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翻车”与“真香”之间,腰部主播正怎样生存着?

    设计动态 2022-12-12
    今年的双十一大战悄悄地落下帷幕不久,双十二这场年末最后一场大型购物节又接踵而至。 在这些大促中,各类型的主播在直播间里连轴转,想要提早完成今年的KPI。头部主播们坑位费高、销量高,因此占据着整个市场近90%的营业额,品牌方们挤破头也要抢到一个位置;腰部主播收费

    在直播带货场里,腰部主播们正在试图爬升、并尝试获得更多话语权。不过有时候管理团队水平的欠缺、审核把控上的疏松,则会给腰部主播们的口碑带来影响。具体如何解读目前腰部主播们存在的普遍困境?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今年的双十一大战悄悄地落下帷幕不久,双十二这场年末最后一场大型购物节又接踵而至。

    在这些大促中,各类型的主播在直播间里连轴转,想要提早完成今年的KPI。头部主播们坑位费高、销量高,因此占据着整个市场近90%的营业额,品牌方们挤破头也要抢到一个位置;腰部主播收费较低、销量平平,但整体回报率还算划算,因此在平台与商家的支持下,也逐渐迎来了春天。

    相比于头部主播已经沉淀下来的风格,腰部主播更显得有些野蛮生长,从带货方式到带货场景都在疯狂内卷。然而在这样的发展浪潮中,有腰部主播开始冒头,也有不少把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窄。

    风起云涌的直播带货市场,每一天都可能是新的一天,腰部主播要如何往上爬,还是个未知数。

    一、审核不严、管理有缺,“翻车”是常态? 淘宝主播“bbgillian代王”(以下简称“代王”)近期的一次“翻车”,暴露出了部分腰部主播在审核与售后上存在的问题。

    双十一期间,“代王”直播间上架的多款MLB品牌商品被消费者爆出货不对版、真假混卖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不是旗舰店的链接,我是不会拍的,但因为跟着代王买东西很多年了,所以这次即便是C店也跟着下单了。”消费者沈晴对锌刻度谈到,“当时代王称官方店无法破价,所以特地为直播开设了C店,可以放心下单。”

    然而到货后,长期购买MLB服装的沈晴一眼看出了端倪,“线头到处都是、羽绒明显跑绒,说是低仿都不为过。”在沈晴正要去讨个说法时,她发现小红书上与她遇到相似情况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已经在得物上做了鉴定,显示为假货。

    锌刻度总结发现,这些消费者提到了这几点疑问:2000多元的品牌羽绒服质量不至于如此差劲;旗舰店发货地址为江苏,顺丰包邮,而“代王”直播间是青岛即墨发货,圆通快递,且快递包装与1688一家工厂店的包装一致;吊牌是全韩文,而自2021年5月起,韩国MLB专柜的水洗标都自带芯片,可以追溯源头,“代王”所售的并没有。

    消费者对比后认为“代王”所售羽绒服为假货

    由于“代王”本就是小有名气的代购达人,再加上近年来在直播领域发展得不错,因此此次事件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引发了多群体的热议。为了平息这场纷争,“代王”在微博上解释道“该供应商在初期对接时直接使用MLB旗舰店直播商务的名号与我们沟通,也用‘与明星合作’、‘总部控价’等话术欺骗我方,让我方误以为对方为品牌官方。”

    但对于这一说法,消费者们几乎清一色呈不接受态度。毕竟在消费者与其客服最初协调的过程中,客服一直含糊其辞,未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歉意。在发表了这番同样诚意欠佳的说明之后,有消费者直接表示,“连品牌方是否为官方的身份都没确定就敢合作,这难道不是大纰漏吗?”

    “翻车”已然发生,“代王”也作出了先行为消费者提供三倍购物金额的赔付,但此次之后,“代王”直播间的信誉度势必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同样水平的腰部主播背后的资质与审核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一位品牌方向锌刻度透露,腰部主播的商务团队的确水平参差不齐。“一个直播对接群里有很多人负责,明明只是一项工作,但会出现不同人员重复询问的情况,不仅效率低,还会在中间出现很多纰漏。”该品牌方表示,曾有一次因主播商务团队将直播链接弄错了,但最后却怪其审核不严谨,因此最后的合作不欢而散。

    小红书也有不少品牌方工作人员吐槽过腰尾部主播团队的不专业,而随着如今平台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些问题也被暴露得更加明显,在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前,旧疾若未解,恐怕也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商家需要腰部主播“支棱”起来 尽管不少腰部主播团队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和专业水平的参差,但仍然有不少腰部主播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与一些中小商家形成了抱团取暖的依偎关系。

    “现在与腰部主播合作的方式已经被我们纳入了长期销售方案中,例如此前与蜜蜂欢乐社的合作就让我们觉得性价比很高。2500元的坑位费外加15%的提成,最终售出了50000元的货品,虽然利润同样不高,但是用较少的投入换来了销量,这也很重要。”一位美容仪器经销商向锌刻度透露。

    该经销商此前也曾与头部主播有过合作,据他表示,头部主播的合作费用包括坑位费和分成,单坑位费这一项费用就很高。而腰部主播则以分成为主,坑位费低,并且如果是大品牌,还可以降低甚至不要坑位费。

    从多次的合作来看,该经销商已经总结出了一套与带货主播合作时需要考量的要点。“首先要看主播有没有做过类似品类的经验以及当时的数据,例如时长、卖货量、实际成交量、同时在线人数、主播对规则的熟悉度(包括特性表述等)。”

    来源:欧特欧咨询

    除此之外,该经销商还提到,不同平台上选择合作主播也有区别,“淘宝直播本身流量就大,重点在好物推荐,用户精准转化率高;抖音用户基数大,产品突围靠性价比。”

    在他看来,在目前整体带货市场中,腰部主播的真实销售量级较头部主播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根据品牌的不同,并非一定要选择头部主播。一来投入成本过高,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不一定能帮助品牌获得更高知名度,二来少量多次的参与到腰部主播的直播间,或许反而能循序渐进地把品牌做出来。

    商家和平台的变化,的确让腰部主播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据36氪报道,淘宝中腰部主播扶持策略已初显成效。今年5-9月,腰部主播每个月的成交金额(GMV)均保持同比50%以上的增长。10月1日-9日期间,淘宝腰部主播的成交额实现3位数的增长。

    事实上,无论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有多强,服务覆盖面依旧有限,仍然有诸多工厂与品牌不具备与之合作的实力,但又同样拥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直播带货越来越常态化,腰部主播也将成为更多品牌的商业流量入口。

    三、在试错期结束前,找到立足之本 今年的直播带货江湖经过了几番洗牌,涌现出了诸多新兴主播,如东方甄选开启的“双语”带货模式也使其创造了一股电商直播新风向,俞敏洪更是将直播带货称为“商业的第三次革命”,这门生意背后蕴藏的潜力仍未见底。

    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上)中国直播电商市场数据报告》预计,2022年国内直播电商交易规模可达34879亿元,同比增长47.69%。同时据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直播行业从业者已超1000万,行业主播从业人数已达123.4万,且从业人员数以每月8.8%的速度迅猛增长,覆盖用户规模达到8亿以上。

    在经历了爆发式的野蛮生长阶段,如今的直播电商行业呈现出了去头部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直播+”将电商的“人货场”范围迅速地扩大,消费者需求与从业者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今年以来,无论是李佳琦、“疯狂小杨哥”等头部带货主播的阶段性“碰壁”,还是东方甄选、张兰等直播间的突然高光,抑或是各路明星直播间此起彼伏上热搜,都印证了直播带货这块蛋糕已经越做越大,未来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腰部主播在头部主播们接连“折戟”的缝隙中得到了大幅跃进的空间,却又因自身管理水平和专业程度的欠缺,导致了“翻车”,使其口碑受损,这对于前进中的腰部主播来说,无疑是较为惨重的损失。

    不过,越来越多中小商家迸发出对腰部主播的需求,仍然给了腰部主播一段试错期。通过双方的磨合,如何以更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回报,又如何将消费者、主播、商家更好地串联起来,则是下一步发展重点。

    至于腰部主播应该拿出怎样的差异化优势?一方面,多样化的直播内容是保留用户的关键,直播内容的社交性与趣味性都是决定着主播是否在消费者心中是否具有特殊存在意义的标准;另一方面,腰部主播应该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团队,尽管内容是将消费者引进门的手段,但产品质量、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优质的售后服务才是能长期留住消费者、将流量裂变的根基。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MR69E

    作者:星晚;编辑:陈邓新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刻度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2这一年,够科幻的

    设计动态 2022-12-12
    转眼之间,2022年这个极度魔幻的年份又将结束。 仔细回顾这一年,你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我们从小在科幻片、魔幻小说里读到的情节,竟然一一在现实上演。最富“科技与狠活”的卡塔尔世界杯里,一颗足球都配备了微型大脑;而一款叫做“ChatGPT”的网红AI,竟然写

    转眼之间,2022年这个极度魔幻的年份又将结束。

    仔细回顾这一年,你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我们从小在科幻片、魔幻小说里读到的情节,竟然一一在现实上演。最富“科技与狠活”的卡塔尔世界杯里,一颗足球都配备了微型大脑;而一款叫做“ChatGPT”的网红AI,竟然写出了人类毁灭计划书,AI强大的学习能力,正改变我们的认知……

    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在他的《无穷的开始》里有一句名言:“只要不违反物理定律的想象都是现实。”

    科幻的想象,朝着人类真实的未来前进,不过,在赛博成为噱头的今天,科技与狠活却经常包裹着科技公司收割大众钱包的野心。穿过种种“科幻现象”,我们想擦亮眼睛,看看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噱头大于事实的幌子。

    一、卡塔尔“小飞贼” 还记得《哈利•波特》魔法学院里大家追逐的那个灵活的小飞贼吗?只要一靠近,它就会“咻”的一下转向漂移走。

    在这届卡塔尔世界杯,便引入了一只犹如“小飞贼”的足球“Al Rihla”。它配备了阿迪达斯悬挂系统,其中包含一个惯性测量单元(IMU)传感器,每秒钟可将球的数据发送到视频操作室500次,可以非常精确地检测踢球点。

    Al Rihla 没有像以前的球那样使用凸起的纹理来增加表面粗糙度,而是使用了凹陷的小坑。根据测试,这样的粗糙度使它的速度变化曲线更加平滑,这意味着它的飞行轨迹更容易预测,“更听话”,有助于运动员踢出落点更精确的球。

    根据林奇堡大学的物理学家John Eric Goff的研究,本次世界杯使用的足球可能是历届世界杯专用球中综合性能最为均衡的一个。

    二、与AI来一场灵魂对话 今年年末,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赛博事件,莫过于一个名为“ChatGPT”的网红AI,竟写出了人类毁灭计划书。

    这一份计划书,可以说是相当惊悚,步骤详细到包括入侵各国计算机系统、控制武器、破坏通讯、交通系统等相应的Python代码。

    ChatGPT,顾名思义,是一个自然语言生成式,它以对话的方式交互,用户问它问题,它来回答。和以往的对话机器人不一样的是,ChatGPT 的智能化远远超出了那些它的聊天 AI前辈们,展现出非凡的语言能力。

    总体来看,它是一个特别靠谱的聊天 AI,它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保证准确,写出来的东西还特别有哲理。

    据说,它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当你隔着一个小黑屋问各种话题,看是否能分辨小黑屋里回答问题的究竟是机器还是人类。如果无法辨别,就说明了机器具有和人一样等级的智能。

    除了写人类毁灭计划书,它还能写出包括小说之类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优秀交流者,还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写作者,直到有一天,它会进化到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AI吗?

    三、Web3.0时代到来 2022年让你听到耳朵起茧子的Web3到底什么来头?

    互联网大公司掌权的当今时代,虽然方便,但由于个人信息被特定公司掌握,存在隐私问题和安全风险。而 Web3(Web3.0)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此类问题,也就是去中心化管理,除非用户本人同意,自己的数据资产,任何人都拿不走、改不了。

    在Web3,公司不仅不再能控制你的数据,而且也不能控制你的收益。不同于以往,进入Web3需要一个加密钱包,它帮你生成私钥,生成地址,然后你就进入了这个世界。据说,连周星驰都在布局Web3了!

    当然,一直以来Web3受到了不少质疑,人们真的需要Web3吗?在数字资产的保护还没被重视的时候,Web3当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未来可不好说。

    想体验一下Web3?

    用chrome浏览器,或者firefox浏览器,装个MetaMask钱包。然后打开OpenSea,进入一个应用即可。

    四、NFT,拍卖界香饽饽

    某数字藏品一上线就被拍完。

    Web3时代来了,最活跃的应用是NFT数字藏品。借助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你在Web3上产生的内容本质上都是你的数字藏品,在上面,人们可以证明藏品的价值和拥有权的同时,也可以杜绝别人的复制。

    就在今年,国内外在短时间内就涌现出了大量的NFT交易平台,周杰伦本人也是NFT重度玩家。在上面,普普通通的作品都有可能被拍卖出高价。年初,一位日本女优通过NFT平台出售自己的数字化作品,轻松就获得了数十个ETH的收入(当时的ETH单个价值最高可达3000美元),天价NFT拍卖更不在少数。

    随着NFT在全球范围的热度持续上涨,国内不少公司都在尝试进入这个市场,其中以IP联名最为流行。

    艺术很玄,拍卖价格却一点都不玄,只要有很多人认为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但目前,国内NFT市场存在大量炒作。过去的几个月里,不少NFT交易平台已悉数关闭,NFT在国内市场的退潮比预想来得更早。

    五、元宇宙第二年,是新世界还是沉浸式幻觉?

    元宇宙,止于游戏?/官网

    自从2021年10月Facebook宣布将其母公司名称改为Meta后,“元宇宙”(Metaverse)又迅速走下了神坛。

    自从宣布“All in元宇宙”至今,Meta专注于元宇宙开发的Reality Labs部门目前已累计亏损近200亿美元(第三季度财报)。况且,Meta旗下的虚拟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也未能完成当初定下的50万用户目标,目前这个平台的用户数量还不到20万人。

    关于元宇宙,至今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定义。“元宇宙”一词,最早来自1992年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雪崩》,在“元宇宙”,人类通过数字替身,在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生活,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

    理论上,元宇宙融合了信息技术(5G/6G)、互联网时代(web3.0)、人工智能、云算力、大数据、区块链以及VR、AR、MR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成果。

    要进入元宇宙,人们首先需要戴上设备,但现阶段,声势浩大的“元宇宙”看起来就是科技巨头在AR、VR设备生产上的狂欢,大部分用户的元宇宙情结也只是在玩游戏和观影方面的相对沉浸体验,去年小扎发布的元宇宙自拍,也引发了群嘲。

    概念很科幻,现实很骨感。

    六、135亿年前的宇宙照片,可能改写大爆炸理论 2022年7月11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经历了扣人心弦又平安幸运的198天旅程之后,公布了一批包括南环状星云、史蒂芬五重星系、船底座星云等宇宙全彩靓照。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是人类迄今发射过最大的空间望远镜,并且耗资百亿美元,其主镜面有6.5米,遮阳伞则有14.162米x21.197米。它于2021年12月份发射,并于2022年1月24日顺利抵达“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

    在飞往深空目的地的过程中,它自己完成开箱、伸展,变成一个天文观测站。

    在技术上,它比上一代更有能力望向宇宙深处,能拍到人类从未观测到的全新宇宙区域和细节,也能探测到135亿年前的宇宙事件,有科学家称它可能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论。

    七、“魔都”潮人遛机器狗 这一年,不少人目睹了上海街头潮男潮女遛机器狗的诡异场景后不禁感慨:不愧是“魔都”。

    眼看这机器狗还像模像样地被绳子拴着,走起路来步态逼真——快速抬起、弯曲、落下,和真正的宠物狗几乎一模一样。但它通身极简、柔和的金属线条,银灰色的肢体又产生了一种与现实世界割裂的不和谐感。

    它不再需要被主人喂食,也不需要定时带它出门排泄,更不需要“铲屎官”。机器狗身上的巨大锂电池,可以让狗保持一定时间的运转。目前市面上的机器狗,充电一次续航时长大概为50分钟。

    机器狗除了可以陪着主人散步,还可以在陪伴跑步的时候帮忙背饮用水,不过,最让它出圈的,还是它自带流量的“社牛”属性——想想遛一只机器狗,能不引人注目吗?

    倒是科技大佬们,对机器狗抱着很高的实用性期待,国内机器狗公司宇树科技的CEO王兴兴在接受红衫资本采访时说道:“不超过5年,你在大街上或者很多地方都能看见有人跟四足机器人一起逛街,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还比如在危险作业区,如一些建筑工地、消防场所,甚至化工厂都会有它的身影”。

    八、全球第一位“赛博格”离世

    彼得2.0在2022年接受了诸多采访。/视频截图

    2017年,机器人科学家彼得确诊渐冻症,此后他的肌肉将逐渐萎缩,直至不能再进行任何生命活动。通过多次手术,彼得把自己改造为“半人半机械”,并在眼动追踪、语音合成、虚拟化身等技术帮助下进化成“彼得 2.0”。

    他在身上接入了 4 根管子,分别用于进食、呼吸和排泄。他身上装有眼动追踪设备和AI 软件,帮助他顺畅地表达想法。他的想法会快速转为语音,由合成声音进行讲述;同一时间,彼得的虚拟化身在根据语音内容,做出唇形变化、节奏停顿和摇头晃脑等动作。

    彼得2.0这样“半人半机械”的形态,被称为赛博格(cyborg),指的是人类和机器的融合体,比如科幻电影《阿丽塔》里的主角阿丽塔和《攻壳机动队》的少佐。跟机器人不一样,赛博格的主体是人脑,而高科技机械配件则给他们带来能力增强。

    2022年4月,随着渐冻症带来的肌肉进一步萎缩,彼得的眼睛因为长久无法闭上而干涩无比,无法再用眼动追踪交流,5月,他戴上了脑机接口,用意念交流解决眼动障碍。围绕他展开的人机结合实践在一系列领域逐渐取得突破,可是2022年6月,彼得2.0也离开了世界。

    一个赛博格死亡是真的死亡吗?

    彼得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生数据记录,人工智能进化得足够成熟,那么当生物层面的自己去世后,AI 完全可以延续他的本质,接管他的一切。

    只不过,彼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

    九、敲电子木鱼,功德+99999

    无数年轻人一夜之间“皈依佛门”。/视频截图

    敲电子木鱼,拜机甲佛祖,看起来不着调的赛博迷信,似乎又跟魔幻2022年很搭。

    凭借“自动敲木鱼,烦恼渐远去”的slogan,木鱼APP连续数10天霸榜免费总榜Top 10,还收获了12万的下载量和4.8的高评分。

    赛博木鱼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动敲,一种是用手点击屏幕实现手动敲木鱼。用户还可以自定义悬浮文字,在敲击时显示,最受欢迎的文字,可能是“功德+1”“功德+999999”“烦恼-999999”等。

    电子木鱼的走红,并不是空穴来风。北大颓系脱口秀演员鸟鸟说:“我这个人,躺的时候想卷、卷的时候想躺,永远年轻、永远左右为难,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在无所适从的世界里,人们只想寻找点心灵安慰,然后继续期待:明年会更好。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7bnwr

    作者:刘车仔;本文来自新周刊APP

    来源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有态度、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经验分享丨一文搞定交互设计7大法则(6)——特斯勒定律

    设计动态 2022-12-12
    快速且简单的使用可能是我们当下很多产品追求的目标。 在敏捷的开发流程下我们快速交付以缩短迭代周期,因此产品的复杂性必须要做减法。 那么复杂性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最简单的操作就一定是最好的体验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破解这个难题的特斯勒定律,一起来看看吧~ 01

    特斯勒定律认为:无论在产品开发环节还是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环节,其内在的复杂度都有一个临界值,到达临界值后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特斯勒定律的应用案例,欢迎阅读。

    快速且简单的使用可能是我们当下很多产品追求的目标。

    在敏捷的开发流程下我们快速交付以缩短迭代周期,因此产品的复杂性必须要做减法。

    那么复杂性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最简单的操作就一定是最好的体验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破解这个难题的特斯勒定律,一起来看看吧~

    01 特斯勒定律的定义 特斯勒是谁?

    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复制(Ctrl+C)粘贴(Ctrl+V)这两个操作我们可能都不陌生,这位大佬就它的创造者。他曾在苹果、亚马逊、雅虎工作,为电脑早期的交互设计做了重大贡献。

    「特斯勒定律」又被成为「复杂度守恒定律」,由Larry Tesler于1984年提出,该定律认为“任何系统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无法减少,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复杂进行转移”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与开发就某一个功能点的优化上争论,是让开发花额外时间去完善它以减少用户的使用门槛,还是让数用户花额外花时间去尝试克服这个困难。在考虑综合成本后,哪一方的观点更有利于企业的成功?

    上述争论充分说明了复杂度守恒定律争议在我们工作中的普遍性。该定律认为每一个产品有着不可降低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有一个临界点,临界点的位置决定了谁将处理它。

    02 特斯勒定律的意义 根据复杂度守恒定律,每个产品都具有其内在的、无法简化的复杂度。无论在其开发环节还是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环节,这一固有的复杂度都无法依照我们的意愿去除,只能设法调整、平衡。

    在平衡过程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该由谁来为这一固有的复杂度买单。应该由软件开发工程师花费额外的时间来使软件变得更加简单好用,还是应该让用户自己去解决软件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设计本身其实是一个平衡过程,需要我们与业务方反复的沟通,考虑综合成本,确保以项目最低成本方式实现业务目标与体验目标之间的平衡。

    03 特斯勒定律的应用 3.1 让用户识别而不是记忆 在操作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用户的记忆负荷,通过减少获取信息的复杂性,让用户在操作中去识别信息而不是去记忆,动作和选项都应该是可见的。

    例如我们在首次登录产品时,输入账号密码后,系统会自动记录我所填写的信息。再次登录时该窗口会自动填写之前的账号密码,这样在下次登录时就不需要再次输入相关信息,既保证了账号密码的安全性,又保证了使用的方便性。

    火山引擎会自动保留我们体验不同模块的浏览记录,我们再次登录时节省了搜索时间,用户不需要凭借记忆再次搜索,只需在曾经的记录中选择一个即可,提高查询效率。

    在表单填写中,因为其汇聚了众多输入项目,数据量较大,若用户完成输入后直接提交,往往存在风险,毕竟填了这么多内容,假如有操作失误,只能删除或者重填,给后台造成审核的压力。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增加二次确认的步骤,而不是下一步就是完成或者直接跳转到其他页面,降低后续因为误填写造成的返工。

    3.2 灵活易用的操作 定律强调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度也就意味着减少了用户对产品的控制,其实界面过于简单也会促使用户失去兴趣。

    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是一个逐渐适应成长的过程,他们会从无经验变得有经验,因此我们系统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操作,让系统操作难度与用户实际的经验水平相匹配,满足他们对产品灵活易用的控制欲,实现其目标感以及成就感。

    因此对于界面复杂度的评估就变得尤为重要。在火山引擎中,对初次使用者,将功能按照优先级划分,重要且常用的放在最容易看到的位置。同时支持经验丰富的人群提供了桌面模块的自定义入口,可根据自己的内容偏好去自由组合首页展示信息,让用户查看最少的信息即可完成操作任务。

    3.3 遵从用户的心智模型 让产品减少复杂化最简单的方式是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简单与复杂是无法并存,当我们为用户提供一个酷炫的体验时,产品也往往会变得复杂且不简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诺曼曾说过 简单性的真正含义其实是需要一个需要可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心智模型的概念模型。 让产品在用户所设想的心智模型中运行,不用费力思考如何操作即可顺利的完成任务。

    用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除我们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因此大部分客户对我们产品的心智模型会受到业界其他产品的影响

    B端产品业务复杂,组件样式相似度高,在设计中更注重体验的一致性。在产品长期的使用中用户已经对某些组件的使用有着心智模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用户对组件使用的预期去合理布局页面,确保相关认知和记忆可以被沿用,预期操作结果。

    例如在B端产品中功能色传达成功、警告、错误以及链接等信息和状态色相基本一致。

    按钮组件在排列的时候,主按钮默认在左侧,辅助按钮通常位于其右侧,这也形成了用户固定的心智模型。

    因此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产品设计人员来说变得特别重要。

    3.4 系统的自动控制 因为 计算机更擅长处理复杂性 ,因此系统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相较于我们更具优势。

    在产品中将复杂的计算、多任务处理、大量数据查询等操作交付给系统可以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不过为了弥补这种因系统控制而导致用户控制感的缺乏,此类操作以智能反馈的形式出现,通过自动执行某些步骤从而简化界面让体验可预测。

    让系统变得更加易于使用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调研阶段考虑用户可能的操作,在必要的时候隐藏大部分控件,并在系统内完成相应的系统运行。

    例如,智能手环不需要用户任何交互的情况下即可准确的记录每日的步数、精准的计算燃烧的卡路里以及心率。如果用户实在想要操作的话,那只需要抬起手腕,今日的步数即可显示。

    04 最后 产品的复杂性永远不会消失,它只会由一方转移到另外一方。

    复杂性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下,这么做它真的值得么?

    我是江鸟,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的设计师。

    我们下期见~

    本文由@江鸟的设计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双12电商大促静悄悄

    设计动态 2022-12-12
    双12最后的热闹停留在去年:即便雪梨、林珊珊已经退出,但淘宝直播还有李佳琦和薇娅两大头部主播站台,各大品牌方仍想抓住一年中最后的大促。 到了今年,双12的热度几乎全面熄火,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购物攻略、宣传海报不见踪影,李佳琦的双12预热也姗姗来迟,直到12月8日

    今年双12似乎格外平静,双十二的存在感也比较低。本文从平台低调隐身,主播表现平淡和高层提前放假,商家浑水摸鱼这几个表现,具体分析了双12低迷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双12最后的热闹停留在去年:即便雪梨、林珊珊已经退出,但淘宝直播还有李佳琦和薇娅两大头部主播站台,各大品牌方仍想抓住一年中最后的大促。

    到了今年,双12的热度几乎全面熄火,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购物攻略、宣传海报不见踪影,李佳琦的双12预热也姗姗来迟,直到12月8日才发出一条微博:马上双12,你们想要什么?甚至连淘宝APP的logo,仍然显示“11.11”的标志。

    “双12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很多商家默默退出了决赛圈,大家都回归日常经营节奏了。”某品牌电商负责人孟雪向时代财经说道。

    一、平台低调隐身,主播表现平淡 时间回到2011年。彼时,双11诞生已有3年,并且增长势头一路高歌猛进,淘宝集市领军者语嫣应集市卖家要求,创立双12。那年,双11交出了52亿元的成绩单,一个月后,首届双12的战绩为43.8亿元,与双11的交易额几乎并驾齐驱。

    到了今年双12,淘宝和天猫均没有发布双12相关预热微博。据了解,淘宝天猫和京东大促节奏基本一致,从12月8日延续到12月12日。在优惠力度上,淘宝每满200减30元,天猫则为满300元减40元。京东方面,优惠力度与天猫保持一致。

    “能买的基本都在双11期间买过了,清点了一下购物车,很难再冲动消费了。”和大多数消费者一样,敏敏还没从双11的血拼中缓过来。

    2020年,自双11周期延长之后,留给双12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况且近10年以来,各大平台乐此不疲地创造节日。除了双11、618等重大促销节点之外,还涌现了年货节、女王节、818等一系列促销活动,分流了一部分销售能力,让原本兴致盎然的消费者逐渐感到疲乏。

    当把目标转移到直播赛道时,双12唯一的焦点是淘宝再次拉拢的一位大咖。

    12月8日,名为“李诞”的直播间出现在淘宝直播,首场将于12月10日晚正式开播。目前李诞的淘宝直播个人账号已经上线,并已有2.8万粉丝。

    不过,回看过去一个月,转战淘宝直播的罗永浩、刘畊宏的表现,似乎遭遇了“水土不服”的状况。时代财经发现,罗永浩账号共直播53场,近一周内的平均场观低于300万,刘畊宏太太的账号“ViVi肥油咔咔掉”的最后一场直播停留在11月9日,直播场观量不超过200万,而且未更新有关双12的预热视频。

    从某种程度来说,双12的诞生借了双11的光环,前者的定位是继续清理双11的库存。到了2015年,双12的舞台让给了新零售。成立10余年以来,双12始终没有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层提前放假,商家浑水摸鱼 双12成立的初心是消化双11的余热,同时也能拉拢一部分双11表现不佳的中小卖家。不过,随着双12存在感的降低,中小卖家们逐渐不再执着于长线高强度备战。

    作为中小卖家,李明每年下半年时间都围着电商大促转,他的忙碌一般持续到双12发完货为止。“这两年双11的增长效率都大大不如从前,双12更不用提了。”在连续参与九年双12后,李明选择退场。

    孟雪用“浑水摸鱼”来形容整个团队对待双12的态度,大多数员工像过普通日子一样,正常上下班。

    “双11的日销是平时的6倍,放到双12最多只能达到平时的2.3-2.5倍,还不到双11的一半。”孟雪向时代财经说道,和大多数品牌旗舰店一样,公司把重头戏放在了双11。

    据孟雪介绍,今年双12,公司只拿出经典爆款和库存产品撑场面,活动的规格远远比不过双11。在优惠福利内卷的情况下,双12能带来的效应正在消失,无论怎么算,大力投入双12都是一笔不太划算的买卖。

    双12预热第一天,淘宝主播慧慧仍然保持着一天4小时的直播时长,一个月前,公司主播还在为双11疯狂打鸡血,一场直播时长至少7个小时。公司上下也默认了同样的事实:不再全力以赴搞双12。

    “电商部门的负责人临时请假了,大家也不指望大促的短期爆发了。”由于慧慧直播的品牌知名度较高,按照公司日常的运营节奏,即便不参与双12,每天的交易额还能维持正常水准。

    从头部主播的链接数量,也能看出两个节日的差异。双11预售当日,李佳琦直播间的链接数量达到292个,而12月9日的直播链接数量不到100个。

    另一方面,大促期间也是平台客诉的爆发期。去年处于风口浪尖的是欧莱雅,今年换成了资生堂和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屡受争议的全网最低价、产品质量不达标、先涨价后降价等问题,构成了电商大促的顽疾,不断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

    根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双11期间黑猫投诉平台有效投诉量超46万,环比增长14.72%,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36%。其中有关“保价行为是否真实有效”的声量最高,该问题讨论占比28%。

    今年双11结束后,阿里、京东均未公布双11的GMV数字,而是用“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创造行业记录”等话术代替。各大平台的默契指向一个事实:双11的高速增长盛况很难再现。而活在双11影子下的双12,自然陷入更为尴尬的处境。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作者:徐晓倩;编辑:史成超;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

    本文由 @时代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个双12静悄悄

    设计动态 2022-12-12
    今年双11特别冷,没想到还有更冷的双12。 双11是第一个所有电商平台都不公布GMV的双11。双12则甚至连各种提前的平台营销活动、商家优惠券和主播带货海报都没了。 在双12,我们和十多位普通消费者聊了聊,绝大多数都表示这个双12并没有购物打算,其中不少甚至没

    双十二已经到了,在经历过双十一的狂欢后,你还有购物的需求吗?和双十一比起来,双十二的热度和参与度远不及前者,商家和消费者都表现出兴趣缺缺的样子。本文作者对这个双十二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今年双11特别冷,没想到还有更冷的双12。

    双11是第一个所有电商平台都不公布GMV的双11。双12则甚至连各种提前的平台营销活动、商家优惠券和主播带货海报都没了。

    在双12,我们和十多位普通消费者聊了聊,绝大多数都表示这个双12并没有购物打算,其中不少甚至没感觉到双12到了。我们和不同平台上商家沟通的情况则普遍是,这个双12并没有太多增加备货,主要是清双11和年底的库存为主。

    对于平台、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双12是什么样的存在?到底为什么这个双12如此冷淡?双12还有翻红的可能吗?为了分析和厘清这几个问题,我们和消费者、商家以及电商平台方都聊了聊。

    一、不再延续双11的电商平台双12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双12与双11的关联无疑是密切的,无论是从节日效果还是从数据上看,皆是如此。不过,曾经也有双12与双11的分化,希望双11更多专注于线上,双12则聚焦于线上线下的联动,更倾向于扶持与优化线下商业的促动。

    2009年,阿里突发奇想的将11月11日这一天融入到了电商促销活动中,随即一场只有27个品牌参加的五折包邮活动登台亮相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希望刺激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效果竟出奇的好,这也让阿里笃定的将11月11日作为每年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子。

    至于双12,则是双11购物节成功的延续。其设立初衷是针对天猫以外淘宝平台的中小卖家,同时涵盖更多线下场景。一直以来,前者在成绩上虽远不及后者,但双方有着线上线下的联动,让双12也曾到不少热度。

    但终究双11才是淘系电商的重头戏,它在占用更多资源的同时,优惠力度也更大。

    从天猫双11的满减玩法来看,自2020年的“每满300-40”到“每满200-30”再到今年的“满300减50”,其优惠力度是在逐年递增的。而今年淘宝天猫双12的满减玩法则是“满200减30”。

    图源:天猫双12活动截图

    除双12自身优惠力度小之外。另一方面正是双11、双12之间的联动,使得二者关联性较强,如今双11增量见顶,双12必将受到影响。

    阿里内部人员透露,如今的网购消费者大多只认双11,双12当天很难出现像双11那样守夜网购的消费者。 “没有双11那样大规模的流量支撑,玩法再新颖也难免流于形式。”

    其实早在2015年双12的时候,阿里就试图通过支付宝以及其投资的相关线下业务进行联动,把双12变成其O2O转型的重要出口。但阿里仍将资源向双11倾斜,使得双12的O2O之路走的并不算顺畅。

    再来说说京东,京东在看到双11的商机后,在2011年也加入了战局,当日虽只完成40万单,但是打破了阿里独唱双11的局面,并在此后推出了京东双12活动。

    其实京东与阿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二者都没有在双12购物节上倾斜很多资源。

    京东双12在优惠力度和流量上不及618,也不如双11。仍以满减为例,今年京东双12的满减玩法为“每满300-40”,而双11的满减力度则是“每299元减50”。

    图源:京东双12活动截图

    并且,在今年双11,京东发布了10项商家扶持举措,帮助品牌和商家实现“双降双提”,即成本和费用降低,流量和效率提升。而双12的主要玩法依旧是老套路——满减和红包雨。

    最近,传统电商平台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腹背受敌的状态,因为他们不仅自身存在销量增速放缓的问题,同时还受到短视频平台大力投入电商业务的围攻。

    双11过后,抖音和快手都给出了一些不错的销售数据。

    双11好物节期间,抖音商城商品总曝光量达786亿,在货架场景,支付GMV破百万的单品达到531个,动销商品数较去年双11大促提升134%。在内容场景,双11期间直播累计时长达3821万小时, 挂购物车短视频的播放量累计达到了29.37亿。

    抖音为增强变现能力,需要在更多购物节中崭露头角,从抖音上一届双12的玩法来看,抖音突出了短视频内容与电商直播的联合,鼓励短视频创作者参与到双12当中,以自身私域流量优势挖掘潜在用户。

    快手数据则显示,快手116期间(10月20日-11月11日),电商短视频订单量增速显著,同比增长超515%。买家数同比增长超40%,搜索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快品牌表现突出,GMV同比增长超80%。

    商家需要拓展不同的销售渠道以增加销售覆盖人群,优化营销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抖快作为新入局者,身份优势就此展现。

    亿邦智库的报告显示,虽然在今年双11中商家依然最热衷于参与天猫和京东的活动,但两者的占比趋于稳定,与去年相比今年有许多商家纷纷开拓新平台,将鸡蛋放到更多篮子里,所以今年双11抖快的商家参与率大幅提升。

    易观流通行业高级分析师曾颖表示,短视频等流量平台虽开始布局电商业务,但与传统电商差距还是较大。在筹备双12等购物节时,短视频平台一方面会持续完善自身的电商业务体系,包括供应链、物流仓储、售后客服等环节的优化,形成站内消费闭环;另一方面在商家侧给予优惠扶持,吸引商家入驻与参与购物节,扩充平台内的品类与品牌数,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一边是,淘宝天猫京东这些老牌电商平台自身经历多次双12电商节疲惫后的活动懈怠与新意匮乏,另一边,则是抖音快手等新兴电商平台的穷追猛打。对于这个双12,传统电商平台上营销活动与优惠力度都显得平淡又冷清。

    二、不再备货的商家双12 双12的成立本意是为了照顾被天猫双11活动截流的淘宝商家,但随着双11购物节增速放缓,双12声量不够的劣势就变得更加明显了。

    双11成交总额增速缓慢的背后,是电商市场渐趋红海。电商之间的存量竞争越发激烈,拥有较大议价权的头部主播为在购物节获得流量,纷纷打出低价策略,压低品牌方产品价格。

    另一方面,因为电商市场本身就趋近顶点,所以品牌方在线上难获得较大的销量增长,而购物节由于自带流量的属性,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将其当作营销渠道,用来推新品或是品宣。

    总的来说,购物节乃至线上市场对于品牌方而言,虽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受限于流量红利殆尽,为品牌销量提供爆发式增长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也就导致品牌的目光不再只聚焦于线上,并推动品牌向线下寻找增量。

    三只松鼠作为淘宝天猫培育的初代淘品牌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在双11中出镜率最高的那一个,可如今它正在线上渠道大幅缩减SKU以实现降本增效,并大力发展线下渠道。

    在淘宝天猫渠道,品类收缩与低效推广将成为三只松鼠的长期策略;而在线下渠道,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三只松鼠累计开店780家。

    有业内人士指出, “随着电商流量红利消逝,三只松鼠的在线获客成本不断增加,仅依靠线上增长模式也逐渐摸到了天花板。线上的触顶,使得线下的发展呈必然趋势。”

    三只松鼠目前正处于线下转型的尴尬期内,但即使在三季度股价跌超过半、净利润大降近九成的情况下,依旧对坚果供应链进行投入,保持线下扩张的策略。

    在转型公告里, 三只松鼠曾对坚持线下发展做出表示,“转型升级意味着对现状的巨大改变,在坚信长期向好的同时,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公司短期业绩预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单店盈利能力,聚焦优质门店的高质量发展。”

    图源:三只松鼠转型公告截图

    电商平台的流量对于淘宝品牌而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快速崛起是因为它,被迫出走也是因为它;同时淘宝的中小商家也因为流量带来的问题,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如今的电商市场不光头部主播之间在竞争,中小商家同样也在竞争,如果说低价是主播们的竞争武器,那么中小商家们的武器就是包邮。

    双11购物节的流量巨大,导致商家店铺内的销量和退货量同步增加,巨大的退货量对于商家的包邮策略来说是一件不友好的事——这导致了商家的成本上升。

    首先一旦发生退货,就意味着商家要在没有达成交易的情况下,净赔一笔物流费用。其次,商家还得承担退货产品的折损,其中包括了产品的重新包装费用,还有产品本身折旧的情况。

    泡泡干网店已经有三、四年了,主要做的是服饰生意,对于这次双11退货问题,他向奇偶派表示,“有退货需求的客户还算好处理的,和客户做好沟通,自己赔点运费也认了,就怕那种上来啥话都不说,直接投诉的客户,这种才是最麻烦的。”

    谈到店铺因退货产生的损失,泡泡说“大概有个4000、5000块吧,除了快递费之外,还有就是个别商品有点破了,不能二次卖,又懒得和客户扯皮,就砸手里了。再就是现在这个阶段时间很紧,因为有些订单是物流受疫情影响没法处理,现在政策放开之后,发货、退货的事就扎堆来了,赶紧先把双11的一些库存先清掉吧。”

    大头从事跨境电商行业有些年头了,退货带来的成本问题一直是他们平台的痛,他表示“我们的退货成本很高,因为我们对退货商品一般是做销毁处理。其实我们也可以选择退回至国内仓库,但那就要交退回的关税,关税很高,不划算,所以对大多数产品来说,销毁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这个双11退货不少,双12我们备货不多。”

    这个双12,商家们的反响比消费者更平淡,一方面是今年这一年本来就没赚到多少钱,双11销量一般,库存积压不少需要清仓,双12的备货并不多,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商家需要面对的线下冷淡的一年,也是线上红利消失的一年,线上流量几乎没有重新增长可能,但是线下则还有重新复苏的可能,不少商家已经在布局线上场景。

    三、手有囤货的买家双12 今年双11不光戳中了商家对购物节乃至线上的痛点;在消费者层面来说,因为有双11的存在,使得双12更显鸡肋。

    首先从时间点看,双11和618这两大购物节分别布局于年内的上下半场,其中双11更是占据了国庆节与圣诞节之间的黄金时段,而双12不仅没有时间优势,还要面对被双11“榨干”的消费市场。

    其次,从折扣力度看,双12的整体折扣力度及火热程度均不及双11,从而影响到消费者对其的关注度。

    在武汉毕业实习的李娇,到手月薪2600元,但是她在双11花掉了2000多块。

    这后面的日子就显得紧巴巴了,“我毕竟在毕业实习嘛,工资确实不高,但是因为房子刚租,买家具的钱不得不掏,还有洗脸巾之类的消耗品,总共花了2000多。现在钱确实不够花,占大头的房租还是父母给我交得”,李娇这样的情况成为很多人在这个双11和双12的真实情况。

    在聊到双12买什么东西时,李娇表示, “双12不买啊,今年本来也没赚到什么钱,我也不好意思问父母要,再加上双11已经买好了必备的家具,其实也没有特别急着买的东西。现在我准备攒攒钱,过年给父母带个礼物回去,所以今年的购物节都不会再冲了。”

    左/李娇双11购物截图;右/李娇双12购物截图

    成都的三直,30多有家有口有娃。今年双11,他囤了很多纸巾、牙膏、沐浴露。

    他表示双12自己同样不会再消费了, “这次双12有活动,不参加确实有点亏,但是优惠是优惠,不买立省100%。还有就是我双11买的东西应该够用大半年的,如果双12还买的话,还得囤着,用完再说吧。”

    往年那样双11没买够,双12再凑一凑,一定要把消费的快感消耗殆尽的购物盛况,在今年双12没有再出现。我们聊的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今年双11之后的双12没有购物欲,不会买,日常的东西有需要了零星买就行了。

    四、写在最后 目前,从各平台的营销动作看,双12的战争已经打响。

    对于消费者来说,双12依旧是那个补贴不及双11的双12,但是今年的双12看不到新意也没有购物欲。于商家而言,双12本是线上线下渠道结合,收入结构多元化的机会,不过似乎这个冷淡的双12聊胜于无,不再备货,是他们的选择。

    一个并不火热的双12,在各大平台和社交软件上,大家热烈讨论和分享的是阳了之后的各种药品、生活必需品和迥异的感受。

    唯独没有购物节的热闹与繁华。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MeJQL

    作者:奇偶派电商组;编辑:钊

    来源公众号:奇偶派(ID:jioupai),讲述商业故事,厘清商业逻辑,探索商业模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奇偶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端企业如何搭建微信生态运营地图,优化运营效果?

    设计动态 2022-12-12
    本次直播我们邀请到百万级B端自媒体操盘手,明源云流量运营部负责人@冉凯老师,有着8年微信生态运营经验,操盘着多个百万级微信公众号,现专注于TO B企业内容及流量的运营,打造整个流量闭环,搭建属于企业的私域流量。本文直播内容整理,内容有删改。 大家好,我是冉凯,

    本次直播我们邀请到百万级B端自媒体操盘手,明源云流量运营部负责人@冉凯老师,有着8年微信生态运营经验,操盘着多个百万级微信公众号,现专注于TO B企业内容及流量的运营,打造整个流量闭环,搭建属于企业的私域流量。本文直播内容整理,内容有删改。

    大家好,我是冉凯,有着8年多的微信生态运营经验,最开始从公众号起家,运营过多个百万级别的账号;现在在明源云任流量运营部负责人,专注研究B端企业如何通过流量运营打造流量闭环,再通过线上手段进行线索商机的获取,最后助力B端企业的商机转化。

    本次分享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B端企业在搭建微信生态运营地图时常见的难点及成效;第二部分是如何把控微信三大流量入口,做好开局拉新?第三部分是对企微私域与直播转化的策划和执行的案例解读。

    一、TO B企业搭建微信生态运营地图的常见难点及成效

    B端企业在微信运营时都会遇到以下痛点:

    第一,微信功能越来越多且复杂,每个B端企业在想做微信运营时都会疑惑需要运营哪个功能和模块,导致微信每新出一个功能,企业就注册一个账号,最终导致注册了很多账号。

    第二,紧跟行业热点,什么火就运营什么,但通常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所谓的流量红蓝海,于是便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就闲置。

    第三,自写自发自转自点赞,处于自嗨没效果的状态,比如在公众号早期,基本每个企业都会注册自己的公众号,然后由运营或市场部写文章,文章发布后再引导员工点赞、转发,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只有员工在点赞和转发,难以得知真实阅读量等数据,但又不能停止该动作,因为市场部工作需要产出。

    如果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搭建属于自己的微信生态运营地图,并要以终为始,形成闭环,如果每一个模块都去做微信生态,最终会导致手忙脚乱、找不到重点且没有效果。

    微信生态运营地图是指把微信生态的所有功能进行简单罗列,并基于企业自身现状做具体分析,得出哪个模块能承载企业的哪些需求。

    如上图所示,某企业的微信生态运营地图分为三模块:公域流量、公私结合和私域流量,公域流量和公私结合更多承载的是引流功能,比如客户可以通过视频号、公众号文章、直播间等了解企业,然后在朋友圈、微信、企微等私域场景与客户加深交流和服务,从而让所谓的流量变成线索,进而转化为商机。

    上图右侧微信生态运营地图只是某企业现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用到上述的模块,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做取舍,让微信为企业所用,而不是微信有什么就用什么,从而变得很被动。

    搭建生态运营地图的客观原因在于企业的人手、精力、经费是有限的,不能所有模块都做,而所有模块都会做的全才往往不精,比如既能做公众号又能做视频号的人才很少,而且在招聘时也可发现做视频和做图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职业发展路径。

    主观因素是所有动作和行为都需要可量化和可评估,量化和评估并不是指发文章后只看阅读量就可以,因为对于To B企业来讲,只有流量对企业经营没有任何价值,比如市场部写出爆款文章,阅读有10万+,但却对公司业绩没有任何支撑,那对企业来讲也没有价值。

    基于客观和主观的两个因素,最终形成搭建微信生态运营地图的目标,即可以形成流量闭环,有结果检验,并可以有持续优化迭代的动作,这是微信生态运营地图的初衷跟目的。

    二、如何把控微信三大流量入口,做好开局拉新?

    1. 公众号/服务号:用图文服务客户 公众号/服务号的核心都是用图文服务客户,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接口权限和推送次数,服务号原来较大的优势是强提醒功能,但现在也已被折叠掉,所以服务号优势在下降。

    公众号和服务号一是适合有大量内容沉淀且内容属于图文形式或能专门生产图文的企业运营;二是企业产品更适合以图文形式与客户进行交互;三是企业没有官网,缺乏外部的自然流量;最后是比较特殊的场景,即企业需要使用服务号特殊的高级接口功能,比如日常做裂变活动,需要对用户的Unit ID进行识别等,需要通过公众号的接口来实现。

    公众号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个:

    第一,不要幻想依靠内容来实现增长,因为公众号从2012年发展至今已有10年时间,而图文形式的阅读量、打开率、分享率、转发率都在下滑,如果现在还希望可以通过爆款内容来吸引用户或实现用户增长,明显是不现实的。

    第二,可以考虑只做服务号,不做订阅号,因为订阅号除了内容推送的频率较高外,提醒等功能都比服务号弱,也导致订阅号的流量相对不稳定,而服务号对企业的功能发挥价值更大。

    第三,把公众号作为其他功能使用的载体(接口),因为在微信生态中必须要通过接口来进行用户身份的识别或绑定。

    案例: 上图是偏C端的案例,因为B端没有做得比较好的公众号,而评估好与坏的标准一般是指能否破圈,但是对To B企业来讲,不存在破圈的场景,因为一旦破圈,客户就不属于目标客户,带来的流量也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如果想通过内容形式做好账号是很难的。

    比如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有专门的内容团队,其中领导人是传统媒体出家,在深圳商报工作将近十年时间,另外几名员工是95后或00后,即一批非常有网感的人来一起运营;其次深圳卫健委可以走红的大背景一是因为用户对疫情有关注需求,二是因为内容接地气、会玩梗,很多图都形成了自转播的案例。

    再比如老乡鸡的微博,每天都会更新咯咯哒的鸡叫微博,不更新时粉丝还会催更;再比如支付宝的公众号也是天天发不靠谱的内容;包括最近很火的鸿星尔克捐款,其新注册的抖音号叫疯狂下属,主要是围绕00后反内卷、跟老板对着干的场景,在注册不到一周时,就已达到64万多的粉丝量。

    综上,B端企业只有形成反差,对用户来讲才有新意,而且需要有专门的内容团队,从上述案例中也可知,像账号性质的内容对于专业和投入都比较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知或大力的成本投入,一般效果都不太好,而且在实际中,大部分企业都是没有预算来专门做内容的,所以需要谨慎对待。

    2. 视频号:用视频服务客户 视频号出现时间较晚,目前还有流量红利和使用场景,其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对于To B类企业来讲,会更有想象空间。

    视频号适宜群体:

    公司产品不适合图文,即产品内容用图文解释不清楚,只能通过视频介绍; 没有公众号积累的企业,如果企业前期没有注册公众号,建议现在不必再去趟浑水; 有在微信端投放预算的企业,现在做视频号还有些机会。 比如公众号刚起来时,早期的用户积累是通过投放,而早期的用户成本较低,现在公众号的用户成本越来越高;但目前在视频号还有投放场景,且在视频号投放的企业并不多,所以企业可以在视频号投放视频或直播等,寻找外部公域流量的空间。

    视频号的注意事项:

    第一,视频相较于图文,用户的接受成本会更低,更有益于传播。比如在朋友群、同事群、家人群或朋友圈,转发图文的人会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转发视频,特别是抖音的崛起已经是趋势展现,而微信也需要适应大趋势,无法逆趋势。

    第二,优秀视频的制作并不比图文制作轻松,很多人都会有误区,认为优秀视频的制作比图文轻松,但在现实中,即使有两个剪辑人员,还是很难保证内容的日更,所以前期需要估算,不能认为只需少数人就能搞定大量内容的产生。

    第三,视频号的冷启动会比其他平台更容易,因为其目前还有流量红利,比如早期的微信好友积累用户,可以通过点赞、在看等场景触达到所谓的种子用户;而公众号的分享、点赞现在基本没用;但视频号目前有三个标签,朋友在看、关注和推荐,主要显示是朋友在看的内容,所以冷启动相对容易。

    第四,视频号和公众号的合并是大势所趋,目前视频号和公众号的名片已经在合并,可以推测出以后大概是类似于企业官网的形式,有图文部分,也有视频部分,所以后期图文和视频不会再分得很清晰。

    第五,视频号可以进行付费和免费推广,只要能推广,操作空间就很大,而推广可以分为付费和免费推广两种方式,其中付费可以作为日常投放,免费推广可以像早期公众号的互推、互相换量等形式,这些作为冷启动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案例: 见实是一个专注于B端企业的私域运营和经验分享的视频号,其创始人徐志斌也出过多本书籍,其本身具有大IP,后来专门搭建见实来专攻私域方向。

    其内容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最大化利用企业个人IP徐志斌,很多人即使不知道见实,也会知道徐志斌;二是内容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如上图右侧所示,见实的视频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其自身的书籍、文章、分享等,不需要重新进行内容生产;三是重视社交关系传播,主要依靠个微好友关系传播,在早期时会引导添加徐志斌的个人微信等,即所谓的冷启动措施,通过社交关系传播链来进行内容传播和推荐。

    综上,视频号的内容要求不低于公众号,但相对来讲门槛更低一点,因为视频号的内容长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1分钟内还是几分钟;同时视频号的冷启动有更多的方式,比如可以做免费或付费,操作空间相比公众号更多。

    3. 小程序:用功能服务客户 小程序的门槛会相对较高,适宜群体主要有:

    第一,自身有技术团队的企业,因为小程序不仅需要搭建,而且在上线后需要更新维护等。

    第二,公司产品可以在小程序上进行体验,特别像SaaS类企业,用户在小程序上就可以体验产品,从而进行低成本的获客操作,让用户在小程序体验完产品后,可以在网站上再进行深度体验或付费。比如设计网站在小程序上能实现简单的功能,用户也可在网页或客户端使用高级功能。

    第三,简单的交互比如图文、视频等不能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比如电商不能通过图文或视频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等。

    小程序的注意事项:

    首先,小程序需要很高的开发和运营成本,虽然现在外部也有简单搭建小程序的功能模块,但这种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因为毕竟是别人开发好的模块,基本上不要想有自定义,如有精力或需求,不如自己开发。

    其次,不要对小程序的内容属性抱有太高期望,因为小程序的互动属性太低,用户留存不下来。用户在有需求时才会找小程序,不太可能依靠内容属性吸引用户主动寻找小程序,所以不要对小程序的内容属性抱太高期望。

    最后,小程序不要单独使用,最好可以和私域结合使用,因为小程序和用户的互动太过被动,只有在用户主动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互和提醒,如果用户不主动找,即使今天的流量再大,如第二天用户没有需求的话,也会被忘记,比如爆火的小程序游戏等。所以小程序的流量价值很难沉淀下来,需要有其他模块来承载。

    案例: 瑞幸的自研小程序汇集了很多功能,主要有在线点餐、外卖、电商、私域和会员管理等,其功能切换、跳转流畅、逻辑清晰,如果想靠外部成熟的小程序来搭建这些模块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通过小程序来实现客户获取的最短路径,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上搜到小程序,并进行使用和体验,而想要打造类似瑞幸的小程序,如果只有几人的团队是搞不定功能需求的。

    三、案例解读企微私域与直播转化的策划与执行 在接下来的部分,冉凯老师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了 企微私域与直播转化的策划与执行。

    囿于篇幅有限,想要观看完整视频的朋友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会员学习顾问@betty老师的微信,并备注“冉凯”,即可获得观看链接。

    四、十月直播回顾 本次会员直播课程,冉凯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企业如何搭建微信生态运营地图,优化运营效果,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每周三/四晚上8点,起点课堂会员平台都会邀请一线的互联网产品、运营实战派专家,与大家分享最新的产品行业动态、运营玩法和干货知识。

    每个月的会员直播都有月度主题,每周直播围绕月度主题展开。十月主题如下:

  • 内推不再是大厂员工的财富密码

    设计动态 2022-12-12
    “不做内推了。”赛拉的脉脉主页上这样写道。 内推曾是赛拉认真经营的副业,去年6月时他已经成功内推数十人进入字节跳动,脉脉个人主页访客数十万人次。今年1月,赛拉已经跳槽到京东,还发帖宣布“京东帮内推”,但这都已经是过去式。 不做内推了的原因也很简单,赛拉表示:没

    “内推”是企业招聘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现在员工却越来越觉得“内推变难了”,其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内推渠道本身的变化,而更有可能来自于“大盘”的萎缩。下面这篇文章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内推为何越来越难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不做内推了。”赛拉的脉脉主页上这样写道。

    内推曾是赛拉认真经营的副业,去年6月时他已经成功内推数十人进入字节跳动,脉脉个人主页访客数十万人次。今年1月,赛拉已经跳槽到京东,还发帖宣布“京东帮内推”,但这都已经是过去式。

    不做内推了的原因也很简单,赛拉表示:没有HC了。

    放弃“内推”副业的大厂员工不止赛拉。字母榜找到去年发布的文章《当内推成为大厂员工的财富密码》中提及的4位受访者,他们无一例外表示已经不做这份副业。

    企业鼓励员工推荐求职者,并给予丰厚的奖金,是内推得以称为副业的前提条件,在脉脉职言区,网友先后匿名透露企业内推奖金:快手内推k3级别奖励约10000元,腾讯内推p9级别员工奖励6000元,字节跳动内推基础岗位大部分奖励2000元及以下、2-1级别员工奖励5000元。而充足的岗位名额则为此提供了土壤。

    “内推”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一位接近腾讯的人士告诉字母榜,腾讯的“伯乐”渠道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如今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于员工的推荐,且该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员工体会到的“内推变难了”并不是内推渠道本身的变化,而更有可能来自于“大盘”的萎缩。

    奖金还在那里,求职者也一茬一茬“嗷嗷待哺”,岗位却不再充足。内推的成功率降低,直至其投入产出比已经不足以作为一个副业经营。

    一、岗位变少,求职者却在变多 梁帆在腾讯做运营工作,从2020年底开始做内推副业。

    彼时她刚刚购入人生第一套房产,父母为这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付了首付,而她需要自己偿还每月2.6万元的房贷。公司HR发来的一封关于内推奖励政策的邮件,成功引起了她的兴趣。

    通过在知乎等渠道发帖“吆喝”以及公众号的“揽客”,梁帆顺利将这份副业步入正轨。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6月,梁帆共计帮助约600位求职者投递简历,成功内推入职几十人,赚取了约5万元的内推奖金。

    但到了今年2月左右,本是春招进行时,梁帆却放弃了内推,原因是成功率降低。 她向字母榜透露,能投递的岗位相比此前变少了,不少岗位哪怕可以投递也迟迟没有推进:“其实已经锁HC了。”

    情况在一年之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缩招”的现象从企业校招规模就可以窥见。接近尾声的2022年互联网大厂秋招显得冷清了不少,字节今年秋招释放岗位名额3000个左右,而去年这个数字是8000个,秋招岗位数量缩减60%。除此之外,阿里、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校招规模无一例外在缩水。

    员工数量的减少则从财报中显露出来。阿里集团三季报披露,截至9月30日,阿里巴巴员工总数为243903人,相比截止去年12月31日的259316名员工,今年前九个月,阿里集团净减少15413名员工。而腾讯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腾讯共有108836名雇员,而截至去年12月31日腾讯员工数量为112771人,今年前九个月,腾讯共减少5423名员工。

    曾在字节工作的陈磊,也放弃了内推副业,连同抛下的还有自己辛苦搭建的“私域”。

    陈磊曾为了做好做大内推,在豆瓣等平台密集发帖,经历了数次封号,也渐渐组建起来了14个微信群,每个群的人数在百人以上。他还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

    平均下来,彼时陈磊每月通过这份副业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身为审核员薪水不算高,这个收入已足够令人满意。

    去年秋招之前,陈磊的烦恼是在Boss直聘上每天收到三四百个消息,但是他的简历筛选和内推投递流程还不够“自动化”,以及公众号还没有达到每日更新的小目标。

    但几个月之后,陈磊就已经完全放弃了内推副业:“不好做了。”如今,陈磊的公众号“内推哥”已经基本停止了更新,他本人也已经在放弃内推副业之后没多久从字节离职。

    岗位变少,求职者却在变多。

    大学应届生数量连年增高,根据公开数据,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同比增加25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则突破了千万,达到1076万人的规模。根据11月1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达到1158万人。

    另一方面,因裁员等原因释放进入求职行列的人也在变多。腾讯新闻谷雨数据显示,今年3月,互联网离职人数达到276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职位的竞争者为3.1人。

    二、内推码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内推人 还在做内推“生意”的人有两个选择:一是满足于不多的副业收入;二是想办法多元盈利。

    在网易工作的雯子属于前者,她在今年5月才开始做内推副业。

    刚开始时间精力的投入比较大,雯子在小红书上发布内推信息,也会直接联系求职者表示可以帮忙内推,除此之外还创办公众号,甚至曾自己做了工具“爬”投递简历的候选人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匹配职位。

    半年下来,雯子成功内推进网易3名正式员工和3名实习生,已经收到的奖金仅为16000元,另有6000元奖金若入职员工成功转正了才能拿到。

    但雯子对这份副业的收入还算满意,时至今日,雯子的内推副业已经变主动为被动,会陆续有求职者找上门,“投入产出比”中的投入有所降低。

    “你这么努力(内推),要是在去年肯定赚超多的。”当雯子向公司的HR请教内推成功率的问题时,同事如是感叹道。

    陈鑫的“内推君”选择更多元的盈利方式。和很多做内推的员工一样,对于求职者内推君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是从员工的内推奖金中抽取佣金。现在,内推君合作的内推员工不再只来自互联网大厂,一些中小公司也在合作范围内。

    “去年的话985高校的毕业生,还是普遍不愁找工作的。但是今年很多中小公司,其实都收到了很多这种优秀应届生的简历。”

    除此之外,陈鑫还会为求职者提供有偿培训,如应届生培训收费1800元,从简历优化到面试培训等全部包含在内,直到找到工作为止。

    在这样多元的模式之下,陈鑫通过内推副业的收入并不低,但和去年相比仍然有明显的下滑。 去年4月开始做“内推君”,到年底收入40万元左右。今年收入有所降低,从1月到现在的收入在30万元左右。

    如今,在小红书、豆瓣、脉脉等平台,依旧有不少活跃的“内推贴”。一些人直言“不靠这点bonus(奖金)赚钱”,而是想要帮衬学弟学妹找工作,这似乎反而回归了内推的本质。

    雯子也从内推中寻求到了金钱之外的满足感:“(人脉积累)这块没有预期,现在觉得很开心。入职的小伙伴会给我送礼物,目前收到(过)茶叶、跑车模型积木、人偶。”

    今年24岁的王鹏随女友从北京搬到了上海,正在找工作的他发现与去年毕业求职时不同,今年不再能轻易找到各种公司的“内推码”:“去年初的时候找工作,内推码到处都是,那时候也不懂,觉得填了码就有用。”王鹏毕业入职的公司是“自己找的”,填写了内推码的两家反而了无音讯。

    王鹏所说的“内推码”到处都是,得益于丰富的校招名额,一些知名企业的员工会在网上贴出自己的内推码,但是不做点对点的联系,由求职者自己投递,以“海”的战术求胜,付出的努力小,但有人入职就能收获奖金。

    “今年再找工作就明白多了,内推码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内推人。而且今年没有看到到处飞的内推码,我自己还得去小红书上跟人家私信,拜托人家帮忙内推。”

    三、“内推”渠道乱象层出不穷 还在做内推的互联网从业者,能明显感觉到求职者的不易与焦虑。

    在雯子看来,求职者的焦虑是很明显的。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少求职者告诉她,已经投了很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一些人会尝试投递多次,只希望有一个面试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人被“刷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找雯子询问有没有新的机会。

    有软肋就容易被利用,在互联网行业招聘不如往年热闹、竞争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之下,围绕着“内推”渠道的乱象也层出不穷。

    在某二手电商平台,大量互联网大厂的内推码以10元左右的价格售卖:“会被HR优先查看,但不保证100%恢复和录取!欢迎咨询!拍下后发码!”

    “这种行为是非常无耻的。” 李鑫提到向求职者收取费用的内推行为时感到愤怒。李鑫表示,任何内推都不应该向求职者收取费用,公司会给内推新人的员工奖励,如果要收取费用应当是从奖金中分割。

    “很多人不懂,觉得有了内推码就一定有面试机会,一看这个码才几块钱,也不贵,就买了,其实已经上当了。”

    李鑫还表示,很多互联网企业对没有通过筛选的求职者简历会进行“锁定”,在锁定期是不能再次投递的。他遇到过不少“乱用内推码”的求职者:“很多应届生不懂,随便找那些码然后投递了,发现没效果。之后再想投递的时候,简历已经被锁定了。”

    另一种“有偿内推”,则把价格炒到上万元。

    字母榜在某电商平台搜索“互联网内推”,看到不少“实习内推”的商品,标价在100元到几百元不等。字母榜以求职者身份与其中一位商家交谈,商家透露,现场实习(非远程实习)的互联网大厂实习内推收费100元并且“保offer”。

    而校招的正式岗位内推,则收费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且承诺“保结果”,具体能否接单、收费多少视岗位和候选人的简历而定。 “大厂正式工作,没那么简单。”在字母榜表达出惊讶情绪时,商家客服如是回应。

    在社交平台,有不少帖子提醒求职者当心“有偿内推”,一位网友表示:“这种就是骗子,都是一些‘人力资源’,在写字楼租办公室,我朋友就上当了,退款特别麻烦。”

    实际上,此类骗局早有新闻报道。去年9月,澎湃新闻在一篇报道中指出,这种骗局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等,惯用套路分两种,一种是“空手套白狼”,在沟通过程中制造焦虑、兜售课程,推荐不成功也可以赚取课程提成;另一种则干脆买通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招聘信息或实习证明。

    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在线求助,询问“有偿内推”是否可信。而没有发帖的人,可能不是当场拉黑骗子,就是已经上钩了。

    今年已经32岁的雯子也会为这届毕业生的压力感慨,她向字母榜回忆起2013年自己毕业时“工作随便找,但是“今年公司基本都不要应届的。”

    李鑫对明年的招聘市场抱积极态度:“应该不会像今天这么寒冷了。”而他的内推生意还会继续经营下去,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变副业为正业。

    作者:毕安娣;编辑:王靖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TikTok的加班文化,貌似在美国赢了

    设计动态 2022-12-12
    TikTok正挥舞着美金,在北美市场大肆扩招,一些初级员工甚至拿到了六位数美元的薪水。在硅谷传统巨头Google、Meta、Twitter节衣缩食、裁员度日之际,TikTok像一个异类。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挥舞钞票的TikTok正面临收入增长之困,并悄悄下调了

    硅谷前一阵子开始了“大裁员”,TikTok却放出1000多个招聘职位,并表明他们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让他们不需要裁掉一半员工,就能达到理想的效率水平。TikTok为什么要逆势高薪挖人?它会遇到什么难题?本篇文章就带你一探究竟。

    TikTok正挥舞着美金,在北美市场大肆扩招,一些初级员工甚至拿到了六位数美元的薪水。在硅谷传统巨头Google、Meta、Twitter节衣缩食、裁员度日之际,TikTok像一个异类。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挥舞钞票的TikTok正面临收入增长之困,并悄悄下调了年度收入目标。

    “最近身边新来的同事基本来自Google和Facebook”。王霖告诉虎嗅,他去年入职北美TikTok前端部门,到现在已经俨然变成一位老员工。

    硅谷前一阵子开始了“大清洗”,Twitter裁员50%、Meta裁员20%、Google裁员14%,根据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的追踪数据,截至11月,2022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了10万人。

    但在这场风暴中,TikTok却意外“坚挺”。不仅在9月中旬,签下了一份今年以来硅谷最贵的办公室租赁协议(新办公地址位于硅谷核心区,面积约6.1万平方米),还在各个科技公司大厂裁人的同时,放出1000多个招聘职位,计划将其山景城(硅谷重镇)办公室的团队人数翻一倍。

    “我们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让我们不需要裁掉一半员工,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率水平。”TikTok CEO周寿资在彭博新经济论坛上说道,其当时被问及对马斯克决定解雇一半Twitter员工以削减成本的看法,并表示TikTok已准备好避免大规模裁员。

    从各种迹象来看,TikTok的日子并不像其他硅谷大厂那样“紧紧巴巴”。 不仅在其他人裁员时放出大量职位,还有内部人士告诉虎嗅,TikTok北美办公室有时为了从竞争对手那挖走人才,会给初级员工提供高额薪水。除此之外,在许多大厂都在节衣缩食压缩差旅成本的同时,有TikTok内部人士向外媒爆料称,公司在派遣各个团队前往世界各地参加在豪华场所和酒店举办的活动,比如一场在西班牙举行的名为“Evolve”的内部party,就花费了290万美元。

    不过,这种“挥金如土”的豪放并未体现在其收入上。据《金融时报》称,TikTok已将今年的全球收入目标下调20%,起初,其预计的收入在120亿至145亿美元之间,但现在这一数字至少下调20亿美元。

    “TikTok虽然流量傲人,但变现问题一直较难。当然,今年广告业的不景气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合作的不少品牌广告预算都缩减了至少30%。”北美社交平台广告代理商林向树告诉虎嗅。

    对于这一情况,TikTok CEO周受资也不再像谈及Twitter裁员时一样淡定了,据称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其透露下调情况之后,指责员工在推动广告和电子商务方面做得不够,而这些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一、为“声誉”逆势招人 为何TikTok收入目标下调,仍要逆势高薪挖人?

    实际上,据内部人士向虎嗅透露,此波硅谷大裁员时期TikTok的“反向招聘”,更多情况下是出于声誉需要,而不是商业需要。所谓声誉需要,主要是指增加在美国的影响力,协调与美国监管机构的关系。

    自TikTok发展壮大开始,其就饱受美国各界对其的质疑,并长期接受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调查。此前几位美国政界人士声称,在字节跳动中国业务中担任董事席位的中国政府可以获得美国TikTok用户的个人数据;今年6月,海外媒体BuzzFeed报道称,字节跳动的中国员工多次访问美国TikTok用户的数据,也曾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为了消除这些担忧,TikTok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将所有美国用户流量数据移到甲骨文运行的服务器上,又比如不断加强在美国的工程团队,以减少跨区域的数据传输。除此之外,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在公司内部,TikTok培训员工如何回答广告商关于其数据实践的问题时,要告诉他们TikTok数据存储在新加坡和美国,而不是中国。

    而此番逆势招聘,与以上方式一样,都意在消除美国对于TikTok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这波招聘大多是内容推荐算法和数据架构领域的工程师,是为了增加美国工程师的占比。”内部人士说。

    据王霖告诉虎嗅,自马斯克开始裁Twitter员工之后,就有TikTok的招聘人员开始联系那些被解雇的软件工程师。虽然在分享职场八卦的社交平台Blind上面,许多员工评价TikTok的工作为Toxic(有毒的),仍有许多人为TikTok的职位争得“头破血流”。

    “公司给出的薪资要比不少大厂高许多,甚至三四倍 ,这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王霖说道。

    当然,TikTok的工作压力与薪资也成正比。据王霖告诉虎嗅,其作为前端工程师,半夜一两点回复需求的情况并不少见。

    “ 不过现在的硅谷不一样了,大家都开始卷起来 。”王霖说道。比如其在Twitter工作的朋友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自由地居家办公,现在不仅要在办公室呆满8小时,有时还要为了尽快完成马斯克的需求,甚至与小组成员全部睡在办公室,24小时轮班开发和测试。有不少人还开始主动加班,下班时间和周末也都开始工作。

    “这种压力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习惯了。”TikTok广告部门员工李青告诉虎嗅,据其描述,为了能令TikTok的广告业务高速奔跑,压在员工身上的目标一直非常高。不仅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司空见惯,而且同职位员工人数很多,也导致内部竞争激烈,据其称,国内广告团队单是数据分析职位,就有一百多人。

    要知道,此前TikTok的海外团队因压力问题出现的动荡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广告团队流动性一直较大,因为不少员工承受不住高压。据知情人士告诉虎嗅,TikTok每两个月评估一次广告部门员工的绩效完成度,如果员工在每年两次的绩效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低分,就会被放进绩效调整计划中,这时候他们可能有几个月的时间来扭转局面,如果仍达不到目标,则有被解雇的风险。

    除此之外,对远程交流影响工作时间的抱怨也不绝于耳。美国员工常常吐槽为了参加北京主管举行的网络会议,他们常常要从周日下午就开始上班,因为那时在中国已是周一上午。而且因为时差问题,晚间回信息或开会的情况也很多。

    还有不少美国团队吐槽话语权较弱,虽然许多管理层是美国人,但不少关键决策仍来自中国。在他们眼里,TikTok的海外高管常常要参加字节跳动的高层会议,在这些会议中,美国团队负责讲述广告业务的最新进展,但收入和招聘等指导目标则还是由字节跳动高管制定。

    “此前团队的流动性很大,有人调侃平均职业生命7个月。”李青坦言,“但现在很多人心态变了,觉得有份稳定工作更重要,我个人听到关于工作强度的抱怨也变少了。”他说。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九九六文化貌似赢了。

    二、也没逃过广告寒冬 不过,虽然关于工作强度的吐槽在减少,但在与几位内部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关于内部管理混乱的抱怨却在增多。

    “我身边的不少人觉得TikTok嫡系文化(虎嗅注:leader自己的利益团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国内团队。非嫡系员工虽然业务量大,但在晋升上往往被边缘化,而且还要常常背锅。当然别的大厂也一样。”王霖苦笑道。

    而在李青眼里,内部管理矛盾的激化与业务难度越来越大有很大关系。

    “今年TikTok广告业务增速已较高了,但预期目标太高,许多团队后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完成任务,基层 leader们决策越来越’云里雾里’,甩锅行为自然也越来越普遍。”他坦言道,“总有人要承担责任。”

    林向树告诉虎嗅,TikTok虽然流量傲人,但变现问题一直受到很大挑战。

    “广告业务由于流量不精准,许多品牌有所顾虑;而电商业务还需靠大量补贴才可推动销售。”他说,“毕竟TikTok相较于抖音,受到合规及数据隐私等各种限制。”

    在与多家出海品牌谈及广告投放相关问题时,有不少商家也透露目前更看重TikTok的品牌曝光价值,但转化率方面往往会失望。

    “或许是由于TikTok数据收集时间还不够长,也可能是因为数据隐私政策导致其不能获取过多数据,TikTok还远不如抖音有精准的数据模型,连数据平台的功能也比抖音少许多。”跨境品牌负责人告诉虎嗅。

    “有时会突然爆了某个视频,但为何爆我们也不知道,很多时候不可控。抖音上ROI 1:1我们就敢继续追投,但在TikTok上至少也要1:3。”他坦言道。在其看来,实力较雄厚的广告主若为提高品牌曝光度、占领用户心智,TikTok算是一个性价比还不错的平台,相较谷歌、Facebook算是价格洼地,毕竟谷歌、Facebook也都面临受隐私政策影响数据不精准的尴尬情况。但若指望投放广告带来更多销售转化,目前TikTok还不够成熟。

    “对于小广告主而言,不设置成本底线,很可能会带来较大损失。加上TikTok用户有很大占比为青少年,购买力也有限。”其补充道,对于需要占领年轻用户心智的品牌,TikTok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若不属这些品类,TikTok带来的品宣效果也会不及预期。

    除TikTok的广告产品本身不够完善之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番其业务预期的下调,与整体广告环境紧缩有较大关系。

    “我们合作的不少品牌广告预算都缩减了至少30%。”林向树说,今年许多品牌遭遇了供应链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取消营销活动,或把商定的资金转移到其他季度。

    有意思的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TikTok此前还较为乐观,今年6月份,其全球业务解决方案负责人Blake Chandlee称,“我听说广告市场将会存在2%-6%的放缓,但我们还没看到其他人看到的寒风。”不过,半年时间过去,TikTok终究没能完全逃脱这场寒冬。

    “对于当下的TikTok而言,如何抢夺市场份额显得尤为关键。”林向树说,毕竟马斯克上任后推特开始远离广告商,Meta也因苹果隐私政策变化广告业务遭受重创。而广告主虽然预算减少,投放仍然要继续,TikTok能否搭上这趟顺风车,将预算引向自己的平台,是胜败关键。

    注:文中为化名。

    作者:周月明;编辑:苗正卿;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来源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从思考,到创造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虎嗅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火爆全网的 ChatGPT,还干不掉 Google 搜索

    设计动态 2022-12-12
    短短几日,OpenAI 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 席卷了互联网,用户数轻而易举突破百万。 答疑解惑、编写代码、撰写论文、创作诗歌和钢琴曲,当人类绞尽脑汁设下「九九八十一难」,ChatGPT 基本问什么答什么,就算不会也能编得像模像样。 到目前为止,在推向大众

    近些时日 ChatGPT 在社交平台上爆火,不少网友也就 ChatGPT 的未来发展发表了他的看法,那么综合来看,ChatGPT 可以取代搜索引擎吗?ChatGPT 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何处?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AI人工智能与搜索引擎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短短几日,OpenAI 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 席卷了互联网,用户数轻而易举突破百万。

    答疑解惑、编写代码、撰写论文、创作诗歌和钢琴曲,当人类绞尽脑汁设下「九九八十一难」,ChatGPT 基本问什么答什么,就算不会也能编得像模像样。

    到目前为止,在推向大众的文本生成 AI 里,ChatGPT 是最好的那一个,更何况还免费使用。

    当 ChatGPT 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有人看到它光环下的失意,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的饭碗可能不保,连 Google 等传统搜索引擎也可能被它革了命。

    有了搜索引擎,我们依然需要花大量时间翻网页找答案,如果 AI 能直接把答案递到你眼前,还能保证正确率,那岂不是更好?

    但问题就在于「如果」。

    一、ChatGPT:我无法与 Google 相比 12 月 1 日,开发人员 Josh Kelly 晒出同一个代码问题在 Google 和 ChatGPT 的不同结果,ChatGPT的答案看起来质量更高,让他感叹「Google is done」(Google 完蛋了)。

    初出茅庐的 ChatGPT,真的把刀架在 Google 搜索的脖子上了吗?

    先看看两者在定义上的区别。

    搜索引擎的核心是海量信息集合,而非信息创造。你在搜索框输入关键字,搜索引擎根据算法,抓取、索引、排序与你的查询匹配的结果,然后你看到了大量的链接,再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 ChatGPT 属于 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是一种新的内容创作方式。它已经被数据集训练完毕,通过一对一的对话和类似人类的口吻,给出单一、即时的答案,还能结合上下文,实现多轮对话,帮你解决更为复杂的、连续性的问题。

    你可以一步步引导规则,让它设计游戏等产品,或者给它一段程序,让它检查 bug,还可以给它演示案例,让它举一反三。互动越复杂,ChatGPT 的能力也会越丰富,只当一个回合的搜索引擎用,倒有些「屈才」。

    比传统的聊天机器人更聪明,比人类的问答网站更快捷,ChatGPT 让查找信息的过程更加直观和简单。

    一个是生成式搜索,一个是大规模搜索,目前的 ChatGPT 还远远取代不了 Google。

    在 ChatGPT 的基础设定里,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落后了。ChatGPT 基于互联网的数十亿个文本示例训练,学习生涯停留在了 2021 年,它也没有联网,不实时调用外部网络资源,无法像 Google 地图般根据位置为你推荐餐馆,不能帮你打开 Twitter、Facebook。

    相比之下,Google 既有庞大的索引网站数据库,也提供图像、地图等功能和工具,让你快速访问其他网站更是它的「基本素养」。事实上,Google 最受欢迎的搜索就是「Facebook」「亚马逊」等关键词。

    不过,ChatGPT 被吐槽最多的还是它的准确性,列对了鸡兔同笼方程却解错,硬说豆瓣的创始人不是阿北,脑洞大开胡编乱造西游记结局,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就罢了,偏偏语气十分自信,也不提供资料来源。你使用搜索引擎时,至少可以凭借多个信源交叉验证。

    12 月 4 日,马斯克透露 ChatGPT 可以访问 Twitter 数据库,这意味着 ChatGPT 必然学习了许多缺少事实核查的数据。正因为垃圾答案泛滥,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 Overflow 从 12 月 5 日开始,暂时禁止用户分享 ChatGPT 生成的内容。

    另外,ChatGPT 的回答混入了不少片汤话,被调侃为「水文神器」。OpenAI 解释,这主要是因为训练数据偏差(训练者更喜欢看起来更全面的、更长的答案)和过度优化。

    种种不足摆在台面上,ChatGPT 暂时不会威胁到搜索引擎。

    虽然 ChatGPT 比其他 AI 更像人了,本质上还是「随机鹦鹉」,离不开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它的知识来自训练数据中的统计规律,并不理解自己所说的话。12 月 5 日,《时代》杂志「专访」了 ChatGPT,在被问到「大型语言模型有哪些限制」时,ChatGPT 回答道:

    大型语言模型的一个限制是,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生成的单词的上下文或含义。我们只能根据给定的训练数据,根据某些单词或单词序列一起出现的概率来生成文本。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为我们的回答提供解释或推理,并且我们可能不会总是生成完全连贯或在对话上下文中有意义的回答。

    但 ChatGPT 回避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理解?「理解」是属于人类的概念,它能否用在 ChatGPT?如果能用,它的理解是否约等于「生成有意义的回答」这个结果,论迹不论心?

    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或许更需要担心,当越来越多的网络内容由类似的模型生成,搜索引擎给出的结果,质量是会提高还是降低。

    我还问了问 ChatGPT 本尊,它的态度十分谦虚,不觉得应该拿它和 Google 比较: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与 Google 或任何其他搜索引擎进行比较。我的目的是通过回答用户的提问来帮助用户获得信息,而不是提供搜索功能。与搜索引擎相比,我的优势在于能够回答复杂的问题,并且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详细的信息。相比之下,我的劣势在于无法提供搜索功能,也无法提供最新的信息。

    二、AI 可能是搜索引擎的未来 虽然 ChatGPT 仍在起步,没有在搜索上比 Google 做得更好,但它可能改变我们在线搜索信息的方式,让搜索技术更上一层楼。

    眼下就有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已经有大量将 ChatGPT 嵌入 Google 的插件出现,其中有些插件将 ChatGPT 的结果显示在网页右侧,一次搜索兼顾两种体验。

    再参照 ChatGPT 和图像生成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的联动(可能是因为 AI 更懂 AI,ChatGPT 的描述更容易被 Stable Diffusion 提取,最终的图片质量更高),ChatGPT 或许也可以用于解释、指导关键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此外,ChatGPT 的时效性、准确性不足,也并非是无解的。

    一方面,知乎答主、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张俊林指出,近乎实时地将新知识融入大规模语言模型,非常有挑战性,一种解决办法是,把它存到传统搜索引擎的索引里,ChatGPT 如果回答不了时效性的问题,可以转向搜索引擎抽取对应的答案。

    另一方面,彭博社报道,OpenAI 正在开发一个名为 WebGPT 的 AI 系统,WebGPT 将能够更准确地回答问题,甚至还能说明引用的来源。

    以上这些还是 AI 和搜索引擎的结合体。如果我们更大胆地设想一番,不考虑技术限制,抛去搜索引擎,存在一个无所不知的 AI,以易于理解的问答形式,提供与问题相关且准确的信息,这是未来搜索的理想模样吗?

    不少 AI 专家认为愿景本身就有问题。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研究员 Benno Stein 表示,它可能隐藏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问题不在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即使拥有完美的技术,我们也无法得到完美的答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答案,因为世界很复杂,但当我们看到这些直接的答案时,我们会停止思考。

    那么如何让答案显得更「复杂」?有人觉得,简单地提供一份文件清单,会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用;有人则建议,可以解释答案并给出不同观点的利弊,让人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是大多数时候,本不存在真正的完美的答案,准确、详细这些衡量标准,也更针对事实类、知识类问题,而非那些天马行空的开放式命题。

    以答案的准确或者详细与否框定 AI,反而有些「着相」。不妨让我们回到上文提到的定位问题,ChatGPT 是生成式搜索,Google 是大规模搜索,前者是 chat,后者是 search,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

    ChatGPT 火了一段时间了,我们对它有了一个大概的共识:它的错误答案不少,特别在知识类和事实类问题上,但如果把它放在创作的一个环节,可以用来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

    它不是搜索引擎,也不像聊天机器人,更像一个随时供你咨询的「超级大脑」。换句话说,ChatGPT 不一定会颠覆 Google,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和知识的相处形式,你可以和它谈星星谈月亮,从诗词歌赋说到人生哲学。

    ChatGPT 对创造力、开阔思维的激发,可能比事实类信息的准确性更加重要,它完全可以和搜索引擎、人类劳动互相补充,不必你死我活,各自完成通向未知的一块拼图,这也是我们对「搜索」的根本需要。

    三、搜索引擎不仅仅是个问答机器 自 ChatGPT 横空出世,不乏 Google 搜索将被取代的声音。

    其实 Google 并没有掉队,它在 DeepMind 的大型语言模型 Chinchilla 上训练 AI 聊天机器人 Sparrow,也开发了对话神经语言模型 LaMDA。

    去年 5 月,Google 研究人员发了一篇题为「重新思考搜索」的论文,描述了一种新型搜索引擎:大型语言模型借助算法提供简洁的专业答案,用户无需在大量网页列表中搜索信息,听起来就是 ChatGPT 的模样。

    为什么 Google 没有像 OpenAI 一样,直接向大众推出类似 ChatGPT 的产品,或者将它集成在自己的搜索之中?Alphabet 工程师@hncel认为,问题主要在于成本和延迟:

    像 GPT 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是 Google 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Google 有大量预算与人员来处理这些模型,但在最大的 Google 产品(例如搜索、Gmail)中实际使用这些语言模型的经济性还不完全存在。发布有趣的测试版是一回事,但将它深入集成到一个每天服务数十亿个请求的系统中,考虑到服务的成本、增加的延迟,则是另一回事。将成本降低至少 10 倍,才能将这样的模型集成到搜索等产品中。

    与此同时,大型语言模型也会影响 Google 搜索当前的商业模式——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2021 年收入 2576 亿美元,约有 81% 来自广告,其中大部分是 Google 的按点击付费广告。

    像 ChatGPT 这样的 AI 大大减少了页面数量,阻碍了人们浏览和点击更多广告,那么广告收入也会随之下降。

    话说回来,ChatGPT 的爆火,也让我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搜索引擎「索引、检索和排序」的固有模式已经统治了 20 多年,Google 每年都会对搜索引擎进行数千次更改,其中大多数都很微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98 年,一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搜索引擎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介绍了 Google,这是一种大规模搜索引擎的原型,它大量使用了超文本中的结构。Google 有效地抓取和索引网络,并产生比现有系统更令人满意的搜索结果。

    过去的创新变成了现在的传统,Google 等传统搜索引擎面临的对手不止是未来的 AI。

    比如,已经有人将 TikTok 称作「新的 Google」,国外网友使用 TikTok 搜索,有点像我们在小红书查找攻略,在美食、片单等领域确实好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趋势:在 TikTok 和抖音「称霸」的世界里,互联网比以前更直观、更视觉化、更具交互性,搜索也不例外。

    但 TikTok 不至于真的动摇 Google。如果查找更多信息、访问更多网站,你依然要回到 Google。

    既然变化已经发生,Google 也需要通过更自然、更直观的方式,带来更好的搜索体验。

    近几年来,因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进步,Google 一直向这个方向转变,包括引入相机和麦克风搜索、图片和文本的多重搜索、地图中的沉浸式视图等等。

    简单来说,Google搜索的输入和输出,都变得更加「多感官」,也变得更加主动,更能猜中用户的心思。

    机器学习模型 MUM 让 Google 搜索引擎更「聪明」.

    许多 Google 与搜索有关的项目仍在探索和测试阶段,今年 9 月的年度 Search On 活动上,负责 Google 搜索产品的副总裁 Liz Reid 举了一个未来可能的例子:

    如果 Google 知道你对木工感兴趣,它在回答你搜索的某个问题之外,还会向你展示你不知道的新工具、你从未听说过的 YouTube 博主,以及你可以去哪里学习新技能等等。

    Liz Reid 相信,Google 搜索不仅仅是一个反应快速的问答机器,而是一个用于探索、发现、学习你还没有明确答案的事物的系统。

    某种程度上,迭代的搜索引擎也好,进击的通用 AI 模型也罢,一个是固有框架的微调,一个是另起炉灶的改革,它们都在让知识更容易被获取,让信息筛选更加智能,降低你的学习门槛,缩短你的学习过程。

    Google 高级副总裁 Prabhakar Raghavan 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搜索还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你把所有的机器都给我,我仍然会被人类的好奇心和认知所束缚」。

    搜索得到更好的答案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未来,组织资料的能力可能不再稀缺,基于个体经验和情感的提问能力和原创观点更为珍贵。当你被引到知识的大门前,人之为人的思辨性和创造力,则以前所未有的地位被凸显出来。

    作者:张成晨

    来源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连接热爱,创造不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爱范儿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