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u的第一批淘金商户怎么样了?

    设计动态 2022-12-20
    仅仅三个月,拼多多海外版Temu就迎来一次政策大调整。三万商家深受影响。 新莓daybreak从多位商家处了解到,从12月12日0时起,Temu国内段物流费用(即商家发货地到平台国内仓)由平台和商家各承担50%,运费从货款中扣除。在此之前,Temu国内段的头程

    在Temu这一跨境电商平台正式在国外上线之后,不少商户都选择了加入。那么随着免费红利期逐渐过去,平台商户或出海人,需要面对怎样的后续处境?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在Temu“淘金”的出海商户的处境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仅仅三个月,拼多多海外版Temu就迎来一次政策大调整。三万商家深受影响。

    新莓daybreak从多位商家处了解到,从12月12日0时起,Temu国内段物流费用(即商家发货地到平台国内仓)由平台和商家各承担50%,运费从货款中扣除。在此之前,Temu国内段的头程运费一直由平台承担。

    这意味着,Temu卖家的头程免运费红利期正式宣告结束。

    与Shein的DTC独立站模式、全球速卖通的平台型模式不同,作为拼多多海外版,目前Temu 采取「类自营」模式。东兴证券报告分析,Temu卖家负责供货,平台掌握商品定价权,为了打造平台的低价定位,平台要求卖家报送产品底价,价格需要比同类产品在 1688 批发网站或者其他电商平台更低。

    基于此,Temu目前有两种发货模式:一种是现货入仓,即VMI模式,由卖家备货到Temu国内仓库,商家须承担压货导致的退货风险;另一种是新推出的JIT模式,即预售模式,卖家自费发货到Temu国内仓,只能选择「顺丰加急」配送,有一定的时效要求。

    新莓daybreak从拼多多处了解到,此次运费调整适用于非爆品类目,并非面向所有类目。此外,Temu此次运费变更主要针对VMI模式的卖家,不涉及JIT模式的费用逻辑。

    针对此次变更,非JIT模式的紧急备货单依然是顺丰,平台和卖家各50%成本。此外,卖家如不愿选择平台合作的物流,也可以选择自送,后台已开通第三方物流渠道。

    其实,靴子落地前几天,Temu就已在多个类目卖家群发出通知,平台将减少非爆款的运费承担比例,只是商家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收到通知的卖家王英有些不知所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手上还有首单(新品首批备货)要发,不知道该不该如期发送。」

    Temu上线三个月以来,三万多家商户——工厂、贸易商、工贸一体户和个体户,纷纷加入这个新生跨境平台,试图赶上第一波淘金热。但眼下,免费红利的窗口期正在逐渐关闭,之后考验的是各个卖家自己控制成本的能力。

    注册开店、上传商品、买手选款、备货广州仓、上架销售,这五个看起来极为简单的步骤,但等到商家们真正运转起来,才深感压力是如何接踵而至,「就像闯关升级一样。」

    新的运费政策调整后,到底是选择备货还是预售,商家也陷入迷茫。

    一、备货的风险 赵钱是广东一家玩具出口外销的贸易商,他在Temu的玩具卖得都不错,但依然不敢肯定,这样的势头就一定是长久的。

    早期,平台给他开出丰厚的条件,只要上满100款产品,平台就给流量主推。他几乎没有多想就拒绝了。

    主推听起来很诱人,大批测款,换取爆款。但在赵钱看来,一百款备货量太大了,外加平台的入库上架速度很慢,「如果货在仓库最后没法上架,很容易砸手里。」

    事后看来,赵钱决定不铺货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他上传的25个产品中,最后只有8个成功上架。有的货品发到平台仓库一个月,还在排队上架。假如当初真的备货50-100款,不敢想象后果会多糟糕。

    刚上线Temu一两周的时候,海霞也同样担心压货问题。她所在的贸易公司,在Temu平台负责售卖母婴类产品。

    目前店铺只上架了两个产品,开售一两个星期,销量却只有4个,当初那份激动的心情,逐渐开始降温。

    真正做起来之后,海霞才发现,现实并不是早期所宣传的零库存。按照平台的规定,不管销量如何,新品首批备货最多 30 件,卖出去一个,系统建议备货17天。

    如果商家按照「零库存」的宣传执行,不进行备货,那也行不通,海霞说,「不备货,平台就可能不会给你推广,推广的标准是库存的多少。」

    她曾站在平台的立场推测,如果商家备货库存不够,平台一经推广,货就卖没了,这对平台来说,也是不利的。但如果货物一旦滞销,Temu很有可能会让商户自己负责,要么打包退回给商户,要么让商户自己想办法处理掉。

    时间过去一个多月,海霞的担忧终于应验。

    11月17号这天,「系统提醒,有退货」,她点进去,显示有一笔到付,而且已经寄出,那款一个月只卖了4单的产品,被清退了。

    「(平台)没有谈价格,直接退回了。」以前她只是听说有别的商家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她也被清退了。

    不止于海霞,新莓daybreak还了解到,广东深圳卖配件的商户沁茶的货也被退回了。

    她的产品同样卖得不好,但比海霞严重的是,她的产品已经全部被清退,快递到付,一个链接一个包裹,分好几次寄回。沁茶抱怨,平台采取多次而不是整个打包寄回的方式,这会让商家多付不少快递费。

    看着别的商家一口气入库200多个产品,备货量同时远高于自己,海霞也不免暗地里替他们捏把汗。

    负责与海霞对接的平台经理曾开出诱人条件,上满100个产品就给店铺推广。虽然这样做会产生10倍的备货量,很快就能产生爆品,但海霞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婉拒了对方。

    至少现阶段看来,她认为这种模式风险很高,「一开始报价太低,销量又低,还要货,就是相当于自己的钱,还要给别人货源。」她期待后续销量能起来。

    经过这次的教训,海霞决定,如果以后一个月都卖不动,就主动降价清仓,减少损失。

    三、问题出在选品? 海霞告诉新莓daybreak,其实那款被清退的产品,一开始卖得还不错,只是后面速度变慢了,因为平台上出现了很多重复的竞品。沁茶也把原因归结在产品上,「估计是自己的品没选好。」

    Temu运营三个月以来,品类暴露出的问题逐渐让商家们头疼。新莓daybreak从商家处了解到,现在Temu平台上,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出现,即使是平台经理,也没有办法剔除。

    前段时间,海霞原本打算占坑一款成本140元的产品,平台经理也明确告诉她,这个产品在平台上并不重复,但后来她自己发现,这款产品在平台上早就有了,而且出价比她还低。现在,她的这款产品已经寄给平台仓库,但都还没有上架。

    平台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蓝海品类,如果价格再没有优势,势必面临出局。在商家们看来,价格竞争正式来临。海霞现在也改变了想法,价格太高的产品,她不想再做了,「出单慢,资金压得多。」

    做女装的胡晓正踩在「高价」的刀刃上,一个半月以来,系统后台的销量始终都只维持着一天几件,目前只有一个产品卖得动,三个价格比较高、质量比较好的产品,都不怎么出单。

    现在,面对这些卖不动的产品,她都不再备货,等(销量)差不多,再备。11月中下旬这几天,她的产品直接不怎么出单了,她在想,「是不是都在等黑五?」

    高价和压货,给了胡晓不小的教训,现在遇到有人与她讨论这个问题,她都建议不要上高价,会压钱进去。至于压货,她也建议不要备太多,当入库三天左右,算好了差不多备货,按备货压就行,系统算法还是比较好的。

    「一下备几百进去,就没必要,除非是热销。」

    三、预售可行吗? 10月,Temu推出的JIT模式,商家预交5000 元人民币保证金,从收到后台紧急备货单开始计算,24H内必须发货、48H内必须到仓,超时罚款,且需要商家自费发往广东的仓库。

    海霞和赵钱对这种模式不太乐观,因为JIT模式对时效要求太高。

    海霞的观点是,这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仓库周围的卖家才可以,毕竟2天内到仓库,超时还要罚款,而且还得自己先备好货,如果自己没有货还要采购的话,2天也来不及。对于她贸易商的身份,这显然风险很大。

    赵钱很符合条件,他就在仓库附近,发货广东隔天就能到,但他坚持不上架,「我们批发订货货量很多,但不能这样做,会忙不过来。」他认为JIT模式对供应商并不友好。

    赵钱的玩具产品在平台上竞争很激烈,根据商家佑树11月29日从买手直播间得到的消息,Temu市场部推店铺的一个标准是店铺的链接数得超过50个,赵钱的产品还没有达到这个推流标准。

    11月初,他想到办法自救。根据运营亚马逊的经验,他开始去facebook上做推广,销量很快就超过了一千单。

    赵钱满足于现在这种供货模式,一天要看 100 次前台销量,「这样供货给他们,每天看出单量不香吗?」不过,看到最新发布针对VMI模式的物流运费调整,他准备刹车了。

    商家们早就清醒意识到,当下,他们很有可能只是平台测品的先行者,一旦平台找到爆品,他们将会被更有优势的卖家替换掉。

    胡晓的产品还是卖不动,她告诉新莓daybreak,在这里恐怕很难等到发财的那一天,最近,她在考虑要不要放弃Temu,转去做速卖通。

    11月30日,速卖通开始学习Temu,向商家推出全托管模式。在社交平台,有跨境电商卖家表示,商家提供产品供货价(成本+心理预期利润),平台拥有定价权,10天回款,目前已经和「小二」在沟通。

    速卖通也是中国卖家扎堆的地方,针对动销不高的商品,速卖通几乎采取了Temu一样的措施。

    12月5日,速卖通发布了相关的管理规则,对于不活跃商品,平台将采取流量屏蔽、下架、删除该商品的处置措施。

    出海这条路,注定不是坦途。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英、赵钱、海霞、沁茶、胡晓为化名)

    作者:李欢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我去了趟东南亚,看到了“信心”和“力量”

    设计动态 2022-12-20
    又到了一年的年末岁尾。我也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一写两个月前的东南亚之行。 这次南行前,我已经有三年没有出国了。2019年,我去了以色列和印尼,走访了一些当地的科技公司,看到了以色列先进的数字广告技术,和印尼繁荣的金融科技生态,发觉全球有许多值得观察的市场。原计

    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选择“出海”,去发现更多的市场。这一代的出海人奋不顾身地向海外走去,成为所到之处最有活力的创业群体。对此,本文作者分享了其在东南亚的经历与感受,一起来看看吧。

    又到了一年的年末岁尾。我也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一写两个月前的东南亚之行。

    这次南行前,我已经有三年没有出国了。2019年,我去了以色列和印尼,走访了一些当地的科技公司,看到了以色列先进的数字广告技术,和印尼繁荣的金融科技生态,发觉全球有许多值得观察的市场。原计划接着去各个国家转转,没想到疫情来了。

    我记得三年前,“出海”还远没有现在这么热,大家对出海的认知也非常有限。当我告诉别人我在做出海,大家通常会问:“出海是什么?”

    到了今天,已经几乎没有人再问这样的问题了,取而代之的是:“中东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印尼的人力成本什么情况?”“在日本怎么招人?”“现在出海还来得及吗?”

    疫情三年,整个行业向前狂奔,出国却极不便利,对于想要观察和研究整个产业的人来说,有点像是被偷走的三年。今年9月中旬,政策逐渐放开,我立刻飞往东南亚。

    这一趟走下来,毫不意外地“阳”了,不过庆幸是在最后一站。除了孤身在异国病中的一点烦闷,整个过程我都是亢奋的,对行业的信心一点一点在积蓄。

    我看到坡县的热闹、印尼的生机、泰国的包容,也看到这一代出海人是如何奋不顾身地向海外走去,成为所到之处最有活力的创业群体……

    回国的飞机上,内心非常平静,对于做企业全球化服务这件事,前所未有的笃定。两个多月过去了,我依然能从当时的感受中获得力量。这份行纪,也希望能传递一些这样的力量。

    一、人满为患的坡县,像极了十年前的中关村 南行的第一站是新加坡。

    坡县很小,却是真的热闹。热闹到什么程度呢?就拿我第一天的行程来说。

    Meta的亚太总部在新加坡的Marina One大楼,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那天我去见一位Meta的朋友,聊一个共同赋能出海开发者的合作。因为Google的新加坡办事处也在附近,聊完之后就在Marina One一层的咖啡厅约见了一位Google的朋友。

    巧的是,见完Google的朋友,走出咖啡馆没几步,就碰到了另一位朋友,CastBox的创始人Renee。她也是在附近约了人,而她约的那位,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就呼朋唤友,一起打了招呼。

    大家聊了几句之后,发现彼此的工作圈、社交圈其实是相互交错的。我们开玩笑说,在Marina One附近走上十分钟,估计能遇到不下十个“朋友的朋友”。

    不夸张地说,新加坡可能是全世界“出海人”密度最高的地方,几乎满大街都是跨国公司的高管、拿着BP找资金的创始人、四处看项目的各国投资人……

    当然,坡县那段时间的热闹,可能和Super Return、Token 2049、F1大赛在当地举办有关。但常驻当地的朋友跟我说,这些会只是很小一方面原因,坡县的热闹还是因为这些做出海的。

    听他说,今年明显感觉坡县越来越“卷”了,房价飞涨,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变得紧俏,圈子里好几位同行的孩子都在同一所国际学校上学。

    那段时间,新加坡的机票、酒店价格都贵得吓人,但也没有拦住去那里找人、找钱、找信息的出海人。

    那天我参加了一场行业活动,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新加坡的热闹。参会的人其实不算太多,大概几十人的样子,但和国内的大多数活动不同,在场的人都极其活跃,可以说没有观众,都是主角。

    大家来自各个地方,内地的、香港的、新加坡的、美国的、越南的……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做互联网的、web3的、支付的、ToB的、ToC的、投融资的、战略资讯的、中介服务的,还有做实体零售的比如名创优品、台铃电动车……开玩笑地说,有种“大杂烩”的感觉。

    活动间隙,大家会立刻聊起来,聊各自所在的行业、近期的趋势和热点,探听各种信息,询问有什么资源可以连接、变现。每个人好像都兴致高昂,一刻不停地跟周围的人交流着,感觉生怕会错过什么有价值的消息或者资源。

    那天我也聊到口干舌燥,粗略数了一下,一场活动下来,我竟然加了四十多个微信好友。

    那种氛围让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新加坡可以成为很多公司的全球化大本营,成为一个无国界的全球化商业枢纽。

    最近看到Financial Times的一篇报道,说今年在新加坡成立的中国公司有400到500家,我一点也不惊讶。肉眼可见的,这里不仅基础设施完善、开放度高,创投生态也非常繁荣、信息流速很快。

    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做全球市场,就是“搞钱”,非常迫切。

    在坡县,人们对事业、对财富的追逐是毫不掩饰的,“搞钱”就是第一要务。大家应该知道,滨海湾金沙酒店的金狮、莲爪,寓意都和财富相关,连这个国家的地标建筑都这么“钱味儿”十足。

    新加坡政府也很聪明,在政策管理层面极力为大家“搞钱”提供便利。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比如设立一站式的服务机构,降低外来经商者在沟通、手续方面的难度。听说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在新加坡注册一个公司只要几分钟。

    对于和“搞钱”相关的新事物,坡县的政策包容度也很高。这两年,很多国内的web3创业者汇集到这里,有人戏称:“Web 3是中国冒险家在新加坡接头的暗号。”

    除了这些“道听途说”,我在那场活动上也直观地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的热情。

    那天有一位经济发展局(EDB)的司长来做演讲。他大约三四十岁的样子,看起来很有活力,演讲的时候情绪饱满。他非常卖力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商业生态和政策优势,讲解了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商业法规方面的优势,介绍了Microsoft、阿里、华为、字节的案例。

    在演讲结尾时,他说:“对于全球化公司来说,新加坡是你‘不得不来’的地方。”非常笃定、自豪,很有感染力。

    结束后,他跟大家聊天,态度也非常亲和,基本上大家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回答,哪怕是非常基础的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看到当地政府的诚意和“接地气”。因为当天参会的主要是华人,活动结束的时候,那位司长在屏幕上放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方便大家联络他。要知道,新加坡人主流的通讯软件其实是WhatsApp。

    圈子的热闹、政府的开放,让我很直观地感受新加坡的活力所在。不过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咖啡馆。

    新加坡商业区咖啡馆的密度其实很高,但那几天我去的每一家咖啡馆,几乎都人满为患。而且很明显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在悠闲地享受下午茶,而是在非常热络、认真地交流着,神情和动作里流露出兴奋、渴望、野心、执着……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想起了那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

    在那段最好的日子里,北京也有很多人满为患的咖啡馆。在一间间并不起眼的小屋里,流动着许多蠢蠢欲动的梦想,碰撞出一个个改变无数人生活的商业蓝本。其中的一些,成为了后来的字节、美团、拼多多……

    离开坡县的前一天晚上,和一个在新加坡待了一阵子的朋友吃饭聊天。他跟我说,大家在这里聊的时候,状态和在国内不太一样,在新加坡,大家的信心似乎多了一些。

    我想这可能是一种能量场。全球化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来坡县的出海人,多多少少带着一点这样的信念。这些信念流动起来,形成了一种共识、一种磁场、一种信心。

    那天聊得比较久,到了晚上十一点多,我看着窗外,整个城市依然灯火璀璨,映照着车水马龙的大街。当时我在想,正是这些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点亮了此刻的新加坡吧。

    次日,我飞往印尼。

    二、搞印尼,中国人是有一手的 初到印尼,和三年前来的时候一样,第一感受就是“堵”。雅加达的大街异常拥堵,第一次打车,就在一段几百米的路堵了二十多分钟。

    车缓慢地挪动着,我坐在车里看见周遭全是呜呜作响的摩托车、缓缓向前流动的年轻人。一种蓬勃的生机随着汹涌的人潮弥散开来,整个城市横冲直撞又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在人口接近3亿的印尼,30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的平均收入不高,但消费欲望非常强烈,大部分都是月光族。

    正是这个体量庞大的年轻群体,催生了无数巨大的需求和机会。

    比如,当地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打零工的生活方式,赚了钱就花,花完了再打工。KUPU看准了这种需求,做了一个蓝领人群的“Boss直聘”,目前已经有超过150万用户。

    再比如,印尼很多年轻人有超前消费的需求,但当地的金融信贷体系却很不完善,在人口近三亿的国家,只有800万人持有信用卡,所以这里成为了无数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出海的目的地。

    另外,印尼年轻人对新品牌的接受度也很高。听一个在当地做电商的朋友说,他们搞了一款插线板,质保期只有七天,但价格便宜,销量一马当先。当然,他并不觉得质低价廉是最优解,这里消费观念开放,有很多可能性,至于用户最想要的是什么,还要具体去摸。

    价格低的插线板销量高于价格高的插线板

    此外,伴随着电商的发展,配套的物流产业这两年也在印尼发展很快。以极兔来说,在印尼就有4000多个运营点、3万多名员工、数千个车队。许多印尼年轻人选择成为“快递小哥”,成为穿梭在路上的摩托车大军中的一员。

    随着年轻群体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其他的衍生需求也让ToB平台、工具以及围绕应用的周边生态等潜藏的机会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这里有庞大的人口、旺盛的用户需求、强烈的消费意愿,加上整个国家的经济保持着很好的增长势头,印尼的潜力正在不断兑现,因此这些年也吸引了无数的出海公司。

    不论是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建筑业、能源行业,还是互联网大厂、技术公司,都在涌向印尼。宁德时代、东风小康、五菱、元气森林、腾讯、字节等都已经下注印尼。

    在雅加达的几天,我发现中国公司的“身影”随处可见:很多年轻人低着头刷着TikTok;在超市的货架上,李锦记、海底捞等中国品牌格外醒目;在Puri Indah里,络绎不绝的人流涌入名创优品;在fatahillah square附近的街头,围着头巾的女生们在排着队买蜜雪冰城……

    那天我在蜜雪冰城店外等车,透过玻璃窗看到屏幕里熟悉的雪王,和雪王身边异国面孔的姑娘们,感觉有点奇妙。 我在想,若干年后,从中国来到印尼的MIXUE,会不会像从美国来到中国的KFC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品牌,甚至融入国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呢?

    回国之后,我翻了一下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发现今年3月的时候,蜜雪冰城在印尼已经开了300多家。

    不得不说,中国人搞印尼市场是有一手的。

    全球多点发力的TikTok电商,几乎只有印尼市场跑了出来,据说今年TikTok电商的全球GMV超过一半来自印尼。极兔也是很典型的例子,从手机出海时代来到印尼的OV系团队,以这里为据点,搞出了称霸东南亚的物流巨头。

    毫无疑问,印尼是中国出海公司的宝藏市场。这次出去,我们一行十余人,我发现在印尼的几天大家是最兴奋的。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这里是真正的“战场”。

    对出海公司而言,新加坡更像是“后方”,而印尼则是“前线”。大家去新加坡,更多是搞战略、搞融资的;大家来印尼,则是来蹚市场、干业务的。

    在印尼这个“大前线”、“大战场”,我也更真切地理解了“抱团出海”的涵义。

    这些年,中国创业者在印尼慢慢形成了一个圈子,在当地已经颇有影响力。整个印尼的行程,我接触到的生意人基本全是华人,比例高到超乎预想,全程几乎没有讲过英语。这个圈子也非常包容、友好,像我这样的“新人”,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可能因为都是做业务的人,大家接地气、真性情,没有什么距离感,非常容易聊起来,聊起来也非常直接,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在印尼的几天饭局很多,像华为、极兔这样的“老印尼”就常常组局。聚会大多是在当地的中餐厅,吃了火锅、麻小、川菜,也会喝白酒,恍惚之间会觉得自己还在中国。

    席间听到不少大家在印尼的故事。一个哥们儿说,曾经碰到登革热爆发,团队的人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场的另一位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听到的时候,难免有些心惊,出海不易不是说着玩儿的。但大家说到难处也都是轻描淡写,不会流露太多负面情绪。

    这种韧性和豁达,也让我觉得触动。如果说新加坡带给我的是“信心”,印尼带给我的则是一种“力量”。

    大家不会聊太多宏观的话题,身在印尼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年轻的活力和高速发展的脉搏。这里的很多产业还非常基础,数以亿计的印尼人需要更具备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怎么落地推进、怎么降本增效,这些具体的问题才是大家更关心的。

    同时,华人创业者又在这里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大家抱团取暖、互通有无,也敞开怀抱欢迎新来的伙伴。

    当然,这种“抱团”绝不是封闭,这些在一线“打仗”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本地化”的重要性,不少人都是“印尼通”。他们穿着印尼人爱穿的Batik,后备箱里长年放着高尔夫球杆,张口闭口“bagus!”,早已习惯用印尼人的方式融入印尼。

    临走的时候,听说印尼的华人创业圈最近流行起学印尼语了。

    前些年,大家觉得做印尼市场用英文就足够了。如今,随着对产品细节、服务质量、精细化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想要更多地和用户交流、更深入地理解本地文化。

    “以后除了能跟合作伙伴聊,也得能跟的哥聊,”一个在印尼干了两年多的朋友说,“你看极兔的一些哥们儿,印尼语就说很溜。人家为什么做的好?咱们得学呀。”

    离开的飞机上,我看到大片的水域,才想起这里是“千岛之国”。“散装印尼”,横跨三个时区,有五大宗教,三百多个民族,多元又复杂,出海印尼其实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

    但就像大家常说的那句话,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的聪明和努力——听说极兔铺印尼的时候,是从修路架桥开始的。

    谁又说得准,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会不会诞生下一个“极兔”呢?

    三、“阳”在泰国 泰国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中招”之前的两天,参加了在曼谷召开的“华为全联接大会”。

    以曼谷为中心,来自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数字经济产业的从业者、开发者们聚在一起,带着整个东南亚对中国出海企业的关注而来。

    活动上见到了泰国总理,他跟我们打了招呼,欢迎中国企业到泰国投资、开展经贸合作。随后总理办公室的5位官员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招商政策、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讲了一个多小时。

    他们介绍了泰国的投资促进优惠(BOI)措施。获得BOI批准的投资项目,最长可享受“13免5减半”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待遇。今年前9个月,中国是申请泰国BOI最多的投资来源国,中资项目申请金额达450亿泰铢。

    直观的感受是,泰国的经济比印尼要发达,社会节奏相较印尼更加慢和有序。虽然人口体量远不及印尼,但因为消费能力较强,泰国同样是出海东南亚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出海圈对泰国的兴趣也很浓烈。

    从最基本的数据来看,泰国拥有比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更富裕的生活水平,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消费能力可观;目前泰国的互联网用户超过5000万,而且仍在增长中。

    另外,泰国的基础设施也比较成熟,5G在曼谷全部覆盖,据说中国电信和华为都有参与当地5G建设,当地的电子支付环境也相对成熟。

    文化包容度高也是泰国市场的吸引力之一。比如在泰国,有18种性别,投射到社交应用市场,就衍生了很多细分的社交需求。同时这里也是文娱出海的沃土,腾讯和爱奇艺就带着《陈情令》、《黑帮少爷爱上我》等影视剧出海泰国。

    听一位扎根泰国的创业者说,在泰国从事商业活动成本相对较低。泰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如果你在泰国投资4000万铢以上、获得BOI优惠或者选址在IEAT工业区内,就可以购买土地并永久拥有。

    他还告诉我,这里的用工成本也比较低,本地劳动力素质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及地区更高,性价比更优,同时国家又允许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这几个周边国家引进劳务工人,作为补充。他在泰国做社交软件,在泰国做市场营销有时候会去老挝找网红。“雇佣费比较便宜,语言也差不多。”

    基于这些优势,近几年有越来越多中国公司、资本大鳄布局泰国。泰国媒体报道,李嘉诚正投资开发高端海滩物业,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泰国新能源市场。

    很可惜,到泰国的第二天晚上,我就猝不及防地“中招”了,之后就在酒店里躺了8天,没有来得及好好转转这些公司,好好感受真正的泰国市场。

    痊愈之后,和朋友约在一家餐厅吃饭,老板是一位有潮汕血统的泰籍美裔,长着一张欧美面孔,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待过很多个国家。闲聊间,他提到以旅游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泰国,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大,也提到中国经济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他说有句话,“中国一咳嗽,整个东南亚都感冒了”。

    的确,对于东南亚而言,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一衣带水的东南亚市场也至关重要。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当“全球化”成为中国公司的“必答卷”,东南亚是绕不开的一道“大题”。

    其实9月份的时候,大家对出国的感染风险还是有些恐惧的,一旦感染,回国的隔离周期也会比较长。但即便如此,大家也并没有犹豫。“中就中吧,无论如何也要出去看看。”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选择了出去。

    很多不同肤色的人在公园跑步

    很庆幸走了这一趟。这一趟走下来,感受到海外市场对中国出海人的召唤,看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出海的确定性,更确信了自己所做的这件事的意义。

    常有人去盘点出海已经发展了多少年、走过了多少里程碑,但在我看来,这个行业还非常年轻。

    全球市场太大了,仅东南亚就有那么多可以挖掘的机会,以及那么多需要学习的课题,我们还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未来要交的“学费”还有很多。大部分企业对海外市场非常陌生,信息是断层的,很多初到海外的公司并不知道客户在哪、如何让业务更好地落地,“死”在出海路上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首先能做的是什么?我想是解决认知的问题,打破信息差。

    如何更准确地传递当地市场的信息、更高效地对接当地的资源?什么样的内容、研究和配套服务是当前行业所急需的?从东南亚回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接下来,这些也会是霞光社所要着重的方向。

    回到眼下,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霞光社也要交出自己的作业。我们做了霞光WAVE年度出海特辑,和大家一起好好回顾「潮起」的这一年。这篇行纪,谨以为序。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Yw2NQ

    作者:Vivi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云服务大变局:出海成新角斗场

    设计动态 2022-12-20
    根据Canalys的最新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8%,达到78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年增长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放缓,并首次跌破了10%,进一步向个位数迈进。 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社

    云服务市场似乎正在逐步走入稳定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流量红利见顶等情况的出现,云服务厂商们也需要找到更恰当的保增量路径,比如不少云服务厂商便选择出海,在海外寻找更大的增量市场。具体如何理解云服务的发展与未来走向?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根据Canalys的最新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8%,达到78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年增长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放缓,并首次跌破了10%,进一步向个位数迈进。

    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社会总体商业活动有所恢复,但业务运营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导致企业客户不断缩减其IT服务成本,以降低其运营风险。总体来看,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动之下,云服务行业也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一、增长新常态 与之前相比,尽管公有云市场仍然是总体云市场的基座,而行业云建设则为非公有云带来了全新机遇,但整体云市场已经走过了高速扩张期,而进入了稳步发展期。

    1. 短期反弹难改既定格局 尽管云服务向传统行业的“渗透”带动了整体云市场的“增速反弹”,但难改现有的云市场格局。

    据艾瑞提供的《2022年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从总体增速来看,这个增速依然堪称“亮眼”,但这其中包含了以前疫情期间积压或者延期交付的项目带来的增长,以及云服务向其他传统行业加速渗透带来的“增速反弹”,但内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影响了云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回暖。

    另外,疫情引发的市场突变带来的“数字化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新的更长期、更稳定的增长动能尚未找到。

    值得庆幸的是,云服务的供给端市场格局已经稳定,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四大头部云服务厂商,总计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头部地位不可撼动;需求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对上云、用云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但云服务的“概念普及”阶段已过,既有格局难有大变。

    2. 云市场结构性变动:由资源云转向能力云 目前整体云服务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改变,资源云增速有所下滑,而能力云则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整体IaaS市场规模达到2201.4亿元,增速34.3%,PaaS市场规模达到420.7亿元,增速约为55%,略快于前者。

    在基础云领域,IaaS资源已从云市场的增长动力转变为市场稳定的坚实支撑,成为产业互联网时期的“数字日用品”。整体IaaS市场增速放缓,在于IaaS产品结构的调整,从早期着重在CDN等能提供营收增长的“面子产品”向算力倾斜,以匹配未来数字经济建设更庞大的基础诉求。

    与此同时,PaaS市场已逐步成为基础云市场的增长动力。从产品结构看,短期内数据库、大数据仍是PaaS市场增长主导,人工智能贡献较弱。但伴随人工智能与数据能力的更多融合,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长期看AI有望成为支持PaaS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增量因素。

    3. 旧的已去,新的未到 公有云市场总体增速放缓,行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290.5亿元、增速为52.7%。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虽在后疫情阶段迎来回暖,但宏观发展环境的快速变革亦对公有云服务市场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基础云领域(IaaS和PaaS),一方面,音视频和文娱内容的行业热度相较于复工复产前略有衰退;另一方面,泛互联网行业的游戏和在线教育产业面临发展转型。受以上因素叠加影响,占据公有云服务市场主体的泛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对市场增长贡献有限。在云应用领域(SaaS),虽然SaaS在近几年市场热度高涨,但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二、保存量、求增量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互联网行业红利见顶导致云服务行业后续增长乏力,与此同时新的增量市场虽然已有所显露但尚未“挑起大梁”,这就使得云服务商保存量、求增量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方面,当下泛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需求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这部分客户而言,云服务商的核心任务在于保持“存量”维持续费。

    目前行业头部企业租用云服务后厂商更新频率低,腰部以及长尾客户虽然流动性大,但也在云厂商间流转,而其他小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其营收对云服务商贡献有限。因此,泛互联网行业在公有云领域更多是存量空间的维护,公有云厂商依托技术能力的加速迭代和生态能力的持续完善,以巩固泛互联网行业的订阅率/续费率。

    另外,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客户的用云贡献率略有下降,公有云市场的格局正在调整。

    另一方面,对于像金融、政务、工业等正在加速“上云”的传统行业而言,云服务商的目标则主要放在加速推进针对性强的行业云上,以求顺利切入行业拓展新增量。

    与互联网行业不同,传统行业的用云规范更加清晰明确,公有云厂商想要实现新增量,必须在多方面做出改变:一是在服务模式上,需要由互联网思维转为更贴合传统行业习惯的思维方式;二是要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业务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完整解决方案;三是在渠道触达上更多发挥合作伙伴、生态伙伴的力量,实现对传统行业用户的直接渗透与间接影响。

    不过,在各个行业云里面,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比如,在非公有云领域,金融云、政务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表现略有不同,其中政务云在2021年略有下滑,而金融云则伴随着行业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占比提升。

    另外,工业制造、医疗行业的云服务开支迅速增加,但两者动机截然不同,前者多围绕业务主动上云,后者则更多是为满足政策要求(城乡医联体等)而被动上云,因此总体来看前者上云的效果更好、范围也更大,相比之下医疗领域的上云不仅范围有限甚至还出现了倒退,发展并不好。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保存量还是求增量,云服务商所面临的任务都较之前加重了。

    三、中后部玩家加速追赶 长期以来,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始终保持着一超多强的态势,除了阿里云之外,其余从第二排到第五位的企业所占份额相差并不明显,而在外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的云服务市场也在发生一些改变。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9.4%,较2019年小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前五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6.3%,较2019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集中度高,且头部企业竞争较为激烈。2021年前三名的市场份额维持在61%的份额,前五名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70%,说明腰部的云市场份额逐渐被中小厂商瓜分。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行业客户的用云需求转变或者业务调整,导致其营收增长遇到瓶颈。

    比如,阿里云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就因为后者自建云之后营收出现了增速下滑,短期内对营收影响较大;此外,头部云服务商从较为标准化的互联网客户转向政务云等复杂行业云之后,增长很难再继续之前的那种高速增长,反而受行业影响越来越深,在推进云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延长了时间周期,这也是导致其云营收出现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二是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大型云服务商为快速扩张而引发的诸如产出效益低等“后遗症”开始显现,而中小型云厂商则因为灵活机动、稳步发展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比如,中小型云服务厂商大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投入往往比较谨慎。以金山云为例,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就紧紧围绕音视频云、游戏云等原金山系业务来展开,由此赢得了在相关领域的先机得以迅速壮大。

    而像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厂商则选择迅速切入有云需求的领域,其在获得高增速的同时,也在部分行业牺牲了“效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高效产出”,而这些明显拖累了其“后续增长的持续性”,而一直避其锋芒的中小云厂商则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点,从而在当下的环境中赢得了一些优势。

    四、出海对垒 据艾瑞咨询提供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全球交付市场及IaaS + PaaS 全球交付市场格局较为稳定,阿里云、腾讯云、亚马逊云、华为云仍位居前列。今年以来,国内云服务厂商出海更是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今年2月份,腾讯云针对跨境电商推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一个月后,华为云发布全球业务Boosting解决方案;5月,阿里云宣布启用德国法兰克福、泰国两座数据中心,为当地发展企业及本土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9月15日,华为云联合业界7家VC机构启动了华为云加速器,全发展周期赋能全球初创企业……

    总之,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的缘故,如今出海都已经成为国内云服务厂商们的共同选择。

    一方面,相比国内而言海外互联网业务方兴未艾,这为国内云服务厂商的出海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外部环境。

    据中桥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后疫情时代超过60%的出海企业海外业务涉及三个以上大洲,其中东南亚、欧洲和北美,依然是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的首选。与此同时,疫情期间风起云涌的“跨境电商”,增大了互联网公司对云计算的需求。而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云计算厂商相比外商则拥有文化、思维方式、沟通上的便利性,出海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公司发展迅速,亦将目光投入到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以兼顾“优势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就地取材以降低经营成本”。

    除了前面的“陪同出海”之外,国内科技公司出海还瞄准了当地市场的一些企业,其通过为其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云基础设施,帮助其实现更高效、更便捷地线上服务做到“降本增效”。就此而言,云服务商出海不仅是维护现有客户的需要,更是开拓新市场的需要。

    而以国内市场增速见顶、海外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状况来看,当下云服务出海潮只是刚刚开始,云服务真正的大航海时代还远未到来。不难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厂商出海,未来云服务厂商在国内市场对垒的局面也将在海外上演。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世界杯结束了,抖音10亿花得值吗?

    设计动态 2022-12-20
    在10亿元拿下转播权之后,抖音成了世界杯期间线上流量的焦点。夸张的流量数字,豪气的赞助商,明星级别的内容,世界杯的开局,抖音赢得无话可说。 但如何沉淀世界杯导入的流量成了抖音需要面对的另一问题。毕竟如果可以将世界杯的流量转化成抖音的流量,一切皆大欢喜,反之由于

    体育赛事可以给平台方带来更多流量吗?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不过平台方在吸引流量过来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把流量沉淀下来。那么在世界杯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如何解读抖音的流量沉淀过程?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10亿元拿下转播权之后,抖音成了世界杯期间线上流量的焦点。夸张的流量数字,豪气的赞助商,明星级别的内容,世界杯的开局,抖音赢得无话可说。

    但如何沉淀世界杯导入的流量成了抖音需要面对的另一问题。毕竟如果可以将世界杯的流量转化成抖音的流量,一切皆大欢喜,反之由于这样的机会因为不具有可复制性,流量则将快速流失,使之沦为鸡肋。最明显的案例就是2021 东京奥运会,易观千帆数据显示,7月咪咕视频 MAU环比增长14.55% 至 3600 万,但到9月奥运会结束时,数据则开始快速回落,MAU跌至2500万。

    “就像现在很少有人再提起,2020年抖音花6亿买下徐峥的《囧妈》一样,世界杯对于抖音来说可能像是一场短暂的焰火。”作为专业中超球队的赛事运营,张亮对于体育赛事的流量并不看好。

    究其原因,张亮认为,此次抖音世界杯,目前看来更像是平台单次的品牌行为,其目的更多的是向KA客户传达抖音拥有运营大型赛事的能力,但如果要沉淀流量,抖音还需要做的更多。

    一、老面孔里没有新故事 从线上流量的沉淀方式来看,抖音走了相对传统的路线,通过大咖解说+自制节目+足球明星入驻的方式来引导流量。

    在大咖解说方面原央视明星级解说黄健翔、刘建宏、段暄、张路为主配合前国脚孙继海、范志毅等,在自制节目方面,上线《依然范志毅》《黄健翔谈》等 7 款综艺栏目,而在明星入驻方面据官方披露邀请到了内马尔、贝克汉姆、迈克尔欧文等,抖音还开设了抖音体育、抖音世界杯等多个官方账号进行新闻式播报。

    这样呈现的方式,资深球迷其实并不陌生,无论是优酷世界杯,还是往届央视转播,这样的内容设置都是成熟的打法。在理想的情况下,抖音通过多个个人与栏目IP的打造,从专业人群切入进而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即便世界杯结束之后,这些内容创作者并不会离开,而只要持续更新内容,世界杯的流量也会跟随创作者留在平台之中。

    但仔细看去,这套内容运营思路“仓促感”与“功利性”极强,开赛多日,细看官方公布的几位入驻抖音的体育明星,其内容可以说是相当“敷衍”。

    贝克汉姆的短视频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于其他视频剪辑,原创视频极少,更无法谈及平台专属内容。前英格兰国脚迈克尔欧文作为此次抖音世界杯期间最为卖力的体育明星,其短视频更新数量非常之多,但内容却与世界杯关联度非常弱,从带货小游戏,到接龙挑战,来到抖音之后几乎没想要“久留”,账号的打法与用心沉淀粉丝关系不大。另一些足球体育明星,罗纳尔多、内马尔等几乎都在世界杯期间停更。

    另一方面,从抖音原创内容来看,被KA大客户寄予厚的综艺栏目内容,总体来看较为平淡,无论是话题讨论度、还是直播间人数,都未曾出现亮眼的表现。以黄健翔、刘建宏等前央视主持人的短视频内容来看,无论是点赞量还是评论量,都未引起大范围的聚集讨论。

    不过这几位主持人的辣评,通过二次创作,却收获了一波关注与流量。碎片化信息与专业内容之间的“鸿沟”,再此展露无疑。似乎是受到了这股风潮的启发,几位前国脚解说为制造话题,请来了当年国足主教练米卢引发一波回忆杀。

    总结来说,抖音在世界杯赛前已公布“原创内容 + 赛事拓展 + 明星入驻” 的运营思路,在实际落地之后,似乎并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一位资深体育从业者对「新熵」表示:“这次抖音的线上内容框架,依旧是传统媒体的路线,与短视频媒体强调爆发力、强调网感的环境并不适配。”

    换句话说,此次抖音世界杯线上内容对于资深足球爱好者来说非常熟悉,但在月活已达6.8亿的平台上来说,内容效果似乎也仅仅停留小圈层互动,对于更大范围的围观者来说,想引起关注仍需较高门槛,同时吸引力也相对有限。

    除此之外,另有业内人士指出,世界杯流量的沉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二次创作,想要激发抖音用户的兴趣,如果没有熟悉抖音内部流量玩法的创作者牵引,阻力会很明显。

    老面孔难讲新故事的另一重体现,是抖音世界杯内容与抖音体育生态的断裂,也成了此次抖音世界杯沉淀流量的一大问题。

    在抖音体育生态中,足球内容的生长原本就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大量的评论员是抖音足球生态的主力内容输出者,而专业球员,业余联赛,草根赛事等,几乎在抖音看不到太多的内容,这就导致当世界杯流量进入抖音之后,内容重复性相当之高,评论、怀旧、剪辑几乎没有太多的创新可能。特别是在这些老面孔之下,再难讲出全新的故事,只剩情怀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审美疲劳是迟早的问题。

    在11月28日,世界杯常规比赛日之中,抖音上一场业余接街头篮球比赛(恶鼠双子星百分大战),却成了另一个吸引眼球的存在,在线人数超过了100万,成了与世界杯赛事打擂台的存在。虽然是极端个例,但是可以看出,即便面对世界杯的超级流量,抖音上的体育博主依旧可以通过新颖的形式与内容,赢得用户的关注。

    当然,抖音足球土壤的缺失,也许不是抖音自身的问题,但是,对足球领域内容较为单一内容的挖掘,也许是抖音世界杯流量无处蓄水的另一原因。

    同时,土壤缺失的另一重体现也相当直接,当品牌方广告进入到抖音世界杯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按照传统媒体的包装模式即口播与栏目硬广,蒙牛、伊利、剑南春、国窖1573这些广告甚至只能以背景板的方式出现,这与在冬奥会期间,安踏等签约数十位运动员,品牌滚动出现在各个运动员短视频内容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二、线上线下联动,声量大雨点小 关于如何转化世纪杯期间即将溢出的流量,抖音出发得很早。

    在世界杯开赛之前,抖音于10月开启了关于联动本地生活的品牌商家的预热活动,并邀请煌上煌、DQ、COSTA、奈雪的茶、陶陶居、虎头局、亚特兰蒂斯大酒店、麦当劳、海伦司、海底捞十大品牌联动营销。

    从活动内容看,在抖音搜索“心动观赛季”,相关的本地生活团购优惠及专享活动就会弹出,但“心动观赛季”与抖音饿了么小程序不相通,在领取相关优惠产品之后,仍需通过线下购买方式进行核销。

    从体验上来说,更像是一次世界杯对于线上及本地商家的引流,更倾向于巩固线上线下联动,但限于本届世界杯客观条件(冬季以及疫情等原因),实际用户需求方面,线上点单效果很可能要好于线下消费,到店引流效果不够明显。而对消费者而言,这与美团即时配送的体验完全不同,更像是一种提前囤券活动。

    从内容端来看,本地生活商家与世界杯的关联度也很微弱,在实地探访的多名商户之中,大多数反馈对于世界杯而言,对于抖音导流印象较为模糊,往往只是挂上心动观赛季的标签,与世界杯相关的流量似乎也少之又少。

    单从产品模式上看,心动观赛季这样的功能,更适合与品牌性较强的商家联动。而从结果上来看,10月初抖音预热第一批合作商家,效果较为出色。麦当劳等传统品牌在与抖音第一波营销合作中,确实得到了一波流量。

    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强势品牌之所以能获得流量,与其相对较为完善的配送体系和相对较为便捷的核销方式等都有相关性,而这一点对于普通本地生活商家来说并不具备。从实地草根调研的结果来看,心动观赛季的相关功能,在多步骤的操作之下,产品的便利性大打折扣,「新熵」观察北京、天津、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后看到,该功能使用仍不够高频,而抖音试图通过世界杯流量,进一步激活抖音本地生活活跃的目的,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

    2022世界杯已经圆满结束了,牵动人们关注世界杯的理由也更加清晰,世界杯寄托了我们普通人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而2022年,人们依然还在用过去的方式关注着世界杯,熬夜看球,和朋友聊球,买彩票猜球,而这一切并没有因为抖音或者谁的到来,发生太多的变化。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 https://996.pm/MeJ0L

    作者:樱木;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小红书给流量“削藩”

    设计动态 2022-12-20
    最近,小红书博主们开始察觉到,接商单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11月,小红书上线了“健康等级”体系,以评估平台创作者账号运营的表现。优秀账号能获得更多曝光和平台主动提供的商单,异常账号则被限制了官方接单权限。 图/ 小红书商业广告薯 不难看出,小红书正试图将商业变现

    凭借“种草”属性出圈的小红书,可能还有待寻找更符合当下的商业化路径。可以看见,小红书在电商业务上选择加码布局,同时还在社区内容上加强了管理,但是小红书的商业闭环依旧难形成。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最近,小红书博主们开始察觉到,接商单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11月,小红书上线了“健康等级”体系,以评估平台创作者账号运营的表现。优秀账号能获得更多曝光和平台主动提供的商单,异常账号则被限制了官方接单权限。

    图/ 小红书商业广告薯

    不难看出,小红书正试图将商业变现的主动权重新夺回手中,对平台流量的把控也在逐步加强。

    评论区氛围友好,擅长帮用户筛选,让小红书成为年轻人“做功课”时必看的种草社区;而精致、美好的生活则是大众给平台贴上的标签。这些都是小红书的A面。

    B面是,品牌逃不开小红书,却也难以实现即时的销售。KOC(Key Opinion Consumer,即关键意见消费者)满1000粉可接单,但引流效果远高于转化。

    平台层面,小红书仍在费力打造电商闭环;水面之下,部分KOC想的是,如何逃开系统识别接私单,巧妙地“暗渡陈仓”。

    九年一觉电商梦,小红书不遗余力,试图讲出一个“囫囵”故事。但若是政策口袋继续收紧,是否值得陪平台继续“耗”下去?这成为摆在品牌和KOC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电商“曲折发展” 电商,一直是小红书的“逆鳞”。

    2013年刚成立时,小红书还只是分享海外购物信息的社区。海淘、购物、高收入女性这几个标签,碰撞出跨境电商的消费雏形。

    在小红书上,从发现“全世界的好东西”,到“全世界的好生活”,不过两三年时间。

    彼时,小红书大概率认为,若把自己定位成电商平台,可能会把路走窄了。

    2017年,创始人瞿芳就在描述小红书定位时表示:“小红书不是电商,而是一个游乐场。”

    内容社区是小红书的横向底层架构,电商只是一个竖向变现的方式。

    而在当时,跨境电商的几大山头已经落成。

    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位列前三,市占率超过60%。小红书跨境平台福利社市场占比仅5%。后来的故事是,网易考拉卖身,小红书电商业务仅贡献平台2成收入。

    越走越顺的反而是种草生意。

    普通用户的主动表达,给种草加上了真实滤镜——UGC成为小红书的基因。基于年轻女性用户,美妆、母婴、生活方式等领域则构成了小红书内容的基本盘。

    小红书也因此成为用户购物前“做功课”的工具型平台。

    但单纯种草,并不完整。在分享笔记下,时常出现“求品牌”“求链接”的评论。种草过后,用户是有拔草需求的。

    2018年小红书启动商业化,开始将品牌引入平台,同时开放流量和营销资源。次年,小红书上线了直播电商功能。

    在李佳琦成长起来的时代,小红书也并未将直播电商列为战略级业务。“GMV不是小红书直播的核心指标。”小红书方面如是表示。

    2020年,小红书向淘宝开放外链,将流量在站外精准转化。但不到一年,小红书就切断了淘宝外链,并推出“号店一体”,打通内容号和商家号,试图缩短链路,将交易留在站内。

    事与愿违。到今年年初,小红书电商板块负责人离职,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始终慢了半拍。

    在卖货一环上的慢节奏,反而让小红书吸引了更多用户,逐渐成为流量洼地。

    小红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小红书月活已达到2亿。且据《晚点 LatePost》披露,截至2022 年8月,小红书APP月活跃数据同比增长34%,是当前为数不多用户数增速依然超30%的互联网平台。

    小步快跑的小红书,却在资本市场上步履维艰。

    其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21年11月获投5亿美元,投资方为Temasek淡马锡、腾讯投资、阿里巴巴、天图投资和元生资本,投后估值高达200亿美元,这较2018年D轮融资后的30亿美元估值翻了近4倍。

    但在今年9月,小红书原CFO杨若离职,被外界认为是小红书上市路暂停的征兆。

    资本市场遇阻,小红书只能在商业化上加足马力。

    图 / 天猫小红书官方账号

    今年双11,小红书宣布和天猫达成合作,通过KFS(KOL 创作者 +Feeds 信息流广告 +Search 搜索广告)的内容营销打法,结合“双11应该买什么” “双11的秘密惊喜”以及“双11爆款清单”三个大促IP,实现“在小红书种草,去天猫拔草”的路径。

    此时距离小红书切断淘宝外链不过一年时间。

    而在与电商平台“分分合合”之间,小红书的短板一览无余。

    二、种草“独挑大梁” 商业广告一直是小红书的“顶梁柱”。

    据官方信息及天风证券测算,电商对小红书营收的贡献不足20%,广告占比超过80%。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小红书广告营收为6亿美元。

    社区氛围好,变现快,是小红书广告变现的优势所在。

    平台广告收入一般分三种:一是售卖开屏广告和竞价广告等资源位,二是品牌投信息流广告,三是通过内容种草,向KOC和品牌抽佣。

    据小红书官方透露,截至目前,已经有14万个品牌入驻进行品牌经营,有56%是国货,其中不乏许多新消费品牌。

    “‘种草’主要获得的是内容的流量,”小红书某服务机构负责人刘傥对「创业最前线」表示,“‘投流’指的是平台的信息流广告,类似于笔记加速服务。”

    “投流”一般是按照消耗计价,如果品牌一天的预算是5000元,那一周的投流成本就在3、4万元。

    比起“投流”的简单直给,种草则需要结合KOC资源进行整合策划营销。

    “白牌”(无牌工厂货)想在小红书上实现转化难度很高,更多是通过内容种草在用户脑海中留下印象。

    “如果预算5万元,可以用1万元来‘投流’,4万元来测试笔记。”刘傥建议,首先通过达人笔记内容购买相关搜索关键词,通过笔记铺量来测试数据,看能跑出多少篇“爆文”。

    依靠轻车熟路的种草方式,成熟的服务商甚至可以向品牌保证ROI(投产比)。“信息用户看到觉得笔记不错,会在电商平台搜索你的品牌,(我们)机构可以通过品牌词来观察笔记转化情况,并计算投产比。”刘傥说。

    KOC报价也分级,5000粉丝数量虽少,但有些垂直号和测评号粘性很高,一篇笔记的报价仅300元,性价比高;而上万粉丝的KOC报价则在几万元不等。

    但即便是市面上20%的爆款笔记转化率,品牌在小红书上也达不到即时转化的效果。

    “小红书是种草平台,不是带货平台。”消费品牌架构师杨泽表示,很多互联网平台侧重流量,讲求即刻转化,广告中会设置“钩子”,例如“现价只卖9.9元”等素材,通过高效利用流量,让用户看到信息后马上实现转化。

    小红书的逻辑则不同。“小红书在流量转化效果方面比不过信息流广告和直播带货广告,但在塑造品牌方面更有价值,能够通过腰尾部KOC实现长尾曝光。”杨泽补充道。

    在他看来,如果某品牌的客群是年轻女性用户群体,希望建立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溢价,小红书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自去年以来,小红书平台规则发生的一系列变动,已经打击了一部分品牌。

    三、给流量“削藩” 2021年,小红书重拳锤向“虚假种草”,下架了诸多违规种草的笔记和品牌。

    此前,小红书备受诟病的问题是平台上有不少达人的笔记打着种草的旗号,实则为商业推广,这对用户形成了不良的引导,也透支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图 / 小红书蒲公英小助手

    为了规范平台内部达人与品牌的合作,小红书上线了蒲公英平台,品牌需要在蒲公英上给对应的KOC下单,并在平台报备,方能达成合作。

    在这个定义下,“虚假种草”则意味着未经小红书“蒲公英”平台报备的商业合作。这对于平台上拥有一定粉丝数量和内容流量的KOC们,直接形成了约束力。

    但仍有品牌“铤而走险”,私下联系KOC合作,试图逃过平台。

    同样试图逃脱平台监控的还有KOC们。

    “推荐合适的KOC,走平台报备,博主的返点是公司利润;不走官方平台报备则按照博主的实际收费计算。”一位负责广告投放相关人士表示。

    品牌和KOC争相逃脱平台合作,或和平台抽佣有关。

    据业内人士透露,小红书平台官方合作需向品牌和博主各抽佣10%,而其他平台抽佣比例则在5%-8%左右。

    今年5月,小红书更是发布了《社区商业公约》,明确提出“请通过蒲公英平台寻求与创作者的内容合作。”

    图 / 小红书《社区商业公约》

    “在小红书野蛮生长的阶段,流量曾一度是不可控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广告无法精准辨别,这给品牌带来了福利,但却损害了小红书的商业利益。

    如今,平台收紧政策,明显是要将流量重新收归平台所有,而对流量制定的分配规则实际上也相当于对平台上一切商业行为的掌控,最后为的是提高小红书的商业化能力。

    一位在小红书做数学思维教学的博主也告诉「创业最前线」,她在小红书积累了10万粉丝后开始变现,通过私信导流到微信进行卖课转化,第一个月就卖了40万元,逃过了平台抽佣。

    但随着小红书对导流、私单行为的打击,这种销售热潮早已是2021年的故事了。

    四、圆不上的闭环 当前,小红书加强社区管理,希望用户和品牌都在平台内完成种草,实现商业闭环。

    但内容种草和电商拔草,本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

    “从种草到拔草形成闭环,本质上是要求广告‘品效合一’,这是很难实现的。”杨泽表示,因为目标多变,所以不确定性更强。效果广告讲求转化,品牌广告则给消费者描绘了一种优质的产品和体验,两个目的南辕北辙,既要种草也要转化,很容易导致“四不像”。

    “小红书的很多流量给了电商平台,平台希望能够收回来,但收回来之后,平台的味道就变了。”杨泽说,“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功利的社区。”

    这或许正是小红书商业化博弈的为难之处。

    而小红书引以为傲的广告业务,也存在触顶风险。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分别为1429.2亿元、1474.4亿元、1663.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9%、-7.6%、5.1%。

    变现效率更高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恐怕比图文小红书更能吸引广告主的注意。

    仅就图文种草这一项,也早已是巨头的游乐场。

    字节跳动在“新草”项目失败后,又上线了“可颂”App,还在抖音推出图文功能;淘宝则推出“逛逛”,去年双11期间,淘宝逛逛上浏览种草内容的用户达2.5亿;拼多多上线“拼小圈”;腾讯推出了“小鹅拼拼”……

    种草生意,对巨头来说是防守,对小红书而言,却是命脉。

    危急之下,小红书也早已开始寻找新增长点,比如旅游和本地生活。

    图/小红书成长日记

    早在2020年,小红书就曾在上海、广州、西安和成都4座城市及其周边开展“种草周边游”直播,之后又配套发布了《2020端午小红书旅游趋势报告》。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红书也已经开始探索酒旅业务,邀请民宿入驻,并开通了预订功能。

    今年夏天从小红书上火起来的潮流运动,如露营、陆冲(陆地冲浪板)等,也可扩展至旅游业和本地服务。

    今年上半年,小红书上线了自营店铺小绿洲,选品覆盖露营、陆冲为主,并在安吉做了自己的线下营地。

    不仅如此,小红书还申请注册了“小红书文旅”“小红书露营地” 等商标,又于7月成立了全资持股的璞真乡里(上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露营地服务、游览景区管理、游乐园服务等。

    据公开报道,2021年小红书酒旅业务GMV为1亿,今年的目标则是做到10亿。

    电商业务兜兜转转一圈,仍然为他人做嫁衣,小红书只好在广告之外,从本地生活上寻找新的业务增长,但那又将是另一个“虎口夺食”的故事了。

    *注:文中刘傥为化名。

    作者:冯羽,编辑:蛋总;公众号:创业最前线(ID:chuangyezuiqianxian)

    本文由 @创业最前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键盘输入法会不会“高开低走”?

    设计动态 2022-12-19
    进入2022年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不再频繁地推出新产品,一方面,巨头需要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巨头们此前搞出的“App工厂”模式在当前的环境下行不通,哪怕推出再多新产品,失败的概率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巨头们早就将彼此各自的出路给堵死,谁也别想好

    前段时间,“微信键盘”已经在微信读书上进行了测试,而就在12月18日,“微信键盘”APP正式在应用商店里上线了,这一上线则让人不禁思考起了几个问题,比如“微信键盘”的推出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家输入法的地位,又比如“微信键盘”是否拥有长远的发展可能。本文便做了一定解读,不妨一看。

    进入2022年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不再频繁地推出新产品,一方面,巨头需要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巨头们此前搞出的“App工厂”模式在当前的环境下行不通,哪怕推出再多新产品,失败的概率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巨头们早就将彼此各自的出路给堵死,谁也别想好过,整个互联网行业显现出一片“祥和”地景象。

    其他公司另说,腾讯的“油箱”里还有“油”,更准确地说,是微信还有“油”。

    七麦数据显示,12月18日,微信旗下的输入法产品“微信键盘”App正式在App Store上线,安卓版也先后在应用宝、华为应用商店、360手机助手等应用商店上线。其App介绍里提到称,“微信键盘”是腾讯微信团队打造的一款中文输入法,提供高效的输入体验、精准的推荐策略、多元的创新玩法。在微信聊天会话中,输入文字,即可便捷分享与其相关的书影音、小程序、公众号等内容。

    早在2021 年 1 月份的 2021 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即提到称,微信将上线属于自己的专属输入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抢夺输入法市场,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到2022年9月,“微信键盘”即开始在微信读书上进行测试。

    尽管张小龙提到微信键盘不是为了抢夺输入法市场,但考虑到微信的体量之大,不得不让人进行联想,微信键盘推出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会受到冲击吗?会不会有大量用户转而使用微信键盘?微信键盘会不会“高开低走”?

    一、产品优劣势对比 输入法是典型的工具型产品,对于用户来说,要想更换一种新产品,产品的品牌固然能起到一定的吸引力,但最核心的还是工具是否好用,即微信键盘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们相比,微信键盘是否有足够多的亮点。

    郭静的互联网圈体验后发现,微信键盘在UI风格上与苹果自带的输入法近似,但功能上更全面,比如,单手模式、拼写检查、手写找字等,它比苹果自带输入法更符合国内用户的需求。

    微信键盘App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与微信App的联动,当用户打开智能拼写、智能推荐按钮后,用户在微信内使用维系键盘时,输入相关的关键词后,系统即可自动推荐对应的音乐、视频、微信读书、小程序、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省去用户查找对应内容的时间。

    其中,音乐内容源自QQ音乐,视频内容与豆瓣相关联。当系统无法出现推荐内容时,用户可以点击“微信键盘”图标,在智能推荐中查找相关音乐、视频、微信读书、小程序、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内容。

    然而,如果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对比的话,微信键盘的劣势就显现出来,其他输入法的优势:

    更换皮肤和字体,让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使用体验。 拍照识文字/文字扫描。 语音速记。 拥有更丰富的词库。 从上面的对比来看,微信键盘的优势是与腾讯相关内容的联动,但这些功能只能在微信App内使用,在QQ的App内,就没有智能推荐选项。同时,微信键盘App也没有其他输入法的多元化体验,这就意味着微信键盘更适合一些微信“发烧友”使用,在皮肤、字体、词库等方面,微信键盘完全没办法与其他App PK,若非微信“发烧友”,微信键盘的用户体验远远不及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

    当然,考虑到微信键盘还有“保护隐私”的因素在,注重用户隐私的用户,可能也会是它的簇拥。

    二、会不会“高开低走”? 张小龙的“光环”加持,让微信键盘还没推出,就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但一款产品的成功,仅靠“明星光环”远远不够,“明星光环”在产品初启动阶段会体现出价值,而后续的产品留存率和用户量的扩张,就需要做得更多。

    近几年来,“明星光环”加持的产品大多数都无疾而终,比如,字节跳动的多闪,王欣的马桶MT,罗永浩的聊天宝。

    微信键盘的推出,会不会也跟那些“明星”产品一样,出现“高开低走”呢?

    回顾微信的产品线来看,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微信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等,它们的成功源自一点,即微信的流量漫灌。

    腾讯2022年Q3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微信及WeChat月活跃用户13.09,同比增长3.7%。当初微信月活达10亿之后,很多人就在怀疑微信还能不能继续增长,但没想到微信的月活还能涨。

    在微信庞大的流量池面前,微信对任何产品的强力支持,都会带动这款产品实现指数级增长,而腾讯如果再在内部力推,这款产品离成功就不远了。但获得微信流量漫灌的前提是,这款产品本身获得腾讯足够的重视。综合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微信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等产品来看,获得支持的前提是:

    能带来巨额收益,比如,微信支付和微信小游戏。 能提升用户日活和用户留存率。 能与腾讯公司的战略协同,比如,视频号。 微信键盘并不满足上面三大情况,所以,很有可能并不会获得腾讯和微信的支持,在没有大量流量漫灌的情况下,微信键盘很难完成对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的替代。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腾讯旗下的应用商店应用宝并未在重要位置对微信键盘App进行推荐,截至稿前,微信键盘在应用宝内的下载量为103次。

    腾讯系产品要想火,必须有腾讯公司整体资源的大力支持。短视频火的时候,腾讯陆续推出了下饭视频、闪咖、速看、DOV、MOKA魔咔、猫饼、MO声、有视频、哈皮等14款产品。社交产品火的时候,腾讯陆续推出了视频社交的App“猫呼”,主打恋爱交友App“轻聊”,图片朋友圈App有记”,半熟人职场社交App “朋友”,陌生人语音社交App“回音”,独立的类漂流瓶App“灯遇”、视频直播相亲App“欢遇”等。如今,这些产品不少已悄然关停。

    微信键盘的未来,取决于腾讯对它的重视程度。

    输入法的巅峰时期是PC时代。搜狗CEO王小川曾提到“三级火箭”战略,即“输入法→浏览器→搜索”,搜狗搜索后来的成功与搜狗输入法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三级火箭”战略开始失效,搜狗的这条路径无法成功。

    而输入法自身在盈利上也存在困境,它们目前的主要盈利点是卖皮肤和字体、广告和会员包年,与各个巨头自身的体量相比,输入法的营收占比非常小。

    工具型产品的一大痛点就是商业化变现,输入法也没能避免。微信会不力推一款空有用户量而不会变现的产品呢?这个概率非常低,当前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想办法降本增效,微信就算还有“油”,也断然不会在当前阶段对微信键盘有过多投入。

    实际上微信这些年来也关闭过不少产品,比如,微信圈子、漂流瓶、微信时刻视频等。微信是一款非常大的产品,产品越大,其新功能被沉默的可能性就越高。

    有不少微信用户,都是中老年群体,对于他们来说,要主动换一一款新输入法,难度很高。年轻人对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的偏爱是酷炫的字体和各种明星皮肤。微信键盘的用户在哪儿?或许,只有张小龙的粉丝。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短视频与直播,正如何重构商业世界?

    设计动态 2022-12-19
    在中国,有超过八成的人在生产或消费短视频内容,上网的人们平均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上。几大平台用过去几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通往海量中国用户的高速公路。这样的影响力颠覆了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也逐渐在商业领域中成为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 短

    如今,短视频与直播领域已进入存量时代,接下来,如何将巨大的流量池与细分赛道结合,重构更高的商业效率,是下一阶段更值得思考的议题。本文作者向多位创业者、业内人士发起了与直播、短视频行业有关的探讨,快来看看,短视频与直播,正如何重构商业世界。

    在中国,有超过八成的人在生产或消费短视频内容,上网的人们平均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上。几大平台用过去几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通往海量中国用户的高速公路。这样的影响力颠覆了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也逐渐在商业领域中成为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

    短视频与直播,除了在电商领域汇聚了核爆般的影响力,也开始对更多的行业产生影响,甚至渗透到一些从未被传统互联网改造的角落。

    快手的蓝领招聘和直播卖房、抖音的本地生活服务、微信视频号的泛知识传播、Bilibili(后称 B 站)的虚拟主播……我们观察到,大型平台公司都在不断伸出触角,在新的行业寻找商业的可能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所辐射的范围早已超过了用户的娱乐场景,开始展露出「杀时间」以外的商业价值潜力。

    这些业务未必成熟,在 2022 年才初露锋芒,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深入渗透到行业,并得到最终成功与否的验证。

    但我们仍然向多位创业者、业内人士发起了探讨:直播、短视频行业正在对哪些领域发起商业效率改造?这段征程的挑战是什么?在增长与红利几乎见顶的互联网,有哪些新的商业变量和技术变量,并因此将产生怎样的机遇?对于从业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个现实是,短视频与直播领域已进入存量时代,接下来,如何将巨大的流量池与细分赛道结合,重构更高的商业效率,是下一阶段更值得思考的议题。

    一、五年时间,修筑一条通往海量用户的高速公路 细数短视频行业的真正爆发,是从 2017 年开始的。

    此前一年,抖音正式发布,潮流的歌舞表演、风格化的滤镜,再加上可以猜测用户品味的推荐算法,使抖音最先吸引了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而此时的快手在刚刚过去的 2016 年里,终于完成了从工具到短视频社区的转型,突破了 4200 万 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在以东北为主的下沉市场用户中成功占领了心智。

    平台(以快手、抖音为首)对短视频产品低至 15 秒的时长要求、大量可供选择的短视频拍摄制作工具,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流量费用的逐渐降低,共同降低了短视频拍摄和消费的门槛。而在创作生态层面,抖音从今日头条沿袭来了商业化广告客户、创作者变现机制,快手则上线了直播打赏功能,这些都成为了内容创作者们变现的重要渠道,创作者生态凭此崛起,短视频真正开始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流行起来。

    到 2020 年,每天使用抖音的人超过 6 亿,使用快手的人达到 2.6 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微信视频号诞生不到 2 年时间,日活就超过 4 亿。尝试了十余款短视频产品的腾讯终于有了一款可能与抖音、快手产生制衡的产品。而从二次元社区转型而来的视频网站 B 站也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靠着招牌式的跨年晚会完成一次次的破圈,截至 2022 年 9 月,月均活跃用户已超 3.3 亿,日均活跃用户达 9030 万,最高纪录每人每天观看 96 分钟。

    几年时间,几家头部的视频内容平台完成了海量用户的聚集和留存,并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媒介。 根据最新的数据披露,抖音日活已突破 7 亿、快手为 3.47 亿、视频号 2022 年 3 月已超过 5 亿。而 QuestMobile 2022 年 6 月的数据显示,短视频用户时长已经超过微信、QQ 等即时通讯产品的用户时长。

    头部短视频平台已经完成规模化用户累积。|极客公园制图

    面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大市场,海量的用户,相同的文化和语言,再加上数据算法的成熟,平台拥有了触达用户的高速公路。这几年的规模化发展,也让各个平台在算法、技术上得到快速积累,内容与用户之间能更精准地匹配。

    在此背景下,抖音和快手不断放宽平台上的视频时长要求,从 15 秒到 1 分钟,再到 10 分钟甚至更久(今天的用户可以在抖音上看完一整部电影),并在直播功能与场景上做不断细化—— 这意味着,短视频所能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且广泛。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所辐射的范围早已超过了用户的娱乐场景,开始展露出「杀时间」以外的商业价值潜力。

    但与此同时, 短视频用户增长几乎见顶。 抖音、快手、B 站不断深入对方的领地并试图继续渗透市场,下沉市场、老年用户,未被短视频占据的荒地越来越少。抖音和快手这两个早期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面临的目标市场也愈发统一,用户重合率从 2018 年的 10.3% 攀升至 2021 年的 60%。 这意味着,以用户留存和占领市场为主要目标的纯规模扩张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如何将巨大的流量池与细分赛道结合,重构更高的商业效率,是下一阶段更值得思考的议题。

    于是 2022 年,拥有对五环外市场最大影响力的快手,首选了蓝领招工,作为以直播方式切入传统商业世界的起点。

    而抖音则选择切入本地生活——事实上,抖音的用户画像与本地生活平台的主流用户高度重合。QuestMobile 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 35 岁以下人群是本地生活的消费主力。而抖音用户中,超过 60% 的用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71% 的用户都在 30 岁以下。

    对商家而言,无论是选择线下的高流量店面,还是参与到团购网站中,都是在寻求流量。而抖音依靠公域流量、千人千面的算法能够决定用户所能看到的内容,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有了可能性。

    二、短视频与直播,更细节、可信、高效 如果将公众号、信息流广告时代,图文消息为主的信息称为二维内容,可以容纳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呈现立体现实空间的短视频则已过渡为三维内容,直播则在短视频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轴,形成四维空间的内容。

    三维、四维的内容夹杂着丰富的信息,带来了无限细节的价值,也能通过场景、空间的延伸,实时的互动,传递更加细节、可信、高效的信息。这种特性也帮助短视频和直播能在更多商业领域中发挥作用,一定程度地提升效率。

    比如过去几十年间,工厂招人需要先向人力资源公司发单,再由中间层层代理逐级传递。一些不良代理为了获取信任,常常夸大宣传待遇,虚报工资。传统套路是先说虚高的工资,发薪时再设置障碍,以未达到要求为由扣除工资。一家国内顶级工厂招聘负责人提到,过去,光是工人住的是几人间,这个问题就遇到过不少投诉。

    但在「快招工」(现更名为「快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主播能更直接地讲解岗位招聘要求之外,用人企业生产的产品、车间生产环境、住宿环境等都得到了直接的展示。

    快聘界面,主播直播背景正轮流播放工厂环境视频,投递简历仅需电话及年龄。|极客公园制图

    相比文字、图片,短视频和直播让信息有了更多维度的展示,更容易让求职者了解更多细节。 直播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也可以在蓝领求职者遇到疑惑时,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解答,承诺的招工条件也有直接的保证。

    另一个更直观的行业是本地生活。

    事实上,大众点评的出现,已经让一个店铺的内容呈现体系得到更丰富的呈现。餐厅的菜品特色、环境、位置、用户的图文评价、均价等信息均囊括其中。 但比起静态的内容,抖音所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则提供了另一种更动态和更具沉浸感的环境和菜品、氛围展现。

    比起评价一个餐厅风格「文艺」,视频或直播画面中 ins 风格的餐厅布置、菜品的摆盘,就餐时具有沉浸感的画面,再加上直接绑定的可供购买的套餐,也让筛选变得更加容易。

    而 在细节的具体呈现之外,直观溯源也是短视频、直播所具备的一大优势, 一位在身份上足具说服力的主播,能够直接对成千上万名(甚至几百万)在线观众传递信息,并能做到实时互动,这对于建构起一个互信的环境是更有利的。

    过往的蓝领招聘中,负责传递信息的人往往是农村的 KOL,如村支书、村支书的儿子,或者上一批靠外出务工赚到钱的同乡——他们在身份上具有公信力,但每个人所能辐射的范围有限。市场上大量人力资源招聘、劳务派遣的企业机构(以 58 同城为代表)需要找到这些 KOL,将他们纳入招聘的利益链条,而由于链条过长、且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信息的准确度和真实性始终难以得到完备的保障。

    即便是在后期互联网招聘渠道上,也一直存在因无法溯源而导致的被欺骗和诈骗的问题。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蓝领工人没有判断能力,也没有咨询渠道。

    而直播招工则像是在直播间开设了一个公开的招聘门店,公开意味着透明。主播必须要靠跟粉丝、观众之间构建信任关系,除了收集求职者信息、匹配岗位之外,在直播中承诺的薪资待遇、谈定的工厂工种都需要做到信守承诺。否则这个公开的门店招来恶评,就无法长久地经营下去。

    比起层层代理,直播可以进行更系统的管理,为商业环节降本增效。对于许多中间环节多、容易出现信息漏斗的行业均是同理,短视频与直播间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细节可以增加信息度之外,可记录、可追溯,在能保证统一的标准传递信息时,进一步打造了信任体系。

    此外,短视频与直播的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专门从事人力资源招聘的山东格领集团,其总经理张军解释称,过去他们招工靠的是人寻人,需要在线下以店面的形式地推,从市,下到县,再到村。而依赖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可以更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

    收集信息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张军提到,过去一年能收到 20 万份简历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 2022 年的前 10 个月里,他们已经收集到了 100 万份简历,而且用了相比过去更低的成本。

    歌尔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快聘尝试后,算了一笔账。在刨除快手用工成本、招聘成本后,每个工人每工时的人力成本减少了 1 元钱,按 1 天 10 个小时算,一个人一年就能省下 2000 多元。要知道,歌尔在用工忙的 5-7 月时,共计招聘了 5 万人,其中 5000 多人从快手招来,相当于省下了 1000 万元。

    更便捷、更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招聘培养的成本和时间大幅收缩,企业招工、管理成本自然下降。这样的新渠道吸引来了诸如富士康、歌尔、美的等企业,根据快手财报,截至 2022 年第二季度,快聘月活用户规模达到 2.5 亿,已与 10 万家企业达成合作。

    三、短视频营销,更彻底的心智塑造 区别于传统搜索和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围绕地理数据展开的服务)的信息分发方式, 短视频平台的主动推荐使得用户被动种草——这吸引了大量品牌,开启了全新的营销思路和品牌战略。而抖音用户年轻化的特性也使得这一战场的优势更为突出。 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一批餐饮、酒旅商家已经完成了在短视频平台从营销到交易的闭环。

    相较传统的渠道,抖音的广告有更加立体的呈现。懂得抓住这一点优势的商业机构,已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 showcase(招牌案例)。

    以 CoCo 为例,这是一个有着 25 年历史的奶茶品牌。最近几年,由于中国饮品行业竞争加剧,老将品牌也不得不持续推陈出新。2022 年夏天,CoCo 曾推出一款结合咖啡元素的生椰珍珠拿铁,但所有渠道的售卖都并不理想(此前 CoCo 最优势的品类是珍珠)。这是一款有着三层明显颜色分界的饮品,奶白椰子、深咖拿铁再加上厚厚一层黑色珍珠——利用这个「好看」的特性,CoCo 的抖音服务商金麦众合开始邀请美食达人进行短视频种草,再开直播集中交易,种草和交易环节打通后,这个曾经并不畅销的新品在一场直播中卖出了 20 万杯,这相当于一家 CoCo 线下门店一个月的销量。

    多位抖音服务商均提到,抖音上的商品需要抓人眼球,契合年轻人的审美,这就要求商家、服务商群体在内容上下功夫,抓住抖音善于曝光的特性。

    突破地理空间限制的分发模式、及重视内容曝光的特质决定了,短视频内容的影响力、交易的规模化效应,在转化成交之外,也可以为企业自身的品牌宣传作出贡献。

    金麦众合 CEO 花蕾告诉我们,CoCo 的直播并不以销售转化为第一目的,而是希望传递品牌的年轻化主张,被年轻人重新记起。正因此,CoCo 在抖音不做叫卖式的直播,而是通过类似微综艺的方式,加入谈话、唱歌等活动。

    一位探店达人总结: 在抖音铺设内容就像是一个在互联网发传单的过程,每个用户刷过视频,就是被动接到了一张来自商家的广告传单。

    拿火锅头部品牌海底捞来说,海底捞有自身很强的品牌属性,拉新诉求较弱,年轻用户占比和私域经营在餐饮中属于头部。但在大众点评等几乎没有设置团购套餐的海底捞,却把团购券搬上了抖音。接近海底捞的人士告诉极客公园,他们在抖音的诉求是,让冷门的店铺通过抖音这个新渠道做热,让新开的门店快速获得人流,以及让海底捞新菜品、夜宵等特色服务被更广大的用户知晓。

    抖音的内容推荐逻辑扭转了过去主动搜索的行为,达成用户被动种草的效果——先购券再到店消费,这种信息的流通转变让新品、新店、新玩法可以得到更快速有效的曝光,从而影响到用户的消费行为。

    而据我们观察,在大众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商家的参与更偏向单一门店行为,营销动作的最终指向通常为绝对的销售转化,是否有团购套餐、套餐涵盖种类、价格,不同门店各不相同。而品牌在抖音的尝试则常常是集团行为,售出的代金券全国门店均可核销,且策略通常重在打造品牌、建立用户认知。

    四、流量之外,还未完全实现的操作系统价值 前文描述了, 在用户规模、内容生态、产品技术都已经足够成熟的今天,利用新形态的优势切入更加细分的赛道似乎顺理成章, 且在早期的流量红利市场下能够很快收获正反馈。 但想要达成新的迅猛的增长,又不止于这些要素,而有赖于一个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也需要重新构建起服务具体新业务的能力。

    过去一年刚刚完成疯狂扩张的抖音本地生活,一边规模覆盖城市,一边拓展业务线,展露出更大的决心。但不得不承认,进入行业 5 年,正式成立一级业务部门才 2 年的抖音,在整体的服务设施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比如抖音在本地生活中的酒旅板块,至今还没能为商家提供完备的服务系统。多位熟悉酒旅行业人士均提到,抖音产品侧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无日历房、日历票(一种 OTA 平台上订购酒店或门票时出现的日历选择功能)。目前来说,抖音售出的酒店及门票,仍需要通过第三方 SaaS 工具,或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具体日期或商品的转换——这意味着,不同的价格、类型(有无早餐等)均需要上架单独的 SKU,这就导致,一个大型酒店在抖音可能需要 30 个 SKU 才可能满足所有房型的需求。

    一位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商称, 核销体验的断点,订房和票务系统的链接不顺畅,导致商家有大量的酒旅类团购套餐无法直接上架到抖音。

    本地生活板块中,极为重要的「到家业务」也是抖音仍然缺失的板块。配送上只能依靠第三方,如达达、顺丰同城、闪送等完成。

    鉴于本地生活行业有海量中小商家,且散落在中国各个角落,想要规模化地影响这个行业,需要一整套能真正提升行业效率的商家基础服务设施。 但线下商户多而杂,此外,餐饮、酒旅、丽人美妆、按摩等各分支所需要的服务也不尽相同、 短时间搭建一个可以适应所有本地生活商家的服务系统并非易事。

    今年 4 月,抖音上线了商家内容营销平台「来客」,聚合了商家的经营数据、待办事项和营销推广需求,本质上是一个商家与达人、服务商对接,及商家运营的管理平台。但目前店铺、粉丝的运营都十分欠缺,追踪拉新率,复购率、粉丝画像等数据仍然未开放给商家。

    对比来看,大众点评花了 19 年时间,构建起一整完整的商家服务体系。星级体系和评价系统之外,大众点评还有流量投放、数据工具「开店宝」,必吃榜、热门榜、黑珍珠餐厅等榜单体系,此外还有秒杀&立减、免费试(霸王餐)、推广通等平台向的活动为商家提供流量入口。

    一位酒旅行业人士说,过去携程、飞猪、美团为首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最终产物是为文旅产业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把商家做懒了」。例如广州长隆集团,携程对旗下每个酒店都有专人对接,为各个促销节点提供政策、营销内容、方式。商家只需要提供产品及服务,其余产品上架、营销等多数时候由平台代为运营,平台还会提供阶段性大促的产品共创及包销策略。

    所谓产品共创及包销策略,指的是平台会与商家共创酒旅套餐,并预估提前预付给商家一部分销售额。

    可见, 在商户和消费者的供需两端中,美团、携程等平台抓住的是商户——当供给又丰富又全时,自然能很好地满足用户主动搜索的需求。而抖音的运转则以内容为核心,抖音不打算走美团、携程等平台的道路,而是试图重构一套规则:以内容吸引用户并激发用户消费,进而使商家与平台共赢获利。

    一位服务商总结,只有 满足「新、奇、特」——小众、高端的酒店,有特色的酒店自助餐、特色私房菜等产品才具备在抖音上爆火的基因。

    但这样的策略对商家而言,意味着更大的运营成本。 传统的酒旅商家想要转型到抖音:平台产品上下架、产品编辑、承接更海量咨询的客服团队、短视频与直播的内容运营、引入第三方 SaaS 票务预定系统、营销工具等——这些过去在 OTA 平台不必经历的事都需要重新着手做一遍,同时,商家也需要一支更能适应和理解抖音规则的运营团队。

    多位参与抖音本地生活的人士均提及,抖音需要品牌有长期的内容营销方案,而营销的成果依赖于更好的服务商和达人体系——这类支出都不便宜。也正因此,大型的乐园集团多把抖音当成促销渠道,而不是日常运营渠道。

    相比传统 OTA 平台为商户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抖音希望以「DP(Douyin Partner)服务商」的引入,打造一片「做大蛋糕」的生态。2021 年,这些服务商曾为抖音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电商 GMV。 去年 5 月,抖音将「DP」引入本地生活服务商,让服务商成为抖音连接本地生活商家的毛细血管。

    在 DP 机制下,服务商与抖音共同拓展商户、负责帮助商家做好短视频内容、直播的运营,为商家做内容创作及交易转化。 2021 年年底开始,针对 KA 及 SKA(重点商家和高级重点商家)客户,各服务商需提供具体方案、参与竞标,最终的价优方案好的优胜者才可以获得代理权。而对中小商家而言,「来客」就是与达人建立联系最关键的桥梁。

    电商服务商们吃到了早期的红利,不少服务商看中本地生活在抖音还是蓝海,参与者纷纷涌入,一年时间过去,抖音在全国各地吸纳了超过 1000 家服务商。以食物主义、金麦众合、乐淘互娱等为代表的服务商随之崛起。

    但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旦平台扶持与流量的红利期一过,寄生于平台的服务商还是否会留存?(这取决于增长能否持续以及服务商能否赚到足够多的钱。)而对于商户而言,刨去早期入场的红利,高成本带来的内容营销转化效果是否经得起商业价值的考验?

    投入到新业务的参与者多数看中业务早期带来的红利。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上, 几乎每个平台都有流量红利期。在早期,美团等平台也依靠补贴商家、补贴用户,投入大量的金钱做推广,让早期的商家尝到了好处。但当红利期消退,是一个更标准化、可供商家更高效经营的系统留住了这波合作伙伴。

    一个美团商家,只需要做好线上门店的设计和信息同步、上线团购套餐就完成了运营的大部分工作,但在抖音,日常化的运营,尤其是 内容的运营对中小商家有更大的挑战——主要还是体现在成本方面。据业内服务商透露,目前,全国连锁店铺营销加内容的成本大约占比营业额的 5%-10%,但小品牌则高出不少,通常占比 8%-15%。

    高昂的运营成本能否带来足够合理的回报,这一点仍然未被证实。

    而从旅游业、餐饮业、支付业等转行而来的服务商们都对极客公园表示,「抖音 2-3 年内比美团的运营体系做得好是不可能的,但有流量红利的时候(服务商们)都可以容忍缺陷,相对流量来说,运营的麻烦算什么?」

    但当流量红利消失呢?

    同理,快聘面对的蓝领招聘市场,一直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在中国还未能有企业真正拿下这块市场。尽管蓝领招聘的整体用户规模达到了 4.26 亿人,但线上化率却仅仅到 5%(2130 万人)。

    对快手而言, 光是解决流量、利用算法高效匹配供需关系——这只做到了信息的中介作用 。 现阶段为平台扶持期,快手既要有人来做更细致的运营和帮扶,另一边也要给出足够大的流量扶持和激励,解决供需量以及匹配的问题。但光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快手必须在 Boss 直聘、58 同城等招聘平台对蓝领招聘市场的进击下,不断提供更丰富的企业职位供给。

    对于用工企业来说, 快聘真正有想象力的变革在于,蓝领招聘传统渠道坚固,能提供更大量工人的劳务派遣机构有绝对话语权,派来的员工企业无法筛选,只能将人放至不同岗位。快手这样的新渠道出现后,当前解决了流量的问题,长期的价值在于保证这个渠道招聘的稳定性,且成本不会大幅度提升。

    快手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产品机制、平台特性更好地解决匹配精准度、信息筛选及后期的用人服务。这同样需要更深入产业链条,并再深化用户操作系统的价值。

    五、前沿技术带来新的应用机遇 底层技术的演进必将带来相应的商业变革。我们经过大量的梳理和访谈发现,在直播和短视频行业,几类前沿技术的进化正掀开新的应用机遇和商业现象。

    1. AIGC:降低用户创作门槛 2022 年,AI 生成绘画有了大量产品出现。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Stable Diffusion 发布,它以完全开源的方式,让普通人接触最尖端 AI 技术的门槛因此被降到最低:开发者纷纷接入、部署自己的生成模型,海量的文本生图产品出现;用户们只要打开网址、App,输入想要画面的关键字,等待几分钟,AI 就会自动生成完成度非常高的图片作品。

    随着此类扩散模型的开源,催生了大批创业公司,过去一年,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成为投资大热。它被视作是紧接 PGC(专业内容生产)、UGC(用户内容生产)之后,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据极客公园的不完全统计, 在 2022 年,在中国至少有 15 家拿到新融资的 AIGC 相关企业,红杉中国、高瓴资本、DCM 创投等一线机构均有出手。多家短视频平台的高层也开始研究 AIGC,探寻是否存在技术带来的新机会。

    2022 年获得融资的 AIGC 相关企业|极客公园制图

    追溯来看,AIGC 早早就在短视频直播领域有了基础的应用。

    2017 年问世的 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对抗生成网络)模型在人脸识别上有了很大进步,抖音、快手也在通过 GAN 模型生成特效滤镜供用户拍摄视频使用,例如曾在抖音风靡的让不笑的脸变笑、人脸的转换等。基于新的 Stable Diffusion 模型,抖音、快手也同样很快就被应用在特效滤镜上。今年中秋节,抖音上线了一款基于扩散模型的视频模版「中秋梦境图」,可以通过用户所处背景的特点,生成与月亮相关的、不同的动画图像。

    AIGC 相关的技术,早就悄无声息在很多日常的内容生产中应用,只是还未有今年的名气。在剪辑软件中被广泛使用的自动提取语音转换字幕功能,同样也被归为 AIGC 的其中一类。此外,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有批量由 AI 剪辑的影视视频。

    (一位算法专家解释,这类视频虽然是 text-to-video 的落地,但不是完全的 AI 创造。内容的生成大多依赖背后的视频库,视频库里面有海量的片段,AI 需要做的是根据文案,匹配相应的画面,再对片段的短视频进行拼接,再由 AI 配音。)

    可以肯定的是,AIGC 的应用远不止于此。我们了解到, 抖音、快手都在研究 AIGC 相关的智能创作。未来最成熟的 AIGC 技术,必然是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之间的多模态转化。

    AI 绘画的走红,让人们意识到 AI 技术在纯文本转图像方面有了飞跃进步,按照正常的推演,视频正是由海量的图像画面组成,看起来下一步就将是生成创造视频内容。

    不过, AIGC 距离能够影响视频内容的生产,还有很远的距离。

    就多模态生成视频来看,目前最前沿的三个平台 Google ImagenVideo、Google Phenaki、Meta Make-A-Video 仍然有各自的问题,例如帧率过低导致画面模糊,动作不流畅、分辨率过低、假影、噪音等。比起生成图像,视频的难点在于处理时间与空间的信息,视频运镜、场景转化等,现有的技术、模型仍然不能很好地识别 3D 空间。

    现有最前沿的多模态视频生成平台及特点 |受访者供图

    AI 绘画产品 Tiamat 创始人青柑提到,生成视频还面临不少的基础问题,以像素为例,一个清晰度在 1080p 的视频对算力的要求很高,成本也很大。早期他们曾通过现有的模型和算力生成一个时长 3 秒的视频,光是渲染就用了两天。

    一方面,现有的训练模型在文本生成图像上仍然面临理解或生成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还需要持续突破才能支撑视频内容的生产。

    另一个挑战在于视频生成的数据量过于庞大,难以处理。这些图像如何更高效地在云端储存,如何整理、分发都是实际的问题。以现在的 AI 绘画产品为例,DreamStudio 自上线以来(截至 2022 年 10 月),制作的生成图片就超过 1.7 万亿张。可想而知,如果 AI 能生成视频,平台的运营成本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多位从事 AIGC 相关行业的人均认为, AIGC 最终是辅助工具,而不能替代内容的生产。 今年公布两轮融资的慧夜科技,已经可以利用虚拟人及 AIGC 技术为合作品牌低成本生产 3D 内容,据了解,一家合作商依赖他们提供的 AIGC 的工具、通过虚拟人生产内容素材,符合质量的内容成本减少 20%-30%。慧夜科技创始人渠思源认为,目前的 AIGC 技术对专业人员来说可以优化创作成本, AIGC 的想象力不仅在于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更在于降低门槛,让更多没有相关技术的人可以通过成熟的工具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AIGC 的工具提供的是一个虚拟内容表达和可视化的窗口,相当于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视频创作的摄像头。」

    另一位短视频平台技术专家则认为, AIGC 未来会越来越工具化,成为「创作素材的灵感 ATM」,帮助设计师、内容生产者低成本地提供海量的素材参考。 此外,在多模态语言、3D 内容、图像视频编辑上,很快就会有不错的应用出现。

    国内一家 AI 技术公司创始人预测,AI 未来会承担更多生成及承担更多辅助生成的作用,多模态生成内容、创作者工具可以重新再做一遍。与此同时, AIGC 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成内容不可控,如何做协作模型,通过人的反馈促使机器快速学习或纠正,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2. 虚拟人技术:虚拟直播的商业空间 2018 年,VTuber(虚拟主播)月之美兔在日本掀起了虚拟直播的风潮,此后,专职推广 VTuber 的经纪公司在日本兴起。根据月之美兔所属的经纪公司「彩虹社」的财报数据,今年 2 月到 7 月,靠着旗下 138 位虚拟主播,彩虹社营收达到 99.36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5 亿元)——尽管绝对值不高,但营业利润接近 1/3。

    初代虚拟主播月之美兔,YouTube 粉丝 98 万|来自 YouTube 截图

    虚拟直播是否是一门好生意,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在 YouTube、B 站、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上,越来越多的虚拟人成为内容的主体。

    B 站是国内虚拟主播生态最为成熟的平台,2017 年,B 站第一个虚拟 UP 主「小希小桃 Channel」就已诞生。随后几年,B 站虚拟主播数量保持着每年三倍左右的速度增长。根据 B 站提供的数据,2021 年上半年,B 站虚拟主播数仅为 3.6 万,到 2022 年 10 月,这个数字跃升至 23 万。

    一方面,动作捕捉技术和设备逐年进化,市场上也出现了第三方的动作捕捉技术提供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正在降低成本。 按照第三方平台向我们提供的报价标准,一套全身捕捉的硬件设备+软件服务一年的售价在 2 万元左右,仅需要面部捕捉则只需要 5000 元每年。索尼在 11 月末发布的便捷动捕设备 mocopi,已经进化至仅由六个 3.2 厘米传感器组成,佩戴后连接智能手机就可以创建虚拟世界的自己,售价仅 495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2568 元)。

    将 mocopi 分别安装到头部、双腕、臀部和双脚踝,连接智能手机即可进行数据采集和动作输入|图片来源:索尼官网

    虚研社是国内第一批专职运营虚拟 UP 主企划公司,其创始人张亮提到,早期因为技术原因,一个虚拟人从设计到推出,需要 20 万,到 2019 年左右,便宜的话 3000 元就可以做出一个虚拟人。几年前的动捕设备还是专业电影特效中常用的惯性动捕、光学动捕,到现在,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动作捕捉。

    平台也在搭建可供素人便捷开启虚拟直播的基础设施。

    B 站虚拟主播业务负责人噶呜提到,最开始制作 2D 主播模型,成本最低也需要 3000-8000 元,对很多素人来说,尝试成本过高。B 站提供了快速的入门工具,在开播软件中预设虚拟形象,供用户使用,门槛大大降低。软件互动能力上,也把散落在海外开发软件论坛的直播 OBS 插件,做了集成,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开播工具就体验到基础的玩法。B 站还在与不同的软硬件供应商合作,力求为行业中的参与者把参与成本、精细化制作的成本降下来。

    技术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让虚拟人在理解与表达能力、合成显示、识别感知、 分析决策等方面得到提升, 动捕、3D 建模等底层技术服务也在随之发展,市场的活力逐渐被激发。再加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加速了行业进化,虚拟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多虚拟主播频繁出现在直播间带货或表演,成为品牌代言人,正在逐渐变成重要的内容介质。

    整体来说, 动作捕捉、摄像头等硬件设备的进化,使得早期仅供娱乐的虚拟偶像,有了更多现实应用的可能性。 SaaS 工具、动捕设备、3D 建模工具、虚拟人内容制作等仍然可以通过改造效率找到市场。

    3. 交互技术:让用户更沉浸 外界复盘抖音的崛起时,必然会提及竖屏视频铺满屏幕,给用户带来了忘记时间的沉浸感。视频内容的竞争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这样的长视频平台,还是抖音、快手、B 站,都在探讨如何让用户获得更沉浸、逼真、立体的观看效果,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交互, 让短视频与用户间能有更多维和丰富的互动。

    爱奇艺与优酷这样的长视频平台,在 2021 就引入了触觉交互效果,当影视剧中的人物有强烈的心跳时,观看设备会同步震动,模拟出同样的模式。这样的交互依赖手机中的马达,在应用到实际场景时,电子设备中的马达能提供的互动场景并不止于此。

    例如, 视频可以解析出视觉和音频代码,基于此可以与内容开发商合作,将触觉算法植入后台,处理后生成匹配场景的触觉代码,在本地识别、解析再输出触觉效果。对抖音类短视频内容,可以基于后台音乐库做声音到振动的转化,生成匹配音乐内容的触觉代码,再加入到背景音乐中,让背景音乐可以与硬件设备达成交互。

    另一种可能性在于,对基于现实生成的视频内容进行触觉增强。比如说,用手机录制烟花、爆竹类视频,在某地拍摄,获得音频信号,再将参数映射到系统马达上,在观看视频的设备上,通过马达就可以做出同等的效果。

    在硬件端,宽频马达已经被证实可以获得细致的交互效果。在VR设备上,在钓鱼场景中,已经可以感受到水流的震感,还原鱼儿上钩各个阶段,拖拽鱼线的力量变化。

    但 目前的挑战在于,硬件端、内容端与马达软硬件提供方,三方尚未展开极其紧密的合作。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新兴的硬件只能出现在新设备上,存量旧设备的触觉体验只能依赖传统的马达震动。而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是否引入这种更好的触觉效果来开发内容,更取决于硬件平台的态度。但这里确实有可能酝酿一种交互模式进化的新潮流。

    曹洪斌认为,头部客户对宽频触觉和触觉交互都有认知,但没有形成对用户的规模效应。就现阶段而言,这种触觉的交互更多应用在 VR 行业,游戏硬件上。他检索海外各大软硬件平台后发现,苹果在 VR 专利上有很深布局,产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头部硬件厂商何时放量。VR 端的触觉交互会随着设备量的增长逐渐成熟,未来的机会在内容平台与各类硬件之间的打通,真正实现产业链之间的协同。

    而 在直播方面,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腾讯视频、B 站、视频号等都在尝试 360 度的全景直播(但还未扩大规模)。 B 站虚拟直播业务负责人噶呜认为直播就是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实时体验。今年上半年,B 站曾经做过虚拟人全景 360 度的直播,这对软硬件设备都带来了直接的挑战。

    虚拟人全景直播的难度在于,对场景的丰富程度要求更高,通常直播只需要渲染一个面,但 360 度的直播需要渲染 6 个面,对技能的挑战也相应提升。需要渲染 6 个面,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实际上,从虚拟内容制作角度看,除了对美术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需要在听觉上——音乐、音效等创造更好的临场感。

    随着 VR 硬件的成熟,未来,短视频与直播领域必然会发生的变化是,内容需要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交互维度。视觉上,人们对内容清晰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会反向推导内容的创作者们拍摄和生产更高清晰度的内容。而在交互方面,听觉、视觉与触觉的想象空间正在被打开,技术的快速变革正让短视频与直播领域燃起火花。

    作者:李晓蕾,编辑:卫诗婕;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0Pk2UIxsCVLTYel5Z9zuw

    本文由 @极客公园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2022,AIGC元年?

    设计动态 2022-12-19
    2022年12月16日,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韦伯望远镜当选为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可谓实至名归。而在其他入选的科学突破中,AIGC也赫然在列。 这或许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了。无论是火遍全网的AI绘画,还是震惊世人的ChatGPT,都

    在元宇宙、web3概念不断火热的情况下,AI凭借“创作”强势崛起了。很多人说,AIGC或将会改变内容领域的生产方式,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又或迎来不同时期的变化。2022年,真的是AIGC的元年吗?

    2022年12月16日,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韦伯望远镜当选为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可谓实至名归。而在其他入选的科学突破中,AIGC也赫然在列。

    这或许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了。无论是火遍全网的AI绘画,还是震惊世人的ChatGPT,都属于AIGC这一概念,即生成式AI。凭借着诸多明星技术、产品的问世,谁也没有想到,在元宇宙、web3等概念叱咤风云的2022年里,AI凭借“创作”强势崛起了。

    有人认为,AIGC将会改变内容领域的生产方式,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也有人认为AIGC将会取代大多数创作者,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各种言论甚嚣尘上之时,一个共识似乎悄然达成了,从2022年开始,AIGC将迎来完全不同的发展时期。

    2022年,真的是AIGC的元年吗?

    一、AIGC编年史 首先明确一个定义,何为AIGC?

    跟PGC、UGC、PUGC等概念一样,AIGC即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也就是说内容的制作者从实打实的人或机构变成了AI。

    AI绘画最早要追溯2014年,GAN(生成式对抗网络)的诞生。据说人工智能专家Ian Goodfellow在一次酒后想到了这一深度模型概念,基于CNN(深度卷积神经网络),GAN创造性地将两个神经网络进行对抗,即生成器与鉴别器。生成器用于生成“造假数据”,鉴别器用于判断数据的真伪,在两者的对抗中,逐渐演化出强大的“造假能力”,而这种造假能力则用于图像的合成。

    GAN被称为21世纪最强大的算法模型之一,Ian Goodfellow也一跃成为AI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之一。2015年开始,GAN开始被投入实际运用中,相关的论文也爆发式增长,也成为AI生成图像、处理图像任务里最常见的存在。

    在GAN大放异彩的2015年,一家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其背后站着“钢铁侠”埃隆·马斯克、Y Combinator总裁阿尔特曼、天使投资人彼得·泰尔等一众硅谷大佬,这家公司就是ChatGPT的缔造者——OpenAI。

    OpenAI创立的初衷是预防人工智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虽为公司,但OpenAI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是马斯克等大佬用爱发电的产物,在创立之初,大佬们投入了10亿美元用于AI的开发。2016年,OpenAI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即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发力,致力于让AI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

    OpenAI最大的特点即是“Open”,即开放AI能力,全球研发者都可以通过其提供的开发与研究框架投入AI开发中,共同促进AI技术的发展。也是从2016年开始,OpenAI推出了自己的AI平台Universe。 故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时间来到2018年,Transformer 架构的发展改变了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预训练模型的引入改变了一切。GPT系列正是OpenAI在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打造的模型,其第一款产品GPT-1也是在2018年正式推出。GPT-1的独特之处在于“半监督”,在此前的NLP模型中,AI需要基于特定任务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学习,而这些数据是需要“监督”的,即人为地对数据进行标注。

    GPT-1则可以在开始进行无监督学习的预训练,通过对数据的学习增强语言能力,最后进行部分有监督的微调。简单来说,GPT-1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和数据进行更具效率的学习,但GPT-1仍旧是青涩的,一方面碍于训练数据的有限,AI的“世界观”很有限,另一方面其性能仍旧不够好,远远达不到对话的能力。

    自2018年开始NLP领域迎来了飞速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AI生成图像的未来,也就是AI绘画。

    2020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彼时,OpenAI推出了GPT-3,相比前两代,这一次GPT实现了进化,GPT-3的参数超过1750亿个,是人脑神经连结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GPT-3的性能也更强,它能够识别更深层次的文本含义,并进行反馈。 GPT-3的推出是一场革新。

    与此同时,在图像生成领域,一场革命也在发生。尽管GAN已经能生成较高质量的图片及内容,但相较来说,其效率较低,同时生成的图像始终难以令人满意。而Transformer架构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自此开始,图像合成领域告别了GAN时代,NLP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搭配的新时代来临了。

    随后便是我们熟知的故事了。 2022年9月,AI绘画爆火,11月30日,ChatGPT横空出世,正式让全世界看到了AIGC的“强大”。

    二、AIGC国内玩家 在OpenAI等行业巨头的带领下,海外AIGC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那么在国内,AIGC发展到哪一步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现实,相较于美国,国内AIGC领域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但近几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注意到了AIGC这一未来的产业富矿。

    国内AI领域,绕不开的一家公司即是百度。

    在五个月前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就着重强调了AIGC,他认为,AIGC不仅能够提升内容生产小笼包,还能创造出有独特价值的独立视角的内容。在世界大会上,百度AI也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在十分钟内复原了《富春山居图》的残卷,其背后依赖的深度学习模型,即是百度的当家模型——文心大模型。

    百度AI复原的《富春山居图》,图源网络

    文心大模型起源于2019年,是百度深耕预训练模型的产物,其核心特色在于“知识增强”,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并为多种AIGC应用提供支持。目前为止文心大模型已经发布了超过十多个大模型,形成了一个大模型家族。

    在世界大会两个月后的万象大会上,百度还发布了AI助理,根本上是多种AIGC应用的集合,包括文本生成、图片生成,图片转换视频等多种功能,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其直接面向用户与内容创作者,也就是说,AIGC技术的C端应用化正在实现。

    AIGC也不止图像生成、文本生成等领域,AI创作同样是多元的,音乐、编程等领域同样在飞速发展。

    就在不久前,昆仑万维高调宣布入局AIGC领域,并发布了“昆仑天工”模型。这一成立于2008年的公司早期以游戏代理起家,自2016年起,昆仑万维在海外建立起庞大业务,成为国内知名的出海巨头之一,近年来,昆仑万维更是发力元宇宙社交等领域,而这一进军AIGC,也是早有准备。

    自2020年起,昆仑万维便组建了超过200人的AIGC团队,训练集群200张卡,投入数千万元,并在2021年4月研发出了百亿参数的中文GPT-3模型。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人忽略的音乐领域,昆仑万维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于2022年1月启动的SkyMusic已经可以实现生成商用级别的音乐。

    值得注意的是,昆仑天工选择开源,与百度一样,昆仑万维坚信开源能够给AIGC带来更长效的发展力,并致力于降低AIGC技术的使用门槛,让AI能够帮助更多内容创作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两家公司外,在国内AIGC领域,垂直赛道的初创公司也势头正劲,覆盖AI音乐、虚拟人、AI音频语音、AI游戏等领域。

    但另一个事实也同时存在,相较于OpenAI等海外巨头,国内AIGC领域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在组织架构方面,国内基本都基于公司自身的科研团队,而OpenAI等组织更类似一个研究院,能够通过开放共享的模式吸纳全球顶尖科研人才。

    另一方面,国内AIGC相关公司面对的营收压力客观存在,很难像OpenAI等平台不计成本的进行投入。 但伴随着AIGC逐渐成熟的商业化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或许国内AIGC领域即将迎来春天。

    三、为何元年?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2022年为何会被看作AIGC的元年?

    其实深入了解AI绘画与ChatGPT就能理解这一说法:

    2022年8月,人工智能公司Stability AI推出了AI文生图模型Stable Diffusion(扩散模型),将AI图像生成的效率与精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量级,在最基础的终端设备上,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高质量的AI图像,几乎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AI绘画的爆发式发展也第一次让C端感受到了AIGC的强大魅力。

    而ChatGPT的到来更令人震惊。作为基于GPT-3.5的对话式AI,ChatGPT最大的特点即是能够“理解”对话者的语义,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反馈,并进行连续对话。基于对超大规模数据的深度学习,ChatGPT在文本生成领域几乎能“以假乱真”,让你认为其真的拥有了意识。此外,ChatGPT不仅能答疑解惑,还能写故事、作诗,甚至编程,生成内容的能力空前提高。

    AIGC元年的秘密就藏在这两个模型里。

    第一,在性能上,AI已经实现了“进化。 相比以前的GAN图像生成模型,Stable Diffusion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精准,只要输入对关键词,其就能产生较为接近的图像结果,这是此前的图像生成很难做到的。ChatGPT也同样是高性能的,有人几乎把它当做了谷歌一样的搜索引擎,正是在于其对于文本的深度分析并能够生成较为精确的反馈。而各种生成内容则进一步显示了其性能的强大。

    第二则在于“理解”。 这点在ChatGPT上体现的更加明显,相比此前的对话AI,人们惊奇的发现,ChatGPT似乎能够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无论是连续流畅的对话,还是对于错误想法的纠正,都让人感觉到对面的AI似乎是有思想的,尽管其只是类似“中文屋”的深度学习的产物,但强化学习模型的加入会让其不断进化,对话任务也完成的更加出色。

    最后则在于更大范围的应用。 相比于此前的“圈内狂欢”,2022年的AIGC真正做到了全民关注,这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以Stable Diffusion为例,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低门槛,不需要多强大的显卡与服务器,最普通的PC就能完成任务。同时平台的封装也让AIGC更加“平易近人”,AI绘画仅需要输入关键词,ChatGPT也只需要网页和提问栏就能实现对话,这让普通人接触AIGC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AIGC在2022年的火爆,是技术积累与发展策略双重变革的产物, 从某种角度来看,称之为元年也并不为过,只不过2022年更应该是AIGC的“应用元年”。

    AIGC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在“创造”这一概念面前,基于深度学习的AI的创作是否真正是创造还难以定论,另一方面知识产权问题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AIGC头上,如何解决AI学习背后的伦理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但在AI技术的发展问题面前,以上问题可能都是细枝末节了。正如OpenAI等平台所期望的那样,AIGC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才是最核心的目标。

    作者:世昕;编辑:石灿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涌入AIGC的创业者,该靠什么活下去

    设计动态 2022-12-19
    过去十年的科技产业里,在未来科幻感上唯一能够与VR比肩的概念大概只剩下AI了。两者在现实层面也不乏共同之处,比如它们强烈的周期属性,一阵热潮或是资本炒作之后便会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但用不了几年一轮新的循环又会悄然启动。 VR随着扎克伯格去年开启的“元宇宙”征

    谈及VR,我们能够想到与它齐肩的就只剩下AI了,从前的AI大都源于巨头,而这一波AI热潮则是来源于普通用户,皆是终端消费者能够看得见用得着的产品。而如何搭建起与终端消费者的良性互动生态,将是这一次AIGC创业的关键。

    过去十年的科技产业里,在未来科幻感上唯一能够与VR比肩的概念大概只剩下AI了。两者在现实层面也不乏共同之处,比如它们强烈的周期属性,一阵热潮或是资本炒作之后便会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但用不了几年一轮新的循环又会悄然启动。

    VR随着扎克伯格去年开启的“元宇宙”征途已经重回主流消费市场和舆论中心,尽管稍微晚了一步,AI的新一轮”出圈“周期显然在今年又缓缓开启,在DALL-E、Stable Diffusion持续引爆全网之后, 最近登场的ChatGPT更是为这股AI热潮添了一把新柴。

    不过和2015年DeepMind旗下的AlphaGo攻克围棋,以及之后各家巨头相继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再到围绕AI算力的AI芯片竞赛等大量B端商业化的AI实践不同, 这一波AI热潮的再次兴起几乎都是直接发源于普通用户 ,不论是大量AI生成绘画平台还是ChatGPT这类AI聊天机器人,都是终端消费者能够看得见用得着的产品。

    ChatGPT 的训练步骤

    由此引发的一波AI创业以及投资热潮也被称为AIGC(AI生成内容),其对应的自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UGC、PGC等内容创作方式。

    尤其如今充斥在国内外各种社交媒体上的海量AI绘图,可以说是当下AIGC行业的当红辣子鸡,而在这背后也逐渐形成了巨头下场与各类初创公司群雄逐鹿的局面。

    当然,不论是科技巨头,还是创业公司,最终目的都是将AI技术成功商业化以实现盈利,想要让这一波热潮不会又像之前那样快速冷却, 如何搭建起与终端消费者的良性互动生态,将是这一次AIGC创业的关键。

    一、AI绘画持续出圈背后,创业者与大厂开始交锋 进入2022年,随着DALL-E、Stable Diffusion等“文本生成图像”AI模型的大火,泛用型的AI技术以及可能衍生的应用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当然这个过程中,一些标志性事件的出现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今年8月,AI绘画已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的关注。

    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AIGC绘画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中获得“数字艺术/数字修饰照片”类别一等奖。

    《太空歌剧院》

    这幅获奖作品由AI绘画软件Midjourney生成,据《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这副作品的创作者将AI自动生成的约100幅图像进行微调,经过约900次迭代,再经过约80小时的PS修饰,最终完成了这幅画作。

    可以说这幅作品的出现,使得先前更多是小打小闹的涂鸦开始向真正的艺术创作转变,同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艺术家与创作者加入其中,借助越来越容易上手的AI创作工具,进一步放大自己的创作能力。

    当然,每一轮关于AI热点的创业与投资热潮都有其不同点, 今年开始的“文本生成图像”所引领起来的AIGC周期和之前几次相比,核心不同其实放映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如今AI的概念或产品原型变得更“有趣”与“亲民”。

    此前,无论是DeepMind的AlphaGo还是围绕机器人的探索或是面向AI场景的芯片热炒,这些AI概念或产品要么过于严肃,要么太烧钱脱离实际,并非普通人甚至初创公司所能快速进入的领域。

    而DALL-E、Stable Diffusion以及ChatGPT则完全不同,这些AI模型的应用场景尽管非常局限却也梗有趣,生成一篇有趣的文章、编写一封有质量的邮件、优化一段清晰可读的代码或生成一副有创意的图像,这些应用场景足够有新奇好玩,也足够实用,能够极大改变用户的工作流程,也能快速让投资人看到价值。

    ChatGPT生成内容

    另外一方面,相对比过去更多是巨头领衔某一前沿概念,如今开源社区加速了从概念到产品的落地过程。

    像是Stable Diffusion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大胆采用开源的商业模式,利用开源社区(如 Github)的力量,Stable Diffusion快速收获了第一批用户,这些用户不仅通过社交媒体、博客、邮件通讯等方式做了新一轮传播,还在开源社区上分享自己的优化产品,进一步扩大了用户基础。

    最典型的莫过于ChatGPT的大热,背后显然离不开超级”网红“伊隆·马斯克在本月初的大力赞美,一夜之间使得众多普通用户知道了这一产品的存在。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由开源社区、社交媒体、订阅newsletter等共同推动的AI发展潮流,同时也是一次AI开源商业模式的探索。

    过往很多AI重要技术突破,几乎都会被商业公司包装为付费产品,普通用户难以触及,但这一次,从Stable Diffusion到OpenAI不断开放的DALL-E,开源开放俨然成了主流,这种新潮流也让AI能否真正转化为流行消费级产品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

    OpenAI-DALL·E

    当下AIGC绘图领域最火热的公司无疑是推出Stable Diffusion的Stable AI,这家公司并不是最早涉足该领域的企业,但其大胆地将做出开源计划,迅速形成了超出AI领域的影响力,Stable AI最近也完成一笔超过1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快速站上风口的不仅仅只是这些为开源AI技术寻找出路的创业公司,大公司同样渴望快速进入这一领域分一杯羹。 国外科技巨头Google、Meta,国内也像百度文心一格的产品,同时美图、腾讯、字节等公司也都快速上线了自己的AI绘画工具或是基于现成平台的新功能。

    根据彭博社报道,美图公司股价在过去几周上涨了50%以上,一大原因就是其海外市场推出的AI绘画功能在日本市场大受欢迎,连续进入了苹果App免费下载排行榜和谷歌Play商店免费下载榜前三。原本只是衍生于QQ空间的二次元生成器Different Dimension Me,同样也因为AIGC创作的大热而突然走红,一度因为流量过大而宕机。

    美图在日本大获流行

    与此同时,一些AI绘画小程序如意间AI绘画、Style art、滴墨社区、Uni Dream等,以及网站draft.art等也纷纷上线。根据小程序“意间AI绘画”披露的后台数据,其小程序平台自2022年9月30日上线到2022年11月12日,用户由0增长到了117万人,其中,11月11日单日用户增加65.7万人。

    不过有人气是一回事,最终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转换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过去两年大热必死的Clubhouse一样,如何保持人气高峰之后的日常商业化运营,依然是摆着AIGC创业者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好在如今商业世界的版图已经不再仅仅只有流量变现这些传统思路可以参考,在言必称订阅制和元宇宙的当下,AIGC的出路无疑又比前人多了不少。

    二、卖产品还是卖服务,AIGC的商业化如何谱写? 在AIGC的法律版权、创作伦理争论之外,随着越来越多资源和资本的投入,2023年大概率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相关产品落地,微软Azure已经拥有了类似GPT-3和DALL-E的相关技术,就连一向高傲的苹果也亲自下场,手把手教用户如何直接将Stable Diffusion模型转换为iPhone、iPad和Mac可以运行的版本,本身就是创作工具大厂的Adobe也在积极引入相关技术。

    对于更多创业公司,能够利用现成的开源AI模型自然能够让其少走不少弯路,但最终其产品构成依然需要具有足够好的商业模式来吸引终端用户,不论是这些用户是C端还是B端。

    如果是卖产品,那么AIGC创业者最直接需要面向自然还是内容创作者,基于强大的技术功能,AI 智能图文转视频、AI绘画等工具都大大提高了内容创作者的创作效率。同时,平台自身不断开发推出的智能AI素材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选择。

    AIGC生成绘画

    可以说,成为C端创作者的辅助工具是目前AIGC公司最明晰的商业化变现方向。

    这一收费模式基本上就是Adobe这类公司所趟出来的前路,大概率能够划分为两类, 一是基于平台基础功能采取订阅制;二是在不影响基础功能使用体验的情况下,推出部分高阶功能、专属素材等,进行个性化收费, 用户按需选择性购买即可。

    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AIGC初创平台都还属于快速积累原始用户的阶段,持续打磨好平台功能与产品服务,显然是比如何快速变现更现实的问题,但最终能否实现商业化其实才是判断一家公司产品能力的试金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目前AIGC在B端服务方面的变现反而更具有可行性。

    AIGC平台其实也可以走上类似gettyimages这类图片素材库的商业化道路。由于其本身依靠技术参与到了内容创作中,那么作为AI模式与创作者的连接者,平台本身处在更有利的位置, 只要能够合理制定分成模式以及维护商用版权,AIGC终归也会形成一个足够规范的素材库平台。

    AI生成的图像

    同时不论是AI绘图、文字转视频还是ChatGPT,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它们非常擅长生成固定格式的内容,尤其是海量存在于如今互联网上的内容, 而占据其中相当大份额的便是互联网广告营销,类似具有大量固定套路的内容生成需求,AIGC无疑比人类更容易快速给出成果。

    例如,软件公司Box创始人Aaron Levie就在推特上分享了一份他让ChatGPT撰写的SaaS公司营销策略,不仅让他自己大吃一惊,也让评论区不少人感叹类似的商业策略分析与咨询写作似乎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了。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看到类似机会的创业公司存在,像ZMO.AI就将其业务细分到了电商展示场景,卖家只需提交产品图,并挑选适合的模特,稍加调整后,就可通过AI模型生成模特穿着自家服饰的展示图,还可以通过这些图片为不同人群调整服装版型、颜色,省去了大量产品展示需要拍图、修图的过程。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接下来势必还能看到不同领域关于AIGC的技术组合, 诸如“音频+视频”带来的震撼或许比单一的“文本转化图像”更大,这也将进一步改变内容创作领域的游戏规则 ,尤其是对于YouTuber或TikToker们而言。

    当内容生成变得足够简单和高效时, 急需高质量内容填充的元宇宙空间,无疑也会成为AIGC角逐的下一个广阔战场 ,毕竟随着AIGC的到来,NFT市场又难得在虚拟货币熊市中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伴随着大公司与初创企业的快速进入,未来AIGC的相关技术会通过各类产品快速交付到企业或个人用户手里,对于包括文本、图像等领域的创作者、公司甚至程序员来说,接下来一批产品的出现将会带来一次巨大的范式变革,AI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概率会一次次让人类感到恐惧。

    但就像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真正能够洞察到机会的创业者显然不会放过这个能够成就贪婪的良机。

    作者: 大娱乐家

    来源公众号: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娱观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