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修行业互联网转型的逻辑是什么?——互联网让服务者被看见
设计动态 2022-12-27文章比较长(啰嗦),我先说下答案: 装修行业的问题:劣币驱除良币,各环节都普遍存在。 造成上面问题的原因:系统性问题,钱没分好,只有利益驱动,缺少价值驱动。 该如何解决:用互联网这个技术工具,把钱分好,让价值驱动回归。 01 一切从为什么开始 我为什么做这件事传统的装修行业,往往会存在着劣币驱除良币的问题,而造成这个的原因是钱没有分好,只有利益驱动,缺少价值驱动。那么,如何运用互联网,让价值驱动回归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章比较长(啰嗦),我先说下答案:
装修行业的问题:劣币驱除良币,各环节都普遍存在。 造成上面问题的原因:系统性问题,钱没分好,只有利益驱动,缺少价值驱动。 该如何解决:用互联网这个技术工具,把钱分好,让价值驱动回归。 01 一切从为什么开始 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家装行业有很多问题,比如:
用户没有安全感,担心被坑;装修质量不可控,主要靠运气,靠遇到“好人” 装修工人故意使坏,不爱干净,在工地抽烟,喝酒,不好好干活…… 项目经理联系不上,不负责任,偷工减料,还拖欠工人工资,工人都找到业主家里了…… 设计师虚假承诺,漏报价,不交底,签完合同联系不上…… 家居卖场,恶意宰客,以次充好…… 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劣币驱除良币。认真做事的人不会赚更多钱,做坏事儿的人反而能活下去。
那为什么会如此大面积的存在劣币驱除良币呢?这些问题能不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呢?
笔者认为,当问题大面积出现的时候,说明当前行业的底层架构出现了问题,属于系统性问题,从单个点去优化,很难解决问题。
传统的装修企业、施工队的业务开展方式、管理方式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觉得是:钱没有分好。钱分得不合理,不公正,只有利益驱动,缺少价值驱动。
比如,设计师的收入是销售导向的,合同额越大,签单越多,收入越高。A设计师服务客户,认真设计,交底每次都去,客户提问及时解答,但没时间服务新的客服,没有新的签单。B设计师,时间都花在新客户身上,虚假承诺,故意漏报价,快速签单,月月top sales ,还有私单接,还有回扣拿。结果就是A要么被公司淘汰,要么出去做独立工作室,甚至一些年轻的设计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只能转行了。这就是劣币驱除良币。
再比如项目经理,赚钱的逻辑是,拿分包合同的总金额去交付,花完剩下的钱是他的。表面上考量的是项目经理的成本管理能力,实际上考验的是人性。装修公司一再压低分包价格,学历本就不高的项目经理,excel表格都用不好的他们,只能算快账,不花钱、少花钱=赚钱。于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工人杀价,给业主增项,甚至偶尔跑个路啥的,都是能力体现。
而装修工人,这个完成100%工程量的执行者(设计师和项目经理是管理角色),本应该是最核心的角色,结果被边缘化,“挥之即来,呼之即去”。而他们能多赚钱的核心逻辑就是做得快,这样可以接更多的单,从而提高单日产出。因为做得好,在现有的体系下很难溢价(没有消费者为手艺好的师傅付高工价的路径),做得好还做得慢,做得慢工长也嫌弃,做得快,接的单多,还能对冲被某个项目经理拖欠工资的风险。
02 怎么做? 用互联网工具,把钱分好,利益驱动的同时,让价值驱动回归。
如何分钱:像滴滴打车一样分钱,平台统一定价,按工程量计价,系统派单,系统结算。 如何价值驱动:服务留痕,系统评级,给服务定价。比如引入类似王者荣耀的赛季模式,每个赛季结束,根据上一赛季的服务记录,客户评价定级,决定下个赛季允许接对应等级价格的订单。 从管理理念上,我们在强调服务客户的同时,还应该把管理工人变成服务工人,让设计师、工程管家、监理、材料商等等围绕让工人把施工做好来展开。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
互联网天生擅长做链接,做计算,做记录。 推荐曾鸣老师的《智能商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 互联网技术如何把钱分好 相较于滴滴打车,原本的出租车上就有安装计费器,APP可以根据客户起止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等时费,来自动计算打车费。但装修行业,尤其是各工种之间的服务定价,从来就没有被标准化过。
设计费可以按平米计价,也可以按合同额提成;项目经理拿分包价,施工完剩多少赚多少;而装修工人的价格则是依靠项目经理和工人之间讨价还价来的,都发生在线下,都是casetocase,并且无论是公司还是可以也不关心这些。因为传统装企管理能力的边界达不到工人这个程度,一旦尝试这样做,只会带来更大的管理成本,更差的管理效果。
当然项目经理和工人之间的讨价还价也是有依据的,无外乎两种:点工(按天计算,一天300-500元),包工(按工程量计算,提前预估有多少工程量,写好单子,报价)。只是这两种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灵活度,变化很大。
BIM技术,理论上可以做到设计算量,也就可以生成一份准确的施工成本清单。但是BIM在装企实施的难度很大,一方面BIM设计软件成熟度不够,无法覆盖全部施工场景;另一方面BIM设计软件只是设计部分,如果要行之有效,必须有配套的ERP对接,全流程在线且可用;但更重要的是设计师的学习、使用成本很大,落地执行阻力大。
另外,即使装企推动了BIM技术的应用,由于装企的管理模式没有改变,依然是在分包,BIM的真正威力也就发挥不出来。用BIM只做到分包,有点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
所以,互联网装修,在运用BIM技术时,一方面应该把成本计算做到最小单元,不仅仅做到材料算准,还要做到人工也算准。比如对于泥水工程,BIM软件可以计算出泥水工程包含的全部施工定额项以及工程量,乘以定额项单价,就可以计算出泥水工程的人工成本是多少。
管理模式上要尝试弱化,甚至取消分包。
项目经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装企给工人算价,付款。项目经理平时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如何花钱,如何省钱上面,而忽视了质量管理和服务。
BIM技术,可以把项目经理从成本管理中解放出来。用系统算价,来和工人对接报价和支付。让项目经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质量管理和服务中来。工地才能越来越好,装修这个行业也才会越来越好。
工人的成本管理是装修这个项目管理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环,也是问题的关键。但实际上其他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好在解决了工人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比如设计师,装企设计师销售化的问题。如果设计师的好坏(收入高低)不是看合同额大小,而是看设计费高低,交付效果,客户满意度,那么设计师就能更用心的去为客户设计。同时设计师为了服务好客户,就会帮客户把好预算关,不漏报价,错报价,自然也会愿意去学习BIM软件,因为使用BIM软件,可以减少设计师的预算工作量。
比如项目经理,其实在讲工人的时候,已经有提到,一定要让项目经理从成本管理中解脱出来。这时传统的项目经理严格说,不学习的话有很大概率会被淘汰,行业里面可以招聘很多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来做项目经理。现在大学生不愿意做项目经理的很大原因,就是要做成本管理,很“低级”“原始”的成本管理。让专业更专业,人才进来,行业才能好起来。
最后就是材料,实际上现在好一点的装企在这个环节已经改善很多,当然原因也是比较尴尬的,因为施工赚不到钱,要靠材料赚钱,而供应的管理,相对于施工管理来说成功率高不少。个人建议装企尽可能多的把材料纳入到服务中来,目的除了为了赚钱外,其实更关键的是提供一个整体的服务,简单的,业主不用到处买材料了,更重要的其实是责任主体的变化。装企负责材料的采买,材料出了任何问题,装企负责。这样业主更放心了,问题也会更少了。而BIM+ERP系统,可以对材料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尤其BIM对材料损耗率的管理有奇效。
下面的图片是我之前项目的一些截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图一:预算-空间尺寸
图二:预算-硬装配置
图三:预算-水电定位
图四:预算-人工和辅材费用清单
图五:预算-主材、家私家电
图六:设计
图七:施工-工人匹配
图八:设计师接单
图九:工人接单
2. 互联网技术如何价值驱动 其实在讲分钱的时候,已经有提价值驱动,让专业更专业了。这里 其实也隐含了一个道理,就是很多问题都出在根上,从根本上出发找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其他问题就一通百通了。比如我们的身体生病,也是这样的道理,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什么病毒都来了;一只脚受伤了,膝盖也不好了,腰也开始疼了。
说回来,价值驱动的关键,就是先把钱分好。把钱分好后,在管理上,产品设计上,加以对专业价值的引导。比如管理上,你可以理直气壮的设计师,项目经理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客户服务好。他们不会再低头嘀咕,“不吭客户你给我发工资啊”。而是可能会说:“我手上的这个客户户型哪里不好,大家一起想想办法”。
产品上,评价体系、评级系统,就可以考虑做起来了。而不用担心只是做了个样子工程。客户真实的评价,会影响服务者的收入,以及后续的接单。当然也要注意预防客户差评被砍的问题发生。
03 倡议:把管理工人变成服务工人 这里真的就只能是倡议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领导是未下属服务。装修行业应该为工人服务。他们太重要了,他们现在看起来还不是那么可爱,是因为这个行业对他们不够好。爱是相互的,给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多一些帮助,理解、关怀和保障,装修这个行业才会变得更好,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做装修工人。现在的装修工人其实不缺钱(只要不遇到跑路的包工头)。
最后引用罗振宇在2020年时间的朋友里面说的一句话:互联网的未来是让服务者被看见。
我补充一句,让服务者赢得尊重!
本文由 @李海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颠覆认知:出海SaaS如何做才有效果(上)
设计动态 2022-12-27出海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国内这个方向还在持续的升温,然而出国的SaaS过得舒服的没有几家,包括国内的大厂SaaS出海依然有严重的问题。 我从腾讯出来之后,跟着前老板一起做出海SaaS的业务,经过小半年的实践,略微有一些心得、总结和思考,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今国内很多企业在出海,在上网搜索关于出海的内容时,大多数人都告诉你这个赛道非常好、市场大。然而,做出海的业务并没有那么容易。对此,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做出海SaaS的业务时的一些感受与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海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国内这个方向还在持续的升温,然而出国的SaaS过得舒服的没有几家,包括国内的大厂SaaS出海依然有严重的问题。
我从腾讯出来之后,跟着前老板一起做出海SaaS的业务,经过小半年的实践,略微有一些心得、总结和思考,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你在网上也能看到很多出海SaaS的内容,说实话,很少是从业者写的,更多是在理论层面的一些搬运,这些内容有好处,缺少了实践,总会出现一些高屋建瓴,没办法落地的情况。
这次的文章大概分为背景、模式、环境、产品、获客和服务等6大模块,大概分为两篇文章写完。
如果你也在做出海的业务,这两篇文章一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上网搜一下关于出海的内容,大多数人都告诉你这个赛道非常的好,市场是如何大。
如果你听信了这些人的话,那么你真的要被骗的“底裤”都留不住了。
看完这篇文章,你再决定要不要出海。
一、出海的背景 你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 你们到底是SaaS出海还是出海SaaS。
国内做出海的SaaS企业,大多数是从中国市场做出来一些成绩,然后把产品卖向海外市场,这一类产品我们只能叫做 SaaS出海 。
国内还有少部分的用户是基于海外市场来做的产品,然后把产品推向海外的用户,说实话,这些公司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国内的企业,他们更多是把研发团队放在国内,做海外的业务,这一类公司才是 出海SaaS 。
不过据我个人观察,国内的企业大多属于前一种,后一种的公司很少。
如果你有心留意过国家顶层对于经济走向、经济趋势的规划,那么你一定会知道双循环战略。货物、软件出海,去转更多的海外的资本,是国家战略中的一环。
很多地方政府也开始倡导,企业需要走出去,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相关的政策,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大部分人告诉你,现在出海很火,大多是基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的 。
有人会用数据来告诉你,2021年中国SaaS的市场份额是116亿美金,而全球的市场规模大概是1226亿美金,因此推论,全球的市场份额更大,出海能够赚更多的钱。
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一个国家是116亿美金,全球有198个国家,一共才1226亿美金,如果考虑平均值,显然中国的SaaS市场更大。
其次,中国的政策、市场、用户、企业、关系等,你是有优势的,毕竟大家生活在同一套市场环境之下,而全球的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法律、风俗、信仰等,它是一个零散的整体,你需要服务于多个市场,迎合多种用户习惯。
显然, 你用中国SaaS的思路,直接去做海外的生意,那么一定会碰壁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软件走不出去之一。
所以,对于要不要出海,你首先要认真地思考,国家政策和全球的市场,对你们产品能不能出海并没有本质上的帮助;其次你需要考虑,一旦确定出海,你们是SaaS出海还是出海SaaS;最后你要思考,全球有那么多的地盘,你到底优先出海哪些多家和地区。
思考这些问题就离不开 ,你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分配到你们出海的这条线的业务,资源包括硬性资源:资金、人才、场地等,软性资源:你们在当地市场拥有的人脉、市场了解、用户了解等 。
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只匹配了硬性资源,并没有软性资源,只是公司需要做出海的业务,这件事情就开始了。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做的并不好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出海这件事情并不是考虑清楚了再去做,而是边做边调整,虽然话是这么说,大多数企业在出海这件事情上战略定力是不够的,一旦出现亏损或者在长时间不能盈利,那么出海这件事情被叫停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出海的模式 大多数企业的出海模式为直接销售模式,通过广告投放在当地进行获客,然后通过国内的团队进行产品的销售,
有人会拿Tik Tok、WPS等软件出海来说事情,C端软件出海和SaaS出海是完全不同的两套逻辑。C端软件只要产品足够好用就能在用户中形成口碑,用户自然就会进行下载,而且APPStore在全球都是非常好用的渠道,只要有预算就能获得足够的用户。
然而SaaS软件的逻辑还不太一样,SaaS需要解决客户的业务问题,需要客户的组织来进行付款,这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逻辑。
这种模式基本上是搬运了国内的软件模式,虽然在国内也开始提PLG、MLG、SLG的SaaS模式,然而大多数的公司只关注了SLG的模式。
如果你们依然考虑广告获客和销售跟进的模式,只能说它适合部分国家,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
在出海模式这条路上,你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整出海的模式,让你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在海外进行销售。
如果按照地域位置进行区分,大概率会分为欧美市场、东南亚市场、非洲市场等,非洲市场暂时不考虑在SaaS服务的范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多关注东南亚市场,部分企业关注欧美市场。
你在很多文章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东南亚至少落后于国内5-10年,因此中国的SaaS软件到东南亚是降维打击。
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东南亚地区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是欧美国家、印度等这些国家的优秀公司,可以说我们所面临的依然是全球优秀的SaaS企业和东南亚本土的龙头SaaS企业的双重竞争。
如果要比拼产品力和用户体验,通过PLG的模式进行增长,显然我们的软件并不能与欧美软件进行抗衡,甚至不能与印度的软件进行抗衡。虽然大家经常调侃三哥,不过三哥的软件实力并不弱,这件事情大家还需要理性来看待。
然而东南亚的政治、环境等受中国环境影响不小,而且在东南亚有很多华人的后代生活在这里,他们对于中国企业并没有抵触心理,但是东南亚的国家信仰和语言依然是一大障碍。
在软件出海的模式上,其实更接近于国内的SaaS模式,通过销售能力或线上获客,通过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下转化,因此SLG的模式在东南亚更加的流行。
那么问题来了,你们应该如何进行销售获客和客户服务呢?
三、出海的环境 如果要进行商业化运作,那么出海的环境问题已经决定了你应该如何进行商业化。在这里我对于出海的主题环境做简要分析,更多微观环境会在产品、获客和服务中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的下一章。
如果把世界割裂性来看,欧美和东南亚是中国出海的主要目标群体,欧美市场整体偏向成熟,而且用户的付费习惯已经养成,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用户保护法律条文。
东南亚市场整体还不如中国的市场,这个群体的用户付费意愿并不高,我们分析过这个市场中的一些引用,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当然我们只分析了其中的部分市场,可能还不是太完善,具体信息还需要你们根据某些数据推论出一些结论。
这是根据用户习性来的,那么针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你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其次,还需要分析的当地企业生存状况、经商环境、信息化发展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如果你是做欧美的市场,通过PLG、MLG的方式是一定能行得通,那么你需要做的更多事情,比如产品、营销、服务的内容会在下一章中进行分析。
如果你出海业务是东南亚,期待这种PLG、MLG等方式在东南亚拓展市场,那么你大概率要折戟沉沙。
这其实和当地的企业环境、经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跟信息化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大环境就是如此,比如:前几年的中国市场,企业的付费能力都不强,大家争先恐后的在国企哪一些单子,而且很多业务与政府、国企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那你的业务还如何开展呢?
这些信息是我们团队去了东南亚做了实地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所以你还需要关注这一块的内容。
东南亚的信息化显然不发达,有很多基础建设还没有建设到位,用户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并不强,这个是我们团队分析了YouTube的很多内容做出的一些结论。
那么通过内容培育客户的方式就需要慎重,在东南亚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和群体,有自己的沟通渠道,你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内容。
国内SaaS出海到东南亚,大多数企业还是依赖广告获客+转化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定要考虑好你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而且你们是如何来转化用户群体,如何来适应用户群体。
我们不要期待通过一家公司的能力就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市场环境,也不要期待说中国的企业到东南亚就是降维打击,也不要恐惧欧美市场对于中国软件的一些封杀。
因此,我们在出海环境中需要有更加细腻的分析,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对部分内容做了想尽的分析,以后也会持续更新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们也是做出海的业务,欢迎加我好友与我沟通,咱们一起来沟通出海SaaS的营销和运营方式,让中国的软件真正走向国际。
专栏作家
张沐,微信公众号:运营官张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7年互联网产品运营经验,《运营思维》作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全网刷屏的东北盒饭,把我看饿了
设计动态 2022-12-27最近,东北盒饭火了。 短视频平台上,许多美食博主用镜头记录下东北街边的流动盒饭,各式现炒热菜一字排开,只要10块钱、15块钱,所有菜随便打,让许多一二线城市饱受料理包之苦的网友大开眼界,原来食物还可以这么便宜大碗。 随着“盒饭流”短视频风潮一路南下,人们发现,最近,关于街头盒饭和乡村大席菜的短视频席卷全网,告诉许多都市青年什么才是物美价廉。这股“盒饭流”短视频风潮是怎么火起来的?又蕴含着什么意义?本篇文章就来一探究竟,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最近,东北盒饭火了。
短视频平台上,许多美食博主用镜头记录下东北街边的流动盒饭,各式现炒热菜一字排开,只要10块钱、15块钱,所有菜随便打,让许多一二线城市饱受料理包之苦的网友大开眼界,原来食物还可以这么便宜大碗。
随着“盒饭流”短视频风潮一路南下,人们发现,便宜好吃的盒饭并不是东北的专利。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甚至是一二线城市不起眼的城中村里,都不乏低价快餐的身影。
“10块钱,两荤一素随便吃,再送一瓶大连汽水儿。”
“9块钱,这些菜,吃饱为止。”
“16个菜,8个碗,一桌400块!”
当这届都市青年还在将萨莉亚、沙县小吃、日式便利店奉为省钱圣地的时候,街头盒饭和乡村大席菜席卷全网,用事实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物美价廉。
小红书上的东北盒饭
抖音、微博、B站,哪怕是在最精致的小红书上,有荤有素、不到10块钱的自助盒饭,一桌不超过300块、全是“硬菜”的乡村婚丧酒席,都能轻松吸引到过万的点赞和评论。任何外卖在它们面前,都失去了性价比,更不要说保质期半年以上的料理包,压根没有现做现吃的色、香、味。
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全国各地的大席菜
这可能是中国最便宜的自助餐,但却看饿了成千上万的打工人。和精致的餐厅相比,它们胜在便宜管饱,和便宜的方便食品相比,它们又胜在用料扎实、烟火气十足。
除了羡慕,评论区最常见的声音是网友们替老板担心:“卖这么便宜,能赚钱吗?”
一、看不见的角落: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最先火起来的大概是东北盒饭。
短视频镜头下,售卖形式一般分两种,要么固定摊位,要么流动盒饭,后者或许少了店租成本,还能更便宜一点。
固定摊位上,餐盘一字排开,菜品都是东北常见的溜肉段、锅包肉、地三鲜、猪肉炖粉条、尖椒豆腐、番茄炒鸡蛋,再加一份米饭。摊主嘴里念叨着“管饱”,把小小的一次性饭盒堆得冒尖。
在东北,你甚至可以十块钱吃二十四个菜。餐盘上还贴心地套了保鲜膜。/来自博主@大咔嚓日记
流动盒饭通常沿街叫卖,三轮自行车上摆着泡沫箱,箱子上盖着棉被保温,箱子里装好的盒饭逐一码放整齐。相比于固定摊位的“自助形式”,流动盒饭更接近“套餐”,比如有的饭盒里是锅包肉配地三鲜,有的饭盒里是红烧肉配尖椒豆腐,任顾客挑选。
菜都是家常菜,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价格。
固定摊位盒饭的价格通常在10块到13块,流动盒饭的价格则能够下探到10块钱以下,有些摊主为了增加竞争力,还会送一袋小咸菜,或者东北常见的大连汽水。此时此刻,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还能用不到10块钱吃上这样一顿工作餐,哪个打工人能不羡慕呢?
东北盒饭为啥能这么便宜?有当地网友解释,白山黑水土壤肥沃,是全国闻名的粮仓,同时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相对来说都不高,所以才能用如此低的价格,做到既让食客吃得饱,摊主还有得赚。也有生活在大连、沈阳等东北大城市的网友留言佐证,“从来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饭”。
于是,便宜到不可思议的盒饭,连同2022年翻红的鹤岗,一起为人们想象中作为北欧平替、远离内卷的东北小城,增添了新的文化注脚。不过很快,随着“盒饭流”短视频风潮一路南下,人们发现,便宜好吃的盒饭并不是东北的专利。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甚至是一二线城市不起眼的城中村里,都不乏低价快餐的身影。
在广州石牌村,就是那个位于广州市中心、五条人歌里唱的石牌村,有网友找到了三荤一素12块的自选快餐,烧鸭、手撕鸡、炸鱼块,配一份青菜、一份米饭,足够一个劳累半天的体力工作者吃饱。
耨米饭,最惊艳的是价格
在贵阳街头,一份满满当当的糯米饭,配上香肠、鸡蛋、花生米,以及当地特有的脆哨,撒些葱花,再加一点外地人或许吃不惯的折耳根,只要五块钱左右。有胃口不大的女博主赶去体验,一连声地叮嘱摊主“少盛点饭”。
泰戈尔说:“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但看完这些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平价“自助餐”,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很难不因为价格,对自己的一日三餐产生质疑:
每天花了上百块点外卖,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或者说,每天吃的外卖,真的值上百块吗?
二、从盒饭到大席菜,料理包时代的白月光 如果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平价盒饭,给年轻人带来了小小的价格刺激,那么社交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大席菜”,则是对打工人的降维打击。
所谓大席菜,即白事、红事、寿宴、满月酒等场合里的宴席菜,是中国“农村菜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和精致的米其林出品、流水线生产的速食产品、中规中矩的饭店酒席,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物种——
在暂借的邻居家院子里,或是在村口的空地上,因地制宜地摆开餐桌。鼓风机轰鸣,吹动灶眼里的火苗在大锅下跳跃。儿童嬉戏着穿梭,亲友热闹地交谈,乡村大厨耳朵上别着烟卷,挥动着巨大的锅铲忙碌。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乡村大席,包含了乡土社会的诸多意味,不过,与城市里推杯换盏的酒局相比,“吃”依旧是一场大席的重中之重。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的七姑八婆、亲朋好友未必互相认识,大家远道而来是为了随礼、是为了人情、是为了问候,也是为了眼前这一桌子好菜。
大席菜,中国的第九大菜系
当代都市人孜孜追求的“镬气”,在农村席间弥漫。视频平台上报菜名式的菜品展示,隔着屏幕都能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在粤西,一桌酒席少不了白切鸡、发菜猪手、扣肉,在山东,葱拌牛肉、酱香肘子、四喜丸子频频上镜,在东北,菠萝咕噜肉、梅菜扣肉也被端上了桌,有网友疑惑:这些都不算是东北菜呀?当地人回答:什么好吃,就做什么呗!
这就是大席菜的气质,加工质朴成品却不粗糙,具有地方特色又不拘泥于某个菜系,便宜实惠,浓汤赤酱,滋味鲜活。“硬菜”的比例考验着主家的诚意,宾客打包的比例检验着师傅的手艺。
剩菜打包可以算农村大席的一大景观,很多方言里对于宴席剩菜还有专门的称谓:折箩。在不少人的回忆里,“折箩菜”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是家里无法复刻的大锅菜风味,《我爱我家》里老北京老太太老和,就有“我就爱吃折箩”的感慨。
大席菜的动人之处还包括价格:有的500块十六个菜、两道汤,有的700块十八个菜、两道汤、一道甜品,甚至还有260块十二个菜、八个碗,五香烧鸡、香葱拌牛肉、盐水大虾等硬菜一个不少——要知道这可是包工包料的价格。
如此便宜的宴席,有没有可能充满了“科技与狠活”?一些博主的长视频打消了这种担忧,现场加工、现场上菜的全过程被完整记录下来,看完之后,网友纷纷表示,眼前的料理包瞬间不香了,真想回农村老家,认认真真吃一场席。
三、从热红酒到十元盒饭,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 从猎奇到炫富,从自制到揭秘,当屏幕那一头的食物视频卷无可卷,再也无法引起大众特别兴趣的时候,平价盒饭和农村大席菜的流行,吹起了一阵返璞归真之风。
总有人说,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其实更严谨地讲,吃什么重要,花多少钱吃也同样重要。不必用恩格尔系数这样高大上的概念,人人心中自然有衡量食物价格的标尺,但这种标尺被平价美食打破了——
原来,当每顿饭剥离了社会功能,回归食物本质时,可以做到如此廉价,又如此好吃?
年轻人在网上表达的羡慕情真意切,有一种“苦工业化食品久矣”的架势,可如果把距离拉近,他们其实又永远不会是低价盒饭和乡村大席菜的真正受众。
2004年的电视剧《民工》里,范明饰演的中年民工和工友在工地旁的一家火锅店吃饭,所谓火锅,不过是两盘碎羊肉、一盘冻豆腐、一盘青菜、半斤散装白酒和一大把顶饱的面条,但范明盯着翻滚的火锅,还是高兴地感慨,18块两个人,有肉有菜有面,真划算。
在城乡结合部,在城中村,在工业园周围,廉价饮食始终存在,只是它们通常处在大学校园和写字楼的视野之外。至于大席菜,则更像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回忆滤镜,五谷不分的城市二代,能够隔着屏幕赞美乡村宴席,但真正置身于嘈杂的农村婚礼现场时,能适应吗?况且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稀少了。
每天操办农村酒席的厨师、每天消费城中村盒饭的工人,大概率不会感到格外地享受。说到底,廉价食物的温暖是真实的,也是短暂的,这届年轻人对工业流水线食品的厌倦无法改变,依赖也无法改变。
在北京长大的作家梁实秋,印象里地道的炸酱面,除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菜码,还要加茄丁和切碎的摊鸡蛋,当然,这种奢华吃法的前提,是梁家雇得起私人厨师。
梁实秋也描述过普通人吃炸酱面的情形:很多警察午间靠在街边,一边“呼噜噜”吃面,一边“咔嚓咔嚓”啃大蒜。
有些食物就像有些人生,注定不会交集,短暂一瞥的美好来自相隔千里。如同此刻流行的热红酒和围炉煮茶,与十元盒饭和乡村宴席,像歌中所唱,是“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
网红饮品热红酒
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平价美食的治愈感是更深长的,因为它们蕴含着草根和乡土的温情,比任何昂贵的食材都更接近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本质。
有博主的镜头下,东北大姨推着自行车卖十元盒饭。聊着聊着,大姨笑着就讲起自己当年下岗后,怎么用卖盒饭的钱供女儿读到研究生。“闲不住,干了十几年,还得干!”大姨递过来的铝制饭盒,每个坑洼里都写满年代感。
弹幕里滑过“劳动人民最光荣”。/ 来自博主@小曹和辉哥-逛吃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不是跟风去网红菜市场打卡,而是关心食物背后的人与时光。在艰难的时刻里,在纷繁的互联网上,对最普通的食物和最普通的生活的赞美,格外稀缺,又格外动人。
作者:曹吉利;编辑:陆一鸣;校对:黄思韵
来源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2最荒唐直播间:毛毛姐带着保洁阿姨直播逆袭带货榜,在线十几万人,销售额破千
设计动态 2022-12-27心酸中透露着好笑,2022年“最荒唐”直播间出现了。 上周,由于直播团队其他同事“全阳”,抖音网红毛毛姐带着公司保洁阿姨直播带货。 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年货节背景板前,整个直播过程可谓手忙脚乱、错漏百出,透露着“天选打工人”被赶鸭子上架的绝望,偏偏直播间在线人数场由于直播团队其他同事“全阳”,抖音网红毛毛姐只能带着公司保洁阿姨直播带货,整个过程手忙脚乱,在线人数却能场场几十万,带货销售额飙升至上千万。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观众的视线?本篇文章就来一探究竟。
心酸中透露着好笑,2022年“最荒唐”直播间出现了。
上周,由于直播团队其他同事“全阳”,抖音网红毛毛姐带着公司保洁阿姨直播带货。
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年货节背景板前,整个直播过程可谓手忙脚乱、错漏百出,透露着“天选打工人”被赶鸭子上架的绝望,偏偏直播间在线人数场场几十万,带货销售额飙升至上千万。
毛毛姐自己也被震撼到了,在直播间一脸无助地念叨“好多人啊”“啊卖光了吗”。
据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平台显示,12月17日至昨晚,“多余和毛毛姐”接连进行了8场带货直播,其中6场直播的预估销售额都在1000万-2500万,其余两场销售额也在500万-750万,粗略估算,相较此前毛毛姐单场直播销售额10万到几百万的战绩,整整翻了数百倍。
一路猛增的还有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和粉丝数。新抖显示,这8场直播的单场观看人次从600万到上千万不等,12月18日晚的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114万,一场直播带来7万涨粉;每晚直播的峰值在线人数都在十几万、二十几万人,22日晚的峰值在线人数接近30万;不到十天,毛毛姐涨粉超60万。
有网友说,这是2022最后的搞笑。
其实最开始,跟毛毛姐一起直播还有公司的售后小哥,但据说后来太累请假了,毛毛姐直播一晚后第二天也腰痛喉咙痛,以为自己阳了,立刻测体温!36.5。
“天选打工人”继续出战,被网友赐名“毛坚强”“毛不易”……
自此,每晚都有十几万几十万网友按时蹲点来直播间,等着在线看笑话吃瓜,还有网友连着看了8天直播。
作为新榜编辑部唯一没有阳的“天选打工人”,我也凑热闹看了几天直播,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大型直播真人秀《毛毛姐卑微天选打工人的悲惨日常》 直播时,毛毛姐一个人上链接,一个人摆品讲品,一个人放音乐,一个人搬东西,一个人调PPT,一个人切近景,一个人加库存,一个人煮火锅,全程手忙脚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等一下哈”。
自己切近景还要问网友“牛不牛”,网友不约而同在评论区打出一个“羊”。
直播过程也是漏洞百出,一会儿找不到单子,一会儿找不到篓子,一会儿电磁炉“报警”了,直播间出现回音不说,还黑屏了。
有的产品介绍了半天没上链接,有的产品卖完了没下链接。5000条围巾不会下链接,硬生生卖了一万七,在直播间苦笑“没事这点钱我不是亏不起”。
卖货看上去也没什么条理,网友问他卖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在卖什么,直播间的品拿到什么卖什么。
所以有时候就看他在直播间转悠,边转边念叨“卖点啥”。
为了搬货走出直播框,被平台警告无人直播,气得念叨“我不是人啊”。
可能是为了摆品方便,在大铁锅上摆了个板子就开始带货,于是就出现在铁锅上卖内裤、铁锅上卖护肤品的魔幻画面……
九宫格的火锅,只有中间一格在烧,四周全凉了,网友说:连锅都在嘲笑他。
评论区还有人说他团队很强大,毛毛姐气得苦笑。
也有人网友调侃,“原来一个人可以干19个人的活儿,明天就把其他人开除”。
然而心酸好笑但偏偏又很努力,据新抖数据,12月17日晚的直播持续了6个半小时。
二、真人即兴情景喜剧《毛毛姐和王姐的搞笑日常》 保洁阿姨王姐现在又名毛毛姐直播间的“一姐”,每天都有一堆网友去直播间喊着要看“一姐”。
毛毛姐和王姐的互动已经成为直播间每天的最大看点。
比如为了证明自己没阳,毛毛姐和王姐的开播仪式就是举着体温枪互测体温,体温计还出了问题:
毛毛姐:阿姨,你这个好吓人啊29度。
阿姨:你也好不到哪里去(27度)。
一边测着体温,毛毛姐突然跟王姐排演起即兴小剧场,毛毛姐让王姐演警察,指着他的脑袋说“我要的东西你带来了没有”。
镜头中,王姐的演技还有些许生涩僵硬,但这种不和谐带来的反差莫名透露着好笑。
给王姐敷完面膜,毛毛姐说“我给你找个保湿的乳给你擦,你的脸太干了……不要客气,没关系的,都是品牌方给的,又不用我掏钱……”
看到王姐粗糙的手,毛毛姐说“我不允许你的手粗糙,你以后就是我们直播间一姐!我不允许我们直播间一姐手粗糙!”
边直播边絮絮叨叨,“我妈也是农村的,后来她去城市打工,她的手也很粗糙……现在让她不要做事了,每个月给她一万块生活费,让她随便花”。
还在直播间嘴甜夸赞王姐,“阿姨,你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个大美女”。
粉丝说阿姨开劳斯莱斯,他说网友疯疯癫癫。
阿姨累了,毛毛姐说“阿姨你靠着想睡就睡,随意一点,不要把这当直播间,本来就不像什么直播间,乱搞的我这是,搞都搞不赢”。
毛毛姐和王姐一个贵州话,一个河南话,在直播间无障碍交流。
带货卖柿饼的时候毛毛姐满心期待地拿给王姐吃,王姐无情回应“太晚了,不想吃”。
由于王姐年纪大了晚上不吃夜宵,网友的热情又太高涨,一直劝阿姨吃东西,毛毛姐只能边直播边回复:
网友喊王姐喝可乐,毛毛姐飙上了方言说“你见过哪个老年人晚上喝可乐的”。
网友喊王姐吃牛油火锅,毛毛姐说“你家老年人半夜吃夜宵,你去叫你爷爷奶奶起床吃烧烤吧”。
后来回不过来了,毛毛姐直接给了阿姨一个牌子写着“不想吃”, “网友说我不拿给阿姨吃,这些朋友的嘴巴有点歹毒”。
一边回应一边不忘提醒大家,“笑归笑骂归骂,关注给我点一哈”。
晚上十点多了网友问一姐呢,毛毛姐说“你说一姐呢,一姐蹦迪去了,人家肯定是去休息睡觉了”。
粉丝说想阿姨了,毛毛姐说要把阿姨银行卡给大家,让大家一人打20万。
除了二人的搞笑互动,网友们追一姐,就像在追《杜拉拉升职记》。
王姐刚来直播间的时候还略有些拘谨,也不会上链接,毛毛姐手把手教学,第一次上链接还把牙线上成了卫生巾,但到现在基本已经轻车熟路了。
除了在直播间帮忙抬东西,为了避免被平台警告无人直播,毛毛姐搬东西的时候王姐就会往屏幕前站一站。
到现在,王姐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直播间助理。 毛毛姐在直播间说,王姐会在月底离职,正式签约加入毛毛姐的团队,工资也翻了好几倍。
毛毛姐还在直播间讲了阿姨为了家人辛苦打工的故事,说“以后直播间赚的钱要给阿姨发提成”。
三、综艺频道特别节目《毛毛姐的个人故事会》 除了看一姐,这几天直播间网友天天蹲着等毛毛姐讲笑话、讲故事。
到现在,毛毛姐已经讲了自己摇桃树被爸妈打的故事,朋友家的狗巧克力长得像人的故事,高手同学被猴子打脸的故事,毛毛姐表弟在售票处的故事,同事在玩水上项目翻船的糗事……
打开直播间仿佛进入单口相声频道,他讲着讲着怕大家听不懂还拿出张纸开始画示意图。
讲故事的时候普通话贵州话贵普三种语言自由切换也成了一个梗,有网友说“他讲普通话贵州话贵普三种语言的时候气质都不一样,真神奇”。
有网友听完猴子打人的故事还想让他再讲,他一脸无语,“猴子打人听不腻吗,到时候我的直播间成那种专门猴子打人的直播间了”。
没故事讲的时候,有时候看他在直播间精分,自言自语,一边喊直播间的网友宝贝“不点关注的宝贝不是好宝贝”,一边吐槽自己“天好恶心怎么讲出这种恶心的话”。
从一开始的慌乱无助,到逐渐上手,网友说他越来越“狂妄”,“说可以带其他不火的主播卖东西了”,还调侃说要跟阿姨出去成立公司。
短短数日,毛毛姐的直播数次登上抖音带货榜第一,话题#毛毛姐一个人直播心酸又好笑#也登上抖音热点榜单第一。
这是毛毛姐人生中的第二次走红。
第一次还是4年前,他凭借一条“好嗨哟,感觉人生达到了高潮”的视频3个月吸粉2千万。然而,搞笑博主年年换代月月出新,2020年,毛毛姐的抖音粉丝数抵达最高峰3450万后,一路掉粉。
几个月前粉丝跌破3000万的时候,毛毛姐发过一条视频,这一次没有搞笑,还挺真诚地聊了聊自己对掉粉的看法:
“说实话挺难过的,关注代表喜欢,如果我说我能接受估计很多人是觉得我在装,但我是这样想的,人家两口子结婚都会离婚,我凭啥要求你们关注我不能取关。
但我还是会反思,难道是自己不够努力,从18年到现在我全年无休的工作,每天早上起来就是工作,睡觉的时候想的也是工作,网红的生活跟大家一样,都会为了工作发愁。
抖音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把它做好,但是我发现我越想抓住的东西越是抓不住,可能有人说你放弃不就好了吗。
说实话我真的有想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不拍了但是我想来想去,表演和拍视频不就是我一直喜欢的东西吗。”
第二次走红虽然有些阴差阳错的幸运,但换个角度看,这几年毛毛姐一直在坚持创作搞笑内容,基本没有停下来过,可能也为他积累了足够的抖梗抖包袱的功底。
对毛毛姐来说,这次走红无异于一次千载难逢的转型机会。
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以前再怎么费劲直播间也就几千人,这几天场场十几万人。他在直播中说,直播火了以后,供货商对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比短暂的走红更重要的是如何接住这次机会。目前来看,毛毛姐往后的直播风格应该会进行调整。毛毛姐在直播中说: “我们老板说回来以后要调整我的团队,让我的团队全部去搞商务,让我一个人在这里播。”
过去毛毛姐的直播走的也是热热闹闹的路线,但以后,可能会延续这种唠家常的搞笑风格。
毛毛姐说,“再也不会说,321上链接了,让我安静地播。以前喊一个下午,姐妹们啊,拍一到手多少件啊,总价值1454块钱,今天在我们直播间399!嗓子喊哑,卖不到几多。现在下了两单,卖了200万”。
从今年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出圈到年末毛毛姐的二度走红,网友们对这种安静朴实的直播间格外有好感,尤其是安静不吵闹还有梗、让人觉得有收获的直播。
董宇辉式的朴实让人收获知识的美感,毛毛姐式的朴实让人收获简单的快乐。
反之,过去流行的一些简单粗暴花里胡哨咋咋唬唬的喊麦直播间越来越难吸引停留,反而让人觉得闹心。
反观这几天毛毛姐的直播,始于尴尬草率,但这种没有经过刻意设计的真实生活感,反而让直播内容充满了戏剧性,让网友从混乱无序中看到了一点“真”,最终投射到了最近不是“阳”了卧病在床,就是没阳为年末工作奔波的我们自己身上。
最后,希望朋友们阳了的早日阳康,没阳的坚挺到底!早日恢复元气跨个好年。希望这一次,2023真的是个好年。
作者:张洁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会是微信的希望吗?先来看看几个致命的问题
设计动态 2022-12-27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长 就在几天前,马化腾发布内部信,呼吁腾讯全体员工紧张起来,并给个别部门的业务敲了警钟。 其中也再次强调一点,短视频+直播是未来业务的核心,不管是从互联网的角度还是赋能实体的角度,都不能忽视短视频。 并直接指出视频号是微信乃至腾讯,接下来发展几天前,马化腾发布内部信,强调了“短视频+直播是未来业务的核心”,指出视频号是腾讯接下来发展的重要拳头产品。但视频号是否能担负起这份厚望呢?本篇文章先来聊聊关于视频号的几个致命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长
就在几天前,马化腾发布内部信,呼吁腾讯全体员工紧张起来,并给个别部门的业务敲了警钟。
其中也再次强调一点, 短视频+直播是未来业务的核心 ,不管是从互联网的角度还是赋能实体的角度,都不能忽视短视频。
并直接指出视频号是微信乃至腾讯,接下来发展的重要拳头产品,给予了厚望。
那么,今天村长再次和大家来聊聊视频号。
一、短视频已成基础 现在用趋势来形容短视频已经不合适了,就像现在做电商一样,应该叫基础标配。
所以不要再讨论短视频有没有未来等等,而是基于自己的业务想一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短视频,怎么融入短视频最重要。
虽然文字、图片的内容形式会一直存在,但相比短视频的占比来说,会越来越少。
就像现在写公众号一样,除了头部外,像我们这种小号,阅读量、影响力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几乎不存在任何爆款的可能性。
但在短视频渠道上,任何一个人、一个个位数粉丝的账号,都有几乎获得百万、千万的播放量。
对于微信来说,用户除了聊天外,最核心的还是内容消费。
但如何抢占用户的时间,不是图文,而是视频。
这些视频包含了个人生活记录、教学内容、知识分享、影视剧作品、娱乐直播等等,图文内容难以承载。
二、多款短视频产品折戟 我觉得马化腾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吁和警告,应该说明短视频已经融入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连他自己都可能每天在刷抖音、快手这些产品,包括对周围朋友、员工的调研。
但是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已经折戟过很多次了。
比如速看、微视、有视频、火锅、小时光、下饭、猫饼、音兔、闪咖等等,多达十几款。
除了微视有过一阵子声音,甚至还动用了朋友圈的流量,却还没有出现和快手、抖音相抗衡的产品。
那么视频号到现在已经三年之久,据说日活等数据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视频号这条路子真的对吗?真的能走下去吗?
三、视频号能担大任? 从视频号上线之日起,村长一直有在关注,包括自己还亲自下场试过一两回。
首先可以完全肯定,视频号一定是有流量的,也是完全可以成交的。
不管是搞书单号、服饰号卖货,还是搞直播打赏,都有人赚到钱了。
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普适性、刚需性不够,没有形成人人都要玩视频号的氛围和意识。
除了基础的功能一直落后外,视频号还有几个明显的问题要解决。
1. 视频号的定位不清 如果视频号只是一个新的短视频平台或者短视频、直播工具,那么对于用户来说,就没有必要。
因为用户有快手、B站、抖音、好看等产品,已经完全足够了,包括在内容上,各大平台都有重复性的内容。
所以对于视频号来说,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定位,优先基调是什么,用户群体是谁。
以前公众号、微信是因为行业竞争太多,没有饱和,大家钻的是空白期。
但现在要从虎口夺食,那就得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也要给用户一个交代。
否则现在的视频号,在用户的眼里就是微信里面的一个小功能、小入口,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平台。
2. 视频号榜样不够 之前我们说,视频号和公众号一样,平台的干预性不够,任由用户自己玩。
没有任何持续性的活动、奖励、主题等等,相比西瓜、抖音在内容、用户、达人的运营层面还是太弱了。
中国人喜欢跟风,而商家的嗅觉又最灵敏,哪里有流量、哪里有赚钱的机会就会去哪里。
但在视频号上,这一块平台几乎没有助燃,反而是刚有一点火苗子,平台就浇水了。
以前不论线上线下,各种玩家都在主动帮视频号造势,可平台却恰恰选择沉默甚至是打压。
导致在玩家圈子里,大家都没有赚钱的榜样?
没有榜样就没有号召力、吸引力、传播力,就没有人会到这个平台上来玩。
纯粹靠一些合约、花费用去找些大V合作,都是短期的,不是自然流。
合作期一到,玩家就撤掉了。
视频号应该持续打造、扶持赚钱的玩家、案例,才能吸引别人来。
一个平台都听不到有人赚到大家,那谁还来玩?
3. 视频号开放性不够 另外,很多玩家之所以没有到视频号上玩,主要是视频号的态度模糊不定。
其一,相比于视频号的内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尺度更大。
尤其对一些搞社群、做知识分享的博主,主要以课程、培训、社群等形式变现,不乏有造势夸大之嫌,但在视频号就出现被限流的情况。
尤其是之前的龚文祥,还专门组建过视频号的俱乐部,后来就不玩了。
这导致其他许多玩家不敢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平台上。
其二,视频号之前据传日活已经过了好几个亿了,但是许多内容创作者一年涨粉都不过万,播放量也少得可怜。
视频号似乎是在克制流量上的推送,包括除了发现频道外,视频号其他的曝光渠道太少了。
其三,短视频+电商是基本的变现组合,原本以为视频号的门槛会很低。
但没想到视频号开店的门槛反而越来越高,包括最近视频号许多类目的保证金比抖音、快手的都高。
商家还没有尝到甜头,就要设立高门槛,这不是典型的在赶人走嘛。
4. 视频号必须独立 尽管腾讯在短视频上折戟多次,但必须要强调一点,如果视频号不独立,永远做不好。
或者说,就算不是视频号,是其他的短视频产品,不能依附于微信,否则永远都只是微信的一个小功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平台。
尤其是作为内容平台,如何让用户更沉浸的进行内容消费,平台也能更自由的进行功能设计、商业推广等,独立是必经之路。
但是对于腾讯来说,想做独立的短视频app并非易事。
其一是时机的问题,其二是投入的问题,其三是定位的问题。
腾讯到底有多大的决心要做短视频,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做,很重要。
就好比腾讯的微视,其实雷声大、雨点小,许多人都没听过,但也是做了几年就放弃了。
这里正如马化腾在公开信中说的,内部反腐、个别部门的问题都到时间了。
5. 2023年还看好视频号吗? 虽然老马发出了最后的警告,但对于视频号在2023年是不是值得all in,是不是存在巨大的红利期,村长始终是打问号的。
按照目前的情形,至少还需要观望大半年的时间,如果到2023年的6、7月份,视频号还是如此。
那差不多就可以宣告放弃了,就是当成一个微信私域直播的工具,可以玩玩。
但不适合所有人,具体这步棋怎么走,这要看微信了。
专栏作家
十里村,微信公众号:十里村(shilipxl),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偶尔分享生活,关注电商、科技,新事物。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新消费,走进「韧性时代」
设计动态 2022-12-272022年,渐行渐远。 热钱遍地的曾经,「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词。大水漫灌的流量曝光之下,心智抢占的高举高打,新消费似乎遍地黄金。 而不到一年热情退潮,不可抗力导致的艰难尤甚。曾经令人满腔热血的增长神话追求,已经过去了,甚至VC们开始谈新消费色变。说新消费行曾经,增长是第一要义,在流量曝光之下,新消费遍地黄金。2022年,由于各种原因,新消费前景不得已收缩,从增长时代步入韧性时代。在当前背景下,新消费品牌们下一步又该去向何方?
2022年,渐行渐远。
热钱遍地的曾经,「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词。大水漫灌的流量曝光之下,心智抢占的高举高打,新消费似乎遍地黄金。
而不到一年热情退潮,不可抗力导致的艰难尤甚。曾经令人满腔热血的增长神话追求,已经过去了,甚至VC们开始谈新消费色变。说新消费行业进入了冬眠期也不为过。
诚然,细分赛道的高端需求,在越来越多人眼中成为了不必要选项。这份愈加收缩的前景,与烧钱换市场的流量打法之间产生的分野,已经在后疫情时代催化下产生了不可弥合的矛盾。
变化在悄然酝酿。在果胶商业观察看来,中短期时间内,增长时代过去,韧性时代到来。走得稳,要比走得快更重要了。
当水大鱼大的逻辑不再奏效,新消费品牌们下一步又该去向何方?
01 解读韧性,逆流时代的三种解法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库斯·布伦纳梅尔,把应对未知的能力称为「韧性」。
他在《韧性社会》中提到,危机之中,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直面冲击,让风险暴露并从中学习如何应对冲击;其次就是重视「以防万一」,把保留冗余当做优点,为自己提供一定的安全缓冲资源。
对企业与品牌而言,逆流时代的韧性解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1. 直面冲击 直面冲击,即挑战在贴身肉搏的红海货架竞争中,能否给消费者更高的购买动因。
新消费品牌如何说服消费者为其创新与改良支付更高「溢价」,是「极限测试」下对购买驱动力的深度考察。
更进一步说,品牌应该顺势而深度思考,如何抓住更本质的消费需求,提供一个更紧迫的选择理由。
在过去,满足的可能更多是基于消费需求的单向度升维,比如拉面说锚定方便食品的口感升级势头,只是其60天的保质期在囤货场景下相较于方便面的6个月劣势便显现出来。
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习惯被彻底改变了,「健康化」是大势所趋。需求在发生质变,对营养养生的追寻,可不止是元气森林强调的无糖版「禁欲式」健康。
人们渴求更实在的,提升免疫力、抵抗力的生活新方式。
回忆杀黄桃罐头之外,借力打力中也有不少借力打力的产品推新,比如新茶饮品牌们纷纷以润喉滋补卖点推出限定新品。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热度产品火爆是否可持续也有待考察。
创新,永远是需要更进一步的。充满变化的时代,考验战略伸缩能力,亦考验对产品的精进推新能力。
2. 暴露风险 而当风险暴露出来,外界影响之下成果不及预期,进一步的反思甚至更为重要。是营销环节的投放问题,还是渠道渗透的强弱问题,亦或是战略架构的缺陷……全流程的自我审视,必不可少。
挫折后的反思,并非对导入期或成长期品牌的苛求。要知道,在品牌的快速成长期,及时而敏锐的策略调整,是日后走得更长远的关键。
比如乳业板块的巨头们已经开始了结构性转型行动。在消费下行、出生率降低的背景下,飞鹤、君乐宝均在成人奶粉上发力,并在营养研发上实现突破。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同时,扩展用户群体的生命周期。
顺势而为,因时而动,风险暴露后的疼痛,也在倒逼企业找到增长新路。
3. 冗余与缓冲 如何将冗余变成优点?这一点也是更为复杂多维的交织价值网络。
一方面,从实力层面考验企业的过冬能力。说得通俗点,在业务阻滞的当下,有多少现金实力可以撑得过去?还能撑得多久?
巴菲特就将现金流就比作企业的血液,指出靠输血存活的企业必然活不长久,只有血液旺盛的企业才能够活的更久。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是一家直正伟大的企业必备条件之一。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高举高打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想增强缓冲力就要保证足够稳健的现金流,横冲直撞的野性扩张更难持续了。
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品牌内容资产延展性的关键。
你的品牌做的是否是快餐式营销?在明星电商直播间里的「以价换量」式发展是否可持续?当你无法提供更多优惠价格时,消费者又是否会离你远去?
的确,在各路网红电商直播风头正盛的新流量电商时代,品牌商的利润被挤压是肉眼可见的。但表面上的声量与销量共存,实则有多少来自品牌层面的牺牲?
事实上,不少品牌正面临着「有牌无品」的尴尬境地。符号象征之外,高举高打的促销手段之下,内在的温度感是缺失的。
后疫情时代,更考验品牌「沉下去」的能力。营销是否是可持续的,品牌资产的积淀是否处在正向循环之中。
品牌要做更多「有效营销」。
02 马太效应分化明显,从供应链到价值网 越艰难的时刻,就越是差距被拉开的时刻。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让行业分化的速度更加明显。
行业领先的企业对寒潮变化更加敏锐,开始沿着供应链、价值链深耕细作,提质增效。
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关系也被重构了。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相对于利润争夺的零和挤兑,共生互助的关系变得更为长效且持久。
比如中国最大的乳企伊利,就给同行们打了个样。
2022年不确定性影响之下,伊利与养殖户签订长期合同,疫情之下不拒收一滴合格牛奶。并借助创新金融模式,助力合作伙伴产业升级;还出台一系列渠道扶持政策,减轻渠道伙伴压力。
如果说伊利做的是有效精准的产业帮扶,那么江小白的暖心动作就更显得「鱼水情深」。
疫情以来百业承压之中,餐饮行业可谓是进入了难上加难的冰点时刻。堂食重启之后,又是争分夺秒的回血关头。餐酒一家亲,江小白作为酒水品牌,愿意为餐饮的复苏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重庆本地品牌,江小白再次与市内2000余家餐饮店进行联动,和餐饮店站在一起,来了一场赠饮。把复苏后的人气拉起来,把畅快生活的乐趣找回来。
请客喝酒的江小白,诚意满满,拿出了50万瓶小酒做免费赠饮,包括52度的江小白高粱酒和12度的梅见青梅酒。
格局与真诚,烟火气与人情味,都在酒里了。
在果胶商业观察看来,危难时刻是照亮人心的试金石。伊利与江小白在逆势之中仍能用真心真情经营将上下游的关系,显然已经从供应链上下游竞争的传统经营学视角跳脱出来,转而升级在合作关系之上建立紧密情感纽带,更带来深层的关系战略链接。
诚然,当下消费品产品的竞争维度,已经远远不至于产品本身。产品竞争,演化为考验渠道、策略、供应链壁垒的价值链竞争,而今在不断地蜕变提升中,甚至转变为了考察产业链共生共存的「价值网」的竞争。
真正的高蹈者,不止是货架之王与时间之友,更是以独特的引领价值,在所嵌入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中,夯实难以取替的地位。当挫折来临,软性连接之间的粘合作用便开始显现,呈现出百折不挠、愈战愈强的「韧性」。
对新消费品牌而言何尝不如是?眼光不止是要以精益产品惠及消费者,更要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完善品牌的「价值网」建构。
使命感与责任感,让这份韧性坚不可摧。
03 连锁与下沉,新茶饮赛道的架构转型 温度不易,情怀不易。毕竟2022年的巨变之下,许多企业的发展理念开始改变了。任正非「寒气」传递到每个人,马化腾在腾讯内部发言中直言「难以产生现金流的项目该砍就砍」。
寒气传到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极具挑战力的生态,改变的不止是企业的生存方式,甚至是组织架构。
新茶饮赛道面对挑战的「伸缩」更为显性。2022年,也是新茶饮的资本大年。蜜雪冰城冲击上市,喜茶宣布开放加盟,奈雪的茶斥资5.25亿元成为乐乐茶第一大股东……
1. 赚钱 蜜雪冰城最大看点便是其朴实无华的赚钱能力。以2021年业绩为例,2021年蜜雪冰城的营业收入高达103.51亿元,而同期奈雪的茶营收为42.97亿元;利润看,蜜雪冰城2021年净利润为19.1亿元,奈雪的茶则继续亏损,净利润为-45.25亿。
蜜雪冰城的钱是怎么赚的?
当然来自广大加盟商们。无论是加盟费用还是各项原材料采购,蜜雪冰城可谓是躺在多年夯实的供应链上赚钱。
而直营模式追求「第三空间」打造的奈雪的茶,原材料、人工、房租,三座餐饮大山都要自负盈亏,加之扩张之中单店回本需要时间,自然露出亏态。
可以说,蜜雪冰城的赚钱秘籍,一半是加盟模式,另一半是供应链把控。直营而言,蜜雪冰城直营门店毛利率极低,在2022年1-3月甚至为负数。
其加盟商们薄利之下的生存空间,可以想象。
所以,当喜茶宣布放开加盟,也是一个转向信号:
新消费品牌,要学着「赚钱」了。
2. 规模 连锁的脚步之下,蜜雪冰城的规模已经相当能打。截至2022年3月底,加盟门店21582家,自营门店仅37家。
当然,逆势扩张之外,隐忧依然不容忽视。以星巴克为鉴,2000 年到2010年这十年,星巴克就曾因盲目扩张,忽略核心产品创新,造成同店增长逐年下滑。
追求规模效应的路途中,表层管理问题之外,更本质的创新问题也成为牵绊发展的暗雷。在加盟商拥趸之下被抬升至高位的蜜雪冰城,产品创新显然更值得注意。
当然,追求规模还有并购的手段。比如奈雪的茶成为乐乐茶股东,看好的是「乐乐茶在华东区域有较好的品牌实力和消费者认知」。集中度提升背后,是一种「买过来」的扩张方式。
头部玩家的规模战争,仍未停歇。
3. 风险共担 事实上,奈雪的茶一直活成了中国新消费品牌理想中的样子,创始人彭心也实现了「中国星巴克」的梦想。但高端高质的前提,是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直营」模式。守护自己的梦想,也要承担奔跑的风险。
诚然,直营是一种风险自担的行为。在品牌仍处于扩张的阶段中,一手亲力亲为的管控似乎更为稳妥。
事实上,加盟连锁模式也意味着则相当于将风险的转移与共担。代价难免,比如管理问题的鞭长莫及,比如蜜雪冰城广度覆盖面之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逻辑无法改变。
一个可以预见的现实是,连锁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公开资料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3%提高到18%,但较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较大差距。
在果胶商业观察看来,餐饮业的洗牌与重塑都在进行,连锁化的风险共担,会成为加速发生的大趋势。
而中国餐饮,也可以期待抓住时间窗口,奔跑出新面孔的大品牌。
结语 信心,比黄金重要。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讲,「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消费业态正是如此。作为经济体的敏感神经,它总能从景气波动、社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文化风尚潮变中嗅到新的机遇,创新性地因应变化。
可以一直相信复苏中的中国消费,在韧性考验的倒逼之下会呈现出更丰富多维的价值面向。对新消费品牌而言,冬眠的沉寂,也是为了更有力的价值觉醒。
新消费价值升维的基础仍在。过去十年来,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擢升。消费升级、消费分级的思路都是箭在弦上。新消费,需要一些更精准的落点,需要一些更理解的支持。
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人的信》中写道:「好好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熬过去,在等待春天与创造春天的过程中,熬过去。
专栏作家
于盛梅,微信公众号:果胶商业观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营销领域,产品生态观察者,商业模式评论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告别“限速”,个人网盘进入云时代
设计动态 2022-12-27在数字经济广泛渗透的条件下,个人网盘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5G和AI的加持下,个人网盘不断进行技术融合和迭代,云盘已然成为互联网用户以及智能设备存储的基本服务,而其应用场景也顺理成章地开始向各个细分领域拓展。 而随着个人网盘应用需求的日渐提升,过去受限制的网盘作为云端的储存空间,一直被用户当做资料备份在使用。近些年,不论何种网盘,都面临着空间少、下载速度慢、商业化难等问题。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盘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观点吧。
在数字经济广泛渗透的条件下,个人网盘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5G和AI的加持下,个人网盘不断进行技术融合和迭代,云盘已然成为互联网用户以及智能设备存储的基本服务,而其应用场景也顺理成章地开始向各个细分领域拓展。
而随着个人网盘应用需求的日渐提升,过去受限制的商业化空间也就此被打开,个人网盘也告别从前通过“限速来求生存”的窘境,进入到了一个差异化发展的新时代。
一、告别“限速求存时代” 回看个人网盘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寻求多元发展未果,最终只能长期“困于限速求存”的行业。早在PC互联网时代,网民对个人云端存储需求的呼声就比较大,2008年早期市场先后被华为、115科技、飞速盘等玩家看好,随后它们迅速开发出产品抢吃第一口肉,随后包括BAT、360、金山等一众互联网软件玩家入场,更进一步点燃了行业风口,加上随之赶来的三大运营商,这个市场很快便竞争白热化了。
白热化竞争的一个“恶果”,就是“免费换用户”的互联网打法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网盘市场,但大量用户的涌入,导致运维、宽带、服务器等成本的高涨,由此迅速击垮了一部分中小网盘厂商,剩余的厂商如华为网盘等也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网盘市场,而依托个人存储、备份等功能性业务成功转型的百度网盘则迎来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各路玩家的转型标杆。
遗憾的是,百度网盘虽然顺利转型,但在早期商业化上却未能再进一步,其从限速会员等再到信息流,内容付费等商业模式都尝试了个遍,几经折腾最终只有限速被确定下来,其他都不了了之了。然而,时过境迁,从前“困于限速求存”的个人网盘市场,如今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一是政策层面对于个人网盘限速的整顿,让想要依托“限速求存”的平台面临的冲击越来越大。 2021年11月,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相关企业应优化网盘类服务提供方式,确保上传下载最低速率满足免费用户的基本下载需求。随后不久,百度网盘、腾讯微云、天翼云盘、和彩云、阿里云盘、迅雷云盘、360安全云盘和网易网盘等首批8家网盘企业,在京签署了《个人网盘服务业务用户体验保障自律公约》,承诺2021年内将推出“无差别速率”产品。
作为业内翘楚,较为依赖“限速”的百度还曾一度向“用户哭穷”,让用户给予理解,不过随着阿里云盘、天翼云盘(主打不限速)等新老玩家的进入和跟进,百度网盘也不得不加快“步伐”进行调整以优化商业模式,调整自身心态。
二是随着5G和AI等新技术在个人网盘领域的广泛应用,个人网盘的商业变现有了新可能。 5G具有的高速率、低时延、高并发和高可靠的特性,让个人网盘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服务性能升级。AI技术也使个人网盘文件处理更加智能,让文件识别分类、人脸识别等功能逐渐成为个人网盘功能标配。基于数据安全存储以及精确性效率提升,就成了新的可供挖掘的新变现领域。
总之,不论是基于政策导向还是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变化,限速求存的发展模式都正在告别个人网盘行业。
二、价值点重构带来新商业空间 随着个人网盘对数字资产的处理效率和精确性得到提升,随之应用新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就成为了网盘服务商的全新竞争力。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网盘的使用痛点中,性能、安全和价格尤为突出,是影响用户品牌选择的关键要素。
而性能主要包括空间和速度两方面,存储空间不足,上传下载速度慢都将导致用户体验直线下降;安全方面,提供多维度安全保障的网盘更受用户青睐;价格方面,网盘在性价比方面的差异同样影响用户的最终选择。基于这些基本需求,个人网盘厂商也演化出了新的付费模式。
其一,通过按需灵活定制,来拓展付费会员用户。 由于空间和速度是用户关注的核心价值点,因此很多厂商通过空间大小、速度体验形成不同档次的会员套餐。同时,厂商也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收费模式。例如,深挖刚需围绕空间扩容、速度提升两个核心方向,推出联合会员、捆绑搭售、融合套餐等,实现会员权益的价值填充。
其二,通过整合用户价值,推出联合会员、融合套餐来打开付费空间。 比如整合第三方付费服务,百度网盘与爱奇艺等合作,实现一个会员、多种权益;或者通过将诸多套餐打包整合提供给用户,如通过与运营商套餐融合或者与软硬件服务绑定销售,打开付费空间。
目前来看,除了现有的这些主流方式之外,基于网盘的使用频率,渐次打开家庭娱乐、文化教育、云办公等高频场景,打破外界对个人网盘的“认知边界”,实现新的价值重构,也成了各路厂商竞相寻求的新增长点。
比如,在家庭娱乐场景中,云盘的云端存储、在线播放、离线下载等功能,不仅能满足个人用户娱乐资源存调需求,还能通过多端分享、群空间、家庭共享等社交功能实现用户裂变,其中云盘还可以借助电视端、音响版“占领”客厅。在个人云办公场景中,个人网盘可实现数据安全存储、自动备份以及文档在线编辑等功能,使用户在网盘内即可完成基本的移动办公工作。在教育场景中,网盘教育场景提供笔记实时同步、错题OCR识别等功能,与传统纸笔教学相互呼应,为用户提供优质教育平台。
借助这些形形色色的新场景,个人网盘厂商正在重构收费模式,如其在免费送定额容量之外,还可以对新增容量进行收费;由于其基于基本内容应用免费,对新增特殊要求内容进行收费。由于这些全新的针对“增量”的收费模式很契合用户需求,因此效果显著。总之,围绕场景和体验,网盘厂商们正在不断拓展出新的商业空间。
三、加速向平台型产品演化 随着个人网盘行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其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的PC端、移动端,而是拓展到了包括小程序端、TV端等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之上,再加上内容权益合作方和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接入,一个承载数字资产的云化平台日渐浮现。
首先,如今终端众多使得互联互通的场景更加多元,这就要求个人网盘产品必须能够实现“多终端化”,从而方便人们进行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共享。
与以前仅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少数终端不同,如今终端的种类已经覆盖到了智能电视、平板以及其他应用生态等,这就对同类文件的多终端传输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你要将自己在平板上的文件传到电脑上,就需要保障你这个账号可以在PC端共享共用,这样才能够完成多终端传输,同样的道理在智能电视等终端上传输也需要如此,其中云服务更是日渐被嵌入其中。而随着多终端功能的转变,产品的自身定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以百度网盘的功能调整为例,其在存储应用中不断加入了云服务之后,整个产品的功能就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其不断更新在线视频回放功能,从简单回放到高清回放、多速回放和投影回放;独立设置易可相册,以满足用户收集和管理照片的需要;利用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文字音频功能;推出第三方服务应用程序,如美图秀秀和云彩印刷。在此基础上,其提出将个人云存储应用升级为云服务操作系统,由此完成了百度网盘的“云转型”。
其次,从网盘发展历程来看,唯有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才能够打破过去个人网盘存在的长期打开频率不高、附加值太低的窠臼,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之中。
过去个人网盘仅仅作为存储工具使用,在不知不觉之中很容易沦为“资料回收站”,导致个人网盘使用情况堪忧。而随着云时代的带来,个人网盘与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高频场景结合之后,其附加值和打开率都大为提升,同时其介入用户场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这都促使个人网盘的使用价值大大提升,其商业价值也逐渐得到了外界重视。总之,在云服务加速融入个人网盘的情况下,网盘向平台化转型自然是大势所趋。
四、云时代的网盘演化方向 结合当前情况来看,个人网盘发生系统性变化已经是必然趋势了。那么,究竟什么方向是个人网盘的未来方向呢?答案或许存在于公开的行业数据之中。据mUserTracker2021年12月数据显示,百度网盘移动端月度总独立设备数比例是81%,位居业界第一;而中国移动云盘、腾讯微云分别以9.2%、6.8%分居第二、第三位,天翼云盘、阿里云盘紧随其后,但占比都不到2%,“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未有太大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头部网盘厂商的方向或许就代表了最前沿的方向。
首先,以提升用户粘性为发力点,横向拓功能纵向拓场景或成为可行路径。 百度网盘的转型经验说明,通过开放生态入口、打开多端互通的通道,对提升网盘月活跃度、提升用户粘性是有极大帮助的,这些经验未来可以供其他个人网盘厂商借鉴。
其次,围绕数字生活的新机遇,个人网盘厂商应以数字资产管理为导向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安全、身份、隐私等多方面重新构筑竞争壁垒。 随着个人网盘沉淀的数字资产资源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网盘自身在存储安全、隐私保护、身份认证等方面都将面临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谁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综合优势,谁就有希望在个人网盘的新时代获得新机会。
总之,伴随着人类5G智能云时代的全面到来,用户对网盘的需求从单一存储变成5G智能云服务,决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改变。鉴于此,无论是互联网厂商还是智能手机巨头都需要重新完善能力圈,从而在网盘市场的大变局中赢得主动权。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设计师如何做好职业规划?来看15年资深总监的经历!
UI交互 2022-12-27或许是因为这世界太过变化莫测,或许是出于与生俱来的一种危机感和求生欲,在我的 15 年的设计职业生涯中,我很少感到稳定和安逸。即便偶尔会有一段时间放松下来觉得吃吃老本也无妨,但往往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又被某种力量甩在了后面,不得已,还得再努力跑起来才能追上。本文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聊一下在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经...或许是因为这世界太过变化莫测,或许是出于与生俱来的一种危机感和求生欲,在我的 15 年的设计职业生涯中,我很少感到稳定和安逸。即便偶尔会有一段时间放松下来觉得吃吃老本也无妨,但往往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又被某种力量甩在了后面,不得已,还得再努力跑起来才能追上。
本文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聊一下在 设计师 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的几种职业转型。主要包括专业方向上的转型、专家转管理的转型、经理到总监的转型。之所以把职场晋升称之为“转型”,是因为晋升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真正实现角色上的转变,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同时,本文也可以解答一个之前几次被问到的问题,那就是我是如何从一个设计小美工,不断成长为一名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设计总监的。当然,写这个文章并不是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只是觉得一路辛酸可以分享,并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哪怕只是一点。
往期回顾:
猎聘设计总监:4步帮你做好职业生涯自我规划 如果你有午睡的习惯,你会发现如果中午不趴那么一会儿,一下午的脑子都是不清醒的。
阅读文章 >
第一次转型:专业方向转型,想清楚了就大胆去做 这次转型,让我找到了自己明确的职业方向,并且获得了 BAT 的工作机会。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太可能一下就进入到一个特别合适自己的角色。再加上大部分人缺少规划,所以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出于某种偶然。
所以在工作几年之后,当你开始考虑自己要不要进行专业方向上的转型的时候,大概率是因为你的确、确实需要这次转型。但在专业方向转型中往往意味着要放弃很多东西,要面对一些新的不确定性,这个没有什么好讲的,就很简单:自己为自己做决定,然后大胆去做。
我曾经建议团队里一个主要做运营设计的同学转做 UX(主要是因为他自身的能力特点以及当时团队的需要),虽然一开始他非常不确定,但后来他还是选择接受,并且转型也颇为成功。我之所以这样建议和操作是因为我自身就经历过这样的转型,并且也目睹过之前的同事或早或晚的成功的完成了这样的转型。
他真正去做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难,如果真的有什么难点,那就难在转型时的取舍选择上。
在参加工作 4-5 年左右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想要从视觉设计师转型交互设计师的想法。然后不断地在知乎查资料、看了当时能找到的大部分设计书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我当时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个:
交互设计比视觉设计更能接触到业务核心的问题,我想要在更上游一点的地方做事情; 当时移动互联网正在蓬勃发展,交互设计人才比较稀缺; 我对纯视觉方向的 UI 设计的价值产生了些许怀疑,终日像素化地调整 UI 细节、与开发同学核对验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无聊; 我感觉成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是非常酷的事情; 在产生这个明确想法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自学相关知识并在工作中找机会胜任交互设计的相关工作内容,然后凭借一个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拿到了百度资深交互设计师的 offer。
虽然现在回顾起来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但当时的我也比较困惑该如何取舍。一是自己感性上非常喜欢的图形设计方向,二是自己理性上比较看好的用户体验设计方向。我知道需要做一个明确的选择,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在放弃中做选择。
促使我最终选择走上交互设计师道路的是我当时在 HP 的一个项目经历。当时 BU 要做一个企业级的创新产品,但团队里面当时没有产品经理的角色,只有项目经理、开发负责人、设计负责人,基于前两年跟程序员们天天泡在一起的协作关系,我在这个项目里承担了约 50%的产品经理的工作。当我从 0 到 1 的思考一个产品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看待工作、看待设计、看待问题的角度。
同时我觉得,只有经历了那样一段把长时间把自己榨干、并不得不迅速吸收各种信息,从而逼迫自己快速成长的时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方式应该如何,并且应该如何做进一步的选择。
第二次转型:专家转 Leader,角色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这次转型让我放下自己的天真,来到更为残酷的职场环境中。
和很多想进大厂的人一样,刚到百度的设计团队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求学”的心态。但后知后觉,其实公司不是学校,公司里并没有什么人在做学问、做研究。相对于专业领域的讨论,大家更关心业务问题如何解决,跨部门如何协作,以及如何避免踩坑和背锅。所以大厂待几年,专业谈不上有多少精进,扯皮的功力倒是提升不少。
关于走专家路线还是管理路线的问题,从当下的互联网设计环境以及职业发展的现实角度来讲,选择带人转管理是相对更容易的一条路,是一个相对更安全更保守的职业选择。
但什么时候转呢?是越早转管理待人越好吗?怎么转呢?团队内部没啥机会给我怎么办?我从能力、动机、机会三个方面分别展开一下:
1. 能力
能力是基础,首先你得具备能力才会获得机会。只有你已经具备成为 leader 的能力,你才会获得成为 leader 的机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有人就是想不明白,自己不做任何准备,干等着。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设计 leader,那就看一下成为一名 leader 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自己还差在哪里。比如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指导能力、设计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对一整块业务设计工作的把控能力等等。
抓住实现转型前的临界状态,去提前锻炼自己。
比如说,如果自己所在的团队人员数量比较少或者没有实际条件让你去带一个小团队,那可以先创造机会从“导师(mentor)”这个角色入手。新入职同学的试用期导师、设计实习生导师,等等。这样的角色可以让提前进入设计 leader 的“实习”状态,同时也会提前锻炼自己的设计指导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同时,还要与自己的直属上级建立良性的信任关系,扩大自己在设计团队内的影响力,积累自己的能量的同时,通过专业分享,独立负责重点多人项目等形式释放自己的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 动机
你为什么想要转管理,做设计 team leader/manager?是因为会获得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位?这可能也无可厚非,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你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公司解决更多的问题,为老板分忧解难。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理由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组长、干部,带领一个小 team 更好地前进。
说实话,我自己本来是不想转管理的,但设计专家这样的角色在国内大部分团队中都会有些许尴尬。设计专家的职级与 leader 一样高,薪资也差不多,但专家所负责的业务宽带较小,如果一个人都不带的话,动手做执行的时候会面临“挑活儿”的问题。一方面,设计专家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做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设计工作了,另外一方面,团队内可能不太可能一直有很多重点项目只给设计专家来做。所以我想,很多团队还是处理不好这种设计专家资源在团队中的定位和使用的问题。
不得不转 leader 的原因还有,我想要解决更大的问题,不光是眼前几个页面的交互问题,我想要提升整个产品的设计水准,运用设计思维让业务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样的动机和目标,专家岗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组织的关系,如果自己没有在一个团队 leader 这样的信息节点上,很多事情只能道听途说,业务上的很多信息自己也很难拿到。到头来,可能还是只是一个抱着砖头的大头兵。
3. 机会
机会的出现,接近于玄学。
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机会可以准时出现,但我们可以为机会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我晋升完 P7 一年,并下决心转管理之后,我去找我当时的老板当面聊了一下。他当时所负责的团队已经有 40 多名设计师了,我想他可以为我留意一些发展机会。
当时聊的时间非常短,我记得可能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他当时没有任何表态,但那次聊完的一个月后,他打电话跟我说,有一个 9 个人的小团队需要有人来带,问我是不是有意愿。
回忆一下我当时跟他聊的十分钟里,我主动说了这几句话。
第一句:一起共事挺长时间了,您觉得我的工作做的如何?
第二句: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的能力有所提升,比如我做了 XX 事情。看起来,你也是认可的。
第三句:我想我有能力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希望你帮我留意一下机会。
第一句和第二句讲能力和贡献,第三句讲动机,站在对方的角度,把自己的诉求描述清楚。点到为止,不给老板压力。
以上说的是内部晋升机会的主动争取,如果内部实在没机会了,就只能 transfer 或者跳槽。
通过跳槽实现管理转型,也需要谨慎。
很多人通过跳槽实现了自己的管理转型,比如“大跳小”的方式。自己在大公司是不带人的设计师,想要有新的职业发展,所以跳槽到更小规模的公司。这种“大跳小”的跳槽方式,看上去是一种晋升,但实际上是一种平跳。因为实际上是在拿自己的大厂资历做了一次变现,或者说是等价交换。
所以在“大跳小”换机会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因为这样的机会,一个人一生也没有几次。所以,一是不要着急把自己的大厂经历变现,选公司要看清楚;二是要看好时机,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
我看到过不少同事,变现太早,后续发展乏力。就是在大厂刚混了一两年,还是个 P5/P6,就着急出来,这就挺不值的。或者呢,也有些同事在大厂呆的太久,呆到六七年以上了,后期真的很难出得来。
前面讲的是先具备能力、动机,然后在努力获得机会的情况。而现实场景中,还有很多人是先获得机会,其次再补充能力。就是虽然自己还不太行,但机会来了,就上了。这种情况也非常常见,只是有人能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有人意识不到罢了。
同时,即便你顺利得到了 team leader 或设计经理的职位,但并不代表,你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出色的 team leader 或设计经理了。真正得到这个职位之后,还需要经历大概 0.5 年到 2 年不等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的长短取决于每个人的积累与管理天赋。
所以我对转型中的设计 leader 有两点建议:
① 重视专业积累
如果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有了充分的积累,专家转 leader 在操作难度上是非常自然的,反之将会困难重重。
如果自己在专业上没有话语权,不能成为一个小型业务环境里的那个设计专家,那么也很难建立领导力,自然带团队也带不起来。
虽然不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希望自己的 leader 是个球队教练,但几乎每一个设计师在成长期都希望身边有个专业上厉害的人带一带自己。
如果说我在职业发展上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只能说得益于我在专家岗上逗留纠结的时间足够长,自身专业能力的积累足够过硬。这一点,才使得我可以在设计序列这个天花板比较低的小世界里生存更久的时间。
② 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项目,但不要试图管理设计师
多“带”,少“管”。思考大家是不是服你,某某是不是对你有意见,这样的问题非常无聊并且是在浪费时间。
也许你已经可以决定下属的绩效和去留,但请不要那么急切的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管理者”的转型,实现了阶层跃迁(这类的想法就非常可怕)。带队不超过 10 个人,其实很难谈得上团队管理。
设计 leader 的主要任务还是带领团队一起做出更好的设计,这个角色首先是多个设计师中的核心责任承担者,所以还是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管理好团队的阶段工作目标与执行计划,管理好大家的时间和日常安排,管理好重点项目的协作与推进,然后再多关注一下每位小伙伴的个人发展,自然而然团队也就带好了。
第三次转型:从经理到总监,二级管理者的转型 这次转型让我跨过了“35 岁”职业危机,获得了更为宽广的设计视野。
你是否在以设计总监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但如果没有做过设计总监,那么如何获得一份设计总监的工作呢?除非你是业内大咖,影响力爆表,否则如果没有带过 30 人以上设计团队的经验,应该不会有公司会冒风险让你去空降做管理。所以大部分人迈上这个台阶的第一步,大都还是通过内部晋升。
这种类型的晋升机会,只有可能会在以下 3 种条件下出现。
一是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设计团队的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从 10 人快速发展到 30-50 人,然后趋于稳定。在这样的过程中,10 人团队时的设计 Leader,就获得了直接的晋升机会。
二是一个团队的设计负责人突然离职,职位空缺。这时公司会考虑选择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晋升,还是找其他人(比如产品负责人、运营负责人)代管设计团队。通常外部招聘的可能性更大。
三是公司本来有几个小的设计团队,隶属于不同的业务,随着公司的发展以及对设计认知的提升,以及公司整体组织架构的科学性,会考虑把分散的小团队整合成一个大的设计团队。这时候就需要一位设计负责人来整体负责。
我遇到的是第三种。说实话,这三种情况都是小概率事件,中国也没有那么多个中大型的设计团队,再加上总监级的设计人才跳槽换工作的频率也比较低,所以总体上也没有那么机会出来。
能够得到那次晋升机会,得益于一次述职汇报。
当初我从百度出来跳槽到 Z 公司,拿到的虽然是设计总监的 title,但只是在 Z 公司的一个子业务管理一个小型的设计团队,不到 15 个人。后来公司安排那段时间新入职的总监级员工给公司高层做一次述职汇报。当然,CEO 也会参加。
遇到这样的汇报机会,有谁不会认真准备呢?况且自己还是一个那么容易上场昏的人。
我认真准备了汇报材料,还为当天的汇报写了逐字稿。虽然 PPT 没有做地很精美,但我对如何从公司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设计工作,这方面想了很多。
后来汇报就挺成功的,几个月之后,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老板问我是否愿意带领更多的设计师,把公司的设计做地更系统一些。因为上次听过我的汇报,觉得我的设计思维比较成熟。
我接受了。但后面的事情,我也并没有想到。
当你真的得到了公司的设计负责人的 title 之后,挑战才刚刚开始而已。
工作内容和工作带宽一下变得很大,每天要处理很多不同的信息。公司对你的要求也在一夜之间提高了一倍。但没有人也没有时间给你机会让你慢慢成长。
也就是说,职位虽然到了,但能力没有很快跟上。很多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涌上来,等着你做决策。设计团队的设计师们每天都在看你,下一步会做什么,可以带着大家做什么。
不夸张地说,在获得晋升之后的几个月内,我一直处在一种诚惶诚恐的状态中。我没有办法特别清楚地知道,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我每天都在反思,我是不是在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在工作。我是不是看起来只是一个带着更多人的大 leader,而没有为整个设计团队负责,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设计流程的优化、设计资产的沉淀、设计师的晋升与招聘、日常设计项目的评审与抓放,现在想起来,因为经验不足,可能当时做的很多决定都不够果断,有一些决策也未必完全正确。但至少问心无愧,在那个时间,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可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管理者,也是有方法的。
宝洁公司一度被称为职场人的黄埔军校,宝洁内部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面向管理人才的一门基础课程,叫做 5E 领导力。领导力不等同于管理。有了领导力,团队的管理往往水到渠成,没有领导力,团队的管理只能是无米之炊。
5E 领导力模型分为 Envision(高瞻远瞩)、Engage(全情投入)、Energize(鼓舞士气)、Enable(授人以渔)、Execute(卓越执行),这五个方面概括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特质。5E 领导力是每个二级管理者(或者高管),都需要按照其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模型。有时我也用 5E 领导力模型来要求我团队里的 leader,相信这会对他们的下一步成长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说
成为设计管理者,不是设计师职业生涯的唯一出口,也不是设计师所谓“迈向成功”的必备路径。
设计师的事业成功,不应该通过职场头衔的高低来衡量,而应该始终以作品说话,取得设计师应该取得的在设计领域内的成就。如果过分执着于职级与薪资,醉心于职场宫斗权谋,只会让自己逐渐变得堕落和腐朽,最终难逃出局的命运。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带领一个设计团队,如果你正在带领一个设计团队,无论大小,应该努力让团队因你而不同,让设计工作因你而不同。在设计方面成为那个能量最大的人,并且分享自己的能量、动力、理念、视野、经验、知识给团队,带领大家一起前进。
共勉。
感恩在 15 年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
浮世绘素材网站Ukiyo:拥有22万张高清图的设计灵感库!
UI交互 2022-12-27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提起浮世绘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具有细腻丰富的线条、简洁的着色及充满想象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也是很艺术家偏爱的一种插画风格。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二十一《神奈川冲浪里》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宝藏网站「Uk...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提起浮世绘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日本 浮世绘 具有细腻丰富的线条、简洁的着色及充满想象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也是很艺术家偏爱的一种插画风格。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二十一《神奈川冲浪里》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宝藏网站「 Ukiyo-e.org 」,它收录了 223128 张浮世绘作品,几乎涵盖了浮世绘从初期到末期的整个发展时期。支持以图搜图,并提供高清大图的免费下载,一起来看看吧~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日本浮世绘的前世今生(上) 很多朋友都曾听说过浮世绘,但对其认识非常有限或者曲解,比方有人甚至简单将其理解为日本春宫图,是非常严重的误解,所以本期开始我们将努力为大家科普纠正,而首当其冲要讲述的,是浮世绘如何诞生的问题。
阅读文章 >
Ukiyo-e.org 网站直达: https://ja.ukiyo-e.org/
Ukiyo-e.org 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日本浮世绘数据库和检索引擎,由 John Resig 于 2012 年 12 月创建,旨在帮助研究人员研究日本木版画,网站目前收集了来自 24 个机构的超过 223,000 幅版画。
Ukiyo-e.org 网站首页
对庞大的数据,网站采取按时间顺序、以画家为主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分为初期 (1700-1740)、錦絵 (1740-1780)、歌麿 (1780-1804)、1804-1868、明治 (1868-1912)、新版画/創作版画 (1915-1940)和 1950 年以来 7 个时期,每个时期下方包含该时期的代表画家,浏览下来可以清晰的了解浮世绘一路的风格发展历程及相关的重要画家及其作品。
网站共收录了 150 名浮世绘画家,其中 1804-1868 和明治时期收录的画家最多,分别为 31 位和 37 位,当中就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浮世绘名家,比如歌川广重 、葛饰北斋、歌川国芳、溪斋英泉、月冈芳年等。梵高就曾临摹过歌川广重的作品。
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新大桥》与梵高临摹作品,1887 年
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龟户梅屋铺》与梵高临摹作品,1887 年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三十三《凯风快晴》
月冈芳年作品
据官网介绍,网站内的资料都收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大学、图书馆、拍卖行和经销商的数字资料库。点击进入网站内的作品后,会有关作者、名称、创作日期、资料来源等信息。点击 「详细信息」可以进入该图片的原网址,里面有关于该作品更详细的介绍,点击「下载图片」可以保存原图。
每个被收集的印刷品图像都会被分析,并与数据库中所有其他印刷品图像进行比较。相似的印刷品会显示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同一印刷品的多个不同尺寸、颜色额的副本会自动排列在一起(如下图),并可在画廊中查看,对于寻找资料来说非常便捷。
网站另一个点就是可以通过上传图片或者复制图片链接查找类似的图片。操作的入口就在网站首页的右侧搜索框,第一排搜索框是文字搜索,第二排搜索框是以图搜索。将我们前面提到的作品上传,网站就能自动识别并推荐相关的结果。
将《神奈川冲浪里》上传识别后得到的结果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浮世绘宝藏网站 Ukiyo-e.org,它值得收藏的理由包括:
收录 223128 张浮世绘作品,几乎涵盖了浮世绘从初期到发展末期的所有作品; 作品分类明确,支持以图搜图,并可以一键下载高清大图。
网站直达: https://ja.ukiyo-e.org/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
推荐阅读: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掌握日本浮世绘的流派与风格 上一期《日本浮世绘是如何诞生的?
阅读文章 >
国风参考必备!6500份高清素材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了,号称是内容最权威、最官方的敦煌学研究开发素材库,也是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发共创平台。
阅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