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号的10亿“野望”:底气从何而来?

    设计动态 2022-12-22
    万众瞩目的世界杯最终以阿根廷的夺冠收官,此前抖音豪掷10亿元拿下了世界杯的转播权,为平台造足了声势。相比之下,视频号遗憾错过了这项能让流量激增的黄金赛事。 不过,尽管视频号放弃了世界杯,其却从未停止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争夺私域流量的步伐。今年,视频号不仅上

    2020年上线之初,视频号仅支持上传1分钟之内的短视频,后来陆续上线了直播打赏、连麦、美颜等功能。视频号也在短短两年内,凭借着社交属性建立起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本文介绍了视频号的商业化链路,一起来看看。

    万众瞩目的世界杯最终以阿根廷的夺冠收官,此前抖音豪掷10亿元拿下了世界杯的转播权,为平台造足了声势。相比之下,视频号遗憾错过了这项能让流量激增的黄金赛事。

    不过,尽管视频号放弃了世界杯,其却从未停止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争夺私域流量的步伐。今年,视频号不仅上线了视频号小店,还推出了信息流广告,腾讯加速视频号商业化进程的野心可见一斑。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视频号已然在多个领域进行发力。

    在刚刚结束的双12活动中,视频号还推出了为期四天的“双12品质生活节&年货节”,中国黄金、周大生等品牌纷纷进驻视频号直播间。在视频号大盘的扩张之下,部分品牌正在试图通过视频号寻找全新的盈利增长曲线,而发展势头正劲的视频号又能否承载品牌以及腾讯的厚望?

    一、腾讯押宝视频号 创造出一款足以比肩抖音、快手的短视频APP始终是腾讯的野心所在。为此,早在视频号诞生之前,腾讯已经先后测试上线了微视、猫饼、MO声等十多款短视频APP。但这些APP反响平平,有的甚至已经下架,热度最高的微视月活量也不及抖音的十分之一。因此,视频号的出现让腾讯看到了那个“翻盘点”。

    2020年上线之初,视频号仅支持上传1分钟之内的短视频,后来陆续上线了直播打赏、连麦、美颜等功能,逐渐完善自身的商业化链路。从商业化的角度考量,依托于微信生长出的视频号有着得天独厚的私域流量优势,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看一看、搜一搜、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途径均与与视频号建立了链接,多个渠道都能帮助视频号引流。视频号也在短短两年内,凭借着社交属性建立起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根据Quest 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截至2022年6月,视频号MAU规模达到了8.13亿,抖音6.8亿,快手3.9亿,视频号成功领跑整个短视频赛道。但视频号的硬伤在于,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不及抖音、快手的三分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抖音日均使用时长为118分钟,快手为119分钟,视频号仅有35分钟。

    从本质上讲,用户使用时长短源于视频号的内容生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偏弱,视频号曾经还因为泛知识内容、资讯类内容偏多,被吐槽为“中年抖音”。为了丰富视频号的内容生态,腾讯逐渐加大了对于视频号的内容布局力度。

    回顾视频号发展走来的内容路径,其初期在内容创作方面主要通过公众号引流。微信先后邀请了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等头部公众号进驻了视频号,这些账号也凭借着输出的内容和原始公众号粉丝的积累,逐渐打造出了多个爆款视频,也活跃了视频号早期的内容生态,并引来了大量的内容创作者入局。

    然而,由于视频号始终秉持着“去中心化”的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视频号创作者的粉丝数量、点赞量等数据并不透明,从而影响了品牌方对于创作者的商业价值评估。而且视频号的内容生态、公域流量不及抖音、快手活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视频号对于内容创作者的吸引力弱于抖音、快手,现象级红人数量偏少。在内容层面,与抖音、快手相比,视频号的娱乐属性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品牌广告投放的品类,视频号亟需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内容。

    为了给观众输送新鲜内容,视频号在直播领域也在不断探索。起初,张小龙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乱翻书》主理人潘乱通过视频号进行了直播访谈,此举相当于直接给视频号做了免费的广告宣传。而后,摄影师李政霖在视频号进行的双子座流星雨直播更是成为了视频号首次刷屏朋友圈的事件,这也让腾讯看到了视频号在直播领域的潜力,并将演唱会引入到了视频号中。

    2021年末,西城男孩的音乐会直播观看人数高达2700万,视频播放次数高达1.7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150万。五月天的跨年演唱会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1400万,五月天与周杰伦合唱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高达两亿。

    由此看来,视频号的直播更偏向走情怀路线,并通过怀旧金曲等方式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意在辐射多个圈层受众,争取实现粉丝的全域覆盖,从而为后期引流、种草的商业化之路做铺垫。

    以直播演唱会为例,直播演唱会的热度就让品牌方窥见了商机,纷纷借助演唱会为品牌赋能,占领用户心智。林肯汽车与后街男孩联动进行演唱会直播,极狐汽车也携手崔健、罗大佑推出了“难得张狂”和“匠心回归”两场演唱会,不仅实现了内容出圈,更推动了商业化进程。

    在上述一系列“大动作”后,视频号迎来了“增量”。据腾讯Q3财报披露,视频号的广告业务与腾讯现有的广告业务互补,并为腾讯带来了增量的广告收入。正当腾讯的社交网络收入下滑时,视频号的直播服务收入同样有所增加,逆势生长的视频号让腾讯窥见了多点开花的赚钱路径,腾讯或将长期押宝视频号。

    二、视频号如何跑通赚钱之路? 分析腾讯整体营收状况,近年来由于游戏版号受阻,腾讯Q3本土游戏收入同比下降7%至312亿元人民币。在“现金牛”业务下滑的情况下,视频号亟需扛起赚钱重任。

    腾讯也曾在2021年的年报中写道:“我们相信视频号将会提供重要的商业化机会,包括短视频流广告、直播打赏及直播电商”,而视频号也没有辜负腾讯的期待,在赚钱之路上越走越远。

    视频号之所以能实现商业变现的增长,离不开持续发力的内容建设。据克劳锐此前发布的《2021微信视频号生态洞察报告》指出,视频号中蓝V账号账号占比21%,但表现活跃贡献了31%的内容,其中大量作品都是资讯类内容,刷新率极快。而个人账号占视频号的74%贡献了62%的内容,其中资讯、生活、情感、教育等内容较为突出。视频号团队负责人张孝超表示:“泛知识、泛生活和泛资讯,这三大方向是未来官方团队要重点扶持的对象。”

    为了扶持内容创作者,视频号一度推出了系列“创作者激励计划”,在为新人创作者提供流量包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变现。

    随着视频号的内容土壤愈发成熟,用户对于视频号的使用时长逐渐增加。腾讯Q2财报数据显示,视频号总用户时长超过朋友圈80%,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0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100%。

    视频号积累了足够的私域流量后,多种商业化模式亦逐步跑通,直播带货首当其冲。去年7月视频号成立了专门的电商团队,今年双11视频号推出了私域激活、交易转化、商家激励等玩法,并对业绩较好的商家提供公域流量激励。视频号团队讲师陶佳在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上提到一组数据:“视频号直播带货的GMV在2021年末增长了15倍,直播间平均客单价超过200元,整体复购率超过60%。”

    今年7月,视频号还上线了团队独立运营的视频号小店,此举意在构建商城,从而实现电商闭环。客观来看,尽管视频号在直播电商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

    与淘宝、抖音、快手相比,视频号缺少像李佳琦、罗永浩、辛巴这样的头部主播,这导致了视频号在618、双11等购物节点创造的GMV难以与其它平台抗衡,而视频号在大促节点的“静悄悄”某种程度上坐实了其电商之路还处于成长阶段,视频号的商城能否打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022年视频号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视频号的直播观看人群主要集中在40-55岁的女性,这一部分的受众群体的购买力与年轻女性消费力相比偏弱。为了推进电商业务,视频号选择不断扩充消费群体类型,疯狂小杨哥、疆域阿里木等KOL纷纷入驻了视频号且开了小店,虽然尚未进行直播带货但都有在视频内容中作卖货引导。此外据媒体报道,罗永浩、董明珠等人也正在筹备进军视频号。

    最近,视频号还在大力完善电商服务,新增的彩排模式意在帮助主播测试直播效果,上线的优选联盟意在帮助商家推广产品。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视频号打造出头部主播的难度不言而喻,而如何设置更为完备的商城产业链,吸引头部主播入局,或将成为视频号探索的新方向。

    三、存量时代来临,视频号的增量还有多少? 在探索增量内容方面,视频号使出了浑身解数。至于盈利,在微信生态不断开放商业化的大前提下,可以判断视频号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从其增加信息流广告体量的举措就能看出视频号意图赚钱养家的野心。

    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广告状况不容乐观,Quest 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指出,从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增速整体放缓,今年的Q1、Q2季度,广告增幅分别为3.9%和-7.6%。

    在这种情况下,视频号却逆势而上,新增了信息流广告,并推出了竞价模式,用户可以通过视频号直接跳转至商品链接,信息流广告的成效也在Q3财报中得到了体现。

    在广告营销领域,未被投过的广告渠道往往具备一段时间“低成本、高回报”的窗口期,随着投放广告的增多与用户疲劳,效果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部分广告主也将目标锚定在了视频号这一新“增量”上。

    图源:腾讯三季报

    根据腾讯发布的Q3财报,网络广告业务在Q3季度实现营收215亿元,同比下降5%,但视频号表现亮眼。财报披露,广告主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需求强劲,尤其是快消品行业。而且,视频号也为腾讯带来了增量的广告收入,抵消了若干行业对于广告需求疲软的情况。

    蔚来汽车的社区知识分享平台seeds就和视频号联动,推出了直播知识专栏,杨澜、吴晓波等人进入了直播间,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254万。安踏也在视频号发起了冬奥冷知识大赛,视频号营销开始成为品牌的新目标,而品牌如何借助视频号达到出圈目的,仍然取决于具体的内容策划。

    至于视频号能接到多少信息流广告,则取决于视频号的辐射群体以及投放广告的转化效果,这也恰恰是视频号策划多场直播的目的。未来,视频号为了大量拉新受众,势必会想出更多花样玩法。不过对于视频号而言,如果信息流广告过于密集,同样影响观感进而对内容生态不利,因此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官方所要思考的问题。

    QuestMobile去年发布了一组数据,在2021年上半年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成为了互联网广告收入排行榜的前三名。其中,抖音占比30.2%,今日头条占比16.4%,微信占比9.7%。而今年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称:“2022年第四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

    作为后起之秀的视频号,其究竟能撬动多少份额?视频号能否在不蚕食朋友圈广告份额的情况下,给腾讯创造更大规模的商业变现?这些问题都需要视频号来解答。如今,第四季度已经来临,谜底即将揭晓。在2022年报发布后,让我们拭目以待视频号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作者:雨过炊烟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中国软件三十年:秩序的瓦解与重建

    设计动态 2022-12-22
    在徐少春创立金蝶的时候,用友已经走过了5年光阴。 在那之前,刚过完24岁生日的王文京,拉着公务员同事苏启强在中关村成立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当时大多数企业仍然靠手工记账,王文京想让他们通过使用软件,搭建自己的财务系统。就像比尔·盖茨发誓要在23岁前赚上100万

    国内做企业软件的企业现在发展得如何了?在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之后,国内企业服务软件赛道的玩家们似乎陷入了发展瓶颈,转型慢、销售难等问题也逐渐被提上了台面。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国内软件的发展历程?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徐少春创立金蝶的时候,用友已经走过了5年光阴。

    在那之前,刚过完24岁生日的王文京,拉着公务员同事苏启强在中关村成立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当时大多数企业仍然靠手工记账,王文京想让他们通过使用软件,搭建自己的财务系统。就像比尔·盖茨发誓要在23岁前赚上100万美金一样,他给自己定下的规划是十年赚到3000万。

    回想上世纪90年代初,张朝阳刚刚赴美留学,史玉柱还在卖保健品,求伯君十多万行代码的wps吸引了雷军,徐少春借5000块钱开的爱普软件公司,还没有改名金蝶,快速扩张的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刚刚上市。IBM、惠普、微软紧随Oracle陆续进入中国,在那个黄金遍地的年代,他们都把目光瞄准了这片热土。

    后来东软、金山、用友、金蝶的名字流传开来,恒生、广联达、讯飞等后起之秀也都拿到融资,以用友、金蝶为首的本土软件厂商,甚至声称能和国际巨头SAP分庭抗礼。就像《硅谷之火》里说的: 历史已经验证,未来人们购买软件将和购买计算机本身一样平常。由于软件的经营比硬件更容易启动和赢利,销售软件正成为一项规模庞大的经营活动。

    2005到2015的10年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5倍,C端市场流量红利锐减,消费级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To B,IDG合伙人牛奎光曾在公开场合中提到: “IDG资本很早就投了金蝶、富达等企业服务公司,后来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远快于企业级服务的发展,所有做企业软件的公司加起来都不如做互联网公司产生的利润多。”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徐少春先后砸了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办公室、办公椅,还有做了20多年的ERP和企业数字化单体架构的“烟囱”。从DOS转向Windows,再转型做企业ERP软件,随着美国SaaS模式的成功,国内厂商开始追赶模仿,金蝶的整个产品战略也转向了金蝶云。

    但问题是,多次转型并没有兑现徐少春那句“2010年跻身世界应用软件十强”的豪言。曾经拿过IDG 2000万元人民币投资的金蝶,此后便很少获得新融资。 “基本没有资本市场再关注我们了。” 当时的总经理吴荣海表示。

    再看国外,诸如AWS、Salesforce、Workday、Figma、Zoom等已经占据企业服务半壁江山,还有Notion、Calendly、Airtable等垂类新星。老牌软件厂商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云转型,比如微软、IBM、Oracle,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事实上,金蝶、用友的经历,也算是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老玩家和新选手似乎都陷入了同一种窘境:它并不像《硅谷之火》描述的那样“更容易赢利,成为一项规模庞大的经营活动”,甚至在B端市场的成熟度远远落后于欧美,这样的差距,逐渐成为全行业的一道哑谜。

    一、做得很快,但头开得不好 多年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王坚说服马云做YunOS,靠的主要是“平台概念”4个字。

    他想推进阿里在移动领域的平台战略,这和时任首席战略官的曾鸣看法一致, “阿里这么大的公司,不要只想做Killer App。如果能把第三方应用放进平台,那这个平台就是Killer App。” 他的意思是,单靠某个大应用撑不起阿里的增长,应该有开放平台接入更多的第三方应用。

    但YunOS和云计算不完全是一码事,对前者, 王坚的云计算业务能得到马云承诺每年投资10个亿,坚持10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坚帮他算清楚了,阿里到达足够体量所需的算力和对存储端的投入。

    但YunOS的指向并不一样,王坚认为在未来的“云管端”时代,手机操作系统将成为无可替代的“管道”存在,里面流动的是几何级倍数的大量用户数据。然而,YunOS并不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是看得见的趋势,所以得到的支持并不多。直到与宏基分手的2012年,即使马云再度力挺,但大势已去,YunOS的故事停在了2017年。

    虽然YunOS失败了,但“平台概念”却成了互联网的主基调,这个说法延续至今,就成了所谓的“生态概念”。

    和多数硅谷型创业的公司不同,诞生在校园里的Facebook,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交朋友;Slack让用户告别邮件,通过群聊协同工作;包括近些年火起来的Zoom、Notion、databricks等。学院派、车库公司有很多,他们成立之初就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先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并尝试解决,从小的垂类一直生长成巨头,他们并不崇尚生态。

    但在国内,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市场的不对称竞争一直在加剧。尤其对于今天的互联网来说,因为边际成本趋近为零,所以在刚开始时,就考虑到之后的有可能大规模发展的潜能。大厂虹吸效应之下,创业公司面临的往往是被并购、或者被参股,比如近几年字节收购黑帕云,阿里巴巴战投商汤科技、寒武纪。

    这直接导致了,相比国外软件是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完成工作,国内互联网大公司的入局,更像是为了抢风口占市场。前者是技术驱动,后者看中对行业的重新改造,叫得上名字的阿里云、腾讯云等产品,往往是靠着雄厚背景立足,然后快速占领市场。

    201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和用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用友旗下多款产品逐步迁入阿里云,在云上向企业提供SaaS化的服务。但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自己本身的产品够好,销路也不错,并入大厂平台,如果能卖出去,就要考虑让利;如果卖不出去,平台没有用户流量,就没有加入的必要,这是销售体系上出了问题,加上大厂的挤压,垂类公司很难有活路,也就很难有创新。

    事实上,早在2013年,微软就和世纪互联达成合作,由后者代为运营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SAP和电信共同推进SAP云产品在中国落地,2016年Oracle和腾讯云签署合作协议,为国内企业提供企业级云计算服务。百度大力投入的Al布局中,DuerOS语音开放平台和阿波罗自动驾驶系统,也都属于to B领域。

    企业服务市场在2016年的再度爆发,SaaS模式则作为整个产业的趋势,产品的本质在于服务,过去作为传统软件公司,金蝶卖的是软件许可,转型云服务提供商,就意味着卖软件订阅服务,要凭借完整的用户体验来盈利。

    所以在2017年砸掉ERP的时候,徐少春的内心是忐忑的。

    互联网大厂纷纷卡位,阿里、腾讯、华为、浪潮等云服务巨头加大企业云服务市场的拓展力度。反观老牌软件厂商则要重新打磨从0到1。徐少春坦言,相比传统企业在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及时和低效,互联网大厂的技术、现金流、研发人才更有优势。这无形中加剧了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

    二、转型慢,销售难 “在砸的前几天,我彻底想通了,一定要砸。因为ERP的概念、思想、理念已经有很大改变,企业和人都在快速变化,它肯定不会适应未来的需求。” 徐少春后来说到。

    从盈利角度来看,客户从一次性付费买断,改为saas模式的交年费,单次缴纳的金额减少,但是只要有持续的续租,那么收入将会长远可观。但回到金蝶身上,市场教育阶段的难点还很多。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大多用的西方管理思想或模式,现在发现这些都不灵了,虽然有技术,但是企业的管理流程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徐少春认为,公司的管理需要被重构,这时就不仅需要去集合各类数字技术,设计新业务模式,满足个性需求,更底层的是怎么让这些客户接受,并愿意花钱购买。

    所以我们深挖了金蝶2017年之后的业绩,发现除了增长仍难达到预期之外,费用也持续高涨。 2017-2021年财报显示,为了获取新客户,金蝶不得不加大销售激励,费用主要集中在销售推广费用,即员工薪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54%、53%、49%、42%、42%,平均48%。期间传统产品陆续停售,但表现在新业务上,并没有明显的转化。

    ROI的背离很能说明问题: 销售费用蚕食盈利能力,越是加强云转型,反而亏损越多。

    从业务来看,中小型客户高成本支出,和大型客户的增长乏力,是金蝶亏损的主要原因。针对中小微企业市场的产品,虽然能带来营收上升,但考虑到后者平均生命周期过短,付费意愿较低,并不等于盈利增加,同时金蝶还不得不要持续拉新和维护,来维持营收增长。

    如果转向客户生命周期长、复购能力强、续费率高的大客户,又需要前期的大笔投入。林波是金蝶的CFO,两年前他曾在财报会上坦言: “今年我们有签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大客户群体,有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安全管理因素,我们甚至要租用新的办公场所,贴近客户来服务,所以整个交付成本提高很多。”

    但即便砸下大笔投入,大客户的增长也十分缓慢,原因可能在于,南方的金蝶身边更多是中小民营,大企业又要高定制化服务,方案复制性有限,就很难持续,在服务大客户上,金蝶不比北方的用友有经验,更不必说sap、Oracle等老牌国际巨头的领先优势。

    都说一部金蝶创业史,半部中国软件史。

    但有分析师经过计算调整后的扣非净利润发现,金蝶实际上已经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累计额度超过31.88亿。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金蝶营收21.97亿元,同比增长17.32%,归母净亏损3.5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3.66%。

    无独有偶,从2020年起,用友的营收增长也放缓,净利不升反降。今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将达到2.43到2.73亿元。营收微涨,利润陡降,用友市值一度蒸发超过七百亿。

    当退居幕后的王文京再度出山,激进强推用友的资本运作,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彼时作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金山,市值还不到微软的1%。

    三、能将就,就继续用着 国内软件付费意识不强的问题,由来已久。

    像早期卡巴斯基、瑞星等杀毒软件,一直是靠收取年费获取收入,但谁也没有想到,360会通过免费的策略迅速杀入,并占领了安全软件市场;在微软Office套件山寨遍地时,总部却放任这种行为很长时间,目的是为了间接提高覆盖率和培养使用习惯。当人们免费盗版软件用惯了,就更不愿为看得见摸不着的软件付费。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厂商来说的确是一种商业策略。

    另一方面,因为人均收入更高,加上市场培育,国外能更早习惯为图书、音乐、影视等各方面付费。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高效、快捷地监管企业运营,以“抠门”著称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愿意花费2400万美元建立卫星通讯系统,甚至拿出全年预算的1/4,发射了一颗私有商用卫星。

    每周六早晨,他都会进入卫星设备室查看打印的结果,准确了解本周的销售情况,沃尔顿说: “技术和分销是沃尔玛得以发展壮大和维持控制的重要构成因素。”

    但有国内某小微企业员工透露,除了付费意愿,考虑到用诺顿正版一年就10好几万,用个金山词霸都要3、4万一年,还有用Lotus Notes单一个用户名年费就5000多,大企业配一套软件系统甚至动辄百万千万。

    太贵了。

    所以对于公司来说,与其主动尝试去买一套软件,思索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提高,国内大部分公司更倾向于,发现缺了什么就补一下,能将就使用就继续用着。

    但也说明了,其实一些新产品,能提供的并不是颠覆式创新,它的功能和解决方案可能在产品出现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公司在用了,后者就没必要重复付费。另一种情况,比如像钉钉、企业微信、飞书这类内部经验孵化出的产品,有些不是产品不好,而是不一定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跳过从0到1的规律,走得太快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如今国内市场存在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一开始是为了占领市场,也可能是为了做大做全,但核心都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但反过来想,面对数量多、分布广的各色企业,他们要的多但给的少。这样一来,最好的选择可能并不是一款产品多细多深,只求功能都能覆盖,至于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交给IT集成公司生态合作伙伴去做。拥有全国销售网络,进行规模化实施,对于大而全的巨头们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解法。

    一旦国内市场上同类的垂直软件和服务多了,又难免打价格战,所以定价模式就很粗犷,时间长了一直亏损,并不是长久之计,此时如果靠大公司快速兼并收购,市场迅速出清,但这是一件好事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四、销售的过程需要持续且有细节 和以上认知不同的是,同样在这个赛道的SAP,它的产品定价体系却是行业里最复杂的,尤其在转型云服务以后,定价更复杂。举个例子,2020年,SAP定价相关合约条款长达186页。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人能够轻易通过报价文件学会怎么报价,但是SAPERP定价的复杂度并没有影响它的世界领先。

    以SAP的旗舰产品S4HANACloud为例,它的价款主要这几个方面构成: 用户访问授权、数据访问的接口使用权、基础设施收费和附加解决方案。

    其中,访问授权除了年费模式,SAP也卖永久授权。当然每年也必须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技术支持费用;如果交年费,续租要保证年化3.3%或不低于当地CPI涨幅。授权收费虽和用户量直接相关,弹性很大,但SAP还有一定的底价要求。反观国内同类的产品大多数只收取这部分费用,而SAP依靠议价能力,还有三个层面的叠加费用。

    除此以外,SAP的数据接口付费只针对于第三方产品,但这项费用起步价就是2.4万欧元,超过访问限额后,就需要额外付费。SAP提供了覆盖企业运营管理所有环节、需求差异的超级ERP全家桶,所以,假如需要对接第三方应用访问庞大的对象,恐怕再大的公司也会心疼。

    这也是全家桶能够交叉销售的一个原因。

    国内也有类似做法,但一般只收取固定接口费用,很少会有访问计量。虽然SAP的定价因过于苛刻被指责,但据说近两年SAP只提供折扣让步,并没有取消这种方案。

    2000年的Salesforce定价简单至极,但现在的定价表可能比SAP还要长。Oracle和微软的企业软件产品定价表也是不花个几天时间看不明白。SAP在跟客户斤斤计较API访问收费,国内常常做出买三年送三年甚至免费的“促销”,价格竞争让掉的营收和利润,本就难以被忽视。

    归根结底,产品和客户多元了,定价就不可能那么简单干脆。传统的销售职能场景,卖了多少和业绩指标和收入息息相关,所以更重视售前,关注怎么把产品卖出去。但saas产品的销售是持续的续约和续费模式。

    简单来说,用一天,就一天不能断销售,整个过程渗透在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每个和环节中,追求的是客户成功,实现共赢。这时,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你不能再把业务押在销售人员上,更不能幻想一只销售铁军就可支撑整盘棋,即使你有独立销售团队,他们与其他部门也是高度链接的。

    之前有用友离职的销售员工在网上指出: “销售做项目,如果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是100,那么客户占20,友商占20,余下60全是内部竞争(资源牵制,后台牵制,分销直销竞争,直销之间抢单、破坏)。” 这就不是个好现象。

    多年前的一次晚宴上,GE的CEO段小缨问熊晓鸽:中国有很多伟大的公司和巨型国企,为什么没有出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大公司,尤其是提供软件服务的大公司?熊晓鸽说,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是IT技术的用户,而没有真正投入很多精力去开发IT技术;另一方面,中国VC把投资重点放在了to C。

    如今,中美GDP差异已经缩小,国内企业数量也远大于美国,但美国企业软件市场的规模却是国内的十几倍。

    但原因可能不是当年熊晓鸽说的那样了。

    作者:鹿尧;编辑:桑明强

    来源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巨头们鏖战跨境电商,需要具备哪些“基因”?

    设计动态 2022-12-22
    跨境电商的2022是一枚照妖镜,其中的喜与忧,一清二楚。 一方面,阿里、拼多多、字节等大厂,迅速加码跨境电商业务,阿里今年对Lazada的投资已达13亿美元。11月底,阿里还在西班牙推出了新的出海平台Miravia。 拼多多携手Tume“闯”进北美市场,字节推

    不少大厂已经选择了入局跨境电商赛道,不过跨境电商这门生意,如果想做好,需要具备哪些“基因”或前置条件?巨头们纷纷加码跨境电商业务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本文作者便发布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跨境电商的2022是一枚照妖镜,其中的喜与忧,一清二楚。

    一方面,阿里、拼多多、字节等大厂,迅速加码跨境电商业务,阿里今年对Lazada的投资已达13亿美元。11月底,阿里还在西班牙推出了新的出海平台Miravia。

    拼多多携手Tume“闯”进北美市场,字节推出TikTok Shop再发力。

    另一方面,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以一封5千字的致全球买手公开信,体面的结束了这场没打赢的战争,考拉海购其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中更新频次不如以往,蜜芽更是在今年9月10日停止蜜芽APP的服务,京东还传出消息计划裁撤东南亚业务。

    前不久,顺丰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丰趣海淘更是申请破产。目前,丰趣海淘创始人任晓煜,已被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B2B思维难做B2C 先来说现成的例子丰趣海淘。

    它诞生于2015年,彼时的正是跨境电商的风口,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保障跨境电商发展,伴随海关56号和57号文的推出,政府层面首次认可了跨境电商的模式,中国正式进入跨境电商的爆发和快速增长期。

    那么享受了红利期的丰趣海淘,缘何败由至今?

    成也顺丰,败也顺丰,实际上丰趣海淘的失败和顺丰脱不了关系。

    顺丰没有电商基因,其国内的电商布局超过十年,九败而无一胜。从2013年到2015年,顺丰仅电商业务就亏损16亿元,电商业务至今也毫无起色。

    丰趣海淘由于背靠顺丰,其物流、供应链自然是重点关注,顺丰海淘舍弃风靡一时的买手制而选择了完全自营,直接在海外进行统一采购。

    从丰趣海淘的发展路径下也能看出,顺丰对于电商业务的布局,依旧过分执着于物流、供应链这两块长处,反而忽略了短板。

    丰趣海淘重点布局物流环节,搭建了三层体系国:内保税仓,位于台湾和香港的近海仓,以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的远海仓。且丰趣海淘还在保税备货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外直采直邮。

    在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那几年里,资本热捧,行业进来了许多热钱,把企业的GMV冲得特别高,但归根结底,却没有改善用户的体验,SKU的品类和供应链销量。

    只想盲目扩张的丰趣海淘只注意到了后两个问题。在用户体验,平台入驻上,丰趣海淘可谓是“放养”。

    首先是丰趣海淘的售后服务系统不完善,遭用户诟病。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被点名企业,也就是著名的315打假,丰趣海淘“光荣”上榜。

    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就曾接到用户对丰趣海淘的投诉,称发货慢,售后服务差。

    包括,丰趣海淘在2020上半年,全国零售电商消费评级榜单中,获谨慎下单评级。

    在多数投诉中,还有多名用户表示购买到假货产品,出现海外直邮,却从广州发货等情况。由此说明,丰趣海淘在平台运营上像个外行人。

    顺丰本质上是一个B2B的企业,丰趣海淘则是B2C的企业,两种生意是不同的思维逻辑。做B2B的顺丰更注重销售团队的专业性,决策周期较长,金额也较大。B2C的丰趣海淘更考验运营能力,比如营销策划活动,且B2C强调的是规模效应,拉新,留存,复活等。

    而快递行业本质是向企业提供服务的B端型服务企业,虽然C端有一定市场看,但电商本质还是一个C端零售产业,顺丰看似有一个超强供应链系统,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顺丰卖不出货。

    加上内部竞争激烈,网易考拉、天猫国际、别样、洋码头彼时都在快速发展,不断冲击跨境电商行业,丰趣海淘可替代性极高,消费者自然选择体验感更好的海淘平台。

    用做B端生意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做C端生意,失败就是大概率事件,只是顺丰一直没有吸取教训,所以它也就不停地为此支付学费。顺丰在跨境电商扩张过程中,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殊不知短板才是一击重创。

    二、除了硬实力,还要软实力 与此同时,大厂的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攻城略地,天猫、京东等大厂,在国内格局暂定之后,开始瞄准海外。资本、流量、供应链、物流等优势齐发,对中小海淘平台形成碾压之势。

    不过,在中小海淘平台中,Shein的发展也有一定可取之处。Shein在2020年8月的融资中,仅估值150亿美元,在今年4月的新一轮融资中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

    2008年成立的Shein,一直像个“隐形人”,直至15年才走上增长快车道,其销售额成倍数增长,2016年达到10亿,2017年达到30亿、2018年达到80亿,2019年达到160亿。

    相比顺丰而言,Shein在产品策略上,从刚性供应链向柔性供应链转型,对相对需求变动的敏捷性、适用能力强,能够根据需求变化快速做出调整,所以在库存管理上更合理,能够有效地优化成本结构。

    比如Shein与传统跨境电商平台获客、流量效率为先不同,在终端俘获消费者,以留存为先、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为先。

    包括,Shein拥有互联网思维,先是依靠Facebook和Google的流量吸取了一大波粉丝,后续又开始接力社交媒体营销,是网红带货跨境电商的早期参与者。

    像腾讯投资的Shopee,同样擅长利用社交媒体的营销,曾靠着超低价奇袭正内部混乱的Lazada快速跑马圈地,拓展了大量客户。

    由Shopee 母公司 Sea 发布的2022第三季度财报中,电商部门 Shopee 的营收为 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4%;总订单数 20 亿,同比增长 19.2%;GMV 1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5%。由此可见,Shopee当时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与丰趣海淘不同的是,Shopee母公司Sea本就是深耕东南亚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对本土情况熟悉,在后续扩大市场及发展重点上,能够减少试错成本。

    虽然京东由于内外部问题,计划退出东南亚市场,但此前京东印尼站的成绩也不俗,2018年Q4印尼的访问量高达1.68亿。

    同样重点发力于物流的京东国际,在物流与服务上较为成功。像京东国际此前在东南亚的业务中,搭建了完备的仓储物流,配送服务覆盖七大岛屿,在印尼80%以上的区域都实现了次日达。包括京东国际还与泰国著名零售商尚泰集团合作,将印尼的物流建设复制到泰国。

    三、巨头鏖战跨境电商,谁会更甚一筹? 国内电商早已饱和,大厂们都冲击海外寻找电商新增量,只是在这一众出海的队伍中,谁能在航线中做领头羊,谁能满载秘宝凯旋,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主要以投资来布局,十三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投资动作,范围辐射全球,除了不断控股知名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外,也陆续投资收购了土耳其电商trendyol,南亚电商tokopeida,印度电商snapdea,北美电商shoprunner、1stdibs、fanatics、jet.com等。

    不过,阿里巴巴前期投资北美居多,由于北美市场较为饱和,竞争激烈,彼时东南亚电商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风口期,阿里巴巴在2016年后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没有电商基因的腾讯,同样重点关照东南亚市场。在阿里巴巴收购Lazada时,腾讯就开始投资东南亚电商Shopee,现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中暂位第一。

    比起早一步入局的腾讯和阿里,后入局的拼多多和字节跳动也迅速加码跨境电商。

    字节跳动先是在TikTok上线TikTok Shop,随后九月底推出跨境独立站if Yooou。在此之前,字节已经有过Fanno和Dmonstudio两次失败经历了。拼多多九月上线的跨境电商平台Tume,凭借低价策略,以及拼多多的老本行“砍一刀”,成为了今年北美黑色星期五的黑马。

    不过,在巨头们加速前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水土不服和获客是关键的两大难题。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底色都有所不同,了解好本土文化及特征是关键的一点,京东和阿里就是吃了这个亏。

    此前,由阿里控股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就曾因为不因地制宜,而采用同样的文化管理,导致爆发了内部矛盾。比如外国员工需要每周七天汇报其健康状况和近期活动轨迹,还要求新加坡员工在工作中戴口罩。

    此举遭到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不满,并认为是对隐私的侵犯。包括阿里试图将在中国市场验证后的经营模式带到东南亚,也是无疾而终。从中国派遣的员工无法融入Lazada,很快又被调回中国。

    重点发力东南亚的京东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由于东南亚生活节奏较慢,当地并无加班文化,京东为本地化做了很多心思。据京东国际向霞光社所说,京东国际在印尼和泰国招募了大量员工,并花了很多工夫才让员工接受京东的公司文化。

    此外,京东重点布局仓储物流等硬件,也没有抓住东南亚市场的痛点,比如印尼市场的消费水平并不高,京东自营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

    相比重硬件,轻营销,困于“用户”的京东国际,Shopee和Lazada的模式更具东南亚属性。像Shopee采取高度本土化模式,不同市场单独运营APP,并且花大手笔进行营销,快速获取用户。

    据Similarweb网站数据显示,10月JD.ID的网站总访问量为230万次,在印尼在线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类网站中排名第13位。由此可见,京东在获取新用户和留存上是短板。

    字节出海最大优势是TikTok的流量池,最大的问题同样来自TikTok。由于TikTok购买产品全流程在平台内就能完成交易,无法有效引出流量,如果用跳转第三方网站的方式,则将面对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Shein也因为不够环保被抵制等问题,像韩国地区的部分用户因为Shein不符合环保的概念,而拒绝使用Shein。

    总体而言,瑕不掩瑜,这是当前企业出海做电商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本土化运营,一方面不能生搬硬套在中国的打法,在本土化运营的基础上,应当重新定义新市场受众的需求,去优化完善产品。

    另一方面,不同市场的需求,其产品功能的先后需求层次也不同,比如,目前东南亚对高质量售后的需求程度并不高,而北美市场却十分注重售后体验。

    跨境电商的市场潜力依旧无限,目前开拓的市场只是一部分,其格局并不完全稳定,一方面阿里、字节等大厂,一直在投资、收购跨境电商各环节对应的企业,另一方面,Shein的规模并非不可动摇,向内有亚马逊、Wish等本土电商的守擂,向外还有Tume,TikTok Shop的挤压。

    作者:张未

    原文标题:顺丰搞不定的跨境电商,别人是怎么搞定的?

    来源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洞察商业逻辑,深研行业趋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眸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ChatGPT了?

    设计动态 2022-12-22
    从0到100万用户,Netflix用了3.5 年,Twitter用了24 个月,Facebook用了10个月,Dropbox用了7个月,Spotify用了5个月,Instagram用了2.5个月。 而ChatGPT,只用了5 天。 没错,在ChatGPT诞生的

    ChatGPT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火爆两周后,ChatGPT从讨论高潮到趋于平静。为什么短短两周就鲜有人讨论ChatGPT了呢?作者对该现象展开分析,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从0到100万用户,Netflix用了3.5 年,Twitter用了24 个月,Facebook用了10个月,Dropbox用了7个月,Spotify用了5个月,Instagram用了2.5个月。

    而ChatGPT,只用了5 天。

    没错,在ChatGPT诞生的头一周,科技界对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其CEO也很快宣布ChatGPT的用户超过了100万,其引发的讨论狂潮让沉闷的科技行业再次变得兴奋。

    然而,短短两周之后,业界对于ChatGPT的讨论明显就下降了,当初泛起的惊涛骇浪已逐渐归于平静。

    我观察了一圈那些当初极其热烈讨论ChatGPT的意见领袖和媒体,现在几乎鲜有讨论了。

    我这么说是有数据支撑的,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谷歌趋势三个指数热度断崖式下降证明了这一点:

    百度指数

    微信指数

    谷歌趋势

    同时,这几天几乎看不到ChatGPT网站反应卡顿,也证明了其流量或许已归于平常。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是因为ChatGPT还不够革命吗?是因为它对大陆用户不够友好吗?是因为ChatGPT其实没有什么用吗?

    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认真来聊一下这件事——

    一、霍桑效应的一种解释:人们总是对短期的变化充满热情 首先,我想说:一个新的事物出现,人们在短期内对其热情高涨,但热情过后又归于平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从1930年代的一次工厂管理实验开始说起——

    1924年至1927年,在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西电的霍桑工厂,管理层为了提高制造继电器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决定对工人的光照条件进行改变。

    结果发现,无论是灯光变的更暗还是变得更亮,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在短期内都提高了,甚至仅仅是清除地板障碍物或者是重新安置工作站这类改变,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生产率。

    这种因为不同改变导致短期生产力提升的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对于霍桑效应,其中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因为改变带来的新鲜感产生了激励效应。

    没错,人们总是喜欢新的东西,改变总会带来兴奋感,但这种兴奋感无法持续。

    对于ChatGPT也是一样,ChatGPT改变了什么?

    它改变了公众被小爱、小冰、小度这类号称人工智能但事实上基本属于人工智障产品的所建立起来的对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

    这个改变是巨大的,是跨越式的,是远超预期的,它不是渐进式的改进,而是跳跃式的进步。

    当一件事远超自己的预期时,人的多巴胺就会快速分泌,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去,我X,太牛逼了!”

    但请注意: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并不能一直持续,它只在改变和外界的刺激中产生,稳定状态它就不再活跃。

    当一个人第一次使用ChatGPT时,那种颠覆的感觉是巨大的刺激,这种刺激来源于现实对预期的巨大超越。

    然而大脑很快就会习惯这种刺激和超越,因为改变不再发生,现实再次与预期一致,除非ChatGPT再一次跨越式进步。

    心理学上的“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其实也是在解释人类这种喜新厌旧的现象。

    因此,对ChatGPT讨论的下滑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它只不过是人类这个物种天生对新事物更感兴趣的一种直观体现。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ChatGPT本身和它实际的价值。

    二、回到现实:ChatGPT的实用价值目前没有你想象的大 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 《为什么炫酷的产品并没有流行起来的?》 的长文,其中有两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不少新奇产品最终并没有流行:

    感知炫酷和用户价值并不能划等号。 一个产品的流行程度取决于产品目标人群的规模和使用频次。 事实上,这些天观察下来,目前阶段ChatGPT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实际的用户价值还比较有限;第二,存在隐形的使用门槛。

    我相信过去这些天大家对于ChatGPT到底能干嘛已经有了非常多眼花缭乱的案例,据不完全统计——

    它至少可以写小说、写诗、写通知、写检讨、写代码、写周报、写商业计划书、写提纲、做调研、做测试……似乎是无所不能。

    然而现在我们现在来仔细审视一下,它的这些多样的功能中,到底有哪些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我今天在朋友圈做个了一个小调研——“过去两周,你有用ChatGPT完成或者帮助完成什么实际的工作吗?如果有,是什么?”

    我覆盖2.6万人的朋友圈总共仅收到了21条有效的回复,在具体如下——

    “写了一些标书中要用到的废话、写软件工程课的作业、润色日报、问C语言的基本函数用法、写SQL语句、口播洗稿”等等。

    这个极个人化的调研当然不太严谨,毕竟ChatGPT给大陆用户设置的门槛的确有些高,也存在别人用了但不愿意回复我的情况。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产生实际价值”的人远高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其实想不起来再次使用它,至少在客观上,它目前还不太适合大部分普通人。

    至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并不是ChatGPT不够强大,而是使用ChatGPT本身是存在隐形门槛的,使用者必须学会确切地提出一个具体的好问题。

    很多人的实际使用体验是——简单地像调戏小爱同学一样调戏了几次ChatGPT,问了几个相对宽泛的问题,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智能,然后就丢到一边了。

    事实上,善用ChatGPT的人往往问的问题都非常具体,并且会一步一步不断追问,或者换不同的方式提问并得到最终想要的答案。

    这其实和搜索引擎很像,如果你越擅长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对你就越有用。

    这个隐形门槛阻止了更多普通用户从ChatGPT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价值。

    换句话说,至少在这个阶段,ChatGPT对于普通人的实际作用比想象中要更小一些。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ChatGPT还只是一个玩具,唯一的作用是用来发朋友圈。

    作为一名作者,我自己尝试过让他辅助写作,但由于领域较为垂直,实际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我的直观感受是——

    它能提供一些不少最基础的文本,但这些文本过于普通没有真正的洞察,并不能用。

    对于一个科技作者而言,如果文章没有洞察,那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很多人用它扩写、缩写、校对、提炼要点,我由于风格原因,依然觉得这个作用聊胜于无。

    而更加致命的是,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ChatGPT目前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板—— 经常会出现事实性的错误。

    这意味着它有些时候提供的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在部分的问题的答案中,它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问它巴菲特说过哪些著名的话?它回答一些明显不是巴菲特说的鸡汤。

    我问它小说《基地》的作者,它回答是乔治马丁。(这其实挺匪夷所思的)

    我问它深圳有哪些特产,它自信地回答,臭豆腐、白切鸡以及啤酒鸭。

    阮一峰老师问它在云南一个小城有哪些景点,它瞎编了一大堆并不存在的景点: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 Overflow从12月5日开始,就禁止用户分享ChatGPT生成的内容。

    那么,现阶段ChatGPT具体可以产生哪些实际用处呢?

    下面这个案例大家或许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认识的一个山东菏泽专门做网赚的草根大哥,他对于ChatGPT的用法大家感受一下,他使用ChatGPT专门生成——

    “有一个不讲理的恶婆婆应该怎么办?”、“如何劝女朋友接受第一次?”、“老公出轨了,我该如何挽回?”、“如何追离异的女人?”、“如何劝大龄儿子结婚?”类似这样的问题。

    批量生成文本,然后用AI工具将文字变成语音,加一些影视片段发抖音,同时文字版同步发今日头条、百家号和企鹅号。

    你别说,ChatGPT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异常擅长,很多答案观点全面、有理有据,有着教科书般的质量,可谓上乘鸡汤——

    他告诉我这么做目前数据和收益还不算太好,但已经逐渐有正循环了。

    他说ChatGPT对于他而言最有用的地方在于: 你输入同一个问题,它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完美规避掉平台的查重算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得到的一个重要信息是——ChatGPT生成的文本非常适合大众的、通俗的内容。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它在训练是通俗内容的数据量是最多的。

    然而,一旦遇到过于专业的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它就歇菜了。

    也就是它在提供“大路货”上非常擅长,但一旦遇到极其具体的垂直问题,它并不擅长。

    此外,内容的实时性、答案中的偏见歧视问题也会给想要获得实际价值的普通用户带来不那么理想的体验。

    三、潘多拉魔盒已开:ChatGPT只是一盘前菜 如果你认为我这篇文章只是吐槽ChatGPT现阶段多么没有用,那么你就错了。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当年的阿尔法Go大战人类围棋的历史——

    2016年9月,阿尔法Go打败欧洲围棋冠军之后,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多位技术领袖都认为:阿尔法Go要进一步打败世界冠军李世石希望不大。

    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仅仅6个月后,阿尔法Go就轻易打败了李世石,并且在输了一场之后再无败绩,这种进化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阿尔法Go的进化速度或许会在ChatGPT的身上再次上演。

    目前的ChatGPT是基于OpenAI的GPT3.5的模型创建的,自2018年开始,GPT1、GPT2、GPT3的参数分别为1.17亿、15亿、1750亿。

    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可以想象性能更加强大的GPT4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所以,尽管不可否认,现阶段ChatGPT的确有诸多局限性,这个结论不是我说的,是它的创造团队OpenAI的CEO说的——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迭代版本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解决和弱化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ChatGPT或许只是一盘前菜。

    我希望未来它可以非常轻易地——

    帮财经人士极其智能地查询各种维度的专业数据; 帮法律人士极其智能查询各种维度的判例和条款; 帮广告人极其智能地创作真正可用的广告语; 帮音乐人创作真正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 …….. 这些不同的AI宣称可以做,但很显然,目前这件事它还做的不够优秀,但毫无疑问,ChatGPT为代表的产品已经为AI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我非常认可硅谷著名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在Twitter上说的一句话——

    “ChatGPT惊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少人被它震撼到,而在被震撼到的人是谁,这些人可不会随便对每一个新事物都感到兴奋,很显然,有大事正在发生。”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确该思考自己工作会不会被替代的问题了——

    李开复曾经提过一个观点——思考不超过5秒的工作,在未来一定会被AI取代。

    现在看,在某些领域,ChatGPT现在就已远远超过“思考5秒”这个标准了,而随着它的疯狂进化,其可能产生的潜力会超越不少人的想象。

    奇点隐现,而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上还不够均匀。

    最后以凯文凯利的一句话结尾——

    “从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1964)到真正有效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2022)只用了58年。所以,不要认为距离近视野就一定清晰,同时也不要认为距离远就一定不可能。”

    专栏作家

    卫夕,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一名兴趣广泛的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用简单语言深度剖析互联网相关的逻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AIGC能赚到钱吗?

    设计动态 2022-12-22
    2022年,AIGC(生成式AI)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AI作画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ChatGPT火爆国内外出尽了风头,依靠AI生成语音和表情、动作的数字人也频频露脸。2022年12月,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果不其然,AIGC入选。

    2022,不少人都关注到了AIGC这个概念,从AI绘画火爆出圈,再到OpenAI旗下的ChatGPT刷遍全网,AIGC这一概念成功地让人们看到了技术的可拓展空间。只是,目前AIGC这一概念的商业空间又有多大?2023年,AIGC的商业化发展可以更加成熟吗?

    2022年,AIGC(生成式AI)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AI作画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ChatGPT火爆国内外出尽了风头,依靠AI生成语音和表情、动作的数字人也频频露脸。2022年12月,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果不其然,AIGC入选。

    火爆背后,AIGC的商业化潜力还有待形成更清晰的路径。目前来看,应用范围最广、最出圈的AIGC能力,就是AI作画(以文生图),但可以看到,大量普通C端用户都是抱着尝鲜的热情玩一把就走,庞大的流量很少能转化为强劲的付费意愿。

    而对于制作插画、辅助设计、生成海报等专业需求的B端来说,目前谷歌、OpenAl、百度、腾讯等各大厂开源的模型就足以提供支撑,这一市场能够激活多大的商业价值,还不明确。

    另外,政府提供的扶持性采购,G端市场也是加速AI产业形成良性商业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政务数字化、大数据平台等,AIGC能够在其中的哪些场景发挥作用,还有待挖掘。

    将火爆的“虚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money,进一步提升商业空间,是AIGC接下来的当务之急。让我们来梳理一下,AIGC究竟能通过哪些方法赚到钱。

    一、AIGC经济,绘画领航 AIGC需要商业化,这是一个并不难做出的判断。但如何商业化,需要从技术逻辑来一步步推演。

    我们认为,AIGC的商业化会首先发生在AI作画,也就是以文生图领域。目前,AIGC已经诞生了文本生成、代码生成、图像生成、语音合成、视频生成,甚至多模态的基础模型和应用场景。

    之所以说AI作画会率先探索出一条商业化路径,源于AI商业化的三个基本规则:

    第一,AI技术是不断演进的。

    AI技术的商业化,与其他技术相比,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差异:大多数AI系统在部署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或低效,都需要经历迭代和持续优化来发挥作用。所以,AI系统落地应用后,一些错误是可被容忍的,重点是其带来的生产力增益,以及自我迭代演进的速度(即与运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该要能够抵消犯错所造成的麻烦。

    而目前来看,只有AI作画,能够做到大幅提高内容生产力,同时适当的错误是可被允许的。

    在DALL·E 2 、Midjourney、NovelAI、Stable Diffusion、文心一格、意间AI等图像生成模型,对于艺术创作、设计等工作的生产力提升是非常可观的。原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的画作,通过AI就能一秒完成。而且这个领域的模型都非常卷,进化速度很快。因此,尽管一开始AI作画也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比如将人画成狗、少女吃面却不会用筷子,但这些小麻烦,和为专业设计从业者节约的时间精力成本相比,确实不算什么。

    与之相比,尽管文本生成更先进,ChatGPT一出现就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但NLP自然语言要做到更高质量的输出、更具深度的垂直内容,还比较有难度的。

    代码生成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开发人员的生产力产生影响,但这一群体相对比较小众;语音、视频、数字人等AIGC应用场景十分值得期待,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类似AlphaFold一样的颠覆性基础模型出现,目前阶段的应用还不够成熟,Meta发布的短视频生成系统Make-A-Video,谷歌的文本转视频工具Imagen Video等,都没有掀起较大反响。

    所以说,在诸多AIGC应用领域中,AI作画有望率先进入商业化轨道。

    第二,AI技术由数据驱动。

    数据的重要性,这一点稍微了解人工智能的人都知道,而AIGC要取得优秀的生成效果,离不开大量高质量数据的训练。这也使得AIGC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必须面临来自技术、法律和伦理的约束。

    技术层面,要解决数据来源、标注、隐私计算、训练资源等问题,其中文本、图像数据是更容易获得并使用的。

    法律层面,AIGC产品商业化必须要解决数据授权的合规问题,而视频、音频的版权费用是比较昂贵的,相比之下,AI作画可以使用开源的图像数据集,向专业画师或艺术网站获得授权,成本上更可控;伦理层面,AIGC受数据驱动,所以最终产品可能会受到脏数据的污染,或原数据就带有偏见、歧视,要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来说需要在数据准备、数据标注上下更多功夫,图像数据标注目前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通过众包平台就可以完成。

    从数据层面考虑,AI作画也更容易解决数据瓶颈、实现数据合规,为后续商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AI技术基于云来使用。

    从训练到推理,AIGC模型的计算量和所需的算力在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要求极高的基础设施灵活性,因此,生成模型往往是通过云服务来开发的,在部署时,终端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可能突然增加,算力需求短时期内膨胀;也可能快速退潮,用户过把瘾之后很快就失去兴趣,因此AIGC在提供服务时,云就成了最佳的输送管道。

    AIGC作为一种云上的SaaS软件能力,让需求方只需要在使用时接入,承担一定的用云量或API服务费,就能够将AIGC引入业务当中,不需要自己训练开发或自建机房,这无疑是极为划算的。比如,现在的AI作画软件,用户输入一段文字,可以通过云端生成备选图片,而不需要本地GPU或高性能芯片,才能让普通大众都玩起来。

    云+AI按量付费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影响到AIGC产品的前景,就拿云厂商来说,自然更愿意将图像、视频类AIGC应用整合到解决方案中,以提升业务收入。与之相比,文本生成想要靠云上接入付费软件来回收成本,就显得遥遥无期,比如GPT-3仅训练费用就高达1200万美元,但其四个商业化版本中,性能表现最好也最贵的Davinci,每token(大概是4 个字符)收费仅0.06美元,最便宜的版本Ada更是低至0.0008美元。

    因此,AI作画更容易为云服务等产业链所关注,与广阔的产业相结合,通过带动模型API付费、用云量来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

    从诸多角度判断,AIGC尤其是AI作画,有望以超预期的速度进入商业应用阶段。这对用户当然是好消息,意味着很快会有更好更便宜的AI作画产品被“卷出来”。但对AI企业来说,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二、ToC/ToB/ToG?哪条大路通罗马? 找到了AI作画的典型场景,是否就意味着找到了良好的商业模式?大no特no。

    目前阶段,AI作画可以在三个领域发挥提升生产力的显著作用:

    一是艺术生成,既可以让C端用户来生成绘画作品,也可以为游戏工作室、创意机构等生成服装纹理等艺术。

    二是广告创意,也成为“甲方终结者”,通过自动化生成和设计创意草图,减少设计师与客户的沟通成本,快速明确设计需求,避免大量反复甚至返工。

    三是专业设计,将AI作画与专业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如3D建模、建筑设计、医疗、工业设计等,从而减少这些专业领域制造效果图的繁重成本,先由AI根据提示制作粗略的草图,再由专业人员完成后续工作。

    当然,还有元宇宙生成数字社区之类的应用,因为还比较小众,在此就不单独拿出来讲了。

    针对上述有望规模应用的典型场景,我们会发现三波力量,它们的商业化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一是研究机构及其衍生公司。

    AIGC模型需要在大量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耗费大量资源成本,这类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s)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就是科研机构,比如OpenAI(GPT-3、ChatGPT、DALLE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或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大模型)这样的科研院所。

    这类组织几乎没有商业化的紧迫困扰,因此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突破上,从而缔造出强大的基础模型,后续可能像云服务商一样,采用按量或按需付费来提供服务。

    对于这类组织来说,To C市场虽然流量庞大但付费能力有限,意义更多体现在帮助模型迭代与优化。真正可行的商业化,应该是通过ToB市场服务产业,通过提供API来实现规模经济;抑或是凭借研究型组织的中立性,承接一定的政府ToG项目,AI作画在数智化项目中的应用前景,承担一定的探索任务。

    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紫东太初大模型为例,就具备“以图生音”、“以音生图”等多模态生成能力,目前主要应用在产业场景,如智能座舱、工业设计、文旅、手语服务等领域。

    二是大型科技企业。科技巨头们积极投入大模型的研发,主要目的是看到大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将是AIGC经济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大型科技企业往往会因为拥有大量数据而在产品上占据优势,薪资和工作环境更容易吸引精英技术人才,因此,通用类生成模型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谷歌、Meta、百度、腾讯、华为等企业都在积极投入。

    大型科技企业在AIGC领域的成功占位,能够吸引大量AI开发者和ISV服务商汇聚到自己的生态上来,构筑活跃的商业氛围。那么,在生态搭建起来之后,到底去哪里收钱呢?

    目前来看,AIGC的商业模式非常符合AI to B模式的发展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必然选择。首先,基础产品+项目制。

    To B市场有各种层次,其中一些营收合理的项目,主要还是智慧城市、交通改造之类的项目,其中大型科技企业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执行能力,由其作为牵引来为大型项目提供集成式、定制化的AIGC能力,从而实现研发回收。

    另一种则是基础产品+云服务。通过API提供基础模型能力,将自身AI能力经由大量下游企业,嵌入到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中去,解锁更多AIGC的产业价值,也能带动科技企业自身的云服务、算法、技术解决方案的增长。

    大型科技企业的商业化挑战,则来自其通常会吸引管理者的严格监管,以及来自大众的道德审查和伦理监督。

    比如大型企业的AI作画软件如果出现违规使用艺术家的画作进行训练,必然会引发舆论的风波;在一些地区,谷歌、Meta都因数据的不良使用而被开出过巨额罚单,目前对大型科技公司开发和部署 AI的监管也在加强。

    三是中小和初创企业。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自己训练和开发AIGC大模型,一家科技巨头也不可能通吃所有算法模型,随着上述两类组织将基础模型和资源开放出来,AI作画的部署成本逐渐降低,大量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可以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形成单一平台/模型+大量企业+无数开发者的AI软件生态。

    对于这类企业来说,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通过调用API再创新,快速构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获得收入。比如AI作画火爆之后,就有大量由个人开发者或初创企业开发的AI绘画小程序和工具相继上线。

    这类企业容易产出明星应用,比如前不久的意间AI绘画小程序,11月11日单日用户增加 65.7万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ToC应用的核心挑战是使用场景单一,一旦用户兴趣退潮,拉新和运营成本会陡然增长,产品必须重新探索增长方式。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即通过上市/收购/多轮融资来完成退出,这条路径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了。

    (意间AI绘画平台的统计数据)

    另一个可能率先火热起来的市场则是企业服务,与垂直行业相结合,基于基础模型形成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与回馈模型成熟的ToB垂类解决方案。从这一年来的市场反响来看,AI作画的垂类应用,会率先在创意设计、电商、工业设计、建筑、城市改造等行业火爆起来,主要表现在繁琐美工任务的自动化生成,通过软件收入、服务费、订阅费等形式来获得商业变现。

    显而易见的是,当这三类企业: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中小型及初创团队,都能够在B端产业场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形成规模效应,那么就意味着AIGC商业化周期真正打开了。

    三、2023,AIGC能开始赚钱吗? 2022年,一个个AIGC模型横空出世,获得了极高的活跃度,也孕育了一个新的市场版图。那么,2023年,AIGC模型们可以开始赚钱了吗?

    今天来看,大模型持续涌现并不断迭代,AI基础设施愈发完善,技术企业和开发者的热情也非常充沛,但与广阔的产业世界还有着一定的信息差,不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AIGC商业化就不会到来。只有当AI作画模型的应用者数量,以及应用场景的深度,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意味着企业服务的To B长尾市场被彻底撬开。

    从前文中大家可能看到,通过基础模型和API来构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机构和科技企业,是AIGC产业的根基,那么在接下来的2023中,这类机构和企业就需要承担起加速AIGC商业化成熟的任务。

    如果顺利的话,我们会在未来一年中,看到:

    1)AIGC产品工具化

    目前,一些AI作画大模型的应用门槛依然偏高,大范围应用还有非常多的挑战,二手交易平台上还出现了“代跑AI绘画”服务,可以帮助客户使用海外AI作画软件来生成作品,抑或是优化关键词,来生成更准确、更合理的作品。而未来,AI作画这类大模型会将能力封装得更加完善、简单、易用,并与垂直行业知识、多样化算力资源等横向、纵向打通,以满足各类型开发者和企业的应用需求,以最低成本完成AIGC能力的调用。

    2)大模型技术自主化

    AIGC应用与数智化相结合,在目前阶段还非常新颖,也充满想象。比如基于AI大模型生成城市交通设计方案、城市绿地规划等。一旦进入产业规模化应用阶段,就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基础模型是所有AIGC应用的支撑,而一些海外大模型如OpenAI系列是不支持大陆地区访问的,当大家都在为GPT3.5、ChatGPT而感到震惊时,也不能忽视软件上“卡脖子”的味道。

    2023年,AIGC要与产业智能化相融合,还要解决底层模型安全、可控、领先的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3)产业链趋于完善和顺畅

    2022年,我们看到的是各种AIGC模型的你追我赶、争奇斗艳,要将AIGC从小众需求变成大众需求,进一步提升AIGC的商业空间,靠的不是某一个模型的一呼百应,而是开发者、ISV服务商、云厂商、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等产业链角色,都能够与AIGC对齐,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用好AIGC,如何找到/卖出自己所需要的AIGC产品。

    目前,AIGC领域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应用场景也较为单一,既需要基础模型的企业来教育市场、构建典型案例,也需要大量代理商、云服务商来推动供需匹配,开发者充分释放脑洞和创意,挖掘AIGC实际场景……这些都需要一个完善且顺畅的产业生态体系。

    4)行业标准和伦理基本形成共识

    一致认可的行业技术标准,是AI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尤其是AIGC这样涉及个人创作的领域,在模型训练与开发过程中可能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必须采取额外的努力来培养公众的信心,避免因数据滥用、版权问题而造成AI技术的不信任。

    对此,基础模型的开发者更有能力与责任去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的建立,一来,可以减轻后续商业化的长期风险,避免修改可能导致的成本;二来可以在早期就建立开发者/代理商/用户对AIGC产品的信任,确保产品符合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三来,技术标准也有助于竞争力的建立,为后续市场活动建立边界。

    2022年,AI作画引发了大量个人艺术家的抵触和担忧,版权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共识和定义,这一点有望在2023年通过行业标准、规范与共识而带来改变。

    AIGC的商业化繁荣,本质上是构建一个从实验室到产业地带的AI落地通道。只有将上述基石一个个搭建好,完成商业化所需要的前期准备,才能真正迎来规模化大爆发的“奇点”。

    作者:藏狐

    来源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脑极体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短剧奔向小程序,流量生意如何开启下半场?

    设计动态 2022-12-22
    说起微短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相比传统网剧冗长的剧情,微短剧最大的看点,是时长短、高浓缩,顺应了当下用户娱乐时间碎片化趋势。其故事题材多为赘婿、霸道总裁、穿越、重生等看似夸张、无厘头,但却非常“上头”的虚构内容。 正因为这类微短剧制作上并不讲究剧情逻辑,不

    微短剧这一形态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用户们娱乐时间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而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之外,微短剧还搭载上了小程序,在小程序上观看微短剧也已经不是新鲜事。那么,微短剧为什么会选择奔向小程序?这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

    说起微短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相比传统网剧冗长的剧情,微短剧最大的看点,是时长短、高浓缩,顺应了当下用户娱乐时间碎片化趋势。其故事题材多为赘婿、霸道总裁、穿越、重生等看似夸张、无厘头,但却非常“上头”的虚构内容。

    正因为这类微短剧制作上并不讲究剧情逻辑,不重视拍摄手法,置景道具粗制滥造,甚至被称作“电子榨菜”——缺乏营养、却能让不少网友欲罢不能。

    《经济日报》报道,今年芒果TV单部微短剧播放量,就已超过6亿;快手平台的微短剧,日活跃用户也增长到2.6亿。可见,微短剧已然呈现井喷发展,同时也跑出了新的创业风口——小程序短剧。

    顾名思义,小程序短剧,指的是将本该投放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微短剧,搬到独立小程序上,供用户观看,并在付费点播之余,衍生出广告投放、代理分账等多元变现手段。

    有娱评人尝试在小程序的搜索框内输入“短剧”一词,竟找到超过200个提供微短剧的观看服务的小程序。

    那么,当“电子榨菜”微短剧遇上了“即用即走”的小程序,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短剧创作团队、运营者为何放着坐拥上亿用户的短视频平台不用,非要“另起炉灶”?

    一、变现手段更“灵活”? 对小程序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其所沉淀的,是一个私域流量池。要想从零到一,运营一个小程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将微短剧搬到小程序上之后,运营机构该如何获取流量呢?

    答案自然是从公域流量池当中引流。

    张旭(化名)所在的创业团队,运营着一个微短剧小程序。据张旭透露,目前,几乎所有微短剧小程序的引流方式都是相同的,即在主流短视频平台上,投放微短剧的片段。

    一旦用户被投放的片段吸引,点击相关链接后,就会跳转到独立的小程序上观看更多的剧集。换句话说,就是花一笔推广费用,从坐拥上亿用户的短视频平台上“蹭”流量。

    既然微短剧颇受欢迎,短视频平台也有巨大的流量,并且也有成熟的付费点播机制,机构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开发并运营一个独立、可投放微短剧的微信小程序呢?对此,张旭的回答是:自由。

    运营独立的小程序,无论是点播收入的分账、用户流量的运营,还是微短剧内容的创作投放,都可以脱离短视频平台的限制,由小程序背后的运营机构一手把控。

    “跟短视频平台上的微短剧一样,小程序短剧收入的大头,也是收费点播,绝大部分小程序短剧收费是1元一集,通常前几集会是免费的。整部剧看下来,用户往往要花费几十元、上百元不等。”

    张旭坦言,尽管平台微短剧与小程序短剧定价类似,但在平台上投放短剧,收益自然要跟平台分账。如果将用户引导到小程序点播,则收益无须进行分账,全进了运营机构的口袋。

    此外,脱离平台付费点播的规则后,小程序短剧还有更多的点播收费形式,可以逐集付费点播,也可用优惠的价格,整剧买断。甚至还可以包月无限点播,运营机构甚至可以根据实际的投放情况,制定套餐,提振用户消费的欲望。

    “只要短剧的内容足够爽,公司花费推广费用,从短视频平台蹭到的流量,难免转化成小程序的私域流量,可以持续不断变现,同时,还不受平台的限制,等于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用了。”

    张旭解释说,以短视频广告CPC计费方式为例,一次点击收费0.2~1元不等。只要用户被免费的短剧剧情吸引,花钱点播一集,小程序的运营机构即可回本。

    除此之外,由于小程序所有权归运营者所有,因此还可投放商业广告内容,甚至开放代理,赚取代理费用以及二级点播分账,从而增加微短剧变现的形式,提高整体收益。

    中研普华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 有73.3%的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认可“免费内容+商业广告”的消费模式;同时,有半用户表示,愿意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付费。

    换句话说,用户一旦到了小程序上,无论是付费点播,还是商业广告,总有一种变现手段,能让运营机构赚到收益。

    不难看出,小程序短剧是微短剧摆脱平台付费规则、沉淀流量的最佳利器。伴随着小程序短剧的兴起,大量参赛选手相继涌入赛道,一场关乎收益的厮杀,正在悄然上演。

    二、摆脱“中间商”赚差价? 微短剧经过两三年的发展,目前行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路:即内容团队负责创作、输送短剧作品;拥有短视频平台资源的运营机构,负责剧集的运营、买量投流。

    最终收益,则由内容团队、运营机构以四六、五五比例分账。

    然而,随着微短剧越发重剧情、轻拍摄技巧,加上小程序短剧的诞生,运营方面摆脱了短视频平台的各种限制,运营机构与内容团队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伙伴,开始产生嫌隙,各自暗度陈仓。

    “除去推广所需成本,一部点播10万的短剧,收益通常在30~40万元,即便以四六比例进行分账,内容团队至少拿走12~16万,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是据广州一家微短剧运营机构的负责人陆莹(化名)了解,短剧制作成本极低。

    一部100集、每集不到10分钟的短剧,拍摄、剪辑周期大致在一个月内,由于短剧对拍摄、置景要求并不高,主要投入的成本,几乎是编导、演员、摄像、后期的工资,四、五万元已经顶天。

    由此换算下来,每集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仅需要400~500元,相当低廉。而微短剧最吸引人的,往往是剧情推进。倘若运营机构招募到优秀的编导人才,则短剧内容创作环节,也能够一手包办,增加利润。

    “现在很多运营(机构)发力小程序短剧,一边和现成内容创作团队合作,一边开始悄悄挖掘储备优秀的短视频编导人才,公司最近也在高薪招聘编导。”陆莹表示,短剧用手机都能拍,只要编导到位,机构即可独揽创作、运营工作。

    伴随着微短剧大热、小程序短剧风口正盛,运营机构招兵买马,有短剧编导经验的人才,薪资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目前,在主流招聘平台上,短剧编导岗位的月薪高达20~30K。

    同样,缺乏主流视频平台资源、运营能力的内容创作团队,也不甘只会投流的运营机构拿走微短剧收益的大头,转而琢磨起了小程序短剧,尝试摆脱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现状。

    “小程序短剧的引流方式相当透明,都在短视频平台投放推广,蹭流量。” 短视频编剧小松坦言,只是简单投放推广并无太多的运营技巧可言,门槛不高,内容团队可轻松胜任。

    至于投放短剧的小程序,目前行业内已有大量现成的解决方案。据他了解,一个可实现微短剧付费点播、下滑连播的短剧小程序,开发费用仅需2~3万元,“很多小程序都有现成代码,让开发机构改一改不难。”

    相对独立、开发门槛低、即用即走的小程序短剧,吸引不少内容创作团队、运营机构,甚至原本不属于内容创作领域的创业公司,涌入微短剧行业里厮杀。小程序是否会取代视频平台,成为短剧投放主流渠道?

    三、昙花一现的伪风口?‍ 有行业人士表示,2022年,是微短剧真正发力的一年。

    据《短剧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 2022年1-9月间,短剧备案量达2792部,约为2021年全年备案量的2倍。

    然而,深耕内容创作领域的陆莹透露,如今,限制着微短剧发展的并非流量,而是剧情内容。根据各视频平台发布的微短剧榜单不难发现,当下受欢迎的短剧题材,仍然是“甜宠”与“爽剧”。

    受限于主流视频平台的内容监管,无论是“霸总”还是“赘婿”的故事,显然已陷入高度同质化,难有新的创意:剧情过于夸张、脑洞太大的微短剧注定是无法在视频平台投放。

    可一旦主流的短视频平台成了“引流工具”,投放在独立小程序上的短剧,自然也能绕过平台的内容创作限制,即便故事脑洞再大,剧情尺度再夸张一些,显然也不成问题。

    换句话说,小程序短剧的出现,解开了微短剧内容创作上的“枷锁”。

    陆莹坦言,目前,已经在筹划、等待制作的小程序短剧数量,或许是公开备案短剧数量十倍起跳。毕竟,每一个短剧小程序在投入运营之前,都需有10部以上的短剧作为储备。

    “没有内容创作的限制,大脑洞、大尺度的剧情,是小程序短剧能够与短视频平台一争高下的最大优势。像拜金、猎奇一类话题,也可以放心大胆创作。” 小程序短剧得以流行的基础,与曾经“街边”的“野生爽文”可谓十分相似。

    只不过,小程序也并非内容创作的法外之地。短剧创作团队尚未大施拳脚,相应的规范也已正式出台。在今年的11月底,小程序官方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小程序“微短剧”类内容的公告》。

    公告显示,官方将整治宣扬不良价值导向,发布炫富拜金、渲染贫富对立、鼓吹暴力、通过打“擦边球”吸引眼球,以及发布隐晦表现性行为、具有挑逗性的内容,剧情虚假浮夸、题材低俗猎奇,剧中内容与现实完全脱节的短剧内容。

    公告同时公布了部分违规的短剧小程序,并进行定向提醒,对于多次提醒仍不整改的,官方将根据违规程度,对相关小程序进行阶梯处置,包括能力封禁、下架等。

    相信随着小程序短剧的流行,更多内容监管手段或将接踵而至。而截至目前,在小程序搜索框输入“短剧”一词已显示:暂无小程序相关结果,显然官方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屏蔽。

    四、结束语 或许,想要绕开平台监管规则,异军突起的小程序微短剧,只是昙花一现的伪风口。一旦失去夸张剧情支撑,小程序微短剧很难维持较高的活跃度以及传播能力,在经历短暂的高峰之后,自然免不了被大众遗忘。

    专栏作家

    作者:神乐,编辑:秦言,微信公众号: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

    本文由@懂懂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双旦钜惠返场!周年T恤/产品汪/书籍等你来抽…

    设计动态 2022-12-22
    不知不觉,起点会员双旦礼遇·岁末狂欢活动于昨天圆满结束啦(撒花~),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反馈说优惠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还没来得及下手就结束了,问班班能不能再多来几天... 对此,班班特地帮大家争取到了一波小返场,仅限今天!起点会员「买一年送半年,还有周年T恤/产品

    不知不觉,起点会员双旦礼遇·岁末狂欢活动于昨天圆满结束啦(撒花~),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反馈说优惠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还没来得及下手就结束了,问班班能不能再多来几天…

    对此,班班特地帮大家争取到了一波小返场, 仅限今天! 起点会员「买一年送半年,还有周年T恤/产品汪/书籍等好礼任你抽,100%中奖!」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还没来得及下手的同学 赶紧抓住今天这波机会啦,再错过就要等明年啦!

    起点会员可以做什么? 为了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要求,起点课堂会员分为了普通会员和高级会员,但 只要你是会员,都可以享受如下权益:

    1.1000+专题课程免费畅学 作为一套针对产品、运营人专业能力提升的解决方案,起点课堂会员可免费学习1000+专题课程,这些课程拥有海量知识点,并已为你 梳理成产品、运营、商业实战三大专业板块,帮助你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认知体系。

    讲师背景: 精心筛选的700多位来自阿里、腾讯等顶级大厂的实战派导师,平均拥有10+年的一线实战经验,从他们身上,你将学到来自一线大厂已被验证的产品、运营专业方法论。

    课程内容: 课程全面覆盖了产品、运营、商业营销等领域的前沿实战内容,帮你全面提升产品、运营、营销、行业知识和商业实战能力,每年持续更新200+新课。

    陪学计划: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将定期举办陪学计划,班主任亲自带班督学,帮你摆脱学习拖延症!群内不仅可享配套的学习资料与干货,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为你打造一个专属陪学社群!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2.全年12大直播主题 结合环境变化、行业发展及职业需求等, 每月选取一个前沿主题,并围绕主题每月邀请4-5位行业资深专家进行每周1场直播 ,全年共计48场专属会员直播。

    每周一起学习探讨,共同面对行业变革,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实战能力,帮助你得到更深入的启发及可复用的方法论。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3. 会员专属交流群 人脉任意勾搭: 加入起点课堂会员后,会有专门的VIP会员专属社群,成员都是来自百度、阿里、腾讯等各大赛道头部企业。经调查有47%的同学在B轮以上的公司工作,24%的同学在细分赛道的独角兽公司,还有15%的同学来自BAT、TMD等互联网大厂。

    资讯干货分享: 会员群内每天都会分享行业动态、干货内容、资料和每月电子刊专题讲解等。

    VIP专属助教: 助教会关注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如没按时学习,可能会被连环催课哦!如你在工作指导、课程安排、职业生涯中遇到困惑,都可以来找老师聊聊。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4.50G+产品/运营学习资料包 囊括工具、模板、文档、脑图、报告、电子书等等,让你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省却四处收集资料的繁琐和苦恼。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以上就是起点课堂会员都可以享受的权益,而 高级会员除了上述所有权益外,还额外享有免费参加全年产品经理大会、免费学习技能辅导课和自学课等特权!

    点击立即查看: https://996.pm/YBvQ3

    双旦礼遇·岁末狂欢 返场活动【仅限今天!】 赶紧扫码参加叭↓↓↓

    点击立即了解: https://996.pm/M8vdb

    最后,为了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求,本次返场除了会员优惠活动外,我们还准备 课程优惠活动! 特地精心挑选了30+门专项技能课程,从B端产品经理、小程序设计、Axure原型,到产品体系课、运营体系课、数据分析等专项技能体系课,统统都有!

    今天报名,不仅享课程组合套餐5折起购,还可以领券购买单门课程,最高可立省1000元!

    点击立即领券: https://996.pm/Y9vyv

  • 中国电商太厉害了,拼多多Temu、Shein突飞猛进

    设计动态 2022-12-21
    一、超越北美两大主流平台,Temu和Shein做到了! 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的逆势扩张还在继续! 几天前,国内跨境电商的“双子座”——拼多多旗下的Temu和知名跨境电商平台Shein双方在北美市场超越两大传统主流平台Wish和速卖通,更是实现了对两大老牌平台

    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的持续逆势扩张,Temu和Shein不断发展,但是Temu和Shein的“逆袭”,并不偶然。本文分析了Temu和Shein为什么能在海外持续扩张,以及对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而言,Temu和Shein有什么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一、超越北美两大主流平台,Temu和Shein做到了! 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的逆势扩张还在继续!

    几天前,国内跨境电商的“双子座”—— 拼多多旗下的Temu和知名跨境电商平台Shein双方在北美市场超越两大传统主流平台Wish和速卖通,更是实现了对两大老牌平台新蛋(newegg)和Overstock 的降维打击!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Temu和Shein第一次在海外“杀疯”了。

    先说Shein ,Shein这几年一路披波斩浪,在海外市场不断开疆辟土,今年4月的估值一度达到1000亿美元。

    可能很多人对1000亿美元的估值还没有什么概念?这么说吧,阿里巴巴当前的市值是2200亿美元,拼多多的当前市值是1100亿美元,京东的当前市值是885亿美元,也就是说,Shein上市后,其市值有可能达到阿里巴巴的一半,和拼多多并驾齐驱的同时超越老牌电商平台京东!

    所以,如果你还以为Shein 只是一个“卖低价服装的跨境电商平台”,你有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Shein最大的优势是平台庞大的自然流量。

    虽然Shein仍然需要从苹果、谷歌、Facebook等一、二级入口导入流量,但是数据显示, 至少一半以上的用户,是直接访问Shein的官网,这一点,是其他所有平台很难企及的。

    也就是说,对所有国内跨境卖家而言,Shein的创新性在于:它真正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自足的触达海外用户的入口,更为国内跨境平台和海外电商平台的正面竞争打了一个完美的样板,这是包括速卖通在内的跨境平台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Shein之后,将自然流量做的更大,更凶猛的,是Temu。

    你很难相信,Temu作为一个今年9月才刚刚登陆美国市场的App,竟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成功超越实力强劲的亚马逊、Shein、沃尔玛等应用,登上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第一的位置。

    有人说,Temu在北美的成功,逻辑很简单:以低价占领市场。

    如果真的这样解读Temu,说明你对海外用户的特点还是不够深入。

    电商报发现,很多海外用户在收到Temu的商品后,评论最集中的点不是价格便宜,而是:本来觉得东西这么便宜质量肯定会很差,没想到Temu上东西的品质竟然出奇的好!

    看来,是时候重估Temu和Shein了。

    二、Temu和Shein的“逆袭”,并不偶然 有意思的是,Temu刚上线时,就有意无意将自己的模仿对象放在“前辈”Shein身上,并且当时就从Shein定向招募了一批有经验的员工。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家公司,两者在低价高品、畅通供应链等方面的确是殊途同归,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做跨境电商的千千万,唯独这两家平台“风景这边独好”。

    政策层面释放出的利好,是两家平台规模放大的先决条件。

    这世界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风口行业,但是跟着国家政策走,就有可能“误入”风口的藕花深处。近年来,国家在开放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深化跨境电商模范区等方面一直在稳定推进,特别是今年年初的RCEP生效后,各地跨境贸易也迎来发展高峰。比如说,在传统电商平台最近几季的财报“正增长即胜利”的背景下,广州这座拥有了Shein、唯品会、洋葱、棒谷科技等在内的头部跨境企业的城市今年(截至今年11月底)的跨境电商竞争同比增长了162.69%!

    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体系,是Temu和Shein在海外成功打造出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支撑。

    以Shein为例,它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柔性供应链”。而在此之前,我们提到“柔性供应链”时,说得最多的是ZARA等欧洲巨头;随着近年来国内产业带布局、供应链基础的完善,完整的面料市场、辅料市场、跨境物流市场、卖家市场形成,立足于广告服装带的Shein加大原创设计力度,对市场的洞察能力越来越强,产品上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依托于老欧洲陈旧供应链的ZARA等品牌明显已经有些跟不上Shein的节奏了。

    做好本土化,是Temu和Shein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所有平台和卖家出海,都无法绕开海外巨头,这说明国内平台在海外的本土化一直都是困难重重。以亚马逊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正是因为在中国的本土化失败而不得不在201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

    而Temu和Shein本土化的成功,都是先在中国搞掂一批核心供应商,拿到相对较低的价格,然后针对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数字化营销提供价优品高的商品(同样的商品,比亚马逊等本地平台上的价格整体要便宜不少),给海外用户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

    当然,对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而言,Temu和Shein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三、中国模式即将席卷全球? 中国企业的跨境出海之旅,其实很早以来就开始了。

    早在1999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中就包括了外贸出海,SHEIN是在2008年通过婚纱品类直接打蒙一众海外巨头,字节跳动和Shopee则在2015年明确提出全球化战略……

    只是看上去,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看上去虽然有所开拓,但是想要形成规模化,比如说,直接和亚马逊等平台竞争,看上去还是遥不可及。

    有一段时间,在国内内卷不断,传统电商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残酷竞争甚至在一夜之间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直到SHEIN的强势崛起,让不少企业意识到,国内平台和海外一流平台的竞争也有可能,国内企业的出海这才变得如此的紧迫和彻底。

    比如说,多年来一直在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巨头的阴影下顽强生存的唯品会,最近也在尝试着重新打开海外增量市场。

    今年9月,唯品会投资了一家叫Qpendo 的公司;两个月后,唯品会再次对Rexing投资数百万人民币。

    熟悉唯品会的人都知道,在跨境电商层面上,唯品会最近一两年的投资是很谨慎的,原因也很心酸:此前,唯品会投资了印度时尚闪购网站FashionAndYou、法国时尚电商Showroomprivé、英国时尚特卖电商BrandAlley等,但是,这些平台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这些年,在国内很多平台或企业加大布局跨境电商时,唯品会一直按兵不动。

    而在Shein做出成绩后,说唯品会不动心,那是假话!

    所以我们还发现,唯品会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开始抄Shein的作业了。 比如说,和SHEIN打造的自有品牌一样,今年3月,唯品会正式上线自己的快时尚女装NOWRAIN,这是继2019年3月唯品会关闭出海社交电商项目“章鱼掌柜”后做出的最新尝试。

    据了解,NOWRAIN成立于2019年,这几年在发展上相对沉寂;但是在进入TikTok Shop后,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目前NOWRAIN已经吸引了超过10万的流量,成为TikTok Shop女装的头部品牌。

    更重要的是,NOWRAIN目前不只是开通了TikTok shop,还像搭建了自己的独立站,并且通过TikTok shop向其独立站引流,这也是Shein正在做的事。

    所以,Temu和Shein的成功,只是中国庞大出海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双子星”, Temu和Shein的意义不只是品牌在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在海外市场的反向输出, 从长远来看,更是中国模式的输出:下一个中国的亚马逊,很有可能在中国模式的持续输出中诞生!

    作者:电商君;来源公众号:电商报Pro(ID:kandianshang)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mPQwg9FW8gKCigFDzVThQ

    本文由@电商报Pro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当我“应召”送外卖之后

    设计动态 2022-12-21
    没有容易赚的钱。 当下将热腾腾的餐食送到你手上的,可能是一位居家办公的媒体从业者或国企员工,也可能是位马上迎来考试周的研究生。 他们亲身体会到了近两周城市外卖运力的短缺,决定短暂地跳进外卖员的行列,并由此小窥一个陌生行业的冷与暖,见证一座熟悉的城市的另一面。

    近期,多地商务局发出倡议,号召居民加入外卖骑手行列,之后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也越来越多人分享着自己的外卖员体验。本文分享了5个在北京体验了外卖员生活的人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没有容易赚的钱。

    当下将热腾腾的餐食送到你手上的,可能是一位居家办公的媒体从业者或国企员工,也可能是位马上迎来考试周的研究生。

    他们亲身体会到了近两周城市外卖运力的短缺,决定短暂地跳进外卖员的行列,并由此小窥一个陌生行业的冷与暖,见证一座熟悉的城市的另一面。

    自疫情政策变化以来,多地相继出现外卖运力不足的现象。当了多年顾客的人亲自上阵补充外卖运力,短则体验几小时,多则深入外卖员行列数日。

    近日,已经有北京、重庆、河南省开封市等多地商务局发出倡议,号召居民加入外卖骑手行列。 如12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力资源公众服务中心公众号发布的倡议中称,由于近期单量骤增、运力不足,订单有可能出现延迟、订单食品稍凉等情况,“如您近期未到岗工作或有闲暇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外卖骑手行列。”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自“号召”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分享着自己的外卖员体验。 有“叫我外卖侠”的热血,有手在风中被吹裂的痛苦,也有订单超时被平台扣费的辛酸。

    我们和5位在北京体验了外卖员生活的人聊了聊,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文中芳文馨、赵燕、周涛、王静怡、张莹均为化名。)

    01 赵燕,27岁,自媒体行业从业者,朝阳区送外卖 “5个小时赚100块,被扣了10块钱不说,还被限制账号”

    看到“号召”,我就按捺不住自己了,因为最近配送费太高,等外卖的时间太长了。

    17号是我送外卖的第一天。那天虽然天气晴朗,但风特别大。我原本想着骑自行车送,但骑了一会儿就冻得鼻涕直流,而且还逆着风,不到十分钟我就蹬不动了,最后还是去租了一辆电瓶车。

    第一天我就送了5个小时,赚了102块,竟然还被扣了十块钱,因为有3单我都超时了,好在我有新人特权,申诉以后把钱拿回来了。尽管戴着帽子、手套和头盔,但是北京当时白天零下4度,晚上零下9度,我最后冻得手都快没知觉了,回家的时候脸上两坨高原红,耳朵冻得发热、发红。

    其实下午四点开始,我的膝盖就开始疼了,想着送俩小时就赶紧回家。

    结果,送外卖是会上瘾的。

    有很多暖心的瞬间。有一位大叔跟我说,这么冷的天气,送什么外卖,赶紧回家歇着吧;还有一位商家大姐看我没有戴手套问我,怎么不戴手套;有顾客订单快要超时了,电话里告诉我说,没事儿,不着急。

    我不认路了,有个大哥正在跑着送,看到我四处张望的样子,也停下来问我给我指路,然后又急匆匆跑走了。

    但是也有委屈,路上有一位同行大哥,骑车扭来扭去的。我刚上路不敢超他车,最后还被他转过来凶了。

    最难的是送水的订单。有个超市的单,五大瓶怡宝矿泉水和一瓶水果罐头,没把我沉死。我刚开始没有放稳,整个袋子从车上翻下来了,我赶紧检查了一下罐头,还好没有碎。

    当天最后一单是在一个中高档小区,我在门禁的地方等了十多分钟,一直没有人过来,我拿着他的羊肉汤站在门禁外面感觉特别无助,电话也打不通。我又跑到小区门卫那里让他通融一下,登记了信息,他帮我开的门禁, 最后到顾客家门口就剩下两秒超时,我赶紧按了送达按键。

    刚开始不懂拒绝,平台推的单我都接,结果一次要送四个订单。我去送其中一个的时候,就要把其他三个都带着,怕弄丢了。所有订单拿着在小区里跑,腿冻得有点木,还崴了脚。

    我从来没有这么狼狈过。

    乘电梯的时候,我发现旁边的小姑娘在打量我。我对着电梯里的镜面看了一下自己,因为不小心崴脚,鞋上有一大片灰,外面天黑,我没有注意到。我的头发也跑飞了,脸上还有两坨被口罩挤压和被风吹出来的高原红,真想哭。

    晚上9点回去,路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冷风呼呼地吹。路过家门口附近的沙县小吃,我进去点了一份热馄饨,我送的第一单就是这家沙县小吃。

    屋子里太暖和了,我已经有些害怕明天的到来。当我看到我的账号被限制一天的时候(我没有通过平台微笑行动的检测),心里又有点庆幸,我可以偷懒了。

    赵燕的手机截图

    不过偷懒也是暂时的,再怎么说也要把租车的300块钱赚回来。

    02 周涛,29岁,研发行业从业者,海淀区送外卖 “骑公路自行车送外卖,感受到了逆风飞翔,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我从这个月16号开始送外卖,一共送了三天,赚了200多块钱。

    我之前是做研发工作的,最近刚刚失业,就想着北京这种外卖情况,我自己去试试吧。然后我就骑我的公路车去送外卖了。进出小区也很方便,不需要和其他外卖员一样把车停在小区外边,可以直接进入。

    即使这样便利,我也感受到了诸多心酸,外卖员真的太不容易了。

    17日北京风特别大,是妖风,逆风时简直是寸步难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逆风飞翔。我还以为近单都很好送,但是晚上找楼是最大的障碍,得打开手电筒,凑近才能看清楚。

    昨天接得一单,顾客的地址写错了。顾客以为我弄错了,他有点不太高兴。但是我就是按照地址导航过来的,我一看明明就是俩地址,后来知道是他朋友写错了。

    路上我还不小心把他外卖掉地上了,捡起来看看还好没事,就放在了背包里。最后拿出来,发现漏汁了,汤都流我包里了。摸黑找他家在哪的时候,我还一边在想怎么办。最后我和他说全额赔偿,他说再联系我,后来也没声了,可能刀子嘴豆腐心吧。

    还有一单让我很狼狈,接单的时候没有细看。到店发现顾客要的东西是一箱牛奶,一箱罐头,还有一袋子零食。当时很后悔,我就一个登山包外加一辆公路车,车连后座都没有,我咋带?

    后来想了想不得不送。我就把牛奶装在登山包里,商店老板给我找了一个大塑料袋让我把罐头装袋子里,我左车把挂罐头,右车把挂零食。开始还可以,走到一半,罐头掉地上了。我就一手抱着罐头一手骑车,送到顾客手上了。因为罐头掉地上外包装破损,我还给顾客解释了下,她是个小朋友,说没事。

    那一刻我觉得很心酸。这一行很不容易,他们天天在外面跑。

    晚上回来后我emo了好一会儿。当你去做了这一行以后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人与人之间要为对方多考虑,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

    现在北京的外卖系统似乎也在逐渐恢复,18号早上我去送外卖的时候,问了一个全职外卖小哥,他说这两天单子价格降了。

    尽管如此,我可能还会每天抽出来3、4个小时,坚持送一段时间,就当锻炼身体了。

    03 王静怡,26岁,医疗行业从业者,大兴区送外卖 “跑外卖三天,状况连连,不得不抱着一箱水走去目的地”

    新手一定要好好看订单内容,我就跑了三天,坑了自己三次。

    我有辆自行车,前没有车筐,后没有座位。第一天的时候,我背了个背包,结果有个订单我没仔细看内容,去超市取单才发现是好多菜,光生菜就大几颗!当时我内心的独白是:我真是一个大冤种。

    我要是往背包里硬塞,生菜肯定是要坏的,全挂在车把手上又太沉,我怕把自己摔了。最后没办法,我就去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毕竟那车还有个车筐。看到别的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可以一下送好多单,我好羡慕啊。

    第一天完事我还去小红书上发了笔记,想借一辆电动车,可惜没有成功。

    第二天的时候,我找出来了一个海底捞的保温箱,是之前点外卖的时候带的,就把它绑在自行车前面了。这样我可以一口气接四单了,靠背包只能接两单。

    还有一次取货的时候才发现是一箱水,我赶紧拿出手机看了看距离。还好,从小区南门对面的超市取货,送到靠北门的一栋楼。我没有转单,直接在App暂时下线不接单了,然后走着去送货。一箱水啊,还是挺沉的,到地方了手也酸了。

    第三次坑自己依旧是因为大意了,去奶茶店取单的路上看到还有另外一单可以接,地址还是要去的那个小区,就接了。结果发现那个人点了8杯饮料,看到的那一刻我只想为自己的莽撞自罚一杯。最后我把保温箱调整到一侧装其他订单的商品,那8杯饮料挂在另一侧的把手上。

    还好我平时也经常骑车出去玩。这辆车陪我去了北京很多地方,有时候一口气骑着它跑五六十公里。凭借着我出色的平衡能力把饮料安全送达了,点那么多果汁,我琢磨顾客可能是嗓子不舒服。

    12月开始我们灵活办公,我被安排双数的日期去公司,听大家讨论没外卖员都阳了,没外卖员了。当时觉得反正我是上一休一,上班要核酸,因此我正好有48小时核酸报告(外卖员需要每天上传,最近不用了),干脆我去送一下好了。感染的风险我没有太担心,身边人都快阳了个遍,早就看开了。

    从14日开始,我总共跑过三天,有一次只有三个小时,因为口罩里存水,贴在脸上感觉都快结冰了,我就回家了。三天总计完成了30个订单,配送里程41.7公里,遇到的商家和顾客都很有礼貌。有的骑手人真的也很好,有一次顾客要两份,我都没注意,取了一份就想走,还是另外一个骑手提醒了我。

    我也感受到了放开之后对城市的冲击,很多商家看到有骑手接单了才敢做单子,不然东西做出来就赔了。

    之前是感觉外卖员挺不容易的,现在是知道了哪里不容易。

    04 芳文馨,23岁,通讯行业国企员工,西城区送外卖 “就跑了2小时,还顺便把合租舍友的山东水饺订单接了”

    我知道最近北京外卖的运力紧张,所以12月13日那天早晨9点就点了一份牛肉面,结果等到中午11点,别说吃饭了,连接单的骑手都没有见到。吃不到午饭的痛苦,“准时宝”的2.4元是无法抚平的。

    我本职工作是在一家国企,最近居家办公,其实时间还是相对灵活的,而且本来就有2个小时午休。我索性心一横,干脆自己送!注册成为外卖平台的众包骑手很快,实名认证只要5分钟就通过了,看几个培训视频,再交100元保证金。我穿好厚外套,戴上毛线帽,出发。

    头几单我骑共享单车,都接附近三四公里内的,送一趟共享单车花费1.5元,距离一公里,耗时十几分钟就送完了,配送费有20多元。

    出去跑更是体会到了最近真是没有骑手啊,顺利地接了附近的好几单。到最后一两单我干脆单车也不骑了,直接步行来回,就当是散步了。就是手累,因为得拎着东西走,到第二天手还挺酸的。我还忘记戴手套了,手都冻红了。

    短短2个小时的体验,我也遇到了因为等餐太久暴躁的顾客。我都到店里了,商家问我:他们这单不是不要了吗?原来是顾客等得不耐烦,给商家打电话说不要了。

    所幸老板又打包了一份新的,我真送到的时候,顾客反而也没有什么情绪。

    回家的路上接了一单是同小区的,仔细一看发现地址就是我家,是合租舍友点的餐。我刚搬来这个房子不到一个月,和他不是很熟。到了以后敲了敲门,说“你的外卖到了”,估计他以为我是从门外帮他拿进来的。

    体验下来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更会点外卖了,第二天还在小红书上发了帖子,教大家最近怎么点外卖可以更快被接单: 只点附近的、选择购物中心或美食城的店家、实付款高单重量低。

    感觉这样放着平常心跑跑外卖还挺好的,甚至有点上瘾,我到现在还是会上平台看看单子。但是最近几天北京天气太不好了,刮大风,我自己也有事,就没再去了。而且我应该是感染了,嗓子已经哑了。

    我也会想,自己一次送一单,而且没有开系统默认接单,也不用考虑后续派单率,所以没有被算法困住。如果是全职骑手,就没机会这样自己制定不被打乱的“配送计划”了。

    05 张莹,26岁,自由职业,朝阳区送外卖 “体力劳动门槛太高了,感觉自己吃不了这碗饭”

    我应该属于北京第一批“阳康”,12月12日,北京还没号召居民送外卖,我就下载了美团众包,注册成为了一名骑手。五天的外卖骑手生涯,虽然只赚了几百块钱,但我觉得,这就像和过去三年疫情生活的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2018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了当时火热的新消费行业。这个行业工作强度大,物流又反复受到疫情的影响。到了2021年底,熬过了一个个购物节、一场场直播,我觉得很累了,选择辞职休息一段时间。辞职之后,我会偶尔接一些摄影的活补贴日常开销,其他的时间里,我就看书、逛街、和朋友约会,享受几年来难得的清闲。

    但是从今年10月底,我的生活节奏又被打乱了。

    望京的疫情比较严重,我在出租屋里憋闷了一个多月。12月初,朝阳大悦城恢复营业,我终于去逛了逛。12月3日,我阳了,大概属于这次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后北京的第一批“小阳人”。

    一周多之后,我由阳转阴,想要出门逛逛。但是联系了一圈后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和之前约好拍照的客户反倒都阳了。

    12月11日那天,我等外卖等了4个小时,想着约人出去也约不到,我干脆自己体验一下送外卖。查了下攻略,我就下载了众包App,线上安全教学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可以跑外卖了。

    问题来了,我没有电动车,也没有保温箱,因此只能挑那些近距离的单子,而且是奶茶、水果等不用保温的,平均一单能赚6、7块钱。还是新手,我一次只能接一单,跑完一天一看,只赚了几十块钱。

    不过好在成本也低,唯一的成本其实就是一张券后3块钱的共享单车周卡。

    就这样送了5天外卖,12月17日那天早晨,我打开家门,发现好几个之前延迟的快递都出现在了门口。再看美团、叮咚买菜这些平台,也都不再显示运力不足了。我知道北京的快递、外卖运力在恢复,我的外卖生涯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几天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体力劳动门槛太高了。我之前一直坐办公室,北京冬天的风那么冷,我跑外卖的时候感觉很新奇,同时也很痛苦。

    感觉自己吃不了这碗饭,我还是年后找个公司上班吧。

    作者:薛亚萍 刘星志 毕安娣;编辑:毕安娣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