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美团“变形记”

    设计动态 2022-10-10
    距离抖音团购的“500亿”还剩短短两个月。 进军本地生活后,抖音曾在去年年底定下“保300亿元,争400亿元”的全年目标,而今年上半年,抖音又将这个目标提升至500亿元。 近日,《IT时报》记者走访线下商家发现,本地生活市场正刮起一阵强劲的风,以抖音探店短视频

    随着线上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玩家们需要开辟更多渠道,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其中,本地生活赛道就已经吸引了不少玩家入局,比如抖音就在逐渐加码本地生活业务。那么抖音等平台的入场,是否会对美团的本地生活业务有所冲击?二者的本地生活业务逻辑,又是什么样的?

    距离抖音团购的“500亿”还剩短短两个月。

    进军本地生活后,抖音曾在去年年底定下“保300亿元,争400亿元”的全年目标,而今年上半年,抖音又将这个目标提升至500亿元。

    近日,《IT时报》记者走访线下商家发现,本地生活市场正刮起一阵强劲的风,以抖音探店短视频引流团购的,正在改变本地生活服务的“游戏方式”。

    “抖音团购能带来新的流量。”日料店老板阿哲(化名)向记者总结,近几个月,邀请探店主播拍摄短视频吸引顾客,已成为他的重要获客方式之一。

    不少迹象表明,抖音的本地生活布局并不简单。新流量渠道的引入,似乎正在撼动美团一直以来在到店团购领域的垄断地位,对行业格局形成冲击。但也有分析机构认为,抖音和美团面对人群不同,美团的基本面尚未受到影响。

    既是朋友,也是同乡的两位互联网巨头掌门人张一鸣和王兴,曾共同为中国互联网开辟新局面,然而,在流量见顶、大厂节衣缩食的大背景下,正“越行越近”,乃至“针锋相对”。

    一、本地“醒目”,“爆款”引流 去年开始使用抖音团购的上班族罗罗(化名)发现,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愈发“醒目”,通过信息流找到团购券的用户也越来越多。原本,他还会向朋友“安利”抖音的团购套餐,现在,使用抖音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团购了。

    “我身边一开始使用抖音团购的大多是朋友推荐。”罗罗回忆道,当时还需要特地去搜索,如今只要手指向左划动,在“同城”页面便能很轻松地看到团购入口。面包甜点店的店员图图(化名)也有同感,“最近到店使用抖音团购券的顾客明显更加熟练”。

    据媒体报道,目前本地生活在抖音属于P0级业务,在众多项目中属于优先级最高的行列。抖音的重视也体现在半年多来App的变化上。

    如今打开抖音App,在“首页”中共有同城、关注、商城、推荐四个页面,其中“同城”的页面俨然已经成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点击视频上方的“同城发现”四个小字,便能看到附近美食、休闲娱乐、游玩、美发、住宿等8个垂类服务,上下滑动视频的过程中,还会不时出现“本地吃喝玩乐推荐”的本地生活服务“广告”。

    不难看出,抖音团购正在悄悄“破圈”。但除去抖音在流量推广上的用心,或许还在于线下商家的“爆款”策略。

    不少抖音团购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店铺里,都能看到一两款主打的“爆款”团购商品,它们往往价格低廉,相对美团套餐显得更实惠,从而引来众多消费者“自来水”分享。例如,没有美团套餐的海底捞,便在抖音团购中推出了200元的双人套餐,当前销售量高达93.2万张。

    “我们原价16元的牛乳茶只卖5.9元,这个套餐在美团上是没有的,是专门在抖音上打造的爆款。”图图告诉记者,自家面包点心店开张不久,目前已成为抖音上海嘉定区人气榜的第一名, 大力推广该“爆款”抖音团购套餐,便是为了引流获客 。

    为配合这款抖音团购套餐推广,这家店门口还摆放了音响、海报等物料进行宣传,不一会儿便有顾客被吸引来。店内另一名店员告诉记者:“这款套餐太火了,每天来核销的人多到数不清。”

    据《界面新闻》报道, 行业人士称某三线城市使用抖音团购券的用户数量已变成美团团购券用户的三倍左右 。而据抖音近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其本地生活服务已覆盖全国377个城市,平台动销商户增长22倍,整体交易金额增长30多倍。

    二、中小商户不及品牌“热情” 除去在消费端的火热,抖音团购在商家端也在发生变化。

    今年6月,抖音正式宣布本地生活服务将对商家抽佣,面向不同类目的平均服务费率为3%,其中费率最高的为8%的结婚类团购,较低的是美食及游玩的2.5%、2%。

    相比美团动辄10%以上的抽佣,抖音团购的佣金抽成仍然算得上实惠。不过,在邀请团购达人拍摄短视频时,阿哲发现如今的达人抽佣普遍已由去年的10%上升至15%。

    “抖音来客”是今年3月抖音推出的商家门店管理经营平台,随后6月推出了生活服务商家营销平台“巨量本地推”,两者形成了商家运营、推广的完整体系。

    “原本我们商家是使用企业号,后来都迁到新推出的‘抖音来客’。”阿哲告诉记者,从这时开始,平台上的团购达人抽佣变得更高了,这让他变得谨慎。 倘若消费者通过点击短视频链接看到团购,就需要加上达人的抽佣,一份团购的费率随即水涨船高,因此他决定放慢拍摄短视频的节奏,“两三个星期做一条” 。

    尽管看好抖音带来的新客源渠道,阿哲的日料店成绩并不理想。使用抖音团购的顾客来得三三两两,总数量没有呈现爆发式增长。原因或许在于缺乏吸引人的团购套餐,这家日料店的抖音团购套餐同美团团购套餐在价格、内容上别无二致,而其他做抖音团购的品牌商家大多打出差异化策略,或是通过让利打造爆款。

    招商证券分析师指出, 抖音商家团购带货需要依赖本地团购达人,而达人佣金率在4%~30%之间,加上平台抽佣,整体的费率甚至要比美团高出3%~10% 。承担着高额的抽佣,中小商家难免束手束脚。

    在另一面,同谨慎的中小商户不同,拥有更大操作空间的品牌连锁商铺纷纷赶上抖音的“快船”。上述的海底捞、蛋糕店两家都是品牌直营店,大力发展抖音团购更像是从上而下的公司策略。

    另一个品牌青睐抖音团购的例子来自连锁加盟模式,一家在抖音团购上嘉定区小吃类人气榜稳定前三的正新鸡排。店里9.9元的抖音团购套餐能买到鸡排、烤肠、酸梅汁三件套,而同样的套餐内容在美团上购买团购券还要18.9元。

    “买这个套餐的人太多了,可能只开到国庆。”店员表示,每天下午人们都会排起长队抢购该套餐,一天的总销售额能达到4000元,销量超越不少此前的优惠活动。为了鼓励加盟店推广该套餐,公司还规定每卖出1单可以提成1块钱。

    策略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平台主要玩家画像的不同。上述招商证券分析师同样表示,当前头部品牌商户拥有成熟的私域体系,对美团收入贡献较低;而抖音却以头部品牌商家的爆款低价团购为主,体现出两者逻辑的不同—— 美团面向投放不足的中小成熟商家,而抖音面向头部商家、新店及网红店,从店铺发展阶段、规模两个时间、空间层面上存在差异,目前并不是直接竞争关系 。

    三、“流量逻辑”的团购生意 回顾抖音的本地生活动作,种子早已埋下。

    2018年9月,抖音初次试水本地生活,成立POI团队,将短视频线上信息链接至真实的线下门店地址。但一直以来,抖音在本地生活上一直更像“广告商”,为美团、商家引流,直至2021年底才躬身入局。

    当前,无论是线下商家的“爆款”策略,还是脱胎探店吃播的团购达人抽佣,无一不体现出抖音从短视频切入团购引发的流量逻辑。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和短视频的联动性,是美团阿里等对手所欠缺的,此外,抖音更重要的优势在于“算法优势”,如果算法能力沉淀到本地生活服务部,能够将商品、用户进行更精确的匹配。

    当然,短板并非没有。一名南京西路的餐饮店老板告诉《IT时报》记者,自家抖音团购非常成功,店内一款套餐销量上万,但问题同样明显——比起美团,抖音团购的退单更多,这或许来自消费者观看短视频后的“冲动性消费”。

    中泰证券分析师则表达出更消极的看法: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很大可能局限于推荐式、随机性消费,受制于商家供给,体量有限,预计其在到店团购领域GMV占比不会超过20%。

    据艾瑞咨询,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线上转化率在2020年仅有24%,而在2025年将增至31%,且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35万亿元。显然,到店团购的想象空间仍然广阔。

    8月19日,抖音和饿了么发布声明表示达成合作,后者表示将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与抖音一起通过丰富的产品场景和技术能力,助力数百万商家为抖音用户提供从内容种草、在线点单到即时配送的本地生活服务新体验。

    一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抖音的“心动外卖”未能成功,抖音商家只能通过第三方物流将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中,耗时长、服务差。同饿了么联手补全外卖后,抖音的本地生活服务或将真正形成闭环,突破当前流量逻辑带来的一些弊端。

    但合作效果仍未可知。此前美团和快手也曾宣布达成合作,可几乎没激起太多水花。如今,张一鸣正步步逼近美团腹地,王兴该如何应对?

    或许,王兴此时志不在此。美团的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中,王兴表示,“美团闪购已经建立了一定量级的业务规模”,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美团的即时配送交易订单增长至41亿笔,涵盖餐饮、零售、医药等品类。与此同时, 美团调整架构,即时闪购与外卖业务、到店酒旅,共同构成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或许,美团的“变形记”才刚刚开始。

    作者:崔鹏志,编辑:郝俊慧,挨踢妹

    来源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做报纸,也懂互联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IT时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设计师如何轻松过稿?3个阶段帮你快速掌握!

    UI交互 2022-10-10
    本文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如何快速过稿。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本文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如何快速过稿。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中) 本文将讲解设计前、中、后的结构,总结设计师在什么样的阶段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过稿率。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下) 上期回顾 设计评审 见过很多设计师在最终结果呈现时,只是扔两张设计效果图到群里,等待他人的反馈,在完整的项目交付一定不要这么做。

    阅读文章 >

    很多设计师喜欢在拿到产品原型后就开始动手设计,或直接去找参考和竞品。这种工作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我们在不了解需求背景时做出的方案,同样也显得苍白无力,经不住盘问或审核。

    在 B 端领域中,决策者大多不是使用者,而决策者也往往不是一个人,很多 设计师 应该听甲方说过“要高大上”“感觉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继而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你的方案继续升华,而你还是靠着猜测苦中作乐,最后一句“还是第一版吧”让你彻底崩溃。

    如何最大程度改变这种现状,那就看下面的内容吧。

    一、前期:如何快速理解业务目标和应用场景? 1. 人

    要知道自己的用户和决策者是谁,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喜好,判断他们的认知和心智,做针对性的方案和视觉。如:

    我们的用户是谁? 决策者有哪些? 用户社会属性是什么样子的? 用户和决策者的偏好是什么? 决策者是否有绝对主导权? 决策者的认知和心智在什么阶段? 2. 行为

    用户需要完成哪些事情,通过什么动作去完成,用户的习惯偏好是什么?如:

    用户使用产品做哪些事情? 用户的具体行为路径? 用户的交互习惯? 用户对交互的认知怎样? 3. 目的

    用户想要达成的目标,或产品和功能目标是什么?如:

    用户使用产品要达到什么目标? 商业目标是什么? 设计目标是什么? 4. 环境

    用户在什么场景/环境下使用产品,使用产品的频次怎么样,用户在是嘈杂的环境还是安静的环境,在办公室还是户外场景?如:

    用户在什么环境在使用产品? 用户有哪些场景,是否有特殊场景? 每个场景都有什么特征? 5. 媒介

    用户使用什么工具,是电脑、手机、ipad 还是其它形式?

    6. 5W1H

    最后通过 5W1H 模型去将需求进行串联。

    二、中期:如何设计符合用户认知的方案? 1. 头脑风暴方案,草绘记录

    设计方案要以先框架后局部的思路进行,不要纠结在细节表现上,而是从整体看产品的结构然后再逐一细化,颗粒度由粗到细的过程。

    我们要发散思维,根据结论头脑风暴去思考多的设计方案并快速草绘记录下来,这里可以大胆一些把想到的方案全部草绘出来(建议大家直接在纸上画,简单便捷),最后根据业务场景逐一去分析每个方案的优劣势进一步筛选方案。

    当你的灵感枯竭时就停止脑暴,然后去细化你筛选后的方案。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灵感,那就去大量看直接竞品或间接竞直到灵感涌现,这里平时还是建议大家多去看、多去收集分析与行业或者形态相关的产品。

    一般企业自研产品大多是找不到竞品的,所以还是需要根据业务场景去做高度符合的方案。那么如何去做符合业务场景的方案呢?

    举个作品集中,FM 首页改版的例子供大家参考一下改版思路。

    2. 用户洞察,设计符合用户认知和心智的方案

    一定要去做符合用户认知的产品架构和 UI 视觉,比如我们的决策者是国企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决策者的做事风格是规矩的、严谨的,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 word、excel、ppt 这种办公软件或者传统软件,所以对一些新型产品的交互、视觉、创新上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尤其大 boss)。

    所以我们在设计方案时,交互和视觉上要尽量保持中规中矩的方案,如果可以,尽量使用符合用户认知的设计元素和交互。如:我之前负责国企光缆资源采集项目时,设计元素和交互流程大量运用了输入行列生成布局、表格、表单组成的简单元素贯穿了一个场景,这样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和操作成本,符合用户认知和心智,也提高了用户的接受度(同时也要考虑方案是否满足使用者)。

    这里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和大家分享,假设案例中的人是你,你会怎样思考或者怎样做?欢迎评论区留言。

    经典案例一:项目背景是设计一个国家军方应急系统,有 A 和 B 两名设计师共同负责,A 设计师的设计风格紧跟当下流行设计趋势;B 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却中规中矩,视觉呈现得很 Low。那么你认为这两名设计师谁的方案更容易通过呢?

    案例一结论:答案是 B 设计师。产品目标不同、用户不同,UI 视觉和方案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你觉得的美只是你主观意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要去拆分目标和洞察用户去做用户认为美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做视觉引导,但很多时候却不那么如意。

    “好看”有两层定义:

    视觉的好看 实用的好看 当用户对产品有要求时,不要急于按照要求去做设计,而是要先去对齐对“要求”的定义和理解。大家对美的主观感觉会根据自身背景和环境有极大的偏差,要在理解和认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设计方案。下面这个案例中,你认为哪个设计师的方案才能更满足用户?

    经典案例二:项目为公安系统,用户对产品提出风格要求——科技感,A设计师在了解客户要求后直接进行UI设计;B设计师则去先跟用户定义对“科技感”的理解,然后再去设计方案。

    案例二结论:答案是 B 设计师。无论客户有什么要求都要先对齐对理解的一致,避免大家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上述案例中 B 设计师的交付还会超出甲方的预期。

    应该很多设计师听过甲方说过“要高大上”“感觉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继而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你的方案继续升华,而你还是靠着猜测在苦中作乐,最后一句“还是第一版吧”让你彻底崩溃。

    所以很多时候甲方是说不出具体的方向和需求的,这个时候除了对齐对要求的理解,还要去引导他或者挖掘需求。

    设计没有绝对的美丑,做国企项目、TG 或军方的小伙伴应该会有所感受。

    作为 B 端产品任何设计元素都应该与业务场景仅仅相关,而受目标用户、行业的不同,产品的视觉和交互也会有较大差异。

    三、后期:方案交付有哪些技巧? 1. 二选一法则

    在提交设计方案给甲方时,要学会让甲方做选择,而不是让甲方被动接受,现在的甲方都很有主见,都喜欢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

    从营销学角度可以借鉴二选一法则,我也经常会被这个技巧套路。比如你去买奶茶时,销售员问你喝什么,你会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艰难抉择;如果向你推荐“奶茶三兄弟”或者“桃之夭夭”的饮品,你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那就桃之夭夭吧。”

    二选一法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约会时问对方“周六一起看电影还是周天?”购物时等等场景。

    只让对方回答“接受”或“不接受”很难达到你预想的结果,因为二选一法则的技巧就是让甲方在“这个方案”跟“那个方案”之间做选择,而不是在“接受”与“不接受”之间做选择。

    而现实中我们大部分设计师很喜欢让甲方做接受与不接受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去改变交付方案的习惯,设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其它领域的小技巧也可以在设计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二选一法则释义:当我们对别人进行说服时,对方因为存在过多的选择或没有准确目标时,作为说服者可以采用缩小对事物选择的整体范围,直到剩余两个办法,来让对方做出你预期的选择。

    下面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A 设计师:“您好,我们根据需求做了两版方案,方案一我们是这样思考的(阐述设计理念及过程)……方案二是这样思考的(阐述设计理念及过程)……您看方案一和方案二哪个更符合需求呢?

    甲方:“看起来方案二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人类具有一种跟随最后选择的习性,当你想让他人跟随你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妨给客户一个二选一的提问,将希望对方选择的那项放在最后。采用这种巧妙的习性心理,往往能够让你在交付中更顺畅。

    2. 表现层的差异化

    最后才是视觉表现的差异化区分,不同方案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技法,打造鲜明的对比,从外观和大感觉上推得远一些,往往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根据甲方特征去针对性做策略)。如果有足够的把握,两个方案的风格做到相似就可以了,视情况而定。

    3. 事前有准备,不要做事后聪明

    为了应对比较难搞的甲方,我们要留有备选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拿出来应急,设计圈儿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你最看不上的设计稿往往是甲方最喜欢的;甲方在变来变去的方案中,往往会选择第一稿的方案。

    四、结语 只有在设计前、中、后的三个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可能将变化控制到最小范围。

    有时客户不接受我们的方案,不妨认真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在做以人为本的设计吗?我们是在追求技法的表现,还是追求效率的提升和产品的体验?

    最后艺术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艺术更专注于自我表达,设计则专注于信息传达和用户的感受。

  •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我总结了这4个常见案例(附大厂方法)

    UI交互 2022-10-10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本文总结了4个常见的案例和谷歌的OKR方法,帮你学会用OKR助力设计。设计团队如何推进OKR,实现设计赋能?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本文总结了4个常见的案例和谷歌的OKR方法,帮你学会用 OKR 助力设计。

    设计团队如何推进OKR,实现设计赋能? 咏舍:10月初,在我们团队内宣贯了 OKR目标方法论以及如何以设计策略助力商业赋能提升团队效能。

    阅读文章 >

    前段时间有些忙,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团队例行的年中总结与开启下半年的目标计划,因此也没在日常设计生活中擦出什么值得分享的观点与大家探讨。最近提交完 OKR,回想起自己待过的几个团队中,每个团队的 OKR 填写方式都不一样,想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设计师如何填写 OKR”,之所以认为这个议题有价值,主要是:

    OKR 的填写方式会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处事方式,进而影响团队氛围,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的团队氛围,或许是 OKR 制定得不合理;如果你想找个合适的团队,也可以从对方团队的 OKR 中窥探一二;

    确定关键问题:OKR 可以让你知道你负责的业务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帮助你分配有限的精力到更能出彩的任务上去;

    展示“成功”:无论是内部晋升还是跳跃到更好的团队,都会关注你的工作是否“成功”,写好 OKR 可以前置思考如何将 UX 的价值转化为利益相关者的语言,辅助说明你的“成功”;

    一、OKR 填写案例 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待过的团队是如何填写 okr 的,以及这种方式如何影响了团队。

    1. 大量参考产品的数据指标

    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O1: 完善直播社交体验,提升评论 pv/uv 突破 x/x、提升连线 pv/uv 突破 x/x

    KR1:完善看播用户连线体验,连线率提升 x%,人均连线次数提升到 x;

    KR2:完善看播用户评论体验,评论率提升 x%,人均评论次数提升到 x;

    O2:提高直播间营收能力...

    KR1:...

    KR2:...

    这种 OKR 的填写方式建立在团队成员按业务划分需求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负责的业务板块,且更大概率出现在小产品或设计团队构建得尚未成熟的阶段。这样的 OKR 填写方式弊端很明显:

    每个业务板块的成员只认领/关注自己的产品指标,长久以往会缺乏全局性思维;

    只关注且过分关注具体的数据指标,会忽略思考需求合理性,为了达到数据目标牺牲用户体验(反正体验好了绩效也不会好);

    直接把大目标设置为具体的某个数值很可能反映了领头人对产品现阶段的困境/机会点没有较深入的理解,只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种团队的设计氛围是最压抑的,工作内容常常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抢首页曝光、抢奖励资源,可以为了实现数据指标滥用弹窗与红点。

    2. 仅关注设计工作方式

    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O1:高效高质地支持直播业务需求,提升 用户体验

    KR1:清晰地理解业务方的需求并推导出设计目标;

    KR2:高效输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结合数据与用研合理推导,做有依据的设计;

    KR3:及时跟进上线情况,做好总结与复盘;

    O2:有效沟通,专业化表达…

    KR1:...

    KR2:...

    上述例子往往发生在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业务划分的团队,因此很难将业务相关的目标填入 OKR。这种填写方式可以说只是套用了 OKR 的外壳,而没有使用到 OKR 这个工具。如此方式去年也可以写、今年也可以写、明年也可以写,既然如此,周期性地复制粘贴又有何意义?总的来说弊端有:

    每个周期的 OKR 都只是把没有争议的“行为准则”换种语言复述一遍;

    很可能造成团队未来一段时间内做的需求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能把小事做好,但难把大事做对;

    过度抽离业务,难以衡量设计产出与价值;

    这种“OKR”与其说是“OKR”不如说是职级评定标准。当然好处也是有的,没有业务指标上的压力,设计师能更专注地把单个小设计做好,也不需要年复一年地目标“大跃进”。

    3.关注大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某个项目

    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组长 OKR:

    O1: 优化直播间社交互动体验

    KR1:支持视频连线项目设计落地;@设计师 A

    KR2:前置探索 1 个创新的直播互动形式,并产出可落地方案;@设计师 A

    KR3:至少完成 2 个常规礼物及 1 个创新礼物上新;@设计师 B

    KR4:完成节日礼物分析报告;@设计师 B

    O2:...

    设计师 A's OKR:

    O1: 优化直播间社交互动体验

    KR1: 支持视频连线项目高质高效落地;

    KR2: 前置探索创新的直播互动形式,并产出可落地方案;

    O2:...

    这是我认为较合理的 OKR 填写方式,它的优点有:

    明确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明确为了实现大目标需完成的具体项目;

    明确“完成”的定义,包括产出形式和产出数量;

    在我和同伴推荐上述的 OKR 填写方式时,同伴指出了该方式的弊端——“无法横向比较设计师的贡献”,即主播连线项目与礼物分析报告的价值无法被衡量,也因此难以比较设计师A与设计师B的产出。由此,他也向我推荐了第四种OKR填写方式。

    4. 拆解业务指标到体验指标

    这种填写方式有一个背景是公司会确定接下来要做的项目是什么,再明确项目的完成指标如使用率,接下来从使用率再拆解到使用意愿、曝光率、完成率,最后产品认领目标中的业务指标,如曝光率,设计认领目标中的体验指标,如使用意愿、完成率。如果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OKR 会表现为:

    设计领导 OKR

    O1: 提升直播基础链路体验,产出 2 个优化点并落地

    KR1: 直播连线:提高用户对直播连线的使用意愿和功能完成率到 x%,@设计师 A;

    KR2:直播体验升级:针对直播流程中高频痛点产出解决方案,直播场景满意度和 NPS 提高到 x%,@设计师 B

    好处是在明确产品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

    产品与设计师发力同一个大目标

    包含业务指标与体验指标,衡量方式较平衡且完整;

    关键结果均为可数据化的指标,方便团队内横向比较;

    以上是国内常见的 OKR 填写形式,各有利弊。OKR 最开始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发明,并由约翰·道尔引入谷歌使用,在 99 年被谷歌发扬光大,而后相继被国内外企业广泛使用的,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谷歌是如何使用 OKR 的?

    二、谷歌公司是怎么做的 为了了解这部分内容,我阅读了《这就是 OKR》,并从中摘取了一些关键内容,可以简要归为以下 5 点:

    1. 明确目标和意图:目标是“什么”

    目标必须是有形的(拒绝管理上的形式主义)

    客观的(意味着不要设定无法完成或无法控制的 OKR)

    明确的(可被衡量)

    目标的成功实现必须能够为公司带来明确的价值(意味着需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

    2. 关键结果意味着“怎么做”

    描述可衡量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或活动)。包含可用的、可信的、易察觉的证据;如果 OKR 中包含有诸如“咨询”、“帮助”、“分析”或“参与”等词汇,这类描述其实就是指行为(活动)。相反,应当是描述这些活动对用户所产生的影响。

    书中举例:“在 3 月 7 日之前发布 Colossus 系统的 6 个存储单元的平均延迟和尾延迟测量值”而不是“评估 Colossus 系统的延迟情况”

    3. 跨团队 OKR

    例如,如果广告开发团队、广告运营维护团队和网络部署团队都必须支持新的广告服务项目,那么在这三个团队中都应该有各自的 OKR 来描述他们在该项目中所承担的责任。

    4. 承诺型 OKR 与愿景型 OKR

    承诺型 OKR 是指我们一定会实现的 OKR,是我们甘愿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和资源配置以确保其得以实现的目标;愿景型 OKR 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变化的预期,不过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到达那里,以及实现这一 OKR 所必需的资源,愿景型 OKR 的目标将超过团队在给定季度内执行的能力。承诺型 OKR 与愿景型 OKR 的设定大致满足:

    日常必须完成的工作不应该完全填满人力,要预留一些时间来畅想未来

    5. 建立一种自由的环境

    这里的“自由”包括:

    可随时更改、添加或删除 OKR 指标。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只要适合组织的发展,即使是在考核周期的中期阶段也可调整 OKR;

    允许每个人出现失败,而无须受到批判

    此外,书里还描述了 OKR 的衡量分数,这部分我认为设定得不够科学,重要程度也不高。很明显我们有更具体的体验指标可以来替代这套打分体系:

    常见的 UX 指标

    最后我想再次明确:OKR 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的目的是帮助团队识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优的,以及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出哪些权衡。如果团队运用了 OKR 却没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考虑替换工具,如果团队运用了 OKR 却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那么请时刻提醒自己避免掉入激励陷阱,毕竟拉长时间来看,过好人生才是我们的 O,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 KR。

    本文参考

    《这就是 OKR》, John Doerr, 2018; https://maze.co/collections/ux-ui-design/ux-team-kpis/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设计师如何轻松过稿?3个阶段帮你快速掌握!

    UI交互 2022-10-10
    本文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如何快速过稿。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本文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如何快速过稿。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中) 本文将讲解设计前、中、后的结构,总结设计师在什么样的阶段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过稿率。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下) 上期回顾 设计评审 见过很多设计师在最终结果呈现时,只是扔两张设计效果图到群里,等待他人的反馈,在完整的项目交付一定不要这么做。

    阅读文章 >

    很多设计师喜欢在拿到产品原型后就开始动手设计,或直接去找参考和竞品。这种工作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我们在不了解需求背景时做出的方案,同样也显得苍白无力,经不住盘问或审核。

    在 B 端领域中,决策者大多不是使用者,而决策者也往往不是一个人,很多 设计师 应该听甲方说过“要高大上”“感觉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继而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你的方案继续升华,而你还是靠着猜测苦中作乐,最后一句“还是第一版吧”让你彻底崩溃。

    如何最大程度改变这种现状,那就看下面的内容吧。

    一、前期:如何快速理解业务目标和应用场景? 1. 人

    要知道自己的用户和决策者是谁,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喜好,判断他们的认知和心智,做针对性的方案和视觉。如:

    我们的用户是谁? 决策者有哪些? 用户社会属性是什么样子的? 用户和决策者的偏好是什么? 决策者是否有绝对主导权? 决策者的认知和心智在什么阶段? 2. 行为

    用户需要完成哪些事情,通过什么动作去完成,用户的习惯偏好是什么?如:

    用户使用产品做哪些事情? 用户的具体行为路径? 用户的交互习惯? 用户对交互的认知怎样? 3. 目的

    用户想要达成的目标,或产品和功能目标是什么?如:

    用户使用产品要达到什么目标? 商业目标是什么? 设计目标是什么? 4. 环境

    用户在什么场景/环境下使用产品,使用产品的频次怎么样,用户在是嘈杂的环境还是安静的环境,在办公室还是户外场景?如:

    用户在什么环境在使用产品? 用户有哪些场景,是否有特殊场景? 每个场景都有什么特征? 5. 媒介

    用户使用什么工具,是电脑、手机、ipad 还是其它形式?

    6. 5W1H

    最后通过 5W1H 模型去将需求进行串联。

    二、中期:如何设计符合用户认知的方案? 1. 头脑风暴方案,草绘记录

    设计方案要以先框架后局部的思路进行,不要纠结在细节表现上,而是从整体看产品的结构然后再逐一细化,颗粒度由粗到细的过程。

    我们要发散思维,根据结论头脑风暴去思考多的设计方案并快速草绘记录下来,这里可以大胆一些把想到的方案全部草绘出来(建议大家直接在纸上画,简单便捷),最后根据业务场景逐一去分析每个方案的优劣势进一步筛选方案。

    当你的灵感枯竭时就停止脑暴,然后去细化你筛选后的方案。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灵感,那就去大量看直接竞品或间接竞直到灵感涌现,这里平时还是建议大家多去看、多去收集分析与行业或者形态相关的产品。

    一般企业自研产品大多是找不到竞品的,所以还是需要根据业务场景去做高度符合的方案。那么如何去做符合业务场景的方案呢?

    举个作品集中,FM 首页改版的例子供大家参考一下改版思路。

    2. 用户洞察,设计符合用户认知和心智的方案

    一定要去做符合用户认知的产品架构和 UI 视觉,比如我们的决策者是国企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决策者的做事风格是规矩的、严谨的,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 word、excel、ppt 这种办公软件或者传统软件,所以对一些新型产品的交互、视觉、创新上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尤其大 boss)。

    所以我们在设计方案时,交互和视觉上要尽量保持中规中矩的方案,如果可以,尽量使用符合用户认知的设计元素和交互。如:我之前负责国企光缆资源采集项目时,设计元素和交互流程大量运用了输入行列生成布局、表格、表单组成的简单元素贯穿了一个场景,这样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和操作成本,符合用户认知和心智,也提高了用户的接受度(同时也要考虑方案是否满足使用者)。

    这里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和大家分享,假设案例中的人是你,你会怎样思考或者怎样做?欢迎评论区留言。

    经典案例一:项目背景是设计一个国家军方应急系统,有 A 和 B 两名设计师共同负责,A 设计师的设计风格紧跟当下流行设计趋势;B 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却中规中矩,视觉呈现得很 Low。那么你认为这两名设计师谁的方案更容易通过呢?

    案例一结论:答案是 B 设计师。产品目标不同、用户不同,UI 视觉和方案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你觉得的美只是你主观意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要去拆分目标和洞察用户去做用户认为美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做视觉引导,但很多时候却不那么如意。

    “好看”有两层定义:

    视觉的好看 实用的好看 当用户对产品有要求时,不要急于按照要求去做设计,而是要先去对齐对“要求”的定义和理解。大家对美的主观感觉会根据自身背景和环境有极大的偏差,要在理解和认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设计方案。下面这个案例中,你认为哪个设计师的方案才能更满足用户?

    经典案例二:项目为公安系统,用户对产品提出风格要求——科技感,A设计师在了解客户要求后直接进行UI设计;B设计师则去先跟用户定义对“科技感”的理解,然后再去设计方案。

    案例二结论:答案是 B 设计师。无论客户有什么要求都要先对齐对理解的一致,避免大家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上述案例中 B 设计师的交付还会超出甲方的预期。

    应该很多设计师听过甲方说过“要高大上”“感觉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继而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你的方案继续升华,而你还是靠着猜测在苦中作乐,最后一句“还是第一版吧”让你彻底崩溃。

    所以很多时候甲方是说不出具体的方向和需求的,这个时候除了对齐对要求的理解,还要去引导他或者挖掘需求。

    设计没有绝对的美丑,做国企项目、TG 或军方的小伙伴应该会有所感受。

    作为 B 端产品任何设计元素都应该与业务场景仅仅相关,而受目标用户、行业的不同,产品的视觉和交互也会有较大差异。

    三、后期:方案交付有哪些技巧? 1. 二选一法则

    在提交设计方案给甲方时,要学会让甲方做选择,而不是让甲方被动接受,现在的甲方都很有主见,都喜欢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

    从营销学角度可以借鉴二选一法则,我也经常会被这个技巧套路。比如你去买奶茶时,销售员问你喝什么,你会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艰难抉择;如果向你推荐“奶茶三兄弟”或者“桃之夭夭”的饮品,你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那就桃之夭夭吧。”

    二选一法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约会时问对方“周六一起看电影还是周天?”购物时等等场景。

    只让对方回答“接受”或“不接受”很难达到你预想的结果,因为二选一法则的技巧就是让甲方在“这个方案”跟“那个方案”之间做选择,而不是在“接受”与“不接受”之间做选择。

    而现实中我们大部分设计师很喜欢让甲方做接受与不接受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去改变交付方案的习惯,设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其它领域的小技巧也可以在设计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二选一法则释义:当我们对别人进行说服时,对方因为存在过多的选择或没有准确目标时,作为说服者可以采用缩小对事物选择的整体范围,直到剩余两个办法,来让对方做出你预期的选择。

    下面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A 设计师:“您好,我们根据需求做了两版方案,方案一我们是这样思考的(阐述设计理念及过程)……方案二是这样思考的(阐述设计理念及过程)……您看方案一和方案二哪个更符合需求呢?

    甲方:“看起来方案二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人类具有一种跟随最后选择的习性,当你想让他人跟随你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妨给客户一个二选一的提问,将希望对方选择的那项放在最后。采用这种巧妙的习性心理,往往能够让你在交付中更顺畅。

    2. 表现层的差异化

    最后才是视觉表现的差异化区分,不同方案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技法,打造鲜明的对比,从外观和大感觉上推得远一些,往往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根据甲方特征去针对性做策略)。如果有足够的把握,两个方案的风格做到相似就可以了,视情况而定。

    3. 事前有准备,不要做事后聪明

    为了应对比较难搞的甲方,我们要留有备选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拿出来应急,设计圈儿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你最看不上的设计稿往往是甲方最喜欢的;甲方在变来变去的方案中,往往会选择第一稿的方案。

    四、结语 只有在设计前、中、后的三个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可能将变化控制到最小范围。

    有时客户不接受我们的方案,不妨认真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在做以人为本的设计吗?我们是在追求技法的表现,还是追求效率的提升和产品的体验?

    最后艺术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艺术更专注于自我表达,设计则专注于信息传达和用户的感受。

  •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我总结了这4个常见案例(附大厂方法)

    UI交互 2022-10-10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本文总结了4个常见的案例和谷歌的OKR方法,帮你学会用OKR助力设计。设计团队如何推进OKR,实现设计赋能?

    设计师如何填写OKR?本文总结了4个常见的案例和谷歌的OKR方法,帮你学会用 OKR 助力设计。

    设计团队如何推进OKR,实现设计赋能? 咏舍:10月初,在我们团队内宣贯了 OKR目标方法论以及如何以设计策略助力商业赋能提升团队效能。

    阅读文章 >

    前段时间有些忙,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团队例行的年中总结与开启下半年的目标计划,因此也没在日常设计生活中擦出什么值得分享的观点与大家探讨。最近提交完 OKR,回想起自己待过的几个团队中,每个团队的 OKR 填写方式都不一样,想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设计师如何填写 OKR”,之所以认为这个议题有价值,主要是:

    OKR 的填写方式会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处事方式,进而影响团队氛围,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的团队氛围,或许是 OKR 制定得不合理;如果你想找个合适的团队,也可以从对方团队的 OKR 中窥探一二;

    确定关键问题:OKR 可以让你知道你负责的业务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帮助你分配有限的精力到更能出彩的任务上去;

    展示“成功”:无论是内部晋升还是跳跃到更好的团队,都会关注你的工作是否“成功”,写好 OKR 可以前置思考如何将 UX 的价值转化为利益相关者的语言,辅助说明你的“成功”;

    一、OKR 填写案例 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待过的团队是如何填写 okr 的,以及这种方式如何影响了团队。

    1. 大量参考产品的数据指标

    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O1: 完善直播社交体验,提升评论 pv/uv 突破 x/x、提升连线 pv/uv 突破 x/x

    KR1:完善看播用户连线体验,连线率提升 x%,人均连线次数提升到 x;

    KR2:完善看播用户评论体验,评论率提升 x%,人均评论次数提升到 x;

    O2:提高直播间营收能力...

    KR1:...

    KR2:...

    这种 OKR 的填写方式建立在团队成员按业务划分需求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负责的业务板块,且更大概率出现在小产品或设计团队构建得尚未成熟的阶段。这样的 OKR 填写方式弊端很明显:

    每个业务板块的成员只认领/关注自己的产品指标,长久以往会缺乏全局性思维;

    只关注且过分关注具体的数据指标,会忽略思考需求合理性,为了达到数据目标牺牲用户体验(反正体验好了绩效也不会好);

    直接把大目标设置为具体的某个数值很可能反映了领头人对产品现阶段的困境/机会点没有较深入的理解,只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种团队的设计氛围是最压抑的,工作内容常常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抢首页曝光、抢奖励资源,可以为了实现数据指标滥用弹窗与红点。

    2. 仅关注设计工作方式

    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O1:高效高质地支持直播业务需求,提升 用户体验

    KR1:清晰地理解业务方的需求并推导出设计目标;

    KR2:高效输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结合数据与用研合理推导,做有依据的设计;

    KR3:及时跟进上线情况,做好总结与复盘;

    O2:有效沟通,专业化表达…

    KR1:...

    KR2:...

    上述例子往往发生在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业务划分的团队,因此很难将业务相关的目标填入 OKR。这种填写方式可以说只是套用了 OKR 的外壳,而没有使用到 OKR 这个工具。如此方式去年也可以写、今年也可以写、明年也可以写,既然如此,周期性地复制粘贴又有何意义?总的来说弊端有:

    每个周期的 OKR 都只是把没有争议的“行为准则”换种语言复述一遍;

    很可能造成团队未来一段时间内做的需求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能把小事做好,但难把大事做对;

    过度抽离业务,难以衡量设计产出与价值;

    这种“OKR”与其说是“OKR”不如说是职级评定标准。当然好处也是有的,没有业务指标上的压力,设计师能更专注地把单个小设计做好,也不需要年复一年地目标“大跃进”。

    3.关注大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某个项目

    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这种 OKR 填写方式表现为:

    组长 OKR:

    O1: 优化直播间社交互动体验

    KR1:支持视频连线项目设计落地;@设计师 A

    KR2:前置探索 1 个创新的直播互动形式,并产出可落地方案;@设计师 A

    KR3:至少完成 2 个常规礼物及 1 个创新礼物上新;@设计师 B

    KR4:完成节日礼物分析报告;@设计师 B

    O2:...

    设计师 A's OKR:

    O1: 优化直播间社交互动体验

    KR1: 支持视频连线项目高质高效落地;

    KR2: 前置探索创新的直播互动形式,并产出可落地方案;

    O2:...

    这是我认为较合理的 OKR 填写方式,它的优点有:

    明确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明确为了实现大目标需完成的具体项目;

    明确“完成”的定义,包括产出形式和产出数量;

    在我和同伴推荐上述的 OKR 填写方式时,同伴指出了该方式的弊端——“无法横向比较设计师的贡献”,即主播连线项目与礼物分析报告的价值无法被衡量,也因此难以比较设计师A与设计师B的产出。由此,他也向我推荐了第四种OKR填写方式。

    4. 拆解业务指标到体验指标

    这种填写方式有一个背景是公司会确定接下来要做的项目是什么,再明确项目的完成指标如使用率,接下来从使用率再拆解到使用意愿、曝光率、完成率,最后产品认领目标中的业务指标,如曝光率,设计认领目标中的体验指标,如使用意愿、完成率。如果还是以直播业务为例,OKR 会表现为:

    设计领导 OKR

    O1: 提升直播基础链路体验,产出 2 个优化点并落地

    KR1: 直播连线:提高用户对直播连线的使用意愿和功能完成率到 x%,@设计师 A;

    KR2:直播体验升级:针对直播流程中高频痛点产出解决方案,直播场景满意度和 NPS 提高到 x%,@设计师 B

    好处是在明确产品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

    产品与设计师发力同一个大目标

    包含业务指标与体验指标,衡量方式较平衡且完整;

    关键结果均为可数据化的指标,方便团队内横向比较;

    以上是国内常见的 OKR 填写形式,各有利弊。OKR 最开始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发明,并由约翰·道尔引入谷歌使用,在 99 年被谷歌发扬光大,而后相继被国内外企业广泛使用的,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谷歌是如何使用 OKR 的?

    二、谷歌公司是怎么做的 为了了解这部分内容,我阅读了《这就是 OKR》,并从中摘取了一些关键内容,可以简要归为以下 5 点:

    1. 明确目标和意图:目标是“什么”

    目标必须是有形的(拒绝管理上的形式主义)

    客观的(意味着不要设定无法完成或无法控制的 OKR)

    明确的(可被衡量)

    目标的成功实现必须能够为公司带来明确的价值(意味着需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

    2. 关键结果意味着“怎么做”

    描述可衡量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或活动)。包含可用的、可信的、易察觉的证据;如果 OKR 中包含有诸如“咨询”、“帮助”、“分析”或“参与”等词汇,这类描述其实就是指行为(活动)。相反,应当是描述这些活动对用户所产生的影响。

    书中举例:“在 3 月 7 日之前发布 Colossus 系统的 6 个存储单元的平均延迟和尾延迟测量值”而不是“评估 Colossus 系统的延迟情况”

    3. 跨团队 OKR

    例如,如果广告开发团队、广告运营维护团队和网络部署团队都必须支持新的广告服务项目,那么在这三个团队中都应该有各自的 OKR 来描述他们在该项目中所承担的责任。

    4. 承诺型 OKR 与愿景型 OKR

    承诺型 OKR 是指我们一定会实现的 OKR,是我们甘愿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和资源配置以确保其得以实现的目标;愿景型 OKR 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变化的预期,不过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到达那里,以及实现这一 OKR 所必需的资源,愿景型 OKR 的目标将超过团队在给定季度内执行的能力。承诺型 OKR 与愿景型 OKR 的设定大致满足:

    日常必须完成的工作不应该完全填满人力,要预留一些时间来畅想未来

    5. 建立一种自由的环境

    这里的“自由”包括:

    可随时更改、添加或删除 OKR 指标。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只要适合组织的发展,即使是在考核周期的中期阶段也可调整 OKR;

    允许每个人出现失败,而无须受到批判

    此外,书里还描述了 OKR 的衡量分数,这部分我认为设定得不够科学,重要程度也不高。很明显我们有更具体的体验指标可以来替代这套打分体系:

    常见的 UX 指标

    最后我想再次明确:OKR 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的目的是帮助团队识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优的,以及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出哪些权衡。如果团队运用了 OKR 却没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考虑替换工具,如果团队运用了 OKR 却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那么请时刻提醒自己避免掉入激励陷阱,毕竟拉长时间来看,过好人生才是我们的 O,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 KR。

    本文参考

    《这就是 OKR》, John Doerr, 2018; https://maze.co/collections/ux-ui-design/ux-team-kpis/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前小红书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0-10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前小红书设计总监酸梅干超人,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职场习惯和思考方式。往期回顾: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前小红书设计总监酸梅干超人,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 职场习惯 和思考方式。

    往期回顾:

    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闫界,感谢优设程远老师的邀约,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工作习惯。

    阅读文章 >

    为什么有人工作8年还是大头兵,有人5年就成了设计经理? 上周收到优设网主编程远的邀请,让我写一篇职场习惯的文章。

    阅读文章 >

    设计公司总经理: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三期来了!

    阅读文章 >

    一、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工作习惯部分包含两个,一个是前期计划,一个是精益模式。

    前期计划,就是使用待办事项清单做任务管理的任务流了。但凡碰到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消耗比较多精力、时间的工作任务,我就会花一点时间对它进行梳理,确认前后的工作细则、对应目标,以及时间节点。

    确保我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对全局有比较好的认识和掌控,不会太容易掉到细节中忽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对时间节点完全没概念,总认为时间还多,导致最后严重逾期。

    某个改版练习的工作计划

    精益模式,则是应用 MVP 原则来推行最小可行性方案,针对每个需要较多工作量和时间来完成的工作,我都会用最短的时间内出一个 DEMO,比如课程视频录制,会先做个简版的大纲在团队内部评审,然后再制作完整的课件。课件完成后也会先直接团队做简单的宣讲,再做进一步的优化,最终上线。

    精益原则可以帮助我减少很多不必要出现的问题、缺陷、返工,大大的增加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精益思想启蒙书籍

    生活习惯则包含了三个主要的习惯,冥想、运动、阅读。

    首先就是冥想,这应该是目前缓解疲劳、对抗焦虑、提高注意力的最佳方式了。有一本网罗了大量美国成功人士问答的合集 《巨人的方法》一书,分享自己如何提高专注力最多的回答都和冥想有关。

    我进入冥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 Apple wtach 的 “呼吸”,另一个是开启潮汐 APP 中的小憩并使用喜欢的白噪音。

    冥想工具潮汐 APP

    再接着就是运动了,虽然没有制定非常系统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或者把体脂降到指定的区间(伤心往事……),但保持每周都有一定的有氧加力量训练已经成为习惯。

    为了防止运动的枯燥,除下班回家和晚上上完课后的夜跑,以及去健身房以外。我会使用各种外部的工具来提升运动的乐趣,比如 Swicth 的健身环,连续买了几年的 JustDance(大怨种就是我),Fitness Boxing,还有 VR 中的节奏光剑(高难度心率炸裂),Apple TV 中的 Fitness+,莱美 Bodycombat 等等。

    运动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心肺能力,让自己皮肤、精力、体魄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以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

    在 《运动改造大脑》中解释了:“它完善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使它们相互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我有很多学生都因为久坐不运动而引发出了各种生理、情绪、学习的障碍,十分建议大家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投入到运动中去,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第三点阅读,它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会准备一台专门的阅读工具,以前是 Kindle,后来是 iPad mini,到最近更换小米 MixFlod2 折叠屏,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展开后非常适合看电子书,不用另外带着 iPad 出门,随时随地展开微信阅读。

    最近在体验的小米折叠屏手机

    阅读是比较好的可以摒弃外部噪音和干扰的活动之一,是促进我们沉静下来进行思考、总结的方法。而在阅读的书籍类型上,不要只关注本专业的书籍(包括设计类的好书实在算不上多,尤其是 UI 方向的),而是不限类型和方向,如名著、传记、科普、散文等等。

    二、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必须是 —— 结构化思维。

    即将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工作、事务进行结构化分解,并重新建模的思维习惯。就像前面说的任务管理,就是结构化思维的相关运用。

    关于如何学习和运用结构化思维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考虑去看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但我始终觉得那套逻辑适合拿来写社论、商业报告,但很难成为真正指导自己实践的方法信条。

    我使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培养一个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种合集。不管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知识,都是由不同维度的信息组合而成。了解它们的难点并不是某个维度理解起来困难,而是你怎么去有效的找出和定位出有哪些维度。

    比如我以前分享过一篇比较火的配色方法,将 UI 的配色拆解成主色、辅助色、中性色。每个色彩类型再可以拆解出色彩的范围、应用的区域、使用的比例等等,这就可以很好的构建自己对配色的认识和应用思路。

    10年经验的资深设计师,总结了这份 UI 配色终极奥义 配色,设计师的世纪难题。

    阅读文章 >

    结构化思维可以应用到职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应对你第一次接触的工作事项,如竞品分析、述职报告、内部分享等等,你都可以快速想出解决办法并顺利完成工作。

    三、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应该培养哪些习惯才能快速成长?

    如果针对 UI/UX 设计师领域的话,我建议培养的习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上面说到的结构化思维,另一个就是保持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像正确的废话,但却是我认为自己在具体设计、交互、体验方向进步最快的原因(且没有之一)。

    具体的操作实践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去使用和体验各类数码设备、网站、APP。UI 设计师 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创新、创意、经验的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个人体验和 “阅片量” 做支撑。

    如果一个 UI 设计师在还没成为顶级设计师之前就是 “顽固保守” 派,比如还是 iPhone8 钉子户,还在用 iOS 12 不升级,APP 只装最常用的几个国民级应用,其它一概不下,对任何新设备、新产品、新应用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这相当于你还没入行在职业发展上就无限接近 “死亡” 了。

    很多人可能会抱怨没钱换设备,没空间装应用之类的,这些大多都是借口。想要频繁体验新产品、新设备,过来人的建议就是学会灵活使用咸鱼,你会发现抱着体验心态进二手市场,基本就是全程白嫖的过程。

    部分“白嫖”体验的电子产品

    在我交易的一大堆电子产品中,至少过半是卖出价格持平我买入价格的,甚至一小部分还倒赚……这让我用一样的钱体验了无数款手机、相机、镜头、飞行器、VR设备、机械键盘、游戏机等,用一阵子熟悉了不想用了就卖掉,让 “资金真正只是换个方式陪伴在你身边”。

    闲鱼交易流水

    同时,在 APP 应用端,也会养成定期去看新应用的习惯,或者市面上有新的火的产品,就会立马去下。手机容量不够,那就删老的应用,备份照片记录后删聊天工具也在所不惜。

    不停歇的追逐新潮的东西是这个职业的宿命,我们对待新产品和应用的态度,并不是考虑我们个人的真实需求,那些东西我们是否适用,而是只留一个疑问句给自己:

    那东西我没玩过,什么时候才能玩到?

    四、有哪些不注意的小习惯,长此以往对设计师有害?

    我认为对职业长期发展最有害、也最显眼的两个问题,熬夜和埋怨。

    熬夜是一个对身心发展非常有害的行为(反面案例在此),它会降低我们的注意力、精力,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有深夜才有学习、工作的环境,是完全错误的想法的。

    良好的作息和睡眠时长,是保证我们生活、工作质量的核心条件,不要把白天该做的事全堆到半夜做,或者因为加班的原因熬夜刷手机到半夜。

    身体和精力是革命的本钱,运动可以提高我们的下限,但睡眠才决定当天精力的最终上限。尽量在该睡觉的时间关灯上床,把手机关机和放到自己拿不到的地方,这会真实的提高你们的工作表现和潜能。

    另一个就是抱怨,成年人的生活并不容易,事与愿违十之八九。可以说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从毕业开始就处于逆境之下,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让我们荡漾。

    所以面对逆境,就要有面对逆境的态度。不管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在当前的工作并不满意,工资始终达不到预期,都不应该指望通过抱怨来宣泄内心的焦虑,最后忽略这些问题的存在。每天和朋友、在各个社群里抱怨,除了一直对自己和别人重复自己的无能以外,不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甚至久而久之会让自己失去进步的动力,而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既没有完全躺平的坦然,又心怀愤恨郁郁寡欢。

    我们始终要怀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想法,结构化思维的应用是技巧上的,但真正影响我们发展的是你想在职业中希望收获的东西,和面对它的态度。

    任何职业,我们从中收获的东西无外乎三种,快乐、成就、钱财,只要是设计就能获得快乐的要求太高,这在我看来是 UI 领域唯一的天赋。所以是想要获得成就被认可包围,还是收获钱财来实现你其它的人生价值你要自己想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你在职业里想要收获什么,是没办法说服自己去正视它和解决问题的。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收获,剩下的就是用尽自己一切的手段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作为年轻人不应该过早的对生活和职业妥协,用犬儒主义来来做消极的对抗(阿 Q 精神)。

    不是让你们直接笑看人生起落,而是要保持年轻人该有的冲动和渴望,或者说 —— 愤怒。它们是成长的助推剂,让你时刻保持着清醒在逆境中逆流。

    最后用山本耀司的一句话总结:

    “愤怒与顺从。我永远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它将永远伴随着我,但我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一切,我只能固执地去顺从。”

  • 前小红书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0-10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前小红书设计总监酸梅干超人,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职场习惯和思考方式。往期回顾: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前小红书设计总监酸梅干超人,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 职场习惯 和思考方式。

    往期回顾:

    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闫界,感谢优设程远老师的邀约,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工作习惯。

    阅读文章 >

    为什么有人工作8年还是大头兵,有人5年就成了设计经理? 上周收到优设网主编程远的邀请,让我写一篇职场习惯的文章。

    阅读文章 >

    设计公司总经理: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三期来了!

    阅读文章 >

    一、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工作习惯部分包含两个,一个是前期计划,一个是精益模式。

    前期计划,就是使用待办事项清单做任务管理的任务流了。但凡碰到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消耗比较多精力、时间的工作任务,我就会花一点时间对它进行梳理,确认前后的工作细则、对应目标,以及时间节点。

    确保我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对全局有比较好的认识和掌控,不会太容易掉到细节中忽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对时间节点完全没概念,总认为时间还多,导致最后严重逾期。

    某个改版练习的工作计划

    精益模式,则是应用 MVP 原则来推行最小可行性方案,针对每个需要较多工作量和时间来完成的工作,我都会用最短的时间内出一个 DEMO,比如课程视频录制,会先做个简版的大纲在团队内部评审,然后再制作完整的课件。课件完成后也会先直接团队做简单的宣讲,再做进一步的优化,最终上线。

    精益原则可以帮助我减少很多不必要出现的问题、缺陷、返工,大大的增加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精益思想启蒙书籍

    生活习惯则包含了三个主要的习惯,冥想、运动、阅读。

    首先就是冥想,这应该是目前缓解疲劳、对抗焦虑、提高注意力的最佳方式了。有一本网罗了大量美国成功人士问答的合集 《巨人的方法》一书,分享自己如何提高专注力最多的回答都和冥想有关。

    我进入冥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 Apple wtach 的 “呼吸”,另一个是开启潮汐 APP 中的小憩并使用喜欢的白噪音。

    冥想工具潮汐 APP

    再接着就是运动了,虽然没有制定非常系统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或者把体脂降到指定的区间(伤心往事……),但保持每周都有一定的有氧加力量训练已经成为习惯。

    为了防止运动的枯燥,除下班回家和晚上上完课后的夜跑,以及去健身房以外。我会使用各种外部的工具来提升运动的乐趣,比如 Swicth 的健身环,连续买了几年的 JustDance(大怨种就是我),Fitness Boxing,还有 VR 中的节奏光剑(高难度心率炸裂),Apple TV 中的 Fitness+,莱美 Bodycombat 等等。

    运动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心肺能力,让自己皮肤、精力、体魄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以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

    在 《运动改造大脑》中解释了:“它完善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使它们相互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我有很多学生都因为久坐不运动而引发出了各种生理、情绪、学习的障碍,十分建议大家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投入到运动中去,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第三点阅读,它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会准备一台专门的阅读工具,以前是 Kindle,后来是 iPad mini,到最近更换小米 MixFlod2 折叠屏,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展开后非常适合看电子书,不用另外带着 iPad 出门,随时随地展开微信阅读。

    最近在体验的小米折叠屏手机

    阅读是比较好的可以摒弃外部噪音和干扰的活动之一,是促进我们沉静下来进行思考、总结的方法。而在阅读的书籍类型上,不要只关注本专业的书籍(包括设计类的好书实在算不上多,尤其是 UI 方向的),而是不限类型和方向,如名著、传记、科普、散文等等。

    二、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必须是 —— 结构化思维。

    即将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工作、事务进行结构化分解,并重新建模的思维习惯。就像前面说的任务管理,就是结构化思维的相关运用。

    关于如何学习和运用结构化思维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考虑去看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但我始终觉得那套逻辑适合拿来写社论、商业报告,但很难成为真正指导自己实践的方法信条。

    我使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培养一个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种合集。不管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知识,都是由不同维度的信息组合而成。了解它们的难点并不是某个维度理解起来困难,而是你怎么去有效的找出和定位出有哪些维度。

    比如我以前分享过一篇比较火的配色方法,将 UI 的配色拆解成主色、辅助色、中性色。每个色彩类型再可以拆解出色彩的范围、应用的区域、使用的比例等等,这就可以很好的构建自己对配色的认识和应用思路。

    10年经验的资深设计师,总结了这份 UI 配色终极奥义 配色,设计师的世纪难题。

    阅读文章 >

    结构化思维可以应用到职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应对你第一次接触的工作事项,如竞品分析、述职报告、内部分享等等,你都可以快速想出解决办法并顺利完成工作。

    三、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应该培养哪些习惯才能快速成长?

    如果针对 UI/UX 设计师领域的话,我建议培养的习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上面说到的结构化思维,另一个就是保持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像正确的废话,但却是我认为自己在具体设计、交互、体验方向进步最快的原因(且没有之一)。

    具体的操作实践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去使用和体验各类数码设备、网站、APP。UI 设计师 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创新、创意、经验的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个人体验和 “阅片量” 做支撑。

    如果一个 UI 设计师在还没成为顶级设计师之前就是 “顽固保守” 派,比如还是 iPhone8 钉子户,还在用 iOS 12 不升级,APP 只装最常用的几个国民级应用,其它一概不下,对任何新设备、新产品、新应用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这相当于你还没入行在职业发展上就无限接近 “死亡” 了。

    很多人可能会抱怨没钱换设备,没空间装应用之类的,这些大多都是借口。想要频繁体验新产品、新设备,过来人的建议就是学会灵活使用咸鱼,你会发现抱着体验心态进二手市场,基本就是全程白嫖的过程。

    部分“白嫖”体验的电子产品

    在我交易的一大堆电子产品中,至少过半是卖出价格持平我买入价格的,甚至一小部分还倒赚……这让我用一样的钱体验了无数款手机、相机、镜头、飞行器、VR设备、机械键盘、游戏机等,用一阵子熟悉了不想用了就卖掉,让 “资金真正只是换个方式陪伴在你身边”。

    闲鱼交易流水

    同时,在 APP 应用端,也会养成定期去看新应用的习惯,或者市面上有新的火的产品,就会立马去下。手机容量不够,那就删老的应用,备份照片记录后删聊天工具也在所不惜。

    不停歇的追逐新潮的东西是这个职业的宿命,我们对待新产品和应用的态度,并不是考虑我们个人的真实需求,那些东西我们是否适用,而是只留一个疑问句给自己:

    那东西我没玩过,什么时候才能玩到?

    四、有哪些不注意的小习惯,长此以往对设计师有害?

    我认为对职业长期发展最有害、也最显眼的两个问题,熬夜和埋怨。

    熬夜是一个对身心发展非常有害的行为(反面案例在此),它会降低我们的注意力、精力,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有深夜才有学习、工作的环境,是完全错误的想法的。

    良好的作息和睡眠时长,是保证我们生活、工作质量的核心条件,不要把白天该做的事全堆到半夜做,或者因为加班的原因熬夜刷手机到半夜。

    身体和精力是革命的本钱,运动可以提高我们的下限,但睡眠才决定当天精力的最终上限。尽量在该睡觉的时间关灯上床,把手机关机和放到自己拿不到的地方,这会真实的提高你们的工作表现和潜能。

    另一个就是抱怨,成年人的生活并不容易,事与愿违十之八九。可以说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从毕业开始就处于逆境之下,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让我们荡漾。

    所以面对逆境,就要有面对逆境的态度。不管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在当前的工作并不满意,工资始终达不到预期,都不应该指望通过抱怨来宣泄内心的焦虑,最后忽略这些问题的存在。每天和朋友、在各个社群里抱怨,除了一直对自己和别人重复自己的无能以外,不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甚至久而久之会让自己失去进步的动力,而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既没有完全躺平的坦然,又心怀愤恨郁郁寡欢。

    我们始终要怀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想法,结构化思维的应用是技巧上的,但真正影响我们发展的是你想在职业中希望收获的东西,和面对它的态度。

    任何职业,我们从中收获的东西无外乎三种,快乐、成就、钱财,只要是设计就能获得快乐的要求太高,这在我看来是 UI 领域唯一的天赋。所以是想要获得成就被认可包围,还是收获钱财来实现你其它的人生价值你要自己想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你在职业里想要收获什么,是没办法说服自己去正视它和解决问题的。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收获,剩下的就是用尽自己一切的手段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作为年轻人不应该过早的对生活和职业妥协,用犬儒主义来来做消极的对抗(阿 Q 精神)。

    不是让你们直接笑看人生起落,而是要保持年轻人该有的冲动和渴望,或者说 —— 愤怒。它们是成长的助推剂,让你时刻保持着清醒在逆境中逆流。

    最后用山本耀司的一句话总结:

    “愤怒与顺从。我永远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它将永远伴随着我,但我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一切,我只能固执地去顺从。”

  • 巨巨巨实用!超全的脚部绘制技巧,你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UI交互 2022-10-10
    ​​大家好!我是优设商业插画营的橙子讲师(全平台ID@啤酒味的橙子酱)在不了解结构和透视的情况下,初学者画出来的脚和鞋容易走形,或画得太平。画不好脚和鞋,也会让人物角色看起来奇怪别扭。

    ​​大家好!我是优设商业插画营的橙子讲师(全平台ID @啤酒味的橙子酱 )

    在不了解结构和透视的情况下,初学者画出来的脚和鞋容易走形,或画得太平。画不好脚和鞋,也会让人物角色看起来奇怪别扭。今天我来向大家分享一些 脚部绘制 的技巧,分别从以下 4 点来讲解:

    一、脚部的基础结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脚的骨骼结构部分,重点只需要记住掌骨部分的位置,几乎覆盖了整个脚背,与小腿腓骨和胫骨连接的部分是跗骨。这些大家做基础的了解就可以了。

    通过骨骼的结构我们也会发现,脚大概分为两个部分:接触地面脚底和前脚掌+足弓。足弓这个结构在绘制脚部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重点是找到基础的三个接触点。了解立体的结构也可以把脚部概括为一个螺旋状。

    这样概括之后我们对于脚的结构就更好理解了。

    二、脚部的几何拆分 在画脚的时候常常会画不准透视,原因是不了解脚部的体块关系,把脚拆分为体块,像拼接积木一样的方法去了解:

    通过拆分我们会发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脚后跟、脚背、脚趾。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拆分几何体块结构的方法画一些脚部,看看效果!画的时候用立体思维考虑每个部分的遮挡关系,另外还需要注意足弓哦!这个是很容易遗漏的部分。

    通过观察不同角度脚的几何结构,慢慢就可以理解这个思维方式啦,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手的部分,全部用立体结构就不会画出来像纸片没有体积感啦。

    三、脚部绘制易错点 1. 脚背的弧度

    脚背的弧度是大家画鞋子部分会疏忽的地方,比如脚背画的过低,感觉脚和腿衔接不上,或者脚背画的太高导致感觉鞋子画出来不合脚。

    为了防止我们画错,可以每次在画脚之前先画出脚背的结构弧度,帮助我们判断弧度的方向。

    2. 脚后跟的位置

    脚后跟位置易错的原因是很多同学在画脚后跟的时候会从腿部直接画下来,没有起伏变化。

    大部分是在画穿鞋子的状态下容易暴露问题。小方法就是在画鞋子之前先把脚后跟概括为一个小三角,通过几何形,我们会更准确的找到脚后跟的位置。

    画出脚后跟结构和不画的对比:

    3. 鞋子与脚之间的关系

    鞋子与脚之间的关系画准确的方法就是先画出大概脚的形状再画鞋子,一定是要把鞋子穿在脚上,尤其对于结构本身比较弱的同学更加推荐这种方式画鞋子,这样就不会把鞋子和脚画脱节啦~注意鞋子与脚之间的包裹关系。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鞋子的高度不同,会影响脚背的弧度,也会影响脚后跟与小腿的倾斜角度。这两个小细节如果注意到,画出的鞋子就会更自然。

    四、各种不同款式的鞋子画法 1. 运动鞋

    画运动鞋的时候难点有 4 个需要注意的点,我们先来看重难点的分析: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带的穿插关系

    步骤拆分过程讲解: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的基础三段,结构,分别是脚趾、脚背、脚后,需要注意脚后跟的起伏变化以及足弓的位置。

    在基础脚部结构上画出鞋子的外轮廊,需要预留出鞋子和脚之间的空隙,注意结构之间的包裹关系哦,鞋子的厚度也需要表现。

    整理线稿细节,在轮廓基础上画出鞋子的大致区域分布,主要分鞋面、鞋底、鞋带部分。需要注意每个区域之间连接关系。

    在大致的分区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细化区域,在细化的过程多用双线表现鞋子的厚度,增加整体的细节感。

    继续细化鞋子的结构,这里注意参考照片中鞋子底部的结构层次变化,一定要把可以表现的结构都画完整。

    最后开始整理鞋子的鞋带部分细节,鞋带是 X 形状的穿插关系,这里可以仔细观察鞋带的结构,鞋带的厚度也需要用双线表现。

    2. 玛丽珍鞋

    玛丽珍款式的鞋子重点在于会露出脚背,脚部的起伏变化比较难掌握,还需要注意鞋跟是粗跟款式,鞋跟的厚度立体感的也需要刻画完整。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脚背起伏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子上的装饰品

    根据照片参考先画出脚部的基础结构,因为是高跟的款式,所以脚背的弧度会更加明显,脚底的足弓弧度需要稍微加强一些。

    鞋子款式先从基础的坡跟效果开始画,原因是可以更加快速的找到跟部分的位置,同样需要注意保留鞋子和脚之间的包裹效果。

    整理多余的结构线,大致画出鞋子的轮廊,注意鞋子轮廊的起伏变化。前脚掌与后跟之间可以画出虚线,帮助找准跟高。

    进一步细化鞋子的结构部分,画出鞋子大概的分区,在基础上注意每个区域的轮变化,鞋子的绑带部分也可以直接画出来。

    继续细化鞋子的结构,画出鞋底的厚度,鞋跟部分的侧面厚度也不要忘记刻画。具体的细节可以根据参考的照片细化。

    最后开始整理鞋子鞋扣部分,鞋扣部分的细节可以增加整体鞋子的精致感,一些小细节都可以让鞋子看起来更加完整。

    3. 细款高跟鞋

    基础简约款式的高跟鞋是在玛丽珍鞋的基础上替换不同的跟,绘制的难点在于脚后跟的位置。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跟的厚度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的基础三段结构,高跟款式的跟越高脚背的弧度变化会更明确,足弓的位置也会更加凹陷。

    还是先画出坡跟鞋的款式,注意鞋底的透视变化,鞋子与脚之间的空隙要保留,强调鞋子与脚之间的包裹效果。

    整理结构线多余的线条,画出鞋子的外轮廊细节,注意鞋子的轮起伏变化,鞋跟部分可以继续保留和前脚掌之间的连接。

    最后整理鞋子细节,画出鞋底的厚度,因为是尖头鞋的款式,鞋底不可以画太厚,后跟部分的厚度也需要画出来。

    4. 凉鞋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绑带与鞋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结构,粗跟款式的鞋子脚底足弓的位置会稍微平缓一些,注意重心还是在前脚掌的部分。

    第二步根据脚部结构基础型画出鞋子的外轮廊结构。因为鞋子的造型比较简单,这里直接清理了基础结构的线稿。

    在外轮廊结构上进一步的分区,画出鞋子的细节,注意每一个面之间的厚度。外轮廊的边缘保留起伏变化。

    最后一步,增加细节装饰,主要是表现鞋底的厚度边缘、鞋面的装饰性小物件,增加鞋子的精致感,细节更耐看。

    5. 皮鞋

    男士皮鞋的画法,也是属于平底类型的鞋子,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好鞋头的造型就好啦。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带的穿插关系

    第一步先画出基础的结构,这个角度是偏全正面的透视,所以难度比普通的侧视角度要大一些

    另外平底鞋的足弓也需要注意。

    第二步在结构线的基础上画出仙子的外轮,注意观察轮廊的结构变化,鞋底尽量画厚一点点,留出一定的空间画细节。

    在第二步的大致轮基础上细化结构层次,区分脚背和鞋底和鲜跟位置,加上厚度之后立体的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一步进一步的加强细节层次变化,刻画鞋带的厚度,鞋面和鞋底的厚度全部用双线表现,增加立体的结构。

    6. 靴子

    靴子的难点在于鞋面与鞋筒部分的衔接,大的难点没有,也一起跟着画一下看看吧~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筒与腿的贴合效果

    根据照片画出脚部的基础结构造型,靴子是有粗跟的效果,足弓部分会有一些变化,小腿可以画长一些方使后面加鞋筒部分。

    在结构基础画出鞋子的外轮衣旧需要注意鞋子的边缘和脚之间的需要预留空院,脚背部分贴合鞋子外轮廊。

    整理多余的线条,注意观察照片中轮的细节起伏变化,鞋头部分的造型可以稍微方一点,鞋跟的位置可以根据脚掌位置确定。

    最后增加鞋子的细节厚度,鞋底部分的细节可以多画几层,注意表达立体感,鞋面上面的装饰线条也需要加上。

    好啦!到这里脚部和鞋子的绘制方法结束了~

    假如你看完文章,还是无法画好脚部,或者想系统学 手绘 基础,想要有人陪同、监督你一起坚持画画。

    你可以了解一下即将发车的「优设商业插画实战营」。添加咨询师获得更多详情「可乐:uisdc3」「大胖:uisdc5」

  • 巨巨巨实用!超全的脚部绘制技巧,你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UI交互 2022-10-10
    ​​大家好!我是优设商业插画营的橙子讲师(全平台ID@啤酒味的橙子酱)在不了解结构和透视的情况下,初学者画出来的脚和鞋容易走形,或画得太平。画不好脚和鞋,也会让人物角色看起来奇怪别扭。

    ​​大家好!我是优设商业插画营的橙子讲师(全平台ID @啤酒味的橙子酱 )

    在不了解结构和透视的情况下,初学者画出来的脚和鞋容易走形,或画得太平。画不好脚和鞋,也会让人物角色看起来奇怪别扭。今天我来向大家分享一些 脚部绘制 的技巧,分别从以下 4 点来讲解:

    一、脚部的基础结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脚的骨骼结构部分,重点只需要记住掌骨部分的位置,几乎覆盖了整个脚背,与小腿腓骨和胫骨连接的部分是跗骨。这些大家做基础的了解就可以了。

    通过骨骼的结构我们也会发现,脚大概分为两个部分:接触地面脚底和前脚掌+足弓。足弓这个结构在绘制脚部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重点是找到基础的三个接触点。了解立体的结构也可以把脚部概括为一个螺旋状。

    这样概括之后我们对于脚的结构就更好理解了。

    二、脚部的几何拆分 在画脚的时候常常会画不准透视,原因是不了解脚部的体块关系,把脚拆分为体块,像拼接积木一样的方法去了解:

    通过拆分我们会发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脚后跟、脚背、脚趾。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拆分几何体块结构的方法画一些脚部,看看效果!画的时候用立体思维考虑每个部分的遮挡关系,另外还需要注意足弓哦!这个是很容易遗漏的部分。

    通过观察不同角度脚的几何结构,慢慢就可以理解这个思维方式啦,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手的部分,全部用立体结构就不会画出来像纸片没有体积感啦。

    三、脚部绘制易错点 1. 脚背的弧度

    脚背的弧度是大家画鞋子部分会疏忽的地方,比如脚背画的过低,感觉脚和腿衔接不上,或者脚背画的太高导致感觉鞋子画出来不合脚。

    为了防止我们画错,可以每次在画脚之前先画出脚背的结构弧度,帮助我们判断弧度的方向。

    2. 脚后跟的位置

    脚后跟位置易错的原因是很多同学在画脚后跟的时候会从腿部直接画下来,没有起伏变化。

    大部分是在画穿鞋子的状态下容易暴露问题。小方法就是在画鞋子之前先把脚后跟概括为一个小三角,通过几何形,我们会更准确的找到脚后跟的位置。

    画出脚后跟结构和不画的对比:

    3. 鞋子与脚之间的关系

    鞋子与脚之间的关系画准确的方法就是先画出大概脚的形状再画鞋子,一定是要把鞋子穿在脚上,尤其对于结构本身比较弱的同学更加推荐这种方式画鞋子,这样就不会把鞋子和脚画脱节啦~注意鞋子与脚之间的包裹关系。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鞋子的高度不同,会影响脚背的弧度,也会影响脚后跟与小腿的倾斜角度。这两个小细节如果注意到,画出的鞋子就会更自然。

    四、各种不同款式的鞋子画法 1. 运动鞋

    画运动鞋的时候难点有 4 个需要注意的点,我们先来看重难点的分析: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带的穿插关系

    步骤拆分过程讲解: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的基础三段,结构,分别是脚趾、脚背、脚后,需要注意脚后跟的起伏变化以及足弓的位置。

    在基础脚部结构上画出鞋子的外轮廊,需要预留出鞋子和脚之间的空隙,注意结构之间的包裹关系哦,鞋子的厚度也需要表现。

    整理线稿细节,在轮廓基础上画出鞋子的大致区域分布,主要分鞋面、鞋底、鞋带部分。需要注意每个区域之间连接关系。

    在大致的分区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细化区域,在细化的过程多用双线表现鞋子的厚度,增加整体的细节感。

    继续细化鞋子的结构,这里注意参考照片中鞋子底部的结构层次变化,一定要把可以表现的结构都画完整。

    最后开始整理鞋子的鞋带部分细节,鞋带是 X 形状的穿插关系,这里可以仔细观察鞋带的结构,鞋带的厚度也需要用双线表现。

    2. 玛丽珍鞋

    玛丽珍款式的鞋子重点在于会露出脚背,脚部的起伏变化比较难掌握,还需要注意鞋跟是粗跟款式,鞋跟的厚度立体感的也需要刻画完整。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脚背起伏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子上的装饰品

    根据照片参考先画出脚部的基础结构,因为是高跟的款式,所以脚背的弧度会更加明显,脚底的足弓弧度需要稍微加强一些。

    鞋子款式先从基础的坡跟效果开始画,原因是可以更加快速的找到跟部分的位置,同样需要注意保留鞋子和脚之间的包裹效果。

    整理多余的结构线,大致画出鞋子的轮廊,注意鞋子轮廊的起伏变化。前脚掌与后跟之间可以画出虚线,帮助找准跟高。

    进一步细化鞋子的结构部分,画出鞋子大概的分区,在基础上注意每个区域的轮变化,鞋子的绑带部分也可以直接画出来。

    继续细化鞋子的结构,画出鞋底的厚度,鞋跟部分的侧面厚度也不要忘记刻画。具体的细节可以根据参考的照片细化。

    最后开始整理鞋子鞋扣部分,鞋扣部分的细节可以增加整体鞋子的精致感,一些小细节都可以让鞋子看起来更加完整。

    3. 细款高跟鞋

    基础简约款式的高跟鞋是在玛丽珍鞋的基础上替换不同的跟,绘制的难点在于脚后跟的位置。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跟的厚度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的基础三段结构,高跟款式的跟越高脚背的弧度变化会更明确,足弓的位置也会更加凹陷。

    还是先画出坡跟鞋的款式,注意鞋底的透视变化,鞋子与脚之间的空隙要保留,强调鞋子与脚之间的包裹效果。

    整理结构线多余的线条,画出鞋子的外轮廊细节,注意鞋子的轮起伏变化,鞋跟部分可以继续保留和前脚掌之间的连接。

    最后整理鞋子细节,画出鞋底的厚度,因为是尖头鞋的款式,鞋底不可以画太厚,后跟部分的厚度也需要画出来。

    4. 凉鞋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绑带与鞋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参考图画出脚部结构,粗跟款式的鞋子脚底足弓的位置会稍微平缓一些,注意重心还是在前脚掌的部分。

    第二步根据脚部结构基础型画出鞋子的外轮廊结构。因为鞋子的造型比较简单,这里直接清理了基础结构的线稿。

    在外轮廊结构上进一步的分区,画出鞋子的细节,注意每一个面之间的厚度。外轮廊的边缘保留起伏变化。

    最后一步,增加细节装饰,主要是表现鞋底的厚度边缘、鞋面的装饰性小物件,增加鞋子的精致感,细节更耐看。

    5. 皮鞋

    男士皮鞋的画法,也是属于平底类型的鞋子,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好鞋头的造型就好啦。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带的穿插关系

    第一步先画出基础的结构,这个角度是偏全正面的透视,所以难度比普通的侧视角度要大一些

    另外平底鞋的足弓也需要注意。

    第二步在结构线的基础上画出仙子的外轮,注意观察轮廊的结构变化,鞋底尽量画厚一点点,留出一定的空间画细节。

    在第二步的大致轮基础上细化结构层次,区分脚背和鞋底和鲜跟位置,加上厚度之后立体的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一步进一步的加强细节层次变化,刻画鞋带的厚度,鞋面和鞋底的厚度全部用双线表现,增加立体的结构。

    6. 靴子

    靴子的难点在于鞋面与鞋筒部分的衔接,大的难点没有,也一起跟着画一下看看吧~

    重难点分析:

    ① 先画出脚部结构再画鞋子轮

    ② 保留鞋子外轮的起伏变化

    ③ 注意表达鞋子的边缘厚度

    ④ 鞋筒与腿的贴合效果

    根据照片画出脚部的基础结构造型,靴子是有粗跟的效果,足弓部分会有一些变化,小腿可以画长一些方使后面加鞋筒部分。

    在结构基础画出鞋子的外轮衣旧需要注意鞋子的边缘和脚之间的需要预留空院,脚背部分贴合鞋子外轮廊。

    整理多余的线条,注意观察照片中轮的细节起伏变化,鞋头部分的造型可以稍微方一点,鞋跟的位置可以根据脚掌位置确定。

    最后增加鞋子的细节厚度,鞋底部分的细节可以多画几层,注意表达立体感,鞋面上面的装饰线条也需要加上。

    好啦!到这里脚部和鞋子的绘制方法结束了~

    假如你看完文章,还是无法画好脚部,或者想系统学 手绘 基础,想要有人陪同、监督你一起坚持画画。

    你可以了解一下即将发车的「优设商业插画实战营」。添加咨询师获得更多详情「可乐:uisdc3」「大胖:uisdc5」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