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大模型,大厂都不肯输

    设计动态 2023-04-14
    间隔不到一个月,百度、阿里先后高调发布自研AI大语言模型。 继3月16日,百度发布对标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之后;4月11日上午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也发布了自家的ChatGPT产品「通义千问」。在国产AI大模型这条赛道上,有ChatGPT类产品比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迎来了一阵AI大模型发布潮,各家大厂在这阵浪潮中努力迎头赶上,想在寻找市场增量的角逐中获得胜出。那么目前国内大厂在AI大模型的角逐上,讲起了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间隔不到一个月,百度、阿里先后高调发布自研AI大语言模型。

    继3月16日,百度发布对标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之后;4月11日上午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也发布了自家的ChatGPT产品「通义千问」。在国产AI大模型这条赛道上,有ChatGPT类产品比没有更重要。

    互联网大厂一号位挂帅,印证了绑定这款产品对大厂的重要性。

    如同「文心一言」的发布是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亲自上场示范一样,阿里的「通义千问」也是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揭晓的。

    而且,这是张勇在阿里大重组之后的首次出现公开露面。

    阿里的「通义千问」发布现场,最具亮点的一张图就是张勇宣布,「阿里未来将所有产品接入通义千问进行全面改造」。他强调说,「面对AI时代,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次。」

    如果说百度在国内率先发布「文心一言」时,重点还是对外普及「文心一言」怎么用;那么如今阿里发布「通义千问」时,重点是这种GPT类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场景是什么,以及这种「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将成为阿里云智能的发展路线之一。

    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经给国内C端用户做了科普,并且正视与ChatGPT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而阿里的「通义千问」入局则意味着国产AI大模型混战已经开始,挖掘B端的市场增量成为竞争中下一个命题。

    当下,压力给到了腾讯和字节跳动,手握微信和抖音两大国民级APP产品,他们如何讲大语言模型的故事,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一、大模型的魔力 「通义千问距离国外产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在国内同行中还是可以的。」作为阿里旗下达摩院智能计算实验室大模型负责人,周畅在阿里云峰会「AI新范式与商业创新」论坛中最后说。

    同样,作为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承认「通义千问」在推理和数学等方面不及ChatGPT,但与ChatGPT不断迭代一样,「通义千问」也在保持每周进步的速度,「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又学会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大。」

    自百度发布「文心一言」之后,其承受着国产AI大模型产品对标ChatGPT的各种评价,人们热衷于对比「文心一言」和ChatGPT在生成式内容上的差异,并逐渐让国内市场意识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AI大模型产品距离ChatGPT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这个角度上说,再去测试比较阿里「通义千问」与ChatGPT的差距或是与「文心一言」的差异已经意义不大。正视差距之后,如何通过国内现有的AI大模型水平挖掘新的增量市场,才是国内市场更关键的命题。

    在阿里云峰会上,张勇强调未来的两个重点,一个是让算力更普惠,一个就是AI更普及。

    背后的潜台词之一就是挖掘B端市场的增量,阿里云能够支持所有行业、所有应用、所有软件、所有服务都基于新型AI大模型支撑重做一遍,阿里云能让每家企业的产品都能接入大模型升级改造,并有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属大模型,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ChatGPT以及AI大模型背后依托的云计算市场,正在成为真正的竞逐战场。

    作为OpenAI的独家云计算供应商,微软就曾公布其正在把AI模型变成新的计算平台,下一轮云计算浪潮正在诞生,而反观国内市场,百度、阿里的AI大模型也同样依托各自的云计算平台。

    「AI大模型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就像工业革命一样,大模型将会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并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张勇说。

    张勇希望,未来在阿里云上训练一个模型的成本,能够降低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通过云平台获得AI大模型的能力和服务。」

    事实上,「通义千问」只是阿里云生态中的最新成员,与之并列的还有通义M6、通义视觉、通义Alicemind等丰富系列,这些都为「通义千问」打下基础,通义千问跟ChatGPT类似,支持多轮交互和复杂指令理解,能够进行文案创作、代码编写等,具有多模态能力,支持多语言的处理和理解。

    如同微软旗下全线产品拥抱ChatGPT一样,如今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的相同动作,就是宣布包括天猫、淘宝、钉钉等阿里全系产品都将接入通义千问进行全面改造。只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天猫精灵、钉钉会率先接入测试,而其他产品完成AI改造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通用的AI大语言模型连接一切,可以解决企业边际成本过高的问题」,周畅认为,企业中很多长尾需求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大模型+多模态的方式解决。

    这背后就是阿里云的Mass理念,通过「通义千问」等大模型,B端的企业可以通过阿里云实现个性化的需求,搭建适合自身应用场景的企业专属大模型,比如通过企业内部文档形成自动部署的QA问答系统,此外还有智能客服、智能导购、文案助手和AI设计师等等。

    此前,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时公布了近300家合作伙伴公司;如今,阿里云也敲定了与智己汽车、波司登、掌阅科技等多家合作共创。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现场发布的阿里云与昆仑万维的战略合作。

    昆仑万维全球平均月活跃用户近4亿,海外收入占比达78%,诸多海外业务大量使用阿里云海外公共云服务,国内游戏等业务也全面跑在阿里云上,阿里云帮助其在AIGC领域建立了大规模的算力集群。

    自ChatGPT火爆之后,昆仑万维就因布局天工AIGC全系列算法与模型受到关注,并且在二级市场股价大涨超过200%,旗下「天工」大模型也将在4月17日开始邀请测试。

    如今,阿里云将和昆仑万维在超大规模算力中心建设以及推理训练等场景、AI产品技术、生态共建等展开深度合作,换句话说, 在AI大模型追逐浪潮中,阿里云不只是自己做AI大模型,还通过底层算力的积累真正服务B端做AI大模型的公司。

    当C端用户感受到的ChatGPT等创作工具门槛不断降低,正是B端企业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的打透打深。所以说,阿里云一方面要抓住增长幅度明显的C端用户,同时还要服务好朝着智能化转型的B端客户,在两个不同商业逻辑中寻找增量市场。

    二、腾讯字节何时交卷? 百度和阿里之后,压力来到了腾讯和字节。

    马化腾和张一鸣虽然还未拿出大模型产品发布,但已经有所行动。 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张一鸣开始看人工智能论文了。一位字节人士称,张一鸣近期时常会和一些字节人士分享论文学习心得和对 ChatGPT 的思考。

    就在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当日,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发布了智能助手「My AI」,但并没有具体上线公测日期。

    从展示视频中可以看出,「My AI」的应用场景比较垂直,可以总结会议纪要、创建待办事项、创建报告、自动续写、创建日程等,但飞书相关视频展示的内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在文案中提到,「My AI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飞书的针锋相对,是因为阿里旗下的钉钉与大模型产品「通义千问」做了结合。在钉钉展示的内容中,钉钉可以通过「通义千问」实现多种功能,比如自动生成聊天摘要,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上下文;可以通过输入需求,让钉钉进行内容创作;总结会议纪要重点与待办事项等等。

    换句话说,钉钉能实现的AI场景,飞书想证明自己一样也可以。

    但飞书的针锋相对,实际上是在弥补之前的不足。在3月22日的春季未来无限大会上,ChatGPT已经如火如荼,微软将旗下全线产品接入ChatGPT,但当时飞书并没有在万众期待中拿出相关的AI产品。

    字节加入AI大模型之战已是事实,只是目前呈现出来的信息并不一致。

    根据「晚点LatePost」透露,字节今年初才开始组建专门的大模型团队,目前参与字节大模型的技术负责人有朱文佳、项亮、李航等,他们分属字节多个部门,其中朱文佳是字节大模型的第一负责人。

    而《财新》则披露,字节跳动有两个团队在做大模型,一个做语言,是由帮阿里打造M6大模型的杨红霞负责,一个做音频,是希望与抖音和Tiktok等应用结合。

    相比于飞书智能助手展示出字节跳动在AI大语言模型上的跃跃欲试,腾讯在AI大语言模型上的动作很少,一直保持低调。

    3月底的腾讯财报分析师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成为腾讯已有业务,如社交、游戏的「倍增器」,也可帮助开拓数字助手、搜索等新增长线;腾讯正在加速推进大模型「混元」。

    事实上,腾讯在AI大语言模型上的储备并非不足,早在ChatGPT正式发布前的2022年10月,微信的大语言模型「WeLM」(WeChat Language Model))就已经上线,只不过这不是一个直接的对话机器人,而是一个补全用户输入信息的生成模型。

    「WeLM 提供续写功能,但并不具有原生对话能力」,「WeLM」的官网网站上这样提醒用户,并且提示其最后的更新日期是2022年10月12日,其主要能力可以实现八种功能,包括阅读理解任务,开放域问答,文本分类,文本风格转换,个性对话生成,翻译和文本续写等等方面。

    最初,「WeLM」被外界以为是微信官方的聊天机器人,但目前为止,「WeLM」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广泛应用。据称,「WeLM」只是微信内部的创新型实验项目,没有计划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之中,也不会与微信App的体验有所关联。

    但「WeLM」只是一个雏形,未来能代表腾讯实力的大语言模型产品,仍是一个未知数。据称,腾讯将在今年年中实现大模型产品的内测并在年内上线。

    留给腾讯和字节跳动的AI大模型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百度和阿里已经抢占先机,他们正在利用各自的生态优势开始挖掘AI大模型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对AI大模型的反思和监管将逐步增强和完善,这将对后入场的选手提出更高的挑战。

    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国产ChatGPT吗?

    对炒作ChatGPT类产品提出反对意见的,就包括自然语言模型专家、前腾讯副总裁吴军,他在最近的分享提到,大语言模型太消耗资源,「今天的ChatGPT,可能光硬件的成本就要差不多10亿美元,这还没算电钱,所以成本和耗资是非常巨大的。所以, 如果开完玩笑,问ChatGPT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我倒觉得它对全球变暖是有很大贡献的。」

    监管的脚步正在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4月11日公布。其中要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前,应当按照《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但无论如何,行业将逐渐趋于理性和冷静,但在通往AI大模型所带来的增量市场中,没有头部互联网公司愿意掉队,阿里、百度和腾讯、字节的AI大模型混战,将成为2023年中国互联网的主旋律之一。

    国产AI大语言模型不能输已成事实,谁能在这场混战中挖到更大增量,将是互联网大厂的一号位需要回答的新命题。

    作者:赵卫卫;审校:陈秋霖

    原文标题:BAT一号位「再创业」

    来源公众号: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深度、原创、有趣的商业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蓝洞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本地生活大乱斗

    设计动态 2023-04-14
    饿了么与高德合并、快手业务布局的全面铺开,预示着新一轮的本地生活业务迎来大乱斗进行时。 三年过去,人们对于生活的姿态逐渐调整,从爬泰山到淄博烧烤,烟火气不仅在大街小巷之中氤氲,也渗透进了每个用户的APP当中。蛋糕不是从此时才开始出现,但旧的蛋糕也有新的吃法。

    本地生活业务赛道上,多位玩家已经展开竞争角逐,比如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就在尝试拓宽业务面、向本地生活赛道辐射更多能量,而作为本地生活领域的老玩家,美团也在放大自己的本有优势。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当前本地生活赛场的现状分析。

    饿了么与高德合并、快手业务布局的全面铺开,预示着新一轮的本地生活业务迎来大乱斗进行时。

    三年过去,人们对于生活的姿态逐渐调整,从爬泰山到淄博烧烤,烟火气不仅在大街小巷之中氤氲,也渗透进了每个用户的APP当中。蛋糕不是从此时才开始出现,但旧的蛋糕也有新的吃法。

    入局的玩家如此之多,抖音、快手、阿里的攻势虽猛,美团的守卫也依然顽固。在本地生活业务赛道的角逐,各有各的手段。

    一、短视频平台的本地生活之章 快手上一次在本地生活业务领域引发关注,还是2021年与美团的「牵手」。这样的战略合作往往能够引发圈内外的无尽遐想,包括抖音和饿了么的合作也是如此。

    尽管从那以后快手并未再扔出石子激起水花,如今的一举一动依然牵扯着各路资本的关注。

    据虎嗅报道,2023上半年快手本地生活正全力推进「模型验证」,上海、青岛、哈尔滨被选定为「三大具备战略意义的战场」。快手CEO程一笑从内部打法和供给端策略两个方面为快手的本地生活业务发展方向定调。

    被认为是「后来者」的快手,会是折戟沉沙还是后来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短期内无法断言,但短视频平台对于本地生活业务的争夺俨然成为下一个内容主战场。

    对于抖音和快手这样的平台而言,去挖掘本地生活业务的潜力是顺水推舟的。

    两大头部发展至今,我们早已不能将其视为单纯的「短视频平台」。从短视频向外辐射的能量为它们背后的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每一个用户都在为「流量池」三个字贡献注意力。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注意力翻新和需求刺激。

    在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平台拿到的利益是具有弹性的。它不锚定于特定的业务,这让更多的「风口」都来自平台,更早地被平台感知,从而纳入被发展的考虑之中。

    当然,近几年互联网红利的见顶,让「降本增效」成为各大企业的主题。但降本增效之下,被市场验证的赛道依然拥挤,只要能够得上「短视频+」,就会被短视频平台作为业务探索的一个方向。

    早一个阶段的电商,现在这个阶段的本地生活和知识付费,都遵循着这个规则。

    抖音的生活服务业务在这两年的存在感极强,不管是面向商家还是消费者,都给足了诚意和策略支撑。4月8日,抖音生活服务餐饮业务中心举办了「京城满座·北京餐饮大咖聚享会」,会上公开的数据显示,相较于2021年,抖音生活服务餐饮行业整体GMV呈8.4倍增长,合作商家和在线商品的数量增长了4倍以上。凭借美食相关的种草短视频,抖音为餐饮行业的商家们带来了传统渠道之外的活力,内容撬动消费已被验证。

    而相比较之下稍显「迟缓」的快手,不是一种激进的扩张,而更像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尽管没有抢到所谓的先机,但快手本身的用户特征为其打开存量市场贡献了武器。下沉市场的盘子有多大有目共睹,而本地生活服务本身并不依赖于过高的客单价来维持。各地有各地的吃喝玩乐之法,尽管都是用内容去做营销,能够触达的用户边界越广,在本地生活业务上的优势也就越明显。

    对于消费者而言,抖快提供了新的渠道,种草转化的全链路一气呵成。如果能够赚到便宜省下钱,消费者们自然会抓住每一个机会。但尝试心理能打败长久以来养成的消费模式吗,美团表示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二、美团「难以撼动」 挡在抖快面前的美团,确实感受到了不小的波动,体现在美团的「瘦身」呈现出迫切的态势。

    从效果来看,美团应对强敌的表现还算不错,核心业务的根基越扎越稳,用最好的守势作为最强劲的攻击。

    3月末发布的美团2022年财报显示,美团在2022年实现了全年营收将近2200亿,同比增长22.8%。经营亏损58.2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收缩74.8%。从分部财务资料来看,核心本地商业总收入达到了近1608亿元,经营利润超295亿。新业务方面亏损近284亿,同比下降21%。

    来源:美团2022财报

    整个2022年,美团即时配送交易笔数为176.7亿,同比增长14%,交易用户数近6.8亿。作为即时配送的老大玩家,至少美团在用户心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实际上,尽管在疫情特殊时期美团的酒旅业务受到深刻的影响,在即时配送上获得的用户关注不降反增。2020至2022年,美团餐饮外卖的交易笔数持续增长,2021年相较于2020年增幅达41.6%。交易用户数和整体交易金额也表现强劲,抵御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在吃喝玩乐受限,甚至基本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时,都会倾向于先保障最基础的生活所需。 在这种消费心理之下,「美团」作为刚需满足的平台优势尽显。 其中「吃」又作为消费者最日常、最核心的生活诉求,对于美团的依赖则更甚。

    到了现在,丰富的生活服务复苏给予消费者们更多的选择。更高需求的吃喝玩乐让美团刚需的地位逐渐下降,其他平台的入局确实是顺势而为,也会通过各类的营销手段分走消费者们在美团方面的注意力。只是美团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即时零售业务方面的强调也可视为在环境变化下的适时调整。

    在即时配送上的经验和给予地理位置的运营能力,让美团将「万物到家」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底。美团优选将品牌定位升级为「明日达超市」,强化了美团在全国范围内的次日达物流网络;美团买菜在生鲜、零食、日用品、个护和预制菜等产品上进一步发力,提高经营效率;2022年,美团闪购的年度交易用户及活跃商家均同比增长近30%,12月单日订单量峰值突破1100万。

    以「零售+科技」为战略的美团,还是稳稳抓住了配送网络的竞争优势,从产品的品类铺开、配送时间的掌控以及自动配送车和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满足消费者在购买时的各类需求。在「吃得更好」之后,美团对于「生活更好」的服务策略也在稳步推进。

    对于本身打开美团就是为了满足休闲欲望、即时需求的用户而言,这种「习惯性操作」难以被简单替代。并且美团能够提供的进一步服务,都能在之前服务的沉淀下有加成的效果。 当人们愿意去尝试,新的习惯培育就已经开始了。

    三、各有各的打法,但万变不离其宗 本地生活服务,要扎进区域本地,要理解用户生活,要做好服务。

    从平台侧来看,各家优势的不同,发力路径自然也不一样。比如抖快还做不到让人想吃饭、想即时购买所需物品时点开软件,美团也还做不到达人营销如此贴合地嵌入平台生态当中。

    人们习惯于在美团上去寻找意向的店铺,也会因为抖音上美食达人推荐的短视频买下一张优惠券并消费。 所以「到店」,会是目前各家争夺的热门业务模块。 在这个业务模块中,抖音能够规避掉配送网络和骑手资源方面的劣势,美团则能够继续抓住且放大消费者们眼中美团的工具价值。

    依赖庞大的用户数据和强劲的算法推送能力,抖快在理解用户生活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只凭借用户自身的需求进行开发,和通过监测需求的可能性而刺激新需求的产生,本就不是同种的市场运作方式。

    对于商家而言,乱花渐欲迷人眼,谁能在闪现的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小红书」的种草转化能力已然得到验证,视频版的种草更富场景感,向抖快这样的流量平台进行营销方面的投入逐渐成为不少商家的选择。

    但在商家运营方面,流量入口仅仅只是转化链路上的一个环节,美团在商家布局、BD运营方面具有成熟的管理体系,作为一个隐形的核心优势对抗商家流失的风险。因此在扎进本地的层面,美团一时难以被超越。

    当然,本地生活这个金矿吸引到的不仅仅是抖快,也不仅仅是美团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放大业务。这是一场业务的你争我夺没错,这也是每一个新趋势下对于互联网大厂们态度和行为的考验。 对于风口业务的感知是一种先决的胜利,而将自有业务与风口业务进行健康整合,是一种珍贵的能力。

    那些倒下的业务千千万,都是血泪,都是教训。

    作为消费者的大众,自然是很高兴能够互联网给予个人更多的便利选择。而当下的消费者也并不是一击即到的受众,他们拥有理智判断的认知, 也会在平台之间的争夺中选择吃掉一些掉落的「红利」。 本地生活服务,不妨也将消费者纳入对手当中,他们是被抢夺的客体,也是把握着最终主动权的主体。比如不要再出现「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了。

    敏感地抓住业务机会,真诚地尊重消费对象,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

    四、结语 大厂之间的厮杀时刻进行着,不管是从0-1还是从1-100,总有可以刀枪相见之处。

    享受生活是生活服务的必要条件,人们的需求永恒存在,本地生活的大厂故事不会讲完。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大好春光也在等待「消费」。用户和平台和商家如果能做到各取所需,也是一件好事。

    周末去吃好吃的吧~

    作者:六一

    来源公众号:传媒1号(ID:zcfhxy),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传媒1号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AI会抢走修图软件的饭碗吗?

    设计动态 2023-04-14
    AI也能瘦脸、祛痘、加滤镜之后,“美图秀秀们”的饭碗要被抢了? 近期,有传言称某头部修图APP“因为AI(的冲击)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虽未指名道姓,但行业内给出的反应大多是:AI在“无差别攻击”各个行业的时候,修图APP也难逃一劫,因为目前AIGC以图像生成

    在AI对各行各业带来影响、甚至造成“无差别攻击”时,修图类APP好像也要遭到冲击了,毕竟AI在接受训练之后,也许就可以替代修图软件使用时前期复杂的参数设置步骤,甚至把修图这个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修图软件们的饭碗,真的要被抢了吗?

    AI也能瘦脸、祛痘、加滤镜之后,“美图秀秀们”的饭碗要被抢了?

    近期,有传言称某头部修图APP“因为AI(的冲击)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虽未指名道姓,但行业内给出的反应大多是:AI在“无差别攻击”各个行业的时候,修图APP也难逃一劫,因为目前AIGC以图像生成方面的应用相对最为广泛。

    从C端使用来看,目前国内手机美颜修图类APP以美图秀秀、醒图、轻颜相机等为主流,抖音、快手等社交工具也有类似功能。无论受众是谁,功能方向大体一致,即美颜、滤镜、特效三种。业内人士表示,AI技术早在2015年之后就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当时就对这类图像处理软件形成了革命性的颠覆,因为AI能做出以前做不了的事,比如换脸、加面部“返老还童”特效,增加发量、改变发色等等。

    如今,生成式AI成为焦点,再一次给修图类APP带来了机会和冲击。技术开源,壁垒消失,新玩家任何时刻都可能入局抢饭碗。同时,内部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成功落地,又是新的课题。“美图秀秀们”多年以来积累的用户基数,在美颜修图上建立起的用户心智,也许会给其筑起护城河,但在今天,技术祛魅,流量的走向谁都难以预估。真正的较量,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运用技术,在于审美的独特性,在于更懂用户。

    一、AI早就在帮我瘦脸了 市面上,主要面向C端用户的图像处理软件,大致分为几类。

    一种是以美图秀秀为代表的,专门拍摄美颜照片,或处理用户照片的软件,包含瘦脸、祛痘、磨皮、美白等基础功能。另一种是社交软件中的拍摄功能,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都可以直接拍照、处理并发布,也能完成基础的美颜,还能加滤镜,加猫耳朵、搞怪脸等特效。此外,还有专门做面向影楼等专业摄影师的软件,包括小型创业公司,以及美图也有toB的产品。更专业化的,还有图像处理行业鼻祖Photoshop、Blender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美图秀秀这类C端用户比较熟知的软件。这类公司的梯队划分很清晰。行业第一是创立于2008年的美图秀秀,最开始做PC端,2011年做APP,2016年上市。第二梯队里,2015年前后,腾讯推出天天P图,今日头条脸萌团队先后推出Faceu激萌、轻颜相机,那一波也有不少小而美的创业公司推出的产品出现,如B612咔叽、黄油相机等。2020年之后,字节跳动推出醒图,快手推出原片。该行业的特点就是向头部集中,要么是美图这样赢在入局早的公司,要么就是背靠互联网大厂。

    美图是一家完成了图像处理产品闭环,并以相关业务获得收入的公司。以它的财报为参考,美图主要靠VIP用户收入、广告、toB业务等赚钱,近五年的总营收在10亿元左右,其中去年获得了20.85亿元的总营收,付费会员数560万。

    美图自称是一家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科技公司,在国内某大厂从事美颜技术工作的高广也告诉深燃,业内大多数公司早已能成熟地将AI应用到自己的业务中。AI进入到图像处理软件中,主要带来两方面的改变。

    一是传统修图功能的“AI化”。美颜和滤镜是图像处理软件最传统的两项功能,高广解释,在AI出现之前,在图片上加滤镜的技术原理是,做一个滤波,把图片整体修改成“黄昏”、“阳光”、“油画”等效果,“人还是人,植物还是植物,只有整张照片的调性发生了改变。”滤波的作用就是把信号中的噪声和杂波进行过滤,留下有用的信号,这也是长久以来,美颜类软件的底层技术逻辑。而磨皮就是把分辨率降低,用高斯模糊把细节抹掉。

    让AI来做同样的事情,逻辑就变了。“用AI来做美颜,原理是训练各种各样的模型,把各种数据拿进去处理,然后调参数,调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高广说,用以前的技术,则要建立一个映射,设置好一套颜色的转换关系,“比如亚洲人皮肤本来是偏黄色的,要美白,那就要设置好,是把黄色映射到偏暗还是偏亮。” 在传统的技术下,针对不同人种的需求,就要设置多个映射。对比之下,让AI技术来处理照片,好处在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只要用一个模型就可以了。

    二是纯粹基于AI技术的新功能。早年间,用户瘦脸的操作方式是自行在人脸上定点向内推。原理也很简单,图片中的人脸有基本的像素位置,构成一个坐标,用户拉动原有的像素位置,坐标由此发生变形,也就完成了脸部的放大和缩小。

    2017年之后,“面部重塑”问世,这也就是在AI技术下的新功能。修图时系统先识别脸部信息,点击放大双眼、眼睑下至、缩小鼻头等指令,就可以完成自然的修图。

    高广说,类似面部重塑、增加发量等功能,一般都是用AI完成的。面部重塑功能,就需要首先训练AI什么是人脸部,包括什么是眼睛、鼻子、嘴巴,位置分布在何处,他表示,这些功能在AI出现之前很难实现。“ 因为要训练AI,一是头发的定义,二是头发的准确性,让发丝顺着自然的纹理向下走,然后在上面着色。传统方法是做不到的,最多能拿个照片过来做一个滤波,但还是达不到AI的效果。 ”

    从传统的美颜技术,过渡到AI主导下的产品时代,核心的改变在于识别和内容理解。AI出现之前,颜色转换、脸部位置的移动、磨皮祛痘,都需要经过前期复杂的设置,而AI只需要接受训练,就能“一劳永逸”。可以说, AI把传统的修图重做了一遍,而且做得更好。

    二、AI修图,还能怎么进化? 最新一波的AI热潮涌来,行业玩家也在急着找新的机会。

    基于指令生成、基于图片处理,是AI应用在这一行业的主要技术方向。3月末,Adobe发布了AI模型Firefly,可以用文字生成图像,微软、Meta、Google等国际巨头也都有AI图像生成业务的布局。

    回到C端用户使用的APP,美图、醒图、天天P图等APP不敢掉以轻心。“我们现在基本是按周甚至天为单位在进化。”美图公司方面向深燃表示,最近他们密集推出了基于AI技术的图片和视频方向的功能。

    深燃在各大修图软件上看到,生成式AI的运用早已细分为几个功能挂上了首页供使用。用户可以上传一张照片,AI将其转换为卡通、CG、复古形象,或者完成增加笑容、头部放大、路人消除等功能。也可以上传几张自己的照片,AI可以依照这几张照片,抓取用户不同角度的面貌特征,生成不同风格的画像。甚至还有Midjourney暂时都无法完成的工作,即导入一张简笔草图,生成多张完善的图片。

    高广表示,2015年前后,手机APP的创业热潮涌来,也是那时,AI也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修图行业。能给人脸加上各种丰富的特效、能近乎无痕地完成美颜的修图APP,在当年收割了一波年轻用户。

    当下最新的AI技术,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量,两个趋势出现了。

    一是个性化的训练。现在AI修脸一般是经过大量的模型训练之后,得出最折中的经验值,给用户一个相对普适的修图方案。C端用户也可以感觉到,例如在进行面部重塑的时候,可以选择向内收下颌线,问题在于,圆脸型和方脸型的下颌走向不同,都由统一的AI识别和面部处理,效果大相径庭,因此也有很多用户觉得AI修的脸很怪异。

    “做得好一点的话,就是给每个用户建立数据库,下发固定的参数模型,针对性地解决每个用户的需求。”高广说,用户也只需要导入一些照片训练APP,APP就能收集数值,进行分析。美图方面对深燃表示, 从技术上讲,让AI记住用户特征并不难,原理和美颜参数的设定差不多。

    要完成足够精准的个性化训练,同时也让APP在理解大众需求时更加精准,需要技术和训练集的加持。在这一点上,用户规模庞大的头部修图类公司,具备一定优势。

    二是理解指令。此前,GAN模型(生成对抗网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精准识别面部,以及图片中包含的要素。 下一步,从业者要做的是,如何基于新一代的扩散模型,充分理解自然语义,给出具体的修图执行 。高广表示,扩散模型应用的原理差不多,“用户给出prompt(提示词),我们可以根据NLP理解指令,之后把它们分化成一个个参数下发并执行。”

    长期关注AI领域的从业者Elsa也认可这一趋势。“AI修图可能改变的是人机交互模式,现在还停留在自己手动拉一拉点一点的阶段,等到AI对自然语义的理解更进一步后,修图时只要说一句‘我要瘦脸’就可以了。”Elsa说,“ AI现在依赖的是低语境,它需要用户表达得更精准,而中文是一种高语境的表达,习惯模糊、习惯意会。以后的趋势是指令的可量化,想象一个人在帮你修图,你要怎么精确简洁地让它理解你所说的是哪一种瘦脸。 ”

    也就是说,AI用于图像生成和图像处理,都要建立在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上。AI已经可以帮助修图软件更好地瘦脸、祛痘、加滤镜、换背景,也可以生成多种风格的图片。而 未来的趋势,在于如何在普适完美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的精准匹配,以及减少用户自主操作的步骤,听懂指令,准确执行。

    从业者认为, 这会带来未来修图行业的用户分化 。理解直白指令,修图过程完全让AI代劳,这往往是小白用户的需求,这部分用户潜力是巨大的,美图这类公司会获得新的用户增量。而对修图的自主性要求较高的用户,如B端用户等,则会慢慢向更专业的软件涌去,即便Photoshop等软件也有AI技术的加码,但这类用户需要的是“你得懂我,但不能完全帮我做事”。

    另一个新的机遇在于,AI还能帮助修图软件自身提高生产效率。高广说,“特效这种功能是需要设计师自己画图的,生成式AI可以在这一部分高效地给出解决方案。”他表示,现在AI也可以完善草图,给一个随手画的素描上色、加五官和风格,成稿直接可以用。

    三、AI来了,“美图秀秀们”为什么颤抖? 传言中的“生死存亡之际”或许有些夸张,但这一波AIGC对修图软件行业的冲击是事实。技术的发展,让创业的门槛降低,想要入局“抢饭碗”的人不少。

    Tori以前在北美做前端工程师,她刚刚回国,正寻找生成式AI在应用层面的机会。“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产品叫Lensa,最高峰时期,一天之内的流水接近100万美元。它的原理现在看非常简单,就是设置了几组固定的prompt,把用户照片导进去,生成一个图片。当时收费2-10美元不等,它其实并没有用到高级的图像处理技术,只是用了一个API call,在外面绑了一个应用的UI。”Tori的感知是, 亘古不变的信息差面前,能踩到风口,就能赚到钱。

    AI领域资深从业者赵洋告诉深燃,“中国市场永远会有这类APP的存在。”赵洋表示,技术是开源的,且可能长时间固化,靠同一种技术吃饭的人会越来越多,而正在吃饭的人,手里的饭碗随时会被砸。

    高广也认为,“市面上的公司,技术和产品也都大差不差。” 技术壁垒不在了,理论上讲,谁都有可能造出下一个“美图秀秀” 。说白了,所有修图软件,用户几乎都是同一拨人,用户能为一个软件的滤镜付费,就也能为另一个软件更具特点的滤镜付费。

    目前,美图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是VIP订阅。2018年-2021年,美图公司连续亏损,2022年才扭亏为盈。最新的动态中看,美图公司极其重视AIGC给其带来的增长,尤其是在订阅用户上的增长。深燃注意到,美图秀秀APP中涉及AI作图的几项功能,大多需要单独付费,是其拉高收入的重要“武器”。未来在竞争压力之下,美图秀秀们在AI上的投入只能多不能少。

    当然,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最大的护城河是用户规模。

    有从业者分析,美图自身坐拥上亿用户,醒图、天天P图背靠大厂,有抖音和腾讯的导流,短期内受到的影响或许不太明显,但怎样拥抱AI,留住手里的用户,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AI的到来,对修图行业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广认为,图像处理这一行归根结底还是视觉和创意行业,未来的竞争点在于审美和品位。“AI可以帮忙解决掉最耗时的那一个步骤。以前可能要做两周,现在几天就完成了。”所以,企业端可能也更要考量,什么样的设计师更吃市场,什么样的设计师更具审美上的优势。

    另一个是技术落地的难度。“AI的上限比较高,下限比较低。”高广表示,在修图中,如果使用传统的CV算法,会比较稳定,“但AI是通过拓展大量的数据标注进行模型训练的,会导致它在一些情况下应用得比较差。”他举例,比如瘦脸,“可能会识别错人脸,或在人脸重叠时只识别部分。”

    所以,AI技术很难完全应用于一个包含多项功能的修图软件。一方面模型训练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即使完全训练好,它也会对手机性能产生极大的耗损。高广表示,“一些低端机型可能会出现卡顿等问题,如果很长时间加载不出来,也会影响APP打开率。”回到企业层面,这对团队应用AI技术的能力、训练集的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

    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新老玩家之间的基础差距在逐渐消失。像美图秀秀这样坐拥强大用户基数的公司,短期内也许不会受到颠覆性的影响,能做的只有在变化中保持清醒,接受变化,甚至主动带来变化。

    *应受访者要求,高广、Elsa、Tori、赵洋为化名。

    作者:邹帅;编辑:唐亚华

    原文标题:AI会杀死“美图秀秀们”吗?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B站也开始打短视频广告了

    设计动态 2023-04-14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线下,广告都成为了无缝不入的存在。 打开手机App,迎面而来的是占满屏幕的开屏广告,进入到App界面,也能看拿到广告位盘踞在中间。 哪怕是不打开第三方App,仅在手机各个角落游荡,也没法躲避来自广告的“死亡凝视”。 图源:微博 当然,广告从来就

    在互联网世界里,用户似乎时刻都可以见到广告,其中短视频广告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作为一种简单粗暴的广告形式,短视频广告有时可以带来比图文广告更高的转化。而最近有网友发现,B站也开始打短视频广告了。具体效果如何?不如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线下,广告都成为了无缝不入的存在。

    打开手机App,迎面而来的是占满屏幕的开屏广告,进入到App界面,也能看拿到广告位盘踞在中间。

    哪怕是不打开第三方App,仅在手机各个角落游荡,也没法躲避来自广告的“死亡凝视”。

    图源:微博

    当然,广告从来就不是洪水猛兽,对于投放方来说,广告能有效拉新引流,把更多流量带到自家平台。

    如果广告内容做得好,说不定用户这边也不会排斥。

    但问题正是出在这里,如何把广告内容做好?或者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怎么能把广告做得让大家看了都不反感呢?

    这大概是个无解题,因为“彼之蜜糖汝之砒霜”的情况,永远都存在。

    但对于投广告的平台来说, 它们可以选择的,是观看广告的受众。

    最近我就看到,大伙都很熟悉的B站,悄咪咪整了个船新的广告宣传版本。

    不开玩笑,真的很…很刺激,成功让不少B友治愈多年的尴尬症原地复发。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一、B站的广告变土了 当时有位博主发了个几十秒的短视频。

    视频内容和去年很流行的土味广告没啥区别,通过简单上头的剧情,带给观众冲昏头脑极致享受。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这年头,互联网乐子人们最喜欢拿这类广告来解构和吐槽,所以视频能火并不意外。

    但你很难想象,这个土味短视频广告是为B站而打的。

    为了实现更好的引流效果,制作方甚至把App Store的B站下载界面拼接进去。

    有网友看完视频后,尴尬得用脚趾扣出三室一厅。

    图源:微博

    这倒是不难理解,以往的B站宣传视频,基本都和高大上沾边,比如《后浪》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图源:B站

    而这次,土味冲击力着实顶满,和低成本游戏的外包短视频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

    视频开头,是一对闹分手的情侣在街上纠缠。

    男生苦苦哀求,希望用真诚来打动女生,挽回这段支离破碎的感情。

    哦豁,难不成B站这次是搞情感广告?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为了展示诚意,男生甚至摆出舔狗之势,表示“你说的那些我不懂的,我都可以去学”。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然而,破碎的爱情无法挽留,女主离开的心十分决绝。

    也是从这时开始,视频迎来重大转折点。

    “你懂我,你怎么懂我?你知道《鬼灭之刃》吗?你看过《间谍过家家吗》?”

    “你知道前方高能是什么意思吗?”

    “你连哔哩哔哩都没有下载,还好意思说爱我?”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男生不懂,为什么对方可以因为自己没下一个App,没看过她说的那些动漫,就毅然分手。

    于是便直接质问女生:“B站有啥好的,就因为这软件你跟我分手?”

    确实,这种事儿要是放在现实中,多少是有点魔幻的…

    但短视频广告的本质是啥?是用最短的时间冲昏观众们的脑子,让他们快速吸收广告表达的内容。

    So,接下来这位女生说什么,大伙估计也猜得到。

    她有理有据反驳着,说B站是二次元文化聚集地,里面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有很多跟她一样懂动漫的人。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接下来就是B站的界面露出专场。

    视频仅用10秒钟,便把B站那几个核心特色讲得明明白白。

    独特的弹幕文化、互动式评论、创作力拉满的UP主和无广告看片属性,让她流连忘返。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支持她在灰暗中砥砺前行的,带给她快乐的,不是与她亲密无间的男朋友,而是手机里的B站。

    这一顿嘴炮耍出来,成功震碎了很多网友的三观。

    一个App干翻对象,这种事哪怕放在影视剧里,都是尬出宇宙的存在啊…

    广告的结尾倒是没有反转,女生因男生不用B站而气氛离开,画面秒变灰暗,留下男主独自神伤。

    图源:微博@stage1st宅社区

    其实这广告没啥深度内容,是乐子人路过刷到都会忍不住笑的水平。

    但对于短视频广告来说,这都不重要,这类广告注重的是爆点和宣传效果。

    视频在几十秒时间内呈现的剧情反转和戏剧化表演,就足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和抖音快手的某些视频,不能说是毫不相关,只能说是完全一致。

    图源:微博

    还有网友调侃,如果B站推出个极速版,里面的广告大概就是这番模样。

    图源:微博

    二、现在才玩短视频广告,图啥? 可是小雷很好奇啊,短视频广告并不是今年才流行的,为啥B站最近才开始跟进呢? 在两年前,就有很多游戏公司和金融公司,用充满低俗和反转的短视频广告来吸引用户点击,提高App下载量和获取新用户。

    而抖音作为国内短视频巨头,直到也没放弃用短视频广告引流,多年来孜孜不倦,专攻下沉市场。

    图源:抖音广告

    不过,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短视频广告效果确实不复当年了。

    一方面是官方加大监管力度,对虚假低俗短视频广告重拳出击,红利期还在,巅峰期已过。

    另一方面是普罗大众对广告的真假辨别能力有所提高。

    盲目反转、无脑低俗的短视频广告,反而会引起网友反感。

    像B战这次的广告虽然有出圈的趋势,但有老用户对此并不待见。

    图源:B站

    那B站做这种广告,又是图啥捏?是不是真的吃力不讨好?

    也不是,比如它直接突出B站特色,设置了一定的剧情来吸引注意。

    它可能不是个有逼格的广告,但也不是一个失败的广告,至少让人记住B站。

    毕竟,B站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平台用户很活跃,年轻人很多,但也是真的不赚钱。

    净亏损75亿元,还还分了91亿元创作激励给UP主,雪上加霜了属于是。

    图源:Bing

    所以大伙也不难理解,B站为啥开始折腾起短视频广告了。

    具体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更多新用户关注,彻底“下沉”,让三四五线的年轻人都来用B站。

    短视频广告最大的优势,无疑是短小精悍又上头 ,毕竟大伙都是图个乐子来看的…

    如果做得足够魔幻,说不定还能被当成梗来玩。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阵子B站上很火的“矮人科技”卖压缩毛巾广告…

    图源:B站

    看过的小伙伴都知道,那广告是相当抽象和降智。

    无论前面在讲什么剧情,他都能把话题接入到压缩毛巾广告,完全不给观众思考时间。

    这就好像,你前一秒还在看海绵宝宝动画,后一秒视频就变成《山村老尸》。

    虽然毫不相关,但绝对能让你对《山村老尸》有更深刻的印象。

    图源:B站

    更对味的是,压缩毛巾这广告是从B站火起来的。

    这其实能看出,B站的用户并不排斥土味内容和文化, 把土味短视频解构重塑,反而是用户一直以来都乐于做的事儿。

    专注于生产低俗短视频的虎哥,能在B站“秽土转生”,成为王家卫式土味的代表。

    土味短视频广告,自然也能借此机会,造成大范围传播和玩梗。

    图源:B站

    小雷瞅见,那条土味广告火了以后,现在B站已经有很多用户在玩梗了。

    各种复刻版和多国语言版台词不断蹦出,节目效果拉满。

    图源:B站

    老用户会主动对此玩梗,贡献出自来水流量。

    那在新用户的拉新,和App下载量的提升上,短视频广告又能带来多少帮助咧?

    首先啊,短视频的受众用户,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也就是所谓的“下沉”市场用户。

    这类用户对互联网套路了解不深, 但也有很强的知识摄入与娱乐需求 。

    而那些土味短视频广告,又是专门为下沉用户而做的,既有反转又有爆点,让人忍不住点击下载。

    图源:抖音广告

    要是还不够吸引人?没关系。

    那短视频广告还有一招杀手锏—— 免费送福利。

    这个很好理解啊,下沉用户对价格都比较敏感,哪怕每天能从App中薅几毛钱,他们都乐意每日签到+看广告。

    图源:快手极速版

    B站自然也懂这个道理,所以在其他短视频广告中,它会宣传一些“福利”卖点。

    比如,XX视频真的可以“看到爽”。

    又比如,把“免费看海量”综艺和电影,作为一大宣传卖点。

    对于下沉市场那些未使用过B站的用户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大诱惑。

    图源:B站

    每多一个新用户点击左下角的下载链接,B站就有可能多赚一个新用户。

    可能这就是B站想要破局的一个方法吧。

    不过在我看来, 短视频广告还是得真实点, 像B站宣传免费看电影的卖点,多少有以偏概全的成分。

    因为有很多电影,即使是大会员也需要花5个B币来购买观影。

    另外,因为App而抛弃感情这种无脑剧情,同样是槽点满满。

    图源:某借条广告截图

    最后做个小总结叭,在如今短视频成为娱乐主流的时代,短视频广告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广告形式。

    它简单粗暴上头,转化率比普通的图文广告高。

    而作为一个用了B站好几年的用户,我还是希望B站能越来越好,如果能通过短视频广告吸引更多新用户使用,绝对是件好事儿。

    毕竟这年头,连视频开头广告的视频平台,真就一个手都数得过来。

    不过说实在的,短视频广告还挺容易踩雷,毕竟为了设置反转和爆点,剧情往往会前后不通。

    如果B站能在短视频内容剧情上多多琢磨,不仅提高广告转化率,还能让大众更容易接受这种广告形式。

    作者:chokst

    原文标题:浓眉大眼的B站,怎么推出了这种土味广告?

    来源公众号:小雷哔哔(ID:xiaoleibbb),每天哔哔科技圈那些事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小雷哔哔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大模型的跃进众生相

    设计动态 2023-04-14
    01 王慧文创办的光年之外公司已经在搜狐大厦开张了。包括真格基金、顺为资本、王兴在内的投资方已经基本就位。根据王慧文本人的说法,甚至连下一轮2.3亿美元的融资都已经承诺了出资。互联网圈大佬级人物的全情投入,并且承诺“肉身不占股份”,还要把高达75%的股份预留给

    最近一段时间,在互联网科技圈,掀起了一阵大模型发布潮,许多大企业加码其中,甚至不少互联网大佬级人物也在其中全情投入,开启了人工智能创业浪潮。那么在这阵阵浪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众生相”?

    01 王慧文创办的光年之外公司已经在搜狐大厦开张了。包括真格基金、顺为资本、王兴在内的投资方已经基本就位。根据王慧文本人的说法,甚至连下一轮2.3亿美元的融资都已经承诺了出资。 互联网圈大佬级人物的全情投入, 并且承诺“肉身不占股份”,还要把高达75%的股份预留给技术人才,都让这次人工智能创业备受瞩目。

    02 王小川则是人工智能创业领域另一个重要人物。根据此前36氪的消息,其承认自己在快速筹备创业做AI大模型,《量子位》则进一步获悉王小川已经召集了一批搜狗旧部。较新的消息是王小川的五季智能公司已经成立,老同事茹立云参加占股20%,并且 “水下估值已经逼近独角兽水平。”

    除了王小川,包括李开复、阿里VP贾扬清、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李沐、前京东AI负责人周伯文等人都已经宣布将在AI领域开展创业。

    03 在中国互联网科技圈,此前很久都已经没有类似的创业团队成立的盛况。其中原因并不难以理解,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能做的、新的业务机会不多,并且大厂们大量把持用户和行业资源,创新创业成功率极低。 其实包括本次大模型发布潮,百度、阿里、腾讯、三六零甚至是科大讯飞、商汤、创维等企业,也都在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大企业急于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新的机会,与创业企业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04 反而是更加深入思考的学术领域的专家们,对本轮人工智能创业的浪潮保持了相当的警惕。计算机科学家、自然语言模型专家吴军直言,“ChatGPT从历史上看其实不算是一次技术革命,它影响到的都是那个比较懒的人”,并且如果要问这里面有什么机会的话,“坦率来讲,你没机会,因为太耗资源了,你耗不起。” 这可能是中文互联网里对于ChatGPT最低的评价了,而且这个评价是来自于对自然语言模型最熟悉和了解的华人之一。

    与吴军观点类似的还有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他认为就底层技术而言,ChatGPT不是特别创新,“它没有任何革新的内容,但公众却认为这是一款革新的产品。”

    05 另外,首位菲尔兹奖华人得主丘成桐在上周公开表示,“至少未来十年我看不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这和如今舆论场上盛行的、各种ChatGPT将改变人类社会、淘汰大量工种和工作岗位的讨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6 商人与学者之间对于“大模型”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ChatGPT和Midjourney们所表现出来的在智能化方面的突破,以及产生营收的能力之外,美国业界大咖的热情看好,也是中国互联网科技圈兴奋的很重要的原因。

    其中最热情的当属比尔·盖茨, 他的很多话都给人工智能行情的火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ChatGPT是其一生中见到的两项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创新是人类最大的希望”,“ChatGPT将改变世界,我们将不得不减少工作”,“ChatGPT像互联网发明一样重要,将会改变世界”,并且面对马斯克等人要求OpenAI暂缓进一步的研发时强调,“我不认为要求一个特定的群体暂停 AI可以解决挑战”。

    07 另外,另一位科技大佬、NVIDIA创始人黄仁勋也是ChatGPT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认为“ChatGPT仅是起点,我们正处于AI的 I phone时刻”,“这就是奇迹”,“是运算产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情之一,所以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另外,他还积极投入,与OpenAI联合创始人Ilya Sutskever进行深度对话,强调“看似理所当然的创新背后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AI像人脑一样不断生长”。

    08 两位大佬的言论在中国互联网和科技圈广为流传,也促使很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的创业之中。大佬过往的成功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自不必说,但值得注意的是, 盖茨和黄仁勋都是ChatGPT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受益者。

    其中微软是OpenAI的最大股东之一,为其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并且早在2019年两方就已经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例如,微软投资OpenAI之后很快就取代了亚马逊成为其独家云计算供应商,并且在Bing搜索引擎、Office软件上都探索了人工智能功能的植入。

    比尔·盖茨虽然在微软的持股已经不多,但为其一手创办的公司站台的意味仍然非常明显。而黄仁勋则有更加充分的理由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企业,不论是OpenAI还是光年之外们,都需要大量采购GPU。而众所周知英伟达是这个市场上说一不二的核心供应商。2022年底以来,英伟达的股价已经翻倍反弹。

    09 现阶段的“大模型跃进”,有非常清晰的资本躁动的迹象, 以王慧文、李开复、顺为资本、真格基金为代表的资本方们,正积极投身AI,而他们的热情也进而带动了一批技术专家参与创业。

    整体上看仍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味。 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新的产业发展也是政府、产业、投资人、企业各方都急需的宝贵空间。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比尔·盖茨、黄仁勋和吴军、杨立昆、丘成桐们明显对比的表态中感受到警惕的意味。更何况,以马斯克、贝佐斯、扎克伯格为代表的、和ChatGPT没有那么多直接关系的商人们对“大模型”所表现出来的冷淡态度,也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杨旭然

    来源公众号:巨潮商业评论(ID:tide-biz),观点与事实同样重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巨潮WAV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产品周报246期 | 抖音宣布与腾讯视频达成合作,科大讯飞将于5月6日发布“1+

    设计动态 2023-04-14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近日,腾讯视频与抖音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这次合作被外界视为“世纪大和解”。 4 月 7 日下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聪表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近日,腾讯视频与抖音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这次合作被外界视为“世纪大和解”。

    4 月 7 日下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聪表示:科大讯飞「1+N 认知智能大模型」将于 5 月 6 日发布。

    一、值得关注 抖音宣布与腾讯视频达成合作,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

    近日,腾讯视频与抖音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这次合作被外界视为“世纪大和解”。值得关注的是,这又是一次长短视频的合作。在过去一年里,快手与乐视、抖音与搜狐视频等相继实现合作。

    腾讯定性此前微信QQ故障为一级事故,总办成员遭处罚

    3月29日凌晨,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等业务曾出现崩溃状况,包括微信语音对话、朋友圈、微信支付,以及QQ文件传输、QQ空间和QQ邮箱在内的多个功能无法使用。虽然该故障在当天稍晚时候就被修复,且微信此前也出现过几次大小故障,但腾讯仍然对本次事故开出了堪称严厉的处罚单。据界面新闻了解,本次事故由广州电信机房冷却系统故障导致,腾讯将它定义为公司一级事故。腾讯管理层认为,这次事故暴露出容灾设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隐患,有关业务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所以对大量相关领导做出了处罚。其中包含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卢山(LS)和WXG(微信事业群)副总裁周颢(harveyzhou)在内的管理者承担领导责任,被予以通报批评。值得注意的是,卢山目前为腾讯总办(腾讯总经理办公室,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成员。此外,TEG华南数据中心的两位总经理和总监被处以降级和免职处罚,WXG技术架构部的两位总监和组长当期绩效考核给予Underperform等评级(二星级别,最高为五星)。

    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入局大模型创业,已获5000万美元支持

    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正式宣布入局中国大模型创业,和前搜狗COO茹立云联合创立人工智能公司,旨在打造中国版的OpenAI基础大模型及颠覆性上层应用。王小川在公开信中表示,新公司名为“百川智能”,目前已初步组建了50人的团队,获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争取年内发布国内最好的大模型和颠覆性的产品。

    字节跳动据称已成中国最赚钱互联网公司,首度超越腾讯、阿里

    据两位获得公司报告的投资人透露,字节跳动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在2022年达到近250亿美元,较前年的140亿美元暴增近八成。这也意味着字节跳动的这项财务数据在2022年已经超过老牌科技龙头腾讯和阿里。根据统计,这两家公司2022年的EBITDA分别为239亿美元和225亿美元。字节跳动营收也维持近30%的同比涨幅,达到850亿美元,展现出广告主们继续在短视频平台抖音、TikTok上加码投入。在利润节节攀升以及同行经历大幅调整的背景下,字节跳动的估值也已经压过阿里,但距离近半年股价翻了1倍的腾讯仍有距离。

    OpenAI或将再次在意大利开放,但需满足意大利当局提出的要求

    当地时间周三(4月12日),意大利数据保护局(Garante)提出了一系列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该国恢复使用的要求。在周三的声明中,Garante对OpenAI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在本月底前满足的具体要求,并表示,在解决监管机构的担忧后,意大利当局将暂停对OpenAI处理该国用户数据的临时限制令,OpenAI也将再次在意大利开放。大约两周前,Garante以涉嫌违反数据收集规则为由,对ChatGPT的开放公司OpenAI展开调查,并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且暂时限制OpenAI处理意大利用户数据。

    二、产品动态 科大讯飞:将于5月6日发布“1+N认知智能大模型”及应用产品

    4 月 7 日下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聪表示:科大讯飞「1+N 认知智能大模型」将于 5 月 6 日发布。据刘聪介绍,1+N 其中「1」是通用认知智能大模型算法研发,及高效训练底座平台。「N」则是应用于教育、医疗、人机交互、办公、翻译、汽车、工业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专用大模型版本。同时也代表着「N」个场景的示范性应用产品。例如,通过学习海量医学教材、论文和病例,实现专业的医疗领域对话式 AI 系统,打造「每个医生的 AI 诊疗助理,每个人的 AI 健康助手」。

    360 宣布: 基于 360GPT 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矩阵“360 智脑”率先落地搜索场景,将面向企业用户开放内测

    三六零宣布,基于360GPT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矩阵“360智脑”率先落地搜索场景,将面向企业用户开放内测。据了解,企业用户在PC端360搜索首页申请并获得测试资格后,可通过企业安全云体验使用。未来,360智脑将与浏览器、数字助理、苏打办公、智能营销等场景应用深度结合,提升用户生产力和创造力。

    昆仑万维宣布即将推出“天工”大模型,将于4月17日启动邀请测试

    昆仑万维宣布,由昆仑万维和奇点智源合作自研的国产大语言模型——“天工”3.5即将发布,并于4月17日启动邀请测试。昆仑万维表示,“天工”大模型已经非常接近OpenAI ChatGPT的智能水平。未来,“天工”4和“天工”5也将陆续诞生。

    蚂蚁保上线“省心配”智能配置工具

    12日,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发布了智能保险配置工具“省心配”。据介绍,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智能模型为用户定制合适的保险配置方案,供用户参考决策。这是行业里首个AI保险规划师,用户可免费使用。

    抖音将关闭医疗健康认证账号私信、粉丝群互动功能

    4月12日,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公告称,2023年4月30日前,抖音平台将分批完成全部医疗健康类认证账号(含机构)私信与粉丝群互动功能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关闭私信与粉丝群场景下的互发消息、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创建新群等功能。

    三、运营动态 华为首届开源鸿蒙 OpenHarmony 开发者大会 2023 定档 4 月 19 日

    据 OpenAtom OpenHarmony 官方宣布, OpenHarmony 开发者大会 2023 将于 4 月19 日在北京召开 … 本次大会将有行业咖分享操作系统和开源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开发者可结识同行了解最佳实践,与社区技术专家互动交流,抢先获得开源鸿蒙OpenHarmony 系统、技术和工具的最新动态

    商汤回应自研大模型图片生成质疑:秒画SenseMirage包含自研AIGC大模型

    在商汤技术交流日上,商汤所演示的精选模型中出现AI模型站civitai的图片,引发了网络质疑。对此,商汤方面表示:“秒画SenseMirage包含商汤自研AIGC大模型,也提供第三方社区开源模型,支持导入多个平台的开源模型或上传用户本地模型。用户可免除本地化部署流程,并基于开源模型自训练模型,高效地生成更多样的内容。”在现场演示中,该模型底部有显示civitai的文字注释。

    蓝色光标回应AI取代文案外包:属实

    昨日,有截图显示知名广告及公关服务商蓝色光标华东区总部运营采购部下发邮件,称将无限期停止文案相关外包支出。 有蓝色光标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 该邮件的内容属实,但对于AIGC(生成式AI技术)工具的应用细节无法立即回应。据悉,在邮件中,蓝色光标方面称,为了遏制核心能力空心化的势头,也为了给全面拥抱AIGC打下基础, 管理层决定无期限全面停止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短期雇员四类相关外包支出。

    孩子王:公司将与百度文心一言内测相关产品

    孩子王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与百度文心一言内测相关产品,具体接入时间尚未确定。根据此前官宣文件,公司已成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联合打造科技化育儿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及服务,全面提升育儿领域的智能化产品与服务体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

    马斯克:推特正启动创作者订阅

    推特CEO马斯克周四发推称,该平台正在启动创作者订阅。他写道:“我们正在掀起创作者订阅大潮!适用于长篇文本,图片或视频。”当被问及该平台是否也在为创作者分享广告收入时,马斯克官回答说:“我们正在努力。Twitter拥有令人惊讶的复杂代码库,所以进展比我们希望的要慢。”

    四、好文推荐 《别不信,看了三遍“咩咩肚爱佛油 ” ,我也停不下来了》作者@运营派

    编辑推荐:前段时间,“咩咩肚爱佛油”一系列二创动画在抖音爆红,吸引了众广大网友关注。本文客观剖析了这类meme动画和视频的具体内容与走红原因,总结了短视频内容创作的一些细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长短视频“握手言和”背后,拐点已至?》作者@虎嗅

    编辑推荐:这几年有关长短视频之争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而近日,长、短视频似乎又有“握手言和”的打算了,抖音与腾讯视频正式官宣合作,表示双方将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及短视频二次创作等方面展开探索。那么此次长短视频选择“牵手”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为什么你的App下载量不够?原因竟出在这些细节上!》作者@收手的阿祖

    编辑推荐:下载应用程序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即使有价值的产品也可能因为APP的设计而淹没在应用市场中。本文从为什么你的App下载量不够出发,总结了一些APP设计中的一些细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饭搭子、摸鱼搭子,你怎么理解这种工作中的“XX搭子”?

    现在有个新兴的名词叫搭子文化,说的是打工人需要“搭子”这种新型社交,比如口味差不多的饭搭子、热衷于钻空摸鱼的摸鱼搭子,还有抽烟搭子、旅游搭子。我的感知是比同事更亲密,比朋友更易抽离。你如何理解这种搭子社交?在你眼里,它的含义是什么?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腾讯网、新浪财经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为什么全人类都呼吁把通用人工智能“管起来”?

    设计动态 2023-04-13
    3月底,马斯克在内的许多社会名流共同签署了一份公开信,希望包括OpenAI在内的机构至少把更高能力的AGI研发暂停6个月,从而让人类社会达成某种基于AGI(通用人工智能)威胁的协议。 这封信虽然文本不长,但是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内含的问题很丰富。 比如,人类

    随着AI模型的不断发展,大家开始担忧AI安全问题。本文通过提出为什么要管人工智能这一问题,思考和讨论关于管什么,为什么管,怎么管等话题,一起来看看吧。

    3月底,马斯克在内的许多社会名流共同签署了一份公开信,希望包括OpenAI在内的机构至少把更高能力的AGI研发暂停6个月,从而让人类社会达成某种基于AGI(通用人工智能)威胁的协议。

    这封信虽然文本不长,但是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内含的问题很丰富。

    比如,人类该如何算这笔账——AGI让信息渠道充斥宣传甚至谎言;如果是人类本来就喜欢和满意的工作,是否应该被AI取代?而这些效率提升,是否值得我们冒着“失去对文明控制”的风险?而人类针对AGI的监管体系又应该如何搭设?

    这封信最终的结果是引发了硅谷规模空前的观点撕裂的大讨论。毕竟如果以GPT3.5进入人类社会视野为起点,对于AGI的发展,人类还有太多的盲点没有解决、有太多争议没有达成共识。但当人类还在争吵时,AGI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制造麻烦了,虚假信息和信息泄露都像是一个让人不安的庞大黑箱。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欧美日韩在内的各个信息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对大模型监管的讨论。而在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份《办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算是人类社会面对AGI监管中最早的官方文件之一。

    而监管视角往往是人们理解AGI中很独特的一个角度:不同于科学家视角有很多参数上的复杂解释体系、有诸多复杂的模型框架流派。监管者是社会利益的代言人,也往往是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因此监管者的思路也往往更接近大部分人朴素的直觉。但它同时又代表了核心专家群体的思考,所以它也能部分回应新事物的很多讨论。

    所以这份《办法》其实可以成为很多人普通人去理解AGI的一个窗口,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AGI讨论。因为AGI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祛魅后的AGI也将成为我们公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一、“我是谁”:生成式人工智能 如果站在硅谷的角度,AGI约等于大模型。它是通过优化的模型、结构语料库和庞大的算力组合而成,带有一点智慧体思想特征的计算机程序。《文件》对这个“新物种”的划入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即“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显然这是从AI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

    毕竟AGI未来的技术特征会改变,模型大小会浮动,但它最终要追求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内核不会变。而无论一个模型封闭开发多久,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面向社会做内容输出。这其实是过去辅助决策、检索、安全、支付等垂直AI与AGI很核心的不同。

    而从技术远景来看,任何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生成式AI”,其大概率都会是有AGI底层能力的产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AGI(通用人工智能)这个名词确实也有点太“魅惑”。许多人将AGI与人类智慧相类比,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张“赛博灵魂”,全然忘了AGI只是有一点智慧的苗头,未来的发展其实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与其说我们未来是《西部世界》似的“AGI社会”,不如说我们将迎来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世界,这可能更贴近我们这一代人的技术现实。

    二、“我属于谁”:服务提供者 在AGI伦理讨论中存在一个经典问题: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版权到底是属于大模型公司、还是属于辛苦写prompt(提示词)的用户?

    《办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版权的归属,但在监管上划出了责任义务,可以供更多人参考。根据《办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称‘提供者’),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口等方式支持他人自行生成文本、图像、声音等,承担该产品生成内容生产者的责任”。

    如果沿用这个思路,负责人其实既不属于大模型的研发人员、也不属于用户,而是属于连接大模型与用户之间的服务提供者。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AGI的开发者和API提供者应该是同一个主体。但随着技术生态的演进,不同层次的主体可能会变得多元化。

    明确中间的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其实也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官方定义。同时,这样的权责划分其实也倒逼未来上游产业链必须达成足够好的内容互信。

    三、AGI的“内容权”:需要标识 与版权问题类似的争论是:AGI内容是否可以与人类享受的内容“同权”?

    《办法》明确对AGI内容做出了限制,出现在了两个地方:·“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标识”。“提供者应当根据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可以影响用户信任、选择的必要信息,包括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的来源、规模、类型、质量等描述,人工标注规则,人工标注数据的规模和类型,基础算法和技术体系等”。

    关于AGI内容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GPT内测的时候,系统有时候表现得像是一个村口玩手机的大爷。它有时会直接给用户一些包含价值判断的观点,却没有足够说服力的信息佐证。如果《办法》落地,AGI就会彻底告别“口说无凭”的跑火车式的内容输出,转而衍生出一些搜索似的工具属性。而像过去拿着AI合成作品去美术比赛拿奖的事情,也将彻底变成一段“黑历史”。

    这其实与法律的精神相匹配,AI在内容生成上是绝对的强者,他自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举证义务。而多模态的内容形态可能存在巨大的内容风险,自然也需要相应的制约机制。相反,如果让AGI内容与人类内容完全同权,可能会对人类自己的内容生态产生难以评估的影响。

    四、“监管生态”:阿西罗马原则 在开头针对OpenAI的公开信里有一个小细节,它提出应该有一个审计的生态(ecosystem),而非体系(system)。而公开信也提到了阿西罗马AI原则(Asilomar AI Principles),即先进AI对人类的影响会是一个文明级的,因此对它的规划和管理所需要耗费的资源,应该是与其本身耗费的资源相匹配的。

    换言之,如果生成式AI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那么就不能仅仅靠某个环节、某个主体完全实现监管。除了继续强调既有法律的监管地位外,《办法》中也强调了对生成式AI的全流程监管。

    比如语料库(“预训练数据”)必须合法合规、数据标记必须培训“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标注规则”、使用场景必须符合规范并承担相应责任、内容本身需要被标注、用户使用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举报反馈通道等等。

    既然AGI会成为庞大的生态底座,那么监管者其实也需要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执行监管任务。因此尽管大模型有一定的黑箱属性,但通过一整套组合拳,也足以倒推技术黑箱后的合规能力,从而达到“开箱”的目的。

    而为了进一步明确开发者责任,《办法》中还加入了这么一条:“对于运行中发现、用户举报的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生成内容,除采取内容过滤等措施外,应在3个月内通过模型优化训练等方式防止再次生成。”换言之,如果监管方只是想用“内容过滤”的手段逃避进一步的模型优化责任,在《办法》中是违规的——AGI需要一个合规的灵魂而不只是合规的API。

    五、“驯火” 有很多人将AGI的发明比作“火”,人类学会了生火、享受火的文明成果,但同时也要花更漫长的时间去“驯火”。

    在前面提到的公开信里,提出一个好的AGI应该满足至少几个标准,准确、安全、可解释、透明、鲁棒、对齐一致、值得信赖和忠诚的(accurate, safe, interpretable, transparent, robust, aligned, trustworthy, and loyal)。

    换言之,AGI绝不能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玄学般炼丹炉式的黑箱。它应该对人类有更高确定性的利好。所以公开信提出了更多远景的技术监管设想,比如建立一个庞大算力规模的、专业垂直的监管体系,达成某种底层的代码公约等等。这些提议是否值得落地,还需要更多的行业讨论。

    但一个相对具有确定性的事情是:就像人类在“驯火”的过程中才更加了解“火”一样,人类社会只有不断与AGI互动、博弈的过程中,或许才可以更加了解AGI。

    作者:郭海惟

    来源公众号:硅星人(ID:guixingren123),从科技到文化,从深度到段子,硅星人为你讲述关于硅谷的一切。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微信造“知乎”,“卷”出新生机?

    设计动态 2023-04-13
    随着产品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互联网企业的常态。而作为国内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信也在对其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之下,早已从最初的社交平台,成长为了覆盖衣食住行的超级App。 如今,“小而美”的微信正在向着“大而全”迈进,逐

    目前,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是正在成长为一种综合性应用。微信“搜一搜”团队宣布将推出“问一问”搜索功能,微信入局问答领域的决心也很强烈,那么类似于微信版知乎的“问一问”能否与知乎相抗衡呢?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随着产品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互联网企业的常态。而作为国内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信也在对其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之下,早已从最初的社交平台,成长为了覆盖衣食住行的超级App。

    如今,“小而美”的微信正在向着“大而全”迈进,逐渐将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内容平台,都“装”进了自身平台里。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微信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而其前不久对头部内容平台知乎发起冲击,更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一、微信扩容造“知乎” 在前不久的2023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搜一搜”团队宣布将推出“问一问”搜索功能。据了解,“问一问”可以看做是一款专为微信用户打造的问答社区,类似于微信版的“知乎”。而微信之所以上线一个与知乎高度相似的功能,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来,微信生态内的搜索需求日渐增多,“问一问”可以很好地服务这部分需求,从而增强平台的用户粘性。 如今,用户在微信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搜索需求,有数据显示,2022年微信“搜一搜”月活用户量增长至8亿,搜索量同比增长54%。其中,旅游类、房产类需求增长逾200%;新闻类、医疗类、美食类、政务类、汽车类需求均增长超100%;内容资讯类、教育类需求均增长超40%。而“问一问”功能的上线,则可以有效满足用户这些搜索需求。

    二来,微信公众号逐渐式微,“问一问”可以挖掘用户行为和需求数据,以便为微信的商业变现提供助力。 了解用户行为和需求数据可以准确把握用户喜好,从而优化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而“问一问”功能则能给微信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用户数据,帮助其他组件实现进一步增长。“问一问”还持续开放了许多场景,其更加丰富的内容形态和创作形式,也可以让平台流量重新活跃起来,而有了优质的内容生态,微信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变现。

    三来,微信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问一问”则有着战略性防御的意味,可以确保微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便开始试图从微信手中抢夺用户,而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微信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持续提高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问一问”的推出,算是微信在搜索领域的又一次尝试和拓展,这不仅能够给微信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内容生态,同时作为一个吸引粉丝的新渠道,也可以增强微信的竞争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推出“问一问”,或许也有为ChatGPT铺路的考量。ChatGPT的大火吸引了众多重量级玩家相继入局,只是,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要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还需要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这也就意味着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而腾讯微信推出“问一问”或可看作是对ChatGPT的提前探索。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微信“搜一搜”推出“问一问”后,一系列升级动作也紧随其后。微信方面表示,“问一问”主要针对微信内的常见问题,聚合呈现平台上的优质答案,并且还会通过定向邀请部分教育、旅游、美食和科普等行业的视频号优质内容创作者参与问题回答,微信入局问答领域的决心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随着悟空问答折戟,“问答”这个概念几乎就和知乎牢牢绑定了。据了解,截至2022年年底,知乎的问答量已经累计达到5.06亿条,月均用户数也已超过1亿。知乎凭借着高质量的用户和内容,达到这一战绩用了近13年之久,而微信此时之所以敢通过推出“问一问”在自身生态内嵌了一个“知乎”,从而挑战知乎的“问答霸主”地位,自然是有着自己的底气。

    一是,背靠微信庞大且多元的内容生态,“问一问”不会缺乏创作者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微信内部已经“生长”出了不同的内容载体来满足13亿用户的不同需求,比如,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搜一搜、视频号、微信支付等,微信有着比其他平台更为完整的产品生态。而这一切也支撑起了“搜一搜”的内容生态,“搜一搜”与已有组件的连接与打通,则为“问一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者资源。

    二是,与知乎相比,“问一问”的社交属性和互动功能更强,有利于形成差异化优势。 微信最初是一款以社交为核心目的所打造的产品,其功能界面和底层逻辑都不是为内容消费服务的,因此作为微信新产品的“问一问”也就更加注重社交属性和互动功能。而“问一问”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寻找同好和交流互动的社交空间,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知识,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获得其他用户的回答和点赞。

    三是,“问一问”需要使用视频号的身份登陆,能与视频号形成联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如今整个互联网都呈现出了视频化创作的趋势,而据介绍,“问一问”支持用户浏览微信用户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回答问题时,可支持添加视频或图片,还可以直接从视频号中导入视频,作为答案的补充。显然,同属微信生态内的视频号的强劲发展,使得“问一问”从一开始就集齐了“文字+图文+视频”的问答生态。

    三、新生意并不好做 微信“问一问”搜索功能的推出,对于创作者而言,或是一个重新分配流量的新机会;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条解决自身问题的新途径。只不过,“问一问”虽然能够帮助优秀的答主得到更多的曝光和收益,帮助有需求的用户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产品的推出除了能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外,也必然伴随着一些挑战,因此“问一问”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依旧不容忽视。

    首先,微信“问一问”尚且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 从目前来看,“问一问”只是一个雏形,不管是在内容丰富度还是用户体验上都较为粗糙。据了解,“问一问”功能非常简单,并没有分类、标签、话题等功能,且仅支持用户以回答者的身份参与,暂不支持用户主动发起提问,这些限制不仅短期内很难改善,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用户和创作者的体验和参与度。

    其次,微信“问一问”用户群体相对较小,社区氛围的形成恐怕还需要时间。 事实上,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用户早已经习惯了在知乎上问答,那么微信“问一问”在短期内就很难如知乎那样得到用户的广泛参与。而且如今大多问答答主已经转行去做视频了,剩下的答主也基本上都在知乎,要他们去微信回答,其实也就是复制粘贴自己知乎的内容,内容缺乏新意,就很难把体验感做起来,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最后,微信“问一问”与知乎高度相似,因此想要从问答领域“脱颖而出”恐怕有一定困难。 作为问答领域的最大玩家,知乎有着积累多年的用户和答主群体,同时问题库和答案库的储备也让知乎有着不容小觑的优势。而且基于多年培养的问答习惯和沉淀的社区氛围,知乎早已在用户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何况,如今知乎也紧跟视频化浪潮,开始将视频内容融入到图文社区生态中去,因此“问一问”想要挑战知乎在问答领域的地位并不容易。

    目前来看,“问一问”短期内是无法与知乎相抗衡的。事实上,自从互联网告别流量红利以来,即使是强如腾讯、字节,也鲜少再孵化出新的现象级产品,可见“问一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从“问一问”等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中不难看出,如今的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是正在成长为一种综合性应用。因此,在微信的扶持下,“问一问”还是未来可期的。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刘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如何避免ChatGPT“骗人”?AIGC新规成了及时雨

    设计动态 2023-04-13
    ChatGPT在全球范围掀起的AI热潮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AI该如何管理?AI该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此前,马斯克等海外名人就在网络上呼吁OpenAI暂停ChatGPT的模型训练和迭代,等待企业与政府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后再继续

    在ChatGPT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讨论热潮之后,有关AI管理、AI服务规范化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不少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也感受到了AI的“失控”瞬间。这驱使着AI人工智能服务的规范管理尽快提上日程。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ChatGPT在全球范围掀起的AI热潮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AI该如何管理?AI该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此前,马斯克等海外名人就在网络上呼吁OpenAI暂停ChatGPT的模型训练和迭代,等待企业与政府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后再继续。

    显然,此举遭到了OpenAI的反对,不过OpenAI也认可马斯克的部分说法: “AI确实需要管控”,在一次访谈中,OpenAI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直言自己有时候会对ChatGPT感到恐惧,AI确实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当我们惊叹于ChatGPT的强大时,确实不该忘记AI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可能威胁”。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通知,国内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管理条例来了。

    以下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原文。

    第一条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研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众提供服务的,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

    第三条 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鼓励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软件、工具、计算和数据资源。

    第四条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符合以下要求:(一)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含有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暴力、淫秽色情信息,虚假信息,以及可能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内容。(二)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出现种族、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歧视。(三)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不得利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不公平竞争。(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五)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伤害他人身心健康,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

    第五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称“提供者”),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口等方式支持他人自行生成文本、图像、声音等,承担该产品生成内容生产者的责任;涉及个人信息的,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定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第六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前,应当按照《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第七条 提供者应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优化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负责。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优化训练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二)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三)数据包含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四)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五)国家网信部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其他监管要求。

    第八条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研制中采用人工标注时,提供者应当制定符合本办法要求,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标注规则,对标注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抽样核验标注内容的正确性。

    第九条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第十条 提供者应当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用途,采取适当措施防范用户过分依赖或沉迷生成内容。

    第十一条 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对用户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承担保护义务。不得非法留存能够推断出用户身份的输入信息,不得根据用户输入信息和使用情况进行画像,不得向他人提供用户输入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提供者不得根据用户的种族、国别、性别等进行带有歧视性的内容生成。

    第十三条 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投诉接收处理机制,及时处置个人关于更正、删除、屏蔽其个人信息的请求;发现、知悉生成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要求时,应当采取措施,停止生成,防止危害持续。

    第十四条 提供者应当在生命周期内,提供安全、稳健、持续的服务,保障用户正常使用。

    第十五条 对于运行中发现、用户举报的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生成内容,除采取内容过滤等措施外,应在3个月内通过模型优化训练等方式防止再次生成。

    第十六条 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标识。

    第十七条 提供者应当根据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可以影响用户信任、选择的必要信息,包括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的来源、规模、类型、质量等描述,人工标注规则,人工标注数据的规模和类型,基础算法和技术体系等。

    第十八条 提供者应当指导用户科学认识和理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利用生成内容损害他人形象、名誉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不进行商业炒作、不正当营销。用户发现生成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时,有权向网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九条 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商业道德、社会公德行为时,包括从事网络炒作、恶意发帖跟评、制造垃圾邮件、编写恶意软件,实施不正当的商业营销等,应当暂停或者终止服务。

    第二十条 提供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或者终止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服务,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23年 月 日起实施。

    从内容来看,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管理条例,对应的处罚及法律依据来自此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

    看到管理条例的发布,不少网友都持肯定态度,AI的发展速度之迅猛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并且已经开始对社会造成明显的影响,确实需要对AI的发展与使用做出管理,避免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份“管理办法”的一些条例,或许会让中国企业在AI赛道的竞争力减弱,因为其中的一些要求对于目前的AI模型来说,是很难确保100%符合规定的,势必让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畏手畏脚。

    现如今的AI,是否已经到了必须管控的地步呢?

    一、“撒谎”的AI 在前段时间,我先后体验和测试百度的文心一言与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内测的对话式AI大模型,两者在体验上虽然不如ChatGPT 4.0,不过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从测试结果来看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不管是文心一言还是通义千问,都无法避免在一些回答中“撒谎”,或者换个说法,现阶段的AI模型基本上避免不了根据已有信息生成虚构内容的问题,即使是ChatGPT 4.0也是如此。

    甚至从测试来看,ChatGPT的虚构信息能力要远超文心一言等较低等级的AI对话模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知乎、B站等平台搜索相关内容,可以轻松查询到不少ChatGPT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记录。

    在知乎上,用户@何学源 就展示了ChatGPT是如何从0开始编造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只需要给ChatGPT一定的关键词,AI就会依据关键词进行信息编造,将一些完全杜撰或是不属于本人成就的信息拼接到一起,生成一份回答。

    图源:知乎

    从提供的ChatGPT对话截图来看,A I不仅是生成了一系列编造的个人信息,在用户要求提供相关的引用论文和文章时,AI更是直接生成了一系列不存在的网络链接与论文标题 ,给用户@何学源 带来一些小小的AI震撼。

    图源:知乎

    在我的测试中,文心一言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我在询问它:“吃西瓜为什么不吐葡萄皮”时,文心一言不仅将西瓜与葡萄的关系混淆,甚至将归属于葫芦科的西瓜变成了“葡萄科”的,接下来的内容都基于西瓜与葡萄是同一样水果的逻辑进行解答,以至于错漏百出。

    只是相对于ChatGPT能够以假乱真的“撒谎”行为来看,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可以轻松辨认出文心一言回答中的问题。但是,如果未来的文心一言经过迭代进步后达到ChatGPT的同等水平,人们又该如何分辨其中的问题?

    再进一步,如果有人不怀好意地让AI故意生成“谣言”,又该如何解决? 实际上,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利用AI生成的图片、文字来进行诈骗、造谣的案例,前段时间就有人利用AI生成的模特图片进行网络诈骗,甚至还成功骗到了不少人。

    图源:微博

    在我看来,对于AI的管控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不仅仅是国内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法例法规,美国也将在近期召集微软、谷歌、OpenAI等一系列相关企业,探讨对AI的约束与规定,使其在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会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

    正是出于对AI的“撒谎”能力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写明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同时也使该条例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

    但就目前的AI能力来说,想要满足“真实准确”的难度非常高,前面提到过ChatGPT都无法做到,国内的AI则更是如此。 严格来说,甚至连人类自己其实也无法做到所有的回答、信息都真实准确,我们的记忆会出错,对知识点、新闻的理解会出错,而且网络上本就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以网络数据训练出来的AI显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有网友甚至直言:“如果哪一天AI能够完美规避错误答案,生成100%准确且真实的回答,那么人类就该担心自己了”,言下之意就是这种程度的AI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具备独立思维且拥有强大能力的“超级生命”。

    当然, 目前的AI离我们设想中的“完美AI”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对于AI“谎言”的管控确实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一些网友则认为不应该对AI的回答准确率过早地做出严苛规定,否则以目前的错误率来看,国内的所有AI模型都可以停止对外运营。

    实际上,这些网友的发言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对于阿里、百度等企业来说,处理错误答案与内容一直都是AI模型迭代中的重要工作,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在问答框中都有设置一键反馈按钮,可以轻松对错误回答进行标记,帮助完善AI模型。

    而且,从条例的细则来看,对企业的要求是在3个月采取措施修正生成错误回答的AI模型,确保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实际上也是给了企业不少的处理时间。对于阿里和百度来说,如果3个月都无法处理一个明显的错误,那么或许该考虑一下是不是有工程师在“摸鱼”了。

    二、入局AI市场的门槛将更高 从条例本身来看,不少要求与规范其实都是AI企业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对错误答案进行优化、限制非法内容的输出等。在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上,对于违规或非法的问题基本上都只会得到一个类似的回复: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无法对xxxx进行评价。我的目的是提供客观和准确的信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ChatGPT同样如此,如果你使用的是通过官网API接口提供的服务及NEWBING,那么在涉及暴力、血腥、色情等方面的提问时,AI都会直接结束当前话题并提示用户应该更换一个话题。

    对于AI的规制其实一直都存着,公开的AI平台本就不是法外之地,不少企业也在探讨对AI模型进行修改,使其生成的图片、视频、音频会自动附加可用于快速识别的标记,用以在网络上对相关的AI生成内容进行快速标识。

    图源:网络

    在我看来,对AI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切实地提高了入门门槛,随着ChatGPT的大火,国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的AI企业和项目,除了阿里、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外,还有不少的小企业和个人也在宣传自己的项目,使得国内的AI市场变得十分混乱。

    此次条例实施后,对于AI企业的规模、反馈处理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大厂来说,满足以上要求并不困难,倒不如说已经在做了。实际上,更大的难点在于训练数据的获取,目前的AI模型基本都是通过爬虫等手段,大量抓取网络信息进行训练迭代。

    由此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指责,认为AI企业在训练中使用了未经过授权的用户个人数据,侵犯了个人隐私,意大利政府此前就公开要求ChatGPT完善数据爬取方式,以确保不会擅自使用未经授权的数据。

    此外,三星此前也发布公告,要求严格管控企业内部的ChatGPT使用情况,避免企业机密外泄,因为ChatGPT将三星部分员工输入的机密数据作为训练数据,上传到了ChatGPT的数据库中,导致其他用户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取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到三星的企业安全。

    为了确保公民信息及个人数据的安全,未来AI企业在隐私保护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完善相关的保障系统。而且,对训练数据的严格规范也会直接影响到AI企业的训练成本,此前华为就声称,开发和训练一个AI的成本高达1200万元美元,而且还不包括后续的硬件、数据投入。

    随着相关管理的规范化,AI训练的成本或许会将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来说,使用阿里等开放式AI训练平台将会是未来的主流。

    编辑:TSknight;来源:雷科技互联网组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