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试水外卖,2023电商的战场攻入“本地”?

    设计动态 2023-02-10
    抖音的触手终于伸到了超市。 自从布局本地生活业务以来,从到店业务再到试水外卖,抖音迈着大步,深入美团腹地。日前,抖音将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外卖业务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一消息直接造成了美团的股价波动,甚至一度跌破150港元,跌幅超过8%。 今年春节,抖音自

    从前段时间正式运营的抖音超市,到抖音在外卖业务上的持续动作,我们可以看到,抖音于本地生活业务上正在持续发力。那么抖音在本地生活赛道上都拿出了什么样的动作?本文作者便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不妨来看一下。

    抖音的触手终于伸到了超市。

    自从布局本地生活业务以来,从到店业务再到试水外卖,抖音迈着大步,深入美团腹地。日前, 抖音将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外卖业务 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一消息直接造成了美团的股价波动,甚至一度跌破150港元,跌幅超过8%。

    今年春节,抖音自营的货架式电商“抖音超市”在春节期间正式上线,并顺势推出“春节不打烊”活动,电商超市也迎来了新的变局。

    天猫超市、京东超市作为老牌玩家,供应链、物流、仓储都已成熟,而美团也在近两年发力,先是在2020年开始搭建美团闪电仓,2022年10月,美团优选升级为“明日达超市”,可见美团做超市的决心。

    作为美团目前最有力的对手,抖音也在今年开年入局超市业务,有着直播电商的基础,在供应链上抖音显然有优势,但是仓储和物流体系的搭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抖音能后来居上吗?

    根据浙商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即时零售低渗透、高成长,可渗透空间约4万亿。在这片前景广茂的蓝海,仍待更多入局者进一步开发。

    一、抖音入局超市,赶得上天猫、京东超市吗? 作为新业务,抖音超市在首页并没有明显的入口,即便是在首页的购物页面,也没有超市的导流提示,用户需要在搜索栏检索“抖音超市”,才能找到入口。

    进入页面后,娱乐独角兽注意到, 抖音超市跟天猫超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搜索栏都位于页面最上方,其次是新人专区,同样的“新人三单礼”和“新人专享尖货”,接下来同样是品类栏,不一样的是,有着仓储物流优势的天猫超市,将“半日达”放在了头号位。

    而抖音在物流上明显稍逊一筹,有网友晒单其在抖音上购买的商品物流,从下单到收货,共用了四天的时间,下单次日由中通快递揽收,从广东发往北京。

    若定位在广东省,在搜索框下方则会出现“次日送达上门”“满88元包邮”等提示。

    若用户定位在广东省内,可拥有次日达、满88包邮等服务,若定位于深圳,还包含更为精准的小时达服务。

    从品类看,抖音超市目前有10个品类 ,粮油速食、酒水保健、个护美妆、母婴宠物、电器百货、纸品洗衣、家庭清洁、零食糖巧、乳饮冲调和抖超上新,而 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的品类数都是20个。

    从商品丰富度看,以粮油品类的食用油为例,抖音超市食用油的sku共21个,有金龙鱼、狮球唛、福临门、润年、润心、长寿花、欧丽薇兰等7个品牌。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在多年的积累下,不论是sku数量和品牌数都已跟抖音超市拉开差距。

    价格上,以2022款256g的iPad 为例,抖音超市券后价为4614元,天猫超市券后价为4889元,并返250元天猫超市卡,实际价格也就是4639元,京东超市并无苹果品类,不过在苹果的京东自营店,该款产品券后4599元。整体来看,将数码电器品类作为主打的京东更具竞价优势,天猫超市和抖音超市价格相差不多,不过天猫超市以超市卡的名义刺激了用户二次消费。

    二、电商超市的战场在品牌 2022年下半年以来,电商超市风起云涌,天猫、京东、美团在超市业务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和布局。

    去年开始, 天猫超市逐步打开,逐渐从供货供销的模式转变为直接面向品牌,将私域流量、用户、供应链能力全面开放给品牌商家。 2022年9月,天猫超市首次举办了双十一商家大会,天猫超市总经理刘一曼宣布,天猫超市服务商家策略的两个核心关键词为“开放”和“增长。

    也就是说, 自营的模式正在逐渐打破,跟品牌合作成为天猫超市接下来的重点 ,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天猫超市的页面中。在天猫超市的低栏中第二栏是“品牌闪购”,直接导入“品牌馆”,星巴克、百岁山、百事、强生等一众大牌均在首页有推荐位。数据显示,经过近一年的试点,目前天猫超市私域引导成交占比已经超过50%。

    与此同时,迈入第11年的天猫超市,供应链、物流、仓储体系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大多数城市。据刘一曼介绍,天猫超市已经建成辐射全国的5大集货转运仓、6大区域中心仓和28大城市仓,以及8大冷链中心的确定性物流供应链网络,实现了300个城市、1200个县域确定性的准时达,送货上门、半次日达率均超过60%。

    同样是在去年9月,京东超市也公布全渠道业务最新进展。

    住得注意的是, 品牌也成为了京东超市的重点 。京东超市发布的“全渠道案例全景图2.0版”,展示了蒙牛、农夫山泉、联合利华、雀巢等品牌在链网融合下的的增长数据。

    数据显示,京东超市联合京东小时购已覆盖超8.7万家商超类实体门店,超2.9万个商超快消品牌,可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提供即时消费服务。

    不难看出, 仓储是京东最大的优势 ,将服务的时效从以“天”为单位,提升到了以“小时”为单位。

    这种线上的电商超市与线下仓储结合,以提升配送时效的打法,也同样是美团的重点。

    从2020年开始,美团就开始了闪电仓的布局,不同于天猫和京东跟大品牌合作,美团主要通过招募商家线下建设前置仓,合作商家主要负责门店选址、租仓、商品采购、仓店日常运营、人员招聘管理等内容,而美团则提供各种运营上的指导。

    这种小而密的仓储模式,对于场地的限制较小,渗透率更高,配送时效也更短。以便利店前置仓为例,面积一般120至300平米,3000至5000个SKU,经营品类主要涉及酒水饮料、休闲零食、日用百货、美妆洗护、服饰鞋帽、手机数码等日常生活便利类商品,经营范围覆盖周边半径3到5公里。

    截至2022年6月,美团闪电仓项目已经在全国覆盖了100多个城市,合作商家超过500个,商家建店1000余家。

    四个月后,美团的超市电商再次升级,美团优选更名为“明日达超市”,从名字来看,很显然是要将配送时效又一个全方位的提升,若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明日达”,对于仓储和物流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尽管闪电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日达的压力,但是仅覆盖100个城市远远不够,跟天猫超市、京东超市相比,美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抖音如何突袭猫超、京东? 相较于已经进入2.0时代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以及在步步为营的美团明日达超市,抖音还是一个新人。

    若从sku和物流、仓储来比较,抖音显然不占优势,若一味的模仿天猫、京东,很难在两巨头的压制下成长起来。并且从目前的用户反馈看,抖音在品控、物流上还有存在不少提升空间。

    但是 流量作为抖音最大的优势,如果能利用好,未尝不能逆袭。 6.8亿月活的抖音,在此前也曾创造过神话。

    此前有媒体报道,2022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了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这样的增速不仅让业界震惊,而横向对比起来,更是令人咋舌,实现万亿元的GMV,京东、阿里、拼多多分别用了13年、10年、5年,而抖音仅仅用了两年多。

    而抖音近几年重点布局的本地生活业务,同样增速非凡。 在2022年初,抖音生活服务定下了500亿GMV的年度目标,而有消息透露。其超预期完成了各项目标,最终GMV约为770亿元。要知道,在2022年上半年,抖音已经创造了220亿元的GMV,超过2021年一整年,增长呈指数增加。

    截至目前,抖音超市的店铺评价已有7.3万条,其中好评6.8万,中差评4740条,中差评中大都围绕着包装破损、保质期短、价格无优势、商品品质差等问题。

    但是涉及到线下的业务,纯靠线上流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抖音超市走自营的这条路,就注定了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不同于此前的轻运营模式, 自营业务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来做规划,尤其是在品控和物流这样弱势的环节上把关。

    目前抖音仅有一间位于东莞的仓库,辐射范围有限,只有周边用户能获得跟天猫超市、京东超市同样的服务。仓储的搭建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对于首次大规模涉足线下的抖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23年,超市电商的战火已起,天猫超市、京东超市纷纷加码,展开一场品牌争夺拉力赛;而本地生活巨头美团则从“农村包围城市”,小仓储高密度地迅速搭建闪电仓,为“明日达”撑场;抖音要从哪个角度突袭,最终能否延续电商直播和本地生活的神话,我们仍拭目以待。

    作者:把青;编辑:袁佳琦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种植“自有田”,开垦“小绿洲”,小红书电商原野仍难见好收成

    设计动态 2023-02-10
    小红书对于电商业务的渴求从未改变。 这场最早始于2014年的尝试从未止息。从自营到引入第三方,从图文推广到短视频种草再到直播带货……社区与电商如何有效结合,一直处于探索当中。 去年小红书又有新动作,将原本独立的社区部与电商部合并为新社区部,明确了“交易是社区生

    凭借“种草”属性强势出圈的小红书,近几年来一直未曾放弃在电商业务上的布局,那么小红书的电商业务,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小红书如果想让“社区”与“电商”实现更好的融合,还将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小红书对于电商业务的渴求从未改变。

    这场最早始于2014年的尝试从未止息。从自营到引入第三方,从图文推广到短视频种草再到直播带货……社区与电商如何有效结合,一直处于探索当中。

    去年小红书又有新动作,将原本独立的社区部与电商部合并为新社区部,明确了“交易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的交易心智要在社区养成、商家的交易生态要在社区生长”的目标。

    用内容种草的方式引导用户在站内消费,一直是小红书发展电商业务的理想方式。但碍于用户体验,小红书之前做的较为保守。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后,小红书在行动上似乎变得大胆了一些。

    如今,许多挂着商品链接的视频、笔记开始出现在用户的推荐页中。小红书官方也亲自下场做起了各种以交易为目的的营销性的IP。

    过去一年,小红书推出了“安福路在线”“双11宝藏好物”等多个营销IP,通过站内的KOC、KOL发布的大量商品种草内容,推动合作的品牌提高销售额,甚至借助内容建立了户外运动垂类电商。

    此番电商与社区内容似乎有了更高度的融合,小红书是否能借此翻盘?

    一、打造自己的“完美日记” 小红书的种草实力已经被一些品牌证实。在用户群体72%为热爱社交的90后背景下,小红书KOC分享的商品天然具有传播性,小红书也倡导品牌通过笔记触达用户、塑造品牌形象,更好地在社区持续曝光。

    完美日记、小仙炖、钟薛高就通过在小红书上的内容投放火速窜红,平台的广告收入也因此不断增长,但拥有带货能力的小红书自然也要让肥水流向自己的“田地”。

    小红书早在2014年就上线“福利社”发展跨境电商,并在后期引入第三方商家。然而出圈品牌几乎都来自于投放广告的客户,站内品牌很少吃到红利,业内也有不时有报道称小红书未能完成既定GMV。

    为了进一步借助种草优势发展电商,小红书在2022年5月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电商部门与社区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通过这种融合,进一步推动内容电商发展。

    现在进入小红书APP推荐页,入眼的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好物分享。米粉、冲锋衣等食品、服饰类商品被官方推送到用户眼前,用户翻页间就能看到商家发布的带有购物标签的图文和短视频,很多商品还给出了折扣优惠。在这之前,能够通过推流进入用户视野的只有品牌广告。

    除此之外,小红书还推出了官方种草活动。在去年3月汇集站内上千家设计师品牌发售春季新品时上线“安福路在线”,在618、双11等重要促销节点推出“双11宝藏好物”“618种草大作战”等活动。

    活动期间,小红书投放了大量KOC笔记、短视频等内容,并为这些营销IP提供了强资源点位以及流量曝光等扶持,尽可能的实现用户转化。

    以“安福路在线”为例,为了增加参与活动的设计师品牌与潜在消费人群的接触,该活动登上了小红书开屏、首页推荐等重要推广位,给出优惠券、满减、折扣等红利,为了推动站内设计师品牌成长,专门上线“RED LABEL”,力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完美日记”。

    然而,即便小红书给出诸多营销福利,能够吸引到的品牌还是相对有限,截止2022年,小红书入驻平台的品牌数为14万个,而截止2022年上半年,入驻抖音的品牌数已经达到15万。今日网红援引小红书机构负责人观点称,大多数品牌倾向于借助小红书KOC铺量提升知名度,在抖音、淘宝做带货。

    为了积累品牌资源,此前小红书已切断笔记外链;直播带货层面,只允许主播推广小红书商城内的商品,且在直播中不得向微信、微博、B站、淘宝等平台进行导流。

    除了第三方商家,小红书还对自营业务进行了新的拓展。

    二、内容种草催生出的户外运动垂类电商 能够借助小红书走红的不仅是品牌。去年,露营、陆冲、飞盘这些原本小众的户外运动在小红书平台上一炮而红,尤其是露营。

    去年,小红书上有关“露营”的内容快速增长,上百万的笔记总量甚至超过第一大种草品类美妆。去年清明假期,“露营”的搜索量同比增长427%,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271%,浏览量同比增长170%。

    而据今日网红报道,2021年3月小红书就开始做露营市场的相关调研,5月进行实地考察,8月正式切入,这意味着,2022年大量小红书用户发布的露营笔记部分并非为爱发电。

    露营火了之后,小红书也趁热打铁。

    去年3月,小红书旗下自营电商项目“小绿洲”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过去售卖美妆、护肤、时尚家居等综合品类,转为售卖陆冲、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商品的垂类电商,其中,既有本地品牌也有跨境品牌。为了维持正品心智,还上线了先鉴别再发货的鉴定功能,Slogan也变更为“发现你的户外人生”。

    开启户外运动电商平台后,小红书便上线了“小红书露营季”活动,活动页面分为社区的露营攻略笔记集合、营地预约和露营必备好物三个板块,其中,露营好物的购物路径均为小绿洲。

    即便如此,小绿洲的成绩也未能达到预期。目前,平台内销量最高的商品是一个售价200多元的露营杯子,共卖出1256个,其余商品只要销量能破百,就已经算是人气商品。

    公开报道显示,2020 年,抖音直播电商GMV突破 5000 亿元,2020年,小红书电商GMV约达10亿美金(包括自营电商和第三方平台电商),即 70 亿元人民币,小红书的GMV仅为抖音的1.4%。

    这也与小红书的品牌资源有关。入驻小红书的多为小众品牌,小绿洲内的FILTER017、DOD等品牌在传统电商平台几乎没什么声量,去年参加小红书双十一大促节的葵珍、微果等品牌也十分边缘化,难以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

    一位参加过“安福路在线”的品牌创始人就表示,他参加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交易,而是打造品牌。这位创始人在「主理人咖啡厅」的直播中称,自己不想过多地讲产品,而是更希望与消费者沟通品牌理念,“卖货是其他平台的直播电商做的,但我们不想在小红书做一锤子买卖”。

    这也给小红书带来了困扰。直播带货是刺激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十分有效的方式,希望将直播常态化的小红书为孵化主播,一度投入30亿流量。此前小红书方面表示,希望直播带货商品价格不高于淘宝,然而去年双十一小红书并没有实现承诺。

    而这种拿不到优势价格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品牌方对小红书直播没有太大兴趣。

    三、社区业务与电商业务的博弈 电商业务尚未发展起来,社区业务已经受到用户差评。

    小红书以真实分享好物的内容起家,用户对于社区出现品牌广告以及商家产品的推广一直十分敏感。

    但小红书必须迈出这一步。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氢消费」表示,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对于商品以及品牌的引流效应不可否认。“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有很大影响,甚至高于大众点评的评分体系,这也是携程、京东、阿里等平台都在学习这种模式的原因。”

    所以小红书利用这一模式做电商的思路没有问题,“此次合并两个部门就说明了小红需要借此进一步变现。毕竟它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如今,小红书需要此前赚取的口碑和庞大的流量资源商业化,否则不符合股东对平台的期待。”

    但与此同时,小红书又不能太激进,“过于商业化,用户体验肯定就要有所让位,用户流失不可避免。所以小红书需要在社区氛围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社交氛围,又要满足自身的商业回报,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跟随者们也做出了一定成绩。

    以淘宝为例,2020年淘宝上线“逛逛”板块,2021年双11期间,淘宝逛逛上浏览种草内容的用户达2.5亿,而小红书如今的月活仅2亿。目前,淘宝1/3订单来自逛逛社区的种草。

    抖音去年也在种草领域频繁发力,推出独立图文app可颂、抖音图文计划,向小红书这一“国民种草机”发起挑战。

    在这一紧要时刻,小红书社区存在的问题却不断涌现。虚假笔记、坑人滤镜的负面新闻不时被曝出,以真实分享赚取口碑的小红书如今正面临着信任危机。

    在通往电商的路上,小红书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长风;编辑:李可馨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鲜花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设计动态 2023-02-10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因为疫情emo已久的男男女女们,在这个春天迎来了难得的情绪释放,鲜花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环比明显增长,其中鲜花绿植是除了养生年货、衣服鞋帽外,增长最快的行业。 艾媒咨询数据

    疫情放开后,迎来了春天,大家的情绪得以释放,鲜花消费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的消费渠道也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鲜花市场,正在成为电商角逐的新战场。这意味着鲜花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因为疫情emo已久的男男女女们,在这个春天迎来了难得的情绪释放,鲜花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环比明显增长,其中鲜花绿植是除了养生年货、衣服鞋帽外,增长最快的行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鲜花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68.8亿元,到2021年总销售额已经达到896.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00亿元。

    再加上过去三年里,盒马、美团、京东等企业的入场,消费者的鲜花购买习惯正加速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年销售正奔赴千亿的鲜花市场,正在成为电商角逐的新战场。

    01 被遗忘的先驱 网上卖花并不是新鲜事,可如果告诉你,国内第一家鲜花售卖网站的出现,不但早于京东、淘宝,甚至早于新浪、腾讯,你会不会很吃惊?

    那还是上个世纪的1998年,毕业后进入长安信息(现名曲江文旅)技术开发部门,做了两年网络项目开发的小伙郭峰,不安于平淡生活,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想到大学时自己为了追女朋友,从100块生活费中挤出75块买了束花,为此吃了一个月馒头的经历,他决定做个网站卖花,因为他后来发现,那束花其实只值20块,如果通过网购把价格打下来,一定有市场。

    于是,就有了莎啦啦鲜花网。

    莎啦啦鲜花网首页。图源:网站截图

    最初莎啦啦的运作,完全是靠着郭峰的兴趣在摸索,随着对鲜花市场认知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网上购花大有可为,于是在1999年辞掉工作,下定决心将莎啦啦打造成中国“网上鲜花第一品牌”。

    多年以后,郭峰以柯兰钻石董事长身份,与李彦宏、马云、王峻涛、刘春宁等人一同获得1998-2008中国电子商务百人荣誉奖,足以见得电商+鲜花这条创业路的潜力。

    不过鲜花的属性以及当时的物流配送体系,并不足以支持莎啦啦靠自己将鲜花卖到各地。所以当时的莎啦啦只是一个连接器,将网上接到的订单,分派给各地的合作花店去包扎配送。

    鉴于此,郭峰一方面联系各地线下花店,建立起合作配送网络,一方面通过在新浪、网易投放广告,吸引用户注册下单。优惠的价格叠加网上购花的新鲜感,莎啦啦一经推广很快就打开了局面。2000年情人节当天,网站就收到订单9000单,远远超出了团队3000单的预期。

    随之而来的,是莎啦啦的第一次危机。

    200多位当天没有收到鲜花的顾客,对莎啦啦集体提出投诉,甚至惊动了中央电视台。郭峰当机立断,将网站停业三天,把主页更换为专门接受投诉的页面,全员做起了客服,处理顾客投诉。同时,宣布向所有没能及时收到鲜花的顾客,进行全额退赔,并免费赠送鲜花致歉。

    果断的处理,让莎啦啦成功度过了这一危机。

    随后为了增强对合作花店的控制力,莎啦啦开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广招加盟商,同时针对售后服务等问题,制订了《投诉处理规范》《配送服务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并在送花清单上增加了收花时间、配送满意度等栏目,请收花人亲自填写打分,遇到对新鲜程度不满意的,当天就给予补送,全力用服务留住顾客。

    郭峰还将莎啦啦的市场定位,由最初的“网上鲜花第一品牌”调整为“情感消费服务商”,希望自己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被传统花店所接受。

    2001年10月,莎啦啦与国际鲜花速递组织Interflora(国际花商联)结为合作伙伴,实现了全球配送。

    02 从地头到手头 如今回看,郭峰的经营理念和莎啦啦的发展模式,依旧被行业内无数后来者所效仿,如果不是因为产业资本的介入,或许如今我们还能听到这个名字。

    2004年5月1日,手握3500万美金融资,一度想要收购网易的800buy买下了莎啦啦。作为一个专攻礼品市场的B2C公司,当时的800buy据说已经实现了盈利,并购国内鲜花第一品牌的莎啦啦,就是希望它补足自己的业务链条,增加现金流,全力冲击资本市场——毕竟在800buy创始人张毅看来,“不想上市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

    两年后,上市无望的800buy将莎啦啦转卖给了智基创投,随后完成交接的郭峰,因为与新的投资人意见不一致,带领初创团队彻底离开了莎啦啦,开始了新的创业。

    而就在莎啦啦持续动荡的同时,新势力开始不断加入到鲜花电商的角逐中。

    2005年,拥有绝佳域名的中国鲜花网(www.xianhua.com)、中国鲜花礼品网(www.hua.com)陆续成立。前者,据称巅峰时在全国有超过6000家合作门店和配送商,而后者则一直活跃到了今天,至今仍旧是鲜花垂直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鲜花电商1.0时代的跟随者,它们的经营模式与莎啦啦别无二致,创新仅限于在统一花材、订单实拍秀、增加蛋糕礼品配送等细枝末节上。类似的网站还有中礼鲜花网、七彩鲜花网、爱尚鲜花网等等。

    在这一阶段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2007年的花集网。拿到过A轮融资的它们,不同于莎啦啦们对运营自身品牌的执着,彻底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转单”平台。简单来说,任何加入的花店都仍是独立的个体,而那些在淘宝在京东开店卖花的商家,则可以来到花集网,将手里接到的订单,转交给对应城市的花店去包装配送,自己只负责推广就可以。

    之后它们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将上游的鲜花经销商、花农也纳入进来,撮合实体花店通过花集网直接向它们下单,减少中间的交易环节。之后出现的花娃、转单宝等平台,也都是同一种模式,可以算是鲜花电商领域里的B2B。

    不管是花集、花礼还是花娃,受制于消费能力和冷链物流配送能力的欠缺,鲜花电商1.0时代的参与者们,始终未能完全走出莎啦啦的模式,直到2015年,鲜花电商2.0时代才终于到来。

    花点时间线下店。图源:网络

    这一年,花加(Flowerplus)、花点时间先后创立。以“预购+周期购”作为营销卖点的它们,相较1.0时代最大的改变是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大为改善,鲜花电商平台第一次有了直接把鲜花从花田送到用户手中的可能。

    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投资鲜花电商的高潮,爱尚鲜花、花点时间、鲜花说、泰迪鲜花、野兽派等相继拿到融资,总额达到6亿元以上。2016年4月,鲜花电商领域首家上市企业出现,爱尚鲜花挂牌新三板。

    作为2.0时代的佼佼者,花加(Flowerplus)从2016年起,连续拿到了四轮数亿元的融资,联创投资、光合创投、昆仲资本、真格基金、国灝资本等纷纷入场。在资本的助力下,花加(Flowerplus)如今不仅在鲜花之乡云南拥有20000亩鲜花种植基地,还在全国建成了7大仓储基地,拥有35000平方米鲜花工厂,能够0.3秒完成一束花的包装,0℃冷链配送全国。

    另一家公司花点时间,2015年以“互联网鲜花订阅”切入赛道。如今已不再满足于“鲜花电商”的定位,而是深耕鲜花品牌+供应链公司的模式。

    花点时间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鲜花标准化,2017年、2018年公司就开始进行供应链搭建。“现在我们的鲜花供应链已经跑到3.0的状态,在1.0的时候我们是希望能做到稳定的交付,到了2.0,我们已经可以满足效率的提升,3.0则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供应链的环节,即所有供应链指向交互式的用户体验。”

    在消费升级驱动下,鲜花电商赛道正向千亿级市场规模靠拢。

    03 像买菜一样买花 IT桔子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鲜花电商领域融资事件达50笔以上。

    以花加、花点时间为代表的鲜花电商们,迎来的不仅是融资,还有国内鲜花电商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统计显示,2016年国内鲜花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68.8亿元,2019年便已突破了500亿元,到了2021年更是达到896.9亿元的规模,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

    迅猛的增长,引来了电商巨头们的集体下场。

    2017年,本就具有配送优势的京东,率先成立鲜花事业部,发力线上销售。为了确保用户收到的鲜花新鲜且品相优异,它们会先将产地的“毛花材”运到京东分布在各地的仓库,进行遇冷、打刺、包装等粗加工后,再通过同城配送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仅这一点,就与原产地直发“毛花”的体验有了本质区别,为了以防万一,京东还推出了鲜花行业的首款鲜花保险——买花无忧险,对于肉眼可见的花枝折断、花瓣腐烂等情况,直接在线上赔付客户。

    不甘示弱的天猫也加入战场,在2020年七夕前夕于天猫超市上线了鲜花品类,接受预订。10支装红玫瑰七夕预订价49.9元,媲美零售渠道的日常销售价。2022年1月天猫年货节期间,更是与云南、广东、山东等地的400个鲜花种植基地合作,把“花市”搬到线上,原产地直发送货上门、最快次日达。按它们的计划,今后将在全国自建鲜花冷链配送仓,为消费者提供小时级的“送花上门”服务。

    天猫超市还只是规划,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一众生鲜电商平台的进场,则直接让买花变得像买菜一样简单了,9.9元8枝的睡莲、19.9元一束的多头玫瑰——相比起花加、花点时间们拿到的融资,这些背靠大佬实力雄厚的生鲜电商平台,不但补贴的起、亏的起,还能用规模化的采购拿到价格更低的鲜花,一上线就拥有难以比拟的议价权。

    对于刚过了两天好日子的鲜花垂直电商们,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1月入局鲜花电商后,叮咚买菜的鲜花销量一连几个月都保持了环比30%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均每天销量在2021年初就增加到了20万支,5月9日母亲节当天,更是直接售出了50万支。相比之下,花加的月发货量在2017年巅峰时,也不过200多万单。

    打价格战拼出货量,鲜花垂直电商们注定不是对手,好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鲜花消费人群正在不断的扩大,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它们,都还有一席之地。

    roseonly和野兽派主打高端礼品市场,依托线下门店,将产品线向永生花、珠宝饰品、香氛、家居用品、艺术品不断扩展,致力于满足部分追求高品质人群的送礼需求。

    花加、花点时间,则围绕着“预购+周期购”的营销卖点,一边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开店扩大销售范围,一边加紧拓展线下门店和合作花店,通过为合作方提供流量、系统、差异化的供应链、有设计感的产品、有价值的线下花艺课程等,赋予品牌额外的附加值,吸引线上线下有品质要求的购买人群。

    就连1.0版本时代诞生的花礼网、花集网,在广阔的未被生鲜电商触及到的三四线城市,也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不管对于哪种类型的鲜花电商来说,品质都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2020年的“520”前夕,受邀出现在罗永浩抖音直播间的花点时间,因为配送时间提前、鲜花品质打折等问题,错失难得的曝光机会,以道歉赔偿收场。更早的2017年,花加因为对特定花材处理不当,导致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毒花风波”,销量从巅峰跌落。

    投入大盈利难,则是鲜花电商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第一个上市的鲜花电商爱尚鲜花,自建鲜花种植基地、发力冷链配送的背后,是连续三年千万级别的亏损,2016年在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更是自曝了多年来在电商平台的刷单行为,刷单率竟然高达40%,虚构营收3000万,最终仓皇退市。

    当然,也不用太过悲观,对于鲜花垂直电商来说,美国那家1976年创建、1999年就上市的在线鲜花售卖网站1-800-FLOWERS.COM是个很好的参照物,根据其最新发布的2023年Q2财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8.979亿美元,利润8253万美元,盈利能力一点不差。

    作者:易生,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

    设计动态 2023-02-10
    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首轮赛跑定位大众最常接触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Statcounter数据显示,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占92.9%,Bing仅占3.03%,剩余不到5%,留给了Yahoo和以俄罗斯用户常用的Y

    随着ChatGPT的火爆,各大厂商都纷纷开启自己的AI布局。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一起来看看本文。

    微软推出新版Bing和Edge,打响互联网巨头AI大战的第一枪,首轮赛跑定位大众最常接触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Statcounter数据显示,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占92.9%,Bing仅占3.03%,剩余不到5%,留给了Yahoo和以俄罗斯用户常用的YANDEX及中国的百度等。当微软决定推出将ChatGPT版的Bing时,这个格局可能要变一变了。

    最近几天,中国用户提问ChatGPT得到的各种答案刷屏,让这个对话AI像人类一样回答写论文、敲打码、答记者问的“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将嵌入Bing,这个英文简称为GPT的模型正在向第四代发展,而微软对它的开发公司OpenAI多年投入上百亿美元。

    ChatGPT注册限制多,微软账号更易得,低门槛体验AI对话机器人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已经亮相。目前,新版Bing和Edge的Chat功能可在PC端供用户测试体验,据悉将在未来几周内上线移动端。那么,内嵌AI对话能力的Bing和Edge有什么新变化?

    一、Bing新增AI对话框 目前,集成ChatGPT底层模型的Bing新版本还未完全对用户公开,仅有一些早期测试人员可以访问,且与ChatGPT一样,尚未对中国用户开放。

    如果你是海外IP地址,想早点体验新版Bing,该怎么做?

    打开Bing官网,注册后登录微软账户,申请加入等候名单(Waitlist),用户收到微软发送的邮件后才有权限使用新功能。目前,申请用户过多,点击后会显示出错,需要多次刷新尝试才有机会进入。

    Bing更新主页

    新版Bing在ChatGPT技术的加持下很可能成为智能且高效的搜索引擎。

    根据2月7日微软的发布会消息,新Bing有两种运行方式,其一是将传统搜索结果与AI注释并排显示,另一种模式是支持用户像使用ChatGPT一样直接与Bing机器人对话,以聊天页面显示结果。

    页面布局显示,新版Bing搜素页的上方依然为搜素对话框,跟以前的搜索引擎一样,用户在搜索框内输入内容之后,页面依旧会返回相应内容的网站链接。不同的是,页面右侧会新增一个单独的AI对话框,Bing将在其中根据你的搜索内容给出一个完整的解答或方案建议。

    比如,当用户在搜索框内输入“我需要为6位素食主义者举办晚宴,你能帮我推荐三道菜吗”,除了显示一些烹饪网址链接供你参考之外,Bing的AI对话框会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晚宴食物方案,包括前菜、主菜、甜点是什么。

    如果对此答案不满意,也可以要求它再生成另外方案。除了直给答案外,用户还能基于它回答的方案接着询问更多问题,比如,“其中有人不吃海鲜和坚果,该如何备菜” “今晚已经准备了甜味的土豆,在主菜中能用什么代替它”等等,Bing机器人都会一一解答。

    用新Bing搜索问题

    AI对话框除了出现在侧边外,一些预期生成内容更多、个性化更强的答案显示框直接会出现在页面上方,并给出相关内容的参考。比如,输入“赚到100万的方式有哪些”,AI生成的回复将与来自网络的常规搜索结果一起出现。如果想基于答案询问更多,在显示框下直接输入就好。

    搜索食谱、制定旅行计划之外,Bing还可写诗和故事、写代码等等,试图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AI,Bing这次真的像它的中文名必应那样,有求必应了。

    二、Edge出现内容创作功能 除了搜索引擎Bing,微软旗下的浏览器也内置了ChatGPT的技术,目前官方披露的功能有聊天和撰写,通过内置Bing插件的方式实现。用户想要在Edge使用AI功能,需点击功能菜单中的Bing图标,Edge页面就会出现一个单独的AI对话框。

    新版Edge内置Bing功能

    Edge内置Bing后,变成了用AI解读内容的工具,用户使用该浏览器查时,可随时调用此工具,自动检测页面内容,并让它与其他相关内容比较。

    微软发布会展示了一个案例,用Edge打开服装品牌(GAP)的财报,内容有几十页。调用Bing的AI助手后,在对话框中输入“提取财报关键点”,报告的摘要自动出现了;当再输入“与品牌Lululemon比较”,AI助手不仅比较了财务状况,还将数据自动整理成了表格,且表格中的每项数据都注明了来源。

    Edge可分析财报

    除了分析比较之外,程序员写代码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Edge寻求AI助手,将问题代码复制粘贴到对话框中,AI助手会自动分析该代码的问题;代码小白甚至可以直接提出编程需求,AI助手帮你用代码实现。

    在内容生成方面上,所有跟内容创作相关的事情,Edge都想借助AI帮你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写邮件、写博客、写小说梗概等等,比如,当你想在LinkedIn、Twitter、Facebook等平台发布内容时,你可以直接从Edge调用对话框,让AI帮你撰写内容,它可以理解你所在的网页并相应地调整,同时,你还能规定它所生成内容的语调、格式和长度,然后在此基础再编辑、再创作。

    写代码、发帖也能使用Edge的AI助手

    微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新功能带到包括谷歌在内的所有浏览器中,但从Edge开始。

    新版Edge浏览器的测试版已内置Bing,用户可前往Edge Insider页面下载,但AI工具使用效果能否如案例所示,还有待用户的真实体验反馈。当然,目前想体验内置AI功能的Edge时,也要先通过Bing的试用申请。

    目前,新版的Bing和Edge仅限PC使用,还不适用移动端。不过,微软表示,移动端已经在路上。

    无论是新的Bing搜索引擎还是Edge浏览器,ChatGPT底层模型都在彰显AI的高效与智能,人机交互的方式正在进入新阶段,一个特征是由繁变简。谁能想到,一夜之间,最简单的一问一答竟然成了优化搜索、获取内容最受欢迎的方式。

    你会尝鲜新版的Bing和Edge吗?

    作者:汤圆;编辑:文刀

    微信公众号:元宇宙日爆(ID:yuanyuzhouribao)

    本文由@元宇宙日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成了,字节跳动盯上下一个苦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2-10
    当一个有8亿用户的平台,要挑战一个有7亿用户平台的根基业务,会发生什么? 2月7日,据钛媒体报道,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全面上线。同时,字节跳动招聘官网已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随后抖音官方否

    抖音近几年一直在本地生活业务上持续加码,在外卖这件事儿上,抖音也没有放弃探索和尝试。那么,抖音在外卖业务的布局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抖音外卖的出现,是否会影响到原先赛道的老玩家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

    当一个有8亿用户的平台,要挑战一个有7亿用户平台的根基业务,会发生什么?

    2月7日,据钛媒体报道,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全面上线。同时,字节跳动招聘官网已挂出外卖商品高级运营经理、外卖行业解决方案运营、餐饮直播达人运营高级经理等相关职位。

    随后抖音官方否认了这一消息,并对此回应称,“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不过,即使不在3月开放,抖音全面上线外卖业务,和美团形成正面竞争,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前36氪也曾报道过,抖音与配送商建立的合作,是在全国各地分批次地开通合作配送服务。但要先在几个试点城市跑通,再去开新的城市。

    从去年4、5月计划重启外卖业务,到下半年达成和饿了么的合作,随后又与第三方配送品牌在多个城市合作试点,成立正式的团购配送业务,目前抖音外卖已经进入了官宣试点、并开放商家入驻的阶段。

    以抖音此前推进业务的速度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上线可能也不会等太久了。

    一、全年外卖GMV目标约为40亿 回顾一下抖音外卖去年的探索之路,可谓是在低调中试探不断。

    去年4-5月,为了响应疫情期间部分城市商家堂食外送的需求,抖音内部计划重启2021年短暂试点就下架的外卖业务。

    2022年8月,抖音又跟饿了么官宣以小程序的形式进行合作,开启自营、合作两条腿走路的探索模式。

    此后,抖音生活服务在9月正式成立团购配送团队,开始跟多个配送商谈合作。与此同时,从成都开始,抖音也低调地开始了在多个城市的试点。

    多个知情人士透露,最初抖音去年一度在成都、北京、上海、重庆、福州等9个城市试点,不过,由于客单价和配送成本等问题,抖音在各个试点城市的表现并不一致。据36氪当时拿到的一份数据,前期试点期间,北京和上海日均单量能达到8000和9000单,但重庆日均只有约1000单。这也促使抖音生活服务缩减了试点城市,世界杯后,仅留下了表现较好的北上成都。

    而另一边,在和饿了么合作的进展上,抖音也于11月从南京开始逐步落地。

    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0月底,抖音新任生活服务负责人朱时雨上任后,外卖的业务节奏推进也加快了,原先只做烤肉、火锅、小龙虾和烘焙品类,而现在在试点城市,则会将能拓展的商家都进行拓展。

    目前外卖业务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已经有专门团队和负责人,由于抖音目前只做餐饮外卖,外卖业务目前也被放在餐饮业务线的底下。

    此外,近期,抖音生活服务在外卖相关岗位的招聘上,也有明显的需求增加,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北上成都三个城市,显然有加快招兵买马的意思。

    抖音生活服务对外招聘配送相关的岗位

    据36氪了解,今年抖音外卖也已经制定了具体细分目标,全年目标为40亿。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缩减了试点城市,因此今年1-2月抖音生活服务制定的外卖gmv目标并不高,仅为1.4亿。

    为了鼓励商家入驻外卖服务,抖音给到的抽佣措施也非常优惠。相比传统外卖平台抽佣比例高达20%,抖音外卖试点期间的抽佣比例仅为2.5%,而且还会返还50%,如果是年框客户则会返还60-100%,对于部分尾部商家,也会返还100%。

    而除了外卖自营业务加快了节奏之外,在去年和饿了么达成合作后,抖音也已在去年为饿了么小程序在自营城市陆续开通了POI。据36氪从多个知情人士处了解,饿了么与抖音达成的合作里,第一个月的GMV要达到2000万,第三个月单月累计GMV要破亿,小程序日活用户要突破3500万。

    从实际的试点情况来看,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年底试点期间,抖音单月的外卖GMV规模约为8000-9000万GMV,其中饿了么合作的外卖业务GMV约为接近2000万,短期GMV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二、美团很紧张,但敌人暂时还不会近身 外卖战场,乃至是整个本地生活市场,都久无战事。但抖音生活服务去年的狂飙突进,却为本地生活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量。

    36氪此前曾经报道过,抖音生活服务去年完成了770亿GMV,远超年初目标,这主要来自团购业务。2023年这个业务更是制定了翻倍的GMV目标,且新目标已经超过了美团一年到店酒旅交易额的三分之一。

    在到店团购市场里已经翻起了新的浪花后,抖音如今又似乎想将手伸进远比到店业务更大的外卖市场。不过,此前也有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外卖业务尽管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但2023年抖音的外卖业务仍将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2023年抖音整个餐饮团购的GMV目标为750亿,它包含了外卖的40亿目标,后者仅仅只占整个餐饮目标的5%。目前在单月餐饮团购GMV里,外卖的GMV占比里也只占几个点。

    在整个抖音生活服务的平台上,商家的数量目前也仅仅可能只有美团的10%左右,外卖商家数量更是相对较少。多位知情人士曾对36氪表示,抖音也希望能够通过跟饿了么的合作,从饿了么平台上挖掘到一些优质的外卖商家,迁移到自家平台上。

    要继续发展下去,抖音外卖目前还面临一些明显的掣肘。

    “首先从流量端来说,现在团购外卖还是挂载在POI上,它不是一级页面。再者现在抖音生活服务还没有自己的配送团队,都是外包的,暂时可能也没有做自营配送团队的打算。”上述知情人士告诉36氪。

    习惯了轻模式的抖音,此前无论是在电商的物流履约体系建设,还是本地业务的配送上,一直未能下定决心做自身的重点投入。最近正式上线的抖音超市,履约方面同样也是与达达、顺丰进行合作。

    一位接入抖音外卖的商家透露,由于跟第三方配送服务合作,因此配送费非常高,1公里配送起步就要15元,这导致他们只能在抖音上做高客单价的外卖单子,量也不大。

    据36氪了解,试点期间,抖音外卖第三方配送的客单价高达160元,而与饿了么合作的客单价则为45元左右。

    和美团、饿了么主打轻快餐不同,抖音外卖自营的产品更偏向多人正餐的团购配送,而非一人食的场景。

    抖音上的外卖客单价偏高

    其过高的客单价和配送费,既不利于抖音自身拓展外卖商家,也不利于其将外卖模式推广到下沉城市。另外在用户使用习惯上,外卖业务用户对搜索即时响应需求更大,而非抖音生活服务主推的推流种草形式。

    据36氪了解,虽然到去年年底,搜索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GMV带来的贡献超过10%,用户心智还有待进一步养成。在需要随点随到的外卖业务上,抖音可能很难复制其在团购业务上的顺利进展。

    正如抖音自身定义的“团购配送”,目前抖音的外卖业务,也更多地是对到店业务的协同,暂时很难威胁到美团、饿了么等传统本地生活巨头。因此外卖市场的格局,或许未来可能会松动,但大概率并不会是在今年。

    作者:窦轩;编辑:乔芊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未来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爆发,30亿AI造人神话背后的玩家、技术和应用

    设计动态 2023-02-10
    2022,或许是虚拟数字人赛道的腾飞之年。这一年,虚拟数字人的融资件数和金额都相较前一年都有了惊人爆发。 亿邦动力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相关公司的融资事件32起,与2021年同期的10起相比大幅增长三倍有余;融资总金额近30亿元,与2021年同

    在元宇宙、Web3等概念爆火的同时,不少企业也选择在虚拟数字人这一领域进行押注和布局,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虚拟数字人领域的相关技术、与潜在的热门发展方向?ChatGPT的出现是否会为虚拟数字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2022,或许是虚拟数字人赛道的腾飞之年。这一年,虚拟数字人的融资件数和金额都相较前一年都有了惊人爆发。

    亿邦动力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相关公司的融资事件32起,与2021年同期的10起相比大幅增长三倍有余;融资总金额近30亿元,与2021年同期的4.18亿元相比大增672.9%。

    2022年,资本、平台、垂直领域公司都在虚拟数字人产业链上快速布局。数量众多的玩家,既有新兴的创业者,也有实力雄厚的玩家和资本,比如小冰、网易、红杉资本等。

    虚拟人究竟是金子还是泡沫?在虚拟数字人领域,发生了哪些令人激动的变化?ChatGPT等新技术又将为虚拟数字人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亿邦动力通过盘点2022年虚拟数字人领域融资信息,由整体至细节,由资本至技术,分析这一炙手可热的领域将向何处发展,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一、30亿融资种子+天使轮过半,虚拟人为何“引爆”在2022?

    2022年11月,清华大学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显示,2021年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规模约为336亿元,年均增长率31%,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为998亿元。截至2022年10月,虚拟数字人领域融资数量已近百起,金额约120亿元。仅仅截止9月,2022年虚拟数字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就已超过2021年全年。

    从 融资阶段 来看,2022年32起融资事件中有3起为种子轮,12起为天使轮,种子+天使轮占总融资事件的比例为60%,另有9起为Pre-A轮,8起为A轮和A+轮,进入B轮、C轮的仅1家公司共2笔。早期投资仍然活跃,说明这个领域尚处在创新活跃期。

    从2020年开始,投资机构加速布局该领域早期优质创业项目,发掘了慧夜科技、次世文化等年轻团队。2022年,这一趋势不但延续,且融资次数明显增加。复杂大环境下,虚拟数字人成为风景独好的年轻赛道。

    仔细观察这些公司的标签会发现,2022年进入B轮、C轮,且获得较大金额融资的团队都是耕耘多年的技术型虚拟人制作公司。而在获得早期融资的初创团队之中,除了具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团队一如既往较为吃香之外,2022年也出现不少专注于数字人领域图形图像设计应用场景的小而美型团队,如不觉晓、影眸科技。

    亿邦动力整理了数字人领域参投资本情况,发现2022年重仓虚拟数字人的机构包括北极光创投、五源资本、网易、红杉资本、元宇宙资本和顺为资本等。

    可以看出,资本对行业内的初创团队,无论信心与准备的弹药都十分充足。另一方面,随着市面上消费级元宇宙应用越来越多,并与虚拟数字人结合,针对场景应用和专业细分领域展开业务的团队正受到资本密切关注。

    二、身份型和服务型数字人,谁更吃香?

    在资本眼里,虚拟数字人究竟是一门卖“人设”,还是卖服务的生意?

    按照目前流行的分类,虚拟数字人分为“身份型(IP型)”或“服务型”。身份型数字人常用作企业拟人化IP形象、虚拟明星KOL、虚拟主播等,重视“外皮”的打造。相关制作公司通常通过传统影视CG流程或虚幻4引擎等制作出高精细度、高拟真度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再配合“中之人”扮演,制作表演内容。背后的企业通常是虚拟人的运营团队。

    服务型数字顾名思义,注重于服务场景,通常用于7×24小时数字人直播、智能客服等。它们不需要外观精美拟真,而强调“内在”,强调虚拟数字人在多场景下全自动应用,并且足够“聪明”,背后企业通常为纯技术型团队。

    从2022年获得融资的团队数量来看,主营身份型数字人的公司有5家,且在市场上声量不小,这些公司多侧重运营,而主营服务型数字人的团队仅3家。

    这能说明身份型数字人更受资本青睐吗?未必如此。

    事实上,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兼具两种数字人的制作能力,典型如小冰、魔珐科技、世优科技、八点八数字科技、慧夜科技等。对于侧重技术和制作,而非前端运营的公司,做“身份型”还是“服务型”,越来越不是二选一的问题。

    世优科技创始人纪智辉曾告诉亿邦动力,观察市场风向,提供当下符合需求的数字人很重要,而世优科技作为上下游资源整合者,就具备着对应制作多种虚拟人的能力。亿邦动力还发现,2022年市场对虚拟人的需求中,同时涵盖服务型和身份型两类应用场景的复杂情况变得更多见了。因此,许多技术型虚拟数字人制作公司都具备身份型、服务型数字人两条以上业务线。

    对行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正逐渐成为数字人制作公司的标配,而各家的护城河在于能否提升投入产出比,以及是否具备改善用户体验的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借助最新的AIGC技术,一些团队也更容易做到同时发展两类数字人。例如慧夜科技就打造了一套“生成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让虚拟角色学习人类的运动模式,从简单到复杂,这一方案既可以服务于创作者,帮助他们更简单地生产“虚拟人舞蹈”等内容,也可以帮助其身份型数字人(虚拟品牌代言人产品)获得更强的表现力。

    三、“超写实”概念缘何被热炒?

    2021年10月31日,虚拟人“柳夜熙”首次在抖音发布短视频“捉妖启示”引爆市场。对于身份型数字人来说,2022年的一大亮点是“超写实数字人”,它的概念被业内与资本集中关注。

    所谓超写实数字人,就是“飘渺发丝纤毫毕现,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分明”,具有与真人相提并论的细节,足够以假乱真的模型精细度和特效。但同时,较长的制作周期(通常花费数周到数个月)、超高的内容制作费用(一个项目动辄百万元级别)也使得超写实数字人成为了高不可攀的存在。而针对超写实虚拟人“空有一张脸蛋而没有实际内涵”,制作方面“过于依赖传统影视CG流程、缺乏创新性”,2022年在业内也出现过许多质疑。

    不过,资本在2022年对超写实虚拟人的前景表达了认可。2022年公开报道获得融资的14家公司中,至少一半(如世悦星承、小冰公司、魔珐科技、世优科技、数字栩生、影眸科技等)具备超写实虚拟人制作相关技术,或有相关制作案例。

    影眸科技和数字栩生都获得了天使投资,超写实数字人制作是他们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红杉中国合伙人张涵在谈到投资影眸科技的原因时表示,现阶段虚拟人形象的逼真度对于用户体验极为重要,而影眸推出的高精度数字形象扫描系统将可能在整个虚拟人产业链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可见超写实数字人技术不仅对应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技术壁垒也被所认可。

    亿邦动力观察发现,2022年超写实数字人从产量到生产周期、成本上都出现了快速下降。例如,百度数字人、魔珐科技、雪爪科技等都已经推出可以快速生产超写实数字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对市场来说,超写实数字人已成为身份(IP)型数字人的标杆产品,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技术为始,平台化为终?

    从公司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方向看,虚拟数字人公司向何处去?纵观2022年的融资所涉及公司,超写实虚拟人制作技术、一站式解决方案、“AI即服务”、平台等成为这一年整体最吸金的标签。

    一方面,2022年得到融资的虚拟数字人初创团队都以核心技术为底色。研究32起融资事件的22家公司,有14家定位于技术型服务商,占比超过60%。

    进一步看,在这部分技术型公司中,得到种子轮或天使轮投资的新公司就有10家,而在这些得到早期融资的团队中,有6家为技术研发、服务商,2家为运营方,2家关注图形图像设计。与2021年一脉相承,在2022年,拥有底层技术的虚拟数字人技术研发、服务团队在早期融资阶段更受青睐,只要你会发光,“金子”就会找上门来。

    另一方面,随着元宇宙面向C端的需求逐渐萌芽,虚拟数字人赛道的投资也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元宇宙软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发展,游戏时尚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与游戏、时尚等泛娱乐内容相关的团队也吸引了资本目光。

    而此前进入赛道的前辈们,已经不约而同的开始平台化转型,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市场需求爆发。

    例如从公布的融资总金额来看,2022年最为吸睛两起融资事件涉及两家公司——小冰公司和魔珐科技。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团队,2020年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小冰的AI Being基础框架是全球实际落地及完备度最高的人工智能框架,在AIGC领域的商业化成果,已应用于金融、文化、纺织、旅游等垂直领域。

    已经拿下B轮融资的魔珐科技,2021年以来也在加快提升虚拟人制作的生产效率,并进行行业上下游整合。继2020年左右逐渐完善了虚拟人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后,2022年又发布了面向中小型B端用户和C端用户的虚拟人直播工具。(关于他们的融资信息,可点击此处阅读亿邦动力相关报道)

    几家拿到A轮融资的技术公司,都表现出平台化趋势,以及极高的虚拟数字人生产能力。这背后是迅速爆发的虚拟数字人市场需求。

    魔珐科技强调提升数字人产量的重要性。而世优科技是业内最早制作、研发动作捕捉设备的虚拟人公司,多年来主要为客户提供直播技术支援和销售相关软硬件,有行业前列的产业上下游整合能力。2022年,世优科技不仅获得两轮融资,且为品牌、政企团体等客户“复活”了累计700余个数字人IP。

    世优科技的“复活数字人IP”与一般意义上的IP 3D化不同,他们会让企业形象IP拥有精细模型和可驱动骨架,就可以进入到3D、XR场景进行多媒体宣传物料的制作、参与虚拟直播,甚至可以由真人在背后通过动捕驱动表演,登上视频直播平台甚至卫视节目。说白了,这是在为企业提前制作通向元宇宙的入场券。

    北极光创投在虚拟数字人赛道笑傲群雄,参投了小冰公司与魔珐科技。谈到对这两家公司的投资时,北极光创投称:从元宇宙投资逻辑而言,早期布局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基础设施没有保障,那元宇宙内容形态也难以成熟。

    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的发展需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加持,否则只会变成“人工智障”;而身份型数字人在行业发展早期常由影视动画CG技术流程制作,造成投入超高、人力密集。为降本增效、转型发展,两类虚拟数字人的品效升级,都需要技术公司在底层技术上进行长期、大量的投入。

    如今的虚拟数字人正需要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积累、打造行业基础设施的公司,尽管此类公司多ToB,难以像ToC业务一样短时间获得爆发型增长。但对投资机构来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不失为一种稳健的选择。

    五、2023,聊数字人绕不开ChatGPT? 与身份型数字人相比,2022年服务型数字人的话题性看似不强。但如果因此就认定其缺乏亮点,同样会漏掉“金子”。

    2022年初次获得融资的团队中,跳跃智能、心识宇宙和拓元智慧都以AI技术为核心能力。例如,拓元智慧强调认知AI技术,打造“AI数智人”,其技术强项在于多模态(视频、声音、文字等)内容交互;跳跃智能推出了一款在“直播带货场景能通过3分钟图灵测试”的数字人,其产品路线主打多场景、多形态,灵活方便。

    此外,慧夜科技和心识宇宙等开始仿效小冰,提供“AI being as a service”,即,“AI即服务”,向企业提供整套综合AI能力服务(心识宇宙称之为“Mind as a service”)。显然,这顺应了在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拥抱多场景的数字人应用的潮流。

    眼下的数字人市场上的大趋势是什么?企业对数字人的期待正快速膨胀。他们希望购买的数字人既能够在前台直播带货,又能在中台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如果能再客串一把在线客服那就更好了。

    迈吉客创始人伏英娜告诉亿邦动力,2022年以来,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购买具有单一功能的数字人,而是希望能够全盘掌控自己的数字人,再高度定制化使其符合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可能将数字员工纳入企业日常运营一环,并使之成为企业长期数字资产的一部分。

    这样,功能较为简单,缺乏定制性的SaaS服务也开始变得无法满足一部分企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由虚拟人公司提供Paas服务,即平台级的数字人服务,这一思路和“AI即服务”异曲同工。

    可以预见,2023年,会有更多的数字人初创团队涌入这一方向。

    从Stable diffusion AI为代表的AI作画模型,到Open AI实验室公布的ChatGBT、2022年最重磅行业大事,毫无疑问是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概念的爆红破圈。然而,在虚拟数字人领域,AIGC其实不是新鲜玩意。

    虚拟人自诞生以来,就与AIGC技术不可分。AIGC能力就是一个AI的“人格力”或者“创作力”,它的高低决定了虚拟数字人嘴里说出的话是否聪明,表情是否真实,舞姿是否像人一样逼真。

    所以,很难说谁会成为2023年“最受资本青睐的AIGC概念公司”,因为对于每一家虚拟人技术公司来说,AIGC能力都将是其核心技术能力的一部分。 但至少有一点很确定——在2023年,具备AIGC核心技术能力,融合虚拟人与内容创作流程(如文案、视频创作)的团队势必将受到热捧。

    原因何在?除了AIGC概念火热的大背景,还因为后疫情时代全行业对“降本增效”有巨大需求。2022年直播电商行业“主播荒”与平台愈演愈烈的“冲直播时长”,催生了可以7×24小时直播的智能虚拟人主播市场的繁荣,这便是需求引导变革的明证。

    2023年,能为各行业提供多平台、多媒介的宣传物料,并以“物美价廉、低门槛”为潜在卖点的虚拟人AIGC业务,如果出现杀手级应用和明星团队,并不是没有可能。对于AIGC和虚拟数字人结合的前景,资本的想象空间还远不止如此。

    作者:包蕴涵;编辑:董金鹏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Google 版 ChatGPT「翻车」,中国公司纷纷跟进,它们急什么?

    设计动态 2023-02-10
    即使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网民群体——就是我们很难注册使用的产品,但 ChatGPT依然在短短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一亿月活用户,根据瑞银(UBS)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它已经是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 抖音(Tiktok)达到相同用户数的时间为九个月,In

    ChatGPT 在去年年末推出之后,其热度便不断爬升,甚至成为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们也在这一技术上持续跟进,可以看到,ChatGPT 已经在科技圈中掀起了巨大波澜,那么,如何解读互联网公司在 ChatGPT 相关技术上的“抢位战”呢?

    即使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网民群体——就是我们很难注册使用的产品,但 ChatGPT依然在短短两个月内积累了超过一亿月活用户,根据瑞银(UBS)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它已经是历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在线互联网服务。

    抖音(Tiktok)达到相同用户数的时间为九个月,Instagram 为两年半;这还是在 ChatGPT 限制中国 IP、以及用户使用中国大陆手机号辅助验证的情况下取得的用户数量。

    但这其实并没有太影响到中国用户追捧 ChatGPT 的热情:不仅微博中几乎每天都有关于 ChatGPT 的热搜,过去一周,包括 360、百度、知乎、蓝标、快手等多家上市企业纷纷发布公告,表示自己已经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在类 ChatGPT 技术上有可持续性的投入」,并且也拿出相关的技术演示组件,急于证明过去真的一直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巨大投入。

    而在全球范围内Google、微软甚至比国内互联网厂商还要着急,在本周内就发布了各自的 ChatGPT 相关技术:微软不仅再次给 ChatGPT 开发公司 OpenAI 投资「数十亿美元」,还上线了整合 ChatGPT 能力的 Bing 搜索引擎。

    而对于 Google 虽然无法直接整合 ChatGPT,但 Google 仍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多年的互联网公司,因此也立即发布了自家的类 ChatGPT 聊天机器人 Bard:相比能够极速处理海量信息的 ChatGPT,Bard 在 Google 的宣传中不仅能实现相同的流畅问答,而且还更像一个搜索引擎:能够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中抓取关联的数据与信息,提高回答的准确度。

    作为这颗星球半数用户都在使用的搜索引擎的运营商,Google 的这种承诺显然更加吸引用户,毕竟 ChatGPT 很多数据都停留在 2021 年,已经让很多用户感觉「不过瘾」,如果一个聊天机器人能与你畅聊时事,而且它所提供的信息都是客观且准确的,这几乎就是《钢铁侠》中的贾维斯,以及各种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聪慧型人工智能的雏形了。

    这样的宣传口径不仅拉高了用户的期待,而且 Google 也迅速发布了一条演示视频,用于展示 Bard 的过人能力:在演示视频中,Bard 被问到一个关于太空望远镜的问题,Bard 的回答也确实堪称流畅,结合 Google Assitant 长期研发而来的语音技术,很容易让人相信:这就是搜索引擎应有的未来。

    只是这样的完美演示,被其中一个严重事实错误全盘击溃:在发布之后不久,Twitter 上就有用户指出 Bard 的回答存在严重的事实错误,Bard 并不能做到检索信息并自动核查:比起直接回答「我不知道」,Bard 在「让人信服」地流畅回复背后,却给出了一套完全错误的答案。毫无疑问这是对用户信任的一次重大打击。

    或许是 Google 太过急于上线展示 Bard 的自然信息处理能力,以至于这样基础的信息核查都没有人在做,甚至需要等到 Twitter 用户发现并直接揭露出这一重大错误之后,Google 才匆匆下架相关的视频以及宣传内容。

    但已经为时已晚,Bard 自然流畅的错误回答,迅速成为各方嘲笑 Google 的笑谈,并让 Google 市值大跌超过 8%,被 Twitter 用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 AI 技术演示」;还有用户吐槽「按照这个速度,Google 市值只能容许 Bard 再犯 12.2 次错误了」。

    与此相对的,在微软宣布了集成 ChatGPT 技术的 Bing 以及 Edge 浏览器即日发布之后,微软股价几乎是在 Google 股价大跌的同时开始直线上升,一冷一热的巨大反差,让每个人都清晰地感知到当今 ChatGPT 背后的技术有多么炙手可热。

    图片来源: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

    虽然在互联网领域,「最先出发,却被新势力弯道超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但 Google 至少到目前还并不是其中的一个新案例。当下 ChatGPT 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直到两个月之前,Google 都是这颗星球上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研究最前沿的机构之一,也遗忘了 2016 年,Google DeepMind 研发的 AlphaGo 击败人类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与柯洁时的风光无限。

    2016 年 3 月 15 日,AlphaGO 对战韩国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

    平心而论,Google 与 DeepMind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尤其是「深度学习」以及「强化模型」这两个研究方向有着足以载入史册的重要贡献,即使是如今 OpenAI 发布的 ChatGPT 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些研究的成果。

    即使你向 ChatGPT 提问「Google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地位」,它也会公平的告诉你「Google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对于 Google 来讲,挽回颜面以及股价,此时都已经不是第一要务:ChatGPT 的病毒式传播正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如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需要大量的用户道路数据收集一样。

    相比起 ChatGPT 在战术层面取得的短期胜利,规模已经数亿记、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用户群,这其中包含着足以让 ChatGPT 语言模型不断迭代的海量数据,并从其中孕育出更加智能、聪慧的信息整合模型,直到演变出真正足以取代现有搜索引擎的下一代通用搜索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出的,才是可能让 ChatGPT 真正在 Google 的主场击败 Google 的技术优势所在 —— 基于 AI 的泛用搜索技术前景实在是太过诱人,甚至可以说是短期内已经近在眼前。

    举例来讲,如今我们用到的 ChatGPT 3,其最强悍之处,在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 1750 亿个信息参数的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到用户提问的信息,但它并不能和同门师兄 Dall-E2 那样,从网络以及关键字中抓取信息,理解并制作出视频、图像以及音频等内容。

    Dall-E2 输出的各种艺术作品。

    但在迭代版本 ChatGPT 4 中,从网络中现有的视频、音频乃至图像中抓取信息,重新整合成为自己的答复,甚至直接向提问者输出一套视频或语音介绍,这些并非未来,而是下一代 ChatGPT 4 规划之中的能力所在。

    而对于 Google 最大的竞争对手 —— 微软来讲,ChatGPT 背后本身就有微软的影子,直接拿来为其所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而且微软的动作也要比 Google 来的更加激进:2 月 8 日,微软就宣布集成 AI 辅助的新版 Edge 浏览器功能,并且即日上线;甚至此前一直被认为「烂泥扶不上墙」、市场份额一直少得可怜的 Bing 搜索引擎,宣布将推出集成 ChatGPT 的全新版本,大有借助 ChatGPT 弯道超车的势头。

    当你理解了 ChatGPT 真正的潜力,以及当前最大的优势所在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何 Google 全力推动自家通用聊天机器人,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如果最重要的用户群体都已经被竞争对手夺走,赢得下一场 AI 战争也根本无从谈起。

    时至今日,其实很难去判断 Google 内部是否因为被过去一直各种来自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翘楚」的称赞迷惑,导致的如今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表现出的各种手足无措,乃至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

    但无论如何,Google 过去一直是 AI 领域研究乃至商业应用领域的翘楚,这一点也不应被任何有志于研究 AI 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所忽视:人工智能给 Google 带来声誉,同时也让 Google 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之路上举步维艰。

    Google 旗下 DeepMind,试图将人工智能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项目,推动五年迟迟没有进展,并且还被英国当地的数据监管机构裁定为「侵犯病人权利」而被罚款。

    当下,所有人都被 ChatGPT 重新点燃了对 AI 的热情,但当 ChatGPT 掀起的这波浪潮褪去,并且最终也一定会褪去,大众仍然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黑暗的那一面 —— 涉及到数据隐私、道德伦理以及公众对此的质疑,都会卷土重来,扑向新的挑战者。

    仅就 ChatGPT 向我们展示的,一个融合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泛用型搜索引擎的未来,其中暗藏的危险性就已经足够棘手:如何保证 AI 的正确性?如何让回答不误导提问者?涉及到事实核查部分的回答,信息来源又该如何选择?如果这些答案最终真的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又该由谁来承担?

    或许,现在就对 ChatGPT 们如此苛求还尚早,但这些确确实实是真正影响人工智能大范围落地的问题关键所在,比如早先已经有美国大学生通过 ChatGPT 来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有轻生者是想问出更轻松的自杀方式。

    好在 OpenAI 对此也做出了相关的政策限制:如今当检测到提问内容触及红线时,ChatGPT 也会变得更「通人性」,在红线之下尝试挽救生命:告诉你「您是值得被爱和关心的」。

    毕竟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真的是一种奢求。

    作者:张勇毅、ChatGPT, 编辑:高宇雷

    来源公众号:电厂(ID:wonder-capsule),探索科技公司的未知,为你充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子签下半场:从热闹的风口到分岔的路口

    设计动态 2023-02-10
    不久前,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市场快速发展,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频繁的政策利好下,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7332万美元,同比增长 3

    受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远程视频调用量激增,也间接带动了电子签市场,中国电子签名软件产品未来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无论是对于市场还是企业而言,电子签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这篇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电子签行业,欢迎阅读。

    不久前,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市场快速发展,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频繁的政策利好下,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7332万美元,同比增长 31.7%。

    IDC预测,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的规模持续增长,中国电子签名软件产品未来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26年,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4亿美元,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6.4%。

    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站上风口,电子签在经历井喷式发展后已进入冷静期。需求和顾虑同在,增长与乱象交织,国内电子签的下半场不仅拉长了比拼战线,在行业规则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01 疫情秒变加速器,资本追捧大厂入局 国内规模庞大的各类市场主体,为国内电子签行业提供了广阔的数字化空间。尽管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电子签行业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疫情的到来和无纸化办公的盛行,让电子签行业迅速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

    受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远程视频调用量激增,间接带动了电子签市场。尤其是在2021年。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东等在内的众多省、市都在政府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电子签名的使用,构建统一电子印章平台等。

    这些规范化政策不但加深了客户对电子签名行业的认知与教育,也为电子签的迅速发展做了充足的官方背书。

    在社会层面,2021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线上办公场景越来越普遍,电子签名在各行各业衍生出大量新的在线业务场景,并迅速壮大成为具备超千亿市场容量的赛道。

    同时,资本对电子签行业不断加码,启明、顺为、大钲、深创投等资本方陆续抢筹,法大大、上上签、e签宝等头部厂商备受追捧,大厂如腾讯、字节等也在纷纷推出自家的电子签应用,试图到场分一杯羹。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上上签宣布完成3.58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法大大宣布完成D轮9亿元融资;e签宝获红杉资本、IDG资本领投的E轮12亿人民币投资。2015年到2021年底,主要电子签厂商融资总额超过45亿元。

    不过,在行业发展初期的野蛮生长之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市场份额名头向来是企业的必争之地,而有关电子签2020年的市场份额数据,不同机构制作的报告里,行业第一名各不相同。

    在IDC《2020年中国电子签名软件市场份额》中,法大大以26.4%的市场占比排在第一位。同年,在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行业发展现状及用户调研分析报告》中,却显示“在2020中国电子签名用户使用服务商品牌占比上,e签宝达到43.1%,牢牢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去年5月,一条行政处罚的信息被公示在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据公示,《人力资源电子签约市场专题分析报告2020》、《中国电子签约市场专题分析2019》两份报告中关于“e签宝市场份额领先”的相关结论,实际数据仅仅来源于用户调研问卷。经调查,当事人与e签宝存在合作关系和经济往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至此大家才明白,原来有些被视为客观权威的数据机构,其报告也有“水分”可加,可信力让人质疑。

    当然,除了“操作”数据进行“白公关”,暗中的“黑公关”手段也不会少。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就曾受理过一起案件,自媒体从业者毛某因发布不实文章构成对上上签的名誉权侵害,法院判令其删除侵权文章并公开道歉。

    电子签真正的爆发式增长不过是近几年的时间,在前期出现以上现象不足为奇,这样的现象甚至在每个行业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而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只不过,这些所谓的“捷径”,在进入行业下半场之后,并不能使企业走上基业长青的康庄大道。

    02 竞争格局越加复杂,三方玩家各有千秋 风口之下,电子签赛道的玩家呈现几何式增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变得愈加复杂。就目前来看,行业内的玩家主要有三类:

    一是以法大大、e签宝、上上签等为代表的头部初创SaaS电子签厂商; 二是以腾讯、字节、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子签厂商; 三是以传统软件厂商转型而来的电子签厂商,如泛微推出的契约锁等。 而三者相比较来看,也都有各自的优劣势。

    首先,成立于2014年的法大大已发展近10年,成立更早的e签宝更是有着20年的行业经验。作为较早入局的SaaS电子签厂商,他们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专业度更高。同时,此类厂商在安全资质和牌照方面也会更加完善。

    只不过,单纯的电子签功能很难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启动点,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更综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此类厂商的B端根基尚浅,普遍获客成本较高,这也是它们接受巨头融资、积极融入大厂生态的原因。

    其次是以腾讯、字节、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子签。

    相比于其他厂商,这些互联网大厂拥有比较稳固的B端客户资源和广泛的投资版图,这让其在B端市场拥有广泛的号召力,获客成本总体较低。同时,大厂的技术储备也更充分,例如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就被用于电子签安全认证,极大提升了“云”签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再细分来看,进军电子签市场,阿里和腾讯是选择同电子签公司进行绑定,从而引入到自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里(例如阿里和e签宝合作,腾讯和法大大合作)。而字节和京东则选择在内部建立电子签产品研发团队,通过自身的产品设计进而与其它业务方案进行协同(例如字节的电子牵,京东的智臻链电子合同平台)。

    当然,短期内大厂们也面临着安全资质牌照不齐全、电子签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最后是转型而来的传统软件厂商(主要是一些CA、OA厂商),如泛微(契约锁)、数字认证、安证通(一签通)、金格等。

    这类厂商参与电子签的优势在于业务上的协同优势,以及其在品牌、规模、定制能力方面对垂直行业客户的影响力。

    例如,在勘察设计行业,安证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在钢铁、大型施工企业也有着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医疗教育行业,数字认证占据着高达60%以上的市场份额;契约锁则致力于大型政企的电子签名与印控管理需求。

    目前来看,传统CA厂商的策略是希望通过原有的客户网络来打开市场,但这在注重交付效果的电子签市场似乎并不如预期。并且其交付模式数据属于绝对私有,需要持续投入人员和资源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软件和硬件的更新,因此其交付模式一直很重。

    03 中小企业难覆盖,行业需要新拐点 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电子签赛道固然在当下已十分成熟,但聚焦于使用人群上,普遍为大型企业与机构,中小企业及个人使用率不高。

    要知道,电子签降本增效的效果需要建立在大量“签字”动作和流程上。对于大企业及机构来说,管理层级和人员都较多,在传统的签署流程中,单份合同、协议在印刷、传输、存储管理等环节需要耗费不少人力、财力。购买电子签服务,不仅能明显感知到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下滑,签字效率的提升,从而加速推进业务开展,同时价格也极具性价比。

    合同管理涉及的大概环节

    而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则不同,“签字”动作不频繁、物理空间流动性不高的特性,让其难以感知到电子签带来的效益提升。

    并且,电子签厂商提供的产品往往是自成应用,操作页面及流程也较为复杂,具备一定的学习门槛。大企业的IT建设储备能保证其迅速掌握,但对于业务经营相对单一、追求一定性价比的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就显得不太友好。

    另外,市面上对电子签是否安全合规的质疑声仍然存在。大型企业及机构凭借丰富的业务实力和储备力量,还能尝试接受、试错,但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想要普及应用就相对困难多了。

    与此同时,对于电子签企业而言,在To B市场要想形成C端市场的那种网络护城河也不容易。

    一方面,当前头部厂商还没有在产品与服务上,形成像C端市场产品的那种强大影响力,头部客户对固定电子签客户的依赖性并不强。并且,电子签行业对上下游的依赖性非常强,既需要上游的CA机构提供数字安全认证,也需要行业生态与合作伙伴助力(开放数据接口、API等),这决定了单一企业很难突出重围。

    电子签名产业链图谱 图片来源:36氪研究院

    另一方面,B端市场并不存在标准化的服务需求,各类型的客户对于电子签厂商的需求是差异化的,电子签厂商们也只能够满足相应领域的需求。

    例如腾讯电子签主要面对C端用户开具合同需求;上上签聚焦电子签公有云业务,主打企业客户;法大大同时开放SaaS、SaaS API、混合云三类电子签服务模式,更侧重于法律方面的服务;e签宝则先从政府场景和大型企业切入,做电子签章本地化业务,后来又从服务商转型为SaaS平台。

    各路玩家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这就决定了电子签厂商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总之,无论是对于市场还是企业而言,电子签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电子签SaaS厂商之间的较量也已不能再用单一的客户、技术、产品等规则来评定,而是涉及到生态建设、运营能力、政府资源、技术实力、牌照资质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显然,在历经野蛮生长、加速快跑之后,电子签行业需要一个能打破瓶颈、稳健发展的新拐点。

    作者:文林

    微信公众号:DoNews(ID:ilovedonews),不局限于对互联网行业的追踪与探索,更要向未来、向未知的方向迈进。

    本文由 @DoNews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马蜂窝等待春天

    设计动态 2023-02-10
    过完元宵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结束,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市场的火爆告一段落。 2022年年末的政策转向使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3年元旦将旅游热度推高,春节更臻至顶峰。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为3.08亿,同比增长23.

    2022年年末,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春节长假旅游市场迎来火爆。旅游业逐渐回暖,攻略社区的春天是不是也要到来了呢?本文以马蜂窝为例,解读这些年来马蜂窝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起来看看吧。

    过完元宵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结束,2023年春节长假旅游市场的火爆告一段落。

    2022年年末的政策转向使沉寂3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3年元旦将旅游热度推高,春节更臻至顶峰。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为3.08亿,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2023年2月6日起,港澳游、出境游亦开始恢复,整个春节各大在线旅游平台交出的成绩单颇为亮眼。携程发布《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春节期间其旅游订单同比增长4倍,跨境机票订单增长4倍,出境游订单增长640%;同程发布的《2023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该时段其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订单量反超2019年同期;飞猪公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其境内长线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

    一片叫好声中,旅游攻略社区马蜂窝给出的数据则不那么“硬”。除了“长途游”热度同比增长超过285%以及马蜂窝的北极星攻略“即时攻略”近一周咨询量环比上涨120%外,报告给出的多是旅游目的地搜索热度、人群画像、关键词分析等内容。这些数据无法直接反映订单量和用户规模情况。

    人口流动受限对马蜂窝这样的垂直内容社区影响深远:创作者缺少素材,社区UGC(用户生成内容)减产;现实情况降低了普通用户的旅游频次,用户对相关内容关注度下降,社区活跃度大幅滑落。而这些很难在政策放开后迅速回到原有状态。

    以马蜂窝每天一篇的招牌内容“蜂首游记”为例,2019年1月的31篇蜂首游记,出行时间均在2018年及2019年1月,但2023年同期游记有三分之一出行时间在2022年以前,不少出境游时间在2019年,时效性较低;2019年1月,蜂首游记每篇平均浏览量9.6万,评论590条,但2023年1月,这两个数字分别仅为2.3万与83条。

    社区的增长和盈利不是空中楼阁,商业化发展必然建立在内容充盈和用户活跃基础上。马蜂窝虽是国内旅游攻略社区头部玩家,但却处在整个旅游行业的夹缝之中:它既需从携程、同程等OTA平台那里分得一杯羹,又要直面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日趋猛烈的冲击,还要处理自身发展问题。行业渐暖,此刻的马蜂窝距离真正走出寒冬还十分遥远。

    01 内容根基松动 在平台内容体系中,“蜂首”曾是马蜂窝质量与流量的顶层设计。

    据海克财经了解,马蜂窝编辑会从一众UGC游记中挑选篇目,提前与作者沟通,获取许可和物料,然后排期,将游记放上蜂首。该栏目更新时间为每日0点,会展示在马蜂窝网站首页头图banner位置、APP开屏及首屏推荐位置。

    APP开屏广告位往往价值不菲,马蜂窝将之留给蜂首,可见其对优质内容的重视。平台的内容护城河正是由蜂首而来。这些游记多有独特的经历、较高的摄影水平以及全面细致的攻略文字,比如24天骑行西藏全记录、自驾4000公里穿越阿里、555天环游中国探索饮食、福建4城饮食全攻略等。

    与穷游网等同类社区横比,蜂首图文的确质量过硬。以2022年北京城市风光攻略为例,穷游网某篇介绍北京春季赏花地点的三星精华游记主要由10余处地点介绍和观赏贴士构成,游记中的配图构图、调色较为普通。题材相似的某篇蜂首则以二十四节气串联了北京近50处游玩地点,文字超过1.8万,高质量图片超过300张。

    马蜂窝网站还设有专门的“蜂首俱乐部”。截至2023年2月9日海克财经本文发稿,页面显示全站仅有1999位“蜂首达人”。这种稀缺性也是蜂首成为站内创作者最高荣誉的原因。但目前俱乐部专属活动的最新展示还停留在2018年的扬州,APP内则没有俱乐部的专门入口。

    自2006年前身“旅游攻略”平台上线以来,马蜂窝凭借内容,聚合了超过1亿用户,并通过蜂首等运营方式,确立了深度游的社区调性。但随着平台的商业化发展和策略调整,蜂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渐下降,在新用户增加的同时,有许多老用户不满新氛围而选择离开。

    不同用户对马蜂窝两次事件的态度可为印证。

    2018年10月,《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传播甚广,物议沸腾。普通用户对马蜂窝用机器人从大众点评、携程上爬取点评之事义愤填膺,不少资深用户却不以为意。后者认为,点评并非马蜂窝的核心内容,注水仅是美化数据,不影响其内容价值。

    一年后的蜂首游记事件则全然相反。2019年7月29日,一篇介绍顺德饮食的游记登上蜂首,因其行文流水账、配图简陋、风格如同笔记拼合等内容质量问题,引起大量资深用户不满。大批蜂首达人在游记下方留言称,如此平庸的游记都能登上蜂首,自己为游记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便毫无意义。普通用户则大多无法理解这种内容洁癖,对此争端没有兴趣。事件以官方删除该游记告终。

    追求质量的深度创作者与逐步大众化的平台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马蜂窝的系列操作又使之加剧。就马蜂窝APP当下布局而言,信息流笔记已成主体,蜂首游记徒剩形式。粉丝过万的蜂首达人小尼对海克财经表示,她一共上过6次蜂首,最近一次是2023年1月,但单次账号涨粉不到200。她说,现在看蜂首的人越来越少,感觉写游记不如运营小红书。

    短视频和图文笔记是现今内容风向,但这并不代表长图文没有价值。即便平台削弱固有优势以迎合潮流,也难与小红书等平台比肩,还可能失去原有用户。从一批又一批资深用户的离开看,马蜂窝此举颇有些邯郸学步的意味。

    02 商业变现之难 令马蜂窝焦虑的不止是内容本身,还有其在内容繁荣期都没能完全打通的变现闭环。

    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常见内容变现方式有二:广告或参与交易。前者不必赘述,后者由于马蜂窝身在旅游赛道,参与的是包括机票、酒店和旅游产品在内的OTA(在线旅游)交易。逻辑合理的方式是,平台通过内容制造场景来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推动相关产品销售。马蜂窝也发力于此。推动商业化进程后,马蜂窝GMV(商品交易总额)在2017年已近100亿元。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吕刚2018年4月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提到,彼时其平台营收,一半来自广告,另一半来自机酒等OTA交易。

    但OTA交易绝非坦途。

    马蜂窝近几年未再公布确切交易数据,但我们不难大致了解其生存景况。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携程份额高居首位,占36.3%;其次是美团旅行,占20.6%;再往后,同程、去哪儿、飞猪分别以14.8%、13.9%、7.3%的市场占比,位列第三、四、五名;而包括马蜂窝在内的平台则被归入“其他”,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仅7.1%。

    旅游行业产业链复杂,考验的是OTA玩家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在这一赛道,玩家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显著。以1999年10月上线的携程为例,携程拓展供应链的惯常路径是收购和战略投资。拿酒店来说,携程已入股首旅、华住、开元等酒店集团,2018年还成立了丽呈酒店集团,其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可想而知。

    而在马蜂窝上搜索酒店,用户会发现官方渠道“马蜂窝优选”与来自携程、艺龙、Booking.com、有鱼订房等其他渠道的预订顺向排列,但被置顶的马蜂窝优选相较其他渠道并无明显优势,甚至价格上有些还会贵出几十乃至数百元。

    马蜂窝的OTA服务也为人诟病。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影响,大量机票、酒店需要退改签,各服务商的退款周期均有延长。大多数服务商至多延迟2个月,但马蜂窝却在同年12月还遭到用户投诉,在航司已经同意免费退票的情况下仍未给用户2月份的机票退款。而且此类投诉不止一起。

    发展OTA并不顺利,马蜂窝的广告营收又明显受流量掣肘。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三季度综合旅游预订领域MAU(月活)TOP10榜单上,马蜂窝以1094.8万,排在第五位,前四名分别为携程(1.14亿)、去哪儿(6763.1万)、飞猪(2621.1万)和同程(1135.3万)。

    供应链和流量都拼不过OTA平台,客观出行限制又减少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马蜂窝只能另觅出路。

    2020年底,马蜂窝推出了“北极星攻略”,将UGC游记整合拆解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攻略,以期提升用户筛选信息的效率。官方表述称,北极星攻略上线1年就已服务1.8亿旅行者。但这种官方攻略的本质仍是免费内容,目前还给不出新盈利点。

    2021年7月正式上线的玩乐项目“周末请上车”则是马蜂窝的另一尝试。该项目下的各类活动由主理人发起,平台审核发布,用户可自由报名。相较长途旅游,本地游、周边游更符合特殊时期的用户需求,频次也更高,因此马蜂窝希望构建周末玩乐场景以吸引用户。该项目上线半年内,平台举办的活动近100场,主题有探店、桨板、潜水、飞盘、剧本杀、读书会等。

    马蜂窝为此专门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好玩星球”显示,目前已有20万人参加过相关活动。有用户半年复购了8次,付费最多的用户已投入超过1万元,参与活动的用户有33%为新注册用户。据海克财经观察,好玩星球上2023年2月10日晚至2月12日的周末活动客单价在80-400元不等,每场名额多在4-10人,但有一半以上的活动尚未满员。

    这显然并不能解决马蜂窝所有变现问题。能够看到,周末活动的大部分主理人为平台以外的第三方,也包括商家,平台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和用户体验;不同主题和类型的活动没有标准化流程,难以规模化;活动仅基于北京地区,抽成和发展空间有限。

    03 模式何去何去 相较综合OTA平台,UGC社区的变现之难有目共睹。马蜂窝不例外,国际旅游巨头TripAdvisor也未幸免。

    成立于2000年2月的TripAdvisor相当于国内大众点评与马蜂窝的结合体,其MAU目前已超过4亿。TripAdvisor有完整的社区运营和积分激励体系,用户能对酒店、餐厅、景点等旅游要素进行点评,或以游记形式推荐吃喝玩乐项目。

    TripAdvisor一度被投资者看好,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时间是2011年12月,其市值到2014年6月已从上市首日收盘的33.7亿美元飙升至迄今为止最高点151亿美元。而彼时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后更名为Booking)市值不过315亿美元,当然其最新市值已来到965亿美元。

    TripAdvisor的商业化走的同样是广告加OTA的路子,但后续广告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向酒店预订平台的转型也不算成功。倍感压力的TripAdvisor推出了新业务Tripadvisor Plus会员制,想以卖会员的方式来解决平台流量高却变现难的问题。这种会员服务价格为每年99美元,用户能获取酒店折扣、房间升级等优惠。

    该项业务发展了两年多,仍未从根本上改变TripAdvisor的处境。财报显示,TripAdvisor在2022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1.38亿美元,同比增长72.16%,但净利润却从2021年同期的1.19亿美元下降到了2200万美元。股价的变化更为直观,TripAdvisor当前市值已仅剩33.98亿美元。

    用户规模和内容体量均无法与TripAdvisor一较短长的马蜂窝的情况大概率只会更差。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2010年3月开启公司化运营后的数年里,马蜂窝是颇受资本垂青的。确切讲,自2011年10月迄今,马蜂窝已共计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淡马锡等知名机构,金额累计约28亿元。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近4年前的2019年5月,系腾讯领投,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元钛长青基金等跟投,金额2.5亿美元,投后估值据称20亿美元。但就目前情势来看,马蜂窝短期难于上市,而即便上市,表现也难乐观。

    环境和运营策略使得马蜂窝已在逐渐失去深度内容优势,笔记之类的碎片化内容又无法与小红书等平台媲美——综合平台内容更加多元,用户规模和用户黏性使之更具创造潮流的能力,飞盘运动的火爆即是如此。马蜂窝这样的垂类社区只能亦步亦趋。

    小红书已在推进文旅业务。虽然目前小红书暂未给出具体路径,但用户量级和种草能力使之想象空间颇大。两相比较之下,不少用户放弃马蜂窝,转向小红书,前述蜂首达人小尼就是典型一例。另一位蜂首达人木青态度类似。木青对海克财经表示,前两年成为全职摄影师后,他主要做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已不再运营马蜂窝,因为马蜂窝几乎无法带来收益。

    短视频平台裹挟巨大流量亦在强劲进击。以抖音为例,抖音自2020年7月既已接入旅游业务,此后不仅上线了与同程、飞猪等OTA平台合作推出的旅游榜单等项目,而且通过内嵌小程序“山竹旅行”等触角不断在该领域横纵探索。传统OTA能否被取代暂且不说,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接受旅游种草,再去携程等OTA平台订票出行,马蜂窝等攻略社区的存在感进一步走低。

    3年特殊环境使诸多平台纷纷修炼内容,但马蜂窝因赛道所限无甚亮点,前进方向亦不明晰。2022年12月底,马蜂窝创始人陈罡在接受新京报旗下贝壳财经采访时说,这3年对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公司大部分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对2023年市场复苏定的务实目标是整体营收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分之二。

    这种审慎态度侧面反映出公司发展情况。可供对比的是,2023年1月,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央视《对话》采访时表示,疫情前携程已将旅游消费做到了几千亿元,希望2023年做得比疫情前更好,达到1万亿元。

    内容社区发展OTA,OTA平台则在加码内容。携程曾表示要通过旅拍、直播、点评、KOL等不同手段构建内容生态,飞猪则计划培养3000位旅游行业达人。活力渐失的马蜂窝将何以立足,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作者:许俊浩

    来源公众号:海克财经(haikecaijing),打量商业表里,记录时代精神。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海克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