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详细!帮你快速掌握国际化产品中的时间展示规范

    UI交互 2023-02-11
    ‍近年来产品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如果你在做国际化产品的设计工作,一定会注意到时间的两种统计方式:UTC 和 GMT。比如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UTC 和 GMT 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使用?

    近年来产品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如果你在做国际化产品的设计工作,一定会注意到时间的两种统计方式:UTC 和 GMT。比如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

    UTC 和 GMT 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使用?有哪些表述规范?本文就为大家科普下二者的区别和用法,带你从小白秒变行家。

    更多 时间展示 方法:

    大厂总结!体验设计师必知的「时间戳」控件设计 “时间戳”即时间信息的展示方式,它是一个在 UX 设计中经常出现,又容易被忽视的元素。

    阅读文章 >

    一、概念科普 先上一轮专业知识硬核科普:

    1. UTC

    UTC 的全称是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被称作“协调世界时”,可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 等。

    UTC 是一种时间标准,全球通用,该时间已经与世界计时中心保持同步,作为全球民用时间和时区基础的时间标准。

    UTC 时间标准划分图

    2. GMT

    GMT 的全称 Greenwich Mean Time,被称作“格林威治平均时间”或“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GMT 是按照经线划分的时区(高中地理知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东到西,根据圆周 360° 将地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15°,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 1 小时),是由位于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的标准时间(因为本初子午线是通过那里的经线),是一些欧洲和非洲国家使用的时区。

    GMT 时区划分图

    1972 年,UTC 取代 GMT 成为世界时间标准。不过 GMT 现在仍然被欧洲广泛使用,是英国等几个国家的时间表述方式。

    在编写本文之前,我们一共调研 14 个产品(包括 2 个操作系统,7 个国际化产品,5 个设计系统),可以看到 UTC 及 GMT 在行业中均被普遍使用,UTC 偏多,但暂未形成主流。不过,由于有官方平台背书,也不排除 UTC 的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阔和通用的可能性。

    严格来说,UTC 和 GMT 各有所长:

    由于时间的测量方式不同,GMT 每 4 年比 UTC 慢 1 秒,因此在不需要精确到秒的情况下,通常也可以将 GMT 和 UTC 视作等同。 UTC 没有夏令时计算方式,而 GMT 有。所以有可能在有夏令时区域,用户理解 UTC 的成本更高。 我们可以总结两者的区别如下:

    UTC 和 GMT 两者的区别

    二、表述样式 虽然 GMT 和 UTC 在概念上有些区别,但在实际使用中,两者的表述方式趋同,在视觉效果上完全一致。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日期和时间的具体展示方式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域性:时间需要和地域文化和书写习惯相关联,便于当地用户快速理解。 准确性:要保证时间的精度和准度,很多金融类产品的时间都需要精确到“分”甚至“秒”。 易读性:在排版时要易于阅读,时间数据较长时要考虑折行的易读性。 接下来的表述样式中,我们会以 GMT 为例,介绍下日期表达的细节规范。(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规范是经过调研后总结出的通用规则,并非不可更改的行业基本准则,如果你的产品有其他表达方式上的需求,可以适当变更和调整。)

    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间表示方式

    不同国家对于时间的书写有不同的组合顺序,使用的标点符号也不相同。最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是:

    zh_CN:适用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 nl_NL:适用于荷兰等地区 en_US:适用于美国等地区 en_GB:适用于欧洲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 以下是这四种不同的“年月日”具体表现样式(yyyy: 年,MM: 月,dd: 日):

    以下是这四种表现样式与 GMT 组合的实际案例(以 GMT 为例,UTC 同理):

    2. 时间表示方式的具体规则

    接下来我们以 zh_CN 的 GMT 时间表示为例,来看看具体的时间展示细节规则:

    ① 日期 + 时间 + 时区的组合展示

    日期和时间之间使用“,”+“空格”; 时间和时区之间是使用“空格”; 时区标识在前,偏移量在后,显示“(GMT±整数偏移量)”; 偏移量精确到“:”后两位,取小时整数。

    ② 表示时间段

    两个时间段之间建议使用半角“-”链接; 半角“-”前后有空格。

    ③ 折行展示样式

    折行时“年月日”、“时分秒”建议各自同一行; 段时间以“-”连接,“-”前有空格,在第一行。

    以上就是国际化产品中时间的表法方式,你可以将这些规范应用在工作中常用的组件模块上,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调用,方便快捷且不易出错。最重要的是也要跟开发对接清楚,从代码层面做产品实践效果的最终防范。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长弓小子」

  • 超详细!帮你快速掌握国际化产品中的时间展示规范

    UI交互 2023-02-11
    ‍近年来产品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如果你在做国际化产品的设计工作,一定会注意到时间的两种统计方式:UTC 和 GMT。比如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UTC 和 GMT 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使用?

    近年来产品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如果你在做国际化产品的设计工作,一定会注意到时间的两种统计方式:UTC 和 GMT。比如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

    UTC 和 GMT 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使用?有哪些表述规范?本文就为大家科普下二者的区别和用法,带你从小白秒变行家。

    更多 时间展示 方法:

    大厂总结!体验设计师必知的「时间戳」控件设计 “时间戳”即时间信息的展示方式,它是一个在 UX 设计中经常出现,又容易被忽视的元素。

    阅读文章 >

    一、概念科普 先上一轮专业知识硬核科普:

    1. UTC

    UTC 的全称是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被称作“协调世界时”,可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 等。

    UTC 是一种时间标准,全球通用,该时间已经与世界计时中心保持同步,作为全球民用时间和时区基础的时间标准。

    UTC 时间标准划分图

    2. GMT

    GMT 的全称 Greenwich Mean Time,被称作“格林威治平均时间”或“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GMT 是按照经线划分的时区(高中地理知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东到西,根据圆周 360° 将地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15°,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 1 小时),是由位于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的标准时间(因为本初子午线是通过那里的经线),是一些欧洲和非洲国家使用的时区。

    GMT 时区划分图

    1972 年,UTC 取代 GMT 成为世界时间标准。不过 GMT 现在仍然被欧洲广泛使用,是英国等几个国家的时间表述方式。

    在编写本文之前,我们一共调研 14 个产品(包括 2 个操作系统,7 个国际化产品,5 个设计系统),可以看到 UTC 及 GMT 在行业中均被普遍使用,UTC 偏多,但暂未形成主流。不过,由于有官方平台背书,也不排除 UTC 的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阔和通用的可能性。

    严格来说,UTC 和 GMT 各有所长:

    由于时间的测量方式不同,GMT 每 4 年比 UTC 慢 1 秒,因此在不需要精确到秒的情况下,通常也可以将 GMT 和 UTC 视作等同。 UTC 没有夏令时计算方式,而 GMT 有。所以有可能在有夏令时区域,用户理解 UTC 的成本更高。 我们可以总结两者的区别如下:

    UTC 和 GMT 两者的区别

    二、表述样式 虽然 GMT 和 UTC 在概念上有些区别,但在实际使用中,两者的表述方式趋同,在视觉效果上完全一致。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日期和时间的具体展示方式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域性:时间需要和地域文化和书写习惯相关联,便于当地用户快速理解。 准确性:要保证时间的精度和准度,很多金融类产品的时间都需要精确到“分”甚至“秒”。 易读性:在排版时要易于阅读,时间数据较长时要考虑折行的易读性。 接下来的表述样式中,我们会以 GMT 为例,介绍下日期表达的细节规范。(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规范是经过调研后总结出的通用规则,并非不可更改的行业基本准则,如果你的产品有其他表达方式上的需求,可以适当变更和调整。)

    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间表示方式

    不同国家对于时间的书写有不同的组合顺序,使用的标点符号也不相同。最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是:

    zh_CN:适用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 nl_NL:适用于荷兰等地区 en_US:适用于美国等地区 en_GB:适用于欧洲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 以下是这四种不同的“年月日”具体表现样式(yyyy: 年,MM: 月,dd: 日):

    以下是这四种表现样式与 GMT 组合的实际案例(以 GMT 为例,UTC 同理):

    2. 时间表示方式的具体规则

    接下来我们以 zh_CN 的 GMT 时间表示为例,来看看具体的时间展示细节规则:

    ① 日期 + 时间 + 时区的组合展示

    日期和时间之间使用“,”+“空格”; 时间和时区之间是使用“空格”; 时区标识在前,偏移量在后,显示“(GMT±整数偏移量)”; 偏移量精确到“:”后两位,取小时整数。

    ② 表示时间段

    两个时间段之间建议使用半角“-”链接; 半角“-”前后有空格。

    ③ 折行展示样式

    折行时“年月日”、“时分秒”建议各自同一行; 段时间以“-”连接,“-”前有空格,在第一行。

    以上就是国际化产品中时间的表法方式,你可以将这些规范应用在工作中常用的组件模块上,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调用,方便快捷且不易出错。最重要的是也要跟开发对接清楚,从代码层面做产品实践效果的最终防范。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长弓小子」

  • 推特“杀手” Damus 在中国:拉群、卖资源、英语角

    设计动态 2023-02-10
    2月1日,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上线苹果应用商店,并在短短一周内引爆全球社交网络。全球各地的“弄潮儿”,忙着分享长长的一串神秘代码——那是他们在Damus上找到彼此的唯一凭证。 社交产品圈太久没有新消息了,Damus像是一潭死水里从天而降的小石子,水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不过在登录之后有人却发现,所谓“去中心化”的概念并没有很好地被呈现,在Damus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乱象。

    2月1日,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Damus上线苹果应用商店,并在短短一周内引爆全球社交网络。全球各地的“弄潮儿”,忙着分享长长的一串神秘代码——那是他们在Damus上找到彼此的唯一凭证。

    社交产品圈太久没有新消息了,Damus像是一潭死水里从天而降的小石子,水面刚刚泛起涟漪,围观者已迫不及待地预言起暴雨将至。它被冠以许多响亮的名号——推特“杀手”、社交产品颠覆者、开放协议里程碑……

    去中心化的理念名号响亮,现实中的打开方式却是一地鸡毛。

    当用户们兴冲冲地装好软件,用几十位密钥登录后,欢迎他们的不是崭新的未来世界,而是拉微信群的,卖《狂飙》资源的,搞色情网站的,和练习英语的。

    一、Damus是什么? Damus官方给自家产品打出口号是“你自己控制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you control.)”,是一款基于Nostr协议的iOS客户端。安卓版客户端名为Amethyst,目前双端的信息和账号均不互通。

    图源Damus官网

    根据nostr.io数据,截至2023年2月9日,Nostr 公钥数为557392个。

    作为一款社交产品,用户能感知到的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不会存储任何用户的个人信息。 Damus的注册和登录完全不使用户个人信息,下载App后,用户将获得两个密钥,分别由一长串代码组成。私钥用于个人账号登录,一旦外泄等同账号被盗;公钥用于社交,其他人可以通过公钥找到你的账号,并和你互相关注。

    图源Damus截图

    2)平台不会审查或删改任何用户发布的内容。 任何内容均可发布,一旦发布,平台和作者均无法对内容进行删改。要是写错别字也只能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强迫症患者和白字大王请慎重使用。

    3)平台不会介入内容的推荐分发。 当前,各类信息流产品都会收集用户信息形成用户画像,并针对性地从内容池中召回相关性高的图文/视频,按一定规则排序后推荐给用户,形成“刷到的我都爱看”的效果。与此同时,广告内容也会按一定比例穿插在平台分发的普通内容里,成为信息流产品商业变现的主要方式。而目前的Damus既不会收集用户信息,也不会参与内容分发。

    看起来很美的部分介绍完毕,接下来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二月初,张伟从某个互联网从业者交流群中听说了这款产品,出于好奇,他开始试用Damus。

    一个星期后,张伟已鲜少关注广场内容,而是专注于和他刚认识的外国友人闲聊天,交流语言学习经验。聊天对象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程序员,精通英语,最近正在学中文。

    他们每天在Damus上给互相留言回复,有时用中文,有时用英文。张伟找他练习英语,日本友人找张伟练习中文,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语言角。

    听起来是种不错的社交体验,但张伟给Damus的打分只有30分(100分制),因为首先,它不是一款好用的产品。“它好多东西还没有做呢,从任何环节来看都是一个非常粗糙的产品。”

    最先让张伟犯难的是换头像,他四处摸索也没有找到换头像的入口,最后询问了一位外国友人,才知道原来需要去其他网站上传图片生成URL链接,再利用链接换头像。

    “回复流的展示也都是乱的,”张伟随后补充道,“我跟那个日本大哥在一个帖子下面版聊,因为还有其他人回复,根本看不清楚回复的是谁。”

    起初,张伟还会去Global页面看看,刷出来的一堆阿拉伯语内容着实难住了他,他吐槽:“这种多语言的内容产品,语言筛选功能或是机翻功能都应该是很基础的吧?”

    产品功能层面的问题都是可解决的——有bug就修,交互逻辑不合理就改,加载速度慢就优化……对一款1.0版本的新产品而言,这些都不是致命问题。Damus的大麻烦在于,由去中心化模式制造出的内容生态,目前看来无比糟糕,而平台和用户都没有解决办法。

    二、去中心化模式下的野蛮生长 上线10天,Damus已累积起第一批内容,从语言判断,不少内容作者来自中国。

    然而抛开那些“未来已来”的宏大蓝图,尝试成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不像是言论自由的理想国,倒像是垃圾信息的填埋场。

    Global 界面汇聚全球用户发布的公开信息,但鲜少能见到“活人”。从上线第二天开始试用Damus的张伟评价:“放眼望去都是‘数字生命’。”

    首先步入运动场的,是无情的拉群机器人方阵。

    微信群二维码和电报群链接在广场页面交替刷屏,成为Damus中文内容的生力军。在一个主打去中心化的社交APP里,使用者们忙着往更私密的聊天群组里“摇人”,听起来实在有些矛盾。

    图源Damus截图

    细分之下,刷屏的群聊邀请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群聊以Damus本身为名,号称加入群组后可以“互关互助,抓住第一波红利,第一手信息共享交流”。刺猬公社加入其中一个微信群后发现,群公告里详细介绍了在Damus更换头像的三大步骤,群里偶尔会有人晒出自己的公钥寻求互关。

    除此之外,聊天内容几乎和这款产品毫无关系,热门话题是炒币、炒股、ChatGPT。

    第二类群聊则在违法乱纪的边缘试探,灰产群、黄图群、赌博群纷纷现身Damus,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并未加入群聊调研。

    图源Damus截图

    广告僵尸号方阵随即拍马赶到。

    部分僵尸号已迎来业务开门红,正不遗余力地为国内某些互联网产品打广告,为它们提升用户活跃度。

    “在Damus逛累了吧,犒劳下自己下单一份0.01元的肯德基吧,复制该消息打开XX(某软件名)即可领取。”也许下个星期四,这里也将出现V我50,啊不,V我50个狗狗币的盛况。

    剩下的广告僵尸号所有者还没开张,正努力为自己的广告服务打广告。

    图源Damus截图

    “占领去中心化社交高地,先人一步!专业Damus人类高质量7×24小时循环刷屏广告服务,高性价比,可以最低100块起步试试效果……”

    我非常想花100块,让它刷屏“广告贴滚出这里”,但一想到老板并不会报销这笔费用,遂作罢。

    卖资源的虚拟人方阵自然不会缺席。

    2月初的Damus,卖片等于卖《狂飙》资源。

    卖片Bot号一遍遍转发“点击链接看《狂飙》全集”,积极性甚至高过了卖黄片的账号。高启强要是生活在今天,大可不必买什么等离子电视,花个“100块起步”,看看“急冻海鲜快递发全国”的小广告有没有效果。

    图源Damus截图

    此外,色情、博彩、违法查询,众多非法服务信息随处可见,让Damus的广场像贴满小卡片的电线杆。垃圾信息堆里,“活人”发言反倒因为稀缺而变得醒目。一位“活人”用户向GPT3 Bot账户提问道:“如何清理Damus 广场的海量广告信息?”

    刺猬公社于2023年2月7日17:48分对Damus Global页面最近刷新的100条中文信息进行统计,其中,垃圾信息高达72条,仅28条包含实际内容。相当于用户每看2.57条垃圾信息,才能看到1条正常中文内容。

    垃圾信息中,占比最高三项内容的分别是拉群、普通广告和违法查询服务。

    三、告别广告,一个好听的伪命题 Damus 的混乱现状,不止出现在中文内容中,拉群、广告、色情服务等信息,也有海量的英文版本。

    “出生”十天后,平台的内容生态显然与其理念大相径庭——原本想让大家畅所欲言,实际却是数字“幽灵”在畅所欲言;原本想让用户不受广告干扰,实际却是广场变成垃圾信息填埋场。

    Damus上线首日曾获得Twitter 前CEO Jack Dorsey的大力推荐,并将其称赞为“开放协议的里程碑(a milestone for open protocols)”。

    此前,纽约时报记者在推特上公布的聊天记录表明,Jack Dorsey曾和马斯克讨论过将twitter做去中心化改造的可能,并对马斯克说:“它不能有广告模式,拥有一个广告模型会给广告商影响和控制公司的机会。”

    Twitter有近9成的商业收入来自广告,在放弃广告模式的问题上堪称“船大难掉头”,但换条船重新开始,就能让社交产品彻底告别广告吗?

    Damus安装过程中仅向用户申请两项应用权限授权,分别是“设备应用列表”和“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和动辄申请十几项权限的应用相比,Damus确实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收集/使用用户信息。

    放弃收集用户信息,证明Damus确实无意将广告作为自己的营收方式。

    平台方不生产或分发广告,不代表用户就能免受广告信息的轰炸。事实上,用户本身就可能是广告的生产者,去中心化不能改变广告信息的本质,广告商越有钱,就越有经费雇佣人力或制造机器账号发布(永远不会被删除的)广告。

    尤其当平台不再承担监管职能时,用户甚至不能确认广告信息是否真实、合法,不合规交易与诈骗由此滋生。

    现状如此,面对海量垃圾信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解决。

    方向无外乎两种,要么删除或隐藏垃圾信息,要么出现更多真实内容,让垃圾信息被反向淹没。就像一瓶清水里进了泥沙,要么把泥沙倒掉,要么把整瓶水倒进清澈的溪流里,让泥沙变成渺小而无足轻重的杂质。

    把泥沙倒掉是传统社交平台采用的手段。无论微博还是Twitter,都有一整套复杂的删帖机制,从鉴定“泥沙”开始,到过滤掉“泥沙”结束。这套机制生效的前提是,平台拥有内容审查和删除的权力及能力。

    对Damus而言,把泥沙倒掉显得不切实际。它早已申明任何人无权删除已发布内容,包括平台和作者本人。

    一种可行手段是用户通过付费进入更小的半封闭社交空间 ,靠花钱图个清静,只接收存在一度社交或二度社交关系链内的内容,或是经过筛选的优质内容。相当于让泥沙沉在底部,为付费用户保留顶部清水。

    但这可能会挑战Damus寻求开放的产品理念,并让平台不得不进入内容质量审核的老角色中。

    另一种方案是由用户主动发起的定向屏蔽 ,过滤掉部分“泥沙”,例如将“社群”、“色情”、“赌博”等垃圾信息高频词设置为屏蔽词,设置后相关内容不再展示。但小小屏蔽词恐怕无法阻挡一颗想发垃圾广告的心,“涻羣”、“脃綪”、“賭愽”等替换词会轮番出场,不久后,用户需要设置的可能是一本屏蔽词典。

    去中心化的产品定位,意味着平台方将内容的主导权让渡给每一个用户,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而获得内容主导权的用户形色各异,有人只想发影评,或者拥有一个交流的天地;有人想赚钱,有人想走捷径赚钱,有人想走不合规的捷径赚大钱。

    人性的欲望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亡,它无孔不入,平等地钻到每一个可以钻进去的地方。

    至于Damus何时能迎来足以将泥沙淹没的内容之溪?这不是一个技术排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中,张伟为化名。)

    作者:陈梅希,编辑:园长

    原文标题:推特“杀手” Damus 在中国:拉群、卖片、英语角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百度官宣在前,阿里、京东在后,互联网大厂向ChatGPT而生?

    设计动态 2023-02-10
    ChatGPT蹿红后,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坐不住了。 最早,百度正式对外官宣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据笔者了解,该产品将于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紧随其后,阿里巴巴公布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在内测阶段。而京东副总裁

    ChatGPT的热度从去年年末开始就一直在攀升,互联网大厂之间也掀起了追逐赛,比如不少公司都在近些时日宣布了ChatGPT相关技术或产品投入应用的讯息。那么,如何解读ChatGPT的这段火爆发展?本文便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一起来看。

    ChatGPT蹿红后,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坐不住了。

    最早,百度正式对外官宣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据笔者了解,该产品将于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紧随其后,阿里巴巴公布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在内测阶段。而京东副总裁何晓冬也表示,京东在ChatGPT领域拥有丰富的场景和高质量的数据。未来京东也会不断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来,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大厂不杀入ChatGPT领域,似乎就落后于时代了。

    作为AIGC的应用分支之一,ChatGPT为何会演变为全球现象级应用?世界是否已处于新一轮AI技术爆发的前夕?

    一、ChatGPT火爆背后:全球科技巨头大会师 自2022年11月对外发布以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获得用户的速度超乎想象,两个月时间实现月活过亿。所以,瑞士银行称:“在我们关注互联网的20年间,从没记得有一款消费级互联网应用能有如此增速。”

    这几天,OpenAI官网甚至显示“ChatGPT现在满负荷运转”,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用户登录。

    如此火爆的ChatGPT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ChatGPT自己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我是Assistant,是由Open AI训练的大语言模型。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解关于特定主题的更多信息。我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有我学到的知识才能回答问题。

    换句话说,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火爆的原因是其在生成文本方面表现超过以往任何聊天机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推出ChatGPT,实质上掀起了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竞赛的高潮。

    尽管ChatGPT火爆得迅速,但是这场竞赛却来得并不突然。早在多年前,全球头部的科技公司就开始了军备,以下资料来自美港电讯:

    “2009年,微软开始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方面的重点研究;2015年,谷歌成立AI子公司DeepMind;2018年,苹果成立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团队,现已渗透到iPhone几乎所有的功能里面。”

    所以,随着ChatGPT的推出,最近各大科技公司都迅速公布了自己的新进展。微软发布了“ChatGPT版必应”,未来或将ChatGPT整合进Teams以及Office办公套件中;谷歌宣布未来几周或发布ChatGPT对标产品Bard;苹果据悉将于下周举行年度内部AI峰会。此外,IBM也表示希望将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打造成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自然语言并可与之互动的计算机。

    同样,国内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近几年积累了大量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比如,近期市场热议的百度,它在人工智能四层架构中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

    除了百度之外,腾讯曾于2018年发布AI开放平台,近期人机对话专利获授权;阿里也于2021年发布“阿里灵杰”,且近日阿里巴巴达摩院申请的“人机对话及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专利可提升问答交互的准确性。

    至此,微软、特斯拉、FAANG与BAT们眼看就要在AIGC赛道成功会师,新一轮AI投资热潮不可阻挡地到来了。不过,ChatGPT真正实现商业化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

    二、落地的道路上,再凿穿几座山 目前,人工智能的各个研究方向里,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成熟度相对较高,在不少领域已经实现商业应用。所以,作为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具备较好的落地基础。

    其中,搜索无疑是其最直接的应用领域。 微软第一个宣布必应将集成ChatGPT。此后,data.ai数据显示,微软必应下载量猛增10倍,应用蹿升到了苹果 App Store 最受欢迎的免费应用榜中的第十位。

    同时,该公司还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软件,帮助大公司创建类似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也就是说,作为一家软件服务商,微软将从B端市场定制服务探索更多商业化可能。

    国内,在百度CEO李彦宏2023年一季度OKR内容中,“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被视为“文心一言”的关键任务。

    除了搜索业务以外,电商、教育、通信等领域同样受到关注。 比如,京东表示会不断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网易有道宣布近期将推出教育场景下的ChatGPT模型,正在AI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探索;与百度有合作关系的北信源则表示,未来文心一言若支持开放对接,信源密信能实现与其进行快速对接。

    看起来ChatGPT技术进入人类日常生活已近在眼前。然而,不管市场多么火热,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楼不是一日建成的,类ChatGPT技术的落地仍然面临着不少难点。以搜索业务为例:

    一来,成本是ChatGPT从技术到应用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布莱恩·诺瓦克估计,ChatGPT每次查询的成本大约是谷歌传统搜索查询成本的七倍。

    他补充道:“如果OpenAI能够获得微软Azure云服务的最低价格区间,这个成本倍数可能会下降到四倍。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反映出微软在将ChatGPT和其他OpenAI工具更进一步嵌入到其产品中时可能承担的成本。”

    二来,响应速度不理想同样是当前应用面临的挑战。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Joanna Stern在尝试由OpenAI提供最新技术支持的新版搜索引擎必应和Edge浏览器之后,给出了“真的很聪明”的评价。

    然而,他也指出,新必应比常规的搜索慢,AI花了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来输入他想要的答案。

    最后,根据OpenAI官方表述,ChatGPT也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比如,ChatGPT 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该模型通常过于冗长并过度使用某些短语;虽然OpenAI已努力使模型拒绝不当请求,但它有时会响应有害指令或表现出有偏见的行为等。

    所以,OpenAI公开该语言模型,也是希望收集用户反馈,继续改进工作。基于RLHF(使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ChatGPT会随着训练,变得更“聪明”。

    来源:OpenAI

    三、AI“交响乐”,用恒心奏鸣 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尽管最早推出ChatGPT的OpenAI对于其应用还抱着谨慎的心态,但是市场已经按捺不住躁动的心了。

    一番炒作之后,ChatGPT概念股纷纷上涨。第一个“中国版ChatGPT”都还没有发布,国内相关公司已经涨完一轮大行情了。此情此景,仿佛昨日“元宇宙”概念爆火之日重现。

    而网络上更是“群魔乱舞”。据北京日报报道,前段时间,在微信平台上,记者在搜索框内输入“ChatGPT”,看到了数十个相关公众号。其中,某公众号需充值使用。

    山寨版ChatGPT不仅费用高,回答问题的能力还挺“人工智障”。

    问题是,ChatGPT相关技术的上层应用还只是探索初期,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举个相关的例子,AI识别领域的一个应用——人脸识别门锁目前的市场基础是,识别准确度已经足够高,误识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假设误识率在百分之一左右,几个消费者敢装自家门上?

    狂热会回归理性,泡沫必然要破裂。2月的第二个交易周,国内ChatGPT概念股汉王科技、海天瑞声、云从科技等陆续收到来自交易所的关注函或监管工作函。

    与此同时,“谷歌版ChatGPT”Bard一次拙劣的示范后,谷歌一晚上失去了近7000亿市值。

    在近日谷歌官方公布的Bard案例中,Bard其中一个回答错误地把智利甚大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当成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果”。2月8日,谷歌大跌超7%,市值蒸发1020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也就是同一天,Open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ChatGPT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ChatGPT不会取代搜寻引擎。

    毕竟,ChatGPT在鲁棒性和真实性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信息导向、数据安全也都是ChatGPT落地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Sam也表示:“相信AI系统将来或许能做到。”

    笔者认为,ChatGPT出现带来的真正意义是,科技巨头们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更上一个台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不可否认,每个新技术成为热点,开拓者与跟风者往往会同时出现。但是,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最后,引用华裔科学家蒋志予博士的一句话:“整个科技是一个‘交响乐’……所以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落地。”

    急于推出“中国版ChatGPT”的科技公司们,需要的是日拱一卒的精神。

    来源公众号: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从热点分析、财报解读、新股解读等多个维度带你发现更多商业契机。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港股研究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奖牌”狂赚5亿,Keep大梦初醒

    设计动态 2023-02-10
    最近的Keep,无意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实现商业化,Keep试水过电商平台、智能硬件、运动产品、服饰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但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只是用于激励用户健身和增加趣味性的Keep奖牌活动,却传闻已意外帮助Keep轻松赚了5亿元。

    近期,Keep奖牌卖出五亿的消息为所有人震惊,自律品牌也开始出手了?其实,在其卖奖牌的背后,是艰难的商业探索道路,如今Keep走到了哪一步,Keep奖牌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以及能否改变Keep连续三年亏损的现状?

    最近的Keep,无意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实现商业化,Keep试水过电商平台、智能硬件、运动产品、服饰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但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只是用于激励用户健身和增加趣味性的Keep奖牌活动,却传闻已意外帮助Keep轻松赚了5亿元。

    2月4日,一位ID为“韩叙HanXu”的博主称,“和Keep的朋友聊,试了这么多变现模式都不太顺,结果靠着卖奖牌就卖了5个亿。这是一个洞察用户需求的案例,颠覆认知,有代表性。”

    据了解,Keep奖牌活动是基于传统马拉松比赛延伸出的线上挑战赛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行走、跑步、跳绳、骑行等多种形式,挑战成功即可获得各创意主题活动的专属系列奖牌。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入坑”Keep奖牌的用户不在少数,比如在小红书上,搜索“Keep奖牌”等关键词,可检索到的笔记已高达5万篇。同时,在B站、抖音、豆瓣和微博上,也能搜索到大量和Keep奖牌相关的内容。

    与Keep奖牌相关的笔记或视频的讨论区里,互动十分热烈,不少用户表示“从来不愿意跑步,更别提马拉松了,但为了玉桂狗奖牌豁出去了”,还有用户认为“奖牌上有报名的公里数和日期等,是自己战胜惰性的象征”。

    不仅如此,Keep奖牌甚至还催生了一些新生意,比如从用户、中介再到跑单员,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Keep奖牌代跑产业链。

    不可否认的是,Keep奖牌不仅提升了用户健身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赋予健身以社交属性,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破局尝试,然而也值得探讨的是,Keep奖牌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以及能否改变Keep连续三年亏损的现状?

    一、Keep奖牌,新增长曲线? 这家做自律生意的公司,最终还是把人的购买欲望给勾起来了。

    Keep运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海东认为,Keep奖牌可以缓解运动本身的延迟满足感,这一实体奖励会激发用户的运动热情,“首先,在玩法上,Keep奖牌展示给用户的是确定的IP,与潮玩主力产品盲盒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其次,Keep奖牌的获得,并非下单即可得,用户必须完成自己报名的比赛才能收到奖牌,既是对完赛用户的价值肯定,也能够激励大家真正运动起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Keep奖牌活动对于吸引用户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方面,对于一些徘徊在健身边缘的用户而言,或许能因为Keep奖牌的激励作用而逐渐参与其中;另一方面,Keep奖牌的降低了运动门槛以及赋予了社交属性,也会使健身爱好者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归根结底,Keep奖牌只是一个噱头,Keep的真实目的还是拉新、促活和形成用户粘性,继续扩大用户规模以及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某社交平台中用户晒出的Keep奖牌)

    2016年4月16日,Keep上线了第一场线上跑,2020年以后,由于线下活动受到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较大,灵活性更高、趣味性更强的线上赛事逐渐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Keep不仅上线了大耳狗云上漫跑、库洛米美乐蒂见习爱神心动线上跑等IP赛事,还推出了TA不定义、暗夜玫瑰·最佳女主角系列奖杯竞走赛等自营赛事。

    Keep赛事运营负责人白璐曾透露,爆火的线上赛事主要得益于IP的吸引力,根据前期的用户调研发现,Keep奖牌受众群体主要为白领、学生用户和跑者用户,虽然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但人气IP却可以建立起与所有用户的强连接。

    以目前的情况而言,Keep奖牌活动确实有望成为新增长曲线,事实上Keep也在招股书中提到,业绩增长与奖牌、虚拟赛事增强用户忠诚度与黏性有关,未来公司亏损会继续缩小,并且尽可能的多举办与奖牌有关虚拟赛事。

    不过,Keep奖牌活动也导致Keep遭到了不少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Keep奖牌的投诉居高不下,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包括“未完赛不发奖牌不退款”“不退款字样未进行显著提示”等。

    不容忽视的是,Keep奖牌活动的本质仍是营销,而根本目的是商业化的探索,如果不注重Keep奖牌活动的口碑积累,那么对于Keep而言实则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仍然需要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通过Keep奖牌吸引而来的新用户究竟能否顺利转化成为平台用户。

    二、艰难的商业化探索之路 Keep推出Keep奖牌活动的背后,是其商业化之路一直走得不太顺利。

    2015年2月,Keep正式上线运营,其仅用了2年6个月的时间就实现用户数破亿,此后,Keep开始逐渐把战略重心从“用户增长”转向“商业化”。

    简单复盘,Keep的商业化探索包括:从健身工具转向健身消费品牌,从线上内容制作到开拓线下空间,以及从提供健身软件服务转向提供健身硬件、食品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具体而言,Keep的商业化探索变得越来越沉重,比如其接连推出了健身空间Keepland、智能硬件KeepKit、新型健身服装品牌Keepup、健身轻食Keeplite,以及推出了Keep优选健身馆计划。

    根据更新后的招股书,2022年第一季度,Keep的经调整净亏损为1.55亿元,虽然较2021年同期的2.37亿元净亏损实现大幅收窄,但商业化情况仍然难言乐观。

    首先,Keep没有自建供应链,因而生产和销售均依赖第三方,导致毛利率一直无法提升。

    目前,Keep的营收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收入为2.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1%,相比2021年同期有所下降。Keep的第二大业务是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为1.6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8.6%,相比2021年同期有所提升。此外,广告和其他服务收入贡献了433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

    由于Keep没有自建供应链,很难在毛利率上胜过竞争对手,其招股书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三大业务中,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毛利率最高,其次是广告和其他服务,最后才是自有品牌的健身产品。

    其次,Keep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正在逐渐放缓。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数从2177万增至3435万,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3770万,不过,其同比增速反而从2020年的36.6%下降至2021年的15.6,2022年上半年,该数据又进一步下降至13%。随着月活跃用户数增长逼近天花板,也意味着Keep的商业化探索之路即将迎来巨大的挑战。

    不过,好在Keep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

    一方面,线上健身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且渗透率仍在进一步提升。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为7866亿元,2021-2026年将以13.5%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14793亿元,其中线上健身市场占比不断提升,预计在2026年提升至61%,成为健身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另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健身意识增强以及政策支持,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将达到4.2亿人,渗透率(健身人群/总人口)将达到29.3%。

    另一方面,资本也在积极助推“健身场景线上化、健身产品线上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自2021年以来,Keep完成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3.6亿美元F轮融资;乐刻运动在一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上亿元;YESOUL野小兽完成了由小米集团领投的过亿元A轮融资等等。

    三、数据合规不可忽视 商业化之外,数据合规对于Keep而言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2022年9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布的《关于41款问题App的通报》显示,通过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北京地区APP开展技术检测工作后发现,Keep等41款APP存在侵害用户权益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要求相关APP运营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2021年6月,网信办针对129款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现象的App进行通报,其中就包括了Keep,其被要求在15个营业日内纠正相关不合规情况。

    在商业化探索过程之中,Keep融合了大量社交、电商和内容平台的特性,3亿用户和千万会员依托于内容、产品及服务的活跃用户生成的大量数据,Keep利用大数据分析、AI及其他相关技术分析用户数据,以了解用户对内容的兴趣及需求,开发提供符合其兴趣及需求的相关内容的产品。

    根据招股书披露,Keep可能会收集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测量及其他健康及健身数据。

    同时,Keep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已完善Keep的基本功能及服务范围,任何用户都可在无需提供不必要的个人资料的情况下,使用平台的基本功能,并且更新了隐私政策,以澄清其收集和使用数据的方式、可使用的基本功能服务范围等。

    不容忽视的是,在进行商业化探索的同时,Keep不可放松对数据合规的关注,其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业务产生、处理、收集及存储大量数据,未经授权访问、不当使用或披露该等数据可能使我们面临重大声誉、财务、法律及经营后果,并阻止现有及潜在用户使用我们的服务。

    去年2月25日,Keep提交了招股书,拟赴港上市。招股书显示,Keep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三者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分别为55.1%、32.8%、12.1%。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也即智能硬件产品和运动装备,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同时,Keep的亏损还在继续。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6.96亿元,三年亏损近12亿元。Keep面临的问题不止如此。据国海证券研报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Keep销售及营销费用超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但月活只增加了500万,徘徊在3000万。

    如果Keep奖牌生意营收高达5亿,那也意味着继网课、代餐、电商、线下健身等多方尝试之后,Keep找到了新的业务曲线,潮玩的生意意味着高利润率和高复购率,自律的Keep激起了用户的消费欲望,上市也许有戏了。

    作者:张宙;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警惕科技巨头的ChatGPT崇拜

    设计动态 2023-02-10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 曾经坚定宣扬“AI威胁论”的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如今纷纷改口,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比尔盖茨直呼AI将是“2023年最热门的风口”,并在一个Reddit的问题贴下面这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各大科技公司更是纷纷赶着上线对应产品。对于ChatGPT的崇拜,是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还是大厂在制造焦虑呢?一个聊天机器人,又是如何拿捏资本和厂商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

    曾经坚定宣扬“AI威胁论”的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如今纷纷改口,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比尔盖茨直呼AI将是“2023年最热门的风口”,并在一个Reddit的问题贴下面这样回复到:AI最具革命性,远超Web3和元宇宙。

    ChatGPT有多革命性呢?

    仅仅会陪聊、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奇葩(或者智障)问题、帮人类写艺人道歉信、公司发言稿……这些能力在ChatGPT看来已经不值一提了。它甚至通过了美国医疗许可考试、沃顿商学院MBA考试,以及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的考试。

    资本市场狂热了。

    长久以来低迷的中概股,突然就被一个小小的ChatGPT拿捏的死去活来,短短几天时间内股价大起大落,涨也ChatGPT概念股,跌也ChatGPT概念股。

    科技公司更是全体躁动,着急火燎地赶着上线对应产品。有大厂甚至连完整的品控测试流程都等不及,冒着翻车危险强行上线内测产品。只要跟AI有关系的公司,恨不得把ChatGPT贴在脑门上。

    到底是资本市场更新了收割韭菜的方式,还是投资者在盲目跟风,又或者大厂在制造焦虑?一个聊天机器人而已,怎么就轻松拿捏住了资本和厂商?

    01 搅局者ChatGPT,拿捏中概股 一开始,ChatGPT就像一颗仙丹,含在嘴里股价就暴涨。

    百度官宣3月份完成内测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后,盘中最高涨超18%,股价自去年10月最低点以来涨超过125%,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最高涨幅。

    但接下来的事情逐渐开始变得离谱。

    不管有没有AI产品、是否具备研发能力,连个PPT都不需要,只要官宣能跟ChatGPT扯上关系,股价就一定涨,甚至濒临退市的公司也靠着ChatGPT回光返照了一把。

    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盘前一度涨超4% 360宣布将尽快推出ChatGPT同款demo产品,股价涨停 网易有道AI团队称正在研发ChatGPT同源技术的教育场景落地,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有道美股盘前一度涨超20% 极光大数据宣布将在核心产品中加入ChatGPT技术,推出“AI创作”工具,极光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0% 曾在2022年传出“人去楼空疑似跑路”消息、陷入退市边缘的奢侈品电商寺库,宣布要将ChatGPT加入到相关服务中,股价一日上涨124.4% … 已有的项目挖掘完了,有人开始“创造”新的目标。

    尽管知乎并没有官宣ChatGPT相关的消息,股市却等不及了。在“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类社区,很适合用于开发AIGC模型”以及“问答和内容社区天生就和ChatGPT最契合”的呼声下,一直不温不火的股价突然飙升,最高涨幅超过50%。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汉王科技身上。这家主营电纸书、手写板的硬件厂商同样没有对ChatGPT发表态度,但由于业务中涉及到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触及8连板。美图、荔枝等,都因为被强行定义为“ChatGPT概念股”从而股价大涨特涨。

    然而,还没等狂欢进入高潮,一夜之间ChatGPT又变成了一个毒苹果,ChatGPT概念集体下挫,百度跌超5%,美图跌超4%,知乎跌11%。

    有人称这是“市场降温”,也有人说这是ChatGPT概念“熄火”。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在剧烈的利益涨幅面前,被FOMO情绪影响而迷失对好坏项目判断力的体现。

    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每隔5-10年就是一个轮回,如今距离AI上一次成为风口刚好5年多。风口中,难免鱼龙混杂,而时间会让“滥竽充数者”浮出水面,最终狂热的市场情绪得以冷却,公司的股价被重新评估。

    以上观点虽然解释了股市出现波动的现象,却并没有解答形成这个现象最核心的问题: ChatGPT到底用了什么魅惑术,让人们如此癫狂?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因为有大量被FOMO支配的股民在盲目跟风,那么科技大厂的集体癫狂,是不是也是在盲目跟风?他们这么大张旗鼓的去对付一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是不是反应过激的表现?

    02 ChatGPT正威胁大厂根基 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ChatGPT,是在一个叫做GPT的AI模型基础上开发出来,本质上,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陪聊机器人。在ChatGPT问世之前,GPT已经迭代到了3.5版本,如今GPT4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虽然前几次GPT版本的迭代都曾在业内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范围一直仅限于AI研究者内部,并没有大范围破圈。再加上OpenAI迟迟没有推出更好的产品,展示的GPT应用场景又较狭窄,尽管大家都觉得GPT确实厉害,但破圈的爆点尚未到来。

    况且ChatGPT背后的技术并非独门秘籍,该模型所需要的千亿级别的训练数据、算力、研发资源等等,头部大厂也都不缺。

    2014年被Google收购、开发出AlphaGo的DeepMind,其CEO Demis Hassabis最近就表示:“ChatGPT能做到的,我们能;ChatGPT做不到的,我们也能。”

    2019年,百度在Google推出的开源模型BERT的基础上推出了ERNIE,甚至还一度力压GPT3,刷新了自然语言理解(NLU)权威榜的高分记录。

    更让大厂放松警惕的是,开发ChatGPT的公司OpenAI,核心员工不到30人。相比而言,Google Brain的团队超过3000人,开发了DeepMind团队有1000多人。

    因此当ChatGPT一开始在程序员圈子流行的时候,并没有引起Google的重视。面对员工质问Google为什么没有对ChatGPT做出应对的时候,Google CEO Sundar Pichai和Google AI负责人Jeff Dean都认为,以Google的体量去应对一个30人团队出品的聊天机器人,转弯太急容易闪到腰。

    但很快大厂们回过味来了:ChatGPT不一样,它已经足够威胁到自家的核心业务了!

    首当其冲的,是搜索引擎。当前搜索引擎的模式相对比较繁琐,用户输入问题后,得到的是满屏幕的链接,需要逐个点开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其中还要忍受广告的骚扰,以及大量的同质化内容。而同样的问题,在ChatGPT中提问后立即就能得到解答,简单明了,没有广告。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认为,像ChatGPT这样的机器人将在两年内取代搜索引擎。要知道,Google的收入60%依赖搜索业务,而百度包括搜索在内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

    Google第一个急了。

    Pichai将ChatGPT列为“Code Red”级别。Code Red代表非常严重的安全警告或威胁,表示紧急状况或危险状况的威胁已经急剧恶化。为了赶进度,这位印度裔CEO在去年紧急召回已经退休3年的两位创始人,请他们坐镇Google,确保公司能够火力全开,从而在几个月内肝出一款对标产品Bard。

    而百度为了迎战ChatGPT,不惜停掉从2021年10月就开始服役的聊天机器人PLATO,全力开发文心一言。如果PLATO有人类的情感,它此刻的内心会是什么想法呢?

    对ChatGPT如临大敌的,不止搜索巨人,还有云计算巨头。

    亚马逊警告员工少用ChatGPT,声称“你的输入可能被用作ChatGPT的迭代训练数据,我们不希望它的输出包含或类似于我们的机密信息”。亚马逊之所以对ChatGPT如此抵触,害怕泄密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原因是OpenAI和微软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

    在AI这个赛道,微软明显落后于Google和Meta,但微软选择了一个更省事的方式,砸钱! 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2023年,微软将投资金额提高了10倍,计划100亿美元的多年期投资。2020年,OpenAI一方面宣布开放GPT3的商用API,另一方面却给了微软独家授权。

    如今,微软已经将ChatGPT逐步整合到各个产品线中,尤其是和亚马逊直接竞争的云业务Azure。之前AWS在各个方面都碾压Azure,但去年Azure的使用量首次在一些情况下超过了AWS,这对亚马逊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ChatGPT的火爆,加剧了亚马逊的危机感。

    苹果和Meta虽然没有推出对标产品,但都在财报会议上向投资人传达了明确的态度。

    苹果CEO Tim Cook表示“AI影响我们的每一个产品和每一项服务”,言下之意苹果的硬件、软件甚至售后等都和AI有关。尽管在苹果铁桶一般的封闭生态中,ChatGPT没有机会取代Siri,苹果只需一个隐私授权就能轻松将其扼杀。但很明显,Siri已经被ChatGPT甩开了好几条街,更可怕的是,它将会被集成到竞争对手微软的生态中。接下来,苹果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了。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表示,将确保Meta AI部门得到足够的支持以服务于元宇宙这个终极目标。而Meta CFO则透露,公司正在向AI部门“投入重金”。Meta的产品在用户隐私、不当言论、操纵信息茧房等方面被广为诟病,需要寄托AI来平息用户的敌意。

    03 跟随者正在翻车 最终,最先推出竞品的Google,第一个翻车了。

    Bard本来被Google深藏在实验室,如今学徒期未满就仓促上战场。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导致Google刚刚涨了1.7%的股价,立马跌了7.68%,亏掉了一个拼多多。

    整个事件看起来有点无厘头。在回答一个太空望远镜的问题时,Bard错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的成就,安在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身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AI根本不理解输入的内容,只是针对输入的数据,返回一个符合算法预期的数据而已。

    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近日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甚至还远未达到猫狗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Bard,任何聊天机器人,包括ChatGPT都存在这个问题。

    但ChatGPT是一家“小”公司开发的“概念展示”性质的产品,用户对它没有预期,即便出现错误,大家也会认为“还是小孩子嘛还有成长空间”;而大厂的产品出现类似错误,大家则认为“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能犯这么幼稚的错误!”,尤其是这个问题还是发生在发布会这么隆重的场合。于是,Pichai和Jeff一语成谶,Google的急转弯果然闪到了腰。

    为什么明知道有风险,他们偏要去冒险呢?因为ChatGPT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或者“内容生产工具”了,它的背后承载了大厂之间的领土博弈、用户争夺。

    ChatGPT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就已突破百万,截止今年一月份,活跃用户已经过亿。围绕ChatGPT衍生出的各种偏门项目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波小爆发,一些人发现用ChatGPT割起韭菜来,比Web 3更好用。这些行为产生的数据都源源不断的传输给OpenAI,让GPT跑的越来越快,让用户对ChatGPT们越来越依赖,这是大厂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最终,有人认为ChatGPT是个巨大的威胁,有人发现它生财有道,有人用它解决实际痛点,有人觉得它强过人类伴侣…大家都为ChatGPT而狂热。

    04 写在最后 Google蹭ChatGPT热度,有不得已的苦衷,更有可匹敌的实力。而中概股中,很多公司就是单纯蹭热度了。

    目前国内企业中,已经明确有对标产品的只有百度,而阿里巴巴在达摩院和阿里云的双加持下,相信发布对标产品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其它企业要么demo还没出,要么干脆表示要直接调用ChatGPT的API,可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拱手将用户数据白送给了OpenAI,或者OpenAI的金主微软爸爸。最终,这些公司可能将被困在别人的系统里。

    AI车轮滚滚,所过之处泥沙俱下。在这个过程中,对任何产品的盲目崇拜,都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泥淖。

    作者:吴狄;编辑:胡展嘉;运营:陈佳慧

    来源公众号:零态LT(ID:LingTai_LT),犀利、客观、独到的商业洞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零态L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死磕外卖

    设计动态 2023-02-10
    对外卖业务筹谋已久的抖音,终于迈入了关键性的一步。 近日,据媒体界面新闻报道,抖音外卖业务正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近期已在三地开放商家入驻,用户在抖音搜索“外卖”可获取外卖入口。随后抖音方面对外宣称,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外卖赛道上已经有美团、饿了么等玩家入场,那么对于抖音来说,如果想在外卖业务上也瓜分一块蛋糕,会需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阻碍?外卖赛道会在抖音外卖入场之后爆发出新的活力和机会吗?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对外卖业务筹谋已久的抖音,终于迈入了关键性的一步。

    近日,据媒体界面新闻报道,抖音外卖业务正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近期已在三地开放商家入驻,用户在抖音搜索“外卖”可获取外卖入口。随后抖音方面对外宣称,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 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巨潮在抖音APP上搜索“抖音外卖上线”关键词,发现密集出现了大量疑似抖音外卖招募入驻服务商的推广视频,普遍配以“抖音外卖上线,隐藏着一个巨大商机”的文案。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官网也已经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相比过去的低调试水,抖音这次是要认真下场做外卖了。 不少人猜测,抖音外卖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上线只是时间问题。

    受此影响,美团股价在2月8日一度下跌9.4%。有投行分析师表示,市场似乎在担心更多的竞争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

    不过,尽管资本市场对于抖音的“进攻”有担忧,但从抖音外卖接近两年时间内持续的多次试水和本次官方谨慎的表态也能看出, 外卖业务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么这次抖音能啃得动这块硬骨头吗?

    一、死磕逻辑 之所以对外卖业务如此执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抖音对于增长的焦虑。

    抖音在本地生活的布局由来已久,对于外卖业务的探索也有接近两年的时间了。

    早在2021年7月,抖音就开始内测心动外卖小程序,尝试进入外卖行业。但5个月后,相关内测被终止,小程序也一并下架。这可以被视为是抖音首次试水外卖业务。

    2022年8月,抖音又宣布与饿了么达成合作,携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场景升级。随后的2022年12月,抖音生活服务和达达快送达成战略合作,为抖音平台上的餐饮商家提供同城配送解决方案。

    饿了么和抖音已经达成战略合作‍‍‍‍‍

    再到如今抖音外卖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启招商,可以说 抖音对待外卖业务是筹谋已久, 锲而不舍。而抖音之所以对外卖业务如此执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对于增长的焦虑。

    对于一家内容型的平台公司而言,用户基数和商业化效率是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两者都可以带动平台的业绩和估值上新台阶。而抖音面临的局面是用户增长濒临触顶,只能在提高商业化效率上下功夫。

    QuestMobile披露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抖音的月活规模为6.8亿。而两年前,抖音的月活就已破6亿。

    商业化方面,内容平台为不影响用户体验,广告加载率只能接近20%,目前字节跳动的内容平台加载率已经逼近上限了。据《证券时报》报道,2021年11月18日,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召开全员大会,会上正式确认,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这也与彼时整个广告业大环境的低迷保持着同步。

    这也导致了字节跳动估值的缩水。2021年12月,胡润《2021全球独角兽榜》上,字节跳动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估值达到2.3万亿元,相比于2021年年中接近5000亿美元(约3.2万亿元)的估值,已经缩水了28%。

    不过字节跳动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增长路径, 即“内循环收入” ——商家和主播为了卖掉更多商品和服务,购买广告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观看。依靠这个新的收入来源,字节跳动的广告业务突破了天花板。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在2022年一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 10%。

    所谓“内循环收入”不仅来自于电商,本地生活也是重要来源之一。因此, 抖音布局外卖业务,不光是要从本地生活业务上挣钱,还看中其将带来的广告业务增长, 两者在平台内可以形成闭环,共同提高抖音的商业化效率,可谓是一箭双雕。

    字节跳动官网招聘外卖业务相关职位截图

    外卖市场本身也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达1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达9417.4亿元。

    粗略计算, 只要能中抽走20%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约2000亿元营收,按照5%的抽成率计算,就可以为抖音贡献100亿元的佣金和可观的广告收入。 这对于当下处于增长焦虑中的抖音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增量。

    二、虎口夺食 面对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宽广护城河,抖音布局外卖业务更像是虎口夺食。

    过去几年间,抖音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技术和超强用户粘性不断攻城掠地,侵入其他玩家的领地,成为一个颇具威胁性的“搅局者”。其中介入最深、影响最大的两项新业务就是电商和本地生活。

    抖音在今年1月3日发布的《2022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生活服务覆盖城市已超370个,合作门店超100万家。

    据公开数据,抖音生活服务在2022年完成了约770亿元的GMV,2023年的GMV目标则为1500亿元, 这已经 相当于美团到店、酒旅业务GMV的50%——其对美团本地生活业务的威胁不言而喻。 据悉,美团到店业务也已经将抖音本地生活列为了头号竞争对手。

    抖音对餐饮店的引流作用明显‍‍‍‍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资本市场对于抖音布局外卖的消息反应如此之大。投资者们担忧,抖音会像搅局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一样,对美团的外卖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

    对于本地生活业务,短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沉浸式体验,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消费者边看边买,即点即达;商家也可以用视频的展示形式直面消费者,提高经营变现效率。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从抖音外卖接近两年时间内持续的多次试水可以看出,外卖业务实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宽广护城河,抖音布局外卖业务更像是虎口夺食。

    阿里本地生活掌门人俞永福曾表示,本地生活业务实质是「即时商流」与「即时物流」高度双轮驱动的业务,而且基本能力建设是核心。这不仅仅需要人力和财力等大量的资源投入,对于新玩家的在商家和用户端的运营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去年六月,京东曾表示将进军外卖业务,首站将会选择在郑州等城市试点,且团队已经在试点城市对接餐饮商户中。但直至今日,京东外卖的上线仍然杳无音讯。

    要知道,京东方面是拥有达达集团约70多万的骑手和京东APP 5.7亿的待转化年活跃用户等重要资源基础的。而抖音想要在外卖业务上有所建树,不仅要有巨量的资源投入,也必须在商家运营能力上再下功夫。

    除了资源投入和运营能力外, 短视频平台的形式是否能与外卖业务契合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质疑。

    在这些人士看来,抖音是个内容消耗产品,内核是反效率的,而外卖业务是极其讲究效率的,追求在较为精准和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两者之间天然存在着矛盾。

    对于外卖业务来说,目前抖音采取的是“货找人”的模式,也就是说用户刷短视频刷到附近喜欢的餐厅,产生点外卖的需求,但这种场景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在绝大部分场景下,到了用餐时间点外卖是一个主动且即时的需求,追求的是高效的信息浏览和在短时间内完成下单。

    基于此,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抖音很难对美团、饿了么的外卖业务的基本盘造成冲击。

    当然,不排除抖音会在外卖业务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增加“人找货”的“货架电商”模式,正如其在直播电商业务后,新增了抖音商城业务。不过,届时 抖音仍然需要解决一个“占领用户心智”的问题——用户在想要点外卖时第一时间打开的更多是美团和饿了么,而不是抖音。

    此外,抖音一直更偏好轻运营模式,其做电商业务并没有打造自身的物流体系;但 外卖业务对于物流履约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缺乏配送基础设施的抖音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截至目前,抖音外卖的配送都一直仰赖于外部服务商,如顺丰同城、闪送等,不仅在履约速度上慢人一步,配送成本也更高,一单需要支付8元左右的配送费。

    浙商证券分析认为,商家选择抖音外卖的成本更高,所以只能做高客单价的商品,才能得到弥补。因此,抖音外卖对于火锅、烧烤、海鲜夜宵等高客单价商家来说,或许是一个获取增量收入的机会,但对于争取低客单价的快餐商家并无优势。

    基于此,机构中金认为,抖音的外卖业务可能更多是其本地生活业务的品类补充,较难对美团形成实质性竞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抖音如果真打算切外卖这块蛋糕,那么配送履约体系的建设将成为必选项。这也将是观察抖音是否“真正”要做外卖业务的重要信号。

    三、写在最后 总体而言,外卖业务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即使市占率高达70%的美团,去年三季度餐饮外卖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也仅有3.3%),但自建履约团队的成本又极为高昂,即便是自身拥有一定配送资源的京东也是犹豫再三。

    因此,尽管抖音外卖业务能够为字节跳动带来新增量,形成业务闭环,但其 是否真正下注外卖业务(即自建配送履约体系),仍然存疑。

    这背后的成本和潜在收益,抖音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探索清楚。

    好的一面是,无论抖音外卖最终成功与否,即点即达的体验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新需求,也给了商家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这对于整个外卖赛道来说是创造增量,而不是瓜分存量。在这条“鲶鱼”的搅动下,餐饮外卖市场也有望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红利。

    作者:荆玉

    来源公众号:巨潮WAVE(ID:WAVE-BIZ),融入时代巨潮,发现投资决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巨潮WAV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公司紧急出手,AIGC圣杯将花落谁家?

    设计动态 2023-02-10
    “什么都能回答”的美好设想,让ChatGPT悄然从行业内关注的AI技术成果,一跃成了开始被主流用户所认知的“万能许愿机”。 (图源:ChatGPT) 从应付简单枯燥的日常作业,到快速生成所需要的编码,再到学习特定人物的语言习惯进行交流,甚至是创作出完全满足私人

    ChatGPT的出现让人们拓宽了关于AI技术应用于生活的想象空间,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们也在相关领域和技术开发上加紧布局,希望可以抢占更多先机。那么,互联网公司都做出了哪些动作?中国版ChatGPT的出现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什么都能回答”的美好设想, 让ChatGPT悄然从行业内关注的AI技术成果,一跃成了开始被主流用户所认知的“万能许愿机”。

    (图源:ChatGPT)

    从应付简单枯燥的日常作业,到快速生成所需要的编码,再到学习特定人物的语言习惯进行交流,甚至是创作出完全满足私人欲望的文本……ChatGPT将GPT-3模型和普通用户拉得更近,用对话式交互界面这种人们喜闻乐见形式,简单直接且似乎没有边际地,展现AI当前实力。

    雷科技自然没有放过尝鲜机会,技术团队已在紧急开发将ChatGPT整合到编辑后台,编辑开始用它来协助寻找标题灵感,甚至是完成部分视频脚本以及短平快资讯这样的整篇稿件。 用AI来提升工作效率、分担原本繁重的重复劳动部分的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图源:ChatGPT)

    与ChatGPT热度一同增长的,是各大企业入局竞争的欲望。微软早早宣布将把相关能力与必应搜索相结合,谷歌基于自家的LaMDA模型研发Brad,连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都亲自下场参与。 大洋这边,更是有数家公司争先恐后,试图打造出中国版的ChatGPT服务抢占先机。

    打造出自己的对话式AI产品,是为业务转型装上大功率发动机,还是在已经成熟的产品体验中锦上添花,亦或是单纯将其作为影响公司商业价值的概念?中国版ChatGPT的候选者们各有心思。

    一、互联网大厂摩拳擦掌 要说国内最顶级人工智能技术,一定少不了百度的身影。

    无论“All in AI”的姿态,或此后在自动驾驶和其他看得见摸得着方向展现的成果,以及对百度全产品线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和产出都毋庸置疑。对话式AI热度之下,百度相关动作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个对标ChatGPT的产品将叫做“文心一言”(ERNIE Bot)。

    (图源:百度)

    聊天界面对于现代人再熟悉不过,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始终少不了跟对话框打交道,不少组织在经营中转向即时通讯能力强大的办公套件。 对话式AI有得天独厚的上手门槛,任何人在初次接触时都能快速理解,ChatGPT也会像耐心的网友那般做回复。

    不过百度似乎并不打算直接上线一个对话式AI产品,而是可能像微软在必应搜索中所做的,在百度搜索中呈现AI提供的搜索结果。据爆料,目前正在百度搜索内测的文心一言功能包括多答案回复、智能生成文本等,相当于在传统搜索结果上,做了更直观和接近人交流的整理提炼。

    自从移动互联网兴盛开始,百度就不断面临着搜索业务转型难题。最初不过是将搜索引擎入口纯粹地带到手机上,而后整合百度移动业务体验到一个App,再到与今日头条正面竞争主打资讯和信息流。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适应新时代的焦虑也始终伴随着百度。

    (图源:百度)

    “如何让更多人爱用百度搜索”,是至今仍是中文搜索引擎领跑者的百度,最在意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型内容平台不对外开放检索,反而是在App内形成用户体验尚可的搜索服务,这无疑对百度是种威胁, 若对话式AI能超越藩篱给出结果,或让百度搜索重新保持绝对优势。

    一直在AI领域有动作的腾讯,同样在暗中布局。这边是腾讯的人机交互相关专利曝光,透露出对于对话式AI体验的思考,那边是语言模型、文本创作产品都有迭代。只不过腾讯短时间内不一定会有面向普通用户的对话式AI产品,更多的还是服务广告或其他的商业用户。

    阿里巴巴同样早就有语言模型等AI技术储备和落地成功,这次可能会推出直接对标ChatGPT的产品。根据曝光信息,阿里这款尚未定名的新产品有着对话式AI常见的聊天界面,而且也会针对用户的发言给出相应的中文回复,至于具体能提供哪些功能达到怎样性能,有待后续发掘。

    字节跳动的一个小改变同样在暗示相关布局,在问答社区产品独立App下线两年后,媒体曝光称悟空问答将以全新的搜索App形态出现,主打简洁设计和一键获取搜索结果。 若字节计划上线类ChatGPT对话式AI,“万能的大圣”寓意和问答字眼,显然更有机会吸引到普通用户关注。

    即使还没有具体的产品,光是对外公布计划或表达态度,就足够振奋人心。360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就表示计划推出类ChatGPT产品的适用版本,称自2020年起就在进行相关AI技术持续性研发。消息一出,360就迎来股价上涨,投资人们对好消息还是那么饥渴。

    二、新创企业纷纷杀入占据机会 ChatGPT对话式产品形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量企业在近几年广泛采用的智能客服系统——通过预设语料库和简单的语言理解能力,代替原本需要大量人工才能完成的基础用户沟通工作。 上下文关联、语义剖析和逻辑推理强大得多的ChatGPT,自然有着变革智能客服的潜力。

    如何让这类大模型帮助智能客服在智能化上更进一步,成为不少年轻科技企业想要发掘的金矿。2022年开始用智能客服进行保险销售的水滴公司,日前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家公司正在内部测试ChatGPT技术,并希望将其应用在保险营销和服务领域。

    (图源:水滴)

    我们尚不得知这项技术具体规格,目前可以知道水滴希望能用其向用户介绍保险条款相对简单的短险产品,以及能够在用户针对这些保险提出问题时做出解答。这类工作此前一直依赖人类推销员完成,但重复度较高且难以构成较高客单价,引入对话式AI相当于提升人力效率。

    ChatGPT现在给到的体验,大都是能学习人类整理信息并推演出结论,但仅限于逻辑关系相对简单且有较多案例的方向, 想要就具体问题做出精确回答还有难度,因此在涉及条款和履约的保险业应用还有不少路要走。 水滴公司AI负责人也表示,需要用大量数据训练来完善能力。

    对话式AI在中国其实早有年头,2014年上线的小冰就一度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对话热潮,这个由微软公司孵化的人工智能项目,让中国网友小小地体验到了“AI震撼”。数年迭代后,小冰推出了人工智能框架,3000条风格鲜明的语料就能迅速生产大量“虚拟人类”用作对话。

    (图源:小冰)

    虽然能力上限上可能和如今大火的ChatGPT、StableDiffusion有差距,不过小冰在独立运作后便早早开启了商业化运作,尝试领域和AIGC热门方向高度吻合:最基础的是与小冰同源的各式智能客服,这之上有图文采编处理能力,还参与过图像、音乐相关的艺术创作工作。

    然而小冰CEO李笛并没有简单地看好ChatGPT,他在公开活动中提到了ChatGPT当前还存在的缺陷:“(我们)有时候会期望 ChatGPT 对非知识类问题给出结论,但实际上它对非知识类问题不可能给出结论,只能给你它收集到或者咀嚼过的一些事实。”

    李笛指出,ChatGPT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模式的系统,而不是一个提供知识的系统。 除了它在回答准确性上令人担忧,李笛还提到另一个隐忧——搜索引擎作为数据库产品可以直接为结果呈现承担责任,ChatGPT难以做到。对话式人机交互界面降低了门槛,却也隐藏了责任主体。

    三、中国版ChatGPT意义在哪? 早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有过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是否有必要高还原度学习海外产品,做中国版意义在哪的争论。实践多年后结果一目了然,可以学习概念但不能一字一句照搬,适合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才是更好的。如今中国版ChatGPT竞争四起,这一议题同样再度浮出水面。

    1. 传统搜索引擎式微在中文世界已有征兆 有人恐慌ChatGPT会取代人类在内容创作的优势,但显然AI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帮助效率提升。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的AIGC概念产品,目前为止能提供的内容,其实都基于现有资料整合提炼,好似高阶版本的搜索引擎,内容呈现更直观更符合人机交互。

    然而这就是当前用户所需要的。随着互联网内容爆炸性增长,以及内容农场、内容平台互设高墙等环境变化,想要依靠传统搜索引擎来精准获取结果,可用性比起互联网田园时代有了不小差异。 普通人就是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给出答案的工具,不需要自己做太多筛选和辨别。

    这也是各内容平台内置搜索服务,相较传统搜索“弯道超车”的原因,能够呈现的搜索结果皆为人工整理,并且就是最核心的答案。对话式AI产品不会直接存储数据,而是根据学习成果来逻辑推论给出结果,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下一代搜索体验,轻松高效没有复杂上手门槛。

    2. 中文搜索引擎更懂中国用户,对话式AI也该如此 “更懂中文”可谓是百度最经典的宣传语,这句话绝非是凭空捏造,而是和搜索引擎背后的文化属性高度相关。通过算法,或许可以理性地将中文内容编制在“蛛网”中供人们检索, 但那些和中国文化、社会环境、用户心理等分离不开的部分,始终需要更深刻理解才能做好。

    增强搜索引擎能力或是单纯地作为智能客服,对话式AI同样面临着搜索引擎相似的问题。在ChatGPT体验中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对于全人类共通的种种元素,大模型所驱动的这个产品皆能进行推演,可一旦涉及到与本地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个外来和尚念的经就有些磕磕巴巴了。

    (图片来自:ChatGPT)

    因此, 做更懂中国用户的对话式AI,会是中国版ChatGPT的机会和必经之路。 厂商们可以更高效地获取用于训练模型的语料库,在针对理解和回应中国人用语的学习监督上,自然也是中国团队更有理由来实现,更何况互联网企业大都运营着自有内容平台,学习材料近在咫尺。

    3. 服务好中国用户就可挖掘出巨大宝藏 ChatGPT用户规模飞速增长,但它的商业模式就显得相当苍白,现在仅有人民币上百元的会员订阅服务。这将影响到对话式AI的价值认同,如果仅仅是想找个可以随时聊天的智能客服,未免有些略显昂贵,而就算是当作提供思路甚至是直接“抄作业”对象,也依然并不便宜。

    雷科技认为,尽管有过数个“李鬼”ChatGPT服务开启收费, 对话式AI在国内仍可能不直接从对话服务本身获利,而是选择从对话本身引出进一步的商业服务:比如在聊到具体的产品时提供相应的选购建议和购买链接。 和其他商业场景的快速对接,或能更直观地产生商业价值。

    当然,在那之前,中国版ChatGPT应该具备可以让使用者信服的能力,目前原版生成的中文内容距离专业内容生产都还有不小距离。他们并不一定会做出高度相似的GPT-3模型,却有可能会体验和性能上追赶并超越,启发全球科技创新思路,就是ChatGPT最大的价值。

    作者:雷科技互联网组;编辑:白徵明

    原文标题:百度、腾讯紧急出手!ChatGPT要统治全球了……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腾讯视频会在2023年掉队吗?| 视频的未来

    设计动态 2023-02-10
    又一个大IP不温不火结束了。 被称为中文IP里“最难”影视化的《三体》真人剧集步入最后的结局周,除了口碑表现亮眼之外,豆瓣8分上升至8.3分,热度方面却依旧被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彻底碾压。 与《狂飙》几乎同时开播的《三体》,在前期讨论度和关注度方面,无疑《三

    「降本增效」席卷市场的这一年,有人果敢决断,大刀阔斧而行;有人后知后觉,终究要痛下决心;有人放手一搏,「变现」目标灼热......对于视频赛道而言,「降本」易,「增效」难,内容、用户、服务、技术、商业化,哪块能够变「长」,成为托起商业巨轮的浮木,选择直晃晃地摆在了主事人面前。如何为好内容全力以赴,如何使会员规则更有价值,又如何让各种商业样态被内容承载,而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到来又能创造出何种契机......种种问题之下,壹娱观察继续推出「视频的未来」系列,重点审视长、中、短视频当前局势,从而揭开下一个阶段的破局之道。

    又一个大IP不温不火结束了。

    被称为中文IP里“最难”影视化的《三体》真人剧集步入最后的结局周,除了口碑表现亮眼之外,豆瓣8分上升至8.3分,热度方面却依旧被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彻底碾压。

    与《狂飙》几乎同时开播的《三体》,在前期讨论度和关注度方面,无疑《三体》是遥遥领先的,但随着《狂飙》剧情深入,一个个立体的人物成功抓取了全网关注,《狂飙》开始一路狂飙,而《三体》则越播越落寞。《狂飙》结局,其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突破65%,单日播放量也已经突破3亿大关,播放体量达到了《三体》的十余倍。

    甚至到了现在,已经播完一周的《狂飙》市占率占比到55%—65%,而《三体》则在5.5%徘徊。

    根据QuestMobile2023春节市场洞察报告显示,爱奇艺1月份日活跃用户在8000万到1亿之间,而原本与其不相上下的腾讯视频日活则基本处于在6000万左右,且陷入了与B站数据交缠的局面。

    图源:QuestMobile

    剧版《三体》没能让自去年暑期档之后热剧完全缺失的腾讯视频重振声威,反而充分暴露了其排播过慢、品质内容断档等方面的“病症”。

    无法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其实是腾讯视频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2022年Q3订阅会员同比下滑了超过900万之后,第四季度腾讯视频也并没有在内容端给出太多正面回应,尽管根据《晚点 LatePost》的报道,腾讯视频也在去年十月首次实现了盈利, 但这显然更多还是“降本”立功,而非“增效”出力。

    而到了2023年开端,爱奇艺来势更为凶猛,一路“狂飙”之外,精品内容也是不断档地供应给用户, 对于曾与其排位上不分伯仲的腾讯视频而言,能否善用其IP资源,以及何时找到内容多元化常态下平台的内容特色,将会决定其在今年是否还能跟上竞争对手强度的关键。

    01 路径依赖之下,造血能力不足 对于国内长视频行业来说,过去两年时间可以说宛如“过山车”一般刺激,监管收紧与经济环境转弱叠加在一起,使得2021年年末一度有传言认为有些平台可能将会撑不到过当年。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爱奇艺率先在行业中提出了“降本增效”的口号,大幅裁员与砍掉冗余项目也一时间成为了焦点,并且让人觉得这种情况或许是其与腾讯视频“两超”局面的终结,后者凭借着集团输血的优势,显然更有度过难关的可能性。

    不过后续发生的事情则更像是“迷雾剧场”剧集一样充满了反转。

    在带动不止娱乐行业甚至是整个互联网行业走向“降本增效”大潮之后,爱奇艺率先在去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运营盈利,并且之后连续三个季度保持这一状态,在第三季度更是实现了订阅会员净增上千万的“奇迹”。

    相比之下,即便去年拿出了堪称了年度最大爆款《梦华录》,腾讯视频依然在一些核心指标上显得颇为疲软。

    根据腾讯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总数为1.20亿,同比减少900万,环比减少200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不仅如此,腾讯视频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大幅跳水。腾讯视频所属的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26%。腾讯表示广告收入的减少,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受欢迎的电视剧投放较少“。

    尽管并非全行业都像爱奇艺那般强势,但在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腾讯视频的跌落速度依然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广告收入与会员数量双双持续下滑的核心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内容方面的乏善可陈。腾讯视频也从2022年开始快速跟进了“降本增效”的策略,大刀阔斧的对组织结构与参与项目进行调整, 但在内容策略的转向上依然显得较其他竞争对手明显慢了一拍。

    腾讯财报

    像是剧集方面,即便深陷古偶剧的泥潭久矣,在整个2022年里腾讯视频依然还是贡献了绝大多数这类题材内容。前三季度推出的重点独播剧集古偶占了极高比例,之前一两年里已经被证伪的“大IP+流量明星”组合仍然还占据着主流,然而在观众逐渐审美疲劳与追求新意的情况下,节奏缓慢且脱离现实的大部分古偶剧已经连基本盘都难以保证,遑论成为爆款。

    事实上,即便单论古偶剧这一范畴,整个2022年里,爱奇艺、优酷也都提供了少而精的选择。《苍兰诀》《卿卿日常》等剧靠着新奇人设与现代价值观,率先实现了古偶题材的迭代进化。

    根据云合数据显示, 2022年爱奇艺全网剧集正片有效播放1190亿,同比上涨4%;腾讯视频正片有效播放972亿,同比下滑15%;优酷正片有效播放664亿,同比上涨5%。

    综艺领域,芒果TV占据绝对“一哥”位置,《乘风破浪3》《大侦探7》《密室大逃脱4》《披荆斩棘2》等综N代成为网综播放霸屏榜的佼佼者,而爱奇艺则在“降本增效”方针为核心之下,放弃对于综艺的过多投入,以完成ROI为底线,减少自制综艺的上新与新IP的开发,更多投入放置到了拉动会员效果更好的剧集方面,另一边的腾讯视频则显然没有反应过来,新的S+综艺仍旧还在登场,但无论是对标《极限挑战》的《新游记》,还是重金“挖”走芒果团队、挺进迷综赛道的《开始推理吧》《登陆圆鱼洲》,皆没有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而唯一的吸金大户《脱口秀大会5》也迎来了口碑和热度的滑铁卢,但好在“恋综”撑起了门面。

    根据易观千帆提供的2022年12月综合视频领域用户活跃显示,爱奇艺活跃人数达到5.62亿,同比上升11.61%,而腾讯视频活跃人数则为4.28亿,同比下降11.71%,一年之前还几乎你追我赶、没有差距的二者,在“降本增效”这一年,分出了胜负。

    强烈对比之下,很容易看出腾讯视频在内容供应端的停滞不前,尤其并没有跟上整个行业基于“降本增效”所形成的大趋势,更多还是在依赖过去跑马圈地时期形成的既有路径。

    其实从腾讯视频2023年的内容片单上,也能看出腾讯视频正在寻求向内容多元化与类型剧场化的转型。

    腾讯2023年部分片单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类似转向其他平台早已进行了一两年时间,并且在过去一年里形成了明显的加速趋势,甚至单一平台的优质内容逐渐开始实现全年度覆盖,这是过去多年的竞争中都不曾出现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之下,腾讯视频的确显得颇为被动。

    好在作为依然拥有将近1.2亿订阅用户的超级平台,其无疑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内容策略开始转向并且依然背靠腾讯大量资源的情况下, 腾讯视频想要在2023年跟上大部队的节奏需要的是更快的速度与更灵活的姿态。

    02 重整资源是当务之急 从对《三体》的宣发攻势不难看出,去年热门内容断档对于腾讯视频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即便《三体》并非腾讯视频独播,作为主要出品方,在正式开播前,腾讯视频先是重新把刘慈欣的开播演讲搬了出来,并在开播当天就启动开播倒计时直播,以邀请青年叶文洁的饰演者王子文进行跨屏互动、首发重磅物料、神秘嘉宾惊喜来信等内容吸引观众预约。

    此外,腾讯视频推出了预约《三体》抽奖的活动,并直接开始销售官方周边。对于《三体》剧集,腾讯视频可以说将所有能够策划出的内容预热活动都做了个遍,而等到《狂飙》结束,《三体》开启直播点映礼,宣传攻势进一步加码。毫无疑问,腾讯视频要靠《三体》为2023年打响头炮下足了功夫。

    而目前豆瓣上升至8.3分的上佳表现,并且在原著粉中的评价更是普遍正面,没有过于自信的大肆改编与更多仰赖演技派的务实创作,无疑都成为了《三体》加分项。 从《三体》超长的改编周期与最终能够忠于原著的写实风格,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腾讯视频在内容创作方面也在寻求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在行业趋势面前还需要来的更快更猛一些。

    2022年年底,腾讯视频在V视界大会上宣布正式开始加入“剧场化”的竞争,规划开辟 “喜剧剧场”与 “ 悬疑剧场 ” 两大线上剧场。

    其中,“喜剧剧场 ”偏重与一线喜剧厂牌开展定制合作,开心麻花、赵本山团队、德云社等皆在首选合作名单内;“悬疑剧场 ” 主抓“悬疑+” ,其中由《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的《漫长的季节》、陈建斌主演的涉案剧《黑土无言》以及原创古风悬疑剧《繁城之下》也都有一定卖相。

    明眼人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一方面腾讯视频的确实在与时俱进在推进内容策略与多元化上的革新,终于落地的剧场化自然是开了个好头;但另一方面,不论是喜剧还是悬疑的剧场设置,其实最终还是在亦步亦趋的做一个模仿者,问题是在不论是悬疑还是喜剧还是甜宠类型上,比腾讯视频更早一步出发模仿者都不止一家。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已经行至第三年并且诞生出”迷雾剧场“这一品牌的剧场模式当然值得学习,但到现在还是一头扎进悬疑和喜剧这两条已经过于拥挤的赛道是否还有生路,值得高度怀疑。

    好在马化腾一番话之后,腾讯视频的觉醒时间似乎会提前到来,正如近期腾讯视频电视剧业务分享会上,其提出的“五要五不要”“四大赛道”的内核,虽然相比其他平台已经喊了近一年的内容决心,显得姗姗来迟, 但腾讯视频终究迈出了正视问题的重要一步。

    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喊出口号而已。

    其一,“血厚”优势如何发挥,排播运营、内容断档、用户体验需重视。 不得不承认,腾讯视频在“前期卖相极优作品”的聚攒能力还是一流的,《长相思》《与凤行》《繁花》《玉骨遥》等皆是全网观众翘首以待之作,但如何让好内容不断档,是腾讯视频需要直面的痛点。

    在不断“降本”的驱使之下,从去年暑期档开始,腾讯视频的内容上新几次出现断档,《三体》本是暑期档片单之一,却熬到现在才开播,而《玉骨遥》《爱情而已》等头部作品经常在待播片单上金光熠熠,却一直不见踪影。好不容易《三体》降临,但其缓慢的排播方式却遭到全网吐槽,而排播拉长这件事,自从腾讯视频热门内容不济之时,这个“顽疾”就开始刺痛观众。接下来重点考验腾讯视频的就是,如何保证热门内容不跑档、不断档,做到持续稳定上线,且给到用户更受欢迎的排播方式。

    其二,差异化优势要凸显。 在热门内容连续断档的情况之下,腾讯视频的热度功臣无疑属于过漫方面的稳固。没有热门剧,《斗罗大陆》便直接占领高位,有网友戏称腾讯视频已经变成“国漫app”。

    另外,去年和今年为腾讯视频在开年吹响号角的剧集其实属于高概念科幻类型,在有了《开端》《三体》之后腾讯视频,事实上应该在科幻类型上有更多深耕,腾讯视频也做了,七部储备科幻片单的发布,如果能真正落实,且在凭借阅文平台上的科幻IP,借势推出更多短小精干的高概念科幻短剧,其实更能够体现出平台在剧场内容方向上的差异化。

    其三,在借助优势资源方面,腾讯视频也还是需要更多实现内部协同。 除了减少与阅文在资源共享上内耗这类老问题以外,如何借助快速崛起的视频号让其成为腾讯视频独家内容”二创“引流的主要渠道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爱奇艺与抖音和解之后,获得额外版权收入的同时也借助抖音的渠道优势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内容影响力扩张。

    即便兄弟单位谈钱伤感情,那么在独占影视内容的二创方面给予一些流量倾斜,对于视频号来说起码是最简单直接能做的事。在微视彻底边缘化,张小龙治下的视频号已经被马化腾称为了”全公司的希望“之后,如何进一步协调公司内容资源对腾讯视频进行支援,无疑也考验着PCG老大任宇昕的智慧。

    腾讯视频过去一两年的迷失,其实恰好也映照了马化腾在内部员工大会的那句话:“过去由于很多友商的带跑,腾讯盲目去做简单的跟随,结果被友商带偏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在经过了几轮的删繁就简之后,腾讯视频接下来需要的恰恰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特色,不论内容创作还是业务策略都是如此,而非仅仅只是靠快速堆砌平台资源,去加入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役。

    就像Netflix如今已经不会再考虑成为下一个HBO这类问题一样,腾讯视频最终做不了别人,只能做自己,当一个平台拥有真正独家的特色并能够被用户真正接纳之后,排序位次如何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大娱乐家

    来源公众号:品玩Global(ID:pinglobal),讲好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