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分享:机器人交互浅析(一)

    设计动态 2022-10-08
    交互的本质即交互对象间通过输入和输出的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换,这里我们专指产品与用户(人)间的交互。 不同的产品与人的交互方式也不同,手机上的APP应用多是以图像交互(GUI)为主,现在家庭中的智能音箱主要是以语音交互(VUI)为主。移动机器人交互则既包含了图像交

    我们在商场、餐厅、酒店等地方看到的移动机器人,他们可以和消费者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但是更复杂一些的手势和问题就无法实现互动了。本文作者总结了一些机器人交互设计的知识,分享给你,一起来看看吧。

    交互的本质即交互对象间通过输入和输出的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换,这里我们专指产品与用户(人)间的交互。

    不同的产品与人的交互方式也不同,手机上的APP应用多是以图像交互(GUI)为主,现在家庭中的智能音箱主要是以语音交互(VUI)为主。移动机器人交互则既包含了图像交互、语音交互,同时也包含了手势交互、环境交互等多种方式。

    一、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在搞懂移动机器人是怎么交互前,我们先了解下我们人与人、人与环境间是怎么交互的:

    人体对外界的接触渠道(输入)主要分为: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前庭觉、运动觉。下面分别是格里格和津巴多共同撰写的《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人类感觉系统的描述以及不同感觉功能的阈限。

    图1:人的感觉通道

    图2:人的感觉阈值

    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不知不觉中均会通过以上感觉通道输入对人对事对周边环境的认识,通过大脑的判断和决策,然后通过口、肌肉、语音、移动的方式输出,从而对人对事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馈。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看看老中医是如何与倒霉的产品经理进行交互的(【…】表示输入通道;[…]表示输出通道)。

    老中医和产品经理的故事:

    【视觉】老中医近距离用他深邃的眼眸打量了一番这个面色凝重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面色泛黄,应堂发黑,恐有大凶之兆。

    【嗅觉】老中医又用他那嗅尽人间百态的鼻子闻了闻这位疲惫的产品经理:身体散发出一股异味,呼出的气体也带有某种怪味。

    【听觉】老中医用缓慢的语气询问了这个产品经理几个问题,这才得知产品经理国庆假期没有休息,一边在画图,做交互,另一边还在思考公司CEO该思考的事情。因为一直有人给他灌输着这么一个思想:他就是公司未来的CEO,是当前最接近CEO的人选。

    【口、肌肉】老中医也是第一次听说产品经理这么一个职位,原来这么牛掰啊,不由得向面前的这位潜在CEO大老板连胜称赞,竖起大拇指。

    【触觉】老中医最后用他把过无数喜脉悲脉的二指禅搭在产品经理的左手脉搏上,闭上眼睛感受着产品经理的脉搏在他二指的指肚上毫无生气地跳动,滑越。

    【肌肉】老中医面色也开始凝重,和当初产品经理进门时一样凝重。

    【肌肉】在得知产品经理真实年龄后,老中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口、肌肉]】最后给产品经理下了结论:加班过渡、操心过渡、警惕心梗、猝死;然后开了一只大人参再配上当归、川芎、白芍、元肉、阿胶等补气补血的药品一大堆,最后老中医又不放心加了一剂速效救心丸,以防万一,老中医实在是负责。

    二、人与机器人的交互 以上内容描述了真实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然后通过口(语音)以及肌肉(移动)等方式输出反馈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大白机器人是如何与倒霉的产品经理主人进行交互的(【…】表示输入通道;[…]表示输出通道)。

    产品经理和大白机器人的故事:

    1.倒霉催的产品经理带着老中医开的药回到了住处,家中无一人,只看到PM大白机器人傻躺在它角落的“家”中充电。

    2.【视觉】大白机器人看到产品经理从他身边走过,立马停止充电起来迎接他的主人。

    3.【视觉】大白看到主人脸色不好,于是感觉主人身体不好或者在外面是收到了委屈。

    4.【语音】于是大白主动贱贱(之所以说是“贱贱”,是因为产品经理给大白起的绰号就是“傻蛋”,还天天讽刺它笨,天天骂它来出气)的上去安慰:未来的CEO,你回来啦啊,怎么啦在外面受委屈了?被老大骂了?此情此景大白给你来一个应景的音乐吧,来一首“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5.【移动】大白觉得自己对主人的安慰还不到位,于是就向主人移去,在主人的腿边蹭来蹭去的,还发出不知是撒娇还是嘲笑的叫声。

    6.【听觉】产品经理听着大哥的歌,给了大白一巴掌,然后说了一句“滚”,大白这回收到指令,乖乖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充电,还有点瑟瑟发抖,表情怪可怜的。

    虽然当前机器人还无法做到与真人一样进行交互,但是方向是明确的,拟人的设计,类比的推导与人相似的输入和输出通道:

    图3:机器人的感觉/执行通道

    三、软件界面交互设计 以上内容我们将真实人的交互与机器人的交互进行了类比,考虑到看到此文的肯定很多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同仁,大多是设计APP、WEB等应用出身,我们在此取其中一点“功能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与机器人功能设计进行再一次类比,在设计APP等应用时免不了撰写大量的业务逻辑以及页面信息的展示和操作按钮的交互逻辑。

    图4:页面设计

    软件产品中可视页面的逻辑中主要包含:页面信息的展示、页面操作按钮的显示和操作,产品经理在撰写功能需求文档时很难穷尽所有的逻辑,但是可以尽可能去查漏补缺。具体到一个页面中的信息展示和操作,均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不同的页面效果,从影响距离和范围的维度来分析,一个功能或信息的展示和操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梳理。

    1)基本属性

    信息或操作按钮的基本信息的展示。

    信息:类型(图文、语音、视频…);加载刷新方式;分页规则;字体大小行间距等样式。

    操作: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按钮样式变化、按钮文字变化。

    2)页面内

    页面内其他信息或操作的变化导致当前目标项的呈现和操作逻辑。

    例如:必填项未填写,导致【提交】按钮不可点击。

    3)页面间

    页面间其他信息或操作的变化导致当前目标项的呈现和操作逻辑。

    例如:微信聊天列表页面,用户在“聊天详情”页面将用户聊天置顶后,聊天列表页的展示即发生了变化。

    4)用户间

    同一个产品端不同用户间的操作变化导致当前目标项的呈现和操作逻辑。

    例如:微信用户对一个朋友设置了不可查看朋友圈,这个朋友看到用户的朋友圈即是一条无情的线。

    5)不同产品端

    不同产品端(同一个产品线)信息或嘈杂的变化导致当前目标项的呈现和操作逻辑。

    例如:京东商家的管理后台对一个商品进行了下架处理,则用户在客户端再去查看这个商品是,就会显示“已下架”或者压根已经找不到这个商品了。

    6)软件与硬件

    软件均是基于一种硬件框架下运行的,硬件功能或架构的变化也会导致当前目标项的呈现和操作逻辑。

    例如:同一个软件界面在不同的安卓机型中因为其尺寸或者挖孔屏的不同展示的样式或操作也会不同;又比如iOS不支持长截图功能,Android支持,所以在iOS上长截图的功能即无法实现只能舍去。

    四、机器人(硬件)交互设计 单纯的软件应用(非底层操作系统)产品必须基于第三方的硬件进行运行,与硬件周边所处的物理或其他环境基本很少交互,硬件产品则不同,硬件产品的组成可能涉及到传感器、软件、算法、芯片、执行器,与硬件产生交互的方式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软件界面上的图像交互(GUI),还有语音交互(VUI),手势交互。

    具体到硬件产品的一个功能逻辑梳理时考虑的因素也在再局限软件层面的页面与页面间、端到端的关系影响,同时还会考虑硬件周边的物理环境,与交互对象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不同时间段不同交互体验的考量,下图简要描述了机器人产品的一个组成和工作原理。

    图5:机器人产品组成

    回到机器人交互上,文章开篇已经提及交互的本质是信息的交互,呈现的方式则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根据输入和输出通道的不同,交互的方式和组合也不同(见下图)。

    图6:机器人交互的输入-输出

    1. 输入 1)自身状态

    硬件状态:检查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状态,检查机器是处于开机、休眠、状态。 软件状态:检查软件是否开启是否处于运行状态,是否处于设置或者工程模式。 业务状态:检查当前机器(软件、硬件、算法)是否正在执行相关的业务。 2)外部环境

    物理环境:检查机器周边的物理环境(周边物体、路面、障碍物…)。 网络环境:检查机器是否连接网络。 3)三方数据

    合作方提供的数据:检查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是否可以正常接收,同时当前数据是否可以触发相应的交互。

    4)历史数据

    历史输出数据:根据既定的策略,判断当前历史数据是否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行或者新任务的触发。

    5)当下操作

    语音交互:语音指令、语音对话;输入当前的语音,判断是否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行或者新任务的触发。 手势交互:空间手势交互;识别当前手势,判断是否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行或者新任务的触发。 图像交互:屏幕上的软件操作;对机器人本体软件进行图像界面交互,判断是否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行或者新任务的触发。 2 输出 1)语音输出

    在线语音:根据在线语音包(一般接入第三方)做出相应的反馈。 离线语音:根据已录制的离线语音包,和既定的语音回复策略,对当前机器人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语音反馈。 2)运动输出

    体位移动:通过电机驱动机器人在指定的方向上以一定的速度前行,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变速、匀速、暂停、旋转等。 姿态调整:通过电机驱动机器人调整头部,手臂,摄像头等具备一定自由度的身体其他组成部位。 3)灯效输出

    灯效变化:通过改变灯光的颜色、亮度、变换频率、变换方式、变换图案(灯组)对当前机器人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反馈。

    4)图像输出

    表情状态:机器人主要通过屏幕表情、状态显示等方式以图像的形式对当前机器人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反馈。

    5)视觉输出

    视觉锁定:主要对移动的物体或人体、人脸进行锁定跟踪时的反馈,对用户一般无感(或通过语音输出告知用户),工程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查看。 视觉丢失:主要对移动的物体或人体、人脸进行锁定跟踪时丢失目标的反馈,对用户一般无感(或通过语音输出告知用户)。 五、总结 机器人认识这个世界并与世界进行交互,主要分为感知、认知、决策、执行、记录(形成记忆)

    感知:通过传感器收集周遭的数据,接触这个世界 认知:通过算法、既定的策略、活动记忆、知识图谱等方式来解读接触到的一切 决策:通过认识的结果,选择既定或学习到的执行方案 执行:根据执行方案调动全身的执行器进行方案的执行 记录: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形成机器人“记忆”,辅助机器人升级(算法、策略、方案….)

    图7:机器人交互逻辑

    一个好的机器人交互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

    机器人交互的对象是谁?不同的对象给予怎样的反应? 发生交互的时间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 在事件任务的进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反馈? 机器人在用户的左边、右边、后面、前面、远方、近处时,应该给予怎样的反应? 在机器人不同的反应中如何调动语音、肢体、移动、表情、灯效组成一个较好的体验? 即如下面的三维坐标,只是考虑了时间、空间、事件三个维度的组合,同一个触发因素可能导致27种组合的交互反馈,而且目前机器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机器人感知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硬件成本的提升,算法模型质和量上的要求。

    图8:机器人交互设计维度

    当日首次唤醒问候:

    时间:一天分三个时段

    早上:早上好,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哦,主人 中午:中午好,我亲爱的主人 晚上:晚上好,我辛苦的主人,要听首《我的老父亲》放松发送吗? 事件:当天生日

    事前:主人,生日快乐,大白祝您永远18岁,大白给您唱首歌吧~ 事中:接着奏乐,接着舞,让我们大家一起祝主人永远18岁 事后:主人,今天生日开心吧,可是大白都没有吃生日蛋糕呢! 空间:分近场-中场-远场

    近场:主人,今天是您的生日,大白为您唱首歌吧~ 中场:主人,今天是您的生日,大白为您照张相吧! 远场:主人,今天可是您的生日哟,也不叫人家大白过来为您服务呀~ 专栏作家

    andy,微信公众号:PM大白,一名产品经理行业的小兽医经理行业的小兽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即时零售是革电商的命,还是外卖的命?

    设计动态 2022-10-08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升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电商和外卖行业又“内卷”出了一种新模式和业态:即时零售。它满足了零售业务中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将履约时长压缩进半小时至一小时区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白皮书显示,作为线上线下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的进步助推了即时零售业态的形成和成长,而在即时零售市场相对广阔的发展前景下,电商巨头们也逐渐将目光瞄向这一领域,并开始有所布局。那么对电商来说,即时零售这一新兴业态是否可以为其带来更多增量?电商平台们,又是如何玩转即时零售市场的呢?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升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电商和外卖行业又“内卷”出了一种新模式和业态:即时零售。它满足了零售业务中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将履约时长压缩进半小时至一小时区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白皮书显示,作为线上线下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时零售行业已迎来快速增长,并预期到2025年将达到1.2万亿元规模。

    一、即时零售风口已至? 有人说即时零售只是外卖的变种,有人觉得即时零售是电商平台在穷尽了社区团购、下沉电商等商业模式后,又一个“假创新真引流”的新花样。不过,阿里、京东、美团、朴朴、叮咚买菜等巨头和玩家,仍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都入局其中。

    那么,到底即时零售和外卖、电商的区别是什么?国内目前即时零售的战局如何?即时零售会是下一个社区团购还是下沉电商?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三个问题。

    即时零售是又快又短的外卖?

    最早的即时零售,可以追溯到2013年在美国成立的外卖平台Gopuff。Gopuff曾表示“在技术协调和训练有素的员工配合下,最快能在90秒内完成挑选、包装和发送订单的全过程”。这样缩短配送时间的外卖,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为是一种“即时零售”了。

    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及“即时零售”,并指出其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价值。

    即时零售是一种和外卖很像,却在线上与线下融合中更进一步的一种商业模式。

    它的主要特征是“线上下单,线下30分钟送达”,随着新型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和城市配送服务网络的快速完善,以“本地门店+即时配送”为特征,供给高度依赖本地门店。

    即时零售虽然脱胎于电商,但是有着与电商不太一样的优缺点。

    即时零售的优点体现在它名字里的“即时”二字。在要求时效性的食品领域,即时零售非常占据优势。而电商主要的优势在于,服务范围非常广泛。电商的服务范围几乎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是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国内最近兴起的“即时零售”,兼具传统外卖和电商的特点。

    由美团“闪购”、京东“小时购”、顺丰同城的“即时配送”这类更强调时效性而削弱了配送距离的物流方式,实现配送。其履约过程,往往由“基础运力骑手+智能调配系统”组成。发件端可以是门店、前置仓、企业,也可以是个人。目前,门店和前置仓是主要订单来源。

    目前的即时零售行业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主流模式:配送为主的平台模式(简称平台模式)和全链路的自营模式(简称自营模式)。

    平台模式主要有美团、京东到家、阿里(饿了么),他们以平台为基础,接入其他商家和自有货源。自营模式主要有盒马、朴朴、叮咚买菜,他们从货物到仓储到配送,能够全链路自营。

    当然还有其他像大润发、物美多点等依托自有商超做即时零售的连锁超市品牌,不过他们目前大多数接入了其他平台,同时体量规模不大,仅作为一种实体零售的补充存在。

    可以看到不论是电商外卖巨头们,还是新兴垂直赛道玩家,都对即时零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市场扩张欲望,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各家又是如何布局的?我们以京东、美团、天猫为例,来看看这些玩家是如何入局即时零售市场的。

    二、京东“小时购”往往不止一小时 有着全国城镇网点、物流优势、骑手优势的京东,虽然在餐饮外卖上不及美团,但零售到家业务覆盖80%零售连锁百强,后劲十足。

    资料显示,2021年双11,京东整合了“京东到家”、“京东生鲜”小时达等入口,首次推出即时零售品牌“小时购”,目标设定为渗透50%的京东用户。

    在京东app选购商品时,下单同时带有“自营”以及“分钟达、小时达”两个标识的商品时,既可享受京东自营的品质保障,又能体验到一小时送达的即时零售服务。

    “小时购”,是京东所有能够提供商品小时达服务的即时零售能力的集合。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小时购、京东到家已接入15万家实体零售门店,覆盖超过17000个县区市,合作超200家品牌商,包括超市生鲜、手机通讯、数码家电、医药健康、美妆护肤等品类,品类覆盖已经较为全面了。

    由于整体用户购物频次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饮料。生鲜、母婴在内的商品消费频次均出现上涨,大商超品类的用户人均单量持续增加。

    即时消费行业的消费群体,从年轻女性拓展至男性和中老年用户的全客群,即时消费的地域也由一、二线城市拓展至“五环外”的低线城市市场,即时消费的产品品类也实现了大幅扩容。

    京东APP的小时购页面就在首页右滑即可进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配送时长都卡在60分钟附近,打出的标语也是“最快一小时到达”,商品中还有很多有接近两小时的配送时间,与“小时购”的名头不太相符。

    我们电话咨询了京东到家的招商客服。对方表示,要加入京东到家的即时零售商家行列,首先需要线下门店满足京东方的要求才可以,其中对于门面整洁度、地理位置均有一定的要求。

    和普通外卖的区别是将超市到家、外卖到家、品质生活、上门服务、健康到家这几类的商家综合起来形成了京东到家。

    三、美团“闪购”仍属美团外卖体系 作为国内外卖头号玩家,美团进军即时零售顺其自然,没有任何犹豫。

    我们通过与美团闪店的招商客服线上咨询得知,美团闪购服务仍然属于美团外卖体系,使用的也同样是美团外卖商家版的系统。

    和普通外卖的区别在于,美团闪购将30分钟内可以到达的商品与非餐饮类“到家”服务划分进了美团闪购,相当于从外卖中选出满足速度要求的品类,形成美团闪购体系。

    即便是面临疫情的影响,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分部在2022年二季度仍实现了9.2%的收入增长,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9.7%至83亿元,经营利润率提高到22.5%。其中餐饮外卖及闪购业务的总订单量同比增长7.6%。

    其中,高频用户贡献了更高的购买频次。浦银国际的分析师认为疫情期间平台的持续履约有助于养成用户心智,将外卖作为重要的用餐场景。

    作为美团布局即时零售的主要业务,闪购业务延续高速增长,2022第二季度的日均订单量达到430万单,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取得增长,疫情之下平均价格有所提升,拉动闪购的UE模型有所改善,后续即时零售仍为公司主要发展的方向。

    分析师认为,美团基于外卖业务构建的即时配送网络基础,通过商家品类扩充有望拉动订单量增速维持高位。

    四、“天猫小店”接单靠团购群? 只要和商家有关的,就是阿里关心关注的。阿里对于即时零售的布局,在物流、网点、实体零售支撑,其中天猫小店是其终端的代表之一。

    天猫小店多布局于住宅小区门口,对小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提供即时零售服务。

    一名天猫小店的店主唐先生向奇偶派方面表示,天猫小店是使用的“天猫暖家便利店”小程序,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都可以直接到达点单界面,下单后店家会在后台看到订单开始备货,和外卖类似。

    而与外卖的区别在于,有客户下单后,由店员和老板一起整理货物后,是老板自己亲自将货送到客户家,以货到付款的形式收费,所以比普通外卖要快得多。

    但天猫小店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自己的店还挂着天猫小店的名字,但是平台几乎完全没有支持过自己,“全靠自己做,除了要给佣金之外跟平台完全没关系,很多单子都还是靠团购群才接到”,对此唐先生牢骚颇多。

    通过电话联系天猫小店的客服,我们了解到天猫小店的加盟条件除了常规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之外,还需要达到店铺面积50平米以上,每月从平台实物采购超过1万元,接入智能门店管理系统,同时要在门店首选位置提供一组货架摆放天猫小店推荐商品。

    五、即时零售是传统商超的救命稻草? 作为电商和外卖行业的头部公司,阿里、京东、美团在即时零售上面花的心思似乎都不算太多,那么传统商超又是如何看待即时零售的了?

    根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商超市场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但市场整体增长乏力,2018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仅为2.6%,其中大卖场业态同期CAGR为-0.4%。

    国内线下商超市场规模萎缩明显,几大商超巨头的销售业绩也江河日下,不容乐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超市TOP100》显示,2021年,包括排名第二、第三的永辉超市和大润发在内,国内有62家商超企业销售额负增长,负增长的企业数比上年增加近一倍。

    而在即时零售方面,老牌便利店罗森自从2018年以来陆续入驻各大外卖配送平台,线上平台销售额已占到了罗森销售额的10%。同时,线上线下消费者重合比例低于10%,也就是说,线上订单大部分属于增量。

    另外一家本土便利店美宜佳在过去3年里,来自即时零售平台的订单量增速均超100%。佳美乐购创始人遭遇了线下超市瓶颈后,从2020年起在外卖平台上开设了20多家新型便利店,目前即时零售订单已经超过了线下。

    可以看出,在线下零售业务遇冷的当下,通过接入即时零售业务,传统商超均有一定的业绩增长,尽管增长量相较原本的业务还远没有占到过太大比重,但线上即时零售的增长量都是线下消费之外的新增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刚接入即时零售的表现,随着后续接入程度加大,可以明显看到即时零售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六、写在最后 线下传统零售整体疲软,江河日下,即时零售成为他们不多的新解法之一。但是对于熟稔线上流量和新模式玩法的电商与外卖巨头们来说,即时零售的价值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下沉电商战至终局,社区团购几乎被证伪之后,巨头们急需一种新的引流与商业模式,打开市场空间与增长想象。即时零售应运而生,但是似乎并未展现出足够强势的势能。

    从当前巨头们的布局来看,即时零售并未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资金与投入都不算大。垂直赛道上的玩家朴朴和叮咚买菜等也并未将即时零售作为主打噱头。

    即时零售的发展,极大依赖本地供给的效率、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这决定了即时零售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考验线下零售的功力。

    只有本地零售业态更繁荣、布局更密、效率更高、体验更好、成本更低,即时零售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

    所以,即时零售可能并不是革外卖的命,也不是革电商的命,而是给了永辉、物美、大润发这些传统商超一个转型求生的机会。

    来源公众号:奇偶派(ID:jioupai),讲述商业故事,厘清商业逻辑,探索商业模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奇偶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玩家们的新战局,金融科技的新定义

    设计动态 2022-10-08
    在实体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同样需要进行这样一场全新的变革。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体;只有这样,金融的供给才能真正满足需求的变化。然而,金融却并未按照这样一种方向发展,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之后,金融则陷入到了更大的风险之中。我们看到

    尽管金融科技的出现已非新鲜事,但是诸多的玩家仅仅只是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一种概念,没有找到改变金融的方式和方法,最终让金融科技又变成了一个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如何让金融科技落地?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在实体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同样需要进行这样一场全新的变革。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体;只有这样,金融的供给才能真正满足需求的变化。然而,金融却并未按照这样一种方向发展,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之后,金融则陷入到了更大的风险之中。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金融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乱象,几乎都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

    纵然是在金融科技业已出现的大背景下,这种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诸多的玩家仅仅只是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一种概念,而没有找到改变金融的方式和方法,最终让金融科技又变成了一个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后来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只是改变改造对象,而没有改变金融本身,那么,所谓的改变,仅仅只是表层罢了。等到流量红利不再,玩家们依然还是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

    当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新周期,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完全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方式。以此为开端,我们才能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的供给才能有所改变,金融回归实体才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和噱头,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落地的存在。

    一、金融科技,需要新的诠释 可以肯定的是,仅仅只是以以往的套路和逻辑来诠释金融科技,仅仅只是用原有的模式来定义金融科技,必然是无法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金融科技进行一次全新的诠释,以此为开端,我们才能找到金融科技的发展新方向。

    金融科技,并非是「金融」。 对于那些金融玩家们来讲,他们在看待金融科技的时候,通常是站在金融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的。在他们的眼中,所谓的金融科技,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无论是数字金融也好,还是智慧金融也罢,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都是以金融为根本点和落脚点的。

    当玩家们用金融来诠释金融科技,那么,它们的关注点依然还停留在对于金融新形态的衍生和嬗变上。尽管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但是,这些金融科技的玩家们依然是一个独立于产业之外的存在,依然是一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他们并不会投身到产业之中,更不会与产业产生深度而全面的联系。

    如果仅仅只是用「金融」来诠释金融科技的话,那么,这样的金融科技,与其是一种金融科技的新模式,还不如说是一种金融的新概念。乍一看,金融是发生了改变的,而从本质上来看,这种金融科技新模式的运行逻辑,其实与传统时代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玩家所做的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新的玩家更多地在金融里加入了新的元素而已。因此,我们并不能够用「金融」来诠释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并非是「科技」。 对于那些科技玩家们来讲,他们在看待金融科技的时候,同样是站在科技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的。在他们的眼中,所谓的金融科技,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科技形态。无论是基于科技的对于传统金融的改造也好,还是以科技为落脚点的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和改造也罢,玩家们依然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一种改造传统行业的方式和方法。

    当我们仅仅只是以科技来看待金融科技的时候,玩家们想到的仅仅只是对于实体的改造,仅仅只是想到的是对于效率的提升,而忽略了金融本身的风控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互联网相类似的特质,它可以与诸多的行业产生联系,它可以与诸多的场景产生关联,但是,却忘记了对于风险的控制。

    长此以往,以科技为主导的金融科技玩家们将会走入到一个类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怪圈之中。以科技为主导的金融科技玩家将会不断地寻找与它联系的行业与场景的结合,不断地开启与诸多场景的联系,却忽略了金融的特殊性。当科技难以承受带来的风险时,它必然会面临与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同样的问题和弊病。

    当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诠释。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用金融的方式,还是用科技的方式来诠释金融科技,都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的是,用一种兼顾「金融」和「科技」的方式来重新诠释金融科技。当金融科技兼顾了「金融」和「科技」的特质,当金融科技可以用「金融」和「科技」的特长来为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赋能的时候,它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洗牌之后,何为金融科技的新定义? 一味地侧重于「金融」,抑或是一味地侧重于「科技」,都是无法完美诠释金融科技的,这就注定了金融科技必然会面临一场洗牌。这场洗牌是以蚂蚁金服的上市被叫停为开始的。金融科技所遭遇的这样一场洗牌,告诉我们,金融科技需要新的定义。只有这样,金融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融科技,需兼顾「金融」和「科技」。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仅仅只是以「金融」,抑或是仅仅只是以「科技」来诠释金融科技,都是无法得到完美的答案的。在经历了金融科技的洗牌之后,我们需要用兼顾「金融」和「科技」的新定义来重新诠释金融科技。

    若要做到兼顾「金融」和「科技」,必然需要玩家们兼具「金融」和「科技」的特质,用金融的内涵和科技的手段来重新定义金融科技。从外在的表现上来看,金融科技玩家们与实体经济产生联系,如同技术对实体经济产生联系一起,它们改变的是,实体产业的元素、流程和环节。从内里上来看,金融科技的玩家么对实体经济进行赋能,如同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一样,可以立竿见影。

    无疑,这对金融科技的玩家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金融科技的玩家们来讲,他们不仅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金融素养,不断地创新金融的模式,而且还要不断用新技术来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来寻找与实体经济产生联系的新方式。当金融科技兼顾了「金融」和「科技」的属性,当金融科技不再是一个非「金融」即「科技」的存在的时候,它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融科技,需放弃平台模式和流量思维。 如果仅仅只是以平台模式和流量思维来定义金融科技的话,那么,金融科技或许始终都无法跳出互联网金融的怪圈,金融科技也始终都无法取得突破。欲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放弃平台模式和流量思维,真正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金融科技,真正用新的内涵来诠释金融科技。所谓的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赋能的平台,也不是一个收割新的流量红利的工具,而是一个与它所服务的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的存在。

    那么,金融科技在新的发展阶段,究竟要用怎样的角色来诠释和定义自己呢?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科技更多地需要充当联通产业上下游,疏通产业的梗阻与栓塞,打开产业之间壁垒的角色。欲要发挥这样的一种角色,仅仅只是以平台模式和流量思维,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份子,金融科技的发展才能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和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金融科技平台将不再是一个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平台和中心式的存在,它们隐没于产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它们贯穿于产业运行的方方面面,实体产业在需要赋能的时候,金融科技的玩家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赋能,最终,金融科技彻底摆脱了仅仅只是以单一、独立的方式而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体,回归产业。

    金融科技,需打破封闭,形成生态。 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生态。在这样一个生态里,并不仅仅只有单一的、有限的元素,而是需要囊括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的元素。在这样一个生态里,每一个元素可以成为其他元素的补充,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其他环节的支撑。当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用生态的思维来重新定义金融科技,来寻找金融科技的新发展方向。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里,原本被收割,被圈养的对象,成为了金融科技运行过程当中的主要一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里,原本毫无关联的存在,成为了彼此衔接,优势互补的存在;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里,原本被割裂的片段,开始融为一体,彼此支撑;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里,原本被收割的对象,开始成为了发展的主角。

    简言之,当金融科技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它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不再是一个断裂的,难以持续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可持续的存在。当金融科技真正以这样一个全新的方式来定义自身,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周期才算是真正打开。

    三、结语 当金融科技的狂热与躁动开始不再,它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周期。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周期里,我们将会看到一场金融科技新进化的开启。这需要我们对金融科技进行一次全新的定义,这需要我们对金融科技进行一次全新的诠释。当金融科技有了新的定义和诠释之后,它才能够有新的发展方向。

    有关金融科技的一场全新的大战将会开启,无论是传统的金融玩家,抑或是新生的科技巨头,它们都将会参与到这样一场大战之中。若要问,究竟谁才是这场大战的胜利者,我想,那些真正能够找到自身的角色和定位,那些真正可以真正对金融科技赋予新的概念和内涵,那些真正可以打破金融科技的发展新瓶颈的玩家,或许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一场大战,正在拉开序幕。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场全新的大战,将不再是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那种方式上演,而是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局。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外卖送iPhone14:美团即时零售长板太长,短板太短

    设计动态 2022-10-08
    围绕iPhone14,京东、美团发动了一场即时配送大战。 京东到家上选购手机,下单即可享受小时级送达服务。而在美团APP一级入口——品质百货中,iPhone14 Pro放在了头部banner位置,主打30~60分钟送货。 由于即时零售是京东阿里们的主战场,这场

    最近,即时零售市场又有了新的动静,以新发售的iPhone14为“导火索”,美团、京东在即时零售市场纷纷拿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以抢占市场用户心智。那么在这场即时零售大战里,玩家们的即时配送策略是否真正奏效?想在即时零售市场抢增量的美团,又可以怎么做?

    围绕iPhone14,京东、美团发动了一场即时配送大战。

    京东到家上选购手机,下单即可享受小时级送达服务。而在美团APP一级入口——品质百货中,iPhone14 Pro放在了头部banner位置,主打30~60分钟送货。

    由于即时零售是京东阿里们的主战场, 这场战役对于美团来说,是一场用户心智抢夺大战,它要让消费者明白,在美团上不仅可以点外卖,还可以买手机,点其他数码3C产品。

    对京东来说,它要守住数码3C产品的主场,尤其是在即时零售领域,不能失守。

    两家都有共性长板——庞大的物流配送团队。但是打到现在,效果并不明显。美团平台上iPhone14 Pro长期处于缺货状态,最新上市的iPhone14 plus 512G也处于缺货状态,也美团暂时还不具备从京东阿里平台抢食的能力,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美团攻,京东守,美团闪购为何不温不火? 早在上市前,美团的战略定位是“Food+Platform”,这个定位其实就明确了美团的边界扩张方向应该是切实物电商的蛋糕,后来,美团把集团战略从 “Food + Platform” 升级成了 “零售 + 科技”,重心开始侧向零售。

    早在今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 美团做电商:找对了方向,但走错了路 》。指出美团做电商虽然找对了方向,但还没有找到一条对的路。

    我给美团开的药方是做同城电商,充分利用它的配送优势,切入同城3C数码等电商核心品类。因为实物电商的核心品类是集中在服饰美妆、3C电子、快消品等领域,这是阿里京东拼多多的核心腹地,也是美团一直没有切入的战场。

    如今美团APP一级入口——蔬菜水果、超市便利、品质百货、买药,都是同城零售业务,隶属美团闪购项目。

    美团在畅想一个有关同城零售的增量市场,它覆盖的市场量级要比外卖市场要大的多,也广的多。

    市场量级虽然很大,但 零售的生意比外卖要难得多 ,尤其是3C数码品类的同城配送生意。早在2020年,美团曾经和华为合作,为消费者同城配送华为新机,后来因效果不佳,也没做起来。

    如今借力iPhone14的东风,美团大阵仗切入3C数码品类的即时配送,打的是消费者对配送的时效性需求,严格来说,这种需求是存在的,但要看具体品类与场景。

    一般来说,消费需求分紧急与不紧急的需求。

    在天猫等阿里电商平台购物,是不那么紧急的需求。而在美团上的消费需求,更多是用户需要及时、快速满足的紧急(应急)消费需求。

    即时配送打的是应急消费需求——这是一场配送效率的心智之战,这方面美团可以直接用外卖的骑手资源,京东有达达以及自有配送网络。都不缺。

    在应急消费的战场,是美团的长板,京东守,美团攻。

    毕竟,疫情对用户习惯的改变,线下商超与3C数码实体店都在向线上化迁移与布局,阿里超市与京东到家消化不了的,一般是美团可以争取的市场份额。

    而用户对于生活用品的应急需求是存在的,且对于平时常用的小件生活类产品,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由于外卖业务对用户习惯的培育,在应急消费“快速送达”的用户心智占领上有一定的优势,许多原本可能落在天猫淘宝这种实物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需求有可能会转移到美团这种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尤其是即时刚需性生活类用品、临时急用的物品、医药品等。

    也就是说,即时零售与美团的基因是契合的。美团闪购,其本质是外卖餐饮换了新的品类而已,送餐饮食品与送零售用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关键是撮合商家(商品供给)与消费者的匹配,平台作为中间方,建立信任撮合与履约机制,美团有主站流量和骑手配送体系的支持,打造商家、用户、平台的三边网络并不难。

    但美团闪购发展了很多年,一直是不温不火。根据晚点的数据显示,美团闪购还是在日均三四百万单、峰值六七百万单的状态徘徊,与早期外卖相比,增长很慢。

    当前美团二季度财报显示,美团闪购订单数量达3.9亿单,同比增长42%,日均单量达430万。这个量级,不算多,也不算少。

    原因在于,相对比餐饮外卖,闪购零售涉及非常复杂、零散的线下业态和商品品类,不像外卖需求具备持续性,复购率高,闪购用户需求更加分散、随机、是一种偶发性需求。

    即时零售的应急需求是用户对某个产品急着用,对速度有需求,对价格不敏感。

    这类需求在轻决策的生活类产品中颇为常见,比如说纸巾、文具、五金、药品、鲜花等低客单价的小件产品。

    这种应急需求不像点外卖,外卖刚需性大,复购率高,即时零售的应急需求复购率低,欠缺持续性。因此,主打应急需求的即时零售,订单量也很难暴涨暴跌。

    此外,应急需求的支撑也需要有丰富的产品供给与广阔的SKU,这方面是阿里京东有但美团欠缺的。

    外卖配送能力能直接复刻到零售业态,但 后者涉及门店进场及配套系统的深度融合改造,包括存在复杂的拣货问题。SKU高达数万的大型商超的管理经验,是美团的弱项。

    从目前来看,天猫京东均已形成完善的即时配送能力,有电商基础设施打底,吸纳了更多的常规刚需群体,而美团的优势仅在于配送,这放在零售刚需市场,美团的能力与吸引性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何美团闪购一直没有做大。

    二、像点外卖一样点iPhone,做好并不容易 美团如今借iPhone14的热度,想撬动数码3C市场的需求,来推动美团闪购业务的增量空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iPhone新品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热点,将这个热点绑定自己的业务,更容易引发关注与消费者尝鲜。

    但问题是,数码电子消费品往往是重决策的消费品,消费者买手机、电脑、电视等重决策产品,会考虑一系列因素—— 产品是否有货、是否是正品、价格是否更低、售后服务是否更好、退换货是否更方便等等系列因素。

    当然送货速度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放到美团身上,还有众多挑战需要解决。

    首先, iPhone这种产品,对应的主流用户群体都是价格敏感型用户, 但是同城配送由于存在配送成本与抽佣,首先在价格层面很难保证优势, 线上线下如何确保同价是难题。

    根据晚点LatePost此前报道,截至 2021 年 9 月,闪购上有超过 50 万家散店。美团每日七八千万的日活跃用户(DAU)摊到每个商家就变得很少。这些商家要付给美团每单 3~5个百分点的佣金,还要全额承担运费。因此散店商家买流量、做活动,上线闪购前三个月基本上都在亏钱。 为了赚钱,散店商家的应对策略是涨价,线上商品的价格通常高于线下价格。

    因此,这种线上线下不同价的问题,打击了价格敏感型用户,削弱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其次是, 稀缺性供给问题如何解决。 新iPhone往往是某个型号,某个配色具备稀缺性。每当这个时候,线上线下都有黄牛抢购囤货加价卖。因此,这个时候,稀缺性商品供给与库存数量就非常关键了。

    Apple授权的线下专营店在一个城市的数量非常有限,第一批新机往往被线下就抢购完了,缺货成为常态,美团闪购需要通过本地的Apple授权的线下专营店去拿货品配额,但新机数量往往有限,它在供给上无法满足用户的刚需。

    笔者打开美团电商iPhone的入口,发现用户抢购最欢的iPhone14 Pro基本上处于没货的状态。

    这个时候,天猫、京东的优势就出来了,美团没货的时候,天猫京东都有货。

    苹果公司的经销体系主要分为品牌直营和授权渠道(经销商)。天猫与京东都属苹果官方经销体系,作为苹果授权经销商,有正品保障、售后体系完善等优势,一般在iPhone系列新品首发上,天猫京东作为品牌授权经销商,新品的供给充足,上新速度与节奏也快,确保前期大量的用户刚需能够最大化满足。

    这一点美团与拼多多处于劣势—— 这两者都不属于苹果授权经销商体系之内,需要与苹果各地经销商合作的方式来拿货卖。 因此,美团餐饮外卖的体验是由大量同城餐饮商家的覆盖度支撑起来,但“外卖买手机”却限于本地的线下专营店的数量配额与价格劣势。

    如前所述,美团拼多多都需要从Apple授权的线下专营店或其他经销商渠道去拿货品配额,在同等条件下,美团也打不过拼多多。

    拼多多有百亿补贴,iPhone14价格比官网低400。如果都在经销商渠道拿货卖,用户是愿意早一天拿到货,还是愿意便宜400元?许多用户又选择了后者。

    因此,对比可以知道, iPhone新品因为前期的稀缺性,加上经销商体系的管控,货品的供给能力、产品价格优势、售后都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环,这些方面都是美团的短板。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直营的天猫、京东、苏宁等支撑了最核心的常规性的刚需,拼多多拿下了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美团也能拿下一部分急于拿货、对速度有需求的用户,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本地供给能力,能卖出的产品有限。

    从目前来看,美团平台iPhone并不具备价格优势,iPhone14 Pro版本处于缺货状态,难言竞争优势。

    三、美团缝隙中求生存,还要补好短板 即时零售的支撑点源于庞大的本地化线下商户,关键在于本地的供给、SKU上一定不能掉链子,而放到iPhone产品上,又没有足够多的本地化商户可以接入去强化本地的供给,尤其是苹果新品这种前期需求量大的商品,稀缺性相对明显。

    美团要真正做到像点外卖一样点iPhone,能打入苹果的经销商体系是最好的,但这本身有巨大的难度。

    因此,对于美团来说,外卖送手机,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如果把用户吸引进来,又长期处于缺货状态,买不到想要的产品,且价格更高,售后体系不完善,这带来的体验其实是糟糕的。

    美团要在电商巨头的缝隙中开辟即时零售增量,谋求生存,要把应急需求的场景与体验做到极致,这可能也能从即时零售市场拿下不少蛋糕。

    但美团的现状是,它还需要补齐电商底层正品机制、售后服务、商户数量、产品供给与SKU品类、底层信任机制、以及配送赔付机制等一系列的短板,从而去建立整个链条的服务体系。

    如果消费者有应急需求,先不谈产品的正品保障、售后服务以及价格优势,你连基本的货品数量需求也无法确保,无疑是很难留住消费者。

    美团的短板恰恰是京东的长板。 3C数码品类产品是京东的优势腹地,产品供应数量与SKU品类更加充足,又是众多大品牌的授权经销商,在配送上也有自有物流体系达达的支撑等,配送速度也不弱。

    当前美团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建立, 京东当前之所以要在iPhone即时配送上卡位美团,其实要争夺的,是用户心智。

    毕竟,在快速送达的心智优势上,由外卖带来的消费直觉,让美团在“配送速度”上有更强的用户心智优势,而当前的京东给予用户的品牌印象是传统货架电商,当用户想要快速采购一件零售产品,第一直觉反应可能不会想到京东,而更多是美团、饿了么。

    这也是为何京东到家业务的GMV也一直没有起来。因此,这场即时零售大战,京东比美团更焦虑。

    如何在电商底层基础设施做好,像点外卖一样点其他数码产品的模式,美团是否能做起来,还有待观察。毕竟,消费者买东西看的不仅仅是速度,美团可以放大速度的优势,但 如何在速度之外,强化电商服务的用户心智,开辟其他的赛点,补齐自身的短板,值得美团思考。

    专栏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者,百度百家、艾瑞网专栏作家、虎嗅网、钛媒体认证作者,关注IT热点背后的本质,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硅谷视角看中国 SaaS 为什么一直发展不起来?

    设计动态 2022-10-08
    2019 年,全球 IT 支出总和 3.8 万亿美金,SaaS(不算 BPaaS 和 PaaS)1000 亿美金。同年,中国 IT 支出 290 亿美金,SaaS 30 亿美金,中国 GDP 占全球 16%,SaaS 占 3%。作为快速发展中的互联网和科技大国

    这两年,SaaS行业的创业者数量有多增加。相比于繁荣的C端市场,SaaS行业还蕴藏着很多可挖掘可探索的领域。与硅谷相比,中国的SaaS企业欠缺什么?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 年,全球 IT 支出总和 3.8 万亿美金,SaaS(不算 BPaaS 和 PaaS)1000 亿美金。同年,中国 IT 支出 290 亿美金,SaaS 30 亿美金, 中国 GDP 占全球 16%,SaaS 占 3%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互联网和科技大国,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很多人看好中国 B2B SaaS 并认为这是长期风口,也有很多人认为 SaaS 在中国水土不服,并列出不同种类和层次原因。那么我们从市场和供应商两方面来分析 SaaS 在中国为什么做不起来,中国 SaaS 比硅谷到底差在哪里,以及对未来的看法。

    (数据均来自 Gartner 和 IDC)

    一、中国 SaaS 为什么做不起来 中国 SaaS 阻力看似五花八门,但属于根本国情的因素不多。笔者认为实际原因是中国过去发展过于迅速时间线被挤压。欧美整体商业以及 IT 环境经过多次迭代,SaaS 是在顶层继续盖楼。而中国各方面是从零开始同时进行。

    中国国情确实和欧美有根本区别,比如 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标准 ,而 B2G 市场会倾向使用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外包咨询公司进行定制数字化搭建。

    基于互联网发展历史, 欧美企业线上营销主要依赖私域流量入口 ,如官网和电子邮件,落地页也在自己官网,而 中国企业相对更依赖大型第三方平台 ,如微信,美团点评,淘宝。这也大幅度降低了大部分中国中小企业在初始数字化阶段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其余阻力可以 分成三大类 ,绝大部分也是数字化整体阻力而非具体于 SaaS。

    第一类是缺乏基本认知 ,比如认为数字化就是电商和 OA,有了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不会再有其他需要,拒绝思考和改变成见,或者认为所有管理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跟技术没关系。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不会花钱买软件。甚至“招个廉价程序员 / 外包就可以解决企业应用问题”。也有人在“没钱买软件”的同时投入大量人力资本自建系统。

    (注:更好的了解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请看之前文章《CEO 视角系列:企业数字化改革蓝图,数字化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

    第二类是在改变中的国情。 从 人口红利到存量经济 是个漫长但是不可逆的过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企业想胜出或生存也必须全方位自我改进。所以“只有流量和销售额重要”和“中国是人情社会,数字化管理没用”等都是将会改变或淘汰的现象。同时,很多商业环境不健康的行业还在发展中,比如健身俱乐部大幅度依赖预收费透支未来现金流并频繁倒闭,管理改进和数字化很难成为关注点。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法规完善,短期思维和不健康行业都会正向转变。

    另,随着 新一批职业管理人逐渐替代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和管理人 ,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都在持续上升,会对数字化有更多的诉求和需要,也会更有能力通过数字化创造价值,更不会出现“老板认为信息系统没有用,只有员工懒”等现象。企业对云和第三方 SaaS 的接受需要时间,这一点在欧美历史也是阻力,但是由于优势过于显著,缺陷被弥补以及整体被接受是时间问题。

    人默认看世界的方法是看现状和过去,很容易后知后觉,忽略改变。

    最后第三类是厂商现有能力确实有所欠缺 ,企业若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系统将不得不自建;供应商也要通过自身实力和时间获取信任。B2B 行业门槛比 B2C 高很多,整体厂商和员工水平还在提高,市场上江湖道士妖魔鬼怪横行,限制了行业前进速度。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人才从 B2C,IT 咨询,甚至硅谷 SaaS 涌进国内 SaaS,行业水平会快速提高,产品也会更好的支持大型客户不同复杂业务。企业内部 IT 会和第三方 SaaS 持续竞争,但是在抢走一部分人饭碗的同时也会形成合作关系。

    二、SaaS 在硅谷 硅谷 SaaS 环境和中国最大的区别有三点,一成熟丰富庞大的生态,二是先进的管理方法论以及数字化和商业模式的密切结合,三是管理层和员工对数字化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而这三点都来自欧美信息化几十年的沉淀和不断自我突破。

    下图为在硅谷标准的一个 B2B 小型公司数字化搭建示例,以业务主线(市场 -> 销售 -> 客户成功)为核心,CRM 为基础平台,数据仓库为 BI 根基,几十个系统放在一起给业务赋能带来巨大价值,而这庞大系统只需要几个管理员和业务领导合作即可完善管理和迭代。(蓝色长方形为第三方 SaaS,其中两个是 AWS IaaS,没算进去产品和技术部门所用)

    注意其中很多独立系统和公司都是在自己专攻的缝隙提供价值,这在现在的中国是根本无法有市场的,因为其存在需要客户首先有良好的数字化根基,“地基”由整个行业生态提供。

    管理方法论在本文题外。以 B2B 销售管理简单举例,几十年前首先在甲骨文等公司分开销售拓展和销售,和在 IT 领域大幅度使用内部销售,像管理工匠一样精细分工具体销售职能,系统化销售管理。整个业务链条标准化为 raw lead -> marketing qualified lead -> sales accepted lead -> sales qualified lead -> opportunity qualifying -> opportunity validating -> opportunity negotiating -> closed。销售部门变成了一个高度标准化,多个组件密切合作,持续改进的业务增长引擎。

    伴随管理改进的是技术赋能,于是也诞生了 sales operations 销售运营这个职位,结合销售管理和数字化赋能,掌管销售流程管理与优化,财务预测,销售员工管理,线索数据库管理,数据分析,内部信息系统和集成,go-to-market 策略与执行等。

    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创新,迭代,造就了今天的硅谷运营与数字化环境。

    三、中国 SaaS 欠缺多少,未来趋势是什么 粗略估计中国 SaaS 落后硅谷 15 年。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管理层素质与能力逐渐变强,以及厂商逐渐成熟,中国 SaaS 必将快速拉近距离,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2000 年硅谷 SaaS 还在起步阶段,“企业软件”还是“笨重,昂贵,难用”的代名词,到 2005 年左右 SaaS 才开始爆发。那时很多人还认为 SaaS 只适合中小型公司,而大公司因为业务复杂,只会定制化外包和自研,也不可能把数据交给第三方系统。Salesforce 2004 年上市,2008 年推出 http://force.com 正式开启其生态。亚马逊云 2006 年上线 EC2,刚推广也遇到很多阻力,普遍认为很多行业不不可能上云。

    有些方面很难直接对比中国 SaaS。硅谷 SaaS 是基于之前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进行替代和上层创新,而中国 SaaS 是从基础信息化从零开始。但是 2021 的今天中国市场对 SaaS 的看法和接受度很像欧美 2005 左右,厂商整体成熟度也像 2005 单产品盛行,APaaS 刚起步的硅谷。管理方法论也很像,如 SaaS 界至关重要的客户成功在 1996 年发明,但是 2005 年才在 Salesforce 深受重视,开始步入整体行业视野。而 2021 年中国大部分 SaaS 从业者对客户成功都没有清晰概念。

    再加上 2021 年中国整体互联网环境和技术水平远高于 2005 年的硅谷,但是 B2B 管理方法论和技术运用却相对落后。 粗略估计中国 SaaS 落后硅谷 15 年。

    与此同时,中国 B2C 行业证明了中国互联网快速追赶甚至局部超越硅谷的能力。中国 SaaS 遇到的阻力基本在欧美历史都出现过,无论是上个世纪早期开始数字化,还是本世纪初期 SaaS 发展。所以 逐渐强大的需求,利用硅谷前车之辙以及多年积累,加上不断成熟和适合数字化的整体土壤,未来必然会导致中国 SaaS 的爆发。

    作者:Max,公众号:SaaS 沉思录,微信: invicti

    本文由 @Ma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译文|语音助手的替代:语音用户界面(VUI)

    设计动态 2022-10-08
    前言:语音助手是目前最流行的语音用户界面用例。然而,由于语音助理通过与用户交谈来提供反馈,因此语音助手只能解决简单的用户任务,例如设置闹钟或播放音乐。为了让语音用户界面真正取得突破,给用户的反馈必须是可视化的,而不是听觉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想到语音用户界面

    “语音助手”这一形式已经十分常见,它通常可以回答用户的某些问题,并为用户成功地答疑解惑。不过,语音助手虽然可以解决某些用户任务,但当任务的繁琐程度升高时,语音助手可发挥的余地便会受限。那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语音助手所存在的问题呢?

    前言:语音助手是目前最流行的语音用户界面用例。然而,由于语音助理通过与用户交谈来提供反馈,因此语音助手只能解决简单的用户任务,例如设置闹钟或播放音乐。为了让语音用户界面真正取得突破,给用户的反馈必须是可视化的,而不是听觉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想到语音用户界面时,首先想到的是语音助手,如Siri、Amazon Alexa或谷歌Assistant。事实上,语音助手是大多数人使用语音与计算机系统交互的唯一环境。

    虽然语音助手将 语音用户界面 带到了主流,但助理范式不是使用、设计和创建语音用户界面的唯一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

    在本文中,笔者将讨论语音助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语音用户界面方法,我称之为直接语音交互。

    一、语音助手是基于语音的聊天机器人 语音助手是一种使用自然语言代替图标和菜单作为用户界面的软件。语音助手通常回答用户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帮助。

    语音助手 与简单直接的处理事务和指令不同,而是 模仿人类对话 ,并双向使用自然语言作为交互模式,这意味着它既接受用户的输入,又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向用户回答。

    第一批助手是基于对话的问答系统。一个早期的例子是微软的Clippy,它糟糕地试图帮助微软Office的用户,根据它认为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给出指令。而如今,助手范式的一个典型用例是聊天机器人,通常用于聊天讨论中担任客服。

    另一方面,语音助手是 使用语音而不是打字和文本的 聊天机器人。用户的输入不是选择或文本,而是语音,系统的响应也是发声朗读出来。这些助手可以是通用助手,如谷歌助手或Alexa,可以合理地回答许多问题,也可以是为特殊目的而构建的定制助理,如快餐订购。

    尽管用户的输入通常只有一两个词,并且可以作为选择选项而不是实际文本呈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机对话将 更加开放和复杂 。聊天机器人和语音助手的第一个特性是使用自然语言以及对话风格,而不是典型的移动应用程序或网站用户体验的图标、菜单和交互风格。

    自然语言反应的第二个决定性特征是表象人格的错觉。系统使用的语气、质量和语言定义了语音助手的体验、同理心和服务敏感性的错觉,以及它的人格角色。良好的助理体验的想法就像 与一个真人打交道 。

    由于语音是我们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这听起来可能很棒,但使用自然语言响应有两个主要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与计算机如何模仿人类有关,可能会在未来随着 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 的发展得到解决,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问题是一个人类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无法解决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

    二、自然语言响应的两个问题 语音用户界面当然是使用语音作为一种方式的用户界面。但语音模式可用于两个方向:从用户输入信息和从系统向用户输出信息。例如,一些电梯在用户按下按钮后使用语音合成来确认用户选择。我们稍后将讨论仅使用语音输入信息的语音用户界面,并使用传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将信息显示回馈给用户。

    另一方面,语音助手 使用语音进行输入和输出 。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问题:

    问题1:模仿人类失败 作为人类,我们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将类似人类的特征归因于非人类的物体。我们在飘过的云朵中看到一个人的容貌,或者看着一块三明治,它似乎在对我们笑。这被称为 拟人化 。

    这种现象也适用于语音助手,它是由他们的自然语言反应触发的。虽然图形用户界面可以构建得有点中性,但人类不可能不开始思考某人的声音是属于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或者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因此,用户几乎开始认为助理确实是人类。

    然而,我们人类非常擅长 发现假货 。奇怪的是,越接近人类的东西,这些微小的偏差就越开始困扰我们。对于那些试图变得像人类但却无法达到人类标准的东西,人们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在机器人和计算机动画中,这被称为“恐怖谷效应”。

    我们把语音助手做得越好、越人性化,当出现问题时,用户体验就会越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失望。每个尝试过语音助手的人可能都无意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回答一些让人感觉愚蠢甚至粗鲁的问题。

    语音助手的恐怖谷效应给助手的用户体验带来了一个难以克服的质量问题。事实上, 图灵测试 (以著名数学家艾伦·图灵的名字命名)通过的条件是,当人类评估者展示两个代理之间的对话时,不能区分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到目前为止,从未有人工智能通过。

    这意味着,助手范式为 类人服务体验 设定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用户肯定会感到失望。成功的体验只会建立最终的失望,因为用户开始信任他们的类人助手。

    问题2:顺序和缓慢的相互作用 语音助理的第二个问题是,自然语言响应的回合制性质导致交互延迟。这得归因于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资料来源: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我们的大脑中有两种类型的数据处理系统:

    加工处理说话的 语言系统 ; 专门加工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的 视觉空间系统 。 这两个系统可以并行运行,但 两个系统一次只处理一件事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开车,但你不能一边发短信一边开车,因为这两种活动都会发生在视觉空间系统中。

    同样,当你和语音助手交谈时,语音助手需要保持安静,反之亦然。这创造了一种 回合制的对话 ,其中另一部分总是完全被动的。

    然而,假想一个你想和朋友讨论的难题。你们可能会面对面讨论,而不是通过电话讨论,对吗?这是因为在面对面的对话中,我们使用非语言沟通来向对话伙伴提供实时的视觉反馈。这创建了一个双向信息交换循环,并使 双方能够同时积极参与 对话。

    语音助手不会提供实时的视觉反馈。他们依靠一种称为终点测定的技术来决定用户何时停止说话,并在此之后回复。当他们回复时,他们不会同时接受用户的任何输入。体验完全是单向和回合制的。

    在 双向 和 实时面对面 的对话 中 ,双方可以立即对视觉和语言信号做出反应。这利用了人类大脑的不同信息处理系统,使对话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语音助手卡在单向模式下,因为他们同时使用自然语言作为输入和输出通道。虽然语音输入的速度是打字输入的四倍,但处理消化速度明显慢于阅读。由于 信息需要按顺序处理 ,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简单的命令,如“关灯”,这些命令不需要助手的太多输出。

    在前文,我承诺讨论仅使用语音输入用户数据的语音用户界面。这种语音用户界面受益于语音用户界面的最佳部分——自然、快速和易于使用——但不受恐怖谷和顺序交互的影响。

    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个替代方案。

    三、语音助手的更好选择 克服语音助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放弃自然语言响应,代之以实时视觉反馈。将反馈切换到视觉,将使用户能够同时提供和获得反馈。这将使应用程序能够在不中断用户的情况下做出反应,并启用双向信息流。由于信息流是双向的,其吞吐量更大。

    目前,语音助手最常用的用例是设置闹钟、播放音乐、查看天气和询问简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 低风险的任务 ,在失败时不会让用户太沮丧。

    正如《华尔街日报》的大卫·皮尔斯曾经写道:

    我无法想象通过语音助手预订航班或管理我的预算,或者通过对我的扬声器大喊食材配料来跟踪我的饮食。

    ——《华尔街日报》的大卫·皮尔斯

    这些是信息密集型任务,需要正确处理。

    然而,语音用户界面终会走向失败。关键是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键盘上打字时,甚至在面对面的对话中,都会出现很多错误。然而,这一点也不令人沮丧,因为用户只需单击退格并再次尝试或请求澄清即可恢复。

    这种 从错误中快速恢复的方式 使用户能够提高效率,并且不会迫使他们与助手进行奇怪的对话。

    使用语音预订机票。

    直接语音互动 在大多数应用程序中,操作是通过操作屏幕上的图形元素、戳或滑动(在触摸屏上)、单击鼠标和/键,或按下键盘上的按钮来执行的。语音输入可以作为操作这些图形元素的额外选项或模式添加。这种类型的互动可以称为 直接语音交互 。

    直接语音交互和语音助手之间的区别在于,用户不是要求语音助理化身去执行任务,而是直接用语音操作图形用户界面。

    语音搜索在用户说话时提供实时视觉反馈。(图片来源:截图)

    “这不是语义吗?”你可能会问。如果你要和电脑对话,你是直接和电脑对话还是通过虚拟角色对话真的重要吗?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和电脑说话!

    是的,差别很细微,但很关键。当单击GUI(图形用户界面)中的按钮或菜单项时,很明显,我们正在操作一台机器。人对此没有幻想。通过用语音指令代替点击,我们对人机交互做出了改进。而另一种,使用语音助手模式,我们正在 创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恶化版 ,所以,获得了恐怖谷效应。

    而将语音功能与图形用户界面相结合,可能利用不同模式的力量。虽然用户可以使用语音操作应用程序,但他们也能够使用传统的图形界面。这使用户能够在 触摸和语音之间无缝切换 ,并根据他们的上下文和任务选择最佳选项。

    例如,语音是输入丰富信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几个有效的选项中选择,则触摸或单击可能更好。然后,用户可以通过说“向我展示明天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班”来代替打字输入和浏览,然后通过触摸从列表中选择最佳选项。

    现在你可能会问:“好吧,这看起来很棒,那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语音用户界面呢?为什么科技公司大厂不为这类事情开发工具呢?”

    嗯,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当前的语音助手模式可能是他们从终端用户那里获得的数据的最佳方式。另一个原因与他们的语音技术构建方式有关。

    良好的语音用户界面需要两个不同的部分:

    将语音转换为文本的 语音识别 ; 从文本中提取意义 的自然语言理解 组件。 第二部分是将“关掉客厅的灯”和“请把客厅的灯关掉”这两句话变成同样操作的魔法。

    如果您曾经使用过带有显示器的语音助手(如Siri或谷歌 Assistant),你可能会注意到,你几乎是实时地获得文本记录,但在您停止说话后,系统需要几秒钟才能真正执行你所要求的操作。这是由于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是依次发生的。

    让我们看看如何改变这一点。

    四、实时口语理解:提高语音命令效率的秘诀 应用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响应速度是影响应用程序总体用户体验的一个主要因素。第一代iPhone最重要的创新是它反应灵敏的触摸屏。语音用户界面对 语音输入及时反应 的能力同样重要。

    为了在用户和用户界面之间建立快速的双向信息交换循环,每当用户说一些可操作的事情时,启用语音的GUI应该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即使是在句子中间。这需要一种称为 流式口语理解 的技术。

    实时视觉反馈需要一个完全流式语音API,不仅可以实时返回对话记录,还可以实时返回用户意图和实体。(图片来源:作者)

    传统的基于回合的语音助手系统在处理用户请求之前会等待用户停止说话,与之相反,使用流式语音理解的系统从用户开始说话的那一刻起就积极尝试理解用户意图。一旦用户说了一些可操作的事情,用户界面就会立即做出反应。

    即时响应立即验证系统正在理解用户,并鼓励用户继续。这类似于人与人之间沟通中的点头或简短的“嗯”。这就能支持进行更长、更复杂的话语。另外,如果系统不理解用户或用户出现错误, 即时反馈可以实现快速恢复 。用户可以立即纠正并继续,甚至口头纠正自己:“我想要这个,不,我的意思是,我想要那个。”

    实时视觉反馈使用户能够自然地纠正自己,并鼓励他们继续语音体验。由于他们不会被虚拟角色弄糊涂,它们可以以类似于错别字的方式与可能的错误联系起来,而不是个人侮辱。这种体验 更快、更自然 ,因为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不受每分钟约150字的典型语音速率的限制。

    五、结论 虽然到目前为止,语音助手一直是语音用户界面最常用的用途,但使用自然语言响应使其效率低下且不自然。语音是输入信息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听机器说话并不是直达人心。这是语音助手的大问题。

    因此,语音的未来不应该在于与计算机的对话,而应该是用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语音,来 取代繁琐的用户任务。 直接语音交互可用于改善Web或移动应用程序中的表单填写体验,创建更好的搜索体验,以及实现更高效的应用程序控制或导航方式。

    设计师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一直在 寻找减少 应用程序或网站 摩擦的方法 。使用语音模式增强当前的图形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交互速度提高数倍,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当终端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和旅途中以及打字困难时。事实上,即使使用台式计算机,语音搜索也比传统的搜索过滤用户界面快五倍。

    下次,当您考虑如何使应用程序中的特定用户任务更易于使用、更愉快或有兴趣增加转换时,请考虑是否可以用自然语言准确描述该用户任务。如果是,请使用语音模式补充您的用户界面 , 但 不要强迫用户 与计算机对话。

    作者:Ottomatias Peura

    原文: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21/06/alternative-voice-ui-voice-assistants/

    本文由 @怡伶设计宝藏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放了7天假,比上班还累

    设计动态 2022-10-08
    七天长假结束,七天工作日开始了。不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刚刚结束,“假期”反倒才开始。 哪些人会觉得放假比上班更累?社交平台上,有此种感叹的大多是加班人群、要长时间带娃的宝妈宝爸,还有人要计划旅游行程、要跑婚礼、要回老家赶各种社交局。工作固然辛苦

    有的打工人,放假比上班还要忙碌,而上班的时日反倒是他们休息的时候。在成年人的假期中,他们更希望在有限的假期里,获得绝对的休息,在这段时间内,有足够的快乐和意义。本文访问了几位有着如许情况的打工人,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七天长假结束,七天工作日开始了。不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刚刚结束,“假期”反倒才开始。

    哪些人会觉得放假比上班更累?社交平台上,有此种感叹的大多是加班人群、要长时间带娃的宝妈宝爸,还有人要计划旅游行程、要跑婚礼、要回老家赶各种社交局。工作固然辛苦,但他们的感受是,工作最起码是相对可控的,甚至可以摸摸鱼,“放假小孩一哭,你可别想摸鱼。”

    抱怨归抱怨,不可否认的是假期仍然很宝贵。与孩子相处,了解他最近的喜好,听他讲一讲学校里的趣事;和老家的朋友谈天说地,从一起玩泥巴聊到一起遭受社会的毒打;旅游的过程很累,但目的地的风景,总有从未见过的一种美丽。

    感觉放假比上班累的打工人,本质上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绝对的休息时间,不用处理信息,把假期交还给自己。一位受访者告诉深燃,她理想中的假期就是自己一个人去酒店安心地睡一个大觉,什么都不用管。

    成年人的无奈,也许就在于很难拥有无忧无虑的假期。他们更希望,在有限的假期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快乐和价值。

    一、单线任务变多线任务,放假我更忙了 米粒的国庆假期,都用来忙装修了。

    她在北京工作,新房装修已经进入中期。自从9月开工,她一直是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才能抽出时间忙这件事。“但是很多东西只能白天弄,我就把这些留到了国庆。”米粒解释,国庆期间不允许装修,正好她的硬装部分基本已经完成,她需要在这几天把床、灯饰、柜子等等大件搞定,安排好这些家具的进场。

    “放假7天,有3天要工作。剩下的4天,一天要在家具城跑窗帘和沙发,一天要去定制的设计师店,做餐边柜、凳子。还有一天要去看灯饰,剩下的一天去看卫浴。”

    工作更像是完成“单线任务”,装修却是左右开弓,多线任务同时进行。“国庆期间需要安排节后工人的上门时间,每个人的返京时间都不一样,我要协调出效率最高的方案。”米粒说。

    结果,米粒还是忙中出错。有一天,师傅正在米粒家装空调,有人敲门,米粒以为是邻居投诉,开了门发现是维修窗户的师傅。“因为排得太满,差点忘了我约过这个。”两拨师傅在忙,米粒又接到了一个工作电话,“本来约的不是这个时间,对方临时改时间,说只有现在有空。我一边在厨房打电话,一边又担心师傅们没人盯着弄不好,很忙乱。”

    米粒期待趁着这个假期工作装修两不误,也有很多人趁着假期“填社交坑”。社交,更是一个多线任务。

    林奇回老家了,她盘算着要用这几天见亲戚朋友。“有两个发小生了小孩,我还没有见过,这次回家必须去看看了。还要去奶奶、姥姥、姑姑和阿姨家,总共要用掉4天。掐头去尾,1号和7号我都在路上,所以我在家其实只有5天,剩下的一天可能还要见一下别的朋友。”林奇觉得,虽然见到的都是关系很近的人,但一直要出门、聊天,还是会耗费她不少精力。“我理想的假期就是在爸妈身边躺个几天,完全放松。”

    对于社交,林奇最担心的是,见到两位发小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小时候大家关系非常好,这些年也没有完全断联,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轨迹还是存在一些偏离的。作为一个未婚未育的人,比较紧张见到已经当妈妈的她们时应该怎么像以前一样谈天说地。”

    也有网友抱怨,想到小长假要回老家社交,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林奇的感受或许能够解答这种压力之源。长期在异地工作,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即便其中也有不少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交,但起码因为圈子相同,话题很好展开。老家本是个熟悉的地方,却因为和亲友之间的疏离,话题陈旧了,信息不同步了,所以才会有网友感叹,“还不如回到大城市,跟不远不近的人,维持不远不近的社交关系。”

    出去旅游的,也觉得自己舟车劳顿,一天也逛不上几个景点。阿林今年国庆没出游,提起旅游,她心中五味杂陈。“出去玩闹心,不出去也闹心。”她讲述,自己上一次印象深刻的小长假是去苏杭,“每天就是在赶场,旅行团让我们2小时逛完景点,马上集合去下一个。”

    阿林搞不明白,明明是放假休息,怎么反倒比上班还忙乱。“回了家之后我就开始生病。我身体素质非常好,数十年都不生病,让上次旅游给我累到吃了好久的药。”

    二、假期的不确定感太强,“想回到安心打工的世界” 在几位受访者的经历中,放假更忙,是因为比起工作,它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露西觉得,假期的不确定感来自于带娃。“小孩总是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她讲述,10月2号,娃突然提出要去郊区的地下溶洞,“这次放假前本来没有这个打算,我们觉得假期路上堵、人也多,但娃坚持,我们就答应了,可是临出门时他爸爸又接到了突发的工作,最后还是没有去成。”露西说,娃因为这件事很伤心,“但又很难让不到六岁的小孩理解成年人的‘临时有事’代表着什么。”

    小孩子的不确定性,撞上了成年人的不确定性,这两件事之间很难做出平衡。露西说,在工作中,成年人讲究契约和效率,“说好9点钟对接,那我就可以安心等到9点再开始工作。”

    露西在和娃的相处中,始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孩子的突发情况真的很多。上周末我们带娃在儿童乐园玩,结果我一个没注意,他的嘴被滑梯磕破了,一直流血。我们赶紧带他去医院,那天后续的野餐、烧烤都没能成行。”她回忆起这件事还心有余悸,“当时一方面觉得计划被打乱了,一方面又很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他。从那之后我再带他出门,都会把娃的医保卡带上。”

    有娃人群的共同感受都是,假期带娃的感觉比上班还紧张,毕竟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协调的空间,但小孩的安全、健康、心情等等似乎一点都不能马虎。有宝妈感叹,“带娃是一个容错率很低的事情。”

    没娃人群的假期,也会被不确定感控制。

    对于上海的夏夏来说,国庆假期要加班,这件事是确定的,而具体要加多久,会不会有突发情况,这些不确定。

    夏夏在电商公司做运营,这是一个假期也不能离开人的工作。“本来以为是和同事各自值一半时间,结果对方说中秋假期已经值过班了,协调再三,我还是妥协了。”

    10月1日,夏夏起床之后在社群推送了消息,又花一个小时处理了私信,下午又推了一个活动。双十一即将开始预热,夏夏额外花了一些时间准备了双十一的工作,又处理了之前攒下来的工作。她说,基本上每天都要花3-4个小时来工作,“所以肯定不能出远门了,只能下午带上工作手机,在附近玩一玩。”

    夏夏说,本来7天假期可以休息一下充个电,但是变成了这7天还在上班。“正常上班会更踏实,心里知道自己是在打工,而且效率会很高,假期加班有种把时间打散的感觉。”

    运营常常要处理各种紧急情况,这类情况在假期出现的概率更高。“有一次春节放假,我在电影院看电影,中途拿出手机,本来只是想看一下时间,结果正好看到群里有人在发广告,这一下导致我后面电影都没看好,忙着清人了,因为如果不及时处理,我们的群就变成广告群了。”还有一次,夏夏在外面旅游,凌晨1点回到酒店打开工作机,发现有100多个好友申请,疲惫的她强忍睡意,花了半个小时才全部通过。

    打起精神带娃、出去玩也要带工作手机、旅途中也要提防交通住宿等各种突发情况…… 成年人习惯了严丝合缝的时间表,在变化莫测的假期行程中,面对不确定感,难免慌乱不安。

    三、痛并快乐着,打工人仍然需要假期 装修很累,但米粒停不下来。说实话,她很庆幸自己的装修之路能赶上一个宝贵的小长假。“我现在要承担房租、房贷,必须要尽快搬进新家。而且我租的房子10月底就到期了,这像是一个死线。”装修这段时间,她常常焦虑到抗拒回复各个装修群里的消息,人生第一次出现了偏头痛的症状。“大家都说买完房很开心,我却到现在都没有拥有新家的实感。”

    以前的长假,米粒会出去旅游,或者回老家。这个假期,米粒却要辗转于各大建材市场,不再埋头于旅游攻略,而是忙着分辨哪家窗帘的材质更好,哪款柜子的性价比更高。她不觉得牺牲一个假期用来装修很可惜,“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房子,我会在这里住很多年,亲力亲为很有必要,这样我以后也不会后悔。”

    米粒以前回老家,也是每天跟发小侃大山。“其实聊来聊去就是那些东西,但是能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讲。”聊到这里,米粒笑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舒展开。

    “我假期忙到基本都是后半夜回家,但还是觉得很快乐。”在杭州工作的小羊国庆假期回到了东北老家,这次回家,她要处理一项很严肃的家事,咨询律师、找朋友帮忙、协调亲戚之间的关系,这些本应该由“大人”处理的事情,现在都落在了小羊肩上。“糟心的时候很多,气到发抖、失眠的情况也很多,但同时在老家我又有很多朋友,和他们聊天,我可以得到完全的放松。”

    忙装修不能回家的米粒,回了家却还要处理家事的小羊,她们两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但她们都一样从各自的友情中得到慰藉。

    而在露西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时候平衡家庭和工作会让她力不从心,假期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也让她常常感到头疼,“假期第一天我想睡到自然醒,结果娃6点就把我叫醒了。”

    不过,也正是趁着这个假期,露西恶补了娃最近迷上的奥特曼知识,“原来奥特曼有好多系列,奥特曼卡牌里面还有人物一样但是攻击值、防御值都不一样的情况,我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国庆放假第一天我们俩就忙着拆奥特曼卡。”晚上9点多,露西跟深燃说,娃新发明了一种奥特曼卡牌的玩法,“一会儿我得去学。”

    “我上班的时候,他上幼儿园,晚上我下班回来他一般都睡着了。”露西发现,孩子其实很渴望,也很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机会。“我们平时出门都会开车,但是孩子特别喜欢坐地铁,这次放假去哪里他都要坐地铁。”在人头攒动的地铁站里缓缓前行的时候,孩子总是会两只手紧紧拉着露西,“感觉他特别想跟我待在一起。”

    虽然总是半开玩笑地抱怨“放假比上班还累”,但几位受访者也都承认,大部分时候还是累并快乐着的。

    面对如期而至的成长,米粒舍弃旅游、舍弃了和老家朋友谈天说地的快乐时光,为的是能更好地对自己的新房负责;小羊被迫扛起家庭的重担,但也能从中体会到小时候很难理解的,“大人”的辛苦和无奈。加班的夏夏说,电商公司的“大考”双十一即将到来,她正好可以在这个假期打好提前量。陪娃穿梭于北京各条地铁线的露西,也更握紧了孩子的小手。

    “小时候放假就是玩,成年人的假期或许很难毫无心理负担地躺平。”小羊提前两天踏上了回杭的飞机,即将回到工作岗位,暂时可以不用去想家里的琐碎。但她想了想,“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真好,我还是需要假期,即便是这样忙碌操心的假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邹帅,编辑:唐亚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端视角看【万物上链】的黄金年代(下)—行业赋能与人才储备

    设计动态 2022-10-08
    区块链赋能现实世界的定义:物理世界的实物数字化、智能化, 融合 AIoT 和区块链技术解决,诸如设备身份伪造、数据篡改、隐私泄露等常见问题,增强产业协助和升级,做到“多方参与”的“可信价值流转”。 下文以新能源行业来做具体解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与区块链赋能

    【万物上链】的核心技术,区块链技术体系,但是底层的技术只是基础,是支撑【万物上链】的工具与基石,核心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万物上链】从B端的视角来看还要更深入的与产业深度融合,用核心科技去赋能行业,创造出新的增长曲线带动人才流动才能最终实现【万物上链】。

    区块链赋能现实世界的定义:物理世界的实物数字化、智能化, 融合 AIoT 和区块链技术解决,诸如设备身份伪造、数据篡改、隐私泄露等常见问题,增强产业协助和升级,做到“多方参与”的“可信价值流转”。

    下文以新能源行业来做具体解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与区块链赋能 1. 新能源 新能源定义:

    我国政府定义清洁型新能源是由太阳能、 地球能和热力结合产生的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光能、风电、海洋能和核能以及通过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进 一步优化发展而所生成的硫化氢、生物燃料所形成的各类能量。

    国内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新能源产业统计数据显示。

    2020 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 7167 万千瓦、太阳能发电 4820 万千瓦,均位列全球第一。

    2020 年在光伏制造领域,中国光伏硅料、硅片、电池和其他配套部件产能分别占到全球 80%,97%,77%,71%,形成了完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在硅料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国,硅料产量连续 10 年排名世界第一;在光伏发电领域, 2020 年光电总产量124.6GW,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

    在锂电应用领域,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达136.7 万辆, 相比19 年同期增长 10.9%,位列全球第一。

    以上数据显示结果可以表明,现阶段国内新能源产业共分为三个方向:发电侧,储能输电侧,锂电池消耗需求侧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产业分析:

    发电成本下降,风电和光 伏发电竞争力增强,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一级能源一级市场作为能源产业链上游,呈现出以太 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氢能等可再生可持续的新能源。

    (1)发电侧—光电

    2019 年我国光伏发电量 为 1172.2 亿千瓦时 ,2020 年增至 1380.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8.1%。同下游硅片、电池片等中间制造环节相比,硅料生产的技术壁垒高,扩产周期长,扩产速度与需求增速严重失衡,易造成供给短缺。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71422.1亿千瓦时。其中,水电 11534.4亿千瓦时 ; 火 电51654.3亿千瓦时 ; 风电3577.4 亿千瓦时 ; 核电3483.5亿千瓦时 ; 太阳能发电1172.2 亿千瓦时。

    以上数据看出光电产业发电效率严重短缺,PERC 的整体光电转换效率逼近 24.5% 的效率极限,全新一代光伏电池研发迫在眉睫,因此 P 型转 N 型电池被看作下一代光伏电池的革命性技术, 包括晶科、阿特斯、通威、隆基、晶澳等纷纷推出 N 型电池技术。以 HJT 电池及Topcon 电池为代表,多家企业打破 PERC 电池无法达到的 25% 电池效率记录。

    (2)发电侧—风电

    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2.81 亿千瓦,年增幅达 34.6%。 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 2.71 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 9 万千瓦。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料、中游的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与下游的风力发电运营商三部分。

    国内的风电整机厂商主要有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 股份、东方电气等。下周发电厂商先阶段主要以国家电网为主。其他厂商有龙源电力、华能集团、中广核和三峡新能源等。

    (3) 储能输电侧—动力电池

    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由下图中统计数据可知,2016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仅为 43GW,2020 年增长 至 136GW,期间复合增速约 33%。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我国主要生产动力电池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澳洋顺昌、 欣旺达等。自 2017 年起,宁德时代的动力锂电池销量始终排行全球第一。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定位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 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不同企业层级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 数据互通和智能合约有提升合作效率。

    (4)需求侧—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能源厂商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这一点完美契合了动力锂电池的高度符合增速。

    2. 区块链赋能切入解决思路 (1)产业数据上节点,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可用不可见

    由于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行业发展碎片化、缺乏可信协作机制导致产业链合作困难。新能源产业出现了包括中 小企业融资难、供应链合作效率低、终端能源交易机制不匹配、供应链数据溯源困难、可信监管缺失、风险管控不完善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

    区块链数据库技术,将分布式数据存储、P2P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新型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破解能源业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于自由开放、容错性强、信息保密等,可快速安全地加入新节点或是在节点间进行信息传递,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

    (2)供应链提效

    新能源产业链需要中上游原料企业、中游制造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间相互配合。企业间交易效率较低,存在信息闭塞、信任缺失、违规手段较多等问题。因此,新能源产业对于全链路数字化监管,产业内多方协作,打通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服务等都有很强的痛点与需求。

    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设备相结合,可以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流转,数据 使用的全链路信任问题。利用分布式数据共享打通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流转,与监管部 门共同监管交易价格、交易内容、采购等数据信息,可以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周转时间,提升供应链运转效率

    (3)服务供应链金融赋能汽车保险

    保险行业存在定价定责定损一系列难题,从传统企财险到质量和功率保证保险,核保光伏质量数据缺乏,导致在风险评估,风险选择,风险定价,理赔处理以及风险累计管理方面都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获取可信的全面的风险评估数据,是保险公司制定保险方案并提供服务的前提。

    在区块链共识算法赋能趋势下,保险行业可以与新能源行业建立对风险的共识,与行业参与方 / 第三方科技公司建立基于科技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操作。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以上从以上区块链赋能的新能源行业分析来看,的确目前区块链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强的应用,也有了更多的玩法,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区块链的更多应用还仅仅在TOB和金融领域,还没有真正的走到千家万户,距离真正的【万物上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想要实现【万物上链】的愿景就要提高民生项目的使用率使区块链技术渗透,下沉到千家万户,这样整个行业才可以得到发展,技术和设施才能越来越完善。

    3. 举个例子 在美国布鲁克林微电网(BMG)是全球第一个区块链 + 新能源项目实例,由美国 LO3 能源公司、西门子数字电网及比 特币公司 Consensus Systems 合作建立。

    图片来源: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项目中的电能都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网物理设施中流转,不再由传统的供电公司全权负责电力调度和供应。用户可在配套安装的智能电表中浏览购电开支和电能使用情况,如果用户安装了新能源发电装置,也可将多余电能在系统中售卖给有需要的用户。这一新能源 + 区块链项目的优势是让用户拥有了自主交易或是出售电能的权利,降低了电力交易成本。

    4. 国内落地设想 (1)私有链+联盟链+中继链三链打通

    上述例子在国内是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的,虽然区块链的种类不同在国内如果可以落地,可能需要两套区块链系统:中央电网使用的私有链;千家万户使用的联盟链。

    上一篇文章提到过可以趣链科技的链服务平台BitXHub主要的功能与应用场景和落地就是对不同的区块链业务进行链接和打通,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BitXHub的积木中继链架构对电网的私有链+联盟链的进行打通与融合,通过BitXHub的节点形成三链互联互通。这样电力的使用数据就可以有效实现快速的调用具有极强的隐私性和真实性。

    (2)如何使用

    大众:

    假设区块链的基础设计已经搭建完成,作为大众的受用者受用的层级自然是在联盟链层级,大众的权限都由中央电网配置完成,参与每个节点的权限都完全对等,各个节点在完全不信任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互和可信交换。

    场景:全面数字化上链之后,只要节点够多缴费时即可看见所有家用电器的用电情况以及费用且数据真实可信,通过智能合约的三个特性:

    存储规则 验证规则 自动执行规则 通过智能合约大众用户可以在合约上单独配置缴费规则并随时更改,假如在夏天就可以给空调单独多缴,在冬天就可以给电暖多缴,这样会大大降低用电成本,避免造成多余的浪费,同理帮助他人代缴电费数据也都是真实可见而且透明的全民通过科技节电的时代指日可待。

    中央电网:

    在整个流程架构的执行过程中,中央电网的角色是下发权力的机构,主要的工作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签发信任证书信任链

    数字证书是用来认证公钥持有者身份合法性的电子文档,以防止第三方冒充行为。数字证书由 CA(Certifacate Authority) 负责签发,关键内容包括颁发者、证书有效期、使用者组织、使用者公钥等信息。

    现实世界中,签名是针对承诺的一种表现形式,手手段可以通过手写签字或盖扣印章;而在数字世界中,签名仍然是为了表示承诺,只是手段变成了二进制。这一关键动作说明了大众用户所用的区块链缴费技术体系是电网授权的。

    ②地区智能合约规则制定

    智能合约的本质是数字协议,一旦达到预定的标准,它就会在区块链上存储和执行。一旦有了特定的输入,它就会自动执行预先确定的特定输出。可以根据全国各个地区的发电供应,产业上下游关系,用电频次与效率等来制定地区性的智能用电合约,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避免电力资源浪费。

    ③社会价值与公益

    结合区块链技术在电力方面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电力的消耗成本也可以更加让大众用户们看到自家的用电程度在侧面也可以教导人们节约用电。在产业中也可以与光伏,风电,太阳能等厂商来合作探索新的增长曲线。

    公益层面来看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起缺电山区献电爱心公益活动,每家每户献出的电量上链可见,数据真实可信,国家通过供应商节点服务可以看见最终的值,可进一步调配资源。

    二、人才储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区块链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指标。

    据IT桔子数据分析,2013年至2021年 中国区块链业共发起868起投融资事件, 总计金额为629.14亿人民币。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1. 全球区块链领域人才现状 全球区块链人才总量同比增76%,但中国人才增速较低,仅为12%,美国区块链领域人才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印度第二,中国第三,美国、中国、法国为全球前三大区块链人才需求国。

    金融类人才占比最高,研发、信息技术等技术性人才需求强劲、缺口最大测试工程师岗位人才增速最高,达713%,人才任期短、流动率大,且以行业内部流动为主。人才男女比例约为8:2,硕士占比四成,人才学历普遍较高。

    2. 人才增速 从国别分布来看,美国、印度、中国为全球前三大区块链人才国。 前十大区块链人才集聚国中,亚洲占据4席,欧洲3席。

    从人才数量分析,位居第一的美国人才总数远超印度、中国。

    从人才增速来看,前十大区块链人才国中,印度、 加拿大增速较高,均超100%, 分别为122%、106%, 新加坡紧随其后为92%, 中国人才增速相对较低, 仅为12%,这证明了国内区块链市场以及Web3.0的大幕刚刚拉开。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3. 求职市场需求 从职位发布量来看,人才需求主要聚集在美国、中国、法国、印度、德国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前 十大区块链人才国中,美国、中国、印度、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区块链职位发布量在 2021年均呈倍数级增长。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就中国市场而言,得益于中国倡导“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 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并落地一系列举措,区块链正式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资本、实体经 济和社会舆论等的共同关注点,区块链企业增多、区块链领域投资加大,加速促进区块链领域人 才需求。而人社部将区块链作为新职业发布,也进一步刺激了区块链领域人才需求和缺口。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4. 人才流动 人才任期短、流动率大,且以行业内部流动为主。领英数据显示全球区块链人才的任职期平均是1.2年。区块链前五大人才类型的平均任期各有不同,金融类人才平均任职1.3年,研发类人才平均任职1.1年,业务开发人才平均任职1.1年,销售 类人才平均任职1.9年,位列全球区块链领域人才需求前五的产品类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平均任职均为1.1年。以目前流动程度来看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企业。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5. 人才培养(海外) 全球区块链领域人才学士群体最大,占比59%,但硕士占比达40%,整体学历相 对较高。数据显示,全球区块链人才排名TOP10学校均为世界知名院校。

    图片来源:Linked&OKG研究院

    6. 人才培养(国内) 结合区块链领域人才任期短、流动高的现状,组织应紧跟时代步伐,中国高校把握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及趋势,重新定义人才团队、及时刷新人才标准,从硬性的学历、技能标准,到软性的品性、素质等,为中国区块链发展布局未来打好人才基础,持续构筑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源:陀螺研究院

    区块链作为Web3.0领域的底层基础设施,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 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对Web3.0、有热情,愿意投身于长期建设的人相比区块链的知识技能,是更为稀缺的资源。

    参考文献:

    【领英】2022全球区块链领域人才报告:Web3.0方向

    中国互联网协会:区块链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白皮书

    [1] 刘安仓 , 林楚伟 , 江永 . 新形势下的煤电企业转型思路探索 [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1(10):78-79.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http://www.gov.cn/ 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余木宝 . 美国新能源欲迎头赶上 [J]. 中国石化 ,2021(05):70.

    [5] 王士涛 . 基于逆跟踪技术的太阳能跟踪系统及应用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6] 匡图上青 , 祁宏 , 周盛文 , 段桂华 , 段红松 . 基于区块链的新能源充电桩共享管理方案 [J].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 ,2021,40(03):60-66+71.

    作者:于天航,微信公众号:懂技术的产品汪

    本文由 @小于爱学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短视频平台与小程序游戏,是天作之合还是怨侣?

    设计动态 2022-10-08
    我曾经以为,只有在微信里才有不用下载的小程序游戏,直到最近,我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各种小游戏广告,才知道,原来短视频平台也可以玩小程序游戏! (抖音截图) 以抖音为例,抖音官方推出了游戏发行人计划,帮助抖音平台的游戏厂商做推广,其中有不少是在抖音小程序就可以

    短视频和小程序游戏都是杀时间的神器,那么你有尝试过在短视频平台玩小程序游戏吗?感觉如何?短视频平台+小程序游戏的组合,是天作之合还是怨侣?快来看看本期每周精选,与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吧。

    我曾经以为,只有在微信里才有不用下载的小程序游戏,直到最近,我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各种小游戏广告,才知道,原来短视频平台也可以玩小程序游戏!

    (抖音截图)

    以抖音为例,抖音官方推出了游戏发行人计划,帮助抖音平台的游戏厂商做推广,其中有不少是在抖音小程序就可以玩的游戏,所以我们有时候刷抖音就会刷到一条挂着小游戏链接的视频,点击即可进入游戏。当然,你也可以主动搜索小游戏,或者进入抖音小游戏中心选择想玩的游戏。

    (抖音截图)

    那么作为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小程序游戏?短视频平台是不是一个玩小程序游戏的好地方?我们和天天问的伙伴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6期: 短视频平台,是个玩小程序游戏的好地方吗?为什么?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阙 @要你命3000 @一只cool?北 @小米粥 @Mark-ZXL @五十 @大鱼炖海棠 @HIFIVE嗨翻屋 的精彩回答。

    一、为什么要推小程序游戏? 为什么短视频平台要推小程序游戏呢?推测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提高用户粘性 玩一局游戏通常会比看一条视频要更花时间。而平台通过自身的流量及数据分析,可以将小游戏相关视频精准推送给有兴趣的用户,增加用户停留在平台的可能性,进而占领用户更多的碎片时间。当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下次想玩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打开了短视频平台的入口,也就 提高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提升用户使用APP的时长 。

    2. 扩充平台内容类型 小游戏作为娱乐产品,调性与抖音这种短视频平台的娱乐属性是契合的,而各种不同类型的小游戏为博主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频素材,也正好扩充了平台的内容类型。

    3. 增加盈利渠道 小游戏是抖音流量变现的渠道之一,是很好的盈利渠道。

    比如抖音推出的“游戏发行人计划”,就有很多小游戏参与其中。游戏厂商们在“游戏发行人计划”里发布推广任务,达人推广后获取相应的佣金,抖音也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服务费,这项计划堪称一举三得。

    (抖音截图)

    4. 可以很好地展示游戏的可玩性 短视频平台在游戏宣传和试玩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可玩性是所有游戏永恒追求的目标,短视频平台恰好可以对可玩性做很好的展示,对玩家来说省下了巨大的尝试成本。而对于游戏开发商来讲,抖音的巨大流量是变现利器,而且相比于微信,抖音更适合小游戏的裂变传播。

    二、短视频平台玩游戏,合适吗? 上面讲述了短视频平台为什么要做小程序游戏,那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适不适合玩游戏呢?大家的观点普遍分为两派,一派觉得短视频平台和小程序游戏很相配,另一派觉得短视频平台并不是一个玩游戏的好地方。为什么会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一起来看看。

    1. 合适 (1)节奏相似

    一般来说,小程序游戏生命周期不会太长,与短视频平台的快节奏也相得益彰。玩腻了一款小游戏,平台马上就能推更多新的小游戏给你。

    (2)方便快捷

    小程序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点开即玩。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感兴趣的游戏视频,用户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进入小程序,不用下载APP,不用等待下载,也不会占用过多的手机内存,游戏体验感极强。

    (3)场景适配

    娱乐本身包含了短视频和游戏,两者互不冲突,甚至可以兼容。

    想象一下这种场景,用户空闲时间想娱乐一下,于是打开抖音,正好看到一个游戏介绍的短视频,由于博主的精彩介绍使得用户对游戏产生兴趣,这时候视频下方刚好有游戏链接,顺理成章地点击进去玩耍。

    用户点开抖音想休息娱乐一下>>刷到推广视频>>点击试玩小程序游戏,这整个过程形成完美闭环。

    2. 不合适 (1)不是核心场景

    从用户场景来看,抖音不是玩游戏的核心场景(就像支付宝做不好社交,短视频做游戏的难度也很高)。

    如天天问用户@Mark-ZXL 所说,“抖音的用户主要是为了刷短视频,中断刷视频去玩游戏,或者直接打开抖音去玩游戏的用户并不多。”

    (2)游戏质量不高

    抖音小游戏的质量大多不高,可玩性不佳,大部分都是低成本低质量的小游戏,还充斥着大量广告,玩家基本上体验不到游戏本身的快乐。

    (3)推广内容与游戏体验落差大

    小游戏开发商大多数是以视频+链接的形式推广,但是很多视频推广的内容基本上和游戏无关,而博主的推广视频也会对游戏内容有所修饰。

    比如说,有些视频推广内容是保护小狗,点击链接进入的是古代秀才智力大冲关;有些视频推广说是烧脑解谜,实际却是大家来找茬,又或是趣味性较低的解谜关卡;还有很多小游戏都是换皮游戏,模式老、画风差、广告还多,真的非常无聊。

    这种短视频展示和玩家实际的游戏体验之间的巨大落差,使用户更加不满短视频平台上的小游戏。

    (4)平台内容更偏向营销

    很多游戏短视频的内容都是博主的推广,本质是为了营销,而非体验测评。短视频平台,与其说是用户玩小程序游戏的好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游戏商赚钱的好地方。

    很多人刷到好玩的游戏会想去玩一玩看看究竟,还有一些视频故意不按常理出牌,看视频的人就会觉得创作者好笨,反而激起了想要展示技术的想法,于是就去玩。

    到这里,用户就上当了,可能小游戏本身全靠博主夸大宣传,质量并不怎么好,步步都要看广告——毕竟小游戏大多是靠广告赚钱的。

    当推广视频和真实体验之间的落差频频出现,会让用户给平台打上负面标签;而一旦流量下降,很多游戏只能加重宣传,使得游戏体验的落差进一步加大,让更多人讨厌这个玩游戏的平台。

    三、抖音上的小程序游戏 在短视频平台玩游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就要看游戏本身的质量和运营方式了。笔者试玩了抖音这个平台的小程序游戏,分别来聊聊抖音小程序游戏里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1. 成功案例 相信大家前段时间都听说了“羊了个羊”这款连上热搜的小游戏吧,可爱的画风、魔性的音乐、跨跃式的难度设计……种种因素使得“羊了个羊”爆火出圈,成为小程序游戏中的成功典范。

    在官方宣传里,“羊了个羊”通关率不到0.1%,而游戏跨跃式的难度也确实让很多玩家卡在了第二关,气得一众玩家在社交平台上连连吐槽,又不甘心认输,即使是通宵熬夜也想通关。

    (抖音截图)

    “羊了个羊”在微信和抖音都有入口,还参与了抖音的“游戏发行人计划”,相关视频总播放量已达40.5亿,而至今,“羊了个羊”在抖音的话题播放量已经有122.5亿次,有做游戏攻略的,有直播玩游戏的、还有拍段子大吐苦水的,花样百出,其中数吐槽游戏难度的视频最受欢迎。

    2. 失败案例 抖音里还有一些小游戏,质量差,推广还做得多,可玩性又不高,无法留住用户。

    比如一条推广视频里,文案用的是“救救狗狗”,看起来挺有趣的,结果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的却是“全民烧脑”,里面是一些比较无聊的解密关卡,而如果要玩“救救狗狗”,还得先看广告解锁!解锁之后你倒是可以玩画线救狗了,但游戏的模式较为单调,但当你玩上几局,熟悉了玩法,就没有惊喜可言了。

    笔者还在抖音小游戏中心,用“救救狗狗”这个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结果出来一堆同质化的小游戏,点击了几款尝试,结果游戏体验还不如上面的“全民烧脑”。

    因为这些小游戏大多在第二关就要求你看广告换体力,不然就没得玩!

    (抖音截图)

    这些失败案例,让不少在抖音上玩小程序游戏的用户都感到失望,在这里引用一位在抖音玩小游戏的朋友@要你命3000 的观点来说就是:

    整体这些小游戏我都觉得很无聊,通病是模式创新性较差,内置广告较多,美术太差,画面质感差,小游戏的核心在于瞬间抓人,如果在第一时间不能给用户带来惊喜,那么很难获取用户停留,更别提持续使用了。虽然每个游戏都有签到送礼,但是依然不够刺激用户二次点开。

    抖音小游戏对用户而言就是劣质贴皮游戏的聚集地,大部分都是被酷炫的广告视频误导,或者刷视频误触点了进来,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作为游戏的可玩属性。

    四、结语 正如小程序游戏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对于抖音这种短视频平台适不适合玩游戏,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那短视频+小程序游戏,到底是天作之合还是怨侣呢?

    总结起来,喜欢在短视频平台玩小程序游戏的用户,是因为短视频和小游戏节奏相似、场景匹配,觉得这两者简直是天作之合。

    而大多数不看好在短视频平台内玩小程序游戏的用户,似乎都是因为游戏质量不佳,推广视频与实际体验不符。这种巨大落差也显得短视频平台与小游戏更像是尚未完全磨合性格的怨侣,明明很适配但就是存在矛盾。

    也许,游戏跟内容一样,最终一定是要回归本身,而非用营销来吸引用户。

    毕竟,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游戏好不好玩,是否有趣,才是玩不玩一款游戏的根本原因,在哪个平台玩其实并非重点,但如果能在短视频平台体验到好玩的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短视频平台,是个玩小程序游戏的好地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看法?点击下面的链接,一起来聊聊吧~

    戳: https://996.pm/YN6BP

    #天天问神回复# 「天天神回复」是天天问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发现天天问小伙伴的精彩语录。抖机灵,大伙儿也是认真的!如果喜欢,记得点击问题链接,和TA一起互动吧,我们也在这里期待你的发言哟~

    做产品1年后,我开始觉得业务方80%的需求都是没必要做的,怎么办?

    @半坛老蔡:业务方也认为,80%的开发费用,也是没有必要给的。

    其实我也有时候也觉得,老婆柜子里80%的衣服,也是没有必要买的。

    所以,“我觉得”不那么重要,“老婆觉得”才重要!

    如何一句话让产品经理原地爆炸?

    @猫小白:“你不用讲那么多,就告诉我抄的哪个产品。”

    国庆7天小长假来喽,假期你如何安排?

    @简妮:不要问我国庆去哪里,我现在就是个三无女孩,没钱,没活动,没安排

    #相关阅读#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5期:购票加速包能加速?买个心安罢了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4期:《羊了个羊》爆火过后,互联网人应做的10条笔记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3期:开发觉得“影响不大的样式差异不算 Bug”,怎么破?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2期:做私域,逃不开“加个微信”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1期:AI伴侣的使命,不只是和你搞对象

    素材来源:天天问话题精选

    「天天问」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旗下的互助问答模块,致力产品、运营、营销等领域知识的学习交流。

    本栏目由 @张小莉 整理编辑发布,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一起交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