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商家要100元,我却只给了99以后…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读:当我们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有一些红包或者积分优惠,原来100元只需要支付99元,但支付页面展示给商家的时候,会经常被误以为没给够钱。这样的场景下,有没有改进的需要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产品经理,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 201

    编辑导读:当我们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有一些红包或者积分优惠,原来100元只需要支付99元,但支付页面展示给商家的时候,会经常被误以为没给够钱。这样的场景下,有没有改进的需要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产品经理,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

    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说:

    每天有5亿人吐槽,还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微信7.0版本更新后,更是如此,但微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做出改变。

    其实何止是微信,任何大体量的互联网产品,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吐槽和改进建议。

    比如前一阵,看到小红书有关支付结果页的一个讨论——

    用户反馈,在有支付优惠等情况下,实际支付的金额,会低于商家实际收到的订单金额,于是担心商家以为自己少给了钱,感到尴尬。

    这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下面跟了三四百条评论,有表达同感的,也有给出建议的——

    看到这里,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做支付业务的产品经理,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下一步又会怎么处理?

    在往下进行思考之前, 你应该先感谢这些吐槽和提出意见的用户 ,因为他们是真正使用你的产品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产品变得更好的那些人。

    你必须记得,作为产品经理, 你是站在用户那边,和他们一起评价产品的;而不是站在产品那边,来评价用户的。 大多数时候,其实用户比产品经理更聪明。

    好,现在停一分钟,思考一下该怎么做,然后往下看我的观点。

    我的建议是—— 可以维持现状 。

    因为目前的实现方案,已经 足以覆盖大多数场景 的需求了,加上 改动后的用户成本 ,可以不做改动。

    01 首先看用户需求。

    从用户发生支付的场景来分析, 包括线上付款和线下付款两种情况 。

    其中,线上支付的款项到账是 非实时 的,需要在用户确认收货后,款项才会被划拨到商家账户。整个交易过程中,居中的电商平台承担了 信用担保 的功能。

    买家相信付了款一定可以买到货,卖家相信发了货一定可以收到款。

    在这种情况下,支付结果页就是单纯给用户本人查看和确认的: 看一看优惠或是红包抵扣了多少钱、自己实际支付了多少钱 。把实际支付金额放到最大最显眼的位置,肯定是最符合 用户预期 的。

    实际上,有些线上平台甚至在结果页 去掉了金额展示 ,而是仅仅提供查看订单的入口。用户点击进入订单页后,最显眼的(加大加红)就是实付金额,背后遵循的,也是这一套逻辑。

    当然,还有把实际支付金额和订单金额都显化的。

    比如在联通APP交话费:

    唤起的 交易结果页 ,显化的是实际支付金额,因为用户这里看的是付款金额和优惠力度 关闭支付结果页后,回到联通的 交费成功页 ,这时展示的是订单金额,让用户可以确认本次交费后可用的金额(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页面是否可以省去) 接下来,再来看线下支付。

    用户付款->用户确认收货->商家收款这三个动作,是 准实时 发生的,没有第三方平台居中担保,所以 信任 的问题需要交易双方当面确认。

    商家侧 :一般都有自己的界面和通知系统(如语音播报,“支付宝到账XX元”)可以获知收款情况,不依赖于客户的手机界面确认支付金额。 用户侧 :商家一般都有固定营业场所,如果收了钱不给东西,跑都没地方跑,所以用户天然是信任商家的。 于是 用户的关注点就变了 :不再关注商家是否可以实际交货,而是转而关心在一笔交易完成后,确认实际付出了多少钱,尤其是有红包或优惠券的情况下。所以把这部分金额放大是符合用户需求的。

    从帖子的案例来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帖主遇到的大概率是一些街头临时摊点、小店或是收款方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小商家。

    他们要么就是打印个收款码就出门,没有配套的系统,比如之前在上海时,八佰伴门口总有卖花的老婆婆,拎着一篮子花,旁边放个收款码;要么就是年纪大文化水平低不太懂操作,比如一些水果店里,帮忙暂时看店的老头老太太。

    这种场景下,跟客户完成支付后,跟商家说一声“老板付好了哈”基本就OK了,最多等个一分钟让对方再确认下就好。

    02 说到底, 商品交易的本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信任是其中的关键 :买家需要相信,给了钱卖家就会交货;卖家需要相信,交了货,买家就会给钱。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场景,概莫能外。

    线上交易 ,虽然用户付款、用户收货和商家收款在时空上不一致,但因为有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担保交易,所以信任问题也被解决掉了。

    线下交易 ,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买家不可能拿了东西就跑,卖家也不可能收了钱就抛下店面就逃,所以信任问题很容易解决。

    当 支付结果页不需要承担信任的功能 时,那么满足支付结果页持有者(也就是买家)需求,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在这里,就是让这些用户更加便利地看到自己的实付金额。

    此外,由于线下场景常常发生在小区附近、公司门口等熟悉的场所, 往往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 ,双方不一定叫得出对方名字,但基本已经脸熟了,所以会额外叠加交易双方的信任感,降低对诚信风险的评估。

    这时,给对方看支付结果页的必要性就更低了。

    03 其次,在讨论完用户需求之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优化方案的 用户 成本 。

    之前看到人提建议,可以 利用手机的陀螺仪 :当手机屏幕平放时(一般是给付款方自己看),凸显实付金额信息;当手机屏幕竖起来时(一般是给收款方看),凸显总付款金额。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案,结合手机硬件解决软件问题。在这里你可以先停住不往下看,想3秒钟,然后在评论区回复1表示支持,回复2表示不支持,看看大家的想法。

    我对这个方案的观点是:不支持。

    抛开前面分析的用户场景不谈,只看这个方案本身。

    在实操过程中,用户行为有可能是反过来的 :平放是给对方看,竖起来是给自己看。你总不能再增加一个使用偏好的选项,让用户选择到底平放是给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对不?

    再有, 怎么设定平放和竖起来的标准? 是不是要设定一个角度的范围?比如,设定竖起来的角度是X,那么45°

    毕竟,虽然90°才最符合“竖起来”的标准,但是真要这么直挺挺地给对方看,对方反而是看不清楚的。

    另外, 如果手机屏幕是倒过来的 ,且角度区间也是45°

    再有, 如果手机屏幕是180°水平放的 ,且倾斜角度也符合45°

    如果用户是老年人,手颤抖一下,或是略微偏了1° ,那应该算是平放还是竖起来呢?

    最后,你要的这么多功能, 陀螺仪又能支持实现到什么程度呢?

    除了以上问题,再回到用户自身。这个为了商家看得更清楚的改造项目,会不会因为这么颠来倒去的改造, 让使用了优惠券的用户增加了困惑:这个优惠,我到底用成功了没?

    复杂吗?困惑吗?

    其实还没完, 这还只是C端的改造。

    04 有人还建议 改造端的收款系统 ,增加收款商家的勾选项之类,相信我,这个 复杂度还要再翻倍 。而且不光是系统改造复杂,还要考虑会不会对系统 其他关联的功能 产生影响,需要一并评估。

    此外,改造以后,总要 给 商家做培训 吧?那么商家客户理解和学习的成本又该怎么算?

    假设以上一切都不是问题,这个项目立项了——这时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排优先级环节。

    项目经理跑过来问你, 现在需求池里有50个用户体验优化需求,这个需求排在哪里?预期上线时间是什么时候?

    抓狂不?

    05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描述:

    在有支付优惠等情况下,用户实际支付的金额,会低于商家实际收到的订单金额,于是担心商家以为自己少给了钱,感到尴尬。

    瞧,这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场景,而是 来自用户担心误会而带来的尴尬 。

    回想我之前的支付经历,确实一次都没有碰到过需要商家看我的支付结果页确认付款金额的情况(仅有的一两次是到一些小景点玩项目,那是给对方 个人转账 而不是商家收款)。

    但是,确实是有过“ 我用红包抵扣了支付金额,害怕商家误会我少付款 ”了的情况。

    这个“ 害怕 ”,其实也是用户真实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拥有 同理心 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

    可惜的是,上面的那些解法跟用户的实际需求偏离太远。

    怎么解?

    其实非常简单,最快速的一个方法,可以在支付结果页中, 在订单金额前面,增加一个字段名“商家收款” 即可。界面嘛,类似上文联通交费的支付结果页截图就好。

    除此之外,整体页面的结构不需要做任何改动。

    或者,就继续保持现有设计,并在收到用户反馈时,给予耐心的讲解和说明。 真正爱你产品的用户,才会愿意给你提意见 ;而经由这样的接触和互动,往往可以了解到用户这个槽点背后真正的问题,从而投入资源进行优化。 在我十几年的产品经理生涯中,曾多次受惠于这种方法。

    作为产品经理,不应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处缝缝补补给产品打补丁。反之, 你应该有自己的产品建设主线,去不断满足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并且一直寻找将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比如,集中精力提升支付成功率、缩短资金到账时间、推出产品的适老化设计、推出视障听障友好版本,可能对用户的价值会更大一些。

    好的,写到这里,文章就快结束了,简单总结一下吧:

    你做的任何一个产品或是功能,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喜欢不喜欢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必须记得: 作为产品经理, 你是站在用户那边,和他们一起评价产品的;而不是站在产品那边,来评价用户的。 评估一个功能或是改进该不该做,很简单,就两点:首先回到用户的实际场景,看是不是用户的 真实需求 ;其次评估 用户成本 ,改动之后,会不会给用户带来新的问题。 产品经理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坚持自己的产品建设主线。有问题要正视,要解决;但 重点一定要放在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上 。 少就是多。知道取舍很重要,相比之下,集中精力提升支付成功率、缩短资金到账时间、推出产品的适老化设计、推出视障听障友好版本,可能对用户的价值会更大一些。 别让自己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忙碌之中 。 做产品和过人生,道理都是一样一样的。 产品经理确实难做,不过正因为难,才更好玩,更值得挑战,对不?

    祝你好运!

    注:本文仅为产品方案探讨,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任职公司看法。

    #专栏作家# 张德春,微信公众号:道是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目前任职于蚂蚁财富,前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部总监兼信息技术总监、平安壹钱包产品总监、Wind资讯移动产品负责人,专研(互联网+金融)逾15年。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2,我对SaaS的三层解读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疫情的出现,使企业数字化转型愈加迫切。在那之前,需要注意这一点,在当下的环境中,关于SaaS的产品都有哪些不确定性呢?本文作者会根据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解读,值得一读。 在过去两年受到疫情、贸易战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

    编辑导语:疫情的出现,使企业数字化转型愈加迫切。在那之前,需要注意这一点,在当下的环境中,关于SaaS的产品都有哪些不确定性呢?本文作者会根据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解读,值得一读。

    在过去两年受到疫情、贸易战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企业上云渐渐成为中小企业在各个阶段开始尝试,甚至是起死回生的一个手段。

    2021年也成为了15年“SaaS元年”后投融资数量和金额最高的一年。

    而2022年,会有哪些SaaS产品继续与不确定性共舞,这里我以”SaaS核心要素“、”中美SaaS对比“和”SaaS未来发展机遇“分享我对SaaS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比较肤浅的见解,欢迎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进行指教。

    一、看自己,SaaS有什么核心要素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概念起源于1999年之前,而将这个概念真正实践到商业环境的则是Salesforce的总裁马克.贝尼奥夫。在Salesforce成立之初,核心团队就认准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把”NO SOFTWARE”作为logo,并且把”终结软件“作为公司的使命。

    事实证明,免费使用和订阅付费很快颠覆和传统软件的市场,并使得Salesforce很快从CRM赛道黑马成为了行业龙头。与传统软件OP(On-Premise,提前部署)相比,SaaS的“以租代买”模式,不需要企业进行软件许可证的购买和本地部署,进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实施和运维成本。系统就算投入使用后发现效果不好,也很容易地切换到其他供应商;另一方面,SaaS云端部署、可迭代和开发生态的固有特性支持大企业内部更定制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SaaS软件厂商的盈利模式转变成按月/年的订阅,改变了整个销售服务的流程。业务员的成功销售软件,从业务完成交付的末端转变成了客户服务的开端。相对较低的获客成本的代价是后续的客户服务和做好客情维护,在帮助客户取得成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比销售传统软件更大、更持续的营收。也正因为这样,SaaS从颠覆了软件交付的流程基础上,改变了整个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

    这次颠覆同时也在反映一件事情,实体和软件产品从过往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走向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厂家产品至上、围绕产品做的一系列生产、流通、营销、销售演变成从用户出发,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SaaS作为提供服务的载体,在对其核心要素的探讨中,不少SaaS从业者认为“SaaS的本质是续费”,也将续费率作为衡量产品质量和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在新客户稳定增加的情况下,续费率越高的厂商越容易享受到复利带来的营收增长。

    SaaS的本质真的是续费吗?我认为这里包含了一个假设,续费的好与坏和提供的SaaS有很大的联系。事实上SaaS的续费效果,或者本身的使用好坏,还与很多因素有关。从终端使用角度来看,人员的流动会给系统的使用反馈带来很多的蒙蔽性和不确定性。

    举个例子,销售人员一旦离职,既有绑定的账号、线索和客户资产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闲置状态,就算转交给新来的销售也需要有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学习成本。终端用户的使用不佳会影响到采购人员的决策判断。第二,从管理角度来看,不同管理者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也会极大影响到SaaS系统的使用好坏。此外,从更大的市场或者行业角度出发,不难发现一旦市场萎缩、行业洗牌,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存亡。中国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3年,企业都活不下去,更不用说要续费了。因此续费更适合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去讨论,而SaaS的本质还是需要回归到通过给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从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出发分析。

    在SaaS整套产品设计、实施交付的周期里,续费只是一个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结果。与之关联的是你做的SaaS核心壁垒在哪,是否有找到一个利基市场,或者找到一些关键业务的核心痛点去设计功能,使得用户不得不为此买单。作为SaaS的核心要素,每一个SaaS厂商都应该在day 1的时候认真思考自己的护城河。结合商业分析画布,这里提供我的三点个人思考:

    1.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在解决系统中所有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问题。好的商业模式会让不同立场的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升。To B的商业模式交易结构无非是围绕用户在开展业务中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搭建。展开来讲,商业模式的壁垒建立需要根据业务针对性地打通商流(物权转移)、信息流(供需选择)、资金流(交易支付)和物流(商品履约交付)。

    讲到通过商业模式和产品力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壁垒,SHEIN就是一个很好的的例子。起初借助国内供应链的优势,建立了和北美市场传统电商差异的价格和品牌定位。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配送周期吸引了一大批女性忠实用户,稳定的购买行为意味着解决了生产端大多中小工厂稳定的小批量订单输入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大程度地将“小单快返”模式。工厂的库存风险降低、账款周期也因为平台整合了消费者支付能力,相较B2B业务的大厂回款周期更短。

    如此下来,更多有成熟的工艺的OEM、ODM甚至OBM的中小厂会纷纷入驻平台。“小单快返”的模式会带来更多的SKU,前端的获客更容易了,用户的粘性也更高了。平台中积累的大量的用户使用数据同时又会反哺到生产侧,让下一个时尚爆款更加容易诞生。至此,SHEIN的增长飞轮已经形成,通过C2M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真正将柔性制造变成现实。对于传统实体制造“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的线性流程有不可逾越的高度。

    系统可以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要素,比如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拓展、电商的引流,或者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来帮助交易闭环进一步地完善。

    2. 渠道通路 再看当产品在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时的所需渠道通路。很多观点认为SaaS的客单价相对于传统软件客单价低,代理商的合作意愿低,但是渠道代理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SaaS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内,基于产品基础能力并且解决客户内部的业务痛点的方案,往往成为客户选择SaaS厂商的关键因素。

    这便成为了SaaS厂商和渠道商合作的新契机,渠道商在原有厂商的产品上结合自己的行业know-how,给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和行业的最佳实践,帮助企业打造出更能落地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一方面,渠道商可以获取比分销抽成高昂得多的咨询服务费;另一方面,SaaS厂商可以借助渠道商接触自身难以触达的商机,甚至是大客户。大客户的合作案例又可以转化成行业最佳实践,会大大打消中小客户选择用不用SaaS、用哪家的SaaS、怎么启用这个SaaS的疑虑。

    从供需角度分析,一个在行业品牌知名度高的SaaS厂商,因为销售转化率高,且代理商培训、扶持和价值分配机制完善,所以不乏渠道商寻求合作;而上述讲到在红海里同质化严重的SaaS产品,通过寻求“增值伙伴”作为销售渠道,进而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库,或许是打破现有局面、提升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核心壁垒的核心方法。

    3. 服务体系 回归SaaS的价值,就是以软件的形式给客户提供服务,所以服务交付的质量、响应时间、灵活性、可拓展性、所创造的价值,都是客户非常关心的点。尽管很多企业都强调自己的服务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但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服务的SaaS厂商少之又少。站在客户角度去分析,SaaS的服务体系有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种是从客户生命周期进行拆解。以常见的按年续费的SaaS产品为例,可以拆分为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和续费期。在启动期里,售后或者实施人员需要帮助客户快速启用系统,介绍亮点功能,这个阶段用户的流失是非常严重的,要让客户在短时间内感受产品的最大价值;同时需要在这个时间点收集足够充分的客户信息,这是为了后续针对不同价值客户提供对应的分层服务。

    在成长期里,销售或者客户成功人员需要定期回访客户,维护客情,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产品经理也需要入场,根据需求的频次、对应的客户级别和影响面确定产品迭代方向。在客户成熟期,客户成功和产品经理需要更加从客户经营的角度出发,深挖目前产品不能满足的点。市场部门需要开始包装标杆客户,对外输出内容营销物料。

    最后在客户的流失期里,客户成功要做好客户续约意向度的盘点,对意向度高的客户提前介入,通过优惠或者活动的形式进行续约;对意向度中立的客户了解客户的内部业务、需求和人员变化,准备好应对方案;对意向度低的客户做好二次挽回方案,分析不续费原因。

    第二种是从客户画像进行拆解,针对不同规模或者不同付费能力的客户进行分层。以不同规模的客户分层为例,对于小微企业客户是否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产品物料,包括产品功能介绍和FAQ。这些物料是不是足以让这些客户进行自助服务;对于中型企业客户,是否在产品物料的基础上提供了客服和工单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解答他们反馈的产品问题,提供单向的服务输出;而对于大客户,是否有解决方案团队,进行客户需求的挖掘和针对性解决,以客户成功为导向提供服务。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国内SaaS厂商如何利用自己的壁垒在SaaS中取得一席之地。国内SaaS赛道三类玩家分别是以金蝶、用友为代表的To B软件传统厂商,以阿里、腾讯和字节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大厂,以及各个行业领域的创业公司。有趣的是,这三类型公司在SaaS赛道上都分别取得微妙的生态位。

    To B传统厂商借助行业的经验和品牌知名度,在渠道商的合作有了先发优势,进一步在KA的获客、成单、续费上形成了壁垒;互联网大厂善于利用产品产生的网络效应,通过吸引更多的开发者来提升客户的黏度,同时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才优势,搭建了一套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覆盖了大部分腰部客户和中小微企业;初创公司利用创始人对行业的洞察和自身团队快速调整的能力,能搭建出直击业务痛点,并符合PMF的产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分一杯羹。

    续费和核心壁垒是SaaS的两大核心要素,SaaS厂商在产品任何的一个阶段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壁垒,并以客户成功为目的做好续费。

    二、看别人,中美SaaS的差距到底在哪 自15年SaaS元年起,中国企业级SaaS就一直以大于3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2021年中国企业级SaaS的融资事件总数和融资总额也达到一个小高峰。但是中国SaaS的基本面还是很差,2020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10.8%,中美头部SaaS企业市值也相差6-7倍,盈利能力更是相差20倍。

    面对这个潜力巨大却危机四伏的市场,国外SaaS厂商也无计可施。拿在中国SaaS市场占了40%的CRM领域来说,国外两大CRM巨头Zoho和Salesforce也因为产品策略不匹配(以后会有系列文章进行原因的分析和复盘)一直错失中国市场的入场券。那到底中国的SaaS土壤缺少了什么基因让企业茁壮且可持续地发展呢,下文我们来逐一分析。

    1. 市场环境 在中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只有三年;要知道这个数字在美国是8年,甚至比中国中大型企业的7年平均生命周期还要长。中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有100万家,这个数字为美国的10倍。企业的生命周期短直接影响了SaaS厂商LTV的下降(Lifetime Value,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即使我的续费率可以做到80%以上,也填补不了企业倒闭的风险。所以在获客成本一定,以及软件研发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大多数SaaS厂商为了有更高的公司利润,只有扩大客户的基数。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在SaaS蓝海市场里,SaaS厂商纷纷采用低价甚至是免费的策略获取新客户。这不仅在于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中国企业的普及覆盖率低,同时也因为中小企业的新生消亡速度相对于发达国家,实在是太快了。

    除此之外,中美不同类型的企业占比差异也影响了SaaS厂商输出产品和服务的策略方向。美国企业结构分布是纺锤形,中等规模企业占大部分,有相对稳定和标准的信息化系统的采购、建设和使用需求。中国整体则呈现一个金字塔形,20%企业占了80%营收,而这20%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国企和政府机构。这些客户不太适合大多国产to B的SaaS厂商,首先获取这些客户需要有一定的渠道资源积累,其次这些单位的采购一般需要走招投标,决策流程非常长,对SaaS厂商的现金流是一个考验;再者在实施过程中他们也会继续提出很多个性化的定制需求,这样严重影响SaaS自身的迭代方向,不利于长期发展。

    2. 产业环境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中国在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和商用则落后了接近40年,在云计算发展差距在5年以上。这不但体现在企业上云率和互联网覆盖率上,还反映在企业信息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政策上。虽然在21世纪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移动支付”、“直播”、“短视频”等赛道的弯道超车,但是企业级的IT投入相差较大。在美国,IT和财务一样,只要到了一定规模,就是必须做的事情。

    有市场的稳定需求,云基础服务商的营收也不断上涨。从全球前四大云计算厂商2021Q4财报数据来看,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Q4的增速分别为40%、46%、44.6%、20%,分别较上个季度增长了1、-4、-0.03、-13个百分点。亚马逊AWS、微软云保持高增长、高利润发展态势;谷歌云仍处于投入期,但亏损大幅收窄;而阿里云无论是绝对增速,还是增速变化情况来看,都是表现最差的。

    同时得益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美国在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IDE这些领域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这些软件服务临时断供,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合格的国产替代厂商。

    3. 企业内部 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中小企业如上述所说IT支出低,大企业有内部自建的系统,但和三方信息系统不打通,数据孤岛严重。有的大型企业则需要本地化部署以确保数据安全。以上种种,都是SaaS在我国渗透率低下的内部因素。而且这个局面国内SaaS厂商一直难以在短时间打破,因为对于中小企业的获客需要在强大的产品力上有足够的差异化价格制定策略,对于大企业的获客则需要提供PaaS平台,来向这些客户开放自己的功能或者数据接口。

    从企业内部的经营和人员情况,我们又能够探察出属于中国本土SaaS的一些特点。接近6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亟需开辟新渠道进行开源,甚至改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来增加营收。 所以在国内环境,SaaS的价值产生最大的地方往往是开源,其实是节流,最后才是提升内部效率。

    中国企业对SaaS的购买意愿低,本质在于中国在互联网上半场的人力成本低廉。IT信息系统可以自建的交给内部团队开发,复杂的以项目制外包给三方团队。低成本的同时满足了企业个性化定制需求。用户信息的获取、营销推广、门店导购等场景只需要招聘业务员完成,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又能够弥补一些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职位的员工离职缺口。

    往深一层看,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时间短,且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10年里。这无疑会造成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流动性较差。缺少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流动会导致很多先进的软件管理工具、观念和方法无法从大企业流入中小企业。

    4. 用户习惯 而从最微观的用户角度来看,大部分网民都是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受互联网大厂免费的应用影响,付费意愿低,也没有国外企业用户一样“认可产品的价值,就为其付费”的观念。以最近三年比较火热的SaaS应用协同OA为例,在企业级应用诞生之前,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我们已经享受了即时通信、网盘、在线文档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OA应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人协作的平台和环境,从企业角度提升了内部管理的效率,但是在用户层面感知到的增量价值是极低的。

    用户的阻力还源自较高的迁移成本。只要没有形成一个行业规范,或者同行的最佳实践,中国的企业用户往往难以接受新概念,所以很自然地和已有概念进行对比。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客户,如果要向他们传递一个SaaS产品的价值,他们需要看到同行用,有效果再考虑是否进行购买。

    三、看未来,SaaS如何进入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在疫情、大国政治和经济博弈的大环境里,SaaS发展遇到的困难重重,但是我很看好在这个寒冬逆势增长的SaaS厂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可以代表SaaS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点体现在产品能力和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SaaS厂商为了服务满足更多客户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会将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颗粒度变小。这里会产生两种业态:一种API经济。SaaS厂商通过引入PaaS将部分业务逻辑自主权交给客户,在解决大客户定制化程度高的同时降低成本,提升复用性。二是零代码aPaaS平台,赋能更多企业客户和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进而扩大自己的网络效应。

    服务的精细化体现在不同行业、人员规模、营收规模的企业提供的销售和运营服务是有差异化的。小微企业(SMB)SaaS平台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但是到了中型客户就会开始配备行业专家和客户成功专员,一些大型客户甚至有售前团队和解决方案专家进行服务。只要背后的CAC和后续运营成本小于客户的LTV,SaaS厂商的服务体系终局就是在服务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更加个性化。

    第二点体现在产品行业化。业务垂直型的SaaS会结合更多高频的行业场景打磨自己差异化的功能。大厂商也会选择直接并购进入新赛道,结合自己的核心产品优势快速做到跨界融合。而行业垂直型的SaaS,会更加关注上下游产业链链。通过自身产品矩阵的拓展提升上下游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业务效率。从原材料的采购计划、生产研发,到成品的销售渠道、客户管理,行业垂直类SaaS厂商尝试将更多环节进行数字化,将产业链上的数据服务作为增值服务的一种,构建更加稳固的商业循环。

    产品行业化还体现在SaaS的终端用户,也就是行业从业者上。回顾20多年美国规模发展得比较大的SaaS,都很有效地解决了业务人员的种种问题。比如Salesforce解决了销售人员从线索到商机、再到客户的管理问题;Shopify不但解决了商家最核心的商品和店铺管理,还为网店集成了支付平台和营销推广服务。而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诞生出很多广义程度上的SaaS,它们一开始定义都是一个多边平台,但实际上在供应侧解决了某个行业从事人员的需求。如淘宝给卖家提供的店面和商品管理服务,b站和抖音给视频和直播内容创作者提供的内容管理和营销服务,无一不是在营销零售、直播等行业从事者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

    以这个发展趋势,随着不同工种业务数字化进程推进,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国内成功的SaaS案例以新经济群体作为驱动核心。更多传统的室内设计师通过酷家乐提升设计效率、找到设计灵感;更多高质量内容创作者通过知识星球连接同行和内容消费者、进行商业化变现。

    属于SaaS的新纪元已来,任何不站在客户成功的角度上设计SaaS的厂商,终究会迎来市场和时代的淘汰。

     

    本文由 @SaaS产品猎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如果抖音增加这10个功能,你最喜欢哪个?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在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平台巨头抖音的用户数以亿计,但是抖音重运营、轻产品的运营思路导致很多功能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本篇文章作者列举了假设抖音新增10大功能,你最喜欢哪个呢?一起来看一下。 先聊聊抖音历史。 2016年秋,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A.me的产

    编辑导语:在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平台巨头抖音的用户数以亿计,但是抖音重运营、轻产品的运营思路导致很多功能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本篇文章作者列举了假设抖音新增10大功能,你最喜欢哪个呢?一起来看一下。

    先聊聊抖音历史。

    2016年秋,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A.me的产品。

    三个月后,“晃音”、“抖咖”、“抖音”等名称在应用商店投放进行AB测试分析数据后,A.me改名“抖音”,当时在字节跳动内部直到最初是边缘产品。

    抖音虽在产品上抄袭Musical.ly,但内容生态建设标新立异,这也是抖音崛起原因之一。建立诸如:武术、健身、旅行、赛车、冲浪、红酒、绘画、音乐、舞蹈、美妆、烹饪等等数百个垂直标签。

    抖音取胜最关键在于,是“字节在做它”,有中台和综合能力支撑(高效的推荐算法做人和信息匹配、高效的用户增长、高效的商业化)。

    2018年1月,抖音的日活3000万;2019年1月2.5亿;2020年1月4亿。

    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日活超过了6亿。与之对应的是,快手2018年初的日活约1亿;2019年5月突破2亿;2020年初为3亿。

    截止2022年3月,抖音+抖音极速版+抖音火山版已超过6.6亿用户,日均播放视频超百亿、年播放视频数万亿次。

    抖音重运营,轻产品,有些功能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如果抖音增加这10个功能,你会最喜欢哪个?

    一、自动播放下一个功能:播完上一个视频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 1. 产品方案 在关闭算法推荐时,提供自动播放功能。

    2. 分析 用户需求强烈且实现成本很低,为什么抖音一直不做呢?

    3. 答案 今日头条、抖音之所以会成为国民APP,都是因为他的算法能够精准判断出用户的兴趣偏好,并依据判断出来的兴趣偏好来给用户推送同一兴趣领域的视频。YouTube曾测试过个性化推荐的点击率是热门视频点击率的2倍。如果抖音变成自动播放,完播率数据会失真,将会损害性去判断的精准度。

    抖音算法对于用户所刷视频的兴趣判断,主要来自于四部分数据:

    用户基础属性:性别、年龄、地域和位置、终端环境(网络环境、运营商画像、设备型号); 用户的点赞、评论、收藏、转发等行为数据; 是用户在该视频上的停留时间; 算法是一个递减函数,用户停留时间所占的权重较大。 用户在视频上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快划走,就说明用户对于此类视频不感兴趣,可以减少同类推荐。相反,用户在视频上停留的时间越长,看完甚至反复观看,说明用户对这类视频感兴趣,可以增加同类推荐。

    4. 优化方案 在关闭算法推荐功能时,默认视频连播,并提示关闭位置。

    此功能在关闭算法推荐用户达到一定体量后可能会出现,否则用户可能永远看不到。

    算法取得突破后也可能会增加自动连播功能。

    二、沉浸模式:屏幕非视频元素越来越多,非直播模式也提供清屏功能。 1. 产品方案 1)方案一: 建议双指/三指点击清屏。三指点击一般不会误操作,比如IOS13系统在输入文字时,三指单击屏幕即可调出快捷文字菜单。ABtest方案:可用多种手势操作测试,最终分析数据决策用哪种方案。

    2)方案二: 页面设计图标,点击图标清屏,只展示视频和用户名主要元素。这种方案很差,页面元素图标已经越来越多了,非核心功能页面上不应再加入图标。手势交互操作是最优的方案。

    三、查看博主当前相关视频:交互优化 1. 背景现状 右滑/点击头像/点击用户名 进入个人作品页:

    下方出现刚刚看过的图标:

    点击一次、页面滑动、再定位到刚刚看过的视频上,此时人眼还要扫描寻找一下才能找到。现在的方案用户体验非常差、糟糕透顶!

    分析:看得出抖音收集到了此类的用户吐槽,也进行了几版的优化,但是优化结果不尽如人意。

    如果涉及为右滑展示缩略图,可能抖音考虑会减少博主首页的展示量,进而减少关注量、商品橱窗的转化。但是强制增加用户操作路径,来提升数据,长期来看真的利大于弊吗?如果抖音产品经理看到,可以交流一下。

    2. 交互优化方案 →右滑,预览相关视频,↕上下滑动可快速浏览相关视频,商品橱窗固定展示。

    四、评论区优化 1. 评论区分热门、最新 背景现状:评论区没有做最新/热门分区,几乎是根据点赞排行,应该是算法排行展示,想查看最新评论需要一直下滑搜寻

    优化方案一:增加 评论区热门、最新的分类tab标签

    优化方案二:右上角增加一个图标筛选项,点击展示热门 或最新评论按钮,点击按钮展示热门/最新评论。

    评论踩:视频踩影响博主的创作积极性,而评论踩并不会。

    五、增加赞之外其他的表达情绪的图标 1. 背景现状 2009年,Facebook上线了“点赞”功能,显著提高了用户留存量,发帖数量和质量都随之提升,约30%的用户每天都会多次点赞。赞自从被发明以来,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点赞行为本质是表达同理心,但是并非当下视频的都是令人开心的,有时候也想表达伤心和愤怒。

    当前抖音月活逼近7亿,日均播放视频数百亿次、年播放视频数万亿次!抖音稳坐短视频老大地位,即使加入了负面情绪图标也只会走向正反馈,当然也要看数据了。当前抖音仅有的一个赞,对视频表达同理心、表达情绪是不够的,比如对下列场景做了简要分析。

    2. 产品方案 长按赞弹出其他情绪图标,可点击其他图标表达态度。

    3. 交互优化 快速点击图标,增加交互效果,展示酷炫特效。也可以加个连续点赞到100下的彩蛋!

    六、视频播放模式多样化 听视频、后台播放:已经在小范围测试中了。

    VR模式:字节收购Pico后,有助公司整体战略,元宇宙概念战略上可探讨更多玩法。

    七、智能全屏 1. 背景现状 很多视频只能竖屏看一部分,不能横屏;只有由横屏按钮的适配才可以。但是竖屏太小观感不佳,可增加只能扩展全屏功能。

    2. 优化方案 提供可选择的智能全屏功能(竖屏智能横屏、竖屏智能填充屏幕)。

    八、发语音动态 文字; 图片; 视频=文字+图片+音频; 缺少什么:音频。 当前只能发布文字、图片、视频,不能发语音动态,竞品也都不能。如果增加这个功能可以增加用户的互动,“更好玩”,或者造个语音节。

    九、弹幕功能 弹幕功能: 为什么有了评论还需要弹幕功能呢?

    对于页面观感问题和部分客群非受众用户问题,可通过提供默认关闭弹幕的方式解决。

    短视频和长视频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短视频太短!那么可通过限制一定时间x秒内(比如30s)的视频不支持弹幕,可通过ABtest决策x具体数值。

    官方角度: 短视频主要关注点赞、评论数、转发数、完播率,如果增加弹幕,抖音官方的考核指标就要变化,可能抖音内部还没有考虑好如何衡量这一指标才没有推出弹幕功能。

    十、生成海报功能 图片海报: 使用相应图片生成可编辑海报,留下美好瞬间。 评论海报: 引用相应评论生成可编辑海报,留下美好文字。

    抖音从0到1,出生的比快手晚,却在短短5年时间,稳坐短视频老大的位置。作为国民级的应用,年播放视频次数达到了恐怖的万亿次!

    至今抖音与快手用户重合率约60%,而抖音用户量近7亿、快手仅有5亿多用户。

    也就是抖音能抢快手的用户,反过来快手抢不走抖音的一部分用户。抖音乘着移动互联网的春风,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字节跳动的超级印钞机。

    所以,可能抖音如何的产品形态就是最正确的抉择结果。

    然而,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永远稳坐钓鱼台,不知下一波风浪会有谁掀起!

    一篇小文,如果抖音增加这10个功能,你最喜欢哪个?

     

    本文由 @零一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人回流传统行业:收入不差,踏实安稳,不掉面子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业务收缩、行业裁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偏向传统行业。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访谈回到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人,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挖掘对传统行业的新认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网上流传一句话:80后忙着结婚离婚,00后忙着谈恋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业务收缩、行业裁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偏向传统行业。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访谈回到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人,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挖掘对传统行业的新认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网上流传一句话:80后忙着结婚离婚,00后忙着谈恋爱分手,只有90后,只想赚钱,看似调侃居多,但是赚钱却是活在当下的硬道理。

    随着互联网业务收缩、行业裁员的持续,诞生了“降本增效”、“去肥增瘦”和“毕业”等新型词语。

    但孰不知,每一个词语就是被美化后的“降薪”、“裁员”的含义,包含着互联网人对生活的心酸和无奈。

    逃离互联网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有人选择“稳”字当头,希望通过考编制、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单位,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人认为自身的学历能力不够,通过考研究生考博士提升自身的“硬件”;还有人则是选择新的行业,谋求新的机遇和高薪。

    如今,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传统行业,更是成为不少互联网人的新归宿,他们中有部分重新找到薪资还不错的新岗位。

    是什么让互联网人,回到以前并不愿意去的传统行业?

    Tech星球访谈了多位回到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人,以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挖掘对传统行业的新认知。

    一、回到传统销售业,月销40万成为服装销售冠军 胡娜,原字节跳动旗下巨量引擎销售人员

    疫情之下,广告业没有原来那么好做,劝退、降薪已成常态,所以我从去年年初就已离职,计划从事新的行业。

    当时的心态是担心在传统行业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通过朋友介绍去了一家线下店铺当销售员。也正是这次转行,使我重新认识到传统的销售工作。

    销售说白了,就是一个需要放下所有事情、放下所有心事,去努力打拼的一门工作。相比于线上,线下的销售有着无形的难度。

    线下店的同事告诉我,如果自身平常杂事很多,心里想的事情很多,那么就不要去尝试销售,否则会感觉压力在倍增。

    起初我还不信,后来尝试了一段时间后,的确感受到不亚于在互联网做销售的压力,一方面是线下接触的客户形形色色,想说服他们买衣服,并不容易,另外一方面则是会受到相比于线上,更多的不友好的语言攻击。

    在起初阶段,压力会非常大,一个月可能就卖个几百钱元的商品,排在所有员工的末尾,拿个基本工资,曾想过放弃,但我还是选择坚持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也慢慢总结了线下销售的经验,销售就是当自己熬出来,地位越来越高,反之压力就会越来越小。销售的本身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卖的自己。

    当你自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那么你就是值钱的,当你值钱了,你就会挣钱。线下销售培养的就是你这种独立去挣钱的能力,真真正正学会了销售,你会吃喝不愁。

    经过半年多时间,我的销售开始慢慢变好,甚至在10月时卖出40万的货,拿到了月销售冠军。

    工资也慢慢变高,目前我已成为了门店的店长,一个月工资差的不多在1万多元,相比于在互联网的工资,虽然少了点,但心里却更加的踏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销售这种行业很好,很挣钱,但是它也非常现实,传统的销售依然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维持业绩增长,当然专注、自信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

    二、硬件工程师回家乡修手机,年赚五六十万 陈熙,原小米硬件工程师

    我大学读的电子通信专业,后来去小米当硬件工程师,有着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可能是厌倦了互联网的快节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后来从北京回到家乡县城开了一家维修手机铺创业。

    我所在的镇,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有六十多万,还能辐射周围的几个镇,所以我当时辞职后就选择了去镇里的闹市区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店是挂靠在卖手机的店铺内,租了他的一个柜台,一个月三千块钱,这租金并不算贵。

    因为我爸就是修手机的,所以我跟着他学习过一段时间,由于专业对口,所以学习的很快。

    维修手机主要是靠技术,碰到懂行的人,一般不跟我谈价格,我说多少他能接受就给他修了,不会出现讨价还价的情况,不会修的就按他的价格再加个几十报价,赚点资源费。

    其次是靠服务,有好的口碑才能维持生意、积累生意,现在一年就靠修手机能赚五六十万,手下还带着三四个徒弟。

    实际上,修手机是门技术活,简单的修修,学个半年也基本都会一点,现在修手机基本也就是直接换零件,比如换个电池,换个屏幕,换听筒送话器,但是这些东西都需要成本,也就赚个手工费。

    学艺精通的,如果会修这些坏掉零部件,在我这种小地方那就吃香了,那赚的就不是手工费了,而是技术钱。另外,还可以做一些高端的项目,比如换屏幕,这块服务需求量很大而且利润很高,但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

    而随着如今手机更新换代频繁,又有什么碎屏宝等保险的加持,维修的利润正在减少,普通门店维修也就卖点配件之类,单靠维修很难赚钱,只是修手机的话,赚的钱比较有限。

    修手机看上去很贵,实际除去成本能赚的也就那点差价和人工费。一台手机人工费一般50到80左右,零部件差价则看进价的成本,再定赚取的幅度。

    所以,现在的我在修手机的基础上,还在做回收二手机的业务,这个还是要看自己售后的技术和服务,让修手机的人信任你,愿意把这个要修或者要卖的旧机卖给自己,并且我也需要非常清楚二手机市场的行情,跟着行情走,总不会吃亏。

    总体而言,这块是可以赚钱,而且比修手机更能赚钱。

    三、进工厂打螺丝,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不堪 姜澜,原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员工

    大学一毕业后,由于对未来的职业计划不清晰,于是进入了火热的教培行业,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生态的建设中。

    但由于“双减”政策的出台,我在去年9月份被裁掉,后来找了一个月的工作,始终没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后有亲戚介绍我去杭州的工厂做事,但我心里是非常抵触的,因为感觉这份工作有些“掉面子”,甚至在抖音上出现过一些调侃的语句,比如“没事做就进厂打螺丝”。

    但后来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来到了工厂,开启一段真正的打工生涯。这家工厂主要做塑料相关的业务,位于杭州萧山的乡下,远离乡镇,周边没有娱乐,可以说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

    进入工厂,映入眼帘的就是嘈杂的机器。由于我是重点本科毕业,所以安排我到办公室里做事,并不是亲自去做流水线的工人,算是一个管理岗。

    起初的几天还是非常不适应,首先是环境嘈杂,一天8个小时都要呆在这个地方,时不时还要监工,其次,因为疫情原因,工厂对外的销量增加,所以会遇到夜班的情况。

    当然,虽然环境和强度高于互联网的职位,但福利和薪资确实不错。因为我这的工厂非常偏,招人比较难,所以给的福利和工资都还好。

    我这里一般都是包吃住的,不包吃也会有餐补,五险一金是所有工作的标配、还有高温补贴、夜班补贴什么的。而且一般都会给予老员工很好的待遇,会提供夫妻房,如果干满5年,工厂还会送一个纯金的手镯,以示纪念。

    此外,在工厂中加班所获得的钱是真的多,是普通工时的3-4倍,所以我们都盼望着加班,我这个岗位一个月下来能拿到近1.3万元,何况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学徒,如果得到晋升,还能再涨涨。

    此外,杭州这边有许多家族式企业,所以能认识很多人,积累人脉,甚至为自己以后开工厂打下基础。

    说实在的,进了工厂后,我也慢慢释然了,并不像以前那么抵触这份工作,虽然劳动强度增大了,但获得的回报也多了不少,而且少了一些尔虞我诈。

    再加上最近,国家对实体行业的扶持,传统制造业应该会有着更好的前景,所以现在的我争取能搭上这个快车道,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从互联网新媒体回到传统纸媒,只为寻求一份安稳工作 李颖慧,原互联网大厂新闻运营

    毕业之后听了一些师兄的建议,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当新闻编辑。来到大厂,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可以利用这个身份,接触到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和人脉。

    工资方面一般,这也是行业普遍的一个现象。众所周知,新媒体一般是给一个固定薪酬,一个月要求写多少篇稿子,比如1万,2万是绩效工资,每月需要完成10篇稿子,完不成就扣绩效,超出的话就一篇给多少稿费,综合下来能拿2万元左右。

    本想着能够就这样干几年然后做其他事,但没想到公司优化到自个儿头上,于是我也成为了被裁的对象。因为我身上还有房贷要还,所以要尽快找到工作,避免断供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影响。

    当时考虑的方向有公关、分析师等,但想了想互联网如今的状况,最终还是选择一份工资相对较少,但却稳定的事,于是经过考试,进入了当地的一家纸媒工作。

    传统纸媒一般是底薪+稿费的薪酬结构,一线城市底薪一般在4000—5000元之间,稿费根据文章字数和质量来评分,一篇从几百到上千不等,另外会有交通补助500元左右,算下来可以拿到7000—12000元左右,看写稿速度了,写的又好又快,那就挣得比较多。

    纸媒记者也分普通记者、高级记者、资深记者、首席记者等,每档底薪不同,一般每升一档底薪增加1000元左右。

    由此可见,记者想挣更多的钱就需要多写稿,但是毕竟时间精力有限,想要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还是比较困难。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也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身边被裁的同事,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点令人嘘唏。

    五、转行网约车司机,总得来说比在互联网打工强 王斯林,原互联网销售

    厌倦了职场生活,就是想体验人间烟火。

    自从转行当专职司机后,感觉生活节奏不像以前那么快,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接单干活,当然就是有一点不好,时间比较长,一天可能10-12个小时要在车上呆着,辛苦是肯定的,想多赚点肯定要多跑,少跑点那就少赚点。

    由于我家就住在北京,没有房贷什么的,而且由于自己有车,所以跑车的成本来自于平台抽成和油费,而我专职做网约车司机没有什么压力。

    我的工作很简单,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做早饭,听听新闻,饭好喊老婆孩子起床吃饭,7:25送孩子上学,7:50启动车子开始网约车软件接单。

    正常情况在一分钟之内就有订单进来,联系乘客快速到达乘客上车点,送乘客到目的地。

    此时正值上班高峰期,路上人多车多,会经过乘客同意,根据平时的行车经验绕过易堵路点,尽量快速的将乘客送到,然后等待下一定单,目前情况在市区生活区能干到9点左右就没活了。

    10点以后将车开到热点区碰运气,或许能接到单或许只能玩手机打发时间,直到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迎来一波定单,14点一过又恢复上午10点以后的样子,启动车子回家或就近吃饭。休息到下午5点后再出车,迎接晚高峰的到来,晚高峰正常情况会持续到7点30分左右就结束了。

    晚高峰结束回家吃饭或就近吃饭休息,到晚上9点半以后到写字楼、饭店附近等活,一直干到晚上11点左右回家。

    此时再打开手机看看一天的成绩,大约30单近600元,扣除成本,也能有400多元。一个月到手一万多元,总得来说比在互联网打工强。

    (备注:文中出现的人名皆为化名)

     

    作者:陈桥辉;公众号:Tech星球

    本文由@Tech星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什么是元宇宙,为什么它现在很重要?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近几年,元宇宙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VR 和 AR 等多种技术,使“元宇宙”这一概念真正的从抽象走向了现实,因此元宇宙仍然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元宇宙的重要性,一起来看看。 “元宇宙”一词是 30 年前创造的

    编辑导语:近几年,元宇宙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VR 和 AR 等多种技术,使“元宇宙”这一概念真正的从抽象走向了现实,因此元宇宙仍然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元宇宙的重要性,一起来看看。

    “元宇宙”一词是 30 年前创造的。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唐·斯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在他 1992 年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创造了“元宇宙”一词。一直以来,元宇宙都是部分科幻小说以及电影中的猜测。

    当时,斯蒂芬森已经在谈论一些可以使今天的虚拟现实成为现实的技术: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我想,他无法想象的是我们正在经历大数据、超高速网络和人工智能(AI)爆炸式增长,一切都在试图被连接、存储和分析。

    在元宇宙概念被创造出来 30 年后,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VR 和 AR 等多种技术,虚拟世界的猜测逐渐从概念成为现实。

    许多公司现在都在尝试开发元宇宙或不同版本的混合现实。Microsoft、Bentley、Imagine 4D、Lockheed Martin、Ricardo、Willow 以及 100 多家 Digital Twin Consortium 的成员。Digital Twin Consortium 是一个致力于为工业应用开发 AR 和 XR 技术的行业组织。

    如今,几乎所有东西都试图被安上传感器,有些高达数十亿个,比如:电器、汽车、火车、工厂、机器、交通信号灯等。从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有助于为相关产品提供预防性和预测性的维护,推动实现更好的设计和部署,并帮助技术人员识别潜在问题。数字孪生等以更直接和全面的方式可视化数据,从而更容易得出更好的决策和结果。

    Microsoft 的 HoloLens 2 可能是当前专业应用增强现实的最佳示例。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不受束缚的独立全息智能眼镜用于制造、医疗保健、工程和教育领域。苹果和谷歌也在开发下一代智能眼镜,将具有增强现实功能,既可以扩展智能手机的能力,也可以成为独立的产品。

    我们所熟知的,去年 10月——2021 年 10 月,Facebook 决定将公司称名为“Meta”。几天后,马克·扎克伯格在与企业家 Gary Vaynerchuk 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元宇宙对就像是下一代社交产品,这就像 2004 年刚开始创建 Facebook 那样。这就是我们想要更名的一个重要原因(The metaverse to me today feels like the next frontier in social connection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social networking did when I was getting started back in 2004. That’s a big reason why we wanted to change the brand of the company)。”

    近期,一篇《关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深化和现实》文章也有提到,“在 Facebook 全面拥抱‘元宇宙概念’、改名 Meta 之后,市值曾短暂突破 1 万亿美元——此后就从这个最高点下跌了 40%。投资者显然并不愿意为它的元宇宙愿景支付估值”。

    一、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

    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这样定义元宇宙:“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这样定义元宇宙:“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元宇宙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

    当前,元宇宙被认为是 Web 3.0 的实现,其中区块链和 NFT 等技术最终创造了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

    元宇宙可能只是物理资产的数字表示(数字孪生),用于监控和模拟不同的场景,以及专注于零售、房地产、产品测试或制造等各个行业的虚拟现实应用场景。

    “从参加虚拟教室到购买数字土地和建造虚拟住宅,这些活动目前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最终,它们将发生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元宇宙,”Gartner 将其定义为“一个集体虚拟共享空间,由虚拟增强的物理和数字现实的融合创建。”它将由“由数字货币和不可替代代币(NFT)支持的虚拟经济”提供支持。

    二、Web 3.0 是支持元宇宙的互联网吗? 一些批评者认为,元宇宙和 Web3.0 只不过是对加密货币的翻版罢了,并让人们相信区块链是计算的自然下一阶段。 MySpace、Facebook、Twitter 和 LinkedIn 等社交媒体平台创造了 Web 2.0。Web 1.0 时代,人们浏览静态页面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Web 3.0 将有可能标志着互联网体验飞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将作为同一现实的镜像,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的互动。这个词已经存在了好几年,但在过去一年才开始受到关注。

    致力于推广 Web 3.0 的投资者 Packy McCormick 将其定义为“由建设者和用户以代币为基础,共同拥有的互联网(the internet owned by the builders and users, orchestrated with tokens)。”

    彭博专栏作家马特·莱文(Matt Levine)这样说:“Web3 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每个产品同时都具有投资属性(A basic premise of Web3 is that every product is simultaneously an investment opportunity)。”

    和以往互联网的发展一样,Web 3.0 不会马上到来。这将需要许多不同的服务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并建立新的标准。与此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正在试验新领域的尝试,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扩展现实(XR)。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这些技术实现的一个令人兴奋的例子。

    三、什么是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

    数字孪生可以作为元宇宙的一部分,在众多领域应用,如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医学分析、工程建设等领域。工业数字孪生已经存在多年,尤其是在汽车、铁路和航空航天行业。在昂贵的火箭和飞机上运行模拟是非常昂贵和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航空航天业几十年来一直在构建数字孪生的原因。

    小型化、传感器和连接性方面的进步允许在每个资产中安装数千个传感器,例如车辆、工厂或太阳能发电场。这些传感器不断地将数据传输到云系统,能够实时可视化数据、性能以及与组件和环境相关的潜在问题。

    此外,使用高级分析和机器学习能够在不改变物理资产的情况下使用数据来模拟不同的场景。

    “随着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整个环境变得可见,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产品被连接起来,公司正在连接整个环境——无论智慧工厂、智慧城市,还是能源生产和分配网络(As edge computing and AI give visibility into entire environments, and as more and more of these assets and products are being connected, companies are connecting entire environments — be those smart factories, be those smart cities, be those energy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微软 Azure IoT 公司副总裁 Sam George 说。“这需要一个可以创建、监控和维护整个环境的数字孪生的系统。这就是我们开发 Azure 数字孪生的目的(You need a system that can create, monitor, and maintain digital replicas of that entire environment. That’s what we developed Azure digital twins to enable)。”

    西班牙拥有全球第二大高速铁路网络,拥有超过 4,900 公里(3050 英里)的高速铁路线。铁路运营商 Renfe 承诺其在全国的所有 AVE(Alta Velocidad)列车准时到达。

    使用数千个传感器、边缘计算和数字孪生,建造和维护大多数列车的西门子公司可以预测潜在的故障并确定在最佳的时机维护或更换零部件。

    由于这项尖端技术,平均每 150 万公里才会出现 10 分钟以上的技术故障造成的延误。这些列车的可用时间为 99.94%,平均水平全球最高。

    根据 Juniper Research 的一项研究,全球数字孪生技术市场并未受疫情影响。该研究预测,制造业将成为数字孪生应用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占 2021 年总支出的 34%,其次是能源和公用事业,占 18%。

    “我认为,数字孪生真的是目前行业中的热点,很吸引人。我相信数字孪生将成为将重塑行业的因素之一。由于在静态网络生命周期中决策者不同,建筑行业非常分散(Digital Twins are really the hot potato, I think, in the industry at the moment, and it’s fascinating. I believe Digital Twins will b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will bring the entire industry together, because the built industry is known to be very fragmented due to different decision-makers along the life cycle of the static building)。”西门子欧洲业务发展经理 Elisa Rönkä 说。

    Juniper Research 的合作者 Nick Maynard 说:“数字孪生的价值取决于进入平台的数据质量。因此,市场上最成功的供应商将是那些利用合作伙伴关系将现有平台生态系统与创新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配对的供应商(Digital twins are only as valuable as the quality of data that enters the platform. As such, the most successful vendors in the market will be those that use partnerships to pair existing platform ecosystems with innovative digital-twin solutions)”。

    四、现有的云数据中心能否处理元宇宙? 实现元宇宙、数字孪生和 XR 已在推动各方对云数据中心的大量投资。

    Metaverse 所需的大量数据将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运行的网络以及数据中心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造成很大压力。不可否认,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机遇。

    去年,Facebook(Meta)宣布计划在 2022 年将投入支出提高约 66%,主要用于投资元宇宙。之后,Nvidia 和 AMD 的股价在四周内分别飙升了 30% 和 20%。

    Nvidia 可能是数据中心投资激增的最大受益者之一。Nvidia 刚刚宣布了其针对高性能服务器的新的基于 ARM 的 Grace CPU。这种新的超级芯片设计可容纳多达 144 个 ARM v9 CPU 内核并移动 900-GB/s 的连贯接口,比 PCIe Gen 5 快 7 倍。

    除了为数据中心设计新处理器外,Nvidia 还将更多的精力转向软件,推动其技术更广泛地应用。NVIDIA Omniverse™ 平台有助于实时创建并与 3D 资产进行协作。这些 3D 资产包括创建“元宇宙”数字世界、数字孪生等数字产品以及自动驾驶模拟数据等信息。该平台被 Nvidia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称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f AI)”,可以为 Nvidia 打开一个价值 3000 亿美元的新市场。

    Metaverse 所需的所有云基础设施不会在一夜之间出现。新的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在计算、存储、通信和可持续能源方面进行大量地投资。

    五、5G 准备好迎接元宇宙了吗? 在过去 3 年中,大多数蜂窝服务商一直在部署 5G。5G 标榜快速连接、可靠性和超快延迟。将提供新的功能和可编程性,支持网络切片、关键物联网、毫米波谱和千兆宽带速度等功能。5G 的全部功能完善需要时间。

    但是,对于完整的移动虚拟世界来说,5G 还远远不够。即便是 2024 年出现的 5G Advanced,也无法完全提供虚拟世界连接所需的能力。

    许多组织已经在研究下一代蜂窝网络。6G 有望实现现在看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情节和环境必要的能力,例如完全沉浸式的 3D 虚拟电话和无线会议。

    “完美的”元宇宙需要几乎零延迟、海量带宽和处理能力。今天的移动设备,包括支持 5G 的设备,无法足够快地交换和处理信息。此外,还会需要新的处理器和材料来降低功耗,否则现在的电池的待机时间会是几分钟而不是更长时间。

    六、谁来保护用户? 元宇宙可能会形成一个几乎始终连接的世界,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产品,对于开发人员、设备制造商和政府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各组织和政府会采取措施规范平台,给予用户更多保护,并防止企业通过数据收集和算法来影响用户的决策和信念。

    元宇宙需要靠谱的“看门人”和“监管机构”。虚拟世界中的监管问题可能会呈指数级升级。

    多年来,欧洲一直是限制互联网公司权力、保护用户权利,出台新法规的先锋。自 2018 年起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即将出台的数字服务法等立法为服务商和更大的用户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如今,GDPR 已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同市场的许多其他立法的蓝本。

    一些企业也在行动,比如:苹果将应用的数据收集控制权交给了用户;谷歌今年正在效仿,这已经对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公司的利润产生了影响。

    “如果元宇宙真的是下一代互联网——在我们都接受大脑植入并与我们的技术完全融合前的阶段——那么控制元宇宙的人要么是世界上价值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之一的更丰富的版本,要么是一个颠覆他们的新巨人(If the metaverse really is what comes next after mobile—and just before we all get brain implants and fuse with our technology completely—then whoever controls the metaverse will either be an even richer vers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trillion-dollar tech companies, or a new giant that disrupts them)。” 《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米姆斯写道。 “至于我们其他人,这个虚拟世界的低级用户,我们都将按照他们的规则生活(As for the rest of us, the lowly users of this metaverse, we’ll all be living by their rules)。”

    七、公司如何参与/投资元宇宙? 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元宇宙建设。微软最近宣布以 687 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是当前在游戏和虚拟现实领域投资的一个明显例子。

    例如,投资公司 Grayscale 估计,仅虚拟游戏的全球收入就可能从当前的 1800 亿美元到 2025 年超过 4000 亿美元,将增长 122%。Grayscale 研究主管 David Grider 表示:“元宇宙仍在形成,但 Web 3.0 虚拟世界的加密网络让我们得以一窥互联网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将元宇宙带入生活的市场机会可能价值超过 1 万亿美元,并可能与当今市值约 15 万亿美元的 Web 2.0 公司竞争。”

    Nvidia 正在与设计师、游戏开发人员、工程师和不同行业合作,以实现“万能”的真实用例。例如,Nvidia 的 Omniverse Avatar 针对不同的市场,包括汽车。Nvidia 首席执行官 Jensen Huang 设想 3-D 虚拟代理未来将在汽车领域中变得司空见惯,并在零售商店和仓库管理中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围绕 Omniverse 的工作高速发展,因为我们需要它。我们不能进入实验室研究我们的机器人,或者上街测试汽车,不得不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测试,在数字孪生中进行测试(The work around Omniverse went into light speed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because we needed it. Instead of being able to come into our labs to work on our robots, or go to the streets and test our cars, we had to test in virtual worlds, in digital twins)。”Jensen Huang 在上个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可以在数字孪生中迭代软件。可以拥有数百万辆数字孪生汽车,而不仅仅是一个 100 辆的车队(We found that we could iterate our software just as well in digital twins, if not better. We could have millions of digital twin cars, not just a fleet of 100)。”

    每家公司都试图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战略来塑造元宇宙,每家公司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愿景。Meta、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正在致力于元宇宙的初步开发。所有这些公司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开发和投资支出,希望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基础设施和对消费者及企业有吸引力的服务,元宇宙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我们已经从PC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从文字到照片再到视频,但这远没有结束(We’ve gone from desktop to web to phones, from text to photos to video, but this isn’t the end of the line),”扎克伯格在公布他对 Meta 的愿景时说。 “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看着它。[…]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些新平台将开始释放我在创立 Facebook 之前就一直想构建的各种体验(The next platform and medium will be even more immersive and embodied internet where you’re in the experience, not just looking at it. […] Over the next decade, these new platforms are going to start to unlock the kinds of experiences that I’ve wanted to build since before I even started Facebook)。”

    Reference 1.关于美国科技巨头的神话和现实,http://www.woshipm.com/it/5410069.html

    2.https://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share.gmw.cn/it/2021-11/19/content_35323118.htm

    3.什么是元宇宙?为何要关注它?——解码元宇宙,bj.news.cn/2021-11/20/c_1128082017.htm

    4.什么是元宇宙?为何要关注它?,https://mp.weixin.qq.com/s/VLrBlPS1gcUJqajTREE9HQ

    5.CGTN专访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元宇宙”的发展必须以需求为导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627582511122860&wfr=spider&for=pc

    6.What Is a Metaverse?,https://www.gartner.com/en/articles/what-is-a-metaverse

    7.数字孪生模型在产品构型管理中应用探讨.航空制造技术.2017

    #专栏作家# 郑几块,微信公众号:word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新浪微博产品经理,写的都是体验感受

    本文系作者 @郑几块 独家授权发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无死角窥探的焦虑:AI如何反击隐私侵占?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读:每次我们和朋友聊天,讨论吃什么买什么时,打开相对应的软件都会受到一堆相关推送,不禁让人怀疑手机里的APP是不是在监视我们。面对这样的隐私焦虑,有人提出用AI解决AI。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智能时代,算法和算力的不断突破,让AI技

    编辑导读:每次我们和朋友聊天,讨论吃什么买什么时,打开相对应的软件都会受到一堆相关推送,不禁让人怀疑手机里的APP是不是在监视我们。面对这样的隐私焦虑,有人提出用AI解决AI。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智能时代,算法和算力的不断突破,让AI技术飞速发展。在工业生产、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AI与大数据技术相互协助,解放了人们许多无意义、重复危险的工作,也为企业的效率与安全带来了增益。

    不过完美的技术并不存在,我们一边享受着数据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个人信息“裸奔”的挑战,身边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都偷窥我们的个人隐私。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些经历——

    随意地和同事聊天,讨论哪里的火锅、烧烤好吃,打开大众点评,首页上都是火锅与烧烤的推荐; 和闺蜜、女朋友讨论哪家的奶茶好喝,想喝新出的某个口味,外卖平台上都是这个奶茶的推荐; 在和家人讨论刘畊宏,讨论减肥,讨论瑜伽服,再打开某宝的话,也会收获满屏的健身用品推荐。 身边的电子设备都在各种暗中偷偷观察我们的言行,诡异得令人不舒服。这些对我们声音的窥探,也是一种消费市场风靡下各类App的营销手段。通过对权限隐私的打开,实时将我们的声音传输到系统中,运用所谓AI为我们推送定制化的服务。事实上,这些以获取隐私为前提的营销,让消费者十分困扰。

    如何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有些人选择不长期授权开启麦克风,一次一授权,但是这种方式太麻烦。更极端的方式,有人故意在交谈过程中,使用外放的音乐或者电视剧等嘈杂的声音来遮盖交谈声音,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体验过分难受。如何用技术的手段来规避这类情形呢?

    一、用魔法打败魔法 用AI来打败AI,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一种新的AI系统上线,这个AI系统的规避逻辑是,在谈话的过程中加一些其他声音的“佐料”,只不过这些“佐料”很微弱,不会像外放的音乐、声音那么嘈杂,影响我们正常的交谈。

    只要在人们交谈的过程中,打开这个系统,空间内就会播放一段微弱声音,在不影响正常对话的前提下,掩盖交谈的声音,以避免被麦克风收音。

    这个AI系统,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新方法。该系统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在我们常用的电子设备中,只要在电脑、手机等硬件运行,就可以实时保护用户的隐私。

    用AI技术来干预麦克风获取声音,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点子。此前也有相关的技术解决这类问题,不过因为声音交谈的特殊情境,无法预测几秒后谈话的单词与语速,这使得AI无法跟上交谈双方的对话节奏,从而影响对话覆盖遮蔽的效果。

    新的AI系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的算法,预测交谈双方接下来要说的话的特点,以两秒钟的输入语音为条件,实现了实时性能。实时生成的合适麦克风噪音可以有效地干扰对对话隐私的获取。

    这个新算法使用了一种“预测攻击”的信号,该信号可以干扰任何被自动语音识别模型训练来转录的单词。并且当干扰的声音在自然环境播放时,需要足够大的音量来干扰任何可能在远处的流氓“窃听”麦克风。这个系统被证实在有自然环境噪声和复杂形状的真实房间中都具备良好的效果。不过目前算法系统只对英文交流的语言有效,团队正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语言的迁移应用中。

    在这场争斗中,AI系统对设备背后的神经网络推荐系统胜算满满。这一研究成果也在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向多语言多场景辐射落地,未来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免受各式各样对话隐私的“骚扰”。

    声音的隐私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消费领域的干涉和侵扰,在视频领域,我们的肖像隐私更是重灾区。

    二、新的视频“噪音”手段 在视频隐私领域,公众的隐私也没有边界。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在某家地产公司的楼盘销售活动中,客户自己戴头盔来买房。很多人在初看新闻时,可能还有种嘲笑事主的心态,而在了解真实情况下,无奈也为事主的机智点赞。戴头盔的主要目的是躲开地产公司的AI视频识别,免得被进行差异化服务,避免自己购房利益损失。

    视频领域对消费群体的千人千面的不公平待遇只是冰山一角,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堂而皇之的隐私侵犯。在天眼的覆盖中,满大街的摄像头,让所有人的视频数据都在裸奔中。哪怕是一些人为了安全,在家中安置的摄像头,也不能免除被一些黑客攻击的风险,用户在家中的任何举动都被背后的一双双别有用心的眼睛窥探着。

    这些视频隐私,除了立法可以威慑外,有没有技术的手段可以针对性地保护?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系统,在视频中添加一些噪音数据,确保个人在视频中不被识别,同时公共的视频也可以作为分析与调查的资料来使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出现在监控视频片段人的隐私。

    我们知道在天眼中或者社区、园区的监控视频中,被录入视频中的人毫无隐私可言,一切的人脸信息都被摄像头摄入并分析,虽然可以保证公共领域的安全,可以监测行人、车辆流动的密度和流量,帮助卫生健康与防疫措施的施行,但这种以牺牲个人的隐私这种局面在技术的升级过程中,应该逐渐被打破。

    一些企业采取的是在视频中模糊人脸的方式,但这类做法可能让系统会跟丢一些人脸数据,进而会导致一些研究无法进行。新型的AI系统Privid,能够让研究人员运用视频数据查询的同时,也能确保个人身份无法被识别,保护出现在视频片段中人的隐私。在各种视频和查询中,Privid的准确率在非私有系统的79%-99%之间。

    Privid AI系统运用的是一种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差分隐私允许用户对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加入一些噪音数据,但不影响数据总体的输出,从而使得攻击者无法知道数据集中关于个人的信息,达到隐私保护的作用。

    不过这个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那就是要添加的噪音数据量无法确定。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添加的噪音恰好足以隐藏每个人,但又不至于多到对研究人员毫无用处。但现实是,向数据添加噪音并保证视频的分析查询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让结果不会非常准确,这个噪音数据的平衡,需要技术的深入与斟酌,在不影响实际参考价值的同时保障隐私。

    三、AI深入隐私保护 在视听领域,我们被暴露在开阔的地带,普通人的数据成为消费领域的金钱与流量,被导入各类消费场景中。对有钱有权的人来说,个人隐私的数据更为金贵,它很可能成为黑客眼中勒索的“肥肉”。在摄像头下,你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透明的,如果有人获取了这些数据,就能够建立起人出现在固定场所的时间线,只要汇总数据就可以捕捉到人的历史位置和各类信息。有心的猎手只要蹲守,总会捕获肥膘满满的猎物。

    AI越智能,获取、存储、分析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隐蔽。虽然AI技术的中立性是共识,但背后的大公司、黑客的应用都是被利益所驱动,一旦这些信息不被合理地应用,就会造成各类影响严重的事件发生。

    我们知道视听生活是现代人类娱乐、生活的必需品,无人能够离开嵌入摄像头、麦克风的各类电子产品。城市的运行、工厂、企业的管理运营离不开各类摄像头设备的辅助,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社会、企业及个人信息都在数据世界中流动。

    技术发展总比法律的约束快。如果通过立法、道德的方式去约束,漏洞也会越来越多,安全和隐私得不到保障,这也会减缓AI的发展。保护隐私和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关键。用AI的方式去约束一些AI技术对隐私的滥用,成为数智时代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必选项。

    不过当前基于AI深度学习的隐私保护研究正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挑战。比如加密算法的应用方面,虽然加密技术是最直接有效的隐私保护手段,但加密技术的技术成本和应用成本,结合本身就消耗大量计算资源的深度学习算法,将大大降低算法性能。

    另外就是监管层面的落后与缺乏。技术发展的特性,使得监管层面一直是跟在技术后面跑。如何采用创新的监管方式,可以提前预警,而不是事后补救。如何构建监管层面与其他第三方科技企业合作的沟通平台,一起评估未上线的新应用,保障新技术的合理应用,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议题。

    技术双刃剑的发展不可避免,但隐私保护与AI技术的关系可以兼容并存,为争议和缺陷而废食,就得不偿失。用智能技术去修补AI技术的隐私漏洞,也是最能够跟上AI发展的方式。虽然总有各种隐私怪相、幺蛾子的诞生,不过魔法才能打败魔法的AI也让我们的顾虑与担心有所减少。

    隐私保护是一个多维、博弈的过程,我们目前探究的解决方案,也是基于存在隐私漏洞的前提。那么有没有根除隐私漏洞的方式存在呢?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开发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要有意识地避开这些触发隐私泄露的可能方案。研发技术人员需要更多的考虑一些AI技术对于人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创新的初始就考虑一些避开争议的区域。技术道德与伦理的内容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也需要一批批技术人员的落实与充实。

    技术永远都是中立的,不道德、不合法的侵犯隐私,最后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是企业和背后的技术开发人员,未来技术与立法的完善,罚酒三杯的惩罚方式不会再有了,终究会有人在隐私与安全技术的发展中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为AI发展献祭。

    #合作媒体# 脑极体,微信公众号:脑极体。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假期周边游,我被民宿、露营、郊游“三坑”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一到假期,出去游玩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选择。但近期各地疫情此起彼伏,让更多的人将目光放到了城市附近的地区,民宿、露营等各种方式随之火热。但其背后,并不是每个商家都一定能保证与宣传内容相同——所以“货不对板”,“被骗了”的感觉让大家对这种方式吐槽不断。 不

    编辑导语:一到假期,出去游玩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选择。但近期各地疫情此起彼伏,让更多的人将目光放到了城市附近的地区,民宿、露营等各种方式随之火热。但其背后,并不是每个商家都一定能保证与宣传内容相同——所以“货不对板”,“被骗了”的感觉让大家对这种方式吐槽不断。

    不出远门过五一,年轻人依然没逃过被“坑”。

    疫情当下,远行受阻,在城市里“卷”够了的年轻人,开始把旅行目的地放在城市周边。有人选择去乡下找个民宿小院住两晚,假装“归隐深山”;有人约上三五好友搭伙露营,梦想与大自然为邻;也有人只想短暂地逃离城市,郊区一日游看看风景。

    然而,爆火的民宿、露营、郊游,也逃不了被网红“照骗”的命运。

    博主打卡的宝藏小众露营地,可能只是某块新开营地的广告,入场费不菲,租赁装备就更是天价,吃喝还要另算;博主口中的氛围感网红民宿,不过是平平无奇的民房改建,湖泊变池塘、周边是土坑、内里脏乱差;博主宣称的不用排队没人抢位的一日游景点,第二天可能就人满为患。

    当周边游市场迎来爆发,年轻人兴致满满地做好攻略、奔着目的地而去,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是“五星的价格,无情的打击”。

    假期旅行新“三坑”:露营、民宿、郊游。

    五一假期第一天,躺在家里玩手机的肖筱,在小红书刷到关于“京郊雁栖湖一日游”的笔记,博主称,景区人非常少,各种项目不用排队,可以租车骑行独享美景。

    “天气这么好,不出门也太可惜了。”第二天,她便和朋友驱车前往雁栖湖,但眼前的人头攒动,却让她大跌眼镜。

    先是在高速上堵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最近的停车场已经没有车位;几经周折停好车走到单车租赁点,租车骑行的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队;抵达号称“最出片”的3号口观景台,又是挨个等位拍照的情景。

    “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像我一样,昨天听说这里人少,今天就来‘捡漏’了”。 肖筱感慨。

    但好在,这次出行天气风景都不错,没有像去年五一那样让她崩溃。去年此时,肖筱去的是有“京郊小瑞士”之称的海坨山谷,但她错误预估了最佳观景时间,小红书上的“日落草地大牧场”,现实中却“草是黄的、树是秃的,只能在狂风中瑟瑟发抖”。

    今年五一,小维选择了不出门。“有疫情的原因,但更主要是,被坑怕了”。

    两个星期前,小维和丈夫决定把婚假休完,为此安排了一周的京郊游。做攻略时,她在小红书种草了一家民宿,“当时看博主的照片和文案,觉得那儿特别安静、禅意,还能泡私汤。”通过博主评论区留下的预订方式,小维找到这家民宿的官方小程序,选择了在周日晚上入住其中一个小院,价格3080元/晚。

    宣传的内部环境vs真实的内部环境

    来源 / 小红书、受访者供图

    但到了现场之后,小维瞬间体验到了 “被诈骗”的感觉。

    据小维描述, 博主口中“归隐深山”的氛围感民宿,实际上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村民房, 停车后需要拿着行李跨过围栏、土坑、土堆抵达。距离民宿不到10米的地方,还有挖掘机在钻地,噪音、尘土的环绕,让她感觉像是到了工地。

    民宿内部环境也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不干净、无服务、没有私密空间,地板上不是油渍污渍、就是发霉的痕迹。整个入住过程中,不仅没有工作人员出来接待,还被对方引导去了错误的定位。

    宣传的外部环境vs真实的外部环境

    来源 / 小红书、受访者供图

    小维无法接受这样的环境和服务,通过电话和老板沟通退房,对方给出的方案是,要么接着住、费用优惠20%,要么退房扣50%的费用。此时已接近晚上6点,小维只好接受退钱走人,连夜开车返回了市区。

    婚假第二天,小维和丈夫决定换个玩法,去网上很火的金海湖微澜山谷露营。

    这又是让她“怀疑人生”的一个选择,“先是大众点评显示正常营业的营地,去到之后说是倒闭了;接着开车前往附近三个营地查看,一路像是开到了荒野的垃圾场,周边环境惨不忍睹;最后去到网红的荒野7号营地,双人门票198元,一张天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租赁费用快1000元,很难说值”。

    露营营地的“坑”,武汉的柒柒也踩过。

    柒柒在小红书种草了一个号称“武汉小挪威森林”的营地,但去到现场之后,她发现, 尽管网红图片里的环境、建筑、餐食和氛围感,都像是在露营,但实际上,这里只是一个打着露营旗号的木屋式酒店。 “一晚价格900-1000多元,除了住宿不提供任何餐食和附加服务”。

    网红图vs现场图

    来源 / 小红书、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这样的经历不是个例。在网友们的“踩雷”经历里, 露营、民宿、郊游,已然成为城市周边游的“三大坑”。

    有人吐槽,网传的“花海”,只是一片稀疏的草地;网传的海边教堂,不过是还在施工的工地。有人怒斥,两千一晚的湖边梦幻树屋,推窗就是浑浊的小池塘;三千一晚的山野民宿,开门就是大泥坑。还有人不满,拎包入住式的露营营地,动辄上千的装备租赁费用,极其考验天气和运气;人均两三百的餐食,菜品少、上菜慢、只能对着草坪干瞪眼。

    “五星的价格,无情的打击”, 在出不了远门的日子里,新“三坑”正在快速收割城市里的年轻人。

    城市周边游,是怎么被玩坏的?

    糟糕的周边游体验,基本上有几个类似的“雷点”: 现场环境与网红图片严重不符;配套设施服务配不上五星级价格;出行集中、人流量大导致体验感差。

    这其实也是被“吐槽”已久的网红景点通病,只不过,现在,商家博主们把那套网红“照骗”法,从“诗与远方”搬到了“身边的大自然”。

    原因不外乎, 城市周边的钱更好赚了。

    受疫情影响,远途旅行受阻,长期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工作生活的年轻人,把对自由的渴望寄托到了更近距离的山野之间。于是,郊游、露营、野餐,被年轻人疯狂追捧,随之而来的,是对配套民宿、营地、人造环境的需求。

    就拿今年五一来说,去城市近郊露营、住民宿的周边游火爆到什么程度?

    去哪儿数据显示, 本地游、周边游是今年五一假期的一大趋势; 4月以来,平台“露营”相关词汇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2.5倍;今年以来,露营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

    民宿预订平台途家发布的五一出游趋势显示,截至4月22日,五一期间乡村民宿的订单量占比达51%,首次超过城市民宿;北京京郊民宿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一倍,占总预订量的85%。

    京郊某网红民宿价格日历 来源 / 品牌官网

    有需求就有市场。京郊民宿主晓蓓告诉开菠萝财经,由于短途旅游需求集中爆发,去年以来,新开业的北京郊区民宿的确越来越多,但真正的高端精品民宿却不多。

    “精品意味着高投资,但行业内都知道,目前周边游的繁荣,很可能是一种短期现象,等热度过了,投资越多的、死得就越快。”晓蓓坦言,这也导致 许多民宿主抱着“投机取巧、赚完就跑”心态而来, “民房简单改建一下就营业,再用网红‘照骗’吸引流量,客源自然就有了”。

    据一位专门给民宿拍摄宣传图的摄影师称,找摄影师约拍的民宿以最近火爆的小院型民宿为主,根据院子数量不同,1-8个院子的拍摄费在2万-4万元不等,可获得精修照片150-300张左右。此外,摄影师还赠送小红书、公众号、携程、马蜂窝等平台的宣传推广。“不过,大多数民宿都是拿这些图给博主们批量发布的”。

    “京郊民宿”相关笔记 来源 / 小红书

    一位从事博主商务的营销行业人士则告诉开菠萝财经,民宿、露营营地之类的拍摄和推广,一般会与团建、旅游公司合作,通过第三方中介找摄影师约拍、找博主推广, “是一整套的网红营销服务”。

    这套 “需求爆发-市场大热-营销引流” 的打法,也出现在火爆的露营行业。

    “这两年营地确实越来越多了。”据露营玩家刘希了解,目前北京收费的露营营地就有80个左右,门票价格大多在100元-200元/人。

    “我们有一位朋友在广东做露营,第一块营地仅开业三个月就回本。”从事儿童教育行业的柒柒,目前也正筹备在武汉打造一个露营平台,“营地会分为拎包入住式的酒店轻奢露营和供租赁使用的短时不过夜露营,还会开辟网红餐厅、种植养殖、自然研学等区域”。

    与风口上的郊区民宿类似, 社交平台的网红营销,也是这些新开露营营地打响知名度、拉客引流的不二之选。 在小红书超282万条关于“露营”的笔记里,有相当多的营地推荐,其实是“暗度陈仓”的广告宣传。

    “露营营地”相关笔记 来源 / 小红书

    “但事实上,很多营地主为赚钱而来,对行业的具体运作模式不了解,专业的员工培训也缺失,单纯以传统服务行业作为标准,顾客的体验感自然会差很多”。柒柒说。

    在肖筱看来,在大热的风口里,除了商家博主的营销宣传,消费者自发的打卡分享,也有可能是在助长网红“照骗”风气。“很多人把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脑补得太好了,也倾向于在网上呈现出完美的效果,即便它是带滤镜的。但每个人的感知度不一样,自然就会造成体验的差异”。

    而 新玩法的性价比之低,更增加了消费者对现实与宣传的落差感。

    途家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平台民宿每间夜预订均价达到1362元,北京乡村民宿每间夜预订均价超过2000元,深圳、杭州、成都、青岛均价超1000元。开菠萝财经查阅多个民宿预订平台发现,位于北京郊区的小院户型民宿,五一期间价格多在每晚3000元-4000元左右。

    一组对比是,原本是旅游热门目的地的丽江,今年五一民宿平均每晚价格只有180元。而如今一二线城市动辄上千的民宿价格,也已经是许多城市五星级酒店的水平。

    “要是真像图片上那样好看舒适,这个价格也能接受,但当你以为的隐居山野,实际上是平平无奇的农村民房,甚至是尘土飞扬的在建工地,你只会觉得,再也不想去第二次。”小维暗自决定,以后能去远途旅行,绝不选择周边游;能住酒店,一定不住民宿。

    如何避免被网红“照骗”?

    出不了远门又想逃离城市的年轻人,如何才能逃出网红“照骗”的怪圈?

    旅行爱好者晶晶习惯在小红书做攻略,“虽然小红书滤镜重,但不得不承认,在这里你能找到大部分目的地景点、餐厅、住宿相关内容,以及现在年轻人爱好的露营、徒步等新兴活动”。

    经历了网红滤镜的多次“欺骗”,她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优质攻略筛选法。

    首先是排除法, 根据图片、文案以及博主信息来判断攻略是否真实。 据晶晶总结,凡是图片色调非常统一、饱和度极高的,多半是加了滤镜;凡是标题封面写着“某地小xx”的,要主动降低期待值;凡是发布者有探店/旅行/打卡标签并给出预订消费信息的,要谨慎种草。

    “京郊小镰仓”“京郊小瑞士”“北京塞纳河”

    来源 / 小红书

    的确,在小红书博主们的文案里,单是北京周边,就有至少十个“京郊小瑞士”、八处“京郊小镰仓”、五地“京郊小奈良”;至于国内版的“京郊小江南”、“京郊小林芝”、“京郊小三峡”,更是数不胜数了。

    最近,这种“小xx”模板的低配起名风,也刮到了城区里。比如,贯穿东三环的亮马河,就被冠上了“北京塞纳河”之名,在河边看日落、喝咖啡、吃顿brunch,仿佛就能复制一种“巴黎左岸”人生。

    其次是细节控,除了营销推广, 有一些真实的体验反馈和游玩攻略,也需要结合出行时间、方式来确定可参考性。

    据晶晶观察,在小红书相关关键词的检索结果里,排在前几页的通常是热度更高、图片更美、内容更全的笔记,通常这些内容一部分是推广,另一部分也要注意发布时间。

    “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城市,在不同的季节,自然环境和出行体验差异会非常大,比如你看到的绿意盎然、葱葱郁郁的‘京郊小瑞士’,可能是博主在七八月最佳度假时间去的,但凡提前一个月,可能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分享道,因此, 做攻略一定要选择“最新”或是差不多的季节天气情况进行参考。

    多次在周边游中“踩雷”的小维觉得,在小红书,收费宣传、专业摄影师跟拍修图、网红角度打卡拍照的情况实在太多。她决定走出小红书, “做攻略一定要多平台对比,多看大众点评、马蜂窝,甚至是去哪儿、携程”。

    晓蓓针对民宿选择给出的建议是,除了看图片和介绍,最好能与店家进行充分的沟通。“民宿用美图宣传无可厚非,但良心店家会在跟客人的沟通中,主动提示或是不回避问题,比如房间面积只适合几个人、几点到几点会停水之类的”。

    至于露营这种有一定门槛和专业性的新玩法,“小白”选手就更需要谨慎种草。

    在“小白”最苦恼的营地选择上,刘希觉得,还是需要多看攻略以及评论,多求证负面评价。 “比如营地交通、用水、卫生间是否方便、是否能用火等信息都得提前问清楚”。

    在刘希看来,根据露营方式的不同,露营爱好者的关注点也会不一样。“比如我们玩‘搬家式露营’的,会带特别多装备,就很在意能不能把车开进营地甚至是帐篷旁边;有朋友玩‘徒步式露营的’,一个背包就能走,就不太在意地点”。

    柒柒建议,对露营感兴趣的入门级选手, 可以先体验零门槛的“拎包入住式露营”, 避免浪费太多金钱和精力,“因为真正的露营,从搭建帐篷到准备食材再到收拾垃圾,整个过程是非常累的,很多人往往一套装备买下来热情就消失了大半”。

    不过,总体而言,她的心态都是比较“佛系”的,“我觉得每个人在意的点都不一样,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景点或者住宿,可能你有不满意之处,所以‘种草’几乎是不太可能与现实完全契合的”。

    在柒柒看来, 新的旅行玩法、新的生活方式,只有自己去体验,才能感知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筱、小维、柒柒、晓蓓、刘希、晶晶为化名。

     

    作者:吴娇颖;编辑:金玙璠;公众号:开菠萝财经

    本文由@开菠萝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概念离商业化有多远?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产品有实际价值之后就可以考虑产品商业化的事,那么产品概念离商业化还有多远呢?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有关产品概念商业化的内容,分析了产品能否立项、可行性验证以及产品节奏等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产品是否能立项 得到idea很容易,它生产成本并不高,但真

    编辑导语:产品有实际价值之后就可以考虑产品商业化的事,那么产品概念离商业化还有多远呢?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有关产品概念商业化的内容,分析了产品能否立项、可行性验证以及产品节奏等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产品是否能立项 得到idea很容易,它生产成本并不高,但真正要把它落地,其成本远超过预算。

    回归产品原点,目标用户是谁 +他们面临什么问题(有什么痛点)+ 解决方案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付出成本是什么,得到回报价值是什么)。

    简化下,产品因能解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才会有存在的价值,产品有实际价值后,才有可能考虑商业化的事儿。

    产品 =需求+ 解决方案 + 服务

    需求 ,是目标用户在特定场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痛点和不爽)。

    解决方案 ,是洞察到这些特定场景下用户需求,提供满足这些场景下需求的工具箱。

    服务 ,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烦恼,而服务正是通过科技化系统工具(如品牌营销、社区运营、渠道运作、上下游供应商管理、售前/售中/售后客服系统)更好帮助用户去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工作效率、降低损耗等)。

    产品是否能立项,其本质在于该解决方案是否为本应用场景下最佳有效方案。

    通俗点儿来说,产品能否解决用户实际问题,能给用户带来多大价值,又能给公司带来多大价值,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这些点能讲清楚,说明白,逻辑严谨,过立项基本盘已具备了,剩下看公司战略、看Boss判断&决策)。

    二、产品可行性验证 产品立项通过后是万里长征的开始,其后面还将面临着很多考验,主要有技术方案、成本、品质、体验、营销渠道、服务可支撑性等等关卡需要通过。

    技术方案,用何种方案解决用户问题是可行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竞争力,考虑成本,考虑可量产性,考虑开发周期,考虑产能供应等等,在这些款款条条约束下,做平衡,做取舍,取交集是非常有挑战。

    终端产品,离不开上下游的方案商支撑,要获得更好支撑,很简单,要让方案商跟着你能稳定的赚钱(有出货量,现金流稳定,不拖欠账期)。

    行业里有一句很通俗的话“你怎么对待方案商,方案商就怎么对待你”,真的很在理。

    有方案商支持,一些新兴技术方案愿意第一时间给你推荐,配合你产品快速完成POC(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完成产品在特定应用场景下性能指标综合测试评估,达到预期可验收效果),接下来对产品的可量产性、批量后成本、物料备货周期、工厂产线试产多方面综合验证评估,最后将技术方案正式导入技术库里,为产品走向量产化,赢得首发,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做好铺垫。

    除了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外,商业可行性也要能算的过账,投入多大人力+资源,产品目标成本是否在控制范围之内(有多少毛利)?到最后能卖多少货?(用户是否会真金白银买单?究竟会有多少用户愿意买单)?

    最初阶段产品是要能跑通MVP(即是能找到有效种子用户来验证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商业价值,说通俗点:有用户愿意花钱买产品来解决实际场景中问题),第二阶段产品可尝试官网(用户社区)众筹,用demo或视频讲清楚产品价值(在什么场景下,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所花费代价是什么,带来用户体验和效果是怎样的),讲清楚产品做成所需要投入资金+项目计划。

    总结,产品完成CDP后,交由IPD团队之前,可行性验证很重要(它能帮产品验证技术、成本、量产、商业可行性,提前识别产品落地过程中的坑坑洼洼)。

    三、产品节奏 什么是节奏,对于智能终端产品来说,是什么时候开始规划,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开始卖,什么时候退市,什么时候推出下一代,这些节点很重要,就像夏天是卖西瓜的黄金阶段,冬天是卖雪糕的黄金阶段,错过了市场窗口,就得等来年。

    如何判断产品节奏(时机)顺势而为(顺应政策+技术+经济趋势+社会需求)?

    比如像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骁龙和联发科最新5G技术方案已具备可量产化,国内三大运营商全面启动5G基站招标建设,用户对5G智能手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此时头部手机厂商全面切入5G推出智能5G手机产品。

    产品全生命周期,可分为 产品Charter立项、IPD研发、GTM、EOL 四个大阶段。

    Charter立项,主要完成解答“为什么要做新产品,新产品如何赚钱,新产品如何成功”三大问题。

    IPD研发,主要完成Charter立项后的PRD(产品包),实现产品可行性验证、开发、量产,具备上市条件。

    GTM,根据产品定位,提炼出核心卖点,结合品牌文化进行包装,准备营销物料,联手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渠道商启动营销活动,将产品最大程度高效的传播到目标用户群体里,转化为消费者购买决策。

    EOL,复盘全周期中的成败,降价去库存,为新产品让路,启动下一代产品规划立项。

    智能终端产品,一般节奏,是以上市节点来反推产品规划、研发、生产时间节点,每个关键节点必须要达成阶段性目标,有了这样的节奏,产品才有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成绩。

     

    本文由 @pon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五一旅游,全民 “降级” ?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这个五一假期,你选择出游了吗?其实在疫情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变化,纵观旅游行业,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旅游业正在经历一场“降级”变化。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这一变化做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继钓鱼、露营之后,一个新潮又在小红书上兴起—骑行。

    编辑导语:这个五一假期,你选择出游了吗?其实在疫情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变化,纵观旅游行业,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旅游业正在经历一场“降级”变化。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这一变化做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继钓鱼、露营之后,一个新潮又在小红书上兴起—骑行。

    在小红书输入“骑行”,大约有66w+笔记,相关搜索也出现“骑行路线”、“骑行装备”、“骑行穿搭”、“骑行减肥”等选项,笔记篇数也都在1w+,骑行穿搭甚至更多,有2w+的笔记。小红书的笔记,自然以女性居多,苗条修身的骑行服搭配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再加上阳光、绿树、鲜花的映衬,精美的图片让骑行成功实现了破圈。

    尤其正值五一假期,迫于疫情,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周边游,又或者干脆闭门不出,哪也不去,与之相比,约上三五好友沿路骑行,既亲近大自然、放松解压,又锻炼身体,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红书越发成为年轻人消费娱乐的一个“风向标”,旅游尤为如此,追溯到小红书发展早期,其slogan从2014年的“找到国外的好东西”变成2015年的“全世界的好东西”,到2016年又改为“全世界的好生活”,这时,旅游购物的权重甚至是大于美妆护肤的。可以说,小红书见证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起伏。

    而如今在小红书里,一场旅游行业的“全民降级”正在发生。

    一、从高端酒店到人造景点再到公园赏花 如果想问小红书上最火的酒店打卡地是哪里,那么疫情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宝格丽。

    宽阔的大床、印着宝格丽LOGO的台灯以及产自意大利的山羊绒床旗,和酒店24小时都能供应的精美食物,在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中,小红书的博主们全方位向我们展示着宝格丽的低调与奢华。不知何时,小红书上的“白富美”们不再满足于晒豪车、晒奢侈品,必须要n次打卡宝格丽酒店才能够追得上潮流。

    宝格丽在北京和上海开酒店的时候,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在国内打响名气,但不可否认,小红书的打卡模式在前几年旅游经济一片繁荣的背景下让很多高端酒店吃到了流量红利。

    酒店打卡,带来的是一种“酒店即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它不再属于观光型旅游,而是休闲或度假旅游。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进入国内旅游的增长期,以观光型游客为主;当人均GDP达2,000—3,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升级;达到5,000美元以上开始向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过渡。

    尽管我国观光型旅游仍占主导,但休闲度假的需求一直在扩大。这种趋势在人均“白富美”的小红书上最先得到展示,只是,奢侈化的旅游泡沫并没有建立在真实的消费水平之上,即使没有小红书打击炫富的外力,疫情的发生也会让其破裂。

    取而代之的是小众化的、更迎合大众打卡或出片需求的旅游形式。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海外游和远距离的长途旅游都受到限制,周边游迅速火了起来,但当地及周边的景点对很多游客来讲吸引力不大,因此小红书的博主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制造小众网红景点上,推荐文案清一色打出“国外景点平替”的标签。

    小红书上,你会在北京周边发现80个“小瑞士”,在成都周边看见100个“小镰仓”,随便一个沙滩就是“小马尔代夫”、“小圣托里尼”,让你不用出国就“假装在欧洲”。

    人造的网红景点固然能吸引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可是一旦去了,往往滤镜碎一地,是以,去年十一期间小红书“翻车”景点引发众多网友吐槽,这导致很多小红书的用户不再轻易相信旅游种草。

    今年,我们旅游的距离进一步缩短,野餐、露营、骑行等等,这些在小红书兴起的新潮流基本没有超出本地范围。根据马蜂窝大数据显示,清明假期,“骑行”相关搜索热度平均涨幅超过70%,64%的旅行者选择花1-2天时间在城市周边露营、骑行或者徒步。

    不止如此,小红书种草也越来越接地气。随便发布一篇“春季赏花攻略”笔记,配上几张吸睛的照片,短短几天内就能获得上千次点赞和数百次收藏。

    从宝格丽到粉红沙滩再到公园赏花,近些年,我们的旅游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变迁。

    二、旅游潮流,一地鸡毛? 疫情反复,对于旅游业是致命的打击。今年清明,一个令行业依旧感到悲观的数据是,全国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收入,仅相当于疫前2019年四川省清明假期的旅游总收入。这是主要是因为本地休闲和近程度假成为假期旅游的主基调。

    在这种基调下,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更喜欢探访打卡小众特色旅行地与旅行方式,这也是小红书能成为潮流出行方式的集散地的原因。只是,这些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

    2020年,疫情刚过不久,用户急切希望远离城市,来到野外放松身心,露营成为了首选的方式。数据显示,2020年小红书上的露营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271%,到了2021年上半年继续增长,仅1-5月,小红书上关于“露营”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428%。社交媒体上的露营热,彻底带动了原来小众化的露营产业。

    不过,直至现在,真正的入坑者寥寥,露营的“狂欢”远没有数据显示的那样火爆。

    95后阿玫,疫情之后看到小红书上的露营照片后跃跃欲试,为此她买了一大堆露营装备,从基础的帐篷、睡袋、防潮垫到天幕、马灯、打火石…第一次去时,虽然遇到了不少意外的状况,但还是感受到了享受自然的乐趣。可是后来阿玫越来越不愿意出去露营了,“热门的露营地点到处都是帐篷,还经常看见露营之后满地都是垃圾,实在太影响体验了”。

    另外,关键的一点在于,以前一起出去露营的朋友,大多玩了两三次就不想去了,觉得“耗时耗力”。

    追风者甚多,真正的爱好者其实很少,这在露营、骑行、精致野餐等潮流旅行方式中是一种“通病”。比如骑行,小红书上骑行之所以破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加入其中,她们分享的一张张精美漂亮的图片,吸引了不少流量。可与其说她们喜爱的是骑行,更确切的可能是出片。

    野餐也是如此,乡土主题野餐、卡通主题野餐、电影主题野餐…之所以弄得这么精致,就是为了拍出精致体面的照片。

    近几年打卡模式逐渐改变了旅游的意义,无出片,不旅游,这也造成我们的旅游选择和相关旅游产业被流量所“绑架”。而一旦潮流退却,或者外部环境有所改变,很多跟风的用户自然而然会抛弃原来的旅行方式,一窝蜂涌入的创业者往往会一地鸡毛。

    一位露营创业者表示,“目前露营行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太明朗,土地政策也不太确定,没有清晰的行业标准可参考,公众对于露营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弱,总之,随时都有风险”。

    三、旅游迎来“性价比时代” 从景点到服务、从住宿到玩乐,旅游体验降级的根本原因固然是受疫情影响,疫情让想出去旅游的人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旅游方式,但除此之外,从旅游越来越追求性价比这一趋势来看,约束旅游需求的不只是疫情。

    站在小红书博主的视角,花几百几千块钱拼个宝格丽酒店的房间和精致下午茶,比起奢侈品摆拍更有格调,也更实惠,而比起宝格丽酒店拼单,找一个小众化的景点,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和金钱,出最美的片。如今骑行、野营、野餐…基本都是经济实惠的休闲项目,如一位野餐爱好者算的账,AA制下来,“价格就跟在饭店吃了顿饭一样,每人一两百元”。

    小红书中的潮流旅行,越来越大众化,这背后也是适应旅行出游需求和消费水平而变。

    在国泰君安证券公布的《消费服务行业深度调研报告: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图谱》中,根据对我国四线以上城市的年轻工薪阶层白领的问卷调查显示,低收入群体各项支出削减是全方位的,其中旅游占比最高,而中高收入群体同样在旅行出游上的削减更明显,一方面,是因为中高收入群体正常情况下出游消费支出本身就较高,另一方面,中高收入群体更重视教育、家庭生活娱乐,支出相对更刚性。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收入下滑明显的低收入群体,还是影响较小的中高端收入群体,他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都在削减,更明显的一点是,有欲望的群体消费能力受损严重,有能力的群体缺乏消费欲望。

    换句话来讲就是,年轻人没钱,可想出去旅游,年长人群固然有钱,但消费欲望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性价比较高的、新兴的旅行方式的原因。

    疫情管控是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但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根本上,旅游行业能否真正复苏,取决于大众消费能力在这些年疫情阴影之下的变化还能不能支持他们的旅游消费欲望。

    短期来看,答案有些悲观。在上述报告中,被调研对象中,超过80%认为并不会在疫情后进行明显的补偿性出游,其中有 20.4%的群体是因为疫情期间已经有小规模出游,41%的人群认为旅游本就不是刚需。关键是,有 19.6%的在疫情期间“戒掉”了出游习惯,在疫情受控制后也缺乏出游的动力和意愿。

    这和近几年消费主义盛行,拉高消费期待后又“摧毁”期待不无关系,同质化、套路化的营销可能越来越刺激不了消费者的欲望了。

    今年的五一假期,可能对很多年轻人来讲就是宅在家里而已,旅游也将再次错过一个小高峰。

     

    公众号:锦鲤财经(ID:jinlifin)

    本文由 @锦鲤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