如今各大品牌的重心都放在屏幕音箱产品上,无屏音箱已经很少继续迭代升级。
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屏幕音箱的市场份额还将继续提高,成为未来智能音箱产品的统一形态。给音箱加屏幕固然能提高产品的功能特性,但也相应的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和售价,而且还容易与家里其他设备的用途冲突,屏幕音箱接下来的发展前景感觉依旧不乐观。
(图源:中商情报网)
三、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阻力 屏幕音箱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可以总结为三方面原因。 第一、自然是价格太贵;第二、其功能可能会与其他产品重叠;第三、产品体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上文也提到,以前有那么多人买智能音箱,还是因为其价格便宜,一百多块就能买到。而今,智能音箱加上了屏幕,一部分还升级了声学系统,产品的价格也翻了数倍。小度智能音箱售价仅99元,而小度智能屏1S则需要359元;再如小爱音箱Play同样为99元,而小爱触控屏音箱Pro 8则要499元,小米智能家庭屏10更是高达899元,完全不是同一消费水平的产品了。价格大幅上涨必然会打击消费者的热情,销量也就很难取得增长。
功能方面,屏幕音箱确实带来了早教学习、影音娱乐等功能,但说实话现在应该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平板或者学习机之类的产品,它们的专业性要远胜于屏幕音箱。
就拿早教学习来说,屏幕音箱其实就是内置一些在线视频内容,并不能做到点读、习题扫描、在线解答等功能。而在影音娱乐方面,屏幕音箱的屏幕尺寸、显示画质以及轻便性也无法和平板相比,所以它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实有点尴尬,功能虽然多,但都不精,不一定就能打动到多少人。
最后一点其实也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愿买智能音箱的关键所在,那就是产品体验真得挺糟心,甚至很多人给智能音箱冠上“智障”的称号。 就小雷自己都体验来说,有时候你喊几遍唤醒词,智能音箱可能都没反应,但有时候电视播放的某一段声音,就突然将它唤醒了,吓人一跳。
另外,下达语音命令时,识别错误整出乌龙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明明是让它关灯,它却能听成播放音乐,实在有些无语。在家电控制这一块,还真不如掏出手机手动控制来的省心。
智能音箱的发展核心其实应该放在“智能”上面,给产品加上屏幕只能算锦上添花,但并没有改变产品核心体验较差的问题。想让其上的屏幕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还是得从提高产品智能化这方面触出发。屏幕音箱如果连基础的“智能”都做不好,那大家还买它做什么呢,直接买平板不香吗?
四、总结 在搭建全屋智能系统的环节里,智能音箱确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智能电视可以充当控制中枢完成全屋家电的操控,但却无法触及卧室、楼上楼下等其他区域,所以还是需要在家中关键位置摆放智能音箱,才能获得更佳的体验。
所以,随着智能化时代全面带来,智能音箱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如果产品核心体验不行,无法摆脱“智障”的称号,即便多加几块屏幕也于事无补。智能音箱市场想要取得增长,或许还是需要在语音交互和人工智能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作者:雷科技数码3C组;编辑:我不是奥特曼_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闹钟提醒喝水、锁屏工作,自律软件渡人能渡己吗?
设计动态 2022-12-14如果你总是忘记喝水,有喝水羊驼、柠檬喝水智能提醒喝水; 如果你做事不够专心,有Forest、禅定空间锁住手机屏幕直到任务完成; 如果你不能坚持健身、阅读,还有自律养成等打卡软件提醒你; …… 为了帮助我们自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律软件”,然而这些软件真#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自律给我自由”这个口号深入人心,但想要做到自律谈何容易。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一定时间养成,而中途有太多的因素可以诱导我们失败。为了帮助用户养成好习惯,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自律软件,小到提醒你喝水,大到手机强制锁屏,满足各类需求。用户量有了,但自律软件能赚钱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总是忘记喝水,有喝水羊驼、柠檬喝水智能提醒喝水; 如果你做事不够专心,有Forest、禅定空间锁住手机屏幕直到任务完成; 如果你不能坚持健身、阅读,还有自律养成等打卡软件提醒你; …… 为了帮助我们自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律软件”,然而这些软件真的有用吗?能渡人能渡己吗?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律软件? 人的意志有限,意志力也各不相同,仅靠个人的意志难以实现自律,更不了解变得自律的底层逻辑,这就给了“自律软件”存在的理由。
但是大部分人通常刚开始使用这些自律软件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严格执行,但慢慢地随着意志力越来越薄弱,执行越来越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要想搞清楚自律软件效果不能持久的真正原因,还要先从其作用机制分析。
我们使用这些软件,无非是想坚持做某一件事,例如按时足量喝水、坚持健身打卡;或者是坚持不做一件事,例如在工作/学习时保持专注,不刷手机。
福格行为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行为是怎样发生的, B(行为)=M(动机)A(能力)P(提示)。即要想让行为发生,必须要有做出该行为的动机、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提醒该行为发生的触发物,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自律软件的内在原理也蕴含其中。
1. 动机层面:掌控“不愿失去”的心理 就拿Forest软件来说,它的机制设置的重心放在了“动机”上,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在“种树”;而一旦退出专注任务,这颗树苗就会枯死。人性喜欢规避损失,不愿意看到自己种下的“树苗”被破坏,因而就只能继续下去。
2. 能力层面:提升做事的成本 以锁屏类软件禅定空间为例,在专注期间内打开手机会看到倒计时提示,且并没有退出按钮,只有电话、短信、相机等几个基础功能。如果想强制退出,它会要求开启应急退出功能(付费),否则就乖乖等待时间过去吧。
这一系列操作和等待下来,我们玩手机的意愿将会大大降低,一旦产生“这么麻烦,干脆算了”的念头,也就能够成功继续坚持了。
与这种提升行为的难度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例如把手机放到一个不易拿到的地方、把手机锁进抽屉里再把钥匙藏起来……虽说有些滑稽,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 提示层面:没有提示,就没有行为 这是打卡类软件最常用的措施,APP会准时提醒你喝水,如果你没有及时勾选掉还会在几分钟后“卷土重来”,反复提醒你。
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是有效的,但并不能确保提示就一定会带来行动。
提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内部提示、外部提示,以及行为提示。
内部提示是最有效的,喝了就想喝水,饿了就想吃饭,但这取决于身体,我们无法控制;行为提示是指做完某件事后,非常自然地提示做另一个件事(例如吃完饭后擦嘴),不过行动只取决于前一件事,而且培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外部提示就是这类软件唯一能采用的方式,当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的时候,会主动忽视更不重要的事,比如在提交报告前最紧张的时候,哪怕闹钟响翻天我们也不愿意去喝水。
无论市面上的软件有多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从动机、能力和提示着手,但行动是三种必须要三者同时发生作用,缺一不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律软件不能真正让人变自律。
二、自律软件真的可以让人自律吗? 自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自律软件帮我们更容易“自律”,但是帮助是否有用、有效、可持续,这是我们评价一个自律软件是否真的让人自律的关键。近些年的自律软件是有很多创新之处,但也依旧难逃自身的通病。
1. 优点 1)帮助用户做到一些仅靠意志难以完成的事
以近些年表现比较亮眼的自律软件Forest为例,它确实有在很努力地、想方设法地让人保持专注,生怕你不够自律。也确实有人愿意为了获得奖励/规避损失而坚持下去,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到仅靠意志难以完成的事。
2)打造积极的正反馈闭环
每当完成一个专注任务后,都会给到“树苗”奖励,从而让用户产生“完成——给到奖励——分泌多巴胺——刺激更积极的行动——完成得更好”的上瘾循环。
如果没有自律软件,个人很难做到每完成一件事后都给到自己奖励(激励),我们会认为做到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样就不存在积极的正反馈闭环,久而久之,靠意志力也就撑不下去了。
3)让枯燥的事变得有趣
本来专注学习是一件哪怕不枯燥,也算不上多有趣的事情。Forest通过游戏化的机制设计,将枯燥的专注注入了一丝趣味,在通过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机制,将专注和趣味联系起来。
4)量化感知,满足用户的炫耀心理
例如坚持健身300天,其实是没有多大感知的,然而通过“树苗数量”的方式辅以记录,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竟然已经坚持健身了300天,已养育出大片大片茂密的“森林”!(多么厉害啊,赶快发朋友圈炫耀一下!)
如此一来,又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正向循环中,之后坚持健身就变得更有动力了。
2. 缺点 1)只能提供外在动机
动机可以分为两种: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包含奖励和惩罚,动机的强度取决于奖罚的强度。它不够可靠有几个原因:会降低多巴胺的分泌、习惯后无法独立工作、大脑容易与意志抗争,难以坚持等。 内在动机分为基于目标的内在动机,以及基于过程的内在动机。前者的弊端在达到目标后阈值会不断提升,需要努力做得更好才会产生愉悦感;后者是最有效的方式,既能完成目标,又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但这是自律软件根本无法做到的。
2)对抗人性,消耗意志资源
每次说服自己采取并非内心真正愿意的行动,都在消耗意志。而人的意志是有限的,一旦耗尽了所有的意志资源,理性将会无法动用,情绪将会占据上风,在这时我们只会在情绪的支配下做它想做的任何事。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旦有了破窗效应,后续就更加难以坚持了,长久以来的坚持,可能在一次失败面前,溃不成军。
3)本末倒置,远离变自律的初衷
究竟是为了学习而自律,还是为了看起来自律而自律?为了做而做,这怎么听都是一场讽刺。
最为典型的是喝水软件,为了每天多喝水,需要再花里胡哨的界面上进行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与其拿这个时间精力在手机上勾勾选选,还不如直接拿起水杯喝水来得直接。
4)永远无法让你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自律软件可以短时间让你“看起来自律”,但终究无法让你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在喝水软件的提醒下,我们可以坚持按时足量喝水了,那健身呢?是不是要再下载一个提醒健身的软件?
自律是一种能力,一种可迁移能力,如果能坚持早起,那就一定可以做到坚持健身,就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自己的意志,做内心真正想做的事。这种能力,是自律软件根本无法培养的,甚至还会让你产生依赖性,摧毁你仅有的自律能力。
此外,也这并不完全是软件的问题,还有用户的问题。
自律软件说到底无非是一个工具,而工具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会不会用,以及他们怎么用。如果不懂自律背后的底层原理,就难以发挥产品的真正作用。
三、自律软件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华为应用市场上,Forest累计下载量即将破亿,番茄钟TODO也累计超2亿,这足以证明自律软件是很有市场的。但这个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入局门槛很低,难以做出差异化。
自律软件面临和所有工具类产品都面临的困境——变现难。
一方面由于自律软件APP的用户年龄层偏低,以学生为主,这类人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是变现渠道单一,收入一部分来自广告投放,另一方是会员费用。自律软件在广告投放上会比较节制,毕竟这与产品的理念相悖。而会员功能并非用户刚需,常见的付费点是多样式、功能限制、增值功能等等,但在没有培养起用户粘性之前,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不高。自律本身就是抵抗人性,为了一个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工具买单,难!
除了软件,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个人认为软硬件结合可能会是一条可行之路。
以水杯为例,水杯是售卖主体,提醒喝水的APP则是增值服务,用来提醒用户按时喝水、记录每日饮水量,通过数据给到健康建议等等……竞争差异化就打出来了。
与此同时,APP也能为水杯导流。什么?你嫌每天手动提醒记录喝水太麻烦?买个配套的杯子就行了,高效解放双手!
目前市面上我只看到一款水杯是有提醒喝水的功能,每一个小时水杯就会响起“滴滴”声和光圈提示,尚且不说使用体验太差,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更重要的是凭什么卖158元?真当大家都是……(好吧,也有1000+人付款)。
或者其他工具类产品结合这方面的特性,打造亮点功能,例如笔记类软件,开发专注写作模式,过滤一切外部信息等,这些都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而且变得自律就要求用户每天过来打开,能有有效提升日活。
四、总结 每个人都想变自律,却因为自律的“反人性”,我们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做到,这些“自律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正是因为自律软件作为外部因素这一局限性,导致其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自律带来自由,但“自律软件”不能。要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还的是掌握心流、行为、动机等底层方法论,通过训练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而不是靠自律软件表现得看起来自律的人。
作者:深度思考者曼曼,爱思考、爱分析、爱总结的互联网大厂运营。
本文由 @深度思考者曼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审美养成系列!8个我私藏多年的插画师作品集(一)
UI交互 2022-12-14大家也许都知道,学习设计,提高审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优秀作品集,不断给自己的眼睛充电。但是看得多也往往眼花缭乱,在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反而会因为选择过多,束手无策。这篇文章中,我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八个我一直没有公开的,偷偷在粉的插画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会把他们的作品优势、风格特征和学习点列出来,帮助大家在审美学...大家也许都知道,学习设计,提高审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优秀作品集,不断给自己的眼睛充电。但是看得多也往往眼花缭乱,在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反而会因为选择过多,束手无策。
这篇文章中,我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八个我一直没有公开的,偷偷在粉的插画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会把他们的作品优势、风格特征和学习点列出来,帮助大家在审美学习这一块,有针对性地去吸取他人所长,为自己的插画设计加码。(其实他们的作品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完美,但只要把握住作品的风格精髓就可以挖到宝)
只要你懂得如何去看,在这八种不同的插画风格中,其实已经蕴含了所有插画设计乃至平面设计的知识内涵。你要做的就是一块吸力超强的小海绵~let's go!
更多 插画师推荐 :
这五位顶尖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地图插画专题) 大家好呀,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地图素材资源的时候,提到一种优化地图的思路是使用插画类地图,而在插画类地图中矢量地图在创作上比手绘地图更加简单高效。
阅读文章 >
一、Mink yung:柔润的力量 Mink yung 的作品大部分以人物形体为主,线条简洁,弧度清晰。Ta 的作品带给人一种柔润感,好像牛奶丝滑一样的感受。作品里的人物形体看起来都很圆润肥大,但是并不臃肿。
色彩明快简洁并且看起来很柔和,运用单色就能支撑起对形象的立体塑造。
1. 观看焦距:
人物圆润的弧形表达,以及单色光影表现的简洁感。 在群体人物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弧度起伏。 阴影部分的形状表达。
2. 食用方法:
Mink yung 的作品非常适合临摹,尤其在临摹时去感受线条和光影表现的巧妙。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dribbble.com/alsrud2
二、Alex Pasquarella:体会构成 Alex Pasquarella 很擅长风景的描绘,但 Ta 的风景作品带着非常强烈的简约构成风格,运用简单的矩形似乎就能巧妙拼缀成一个完成的风景演绎,这是他的作品里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对形状的归纳感知力。
1. 观看焦距:
简约几何形的造型能力。 对构图的层次把握。
2. 食用方法:
学习 Alex Pasquarella 的作品中的方法,多拿普通的风景照片来“转”为几何表达,再参考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加以修饰调整。看看你画中的风景和 Ta 的作品相比有多少差别。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dribbble.com/alexpasquarella
三、COENPOHI:体积和光影 COENPOHI 的作品围绕建筑展开,所有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巧的立体感。当然他所选取的视角大部分属于 2.5D 风格,这个风格之下,他对光影展开了一系列非常详细的研究式的描绘。
1. 观看焦距:
2.5D 风格的表达 透视立体细节的把握
2. 食用方法:
要临摹 COENPOHI 的作品,需要有科学家反复实验等待最终结果的耐心,临摹他的作品能对立体光影表现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如果觉得自己没时间去临摹的,可以多观察,小片段去描绘。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coenpohl https://www.coenpohl.com/ 四、Willian Santiago:像油画那样涂抹 Willian Santiago 非常有特色,看起来非常像油画,但仔细研究作品的笔触发现更像是 PS 里的某种笔刷所涂抹而成。虽然造型简单,但带着一种奇异的复古风格,色彩尤其鲜明,具有一种沉淀的魅力。
我第一次看到 Willian Santiago 的作品的时候,就两个字:惊艳~那种在简洁和装饰之间游刃有余的技巧,对图案和构成的巧妙结合,细腻的质感和色彩控制……都非常佩服。
1. 观看焦距:
形状的构思安排 图案和形状的互动 小笔触对构图的点缀
2. 食用方法:
Willian Santiago 不需要临摹,而是需要掌握他的涂抹方法,从简单的形状开始。其实他的画很简单,去掉了光影表达,集中在形色表现上,所以你在学习这类风格的时候,就是要吸取他对图案和形状的把握能力。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williansantiago
五、James Gilleard:细节极致修炼法 看过 James Gilleard 作品的人都会说:太细节了太细节了~这是真的,你没有办法不被他的作品里的细节所惊到。如果说前面的设计师都在抛弃细节,Ta 的做法就是在收藏细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是什么体验?
他非常擅长用小圆点来做光点,然后用细节的不同色彩的小形状去强调整个场景的光感。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对细节的刻画,不厌其烦,尽管细节琐碎,但对形状却很有节制。能画这样的画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曾经尝试临摹他的一幅画,就一个很小部分,我画了整整三天,还根本没到这幅画的 10 分之 1,太魔鬼了~
1. 观看焦距:
光影的色彩分布 透明小圆点的铺满感 造型的细节
2. 食用方法:
学习 James Gilleard 无法临摹,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我的学习方法是去体会片段,也就是截取一小部分来进行刻画,感受在绘制过程中他对光线的表达力。平时也没事可以拿出来看看,用眼睛去体会他对细节那种细碎而巧妙安排。
3. 更多作品:
https://www.behance.net/jamesgilleard 六、Ana Duje:夸张人物的技法 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就是 Ana Duje 的这类夸张的人物画法,激起了一大波夸张人物的热潮。但是终究是 Ana Duje 的人物让人有种对形体超强的控制力,以及对图案肆意大胆的运用,从而在整个形色上更胜一筹。她的人物看起来大胆,有运动风,青春活力。线条来替代阴影,造型安排从形色上完全能 hold 住眼球,有种卡通+扁平的双向结合风格。
1. 观看焦距:
夸张人物的手脚表现 时尚的鞋子和服饰设计 线条和几何图案(格子、圆点、条纹)的运用
2. 食用方法:
Ana Duje 的插画适合初学者临摹,但是想要达到同等量级的创作,需要的还是跨越式的创作法。这在我们的 扁平插画 研习社课程里也讲过,怎样去移花接木吸取已有的原创作品,然后突破自己的创作局限。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anaduje https://anaduje.com/ 七、Maïté Franchi:美食的质感 推出一位我很喜欢的插画师 Maïté Franchi,在扁平化还是最初光滑没有颗粒感的阶段,我就已经注意到 Ta 的插画作品里的颗粒,后来铺天盖地所有的插画都运用上颗粒的时候,我多少感觉 Ta 是在扁平插画里加入颗粒感的第一批人,也许我看得还不够多,但是 Maïté Franchi 的作品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她的作品大都很生活,围绕美食主题展开。颗粒质感很浓厚,色彩运用很有情调。
我对插画质感的探索就是起源自 Maïté Franchi,不管怎么说,隔空表白一下~
1. 观看焦距:
扁平形状的简化 颗粒感的运用 质感的表达
2. 食用方法:
Maïté Franchi 的作品很适合临摹,如果你能把她的插画临摹到比较相似,你对插画颗粒感的把握也已经能出类拔萃了。在临摹的同时,去拆分,你会发现她的插画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插画表现技法。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maitefranchi http://www.maitefranchi.com/ 八、Malika favre:影子、负形和故事 最后推荐的是我心中插画界的一姐,那就是 Malika favre。我们的 微信 群里,只要说到推荐的喜欢的插画师,我一定会推 Malika,但是推完我又有点后悔,因为 Malika 确实不太适合初学者临摹啊。
其实在我学习插画的初期,我一直在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从哪种风格学起。那时我只是学习原画,但是原画的那种游戏风格,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直到看到 Malika,那种简洁的形色组合,瞬间就震撼到我了:原来插画是可以这样玩的!怎样有人能用这么少的颜色这么少的形状画出这么多好看的画?Oh my ~
Malika 的插画真的太容易辨认了,风格大气时尚、对人物形体的极致表达,以及正负形的运用。简洁的圣经。很多人模仿 Malika 的风格,但是我感觉都只能学到一两层。她的风格有种无论怎样都很难被完全抄走的定力。有最坚固稳定的结构,最经典的配色,最不惹人注意的纯色填充。在 UI 界面里运用 Malika 风格的插画,你会发现简直美爆了。(如果不信可以去试试)
特别是她的插画中,总有种故事感,这些故事感是从光影的形状中慢慢演变来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流泪推荐……)
1. 观看焦距:
人物造型的精准 阴影和投影的戏剧性表现 正负形的巧妙切换运用
2. 食用方法:
Ta 的作品值得去细品,不适合临摹。这些形状色彩是每个人都会的,但是难点是我们无法像 Ta 一样组合得那么好看自然,富有形色的魅力。插画其实就是形色组合的游戏,Malika 只是把插画抽离到最本质的模样。
她的作品中的构图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方面,我们在研习社的课程中也专门单独去分析过,每一张的插画构图,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浪费,不偏不倚,在画面构图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大家研习中,重点可以看起来。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malikafavre.com/
(是的,Malika 没有 Dribbble 号、Behance 号,但还是被发现了,真大师!网站需要梯子访问)
我选取的插画师属于自带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属于扁平这个风格范畴。其实已经有很多优秀插画师,但是如果个人风格特征并不明显,或者其他范畴的,就未能关注到,所以慢慢挖掘到风格独特的插画师,我会再继续开写第二季~
-
国风参考必备!6500份高清素材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UI交互 2022-12-14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了,号称是内容最权威、最官方的敦煌学研究开发素材库,也是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发共创平台。里面包含了 6 大石窟的壁画和藏经洞文献,共有 6500 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首次全部开放给文化爱好者等群体学习使用,是极佳...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上线了,号称是内容最权威、最官方的敦煌学研究开发素材库,也是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发共创平台。里面包含了 6 大石窟的壁画和藏经洞文献,共有 6500 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首次全部开放给文化爱好者等群体学习使用,是极佳的敦煌文化创作参考素材库。
往期回顾:
精美绝伦!80000+国潮插画灵感参考素材宝库「数字文物库」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国潮插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插画风格之一,精致华丽的风格受到很多国货品牌的青睐,此类插画也在海报、包装、文创等等商业领域有广泛的运用。
阅读文章 >
一、资源简介 「 数字敦煌 开放素材库」官网: https://ip.e-dunhuang.com/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素材资源可以分为自选素材、壁画专题、藏经洞文献、共创作品、壁画元素和艺术摄影 6 类。
其中“自选素材”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山石窟、西千佛洞、榆林窟 6 处石窟作为分类。进入其中一个石窟后可以浏览与其相关的所有高清素材,素材根据准确的方位和空间区域进行划分,对专业学术研究非常友好。而“自选”的含义是可以通过图像选择工具一整面壁画中的一部分,然后将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素材下载。
滚动鼠标可以查看壁画素材的高清细节
“壁画专题”将壁画以内容进行分类,包含建筑、图案、动物、服饰、飞天、舞蹈等 19 个专题,还可以通过颜色进行筛选,可以用来快速查找不同类型的参考素材。
“供养人”专题细节
“壁画元素”则是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的形象、图案或元素抽取出来,分为线稿和彩图 2 类;“艺术摄影”是 6 大石的窟外部风景及窟内各种彩塑、壁画的摄影素材。
“壁画元素”及“艺术摄影”的界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共创作品”。这部分支持用户根据站内素材进行二创,然后将二创作品上传,官方审核通过后进入官方素材库。如果这个素材被其他用户购买,创作者可以获得对应的收益。腾讯区块链技术会对所有认证素材进行上链,让数字内容获得有效保护。如果你正好有敦煌主题的 3D 设计或插画作品,可以尝试投稿。
“共创作品”界面
二、素材下载方法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虽然有“开放”二字,但它里面的素材并非开源。进入官网后首先要注册才能进行浏览,如果想要下载素材则需要进行实名认证。
网站内的素材根据用途进行授权,不同授权下载的图像分辨率不同。对于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文化弘扬等用途要收费,但是如果是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则可以免费下载。我尝试下载了一张,尺寸大于 1000px,还是比较清晰的,可以用于设计或插画创作的参考。
敦煌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在国潮插画、国风设计、影视制作及游戏设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上线无疑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专业的平台去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对促进敦煌文化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官网: https://ip.e-dunhuang.com/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
推荐阅读: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上) 拓展阅读: 1. 虚拟形象的诞生-CryptoPunks 2017 年,正值以太坊生态开始发力之时,原本两个不在加密货币圈子的开发者机缘巧合之下带着一万多个像素头像来到了这个生态当中,并由此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NFT 项目——CryptoPunks。
阅读文章 >
4500张!免扣复古插图素材网站「Free Vintage illustrations」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上周给大家推荐的 9 个高质量的免扣素材网站中,有一个高质量的复古插画网站 Heritage Library,里面有 270 套复古插图素材可以免费商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藏用起来呢?
阅读文章 >
-
审美养成系列!8个我私藏多年的插画师作品集(一)
UI交互 2022-12-14大家也许都知道,学习设计,提高审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优秀作品集,不断给自己的眼睛充电。但是看得多也往往眼花缭乱,在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反而会因为选择过多,束手无策。这篇文章中,我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八个我一直没有公开的,偷偷在粉的插画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会把他们的作品优势、风格特征和学习点列出来,帮助大家在审美学...大家也许都知道,学习设计,提高审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优秀作品集,不断给自己的眼睛充电。但是看得多也往往眼花缭乱,在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反而会因为选择过多,束手无策。
这篇文章中,我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八个我一直没有公开的,偷偷在粉的插画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会把他们的作品优势、风格特征和学习点列出来,帮助大家在审美学习这一块,有针对性地去吸取他人所长,为自己的插画设计加码。(其实他们的作品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完美,但只要把握住作品的风格精髓就可以挖到宝)
只要你懂得如何去看,在这八种不同的插画风格中,其实已经蕴含了所有插画设计乃至平面设计的知识内涵。你要做的就是一块吸力超强的小海绵~let's go!
更多 插画师推荐 :
这五位顶尖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地图插画专题) 大家好呀,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地图素材资源的时候,提到一种优化地图的思路是使用插画类地图,而在插画类地图中矢量地图在创作上比手绘地图更加简单高效。
阅读文章 >
一、Mink yung:柔润的力量 Mink yung 的作品大部分以人物形体为主,线条简洁,弧度清晰。Ta 的作品带给人一种柔润感,好像牛奶丝滑一样的感受。作品里的人物形体看起来都很圆润肥大,但是并不臃肿。
色彩明快简洁并且看起来很柔和,运用单色就能支撑起对形象的立体塑造。
1. 观看焦距:
人物圆润的弧形表达,以及单色光影表现的简洁感。 在群体人物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弧度起伏。 阴影部分的形状表达。
2. 食用方法:
Mink yung 的作品非常适合临摹,尤其在临摹时去感受线条和光影表现的巧妙。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dribbble.com/alsrud2
二、Alex Pasquarella:体会构成 Alex Pasquarella 很擅长风景的描绘,但 Ta 的风景作品带着非常强烈的简约构成风格,运用简单的矩形似乎就能巧妙拼缀成一个完成的风景演绎,这是他的作品里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对形状的归纳感知力。
1. 观看焦距:
简约几何形的造型能力。 对构图的层次把握。
2. 食用方法:
学习 Alex Pasquarella 的作品中的方法,多拿普通的风景照片来“转”为几何表达,再参考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加以修饰调整。看看你画中的风景和 Ta 的作品相比有多少差别。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dribbble.com/alexpasquarella
三、COENPOHI:体积和光影 COENPOHI 的作品围绕建筑展开,所有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巧的立体感。当然他所选取的视角大部分属于 2.5D 风格,这个风格之下,他对光影展开了一系列非常详细的研究式的描绘。
1. 观看焦距:
2.5D 风格的表达 透视立体细节的把握
2. 食用方法:
要临摹 COENPOHI 的作品,需要有科学家反复实验等待最终结果的耐心,临摹他的作品能对立体光影表现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如果觉得自己没时间去临摹的,可以多观察,小片段去描绘。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coenpohl https://www.coenpohl.com/ 四、Willian Santiago:像油画那样涂抹 Willian Santiago 非常有特色,看起来非常像油画,但仔细研究作品的笔触发现更像是 PS 里的某种笔刷所涂抹而成。虽然造型简单,但带着一种奇异的复古风格,色彩尤其鲜明,具有一种沉淀的魅力。
我第一次看到 Willian Santiago 的作品的时候,就两个字:惊艳~那种在简洁和装饰之间游刃有余的技巧,对图案和构成的巧妙结合,细腻的质感和色彩控制……都非常佩服。
1. 观看焦距:
形状的构思安排 图案和形状的互动 小笔触对构图的点缀
2. 食用方法:
Willian Santiago 不需要临摹,而是需要掌握他的涂抹方法,从简单的形状开始。其实他的画很简单,去掉了光影表达,集中在形色表现上,所以你在学习这类风格的时候,就是要吸取他对图案和形状的把握能力。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williansantiago
五、James Gilleard:细节极致修炼法 看过 James Gilleard 作品的人都会说:太细节了太细节了~这是真的,你没有办法不被他的作品里的细节所惊到。如果说前面的设计师都在抛弃细节,Ta 的做法就是在收藏细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是什么体验?
他非常擅长用小圆点来做光点,然后用细节的不同色彩的小形状去强调整个场景的光感。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对细节的刻画,不厌其烦,尽管细节琐碎,但对形状却很有节制。能画这样的画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曾经尝试临摹他的一幅画,就一个很小部分,我画了整整三天,还根本没到这幅画的 10 分之 1,太魔鬼了~
1. 观看焦距:
光影的色彩分布 透明小圆点的铺满感 造型的细节
2. 食用方法:
学习 James Gilleard 无法临摹,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我的学习方法是去体会片段,也就是截取一小部分来进行刻画,感受在绘制过程中他对光线的表达力。平时也没事可以拿出来看看,用眼睛去体会他对细节那种细碎而巧妙安排。
3. 更多作品:
https://www.behance.net/jamesgilleard 六、Ana Duje:夸张人物的技法 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就是 Ana Duje 的这类夸张的人物画法,激起了一大波夸张人物的热潮。但是终究是 Ana Duje 的人物让人有种对形体超强的控制力,以及对图案肆意大胆的运用,从而在整个形色上更胜一筹。她的人物看起来大胆,有运动风,青春活力。线条来替代阴影,造型安排从形色上完全能 hold 住眼球,有种卡通+扁平的双向结合风格。
1. 观看焦距:
夸张人物的手脚表现 时尚的鞋子和服饰设计 线条和几何图案(格子、圆点、条纹)的运用
2. 食用方法:
Ana Duje 的插画适合初学者临摹,但是想要达到同等量级的创作,需要的还是跨越式的创作法。这在我们的 扁平插画 研习社课程里也讲过,怎样去移花接木吸取已有的原创作品,然后突破自己的创作局限。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anaduje https://anaduje.com/ 七、Maïté Franchi:美食的质感 推出一位我很喜欢的插画师 Maïté Franchi,在扁平化还是最初光滑没有颗粒感的阶段,我就已经注意到 Ta 的插画作品里的颗粒,后来铺天盖地所有的插画都运用上颗粒的时候,我多少感觉 Ta 是在扁平插画里加入颗粒感的第一批人,也许我看得还不够多,但是 Maïté Franchi 的作品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她的作品大都很生活,围绕美食主题展开。颗粒质感很浓厚,色彩运用很有情调。
我对插画质感的探索就是起源自 Maïté Franchi,不管怎么说,隔空表白一下~
1. 观看焦距:
扁平形状的简化 颗粒感的运用 质感的表达
2. 食用方法:
Maïté Franchi 的作品很适合临摹,如果你能把她的插画临摹到比较相似,你对插画颗粒感的把握也已经能出类拔萃了。在临摹的同时,去拆分,你会发现她的插画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插画表现技法。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behance.net/maitefranchi http://www.maitefranchi.com/ 八、Malika favre:影子、负形和故事 最后推荐的是我心中插画界的一姐,那就是 Malika favre。我们的 微信 群里,只要说到推荐的喜欢的插画师,我一定会推 Malika,但是推完我又有点后悔,因为 Malika 确实不太适合初学者临摹啊。
其实在我学习插画的初期,我一直在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从哪种风格学起。那时我只是学习原画,但是原画的那种游戏风格,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直到看到 Malika,那种简洁的形色组合,瞬间就震撼到我了:原来插画是可以这样玩的!怎样有人能用这么少的颜色这么少的形状画出这么多好看的画?Oh my ~
Malika 的插画真的太容易辨认了,风格大气时尚、对人物形体的极致表达,以及正负形的运用。简洁的圣经。很多人模仿 Malika 的风格,但是我感觉都只能学到一两层。她的风格有种无论怎样都很难被完全抄走的定力。有最坚固稳定的结构,最经典的配色,最不惹人注意的纯色填充。在 UI 界面里运用 Malika 风格的插画,你会发现简直美爆了。(如果不信可以去试试)
特别是她的插画中,总有种故事感,这些故事感是从光影的形状中慢慢演变来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流泪推荐……)
1. 观看焦距:
人物造型的精准 阴影和投影的戏剧性表现 正负形的巧妙切换运用
2. 食用方法:
Ta 的作品值得去细品,不适合临摹。这些形状色彩是每个人都会的,但是难点是我们无法像 Ta 一样组合得那么好看自然,富有形色的魅力。插画其实就是形色组合的游戏,Malika 只是把插画抽离到最本质的模样。
她的作品中的构图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方面,我们在研习社的课程中也专门单独去分析过,每一张的插画构图,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浪费,不偏不倚,在画面构图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大家研习中,重点可以看起来。
3. 更多作品:
网站链接: https://www.malikafavre.com/
(是的,Malika 没有 Dribbble 号、Behance 号,但还是被发现了,真大师!网站需要梯子访问)
我选取的插画师属于自带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属于扁平这个风格范畴。其实已经有很多优秀插画师,但是如果个人风格特征并不明显,或者其他范畴的,就未能关注到,所以慢慢挖掘到风格独特的插画师,我会再继续开写第二季~
-
国风参考必备!6500份高清素材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UI交互 2022-12-14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了,号称是内容最权威、最官方的敦煌学研究开发素材库,也是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发共创平台。里面包含了 6 大石窟的壁画和藏经洞文献,共有 6500 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首次全部开放给文化爱好者等群体学习使用,是极佳...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上线了,号称是内容最权威、最官方的敦煌学研究开发素材库,也是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发共创平台。里面包含了 6 大石窟的壁画和藏经洞文献,共有 6500 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首次全部开放给文化爱好者等群体学习使用,是极佳的敦煌文化创作参考素材库。
往期回顾:
精美绝伦!80000+国潮插画灵感参考素材宝库「数字文物库」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国潮插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插画风格之一,精致华丽的风格受到很多国货品牌的青睐,此类插画也在海报、包装、文创等等商业领域有广泛的运用。
阅读文章 >
一、资源简介 「 数字敦煌 开放素材库」官网: https://ip.e-dunhuang.com/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素材资源可以分为自选素材、壁画专题、藏经洞文献、共创作品、壁画元素和艺术摄影 6 类。
其中“自选素材”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山石窟、西千佛洞、榆林窟 6 处石窟作为分类。进入其中一个石窟后可以浏览与其相关的所有高清素材,素材根据准确的方位和空间区域进行划分,对专业学术研究非常友好。而“自选”的含义是可以通过图像选择工具一整面壁画中的一部分,然后将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素材下载。
滚动鼠标可以查看壁画素材的高清细节
“壁画专题”将壁画以内容进行分类,包含建筑、图案、动物、服饰、飞天、舞蹈等 19 个专题,还可以通过颜色进行筛选,可以用来快速查找不同类型的参考素材。
“供养人”专题细节
“壁画元素”则是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的形象、图案或元素抽取出来,分为线稿和彩图 2 类;“艺术摄影”是 6 大石的窟外部风景及窟内各种彩塑、壁画的摄影素材。
“壁画元素”及“艺术摄影”的界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共创作品”。这部分支持用户根据站内素材进行二创,然后将二创作品上传,官方审核通过后进入官方素材库。如果这个素材被其他用户购买,创作者可以获得对应的收益。腾讯区块链技术会对所有认证素材进行上链,让数字内容获得有效保护。如果你正好有敦煌主题的 3D 设计或插画作品,可以尝试投稿。
“共创作品”界面
二、素材下载方法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虽然有“开放”二字,但它里面的素材并非开源。进入官网后首先要注册才能进行浏览,如果想要下载素材则需要进行实名认证。
网站内的素材根据用途进行授权,不同授权下载的图像分辨率不同。对于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文化弘扬等用途要收费,但是如果是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则可以免费下载。我尝试下载了一张,尺寸大于 1000px,还是比较清晰的,可以用于设计或插画创作的参考。
敦煌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在国潮插画、国风设计、影视制作及游戏设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上线无疑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专业的平台去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对促进敦煌文化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官网: https://ip.e-dunhuang.com/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
推荐阅读: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上) 拓展阅读: 1. 虚拟形象的诞生-CryptoPunks 2017 年,正值以太坊生态开始发力之时,原本两个不在加密货币圈子的开发者机缘巧合之下带着一万多个像素头像来到了这个生态当中,并由此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NFT 项目——CryptoPunks。
阅读文章 >
4500张!免扣复古插图素材网站「Free Vintage illustrations」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上周给大家推荐的 9 个高质量的免扣素材网站中,有一个高质量的复古插画网站 Heritage Library,里面有 270 套复古插图素材可以免费商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藏用起来呢?
阅读文章 >
-
为什么你的设计总感觉不舒服?很可能是视觉平衡没有做好
设计动态 2022-12-13画面平衡是一个很基本的设计理念,但很多朋友在平时的作品中容易忽视这个点。彩云在星球中帮不少朋友看过作品集,发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画面平衡没做好,我觉得只要把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了,作品就能提升一个档次。 用户本能地会对不平衡的设计感到厌烦,如何在画面中创造一个有吸在日常场景中,画面平衡是潜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合理且有吸引力的视觉平衡设计,可以让用户更加舒心地接受并停留在使用页面或者相应场景中。那么,视觉平衡究竟应该如何做好?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视觉平衡这件事儿进行了分析总结,一起来看一下。
画面平衡是一个很基本的设计理念,但很多朋友在平时的作品中容易忽视这个点。彩云在星球中帮不少朋友看过作品集,发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画面平衡没做好,我觉得只要把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了,作品就能提升一个档次。
用户本能地会对不平衡的设计感到厌烦,如何在画面中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平衡?是本篇文章要分享的内容。
Illustration: Outcrowd
平衡是一个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平衡中的对称关系能够创造平衡与和谐,这种平衡状态直观上能够让用户感到舒适。
人体是垂直对称的,我们的视觉接收也与之相对应。 我们喜欢物体在垂直轴上保持平衡,直觉上总是倾向于平衡一种力量与另一种力量。
Illustration: Outcrowd
在设计环境中,平衡是基于元素的视觉重量,而视觉重量是用户对图像的注意力范围。 如果画面是平衡的,用户会下意识地感到舒适。画面平衡被认为是其元素在视觉上的比例安排。
如何让一个页面看起来平衡?
一、对称(静态)平衡 最常见的平衡例子就是使用对称。
在潜意识层面上,对称的视觉能让人愉悦,能让画面看起来和谐有条理。 对称的平衡是通过在水平或垂直的中轴两侧均匀放置元素来创造的。也就是说,画面中间假想线的两边实际上是彼此的镜像。有些人认为对称的平衡是无聊和可预测的,但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到现在仍然是在页面上创造舒适和稳健感觉的最好方法之一。
Illustration: Outcrowd
二、不对称(动态)平衡 两侧重量不相同的元素构成具有不对称平衡。
动态平衡通常会比静态平衡更有设计感,让画面不至于呆板 。 在缺乏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目光会条件反射性地开始寻找平衡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以将注意力吸引到页面上可能还没被注意到的部分。 页面重点就应该放在这里——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就像产品的生命线一样。
Landing page — Asian Cuisine
比如一般这样去“配重”的元素会是一个按钮或者标题。
重要信息(或者是行动按钮)就是我们需要去配重的价值元素。
不对称的现象越严重,用户就越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检查配重)。人们本能地比平时更仔细地研究这样的画面。然而,这里需要注意分寸,过于古怪的构图并不总是能被很好的感知。
三、径向平衡
Illustration: Outcrowd
平衡中的另一种类型,特点是视觉元素从一个共同的中心点放射出来。径向平衡在设计中不常用。它的优点是,注意力很容易找到并保持一个焦点——恰好就在它的中心,这通常是构图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四、马赛克平衡 这是一种平衡中的混乱,就像 Jackson Pollock的画作一样。这样的组成没有突出的焦点,所有的元素都有同样的视觉重量。没有层次,乍一看,画面就像视觉噪音,但所有元素又相互匹配,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彩云注:这是一种比较高阶的设计平衡处理手法,用的好可以让画面非常具有设计感,但把握不好的话,就会非常凌乱。所以,我们平时能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看似一些简单图形的使用,但就是好看,轮到自己设计的时候就会发现,越简单的设计似乎越难设计好。)
Illustration: Outcrowd
五、视觉平衡的秘密? 当谈到构图中的重量平衡时,他们经常将其与物理世界中的重量进行比较:重力、杠杆、重量和支点。 我们的大脑和眼睛感知平衡的方式非常类似于力学定律。 我们很容易把一幅画想象成一个在某一点上平衡的平面,就像一个天平。如果我们在图像的边缘添加一个元素,它就会失去平衡,有必要修复它。 元素是否是一组色调、颜色还是点并不重要,目标是找到图像的视觉“重心”,即图像的重心。
不幸的是,没有精确的方法来确定一个物体的视觉质量。一般来说,设计师依赖于他们的直觉。不过,下面这些有用的观察可能会有所帮助:
1)大小
大的物体总是更重。
2)形状
不规则形状比规则形状的元素轻。
3)颜色
暖色比冷色重。
4)色调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重。
5)图案
带有图案的元素显得更重。
6)3D
带有纹理贴图的元素显得更重。
7)位置
物体离中心越远,其视觉重量越大。
8)方向
垂直元素比水平元素更重。
9)密度
许多小元素可以抵消一个大元素。
10)内部复杂性
物体内部越复杂,视觉重量更大。
11)填充空间关系
正形空间比负形空间更重。
12)对重量的感知
照片中的哑铃看起来会比一只钢笔更重。
六、总结 当使用对称时,作品看起来可以更加的专业和有科学性。其中,静态对称的作品显得更加有专业精神和严肃的;而动态对称的设计方法则能吸引用户的兴趣,表达出个性和创造力,能让用户集中注意力。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MZ9B9
原文作者:Erik Messaki(本文翻译已获得作者的正式授权)
原文:https://medium.com/outcrowd/balance-in-composition-how-to-balance-design-185afda003d7
译者:彩云Sky,公众号:彩云译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腾讯高级视觉设计师。
本文由@彩云sky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大促,告别繁荣时代
设计动态 2022-12-13不约而同,各大电商平台在2022年的双十一结束之后都没有如往年一样,公布大促的成交。这也是近年来“最漫长”的双十一,迤逦一月之久,几乎双十二连到一块了。 但不论是双十一还是双十二,不论是品牌商家还是中小商家,再或是普通消费者,都能感觉到大促的“冷”——消费者“今年,无论是双十一还是双十二,我们都可以感觉到电商大促“遇冷”了,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驱散大促消费寒气的解药?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作者对话了消费者、中小商家和品牌商家,能从各个市场主体的角度,解读大促背后的商业和消费密码,一起来看看吧。
不约而同,各大电商平台在2022年的双十一结束之后都没有如往年一样,公布大促的成交。这也是近年来“最漫长”的双十一,迤逦一月之久,几乎双十二连到一块了。
但不论是双十一还是双十二,不论是品牌商家还是中小商家,再或是普通消费者,都能感觉到大促的“冷”——消费者“买不动”,商家似乎也“卖不动”了,整个市场都弥漫着寒气逼人的体感。
大促这种商业狂欢节形态演变至今,何以在今年突然遇冷——是大促本身不行了,还是双十一、双十二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谁又可能成为驱散大促消费寒气的解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话了消费者、中小商家和品牌商家,希望能从各个市场主体的角度,解读大促背后的商业和消费密码。
一、消费主义逆行者: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消费者心态的变化,推动着2022年末两次大促的命运石之门缓缓落下。而研究消费者心态,很有必要去看看聚集了一线城市到小县城消费者的网络社群——豆瓣抠组。
2018年2月12日,豆瓣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成立,史称“抠组”。四年后,在这里,有60万年轻人彼此监督“不要剁手”,共同谴责挥霍浪费的同学。抠组成员赵金金告诉刺猬公社:“每年双11、双12过后,都会有一拨新人加入,我上次登录这个组还是在今年上半年,当时有53万人,前两天我再去看的时候已经有将近60万人了。”
对此,赵金金解释为: “看到账单,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清醒了,而且疫情这两年,大家都不敢乱花钱。” 赵金金曾经也是“剁手大军”中的一员,刚入职那年,她在双11花费的金额直到第二年双11也没有偿还完毕,自此她毅然加入“抠组”,不再激情消费。
“抠组”之外,还有更多年轻人对于购物节感到疲累,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双12前夕,刺猬公社访问了三位不同人生阶段的年轻人,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与一名新手宝妈,对于购物节,他们有着相似的理解——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据刺猬公社观察,这届年轻人对购物节热情衰退的背后是从消费习惯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1. 大促日常化,年轻人随用随买 “一年365天,你知道有多少个购物节吗?”凌薇向刺猬公社抛出问题。她自己回答道:“其实每个月都有大促,加上直播间打折、满减促销,只要你需要,每天都是购物节,每场直播都是最低价。”
凌薇今年研三,到了毕业季,她就要面临“搬家”的难题。因为之前囤货过多,宿舍内可供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她向刺猬公社展示堆放在宿舍的快递盒:“我在直播间囤的抽纸、湿厕纸、洗衣液,够我们整个宿舍六个人用半年,你能想象吗?”
凌薇认为:“现在电商大促的玩法和前两年不一样了,以前直接降价,现在都是买三免一,买五赠二,让人不得不多买一些,所以早在双11之前,我们把该买的都买完了。”
她补充道:“我现在总结出了一条铁律——有需要就买,没需要就不买,明天需要明天买。总不能因为星期天坐车有折打而提前一天上班去吧。”
工作一年多的李佳对凌薇的“铁律”也深表认同,她告诉刺猬公社,今年双11买的东西到双12还没发货完毕,甚至还有商家虚假发货(发货两天后仍未有物流揽收信息)。一怒之下她都退了,只剩一些水果和药品。李佳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疫情有关,刚解封不久,订单激增,工厂产能不足。
她笑着说道:“正是由于这么久都没发货,在漫长的等待中,我才发现其实大多数东西,我都不需要,也没那么想要。”
2. 消费理性化,回归最本真的需求 西西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戒物欲与断舍离的路上,她已经身体力行走了一小段路。
西西向刺猬公社展示她的手机页面:“我的App很少,电商平台都不怎么打开,我已经很久没有购买东西了。除了在超市里面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别的都不买了。”
她表示:“我没有因为不买东西,觉得自己被消费社会所抛弃,反而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安宁。因为我找回了自己的生活,不再被营销的概念、噱头摆布。”
什么是回归自己的生活?
西西认为,那是更本真,更原始,真正让生活变得更舒适的一种需求。
她解释道:“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得健康安全,衣服的布料贴身,以及床单舒适,因为想让我自己睡得更好。偶尔也会在花鸟市场买一些植物,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一点。”
“回归之后,我发现,很多产品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却忘了人们真正的需求。我只不过是希望简单的衣食住行能得到满足,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找到一款真正好用的东西。”
“所以,我好像没有什么购买欲,其实现在很多产品我不知道他们对于我生活的切入点在于哪里。从一个年轻消费者的感受来说,我觉得很多的产品做得越来越花哨,我被刺激的阈值也在不断增高,但是问题来了,它所宣传的那些功能和我本身的需求有什么关系?”
谈及此,西西感到十分不理解,她一连用了好几个“不知道”。她说出了一句听起来有些凡尔赛的话: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有钱没地方花,我不知道钱该花在哪里,真的不知道。”
二、中小商家谈大促:只想先活下来 说完消费者的变化,再看一眼中小商家在今年年末这两次大促中的表现。亿欧智库在2022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年销售额300万以下的中小微商家构成了电商行业的主体,其比例超过80%。
研究中小商家在想什么、做了什么,因此很有必要。
塔拉离开投资公司、一头扎进创业大军是在2020年初。等公司走到第3个年头,她回过头看,最庆幸的事情是选择了宠物食品赛道——她朋友圈里做服饰类创业的公司,很多都没活下来。
塔拉和她的新品牌没有见证过双十一、双十二、6·18等大促活动最红火的年代。早几年,大促活动是有实时战报的,破亿、破十亿、破百亿,海报用红色打底、黄色或是白色的数字以亿为单位往上跳动,喜庆得好像高考放榜。
近两年,各大电商平台的大促活动都相继低调起来,不再强调增长、强调GMV,而开始强调服务质量,或是中小品牌的生存状况。
作为久生宠物食品创始人的塔拉,面对大促活动的心情却非常复杂,谈不上赞赏或是讨厌,只把它当成做电商生意必须要干的一件事,就像吃菠萝必须要削皮,种鸡毛菜一定要浇水那样。她将这种情绪总结为又爱又恨。
想把新品牌做起来的人,没有拒绝参加平台大促的选项。
塔拉说, 对绝大部分中小品牌来说,大促确实是冲销量的好机会。 “所有人都在讨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感觉好像是中了魔咒一样,你就感觉不买点啥你就亏了。”
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许多前期铺垫的“种草”内容,会在大促期间完成转化。商家在各个平台投放广告、找KOL做内容营销,为的就是让消费者把商品放进收藏夹和购物车里,等待平台大促到来,其中的一部分会转化为实打实的GMV。
进攻之外,商家参与大促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 防守 。塔拉称:“如果你不参加你的用户就流失了,你原来的老用户也可能因为别人家便宜就去买别人家的,你不能冒这个风险。”
宠物食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如果顾客找到了宠物爱吃的粮,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换粮,以塔拉的品牌为例,久生天猫旗舰店顾客的复购率高于50%。丢掉一个客户,可能就会丢掉未来很多笔订单;同样,赢得一个客户,赢得的可能是未来很多笔订单。
这是部分商家宁愿赔钱也要参加平台大促的原因。
参加平台官方大促活动一般有准入门槛,符合要求的商家才能拿到大促活动的入场券。 例如今年,天猫双十一活动的准入标准是,商品售价需要在90天内最低价的基础上打9折,且参与全平台的满300减50的满减优惠活动。
塔拉的手指飞快在桌面上滑动,一边念叨着算账:“250除以300是83(折),然后我再乘一个0.9(9折),也就是75折,你想一般来说我们宠物食品的毛利大概40%多,然后我整个就是扣掉了25%的毛利。”江湖传闻中,有商家会提前涨价,等临近大促再双手捧上一个看似夸张的大促折扣,但对复购率高的商品来说,类似的歪门邪道无法生效——老顾客们早就对商品的日常价格烂熟于心。
算上前期广告投放费用、活动期运营费用和大促期间水涨船高的发货费用,大促短期内的ROI怎么也算不平。为了留住老顾客、招揽新顾客,塔拉愿意在大促期间承受一定亏损,前提是亏损可控。“如果我觉得太亏了,我可能就少投(放)一点。”
塔拉既是商家,也是网购爱好者。作为商家,她当然希望大促的门槛能低一点,平台罚款条件能人性化一点;作为消费者,她也能理解大家都想尽可能省钱,尽快收到货。
只是大促期间,不是事事都能如愿。今年双十一,平台给商家设置了发货时限,预热期从下单到包裹揽收不能超过48小时,双十一当天不能超过72小时,超时则会被罚款。
包裹满天飞的时候,快递员和快递车都成为需要争抢的“香饽饽”。“你不光是抢那个时间,你还得抢车,因为经常会有物流车说我去上一个仓库,车已经满了,我今天过不去了,但是你又必须得让他今天把件发出去。”
今年双十一大促期间, 塔拉遭遇过一次物流公司的坐地起价。 因为外地仓库的货很难运进来,公司启用了北京郊区的备用仓,结果备用仓所在园区附近的物流网点给出了远高于日常的报价。她一气之下找来一辆车,把商品全部拉到公司办公室自己发货,因为市区里的发件价格并没有上涨。
访谈进行到一半,塔拉的猫咪小乖自己跳起来打开公司会议室的门,钻进她堆在凳子上的羽绒服里。 宠物行业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根据华经情报网公布的相关报告,2019年至2021年,国内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增长35.39%。这是塔拉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但市场的寒意,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塔拉不时和其他创业者交流,大家都有类似的认知:“现在这个场景是很多人手里其实还是有钱,但是整个市场太冷了,他没有消费信心,所以他有钱也不要花。”
全国疫情防控政策相继调整后,此前因为仓库被封控而无法发货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塔拉期待的是市场能重新热起来。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至于今年,她只有一件最紧要的事。“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活下来。”
三、不是消费不行了, 而是大促要升级? 十几年前,双十一大促刚刚诞生之时,情况可不是这样的:2009年的第一届天猫双十一,消费者购买了1个亿的商品;一年后的2010年,销售额直接是前一年的近10倍,为9.36亿元。大商家的销售额也在猛涨,比如杰克琼斯,2009年的销售额是500万,2010年直接翻两番飙升到2000万。
这种增速在今天看来相当不可思议。
不论是平台销售额还是大型品牌商家,都收获了商业爽文一般的增长神话。而在今天,爽文不再,神话也不再。其直接原因,还是电商业态本身的演进: 当年的高速增长,是因为消费者对更便宜的电商平台商品有切实的需求,且线上消费并未日常化。 一个购物节,恰好填补了用户需求的巨大空白。
而现在,商家和平台面临的营销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平台的角度看,当前与电商促销有关的购物节已经超过了100个,平均三天多就有一个购物节。消费者面对如此多的购物节已然麻木、失去新鲜感,不再像过去一样集中在某个节点进行消费,而是将消费平摊在了一年中的多个节点当中。
从商家的角度看,营销活动更短平快、更碎片化,根据时趣研究院的统计,2022年前9个月,品牌在社交平台一共发起了45829场营销战役,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传播周期30天内的战役达79%,比例增长了21%。这表明,品牌商家希望用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来进行营销活动。相当程度上,双十一等传统大促活动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重要了。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电商购物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特别是在今年,人们更加看中大促的优惠力度和折扣,一个购物节的名头,对人们消费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小,尚不足以吸引回归了理性、习惯了电商购物的消费者。一句话,想要我买可以,得拿出更多的折扣才行。
但也正如塔拉所说,无论效果如何,大促是品牌不得不参与的战场,否则就会落伍。对于中小商家和品牌商家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商家们想做的,并不是要放弃大促,而是要升级迭代面对大促时的玩法和心态。
首先,大促目标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不仅仅是实现营销目标,也要把大促视作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与用户沟通的触点。
“大促是一个天然的借势点。”国内创新品牌机构思创客创始人李婷判断。思创客于业内独创“品牌系统五力模型”—— 生命力、记忆力、自驱力、影响力和成长力,服务于品牌工作的全生命周期。 品牌建设,是一件综合多重要素的事。李婷认为,大促可以看作品牌五力中的一部分,要把大促整合进品牌形象的建设中去。
已经有品牌这样做了,比如薇诺娜和Babycare。双十一预热期间,薇诺娜发布了一支由12个会员真实故事改编的视频,在双十一期间和中国青年报、五菱汽车等进行跨界联名,将营销事件聚焦年轻人和真实社会议题,以此传达薇诺娜的品牌理念;
Babycare首席品牌官Iris也表示,不能将大促活动视为单纯的销售行为,而是将它看做一次和用户沟通的机会、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希望“等到用户涌入我们的旗舰店时,能够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第二,一些高客单价且非生活必需的品牌,可以将双十一等大促视为日常流量和用户精英成果的检验场。
“我们这种高客单、新品类的商品 一定会集中在每年的两波大促里集中走量。”一个新锐健身镜品牌表示,他们的策略是集中在两次大促中做活动,以此完成全年50%-60%的销售目标。
由于用户群里相对较窄,这类商品往往受经济整体环境的影响不大,可以享受品牌投资长尾效应带来的持续回报。比如,2022年的双十一,这一新锐健身品牌的产品售价比当年618的售价还多了近3000元,但销量比618翻了2倍多,流量投放费用少了一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促本身应当进行一次升级,特别是在商家对待大促的观念上——不止促销,而是要满足用户更多元的消费乃至情感需要。
对于未来的大促升级,思创客创始人李婷给出了三个标准:
大促本身要有一个清晰的、独特的价值主张,自带故事感,让品牌在大促中获得更好的转化、更多的关注; 参与大促的产品要选择最能代表品牌精神的产品,而不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营销的语言要有品牌思维的指导,让营销的调性风格看起来更加统一。 当消费狂欢的时代走向终结,这些都将成为平台和商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如果单一的节点难以实现营销的突破,品牌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新节点,与消费者持续保持沟通,持续满足消费者的痛点、激发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因此,不是大促不做了,而是大促要升级。“比如植树节常常被营销忽略,但现在环保和碳中和是个很火热的话题,或许可以把植树节变成一个关于环保和碳中和的节日呢?”李婷说。
新的势能点,随时可以被集体意识所激发。
作者:弋曈、陈梅希、张展;编辑:园长、石灿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