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苹果做设计师,我学会了这 10 件事情
UI交互 2023-02-10编者按:在以设计著称的苹果公司做设计是怎样的体验?这篇文章出自前苹果设计师 Andrea Pacheco,她如今是 Meta 的首席产品设计师,她在离职后详细梳理了她在苹果做设计所学到的10个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以下为正文。编者按:在以设计著称的苹果公司做设计是怎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出自前苹果设计师 Andrea Pacheco ,她如今是 Meta 的首席产品设计师,她在离职后详细梳理了她在苹果做设计所学到的10个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以下为正文。
工作了30年,当首席设计师Jony Ive离开苹果之后 原标题:Jony Ive on Life After Apple 原作者:Elisa Lipsky-Karasz 链接:https://www.wsj.com/articles/jony-ive-apple-design-interview-profile-lovefrom-1166
阅读文章 >
2021年,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苹果是极简主义设计、革命性设计和创新的圣杯。在这里,特立独行的人可以坐在桌上工作,大胆而疯狂的想法是被鼓励的。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在苹果工作是改变人生的经历,我只能说,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坚持一些源自于它的一些原则。在苹果工作的一年时间里的收获很多,我总结了 10 条经验。
简单总结就是:
苹果是一家独特的公司,我相信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一些方法只有在他们的商业模式下才能成功,这种模式允许创新、失败、风险,并且对于设计工艺有着卓越的要求和高度的关注,哪怕这样的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成。 打造出色的产品,而不是最小可用模型。 讲故事是作为产品设计师需要培养的最佳技能。 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免责声明:此处总结均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并不代表苹果的运作模式。
1、澎湃的激情和伟大的设计同样重要 当有足够多的人相信项目能成的时候,这个项目才有可能达成。从闲聊到决策制定再到高层决策,均是如此。我们说话、表达自己、阐明思想的方式,对于达成共识、影响他人再到推动事物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要让演讲充满激情,不仅仅是在介绍工作内容的时候,包括在会议上分享的时候同样要如此。当你对你的工作内容充满激情的时候,你理应向周围每个人展示你对此的激情。
乔布斯能让他的想法更加易于理解,并且令人难忘,这种能力是惊人的,而这恰恰源自于他说话时的激情。人们可能不一定完全记住你说了什么, 但是他们会记住你给他们传递的感觉:自信、乐观、无聊、不情愿或者其他。
归根结底,情绪和感觉的传达不应仅仅只应用在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时候,对内部团队和利益相关方传递想法的时候,这种情绪传递的方式同样是沟通的关键。
2、讲故事同样是设计师的超能力 在苹果,最令我我感到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任何工作内容分享的时候,设计师都会认认真真为此做一套演示文稿。而所被分享的工作内容可能仅仅只是一件小事,比如最近工作进展或者一次小迭代。但是在苹果内,设计师会尽力用好讲故事的技巧来影响每一个观看者,而不仅仅是把结果展示出来。
在一次次的观看演示和亲身演示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小贴士:
讲述故事而不是简单的解释过程 每张幻灯片只关注一个点,不要因为幻灯片数量多就混淆了当前要讲述的内容,每张幻灯片只使用一个加粗的句子,而不是直接罗列整段内容。 使用注释来承载你要讲述的内容,而让幻灯片本身来呈现你所描述的内容。 演示过程需要排练。即使只是针对一个小设计的演示,也提前1小时去会议室来回顾内容,确切地梳理清楚你之后站在台上讲述的内容,怎样开始如何收尾。 享受这个过程! 3、大创意和长期目标更重要 我注意到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产品团队不会将他们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小胜利和小问题修复上。相反,整个团队会更加基于长期影响来打造下一个重要产品上。这种长期注意的思想在苹果内部很常见,但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 WWDC 和发布会上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新功能,但是与此同时,之前系统中的某些可用性小问题,还没得到修复。
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是公司文化。苹果以品牌创新而闻名,因此用户很自然地期望苹果能努力发布新产品,有创新性、革命性的产品,而这种期望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公司的决策。
而我想学习的是这种长期注意的思想,如果想要创新,要着眼长远而不是眼前的小胜利,即使抵达目标要更长的时间。
4、相信直觉,你就是专家 理想情况下,每当我们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都会事先进行用户调研和测试,发觉可用性和可访问性上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但是在苹果,有很多产品都很难进行开放的用户调研和用户测试,想象一下,消息传到外界,所有人都会好奇下一代产品到底会有哪些功能。所以,你需要找到新的办法来测试你的设计,同时又不影响保密。
还有一种办法,是挑选一部分内部员工来做内部测试,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的时候,通常会邀请设计总监、分管产品的高级副总来进行评审和讨论,这种情况下风险就很高了,你必须详细说明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意图和想法。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决策方式更容易带有偏见,但是经历过多次之后我发现,这种设计决策会议比我参加过的绝大多数用户测试都更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有人挑战你,挑出设计的细节不断「拷问」你,你可以发现真正的聪明人都会关注哪些用户体验,而他们又是从哪些角度来优化体验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你需要保持自信,沉着地应对,你自己也是可供倚靠的专家——无论是做产品设计、用户调研,还是应对专家评审。
5、成为有全局思维的战略思想家 人们常说苹果是设计师最理想的公司,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成为苹果的设计师之后,可以专心将时间都投入工艺的精进和执行上,专注产品的表现(交互设计)和外观(视觉设计),以及如何让用户感受到整个苹果生态一致性和拓展性上(系统设计)。
为了让设计师能够专注于设计和执行(同时掌握细节),这需要有一个相当智慧的产品团队,能够将产品思考和战略做得相当细致到位。
作为产品设计师,我目前负责交互和系统设计决策,不得不说我错过了不少产品决策的机会。
6、洞悉超越当下问题的 One More Thing 也许你还记得乔布斯说「One More Thing」时给人的惊喜,其实这也和苹果内的工作模式有关联。追求「One More Thing」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这么做,老实说,我也很喜欢。
这是一种「彩蛋文化」。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关乎「演讲」,所有的展示也都在演讲台上。而「彩蛋」会放在演讲展示的结尾,它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或者探索并不止步于当前的结果,它有延伸出的彩蛋,有更高的目标,有全新的胜利方式。
总而言之,这是推动团队进行更广阔思考、寻找未曾设想道路的契机。我喜欢这种文化的地方在于,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来拓展创意,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没有「必须」构建出结果的压力。如果它得到认可,那很好,如果没有得到认可,反思和建议同样价值千金。
7、极简设计真的很难 但是当你达成极简的设计目标的时候,那种感觉无可比拟。
8、始终追求创造卓越的产品 当你在购买苹果产品的时候,你不会期望它依然处于测试阶段,你希望拥有的一款高素质、高性能的产品。这种源自于硬件开发的文化,也同样反映在苹果的软件和服务的开发当中。
记得我和 Apple TV 的产品团队开会的时候,当时 Apple TV 的产品尚未成熟,TV 端的体验尚未优化到位,有人提出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端上提前上线。当时产品总监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所有平台上提供最佳体验,就根本不会上线。如果这一天需要我们等待一年时间,那我们也会等。」
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感到相当震惊,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产品经理少有为了给用户最佳体验而不断延迟发布。
这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在苹果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抱怨苹果经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才上线对手已经拥有的产品和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大多有着更高的成熟度和惊人的体验,而且我相信这种开发文化只会在苹果存在,因为唯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才和这种文化相得益彰。
9、学会说不 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好的经验。学会说不,意味着要学会确定任务的优先级。我们的大脑能够接纳的信息是有限的,将精力投入到能产出最大影响和效果的项目、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大型科技公司,总会有令人兴奋的项目和机会,你很容易参与到不同的项目当中去,所以千万不要贪多,学会说不。
「人们总认为专注就意味着你需要对手头的事情说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实际意味着你要对一百个好主意说不,你要慎重做出选择。」乔布斯
10、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都那么糟糕 苹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家自上而下的公司。这意味着在公司内,设计师和产品研发等都都需要向董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展示工作内容,并且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执行。
我的总监和设计主管有时候不同意我的意见和观点,我后来才发现他们都是对的。那是因为,在苹果大家通常都不会带着自负态度来做决策。这里的工作者大都是纯粹的最佳用户体验的追求着,所以,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之时,通常他们都有着足够充分的理由,对事不对人。而这里同样有着一个安全和开放的空间,供大家进行健康的辩论,并且还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来帮你完善想法。
而这恰恰是我接纳苹果式自上而下文化的原因,重要而有效的决策可以更快地被做出。无论专家和领导是否通过了你的提案,最终都可以让项目保持良好的势头。在自下而上的企业文化之下,我时长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打磨产品,过程中需要和 10+ 同事高频沟通来保持想法一致,而这个过程真的是令人筋疲力尽。
在苹果的经历则表明,让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来做决策,确实可以节省时间,让我可以专注于工艺,而不是在项目管理当中虚耗光阴。
-
在苹果做设计师,我学会了这 10 件事情
UI交互 2023-02-10编者按:在以设计著称的苹果公司做设计是怎样的体验?这篇文章出自前苹果设计师 Andrea Pacheco,她如今是 Meta 的首席产品设计师,她在离职后详细梳理了她在苹果做设计所学到的10个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以下为正文。编者按:在以设计著称的苹果公司做设计是怎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出自前苹果设计师 Andrea Pacheco ,她如今是 Meta 的首席产品设计师,她在离职后详细梳理了她在苹果做设计所学到的10个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以下为正文。
工作了30年,当首席设计师Jony Ive离开苹果之后 原标题:Jony Ive on Life After Apple 原作者:Elisa Lipsky-Karasz 链接:https://www.wsj.com/articles/jony-ive-apple-design-interview-profile-lovefrom-1166
阅读文章 >
2021年,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苹果是极简主义设计、革命性设计和创新的圣杯。在这里,特立独行的人可以坐在桌上工作,大胆而疯狂的想法是被鼓励的。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在苹果工作是改变人生的经历,我只能说,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坚持一些源自于它的一些原则。在苹果工作的一年时间里的收获很多,我总结了 10 条经验。
简单总结就是:
苹果是一家独特的公司,我相信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一些方法只有在他们的商业模式下才能成功,这种模式允许创新、失败、风险,并且对于设计工艺有着卓越的要求和高度的关注,哪怕这样的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成。 打造出色的产品,而不是最小可用模型。 讲故事是作为产品设计师需要培养的最佳技能。 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免责声明:此处总结均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并不代表苹果的运作模式。
1、澎湃的激情和伟大的设计同样重要 当有足够多的人相信项目能成的时候,这个项目才有可能达成。从闲聊到决策制定再到高层决策,均是如此。我们说话、表达自己、阐明思想的方式,对于达成共识、影响他人再到推动事物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要让演讲充满激情,不仅仅是在介绍工作内容的时候,包括在会议上分享的时候同样要如此。当你对你的工作内容充满激情的时候,你理应向周围每个人展示你对此的激情。
乔布斯能让他的想法更加易于理解,并且令人难忘,这种能力是惊人的,而这恰恰源自于他说话时的激情。人们可能不一定完全记住你说了什么, 但是他们会记住你给他们传递的感觉:自信、乐观、无聊、不情愿或者其他。
归根结底,情绪和感觉的传达不应仅仅只应用在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时候,对内部团队和利益相关方传递想法的时候,这种情绪传递的方式同样是沟通的关键。
2、讲故事同样是设计师的超能力 在苹果,最令我我感到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任何工作内容分享的时候,设计师都会认认真真为此做一套演示文稿。而所被分享的工作内容可能仅仅只是一件小事,比如最近工作进展或者一次小迭代。但是在苹果内,设计师会尽力用好讲故事的技巧来影响每一个观看者,而不仅仅是把结果展示出来。
在一次次的观看演示和亲身演示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小贴士:
讲述故事而不是简单的解释过程 每张幻灯片只关注一个点,不要因为幻灯片数量多就混淆了当前要讲述的内容,每张幻灯片只使用一个加粗的句子,而不是直接罗列整段内容。 使用注释来承载你要讲述的内容,而让幻灯片本身来呈现你所描述的内容。 演示过程需要排练。即使只是针对一个小设计的演示,也提前1小时去会议室来回顾内容,确切地梳理清楚你之后站在台上讲述的内容,怎样开始如何收尾。 享受这个过程! 3、大创意和长期目标更重要 我注意到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产品团队不会将他们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小胜利和小问题修复上。相反,整个团队会更加基于长期影响来打造下一个重要产品上。这种长期注意的思想在苹果内部很常见,但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 WWDC 和发布会上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新功能,但是与此同时,之前系统中的某些可用性小问题,还没得到修复。
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是公司文化。苹果以品牌创新而闻名,因此用户很自然地期望苹果能努力发布新产品,有创新性、革命性的产品,而这种期望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公司的决策。
而我想学习的是这种长期注意的思想,如果想要创新,要着眼长远而不是眼前的小胜利,即使抵达目标要更长的时间。
4、相信直觉,你就是专家 理想情况下,每当我们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都会事先进行用户调研和测试,发觉可用性和可访问性上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但是在苹果,有很多产品都很难进行开放的用户调研和用户测试,想象一下,消息传到外界,所有人都会好奇下一代产品到底会有哪些功能。所以,你需要找到新的办法来测试你的设计,同时又不影响保密。
还有一种办法,是挑选一部分内部员工来做内部测试,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的时候,通常会邀请设计总监、分管产品的高级副总来进行评审和讨论,这种情况下风险就很高了,你必须详细说明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意图和想法。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决策方式更容易带有偏见,但是经历过多次之后我发现,这种设计决策会议比我参加过的绝大多数用户测试都更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有人挑战你,挑出设计的细节不断「拷问」你,你可以发现真正的聪明人都会关注哪些用户体验,而他们又是从哪些角度来优化体验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你需要保持自信,沉着地应对,你自己也是可供倚靠的专家——无论是做产品设计、用户调研,还是应对专家评审。
5、成为有全局思维的战略思想家 人们常说苹果是设计师最理想的公司,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成为苹果的设计师之后,可以专心将时间都投入工艺的精进和执行上,专注产品的表现(交互设计)和外观(视觉设计),以及如何让用户感受到整个苹果生态一致性和拓展性上(系统设计)。
为了让设计师能够专注于设计和执行(同时掌握细节),这需要有一个相当智慧的产品团队,能够将产品思考和战略做得相当细致到位。
作为产品设计师,我目前负责交互和系统设计决策,不得不说我错过了不少产品决策的机会。
6、洞悉超越当下问题的 One More Thing 也许你还记得乔布斯说「One More Thing」时给人的惊喜,其实这也和苹果内的工作模式有关联。追求「One More Thing」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这么做,老实说,我也很喜欢。
这是一种「彩蛋文化」。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关乎「演讲」,所有的展示也都在演讲台上。而「彩蛋」会放在演讲展示的结尾,它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或者探索并不止步于当前的结果,它有延伸出的彩蛋,有更高的目标,有全新的胜利方式。
总而言之,这是推动团队进行更广阔思考、寻找未曾设想道路的契机。我喜欢这种文化的地方在于,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来拓展创意,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没有「必须」构建出结果的压力。如果它得到认可,那很好,如果没有得到认可,反思和建议同样价值千金。
7、极简设计真的很难 但是当你达成极简的设计目标的时候,那种感觉无可比拟。
8、始终追求创造卓越的产品 当你在购买苹果产品的时候,你不会期望它依然处于测试阶段,你希望拥有的一款高素质、高性能的产品。这种源自于硬件开发的文化,也同样反映在苹果的软件和服务的开发当中。
记得我和 Apple TV 的产品团队开会的时候,当时 Apple TV 的产品尚未成熟,TV 端的体验尚未优化到位,有人提出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端上提前上线。当时产品总监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所有平台上提供最佳体验,就根本不会上线。如果这一天需要我们等待一年时间,那我们也会等。」
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感到相当震惊,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产品经理少有为了给用户最佳体验而不断延迟发布。
这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在苹果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抱怨苹果经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才上线对手已经拥有的产品和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大多有着更高的成熟度和惊人的体验,而且我相信这种开发文化只会在苹果存在,因为唯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才和这种文化相得益彰。
9、学会说不 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好的经验。学会说不,意味着要学会确定任务的优先级。我们的大脑能够接纳的信息是有限的,将精力投入到能产出最大影响和效果的项目、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大型科技公司,总会有令人兴奋的项目和机会,你很容易参与到不同的项目当中去,所以千万不要贪多,学会说不。
「人们总认为专注就意味着你需要对手头的事情说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实际意味着你要对一百个好主意说不,你要慎重做出选择。」乔布斯
10、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都那么糟糕 苹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家自上而下的公司。这意味着在公司内,设计师和产品研发等都都需要向董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展示工作内容,并且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执行。
我的总监和设计主管有时候不同意我的意见和观点,我后来才发现他们都是对的。那是因为,在苹果大家通常都不会带着自负态度来做决策。这里的工作者大都是纯粹的最佳用户体验的追求着,所以,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之时,通常他们都有着足够充分的理由,对事不对人。而这里同样有着一个安全和开放的空间,供大家进行健康的辩论,并且还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来帮你完善想法。
而这恰恰是我接纳苹果式自上而下文化的原因,重要而有效的决策可以更快地被做出。无论专家和领导是否通过了你的提案,最终都可以让项目保持良好的势头。在自下而上的企业文化之下,我时长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打磨产品,过程中需要和 10+ 同事高频沟通来保持想法一致,而这个过程真的是令人筋疲力尽。
在苹果的经历则表明,让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来做决策,确实可以节省时间,让我可以专注于工艺,而不是在项目管理当中虚耗光阴。
-
Blender新手必学!简单又好看的染色玻璃效果教程(附超多免费纹理)
UI交互 2023-02-10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今天为大家推荐知名艺术博主 @Simon_阿文 分享的一个 Blender 设计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绚烂多彩的染色玻璃效果。微博原文: https://weibo.com/1757693565/LeEWKiGTO腾讯出品!超实用的Blender教程和插件合集想自学Blen...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为大家推荐知名艺术博主 @Simon_阿文 分享的一个 Blender 设计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绚烂多彩的 染色玻璃 效果。
微博原文: https://weibo.com/1757693565/LeEWKiGTO
腾讯出品!超实用的Blender教程和插件合集 想自学Blender去哪里找教程?
阅读文章 >
一、染色玻璃效果教程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一个具有高反射材质的物体,在世界环境中新建一个纹理酷炫的环境贴图,然后隐藏环境仅显示物体本身,这样无需调节各种反射参数,就能得到颜色绚丽、质感通透的染色玻璃效果。
二、高质量免费可商用纹理 阿文还推荐了 6 位免费商用图库 Unsplash 上的艺术家,他们分享了非常多高质量的抽象纹理图片,用到上面的教程中可以生成多种不同的染色效果。
1. Solen Feyiss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solenfeyissa
2. Pawel Czerwinski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pawel_czerwinski (早期作品都是免费的)
3. Pawel Czerwinski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alexander_ant
4. Israel Piñ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israelpinapol
5. Kseniya Laptev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ksushlapush (早期作品都是免费的)
6. Dan-Cristian Pădureț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dancristianpaduret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 Blender 设计小技巧,赶快动手试试这种染色玻璃效果吧~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设计干货知识 ~ 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推荐阅读:
从入门到实战!腾讯高手总结的C4D自学必备指南 导语 近年三维表现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各种商业设计当中,在电商、品牌、UI、影视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
阅读文章 >
3D神器Blender教程来了!从入门到跨过门槛 @嘉文钱:大家好,我又来了我发现最近的几次更新,都是因为我开始熟练了新的「玩具」比如上次的 Procreate以及这一次的 3D 制作神器Blender。
阅读文章 >
-
Blender新手必学!简单又好看的染色玻璃效果教程(附超多免费纹理)
UI交互 2023-02-10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今天为大家推荐知名艺术博主 @Simon_阿文 分享的一个 Blender 设计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绚烂多彩的染色玻璃效果。微博原文: https://weibo.com/1757693565/LeEWKiGTO腾讯出品!超实用的Blender教程和插件合集想自学Blen...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为大家推荐知名艺术博主 @Simon_阿文 分享的一个 Blender 设计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绚烂多彩的 染色玻璃 效果。
微博原文: https://weibo.com/1757693565/LeEWKiGTO
腾讯出品!超实用的Blender教程和插件合集 想自学Blender去哪里找教程?
阅读文章 >
一、染色玻璃效果教程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一个具有高反射材质的物体,在世界环境中新建一个纹理酷炫的环境贴图,然后隐藏环境仅显示物体本身,这样无需调节各种反射参数,就能得到颜色绚丽、质感通透的染色玻璃效果。
二、高质量免费可商用纹理 阿文还推荐了 6 位免费商用图库 Unsplash 上的艺术家,他们分享了非常多高质量的抽象纹理图片,用到上面的教程中可以生成多种不同的染色效果。
1. Solen Feyiss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solenfeyissa
2. Pawel Czerwinski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pawel_czerwinski (早期作品都是免费的)
3. Pawel Czerwinski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alexander_ant
4. Israel Piñ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israelpinapol
5. Kseniya Lapteva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ksushlapush (早期作品都是免费的)
6. Dan-Cristian Pădureț
Unsplash 主页: https://unsplash.com/@dancristianpaduret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 Blender 设计小技巧,赶快动手试试这种染色玻璃效果吧~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设计干货知识 ~ 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推荐阅读:
从入门到实战!腾讯高手总结的C4D自学必备指南 导语 近年三维表现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各种商业设计当中,在电商、品牌、UI、影视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
阅读文章 >
3D神器Blender教程来了!从入门到跨过门槛 @嘉文钱:大家好,我又来了我发现最近的几次更新,都是因为我开始熟练了新的「玩具」比如上次的 Procreate以及这一次的 3D 制作神器Blender。
阅读文章 >
-
“辟谣”背后,抖音外卖探索高客单价的“兴趣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2-09美团打车PK滴滴的时候,王兴对程维说,我就想试试。如今,张一鸣也可以对王兴说,自己就想试试外卖。 继北上广三地内测外卖业务后,有消息称,抖音从3月1日起放开全国外卖业务。随后,抖音本地生活相关负责人立即澄清,根据试点情况,后续会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过去的三年中,抖音在外卖领域步步为营,从测试心动外卖,到疫情期间的团购配送,再到后来北上广三地开通线上外卖。你认为抖音开通外卖的前景如何?一起来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美团打车PK滴滴的时候,王兴对程维说,我就想试试。如今,张一鸣也可以对王兴说,自己就想试试外卖。
继北上广三地内测外卖业务后,有消息称,抖音从3月1日起放开全国外卖业务。随后,抖音本地生活相关负责人立即澄清,根据试点情况,后续会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过去的三年中,抖音在外卖领域步步为营,从测试心动外卖,到疫情期间的团购配送,再到后来北上广三地开通线上外卖。
可以说,抖音与美团不是要面临一场恶战,而是早就短兵相接了。
行业观察人士“臭臭新说”在朋友圈表示,现在抖音外卖产品在本地美食选品库中的权重非常高,几乎美食排名靠前的都是外卖商家.
抖音开放全国外卖消息“证伪”之后的第二天下午,剁主来到了北京常营新天地盒马鲜生商场内的金记炸货铺。
该店铺店员表示,小店去年年中就已经加入抖音外卖,而且,刚刚过去的一个冬天,店里的炸串在抖音外卖上销量很好。
“在抖音上能卖得动100多块钱的大套餐,而在美团或者是饿了么上只能卖得动六七十元的小套餐。”
这是抖音兴趣电商的优势。相比美团和饿了么等拼低价优惠券的外卖平台,抖音外卖靠内容吸引用户完成下单。因此,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
众所周知。对于平台来讲,本地生活业务更多是脏活累活,而且利润率不高。美团作为外卖领域的老大,最赚钱的业务也不是外卖。
那么,抖音究竟图啥呢?
抖音做外卖,赚不赚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客和捆绑商家。真正赚钱还得靠竞价排名和到店业务。
和美团不同的是,抖音不缺流量,只需要探索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现在抖音拿线上流量灌到线下,商家一定会参与,如果效果好,付费是迟早的事。
一、从暧昧到坚定 在抖音里搜索“抖音外卖”,就可以看到定位附近目前已经入驻抖音外卖的商家。
每个商家主页面都有到店团购和外卖到家两个按钮。仔细观看会发现,到店团购产品一般为单品,价格不高,而外卖到家的产品一般是价格比较高的套餐。
金记炸货的店员表示,从后台看,美团来的外卖订单一般都是店铺附近的客户,但抖音外卖的顾客,有些地址非常远。
但直到目前为止,抖音外卖在商家体量上都无法与美团相抗衡。仅仅一个收银细节就能说明,抖音外卖目前的不完善。
金记炸货铺的员工告诉小编,用户在美团上下单之后,店里电脑上能直接收到订单信息并且打印出来,抖音外卖现在是不具备的。
“我们有个专门做抖音外卖的手机,用户从抖音上下单之后,先显示在我们手机上,然后需要店员在手动录入到电脑里才能打单子。而且,抖音外卖的订单打印出来之后,是没有骑手对应编号的。如果是同样的订单,可能哪个骑手先到就先拿走,有时候比较混乱。但是美团和饿了么订单与骑手编号是严格一一对应的。”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整个抖音外面团队还在围绕解读入住规则,加速商家规模化入住开通的阶段。“上抖音、做外卖”的心智还在建立和推进当中。
事实上,外卖对抖音来说不是一个新业务。
但为了避开与美团等本地生活巨头过早地正面刚,抖音外卖一直比较低调。每次有组建抖音外卖团队的消息传出时,抖音官方也一概否认。
在互联网圈内,业内人士喜欢用“渗透”来形容抖音本地生活的缓慢进展。
早在2020年3月,抖音就在APP上线了抖音团购功能,提供团购到店和外卖配送两种服务。
让用户实现抖音在线即可点餐,边看边买,线下快递到家的情景。
不过,由于物流、履约等短板的存在,当时的抖音外卖主要是为美团和饿了么提供流量,平台本身并不接触商家。
抖音真正大规模进军外卖行业是2021年“心动外卖”项目的推出。为了尽快落地,抖音抽调了内部大量员工组建地推团队。
当时,包括肯德基、喜茶等顶流品牌都曾加入过“心动外卖”的行列。后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心动外卖最终雷声大、雨点小,于2021年8月,暂停对外招商。
2022年上半年,疫情导致各地禁止堂食,这让抖音外卖在直播间彻底爆发。
消费者在同城商家直播间下单得到优惠券,并通过私信的方式核销券码,发给店家地址信息,店家通过闪送、顺丰、达达等快递2小时或半天内送到消费者手上。
当时,像金岩坊海鲜排档餐厅一天能卖出3000多斤小龙虾。按照258元客单价计算,一天能赚10万左右。
虽然疫情期间的外卖高潮是直播间商家们自发探索出来的,但有商家表示,其实是经过抖音本地生活官方小二提醒和默许的。
二、疫情之后,疯狂补齐短板 抖音本地生活合作服务商联联周边游某高管坦言,没有疫情时,联联基本不做同城配送外卖,外卖销量也不行,后来合作了多家做外卖的商家,佣金10%—20%不等。特别是小龙虾,之前都是到店,没有同城外卖,疫情期间增加了不少。
但疫情期间的外卖配送,也暴露出抖音外卖的巨大短板——缺少配送体系。
简单说,就是没有骑手。直播间的商家只能找闪送、达达、顺丰这样的同城跑腿平台进行合作,当然,配送成本极高。
以闪送为例,商家版配送单子越多,折扣越大,但对于一些小商家而言,北京三环以外的配送,一单成本接近60元。
这也决定了只有高客单价的外卖品类选择自配送才比较划算。例如,平均客单价在100-200元的小龙虾店才会选择上抖音外卖。一般的外卖,一餐费用可能还没有配送费高。
可以看出,当时的抖音外卖成本大、利润低,属于疫情期间的被迫“自救”。有商家明确表示,疫情过后,还是会回归线下,但他们也期待,抖音平台能够把外卖做起来。
看到配送短板之后,抖音外卖迅速补齐。
去年12月5日,顺丰同城、达达、闪送相继宣布与抖音生活服务达成“团购配送”合作,逐步实现团购套餐“全城平均1小时达”。
此前,抖音曾与饿了么达成合作,”饿了么外卖” 出现在抖音小程序。11月下旬,饿了么与抖音合作开展的 “即看、即点、即达 “本地生活场景体验在南京落地。
抖音方面回应,抖音生活服务正在试点饿了么抖音小程序、团购配送(使用抖音官方引入的顺丰同城、闪送、达达快送等第三方配送或自配送)两种方式,助力餐饮商家为用户提供餐饮外卖服务。” 商家可根据自身的差异化需求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在商家管理体系以及地推团队方面,抖音外卖也逐渐正规化。
比如,去年6月1日,抖音也正式对入驻平台的本地生活商家收取佣金。这一改变,预示着抖音和商家的关系从单向的引流变成双向的互惠互利——收了钱,抖音自然要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收益,开辟外卖场景是必然选择。
在外界对抖音外卖的评价中,缺乏像美团一样的庞大的地推团队一直是抖音外卖的一根软肋。但有商家表示,抖音本地生活三个团队中,有一个团队已经专门开辟出来做外卖了。
三、抖音外卖准备好了么? 通过团购到店、直播种草等形式培养了用户在抖音消费下单的习惯。这样一来,再战外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到去年7月,抖音也终于正式宣布开放部分进驻餐饮店铺的团购配送功能。
目前,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抖音外卖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竞争环境。
2021年,快手与美团宣布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双方将打通内容场景营销、在线交易及线下履约服务能力,共同为用户创造“一站式”完整消费链路。
换句话说,抖音在美团阵地上大肆进攻的时候,美团也在补齐自己的流量短板。
去年6月,据彭博报道,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东已考虑进军外卖业务。“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就看我们的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组建人才队伍了。”
外卖在本地生活这个庞大场景中充当着同城零售切入口的角色,和京东、美团一样,抖音外卖最终也会向万物到家、即时零售的方向升级。
但美团、京东两大巨头在即时配送业务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布局,早已经超出抖音本地生活不止一个身位。
作者:西西弗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出行回暖,网约车平台又舍得补贴了
设计动态 2023-02-09假期结束,北京西站北广场网约车P1站点异常忙碌,拖着行李的人潮,排队进站的车流,需要高举喇叭身穿制服的专人维持秩序。 滴滴司机张风花了15分钟,绕了好几圈,才找到乘客定位的网约车站点。在他记忆里,以前北广场似乎并没有网约车站点。说起来,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跑网约车上月16号,滴滴宣布恢复上架,一方面在微信投放广告重新吸引用户,一方面发力司机招募。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网约车平台又舍得投入了。疫情开放后,很多网约车司机想抓住疫情放开后的机会,努力赚点零花钱,那么网约车服务业的各大平台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吸引司机们呢?
假期结束,北京西站北广场网约车P1站点异常忙碌,拖着行李的人潮,排队进站的车流,需要高举喇叭身穿制服的专人维持秩序。
滴滴司机张风花了15分钟,绕了好几圈,才找到乘客定位的网约车站点。在他记忆里,以前北广场似乎并没有网约车站点。说起来,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跑网约车了。现在,他相当于「重拾旧业」,每天下班后,再次兼职当起滴滴司机。
「跑滴滴」这项在他眼里轻松的兼职活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两年并不好做。他告诉新莓daybreak,疫情期间容易被弹窗,担心本职工作受到影响,他根本不敢出去跑活儿。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旅游的人多了,餐饮堂食也再次排起长队,出行也自然复苏。禁锢和障碍解除,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出行的意愿。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网约车平台又舍得投入了。
1月16日,滴滴恢复上架,十几天后就给司机发福利,不定时上线20%流水加速卡(每单最高奖15元),还有完单奖、节假日无忧宝等多种补贴。美团出行对春节期间返工出车的司机也给予积极奖励。
出行复苏甚至还造成司机的紧缺,滴滴和美团还推出不同程度的介绍新人奖励。
这个命运多舛的行业,真的要走过寒冬了吗?
01 复苏的气息 行业水暖,司机先知。
跑在路上的司机师傅们,最先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一个变化是——打车的乘客,明显变多了。
去年疫情期间,上海的一名滴滴司机王帆常常扫一整天马路,也只能零散接到几单,日流水最低只有不到200元。要知道,上海可是全国网约车单量最高、单价最高的城市。
王帆告诉我们,去年在上海,由于小区里老有居民被感染,他被封控在家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有4个多月。所以去年一整年,他只有一月、二月和十月这三个月兼职跑过滴滴,一周出车两三天,日流水一般在200至300元。
现在完全不同。周末两天只要随便跑两天,加起来就有500元左右,除去油费,一个礼拜到手有2500元左右。今年二月份仅仅过去的五天时间里,他跑滴滴的总流水加起来就已经接近2300元了。
王帆从年前就感觉到打车的人变多了。1月17号那天,他窃喜地发现,单日流水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早上7点15分出门,到下午三点,累计接到第18单时,就已经有了600多元的流水。这已经是滴滴司机能创造的一个高业绩了。
而且节前那几天,单子的价格质量都很不错,早高峰时段「一单差不多要接近100元了。」
春节期间,王帆没有出车,休息了整整8天。初七开工,单子有点少,日流水没到600元,但也超过500了,当日接单量也少了两单。第二个工作日,他就轻松超600。
行业回暖的迹象给了他信心。1月份,他辞去正职,从兼职司机转为全职司机,「做物业太无聊了,还是滴滴来钱快,而且不算累。」
同样感受到收入增长的还有住在北京南六环外的滴滴司机林德,武汉的司机王美。
王美现在很忙,也比之前更辛苦了。她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每天睁眼后,几乎都是在路上。」
不过,现在正值疫情放开后的旺季,虽然单子多,但要想赚钱,也要看司机自己的滴滴号养得好不好,王美说,「如果滴滴号养得好一点,就会轻松一点,如果养得不好,小单子多,跑起来很辛苦。」
林德告诉新莓daybreak,从过年到现在,他的接单量涨了一倍多,日流水也翻了好几番,每天除去200元左右的油费,落进口袋的日薪能有400到500元。上周四,他出门56分钟,去昌平接了一单就到手180块钱。
他回想疫情期间,也是每天五点起床,花半小时把车开到「活多」的亦庄,一天出车11个小时,日流水顶天到200元,除去油费,几乎等于白干。「最惨的时候,出门跑了两个多小时,挣20多块钱,心态就崩了,落差太大。」
那段时期,司机普遍接单量不足。从2021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滴滴日订单量累计流失约2.64亿单,下滑逾10%。另据《晚点财经》报道,2022年1月滴滴日订单量约为2000万单,相比上市时的2500万单萎缩1/5。
现在,所有人都期待重新回到增长。
02 平台重新开始投入 张风是一名滴滴的兼职司机,他的感受是,「现在乘客多了,司机也多了,像我这样兼职的司机多的是。」
张风主业是做交通维修的,每天下午5点下班,他就开着车在市内到处接单。打车的人多了,接单量稳定,所以他打算和以前一样,只跑下午5点至11点的时段,一周跑四天,有时候限号就跑三天。
一个细节是,最近一个月以来,很多新手司机在小红书上记录自己跑网约车的日常。
北京郊区的高德司机杨培在高德上挂号出车,到目前为止还不到十天的时间。她没有正式工作,现在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学后闲下来,她就在高德上出车,单子挺多,但都是小活。
太多像张风、杨培这样的兼职司机,想抓住疫情放开后的机会,努力赚点零花钱。而这正是平台所期望看到的。
春节前夕,各大网约车平台就积极释放出鼓励司机出车的信号。
上海滴滴司机王帆提到,最近滴滴发放了一种「开工奖励」——流水加速卡,早上7点到10点的早高峰时段,司机接单完成后,每单会拿到平台20%的奖励。而这个流水加速卡,只需要司机花1分钱或是一块九不等的费用购买。王帆每天都买,这让他每天都能多赚40元左右。
这不是上海的专属福利。三亚、海口、昆明、珠海、呼和浩特等地,平台也有不同程度的奖励。
1月30日-2月26日期间,平台除不定时上线20%流水加速卡(每单最高奖15元),还有完单奖、节假日无忧宝(包含远距离接驾补贴,堵车无忧卡、空驶补偿加成)等多种补贴。
王帆还在美团兼职跑车,他发现,美团也发放了鼓励司机在春节期间和春节返工出车的奖励。
移动出行的肉搏本质似乎没有改变,竞争的氛围随时可能被燃起。
更何况滴滴被下架期间,美团重启出行,高德聚合出行也在发力,国家队T3下场,微信九宫格也推出聚合出行服务;甚至就在2022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抖音也伸出一脚,以类高德的模式,通过连接服务商,介入出行服务。
因此,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服务业绩自然受到影响:日均订单量也从2021年Q1的2500万,降至2022年1月的2000万单,市场占有率从90%下滑至70%。
上月16号,滴滴宣布恢复上架,一方面在微信投放广告重新吸引用户,一方面发力司机招募。
前几天,林德在司机群里看到了另一条「司机介绍人奖励」的链接,其中提到,在活动期内,「司机介绍人」每推荐1名新司机或180天及以上未在平台接单司机完成指定单数,即可获得相应奖励,多邀多赚,上不封顶。
新莓daybreak了解到,美团也有了类似的活动,上海市全城,1月25日-2月5日期间,纯新带车加盟司机参与该「新手营活动」,周周都会有奖励,总奖励666元。
行业回暖,网约车平台的第一轮战争,或许就要从抢夺司机开始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帆、林德、张风、孙乐、王美为化名)
作者:李欢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一场深度的IT效率革命:低代码市场加速嬗变
设计动态 2023-02-09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然而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难以像摩尔定律一样快速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瓶颈,在困扰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一边是码农们高喊着996的境况,另一边是程序员的生产力并没有用在更具价值的生产活动之中,重复造轮子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依然难以快速提升。而近几年,低代码领域发展迅速,海内外巨头们也在纷纷入局“占坑”。这场低代码浪潮,将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效率革命?
尽管IT技术支撑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然而困扰行业已久的软件开发效率却难以像摩尔定律一样快速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瓶颈,在困扰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一边是码农们高喊着996的境况,另一边是程序员的生产力并没有用在更具价值的生产活动之中,重复造轮子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
近几年,低代码领域发展迅速,赛道相继跑出了超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OutSystems,与此同时海内外巨头也在纷纷入局“占坑”,国内如阿里钉钉、腾讯云、华为云的低代码生态陆续推出,海外巨头AWS、Google、Microsoft、Oracle、西门子等也纷纷推出低代码平台,另外一批VC裹挟着创业公司也加入了低代码的战局之中,这让这场低代码浪潮更为兴盛。
一、IT效率革命 从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自2019年低代码成为行业热词至今,资本市场一直动作频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2021年之间,很多企业的早期融资金额就达到了千万人民币级别,甚至有厂商在一年之内,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爆火的赛道引来了诸多投资。其实,早在2014年业内就已经提出了低代码的概念,随后伴随着海内外低代码平台的相继推出和破圈走红,低代码浪潮开始在IT圈内风行,算起来这个概念并不算新。
那么,为何一个略显“复古”的行业,如今却得到了众多业内参与者的广泛关注,甚至被不少巨头提到了战略高度呢?
从需求端来看,低代码的出现集中反映了数字化转型时代需求方的核心诉求。 连续三年的漫长疫情,极大地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让IT行业对低代码的需求持续攀升。去年国外云通讯厂商Twilio 对2569名企业决策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COVID-19 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全球平均速度提高了6年。
IT巨头微软认为,未来5年将有4.5亿款新应用程序将被开发出来,这比过去40年里开发的所有应用程序都要多。在此背景下,依托过去的生产方式来开发程序必然非常影响开发效率,进而导致整个应用开发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这成为了推动行业推出低代码平台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供给市场来看,软件技术的持续发展为软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具体来看,软件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传统软件阶段如ERP,其特点是实施成本大、运维成本大,再开发难度大;二是SaaS软件阶段,该阶段IT设施统一了,但软件因为供应商的不同依然存在数据孤岛;三是低代码阶段,其特点是弥补了传统软件定制化导致的过“重”问题,又弥补了SaaS化太“轻”的中间需求,形成了全新的供给。而低代码技术能够成型,主要是因为WEB应用的前端技术和模型化设计的基础越来越成熟了。
从根本上来说,低代码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降本增效。 从效率方面来说,其可以通过图形拖拽降低编写代码的工作量,同时代码量的下降可以直接体现在研发人员数量的减少和研发天数的缩短上,这使其成本得到了极大降低。中金公司认为,低代码将会直接“蚕食”应用软件以及定制化开发的市场份额,给行业带来深刻的效率革命。
二、不同流派不同路径 从参与玩家来看,当下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低代码公司数量众多,至少有几十家之多,其中不乏许多初创公司和许多云计算的公司。而根据公司类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不同,则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SaaS厂商做APaaS。 具体代表如企业为国外的 Salesforce、Zoho,国内的销售易、北森。同时,由于传统软件厂商都在纷纷展开云转型,这类企业也可以被归入这一类,具体如国内的SAP、Oracle,国内的致远、泛微、用友、金蝶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从IaaS转过来做PaaS的互联网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
目前国内SaaS企业的低代码平台主要是用来提升自身内部开发效率,以及客户和集成商/代理商的二次开发需求,以补充自身SaaS产品灵活度不高的短板,因此有非常强的业务属性,比如销售易聚焦在CRM领域,北森聚焦在HR软件领域,用友、金蝶聚焦在财 务软件领域。由于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属于各赚各的钱,因此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一旦随着这些厂商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开始将自身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之后,其就会在PaaS上长出SaaS,从而突破SaaS企业的业务范围,形成应用生态。当然,也存在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在平台上构建新应用,然后借助平台的流量售卖给平台客户,从而突破自身的SaaS企业业务范围,形成平台生态;或者将平台卖给ISV,独立开发和交付ISV自己的应用软件。
第二类,直接绕开业务场景,打造一个通用性的Salesforce的平台。 这种公司与前者不同,其倾向于独立造平台,其代表如OutSystems、Mendix,国内的 ClickPaaS、宜创科技、明道云、简道云、轻流等等。不过,目前这种模式在业内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没有业务支持技术很难发挥价值;支持者则认为海外Salesforce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赚4.29美元;预计到2024年,它每赚一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5.8美元,这就意味着这个生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强大。
总体来看,不同流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不过从时间上来看,这两种路径想要完全变成生态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并非零和博弈 客观上来说,云巨头的入局对现在正在做低代码的创业公司影响很大,但从逻辑上却是讲得通的。 拿云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说,自2016年开始,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中,IaaS和PaaS的增速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聚焦在IaaS层面的云计算大厂竞争趋于白热化,大厂都在未雨绸缪地寻找新的差异化的增长点。于是,从IaaS向PaaS延伸便成了一种潮流。
而大厂纷纷入局低代码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被“管道化”,云厂商主动介入该领域也能够推动其更好的发展,业内就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微软)。
微软基于 Office 和 Visual Studio 的技术积累,在低代码领域的优势得天独厚。仅从收入角度来看,根据IDC统计的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的收入拆分,微软智能云的 PaaS和SaaS收入占比超过60%,这带来了比阿里云、AWS更高的利润。
说白了大厂参与低代码市场竞争,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争夺云市场的话语权,既然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越来越高,与其将主动权交给别人,不如自己来做,这就是中国云计算厂商做低代码的动力。
也正因为如此,大厂与初创企业在这上面不免发生“肢体碰撞”。 比如,在2017年的协同办公大战中,就发生过阿里钉钉与创业公司纷享销客的广告大战,在前者“免费+补贴”的攻势之下,后者不得不裁员转型CRM。
而在这一轮OA大战中,受伤的远不只有纷享销客一家,明道云也先后被“误伤”。 先是被OA大战所伤,后是被低代码所伤。在频繁短兵相接之后,明道云的创始人也不免感慨:“想想这种事情也不是巧合。”实际上,大厂虽然与创业公司身处同一赛道,定位存在错位,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竞合关系。
首先,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的游戏。 据Gartner 在2019年对5年内的低代码平台做的一项预测显示:有3/4的大型企业至少使用4个低代码开发工具,以满足不同复杂度的应用开发。换言之,大的互联网平台参与低代码建设之后,其他低代码公司仍有可能成为大平台的供应商。
其次,两者的目标客户存在差异,也存在合作空间。 比如,IaaS本身主要服务于IT部门,因此IaaS厂商做的低代码平台,大多用于服务IT人员。相比之下,一些创业公司则可以与之合作,从其他方面为相关客户服务,提供一个差异化的产品。
实际上,当下两者的合作更多一些,目前围绕华为云、阿里钉钉、企业微信等衍生出来的低代码平台,正在广泛地在业内寻找生态伙伴,相互绑定形成联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当下阿里钉钉的宜搭平台、腾讯的微搭平台,均已经逐渐对外开放了。
四、行业加速嬗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无代码、协作化等境况正在逐步强化,并给行业带来全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行业进入关键十字路口。
首先,无代码的雏形已经显现,低代码向无代码过度、两者相互融合的态势逐步形成。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面向业务人员的无代码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2019年,中国软件从业者的人数为677.7万人,而会excel+PPT的白领数量则有2亿左右,相比前者后者的受众群体更广一些,而且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技术门槛的不同,让两者的应用场景也各不相同。从技术开发层面来说,无代码是低代码开发的子集;从使用用户的角度来说,低代码用户是无代码用户的子集。从业务上来说,低代码主要是面向大型客户构建ERP,吃掉的是传统软件的市场,其路径有两个:一是为现在的系统打补丁,进行系统融合;二是干脆直接重建。
无代码企业的主要客户则是业务逻辑并不复杂、不涉及多系统耦合的中小企业客户,这让其本身具备更大的施展空间(中小企业客户众多)。从当下来看,低代码、无代码之间正在呈现出融合的态势,比如供应商可以借助低代码开发出无代码产品,或者针对同一个用户的不同对象(IT部门以及其他对象)开发不同版本的产品。
其次,目前在低代码路线上出现了分化,专业化与协作化的两种定位格局并未分明。 从行业来看,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变化,低代码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上,尤其是伴随着低代码产品能力的加深,其不仅可以解决低端问题,还可以解决主营业务问题,由此衍生出了两种路线。
一是走专业化路线,通过定向开发专业的功能如CRM、进销存、OKR等应用,来满足企业的特定需要,目前行业已有成功案例。二是继续走协作化路线,即低代码主要发挥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现有系统不足以及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两种路线未来都会有较好的发展,只是当下独立厂商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些。
最后,联盟生态具有两面性。 从有利的一面来说,无代码创业公司通过与大平台合作绑定,有利于实现快速拓客,并快速完成生态圈的搭建工作;从不利的一面来说,创业公司主动被集成到大厂生态之中,就不得不主动围绕大厂战略做“适配”,可能会限制创业公司在更宽广领域的创新开拓。
总之,在新的形势之下,低代码公司面临的境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且日益进入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十字路口。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下滑刷新,在每个APP里转角遇到短视频
设计动态 2023-02-09——“我还以为……” ——“我们永远都有话说”。 已经卸载抖音两个月的KK依然接上了这个抖音梗。 2022年,你的抖音又何止是抖音呢? 即使卸载掉抖音快手,我们仍然逃不掉短视频的每一个热梗。很简单,因为我们转头又在别的平台上刷上了短视频,一刷就是一个小时,对于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即便卸载了短视频软件,在其他内容社区,你依旧可能掉进短视频的“陷阱”,一不小心就被蚕食了大量时间。而在内容社区“视频化”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内容社区商业化的野心和难题。
——“我还以为……”
——“我们永远都有话说”。
已经卸载抖音两个月的KK依然接上了这个抖音梗。
2022年,你的抖音又何止是抖音呢?
即使卸载掉抖音快手,我们仍然逃不掉短视频的每一个热梗。很简单,因为我们转头又在别的平台上刷上了短视频,一刷就是一个小时,对于现在的网友来说,在哪里刷短视频,变成了一种赛博娱乐场地的选择题。
一、挤上“短视频”快车 各大内容社区平台的视频化早有预兆。
早在2020年4月,小红书“创作者云开放日”上,相关负责人提出将推出100亿流量向上计划,直播、视频和垂类成为了三大关键词;同样是2020年,文字社区知乎推出了视频专区,同时发布“海盐计划”针对视频创作者,推出5亿元现金激励。
显然视频并不够,很快,作为视频社区,一直保留着原生形态的B站也开始了变化——视频化的下一步,则是“短视频”。
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
2020年,B站灰度测试了竖屏信息流视频模式Story-Mode。同样作为竖屏信息流短视频,Story-Mode的出现让Z世代们开始习惯在B站刷抖音。
数据反馈也很迅速, 202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竖屏视频日均播放量均同比增长400%以上,竖屏视频广告互动率是横板广告的五倍——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曾表示,Story-Mode为B站带来的是纯粹的增量。
平台看中了短视频的能量,而在选项的另一边,则是内容的生产者。
随着互联网的高墙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内容博主开始同一内容多平台分发。对于内容社区来说,这显然是喜闻乐见的,不同平台的热门视频也许有所不同,百万级博主在各个平台的圈粉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以美妆博主程十安为例,在抖音上,她拥有2900万粉丝,而在小红书上,这一粉丝量为786万,B站上,则为210万。但除了头部博主,垂类博主在各大平台的粉丝量相差悬殊。美食博主“悠悠食记”拥有347万小红书粉丝,而抖音粉丝仅有27万。
但对于博主来说,多了一个分发平台并不仅仅意味着多了一个粉丝积累的入口,而是多了一个能够实现内容变现的渠道。
但回归到消费者身上,在所有的APP刷“抖音”实际上并不是用户的选择,而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短视频对于注意力的蚕食是无声的,对于用户来说,点开短视频也许只是一次误入地右滑,不小心进入了信息流,在这个上滑掉不感兴趣地内容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地时代,互联网用户们轻易地就掉进了短视频的“陷阱”——轻轻一滑就是一个小时。
二、“短”并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但显然,这对平台来说,则是摆脱增长焦虑的法门。
12月15日,腾讯在线上召开内部员工大会,会议上,马化腾表示,WXG(微信事业群)最亮眼的是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三年来,短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对整个互联网冲击相当大,各个平台和企业都不得不重视这一块。它会侵蚀掉很多长视频、游戏等产品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发展规律。”
腾讯尚且难逃短视频焦虑, 用户量远不及腾讯的小红书与B站,则是把短视频作为解决商业化困境的一条出路。
抖音的内容电商珠玉在前,短视频变现能力已经得到了验证。这对于商业化迟迟难以进入闭环的小红书或B站,毫无疑问是个香饽饽。
对于小红书来说,2018年,小红书启动商业化,次年,小红书上线了直播电商功能,却一再错失良机,只能靠广告板块拉动全局。而与小红书类似但不相同,B站的商业化也一直存在着自己的短板——原本的现金牛“游戏”逐渐疲软,由其他板块顶上。
根据财报数据,B站Q3广告收入达13.5亿元,同比取得了16%的两位数增长。按照Q3计算,B站每天的广告收入约1500万元,平均日活却超过9000万,每个日活贡献不到2毛钱的广告收入,对于平均内容消费时长达96分钟的高质量用户来说,转化率却并不高。
但短视频能解决内容社区的商业化难题吗?
以B站的Story-mode为例,这种和抖音几乎一样的竖屏短视频模式,如果想帮助B站达到22%营收增长的目标,只有吸引更多新用户通过大会员付费实现收入,或者像抖音一样通过类似直播电商形式的变现两条路可行。
先来讨论第一种,参考抖音的活跃用户在达到6亿之后开始增速放缓。假设在几乎不可能的理想情况之下,这6亿人与B站目前3.3亿活跃用户没有重叠且全部来到B站,按照本季度B站会员与月活用户比例6%来计算,将为B站增加0.36亿的会员。
更何况,真实情况是长短视频形式和内容赛道划分得已经足够清楚,Story-mode更多的作用是加长B站原有用户的停留时间。就像西瓜视频很难吃到长视频流量一样,B站想吃到短视频的流量也不容易。
而如果要从0开始建立直播电商,不提竞争对手淘抖快,今年双十一,B站、小红书、视频号实际上都尝试了发动博主进行直播带货,然而当淘宝都不再放战报的双十一,内容社区要走的路显然会更长。
变局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思路的转变。从增长到赚钱,并不只是B站一家公司正在发生的变化。但当“种草社区”小红书,“Z世代乐园”B站在“抖快”的走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我们不免又要开始思考,在小红书或B站上刷短视频,是否已经远离了最初我们在社区里玩耍的初心呢?
这始终是作为社区产品商业化的难点,除了平台的未来与投资人的期待之外,始终要还要兼顾到用户与创作者,才能保留平台本身的价值。
作者:咩咩咩
来源公众号:文娱Talk(ID:wenyuTalk0506),记录大文娱的浮沉与变迁,尊重一切合理合法的自由表达。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文娱Tal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奇怪!我在网上被粉红色小恐龙“momo”包围了
设计动态 2023-02-09你有没有在上网冲浪时遇到过一个“momo”?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顶着粉红色恐龙头像的“momo”占据了小红书、豆瓣、知乎等社区平台的首页,活跃在各种笔记和帖子的评论中。 起初,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某一个特别活跃的账号,到后来才发现,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由你有在互联网冲浪的时候遇到过momo吗?豆瓣上出现了“momo”的专组,组员已经超过3159人;小红书上每天都有关于研究momo到底是谁的新笔记,热度高的点赞能破万,吸引一众momo前来团建。跟着作者一起来看看。
你有没有在上网冲浪时遇到过一个“momo”?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顶着粉红色恐龙头像的“momo”占据了小红书、豆瓣、知乎等社区平台的首页,活跃在各种笔记和帖子的评论中。
起初,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某一个特别活跃的账号,到后来才发现,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由成千上万网友组成的momo大军,他们来自不同的IP地址,却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体”。
momo的账号多了之后,对于momo话题的讨论热度也日渐走高。 豆瓣上出现了“momo”的专组,组员已经超过3159人; 小红书上每天都有关于研究momo到底是谁的新笔记,热度高的点赞能破万,吸引一众momo前来团建。
粉红色小恐龙究竟有什么魔力?momo宇宙又是如何被建立的?这一切似乎无关流量生意,也没什么方法论思路,只有一群网友在互联网上努力找寻着一块藏匿地。
一、momo宇宙的出现与崛起 “momo”其实不是一个互联网“新人”。
它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IP之一 ,与气泡狗阿绿阿白、神经蛙与欢乐马等属于同一家族,全名叫“么么龙 MOMO”,是一只粉红色恐龙的卡通形象。
活跃在表情里的momo能够走出微信,主要因为微信的授权登录机制。
无论是微信里的小程序,还是外部App如豆瓣、小红书等,只要网友选择通过微信账号授权登录,除了自己原本的账号和头像,还可以另外新建账户头像和昵称,“momo”便是系统提供的随机选项之一。
于是,一部分不愿意暴露微信昵称和头像的用户成为了初代的“momo”,顶着这只粉色的小恐龙在互联网冲浪。
没搞明白momo来源的许多网友,还以为自己遇到的是同一个人。一个叫“momo”的小红书账号发了一条笔记委屈表示,某位网友被其他的momo骂完拉黑,看到自己就以为自己是那个骂他的人,一直追到主页来骂,“又好气又好笑”。
正所谓“一mo惹事,众mo担当”, 也正是因为momo昵称和头像很难让其他人具体定位到,让不少网友意外地有了些“安全感”,将之视为“隐身”工具 。
“改成momo之后,就不用担心会被搜到发帖和回复记录了”,某个“momo”留言表示。
就这样,除了选择随机头像与昵称的那批“momo”外,越来越多的网友主动加入了momo的队伍中。时间长了,momo还在粉色恐龙的形象基础上衍生出更多变体。
比如将身体变成珍珠奶茶的奶茶mo,线条变为荧光色的荧光mo,头戴博士帽的博士mo,还有各种联名版本:甄嬛mo、灰太狼mo、章鱼哥mo、库洛米mo……
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画momo头像的画手,用画笔创作出各种momo的形态。
小红书上有一位momo画手,目前还是个高中生,从1月末开始分享自己创作的momo头像,有充电版、《鬼灭之刃》版、《哈利波特》版,笔记点赞数持续走高,热度最高的一条获赞超过1000次。
她会在评论区里征集网友们想要的momo形态,以此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每个头像也都是无偿分享,还会接免费的定制。最新一条笔记的评论区里,她表示下一周的momo头像定制已经接满,满怀期待的网友们又开始排起了下下周的定制队伍。
现在,在豆瓣、小红书或是其他一些社区平台,经常有人发帖问“momo是什么组织”,这时候会有一大群momo冒出来,流量高的帖子获赞数能超过1万,评论互动也有几百甚至上千,评论区还会有部分momo热情邀请对方加入自己的“阵营”。
momo宇宙,已经初步建成。
二、从“江湖骗子”到momo、阿白、哄哄,不愿被找到的网友抱团躲进人群里 momo不是网友们的第一个群体身份。
之前,豆瓣上就出现过一批以“江湖骗子”、“已注销”为昵称的账号,让不少人无法分辨,导致豆瓣官方直接移除了这两个昵称,如今已无法再取此名。
“江湖骗子”们收到豆瓣系统提示
据了解,“江湖骗子”原本来自豆瓣系统的一种保护机制,当有用户将自己的昵称改成“管理员”时,就会被系统自动修正成“江湖骗子”,防止其冒充豆瓣小组的管理员。
“已注销”的来源更为简单粗暴些,豆瓣对于每个已经注销账号的用户都会这么显示,头像也是统一的黑白色人像。
在豆瓣此前各种“粉黑大战”、跨组“执法”的乱象中,如果用户隐匿身份成为“江湖骗子”或者“已注销”,大概率能避免被搜索到过往发言,因此这两个ID成为一段时间内豆瓣用户自我保护的工具。
而且,无论是“江湖骗子”还是“已注销”,最初都不是被某个网友想出来的,而是系统自带的,既省去了想名称的时间精力,也大大降低了其传播的门槛。
“momo”亦是如此,作为微信提供的随机头像和昵称,简单易操作也是其能被广泛使用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用户心理上来说,有人实名上网,就有人想匿名潜水。
当大家对从互联网博取眼球、赚取流量越发习以为常时,也有这么一群人不太想被找到、或是被记住,他们顶着一个大众化的身份,分享自己想说的话,在感兴趣的帖子或者笔记下留下只言片语,淹没在人群中,享受着上网冲浪的自在和快乐。
“我现在看到momo的发言,第一反应是分辨其是否可信,感觉用这个账号和头像可以逃避很多后续追责问题”,这是某位网友的留言。
某社区App运营Eva也表示,从社区氛围来说,如果用户初始默认没有头像或是一些乱码ID,用户观感会比较差,可以理解初衷是希望通过昵称momo和粉色小恐龙的头像让用户形象变得更“真人化”。
“但随着momo现象的普遍,有时在一篇笔记下有多位momo回复,这种统一性反而会感觉很像水军入侵,丧失平台真实性这一特征,对社区氛围的营造反而有弊端” ,Eva指出。
也是因为可能存在导致网络秩序混乱的风险,豆瓣就不再允许用户取名为“江湖骗子”和“已注销”。
当然,如果真的是有心人想要去具体找到某一个人,那大部分平台都有一个账户ID编号,是独一无二的,也能搜索到。
负责兴趣社区运营的心心认为, 对于平台而言,当用户的自发“团建”行为扰乱社区正常秩序,干预是有必要的行为 ,就像momo的发展一旦不可控,也会成为下一个“江湖骗子”类ID,“但这其中会牵扯到微信的授权登录机制,即使干预也可能不会这么简单粗暴”。
毕竟人们总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江湖骗子”还是“momo”都无法成为“法外之徒”。
不过,对互联网马甲的寻求不会停下。 momo之外,微信提供的其他随机头像和昵称,比如红色小猪“哄哄”、绿色小青蛙“神经蛙”、棕色小马“欢乐马”、以及白色小狗“阿白”等,也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
在一条问询自己该加入哪个“家族”的帖子下,各大“势力”争相冒泡团建,还流传着这么一段热血且中二的“身份宣言”: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我们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贯彻爱与真实的邪恶,可爱又迷人的正派角色——momo!!我们是穿梭在银河的法外狂徒,白洞,白色的明天在等着我们~就是这样~mo~~~”
作者:松露;编辑:张洁;校对:云飞扬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