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去这四大风口搞钱

    设计动态 2023-01-31
    2023年,有哪些新机会?对趋势最敏感的投资人,早已在出差途中、寻找路上。 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双重夹击下,2022年的创投圈并不好过。消费投资疲软,一位原来投消费的投资人开始换道硬科技,补课物理和化学。有科技领域投资人表示,下半年没有出手一个项目,全年投的项目

    今年伊始,有哪些方向将成为热门的风口?这篇文章,作者拆解新能源、智能制造、元宇宙和出海中的新机会,希望能对大家找工作、投资和搞钱,有所帮助。

    2023年,有哪些新机会?对趋势最敏感的投资人,早已在出差途中、寻找路上。

    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双重夹击下,2022年的创投圈并不好过。消费投资疲软,一位原来投消费的投资人开始换道硬科技,补课物理和化学。有科技领域投资人表示,下半年没有出手一个项目,全年投的项目数量是上一年的三分之一,新项目只有个位数。

    新的一年,投资人们判断行情肯定比2022年要好,创投会慢热上升。有人形容,2023将是春风吹又生的一年,有人总结关键词是,去泡沫、复苏与孕育。

    不过,“创投机会依然非常分散”,有投资人以科技领域为例表示,虽然能看到科技领域的单点突破,但全球缺乏技术大趋势的统一共识。

    2023年,“势”在何方,钱往哪去?这恐怕是开年以来,创投人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

    过去一个月,深燃沟通了十多位科技、消费领域的投资人,试图从创投视角,拆解新能源、智能制造、元宇宙、出海这四大“长风口”,有哪些新的趋势与机会?

    一、新能源三趋势:储能有大机会,动力电池“替补热”,商用车智能化 2022年最火赛道,毫无疑问是“新能源”。关注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无一例外表示,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23年,相信在技术、市场、政策的合力下,产业链里依有不少新机会。

    总结多位投资人的观点,目前来看新能源里有三大趋势:氢能、可控核聚变和储能技术,有变革性的技术机会;动力电池有材料替代背景下的新机会;乘用车和商用车加速电动化、智能化。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能源中的氢能、可控核聚变,以及各种各样存储能源的技术,倍受投资人关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称,将持续关注这些领域,其投资的中储国能,位列压缩空气储能(是典型的大规模、长时、物理形式的储能)领域全国第一;在刚起步的可控核聚变领域,中科创星也频繁出手。

    一般来说,这些投资机会更多属于PE(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或者偏后期的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因为基建侧的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动力电池的关键词是“替代”。嘉和盛资产管理投资经理沈之总结为,用钠离子电池(简称钠电池)替代锂电,用钙钛矿去替代晶硅,我国的钠电池、钙钛矿技术国内外领先,能带来大的投资机会窗口。

    因为锂电原材料价格攀升、供需失衡,倒逼作为替代方案之一的钠电池,在2022年加速商业化,到2023年有可能进入钠电产业化元年,实现小批量出货。相比钠离子电池,钠电池在成本敏感的领域,应用潜力更大,例如,分布式电网储能、两轮车、低速交通工具等。

    一股钠电池热潮从巨头刮到高校。宁德时代等龙头电池企业争先布局,一级市场里中科海纳的估值一年涨了8倍,二级市场传艺科技的股价4个月翻了近两倍,“科学家、高校老师下场创业,项目估值水涨船高”,一位关注新能源的投资人直言,但这之中存在着泡沫,“一个早期项目,团队还不够健全、技术也不太成熟,估值起点就是两个亿”。

    另一个新能源行业的“新宠”,是刚诞生十年的钙钛矿。作为光伏材料,它被认为很有可能替代硅晶,是下一代光伏路线的“终极答案”。沈之分析称,光伏产业当前的痛点是,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已经达到极限,很难继续突破,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更高、可期成本更低。

    但对于钠电池、钙钛矿这两个新能源的“颠覆者”,沈之持乐观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作为一种新材料,性能的稳定性、大规模量产的能力未被验证,产业化还在起步阶段。

    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机会,主题依然是新能源化+智能化。

    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要加速智能化。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抓紧时间量产装车,已经是非常确定的趋势”,洪泰基金高级投资副总裁刘雨佳对深燃表示,技术创新上,短短几年时间,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已经达到L2并在接近L3甚至L4的水平,但商业化方面尚未大规模落地,考验着投资人的耐心。投资了文远知行的熊伟铭分析原因:并非卡在技术上,而是卡在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顾虑和法律法规上。

    接下来把目光放到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包括卡车、物流车或配送车等),它被认为是下一个投资洼地。继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爆发、渗透率超过27%,而头部公司完成股票兑现、股价开始波动,“一级市场对整车的关注点,或许会逐渐转移至新能源商用车”,刘雨佳表示,不过,需求端和供给端在互相影响,对相关参与方而言,帮助意向客户算清楚投入产出并且能够落实,才是关键。

    新能源商用车中的重卡(重型卡车)已经成为必争之地,2022年,各类型头部企业如主机厂巨头吉利、自动驾驶公司图森未来和小马智行、老牌卡车企业三一重工等,都在加码投入。

    这些重卡新势力往往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自动驾驶能力,选择兼顾新能源化和智能化,也助推了算法公司与主机厂深度合作互补的趋势。当更多新能源商用车进入市场,商用车自动驾驶也有望进入规模化量产车数据采集时代。

    此外,刘雨佳提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的新机会,还包括核心元器件及关键零部件、车路协同等。

    有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加上氢能、储能以及智能驾驶等领域,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万亿,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行业。上述领域在2023年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智能制造:芯片由“电子”到“光子”,工业机器人从单体到群体智能 站在2023年的起点,面对中国工业的全面复苏,多位投资人表示,将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的关注和投入,重点提到了半导体、工业机器人、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的机会,这都是中国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的方向。

    首先看半导体。这一定意义上是周期性行业,2022年走过了艰难而波动的一年,一面是俄乌战争、芯片封锁、疫情肆虐,一面是大量企业进场、扩产,“磷酸铁、磷酸铁锂等材料,可能在2023年出现产能过剩”,沈之告诉深燃。

    不过,一项变化正在酝酿中。主流的芯片使用的是硅基电子芯片,3nm制程是当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工艺,而硅基电子芯片发展到1nm就逼近了硅原子的物理极限。在芯片新材料研发上,我国将目光聚焦到了“光子芯片”上,对比电子芯片,它的计算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沈之提到,更关键的是,光子芯片生产线预计将于2023年落成,有望加速国产光子芯片替代的规模化。

    米磊也很看好光芯片2023年的发展,“芯片由’电’到’光’的转换,是国产芯片实现突破的一种新的技术路线”。据他介绍,中科创星在光芯片和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项目已超过150家,且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去年12月,中科创星投资的光芯片企业源杰科技登陆了科创板。源杰科技近期表示,在光通信领域的基础上,将扩容光芯片的应用场景,向激光雷达、消费电子等领域布局探索。

    虽然国产光芯片厂商的份额正在稳步提升,但目前25G以上光芯片,仍以海外厂商为主。光芯片的产业发展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沈之分析,一方面,光芯片目前不能进行完整的信息处理,还需要与电芯片相融合,也就是说,它的替代性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与电子芯片的情况类似,国产光芯片在设计和应用端参与的公司较多,但制造、设备、材料端相对薄弱。

    对于机器人,关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人的共识是,更看好To B方向。在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看来,不论是从技术端还是需求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都将快于个人机器人,且中外处在同一水平,中国公司有机会弯道超车。

    他提到,技术端,工业机器人正处在上一轮创新AI视觉的爬坡状态,再加上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代表的轴承、机械方面的创新,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同时实现识别智能和动作智能,通俗些说,设备能够实现搬运、装配等多用途;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正在催生工业机器人换人的需求。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特点是,技术研发重要,如何应用到产线上也同等关键。投资了梅卡曼德机器人的熊伟铭观察到,许多跑得快的项目,创始人是硕士学历,“我见的博士(学历的创业者)都少”。

    而从工厂产线更实际的需求出发,“采购的多台机器人之间,还需要形成更优的协调调度”,刘雨佳对深燃分析,从“单体智能”到“群体智能”,这将是工业机器人的下一个趋势,实现路径是工业软件与工业机器人的软硬结合,2023年将是关键之年。

    此外,商业航空航天,也是被投资人们提起的高频领域。

    对于2023年的航空和航天,米磊更看重落地,“到底能不能飞,是最关键的”。一个月前,航空和航天都有好消息传来: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东航,有分析称,大飞机产业化将提速,有望打破波音、空客垄断;长光卫星科创板IPO获受理,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股”要来了。

    三、元宇宙:看好底层技术创新,应用层与AIGC融合 “2023年,撇去’泡沫’的‘元宇宙’,会持续回暖、重新再热一把。”某大厂元宇宙行业研究员陈甫对深燃说。虽然元宇宙的终极形态还无法确定,但它本质上是一个三维的“容器”,人们可以在其内部工作、娱乐和社交,具象地存在、沉浸式地体验。

    元宇宙普遍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酝酿着大量的创新和商业化机会。不过,即便是多家科技巨头在元宇宙领域动作频频,资本近一年的态度也明显转冷了。元宇宙相关项目经历了早期的估值飙涨、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估值回调,“(有些项目的)回调幅度一度大到估值降30%甚至50%,即便如此,可能也未必融得到钱”,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告诉深燃。

    2022年下半年,科技公司部分元宇宙相关动态

    来到2023年,投资人们的态度慎之又慎,表示只会为有技术壁垒和商业前景的项目买单。我们分前端、后端和应用三部分来看,元宇宙世界里的潜在机会。

    前端最热闹的创业机会,莫过于设备端的AR/VR/MR,以及提供虚拟内容生产的底层基础设施。对此,多位投资人认为值得实时关注,但投资决策偏保守。

    陈甫解释道,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设备的体验效果、教育用户的时间成本,都是问题,按照目前的技术路径,短期内很难实现关键性的突破,而高质量内容对于算力和通讯技术的苛刻要求,又成为掣肘底层基础设施的两个短板。

    不止一位投资人非常期待苹果公司预计于2023年春季推出的MR(混合现实)头显,“苹果代表了产业里用户体验的最好水平,当然,价格大概率极贵,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把体验成本降下来”,熊伟铭说道。

    部分投资人更看好元宇宙后端的技术升级机会。

    后端的创新,在设备上是专用芯片,在基础设施上则包括新一代的引擎,如物理引擎、动作引擎等,以及衍生出的工具平台,如三维重建、新的渲染技术等。另外,在云这一层的延伸机会,还包括在Web3.0里做数字化的虚拟资产等。

    如果把元宇宙比作一个乐园,“必须先把水、电、煤这些基础设施建造好,才能开拓前端的创新机会”,王晟的投资策略是,重底层技术和工具、轻内容。他判断,2023年,元宇宙底层的基础建设和生产工具方面,将获得较大甚至颠覆式的创新;就算创新完成,想用元宇宙时代的生产工具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和商业化应用,还需要等两到三年时间。

    从应用工具和商业场景的角度来看,如内容、社交、游戏等领域,2023年会继续活跃,但还需要克服内容体验不足、进入用户基数太少的难题。

    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升级了产品体验、丰富了商业场景,并且推出和布局了如数字人这样的元宇宙形象载体。但参照虚拟偶像鼻祖“初音未来”的发展,陈甫提出,问题在于,“用户参与共建的部分太少”。

    当前元宇宙发展缓慢,与此有直接关系。他解释道,在我们迈向元宇宙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单靠人工开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打开这扇内容大门的钥匙,恐怕就是AIGC(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和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相比,AIGC最大的优势是能降低创作门槛和创作成本,让创作市场从只有小部分人能从事到大众都能参与,放到元宇宙的世界里,既可以丰富内容生态,还能黏住用户。

    从商业升级的角度看,这是元宇宙与AIGC的一场“双向奔赴”。因为AIGC作为过去一年少有的风口,有前景却没“钱景”。

    过去一年,AIGC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海内外出现了现象级工具,最知名的就是,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推出的基于GPT-3.5的对话式AI ChatGPT。

    但许多投资人对AIGC项目的态度是,大量调研、出手谨慎。除了“等行业泡沫挤一挤”、待基础模型更加成熟,更因为产业过于早期,商业化被认为是最大课题。

    从更深层的维度看,熊伟铭认为,AIGC的创新非常活跃,但创业机会不多,AIGC反而是大公司“摘桃子”的机会,即便是不商用,对于内部的减员增效都有巨大价值。华创资本到目前还没有出手AIGC项目,就是在寻找在大公司的缝隙中,创业公司还能做些什么。

    王晟对待AIGC项目的态度比较积极,英诺天使春节前刚刚给一家AIGC企业发出了SPA(投资协议)。在他看来,AIGC未来将成为一个改造大量行业的生产力工具,应用范围不限于数字产业。

    总结来说,元宇宙是全新的,发展过程必然是起伏的,去年下半年的融资降温,不代表它不被看好,2023年,资本普遍更看好其底层技术创新和长期的想象空间。

    四、出海新物种:消费级机器人、储能、e-bike 谈到2023年的关注方向,不止一位投资人提到了“出海”,看好中国企业往外走,探索海外新兴市场,核心逻辑是“优势外溢”。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梅花创投在出海方向,更好看中国有优势的品类、工具、模式向海外的复制。关注Web3.0、出海的早期孵化器go2mars capital投资人Arrow举例说,像东南亚这样的海外市场,不止是消费品,换电趋势下的新能源市场、印尼市场的金融科技,都在复用中国市场跑通的商业模型。

    综合投资人的观点,经历了2021年的火爆、2022年的降温,对于2023年重启中的出海,新机会可以总结为,三大类新物种和三个新方向。

    第一类新物种是,智能类家电及消费级机器人。头头是道基金投资人孙家亮从2021年起就发现了出海中的家电智能化趋势,2022年下半年以来,新细分消费级机器人、宠物护理市场(包括自动猫砂盆、宠物理毛器等)的爆发,验证了这一点。“(这类新物种)热度会持续到2023年,至少还有一年的投资机会”,他判断。

    在此趋势下,消费级机器人也是备受青睐的类目,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供应链能力溢出,所带来的新机会。从2022年的投融资事件来看,机器人从地板延伸到了更多样的场景,如割草、泳池清洁、家庭巡逻等。

    另外两大类出海新物种是,被欧美带火的消费级储能和e-bike。重点关注这两个赛道的孙家亮分析,它们的火爆,与2021年以来的疫情因素以及2022年欧美国家的能源紧缺,电力、天然气、原油价格的上涨,有直接关系。

    2022年在跨境电商上卖得最火的就是消费级储能产品,头部项目疯狂被“抢”。和B端的工业储能、发电储能不同,消费级储能包括便携储能、房车储能和家庭储能。便携储能(便携式储能电源,简称“户外电源”)企业EcoFlow正浩和德兰明海成长为新晋独角兽,估值均超过了10亿美金。

    2020年全球便携式储能生产国家分布VS主要消费市场构成

    出行赛道中,最炙手可热的投资标的是e-bike,即电助力自行车。它不是国内随处可见的“两轮电动车”,是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加上了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可以实现纯自行车踩踏模式、纯电模式,或是踩踏电助力都用,售价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e-bike火热的逻辑不难理解,它几乎踩中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所有概念,“碳中和+消费电子+短途电动出行+新能源”。

    综上,被看好的三大出海新物种,都属于需要一定技术能力和成熟产业集群、但不涉及尖端科技的终端。孙家亮分析,这些起初是欧美市场引领的产品潮流,但基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中国公司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产品迭代和定义,以及运营能力上的优势,找到并把握住了机会。

    出海的三个新方向,概括来说是,细分服务商、跨境大卖家以及拉美市场的新机会。

    快速成长的海外电商赛道,不断催生着新的细分服务商机会。孙家亮举例说,如同大量电商产品的出口催生了海外仓和货代,因此投资了钛动和万邑通。通俗来说,就是要继续往下游走,寻找“别人挖矿我卖水”的机会,甚至是去看服务商的服务商,例如,利用AI技术给货代去做赋能的未斯科技;同时关注新的服务商机会,例如,他预判海外红人营销今年将出现明显拐点。

    继赛维时代、三态股份在2022年IPO过会后,包括孙家亮在内的许多投资者,将重点关注跨境大卖家IPO的短期机会。在此之前未有铺货型卖家上市的先例,赛维们的案例无疑给投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投资跨境电商也有了更清晰的退出路径。

    谈到2023年的新兴市场时,拉美不容忽视。这里与中国市场文化差异大,物流及支付较为落后,但经济发展阶段接近于东南亚,市场潜力被认为不输东南亚。孙家亮关注到,拉美电商包裹量上涨速度非常可观,而且巴西、墨西哥等地的购物客单价能达到100美金以上,比东南亚市场高出几十倍甚至百倍。

    除了“优势外溢”,还有的领域出海是“不得不”的选择。

    由于合规性问题,“2022年以来,很多Web3.0项目和关注这一方向的投资机构,密集地在新加坡落地办公室,还有不少项目关注中国香港市场、美国市场”,新加坡VC机构Arcane投资人姜逸雨对深燃透露。

    到2023年,Arrow认为,加密世界绝对回不到2022年的狂热,但行情会部分好转。Web3.0其实是新一代的数字能力,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拥有、确权和激励关系数字化,他认为,一定有它的价值。

    举个例子,“目前的元宇宙缺少一套运行机制和经济系统,而Web3.0可以提供一套全新的商业体系和管理标准,但缺一个承载空间。”陈甫判断,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Web3.0与元宇宙的融合被认为是必然趋势。不过现在两者都还非常早期,因此两者真正融合实现完整的全新一代互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五、结语 上述四大板块背后,透露出创新创业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领域更硬核了,科技投资很狂热、硬科技比重在加大。

    吴世春告诉深燃,梅花创投当前的投资比例是,科技、消费“八二开”。米磊表示,中科创星会坚持投资硬科技的八大产业,但对项目和创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要硬核,创业者要么是头部科学家、要么出身于头部的产业龙头。中科创星2022年投资了近70个项目,重点分布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趋势二,具体到科技投资,标准变高了,要有政策或行业周期驱动。

    熊伟铭投资下注的两大主题“国产替代”、“直道超车”,很好地阐释这一点。据他介绍,华创资本有六七成的投资放在“国产替代”上,即解决“卡脖子”问题,例如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的上游材料等;三四成投资放在“直道超车”上,例如自动驾驶、商业航天等。他认为,这两个主题是科技投资未来一二十年的“长风口”,而这背后是大科技时代、大国竞争时代下的独特的机会。

    趋势三,包括硬科技、元宇宙等领域,验证了商业化能力的项目更受青睐。

    除了大环境对降本增效的要求,还在于这两大领域的技术导向。沈之提到,和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驱动不同,这两大领域往往是学界的技术突破、基础模型的成熟,推动着产业界的发展,因此,投资过于前沿、早期的话,有商业化落地和难以退出的风险。

    吴世春提醒要警惕技术自嗨,像自动驾驶这样研发周期很长的领域,会对订单驱动的公司出手,而不会为完全是研发驱动的项目买单。

    趋势四,出海版块将愈发热闹,中国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触角逐步从欧美市场转向东南亚市场,以及开始隐隐有些苗头的非洲和拉美市场。

    孙家亮称,很乐于见到梅花创投、青山资本等主看国内市场的早期机构进入出海赛道,不过,当前的出海投资是早期和后期更加热闹,希望更多中期机构入场,出海赛道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经历了2022年的投资低谷期,一批投资机构正在重整旗鼓。一位To B领域的投资人士对深燃判断,2023年的投资市场将回暖,尤其是国资背景的产业引导基金、包括一些头部人民币基金会加快投资节奏。

    市场上的新机会、好项目永远是稀缺的,很多领域的发展过程或许是起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更要积极探索、沉淀积累,相信时间会给努力者以丰厚的回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甫为化名。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东方甄选模式”救不了K12

    设计动态 2023-01-31
    本文要点: 教培行业的跌落 教培们的直播自救之路 未来道阻且长 回顾2022年的资本市场,新东方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仅用半年时间,子公司新东方在线股价从最低点2.84港元一路涨到60港元左右,涨了21倍。 2022年12月28日,推动新东方一路走高的东方甄选,

    东方甄选直播间在2022年爆火出圈后引发了不少网友们的热切关注,不少在线教培机构也开始押注直播带货,试图借“东方甄选模式”实现转型发展。只是,“东方甄选模式”是容易被模仿的吗?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本文要点:

    教培行业的跌落 教培们的直播自救之路 未来道阻且长 回顾2022年的资本市场,新东方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仅用半年时间,子公司新东方在线股价从最低点2.84港元一路涨到60港元左右,涨了21倍。

    2022年12月28日,推动新东方一路走高的东方甄选,晒出了直播带货一年的成绩单:账号从1个增加到6个,粉丝总量突破3600万,推出自营产品52款,总销量1825万单。而根据招商证券估算,东方甄选2023财年GMV将达90亿元。

    2023年1月5日,新东方在线更是发布公告,拟将双重外文名称由“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东方甄选控股有限公司”,以便更好地配合公司目前及未来的业务方向。

    有了新东方的珠玉在前,“双减”后的K12教培机构们,一时间似乎都看到了转型求生的希望,纷纷押宝直播带货。

    好未来(学而思)推出了“学家优品”,思考乐上线了“文鲜生”,豆神教育则据称已打造了100人的直播矩阵……它们会成为第二个新东方吗?

    一、“双减”开启 以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分水岭,国内的教培行业,经历了一场从天上到地下的转变。

    教培市场规模连年高速增长。图源:网络

    在此之前,连续10年增速超过16%、规模高达3万亿的教培行业,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高光时刻。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就新增了23.5万家教育相关企业,整个行业从业者突破千万,名师名教们年薪超过百万者比比皆是。

    在资本市场,教培行业也是备受追捧,仅2020年行业内的投融资事件就有429起,总金额1061.7亿元人民币。截至2020年末,共有62家教育培训企业在海外上市,总市值最高时曾达到8651亿元,其中不乏好未来、新东方这样市值超过千亿的公司。

    然而这一切,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戛然而止。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前者要解决的是中小学生校内课业重的难题,后者则直指教培行业。

    为了达到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目的,政策不但明确规定,将学科类教培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明令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甚至还对线上培训的时间安排都有明确规定,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统统都“违规”。

    一套组合拳下来,教培类股票集体跳水,美股新东方从19元一路跌倒了1.9元,好未来从90元跌到了3.8元,就连只是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网易有道,都从42元跌到了7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培机构集体关闭K12业务,紧急大减员。好未来9万、新东方6万、高途1万……从教育部2022年2月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以窥到这次减员的惨烈:双减政策出台半年,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被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92%;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87%。

    裁员之后的自救也随之展开。

    高途选择转型到职业教育,将考研培训、成人教育、公考等当做发展重点,2022年三季报显示,占总收入90%的学习服务业务收入,30%都来自大学和成人教育服务。

    思考乐盯上了素质教育,围绕旗下的“乐学”品牌,推出了包括美术、体育、绘画、国学等一系列非学科类的素质课程,2021年当年就取得1.96亿元收入,比上年同比大增1912.7%。

    好未来则在布局海外,去东南亚、北美等地继续提供线上线下K12课程的同时,升级了旗下的To B业务,推出了包括课后服务、智慧作业、智慧备课和融合教学平台等面向公立学校的教育服务产品,试图找到新的增长点。并计划转向科技服务、智能硬件以及生命科学等非教育品类,逐步摆脱“教育公司”的身份与标签。

    作为教培机构中资历最老的新东方,为了自救,半年内成立了50多家新公司,将职业教育、非学科辅助、智能学习设备、游学研学营等等尝试了个遍,甚至还和北京国安联手搞起了足球青训。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真正带领新东方走出困境,让同行艳羡到到纷纷效仿的,竟然是在2021年即将结束时,推出的“东方甄选”——一个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的项目。

    二、“东施效颦” 2021年12月28日晚8点,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亲自上阵,以“助农”的名义,在抖音开启了新东方的首场直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尽管一开场俞敏洪就引用了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金句,来表达自己对农业的热爱和助农的决心,但橱窗里89元/斤的草莓、26.8元/斤的大米,还是让习惯了在抖音直播间拼手速薅羊毛的用户高呼买不起。

    截至当日23:10分俞敏洪离开直播间,东方甄选首场直播GMV(成交额)仅380.65万元,相比起新东方前员工罗永浩抖音直播首秀的1.1亿元销售额,简直惨不忍睹。当晚,美股开盘后,新东方股价再度暴跌20%。

    此后,唱衰之声不绝于耳。连经济日报都刊发评论称,“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新东方的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顶着压力,东方甄选就这样不温不火地播了半年多,日GMV始终只能维持在百万级别,用了200天粉丝才勉强破百万。

    东方甄选单场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图源:蝉妈妈

    直到6月10日,一条网友发布的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双语带货的视频爆火,才终于迎来转机。当晚,东方甄选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第一次超过10万,GMV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了1457万元,更夸张的是粉丝增长的速度,四天突破500万,六天突破1000万,到6月底时粉丝直接突破2000万。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但俞敏洪直呼没想到,同样面临转型难题的好未来、思考乐、高途们也都是直接愣在了原地。

    珠玉在前,好未来迅速跟进,模仿东方甄选推出了“学家优品”。东方甄选助农,学家优品也助农,东方甄选有明星主播董宇辉,学家优品就推出个比他更年轻更有才的老皮,甚至连直播间里双语带货、旁征博引的产品知识分享,也都学得有模有样。

    左:东方甄选直播间,右:学家优品直播间

    图源:抖音

    像素级的模仿,让学家优品的视频评论区,不时会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作业抄的,好歹改动下……对此,学家优品主播曾在直播间公开回应,“向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小朋友学习,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紧接着,高途集团推出了“高途好物”、思考乐上线了“文鲜生”,试图跟紧新东方脚步,用直播完成自救。

    半年过去回看,坚持每天播两场,一场播五个小时的学家优品,每场直播平均观看人数3.3万,场均销售额长期徘徊在5万左右,截止到2023年1月6日,粉丝只增加到了7.8万人。

    主打“双语直播”的高途好物,则在尝试了几次后,于2022年11月13日就停播了,最后一场4小时的直播,看播人数887人,成交5单。不甘心就此放弃的他们,在2022年平安夜,转移阵地用新账号“高途佳品”再次开启好物直播,截止到 2023年1月6日,直播19场,场均观看人数7749人,共卖出商品8534件,累计粉丝7296人。

    或许正是看到了学家优品和高途好物的出师不利,2022年12月12日才开启第一场直播的思考乐,想要换一种玩法。其主打的“文鲜生”账号,发布的视频都是女主播线下探店,直播也以推荐本地生活团购商品为主。不过很快,他们还是又推出了一个类似东方甄选的“思考乐GO”,作为电商带货的主阵地。

    思考乐教育创始人陈启远亲自上阵,从2023年1月4日开启第一场直播后,三天直播七场,场均观看6917人次,卖出商品2847件。

    三、前路未卜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学家优品、高途佳品还是思考乐GO,带货成绩与东方甄选都有较大差距。

    而这,或许正是直播带货行业的残酷真相。

    时间回到2022年6月2日,东方甄选爆火的一周前。这一天,在抖音创造了无数直播带货纪录的“一哥”罗永浩,账号名正式更改为“交个朋友直播间”,头像也从罗永浩单人照更改为团队合照,罗永浩淡出“交个朋友”日常直播进入倒计时。

    对于抖音而言,罗永浩的离开,意味着平台将失去一个成熟的,可以与李佳琪、辛巴抗衡的,现象级带货IP。而此时,正值年中电商618大促前夕,是要种草冲刺的关键时刻,对一心想要挑战淘宝、京东的抖音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东方甄选6天涨粉1000万。图源:抖音

    好巧不巧,一周后的6月10日,东方甄选连带着董宇辉突然就火了。直播间瞬时涌进10万人,六天涨粉1000万。俞敏洪后来总结说:“当时跟公司说,给我5年,每年亏损1个亿,看看能不能把东方甄选做出来,曾经受到新东方董事会很多人的反对,但没想到半年就成功了。”

    这半年东方甄选确实做了很多事,优化供应链资源、磨练主播队伍、请名人做访谈增加直播吸引力等等,同后来“学家优品”一比一模仿的也没什么两样,可在线人数、场观、GMV却始终没有什么起色,与“学家优品”当下的困境也毫无二致。

    突然爆火后,被誉为是开创了“知识带货”新模式,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星辰大海信手拈来,董宇辉回忆起曾经的日子也有些恍惚,据他在直播间说,曾经一度直播时只有几个人观看,下单的都是自己的父母。

    图源:海通国际

    面对蜂拥而至的赞誉,俞敏洪保持了企业家该有的清醒。爆火后的新东方,很快开通了东方甄选图书、东方甄选美丽生活、东方甄选自营产品、东方甄选看世界、东方甄选将进酒等一系列垂直类直播带货账号,并先后入驻了小红书、快手、微信、淘宝等多个平台,上线了自己的独立APP——将所有鸡蛋装在一个筐里,终究还是不安全。

    当然,这都是后话,对于学家优品、高途好物、思考乐GO等模仿者来说,如何做好当前的账号,才是最实际的。可抖音真的还需要另一个“知识带货”的董宇辉,和“助农优选”的东方甄选吗?

    以直播为工具,很多行业迎来新的生机,但想把直播做好也绝非易事。

    “教育公司转型直播,多数卡在了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权衡问题上。抖音在定位上是一个偏向娱乐的平台,用户的平均认知水平不高,必须加入娱乐的元素才能实现高传播。但如果娱乐性过强,导致专业性不足,则会损失一部分有付费意愿的潜在用户。如果专业性过强,曝光度又会不够。二者需要小心权衡。”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如是说。

    自始至终,直播行业一直是一个比较“烧”个人天赋的行业,主播对于直播起决定性作用,像李子柒、罗永浩、董宇辉等这些一线主播都带有极其浓厚的个人色彩,这也就决定了该行业很难被模仿。

    所以,东方甄选可能只有一个,想要学习和复制的“后浪”们大多数都很难成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作者:易生;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内容资讯平台也玩“小而美”

    设计动态 2023-01-31
    不知不觉中,内容资讯平台已不再“单纯”:除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必要载体之外,还新添了许多“小工具箱”。 在今日头条APP里,新冠康复、懂车帝、幸福里栏目的头部皆出现了对应领域的工具板块; (今日头条APP个别栏目界面 图源:今日头条APP ) 在腾讯新闻APP

    前段时间传出的快手将关闭快看点的消息,让不少人关注到了内容资讯平台目前的尴尬处境,而伴随着用户的阅读习惯向视频迁移,内容资讯平台则更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么,“小而美”会是内容资讯平台的发展出路吗?

    不知不觉中,内容资讯平台已不再“单纯”:除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必要载体之外,还新添了许多“小工具箱”。

    在今日头条APP里,新冠康复、懂车帝、幸福里栏目的头部皆出现了对应领域的工具板块;

    (今日头条APP个别栏目界面 图源:今日头条APP )

    在腾讯新闻APP中,汽车栏目也有着“车圈大数据、车圈日历、车型库等功能性工具;

    ……

    可以看出,内容资讯平台正变着花样“充实自己”,这背后是对流量的极度渴求。为了新鲜的流量,内容资讯平台已然付诸多重努力:

    2020年前后,集体尝试推出极速版用金币快速“圈粉”但未果:现阶段极速版已无内容资讯类目的身影。

    (2022年3月典型极速版APP月活跃用户规模TOP5 图源: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

    2021年,巨头腾讯新闻试过改变内容导向,不为品牌只为吸引眼球同样未果:据和讯网报道,内容资讯巨头腾讯内部部门不再考核内容质量的好坏与阅读量是否对品牌有增益,而是强调内容能否为 App拉新、延长用户使用时长,如今仍未有成效。

    奋斗至今,内容资讯平台仍未博得公司的认可:从内容资讯平台起家的腾讯对腾讯新闻进行“敲打”、字节跳动对今日头条进行降级,快手甚至关停快看点。

    那么,曾 火极一时的内容资讯平台为何节节败退?内容资讯平台出路在那里?

    一、极速后失速 内容资讯巨头们最近一次集体为流量“拼命”,是在2020年前后纷纷推出极速版,企图把下沉市场的流量都攥在自己手里。

    巨头集聚于此,是有成功案例在:网赚模式开拓者“趣头条”仅仅靠着“看新闻能赚钱”模式闯进纳斯达克。

    于是内容资讯平台纷纷推出极速版,企图复刻趣头条的成功。

    例如腾讯新闻极速版,在2019年初上线,底部有四个TAB:“首页、冒泡、游乐园和摇钱树”, 其内容形式以视频内容为主,图文内容为辅 。结果是,不到两年,腾讯新闻极速版便正式下线。

    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人本身就是为奖励而来, 对平台的服务等毫无粘性可言,金币奖励从一天100个降到一天10个,用户流失无可避免。”

    在此基础上,腾讯新闻极速版APP本身玩法并无新意: 从玩法上来看,“冒泡”(视频专栏)模仿了“抖音”的架构,有推荐和关注两个模块;“摇钱树”则和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类似,用户可以通过玩种树的游戏,获得金币。

    当模式不可靠,自己没玩出花样来之时,又在不擅长的视频赛道遇上专业对手,新闻资讯类极速版APP全军溃败:

    极光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第四季度短视频头部推出极速版开始,视频直播类极速版app迅速赶超新闻资讯类极速版app,并一直保持高月均DAU占比的格局。

    (极速版APP行业月均DAU占比 图源:极光数据 )

    这是因为,下沉市场的流量天然偏爱视频,内容资讯在下沉市场用户兴趣偏好活跃榜单排名仅倒数第二: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下沉用户相对更偏好视频、汽车等内容。并且与抖音极速版相比,资讯类极速版活跃度少得可怜。

    (下沉用户兴趣偏好 活跃占比 图源:QuestMobile用户画像标签数据库)

    近日将要停摆的快看点同样也是采取网赚模式,以图文为主,且作为后来者没能做出差异化:形式上,底部TAB的按钮与今日头条几乎一样;内容上,先前毫无图文内容储备的快看点短期之内也无法做出优质内容。

    内容资讯类极速版们,极速上车却疏于内容猛追流量,必然会失速。

    二、视频,内容资讯的天敌 选择“极速”,也是无奈之举,在各自的主战场,内容资讯平台快要守不住了。

    种种迹象表明,依赖于图文的内容资讯正被视频排挤:

    在需求端,用户阅读习惯正在向视频迁移:2015年,以图文资讯为主的今日头条APP上的短视频内容阅读占比便超过了图文,达到了60%以上。

    在供给端,创作者无疑会跟着流量走,转型做视频捞到视频平台给出的第一波红利:2018年后,中国互联网媒体平台对视频创作者的补贴政策明显增多。

    (2017-2019年中国互联网媒体平台对创作者的补贴政策 图源:艾瑞咨询)

    同时,广告主也在青睐视频。数据显示,2020年,泛资讯广告赛道无论是DAU、使用时长还是广告收入,都受到短视频、社交广告的严重冲击。并且据《豹变》报道,多位字节商业化员工表示 很少有客户会主动要求投头条 ,现在只要不在抖音里,流量都很难起来。

    (2020-2022年典型媒介类型投放费用增长趋势 图源:QuestMobile广告洞察数据库)

    视频时代的来临,为何会让内容资讯平台无法“翻身”?

    原因是,文字含量更多、更为深度的资讯内容与视频形式不搭:

    创作者面前的阻碍是,市面上普遍的视频时间普遍控制在2-3分钟以内,而大部分资讯类文章全部阅读完大概在6-7分钟左右,内容无法完全呈现;

    用户面前的阻碍是,人的记忆有限,中长篇的资讯往往需要再次回头看,而视频无法准确返回到已有的内容,且字幕也相对较小;

    这两个因素阻碍着内容资讯融入视频,内容资讯只能依赖于逐渐败退的图文,其存在感一步步降低。

    而人们每天对于内容的接受量一定,更加轻快、大众化的生活分享类内容有了视频的加持之后,无疑让用户更具沉浸感和体验感,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生活类内容一直名列前茅。

    相比之下,更为严肃的资讯由于无法很好融入视频,失去了不少目光。

    于是,无法很好融入视频的内容资讯被用户、广告主、甚至是平台自己抛弃。现如今各大内容资讯平台陷入两难:

    一边是主要的变现路径已让消费者不满。各平台已然广告遍布,导致消费者体验较差;

    一边是变现的效果有限。广告主投身于抖音、快手这类广告货币化率更高的平台,内容资讯平台自身收入一般,成为各自公司业务中“待宰的羔羊”。

    内容资讯平台,没啥好果子吃。

    三、小而美,或成出路 如何在广告主面前展现强大的变现能力,又能保住内容的质量,是目前综合内容资讯平台必须解决的命题。

    作为门户之时,“大而全”的综合新闻门户定位无不正确,谁提供最全的服务,最全的资讯就选谁。

    而现如今,媒介丰富,每类内容皆有其合适的传播媒介:

    例如适合视频展示、偏轻快的生活分享类内容已然被“时间杀手”抖音、快手抢占,大众讨论度高、互动性强的娱乐类、社会热点内容被社群建设完善的微博占据。

    而以图文、长篇内容为主的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综合资讯平台也需找到适合的内容,深耕垂类领域。

    现如今,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正整合内部资源重点发力1-2个栏目,有着“精耕细作”的趋势。

    例如腾讯新闻已找到变现的潜在项目——汽车板块。依靠易车网(腾讯已收购)庞大的车型库,经销商库,交易数据等等,腾讯能够为潜在消费者提供从 感兴趣-了解-试驾-购买全链路 的服务,从而实现变现。

    (腾讯易车网生态链路 图源:腾讯)

    腾讯新闻需要做的,便是在第一环节“感兴趣”把内容做深做透,从而将用户导向易车网 。 目前,腾讯在汽车资讯板块正陆续增添工具性功能,并对内容进行细致规划:

    在车型库板块,与汽车之家、懂车帝相差不大,通过多个筛选条件选车,同时给出销量排名;

    在独家出品内容板块,腾讯自设鹅看新车、车圈两个新闻原创团队从2022年8月开始陆续在平台更新内容,目前来看,在汽车板块全部文章之中,其发布的文章互动效果处于中上水平。

    同时,也在发放问卷,试探消费者是否有着,看到汽车资讯后进一步了解其详细信息的可能性。

    (腾讯车型库问卷调查 图源:腾讯新闻APP)

    今日头条基于字节跳动旗下幸福里、懂车帝等产品储备,也推出相应的头部TAB,在头部形成功能区,点进图标直接弹出相应的懂车帝、幸福里小程序。与腾讯新闻相比,今日头条汽车板块工具更丰富,而对于汽车相关资讯内容并未进行“精耕细作”:所有汽车资讯未经分类,一股脑地堆在“工具箱”之下。

    (今日头条APP个别栏目界面 图源:今日头条APP)

    再例如,网易新闻正精做“和文化”栏目,目前已在“和文化”找到变现+优质内容并存的路径:某酒品牌在该栏目下进行品牌文化的塑造以及相关访谈的赞助,同时网易设立自营内容团队进行对各类文化的洞察分析。

    (网易新闻APP和文化栏目界面 图源:网易新闻APP)

    也就是说,内容资讯平台们,正甩掉大而全的“历史包袱”, 走“小而美”的路径,即在有限的资源下,精做1-2两个栏目,形成看生活、搞笑视频上抖音,看娱乐大瓜上微博,看汽车、财经等资讯上腾讯、今日头条等平台的用户习惯。

    而这,也得看各大平台能否打通资讯—汽车(或其他产业)的链路,即让消费者看到类似《30万预算购买豪华中型车 凯迪拉克CT5/奥迪A4L怎么选?》文章之后,想要去了解车型图片、销量排名等车型的具体信息。

    作者:孙越;编辑:Emma

    来源公众号:偲睿洞察(ID:siruidongcha),陪伴中国产业升级与迭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偲睿洞察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商业银行,如何选择数字化落地战略?

    设计动态 2023-01-31
    从银行自身发展来看,银行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快速迭代产品服务、改善客户体验、促活用户,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 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

    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的当下,商业银行等机构应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落地战略?市场瞬息万变,转型迫在眉睫。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如何选择数字化转型战略,国有股份、大行的转型案例,城商行农商行转型战略等方面系统分析商业银行应如何做出有效的选择,并提出自己的发展建议,推荐对数字化战略、行业发展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从银行自身发展来看,银行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快速迭代产品服务、改善客户体验、促活用户,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

    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对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各类银行提供了指引的方向。

    这几年商业银行的转型工作都作了重点投入,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在政策的鼓励下和市场推动下,在业务和研发上建设业务架构、技术架构和团队。

    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很难?

    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同质竞争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大行下沉。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生存的基础就是要增强本地客户的黏性,而最为重要的是打破“部门墙”,这点大家也都感同身受。因此,提高客户体验和营销数字化能力来突破和驱动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怎么去做?

    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留住用户,提高用户黏性,如何提高客户体验是转型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必须落到银行战略规划中,并且要形成闭环,需要体验解构、客户倾听、分析洞察、不断改进这样一个过程。倾听就是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包括行为数据、运营数据、客户体验本身的数据。

    一、如何选择数字化转型战略 银行数字化一定是有差异化的数字化。大行小行有差异,而且提供服务的供给市场结构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这样才能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需要。虽然数字化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各家银行要根据各自情况往这个方向走,走出不同的距离、走出不同的深度。

    不同类型的银行因为发展阶段、投入资源和转型战略不同,真正落地的步骤不尽相同。目前全国银行约有4608家,包括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25家城商行、1569家农商行和1642家村镇银行,还有19家民营银行。

    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早在5-8年前开始推进了,而区域性的中小银行这几年也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其中81.6%的机构都设立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牵头部门或机构,这一比例较去年也有所提升,越来越多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从规划、设想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

    牵头部门/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信息科技部:44.9%的机构将信息科技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牵头部门,如盛京银行、汉口银行、广东南粤银行、长沙农商行等机构等,还有东莞农商的数据管理部。 数字化专委会、办公室、领导小组等:占比达 24.5%,如交通银行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华夏银行成立“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及“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办公室”,北京农商行成立“总行一级数据管理部门”,西安银行设立“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与落地,南海农商银行组建的“数字银行部”等。 其它的成立研究院:如工商银行、中原银行设立的金融科技研究院,唐山银行的数字化规划研究院。 二、国有和股份制大行的转型战略 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起步较早,经过近十年的深耕和发展,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蓝图初现。尤其是在自有系统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搭建上,大型银行基本实现了开放、便利、多元的服务生态的构建。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从零开始,目前大型银行数字化发展整体上已走过“数字技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字化1.0”阶段,现已迈入“数字技术改变现实世界”的“数字化2.0”新阶段。

    1. 建设银行转型战略 依托“新一代”建设,沉淀企业级的数据资产: 早在2010年,建设银行就启动了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工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数据建模,厘清建设银行的数据资产。同时建设数据仓库,提供多种用数模式,为后续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进金融科技战略,强化数据和技术的双轮驱动: 2018年,建设银行发布《金融科技战略》(Top+),其中“T”是指科技驱动,以数据和技术作为双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在数据能力建设方面,初步建成“3+2”数据中台体系。同时制定《中国建设银行数据资产管理办法》和《中国建设银行数据需求管理办法》。

    加快释放数据价值,助力全面数字化转型: 包括支持战略实施和重点业务发展,助力精细化管理和智能风控,推进数据赋能社会,为基层网点赋能减负等。

    2. 工商银行转型战略 以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做好数字化变革: 在科技外向型的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要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改革创新力度,以组织架构及体制机制的优势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意识变革促使数字化思维在全行上下生根发芽。

    加强技术革新,赋能数字化转型: 要全面推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积极推进技术与场景的紧密契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务新业态、提升客户体验、敏捷灵活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聚焦业务生态,构建开放融合的数字共同体: 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业银行要乘势而上,积极推动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打造跨境融合的生态体系,建立更加开放融合的数字共同体,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三、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转型战略 数字化时代大行业务逐渐下沉,这对区域性的城商和农商行带来更多挑战,中小银行要尽快进行转型,自用转型过程中沉淀的数字化能力,大幅度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业务展业能力,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

    虽然区域性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的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业务线上化、数字化也在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以及小程序等在内的线上全渠道服务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转型方案,努力储备和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不断加速线上经营布局、加强技术合作、深化内部改革。

    1. 渠道布局 区域性中小银行仍然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主,其他的线上化布局形式仍在发展探索中。部分优秀的区域性中小银行不仅努力改造提升线下渠道,而且尝试聚合各类线上服务入口,打造一站式全场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2. 技术与数据能力 区域性中小银行研发能力,数据治理、人才储备、生态构建与大行都没有比较优势,除了一些头部银行,很多银行通常都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和同业领先银行开展技术合作。

    同时顺应银行业技术创新自主可控的总体要求,部分中小银行稳定有序推进创新进程,逐渐建立起安全、可靠、高效、开放、弹性的信息系统架构。

    特别很多银行都是烟囱式建设系统功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设的中台能力后,对银行原有的IT系统直接对接,改造波及面较小,除了逐步将银行的各项能力抽象、整合、沉淀到中台,重点要从客户的视角横向打通,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3. 人才布局 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其次是缺乏数字化人才。因为资源投入和银行所处于城市来说,很多区域性银行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对区域性银行来说,数字化人才本就不多,如今又要培养一批熟悉包括云平台各种技术的人才,会面临众多困难。

    其实对于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无论是数字化的技术人才、风控人才和营销人才,对于区域性银行更是储备不足,城商行和农商行应该招聘和培养双管齐下。

    4. 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 许多区域性中小银行借助区域优势,深耕客户需求,通过数字标签、分析、建模,完善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努力开发特色金融科技产品。

    同时,中小银行在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通过发挥地缘特殊、基层经验丰富、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整体上在服务“三农”、小微企业、长尾用户、政府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提升。

    大行有大行的优势,小行有小行的特色。大行虽然也要做下沉市场,但大行是全国性银行,可能无法照顾到具体区域。区域性的中小银行需要在服务小微和零售用户方面发力,只有借助数字化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

    区域性中小银行要打造局部生态,客户常用的生态,围绕客户群,形成和大行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城商行和农商行数字化还处于逐步发展阶段,需要把营销数字化作为转型的切入点,较短时间让业务获得支撑,特别在网点和营销经理融合营销工具,匹配一体化的营销战略。数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投入,在第一阶段营销数字化目标达成效果后,将会在数字化经营、数字化决策、数字化生态等领域深入和推进下去。

    四、村镇银行、农信社的转型战略 近年来村镇银行的生存环境则进一步恶化,业务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特别2022年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导致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衰落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削弱。

    一方面,国有大行响应政府号召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像民营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纷纷涉足农村业务,抢夺客户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与村镇银行有较多业务重叠的农村信用社在纷纷通过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实现“轻装上阵”的同时,着力提升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互相抢夺市场。

    而本身村镇银行科技力量薄弱,高水平专业人员缺乏,自主运维能力不足。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科技的投入发展。

    1. 发起机构或发起行牵头 采用外部合作、内部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先快速上线能给村镇银行带来业务生产力的数字化产品,同步在中期打造自建数字化体系能力。

    村镇银行由于法人多、规模小、人才缺,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发起机构聚集人力物力。

    2. 由少数村镇银行先行先试 试点成功后再全省推广的方式,比如华中地区某县级农信社通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合作,采用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对接模式实现了智能营销&风控系统与省联社系统的贯通,在省联社总体授信审批政策的框架内,金融科技合作伙伴给予了产品、技术、营销等多方面的支持。

    这样不仅实现了零售贷款业务流程高效化的线上转型,还针对县域内下沉客群进行专属的画像及个性化风控部署,让策略和额度批复更符合当地特色,在营销方面充分利用所开发的展业工具实现对当地优质及特色行业,如烟草商户、家纺行业,农户整村授信的整体开发。

    普惠信用贷款产品2个月快速投产,上线1个季度授信超3亿,授信用户5000户。此案例的成功验证了一家上线多家复制、快速上线高效投产的模式的可行性。

    3. 优秀第三方合作伙伴 借力第三方技术合作方提升村镇银行的数字化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例如,河南中牟郑银村镇银行利用其本土线下优势与网商银行拥有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由中牟郑银村镇银行提供农户名单,网商银行则通过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为农户授信提额,形成了一种“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村镇银行授信用户的大幅增加。

    广西某村镇银行通过引入外部合作伙伴打造出“快易贷”产品,用金融科技+模式创新,提高放贷效率,突破发展瓶颈,用村支书、强实力农户或村集体作担保,全力展开整村授信业务,回归本地。

    数字化时代,村镇银行等在夹缝中生存着实不易,在数字经济时代,村镇银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五、民营银行的转型战略 民营银行多数以互联网和科技作为业务基因,立足小微和普惠人群,以线上或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银行作为业务选择,服务了大量的小微和普惠人群,民营银行是传统银行的补充,对于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了积极探索。

    作为没有网点的民营银行,很多民营银行从开业时就走一条差异化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之路。而领先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道理是支持互联网银行打造差异化金融服务的有力保障。

    1. 微众银行的转型实践道路 线上化: 微众银行线上化的技术非常成熟。在针对特殊人群的远程服务方面,微众银行也进行了一些有亮点的突破,比如通过远程视频加手语客服的方式,能够实现与听障人士的远程交流互动,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借款需求。

    数字化: 微众银行的数字化特点体现在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三个方面,这是微众银行做好金融产品的独特优势。

    大数据风控: 作为一家纯线上化运营的数字银行,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数据和模型来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和反欺诈的问题。同时,在当前特别强调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微众银行通过联邦学习实现交叉建模,有效拓展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设计: 极简前端交互体验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完整复杂的后台交易流程设计。

    系统架构: 以适合银行业务特点的新型系统架构来支撑银行业务。“线上化服务的定位决定了需要一个有高弹性、低成本、快速试错的系统架构,选择分布式架构和云原生的技术路线。通过多年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架构的‘不可能三角’,做到了低成本、大容量、高可用三个方面的兼顾。”

    2. 新网银行转型战略实践 服务长尾下沉客群: 运用全在线服务的优势,与大型商业银行联合共建普惠生态,实现优势互补,惠及更广泛的C端长尾客群和B端小微企业,提供“小额、高频、海量、短融”的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战略: 服务C端用户,为更多主流金融机构不能充分覆盖的人群提供信贷资金,提升生活品质;发展B端业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开放平台建设: 基于开放平台打造了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圈,向场景方和合作金融机构开放金融服务能力和科技能力,针对不同类别互联网场景、不同银行的特点,将业务元素抽象化、信贷流程标准化后,通过组件化的形式对外输出,分别在资产端和资金端建立开放平台,既能满足不同业务渠道和银行快速接入、批量接入的需求,又能个性化定制目标。

    数字技术是根基: 构建了层次化的数据架构体系,支持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流式数据等差异化数据的处理,提供包括实时、准实时、T+1和历史交易的全方位数据服务,充分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巨大价值,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让数据驱动银行业务创新。

    六、小结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更多的仍然仅集中在底层基础设施阶段,在上层的柜台等业务流程侧,数字化的手段仍然乏善可陈。

    从某种程度看,银行正站在数字化转型拐点。这种拐点对应的选项则是是否要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建设、是否要进行直播等方式的尝试,以及银行内部人员和团队的更新迭代。

    数字化更多的正在向“零售”属性迁移,即由前期以业务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不论是大行或者是区域性银行对用户的深度运营,都是在保证业务稳定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向C端用户侧迁移。

    在消费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业务数字化能力,深入消费和产业场景,把自身打造成开放平台,作场景、传统银行等参与者之间的连接器模式,是一条比较值得期待的发展路径。

    公众号:营销数字化转型(ID:Fi-Digital),银行数字化转型。

    本文由@汤向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超市来了,要干翻天猫京东?

    设计动态 2023-01-31
    从去年开始,抖音就在部分城市开始试运行抖音官方商城,如果你是惠州、深圳、广州或东莞的抖音用户,或许已经在抖音商城的页面中看到过抖音超市的入口。而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抖音超市近日正式上线,对所有抖音用户均开放入口,只需要在搜索栏搜索抖音超市或是点击商城页面,就可

    近日,抖音超市正式上线运行了,那么这一动作,是否会对自营电商领域的其他玩家们带来影响?已经上线的抖音超市,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阻碍?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抖音超市上线一事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一起来看。

    从去年开始,抖音就在部分城市开始试运行抖音官方商城,如果你是惠州、深圳、广州或东莞的抖音用户,或许已经在抖音商城的页面中看到过抖音超市的入口。而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抖音超市近日正式上线,对所有抖音用户均开放入口,只需要在搜索栏搜索抖音超市或是点击商城页面,就可以进入。

    图源:抖音

    有意思的是,抖音超市上线虽然是近日抖音电商模块最大的变动,但是入口却被放在了版块入口的右下角边缘位置,以至于无法让用户第一时间就看到这个新的电商服务。从入口位置的安排来看,抖音超市的权重在抖音内部或许还有着不少的争论。

    不管如何,作为电商领域的又一个官方线上超市,抖音超市能否利用抖音庞大的流量,搅动自营电商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呢?

    一、自营+次日达,目标天猫? 抖音超市与传统的抖音商店不同,其本质是由抖音官方自主运营的一个电商版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营”业务,与之对标的竞争对手就是京东自营超市和天猫超市两者。

    自营超市的一个优势就是无假货,其商品均由抖音的合作品牌方直接提供,至少在自营超市里消费者不需要担心自己买到“雷碧”“司口可乐”之类的山寨产品。而且,由品牌方直接供货的也可以降低维权难度,比如遇到暴力快递或是货品有质量问题,品牌方的应对都会比普通商家更迅速。

    对于网购重度使用者而言,自营超市往往是最省心的选择,它或许不是最便宜的,但是却能够省去许多的麻烦。所以,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已经成为了两大电商公司的重点版块,许多年轻人购置日用品时都会选择直接点进自营超市,然后坐等快递送到家。

    无假货、完善的售后再加上快速的物流,组成了自营超市的主要竞争力,抖音超市自然也是如此。从抖音超市目前给出的资料来看,不仅提供官方正品保障,而且还在宣传页面打出了“30天内最低价”的广告语。

    低价,同样是自营超市的杀手锏,通过与品牌方合作,绕开了代理商和第三方商家,若是自营超市的运营方愿意承担损失,那么甚至可以将零售价降低到代理商的成本价之下。

    图源:抖音

    当然,一般来说品牌方不会给出这样的价格,即使有也往往是限量抢购,一方面品牌方要考虑代理商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大量的低价商品扰乱自己的品牌市场。即使如此,在无假货、快速物流等优势下,自营超市只要价格与普通商家相同,其就已经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抖音超市上线就开始进行低价策略,显然是早就做好了赔本赚吆喝的打算,通过低价和抖音渠道的宣传,快速拉拢一批抖音用户,抢占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的用户。同时,抖音超市也提供了与天猫超市类似的小时达和次日达服务,基本上是对标了电商领域的头部渠道。

    不过,与天猫、京东自有物流渠道不同, 抖音目前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物流渠道,所以抖音超市的快递运输主要依赖于顺丰。用户在抖音超市购买的货物将会由顺丰负责运输,并由距离最近的仓库进行发货。

    其中小时达的商品小雷暂时没有看到,但是如无意外应该是顺丰同城负责运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其成本恐怕会很高,应该只适用于部分小体积且高价的产品,如iPhone手机等。

    若是抖音超市真的可以做到宣传中的低价和快速物流服务,那么显然会成长为天猫、京东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事实果真如此?

    二、抖音超市需要更多时间 从小雷的浏览情况来看,抖音超市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隔天送到,虽然看起来速度不慢,但是与传统商家对比似乎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且, 小雷所在的城市广州本就是抖音超市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在广州都无法做到次日达,在其他城市的表现可想而知。

    随后,小雷简单的做了个测试, 将地址切换到广东的其它城市,在将目的地选做潮州后,原本显示后天送到的商品变成了“次日发”,且不再承诺送达时间。 如此一来,抖音超市的优势就只剩下无假货和快速售后了,想要对抗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显然力有不逮。

    而且,抖音超市的包邮同样是有门槛的, 需要订单总价达到88元才可以免邮费,若是未满88元,则对5KG以下且订单价格低于50元的商品加收6元运费,高于50元低于88元且重量在20KG以内的,则收取5元运费。

    总的来说,运费显然对标的是京东自营,而收费方式则是对标天猫超市,但是快递时效却被两者完全打败。不提京东自营的次日达,单就天猫超市都可以在多数商品的快递时效上打败抖音超市。

    可以说,单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抖音超市除了拥有抖音平台的流量与扶持外,对比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是没有任何优势的。抖音内部显然也是有着相同的看法,将抖音超市的入口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或许就是一个妥协,在不影响主要营收版块的情况下,让抖音超市在用户面前刷一下存在感。

    从个人角度来看,抖音超市除非可以给出明显低于其他平台的价格,否则都很难与其他平台竞争。单就快递时效性就让其失去了相当部分用户的支持,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品类及商品太少。

    虽然抖音超市列出了多个版块,并且还区分了多个类目,但是商品的数量却十分稀少,部分类目更是只有一到两个品牌的商品,比如手机耳机类目下,仅有iPhone 14系列和AirPods Pro合共五款产品,其中AirPods Pro甚至是第一代的产品。

    在日用百货版块,商品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依然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品牌上,比如立白等,大多数类目的商品数量都不会超过两位数,与天猫超市感觉拉不到底的类目列表相比,抖音超市的商品数量有着明显劣势。

    快递时效性低、商品数量不足,两个问题将会成为抖音超市前期最大的增长障碍,在京东与天猫两个运营多年的庞然大物面前,抖音超市可以说只剩下一个优势:流量。

    抖音作为目前全国最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庞大的流量使得其有着远超其他电商平台的引流效果,不管是京东还是天猫,都是消费者想要买东西的时候才会打开的APP,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购物APP。

    但是抖音则不同,抖音的定位是娱乐、社交APP,电商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附属功能,所以用户即使不打算买东西依然会打开抖音并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使得抖音的引流效果远高于天猫和京东。

    对于抖音来说,不管是商品价格还是物流时效性,短时间内都很难与京东超市、天猫超市两大巨头抗衡,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抖音的引流,让用户在浏览的同时被低价吸引进而购买。 此外,抖音可以通过与创作者合作,在直播等节目中加入抖音超市的商品,吸引用户点击与购买。

    不过,即使有着庞大的流量基础,抖音超市的未来也并不乐观,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没有成熟且庞大的官方合作渠道,抖音很难提供比天猫、京东更好的体验,难以真正的留住用户。

    作者:雷科技互联网组;编辑:TSknight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2电商回忆录:有人勇闯海外,有人退出江湖

    设计动态 2023-01-31
    2022年,零售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的企业既不敢跑得太快,又不敢暂停创新;有的企业经历风浪,迅速调转方向;也有企业已经挣扎在了生死的边缘,却不肯放弃探索着更合理的模式…… 可商业的魅力就在于,任何时刻,我们都无权判断任何一件事的好坏,任何一件事的对错。零

    面对变化的商业环境,玩家们需要时时做好应对和调整,比如在2022年的电商行业里,有些玩家就选择调整方向继续前进,而部分赛道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相应企业也身处困境……具体都有怎样的体现?一起来看看本文的拆解。

    2022年,零售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的企业既不敢跑得太快,又不敢暂停创新;有的企业经历风浪,迅速调转方向;也有企业已经挣扎在了生死的边缘,却不肯放弃探索着更合理的模式……

    可商业的魅力就在于,任何时刻,我们都无权判断任何一件事的好坏,任何一件事的对错。零售电商行业的玩家们没有时间驻足观望,只在长河中,经历着有时平静,有时湍急的环境,奔向并不确定的尽头。

    一、抖音升级“全域”宣战传统电商 兴趣电商之上,抖音电商再次升级。

    2021年4月,抖音首提“兴趣电商”概念,“一种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电商。”简单说,就是基于抖音强大的推荐算法,实现基于兴趣的货找人。一年后,抖音兴趣电商晒出成绩单:GMV是上年同期的3.2倍,售出超100亿件商品。期间,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在抖音主动检索商品,主动关注店铺。

    2022年5月,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在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宣布,将“兴趣电商”升级到“全域兴趣电商”阶段,覆盖用户全场景、全链路购物需求,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让货架和商场共存,打通“货找人”和“人找货”的双向消费链路。值得关注的是,大会上明确了,未来新场域的占比将高达50%以上。

    简单从电商形式来看,升级后的抖音电商是要结合“兴趣电商”和“搜索电商”两种形式。但背后的玄机是,抖音电商已经具备了内容和货架两手能力,可以开始与电商老大哥们角力了。

    事实上,抖音电商的宣战已经付诸行动,一边调整组织架构,一边趁大促活动植入商城和搜索心智。人员架构方面,8月份,抖音电商宣布将分成两条业务线,即内容业务和货架业务,未来主要做商城和品牌。而在过去一年的每次大促中,商城这个承载搜索电商的场域备受重视。不仅在招商前期被作为重点资源面向商家提供扶持,更在最终战绩中,展现了抖音里搜索转化的实力。

    618期间,抖音商城场景带动销量同比大增514%,搜索场景带动销量增长293%;双11,抖音商城作为主要的活动阵地,首战双11就创下佳绩,带动日均销量同比增长了156%,商品曝光量是上半年的1.6倍;年货节,抖音商城商品总曝光量达815亿,43个品牌实现破千万的交易额。

    直播和短视频并不足以承载品牌长期经营的需要,生意的本质是复购率。抖音电商一直以来面对的反面声音就是不断的投入才有交易,如今发力“人找货”链路,正是为品牌商家们创造长期经营的场,也在为自己可能成为品牌商家的经营主阵地搭建基础。

    二、微信视频号月活超8亿 在2022年这个相对迟缓的电商江湖里,视频号几乎成为了唯一显性的新流量机会。

    去年年底,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内部讲话中称,“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公司的希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视频号的发展让内部看到了希望,二是未来将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倾斜。在此之前,每次腾讯发布财报,视频号都已经是重要的提及对象。

    事实上,视频号已经低调成长为了一个巨兽——根据Quest Mobile数据,截至2022年6月,视频号月活8.2亿,同期抖音6.8亿,快手3.9亿。在微盟视频号营销增长峰会上,有嘉宾同样分享了这个数据,并透露视频号已超前完成1000亿年度目标,原生广告日消耗量达千万级。近期的一份渠道调研数据则显示,视频号的日活已达3.64亿。

    对于腾讯来说,流量从来不是问题。但过去一年,视频号所放出的是:视频号不仅有流量,还搭建好了完整的电商基础设施,甚至已经到了平台可以进行商业化的阶段。

    经过两年“克制”的基础功能建设后,过去一年电商的电商设施优化相当积极,包括供应链和电商基本功能,也包括营销和广告:推出“视频号小店”服务;上线信息流原生广告;实施《保证金条款》;上线供应链撮合平台优选联盟;发布《视频号小店预售服务管理规则》……目前,视频号已经和小程序、公众号、搜一搜、企业微信等各类微信生态打通,成为微信生态公私域的重要枢纽,实现了电商全链路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曾经低调的视频号在2022年几乎参加了所有的电商大促,包括618、双11、双12和年货节,主流品类包括服饰、美妆、食品生鲜、珠宝文玩和教育培训等。

    令品牌为之兴奋是,和抖音快手早期的策略不同,视频号在前期就毫不掩饰对品牌类商家的重视,尤其头部品牌。比如去年双11的招商,就特别提到了主要针对品类头部品牌、新锐品牌和视频号直播成长品牌,活动期间重点场次GMV超100万优先;随后的年货节,不仅页面展示以品牌为主,还会为高GMV商家提供流量券和更多曝光。

    今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Pro”上透露,视频号用户总使用时长已经超过朋友圈的80%。2023年,视频号将逐渐从泛资讯内容向多元共生内容消费平台转化,继续投入50亿流量,以及更丰富完善的变现工具和激励政策,帮助主播成长和新人冷启动。根据不同赛道主播特点,提供分领域的精细运营计划,鼓励留住用户注意力的主播。面向重要的推手服务商,整体流量激励力度将翻番,打造重点服务商标杆。品牌方面,由于看到结构性机会美妆、数码、家电等类目将得到更大扶持。

    三、阿里启用虚拟号保护用户隐私 2022年9月,阿里“虚拟号”解决方案正式落地。简单说,为保护消费者隐私数据,阿里官方出台了一套虚拟号码系统,消费者订单数据进入阿里数据体系后,商家如若想联系消费者,须通过这套系统提供的虚拟号(11位主机号+分机号)。

    新规则下的一些场景包括,菜鸟配送的淘系订单不再向商家提供消费者真实手机号,商家只能通过虚拟号联系收件人完成包裹投递、售后;虚拟号不支持发短信,商家需使用平台密文手机号短信通道发送;电子面单全程呈现虚拟号;虚拟号有效期约为30天,过期只能再次生成等。

    不能再随意获取到用户的真实电话,让有关品牌用户资产、私域流量运营、用户反复触达、消费者体验的争论再度甚嚣尘上。

    事实上,为保护消费者隐私不断规范数据的使用,是整个行业都在推进的动作。从2021年起,阿里、抖音、京东、美团、拼多多等就都开始了相关动作。只是坐拥最大体量商家的阿里,其调整和变化会尤其受到关注,同时引导着整个行业有序进行。

    据悉,阿里有关数据安全的调整分为了两步。2021年,阿里已经对消费者隐私信息进行了一轮加密,此后服务商和商家还能以“履约”为目的有限的解密原始信息。而2022年的这次升级,彻底将电话号码规范为了虚拟号,且只向履约方提供已发货订单的虚拟号。从根本上,避免了消费者可能被过度骚扰的问题。

    有服务商一语道破了其中的价值:“虚拟号方案的推出,让电商用户隐私的保护进入了新阶段,也让品牌商家的用户运营进入新的阶段。”自此,将消费者引导成为品牌会员,通过授权合规操作获取会员数据,成为了用户运营的新趋势;而给用户留出选择空间的被动加粉,也将成为私域沉淀的主流方法。

    四、快手外链“短暂”恢复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戏码,在平台间再次上演。

    2022年10月28日0时起,快手与天猫的合作关系被重新“激活”。天猫双11期间,商家通过淘宝联盟,在快手直播间购物车、短视频购物车、商详页等模块发布商品及服务链接功能全量恢复。该消息被公开的同一天,“京东联盟”公众号也发布消息,将与快手全面恢复商品外链合作,于10月28日逐步开放京东商品在快手直播间挂车功能。

    2021年11月,快手加速收紧外部商品链接,不再支持直播间小黄车挂有赞、魔筷的三方商品,但通过快手短视频、个人主页、店铺页等其他渠道售卖的第三方商品不受影响。2022年3月起,快手切断淘宝联盟和京东联盟商品外链。其中,淘宝联盟商品链接将无法在快手直播间购物车、短视频购物车、商详页等发布商品及服务链接,京东联盟商品链接将无法在快手直播间购物车发布商品和服务链接,可在短视频购物车、商详页等发布商品及服务链接。

    只是“分手”不到一年的时间,快手便又恢复了淘宝、京东外链合作。

    恢复外链的当时,几家平台对开放是否会持续的回复都相对模糊。不过有快手内部人士已向亿邦动力证实,开放外链合作仅仅是针对大促,目前已经再次关闭。

    事实上,大促期间平台间短暂合作的不止外链。此前,微信朋友圈广告就在大促期间,面向天猫开放了投放。基于市场行为的分分合合从未间断,毕竟整个电商行业都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

    五、刘强东回归“整顿”团队 2022年年底,刘强东回归前台,四天内连续完成三个关键动作:批评管理层、发内部信、调整高管。

    根据《晚点 LatePost》消息,去年11月20日,刘强东用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了京东经营管理培训会,并进行了约3小时的发言。期间,刘强东严肃指出公司高管们偏离了公司经营战略的核心——即成本、效率、体验,如果对如此核心战略都把握不够,很难带领团队长远走下去。

    刘强东看到,京东已经让消费者有了越来越贵的印象,告诫管理者不能因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好了,就忽视了基层消费者的诉求。作为零售商,大家要做的不是代替用户去做判断产品好不好,而通过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去把价格降下来,把服务提上去。

    “如果把零售业务的体验分成三要素——价格、品质和服务,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0,失去了低价优势,一切所谓竞争优势都会归零。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会上,刘强东宣布会在年底对10%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进行末位淘汰。而会后两天的11月22日,刘强东就发布了全员信,确认了自2023年1月1日起,对2000多位集团副总监以上管理人员减薪10%-20%,职位越高降得越多。

    紧接着,刘强东在内部信的第二天就进行了第三个大动作——组织调整。

    对应会上指出的零售业务问题,京东零售集团直接向CEO辛利军汇报的事业群总裁几乎均有调整:3C家电事业群拆分为家电家居事业群(负责人为李帅)和电脑通讯事业群(负责人为吴双喜);时尚家居事业群改为时尚美妆事业群,孔祥莹接任冯轶(Carol)负责,旗下家居业务拆分合并至家电家居事业群;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原3C家电事业群总裁姚彦中接任刘利振负责;生活服务事业群负责人依然为缪钦,旗下房产业务拆分合并至家电家居事业群。

    据悉,每年京东以及各电商平台都会在618和双11两场练兵后进行组织调整,只是京东的这次调整显然比之前的动作要大,而且拆分的事业群和优势品类负责人的调动,也更能说明2023年整个京东零售的方向。

    近十年,刘强东尝试过几次放权,每一次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或行业环境的巨变,但刘强东总会在关键时刻重回一线,带公司各方面保持上升趋势。从2016年、2019年再到2022年,每一次的矫正几乎都围绕回归零售的主航道,在此基础优化组织和业务推进。一向稳扎稳打的京东在这次调整后,或许更能把握好2023年,创造新一轮的上升。

    六、拼多多带Temu“砍”向海外 一路狂飙的拼多多,终于“砍”向了海外。

    2022年9月,拼多多海外版本“Temu”正式上线。而9月中旬,Temu就先后占领了美国Android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商店购物应用的单日下载量第一,超过了亚马逊和SHEIN。上线不到50天,Temu又直接登顶App Store的购物应用单日下载第一,用“砍一刀”征服了高贵的苹果用户。

    换句话说,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Temu就成为了受欢迎程度仅次于亚马逊的购物App,在完全不同的海外市场环境中再现了拼多多速度。

    据了解,相对于在国内市场中疯狂的“砍一刀”,Temu在海外相对克制的采用了“用户拉新发放佣金”。只是,外国人薅起羊毛来也确实不含糊。据社交平台分享,每个用户20美金的拉新佣金甚至让很多用户想把它当成职业经营。这样的积极性下,Temu的蹿红似乎就可以想象了。

    但和很多出海版平台的挑战一样,补贴的“科学度”往往决定了平台是否只是红极一时。这件事儿,拼多多同样有经验。复制到Temu身上,同样是拿捏人性,培养习惯。

    Temu刚上线时,就送了用户们1美分购物特权,即每个账号只需1美分就可以在特定专区购买一款商品,后来甚至直接免费领取。据观察,Temu上很多相似产品,售价仅为亚马逊的十分之一,而评论区还会反馈质量不错。SHEIN上两位数的款式,在Temu里甚至只需要3.99美元、7.99美元。

    自营模式先行,Temu已经把商品价格打了下来。

    可是,从wish的教训来看,单纯的低价并不能让平台经久不衰,拼多多在国内市场遇到的质疑恐怕同样也会出现在Temu身上。拼多多在国内“弯道超车”解决质疑的方法或许也可以被复制到Temu中:如果无法完全解决质量问题,就站在消费者一边解决情绪问题,比如痛快的仅退款。看Temu的功能就知道,这样对用户的情绪拿捏,的确也在沿用。

    Temu还年轻,或许无法从全貌去判断战略价值,但已经得到了商家的认可。就像一位中国卖家所说的,Temu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帮助中国品牌在海外发展的官方承诺正在兑现。

    七、每日优鲜业务大收缩 曾经的独角兽,崩塌得猝不及防。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上市刚刚一年,每日优鲜就绷不住了。

    2022年7月,有消息称每日优鲜关停全国极速达业务。随后官方确认了这一事实,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几乎同时,每日优鲜被供应商上门讨债的消息甚嚣尘上。

    从2021年年底开始,每日优鲜已经陷入动荡,一直有传闻每日优鲜的现金流紧张。2022年年初,已经有员工开始被劝退,公司当时仍会给予N+1的赔偿,随后补偿被取消。期间,每日优鲜为缩减办公场地进行了搬迁。到了7月,员工工资已经开始延期发放。业务端部分前置仓也开始停业盘货不再接收新订单。

    据悉,每日优鲜原本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前置仓、零售云和菜场业务。按照上述说法,这次调整主要涉及前置仓相关的极速达,其他业务并无受影响。

    到了12月,每日优鲜终于收到了纳斯达克退市警告。

    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创办不到9年的时间,先后拿到14轮超过140亿元融资,见证了国内生鲜电商的波澜起伏。每日优鲜的股东阵容也堪称豪华,包括腾讯、高盛和老虎基金。2021年6月,每日优鲜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风光的“生鲜电商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20亿美元。

    2022年11月,每日优鲜公布了2021年年报,总营收为69.65亿元,同比增长13.3%,成本与运营费用为108.12亿元,同比增长39.08%,成本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2021年每日优鲜净亏损为38.49亿元,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四年亏损累计超百亿。截至2021年财报报告日,每日优鲜全职员工仅剩55人,且已经遣散了配送团队。

    八、罗永浩再创业投身元宇宙 老罗又创业了。

    2022年11月,罗永浩AR创业公司细红线科技(ThinRedLine)官宣完成约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亿美元。该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Capital等投资机构以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知名人士跟投。创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早在6月,罗永浩曾通过微博宣布债务还清之后,将开始新一轮创业——专注做一家AR科技公司。官宣融资消息,让行业里几个月来的猜测和讨论,终于真相大白。

    事实上,再次创业一直是老罗的愿望。为还清锤子科技6亿债务而投身直播带货的两年中,罗永浩不止一次表态直播带货并非事业追求,想再次回到高科技领域继续创业。而在2021年11月,罗永浩曾发微博表示下一个创业项目是一家元宇宙公司,让这个即将露面的新项目,变得更具象了。

    罗永浩曾表示,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希望在AR时代抢先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苹果一样的公司。他认为自己在产品层面有把握胜出,但这种平台级的战争,仅靠好产品是不够的,因此自己也做好了被大公司收购的准备,实在不行,就做AR时代的华米OV。“将把一切都搭进去创业,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相信一定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

    去年3月,罗永浩曾通过微博官宣新创业项目已经开始组建,“创业三部曲之二的《甄嬛传》完结篇还没正式上映,创业三部曲之三已经组建了…虽然名字还没起。”5月,罗永浩淡出交个朋友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只以主播身份参与直播,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罗永浩已经在接触VR/AR/MR相关人才,新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6月,罗永浩深夜在微博宣布,正式退出微博和所有社交平台,“埋头创业去了”。

    只是,“真还传”完结了吗?从日前陆续出现的法院执行信息来看,债务还在按计划逐笔偿还。结合罗永浩此前所说的还完会正式发出声明来看,“真还传”似乎还在进行中。

    九、东方甄选异军突起 “一边谈着诗和远方,一边就把货卖出去了。”这是主播董宇辉和背后的东方甄选在2022年带来的现象级直播带货形式。

    “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地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2022年6月,主播董宇辉频频出口的“经典小作文”,让东方甄选的直播彻底出圈。

    在此之前,东方甄选在抖音已经直播了半年之久。2021年7月“双减”落地,各类教培机构跌落谷底。于是,新东方宣布推出直播带货新平台“东方甄选”并正式开播。但前半年的时间,东方甄选的成长并不算快,6月2日直播的同时在线人数还只有5000多人,董宇辉出圈后不到半个月同时在线人数飙升到60万。据统计,这次出圈在10天内为东方甄选直播间带来了1700万粉丝。

    在俞敏洪口中,做东方甄选是在摸索一条出路,从情怀来说,坚持做为社会带来好处的事情,对的事情。

    的确,东方甄选的目标远不止做好直播。在所有的官方介绍中,东方甄选的定位都是“平台”。去年8月,东方甄选在各大应用平台上线了独立App,除自营商品外还覆盖近千款零食、生鲜、图书等。根据蝉大师提供的数据显示,东方甄选App上线首月累计下载量已接近20万。

    过去一年,作为平台的东方甄选遭遇了“桃子发烂”、“玉米价格太贵”等争议。不过,这些经历也这使得东方甄选坚定了建立自营品牌和体系的决心。数据显示,目前东方甄选已推出52款自营产品,总销量达1825万单。

    当然,抖音直播仍是东方甄选的主要渠道。过去半年里,东方甄选先后设立了东方甄选、东方甄选之图书、东方甄选自营产品、东方甄选美丽生活、东方甄选将进酒、东方甄选看世界6大直播间,分别聚焦不同品类。截至到去年12月31日,东方甄选全矩阵粉丝量突破3700万。

    十、李佳琦直播场观4.56亿创新高 2022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单场观看人数再创新高,超过4.56亿。或许给出另一个数字会更有感知,根据月狐狸iApp的数据,淘宝App整个平台在尾款日的日活用户为约4.57亿。站在流量的角度,两个数字相差无几。

    从去年6月起,李佳琦经历了长达3个多月的停播。即便在风云变幻的直播行业,110天的暂别也全然没有撼动李佳琦的地位。9月20日晚19:00点,在毫无预告的状态下,李佳琦低调复播,尽管该场直播有点匆忙下播的痕迹,但短短两个多小时,就获得6000多万观看。

    据观察,回归后的李佳琦在直播风格和选品方面都做出了改变。画风从激烈的“OMG!买它!”变成了呼吁“理性消费,快乐购物”细致讲解,带货商品从相对集中于美妆开始向全品类延伸。

    一方面,短暂停播已经暴露了围绕李佳琦一人经营的风险;另一方面,各大机构正在从时间、品类、多人设等各维度全方位抢占直播用户,而且已经都达到了单场数千万场观的规模。

    于是,在2022年双11收官第二天,名为“所有女生”的直播间开启首播,李佳琦还取消了历年的休息为该直播间连麦导流,让“所有女生”当晚就收获了759万场观,50万粉丝。不到一个月后,淘宝双12第一天,李佳琦团队的第二个小号,主打服饰品类的“所有女生的衣橱”也开播了。

    做矩阵的意图比较明显,将李佳琦的个人势能传递给更多直播间,更深度的运营直播间粉丝,搭建拥有不间断直播能力,更稳定且更全面的直播间矩阵。只是相比于变化的运营策略,未来美one的发展方向更值得想象:李佳琦会不会推出自有品牌?有了衣橱,会不会还有“零食柜”?李佳琦会不会逐渐淡出?一切疑问,都要2023继续给出答案。

    作者:石航千;编辑:史婉嘉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停止“买买买”,年轻人流行“报复性存钱”

    设计动态 2023-01-30
    三亚20万一晚的天价房售罄!这样的新闻最近常见。 “憋了许久”的年轻人,搭上了去三亚、大理、泰国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飞机,线下演出、脱口秀、电竞游戏等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消费的复苏,也超出预期;餐饮行业大排长龙、特斯拉开始降价吸引年轻客群…… 很多人都认为,2023

    有人说,2023年将是“报复性消费”元年,事实上,从近三年的消费趋势来看,“报复性消费”的人不多,但是“报复性存钱”的人很多。大多数年轻人越来越节俭,开始存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三亚20万一晚的天价房售罄!这样的新闻最近常见。

    “憋了许久”的年轻人,搭上了去三亚、大理、泰国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飞机,线下演出、脱口秀、电竞游戏等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消费的复苏,也超出预期;餐饮行业大排长龙、特斯拉开始降价吸引年轻客群……

    很多人都认为,2023年是“报复性消费”元年到来的时候。

    殊不知,从近三年的消费趋势来看, 消费的“谨慎性”越来越明显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观望”代替“购买”,甚至呈现“挤兑”情绪。

    “报复性消费”的人不多,但是“报复性存钱”的人很多。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增加的数额创出近三年同期新高。

    也就是说上半年, 每天就有约570亿的住户存款被存入银行。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调研,年轻人群逐渐失去“月光”的勇气,受到收入稳定性的波及,他们在消费上逐渐转向保守和理性。

    调查中25~35岁的年轻人群普遍受到近年来环境冲击的影响,奢侈品和娱乐消费大幅降低;另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减少了不必要开支。

    在最新一期的《财经沸话》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 报复性存钱是短期现象,年轻人存的不是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

    事实上,消费端心态明显发生变化,短期看年轻人可支配收入减少,深层看是近年来环境影响带来的消费观转变。

    可以说,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向消费,见证复苏时,我们却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心态:既期盼回到2019年前的美好生活,又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够多一些精打细算。

    一、年轻人停止“买买买” 一直以来,20-35岁的年轻人都被奉为新一代消费的主力,于是大多数消费品面向的群体,都聚焦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然而,如今这一形式开始失效。

    2022年的消费复苏并没有如期到来,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欲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理性的一面。

    央行公布了4季度居民问卷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

    第四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

    实际上,根据居民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居民收入预期低迷,未来消费意愿较低,储蓄意愿较强,购房意愿低迷。

    如果从消费券的发放力度来看,消费意愿的低迷将更明显。

    根据统计情况显示,2022年6月至今,一线城市的消费券发放力度较大,整体金额超过40亿元;

    与此相对,2020年上半年全国发行消费券不及60亿元;其中,8-10月是消费券发放力度较大的月份,对应月份的消费数据较好。

    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消费券发行力度更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消费券发放金额较大;

    发达的地区更愿意发通用消费券,部分城市的消费券构成以汽车消费券为主。

    而这种精打细算,从年轻人的消费状况来看会更直观。

    对比2019年-2022年的消费数据来看,年轻人“大买特买”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居民2022年的消费水平和2020年几乎差不多。用了多种的政策,比2019年水平要低,比2021年水平跌了两万亿。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的感知到近年来居民的消费水平发生的波动。

    人们形成了新的消费哲学: 花最少的钱维持最体面的生活。

    在小红书上,“折扣”相关笔记达334万篇,年轻人的手机里还有多个电商APP,同一件商品,会在多平台横向对比“精打细算”。

    同样的,就在近期,北师大课题组做了一项《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近七成“新青年”消费者首要考虑性价比。

    换句话说, 70%以上的年轻人开始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了。

    那么,大多数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节俭了呢?大多数年轻人精打细算的出发点几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存钱。

    二、为什么年轻人流行存钱 据36氪后浪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只有6.9%的人表示他们不存钱,也就是说, 剩余93.1%的年轻人都有存钱的习惯。

    而在不同的年龄层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后,也达到了40.6%。

    此外,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人民银行发布四季度针对银行家、企业家和城镇储户的三份例行调查问卷报告。

    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方面,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 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有人把这些总结为是疫情下的报复性存款,认为这是短期的现象,可能疫情过去以后就结束了。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却认为, 年轻人爱存钱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趋势,并非短期的社会现象。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容易的钱越来越不容易赚了。相对于70、80后,90后、95后们无论是在股票,还是在房地产市场上面,都很难再赚到第一桶金。

    掌握对未来生活的主动权,不再为收入和生计而忍受不喜欢的生活,而定期存钱理财来防止过度消费,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存钱的目的。

    当然, 存钱早日买房退休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如果在小红书上搜索就会发现,关于如何存钱买房以及买房攻略的帖子并不少。同样的,买房之后不敢发朋友圈,于是分享在小红书的比比皆是。

    其中,存钱买房表现最明显的是在年轻女性身上。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66.14%的女性表示,婚前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36.18%的女性表示“房子比婚姻更让人有安全感”;29.59%的女性表示“自己买房在家庭和婚姻里更加有底气”;24.32%的女性表示“自己需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5年内有购房计划的女性占比达到53.9%,从年龄段来看,31-45岁女性在5年内有购房计划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年轻人的重心已经开始向存款、房、车,以及实现财富自由转移 ,而吃喝玩乐则被大多数年轻人视为第二消费选择。

    从马斯洛需求层级的角度来看,安全需求成为了年轻人最大的需求,除了生存之外,安全已经排到了需求层级的第二阶段。

    也可以说,“无房无车无固定资产”的漂泊感还是让一向潇洒的年轻人屈服了,他们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储蓄买房“上岸”。

    三、年轻人的年终存钱总结:毕业5年能存多少钱? 假如一名大学生毕业以后基本工资是8000元,每个月去除掉房租、交通成本,再加上餐饮、社交开支,最多也就能存3000元。

    1年下来的话,也许是2万到3万,5年下来, 上限也许是8到10万。

    而这5年中,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花销:给父母的礼物、恋爱花销、旅游、电子产品、健康支出……让你的前几年的存款一下子花掉了。

    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不存钱,而是存下的一点点钱,很快就花掉了。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今年存了多少钱”的话题必不可少。

    先从豆瓣来看,在豆瓣超22w成员的 “~穷人版~丧心病狂攒钱小组” 里,最新的讨论话题统统围绕“年攒xxx钱”的话题展开。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你看完 “坚决抵制炫富凡尔赛” 的小组简介,再进入讨论话题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实和元宇宙的魔幻参差实际上是肉眼可见的。

    例如,“毕业5年多,今天发工资后看终于达到10w了(包含了公积金),超级开心”、“2022年攒10w的目标达成,过得也不算太苦”、“两年攒够10万啦,有种突然成富婆的感觉(啊不是),哈哈哈哈哈哈”。

    然而,在存钱达标总结之外, 网友们也同样制定了2023年的存钱计划 ,诸如“2023年年攒5-10万”、“年攒>5万”、“2023年6月买房”、“年攒>15万”等等。

    当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内卷之下,与豆瓣同样了解年轻人的还有小红书。

    要轮细节,小红书“存款”的搜索区甚至出现了“20万、93年、三十岁、工作5年”等等的笔记选项,小红书似乎已经拿捏了年轻人每年必不可少的“存钱年终总结”。

    与豆瓣的“记账式圣地”所不同的是,小红书里的“存款”话题更多是“真假并济”,在校生、在校兼职生、存款一万以上大有人在,充满了“大学生哪有钱,但如果是在小红书,我存款10万,有车有房”的意味。

    不过有一说一,综合起来看,2023年的“蓬勃生机”在年轻人身上、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

    说到底,相对于环境改变年轻人的说法,倒不如说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年轻人存钱的行为相对于以往提前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对快销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存储行为,可以为大多数人在遭遇不可抗因素时,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同时,也可以降低年轻人的“存款焦虑”。

    参考资料:

    中华网:这届年轻人越来越爱存钱了 以抵御“失业和生病”等突发性事件

    金融界:提振消费扩内需

    新浪财经:从“月光族”到“存款焦虑” 90后经历了什么?

    来源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ID:hlw0823),深挖品牌故事,探寻商业逻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互联网那些事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中国互联网社区20年,赚钱的路跑通了吗?

    设计动态 2023-01-30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被解释为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互联网场景中,社区是与时俱进的虚拟容器:里面聚集了具有相同兴趣、文化偏好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伴随着更年轻的一代人——Z世代,正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频繁被提

    社区是当下互联网最慢、最复杂的产品生态,国内主流社区产品大部分都超过了10岁。这样细水长流的社区模式,为他们积攒了数量可观的用户,但“钱途”却不是一片光明。社区产品要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打破增长瓶颈,找到撬动营收的最佳支点?一起来文中看看吧。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被解释为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互联网场景中,社区是与时俱进的虚拟容器:里面聚集了具有相同兴趣、文化偏好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伴随着更年轻的一代人——Z世代,正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频繁被提起,标志着潮水涌来的方向,有些改变正在发生。

    用户喜欢社区产品,并在其中贡献内容、开展社交,搭建专属自己的在线数字身份。中国互联网走过20年,作为最汇聚人气,最接近现实世界的社区产品,他们的商业化模式跑通了吗?

    目前,国内的主流社区产品如B站、小红书、知乎、豆瓣等,其商业化经营仍面临着各自的压力和挑战,这和社区产品的基因及价值内核有脱不开的关系。

    社区产品要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打破增长瓶颈、找到撬动营收的最佳支点?

    01 社区商业化的困境和挣扎由来已久 社区是当下互联网最慢、最复杂的产品生态。国内主流社区产品已经有点年纪了:B站14岁,小红书10岁,知乎12岁,豆瓣已经17岁了。

    早年知乎和豆瓣有相似之处。都是小众垂直、高门槛社区产品,用户热衷于在社区写消息,忠诚度很高,用户生命周期特别长。但与之对应的是创作门槛极高,将很多潜在用户挡在了门外。

    为了解决社区泛化的问题,知乎加入了“知乎盐选”等虚构内容模块,覆盖了基数更大的小说人群,也得罪了部分喜欢问答的精英人群。这一策略,帮助知乎维持了近2000万DAU的用户量级。但对应的社区氛围被稀释了。

    豆瓣拒绝稀释社区氛围。至今保持着高质量的书影音分享氛围,但不做泛化,没有新商业模式,增长遇到了天花板,DAU徘徊在470万左右(数源极光大数据)。早年豆瓣曾是比猫眼还像猫眼的社区,但猫眼崛起后,豆瓣失去了机会。

    小红书和B站这两年齐头并进。双双跨越了社区泛化带来的挑战,将产品提到了国民应用的高度。小红书的图文笔记,写消息门槛低于视频。更早迎来了高增长。B站自带视频及弹幕基因,渗透率高于图文,在内容泛化的过程中兼顾了社区气质,又受益于技术进步及视频风口,增长迅猛。

    商业化上,小红书比B站更早完成跌倒爬起这一试错循环。从内容泛化到凭借偶像养成类节目出圈,三年两次完成100%增长。小红书曾经用一个亿的投入,换来了十个亿的回报。电商折戟后,迅速调整商业逻辑,转型做生态平台,并押宝视频和直播。

    B站生在视频时代,更年轻化。在其它社区在犹豫要不要增加视频策略时,B站没有这个烦恼,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成就护城河很高地基很稳的基本盘。

    无论在社区领域,还是在线视频领域,B站都是难以复制的存在。B站最大的烦恼应该是,如何让自己的商业化增长,衬得上平台三个端加起来的那一个亿的DAU?

    02 年轻人为何偏爱社区产品? 社区产品极具想象空间,是因为他们留住了年轻人。他们大多生于千禧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早接触了个性和多样化的内容及产品消费路径,内心喜好及消费需求都极具个性。

    除了为自己喜欢的内容贡献时间之外,他们也更愿意接受一切新鲜有趣、潮流个性的东西。是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此同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化爱好,愿意为了兴趣和爱好扎堆。非常热衷社交和社群分享,愿意写消息到社交网络。除了熟人推荐,他们会主动寻找小众兴趣组织,关注大众消费品在社交网络上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辅助自己的网购和最终决策。

    从弹幕文化的兴起再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他们会将自己年轻化的生活方式,和自己追逐的潮流产品通过多种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口碑,甚至倒推30岁以上更广泛的人群过来研究和效仿。

    除了自己成为潮流的一部分,他们也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在社区和社群之中,信息量更大的人以此为社交货币,在社交中拥有谈资和影响力。

    人群最初社交行为的本质,指的是人和人的互动。这一层面的互动对人也对事,后来小众人群聚在一起,增加了信任、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后,互相完成添加好友就形成社群成员之间的“结网”。

    在社区产品层面,社区成员之间,必须有双向的关注关系和约定俗成的圈子规则和文化。这类用户的比例越高,对社区高质量讨论的认同度越高,投入度越高。社区的内核是用户之间的圈层认同感。最初的社区养成,需要缩小圈子的粒度,才能有效提升资源、话题和秩序的质量。

    中国最典型的两个第一梯队社区产品,DAU过亿的B站和小红书,基于对垂直人群的深刻理解,凭借各自的优势和差异,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独角兽之路。

    03 小红书向左 B站向右 小红书种草笔记起家。在视频时代,他们大比例增加了视频及直播内容,去抢占用户时长。早年小红书在笔记层面,就含有好玩,有趣和利他等信息点。平台KOL和用户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当短视频和直播成为图文的补充内容,在用户面前,呈现了更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从而在种草及直播带货层面,增加了商业化应收。这为小红书带来了直接的数据增长。

    视频之外,小红书上一次数据大幅增长,来自于一次非常轰动的全盘商业化策略调整。他们放弃了曾经自营电商为主的平台策略,转而扶持第三方合作伙伴。大刀阔斧将流量收回平台,再通过机器学习对海量信息和人进行精准、高效匹配和分发。从而实现商业化领域人、货、场的重新构建。新的运营逻辑下,每一个基于商业的流量都被精准计算、定价并出售,从而实现内容、流量和商业化的匹配和平衡。

    小红书的用户心智是“翻书”。从浏览的角度,图文内容的浏览效率又远远高于视频。视频化是小红书的新增长点,但笔记基因的社区有自身的历史包袱。虽然视频受欢迎,但又需要保持笔记生态的社区气质,不能百分百全部视频化。

    因此,小红书当下的运营策略需在笔记和视频之间做一个平衡。把视频体量加到平衡点附近,一旦数据开始下跌,就围绕那个平衡点回调。让增长重新回到稳定状态。

    B站生于视频时代,用户把它当电视机看。这一得天独厚的用户心智,使得B站在移动端和PC甚至OTT端有大量忠实用户。1月极光大数据显示,B站移动端DAU7000万。一位接近B站的用户增长产品经理介绍说,其实在PC和OTT两个端,B站还有近3000万DAU。3个端加起来,2023年初,B站DAU有可能破了一个亿。

    在商业化上,B站一直饱经吐槽。他们拒绝给平台内的UGC内容增加贴片广告,用户层面,确实保障了最优的用户体验,但在商业化层面,B站这一策略被视为没有充分利用平台广告库存,从而影响商业化效率。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B站愿意按照业内惯例,在UGC内容增加贴片,就可以给UP分更多的钱。从而在内容供给侧,保证更旺盛的创作热情。

    但B站认为贴片影响用户体验且效率在下降。不做贴片帮他们赢得了C端用户的心,最新财报显示,平台月均活跃用户数达3.33亿,均同比增长25%。

    此外,380万月度活跃UP主是B站商业化之本。这些UP主带来的供给侧优质内容,为B站带来了86%的年度留存率。2022年第三季度B站日活突破9000万,日均使用时长96分钟创新高。这些超高社区黏性的增长及互动数据,或许可以支撑B站在兼顾UP主权益和用户体验之间,探索自己的平衡。

    1月17日,B站上线了兔年春节主题活动“抓兔兔碰运气”。用户在视频场景抓到“兔子”,分享出来,可与好友碰出“新年好运卡”和随机奖励。这是B站首次基于弹幕,正式开启的面向大众的互动玩法。

    弹幕本身就是很B站的存在,基因优势明显。

    在一个DAU过亿的产品上全量PUSH春节活动,是一个很大的产品及运营动作。新玩法尝试一旦成功,将意味着将有一种新的,比贴片广告体验更好的商业化产品投向了市场。

    04 互联网社区到底还藏有多少钱? UGC内容导向的商业模式广告逻辑的漏斗上游,第一是流量,第二是留存,第三是用户贡献时长。

    B站和小红书在流量角度,DAU相当,留存角度,小红书的70.4%高于B站。但从人均使用时长角度,B站的98分钟,又大比分领先于小红书的58.83分钟。从内容渗透率角度,B站的全视频内容,高于图文+视频混排的小红书。

    知乎加了虚构小说之后,也有了类似小红书“翻书”的感觉。次日活跃留存仅次于小红书,达到了49.86%。但知乎的人均使用时长,在四个社区产品里垫底。

    豆瓣最大的问题是DAU角度增长做不上来,商业化环节又错失了猫眼式的电影票机会。470万DAU,留存率只有25.1%,说明有一大部分路人来豆瓣看一眼电影评分就走了。贡献了DAU但不是豆瓣的忠实用户,拉低了豆瓣的次日活跃留存和人均使用时长。这部分粘性不高的用户,商业化价值也是相对弱的。

    互联网社区到底藏有多少钱?既要看产品在高DAU的前提下,用户粘性及互动情况,又要看广告资源的开发情况。

    从产品体量上看,社区产品符合高DAU标准的只有B站和小红书。小红书近年主要的商业增长,除了流量广告,更多的来自于其产品内部的视频和直播变现。商业化增长明显。但伴随着社区泛化的完成,增长放缓,商业化库存耗到临界值以后,小红书依然需要平衡一个基因层面的难题:商业内容和其社区种草心智互斥的情况。

    B站的新增这两年翻了倍。但与之对应的商业化问题也很具体,放弃贴片,广告库存没有充分消耗,商业化增长不匹配当下DAU。弹幕商业化场景或有想象空间。如果B站能够证明弹幕的商业化效率,可以接近贴片广告,这一尝试即在行业里开了先河。

    弹幕是专属视频产品生态的、人与人、人与内容之间的连接。在社区产品里,只有B站有对应的视频条件,去做基于视频弹幕商业化的尝试。社区产品之外,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也符合高DAU和天生视频基因,能够容纳弹幕等条件。但爱优腾不是社区,弹幕质量和用户对于弹幕的喜爱度,没有B站用户那么高。

    有相当一部分电影和电视剧用户,在心智层面就视弹幕为观影噪音,会在一开始就把它关掉。但在社区用户眼中,弹幕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比如B站,用户不但爱看弹幕,还会不断写消息去弹幕,参与视频的内容建设。在社区产品中,弹幕不是噪音,反而是社区内容和用户体验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开放弹幕场景,利用社区的效应和核心产品,去做更多商业化的尝试,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一切商业本质,最终还是要围绕用户需求,回归价值和服务本身。一个创新商业模型的测试,首先要看用户的接受度。有效处理好内容、用户和互动之间的关系,让商业融入生态,才能带动社区向上增长。

    专栏作家

    几何小姐姐,微信公众号:几何小姐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者,产品爱好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正式开超市了

    设计动态 2023-01-30
    最恐怖的对手。 开工第一天,字节跳动出手了。 1月28日,抖音在APP内悄悄上线了“抖音超市”——没有过多的宣传和铺垫,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入口。用户需要在搜索栏或购物入口内搜索“抖音超市”,才能够进入超市购物。以后在抖音,也可以轻松买到各类生活日用品了。 抖音重

    1月28日,抖音在APP内悄悄上线了“抖音超市”,这意味着,在抖音也可以轻松买到各类生活日用品了。抖音超市有何不同呢?手握8亿用户的抖音,又会如何将抖音超市盘活?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恐怖的对手。

    开工第一天,字节跳动出手了。

    1月28日,抖音在APP内悄悄上线了“抖音超市”——没有过多的宣传和铺垫,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入口。用户需要在搜索栏或购物入口内搜索“抖音超市”,才能够进入超市购物。以后在抖音,也可以轻松买到各类生活日用品了。

    抖音重仓电商的野心有目共睹。早在2018年,手握流量的抖音就涉足电商,为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带货;2019年,抖音开始自建抖音小店;2020年,抖音正式成立电商部门,进攻传统的货架电商;到2022年5月,抖音将“商城”放到了抖音首页,如今又上线抖音超市业务,步步逼近阿里、京东、美团等电商巨头的大本营。

    而抖音的可怕之处就在于—— 凭着手握8亿用户,似乎做成什么事情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01 抖音超市来了,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 抖音超市有何不同?

    首先入口颇为隐秘,需要在抖音APP搜索栏,输入“抖音超市”,才可以搜到抖音超市的官方账号和超市入口。进入抖音超市后,界面相对简洁明了。首页显示主要经营的品类,包含“乳饮冲调、纸品洗衣、酒水保健、家庭清洁、个护美妆、零食糖巧、母婴宠物、粮油速食、电器百货”九个大类,基本覆盖了超市经营的商品门类。

    在首页醒目的位置,抖音超市还推出了每日上新的“爆款秒杀”活动,强调“真实补贴价,安心买”、“不用比,就是30天最低”。不难发现,抖音超市主营的九大品类多是 家居日用、吃穿用度等 ,均有着较高的即时需求。抖音超市也承诺,当日16:00前付款,可以享受“当日发”的配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超市的付款界面显示,支付方式有 “抖音月付”、“支付宝”、“抖音支付”和“微信支付” ,其中“抖音月付”为分期付,可享受“立减6.5元”优惠活动,抖音支付有随机立减优惠,最高12.8元,“微信支付”则是被折叠掉的支付方式,需要点击更多支付方式才可显示。抖音超市看似横空出世,事实上早就有迹可循。去年10月,抖音超市已率先在广州、深圳、惠州和东莞四个城市进行试点。当时的超市板块直接内嵌于抖音商城界面,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入口。

    在试点城市中,抖音超市主要商品类目以鲜花、蔬菜和水果为主。物流方面,抖音超市与本地生活服务商家达成合作,由其提供仓库和送货上门服务,部分商品最快可做到“次日达”和“小时达”。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3日申请注册“抖音超市”商标,国际分类为 41类,包括广告销售、教育娱乐等,目前,这枚商标的状态为申请中。

    坐拥源源不断流量,抖音推出线上超市并不意外。众所周知,超市属于高频消费品类,很多品类属于每周或者每个季度必须要购买的易耗品,复购率高,而且属于标品,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比如,洗衣液、洗发水、牙膏、零售等商品,标准化程度高,不需要过于依赖直播带货。抖音可通过运营超市品类提升电商的复购率以及流量的变现效率,为区别于抖音小店商家,抖音超市打出了官方直发、正品保障和售后无忧的口号。

    抖音超市的诞生,可以视为抖音电商生态的一次重要补充。尽管从目前来看,抖音超市和目前京东、阿里、美团推出“超市”业务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抖音如何将抖音超市在8亿用户中盘活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2 坐拥8亿用户,抖音堪称“印钞机” 悄然间,抖音正在不知不觉承包你的衣食住行。王琪对自己去年在抖音上的订单数量感到震惊:从大大小小的家居用品、零食特产到吃喝玩乐的套餐、门票,竟超过了100单。

    “每天上下班路上刷短视频,看到有推荐感兴趣的小商品就买了,嘴馋的时候看到推荐的零食,也会买。”王琪的体验跟很多抖音用户相似。每次出门逛街吃饭,她都习惯先查看抖音上的餐厅套餐,以至于想去哪玩都会先在抖音上搜索有没有相关套餐。

    得益于庞大的用户体量,抖音这两年在电商上的成绩突飞猛进。海外媒体The Information援引两位了解抖音内部数据相关人士的消息表明,2022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了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不过这一数据很快遭到了官方否认。但综合目前各类流出信息显示,抖音电商去年的GMV或许略高于The Information所提及这一数据,并且非常接近1.5万亿元。

    一旦消息属实,抖音电商发展的速度 堪称“恐怖” 。要知道,从0到万亿元GMV,阿里用了10年、京东用了13年、拼多多也花了近5年。如今抖音GMV破万亿元,距离抖音电商部门成立,仅仅2年多。

    但是站在抖音电商急速膨胀的另一面,是兴趣电商趋近天花板的忧虑。

    2021年4月,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首次阐释了“兴趣电商”概念,意指区别于传统电商目的性较强的购物,抖音依据短视频、直播等内容,通过大数据算法,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购物需求。这也是当前抖音电商的主要形式,在抖音上刷视频看到喜欢的东西才下单。

    但实际上,兴趣电商的天花板不高。抖音在 2022 年上半年进行了多次测试,发现抖音展示的电商内容一旦超过8%,主站用户留存、使用时长就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也代表着一旦用户在抖音电商购物遇到非常不好的体验,很多会彻底离开抖音,甚至不再继续刷短视频。

    据《晚点财经》报道,结合流量比例、用户购买行为等数据,抖音认为兴趣电商的GMV天花板约在2万- 3万亿元。

    与之对比的是,阿里2022财年全球商品交易额8.317万亿元。数据差异之下,抖音电商业务要想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突破兴趣电商,向更广的电商市场走去。于是,抖音将目光放到了模式更加成熟,规模更广阔的货架电商——这意味着, 从美团、淘宝、京东、拼多多的手里抢蛋糕。

    很快,抖音便付诸行动。先是在2021年底上线了专注卖货的 抖音盒子 ,进入2022年,抖音电商不断推进货架电商。2022 年初,抖音电商列出了天猫上销售额前两千名的品牌商家,目的是让这些品牌全部进入抖音 “商城”。据了解,目前已经有约92%的目标品牌入驻抖音。

    2022年5月,抖音将 “商城”放到了抖音首页 ,同时不断推出活动,双11期间,抖音上线“抖音双11好物节”;春节期间,上线“2023抖音好物年货节”,也学会了传统电商的低价促销、优惠满减的玩法。其中,“抖音双11好物节”活动期间,平台货架电商带动日均销量同比增长了156%,“2023抖音好物年货节”期间,平台商城场景带动年货销量同比增长高达308%。

    但实际上来看,数据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靓丽。双11期间,抖音商城的访客高峰值达到3亿人次,但这些人群中实际下单占比的只有1.2%。

    相比于阿里、京东、拼多多来说,靠内容起家的抖音在货架电商领域还是“太嫩了”。要重塑用户们早已形成的消费心智,抖音还有段路要走,与此同时,抖音也在快速的补齐自己在供应链和物流上的短板。

    此前消息显示,抖音已经和顺丰达成合作,将由顺丰承担之后的配送业务。并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抖音接连宣布与多家配送平台的合作计划,具体有:

    2022年8月,抖音与饿了么合作,为用户提供物流配送服务;9月,京东快递、中通、圆通、韵达、顺丰等接入抖音电商“音需达”服务,为抖音用户提供送货上门等高质量配送服务;12月,抖音与达达、顺丰同城、闪送达成合作,提供“团购配送”服务,逐步实现团购套餐“全城平均1小时达”。

    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抖音电商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已经崛起成为电商江湖不可忽视的对手。

    03 最恐怖的对手,来了 抖音超市横空出世,无疑是抖音将自身庞大流量又一次变现。此番出手“线上超市”,又将本地生活江湖搅动了一番。对于传统电商而言,生活必需品、快消品、生鲜产品的配送时效一直是个问题,而线上超市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超市业务也日益开始转向线上。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Top100超市线上销售规模近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成为超市业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线上超市确实是一块值得下手的“肥肉”——电商巨头阿里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天猫超市事业群,到2022年上半年,阿里旗下的天猫超市,与盒马、高鑫零售等线上超市高度关联的零售业务,仅一个季度内就为集团贡献了超过600亿元营收;京东旗下的京东超市,在2017年就已经实现了交易额过千亿,到2022年更是全面向品牌化提速,目前自营品牌超1万5千个、第三方卖家店铺超4万家。

    线上超市业务市场容量之大、发展空间之广阔,从阿里、京东两家的经营情况就可见一斑。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发布的调研数据,我国以线上超市为主体的即时零售市场,在今后几年中将连续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机遇,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互联网平台都不想错过。于是, 几大电商新秀杀到了 。

    2022年5月, 饿了么 在全国多地上线了 “全能超市” 业务,提供半日达的配送模式,通过“社区集采 定点配送”的形式,提供生鲜和粮油米面等物资供给服务。

    同年10月, 美团优选 将品牌定位升级为 “明日达超市” ,通过覆盖城乡的自提点网络,改善“最后一公里”消费体验。美团优选平台“今日下单、次日自提”服务模式已覆盖全国近3000个市县。

    还有京东,在持续与达达集团融合之后, 京东 将实体商超与即时零售大融合,去年双11期间, “小时达” 服务覆盖全国超过1800个县区市,超20万家实体门店已实现这项服务。

    纵观目前的电商超市赛道,各大电商平台陷入混战中,其中半日达、次日自提、小时达、半小时达等多重模式让用户应接不暇。

    相比于地位稳固的阿里和京东,配送网络齐全的饿了么、美团、达达,抖音此时入局电商超市,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目前,抖音次日达的模式似乎不占优势,从其布局上来看,未来不排除其进军即时零售的可能性。去年年底,北京物美超市在抖音进行了试验:北京用户在直播间下单后,本地门店能够做到一小时内送货上门。

    前有豺狼,后有虎豹。另一短视频平台快手也在加码布局电商。去年12月, 快手电商 召开了2023年年货节商家大会。期间,快手电商宣布将拿出66亿流量和10亿红包助力商家,大力发展电商。

    在短视频平台电商化的同时,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以及小红书等兴趣社区也在大力布局短视频内容,大有抖音化的趋势。所以,业界普遍认为,无论是抖音电商化,还是电商抖音化,但背后展现出的都是,尽管内容形式千变万化,但互联网的尽头就是电商。

    2023年伊始,抖音一个小小动作,不禁让各大互联网平台“虎躯一震”。抖音和字节跳动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凭借着源源不断的流量,只要他们想做的事,大概率最后都会成。那就意味着,其他人的生意要被抢了。

    作者:陈晓,微信公众号:投资界,清科创业旗下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0Ppxtp6QaH2B23n0qRplw

    本文由 @投资界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