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字干货!六大章节帮你完整掌握产品趣味性设计

    UI交互 2022-11-28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时代下只要处在同一赛道的产品,大多数免不了日趋同质化,不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内容还是算法。就拿内容型产品来举例:去掉颜色,以下四个产品的首页,你能分得清谁是谁吗?虽然可以做品牌差异化,但很多产品在招牌打响前,也会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成长期。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时代下只要处在同一赛道的产品,大多数免不了日趋同质化,不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内容还是算法。就拿内容型产品来举例:去掉颜色,以下四个产品的首页,你能分得清谁是谁吗?

    虽然可以做品牌差异化,但很多产品在招牌打响前,也会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成长期。

    而在大家都卷的分不清谁是谁的时候,通过趣味性来建立情感链接倒是一个独辟蹊径的狠招。

    之前在团队有幸负责过一次产品趣味性的探索,虽未全部落地,但沉淀了不少经验。今天,我将这些经验以文章的方式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 趣味性设计 干货:

    如何增加儿童产品中的趣味性?用多个实战案例告诉你! 大家常说儿童产品首先要有趣,孩子如果不感兴趣,其他的努力都是徒劳。

    阅读文章 >

    一、为什么产品需要趣味性 1. 符合本能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你一定听过。

    这个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状态是持续不断的,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动机或许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但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止步于一个阶段。类似的还有亚伦·瓦尔特基于此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用的、可靠的、可用的、愉悦的。在满足了温饱阶段后,自然会需要情感的满足。

    尤其现在这个相对严峻、内卷成风的时代下,大家都渴望在上了一天班之后,自己用的产品可以给自己解压,而不只是个单纯的冷血工具。

    2. 影响用户行为

    产品传达趣味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便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甚至激发兴趣。正如用户关系和精准化运营的先驱——史蒂文·贝莱格姆的那句话:“趣味是设计产品中最人类化,最直接,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

    根据艾达模型这个经典理论,一旦用户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后,则更容易促成他的决策、乃至最后行为的发生。毕竟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并非源自理性。

    另外,《疯传》这本书提及过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唤醒。当情绪唤醒度较高时,往往会更容易激发用户的分享行为(比如愉悦、惊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当然也会包括愤怒、恐惧这样的负面情绪)。而产品所呈现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更容易引发用户的高唤醒情绪,从而主动采取一些产品希望他实施的行为。

    3. 缓解负面情绪

    使用一款产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够正向的反馈,比如 404、断网、填写格式错误、输入隐私信息等等。一旦超出了用户的容忍能力,很容易造成行为中断甚至流失。

    但此时如果通过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户的负面情绪。

    比如 readme 的登录页面,当你输入密码时,猫头鹰捂住双眼,很好得缓解了用户的不安全感。

    再比如饿了么,恶劣天气下会实时记录当前的天气状态,通过同理心的触发也可以缓解用户等待时产生的焦虑。

    4. 实现情感链接

    对应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的「反思层」,通过品牌差异、独有内涵等方式来唤起用户深层的记忆和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认知,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以让用户越来越忠实于产品。此时产品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承担情感的载体。

    我们旅游时经常会购买一些貌似没什么实用性的纪念品,明信片、木雕、徽章等等,可能最多只能放在房间当装饰。但是纪念品的关键意义,在于承载着旅游时的记忆。类似的还有单机游戏发售时,除了标准版外,往往会同步发售包含手办、美术设定集等物品的豪华版,同样用来承载玩家的情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Google 的 Doodle 设计,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或者缅怀一些先驱、艺术家时,会投入很高的成本起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插画 logo,丰富有趣,而且很多时候可以支持互动游戏。比如 18 年的万圣节,就做了一个有趣的多人对战的小游戏。

    Doodle 不仅是 Google 文化、价值观的象征,也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创意让用户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纽带并增加粘性,不会轻易得流失到其他替代品中。

    二、趣味性是什么 关于这个概念,有三条相对客观专业的说法。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实用人类学》中,指出趣味性是人类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直接的感性反应,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通俗来讲是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有趣、有意思,从而心理产生愉悦的变化。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也指出,趣味是指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超功利的层次上对某一对象表现出喜爱和愉悦的情绪状态。

    《汉语词典》将趣味释义为: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看似各不相同,但根据这三个概念提炼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在融入一种正向的情绪加以解释。

    那么,趣味性背后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三、趣味性背后的情绪 情绪这东西千变万化,为了避免主观臆断的不准确,我搜罗了关于情绪的研究资料,目前相对权威的有三个:plutchik 情绪轮、日本感性工学、诺曼的三层理论。

    后两者未对情绪进行指标的定义,所以这里只聚焦在情绪轮上。

    情绪轮由罗伯特·普洛特契克开创,这个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情绪一共由 8 种,生气、厌恶、恐惧、悲伤、期待、愉悦、意外和信任。撇去那些负面情绪,能够符合趣味性带来的情绪基本就三种:愉悦、期待和意外。

    为了为产品所用,就需要提炼出更具象的特征。下面,我通过脑暴的方式对每类情绪进行发散联想。

    1. 关于愉悦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愉悦情绪的事物,比如可爱的猫猫、各类好玩的表情包、毛绒玩具、影视作品里那些会突然说话的动物、解压 神器 等等。

    我发现这些事物,一般具备了以下特征;

    会给予我们即时反馈 拟人化,比如带有人类才有的表情,或者是人类的动作语言 柔软的、毛茸茸的、圆润的、有温度的 会动的、解压的

    2. 关于期待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期待情绪的事物,比如被买爆的泡泡玛特盲盒,商家售卖的福袋,各种诸如掷骰子、老虎机的随机性游戏,各类抽奖活动,一些游戏开局 roll 属性点的环节(比如金 2、河洛等游戏,当年玩的时候我惊讶得发现我居然能 roll 上一整天)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未知的、神秘的 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的 对结果能满怀希望的 随机的正向奖赏 只需要一步简单到发指的操作(打开容器、拉动拉杆、点击按钮等等), 不需要任何的行动门槛,也没有等待时间

    3. 关于惊喜感

    比如《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出入境的印章案例、一兰拉面碗底的细节、电影或者游戏中突然出现的彩蛋、iPhone 第一代的发布现场、突然发现的世外桃源、突袭的生日惊喜等等。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超出原有预期的 未提前告知的 正向结果的 产生共鸣的

    那么,这些特征又该如何更具象得落地成策略,产品中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策略,引导用户产生这些情绪的呢?

    下面,我将基于这三类维度,并结合大量的大厂案例来为一步步你抽丝剥茧。

    四、如何制造愉悦感 1. 关于拟人化

    基于上面的挖掘,我发现能引发愉悦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拟人化,这个非常有意思。

    克利福德·纳斯在《the man who lied to his laptop》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们对待电脑的方式,与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的社会规范是一致的。我们对电脑的反应,就好像它们是人类一样。

    也正因此,很多原本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一旦被赋予了拟人形象,就容易被大家所接纳、引发愉悦。

    做一下细分的话,拟人化基本涵盖了三个方面:语言、形象和表情。

    ① 拟人化的语言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其中便包含拟人化的口吻。使用这种口吻与用户交流,而非冷冰冰的设备语言,就可以提升产品温度,引导用户对产品产生正向情感,关于这块我总结了两方面。

    一方面,文案尽量得接地气、轻松。

    拿京东这款产品举例,文案从口吻上都会采用一种很轻松、接地气的拟人语气,来拉近和用户间的距离。比如在引导词后加入“哦~”“~”这种轻松的语气词。

    另外,「京东问答」版块的引导词:传统产品是“添加问答”,是不是平平无奇。但京东使用了“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QQ 浏览器的评论暗提示,也不是传统的“写评论”“输入评论”,而是像日常聊天那样“我来说两句”,非常接地气、生活化。知乎直接套用了流行语,诙谐的同时引导用户注意言论。

    另一方面,人类富有情绪变化,所以一旦用户触发了某个正面/负面行为,就可以给与情绪反馈。

    在用户完成商品评价后,京东不仅仅是很传统得反馈“评价成功”,而是又加入了“感谢您!”的感谢词。看似加了三个字,但行动过后的正向感激反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正向反馈一样,被唤起正向的愉悦情绪。并愿意继续这个行为。

    知乎的圈子业务,在用户完成签到后,反馈完成的基础上,使用了正向的情感反馈“ 我就知道你会再来看我”,仿佛是一位关系不错的老朋友,来唤起用户正向情绪。

    另外,知乎在改版后,回答收到赞也不仅仅是“点赞成功”这类冷冰冰的机器语言,而是“已收到你的喜欢,谢谢!”并且配以作者头像,非常形象得传出对对方对我们的感谢反馈。这种正向反馈,相比”点赞成功“更有效得唤起正向情绪,形成正向激励。

    当然,用户的消极行为也可以产生情绪反馈。

    比如现在很多产品的取关反馈,不是传统的“确认”“取消”,而是用“残忍取关”和“给个机会”这种融入情感的文案来做挽留,就好像真的有个活生生的人,在被你否定后反馈给你的情绪,请求你再给个机会。有趣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唤醒用户的同情。(虽然这种做法过于业务导向,且有绑架用户的嫌疑)

    ② 拟人化的形象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因此,树立一个拟人化的品牌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IP),可以使用户对产品快速建立情感联系,也可以强化品牌感知。比如优酷的猴子、高德地图的老鹰、钉钉的燕子、linefriends 等等。

    比如京东的这只狗子,兜底页、缺省页、启动页,都做了狗这个拟人形象的贯穿。

    如果你记得没错的话,形象改版之前这只狗还是四脚坐地上的,但改版后就两脚着地了。这同样是通过更拟人的形象来赋予「人格」,以此提升愉悦感,拉近距离。

    再比如夸克甚至单独新增了底 tab 入口,通过 3d 品牌形象,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交流。另外,卡片和语音搜索都做了形象贯穿,后者还使用了形象的眼睛,来通过眼睛的变化进行情感交流。

    ③ 拟人化的表情

    一段文字在加入了表情后,我们就能迅速了解到对方的情绪(比如我们日常的聊天)。因此表情这一招,也可以用以加深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它可以和语音、形象灵活结合使用。通过全面的拟人化,来大幅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形象感知,促进用户情感的产生、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比如用语言输入,当系统未识别清楚时,传统的方案可能是一个错误图标加上「未识别声音,请再试一遍」的文案,但夸克中则使用了品牌形象的双眼来传达失落的表情,并结合了拟人化的语言。

    同样做法的还有百度的未开麦提示、段子头图,快速传达产品的情绪,和用户情感交流。

    另外,闲鱼设置昵称时,正在输入时、以及超出了限定字数,右侧的形象表情也会发生变化。

    除了拟人化能引发愉悦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同样能起到作用——动画反馈。

    2. 动画反馈

    提起动画的作用,我们更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强引导、注意力吸引,但动画同样能触发用户愉悦。比如动画更加贴近现实,或者结合拟人化的特征时。

    ① 贴近现实

    最典型的就是苹果 App Store 从卡片到详情页的转场过渡,点按的预备动作、卡片的放大展开、缓出的曲线、转场完成的惯性等等,都很贴近现实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自然的丝滑也更能引发用户的愉悦。

    ② 结合拟人化

    比如知乎的加载动画,结合了拟人化的特征,让这个过程变得格外有趣。刘看山奋笔疾书的动作也很符合知乎这款产品的定位。

    五、如何制造期待感 1. 随机给与内容

    根据我们对期待感的脑暴,发现能触发这种情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机性。

    在产品中,则可以通过随机给予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结果的不确定使过程充满神秘,这种状态让用户兴奋和满怀期待,不会轻易离开。

    比如网易新闻在进行新闻加载的操作时,会在加载动画上加入一个随机的小贴士。内容大致有三类:黄历、名言和一句话新闻。而且这些内容完全是随机出现,这种刷新过程好像在开盲盒,你无法预知会给你什么内容,非常有趣。而且它们入口深,不干扰;内容对用户也具有价值。

    同样的还有丁香医生。在首页每次下来刷新后,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健康类的小贴士。随机性很强,富有趣味。而且可以很好得满足求知欲。

    雪球的个人页上,上划时也会随机给一条关于投资、市场的名言和网友的热门观点。

    2. 随机性游戏

    把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搬到了手机,同样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和期待。比如微信读书的翻牌子、摇一摇、老虎机。还有天猫的翻牌子。

    六、如何制造惊喜感 格雷戈里·伯恩斯曾做个关于脑部区域的研究,发现大脑不仅探寻未知,而且实际上还渴望未知。相比那些已知的日常惯例,新鲜新颖的事物更容易引人注意。所以提供一些以往没有过的、出乎意料的事物或互动,不但能引起注意力,而且也会带来惊喜感。

    产品中的惊喜感设计,可以说是使用瞬间能够触达我们内心的一种短暂性愉悦,一个体验的峰值。

    根据对惊喜感的挖掘,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超出预期,并且未提前预料。

    比如 Figma 使用过程中,团队成员和你同时长按鼠标,并且靠在一起后,就可与触发击掌的动画彩蛋,非常有意思。

    比如京东在五星好评后,会放烟花庆祝。

    比如很多内容型产品,在详情页长按点赞按钮后,会触发全屏的「爆赞」动画。

    再比如用户生日当天,通过启动页、弹窗等场景送上生日祝福等等。

    这些能够超出用户预期的细节,即便多么细枝末节、出现频率多低,但只要能够被触发,都可能因为惊喜感而生成情绪峰值,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最后 以上,便是趣味性背后的情绪挖掘和案例讲解。

    作为设计师,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的调研、跟访、可用性测试来了解、分类用户,但更多的结果可能只是让产品不断得贴合用户的心智、符合预期。但如何增加粘度、建立深层链接,就需要通过趣味性这种情感化表达方式,来为用户制造愉悦、期待甚至惊喜。

    正像诺曼在「情感与设计」中说的那样,每个产品都需要令人更放松、更愉悦的设计,以此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是设计师 Andrew,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 可风:APP 界面如何打造情感化设计? 罗闪闪:「情感化设计」界面如何拨动你的小心弦? Tarun Kohli:The Why and How of Emotional Design 腾讯 ISUX:产品细节中的情感化设计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7000字干货!六大章节帮你完整掌握产品趣味性设计

    UI交互 2022-11-28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时代下只要处在同一赛道的产品,大多数免不了日趋同质化,不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内容还是算法。就拿内容型产品来举例:去掉颜色,以下四个产品的首页,你能分得清谁是谁吗?虽然可以做品牌差异化,但很多产品在招牌打响前,也会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成长期。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时代下只要处在同一赛道的产品,大多数免不了日趋同质化,不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内容还是算法。就拿内容型产品来举例:去掉颜色,以下四个产品的首页,你能分得清谁是谁吗?

    虽然可以做品牌差异化,但很多产品在招牌打响前,也会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成长期。

    而在大家都卷的分不清谁是谁的时候,通过趣味性来建立情感链接倒是一个独辟蹊径的狠招。

    之前在团队有幸负责过一次产品趣味性的探索,虽未全部落地,但沉淀了不少经验。今天,我将这些经验以文章的方式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 趣味性设计 干货:

    如何增加儿童产品中的趣味性?用多个实战案例告诉你! 大家常说儿童产品首先要有趣,孩子如果不感兴趣,其他的努力都是徒劳。

    阅读文章 >

    一、为什么产品需要趣味性 1. 符合本能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你一定听过。

    这个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状态是持续不断的,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动机或许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但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止步于一个阶段。类似的还有亚伦·瓦尔特基于此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用的、可靠的、可用的、愉悦的。在满足了温饱阶段后,自然会需要情感的满足。

    尤其现在这个相对严峻、内卷成风的时代下,大家都渴望在上了一天班之后,自己用的产品可以给自己解压,而不只是个单纯的冷血工具。

    2. 影响用户行为

    产品传达趣味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便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甚至激发兴趣。正如用户关系和精准化运营的先驱——史蒂文·贝莱格姆的那句话:“趣味是设计产品中最人类化,最直接,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

    根据艾达模型这个经典理论,一旦用户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后,则更容易促成他的决策、乃至最后行为的发生。毕竟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并非源自理性。

    另外,《疯传》这本书提及过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唤醒。当情绪唤醒度较高时,往往会更容易激发用户的分享行为(比如愉悦、惊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当然也会包括愤怒、恐惧这样的负面情绪)。而产品所呈现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更容易引发用户的高唤醒情绪,从而主动采取一些产品希望他实施的行为。

    3. 缓解负面情绪

    使用一款产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够正向的反馈,比如 404、断网、填写格式错误、输入隐私信息等等。一旦超出了用户的容忍能力,很容易造成行为中断甚至流失。

    但此时如果通过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户的负面情绪。

    比如 readme 的登录页面,当你输入密码时,猫头鹰捂住双眼,很好得缓解了用户的不安全感。

    再比如饿了么,恶劣天气下会实时记录当前的天气状态,通过同理心的触发也可以缓解用户等待时产生的焦虑。

    4. 实现情感链接

    对应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的「反思层」,通过品牌差异、独有内涵等方式来唤起用户深层的记忆和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认知,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以让用户越来越忠实于产品。此时产品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承担情感的载体。

    我们旅游时经常会购买一些貌似没什么实用性的纪念品,明信片、木雕、徽章等等,可能最多只能放在房间当装饰。但是纪念品的关键意义,在于承载着旅游时的记忆。类似的还有单机游戏发售时,除了标准版外,往往会同步发售包含手办、美术设定集等物品的豪华版,同样用来承载玩家的情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Google 的 Doodle 设计,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或者缅怀一些先驱、艺术家时,会投入很高的成本起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插画 logo,丰富有趣,而且很多时候可以支持互动游戏。比如 18 年的万圣节,就做了一个有趣的多人对战的小游戏。

    Doodle 不仅是 Google 文化、价值观的象征,也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创意让用户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纽带并增加粘性,不会轻易得流失到其他替代品中。

    二、趣味性是什么 关于这个概念,有三条相对客观专业的说法。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实用人类学》中,指出趣味性是人类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直接的感性反应,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通俗来讲是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有趣、有意思,从而心理产生愉悦的变化。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也指出,趣味是指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超功利的层次上对某一对象表现出喜爱和愉悦的情绪状态。

    《汉语词典》将趣味释义为: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看似各不相同,但根据这三个概念提炼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在融入一种正向的情绪加以解释。

    那么,趣味性背后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三、趣味性背后的情绪 情绪这东西千变万化,为了避免主观臆断的不准确,我搜罗了关于情绪的研究资料,目前相对权威的有三个:plutchik 情绪轮、日本感性工学、诺曼的三层理论。

    后两者未对情绪进行指标的定义,所以这里只聚焦在情绪轮上。

    情绪轮由罗伯特·普洛特契克开创,这个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情绪一共由 8 种,生气、厌恶、恐惧、悲伤、期待、愉悦、意外和信任。撇去那些负面情绪,能够符合趣味性带来的情绪基本就三种:愉悦、期待和意外。

    为了为产品所用,就需要提炼出更具象的特征。下面,我通过脑暴的方式对每类情绪进行发散联想。

    1. 关于愉悦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愉悦情绪的事物,比如可爱的猫猫、各类好玩的表情包、毛绒玩具、影视作品里那些会突然说话的动物、解压 神器 等等。

    我发现这些事物,一般具备了以下特征;

    会给予我们即时反馈 拟人化,比如带有人类才有的表情,或者是人类的动作语言 柔软的、毛茸茸的、圆润的、有温度的 会动的、解压的

    2. 关于期待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期待情绪的事物,比如被买爆的泡泡玛特盲盒,商家售卖的福袋,各种诸如掷骰子、老虎机的随机性游戏,各类抽奖活动,一些游戏开局 roll 属性点的环节(比如金 2、河洛等游戏,当年玩的时候我惊讶得发现我居然能 roll 上一整天)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未知的、神秘的 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的 对结果能满怀希望的 随机的正向奖赏 只需要一步简单到发指的操作(打开容器、拉动拉杆、点击按钮等等), 不需要任何的行动门槛,也没有等待时间

    3. 关于惊喜感

    比如《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出入境的印章案例、一兰拉面碗底的细节、电影或者游戏中突然出现的彩蛋、iPhone 第一代的发布现场、突然发现的世外桃源、突袭的生日惊喜等等。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超出原有预期的 未提前告知的 正向结果的 产生共鸣的

    那么,这些特征又该如何更具象得落地成策略,产品中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策略,引导用户产生这些情绪的呢?

    下面,我将基于这三类维度,并结合大量的大厂案例来为一步步你抽丝剥茧。

    四、如何制造愉悦感 1. 关于拟人化

    基于上面的挖掘,我发现能引发愉悦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拟人化,这个非常有意思。

    克利福德·纳斯在《the man who lied to his laptop》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们对待电脑的方式,与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的社会规范是一致的。我们对电脑的反应,就好像它们是人类一样。

    也正因此,很多原本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一旦被赋予了拟人形象,就容易被大家所接纳、引发愉悦。

    做一下细分的话,拟人化基本涵盖了三个方面:语言、形象和表情。

    ① 拟人化的语言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其中便包含拟人化的口吻。使用这种口吻与用户交流,而非冷冰冰的设备语言,就可以提升产品温度,引导用户对产品产生正向情感,关于这块我总结了两方面。

    一方面,文案尽量得接地气、轻松。

    拿京东这款产品举例,文案从口吻上都会采用一种很轻松、接地气的拟人语气,来拉近和用户间的距离。比如在引导词后加入“哦~”“~”这种轻松的语气词。

    另外,「京东问答」版块的引导词:传统产品是“添加问答”,是不是平平无奇。但京东使用了“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QQ 浏览器的评论暗提示,也不是传统的“写评论”“输入评论”,而是像日常聊天那样“我来说两句”,非常接地气、生活化。知乎直接套用了流行语,诙谐的同时引导用户注意言论。

    另一方面,人类富有情绪变化,所以一旦用户触发了某个正面/负面行为,就可以给与情绪反馈。

    在用户完成商品评价后,京东不仅仅是很传统得反馈“评价成功”,而是又加入了“感谢您!”的感谢词。看似加了三个字,但行动过后的正向感激反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正向反馈一样,被唤起正向的愉悦情绪。并愿意继续这个行为。

    知乎的圈子业务,在用户完成签到后,反馈完成的基础上,使用了正向的情感反馈“ 我就知道你会再来看我”,仿佛是一位关系不错的老朋友,来唤起用户正向情绪。

    另外,知乎在改版后,回答收到赞也不仅仅是“点赞成功”这类冷冰冰的机器语言,而是“已收到你的喜欢,谢谢!”并且配以作者头像,非常形象得传出对对方对我们的感谢反馈。这种正向反馈,相比”点赞成功“更有效得唤起正向情绪,形成正向激励。

    当然,用户的消极行为也可以产生情绪反馈。

    比如现在很多产品的取关反馈,不是传统的“确认”“取消”,而是用“残忍取关”和“给个机会”这种融入情感的文案来做挽留,就好像真的有个活生生的人,在被你否定后反馈给你的情绪,请求你再给个机会。有趣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唤醒用户的同情。(虽然这种做法过于业务导向,且有绑架用户的嫌疑)

    ② 拟人化的形象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因此,树立一个拟人化的品牌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IP),可以使用户对产品快速建立情感联系,也可以强化品牌感知。比如优酷的猴子、高德地图的老鹰、钉钉的燕子、linefriends 等等。

    比如京东的这只狗子,兜底页、缺省页、启动页,都做了狗这个拟人形象的贯穿。

    如果你记得没错的话,形象改版之前这只狗还是四脚坐地上的,但改版后就两脚着地了。这同样是通过更拟人的形象来赋予「人格」,以此提升愉悦感,拉近距离。

    再比如夸克甚至单独新增了底 tab 入口,通过 3d 品牌形象,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交流。另外,卡片和语音搜索都做了形象贯穿,后者还使用了形象的眼睛,来通过眼睛的变化进行情感交流。

    ③ 拟人化的表情

    一段文字在加入了表情后,我们就能迅速了解到对方的情绪(比如我们日常的聊天)。因此表情这一招,也可以用以加深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它可以和语音、形象灵活结合使用。通过全面的拟人化,来大幅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形象感知,促进用户情感的产生、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比如用语言输入,当系统未识别清楚时,传统的方案可能是一个错误图标加上「未识别声音,请再试一遍」的文案,但夸克中则使用了品牌形象的双眼来传达失落的表情,并结合了拟人化的语言。

    同样做法的还有百度的未开麦提示、段子头图,快速传达产品的情绪,和用户情感交流。

    另外,闲鱼设置昵称时,正在输入时、以及超出了限定字数,右侧的形象表情也会发生变化。

    除了拟人化能引发愉悦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同样能起到作用——动画反馈。

    2. 动画反馈

    提起动画的作用,我们更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强引导、注意力吸引,但动画同样能触发用户愉悦。比如动画更加贴近现实,或者结合拟人化的特征时。

    ① 贴近现实

    最典型的就是苹果 App Store 从卡片到详情页的转场过渡,点按的预备动作、卡片的放大展开、缓出的曲线、转场完成的惯性等等,都很贴近现实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自然的丝滑也更能引发用户的愉悦。

    ② 结合拟人化

    比如知乎的加载动画,结合了拟人化的特征,让这个过程变得格外有趣。刘看山奋笔疾书的动作也很符合知乎这款产品的定位。

    五、如何制造期待感 1. 随机给与内容

    根据我们对期待感的脑暴,发现能触发这种情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机性。

    在产品中,则可以通过随机给予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结果的不确定使过程充满神秘,这种状态让用户兴奋和满怀期待,不会轻易离开。

    比如网易新闻在进行新闻加载的操作时,会在加载动画上加入一个随机的小贴士。内容大致有三类:黄历、名言和一句话新闻。而且这些内容完全是随机出现,这种刷新过程好像在开盲盒,你无法预知会给你什么内容,非常有趣。而且它们入口深,不干扰;内容对用户也具有价值。

    同样的还有丁香医生。在首页每次下来刷新后,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健康类的小贴士。随机性很强,富有趣味。而且可以很好得满足求知欲。

    雪球的个人页上,上划时也会随机给一条关于投资、市场的名言和网友的热门观点。

    2. 随机性游戏

    把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搬到了手机,同样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和期待。比如微信读书的翻牌子、摇一摇、老虎机。还有天猫的翻牌子。

    六、如何制造惊喜感 格雷戈里·伯恩斯曾做个关于脑部区域的研究,发现大脑不仅探寻未知,而且实际上还渴望未知。相比那些已知的日常惯例,新鲜新颖的事物更容易引人注意。所以提供一些以往没有过的、出乎意料的事物或互动,不但能引起注意力,而且也会带来惊喜感。

    产品中的惊喜感设计,可以说是使用瞬间能够触达我们内心的一种短暂性愉悦,一个体验的峰值。

    根据对惊喜感的挖掘,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超出预期,并且未提前预料。

    比如 Figma 使用过程中,团队成员和你同时长按鼠标,并且靠在一起后,就可与触发击掌的动画彩蛋,非常有意思。

    比如京东在五星好评后,会放烟花庆祝。

    比如很多内容型产品,在详情页长按点赞按钮后,会触发全屏的「爆赞」动画。

    再比如用户生日当天,通过启动页、弹窗等场景送上生日祝福等等。

    这些能够超出用户预期的细节,即便多么细枝末节、出现频率多低,但只要能够被触发,都可能因为惊喜感而生成情绪峰值,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最后 以上,便是趣味性背后的情绪挖掘和案例讲解。

    作为设计师,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的调研、跟访、可用性测试来了解、分类用户,但更多的结果可能只是让产品不断得贴合用户的心智、符合预期。但如何增加粘度、建立深层链接,就需要通过趣味性这种情感化表达方式,来为用户制造愉悦、期待甚至惊喜。

    正像诺曼在「情感与设计」中说的那样,每个产品都需要令人更放松、更愉悦的设计,以此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是设计师 Andrew,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 可风:APP 界面如何打造情感化设计? 罗闪闪:「情感化设计」界面如何拨动你的小心弦? Tarun Kohli:The Why and How of Emotional Design 腾讯 ISUX:产品细节中的情感化设计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简历石沉大海?总监分析作品集封面常见的8个问题

    UI交互 2022-11-28
    最近看了一圈 新发布的一些作品集,本身质量先不提,光是封面的做法,就让我觉得对治疗低血压有神奇的疗效……鉴于封面对于作品集的作用,以及作品集本身的重要性,我打算单独输出几篇针对它的专题分享,帮助大家做出 “正常” 的作品集封面。今天这篇先从反面案例开始说起,通过这些总结来帮助大家刷新对封面设计的认识,然后再在下一...

    最近看了一圈 新发布的一些作品集,本身质量先不提,光是封面的做法,就让我觉得对治疗低血压有神奇的疗效……

    鉴于封面对于作品集的作用,以及作品集本身的重要性,我打算单独输出几篇针对它的专题分享,帮助大家做出 “正常” 的 作品集封面 。

    今天这篇先从反面案例开始说起,通过这些总结来帮助大家刷新对封面设计的认识,然后再在下一篇分享封面设计的相关思路。

    更多作品集设计干货:

    设计师工作需求很琐碎,作品集没大项目怎么办? 编者按;平时工作太过琐碎,没有遇到大项目,感觉设计作品集里没东西可以展示?

    阅读文章 >

    一、照片的错误应用 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封面中个人照片的错误应用。因为这阵子直播课程中正好看到一份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必须先从它开始说起,案例见下图。

    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样的感受,至少我看到的第一反映,就是它像一份地产、保险、4S 店的销售应聘简历……

    不是说在封面放自己照片不行,反而我非常建议这么做,但第一照片不能这么拍,第二展示不能这么“小气”。

    作为 设计师 ,一定不要穿廉价的职业装拍照,因为那在国内的环境下是一线销售的标准装扮。一定想穿西服,也要走偏休闲、定制的款式,但你确定自己驾驭得住(总之就是不建议)?

    要放自己的照片那就一定要自然,有审美趣味,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什么?你说自己不是靓仔美女?这恰恰是审美趣味表现的途径之一,并不是长得好看才能有好的照片,这一方面考验摄影师的功力,另一方面反映你自我的审美要求。

    比如下面这些长相并不凸出的照片案例:

    Nigo

    色部义昭

    一定不要整得过于花哨,“前卫”过头风险太大,不是匹配的行业的话是很难有好的反馈的。比如过于杀马特、赛博朋克、末日废土,或者干脆拿个武士刀的中二都市机能……

    觉得实在没有合适的,对长相也自卑得抠脚(是得纠正),大不了不放也没关系。但绝对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行,然后就放个老外的照片。这在我这边收到过的简历和网上看到的案例中也非常普遍,比如下面这些真实案例。

    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放个鬼佬的照片就行了?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思路,我一直没办法理解这是怎么想的。

    设计师的作品集就是简历,简历里放照片一方面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提升整体的可信度,能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虽然最终关注的是作品质量,不放加分拿不到,但起码不要在这种地方呈现自杀性负分操作。

    二、字体使用混乱 第二种,就是字体应用混乱,不仅使用的字体类型超出合理的范畴,而且很多字体风格明显不搭但强行应用,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字放的多,在平面海报设计是很常见,但这需要明确的排版思路支撑,以及对字体类型的合理搭配。尤其在字体选择和参数应用上,存在大量的细节需要关注。

    比如多数特殊字体正负形的比例很失衡,非常不适合作为大标题。非标题性英文几乎都有字间距手动控制的需要,防止浏览效果太离散。英文数字的字号字重往往需要独立调节才能和中文形成合理的搭配……

    很多 UI 设计师对排版的理解仅仅是把字放进画布里,随便改改参数,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应用逻辑。所以导致他们即时直接照抄一些优秀的版式,做出来的设计还是很奇怪。而且想要把画面塞得越满,效果也就越差。

    封面不是字数越多,字体越特殊,排得越满越好,而是要在非必要的情况下给出足够的留白,塑造舒适的空间感。

    重申一遍,不是挤满元素的做法不行,而是要做那种设计就得有对应的驾驭能力,不要在你自己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乱抄,这样不仅做起来没简约留白多的设计容易,效果也不会更好。

    同时,中文的应用上我只建议使用标准的黑体类型,如普惠、旗黑、兰亭、鸿蒙、MiSans、OPPO Sans 等,不要去用一些风格太强烈的字体。

    尤其是一些免费的标题体,它们大多是针对互联网运营场景开发的营销字体,只会让你的封面产生一股廉价又浓郁的互联网营销风……

    三、使用奇怪的3D元素 因为对平面认识的匮乏,很多人在设计的时候想放主体元素,就会找插画或者 3D 元素。但往往这些素材的质量非常差,根本无法作为一份设计作品集的封面主体元素,比如下面案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人用了一些比较不错的素材,然后立马有一大群人跟着一起用,导致同类素材泛滥。比如下面的 3D 胖手,用我在招聘中的学员讲的话就是,10 份作品集一半里有这个东西。

    3D 和插画实际上和 UI 项目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要放也要证明自己有专业的输出能力,而不是放一些低质量作品、素材,在第一页告诉观看者你 3D 或插画能力是不及格的。

    完全不建议在方面出现这些元素,最多使用一些科技化的、没有复杂轮廓的渲染元素,来提供相关氛围。

    四、烂大街模板的使用 经常在这几个网站看作品集的话,应该下面这些案例没少看,都是我从不同作品集里截图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的作品集就是买个模板,改改字,或者演都不演一个字没动就完稿,这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直接套模板的方式满屏输出着 “敷衍” 的态度。

    可以直接给一个定论,直接买网上模板,还是完全跟着教程做,或者直接模仿已经是大路货的封面,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对于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来讲,看到封面就可以关掉了,没有往下看的必要!

    五、矩形元素滥用套娃 还有个特别奇怪,或者说不应该发生的,就是很多封面喜欢“套娃”,在里面画矩形框,比如下面这种。

    我们正常在电脑上看一份作品集,就是弹窗模式下查看,它本来就有个外部窗口。然后再这个窗口内,再强行画一个窗口,只会让整体的展示更局促、小气、业余。

    这和前面说的问题类似,封面一定要做好空间的管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分割,通过留白来提升页面的展示效果。

    六、流行风格的滥用 UI 圈子每一阵子会流行一种平面风格,原因是 UI 设计师整体的平面水平不足,所以总是要在某些优秀案例问世后一窝蜂的“致敬”。

    日常练习没关系,但作为作品集带有个人印记的内容上,完全不建议大家模仿流行的风格。即使你觉得别人做出来的效果好,但只要用的人多,就绝对不要去跟风。

    比如这两年比较流行的酸性风格、真空包装袋、毛玻璃等。

    这种直接跟风的做法也非常容易拉低整体的分值,尤其成熟的设计团队会觉得套用烂大街风格,那么该设计师毫无个人积累和个性,会抗拒接收这样的作品集。

    建议所有在做作品集的同学,在国内互联网上看到别人的作品集,尤其是高热度的,还是很多人都那么做的东西,直接放弃和他们做一样的风格,因为那种不是第一批做的跟风者,是吃不到螃蟹的,徒增反感。

    七、没有原则的色彩应用 还有色彩的问题,很多封面的用色处于没有理由的激进,完全没有专业设计师作品集该有专业感和稳重,让人觉得非常的浮夸。

    或者缺乏主色,颜色呈现得很混乱,没有办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画册视觉观感。

    封面的色彩应用一定要控制色彩数量,不要想着做成五彩斑斓的黑,或者使用了一些国潮、赛博朋克才会用的激进霓虹配色。

    我们的作品集是 UI 作品集,不是平面、品牌、电商作品集,而且只有面向这些潮流领域的设计师作品集才有场景做成这个样子,尤其是 B 端设计师这么做只会让人觉得非常不稳重不专业!

    确保你的封面有主体的颜色,且除了图片的用色数量尽量控制在 3 种以内,才能体现稳重和秩序。

    封面的配色是要在后面的展示页面中有关联的,所以尽量在完成整体设计后再回过来做出调整,可以比较好的保证整体的统一性,提升观看者体验。

    八、用力过猛虎头蛇尾 很多人也意识到作品集封面的重要性,所以会花很多精力去处理它。确实有一部分作品集的封面完成度是不错的,也感觉出来花了非常大的精力,但后续的内容完全跟不上封面的质量……

    这个就不找图例了,需要大家自己在网站列表中看那些封面做的特别吸引人的作品集,点击进去完整看一遍感受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作品集实际内容不尽如人意。

    如果封面一开始投入的精力过多,拉起了我们的期待值,那么面试者就会对后续的内容有较高的期望。

    但如果后面的内容页面设计明显出现断层,那么这个失望的情绪就会被放大。以及因为这种落差,会认为封面是不是你直接抄了优秀的作品不是自己完成的。

    一定要记得封面是作品集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设计的作品,在投入的精力中必须确保前后内容的统一和一致性。

    结尾 以上就是关于作品集封面常见问题的总结了,建议大家多在相关网站多浏览作品集的列表,体会下收简历的人的心情。你们就会明白,大多数设计师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原因的,很多人的作品集从封面看到的那刻起,就可以直接关了,压根没必要往下看!

    作品集是需要很认真和严肃对待的东西,但是很明显很多人没有想明白,所以不要光抱怨外部环境,好好从作品集出发作出优化吧!

    我会在后续更新封面设计的相关思路,敬请期待!

    我们下篇再贱~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 简历石沉大海?总监分析作品集封面常见的8个问题

    UI交互 2022-11-28
    最近看了一圈 新发布的一些作品集,本身质量先不提,光是封面的做法,就让我觉得对治疗低血压有神奇的疗效……鉴于封面对于作品集的作用,以及作品集本身的重要性,我打算单独输出几篇针对它的专题分享,帮助大家做出 “正常” 的作品集封面。今天这篇先从反面案例开始说起,通过这些总结来帮助大家刷新对封面设计的认识,然后再在下一...

    最近看了一圈 新发布的一些作品集,本身质量先不提,光是封面的做法,就让我觉得对治疗低血压有神奇的疗效……

    鉴于封面对于作品集的作用,以及作品集本身的重要性,我打算单独输出几篇针对它的专题分享,帮助大家做出 “正常” 的 作品集封面 。

    今天这篇先从反面案例开始说起,通过这些总结来帮助大家刷新对封面设计的认识,然后再在下一篇分享封面设计的相关思路。

    更多作品集设计干货:

    设计师工作需求很琐碎,作品集没大项目怎么办? 编者按;平时工作太过琐碎,没有遇到大项目,感觉设计作品集里没东西可以展示?

    阅读文章 >

    一、照片的错误应用 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封面中个人照片的错误应用。因为这阵子直播课程中正好看到一份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必须先从它开始说起,案例见下图。

    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样的感受,至少我看到的第一反映,就是它像一份地产、保险、4S 店的销售应聘简历……

    不是说在封面放自己照片不行,反而我非常建议这么做,但第一照片不能这么拍,第二展示不能这么“小气”。

    作为 设计师 ,一定不要穿廉价的职业装拍照,因为那在国内的环境下是一线销售的标准装扮。一定想穿西服,也要走偏休闲、定制的款式,但你确定自己驾驭得住(总之就是不建议)?

    要放自己的照片那就一定要自然,有审美趣味,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什么?你说自己不是靓仔美女?这恰恰是审美趣味表现的途径之一,并不是长得好看才能有好的照片,这一方面考验摄影师的功力,另一方面反映你自我的审美要求。

    比如下面这些长相并不凸出的照片案例:

    Nigo

    色部义昭

    一定不要整得过于花哨,“前卫”过头风险太大,不是匹配的行业的话是很难有好的反馈的。比如过于杀马特、赛博朋克、末日废土,或者干脆拿个武士刀的中二都市机能……

    觉得实在没有合适的,对长相也自卑得抠脚(是得纠正),大不了不放也没关系。但绝对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行,然后就放个老外的照片。这在我这边收到过的简历和网上看到的案例中也非常普遍,比如下面这些真实案例。

    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放个鬼佬的照片就行了?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思路,我一直没办法理解这是怎么想的。

    设计师的作品集就是简历,简历里放照片一方面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提升整体的可信度,能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虽然最终关注的是作品质量,不放加分拿不到,但起码不要在这种地方呈现自杀性负分操作。

    二、字体使用混乱 第二种,就是字体应用混乱,不仅使用的字体类型超出合理的范畴,而且很多字体风格明显不搭但强行应用,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字放的多,在平面海报设计是很常见,但这需要明确的排版思路支撑,以及对字体类型的合理搭配。尤其在字体选择和参数应用上,存在大量的细节需要关注。

    比如多数特殊字体正负形的比例很失衡,非常不适合作为大标题。非标题性英文几乎都有字间距手动控制的需要,防止浏览效果太离散。英文数字的字号字重往往需要独立调节才能和中文形成合理的搭配……

    很多 UI 设计师对排版的理解仅仅是把字放进画布里,随便改改参数,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应用逻辑。所以导致他们即时直接照抄一些优秀的版式,做出来的设计还是很奇怪。而且想要把画面塞得越满,效果也就越差。

    封面不是字数越多,字体越特殊,排得越满越好,而是要在非必要的情况下给出足够的留白,塑造舒适的空间感。

    重申一遍,不是挤满元素的做法不行,而是要做那种设计就得有对应的驾驭能力,不要在你自己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乱抄,这样不仅做起来没简约留白多的设计容易,效果也不会更好。

    同时,中文的应用上我只建议使用标准的黑体类型,如普惠、旗黑、兰亭、鸿蒙、MiSans、OPPO Sans 等,不要去用一些风格太强烈的字体。

    尤其是一些免费的标题体,它们大多是针对互联网运营场景开发的营销字体,只会让你的封面产生一股廉价又浓郁的互联网营销风……

    三、使用奇怪的3D元素 因为对平面认识的匮乏,很多人在设计的时候想放主体元素,就会找插画或者 3D 元素。但往往这些素材的质量非常差,根本无法作为一份设计作品集的封面主体元素,比如下面案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人用了一些比较不错的素材,然后立马有一大群人跟着一起用,导致同类素材泛滥。比如下面的 3D 胖手,用我在招聘中的学员讲的话就是,10 份作品集一半里有这个东西。

    3D 和插画实际上和 UI 项目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要放也要证明自己有专业的输出能力,而不是放一些低质量作品、素材,在第一页告诉观看者你 3D 或插画能力是不及格的。

    完全不建议在方面出现这些元素,最多使用一些科技化的、没有复杂轮廓的渲染元素,来提供相关氛围。

    四、烂大街模板的使用 经常在这几个网站看作品集的话,应该下面这些案例没少看,都是我从不同作品集里截图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的作品集就是买个模板,改改字,或者演都不演一个字没动就完稿,这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直接套模板的方式满屏输出着 “敷衍” 的态度。

    可以直接给一个定论,直接买网上模板,还是完全跟着教程做,或者直接模仿已经是大路货的封面,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对于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来讲,看到封面就可以关掉了,没有往下看的必要!

    五、矩形元素滥用套娃 还有个特别奇怪,或者说不应该发生的,就是很多封面喜欢“套娃”,在里面画矩形框,比如下面这种。

    我们正常在电脑上看一份作品集,就是弹窗模式下查看,它本来就有个外部窗口。然后再这个窗口内,再强行画一个窗口,只会让整体的展示更局促、小气、业余。

    这和前面说的问题类似,封面一定要做好空间的管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分割,通过留白来提升页面的展示效果。

    六、流行风格的滥用 UI 圈子每一阵子会流行一种平面风格,原因是 UI 设计师整体的平面水平不足,所以总是要在某些优秀案例问世后一窝蜂的“致敬”。

    日常练习没关系,但作为作品集带有个人印记的内容上,完全不建议大家模仿流行的风格。即使你觉得别人做出来的效果好,但只要用的人多,就绝对不要去跟风。

    比如这两年比较流行的酸性风格、真空包装袋、毛玻璃等。

    这种直接跟风的做法也非常容易拉低整体的分值,尤其成熟的设计团队会觉得套用烂大街风格,那么该设计师毫无个人积累和个性,会抗拒接收这样的作品集。

    建议所有在做作品集的同学,在国内互联网上看到别人的作品集,尤其是高热度的,还是很多人都那么做的东西,直接放弃和他们做一样的风格,因为那种不是第一批做的跟风者,是吃不到螃蟹的,徒增反感。

    七、没有原则的色彩应用 还有色彩的问题,很多封面的用色处于没有理由的激进,完全没有专业设计师作品集该有专业感和稳重,让人觉得非常的浮夸。

    或者缺乏主色,颜色呈现得很混乱,没有办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画册视觉观感。

    封面的色彩应用一定要控制色彩数量,不要想着做成五彩斑斓的黑,或者使用了一些国潮、赛博朋克才会用的激进霓虹配色。

    我们的作品集是 UI 作品集,不是平面、品牌、电商作品集,而且只有面向这些潮流领域的设计师作品集才有场景做成这个样子,尤其是 B 端设计师这么做只会让人觉得非常不稳重不专业!

    确保你的封面有主体的颜色,且除了图片的用色数量尽量控制在 3 种以内,才能体现稳重和秩序。

    封面的配色是要在后面的展示页面中有关联的,所以尽量在完成整体设计后再回过来做出调整,可以比较好的保证整体的统一性,提升观看者体验。

    八、用力过猛虎头蛇尾 很多人也意识到作品集封面的重要性,所以会花很多精力去处理它。确实有一部分作品集的封面完成度是不错的,也感觉出来花了非常大的精力,但后续的内容完全跟不上封面的质量……

    这个就不找图例了,需要大家自己在网站列表中看那些封面做的特别吸引人的作品集,点击进去完整看一遍感受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作品集实际内容不尽如人意。

    如果封面一开始投入的精力过多,拉起了我们的期待值,那么面试者就会对后续的内容有较高的期望。

    但如果后面的内容页面设计明显出现断层,那么这个失望的情绪就会被放大。以及因为这种落差,会认为封面是不是你直接抄了优秀的作品不是自己完成的。

    一定要记得封面是作品集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设计的作品,在投入的精力中必须确保前后内容的统一和一致性。

    结尾 以上就是关于作品集封面常见问题的总结了,建议大家多在相关网站多浏览作品集的列表,体会下收简历的人的心情。你们就会明白,大多数设计师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原因的,很多人的作品集从封面看到的那刻起,就可以直接关了,压根没必要往下看!

    作品集是需要很认真和严肃对待的东西,但是很明显很多人没有想明白,所以不要光抱怨外部环境,好好从作品集出发作出优化吧!

    我会在后续更新封面设计的相关思路,敬请期待!

    我们下篇再贱~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 作为设计师,如何在整个项目中体现设计价值?

    设计动态 2022-11-27
    一年一度的年底复盘总结大会即将开启,期间闲聊时被问:作为设计师,你如何在整个项目中体现设计价值?我开始反思:价值是在原型稿的视觉体现吗?还是撕产研细节的审美挑剔?显然这些都不是设计价值的体现。 分享目录 如何理解设计价值 设计师基本价值分类 设计价值案例体现

    各位设计师朋友们,你有想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是什么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如何理解设计价值开始说起,到基本价值分类,更是深入展示了设计师该如何体现设计价值。相信不管是对外增值部分,还是对内成本部分,都能够给设计师们展开工作带来启示和帮助。

    一年一度的年底复盘总结大会即将开启,期间闲聊时被问:作为设计师,你如何在整个项目中体现设计价值?我开始反思:价值是在原型稿的视觉体现吗?还是撕产研细节的审美挑剔?显然这些都不是设计价值的体现。

    分享目录

    如何理解设计价值 设计师基本价值分类 设计价值案例体现 设计价值具体表现方向 一、如何理解设计价值 很多招聘上都写着会插画会动效的加分,但是这个加分的前提是满足必要条件之后才去考虑的,如果公司有大量的剪辑和插画需求,自然会招插画师和剪辑师(我上家公司有专门的插画师和视频剪辑人员)。前几年大家都可以凭借这些差异化优势拿到不错的薪水,但是寒冬之下公司更多的思考着如何活下去,更看中设计能给产品发展带来什么价值。

    商业设计本质上服务于业务,公司需要用户参与盈利,所以每个季度或每个月分发每个部门业务目标,项目团队根据当前部门任务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然后再一层层分发到设计,总结他们的关系如下:

    因此判断设计价值的关键是:是否真正地帮助业务解决问题,助力业务目标达成。换言之,设计价值就是设计师通过设计思维/策略/方法,帮助业务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实现了哪些业务目标 解决了哪些业务问题 创造了哪些业务价值 根据设计价值,市场上衍生出各种设计师头衔,被划分为更靠近产品的UXD(User Experience Design)、以及在UXD基础上提升出与业务更密切的UGD(User Growth Design),最后就是更偏纯视觉的VD(Visual design)。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在公司设计师再也不是单纯界面输出了,虽然职称头衔没变,但是公司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那说明你正在向体验型设计师或用户增长型设计师发展。今天看了我的文章,打开格局,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二、设计师价值分层 设计师的价值可以分为五层:设计协同、体验优化、增长设计、横向赋能、设计作为业务方,成立一个业务部分或团队。今天我们聊聊前三种容易达到的,我相信很多人最初选设计师认为设计不用对接太多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OK,紧接着慢慢的在无止尽的改稿消耗了激情,开始喊出设计没前途想转行不好找工作等等,但是正真玩明白设计的人往往笑而不语。

    第1层:设计协同 不知其然,表象复刻。设计协同最基本要求就是在拿到需求后高效又完美地实现落地。也就是我们刚刚入行时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事情:产品给到原型、设计开始执行、接着进入研发、再接着走查等等,甚至很多人都没玩明白设计系统有哪些,各个设备的的规范区别……

    做好这个阶段是设计师基本素养,需要良好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参与到产品的探索与构思中来。

    第2层:体验优化 我之前在小红书分享了很多关于设计优化内容,设计前VS设计后。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不同场景不同设计。只有平时多积累多学习,在运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第3层:增长设计 这个阶段的设计师,会比上一个阶段更能体现设计价值,并对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要把格局打开不要局限于设计本身,不是说忽略设计,是基于日常设计界面去考虑设计的意义,给产品和业务带来的影响。能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层面优化建议,推动业务的增长,所以这个阶段的设计也被称为UGD(UserGrowthDesign)。

    这时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比如需要具备用户洞察力,数据分析能力等。从这些维度出发,去熟悉业务、分析业务,寻找设计机会点,制定设计策略,从而推动业务。这个阶段的设计师,也是市场最需要并且很稀缺的。

    第4层:设计驱动产品 知其所以然,透过表象看本质。产品PRD不一定是最优解,它更像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第二参考视角。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在团队中的价值可以说是非常大了,从被动的需求接收方,转化为从战略层,能主动提出需求的一方,综合业务/产品目标,挖掘用户原始需求,提出当下最优解。当然这些需要我们前期不断修炼慢慢积累,等到合适机会才能厚积薄发。

    三、设计价值体现案例 在说改版案例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业务目标,设计目标是由它推导而来,这个推导的过程并不是直观可见的,需要我们进行用户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等一系列方式去推导,最后总结归纳出可行设计目标。推导过程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大家理解,我在网上查了很多案例:

    1、业务目标 一般业务目标是决策人开会共同决定的,它只是某个阶段大的方向,基本可以套进下面这个公式:

    以我目前工作正在执行的项目为例,可以组合其中一部分作为业务目标,例如:

    Q4:通过提升中介版位的曝光率引导中介入驻(上传社区资料),来增加社区内容的丰富度

    阿里《五导家设计法》中对业务目标和设计目标的定义是:

    业务目标-用[某策略]给目标用户带来[某价值],以实现[某变现方式] 设计目标 -用[某设计策略]给目标用户带来[某价值] 以助力[某变现方式] 这个刚开始理解会比较困难,因为很多项目其实只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并不会细化到这样的颗粒度。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些设计师的分析部分内容,整理组织一下发现大致的信息是这样的:

    由业务方提出一个需求,这个需求背后往往伴随着一个业务指标,设计师则需要将定量指标拆解为有设计执行指向的目标。上图中简化XX功能的操作路径,就需要拉出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数据,观察同级功能及子级功能有什么影响,用户是在哪一步流失的,有什么优化途径……可以看出短短几个字背后的工作远远比想象的多。

    2、洞悉产品的业务场景 这次设计改版也是伴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来的,为了做出贴近业务目标的设计,项目前期对产品的定位及业务底层逻辑做了深刻的理解,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用户通过我们产品得到什么?为了方便理解,我从项目背景开始说起。

    项目背景: 随着平台买卖租赁业务迅猛发展,用户对于房屋周边关注度越来越高,单个房屋详情无法满足用户对整个房屋周边的了解,所以推出社区找房平台。产品主要定位是提供小区内真实有效的房屋信息,帮助用户省时省力的筛选出优质房源。

    问题: 由于第三方合作平台房屋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C端用户(买卖租赁)去线下看房时发现已卖已租,渐渐地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最后很大可能弃用。

    解决: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平台引入「社区专家」这一概念,并通过提升中介版位的曝光引导中介入驻,入驻则需上传该小区户型图/平面图/内景图等。也就是说中介入驻后被称为社区专家,在APP端曝光量增加,吸引C端用户点击互动,从而提升房屋成交量的可能性(也就是业绩)。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确了现阶段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中介通过上传房屋信息获得一定的曝光量;而买卖租赁用户通过房屋信息省力省心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房源。

    3、洞察目标用户特征 产品最终服务于用户,不同产品面对的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前期深入了解了用户,明白用户诉求,这样能更好的聚焦设计策略,将产品的核心价值及服务价值传递给用户,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接着对此次需求目标用户(中介)进行了调研分析,当前我们的中介用户特征具体表现为:年龄在45岁以下的用户人群占73%左右,整体年龄不大,对互联网接受度较高,工作业绩直接与房屋成交金额挂钩。

    4、梳理用户入驻流程 社区专家入驻流程简单的看就是上传社区信息图片,然而其实是一个系统化决策的过程,整条关键路径从了解入驻优势(信息获取)到怎么上传(上传图片)再到上传成功(入驻成功)经历了几个关键节点,开始呈现一个漏斗状的情形,转化率越来越低。

    因此在产品设计之前,我们对用户决策的关键路径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主要为入驻前、入驻中、入驻后几个阶段,同时围绕着每个环节去强化用户内心感知,挖掘设计上的机会点。

    在这几个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入驻前:如何让中介快速找到入驻入口,明确入驻优势 入驻中:如何让用户入驻更顺畅 入驻后:如何提升用户入驻后效果感知,为再次入驻做推动

    5、设计目标推导 到此产品整体的设计思路已经很明确了,如果前期我们没有对业务进行宏观层面的拆解和分析,设计后期可能找不准设计的发力点,从而导致设计没有贴合实际业务场景。

    围绕着这些背景,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设计和产品同学达成了一致,本次主要设计目标为:

    提升用户信息阅读效率 提升用户入驻决策效率 提升用户入驻后效果感知

    6、设计方案落地 在明确了设计目标之后,最后一部分是设计落地了,正确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产品策略来执行的,并通过深耕的设计解决方案来为用户打造优质的服务体验,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视觉方案的设计。

    6.1 提升用户信息阅读效率

    (1)以传达信息内容为主

    说到权益设计师视觉常常会体现荣誉感,就会联想到黑金权益对比,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视觉表现,最终的结果都是以清晰传达信息内容为主,让用户看的明白这个是干什么的,对他有什么好处。

    如果用户看不明白,即使信息有效触达,最终会以为是广告不明所以的关闭。

    当然这中间也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产品给的交互原型稿就有问题,整个图就没让人明白这个是基础权益和置顶权益的对比。设计拿到原型搞后要提前沟通,在交互原型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要开始设计,这个在《 设计如何提升工作中话语权 》有提到过,等交互评审多方达成一致后开始着手设计,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利益点的展示

    关于用户入驻的利益点运营角度肯定是展示越多越好,但是产品为了减少用户跳出率,期望查看任务是在当前页面用弹框承载。由于弹框承载信息有限,我们尽量想在电脑一屏内展示完当前任务及主要利益点,所以在用户能看明白的前提下不能无限增加利益点。

    (3)挽留弹框优化

    无论什么类型的弹框,必须要做到文案简洁。不要让用户看半天还没明白你要说的是什么,然后才没办法也无所谓的点了确定或取消,当然大部分这种情况,他们都会点击取消,或者右上角的关闭键。

    而一般弹框按钮,右边是主操作按钮,也就是引导用户操作下一步的按钮,这次优化前按钮文案不好理解,确定操作与用户本身理解有歧义,易造成误操作。

    6.2 提升用户入驻决策效率

    (1)统一入驻后的视觉效果

    中介入驻前后状态分为:入驻前、入驻中(审核中、未通过、已通过)、入驻后(免费续期)。其中入驻中未通过使用警示色红色,为了强化中介入驻后的视觉效果也采用了红色,这与入驻成功的绿色不符。

    在视觉上用色混淆,那么后续红色是表示警示的同时还可表示强调?那么下图中「1筆成交」用红色是成功了还是未成功?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入驻后视觉效果统一为绿色,在后续色彩感知上更清晰明确,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都不会混淆。

    (2)优化入驻路径

    中介登录后会员中心立即弹出免费入驻任务弹框,1.0版本完成整套任务流程:免费入驻 → 入驻成功 → 做任务 → 免费置顶。当1.0第一版设计稿灰度上线后,产品预期是与中介达成共赢的结果,但是灰度数据结果显示中介用户入驻率低。

    在优化前,结合后台数据及与部分用户1V1,发现有很大潜力去提升。比如与用户沟通时,用户说不知道入驻成功后还需要做任务;做完一个任务置顶后怎么还需要做任务;再做任务有什么作用等等。

    免费入驻 → 入驻成功过程产生疑问,即入驻成功有权益还是做任务有权益?有什么不同? “置顶”一词有歧义,他们理解置顶是整个流程完成,而产品方理解“置顶”是前端页面的置顶。

    (3)任务弹框关闭方式

    通常来说为了方便用户关闭弹框,点击蒙层或点击关闭都可任务。入驻任务弹框是中介进入后强制弹出,1.0版本用户点击蒙层也可关闭,在2.0版本时候新增上传社区格局图,需要填写筛选格局信息,关闭筛选框最常见方式点击筛选框其它区域,由于任务本来是弹框展示区域有限,点击蒙层是大多数人选择,这时候可能上传一半就打断了,体验非常不好。

    处理方式:增加关闭按钮点击区域,弹框只能点关闭按钮关闭,点击蒙层不能关闭。

    6.3 APP优化专家入口

    买卖租赁用户与中介的互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介留存以及再次入驻意向,入驻后中介用户在APP展示上至关重要。

    由于品牌色是饱和度比较高的橙色,所以前期整个页面的可点击区域基本以品牌色为主,每次强调都是在原视觉上更强。当专家版位的视觉强调用橙色,视觉上可能无法凸显;

    用其辅助色蓝色时,存在2个问题:

    蓝色辅助色视觉感比较重(新建案品牌色不能随意修改),作为按钮时更像是一个主按钮 后续设计可能与其他业务线用色混淆,用户也可能分不清2个业务之间的关系 设计侧如何解决呢?

    面对这样的僵局再做优化,就一定需要转换思路了。跳出纯页面设计的层面去看转化,我们到底设计什么?

    此时需要重新梳理模块内容,明确产品诉求是想突出什么,结合产品诉求重新梳理内容优先级,以视觉维度重新输出设计优化。

    7、数据反馈 从入驻前中后期及APP展示在10月18号优化上线后,中介入驻成功率明显上升,从而影响着社区入驻率也明显上升,APP端互动按钮点击率也极大提升。

    整体来说这次改版非常成功,后续在响应式详情页上也会做相应的专家版位优化,社区专家曝光率最大化,同时也提升C端用户找房效率。

    四、设计价值体现的几个方向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明设计价值的本身不是局限的,它不仅仅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可感知的界面,它还包含对外增值和对内成本两种类型:

    对外增值 是指价值的增加,用户、营收、知名度等,这些都是对外增值的部分,也就是我上面从设计维度改版产品; 对内成本 是指成本的控制,资源、效率、投产比等,这些都是对内成本的部分。

    而这两部分又可以被分为有形和无形:

    1、对外增值的有形价值 对外增值的有形价值,一般是指用户行为数据、业务盈利数据这些,是能被直观看见的。如果一个决策是由你主导推进的,且因为这个决策引起了数据的上升,这个决策就是唯一变量,它能直接证明你的价值;但是设计不是万能的,大多情况下设计只能通过“影响/实现局部用户价值”间接助力变现,我们只需关注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参与、干预和落实的部分即可,这个就是我上面内容项目复盘总结的内容。

    当然,直接证明并不一定比间接证明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你要情境合理、逻辑自洽。

    通常我们需要关注的指标有 新增(新用户数,日周月)、传播(传播周期)、活跃用户数(DAU、MAU)、留存率以及流失率,还有AARRR的海盗指标的获取、激活、留存、传播、收入 ,这里不展开讲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这些数据在改版以及做新功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

    2、对外增值的无形价值 对外增值的无形价值是什么呢?比如公司周年庆,设计组会承担全部的舞美设计,但是这个结果没办法用数据来衡量的。但是整个过程是设计全程跟进支持,使得客户好评高于往年,甚至还在行业内有一定的传播和讨论,这些都是对外增值的无形价值。

    也就是说除了直观的数据目标,我们还可以从定义抽象的目标,抽象的目标也可以衡量。

    3、对内成本的有形价值 设计组件规范可以最大化的保证设计的一致性、提升开发的效率以及方便产品的迭代优化 ,我们就使用了这样的公式:组件开发时间*使用次数-投入的时间成本,以此估算出组件库带来的工时缩减。当然组件库只是对内成本价值的一种,对内价值包含很多,比如设计原则提炼、设计语言统一等,这些在多个设计合作时事半功倍。

    大家常被到的问题:市面上开源的组件这么完善,设计师为什么花费那么多时间重新做组件?其实它存在2个问题:

    3.1 业务属性不符

    虽然网上存在很多第三方组件比如Ant Design、TDesign等等,研发使用这些确实提升效率,但由于设计语言不同(公司不同业务属性不同),市面上的组件不一定与自家产品属性贴合,需要我们结合产品愿景以及业务规划进行重新设计。

    3.2 业务特性不贴合

    我们见到的很多组件只是基础组件,可以保证基础设计一致性,但由于业务领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一些专业的场景中有着强烈的业务属性,需要我们对一些基础组件进行组合,进行更专业的沉淀,这样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会更加高效。例如高级筛选、不同的场景弹框等。

    4、对内成本的无形价值 推动产研设流程优化,比如我之前写的《 设计师如何提升话语权 》就是我今年上半年发现了协作流程的不合理,反复沟通推动了流程的优化。这件事让整个团队有了更高效的合作,就属于对内成本的无形价值。

    项目复盘对于我们设计师的能力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之所是最快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在是实践中的反馈,这种直观的经验沉淀最终会融入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架构,而这将进一步反辅自己的职业成长。

    复盘可以让我们站在第三方角度,重新对项目流程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结合不同的反馈,客观的了解当前设计在整个业务目标中的价值,这是对我们设计量化最佳途径。

    和大家再说远一点,工作可能常遇到的场景,设计优化推不动,无法进行下去。得到反馈是:优先级不高,后续有时间再优化……这个其实在大中小厂都有这个情况,属于设计价值的第二层体验优化,它优先级高不高,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足够致命。

    比如说这个问题是核心功能,但根本不可用,这些就是致命问题;如果核心功能可用,只是没那么好用,也许对于你这个产品来说,就没有那么致命。所以与其想着怎样优化体验,不如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可以带来增长的方式,比如扩充下一类用户,或者更多的生态、品类等等。

    另外有个例子是关于一个朋友的,这个朋友工作很拼,在怀孕的时候周末都不休息,她当时负责2个业务,其中一个很差。她调研了相关用户,把用户做画像分层,也找出了可以带来增长的方式,但是发给当时的合作方,他和他Leader都是想混混日子的类型,就应付了一下,也没有往上汇报。在当时,级别差两级去沟通就很费劲了,这家公司在绩效期,也不强制要求给合作方评价,所以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辛苦却换不来的成长。

    最后朋友就离开了,但她的性格闲不下来,而是找了一份挑战更大的工作。在之后的几份工作中,一路得到赏识和重用,充分发挥了能力。HR告诉她主管对她的评价是,没有做不好的事,就算不带设计团队,也可以转行带别的团队甚至创业。

    她现在的公司,上下级也要互相打评价。所以身为主管,本身也要真的能力强,不然会被下属挑战,所以大家的话语权,就靠自己的能力和人品。简单明了,行就上,不行就下。团队的同学都说在她来了之后,他们有干劲多了。他们之前也很积极提方案,但总是被说优先级不高,其实是没有找准更值得做的项目。

    所以建议是,首先看看是否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在和他人充分沟通后,明确问题确实不在自己身上,那你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或者你本身所在的公司挺好的只是部门不好,那就换个部门,找个级别相对弱化,专注于能力本身和项目本身的公司,成长会非常快。

    本文由 @见贤设计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以一个B端项目为例,聊聊如何应对复杂需求下的UX设计

    设计动态 2022-11-27
    上周给团队做了一个15分钟的小分享,以我们之前一个具体的B端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应对复杂需求下的UX设计。 由于这次的分享主题是由team内的小伙伴指定的,所以在分享的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项目复杂在哪里? 以前听人大一个教授说,任何问题,都需要有

    需求文档200多页、时间紧、变更频繁,专业知识点还超多!如果是你接到这样的一个复杂需求,你会如何展开工作?作者以实际工作中的这个具体项目为例,与我们一同探讨如何应对复杂需求下的UX设计。欢迎阅读~

    上周给团队做了一个15分钟的小分享,以我们之前一个具体的B端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应对复杂需求下的UX设计。

    由于这次的分享主题是由team内的小伙伴指定的,所以在分享的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项目复杂在哪里?

    以前听人大一个教授说,任何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定义域。后来听舒祺老师讲课的时候,也听到一句话,叫做:defined before detented。

    01 解决问题之前,先定义它 当你拿到一个你认为复杂的需求时,先确认对你而言,复杂的是什么很重要。以我分享的那个项目为实例,它的复杂性在于:

    我拿到手的需求是一份200多页的技术要求文档,是由甲方组织撰写的国标文件,虽然实际描写功能的只有10页左右,但为了理解每个功能的具体细节,必须要翻看后面更偏技术的描述,比如接口结构、传输协议等等。而当时项目里也没有产品经理的岗位帮助去梳理需求。这一条也是我当时分享时现场询问小伙伴为什么觉得这个项目复杂时,所得到最多的答案。 时间紧张,需求变更频繁。中间一个版本又在这200多页文档里添加了详细的后台微服务及接口定义文档,和最初我们自己后台微服务框架和接口定义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B端项目本身的业务门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点造成的壁垒。 02 这些复杂性,给UX设计带来了什么困难?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将现象和问题混淆起来,复杂和简单只是事物的属性,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它并无好坏之分(详见 《驯服复杂,B端设计思考》 )。

    比如“200多页的技术要求文档,没有专门的产品岗位去梳理需求”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问题本身,需要定义的是你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将现象和问题混为一谈,因为同一个现象,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问题(也可能并不成为问题),和对你造成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个项目中,前面三点造成的问题主要有:

    (一)兼顾大结构的同时,又要注意小的细节。

    (二)同时期其他工作的干扰&后端接口文档改动时自己的预判不足

    (三)对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造成设计后的界面交互并不那么满足用户体验要求

    (一)兼顾大结构的同时,又要注意小的细节。 我们知道,交互设计是要下沉到细节逻辑的,它流转的不止是表层的界面跳转,也关系到界面下的底层信息交互的逻辑运转。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探讨B端界面设计的复杂性从何而来(详见《B端设计思考:以界面为触点的信息流转》)时也有聊到。

    同时,B端系统需要交互的信息常常有很多(功能点多),也就意味着它需要许多许多彼此相关联的界面来承载它们。

    不过,面对项目当时的情景和目标,探讨按钮的摆放顺序和表单字段是否冗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首先要确保的是主结构、主流程和关键界面的正确性。

    好在这个项目之前,我已经做过一些相同业务领域的类似项目,所以在确认主结构和主流程上,我基本没有浪费什么时间。

    这块的正确性和可扩展性,也保证了我在第二个现象:小需求变更频繁的情况下,并不认为它有困扰到我,成为要专门解决的一个问题的原因。

    在细节设计上面则更多的是保证它的无错性而不是体验性,比如遵循已有的平台设计经验,套用常规组件,在评审之前容忍许多细节处于非最优设计的风险,然后依靠研发评审及开发和测试过程的反馈来不断调整。

    (二)同时期其他工作的干扰&后端接口文档改动时自己的预判不足 单纯的时间和工作任务冲突问题我认为还是比较好解决的,当时我同时期还有一些管理工作,所以我一方面从自己出发,尽量集中大块时间来做这个项目的设计,并且提前将设计分批输出&评审的时间计划表同步了研发。另外一方面,我也小模块地引入了其他两位设计小伙伴的帮忙,加快了部分进度。

    在这种情况下给出计划并严格执行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确定感的给予,不仅能方便其他相关工作的安排,也能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会被打扰和追问。

    第二个问题也是研发同事帮忙一起解决的,他们从接口文档反推出可能新增或改动的界面功能给到我,我再结合他们的反馈去看满满技术语言的接口文档,思考新增或改动的交互,的确快了不少。

    当然,输出也是分批分模块和对应的前后端小伙伴确认的。

    (三)对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造成设计后的界面交互用户体验不佳 虽然这个问题我列上去了,但在做项目的时候并不是我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原因是之前项目铺垫的业务知识已经让我能够确保主要逻辑和流程的正确性,第二个原因是项目当时的目标并不是实际投入使用,而是要去通过该系统所对标行业的一个资格考试。

    这也再次说明了定义问题的重要性。

    03 回顾这个项目 对于如何应对复杂需求的UX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点值得一提:

    1. 优先保证主结构、主逻辑和关键帧

    主要结构,指产品功能如何组织,它需要通过分类和层次性来体现。 主要逻辑,指用户的思路如何流转在几个主要功能上面的,它需要通过界面的用户流和逻辑流来体现。 关键帧,主结构和主逻辑的具体体现,是其中关键触点的具化界面。 2. 确定你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将现象和问题混为一谈。

    这也是我们上面一直在澄清的,每一个现象要定义它给你造成的具体问题上,defined before detented。

    3. 最终,解决问题的本质,还是你以往经验和能力的积累。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如果我没有之前的业务积累,我也没办法在面临B端项目本身的业务门槛壁垒时,认为它所造成的问题不是那么主要,不会影响我的主逻辑和主流程。也没有办法在确保大结构放弃小细节时依然能够保证细节的出错概率在所有人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更没办法在面对第三个问题时轻轻放下,认为它影响不了大局。

    另一方面,如果我的经验和能力更好一些,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更为轻松,也不会发生前面提到预判不足造成的措手不及。

    总结一下 复杂所造成的问题是什么?defined before detented。 以一个B端项目为例:我的三个问题(两头兼顾、其他工作和预判不足、用户体验不佳)和主要的解决方法。 三个关键,关于如何应对复杂需求下的UX设计。 作者:林影落,10年+体验设计师,专注AR及创新领域设计;微信公众号:林间有影落

    本文由 @林影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增长设计实战!如何用一个公式提升5倍转化率?

    UI交互 2022-11-27
    设计师如何提高转化率?本文通过超多的增长设计实验,结合一个投入过亿的项目,总结了一个万能好用的DE公式,帮你快速提高设计转化。更多提高转化的方法:转化率翻5倍!

    设计师 如何提高转化率?本文通过超多的 增长设计 实验,结合一个投入过亿的项目,总结了一个万能好用的DE公式,帮你快速提高设计转化。

    更多提高转化的方法:

    转化率翻5倍!资深设计师需要学会的「分层设计」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

    阅读文章 >

    阿吉站在讲台上,开心的像个孩子。三年前,正是凭借这个公式,他收获了年度优秀项目、年度优秀员工,高绩效、升职、加薪,一切顺理成章。如今,作为团队leader,他希望这一方法论能继续传承下去,帮助到更多的小伙伴。

    一、基础概念及示例

    Convert 转化:用户完成业务期望的操作/任务;

    Desire 意愿:操作/任务意愿,包含需要、欲望、动机;

    Efficient 效率:操作/任务效率,用户完成的一个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如完成购买所需步骤、get到核心信息的时间;

    举一个小例子。

    下图是智能高考志愿的需求原型。

    我们用DE模型分析下有什么问题。

    针对意愿问题,正向意愿继续放大和增强,负向意愿的问题要避免或削弱;

    针对效率问题,信息的获取效率要提;而看到预测的结果的效率也要提高;

    可以从原有的10步流程:

    选标签(科目1) 选标签(科目2) 选标签(科目3) 激活输入(总分) 输入 确认输入 激活输入(语数英分数) 输入 确认输入 “一键分析能上大学”按钮 看到分析的结果[end]

    优化为3步:

    激活输入-> 输入总分-> 确认预测-> 看到分析的结果[end]->

    完善各科分数->

    查看更精准的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策略输出交互原型,对比感受下。

    我们找用户对上图两个原型做了简单问卷投票,结果也是优化后的完胜。

    二、DE模型如何推演而来 有别于上期分享的GSSM模型,DE模型并不是直接从理论而来,是从多次的实验结论总结抽象得出,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作为一个了解项分享给大家。

    如何清晰量化设计价值?试试这个超实用的GSSM模型! 编者按:本文通过实战案例,帮你掌握一个能量化设计价值的GSSM模型。

    阅读文章 >

    最初,我们疯狂做了超多的增长实验(因数据保密模糊处理):

    把收集到的有效策略分类和归纳:

    期间学习了不少理论书籍和论文:

    通过理论启发,把所有策略抽象为两类:

    最终,得到了DE模型:

    转化 = 意愿 × 效率

    综上,DE模型只是策略的高度概括,实际工作中,不能单看模型本身,还是要结合具体的策略来用,加入策略的DE模型才是完全体(如下图)。

    有了完全体的模型,接下来咱们聊聊是如何实现5倍提升的。

    三、如何实现5倍提升 1. 业务背景

    利用精品低价课,通过外部渠道(微信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拉新。项目为期4个月,投入过亿。

    详细见下图:

    OK,开始优化。

    1)用DE分析问题,尝试对应策略;

    2)方案及数据结论

    具体数据非常敏感,用字母不影响提升率计算;

    以下数据均在严格A/B测下得出;

    真实实验并非按页面顺序进行;

    我们把整体链路拆成3部分来讲。

    ① 数学详情页->选完时间

    详情页意愿+效率优化

    选择时间效率优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a% -> 1.57a%

    ②③④⑤登录->支付完成

    支付完成后再填写地址

    小程序一键登录

    订单页体现价值+弹层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b% -> 2.34b%

    ⑤⑥⑦⑧⑨⑩ 整体导流英语流程

    订单页体现价值+弹层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c% -> 1.37c%

    最终整体链路的转化率:abc% -> 5.03abc%,5倍达成!

    四、为什么不是福格模型 在分享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福格模型。福格模型这么火,而且有知名学者背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用呐?

    实际上,在构建完DE模型半年后, 福格模型 开始火遍设计圈,我也是从同事分享中学到,并且意外的发现,和DE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非是最终呈现的维度不同(如下图)

    不使用福格模型有几个原因:

    设计师那该死的清高。不多说,设计师应该都懂; 福格模型最初是用于学习教育领域,DE模型是以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为基础,更贴近互联网业务; 实际工作中不好用、门槛高。我也曾尝试像团队推广福格模型,但在分享过程中,单动机、能力、提示这三个词,就有很多版本的解释。更不要说再把理论转译为设计策略。这也是坚持使用DE最主要的原因。 以上观点并无踩一捧一,是基于自己身边圈子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如果你觉得福格模型顺手,也恭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

    如何提高设计转化?先学会经典的「福格模型」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如何吸引用户转化。

    阅读文章 >

    最后我想说,无论DE模型还是福格模型,都是对“人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高度概括,对“人”的洞察才是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在追求设计捷径的过程中,切不可被方法论表象迷惑,揭开表层,触达“人心”,你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

  • 增长设计实战!如何用一个公式提升5倍转化率?

    UI交互 2022-11-27
    设计师如何提高转化率?本文通过超多的增长设计实验,结合一个投入过亿的项目,总结了一个万能好用的DE公式,帮你快速提高设计转化。更多提高转化的方法:转化率翻5倍!

    设计师 如何提高转化率?本文通过超多的 增长设计 实验,结合一个投入过亿的项目,总结了一个万能好用的DE公式,帮你快速提高设计转化。

    更多提高转化的方法:

    转化率翻5倍!资深设计师需要学会的「分层设计」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

    阅读文章 >

    阿吉站在讲台上,开心的像个孩子。三年前,正是凭借这个公式,他收获了年度优秀项目、年度优秀员工,高绩效、升职、加薪,一切顺理成章。如今,作为团队leader,他希望这一方法论能继续传承下去,帮助到更多的小伙伴。

    一、基础概念及示例

    Convert 转化:用户完成业务期望的操作/任务;

    Desire 意愿:操作/任务意愿,包含需要、欲望、动机;

    Efficient 效率:操作/任务效率,用户完成的一个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如完成购买所需步骤、get到核心信息的时间;

    举一个小例子。

    下图是智能高考志愿的需求原型。

    我们用DE模型分析下有什么问题。

    针对意愿问题,正向意愿继续放大和增强,负向意愿的问题要避免或削弱;

    针对效率问题,信息的获取效率要提;而看到预测的结果的效率也要提高;

    可以从原有的10步流程:

    选标签(科目1) 选标签(科目2) 选标签(科目3) 激活输入(总分) 输入 确认输入 激活输入(语数英分数) 输入 确认输入 “一键分析能上大学”按钮 看到分析的结果[end]

    优化为3步:

    激活输入-> 输入总分-> 确认预测-> 看到分析的结果[end]->

    完善各科分数->

    查看更精准的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策略输出交互原型,对比感受下。

    我们找用户对上图两个原型做了简单问卷投票,结果也是优化后的完胜。

    二、DE模型如何推演而来 有别于上期分享的GSSM模型,DE模型并不是直接从理论而来,是从多次的实验结论总结抽象得出,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作为一个了解项分享给大家。

    如何清晰量化设计价值?试试这个超实用的GSSM模型! 编者按:本文通过实战案例,帮你掌握一个能量化设计价值的GSSM模型。

    阅读文章 >

    最初,我们疯狂做了超多的增长实验(因数据保密模糊处理):

    把收集到的有效策略分类和归纳:

    期间学习了不少理论书籍和论文:

    通过理论启发,把所有策略抽象为两类:

    最终,得到了DE模型:

    转化 = 意愿 × 效率

    综上,DE模型只是策略的高度概括,实际工作中,不能单看模型本身,还是要结合具体的策略来用,加入策略的DE模型才是完全体(如下图)。

    有了完全体的模型,接下来咱们聊聊是如何实现5倍提升的。

    三、如何实现5倍提升 1. 业务背景

    利用精品低价课,通过外部渠道(微信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拉新。项目为期4个月,投入过亿。

    详细见下图:

    OK,开始优化。

    1)用DE分析问题,尝试对应策略;

    2)方案及数据结论

    具体数据非常敏感,用字母不影响提升率计算;

    以下数据均在严格A/B测下得出;

    真实实验并非按页面顺序进行;

    我们把整体链路拆成3部分来讲。

    ① 数学详情页->选完时间

    详情页意愿+效率优化

    选择时间效率优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a% -> 1.57a%

    ②③④⑤登录->支付完成

    支付完成后再填写地址

    小程序一键登录

    订单页体现价值+弹层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b% -> 2.34b%

    ⑤⑥⑦⑧⑨⑩ 整体导流英语流程

    订单页体现价值+弹层化

    该部分优化后转化率:c% -> 1.37c%

    最终整体链路的转化率:abc% -> 5.03abc%,5倍达成!

    四、为什么不是福格模型 在分享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福格模型。福格模型这么火,而且有知名学者背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用呐?

    实际上,在构建完DE模型半年后, 福格模型 开始火遍设计圈,我也是从同事分享中学到,并且意外的发现,和DE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非是最终呈现的维度不同(如下图)

    不使用福格模型有几个原因:

    设计师那该死的清高。不多说,设计师应该都懂; 福格模型最初是用于学习教育领域,DE模型是以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为基础,更贴近互联网业务; 实际工作中不好用、门槛高。我也曾尝试像团队推广福格模型,但在分享过程中,单动机、能力、提示这三个词,就有很多版本的解释。更不要说再把理论转译为设计策略。这也是坚持使用DE最主要的原因。 以上观点并无踩一捧一,是基于自己身边圈子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如果你觉得福格模型顺手,也恭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

    如何提高设计转化?先学会经典的「福格模型」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如何吸引用户转化。

    阅读文章 >

    最后我想说,无论DE模型还是福格模型,都是对“人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高度概括,对“人”的洞察才是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在追求设计捷径的过程中,切不可被方法论表象迷惑,揭开表层,触达“人心”,你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

  • 我,抖音电商,2岁,想开超市

    设计动态 2022-11-27
    抖音电商在超市上又又又又有新动作了。 11月22日,据企查查显示,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抖音超市”商标,目前正在注册申请中。 今年10月,据多家媒体报道,抖音业务已经开始进行前期试点。相关报道显示,“招商并未公开,只是在通过小二定向进行邀约。其余内容都

    抖音在电商业务上已经投入了不少精力,比如进军线上超市业务;而现在,抖音电商在“超市”上又有了新动作。具体如何理解抖音电商在线上超市业务中的布局?线上超市业务又可以为抖音电商带来什么?本篇文章里,作者进行了一定解读,一起来看。

    抖音电商在超市上又又又又有新动作了。

    11月22日,据企查查显示,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抖音超市”商标,目前正在注册申请中。

    今年10月,据多家媒体报道,抖音业务已经开始进行前期试点。相关报道显示,“招商并未公开,只是在通过小二定向进行邀约。其余内容都还只是口头说说”

    而早在今年6月,晚点latepost就已经报道,抖音在做类似京东超市的自营业务,抖超送货上门,在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城市试点。

    从初次报道至今,抖音进军超市业务已经过去半年,抖音超市如何了?

    一、抖音超市 据晚点latepost今年6月份的报道显示,抖音做的是类似京东超市的自营业务。该业务由字节跳动电商部门负责开发,与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分属两个团队。也就是说,抖音超市属于抖音电商旗下的业务。

    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目前抖音超市已经开启了广州、深圳、惠州和东莞四个城市试点,四个城市的部分消费者可以在抖音商城中找到“超市”入口,在抖音超市中购物。目前抖音商城是抖音超市的唯一入口。

    一位深圳抖音用户告诉壹览商业,打开抖音商城之后,确实可以看到有超市的入口,不过自己从来没用过。壹览商业在杭州打开抖音商城,超市入口则是不存在的。

    据该用户的超市界面显示,目前抖音超市主打的标签有三个,“官方直发”,“次日送达上门”,“满88元包邮”。

    从页面观感来看,抖音超市和天猫超市更为相似。天猫超市分为次日达和半日达两种模式,半日达满49元包邮,次日达满88元包邮。抖音超市显示次日达,满88元包邮。抖音超市的中心区域为爆款秒杀对应天猫超市的中心区域的今日疯抢。

    从商品种类来看,目前抖音超市一共列出了零食特产、家庭清洁、美容洗护、亲自生活、酒水乳饮、家居日用、粮油调味一共7个品类,但天猫超市一共零食速食、粮油调味等19个品类,相较而言,抖音超市的品类不算齐全。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电商巨头都看上了线上超市业务。 一方面,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进军超市业务多年,近年来动作频频;另一方面,美团也在近日,将旗下的美团优选定位升级为“明日达超市”,不断扩充旗下产品的sku。

    此时,抖音也开始进军线上超市业务,不禁让人发出疑问,线上超市这么香?

    二、为什么要做线上超市?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壹览商业,超市是属于高频消费的一个品类。超市的很多快消品都是周品和季品,就是每个星期和每个季度都要去购买的易耗品,复购率特别高,而且还属于标品,所以超市基本上是线上必争的一个业务。

    从行业来看,线上超市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75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109542亿元,同比增长4.9%。也就是说大部分增长都来自于线上零售业务。

    在今年双11结束之后,天猫和京东,谁也没有公布最终的GMV数据。只有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处理量,双11当天处理快递量5.52亿件,同比下降20%。很显然,双11呈现出了一定的疲软。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略显萧条的双11期间,京东超市全渠道业务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京东超市企业业务成交额同比增长10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线下零售从业者也告诉壹览商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发生变化,线上渠道在品牌方知名度的加持下更容易获取流量。

    从抖音来看,现在推出“抖音超市”也符合抖音电商的发展战略。

    今年8月,抖音电商曾在内部宣布,未来将主要去做商城和品牌。而超市对于抖音做商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庄帅告诉壹览商业,抖音现在要做商城,需要提升复购率,降低购买门槛,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对于抖音来说,超市这个品类是最好的,像洗发水,牙膏牙刷,纸巾,零食这些,门槛低,标准化程度又高,还可以通过补贴提升复购,也不需要通过直播来做。再加上抖音本身在推货架电商,现阶段看来,超市这个品类是非常符合抖音电商要发展的方向的。

    零售专家鲍跃忠则表示,现在抖音商城已经做到了一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抖音超市,关注于一些满足用户日常用品需求所带来的高频产品,也能够促进抖音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符合当下整个电商的布局的。但是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还要进一步观察。

    三、能做好吗? 总体看来,目前抖音超市的业务也还在试点阶段,平台对“抖音超市”的支持力度,暂时也未可知。具体能否做好还得看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的是供应链。

    在壹览商业看来,线上超市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为商品种类多、价格便宜、品质高。种类多和价格便宜是能够吸引消费者下单的主要因素,而品质高则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回购。

    庄帅表示如果抖音未来愿意下大力气投入,在资金和流量上多做支持,扩大商品种类,再加上补贴,还是有一定几率做好的。消费者是非常看价格的,很多品牌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像可口可乐,海飞丝这些知名品牌,拼的就是价格。如果多做一些补贴,肯定是可以在市场上抢到份额的。

    鲍跃忠则表示,商品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市场上的电商包括淘系,拼多多,京东,以及美团这种即时零售等等,线上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如果仅仅只是照抄淘宝和京东的商品,没有明显的商品特色,那么就只能做价格补贴,抖音在未来应该能够占据一定的份额,但是想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突围,扩大市场份额,关键还得靠差异化的商品。

    对于抖音来说,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考验的正是抖音背后的供应链能力,是否能够以低价拿到供应商手里的高品质货品。

    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深耕供应链多年,出货量大,在供应商面前自然有着不错的谈判能力。但抖音进军电商业务不足5年,初期是从直播带货开始,直播带货也是对流量的利用,在供应链建设上几乎没有积累。

    其次要考虑的是物流。

    供应链解决的是产品力,而物流则是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的重要手段。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抖音已经和顺丰达成合作,主要由顺丰承担之后的配送业务。短时间来看,配送方面对于抖音来说并不算问题,合作也是目前抖音的最优选择。

    四、最后 总体来看,抖音虽然有着巨大的流量,但货架电商与兴趣电商的本质存在不同。商品背后的供应链能力才是其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目前抖音最大的短板。

    在壹览商业看来,抖音做超市,天然有着巨大的流量优势,但之后是否能够做好,还得看抖音是否能够补齐其在供应链上的短板。

    作者:成如梦,编辑:木鱼

    来源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专业的消费领域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览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