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的焦虑迷茫,互联网神棍的财富密码
设计动态 2022-11-02“微信支付200块后,大师告诉我,只需随波逐流不用努力,我自有贵人相助。”杨圆说道。 杨圆是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新媒体运营,来杭州工作数年,无房无车,工作遭遇瓶颈期,感情中纠纷争吵不断,用她的话说就是“困在重复且焦虑的生活里一眼看不到头”。 在寻求心理咨询、朋友互联网算命你有尝试过吗?面对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算命中,希望能给自己的生活以指引。然而实际上的互联网算命,却只是部分人的财富密码罢了,治愈不了每一个处于迷茫中的年轻人。
“微信支付200块后,大师告诉我,只需随波逐流不用努力,我自有贵人相助。”杨圆说道。
杨圆是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新媒体运营,来杭州工作数年,无房无车,工作遭遇瓶颈期,感情中纠纷争吵不断,用她的话说就是“困在重复且焦虑的生活里一眼看不到头”。
在寻求心理咨询、朋友疏导、外出旅行散心均无果后,她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看上去“封建迷信”的互联网玄学。
“也不必太过严肃,想着网上算算也挺方便的,就试试看。万一准呢?”这是杨圆对互联网占卜、算卦的态度。
半是相信,半是猎奇,这届年轻人毫不保留地表现出对搞玄学的热爱。
八字、紫微斗数命运测算、看风水、塔罗牌、占星……不管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本土”玄学,还是西方舶来品,年轻人对此来者不拒。
他们左手戴着招桃花的水晶手链,右手戴着保平安顺利的菩提子,家里还摆着从塔罗师那儿买的魔法蜡烛。一整个土洋结合,把东西方的神秘玄学都囊括其中。
网易数读曾做过一次调查,年轻人正成为算命的主力军,近八成的年轻人有过算命经历。而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更习惯拿起手机在网上测测,仅线下算过命的年轻人占7.09%,超过70%的年轻人有线上算命体验。
进入互联网时代,玄学大师们倾向于把自己的业务转移到线上。
从微博、小红书上的图文讲解,到抖音、B站上塔罗在线占卜,再到公众号看八卦六爻,江湖术士、塔罗占星师们把互联网玄学做成了流量生意。
随着监管政策从严,站在互联网玄学赛道上的各界大师们也被迫踩下急刹车。有些大师甚至改头换面,把“迷信”包装成“科学”,用“心理学+塔罗牌”、“大数据测算”、“知识付费”等一系列新话术,更隐晦地躲藏在互联网的灰色地带。
但虚构的“命理”很难真正安抚年轻人焦虑与迷茫,互联网玄学注定只会短暂地大风刮过。
一、互联网玄学,捕获年轻人 从完全不相信互联网玄学,到将信将疑,再到决定找人算算,杨圆的转变发生在悄然之间。
杨圆周围有一些朋友都对塔罗、星盘、八字这些事物深信不疑,平时见面的时候就喜欢“科普”玄学常识,彼此间还会分享算得准的“大师”,周运、月运、年运的分析更是必看报告,一次都不落下。
“我的朋友对玄学很依赖,甚至影响到社交。比如说,他们在交朋友或者与人相处的时候,会看对方的星盘和自己的合不合,如果不合,就会断绝与那个人的来往。 好像用星盘可以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伴侣等等。 ”杨圆提起玄学交友“哲学”。
受访者杨圆提供/在抖音算塔罗牌
在朋友的推荐下,杨圆逛起了豆瓣占星玄学小组,去抖音直播间围观在线占卜,去B站看看本月运势。前不久,她找到的一位帮她看命理的“大师”,就是在豆瓣小组加上的微信。
杨圆付款后,“大师”让她提供出生年月日的具体时间以及出生地,然后开始了几十分钟的语音沟通。杨圆原本打算问问大师她这段时间“水逆”的原因,以及她需要怎么做才能打破现状,但沟通完之后,她只觉得心情复杂。
“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师’全程说话支支吾吾、颠三倒四的,让我感受不到他的逻辑性,即便是玄学也该有它自己的体系吧?二是他说的有关我的性格特征,感觉有些准,有些不准,非常模棱两可;最后,他给建议也很奇怪,告诉我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一切自有天意。”在杨圆看来,即便这位“大师”不是神棍,也实在是水平有限。
在求诸互联网玄学的过程中,有类似感觉的不止杨圆一人。李树去年刚刚从学校毕业,在经历了一段并不愉悦的工作经历后,她选择了辞职。考虑到目前国内考研、考公的内卷程度,她决定备考出国留学,让“学生时光再延长一段时间”。
李树是一位资深的玄学爱好者,从大学开始学习看星盘,遇到需要抉择的事情就去问问塔罗。她想知道这次申请国外学校能不能成功,就在微博上加了一个塔罗师的微信,还花了近300元让对方帮忙看看自己近一年的年运。
整个塔罗牌测算过程都有视频记录,流程严谨,加上解牌的时候塔罗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李树一度觉得“算得挺准”。可到了今年,李树才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个人说我今年9月可以去上学,但是并没有。而且感觉说得挺模糊的,怎么理解都对。”李树分析道。
在心理学上,影响人们相信互联网算命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巴纳姆效应和幸存者偏差。 前者是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后者则说明了,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互联网上的玄学大师们,常常利用这两招把年轻人唬住,所谓的“准”,不过是人之常情。
但这种看上去并不靠谱的占卜,似乎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在李树看来,尽管塔罗师说她今年9月能去上学一事没有灵验,但的确给到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过去一年她一直在积极备考,现在也顺利拿到国外院校的offer。“权当是心理安慰了。”李树说道。
杨圆也表示,之前她一直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焦虑,结果“大师”说不用做刻意去做什么,顺应天命就好,这反倒放下了她心中一块大石头。 “先不管准不准吧,既然我得到的建议是正常生活就行,那是不是意味着生活会一点一点变好?” 杨圆说道。
或许,上一代人找道士算命是因为无知,而这一代人沉迷互联网玄学是源于生活无解。
二、水深市场,鱼龙混杂 互联网玄学,既是年轻人的“精神慰藉”,更是各路从业者的“财富密码”。
从2016年开始,市场就掀起一波玄学创业潮,从网店、玄学App,再到知识付费课程、直播算命等等,很多人通过搞玄学不仅收获了一大批追捧的粉丝,还实现了财富自由,可谓是名利双收,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互联网玄学赛道。
在资本端,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20家占卜命理类产品在2014-2019年获得过融资。比如,莫小棋创立的“星座女神”,2017年获得左驭资本、水木资本、韦玥创投等共计3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像知名星座App“测测”则连续获得多笔融资,还在2021年2月拿到了腾讯的战略投资。
“测测”融资情况/来源:天眼查
进入20世代后,各路互联网玄学博主日渐兴起,比如头部星座博主桃白白,目前在抖音有超过2200万粉丝,微博有近1800万粉丝;塔罗龙女目前B站粉丝超87万,视频的播放量均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
而这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乱。 整个玄学市场派系林立、鱼龙混杂,自称会看塔罗的、看星盘的、看八字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从业者还会自我创新,一手拿着星盘,一手拿着八字排盘,中西结合地给人算命。
玄学爱好者毛毛告诉锌财经,互联网玄学市场太浮躁了,随便什么人都能进来,大部分不懂玄学。“从前做八字测算是有门槛的,有个叫‘过三关’的东西,就是对照你的八字,具体说三件你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说对了才会收费继续。”毛毛解释道。
而如今互联网玄学的收费标准,不是看“算得准不准”,而是看谁的粉丝多,谁IP运营好,谁的知名度高。
张佳曾做过塔罗师IP的短视频运营策划,她表示,互联网占卜这块水很深,90%以上的从业者都没什么真材实料,每天只会想着怎么多挣钱。
“基本上稍微有点体量的塔罗师IP都是由团队操作的,塔罗师的人设、账号名称、视频包装、剪辑风格都是设计过的。我们每天上午会开会,定接下来的视频选题,像是11月星象大事件,摩羯座的感情解读这种,也会去蹭一些合适热点做分析。另外,还会对标一些同行账号,看看有什么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张佳说道。
在张佳看来,很多塔罗师不过是个“演员”,账号能做起来,和短视频策划团队也有很大关系。“塔罗师根本不懂短视频传播逻辑,他们写的脚本基本需要编导重新修改一遍,设计‘钩子’吸引观众来看,再转化为私域流量。”
受访者者张佳提供
张佳接手过的账号主要有两个盈利来源。一个是每天晚间直播占卜,这种以引流为主,收费在几块到几十块之间,让直播间观众在线体验;另一个是加微信后的1V1占卜,会有不同的套餐,仅咨询一个问题收费100元左右,也可以选择花300元和塔罗师沟通一小时,把想问的问题都问了。
一般而言,名气越大的塔罗师收费越高,且咨询条件越苛刻。 据锌财经了解,塔罗龙女目前的咨询价格为2000元/半小时,龙女只能用文字或发语音条形式进行占卜,还得约档期。B站粉丝超10万的塔罗博主,塔罗牌占卜的费用在200到600元不等,此外,他们还会售卖价格超500元的魔法蜡烛、转运手串等,但这些产品的成本大概率不超过50元。
塔罗龙女工作室报价
“快逃!”这是张佳给所有想搞玄学的人唯一的建议。
三、玄学的“技术”难题 既然互联网玄学生意明摆着想要“割韭菜”,那它也就注定只能游走在灰色地带,分分钟都可能被叫停。
随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在2022年3月1日正式实行,互联网玄学赛道也悬了。经锌财经实测,如今在淘宝购物等平台输入“塔罗”、“占星”等关键词,会显示没有搜索结果;而在B站、小红书等内容社区输入相关词条,会出现“内容仅供娱乐,请勿轻信”风险提示。
淘宝截图
而所有做互联网玄学生意的人,也被迫重新自我包装,以躲避平台的限制。 张佳表示,她所在的塔罗牌团队,曾整理过一套“塔罗违禁词解决方案”,比如,把“牌”写作“pai”,给十二星座分别取新的名字,直播间不直接露出塔罗牌等等。
也有玄学大师开始往心理学靠近,口若悬河地表示,占星、八字不是玄学,而是一套缜密的大数据体系,背后自有其科学逻辑。去年9月,有媒体报道过“心理占星师”这一崭新职业。而在测测App中,占卜服务也以情感咨询的形式重生。
测测App
但这种掩耳盗铃式的伪装,终究不能让互联网玄学剥离它的灰色外衣。
与此同时,玄学大师们还面临“内容创作力枯竭”的问题。不管是占星师、塔罗师还是术士,都像是从同一条流水线制造出厂,从神秘氛围营造,到营销文案话术,都大同小异。年轻人第一次接触可能会被糊弄住,了解多了自然明白其中套路。
年轻人寻求生活的慰藉,所以互联网玄学有了生长的温床。但生活最终会回归现实,仅供娱乐的互联网玄学,只能在阴影里,戴着镣铐跳舞。
作者:陈妍,编辑:大风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转化率翻5倍!资深设计师需要学会的「分层设计」
UI交互 2022-11-02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希望能以到家的服务型商品为例,带大家了解如何跳出页面设计本身,通过完整且有层次的设计思考,做出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为业务增益。关于分层设计的科普:为什么大厂改版都在做用户分层设计?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希望能以到家的服务型商品为例,带大家了解如何跳出页面设计本身,通过完整且有层次的设计思考,做出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为业务增益。
关于 分层设计 的科普:
为什么大厂改版都在做用户分层设计?效果超明显! 我最近看了很多大厂/名企的改版复盘后,我发现一个很常用也很好用的设计思路,那就是: 用户分层 国内大厂的产品大多综合性越来越强,例如卖菜的打车 APP、做直播的音乐 APP、做家政的外卖 APP…
阅读文章 >
一、业务背景 到家是 58 业务线中不多的,以下单转化(非电话连接)为最终目标的业务。主要包含保洁、清洗、搬家、维修 4 大品类,涵盖 70+子品类和 80+页面。
而所有服务的下单流程,绕不开的其实就是服务的列表、详情和提单页。就是下面这样一套详情和提单页框架,在优化前已在线上停留了 18 个月,且样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到家服务和页面。
长时间没改,不是我们不想改。
在去年也试过 2 版优化方案, 转化率 都没有原版好。
试了还不行,也不是真的没办法。
我们在春节大促时,做了优惠信息在下单路径中的透出,效果提升明显。
但对业务来说,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没有了优惠补贴,转化率很容易被打回原型。
二、转换思路 1. 重新思考设计核心
面对这样的僵局,再做优化,就一定需要转换思路了。追根究底,如果跳出纯页面设计的层面去看转化,我们设计的到底是什么?
到家服务的下单和普通商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服务类商品。
*服务类商品:服务类商品是指能够实现交易的无形商品,无需中间媒介(物流)的参与即可完成交易的商品。
2. 提炼用户关注点
那么对于服务类商品,用户到底关注的是什么呢?
为了解用户的关注点,我们和用研同学(感谢@王楠)一起进行了 8 场用户访谈和 12 项眼动测试。通过对用户反馈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们发现:对于服务商品的下单流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5 个维度。
在理性上,用户主要关注的是服务的时间性、经济性和功能性;
时间性:指服务的速度,能否及时、准时、省时的满足服务需求能力。
经济性:为得到相应的服务,顾客所需费用的合理程度。
功能性:指服务实现的效能和作用。
在感性上,用户主要关注的是服务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安全性:指服务供方在对顾客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保证顾客的人身不受伤害,财物不受损害的能力。
舒适性:指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这 5 个维度其实大致能够代表整个到家的服务类商品的基础属性。
三、分层设计 基于这 5 个基础维度的新视角,我们不再聚焦于纯粹的页面设计,而是从服务类商品本身出发,进行整体的设计考量。
我们既需要关注外部共性,在大的服务商品属性下去进行整体的基础感知完善;也需要关照内部特性,针对多样的服务内容去关注不同场景间的差异,也就是去进行分层设计。
1. 基础层设计:完善用户基础感知
我们首先根据用户关注的信息,整体从服务商品的 5 个基础维度上完善用户的基本感知,也就是基础层的设计。基础层的设计能够让下单体验满足用户最低标准的诉求,保证服务商品在基础下单体验上的完整性。
① 在经济性维度,采用更优惠的价格形式:
我们革新了价格样式,在补贴不增加的情况下,让价格看起来更便宜;同时也简化了价格计算,让用户在计算比价时更简单。
② 在功能性维度,增加更好用的辅助信息:
比如增加了多种信息字段,帮助用户快速明确特色差异,简化阅读决策流程。
在功能性维度,提供更清晰的服务说明:
比如将长图场景化模块后置,项目说明、时长、参考须知模块前移,优先展示关键决策信息,有效提升了用户的转化效率。
③ 在时间性维度,展示更确定的服务能力:
我们挖掘了 B 端的时效信息,对应在 C 端进行了可视化展现,凸显了派单速度、人员配置等多维的优质服务能力。通过分模块的 ab 测试,验证出:能力和时效信息的展示对转化有正向影响。
④ 在安全性维度,突出更强势的保障展示:
我们在搬家、保洁和维修品类中,在列表、详情位置都进行了保障信息的重新梳理和强透出,同时也对年代久远的内部保障说明二级页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⑤ 在舒适性维度,进行更有效的口碑展示:
我们将原本在页面底部的服务评价上移至 1 屏后优先展示,让服务更客观;同时增加阿姨信息模块,让服务更真实,整体帮助用户更快速和直观地了解到家舒适省心的体验。
通过整体对 5 项基础维度进行整体地综合设计优化后,不管是从详情-提单页,还是整体的详情-支付转化率,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但是,基础维度层的设计真的是万能的吗?
如果仅进行基础维度设计,并直接照搬到其他的品类上,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对日常保洁品类适用的单价展示模式会让清洗品类转化率下降,对老客适用的最近可约的时间展示会让新客转化率下降。
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品类,可能同样的价格模式并不适用;对于不同的用户,同样的展示策略并不适用。所以基础属性的 5 个维度在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页面、不同的用户场景下,所需要的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
2. 差异层设计:考虑不同场景差异
因此,我们增加考虑了不同下单场景的差异性设计,也就是差异层。希望根据品类、页面、用户的不同做出更贴切当下,转化更高效的设计。差异层的设计能够让下单体验在满足用户基础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多场景洞察帮助业务完成更高效的转化提升。
① 品类差异
同样是这这 5 个基础维度,如果仅进行基础层设计,5 个维度应该在设计中是“雨露均沾”。但实际上,通过访谈和之前的设计研究能够发现:每个品类用户的关注点并不一样,也就更不应该用同样权重的去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每种品类的特性表现和用户的关注点差异,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得出一个相对的维度权重差异。以图上的经济性维度为例,不同品类的表现和权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项目时间允许,可以采用 AHP 层次分析法进行更严谨科学的绘制)
比如日常保洁品类用户更关注优惠和价格优势,维修品类用户下单只需要支付上门费,它更关注的是价格是否清晰。所以相比之下,日常保洁在经济性维度上的权重会远高于维修。
以此类推,我们就能得到如下的品类差异的设计雷达图。
我们可以通过雷达图中的品类展现模式,从各个维度上去给不同的品类做定制化的差异设计。
单价式详情
像日常保洁和擦玻璃这种服务明确,客单价低,关注服务时效的品类,我们采用了单价式的详情。用单价进行前置吸引,把 SKU 选项进行了后置,同时突出时效性信息。率先上线后均带来了显著的转化提升。
筛选式详情
像品类保洁和清洗这种服务 SKU 特别多,客单价高且价格差异大的品类,我们采用了筛选式的详情。我们通过增加标签辅助决策的方式,并且在用户选择时进行信息的差异化展示,帮助用户明确需求,带来了转化的有效提升。
填写式详情
像搬家和维修这种品类,我们采用了填写式详情。因为维修品类需求紧急,填写式下单页可以快速转化;而搬家则是在增强保障的同时,需要利用用户的信息填写,快速帮助他们明确服务的内容和报价。上线后都带来了不错的转化提升。
② 页面差异
在到家的主要转化链路中,除了详情页,还有前置的列表页和后置的提单页。在页面内、页面间根据页面定位、载重、链路长短等进行差异化设计,都能够有效提升转化。
页面的定位:展示有效信息
不同的页面有不同的定位,我们需要根据当前页面的主要目标去展示最有效的信息,才能有效带领用户快速转化。
页面内载重:减少非必要任务数
页面内,还要考虑适合当前页面的载重,减少非必要任务数,避免信息过载,影响用户完成主线目标。比如在提单页“临门一脚”要下单时,同时给出 3 项和 2 项目标任务,2 项的明显页面载重更轻,转化更好。
页面间效率:减少步长/一步直达
提升页面之间的衔接效率,通过合并/直达的方式,也是提升转化的好方法。比如我们在清洗列表页通过列表页+详情页的步骤合并,避免用户来回跳出切换,每次加购至少可以减少 3 步步长。
③ 用户差异
除了品类和页面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行用户差异设计。
挖掘新老用户的时效性认知差异
针对新客,不默认选择时间能够有更好的选择灵活性;对服务更熟悉的老客,他们则更倾向当天下单,增加“最近可约”更能有效提升转化。
挖掘新老用户对信息诉求的差异
新客列表页主要展示首次优惠以及服务间的不同特点;老客列表页则主要增加用户历史下单浏览行为字段,更快完成复购。
四、总结 效果小结:在大概 2 个 Q 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对到家服务的 4 大品类进行的 20 多次大小优化,从详情-支付的转化数据相对提升了 5.1 倍(多次优化合计计算数据,仅供参考),整体为业务的转化效率和单量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方法小结:对于服务类商品,我们可以通过「基础层-5 项基础维度设计」加上「差异层-3 类场景差异设计」,帮助服务类产品带来有效和稳定的转化提升。
写在最后
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情况和更多变的业务。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层」的思维方式:在纵向寻找基础和差异层次,横向寻找更多维度。去因地制宜地发挥设计的洞察力,用好设计为产品注入新活力。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
转化率翻5倍!资深设计师需要学会的「分层设计」
UI交互 2022-11-02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希望能以到家的服务型商品为例,带大家了解如何跳出页面设计本身,通过完整且有层次的设计思考,做出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为业务增益。关于分层设计的科普:为什么大厂改版都在做用户分层设计?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到家精选服务下单转化的项目总结。希望能以到家的服务型商品为例,带大家了解如何跳出页面设计本身,通过完整且有层次的设计思考,做出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为业务增益。
关于 分层设计 的科普:
为什么大厂改版都在做用户分层设计?效果超明显! 我最近看了很多大厂/名企的改版复盘后,我发现一个很常用也很好用的设计思路,那就是: 用户分层 国内大厂的产品大多综合性越来越强,例如卖菜的打车 APP、做直播的音乐 APP、做家政的外卖 APP…
阅读文章 >
一、业务背景 到家是 58 业务线中不多的,以下单转化(非电话连接)为最终目标的业务。主要包含保洁、清洗、搬家、维修 4 大品类,涵盖 70+子品类和 80+页面。
而所有服务的下单流程,绕不开的其实就是服务的列表、详情和提单页。就是下面这样一套详情和提单页框架,在优化前已在线上停留了 18 个月,且样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到家服务和页面。
长时间没改,不是我们不想改。
在去年也试过 2 版优化方案, 转化率 都没有原版好。
试了还不行,也不是真的没办法。
我们在春节大促时,做了优惠信息在下单路径中的透出,效果提升明显。
但对业务来说,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没有了优惠补贴,转化率很容易被打回原型。
二、转换思路 1. 重新思考设计核心
面对这样的僵局,再做优化,就一定需要转换思路了。追根究底,如果跳出纯页面设计的层面去看转化,我们设计的到底是什么?
到家服务的下单和普通商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服务类商品。
*服务类商品:服务类商品是指能够实现交易的无形商品,无需中间媒介(物流)的参与即可完成交易的商品。
2. 提炼用户关注点
那么对于服务类商品,用户到底关注的是什么呢?
为了解用户的关注点,我们和用研同学(感谢@王楠)一起进行了 8 场用户访谈和 12 项眼动测试。通过对用户反馈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们发现:对于服务商品的下单流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5 个维度。
在理性上,用户主要关注的是服务的时间性、经济性和功能性;
时间性:指服务的速度,能否及时、准时、省时的满足服务需求能力。
经济性:为得到相应的服务,顾客所需费用的合理程度。
功能性:指服务实现的效能和作用。
在感性上,用户主要关注的是服务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安全性:指服务供方在对顾客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保证顾客的人身不受伤害,财物不受损害的能力。
舒适性:指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这 5 个维度其实大致能够代表整个到家的服务类商品的基础属性。
三、分层设计 基于这 5 个基础维度的新视角,我们不再聚焦于纯粹的页面设计,而是从服务类商品本身出发,进行整体的设计考量。
我们既需要关注外部共性,在大的服务商品属性下去进行整体的基础感知完善;也需要关照内部特性,针对多样的服务内容去关注不同场景间的差异,也就是去进行分层设计。
1. 基础层设计:完善用户基础感知
我们首先根据用户关注的信息,整体从服务商品的 5 个基础维度上完善用户的基本感知,也就是基础层的设计。基础层的设计能够让下单体验满足用户最低标准的诉求,保证服务商品在基础下单体验上的完整性。
① 在经济性维度,采用更优惠的价格形式:
我们革新了价格样式,在补贴不增加的情况下,让价格看起来更便宜;同时也简化了价格计算,让用户在计算比价时更简单。
② 在功能性维度,增加更好用的辅助信息:
比如增加了多种信息字段,帮助用户快速明确特色差异,简化阅读决策流程。
在功能性维度,提供更清晰的服务说明:
比如将长图场景化模块后置,项目说明、时长、参考须知模块前移,优先展示关键决策信息,有效提升了用户的转化效率。
③ 在时间性维度,展示更确定的服务能力:
我们挖掘了 B 端的时效信息,对应在 C 端进行了可视化展现,凸显了派单速度、人员配置等多维的优质服务能力。通过分模块的 ab 测试,验证出:能力和时效信息的展示对转化有正向影响。
④ 在安全性维度,突出更强势的保障展示:
我们在搬家、保洁和维修品类中,在列表、详情位置都进行了保障信息的重新梳理和强透出,同时也对年代久远的内部保障说明二级页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⑤ 在舒适性维度,进行更有效的口碑展示:
我们将原本在页面底部的服务评价上移至 1 屏后优先展示,让服务更客观;同时增加阿姨信息模块,让服务更真实,整体帮助用户更快速和直观地了解到家舒适省心的体验。
通过整体对 5 项基础维度进行整体地综合设计优化后,不管是从详情-提单页,还是整体的详情-支付转化率,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但是,基础维度层的设计真的是万能的吗?
如果仅进行基础维度设计,并直接照搬到其他的品类上,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对日常保洁品类适用的单价展示模式会让清洗品类转化率下降,对老客适用的最近可约的时间展示会让新客转化率下降。
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品类,可能同样的价格模式并不适用;对于不同的用户,同样的展示策略并不适用。所以基础属性的 5 个维度在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页面、不同的用户场景下,所需要的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
2. 差异层设计:考虑不同场景差异
因此,我们增加考虑了不同下单场景的差异性设计,也就是差异层。希望根据品类、页面、用户的不同做出更贴切当下,转化更高效的设计。差异层的设计能够让下单体验在满足用户基础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多场景洞察帮助业务完成更高效的转化提升。
① 品类差异
同样是这这 5 个基础维度,如果仅进行基础层设计,5 个维度应该在设计中是“雨露均沾”。但实际上,通过访谈和之前的设计研究能够发现:每个品类用户的关注点并不一样,也就更不应该用同样权重的去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每种品类的特性表现和用户的关注点差异,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得出一个相对的维度权重差异。以图上的经济性维度为例,不同品类的表现和权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项目时间允许,可以采用 AHP 层次分析法进行更严谨科学的绘制)
比如日常保洁品类用户更关注优惠和价格优势,维修品类用户下单只需要支付上门费,它更关注的是价格是否清晰。所以相比之下,日常保洁在经济性维度上的权重会远高于维修。
以此类推,我们就能得到如下的品类差异的设计雷达图。
我们可以通过雷达图中的品类展现模式,从各个维度上去给不同的品类做定制化的差异设计。
单价式详情
像日常保洁和擦玻璃这种服务明确,客单价低,关注服务时效的品类,我们采用了单价式的详情。用单价进行前置吸引,把 SKU 选项进行了后置,同时突出时效性信息。率先上线后均带来了显著的转化提升。
筛选式详情
像品类保洁和清洗这种服务 SKU 特别多,客单价高且价格差异大的品类,我们采用了筛选式的详情。我们通过增加标签辅助决策的方式,并且在用户选择时进行信息的差异化展示,帮助用户明确需求,带来了转化的有效提升。
填写式详情
像搬家和维修这种品类,我们采用了填写式详情。因为维修品类需求紧急,填写式下单页可以快速转化;而搬家则是在增强保障的同时,需要利用用户的信息填写,快速帮助他们明确服务的内容和报价。上线后都带来了不错的转化提升。
② 页面差异
在到家的主要转化链路中,除了详情页,还有前置的列表页和后置的提单页。在页面内、页面间根据页面定位、载重、链路长短等进行差异化设计,都能够有效提升转化。
页面的定位:展示有效信息
不同的页面有不同的定位,我们需要根据当前页面的主要目标去展示最有效的信息,才能有效带领用户快速转化。
页面内载重:减少非必要任务数
页面内,还要考虑适合当前页面的载重,减少非必要任务数,避免信息过载,影响用户完成主线目标。比如在提单页“临门一脚”要下单时,同时给出 3 项和 2 项目标任务,2 项的明显页面载重更轻,转化更好。
页面间效率:减少步长/一步直达
提升页面之间的衔接效率,通过合并/直达的方式,也是提升转化的好方法。比如我们在清洗列表页通过列表页+详情页的步骤合并,避免用户来回跳出切换,每次加购至少可以减少 3 步步长。
③ 用户差异
除了品类和页面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行用户差异设计。
挖掘新老用户的时效性认知差异
针对新客,不默认选择时间能够有更好的选择灵活性;对服务更熟悉的老客,他们则更倾向当天下单,增加“最近可约”更能有效提升转化。
挖掘新老用户对信息诉求的差异
新客列表页主要展示首次优惠以及服务间的不同特点;老客列表页则主要增加用户历史下单浏览行为字段,更快完成复购。
四、总结 效果小结:在大概 2 个 Q 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对到家服务的 4 大品类进行的 20 多次大小优化,从详情-支付的转化数据相对提升了 5.1 倍(多次优化合计计算数据,仅供参考),整体为业务的转化效率和单量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方法小结:对于服务类商品,我们可以通过「基础层-5 项基础维度设计」加上「差异层-3 类场景差异设计」,帮助服务类产品带来有效和稳定的转化提升。
写在最后
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情况和更多变的业务。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层」的思维方式:在纵向寻找基础和差异层次,横向寻找更多维度。去因地制宜地发挥设计的洞察力,用好设计为产品注入新活力。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
用嘴上色!一键让黑白图像转彩色的AI神器「Palette.fm」
UI交互 2022-11-02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很多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 和 Dream studio,它们可以通过文本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内容,且生成的图像质量很高。今天则为大家介绍可以一款免费好用的 AI 神器「palette.fm」,它能一键将黑白图像转为彩色,还可以根据文本描述修...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很多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 和 Dream studio,它们可以通过文本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内容,且生成的图像质量很高。今天则为大家介绍可以一款免费好用的 AI 神器「palette.fm」,它能一键将黑白图像转为彩色,还可以根据文本描述修改上色效果,一起来看看吧~
AI绘图神器Dream studio又出黑科技!以图绘图、智能改图终于来啦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8 月的时候向大家推荐了一款 AI 图像生成工具 Dream Studio。
阅读文章 >
Palette.fm 网址直达: https://palette.fm/
使用教程: https://www.loom.com/share/dc62bad90d2349f09ac9ad1e37216a4d
Palette.fm 是一个利用 AI 模型为黑白图像智能上色的在线图片处理网站,无需登录注册,打开即可使用。它的研发者是 Emil Wallner,一位机器学习研究员,同时也是谷歌艺术和文化项目的常驻艺术家,一直专注于 人工智能 着色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
Palette.fm 的操作界面
以前人们总是认为黑白照片只能有一种上色效果,Palette.fm 则向我们展示了多种的上色可能性。将一张照片上传后,只要 10 秒左右的时间,网站就能提供一个基本的着色版本。除此之外,Palette.fm 还有另外 19 种不同的色彩滤镜,每一种都会生成不同的上色效果。
Palette.fm 官网展示的颜色滤镜效果,图中为其中的 9 种
据 Wallner 介绍,Palette.fm 内置了两个 AI 模型,一个模型创造文本,另一个利用图形和文本来实现着色效果。当我们上传一张图像后,模型会先分析这个图像内容有哪些物体,然后通过之前学习到信息为这些物体进行着色。例如模型分析出图片中的物体是一个橙子,就会将这个物体预设为橙色。
下图是我用图片做的实验。首先将图片拖入 PS 进行去色处理,然后上传到 Palette.fm 中。可以看出整体上着色效果不错,但是不像原图那么鲜艳,而且果酱和树莓的颜色很奇怪。我尝试换了另一个滤镜,整体效果鲜艳了一些,但是在部分物体的颜色仍然不对。
之所以会出现部分物体上色错误,是因为模型分析出的图片中的物体为“菠萝、碗、谷物、盘子、罐子、盖子、果酱和草药”,而没有识别出香蕉、桔子、树莓这些东西,所以无法正确的上色,同时也没有信息指示出果酱的颜色, 所以颜色也是怪怪的。
但如我在开头的时候就提到一样,在 Palette.fm 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来改变上色效果。网站模型会把对物体的描述文本呈现在图片右下角,通过点击网页右侧的铅笔图标,我们可以修改这个描述文本的内容,然后反馈给模型,让其重新生成上色效果。
Palette.fm 的文本提示词修改界面
当我对文本提示词做了更精准的修改之后,果酱和树莓的颜色明显正常了很多。以此类推,如果你在给黑白图像上色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主动修改文本提示词,让指定物体的颜色更加正常准确(提示词只支持英语)。
除了修改局部的颜色,Palette.fm 还支持修改照片整体的质感,比如在文本提示词中加入颗粒胶片、雨天、落日等关键词,照片整体色调和质感就会有相对应的变化。
图片来源,Twitter @palettefm_bot
除了网页版,Palette.fm 还在 Twitter 上推出了智能机器人 @palettefm_bot ,用户可以直接@官方对黑白照片进行上色,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而除了给老的黑白照片上色,有的网友已经开发出 Palette.fm 的新用途——给插画上色。
推特用户@ @marymushii 将自己绘制的插画去色后用 Palette.fm 进行上色,效果非常不错。而且画师自己上色用了 3 个小时,而 Palette.fm 只用了 3 秒。是不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动手试试。
图片来源: https://twitter.com/marymushii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神器,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有关本文或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回复 ~
推荐阅读:
照片没有氛围感?快来试试这款打光修图的神器「Relight」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人像摄影中,灯光设置是非常重要重要的一环,好的打光能丰富画面层次,提升整体情绪氛围。
阅读文章 >
矢量插画必备!对本地文件一键配色的神器「Color-editor」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上次向大家推荐了配色神器 Palettemaker,它最大的特色可以将配色方案自动应用到海报、插画、图案等设计模板上,让用户实时预览配色方案的大致效果。
阅读文章 >
-
用嘴上色!一键让黑白图像转彩色的AI神器「Palette.fm」
UI交互 2022-11-02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很多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 和 Dream studio,它们可以通过文本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内容,且生成的图像质量很高。今天则为大家介绍可以一款免费好用的 AI 神器「palette.fm」,它能一键将黑白图像转为彩色,还可以根据文本描述修...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很多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 和 Dream studio,它们可以通过文本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内容,且生成的图像质量很高。今天则为大家介绍可以一款免费好用的 AI 神器「palette.fm」,它能一键将黑白图像转为彩色,还可以根据文本描述修改上色效果,一起来看看吧~
AI绘图神器Dream studio又出黑科技!以图绘图、智能改图终于来啦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8 月的时候向大家推荐了一款 AI 图像生成工具 Dream Studio。
阅读文章 >
Palette.fm 网址直达: https://palette.fm/
使用教程: https://www.loom.com/share/dc62bad90d2349f09ac9ad1e37216a4d
Palette.fm 是一个利用 AI 模型为黑白图像智能上色的在线图片处理网站,无需登录注册,打开即可使用。它的研发者是 Emil Wallner,一位机器学习研究员,同时也是谷歌艺术和文化项目的常驻艺术家,一直专注于 人工智能 着色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
Palette.fm 的操作界面
以前人们总是认为黑白照片只能有一种上色效果,Palette.fm 则向我们展示了多种的上色可能性。将一张照片上传后,只要 10 秒左右的时间,网站就能提供一个基本的着色版本。除此之外,Palette.fm 还有另外 19 种不同的色彩滤镜,每一种都会生成不同的上色效果。
Palette.fm 官网展示的颜色滤镜效果,图中为其中的 9 种
据 Wallner 介绍,Palette.fm 内置了两个 AI 模型,一个模型创造文本,另一个利用图形和文本来实现着色效果。当我们上传一张图像后,模型会先分析这个图像内容有哪些物体,然后通过之前学习到信息为这些物体进行着色。例如模型分析出图片中的物体是一个橙子,就会将这个物体预设为橙色。
下图是我用图片做的实验。首先将图片拖入 PS 进行去色处理,然后上传到 Palette.fm 中。可以看出整体上着色效果不错,但是不像原图那么鲜艳,而且果酱和树莓的颜色很奇怪。我尝试换了另一个滤镜,整体效果鲜艳了一些,但是在部分物体的颜色仍然不对。
之所以会出现部分物体上色错误,是因为模型分析出的图片中的物体为“菠萝、碗、谷物、盘子、罐子、盖子、果酱和草药”,而没有识别出香蕉、桔子、树莓这些东西,所以无法正确的上色,同时也没有信息指示出果酱的颜色, 所以颜色也是怪怪的。
但如我在开头的时候就提到一样,在 Palette.fm 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来改变上色效果。网站模型会把对物体的描述文本呈现在图片右下角,通过点击网页右侧的铅笔图标,我们可以修改这个描述文本的内容,然后反馈给模型,让其重新生成上色效果。
Palette.fm 的文本提示词修改界面
当我对文本提示词做了更精准的修改之后,果酱和树莓的颜色明显正常了很多。以此类推,如果你在给黑白图像上色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主动修改文本提示词,让指定物体的颜色更加正常准确(提示词只支持英语)。
除了修改局部的颜色,Palette.fm 还支持修改照片整体的质感,比如在文本提示词中加入颗粒胶片、雨天、落日等关键词,照片整体色调和质感就会有相对应的变化。
图片来源,Twitter @palettefm_bot
除了网页版,Palette.fm 还在 Twitter 上推出了智能机器人 @palettefm_bot ,用户可以直接@官方对黑白照片进行上色,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而除了给老的黑白照片上色,有的网友已经开发出 Palette.fm 的新用途——给插画上色。
推特用户@ @marymushii 将自己绘制的插画去色后用 Palette.fm 进行上色,效果非常不错。而且画师自己上色用了 3 个小时,而 Palette.fm 只用了 3 秒。是不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动手试试。
图片来源: https://twitter.com/marymushii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神器,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有关本文或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回复 ~
推荐阅读:
照片没有氛围感?快来试试这款打光修图的神器「Relight」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人像摄影中,灯光设置是非常重要重要的一环,好的打光能丰富画面层次,提升整体情绪氛围。
阅读文章 >
矢量插画必备!对本地文件一键配色的神器「Color-editor」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上次向大家推荐了配色神器 Palettemaker,它最大的特色可以将配色方案自动应用到海报、插画、图案等设计模板上,让用户实时预览配色方案的大致效果。
阅读文章 >
-
小红书商业化的现实、矛盾与空间
设计动态 2022-11-01一年中最受瞩目的大促双11已拉开了帷幕。 在几大紧锣密鼓行动的电商平台之外,今年小红书选择了两个方向齐发力:一是和天猫深度联动,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一个“小红书种草引流+天猫会场转化”的路径;二则是发布了一项时尚主播成长计划,扶持和激励主播,以此来提升站内成交额作为种草内容社区,小红书的“野心”似乎不止于此,因为在电商业务上,小红书也在持续加码布局。只是,目前小红书的商业化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未来其商业化空间又是否可以增大?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小红书商业化一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一年中最受瞩目的大促双11已拉开了帷幕。
在几大紧锣密鼓行动的电商平台之外,今年小红书选择了两个方向齐发力:一是和天猫深度联动,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一个“小红书种草引流+天猫会场转化”的路径;二则是发布了一项时尚主播成长计划,扶持和激励主播,以此来提升站内成交额。
这种“既向外引流、又向内做交易”的策略,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不过这也的确清晰呈现出了小红书当前的商业化现状——
身为“种草”内容社区,小红书已是一大必不可少的营销媒介,众多广告主都投入于此。但作为兼具直播电商和商城的内容平台, 小红书又不想只做个营销媒介, 而是期望在站内探索出一个内容+电商的商业闭环。
这种“矛盾”,也是小红书时常在行业内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比如时至今日仍要面对社区内容和商业内容如何兼顾的问题;虽然一早就做了直播电商,却不像淘宝有李佳琦,抖音有董宇辉那样的标杆……跳出争议,小红书现阶段的商业化究竟什么样?是做种草的渠道还是种拔一体的平台?其商业化能力是否有可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一、现实与矛盾 小红书的商业化要从2019年说起。这一年平台展开双臂吸引MCN入驻,同时也加强了对于KOL/KOC以及MCN的管理,为之后B2K2C(品牌-KOC-用户)达人内容营销模式的形成打基础。
图源:天风证券
由于较早就探索了电商业务,小红书试图在站内形成一个「达人营销+直播电商+自营电商」的商业化模式。据36kr报道,2020年小红书广告收入已占总营收的80%,剩下20%为电商收入。
自2021年起小红书在广告方面明显加速:
2021年年初,“蒲公英”平台正式上线,它是2019年上线的品牌合作平台“升级版”,对于各项功能进行了完善和升级。 2021年年底,商业生态大会举办,小红书给出了一个成熟的“IDEA营销方法论”,并详细介绍了平台几大核心商业产品。 今年,小红书则正式上线了平台“聚光”,目标是要满足广告主一站式广告投放需求。
图源:聚光官网
从这一发展历程来看,小红书的商业化其实并没有多么特别和复杂。
作为以UGC内容为主的社区类产品,小红书的商业化以KOL/KOC营销为核心, 其主动发力点就是搭建对接合作的平台,提供一个推广内容的自助式投放产品。 同时再补足品牌和效果两大类广告,前者包含开屏等硬广和官方营销活动合作,后者则包含信息流和搜索。
其实对比B站、知乎来看,内容社区平台的商业化路线都大同小异。
B站所提出的PUGV营销就是达人营销,广告主也要通过合作平台“花火”来与UP主合作。效果广告方面,B站以信息流广告为主;品牌广告方面,也包含常规的Banner、开屏等硬广。知乎也是如此,广告主可以通过“知+”这一产品对接创作者进行问答内容的商业合作,此外也有常规硬广和信息流广告可投放。
共性之外,差异是由平台基因属性、主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决定。
小红书虽目前已经兼容了短视频和直播,不过至今仍是以图文笔记为主要的营销内容。而平台又采取了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方式,大部分种草笔记都来自于KOC和素人。
相比于常规的达人营销, 与更接近素人的KOC合作势必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优势,比如可以更低成本地投放进行市场反馈的测试,更快形成广泛的话题讨论度以及口碑等等。
蒲公英官网展示博主案例
另外,搜索广告也是小红书的竞争优势之一。晚点 LatePost曾表示今年年初, 每10个进入小红书的用户,就会有6个使用搜索功能,这一比例在抖音、快手则约为 3 个 。 用户更愿意将小红书视为一大搜索工具,因此在平台内,传统搜索引擎上的SEO+SEM这一套玩法会相当适用,即通过关键词分析和优化来提升曝光。
图源:小红书搜索词布局实战手册
不过,内容营销的重点在于素材创意、搜索优化要看关键词的选择和设置,这些都并非是一键投放即可看到相同效果的营销方式,广告主个体在认知、策略的差距会使得营销效果千差万别。平台可以给出案例,但很难直接给出必须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这类确定方法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业内常说小红书缺少明确营销方案的一大原因所在。
二、平衡与空间 小红书目前构成的「内容营销+品牌广告+效果广告」这一基本广告营销组合,简单来看非常清晰易懂。不过在落地实操阶段,广告主什么节点该做什么、怎么组合,仍需要明确指导。
从小红书给出的几个品牌案例来看, 内容营销+效果广告的组合是种基础组合玩法。
奥利奥曾在推广一款新品时,先以站内用户偏好、零食消费趋势作为参考,来指导合作博主的内容产出。而后品牌进行了内容试投赛马,从中找到了更具种草力的内容类型,叠加上广告产品进一步推广。
简单理解,这种玩法体现出的是:品牌短期可直接做内容营销,达到曝光和引流的目的;长期则可以借助平台做用户洞察,以此来指导内容种草力的提升,并搭配广告产品做更长线的投放。
基础组合玩法之外, 品牌广告其实更适合用来做营销事件,比如在新品上市后做大曝光打造爆品,在类似于双11这样的特殊节点上放大声量等等。
这其中,开屏是最具强视觉冲击力的一种形式,将其和信息流联投还可将注意力延长;评论区互动可以让品牌以第一人称打造人设,与用户沟通。另外“财力雄厚”的大品牌们也可直接和小红书合作做IP活动,例如飞鹤联合平台IP“薯队长”做营销事件,OPPO联合小红书定制微综艺《我就要这样生活》等等,能够帮助品牌在全站快速提升影响力。
小红书营销IP、微综艺《我就要这样生活》
如果将这些玩法放在抖音和快手上,其实就相当于是聚焦在“内容场”做营销。比如抖音电商提出的FACT矩阵也提出要将营销活动、头部达人及达人矩阵、短视频等等进行组合。不过,聚焦“内容场”营销思路对于抖快来说已是相对“过时”的玩法,在走向内容+货架兼顾的当下,抖快能够提供给商家做营销的场域已经大得多。
这是平台基础架构和业务范围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但不得不承认,除此以外小红书的商业化现阶段确实仍存在局限性。
首先是“内容和商业如何更好共存”这个老问题,使得平台始终谨慎。
“小红书既想商业化,又不想那么商业化。” 小红书头部MCN摘星阁的创始人侃侃曾告诉「深响」,在她看来小红书的商业化并没有外界看来的那么激进,保持内容社区的调性依然不容忽视。
这种时刻保持”平衡“的难点在平台上也有直接体现。为了保证商业内容和原生内容有区别,小红书上的商业笔记都带有广告、赞助或者其他合作的标识。但将广告标出来,必然就会直接影响到点击率。窄播也曾提到,有品牌推广负责人表示经过报备的笔记,其自然流量与绕开平台的合作笔记相比有很大差别,有的能相差30%-40%。
品牌的商业笔记、与明星合作笔记都有明显标注
因此,不少品牌都倾向于跳过平台直接找博主合作。但现在小红书对此监控又更为严格,对品牌及达人的处罚毫不手软,品牌们也都处于“纠结”状态。
其次,是小红书的商业化基建仍在完善中。
例如目前小红书的聚光和蒲公英两大平台还在逐步打通和链接中,今年年中,聚光才开始支持投放商业笔记时挂载跳转链接的功能,真正建起了在站内“种草拔草一体化”的完全路径。此前用户只能是看到种草内容再自行选择其他平台去搜索,广告主其实很难清晰衡量这条笔记的转化效果。
也正是因为小红书还处于「补足产品」而不是「提供服务」的阶段,品牌对于流量的差异、平台的抽成等问题就会非常敏感。 据全天候科技等报道,小红书会向品牌方和博主双向抽佣,且抽佣比例比抖音等平台更高。这也是导致品牌选择绕开平台在“水下”合作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营销角度看, 小红书本质上更多还是在做“营销”,而不是“经营” 。
你能看到,在小红书YSL并没有开通店铺,笔记内容只是简单的产品硬广。雅诗兰黛在小红书有官方账号,会更新内容、做话题活动,但其店铺只是一个小样试用中心,品牌也没有做过直播。品牌来到小红书,似乎更多只是抱着“投放了一个渠道”的想法,其目标只是引流。
图源:小红书雅诗兰黛、YSL官网账号
这其实与行业趋势相悖。现在广告主和服务商都在强调“一体化”、“一站式”做生意,小红书头部MCN仙梓文化创始人兼CEO张柔琪也提到,在预算紧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品牌越来越要求“品效合一”,对于MCN的要求也明显提升。这一背景下,几乎所有平台都在自建完整商业闭环。
总结以上来看,小红书的独特优势毋庸置疑。并且从现阶段各大厂都在推种草内容社区APP、但至今仍无产品可替代小红书这一点来看,小红书的优势壁垒仍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
但“既要又要”的纠结,也极有可能会变成对优势的浪费和消耗。在大厂们纷纷前来“围猎”小红书的当下,小红书更应该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加速跑。
作者:吕玥
来源公众号:真探AlphaSeeker(ID:deep_insights),穿越市场迷雾,真心探索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响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头条入抖,资讯类APP最后的“余光”?
设计动态 2022-11-01抖音电商的触角伸向了今日头条。 近日,今日头条上线了购物频道,据观察此频道并没有在显眼的位置,只有当用户主动搜索相关商品时,才会在搜索栏下方出现“购物”频道。 图源今日头条截图 体验后发现,不管是商品详情页还是支付界面,今日头条的购物体验都与抖音电商十分接近,今日头条,作为字节跳动曾经的王牌产品,然而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却慢慢出现了颓势。最近,今日头条也上线了购物频道,并且与抖音电商进行了打通,想要在衰势中迎来一波发展。但是电商业务的赛道本就已经陷入 “内卷”当中,作为一个资讯类APP,此时的入局,却并不一定能突出重围。
抖音电商的触角伸向了今日头条。
近日,今日头条上线了购物频道,据观察此频道并没有在显眼的位置,只有当用户主动搜索相关商品时,才会在搜索栏下方出现“购物”频道。
图源今日头条截图
体验后发现,不管是商品详情页还是支付界面,今日头条的购物体验都与抖音电商十分接近,且在今日头条加入购物车的商品会出现在抖音商城的购物车里,并不会出现在今日头条的购物车。
在这一频道如果点击带有“直播中”这个标识的商品,就会直接进入抖音电商直播间,无需跳转便能直接在今日头条完成购物。此外,在今日头条App中的“关注”以及“推荐”两个频道出现了抖音电商直播间,可见今日头条的电商模块与抖音电商进行了打通。
那么,抖音电商为什么会接入今日头条?这个动作能挽回今日头条的颓势吗?
一、今日头条挂上购物车 今日头条的电商业务其实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7月,今日头条就上线了“今日特卖”这一电商形式,但“今日特卖”的作用更像是为其它电商平台导流,用户在今日头条的推荐频道中点击商家活动推广图后,将会跳转至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的商家店铺中,整个购物过程发生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今日头条在其中涉足并不深。
到了2016年,今日头条与京东合作了“京条计划”,还上线了京东电商入口。同年,抖音也上线了淘宝店铺跳转入口,用户可以从抖音创作者主页的购物车入口跳转至淘宝店铺购买商品。很明显,这个时候的今日头条以及抖音仍然处于卖流量的阶段,并未正式踏入电商领域。
2017年,今日头条推出“放心购”功能,这是今日头条独立做电商的一个动作,“放心购”的目标用户群体就是今日头条的中年男性,主打中低端消费。“放心购”需要商家入驻到这个平台,因此用户不需要跳转到外部平台就能完成购买,并且“放心购”只支持货到付款,并承诺100天退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体验。
当时,今日头条确实对“放心购”倾注了一定的资源,2018年放心购被拆分成“放心购3.0”和“放心购鲁班”两个产品线,并由两个不同的团队负责,“放心购3.0”的展示位在今日头条钱包入口内和自媒体文章页面,而“放心购鲁班”的展示位则在APP推荐页上,两个产品线各有侧重点。
后来今日头条对“放心购”持续加码,将其升级为“值点商城”,并推出“值点”APP,主打高性价比产品,“值点”APP这个独立电商的推出说明今日头条在电商领域的布局更进一步。
“值点”APP整体比较简洁,主页下方有“值得买”、“值得看”、购物车和“我的”这四个板块,而在“值得买”的推荐页面,“限时秒杀”、“9.9包邮”、“签到购”、“新人专享福利”这几个模块很是显眼。
图源网络
此外值得买首页有服饰穿搭、生活百货等几个品类的推荐产品,在商品分类入口下,具体有潮搭男装、鞋靴箱包、汽车用品等11个品类。而“值得看”这个板块与今日头条比较相似,分为“推荐”、“视频”、“养生”等多个类别,用来区分不同的新闻资讯。
值得一提的是,“值点”提供货到付款、网上付款两种结算方式,付款方式为支付宝,并不支持微信等其它在线支付渠道,因此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并不是十分方便。
尽管字节在今日头条的电商业务中投入颇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外界的认知里,今日头条依旧是一个新闻资讯类APP。之后,值点商城从今日头条下线,“值点”APP也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今日头条的电商业务处于搁置状态。
相反,抖音的电商业务倒是发展的十分火热,从“兴趣电商”到“全域兴趣电商”,抖音商城的上线给抖音电商带来了一定的增量,但抖音电商似乎并不满足于此,试图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如今今日头条接入抖音电商就是一个证明。
二、今日头条能成为抖音电商的新支点吗? 今日头条为接入抖音电商做了一定的准备,早在今年5月,今日头条的直播板块进行了整体升级,升级后的直播服务将由抖音提供,且抖音账号开播的内容可同时在抖音、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上分发。
其实不难理解这个做法,在今年5月抖音电商第二届生态大会上,抖音电商官方透露过去一年的GMV是同期的3.2倍,有分析师据此推算,抖音电商2021年的GMV至少达到了7000-8000亿元。并且根据市场的传闻,抖音电商今年的目标要高于快手万亿GMV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抖音电商就要尽可能的寻求增量,于是今日头条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发力点。
并且去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也为今日头条接入抖音电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该组织架构调整中,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头条搜索、头条百科全都并入了抖音事业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产品之间的联系。
至于今日头条是否能给抖音电商带来很大的增量,这个其实很难持一个乐观的态度。
根据今年8月AppGrowing整理分析的今日头条和抖音的用户画像,今日头条的男性用户比例高达77.6%,超四成用户为36岁以上,30岁以下的用户不足三成,可见今日头条的主要用户群体依旧是中年男性。
而抖音的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均衡,男性用户占比达到55.4%,从年龄区间来看,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近半,达到48.5%,可见抖音的整体用户更偏年轻化。
从用户群体来看,这两个产品能有一个互补的作用,从而扩大抖音电商的基本盘,但实际上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并不容易,因为抖音电商里更适合今日头条用户群体的是特价频道,这一点从今日头条过往的电商布局就能够看出,但目前这个频道并没有接入今日头条,用户只有在搜索具体的商品时,才会出现购物板块,并且在没有宣传的前提下,其实很多用户是不会刻意在这里购物的。
此外,接入今日头条的更多的是抖音直播间,不管是在“关注”还是“推荐”频道,都加大了抖音直播间的推荐力度,但在一个新闻资讯APP里,带货直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内容环境下,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显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其实不太能够成为抖音电商的一个支点,而它的作用更像是对抖音电商GMV有限的补充。
三、资讯类APP最后的“余光”?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类APP已经开始走向落幕。
这一点从今日头条的地位就能看出,2012年10月今日头条上线,凭借算法实现的千人千面效果让头条成为资讯市场的黑马,短短3个月时间,今日头条注册用户数就突破了1000万人,之后其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很快就成为了新闻资讯领域的领头羊。
今日头条的异军突起也搅动了这个市场,腾讯在2015年也推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新闻资讯APP“天天快报”,2016初,天天快报日活量达到了8700万,当时仅次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可见当时新闻资讯市场的火热程度。
今日头条通过信息流广告的商业变现模式成功站上字节跳动的C位,很长一段时间里,字节总部大楼外面悬挂的唯一品牌LOGO就是“今日头条”,不仅字节员工以“头条人”自称,就连张一鸣的对外称号也是“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
然而从2018年开始,抖快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让新闻资讯类APP的热度有了明显的下降。极光大数据显示,从2018年8月,新闻资讯APP的MAU以及渗透率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也是在同年8月,字节跳动总部大楼外的“今日头条”LOGO被“字节跳动”取代,而那一年张一鸣的对外头衔也变成了“字节跳动CEO”。
图源极光数据
新闻资讯APP的颓势一直在持续,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月独立设备数环比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而同一批由门户网站转成资讯App的老厂也不好过,腾讯新闻所在的PCG部门已经在过去的第三季度进行了部分的人员优化,其财报显示2022Q2腾讯网络广告业务同比下滑18%,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和媒体广告收入则全面下滑。
其他包括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在内的其他资讯App,也都陷入于收入增长停滞或下降的窘境。
今年7月,QUEST MOBILE统计的2022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实力价值榜显示,今日头条虽然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综合资讯类平台,但排在“用户规模亿级玩家”第20名。同月,腾讯旗下“看点快报”(原名称为天天快报)宣布停止运营,目前已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今日头条退出C位,竞品退场,无不宣告着资讯类APP的落幕,至于今日头条接入抖音电商,更像是为集团的其他产品发挥最后的那点“余热”。
参考资料:
1.接入抖音电商,今日头条也要卖货|电商头条
2.今日头条渐成明日黄花?|豹变
作者:白羊;编辑:纪南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PLG领头羊Zapier的“反PLG”路线
设计动态 2022-11-01要解释Zapier是做什么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介绍它能通过连接两个应用并使其自动化,来提升工作效率的时候,人们依旧不能理解”,两位创始人Wade和Bryan既不来自大公司也非斯坦福名校,办公室蜷缩在寒冷的密苏里州,一切都让人提不起兴致,这或许也是Zapier从2014年后持续盈利,在2020年ARR(年度可持续性收入)就突破1亿美金,打破了市场对以PLG为代表的SaaS公司常年烧钱与高频融资的印象。身为PLG领头羊的Zapier,到底采取了什么特别的甚至有悖于常理的发展路线?本篇文章就带你一探究竟。
要解释Zapier是做什么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介绍它能通过连接两个应用并使其自动化,来提升工作效率的时候,人们依旧不能理解”,两位创始人Wade和Bryan既不来自大公司也非斯坦福名校,办公室蜷缩在寒冷的密苏里州,一切都让人提不起兴致,这或许也是当年YC创业营第一次拒绝他们的理由。
时过境迁,今年1月,Information一篇“红杉从Zapier创始人手里以 超过40亿美金 的估值购买少量老股”的新闻,将公司推到已被炒得火热的SaaS舞台中间。
2月,根据Enterprise Tech 30对全球103家风投基金的采访,Zapier自去年成为最受关注的“早期融资阶段”SaaS公司榜首后, 今年再次当选为“中期融资阶段”公司榜单第一名 。同时也成为最受SaaS上市公司关注的十家未上市公司之一,Notion、Airtable和Stripe等早已声名显赫的公司都在名单里。
Tech 30榜单最让人兴奋的恐怕是,30家公司里有25家都是 PLG(Product-led Growth,产品驱动增长) 模式,即用户在专业销售团队介入之前便能自主试用甚至付费。The Corp Dev 10名单里的公司也全是PLG典型代表。
更特别的是,“中期阶段”榜单的10家公司平均累积融资额中位数是7,000万美金,而Zapier自2012年二进宫YC后获得130万种子轮融资后, 再无任何融资进账 。并且从2014年后持续盈利,在2020年ARR(年度可持续性收入)就突破1亿美金。
一切非典型的团队背景和发展历史,都在打破市场对以PLG为代表的SaaS公司常年烧钱与高频融资的印象。
这不禁让人思考,身为PLG领头羊的Zapier,到底采取了什么特别的甚至有悖于常理的发展路线?
一、不需要“1000”个用户,全心对待前“10”个 要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跟介绍Zapier一样不易,当初启动这个项目,是因为创始人Wade发现自己在连接不同应用,来实现自动化营销存在诸多不便。而这类连接问题分散在各种场景里,不是靠广告投放或简单的SEO就能迅速定位到受众。
当时,Wade经常在主流工具类产品的社区论坛上游逛,比如有Evernote的用户提到“我很喜欢Evernote,如果跟Dropbox打通就更好了”,还有MailChimp的用户说很喜欢MailChimp,如果能跟Wufoo集成就更好了,诸如此类。
他开始在底下一个个回复道:“其实你可以这样做,通过这个API文档(Zapier的使用文档),如果还会少量编程,就能马上做到”,或者“我正在做类似应用集成的项目,如果感兴趣可以点这个链接”。
通过不断的留言,Zapier获得了10个、15个和第20个访客,其中大概50%用户会说“真的,我就要这个”。
紧接着团队会跟用户 一对一 打Skype电话进行指导,Wade认为:
“在早期,公司并不需要1000个用户,只需要1个或者10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专注地触达,有的放矢。”
整整经过八个月的主动专注的触达后,Zapier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主动访客——“告诉我如何用Zapier连接应用?”
随着主动咨询的用户增加,公司下一步不是马上组建客户成功团队, 而是让公司每个人包括工程师、HR、财务等所有岗位都承担客户成功的角色 。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每个员工都能清晰地知道公司到底在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和提供什么价值; 一对一服务确保初期每位用户能够全面了解产品,并且真正把产品用起来; 与用户建立深度联系后,公司其他业务也同样受益,比如HR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候选人解释Zapier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同样,工程师在每周不少于四小时的客户成功服务中,将会更加了解产品到底在哪里让用户使用起来出现疑问,同时避免了许多时候客户成功在与产研沟通需求时的误解。
“世界上有三类公司,第一类提供最好的产品,例如Apple,第二类提供最便宜的,例如Amazon或沃尔玛, 第三类提供最好的客户服务 。我们做不到前两者,但一定可以成为第三类,让用户感到与我们共事是高效和愉悦的。”
是这样的价值观,以及从Day 1开始全员参与客户成功的机制,让Zapier保证了 至今月环比小于5%的用户流失率 。
二、“Marketing-led” growth——“营销驱动”增长 第一次提出“PLG”这个词的风投基金Openview,在其博客里有一段描述:
PLG is a go-to-market strategy that relies on product usage as the primary driver of acquisition,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 . In order to do that, a business has to invest in the product with the intent of driving acquisition,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 More simply: Invest in the product with go-to-market intent .
(PLG是一种 进入市场策略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量是驱使产品 获客、转化和扩张 的首要动力。为了做到这点,公司应该竭尽全力把资源投入在如何更好驱动上述三个环节上。简单来说, 一切要围绕如何更好进入市场来做投入 。)
Zapier在定义一个全新品类的时候,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当我们最初向潜在用户介绍产品的时候,最好的故事是把产品包装成‘ 场景用例(Use case) ’。”
我认为,所有以PLG自称的公司,都必须想明白—— 需要向用户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学会如何“Go-to-market” 。
首先,Zapier不断以场景用例为核心进行内容营销,将用户进入门槛降至最低,同时持续优化SEO效果。
当看到用户在论坛里经常提出如何将Wufoo表格里的联系方式自动发送到Mailchimp的数据库后,市场团队确认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邮件营销自动化的用例,于是在广告落地页、案例分析(Case study)和博客里等各处上线相关内容课程。
往后,每当有新SaaS应用出现,团队就会在社区论坛里观察用户提问,为每对能够成为场景用例的应用制作相关内容。
日积月累,用户在谷歌搜索“如何让A与B应用连接”的时候, 非广告位排第一的就是Zapier的落地页 ,告诉用户如何通过Zapier完成设置。比如用谷歌搜索“Groove and Jira”,非广告位排在第一位不是Zapier主页,而是“2分钟连接Groove和Jira”的课程。
早年几乎没有公司会在这类词上做SEO,Zapier通过这种高效又省钱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收获一群又一群精准的用户。
其次,让用户成为内容营销的主角,让内容具有复利效应。
“用户经常关心的不是公司的发展历史,而是跟他们(需求)特殊相关的。”
Wade在次偶然的机会上听到了Twilio在内容营销的策略——“ make your customers your heroes(让用户成为你的‘代言人’) ”,即不断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用户案例,告诉访客其他用户用Twilio又做了什么新应用。从那时候起,Wade亲自操刀了最早几篇“用户故事”。
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并尽可能把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Zapier讲解得足够细致,他们才可能把内容主动传播给身边同样有需要的人。
本来,Zapier就像躲在每个流程里的滚轴,看不见摸不着。就靠这些出彩的不断产生复利的内容,现在每个月博客都会有上百万访问用户。
“我对场景用例的内容要求是,用户要么看完后可以自主完成设置,或者交给团队里的某个负责人说:Hey,Melissa你负责marketing,你需要这么做。而接下来Melissa不用问任何人便可以 自主完成 ……这是我们对做内容营销 细致程度 的追求。”
三、从“付费”到“免费”,捕捉用户真实“声音” 出身“贫寒”让Wade意识到,不仅需要高性价比的手段做营销和客户成功,更需要从第一天开始就 创造现金流 。
所以,beta版上线后,Wade决定向用户收费,甚至连免费版都没有提供。
刚开始,公司收取一次性100美金允许用户永久使用beta版。随着用户不断增加,又把价格逐渐降至1美金,最后才把一次性价格定在5到10美金之间,直到beta版下线。
“我们并不是寄望从beta版上挣钱, 而是希望找到真正觉得对他们重要到能够付钱,并且能与我们共建的那群人 ……在使用前设置一点‘障碍’,能够帮我们获得那些高质量甚至超预期的用户,不断给我们高质量的反馈意见。”
从100美金到1美金,每次调整都是获得用户“声音”的宝贵机会。对于一个新物种,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能不断测试并调整,勤能补拙。
最后公司花了整整九个月才定下相对合理的价格策略,但收费仅仅是价值验证的第一步,最终还为了获得高价值用户背后的“价值”——数据。
Wade在屡次采访中都谈到了数据的重要性:
“说起数据,我建议每家初创公司尽早收集用户数据,越早越好(即便还没用)。”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团队设置了许多触发器(trigger)来观察用户使用行为。尽管最开始由于基数不大,也请不起好的数据分析师,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可能一两次客服对话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当业务规模起来后,我们找来了优秀的数据科学家和分析师,所有历史数据都完整地摆在面前,一切就可以马上启动。”
尽管后来公司从付费版过渡到免费版,这符合PLG的策略。而只有在“ 获得价值用户→观测用户行为发现问题→客户成功引导并解决问题→产品迭代优化 ”整套流程跑通后,团队才能承载免费版推出后大规模流量的涌入,以及如何有效过滤“无效”用户的噪音。
四、像做消费品牌一样经营PLG Zapier的博客页面几乎是同阶段工具类SaaS公司内容做得最丰富,频率更新最快的。
就像一开始讲到的,Zapier之所以在定义新品类,是因为在改变用户的工作理念和操作习惯。
本质上, 是在推广一种先进的方法论,而不仅是工具。
比如上图里的那篇“9 things you never thought about automating—but totally should(9件你没想过要自动化但非常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在不断地“教育”用户——Zapier还能做这些,还可以那样用,挖掘并改变工作中一切低效洼地。
作者在文章里举例,当她收到Gmail邮件时,只希望在Slack里收到关键邮件的相关推送。所以设置了一个Zap,跟Gmail集成,只允许来自谷歌日历、Jira或Coda的邮件通过。再通过Paths针对不同发送方自定义Slack的推送内容,比如来自谷歌日历的邮件,直接推送日历的邀请链接。在文章末尾,读者还直接可以“抄作业”,复制作者的设置到自己的系统里。
这样的短文不是有了Marketing部门才推出的,第一篇也是Wade主笔,从2012年6月开始,不断分享在日历管理、销售线索管理、邮件管理等场景下的用例。
博客里的每一篇文章,构成了这套先进的“ Zapier理念 ”。
想想飞书的口号为什么叫“先进团队,先用飞书”?
同样,在Notion创始人Ivan眼里,让公司能够在竞争如此险恶的在线文档市场里脱颖而出,靠的也是不断经营的“ Notion brand ”。
Ben Lang在加入Notion前是Notion的资深用户,他建立了一个粉丝门户网站“Notion Pages”,供其他用户提交自己的模板并分享出来。后来他决定加入Marketing团队,并把门户升级为一个高端社区“Notion Pros”。
Notion Pros由一群对Notion更加狂热并愿意积极分享的“ 大使(ambassador) ”组成,他们在Ben的组织下活跃在Notion社区的各板块,号召用户分享模板,并组织各地的粉丝群和线下分享会等等。作为对大使的回报,Notion会提前向他们开放beta功能、私密Slack群、月度专属的AMA(Ask Me Anything,问我任何问题)活动等。
而随着短视频在Z时代的兴起,Notion还开放了与短视频KOL的合作计划(Notion Partner),只要满足在Youtube、Instagram或Tiktok上超过5万名粉丝和有相关话题发布的经验,就可以申请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在Marketing团队的引导下,制作有趣的视频介绍和教程,持续引导粉丝转化为用户并能快速上手,Notion则提供资金支持。
Notion的Marketing负责人Camille Ricketts在一次播客里提到:在PLG型产品上,用户期望在工作中与产品的互动体验 越来越接近在生活中对消费品的使用体验 ,她把这个趋势叫做“Rise of end user era”,即“ 终端用户的崛起 ”。
本来云端应用的兴起带来的变革便是代理商和渠道生意的让位,这个和当今DTC消费品和独立站崛起,打破线下渠道和平台垄断不谋而合。
更加相似的是,消费者很多时候关心的不仅是品牌“说了什么或者怎么说的”,还有“ 做了什么 ”。比如有没有针对不同消费者传达不一样的信息,解决某类群体的小众需求。核心是有没有真正发现并理解用户,再通过差异化的方式满足他们。
就像每个伟大的消费品牌总会向大众输出自己的“品牌故事”,Notion在博客里向大家展示的故事是—— Notion全公司是怎样用Notion的 。
看完介绍才发现,Notion的野心早就不仅是协同文档、不是富媒体的知识库,而是可以承载几百上千人公司的 下一代操作系统 。我相信这才是Ivan对未来先进组织该如何协作和管理的底层思考。
消费品牌一直传递的“品牌故事”,在企业服务公司的价值定位里,应该是先进的方法论和理念。
回过来再看Zapier的“反PLG”路线,似乎更像消费品牌创立之初的运营实操,并不复杂:
先找到那“10个”最好的用户,而非“1000个”; 定义新品类,营销驱动增长; 先付费到免费,捕捉最重要的用户声音。 为什么要像经营消费品牌一样做PLG?
工具虽犀利,理念永流传。
2011年成立的Zapier和Gitlab、2013成立的Notion和Airtable,以及20年前成立的所谓PLG鼻祖Atlassian,都有一个本质的相似点——定义一个跨时代的新产品甚至新品类。
很多优秀的创业者都能对趋势有所感知,但只有少数人和团队能够 坚持原则,精雕细琢,并不断实践 。这与团队背景、路线选择或竞争环境并无太大关系。
最后,有人可能会问,Zapier的本质是什么?当初,两位创始人的初心是什么?
以上便是在项目启动前他们的一段对话,或许可以找到“元答案”。
参考资料:
https://openviewpartners.com/blog/from-bootstrapped-to-category-leader-lessons-from-zapiers-founders/#.YdFjbi0tbOR
https://www.enterprisetech30.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2021-ET30-Report.pdf
https://blog.getlatka.com/zapier-hits-3m-subscribers-doubles-customer-lifetime-value-in-18-month/
https://openviewpartners.com/blog/notion-marketing-secrets/#.Yb7c6i0tbOQ
https://openviewpartners.com/product-led-growth/#.Yb7fTS0tbOQ
https://www.groovehq.com/blog/zapier-interview-with-wade-foster
https://www.forbes.com/sites/alexkonrad/2021/03/08/zapier-bootstraps-to-5-billion-valuation/?sh=29d27cc21c8e
https://www.drift.com/blog/how-zapier-grew/
https://medium.com/sttechblog/zapier-for-workplace-automation-control-your-work-701aab1251f6
作者:我思锅我在GN;公众号:我思锅我在(ID:thinkxclou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BnbqN6mGGUOZGeL61HXLg
本文由 @我思锅我在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浏览器兴亡,公司耍流氓
设计动态 2022-11-0101 1997年9月,网景公司的员工早上起来上班,当他们来到公司楼下的时候,发现公司门口放着一个巨大的“e”字雕塑。 作为游走在互联网前沿的地带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个雕塑是什么,这就是微软IE4.0的图标,昨天刚在微软发布会上见过。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微软竟然会浏览器想法是被谁提出的?是在怎样的情况和背景下产生的?这篇文章将带你解读浏览器“兴亡”的前世今生,共同体会我们几乎天天使用的浏览器背后的故事。推荐对互联网发展史或浏览器兴衰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01 1997年9月,网景公司的员工早上起来上班,当他们来到公司楼下的时候,发现公司门口放着一个巨大的“e”字雕塑。
作为游走在互联网前沿的地带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个雕塑是什么,这就是微软IE4.0的图标,昨天刚在微软发布会上见过。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微软竟然会连夜把这个雕塑推到自己公司楼下。
你们大半夜的不睡觉跑我们楼下团建来了是吧?
威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种用Logo骑脸的行为果断惹怒了网景的员工:你敢把图标送到我们这,那这图标要怎么样可就由不得你了!
网景的员工齐心协力,推倒了这个“e”字雕塑,然后搬来自家公司的吉祥物——一只绿色的恐龙,让它字面意义的踩在了IE的头上。
网景的员工还贴心的在恐龙身上挂了一块牌子:
“Netscape 72,Microsoft 18” 72%和18%,正是当时网景浏览器和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占比。
这行为艺术一样的一幕并不是什么同行之间的情趣小打小闹,而是第一次互联网行业大战的转折点。
02 时间回到1980年。
那一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正在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打工,他在工作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要利用超文本系统建立一个巨大的网络。
这个网络将连接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终端,容纳全人类的信息,那时每个人都能即时在网络上交流,随时查阅一个属于人类的数据库。
伯纳斯·李从这个点子里发现了人类的未来,但他将这个点子提交给实验室高层后却意外的被打了回来。
明显,核子物理实验室不关心这种异想天开的应用科技,更不喜欢一个打工的跟自己要经费,伯纳斯李只能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原型系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悄悄使用他的网络。
到1984年,伯纳斯李又一次进入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这次他拿到了正式成员身份,亲手写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重启了自己的原型网络。
1989年12月,他将自己的发明定名为World Wild Web,缩写为WWW,中文译做“万维网”。
现代互联网就此诞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址的开头总要加上www,以此证明自己在万维网的框架下。
但伯纳斯·李的名望并不仅来自于这项发明,而是来自他的大公无私。
在1992年,伯纳斯·李找到了一家欧洲权威的律师机构咨询,他打算开一家公司,销售网络浏览器。
律师很开心的回答了伯纳斯·李的问题,为他制订了一份通过垄断版权躺着成为亿万富翁的计划,而伯纳斯·李却在这份计划的背后看到了自己并不想看到的东西。
版权意味着分成,分成意味着利润。
有利润,就有人争夺。
为了争夺,就要划分势力。
划分势力,自然就要争夺标准的制定权。
在伯纳斯李的眼前展开的是一副割据的图景:
各个互联网公司分别推出自己的标准,互相攻击,互相否定,强迫用户留在自己的网络中。
用户必须在多个网络中进行选择,订阅这个网络还是订阅那个网络?
想要看到所有网络,那就得每一家都订一份。
伯纳斯李不喜欢这个东西。
1994年,伯纳斯李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万维网联盟,邀请当时IT界的巨头们,联手制定了万维网的标准,并将自己的所有发明公开免费交给世界使用。
他以一己之力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雏形,为世界带来了自由开放的十五年。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圣人。
互联网公认的圣人。
但他割舍掉的利益,让资本抢的更欢。
03 在那个时代,互联网并不稳定,两台电脑不同的工作环境会让传输的数据面目全非,想要接入网络,必须要有一个解码器,一个能够向服务端提出请求,同时将对方发回来的那些数据转化为普通人看得懂的信息的翻译机。
这个翻译机名叫“浏览器”。
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固定的网址,然后通过浏览器和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浏览器再将服务器端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化的界面,让用户无需输入复杂命令,只要一次次点击就可以访问网络上的信息。
伯纳斯·李虽然开源了万维网的技术,但他并不能管到后面入局的人。
就像你可以建立一个免费的世界,但我可以在你的世界上修收费站。
浏览器就是第一个收费站:想要流畅的上网你就需要浏览器,但是你想用我的浏览器,你得给钱。
第一个抢下这座收费站的人就是网景。
网景是互联网最初的传奇,它创造了SSL协议,为未来的浏览器安全奠定了基础。
它只用了四个月就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75%,号称: 资本主义以来市场占有率扩张最快的行业。
它还未盈利,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豪门,让创始人登上了时代周刊。
1995年,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原价28美元,开盘后一度飙升到75美元,就此拉开了互联网的第一次泡沫时代。
华尔街为之疯狂,投资人为之倾倒,无数目光盯上了这个小小的软件,试图看透互联网这个新行业里到底能捞到多少刀勒。
一些人敏锐的意识到,浏览器的价值远远不止如此。
浏览器是窗户,浏览器是入口,浏览器让用户进入互联网,浏览器决定用户看世界的角度。
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精准的看到了这种必将占领整个互联网市场,并将百分百抓住用户注意的产品巨大的潜力。
并不是只有投资人看到了这一点。
在硅谷,有一个戴眼镜的卷毛也意识到了浏览器的重大价值,并决定将浏览器的市场夺过来。
他叫比尔·盖茨。
04 在当时,微软已经成功定义了大众操作系统和大众办公软件,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垄断趋势不可阻挡。
而网景的崛起挑战了微软的垄断地位,微软必须要尽快推出自己的浏览器,从网景手里抢回这个领域的市场,把用户重新关回微软的电脑世界里。
然而,面对网景的扩张势头,闷头自己做一个新浏览器并不明智,微软毫不犹豫的选择直接买下了一款浏览器,改名IE,当即推出市场。
那时距离网景传奇的IPO刚刚过去一周。
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行业大战”开始了。
一方是财大气粗的微软,一方是占据先发优势的网景。
虽然并无先例,但他们却第一时间洞察了互联网的本质:零和。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双方没有任何共存的想法,只有死掉的对手才是好对手。
兼并,独占,垄断,排除异己,这是之后三十年里互联网一直在重复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前辈都玩烂了。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双方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玩起了平台独占:如果你不用我的浏览器,有那么些网页你就是看不到,看到了也面目全非。
以至于当时的网页作者都要在网页最顶上标明,
“本页面要用XX浏览器才能得到最好体验效果”。 这个东西,直到今天,偶尔也能看到。
凭心而论,IE在各个方面都完全比不过网景,这也是网景面对微软敢于亮剑的底气。
但那时候的网景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大战的真正必杀技是什么。
那就是先补贴,后垄断。
更直接点,撒币。
财大气粗的微软直接将IE捆绑进Windows 95,开了捆绑安装的先河。
关键是,IE直接免费。
而这捆绑而来的免费IE直接打在了还要花钱买正式版的网景的死穴上。
我可以免费,我可以亏钱,我可以把它强行送给用户,因为我还有无数别的业务养着自己,而你,只有死路一条。
后来互联网大厂靠金钱压人的套路也是原汁原味。
当微软将那个IE的图标雕塑搬到网景楼下的时候,微软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必胜的预期。
因为IE 4.0版本是IE第一次在纯粹技术实力上压过网景。
技术都赢过你,我还有钱,你还有什么呢?
72%对18%,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改变不了整体实力的差距。
互联网行业的变局往往只在一夜之间,就好像那万恶的OFO。
微软手握Windows这个超级渠道,又能丢出免费的大饼来争抢市场,而网景只能亏钱搞技术。
在重重重压下,网景开始自乱阵脚,他们为了反击微软而开始在浏览器中集成更多功能,增加邮件,增加编辑器,增加聊天。
更多功能意味着更复杂,而互联网的基础就是不要高估用户的智商。
要把用户当上帝一样尊重。
但更要把用户当白痴一样设计功能。
门槛越高,获客越难。
门槛,是规模游戏的死敌。
1998年,网景打出了最后一张牌,指控微软垄断,微软因此受到反垄断调查,一度差点被拆分。
但这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
这一年,网景将网景浏览器开源,之后贱卖给了AOL,第一次互联网战争以微软的大胜告终。
05 战胜网景后,微软的浏览器迅速变得躺了起来。
可能是觉得浏览器这个东西再怎么样也就这样了,微软根本没有再认真去强化IE,只是利用自己的捆绑优势维持自己那顶尖的占有率。
事实确实如此,浏览器的形制过于固定,只要你攻不破Windows的护城河,根本不可能撼动IE的地位,只有网页作者适应IE的道理,IE根本无需配合技术进步。
直到今天,很多老网页也还是只能在老IE内核上才能正常跑下来。
可是……网景真的已经出局了吗?
永远不要小看对手。
在1998年,网景临死之前,网景成立了Mozilla基金会,发誓向微软复仇。
他们一边应对着复杂的版权官司,一边从头重构代码,一直到2002年才终于推出了Mozilla套件。
这个套件犯了和后来众多APP一样的毛病,集成了太多根本不应该属于它的功能,变得臃肿又庞大。
它自带电子邮件、网页编辑器、IRC聊天等功能,做的大而全——但完全忘了浏览器的初衷。
浏览器是个门,但也只是一个门,你走进这扇门,然后走向什么方向都是你自己选择,你可以从一个网址跳到另一个网址,从一个服务器跳到另一个服务器,自由的在互联网上穿梭。
而Mozilla太臃肿,太缺乏自由度了,哪怕它在技术上可以吊着打IE,但还是没有竞争力。
终于,到2002年,Mozilla的BOSS决定将Mozilla拆成不同的软件,只留下一个最干净、快速、简单,并且有足够扩展性的浏览器。
为了庆祝这个浴火重生的壮举,他们决定给自己浏览器取名叫Phoenix——不死鸟。
然后就被Phoenix科技告了。
无奈的Mozilla只能再次改名,叫Firebird——火鸟。
然后又被火鸟数据库的开发者找上了门。
起名字,真的是玄学。
Mozilla的人后来说:
”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起名的技巧(不是因为我们愿意才学的)。我们现在很小心地研究了名字,确保不会再有什么夭蛾子了。我们已经开始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我们新商标”。 那个新商标的名字叫:
Firefox——火狐。
很长一段时间,火狐都是最酷的浏览器。
06 Mozilla的归来听起来荡气回肠,但手段并不光鲜。
一方面,火狐确实拥有比IE更高的技术实力。
但另一方面,用户根本分辨不出这份技术实力。
普通用户们很难分辨那些包装下的真相,在同类商品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竞争力永远只有渠道。
谁能把东西送到我面前我用谁。
而Windows这条渠道只属于IE,这条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PC的渠道足够封死任何挑战者的路。
怎么跳过IE的渠道?
火狐选择投这样一条广告:
“警告,你的浏览器需要升级” 说真的,这个套路,也被后辈们学会了。
无数不明所以的人点开这样的广告,然后莫名其妙的下载下来一个Firefox的浏览器。
不得不说,互联网行业好像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技能都点满了,剩下的只是无趣的重复。
强制推送,欺骗下载,直到现在依然是互联网公司惯用的套路。
大家连使坏,都要抄。
但不论如何,火狐确实占有率飞速攀升,第二次浏览器战争开始。
这一次战争不是单挑了,因为在IE躺下的这段时间,有许多人都在惦记着IE的这块大蛋糕。
谁能拿到流量入口,谁就能通吃一切。
苹果的Safari、沉寂多年的Opera都参与到这场大战中,我们本土的浏览器Maxthon也进入战场。
大家的第一件事很明确:先弄死IE。
此时的IE就像一个太久不动弹的胖子,非常惊恐的抬起手想要反抗,但是因为缺乏锻炼手脚不协调差点把自己拧死。
IE不思进取的内核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化中已经变成了累赘,速度慢,不安全,容易崩,UI老旧,无数的问题不断爆发,让火狐飞快的吸收着IE的市场占有量。
但越是危机微软就越动不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地位很尴尬:
大部分人刚上网的时候用的都是IE浏览器,他们习惯IE。
存量基数过大的时候,任何变动,都要谨慎。
你增长了10%,但是存量跌了20%,最后还是亏的。
如果IE盲目学习那些后来的浏览器,去变化,自己相当于抹平了换浏览器导致的不习惯,让他们能更无缝的换新浏览器。
如果自己创造新UI,那些老用户也会被逼走,因为反正都要换习惯,我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快一点的?
在这样的纠缠中,火狐夺走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在Windows建立起的渠道护城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
虽然大家打的很火热。
但都不是赢家。
因为2008年,谷歌发布Chromium引擎,代表产品就是 Chrome浏览器 。
07 火狐并没想过自己会被谷歌来一手,因为在对抗IE的时候谷歌是自己的坚定盟友,为自己提供了很多背后支持。
围剿IE的四条好汉里也根本就没有谷歌的存在,谷歌过去的业务根本就和“浏览器”不沾边。
万万没想到,谷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然丢出了属于自己的Chrome浏览器,一举杀死比赛。
Chrome浏览器的优势非常简单,他够稳定。
在IE动不动就全页面崩溃,火狐沉迷增加套件的情况下,Chrome选择了极简主义,开发了一款多进程浏览器,哪怕其中一个页面崩了,其他页面也不受影响。
随之相伴的是极强的兼容性,能用浏览器打开各种图片、PDF文件,甚至能集成各种小型软件。
这一切让Chrome飞快崛起,迅速打败IE,成为新时代的浏览器统治者。
国内的众多厂商也如梦初醒,开始对各路浏览器进行针对性的换皮。
而这些浏览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丧心病狂的主页绑定。
他们抢浏览器入口,主要是为了抢那时候公认的最大流量入口: 搜索 。
在PC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还是一个开放的地方,你想要什么信息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没有人会主动把东西推到你脸上,没有人能用信息编成茧房包住你。
你只需要一个搜索引擎,然后搜索,寻找,到下一个社区——一切就改变了。
但这同时赋予了搜索引擎极大的权力:如果搜索引擎稍微调整一下排位,就可以决定很多流量去向何方。 这就是【竞价】。
抢夺浏览器,目标是抢夺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别人,来自己这里,竞价。
所以这些浏览器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主页以及默认的搜索栏,永远通向自己家公司的搜索引擎。
就靠这招,搜狗一度依靠输入法到浏览器再到搜索引擎的一套组合拳,直接打了百度一个措手不及。
这套组合拳在PC互联网时代堪称是无比精妙的商业斗争。
但现在看看真是太没有想象力了。
因为我们从手机APP上可以得出结论。
他们完全可以在打开浏览器的时候弄一个五秒的开屏广告。
浏览器也根本不需要设置修改默认搜索引擎的选项,我这只有自家的搜索,你爱用不用。
那年代的互联网人明显高估了用户。
但他们得到了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因为移动互联网即将崛起。
引导用户? 不,直接当爹。
08 在Chrome杀死比赛的同时,智能手机时代来了。
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进入到大众中。
互联网企业精准的预判了移动互联网的潜力,然后被思维惯性带进了一条沟。
在塞班时代,几乎所有互联网人都默认手机上的网络浏览方式将会和PC一样,通过一个个浏览器作为窗口,通过链接和搜索走向不同的方向,谁掌控了浏览器,掌控了搜索引擎,谁就掌控了流量入口,就掌握了一切。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完全错误的。
那时代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搜索引擎的未来,竟然是把搜索功能做的越烂越好。
烂,别人才没法在你这里精准地找到想要的信息,才会赖在这里,重复问一千遍基础的问题。
才有流量。
当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的时候,它也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规则。
APP,一个一个独立的软件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大家离开了那扇开放的大门,走进了一个遍布小门的迷宫。
每一扇小门背后都是一条甬道,你只能在规定好的方向里前进后退,再也不能轻易跨越到别人的跑道。
于是世界封闭,搜索不再,自由不再,浏览器也不再重要。
搜狗的王小川当时就看到了未来的样子,他说,
“web已死”翻译过来应该是“link已死”。 那个靠链接走遍天下,每个人都能给别人分享一个独立地址的时代过去了。
那个人与人链接在一起的时代过去了。
大家在各自的APP里,成为孤岛。
09 APP时代到来让互联网资本狠狠地给了自己几巴掌。
原来大众的接受力这么高,我们这么长时间不敢突破底线属实是白端着了。
于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放弃底线,奔向了更没下限的APP世界。
不对,大家重新定义了底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大概只有流氓软件敢一言不发的直接自己给自己升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你不升级,就敢不让你用。
耍流氓会传染。
连PC端的软件也学会了不升级就不给你用的流氓手段,并且几天就要莫名升一次级,不知道到底在升级些什么。
搜索和浏览的逻辑被完全打碎,算法和推荐成了新宠,用户再也不需要思考“我要什么”,算法会自动告诉你“我觉得你要什么”。
渐渐地,PC端成了移动端的入口,你去浏览很多PC端的网页,总是会被要求用手机APP扫码。
有一些平台干脆取消网页端,一切归于手机,不愿意在手机上多下一个一年开不了一次的APP的人就不算人。
就算你知道了也没什么意义,反正他们不改,你爱用不用。
只要我抢到了市场,只要我有领域唯一性,只要我控制住了入口,你就不得不屈服。
因为你只有APP,你只能从APP里接受这方面的服务,大部分人也只会从应用商店下载APP。
用户只能屈服于资本为你编织的幸福大网里,在一个时刻有人喂奶的环境中放弃自己那多余的,想要向外探索的脑子。
10 建立在浏览器基础上的web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平台,你点进一个网页,但不意味着你第二天还会点进这个网页,你的IP一样,但不意味着操作电脑的那个人一样。
那时互联网想要得到数据,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脸谱,想要留住用户,只能去拼内容的质量,想办法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可以随时在不同平台间对比的用户,比一比,谁尴尬谁下不来台。
而APP不同,APP的逻辑是封闭的,他们致力于创造一个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必须自成一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话术体系,拥有自己的风格,为此必须不和其他社区进行交流。
他们把人限制在各自的平台里,搜索功能只能搜到自己平台的东西,准确度还贼差。
这时候,每一个APP的用户都是公司养起来的私域流量,或者说储备粮。
浏览器、链接、搜索引擎的逻辑,是面向全网络的。
在浏览器的时代,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以走遍天下,拥有所有服务,我可以同时开几个网购平台比价,可以随时打开地图和音乐,可以在一个地方看遍全网的信息,可以用插件把视频网站变得无广告。
用户虽然不强,但最少,他们可以选择跑。
而现在,在大APP和渠道的压制下,没有拒绝的权力,只有从与不从。
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一个浏览器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只能在每一个APP都要上交一次自己的信息。
是用户。
也是数据生产工。
11 伯纳斯·李是幸运的,因为他亲手开创了互联网最灿烂的十五年。
伯纳斯·李是不幸的,因为他要亲眼见证自己建立起来的高塔崩塌在大地上。
理想主义者只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住这个逐利的世界,伯纳斯·李放弃无数财富而追求的全球网络崩塌在面前。
今天。
当你进入互联网的那一刻你的命运就决定了。
你获得了什么娱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获得了什么成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获得了什么见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要掏钱,掏钱,掏钱。
一切看起来在维护你服务你的东西,最终算计的都是你的钱包,并且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如果我不赚你的钱我要怎么运营啊?
关键是,他们说的是对的。
在这种渠道战争中,不赚钱的理想主义者只会被消灭。
于是世界越来越单调。
公司喃喃低语,告诉他们自己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新世界,绝口不提当年那个自己只能当网页的时代。
对啊,我是生态,是入口,是渠道。
怎么能是一个被一串字母定义地址的网站呢?
网站网站,就像车站,是一个路过这里可以下车,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那真是一点也不适合赚钱。
12 今年上半年,IE宣布停止更新,退出历史舞台,引起了一片小幅度的震动。
这事说大,其实也不大,因为IE没了并不意味着Windows不自带浏览器了,只不过他们现在自带的是Edge,还挺好用的。
但这事的意义细思起来还是令人唏嘘。
IE从1995年开始,统治了互联网一半的生命,而现在它走进了终结。
只有他走向终结吗?
属于IE,属于链接的时代,都已经被那个app的时代终结。
主动搜索信息的能力变得稀缺,许多人不再有“网页”的概念,各类手机应用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想当年那个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那场开启了互联网大战的浏览器战争。
一切从那时就已经被预示:
当一个能够连通全世界的信息网络诞生时,每个人都认为它会归于一个标准,通行于世界。
但商业竞争下的公司必然不肯遵守唯一标准,他们会执着地分割这个新世界。
争抢版权的视频、音乐平台,互相敌视的移动社区,彼此锁死的充电器协议。
公司都想要成为垄断者,为此要首先阻止互联网世界达成别人规则里的一致。
一次一次,争抢每一块地盘,直到世界分成一个个孤岛,大家彼此遥望,却再难同路。
或许有一天你会忘记世界上存在一个浏览器畅游互联网的过去。
然后变成一段数据。
机器随意看着你的一切,高效地为你打上一个标签,送去下一个茧房。
你会难过?
不,你会不知道这一切。
对着屏幕。
笑的嘎嘎的。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Web开发进化史!》.腾讯技术工程.charryhuang
【2】《互联网人笔记.浏览器之战》
【3】《互联网发展简史(5)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明说网络》
【4】《回顾 Firefox 历史》.CSDN
【5】《人类早期网上冲浪珍贵资料: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6】《一出好戏:浏览器变现兴衰史》
【7】火狐浏览器——悲情的王子复仇记
【8】《Firefox 差点就赢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Bryce Bladon
作者:青蒜 半佛;公众号:半佛仙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hCFiZjef5Bg0mIBS6PjBw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