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火爆:AI消灭平庸?

    设计动态 2023-02-08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太快。 1年半前,TMT圈热炒的,还是元宇宙。 那时候,元宇宙动辄被视作下一代互联网、下个现象级风口。 结果由Facebook改名的Mata一波操作猛如虎,一年烧掉了137亿美元,市值烧没了2/3,发现元宇宙没那么性感,续命还得靠Fac

    当人工智能ChatGPT出现后,人类对于自己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产生了恐慌。许多重复性的脑力劳动,都有被ChatGPT替代的可能。但ChatGPT会不会和元宇宙一样,是个兴起又凉凉的概念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太快。

    1年半前,TMT圈热炒的,还是元宇宙。

    那时候,元宇宙动辄被视作下一代互联网、下个现象级风口。

    结果由Facebook改名的Mata一波操作猛如虎,一年烧掉了137亿美元,市值烧没了2/3,发现元宇宙没那么性感,续命还得靠Facebook。

    同样重注布局元宇宙(搭建了MR平台 Microsoft Mesh+收购了VR社交平台AltSpaceVR+构建了整合VR、AR体验的跨平台工具包MRTK)的微软,也用裁员宣告了对元宇宙的耐心已消耗殆尽。

    元宇宙才“凉凉”没多久,ChatGPT又来了。

    某种程度上,这验证了近来泛起的人类“科技大停滞”论断。

    因为科技大停滞,所以人们需要找到“下一个iPhone”。

    就目前看,ChatGPT的舆论热度高得有些惊人——在时下,看某个事物是不是流行,都不需要看舆情监测热力图,就看看你隔壁办公桌的阿强或你关注的生活方式类公号是不是也在聊它就行了。

    看着网上各种分析ChatGPT的文章,我不由得感慨:

    再不蹭ChatGPT的热度,就晚了——万一下个“革命性技术”又来了呢。

    你没说错,这篇当然也在“蹭热度”之列。

    01 这些年,被舆论热炒的科技动向,总是跟那些“革命性”叙事关联在一起。

    拿ChatGPT来说,存在感极强的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说:ChatGPT出现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他此前还顺势拉踩了一把Web3和元宇宙:Web3没那么重要,元宇宙没革命性,人工智能(AI)最重要。气得一堆币圈玩家骂骂咧咧地退出了Windows系统。

    他的下下任接班人、微软现任CEO纳德拉针对ChatGPT话题也说,“至少在从事技术工作的30年里,这是我从没见过的技术扩散,我也不认为这种扩散曾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于知识型工作者来说,这就完全等于工业革命。”

    在网上,“开启AI新纪元”“生成式AI的豪赌”“全新的时代正拉开序幕”之类的说法,也蔚为风行。

    就连一口一个“颠覆”的贾布斯,看完都会觉得现在“大词通胀”得太厉害。

    事实上,两年前把元宇宙捧到天上的,同样是纳德拉们。

    当时纳德拉说,“随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全新的平台层——元宇宙。”还畅想:“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计算技术嵌入到现实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将现实世界反嵌入到计算中。”

    微软收购暴雪,也被看成是向元宇宙进军的重量级布局。

    才过去1年多时间,ChatGPT就成了小甜甜,元宇宙转个背变牛夫人了?

    当然了,这也难言奇怪:推出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的OpenAI,本就算是“微软系”公司。2019年,OpenAI就曾获得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今年1月,微软又官宣向大火的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

    更何况,前几天身为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的微软Bing就悄然上新——它集成了ChatGPT,将聊天框跟搜索栏结合到了一块。

    ▲集成了ChatGPT的微软Bing试水版上线。

    有这层关系在,比尔·盖茨和纳德拉为ChatGPT站台,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投了理想的王兴,投了哪吒的周鸿祎,在许多场合也没少替理想、哪吒说过话。

    02 叙事即故事,故事即叙事。经济学家、“叙事经济学”提出者罗伯特·希勒就说过: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经济叙事往往不胫而走,比严肃刻板的论文和说教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和传播。

    那时下最受追捧的经济叙事是什么?

    是以“新”和“旧”为主轴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在此框架下,人们热衷于看到那些去工业化的、面向未来的、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事物。

    《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等,就满足了大众的这层想象;风行网络的元宇宙、ChatGPT,同样满足了很多人的这种想象。

    那ChatGPT真的具有革命性吗?比尔·盖茨和纳德拉们追捧ChatGPT,就只是为了站台吗?

    就业已呈现的形态看,它确实跟以往人们所认知的人工智能不一样。

    这些年来,AI经历了先被追捧、后被看低的过程。很多人起初以为,AI会带来超级自动化场景。

    可多年过去,“应用最广泛的AI技术是人脸识别”的现实,让不少人的想象落空,以至于如今它动辄落得个“人工智障”的诟病。

    虽然抖音快手们成功将AI算法用在了信息流中,不过那也只是长尾场景容错率极高的领域,在自动驾驶等技术上,人类依旧在L2级别徘徊。

    但ChatGPT显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不小的突破:比起以往的AI主要通过数据库比对提高识别效率,ChatGPT具有更强的自学习能力,可以基于大数据集自己生成内容。

    尽管跟“小破球”里的Moss还有差距,但ChatGPT无疑让AI离图灵测试所说的技术奇点(即AI具有自主意识的节点)近了一步。

    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授黄民烈就说,ChatGPT已经超出了80%甚至90%人的对话能力,GPT-3的对话能力其实就已超出了人类平均水准。

    抱歉这里得援引一段IT化表述:ChatGPT是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并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GPT-3.5是在GPT-3之上,基于RLHF(人类反馈信号优化语言模型)算法,通过大量代码训练和模型微调,它在响应人类指令、复杂推理、代码生成和代码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了显著增强。

    正因如此,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就已突破了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之前最快破亿的,是TikTok,用时9个月。

    风口就是风口,ChatGPT一出,谷歌、Meta都不淡定了,纷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发力:谷歌旗下人工智能企业DeepMind发布了新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Sparrow,Meta也推出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BlenderBot。

    03 最牛的技术,若没法跟人们的生存现实链接,那也就很难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ChatGPT的爆火,就跟刺激了大众情绪不无关系——它引发了许多人的“生存危机”“失业焦虑”。

    有人调侃,据说胡锡进现在非常焦虑,担心ChatGPT抢了他的饭碗,毕竟“近期互联网上出现了……老胡也看到……知道大家很……”的胡锡进体很容易被学习复制。

    胡锡进对此还做了回应,称“人工智能把一切都推入数字化的超级模式,谁算力大谁牛,就像导弹与反导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样一样,但老胡是一门永远的155毫米榴弹炮,简单,不依附任何时髦的东西。”还说希望大家都不被人工智能“活埋”,成为爬出“万人坑”的幸存者。

    ▲胡锡进对外界调侃的回应。

    这说得挺有道理:ChatGPT很厉害,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也只会说“无法发表主观评论,尤其是关于政治人物的评论”,说不出动辄鼓噪“击落××飞机”之类的狠话来。跟胡锡进比,它的回答风格太“老干体”了。

    那可以改论文、敲代码、写文案的ChatGPT,以后真的会端掉无数人的饭碗吗?

    某朋友群里部分同仁说的两句话,我深以为然——

    AI消灭平庸。 现在AI才跨入主动型门槛,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性。

    说得直接些就是:许多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如写网文、写周报等,都有被ChatGPT替代的可能。

    就像现代工厂流水线用一堆机器替代了人力那样,未来许多程式化工作被ChatGPT代劳,没准也是企业主降本增效的方法。

    但它并不具有人脑的自主性,它可以干很多事,但有些事是它干不来的,如背锅。

    有大V就戏谑道:AI取代不了投行、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因为AI不能坐牢。背锅才是核心竞争力。

    几年前,就有人制造“AI机器人会不会替代记者”的话题了,但现在呢?

    至少国内没哪家媒体的主编敢让AI写时政新闻,除非他(她)不想要职业生涯了。

    更何况,“建(守)制(成)派”的力量永远不容低估。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总是去中心化的,但权力诉求是中心化的——它不允许技术对社会疆域进行“再辖域化”。

    之前元宇宙大火时,我曾写过:元宇宙的高沉浸感、24小时在线,怎么避开成瘾性产品面临的“防沉迷”监管?到时会不会出现一堆文章——《元宇宙,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ChatGPT火了,届时大概率会出现一堆媒体选题:怎么防止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怎么防止作者用ChatGPT骗稿费……

    04 这倒不是说,ChatGPT就算再火,迟早要完。

    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第一个五年,低估第二个五年。在今天,很多技术都是短期内被高估,长期内被低估。

    ChatGPT就长期看也不容低估。

    时下有些人对ChatGPT不以为然:它就是个“胡编”,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谁的作品都没整明白,可信度都存在问题,问完后还得二次验证,能整出什么风浪来?

    可别忘了,ChatGPT也在进化,其知识积累速度比容量受限的人脑要快多了,如今它回答很多问题,都比网民跪求“不要建议”的专家建议要靠谱。

    Gartner就预测,到2025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生的数据将占所有数据的10%,而2021年该比例不足1%。ChatGPT将来或成AIGC的主力。

    但它的落地,注定是个长期过程——就跟元宇宙那样。

    围绕元宇宙的泡沫很多,但元宇宙本身不是泡沫,只不过,距离落地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毕竟,它必须依托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如算力设施、网络设施)革新、接入平台切换(从现在的电脑、手机转向VR、AR、MR设备)等。

    ChatGPT也一样。在中短期内,受限于内容准确性与丰富度,它依旧无法替代谷歌百度,形成“以传统搜索为主、ChatGPT类模型为辅的新搜索引擎形态”都得要很久。

    不难预见的是,ChatGPT也会走元宇宙的路——先被热炒,之后降温。

    现在就热炒ChatGPT噱头进而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无非是磨刀霍霍,玩“币圈的游戏”。

    对此我只能说:

    镰刀啊,请你慢点挥,等一等韭菜……被“元宇宙”概念股收割的那一茬,还没来得及再长出来呢。

    作者:佘宗明

    来源公众号:数字力场(ID:shuzilichang),抵抗熵增,打捞有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数字力场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虚拟人成为晚会常客

    设计动态 2023-02-08
    从B站元旦晚会,虚拟偶像洛天依的又一次惊艳登台,到央视元宵晚会,宣传片中虚拟形象“央视网小C”的欢喜登场,众口难调的各类晚会在2023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某种共识——在晚会上,设立由模型和算法构建的数字空间,让虚拟形象登台演出。 图/央视网小C 细数近年来各

    现在在视频平台晚会或者影视宣传节目上,虚拟人的身影已经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那么虚拟人产业是否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了?可能看似热闹的虚拟人赛道,还是需要先找到可变现的商业盈利模式。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从B站元旦晚会,虚拟偶像洛天依的又一次惊艳登台,到央视元宵晚会,宣传片中虚拟形象“央视网小C”的欢喜登场,众口难调的各类晚会在2023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某种共识—— 在晚会上,设立由模型和算法构建的数字空间,让虚拟形象登台演出。

    图/央视网小C

    细数近年来各大主流平台,各类晚会庆典的“嘉宾”,不难发现围绕数字人和虚拟现实标签打造的节目已然屡见不鲜, 虚拟人已然成为新时代晚会的常客之一 。

    说 他是常客 ,因为从出现频率来看,近两年的虚拟人活跃在各类屏幕中,不曾缺席;但 也只是“之一” ,这些虚拟人往往不会常驻于舞台中央、并不能贯穿始终成为晚会的“主线”,他们距离成为顶流、获得长期稳定的关注度,还有距离。

    在业内人士看来,虚拟人产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或许仍是升温阶段,或许还有一定的“尴尬期”。

    一、“不是C位,但也不会缺席。” 曾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在2022年,全球有36%的用户观看过虚拟偶像的表演,21%用户看过由虚拟人参与的直播等活动。

    而有意愿将虚拟人接入营销活动的广告商,已经占到了样本总数的大约45%。

    围绕虚拟人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看上去 已经从曾经的“小众文化”逐渐破圈,成为被熟知并认可的科技业态和艺术形式。

    “虚拟人产业现在可以说是还在升温阶段,很多活动里只是需要有虚拟人出现,来体现一种前沿概念、技术的未来感,真正能带来稳定流量的并不多。”

    这是Web3视觉设计的从业者李浩,在2023新年伊始做出的判断。

    “虚拟人在屏幕中的现状,可以概括为 ‘不太可能是C位,但也不会缺席。’ ”

    谈及国内虚拟人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李浩向AI蓝媒汇透露,随着软硬件的完善、概念的普及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虚拟人产业可能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热闹。

    他目前任职于一家标签为“元宇宙公司”的产品部门,主要负责对接“数字人项目”的客户,根据反馈和活动需求联系公司负责技术的程序员。自去年开始,李浩公司的客户明显增多,分散到他个人需要对接的公司、个人,也比去年多了将近一半。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仅截至2021年,中国国内同虚拟人相关的存续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16万家,当年新增企业数量为66293家。

    2021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074.9亿元和62.2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为2021年统计数据的5-7倍。

    截至2022年9月,发生在国内虚拟人产业的投融资金额已经达到了24.9亿元,2021年全年这一数字为19.71亿元,涨幅同样明显。

    “后面的数据有没有这么夸张,我个人没法预判。不过从目前的客户来看,需求是在增多的,总体上比较乐观。”

    二、洛天依之后,再无洛天依 只不过,在热闹和繁荣之间,仍有一段差距,一段“尴尬期”。

    “现在一个虚拟形象的原画设计、建模渲染等等工作,在相关开发软件的帮助下,其实不难产出,只是质量未必能保证,行业内差距比较大。”

    难点,在于精致和被认可。

    精致,基本指向技术方面 ——个人、小工作室做的模型,和大厂(如米哈游等顶级的游戏公司)放出的产品,在完成度、视觉效果方面的差距,往往肉眼可见。

    这部分主要还是技术力、成本的原因:既为“人”,虚拟形象同样难逃用户对于第一印象——外貌的审视,而模型、纹理、渲染等技术因素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左右用户心智,而关注虚拟人的用户群体,100%是在意“颜值”的。

    AI蓝媒汇曾向多家公司了解过关于虚拟人、数字人的报价,对方给到的文件显示, 仅制作成本就细分为了层级,价格下限一般也不会低于20万,价格高的甚至会超过百万。 而后期围绕虚拟人IP的运营,包括物料、作品等等,成本同样不低于“几千到几万每秒”这一区间。

    “技术力、成本的因素,限制了一部分创意的发展,当然这部分限制基本都是对个体的,大厂有经费有团队,比较好解决。”

    硬件和成本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

    横亘在部分虚拟人项目,或者有意引入虚拟人的项目面前的是另一个问题:如何造星,如何流量变现?

    造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真人明星的走红,难以复制,没有太多公式可言,虚拟人亦然。

    仅以国内二次元、虚拟人浓度最高的B站为例:洛天依,中国首个VOCALOID虚拟歌姬,也是目前B站乃至中文互联网在虚拟人方面的顶流,几乎没有之一,2012年7月12日正式出道,15年在B站同歌手言和发行歌曲《普通DISCO》后渐渐又内至外开始从B站走红,这首歌也被认为是“第一首中文VOCALOID神话曲。”

    图/虚拟主播 洛天依

    而在洛天依出道十年后的2022年,仅B站一个平台就已经拥有了3.6万名虚拟UP主,全中文互联网诞生的虚拟形象更是难以计数。

    但从歌曲MV到晚会、时尚杂志,到杜莎夫人蜡像馆,再登上CCTV春晚、为2022年北京冬奥献声的,稳定的虚拟主播顶流,好像还是只有这一位。

    十年前火了一个,十年后还是只有一个。

    究其原因,洛天依背后的UGC创作者们、Vsinger团队功不可没—— 优质的作品和运营,让这位虚拟人在十年中不仅没有被替代,反而滚雪球般扩大着受众群体,积累着作品和舞台经验。

    这个脱颖而出的机会窗口,在流量时代似乎已然不太常见,大家只是热闹。

    一位用虚拟形象在B站直播的UP主曾向AI蓝媒汇解释道,“除了擦边和几款火一阵子的游戏,不知道大家想看什么。”

    而在B站,半数以上拥有虚拟形象的个体主播,目前还无法通过直播获得利润。

    曾有机构进行过一项关于虚拟人和“偶像经济”的调查,受访者中有超过63%的人表示因“作品质量”的因素失去关注的兴趣,也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主创团队的负面新闻、虚拟形象背后中之人的负面消息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简言之 ,虚拟人的走红,机会和运营缺一不可 ,而这两项,在“热闹”的虚拟人赛道,依然“可遇而不可求”。

    若是长期缺乏稳定且有效的变现途径,那2023年的虚拟人产业,或许也只能热闹中继续停留。

    作者:伊柒;编辑:魏晓

    来源公众号:AI蓝媒汇(ID:lanmeih001),知名AI、互联网产业报道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蓝媒汇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软“核弹级”更新:ChatGPT亮相Bing搜索和浏览器,今天上线,免费使用

    设计动态 2023-02-08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并持续爆火以来,微软、谷歌这两家硅谷科技巨头之间的火药味就越来越重了。 在昨天谷歌匆促上马了ChatGPT的直接竞品Bard、并宣布了一系列AI新战略之后,ChatGPT背后的“大哥”微软也连夜广发英雄帖,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一场闭门媒体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大厂——比如微软和谷歌——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比如现在,微软就宣布推出集成ChatGPT的全新Bing搜索服务和集成AI辅助的Edge浏览器,彰显了在AI人工智能赛道进击的进一步决心。而从科技巨头们的频繁动作中可以看出,未来AI人工智能的发展,依旧十分火热。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并持续爆火以来,微软、谷歌这两家硅谷科技巨头之间的火药味就越来越重了。

    在昨天谷歌匆促上马了ChatGPT的直接竞品Bard、并宣布了一系列AI新战略之后,ChatGPT背后的“大哥”微软也连夜广发英雄帖,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一场闭门媒体发布会。当然,这次的主题也是关于AI。

    跟谷歌昨天逐步开放Bard和上线服务这种略显保守的表态不同,微软这次显然步子迈得更大、攻势也更加猛烈:会上, 微软正式宣布推出集成ChatGPT的全新Bing搜索服务,以及集成AI辅助的Edge浏览器。这两项重大更新今天就立刻上线,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向全球数百万的用户开放。

    大约在几周前,硅星人就曾谈论过《 微软未来十年的想象力,藏在ChatGPT里 》,当时关于微软的AI战略,还只是在ChatGPT突发热潮下一些影影绰绰的猜想。而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微软开始逐个证实这些传闻,首轮发布的这两项服务招招攻向谷歌的要害,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参与争霸的雄心似乎已经要溢出屏幕。

    一、重磅发布集成ChatGPT的Bing搜索服务,立即上线 当昨天谷歌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布着自家的AI计划之时,OpenAI的创始人Sam Altman也在推特上发了一张自己与微软总裁纳德拉的合照,并配文表示期待“明天的活动。”

    显然,微软这次就是要和OpenAI一起搞事情。

    来自Sam Altman的个人推特主页

    今天活动的一开始,纳德拉首先登场就强调了AI的重要性。他表示这项技术将重塑“几乎所有软件类别”,甚至可能重塑网络。微软已经在AI上研究积淀了多年,对此感到非常兴奋。而对于微软而言,开启这项重要技术应用的第一阶段是——搜索。

    今天,集成了 ChatGPT的新版Bing搜索引擎正式闪亮登场。 新版Bing带有一个扩展的聊天框,它现在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回答事实问题和为你提供各种链接,在ChatGPT的帮助下,它还能够为你即时生成各种个性化的规划、建议、分析等,解决更复杂的搜索问题。

    那么,集成ChatGPT的Bing究竟是怎么运行的,在结果返回上跟过去的搜索引擎有什么不同呢?此次,硅星人也在今天第一时间提交了新版Bing的使用申请,通过示例得到了直观的Bing使用体验。

    从页面布局来看,搜素页的上方依然为搜素对话框,跟过去的搜索引擎一样的地方是依然会返回各种网站链接,但跟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 在页面的右侧或上方会出现一个单独的对话框。

    在这个对话框中,Bing将根据你的搜索内容给出一个完整的解答或方案建议。比如当你输入“计划一次为期五天的墨西哥之旅”的命令时,除了返回一些网址链接供你参考之外,跟使用ChatGPT一样,Bing对话框会直接给你写出一个方案,你可以直接复制这个答案,不满意的话也可以要求它再生成一个另外的方案。

    整个答案生成的速度非常快,给出的方案也非常完整。而且, 除了给你返回答案之外,你还可以基于它返回的方案继续追问更多的问题。 比如可以问“这次旅行要花多少钱?”、“可以在行程中添加或更改某些内容吗?”、“怎么样才能订到去某个城市的机票呢?”等等,AI聊天机器人都会一一为你解答。

    除了以侧边栏形式出现之外,一些预期生成内容更多、个性化更强的问题的显示框则直接会出现在页面上方,并给出相关内容的参考问题提示。

    在新版Bing上,目前用户可以输入最多 1000 个单词的查询问题,AI生成的回复将与来自网络的常规搜索结果一起出现。

    微软表示,目前每天有 100 亿次搜索查询,但估计其中一半没有得到有效解答。因为人们开始使用搜索做越来越多原本不在搜索引擎设计框架内的事。 目前的搜索只适合于帮助人们查找网站,但对于更复杂、更个性化的需求,旧版的引擎已经无法满足。

    在Bing给出的示例中,内容涉及做计划方案、写诗和故事、写代码、做菜单、给买车建议等等,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对此,纳德拉对于新版Bing充满了信心,他说道“Bing将开启搜索的新的篇章,成为未来搜索的新范式,快速创新即将到来。”

    新版Bing的一些使用示例

    二、更聪明的Edge浏览器,能帮你读报告、发帖、写邮件 除了Bing搜索本身的更新之外, 微软此次的另一大进展是将搜索、浏览和聊天整合为一种统一的体验,用户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地方调用。微软把这种新的AI功能体验统称为“网络副驾驶(copilot for the web)”。

    更新后的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将内置 Bing 功能,允许用户随时在页面上调用搜索工具,为浏览器添加了两个新功能:聊天和内容创作。用户可以随时AI助手有关页面的问题,并且让它与网络上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比如,当你在网页上看一个冗长的财务报告时,你可以让AI助手帮你出具这份报告的摘要和关键点,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和效率。在此基础上,你还可以使用聊天功能,让AI助手帮你将这家公司和其他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并将数据自动整理成表格。

    此外,在内容生成方面上,它将大大解放创作者的双手。 比如当你想在LinkedIn、Twitter、Facebook等平台发布帖子,你可以直接在 Edge浏览器中调用对话框让AI帮助撰写内容,同时你还能规定它所生成内容的 语调、格式 和 长度 。

    无论是官方的宣发、日常的新鲜事、充满激情的更新等等,浏览器都能理解你的需求,并在很短时间内生成内容,让你能在此基础上去编辑、再创作。

    Edge浏览器帮助进行Linkedin发帖

    当然拥有AI功能的Edge能够帮你的不仅仅只是运营社交媒体而已,所有跟内容创作相关的事情它都可以参与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写邮件、写博客、帮助你头脑风暴写要点等等。 微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这些新功能带到包括Chrome在内的所有浏览器中,但首先将从从 Edge 开始。

    总体来看,集成了AI Copilot功能的新版Bing和Edge浏览器实现了以下几点重点改进:

    更智能的搜索能力。 新的 Bing 为您提供熟悉的搜索体验的改进版本,为体育比分、股票价格和天气等简单内容提供更相关的结果。 更完整、更聪明的答案。 通过集成ChatGPT为用户即时提供完整的答案,无需滚动浏览多个结果。 全新的智能交互式聊天。 帮助用户进行更复杂的搜索,提供更个性化更全面的解答。 全新的创意激发方式。 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答案,还需要灵感。新的 Bing 可以生成内容来帮助编写电子邮件、制定行程、准备面试、创建答案等等。 三、继续深化与OpenAI的合作,其他产品服务逐步上线 此次Bing和Edge的AI功能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核弹级”的。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微软是在AI全面产品化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巨头,Bing和Edge使用方式上的改变也很可能给搜索和浏览器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长期以来,微软在搜索和浏览器领域都被谷歌牢牢压制,而ChatGPT的出现给以了微软一个绝佳的翻身机会。所以此次,我们也能看到一向“稳重”微软的变得非常的“激进”,趁热打铁就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决意要抢占AI时代的先机。

    而跟谷歌需要维系的广告帝国不同,微软目前似乎更能放开手脚一战。在新的AI功能中Bing和Edge目前都没有附加任何广告,也暂时不会收取其他增值服务费用,看起来微软可能宁愿放弃部分收入也要从谷歌手中去争夺市场份额。

    而微软的AI征程可能仅仅只是拉开了序幕而已,目前跟OpenAI的合作还在加快拓展。此前微软已经宣布再投100亿美元给OpenAI,包括在ChatGPT and GPT-3.5基础上继续深化下一代OpenAI模型、创建集成式的普罗米修斯模型(Prometheus model)、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核心搜索算法等等。 未来这些AI技术将不仅用于搜索领域,还会把这些能力集成到微软的全线产品之中。

    图片截自于Financial Times

    当然,此次Bing和Edge的大规模公测并不是没有风险。

    首先是 准确性 的问题。目前ChatGPT 仍然存在大量将不正确的信息作为事实呈现的情况,微软此次也在发布会承认了可能存在不准确回答,并解释“我们不会总是做对,模型会一直在学习,关键是如何获取信息。”

    第二是 内容安全 问题。在问答环节,有记者提出了对于AI将低门槛低成本的生成一些危险、暴力性质的内容的担忧,微软目前给出的方案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安全系统来过滤这些内容并防止滥用,但具体的效果还要等到大规模开放之后才知道。

    最后是 成本效益 问题。众所周知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和使用成本非常高昂, 对于Bing和Edge此次的大规模升级将会产生多少成本,此次微软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应。

    在发布会的最后,微软强调,“ 微软并不是从零开始,我们已经为这一刻已经等待了多年。 ”“我们相信,目前没有其他公司可以做到我们这种程度。”

    而就在谷歌内部拉响“红色警报”,微软正式开打组合拳之后,苹果也立刻表态要马上召开AI峰会。

    可以肯定的是,AI的号角已然已被吹响。巨头们都开始从过去几年的稳定航行状态向全速前进的模式切换,一个全新的群雄逐鹿时代可能正在前方。

    作者:Juny;编辑:VickyXiao

    来源公众号:硅星人(ID:guixingren123),从科技到文化,从深度到段子,硅星人为你讲述关于硅谷的一切。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到哪里去寻找增量?丨抖音VS快手电商篇

    设计动态 2023-02-08
    2022年,对于抖音、快手两个新流量平台的电商探索而言,都在围绕“增长”这个主题下功夫,按一贯的风格,抖音继续“激进”,而快手选择“稳健”。 在“兴趣”之外,抖音电商向“传统货架”发起了战略猛攻,试图在GMV天花板来临前未雨绸缪,通过货架场景的延伸,来破解直播

    2022年,对于抖音、快手两个新流量平台的电商探索而言,都在围绕“增长”这个主题下功夫,抖音电商向“传统货架”发起了战略猛攻,而快手则围绕着“补货”继续做文章。下面这篇文章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来预测下:2023,抖快电商又将围绕“增长”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2022年,对于抖音、快手两个新流量平台的电商探索而言,都在围绕“增长”这个主题下功夫,按一贯的风格,抖音继续“激进”,而快手选择“稳健”。

    在“兴趣”之外,抖音电商向“传统货架”发起了战略猛攻,试图在GMV天花板来临前未雨绸缪,通过货架场景的延伸,来破解直播电商万亿规模的掣肘;而快手则围绕着“补货”继续做文章,一方面,通过大搞品牌、大搞快品牌来不断优化供给侧短板,另一方面,则是将目光移向了被耽搁的“短视频电商”模块,以挖掘直播外的GMV增量。

    路径不同,效果相似。

    在2022年并不明朗的经济大环境下,抖快电商双双实现了“增长”目标。据卡思预估, 2022年,抖音电商的GMV将逼近15000亿,而快手电商的预估GMV也有望突破9000亿。

    站在2023年的年首,我们不妨一起来总结下抖、快电商2022年的关键词?并一起预测下:2023,抖快电商又将围绕“增长”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一、2022年,抖、快电商的关键词 2022年,抖音电商的所有动作,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词——“全域兴趣电商”在进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兴趣电商这样的“货找人”的消费链路下,补全“人找货”这样的货架电商拼图。

    在此基础上,抖音电商的行业运营也分出了两条业务线,分别是内容业务和货架业务,早在去年8月,抖音电商就曾在内部宣布,未来团队将主要做商城和品牌。

    为什么要发力“全域兴趣电商”?

    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兴趣电商的天花板比较低,装不下抖音的星辰大海 。火星文化、卡思学苑创始人李浩曾预估,兴趣电商发展到3.5万亿这个区间就会出现瓶颈,2022年,抖音电商的GMV预估在1.5万亿——1.6万亿之间,按当下这个增速,到2024年,天花板也就出现了。

    且作为出生在内容平台的电商业务,抖音能倾斜给电商业务的流量也是有限的,电商业务要取得突破性增长,也势必要改变过渡绑定内容流量的局面。

    那如何用有限的流量做出更高的GMV,最常规的路径自然是提升用户的复购,但这恰恰是缺失社交黏性的抖音所欠缺的。

    也因为“复购”的缺失,影响了商家将抖音视为长效经营平台的决定,这样也不利于抖音把电商这门生意无限极放大,以上因素的存在,都加速了抖音大搞中心场的行动。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品牌商家,在抖音却需要为每一次面向潜在用户的内容触达,哪怕是面向粉丝的触达支付额外的费用,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不止因为投放成本增加,还在于与品牌经营的本质:通过知名度、美誉度提升,进而从长线降低获客成本和提升经营复利的目标相背离。

    而商城的上线,无疑在“去中心化”的内容推荐场景里,为商家开辟了一个较中心化的流量经营场域,且相比于直播间的单品、爆品的逻辑,商城之于商家,更像是一个细水长流式的经营平台,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家的内容和流量焦虑,并提升在抖音经营的确定性。

    当然,不止有“商城”,抖音对于“中心场”的释义,还包括搜索和橱窗。

    虽然,大半年时间过去,抖音电商并未公布过“中心场”上线后,所引流贡献的GMV占比有多高, 但从过往大促零星释放的数据上,我们能依稀感觉到来自中心场的GMV贡献在缓步提升。

    如618期间,由商城带动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14%,而由搜索场景带动销量也同比增长293%,到双11好物节,商城带动的日均销量同比增长了156%,商品曝光量则是上半年的1.6倍。

    在李浩的眼里, 商城也好,搜索也罢,都只是兴趣电商模型的补充,泛商城所带来的GMV增量贡献,在2023年预计占比GMV总量的40%上下。

    核心原因是在兴趣推荐平台,用户已经养成了被系统投喂且娱乐至上的心智,而平台是很难改变已经给第一波用户造就的心智的,因此,抖音商城的用户心智建设比起商城本身的基建完善难很多,且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结构,天生适合非标商品展示,以及直播间限时存在的直播价等,都会影响抖音商城的建设进程。

    与抖音电商一样,2022年双十一期间,快手也在顶部Tab栏里,为“商城”开辟一级流量入口,与“发现”“同城”等并列,但商城显然没有成为快手电商发力的重点。

    整个2022年,快手电商都在围绕两个关键词努力:

    快品牌 短视频电商 对于快品牌,2022年,卡思在很多文章里提到过,它指的活跃在快手生态里的新势力商家,多为产业带白牌,快手希望引导其中的优质白牌升级为“快品牌”,进而获得更高的经营复利和更长效的生命周期。

    快品牌的打造,对于快手而言,承接着两大梦想:

    持续提升快手内循环广告的收入,让快品牌商家在生态获利后加大在快手站内的投放力度 借助快品牌,打造具有快手标签的优质货盘,通过提供“高-体验价格比”的商品,来优化用户在快手站内的消费体验 虽然,快品牌多为中小品牌,从投放实力上远不如成熟品牌,但他们对快手平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高,更愿意将快手视为长效经营平台。

    以快品牌“黛莱茜”为例,虽然,2022年黛莱茜已经陆续在抖音、视频号开启常态直播,但快手仍是其经营的主阵地,最核心的GMV也由快手老铁贡献。

    但快手显然也看到快品牌的局限性,2022年下半年年起,快手电商还围绕着“增长”做了两个方面努力。

    1. 持续加强对于短视频电商的扶植 具体而言,又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提出的“公私域双轮驱动”的经营策略,对于主打直播的商家,鼓励他们加大短视频内容的输出,以捕捉直播间外、用户通过短视频下单的GMV增量;二是给予挂车类视频流量扶持,尤其是对于主打短视频带货的商家给予扶持,通过提升内容的曝光率带来转化率提升。

    2. 推出“新品超级计划” 致力于打造100款破亿新品和10000款千万级新品,给予他们成长所需的流量扶持。值得一提的是,“快手新品超级计划”里提到的新品,并非要求商家拿出市面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品,而是鼓励他们不断丰富既有货盘,通过持续“打新”来提升用户的点击复购率,参与的商家也多是成熟品牌。

    从这两个策略的成效来看, 以短视频电商起量最快,故事也最为性感,卡思认为,它也将成为快手电商2023年的一个关键词 ,对于有短视频内容能力的商家和个体,不妨去快手碰碰短视频挂车带货的运气。

    二、2023年,抖、快电商,去哪里求增长? 那除了短视频电商外,2023的抖快电商,还存在哪些机会和可能?

    卡思认为:抖音会“快手化”,而快手则会“抖音化”,听起来是不是匪夷所思,且听我们继续分析。

    先来看快手。从快手已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来看,Q1-Q3,快手电商的累计GMV达到了5888亿,参照2021年Q4快手电商的GMV数据以及因疫情管控放开带来的物流瘫痪等不可抗外因影响,卡思认为,2022年快手电商全年GMV大概在9000亿上下,相比于2021年,增幅30%左右。

    但如前文所提,这个增幅仍是快手通过深挖体系内的优质商家,尤其是原生快品牌商家/主播所带来的。

    2023年,卡思认为,在增长压力下,快手势必与抖音一样,围绕“商城”和“搜索”两个方向来做宽电商护城河。

    但快手发力“泛商城(搜索+推荐+商城)”也面临着两大难题: 一是货架电商最为考验的是平台对于供应链资源的把控能力 ,但直播电商天然存在的品类限制,以及品牌商家对于快手电商的有限入驻热情,都会影响快手商城里商品、品类的完善度,而一旦商品、品类不达用户的搜索预期,最终也会影响转化率的最终达成,于这个层面,作为货架“新生”的快手显然比抖音的考验更大,毕竟在品牌存量上,两者还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 二是快手发力泛商城,也同样面临着用户心智建设的问题 ,习惯被内容投喂且在内容平台娱乐至上的用户,是很难主动去搜索消费的。

    但快手发力泛商城也并非毫无优势,最直观的是: 用户对于快手平台的天然信任以及私域优势,意味着他们通过商城、搜索等渠道主动下单的链路更短 ,但在充分“享受”这个优势前,快手补货、补心智的功课还任重道远。

    所以,从2021年起就在执行的大搞品牌、大搞信任电商的战略,仍将持续到2023年的快手电商上,前者仍聚力补货,后者则为提升转化。

    再把眼光转移到抖音上,在2023年开工的第一天,抖音就祭出了一个大招:抖音超市。通过抖音APP搜索栏,输入“抖音超市”,便可搜到抖音超市的官方账号和超市入口。

    在卡思看来, 推出抖音超市,实际上也是2023年,抖音将持续大搞“中心场”,优化商城的品类宽度和货品深度,并强化“搜-推”体验的重要一步 。

    且线上超市的一个特点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多为用户日常需求的高频产品,不仅复购率高,可与抖音力推的货架电商可以共享背后的供应链,也不像非标商品那样过于依赖于“内容流量”,这与抖音电商内部的战略发展方向(商城和品牌)保持一致。

    除此以外,卡思认为: 2 0 23秒,抖音也将参考快手,围绕着中小商家做更多文章。

    中小商家对于抖音来说具有两重价值:

    这些商家中,有很多都将抖音视为唯一的生意经营平台,对抖音的“忠诚度”更高,投放意愿也更强,在获利后可进一步抬高抖音的广告收入; 满足抖音上多层级活跃用户的产品消费需求,当抖音电商深度下沉,也需要用差异化的货盘来满足有差异化消费能力的人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消费粘性和复购率。 尤其是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中小品牌,还可以借助抖音生态的种草优势、巨量引擎的商业化产品体系和抖音电商的交易闭环,成长为真正意义的“抖品牌”。

    虽然说,抖品牌的概念由来已久,也有很多品牌也自诩为“抖品牌”,但真正被抖音官方提及的次数和赋能动作并不持续。卡思认为: 真 正的“抖品牌”应该是诞生在抖音,种草在抖音,核心销售在抖音,但品牌力并不局限在抖音的品牌。

    在抖音电商高速发展的前两年,抖音一直在围绕供应链的优化做功课,其中,吸引成熟且优秀的品牌入驻是为抖音的重心,但随着品牌的入驻目标阶段性实现,卡思认为, 2023年,抖音将会把目光投向在抖音上经营得非常优秀的中小、产业带商家们,通过资金、资源(流量等)的扶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抖品牌”,并建设具有抖音标签的专属货盘。

    这意味着:2023年,或许也是广大中小商家借势抖音取得超高速增长的不可错过的一年。

    然预测再多,2022终成过去。

    2023年,卡思也期待与每一个你,共同见证直播电商波诡云谲的新一年。

    作者:叫我娜姐

    来源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数据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运营、营销和电商带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卡思数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5000字干货!超详细的交互动效设计指南

    UI交互 2023-02-08
    前言当我们提及“动效设计”这一词,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一类炫酷的极具视觉表现力的动效,而有一类动效,它们如春风细雨般融入了用户交互过程的点滴之中,为打造符合用户心智的流畅体验默默做着贡献,它们就是「交互动效」。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什么是交互动效」「为什么要重视交互动效」「交互动效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带领...

    前言

    当我们提及“动效设计”这一词,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一类炫酷的极具视觉表现力的动效,而有一类动效,它们如春风细雨般融入了用户交互过程的点滴之中,为打造符合用户心智的流畅体验默默做着贡献,它们就是「交互动效」。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什么是交互动效」「为什么要重视交互动效」「交互动效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带领大家了解交互动效的基础概念,以及具体的设计流程方法,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对 交互动效 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更多 动效设计 干货:

    新手科普!交互动效基础知识入门 什么是交互动效 界面交互动效: 用户与界面进行交流互动时以动效的形式进行信息传达。

    阅读文章 >

    一、什么是交互动效? 交互动效指的是那些用于引导和响应用户交互行为的动效,它们与用户的交互行为密切相关,起到帮助用户理解、提供操作反馈、提升感知流畅性的作用。

    与视觉动效不同的地方在于,交互动效主要作用于产品的基础体验和功能体验层面,为用户营造更加自然流畅的体验。而视觉动效除了在功能体验层面能帮助用户降低理解成本之外,更多作用于情感体验,增加产品趣味性、传递产品调性,目的是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调动用户的正面情绪。

    交互动效&视觉动效示例

    交互动效与视觉动效的影响范围差异

    二、为什么要重视交互动效? 在实际的项目中, 交互设计 师往往会先处理任务流程和页面信息设计。在设计工作量大、时间紧张的时候,很可能遗漏掉需要增加交互动效的细节,到点检验收的时候才发现这些问题,这种情况在新人设计师中较为常见。

    在验收阶段,由于项目排期时间紧,开发有别的 bug 要改,可能没有时间去处理动效方面的优化,从而导致了线上出现体验问题。

    验收阶段才发现动效问题的尴尬

    必要的场景缺失动效直接上线,可能会产生以下的体验问题:

    不符合预期,产生理解困难:交互动效用于传达页面变化过程,如果过程缺失,可能会导致变化不符合用户预期,使得用户产生理解困难。 感知卡顿:缺失必要的手势动效会导致用户操作的不流畅,缺失必要的转场动效则会影响视觉观感的流畅性。

    动效缺失产生体验问题例子

    总的来说,不注重交互动效将会给产品体验埋下各种体验问题隐患,加上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后,互联网产品将会更加注重设计上的精致精细度。由此来看,掌握系统化的动效设计方法,已然成为设计师们的必修课。

    三、交互动效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1. 动效评估

    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先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做动效?不能为了做动效而去做动效。

    ① 场景聚焦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场景适合做交互动效?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场景:

    三种适合做交互动效的场景

    「场的变化」指的是用户需要从产品中的一个「场」到另一个「场」,发生在页面间的转场、或页面内的转场。

    「场的变化」相关例子

    「内容的新增或减少」指的是由于用户的交互行为,导致页面中的内容(模块、组件、元素等)产生新增或减少。

    「内容新增/减少」相关例子

    「元素的属性变化」指的是由于用户的交互行为,导致页面中的元素属性产生变化,例如位置改变、状态变化、值变化等。

    「元素属性变化」相关例子

    ② 优先级评估

    筛选出适合添加交互动效的场景后,我们需要评估在这个场景中做动效的优先级。判断做动效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从高到低的维度去进行优先级评估:

    「一致性」——如果某个场景已经有定义好的动效规范,原则上需要遵循规范进行适配,以确保全局动效体验的一致性。这一个维度对于那些存在动效语言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一致性是为整体产品调性和品牌所服务。例如iOS在全局都保持了高度统一的动效体验,如果某一个组件缺失了用户习以为常的动效,很容易被用户感知到且产生对品牌的负面评价。

    「帮助用户理解」——不加动效是否会影响用户对当前页面变化的理解?如果因为缺失动效,在元素关系、页面层级、状态变化上造成用户较大的困惑,影响了用户体验,那么在该场景下添加动效的必要性是较大的。

    「提升流畅度」——不加动效是否会影响视觉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流畅度?即视觉上是否会产生闪跳、突变等卡顿感,操作上是否实时反馈、符合用户预期。

    「引导注意力」——页面中的元素是否需要通过动效来引导用户的注意力?会不会对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打扰?有时候产品会出于业务诉求希望通过动效的手段来引导用户注意力,达到业务的目标,但是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的注意力是否应该被引导,不让动效成为对用户的干扰。

    动效优先级评估

    2. 动效设计

    ① 动效原则

    设计原则用于指导我们设计动效的方向,确保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结合行业内的各类动效规范的设计原则,我们总结出以下六个通用性较高的设计原则:

     舒适:动效需要符合现实世界的物理属性,贴近用户的心智认知,感知上舒适、同时兼具视觉美感。 高效:高效响应并减少过长的位移和时间,使动效触达不拖沓。 流畅:不卡、不闪、不跳,帧率稳定、响应及时、跟手操作是动效流畅体验的基础要求 统一:同个产品内的动效体验感知统一,体现在相同的控件动效保持一致、相似的动效编排一致。 简单清晰:界面元素运动尽可能少且简洁,减少路径及不必要的元素,确保动效过程清晰、重点突出。 克制有度:控制出现频率,不增加额外操作,不干扰用户,确保动效有意义。

    交互动效设计原则

    ② 动效属性

    变化

    一个完整的动效是由不同元素的不同变化组成的,常见的变化类型有:位移、透明度、大小、旋转、3D 旋转...

    动效常用变化类型

    时长

    小于 200ms 的动效不易被感知,多于 1000ms(1s)则让用户感到缓慢,交互动效时长一般在 200ms-500ms 之间,我们在设计时长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i)复杂程度:复杂的动画比简单的动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表达

    动效复杂程度对时长的影响

    ii)区域范围:动效运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小范围内比大范围的运动所用的时间相对更短

    动效区域范围对时长的影响

    iii)入场/退场:一般来说,退场的动效时长要比入场短,让用户更把注意力放在后续的内容中

    动效入场/退场对时长的影响

    曲线

    曲线与时长相互配合产⽣运动的韵律感。调整曲线能使物体实现加速和减速,⽽不是以恒定的速率运动。在自然定律下,物体不会突然开始或停止移动,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加速和减速。以下是三种常用的曲线类型:

    i) 加速曲线:适用原本在视线中的物体,需要消失或退场,逐渐加速符合退场行为特征,例如弹窗/浮层退出、卡片删除等。

    加速曲线示意

    ii) 减速曲线:适用原本在视线外的物体,需要出现或进场,逐渐减速符合进场行为特征,例如弹窗/浮层出现、页面进入等。

    减速曲线示意

    iii) 缓入缓出曲线:先加速后减速,适用于运动前后始终在用户视线范围内的物体,符合物体启动和停止的真实规律,例如图片缩放、tab 切换、开关等。

    缓入缓出曲线示意

    ③ 动效编排

    动效属性是针对单个元素进行设置的,那么如何对多个元素进行动效组合和编排?下面提供一些动效编排的技巧:

     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是通过透明度变化来实现过渡转场,也是最简洁实用、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分为「单向淡入淡出」、「交叉淡入淡出」和「错开淡入淡出」

    i) 单向淡入淡出:在前后层叠的场景中,只有前景元素进行淡入或淡出动作,下方元素无变化。

    单向淡入淡出示意

    ii) 交叉淡入淡出:存在退场元素与进场元素的场景下,一个淡入视野,另一个淡出。在整个过程中,会存在两个元素和它们后面的内容同时可见的时候。

    交叉淡入淡出示意

    如果退场元素和入场元素在视觉样式或者布局结构上差异较大,交叉淡入淡出可能会带来视觉上的混乱,这时候可适当错开出场元素淡出和进场元素淡入的时机。

    可通过错开元素进出场时机避免带来视觉混乱

    iii) 错开淡入淡出:在入场元素淡入之前,将退场元素完全淡出。这种方式可以规避视觉上出现重叠元素,但是可能会造成有一瞬间出现容器内容为空的情况。

    错开淡入淡出示意

     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是通过共享元素、容器和动势来进行转场过渡的一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提升用户操作任务的效率,增强视觉的流畅感,是转场设计中重点推荐的编排方法。

    i) 共享元素

    共享元素是转场前后持续存在的界面元素,是在转场发生后希望用户关注到的焦点元素,它增强了转场的连续感。

    共享元素转场示意

    ii) 共享容器

    当一组元素在过渡时包含明确的边界,可使用容器来让转换过程有连续感。容器通过大小、高度、圆角等属性进行补间过渡转换,容器内的元素可通过淡入淡出或共享元素的手法进行过渡。

    共享容器转场示意

    在使用共享容器转场时,有以下原则需要注意:

    原则 1——尽量减少独立移动的元素数量。多个元素运动会争夺并分散注意力,我们可以通过淡入淡出减少元素移动,让注意力更聚焦。

    原则 1:避免过多独立移动的元素

    原则 2—— 避免焦点元素在运动过程中和其他元素重叠。焦点元素和其他元素运动轨迹重叠会产生杂乱无章的过渡,同样地,可以用淡入淡出来简化运动。

    原则 2:避免焦点元素运动轨迹和其它元素重叠

    iii) 共享动势

    无法通过补间变化来实现柔和过渡,可以提取出可用的共享转换属性,来实现前后的平滑过渡。常用的共享运动属性有位移、缩放、旋转等。

    共享动势效果示意

    其它编排技巧

    i) 运动路径

    如果转场中的元素沿对角线移动,线形运动路径具有简单而实用的风格,而弧形运动路径则创造了更加强调和戏剧性的风格。

    线形和弧形运动路径差异对比

    ii) 振荡

    一般情况下,转场动效在到达终点时会结束。当添加振荡时,过渡路径至少超过其端点一次,然后反向返回端点。振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更加俏皮和充满活力的过渡风格。

    有无振荡差异对比

    iii) 纵深变化

    一般情况下,背景内容在容器变换过渡期间保持静态。可以通过动画背景内容的比例来强调纵深变化。这种通过强调前景和背景内容之间的距离,使过渡看起来更加生动。

    有无纵深变化差异对比

    iv )交错

    一般情况下,入场元素会打包为一个组进行处理。「交错」是指通过对组中的元素应用短延迟,创建一种级联效果,将注意力非常短暂地集中在组中的每个元素或个别元素上。

    通过交错将注意力短暂地集中在每一项上

    交错还有可以用于强调页面元素,将需要强调的页面核心操作或元素在其他元素入场完毕后完成入场,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完成视觉引导。

    通过交错突出核心元素

    ③ 动效落地

    尽管我们把动效设计得再精美,最终还是要靠开发大哥们把它还原出来。交互动效需要开发通过代码来实现,因此动效标注如何让开发看得懂且能理解,就尤为重要。

    这里推荐大家使用参数化的表格来进行标注,转场动效的标注文档中需要包括以下要素:

    动效 demo 附件:方便开发直接查看整体的动效效果 触发条件:说明动效发生的条件,即用户通过什么行为触发该动效 元素示意:将动效中发生变化的元素进行拆解,通过图示清晰示意 变化属性:元素的什么属性发生,例如透明度、位置、大小等等 动效时间:「延迟开始时间」表示元素从触发条件发生后延迟多长时间开始执行,「持续时长」表示该变化持续发生多长时间 变化值&贝塞尔曲线:描述属性具体的变化值范围,以及相应使用的贝塞尔曲线参数

    转场动效标注文档示意

    手势动效的标注和转场动效略有不同,因为手势动效是跟手的效果,不像转场动效是在固定的时长内完成,因此不需要描述时长相关的参数和动效曲线,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描述清楚页面元素跟手的联动关系。

    手势动效标注文档示意

    在动效验收的时候,如果发现有还原问题,那么可以将没有按照设计标注来做的地方在表格中圈出来,帮助开发快速定位问题,提高沟通效率。

    在验收环节运用标注文档定位问题

    结语 交互动效作为提升产品精致精细度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也是作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能,本文给大家讲解了从动效评估-动效设计-动效落地的全流程方法,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交互动效、上手交互动效设计有一定的帮助。当我们希望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极致体验时,不妨试一试从交互动效入手。

    参考资料及部分示例图来源:

    material.io/design/motion developer.harmonyos.com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VMIC UED」

  • ChatGPT发展势不可挡!谷歌、微软、百度也纷纷开始发力

    UI交互 2023-02-08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这两天有关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新闻频频冲上微博热搜,并引起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和讨论。2月7日的微博热搜榜,前10名中ChatGPT占据了两席如果说 2022 年是AI技术在文本生成图像领域的爆发之年,那么2023年这股冲击波已经延伸到文本语言的生成处理上了,而且...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这两天有关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新闻频频冲上微博热搜,并引起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2月7日的微博热搜榜,前10名中ChatGPT占据了两席

    如果说 2022 年是AI技术在文本生成图像领域的爆发之年,那么2023年这股冲击波已经延伸到文本语言的生成处理上了,而且相关技术已经开始深入到应用层面,无论是搜索引擎、程序编码还是文案写作、语言翻译,都能看到新的AI工具的出现,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最近值得关注的新工具~

    了解 ChatGPT的详情:

    地表最强AI聊天机器人ChatGPT诞生!会给设计师带来哪些影响?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前几天刚和大家聊过 AI 绘画工具 Midjourney 的 V4 模型,感叹它图像生成质量之高。

    阅读文章 >

    1)风头正盛的ChatGPT ChatGPT 发布之今不过 2 个多月,月活用户就突破了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OpenAI 也凭借 ChatGPT 成功获得微软100亿美元投资。

    ChatGPT 的出现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实质性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教育。据调查,美国有 89% 的学生都在使用 ChatGPT 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老师利用 ChatGPT 制作教学大纲。

    因为担心 ChatGPT 影响学生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 ChatGPT 生成的内容在安全性和准确性上也没有保证,纽约市颁布了针对 ChatGPT 的禁令,规定无论是老师和还是学生,都不能通过公立学校的网络和设备使用 ChatGPT。虽然如此,但大家也可以在家里使用 ChatGPT,所以这个禁令的实际效果如何还不好说。

    推特网友的分享:一位老兄用ChatGPT写作业被抓到了,成绩判为0。图片来源: (19) Chris Bakke on Twitter

    ChatGPT 自推出后就有观点认为它会颠覆谷歌的地位,而谷歌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就在昨天,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将推出名为“Bard”的 AI 聊天机器人服务以及更多的人工智能项目。据体验过 Bard 的微博网友介绍,它的使用体验甚至好过 ChatGPT。

    图片来源: https://weibo.com

    谷歌官方公布的Bard 用户界面,图片来源: https://blog.google

    由于与OpenAI 有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微软则计划将 ChatGPT-4 集成到新版的 Bing 搜索引擎中,让用户可以直接获取简要的查询答案,并以与聊天机器人的对话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信息检索。新版 Bing 在前几日 曾短暂上线,推特上已经有用户分享使用体验。

    推特用户 @Owen_Yin 分享的新版bing界面

    2)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Ask 网站直达: www.perplexity.ai (需搭梯子)

    Perplexity Ask(意为“有困惑就问”)是一款与ChatGPT相似的AI搜索引擎工具,都是通过对话的方式直接获取整理好的答案,可以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与用户进行持续交流。

    针对提出的问题,Perplexity Ask 会给出一个简要的概述答案,并标明所给答案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使用 ChatGPT 时会出现的“胡编乱造“的问题,保证了答案的可信度。就这一点来说,Perplexity Ask 是比 ChatGPT 更加可靠的信息搜索工具,可以极大简化我们写作时检索信息的流程,提升写作效率。

    用中文在Perplexity Ask 提问后获取的答案(居然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哈哈哈)

    人工智能快速出图!盘点 4 款人气超高的 AI 绘画神器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有关注 AI 绘画领域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国内已经出现了能直接使用中文提示词生成 AI 图像的工具了,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我们进入 AI 绘画世界的门槛,对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阅读文章 >

    Perplexity Ask 还有一个 Twitter SQL 功能,可以精准搜索你想要的推文。比如输入“上周点赞最多的 10 条 ChatGPT推文”,就能快速获取对应的内容。如果你不常用推特但是由想快速获取上面的有信息,Perplexity Ask让你的获取效率暴增。

    与ChatGPT相比,Perplexity Ask没有繁琐的注册流程,搭上梯子后打开即用,并且是实时联网的,可以根据最新的咨询消息提供答案。它支持中英双语搜索,二者区别在于使用中文提问会主要从中文网站上获取信息,使用英文则会从外网上获取信息。

    3)腾讯智能创作助手Effidit ChatGPT 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对相关技术的关注,百度宣布将在今年3月份推出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目前项目已经在做上线前的冲刺。腾讯则是在2020年就推出了智能创作助手 Effidit,探索用 AI 技术提升写作者的写作效率和创作体验。

    Effidit网站直达: https://effidit.qq.com/ (在线体验推荐使用 Chrome 或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

    Effidit(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Editing) 是由腾讯 AI Lab 研发的智能创作助手,有通用版和学术版两个版本,支持中英文双语写作,可以提供智能纠错、文本补全、文本改写、文本扩写、词语推荐、句子推荐与生成等功能。

    Effidit 的操作界面,左边是文本输入框,右边是编辑功能。可以看到我们在输入文本的时候Effidit会根据内容自动补充语句。

    纠错这种基础功能就不多谈了,个人感觉Effidit 比较实用的功能一是“文本润色”,二是“超级网典”。“文本润色”包括短语润色和句子润色,短语润色可以智能推荐或生成更为准确高级的词汇,对非专业写作人员来说非常友好;句子润色则包括句子改写和句子扩写,能使语句表达形式更多样。

    “超级网典”则可以为指定的文本内容提供参考素材,比如我在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章时,在“超级网典”内输入“二十四节气”,就会得到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章推荐、英文翻译,甚至有英文文献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我们的资料检索流程。

    4) 专业AI英文写作工具 Deepl Write 之前在“设计师效率工具”第三期向大家推荐了一款超好用的长文本翻译软件 Deepl,它翻译出的内容逻辑通畅,语句衔接自然,效果堪比人工翻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准确的翻译工具。

    Deepl翻译: https://www.deepl.com/translator  (搭梯子浏览速更快)

    这 5 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三)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上一期为大家分享的神器都用起来的了吗?

    阅读文章 >

    今年 1 月份 Deepl 又推出了新的AI协助写作工具 DeepL Write,目前支持英语和德语写作修正。它不仅可以纠正语法和标点错误,针对整句或单词给出多种备选项,还能给出措辞、语气、风格方面的建议。无论你本身英语写作水平如何,都能通过DeepL Write 实现最真实自然的表达,达到英语母语者的写作水平,有效提升英语写作更有效率。

    Deepl 写作: https://www.deepl.com/write  (搭梯子浏览速更快)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几款最近关注程度比较高的AI工具,特别推荐大家试一试其中的 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Ask 和 腾讯腾讯智能创作助手 Effidit,对文案写作非常有帮助。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设计干货知识 ~ 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参考资料: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2/07/t20230207_38379618.shtml

    https://medium.com/@apappascs/perplexity-ask-a-game-changing-search-tool-powered-by-ai-eb0da75ce87b

    推荐阅读:

    字节、腾讯也玩起AI绘画了,效果还非常不错!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阅读文章 >

    清华出品!AI 神器 WantQuotes 让你的文案立马变高级 大家好,我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前两天刚盘点完一波人工智能在图像生成方面的超强工具,又在微博上看到了清华大学推出的一款“据意查句”的 AI 工具,可以按照你想要的意思快速查找出相关的名言、诗句、俗语等 。

    阅读文章 >

  • 想做国际化产品?先来掌握「多币种支付」设计方法!

    UI交互 2023-02-08
    导读随着全球化贸易的进一步加深,不少互联网产品为了引入更大体量的用户体验并使用产品而开启了“出海之旅”。直接降低用户购买门槛的多币种支付,变成了产品必需品。如果说语言翻译是产品国际化的第一步,那么多币种支付能力的搭建就是紧随其后的第二步。

    导读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进一步加深,不少互联网产品为了引入更大体量的用户体验并使用产品而开启了“出海之旅”。直接降低用户购买门槛的多币种支付,变成了产品必需品。如果说语言翻译是产品国际化的第一步,那么多币种支付能力的搭建就是紧随其后的第二步。

    更多出海产品设计方法:

    产品出海如何做好本土化设计?来看京东高手的实战总结! 互联网企业“出海”浪潮背景下,作为设计师,面对新鲜未知的市场,如何找到适合海外产品的设计方向?

    阅读文章 >

    为什么要“多币种支付”?

    由于用户对非自己国家/地区货币价值概念欠缺,在支付场景需要自行汇率计算、衡量价值等一系列时间/学习成本,支付转化率较低。为了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提高支付人数和支付转化率,产品需要将价格做的更加显性——所见即所付。

    以 Amazon、AliExpress 为例,都为用户提供了多币种支付方案,支持用户使用本币付款。本文将重点对多币种支付方案设计及注意点进行说明。

    Amazon 中多币种方案

    AliExpress 中多币种方案

    一、币种展示 1. ISO 代码 + 货币名称

    每一种货币都统一由三位英文字母代表,而这一套三位英文字母,就是国际标准 ISO 4217。但是进行币种切换选择时,只看到 ISO 代码,部分用户也会定位难度。这种情况下,货币的名称就成为了辅助信息,帮助用户定位货币种类;用美元作为例子,如下图:

    2. 货币符号+ISO 代码+货币名称

    在币种展示中增加货币符号,可以提高用户币种寻找效率。不仅因为日常生活中用户接触更多的是货币符号,而且符号类视觉元素相比文案或者 ISO 代码更易用户阅读与聚焦。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符号是存在多国/多地区通用的情况。单独的一个货币符号,并不能直观的表达一种货币。例如美元符号"$",加拿大元、新加坡元、澳元符号相同,使用时可用 ISO 代码在货币符号前做以区分;如下图:

    注意:通常在网站中,为了视觉效果等原因 设计师 会考虑国旗与币种共同使用。这个设计决策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会存在使用不同货币的可能,另外国旗会有触碰敏感话题的风险。

    二、币种界面和功能 1. 价格展示较长

    当价格展示空间有限,可以考虑缩小货币符号和小数点后金额缩小的方式为整数金额争取更多位置。如图:

    同时,金额较大时,别忘记为千位分隔符留下足够字符空间;

    2. 考虑货币符号

    如上文币种展示中提到的,币种符号存在多币种同用情况,例如符号“¥”,人民币和日元都在使用;符号“$”美元、加拿大元、澳元等共同使用;创建币种符号对照表可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方便设计师或研发定期更新维护;

    币种符号$对照表

    3. 千位分隔符

    因为英文中没有“万”、“亿”,与之替代的只有“千(Thousand)”、“百万(Million)”和“十亿(Billion)”的概念,所以西方习惯在较长数字中每隔三位增加一个逗号,以方便在数字位数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看出它的值。这种情况多使用在日元、韩元等货币位数较多的价格展示中,为用户简化金额阅读。如下图:

    三、币种本地化 1. ISO 代码定期更新

    ISO 4217 货币代码亦可改动,例如当一个国家发行新货币,进行货币改革,更换货币单位之时。俄罗斯的卢布就曾由代码 RUR,改成 RUB。

    所以不要忘记定期关注 ISO 代码相关消息,发现调整,实时更新;

    2. 币种默认初始逻辑

    默认记住上一次用户的币种选择可以让用户免去重复的币种切换工作,直接享受畅通购买的体验。

    使用 IP 定位确定新用户所在地区,并为用户切换至对应地区使用币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正在出差的用户来说有些多此一举;

    使用浏览器默认语言并为用户定位对应币种容错率相对更高些。

    另外,用户登录与未登录两种场景也可以结合考虑添加默认币种逻辑;

    3. 考虑提供参考价格

    世界上大约有 170 种货币,产品不可能为每一种货币提供支付渠道。那部分不可支付币种,我们可以通过当天汇率,在前端页面展示参考价格,方便用户衡量价值。

    例如,Amazon 中切换肯尼亚先令等,可以看到如下备注信息,提示用户页面价格只作为参考,用肯尼亚先令支付可能不成功。

    四、切换币种功能 用户的购买支付流程根据不同用户习惯会有所区别,主要可分为两类:

    ① 先看价格范围再看商品详情

    ② 先看商品详情再查看价格

    第一类用户在平台上首先会将币种进行本地切换。那么全局币种切换器成为这类用户的必需品。而第二类用户在意商品细节多过于价格或是默认币种与本地货币换算较为常见,所以通常到了最后一步支付时,用户切换到本地货币进行最终的价格确认。这种情况,支付时的币种切换器更有意义。

    1. 全局的货币选择器

    很多大型电商平台中,默认用户地区会使用网页 IP 定位,而地区确定后又可以推测用户使用货币,所以设计师会将币种设置与导航栏的语言/地区/国家设置进行入口合并。

    这样做可以让用户在有相关设置需求时,较快的定位入口,同时也考虑设置内容的联动性,辅助用户批量设置。

    当你的网站导航栏不固定时,在方案对比页面增加货币选择器是个不错的选择。用户查看方案详情或对比方案信息时,产生货币切换需求概率较高。在方案页面的币种选择器可以更快的满足用户需求,从而促进用户支付。

    2. 支付链路中的货币选择器

    在一些复杂的支付链路中,我们会使用弹窗让用户完成购买信息的细节选择。例如选择套餐的付款方式(优惠券/活动码)、套餐的付款周期(月/季度/年)等情况,而这也是用户最后切换支付币种的机会。

    不要忘记贴心的为用户保留币种切换功能,帮助用户顺滑的完成支付链路。

    结语 在“多币种”支付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币种展示方式和币种时机(币种选择器位置),并结合支付场景、支付链路、开放币种范围等因素综合思考,才能保证国际化用户良好的支付体验和感知。“多币种”支付不仅可以传递产品国际化信息,也可以给业务带来营收价值。

    国际化支付场景虽然常见,但是设计细节关注度较低,很多设计师无论是否拥有 国际化设计 经验都习惯凭主观直觉设计。因此,我们对国际化“多币种” 支付设计 抽丝剥茧,总结出比较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刚接触国际化业务的设计师。

  • 用3个章节,聊聊SaaS用户体验设计实践与价值

    UI交互 2023-02-08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对「SaaS」和「SaaS 用户体验」价值思考及设计实践总结分享,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如何理解 SaaS 和传统软件的差别重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的价值SaaS 用户体验设计体系实践思考。更多SaaS产品设计干货: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对「SaaS」和「SaaS 用户体验 」价值思考及设计实践总结分享,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如何理解 SaaS 和传统软件的差别 重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的价值 SaaS 用户体验设计体系实践思考。 更多 SaaS产品 设计干货:

    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 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阅读文章 >

    一、SaaS 的本质是什么 SaaS,英文全称 Software as a Service,意思为软件即服务。是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软件交付模式,因为交付模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和传统软件的差别。

    在 Saas 之前传统软件需要购买后本地化部署,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卖软件是将软件作为一个软件实体卖给客户了;而卖 SaaS 软件的所有权还在厂商所有,提供的是“软件服务”。

    Saas 模式的提出者是 Salesforce 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 在98年的时候提出。有两个原因促使马克·贝尼奥夫思考并提出Saas:

    传统软件部署实施交付的失败率非常高; 软件的售卖价格非常高,很多中型、中小企业有需求但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 基于以上两个痛点及当时的现状卖软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市场受到严重的阻碍(据 Gartner 高德纳公司(美国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曾表明:在所有 CRM 项目中大约 55%没有达到软件用户的完整交付和预期目的,通俗的说是实施失败。)

    从卖软件变成卖服务,其中的技术方式的改变、交易模式的改变,促成了软件时代的变革,对于传统软件公司来说,是一次大革命。原来卖软件给客户,一次性(或者分几次)收到钱了;改为卖服务后,这笔钱就不能在短周期内一次性收了,现行的 SaaS 模式通常是按照用户的使用年费来收取。

    两者差别在于,软件商需要先主动改变可以短期的一次性高收入,从短期收入向长期收入的转变;

    所以 SaaS 是长期主义的事情。

    失败的 Saas 生意会出现一个问题:把长期生意做成了短期不可持续的生意;而短期生意带来的就是经营成本的剧增,导致生意不可持续。

    所以,Saas 模式决定了需要客户长期使用你的产品,才可以长期可持续赚钱,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客户终身价值(LTV)。

    那如何做到客户长期使用,其实只有一种方式: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做到帮客户成功(帮助客户的业务成功),从而持续续约。

    吴昊老师,在《SaaS 创业路线图》中的讲到:SaaS 的本质是续费。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SaaS 的经营本质在于可持续。

    二、从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 那么,决定 SaaS 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呢?

    我认为决定性因素有三个方面:产品强大且灵活、用户体验优质、服务的有效支持。产品强大和服务的有效支持不言而喻,具体我们来聊聊用户体验的价值。

    传统软件在一次交付实施后,客户付 80%的钱,剩下的 20%能不能收回来就不那么重要。但 SaaS 模式,客户每年进行续费,若产品使用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低,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可能是客户终止续费。

    因此,和传统软件相比 SaaS 的用户体验的价值就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 SaaS 的续费和流失。

    相信“用户体验”这个词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接下来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用户体验。

    官方的定义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主观感受。“用户体验”这一概念是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的。产品大神俞军老师说过用户体验的本质是“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基于俞军老师的定义、我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是帮助产品和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同时创造「美·好」体验。

    怎么理解,因为用户体验是满足商业目标的一种行为手段,我们来看下用户体验的需要考虑的双边关系,就比较好理解了。

    如下图:左边是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右边是我们企业最高效的服务用户。

    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来源于用户价值,同时考虑实现商业价值的效果和效率。我们常常会听到“投入产出比”或者叫“投资回报率”;对于商业行为中的一环用户体验也如此。

    所以,用户体验的核心的就是:平衡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及企业最小成本服务用户。完成价值交换同时,满足持续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 SaaS 的产品设计中,用户体验其实承担着一个比较重要的责任,因为它关系到成本的边际和规模化的影响,一头是产品一头是用户。

    那么作为产品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具备一定成本意识,做好“成本管控的设计”,更本质来说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因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产品的交互方式、使用流程,在用户认知和效率层面有较强的把控空间,充分做到的以“用户体验”出发;那后续销售、交付、客户成功的全链路服务过程的学习效率和服务效率会呈指数级上升。

    产品设计,应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关于用户体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 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个人认为这是所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可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需要经常性、反复对照思考的设计模型。

    用户体验设计的价值远不止于让产品的视觉、颜值提升,设计更大的价值在于深入业务、洞察用户,帮助业务梳理产品信息架构、任务流程、交互体验。

    构建系统的用户使用方式和工作模式,从而达成用户目标;通过达成用户目标完成价值交换、以此完成商业交易达成商业目标。

    三、 SaaS 如何进行用户体验设计 回顾 Saas 的商业模式,Saas 的商业模式决定我们提供的这个服务不是靠人海战术,因为 Saas 软件即服务的含义是所提供的软件就等于提供自助化的服务,应该提供的是自助服务、开箱即用、开箱易用的服务。

    那么 Saas 服务设计策略上,应该从降低系统使用门槛和提升用户的自主化服务两维度出发,根据这两个核心维度,我们构建了每刻 SaaS 产品体验的设计策略模型。

    第一,设计“系统服务自动化”,这里的服务是功能使用的操作,符合“低认知、易上手”,那么从设计整个体系 需要遵守“易发现、低认知、高效率、有温度”的设计原则展开,以用户使用行为出发设计符合用户心智认知的功能形态和交互流程。

    第二,设计“系统帮助自助化”,什么意思在全系统中构建帮助引导的自助化体系,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我们从发现的维度、认知的维度,系统认知的维度,综合考虑用户系统的帮助引导。

    设计原则,是指导我们做正确设计的方针。

    设计原则的建立基于对用户使用体验全流程的基础上,以每刻报销的设计原则,围绕用户旅程、认知及行为出发构建。

    当用户接触系统从看出发,看见系统界面、发现操作入口;(发现) 带着操作任务用户进入系统、看见导航、看见文字、看见按钮,都需要理解认知;(认知) 用户从何开始、如何操作,在完成整个业务事项的过程需要进行填写、选择、交互过程就产生了生产效率问题;(操作) 当出现误操作或系统出错时,需要系统纠错提醒、容错的设计、帮助及引导,当完成整个业务事项后,用户产生一种的情绪感受,这个感受即是印象、评价、口碑。(感受) 紧紧围绕产品业务、用户处理特性业务的基础上,以终为始,回归到用户、业务、系统进行思考归纳的产物。

    设计策略,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做正确的设计。

    在 SaaS 产品分类上,常见的 SaaS 产品主要分为 3 类,行业 SaaS、职能 SaaS 和通用 SaaS。

    每刻报销产品从核心业务来说是职能类 Saas,从提升财务人员报销的发票审批、费用审核等效率展开,但报销的来源又源于普通员工的业务报销,业务报销发生又和所在行业的费用发生行为特征有一定相关性,所以是结合职能和行业 Saas 的属性,从用户体验的设计上需要考虑不同角色用户对于系统的业务理解、功能交织使用的不同诉求,这个设计过程探索研究是相对比较有难度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展开聊。

    下图是每刻系统经过 6 年过程中统计的问题分布,分布比率呈现:认知问题 60%,效率问题 30%、情感问题 10%。

    关于帮助引导

    我们在访谈客户调研发现,企业服务虽然客户已经用了好几年我们的系统,但财务部门还是经常性会碰到新入职员工的系统使用问题,甚至财务部门来新人时 以前系统发生的使用问题会从新出现一遍,所以企业服务有一个现象,客户是老客户,但新用户不断增加,新人一旦增加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认知问题,也辅证了我们对于 Saas 系统认知问题是用户体验的第一大问题。

    帮助体系建立可以从系统层面体系化有效降低用户使用的认知成本,围绕用户角色的核心业务操作使用流程、洞察用户旅程上的疑惑和障碍点。用户首次进入系统要建立介绍和引导,足够简单、降低陌生感,来减少人力咨询回复的投入。

    相比人,系统的自助化和自动化的服务,更具有复用性和规模效应。

    本文小结 SaaS 的商业模式,按年使用账号来收费和传统软件的付费模式区别非常大,因为需要先主动放弃自己本来可以唾手可得的收入,从短期收入向长期收入的转变。在 SaaS 模式的时代,商业模式决定其必须关注客户成功、客户持续续费、LTV 客户长期价值。

    SaaS 的产品更需要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的优劣决定其产品的长期发展,SaaS 的用户体验设计则关注用户使用认知和行为效率,以及系统服务自主化设计和系统帮助自动化设计,用户体验将在产品成长期后半程,逐渐成为 SaaS 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产品竞争力。

    以上,对 SaaS 及 SaaS 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和价值思考,希望这篇文章对同行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 用3个章节,聊聊SaaS用户体验设计实践与价值

    UI交互 2023-02-08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对「SaaS」和「SaaS 用户体验」价值思考及设计实践总结分享,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如何理解 SaaS 和传统软件的差别重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的价值SaaS 用户体验设计体系实践思考。更多SaaS产品设计干货: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对「SaaS」和「SaaS 用户体验 」价值思考及设计实践总结分享,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如何理解 SaaS 和传统软件的差别 重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的价值 SaaS 用户体验设计体系实践思考。 更多 SaaS产品 设计干货:

    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 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阅读文章 >

    一、SaaS 的本质是什么 SaaS,英文全称 Software as a Service,意思为软件即服务。是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软件交付模式,因为交付模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和传统软件的差别。

    在 Saas 之前传统软件需要购买后本地化部署,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卖软件是将软件作为一个软件实体卖给客户了;而卖 SaaS 软件的所有权还在厂商所有,提供的是“软件服务”。

    Saas 模式的提出者是 Salesforce 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 在98年的时候提出。有两个原因促使马克·贝尼奥夫思考并提出Saas:

    传统软件部署实施交付的失败率非常高; 软件的售卖价格非常高,很多中型、中小企业有需求但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 基于以上两个痛点及当时的现状卖软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市场受到严重的阻碍(据 Gartner 高德纳公司(美国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曾表明:在所有 CRM 项目中大约 55%没有达到软件用户的完整交付和预期目的,通俗的说是实施失败。)

    从卖软件变成卖服务,其中的技术方式的改变、交易模式的改变,促成了软件时代的变革,对于传统软件公司来说,是一次大革命。原来卖软件给客户,一次性(或者分几次)收到钱了;改为卖服务后,这笔钱就不能在短周期内一次性收了,现行的 SaaS 模式通常是按照用户的使用年费来收取。

    两者差别在于,软件商需要先主动改变可以短期的一次性高收入,从短期收入向长期收入的转变;

    所以 SaaS 是长期主义的事情。

    失败的 Saas 生意会出现一个问题:把长期生意做成了短期不可持续的生意;而短期生意带来的就是经营成本的剧增,导致生意不可持续。

    所以,Saas 模式决定了需要客户长期使用你的产品,才可以长期可持续赚钱,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客户终身价值(LTV)。

    那如何做到客户长期使用,其实只有一种方式: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做到帮客户成功(帮助客户的业务成功),从而持续续约。

    吴昊老师,在《SaaS 创业路线图》中的讲到:SaaS 的本质是续费。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SaaS 的经营本质在于可持续。

    二、从新认识 B 端用户体验 那么,决定 SaaS 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呢?

    我认为决定性因素有三个方面:产品强大且灵活、用户体验优质、服务的有效支持。产品强大和服务的有效支持不言而喻,具体我们来聊聊用户体验的价值。

    传统软件在一次交付实施后,客户付 80%的钱,剩下的 20%能不能收回来就不那么重要。但 SaaS 模式,客户每年进行续费,若产品使用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低,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可能是客户终止续费。

    因此,和传统软件相比 SaaS 的用户体验的价值就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 SaaS 的续费和流失。

    相信“用户体验”这个词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接下来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用户体验。

    官方的定义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主观感受。“用户体验”这一概念是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的。产品大神俞军老师说过用户体验的本质是“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基于俞军老师的定义、我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是帮助产品和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同时创造「美·好」体验。

    怎么理解,因为用户体验是满足商业目标的一种行为手段,我们来看下用户体验的需要考虑的双边关系,就比较好理解了。

    如下图:左边是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右边是我们企业最高效的服务用户。

    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来源于用户价值,同时考虑实现商业价值的效果和效率。我们常常会听到“投入产出比”或者叫“投资回报率”;对于商业行为中的一环用户体验也如此。

    所以,用户体验的核心的就是:平衡用户最小成本满足需求,及企业最小成本服务用户。完成价值交换同时,满足持续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 SaaS 的产品设计中,用户体验其实承担着一个比较重要的责任,因为它关系到成本的边际和规模化的影响,一头是产品一头是用户。

    那么作为产品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具备一定成本意识,做好“成本管控的设计”,更本质来说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因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产品的交互方式、使用流程,在用户认知和效率层面有较强的把控空间,充分做到的以“用户体验”出发;那后续销售、交付、客户成功的全链路服务过程的学习效率和服务效率会呈指数级上升。

    产品设计,应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关于用户体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 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个人认为这是所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可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需要经常性、反复对照思考的设计模型。

    用户体验设计的价值远不止于让产品的视觉、颜值提升,设计更大的价值在于深入业务、洞察用户,帮助业务梳理产品信息架构、任务流程、交互体验。

    构建系统的用户使用方式和工作模式,从而达成用户目标;通过达成用户目标完成价值交换、以此完成商业交易达成商业目标。

    三、 SaaS 如何进行用户体验设计 回顾 Saas 的商业模式,Saas 的商业模式决定我们提供的这个服务不是靠人海战术,因为 Saas 软件即服务的含义是所提供的软件就等于提供自助化的服务,应该提供的是自助服务、开箱即用、开箱易用的服务。

    那么 Saas 服务设计策略上,应该从降低系统使用门槛和提升用户的自主化服务两维度出发,根据这两个核心维度,我们构建了每刻 SaaS 产品体验的设计策略模型。

    第一,设计“系统服务自动化”,这里的服务是功能使用的操作,符合“低认知、易上手”,那么从设计整个体系 需要遵守“易发现、低认知、高效率、有温度”的设计原则展开,以用户使用行为出发设计符合用户心智认知的功能形态和交互流程。

    第二,设计“系统帮助自助化”,什么意思在全系统中构建帮助引导的自助化体系,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我们从发现的维度、认知的维度,系统认知的维度,综合考虑用户系统的帮助引导。

    设计原则,是指导我们做正确设计的方针。

    设计原则的建立基于对用户使用体验全流程的基础上,以每刻报销的设计原则,围绕用户旅程、认知及行为出发构建。

    当用户接触系统从看出发,看见系统界面、发现操作入口;(发现) 带着操作任务用户进入系统、看见导航、看见文字、看见按钮,都需要理解认知;(认知) 用户从何开始、如何操作,在完成整个业务事项的过程需要进行填写、选择、交互过程就产生了生产效率问题;(操作) 当出现误操作或系统出错时,需要系统纠错提醒、容错的设计、帮助及引导,当完成整个业务事项后,用户产生一种的情绪感受,这个感受即是印象、评价、口碑。(感受) 紧紧围绕产品业务、用户处理特性业务的基础上,以终为始,回归到用户、业务、系统进行思考归纳的产物。

    设计策略,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做正确的设计。

    在 SaaS 产品分类上,常见的 SaaS 产品主要分为 3 类,行业 SaaS、职能 SaaS 和通用 SaaS。

    每刻报销产品从核心业务来说是职能类 Saas,从提升财务人员报销的发票审批、费用审核等效率展开,但报销的来源又源于普通员工的业务报销,业务报销发生又和所在行业的费用发生行为特征有一定相关性,所以是结合职能和行业 Saas 的属性,从用户体验的设计上需要考虑不同角色用户对于系统的业务理解、功能交织使用的不同诉求,这个设计过程探索研究是相对比较有难度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展开聊。

    下图是每刻系统经过 6 年过程中统计的问题分布,分布比率呈现:认知问题 60%,效率问题 30%、情感问题 10%。

    关于帮助引导

    我们在访谈客户调研发现,企业服务虽然客户已经用了好几年我们的系统,但财务部门还是经常性会碰到新入职员工的系统使用问题,甚至财务部门来新人时 以前系统发生的使用问题会从新出现一遍,所以企业服务有一个现象,客户是老客户,但新用户不断增加,新人一旦增加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认知问题,也辅证了我们对于 Saas 系统认知问题是用户体验的第一大问题。

    帮助体系建立可以从系统层面体系化有效降低用户使用的认知成本,围绕用户角色的核心业务操作使用流程、洞察用户旅程上的疑惑和障碍点。用户首次进入系统要建立介绍和引导,足够简单、降低陌生感,来减少人力咨询回复的投入。

    相比人,系统的自助化和自动化的服务,更具有复用性和规模效应。

    本文小结 SaaS 的商业模式,按年使用账号来收费和传统软件的付费模式区别非常大,因为需要先主动放弃自己本来可以唾手可得的收入,从短期收入向长期收入的转变。在 SaaS 模式的时代,商业模式决定其必须关注客户成功、客户持续续费、LTV 客户长期价值。

    SaaS 的产品更需要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的优劣决定其产品的长期发展,SaaS 的用户体验设计则关注用户使用认知和行为效率,以及系统服务自主化设计和系统帮助自动化设计,用户体验将在产品成长期后半程,逐渐成为 SaaS 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产品竞争力。

    以上,对 SaaS 及 SaaS 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和价值思考,希望这篇文章对同行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