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三大迷思,革新ToB企业面向客户价值的运营模式

    设计动态 2022-12-29
    01 ToB企业运营三大迷思 不是危言耸听,据彭博(Bloomberg)商业调查曾有数据显示,大约有4/5的ToB创业公司在一年内就宣告失败了。为什么?回望过去这三年,对比ToC市场,ToB市场的相对确定性也显得企者不立。如疫情对客户组织形态的影响、国家政策的

    有数据显示,大约4/5的ToB创业公司在一年内就宣告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从企业在文化价值观、业务系统、组织能力这三个方面共性存在的迷思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面向客户价值的企业运营新模式,辅以组织各方的变革行动建议。一起来看一下吧。

    01 ToB企业运营三大迷思 不是危言耸听,据彭博(Bloomberg)商业调查曾有数据显示,大约有4/5的ToB创业公司在一年内就宣告失败了。为什么?回望过去这三年,对比ToC市场,ToB市场的相对确定性也显得企者不立。如疫情对客户组织形态的影响、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出、AIGC技术掀起浪潮,无不要求着企业提升响应力和适应力。

    今天大多数ToB企业还是传统销售型组织而不是互联网型组织, 他们抑制变化,而非响应变化;束缚敏捷性,而非提升适应力;追求自身的成功,而非先是客户的成功 。以至于太多ToB企业出现了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艰苦卓绝却又深陷泥潭,不断内卷缺乏创新。

    或许他们踩到了ToB企业运营模式的三个坑,即企业在文化价值观、业务系统、组织能力这三个方面共性存在的迷思。企业的运营模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但下述的迷思可能会导致工作方式的失调乃至失控。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认同所有这些,因为 一个迷思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下一个迷思 。

    1. 文化价值观的迷思 迷思的表现:“以客户为中心”仅仅是停留在墙上的口号

    不论从SaaS订阅制还是纵观整个ToB商业逻辑, 客户的成功都是业务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我一直认为订阅制是超级酷的商业模型,客户成功也是代表着一种更高维的商业意识( 先利他再利己 )在觉醒。

    客户成功在国内运行短短几年下来,核心理念没有太多变化,但不同ToB企业的客户成功运营模式各有深浅,有的束之高阁,高喊“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客户成功”的口号。

    深知 “客户成功他们未必活,客户不成功他们必死。” 的ToB企业怎么越到后期越离“客户成功”越远?以至于只停留在了墙上。

    《发现利润区》里有段话,阐述了这一现象,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之所以难以成型,是因为企业成功后的一些后遗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重心会发生转移。

    如图所示,在企业的创业阶段,企业工作的重心在于客户。小企业必须紧密追随客户,否则它便会失败。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的重心会发生小规模的微妙的转移——它会慢慢脱离客户,转而关注企业自身。

    在企业的成型阶段,企业规模越发庞大,企业的重心也会越来越远离客户,向自身倾斜。最终,企业重心将完全转移到企业自身。此时,企业会全身心关注内部事务,比如内部预算、内部资源整合以及内部管理等,因此便更加难以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

    2. 业务系统的迷思 迷思的表现1:成效是利己的、度量是描绘结果的

    当ToB企业从内部设定目标成效时,往往是为了实现自我的经营信念。

    如某一个招聘类HR SaaS公司在2022年底制定未来3年的经营目标:

    实现销售业绩大幅增长 提升内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探索产品一体化 大家看到是否觉得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目标成效意味着组织从这开始就很可能与真实的客户价值和服务目的断链。 在成效定义时就偏离初心,接下来的一切运营行为都会受到影响 。

    这家招聘类HR SaaS公司制定目标成效时应该问自己未来三年如何能帮助更多的XX目标客群提高员工招聘体验为客户的业务部门做增值。这样的视角转换将立即引发组织内行动的转变。团队可能会开始更多地考虑简化招聘审批流程,产品的业务价值归因,以及开始为客户内部人资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种种服务做设计。这将与初期设定的目标成效时的组织行为都完全不同。

    其次关于目标成效的度量,ToB企业会自然利用常见的财务指标来度量。如上述的初始目标成效的度量就将会是ARR提升XX%,毛利率提升至XX%等,遗憾的是这样的度量与客户价值成效的目标再次断链, 客户成效达成,你无法扩大影响,客户成效未达成,你也很难发现并停止 。

    理想情况下,应该先定义对客户价值成效的度量,然后才是执行工作得到财务结果Output,前者是后者的前置指标Input。如,客户成功团队的度量,客户健康度就是前置指标,客户续约率就是结果指标。

    大部分情况下, 利己的成效与度量都是组织经营的安慰剂 。试想如果Input都无法干预和影响Output,我们是准备对着财务指标去祷告吗?

    迷思的表现2:期望复制成功企业的业务体系,对PLG等概念有着莫名的执念

    ToB企业搭建业务体系的关键是动态适配自身组织的战略定位,业务上下文,不应照抄成功企业的系统。

    例如某一个服务中小客户的企业建立初期就号召全员学习华为业务体系,试图也在自身企业内构建建立对应的三个系统,即IPD(产品集成开发)、LTC(机会至收款)、ITR(售后)。但这样搭建其业务体系明显高配低就导致实际投入巨大,还未开始迈向市场,内部成本就已经严重超标。

    相对于外部直接拷贝,我倾向企业进行内部萃取最佳实践,如发展初期当某些销售经理可以连续赢单,企业可以认为这种销售打法是适配自身产品的,是可行的,这样 内部萃取的销售打法才值得在企业内去花大力气去复制 。

    另外,美国在ToB数字化行业上是先知先行者,近两年诞生了诸如PLG、Revops、H2H、ABM等概念。拿PLG为例,今天PLG几乎被新一代 SaaS公司奉为圭臬,似乎PLG成立解决销售效率低下的银弹。

    值得肯定的是,PLG确实承载着ToB企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美好期待。但需要指出的是,提升 产品力本身是所有ToB公司的本分 ,而且PLG也有限定的适配范围,结果上看国内ToB市场的销售模式远未达到需以PLG为主。ToB企业执着于单方面的产品驱动增长,在未来竞争环境下,可能会错过真正的增长机会。

    迷思的表现3:不尊重ToB产品生命周期的纪律

    不可逃避的是,ToB公司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如SaaS产品的 PMF阶段就类似于产品的“成人礼” ,你可以不举办任何仪式但你必须面对自己的童年、青春期还是成人阶段。据我的咨询观察,PMF阶段就有两大陷阱:对自己的客户价值创造开始自我欺骗和等不及开始规模化增长。陷入这些陷阱最后都会付出代价,因为客户会用脚投票。

    关联到G7物联创始人翟学魂的一个独到观点“要遵守 ToB 产品生命周期的纪律,这个纪律指的是 ToB 企业不要挑战和跨越产品的每一个周期,否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观点里很深刻的 是「纪律」二字,而不是规律 。

    ToB业务怕错,不怕慢。 ToB创业容易控制不住欲望,如渴望产品一体化、提前规模化、跨能力交叉销售等,ToB公司必须要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和遵循经营常识来运作了。

    3. 组织能力的迷思 迷思的表现1:团队是按职能惯性建立的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那些发展了几十年的业务流程、实践、组织架构、财务事项以及其他支持内部职能的事物,都不是以外部客户的视角来运作的。

    在过去ToB企业会基于销售漏斗(Funnel-based)来构建团队,习惯性从市场营销、SDR、销售、实施一直到客户成功来考量团队组建、并试图设计团队间的价值流转。我们仍然被传统的预算机制和组织结构所约束。这样按职能惯性组建的团队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客户是输出物

    一旦客户离开销售漏斗,理论上他们就会被组织遗忘。

    2)组织中各部门之间是错位的

    谁是你们的客户?可惜的是,对于漏斗顶部的市场部,销售部门或许成了你们的内部“客户”。当团队方向就不一致的情况下,老生常谈的营销与销售协同的问题本质就解决不了。

    3)转型工作难度增加

    在这种团队结构下,转型工作必须卷入整个企业、所有部门才能完成,这也就导致了笨重的工作流程和各种转型路障。

    基于销售漏斗(Funnel-based)来构建团队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Account-based)来构建团队。这也是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确保我们所拥有的技能被重视。

    一个满是售前咨询专家的团队,当然会努力确保组建售前咨询团队——不管它成本是否高耸。一个满是AI技术专家的团队,当然会努力确保使用最新的AI技术 —— 不管它是否是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解决方案。

    迷思的表现2:工作是根据人员技能与经验确定的

    ToB企业管理者,你是否有因为团队内有同事操盘过抖音自媒体,你就想让他也为公司做一个抖音号试试?有时我们仅仅因为工作内容是团队可以做的, 甚至是因为我们想让团队忙碌起来而展开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如果并没有与我们上面定义的价值成效和度量对齐,那么从这一开始就注定了价值成效上的失败和时间的浪费,只是为工作而工作。

    当团队能够看到他们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明确了价值成效和成功度量,他们就会知道 什么时候该转向、什么时候该加速 来助力目标的实现。

    例如某招聘类HR SaaS公司的市场线索团队从原先的成效与度量分别是帮助公司从市场转化更多销售线索和SQLs 改变成帮助客户建立初期的安全感和X周期客户与品牌互动的频率频次 。那所需的工作可能是:增加与客户互动的渠道与方式、增多利他的内容与活动。对应的所需技能就是自媒体运营、内容生产、社群、电话互动了。

    在ToB企业常见的做法是将公司整体的经营目标拆分至部门KPI,进而拆到岗位。例如你的客户实施团队的实施顾问岗位的KPI可能是:项目接单率,项目验收通过率、项目准时交付率等。但这样容易让实施团队在执行中容易忽略了客户价值成效而在追踪这些KPI结果。

    迷思的表现3:领导者对组织能力的变革犹豫不决

    导致企业领导者对组织能力的变革犹豫不决的关键原因是 害怕失调、失控已至失败 。但是,我们要如何定义失败呢? 组织变革本身没有确定的终点 。所有的ToB企业都是在一个不断演进的状态中开展经营活动的。如果组织能力的变革转型能够提高效率或带来增收,并在这个数字时代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为什么要停止转型呢?

    我们是时候反思面对转型的心态了。很多ToB企业领导者都是产研背景,想必都明白软件工程里的经典法则 “康威定律” :任何组织在设计一个系统或产品时,都会产生一个复制该组织沟通结构的架构。换句话说,如果 团队是孤立的,结果也将是孤立的 ;变革中的挫折和阻力,大多数源自于你的运营模式产生的后果。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ToB企业很多时候扮演的是赋能者,类似诊断病情提供方案的医生。相信你们在客户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到由于客户的CXO以及各管理方对自己的组织或业务数字化变革决心不足所带来的挑战。

    现如今, ToB企业自身到了需要面对自己的数字化变革决心的时候了 。不要出现“医者不信医”和“医者无法自医”的尴尬处境。

    02 面向客户价值的企业运营新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ToB企业运营模型的变革也是手段不是目的,回溯自己的初心是第一步。以终为始,检视传统的职能和层级结构探寻业务与客户价值流的阻碍。另外,不必惧怕组织级的运营的复杂性,面对这样的复杂性,意味着 必须找到运营本质,根本性地简化运营模式。

    如果你的组织仍在根据团队能做什么以及只利己得思考为企业实现什么来设计工作。

    如果你一直在探寻变革,以帮助你的企业/组织成为真正以最大化创造客户价值为目标,并相信这样可以带来真正的盈利增长。

    如果你期望组织可以更好的适应当下多变的市场和拓展能力,构建高响应力的敏捷组织。

    那就尝试一下面向客户价值的运营新模型吧。

    只是, ToB企业你要实施它,需要有十足的勇气 ,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你根深蒂固的经营习惯、组织结构。

    1. 根本性地简化运营模式 这样面向客户价值的简化运营模式,可以转型客户价值主张和组织交付运作方式。这个运营元模式即客户决定成效→成效决定度量→度量决定工作→工作决定技能→技能决定团队。

    1)客户决定成效

    一切从客户开始,为ToB企业经营设定的成效目标必须由客户的价值需求来驱动。

    2)成效决定度量

    进而客户的价值成效决定了你的度量指标 —— 度量正确的事情。

    3)度量决定工作

    一旦明确了这些度量指标,ToB组织就可以设计正确的工作、更多的激发创新来推动指标达成。

    4)工作决定技能

    基于正确的工作,推导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进而进行内部技能发展或外部引入。

    5)技能决定团队

    设计满足技能要求的团队结构。

    什么是驱动国内ToB业务发展的关键动能?我认为是创新。不论是产品创新、运营创新、营销创新还是服务创新,而不是未来仍然在“Copy to china”。然而,这种思考模式和运营模式可以帮助企业 激发组织中的员工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去探索新的想法,真正是围绕客户价值来开展工作和提升技能 。

    2. 对企业运营革新的行动建议 不论你是ToB企业里的CXO还是部门负责人,乃至骨干一线,都值得去思考去行动。我分享几点运营变革的行动建议给到大家。

    对于ToB企业CXO:

    1)行动之前先打消你的财务顾虑

    尽管“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成为ToB经营核心理念,但诸如投资回报率(ROI)和ARR、销售额、毛利率、续费率等传统的财务指标,仍然主导着你们的经营决策。上述运营模式的财务逻辑是通过 规模化的客户价值创造带来规模化盈利增长 。关于经营成本可以通过经营投资举措的前置评估与价值回检来控制。

    2)利用精益切片在短期速赢

    首先不要将大海煮沸(don’t boil the ocean),将面向客户价值的运营新模式进行全面转型的话,的确存在复杂度高、风险大、失败率高等问题。建议ToB企业可以从“薄的切片”(thin slice)开刀,定位于某个客户价值成效目标,但切口必须“很深”,要贯穿组织的每个层面,如从Sale VP一直到程序开发人员。

    通过这样的精益切片来速赢的同时,可以识别组织中拒绝变化的抗体,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去想对策。然后另外来一刀薄片去解决其他问题。持续做下去,你将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让人们自觉地融入其中,而不是强制性地推行。”

    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管理就是把事情做正确;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现在是高管团队挺身而出,自我颠覆,成为数字时代领导者的时候了。

    对于ToB企业中高层:

    需要 你们去劝说面向客户价值的变革并获得支持, 而不是 不愿意改变固有习惯,自身成为变革的阻力。

    需要 你们去加强将工作举措与价值成效关联的能力,根据度量指标适时作出举措调整, 而不是 等着产出业务结果。

    需要 你们更多地去共同讨论如何将工作举措设计成可执行的细节,以确保价值成效交付, 而不是 只是追着Deadline。

    对于ToB企业骨干一线:

    假如你们所在ToB企业短期内没有改变,而且财务结果导向的KPI依然让你们处在于困境的话,无法破局的话。请你们要深信: 解决你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途径关键是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建议你们拿起 「面向客户价值」这个工具去回检自己的所有工作 ,不论是市场活动设计、客户案例标题、售前讲标还是续约谈判等等。

    新年伊始,ToB企业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构想自己如何创造价值,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最大化创造价值,并转型自己的企业以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模式。

    如果你不能回答“我们为什么还在这个商业世界”或者“我们为客户增加了什么独特的价值”这些问题,那么你可能充其量只是让企业能够照常经营和“留在游戏中”,而不是为成功建立真正的长期竞争优势而演进。

    很欣喜的是看到很多国内ToB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始修炼内功,回溯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就像这样,开始行动吧!哪怕只是一小步~

    欢迎阅读伙伴朋友找到我一起互动交流。

    作者:大海Harry( Vx:Tracy25200 ) ,播客&公众号:ToB创新增长

    本文由 @大海Harr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在Web3赚钱,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动态 2022-12-29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曾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主的社会。” 套用马克思的逻辑:互联网产生的是以平台企业家为首的社会。 这个逻辑推断从以往的视角来看似乎无懈可击,但在Web3兴起的今天看,这个推断便仅局限于Web

    在创作者经济日益增长中,个体参与Web3的门槛不断降低,以Web3为底色的创作者经济开始替代Web2,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工具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本文作者对Web3的创作者经济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曾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主的社会。”

    套用马克思的逻辑:互联网产生的是以平台企业家为首的社会。

    这个逻辑推断从以往的视角来看似乎无懈可击,但在Web3兴起的今天看,这个推断便仅局限于Web2时代。

    经过2021年的蓄势狂奔,元宇宙从此前的“玩概念”到现在的项目落地,逐渐“脱虚向实”。

    比如在2022互联网大会上,腾讯开始疏通产业链,着手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阿里除去投资了国内知名AR眼镜制造商Nreal外,还宣布计划在2023年推出用于虚拟会议的增强现实眼镜。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产业角度。

    对个人来说,在创作者经济日益增长中,个体参与web3的门槛不断降低,以Web3为底色的创作者经济开始替代Web2。

    随着Web3、NFT、DAO和加密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创作者经济也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从受制于平台的Web2转向个人占据主观能动性的Web3。

    01 Web2与Web3,从注意力向生产力突围 创作者经济并非新概念,而是与Web的迭代息息相关。

    Web1只有少量创作者,且价值只流向以企业为主的开发者。

    Web2则创作者经济井喷的时代。由于像抖音、快手、B站等互动型平台的活跃,Web2的创作者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改变了大家线下的购物渠道和方式,内容创作进程加速。

    YouTube去年十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由大规模视频服务带动的“创作者经济”在美国支持了相当于39.4万个全职工作。这里的创作者经济就主要依靠Web2模式,其中一大部分依靠于TikTok。

    不过,Web2的创作者经济已在当前出现各类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受平台算法机制影响较大,在区块链、AI等技术的发展下,Web3的创作者经济应运而生,解决了其中一部分问题。

    那么,Web2的创作者经济和Web3的创作者经济有何不同?

    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可以使创作者从支持的粉丝上或者广告商拿钱,如公众号内容付费,微博广告,包括直播等互动形式。在此过程中,体现的是web2创作者经济。

    Web2 奉行着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提出的 “Get Big Fast” 口号,以流量为王。

    其中为代表的就是通过Roblox制作的游戏和TikTok上的短视频。这两大平台均是由用户生产内容,而非平台生产。

    在Web2时代,Roblox、Tiktok和其他UGC平台都是完全拥有内容的所有权的,如果平台突然改变收益分配方案,那么用户对于自己创作的内容就没有转让权、销售权、追索权。简单来说就是,Web2的创作者没有内容所有权。

    Web3是基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新一代互联网,与此前最大的不同在于,除消费、创作外,用户还能自由使用自身创建的数据内容,不受平台的限制。

    Web3的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作者可以通过代币直接变现,通过数字媒体的确权,不仅保护了创作者的版权收益,还提高了创作者对其内容的掌控度。

    当前,Web3创作者经济应用场景涵盖内容创作、社区建设、粉丝激励、资产管理、NFT发行和交易,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价值链条,有变现路径。

    同时,创作者的收入也不再取决于发行平台,对创作来说平台的收入也许主要来自广告,比如在抖音上发布视频,所有内容都是受制于抖音的平台机制,包括流量算法,内容机制等,无论是内容还是操作权限,用户的一切产出都在平台的操控之中。

    且Web3将货币化转变为了所有权,像去年大热的NF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NFT能够将内容所有权及其控制权还给创作者。

    其次,创作者的作品、内容在Web3中能够实现产权化。产权化并非是判断作品价值几何,而是用于界定所有权的归属,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抄袭的界定,原创内容的认证。

    02 创作者工具乘势而起 当前的Web3创作者平台也逐渐走入资本视野,Web3影片、直播平台Stacked获1290万美元融资,Web3创作者经济平台Darkblock已在去年宣布完成17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目前也有各类创作者平台开始,比如Unite.io透过区块链技术发展新形态的创作者经济,让创作者的收入不受平台限制,像身兼主持、歌手、Youtuber等多元身份的阿达也正式入驻了Unite.io。通过提供资金、技术、运营支持来投资于创业者的CreatorDAO。

    在创作者经济的发展上呈现出“整体向前,局部多元”的发展路径。

    从整体发展来看,InfluencerMarktingHub的报告显示,创作者经济的规模已达到1042亿美元。同时一项研究还指出,未来五年内将有10亿人自我认定为创作者,仅在2021年就有创纪录的13亿美元投入到了创作者经济领域。

    国外也不乏创作者经济领域的独角兽,在2021年,就有11家公司跻身于“独角兽俱乐部”,2022年也有三家新创作者公司成为独角兽。

    2020—2022创作者经济独角兽企业

    其中,北美是最大的创作者经济体,在144家创作者经济公司中,多数处于美国,其中欧洲仅18家企业。

    从局部发展来看,海外市场已经呈现出更加分散的竞争格局,各细分领域持续诞生诸多创业型公司为创作者提供各类服务。

    当前仅支持直接变现的Web3平台就划分为6大类。

    社区代币:支持创作者以加密原生方式将参与行为变现的平台,如COllab.Land,Bonfire,Buildspace等平台 NFT市场:帮助创作者通过数字资产变现的市场,如ArtWallStreet,Async Art,Autograph,DeFine等 边玩边赚:Admix,BAYZ,Carry1st,Clytie等 内容创作:Glass,Glowstick,Livepeer,Mirror等 元宇宙:Bullieverse,Decentraland,Genies,Hyaliko等 音乐:Afterparty,Audius,Beatoven,CurrentsFM,Dequency等 在Web2时代中,像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只向创作者支付其视频在浏览量基础上产生的部分广告收入。Web3视频平台Glass,旨在改造互联网视频,允许创作者将其“视频内容货币化”。

    Glass的模式允许关注根据视频的质量来决定其货币价值,可以用户通过购买NFT来解锁视频,或粉丝可以收集免费观看的视频来添加到他们的NFT合集。

    不过,当前Web3正处于夯实地基的阶段,离实现Web3的庞大愿景还较远,其工具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Web3工具多数集中在Web3邮箱、财库管理、文件签署等。

    Web3工具的主要应用

    无论是Web2还是Web3的创作者经济,都离不开创作者工具的发展。目前创作者的主要工具依旧源自Web2时期,其Web3创作工具使用者多为Web3从业人士。

    当前的创作者逐渐呈现出大众化、低门槛的创作者趋势,从较专业的3D、虚拟内容向音视频、直播内容转向,包括创作更为简单的静态图片及文字内容。

    Web3的去中心化特征,保障了其创作者的内容质量不受流量裹挟,由此Web3的创作者工具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互联网创作者经济白皮书》显示,近八成核心创作者对未来尝试新的创作模式和工具(如使用虚拟形象、创作3D、VR内容等)持积极态度。

    按照此逻辑看,专业的第三方工具将重新站入风口,吃到时代红利。

    Adobe是全球最知名的专业化第三方工具之一,其专业是公司的代名词,包括音视频编辑、排版设计、网页设计、矢量设计等产品,旗下的PS、AE、AU等产品风靡全球。Web3创作者经济的到来,或将为Adobe带来又一春。

    03 去中心化,仍是美好愿景 说到创作者经济,就不得不谈到DAO。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发展催生了Web3的创作者经济,它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汇聚一堂进行创作。在 DAO 中,治理系统是由成员决定的,没有外部股东要求榨取利润的压力,所有者也即参与者:创作内容、分发内容、消费和重视内容的人。

    DAO是当下最适合Web3创作者经济的组织架构。

    DAO好比一个公司,但却比公司好很多,甚至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取代公司,所有的DAO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去中心化非正式职位,没有等级制度,无边界组织。

    或许有人好奇,创作者为何要建立或加入DAO?

    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赚钱。DAO具有强大的飞轮效应,加入的创作者越多,流入DAO的资金就越多,创作者也能在追求自己创作的路上,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

    不过,当前DAO的发展更多是以网络社区为主,也面临与传统组织同样的困境,如投票率低、长远战略无人思考、提案难以通过等。

    如何在 DAO 中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是 DAO 目前的核心问题。

    具体来讲,就是如何有效地产出公共服务,如何有效地分配公共资源?这是所有的DAO都在面对的问题。

    当前DAO主要采用Code is law(代码即法则)为原生法律与治理协议,虽然Code is law 本质上是为DAO构建一种极度理想的去中心化状态,人人依据代码规则行事,无人享有特权,无需链下协商和任何额外权力。

    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私的”。在经济活动中,人的目标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放任人们自由行动的话,那危害系统的行为很快就会出现。

    当DAO 规模较小时,信息比较容易被所有成员获取,这种办法是管用的,一旦人多了,很快面临信息不畅、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何能在保持DAO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依旧保持DAO的共识、信息充分流转、协作效率不减是许多DAO正在努力尝试的方向。

    此外,DAO并不完全去中心化。

    今年九月,国内最大的DAO组织之一PandaDAO宣布解散,其Panda创始人对此表示:“PandaDAO在后期越来越像一个中心化组织,或者更像一个Web2公司,很多人都在问我意见、想法,希望我做出决定。”

    “同时一个 DAO 应该是允许任何人自由退出和进入的,但我发现 PandaDAO 已经不是这样了。比如要进入 Core 成员或者其他小组,会有一系列的审批程序,比较麻烦,没有办法自由地做贡献,整个 DAO 非常的闭塞。所以我觉得解散对于它来说是最好的,也是目前我能够做到的一个”。

    DAO的本质是技术。在目前全球的完全分布式网络技术,都只是原始初期情况下。技术高手们,都难以写出“支持各类复杂管理事务,全自动运行”的系统。

    当前Web3的创作者经济,实际上从机制而言,并不如Web2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Web3还将不断探索。

    所以DAO的出现,更像是Web2与Web3两者的“连接点”。

    还有一个大家都会规避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理想中的Web3从政策监管角度而言,是近几十年内难以实现的。

    公链作为不可篡改,永久可追溯的公共网络,不可能由某个国家或机构主宰。所以底层网络上的生态实现不了去中心化,因为每个国家的Web3都要符合各国的监管制度。

    这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机会,当前也有部分平台采用节点托管方式上链,能够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

    即使Web3的创作者经济仍在发展中,或许也会遇到许多问题,但Web创作者经济的悄然升起,也昭示着“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不远了。

    作者:刘然

    来源公众号:洞见新研社(ID:DJXYS-0309),专注商业与科技,在没人思考的地方,再深思五分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洞见新研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Axure 教程】随机乱序数字键盘,让数字飞一会儿

    设计动态 2022-12-29
    随着移动支付遍地开花,产品经理们在支付的各个环节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今天分享的是目前移动支付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随机乱序数字键盘。这种键盘一般用于输入验证码或密码,因为键盘每次出现数字都是随机且无序,所以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别人通过你在输入密码时按键的位置而推测

    目前的移动支付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设计——随机乱序数字键盘,它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别人通过你在输入密码时的按键位置而推测出你的密码。本文作者分享了用Axure制作随机乱序数字键盘的教程,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随着移动支付遍地开花,产品经理们在支付的各个环节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今天分享的是目前移动支付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随机乱序数字键盘。这种键盘一般用于输入验证码或密码,因为键盘每次出现数字都是随机且无序,所以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别人通过你在输入密码时按键的位置而推测出你的密码。

    我曾经做过这个键盘的设计,这是当时的效果图:

    你可以看得出来我是多么地不务正业,竟然想到给一个键盘加 loading 效果,但是没有办法,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效果图的加载时间已经算很短了,有时候加载的时间相当长,而且还不能保证每次生成的9个数字一定不会重复。

    就在最近两三天,我在与病毒抗争的某个晚上,突然因为想到了另外一种实现方式而高兴得做起来,新的实现方法不仅做起来更简单,生成速度也更快,而且目前测试还未出现重复的情况,正所谓,垂死病中惊坐起,不务正业的产品经理,竟是我自己。好了,先来看看整改后的效果吧( 传送门>> ):

    接下来分享教程。

    一、绘制键盘 首先拖进来一个表格,按照上图改成3*4的键盘形式,再拖进来9个动态面板,然后每个单元格和动态面板分别进行命名,方便待会找到对应元件:

    然后添加10个变量,用量存储生成的10个数字:

    二、生成第1个数字 生成键盘的逻辑是:

    每个单元格随机生成0-9的数字 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如果当前生成的数字已经存在,则需要重新生成 生成当前单元格数字后,生成下一个单元格的数字 这里之所以把第1个数字单独讲,是因为它是第一个生成的数字,所以它无论是哪个数字,都是可以了,第一个单元格的事件如下:

    注意 random() 生成的数字不包含尾数,比如生成0-1,是不包含1的,所以生成0-9,应该是乘以10。

    三、生成其他数字 其他数字的生成则是通过动态面板的循环来控制,动态面板不是同时启动的,而是按顺序轮流启动。首先是数字2的生成,当动态面板2载入时,自身开始循环,循环时,分3种场景:

    数字2为空,随机生成数字2 数字2不为空且不等于数字1,把数字2显示出来,动态面板2停止循环,开始动态面板3循环 其他情况表示数字重复了,把数字2清空,让循环进入第一个场景,重新生成数字2

    其他就简单了,由于我们已经在数字2生成成功的时候启动了动态面板3,所以动态面板3直接按3种场景判断即可,所以后面的所有动态面板都可以直接复制前面动态面的【状态改变时】的事件进行修改即可,将其中的变量和显示文字的单元格更换一下就行。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动态面的第2种场景,在判断是否重复的时候,总是比前面多一个条件,比如:数字2只需判断是否与数字1重复,数字3则需要判断是否与数字1和数字2重复,以此类推,到了数字0,需要判断是否与前面的9个数字重复:

    按以上的配置一直来到数字0,这里只需要做一点点小调整,由于数字0是最后一个数字,已经不需要再继续生成,也就是不用再启动任何动态面板,所以这里生成后,比其他的数字少了一个启动下一个动态面板的动作:

    希望以上教程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我的教程,请帮忙点个“收藏”和“喜欢”,感谢阅读!

    本文由 @产品锦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放开”后,年轻人果然变了

    设计动态 2022-12-29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重振消费,成为新一年的关键词。 但作为如今的消费主力群体,这届年轻人,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种种不确定之后,不再盲目“报复性消费”,而是更会“精打细算”了。 从实际的购买力度和消费偏好来看,新一代的精打细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抠门”或者“消费降

    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种种不确定之后,年轻人在消费方面开始学会精打细算了。年轻一代消费观的转变,也让电商平台从高速扩张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消费观面前,电商平台应该拼什么呢?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重振消费,成为新一年的关键词。

    但作为如今的消费主力群体,这届年轻人,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种种不确定之后,不再盲目“报复性消费”,而是更会“精打细算”了。

    从实际的购买力度和消费偏好来看,新一代的精打细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抠门”或者“消费降级”,而是暗藏着一套追求“质价比”的新消费哲学——既要好品质,又要性价比。

    对好品质的追求,是过去几年追求高质量生活和丰富体验沉淀的惯性和心智,在经历了新消费的洗礼后,更多地表现在对好品牌的信赖和认同中;而对性价比的重视,是在网购狂热冷却后反思出来的理性和务实,不一定平价但必须物有所值。综合而言,如今的年轻人,不再通过大量频繁地购买新品来满足购物欲,而是通过更合理精确的消费来提升生活品质。

    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下,他们不仅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质量、价格,也更注重购物渠道的服务,不仅要买得划算,也要买得开心。比如,促销实惠直接、产品展示齐全、快递物流稳定、售后服务完善,都是他们在选择电商平台购物时的加分项。

    年轻一代消费观的转变,也让电商平台从高速扩张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年轻消费者、从新消费观出发,正是它们未来经营的确定性所在。

    01 这届年轻人,学会精打细算 复盘最近的购物清单,肖筱发现,自己“成长”了。

    过去几年,像她这样逐渐经济独立的90后,越发追求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 他们被更多元的场景应用、更科学的产品设计、更高端的品质升级打动,也更愿意为好品牌、大品牌买单。 但与此同时,泛滥的互联网流量营销,也创造了许多冲动消费的产物,直到不确定性加剧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一代开始在消费上回归理性。

    以往,肖筱总是要在618、双11这样的大促中花掉一大笔钱,可买回来的很多东西并不实用,比如,堆满抽屉的护肤品小样、到过期也没吃完的零食、一直闲置吃灰的按摩仪。

    但今年,她开始精简消费,只买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刚需商品。比如双11,除了一些日用消耗品和猫粮,就只有一台咖啡机、一台洗地机和一件羽绒服,“居家办公期间,咖啡机使用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要做两杯咖啡;我有比较严重的洁癖,最近刚搬家,洗地机也很快派上了用场;羽绒服也是冬季出门必备。”

    尽管购物订单数量大减,肖筱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没有降级,这几笔“大额消费”,都来自她精挑细选的好品牌、经典款。也因此,她的消费金额相比去年双11不减反增,但她觉得值,用她的话来说,“ 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 ”。

    今年底疫情防控调整以来,重振消费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旋律,但更多的年轻人没有一股脑“报复性消费”,反而是将理性和务实进行到底。

    95后周晴喜欢网购衣服,过去,她买衣服的第一标准是好看。一年下来,衣橱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单品,但真正百搭、常穿的却很少。

    “当我看到一柜子衣服,却依然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突然觉得,不能再用常买常新来满足和刺激自己,而是应该通过搭配来完成消费进阶。”周晴说,今年冬天,她不再“爱一件买一件”,而是只挑百搭、品质好、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比如羊绒衫和羊毛大衣。

    “当然,大品牌、好品质,价格也更贵,所以更要认真挑选,充分比较产品的材质用料、版型设计和价格,选择最值的。”她补充道。

    如今年轻人奉行的,的确是这样一种新的新消费哲学:既要好品质,又要性价比。

    北师大课题组的《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调研就显示,近七成年轻人在购物时首要考虑性价比。而QuestMobile发布的《2022年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把对品质的关注放在首位。

    在周晴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性价比不一定是廉价、平替,比如好品牌、好品质价格可能不便宜,但能够最大程度地在合适的生活场景中发挥功能价值。”

    也因此,他们在消费时,越来越会“精打细算”。普华永道《2022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指出,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精挑细选地消费,但并没有因此降低对质量的要求或舍弃个人偏好选择替代品,相反,他们在每个价位都想获取更好的产品,确保每次购物都正确合理。

    后疫情时代,年轻人对品质消费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但“精打细算”也已深入人心,落在消费上,他们的策略是: 不需要的、利用率低的、不符合生活习惯的、因打折和凑单而心动的,不买、少买;而刚需的、物有所值的、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也要买得物有所值。

    02 “既要又要”的年轻人,都是怎么网购的? 以往,很多人对不同电商平台的主打品类,都有“先入为主”的惯性认知。比如,买护肤品,认准天猫旗舰店和大主播直播间;买数码家电,首选京东;买大牌鞋服,上唯品会。

    而现在,品牌商家们普遍选择多平台经营,各大电商平台不断拓展销售品类、自营体系也愈发成熟。消费者的购物渠道选择多了,但不同平台的优惠机制和力度不同,到手价格也有差异。

    在理性和务实的驱动下,这届年轻人,也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对不同平台渠道的同一产品进行比价。

    90后消费者陈瑜,就习惯对照购物清单上的目标商品,在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一一进行搜索,记录各自的优惠机制和到手价,再选择最划算的下单。正是在充分比较后,她发现,现在电商平台都在拓展品类品牌宽度,可选择的、更实惠的购物渠道要远比认知中更多。

    “12月给家人在唯品会一人买了一件波司登羽绒服,因为都是现货,而且折扣力度大;双11原本打算在门店买的电视,后来发现京东优惠后要便宜好几百,也可以上门安装,果断换成了京东旗舰店。”陈瑜分享道。

    在一些豆瓣购物小组里,更多年轻人致力于这样搜寻和分享全网最优惠的购物渠道,当然,前提是来源靠谱、质量有保证。

    除了价格,影响消费者决策的,还有服务、效率和体验。

    比如,对消费体验影响最直接的物流服务。因为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加上临近过年消费力度大,最近,“收不到快递”就成了许多消费者的痛点。

    “我趁双12打折买了一双大牌靴子,收到后尺码不合适需要换货,但商家要求收到退货商品后才能发出换货商品,现在一个星期过去,退货快递还卡在路上。”周晴称,最近自己在选购年货时就谨慎了很多,下单前先问清楚发货时间、有没有运费险、是否7天无理由退换等,尽量降低试用成本。

    肖筱也表示,经历过今年几次居家囤货但物流受阻的体验,她会更倾向物流稳定、能保证时效的购物渠道。

    又比如,促销期感受最明显的购物效率。复杂的定金、尾款、跨店满减、品类券、商品券、红包,怎么预付、领券、凑单,才能享受到最大的优惠力度,也足以让消费者在比价时头疼一番。

    当最终促销力度接近,哪家平台能做到直接打折、现货开售,能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商品性价比,而不是一遍遍做数学题,更有机会获得年轻人的好感。

    此外,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越来越理性和谨慎的年轻人,也更在意电商平台能否完善消费决策过程,帮助消费者缩短决策时间。

    “比如,电商平台是否能针对不同的消费品类的趋势,推出一些精选榜单和优质的买家秀,相当于内置一个‘种草’功能,提前帮消费者筛选优质好物。”陈瑜觉得,这会大大节省了专门去其他平台“做功课”的时间,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消费者的直观感受也说明, 对如今的年轻群体来说,网购不仅仅一锤子买卖,更是体验性消费。 从种草、挑选,到品质、价格,再到物流、售后,消费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是加分和减分项,综合决定了他们最终的购物渠道选择。

    03 新消费观面前,电商平台拼什么?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的转变,也让电商平台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从过去看重GMV、追求高速发展,转变成如今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围绕新一代消费者需求和体验的服务比拼,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比如,物流和售后,就是天猫、京东、唯品会这些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力点之一。

    今年双11期间,天猫将价保时间从15天延长到27天,天猫订单均赠送运费险、退货运费全免,并在全国30个城市支持送货上门。

    京东也继续强化物流优势,利用全国八大仓,提前多地备货、多仓发货,并在最后一公里提供差异化的预售前置服务,付完尾款立即启动配送。

    唯品会坚持与顺丰合作,为用户提供免费上门退换货服务,快递员上门取货时就能同时带来更换的商品,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效率。

    而消费链条前端的种草和决策,曾经是货架电商的一大痛点,现在也被各电商平台高度重视,是建立消费信任、提升消费体验的重要实现途径。

    淘宝打造了站内种草社区“逛逛”,用户可以查看商品相关图文、短视频和直播,还能快速搜索相关或类似产品进行比对或选购。此外,淘宝直播大力推动内容化,引入内容型主播、对内容好的直播间进行流量扶持。

    京东针对不同品类推出不同的种草攻略,比如美妆,在大促前通过发放国货品牌集合试用装,让消费者先试再买;数码家电,还有专业的买手团队,在“京东小魔方”频道为消费者讲解新品、提供专业的选购建议。

    唯品会紧跟消费潮流趋势,在12·8特卖会期间,不仅针对消费者的寒冬保暖需求打造冬季暖物盛典,还开辟了年度趋势大赏,包括悦己经济、颜值经济、潮流经济、健康经济等多种消费趋势下的精选好物。

    在更精准、更高效的消费者服务下,天猫、京东、唯品会们取长补短,最终在多个品类实现爆发。

    数据显示,双11期间,京东新百货共有589个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京东新百货线下店成交额环比增长262%;天猫新兴风口行业表现抢眼,登山露营等品类同比增长超100%。唯品会双12年终特卖期间,平台男/女式羽绒服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儿童羽绒服销量同比翻倍,保暖内衣的销量同比增长120%以上。

    对这些电商平台来说,这既是过去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里,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更是未来一年获取新增量的起点。

    在上海财经大学电商研究所所长崔丽丽看来,值此当下,电商平台更需要结合外部环境、时间节点对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在物流运力紧张时,将物流服务韧性较好的物流服务向刚需产品倾斜;结合平台主要用户定位,推出不同的产品/组合,以适应平台聚集人群的偏好。

    她认为,针对终端消费者整合平台资源提供集约又高性价比的服务,不仅利好用户,也将大大提升商家对平台的重视。

    以消费者为核心,打好基本功、抓住新趋势、提前做预判,在疫情政策调整、重振消费的大趋势下,电商平台们,或将迎来又一次重塑价值和定位的机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筱、周晴、陈瑜为化名。

    作者:吴娇颖;编辑:金玙璠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马化腾的内部讲话,说出了中国SaaS最大的弊病

    设计动态 2022-12-28
    最近马化腾的内部发言在朋友圈刷屏了,而最让我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腾讯云的内容。 过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冲量的事情,追求做前端集成,追求大数字营收。 马化腾说,汤道生之前并不想这样做,但腾讯经常被市场份额和舆论的大势裹挟,被迫做总包去拿市场份额,“老有人问,你(

    对于中国SaaS来说,很少人注意到C端产品和B端产品两者的发展规律不同,在中国所处的阶段也不同,导致中国SaaS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对中国SaaS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近马化腾的内部发言在朋友圈刷屏了,而最让我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腾讯云的内容。

    过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冲量的事情,追求做前端集成,追求大数字营收。

    马化腾说,汤道生之前并不想这样做,但腾讯经常被市场份额和舆论的大势裹挟,被迫做总包去拿市场份额,“老有人问,你(腾讯云)的排名是多少”。

    虽然做集成商在名义上的数字很好看,但很多都是毛损毛亏的业务,实际上是没用的,还是要看产品来决胜。今年汤道生想清楚了这一点,也顺势做了较大调整。

    ——《界面新闻》

    看到这里,仍然“阳”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我,也忍不住爬起来说两句。因为马化腾说的问题,绝不止是腾讯云一家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SaaS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兴于C端互联网产品(后文简称C端产品),中国SaaS的崛起也是建立在以C端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之上。

    在中国,相对于默默无名的B端产品,C端产品的成功案例实在太辉煌,以至于大家 习惯用C端互联网的逻辑来审视B端产品,全然忘记两者的发展规律不同,在中国所处的阶段也不同 。

    比如,C端产品非常强调市场份额。原因在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往往意味着海量用户,而海量用户则可以形成网络效应,从而提升用户粘性,构成强大的竞争壁垒。

    对于标准化程度极高的C端产品来说,“高市场份额+强用户粘性”意味着持续的高利润,这也是腾讯市值常年(相对)坚挺的原因之一。

    但是,B端产品很难形成“网络效应”。

    比如,即便有100万家企业使用了某款ERP SaaS产品,但是他们之间很难产生高频的互动,也就谈不上什么网络效应。

    因此,和C端产品不同,B端产品很难通过“市场份额”形成客户粘性。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把“市场份额”放在B端产品经营的第一位,可能就在根本上走错了方向。

    不过,即便没有“网络效应”,国外B端产品的常青树却并不罕见。

    比如我的老东家Oracle公司,1986年市值仅有2.7亿美元,去年市值最高达到了2800亿美元。即便到了SaaS公司市值普遍下调的今天,Oracle公司的市值仍然高达2179亿美元(截止2022-12-27)。

    Oracle市值走势,数据来源:百度股市

    那么,作为一家传统B端软件巨头,为什么Oracle在SaaS的冲击下仍能保持很高的市值呢?

    原因之一是Oracle自身也在积极转型SaaS,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B端产品的客户粘性也很强。

    不过,B端产品的客户粘性并不来自于“网络效应”,而是来自于B端产品的“复杂性”,包括:

    1)上线的复杂性

    B端产品的上线过程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适配。越是大型企业、越是功能复杂的产品,适配的难度和成本越高。

    2)使用的复杂性

    B端产品的使用往往较为复杂,并遵循“学习曲线”的规律,即使用得越多,使用效率就越高。而更换新产品,就意味着需要从“学习曲线”的起点重新出发。

    3)更换的复杂性

    B端产品会产生大量复杂的数据,如果更换新产品,历史数据的处理代价会很高昂。同时,更换新产品还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企业不得不对新产品进行谨慎的考察,这也会增加更换的复杂性。

    “复杂性”虽然增加了客户粘性,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复杂”往往就意味着产品和服务“很难标准化”。比如,在B端产品上线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很多,厂商不得不把功能设计得更加复杂,并招募更有经验的实施人员。

    而很多B端产品由于没有解决好标准化的问题,导致二次开发成本太高,结果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即便客户勉强使用,由于高昂的服务成本,厂商也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大家可以参阅我的文章《大厂SaaS,坚守5年,为何还是失败了》。

    因此,由于中国SaaS产品还并未成熟——和C端产品把主要资源放在跑马圈地,通过网络效应来建立竞争优势不同——— 在很长一段时间,SaaS厂商都必须把主要资源放在产品和服务打造,解决好“复杂性和标准化”难题,从而提高客户粘性,并建立竞争优势。

    当然了,很多SaaS创业者都是行业老兵,他们绝非不懂得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在中国SaaS行业仍然到处充斥着“To VC”、“无底线竞争”、“数据造假”等现象。

    究其原因,我想正是马化腾说的“被市场份额所裹挟”了。

    比如,资本市场第一关注的不是SaaS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而是关注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结果就“逼迫”创业者们在产品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客户粘性的情况下,急于跑马圈地,用大量资金“烧钱换市场”,最后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种急功近利的打法,不仅耽误了中国B端产品的成长,还客观上促成了SaaS行业的相互抄袭和恶性竞争,可谓中国SaaS目前最大的弊病。

    今年,由于融资寒冬的到来,很多SaaS公司停止了烧钱,并通过缩减产品线、裁员等方式积极自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业乱象。但是我认为——只要“唯市场规模论”仍然存在——那么过去发生的故事,不久又会重新上演。

    但是,如果因为马化腾的这一篇发言,大家能够更理性地看待B端产品,能够更注重SaaS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力”,那么我相信,中国SaaS必然会有更好的明天。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上的餐饮人,迟早还要回美团

    设计动态 2022-12-28
    2018年发起于POI的抖音本地生活,连续多年不见起色,今年终于等来新的动作。 一方面,今年的本地生活是抖音在广告、电商业务增速放缓后,为数不多增速还不错的板块;另一方面,当本地商家需要更多的加速恢复能力以走出困境,具有流量优势的抖音,实则拿到了更多进攻的机会

    抖音本地生活不断吸引着线下商家,大有威胁美团之势。然而本地商家与抖音本地生活的相性究竟如何,这样的合作还能火多久?本文通过分析抖音本地生活的增长方式,以及本地商家在抖音本地生活的流量逻辑,指出了抖音本地生活与本地商家在深度合作方面的分歧,为平台流量增长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希望对关注抖音的你有所启发。

    2018年发起于POI的抖音本地生活,连续多年不见起色,今年终于等来新的动作。

    一方面,今年的本地生活是抖音在广告、电商业务增速放缓后,为数不多增速还不错的板块;另一方面,当本地商家需要更多的加速恢复能力以走出困境,具有流量优势的抖音,实则拿到了更多进攻的机会。

    不管是主要建立在到家侧的高速增长的线上成交额,还是联合外部合作伙伴的多次调整,2022年的抖音本地生活,总算热闹得能够听见声音了。在抖音附近算法的加持下,理论上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生意。

    然而,在注重短期流量的本地商家和想持久作战的抖音平台之间,却似乎又天然存在着难以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的沟壑。本地商家的每一次情绪时刻,都在不断动摇着抖音本地生活持久作战的能力。

    一、直播间里餐饮商家过节 在直播间里过节,正在成为不少餐饮商家重新拿回堂食烟火气的主要手段。

    以堂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火锅经营者薛凯,疫情防控调整一个星期后的第一个节日,选择在当地一个美食团购直播间以5.5折的价格上架圣诞节日套餐,希望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店堂食。

    在他看来,低价引流虽然不挣钱甚至赔钱,但是眼下让整个门店忙起来,员工乃至整个店面的营运才能有所恢复,才可以做好下一个阶段的规划。

    为什么选择在抖音过节而不是美团?薛凯认为美团用户的行为模式是,消费者到店以后,会在美团上看一看有没有优惠套餐。

    这种到店团,本质是门店目标消费者的更多性价比选择,拉新引流效果有限。相比较而言,抖音的团购主要侧重于本地拉新引流,往往是消费者提前购买后预约到店消费。在门店自然客流可以满足堂食的时候,这种低价引流是伤客的,但是对于堂食恢复阶段的加速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方面在恢复阶段,需要更多的公域外部流量来加速门店回暖,在流量侧更具优势的抖音成为不少商家的拉新选择;另一方面在抖音泛娱乐的内容生态中,以直播的形式做低价引流,也更具有节日氛围。

    有餐饮品牌营销人士表示,节日促销本来就是商家一直都有的常规动作,只是过去主要集中在线下。此前不管是美团还是饿了么,做了这么多年,但是真正适合餐饮商家做节日促销的线上场景并不多,当下的抖音直播间很好地填补了缺席多年的餐饮线上节日场景空白。

    不仅仅是到店侧的公域流量,在到家侧的公域流量上,节日同样是抖音不错的攻击手段。

    强势如海底捞的火锅顶流品牌,此前对于美团外卖不冷不热,一直坚持品牌自营的私域外卖客户。但是在抖音的优势流量面前,今年8月也低下了头。自入驻抖音本地生活以来,海底捞全国首场直播GMV突破2000万。

    随后,在抖音本地生活过节成为常态,从“开学季”节点经营,到“抖音心动新品日”新品孵化,再到圣诞节前后的到家团购套餐,海底捞动作不断。不到半年,海底捞在抖音平台的GMV就累计突破5亿。能不能挣钱不说,这毫无疑问会成为一根美团心中难以拔掉的刺。

    在餐饮观察者张扬来看,当一个口子被打开,美团的护城河就要不断地被侵蚀。

    二、持久作战抖音尚落下风 当抖音希望借助更多的进攻手段,打一场本地生活闪电战的时候,作为市场上固有的优势方,美团反倒并不着急。基于自身的优势能力防守,以时间换取进攻方的疲软。

    毕竟拉新总会过去,线下商业环境的自然流量总会回来,丰富的本地供给能力和全国范围内分钟级的运力体系,依然是美团最坚固的堡垒。

    为了准备持久战的到来,抖音也在加紧部署更多的平台闭环能力,把本地商家留下来。

    比如在商家分类上更精细化,自6月1日起,按照不同的本地行业,从最低2%到最高8%的区间收取抽佣。如此在保障平台收入能力的同时,也对商家的成本运营提出更精细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本地生活的良性可持续经营能力。

    随后在流量获取上,抖音本地生活的运营人员也有了自己的专属选择。在公用的DOU+投流之外,抖音在6月上线了专门针对本地生活商家的营销平台——本地推,该产品支持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推广店铺或商品。

    作为巨量引擎旗下的本地生活专属服务平台,巨量本地推主要以短视频推门店、短视频推商品、直播推商品三大营销目标,提供APP端和PC端两个端口能力,帮助本地生活商家实时进行降本增效的营销调整。 从流量拉新到本地经营,抖音想要为公域拉新而来的商户留下来,并把直播间从特殊时期经营状态转变为常态化经营能力。

    但是在一些本地商家看来,难度依然颇高。全国性的品牌大多自建团队,走的是一个直播间面向全国流量,最终转化到本地门店的ROI路径,可以做到更划算。相比之下,地域性品牌想要搭建团队常态化直播经营,成本不菲效果难测,大多选择本地的代运营团队外包,也就意味着效果好可以继续合作,效果不好合作就会中断。

    因此在不少中小商家看来,抖音的公域经营可以看作是门店经营的兴奋剂,需要的时候可以做,比如节日,新品发布等等;但是距离成为一种常态化经营平台,可能需要等到抖音本地生活拥有类似货架电商的独立入口,可能才会认真考虑要不要设置专职团队。

    三、要增长更要看得见的方法论 在平台加速构建服务生态能力之外,可以将直播能力标准化复制的服务商,也是抖音打持久战的另一类伙伴。今年爆火的“咖啡你冲不冲”,应该是抖音本地生活业务最大的惊喜。

    作为一句现象级的废话,在一位人称“大嘴妹”的女主播口中,成为热梗之一。当所有人还在津津乐道于T97会不会是下一个瑞幸,同时背后的操盘手开始卷入更多的褒贬争议时,更多的T97模仿秀开始在抖音直播间涌现。

    废话文学也伴随着现象级的流量,涌入更多的餐饮品牌直播间:从新茶饮头部品牌喜茶,到快餐品牌巨头肯德基,乃至圣诞节前后的海底捞。

    爆款、本地流量、模仿,当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时,似乎象征着抖音本地生活来到了标准化复制的新阶段。

    这种裂变式爆款增长,进一步助长了本地商家的流量兴奋效果,然而在餐饮连锁品牌营销负责人郝灏看来:

    “网红爆款直播间,有热闹没品牌,短效拉新,长效抛弃依然是最终的结局。所有创业者都想要增长,但是如果增长的方法论不能被自己掌握,这种增长总是心里没有底的。”

    如果说现象级服务商IP只是本地生活代运营的一个侧写,更多的本地生活营销空间,则赋予了抖音更多的攻击手段;但是在平台支配下的附近算法商业生态里,每一个本地生活商家的爆款情绪时刻,似乎又在警醒着另一批看不透抖音黑盒方法论的本地经营者。

    来自温州的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消失的附近”概念,表述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居住的社会,正在成为要抛弃、离开的东西。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这种消失的附近,以数字化形式成为另一种新的附近生态。只是在这种数字附近的连接中,抖音中心化强支配的不透明,总是让依托于实体位置的经营者少了一份掌控感。

    毕竟在本地生活的市场里,永远有追逐流量狂欢的新玩家,以闪电式身法留下一串痕迹。但是在摸索长期经营能力的老玩家眼中,弯腰埋头才是本地生活的正确姿势。

    所谓附近三、五公里的熟人生意,再好的算法,也抵不过岁月人情。

    作者:古廿;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不仅仅是腾讯的希望

    设计动态 2022-12-28
    12月15日的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直言: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 这句话在短期之内刷爆了朋友圈,一些看好视频号的朋友,更是将这句话视为一个信号,在他们看来,视频号超越抖音似乎指日可待。 在我看来,pony马的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如果用这句话结合现阶

    马化腾直言: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这句话在短期之内刷爆了朋友圈,一些看好视频号的朋友,更是将这句话视为一个信号,在他们看来,视频号超越抖音似乎指日可待。接下来作者就给我们分析了视频号的价值,一起来看看吧。

    12月15日的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直言: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

    这句话在短期之内刷爆了朋友圈,一些看好视频号的朋友,更是将这句话视为一个信号,在他们看来,视频号超越抖音似乎指日可待。

    在我看来,pony马的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如果用这句话结合现阶段的互联网生态以及如今的宏观经济形式,就非常有研究的必要了,因为深究之后我们会发现,视频号已经不仅仅是腾讯的希望。

    一、视频号之于整个腾讯帝国 第三季度财报,腾讯总营收还是有1401亿。虽然同比下滑,但是仍然是金额巨大。

    对于腾讯而言,压力在于增长减速甚至停滞。但是生死存亡的危机,还远没有出现。

    对于腾讯而言,潜在的增长点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他们推出的微信搜索广告,又比如说他们仍然有定期的游戏版号。

    但是这些常规的增长点,都是依托于腾讯现有的流量池子,属于腾讯现有业务第一曲线内的增长,增长幅度有限且很难维持。

    视频号则不同,它探索的是新的流量池子,是不同的用户场景。之于腾讯整个帝国,视频号的价值有3点。

    1. 增长曲线:视频号有望成为第二曲线 作为一家互联网上市企业,腾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持住增长。因为增长的背后,意味着稳定的股价。

    即便无法带来实质性增长,也需要让市场看到有增长的可能性, 视频号就是那个可能性。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视频号总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日活跃创作者和日视频上传总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数据足够鼓舞人心。

    不出意外,2022年一整年,视频号的用户增幅至少都是100%以上量级。

    换句话说,视频号带给了腾讯帝国希望之光,一条或许成立的第二曲线。

    2. 圆梦电商:视频号的链接价值 表面上看,视频号是内容平台,撼动的是内容行业。

    实际上,现阶段的内容平台,早已经不仅仅承担内容链接的价值。任何一个内容平台,对应的都是一个商业生态。

    腾讯有望通过视频号的链接价值,再度挑战自己屡次折戟的电商业务。电商业务,是互联网发展至今为数不多能够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 电商梦不圆,在很多人眼中腾讯终究只是一个卖流量的。

    3. 狙击字节:视频号的战略价值 互联网时代,永远都是得流量者得天下。

    在字节出现之前,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几乎尽归于腾讯麾下或者腾讯投资企业的麾下。

    字节的出现,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格局。

    腾讯希望保住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生态中头把交椅的位置,他们需要在用户停留时长上和字节去拼杀。

    视频号,虽然不一定能够帮助腾讯最终获胜, 至少让腾讯获得了和字节竞争的机会。

    二、视频号之于整个互联网宇宙 自抖音之后,互联网圈再没有出现任何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就连小而美的产品也是几乎寥寥。

    这也导致,现阶段的互联网宇宙,几乎都是超级巨头的天下。

    抖音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微信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大量小微企业开始依托于这两个超级产品搭建自己的业务。

    这类小微企业,被查尔斯-汉迪称之为三叶草型企业,也称为跳蚤型企业。当然,更多人将其称之为超级个体。

    这样的商业模式,优势在于创业成本低。当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是 整个市场缺乏创新和活力。

    无论是在微信生态还是抖音生态,充斥着大量的同质化业务。

    如果视频号能够和抖音以及快手构成三分天下的局势,那么对于整个互联网宇宙的价值就在于:

    1. 证明了内容行业仍然存在机会 视频号某种意义上,是只能生不能亡。

    视频号如果一旦被放弃,就意味着腾讯都无法撼动抖音的位置,从今往后更加无人会对抖音构成冲击。

    一旦视频号成功,至少证明抖音并不是不可被打败的。

    2. 维持住了微信生态的价值 如果视频号失败,微信的用户使用时长无疑会进一步被抖音分走。

    微信生态的商业价值无疑会缓慢且持续的下滑,一旦只有抖音一个超级平台。那么流量寡头的现象会愈加严重,商业环境彻底变为一潭死水。

    3. 保持住平台之间的竞争 外卖、打车、团购,这些行业竞争之初,用户和商家实际上是能够获利的。但是随着格局逐渐奠定,平台开始成为最终的获益者。

    内容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如今的抖音,内容生产者多如牛毛,好的内容脱颖而出的概率正在急剧下滑。

    如果有源源不断地新平台出现,每个平台为了留住用户都在争抢优质内容,那么优质内容生产者才能被尊重。

    专栏作家

    蔡钊,公众号:我就是蔡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蔡钊,7年新媒体一线从业经验,专注于新媒体和知识IP。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2年的汽车云赛道:神仙打架,子弹上膛,贴身肉搏

    设计动态 2022-12-28
    智能化汽车时代的到来,无疑给陷入瓶颈期的云计算市场带来了生机。 以BATH为首的各大厂商你追我赶,生怕错过了这最后的饕餮盛宴。站在年尾,盖棺定论2022年的汽车云市场——神仙打架,子弹上膛,贴身肉搏。 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汽车供应商及主机厂们的视角,来谈一谈20

    智能化汽车时代的到来,给陷入瓶颈期的云计算市场带来了生机,各大厂商在汽车云赛道上你追我赶。对此,本文以汽车供应商及主机厂们的角度,分析了2022年的汽车云赛道,一起来看看吧。

    智能化汽车时代的到来,无疑给陷入瓶颈期的云计算市场带来了生机。

    以BATH为首的各大厂商你追我赶,生怕错过了这最后的饕餮盛宴。站在年尾,盖棺定论2022年的汽车云市场——神仙打架,子弹上膛,贴身肉搏。

    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汽车供应商及主机厂们的视角,来谈一谈2022年的汽车云赛道。

    一、燎原之势下的竞逐赛 尽管汽车云市场还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真真的增量市场。但整个云计算赛道拥挤,互联网行业的客户群体上云已进入尾声。以头部厂商阿里云为例,阿里云三季度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同比增长了28%,占阿里云总收入来到58%,来自互联网客户的收入同比减少了18%。

    加上疫情影响下巨头们的整体营收受限,汽车云是为数不多的核心潜力增量市场,竞争白热化,巨头们在2022年重磅布局频频:

    华为云方面: 11月份,华为云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1+3+M+N”全球汽车产业云基础设施布局:全球1张车用存算网,3个超大数据中心构建汽车专区,M个分布式车联网节点,N个汽车专用数据接入点。 百度智能云方面: 今年9月,在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 百度智能云首次发布了汽车云 ,从车企集团云、网联云、供应链协同云,三个层次深入汽车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解决汽车行业生产、自动驾驶测试、供应链管理三大数字化应用难题。目前,中国销量前15的车厂中,有10家是百度智能云的客户;10大新能源车企中,百度智能云服务5家。 阿里云方面 :11月初, 阿里云“汽车云”在 2022 云栖大会上正式亮相。 目前,阿里云“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 70% 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 腾讯方面: 6月24日,腾讯在智慧出行2022新品发布会上公布了行业 首个智能汽车专有云平台 。11月底,2022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又发布了车图云解决方案。 百度、腾讯、阿里等巨头在2022年这一年,不期而遇的正式高规格亮相,可以说,2022年,是汽车云计算的关键之年。这几年,流量见顶,互联网大厂纷纷发力产业互联网;新能源趋势下,汽车厂商纷纷转型智能驾驶,2022年这一年,两个行业在汽车云上正式会师。

    相比于云计算巨头们进军其他领域,在汽车云这个赛道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1. 集中亮相,正式发布,注重生态维度竞争,而且规格更高 实际上,汽车云头部厂商在今年集中发布背后,在于各家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本形成了汽车云全链路应用,覆盖范围已经非常广泛。

    比如百度智能云,主打“云智一体”概念,由于百度很早就开始对自动驾驶技术大量投入研发, 让其对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新研发生产环节有深刻理解。

    在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百度智能云发布全新战略“云智一体,深入产业”及“云智一体3.0”架构。根据公开信息,百度从2013年投入自动驾驶,Apollo实际路测里程目前已达3200万公里。

    这些路测数据将源源不断地传到云端,不断进行分类和标注,帮助百度迭代汽车相关算法。能够证明的是,百度Apollo早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进入调研机构 Guidehouse的全球自动驾驶“领导者象限”,百度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华为云同样入局汽车云较早,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等应用场景储备技术。如果说百度云具备明显“偏智能特色”的“特长生”,那么 华为云则是汽车云链路各环节发展较全面的“全能选手”,其核心优势在于“一切皆服务”。

    我们知道,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复杂庞大,其数字化需求链条同样很长。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以及服务,各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而华为的特殊性在于,既是科技企业也是制造业企业,两者结合,让华为云成为业界少有的,拥有研产供销服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的云服务商。

    阿里云的优势在于“云钉一体”战略。 依托钉钉平台的开放能力,可以帮助汽车厂商有序管理全集团组织,为员工高效处理复杂的汽车智造业务起到巨大支持作用。

    比如中国一汽曾与阿里签署战略合作,阿里云将提供以云计算、数据智能、中台和移动协同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

    通过阿里云,一汽实现了组织数字化,具体来看,一汽全集团每天有超12万人使用钉钉在线沟通协作;业务素质化方面,形成了包括生产过程、员工服务、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的生态互联。

    腾讯汽车云的核心优势是“连接”思维。 此前,腾讯在汽车云上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在2022年才厘清自己的业务逻辑——通过自研产品形成“连接”。

    车企可以利用微信的社交生态与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将整套自研产品装进智能座舱等车端场景内,形成云边端的一体化连接。

    字节跳动本身 “营销基因”更强, 在汽车云上也表现出同样的优势特征。

    据了解,字节跳动在组建车联网团队之后,已经推出“火山车娱”车联网应用。据介绍,“火山车娱”集成了整个字节系的内容生态,包括抖音短视频、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的新闻资讯等,“火山车娱”也已经与吉利和长安等车企达成了装车合作。凭借自己的内容生态优势,字节跳动或许也将通过汽车云在汽车场景营销中一展所长。

    总的来说,几家头部汽车云厂商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以及差异化竞争力,市场格局逐步稳固,汽车云各环节均已有玩家涉足,大家都在巩固自己强势领域的同时不断延展,希望抢占更多的汽车云市场蛋糕。

    2. 抢市场可以,但价格战已是“过去式” 随着汽车云市场更加成熟,价格战已不再是汽车云厂商们的首选项,基本不会看到以价格为噱头的“吆喝式竞争”。

    云计算向来有价格战竞争的传统。比如在去年12月,中海油采办业务管理与交易系统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与运营规划”项目中,腾讯云以0元拿下该项目,确定中标人理由是“综合评定第一”;同一时间,黑龙江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公告显示,华为云中标“省级政务信息系统云服务”,服务时间为3年,中标金额仅为1元。

    在自动驾驶领域,价格战同样盛行。 轻舟智航的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融合了轻舟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量产成本低至1万元人民币。

    但汽车云的市场培育期已过,面对汽车厂商的云计算刚性诉求,很难再看到价格战的迹象。

    2022年的中国云厂商已告别高增长时代,数据显示,头部互联网云厂商的收入增速普遍从去年的50%-60%降至20%以下,这意味着汽车云必须从要规模转向要利润。

    “过去三年,腾讯CSIG的增长模式是比较多强调收入规模的,但今年我们有一个大的销售改革,是希望从过去很多低质量、转包项目的模式,转为基于腾讯自研产品为主导、健康可持续的业务模式。”5 月 18 日晚,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接受 36 氪专访时说到。

    最近颇具争议的马化腾对内讲话也表示,即便作为腾讯大厦楼顶Logo的腾讯新闻,如果他们不能自己浮上水面(自负盈亏),还沉下去,甚至还有很多问题的话,那留给它们的时间也就不多了。从这来看,腾讯对于汽车云业务的盈利需求或许会更高。

    对于华为来说,任氏的两个词汇是“黑土地”“打粮食”,所有的业务都要能像黑土地一样长出粮食,养活自己。

    《晚点 Auto》独家获悉,在今年 12 月 8 日的华为内部会议上,余承东表示,车 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今年是车 BU 成立的第三年,余承东接任 CEO 的第二年。

    火山引擎云发布时,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在演讲中也表示,性价比并不意味着价格战。相比于短期的商业策略,只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长期性价比提升,才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现在大家在卷生态,卷服务,汽车厂商整体规模大,更看重服务质量,没人会打价格战,拼低价。” 业内人士对谈擎说AI表示道。

    3. 互联网巨头修罗场 根据沙利文联合头豹市场研究发布的《2022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2021年中国汽车云行业市场规模高达335.2亿元,预计至2026年持续增长超800亿元。

    从市场份额来看,第一梯队里,华为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四家占据近70%的份额。华为云份额相对突出,以22.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中国汽车云市场(IaaS+PaaS)第一,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以21.5%位居第二,百度智能云以13.7%的占有率位居第三,腾讯云以13.1%的占有率位居第四。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曾对媒体表示, 阿里云盈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规模。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摊销庞大的研发成本。

    从成本端来看,国内“大厂云”的营收大头仍在IaaS层,作为一项“互联网基础设施”,IaaS云服务算是不折不扣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其本质还是服务器资源的租赁,如何降低服务器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是参与者最关心的问题。

    可以发现,整个汽车云市场可以说是互联网巨头们神仙打架,一些比较小的云计算厂商这时候想要入局汽车云市场,机会渺茫。

    不过对于国资背景的云计算厂商来说,仍具备特殊优势。毕竟数据安全也是国家要考量的问题。

    比如在高精地图领域,高精地图提供商四维图新即使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车路协同领域同理,由于涉及城市数据,包括蘑菇车联在内的很多自动驾驶企业背后都有国资成分,项目牵头方往往是当地政府、工信局等政府部门。

    云计算与车路协同非常相似,都更具有“基建”的意味,不管是通过改造路端设备,还是改造云端算力,都可以提升当地交通效率,并且涉及敏感数据。 因此,如天翼云等国资背景的云计算厂商仍有机会和巨头们竞争。

    毕竟有这样一个规律,在政务,以及金融、医疗、交通、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国资背景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速度很快。

    二、汽车厂商视角下:发现汽车云“真面目” 汽车云行业未来格局如何演变,其实汽车厂商们的态度更为关键。

    首先,目前汽车厂商往往采取多家合作模式,选择多家汽车云供应商,采多家之长。

    在去年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表示,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

    其他汽车厂商虽然没说,也是这样做的。比如长城汽车与华为云已在研发、数据应用、出海业务等多个方面形成合作。而就在前不久,又官宣与阿里云在云上智慧协同、数字化办公平台服务、产业互联网、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信息安全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拓展合作关系。

    头部10家新能源车企中,百度智能云宣称服务的企业既有蔚来,也有理想。此后,腾讯也宣布与蔚来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自动驾驶云、智能驾驶地图、数字生态社区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数字化转型走向深水区的今天,云计算在未来汽车企业竞争的维度价值潜力将越来越大。 车企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需要走向更加深入的生态合作范畴。

    另外,云计算没有特别深的护城河,比拼的是服务能力,以及产品性价比优势。主机厂面对包括汽车云厂商在内的供应链企业往往非常强势,为保证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往往需要精打细算。

    调查显示,汽车制造商平均每年要求供应商降价2%~3%。大多数汽车制造商要求采购成本每年降低5%。少数有一些制造商要求降低10%。“年降”是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是汽车供应链上的长期难以和谐处理的矛盾。

    或许是不希望同单一云厂商绑定过深,诸多玩家往往会同时与多家云厂商达成合作,以此消解潜在的危机。 叠加前述各云厂商的差异化优势,汽车云赛道的逻辑也许会逐渐由“一条龙服务”向各司其职演替。

    其次,汽车厂商与云计算企业合作或许是迫不得已,其心里可能都在盘算如何自建私有云,尽管这仍然离不开云计算企业的协助。

    如埃森哲在其报告中所言,汽车产业链在行业内根深蒂固和相对保守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思考模式,往往对于任何形式的第三方外包服务都持有谨慎的态度。

    比如吉利,在2019年就联合百度智能云共同打造“1+6+N”吉利混合云平台,从而满足对外快速响应服务用户以及对内保护数据安全的需求。目前随着一期建设完成,吉利已经形成了集团层面统一采用的专有云基础设施。

    对于电动汽车新势力来说,行动也不算太晚。小鹏汽车在今年8月宣布,与阿里云在乌兰察布共同建成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来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模型训练的效率。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谈擎说AI透露,传统主机厂虽然喜欢通过自建数据中心的方式进行数据运营。不过,随着电动车型量产上线,再加上自动驾驶发展到城市辅助驾驶阶段,数据量暴增,即时回传受到限制,这种方式就显得有点不现实,仍然需要同时依赖私有云和公有云两种云,不过也相当于弱化了与云厂商的“供应绑定”。

    还有一点,头部互联网企业为何最终大都发展成了云计算巨头?

    仔细一想,其实诸如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最初也是从自身需求出发,最后由于云计算行业的规模效应特性,一步步成为对外供应算力的云计算头部企业。 这是否意味着,随着智能汽车行业成熟,头部汽车厂商也会成为云计算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按逻辑来看,未来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2022年,11月底,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长城汽车智能网联总监张雷明指出, “对汽车企业而言,业务上云是必由之路,甚至未来车企也可能诞生一个属于自己的云服务公司。”

    实际上,特斯拉在2021年8月就已正式发布自研云端超算中心Dojo,主要用于处理大量训练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AI软件数据,目前超100万辆的特斯拉汽车收集到的数据被源源不断送到Dojo,今后或许也会为其他厂商提供云服务。

    当然,如果车企建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包括运营成本高、建设时间长、覆盖面有限等等,竞争力稍弱。

    毕竟,车企自建云计算基础设施不仅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后续成果能否尽如人意也是个未知数。目前情况下,选择一家有实力的第三方云计算企业,是大多数车企的最佳选择。

    在跟业内相关人士交流之后,在谈擎说AI看来,主机厂做不做云计算有这么几个考量点:

    需求上,目的是为了自用,还是有参与争夺云计算市场的打算。 客观讲,短期内车企跨界云计算市场供给云服务仍然有些不现实,毕竟云计算市场已经较为稳定,巨头林立,车企这样做意义不大,应该偏自用为主。 时间上, 汽车厂商面对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等新四化发展目标,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短期内缺乏太多精力去布局云计算市场,未来或许机会更大。 技术上, 云上数据资产储存越来越庞大,对于隐私安全、数据稳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熟的云计算巨头也曾多次遭遇宕机事件,遑论外人。 据零壹智库的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混合云上市公司青云QingCloud发生过约4次故障宕机事件,阿里云发生过约5次故障宕机事件,腾讯云发生过约8次故障宕机事件。 其中,阿里云、腾讯云所发生的故障大多发生2018-2019年间——即尽管云服务已经进入技术较为成熟的阶段,但仍有较大概率发生宕机事件。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10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AWS发生过约22次故障宕机事件,谷歌云计算平台发生过约12次故障宕机事件,微软Azure发生过约8次故障宕机事件。

    就在最近,蔚来发布公告确认数据泄露,并公布其收到了来自黑客要求支付2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69万元)已保证不泄露数据的勒索。蔚来表示不会向不法行为妥协,不会主动做出赔偿,但对因本次事件给用户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即便资金不是问题,也难以短时间跨过技术门槛,因此,汽车厂商从自家业务的安全稳定考虑,也更愿意和云计算企业合作建设。总的来说,短时间内,汽车厂商即便入局云计算市场,也很难参与到外部竞争中。

    对于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市场,云计算头部企业已经基本找到自己的鲜明定位,未来决定这场云端竞赛的胜负手,除了云厂商与主机厂合作的顺利程度之外,还在于能否跨过数据安全和数据利用两道坎。

    从电动汽车上半场围绕电池、锂资源的竞争,到电动汽车下半场将对汽车云等智能化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接下来将围绕算力、算法、数据将共同组成电动汽车新的产业链生态。

    专栏作家

    郑开车;公众号:谈擎说A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TikTok不再狂奔

    设计动态 2022-12-28
    在此之前,全球10亿日活以上的APP,只有Facebook、What’s App、Instagram 和Youtube。 TikTok的野心可见一斑。回顾2022年的TikTok,靠着平台流量和一系列新玩法,在海外市场频频“出圈”。 其中,TikTok尝试线下

    今年,TikTok电商的扩张步伐大大提速,然而电商发展不如预期,TikTok也开始在百亿规模的秀场直播行业下功夫。本文围绕今年TikTok在电商、直播领域的重点进展,分析了TikTok在多个市场的业务走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之前,全球10亿日活以上的APP,只有Facebook、What’s App、Instagram 和Youtube。

    TikTok的野心可见一斑。回顾2022年的TikTok,靠着平台流量和一系列新玩法,在海外市场频频“出圈”。

    其中,TikTok尝试线下外卖,以及靠短视频热度拉动线下图书销量等事件,让用户重新思考TikTok的“现实”价值;而TikTok推出的AI绿幕背景等新功能,则以新奇有趣的线上“虚拟”体验持续吸引着用户的好奇心。

    除了基于短视频内容的创新,TikTok还尝试在音乐、游戏、直播、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拓展业务。其中,跨境电商是重中之重。

    今年,TikTok电商的扩张步伐大大提速,从此前在印尼、英国的两地试水,大幅扩张至全球七国范围,其中五国都位于全球电商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东南亚。而继英国站之后,TikTok Shop美国站于年底上线,标志着其面向欧美市场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只是对以短视频内容起家的TikTok来说,“大流量优势”并不能简单地与“电商转化率”画上等号。

    在英国市场,TikTok Shop的发展因产品策略和企业文化与当地格格不入而碰壁;在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市场,虽然TikTok电商正快速成长,但与“潜力市场”对应的,是各种电商配套服务的不完善,而消费者对“全面拥抱社交电商”也未必做好了准备。

    电商发展不如预期,而受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TikTok广告收入也陷入增长瓶颈。

    据《金融时报》引述消息人士指,TikTok行政总裁周受资今年9月在一场会议上宣布,将全年预期销售收入削减20%,从120亿美元至145亿美元,下调至100亿美元。据报道,在会议期间,TikTok员工被指责未能推动广告和电商两项主要收入来源的增长。

    万亿美元级的电商赛道既然难“啃”,TikTok也开始在百亿规模的秀场直播行业下功夫。

    据霞光社了解,TikTok去年起提升直播业务优先级,今年相关资金和人力投入大幅加码,下半年开始起量势头很猛。以中东市场为例,短短一年时间,TikTok秀场直播已经挤进行业头部位置。

    本文将围绕今年TikTok在电商、直播领域的重点进展,分析TikTok在多个市场的业务走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电商雷声虽大,但雨还没下起来 作为迄今全球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TikTok的巨大流量池价值仍在被不断挖掘,而跨境电商成了必由之路。

    2020年,张一鸣将跨境电商列为字节三项重点新业务方向之一。此后的一年多时间,TikTok开始初步试水电商,尝试与沃尔玛合作直播带货,又在2021年先后于印尼和英国上线TikTok Shop。

    在TikTok Shop上线之前,就已有大量商家尝试在TikTok上进行投放。当用户对短视频中的商品产生兴趣,可以点击视频底部的链接,跳转至站外进行交易。而TikTok Shop出现后,用户可以直接在TikTok内下单完成购买,形成电商闭环。

    今年以来,TikTok电商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扩张明显加速。上半年,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多个市场上线。到了11月,TikTok Shop更迈出意义重大的一步,即登陆海外规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电商市场——美国。

    总体来看,虽然TikTok在今年全面加速电商领域的扩张步伐,但相关业务的成长速度却不如预期迅猛。

    这在英国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数据显示,TikTok电商今年上半年GMV超10亿美元,而英国市场的月均GMV仅为2400万美元。

    “TikTok平台上的用户数和流量看似可观,但我认为实际在国外整个流量池里占比不到15%。”一名欧美地区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告诉霞光社。他认为,欧美消费者通过内容电商购物的习惯还未养成,TikTok电商的实际转化率并不高。

    对一些已经入驻英国TikTok Shop,并正计划入驻美国站的品牌商家来说,想要借此带动品牌销售额的大幅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英国TikTok Shop上线后,跨境品牌商家黄聪几乎第一时间入驻了平台,但综合一年多的运营情况,他认为开通TikTok Shop后,对品牌总体销售的拉动效果“非常有限”。

    “我们主要还是把TikTok作为一个广告渠道,而不是电商平台。例如我们会在TikTok发布品牌活动,或投放网红短视频,来给自己的网站引流。TikTok的流量,可以帮我们在海外年轻消费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黄聪说。

    数据显示,欧美国家50%以上用户在购物时依然会选择品牌官网,或是沃尔玛、家乐福等线上平台。

    此外,欧美消费者对商品售价并不那么敏感,而是更看重商品质量。这也导致售卖低价低质商品的TikTok Shop,在英国发展得并不顺利。

    据外媒报道,TikTok Shop英国站上线之初,平台上充斥着不少低价山寨品,收货时常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导致消费者体验感很差。而从卖家端来说,卷入价格战后连产品利润都保证不了,服务体验更是无从谈起。

    “推那些超低价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仅不能帮助打开市场,反而会伤害品牌口碑,陷入恶性循环。”跨境电商从业者李明告诉霞光社。

    针对这一现象,TikTok Shop英国今年年中进行了一波封店,来规范平台秩序,提高卖家质量。但一些卖家发现,低价和假货已经吸引了一批质量很差的用户,一旦价格提高,订单量就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我在英国的TikTok Shop已经不做了,现在重心还是在亚马逊这些做了很多年的平台上。”李明说。

    据悉,TikTok原本计划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市场和美国推出直播带货功能。而出于内部问题和评估直播带货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TikTok在今年7月时被曝将放弃欧美的直播带货项目。

    TikTok电商在欧洲遇冷,但东南亚市场正在逐渐接受直播带货等新兴线上购物方式,这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体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当TikTok电商在英国的月均GMV只有2400万美元时,其在印尼市场的月均GMV已达2亿美元。

    与英国市场不同,电商平台的“低价路线”在印尼市场却被证实是可以走通的。

    TMO Group发布的《东南亚电商市场数据月报(2022年6月)》显示,今年6月,Shopee平台来自印尼的商品平均价格仅为0.9美元,远低于另一东南亚国家新加坡平均8美元的成交单价。但由于印尼人口众多、市场规模更大,总销量仍然在东南亚国家中排名首位。

    电商潜力市场印尼,也是TikTok用户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虽然TikTok电商作为后起之秀,与Shopee等传统电商平台间还有不小差距,但随着其今年在东南亚五国的批量上线,成长速度不容小觑。

    “不仅是在印尼,TikTok电商在越南也发展得很快,虽然目前比印尼还差一些。”东南亚跨境电商从业者韩东说。

    Metric数据研究公司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全景报告》显示,越南正在成为仅次于印尼的东南亚第二大电商市场。

    有数据显示,超过7成越南网红都活跃在TikTok平台上,而与巨大流量不对等的,是平台消费种草类内容仍然十分稀缺。

    韩东说,直到今年初TikTok Shop进入越南,很多当地人才开始有了直播带货的意识。因此,韩东和不少跨境电商从业者,都认为未来越南市场还将有一波红利。

    招商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1年东南亚国家零售电商渗透率基本不足5%,同时东南亚也是目前全球电商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呈现出电商“低渗透高增长”的特点,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蕴藏机遇的东南亚跨境电商,吸引了包括韩东在内的一批创业者。而当他们一脚踏入这个新兴市场,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情况。

    相比国内,印尼或越南市场的直播带货和相关物流等配套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这一方面意味着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从业者也不得不接受其变现能力与国内电商“相去甚远”的事实。

    越南某MCN机构今年入驻TikTok平台,其负责人Michael告诉霞光社,公司的核心变现方式就是电商直播带货。这家MCN体量不大,团队成员仅包括几名管理者和十几名越南当地主播,但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成交量已经蹿升至TikTok电商的头部级别。

    即使如此,Michael的公司也只是刚刚实现了收支平衡。“目前越南TikTok上的内容还是比较缺的,其实很容易积累粉丝,但变现比较难。”Michael说,直播带货在越南还属于新生事物,即使是顶级主播的变现能力也比较有限,自己公司每月的销售额不过小几百万人民币。

    他举了个例子,一名在TikTok上拥有超过一千万粉丝的越南主播,靠带货每月能拿到约1万美元。虽然这在人均月薪仅约2000元人民币的越南,已经属于绝对的高收入,但相比国内拥有同等粉丝基数的主播,越南主播的变现能力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我认为越南消费者看直播消费的习惯才刚刚培养起来,市场还是需要再等等。”Michael说。

    总体来看,虽然TikTok Shop的步子迈得很大,但英国站发展不顺,东南亚几国站点的消费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分析人士指,互联网行业非常看重基因,TikTok擅长的是内容和流量,而在电商领域,流量并不占决定性地位。

    虽然发展不如预期,但可以预见的是,电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是TikTok无法割舍的重点布局方向之一。

    今年底,先是传出TikTok Shop美国站历经波折上线的消息,而后又有报道指,TikTok电商正筹备进入西班牙市场,目前已启动品类主管、物流运营等多个岗位的招聘工作。

    可见,TikTok电商并未因英国业务受挫而选择全面后退。相反,有了英国TikTok Shop“打前站”的经验,或许TikTok电商未来在欧美其他市场可以少走些弯路。

    二、招揽顶级主播,在秀场直播里“抢肉吃” 电商以外,TikTok今年也着力探索更多变现方式。多名分布于海外各个市场的泛娱乐玩家感受到,今年TikTok秀场直播发展势头异常猛烈,对多个市场的传统玩家发起攻势,行业格局或将进一步改变。

    相对万亿美元的全球电商市场,秀场市场规模不过百亿。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TikTok最初对秀场直播缺乏兴趣的原因。

    而TikTok电商发展遇阻,让秀场市场的收入也开始变得可观起来。

    中东直播行业从业者杨泰告诉霞光社,自2021年起,TikTok开始大幅提高直播业务优先级。今年这一趋势更为显著,随着各项投入明显加码,下半年TikTok直播已出现“肉眼可见的起量”。

    “TikTok秀场直播目前在中东市场已经做到了头部,据说月收入能有一亿美元。”杨泰说。

    杨泰任职于中东地区的某家直播平台。受中东社会文化风俗影响,直播产品相对其他泛娱乐产品在这片土地上更受欢迎。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数据显示,泛娱乐占到其非游戏收入的近80%,而直播类APP即使已经过了几年快速发展,依然在非游戏Top50收入中占到了将近1/4的比重。

    从TikTok今年在中东市场的发展情况,便得以一窥其入局直播行业的决心。

    TikTok在中东地区有着很高普及率,称得上是国民级应用。发力直播后,TikTok一方面大规模开放本地公会入驻、招聘本地员工;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国内市场引入抖音代理机构。一套动作下来,整个市场很快感受到来自TikTok的冲击。

    “当地头部的一家直播平台,今年数据掉了30%-40%,预计后续还要掉。”杨泰告诉霞光社,面对TikTok和当地新兴小平台的夹击,当地曾经的直播头部平台不得不面对用户、主播“双流失”的现实。

    “前段时间,一些顶级家族和主播流入了TikTok平台,苗头显露后,很多人也跟风去了TikTok。”中东另一家直播平台的员工谢涛告诉霞光社。

    TikTok平台上的主播,大部分由短视频KOL起步,而后“顺水推舟”转入直播领域。此前积累下的大量粉丝,不少在KOL开播后还是会氪金支持。

    “TikTok毕竟流量大,想搞直播很简单。一个有100万粉丝的KOL,哪怕只有0.1%或者更少人成为付费用户,也是个很可观的量。”谢涛说。

    面对TikTok对中东直播行业的巨大冲击,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的产品定位,做出和TikTok之间的差异化。

    相比TikTok上光鲜靓丽的KOL,谢涛坦言自己平台的主播,不论是颜值还是才艺,都确实要逊色一些。“既然这些比不过,那我们就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比如TikTok没有专门的大户运营团队,但我们有,可以为核心用户提供体验更好的周到服务。”

    随着TikTok直播业务全面提升优先级,类似中东市场的竞争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地区。

    一位出海日本直播平台的员工告诉霞光社,前不久平台上收入最高的主播转去了TikTok,还带走了不少给她打赏的大户,而该主播入驻TikTok后同样是“Top级”。

    在越南从事直播行业的孙婷也表示,TikTok在当地同样瞄准头部企业进行了一轮挖人动作。但她也表示,直播只是TikTok其中的一个模块,在越南市场,TikTok的相关重心还是在电商。“据我所知,目前和TikTok合作的MCN已经超过100家,以直播带货和秀场直播为核心业务的大约各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孙婷说。

    谢涛则表示,TikTok入局虽然对其他平台冲击很大,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有好的一面。“作为拥有超级流量的APP,TikTok开展秀场直播有助于我们快速教育市场和用户。放眼中东,现在整体的直播市场盘子是在变大。”

    虽然TikTok秀场直播已在中东市场跻身头部,且TikTok还在日本、巴西、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多地向国内直播公会开放入驻,但总体来看,TikTok平台的直播生态仍然显得比较“初级”。

    相比国内秀场直播从内容到运营的一套成熟体系,TikTok平台上大量海外主播缺乏专门的运营团队,不仅直播内容单一,多是面对镜头聊天互动,很多玩法也并不成熟。

    对TikTok是否会持续投入秀场直播,因应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业内人士的观点并不一致。中东市场的谢涛认为,TikTok秀场直播目前已经占据优势地位,未来预计还会大力投入;而越南市场的孙婷则认为,东南亚直播电商的成长速度很快,电商变现才是TikTok的关注重点。

    三、扩张加速,本地化“不适感”加剧 不论是进军电商,还是发力秀场,在海外占据流量高地的TikTok,一举一动都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TikTok在海外走的每一步,也备受舆论关注。

    今年,TikTok在英国市场不仅体会到了电商业务的挫败,还不得不面对当地员工对“狼性”企业文化的激烈反抗。

    此前在国内,字节跳动员工加班到晚上九十点后是常有的事,大多数员工已经习以为常,或是默认“钱给够就没什么问题”,但一些海外打工人却并不认同这种做事方法。

    今年6月,TikTok Shop在英国组建不久的团队掀起离职潮,超过半数员工主动辞职,剩下的人也人心不稳。背后原因,是TikTok在当地延续了国内“996”的工作模式。

    有TikTok电商英国员工向媒体反映,自己一天工作时间常在12小时以上,晚上直播结束后已经很疲惫,却还被要求立刻提交“反馈报告”。不仅工作时间过长,TikTok还将员工考核目标设置得“高到无法完成”,并对未完成业绩的员工做出邮件批评。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建立于恐惧之上,而非尊重。他们不在乎员工是否倦怠,因为这是一家大公司,可以随时换掉你。”TikTok 前伦敦办公室负责人曾这样评价道。

    这不是TikTok的企业文化第一次引发讨论。

    此前,TikTok欧洲电商负责人Joshua Ma曾在一次会议上说:“作为一名资本家,我不认为企业应该提供产假。”这一言论引发员工强烈不满,即便TikTok后来表示已对Joshua Ma停职并展开调查,仍然不能消弭当地员工的怒气。

    在美国,TikTok同样遭到企业文化方面的质疑。TikTok前工程团队主管Lucas Ou-Yang曾在社交媒体表示,由于要跟上中国同事的节奏,并根据他们的工作日程表来安排工作,在这种压力下,曾与他共事的所有10位产品经理全都在入职约一年后辞职。

    其他TikTok美国员工也常常抱怨因频繁加班,而导致睡眠不足。一名员工表示,自己在提供了医学检查结果,证明身体状况已危及生命后,才说服老板不让他连续熬夜工作。

    超时超量工作以外,近年还陆续传出多名TikTok部门主管因“不被信任”“不能参与重要决策制定”等原因而离职的消息。

    除了企业文化方面的挑战,TikTok在全球多地面临的涉及地缘政治、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安全、青少年保护等方面的政策风险,更对其区域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形成关键影响。

    众所周知,2020年,TikTok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市场,遭遇了以“数据安全”为由的制裁与围剿。

    今年,相关风险仍在持续。据广发证券的一份报告统计,今年TikTok在海外共发生9起政策风险事件,涉及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地区。具体包括美国商务部继续进行对TikTok的审查;英国数据保护机构正考虑对TikTok处以罚款;意大利因用户隐私保护对TikTok发出警告;阿富汗禁止民众使用TikTok;阿塞拜疆宣布暂停运行TikTok;澳大利亚指出TikTok数据隐私问题等。

    随着TikTok各项业务在海外“越做越大”,相关风险或将成为决定其后续发展的越来越关键因素。

    “从产品层面讲,我认为TikTok的全球化做得很好。TikTok视频少有文字,很容易实现裂变式传播,也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做本地化。但树大招风,TikTok在海外的一言一行不得不谨慎为之,有时候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放不开手脚。”一名分析人士这样感慨道。

    四、起于短视频,但不止短视频 最后,要提一下TikTok的短视频。

    以短视频内容起家,TikTok在5年内快速积累了超过10亿月活用户,速度超过Facebook等其他社交平台。

    虽然目前TikTok的总体用户规模仍小于Facebook或Instagram,且同时面临用户增速放缓的情况,但凭借算法驱动,TikTok用户停留时间仍然远超Facebook等平台。

    移动研究机构Data.ai的数据显示,美国用户目前每月花在TikTok上的时间约为29小时,超过了Facebook(16小时)和Instagram(8小时)的总和。

    此外,多项调查显示,在年轻群体中,TikTok仍然保持着相当的优势。

    今年11月,The New Consumer与Coefficient Capital两家机构对3000多名美国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当被问道“当你被困在一个荒岛上,只可以选择一个社交平台,你会选哪个?”这一问题时,超过半数的千禧一代及更年长人士选择了Facebook,而TikTok成为最多Z世代的选择。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4、5月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了相同趋势。在这项针对13至17岁美国青少年的调查中,67%的人表示会使用TikTok,而仅有32%的人使用Facebook。

    “泡”在TikTok上的年轻一代,推高了各类主题下的短视频流量。在算法驱动下,TikTok成为线上相同兴趣用户的“连接器”。今年,包括健身、书籍、美食等多个社群爆火。

    其中,TikTok“健身#GymTok”话题下视频总浏览量高达1331亿,而“书籍#BookTok”“美食#FoodTok”标签下的视频浏览量也分别达到938亿和384亿。

    超强线上流量影响力辐射到线下,也带动了线下零售趋势。

    美国图书出版业统计机构BookScan数据显示,2021年,#BookTok帮助作者销售了2000 万本书籍,今年上半年,这一销量又上涨50%。

    据外媒报道,不少欧美线下书店开辟了专门的“#BookTok热卖图书”区域,以带动线下销量。而一些青年作家在将作品上传至TikTok后,不仅获得了大批读者粉丝,甚至还得到出版商和影视公司的垂青。

    因应TikTok上的美食流行趋势,TikTok今年初还宣布在美国推出线上虚拟外卖餐厅“TikTok厨房”,联合各地的线下餐厅后厨,为粉丝提供时下最火的“网红美食”。

    虽然TikTok暂时并不真的准备进军餐饮业,做外卖只是为了达成营销目的,但其#FoodTok话题下的高流量关注度,仍然让海外用户对“TikTok美食”充满好奇与期待。

    靠着短视频内容,TikTok积攒起了巨大流量。今年,TikTok继续将流量引入各个细分领域,以寻求新的增长点。除了前文所述的电商领域,TikTok在游戏、音乐等方面也加快布局。

    据Newzoo发布的《2021全球移动游戏玩家白皮书》,全球核心市场中,近半数受访移动游戏玩家都在使用TikTok,而2021年全球移动游戏收入达932亿美元。因此,TikTok重视游戏领域的发展也不足为奇。

    今年5月,TikTok就开始在越南测试独立的游戏频道,并允许视频创作者链接一些简单的游戏。

    相关专业人才也在近期陆续到位。今年10月,Assaf Sagy 被任命为 TikTok 全球游戏主管,此前他曾任麦肯锡经理、英特尔系统架构师,并在Snap工作了三年。

    音乐服务方面,TikTok今年5月向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正式递交了TikTok Music商标注册申请。此前的3月,TikTok还面向音乐人推出了音乐发行平台Sound On,提供将音乐传至TikTok、 Spotify、Apple Music等主流平台的服务,及多项推广支持工具。

    TikTok短视频的火爆,曾成功带火了大批作为“视频配乐”的歌曲。据TikTok 2021年音乐报告,平台最火爆的现象级歌曲视频,观看量超过200亿次。同年,超过175首TikTok热门歌曲,登上了美国权威单曲排行榜——Billboard Hot 100榜单。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应热度推出TikTok Music,串联音乐宣发与流媒体服务等环节,形成音乐消费闭环,显得非常合乎情理。

    只是TikTok Music是否会成为一款独立应用,目前还尚不明确。

    此前,字节跳动旗下已有音乐流媒体平台Resso,主要面向巴西、印度和印尼市场。今年10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字节跳动正与音乐唱片公司进行谈判,试图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推广Resso。而有消息指,Resso或将以TikTok Music为品牌,被推向更多市场。

    总结来看,一年过去,靠短视频积攒起巨大流量的TikTok,急需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从电商到秀场,再到音乐和游戏,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TikTok正尝试向各个赛道的高手发出挑战。

    正如一家美国媒体的评论:“TikTok正在不知疲倦地致力于使所有你喜爱的应用过时。”在这些新赛道上,由TikTok引发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但以其一贯的行事速度来看,也许很快便有答案。

    作者:麻吉;编辑:宋函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