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理超多大厂案例后,我总结了点赞和评论的万能设计框架

    UI交互 2022-11-05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万字干货!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

    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阅读文章 >

    一、我的点赞、评论是什么 这个功能入口一般在个人中心,并且和其他功能聚合在独立的版块中,比如「消息私信」、「我的收藏」、「浏览历史」、「下载管理」等等。

    「我的评论」功能优先级一般弱于「我的点赞」,因此有的产品不会外显,而是和「我的点赞」聚合到二级页的 tab 上,便于用户横划手势切换。

    从业务属性上看,貌似是单纯的体验导向型功能,和业务并不搭嘎(其实并不是)。

    用户需求上看,主要满足用户「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比如浏览或查找之前赞、评过的内容,或者删除自己过于装 x 的评论。

    根据 BJ Fogg 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一个人行为的发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动机、能力和触发。这个场景下,用户动机是「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触发通常是用户的内部触发(也就是主动发起的决策和行为),能力即用户在此付出的成本。

    如何提高设计转化?先学会经典的「福格模型」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如何吸引用户转化。

    阅读文章 >

    动机和触发的可发挥空间小,因此设计师能够发力的点,就是降低用户在此页面的能力要求,帮助用户高效得完成查找、阅读和点击行为。

    要实现这个目标,无非是缩短路径、层级清晰、建少视噪等等。但是一开始的布局框架又该如何搭建?下面,我结合市面主流的内容型竞品,从宏观角度上来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万用的、固定的框架类型。

    二、关于布局框架 因为标题具有最高的决策权重,因此信息流侧重长文本展示。另外,「我的点赞、评论」必定遵循时间排序来符合用户习惯,所以这两个因子决定了这个界面,只能以纵向的内容流展示。

    但这样太笼统了,通过内容型竞品的研究拆分,我发现这个场景下的框架基本分为两大类:动态流和列表流。再细分的话,又可以根据「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的有无分为五类,先来说说「我的评论」。

    1. 我的评论-双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除了必要的内容区外,同时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

    用户模块即包含了用户头像、用户昵称和发布时间的版块。这个模块符合功能预期,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

    而互动模块即用户对内容的操作集合,包括点赞、评论、分享等等。这个模块多是为了强调互动,引导用户继续参与到内容中;

    所有竞品中,百度、腾讯新闻、头条和 qq 浏览器均维持了这样的布局,其中时间位置、新闻样式有差异。

    另外,腾讯直接把评论的删除按钮外显并强化了,虽说对内容有明显的视觉干扰,但基本符合大部分用户来到这里的动机,对,就是来删评的,所以倒没什么可说的。

    2. 我的评论-单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竞品中只有 UC 这一个例子,互动属性被截断,让界面整体更加沉浸。另外,相比前一个框架,屏效也有明显的提升。

    说完了「我的评论」场景,再来看看「我的点赞」。

    3. 我的点赞-双模块动态流

    此处可以再细分两类,一类是共同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另一类则把「用户模块」给替换成了「创作者模块」。

    前者一共 2 个竞品使用了此框架:知乎和 qq 浏览器。除了表现层的样式、布局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后者则包括头条和微博。他们直接保留了原创作者的模块,而且一旦内容对应的创作者没被你关注,还直接外显关注按钮。并且样式上看,微博很明显在特意强化创作者模块,不论是较大的头像尺寸、还是主色强显的昵称和关注按钮。

    至于为什么这么搞,后面会说。

    4. 我的点赞-单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和「我的评论」一样,只有 uc 一个竞品。相比前者,同样提升了内容的沉浸。

    5. 我的点赞-零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只保留了内容模块,因此可以完全聚焦于某一类型内容的聚合,强调浏览效率,所以模块上更加精简和单一。优势上无疑是更加沉浸,效率更高,屏效更高。

    竞品中,网易、腾讯新闻均使用了此框架。虽然辅助信息用文字的形式标明了来源和评论数,但整体依旧归属于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框架的背后有什么客观依据可以支持?它们和各自产品的业务本身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三、框架背后的逻辑 任何内容型平台的正向循环,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内容创作者、内容和内容消费者。

    宏观上说,内容平台需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得强化这个闭环,让三者互相赋能,以此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比如平台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如流量包、现金奖励)、创作工具(如剪映、各色各样的道具模板)和对优质内容的扶持,来激励创作者生产内容。优质内容又可以反向提升创作者影响力。

    另外,通过鼓励消费者对创作者的关注,来沉淀关系链,一方面内容供给满足个性化订阅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向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双方收获了各自的利益,也就更难以离开平台。

    而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又是满足和反哺的关系。因此正是这样的背后逻辑支撑了内容型产品的发展。

    当然,对于「我的点赞、评论」来说,因为用户的动机导致内容成分占主导地位。所以,社交属性、内容互动的增减与否,主要受产品自身定位、以及业务方向的影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博保留了 up 主信息模块,就是由于微博本身定位强社交,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传播基于产品内沉淀的社交链,甚至你关注的人点赞了什么内容,都会通过底 tab 的红点来吸引你去点击。

    也正因此,微博在「我的点赞」界面中,采用的是「创作者模块」来表达社交属性,以此鼓励、引导用户去社交互动。此框架下,除了内容外,还强调了消费者对创作者、及其内容的关系。

    而头条本身定位是个性化资讯服务,但后续的业务方向也开始向社交倾斜,不论是早前就有的新人推荐卡片、微头条还是创作者门槛的降低,都意味着头条正在朝着微博社交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头条目的很明显,将过去松散的用户关系,通过社交链的沉淀来转化为关注+粉丝的强关系。(提一嘴,头条和微博一开始其实是互惠抱团的关系,后来头条开始涉足社交后,因为触碰到了微博对市场的独有控制,两家就开始不断互撕,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为了利益)

    也正因此,头条的框架和微博一致,都采用了「创作者模块」,而非常规的「用户模块」。

    而其他的双模块框架,即「用户模块」+「互动模块」,除了内容外,则只强调消费者和内容的互动关系,这和产品本身并非强社交的定位有关。

    单模块框架,除了内容外,只强调消费者个人身份,此时缺失了和内容、创作者的关系,互动感弱化,沉浸感开始强化。

    零模块框架,则让用户完完全全得聚焦到内容当中,沉浸感最高。此时「我的点赞」更多得类似收藏功能,来作为承载个性化内容的容器。

    四、使用场景总结 最后,来大致梳理下每种框架的使用场景。

    如果产品当前定位与微博类似都倾向于强社交,或者业务方向开始向社交偏移,那么可以使用内容+创作者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我的评论」涉及用户自己的评论,需要用用户模块);

    如果产品当前对社交没有那么重的需求,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细分两类:

    希望强调用户对内容的互动:可使用内容+用户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 希望用户沉浸于内容中,可以使用内容+用户模块,或者纯内容的框架。前者的优势在于保留互动以及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后者的优势在于高屏效和完完全全的沉浸感。 一句话,根据产品当前的状态和诉求,框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适不适合而已。

    最后 任何的设计形式,任何看似简单的细节,必然存在一个客观依据作为支撑,要么是业务、要么是用户。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多从这两个维度,不断得去理性思考、深挖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让设计有理有据。

    希望这篇干货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Web端工具如何设计「保存」功能?高手总结了这5个方面!

    UI交互 2022-11-05
    前言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设计师需要对保...

    前言

    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

    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 设计师 需要对保存的技术类型有基础认知,因为它会影响保存生效的逻辑和交互形式。

    本文将会基于个人经验,从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角度聊聊 Web 端工具的数据保存。

    更多相关干货:

    关于保存功能的设计,这篇可能是最全面的总结! @画特别多的Hans (阿里巴巴智能服务事业部 用户体验专家 夏晨曦):保存是后台产品中很通用的操作,它司空见惯到我们误认为保存一般不会有体验上的问题。

    阅读文章 >

    一、保存的对象 对于 Web 端工具产品来说,保存的对象可分为「文件数据」、「设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

    1. 文件数据

    「文件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内容,比如酷家乐的一个方案、Figma 的一个文档都是文件数据,在文件 A 中触发保存并不会影响到文件 B。文件数据是最主要的用户资产,若丢失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2. 设置数据

    「设置数据」分不同的维度,主要有用户级别、组织级别、设备级别这三种。

    用户级别:数据保存在当前用户的账号下,同一个用户的所有文档都会应用该设置,比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偏好设置。

    组织级别:数据保存在组织级别,可能由组织管理员设置,同一个组织下的所有用户都应用该数据。

    设备级别:数据保存在设备(浏览器)上,同一个设备上的不同账号、不同文档都会应用此数据。区别用户级别和设备级别的保存很简单,只要清空浏览器缓存,看看数据是否变化即可。

    一般来说,「设置数据」也是用户资产。但是设备级别的数据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储大量重要的数据。

    3. 用户行为数据

    技术上经常把「用户是否进行过 xx 行为」这样数据保存在用户级别或设备级别,用于差异化的引导、运营方案。

    这类数据虽然不能被视为用户资产,但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二、保存的位置 根据数据保存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后端保存和前端保存。

    1. 后端保存

    后端保存是最常见的保存方式,触发保存后,将方案数据上传并存储在服务器(云端),需要联网。

    局限性:

    依赖网络; 数据量大时会耗性能,可能会阻塞操作 2. 前端保存

    前端保存是指以缓存 (cache) 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在浏览器中,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indexDB(如 Figma)。即使将浏览器关闭,下次打开时仍能够恢复数据。

    局限性:

    有大小限制(几百兆); 必须要同设备,且不能清除缓存; 有时间上限(大部分浏览器最多可以保存 30 天) 还有一种前端的临时保存,即会话保存(sessionStorage),通常为了方便单次会话而设置,例如记住选项状态、输入框的内容等,但只要关闭或刷新标签页这些数据就会被清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话保存不是真正的保存,本文不对此展开讨论。

    Web 端工具一般会以后端保存为主,前端保存为辅,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因网络或服务不稳定造成的数据丢失。

    三、保存的触发机制 从保存的触发维度,可以将保存行为分为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

    1. 自动保存

    根据保存的触发条件,可将自动保存分为以下 3 种:

    ① 定时触发保存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采用几分钟 ~ 1 小时)周期性地自动触发保存。这是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目前采用的保存方式。这种自动保存能减少因软件崩溃、断电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数据丢失,需要手动保存作为辅助。

    ② 条件触发保存

    特定的用户行为会触发方案自动保存。

    具体哪些行为需要触发保存,则要结合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来共同确定。要注意的是,这类保存通常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③ 实时保存

    只要数据发生改变,立即触发自动保存,无需用户手动保存(尽管一些产品考虑到用户习惯,仍会保留手动保存的交互)。部分产品会用间隔几秒钟的自动保存(如 Microsoft 365),效果基本等同于实时保存。实时保存能最大程度避免数据丢失,是 Web 端工具理想的保存触发方式。但因为技术原因,并非所有工具都能够做到实时保存。

    2. 手动保存

    手动保存指用户通过额外的操作触发保存,通常为点击「保存」按钮或快捷键。

    部分有实时保存机制的工具不需要额外的手动保存(如 Figma),但对于没有实时保存的工具来说,手动保存的设计至关重要。

    3. 提示保存

    即便有手动保存,用户还是可能忘记保存。当用户离开工具或某个环境时,若程序监测到有未保存的内容会丢失,则将此风险暴露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保存或者直接离开。如果用户通过直接关闭浏览器/标签页的方式离开,也可以在浏览器上设置类似的兜底提示对话框,但是对话框上的文案无法定制。

    那如何选择保存的触发机制?

    「实时保存」保障性最好,在技术允许时推荐采用; 因技术原因无法采用「实时保存」时,推荐使用「定时触发保存」 + 「手动保存」共同作用,也能较好地保障数据; 「条件触发保存」通常是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在数据有丢失风险的时候需要提示用户保存,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路径选用工具自身的提示或浏览器的提示。 四、保存的触发设计 在开始聊具体的设计之前,先提出保存的 2 点设计原则:

    1. 防错

    保存是对方案数据的 最重要的 保障机制。稳定的系统需要有可靠的保存机制,尽量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方案数据丢失。

    2. 状态可见

    保存的反馈需及时有效,让用户知道当前方案的存储状态,如果有异常也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引用《微交互》一书中提到的“触发器”概念,可以将保存作为一个触发器。触发器是启动一系列动作的原点,分为系统触发器(系统被动触发)和手动触发器(用户主动触发)。

    ① 系统触发器

    对系统触发保存来说,主要需确定 2 个点,何时触发、触发频率。对 Web 端工具来说,有 3 种主要的触发模式:

    定时触发

    一个独立工具一般只有一个保存触发间隔设置,其间隔范围很广,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一般会暴露给用户设置。建议产品设计师根据技术现状设定合理的时间,如果保存对性能有较大消耗,过于频繁的保存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可通过选择器给用户几个合适的选项,选项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变大,总选项数不超过 5 个。

    某设计工具偏好设置中的保存时间设置

    条件触发

    特定的用户行为也可触发自动保存,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环境切换、新建楼层,水电工具的智能设计等,都会触发方案保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条件触发保存」时机,这些时机是由技术能力、业务要求共同决定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如果这些时机触发了自动保存,对用户的操作会用什么影响。

    实时触发

    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工具(如 Figma)实现了实时触发保存,对用户来说可以不用再理解保存这个概念,是一种认知上的减负,并且这种方式对数据保障的效果也最好。 但是,仍然有设计师提出这种体验上的风险,比如没有容错余地、频繁保存造成的干扰和系统压力。

    ② 手动触发器

    对保存来说,「手动触发器」一般来说是一个保存按钮。

    在没有实时保存的创作类工具中,手动保存按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会放在界面上方较显眼的位置,并设置快捷键 (Ctrl+S),方便用户操作。

    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保存位于顶部栏第一个分区

    而对于管理类工具,保存按钮一般位于页面下方,因为用户一般从页面上到下确认完内容后再进行保存。

    酷家乐账号设置页面

    五、保存的反馈设计 1. 成功反馈

    ① 自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自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尽量不使用全局提示 (Toast) 反馈。比较场景的做法是在工具某个固定位置,用图标或文字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当某些条件触发保存时,甚至不需要让用户感受到保存的发生,因为用户对保存是没有预期的,建议将保存的过程与其他过程合并。

    比如说从云设计工具进入施工图时,因为技术原因需要保存方案,但可以将保存方案的进程与施工图加载的进程合并。

    ② 手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手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可使用全局提示(Toast)告知保存进度和保存结果,也可以用「保存」按钮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2. 异常反馈

    当保存有异常时,应即时给予且较明显的异常反馈,并帮助用户排查问题。

    在设计保存异常反馈时,需注意以下 3 点:

    哪些数据保存异常,是全局数据还是个别模块的数据,是否会因为非核心模块的保存异常而影响到整体用户进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前端保存)让用户继续操作 保存异常的原因是什么,用户可以通过何种操作解决问题(检查网络?重新登录?) 当从异常恢复后,应该如何提示用户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Figma 与保存异常相关的反馈 a.保存异常反馈;b.异常原因与解决方法;c.异常恢复提示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接手一个新产品、新模块、新需求的设计时,应该如何设计保存:

    首先,确定保存对象,是文件数据、设置数据,还是用户行为数据。一个完整的产品一般都会包含以上三者,但对于某个具体的需求,可能只涉及其中一两种。

    列出保存对象后,可以与产品、技术等团队成员一起确定保存的位置(云端、浏览器)和保存的触发机制(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建议根据用户流程在不同的触点用不同的触发机制,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安全。

    接下来,根据保存对象、保存触发机制,设计保存的交互,包含保存的触发、保存的规则和保存的反馈。

    最后,以用户使用工具的流程再检查一遍数据的产生和存储,是否会有遗漏,设计保存兜底。

    参考资料:

    Dan Saffer.微交互[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设计」

  • Web端工具如何设计「保存」功能?高手总结了这5个方面!

    UI交互 2022-11-05
    前言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设计师需要对保...

    前言

    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

    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 设计师 需要对保存的技术类型有基础认知,因为它会影响保存生效的逻辑和交互形式。

    本文将会基于个人经验,从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角度聊聊 Web 端工具的数据保存。

    更多相关干货:

    关于保存功能的设计,这篇可能是最全面的总结! @画特别多的Hans (阿里巴巴智能服务事业部 用户体验专家 夏晨曦):保存是后台产品中很通用的操作,它司空见惯到我们误认为保存一般不会有体验上的问题。

    阅读文章 >

    一、保存的对象 对于 Web 端工具产品来说,保存的对象可分为「文件数据」、「设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

    1. 文件数据

    「文件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内容,比如酷家乐的一个方案、Figma 的一个文档都是文件数据,在文件 A 中触发保存并不会影响到文件 B。文件数据是最主要的用户资产,若丢失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2. 设置数据

    「设置数据」分不同的维度,主要有用户级别、组织级别、设备级别这三种。

    用户级别:数据保存在当前用户的账号下,同一个用户的所有文档都会应用该设置,比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偏好设置。

    组织级别:数据保存在组织级别,可能由组织管理员设置,同一个组织下的所有用户都应用该数据。

    设备级别:数据保存在设备(浏览器)上,同一个设备上的不同账号、不同文档都会应用此数据。区别用户级别和设备级别的保存很简单,只要清空浏览器缓存,看看数据是否变化即可。

    一般来说,「设置数据」也是用户资产。但是设备级别的数据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储大量重要的数据。

    3. 用户行为数据

    技术上经常把「用户是否进行过 xx 行为」这样数据保存在用户级别或设备级别,用于差异化的引导、运营方案。

    这类数据虽然不能被视为用户资产,但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二、保存的位置 根据数据保存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后端保存和前端保存。

    1. 后端保存

    后端保存是最常见的保存方式,触发保存后,将方案数据上传并存储在服务器(云端),需要联网。

    局限性:

    依赖网络; 数据量大时会耗性能,可能会阻塞操作 2. 前端保存

    前端保存是指以缓存 (cache) 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在浏览器中,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indexDB(如 Figma)。即使将浏览器关闭,下次打开时仍能够恢复数据。

    局限性:

    有大小限制(几百兆); 必须要同设备,且不能清除缓存; 有时间上限(大部分浏览器最多可以保存 30 天) 还有一种前端的临时保存,即会话保存(sessionStorage),通常为了方便单次会话而设置,例如记住选项状态、输入框的内容等,但只要关闭或刷新标签页这些数据就会被清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话保存不是真正的保存,本文不对此展开讨论。

    Web 端工具一般会以后端保存为主,前端保存为辅,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因网络或服务不稳定造成的数据丢失。

    三、保存的触发机制 从保存的触发维度,可以将保存行为分为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

    1. 自动保存

    根据保存的触发条件,可将自动保存分为以下 3 种:

    ① 定时触发保存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采用几分钟 ~ 1 小时)周期性地自动触发保存。这是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目前采用的保存方式。这种自动保存能减少因软件崩溃、断电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数据丢失,需要手动保存作为辅助。

    ② 条件触发保存

    特定的用户行为会触发方案自动保存。

    具体哪些行为需要触发保存,则要结合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来共同确定。要注意的是,这类保存通常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③ 实时保存

    只要数据发生改变,立即触发自动保存,无需用户手动保存(尽管一些产品考虑到用户习惯,仍会保留手动保存的交互)。部分产品会用间隔几秒钟的自动保存(如 Microsoft 365),效果基本等同于实时保存。实时保存能最大程度避免数据丢失,是 Web 端工具理想的保存触发方式。但因为技术原因,并非所有工具都能够做到实时保存。

    2. 手动保存

    手动保存指用户通过额外的操作触发保存,通常为点击「保存」按钮或快捷键。

    部分有实时保存机制的工具不需要额外的手动保存(如 Figma),但对于没有实时保存的工具来说,手动保存的设计至关重要。

    3. 提示保存

    即便有手动保存,用户还是可能忘记保存。当用户离开工具或某个环境时,若程序监测到有未保存的内容会丢失,则将此风险暴露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保存或者直接离开。如果用户通过直接关闭浏览器/标签页的方式离开,也可以在浏览器上设置类似的兜底提示对话框,但是对话框上的文案无法定制。

    那如何选择保存的触发机制?

    「实时保存」保障性最好,在技术允许时推荐采用; 因技术原因无法采用「实时保存」时,推荐使用「定时触发保存」 + 「手动保存」共同作用,也能较好地保障数据; 「条件触发保存」通常是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在数据有丢失风险的时候需要提示用户保存,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路径选用工具自身的提示或浏览器的提示。 四、保存的触发设计 在开始聊具体的设计之前,先提出保存的 2 点设计原则:

    1. 防错

    保存是对方案数据的 最重要的 保障机制。稳定的系统需要有可靠的保存机制,尽量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方案数据丢失。

    2. 状态可见

    保存的反馈需及时有效,让用户知道当前方案的存储状态,如果有异常也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引用《微交互》一书中提到的“触发器”概念,可以将保存作为一个触发器。触发器是启动一系列动作的原点,分为系统触发器(系统被动触发)和手动触发器(用户主动触发)。

    ① 系统触发器

    对系统触发保存来说,主要需确定 2 个点,何时触发、触发频率。对 Web 端工具来说,有 3 种主要的触发模式:

    定时触发

    一个独立工具一般只有一个保存触发间隔设置,其间隔范围很广,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一般会暴露给用户设置。建议产品设计师根据技术现状设定合理的时间,如果保存对性能有较大消耗,过于频繁的保存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可通过选择器给用户几个合适的选项,选项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变大,总选项数不超过 5 个。

    某设计工具偏好设置中的保存时间设置

    条件触发

    特定的用户行为也可触发自动保存,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环境切换、新建楼层,水电工具的智能设计等,都会触发方案保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条件触发保存」时机,这些时机是由技术能力、业务要求共同决定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如果这些时机触发了自动保存,对用户的操作会用什么影响。

    实时触发

    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工具(如 Figma)实现了实时触发保存,对用户来说可以不用再理解保存这个概念,是一种认知上的减负,并且这种方式对数据保障的效果也最好。 但是,仍然有设计师提出这种体验上的风险,比如没有容错余地、频繁保存造成的干扰和系统压力。

    ② 手动触发器

    对保存来说,「手动触发器」一般来说是一个保存按钮。

    在没有实时保存的创作类工具中,手动保存按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会放在界面上方较显眼的位置,并设置快捷键 (Ctrl+S),方便用户操作。

    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保存位于顶部栏第一个分区

    而对于管理类工具,保存按钮一般位于页面下方,因为用户一般从页面上到下确认完内容后再进行保存。

    酷家乐账号设置页面

    五、保存的反馈设计 1. 成功反馈

    ① 自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自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尽量不使用全局提示 (Toast) 反馈。比较场景的做法是在工具某个固定位置,用图标或文字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当某些条件触发保存时,甚至不需要让用户感受到保存的发生,因为用户对保存是没有预期的,建议将保存的过程与其他过程合并。

    比如说从云设计工具进入施工图时,因为技术原因需要保存方案,但可以将保存方案的进程与施工图加载的进程合并。

    ② 手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手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可使用全局提示(Toast)告知保存进度和保存结果,也可以用「保存」按钮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2. 异常反馈

    当保存有异常时,应即时给予且较明显的异常反馈,并帮助用户排查问题。

    在设计保存异常反馈时,需注意以下 3 点:

    哪些数据保存异常,是全局数据还是个别模块的数据,是否会因为非核心模块的保存异常而影响到整体用户进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前端保存)让用户继续操作 保存异常的原因是什么,用户可以通过何种操作解决问题(检查网络?重新登录?) 当从异常恢复后,应该如何提示用户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Figma 与保存异常相关的反馈 a.保存异常反馈;b.异常原因与解决方法;c.异常恢复提示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接手一个新产品、新模块、新需求的设计时,应该如何设计保存:

    首先,确定保存对象,是文件数据、设置数据,还是用户行为数据。一个完整的产品一般都会包含以上三者,但对于某个具体的需求,可能只涉及其中一两种。

    列出保存对象后,可以与产品、技术等团队成员一起确定保存的位置(云端、浏览器)和保存的触发机制(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建议根据用户流程在不同的触点用不同的触发机制,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安全。

    接下来,根据保存对象、保存触发机制,设计保存的交互,包含保存的触发、保存的规则和保存的反馈。

    最后,以用户使用工具的流程再检查一遍数据的产生和存储,是否会有遗漏,设计保存兜底。

    参考资料:

    Dan Saffer.微交互[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设计」

  • 梳理超多大厂案例后,我总结了点赞和评论的万能设计框架

    UI交互 2022-11-05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万字干货!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

    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阅读文章 >

    一、我的点赞、评论是什么 这个功能入口一般在个人中心,并且和其他功能聚合在独立的版块中,比如「消息私信」、「我的收藏」、「浏览历史」、「下载管理」等等。

    「我的评论」功能优先级一般弱于「我的点赞」,因此有的产品不会外显,而是和「我的点赞」聚合到二级页的 tab 上,便于用户横划手势切换。

    从业务属性上看,貌似是单纯的体验导向型功能,和业务并不搭嘎(其实并不是)。

    用户需求上看,主要满足用户「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比如浏览或查找之前赞、评过的内容,或者删除自己过于装 x 的评论。

    根据 BJ Fogg 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一个人行为的发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动机、能力和触发。这个场景下,用户动机是「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触发通常是用户的内部触发(也就是主动发起的决策和行为),能力即用户在此付出的成本。

    如何提高设计转化?先学会经典的「福格模型」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如何吸引用户转化。

    阅读文章 >

    动机和触发的可发挥空间小,因此设计师能够发力的点,就是降低用户在此页面的能力要求,帮助用户高效得完成查找、阅读和点击行为。

    要实现这个目标,无非是缩短路径、层级清晰、建少视噪等等。但是一开始的布局框架又该如何搭建?下面,我结合市面主流的内容型竞品,从宏观角度上来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万用的、固定的框架类型。

    二、关于布局框架 因为标题具有最高的决策权重,因此信息流侧重长文本展示。另外,「我的点赞、评论」必定遵循时间排序来符合用户习惯,所以这两个因子决定了这个界面,只能以纵向的内容流展示。

    但这样太笼统了,通过内容型竞品的研究拆分,我发现这个场景下的框架基本分为两大类:动态流和列表流。再细分的话,又可以根据「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的有无分为五类,先来说说「我的评论」。

    1. 我的评论-双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除了必要的内容区外,同时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

    用户模块即包含了用户头像、用户昵称和发布时间的版块。这个模块符合功能预期,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

    而互动模块即用户对内容的操作集合,包括点赞、评论、分享等等。这个模块多是为了强调互动,引导用户继续参与到内容中;

    所有竞品中,百度、腾讯新闻、头条和 qq 浏览器均维持了这样的布局,其中时间位置、新闻样式有差异。

    另外,腾讯直接把评论的删除按钮外显并强化了,虽说对内容有明显的视觉干扰,但基本符合大部分用户来到这里的动机,对,就是来删评的,所以倒没什么可说的。

    2. 我的评论-单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竞品中只有 UC 这一个例子,互动属性被截断,让界面整体更加沉浸。另外,相比前一个框架,屏效也有明显的提升。

    说完了「我的评论」场景,再来看看「我的点赞」。

    3. 我的点赞-双模块动态流

    此处可以再细分两类,一类是共同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另一类则把「用户模块」给替换成了「创作者模块」。

    前者一共 2 个竞品使用了此框架:知乎和 qq 浏览器。除了表现层的样式、布局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后者则包括头条和微博。他们直接保留了原创作者的模块,而且一旦内容对应的创作者没被你关注,还直接外显关注按钮。并且样式上看,微博很明显在特意强化创作者模块,不论是较大的头像尺寸、还是主色强显的昵称和关注按钮。

    至于为什么这么搞,后面会说。

    4. 我的点赞-单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和「我的评论」一样,只有 uc 一个竞品。相比前者,同样提升了内容的沉浸。

    5. 我的点赞-零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只保留了内容模块,因此可以完全聚焦于某一类型内容的聚合,强调浏览效率,所以模块上更加精简和单一。优势上无疑是更加沉浸,效率更高,屏效更高。

    竞品中,网易、腾讯新闻均使用了此框架。虽然辅助信息用文字的形式标明了来源和评论数,但整体依旧归属于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框架的背后有什么客观依据可以支持?它们和各自产品的业务本身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三、框架背后的逻辑 任何内容型平台的正向循环,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内容创作者、内容和内容消费者。

    宏观上说,内容平台需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得强化这个闭环,让三者互相赋能,以此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比如平台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如流量包、现金奖励)、创作工具(如剪映、各色各样的道具模板)和对优质内容的扶持,来激励创作者生产内容。优质内容又可以反向提升创作者影响力。

    另外,通过鼓励消费者对创作者的关注,来沉淀关系链,一方面内容供给满足个性化订阅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向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双方收获了各自的利益,也就更难以离开平台。

    而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又是满足和反哺的关系。因此正是这样的背后逻辑支撑了内容型产品的发展。

    当然,对于「我的点赞、评论」来说,因为用户的动机导致内容成分占主导地位。所以,社交属性、内容互动的增减与否,主要受产品自身定位、以及业务方向的影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博保留了 up 主信息模块,就是由于微博本身定位强社交,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传播基于产品内沉淀的社交链,甚至你关注的人点赞了什么内容,都会通过底 tab 的红点来吸引你去点击。

    也正因此,微博在「我的点赞」界面中,采用的是「创作者模块」来表达社交属性,以此鼓励、引导用户去社交互动。此框架下,除了内容外,还强调了消费者对创作者、及其内容的关系。

    而头条本身定位是个性化资讯服务,但后续的业务方向也开始向社交倾斜,不论是早前就有的新人推荐卡片、微头条还是创作者门槛的降低,都意味着头条正在朝着微博社交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头条目的很明显,将过去松散的用户关系,通过社交链的沉淀来转化为关注+粉丝的强关系。(提一嘴,头条和微博一开始其实是互惠抱团的关系,后来头条开始涉足社交后,因为触碰到了微博对市场的独有控制,两家就开始不断互撕,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为了利益)

    也正因此,头条的框架和微博一致,都采用了「创作者模块」,而非常规的「用户模块」。

    而其他的双模块框架,即「用户模块」+「互动模块」,除了内容外,则只强调消费者和内容的互动关系,这和产品本身并非强社交的定位有关。

    单模块框架,除了内容外,只强调消费者个人身份,此时缺失了和内容、创作者的关系,互动感弱化,沉浸感开始强化。

    零模块框架,则让用户完完全全得聚焦到内容当中,沉浸感最高。此时「我的点赞」更多得类似收藏功能,来作为承载个性化内容的容器。

    四、使用场景总结 最后,来大致梳理下每种框架的使用场景。

    如果产品当前定位与微博类似都倾向于强社交,或者业务方向开始向社交偏移,那么可以使用内容+创作者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我的评论」涉及用户自己的评论,需要用用户模块);

    如果产品当前对社交没有那么重的需求,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细分两类:

    希望强调用户对内容的互动:可使用内容+用户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 希望用户沉浸于内容中,可以使用内容+用户模块,或者纯内容的框架。前者的优势在于保留互动以及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后者的优势在于高屏效和完完全全的沉浸感。 一句话,根据产品当前的状态和诉求,框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适不适合而已。

    最后 任何的设计形式,任何看似简单的细节,必然存在一个客观依据作为支撑,要么是业务、要么是用户。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多从这两个维度,不断得去理性思考、深挖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让设计有理有据。

    希望这篇干货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手机是如何出卖你的?

    设计动态 2022-11-05
    0 现在数据安全每个人都关心,但具体自己到底是被谁,用什么方式卖掉的,其实大家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本文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哦对了,本文仅仅是一个科普,并不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厂家面前,消费者从来都是弱势的。 只是让你被卖的明白点。 1 第一个出卖你的是手机

    在使用手机时,不知不觉其实你已经被手机“卖”了!本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手机里有五个出卖你数据的“犯人”,并生动地给了场景去描述被“卖”数据的过程。随后讲一个基于数据采集的用户画像案例来看看我们的一生是如何被数据拆解。本文生动有趣,适合通勤放松时阅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0 现在数据安全每个人都关心,但具体自己到底是被谁,用什么方式卖掉的,其实大家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本文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哦对了,本文仅仅是一个科普,并不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厂家面前,消费者从来都是弱势的。

    只是让你被卖的明白点。

    1 第一个出卖你的是手机系统。 现在很多手机硬件不赚钱,大家又不是来做慈善的,那靠啥赚钱?

    靠广告。

    当一个产品本身不需要你做任何东西还能占便宜的时候,那只有一种可能,你自己就是商品本身。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自己安卓手机的用户隐私协议,每一个都非常明确的写清楚了可能会利用你的一些数据来做一些广告推送。

    通讯录,短信,设备号,IP等等等等,你的一切,在手机厂家眼中,都是透明的,系统层面的读取,甚至都不需要权限申请。

    APP才需要从系统要权限,系统本身就是管这一切的。

    你看,这你怎么防备,对吧?

    当然,IOS会不会好,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好】。

    其实都是卖,都是不给你分钱,无非是卖给谁的问题。

    2 第二个出卖你的是手机输入法。

    很多人总是怀疑APP监控你的聊天记录,你首先要怀疑的是,你的输入法有没有卖你。

    谁知道你输入的具体的一切?

    当然是输入法了。

    只要你打字,你一定躲不过的就是输入法,你输入了什么内容,在什么APP输入(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地图?短信?卖家讨价还价?),这对于输入法都是透明的。

    而且你经常输入哪些词,代表了什么意思,并不难获得或者分析,上面说的语义分析难是真对纯音频的,纯文本的语意分析可是相对成熟的技术。

    另外所有输入法都是越用越好用,越用越懂你。

    那么,你思考一下,到底是怎么懂你的?

    当你在触摸方便的时候,方便也在触摸你。

    3 第三个出卖你的是SDK。

    什么叫SDK?

    你可以理解为是软件包,嵌入APP中执行特定功能的特定模块。

    最流行的SDK是推送类SDK,就是你手机收到的各类APP推送消息,是有专门的公司做成SDK嵌入到各大APP里,然后专门负责推送。

    专业推送SDK往往对于各类手机和应用的适配做的很好,比自己开发要好用很多,所以很多APP都是外采推送SDK的。

    你手机上30个APP,可能都是同一家公司提供的推送SDK,那么对这家公司而言,你的手机基本是透明的,而且很显然会知道一台手机到底装了哪些APP,用户到底常用什么APP,甚至用户对于手机的应用轨迹,应用行为。

    这些行为就可以被做成标签,然后打包交易,这个市场目前很成熟。

    国内做推送SDK的公司,就那几家,反正对外出售标签数据都挺积极的。

    甚至都卷了起来,越卖越便宜。

    不然,你看到的各种行业分析报告里面基于XX数据的统计,是怎么来的?

    你看,当你知道输入法和SDK的存在时候,你对于世界的认知会发生变化。

    当你收到广告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去尝试分析到底是哪个卖了你,这才是真正的苦中作乐。

    4 第四个出卖你的,才轮到手机APP本身的信息收集。

    手机APP会关注你的什么信息呢?

    首先就是APP List。

    就是你的手机曾经安装过哪些APP,当前手机安装了什么什么APP,以及每一个APP的打开率,使用时长等等。

    每一个APP都是代表了一大串的信息,毕竟每个APP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目标用户,这些特征都是很显著的。

    你安装了拼多多,可能代表你是一个价格敏感型用户,可以给你推送便宜货,也可能你只是被生活打趴下了;

    你安装了B站,可能代表你是一个喜欢二次元的用户,可以给你推荐动漫周边或者女装大佬最爱;

    你安装了母婴类APP,可能代表你是一个有母婴需求的人,可以给你推送母婴用品。

    你安装了一些球鞋类APP,可能代表你对时尚有一定的追求,可以推荐相关的商品。

    你每天大量时间沉迷在各种沙雕短视频APP,可能说明你是一个很无聊的人,适合给你推送游戏。

    你用什么APP,某种程度上在机器眼中你就是什么人。

    5 随便给大家举2个APP List做决策的案例。

    随便举的,现实中玩法没那么粗浅。

    例如是一个外卖类APP,我通过读取用户手机的APP List,发现这个用户手机上装了好几个外卖APP,说明竞争十分激烈,那我就可以针对性的给这个用户发各种大额券,试图激活他用我。

    例如是一个贷款APP,我通过读取用户手机的APP List,发现这个用户手机上装了大量的贷款APP,甚至还有沙盒类APP,那我就选择拒绝这人的贷款申请,因为风险较高。

    除了APP List之外,最常用的是LBS系列数据,就是地理位置。

    例如打开外卖APP会弹出奶茶店铺广告的案例,其实是因为使用了LBS推送。

    大家都知道APP会实时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知道用户在哪里。

    所以,生成与之相关的推荐策略,而外卖店铺啊,商家啊,本身也有自己的业务辐射范围。

    当你走入到这个外卖店铺的辐射圈子的地理位置时,就给你推送相关的信息,让你不得不看。

    某著名网红茶,就经常喜欢对自己门店2公里内的外卖APP用户进行无差别推送,别管你喝不喝,来了就先看个广告吧。

    获取LBS的途径有很多,很多时候通过WIFI的固定连接点,也可以识别你是不是在那幢楼办公或者生活,然后围绕这一变量给你进行推送。

    不信你打开你手上的生活类团购类APP,是不是都是展示附近的店?

    你在哪里,你就是谁。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电商秒杀了一堆东西,结果被退款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相同的收获地址,然后风控系统干掉了。

    6 第五个出卖你的,才是所谓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让你有明确的感知,这是最表层的东西。

    你在搜索引擎上的搜索,你在购物网站的搜索,你在各种APP中的搜索,这些你主动搜索的信息,都是精准的信息。

    如果是网页端的搜索,那么浏览器和搜索引擎都会留存你的cookie,即使你有定期清除浏览记录的习惯或者知道每次上完网清cookie也没用,现在留存都是实时的。

    这些从各种APP,各类输入法,各种手机中收集来的用户数据,都是可以交易的,各家公司都在利用这些数据。

    随便举一个例子。

    用户在某某资讯类APP中用某输入法输入【尿不湿】,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数据,并且是直接关联用户手机号的,就是说,大家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在哪个APP里,输入了什么。

    而这条精准的用户信息,是可以卖给购物类APP,也可以卖给视频类APP,大家获取了这个信息之后,就可以对这个手机号关联的用户去进行相关的推送。

    这个市场的体量和交易额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但是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些数据背后的交易与应用,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各种诡异的推送。

    7 讲一个基于数据采集的用户画像案例吧,看看我们的一生是如何被数据拆解。

    下面的文字部分为正常生活描述,括号内为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这只是最基础最基础的用户画像,实际上成熟的商业公司做的要比这个复杂和精准100倍。

    小明,在某广告公司上班(通过短信读取公积金信息,或者某些APP绑定公积金)。

    40岁,男性,(身份证号拆解)。

    本科学历(学信网接口通过身份证号调用),外地人(身份证号前6位对比工作所在地)。

    租房(租房APP,或者短信账单,或者代缴水电费账户名字与本人不同)。

    贷款买了一辆小车(贷款APP数据,支付宝绑定行驶证,每月短信还款提醒)。

    平时的消费爱好是买书和买(支付类APP付款记录),以及打手游(游戏类APP以及账号体系)。

    经常去XX网吧通宵(外卖收货地址,网吧管理软件用户体系)。

    住在XX小区(快递收货地址,手机LBS活跃圈,WIFI连接热点)。

    偶尔也去旅游(车票酒店购买记录,异地网红店消费记录)。

    甚至喜欢看点小电影(浏览器记录,购买付费记录,转发记录)。

    朋友很多(好友数,日常活跃好友数,通话记录与通讯录的交集),朋友们的消费水平也一般般(相关手机号关联的支付和交易数据)。

    收入一般般(短信读取银行到账短信,手机话费余额消费账单)。

    有一个女朋友小红(聊天记录,通讯录,通话详单),已经同居(购买大量女性生活用品,小红手机号关联的账户收货地址与小明相同)。

    女朋友公司在XXX(基于小明除家里以外的收货地址,关联一些女性物品交易记录)。

    快要结婚了(网上搜索大量与结婚有关的信息,下载了婚礼类APP)。

    最近可能要当父亲了(查看婴儿用品,网上搜索很多育儿经)。

    最近手头有点紧(下载了很多借款APP,读取短信可以知道有些下款了,外部可以采购到他的多头负债情况)。

    等等等等等等等,无数个等等等等。

    如果你是广告商,你拿到了这些数据,你可以非常精准的在小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恰恰好推送一些恰恰好的广告,很多专业人士光看这些描述就已经在构思营销方案了。

    大家已经卷烂了。

    8 而且,这还只是小明一个人的数据,如果再加上小红的数据,小明朋友的数据,小明父母的数据,最终就会成为一张关系网。

    例如当小红在搜索孕妇装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给小明推荐奶粉和婴幼儿保险了。

    例如小明在搜索各种片子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给小红推荐一些情趣用品了。

    这种关联多如漫天繁星,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变为钱的数据。

    这个年代数据就是金钱,隐私就是金钱。

    所以每一个巨头都在拼命获取这一切。

    在大数据多维交叉验证面前,大家都是透明的。

    通过数据挖掘和收集,我知道你的爱好,知道你的活动范围,知道你的详细信息,知道你的社交圈,知道你可能要做的事情,知道你的一切。

    我比你还要懂你。

    为什么我国近几年特别重视个人隐私,对于各种滥用隐私行为都是严厉的打击,每年都有大量的数据从业者被送进去?

    因为当企业知道用户的一切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通过推送,来影响用户的一切。

    这个影响可以是精准推送广告赚钱,也可以是做的更多。

    9 回到我们自己。

    我们的一切,在公司眼中,只是一个个数据标签,是达到他们目的的必要生产资料而已。

    他们做的就是把我们做成数据,然后向我们灌输数据,从我们身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一生的欢笑与泪水,开心与难过,认真的思考,谨慎的决策,最终都不过是一组数据,都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

    人家甚至都不屑于支配我们,你会去冲着一堆数据使劲儿吗?

    只需要调整参数就可以达到目的。

    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年代,金钱并不能阻止这一切发生,除了死亡外,人类在大数据面前也是平等的。

    哦对了,这一切都不是秘密,完全是公开的事情。

    大数据的发展确实给生活增加了便利,这无可否认。

    但如何掌握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度?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被设计好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还没有答案,你呢?

    作者:半佛仙人 公众号:半佛仙人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lCgNer48ujdGea8X41sCQ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抖音主播“出逃”,不止罗永浩

    设计动态 2022-11-04
    双11战局进展过半,全网热议的话题还是头部主播。 由于罗永浩的加入,淘宝直播终于又热闹起来,当外界以为“说学逗唱”新四大天王是最终版本时,淘宝直播又打出了刘畊宏这张牌。 这不是刘畊宏的淘宝首秀。两年前,因为一档亲子综艺节目出圈的刘畊宏选择在淘宝直播带货,当时他

    今年双11的淘宝直播似乎十分热闹,因为不少抖音主播选择“入淘”,开启了跨平台之路。那么对主播而言,这样的跨平台直播之路会为其带来什么?未来的直播带货格局又有可能发生哪些变化?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双11战局进展过半,全网热议的话题还是头部主播。

    由于罗永浩的加入,淘宝直播终于又热闹起来,当外界以为“说学逗唱”新四大天王是最终版本时,淘宝直播又打出了刘畊宏这张牌。

    这不是刘畊宏的淘宝首秀。两年前,因为一档亲子综艺节目出圈的刘畊宏选择在淘宝直播带货,当时他和妻子王婉霏的带货品类主要是母婴和美妆产品,在淘宝直播吸粉60万。

    在抖音积累数千万粉丝后,刘畊宏选择重返昨日战场。抖音负责捧红主播,淘宝则搞定销售额的转化,从李佳琦、罗永浩再到刘畊宏,这套方法论在直播带货行业屡试不爽。

    一、连抢三个主播,淘宝直播赢了一局 距离双11预售还剩1个月,直播运营人员文亮心中默默判出了胜负:淘宝直播可能会被抖音全面碾压。淘宝头部主播半数退场后,整个直播生态也跟着沉寂下来,文亮负责的十余个直播间维持着平日的流量和交易额,迟迟没有等来平台流量倾斜的一天。

    而一路高歌猛进的抖音,把触角伸向了淘宝发家的女装和美妆大牌门类,掌上优衣库、兰蔻正式在抖音开播,带动了一批品牌自播向抖音倾斜。

    变局发生在罗永浩传出入驻淘宝直播之后。几乎同一时间,俞敏洪高调官宣开启淘宝教育直播。紧接着,第三个抖音顶级流量主播——靠健身操走红的刘畊宏,也接到了淘宝直播伸出的橄榄枝。

    10月31日晚上7点,刘畊宏妻子王婉霏和“畊练团”如期出现在直播间,带货类目围绕健身产品展开,半小时内观看量突破百万人次。据媒体报道,11月9日,刘畊宏本人也将与妻子同台直播。

    事实上,在抖音单平台粉丝数突破7000万后,刘畊宏团队开始尝试流量变现。新抖数据显示,销售额最高的一场直播观看量超过500万人次,预估销售额逼近900万元。

    “淘宝直播的目标群体更加精准,用户的购物属性很强,抖音交易链路并不清晰,导致成交效率不高。”品牌运营人员杨建向时代财经说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抖音头部主播批量入淘,更像是双方的一场共谋。

    被抖音算法捧红的主播,随时会面临被流量冷落的处境,从罗永浩、张同学、刘畊宏再到疯狂小杨哥,只有不断收割话题度的平台,没有笑到最后的主播。进入9月以来,刘畊宏团队的直播成交总额持续下滑。9月23日的直播观看量为162.17万,预估销售额为250万元-500万元,直播间的成交额与主播的影响力相差甚远。同样的“转化率陷阱”也发生在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的直播间。

    另一方面,头部主播过于集中带来的隐患,让淘宝不得不寻找外援。星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直播电商呈三分天下局面,抖音平台的GMV份额达40.5%,快手和点淘分别为32%和27.5%。曾经声势浩大的淘宝直播已经被超越。

    “头部主播的进场是淘宝双11的杀手锏了,长达半年的直播大冷盘需要头部主播提振。”双11预售以来,文亮直播间的整体交易额增长了60%。他认为,有一半的增长效益要归功于头部主播的入场。

    二、被流量绑架的主播,思考重新站队 “赶紧上东西,闲言碎语不要讲”。久经沙场的罗永浩一出场就看出了淘宝直播的风格。同行们习惯把淘宝直播称作“养老院”,到了上播时间,主播只需做一件事:单纯卖货,不话家常。

    不过,主播微微发现,近期入行的新人们或多或少有些摇摆。“放在两年前,主播们的首选肯定是抖音,没人会犹豫的,抖音能做出爆款,在淘宝连李佳琦的剩菜都捡不到。”

    2020年,微微是“出淘入抖”的一员。彼时,淘宝直播双霸主初现格局,平台交易额牢牢盘踞在头部,而抖音电商直播初出茅庐,等待主播的是一大片还未开荒的流量高地。

    作为草根主播,微微与平台的蜜月期持续了一年,在她的认知里,抖音是培养全能型主播的赛场,与她同一批进场的主播贴着相同的标签:说话语速极快,1分钟内带动直播气氛,身上有鲜明的人设。

    微微形容转型抖音主播的第一年像是坐上了火箭,增长的除了后台的交易额还有日进斗金的收益。她接触的抖音主播圈子里,有人刚入行的月薪只有4000元,之后赶上了爆单、涨粉的战绩,跳槽后的工资涨到了5万元/月。

    几家欢喜几家愁。文亮见证了淘宝主播的离职潮,由于公司把所有精力押注在淘宝上,稍微混出点名头的主播无不奔向抖音的怀抱。“主播们有自己的打算,淘宝直播生态涨粉速度慢,而在抖音,只要有内容创作能力,再通过短视频引流,一天涨粉上万不是问题,况且个人账号粉丝量才是主播们看重的资产。”

    在平台流量井喷期,头部MCN机构的打法往往扎根某一地盘,发展自己的一方势力范围。比如辛选、遥望网络包揽了快手头部主播和明星达人,薇娅、雪梨背后的公司曾扛起了淘宝直播的半壁江山。

    “对机构来说,跨平台的布局也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选品、运营和售后服务的全面更新,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应对的。”文亮向时代财经补充道。即便在抖音游刃有余的交个朋友运营团队,到了淘宝的地盘,也容易出现接连翻车的状况。

    主播们因流量而来,往往又因利益而散。随着抖音直播红利期的消退,一批主播发现,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特质,逐渐走向同质化,账号粉丝量和交易额的关联度逐渐脱离。“短视频爆了不再意味着涨粉,用直播时长换销量也不再是万金油。”微微向时代财经感叹道。

    东吴证券指出,抖音直播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直播平台,对上游品牌商折扣率的议价能力没有那么强,也不存在实质上的“超头主播”。

    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从狂奔到减速,直播带货行业正细分成更多形态,身处其中的主播、MCN机构和商家顺势做出了选择。

    90后的李翘是某保健品牌的电商渠道负责人。当品牌自播成为大势所趋时,团队在平台的选择上陷入了纠结。考虑到品牌交易的主阵地还在天猫旗舰店,最终团队把资金和运营往淘宝直播倾斜。

    直播的数据证明了团队选择的正确性,淘宝直播间承接了近4成销售额来源,“女装和新消费品牌更适合在抖音做引流和转化,其他品类要想破圈只能在直播间的玩法上下功夫,而且也不能保证不会翻车。”

    吴桂时常感到自己走在钢丝上,他有三年抖音国货美妆品牌自播运营经验,但是平台流量分发的不确定,仍逼着他每天花空心思蹭热点。这几天,吴桂的睡眠时间压缩至5个小时,除了和主播保持同频作息之外,剩下的时间他还要留给数据复盘、售后服务等。

    对于国产美妆品牌来说,抖音直播是为数不多能绕过头部主播的出圈渠道。大促期间,吴桂监控的抖音直播间每天流水接近10万元。其前提是,团队通过制造噱头吸引一批用户,把直播间的集体情绪拉到峰值,再以福利单品达成下单。

    从宣发到直播结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番精心设计。

    抖音算法推荐像一根魔法棒,谁也不知道魔力什么时候降临。李翘告诉时代财经,淘宝直播间至少能保证每个月有近200万元的交易额,只要长期播下去,做好售后服务,至少能保持缓慢增长的势头,抖音直播间的转化率全靠运气,经常摸不到努力的方向。

    据李翘回忆,遇上爆单的时候,直播间一天的交易额超过10万元,不被算法青睐时,开播两小时连一单都卖不出去。

    贪恋抖音的流量,担心算法的善变,是抖音带货主播的共同写照。趁着双11大促节点,文亮所在的MCN机构准备引入抖音直播团队,“在电商人眼里,过于稳定也是一种风险,合作的品牌和主播都想尝试去抖音寻找新大陆”。

    “经过前几年的经验累积,哪些品类适合哪个平台,还要去哪里开垦新增长,商家和主播们都有自己的考量标准,摸清产品调性之后,就花更多精力经营哪个平台,同时也会兼顾其他平台。”杨建说道。

    今年9月,淘宝直播首次披露了内容化的具体实施路径,改变了以往的纯卖货逻辑,宣布推出以成交和内容双指标的流量分配机制。

    不过,三大主播的入淘不等于淘宝直播可以高枕无忧。去年,从淘宝跳槽抖音的丫头baby成为新晋抖音一姐。10月6日,丫头baby超越了东方甄选,数据显示,当日丫头baby直播间GMV达1000万元-2500万元,直播销量5万-7.5万单。

    与此同时,抖音直播仍然具有持续制造爆款的能力,近期在抖音直播间出圈的T97咖啡,大嘴妹以鼠来宝魔性rap,让品牌账号不到2个月涨粉147万。

    罗永浩开辟第二战场,等于撕开了平台垄断头部主播的格局,主播和平台的绑定不再泾渭分明。争抢头部主播的背后,是淘宝和抖音的流量焦虑,这也预示着,直播这场战争的变数还未真正到来。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作者:徐晓倩;编辑:史成超;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

    本文由 @时代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淘宝抢人,抖音抢货,这个双11谁赢了?

    设计动态 2022-11-04
    10月24日,淘宝新任掌门戴珊来到阿里总部1.8公里以外的遥望科技大楼,当晚,“遥望梦想站”入淘以来的第一次大场直播就在这里开播,张柏芝驻场,全场累计带货2200万元,粉丝量突破150万。 图源:淘宝 就在一个月前,遥望科技品牌官号“遥望未来站”在抖音开播时,

    这个双11,各平台为了抢流量,都拿出了什么举措?可以看到,淘宝在积极地邀请达人或主播入驻,抖音则把一定的精力放在了货品上。同时,达人、商家在各个平台之间的流动也成为不可忽略的一种现象。具体如何解读目前直播电商的发展格局?不如来看作者的看法。

    10月24日,淘宝新任掌门戴珊来到阿里总部1.8公里以外的遥望科技大楼,当晚,“遥望梦想站”入淘以来的第一次大场直播就在这里开播,张柏芝驻场,全场累计带货2200万元,粉丝量突破150万。

    图源:淘宝

    就在一个月前,遥望科技品牌官号“遥望未来站”在抖音开播时,抖快淘三大平台官方人员全部到场观摩。

    同样是24日晚,罗永浩也开启了淘宝直播首秀,单场直播观看超1000万,热度仅次于李佳琦。知情人士透露,交个朋友正是在遥望科技的撮合下,谈妥了罗永浩的入淘事宜。

    2022年初,从蒋凡手中接管大淘宝业务(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后,戴珊就正式叫停了以GMV为增长目标的发展模式,转而强调保持让消费者快乐的初心。

    为此,淘宝直播调整了流量分配机制,确定了“成交+内容”的双重指标,内容好、转化高的直播间可以获得更多公域流量。 淘宝直播负责人道放表示,今年以来淘宝直播以内容为核心构建直播场。

    如何构建内容?淘宝直播新生态事业线负责人虚罗表示:“你们能想到的(全网所有的短视频或直播达人),我们基本上都聊过。”道放则在9月的商家大会上强调:“优秀内容创业者加入淘宝生态,将得到全方位支持。”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超50万名新主播达人入驻淘宝,过去两个月有超100个MCN直播机构加入淘宝直播。 相比自孵,从外面挖人显然是个更快捷的方式。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今年双11,遥望科技、无忧传媒等头部机构,罗永浩、俞敏洪等超级IP在淘宝直播汇聚一堂。

    左起2图为无忧传媒旗下头部达人刘思瑶。图源:淘宝

    猜测淘宝为此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大力,一度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但不管怎样,今年双11,淘宝对内容达人的偏爱分外明显。

    另外据阿里相关人士透露,今年双11可能会是李佳琦的最后一场双11。目前来看,李佳琦会像罗永浩一样降低带货频次还是完全退居幕后目前还尚未可知,但大力引进外部达人无疑能降低李佳琦淡出的后续影响。

    而在另一边, 相比淘宝对内容达人的大力引进,今年抖音的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货品上。

    早在今年5月,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就宣布将兴趣电商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准备发力抖音商城。今年双11,抖音商城则被确定为抖音双11大促的主要成交阵地。比起直播间的有限坑位,抖音商城显然能承载更多货品,且更加稳定。为了加快货品供给,抖音正式发力货架电商。

    图源:抖音电商

    相比“万能的淘宝”,抖音的确有太多课要补。一位抖音招商团长曾向新榜编辑部透露,至少在去年,抖音是全面缺货,有些抖音小二甚至要求着品牌入驻抖音。一些成熟品牌对入驻抖音的热情也不高。

    为了解决缺货难题,抖音先后上线精选联盟、招商团长、抖音商城、供应链管理平台、9块9特价频道等,从不同维度为商家搭好基建,同时充分发挥流量优势,用流量吸引商家。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双11,凡参与商家将受到抖音商城、搜索场、短视频及直播等全域展示,其中抖音商城首页将用20亿+黄金资源位为商家引流,入池商品也将获得20亿+PV日均商品曝光。

    近日优衣库在抖音的开播,则被业内认为是抖音攻入淘宝腹地女装类目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早在2021年,抖音电商就曾发布“领潮计划”,表示要在未来打造200个商业品牌风向标、100个服饰抖品牌、200个破亿服饰品牌、10个10亿级超级品牌。

    与此同时,抖音还将目光放到了自带货品的淘女郎身上。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加快某头部淘宝MCN机构的入抖,抖音电商曾直接派驻团队,协助其在抖音开播。目前,自带谦寻供应链的“琦儿Leo”、自创品牌的“张沫凡”,拥有淘宝店铺的“丫头baby”“lovemimius游鹿鹿”等淘女郎已纷纷入抖。

    入驻抖音的淘女郎。图源:抖音

    虽然淘宝、抖音都很努力,但内容需要时间,货品也需要积累,很长一段时间内,淘宝有货缺内容、流量,抖音有内容、流量缺货品都会是各自的痛点。也因此, 在双11这个重要节点上,淘宝抢人、抖音抢货成为重要的切面之一。

    一、罗永浩、俞敏洪们为什么纷纷入淘? “学习不是为了毕业,而是为了终身不毕业”“人生前行的牵引力就是理想和志向”……

    10月31日,俞敏洪现身“新东方好老师”淘宝直播间,进行了一场1小时的直播演讲,最终直播观看150万,相比去年双11增长近84倍。

    今年,俞敏洪领衔的东方甄选凭借“文化直播”爆红抖音,旗下主播董宇辉被称为“新晋抖音带货一哥”,“东方甄选”粉丝则猛增至2768万。

    而就在几天前,为了迎接罗永浩的入淘,微博、豆瓣、手淘、点淘等开屏位均被罗永浩首播预告霸屏。近期,罗永浩携手李诞等脱口秀演员在淘宝进行了多场双11直播。

    几天后的11月9日,凭借直播跳操引爆抖音健身赛道的刘畊宏也将和妻子王婉霏在淘宝合体开播。据了解,此次直播刘畊宏仍然以健身教学为主,直播带货则主要由畊练团负责。

    为了这次双11,淘宝可以说是将抖音的三大顶流一网打尽。10月31日,双11预售结束前,淘宝直播一度将频道的前3个热门位都给到了三大外来主播,淘宝原生主播还排在了后面,包括李佳琦。

    图源:淘宝

    淘宝挖人是为了流量,为了落实内容战略,那“罗永浩”们为什么愿意入淘呢?

    正如新榜编辑部在《罗永浩、俞敏洪搅动“中年双11”》讨论的, 在“抖音顶流火不过三个月”的魔咒下,包括罗永浩、俞敏洪、刘畊宏都已经相继进入流量稳定期,寻找新增量成为当务之急。

    比如目前淘宝仍未在3C类目上诞生标杆性主播,颇受男性消费者认可的罗永浩也许有机会填补这一空白。据“深网腾讯新闻”报道,交个朋友和淘宝的合作谈判非常快,只有不到两周时间。双方是一拍即合。

    其次,多平台布局、追求稳定性是包括达人、机构在内的共同选择。 举例来说,随着今年双11将淘宝直播作为长期运营阵地,遥望科技已经完成抖音、淘宝、快手三平台布局,进一步夯实了“直播电商大厂”的定位。

    当然,多平台布局并不是唯一选择。遥望科技总裁方剑提到,遥望科技之所以今年双11入局淘宝,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沉淀了多年的直播电商经验及各方面资源,具备了拓展新渠道、新增量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淘宝直播的平台运营、商业化投放工具变得更为成熟,能让公司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成长路径。

    早在2018年无忧传媒就在杭州成立了电商部门布局淘宝直播,而且很快成为头部代播服务商,但抖音原生头部达人入淘,刘思瑶是第一个。2019年,遥望科技旗下明星主播王祖蓝也曾在淘宝开播,但尝试过后,遥望科技的重点还是放在了抖音、快手。

    据了解, 此前因为淘宝商业投放机制的滞后,淘宝主播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涨粉,对于部分追求效率的MCN机构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

    最后,作为电商行业的前辈,相比抖音等内容平台,淘宝转化率更高,基建更完善,很适合自带粉丝的人来做变现。

    在解释出抖入淘的原因时,抖音达人“一栗小莎子”提到:“淘宝直播是沉淀了很多货品的成熟平台;抖音是偏娱乐化的,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平台。”至少从卖货角度,淘宝用户的消费心智是更强的。

    图源:淘宝

    与此同时,在高客单价商品的售卖上,淘宝也暂时领先。一位业内人士举例说,“相比牛排在抖音的火热,淘宝更火的反而是坚果这类产品”。得益于多年的消费心智教育,淘宝用户在消费这件事上显得更加精细。

    对此,求未科技副总裁李耀栋给出了一组数据: “一个阿里用户值600多块钱,但一个抖音用户只值100多块钱。”

    在抖音涨粉,在淘宝卖货,成为内容达人们的选择之一。

    二、商家押注,淘女郎来投,抖音凭什么? “天猫商家在度假、抖音商家在加班。”

    新榜商桥负责人大董分享了今年双11的一个观察。他发现自己朋友圈的不少天猫商家都在休假,出国陪老婆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天猫也就那样了,提升业绩很难,但业绩下滑也不容易,因为基本盘在,成绩不会太差”。反观抖音商家则不少都在加班。除了抖音还能做出不少增量外,也是因为按照抖音的流量机制,躺平是件很难的事情。

    抖音缺货,品牌商家和自带货品的带货主播们也愿意配合。

    在部分从业者看来,相比抖音、快手等新晋内容平台,老牌卖货平台淘宝已经没有太多想象空间。 知情人士透露,与前几年天猫是雷打不动的品牌主阵地,不少品牌想方设法从抖音往天猫引流不同,今年双11部分头部品牌开始有苗头加大对抖音的投入,把抖音作为新的品牌主阵地。

    其次,淘宝的流量格局已经非 常稳定。淘宝主播Top10就像是一堵铁墙,除了罗永浩这种过江强龙,新人很难上位。 一家独大的李佳琦,更是从流量分配到优惠机制都对其他主播形成了碾压之势。

    淘女郎的出淘,除了抖音的因素,希望逃离淘宝这个厮杀场也是原因之一。

    据新抖数据统计,包括“琦儿Leo”“丫头baby”“lovemimius游鹿鹿”等淘女郎成为抖音带货月榜的常客。其中,“琦儿Leo”近7天累计带货1亿-2.5亿元。

    图源:新抖

    这些人的成功,更是带动了一批淘女郎入抖,导致淘宝在双11前一个月发布“2022淘宝直播回家计划”,希望能吸引淘女郎回淘开播。

    最后,虽然淘宝已经加大了对内容的重视,但至少目前来看,淘宝仍然是电商属性更重,反倒是月活超6亿的抖音,在全域兴趣电商的大旗下,正整合出一个从心智种草到落地成交的一站式消费平台。

    不少从业者相信,如果抖音能成功聚合小红书种草、知乎评价、淘宝下单等多平台功能,将进一步降低品牌经营成本。这也是不少品牌商家愿意押注抖音的原因。

    图源:抖音电商

    直播电商爆火以来,包括鸿星尔克、蜂花等国货品牌,重新加载、Spes诗裴丝等抖品牌,都在抖音实现了业绩增长。

    三、平台补课,行业竞争走向深水区 近些年,商家、达人、机构在各个平台间的流动正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今年双11尤甚。

    究其根本,除了互联互通逐渐落地,精力资金允许的想多做尝试、多头赚钱外,从平台角度讲,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各平台发展也开始进入瓶颈期。平台如果想继续发展,攻入对方腹地就成为选择之一。

    不独直播电商行业,像是何同学入驻抖音,辛吉飞转战快手,同样是平台为了争抢更具价值的内容创作者的表现之一。

    左图源自“抖音和ta的朋友们”,右图源自“快手小店”

    当行业进入稳定期,发挥优势、做好自己已经不能应对愈发白热化的竞争,平台必须补上每一个短板。

    对淘宝来说,货不是问题,内容、流量才能增加确定性,那就需要拉拢尽可能多的内容达人、内容机构;对抖音来说,内容、流量不是问题,货才能增加确定性,那就需要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带货主播。

    把时间维度拉长,谁能持续强化自身优势,谁能迅速弥补自身不足,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夺得更多市场份额。

    作者:云飞扬,编辑:张洁;校对:卷毛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AWS、微软云、谷歌云背后的格局焦虑

    设计动态 2022-11-04
    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下,云计算巨头业绩承压依然未有反弹迹象。从三季度财报来看,亚马逊、微软的云计算业务均出现营收增速下滑现象,AWS从Q2的33%下滑到Q3的27%,微软云从Q2的28%下降至Q3的24%。谷歌云Q3虽然增速有小幅上扬,但运营亏损却同比增加9%。

    在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下,云计算巨头业绩承压仍未有反弹迹象。巨头们的增速集体放缓,正是云计算赛道发展步入阶段调整期的重要信号,AWS们正在尝试更多入围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下,云计算巨头业绩承压依然未有反弹迹象。从三季度财报来看,亚马逊、微软的云计算业务均出现营收增速下滑现象,AWS从Q2的33%下滑到Q3的27%,微软云从Q2的28%下降至Q3的24%。谷歌云Q3虽然增速有小幅上扬,但运营亏损却同比增加9%。

    不过增速放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AWS、微软云、谷歌云早在一两年前就开始集体步入缓增发展期,而现今它们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客观来说,宏观环境的负面影响被它们消化掉不少。

    从支出角度看,营收增速的走低,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巨头们支出意愿变谨慎,一方面由于旗下消费者业务疲软,加上能源成本持续上升,整体财务压力加大,降本策略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经济扰动迫使许多重点行业客户支出意愿下降,云计算服务商自然不能过度和超前扩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巨头们的增速集体放缓,正是云计算赛道,或者说云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步入阶段调整期的重要信号。在没有疫情,全球经济稳步走上坡路的年代,云计算玩家靠堆数据中心,靠低价策略就能轻易找到市场份额,但现在很难了,当企业需求出现萎缩或业务增长变慢时,服务商不可能独善其身。

    可以说,云计算发展正在从粗放逐步走向精细,尤其是技术和解决方案层面,能否帮助企业度过低迷期,能否帮助企业嵌入扎实的数据基因,将是这个阶段角逐的关键。

    事实上,面对增速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考验,AWS们并非没有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从三季度来看,AWS们正在尝试更多突围之法。

    一、渴望增量 对于如此体量的业务规模,如何寻找另外的增长点其实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从业务结构来看,

    IaaS是起家业务,占据相当比例,而PaaS和SaaS的拓展需要深入细分行业。

    于是,用资本工具收购PaaS或SaaS玩家,成为一个可以快速介入相应细分领域的捷径,今年谷歌收购云安全服务商Mandiant、微软收购AI玩家Nuance,就是典例。

    而且谷歌和微软的考量重点其实不在财务层面,而是在战略层面,因为Mandiant和Nuance盈利能力一般,营收规模也比较小。它们能带来的战略层面价值更为关键,那就是补足技术矩阵生态,从而拓宽微软和谷歌原有业务的产品力。

    时间进入三季度,巨头们开始采取一些更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增长策略,一是利用原有的增长逻辑,进入新市场,这是提高营收规模最为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AWS将战略目光再度聚焦亚太地区,宣布在泰国新开一个云基础设施区域,同时在中东阿联酋开启了第二个云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和中东地域正在吸引到更多有野心的玩家,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阿里云、华为云在内的国内巨头,今年都战略性地转向这些地域,因为政策风险更低、云计算渗透率也比较低。

    需要去到热闹的地方肉搏,这不是云计算巨头玩家们希望看到的,但这可能是AWS、阿里云们当下寻找业务增量最具确定性的一个方式。而且在亚太区域,阿里云一直压AWS一头,AWS的加码或许也承载相当强烈的超车意愿。

    二是强化产品和技术,刺激细分领域的业务增长。微软将AI技术加速与云业务融合,以满足客户相关需求,据Q3业绩电话会披露,Azure ML已经连续4个季度收入增速超100%。

    谷歌不久前被曝计划以2亿美元投资AI模型训练企业Cohere,认为自己在AI领域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谷歌,目的一方面在于将AI与旗下搜索、视频等消费者业务进行更好的融合,另一方面则希望借助云计算将AI应用服务于客户。

    无论是进军新市场,还是精进技术产品,都有助于找寻更多增量,但是巨头们的增速难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作更坏的打算 增速虽放缓,但财报还是透露了不少增长性消息。客户方面,AWS、微软云、谷歌云三季度迎来不少新客户,比如宝马、丰田、PicknPay、AppLovin等,覆盖零售、保险、交易所、游戏、汽车等行业。

    传统行业的上云和云改革仍在初期,而且在激烈竞争和波动环境下,及时上云让业务模式进行彻底进化更加急迫,这是AWS们能够持续获得传统行业客户的根源。

    但是这些传统行业客户后续能够为业务增速打底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客观来看,基础云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逻辑,是客户的业务增长。像国内阿里云、腾讯云把目光逐渐转向能源、通讯、电力等产业,原因就是这些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扩张趋势,对数据管理和处理的需求持续增长。

    零售、保险、交易所等行业目前上云的需求更多是数据化改革,比如云原生,业务增长带来的云服务需求仍然相对疲软。

    而像汽车这样的产业,虽然现在的新能源化改革推动了车型的换代,但是竞争、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在对业务增长产生持续负面影响。

    所以巨头们需要对这些新客户的未来预期有所降低,云服务对它们而言现阶段更大的价值可能在于降本增效,而非扩张增长。

    由此来看,对于Q4或者明年的业务增速,巨头们可能需要作更坏的打算,一是美欧的加息周期还没看到拐点,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的生存氛围还比较紧张,二是通胀高企和劳动力紧缺下,扩张成本短时间很难回落。

    微软预警下季度Azure增速可能还会放缓,证明巨头们对于未来业务增长情况已经比较保守,更坏的打算有必要提前有所规划。

    三、重审SaaS 当基础设施业务遇到了更多的增长挑战,巨头们显然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SaaS的价值。

    其实关于做不做SaaS,怎么做SaaS,国内外云计算玩家态度有较大差距,阿里云、腾讯云反复强调把SaaS留给合作伙伴来做,但是微软云、谷歌云相对更加大胆,一直在尝试做大自有SaaS业务生态。

    这和业务基因也有相当关系,微软原本就有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所以本身就有SaaS业务,不过巨头只要有To b业务,是不可能不做SaaS的,只是涉足深浅有所不同。

    AWS们现在有必要更加重视SaaS业务的原因非常明了, 其一是SaaS业务能够带来更多的营收增量,因为IaaS的客户更多是大中型企业,而SaaS业务能够覆盖相当规模的小微企业,做SaaS能够与更多类型的企业客户建立收入关系。

    其二是部分SaaS细分领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红利很显著,比如跨境电商、协同办公等,巨头做SaaS还有IaaS设施优势,要抢到部分市场份额通常难度不高。

    去年谷歌推出一站式电商SaaS平台Qaya,剑指Shopify,虽然谷歌没有什么零售基因,但是主动出击俨然说明其对SaaS业务,特别是发展前景较好行业SaaS服务的重视。

    长期看,云计算巨头们做SaaS的优势很显著,一是与IaaS和PaaS组成一站式全域云计算解决方案,更容易满足企业对云计算的所有需求,二是在整个生态模式下拥有更多的成本优势。

    但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对陌生行业的不熟悉,所以合理猜测,资本收购细分SaaS头部玩家很可能是AWS们最愿意也最舒心的业务布局方式。

    四、格局焦虑 虽然近些年全球云计算的竞争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营收增速放缓其实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对于头部玩家来说,这是超车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被超车。

    一个不争的事实,格局焦虑正在蔓延开来,当巨头们频繁拿出资本收购工具时,格局变动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形成反转,或者说,至少差距在不断拉近。

    SaaS赛道的波动正在放大AWS、微软云们的焦虑,因为头部玩家并购加速,比如Adobe重金收购竞争对手Figma,对于未来要逐渐加大布局SaaS业务的微软和谷歌们来说,这样的格局变动显然让人比较敏感。

    而从区域格局来看,亚太、中东等地区未来会明显影响到AWS、阿里云们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区域的竞争预期很难降温,这无疑给未来的格局又添加了一丝不确定性。

    追本溯源,云计算巨头们对增速放缓的无力,皆因无法左右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巨头们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机会。

    因为复杂的行业发展差异影响了云计算业务原来的增长逻辑,需要玩家们给出更符合当下的调整方案,一旦形成更加精细、准确的解决方案能力,业务能力将会走向质变,催生长期确定的增长,持续夯实既有格局优势,抢到未来的话语权。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第一批开始怀念大厂的年轻人

    设计动态 2022-11-04
    年轻人对大厂的感情走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向往,听说最出色的人、最有名的产品和最丰厚的工资都在那儿,所以自己也想去“迭代成长”一下。毕业后花上万块钱买一份大厂实习的人,比比皆是。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其次是厌倦,进了才发现,996、007,连工作汇报都要卷

    年轻人对大厂的感情会经历3个阶段:向往、厌倦、怀念,当他们开始进入怀念阶段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当前工作并不顺利与如意呢?他们开始质疑自己,感受自己当下的处境,本文叙述了三位主人公的故事,分享给你。

    年轻人对大厂的感情走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向往,听说最出色的人、最有名的产品和最丰厚的工资都在那儿,所以自己也想去“迭代成长”一下。毕业后花上万块钱买一份大厂实习的人,比比皆是。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其次是厌倦,进了才发现,996、007,连工作汇报都要卷。即便钱多,那是因为“除了窝囊费还挣了住院费”。

    如今,对大厂积怨已久的年轻人迎头赶上了互联网的裁员潮。事情很突然,但也让很多看不到自我消耗尽头的大厂人感到一丝如释重负。他们在某脉、小某书上抒发着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下不了决心,现在能带着补偿离开了。

    但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他们对大厂的感情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怀念大厂 。

    裁员潮前,某媒体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厂高薪惯坏年轻人”的文章,招来不少质疑。把整个青春奉献给大厂的年轻人,质疑大厂开的价格到底算不算高薪。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却转头质疑起了自己:“离了大厂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那么厉害”。

    一、其他工作,我看不起,也干不了 半年前,小蒋烦透了自己一线大厂策划的工作。当时他所在的公司刚开始裁员,于是他主动请缨,顶上了组里的裁员名额。

    小蒋的大厂经历在年轻人中很有代表性:一方面,这里的工资让小蒋的生活首次达到了“体面”的标准,这是大厂对年轻人最大的诱惑。另一方面,乏味单调的大厂让小蒋荒废了自己的生活,这是年轻人对大厂的最大的怨恨。

    有多乏味呢?小蒋的生活长期被困在两点一线,最忙时公司实行大小周,每天天黑以后,他才能回到自己西二旗的小单间。互联网公司福利不错,给员工提供房补,结果是大厂周边的房租全涨了。十平米的次卧里,65英寸小米电视显得十分硕大,小蒋每天唯一的娱乐便是沐浴在能照亮整个房间的屏幕蓝光里,沉默地打电子游戏。

    某一年,公司一下给他打了十万块钱的年终奖,小蒋惊了,原来可以被称为“积蓄”的数额竟然是能一次性到账的。他不知道怎么花,但知道必须得花。于是,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自己不会骑摩托的事实,购买了一辆川崎小火神。

    小蒋试过在地下车库把摩托车夹在胯间走上几米,“太可怕了,光是爬上去就令人恐惧”。好的一面是,他的娱乐活动又增加了一项,就是没事的时候坐在车座上感受引擎的震动,那代表着一种他已经拥有但还没走起来的生活。

    从大厂离职时,小蒋非常兴奋,他打算享受生活、自己创业,或者去做一些“更有意义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半年过去,市场坏境比他想象得还要严峻,他的创业没有中道崩殂的机会,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小蒋悟了:大厂有没有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外面市场的晴雨表。

    于是,小蒋开始找工作。“开始的3个月,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肯定能找到“,那时候小蒋在某招聘app上刷,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上”。

    “薪资就不说了,那些小公司,连逢年过节的下午茶也写在员工福利里,还放一些蛋糕和炸鸡的照片,好不容易蹭了一个大项目,做了点边角料的工作也要写上”,小蒋越看,“心里就越悲凉”。

    直到半年过去,小蒋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他有点慌了。“刚开始还咬死1个月22k的底线,到后面就开始放低”,再后来,小蒋接一些写稿的活儿。“我在大厂时,做过稿件对接的工作,就是把需求给到外部作者,让他们写。我只负责根据公司策略,进行方向和调性的把控。”

    指导太久别人写稿,一到实操,小蒋发现自己不太会了。

    他开始怀疑,原来觉得自己行,是不是只是一种大厂光环下的幻觉?那时,他投放的稿件篇篇十万加,工作上接触的人会称呼他为某某老师,对他提出的修改意见有求必应。

    “但那是因为大厂的预算足,投放的本来就是阅读量高的公众号。至于那么尊重我,也许不是对我能力的认可,而是因为我是负责打钱的那个人。”

    今年4月份从某大厂公关岗位离职的小骨也有同感。“同等级大厂的招聘在缩紧,我进不去,对我表示兴趣的小公司,又看不上。”

    一次,一位HR想把她招进B岗位,但小骨说,自己投的明明是A岗位。对方回应,我们公司要找的是能并肩奋斗的伙伴,所以她想做什么都可以。

    小骨没有再回复。“我一看到‘并肩奋斗’这四个字就知道是小公司,连平台都没搭建好,岗位的权责都想不清楚。”

    碰钉子碰的多了,小骨的想法也开始变化,“也不是嫌弃他们小,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公司需要的人不一样。大厂就像一条非常成熟的流水线,把每一个员工都培养成了一道关卡,你只需要向下审核和向上汇报,但最具体的生产工作都是实习生、外包员工和乙方公司完成的。可是一出这个系统,你会发现其他公司需要的是从策划到实操,能把这条流水线一条龙包办的人。”

    “结果就是,那些工作,你既看不上,也干不了。”

    二、大厂到小公司,“落魄贵族”的感觉 对于小蒋来说,从大厂离开,最难受的还是心理上的落差。

    以前,很多乙方公司会给小蒋寄一些维护人情的公关礼物,比如一瓶酒、一本书、一盒月饼。不贵重,但很有面子。

    如今,不仅礼物没有了,连朋友圈给自己点赞的人都少了。

    这一切区别待遇都让他不可避免地思考:没有大厂员工这个头衔,自己这个人的价值在哪?

    过去,他苦闷于没有自己的时间,只能花钱买生活。现在钱没了,多出来的时间也成为不了生活。他不知道哪一种是他更不想要的。

    小悟于今年6月底从鹅厂离开,现在她已经在新公司上了一个月的班。岗位没变,都是内容运营,“工作量差不多,薪资肯定是降了”。

    跟小蒋的感受相似,除了钱之外,小悟也在那些比较“虚”的事情上,感受到了失落。

    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小悟就体验到了“一种落魄贵族的感觉”。“说起来可能非常矫情,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心理。”

    “比如我现在这个公司,发的工作电脑是联想,之前腾讯发的是苹果,装的最新系统。用3年就可以换新的,旧的归你。

    现在这台联想要用5年,电量都不够我撑完一场会议。我怕是10年都没用过鼠标了吧,现在重新用上了。还有,以前腾讯的办公用品会放在一个工位上,你需要就自己去拿,现在拿只笔都要登记。”

    公司福利也少了。小悟的原司有一项政策:只要达到考核要求,公司可以借你70万用于买房。即便小悟对原来的大厂工作有诸多怨言,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因为大厂,而跃升到了“有房阶级”。

    “我还记得,当时的工作邮箱,每天都可以收到很多邮件,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福利。现在,差不多一周能收到2封?都是一些行政指示。”

    如果非要总结,小悟怀念的,可能是大厂的“体面”氛围。

    “一是给你比较体面的工资,二是内部的文化比较友好。你会觉得食堂里的阿姨、保洁员,大姐都非常温和体面、互相尊重。比如我们平常坐公司的班车,上下班都会和司机打招呼、说再见。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大家都是很自然地会这样做。”

    至于工作,小悟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确实小了,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在“降维工作”。“大厂的平台好,钱多,你会更容易触达更好的资源。启动一个项目容易,身边的合作伙伴也优秀。一个事实是,相比我现在的同事,大厂同事普遍对内容的理解和输出更好。”

    高薪是大厂的面子,“体面”是大厂的里子。大厂招聘来的,都是学历不错、素质不错、脾气更不错的人。用小蒋的话说,“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都觉得彼此有头有脸的,再怎么样,也会带着忌惮保持起码的尊重。”

    三、在大厂工作,年轻人的“狐假虎威” 第一次到大厂工作的年轻人,总是会尝到一点“狐假虎威”的甜头,即自己的社会地位因为背靠着大厂的名声而得到了跃升。

    仙女还记得,在小公司做新媒体品牌推广时,自己去找一些抖音、微博达人合作,人家总会问她:你是什么公司的?我怎么都没听说过你这个产品?

    自从到了百度,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你就直接发邮件,回复的几率都特别高。”

    “这就好比,你追一个男孩,如果你长成迪丽热巴那样,你根本不用动,露个面就行。”

    6月15日,仙女从百度正式离职,“我没有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存到10万块钱,竟然是因为被裁。”之后的1个星期,投出的上百封简历只收到了3封回复,她开始失眠。

    眼光变高了,市面上的好工作却变少了。“你可能之前在大厂里做着你不喜欢的工作,但是因为钱,你觉得可以接受。出来之后,那些工作你既不喜欢,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即便如此,仙女仍然为自己的离开感到庆幸,“有一种‘终于轮到我了’的感觉。”

    在大厂一年多,她形容自己是在“温水煮青蛙式的熬”。“我是一个很卷的人,特别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之前在小公司,钱少、平台差,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有好的结果,你就知道自己很厉害。

    大厂确实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业务已经很成熟了,只需要一些基础的维护,你做或者别人做都一样。所以那时候我经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

    现在,仙女正在跟朋友一起尝试创业,他们想要做一个承办年轻人社交活动的厂牌。国庆节7天,她组织了3场2天一夜的露营,连轴转了144个小时,共组织了100多位参与者。

    她遇到的问题——大到前一天晚上租好的场地被放鸽子,小到一个人要拎6袋子的饮料——都被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她感到自己在大厂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有了解答。

    “我现在能清晰地知道,原来我前几年上班积累的能力是有的,不会因为我是一个没有title的人,大家就不跟我干。我还是能想办法让别人信任我、跟我合作。”

    至于“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仙女还在寻找的过程中。

    “原来,大厂会很容易让你觉得,我值50万年薪、我值100万年薪。但真实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搭上了便车,搭上了正在起飞的产品。

    当然,可能你确实值那么多钱,可没有了那个平台和机遇,你就是做不起来了。这个事儿挺玄学的,我现在也不那么纠结了,我现在就想做一个普通人,但得是一个明明白白的普通人。”

    仙女家里的亲戚都在经商。也许是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她轻易释怀了曾经拥有的标签。“因为我家里人都不上班,我妈妈会觉得,你总有辞职创业的那一天。”

    “至于大厂经历,我只不过是幸运了一些,进入到了所谓主流社会体系中大家都很承认的地方去。但如果你没进去,也没所谓。因为总有一天,你不是百度人,不是北大人,没有这些之后的你是谁,你迟早得知道。”

    作者:古宝,编辑:阿联;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id:LIFELAB2020)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ecUiSOKQt8v04jdN0vI3Q

    本文由 @三联生活实验室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