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来了,民宿老板毁约了

    设计动态 2023-04-25
    今年五一假期的出行,注定有些坎坷。 林莲和朋友们早早定了五一去武汉玩的计划,3月10号在某OTA平台(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的统称)上订了一套两室的民宿,4月28日入住,350元一晚。预订的过程很顺利,但在4月15日,他们突然接到民宿老板的电话,对

    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很多人早早就做好了出游攻略,并订好了出游期间准备居住的民宿或酒店。但最近,不少用户却被民宿老板“毁约”了,已经提前订好的民宿被店家要求退订。这一现象出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在这一现象里,民宿方和平台方都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今年五一假期的出行,注定有些坎坷。

    林莲和朋友们早早定了五一去武汉玩的计划,3月10号在某OTA平台(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的统称)上订了一套两室的民宿,4月28日入住,350元一晚。预订的过程很顺利,但在4月15日,他们突然接到民宿老板的电话,对方表示,民宿所在的那栋楼,被查出“有人吸毒”,民宿因此被管控了,“而且他还说,他正在派出所里处理这个事”。

    接到电话,林莲和朋友们有些懵,仔细一想,他们觉得这个理由“不太可信”。她告诉深燃,自己特地去网上看了,房源还在,只是价格涨到了1100元一晚。她假装为新顾客,询问还有房源吗,对方回答“有”。

    她立刻向平台投诉,平台反馈,是房东忘记关平台上的链接了,但她希望能核实该民宿所在的小区是否真的被管控,最终没有获得平台的明确回复。

    翻看网上同类型案例,她才意识到,自己遇上了民宿“毁约潮”。

    这不是个例。从4月开始,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网友提到自己订好的五一民宿,被店家要求退订。店家给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房子还在装修,有的说民宿倒闭了,有的和林莲碰到的情况一样,说小区被查出有人吸毒,民宿被管控了。

    但这些民宿大多在平台上依旧挂着房源链接,只是房价上涨了三五倍。涉及的平台很多,包含木鸟民宿、途家民宿、小猪民宿、智行旅行、携程、美团等。

    今年的五一假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除春节外的第一个小长假,相比于往年的3天假,今年在调休下能休5天,这都激发了大家的出行热情。

    根据携程旅行数据,截至4月20日,五一假期民宿预订量环比4月平日(截至3月21日预订3月30-4月3日)增长1070%,订单均价环比增长超三成。同比2022年同期(截至2022年4月21日预订2022年4月30日-5月4日),订单量增长了1080%。

    暴涨的需求背后,一些民宿正在野蛮收割。

    一、民宿老板毁约,理由多离谱?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分享了类似的被毁约经历。他们大多在3月或4月初提前订好五一假期出行的民宿,但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接到民宿老板希望退单的通知,理由五花八门。

    余杨是在3月14日定好了东极岛五一假期4天的民宿,花了538元。在3月20日接到平台客服的电话,表示民宿老板忘记改价格,让他把订单退掉,重新再订。他原本订的大床房,同样的房型, 4天价格变为了2380元,涨了近4.5倍。

    计划五一假期到惠州双月湾游玩的耿庚告诉深燃,她3月15日在某民宿平台上花399元订了两房两厅两卫的民宿,下单后,立刻被店家要求支付300元假期服务费,她拒绝后,店家表示锁房了,要入住的房间有问题。被问及有什么问题时,对方并没有解释,当耿庚表示要投诉时,对方解释是房间长时间没有接待客人,需要重新装修。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张雨一行人遇到的老板,更加“简单粗暴”。

    她告诉深燃,他们一家和朋友两家,一行9人在2月底就商量好五一假期去威海玩,3月1日,他们通过某OTA平台预订了一栋三层别墅,一天1000多元,三天房费共3781元。起初民宿老板态度热情,4月初,还一直打听着他们有没有买到去威海的高铁票。

    就在4月20日,民宿老板突然要求他们退房。就在订单被取消后,这家民宿的价格在平台上已经显示为5999元一晚,按这趋势, 三天收费近1.8万元,涨了4.7倍。

    这位老板没有找原因,直接表示,周边涨价了, 他没有涨价,心里不舒服。

    在张雨发给深燃的聊天记录里,老板表示,“周围快捷酒店(价格)翻了六七倍,确实是太夸张了,要是一间房一晚上只要三四百,我(少赚点)也认了,现在周围一间房都700多了”,他希望张雨一行人理解他。如果自己不涨价,“现在看着周围都10多倍的涨了,想起来难受”。他还给出一个方法是,让张雨们补差价,“让我别吃这么大的亏也行”。

    深燃联系上了其中两家毁约的民宿老板。威海的这位民宿老板在得知来意后,直接挂断了电话。惠州的那位民宿老板,否认了坐地涨价的说法,表示主要以当天订的价格为准,下单时都有明确的价格。被问及“300元假期服务费”时,对方表示,这要分不同情况,如果客人订的是特价房,要在节假日入住,会增加假期服务费,还有一种情况是,客人要升级房间,需要另补费用。

    不过耿庚出示了她和民宿老板的聊天记录,她否认定的是特价房,也没有提过升级房间的需求。现在,当初399元定的民宿,最高已经涨到了999元一晚。

    在沟通无果后,对方还“安排”起了她的假期,让她退掉高铁票,暑假再来。

    二、平台不管管吗? 为什么今年会出现民宿“毁约潮”?

    首先是消费者端,出行热情高涨。今年的五一假期,是防疫政策调整后,除春节外的第一个长假。而且五一假期通常只有三天,今年调休后有五天,这都激发了大家出行的热情。

    其次,在民宿端,根据多位民宿老板的反馈,疫情三年里,很多顾客担心临时封控,都是临时下单,只提前一两天预定,没想到今年消费者下单很早,在年初就开始定五一的房间,自己的确没来得及调价。同时,也和他们对市场预判失误有关,“没想到临近五一时,可以涨价到那么高”。

    民宿管家余小小告诉深燃,他们一般在年初会大致制定全年的价格,遵循的方式是,大节假日在原价基础上涨500元,有三天假日的涨200元,只放一天假的节假日,一般不涨价。到了假期临近时,还会再微调价格。

    她表示,今年有一个预判失误, 没想到五一的房被预订得这么早、这么快 。“今年春节后,就有人订五一的房了”。当时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调价,有客人是按照原价订的,为了保持口碑,他们还是照常接收了,“除非没有房间,才会拒绝订单”。但吸取教训,现在他们已经把十一、春节假期的房间,提前锁住了。

    莫干山归欤山居民宿主周周告诉深燃,她一般是提前两个月改价,在3月初,就有老顾客来预订房间,她还有些惊讶,“这么早就订房?”,毕竟疫情三年里,大家订房都临时预定了,当时她以7000元包栋的价格把民宿租了出去,比去年的6300元高了一些,但比疫情前的8300元还少了1300元。

    “预判到了市场肯定会复苏,但那时候没有想到会那么早订房”,她表示,她还是会遵照约定的预定履行合约。之前三年很多民宿亏钱、倒闭,急需回血的民宿很多,“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有的民宿主宁愿毁约都要涨,卖假货‘假一赔三’,六倍的涨幅对于急需回血的民宿主来说,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诱惑力很大。但其实尊重契约精神,才能持久做好民宿。”

    很多遭遇毁约的消费者,向预订的平台发起投诉。根据深燃多方了解,不同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同, 有的是补差价,有的是赔偿首晚房价的三倍价格,有的送了一些优惠券,但大部分难以让消费者满意,原定的出行计划已经被打乱。

    余杨预订民宿的平台,客服一开始说会和民宿方沟通,但后来表示,只能给首日房价三倍的赔偿,算下来只有300多元,对比涨价后2380元的费用,杯水车薪。他不同意,最后,平台还是强制取消了订单。

    后来他通过另一家平台预订东极岛的民宿,再次遇到了房主退单的情况,这家平台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补偿差价。

    张雨和平台沟通时,最初平台表示只能赔偿380元的券,后来涨到了1100元,但这也于事无补。因为住不了原定的别墅,张雨和朋友几家人的聚会泡汤了,只能分头行动,重新各自单独订民宿,这时价格已经大涨,“我新订的民宿,平日一晚价格150元,五一假期涨到了850元”。

    而耿庚投诉到某民宿平台后,平台方表示,只能补偿她50元的优惠券,并帮她申请退款。她表示要向工商部门投诉,希望平台提供店家的相关证照,才得知该店家连经营许可证也没有。

    只有原本只预定了一晚的林莲,对平台处理的结果满意。最后平台赔偿了他们首晚三倍的房价,算下来是1050元,他们另租了两间房,一共花了1400元,减下来他们也只承担了350元的房费。

    这也暴露了平台对民宿约束力有限的问题。

    一位平台人士对深燃表示,一般对于这类违约商家,平台会对其罚款或扣信用分,后者会影响商家评分或者在平台上的排名。

    但在涨价带来的高回报面前,这些都失去了效力。

    余小小告诉深燃,在有的平台上,顾客消费了才能评价,商家会相对重视评分,但有的平台上,顾客不消费也能点评,商家就没那么重视评分。

    同时,有8年民宿行业运营经验的大飞也对深燃表示,民宿从业者原本就相对混杂,现在民宿入驻OTA平台,也很简单,入驻一些平台“甚至连保证金都不要”,这意味着,平台要罚款,也无从罚起。

    经营民宿的门槛相对较低,平台约束力也有限,这都加大了现在的乱象。

    三、民宿毁约,伤害的不止是消费者 这次的民宿“毁约潮”,将民宿行业脆弱的诚信摆在了大众面前。

    根据中领《2022年民宿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在线民宿房东数量为45.8万人。

    报告提到,2011年,在国内共享经济驱动下民宿兴起,十几年过去了,这是一个还在成长的市场,市场规模目前处于百亿量级。2019年,民宿市场交易规模突破200亿元,与同属于住宿领域的酒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者的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

    这个还在成长中的市场,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但现在,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从业者已经伤害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

    大飞表示,民宿很早之前的定义是“共享”。房主把自己闲置的房间共享出来给他人,后面才慢慢发展成类似酒店的品类,但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并不都是企业化的运营。

    因此,民宿也分为专业民宿和普通个人民宿,做连锁的专业民宿,已经接近酒店的标准,但个人民宿准入门槛较低,“很多人的理解是,民宅稍微整理一下开个店,甚至不去办证,也一样经营”。

    这也给一些从业者带来了烦恼。 一位民宿老板表示,他们是想做精品民宿,但没有民宿分级,“导致很多口碑不太好的民宿,把民宿这两个字伤害了。一些民宿只是拍照好看,服务不好,也不做回头客。”

    这都给还在成长中的行业,一记重创。

    那么,在“毁约潮”中, 民宿和平台分别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小强律师告诉深燃,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构成合同关系。

    “如果预订界面或预订过程中,商家没有明确列出其可以单方取消的情形,也没有与消费者事先协商一致,又不符合法定单方解除事由,则无论是什么理由或原因,都不能免除商家对消费者应付的违约责任”,他表示。

    商家擅自退单毁约,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这其中,商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同。如果是擅自退单毁约,商家应该承担继续履行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而商家虚构各种理由退单毁约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如果因为不可抗力使得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可以法定单方面解除合同。但即便真的属于不可抗力,也可以要求商家出示相关文件证明。

    而OTA平台方面,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供商家上架旅游住宿产品的平台,方便消费者挑选,他表示,“不少OTA平台会与民宿签订商家入驻协议,完全可以在协议中要求商家不能随意取消住宿订单、设置平台处罚规则”。

    “如果OTA平台明确向消费者承诺了商家单方无理由取消订单的后果,则需要按承诺履行,否则构成对消费者的违约。当然,如果OTA平台明知或应当知道民宿商家利用OTA平台侵害消费者权益,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则需承担连带责任”,郑小强表示。

    在他看来,“商家的擅自毁约行为,表面是不惜一切追逐短暂的眼前利益,实际上反映的是,当商品的市场需求突然猛增而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商家如何平衡好诚信原则和利益原则的关系。 为了眼前利益放弃诚信经营,势必影响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

    这是耿庚解封后第一次出去玩,选择民宿是因为和朋友们一起,想要一个像家一样的房间,而且和酒店不一样,她预订的民宿还能带宠物。据她观察,周边同类房子价格都涨到1000多元了,这次出行,她计划了好几个月,做好了吃喝玩乐的笔记,但可惜“合适的房子都快没了,我估计要睡沙滩了”,她有些无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耿庚、余杨、张雨、余小小、大飞均为化名。

    作者:李秋涵;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抖音再度加码种草产品,推出“有柿”APP

    设计动态 2023-04-24
    Tech星球独家获悉,已并入抖音的今日头条,于近期,将原有的“头条搜索”APP,升级并改名为“有柿”APP,这是一款生活经验类的社区型产品。 据官方的应用介绍可知,有柿APP可为用户发现更多真实有用经验,提供更优质产品体验,目前这些经验包括美食攻略、生活经验、

    有消息传出,抖音最近推出了“有柿”APP,这款产品定位为生活经验类的社区型产品,社区内容可能包含生活经验分享或个人日常分享,等等。那么抖音选择加码种草产品的背后原因有哪些?“有柿”APP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吗?

    Tech星球独家获悉,已并入抖音的今日头条,于近期,将原有的“头条搜索”APP,升级并改名为“有柿”APP,这是一款生活经验类的社区型产品。

    据官方的应用介绍可知,有柿APP可为用户发现更多真实有用经验,提供更优质产品体验,目前这些经验包括美食攻略、生活经验、实用技能、和其他海量的真实生活内容。其口号为:分享生活,好“柿”成双。

    图注:有柿APP的欢迎页截图。

    Tech星球体验发现,有柿APP首页的内容采用双列瀑布流的排布方式,其内容包含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分享和个人的日常分享,比如有美食攻略、旅拍、宠物等方面的图文或视频记录,这些内容多来自今日头条内头条号的创作。

    图注:有柿APP的首页和图文内容页。

    值得注意的是,有柿APP的图文内容页设计,上方采用多张图片左右滑动的方式,图片下方为文字介绍,最下方为用户评论。用户可以对所浏览的图文内容进行评论外,还可以点赞、转发和收藏。

    而有柿APP中的短视频,与抖音短视频的设计模式类似,看完当前的视频内容后,可以上下进行滑动切换其他视频,并且用户能够进行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等操作。

    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首页右上方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搜索,寻找到想看的内容和头条号用户。

    有柿设有发布功能,用户能自行发布内容,最多支持上传18张图片,且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目前还无法自行发布拍摄的视频。编辑好图片,并设置标题和想表达的内容后,即可对外公开发布。发布的内容会存放在个人中心的作品内,此外,也能看到收藏、赞过的内容。

    图注:有柿APP的发布页和个人中心。

    总体来看,这是一款生活经验类的社区产品,用户可以在有柿APP中寻找和发现其他用户发布的生活记录和经验分享。

    字节对生活类社区产品情有独钟,曾探索多款类似的产品,包括初版的种草APP“新草”,还有后来在国外上线的种草APP“Sharee”,后改名为“Lemon8”,上个月月底,“Lemon8”更是冲到美区App Store下载榜前十,随后就是抖音的“可颂”和今日头条的“有柿”。

    其中,可颂与有柿不同,可颂APP的内容来自抖音APP,内容偏年轻化,被外界成为对标小红书的拳头型产品。但上线后不久就下架了,前不久也曾短暂上线过一段时间,或许产品仍处于打磨中。

    此次字节再推“有柿”APP,能够将今日头条内的海量内容得到有效利用,把其中适合转化成简短优质的图文和视频内容放到有柿中进行传播,为头条号的创作者提供新的流量。

    在去年12月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的新任负责人张超就表示,2023年,今日头条将在已有基础上,再为优质图文内容增加2000亿展现量。“在高密度、长时效的价值信息沉淀上,图文仍然具备优势。”如今来看,“有柿”APP的出现,正是落实这一计划的体现。

    尽管当前的“有柿”APP还是一款内容型的社区产品,但在未来,不排除与电商进行捆绑。正如2014年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在电商业务刚上线时喊的口号所说的,“电商负责赚钱养家,内容负责貌美如花”。

    优质的内容能够更好的为电商服务。近一年来,今日头条APP已经接入了抖音电商,并加码对内容电商的推广力度,去年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内容商业化运营经理孙倩和今日头条内容付费运营经理胥艺凡公布了平台在内容营销、电商变现以及付费专栏方面的一系列计划。孙倩表示,“无论你是兴趣垂类或者知识分享类作者,都可以通过商单、电商、专栏获得可观回报。”

    相比海外Lemon8的爆火,国内的“有柿”APP能够在未来为字节带来新的惊喜吗?

    作者:陈桥辉

    来源公众号:新言财经(ID:tech621);新言财经,言之有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抖音电商:万亿GMV的背后

    设计动态 2023-04-24
    近两年,抖音电商突飞猛进: 2020年才正式发布「抖音电商」品牌,2022年就实现了GMV破万亿元。 在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佬早已占据电商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抖音靠着巨大的内容流量也卷进这个赛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活超6亿抖音,是如何分得电商一杯羹的

    抖音电商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那么在电商赛道上已经站立着多位玩家的情况下,抖音是如何分得电商的一杯羹的?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抖音电商的发展、抖音电商品类等方面做了分析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近两年,抖音电商突飞猛进:

    2020年才正式发布「抖音电商」品牌,2022年就实现了GMV破万亿元。

    在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佬早已占据电商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抖音靠着巨大的内容流量也卷进这个赛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活超6亿抖音,是如何分得电商一杯羹的?

    一、抖音电商:短视频/直播的王者之一 抖音最大的优势,是开辟了短视频和直播的赛道。

    在图文饱和量过高的时代,抖音用短视频和直播成功刷出了超6亿的DAU(日活跃用户)。

    如何将这些巨大的流量,转变为可变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成为抖音电商的重要课题。

    于是,抖音电商在2021年率先提出「兴趣电商」的概念,以用户兴趣为连接点,通过算法,匹配潜在感兴趣的客户和商家。

    以前的消费者决策路径是:需求-主动搜索-竞品比价-购买 现在的消费者决策路径是:内容/主播刺激-兴趣-需求-购买 商家不再是被动地等客户搜索进来,而是将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这两种短平快的方式,主动推送到客户面前。只要有内容成为爆款,商品也自然而然地能被卖爆。

    二、兴趣电商:天花板在哪儿? 抖音如果一直只做兴趣电商,天花板注定不高。Why?

    1. 只有少数产品成为爆款 抖音电商采用的短视频和直播形式本身就限制了商家能够展示的产品数量;而其推荐算法模式,则导致只有极少数的商品能成为爆款。

    如果说,传统电商的销售逻辑是通过分析用户漏斗,逐步筛选出最精准的潜在客户;那么,兴趣电商的销售逻辑则是通过分析商品漏斗,逐步淘汰无法成为爆款的产品。

    因此,打造爆款产品极为重要。

    在抖音的“兴趣电商”概念下,电商的生意逻辑发生了变化:

    传统电商的销售逻辑是「人找货」,即消费者有明确的购买需求,他们会主动搜索、对比,然后再进行购买。而抖音电商的销售逻辑则是「货找人」,即消费者通常没有明确的购买需求,他们只是在观看短视频或直播中发现感兴趣的商品,往往出于一时冲动而购买。

    这就要求商家精心选品,选出最具爆款潜力的商品,并打造最具爆款潜力的内容(或设定极具吸引力的定价),以此刺激用户的购买需求。然而,这种商业模式往往会限制商家进行「全品类销售」,从而影响商家持续扩大销售规模的能力。

    2. 只有少数用户成为买家 抖音APP的日活/月活用户也许很高,但抖音电商的日活/月活用户却不如传统电商,这正是因为平台偏娱乐化的功能属性。

    换句话说,抖音虽然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但许多用户使用抖音只是为了娱乐,在闲暇时间看看短视频或直播,而不是专门来购物的。

    相反,传统电商平台如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本就是为购物而生。用户打开这些平台,正是有目的地浏览和购买商品,因此购买转化率也更高。

    这意味着,同样的日活/月活用户数,抖音电商的潜在买家占比往往会比传统电商的更低。

    小结一下,从供给侧来看,抖音电商让商家充分展示的商品品类有限;从需求侧来看,抖音电商的潜在真实买家也有限。

    因此,在兴趣电商的逻辑下,抖音做电商的天花板往往会比传统电商低。

    于是,在2022年5月,抖音宣布从“兴趣电商”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

    意思就是,抖音也要做综合类电商了。

    抖音把「商城」板块放到了APP首页,并通过新人补贴等方式吸引用户。

    这会是抖音电商下一个破万亿的机会吗?

    根据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09万亿元。

    同样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阿里巴巴集团2022财年报告显示,该财年阿里巴巴全球商品交易额为8.317万亿元人民币。换言之,中国商家确定性最强的成交平台,仍然是阿里巴巴。

    抖音电商业务要想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突破兴趣电商,向更广阔的电商市场走去。

    不过,抖音要想实现从“兴趣电商”向“货架电商”的跨越,并不容易。

    毕竟,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都是消费者日常使用的购物渠道。买品牌货上天猫,买大件/数码上京东,买小件上淘宝拼多多。那么,抖音又会如何定位自己在“货架电商”的优势呢?

    三、抖音爆款:哪些商品卖得好? 抖音上热门爆款有哪些?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接下来,我们结合大数据来看,抖音Top500畅销产品到底有哪些?哪些品类贡献GMV最高?

    文章参考:《A Look Into 500 Top-Sellers on Douyin eCommerce》 数据统计时间:2022年8月 数据来源:新抖平台(抖音短视频&直播电商数据工具) 统计内容:抖音Top500畅销产品(品类&价格) 1. 抖音电商细分品类GMV分析 抖音Top500畅销产品,贡献GMV总额达43.72亿。

    其中,食品饮料+美妆个护几乎占领半壁江山,占比达47.69%。

    2. 抖音电商细分品类价格分析 抖音电商前3大畅销品类(食品饮料、美妆个护、日用百货)平均价格都偏低:

    食品饮料平均价格仅为44元,美妆个护平均价格为168元,日用百货平均价格为49元。

    食品饮料及日用百货虽然平均价格低,但销量高,对整体GMV贡献比较大。

    3. 抖音商品链接数量分布 如下图所示,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下的商品链接数量达到52%。

    可见,不少商家都选择了单价低的商品,作为品牌带货的主力军。

    4. 抖音商品销售GMV分布 如下图所示,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下的商品,对GMV的贡献比例达到49%。

    不过,抖音的高价商品占比也有所提升:

    64%的商品售价高于100元,比2020年同期上涨19%; 27%的商品售价高于1000元,比2020年同期上涨26%。 5. 抖音高价商品分析 抖音上,这些高价商品分别都是哪些?

    我们选取平均价格在500元-5000元之间的商品来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平均价格在500-2000元的产品中,美妆个护产品贡献最高的GMV。

    LV、GUCCI、Dior、Chanel、Cartier等国际大牌美妆纷纷入驻抖音,消费者愿意相信国际大牌的研发实力,国际大牌也不排斥到抖音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2)平均价格在500-2000元的产品中,时尚服饰贡献第二高GMV,达到17%。

    近几年流行的国潮概念,为时尚服饰的增长贡献了不少爆发机会。

    3)平均价格在2000-5000元的区间里,食品饮料贡献最高的GMV,达到19%。

    原因在于茅台也计算在这一品类中,所以贡献比较高的收入体量。

    4)平均价格在大于5000元的区间里,钟表首饰贡献最高的GMV,达到49%。

    再次证明抖音不仅只卖「便宜货」,奢侈品也开始在抖音上吸引年轻用户。

    总结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

    目前抖音的热销产品单价较低,以不超过200元的居多; 抖音以兴趣电商为主,客单价低,有利于激发消费者尝鲜意愿; 抖音开始发力综合电商,商品品类日渐丰富; 目前抖音销售最火的3大品类是:食品饮料、美妆个护、日用百货; 抖音向中高端市场发力,售价高于1000元的商品占比开始增多,有望拉升GMV。 对于入驻抖音平台的商家来说,也许会有以下启示:

    分析自身品类在抖音电商中的竞争强度,比如食品饮料、美妆个护、日用百货等等,相对来说竞争激烈,可以选择毛利高、单价低的商品作为主推爆款,把更多费用放在投放上; 抖音正在大力布局包含搜索、抖音商城场景的“中心场”,品牌方也应该顺应平台趋势,有意识地将流量汇聚到品牌店铺与直播间,完善用户消费路径; 如果以单价低的商品作为引流款,然后可以采用“组货策略”提升客单价,比如用“主品+辅材”的策略,像“服饰+包包/鞋子/配饰”、“散粉+化妆棉/卸妆水”等,增加商品的相关推荐。 写在最后 抖音借助强大的内容流量,开始发力电商,提升商业化能力。从以「货找人」为主的兴趣电商,到以「人找货」为主的全域兴趣电商,抖音试图在货架电商中也分得一杯羹。

    目前,抖音在短短2年时间,已获得第一个万亿GMV。那么,随着抖音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入驻平台,商品价格的进一步提升,下一个万亿GMV也并非不可能。

    不过,抖音要从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抢走一部分传统电商的份额,也需要下足功夫。毕竟,“买品牌货上天猫”、“买大件上京东”、“买小件上淘宝拼多多”,已经是消费者固有的消费习惯了。

    专栏作家

    Vinky,微信公众号:叁言梁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分享商业干货,关注互联网营销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虚假、低俗、垃圾信息屡禁不绝,细数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漏洞

    设计动态 2023-04-24
    2023年了,互联网上仍存在信息的垃圾场。 前不久,有对上海老夫妻想搬家,通过搜索引擎选择了排在第一位的公司上海嘀嗒搬场,视频沟通过后,对方给出的报价不到6000元。结果真正搬家的时候,又多了很多额外支出,一卷塑料气泡膜要价300元,60卷就是18000元。原

    租车宰客、问诊乱象、擦边服务……互联网服务越来越发达的同时,更多乱象也随之滋生。本文聚焦互联网租车、网上问诊、上门按摩服务等三个业务,对这些网约服务的种种乱象作了一次深入观察,希望能引起我们对互联网环境的进一步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23年了,互联网上仍存在信息的垃圾场。

    前不久,有对上海老夫妻想搬家,通过搜索引擎选择了排在第一位的公司上海嘀嗒搬场,视频沟通过后,对方给出的报价不到6000元。结果真正搬家的时候,又多了很多额外支出,一卷塑料气泡膜要价300元,60卷就是18000元。原本说好只出动2辆车,搬家公司却开来7辆。

    最终,老夫妻这次搬家花了41710元,并且搬家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提供清单。显然,上海嘀嗒搬场的搬家服务费用已经超出正常买卖的范畴,相关监管部门也对此事展开调查,最终判定其中有22300元是虚报价格,需要退还给老夫妻。

    天眼查截图

    需要注意到的是,这样一家经营不规范、价格服务体系不透明的公司,居然排在搜索引擎第一位。 尽管这次事件更多是老夫妻与搬家公司之间的矛盾,但提供搜索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并不是毫无责任,毕竟,平台没做好监管才让垃圾广告站到前列。

    类似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很多时候,用户上网就像勇闯雷区,稍不留神,就会被一些垃圾信息“炸”到。打开搜索引擎查找讯息,首先跳出来的永远是广告。想用各大App来租车、找房、上门服务,又容易被一些商户提供的虚假讯息骗到。

    在这过程中,一些互联网平台选择“隐身”,避免承担任何责任,也有平台利用垃圾信息为自己引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谋者”。

    一、竞价排名,乱象丛生 上海老夫妇搬家一事让人意识到,尽管时隔多年,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并没有消失,而这种广告形式也成为滋生乱象的“温床”。

    所谓竞价排名,就是广告主通过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按照付费最高者排名靠前的原则,将购买了同一关键词的网站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名,出现在相应的搜索结果中。谷歌、百度、360、搜狗等搜索引擎,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创收。

    但“价高者得”的机制,也给了不良商家和虚假信息钻漏洞的机会,这里面最猖獗的还属一些医疗广告。

    锌财经在几个常见的搜索引擎,分别以“肾虚”“减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大部分搜索引擎显示的前四项都是医疗机构的广告,而不是“经验”、“寻医问药”等公共信息。

    链接点进去就会直接进入聊天弹窗,里面的“专家”一上来就提供电话、微信,还会诱导消费者进行咨询。由于很多搜索的用户本身就有疾患,更容易在这种诱导下进行咨询,还会提供姓名和联系方式。

    “问诊”聊天弹窗

    一位做过“咨询客服”的某民营医院员工曾向媒体透露过工作流程,客服与咨询的工资主要就是看访客转化率,换言之,只要用户上门成为患者,客服就能拿到提成。因此,客服会想尽办法利用患者对疾病的担忧与恐惧,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到医院就诊。

    在这过程中,用户可能被耽误了病情治疗,还泄露了一些个人敏感信息,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搜集进而实施精准欺诈或广告轰炸,带来更多麻烦。 而且一些医疗机构还可以利用竞价排名的关键词漏洞,巧借大医院之名,进行排序。

    据某广告代理公司销售经理透露,在搜索引擎上,医院全称有相应保护机制,但可以在医院全称中加空格,将其作为关键词为其他医院进行广告推广。

    锌财经发现,比如在搜狗搜索引擎上以“杭州口腔医院”为关键词,得出的前几条搜索结果就是包括医院官网在内的相关网站。但如果在“口腔”与“医院”之间加上空格再进行搜索,排在前几位的都是其他医院的广告。

    搜索引擎结果差异

    这些年,监管部门多次开展互联网广告治理行动,但一些广告仍然防不胜防。乱象背后,并不只是个别公司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竞价排名变现模式的自身困境。如果互联网平台加强审核力度,就会削减广告收入,但平台无所作为,目前的现状就很难改变。

    二、商家耍花招,平台装无知 一些互联网平台只把自己当用户与商家之间“中介”,只想着赚取中间商差价,不负责处理用户和商家的矛盾。而一些商家也看准了平台的不作为,便借助平台开始套路消费者,尤其是在租房、租车这种需求量较大的领域。

    这些商家套路的第一步,就是在平台上挂上低价信息引流,引用户上钩。在交易过程中,商家再不断叠加费用,最终用“合情合理”的高价账单完成收割。

    这种套路有其独特“优势”,由于用户当“韭菜”于无形之间,往往会先把钱交了才察觉到不对劲。后来想要维权的时候,又因为取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被迫吃了“哑巴亏”。

    前不久,在三亚召开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新闻发布会上,警方回应“三亚租车被坑”视频事件的调查结果,目前,有6人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今年3月,有两位网友以视频的方式,揭露了三亚租车的黑心套路。他们先通过悟空租车平台,在海南贝壳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以1330元/日的价格租赁了一辆21款劳斯莱斯牌古斯特型轿车。

    刚开始与客服电话沟通过程非常顺畅,没必有车伤”等话术要挟网友买“车损保险”,而保险要价高达2500元。经协商,车险降至1500元/日,但这样一来,一天的租车费用 什么附加费用,说是直接下单就行,会送车上门,但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租车工作人员用“建议你买不计免赔的保险”“不买保险 就是租车平台上显示的价格的两倍。

    针对商家的操作,网友想找悟空租车平台的客服投诉,结果打了几十个电话,平台都没有人接。

    第二天,网友又通过飞猪平台,以540元/日的价格,在海南贝壳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租了一辆法拉利加州型跑车,交车过程非常类似,也有强制加价套路,但这一次网友没有买车保。结果等到还车的时候,租车方就声称车辆表面出现划痕,并索要维修费和停运费,加起来得超过4000元。但事实上,网友在租车后根本没有把车开出过停车位,全程也有监控记录,所谓的划痕是故意找茬。

    值得一提的是,飞猪平台以“数值太大平台无法担保”为由,不允许用户交押金,只能把钱交给租车公司。也就是说,租车平台在交易完成前就开始“甩锅”,把租车风险全部转移到用户身上。

    “三亚租车被坑”一事已经成为当地的灰色产业链,但各大互联网租车平台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审核租车企业资质,不对商家价格体系做出要求,消费者疑似被敲诈后,也不帮忙解决问题,以沉默的方式放任商家操作。

    租车平台截图

    锌财经发现,目前在悟空租车等平台租三亚当地的豪车,还是会出现日租金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情况,而低价的背后,或许就是不断叠加的隐形收费。

    三、低俗擦边不断,平台推波助澜 有些时候,对于一些低俗的垃圾信息,某些互联网平台甚至“喜闻乐见”,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借助这些低俗信息,为平台引流。

    最近,在一些小区和写字楼的电梯间里,出现了上门按摩App的广告,上面会写着“24小时上门按摩”、“随叫随到”等信息,广告文案旁边会配有一位身材窈窕的美女技师形象,下方再配上App下载的二维码。

    尽管许多上门按摩平台强调,自己是专业、正规、健康、安全的按摩平台,不提供其他服务。但锌财经下载“到位”、“泰到位”、“帮到家”等多款上门按摩App发现,这些平台上注册的按摩技师多为面容姣好的女性,并且在个人简介里,强调的不是专业技术水平,而是“性格温柔开朗”、“美丽漂亮”、“身材火辣”等暗示性内容。

    上门按摩App截图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4月,有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他用到位App预约了上门按摩服务,当他询问到App订单中的加项服务是否有采耳项时,技师开始向他推销非法服务。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与此同时,平台对低俗擦边行为的监管却并不严格。专业技师一般都有资格认证,但大部分上门按摩App都无法查看技师的资质证明。而且一些平台还会在首页公开招募技师,对技师的经验没有要求,只需要提供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近期照片等基本信息。

    技师招募要求

    “上门按摩”相关的线上服务,本身就存在监管盲区,有潜在的安全隐患、非法交易等风险。而这些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自己也会借助暗示性的擦边内容作为平台引流的噱头。 低俗信息背后,是平台的生意经。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各大互联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但监管漏洞的存在,也让信息环境变得更加鱼龙混杂。

    作者:陈妍;编辑:大 风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一文讲透!银行零售 AUM 的困境与出路

    设计动态 2023-04-24
    围绕大财富管理这个话题,我之前从三方平台、公募基金的角度写了不少文章。这次换一个视角,从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来聊这个话题,也许你也会有新的启发。 三方平台和公募,最大的优势是资产的标准化,都是公募基金产品;不足的是资产类型和用户类型的丰富度都不太够。相

    在环境变化影响下,许多业务都迎来转型节点,比如在银行零售业务里,企业侧赚钱变得更加不容易了,客群增长也进入了存量竞争环节。那么综合来看,银行零售AUM的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围绕大财富管理这个话题,我之前从三方平台、公募基金的角度写了不少文章。这次换一个视角,从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来聊这个话题,也许你也会有新的启发。

    三方平台和公募,最大的优势是资产的标准化,都是公募基金产品;不足的是资产类型和用户类型的丰富度都不太够。相比之下,银行的强项是非常明显的,能做到全产品线、全客群的覆盖。

    这次聊的银行零售 AUM ,本质上是银行面向大众客群的财富管理业务。用户感知的是资产收益与风险、服务、权益,银行要的是规模的提升和资产结构分布的优化,最终这两条线,在“财富管理”这个点上形成了交集。

    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银行大众客户财富业务的优势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对用户来说,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是真香,对公募基金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对银行来说,发信用卡收手续费做生息业务、吃存贷款息差省时又省力,堆人力堆奖励就有回报。一句话,大家都不想赚辛苦钱。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管愿不愿意,大环境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市场、监管、资产和用户这些年都出现了新的情况,银行零售AUM业务就这样被推到了前台,这里就用业务发展所面临的11个困境来梳理一下吧:

    01 困境一:经济和监管环境变了,客群增长进入存量竞争环节,赚钱变得不容易了。

    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必多说,“房住不炒”政策效果也已生效,钱不断地存进银行来,企业投资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却并没有同步增长,但存款利息都是要实实在在付出去的,尤其是定存规模走高,对利润的侵蚀是非常显著的。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去年债市的波动造成了理财产品大规模的破净潮,这一点对大众投资者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原以为保本保收益的的银行理财,竟然也会有回撤,甚至亏损,甚至包括公募在内的各家机构都在谋划着溢出资金的承接和引导。

    一句话概括:个人投资者和银行躺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从今往后大家都要开始赚辛苦钱。

    具体到银行来看,传统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息差、投资和中收。如前所述,息差收窄,加上对公业务增长乏力、投资贡献比重偏低等因素,此时中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也是近几年各家行都在推行所谓“新零售转型”的原因。从各家行的年报可以看到,有些银行会特意强调自己的零售收入规模超过对公收入规模,强化自己“零售银行”的标签。

    在中收这一块,虽然信用卡等信贷业务的收入占大头,但以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的收入重要性正在显著提升。

    要做好零售业务,服务好大众客户,信用卡和整个信贷业务赚的是今天的钱,财富管理(AUM)赚的是明天的钱。有些行愁的是如何活过今天,有些行担忧的是如何布局明天,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就是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02 困境二:都在说公私联动,但各家行的做法真可谓是千差万别。

    各家银行的禀赋差异巨大,有像招行、兴业这样,将资管和投行业务与私行服务打包做价值链的;也有像中信这样主抓代发,通过发薪业务生态闭环做大个人客户规模的;还有大多数银行都在做的,零售银行引入基金公司代销配推广资源,金融市场部门吸纳基金公司的配置资金投资资产。

    前一阵跟一个公募负责机构业务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跟银行合作感觉有一点怪怪的:有时他们是甲方,有时他们是乙方,一开会来一堆人,这是前几年没碰到过的。

    其实未来这些都将成为常态。

    但不是每家银行都有一样的条件,即便有条件也未必能够按照期望的方式调动起来,这件事情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作为零售部门来说,核心还是把自己的业务做出特色和知名度,练好内功,把资源优先投入到自己可掌控的方向上。这样一来,做成了直接能带来零售业务的增长,做不成也算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探索到了一条没走通的路,怎么看都是有收获的。

    03 困境三:新零售转型,看得着却吃不着。

    自从招行喊出了“新零售转型”的口号后,各家银行都开始积极跟进,但实际落实程度如何,只能说是千差万别。

    新零售转型这件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人验收。但从最底层的逻辑来说,只有基于一套完整的零售业务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进行组织、指标、系统和资源的整合,才能说是在实实在在地推进新零售转型这件事。

    概括来说,新零售转型应该是一套“3+1”的体系:用户、渠道和产品是业务流通的基本要件,在这套东西下面,是一个统一的经营平台。

    用户端,要做到分层经营,这有赖于底层丰富且动态更新的用户标签体系和用户运营逻辑的建立。

    渠道端,从自有渠道看,要有各自能玩转的同时,又能够做到互相打通的线上平台和线下队伍。

    产品端,要分别向下和向上突破。所谓向下,是能够穿透到底层资产,打破产品分类和组织架构的分割,基于用户风险偏好、收益目标和进阶策略来引入-管理-输出资产;所谓向上,是基于用户预期和用户持有体验,来对金融产品进行二次包装,比如余额宝之于货币基金,朝朝宝之于活期理财。

    在这三个端的下方,是一套精细分工又充分协同的底层系统:资产管理平台、投研平台、用户运营平台、营销平台、智能推荐平台,等等。

    之前有业内朋友说,除了六大行,中国的银行分为两类:*行和*安,以及其他银行。对大部分银行来说,系统的完备程度、数据治理能力、内部业务互通程度、平台化能力、互联网用户运营的策略,相比头部大厂,差距真的很大。

    说完之后他补了一句,真不是拉踩,现状就是如此。确实,要发展,只能认清现状后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优化。

    04 困境四: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点脱节、总行和分行/支行脱节,经营策略难以有效执行。

    在金融行业里,不算保险(有海量的保险代理人)的话,银行应该算是人力最为密集的业态了。因为大部分业绩的达成和用户服务的实现都是在线下,所以网点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大多数时候,线上平台只是线下服务的补充和延伸。

    又由于线上和线下团队往往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为了各自指标的达成,往往会有不同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于是二者的协同就难免出现南辕北辙、鸡同鸭讲的情况。

    总行和分支行则是另一番光景。

    总行的不同部门,强势一点的可以给分支行下指标,弱势的就拉会给策略、出工具,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分支行来说,常常是不胜其烦。总行一个部门出一个指标、一个团队出一个工具的话,支行的一个客户经理可能就要背上十几个指标、几十个工具了。顾不过来就只能做取舍,取舍呢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资源和想法来,这时哪还顾得上什么统一经营策略。

    一到季末或是年末,总行追踪一下指标完成度或工具使用情况,往往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总行散养、分支行野蛮生长,这个要改变,难度就更大了。

    05 困境五:互联网用户,穿透到底层后,常常是用户意愿和客户经理策略的复合体。

    在银行体系内的互联网用户,线上操作行为往往是一种复合策略的结果:它叠加了用户的意愿和客户经理的建议,最后体现为用户的一个按钮点击行为,或是一笔买入、一个红包领取。

    这与互联网用户的操作习惯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用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分析时,就必须叠加同期网点客户经理的情况,而且不同分行之间的差异可能还十分巨大。

    以*行为例,卖基金的策略,可以从总行穿透传达至单个的客户经理,这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假设一个客户经理可以有效覆盖 150个客户,10000个客户经理就能影响150万客户的操作。

    根据某券商的研报分析,去年 11 月债市回调,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净潮。有些理财经理为了帮客户止损,于是引导客户赎回理财产品,于是出现踩踏式赎回的情况,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债市的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分析市场基本面或是用户交易数据,都是无法得出有效结论的。

    这无所谓好坏,银行的强项是线下,不要因噎废食自断经脉,相反,在制定策略和打法时,要尽可能全面综合地结合线上线下来做设计,目的就是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拿到更好的业务结果。同时,尽可能地比照头部互联网平台和某头部股份银行,提升线上交易服务水平,帮助用户培养自主决策的习惯。

    06 困境六:技术求稳与业务求快之间的冲突。

    作为金融机构,技术资源的配备和发展几乎永远都是落后于业务的需求,这一点不以单个人的意志和能力为转移。

    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二:

    首先是从盈利模式来看,银行的业务开展主要是靠“政策特许+人力密集”,不管是息差还是中收,跟技术的关系都不大。既然不是靠这个赚钱,自然不会在技术上有超预期甚至冗余的投入。相比之下,头部互联网大厂们一没政策二没人力,能依靠的只能是技术驱动的业务增长和收入提升。于是在年报里和在实际的资源投入上,它们对于技术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高的重视度,这往往直接提现到了他们的晋升速度和薪酬水平上。

    其次是从上上下下的期望和要求来看,人们可以接受银行处理速度慢一点,但不能接受资金有风险。这是一个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千百万家庭的行业,尤其是其客户中,有很多年纪大、互联网操作水平偏低的人群。所以这个行业里大家经常问的问题常常是,应该把坏人拦在外面,还是把人放进来,有人做坏事时再“抓”?

    既要快又要稳还要合规地发展业务,这是银行在当前这个存量市场竞争的时代,需要去攻坚克难来实现的目标。

    07 困境七:做营销还是做服务?很难抉择。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不做营销吧,存款拉不来,开门红冲不动,新业务、新产品也没人理;做营销吧,心里很清楚是饮鸩止渴。今天花一块钱,明天就要花两块钱——用户的预期在提升;今天花100块钱冲高了规模,明天就要花200块钱冲更高的规模——老板的预期也在提升。

    做服务、做体验吧,做不动。你做100项服务投入巨大,但能传达多少出去、用户又能在心里感知到多少,都是不可控的。这需要自上而下长期、坚持的投入,但真的很难。

    再结合前面困境三和困境四得分析,你就会发现,要有效服务用户,其实也挺难的。

    对用户来说,说一千道一万,什么服务体验都不如投资体验:产品能不能稳一点,少一点回撤和波动?收益能不能高一点,跑赢市场跑赢他行?

    在这件事上,我的观点是: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两个都要。营销和服务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用户是否选择你,最终还是取决于你的主营业务。存、贷、汇,你真的做到足够好了吗?投前推品、投中顺畅、投后陪伴,你都做到位了吗?

    08 困境八:偏事业编的组织架构与市场化业务策略的冲突。

    这是一个挺大的矛盾:前台业务极度商业化和市场化,但同时中后台的架构设计却非常的事业编制化,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少银行至今还保留着科室的设计,等级制度也都比较严格。

    有些走得比较快的银行,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由于这个行业天然包含公共服务和监管约束的属性,导致其不管怎么改革优化,最终对流程、制度和层级的设置都无法从根本上动摇。

    在此情况下,破局之道往往是根据市场机会和目标,快速搭建一个团队创设新的服务和产品,并尽快拿到业务结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并扩展到原有的团队中,推动组织关系的变革和演化。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涟漪式变革”。

    通过一轮又一轮、一个业务又一个业务的改变,整个组织就能实现肉眼可见的进化。

    09 困境九:网点队伍与ChatGPT,一只胳膊在萎缩,另一只胳膊还没长出来。

    虽然网点成本高企、撤并网点的信息时不时都会出现在媒体报道或是银行年报里,但目前多数银行的产能和业绩,还是高度依赖支行队伍的执行。

    同时,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很清楚地揭示了其巨大的潜力。可惜,谁都不知道该怎么把业务发展结合上去——或者,人工智能本身也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

    在这件事情上我的观点是,未来网点队伍与人工智能并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融合与协同的模式:重复的/远程的工作、智能化的策略都由人工智能来提供,而与用户面对面建立信任感、长期陪伴服务的工作,则依旧由网点人工来提供。

    人工往后退一步,人工智能往前进一步,这一退一进之间,正是用户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过程,也是银行经营模式升级和革命的过程。

    10 困境十:多种金融产品之间的销售逻辑冲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不同的产品往往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而不同的部门都有自己的KPI。这个问题跟银行没有关系,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当年某宝刚推出时,在公司内部也曾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用户把钱都转到货币基金里去了,那余额账户内的资金不是就少了吗?由此带来的利润也将大幅下降,这对余额团队和公司来说,都是损失。但从今天回望,就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其实是三赢的:用户获得了更高的资金收益和支付便利、某宝的规模大幅增长并引发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余额保有量不但没跌反而增加了。

    回到银行业务,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冲突。用户如果有一笔钱进来,如果他有明确诉求而且风险收益匹配,那就直接投到目标资产就好;但在没有特定目标和要求的情况下,又该买什么?

    活存利润高,但留存低,价值贡献低;

    定存成本高,但能锁定资金,对AUM留存的作用显著;

    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因为风测要求和破净潮,对用户的心理造成了显著冲击。经过去年4月和11月两波债市波动,部分风险厌恶型资金回退到了定存账户中,未来路在何方?同时,如果做大了灵活期限的理财产品,对活存的替代和挤出效应如何应对?在AUM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引导用户把钱从活存转入灵活期限理财,开发成本就不算了,本身资金成本就直接被抬高了,这笔账该找谁来算?

    非货公募基金,对选品和投研要求很高,这需要持续建设和投入。到客户经理层面,有基金从业资格的人数不多,而且就算考到资格了,有能力有精力去做功课、讲清楚的人,那就更少了。更何况,基金卖出去之后还会有波动,这对售后服务和陪伴的要求也不低。所以结果就是要么不卖基金,要么就是卖新发基金(有基金公司加持和提供后续服务),少有持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屁股(KPI)决定脑袋”的思路,是永远都找不到解法的。说到底,其实方法简单到令人发指: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策略。

    让用户的钱更方便地进来、让进来的钱匹配到最适合他的资产,让要出去的钱能方便快速地赎回、流走。在这个过程中,再去叠加差异化的服务、权益和陪伴,做好业务交叉和协同。这种模式就像经营餐馆,你希望自己的餐馆永远生意兴隆、客满高台。但如果要获得更多利润,一定是提高翻台率,让用户开心来、开心走。用户需求满足了,你的利润也高了。

    张小龙曾经说,希望用户在微信上用完即走。但正因为他给用户提供了这种便利的价值,用户反而花更多时间在微信上。

    同样的逻辑,如果你想提升AUM,应该追求的不该是牺牲用户便利、被死死锁住的AUM,而是流动的资金、被高效满足的需求。于是,那些从前没有被你看到的用户、那些行外的增量AUM,会悄悄地、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11 困境十一:专业度的挑战,从底层的金融产品设计,到最表层的用户端呈现都有待提升。

    用户在这件事情上,有一个需求金字塔,从强到弱分别是:好爽、好用、好看。从目的上看,是要能够提供一整套有效且好用的线上平台,让用户自决策、自增长起来。

    具体来说,所谓好爽,指的是用户的投资体验好,回撤低收益稳就不说了,这个很依赖总行层面的选品和策略,目前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但相比互联网大厂或是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在投后的陪伴和服务算是做得最好的。线下有网点客户经理、线上有客服,起码找得到人、吐得了槽。

    所谓的好用,拆解下来无非三点:减少一些营销打扰、缩短一些操作链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验证。

    所谓的好看,首先还不是视觉上的美观,而是在合适的地方看到合适的内容。目前的线上产品设计,要么就是特别极简,列表页或是货架上寥寥几个字段就想让用户下单决策购买;要么就是极度臃肿,详情页或是其他位置塞满文本信息,让用户无法抓住重点。

    这一点,在过去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用户的选品和决策大部分都是发生在线下的,线上平台只是一个交易的载体。但时至今日,进入存量用户竞争、精细化运营阶段之后,一套好爽、好用、好看的线上交易平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只有建立起一套不依赖于人工驱动的线上用户增长模式,并且在用户规模和AUM上有实打实的数字产出,未来所谓的人工智能接入才有可能——换言之,业务只有先在线化,数据化,才能有后来的智能化,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步骤也不能少。

    尾声 11个困境,背后对应的是11个挑战,也是11个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经济周期转换的大背景下,新零售转型叠加大众财富管理业务创新,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我相信所有踮起脚尖望向未来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正照在自己脸上。

    而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将一起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注:

    1)本文没有用《股份制银行零售 AUM 的困境与出路》这样的拗口标题,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对股份行来说价值更大一些,所以文中的“银行”,特指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城商行则是另一套经营逻辑了,在此不赘述。

    2)以上内容是针对普遍情况的描述和探讨,不针对某一家具体的银行做出褒贬评价,亦不代表本人所任职机构的意见。

    专栏作家

    张德春,微信公众号:道是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曾任职于蚂蚁财富,前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部总监兼信息技术总监,专研(互联网+金融)逾17年。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ChatGPT模型走入“快进式”,各大电商平台重金入场有何变局?

    设计动态 2023-04-24
    ChatGPT的“狂风”正吹向电商。‍‍‍‍‍‍‍‍‍‍‍‍‍‍‍‍‍‍‍‍‍ 这股人工智能的风潮,不仅让资本市场上出现一批新秀,就连平静许久的国内互联网大厂,也一齐把目光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 早前,百度、华为、阿里等众多业界巨擘就都纷纷加入了战队。继美团王慧

    最近一段时间,大模型的“风”在互联网圈吹了起来,大厂和大佬们也纷纷下场赶赴至这一赛道。那么大模型应用的发展,会给其他行业,比如电商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AI大模型的发展、以及大模型对电商的影响等方面做了解读,一起来看。

    ChatGPT的“狂风”正吹向电商。‍‍‍‍‍‍‍‍‍‍‍‍‍‍‍‍‍‍‍‍‍

    这股人工智能的风潮,不仅让资本市场上出现一批新秀,就连平静许久的国内互联网大厂,也一齐把目光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

    早前,百度、华为、阿里等众多业界巨擘就都纷纷加入了战队。继美团王慧文、京东前AI掌门人周伯文、快手AI核心人物李岩、阿里贾扬清、搜狗王小川等入局ChatGPT之后,李开复近日也宣布正亲自筹组中文版ChatGPT公司“Project AI 2.0”。

    在3月底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透露,腾讯正在研发AIGC以及大模型相关技术,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也在酝酿中,这使得早前的市场传言变成了现实。

    各大厂和大佬们亲自下场赶赴“大模型”赛道,唯恐落后。不过凡事皆具两面性,国产AIGC产品,距离ChatGPT还有多远?人工智能的争议,是否会更上一阶?

    一、大厂涌入“大模型” 早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表示:“ChatGPT的诞生丝毫不亚于个人电脑的诞生。”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表示:“ChatGPT只是起点,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时刻”。

    现在,在国内众多大佬的类比普及之下,ChatGPT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厂纷纷想来一探究竟,已走过60余年的AI技术,能为具体产业带来怎样的革新。

    首先,百度作为曾经的“BAT”三巨头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远不如腾讯和阿里。但其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投身于AI应用研发中。

    早在2012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2014年又搭建了“百度大脑”,2016年开始AII in AI,2019年推出文心大模型ERNIE 1.0。

    而由百度自然语言处理团队开发的文心一言,李彦宏认为其或许将打开三大产业机会:第一是新兴云计算公司,从IaaS转向MaaS(大模型即服务),大模型应用将更为广泛,智能云地位提高;第二是通过调用大模型能力,为行业输出解决方案的公司;第三,基于大模型技术底座的应用服务商。

    从李彦宏的言论来看,相比于此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利,此次百度在AI技术层面,从研发和认知上都做了更充足的准备。

    其次,与百度相比,阿里也在砸重金投入AI技术。

    早在2020年初,阿里达摩院就启动了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M6项目,同年6月推出3亿参数的基础模型。2021年1月,模型参数就达到了百亿量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多模态模型;2021年5月,具有万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9月,阿里推出了达摩院联手CCF开源发展委员会共同推出AI模型社区“魔搭”ModelScope,旨在降低AI的应用门槛。

    近日,阿里通义千问语言大模型的发布,正式宣告了阿里大模型的问世。不过,电商业务为主的阿里,在AI技术中会侧重探索电商的升级服务上。

    毕竟从国内电商生态来看,无论是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大厂,还是货架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业态,行业已很久没出现新花样了。并且,电商行业在物流、支付、售后等方面的基建也趋于稳定,需要从其他方面给商家、消费者、资本市场讲新故事。

    阿里的竞对京东,也是电商界的元老级玩家。中国电商巨企京东集团副总裁何晓冬说,京东将在今年发布新一代产业大模型,言犀是“京东版”ChatGPT,其预训练参数达到千亿级,品类覆盖超过3000种,人工审核通过率超过95%、生成文字逾30亿字。

    今年2月,网传前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网络发布“英雄帖”,称要组队拥抱新时代,打造中国Open AI。王兴则将以个人身份参与王慧文创业公司“光年之外”的A轮投资,并出任董事。

    除了电商平台,像腾讯这类以社交和游戏为王牌业务的企业,在介入ChatGPT方面也有自己的目标和侧重。在之前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三大趋势: 分别是AI驱动、全真互联、产业互联网。

    腾讯可围绕生成式AI应用,将技术融入进现有的业务之中,寻找增量。比如,让生成式AI与微信、QQ等社交应用关联,利用其在数据端的优势,打造新的市场。生成式AI还在游戏交互方面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可以带来更自然、更个性化的游戏体验。

    总之,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抢滩生成式AI。

    二、ChatGPT对电商产业影响几何 大厂重金砸向ChatGPT领域,与当前的人口增长红利渐退、流量红利消失相关。大量企业降本增效 ,但裁员方式太过负面,不如用技术革新代替一些工种。

    具体而言,2023年3月15日,OpenAI推出GPT-4,对电商平台、商家,都有重大意义。GPT-4的回答准确性大幅提高,还具备更高水平的识图能力,具备图片输入能力,能够生成歌词、创意文本,实现风格变化,GPT-4的文字输入限制提升至2.5万字。甚至在很多专业和学术基准上表现与人类差不多。

    对电商平台来说,ChatGPT等应用能提升效率。通过生成式AI,电商行业或许能在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对话式导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预算、时间规划,来为消费提供多种便捷选择和更好的消费体验。

    比如,海外电商服务平台Shopify旗下电商平台SHOP、生鲜电商Instacart、购物平台Klarna目前均使用ChatGPT开发智能导购模块。

    平台会通过ChatGPT实现产品信息的自动生成、SEO优化、社媒营销文案撰写,以便于为为客户提供实时信息,实现降本增效。ChatGPT还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做好产品组合并进行推荐,优化购物体验的同时提升转化率,达到真正的千人千面。

    在选购环节之后,ChatGPT于电商支付环节亦有可为。互联网支付服务商Stripe目前与OpenAI达成合作协议,为OpenAI商业化后的计费、记账、税务自动化提供服务。同时,Stripe正对14个GPT基础设施进行试验, 包括支持定制、回答有关支持的问题和欺诈检测,从而优化支付流程,降低支付风险。

    对中小商家来说, AI技术能替代部分商家运营和客服的工作,为商家节约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 ChatGPT驱动的效率变革将改变电商各个链条的人力成本 ,进而改变行业格局。

    除了传统电商平台,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流量分发的逻辑也有可能会改变 。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目前展现出的能力,它有望成为浏览、搜索、信息汇总的终端,将浏览器、app、用户文档、工具类应用的信息集成起来,成为新的流量中心,目前ChatGPT依靠三方插件已经可以实现一键下单购物,后续技术迭代有望加强易用性,有望使类ChatGPT工具成为新的电商流量中心。

    并且,在短视频平台中活跃的网红达人,也能被AI生成的个性内容替代。目前应用AI绘制人像应用已相对成熟。 重重编码下的虚拟偶像,成本远低于真人,还能全时段直播,未来或许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网红。

    可以看出,ChatGPT等相关应用的研发,确实能为平台、商家、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

    根据艾媒咨询显示,虚拟人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分别达到 6402.7 亿元和 480.6 亿元。

    目前,“深度合成 +计算驱动”型的虚拟人,综合运用文本、图像、音频等生成技术,打造综合外观、面部表情、发声习惯等产出全面拟人化的数字内容,属于 AIGC 领域。此种多模态生成技术的聚合应用在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领域。

    人工智能的前景虽广阔,但凡事有利则有弊。

    三、技术革新的“两面性” 目前国内的生成式AI产品,大多还不完备。

    不久前的北京钉峰会上,钉钉宣布正式接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输入斜杠“/”即可唤起智能服务,因此钉钉产品将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升级成为智能协同办公平台、智能应用开发平台。此外,钉钉斜杠还能根据需求撰写文案、设计海报等。

    不过在现场演示当中,钉钉似乎出现了“翻车”。在文生图演示中,钉钉出现和文心一言类似问题,即输入“赴汤蹈火”表情,却出现了一锅汤上面有一只着火的类似汤圆造型的动漫人物,随后引发广泛热议。

    随着国产GPT模型“大跃进”,演示“翻车”情况似乎避免不了。有博主表示,百度文心一言在根据“海绵宝宝大战钢铁侠”指令绘图时,“给出的画面是海绵宝宝穿着钢铁侠的服装;被要求“画一张三体人的画像”时,生成的图像是三个人并肩站立;画“在珠穆朗玛峰上烤全羊”,给出的画作却是一只羊站在珠穆朗玛峰下的一个火堆旁。

    当然,这些问题在处于初期的国产生成式AI中并不算本质难题。正因与ChatGPT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产品才需要反馈,才能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目前ChatGPT作为一种工具,已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应用。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工作不保?过去“外卖困死在算法里”的现象如何避免?

    《西部世界》第一季结尾,AI机器人“觉醒”,产生了自我意识,并开始对人类之前残暴行为采取报复行动。当然,编剧构造的小镇故事相对极端。

    3月底,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希奥,特斯拉CEO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1000多名来自学界、商界和政策界的人士发表联名信,要求暂停研发强于GPT-4的AI系统至少6个月,以便更好地评估风险和建立监管框架。

    不过,不论在早期进化,还是对工具的使用上,人脑的学习力是人最大优势。AI技术的进步,也在倒推各行各业的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作者:萧杰

    原文标题:ChatGPT模型“大跃进”,各大电商平台重金入场有何变局?

    来源公众号:鲸商(ID:bizwhale),打透品牌方法论,挖掘渠道新机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鲸商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从“练习生”到公园“摆摊”,年轻人开启职业探索的新风潮

    设计动态 2023-04-24
    裸辞、Gap year、转行、摆摊文化似乎正成为青年群体中的主流词汇。 近段时间,一条“闪送员陈师傅”的视频,让主人公陈涛的“哲学系研究生、前记者、公关、新媒体”等过往经历与“外卖员”的当下身份产生激烈对撞,脑力劳动到体力劳动的转变,结合脱下“孔乙己长衫”论,

    裸辞、Gap year、转行、摆摊文化展现着青年人们渴求的自由,在三年疫情的反复捶打、就业压力、及chatGPT迅速迭代对传统工种带来的重重刺激下,是否将迎来新一波职业探索的新风潮?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裸辞、Gap year、转行、摆摊文化似乎正成为青年群体中的主流词汇。

    近段时间,一条“闪送员陈师傅”的视频,让主人公陈涛的“哲学系研究生、前记者、公关、新媒体”等过往经历与“外卖员”的当下身份产生激烈对撞,脑力劳动到体力劳动的转变,结合脱下“孔乙己长衫”论,一时掀起阵阵舆论。

    与此同时, 不少公众人物也频现于生活化场景,成为体力劳动的践行者。

    刘昊然董子健摆摊调酒、前爱豆徐炳超转行卖包子、陈翔夜市卖烤肠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中《大厂裸辞gap year》《30岁转行干货分享》《蝴蝶翅膀摆摊卖爆了》《花式搞副业不踩雷》等点击上万的文章及视频更是早已活跃良久。

    无论是38岁记者转行送外卖、明星摆摊卖包子烤肠、抑或是裸辞的青年人们,从几年前一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呈引发的社会议题,到如今返乡种地、自媒体创业、咖啡店打工的自由职业践行者们, 渴求自由的青年人们,在三年疫情的反复捶打、就业压力、及chat gpt迅速迭代对传统工种带来的重重刺激下,或将迎来新一波职业探索的新风潮。

    我们和几位青年小伙伴聊了聊,在跨行业、体力活、自主创业等关键字背后,得以窥见青年群体对职场的当代态度。

    01 裸辞转行后悔吗?后悔没早点 28岁的前综艺宣发人阿真在2022年选择裸辞。回忆起从事文娱行业这四年,最终压垮阿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大部分时间在进行重复的工作,一度找不到上升天花板和工作的意义。

    基于文娱行业时常因为预算不足而束手束脚的窘迫,在裸辞后将求职目标定在了还算有钱的新消费行业的品牌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阿真成功跨行业到一家服装公司做品牌。

    “在某个行业呆久了,熟悉了那个行业的运作方式,转行必然会不适应。就比如其他行业通常是需要坐班打卡的,这点对于作息紊乱的文娱人来说就实在很痛苦。”

    看重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成长意义的阿真,当下在新领域还没有太多兴奋感和成就感,“毕竟是跨行业,还在摸索阶段。当下的比较焦虑的部分,是不确定行业前景如何。”阿真表示。

    精神与身体总有一个随时待命,是文娱行业的普遍状态。阿真身边转行的同行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在等待机会,阿真认为, “选择留下的人或许是因为习惯,或许是仍对不稳定的大环境产生恐惧、暂时想留在舒适圈,抑或是对内容行业存有热爱吧。”

    同阿真一样选择“裸辞”的青年人并不在少数。Just So Soul研究院针对Soul App站内用户的调研《Z世代工作生活态度洞察:勇气一代的梦想与选择》报告显示: 超七成年轻人不担心“裸辞”,八成年轻人有转行想法。

    当被问到“如果时间倒退回到一年前,还会选择裸辞或是进入现在的行业吗”时,阿真斩钉截铁地表示,“会。觉得自己转型还是晚了,应该趁年轻多尝试!”

    02 开店失利,去做“从零开始的打工人” 24岁的前剧本杀店老板青青从创业到转行为打工人,为期两年。

    2020年大学毕业后,青青和朋友合伙在北京开了家剧本杀店。本科会计专业的青青,耳濡目染家里的经商思维,在毕业前就萌生了“给自己打工”的想法,这一愿景在她实习期间饱受北京地铁高峰通勤后更为强烈。

    青青坦言,当初创业也是踩准了风口。据小黑探数据:2020年10月,全国的“剧本杀”门店已经由起初的2400家发展超过了2.5万家,门店大部分集中在商圈、大学等人流密集处,线下体验玩家人数超过3000万。

    青青的店铺便根植于线下剧本杀产业的“黄金年代”。 家人赞助加上合伙人支持,青青和朋友俩人准备了50万左右的启动资金,在北京六环某大学附近租下一家不到200平的店铺,年租18万,装修费差不多花了30万。

    “当时想着做大做好,毕竟是第一次创业嘛,每一间主题房都很用心装修。再加上买本子、请Dm,有段时间生意真的很好,看得到回本的希望。”

    “赶上了这两年真的五味杂陈。”青青还记得, 2021年北京市就地过年政策发布,线下娱乐业态开启了短暂的狂欢。那段时间是生意的高光时刻,店里可谓“三天三夜,三更半夜,昼夜不停歇”的状态,日营业额均过万不在话下 。

    短暂的狂欢后,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能猜到了。

    24周岁的青青最头疼的是“我爸几乎每周都给我打电话,内容一定是围绕着叫我回老家买车买房处对象。因为家里也是做生意的,所以父母一直不想让我在外,总是以‘回家找个稳定的工作,给你买房买车,女孩子不用那么拼,家里也不缺钱’等说辞给我压力。”

    在合伙人退出后,青青的开店梦也算是暂时熄火,但她从没想过回老家。现在就是一边往出盘店面一边做简历准备开始打工生活的状态,“看着当时快20几万盘下的店面要折价盘出,挫败感挺强的。”但一心想要“东山再起”的青青决定这一次自己积攒启动资金,不问家里拿钱了。

    青青现在对文娱行业兴趣很大,可能会找份自媒体相关的工作一边汲取经验,一边观察创业可能, “尽可能多的保持自由会一直是我的职场目标”。

    03 摆摊做生意,艺人“转行”是“故意还是不小心”? 当2019年通过选秀综艺《青春有你》进入观众视野的徐炳超,规律地出现在某工商大学门口,每天2-3小时,他不是在搞签售见面会,也不是在真人秀体验,而是在卖自己做的包子。

    五六点出摊,八点多卖完。粉丝已经打探好徐炳超的出摊规律。一位每天都会去排队的客户称,“馄饨皮包的包子确实新鲜,也很好吃。”

    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徐炳超曾表示卖包子是偶然发生。过年时在老家街道上被这款包子惊艳到,于是在一个辗转难寐的晚上,徐炳超萌生了将包子带给更多人吃的想法,遂去拜访包子师傅,后者表示十几年的老手艺不外传,软磨硬泡下,师傅答应传授包子秘诀。#徐炳超杭州街头卖包子#很快登上热搜。

    无独有偶,2022年有网友偶遇刘昊然、董子健在亮马河边摆摊卖调酒。据刘昊然后续接受采访报道显示:每天下午,在家切柠檬,准备薄荷叶,用大塑料桶装满冰块,八九点钟去河边支个摊子,一大帮人喝酒聊天,一大杯莫吉托卖20块。

    想要凭借体力劳动努力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小红书里互联网、国企等行业转行做咖啡师的案例层出不穷,抖音上更不乏架起摊子和手机,摆摊煮泡面、炒河粉的年轻人。早在去年,摆摊经济的蹿红便屡次登陆话题榜单,如今摆摊经济正在呈现出年轻化、精细化趋势,青年人敢想敢做的精神与社交网络的助推、各类信息差的减少,都促成一股强大的行动力量。

    25岁的阿智在2020年辞职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淄博烧烤爆火全网后,他已经动身前往淄博调研,准备看看回京开店的可能。

    当然除了不经意的发展主业/副业外,也有艺人将摆摊文化发展成一种新式营销手法。如陈翔的“全国循摆(循环摆摊)北京站”,颇有些全国巡演的阵仗。

    如此看来,地摊文化或将在未来成为影视剧综的新式宣发手法。

    同样有尝试过在公园摆摊、在家种植的阿真向娱乐独角兽表示,“干体力活是对精神内耗的一种反抗。谁不想养猪种地?对土地的爱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基因,看着植物动物的成长过程是有趣的。那档综艺《种地吧》主题曲唱的就是‘土地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

    作为前综艺宣发,阿真也很理解艺人摆摊有一部分是不得已而为。 “鉴于身上合约带来的竞业约束,有一部分应该是有营销的成分。但确实当下市场会更喜欢接地气的艺人形象。”

    04 结语 数字职业的兴起、地摊文化制造的副业可能性,都为裸辞追逐Gap year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缓冲地带与职业可能性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显示,净增了158个新职业,职业数达1639个,并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在前文提到的《报告》中同样显示,在soul中,约26%的年轻人是“副业青年”,电商(20.4%)、自媒体(17%)和知识付费/技能付费(16.8%)是最普及的副业TOP3。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孕育出诸多新型职业,3.3%的年轻人开始从事“捏脸师”等元宇宙相关职业。

    在多则采访中,这些转行的青年人们不约而同将此刻抉择的收获指向了自由、快乐。

    38岁当起外卖员的陈涛曾发表过关于“送外卖比在企业写公关稿要开心”、“改稿意味着否定但送外卖只要一次并且会收获感谢”等“外送开心论”;阿真转行后觉得应该早点下决定,趁年轻需要多尝试;刘昊然在一则采访中回忆那段摆摊卖酒时光,“凌晨四五点钟走回家睡觉,那段日子巨开心”。

    当转行愈发频现、 摆摊等看似体力实则考验社交、谈判等能力的复合型工作,开始成为年轻人的试炼场,当获得感与成就感为主导的各行各业在被契合时代审美的年轻人们“扩充”与“改造”。

    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青年人正在打开一扇门,通往那个陈涛口中“在夜晚,车很少、吹着风,跑起来有自由和飞翔的感觉”的地方。

    作者:赤木瓶子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原文标题:从“练习生”到公园“摆摊”,年轻人为何“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调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AIGC席卷,抖快、阅文、知乎大战网文圈

    设计动态 2023-04-24
    成熟的网文市场,时不时进来一条鲶鱼。 经历了二十几个夏秋秋冬,网文市场形成了阅文、晋江、七猫、番茄等平台割据一方稳定的市场格局。后来暗自布局网文市场的知乎、抖音、快手等新玩家开始浮出水面,未来的市场纷争下或许会诞生出新的网文强者。 一直在谋求商业化的知乎将电商

    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网文市场玩家正在寻找切入点。知乎作为网文市场的老玩家,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版权和运营等问题,还要和新玩家抖音、快手,还有阅文、番茄等网文市场原住民们强抢食,任重道远。AIGC席卷下,抖快、阅文、知乎大战网文圈,格局将会有什么变化?

    成熟的网文市场,时不时进来一条鲶鱼。

    经历了二十几个夏秋秋冬,网文市场形成了阅文、晋江、七猫、番茄等平台割据一方稳定的市场格局。后来暗自布局网文市场的知乎、抖音、快手等新玩家开始浮出水面,未来的市场纷争下或许会诞生出新的网文强者。

    一直在谋求商业化的知乎将电商、职业培训、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等商业化路径试了个遍,最后业绩收获少,经验收获多。

    近期,知乎上线了一款名为“盐言故事”的App。据了解,“盐言故事”承载了知乎的盐选故事业务,提供专门的故事内容阅读服务,新App与知乎账号打通,用户可以通过原有的知乎账号授权登录,并保有盐选会员全部权益。

    知乎将打包短篇故事内容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容业务,这背后的深意与其商业化布局相关。

    一、知乎付费会员突破1000万 过去一年,疫情导致全球广告市场疲软,知乎的营收主力广告业务承压,不过知乎2022年全年财报不乏增长亮点。

    知乎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总收入为36.05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广告业务收入为9.3亿元,同比下降20%,内容商务解决方案收入为10.3亿元,同比增长6%,职业培训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442%,其他业务收入为1.7亿元,同比增长54%。

    值得注意,职业培训业务增长最快,但会员付费业务营收最高,已接棒广告业务成为知乎的主要的营收支柱。知乎付费会员本财年收入为12.3亿元,同比上一财年同期的6.7亿元,本财年该项收入增长84%。

    付费会员业务的增长与订阅会员数量的增长息息相关。去年7月,知乎月均付费会员数突破了 1000 万,而2022年第四季度月平均订阅会员数已达到1300万,同比增长112.5%,2022年的平均MAUs达到1.01亿。

    正如知乎创始人周源所说的:“付费会员突破1000万关口,标志着知乎商业化进入了新的里程碑”。也意味着知乎以知识付费为方向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

    一方面,在网文付费市场趋于饱和,阅文付费会员流失的背景下,知乎付费会员数量能实现正增长实属不易。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阅文平台整体平均MAU为2.44亿,同比减少1.9%,付费用户数为790万,同比减少9.2%,且每名付费用户平均每月收入同比减少5%。

    另一方面,数量庞大而且活跃的“盐选会员”有望盘活知乎存量用户,为其探索网文商业化路径铺路。打开知乎,几乎每一条热门问答评论下都有这样的评论“有什么文是尊贵的盐选会员不能看的”,尊贵盐选会员的热梗口口相传,将进一步打开严选故事的知名度。

    当然,会员付费用户突破1000万大关,也不能保证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就此顺遂。早前知乎曾上线一款故事阅读平台“来鸭”,和“盐言故事”一样故事以短篇为主,支持文字和视频两种形式,而该产品上市不久后就下架了。

    知乎加码网文市场不只要解决自身内容版权和运营等问题,还要和新玩家抖音、快手,还有阅文、番茄等网文市场原住民们强抢食,任重道远。

    二、抖音、快手携流量来袭 近几年,“短视频+”盛行,电商、本地生活、社交、知识付费领域的“新一轮竞争”背后都有短视频平台的身影,现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盯上了网文这块蛋糕。

    抖音在内测一个名为“抖音故事”的功能,达人或MCN机构可以在发布的网文推广视频中挂载相关小程序,用户点击后就能进行阅读浏览,还在个人中心内设置了一个名为“我的读书”的入口,可以搜索、阅读网文内容。

    抖音携流量入局网文市场,乍一看显得突然但细想又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

    一来,为增加用户粘度和使用时长,抖音需要持续丰富平台内容生态,而网文用户停留时间较长,是抖音的不二选择;二来,网文产业链和商业化模式足够成熟,不需要抖音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模式。三来,直播、电商之后,抖音需要探索更多流量变现的渠道。

    无独有偶,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的“快手免费小说APP软件”著作权已获得登记批准,布局网文市场的决心不言而喻。和抖音一样,庞大的流量是抖音入局网文市场的底气,而且同样也是为了争夺用户注意力和停留时长。

    尽管抖音和快手进军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时一路高歌猛进,但不代表在网文市场也能游刃有余。

    一方面,独家网文内容即平台核心竞争力,作者又决定独家内容的产量,而短视频平台缺乏文字创作者,以及孵化和培养文字创作者的体系。另一方面,阅文、掌阅、起点等传统阅读平台,纷纷开启“免费+付费”双驱动模式,短视频平台度无论采用付费模式还是免费模式,都没有差异化优势。

    和知乎相比,抖音、快手发展网文业务的优势在于流量,两者的超级流量池可以快速的孵化爆款网文。不足之处在于,知乎上的短片内容创作者体系和读者生态相对完善,其对创作者和营销推广进行了很大的流量、资金扶持,积极从社区内外各渠道吸引创作者到知乎创作故事内容。

    总而言之,知乎、抖音、快手进军网文市场上各有优势,势均力敌,但和阅文、掌阅等原住民相比,这些新晋玩家的内容竞争力还未彻底形成。

    三、阅文、掌阅高筑内容护城河 网文新玩家们想要打破固有格局,重新建立游戏规则并非易事,因为阅文、掌阅等头部网文平台的先发优势在不断扩大。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阅文集团总营收76.3亿元;基于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归母净利润为13.5亿元,同比增长9.6%,对应净利率达17.7%,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此外,阅文2022年自由现金流11.8亿元,同比增长了49.5%。

    众所周知,阅文、掌阅等网文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对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作家资源和强大的内容库,以及后期为形成的IP精细化运营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阅文、掌阅能与时俱进的调整方向并且做出新部署。

    在内容方面,阅文、掌阅继续深挖内容护城河,进一步夯实自身在网文市场的头部地位。2022年,阅文集团加大对精品内容为核心的业务投入,继续孵化和培养有潜力的作家,阅文平台新增约54万名作家及95万本作品,新增字数超过390亿。

    正如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所说的:“2022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优质内容生态建设、狠抓精品产出;进一步聚焦以IP为核心的关键业务和长期目标,增强我们在IP产业链中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运营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用户方面,尽管受到了免费阅读模式的冲击,用户量出现了短暂下滑,但随着阅文、掌阅推动“免费+付费”双驱模式,用户规模相对稳定。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阅文平台整体平均MAU为2.44亿,付费用户数为790万。每名付费用户平均每月收入37.8元。具体来看,阅文自有平台产品及腾讯自营渠道的平均MAU为2.44亿,其中阅文自有平台产品的平均MAU为1.1亿,腾讯产品自营渠道的平均MAU为1.34亿。

    在商业化方面,阅文、掌阅深化IP影视化改编路径,以IP开发为驱动力,释放平台商业价值。阅文和掌阅基于丰富的优质内容优势深入布局 IP 衍生产业链,进一步改善平台营收能力,打开平台长期增长空间。

    近几年,掌阅上线《元龙》《绝世武魂》《独步逍遥》等动漫作品,阅文先后推出了《庆余年》《赘婿》等爆款影视剧,使得平台业绩获得了长足的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阅文版权运营及其他业务收入达32.6亿元,全年稳健的业绩表现主要归功于阅文IP生态链的自建能力夯实和产业协同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掌阅、阅文加快推进网络文学全球化进程,并且积极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对原有业务流程的改造和升级,针对性推进降本增效举措,实现各个环节的效率稳步提升,成本合理管控。

    四、AIGC浪潮席卷,网文技术变革 网文市场低门槛、前景广,互联网大厂都想来分一杯羹,新老玩家各筑护城河,网文市场竞争未到终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389.3亿元,同比实现8.8%的高速增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数量累计超2278万、涵盖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前景明朗竞争激烈,为破解盗版侵权问题、用户时长饱和等行业性难题,构筑新的业务增长曲线,网文平台聚焦高科技技术,恰逢ChatGPT为代表的AI模型爆火,AIGC(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成为各大网文平台摆脱增长困境的解题思路。

    据了解,知乎通过联合研发与战略投资的方式与国内顶尖大模型团队面壁智能达成深度合作,开发中文大模型产品并推进应用落地;掌阅科技与百度文心一言达成合作,还表示将会接入并测试各种AI模型,正在测试相关的AIGC技术;中文在线与澜舟科技合作,利用双方在数据和技术方面优势,打造国产AIGC产能。

    毫无疑问,AIGC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网文市场生产模式,AIGC技术成为知乎、掌阅、中文在线等网文平台新的支撑点。

    对于创作者来说,AIGC是很好的写作辅助工具,可以提高出创作者资料搜索的效率,也可以检测错别字以及提供一些创作思路,不只极大程度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为创作者提供了许多可发挥的空间。

    对于网文平台来说,AIGC是新的生产力工具,也是新的流量入口。手握内容版权资源、创作者生态和海量用户资源等优势的网文平台,有望借助 AI 大模型的多模态生成能力, 探索和创新商业模式。

    不过,AIGC作为AI驱动的一种新模式,始终离不开AI技术基座,知乎、掌阅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又或者与深耕AI领域的技术企业合作,融合AIGC之路任重道远。

    新玩家、新技术带来的不止机遇,还有更加紧张的竞争格局。未来,如何巩固内容护城河?构建技术利剑?从而拉新留存、促活,将会是诸多网文玩家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刘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万千独居年轻人,钻研出了“吃饭糊弄学”的精华

    设计动态 2023-04-24
    早些时候,“生活糊弄学”曾引起一波热潮,被称为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处世之道。 这种“糊弄学”被分解为社恐、i系人格表征、讨厌精神压力,还有敷衍乃至摆烂的生活态度。十几万“弄弄子”们宁愿在豆瓣打上万字分享糊弄之法,也不愿意在聚会乃至微信上多说一句消耗自己精神能量的话

    最近在网络平台上,不少人估计都看到过有关“吃饭糊弄学”的视频,视频里的人极尽所能地把做饭过程简单化,最后一刻则以光盘画面作为视频结尾。那么,这类“吃饭糊弄学”的视频背后隐藏着年轻人怎样的情感?不妨来看看作者的分析与解读。

    早些时候,“生活糊弄学”曾引起一波热潮,被称为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处世之道。

    这种“糊弄学”被分解为社恐、i系人格表征、讨厌精神压力,还有敷衍乃至摆烂的生活态度。十几万“弄弄子”们宁愿在豆瓣打上万字分享糊弄之法,也不愿意在聚会乃至微信上多说一句消耗自己精神能量的话。

    自动结束聊天,Gif来自抖音@山前合欢

    而最近,新的糊弄学又在互联网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便是新菜系——吃饭糊弄学。

    在这条赛道上,以往卷到飞起的美食博主必备条件全军覆没。糊弄学领导者们主打一个“攀比”简陋,餐具厨具背景一概没了讲究,连一个手机原相机的美食滤镜都不肯加。

    他们争取从操作到吃完饭,出镜的基本工具保持一致。

    不用菜刀、不拿锅铲、端锅吃饭 属于基本条件,如果还能在工序上再做精简,则必然能在同类中脱颖而出,量大实惠,则更是佼佼者。

    他们的评论区宽容度远高于以往美食博主,什么“油太多”“量太少”“不正宗”“制作过程太假”之类的常见评价几乎没有,挑剔的食客早已被烹饪过程过滤掉了。

    在美食区异军突起的这类博主,也在重新书写“糊弄学”的定义。

    01 吃饭糊弄学,可谓掌握着正儿八经的生活糊弄真谛。

    随手打开一个吃饭糊弄学的视频,过程简单,但一般都包含标准开头和结尾:做饭和光盘。

    做饭是全篇重点,但他们的灶台都是极尽简易之能。一只锅一只勺子作为全部基本工具,环境背景亦是白瓷砖水泥地,缝隙间挤出三个字“接地气”。

    B站博主“大家的养分”堪称典型,她做饭的工具则是一个电磁炉一只白铁盆,铁盆另有一只备用,粘锅了就换一个。

    砧板菜刀等我国厨房必备工具,不存在于这类博主的世界里。糊弄菜博主们绿菜葱花基本靠手撕,实在不方便就用剪刀铁勺,期间一些食材分离工作,都可以在锅里完成。

    食材方面,主打一个有啥用啥,但一锅之中花样要丰富。新鲜蔬菜基本顿顿要有,不过用量要少,因为洗菜麻烦,起到心理上补充营养足矣。至于需要进行更多处理的菜,直接就从食谱上划掉,像另一位UP主“香蕉柿子梨”,豆腐番茄之流从来都是整个下锅。

    在观众不解的眼神中,博主们操起勺子或炒或煮,完成了烹饪过程。至于吃饭,那自然是用饭后收拾的器具为标准。以锅为碗十分常见,虽然仅限于一人食,但也十分安逸舒服。

    整个操作下来,头一回见这情景的网友已经无话可说。而你似乎又无法从他们的操作中找到什么硬伤。最有趣的是,博主会用一干二净的盘子告诉你,这顿饭味道还不错。

    到此,吃饭糊弄学已经已经集齐了省钱、方便等要素。通常这类菜不存在什么难度,但你很难断言博主们是料理苦手—— 毕竟他们非常精准粗暴地省略了做饭最费时费力的部分,甚至暴打各大家电商的消费主义,让企图跻身必备家电之列的炒菜机显得甚是尴尬。

    当然,这种情况下就别太要求卖相了。

    糊弄菜当然不负责教会别人什么,经常以霍霍剩饭利用剩菜为前提,用看似极为轻佻的方式对待做饭这件事。不过即便与精致二字相去甚远,倒也真的能对人有所启发。不难想象工业半成品食材在其中使用率极高,但看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些博主对它们有超越常人的理解。

    比如想吃东北饭包,难处理的土豆直接用成品薯条顶替;又或者把午餐肉或肉肠捏碎取代肉馅炒菜;番茄整个下锅,会让去皮更容易…..

    同时,任何所谓的必需品都可以被替代。韩式辣白菜肥牛汤中用炸鸡代替肥牛,上海年糕汤中以芋圆代替年糕,听起来令人皱眉,但好像又说得过去。

    你很难将看似在做糊涂菜的博主们,划归到“美食博主”这一栏,但也不能完全说他们真就什么都没教——他们在身体力行,简单粗暴地告诉新手,给自己整点可以下咽的东西吃上,就是这么简单,没必要照本宣科一板一眼。

    糊弄菜其实并非真的糊弄,它讲究一个该马虎马虎,该认真认真。所以糊弄学博主每顿饭的制作过程和用料都令人一言难尽,然后你会惊讶的发现他们甚至要加一道自制甜品——至于甜品这种复杂的东西怎么操作,别担心,没有什么是杰伦代言过的手抓饼所不能解决的。

    名头响亮的豆沙包、紫薯派和芝士派其实都没啥难度,现成的馅料往里面一装,两头捏起来,塞进空气炸锅。事实证明在不考虑热量的情况下,再粗糙的糖油混合物也永远踩在人类味觉底线之上。

    正所谓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以糊弄,没人看见你攒了多少袜子才塞进洗衣机。但糊弄他人容易,唯有在吃饭这事上,你糊弄味觉,味觉也会糊弄你。

    吃饭糊弄学并非真的糊弄,甚至并非真的不懂做饭。例如懂行的人一眼看出某些博主炒菜吃饭共用的锅,偏偏是一口方便颠勺,十分讲究的大铁锅。在拒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便捷要求下,用最低的成本删繁就简直达目标,还收获一定的生活仪式感,才是其底层逻辑和终极奥义。

    而引人瞩目的神来一笔,肯定是风卷残云后,得意洋洋地将勺子扔进空锅里来画上句号的潇洒。一切挑剔都黯然失色,诟病其“浪费粮食”的人更是被堵在了当场,亦有不少人已经开心的“学到了”。

    02 关于“吃饭糊弄学”的灵感,如今难以找到准确的来源,一方面是当今打工人七零八落的生活导致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几代海外留学生们生活写照的延续。

    老干妈、可乐鸡翅吃到吐,对于他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很多人无法适应饮食差异导致吃饭水平直线下降,所以做糊弄饭算是基本功。B站up主YE-NONO曾更新过几十期“糊弄学”视频,做饭的风格就是以“吃饱”为主题,冷冻蔬菜、鸡胸肉、意面、玉米片都是常见食材,把几样能吃的东西搅拌到一起,基本就大功告成——尽管由于不太擅长烹饪,网友们经常为她的某些举动而上头。

    类似情况的海外视频博主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都以各种发达的工业半成品辅以冷冻或少量新鲜蔬菜维生——和国内最近兴起的吃饭糊弄学还有一个类似之处,就是大家都喜欢用AI方言配音,配合他们一切皆可凑合的行为,有种愈发欠打的感觉。

    下馆子的物价,和指望不来的外卖,让很多人本着一种“有的吃就不错”的心理,认真经营自己的糊弄学饮食。他们在国内互联网上颇为常见,常常彼此交流心得。

    后来“吃饭糊弄学”出了国内特供版本,从味道、方法,乃至营养上略显不同,毕竟国内物流产业发达,新鲜蔬菜种类繁多,也成了糊弄菜中最生活最讲究的存在,且必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刻进DNA里的种族天赋当然不仅仅体现在种菜上,更体现在吃菜上。除了蔬菜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坚实数据外,可能还体现在很多人对猪羡慕的目光中。

    社交媒体上有一类视频博主专精一种内容:做猪食。

    大家或许多少见过猪圈里的猪食,卖相色泽都很感人,实在看不出制作这类东西有什么观赏价值。

    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视频可知,猪崽们吃的东西一点没比人差多少:顿顿都是农家应季蔬菜,这个季节你还没吃上的笋,已经变成膘贴在它们身上了。猪食博主们不知从何处发掘了人们对猪食烹饪的喜爱,于是把握住了新赛道。

    网友们一开始对博主们利落的身手感兴趣。这些蔬菜处理起来异常简易,把泥冲干净,在生了火的灶台边,大砍刀如开了倍速一般挥出残影劈段,顺势丢进锅里,等它们煮烂。

    起初看切菜只是解压,久而久之人们就迷失在蔬菜鲜艳的色泽里,只剩下食欲了。在这类视频下,打工人的羡慕嫉妒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猪崽只需要对食物最简单处理(连皮都不用削),就能收获如此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甚至产生了幻想

    看似粗糙,实则美味和健康双丰收,这或许就是吃饭糊弄学的“野望”,不愿被工业化饮食彻底驯服的年轻打工人们,试图一种用最简单的方式收获美味和健康。

    03 不可否认的是,当吃饭糊弄学变成一种热门视频品类,追逐方向就会发生诡异的变化。一部分人似乎有着脱离原本轨道,向更混乱邪恶发展的苗头。

    比如使用隔夜外卖剩饭作为食材原本在糊弄菜中不算过分,但暴露在镜头下的卫生问题,就有些令人畏惧了。

    而如果在糊弄这条路上不遵循人类可以接受的章法,自己恐怕就会首先迷失自我——米饭、面条、饺子、沙拉、还有剩菜汤都可以下到一个锅里,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已经有了走上“邪路”的既视感。

    失序的大乱炖

    糊弄菜系或许不值得学习,但你可以从中体会精髓,比如不必再被“适量”二字困得不能动弹。又或许可以打开做饭的思路,每种食物都有另一面,同时每样食材都不是不可替代的。更可以放开打工人的枷锁: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吃饭的。

    “吃饭糊弄学”和生活糊弄学一样,它可以被称为懒惰,但当生活的压力来到每个打工人面前,糊弄也可以成为一种对抗——删繁就简,但绝不妥协。

    作者:铂伊西娅

    来源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研究游戏,也研究一切,用有趣的视角看世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游研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