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算力荒”解困的短、中、长策

    设计动态 2023-04-19
    AI算力不够,已经是老大难问题。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掀起了新一轮“大炼模型”和“炼大模型”的热潮,又让本就不足的算力雪上加霜。 适用于AI计算的GPU供不应求,买不到卡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嗷嗷待哺,买到了卡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涨价,也被架在成本的火上烤。 目前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掀起了新一轮“大炼模型”和“炼大模型”的热潮,让本就不足的算力雪上加霜。那么要如何为AI算力荒解困呢?业内已经探索出了短策、中策和长策,一起来看一下吧。

    AI算力不够,已经是老大难问题。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掀起了新一轮“大炼模型”和“炼大模型”的热潮,又让本就不足的算力雪上加霜。

    适用于AI计算的GPU供不应求,买不到卡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嗷嗷待哺,买到了卡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涨价,也被架在成本的火上烤。

    目前,英伟达的GPU是AI计算最主流的硬件。有业内人士估算过,GPT-4模型仅满足日访问量的计算需求,就需要六万张英伟达A100,每一张价格在60-100万人民币,而A100和更强大的H100,这两款芯片此前都被列入了美国的禁止出口清单里。还好在英伟达的游说下,又能够在 2023 年 3 月 1 日之前继续给大陆提供 A100 产品。

    现在缓冲期已经到了,AI算力的局面是蜡烛两头烧,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海外高性能芯片,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大模型训推需求,究竟怎么办呢?

    我知道很多普通网友很急,觉得又被卡脖子了,但大家确实不用那么急,为AI算力荒解困,业内其实已经探索出了短策、中策和长策。今天就来讲讲,如何见招拆招。

    01 短策:开源节流,过紧日子 实事求是来说,最关键的AI芯片GPU被国际厂商垄断,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而国产厂商虽然也有相应的产品,但要么还没有量产,无法满足规模应用的需求;要么性能跟海外先进产品的差异很大,实用中大概只能达到60%左右的水平。而中美博弈,短期内是不会有方向性的转变的,未来高性能芯片的封禁可能是常态。

    所以结论就是,放弃幻想,接下来要准备过AI算力的紧日子了。

    目前业内的应付办法有两种:

    一是开源。

    对于N卡,继续买,抓紧囤货。

    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已经推出了大模型的企业,都会进行20%左右的战略备货,储备了万片级别的英伟达A100芯片,所以算力基础都不差。某一线云厂商透露,现在自家有10万片的A100,能够满足好几个客户复现GPT的AI算力需求。

    此前国内区块链火爆,矿机厂商和数字货币贩子也买了大量英伟达GPU用来“挖矿”,听说也被一些AI公司紧急收了过来。而且,虽然缓冲期已到,但只要交付模式上商务合规,还是有可能继续用到先进产品的。

    对于国产芯,加快上马,落地部署。

    目前,国内的头部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筹备或落实,将寒武纪MLU370/590、燧原、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等,部署到算力集群中,尽管占比还比较少,但国产芯的使用和适配已经开始了,随着合规及产能提速,也能满足AI并行计算的需求。

    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这一步迟早要走,大模型成了那个提前上马的变量。

    二是节流。

    既然AI基础设施跟大模型建设热潮之间有剪刀差,咱能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呢?还真能。

    OpenAI选择训大语言模型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参数来达到“智能涌现”,堪称为“败家子儿式创新”。微软公司的博客中透露,2019 年微软宣布向 OpenAI 投资 10 亿美元,为了让OpenAI 能训练出越来越强大的模型,将28.5万个CPU和10000个GPU联接起来,造了一个超级计算集群。

    背靠家大业大的微软,这么烧无可厚非。但放到中国语境下,或许我们还可以想一想,等这波GPT式热度消退,基础模型已经成型,那些烧钱打造的算力基础设施该何去何从?百亿万亿参数的大模型,部署到工厂、矿区、城市之类的行业场景,是不是也有相应的算力支撑?

    冷静下来后,为AI算力“节流”,才是大模型真正落地的必经之路。

    节流,有两个办法:一是大模型“瘦身”,通过剪枝让模型稀疏化、知识蒸馏对模型进行压缩,通过权重共享来减少参数量……总之,一旦一种技术路线被证明有效,那么很快就会有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优化,让模型成本大幅下降。

    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打造的icuna (小羊驼)模型,就只用8张A100训练了一天时间,将130亿参数模型的训练成本,从1000美元降低至300美元。所以,模型“瘦身”可以有效减少单个模型的算力资源消耗。

    二是硬件“压榨”,通过端到端优化,从AI芯片中“压榨”出更多性能,把有限的硬件用到极致,也是一种节流。

    举个例子,主流的大模型,包括ChatGPT、GPT-4,都是以Transformer 架构为主,微软通过ONNX开源推理引擎的优化,可以将大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提高17倍。某国产芯片厂商针对Transformer结构特性进行优化,将芯片性能提升到原本的五倍以上,压缩显存30%以上。资源利用率更高,相当于在AI训练和推理时单位部署成本更低了。

    总的来说,面对短期内“AI算力荒”,我们只能接受现实,正视差距,广积粮食,开源节流。

    承认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憋屈的,毕竟中国AI从零起步,到今天能跟no.1站在同一张牌桌,这才是我们熟悉的故事。

    02 中策:兼容并包的全国算网 一双眼睛全盯着高性能GPU,会发现差距简直无从弥补,还在越拉越大。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已经将AI芯片支撑推进到了4nm,而光刻机禁运,制程追不上,国内14nm制程将将量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换个角度,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新型国家算力网络成了新的热点,我们也做过很多报道和分析。

    当时我们就提到:实现先进算力的一体化、集约化、多样化供给,是“全国算力一盘棋”的题中之义。而这只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一环。

    今天看来,通过几年时间,构建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对于AI大模型的数据、算力、联接、商业化等多种挑战,是一种持续释放影响的“中策”。

    本质上说,AI模型的训练推理是CPU+加速芯片。GPU的高并行性,可以成规模地处理AI工作负载,为深度学习加速,在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推断时会更具有效率优势。英伟达的A100,在AI推理时吞吐量是CPU的249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CPU不能做并行计算,加速芯片没有其他选择。

    生成式AI的模型训练通常是在云端完成的,云端芯片以CPU+GPU异构计算为主。一些小型的模型是完全可以CPU训练的,可能训练速度慢一点,但确实可以用。

    此外,ASIC芯片也很适合AI计算,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头部厂商,国产厂商还有机会,很多企业开始推出自研的ASIC加速芯片。比如谷歌的TPU、英特尔的DPU、国内寒武纪的NPU、地平线的BPU等。

    模型训练好之后,需要结合数据计算“推理”出各种结论。手机人脸识别认出“你是你”这个环节就是“端侧推理”,iPhone将相册上传到云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就是“云端推理”。

    相对模型训练而言,推理阶段处理的是小批量数据,这时候GPU并行计算的性价比就不那么明显了,尤其是在边缘和终端大规模部署AI算法,是难以承受如此高的成本的。FPGA、ASIC等加速芯片,协助CPU来满足推理的计算需求,是具有竞争优势的。

    这跟算网有什么关系呢?

    划重点,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的各种政策文件中,“算力多元化”的出现频率是非常高的。

    多元化,一方面体现在多种计算架构,支持CPU、GPU、ASIC、FPGA等多种芯片的混合部署,充分发挥不同体系架构的优势;

    另一方面,体现在多种算力,模型训练、边缘推理、数值模拟的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算力,AI算力、通用算力、高性能算力等综合配给,才能很好地支撑各类行业AI应用。

    正如微软Azure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产品负责人Nidhi Chappell所说,“让更大的模型训练更长的时间,意味着你不仅需要拥有最大的基础设施,还必须能够长期可靠地运行它”。

    要长期可靠地保障AI算力资源,自然要发挥中国智慧——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建设,充分推动多种架构的落地部署,国产芯片的同步发展。

    未来几年算网成型,对于保障算力供给,应对不可抗力,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03 长策:长出那双手 理想化的角度来说,缓解AI算力荒的终极解决思路,肯定是造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自研芯片。但这就像“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OpenAI”一样,是一个漫长的畅想。

    漫长,指的不只是足够长的时间和耐心,给半导体行业足够多的钱,还要能吸纳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全球优质的风险投资机构、计算机基础人才的培养、允许失败试错的创新氛围和兜底机制、充分信息化数字化的优质数据基础、繁荣的商业市场……这是一个社会工程。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得一直这么憋屈呢?

    当然不是。咱们除了“脖子”,还有“手”啊,就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卡别人的脖子呢?

    这双手,可能是新的计算体系。

    今天,经典计算的“摩尔定律”已死,英伟达提出的“新摩尔定律”也面对AI算力供需的剪刀差有心无力。

    光计算、类脑计算、量子计算等新计算体系,正在成为各国的重点布局方向。以量子计算为例,有望彻底解决经典计算的算力不足问题。

    当然,总想着“弯道超车”大概率会翻车,提到这点只是想提醒一下,不要只盯着CPU/GPU这些已经被卡脖子的焦点领域,而忽视了其他路线,将路走窄了。毕竟谁能想到,当年游戏宅们追捧的显卡能卡住今天的AI计算市场呢?

    英伟达GPU被发现可以用来跑AI之前,只有游戏发烧友会对N卡津津乐道,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恰好说明了多技术路线创新的重要性,或许会在某条路上就发现惊喜。

    这双手,也可能产业生态。

    AI本来就是一个工程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AI芯片要充分释放能力,除了更高制程的工艺,也离不开深刻理解行业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把软硬件做到位。

    英伟达GPU的主流地位,与CUDA生态有直接关系。而CUDA的护城河正是软件堆栈,可以让研究人员和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在GPU上编程,构建应用。

    如果说AI算力问题,国产硬件的差距是明线,软件生态就是那条更难的暗线。

    首先是软件,就拿大模型来说,下接底层算力硬件、操作系统和框架,上接行业应用,需要提供一整套从开发、应用、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和工程化方法,而目前积累了全面技术栈的只有少数国内头部企业。

    其次是生态,CUDA生态经过多年积累,在AI计算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国内几个头部企业都有各自的AI生态。我们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采访对象,一个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案例中,既有A生态的一些软硬件,又有B生态的一些解决方案。多个生态并存,增加了产业的选项自由和安全感,也难免带来适配上的复杂度,以及一些重复性工作。

    国产芯片硬件的突破或在旦夕之间,但软件生态的爆发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酝酿。而一旦生态如同齿轮一样转起来了,吸纳更多产业资源和人才力量,很多软硬件创新都能加速发展。

    大语言模型的这波热闹中,我有听到一些声音,说中国AI行业“浑身上下都是脖子”“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开源就全球领先”。

    很能理解大家“怒其不争”的心情,但实事求是地看,中国AI走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谁的施舍,是真的有一群人,在卡脖子时没有翻白眼,而是与禁令抢时间,与海外合作伙伴想对策,把国产芯片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说,无需担心“AI算力荒”,这是一种无视现实差距的盲目自信。但也确实不用一提算力、一提芯片,就萦绕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焦虑气息。

    星光不问赶路人,与其花时间自怜自哀,不如在有限的规则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短策、中策、长策久久为功,这才是中国缓解“AI算力荒”的真实选择。

    作者:藏狐

    来源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脑极体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AI + 双钻设计模型,交互设计流程大变革!

    设计动态 2023-04-18
    关于 AIGC,我收到的同学提问大多都表示担忧,多数人会这样问:‍‍‍‍‍ “AI 会不会替代交互设计师的工作?” 但真正聪明的设计师会换个角度来思考: “在交互设计师的每个工作环节中,AI 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参与的程度和产出的质量如何?” 01 AI 如何参

    AI 时代的到来,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生产过程的改革与生产力的解放。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从双钻设计模型的角度,对每个阶段设计师做的工作任务和AI在任务中的参与度做了大致评估,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 AIGC,我收到的同学提问大多都表示担忧,多数人会这样问:‍‍‍‍‍

    “AI 会不会替代交互设计师的工作?”

    但真正聪明的设计师会换个角度来思考:

    “在交互设计师的每个工作环节中, AI 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参与的程度和产出的质量如何?”

    01 AI 如何参与交互设计工作‍ 说到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最通用的表述方式就是 “双钻设计模型(Double Diamond Design Model)” ,由英国设计委员会 2005 年提出,至今仍适用于各类设计工作(详细阅读 “双钻模型” ):

    由英国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双钻设计模型”

    如果我们将双钻模型中设计工作流程的 四个主要阶段(Phase):调研(Research)、整合(Synthesis)、构思(Ideation)、实现(Implementation) 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一一罗列,就可以预测到AI 能够完成哪些设计任务。

    下文中我会 参考我在大厂中的设计工作经验 ,将每个阶段需要设计师做的工作任务以及 AI 在任务中的参与度用做大致评估。

    1. 调研阶段(Research) 在调研阶段,我们在发现产品的潜在问题、接到设计需求或功能优化点后,需要从业务目标、产品问题和用户反馈入手,对现状进行 分析探究和资料收集 ,并会得到一些 非结构性的、散点式的发现 :‍‍

    在这个设计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目前AI 在任务中的参与度为:

    现在市场上已有的 AI 工具,如ChatGPT 4、通义千问等产品,都可以在调研阶段对于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而设计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会发生变化:从原先的“大量的资料查找和收集”转换成 “定义好查找资料的目标和方向” ,让 AI 的产出 准确性 更高。

    2. 整合阶段(Synthesis) 在整合阶段,我们需要对于上一个阶段得到的信息、资料以及初步的洞察和发现,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得到最终的 问题结论和设计目标 :

    在这个设计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有:

    相对与第一阶段(调研阶段)的大量客观、通用的数据收集,第二阶段(整合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信息更为 主观化和精细化 ,需要使用产品真实数据喂养和 训练产品自己的AI 模型 ,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生成内容,而目前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来做这件事,基建也还在铺设过程中。

    不过,现在设计师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会因 AI 得到部分解放,比如可以更快速地:了解与产品方案相关的 通用设计原则 ,搜索与设计思路相关的 通用设计方法 ,为接下来的设计方案提供 借鉴和指导 。

    3. 构思阶段(Ideation) 在构思阶段,我们需要根据上一个阶段得出的结论和目标,进行方案的设计和构想,产出大量的想法和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对于设计方案的 发散、呈现和评估 :

    在这个设计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有:

    现在市场上还没有相对成熟的AI 工具可以直接生成高质量的交互设计初稿。不过 MasterGO、即时设计等协作平台都已在加速研发和内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画基础版本设计稿的工作将会完全被智能化工具替代。而设计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会发生变化:从大量的重复性、执行性的工作,转换成更有价值的 创造性思考 ,‍‍‍‍‍‍‍操作 AI 生成设计稿, 创造和生产的过程将被分离 。‍

    4. 实现阶段(Implementation) 在实现阶段,我们需要根据上一个阶段产出的值得深入的设计方案,进行方案 原型的制作、测试和更新迭代 ,得到最优解,交付最终方案。

    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 不断地测试和迭代 ,淘汰不可行的方案,并将细节进行深入打磨, 兼顾和平衡 各个维度的利弊,交付最优方案:‍

    在这个设计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有:

    针对这一阶段,现在市场上还没有相对成熟的AI 工具能够提供支持。不过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到来指日可待,设计师将会:从大量的重复的、复杂的、偏执行性的协作流程中解放出来, 更专注于设计方案本身的创新和质量 。‍‍‍‍‍

    02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AI 所能够承担的交互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

    数据和信息的 采集 ; 数据和信息的 可视化整理 ; 智能生成 基础元素 ; 整理和产出 框架模版 ; 提供大量可参考的 设计灵感 ; 给出基础的、宽泛的 方向性建议 。 现在AI 提供的只是基础性辅助,也仍需要我们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和优化;设计过程中更为重要的 总结、决策、创造、细节把控和终稿输出 等工作任务,依旧需要设计师来执行。

    作为 UI/UX 设计师,“基础工作和相对来说更偏执型的工作,将被智能化工具替代”已成既定事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各取所长: 对于 AI 的强项,你把它当工具驾驭;对于人类的强项,你把它当经验积累。

    AI 时代的到来,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 生产过程的改革与生产力的解放 。我们更应该主动地 思考、洞察、创新与决策 ,要不断发挥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并时刻关注技术和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将技术作为我们 自身能力的延伸 ,拓宽自身能力的边界。

    专栏作家

    元尧,微信公众号:长弓小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线互联网大厂B端体验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硕连读。曾负责国内最大开源组件库Ant Design组件的设计和运营工作,目前负责国际业务线B端产品体验设计和组件库的搭建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被AI异化的打工人

    设计动态 2023-04-18
    打工人邓布一大早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病入膏肓。 点了个外卖,骑手打来电话,说餐给您送到了前台。邓布回复:好的收到。说完回看那四个字,她忽然反应过来好像有哪里不对,她说真想抽自己两下啊,好绝望。 她是个二次元爱好者。少年时代,最喜欢的制片人是喻文州。她说,自己的二次

    作为打工人,你是否在某些时刻,机械地做出某些事时,恍然感觉自己被异化成了机器人?本文主人公就曾有过类似感受,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打工人邓布一大早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病入膏肓。

    点了个外卖,骑手打来电话,说餐给您送到了前台。邓布回复:好的收到。说完回看那四个字,她忽然反应过来好像有哪里不对,她说真想抽自己两下啊,好绝望。

    她是个二次元爱好者。少年时代,最喜欢的制片人是喻文州。她说,自己的二次元偶像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大过很多现实中存在的人。“他塑造了我对于人生状态的一些概念。”“当然,是好的概念。”

    如果纸片人像神明一样,是靠人们的“愿力”存在于某个位面,那么,瓶装的星光,也可以以渺小之身寄飞思于银河。她现在甚至觉得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和二次元偶像有一点点相像的地方:比如,看不出经历过彷徨和挣扎的痕迹,渐渐成为可以被依靠的人。

    邓布觉得,其实内娱也不是没有活人,年轻一代女明星蛮多有意思的人。只是这样的人不太可能红成流量罢了……虽然和真人相比,她更喜欢纸片人。

    现在她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是,打工和点外卖。

    只是今天,在点外卖的时候,机械回复的那一瞬,她恍惚间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被异化成了机器人?因为说那句话时,根本没过脑子。

    大厂员工Rock出去面试时,对方的面试题也像是机器人:什么是内容?内容是怎样定义的?内容有什么属性和标签?Rock有点吃惊。怎么会有人像机器人一样提问?他们是认真的吗?那一份面试题,是chatPDF帮面试官写的吗?

    和对面的真人聊到最后,Rock才发现,对方团队很真诚。他们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地在发问。因为那个招人的团队,是个产研方向的团队。整个团队上下,都是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就没有一个人懂内容的人。

    这个团队接到了新的产品需求,需要一个AI方向的产品解决方案,让算法自动帮助平台生成优质内容。在这个产品面世之前,产品的设计者需要定义这个AI的模型。需要输入人的认知,来填喂算法。产研团队之前没有懂内容的人,他们想找懂内容的人,来给AI做老师。

    但这个AI诞生之后的目的,其实就是替换掉80%的内容人。算法正在能模仿人的领域替代人类,在不能替代人的部分,想方设法让人更有效率。

    今早,打工人ilikiuip赶早开车上班,在一条车流少车速快的大道上,有一个外卖小哥开车电动车从旁边疾驰而过。对方就闪了个影子,ilikiuip下意识看了眼自己的车速,71码。“我去!那他得多快啊,这啥电动车啊,这么带劲儿?”

    “带劲儿”的背后,是远超常人的体力付出。

    说起最近送外卖的感受,不知道是不是春困秋乏的缘故,我和Rock都觉得,送单之后整个人特别困,即便每天也没送多少单,下班回家都要大睡好几个小时。只有铁人三项爱好者Kevin,凭借运动员的体质,和超强的毅力,稳稳地在他们站点排名名列前茅。

    薇薇中午买安徽卷面皮的时候,旁边一个穿着制服的外卖骑手小哥在等餐,随后他说:“我也要两个。”她心想,他的胃口可真大啊,这一个自己都吃不完呐。

    侧过头认真看了看他,竟是一个清瘦的白面书生。薇薇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地问:你是大学生吗?对面的男生他害羞地笑了笑,随后点了点头。闲聊中得知,他来自徐州,他的老家也有卷面皮,他说,“那是一个经济不如苏南的城市。”“这份工作的自由度,比较高吧?”“是比较自由,只做送餐高峰时段。”“不做下午茶单子?”“下午茶时段单子不多,索性不做了,可以干点别的。”“最可贵的是自由,而且一个月有五六千吧?”“一天差不多二三百,但本科生做这个…”

    ——这次他是自嘲的口气。原来是扬州大学水利方向的大学生。薇薇问,这个专业是要往事业单位考吧?好像对口的,国企比较多?他说,他的同学都在读研,自己不想考研就出来了,现在也是过渡一下,后面肯定会做其它打算。

    薇薇鼓励了他:”做自己想做的,又能养活自己,还没放弃心里的方向,那你继续考国考,下次遇到我们再聊。”

    “好的”。

    他又腼腆地笑了笑。

    作者:几何小姐姐;公众号:陌生人肖像计划(ID:inlens)

    本文由 @陌生人肖像计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未来,零售企业市场营销决胜的主战场在APP上面

    设计动态 2023-04-18
    当前,不论是百货店还是商超还是各种的专业店,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顾客被分流所造成的传统市场“萎缩”。 “分流”既包括这几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被线上市场的分流,同时也要看到这几年随着线下店越来越多所带来的被线下市场的分流。 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看,只要中国经

    各种零售店,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顾客被分流所造成的传统市场“萎缩”。 面对“被分流”的市场变化,零售企业,特别是规模化的零售企业,需要尽早作出企业的营销模式变革调整。未来的零售市场,将会如何转型呢?

    当前,不论是百货店还是商超还是各种的专业店,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顾客被分流所造成的传统市场“萎缩”。

    “分流”既包括这几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被线上市场的分流,同时也要看到这几年随着线下店越来越多所带来的被线下市场的分流。

    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看,只要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只要中国的消费市场继续保持高度活跃,这种“被分流”是长期的。

    这种“被分流”的市场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国的零售市场结构已经在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是多业态、多元化的零售市场结构变化,再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方向是:由传统的单一线下市场,变成了线下+线上的全渠道市场结构。

    面对这样的市场结构变化,面对未来快速发生的数字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变,零售企业特别是规模化零售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如何围绕已经发生的市场结构变化,和未来将要发生的进一步市场改变尽早做出企业的营销模式变革调整。

    01 未来的中国零售市场,将会转型为以线上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 谈营销转型,关键是首先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市场结构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市场将会回归线下?还是将会加速向线上的迁移?

    到目前,认为市场会回归线下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了。但如果放在两年前,可能还会有不少的人在期盼市场将要回归线下。

    市场会不会加速线上的迁移?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但是,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了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7.2%。

    从宏观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已经快有近三分之一变成了线上市场。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上午8时,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300亿件。比2019年达到300亿件提前了99天,比2022年提前了18天。

    快递包裹量的增长速度从一定方面可以反应线上市场的增长速度。

    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规划目标之一显示:到2025年电商交易额将达到17万亿。由目前的13万亿,增长达到17万亿,还将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目前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类由以线下为主体的市场,逐步迁移到以线上市场为主体。

    譬如,家电市场。2007年国内家电销售市场主要依赖线下。其中:家电专卖店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54.6%,超市、百货店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5.6%和19.2%,电商所占比例不足1%。但到2021年,电商占比已经达到了53%,专卖店份额下降至30.4%,超市、百货店占比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线上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宝洁江蓉介绍:宝洁中国市场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生意来自线上渠道,它在可持续方面带来的挑战比线下传统渠道大。

    像宝洁这样的在以往线下深度分销做的非常好的品牌,也已经发生了由线下市场向线上市场的快速转移。

    未来的中国市场会不会变成一个以线上市场为主体的全渠道市场?

    佳世客中国区总裁朱菁认为:

    我们相信到2025年,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线下)和互联网经济(线上),它在消费领域可能会(各自)占到50%这么一个比例,而且这个的比例有可能未来会进一步被颠倒,就是互联网会大于实体。

    关于这个问题,是当前需要零售企业特别特别要想清楚的重大问题。

    如果未来的市场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怎么办?从目前的全渠道发展趋势看,发生这样的“颠倒”变化,对零售企业来看,还是很有可能的。

    02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加速中国线上市场的快速增长 中国正在加速全社会的数字经济转型。特别是这两年正在加速推动的政府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互联网转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型数字经济新时期。

    目前看,有两大推动要素:

    1. 政府的推动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目前看,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正在从法律、组织、政策、数字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经济运行等多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将带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将为整个社会的数字经济转型奠定重要模式基础,将产生更重要的数字经济资源,将建立更规范的数字经济发展秩序。更重要的是将推动整个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更加数字化。

    2. 企业推动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看清了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开始找到准确合理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并开始了企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取得了重大成效。

    从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历程看,已经开启企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1.0阶段,主要是通过632工程和+互联网改造,建立全集团统一的一套信息系统,并引入大数据、移动、智能制造等技术,实现产品和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2.0时代,是在T+3客户订单制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C2M模式,以客户定制驱动制造和供应链的数字化变革,实现柔性制造;

    数字化3.0时代,引入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IoT化和设备互联,将数字化触角延伸到硬件,建立“软件、硬件和制造业经验”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化4.0时代,美的集团提出“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数智驱动战略,以数智驱动作为美的集团核心驱动引擎。

    像宝洁公司,建立在对未来中国市场发展趋势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了围绕未来全渠道市场结构变化的企业传统模式调整改造。

    宝洁公司已经做到了产品从生产线下线直发消费者的模式改造。据宝洁公司介绍: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我们跟消费者之间只有一个快递员的距离。这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我们需要在工厂生产线就完成电商包装,快递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中间所有的运输、装卸、拆包、打包、塑料膜都没有了。

    2021年,宝洁在中国推进了不同于传统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动态履约”新模式。当客户订单来时,以前A仓库和B客户是一个固定的对应关系,但是现在的动态算法可以把这张订单直接给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工厂和仓库,如果下单两个产品,可以把它们拆开对到两个地点。

    也包括像盒马、山姆、肯德基这样的新零售创新企业、传统零售企业、餐饮企业也都结合企业的实际搭建了新的全渠道零售模式。像山姆的全渠道零售模式是:到店+网购+京东+全球购+极速达。像盒马、肯德基已经建起了基于企业自己APP的全渠道数字化运营体系。

    相信:随着政府大力推动的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随着越来越多的先知先觉行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的不断加深并积极探索,未来中国的线上市场将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03 建立新的以线上市场为主体的营销模式,是未来零售企业市场转型的主要方向 盒马侯毅认为:

    很多人对于新零售的理解,仅仅是线上线下的双渠道销售,其实这仅仅是新零售的第一阶段。新零售的未来,实体门店仅仅是销售的基础、流量的来源和品牌的认知。而盒马APP才是新零售的核心,可以无限扩容,无限想象空间。

    如何认识未来数字经济环境下的零售模式变革?

    数字经济带来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就是移动在线化。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整个的社会运行管理、经济运行发展将会更加的移动在线化,进而将影响带动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将会更加的移动在线化,手机将成为大众越来越重要的第三生活空间。

    面对这样的一种重大变化,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转型,必须要从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变化,如何适应大众更加的移动在线化生活方式变化去做出变革与重构。

    构建以APP为主要载体的新的零售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零售企业营销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APP所代表的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新时代,所搭建起的一个新的以数字化模式支撑的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和企业新的市场营销发展模式。

    APP对于零售企业来讲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1. 搭建基于APP承载的企业运行模式 也就是把企业基于非在线化的传统管理运行模式,改造成为依托数字化支撑的新的在线化新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运行成本。

    当前,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讲,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是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如果零售企业不在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这两个方面有重大突破,现有的零售商业模式从长远看是难以为继的。

    在这一方面,盒马、瑞幸、便利蜂等一些先试企业已经摸索打造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式经验。

    2. 搭建以APP为主体的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模式 未来的中国零售市场结构,线上市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否会变成以线上市场为主体的零售市场结构,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观察,但是绝不能再怀疑线上市场的存在既重要价值。

    从目前看,未来搭建以APP承载的新的零售市场发展新模式,确实可能实现像侯毅所认为的“可以无限扩容,可以有无限想象空间”。

    从盒马这几年的新零售创新实践看,他通过30分钟到家模式,为他整个的市场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模式价值。可以说没有30分钟到家,就没有盒马模式。

    最近,盒马又启动了产地直发新模式,这可以认为是盒马新零售模式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如果他的产地直发新模式运营成功的话,盒马模式未来的价值真的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市场要比到店市场远大得多。

    包括像肯德基,已经在开始尝试餐饮+零售的模式,跨出了单一堂食餐饮的传统模式。肯德基的APP覆盖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价值用户,如果他在零售的道路上能做出脚踏实地的实践,未来他的零售市场价值还是非常可期的。

    数字经济新时期,整个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企业将会步入APP承载的市场发展新时期。未来,企业之间,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之间,将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市场发展协同空间。特别一些零售行业外的企业,越来越需求一些零售资源,来满足他的用户的更多需求。

    但是,企业之间的协同方式,主要就是APP对APP的数字化方式。

    一定要坚信:未来零售企业市场营销的主战场就是在——APP上!

    专栏作家

    鲍跃忠,公众号:鲍跃忠新零售论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快消品新零售专家,专注于新零售领域。

    本文由@鲍跃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抖音试水自营服饰,能掀起多大水花?

    设计动态 2023-04-18
    抖音又向快时尚领域伸出了触手。 近期,抖音推出了一家名为“飞云织上”的店铺。工商信息显示,该店铺的运营公司为上海歆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 壹览商业发现,飞云织上抖音店,仅359个粉丝,主要售卖时尚女装服饰,店铺内所有产品价

    最近有消息传出,抖音也开始对快时尚领域有所布局,推出了名为“飞云织上”的店铺。那么抖音在快时尚领域的试水,能掀起多大水花?抖音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加码服饰、快时尚业务?不如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抖音又向快时尚领域伸出了触手。

    近期,抖音推出了一家名为“飞云织上”的店铺。工商信息显示,该店铺的运营公司为上海歆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

    壹览商业发现,飞云织上抖音店,仅359个粉丝,主要售卖时尚女装服饰,店铺内所有产品价格多在129-199区间。包括但不限于航空棉外套、弹力裤、套头针织衫、西装马甲等……,但品类十分有限,上新不超过10个商品;同时最高销量为一条弹力裤,仅售出27件。

    其客服告知,所有服装均源自采购,下单后48小时内从浙江发货。但经反复核实,客服再告知,其中一件“套头修身针织衫”实际是从广东省东莞市发货。

    从目前看, 抖音 飞云织上从各方面看都是一个“初步探索”的状态。

    截至4月11日,飞云织上店铺仍在正常运营;4月12日,飞云织上已经下架所有商品。据客服表述:店铺升级调整,恢复上新时间未知。

    实际上,这不是字节首次涉及服饰业务,2021、2022年,字节均推出了对标SHEIN的快时尚女装平台Dmonstudio和Ifyooou独立站,主打跨境女装快时尚,包括连衣裙、泳衣、上装以及衬衫等。此次在国内抖音开店售卖衣服,尚属首次。

    那么,抖音为何对服饰业务如此上心呢?在 壹览商业 看来,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各方数据均显示,抖音已经成为女装交易额爆发的主阵地。《2022年1月线上消费数据洞察》显示,抖音电商GMV占天猫京东的23%,其中服饰GMV已经超越京东天猫。阿里财报上,淘宝天猫的GMV在去年四季度同比出现“中单位数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品类就是服饰。《晚点latepost》曾透露,2022年初,抖音电商列出一张“目标名单”,涵盖天猫上销售额前2000名的品牌商家。目的正是让这些品牌全部进入抖音 “商城”,当时就已完成进度92%。

    其次,不止抖音,阿里、京东、甚至拼多多等电商巨头都在布局快时尚女装行业。去年拼多多就推出过“宝藏女装”,当时宝藏女装位于一级入口。

    此外,京东服饰在今年3月28日,也发布了2023年的年度战略,明确要打造时尚的百大标杆品牌,围绕“丰富、性价比、确定性、体验升级”四大关键词上加速发力。并且推出了“春晓计划”扶持商家入驻。在服务上,京东也将发挥供应链能力下沉优势,例如,去年10月,京东与海澜之家合作,一件羽绒服从用户下单到收货最短仅需12分钟。

    而淘宝,早在2016年就推出战略级重点项目iFashion,鼓励服饰商家原创。2022年3月,阿里在淘宝上线了“iFashion”快时尚服饰店,主打面向年轻群体的原创设计服饰、箱包和鞋类。

    值得注意的是,iFashion并不仅是一个店名,同时也是淘宝在线上对部分品牌的认证标签,诸如一些淘宝人气店:哈齿小姐、又巷、鹿向南、可然安茉……每件商品前都带有iFashion标识。经过数年发展,截至2021年3月,淘宝时尚生活行业的负责人乔乔表示,已有3万iFashion商家每月上新款式高达60万种,单个商家平均每次能更新近20个款式,远高于任何一家欧美快时尚巨头。正是如此高频的更新+原创,iFashion成为淘宝抓住年轻人审美的窗口,在服饰竞争如此激烈下,淘宝服饰仍然稳坐霸主多年。

    俗话说,得女性者得天下,女性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在服装零售领域中,体现尤为明显。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女装市场规模超过男装、童装总和,而服饰品类做好,还可以带动诸如美妆、母婴的生意。

    正是这诸多原因让快时尚女装成为电商的心头肉,也是抖音电商对服饰业务一直上心的原因所在。

    但在 壹览商业 看来抖音要做好自营快时尚服饰,困难不小。

    首先,成熟的服饰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竞争大等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销售额4385.28亿元,同比增长10.65%,但2016-2021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数量总体却呈波动下降态势。截至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数量为2583家,相比2019年超2600家下降不少,服饰行业出局者众多。

    另据抖查查数据显示,2年前的抖音穿搭账号总榜上,第600名依然拥有42万粉,可见抖音服饰号数量众多,在抖音兴趣电商风口上,服饰号只多不少。“一些抖音女装店铺退货率能高达70%-80%左右,卖一件只被退回来一件都已经算低的。”一名拥有自己工厂的冬季女装品牌负责人霍羽对外表示。服饰盈利下滑、退货率居高不下,“不好做”是服饰从业者的普遍感受。

    其次,近几年,一批又一批快时尚品牌开始“撤离”中国:ZARA、HM、Forever 21……越来越多曾经风光一时的牌子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或是关闭门店只余线上。以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为例,2011年其在中国已超过500家门店,几乎处处可见,但如今还有几家?实际的数字已经让人惊讶。从ZARA官方微信公众号内搜索,除却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一线城市暂且还有超过10家门店外,其他城市均在个位数挣扎。小红书上,各地关于ZARA的探店博文里,“撤店清仓”已经成为高频词汇。

    今年1月,入驻抖音平台四年的ZARA,首次开启直播卖货,但直播高峰观看人数仅4000人,可谓冷清。据极海监测数显示,ZARA平均客单均价为339元,其主打版型但缺乏个性的服饰,显然在红海的服饰电商竞争中亦不占优势。

    再次,快时尚要求企业对时尚元素的敏感性、对供应链的把控和对新品的推出节奏有较高的水平。

    抖音入局自营服饰快时尚,是仅仅开家店做白牌服饰,在自有的流量池力厮杀?还是做平台/渠道心智品牌,就像淘宝iFashion一样,iFashion标签下的品牌服饰自带潮流、个性、原创元素?

    至少,从飞云织上悄然上架又迅速下架来看,抖音在服饰快时尚领域还有更多路要走。

    作者:骆丽兰;编辑:薛向

    原文标题:抖音试水自营服饰

    来源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专业的消费领域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壹览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网红营销过度滤镜乱象,有解决方法了!

    设计动态 2023-04-18
    近日,法国财政部长Bruno Le Maire提交了一项法案,要求网红和内容创作者在给照片加美颜滤镜、或对照片进行修图时,必须明确标注出来。如果他们的帖子发布的是广告内容,也必须加以标识。不遵守这项法律的人将面临最高30万欧元的罚款,甚至6个月的监禁。 法国政

    法国近日提交的一项提案,规范要求网红和内容创作者对图片进行美颜和修图,这也也为我国的网红敲响了警钟。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广告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是每个带货达人需要做到的。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法国财政部长Bruno Le Maire提交了一项法案,要求网红和内容创作者在给照片加美颜滤镜、或对照片进行修图时,必须明确标注出来。如果他们的帖子发布的是广告内容,也必须加以标识。不遵守这项法律的人将面临最高 3 0万欧元的罚款 ,甚至 6个月的监禁 。

    法国政府宣称,此项规定是为了预防欺诈行为。有一部分网红在宣传美容产品时使用滤镜,来营造使用后与使用前差别很大的错觉来迷惑用户。 而在中国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过度滤镜同样可能涉嫌违法 。

    一、“网络诈骗者”的坟墓 其实,DGCCRF(法国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在2021年就对60多名网红及其背后的公关公司展开过调查,并于今年1月底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每10名网红中就有6人未遵守广告或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其中就包括用美颜滤镜美化产品使用效果的虚假宣传行为。

    所以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红声誉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来说,这项措施其实是个好兆头。毕竟当今时代,真实地呈现产品,不仅会受到消费者的欣赏,还是消费者要求的一部分。因此,要求网红对修图的地方进行标注,对消费者和品牌来说都是件好事。

    法案内容曝光后,也获得不少人气网红的支持,其中YouTube上拥有最多粉丝的网红Squeezie在推特上写道,“我很高兴看到国家终于开始管控‘网络诈骗者’”。另一位在YouTube上拥有400万粉丝的网红Dr Nozman表示:“我曾担心法律会过度限制我们创作的自由,但看到完整文本后,我认为政府在针对实际问题准备解决方案,我相信法律会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其实去年法国的一项公众调查征询结果显示,法国网民普遍认为有关部分需要对网红的这些行为加强监管。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收到产品或使用产品之前,消费者可以确信他们买到的是什么,或者使用之后能够产生什么效果,有助于提升他们购买的欲望,而不是由于怀疑产品效果而犹豫不决。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也会更容易和消费者建立起关系和信任,通过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提升产品销量。

    二、无独有偶,他国已先行一步 对于网红的修图行为加以规范,法国并非首创。 早在2021年7月,挪威政府就已经通过了一项正式立法,要求互联网上活跃的名人和网红,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广告内容中,如果对身材、脸型或皮肤进行了修饰,哪怕是有滤镜,都必须打上政府部门指定的标签标记。如果没有标注,也不承认P图的话,将被处以罚款,极端情况下可能还面临被监禁的风险。若民众看到疑似有修图但未做出标示的广告,也可向挪威消费者署举报。

    2022年,这项法律得以进一步完善:所有广告,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其中的人物经过修饰,都必须打上明显的标签。

    挪威消费者部的部长Trond Ronningen说,他们对于如何正确贴标签给出了要求,并会对广告商和网红进行指导。此外,消费者部还建立了一个网络专页,方便人们给照片加上黑白两种不同颜色的标签,标签的位置和大小是不能更改的。

    除此之外,德国曾有16个州的大多数官员表示,希望联邦政府提出立法,要求对使用美颜滤镜来增强人像的照片和视频进行标记,以免误导消费者,限制范围包括广告商和网红。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对网红作出过类似的规定,要求他们在修图的地方作出标注。

    三、我国滤镜乱象急需整治 不知道TOP君在前文中讲法国网红用滤镜夸大产品效果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到熟悉。因为这种现象在国内社交平台上也频频发生。

    小红书博主“喵哒哒哒哒”就曾在介绍护肤产品时,用美颜滤镜美化了该产品的使用效果,更是宣称这是一款“你用一次就能瞬间提亮的美白产品”,最终被中消协认定为虚假宣传。

    在某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投诉直播间用美颜灯滤镜美化贵重物品,欺骗误导消费者,结果重金购买的商品与直播间看到的品质完全不一致,商品有明显瑕疵,结果商家不仅态度恶劣,还拒不退款。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直播间的滤镜是他们迟迟不敢下单的原因。

    还有不少消费者曾被许多网红店欺骗过。搬来几捆草垛,再搭几个小桌子小椅子,一个号称“美式农场风”的网红咖啡厅就这样建成了。

    这个咖啡厅在流量博主的帖子里是这样的:

    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然而,一位被“骗”过去的消费者发现,没了滤镜的咖啡厅是这样的:

    甚至这样的:

    TOP君在这里放出对比图,并不是想定义什么是“美式农场风”,只是想说明,有许多网红为了流量和恰饭,通过强大的滤镜过分美化消费场景或商品本身,而受到欺骗的消费者却往往只能自己买单。

    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许多人带货提供了可能。网红带货无可厚非,但也要承担起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消费者不是冤大头,也不是ATM机,他们选择购买流量博主宣传的商品,是出于对博主的信任。若是通过后期的修图手段,过分夸大了产品的效果,不仅会失去消费者市场,还将面临处罚。

    法国的这项提案,也为我国的网红敲响了警钟。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广告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是每个带货达人需要做到的。况且,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身份不会在某些时刻转变成消费者呢?

    四、过度滤镜在中国可能已经违法 针对上述现象,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的许超律师接受了TopMarketing的采访。

    许律师表示,过度的滤镜和修图,会导致消费者被误导,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与此同时,委托网红进行商品宣传的品牌方也不能独善其身。许律师指出,在《广告法》里,品牌方属于广告主,网红或者网红经营机构属于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并且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许律师说,我国未来非常有可能采取和法国相似的措施,而且是大势所趋。保护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非常重点的板块,即便针对修图和滤镜直接明确的监管、直接的立法会稍稍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并不影响对过度滤镜和过度修图行为的规制。这一块的行政执法案例也会越来越多,可以拭目以待。

    最后,针对目前消费市场上的网红修图乱象,许律师认为,品牌方和网红一定要密切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客观现状和效果做推广,切勿浮夸产品或服务的特效;人为干预的滤镜和特效,试图欺瞒消费者,构成欺诈,得不偿失。

    对于消费者,许律师建议,要从多维度评估商家和网红的推广,包括图片处理的常识、产品或服务的客观常识、产品本身的网络评价(尤其关注中评和差评)等。当然,一旦发现被侵权,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作者:TOP君

    原文标题:网红营销过度滤镜或有牢狱之灾?

    来源公众号:TopMarketing(ID:TMarketing),玩Marketing,Top是一种信仰——TopMarketing。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我有个周入百万的项目:教人用ChatGPT”

    设计动态 2023-04-18
    一门课卖到279元,17天招了1万个学员,赚了 270万。 第一批靠 ChatGPT 赚大钱的人,既不是研发人员,也不是国内大厂,又是这群卖课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下面这张图,有人统计了知识星球上,这段时间跟 GPT 相关课程的运营情况。 能看到开头的四

    近期,ChatGPT可谓是互联网顶流,然而,最先靠它赚到钱的竟是卖ChatGPT课程的人,那么,这些课程是割韭菜还是货真价实?基于此,本文作者进行了一番查阅与研究,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一门课卖到279元,17天招了1万个学员,赚了 270万。

    第一批靠 ChatGPT 赚大钱的人,既不是研发人员,也不是国内大厂,又是这群卖课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下面这张图,有人统计了知识星球上,这段时间跟 GPT 相关课程的运营情况。

    能看到开头的四个账号, 运营不到到 30天,就赚了上百万。

    上次买的三天精通 Java 还没学完,怎么又来一个玩赚 GPT 了。

    差评君去知识星球随便一搜,发现 GPT 就跟万能膏药一样,啥产业都能往上贴。

    其他我还能理解,但这个乡村振兴到底是怎么搭上边的……

    点开之后,差评君发现里面很多课程,都打着“用 GPT 来赚钱,靠 GPT 来掘金”的名号,字里行间都写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网上总说未来AI 会淘汰掉 90%的人,但实际上未来是掌握了 AI 的那 10%的人,淘汰了没掌握 AI 的 90%的人。”

    “一定要付费,这代表着你对拥抱探索未来的决心。”

    “ ChatGPT+公众号爆文写作,从0开始,7 天达成 10w+。”

    说实话, 7 天写出 10w+的爆款文章,那差评君可就有兴趣了。上了这个课,那岂不是可以每天摸鱼,坐着数钱了吗?

    于是,为了探究这些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差评君斥巨资,购买了 99 元和 365 元两种主打 GPT 赚钱的课程。

    这回,在座的各位,真的就是看到即赚到了。

    365 元的课程,运营 30天,现在已经有 3400+的学员。99 元的运营 14 天,已经有 40+的学员。

    下面是两门课程文章的导览,基本上就分为工具使用和变现案例两种。肉眼可见, 365 的课程内容要丰富几个级别。

    左为365,右为99( 以下同上 )

    课程的开头,都是介绍到底什么是 GPT ,这玩意干嘛的,以及如何注册 GPT 账号,这些最基础的东西。

    两个课对比起来,很明显 365 元教授的会更加细致。一个内容润色,就列举了三种可能的使用方法。

    除了基础的注册教程外,两门课程还有类似如何提效、调教 GPT ,甚至还有 预测彩票 之类的进阶教程。

    不过,相比较来看,在内容丰富度上, 365 元确实比 99 元的教程要储备丰富点。365 元的教程里还分享了很多的 GPT 插件、 AI 小网站。

    这贵确实有贵的道理哈。

    但仔细浏览之后,差评君发现里面一大部分是搬运了网上别人分享的内容。很多教程和点子,也比较粗糙基础。

    比如听起来高大上的 GPT 驯化 ,其实就是利用了 GPT 的角色扮演能力。

    给 GPT 一个前置身份“你是一个有 20年工作经历的资深科技号主编,给我写一篇科普文章。”

    说完了这些基础的开胃小菜之后,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 到底怎么用 GPT 搞钱啊,让我快点回本啊。

    别急,浏览完教程里动不动几十个、几百个的赚钱小技巧之后。世超给大家总结出了以下三种主要途径:

    直接变现 AI绘画接单 AI写作变现 差评君分别举其中的几个例子,来详细讲述一下。

    第一种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最粗暴的赚钱方法。

    比如用 GPT 的接口,搭建一个网站或者应用提供给别人付费使用。

    或者更粗暴的,直接跑到闲鱼、抖音上卖账户。比如挂个 office copilot 的商品链接,然后实际卖的是 ChatGPT 的账号……

    第二种是用 stable diffusion 这类的 AI 绘画软件,去接单赚钱。像在小红书上接单画头像,然后让 AI 自动生成。

    不过,说实话,这个生意已经有点落伍了,现在去小红书上,一搜一大把。

    或者利用取图来赚钱,在【华升取图】之类的小程序,发布你生成的图片。如果别人拿了你的图,作者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不过,差评君发现取一张图,收益也就一两毛左右。靠这个暴富,我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那一天……

    差评君肚子里正疑惑呢,教程却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马上跳出来说: 蚊子腿也是肉。

    这个世上,从不缺空想家,而是缺少把想法变成行动的人!

    有道理啊,赚的少,也是赚啊。更何况, ChatGPT 才是今天的主角,还得看大语言模型的文字赚钱能力。

    差评君这里把文本赚钱的方法,分为了 低级打法和高级打法 两种。

    低级打法例如 GPT 代写论文、翻译搬运油管视频、卖描述词等等。

    另一种高级一点的,则是利用 GPT 来帮你做账号。

    99 元的课程里,介绍了一个“7 天用 GPT 做一个 10w+的爆款公众号”的案例。

    方法也很简单,比如给 GPT 输入一个爆款文章的开头,让它模仿着写几个,然后从中挑选。

    你给 GPT 讲个李姨的故事,让它给你编五个张姨和李叔的故事。

    虽然不知道这种文章到底有没有人看,但是,在案例里,作者却表示自己已经做到了日入一千+。

    除了纯文字,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小工具,让 GPT 写的东西获得无限可能。

    比如用小工具转换成手写文案,发布到小红书上。 然后,就坐等爆火……

    甚至,还可以利用文本转视频工具,把 GPT 写的脚本直接变成视频。

    而像西瓜视频、抖音这些平台,都有 内容激励计划 。把 AI 生成的视频,投放到这些平台上去赚激励补贴,就能靠 GPT 的生产力获得源源不断的原创素材。

    听着是不是很美妙,感觉搭建了一个全自动印钞机。

    但差评君仔细一琢磨,不对啊,先不说 GPT 写的脚本行不行了,光靠自动生成的视频,画面质量能不能有保障呢……

    靠这些东西去激励计划捞钱,能捞到几个子呢?

    于是,差评君翻到了最后一页,果然又找到了一段话。

    虽然运气好才能爆几个,但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少数人”呢?

    看到这,差评君总算是听明白了。 所谓的AI赚钱红利,就是有概率能赚到点小钱,不过得看你上辈子积攒的运气咋样……

    事实上,如果大家仔细留意一下新闻,会发现前两天经济日报就出来说了, ChatGPT 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还在初期。

    说白了就是,还没人研发出一个好的落地方案,最激动的还是这帮资本炒作的。

    就算是近水楼台的 Office ,号称接入了 ChatGPT 的 AI 实验室,不过也就增加了点换 PPT 背景,一键去污的功能。

    这么看来, PS 才是真正的老 AI 玩家啊。。

    上完这些课之后,差评君就更好奇: 到底是谁在买这些 GPT 致富课,又到底是谁在卖这些课程呢?

    为了搞清楚问题,差评君联系到了一位从业人员 326。326 的主业,其实是亚马逊运营。前前后后研究 GPT ,不过也才二十来天时间。

    听到差评君的来意之后,对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把我惊住了。 他上来就亮明了课程“割韭菜”的身份定位。

    326 虽然不卖课,但是有一个自己的星球,加入也需要付 99 元的费用,并且过几天还准备涨到 199 。

    仅仅运营了15天 , 326 就赚到了四千多,目前成员还在不断地增加。

    当差评君问他,怎么突然搞起 GPT ,能研究明白、研究透吗?

    326 也是很直白地摊牌了, GPT 的东西总共就没有多少。目前很多国内的应用,也都还比较新。

    他认为现在很多花大钱买课程的人,其实 学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 。就算花了钱,其实也不能学到多深的内容。

    逛了几个社区之后,差评君也发现了,就算购买 365 元教程的人,大部分接触的还是最基本的玩法。

    从社区里的提问,也能看出, 相当一部分人是连 GPT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白。

    里面还有很多人,是被分销机制拉过来凑人头的。

    在课程收入榜单第一名粥左罗的公众号上,世超找到了他发布的拉人头榜单。截止 3 月 26 号,前三名已经总共拉到了四百多个人……

    而花了这么多钱上课,真正能赚到钱的又有多少呢?

    靠 ChatGPT 完成内容变现的人,也不是没有。在 326 的一个交流群里,有人分享自己用 GPT 来写情感向文章,每天都能赚到千把块。

    虽然差评君是持怀疑态度的,不确定是不是有吹牛的嫌疑。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真正能靠 GPT 直接挣钱的法子, 326 说就两条:

    卖账号和卖课 。

    尤其是倒卖账号,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批靠 ChatGPT 赚到钱的人,据他说已经有人捞到了几百万。

    可是尽管如此,当各种 AI 取代 90%人类的新闻出现,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一种极度膨胀的焦虑之中。

    社会越焦虑,他们的机会就越大。

    326 觉得可以说他们是割韭菜,但不是所有人都会用搜索引擎,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去学习。

    卖课的人要做的其实就是,利用信息差,节省别人整理的成本,把处理好的资料和教程喂给别人。

    至于吹出去的GPT 赚钱,其实说到底就是把 GPT 当个工具,帮助提升工作效率。

    差评君觉得那些打着 GPT 赚大钱的名号,疯狂贩卖 AI 焦虑的课程,基本上就可以 Pass 了。

    但是,如果是出于学习和提高效率的目的,那么购买一门课程,节省时间,对于很多人,或许是一件划算的事。

    不过,在购课之前,其实可以先上网搜搜看,基础使用教程网上有很多免费公开的。差评君网上随手一搜,就找到了一个奶妈级的免费教程……

    不可否认,别人花心思整理的心血,肯定也是需要成本的,当然可以值点钱。只不过,有些开价很贵的,差评君也不好评价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问一下 ChatGPT 本人。

    本文图片、资料来源:知识星球截图、微博

    撰文:四大;编辑:江江、面线

    来源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Debug the World。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差评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露营,春天在哪里?

    设计动态 2023-04-18
    「我的营地倒闭了」,曾经的营地主理人大饼发帖现身说法,「刚开业那会,整个城市才几个营地,现在上百个,一个比一个卷」。如今的他,正在准备转型。 曾经的「网红」露营,在2023年的春天迎来「马太效应」。 一边是,一篇主题为「露营地倒闭潮,和春天一起来临」的文章中,

    在过去几年里,露营行业经历了一定的“野蛮生长”,那么到了当下,露营这项带有一些“网红”属性的产业,是否还有更多的商业发展空间?在线下线上空间里,露营还有可能链接出哪些业态?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与分析。

    「我的营地倒闭了」,曾经的营地主理人大饼发帖现身说法,「刚开业那会,整个城市才几个营地,现在上百个,一个比一个卷」。如今的他,正在准备转型。

    曾经的「网红」露营,在2023年的春天迎来「马太效应」。

    一边是,一篇主题为「露营地倒闭潮,和春天一起来临」的文章中,受访者提到,「我曾以为我是真的爱上了露营,后来才知道,我只是热爱自由。」在闲鱼上,诸如「投资几十万的营地倒闭了,出售一桌四椅」之类的转卖信息也比比皆是。

    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另一边,品牌化的连锁营地却渐入佳境。

    「截至今年3月,我们数据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无论是营收还是客户量」,连锁营地品牌「嗨king」主理人王春旺告诉「蓝洞商业」,露营行业有人退出是事实,但行业向上发展也是事实。 所谓的「倒闭潮」,更多的是在行业洗牌期尾部运营者的退出。

    同样的悲喜故事,也发生在产业链的上游。

    今年2月,主营露营帐篷、户外服装生产,为北面、瑞典北极狐、猛犸象等众多户外运动品牌代工的扬州金泉正式登陆上交所,开盘价为37.25元,收盘价为44.7元,上涨44%。

    反之,今年3月,露营出行APP「觅野CAMP」宣布停止服务,创始人石健卿称原因一是平台不盈利,二是融资不成功。

    此外,很多退出营地的行业人士,也在积极寻找新的思路重新入局,如大饼就表示后续将专注在「供应链及商业服务」方向、「未来十年,扎根露营产业」。

    作为曾经的小透明,露营在「黑天鹅」的催生下野蛮生长。三年过去,从业者的境遇迥然不同。如果我们将露营看做网红,那它早晚有过气的一天。但它本身作为商业赛道,就注定有人遗憾落幕,有人稳健生长,有人另辟蹊径。

    一、曾经的「网红」过气了? 和媛姐的采访从下午推迟到了晚上,春光甚好,她一整天都在户外踩点,找寻露营场地,也给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充实内容。

    过去三年,露营行业的破圈发展,催生了不少新兴职业——露营领队、露营规划师、露营管家、露营博主、二手装备卖家……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长出了千姿百态的叶子。

    旅行过40个国家,一到周末就攒局、带朋友露营的媛姐,就是这样一片「叶子」,作为一个资深的户外爱好者,去年,她辞掉地产央企的铁饭碗,转型做户外露营领队。

    「地产行业下行,我也卷不动了」,媛姐笑谈,做露营领队的收入和曾经的央企白领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是一份让她快乐的工作。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相信露营不是伪需求,在很累的户外徒步和干脆宅在家之间,人们需要一个可供周末选择的「轻户外」活动。

    在营地倒闭潮甚嚣尘上的当下,媛姐对于行业的乐观有数据支撑。根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3月初,露营相关搜索量同比上升450%,笔记数量增长约300%。关注并尝试露营的人还在不断增长。

    作为露营起风的地方,小红书平台提供给「蓝洞商业」的最新数据是:「露营」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对比去年同期涨幅明显,3月份同比提升191%;开春后自然增速也高于去年,今年3-4月日均发布较1-2月提升121%,环比来看增长态势持续。

    另一个需求向好的信号,是政策支持。

    去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八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鼓励开放郊野公园提供露营服务,在城市郊野、农村地区等建设更多露营基地,满足群众就近就便露营需求等。

    「之所以说露营是未来的大趋势,因为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板块,也是疫情之后提振经济的抓手之一」,乐野露营策划的主理人丁宇翔说。

    过气了是假,但行业洗牌是真。

    被疫情催熟的露营经济,吸引了太多外行的入局。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注册露营企业3.3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39.6%;近三年(2020-2022年)平均增速达到33.3%。

    「北京周边大概有200家营地,能把水电接到营位的屈指可数」,媛姐告诉我们,「很多经营者连爱好者都不是,可能就是恰好租到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土地,跟风就做起来了」。

    2023年开始,我国的露营已经告别了「新手友好期」。

    「做营地和其他早期创业一样,都要看人」,啄木鸟露营创业社区主理人圈圈说,在行业深耕了十几年,他现在致力于露营创业孵化,但来的人有不少都被他「劝退」。

    圈圈认为,当下进入露营领域的创业者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技能:1.对户外行业的深度认知;2.在某个端口有一技之长,如美学方面擅长设计或者摄影;3.管理上精益求精的意愿和能力。

    技能之外,「钞能力」同样重要,「现在总体投资在50万以内的营地,我们很少接了。」丁宇翔说,「今时不同往日,投入很低是出不来效果的」。

    兼具以上两点的典型创业者画像是星谷营地的李海波,曾任喜马拉雅副总裁,也是深度露营爱好者。他在2022年7月创立星谷营地,据「新旅界」报道,仅基础设施建设及泳池、禅修院等公共设施投入就高达3000万元。

    二、离开「新手村」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供给侧改革对于露营行业同样适用,今年开始,「打卡式」露营需求出清,行业供给端「卷起来了」。

    第一,「卷」在差异化——不是「摆个南瓜就是万圣节了」。

    清一色的天幕、蛋卷桌,如出一辙的烧烤、野餐……伴随国内露营新手红利期的逝去,标品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北京密云的「日光山谷」就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差异化营地样本「大乱斗」,这里聚集了11个营地品牌,包括汽车主题营地、梯田式露营、房车露营、沙滩主题营地、音乐主题营地等等,样式不一而足,花费丰俭由人。

    丁宇翔是日光山谷的营地策划方之一。三年间他服务了超过30个营地品牌,也见证了无数个营地创业者踩过的「雷」,这包括前文媛姐提到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备,安全性的保证、政策性的风险,也包括极容易被忽略的:定位同质化。

    「千万不要拍脑袋做露营」,丁宇翔说,「要从所在区位做一下分析,和旁边的竞争对手有差异化,不要一窝蜂都做亲子,流量获取肯定会成问题」。

    差异化往往从人群细分出发。不久前,媛姐组织的「30+单身联谊会」主题露营大获成功,有网友在她的小红书笔记下方留言:「我的脱单大计就指望媛姐了」。她下一步的目标是将亲子研学和公司团建与露营相结合,「北京青年报的青年拓展营地搞了很多年了,这块市场需求很大」。

    小红书相关负责人告诉「蓝洞商业」,今年平台上有几个比较明显搜索词在上涨,包括「露营车」、「带娃露营」、「轻量化露营」。 相较于去年出圈的「精致露营」、「搬家式露营」,回归理性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露营方式,曾经流行的可能已经「过气」了,这一定程度上对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考验。

    第二,「卷」在精细的运营和内容——让营地链接一切。

    去年,「嗨king」的产品进行了比较大的一次调整,把营地细分成过夜和不过夜两种,两类场地绝不通用。

    此前,无论在营地待多久,嗨king的收费多以过夜为准,但随着露营市场的成熟,针对家庭朋友聚会、公司团建场景不过夜需求增长势头显著,虽然客单价低,但适用全年龄段人群,是引流款。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只能在4-10月运营的过夜营地,不过夜营地可以全年运营。

    内容方面,周期性调整的营地活动已成标配,飞盘、剧本杀、音乐节、营地短剧、围炉煮茶等基础活动之外,嗨King还在营地边上开垦了草莓园和蔬菜园,提供从采摘到饭桌、打包到家的全流程服务。

    王春旺将露营活动的大趋势概括为「泛露营、轻户外」,以露营为起点,在营地为中心的3-5公里内,可以链接无穷多的户外活动方式。

    这些策略提升客单价和复购带来了明显的帮助,去年「嗨king」在全国的直营+连锁营地已经达到了50家,而今年的计划是100家。截至今年三月,咨询量同比翻了五倍。

    受访者普遍认为,露营本身不是一个大行业,营地更应该作为一个载体,去和多种户外活动、各色生活方式需求来结合。「营地就像一个物联网的终端,可以链接起五花八门的玩法」,媛姐说。

    三、洗牌不仅在营地 19世纪中叶的旧金山淘金热,最先富起来的并不是淘金者,而是「卖地图的人」、「卖水的人」、「卖铲子的人」。当下的露营行业,也是如此。

    露营热最先带起飞的,是卖铲子的人。「时代财经」此前报道,有人副业在闲鱼转卖露营装备,轻轻松松月入3万,还只能算普通水准。

    「没有时间去露营,却入了露营装备的坑」、「男生买装备,就像女生买包」,露营装备复购率低,但连带性高。

    数据显示,户外运动品牌牧高笛在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达11.58亿,同比增速59.96%,整体利润率达到历史最高点。并在2022年4月迎来史无前例的暴涨,股票价格从31.28飙升至107.97。

    露营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变化,「卖铲子」的会一直火热下去吗?

    「产业端还是会持续稳步增长」,曾在一站式露营装备品牌「挪客」任职的圈圈预测,「但国内相关品牌原创的东西都不多,需求存在的前提下竞争仍会加剧,主要集中在原创、材料、售后和服务上面」。

    目前,我国的户外装备品牌多是代工起家,以牧高笛为例,2021 年,牧高笛向迪卡侬的销售额为 3.16 亿元,营收占比达 34.3%。但这显然已经赶不上国内市场的增速,2022年第一季度,牧高笛出口代工业务有44%的增长,国内品牌业务则同比增长98%。

    相较于海外大牌,本土露营装备物美价廉,性价比高,但同时也存在品控不佳的风险,比如牧高笛一款大热的布朗熊月亮椅,就曾被网友吐槽「安装极为困难,始于颜值而已」。想要留住热情但挑剔的消费者,国内品牌还要多用点心。

    同样是服务掘金者,「卖地图」的人运气就要差一些。 不久前,成立三年、上架了3000个营地的觅野CAMP官宣停止运营,最终没能挺过这个春天。

    盈利模式不明朗,且没有获得资本支持是直接原因。

    一方面,区别于美团和携程深耕的酒旅业务,露营是一个小众低频事件,且在营地的选择上有随机性,潜在客户的习惯是在小红书、抖音搜索或种草,新平台很难跑出来;另一方面,内容设置和盈利模式不够多元,赚不到深度爱好者的钱,「冬天露营的人非常少,流量从哪里来?」媛姐说,「我也没有在平台上看到类似于露营周边产品售卖这样利润率高的模式」。

    某种程度上来说,「卖地图」是大平台的专属游戏,露营的火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红书这类平台上KOC、KOL的助推。

    去年开始,小红书亲自下场,自建线下营地「安吉小杭坑」;上线了店铺「小绿洲」,出售露营用具和其他户外用品。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去年7月成立的璞真乡里(上海)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由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经营范围不仅包括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票务代理,休闲观光活动等,还包括了景区管理,游乐园服务,公园和景区的小型设施和休闲活动,以及旅游发展的规划咨询。

    丁宇翔所从事的营地策划,更像是给淘金者解燃眉之急的「卖水人」,随着行业不断成熟,他自述订单「已经接不过来了」。

    同时发生变化的是业务范围,从为营地提供选址、基础配置和政策方面的咨询,到更多地进行全年活动的创意策划服务。如今,好的内容创意是营地方提升复购率的稀缺资源,而复购率又是营地长期运营的命门。

    露营本身并不是一门「水大鱼大」的生意,但其链接的多元产业链却能够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经济学将行业发展分为四个周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国的露营经济在疫情的催化下飞速越过了幼稚期,业内人士的普遍认知是,未来3-5年,仍是国内露营及大户外产业的飞速发展期。

    正如前文所说,露营是一个载体,链接了不计其数的业态,而这块金矿还远未枯竭。

    作者:于玮琳;审校:陈秋霖

    来源公众号: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深度、原创、有趣的商业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蓝洞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微快抖”下狠手,整治野生微短剧

    设计动态 2023-04-18
    4月15日,微信公布小程序微短剧类内容阶段性治理情况,共处理1956个不合规小程序。仅仅一天之后,快手、抖音相继发文,同样下架了大量不合规内容和小程序。 这一系列新动态的共同背景,是国家广电总局在去年12月底发起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在公告中,广电

    在微短剧行业“狂飙”前进的几年里,行业的不少问题,比如同质化、不合规等问题逐渐积累并暴露了出来。而最近,行业便出手治理野生微短剧了,精品化内容,也将成为赛道追逐者们未来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所在。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与分析。

    4月15日,微信公布小程序微短剧类内容阶段性治理情况,共处理1956个不合规小程序。仅仅一天之后,快手、抖音相继发文,同样下架了大量不合规内容和小程序。

    这一系列新动态的共同背景,是国家广电总局在去年12月底发起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在公告中,广电总局提出了将微短剧类小程序依法依规纳入管理、加强创作规划指导、加强重点剧片跟踪指导、强化内容审核等十个要求。

    经过整整一个季度的内部整治,微信、快手、抖音三大平台终于给监管部门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答卷。但暂时逃过一劫的微短剧小程序,不见得高枕无忧。整个微短剧行业蒙眼狂奔两年积攒的问题,也绝不止存在于小程序这个环节。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内,能让微信、快手、抖音三大巨头同时出招的事情不多。一旦这几家大厂联起手来,也就说明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这一出“刮骨疗伤”,能让乱象丛生的野生微短剧走向正轨吗?

    一、封禁潮不约而至,“微快抖”严打野生微短剧 这一波整治当中,微信、快手、抖音出手都讲究一个快准狠。

    微信下架的小程序数量最多达到近两千个,且完成了139个微短剧类小程序主体的备案工作。对于已纳入备案的小程序及其运营主体,微信官方也将加强监管。虽然被下架的小程序过往发布的内容已无法访问,但微信解释称,该类小程序存在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和传递不良价值观等多个问题。

    快手这边,下架的小程序虽然只有82个,但官方称整治工作还在深度推进。和微信一样,快手也给遭下架的小程序给出不合规范、使用异常及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等理由。

    抖音这边,除了300多个小程序遭下架外,还对部分违规情况没那么严重的微短剧小程序作出处罚。处罚措施包括下架不合规内容、流量管控和限制提现等,目标是迫使小程序幕后的运营主体自我整治,主动清除劣质内容并持续提高内容质量。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内,能让微信、快手、抖音三大巨头同时出招的事情不多。一旦它们联起手来,也就说明事态已经发酵到不能不管的地步。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整治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是一方面;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行业内部诸多问题,如果不尽快清除淤血、加以整治将滑向更黑暗的深渊。

    别看微信、快手、抖音一出手就处理了数以千计的不合规小程序,微短剧幕后的出品方、MCN机构集体拥抱小程序,也不过2022年下半年的事情。

    当时,《替嫁少夫人》、《重生之毒后归来》、《绝世仙尊归来》等微短剧在微信走红,连带着背后的西瓜大剧场、都市新剧场、阳光小剧场和乐容短剧等小程序出镜率也不断提升。

    而这些头部玩家,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个平台:比如乐容短剧在抖音也有同名小程序,另外几个小程序幕后的运营公司也都在抖、快安插了“分身”。

    在此之前,微短剧的主战场还是“优爱腾芒”为首的长视频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定制剧目。小程序玩家增加,也意味着制作团队增多,平台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作为第三方机构出品微短剧的主要载体,小程序堪称各种乱象的集中爆发地。成为本轮大整治的风暴中心,完全不令人意外。但整治过后,就能万事大吉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未被下架的小程序和内容里,仍充斥着同质化、题材热衷打擦边球等问题。

    二、野生微短剧三宗罪:同质化、不合规、低俗化 往前追溯,微短剧走红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但问题在于,过去两年微短剧风口急速膨胀,从头部MCN机构到大型影视公司纷纷入局,产能爆发的速度实在太夸张了。

    去年11月,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微短剧发展论坛,并公布一组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去年三季度末,各大平台共上新6488集微短剧,超过2021年全年产量。其中,光是抖音就上线了329部微短剧,破放量破亿的有55部。

    这还不是微短剧产能大跃进的全貌。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2年上半年共新增75家微短剧制作机构,共807家机构新增备案剧集。截止去年三季度末,已报备、正在拍摄的微短剧达到近3000部。

    此外,平台为了争夺流量、短时间内扩充内容库而降低准入门槛,各路玩家的热情也进一步被点燃。比如芒果TV推出了“大芒短剧V我50”活动,腾讯视频发布国内首个微短剧品牌“十分剧场”,百度旗下的七猫也推出了“七猫微短剧”和“九月剧场”等项目,各家大厂都在抢团队、抢项目。

    这一系列操作,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这两年微短剧的产量是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了。 产能过剩、参与机构增加、行业内卷加剧、平台监管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是内容同质化严重,相似的内容被不断翻炒。

    价值研究所观察到,无论在微信、抖音还是快手,播放量靠前的微短剧从剧名、主题再到封面宣传图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回归、复仇、逆袭、重生、霸总、千金、娇妻。

    只要将这几个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幕后团队就可以一口气推出《重生之霸王千金》、《娇妻归来》、《逆袭少女已上线》、《复仇吧,逆天奶爸》等数十部部热播短剧,霸屏微信、抖音、快手三大平台也不在话下。

    (图片来自微信视频号“傲天小剧场”)

    其次,部分微短剧创作者爱“钻空子”,无视审核要求。

    常规的影视剧,从备案到播出至少要申请“六证一表”,包括备案公示表、摄制许可证、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发行许可证等。整个申请周期以年为计算周期,因为拿不齐许可证、无法过审而无缘上线的影视剧不在少数。严格的制度确保了内容的可控,至少全面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但微短剧这个新兴物种崛起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配套的内容管理体系后发而至。

    2020年,广电总局宣布将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范围。出品方可在广电总局的线上系统进行申报,对微短剧的定义则为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集数少于12集的剧集。不过对于“个人拍摄”的项目,可以由播放平台自主审核再编排播出,只需每月汇总信息上传广电系统进行“播后备案”。

    之后两年,微短剧的拍摄和上线审批流程一直在进化,去年11月广电总局下发公告,痛批小程序类微短剧脱离监管、不规范、问题多,才酝酿了前文提到的这一轮重锤整治。

    最后是低俗化内容泛滥,这也是各大平台重点整治对象。

    微信就在去年11月的一份公告中提到,部分小程序发布的微短剧类内容存在隐晦表现性行为、发布具有挑逗性内容和鼓吹暴利的现象,平台将加强对相应小程序的监管、整治力度。同样的情况,在快手、抖音也同样存在。

    打擦边球的团队和剧集很多,最常见的也不过两种套路:第一种是违背公序良俗,变相宣传拜金、炫富甚至不伦恋等行为;第二种是打擦边球,以性暗示、激情场面刺激用户点击欲望。

    在多平台播放的《女总裁的绝世战神》一剧里,就包含了女主被富二代下药、为了换取价值400万的合同陪酒等一系列抓马剧情。由账号名为“奇妙博物馆”的团队推出、在快手播放的《危险伴侣》一剧,更是在官方宣传中直接打出“新婚夜发现丈夫和小姑子关系暧昧”的卖点。

    虽然最后都以“废物”男主反转英雄救美、女主突然觉醒为结局,但过程中大打擦边球已成为大量创作团队的共识。

    此外,内卷严重的影视博主在推荐、解读部微短剧时,为了获取更大流量同样会可以提取当中的强冲突、性暗示片段,并放在标题和标签中。这样一来,微短剧的舆论风评愈发跑偏,更助长行业歪风。

    抖音某位中腰部影视博主在解读一部热榜top 10的短剧时,就裁出了下图所示的片段,言外之意不言自明。类似的案例,在各大平台不胜枚举。

    (图片来自抖音)

    对于各大平台来说,下架不合规小程序只是刮骨疗伤的第一步。接下来,“微快抖”还需要对整个微短剧生态进行一场大手术,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三、告别野蛮生长,“正规军”接管微短剧赛道? 抛开上面的种种乱象不谈,微短剧的潜力毋庸置疑。站在平台和MCN机构的角度讲,其商业前景仍值得期待。QuestMobile的统计显示,在国内超过10亿的短视频用户中,50%以上看过微短剧。

    即便是在产出井喷、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微短剧仍有一批忠实受众和众多优质内容。不过这些内容,大多是平台自制或出自正规影视机构之手。

    快手年初出品的《东栏雪》由热门短剧《长公主在上》原班人马打造,截止发稿时累计播放量破5亿,在评分向来严苛的豆瓣拿下7.5分高分,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腾讯视频的《大妈的世界》不仅拿下豆瓣8.1高分,还登上广电总局的“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名单。

    这些优质内容,让平台、用户对微短剧抱有信心。清除掉大量劣质内容、团队之后,平台或许会加大对自制内容的投入。

    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就表示,过去一年快手“星芒短剧”播放量破亿的剧目超过100个,总播放量则超过500亿。在2021年推出的“星芒计划”已经成长为快手微短剧的平台厂牌,帮助平台大幅提升内容质量。

    当然,第三方团队中也不乏“正规军”:过去两年的影视寒冬让更多优质影视公司、制作团队“下凡”拍摄微短剧,就有望改善行业生态,提高整体内容质量。

    抖音这边,在2021年推出首部自制微短剧《做梦吧!晶晶》之后就先后上线了“新番计划”、“千万爆款剧乐部”等活动,扶持优质创作者。和抖音联手打造《做梦吧!晶晶》的乐道文化也成为长期合作对象。

    进入2023年后,被部分同行成为“爆款制造机”、去年8月成功敲钟港交所的柠萌影视,是微短剧战场备受瞩目的新玩家。今年1月底在抖音上线的《二十九》曾连续多周霸占短剧榜榜首,播放量超过5亿,单集最高点赞数破百万。

    虽然这只能算柠萌影业的试水之作,但已经拿出了十足诚意。杨蓉等专业演员的加盟,以及女性相互救赎的主题,就呈现了和其他同质化内容不一样的质感。按照柠萌影业的规划,之后将陆续推出30部微短剧,打造女性向阵地。

    在柠萌影业之外,自由酷鲸、灵河文化、北京精彩等影视制作企业也先后落户抖音,快手则拿下开心麻花、十二升肖等知名厂牌。

    总而言之,大厂不会轻易放弃微短剧这个风口。新的一年,“微快抖”还会继续加码,未来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

    四、写在最后 3月31日,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如期召开,本届大会还特别组织了首届“微短剧行业发展论坛”。在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对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给予认可,也提出了下一步规划: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做‘微而精、短而美’的内容。”

    冯胜勇这番话,也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微短剧行业固然存在各种问题,也需要及时整治、拨乱反正。但整治不代表彻底断送这个行业的前程,而是要净化行业环境、驱逐劣质内容和不良玩家,让市场回归正轨。

    说到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形式,从诞生到走红再到各种问题涌现,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不止制作方、平台方和用户没做好准备,监管机构也反应不及——如今所有人都在补课,目的是让行业变得更健康。

    在可预见的未来,抖音、快手、微信不会轻易放弃微短剧这个风口。而在以精品化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三大平台将迎来新一轮马拉松式竞争。

    作者:Hernanderz

    原文标题:“微快抖”下狠手整治野生微短剧,该!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