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咖出品!用户调研和UX设计中最常见的10种认知偏差
UI交互 2022-12-10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资深产品设计师 Steffan Morris Hernandez,他将用户调研和用户体验设计中常出现的 10种认知偏差梳理出来,文章中他还设计了 10 张示意图,方便读者理解:了解认知偏差,不仅对于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很重要,对于日常生活同样非常有用。很大程度上,认知偏见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判断...编者按: 这篇文章来自资深产品设计师 Steffan Morris Hernandez ,他将 用户调研 和 用户体验 设计中常出现的 10种 认知偏差 梳理出来,文章中他还设计了 10 张示意图,方便读者理解:
了解认知偏差,不仅对于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很重要,对于日常生活同样非常有用。很大程度上,认知偏见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判断和思维当中,而这种主观认知上的错位会「扭曲现实」。
在我参与 UX 训练营期间,我开始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认知偏见,阅读过 Erika Hall 的《Just Enough Research》和大量的 NNGroup 的论文之后,我又梳理了一些在 UX 研究和设计当中,经常会碰到的认知偏差,并且结合一些视觉设计说明,方便大家理解。
这7种广泛存在的认知偏差,影响了我们太多的决策 现如今心理学和行为学已经是 UX 和产品设计领域当中诸多理论的来源和实践的依据,它们是 UI/UX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的必修课。
阅读文章 >
如何利用「认知偏差」达成设计目标?来看大厂的实战案例! 前言 在近两年的电商相关设计实践中,积累和运用了一些关于改变用户认知和引导用户行为的心理学手段,例如心理账户、损失厌恶、社会认同等等。
阅读文章 >
1、抽样偏差
当没有选择正确的目标人群的时候,就会出现抽样偏差。举个例子,你正在设计一个 APP,帮助事物不耐受的用户记录膳食情况。这个时候,通常会选择3个需求比较旺盛的用户群体,成年男性(20-30岁)、承诺女性(20-30岁)以及青少年男性和女性(15-19岁),将他们作为你的食物不耐受的目标样本。
但是,如果你的采样对象仅仅只有成年的男性和女性,那么会自然产生抽样偏差,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具有代表性。
2、赞助商偏见
赞助商偏见指的是,调研或者研究会偏向赞助商和组织方的目标和利益,研究结果也会更偏向赞助商想要的结果。
赞助商是否给调研者和研究者提供交通工具或者和车马费,是否给他们提供经济奖励,是否提供额外的食物、饮料折扣,这些都会产生赞助商偏差。尽管调研者和研究者可能会试图尽量客观,但是这些赞助和奖励可能会让他们的评估结果偏向赞助方。
Erika Hall 在 《Just Enough Research》当中曾经指出,可以将组织目标尽量替换成不带偏向的一般描述来降低影响
3、错误共识偏见
错误共识偏见一般指的是,一个人假设其他人跟他拥有相同的理念、想法,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做出相似的决策和行为。比如初创公司正在设计一款 APP,但是并没有调研过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仅仅是根据自身对于需求的臆测来推进,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实际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可能和初创公司的假设截然不同,关于这种偏见的影响和应对,可以参考 NNGroup 的这篇文章: https ://www.nngroup.com/videos/false-consensus-effect/
通过调研不同的终端用户,提升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可以降低这方面的偏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来源来降低信息源和观点的单一性,借助多来源多方法来提升内容和分析的可信度。
4、面试官偏见
面试官偏见是一种比较特殊,但是很容易出现的认知偏见,是我在参加训练营做访谈的时候发现的情况。作为面试官,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持续练习的技能。避免出现特定的倾向,避免出现引导性语句,尽量让受访者自己来探索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在采访过程中,面试官需要在面对受访者的时候表情始终维持中性,因为在特定的时候点头、摇头或者微笑,都可能会微妙地影响受访者。
5、知识诅咒
知识诅咒偏见,指的是假定一个人假定其他人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和他的理解水平相同。在UX调研和访谈的时候,降低这种偏见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困难的技术语言对于很多普通用户而言只会带来困惑,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调研。在访谈期间,以类似新手的方式和普通用户进行交流,可能是更加有益的,这可能会让用户更好地展开表达,因为调研者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语汇会给用户带来障碍。
6、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会选择性的回忆、搜集有利的细节和证据,忽略不利的或者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者假定的趋势。你在社交媒体和各种聊天室里面,最容易看到这一点,相同相似的用户群体里面更容易进行类似的表达,但是相应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想法两极分化也更加严重。
如果有确认偏差的调研者有着明确的偏向和目标,那么在调研过程中,他如果发现和自己预期相反的证据,他可能会选择性忽略或者弱化它们的影响,这种情况后续反馈到产品和设计当中的时候,会导致最终产品或者服务无法将用户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
7、设计偏差
在 UX 调研当中,设计偏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存在。通常,设计调研方案的时候,如何构建会影响到后续的分析,并反馈到产品里面,如果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开始被忽略了,那么可能在后续的产品中逐步被放大,影响不断加深,而这种所导致的结果,就算是设计偏差。
8、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本身非常有趣,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之后,会有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你在学校的时候,被老师注意到之前和之后,你的行为是否会有所不同?这种霍桑效应在 UX 设计和用户调研的时候,同样是存在的。被你观察的对象会注意到你的存在,他们的行为会更加「注意」,而在做访谈的时候,他们给予你的回应,也同样如此。
所以为了降低这方面的影响,调研者和观察者要尽量融入环境,并且尽量鼓励参与者表现得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
9、社会期望偏差
人们本能的会倾向于融入环境,融入集体,避免被拒绝和被讨厌。在调研和访谈期间,受访者会倾向于撒谎,并不会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会尽量说调研者想要听的话,以避免显得不合时宜或者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应该加强研究的保密性,努力促使参与者尽量诚实的回答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观察行为研究,会比访谈更有助于减少社会期望偏差,而参与者也可能会更加自然地表现。
10、近因偏差
近因偏差指的是人类倾向于对最近的经历给予更高的权重和价值。以考试为例,如果你在最近一次的考试中成绩不佳,但是此前的7次考试成就都颇为不错,那么你可能对于最近这次糟糕的考试记忆犹新,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信心不足。
在 UX 调研当中,如果调研人员一直关注最新的发现,而不是宏观地审视所有的发现,那么可能就会出现近因偏差。
结语 如果你对于认知偏差类的知识感兴趣,那么你还可以查看下面的文章:
https://xd.adobe.com/ideas/process/user-research/how-to-overcome-cognitive-bias-in-ux-research/
https://www.nngroup.com/topic/psychology-and-ux/
-
ChatGPT与无尽的媒体:碎片化文化时代即将来临
设计动态 2022-12-09一、可产生行动的见解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以下是作为投资者、运营者和创始人应该了解的要点。 作为媒体创作者,人工智能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强。ChatGPT 是人工智能匪夷所思的能力的最新体现。现在模型可以写文章,写诗,生成图像与视频。 我们也许正在步入一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成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有可能生出令人惊叹的图像和文字,像前阵子的AI绘画和最近的ChatGPT。这些这对内容制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又会如何改变我们对它的消费方式?
一、可产生行动的见解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以下是作为投资者、运营者和创始人应该了解的要点。
作为媒体创作者,人工智能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强。ChatGPT 是人工智能匪夷所思的能力的最新体现。现在模型可以写文章,写诗,生成图像与视频。 我们也许正在步入一个 “无尽媒体”的时代。作为媒体创作者人工智能不仅胜任,而且还即时、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各种媒体上的表现也许可以达到或超越人类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可以按需、无休止地创作电影、漫画或小说的世界。 无尽的媒体可以强化现有知识产权的价值。系列产品(Franchises)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尤其是在电影和电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那些大 IP 往往需要花大价钱才能把最新作品做出来。人工智能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让价值发生跃迁。但是,结果可能有两面性,既有可能对知识产权持有人有利,也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因为大家都更容易创作出高质量的媒体了。 艺术家、作家以及其他创作者需要适应。一些创作者的效率会出现极大提升;跟不上形势的会被淘汰。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改进,对人类艺术性工作的需求可能会消失或大大减少。 共同的文化能指(cultural references)可能会消失。尽管社交媒体出现了注意力的巴尔干化,但仍然存在共同的文化接触点。一旦媒体可以按需生成,并有无限的定制选项,大家可能会少了很多共同的“谈资”。 在微不足道的苦恼当中,像完成一本好书那么痛苦的没几个。这是一桩奇怪的伤心事,说大就大,说小也小。你即将失去的是由角色、斗争与意义构成的整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又完全是虚构的,与你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结局既可以成就故事,也可以毁掉故事,任何作家或电影制作人都知道这是事实。为了“遣词造句的精妙”,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写了 47 个版本,对于《闪灵》的结尾,库布里克十分讲究,直到最后一刻才下令销毁所有没有用过的镜头,这样就没人可以干涉他的构思了。
请允许我用我最好的广告腔发问:如果有另一种方式呢?如果你知道并喜爱的故事根本不需要结尾呢?如果你喜欢的书或电影可以永远看下去呢?
就像大多数信息广告一样,其所暗示的产品听起来似乎好到不可能是真的,就像博尔赫斯(Borges)给比利·梅斯(Billy Mays)写的文案一样。就人类历史的总和而言,这一直是事实。但这种情况也许不会持续太久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成熟,与其说是像一只烦人的大黄蜂撞击玻璃窗一样“颠覆”了媒体创作,不如说是将其拆解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有可能生成出生令人惊叹的图像以及过得去的文字,而且是即时的,廉价地。就像早熟的孩子一样,现有的模型的改进似乎不可避免,它会不断学到新技能,直到创作一部新的海明威小说或希区柯克电影的难度,并不比用 Midjourney 生成图像或用 OpenAI 的最新创作物 ChatGPT 生成短篇故事棘手多少。
这对内容制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又会如何改变我们对它的消费方式?谁会赢?谁会输?在一个无尽媒体的时代,叙事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走向无尽 首先,稍微再定义一下。当我们说“无尽媒体”时,我们指的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指的是媒体制作与消费方式的转变。有了人工智能之后,媒体不再是一集集地创作出来,而是按需生成。如果你想让J.K.罗琳或乔治·马丁再写本书出来,你得等作家去写。根据作家对写作的兴趣程度,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也许是几年。也许几十年。
电视节目、专辑、游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媒体也是如此。创作过程取决于人力资本,而这需要时间。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就没有人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处理和生成信息。虽然它还不能制作一部名声大噪的 HBO 电视剧,但我们已经看到它可以写博客或者变出图像,而且速度比人类快多了。一幅 DALLE-2 图像如果让人来画,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但AI模型只需几秒钟即可生成。
一旦媒体可以即时生成,我们对它的使用方式也将改变,因为我们的欲望将不再受到内容可用性的限制。如果你想再看一本《指环王》、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或者再玩一局《荒野大镖客》风格的游戏,你不需要等创作者去做(或复活)。你只需跑这个或那个平台,让它们生成新作即可。
你还会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去定制你的媒体,指定背景(输入:新朋克 中土世界)、情节结构(输入:比尔博、萨鲁曼与一个精灵的三角恋)、风格(输入:黑暗喜剧)以及任何数量的其他变量。创作原创故事几乎易如反掌,而且,如果版权法松动的话,创作同人小说风格的混搭也许一样简单。
这就是我相信正在逼近的无尽媒体世界。那么我们今天距离这个世界有多近了呢?
这股运动要想涌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成功:
质量:人工智能必须能够创作出质量足够高的媒体,以此来维持关注。最终,它应该能够创作出与人类相当或质量更高的媒体。 速度:按需模型的生成速度需要多快?我想应该因媒体而已。在通勤时,生成一首新歌得等几分钟不大可能有吸引力,但是如果这是制作一部新电影的时间的话,也许还是可以的。 成本。媒体生成得更加经济。具体来说,它必须足够便宜,让消费者通过直接购买或关注来证明成本的合理。 大家的态度如何?有人也许会说人工智能已经达到这些标准了,有人也许会说还差得远,这要取决于你的基准。用像 Midjourney 这样的产品,你可以轻易在几秒钟内用几分钱的价格生成一幅令人愉悦的图像。比方说,当我让 Midjourney 创作一幅特纳式的外星海景图,时间是在日落时分,还要有护卫舰的战斗场面时,它梦见了这个:
Midjourney
相当不错的一幅画作!奇怪的是,我还对它感到自豪,仿佛我的提示体现了我的品味或智慧。了解我们对合成作品的依恋或疏远程度会很有趣。
OpenAI 新推出了一项功能叫 ChatGPT,用的是所谓的 “GPT-3.5”的新的高级模型,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作为作家的人工智能有多强。我让 ChatGPT 用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村上春树、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和奇努阿·阿切贝(Chinua Achebe)等作家的风格创作了几部短篇小说。ChatGPT 似乎还不了解什么是风格。它的创作主要是围绕着作者最喜欢的词汇、主题和设定进行的,而不是真正模仿作家的遣词造句。AI模仿纳博科夫写了一位美女,但却没有尝试他那俏皮的双关语;仿写麦卡锡时,AI写了罪恶之地,主角的无赖,但又不敢与他那连珠炮式、让人喘不过气的奔放文风试比肩。
尽管如此,结果还是好得吓人。令人信服,有趣,并且能让人联想到所模仿的作家。故事几秒钟就出来了,并且完全免费。写诗的实验表明, GPT-3.5 也能理解押韵和格律。
ChatGPT创作的小说
如果你的媒体食谱完全由精美绘画和不错的短篇小说构成的话,那其实你已经可以享受无尽媒体了。更加复杂的产品仍然遥不可及。人工智能距离能制作出一部可以取代《继承之战》的连续剧或写出安妮·卡森(Anne Carson)那种水平的散文诗似乎还很远。
本文的剩余部分是纯粹的思想实验还是实际讨论?这要取决于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能到达那个彼岸吗?从人工智能生成的博客文章和漂亮图片,到复制司汤达、斯科塞斯和斯威夫特,是否存在一条技术上可行的路径?如果不存在,那么我们人类的天才理论可以保留——人工智能将处理那些讨厌的,可以衍生的东西,伟大艺术和伟大媒体就留给人类的头脑吧。如果存在,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时间问题。会早到还是晚到?是下个十年还是下个月?(或者,更加可怕,明天?)
甚至在年底之前,我们可能就能看到相当大的进展。如果传言可信的话, OpenAI 的 GPT-4 预计将在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2 月间推出。尽管透露的细节很少,但坊间认为这会是一次重大飞跃。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赌越来越让人感觉站不住脚。
三、价值转移 在一个无尽媒体的世界里,价值从何而来呢?我们又应该期待什么样的转变呢?
在思考无尽媒体时,习惯上我会预期有价值的 IP 持有者能从中受益。如果你拥有哈利波特系列版权的话,则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按需生成无限媒体的能力的好处巨大。你会把制作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更好的是,你还可以更好地从客户身上获利,提高频度、可靠性, LTV (客户终身价值)也可能会相应提高。到时候粉丝也许就不是每两年花 20 美元买张电影票或买本书,也是每月支付 20 美元来访问一项服务,通过它获取哈利波特宇宙的新内容,或自己生成内容然后消费。
老看难道客户不会觉得无聊吗?有些人可能会。但同人小说和同人论坛的流行表明,除了传统的发行以外,消费者正在寻找排解自己对IP的这种痴迷的新手段。好莱坞最可靠的手段往往是翻拍或出续集。2017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史以来票房收入最高的 50 部电影当中有 41 部都是建立在现有 IP 之上;重拍或续集的绝对数量从 1981 年的 16% 上升到 2019 年的 80%。迪士尼尤其熟悉这些动态并善加利用。通过其 Disney+ 订阅服务,它已将 《星球大战》与《漫威》等票房大片拓展成流媒体形式的系列片。
IP 持有者的获利多寡可能要取决于给资产保护打开的口子有多大。随着靠粉丝变现的钱越来越多,IP持有者变得越来越喜欢打官司,取缔未经授权的游戏、商品和体验。虽然保护知IP持有人(尤其是在世的艺术家或作家)有它的好处,但过度监管可能会限制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
大型语言模型背后的公司对 IP 的使用立场各不相同,这说明了对原始材料的获取会如何影响到可以制作的内容。
一周前,当我在 OpenAI 里面输入 “哈利波特”这样的单词时,上面会弹出一条信息,称这条搜索违反了该公司的内容政策。今天当我再次尝试时,这种使用阻力又没有了,所以很愉快地生成了一系列热门 IP 合集:哈利-波特吹魔笛,米奇老鼠与皮卡丘击掌,新朋克风的天行者卢克用光剑烤棉花糖。
尽管 DALLE-2 允许输入这些提示,但它很难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尝试生成像 Hello Kitty 和 Pacman 这样的角色会创作出无法识别的结果。将结果与 Midjourney 的进行对比,你会发现明显的不同。后者用类似的提示生成的图像质量更好:
DALLE-2 与Midjourney的生成结果对比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 Midjourney 似乎很难理解让两个角色击掌的想法。不过,Mickachu 还是那么的可爱!)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是模型在训练期间接触到的图像的相关程度不一样。为了避免出现版权问题,OpenAI 似乎已经确保它对 Hello Kitty 或天行者卢克的样子有所了解。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在这方面似乎就没考虑那么多。
许多最有趣的无尽媒体得靠全新的 IP。与其输入类似“给我制作一部新的星球大战电影”这样的提示,我们可以这么提出要求,给我制作一部原创的太空奇幻电影。机器智能大量炮制出来的故事会充斥着各种意外,令我们惊喜和兴奋,形成一个全新的粉丝圈。尤其是如果对受到严格保护的 IP 的访问受限的话,这些生成作品当中的很多也许质量反而更好。
这些原创内容的所有权该归谁?建立模型的公司?帮助你创作它出来的平台?还是你,给出提示的人?这个问题也会引起争议。比方说,DALLE-2 允许用户出售生成的图像,但一些律师认为相关条款自相矛盾。
无论所有权归谁,会出现数量多到令现在的体量显得很离奇的内容应该可以预期。至少从某些方面看,这对用户来说可能是一次重大胜利,因为他们第一次能够在想消费的时候就能生成他们想要的东西。马上想找一本以 18 世纪日本为背景,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风格的神秘小说,然后坐在火炉旁欣赏?或者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想看一部以不久的将来为背景,英国侦探题材的黑色喜剧?你的一切情绪与心血来潮,你所有的偏好,只要你一想到就能得到满足。
如果觉得要思考你想生成什么太累人的话,其他用户生成的越来越多的无尽内容的海洋也足够你遨游。新的平台会帮助我们对这些无尽杰作和罪恶快感进行排名,工具会把我们的兴趣与这个浩瀚的纲目关联到一起。帮助发现、策划和推荐的产品可以积累价值,因为充裕的内容会让这三者变得更加重要。
四、制造意义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技术让貌似合理的类比变得毫无意义。这个行业的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简化和转化的能力。当我们试图把一个宇宙塞进信箱时,有太多的微妙之处被丢失了。
考虑到这一点,说到职业艺术家时,我们应该谈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极大不公平。这个行业最强大的模型是用人类产生的数十亿个数据点训练出来的。机器模型摄取和吸收了数以百万计的绘画、卡通、照片、散文和书籍。人类辛辛苦苦才开发出来的独一无二且奇特的技能,一下子就被整个吞噬,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的商品。现在,通过互联网,你既可以像梵高那样作画,也可以像迪斯尼那样制作动画。
这公平吗?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感觉像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情况已经发生,而且还会继续。公不公平跟这个有什么关系?海啸是没有良知的。当技术在这样的时刻拾起势头时,最好是确保对它的开发和指导尽可能地负责任——引导它的力量远离脆弱的地方。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不,这不公平。而这正是类比显示出局限性的时候。反过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与人类相似。与其说人工智能是在模仿现有的艺术作品(复制粘贴像素或改编文字来适应新环境),不如说它是在学习。它在学习和改进,就像我们一样!
只是,我们没法消化 50 亿张图片。我们没法只看少数几件仿制品,就能神奇地模仿它们的风格。我们五秒钟画不出教皇坐在自行车上吃苹果的肖像。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人类的学习能力进行对比,会抹杀它的神奇,淡化它的风险。银河系深不可测的浩瀚,或海滩所含的沙粒的无尽——这些是更合理的隐喻。
艺术家能适应吗?这项技术会让一些人如虎添翼,用它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并节省时间。一个乐观的思维框架是艺术作品将被“半人马化”。人与机器结合,将创造出其中的任何一方所不能及的,更伟大的东西。曾几何时,“半人马”是表现最好的国际象棋选手,曾击败过独立参赛的人类或算法。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改进,人类干预变得越来越多余,或者适得其反。不过,从中期来看,“半人马”可能会蓬勃发展,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绘画、电影和书籍。
许多艺术家可能会逐渐转变成周边角色(具体多快要看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速度):作家转为编辑,画家转为艺术设计师。那些在 “建设世界”(划定范围,让人工智能发挥)方面有天赋的人暂时也会如鱼得水。不过,人工智能似乎并没有失去它的胃口。最终,它也可能有能力完成这些任务。
当然,关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家的影响,从很多方面来说,我都希望我的看法是错的。(而且我也提醒自己经常会出错。)虽然我对人工智能释放创造力的新形态感到兴奋,但我也还只是… …一名作者。一个由手指、拇指、肌肉和灰质组成的混合物,需要食物才能运转,需要钱来买食物。一个文字由机器制造的世界,在经济上令人不快,从利己主义来说是灾难性的。
一种可能性是,随着我们从(内容的)富足走向过剩,我们会变得更加重视人类的工作。就像在机器时代会出现手工品市场一样,尽管人工智能的效率和经济性都很高,但人们可能对人类创作的艺术、音乐、文学和电影依旧充满渴望。
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会给艺术家造成影响以外,其创造性产出的速度和数量对社会也许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在《去中心化的国家》一文中,我认为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已经进入“碎片化真相”的时代:
互联网降低了出版成本,消灭了看门人,令 “出版商”数量激增。当然,出版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指向组织变成了个人。现在,每一个在推特上发帖的人都是主权出版商,为其他互联网公民的信息食谱提供食粮。
在这种扩张的重压下,真相已经变得碎片化。不久前,个人只能从几个新闻来源获取报道。虽然大家的观点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对特定主题的观点数量是有限的。但今天,每一个话题都是通过数千甚至数百万相互抵触的观点折射出来的。
在浩瀚无尽的互联网空间腹地,分辨这些观点需要时间以及不断的认知消耗。鉴于个人报道的发展揭示了传统出版商的盲点和偏见,消费者不能再单纯默认相信单一来源,而必须在成百上千个来源之中跳转。由于缺乏仲裁者,而现有的平台又偏向极端立场,所以用户会遇到大量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立场。其结果就是真相的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只能看到总体的一小部分,但仍然相信持自己相同立场的权威。每一个在网上分享的新观点都可以被分叉,导致进一步的碎片化。
无尽媒体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创造出越来越碎片化的文化。尽管互联网已经促成了子群(subgroups)和小众社区的繁荣,但仍有部分文化现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比方说,如果你出生在 1990 年代,生活在贫困线以上,而且认识字的话,那么你与《哈利波特》存在某些关联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你对它态度也许是喜欢,也许是讨厌,也许漠不关心,但你知道《哈利波特》。而且你可以在这一领域与他人发生关联。每一本畅销书、票房大片、白金唱片和热门电视节目也大抵类似。虽然这些文化因为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也许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我们有广泛的文化能指(shared references)。
这些能在无尽媒体中幸存下来吗?如果我们的消费被定制生成内容巴尔干化的话,什么样的叙事会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会失去什么样的共同语言?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写道:“诗的开始是第一行,结尾是最后一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人工智能会负责创造我们一生当中的许多奇迹。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向明确,从医疗保健到教育再到重工业,每个领域都可能会被部分重塑。似乎有出现巨大飞跃的可能性。
与其他行业一样,媒体也会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与艺术、信息以及意义的关系会改变。这首诗还没有要结尾的迹象;电影继续放吧;音乐也不要停,你仔细聆听就行了。
原文链接:https://36kr.com/p/2032440085048583
译者:boxi;来源于神译局,36氪旗下翻译团队。
本文由@神译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抖音攻陷美团?
设计动态 2022-12-09“前几天美团交流会上,Scarlett被问的全是抖音——对到店业务的影响。而且目前,有大买在出货美团了。” 这是最近和二级市场朋友交流时,捕捉到的情况。 起因是,今年以来,抖音对本地生活业务持续加码,反馈在数据上,本地生活GMV爆炸增长。 雪球球友更甚,直接爆今年以来,抖音对本地生活业务持续加码,有爆料称抖音的到店业务,近期GTV接近美团的一半。本篇文章将分析抖音做大做强本地生活的一些实现难度、约束条件,并对后面抖音本地生活的侵占份额、天花板做一些基础分析工作,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天美团交流会上,Scarlett被问的全是抖音——对到店业务的影响。而且目前,有大买在出货美团了。”
这是最近和二级市场朋友交流时,捕捉到的情况。
起因是,今年以来,抖音对本地生活业务持续加码,反馈在数据上,本地生活GMV爆炸增长。
雪球球友更甚,直接爆料道:“抖音的到店业务,近期GTV,接近美团的一半。”
作为交叉验证,我们也了解到,在前不久的美图3Q22 call back中披露:到店餐饮及到店综合业务GTV增速,10月起开始转负。
相关信息,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预期,但谁也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强烈。 这让人不禁担忧,短视频平台会像当初冲击阿里那样,攻陷美团,掀翻它的“现金牛”和护城河 。
在与业内人士进一步交流中,表示:“目前卖出,完全是大买不想冒险了,因为市场上,没有人能说清楚抖音究竟影响多大,会怎么演绎。”
而据晚点LatePost消息,美团内部已经有反馈了,态度非常忌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防御抖音”。
从这些信号中,大买求稳是很容易理解的。
毕竟抖音在本地生活这块,还是有相较美团一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如营销和广告场景紧密、投放精准且集中、引流更精准等。
然而,当下市场分析论证多集中在如何影响美团。显然,大家更感兴趣的是——抖音对其影响究竟多大?
在本篇研究中,我们或许也回答不了这一问题,但应该能够向答案靠近一两步(未来还有两篇系列研究,试图回答)。
基于上述,本文 将分析抖音做大做强本地生活的一些实现难度、约束条件 。对后面抖音本地生活的侵占份额、天花板做一些基础分析工作。
一、种种掣肘下,GMV转化大概率低空飞行 “不能光看华丽的GMV,要看核销金额。”抖音本地生活板块的一个分享视频里,为超过50%的退单率苦恼的达人,如此总结道。
这简单理解就是,你晚上刷抖音,被一家烤肉店视频吸引,在实惠价格刺激下,立马下了明天的单,贡献了GMV。你第二天去吃了,就是核销了;没去吃、退单了,就是没有核销。
从交易链条看,线下核销是本地生活独有的特性。
而这相当于给消费行为上了一条枷锁。推流式团购刺激的是兴趣消费,冲动交易性质较强,后续可能会因时间过长遗忘、距离过远等等原因,出现退订情况。
某本地生活商家在抖音的公开销售数据显示,核销率只有55%。相比之下,据中泰证券测算,主动搜索式团购的核销率在90%以上。
不过,核销之外的交易链条,本地生活和电商是一致的,参考电商的交易规模,不难想象本地生活的增长空间。
此前,抖音内部对电商增长的底层逻辑归因为「高效的“创作—分发—互动”增长飞轮」,具体演绎就是:
达人帮助商家创作内容,抖音凭借精准的算法将商品内容推荐至用户,刺激用户购买。过程中,创作者获得了商业价值,商家生意得到增长,用户也买到了感兴趣的商品,各方都受益。
到本地生活,逻辑也是一样的。
然而在实际落地中,囿于业务属性,处处受限。
就创作到分发这一环节,对连锁大商家,可以算法分发全国流量,但对区域性强的小商家,这样的分发是流量浪费。也就是说,抖音的算法分发优势被地理位置弱化了。
当然,相信抖音也知道,所以才有抖音团队,全力以赴实现“根据用户所在区域精准推送同城内容”目标。
而分发到互动环节,从本地生活板块的达人和商家实际反馈来看,似乎也不太顺利。
不少抖音团购达人表示,抖音不给流量,想要靠探店赚钱非常难。比如,有MCN培训机构披露,其本地生活达人7月一条视频报价20多元,8月降到5元,达人劳动逐渐变成“白菜价”。
商家这边,则有不少人抱怨称:“做抖音团购,内容没用,还得靠低价套餐。”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本地达人更加区域化、创作门槛也比电商带货更低,有很多素人在不断地往里面涌入,达人的专业度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平台可能不需要那么多达人。
据抖音官方近期披露的数据,本地生活业务已经覆盖了80多个垂类。但品类扩展里,容易转化的却不多。
如下图,餐饮美食卡券类占据了抖音本地生活大类销售份额,而游玩、休闲娱乐等品类虽然播放次数多,转化率却一般。
原因很简单,美食类相对高频刚需;而如住宿、游玩等,高客单价又低频,对用户评价等依赖度也高,而抖音目前评价体系还在建设中,转化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品类,天然不具备内容属性,比如类似SPA等部分到综品类,视频表现容易触及平台内容“红线”。
转化悬殊下,大量创作者涌入美食品类。可以看到,美食类相关的探店视频作品数量占据一半以上,达52.45%。
但可供发掘的好店却不多,目前热卖的连锁店铺基本自带流量,压根不需要普通达人加持。
于是,同一家店被达人反复“探店”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很多门店客源本就是附近几公里的人,不仅容易“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也不佳。
传导到商家这边,本来抖音要求的“低价套餐”已然压缩利润空间,额外的达人带货佣金又不能落地转化,往往“入不敷出”。
而有些商家为了挤出利润空间,压缩食材成本,从而导致用户体验差。比如,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反馈,抖音到店商家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别很大。
换言之, 地理位置和品类受限的情况下,本地生活业务高效分发飞轮难以轮转。
当然,抖音已经意识到问题了。
据报道,今年下半年起,其开始引导商家及服务商从“拼价格”转向“拼好内容”。但仍明确要求,调整后的价格要比美团有明显优势。
此外,抖音也正逐步推动本地生活发展方向,转为更高效的直播。
据抖音内部员工透露:因为短视频没办法孵化到同城,所以交易转化率会低,因此会通过直播去进行转化率的提升和GMV的增长。内部目标是到2022年,直播贡献比例希望能达到35%以上。
从五一期间抖音本地生活带货情况可以看出,品牌自播号以27.4%的数量占比撬动了64.8%的市场份额,转化率确实相对较高。
但这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本地生活的核心在到店核销,商家线下就这么多门店,考验门店对线上流量的承载力。
可以看到,即使消化能力较强的品牌,自播也相对克制——肯德基、coco和海底捞等,除了10月底开始双十一活动之外,其余时间的直播频次都不高。
总的来说,本地生活业务线下核销天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受地理位置和品类限制,“创作—分发—互动”飞轮也比电商更难轮转。戴着镣铐起舞下,GMV转化很难一飞冲天。
二、受限于商家结构,take rate高度有限 “家底儿厚的商家一定要入场,反之就要仔细斟酌行动。”一位本地生活老玩家在社交媒体平台,如此总结自己在抖音团购创业的教训。
这一现象反映了,不同量级商家,在抖音本地生活上的分化。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抖音本地生活商家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头部商家占比高。
不过, 这并非抖音有意为之,而是路径依赖之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态。
众做周知,抖音有一套屡试不爽的业务增长路径——先培育“标杆”,再借标杆宣传造势,吸引同类客户,最终实现快速复制、裂变。
抖音电商就是如此起势的,在本地生活业务上,玩的依旧是同样的套路。
前期,主要通过短视频挂POI和链接的方式,在培育达人方面发力,推出如“大LOGO吃遍中国”的达人代表;
自去年开始,通过打造“标杆案例”,带火了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咖啡等品牌直播。
然而,到复制、裂变环节,抖音的运营法宝似乎失灵了。
拆解麦当劳们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迎合了抖音打入本地生活市场的“低价”卖点,毕竟对于大众消费,便宜就是消费决策第一权重,目前商家给到抖音的优惠力度普遍大于美团。
麦当劳中国CMO须聪更是放出豪言:“要让每一位来到(抖音)直播间的观众,尽可能实现麦当劳自由。”
其之所以如此,在于连锁快餐依仗强规模效应,能实现较低成本下的较高翻台率,做到薄利多销。
此外,连锁KA品牌在核销确认上,也颇具优势:门店数量众多,可以触达更多本地消费者。
当然,要达到良好的曝光效果,除了先天条件契合,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
麦当劳的抖音直播间除了自己的电商运营团队,还有第三方DP、传统4A公司、艺人经纪公司、抖音团队等实时沟通,堪称“豪华配置”。
并且,麦当劳还多次强调要用“非常抖音的方法”,比如在达人选择上,改变了以往邀请大众明星的思路,转向了与目标人群更匹配的精准达人。
也就是说, 抖音的“低价吸睛”标杆策略,利好连锁KA品牌,尤其是有足量门店的品牌,并且还必须要熟悉抖音玩法或有专业团队协同,三者缺一不可。
如此高的门槛,自然劝退了部分商家。
比如,有基础流量和用户、靠会员体系存活的酒旅行业,就不太感冒。一连锁酒店集团的员工在豹变的采访中表示:“从集团角度出发,单门店去做抖音一定会破坏会员价格体系,因此集团会进行监管,统一价格。”
因此,这部分商家对抖音本地生活相对保守。如餐饮行业里看重会员体系的中餐正餐类,给到抖音的价格优惠就十分有限。
对抖音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而有些品牌商家则困于门店数量不足,以2021年占餐饮市场份额过半的正餐为例,单一品牌门店超50家的品牌仅占10%,尾部参与者居多。
其他如早教、健身房等行业,连锁率比餐饮、酒店还低,门店更加稀少。
这意味着, 抖音可拓展的KA商家在走向饱和,“标杆”对后期商家拓展,借鉴意义不大。
不仅增量空间有限,抖音对KA商家议价权还低,收入也很微薄。据豹变消息,抖音对SKA/KA商家签年框还有额外季度返佣,最高返100%。
不过,这并非无解之局,我们曾在《抖音广告靠电商续命》一文中说过,在电商业务上,抖音通过引入众多中小商家,共同在有限的流量池中竞争,激发商家投放更多更贵的广告,从而提升平台流量的议价权。
类似地,如果抖音能够引入本地生活板块的中小商家入局,也能够抬高take rate。
对照中小商家占大头的美团来看,抖音显然处于前期拓店阶段,似乎还有很大掘金空间。
然而对于拓展中小商家,抖音或许还是无法摆脱本地生活被束手束脚的“魔咒”。
我们知道,中小商家的竞争范围很小,门店服务能力也有限,需要的是适量、精准的流量。
比如,美团2021Q4电话会议提到:我们一直在通过优化在线营销工具提高商家的ROI,这对中小商家很有效,比如基于位置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实时匹配商家和消费者。
抖音本地生活业务的服务商也有所反馈:电商基本都是付费流量,但本地因为有POI地址,所以更多是通过投流去撬动自然流量。
可见,本地生活商家的投流需求是相对较弱的,抖音如果想卖更多流量,就需要“走量”,即拉动更多的中小商家入局。
但就目前市场消息,中小商家对抖音本地生活,基本浅尝辄止。
北京某商家在接受燃财经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琢磨过一段时间,弄了抖音号、团购套餐,但效果不好,没有流量,一个人也没有。
原因上文提到过,大多数中小商家不具备“麦当劳式”的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内容质量低,难以带来GMV转化。
而交给服务商代运营打理,对于小本生意的商家来说,又很难负荷。
从这些角度看,无论是向KA商家还是向中小商家拓展,抖音的赚钱效率,都是大打折扣的,能抢走的份额,也是有瑕疵的。
三、小结 王兴早在2017年就说过,“大家得接受竞合是未来的新常态。”
话虽如此,当抖音挥着流量利刃,切走本地生活的一块肥肉时,美团的内心应该是煎熬的。
好在抖音业务虽然起量明显,但长期来看,在GPM转化方面,受地理位置和品类限制约束,很难起飞;而在take rate方面,受商家结构限制,KA商家贡献有限,叠加中小商家入驻难,天花板也有限。
本地生活变现效率不足之下,更像是抖音完善内容生态的“配菜”,毕竟整体流量倾斜给电商和广告,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这也是资本特质决定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抖音本地生活不可避免会对美团产生挤压,但其志不在美团。
作者:赫晋一、张冉冉 ;编辑:曹宾玲、付晓玲、慕沐;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来源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表外表里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很性感,但更危险
设计动态 2022-12-09后台很多人让我评价一下ChatGPT这个工具,说是很有可能颠覆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开辟AI创作的新纪元。 我一听特别兴奋,破稿子我早就不想写了,快,我要拥抱未来。 终于,我可以奴役AI从甲方手里骗钱了! 我单片眼镜都戴起来了,好耶。 结果玩了两天,觉得很失望,最近ChatGPT这个工具很火,有人说它很有可能颠覆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开辟AI创作的新纪元。它真的有那么好用吗?背后是否存在着什么隐患呢?本文作者对ChatGPT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后台很多人让我评价一下ChatGPT这个工具,说是很有可能颠覆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开辟AI创作的新纪元。
我一听特别兴奋,破稿子我早就不想写了,快,我要拥抱未来。
终于,我可以奴役AI从甲方手里骗钱了!
我单片眼镜都戴起来了,好耶。
结果玩了两天,觉得很失望,作为工具来说,可靠性不高,我甚至觉得这东西,挺危险的。
如果大规模使用,替代当下的搜索引擎,那么对整个人类的威胁蛮大的。
放心,我不会鼓吹什么AI威胁论,也不会去讲什么AI替代大量基础岗位之类的老调陈词,这些东西都被人说烂了。
我自己做风控的时候,模型训练玩儿的多了,现在我自己的内容生产也没少用各种工具,要是爬虫和筛选脚本玩儿的不熟,我一个视频动辄几百个表情包,早就累死了。
我能这么卷,AI出了不少皮鞭。
我本身并不会对AI作为工具有什么歧视,生产力摆在这里。
我觉得这个产品真正的威胁,不是AI技术,而是【人类的信任】。
再说一遍。
不是AI,而是【人类的信任】。
当你开始相信这个产品之后,危险会出现。
因为根本不可信,你得到的答案,有可能直接是错的。
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效率吗?
效率很重要,但第一优先级是【可信】【可靠】,挥出锤头就是可以砸进去钉子而不是变成魔法少女变身器。
当然,没有说魔法少女变身器不好的意思。
这时候,ChatGPT,作为一个助手也好,搜索引擎也好,对话模拟器也好,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提供可信可靠】的反馈。
这就是ChatGPT当下的问题,他提供的答案,不可靠。
不可靠就算了,并且还在试图把这种不可信通过煞有介事地包装变得可信。
就像是牛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你,自己是个男的,理论上不可能喜欢男的。
他,说,谎。
但你如果不知道,你很容易相信他,从而着了道。
很多富老头就吃了有道德的亏。
随手给两个案例。
大家自己看一下ChatGPT的回答,以及看看问题是什么。
乍一看,这两个回答都是有理有据的,甚至他还给你补全了诗句。
好温柔好可靠我哭死。
但你再一看,这不就是渣男渣女吗?
温柔地讲好听的话,但其实全是刀子。
尤其是,这人讲话那么井井有条,条理清晰,还会举例。
是不是很可信?
如果你不知道这两首诗,你会觉得这就是答案。
但现实是,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
就像是外面锁子甲,里面丁字裤。
先说说错在哪。
第一首诗,诗名搞错了,应该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而且作者是王维,不是李煜。
就算作者真的是李煜,李煜算五代十国的南唐人,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过渡期。
这都不是AI技术了,这叫时光机技术了。
第二首诗,作者是对的,朝代也是对的,但诗名还是错的。
这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而非《月下独酌》。
甚至读他对于诗的理解,也都有点问题,因为静夜思的重点显然重点不是风景和酒,是触景生情,是思乡。
就好像你说自己杀人不眨眼,我问你眼睛干不干一样。
你都说不出到底哪个更离谱。
好了,现在问题就来了。
如果这个产品的答案,仅仅是错的,或者无法回答,都不叫问题。
但这个产品的核心问题在于,很多东西他讲的不但是错的,他还本能的把这个错的东西给【包装】了,而且理直气壮。
大家可以再读一遍这个回答,这是理直气壮引经据典的说错话。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可以替代专家发言。
直接就掌握了废话精髓。
我们都知道,瞎听专家建议,人生会出问题。
这个东西,也是一样的问题。
问题不是他说的是错的,而是出在这个【包装】。
假如你不知道这个【知识】的答案(例如这两首诗的作者和名字),你只看回答,你会觉得好对啊,逻辑好通畅啊,但这东西是错的。
这就是,误导。
真把这东西用在生产力上,必然会极地让你轻松。
因为你很快就会因为工作出现滑稽错误被开除,直接不用工作了,当然轻松。
这时候或许你会疑惑,那不就是一个不好使的搜索引擎吗?至于用【危险】吗?
搜索引擎也有假信息啊,社会也有假新闻啊,短视频也有信息茧房啊,这年头假信息还少吗?
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
至于,太至于了。
因为信息茧房撑死了影响你的思考,这东西已经剥夺了你的思考。
你想,过去的搜索引擎是什么?
是给你一堆信息,你去筛选。
他们只提供信息,不提供答案,也不包装答案,顶多提供点莆田医院和性感荷官。
搜索引擎给你展示的结果有筛选,也有排序,但这些东西,你和他都知道是素材,是信息源,是需要人类手动做二次交叉验证的。
最终的决策,是在人手里,而且给了足够的信息。
但这个工具,直接是AI替你做出了选择,你只剩yes和no。
NO。
你说这样不好吗?不是简化了选择吗?
不不不。
举个例子,村里的年猪,过去是,给他一堆结果,生活,交配,屠宰,吃饲料,让他来选择。
每条选择背后,指向的是不同的结果。
现在是,只给它一个AI处理后的结果,红烧,清蒸,油炸,香煎。
AI已经提它排除掉了别的选择,但这个结果本身有问题。
它怎么选,最后都是飞升。
看到这里,你肯定又觉得不对,因为目前这个产品只是用的离线库,等用了在线库之后,能实时更新之后,肯定回答是更加精准的。
另外,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后面肯定还有更精确的模型。
没错,我相信,也认可。
一切都是技术问题,技术是可以不断训练迭代的。
但在迭代的过程中,必然有代价产生,在这个过程中,用这东西产生的危险和误导,怎么办?
谁享受红利,谁是那个代价呢?
各大奇迹建筑背后,你现在是后来者可以大声赞叹,你当年会不会成为修建的人呢?
所以,我目前对这东西是非常警惕的。
不是因为正确或者错误,也不是因为效率。
而是他不给我信息,他提供的是【理直气壮】的答案。
如果这里面的要素有问题,而你作为提问者,对这些问题本身不够了解,那就是对你纯粹的误导。
就像是前面那两个关于诗歌的问题,假如你信了他,从此你的知识结构就缺了一角了。
但你如果对这个问题足够了解了,你还用得着它吗?
真假难辨,但理直气壮,不能用吗?
也不是不能用,但代表使用门槛相当相当高,要求使用者必须特别牛X,需要提前知道答案又或者特别擅长鉴别筛选信息,且观察敏锐。
那有这个本事的人,直接用成熟的搜索引擎效率更高。
工具最重要的,是可靠,是从A到B这个过程,不能有问题。
这工具的问题就是,你期望从A到B,但他给你一个从A到SB的结果,还煞有介事的告诉你答案就是SB。
某种程度上,还真是对的。
这个时代,信息已经够碎片够垃圾了,但这东西直接来了个油门踩到底。
短视频,搜索引擎,给你的都是信息源,撑死了算是信息茧房。
这东西,是理直气壮的给你总结归纳一堆不知真假的信息,并且说的井井有条。
这叫,信息危房。
就像数学题,不会就是不会,而不是理直气壮的给你一个错误解,还写出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公式和解释。
这是考试骗卷面同情分呢?
而且最讨厌的是,假如有个需求,你知道答案,也能分辨真假,他还会给你撂摊子。
就像牛老师的这种提问一样。
作者:半佛仙人;公众号:仙人JUNP(ID:xrtiaotiao);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RqDUd5hEOXozhJDO5wb7Q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题图来自与ChatGPT对话的截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chatGPT的火爆,并不偶然
设计动态 2022-12-09对于任何一个火爆的事物,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火爆本身,而没有弄清楚这样一种火爆背后的内在逻辑,那么,我们对于这样一件事物的关注,则正在走向失焦。 区块链如此,元宇宙如此。在看待chatGPT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人们对于chatGPT的关注以及近期,chatGPT被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很多人其实是从AI的角度来看chatGPT,作者从对于互联网的优化以及对于用户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造的角度进行分析,弄清楚其火爆的内在逻辑,一起来看看。
对于任何一个火爆的事物,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火爆本身,而没有弄清楚这样一种火爆背后的内在逻辑,那么,我们对于这样一件事物的关注,则正在走向失焦。
区块链如此,元宇宙如此。在看待chatGPT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人们对于chatGPT的关注以及不亦乐乎,更多地聚焦在了这样一款软件带给我们的快感,甚至还有些许的震撼上,但却并未真正去关注和了解究竟是什么才导致了这样一种快感和震撼。
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那么,所谓的快感和震撼,或许仅仅只是局限在了快感与震撼本身。
当chatGPT的火爆正在走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弄清楚其背后的内在逻辑,并由此来深度思考当下困扰互联网以及用户的痛点和难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对于chatGPT的关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此,我们对于chatGPT的认知,或许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chatGPT本身,而是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这才是我们看到chatGPT的正确姿势,这才是我们在看待chatGPT的问题上可以跳出以往的俗套的关键所在。
观察人们对于chatGPT的认知,很多人仅仅只是将其划归到了AI的范畴里,并以此开始臆想AI将会在未来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对于chatGPT的这样一种看待方式,并没有错。然而,如果仅仅只是将chatGPT局限在了AI本身,那么,势必是无法完整认识到chatGPT火爆的内在逻辑的。所谓的关注,也变成了一种无关痛痒。
同外界仅仅只是将chatGPT归结为 AI 不同,笔者更多地将chatGPT的火爆,定义为其对于互联网的优化以及对于用户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造,还有更深层次上的 AI 的成熟。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再来看待chatGPT,或许才能弄清楚其火爆背后的内在逻辑。
一、chatGPT的火爆,在于对互联网的优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规避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都在探索创新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都在寻找挣脱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却始终都在互联网的天空下飞行,依然没有挣脱互联网的「地心引力」。
说到底,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摆脱互联网式的商业模式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对互联网进行优化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说到底,人们所处的时代,依然还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生活,依然还是互联网生活。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够诋毁人们对于摆脱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是一种必然和趋势。无论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还是从互联网行业的角度都是如此。
只有不断地探索,才会有希望。chatGPT,便是在这样一种探索之下才出现的。
chatGPT之所以会火爆,就是在于它实现了对于互联网的优化和改造,让人们在互联网之外找到了一种更加方便和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搜索来实现的。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获取信息,几乎都是如此。在搜索之后,人们依然需要对搜索出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便有了广告的呈现机会。正是借助这样一种方式,互联网玩家才可以通过展示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盈利和变现。
这几乎是所有的互联网玩家都在落地和应用的一种商业模式。
无论是对于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玩家来讲,还是对于提供信息的互联网玩家而言,几乎都是在按照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来进行运转。以往,我们虽然看到了诸多有关互联网新模式的探索,但是,玩家们依然没有真正摆脱这样一种模式和方法,依然还在用这样一种传统而陈旧的方式来运转。
这使得人们对于互联网之外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几乎陷入到了死胡同里。
chatGPT的出现,则真正打破了这样一种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方式在后台完成了信息的搜索和筛选,并且将结果直接呈现到了用户的面前。
无疑,这是一种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创新与颠覆。
可以预见的是,当chatGPT开始火爆,特别是当chatGPT的模式开始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出现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以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之外的新模式和方法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时代的开始。
当这样一个新时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都将发生一场彻底的改变。这才是chatGPT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之所以会受到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如此关注的根本原因。
chatGPT从底层开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的优化与改造,并由此所释放和衍生出来的新物种和新商业模式,才是真正导致它可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可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的关键所在。
同样地,当chatGPT开始出现,同样也预示着对于互联网的探索以及在新的探索之下的竞争,将会从单纯意义上的探索进入到实际意义上的应用的新阶段。
二、chatGPT的火爆,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 如果说chatGPT对于互联网的优化与改造从底层注定了它的火爆的话,那么,它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则让人们更加愿意去使用它,更加愿意去体验它,并以此迅速积累庞大的流量。
事实上,当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开始消失不再,我们看到了诸多的玩家开始了诸多的探索。无论是从新技术的研发上,还是从新商业的应用上,几乎都是如此。然而,尽管玩家们的探索有很多,但是,却始终都没有让这些新的探索进行普及。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探索和实践,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变成了玩家们的自嗨和一厢情愿而已。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看似创新,看似有突破性的改变,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没有任何改变的。更为确切地说,这些改变是没有任何可以超过互联网的模式和方法的。
扎克伯格在探索元宇宙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遭遇如此多的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仅仅只是看到了元宇宙的大方向,却并未真正找到让最广大的用户使用,并且让元宇宙重新成为新的流量获取工具和手段的方式和方法。
看看他所发布的昂贵的头显的价格,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chatGPT的出现,则打破了这样一个怪圈。它可以让用户以最低的成本来享受到一种与以往的互联网模式完全不同的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看到的chatGPT的刷屏,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人加入到了chatGPT使用的行列里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低门槛,它的普及性。
chatGPT的方式,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无论是对于新技术的探索,还是对于新商业的探索,几乎都是如此。 只有真正用极低的成本,只有真正用极低的门槛,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参与进来,让尽可能多的商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才能找到挣脱互联网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否则的话,我们对于新技术、新商业的探索和实践,都仅仅只是一厢情愿和盲目自嗨而已。
从底层逻辑来看,这其实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事实上,用户真正需要的,就是用一种极低的成本可以解决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到的痛点和难题。而chatGPT的出现,则恰恰满足了用户的这样一种需求。
三、chatGPT的火爆,在于AI的成熟 chatGPT之所以会引发人们的诸多震撼,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人工智能的进化业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为确切地说,chatGPT为我们展现出来的人工智能,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数据统计层面上的人工智能,而是有了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并且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全新的人工智能。
这才是 AI 真正应该有的样子。
因此,如果我们要寻找chatGPT的火爆的背后逻辑的话,人工智能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直以来,提及人工智能,人们更多地是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整理与应用,而当chatGPT开始出现,我们则看到的是,人工智能的另外一面。
这对于所有的人工智能玩家来讲,无疑是一个提醒和警示。chatGPT告诉人们,现在的AI早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户,并且去做人类本该去做的一些程式化的工作。
对于 AI 玩家们来讲,如何适应这样一种新常态,才是保证自身可以继续在牌桌上的关键所在。
这样一个看似很小的一步,对于人工智能来讲,则是一大步。它预示着人工智能真正开始摆脱互联网的范畴,开始进入到一个真正属于自身的发展新阶段。在这样一个新阶段,chatGPT仅仅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信息搜索上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持续,我们还将会看到更多新的改变和新的应用的出现。
结语 当人们在关注chatGPT的时候,通常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chatGPT本身。相比于此,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探索的是,chatGPT火爆背后所透露出现的信息以及这样一张火爆背后为我们显现出来的内在信息。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chatGPT火爆背后的内在原因在于对互联网的优化与改造,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在于AI的成熟与完善,或许才能跳出盲目跟风的怪圈,做到真正了解chatGPT本身。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QQ的衍生版本,日子都不好过
设计动态 2022-12-09坐在隔壁工位的哔哥最近感慨很深,对着电脑直摇头,感叹道:“属于它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我听着是一脸懵的,啥玩意儿?什么时代过去了? 此时的哔哥,直接把好几条热乎的消息甩我脸上。 小雷瞅了一眼,这些消息几乎全和QQ有关,有的是说QQ要被关停了,恐吓性质拉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依据当下的发展情况,决定某款产品、或产品某个功能的去留,比如QQ这款产品在发展的历程中就可能会“砍去”用户感知并不强烈的功能,转而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本篇文章里,作者便进行了一定解读,一起来看。
坐在隔壁工位的哔哥最近感慨很深,对着电脑直摇头,感叹道:“属于它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我听着是一脸懵的,啥玩意儿?什么时代过去了?
此时的哔哥,直接把好几条热乎的消息甩我脸上。
小雷瞅了一眼,这些消息几乎全和QQ有关,有的是说QQ要被关停了,恐吓性质拉满。
还有的是说是QQ“史诗级”功能被下架,让老用户苦不堪言。
图源:网络
抱着一番好奇的我,也连忙去各大网站和论坛逛了一圈,发现关于QQ关停的事儿,其实是被放大了。
更准确来说,QQ团队只是下线了部分小众,或者盈利困难的功能。
部分功能的下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体验。
但在我看来,其实QQ所抛下的,更多是用户感知不强的功能。
不认真提一嘴,大伙可能听都没听过。
当然啦,从整体情况来看,腾讯这两三个月以来,确实放弃了对很多产品或功能的更新维护。
不仅是老大哥QQ,许多周边生态产品也遭了重。
小雷今天就给大家盘盘,最近腾讯都下架了什么产品和功能。
一、QQ的衍生版本,日子都不好过 很多App在体量做大以后,都会为不同的用户受众推出专属版本。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留存率,另一方面则是用新产品扩充市场,吸引更多人来使用。
而咱们无比熟悉的QQ,在社交领域的体量毋庸置疑。
说是微信之下,万人之上,一点都不过分。
图源:DoNews
在用户量多且需求广泛的情况下,QQ这几年来也衍生出了好几个版本。
比如专注办公的TIM,特点是界面简洁,保留QQ核心功能的同时,还加入了编辑文档和共同协作等办公功能。
不过很微妙的是,虽然TIM是面向办公人士推出的。
但它那功能适度精简的特性,反而吸引了很多普通用户使用。
图源:TIM
当然啦,TIM的更新频率是远不如QQ的。
QQ作为矩阵里的老大哥,一周三更都很正常,相比起来,TIM是过着岁月静好的养老日子。
而且TIM时不时还会砍掉一些功能,比如“云文件”就在昨天停止了服务。
原因倒是不难理解,就小雷个人来看,TIM目前和企业微信的定位有明显冲突。
两个产品都是主打企业办公,但企业微信的云文档、云盘和邮件等功能比TIM齐全多了。
图源:企业微信
既然定位冲突,按照腾讯的老传统,最后很可能只留下其中一个。
最坏的结果,就是TIM最后彻底停更,甚至服务器关停,禁止所有用户登录使用。
当然啦,现在的TIM还没走到维护的终点,上一次更新还是在12月初呢。
反倒是另外两个小老弟——QQ轻聊版和极速版,如今已到了官方都嫌弃的地步……
前几天蓝点网就报道过,腾讯找了过来,要求网站下架QQ极速版和轻聊版。
这番举动的用意很明显了,官方不希望第三方网站再传播这两个版本的QQ。
图源:蓝点网
怎么说呢,小雷是能理解这波操作的。
毕竟在很久之前,轻聊版就把心一横,禁止了所有用户登录。
一个 “当前版本过低” 的提示,让喜欢简洁的用户们无可奈何,被迫升级最新版QQ使用。
图源:蓝点网
后来QQ轻聊版没有被抛弃,而是被更名为极速版。
用户们本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谁能想到,随后而来的是一个个噩耗…
首先是在2021年,QQ极速版就被官方宣布停止更新,后续再无新功能可用。
图源:网络
时间来到2022年,腾讯又再次出手,想把各大第三方网站所提供的QQ轻聊版/极速版安装包给清掉。
小雷写到这里时,也尝试了登录QQ极速版,发现已经登录不上了。
好消息是,目前腾讯仍留了个口子。
如果大家是很早以前登录了QQ极速版,且现在还没有退出账号的,依然能正常使用。
图源:手机截图
但未来的情况谁也说不准,国内App生态日新月异,加上64位App迎来推广浪潮。
这两位还没适配64位架构的老人家,随时都有可能被彻底抬走。
腾讯要求下架,也是给足了暗示,我们只能且用且珍惜了。
二、周边功能接连停止服务 清爽无广告的QQ轻聊版和极速版被抛弃,对很多用户都是一种损失。
但不得不承认,鹅厂有不少产品的周边功能,已经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
留着一直维护无异于白白烧钱,让这些功能体面下架,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
首先是腾讯电脑管家,从今年10月1日起,下线了QQ等级加速功能。
图源:微博@sssscliu
比较年轻的小伙伴可能不理解这功能在当年的火爆程度。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QQ等级的高低和用户的面子直接挂钩。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时,绝对会聊到各自的QQ等级。
拥有皇冠等级的人,在班里会备受敬仰,而那些QQ等级只有几颗星星的人,注定难以抬头。
图源:网络
而QQ等级的提升没有捷径,早期只能充个QQ会员,获得等级挂机加速。
后来腾讯为了推广电脑管家,给电脑管家加上了QQ等级免费加速功能。
这波推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腾讯电脑管家很快就被安装到广大用户的电脑。
当年的情况就是这样,只要能给QQ等级加速,装个软件又有何妨呢?
而现在该功能被下架,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大量QQ用户转向微信,QQ等级高低已经不重要了。
其次是腾讯电脑管家的“等级加速”需求量大幅减少,反正推广任务已经完成,也该退出舞台啦。
另外一个被关停的QQ相关功能,大伙也很熟悉,短信开会员。
当时短信开通会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很多卡商搞出了“卡钻”大法。
利用短信扣费延迟,可以无限办理QQ会员。
具体玩法是这样的,卡商囤积了一堆手机卡,刷完会员就扔掉,如果运气好的话,QQ会员能保留好几年。
但最近很多人发现,自己利用短信刷上去的会员都掉了。
其实就是因为,腾讯最近关掉了“短信开通付费业务”的服务。
毕竟现在用户对QQ会员和各种钻的需求量变少了,线上支付渠道也更加丰富了。
短信扣费开通业务这种传统方式,便显得无足轻重。
除了以上功能,腾讯今年关停的,还有QQ安全中心、腾讯游戏管家和腾讯WiFi管家等。
就连一些运营了多年的游戏,也在今年轮番倒下,其中就有咱们很熟悉的《QQ堂》。
图源:QQ堂
三、还是“降本增效” 其实,腾讯这么多年以来,停掉的产品和服务真的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QQ家园、超级QQ、群邮件、QQ宠物、QQ旋风、3gQQ…
说实话,小雷作为鹅厂老用户,看到那么多老产品落寞退场,心里还是挺复杂的。
但有些产品和服务,确实跟不上时代潮流,也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被商业公司砍掉也无可厚非。
还是拿QQ的兄弟,极速版和TIM来说。
自从QQ推出了【简洁模式】以后,它已经能满足不少极简党的需求了,这时候极速版的存在显得很尴尬。
隔壁的TIM同理,鹅厂内部已经有了优先度更高的企业微信,各种资源自然不会再倾向TIM了。
咱们也可以把这种做法称为“降本增效”,本质上是把不挣钱且业务重叠的产品砍掉。
以前的互联网增量时代,大厂们遍地都是投资,两天就能出一个新产品。
现在是啥情况,可是互联网过冬啊,同一定位的产品,留下一到两个,集中资源发展才是正道。
作者:chokst,编辑:chokst
原文标题:完了,这QQ彻底凉凉!
来源公众号:小雷哔哔(ID:xiaoleibbb),每天哔哔科技圈那些事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小雷哔哔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VR荒漠,谁来拯救?
设计动态 2022-12-09无论是在PICO上还是Steam上,VR游戏和相关应用都仍属小众,优质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无聊感向用户扑面而来,他们用脚投票,不惜打折贱卖几乎全新的VR设备。 VR内容制作成本高昂,市场上愿意为其买单者寥寥无几。整个行业陷入了缺乏优质内容、赚不到钱、没钱产出优质大厂们在VR赛道上打得火热,但是在消费端,消费者们有关VR的感知却并不那么强烈,VR相关的优质内容仍旧相对匮乏,大量从业者也还在找寻VR行业的未来发展可能性。那么,具体如何理解当下VR行业的发展?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无论是在PICO上还是Steam上,VR游戏和相关应用都仍属小众,优质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无聊感向用户扑面而来,他们用脚投票,不惜打折贱卖几乎全新的VR设备。 VR内容制作成本高昂,市场上愿意为其买单者寥寥无几。整个行业陷入了缺乏优质内容、赚不到钱、没钱产出优质内容的死循环。 面对资金、人员的流失,从业者们走向选择的岔路口。有人转身离去,也有人咬牙坚持,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无聊,没意思,App太少。”田青把刚买不到一个月的PICO 4挂在了二手平台,贴上“几乎全新”的标签,还降了500块钱,但一个星期都没有卖出去。他不得不再次降价。
VR赛道火热(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但消费市场冰冷。PICO定了年销180万台的目标,但据市场情报公司Sandalwood Advisors监测数据,截至10月14日,PICO 4国内市场的在线订单量不过4.6万台。一些已出售的设备,没过多久就被玩家在二手平台上抛售,动辄降价千元。
在全球最大的数字游戏社交平台Steam上,也只有不到7000款VR游戏,占全部应用的5%左右。被热钱和流量充斥的VR赛道,它的B面却是一片令玩家看不到希望的内容荒漠。
一、内容荒漠,硬件吃灰 田青是在刷抖音时被“安利”了PICO 4。看着广告中炫酷的画面和逼真的体感演示,他毫不犹豫地立即入手了这款“非常极客”的设备。但他很快便后悔了,因为“没打开几次就吃了灰”。
据官方介绍,PICO的内置应用商店有超过230款娱乐应用,但田青花了几百块钱和几个小时,却“体验了个寂寞”。他告诉雪豹财经社,PICO内置应用商店的游戏看似很多,但大多数像是升级版的网页小游戏,“既没有大作,也没体现出VR的特色”。
田青直言,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冲动消费。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像田青这样的卖家为数不少,他们的售卖理由如出一辙——“没什么可玩的”。在他们的甩卖链接里,上市才一年多的PICO 3如今已价格腰斩,Meta旗下的Quest 2标价六至八折不等。
章程买PICO,是因为在视频网站上“种草”了一款很火的VR游戏《节奏光剑》。这是目前全球最赚钱的VR游戏,玩家头戴VR头显(即头戴式显示设备)后,就可以模拟出手拿两把红蓝光剑的虚拟形象,跟着节奏打击。据Meta披露,这款游戏已售出超400万份,2021年贡献了上亿美元收入。
但入手PICO后,章程却没能玩到朝思暮想的《节奏光剑》,因为游戏的主创团队已被Meta收购,成为自家VR头显Quest的独占游戏。要想在PICO上玩《节奏光剑》和Steam VR上的游戏,不但需要准备一台高性能电脑,还要学会设置VPN。章程的PICO最终不得不沦为吃灰硬件。
即使费尽心思玩到了当前最火的VR游戏,也有不少玩家选择出售硬件。
在一位降价800元卖二手VR设备的玩家看来,没有任何一款VR游戏值得长时间玩,为玩游戏而买注定会失望。也有不少老玩家告诫章程,别为了一款游戏买PICO,“即使玩到了,也就几天新鲜,过几天就会腻”。
2018年发布的《节奏光剑》
是目前全世界最吸金的VR游戏
全球最大的游戏平台Steam,也同样面临VR内容缺失的难题。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9月,Steam上共有13.3万款应用,其中支持VR的内容有6979款,占比约5%;Steam VR活跃玩家只占玩家总量的2%。
优质VR内容池的干涸,锁紧了用户的钱包。
据行业研究机构Wellsenn XR的数据,2022年三季度,全球VR头显出货量138万台,同比下滑42%。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将VR头显出货量下滑的主因之一,归结为“Meta的VR生态系统仍不足以吸引用户”。
PICO副总裁任利锋曾用一组数字阐述VR内容匮乏的现状:目前中国市场上,传统长视频年产量可以达到5万个小时,而优质VR视频每年的新增产量还不到20个小时。
火热的VR赛道,为何无法吸引大批创作者?
二、看不见的蚂蚁市场 人们往往相信蓝海潜力无限,却忽略太纯粹的蓝海中难有万物生长。VR内容荒漠,已是困扰整个行业多年的痛点。
VR内容供应商尹特对此深有感触:“VR没有优质内容,我们比用户更着急。”
2016年,尹特将原来的游戏公司转型为一家VR内容供应商,专为各平台制作VR游戏。在他看来,导致VR内容缺失的原因有二:成本高昂和无人买单。
尹特告诉雪豹财经社,制作VR内容的成本非常昂贵,它对设备、布景、剪辑、技术甚至网络带宽的要求都是传统游戏的数倍,有时能达到10倍以上。光一台主流的VR摄影机,售价就可能高达20万美元。
时间成本也让他感到焦虑。做VR内容,布景和剪辑花费的时间是传统影视的4~6倍。“这些时间乘以人工费用,都是钱。”
沉重的成本压力下,做VR内容的厂商少之又少。
据尹特介绍,国内专门做VR且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可能不超过百家,而且大多是做硬件的。这让他有时会觉得孤独。
由于缺乏资金,市面上不少VR游戏是用多年前免费开源的素材作为模型,拼凑加工而成。以至于有用户吐槽,“能不能用点2016年以后的模型?”
即使克服困难做出产品,也往往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尴尬。
“市场需求很少,费劲做了半天,根本没多少人买单。”尹特称,VR内容制作者的主流盈利方式,是将产品在PICO这样的平台上线,按购买量获得分成,但往往“入不敷出”。
一位在PICO Store卖出上万份VR游戏的独立创作者告诉雪豹财经社,他的游戏销量已经算是头部,制作这款游戏花了半年时间,但扣除成本后盈利只有十几万元。“这个收入对个人工作室而言还不错,但如果是正规公司,这点钱连工资都发不起。”
因为这个原因,他把VR内容制作形容为“看不见的蚂蚁市场”。
过去一年,PICO卖出了49.3万台,与中国6.6亿游戏用户相比不到千分之一。这个小众市场显然撑不起尹特们的VR游戏梦。
“VR内容行业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2014年就进入VR赛道的初创公司负责人陈涛如是总结。没有高质量的VR内容,用户不会买单;供应商们赚不到钱,又无法制作出优质的内容,最终陷入死局。
不仅用户不买单,专攻VR内容的公司同样不被资本看好。
制作VR影视内容的张武见过很多VC和天使投资人,对方一发现他是做VR内容的,便拒绝下一步洽谈。有一位天使投资人更是直言,“VR领域只投硬件”。
“这几次的蛋糕我们都没有吃到,所谓红利都是硬件厂商的。”张武抱怨道。字节跳动豪掷90亿元收购PICO,VR内容供应商却在寻找投资的路上屡屡碰壁。
一名投资VR的风投经理对雪豹财经社表示,从目前来看,VR游戏占整个VR内容的八成左右,“但这个市场太小,根本做不起来,我们只能判断没什么前途”。
人才缺失也是投资人不看好VR内容行业的一大原因。“做好VR游戏,至少要比普通的游戏工作室多两三倍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初创公司很难凑齐这么多人。”
尹特印证了这一说法。“目前国内专业人士太少了,很多人以前是做传统游戏的,但实际操作起来两个行业还是天差地别。”比如,VR游戏讲究360度全方位的体感游戏,需要更大的视野和想象力,这是传统游戏人士不具备的能力。
三、黑暗中寻找曙光 用户可以卖设备“回血”,但从业者们面对资金、人员的流失,可选择的道路更加狭窄和残酷——咬牙坚持或彻底放弃。
赚不到钱又没有资本输血,对一家成立两年的企业而言是致命考验。张武的选择是彻底告别。
他打算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跟员工吃个散伙饭,就正式解散团队。公司年初还有12名员工,到现在加上他只剩4个人。“年初聚餐订的是大桌,年底连一个小桌子都坐不满了。”
张武的微信通讯录里有一个分组叫“同行”,2020年底还有50多人,如今只剩下6人,其中3家已彻底转型。
陈涛是转型成功的其中一位。他在2014年入行,2016年获得天使轮融资,2017年便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行业前途不大”——风口已出现很久,但应用端落地遥遥无期,就像一座“被粉饰过的旧院子”。他很快转型做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目前过得“还不错”。只不过,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寥寥无几。
尹特则选择继续坚守,靠to B业务养活to C的VR游戏,试图赌一个明天。
但To B业务也不好做。对很多客户来说,VR并非刚需,只是可有可无的第三甚至第四选项。尹特有次去一家高校谈合作,想为对方的校史馆做VR建模。校长听了报价觉得不值,转身问分管的副校长,传统解决方案需要花多少钱,尹特在办公室坐了不到一分钟便被拒绝了。
只不过,他在这条赛道已坚持了6年,沉没成本太高,“现在放弃太不值了”。
在黑暗中总得寻找曙光,尹特习惯从行业新闻中摸索希望。
去年他想过解散团队,但字节收购PICO的消息传出后,他选择再坚持一段时间,“硬件普及能带动更大的软件市场”。
今年6月,Quest头显卖出了近1500万台,比传统游戏机巨头Xbox的销量(1400万台)还高。尹特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这堪称里程碑事件,代表着VR头显进入了消费级拐点”,未来将有更多用户戴上头显,而软件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驱动器,“就像App之于iPhone一样”。到那时,他的机会就来了。
对尹特来说,创业就像新玩家第一次戴上头显,面对未知的世界会不自觉地向前伸出双手,“似乎在摸索,又似乎很想抓住些什么”。
(除陈涛外,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闫学功
原文标题:扎克伯格和张一鸣的VR荒漠,谁来拯救?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去巴西建“义乌”
设计动态 2022-12-09刚刚过去的美国黑五,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佳记录。根据Adobe Analytics的数据,美国消费者在黑色星期五的网上消费支出达到了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超过2020年黑五90.3亿美元的在线销售额。其中,在晚上8点到9点的购物高峰期,购物者平均每分在刚刚过去的“黑五”大促中,国内跨境平台在海外用户眼中占据了一定视野,从这其中可以看见,各大平台其实都在争抢出海热度,不少企业也在探索海外自建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可能性。那么,跨境电商平台们都拿出了哪些动作?在海外,企业们是否有可能再建一个“义乌”?
刚刚过去的美国黑五,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佳记录。根据Adobe Analytics的数据,美国消费者在黑色星期五的网上消费支出达到了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超过2020年黑五90.3亿美元的在线销售额。其中,在晚上8点到9点的购物高峰期,购物者平均每分钟的支出达到了1280万美元。
与此同时,亚马逊、Shopify等境外电商企业,也开始陆续公布战绩。这多少有点前几年国内双11争相披露战绩、发战报的味道。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黑五的购物狂欢季里,中国企业十足刷了一波强存在感,甚至被戏称为“赢麻了”。
Temu(拼多多海外版)、SHEIN、TikTok……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打折季里的美国消费者终于体验到了,什么是社交电商,什么是薅羊毛,什么才是真正的低价和“骨折”。
于今年双11而言,也许你的朋友圈不再有人让你砍一刀,但大洋彼岸的消费者,却正在通过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向朋友分享链接并获得相应奖励,以期能够在Temu上狠狠薅一把羊毛。
而早在万圣节之前,Temu就已经在官网上线了节日专栏,“0.99”也成为官网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因为目之所及,各类别的商品价格基本都以0.99美元起步。
而同样打低价心智的SHEIN,其出击力度同样不容小觑:折扣力度高达85%,部分限时抢购商品只需0.01美元。
当然,还有TikTok。据悉此次TikTok Shop延长大促时间至一个月,并通过“重点直播间”、“直播间打榜赛”、“短视频挑战赛”等活动为商家引流。此外,12月,TikTok还将在多个站点举行双12活动,与双十一和黑五一起组成“全球年末大促季”。
根据eMarketer预计,2023年,TikTok美国买家数量将增长72.3%,达到2370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大平台的出海,竞争的烈度也在增加。
就在几日之前,Lazada前总裁、前天猫服饰总经理刘秀云(Jessica Liu)被爆加入时尚零售商SHEIN,出任SHEIN全球品牌运营副总裁;再早之前,有媒体报道称,面对Temu这一新选手的强势进攻,SHEIN要求商家在它和Temu之间“二选一”,并对跳槽去Temu的员工“永不录用”。
不过,在很多战略的选择上,其实大家都是一致的,包括低价,也包括在跨境业务之外,探索更多的空间,比如在海外自建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这是来自义乌的经验,既然义乌货可以卖全球,那么在这个地球上,有没有可能还会诞生一个“义乌”?
01 于当下而言,最大的全民热点便是世界杯。而与世界杯关联的国内热点,不是中国男足,却是义乌。
随着淘汰赛的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被爆接到了更多巴西和阿根廷的国旗订单,这是被称为夺冠热门的两只球队。这不是玄学。14年巴西世界杯,义乌老板们通过大量的德国国旗订单预测出了德国是冠军;18年俄罗斯世界杯,义乌老板们又接到了大量的法国国旗订单。
还有一位中国小伙,他在今年世界杯期间跑到卡塔尔卖起了义乌的小商品。在一条视频里他提到,在国内进货1元的商品到卡塔尔卖到了20元,粗算下来在这边卖东西一天能赚2万块钱。
当然,义乌所丈量的土地,远不是卡塔尔这11521平方公里,而且是全球各个角落。
无疑,在过去中国跨境电商发展蓬勃的时候,义乌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存在。哪怕是供应商链条主要在广东的SHEIN,近年来都将视野聚焦到义乌身上,并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义乌招商。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也能发现不少SHEIN试图寻求优质的义乌供应商合作的招商帖。
只是,义乌的供应链再丰富,终就是在国内。物流体系再发达,也很难解决全球效率问题。
在跨境的这场物流链上,这绝对不是一个最优解。货物在国内、消费者在境外的构成,会导致配送时间很长,物流甚至有时候要超过一个月;退货也麻烦,因为国外的物流体系并不发达,用户退货往往还要退到邮局。
有消费者反映,Temu甚至为了规避退货物流所产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制定了这样的规则:20美元以内的商品,平台只会退款不用退货。
因此,在国外,建一个集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于大成的“义乌”,便成了大势所趋。
而巴西,就成了这样一个热门地点。不管是速卖通、Wish、Shopee、还是SHEIN,都已经相继出现在巴西这片土地之上。
近日,SHEIN的Leonard Lin(新加坡总经理、全球政府事务负责人)在接受外媒采访中提到,SHEIN正在试点某个项目,“关于我们如何在更接近消费者的地方进行生产,这可能会缩短到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交货时间。”
而这个项目,被外界揣测大概率就是巴西项目。
因为早在今年3月,SHEIN就在巴西上线了本土卖家项目,允许巴西本土的商家在SHEIN平台开店,类似淘宝模式。
此外,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SHEIN创始人许仰天于去年12月亲赴巴西,考察巴西服装供应链,并与当地的顶级服装供应商见面交流;评估巴西生产服装产品的可行性,与两家工厂签署了保密协议;在巴西建立了分公司,并雇佣员工进行本地化探索;已经上线巴西本地支付PIX和BOLETOS。
而巴西,也的确是个好市场,其本身就有充足的棉花产量,很好的服装制造业基础,非常适合打造本土供应链。据不完全统计,荷兰快时尚品牌C&A在巴西的工厂,就高达700余家,远超中国。
02 盯上巴西这块肥沃之地的,当然不可能只是SHEIN。
对阿里而言,虽然旗下的速卖通主要定位于跨境业务,即把国内的货卖到国外,而Lazada则统一主导全球各市场的本地化电商运营。但据了解,速卖通同样在加大布局巴西本地市场的电商基建。
首先,速卖通正在押注增加巴西当地卖家的数量。此外,速卖通还在巴西推出了“Special Simple Rate”服务,该服务允许卖家向巴西不同地区销售具有相同运费价值的产品,对于购物者来说,这一服务可以增加免费送货商品的供应,也使卖家可以更好地计算运输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菜鸟与速卖通的联动也越发紧密。毕竟要做强大的义乌,除了供应链的丰富,还有完善的物流体系。
今年1月,菜鸟首次公布巴西3年发展规划,宣布在巴西圣保罗开设拉丁美洲总部,在巴西部署9座分拨中心,覆盖重点东南7州并辐射整个国家,这也是菜鸟进军拉美市场后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分拨中心。此外,今年开始菜鸟还与多个航空公司合作开了专线,增加到拉美的包机,将交付时间尽可能缩短到极致。
同样地,巴西,也出现在社交电商TikTok以及快手的出海动作中。
据LatePost报道,因为看到了SHEIN在巴西的积极扩张,TikTok电商近期提前了进入巴西市场的时间,从2023年下半年改到上半年,而黄远健将负责TikTok电商在巴西的市场运营,向TikTok电商业务负责人康泽宇汇报。
一个热知识是,黄远健曾是滴滴国际化产品负责人,而巴西是滴滴国际化业务跑的最好的国家之一。
而快手也在加快在巴西的商业化动作。去年10月,快手率先在巴西上线“Kwai for Business”,这是快手国际首次在海外推出品牌化的广告平台。此外快手已在当地自建商业化团队。程一笑也在快手的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快手未来也会积极探索与本地电商伙伴的合作机会。”
在群雄纷争之下,巴西的跨境电商确实增长迅猛。
不久之前,纬狮物流曾实地走访了当地,对当地物流情况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目前巴西包裹量平均在350-380万单/天,其中跨境电商占比20-25%;整体包裹量60-65%是电商货(其中85-90%是B2C电商,10-15%是B2B电商);跨境电商整体日单量超过100万单;中国-巴西的跨境货物占巴西整体80%,欧美占不到20%(像印度尼西亚、台湾地区的卖家,也会将货先发到中国集货再发往巴西)。
03 不过,跨境电商的蛋糕,也并非那么好啃。
作为淘金圣地,巴西虽然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跨境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摩擦,随着布局的深入,火星子也越来越大。
今年初,根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巴西工商界联名向政府部门发了一封举报信。该举报信剑指Shopee、SHEIN等跨境电商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获利。他们要求巴西政府应当加强对电商平台征税。这一提议还得到了巴西玩具、纺织和服装工业、巴西电气和电子工业等协会的支持。
在一系列的压力下,巴西政府计划将对大幅度提升跨境电商产品关税至60%,同时还要征收17%-25%的流转税。
虽然今天SHEIN等跨境企业开始加大巴西本地化的动作,来试图规避税制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巴西远不是个例。
比如,SHEIN曾用3年试图攻克印尼市场,但无奈于去年7月29日关闭印尼站点。其中缘由,既与低价利器在印尼市场本身无法发挥优势有关,同样也与当地政策对跨境电商企业从严监管规范、对本地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脱不了干系。
除此之外,跨境企业也难免受到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今年6月份,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的整体订单量同比下降4%,这主要由于欧盟增值税税规修改、欧元对美元贬值,以及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和物流中断的持续影响,令速卖通订单量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烧钱营销、高额补贴,这套互联网用来烧规模的传统打法,并非长久之道,尤其是,在竞争选手过多、甚至都不缺钱的情况下,流量采买正越来越贵,竞争的同质化也越发明显,分食这块蛋糕的难度只增不减。
事实上,对于巴西这个市场,速卖通是很早就进入并进行过烧钱大战的。
据LatePost报道,2021年6月,速卖通与Shopee同时争夺巴西市场,结果,打了三四个月,速卖通就开始放弃对该市场的补贴和进一步投入。速卖通员工称,公司在用户增长策略上非常摇摆,补贴给谁、多少钱、多久,一直在变化,“这个月吸引一拨人,下个月吸引另一波,用户和商家体验都不好。”
但任何健康可持续的生意都不可能不考虑复购率。
以速卖通为例,据报道直到2018年,速卖通上的消费者二次复购率都只有淘宝的数分之一。而这还是阿里集中清退不合规商家后的结果。硬币的另一面是,清理,也意味着将一部分商家资源拱手让人。
比如,2014年阿里上市后,假货问题被全球关注,速卖通开始限制没什么门槛的淘宝代销。那两年正值跨境电商平台Wish和Shopee开始大规模招商,被清退的小卖家迅速涌向对手平台。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亚马逊也曾开展过大规模商家封号运动,但结果是促使很多中国小商品卖家都开始尝试转向SHEIN、Temu等平台,或使用Shopify所提供的一站式物流和仓储系统来建立自己的网站。
于是这也让出海的舰队们左右为难。向左,抬高门槛就会将很多商家拒之门外,但向右,航行久了,也难免会遇到口碑和复购率的问题。
天使投资人段永平曾在亲自体验了Temu之后直言:“Temu挑战Amazon可能性不大,但在某些细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可能的。我依然看不懂这个商业模式,没办法想象五年、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是哈,很多问题,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现在各家才刚刚上了牌桌,谈输赢都还太早了。
作者:孙颖莹,编辑:王芳洁
来源公众号: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不写平庸的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最话FunTal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音乐人、唱片公司、音乐平台,到底谁在赚钱?
设计动态 2022-12-09近日,英国市场竞争和管理局(CMA)发布了对音乐流媒体经济的调查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并没有“赚取可与创作者分享的巨额超额利润”。 一直以来,音乐人都在直面一个悖论:流媒体平台上汇聚了前所未有的乐迷,然而自己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如此一来,近日,英国市场竞争和管理局(CMA)发布了对音乐流媒体经济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表明: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并没有“赚取可与创作者分享的巨额超额利润”。那么,到底谁在流媒体服务中获益?为何音乐人和流媒体平台都无法赚到钱?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近日,英国市场竞争和管理局(CMA)发布了对音乐流媒体经济的调查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并没有“赚取可与创作者分享的巨额超额利润”。
一直以来,音乐人都在直面一个悖论: 流媒体平台上汇聚了前所未有的乐迷,然而自己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如此一来,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指摘的对象。最终,CMA介入了调查。
只可惜,最后并没有给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音乐人们带来希望,音乐人叫冤这么久,但事实上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也没钱分。而CMA也在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CMA不太可能向系统释放额外的资金来支付创作者的费用。”
那么,谁在流媒体服务中获益?为何音乐人和流媒体平台都无法赚到钱?未来大家又该何去何从?
一、音乐人的漫漫抗争路 流媒体给音乐行业带来了什么?
来自IFPI的《2021全球音乐报告》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自2001年以来,全球录制音乐产业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增长,并且在2014年以前,全球录制音乐产业的整体收入一路下降。2015年流媒体快速兴起以来,全球录制音乐收入才再次稳步增长,这种增长建立在流媒体收入稳步增长、实体销售收入急剧下降的基础之上。 2017年,流媒体的收入首次赶超实体唱片,并且流媒体的优势地位逐年递增,到了2020年流媒体的收入已经是实体唱片的三倍有余。
然而,音乐人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回报。
根据2020年PayPerFormers的调查,90%的独立音乐人没有从流媒体服务中获得报酬或每年少于1000欧元的报酬。 其中,甚至包括了非常成功的独立音乐人,他们的作品播放次数在10万级甚至百万级。
例如,2020年5月,小提琴手Tamsin Little的作品在六个月内通过Spotify平台获得了500万到600万次的播放量,但只赚了12.34英镑,而电子音乐人Jon Hopkins在Spotify上的90,000次播放仅赚了8英镑。
很显然,在英国议会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委员会(DCMS)看来,音乐流媒体需要完全重启。在2020年,DCMS对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和YouTube等流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查,并形成了研究报告。
该报告指出,英国的音乐流媒体在2019年通过1140亿次流媒体播放带来了超过10亿英镑的收入,但是,音乐人获得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3%。
鉴于此,DCMS认为,音乐流媒体必须要以“公平报酬”为要旨来完全重启。
至于“公平报酬”,这是一种属于电台时代的音乐收入分配机制。在英国,当广播电台DJ在播放音乐人的作品前,会先预付一笔报酬给消费协会(PPL),随后该协会会对这笔钱进行分配,50%分配给词曲作者/音乐人,50%分配给唱片公司。
在这一机制下,无论唱片公司有多大话语权,都能保证钱会流入音乐人的口袋。于是DCMS建议,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的算法规则应该按照与英国广播的“公平报酬”一样来对待,让流媒体的营收有一部分切实地流向音乐人。
毫无疑问,该项提议又一次导致了音乐人与唱片公司的针锋相对。
不过,独立音乐协会(AIM)的首席执行官Paul Pacifico决绝地反对了这一建议,该组织代表了独立唱片公司的立场。他认为,允许政府许可机构为流媒体服务设定版税率,就像他们为英国广播电台所做的那样,将是音乐行业的倒退。
“音乐电台通过公平报酬来支付,虽然电台支付了巨额报酬,但它们是基于大量听众的聚合。在每个听众的基础上,这些付款明显低于当前的流媒体费率。”Paul Pacifico在采访中表示。
然而,音乐人们却认为这将在流媒体时代提升他们的收入。
2021年4月20日,一份呼吁政府对流媒体平台实施“公平报酬”的公开信被发送给时任英国首相的Boris Johnson。其中,还随信附上了150名的知名音乐人的签名声援,包括Paul McCartney、Coldplay乐队主唱Chris Martin、Sting、Led Zeppelin的成员Jimmy Page、Robert Plant、John Paul Jones等。
在DCMS的报告中,另一个建议是对三大唱片公司对流媒体经济的“统治”交由CMA进行审查。在报告中,DCMS表示三大唱片与流媒体平台的许可谈判缺乏透明度,尤其是三大唱片是否与流媒体服务“合谋”,为旗下音乐人争取到了“播放列表福利”。为此在市场内制造了无效竞争,导致其他音乐人利益的损失。
2021年7月,在DCMS与知名音乐人的一系列行动之后,CMA作出回应并正式开启了调查。
二、无钱可分的窘境 2022年11月29日,经过了近一年零五个月的市场研究,CMA发布了音乐流媒体的最终报告,并宣布终止相关调查。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CMA站在了音乐人的对立面。
与音乐人的设想相悖的是,CMA的调查结果显示流媒体平台并未赚取超额的利润。与之相对应的是,用户受益于流媒体平台的服务,实际支付的音乐消费价格正在下降。CMA表示,由于通货膨胀,英国消费者为Spotify的订阅服务支付的价格在2009年至2021年间下降了20%以上。
与此同时,CMA还对三大唱片的利润进行了分析,同样并没有“发现主要唱片公司持有大量和持续的超额利润的证据。”根据三大唱片提供给CMA的数据来看,三大唱片在Spotify上市后,华纳音乐卖掉了它购得的全部Spotify股权,索尼音乐卖了49%,并将收益用于支付音乐人的版税。环球虽然还持有Spotify的股权,但三大唱片都表示,他们并没有干预流媒体平台的经营,同时也没有从流媒体平台获得倾向性条款。
不过,CMA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正是“流媒体引发的行业变化”,使得音乐人和创作者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根据CMA的说法,音乐行业进入流媒体时代,音乐人“准入门槛降低,在如何分发音乐上有更多的选择”,这也就涌现了“比从前任何时代都要多的音乐人”,意味着“创作者必须与更多的音乐人和歌曲来竞争流媒体收入”。
毫无疑问,每天有10万首新歌进入流媒体平台,大大增加了音乐行业的不确定性,唱片公司也很难确定不断增长的创作者中谁有可能成功。CMA在报告中补充说,这种固有的不确定性加上消费者往往倾向于“相对少数的艺术家”。 在英国,0.4%的音乐人创造了60%的流媒体播放,“这意味着创作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最终,CMA给出了自己的调查结论,目前音乐人的窘境并不是由市场中的公司如何竞争引起的或加剧的。换言之, 如今音乐人的生存窘境并不能归责于唱片公司和流媒体平台独占超额利润,而是被稀释的内容池造就了被稀释的分配额。
对此,CMA临时首席执行官Sarah Cardell总结道:“流媒体改变了乐迷消费音乐的方式,为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可以快速接触新的听众,而消费者的价格多年来一直在下降……我们从英国各地的许多艺术家和词曲作者那里听到了他们如何努力通过流媒体服务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满,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并不是无效竞争的结果——CMA的干预并不能给流媒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以资助这些音乐人和创作者。”
显然,CMA认为,流媒体平台和唱片公司并未在“剥削音乐人”的问题上“达成合谋”,也并不愿意插手接管 “分蛋糕”的特权。
三、分钱之前先赚钱 早在2021年1月,DCMS的九名官员就与环球音乐英国首席执行官David Joseph、索尼音乐英国首席执行官Jason Iley、华纳音乐英国首席执行官Tony Harlow进行过一场线上会议,就音乐人权益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即便DCMS的官员对三大唱片的负责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但那时美国行业媒体MBW就算过一笔账,认为唱片公司和流媒体平台并没有独吞音乐人们应得的收益。
根据2018年Spotify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其平台上有“超过300万创作者和音乐人”。而Spotify在2019年的年总收入为59.1亿美元,在不考虑平台成本的前提下将收入均等的分配给300万创作者中的每一位,那么每一个艺术家的年收入仅仅为1970美元,仅仅为“纽约平均月租金的一半”。
现实情况是,Spotify上90%的收听量由43000名音乐人创造,而剩余的10%收听量由295.7万音乐人瓜分。基于此,MBW将Spotify的收入进行了重新分配,结果显示,前43000名艺术家的年收入突破了10万美金,达到了123697美元;而剩余的90%的音乐人每个人每年仅仅获得了199.86美元。
MBW仅仅设想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即不考虑平台的运营成本,剔除了唱片公司的收益,忽略了词语作者和歌曲制作人的报酬。但这一数据也同样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便不考虑其他报酬,音乐人仅仅依靠流媒体服务安身立命是完完全全的小概率事件。
如今,CMA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流媒体平台还远远没有到“分蛋糕”的阶段,而是处于“做大蛋糕”的阶段,分钱之前还是要先赚钱。所以说,将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收益分配交由CMA这一第三方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寻根索源,真正改善音乐人的生存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问题,而是需要音乐流媒体整个平台的收益全方位提升。 或许,激进的音乐人和权益组织们,还得多点耐心,给流媒体一点时间。
作者:朋朋;编辑:范志辉
来源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解读音乐产业,见证黄金时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音乐先声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