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精能在瑞幸薅羊毛,老实人要吃亏?
设计动态 2022-08-19作者:潘辰;编辑:三火 来源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 在点单瑞幸时表演纠结态度,你可能会因此获得优惠。 最近,潘哥实测网络盛传的“演戏式点单”,在瑞幸咖啡那里薅到了优惠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操作时,让瑞网络上有一则关于瑞幸咖啡的传闻,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时表现出纠结的“演技”,就能获得更高折扣的优惠券。这个传闻属实吗?作者亲身实践了一番,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来看看~
作者:潘辰;编辑:三火
来源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
在点单瑞幸时表演纠结态度,你可能会因此获得优惠。
最近,潘哥实测网络盛传的“演戏式点单”,在瑞幸咖啡那里薅到了优惠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操作时,让瑞幸感受到你的纠结,那么对方就可能率先破防,主动送给你更大的优惠券,很多“等等党”,因此成了省钱达人。
不过潘哥还发现,瑞幸不同店面不同价格的问题,如今依旧存在。那些靠演技得来的优惠券,也许会因为瑞幸店面的不同,而让演技白白浪费。
同时,同一门店的瑞幸商品价格,有时也会出现不同,上演一场乌龙事件。瑞幸点单,似乎正逐渐成为一门玄学;想薅瑞幸羊毛,也许并不容易。
01 点单,需要一点演技 最近,在一位朋友的安利下,潘哥体验了一把瑞幸咖啡的演戏式点单。
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后,潘哥把自己想要喝的三件商品,统统加入购物车,然后进入结算页面;进入之后,不要立即支付,而是在页面停留一分钟左右,然后直接退出。
退出之后,潘哥等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次进入微信小程序,再次进入结算页面,依旧只等待、不付款,然后再次狠心退出。
演完了这出“最后还是不喝了”的戏码后,潘哥开始等待瑞幸的表态。
不出意料地,瑞幸咖啡首先坐不住了。 通过微信,它给潘哥发来了一张9.9元的特定商品优惠券,并邀请潘哥进入瑞幸门店福利群;在群里,潘哥获得了两张4.8折的优惠券,比潘哥之前的满两杯5折券,还要便宜一些。
感受到瑞幸的诚意之后,潘哥再次打开微信小程序,进入结算页面,却发现有了新的优惠券之后,三件商品的总价却没有改变。
一头雾水的潘哥,连忙去查看新优惠券的使用规则,这才发现新的4.8折优惠券,不仅对使用的商品有种种限制,还规定仅限一件商品。
于是,潘哥将购物车商品删除,只留下一杯生椰拿铁,发现使用了新的4.8折优惠券后,一杯生椰拿铁的价格为15.36元,比演戏式点单之前的16元一杯,仅仅便宜了0.64元。
02 戏精才有优惠? 具有钻研精神的潘哥(绝对不是因为抠门),当然不会仅仅因为便宜了0.64元,而见好就收。
于是,潘哥再次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将上文提到的演戏式点单流程,重新操作了两次。本以为这一次,瑞幸会感受到潘哥的贫穷与纠结,送出更合适的优惠券,没想到对方却无动于衷,没再发出任何优惠信息。
潘哥灰心丧气,认为自己的演技不够精纯,这次没有得到瑞幸的认可。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惊喜又真的来了,瑞幸送给潘哥一张4.5折的限定饮品券,比之前的4.8折优惠券,还便宜了不少。
潘哥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发现有了新的4.5折限定饮品券后,购物车中的生椰拿铁,变成了14.4元一杯,比昨天的15.36元,便宜了0.96元;比最初的一杯16元,足足便宜了1.6元。
感受到了降价喜悦的潘哥,在欣慰自己演技终于得到瑞幸认可的同时,似乎也发现了瑞幸咖啡的一个bug:只要能让对方感受到纠结,你似乎就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对此,潘哥不由得大胆猜想:如果继续进行演戏式点单的话,瑞幸是否还有更合适的优惠券送出?是不是犹豫的时间越长,瑞幸的优惠力度就越大?
对于上面的种种猜想,潘哥咨询了瑞幸咖啡官方,不过截至目前,对方并无任何回应。
03 不同门店不同价 对于常喝瑞幸的人来说,演戏式点单,似乎能让人得到一些小优惠。但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点单时瑞幸门店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价格。
进行第一次演戏式点单时,潘哥将生椰拿铁、夏末海盐拿铁、龙眼冰萃咖啡三样商品,放入小程序购物车,显示的价格是51元。
但是,当潘哥将门店切换,换成3公里左右的另一家瑞幸门店时,三件商品的总价却变成了48元。
没有任何商品的改变,没有任何新优惠券的使用,只是切换了一家门店,价格就差了3元,省钱达人潘哥看不懂了。
对此,瑞幸咖啡客服表示:“瑞幸各门店的商品和价格可能略有不同,商品实际成交价格可能因门店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对于价格为何不同,客服却未进行说明。
智商税研究中心,曾在《瑞幸咖啡的价格已成谜》一文中,对这种现象提出过质疑。当时有店员表示,这是因为瑞幸的店面分为一级门店和二级门店,不同级别的门店价格会有不同。
可是,不同级别的瑞幸门店,究竟是在店面装潢上有差异,还是在选址逻辑上有不同?不仅潘哥这样的消费者看不出来,瑞幸官方也未做出过明确解释。
04 瑞幸价格成玄学? 不同门店的瑞幸商品,有时会有不同的价格;同一门店之内,有时也会出现价格乌龙。
第一次演戏式点单时,潘哥购物车中的生椰拿铁、夏末海盐拿铁、龙眼冰萃咖啡三样商品,总价为51元。
但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按兵不动后,第二天潘哥再次进入小程序,发现三样商品的总价,竟然变成了57.8元。
商品没有调换,优惠券没有改变,门店没有切换,潘哥只是睡了一觉,三件瑞幸商品的总价,就比昨天贵了6.8元。
一脸迷茫的潘哥,以为自己还没睡醒,眼神有了误差。不过,当潘哥清空购物车,退出微信小程序,然后重新进入并选择时,三件商品的总价,又变得和昨天一样,重新变回了51元。
百思不得其解的潘哥,对此唯一想到的合理解释,就是瑞幸咖啡的小程序,可能在那时出现了bug。
只是,如果不是昨天有了价格的比较,潘哥估计也不会发现这个bug。那些不怎么留意价格的人,是不是就会因此多花6.8元的冤枉钱?
这样看来,瑞幸咖啡的商品价格,如今正逐渐成为一门玄学。对此,潘哥称之为薛定谔的瑞幸价格,即在与别人比价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点的这杯瑞幸,是便宜还是贵。
毕竟,有些人靠着演技,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些不爱演戏的人,则可能付出更多的成本。一如我们的人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智商税研究中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工具出海:抛弃“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设计动态 2022-08-19“茄子!” 这不仅是刻在80、90后脑子里关于拍合影的专属记忆,也是移动互联网出海时代让早期出海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2012年,34岁的仇俊开始孵化茄子快传(SHAREit )的早期版本,很快,一款帮助用户在没有流量和 wifi 时也能面对面分享照片、文件的手有人说,工具出海能轻松获取流量的局面而言,没以前那么轻松了,但工具产品依旧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找寻新的机会。作者从工具出海至今大体经历的4个时期说起,阐述了工具产品存在的新机会点,一起来看看。
“茄子!”
这不仅是刻在80、90后脑子里关于拍合影的专属记忆,也是移动互联网出海时代让早期出海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2012年,34岁的仇俊开始孵化茄子快传(SHAREit )的早期版本,很快,一款帮助用户在没有流量和 wifi 时也能面对面分享照片、文件的手机应用诞生。
到了2015 年,茄子快传的全球用户量已超3亿,主要市场是印度。当时,茄子科技在海外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本地员工,据说也没花钱做过推广,但依然一路开挂地增长。到了2021年,茄子快传全球累计安装用户数近24亿。据仇俊回忆:“那会在印度考察市场,我们在当地手机卖场发现,很多消费者买完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载茄子快传。”
同茄子快传相似的是,2012-2015年间,久邦、猎豹、赤子城、iHandy、触宝、APUS等工具出海企业,都纷纷过起了 “躺着赚钱”的日子,融资、上市、扩张……风口之上,一切看起来很美。
但 “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随着整个出海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增加、市场同质化严重、大厂碾压,工具出海形势不再轻松。从最早尝到甜头,到红利见顶,再到被谷歌下架,向各个方向转型……潮浮浪卷,“工具出海”见证了海外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变迁。
来到下半场,工具出海还有机会么?转型是必然选择吗?这个行业接下来将何去何从?
01 工具未死 回过头看,工具出海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时期,从狂热探索期,到大举扩张期,再到回落转型期,历经过辉煌也面对过质疑。
1. 萌芽期(2008-2010年):热闹的前兆 2008年前后,伴随着苹果iPhone3G版以及AppStore的发布,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启了出海征程。
尽管当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率仅达6.8%(位居世界第九),但出海市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升温。Browser(海豚浏览器)、魔图精灵、Go桌面等相继面世,在海外攻城略地。百度、360、UC、微信、金山、美图等主打国内市场的玩家也吹响了出海的号角。
这个阶段,工具出海虽然还没有多少人关注到,但整个行业生长得顺风顺水。一名开发者称:“当时开发一款美颜APP,印度和非洲的用户都能玩上一整天。”
一位工具行业创业者回想当初的“辉煌”提到:“08-10年左右,当时移动互联网起步不久,市场开放度很大,很多人买完手机后没有很多应用可以下载。那会儿做工具基本做一个成一个……市场上应用少,用户多且用户免费,起量很快,做什么都能活。”
2. 扩张期(2011-2015年):工具出海大战 2011年,工具类应用正式进入2.0时代,垂直细分领域逐渐形成,工具出海也更加热闹起来。
这个阶段出海的工具集中在四大类:手机管理类,如CleanMaster、电池医生等;相机图片类,如Camera360、美图、百度魔图;桌面类,如Go桌面、Solo Launcher、APUS等;还有浏览器类,如海豚、UC等。
它们迅速在细分领域脱颖而出,并在海外市场占领一定份额。当时做得最大的是猎豹移动,其推出的手机清理类应用Clean Master,于2011年3月成为Google Play全球下载量最大的工具软件,也是在这一年,猎豹移动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一年后,其总安装量超23亿,营收翻了将近五倍,达36.8亿元。
此外,2014年,美图启动国际化战略,到15年年底,美图海外用户已经超过5亿;而此时的360 Security日广告收入突破50万美金,全球用户超过3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工具出海增长凶猛。
资本热钱也涌入赛道,不少出海公司获得高额融资,闪传就在12-14年间,完成了从天使到B轮的4次融资。热门领域更出现了砸钱抢夺用户的情况,2014年,360开发了一款手机版的安全卫士,叫板Clean Master;桌面市场,久邦和APUS也砸下重金互掰手腕。
彼时工具出海公司的烧钱大战甚至养活了Mobvista、Yeahmobi、Avazu等做海外的移动广告平台,如今这些平台中有的已经上市。
这一阶段,大量中国工具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成为国内互联网出海的“当红炸子鸡”。
3. 回落期(2015-2018年):增长受阻 2015年后,工具出海经过几年的黄金窗口期,无论是用户获取,还是商业化工具产品出海市场整体表现不俗,进入3.0时代。
此阶段,工具应用用户形成规模,增长和变现成为开发者探索的关键,但人口红利已经越来越少,整个行业明显开始呈现颓势,一度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流量收割完成,用户获取成本增加,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多因素影响下,工具出海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另外随着Facebook和Google平台生态的完善,其对工具变现的监管力度提升,开始整治以前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灰色变现”行为,工具出海的利益空间进一步收缩。
2015年,随着久邦数码因股价连续腰斩而退市、海豚浏览器变卖,资本和媒体界出现“看空”工具应用的声音。
2016年,随着以新闻聚合、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内容风口来袭,部分从业者认为工具出海“巅峰已过,正进入衰退期。”
2017年下半年,Facebook宣布暂停所有中国区工具类应用广告;2018年1月,谷歌也推出新政策,禁止开发者在App中加入锁屏广告。
在这个阶段,面对行业瓶颈,许多工具企业开始思考转型,还有些公司已经率先迈出转型的步子。
4. 转型期(2018年后):加速转型 到了2018年,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产品热潮兴起,席卷用户的手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具产品的“寒冬”仍未停止。
2019年,谷歌下架了触宝旗下60多款App以及iHandy 旗下40多款App。
2020年,猎豹移动旗下所有App被谷歌全面封杀,直接导致公司近22%的营收化为乌有。
受多次行业事件影响,“看空”的声音在资本市场愈演愈烈,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工具出海“要被打趴了”。
“我知道工具会退潮,从2015年就知道。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变化会是断崖式的。”猎豹经历了谷歌大面积下架事件之后,傅盛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工具出海本质还是在“仰人鼻息”,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生态系统里有一个第三方App巨头,必然会对中国开发者进行一些比较严格的限制;随着技术升级,手机的内置工具体验也越做越好,整体来看,工具出海的风口似乎已经过去了。
行业来到了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
5. 工具未死 狂热褪去,“工具已死的乌云散去了么”、“工具出海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成了行业频频讨论的问题。
然而,在大家都以为这个行业没有新故事可讲、会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之时,一些工具出海企业用市场表现和出海成绩给出了一个可见的答案: 工具出海,未死!
据data.ai数据,2022年4 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中,工具类企业占据近半壁江山,展现出工具出海盈利的韧性,也侧面显露出工具类 App 出海需求依旧强势。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睿琪软件(PictureThis)、智能文字识别与理解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合合信息科技(CamScanner)、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发展推动的美图(BeautyPlus)、小影科技(VivaVideo)等纷纷上榜,展现出不俗潜力。
图源:data.ai
其中,睿琪软件凭借旗下识别植物的产品 PictureThis 在北美、西欧的高增长,在收入榜中跃升到第 4 名;Appxy 通过内购订阅在北美及西欧市场获得增长,凭藉 TinyScan 及 TinyFax 这两款产品在美国的增长重新进入榜单。
图:data.ai
这些真实的市场表现最直观地表明,工具类应用作为一种“硬刚需”,即便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仍是值得耕耘的赛道。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机会仍待探索。广大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 《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各地区工具类素材占比中,非洲地区工具应用占比最高,为27.65%,中东和南美同样值得关注。亚太地区工具营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以清理、VPN、阅读、生活相关工具应用为主。
非洲及东南亚地区工具类应用营销投放占比增加, 一定程度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新兴市场,工具类应用出海值得投入的价值空间和潜力市场依旧存在。
图源: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
除了众多长期深耕及不断探索转型空间的企业,每年也有无数带着产品新入局的企业。字节跳动推出了免费的一体化视频编辑应用程序Capcut,产品带有全面的剪辑功能,支持变速,具有多种的滤镜和美颜效果,以及丰富的曲库资源;欢聚旗下的Noizz也在稳步推进。
在设计界,自Figma断供后,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国产替代的问题。很快Pixso、MasterGo、即时设计等商家迅速补位。尽管此类产品尚未大规模出海,但也足以说明细分领域的工具产品仍有发展空间。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大厂和新锐企业纷纷 “着墨”工具赛道, 某种程度也说明工具行业仍有利可图。
综合来看,唱衰工具可能言之尚早。
02 困局、破局、变局 不可否认,工具出海确实存在“产品价值低,变现困难”、“风口期已过”、“使用场景受限,用户粘性低”等问题。在多重困局“绞杀”下,曾经专注工具出海的企业们,纷纷调整步调,以自己的方式谋求”破局”。
这中间,一些曾风头无两的工具出海企业黯然退场,最终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14年海豚浏览器在卖身搜狐畅游后,走向了没落;2015年4月,畅游宣告作价2.05亿美元向第三方转让了包括海豚在内的三家子公司后,海豚浏览器再无音讯。
曾经的王牌Vlog拍摄工具之一VUE VLOG也在历经几次转型之后,于2022年跟用户挥手告别,成为继“一闪”、“MONO”等之后又一款“退网”的视频剪辑软件。
图源:vue官方微博
也有一些企业以工具类应用为跳板,拓展到更多元领域,积极推动“造血业务”的转型,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转向内容、社交、游戏等赛道。久邦、触宝、APUS、iHandy都是典型代表。
选择转型的工具企业有的在保留工具业务基础上,开展多条业务线。
2003年创办于广州的久邦GOMO,于2004年3月份推出3G门户网,2010年转做工具。如今业务板块覆盖移动应用软件、网络文学阅读平台、3G门户资讯网站……其转型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久邦一面保留工具业务,一面逐渐淡化“工具”标签,拓展多元业务,推出了直播产品GO Live、短视频产品Video Me、音乐产品GO Music和数款休闲类手游。
同时,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流量优势以及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久邦开始向商家、品牌及其他企业提供数字营销、游戏发行服务。曾经由工具出海积累的用户池,成为其拓展、转型的本钱。
曾主推触宝输入法和触宝电话的触宝,则将业务拓展至小说、游戏等泛娱乐及内容赛道。
“转型后的触宝,推出了健身、健康、资讯、短视频等多类内容型出海产品,与纯工具产品相比,在这些产品中加入广告,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并不大,因而产品变现也更容易。”触宝的一名员工表示。
今年3月15日,触宝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务业绩,2021年四季度净收入为5,302万美元,经调整净利润为48万美元,连续三个季度为正。iHandy创始团队早期专门做小而轻的工具类产品,抓住了海外蓝海市场,迅速发展。后来随着工具出海赛道竞争的加剧,如Avazu,tap4fun等纷纷入场。iHandy开始进行产品扩张,做了部分社交内容安全类应用。其长期保持低调姿态,被人称为“躲在聚光灯后面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如今依旧低调的iHandy汉迪不仅没死,据知情人士称,还过得小有声色。
同样选择转型的企业,也有的完全放弃工具业务,实现赛道的跨越。
创立于2011年的贝塔科技(原名“云图微动”),从一开始专注图像处理及应用工具类产品的研发和运营的工具出海公司,逐渐转型为移动游戏公司。
“在商业化这一点上,游戏的天花板也要比工具高得多。”谈及转型的契机,贝塔科技CEO胡志农做出这样的总结。
尽管在游戏行业几乎是零积累,但受益于多年的工具与应用出海经验、在全球市场布局的体验,贝塔科技对于海外市场的了解程度,高于同期的竞争者。很快就于2017年上线了公司第一款游戏产品《Word crossy》。自此,贝塔科技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像贝塔科技一样,乐信圣文也逐渐转向游戏领域。其旗下多款游戏产品都曾获得Google Play / App Store的推荐。
凭借旗舰产品Hola Launcher赶上早期出海红利的欧拉网络,也在积极推动转型。据其前员工称,欧拉网络曾在一些开发商不惜违反Google和Facebook的广告规则,伤害用户体验来激进变现的时候,没选择同样的路,在广告商业化变现上比较克制。因此,经过多次优化后,旗下工具产品的ROI(投资回报率)依旧难以回正。此后欧拉网络逐渐弱化工具出海的路径,转攻游戏领域,经营状况才逐渐好转。
当然,也不乏在转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企业。
2012年,猎豹通过Clean Master,单点撬动海外工具市场。2014年,猎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底月活用户超6亿。
此后来自美国第三方移动应用分析公司Kochava和福布斯报道中的指控,以及与谷歌、Facebook的决裂,加速了猎豹业务下滑的速度。20年2月,猎豹被谷歌从合作名单中剔除,同时还有45款App被下架。
遭遇重击的猎豹开始加速转型,向游戏、信息流、直播、短视频等领域拓展。不过就其直播产品LiveMe、新闻内容推荐应用New Republic等表现来看,猎豹的转型广泛撒网,却很少收网;转型频繁,却不够专注。近两年,猎豹又把AI机器人作为下一个增长引擎,但依然停留在“声势大,收入低”的情况里。巅峰后的猎豹,转型进入了兜兜转转、前路不明的“迷雾”状态。
还有的坚持走工具出海路线,不同的是,更注重在产品、变现等方面下功夫。
像玩美移动,就为增强技术壁垒提高抄袭门槛,加大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应用和探索。
“变现”一直是工具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优化变现方式,提高变现效率就成了很多工具出海企业“破局”的方式。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出海工具产品开始更注重优化广告投放形式和内容,以提高变现效率。
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报告提到,2022年一批天气类工具 强势崛起, iLMeteo、Windy.app 、Local Weather等产品在投放上更注重优化内容,不断迭代、增效 。如极端天气投放最为吸量,在吸引用户的同时,能突出产品准确预测极端天气的功能,产品就会加大对此类内容的投放力度。
图源: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
茄子科技也一直在探索商业化变现的形式。据了解,茄子科技从自有流量、直销团队、自建平台三个方面入手,自主研发、搭建了广告体系。“从2019年开始,我们便是完全独立的广告自主投放平台。”茄子科技的合伙人王超表示,“这不仅为我们带来经济上的回报,更带来商业模式的拓展。”一些工具产品则探索出了多元的变现方法,如 Motivation 采取混合变现的方式,将广告放在应用深处,不干扰用户视觉体验。但用户要想免费查看主题图片时就必须观看广告,而且每次使用主题都需要重新观看广告,高展示频次+大量广告位也带来了更多广告收入。
大浪淘沙,经历瓶颈、尝试突破的这些早期工具出海企业,如今迎来新局面:有的再次获得增长动力;有的获得第二增长曲线,有的闷声发财;也有的游移不定、彻底迷失方向,甚至销声匿迹。
尽管这些企业在困局中挣扎和探索的方法论未得到验证,收获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前辈”的探索还是给正在做工具以及准备做工具还有仍在迷茫中的工具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路线。
对工具出海企业来说,如何将工具业务做得更好,转型往哪个方向发展……没有固定的答案。唯一确定的答案是:勇敢“破局”,才有迎来变局的机会。
03 抛弃“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行至2022年,后工具出海时代,工具企业还有机会么?机会在哪儿?
工具出海看似过了“窗口期”、甚至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但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迁、用户需求的延伸、产业融合的深入,工具企业反而找到了更多发挥切口。
工具企业们正在抛弃那些 原有市场已经需求见顶、盈利无望的产品等“旧地图”,寻找具有新附加值、新痛点、新增长线、新业态的发展“新大陆”。小影、美图、影石创新等提供了一些已验证的成功路线。
新附加值:工具产品复合化 传统工具类产品属于直接功能型,如系统、安全、日历、名片、手电筒等。单纯只有工具属性,用户对于这类应用的使用频次都不高,使用时长也十分有限。新一批出海工具产品相较以往,则更考虑为产业链上下游服务。
近年来,新兴市场短视频竞争和发展的火热,有望带动相关工具产品的发展, 推动工具产品往内容化方向发展。
小影作为出海短视频工具的产品代表,就迎合了当下短视频为的风口,为Tik Tok等内容类产品服务。
一些短视频、社交、直播等赛道的”超级App”也开始扶持配套工具产品,如抖音根据其短视频属性孵化出的视频编辑 App CapCut(国内版剪映),目前位列 30 多个国家的 App Store 免费榜 Top100,150 多个国家的工具榜 Top100。
内容化已成为工具产品发展的明显趋势,以“传输”起家的 SHAREit,其开发的应用包括传输、音乐、电影、短视频、游戏和应用板块。以“WIFI 连接”著称的 WIFI 万能钥匙也加入了游戏、新闻等内容。
电商化是工具产品的另一个发展趋势。 过去互联网出海不需要电商工具,因为企业本身已足够IT化,需要什么可以自己做;但未来传统企业对电商工具可能会有大需求,比如一站式的快速建站需求可能上升,去年Shopify股价大涨已经说明了一切。
社区的最大价值在于沉淀用户, 因此社区化也成为工具企业提高用户粘性的经济可适用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豆瓣、墨迹天气、下厨房、小影。
豆瓣可以说是国内工具社区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从书影音到泛兴趣,全都是用户能够张口即来的话题。墨迹天气推出时景社区,这是一个以天气为主题,以图片为载体的分享社交平台,核心功能是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并由此衍生出交流互动。
而最适合社区化的是那些“有一定任务门槛,并能通过专业度区分任务完成质量”的工具产品。这类产品相对更容易激发用户的成就感和分享欲,有构建社区的氛围。如在“下厨房”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用户产出质量高的成果,进行分享,入门用户则会向其请教/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果质量。这些用户因经验分享、成就感而产生社区归属感。
同类的还有唱歌、游记、理财、照相、视频等工具产品。短视频创作工具小影(VivaVideo)相较美拍、秒拍等一键变成白富美的视频工具,玩法更复杂。包含剪辑、动画、贴纸、字幕、配音、配乐等多种DIY功能。
复杂的玩法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但也激发了用户的创作力和产品使用频次。自2013年底进军海外之后,小影很快在全球积累过亿用户,随后开始思考从工具属性向社区的进阶,重视通过内容达成人与人、人与内容之间的连接, 将小影打造成全球短视频社区。在社区的具体运营中,小影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更多引导他们上传唱歌、舞蹈、搞笑等被高频关注的内容。此外,小影也可以利用视频社区,收集当地最流行的玩法,快速了解用户需求,打出时间差优势。
综合来看, 工具产品正越来越向着内容化、电商化、社区化等方向发展,整体呈现“复合化”趋势。 事实上,只要“复合力度”适当,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工具出海企业们还是有望通过“增肌”来增加用户打开频率和使用时间,进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新痛点:工具产品垂直化 有媒体分析认为:单纯指望靠工具型产品让公司成为独角兽、上市敲钟,有难度。但做好工具型产品维护,对用户友好,将产品效率做到极致,尽量延长工具型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是可行的。
其实不无道理,从最初的功能驱动,到用户体验驱动, “正本固原”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不失为工具行业延长生命周期的方式。
“Zoom就是单一工具,GoogleMap也是单一工具,都活得很好。做着工具也不必眼馋视频等产品的爆发,眼红电商带货的吸金,抓住一个需求做到极致,不愁没活路。”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说到底,有人的地方就有痛点,有痛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未来随着互联网对生活场景的不断渗透,用户的需求也逐步细分化。 在细分垂直领域深耕、解决用户痛点刚需的产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如小众健身工具Keep,就深受用户喜欢。
另外,以技术创新主导的产品差异化将从根源上建立壁垒,为用户带来差异化产品, 成为工具产品出海制胜的关键。
如上榜今年4 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的 睿琪软件、合合信息科技 都是此类代表,他们拥有视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多媒体视音频等技术,其输出的文字识别、发票识别、智能扫描类工具产品,成为职场人眼中的“香饽饽”。
事实证明,找准行业垂直缝隙里的需求,用心做工具,还是有出路的。
新增长线:工具产品2B化 “工具型产品要产生价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要提供服务。”搜狗CEO王小川提到。
工具型产品转型向社区化、内容化、电商延伸,难度相对较小,但受众仍是同一批用户。而2B受众则完全不同,意味着业务模式需要大调整,难度高。
不过,一旦在 2B实现突破,相当于发现一片大蓝海 。不仅与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确保领先优势,而且能成为新的营收增长引擎,从而优化商业模式结构。
墨迹天气是发力2B的受益者,重点服务对天气敏感、气象要求高的企业,目前已拿下国内所有大外卖平台气象服务订单,未来还可能进军航空、冷链物流等行业气象服务。
data.ai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榜单上的常客——美图,也是大力拓展2B业务的探索者,长期深化落地“SaaS”战略,在图片美化、拍照摄影、商业摄影后期、美业服务等“变美”领域中积极布局;也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并推出了VIP订阅业务。
今年美图还抓住市场新需求与Wink、Chic合作,推出美图秀秀Mac版、美图设计室、美图云修、美图证件照4款影像新品。公司创始人表示:“美图云修AI修图工具,是帮助影楼降本增效的工具,通过使用美图云修,影楼可以大幅提高修图效率和降低人员成本。影像的企业服务场景有很大市场空间。比如影视后期、影视高清化等领域,都存在很大市场需求。”
3月底,美图正式披露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美图公司VIP订阅及影像SaaS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实现收入人民币5.195亿元,同比增长146.9%。让美图在早年受到电商与手机业务的负累与挫折后,信心大增。
当然,在美图拓展B端业务的同时,其仍面对C端用户增长乏力、活跃度大幅下滑的问题,但找好了探索方向,就不怕未来。
新业态:工具产品软硬件融合趋势 随着技术的升级,工具产品也在突破软件和硬件的界限,实现更好的软硬件协同。
刘靖康曾是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在毕业后的2015年创办了影石创新,专注于VR及全景相机领域。
当时国内VR/AR概念正热,有人笑言:“就连卖白酒的老板都宣称要转型做VR。”彼时,当同行纷纷把创业重心放在VR内容的时候,刘靖康另辟蹊径,选择了VR视频生产所需要的硬件生态。
与传统硬件起家的厂商不同的是,影石创新同样在软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一直以来,消费级全景内容支持平台相对较少,用户难以实现比较完整的,从记录到分享的闭环。
影石创新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形成了全景图像采集和拼接技术、全景防抖技术、全景数据处理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视频插帧技术等全景技术,从拍摄、剪辑到分享等多个阶段提升用户体验,解决了消费者关切的痛点。
“我们在软件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即时’的需求,用户在使用我们的相机拍摄完后,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对拍摄内容的处理,马上可以分享。”刘靖康表示。
目前,影石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VR新闻报道、VR数字房产建模、街景地图采集、国防军事训练、政府警务、旅游运动拍摄等多个领域。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了《关于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示》,影石创新名列其中。
data.ai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榜单上的另一位“熟人”, 小蚁科技也在进行软硬件融合的布局,有望为业务发展加上腾飞的翅膀。
新市场:海外天花板尚未触顶 再看宏观层面,海外目标市场的GDP增速、人均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互联网政策、人口结构利好仍在。
这些地方依然还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市场,也意味着海外巨大的发展机遇。且当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水平要领先印度、印尼、拉美等国家和地区2~5年。 针对不同市场和人群,那些能够切中某个人群刚需的小而美的产品,仍有空间。
回到最初的问题,工具出海还有机会么?
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产品都可能经历从发展到初步下滑,再发展到逐步稳固并产生新发展形态的过程。 工具回落或调整,不代表工具时代的结束 。
“唱衰”只是在说相对之前工具出海能轻松获取流量的局面而言,没以前那么轻松了, 并不是整个赛道,没前景了、没活路了 。有人戏称:“黄金窗口期结束,还有白银、青铜窗口期存在。”
且人类从认识世界到逐步的改造世界,工具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具产品也在不断探索发展方向,产品的长远价值不容小觑。
人云亦云,认为工具行业在媒体和部分投资人不看好的“劫”后只能“苟延残喘”,甚至一棍子打死工具行业,可能都言之过早。
再加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变幻风云诡谲,未来随着技术升级、人们需求变化,很难断言工具出海没戏了。 机会小,不代表没有。
参考资料:
[1]《工具型产品为变现而发愁2B或成为新出路》,品途商业评论
[2]《一群南大学子靠科技出海,年入10亿》,投资界
[3]《工具类App仍是靠谱的出海方向吗?》,界面新闻
作者:江寒,编辑:葵一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700亿市场!虚拟人“婴儿潮”前夜,谁在抢跑?
设计动态 2022-08-19全球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遍布各大平台,却往往在发布几段物料后归于沉寂。要打造成功的虚拟人IP,技术、内容和运营缺一不可。 一段4分钟的虚拟内容广告片,技术人员在后期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现,加快了虚拟人的研发步伐,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并投注这一赛道,并将产生的数字虚拟人用于多个场景,比如品牌代言、互动广告等。那么,虚拟人热潮的爆发,是否意味着行业已经趋向成熟了呢?
全球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遍布各大平台,却往往在发布几段物料后归于沉寂。要打造成功的虚拟人IP,技术、内容和运营缺一不可。 一段4分钟的虚拟内容广告片,技术人员在后期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后期制作成本每秒钟超过万元。 到2030年,国内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身份型虚拟人(虚拟偶像、虚拟IP等)的规模将达到1750亿元;服务型虚拟人(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的规模将超过950亿元。 据测算,全球平均每天都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在抖音带货,在B站演出,在小红书晒穿搭,甚至去互联网大厂打工,它们拥有被精雕细琢的外形,永远精力充沛,永远不会“塌房”。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越来越多公司被卷入虚拟人的浪潮中。除了BAT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斥重金布局,还有数字王国等内容制作类公司,建模、渲染、动捕相关的工具类公司,以及阅文等IP策划类公司,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玩家悉数入场。
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虚拟人形成两个分支。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将虚拟人分为服务型和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其中,服务型数字人强调功能性,身份型数字人则主要用于娱乐社交,包含虚拟IP、虚拟偶像等。
虚拟人产业从无到有,并可能在未来成长为千亿规模的诱人市场,但抢占先机容易,闯出黎明前夜的黑暗却很难。当虚拟人走出二次元,扛起现实世界的压力,押注在它们身上的先行者们能否等到盈利时刻?
一、一个虚拟人的诞生 北京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演员小刘穿着一身密不透风的绿衣躺在地上,绿衣里还有一层紧身的动捕服,捕捉他的动作数据并传输到不远处的电脑上。周围的摄像机负责拍摄他周边环境的画面,不远处放着两辆金杯车拉到现场的拍摄设备。
这是品牌营销公司九转棱镜一支虚拟内容广告片的拍摄现场。创始人郭雪纯盯着监视器,不断和现场导演确认拍摄到的画面。
通过后期制作,屏幕里的绿人将被替换成对应的虚拟人。
一名负责后期特效的人员也在拍摄现场,如果后期制作难度较大,他需要随时与现场导演商讨换一种拍摄方法。场记人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复杂,以往他需要记录的数据只有现场的场号和镜号,现在,对应现场的数据变成了至少三组——镜号、环境光数据和动捕数据。
有时为了让虚拟人看起来更真实,九转棱镜也会使用XR摄影棚进行拍摄。XR摄影棚四周和地面都是屏幕,用以模拟虚拟人所处的环境。当火山喷发的时候,屏幕里的红光会自然地映在演员身上,不再需要导演特地指挥灯光师傅切换爆炸光效。
真实的代价是昂贵。虚拟人走到台前,背后是实打实的硬投入。
光演员身上的基础动捕服和配套软件,价格就高达40万元,贵的要上百万元。后期渲染所用的电脑,仅一张显卡的价格就上万块。租XR摄影棚的价格是一天8小时15万元起,如果需要调试设备多租一天,租金最多打半价。相比之下,400平方米的普通摄影棚一天租金只需5000元。
九转棱镜这支广告片的前期拍摄花了3天时间,每天从凌晨4点工作到晚上10点,这还只是开始。
后期工作主要有两步。第一步是让已经完成建模的虚拟人动起来,动作和角度与绿人必须保持一致。技术人员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秒钟有24帧画面,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会动的虚拟人做出来,还需要放进环境中,替换实景拍摄中的绿人,这是第二步。这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虚拟人和环境的融和,光影的结合,让虚拟人在环境中显得更加真实。这个环节每秒费用5000~7000元。
九转棱镜联合创始人邹杰告诉雪豹财经社,这支广告片预计时长7分钟,综合下来,仅后期制作的成本每秒钟就超过1万元。
比显性开支更昂贵的,是行业发展不成熟带来的试错成本。郭雪纯告诉雪豹财经社,从传统广告转型做虚拟内容,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没有人能告诉你该怎么做。
九转棱镜刚开始做虚拟内容时,由于行业正处于探索阶段,创造一个虚拟人的设备不是一整套,而是各自独立,公司需要自己尝试寻找合适的设备。就连日常用的电脑和相机都因为有了渲染和拍摄XR画面的需求,需要重新试错更新。
在拍摄手机广告时,郭雪纯遇到过虚拟人的手一接触到手机就在画面中消失的情况,这才知道那套动捕手套不能触碰任何有电磁的东西。
人才也是个难题。郭雪纯认为,要入行虚拟人,至少需要花半年时间学习,还需要参与项目的经验积累,但年轻人“不见得能待得住”。
二、抢跑一步 九转棱镜花高昂成本和一个多月时间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未来将“活”在甲方品牌的各种营销场景中,承担传播品牌形象的责任。这意味着它将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更高的商业价值。
它不是九转棱镜创造的第一个虚拟人。从2019年年底,这家品牌营销公司就开始尝试做虚拟内容,并将实时驱动的虚拟人作为核心方向,比元宇宙概念的大火还要再早一些。
九转棱镜开发的头号虚拟人沐岚LAN,起初只是脱胎于一次“做个人玩玩”的实验。得益于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她出现在九转棱镜提交给甲方的提案上,第一部作品就是与三星合作拍摄的广告片。今年4月,沐岚LAN获得艾媒咨询颁布的“最受欢迎虚拟带货主播”奖,6月完成了在抖音上的首场直播带货。
元宇宙概念大火以来,像沐岚LAN这样的虚拟人接连走红,出现在广告里、舞台上、直播间甚至职场中。
抖音上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不仅会捉妖,还在最新的视频中唱起了昆曲。以国风形象出道的虚拟人“翎”拿下了多个品牌的合作和代言,还曾与真人明星一同登上杂志封面。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的是虚拟人“崔筱盼”,她的工作内容是监测款项回收、信息维护等,还会在出现逾期或异常时通过邮件发出提醒。虚拟新闻主播则有今年两会报道时的“AI王冠”、长三角之声的“长小姣”和冬奥会的虚拟手语主播等。
因此,即便代价高昂,做虚拟人依然是九转棱镜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家规模尚小的广告公司来说,做虚拟人不仅是新的盈利点,更重要的是,乘着虚拟人这艘快船,就能比其他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成为广告主更愿意与之合作的对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网民有追星行为,其中喜欢追虚拟偶像的有63.6%。企业也越来越倾向于推出自己的虚拟人,如肯德基的虚拟版“上校爷爷”,屈臣氏的AI品牌代言人屈晨曦。
为了抢跑虚拟人这一新兴赛道,越来越多像九转棱镜这样的服务商正在涌入,并推动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量子位智库于去年8月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国内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其中,身份型虚拟人(虚拟偶像、虚拟IP等)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750亿元,占主导地位;服务型虚拟人(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50亿元。
热钱也在不断涌入这个或许正处于爆发前夜的风口。据多家媒体报道,2022年开年不到一个月,虚拟人领域融资已达近百起,总金额4.11亿元。抢跑一步,就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三、黎明前夜 前往虚拟人市场掘金的队伍日益壮大,但眼下想赚钱并不容易。
郭雪纯告诉雪豹财经社,目前入局虚拟人行业的公司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原本就在做虚拟拍摄或相关产业的技术类公司,第二种是像九转棱镜这样的内容公司,它们做虚拟人的核心诉求是为了接到更多商业合作机会,不管自己做还是找第三方,“起码要有这样一个案例”。
此外,为数不多的影视后期公司会选择入局,但更多地是转型到XR、实时绿幕这种新的影视拍摄方式。第四种是试图在新的赛道抢占先机的上市公司,他们需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
目前市面上的虚拟人背后大多是技术类公司和内容公司,它们有合作也有较量,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打造成功的身份型虚拟人,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能力,还有内容能力和运营能力。
元宇宙概念大火,虚拟人“婴儿潮”随之出现,但能出圈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的虚拟人在各大平台上“新人报道”后,没更新几条内容就没了下文。也有一些虚拟人在平台上过着健身打卡、秀穿搭的“生活”,但关注者寥寥。就连柳夜熙这样的“顶流”虚拟人,也不得不面临人气下跌、关注度下滑的窘境。
郭雪纯向雪豹财经社解释称,核心团队在创意和内容上的持续产出对虚拟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虚拟人降生后需要打造人设,需要在强资源的支持下产出大量的音乐、歌舞、喜剧等内容,甚至参加线下互动。如果内容运营能力不足,虚拟人很容易成为“弃婴”。
艾媒咨询在报告中称,现阶段,国内单支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包括编曲、建模、形象设计、舞台方案定制等,成本高达200万元,流量传播等方面的花费也不菲。因此,虚拟偶像在养成阶段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要比真人偶像更多,一旦在传播过程中收效不佳,很可能投入资金生产内容后却无法变现。
在郭雪纯看来,目前行业正处在淘汰阶段,能够被记住的虚拟人并不多。头部虚拟人中除了洛天依和A-Soul有比较强的变现能力外,其他的持续变现能力不足。
大部分入局虚拟人的公司,还在苦等盈利。
数字王国2021年财报显示,虚拟人及虚拟实境服务共带来收入5614.2万港元,同比仅增长14.2%,远低于总营收44%的同比增速。7.8亿港元的亏损中,除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外,还包括虚拟人的研发成本。
推出了身份型数字人“孔襄”的上市公司星期六,今年3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数字虚拟人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未来是否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业绩回报,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自称是“元宇宙边界公司”的九转棱镜也还在虚拟内容开发上大笔花钱。由于公司本身不做硬件开发,技术跟不上想象力,这个尚无标准的行业未来需要多久才能发展成熟,并非他们所能主导。
他们仍然坚信,乘着虚拟人的快艇能比对手领先一步,但这艘快艇何时冲破黎明,没有人知道。
作者:高旭洋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深度 | 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
设计动态 2022-08-19疫情中的今年4月,完美日记(即“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依然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他拜访了一些60多岁的日本企业家,试图找到一个答案:过去二三十年日本经济都是大衰退,他们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黄锦峰告诉36氪未来消费。他把这归因于外部疫在新消费浪潮的涌起中,完美日记的身影是不能忽略的,不过其发展却不能算顺遂,而在其当下所处困境背后,我们需要思考新消费品牌的故事,究竟该怎么讲才更有效?
疫情中的今年4月,完美日记(即“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依然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他拜访了一些60多岁的日本企业家,试图找到一个答案:过去二三十年日本经济都是大衰退,他们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黄锦峰告诉36氪未来消费。他把这归因于外部疫情、消费信心和美妆行业的掉头直下。
事情当然不止于此。
此时,逸仙股价已经从顶峰时25美元跌落到最低0.39美元,市值蒸发超9成。
一位知情人士对36氪未来消费透露,黄锦峰这次日本之行还去见了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想挽回股价(逸仙官方对此否认)——但可确定的是,股价长期徘徊在1美元下的逸仙电商已经收到纽交所警告,若六个月内不能回升到1美元以上,将会面临退市风险。
纵观新消费这几年潮起潮落,完美日记当属绝对幸运、绝顶聪明的一家公司,接连吞下三大波红利:
行业一片矇昧时,完美日记率先吃到了小红书、抖音的流量红利,2019年销售额涨了三四倍,飙升至35亿元的惊人规模; 2019~2020年间完成三轮融资,狂卷4.5亿美元融资,吃到了投资人对新消费最“上头”时的资本红利; 早在2020年底就抢先上市、成为新消费第一股,在市场景气期落袋6亿多美元。而半年后市场突变,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闸门历史性地关闭了。
数据来源:逸仙电商招股书;制图:36氪
正因为占尽了时代红利,当今年新消费公司们在一片哀嚎中渐次死去时,账上现金充沛的完美日记依然能维持体面。
只是,它如今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局面。
如今投资人已经集体不屑谈论完美日记,甚至对整个国货彩妆嗤之以鼻。毕竟,曾热烈追逐逸仙电商的VC、PE机构大多血亏,一位完美日记投资人对36氪未来消费估计,除了最早期投资人外大家都亏了。
经历过完美日记光环笼罩期的很多员工,如今有一种信仰破灭的破碎感。“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留下的也都是考虑股票的因素,总之人心涣散。”一位已经离开的完美日记前高管告诉36氪未来消费。
在前员工高管、行业人士以及投资人眼中,一个更加具象、多面的黄锦峰也逐渐呈现出来:自我、不太听意见、疑心重、永远猜不透在想什么。在美妆创业者口中,黄锦峰由膜拜学习对象,变成了“在财富实现上很成功的人”。而在完美日记的高光时期,“极其聪明、高情商、勤奋”,是外界对黄的普遍评价。
黄锦峰说自己已经看了太多“恶意的批评”。“每天4篇报道,连报180天,你看完这些然后我们再聊。”他对36氪未来消费说。
人们当年有多爱它,如今就有多恨它。
由爱转恨背后,是完美日记残酷的业绩表现:上市后发布的6季财报,季季亏损,而销售业绩也不见涨。
如果说完美日记引领了新消费的热浪,那新消费由热转冷,也有它一份功劳。
完美日记的故事,为什么就讲不下去了?
一、资本红利的代价:鲤鱼跃龙门背后 2020年是完美日记“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年份:短短一年间,完美日记就通过一级市场融资、叠加IPO上市,募得合计超9亿美元资金。
这是怎么做到的?
“敢做所有人不敢做的事,敢坚持”,黄锦峰如此对36氪未来消费自我评价。他2011年在哈佛商学院读完MBA,当大多数同学选择纽约投行的百万年薪offer时,只有他独辟蹊径,跑去长沙加入了御泥坊;2016年他创办逸仙电商,“新消费”这个词几年后才诞生。
在2019年终高管会上,黄锦峰也定了一个很“敢”的目标:2020年要销售额要翻3倍,实现一百亿的销售额。
一百亿这个数字有多难?百雀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化妆品单一品牌,做到第一个一百亿花了近16年;国内首家化妆品上市企业上海家化,2019年营业收入76亿元,而它已经成立了30多年。
但从完美日记的上一年表现看,翻3倍、做到一百亿年销售额并非不可能。
毕竟,2019年完美日记销售额就翻了3倍多。它接连在天猫大促中刷新销售记录,小红书、抖音、淘宝直播……到处都是它的身影。一位名为AngryAlan的作者综合市场数据后认为,截至2020年初,完美日记有14万篇小红书笔记、1.3万场淘宝直播、以及庞大的信息流广告素材,以及抖音、B站和快手视频。
过去两年的成功,似乎这家公司身上没有不可能,只要ALL IN,100亿并非臆想。“当时大家都很兴奋,公司信心达到了顶点。”一位前高管对36氪未来消费说。
这年,黄锦峰还作出另一个很“敢”的决定:2020年5月开始筹备IPO。事后来看,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甚至救命的决定。其多轮投资人高瓴创投认为黄锦峰“对变化和势能的敏感度很高”。
于是,做规模、做增长,更成为当务之急。
但一场难以抵挡的危机已经到来。
2020年初的疫情让完美日记线下店沦为成本中心;人们戴上口罩、减少化妆,其天猫店同比增速一度变成负30%(此前同比增速在30%-50%)。
但外部环境对所有人的打击是同等的,一位高管认为“疫情只是加速暴露了问题”。
分水岭发生在2020年天猫618,花西子销量超过完美日记。
据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完美日记为了扩大私域用户,塞卡片到包裹中,得罪了淘系,一定程度导致淘系对其流量扶持力度下降,转而重点推花西子。李佳琦每周会拨四场直播给花西子,品牌最终从直播和淘系红利上得到很多。
这个事件折射出两个危险讯号:
平台已经意识到完美日记“薅流量”的行为,并开始进行限制,抖音在也在2020年切断了第三方链接。
而完美日记的流量打法已经不再是独家秘籍,这年初有人公开发万字长文深扒完美日记打法,KOL/KOC投放、IP联名、流量明星代言已被同行学去。
流量优势开始丧失,外部环境又在变差,完美日记怎么办?
它用了各种办法保住排面。
前员工曹铮告诉36氪未来消费,双11期间,“小完子”私域里的订单不在微信小程序里成交,反而引流到天猫,目标就是压过花西子一头。“私域流量是便宜的,现在却不惜用导到公域这种见所未见的奇葩操作提GMV。”
完美日记还被库存拖住了尾巴。前员工张烨回忆,3.8女王节产品卖爆后,公司又生产了一批货,由于误判市场需求,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积压了大量库存,现金流告急。
完美日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破价大甩卖。张烨记得,平时售价59元的唇釉,以往折扣卖到40多,但这年双11大概两支才三四十块钱。
众举合力下,逸仙电商终于从花西子手中扳回失地,2020年双11,完美日记、小奥汀、完子心选三个品牌淘系销售额加起来6亿,夺回第一交椅。付出的代价则是:2020年双11,相当于定价100元的产品只卖出35元。
于是,上一年已经盈利的完美日记,在2020年以巨亏收尾。根据其财报,它2019年营业净利润7500万元(净利率2%),而到了2020年,转为巨亏26.9亿元(亏损率-50%)。
张烨感觉,此举让完美日记本就不太强的品牌力遭到严重透支,到了2021年品牌升级更困难重重。
但顶着新国货代表、双11美妆第一的光环,这年11月逸仙电商成功上市。在乐观的股市氛围中,它头三个月股价还暴涨了240%。而这正是它最后的高光时刻。
二、流量红利的代价:药不能停、提不上价 谈到完美日记股价为什么跌跌不休,“大家开始是期待的,但是第一份季报不挣钱,第二份季报还是不挣钱,也没有好转迹象,长线基金为什么要一直守着你呢?”一位接近完美日记投资方的人士反问36氪未来消费。
之所以持续亏损,是因为完美日记主品牌既停不了营销费用,也提不上价格。
一位消费投资人很早曾对36氪未来消费质疑完美日记的“销售打法”:御泥坊副总裁出身的黄锦峰懂电商、懂销售,投放惊人,但品牌力不足;而淘品牌时代就有教训,渠道红利虽然重要,但品牌浮浮沉沉,“最难是销售额不往下掉”。
逸仙电商正经历着营销费一下滑、营收就随之垮掉的窘境。
如果逸仙电商能开始就重视起品牌力和客户忠诚度,境况或许会乐观一些。但在追求流量和爆款的狂奔中,保有定力颇难。
完美日记时尚度、视觉冲击力够强,这也是它在社交媒体上屡出“爆款”的关键。但“爆款”却不等于品牌忠诚度。
一个细节是,完美日记始终没建立起统一的品牌认知。“你看到子弹头造型会想起MAC,小羊皮想起纪梵希,但完美日记把四个字划掉,大家对这个品牌没有任何一致性的联想。”曹铮说。
一位接近科丝美诗(完美日记核心代工厂)的人士表示,完美日记产品在开发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候市面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与自身的契合度,“今天欧美风,明天中国风,后天就换科技感了”。
完美日记跟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文化IP做过多个系列的联名爆款。“联名也是做品牌,但它相当于走捷径。真正的品牌故事需要很连贯,经得住深挖。”一位资深消费投资人对36氪未来消费说。
完美日记以眼影、口红这类最适合抓社交媒体流量的“彩色”品类引爆,但多位投资人告诉36氪未来消费,其实粉底液等底妆产品最接近护肤品,虽然视觉表现力不足,不容易一朝爆红,但更能形成忠诚度和品牌认同,但完美日记却底妆产品上不够用力。
多位前员工告诉36氪未来消费,过去这几年, 黄锦峰开会永远说的就是要做多少GMV,而非要做什么样的品牌。
如果美妆产品的营销投入“药不能停”,那完美日记可否提高客单价来扭亏?
但与其爆款打法相伴而生,就是它的低价。消费业规律是,低价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心中扎根,提价就难之又难。完美日记口红最初定价59元,即使后来请周迅做广告,周迅代言的高端线“小细跟”口红也只能卖出89元的价格。而同为国货的花西子口红则能卖到129元。
身处其中的人,更能感受到在爆款、低价、品质、利润之间的撕裂。
2020年中秋节完美日记推出联名款眼影“玉兔盘”,新品被寄予厚望,如果不出意外它会成为这一年的S级产品。本来4月已经做好规划,但中间改来改去折腾了无数次。
“想把品质做高,定价又要便宜,后来发现毛利又太低,又去改,双11之前,产品良率才20-30%预售都不敢开。”曹铮对36氪复盘,结果产品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多位前员工及行业人士试图向36氪未来消费拼凑出背后的某些原因:“完美日记出来前,逸仙做的是宠物粮代运营,创始员工更多是流量、营销方面的实战储备,但供应链、研发等后端其他能力没跟上来。”
对于完美日记追求流量打法、忽视品牌建设这一点,黄锦峰亦有反思。
“有流量红利的时候,就是要抓住机会,快速上规模,这个选择没有错,真的没有错,整个组织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黄锦峰如今对36氪复盘说。“但只会流量打法,当流量红利不在,企业经营就会有风险。”
但在如今美妆全行业下滑20%的大背景下,完美日记的主品牌还值得拯救吗?
黄锦峰表达出了转型的强烈决心。“从战略角度非常坚决,一定要搞护肤。”“从2020年开始,护肤就已经我们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现有3~4个(护肤)品牌增速非常快。”当被36氪未来消费问到为何被花西子超越,黄锦峰也以转型护肤做答。
三、中国欧莱雅与互联网叙事如何兑现? 在黄锦峰的规划中,完美日记品牌原本就是一块垫脚石。
行业熟知的是,逸仙上市前一年估值涨了四倍,被一线资本争抢,而再之前,逸仙在融资上其实是一直碰壁的。
黄锦峰曾透露:2017年,自己见了80个投资人才有一个投资人愿意投资;2019年初,当他用2倍PS(即上一年10亿元销售额,估值20亿元)去融资都很困难。
“中国美宝莲”不是一个好故事。老派消费投资人对彩妆市场顾虑重重:和护肤相比,彩妆忠诚度不高、SKU管理难度大。
而完美日记用“互联网叙事”,扭转了投资市场态度。
完美日记不仅最早踩上流量红利,而且它又提出,可以把这波流量红利收归己用:低价的“完美日记”品牌获客,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私域流量,然后再向这群消费者售出价格更贵的子品牌产品。
对当时从互联网投资蜂拥转型投消费的VC们,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他们再熟悉不过了。VC们甚至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不懂互联网的老牌消费投资人,正在错失新消费投资的机会。
而成为“中国欧莱雅”的说法,让这个故事更增加一层想象力。
欧莱雅成立时是一家染发剂公司,到1939年,产品线扩展到整个日化领域;从1957年起,欧莱雅开启了狂热的收购计划。其旗下40多个品牌,涵盖彩妆、护肤品、香水等品类,仅有“巴黎欧莱雅”不是收购而来。
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宝洁工作三年的黄锦峰,应该对国际巨头的买买买不陌生。实际上,逸仙电商从2019年就开始就启动了扫货模式,到现在已经将小奥汀、Gal é nic 法国科兰黎、DR.WU(中国大陆业务)、Eve LOM等品牌收入囊中。
但是,流量复用、多品牌集团的故事,在现实中走通了吗?
管理学界对收购的研究表明,收购有时能创造奇迹,但失败更是一种常态。
以最先收购的小奥汀为例,它的客单价是完美日记的2-3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未来消费,它原本被寄予厚望,2020年在推广下销售额从前一年的1亿上升到了接近10亿,但随着创始人夫妇离开逸仙电商,后来这个品牌也不再力推。
在多品牌战略上,逸仙电商更重要的失误可能还是只收购了品牌,而没有保留原有的团队。
“核心管理层是品牌的灵魂,不能大换血,但逸仙是收完一个品牌,品牌脊梁骨就抽走了,换自己的人来做吧,但接手的人不懂护肤,也不懂高端。”一位前员工评价。不过36氪未来消费也听说另一些收购来的品牌还是保留了原有团队。
而此后的收购,品牌定价与完美日记相去甚远。以Eve LOM为例,它的明星产品卸妆膏定价490-1280元,面膜定价410-760元。很难想象59元完美日记口红的用户会买。
曾经让资本疯狂上头、“流量复用”的互联网故事,走到这步基本可以宣告破产了。
正因如此,一些投资人认为完美日记“编故事”。毕竟,2020年下逸仙电商的估值,相比2019年初已经涨了约21倍。
图片来源:逸仙电商招股说明书
而某完美日记投资人、其互联网叙事的布道者,也被语带讥讽地评价为“优秀的互联网投资人”——互联网打法此时在消费业已经是个贬义词。
“从流量的复用角度来说,确实可复用的不多。”黄锦峰对36氪未来消费承认。但他对36氪未来消费强调,逸仙电商可以复用的能力还很多,比如“组织能力和全渠道的运营能力”,对于之前主要靠经销商卖货的Eve LOM,逸仙电商对其销售运营帮助良多。
这也基本相当于再起炉灶。收购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要么资源可复用,要么核心能力可复用——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对管理能力要求甚高、非常依赖人才的路。
而这恰恰是此时完美日记的软肋。
四、散伙的创始团队,困在局中的黄锦峰 张烨曾是怀着自豪感进入完美日记的。
在多位前员工眼中,这家公司挑战了很多未知,打穿了没有人走过的地洞——成为天猫彩妆类目首个销售破亿的厂商;超过MAC、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十一彩妆榜的国货品牌,年纪轻轻就跑到了行业最前面,立志成为“中国的欧莱雅”。
失望来得也很快。入职后,张烨发现内部管理混乱,很多东西都不完善,工作难以推进。
一开始,张烨将这些混乱归为公司成长太快必经的阵痛。可工作久了,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而完美日记同样的错误却在反复上演。比如新品开发依旧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划,不良品率过高还是会持续发生。
“一批产品出现问题,上报给生产的人,但生产的人知道之后,不去深究什么地方没做好,防止下次再重蹈覆辙。”他听说公司前段时间又出了一批几百万的不良品,相关负责人一直瞒着不上报,直到两三个月后黄锦峰才知道。
更大的影响来自创始合伙人出走。
去年6月底,逸仙电商宣布陈宇文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辞去首席运营官和董事职务。不过,多位知情人士对36氪未来消费表示,陈宇文的离开是因为其与黄锦峰存在诸多分歧。陈与其妻子(也是逸仙电商1号员工)还发朋友圈,建议逸仙电商改名,“不要侮辱了国父和学校”。
熟悉完美日记的人,对陈宇文可能不会陌生——曾做过以纯服饰总经理,创立线上男装品牌“A21”,之后和中山大学校友黄锦峰、吕建华共同创办逸仙电商。
陈宇文在逸仙电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内外部对他都评价很高。“Vicent(陈宇文)比较踏实,是有创业干劲的一个人,真正站在公司和品牌角度考虑问题。”逸仙电商一位前高层对36氪未来消费说。
据36氪未来消费了解,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建华今年也已离职,加入陈宇文的新创业公司。
这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资本对公司的信心。“投资人非常看好他们这个创业铁三角,之前股价不管怎么波动,至少内部比较稳固。但Vicent的走,暴露了内部问题,投资人也不信你了。”一位中层员工告诉36氪。
雪上加霜的是中坚管理层也批量离职。而逸仙电商原副总裁陈飞、杨建龙,以及原物流、内容、市场、运营等负责人也都追随陈宇文。
完美日记早期投资人、真格基金合伙人方爱之在接受36氪未来消费采访时曾表示:“David 是闭着眼睛我都会投的人,不管他做什么。”她还提到和黄锦峰见面时对方把陈宇文也带来了,“可见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团队意识。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你需要一个团队力量才能真正做成品牌。”
对一家成熟企业而言,几位高管离职通常不会荡起太大波澜。但逸仙电商本质上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当原始核心地基绽开裂缝,整幢高楼亦随之晃动。
一位前中层告诉36氪未来消费,陈宇文离职后,逸仙电商的价值观不再像过去那样得到真正落实,“以前在陈总的牵头下,三个创始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去讲课,价值观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可以感受到大家有真诚去做。后来培训什么的也流于表面了。”
执行能力也随之下降,部门沟通障碍变大。“之前员工不太考虑自己,不管加班还是什么,大家都有一股冲劲,甚至不是你分内的事,也能做到跨部门推进。但现在都开始有计较心了。”
而后期补充来的高管也匆匆到来又散去。“这几年大公司空降过来的人大部分都没待过半年。”一位完美日记前中层员工称。
在逸仙电商今年5月的媒体沟通会上,黄锦峰坦言内部存在挑战:“我们品牌建设的能力,需要快速提高;我们的组织结构,中高层也有欠缺;在过去几年里,人效也在逐步下降。”
海上的风险,船长其实已经尽收眼底。
只是,行业红利消亡、核心团队瓦解、内部信心不振的现实,都一一摆在黄锦峰面前,让这位昔日的天选之子感到煎熬。
最近,逸仙对外很少再说“要做中国欧莱雅”。大概他们明白,实现这个目标太不容易。欧莱雅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一家伟大的品牌公司不仅需要金钱、时间打底,还要优质人才、强大管理的支撑。
近期,逸仙电商股价已回升到1美元以上,退市风险或暂时解除。但面对一个红利消亡的时代,曾经运气好到爆、如今依然还留在牌桌的逸仙,已经不能寄望于再摸到一副点石成金的命运牌。
黄锦峰用运动、减肥来缓解焦虑,又坦言“这些无法影响你深夜的思考”。“我创业前两年融资也不是很顺利,但那时候的煎熬跟现在的煎熬比,小儿科得不得了。”黄锦峰对36氪未来消费说。但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煎熬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熬。”
黄锦峰还放言,追忆过往得失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往后怎么办。那些曾经捧他上天如今又批评他到底的人,过上十年再见真章。
“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再给我们点时间,等我50岁的时候,说不定能跟国际巨头掰个手腕。”他对36氪未来消费说。
这一次,你还会相信黄锦峰吗?
作者:李小霞,乔芊;编辑:杨轩,乔芊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未来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即时零售电商的地,长不出来双11
设计动态 2022-08-19大促,一直以来就是零售经营者们,主动调节销售策略的一种经营手段,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线上零售平台变迁的晴雨表。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双11购物节,随后淘宝急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紧跟其后的第二年,京东赶在双11之前推出618购物节,通过年中大促进一步巩大促造节一类形式已经成为不少电商平台的一种经营手段,而现在,除了传统电商平台,即时零售赛道上的服务电商们,也开始想要在大促造节这一形式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可能。
大促,一直以来就是零售经营者们,主动调节销售策略的一种经营手段,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线上零售平台变迁的晴雨表。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双11购物节,随后淘宝急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紧跟其后的第二年,京东赶在双11之前推出618购物节,通过年中大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商的双巨头格局。
在这之后,“造节”成为电商大促的主要形式,不过在双巨头覆盖年中和年末的两大超级节日之下,其他电商平台的造节,均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来到2018年,在“造节”之外,拼多多带来更为简单直接的百亿补贴计划,通过补贴特定商品使大促保持常态化。
伴随着拼多多的高速增长,“特定节点造节+定向商品补贴”成为电商大促的双板斧,前者在于无差别的全品类狂欢,后者强调平台差异化的商品运营。
当拼多多发起的百亿补贴,成为电商大促的另一种主流打法,中国电商格局也从双巨头来到三足鼎立的时代。格局发生变化,中国电商集中化的业态也开始进一步分裂混战。
2021年直播电商砍价兴起,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平台开始发展壮大。直播间里每天都是最低价的砍价购物,成为另一种大促形态。
美团作为一种服务电商,则长期缺乏大促参与感 。但是自2019年宣布将战略从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后,大促也正在成为美团想要踹开万亿即时零售市场的临门一脚。
只是这一脚怎么踹,美团还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一、大促的降温与升温 8月历来是重要的营销节点,七夕常年被各大电商平台所重视。但今年的促销氛围相比往年,玩家们并没有那么多动作。
淘宝方面,仅在首页开辟一块位置宣传天猫的满300减30活动;拼多多则是设置七夕大促会场;京东主推京东超市的“爱不将就、守护笑容”专场活动。
据统计,去年各大电商平台还在争抢七夕带来的消费热度:
抖音电商方面,以818购物节覆盖七夕,相关短视频内容累计播放113亿次,相关商品销量环比增长169%;淘宝推出拥有开屏广告推广和多重满减资源的七夕活动;拼多多则是提前一周开启跨店满减活动。
相比往年的前期投入资源和后期宣发力度,今年不管是传统货架电商平台,还是新兴内容电商平台,均有所降温。
有电商营销人员认为,宏观来看有整体消费市场保守的原因所致,但是微观来看, 这种不在国家法定假期内的节日大促,可能正在从远场电商迁移到以同城近场电商为主的即时零售赛道。
以即时零售赛道的代表美团为例,7月底早早开启了88爽快购物节。从7月30日到8月8日,涵盖了美团闪购、美团买菜、美团优选、美团电商、美团医药等即时零售业务,刚好覆盖七夕节点。
这样的安排意图,是想在没有法定假期庆祝节日、活动空间基本保持在同城的时间节点上,用一场主打爽快的购物节,来提升消费者对美团即时零售业务的感知体验。
更能侧面证明电商大促在即时零售赛道升温的,还有同一个平台两种业务关注度的不同对比。
在七夕节点,京东发布小时购七夕报告,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即时零售赛道,远场电商则明显冷落许多。
即时零售大促的升温其实始于七夕之前。618期间的端午时令节,更是成为美团和饿了双方在本地生活交战的第一个战场。参与大促的核心业务依然是以非餐业务为主的本地同城实物电商。
种种迹象表明,不管是美团、京东还是阿里旗下的本地生活业务,大促都在成为各家平台想要踹开万亿即时零售业务的临门一脚。
可是这一脚到底该怎么踹?即使有着传统电商大促经验的阿里、京东,也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整体来看,相比淘宝、京东第一代电商造节大促越来越长的周期,越来越多的品类,即时零售的大促正在走上另一条“短频快”(短周期、高频次、快送达)的路子。
二、省钱下的增长博弈 618大促期间,传统的端午节之外,季节性水果也是即时零售的另一个战场。5月,美团优选上线吃瓜节,强调当季水果的上市折扣。
结合五一小长假、母亲节、520表白日等高营销价值节点,美团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大促。
在这些活动里,时间周期从传统电商大促的以周为单位,缩短为以天单位。与传统电商节的更长相反,即时零售在大促的节奏上表现为更短更精确的时间周期。
传统大促更多更全的品类,在即时零售大促业务里,变化为了更为精准的即时需求——在一天内可以是下午3-4点的下午茶水果券,也可以是夜里11-12点的夜市啤酒券。
短周期、高频次、快送达成为即时零售大促的关键词。
在业务动作层面的不同之外,两种大促在增长策略上也有所不同。
双11、618这类传统电商节,起步于中国电商早期,彼时通过大手笔地投入来获得高流量聚集效应,帮助平台实现冲高GMV和提升用户增长。
如今来到互联网的尾部时代,即时零售作为传统电商的一种升级,到家的履约成本相比传统电商的集中需求显然更高。 因此,对于平台来说,在增长策略方面,即时零售本质上还是省钱和增长博弈下的大促。
仍以美团为例,从近两年的亏损数据来看,不得不需要考虑:如何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新业务快速增长?
美团管理层在2021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未来会提升新业务的经营效率及单位经济效益;对新业务的布局也将走上降本增效之路,业务重新从拉新与扩张转变为追求经济与社会价值兼顾。
这意味着,虽然增长依然是美团对于包含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非餐业务电商的首要目标,但在降本增效的大方针下也多了许多“枷锁”,比如可持续、有积累、精细化。
在社区团购业务上,美团优选强调精益管理思维,这源于日本丰田的管理机制,核心是减少浪费,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在即时零售业务上,有零售从业者认为, 目前美团的营销动作和策略,可以类比为实体零售商超长期以来的52周MD(一年52周的营销计划) :
强调以每周的重点商品为中心,共同组建商品计划、销售计划、促销计划三者联动的组织形态,即企业经营理念→商品计划→销售计划→促销计划→通过店铺实现。
这一理念同样源自于日本零售业的精细化哲学,业务动作上根据一线市场的情况短频快地动态调整,增长策略上强调以更精细化的运营取代更强的资源投入,实现以商品力为中心的用户增长,而非传统电商大促以流量为中心的用户增长。
传统的电商造节大促,往往集中在流量、GMV等数字世界之中。而作为实体商超的经营理念,52周MD的经营策略更强调基于天气、时令、节日等物理世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在省钱和增长中博弈的即时零售大促,显然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际有效的投入。
三、电商走出数字迷幻 “不要沉迷于数字世界,要回归到物理世界,要知道某个时间段一个指标涨了5%背后,真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2021年,在一次美团内部交流会上,主导外卖业务的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在会议上向员工强调。
现在作为美团零售业务的主要负责人,王莆中可能也希望在即时零售赛道上,美团也可以走出数字世界。
早期的传统电商,强调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增长,主要看重GMV指标下所代表的规模效应以及边际成本递减。对于即时零售业务来说,基于特定地理位置下有限时间的购物需求,决定了边际成本空间递减效应的弱化。
在即时零售平台上,大促的节奏和现实世界的结合明显也更为紧密。 传统电商伴随着市场增长趋弱、获客成本居高不下,而在互联网电商的尾声阶段,电商走出数字世界也正在成为阿里、京东的共识。
根据《财经》报道,2022年淘宝、天猫的新负责人,阿里合伙人戴珊上任后,决定全面收缩促销活动,将资源集中在几个最重要的日子。
原本阿里有20多个相关的促销节日和营销 IP。现在除了双11、双 12、618、99聚划算节等几个S级大促活动,以及小黑盒、超级品牌日、会员日等日销IP之外,其余大多会被砍掉。
2022年5月20日天猫“TOP TALK”商家大会上,戴珊在阐述核心战略时表示:“从交易到消费”。 表达的就是数字世界里的GMV等交易数据开始淡化,强化物理世界的消费关系成为战略重点。
京东则是发力新百货计划,在今年的618期间弱化增长数据,转而强调留存复购数据。即使长期保持在数字世界迷幻增长的抖音,也开始探索尝试走出来。
以往,对于内容电商平台来说,爆款内容所代表的流量就是购买力。毕竟相比货架电商,商品在抖音只是一种内容流量变现方式。在其兴趣电商的战略方向下,内容所代表的兴趣流量才是第一位。
不过在近期,抖音内部宣布,抖音电商运营将分出内容业务和货架业务两条线。这样的调整之下,抖音电商的运营重心也开始从数字世界的内容转向货架上的商品,实现非直播期间,依靠商品力形成订单交易和复购率。
互联网消费发展至今,显然更关注基于物理世界的商品力和真实消费关系,成为了所有平台的重点。
但是不同于传统电商已经走过高举高打的大促阶段,刚开始就需要精细化运营的即时零售大促,也侧面反应了美团们捉襟见肘的真实窘态。
参考资料:
美团闪购做“大促”——窄播 七夕电商购物节正在降温——晚点财经 从最后一个双“11”,到第一个“618”——财经 作者:古廿 ;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PPT超全自学指南(11):进击的版式之关键词页面(下)
UI交互 2022-08-19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如果一个作品GET不到,就带大家多看一些(我也不想这么中二的,如果有更好的名字欢...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如果一个作品GET不到,就带大家多看一些(我也不想这么中二的,如果有更好的名字欢迎评论。
往期回顾:
PPT 超全自学指南(1):明确目标+软件操作 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用轻量有趣的图文,帮你轻松自学 PPT 设计。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2):搜索能力和逻辑能力 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用轻量有趣的图文,帮你轻松自学 PPT 设计。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3):图示能力和设计审美 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用轻量有趣的图文,帮你轻松自学 PPT 设计。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4):深入发展和学习资源 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用轻量有趣的图文,帮你轻松自学 PPT 设计。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5):8个常见问题解答 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用轻量有趣的图文,帮你轻松自学 PPT 设计。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6):进击的版式之观察逻辑(上) 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
阅读文章 >
PPT 超全自学指南(7):进击的版式之观察逻辑(下) 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
阅读文章 >
PPT超全自学指南(8):进击的版式之封面页 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
阅读文章 >
PPT超全自学指南(9):进击的版式之目录页 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
阅读文章 >
PPT超全自学指南(10):进击的版式之关键词页面(上) 进击的版式简而言之就是分享一些我观察设计作品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都会讲到。
阅读文章 >
-
开发说这个设计实现不了?从3个阶段解决问题!
UI交互 2022-08-19前段时间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问到很多候选人开发沟通上的问题上,大多人都回答的模糊不清,决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讲一下在工作如何沟通协调项目。 [link h...前段时间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问到很多候选人开发沟通上的问题上,大多人都回答的模糊不清,决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讲一下在工作如何沟通协调项目。
想让设计更酷炫?先学会 6 种常用的动效落地方案(附插件下载) 大家好,我是小六。
阅读文章 >
本文分别以对接前准备、对接中避免摩擦、对接后追踪三个时间段讲解流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对接开发的重要性 作为产品设计师,无论在什么公司什么岗位,都免不了与研发团队进行沟通,如果不进行沟通就无法交付我们的设计稿,即便很成熟的团队也会出现在沟通上的问题,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沟通是必要的流程,为了创造一致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需要与开发人员在视觉上、交互上达到一致的想法,但是讲起来简单,说起来难,在整个过程设计师和开发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我们思考的如何达到美观的界面、流畅的交互等问题,而开发关心的是做这件事我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实现难度如何等等,首先目标就不在同一个维度,那么必然会造成我们在对接的时候出现掰扯的问题,最后耽误的都是双方的时间,更严重点页面最后的体验也没有达到一致。
任何团队都会出现设计师与开发脱节的问题很常见,遇见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毕竟人与人的性格、沟通方式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只需要在不同的流程里去做不同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对于任何设计师基本都会适用,往下看~
对接前的准备 1. 产品信息文档确认
在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产品经理会通知上下游进行需求的评审,这时候一般会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三个组进行需求的评估,具体的需求评审在本章就不细讲,我们此次主要讲设计师与开发相关的信息同步。
在评审过程中产品经理会把需求背景、需求目标等相关信息同步给相关的人员,作为设计师这时候就要关注需求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产品经理的目标,也是整个项目的目标,所以与每个人都相关,需求目标清晰后期推动开发的时候才会有依据。
评审会议结束后,产品经理会同步期望上线时间,如果是常规需求,会当时就评估出设计时间、开发时时间,我们设计师这时候就要关注这些时间,因为我们通过上线时间就可以估算开发节奏,给我们后期的修改以及临时添加的一些动效制作时间会留出充裕的时间。
设计评审流程细节本章不进行细节讲解,本章重点讲与开发对接。
近期我在公司做了一个商业化的直播项目需求,由于产品方没有过多的产研经验(后面才知道),在项目前期虽然进行了评审,但是评审的参与人员没有拉上我,等到需求给到我的时候,我顺便问了一下才知道已经评审完了,这对于我来讲是没办法进行设计输出的。
第一我不知道评审过程中开发的排期时间,以及测试时间,如果研发开始开发的时间与设计稿交付时间有冲突那么就是影响上线节奏。
第二涉及的交互操作产品经理是不清楚的,有没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复杂的交互产品也是同样不清楚,那么开发就会默认这是常规的交互,如果过程中添加那将会影响开发进度。
第三流程上不符合要求,期间如果有关键性信息没有达到共识,那将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
面对这种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重新拉个会评审一次会耽误大家的时间,很多人是不愿意的,但是呢我也不能单听产品一方面的沟通,因为很多细节他是不清楚的(产品经验较少),所以当时我的处理方法呢是我先通过产品给出的上线时间,然后与前端同学单独确认一下,这样至少保证上线时间是同步的,至于其他的细节我当时是利用设计评审的方式同步给开发交互逻辑、动效方式等。
此次这个需求呢本身不大是在旧版的基础上优化功能,理论上不需要走设计评审流程,但是因为当时没有通知参加评审导致很多信息不同步,而我需要传达给开发的东西也不能在后期在告诉他们,所以我利用设计评审流程把一些交互信息同步给开发。
2. 设计图准备
在设计稿完成后,如果是小需求一般是直接交付给研发,如果是大需求一般会进行设计评审,主要评审维度是设计稿是否与产品文档同步,设计目标是否符合产品目标等等,其次如果有复杂交互效果、设计细节、组件复用情况也需要与研发对齐。
若是直接交付研发,我们需要提前把设计稿内涉及的切图、图层间距、动效使用区域等关键信息提前准备好,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临时进行补充,影响开发节奏。
在设计稿内的切图,我们要提前与研发沟通,切图的范围和形式,最后把设计稿传入公司统一使用的协作网站,如蓝湖、即时设计等平台,大公司会有自己的协作平台。
3. 确定设计规范组件
讲个自己的踩坑案例,还是商业化的那个需求,由于为了商业化赋能,产品的需求文档并没有按照规范组件进行设计,但是由于产品文档标注的不清楚,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与产品进行沟通,最后结果当然也是无法复用组件,当时我就把组件规范修改了,重点是研发不知道,我当时想的是研发通过产品文档应该会了解到,事实确实我大意了,后面就导致组件方面我与研发进行了相爱相杀,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我劝大家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设计规范组件在设计前就需要进行确认,项目是否有存留的规范组件,如果有,需要在设计前以及设计中去确认哪些模块是否可以调用,开发是否已经将组件写入代码中,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贸然的设计,那在对接过程中会出现修改设计稿的风险。
如果是创新项目并且没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和组件,我们则需要在设计前就把规范组件的时间给算到需求内,一个产品的规范组件,决定着后续产品是否严谨、项目研发效率等等,因为规范组件不止是设计师的事情,还是团队研发比较关注的事情,研发们在代码里同样需要进行规范的组件复用。
4. 输出设计文档
当在做一些在旧版的产品页面上优化的需求时,还需要输出对应设计文档,给前端和测试看,设计文档需要写清楚设计稿优化的点,例如图标的细节优化、文字的字号优化、色彩优化、界面交互等等细节。
如果涉及到一些页面的交互,我们在提供设计稿的同时需要把具象的交互文件单独交给开发,不要奢望前端大佬们能脑补出页面之间的交互,我们不及时提供的话,后期修改研发可能会直接拒绝,并且口吐芬芳~(最简单的找到竞品页面演示给研发看)。
我的方法
前端在看我们设计稿时如果不是结构上的修改,他们不会去关注这些细节的点,而给测试看的目的是,有些公司测试会帮我们进行走查,如果不出设计文档测试没办法进行对比(测试提 bug 比设计师提 bug 更具有一些权威性)。
这里看一下我工作中输出的设计文档,我会把需求的背景、目标在设计文档上强调一下,再添加上设计目标,设计目标为了需求目标去赋能,这样在文档开始就与研发达成共识,让研发是带着共同完成目标的态度去看设计文档,便于我们后续推动,其次放上页面之间的说明。
5. 交付开发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交付给开发什么东西,首先是基本的设计稿,包括切图、间距、动效文件,其次是设计文档,包括需求背景、需求目标、设计目标、设计修改点说明。
对接中避免摩擦 1. 不要频繁修改
在交付设计稿后(基本设计图、设计文档),我们就要避免频繁修改,频繁的修改会导致设计稿来回更新,对开发造成一种困惑,最后在测试的时候,开发同学容易写乱,另一方面工作过的设计师都应该经历过,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修改设计稿,大部分的开发都会带点情绪,甚至不给我们改,这其实是因为大多开发的代码写的是比较规范统一的,如果中途进行修改可能会影响开发同学的代码规范,就像我们在完成一个设计稿的时候,产品经理突然改变需求,我们也是担心做好的设计稿因为修改而被打乱。
如果实在需要修改,一定要说明原因,而不是突然一个想法觉得这里设计不合适就进行修改(产品需求修改除外),我们要换位思考,具有同理心去工作,并且让开发同学感受到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减少工作量,这样在后续的一些需求中,我们的对接会很顺畅。
2. 重要信息及时通知
上面说的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修改,还有一种情况是研发在开发过程中,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突然收到产品经理的修改建议,这时候我们需要及时的同步给开发,或者给开发同事达成共识信息,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让我们修改的时候往往不会通知开发,因为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就是一个小的修改,例如改个位置、改个颜色等等,但不管是对我们还是对于开发其实都是比较重要的,不及时同步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如果在测试阶段没有发现问题,上线后就会造成设计师背锅的情况。
我曾经在做一个页面改版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产品找到我说改一个地方的交互,并且我也觉得那个交互方式应该改,当时的我以为产品经理会同时告诉开发修改的地方,但是直到项目上线后开发都没修改那个地方的交互,本来这个修改点是个小事情,谁知刚好那一个版本被用户吐槽那个页面的交互,结果可想而知领导拉个会议开始复盘,为什么没有改,索性大家没有互相甩锅的情况,产品经理说没有同步到开发,而我也是帮产品兜了一下说更新设计稿没有告诉开发,这个事情原本是个很小的事情,只需要我顺口同步给开发,就能够避免的,就因为我没有及时同步,造成用户的反馈,影响了产品的体验。
所以各位设计师工作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同步!
3. 统一需求目标
开始讲到过,在需求评审的时候要与开发对齐目标,为什么需要对齐目标,因为一个项目如果目标不对齐,那么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这个需求,设计师思考的是通过设计的手段,去帮助产品完成目标,如果设计稿上的复杂效果较多的时候,开发则会考虑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开发成本非常高等等,这也是说为什么我们开始就讲要输出设计文档,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的话就会导致开发是带着疑问写我们的页面,如果过程中在修改需求什么的,那我们跟开发又要相爱相杀了。
我的设计方式是通常是在产品评审阶段就与开发明确讲清楚,我大概要做什么样的效果,什么的交互形式,预计什么时候会交初步方案,中途也可能会有修改的点等等,提前让开发有个心理预期,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产生抵抗情绪。
我的经验
4. 输出交互动画
如果在前期没有时间进行动效设计并没有关系,研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在把动效方面给空出来后续写,这里讲的交互动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展示的动画,一种是 ui 中的动效。
展示动画
目的是为了告知开发页面运动的轨迹,在 1-4 中讲到我个人用的方法,大家如果是刚对接研发的话,建议还是输出完整的交互动画,这里推荐一些工具 AE、Principle、Pixso、Figma 等。
AE: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经典的动效绘制软件,什么样的效果都能实现,但是使用成本比较高(不建议)
Principle:国外的一款交互软件,制作页面交互很方面,可以直接导入 figma 和 sketch,由于是国外软件需要使用英文界面,但是国内也有汉化版。
Pixso:国产最新的设计软件与 figma 类似,做交互的方式是使用多个页面添加热区进行使用,具体体验如何还不清楚(可以用用)
Figma:设计软件目前的天花板,流畅的体验,支持页面动画设计,但是需要安装插件才可以(建议使用)
动效文件
这个比较重要!我们一定要与研发同事沟通好,产品内使用什么样格式的动效文件,统一后能提升后续的开发效率,动效格式使用乱套的话,后续我们做更新迭代时做替换会很麻烦,开发也同样如此,这里推荐几种动效格式文件,分别是 GIF、json、pag、svga 这 4 种。
GIF:传统的动效文件格式,优点是学习成本低,第一个缺点是内存大,图片容易失真模糊,他的原理就是把每一帧的图片融合在一起,最后形成动画,图片越多,内存越大,第二个缺点是占用产品资源,当内存过高时,在加载时会出现卡顿。
Json:该文件格式是通过 Lottie 实现的,是 Airbnb 开发的一款能够为原生应用添加动画效果的开源工具,它的优点就是内存小、无需加载、动画不会失真,缺点呢就是支持得动画方式没有 gif 那么全面,以及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具体使用步骤是需要我们装 ae 插件 bodymovin,通过插件导出 json,常遇见的问题就是在导出渐变动画时,渐变效果会消失,这是因为我们 ae 安装得都是中文版,而该插件更多的适配是英文版,不过没关系这里可以把渐变效果的名字改为 gradient fill1 就可以了,如果多个渐变的话我们更改后面序列号就可以,比如 gradient fill1、gradient fill2、gradient fill3…,这里把汉化插件链接也给大家找到了。
网站链接: https://zdo.fun/?p=557
我的经验
Pag:pag 是腾讯研发的一种技术文件,最初主要用于游戏动画和直播动画,用来解决复杂的动画效果,目前在 ui 页面中运用也比较多,优点是占比内存比 json 文件更小,支持的动画方式也更丰富,运行时可编辑,缺点是适配原生有些问题,压缩位图时会出现不显示,这个软件目前还在完善阶段,我曾经也使用过,后来因为适配问题就放弃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通过下面链接下载。
网站链接: https://pag.io/docs/install.html
svga:该文件格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完整的将位图转换成二进制代码,并且内存占比较于 json 更小,播放资源占用更低,并且技术上相对稳定(建议使用)
网站链接: https://svga.io/designer.html
我们看下 svg 实现的效果
最后,我们一定要统一产品内使用的动效文件格式,这样既方便我们,也方便开发,让开发看到我们设计师的严谨性,便于后续合作。
对接后应该干什么 1. 跟进开发进度
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实时了解开发的进度,这样能够保证我们在过程中掌握自己的设计节奏,什么时间交给开发动效文件,如果进行修改也可以不影响上线时间(当然不建议这样做),那么具体需要怎么跟进呢,大概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时间进度跟进:
设计师可以时不时的问一嘴,是否能按照正常的计划时间节点提测(正常需求提交后,开发会给出开发排期,尽量按照时间排期走,否则项目进度会变得很不可控)。
如果开发反馈时间会有延期风险,那设计师第一时间就要了解原因,以及预计延期多久,然后自身评估以下对设计上是否有影响。
需求变更跟进:
一般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需求调整/变更的点,那么其中就会涉及设计上的改动,改动小的话产品经理有时候会直接告诉我们,并不会告诉开发,这时候如果身为设计师的我们要及时通知开发,并说明原因(避免争论)。
并且,需求变更后,需要和开发评估新的项目上线时间点,站在我们或者产品角度理解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修改,对于开发来讲是耗费时间较长的,需要我们注意是否会影响上线时间。
交互动效实现跟进:
在 2-4 中讲到我们要输出交互动画,虽然我们输出的动画很直观,以及动效文件也完整,但是避免不了认知上的偏差,有时候开发会按照技术难度以及自身理解去完整交互效果,我们中途要随时跟进了解,避免开发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测试跟进:
及时了解该需求是否已经提测、哪些还未提测,若到了提测时间的功能未进入测试,可以询问产品或开发什么原因,这样对项目或设计师都是负责的。
另外一点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在提测阶段介入 UI 走查,因为各个公司或者项目测试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及时把 UI 走查工作介入进去,给开发预留出修改时间,有的小公司不重视 UI 走查流程,这里我们就可以自驱进行走查,主动找测试同学了解提测时间,及时走查,保证页面还原度。
2. 设计走查
走查是 UI 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它决定着产品上线后能否完美的展现给用户,下面我大致把走查的流程以及范围给大家梳理下。
创建走查文档
在 UI 走查阶段,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走查文档便于开发浏览解决,走查文档主要包含日期、版本、项目名称、模块、端口、问题描述、修改状态、图片标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问题更加详细,体现设计师的专业度,一般我是使用在线表格去建立走查文档,当然这个看每个公司所使用的协作平台。
开通手机权限
一般在走查移动端产品时,安装测试包需要开通账号权限,这里可以找公司的开发或者测试同事给开通,避免影响走查效率。
走查范围
分为基础走查、细节走查、适配走查
基础走查包含字体、颜色、图标、间距、对齐方式等具体可根据产品形态进行延伸,其中间距走查比较费时间,需要我们通过测试机截图后,按照倍数缩放到源文件内进行测量,测试机分辨率需要保证与设计稿一致,否则测量不准确,例如设计图是 375*812,以 ios 为例测试机则需要使用与 375*812 分辨率相同的尺寸测试。
细节走查包含字体截字、按压状态、组件内容、交互状态
适配走查包含关键信息是否超出屏幕、是否出现挤压、是否出现重叠、识别度是否清晰
3. 避免添加复杂交互
在走查阶段如果我们发现部分的交互效果不太理想,并未达到预期,我们可以与开发进行沟通是否可以修改,或者添加新的交互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重新设计或者定义一个新的交互动效的话,会增加非常大的开发工作量,可能也会与开发产生争吵,我们在这个时期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如果实在没有解决办法的时候再去添加新的交互。
我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会分两点考虑这个事情。
第一评估下当下这个交互效果是否会影响用户体验,如果影响用户体验我会要求开发必须 100%还原,当然我会讲述清楚为什么改,避免让开发产生情绪抵抗。
第二是如果不影响用户体验,但是还原度没有达到预期,我同样会先找开发进行沟通,例如按照交互稿还原会有什么困难,是时间上的困难还是技术上的困难,时间上如果困难我会沟通好下一期必须还原到位,技术上困难我一般会修改交互形式,尽量保证上线后给用户展现的是完美的状态。
4. 数据追踪
作为设计师在需求上线后并不代表需求就结束了,我们还需要追踪数据情况是好是坏,为什么我们设计师要去追踪这个数据呢,追踪数据是为了让我们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设计价值,随着现在互联网发展逐渐饱和,那么企业对于各个岗位的要求也跟互联网初期不一样,以前我们只需要画画图交付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企业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说简单点就是做 UI 的人很多,优秀的 UI 一样很多,那么我们就得被迫提升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被淘汰。
而追踪数据其实就是增加我们得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能够体现自己设计能力的一项内容,设计最终是为商业而服务的,但我们不能嘴上说说,而是要拿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数据,我们的设计如何为数据赋能的,如何帮业务达到目标等等,数据如何分析是个很庞大的体系这里只讲下我们身为设计师为什么需要追踪数据。
简单讲下工作中数据解析的案例。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直播商业化改版需求,改版背景呢是直播业务由原先的为 c 端用户赋能改为,为 b 端企业赋能,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产生价值,那么基于这个直播形态肯定是需要变化的,需求目标由原先的「用户收益」改为「企业收益」,新的目标具体为提升企业品牌曝光点击、互动、预约人数、提升直播在企业客户测的感知收益。
案例
基于这个目标,其实不难发现,目标已经从用户侧改为大客户,更多的是为企业去赋能,页面的结构肯定需要进行变化的,左边的图呢是改版之前的,右边的是改版之后的,那么我当时的思路呢其实就是基于数据方面去进行优化。
整体:产品策略添加了二级浮窗用来承载更多内容。
直播介绍:首先旧版策略是直播介绍对于用户而言并不重要,用户只需要通过看到直播标题就能够了解大致直播内容,更多是以引导形式存在,所以信息外漏较少,而新的策略是讲企业介绍默认展示在二级浮窗内,用户可选择关闭,提升企业感知。
投递简历:旧版策略是需要侧重用户投递率,因此在预约界面就展示入口,而新的策略是需要给企业强化观看人数、预约人数从而提升客户价值,基于这一点,我当时是通过数据后台看了下预约页面的点击数据,发现点击率最最高的是「投递简历」入口,而「预约直播」入口点击率相对较低,因此把投递简历入口调账到浮窗 tab 区域,降低层级,让预约直播成为视觉焦点,而上线后数据也是符合预期。
企业关注:将企业名称与关注结合并且放大,提升关注量,强化企业品牌感知和数据感知,关注与预约直播两者无论数据高低,都是符合企业目标,从而便于业务人员与企业进行合作沟通。
从我这个案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基本上任何需求都是可以通过数据的维度,进行优化,并且通过量化指标提升设计价值,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都有很大收益,并且我们追踪数据也便于后续我们与开发对接时,可以通过数据维度去促进我们设计上的修改、完善等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需要对每个需求都要进行数据追踪。
总结 无论是对接前、对接中、对接后,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熟知这些细节后,才能更好的与开发合作,进行项目推进,优秀的设计师不仅是专业和技术上的成熟,还需要有协作上下游的能力,在很多团队中设计师跟开发都会面临不一样的挑战最终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发生冲突,我们需要减少这样的冲突。
-
开发说这个设计实现不了?从3个阶段解决问题!
UI交互 2022-08-19前段时间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问到很多候选人开发沟通上的问题上,大多人都回答的模糊不清,决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讲一下在工作如何沟通协调项目。 [link h...前段时间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问到很多候选人开发沟通上的问题上,大多人都回答的模糊不清,决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讲一下在工作如何沟通协调项目。
想让设计更酷炫?先学会 6 种常用的动效落地方案(附插件下载) 大家好,我是小六。
阅读文章 >
本文分别以对接前准备、对接中避免摩擦、对接后追踪三个时间段讲解流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对接开发的重要性 作为产品设计师,无论在什么公司什么岗位,都免不了与研发团队进行沟通,如果不进行沟通就无法交付我们的设计稿,即便很成熟的团队也会出现在沟通上的问题,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沟通是必要的流程,为了创造一致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需要与开发人员在视觉上、交互上达到一致的想法,但是讲起来简单,说起来难,在整个过程设计师和开发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我们思考的如何达到美观的界面、流畅的交互等问题,而开发关心的是做这件事我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实现难度如何等等,首先目标就不在同一个维度,那么必然会造成我们在对接的时候出现掰扯的问题,最后耽误的都是双方的时间,更严重点页面最后的体验也没有达到一致。
任何团队都会出现设计师与开发脱节的问题很常见,遇见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毕竟人与人的性格、沟通方式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只需要在不同的流程里去做不同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对于任何设计师基本都会适用,往下看~
对接前的准备 1. 产品信息文档确认
在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产品经理会通知上下游进行需求的评审,这时候一般会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三个组进行需求的评估,具体的需求评审在本章就不细讲,我们此次主要讲设计师与开发相关的信息同步。
在评审过程中产品经理会把需求背景、需求目标等相关信息同步给相关的人员,作为设计师这时候就要关注需求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产品经理的目标,也是整个项目的目标,所以与每个人都相关,需求目标清晰后期推动开发的时候才会有依据。
评审会议结束后,产品经理会同步期望上线时间,如果是常规需求,会当时就评估出设计时间、开发时时间,我们设计师这时候就要关注这些时间,因为我们通过上线时间就可以估算开发节奏,给我们后期的修改以及临时添加的一些动效制作时间会留出充裕的时间。
设计评审流程细节本章不进行细节讲解,本章重点讲与开发对接。
近期我在公司做了一个商业化的直播项目需求,由于产品方没有过多的产研经验(后面才知道),在项目前期虽然进行了评审,但是评审的参与人员没有拉上我,等到需求给到我的时候,我顺便问了一下才知道已经评审完了,这对于我来讲是没办法进行设计输出的。
第一我不知道评审过程中开发的排期时间,以及测试时间,如果研发开始开发的时间与设计稿交付时间有冲突那么就是影响上线节奏。
第二涉及的交互操作产品经理是不清楚的,有没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复杂的交互产品也是同样不清楚,那么开发就会默认这是常规的交互,如果过程中添加那将会影响开发进度。
第三流程上不符合要求,期间如果有关键性信息没有达到共识,那将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
面对这种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重新拉个会评审一次会耽误大家的时间,很多人是不愿意的,但是呢我也不能单听产品一方面的沟通,因为很多细节他是不清楚的(产品经验较少),所以当时我的处理方法呢是我先通过产品给出的上线时间,然后与前端同学单独确认一下,这样至少保证上线时间是同步的,至于其他的细节我当时是利用设计评审的方式同步给开发交互逻辑、动效方式等。
此次这个需求呢本身不大是在旧版的基础上优化功能,理论上不需要走设计评审流程,但是因为当时没有通知参加评审导致很多信息不同步,而我需要传达给开发的东西也不能在后期在告诉他们,所以我利用设计评审流程把一些交互信息同步给开发。
2. 设计图准备
在设计稿完成后,如果是小需求一般是直接交付给研发,如果是大需求一般会进行设计评审,主要评审维度是设计稿是否与产品文档同步,设计目标是否符合产品目标等等,其次如果有复杂交互效果、设计细节、组件复用情况也需要与研发对齐。
若是直接交付研发,我们需要提前把设计稿内涉及的切图、图层间距、动效使用区域等关键信息提前准备好,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临时进行补充,影响开发节奏。
在设计稿内的切图,我们要提前与研发沟通,切图的范围和形式,最后把设计稿传入公司统一使用的协作网站,如蓝湖、即时设计等平台,大公司会有自己的协作平台。
3. 确定设计规范组件
讲个自己的踩坑案例,还是商业化的那个需求,由于为了商业化赋能,产品的需求文档并没有按照规范组件进行设计,但是由于产品文档标注的不清楚,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与产品进行沟通,最后结果当然也是无法复用组件,当时我就把组件规范修改了,重点是研发不知道,我当时想的是研发通过产品文档应该会了解到,事实确实我大意了,后面就导致组件方面我与研发进行了相爱相杀,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我劝大家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设计规范组件在设计前就需要进行确认,项目是否有存留的规范组件,如果有,需要在设计前以及设计中去确认哪些模块是否可以调用,开发是否已经将组件写入代码中,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贸然的设计,那在对接过程中会出现修改设计稿的风险。
如果是创新项目并且没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和组件,我们则需要在设计前就把规范组件的时间给算到需求内,一个产品的规范组件,决定着后续产品是否严谨、项目研发效率等等,因为规范组件不止是设计师的事情,还是团队研发比较关注的事情,研发们在代码里同样需要进行规范的组件复用。
4. 输出设计文档
当在做一些在旧版的产品页面上优化的需求时,还需要输出对应设计文档,给前端和测试看,设计文档需要写清楚设计稿优化的点,例如图标的细节优化、文字的字号优化、色彩优化、界面交互等等细节。
如果涉及到一些页面的交互,我们在提供设计稿的同时需要把具象的交互文件单独交给开发,不要奢望前端大佬们能脑补出页面之间的交互,我们不及时提供的话,后期修改研发可能会直接拒绝,并且口吐芬芳~(最简单的找到竞品页面演示给研发看)。
我的方法
前端在看我们设计稿时如果不是结构上的修改,他们不会去关注这些细节的点,而给测试看的目的是,有些公司测试会帮我们进行走查,如果不出设计文档测试没办法进行对比(测试提 bug 比设计师提 bug 更具有一些权威性)。
这里看一下我工作中输出的设计文档,我会把需求的背景、目标在设计文档上强调一下,再添加上设计目标,设计目标为了需求目标去赋能,这样在文档开始就与研发达成共识,让研发是带着共同完成目标的态度去看设计文档,便于我们后续推动,其次放上页面之间的说明。
5. 交付开发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交付给开发什么东西,首先是基本的设计稿,包括切图、间距、动效文件,其次是设计文档,包括需求背景、需求目标、设计目标、设计修改点说明。
对接中避免摩擦 1. 不要频繁修改
在交付设计稿后(基本设计图、设计文档),我们就要避免频繁修改,频繁的修改会导致设计稿来回更新,对开发造成一种困惑,最后在测试的时候,开发同学容易写乱,另一方面工作过的设计师都应该经历过,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修改设计稿,大部分的开发都会带点情绪,甚至不给我们改,这其实是因为大多开发的代码写的是比较规范统一的,如果中途进行修改可能会影响开发同学的代码规范,就像我们在完成一个设计稿的时候,产品经理突然改变需求,我们也是担心做好的设计稿因为修改而被打乱。
如果实在需要修改,一定要说明原因,而不是突然一个想法觉得这里设计不合适就进行修改(产品需求修改除外),我们要换位思考,具有同理心去工作,并且让开发同学感受到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减少工作量,这样在后续的一些需求中,我们的对接会很顺畅。
2. 重要信息及时通知
上面说的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修改,还有一种情况是研发在开发过程中,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突然收到产品经理的修改建议,这时候我们需要及时的同步给开发,或者给开发同事达成共识信息,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让我们修改的时候往往不会通知开发,因为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就是一个小的修改,例如改个位置、改个颜色等等,但不管是对我们还是对于开发其实都是比较重要的,不及时同步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如果在测试阶段没有发现问题,上线后就会造成设计师背锅的情况。
我曾经在做一个页面改版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产品找到我说改一个地方的交互,并且我也觉得那个交互方式应该改,当时的我以为产品经理会同时告诉开发修改的地方,但是直到项目上线后开发都没修改那个地方的交互,本来这个修改点是个小事情,谁知刚好那一个版本被用户吐槽那个页面的交互,结果可想而知领导拉个会议开始复盘,为什么没有改,索性大家没有互相甩锅的情况,产品经理说没有同步到开发,而我也是帮产品兜了一下说更新设计稿没有告诉开发,这个事情原本是个很小的事情,只需要我顺口同步给开发,就能够避免的,就因为我没有及时同步,造成用户的反馈,影响了产品的体验。
所以各位设计师工作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同步!
3. 统一需求目标
开始讲到过,在需求评审的时候要与开发对齐目标,为什么需要对齐目标,因为一个项目如果目标不对齐,那么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这个需求,设计师思考的是通过设计的手段,去帮助产品完成目标,如果设计稿上的复杂效果较多的时候,开发则会考虑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开发成本非常高等等,这也是说为什么我们开始就讲要输出设计文档,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的话就会导致开发是带着疑问写我们的页面,如果过程中在修改需求什么的,那我们跟开发又要相爱相杀了。
我的设计方式是通常是在产品评审阶段就与开发明确讲清楚,我大概要做什么样的效果,什么的交互形式,预计什么时候会交初步方案,中途也可能会有修改的点等等,提前让开发有个心理预期,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产生抵抗情绪。
我的经验
4. 输出交互动画
如果在前期没有时间进行动效设计并没有关系,研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在把动效方面给空出来后续写,这里讲的交互动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展示的动画,一种是 ui 中的动效。
展示动画
目的是为了告知开发页面运动的轨迹,在 1-4 中讲到我个人用的方法,大家如果是刚对接研发的话,建议还是输出完整的交互动画,这里推荐一些工具 AE、Principle、Pixso、Figma 等。
AE: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经典的动效绘制软件,什么样的效果都能实现,但是使用成本比较高(不建议)
Principle:国外的一款交互软件,制作页面交互很方面,可以直接导入 figma 和 sketch,由于是国外软件需要使用英文界面,但是国内也有汉化版。
Pixso:国产最新的设计软件与 figma 类似,做交互的方式是使用多个页面添加热区进行使用,具体体验如何还不清楚(可以用用)
Figma:设计软件目前的天花板,流畅的体验,支持页面动画设计,但是需要安装插件才可以(建议使用)
动效文件
这个比较重要!我们一定要与研发同事沟通好,产品内使用什么样格式的动效文件,统一后能提升后续的开发效率,动效格式使用乱套的话,后续我们做更新迭代时做替换会很麻烦,开发也同样如此,这里推荐几种动效格式文件,分别是 GIF、json、pag、svga 这 4 种。
GIF:传统的动效文件格式,优点是学习成本低,第一个缺点是内存大,图片容易失真模糊,他的原理就是把每一帧的图片融合在一起,最后形成动画,图片越多,内存越大,第二个缺点是占用产品资源,当内存过高时,在加载时会出现卡顿。
Json:该文件格式是通过 Lottie 实现的,是 Airbnb 开发的一款能够为原生应用添加动画效果的开源工具,它的优点就是内存小、无需加载、动画不会失真,缺点呢就是支持得动画方式没有 gif 那么全面,以及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具体使用步骤是需要我们装 ae 插件 bodymovin,通过插件导出 json,常遇见的问题就是在导出渐变动画时,渐变效果会消失,这是因为我们 ae 安装得都是中文版,而该插件更多的适配是英文版,不过没关系这里可以把渐变效果的名字改为 gradient fill1 就可以了,如果多个渐变的话我们更改后面序列号就可以,比如 gradient fill1、gradient fill2、gradient fill3…,这里把汉化插件链接也给大家找到了。
网站链接: https://zdo.fun/?p=557
我的经验
Pag:pag 是腾讯研发的一种技术文件,最初主要用于游戏动画和直播动画,用来解决复杂的动画效果,目前在 ui 页面中运用也比较多,优点是占比内存比 json 文件更小,支持的动画方式也更丰富,运行时可编辑,缺点是适配原生有些问题,压缩位图时会出现不显示,这个软件目前还在完善阶段,我曾经也使用过,后来因为适配问题就放弃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通过下面链接下载。
网站链接: https://pag.io/docs/install.html
svga:该文件格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完整的将位图转换成二进制代码,并且内存占比较于 json 更小,播放资源占用更低,并且技术上相对稳定(建议使用)
网站链接: https://svga.io/designer.html
我们看下 svg 实现的效果
最后,我们一定要统一产品内使用的动效文件格式,这样既方便我们,也方便开发,让开发看到我们设计师的严谨性,便于后续合作。
对接后应该干什么 1. 跟进开发进度
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实时了解开发的进度,这样能够保证我们在过程中掌握自己的设计节奏,什么时间交给开发动效文件,如果进行修改也可以不影响上线时间(当然不建议这样做),那么具体需要怎么跟进呢,大概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时间进度跟进:
设计师可以时不时的问一嘴,是否能按照正常的计划时间节点提测(正常需求提交后,开发会给出开发排期,尽量按照时间排期走,否则项目进度会变得很不可控)。
如果开发反馈时间会有延期风险,那设计师第一时间就要了解原因,以及预计延期多久,然后自身评估以下对设计上是否有影响。
需求变更跟进:
一般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需求调整/变更的点,那么其中就会涉及设计上的改动,改动小的话产品经理有时候会直接告诉我们,并不会告诉开发,这时候如果身为设计师的我们要及时通知开发,并说明原因(避免争论)。
并且,需求变更后,需要和开发评估新的项目上线时间点,站在我们或者产品角度理解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修改,对于开发来讲是耗费时间较长的,需要我们注意是否会影响上线时间。
交互动效实现跟进:
在 2-4 中讲到我们要输出交互动画,虽然我们输出的动画很直观,以及动效文件也完整,但是避免不了认知上的偏差,有时候开发会按照技术难度以及自身理解去完整交互效果,我们中途要随时跟进了解,避免开发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测试跟进:
及时了解该需求是否已经提测、哪些还未提测,若到了提测时间的功能未进入测试,可以询问产品或开发什么原因,这样对项目或设计师都是负责的。
另外一点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在提测阶段介入 UI 走查,因为各个公司或者项目测试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及时把 UI 走查工作介入进去,给开发预留出修改时间,有的小公司不重视 UI 走查流程,这里我们就可以自驱进行走查,主动找测试同学了解提测时间,及时走查,保证页面还原度。
2. 设计走查
走查是 UI 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它决定着产品上线后能否完美的展现给用户,下面我大致把走查的流程以及范围给大家梳理下。
创建走查文档
在 UI 走查阶段,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走查文档便于开发浏览解决,走查文档主要包含日期、版本、项目名称、模块、端口、问题描述、修改状态、图片标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问题更加详细,体现设计师的专业度,一般我是使用在线表格去建立走查文档,当然这个看每个公司所使用的协作平台。
开通手机权限
一般在走查移动端产品时,安装测试包需要开通账号权限,这里可以找公司的开发或者测试同事给开通,避免影响走查效率。
走查范围
分为基础走查、细节走查、适配走查
基础走查包含字体、颜色、图标、间距、对齐方式等具体可根据产品形态进行延伸,其中间距走查比较费时间,需要我们通过测试机截图后,按照倍数缩放到源文件内进行测量,测试机分辨率需要保证与设计稿一致,否则测量不准确,例如设计图是 375*812,以 ios 为例测试机则需要使用与 375*812 分辨率相同的尺寸测试。
细节走查包含字体截字、按压状态、组件内容、交互状态
适配走查包含关键信息是否超出屏幕、是否出现挤压、是否出现重叠、识别度是否清晰
3. 避免添加复杂交互
在走查阶段如果我们发现部分的交互效果不太理想,并未达到预期,我们可以与开发进行沟通是否可以修改,或者添加新的交互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重新设计或者定义一个新的交互动效的话,会增加非常大的开发工作量,可能也会与开发产生争吵,我们在这个时期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如果实在没有解决办法的时候再去添加新的交互。
我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会分两点考虑这个事情。
第一评估下当下这个交互效果是否会影响用户体验,如果影响用户体验我会要求开发必须 100%还原,当然我会讲述清楚为什么改,避免让开发产生情绪抵抗。
第二是如果不影响用户体验,但是还原度没有达到预期,我同样会先找开发进行沟通,例如按照交互稿还原会有什么困难,是时间上的困难还是技术上的困难,时间上如果困难我会沟通好下一期必须还原到位,技术上困难我一般会修改交互形式,尽量保证上线后给用户展现的是完美的状态。
4. 数据追踪
作为设计师在需求上线后并不代表需求就结束了,我们还需要追踪数据情况是好是坏,为什么我们设计师要去追踪这个数据呢,追踪数据是为了让我们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设计价值,随着现在互联网发展逐渐饱和,那么企业对于各个岗位的要求也跟互联网初期不一样,以前我们只需要画画图交付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企业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说简单点就是做 UI 的人很多,优秀的 UI 一样很多,那么我们就得被迫提升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被淘汰。
而追踪数据其实就是增加我们得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能够体现自己设计能力的一项内容,设计最终是为商业而服务的,但我们不能嘴上说说,而是要拿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数据,我们的设计如何为数据赋能的,如何帮业务达到目标等等,数据如何分析是个很庞大的体系这里只讲下我们身为设计师为什么需要追踪数据。
简单讲下工作中数据解析的案例。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直播商业化改版需求,改版背景呢是直播业务由原先的为 c 端用户赋能改为,为 b 端企业赋能,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产生价值,那么基于这个直播形态肯定是需要变化的,需求目标由原先的「用户收益」改为「企业收益」,新的目标具体为提升企业品牌曝光点击、互动、预约人数、提升直播在企业客户测的感知收益。
案例
基于这个目标,其实不难发现,目标已经从用户侧改为大客户,更多的是为企业去赋能,页面的结构肯定需要进行变化的,左边的图呢是改版之前的,右边的是改版之后的,那么我当时的思路呢其实就是基于数据方面去进行优化。
整体:产品策略添加了二级浮窗用来承载更多内容。
直播介绍:首先旧版策略是直播介绍对于用户而言并不重要,用户只需要通过看到直播标题就能够了解大致直播内容,更多是以引导形式存在,所以信息外漏较少,而新的策略是讲企业介绍默认展示在二级浮窗内,用户可选择关闭,提升企业感知。
投递简历:旧版策略是需要侧重用户投递率,因此在预约界面就展示入口,而新的策略是需要给企业强化观看人数、预约人数从而提升客户价值,基于这一点,我当时是通过数据后台看了下预约页面的点击数据,发现点击率最最高的是「投递简历」入口,而「预约直播」入口点击率相对较低,因此把投递简历入口调账到浮窗 tab 区域,降低层级,让预约直播成为视觉焦点,而上线后数据也是符合预期。
企业关注:将企业名称与关注结合并且放大,提升关注量,强化企业品牌感知和数据感知,关注与预约直播两者无论数据高低,都是符合企业目标,从而便于业务人员与企业进行合作沟通。
从我这个案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基本上任何需求都是可以通过数据的维度,进行优化,并且通过量化指标提升设计价值,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都有很大收益,并且我们追踪数据也便于后续我们与开发对接时,可以通过数据维度去促进我们设计上的修改、完善等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需要对每个需求都要进行数据追踪。
总结 无论是对接前、对接中、对接后,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熟知这些细节后,才能更好的与开发合作,进行项目推进,优秀的设计师不仅是专业和技术上的成熟,还需要有协作上下游的能力,在很多团队中设计师跟开发都会面临不一样的挑战最终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发生冲突,我们需要减少这样的冲突。
-
设计风向标!从「墨尔本设计奖」看国外设计趋势(下)
UI交互 2022-08-19「设计风向标」墨尔本设计奖 2022 年度奖项在 7 月 7 日公布,全球超 7500 个品牌和 2500 个工作室参与提报了近万个项目,涵盖 10 大类...「设计风向标」 墨尔本设计奖 2022 年度奖项在 7 月 7 日公布,全球超 7500 个品牌和 2500 个工作室参与提报了近万个项目,涵盖 10 大类目近百个细分类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增设 Better future 类别,旨在关注设计与 ESG 发展,而在室内设计大类中,则首次聚焦潮玩体验业态,并授予中国潮玩集合品牌 X11 金奖。组委会表示,环境可持续将是未来重点趋势,而潮玩则给中国文化出海带来更多可能。
设计风向标!从「墨尔本设计奖」看国外设计趋势(上) 「设计风向标」墨尔本设计奖 2022 年度奖项在 7 月 7 日公布,全球超 7500 个品牌和 2500 个工作室参与提报了近万个项目,涵盖 10 大类目近百个细分类别。
阅读文章 >
什么是墨尔本设计奖?
墨尔本设计奖是由 DRIVEN x DESIGN 主办的全球性大奖,主办方拥有十个年度奖项,其中涵盖巴黎设计奖、伦敦设计奖、柏林设计奖、纽约设计奖等,而墨尔本设计奖是系列奖项中最早设立的,因其严格的评审制度,该奖项历来都是国内外设计师争相竞争的目标。
DRIVEN×DESIGN 拥有超过 75000 名会员,7500 个品牌及 2500 个设计工作室组成的全球社区,会员涵盖全球设计师、思想家、战略家及设计爱好者等。
墨尔本设计奖奖项分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创新设计三个方向,其中每个方向下面包含各个细分行业领域。
2022 年“墨尔本设计奖”获奖作品
墨尔本设计奖因为涉及到 10 个大类上百个小类,因此本篇内容只分享大类为主。
本次分享《产品设计类》中的金奖,包括平面设计、家居设计、营销设计等作品
2022 年墨尔本设计奖在《创新类设计中》新增了 2 项小类,包括未来环境、无障碍设计类,可见依赖环境的设计和无障碍设计将是未来的趋势。
目录
在建筑类设计中,中国建筑设计入榜切获得金奖的较多。
空间设计-建筑类
澳新银行——金奖 Grampians Peaks Trail (GPT) Stage-2 ——金奖 深圳大浪消防局——金奖 西安时光谷示范区——金奖 菲茨罗伊之家——金奖 A Stitch In Time——金奖 乌镇白银时代公寓——金奖 Kirra Gardens——金奖 空间设计-室内类
CreativeCubes.Co——金奖 Insight Body and Mind——金奖 Froebel Carlton——金奖 Grill Americano——金奖 KZO – Westfield Doncaster——金奖 SHANG·SUO——金奖 From O to X——金奖 上海-一龙点心社——金奖 The Night——金奖 X11 旗舰店(温州 Incity Mega)——金奖 空间设计-环境类
THE LUME——金奖 沉阳浑南新都中日工业园——金奖 蜀山古南街改造更新三栋——金奖 水上花园购物中心——金奖 1. 空间设计-建筑类
2. 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类
3. 空间设计-环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