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抖音探店达人的自白:一个月最多赚10万,红利只有两三年

    设计动态 2023-04-18
    “最开始我完全是奔着吃去的,结果吃着吃着就赚钱了。” 2021年11月,抖音探店达人“杭州宝藏哥”在接受职场大V“商业小纸条”采访时聊道。当时他刚做了2个多月的探店达人,粉丝3000多。期间,他的一条2万多播放的视频带来了超3万元流水,净赚3000多元。 近几

    在本地生活赛道的发展浪潮中,探店达人这一类型也成为风口下的弄潮儿。那么,探店达人们一个月究竟能赚多少钱?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关键角色之一,探店达人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不如来看看文中的故事与解读。

    “最开始我完全是奔着吃去的,结果吃着吃着就赚钱了。”

    2021年11月,抖音探店达人“杭州宝藏哥”在接受职场大V“商业小纸条”采访时聊道。当时他刚做了2个多月的探店达人,粉丝3000多。期间,他的一条2万多播放的视频带来了超3万元流水,净赚3000多元。

    近几年,本地生活服务正成为巨头新战场。据媒体报道,抖音目前已组建约四五千人的团队,并将2023年本地生活服务的GMV目标定为1500亿元;快手方面,快手电商负责人笑古亲自带队,2023年上半年将以上海、青岛、哈尔滨为试点城市,准备全力跑通本地生活服务的模型验证。

    也因此,探店达人成为巨头战略下的弄潮儿。毕竟, 不论多么宏大的战略,最终都要看探店达人能不能通过内容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店消费,以及是否可持续。

    如今两年多过去,“杭州宝藏哥”又有了哪些新经历、新感触?

    近日,新榜编辑部和“杭州宝藏哥”聊了聊。他说自己作为杭州第一批探店达人,一个人一台手机,几乎完整经历了抖音本地生活服务近几年的变化: 遇上红利,他曾一个月净赚10万元,最高做到抖音本地生活排行榜杭州前2;碰上内卷,他曾迅速放弃探店,转型直播,一个月平均流水100万元;到了今年,他则盯上了服务商,觉得这才是本地生活服务最赚钱的环节。

    图源:受访者提供

    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关键角色之一,探店达人是如何工作的?每月能赚多少钱?探店达人是一门好生意吗?抖音、快手们能做好本地生活服务吗?借着“杭州宝藏哥”的故事,希望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靠红利赚钱 2021年3月,抖音生活服务开通团购功能,正式开始对本地生活服务的探索。

    同年8月,还在上班的“杭州宝藏哥”注册抖音账号并发布了第一条视频,把50块钱扔在杭州热门商圈的某个角落,看哪位好运的网友能够捡到。“或许是人们对寻宝有一种天生的热情,我又是杭州第一批这样玩的,第一条视频就爆了。”

    “杭州宝藏哥”回忆,一周时间,他的账号粉丝从0涨到了3000,而且都是杭州本地精准用户。借着这一批粉丝,他准备转型探店达人,以美食探店为主。

    1. “探店就是帮商家打平信息差” 因为抖音流量很大,不少商家都希望在抖音开拓新流量、寻找新客户。“尤其一些位置偏远的商家,线下没客户,大众、美团推广不出去,肯定要试试其他新渠道。”

    粗略来分,探店达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容型探店达人, 探店只是他们的内容素材之一,且更多靠“第三方点评”吸引粉丝关注,所以明面上不会收商家钱,更多靠星图接广告; 一种则是销售型探店达人, 主要工作就是为商家做推广,从而赚取佣金和销售分成。

    MR-白冰”“二百者也”等探店达人的变现方式是游戏推广、App推广。图源:抖音

    相比前者对内容能力有着相当要求,后者的内容要求和金钱成本都不高。因为没有太多视频拍摄经验,“杭州宝藏哥”选择的是后者。

    “我第一次探店去的是一家烤肉店,当时一个人一台手机,直接就去了,很平常地拍了四五个镜头,最后视频封面简单写上了时间、地点、多少钱,然后就发了。”按照这个节奏,“杭州宝藏哥”一天大约能探2-3家店。

    “杭州宝藏哥”朋友圈

    “点赞播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下单。”对于自己“不高级”的视频,“杭州宝藏哥”这样总结。

    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商家打平信息差,不需要出镜,不需要拍摄复杂的视频,只要把美食拍清楚、把价格优惠等信息讲明白就行。 “这些产品本来就能卖出去,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当然,便宜很重要。”

    既然探店这么简单,为什么商家不自己干呢?隔行如隔山,对大部分商家来说,拍视频、想文案、抓热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技能储备,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预算来做这件事。“杭州宝藏哥”认为:“商家也不太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据了解,早期抖音曾尝试绕过探店达人,直接扶持商家自行打造内容,但因为商家普遍缺乏内容能力,最后只能作罢。

    2. “一个月最多赚10万” 2021年下半年,全杭州像“杭州宝藏哥”这样的探店达人并不多,“最多也就五六十个,粉丝最多的也才两三万粉丝”,所以这批探店达人很幸运地吃到了平台的流量红利。

    “杭州宝藏哥”回忆,他最开始是一条视频换一顿饭,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条爆款视频。“第一周升到4级,第二周升到5级。”据介绍, 探店达人的等级跟月流水挂钩,成交越多,等级越高,5级探店达人的要求是月流水7.5万元以上。 “这也是当时探店达人的最高等级。”

    2021年8月底,探店不到一个月,“杭州宝藏哥”正式辞职,开始全职做探店达人。此时他不仅有了拿佣金的资格,还加入了杭州本地探店达人的官方群,对接到了更多商家。

    “杭州宝藏哥”透露,佣金方面,探店达人在抖音本地生活排行榜的排名越高,拿到的佣金就越高。比如他最开始的佣金是200元/次,排名前10时则涨到了800-1500元/次。“我成绩最好的时候杭州前2,全国前26,一条探店视频报价1500元。一些大方的商家也许能给到2000元甚至3000元,但不是常态。”

    分成方面,“杭州宝藏哥”说:“大方的商家可能会给10个点,不大方的只给3-5个点。数据最好的一次,我的一条短视频上架了一个定价298元的美食套餐,8秒钟售罄,流水80万元。”据介绍,抖音餐饮兑换券的核销率在一半左右,探店达人的收入则取决于兑换券的实际核销率。

    图源:受访者

    “杭州宝藏哥”估算,在杭州,腰部以上探店达人的月收入在3万-10万元之间。“一个月封顶10万元,不能再多了。至于能不能拿到10万元,就看你努不努力,跑得快不快了。”

    每天探店、拍视频、拿佣金、赚分成,这样的生活“杭州宝藏哥”持续了一年。他估算靠探店自己净赚了五六十万元。

    二、因内卷退出 时间来到2022年8月,此时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商家经营平台“抖音来客”已经上线5个月,营销平台“巨量本地推”也已上线2个月。虽然平台基建愈发完善,但“杭州宝藏哥”决定放弃探店。

    1. “探店达人太多” “本地生活服务太卷了,是人是鬼都在往里冲。以前探店达人需要发10条本地生活视频、有1000粉丝,但后来就没门槛了,0粉就能探店。”“杭州宝藏哥”觉得,做探店的达人太多,市场陷入了恶性内卷。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抖音已经拥有超过9700余名生活服务达人。

    据介绍,5级探店达人最初含金量很足,全杭州也只有二十几个,但 因为造假问题,不少探店达人开始刷分,5级探店达人泛滥,月流水30万元的6级探店达人和月流水100万元的7级探店达人也开始出现。

    “造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刷销售额,比如一个探店达人可以先上一个酒店链接,然后找人大量下单,只要放着不核销,撑过平台每月的考核时间,打个时间差,就能很轻易地把等级刷上去。因为真实消费者也有可能不核销,所以平台很难辨别。”

    对商家来说,在无法甄别探店达人数据的情况下,自然想用同样的钱请更多高等级的探店达人。“后来商家发个单子,可能一下子就有100个5级探店达人来报名。现在是6级、7级的达人在拿着5级的佣金去探店,甚至很多达人探店都不要钱。”

    与此同时,有的达人饥不择食,即使商家的产品有问题,也愿意拿钱推广;有的达人则批量输出同质化文案。这进一步败坏了探店达人的口碑。

    图源:微博

    口碑变坏再加上数据造假,在商家看来就是探店达人的引流效果越来越差,自然更不想花钱,如此恶性循环,探店达人的收益也越来越少。

    “杭州宝藏哥”认为,现在即使排行榜上的探店达人也只能拿到150-300元/次的佣金,接下来免费纯佣探店可能会成为主流。

    2. “服务商野蛮生长” 良莠不齐的服务商则加剧了行业乱象。“杭州宝藏哥”介绍, 在所有的探店成交中,餐饮类目平台抽成2-5%,探店达人抽成3-5%,服务商则需要抽成10%。 “再加上在2022年入驻服务商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注册公司就行,导致服务商也开始野蛮生长。我亲眼见到,一家餐厅外同时等了4个抢着签约的服务商。”

    正常来讲,服务商和商家签约后,需要帮助商家运营店铺、招募达人。尤其在造假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服务商更需要帮助商家筛选探店达人,但很多服务商既不负责,还很贪婪。

    有商家表示,一旦跟服务商签约,到期前很难解约,因此很怕遇到不负责的服务商。“签完合同后,商家想让服务商工作认真一点,好好挑选达人,但服务商只会要求商家提高预算,而且有的服务商还要抽商家自然流水的分成。”有探店达人则认为,服务商基本没什么用,顶多在直播时派人盯一下。

    这无疑增加了商家踩坑的可能性。“最严重的时候,如果商家请了30-50个探店达人,其中靠谱的只有10%,能让他回本的只有2-3个。”“杭州宝藏哥”说。

    据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抖音曾清理过部分只向商家索要大折扣,但不帮助商家做内容的服务商,然而相关调整的落地毕竟需要时间,一旦遇上不靠谱的服务商和探店达人,“大商家至少还能有点数据,小商家是真的血亏。有的商家新店开业,服务商抽走10个点,请达人再花一大笔钱,最后没效果可能就直接倒闭了。”

    这导致有的商家会在探店结束后因为效果不好拒绝付款;有的商家要求消费者到店后先退掉团购券,再以相同价格购买店内套餐,以逃避分成;有的商家干脆只想白嫖。“有商家吐槽,我花了几千块请达人,还搭上了餐费,结果最后成交一两单,还做什么做。”“杭州宝藏哥”说。

    图源:抖音

    商家不愿意花钱,像“杭州宝藏哥”这样的探店达人自然就赚不到钱。“有的服务商走的是资本玩法。他们拿到投资人的钱后,会贴钱让探店达人走纯佣来占领市场,这进一步把商家惯坏了。”

    为了应对内卷,探店达人们有的强化了个人IP塑造,有的加大了资金投入,希望通过内容迭代增加流量,以期接到更多商单,或者尝试赚取广告费。但“杭州宝藏哥”认为: “探店达人最多能做两三年,除非你是兼职探店,只想蹭饭吃。”

    三、先做直播,再升服务商 2022年下半年,以“T97咖啡旗舰店”为代表,包括茶饮、酒旅、快餐等本地生活商家在抖音大举尝试直播,其中不乏单场百万的案例。

    这些商家的成功无疑进行了很好的市场教育,让不少本地生活商家决定尝试直播。这让“杭州宝藏哥”看到了机会。

    1. “直播无上限” “直播是没有上限的,一场卖四五十万元都没有问题,虽然分成没有探店高,但收入很可观。”2022年8月以后,“杭州宝藏哥”决定转型做本地生活直播。

    因为曾经做到过抖音本地生活排行榜杭州前2,“杭州宝藏哥”得到了平台的运营对接,很快就找到了愿意让他直播的商家。

    直播流程也不复杂,先收商家2000元的车马费,再花500块找一个主播,“只要颜值在线,随便找个人都行”,然后直接在商家那边开播,记好产品的卖点循环介绍。“第一场直播我记得很清楚,卖了3万块钱的餐券。”

    在他看来,本地生活直播和电商直播还不太一样,虽然同时在线的可能只有10来个人,但进来的都是要下单的人,下完单就走,直播间会源源不断进人。

    “杭州宝藏哥”的后台直播数据。图源:受访者提供

    如果是麦当劳、茶百道这样的知名连锁品牌,因为品牌实力不俗,有足够预算能请到优质的服务商、达人来直播;因为在全国覆盖了大量门店,地域性限制更小,在销售时能降低消费者的下单顾虑。但对大部分本地生活商家来说,他们既没有预算请大主播,也没有能力承接太多爆单。“杭州宝藏哥”这样的本地探店达人刚刚好。

    “杭州宝藏哥”透露,从2022年八九月份开始,他总共做了三个多月的直播,平均每个月流水100万元左右。“直到后来因为疫情,直播才暂时停下来。”

    2. “服务商更赚钱” 时间来到2023年3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后,“杭州宝藏哥”决定重启直播,同时开启新业务的尝试,做服务商。

    据介绍,达人对接的是发单中介,主要工作是帮商家批量联系达人,让探店落地;发单中介对接的则是服务商,主要工作是帮助平台签约商家、招募达人。

    “服务商可以拿到10%左右的分成,所以我也想晋升甲方当服务商,去签约商家、招募达人。与之前的无门槛不同,现在入驻服务商需要缴纳10万元保证金,签约20个探店达人,同时还有一定的清退机制,但这恰恰能帮我筛掉一部分竞争者。”

    在“杭州宝藏哥”看来,服务商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如果把服务商作为一门生意,商家资源才是其核心能力,而他靠着探店正好积累了一些商家资源。“据我了解,有家服务商因为签约了龙之梦旗下的所有商家,一个月的流水就在1亿元左右。”

    事实上,作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一环,服务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店铺运营、视频创意等多种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在行业早期,除了少部分头部商家,大部分普通商家接触到的服务商都良莠不齐。

    图源:抖音

    “为什么有的商家出不了单?就是因为服务商没有认认真真选达人。”“杭州宝藏哥”认为,这种不成熟,本身就是赚钱的机会。

    四、结语 “杭州宝藏哥”强调,自己其实是一个特例,因为赶上了抖音本地生活的流量红利,即使不太懂内容和算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恰恰是他的存在本身,展示了抖音本地生活服务过去两年的一个切面。平台的流量扶持+优惠政策再加上用户、商家的尝鲜,让一大批草根靠探店赚到了钱,也实实在在培育了市场。 “杭州宝藏哥”这批达人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平台做好人群定位和打标签,以便更精准地了解用户喜好,同时打通本地生活服务的商业路径。

    与此同时,探店达人们也帮助平台发现了在内容、服务商、生态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021年开始,抖音曾以低价策略开启本地生活服务的拓展,但到2022年中过后,抖音就开始调整算法,鼓励商家做更好的视频内容以提升消费转化率。近日,抖音还发布了《餐饮探店规范》,着手整顿乱象频发的餐饮探店团购相关业务,并开始在重点城市进行直营尝试。

    抖音、快手们能打败美团、做好本地生活服务吗?

    目前来看,正如2020年的直播电商,经过一大批探店达人的努力,不论是商家、消费者还是达人,都已经开始适应抖音等新渠道,但能否从红利驱动走向效率驱动,抖音们能否实现比美团更高的消费转化率,仍需要更多尝试。

    战争,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章:

    《抖音收功,探店“熄火”》,毒眸

    《本地生活新变局:抖音的激进目标与美团的静悄悄》,晚点LatePost

    作者:云飞扬;编辑:张洁;校对:卷毛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Axure监听器之中继器监听器

    设计动态 2023-04-18
    一、小测试 先来个小测试吧,看看你对中继器有多了解: 测试一:点击矩形独立旋转1次 测试二:点击按钮全部矩形旋转1次 测试三:点击矩形全部矩形旋转1次 测试四:点击按钮矩形依顺序各旋转1次后停止 测试五:点击按钮矩形依顺序反复无限旋转 测试六:点击按钮矩形依顺

    中继器Repeater在Axure的应用中实在是太常用了,我们最常用的功能是针对同一行内的操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需要对中继器中符合特定条件的部分行(多行)进行操作”的这种问题,这时就需要用到中继器监听器了。

    一、小测试 先来个小测试吧,看看你对中继器有多了解:

    测试一:点击矩形独立旋转1次 测试二:点击按钮全部矩形旋转1次 测试三:点击矩形全部矩形旋转1次 测试四:点击按钮矩形依顺序各旋转1次后停止 测试五:点击按钮矩形依顺序反复无限旋转 测试六:点击按钮矩形依顺序反复旋转并可停止 先打开:https://tryiel.axshare.com/ 查看目标效果,先自己尝试挑战一下。

    其中会用到 《如何在Axure里使用循环》 里的循环知识。

    如果你全会做了,那么说明你中继器已经玩得非常明白,后面的文字不需要看了。

    二、原理 我们都知道Axure里是没有“中继器监听器”这么个组件的,那要怎么实现呢?中继器基本知识:

    中继器中每一行内部的组件一般只能操作同行 中继器外部的组件可以同时操作内部所有行 所里,在中继器的内部、外部各放一个组件进行信息的沟通就可以了。

    三、参考答案 测试一: 非常简单,只要在矩形上加入点击事件即可:

    测试二: 无非是把点击事件加在“转”按钮上,内容同上。

    测试三: 在测试二的基础上,矩形上加入点击事件”触发事件”‘转’按钮的“单击时”,这样就实现了在中继器里操作其他行。

    这是 由中继器内部触发外部事件操控其他行 的典型操作。

    以上三个测试都是中继器的常规操作,接下来,我们要引入“监听(Listener)”了。

    测试四: 这次我们先用文本框实现循环:

    先在内部矩形上建立一个交互,因为一会儿需要进行”旋转“操作,所以可以把监听绑定到”移动时“,触发条件是:文本框的值指向本行,其实,加的这个条件就是“监听”功能了。:

    加入条件“先判断值”。

    外面的文本框的事件可以自选,我同样用了”移动时“,先判断如果当前文字小于等于9,那么就移动中继器内的矩形,1秒后自增1,再循环触发自己。

    执行的该做的都完成了,我们要在”转“按钮上添加启动事件了,简简单单地设置值再触发就可以了:

    测试五: 这个和测试四几乎相同,文本框的操作稍微改一下,利用模除实现数字反复:

    测试六: 学习过  《如何在Axure中使用循环》  知识的你一定会做了。

    四、总结 虽然“监听(Listener)”听起来好像高大上的样子,实现上就是加入了判断,只让符合特定条件的行去执行交互。

    本文由 @最InのAxur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成本飙涨,头部入局,商业价值爆发:短剧不再是「小生意」

    设计动态 2023-04-18
    “之前短剧群演都按天算钱,现在在青岛按场算钱,每位群演每场的价格已经涨到千元以上了。”MCN机构古麦嘉禾微短剧业务负责人李庆玲告诉「深响」。 曾经短剧主打低成本、低门槛、高回报,用十万元拍一部短剧就能收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回报;但现在,从独立导演到专业影视公司

    短剧行业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入局者,比如常见的影视公司,以及长短视频平台们,等等。那么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短剧行业是否迎来了“爆发期”?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短剧发展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之前短剧群演都按天算钱,现在在青岛按场算钱,每位群演每场的价格已经涨到千元以上了。”MCN机构古麦嘉禾微短剧业务负责人李庆玲告诉「深响」。

    曾经短剧主打低成本、低门槛、高回报,用十万元拍一部短剧就能收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回报;但现在,从独立导演到专业影视公司,入局者越来越多,大家“卷”故事、“卷”制作,服化道、群演、场地等硬成本变得居高不下,一部短剧的投入量级飙涨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

    专业团队加持,热钱持续涌入,短剧也逐渐从草台班子土味小视频走向了精细化和品质化。

    过去一年抖快短剧的爆款数量和用户观看数量都有所上涨。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透露,目前快手短剧的日活用户数已超2.6亿,其中超一半的观众有追剧习惯,截至去年底,快手星芒短剧总播放量超500过亿。而抖音过去一年平台短剧破亿爆款率提升150%,去重观看用户数超1亿的短剧达10部,去重观看用户数超1000万达150部。

    质量与口碑也实现进阶,“短剧=粗糙”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比如芒果TV播出的定制短剧《念念无名》《虚颜》,快手的《长公主在上》《东栏雪》均因不输长剧质感的“古风审美”实现出圈,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社交平台称赞短剧的剧情、运镜、细节都很有水准;今年初抖音短剧《二十九》以共情的话题与专业的演技而屡获好评,豆瓣开分8.1。

    但另一面,短剧成本的不断抬升不免让人想起此前网剧走过的弯路,短剧是否最终会变成头部玩家的“砸钱游戏”?中小公司做短剧还有没有“白手起家”的机会?短剧的商业化变现能力赶得上制作成本的飙涨幅度吗?

    一、“正规军”加速流向短视频 简单来说,短剧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的短剧,一集时长5到15分钟,以横屏为主;一类是在抖快等短视频平台播出,单集时长缩短到3分钟,多是竖屏,节奏更快。

    最早长视频平台的短剧开发者多是专业影视公司和IP平台。比如爱奇艺最早播出的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出品方为浩瀚影视的子公司,而浩瀚的股东中有华谊兄弟;在芒果TV上线的短剧《别惹白鸽》背后承制方是五元文化,后者的代表作是2017年爆款剧集《白夜追凶》;像快看漫画、冬漫社等“IP源头”纷纷与长视频平台合作,推出了《这个杀手不改需求》《致命主妇》等短剧。

    抖快短视频平台的短剧制作方则是以MCN机构签约的达人、野生创作者为主。例如古麦嘉禾旗下的签约达人@海予星辰Hi 创作的《我在娱乐圈当团宠》、@于千穗Y 的《家庭主妇的逆袭》在快手播放量突破3亿;咪蒙的MCN机构银色大地在抖音孵化了十多个达人账号,创作的《爱的年龄差》是抖音首部观看用户破亿短剧;此外,个人创作者知竹,曾是古风圈摄影师,入驻快手后先后推出了爆款短剧的《长公主在上》《东栏雪》。

    而在这两年, 越来越多的专业影视机构加速向短视频平台流动,栖息在抖音、快手制作短剧。

    十二升肖是较早布局短剧的影视公司,曾联合新片场推出过网络电影《新逃学威龙》。2020年开始制作短剧,当时《毛小旭的触电人生》在快手播放量破亿,2021年制作了近20部短剧,去年在快手上线了《胡同儿》《单亲妈妈再婚记》《危险的他》等多部短剧,播放量均进入“亿级俱乐部”。

    今年初在抖音高热度刷屏的短剧《二十九》背后出品公司是柠萌影视旗下短剧厂牌好有本领,在此之前其曾出品了《从离婚开始》《一元美容院》等女性题材短剧;同为头部影视正规军的自由酷鲸推出的第一部古装动作短剧《锦衣迷踪》在抖音上线,据了解,这部短剧的5秒完播率和赞转比都超过平均值。

    除了像十二升肖、柠萌发力原创短剧IP之外,还有的影视公司把短剧看作长剧IP的衍生,借助短剧补齐长剧IP的世界观,借助长剧实现流量哺育。

    比如长信传媒出品、已在抖音播出的《大唐来的苏无名》是衍生自长剧《大唐诡事录》,这样的题材不在少数,据2023抖音短剧片单,北京精彩出品的短剧《超越吧!阿娟》是续写的电影《雄狮少年》中阿娟的成长故事;华策影视依托于《去有风的地方》长剧集将推出短剧《有风》。

    但不可否认的是, 做惯了长周期、大制作的长剧集,影视公司在做短剧时也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

    用户喜好常变常新,也因此短视频平台短剧的题材风向迭代速度更快。十二升肖内容总负责人、导演、制片人陆添透露,快手短剧的热门题材几乎3-6个月就会经历一个更迭,常常是这个月拍下个月上,但也会出现过时的现象,还要再去反思找新的。

    柠萌影视短剧厂牌好有本领负责人曾明辉告诉「深响」, 在长视频平台做剧集更多是内容思维,要考虑题材是否新颖、故事基底是否厚重,而在抖快平台做短剧,则是运营逻辑,需要足够了解账号用户的属性和喜好,再根据用户需求去做内容,“抖音上的短剧,95%以上的流量来自算法推荐”。

    短视频短剧的拍摄与制作习惯也和长视频剧集有相当大的差别。长视频有足够的时间做铺垫、留白,但短视频短剧强反转、重刺激,要在前5秒把最高光的画面展现出来,每一个镜头都要传递有用的信息。“做短剧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在三分钟里形成既要又要,既要有连续的剧情、深度的话题,也要有足够的反转吸引人继续看下去。”曾明辉说道。

    二、审美提升,成本飙涨 头部影视公司的加速布局也带来了鲶鱼效应,大家卷故事、卷质量,共同抬高了短剧的整体水位。

    一方面, 剧情跳脱出同质化的桎梏,反套路设定带来新鲜观感。

    以《二十九》为例,单看剧集的前半部分,会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部正妻手撕绿茶小三的套路戏码,但随着剧集深入,其走向和过往短剧做出了区隔,这实际传达的是两位女性携手摆脱渣男、互相救赎的故事。 另一方面, 服化道、场景搭建以及打戏等视听画面实现升级。

    《念念无名》第一集的灯会场景,热闹街景和朦胧灯光让男女主的相遇更具意蕴美;自由酷鲸出品的《锦衣迷踪》是一部古装动作短剧,团队为了高质量呈现拳拳到肉的打戏,提前几个月就沟通、确定风格,前期训练时间达20天,这样的认真与投入也获得了观众认可,一场120秒的丝滑打戏成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伴随着短剧数量越来越多,制作愈发精良,短剧的整体成本也相应水涨船高。

    据李庆玲透露,短剧行业的普遍成本是20万到50万左右,现在上百万的也不少见。而柠萌出品的《二十九》投入成本达到了数百万,按单分钟投入成本计算,《二十九》和一部中等体量的长剧相当;短剧创作者张五毛更是提到“我看好短剧的未来,但是需要有一个长期规划,至少要准备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才有可能坚持到最后”。

    拆解短剧的投入成本比例, 整体成本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服化道、场地、群演等硬成本居高不下。

    古装剧中服装、头饰以及房屋构建,想要呈现精致,需要花心思和成本;现代剧中比如霸总题材也需要场地、穿搭和故事的设定适配,据猎云网报道,租用“总裁办公室/会议室”这一个场景,分为1400元/小时和14000元/天两种收费标准,如果是包场,则是20000元/天,可使用15小时,超时按单价2000元/小时收费。

    相比起场景和服化道,群演的费用涨幅更为明显。 李庆玲的公司古麦嘉禾位于青岛,最早拍短剧时正赶上特殊时期,诸多从事影视行业的演员价格并不高,群演按天算钱、甚至只用管饭就可以,而“这两年已经增长到Hold不住了”,从按天改为按场,一场1到2个小时,每人每场的价格涨到了千元以上。“一些大场的戏用群演比较多,这都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硬成本。”李庆玲坦言。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演员也开始“下场”拍摄短剧,《二十九》里的杨蓉、王一菲都是大众熟识的专业演员,长信传媒出品的《大唐来的苏无名》,主演杨志刚同样是年代剧、谍战剧的熟脸,相比起纯素人、网红达人,专业演员显然会更贵。

    除了制作和人员成本外,短剧还有一部分是宣发成本,相对来说占比较低。

    于轲表示,短视频平台的短剧宣发不做“行活”,不会去全渠道堆声量,而是针对目标用户做点性宣传。比如《胡同儿》上线时,会研究喜欢的观众常在哪些平台,然后分别去重点宣传。《二十九》的宣发流程也是如此,“因为主要是在抖音播出,平台就直接推流了,严格来说我们没有营销,最多提供一些非常基础的物料发发小红书,没有专门去做。”曾明辉说道。

    短剧行业成本飙涨之后对短视频平台与影视公司的策略也造成一定影响。

    于轲站在短视频平台的视角强调短剧要卷内容不卷制作,把故事的占比提升,不要把制作当成核心的要素。 “我不想看到热钱涌入之后大家将行业炒火,因为大概率进来的人对短剧的诉求是快速找到一个ROI大于1的模式,这里面就有两种可能性,薛定谔的猫,有可能ROI大于1,有可能ROI不大于1,当它不大于1的时候,这波热钱迅速撤走,对于行业是一个伤害。”

    陆添在分享十二升肖的创作理念时也提到,短剧更看重审美,而大投资并不等于审美,花大成本并不见得审美就好、短剧就能成功。十二升肖目前在培养孵化导演、编剧,用新视角、新审美在大投入中做出差异化。

    但也有部分影视公司面对越卷越高的制作成本和并不理想的收益,开始计划离开短剧回归分账剧赛道。

    三、商业价值爆发:广告主来了,付费用户也来了 高成本下,短剧的真实回报率如何?从短视频平台及影视公司的口径来看,短剧完全跑通商业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探索,但相比之前收益回报已有明显提升。

    目前短剧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平台流量分账、广告植入、招商定制、电商变现、C端付费这几种,其中流量分账是大部分短剧的主要收入来源。

    长短视频平台对短剧的定级和分账规则各有不同,比如快手的短剧定级有5种,计费方法各有不同;抖音短剧是按照千次有效播放计算收益。

    长视频延续了传统的分账剧模式,先评级再定价,腾讯视频是把短剧分为S、A、B级别,不同级别计费的单价不同;优酷是以“会员+广告分账”和“流量分账”两个模式结合,评级设定更细分;爱奇艺采用的是主流的会员付费分账模式和CPM广告分账模式,此外还提出了“分端单价”概念,作品在不同播出端口享受不同定价。

    对于头部优质短剧,来自平台的流量分账可以覆盖成本。 曾明辉透露,《二十九》集均播放有4000万,靠平台的流量补贴实现了投入和收益的平衡;长视频平台中,在腾讯视频播出的《拜托了!别宠我》前三季投入金额为2000万,如今分账收益超3000万,也获得了高回报。

    不过,因为短剧入局者越来越多,仅依靠平台补贴与分账很难走的长久,这一点长视频也已贡献了参考经验。相比起平台分账,广告、电商等后链路商业玩法打开了更多的变现空间。

    最让人抱有期望的是, 短剧这一内容载体正越来越受头部广告主欢迎。

    据于轲介绍,2022年快手短剧的合作品牌数量较前一年翻番,品牌类型也变得多元,涵盖了电商、食品、生活服务、日化等等,像小红书、支付宝、中国移动、唯品会等头部客户也在接受并认可短剧的品牌价值。

    当前短剧的广告玩法有两大类,一类是 常规的广告植入, 比如短剧《再婚》是冬漫社出品,其中唯品会依靠主创口播引导与花式植入,品牌的下载与转化率高效提升;另一类是 品牌定制短剧 ,古麦嘉禾早在2021年就在快手尝试过品牌定制剧《CP大作战》,至今已经合作了近20部定制短剧,播放量均破亿,比如与淘特合作的《向日葵》播放量在3亿以上。

    《再婚》唯品会植入

    在李庆玲看来,品牌选中微短剧,一方面是看重了短剧的曝光量与内容趣味性,可以实现曝光和种草;另一方面,短剧的用户群和日活不断上涨,这其中也覆盖了大多数品牌的目标人群。

    此外,在短视频平台,短剧创作者多为达人账号,这意味着靠短剧吸引来的观众会逐渐转化为账号的粘性粉丝,达人可以借此发展直播带货。

    比如快手的“一只璐”通过《这个男主有点冷》《如花如荼》收获大量粉丝后开启了直播带货,并开始做起自己的服装品牌;十二升肖出品的《胡同儿》是与快手达人“北京小伙羽铮”合作拍摄,剧播期间该账号涨粉百万,如今十二升肖也开始签约自己的达人。

    当然,与长剧一样,C端付费也是短剧从业者想要跑通的商业模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从2021年就尝试了付费订阅模式,但当时在大多数观众看来,一集不到五分钟的短剧从定价到质量,性价比低于长视频平台会员。

    今年初,专业影视机构加码短剧布局后,短剧质量提升,抖音再次尝试了付费模式,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二十九》都在剧集进展过半后开启了抖币付费。曾明辉告诉「深响」:目前平台开超前点播,更多是出于测试用户付费潜力和付费转化率的角度作出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二十九》第一集的点赞数高达176万,《大唐来的苏无名》最高点赞数25万,开启付费之后,《二十九》后四集的点赞数均在一万左右,《大唐来的苏无名》后面七集的平均点赞数在3000左右。单看数量,付费的用户不少,实则付费转化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于轲看来,短剧应该是一个TO C的行业,换句话说,制作方搞定平台没有用,更希望制作方从用户的反馈上拿收益。 “我希望好的内容能带来好的商业化,也希望好的创作者能挣到钱。”

    回过头来看,短剧确实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但挑战背后也是行业大浪淘沙的过程:入局者越来越多,开机、杀青的项目数不胜数,制作的水准和品质也在向长剧靠拢,从短视频平台到影视公司,积极探索短剧的商业化。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短剧的底层逻辑一直没变:围绕用户需求,做出好的内容,品质始终第一位。

    作者:祖杨

    来源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响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淄博烧烤和洛阳汉服:新晋“网红城市”的成功学密码

    设计动态 2023-04-18
    “淄博吃烧烤、洛阳玩穿越、云南泼水节,这个班我是一点都不想上了。”沉寂三年后,文旅热终于回归,出游成为了这个春天的新主题。 在社交平台上,从网红博主到普通网友,以及高亚麟、王楚然等明星,都变成山东淄博的“自来水”,27个微博热搜、18个抖音热搜,淄博烧烤几乎每

    经历了三年疫情沉淀,今年旅游复苏后,一些三线城市被无数网友前去打卡,成为新的热门目的地。那么三线城市的魔力在哪里?该怎么学习它成功的方法?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淄博吃烧烤、洛阳玩穿越、云南泼水节,这个班我是一点都不想上了。”沉寂三年后,文旅热终于回归,出游成为了这个春天的新主题。

    在社交平台上,从网红博主到普通网友,以及高亚麟、王楚然等明星,都变成山东淄博的“自来水”,27个微博热搜、18个抖音热搜,淄博烧烤几乎每天都挂在热搜上,连新华社都直播沉浸式打卡淄博。

    游客的反馈也好评如潮,好吃、便宜、实在成为淄博烧烤的标签,淄博的旅游被进一步带动。隔壁省的洛阳市,最近也几乎成为汉服的必去打卡地,洛邑古城、应天门站满了穿汉服的游客,还有网友调侃,“现在不穿汉服是不能去洛阳了吗?”

    今年旅游复苏后,三线城市逐渐开始取代一二线城市,成为新的热门目的地 ,三线的城市的魔力在哪里?都是谁在背后助推了这场文旅热?

    01 淄博烧烤出圈后,为何全程没掉链子? “在山东淄博要注意两件事,第一你拿秤出来就是在侮辱他,第二他送你东西必须得要。”最近测评博主B太带着秤,在淄博“八大局”市场来了一场重量测评,但一次缺斤少两和宰客的现场都没有遇到,甚至当着老板的面试秤,老板反而送了博主一盒特色酱,而另一个炒锅饼老板则直接把制作的秘方都告诉了博主,让他回家卖。

    “好客山东”的名声在这个视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条近三百万点赞的抖音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都纷纷安利起了淄博。

    小饼一整蘸上酱, 再来点小葱,撸上两串肉,一个香喷酥脆的淄博卷饼就做好了,看到很难不流几滴口水。最近淄博烧烤几乎成了必吃榜的第一名,有路边烧烤店一天要烤12000串烧烤,连烧烤师傅都供不应求,老板透露,以前8000元就能招到技术不错的师傅,现在月薪一万都招不到人。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淄博当地“烧烤”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70%;“淄博烧烤”关键词全平台搜索量则同比增长超770%。

    随着淄博烧烤的逐渐火热,去淄博的高铁票也几乎秒空。 淄博的这张名片能被推向全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官方的助推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从政府到市民没有一个掉链子”。

    早在3月10日,淄博市政府就召开发布会,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宣布五一举办淄博烧烤节,还直接发放25万烧烤消费券。

    3月底,为了让更多游客顺利抵达,国铁济南局加开24列从济南至淄博间的周末往返“烧烤专列”,在专列上,乘客们还收到了淄博产的苹果,以及当地的各种文旅产品作为伴手礼。在游客进入淄博后,主城区42条常规公交线路覆盖33家烧烤店,淄博又专门订制了21条公交专线,一键到胃的“保姆式导航”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这种裂变式传播,从烧烤带动了全市旅游,乃至于整个淄博的消费产业。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山东省“五一”假期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400%,其中,淄博市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800%,位居山东省第一。

    “烧烤让原本的淡季变得比旺季还旺,这个月挣了10200元,比上个月多赚了快4000元。”有外卖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而天眼查也显示,2023年1月至4月11日,山东淄博烧烤相关企业新增295家。

    淄博烧烤热,不仅是从线上流量引到线下消费,线下也同样在反哺线上。 淘宝数据显示,近两周,淘宝上淄博烧烤“灵魂伴侣”卷饼、蘸料等搜索量相比一个月前暴涨3000%,冲上淘宝热搜。卖淄博卷饼的天猫店“七街八巷”的老板还表示。3月19日上架的一款卷饼不到一个月就日销千单,打包工人24小时轮班都忙不过来。

    作为三线城市,淄博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邻省的洛阳市也是如此。

    02 三线城市翻身,传统网红城市不香了? “家人们,我现在在洛阳,我有一个问题,现在是什么朝代?”有人在抖音视频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随着洛阳牡丹花会的开幕,古都洛阳的汉服也频频出圈,有网友发视频称,整趟公交车上,只有自己没穿汉服。洛邑古城俨然成为了汉服一条街。龙葵造型、延吉服饰、唐风、宋制、明制等各色汉服,配上爆剧《梦华录》的台词“东京可真是富贵迷人眼”作为bgm,抖音上不乏数十万点赞的变装视频。

    打卡十字街、小街锅贴、牛肉汤、洛阳水席等特色美食也成为洛阳旅游的必选目的地。美团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洛阳提供汉服体验的商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75%,洛阳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45%。

    在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还推出了40个实景剧本杀的“全城剧本杀”,最吸人眼球的是,包括古墓博物馆在内的四大博物馆也参与了这次剧本杀。深夜手握洛阳铲、打着手电筒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墓道里探秘,晚上就睡在古墓中,这样的体验可以说是独一份。

    时隔三年,旅游行业终于复苏,为何传统的网红城市不再成为热门旅游地,反而使一批三线城市成为了游客们的心头好?

    究其原因, 一方面,三线城市在物价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洛阳的一份胡辣汤不到5元,牛肉汤也才不到10元。在测评博主B太的视频里,三个人买了10份小吃和一顿烧烤,一共才花费三百块,这是在一二线城市很难看到的物价。

    相较于同样是古都的西安动辄几百的妆造,洛邑古城化妆、造型、服饰加起来一天的价格只需要几十块,对游客的吸引力显然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传统热门城市已经不再新鲜,而新晋的淄博、洛阳等城市的标签性更强 ,淄博的烧烤,洛阳的汉服、牡丹、文物等,都给游客提供了清晰的旅游路径,对于当下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旅游体验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更新鲜和特别的体验。

    03 淄博、洛阳出圈背后,社交平台是幕后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这一轮旅游热,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社交平台的助推。过去这些三线城市在大众的印象里都是落后,不过得益于短视频平台流量大、传播快的特性,三线城市的这些特点被挖掘出来,在网红博主们的传播下,开始被大众看到,并逐渐形成风潮。比如在多个视频平台,“淄博烧烤”话题内短视频播放量就高达28.1亿次。

    旅游这个话题,本身在短视频平台也有着很高的热度,“故宫来了,天坛看了,长城爬了,天安门升旗看了”这种句式的大学生“特种兵”极限旅游打卡在抖音上正火热。之所以说是“特种兵”,是因为大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候到处旅游,一天能打卡六七个景点,甚至晚上都不休息,花最少的钱,逛最多的景点。

    在平台的助力下,越来越多地方都把目标用户瞄准了大学生 ,有人调侃,“全国各地都在惦记大学生的生活费”。山东推出399高铁环游套票,大学生去济南旅游30天内免费乘坐公交地铁,三大景点免费,求职住宿7天免费等等福利。

    而三线城市的低价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逐渐形成:被视频吸引——去旅游——发视频到社交平台打卡——吸引更多游客这样的良性闭环。

    延伸到平台层面, 这些社交平台不仅是流量的承接者,也是背后的助推者。 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都在布局文旅相关的业务,快手曾发起旅行自建项目《旅行奇遇记》,抖音也曾在去年5月内测对标携程、飞猪等聚合型旅游平台的“山竹旅行”小程序,也在不少抖音直播间上线了旅游相关的商品链接。小红书的种草特性更是打造了无数个网红打卡地,在去年7月,小红书全资持股,成立了璞真乡里(上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票务代理服务等业务。

    旅游业务正在成为社交平台们新的业务增长点 ,旅游相关的内容在平台上肉眼可见有了明显增多。据统计,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期间,抖音旅游万粉达人直播带来了158亿+人次的观看,抖音旅行短视频共计被看到14128亿+次。

    各地文旅局们也各显神通,此前抖音上各种文旅局长为了吸引游客的变装视频曾一度出圈,或飒或搞笑,但都无疑都把各地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疫情三年以来积攒的旅游需求,正在这个春天集体释放,这对于各地文旅局和平台也是一个考验,是否能承接住这么庞大的流量,能否出现淄博2.0,我们仍拭目以待。

    作者:把青 编辑:赤木瓶子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嘴上说不在乎,大厂员工已经偷偷卷起了AIGC操作技巧

    设计动态 2023-04-17
    AIGC已经从一场大厂之间厮杀夺位的军备竞赛,演变为关乎每一位普通打工人“生死存亡”的“HC革命”(Head Count)。 国内头部公关及广告服务商蓝色光标打响了使用科技力量优化人员配置的第一枪,利用AIGC技术叫停了创意内容外包。AI带来的替代性危机甚至已

    AIGC浪潮正席卷而来,无论主动亦或被动,打工人们纷纷加入其中。本文作者通过结合几位使用AIGC技术的公司员工其亲身经历与所感所悟,分析了打工人们所要面临的这一大考验,推荐给对AIGC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

    AIGC已经从一场大厂之间厮杀夺位的军备竞赛,演变为关乎每一位普通打工人“生死存亡”的“HC革命”(Head Count)。

    国内头部公关及广告服务商蓝色光标打响了使用科技力量优化人员配置的第一枪,利用AIGC技术叫停了创意内容外包。AI带来的替代性危机甚至已经蔓延至电商服装模特中。时尚服装品牌李维斯宣称今年将会在电商渠道尝试AI模特。

    在这场科技变革中,打工人始终处于漩涡中心。

    一方面,AI学习变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指令,由领导层快速反应,推动AI工具在工作流中的普及。在大厂做内容运营的安安透露,部门周会新增了AIGC工具分享的环节。而在一家中小规模设计公司做视觉设计工作的大福也表示,公司购买了Midjourney的年费会员,要求设计师将AI工具运用到工作流中。

    另一方面,沸腾的风口最容易滋生焦虑,狂热的AI学习热潮正在印证着这一结论。大厂员工晓瑾就认为,身边的同事虽然宣称对AI不感兴趣,但AIGC的线下沙龙却异常火爆。

    与此同时,剁主还发现,尽管国内已经出现了“百模之战”的局面,大厂竞相推出自研大语言模型。但是,员工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择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

    AIGC技术正在从生产力迭代下沉为生产关系变革,打工人也面临着一场转折危机。

    一、“将AIGC上升为公司策略” “AIGC是近一个多月以来部门会上出现频率最多的词,从如何转型到落地应用,每一位领导对待AIGC的热情都很高。”

    进入到2023年后,国内的AIGC领域迎来了快速迭代的常态化发展期。继百度之后,阿里、昆仑万维、商汤等实战派也在四月份相继推出自研大语言模型,迈向AGI黄金时代。与此同时,王小川、王慧文为代表的上一代互联网创业大佬也亲自领兵,躬身入局,以全力以赴的姿态再造事业的“第二春”。

    图源:文心一言官网

    可以肯定的是,AIGC引领的这场科技巨变势必会开启互联网领域的全新对抗赛,而这场战役压力也会落到每一位打工人的身上。

    在技术洪流之下,打工人只能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其中。安安称,在ChatGPT在国内热度正火时,部门直属领导就曾“建议每个人都积极尝试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并且探索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自此之后,部门便新增了一项周会流程,即在各项工作汇报结束后,部门人员需要轮流分享AI工具的使用经验和心得体会。

    当AIGC化身成为一项工作指标,AI焦虑也找到了快速传导的路径。“原本并没有AI焦虑情绪的同事在部门氛围的感染之下,也开始有了焦虑的情绪,担心自己的岗位在某一天会被AI优化。”

    结合自身的使用经验,安安认为,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工具确实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花费在信息搜集、寻找灵感等基础性工作的时间被大大压缩。”最重要的是,大模型惊人的迭代速度也蕴含着无限颠覆的可能性。

    不过,在安安看来,提效的另一面绑定的则是降本二字。“提升效率之后,必定要裁掉基础性岗位,这才是将AI引入到工作流中的真正目的。”可见,AIGC的引入也是对工作岗位的重新分配。

    “未来,基础性岗位应该会被AI替代。但是,能够在AI冲击之下留下来人,不仅拥有格外出众的工作能力,肯定还需要灵活运用AI工具,将其赋能到工作流程中。”

    除了大厂之外,中小厂的员工同样在这次的AIGC技术冲击中如履薄冰。

    在一家中小规模设计公司做视觉设计工作的大福透露,“老板开会时直接将AIGC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同时,公司购买了Midjourney的年费会员,要求每个人都使用Midjourney这类AI工具来完成分镜这类工作。”

    公司战略的转变自然也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大福介绍,AI工具确实能够提升前期效率。不过,自去年起,公司就开始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截至目前,员工人数已经减少了40%。

    大福还发现,设计岗位的招聘明显减少,平均薪资水位也有所下降。“之前大厂对视觉设计的要求高,需求也多,但是现在市场上整体的设计岗位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同时,由于多数公司普遍认为设计岗位的可替代性很强,薪资水平自然也就下降了。”

    设计岗位与技术的融合也在市场需求上有所体现,已经有公司开始将设计岗位调整为AIGC产品设计师,招聘要求中也明确规定需要具备AIGC素材生产能力建设。

    “总之,市场肯定是会越来越卷的。”大福如此总结道。一场可预见的冲击已经悄然掀开了巨变篇章的序幕。

    二、“人人都说对AI不感兴趣,但抢票却非常积极” 在大厂高管笃定了AIGC光明前景并且狂热ALL IN的同时,AI技术不断开发的可替代性潜力正在倒逼每一位打工人为了自身来之不易的工位而奋起努力。

    最优选择自然是进行系统性地AI学习和实操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在AI学习热潮之下,AI课程在近期也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热点。

    以知识性博主Caoz为例,4月11号他在知识星球发布了一门名为“ChatGPT&AI赋能商业”的学习课程,价格为799元,仅仅一个晚上,这门课程就吸引了近四千五百名成员订阅。除了Caoz自身的影响力之外,自然也离不开大众层面对AI的学习热情。

    4月12日Caoz的知识星球页面

    同样在抖音直播间中引爆AI学习热潮的 @张诗童商道 以创作文案、优化PPT等内容直击打工人的痛点,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

    除了自驱力带动的学习热潮之外,一些公司,尤其是科技大厂更是为员工推荐和安排了一系列AI课程,以供员工进行自主学习。

    就职于国内某大厂的晓瑾介绍,她所属公司使用的工作软件日常都会推送学习内容,在AIGC的热潮来临之后,每日推送的内容都以AIGC为主,其内容的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

    “不仅有大语言模型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技术优化、案例分享等内容,还有高管和专家的内部分享和体会。”

    与此同时,公司设立的学习课堂还上线了大量AIGC直播课程,从AIGC相关工具的上手到练习都可以为员工提供全程指导,课程在普适性之外也兼顾针对性,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建立员工对AI工具的认知。

    在线上课程之外,晓瑾称,公司还组织了AIGC相关内容的线下沙龙,允许员工在线下自由交流。线下沙龙的主题更偏实操向,诸如利用AI优化文案、AI绘画工具快速生成海报等更具实践意义的内容。

    夜晚,本图为AI作图,创意by娱乐资本论

    不过,由于是线下活动,不免会受到场地等多方因素的印象,因此该活动就设立了人数限制,需要内部员工进行线上预约,提前预定名额和门票。不过,据晓瑾透露,这类线下沙龙广受员工欢迎,每次活动的名额都很难抢到。

    “人人都说不感兴趣,但是每次抢票却非常积极。”晓瑾的这句话恰恰点出了当前打工人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的急切心理,从小浸染着“赢在起跑线”理论的打工人,自然也不希望在这次科技浪潮中落于人后。

    为了鼓励员工使用AI工具的积极性和热情,安安公司还举办了一系列AIGC的比赛,比如AI绘画、AI生成动画视频等比赛。“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公司就会发起这类全员活动,优胜者不仅会在公司内部展示作品,还设置了奖金和额外的礼品,力度还算是比较大的。”

    公司层面主导的这场自上而下的AI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打工人学习AI工具的决心和动力,也顺利重塑了大众对AI的认知,成为互联网科技公司成功转型的根基所在。

    三、硬性要求VS抵触情绪,打工人面临“大考” 当AIGC已经成为确定性方向,那么,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就成为了打工人的生存法则。

    与其被动焦虑,不如主动学习。最大程度释放AI的工具属性,借其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优化工作分配才是当下最应该把握的机会。

    事实上,AIGC在技术上的无限延展力已经打通了多条创意内容的生产路径。

    在图文内容生产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辅助工具能够在信息整合、灵感提示等前期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优化。

    落实到方案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上,安安结合节日内容策划方案的应用案例予以阐释。“这类策划方案在操作之前往往只有大方向,但却没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植树节内容策划只是一个大方向,而保护植被、关爱地球就可以被认定为具体的主题。”

    在确定主题前,安安会借助AI工具以关键词为核心进行信息搜索,“这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为方案撰写提供思路和背景信息。”从工作效率来看,安安认为,有了AI工具的帮助,至少能够帮助她压缩百分之七十的准备工作。

    图源:通义千问官网

    同时,在方案设计阶段,安安还会以提问、假设条件等强逻辑性的方式寻找灵感。“AI工具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前提是需要帮助AI理解题意,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对AI解释背景信息。”

    在视觉设计方面,大福肯定了AI工具在生成素材、辅助拍摄等方面的表现能力。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尤其是商品氛围图、品牌设计图等具有传播属性的图片和海报往往需要大量匹配的素材图,这是设计行业中的常识之一。“不仅需要与产品相契合的辅助元素,还可能会涉及到空景等一些背景图。”

    大福进一步解释道,“对于设计师而言,这其实是工作流程中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一个步骤。如果完全依赖人工的话,这些素材图不仅需要设计、搭建、拍摄,对于商业设计而言,时间和成本并不小。”

    而AI工具可以根据提示关键词进行精准设计,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些步骤的优化意味着,我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精细化设计中。”

    不过,在AIGC工具重塑工作流程的另一面,AIGC的发展和普及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发起了冲击,出现了AI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互推进却又彼此对立的情景。

    比如,AI绘画一方面确实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重塑了产业发展活力。但是,在另一方面,设计师和原画师对于AI绘画的抵触声音从未减弱,“缝合怪”、“尸块拼接”等叙事话语中也隐藏着人类对自身不可替代性价值的捍卫。

    大福坦言,直至现在,她依然坚定认为AI绘画工具存在着版权问题。

    但是,AIGC技术已经在工作流中先发制人,成为了不可逆转的风向。迷茫的打工人在抵抗情绪与硬性要求之间几番挣扎,如何化解这番分裂情绪正是对打工人适应能力的一次“大考”。

    作者:不空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大厂混战AI大模型,云计算谁最行?

    设计动态 2023-04-17
    近来随着ChatGPT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微软正式推出了内置ChatGPT的搜索引擎,谷歌则发布了Bard,国内互联网厂商百度、阿里、京东、360等,也都密集宣布大模型技术进展以及类ChatGPT项目计划。 近期,阿里云大模型“通义千问”启动邀测。据介绍,“通义

    在OpenAI推出ChatGPT之后,云厂商们也开始扎堆于其中,因为随着AI模型的不断优化,相关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不仅给云厂商们带来了考验,同样的,也带来了潜藏其中的机遇。那么,国内云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在ChatGPT的影响之下迎来一定变化呢?

    近来随着ChatGPT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微软正式推出了内置ChatGPT的搜索引擎,谷歌则发布了Bard,国内互联网厂商百度、阿里、京东、360等,也都密集宣布大模型技术进展以及类ChatGPT项目计划。

    近期,阿里云大模型“通义千问”启动邀测。据介绍,“通义千问”是一个专门响应人类指令的大模型,类似于百度的“文心一言”和ChatGPT。

    相较于ChatGPT,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目前仅能生成文本,暂不支持图片以及视频。不过“通义千问”却将用户日常的对话场景进行了细分,以增强可玩性。比如,效率类分为写提纲、SWOT分析、商品描述生成;生活类则分为会放飞的菜谱、小学生作文。

    图源:阿里云官网

    事实上,云厂商们之所以密集扎堆ChatGPT,其原因在于AI模型的不断优化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ChatGPT为例,2018年Open AI在训练GPT-1时,所用到的参数数量和数据训练量分别为1.17亿和5GB。但在2020年训练GPT-3时,以上两项数字则分别增长到1750亿和45 TB(1TB=1024GB),GPT-4的训练参数量更是高达1.6万亿。

    另据Open Al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训练13亿参数的GPT-3 XL模型一次消耗的算力约为27.5 PF-days,训练1750亿参数的完整GPT-3模型则会消耗算力3640 PF-days(即每秒一千万亿次计算,要运行3640个整日)。

    图源:Open Al

    庞大的数据量以及算力决定了搭建AI模型为典型的重资金产业。以GPT-3模型消耗的算力3640 PF-days为例,若按照单个500P中心项目的总投资为30.2亿元来计算,若想要保证ChatGPT的正常运行,则至少需要投入7-8个数据中心,所产生的总成本超过200亿元。

    显然,训练ChatGPT模型对数据、算力、资金的要求极高,是大部分初创团队很难承受的。由此,这些国内外云计算大厂具备了天然的先发优势,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算力资源,甚至还有应用场景。

    随着云厂商们加速对ChatGPT的布局,未来国内云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否会被重新改写呢?

    一、阿里云:内忧外患下找寻新增量 作为国内云厂商头部企业的阿里云,在IaaS领域和IaaS+PaaS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6%和33.5%,以上两项排名均为业内第一,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

    数据来源:《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

    而且阿里云还是当前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据阿里此前发布2022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显示,阿里云2022财年总收入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销后分别为1001.8亿元和745.68亿元,实现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阿里云EBITA利润从上年的亏损22.51亿元改善为盈利11.46亿元。

    不过这只是过去一年的成绩,进入2023年以来,阿里云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般来说,云厂商的收入来源=客户数量*单笔合同金额*客户续费率。目前阿里云的客户以新零售、教育、医疗健康、金融机构、互联网为主,但受制于消费市场复苏不及预期、出口业下滑等因素,阿里云客户本身并不轻松。

    张梦琳是国内某新零售企业的负责人,她告诉我们,原本以为疫情全面放开后,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能实现大幅度增长。但现实情况却是今年公司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40%和25%。业绩承压之下,公司也不得不大幅度裁员,并且缩减在云服务上的投入。

    事实上,“降本增效”是很多企业今年的主旋律之一,各项对外支出也在缩减,这其中就包括云服务领域的支出。

    因此,后续阿里云也不得不面临客户减少采购金额或客户流失的情况,这就给阿里云的未来业绩增速蒙上一层阴影。另外,阿里云虽然在国内IaaS领域市场份额第一,但目前IaaS领域产品高度同质化问题并没有缓解,阿里云仍面临多方位的竞争。

    图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为抢占更多的客户资源,云厂商只能借助价格战来完成新客增加以及老客留存。价格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目前IaaS产业内的毛利率只有10%-15%,远低于SaaS行业内50%以上的毛利率。

    面对上述问题,阿里云只能借助更多方式来开发新客户,而ChatGPT就是拓展新客户的手段之一。

    作为参考,全球云计算巨头微软已提速自身在ChatGPT领域的布局,这些布局后续将不断反哺云业务。阿里云迅速做出反应,推出阿里云版的ChatGPT“通义千问”,并且对标GPT-4。借助大模型API接口的放开,阿里云既能完成新客增加以及老客留存,也能借助接口付费的方式带动企业业绩增长。

    二、其他云厂商的动机 放大到全行业来看,目前国内不少云厂商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布局“ChatGPT”,本质上也是为了能够抢占未来增量市场所产生的市场份额。

    比如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计算机性能、能耗、吞吐和延迟等方面要求较高,传统通用服务器的负载能力有限,无法承受高负载的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更适合深度学习训练场景的AI服务器方可完成。

    随着后续算力的持续增长,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视频等AI模型的深入发展,AI服务器将被更广泛使用,IDC此前就曾预估2023年全球AI服务器的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11亿美元。

    比如,数据要素是AI训练与迭代的核心资源,同时未来AIGC

    产生的海量数据将带来爆发式的数据传输需求,并且如何保障数据在传输、训练、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绝对安全也是一个新问题。

    基于此,三大电信运营云厂商,作为中国算力与数据要素的“卖水者”,无论是用自身优质数据进行模型自研,或是将数据提供给第三方进行训练,运营商在未来都将成为我国“数据要素+AI”商业体系下的核心参与者。而做网络安全出身的360云自然在如何构建网络安全上,更具优势。

    当然,有的云厂商做类“ChatGPT”模型,更多的是想丰富自身的云产品生态系统。以京东云为例,与其他技术性企业直接进入到云服务市场不同,京东云脱胎于京东电商、京东物流、京东金融的业务实战中。

    基于业务上的实战,确保了京东云在相关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因此,京东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Chat JD,定位为产业版ChatGPT,旨在打造优势、高频、刚需的产业版通用ChatGPT。随着后续Chat JD模型的不断迭代,也能让京东云和其他云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

    图源:京东云官网

    三、ChatGPT能否改变云厂商竞争格局? 短期来看,ChatGPT难以改变现有云厂商们的竞争格局。

    其原因在于,从ChatGPT本身来看,行业仍存在一定泡沫。北京某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赵娜告诉我们,首先,相较于储能、氢能等各类新能源有着清晰的政策支撑,ChatGPT在政策端的后续走向并不明朗。尤其是一些围绕TOC端所提出AI大模型,一旦产生如数据泄露、误导用户等问题,不排除随时有可能会遭遇“封杀”的结局。

    其次,目前市场对ChatGPT的能力存在过分高估,在实际很多场景中均难以落地。比如说,此前曾有券商提出过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能够应用到医疗领域,充当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性工具。

    但赵娜在拜访国内某家医院的赵医生后,对方直接坦言,使用人工智能给病人看病,这是在开什么玩笑啊?赵医生告诉她,不同病人因身体素质、体质、病症的不同,其适用的药物也有不同,这也是为何中医会讲究望闻问切,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开具属于患者个人药方的原因。

    若是使用AI大模型为患者开具医用处方,一旦产生医疗纠纷,这个责任到底如何界定也是个难题。显然,当医生对于AI医疗大模型的使用保持谨慎的态度时,这也决定了AI医疗大模型的商业化探索之路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

    最后,在相关企业搭建各类AI大模型高投入的背后,后续到底要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盈利也是个问题。即使作为AI大模型领军者的ChatGPT,目前也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这就不免让圈子里的很多投资人觉得,现在市面上的各类AI大模型颇有“蹭热点”、“炒概念”的嫌疑。

    从ChatGPT和云服务的场景结合来看,ChatGPT很难在部分细分云市场中得以渗透。以财务云市场为例,杭州某公司的负责人张航告诉我们,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使用现有的财务云软件已相当成熟,这也能保证公司业务的顺利进行。若使用所谓的AI大模型云软件,是否会因企业财务人员难以使用或学习周期过长影响公司业务,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当然,若是后续ChatGPT在国内得以顺利推广的话,这或能改变云厂商的竞争格局。

    因为从整个国内的云服务市场来看,此前云厂商们往往借助IaaS+PaaS,IaaS+SaaS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增加利润,但随着PaaS层面Docker、K8S等容器技术的支持,目前PaaS和SaaS已能脱离IaaS层单独使用。

    当捆绑服务无法为云厂商带来利润时,行业又重新回归到IaaS的竞争。而IaaS层的产品高度同质化又决定了云厂商们谁能获取更多的客户,谁就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各家云厂商的AI大模型,实则是在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生态应用闭环。借助这些AI大模型,打破了开发层和应用层的壁垒,用户只需向作为中间层的AI提出需求即可自动生产代码,而无需理解其中含义。借助这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其可以轻易触达更多用户,用户在免费使用过程中就会不自觉成为潜在的云厂商客户。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认为,ChatGPT等技术对互联网行业领域来说很有挑战,可能未来很多应用都会依赖这样基础模型构建,谁能够打造一个特别强大的云,可能会自然吸引很多应用开发商在这样一个环境去搭建,这对于云厂商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拉动,其他后来的应用计算需求可能会被这样一个能力而吸引过去。

    就像汤道生说的,ChatGPT对于形成这种应用闭环极为重要。或许这正是以阿里、百度、腾讯、京东、360为代表的国内云服务参与者纷纷将ChatGPT视为打破行业格局“利器”的原因。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作者:归去来;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裁员一万转身拥抱AI,Meta又要改名了

    设计动态 2023-04-17
    Meta进军AI,能行吗? 美国科技四巨头中,如今就属Meta最显落寞了。 前不久,苹果CEO库克到访中国,不管是跟普通顾客在三里屯打成一片,还是跟科技部长会面,都受到热烈欢迎。微软因为投资的OpenAI再次成为当红炸子鸡,虽然谷歌被微软在ChatGPT上打了

    前不久,Meta在AI模型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突破——发布图像分割模型SAM,该模型能用于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物体,并根据指令等方式实现图像分割。为什么Meta要在此时强力布局AI呢?在挤满了谷歌、微软等实力型对手的AI赛道上,Meta又有多少竞争筹码?

    Meta进军AI,能行吗?

    美国科技四巨头中,如今就属Meta最显落寞了。

    前不久,苹果CEO库克到访中国,不管是跟普通顾客在三里屯打成一片,还是跟科技部长会面,都受到热烈欢迎。微软因为投资的OpenAI再次成为当红炸子鸡,虽然谷歌被微软在ChatGPT上打了个猝不及防,但也进行了及时反击,仍被外界寄予厚望。

    反观一边的Meta,此前all in元宇宙改名为“Meta”,然而元宇宙正在被一些大厂抛弃。更让人担忧的是,Meta不仅没有从元宇宙中拿到多少红利,反而不断传出坏消息——业绩进一步被元宇宙拖累、计划再裁员一万名员工等等。

    陷入泥沼之时,Meta掌舵人扎克伯格不得不考虑新的增长点。在给员工的信中,扎克伯格表示构建元宇宙仍然是定义社交未来的核心,但这并不是Meta将投入大部分资金的地方。

    资金大量投入的新领域是哪里呢?正是时下火遍全球的AI。扎克伯格表示当下最大的一笔投资,是推进AI并将其构建到每一个产品中。前不久,Meta就在AI模型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突破——发布图像分割模型SAM,该模型能够用于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物体,并且根据文本指令等方式实现图像分割,通俗说就是“抠图”,消息出来后Meta股价持续上涨。

    显然,资本对于Meta在AI上的新动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AI赛道上挤满了谷歌、微软等实力型对手,Meta又有多少竞争筹码呢?

    01 Meta的「新AI故事」 扎克伯格并没有抛弃元宇宙,只是重心换到了AI上。

    在给员工的信中,扎克伯格一再强调AI将带来惊人的体验。如今来看,图像分割模型SAM将率先带来不俗的用户体验。

    如果你扣过图,会发现它虽然看似简单,但极其消耗精力和耐心,而且抠出来的图往往不如人意,SAM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痛点。对于任意一张照片,SAM能够迅速识别照片中的所有物体,并且将其分割成不同板块,用户可以点击进行编辑,精准又高效。而且,SAM还有一项突破,就是即便在训练过程中没碰到某种形状,也能在图片中准确地识别并分割出来。

    当然,SAM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抠图”,有医生将SAM用到病例文件之中,为病情分析提供了很大帮助。很多业内人士认为,SAM对于计算机视觉来说,就像GPT之于大语言模型。

    这样来看,Meta在AI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不仅自己搞研发,Meta还把一些AI技术给“开源”了。今年2月,Meta发布了新的大模型系列——LLaMA(Large Language Model Meta AI)。当时Meta声称,虽然LLaMA规模仅为ChatGPT的“十分之一”,但性能表现更出色。

    最初,LLaMA并没有开源,但在发布一周后它突然在匿名论坛4chan上泄露,相当于变相开源了。有人认为是Meta不小心泄露的,也有人认为是Meta故意为之,目的是跟ChatGPT形成竞争。

    不管目的如何,LLaMA开源后引发大量下载,基于它构建的模型雨后春笋般冒出,前不久斯坦福发布了一个由LLaMA 7B微调的模型 Alpaca ,性能可以比肩GPT-3.5。

    从布局的AI的势头和成果来看,这次扎克伯格又要来一把“all in”了。

    02 强力布局为哪般? 当年为了元宇宙不惜大费周折改名,现在却把AI视若珍宝,只能说一代新人胜旧人。必须要弄明白的是,Meta很早就开始布局AI了,为何此时不断宣称要强力出击呢?

    自然是因为业绩下滑,要对资本市场讲新的故事。

    2022年全年,Meta总收入1166.09亿美元,同比减少1.12%,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减少41.07%,这也是它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颓势尽显。

    与众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Meta也是以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Meta应用程序系列收入中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而2021年的增幅则为37%,差距明显。

    在自身走下坡路的同时,竞争对手TikTok却显露更强劲的韧性。去年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广告收入都在下降,Meta也被裹挟其中,TikTok却成为唯一广告营收大幅增长的互联网平台,扎克伯格看了都眼红。尽管TikTok CEO周受资前不久备受美国国会议员刁难,但TikTok仍然比Meta显露出更大的增长潜力。

    另一个拖累Meta业绩的“罪魁祸首”,则是其aII in的元宇宙业务。2022年四季度Meta元宇宙部门营收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7.1%;期内亏损42.79亿美元。2022全年亏损137.17亿美元,与2021年亏损的101.93亿美元相比,扩大34.57%,元宇宙业务依然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Meta的股价持续大跌。扎克伯格必须做出改变。因此,裁员等降本增效的措施就出来了。在今年3月Meta宣布裁员1万人后,股价应声涨至8个月来最高。

    但是,仅靠降本增效没法讲出更大的故事,资本也无法给与更多的支持。Meta必须用一个更多人认可的宽阔长赛道,为业绩和资本注入一剂强心针。

    这时候,ChatGPT在全球掀起的热潮愈演愈烈。被视为在互联网时代掉队的微软,凭借对OpenAI的投资,在AI时代重新迸发生命力。就连在AI赛道上堪称扛把子的谷歌,都被抢占了风头。

    一旁的Meta估计也想蹭一波热度,于是扎格伯格给外界再次画出一个大饼,表示要将最大手笔的投资给到AI。

    只是,Meta在这条赛道上又占据多大优势,拥有多大竞争力呢?

    03 Meta的竞争力几何? 在AI这条赛道上,Meta入局的动作其实并不晚。

    早在 2013 年,扎克伯格就提出要让 Meta成为AI领域的领导者。近十年来,Meta 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来打造AI,扎克伯克还亲自招募了Yann LeCun等顶级AI学者。可以说,在AI布局上Meta并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实力不俗。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Meta把研发的AI技术用来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内容的智能分发、识别错误信息等等,为自身的商业化提供了强劲引擎。

    不过,识别错误信息这一功能,在去年栽了跟头。去年ChatGPT火热之前,Meta就推出了一个名为“Galactica”的AI聊天机器人。不过,Galactica跟ChatGPT、Bard等大多数聊天机器人一样,难以识别出错误信息。有用户向它提问是谁在管理硅谷,Galactica 的回答是:史蒂夫·乔布斯。

    因为舆论压力,仅发布三天 Galactica就消失地无影无踪。

    有业内人士认为,Meta确实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人们总是倾向于以高标准要求大型科技公司,却让OpenAI这样的创业小公司在巨头夹缝里成功突围。

    Galactica的折戟,并没有消磨Meta的AI热情。上个月,扎克伯格再次向外界介绍了对生成式AI展开的动作。 他称Meta已将其所有生成式AI团队集中到一个小组中,专注于将技术构建到 Meta的产品中创造更好的体验。

    这些体验包括文本体验,比如WhatsApp和Messenger中的聊天;图像体验,比如Instagram中的创意滤镜。也就是说,AI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自己,同时发现更多新鲜有意思的内容。

    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利用AI工具在 Facebook 上制作投放广告。AI工具也能帮助工程师更快地编写更好的代码,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不过扎克伯克也承认,这些长期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能不能实现,难能可贵的是扎克伯克终于意识到AI技术要用来提升用户体验,这是Meta业绩下滑和掉队的关键,也是资本愿意为其AI故事买单的关键。

    不要总想着用AI去提升商业化多赚几两银子,这是极为短视的。真正用技术掌握了话语权、在用户体验上做到领先,才是前瞻性的眼光。

    最近的SAM,就让外界见识到Meta在AI上,拥有不输谷歌、微软的技术实力。关键在于,Meta能否真正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上做到平衡,真正实现可持续。

    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参考来源:

    Lost in the most recent Meta layoffs? The company’s shift to AI(FastCompany) Meta is pushing the metaverse aside for AI(FinanceYahoo) What metaverse? Meta says its single largest investment is now in ‘advancing AI’(CNN) 作者:Eric;编辑:Zuri‍‍‍‍‍‍

    来源公众号:硅兔赛跑(ID:sv_race),10万创投人都关注的创新媒体,坐标硅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硅兔赛跑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人均存款27万”的年轻人,还是不敢花钱

    设计动态 2023-04-17
    “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存款吗?” 近期 #北京人均存款已接近27万#这一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第一财经结合央行、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梳理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2年的数据发现,北京人均本外币住户存款接

    近日,#北京人均存款27万#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来网友热烈讨论,那么,27万的存款是否意味着90后们可以随心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了?似乎不是的,他们还有着许多顾虑……本文作者带来了五个关于存款27万北京90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存款吗?”

    近期 #北京人均存款已接近27万#这一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第一财经结合央行、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梳理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2年的数据发现,北京人均本外币住户存款接近27万元,排名第一。但很多网友表示自己被平均了,认为这一数字过高,且人均意义不大,更多应该看看中位数。

    如今,90后已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而存款一直是围绕着这一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关于90后存款”的帖子,每次都能引发网友的热情讨论。

    在“临近30岁你有多少存款”问题下,有网友甚至直接反问“难道就没有负债的吗”?或许,对于90后来说,月光甚至入不敷出的还大有人在。

    没钱的年轻人很焦虑,但有存款的年轻人也未必轻松。最近,深燃和几位在北京工作生活、存款在27万以上的90后聊了聊。

    他们身处不同的行业,能拿到城市平均水平以上的薪资,但节俭的消费习惯是他们的共性,除房租和吃饭外,没有太大花销。他们都表示,即便手里有着几十万的存款,依然不敢乱花,要为将来留一些抵御风险的资本。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一、两年存了40万,在买房面前依然渺小 小金:28岁;制造业;工作2年存款40万

    我是2021年上半年硕士毕业后,进了目前这家公司,每个月到手收入大概2万,对于刚刚实现经济独立的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在工作的前两三个月,我接连购置了几个大件,换了新手机和电脑。但我也知道,自己必须要存钱,毕竟在私企不太稳定,手里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存款,才能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随着手里的钱慢慢变多,我也担心自己会一直把持不住,陷入消费主义。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下载了记账软件,开始认真记账,每个月房租、生活支出,都会设置相应的额度,每一笔消费都会及时记录进记账软件,定期复盘自己的消费情况。

    我是一个物欲比较低的人,本身消费欲望也不是很强烈,我们的工作环境也不需要买什么大牌名牌,所以养成攒钱记账的习惯对我来说也不算太难。

    现在,我每个月支出中,将近3000元是房租,房子离公司很近,基本不会有什么交通费用,生活相关的支出,2000块钱就能搞定,大概70%都是花了吃饭上。

    算下来,每个月的工资,我能存下来70%,年终奖虽然不算多,但也有几万块,我还把公积金也算在了存款里,两年下来,所有的账户加起来,余额已经超过了40万。

    在大概工作1年半的时候,我的账户余额就超过了27万,我认为这个速度还算可以,在我身边同龄的朋友里,也算是存款比较多的,毕竟我的消费里也没有什么是可以“优化”的了。

    疯狂存钱可以说是我化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账户里有这样一笔备用金,也算是有一定底气。

    但目前这笔钱,仍不足以让我摆脱焦虑。这笔钱,看似不少,但是放在类似买房这种大事儿面前,依然很渺小。

    而且,我所处的行业是一个小众行业,专业度很高,工作强度也不小,我也不想以后的生活都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也在思考一些新出路。

    我目前的计划是,在私企工作几年,存够一笔资金,暂定的目标是100万,同时寻找一份薪资没那么多但工作强度低的工作。

    看着自己的存款,我已经有放弃在北京买房的打算了。而且我觉得,房子短期可能不会再出现疯涨的局面,不像以前一样,晚买一段时间价格就涨好几倍。

    目前,我的理想状态是,自己存够一笔资金后,通过理财所带来的被动收益,能够满足我的日常开支,我会找一份不太忙碌的工作,工资可能不会太高,但能平衡生活,到那时,我会再慢慢看自己的兴趣方向,增加在其他方面的开支。

    二、存款随着涨薪增加,但担心跑不过通胀 夜行人:28岁;特效师;工作5年存款27万

    我是做后期特效的,2018年开始工作,已经工作了5年,现在月薪两万,应该高于北京的平均薪资标准。

    其实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就想存钱了,但当时工资低,第一份工作薪资才4000块,能在北京生活下来就不错了,也存不下来钱。后来跳槽涨了一些工资,但也不多,直到2020年下半年,我手里才一两万存款。

    不过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换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一开始月薪9000块,但薪资一年给我涨了三次,现在稳定在2万,我才开始存下了钱。

    到2021年的时候,我手里就有10万块存款了,现在刚好27万左右。

    我平时生活比较节省,比如点外卖都会看满减,我发现平台的红包在不同店里的数额会有一些不一样,我会认真对比几家,尽可能的挑最实惠的。

    我爱玩游戏,但也不会往游戏里充钱,我最近沉迷《原神》,为了抽到想要的角色,肝了很久还是没有抽到,想过“钞能力”,充一个648元,应该就能拿到我想要的角色,但最后我还是克制住了。

    刚毕业的时候,我觉得存款20多万很遥远,等实现了才发现,似乎也不是很难。现在,我就想再多存点,以后用来买房和另一半安定下来。

    有了一些存款后,我花钱比以前稍微放宽了一些,比如,有想买的东西会买,今年我花了7000多给自己买了一台相机,当时纠结了一两个月,终于下定决心买了回来,这是我为自己花过的最大的一笔钱。

    但我还是会感到焦虑,会担心通货膨胀,让本来就不算多的钱变更少了。我没有想过多少存款能带来安全感,就希望自己的存款在未来5年内达到百万以上,不过这实现起来肯定很难。

    我不太清楚身边同龄人的存款情况,大家很少谈论,唯一知道的朋友,存款也和我差不多。我觉得年轻人肯定是需要存钱的,因为有存款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最近北京人均存款27万这个新闻,这个数字让我感觉很吃惊,可能有的人是被平均了,但如果这个数字是准的,那我还挺高兴的,原来自己已经能达到平均值了。

    三、享受攒钱的过程,不敢花也是常态 饼饼:28岁;互联网从业者;工作5年存款30万

    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样,我很享受攒钱这个过程,而且也是从上学的时候就有攒钱的习惯了。攒钱对我来说是个惯性行为,所以,不敢花也是常态。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5个年头,月薪两万左右,在同龄人里算比较普通的。目前我存款在30万上下,有套小房子,按我的月薪,能攒到这个数目,我自己挺满意的。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会有意识地存钱。不过,学生时代和刚工作的时候,手里的钱都不多,攒也攒不了多少,那时候更焦虑些。后来我打算买房,薪水也慢慢提上来了,钱才一点点真的攒了起来。

    没有额外收入,没有突然天降的年终奖,没有暴增的股票,纯靠我个人节俭的生活方式积土成山,看着自己账户里的余额一点点变多,我非常有成就感。

    刚开始攒钱的时候,我基本上一半的工资直接存到定投里边,剩下的一半工资作为房租和生活费。平时出行,我基本都是坐地铁、骑自行车,很少打车,吃穿上也比较节省。网购的时候,我还会在返利APP上过一遍链接再下单。

    我个人比较舍得为“生产力”花钱,比如买一个好的电子产品,买一张好床垫,一只好枕头。我还会定期出去按摩,这些本质上跟存钱一样,会帮我抵御年纪增长后的一切未知。

    疫情期间,我的金钱观又发生了一些改变。因为整个大环境都不好,我总担心自己会失业,花钱更小心不说,我还特意整理了我所有的闲置用品,相机、美容仪、包、香水,都在二手平台出掉了,也换了一笔钱。

    我还把我以前买过的护肤品的剩余,以及一些赠送的小样,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逼着自己一定要把这些都用完了再买新的,结果我发现我一直也用不完。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也真的没出门,自己做饭,不网购,开销都走花呗,一个月下来,我的花呗才用了1000多块钱。

    小样用不完,一个月基础开销只有1000块钱,这两件事都让我的消费观又升级了。我也很震惊,原来人的消费欲可以这么低,即使我这么节省的一个人,竟然也有不少伪需求,也落入过不少消费陷阱。

    不敢花钱,一方面是攒钱成习惯了,另一方面也是我现在有了很多必要的开销,以及要为以后打算。有房之后,害怕突然失业,没有存款就完蛋了。

    我还给家里人购置了几份保险,这属于我每年的固定支出。经历了几年的疫情,我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坚不可摧的,更希望有生存资金,让自己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我还给自己攒了一笔Fuck-off Money,以应对“最危险的时候”,比如裁员,人生发生重大改变等等。我是本科学历,最近还在计划读一个研究生,需要五六万,这笔钱也是我另外在攒的。

    所以其实钱是攒不完的,用钱的地方也是无穷尽的,在焦虑中攒钱,用来缓解焦虑,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我也接受了,即使我攒到几百万,我也没有安全感,但这种不安会驱动我更理智。

    四、互联网行业收入高存款高,但不一定可持续 小宝:32岁;互联网从业者;工作3年时存款30万

    我在互联网行业从业5年多了,因为是研究生毕业才工作的,步入职场比较晚。我工作第一年税前月薪不过万,除了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没存款。工作第二年我进了互联网大厂,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就陆续能存下钱了。

    这几年里我平均月薪在1.5万-3万元之间波动,一般年底也有3个月左右的年终奖。大约到工作第三年时,我的存款就超过30万了。

    因为大厂有食堂,也有一些免费餐券和下午茶零食等,吃饭方面的花费比较低。我的日常开销中,房租大约3000元,生活花费差不多也在3000元,我在护肤和衣服等上面的花费都不高。

    我没刻意存钱,但消费习惯是这样,不花钱就等于存钱了。从小家庭给我的教育就是,喜欢的东西也要想想是不是有用再买。之前我跟朋友去迪士尼,一个发卡90块钱,我想都没想过要买,但朋友就买了,朋友甚至说给我买一个我们一起拍照,我拒绝了。

    像有时候中午吃饭点外卖,我会尽量控制在20块左右,我后来才发现很多同事点四五十块钱甚至上百元的外卖。

    我觉得能存下钱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工资相对来说算是比较高的,我花得又比较少。花得少一方面因为我本身物欲就比较低,很多年轻人爱买奢侈品,用高端护肤品,买几万块钱的包,尤其是赚得多的人,物欲一般也都比较高。

    我虽然也买过一些贵的包,但日常用得最多的就是帆布包,我大学时候买的衣服鞋子,只要没坏我都没想着要换掉。

    另外我算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总是觉得以后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普通人生个病就可能会拖垮一个家庭,所以不该花的就不花。

    我愿意额外花的钱只有两项 ,美食和旅游。

    所以我为数不多的几次大笔支出基本都在几次旅游上,出国游平均每次花费1万+,国内花费几千元,但出境游基本上也就一年一次或者几年一次,这几年都没出去,也算省钱了。还有因为我周中在公司吃的比较将就,一般周末会跟朋友出去吃一顿大餐,花几百块钱。

    北京人均存款27万这个话题,要看一个人是工作几年存了27万,如果是一年,那很让人震惊,要是时间长一点也很正常,毕竟身边也有很多工作五年存款100万的。

    虽然我现在有几十万的存款,但我还是很焦虑,互联网行业本身比较动荡,未来收入能不能持续在高位也不好说,我也经历过互联网裁员,工资高是事实,但失业来了也是一瞬间的事,可生活不能停,干什么都要花钱。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体力也不一定能继续卷得动,肯定要存钱给自己一些保障。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别说几十万存款,几百万存款都不一定能带来安全感。没买房的要攒钱买房,买了的要还房贷,维持生活,以后还有家庭压力,所以不管存款多少,我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消费节奏和生活习惯来过。

    五、日常花销不会省,重要非必需的东西会犹豫再三 马力欧:27; 影视从业者;工作4年时存款27万

    我是2018年来的北京,现在工作5年了,一直在影视行业从事文字工作,中间换过一次公司,最开始月薪只有6K,现在能拿到16K左右,应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去年,我的存款就已经达到27万了,主要是靠死工资,没有别的额外来源,而且也是近两年工资上万时,才开始存钱的,每月最多时能攒下差不多1万块。我不是刻意存钱,包括疫情时,很多人都有了存钱意识,但我也没有太大触动,还是按照以前的花销来。

    我日常的花销不大,不怎么出去玩,也没有那些“烧钱”的兴趣爱好。大头是房租,一个月两千左右,剩下是吃饭,一天点外卖花个五六十。不过,去年,我开始去健身房,加上买课,七七八八花了将近两万。

    在花钱上,我应该还算节俭,基本现在的日常花销都是不能省的,而且重要但非必需的东西,会犹豫再三。比如我看上了一支钢笔好久了,价格在500块左右,但一直放在购物车里,没舍得买,要知道钢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从上大学开始,我的书包里就会装一支钢笔,这是我的生活习惯。

    我有一个同事在省钱上非常厉害。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坐班,一周只开一次会,公司地点在通州,但他住在燕郊附近,一个月的房租大概是300块左右。

    每次上班,他都要先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离他最近的地铁站。平时他都是自己做饭,偶尔出去放松一下,也会选择骑自行车去酒吧。我也在想,房租到期后,要不要去找他,就在那附近找个房子,因为真的很便宜。

    焦虑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有,不管手里存款有多少。我觉得几万、几十万再到百万,是三个比较大的坎。手里有几万的时候,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不用太担心工作丢了,或者离职也不会害怕活不下去。

    但就会立刻想攒到下一个目标,手里有个几十万甚至一百万,然后就能在老家买房付首付,甚至更多的话,还可以考虑在北京买房。那么攒到几百万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提前想想养老了。

    我现在攒到了30多万,但我的消费习惯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甚至比以前更节俭了,会每几个月看一下自己的账单,如果发现有几笔钱是能省下来的,下次就会注意,以及有出去玩的打算时,也会尽量节省些。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需要存钱,因为是给自己的一个生活保障。听到北京人均存款27万这个消息时,我觉得还好,毕竟现在最大的90后都30多了,工作了好几年,这个数字应该是有的,而且我身边大部分同事都能达到27万这个数额,当然,买了房、需要还房贷的不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金、夜行人、饼饼、小宝、马力欧为化名。

    作者:王敏、李秋涵、邹帅、唐亚华、王璐;编辑:王璐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苹果和安卓折腾了5年,愣是干不过微信小程序

    设计动态 2023-04-17
    虽然微信经常被大家吐槽,但不妨碍微信小程序成为一个好文明。 得益于微信上庞大的小程序数量,我们现在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买药看病,基本都能够通过小程序来搞定。 而且相比起 APP ,小程序不用下载,不会占用手机存储空间,启动速度快,用起来也更加轻巧方便。 可以说

    相比起 APP ,现在的人们开始更倾向于用小程序,因为它既不用下载,也不会占用手机存储空间,而且启动速度快用起来轻巧方便。于是各大安卓厂商,以及苹果也都搞出了自己的小程序,来模仿借鉴。具体情况如何呢?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虽然微信经常被大家吐槽,但不妨碍微信小程序成为一个好文明。

    得益于微信上庞大的小程序数量,我们现在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买药看病,基本都能够通过小程序来搞定。

    而且相比起 APP ,小程序不用下载,不会占用手机存储空间,启动速度快,用起来也更加轻巧方便。

    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轻量化,让用户在各种场景下想用就用、用完即走。

    这么好用的东西当然也会被模仿借鉴,各大安卓厂商,以及苹果也都搞出了自己的小程序,想来分一杯羹。

    但现实却是微信把它们都打得找不着北——安卓快应用在 2018 年就有了,苹果的轻 APP 是在 2020年上线,但这么些年过去了,这两玩意儿都没啥声音。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安卓和苹果搞小程序的时间就有点晚, 人家微信早在 2016 年就已经发布了小程序的前身“应用号”。

    但时间的差距还不是关键,弯道超车的例子也有不少,就像智能手机,国产厂商的体验遥遥领先。

    微信之所以能赢,主要就是它真的把小程序给玩明白了,在体验上完爆安卓和苹果。

    小程序之所以让那么多人愿意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找起来很方便。

    早在2017年的时候,微信就意识到了做集合入口的重要性,所以在2017年底的更新中加入了一个关键改动—— 下拉呼出小程序界面 。

    “下拉”这个智能手机时代最符合直觉的操作,让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小程序,一下子就把曝光度给拉起来了。

    数据显示,小程序于 2017 年底改版之后,在微信上的活跃度和渗透率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

    相比之下,安卓和苹果的小程序就不太好找了,它们的入口都藏得太深了。

    快应用虽然有集合入口,但各家安卓厂商都把它藏在应用商店的某个角落。

    拿小米手机来举例好了,想要使用快应用的话,需要到小米应用商店的软件页面找到快应用,然后再点击图标进入快应用中心,选择自己想要的快应用。——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3 到 4 步操作,挺麻烦的。

    轻 APP 这边呢。就压根找不到入口,甚至在 App Store 中都搜不到这个玩意儿。

    因为苹果打一开始就没给轻 APP 做入口,果子哥原本的设想是把轻 APP 跟线下场景结合起来,用到的时候可以快速打开,用完就立即关闭,主打的就是一个无感体验。

    而且果子哥为了让轻 APP 的启动更方便,还在扫码的基础上,增加了 NFC 启动这个操作。

    虽然设想很美好,但现实还是狠狠地打了果子哥的脸。

    由于没有曝光度,很多软件开发商觉得收益太低,就没再跟进轻 APP 的开发。

    比如网易严选,发现没啥收益之后就停了。

    而苹果发现自己在轻 APP 这块没啥号召力之后就躺平了,后来的系统更新中都没提到这个玩意儿,仿佛从来没有过轻 APP 一样。

    除了找起来方便之外,微信小程序用起来也很方便。

    由于小程序可以跟微信账号关联,所以我们遇到一些需要登录账号的场景时,能直接用微信账号一键登录,这可太省事了——我去奶茶店买杯奶茶从扫码登录到点单付款,大概只需要十几秒就能完成。

    但快应用的话还是需要手动输入账号登录。有了这个操作就很难说得上快,用户还得花几秒钟等验证码,在快节奏的今天,没有多少人有这个耐性。

    emmm 至于轻 APP 的话,它是不用登录账号,但问题是没得用啊。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微信小程序的体验能做得更好?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微信在这件事情上比其他家上心。

    一是微信为小程序开发者提供了完善的环境支持 ,小到字体、图标的设计,大到组件、框架的开发,微信都考虑到了。

    甚至连该怎么规范运营小程序、各种后台数据是什么意思,这些东西都在开发文档中给你讲明白了。

    怎么说呢。微信就差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去开发和运营小程序了。

    而且因为开发的人多,小程序的开放社区也非常繁荣,基本每三十分钟就有人在上面发帖讨论问题。

    有时候都不用官方出来回答,开发者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就把一些问题给解决了,反向促进了整个生态的发展。

    反观快应用这边,问题就有点多咯。

    开发工具不太好用、 api 未全部统一、官方开发文档不全、社区不繁荣导致找不到可借鉴方案。这些问题都让开发者感到头疼。

    资料来源知乎@前端一锅煮

    二是微信对于小程序的审核更加严格 ,开发者基本没啥漏洞可钻。

    小程序是微信一家说了算,而且各种条款都列清楚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开发者的行为。

    但快应用不太一样,它的标准是由几家国产手机厂商共同制定的,开发者想要开发快应用的话只需要注册任意一家厂商的开发者账号就可以了,到时候上架快应用的最终审核也会由这家厂商来完成。

    由于各家厂商的审核标准细节都不太一样,就给开发者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那些想要钻漏洞的开发者会去仔细阅读各家的审核标准,然后选择审核最松的那家。

    现在快应用被大家调侃为手机上的“广告启动器”, 审核标准细节不统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另外一个原因呢。 我觉得要归结于快应用联盟之前在开发文档中给出的URL跳转配置 。

    通过这个配置,快应用可以在不经过用户确认的情况下自动打开广告,这可以说是万恶之源。

    目前官方好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考虑关闭 URL 跳转方式。

    要我说,快应用联盟早干嘛去了,这快应用的名声都烂完了,现在才想着出来收拾残局。

    话说回来,微信之所以会对小程序这么上心,是因为这玩意儿是微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而且它现在真的太赚钱了——根据 2023 微信公开课 PRO 上披露的数据, 2022 年小程序的交易规模达到数万亿元,光是商家抽成这块就直接让微信赚麻了。

    而国内安卓厂商和苹果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硬件和应用商店的抽成, 搞小程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跟微信分一杯羹 ,能分到最好,分不到其实也没什么太大所谓。

    特别是安卓厂商们的快应用联盟,平时一个公司里跨部门协作都很难了,更别说这种跨公司协作了。

    不过, 打赢了快应用和轻APP并不意味着微信就稳了 ,因为支付宝、百度、京东、抖音和快手这些平台都在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小程序,并且流量扶持力度不小。

    相比国产安卓和苹果,这些平台方在小程序这件事上可坚定多了,现在互联网行业不好过,它们都想着利用小程序来将流量变现呢。

    那么面对其他平台的猛攻,微信还能守好小程序这个阵地吗?

    作者:粿条;编辑:面线

    来源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Debug the World。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差评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