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如何改变世界?

    设计动态 2022-05-06
    编辑导语: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社交、移动性和协作将有望被带入新的场所,新的工作方式、新的数字经济正在向我们招手,各个行业的新的机遇也将随之而来。本文将为你详解元宇宙给工作场所和部分行业所带来的改变以及挑战和当务之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就一起来读读看吧! 一、文

    编辑导语: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社交、移动性和协作将有望被带入新的场所,新的工作方式、新的数字经济正在向我们招手,各个行业的新的机遇也将随之而来。本文将为你详解元宇宙给工作场所和部分行业所带来的改变以及挑战和当务之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就一起来读读看吧!

    一、文章摘要 21世纪20年代的工作场所已与我们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现在,元宇宙有望将社交、移动性和协作带入新的场所——元宇宙。元宇宙以至少四种方式重塑我们的工作场所: 新的沉浸式团队协作;新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同事出现;通过虚拟化和游戏化技术加速学习和技能获得;具有全新企业和工作角色的元宇宙经济崛起 。 元宇宙还为办公室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入了冒险、自发性和令人震惊的因素。虚拟办公室可能不再是市中心那单调、统一的工位了,还有可能是沙滩、海上游艇,甚至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在元宇宙中的工作同事将不仅限于现实世界同事的数字孪生。越来越多的数字同事将加入我们——他们是高度逼真、人工智能驱动的类人机器人。 元宇宙还将彻底改变教培行业,大大压缩开发和获得新技能所需的时间。 元宇宙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企业能够重新平衡混合和远程工作,重新获得基于团队的工作和学习的自发性、交互性和趣味性,同时保持灵活性、高生产力以及居家办公的便利性。 想象一个世界,可以与同事在海边交谈,在空间站周围漂浮时开水,或者从在伦敦的办公室传送到纽约,所有这些都不会发生在现实中。由于今天安排的会议太多而感到压力?那么为什么不发送支持 AI 的数字孪生来减轻负担呢?

    这些例子只是对“元宇宙”所能实现的未来工作一瞥,“元宇宙”最初由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 1992 年创造,用于描述虚拟现实的未来世界。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元宇宙通常被认为是一个 3D 元宇宙网络,人们可以在其中通过他们的虚拟“化身”互动、开展业务并建立社交。我们也将元宇宙视为当今互联网的虚拟现实版本。

    当前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元宇宙突然变成了热点和趋势,科技巨头和游戏巨头如 Meta(以前的 Facebook)、微软、Epic Games、Roblox 等都在创建自己的元宇宙或元宇宙。元宇宙利用了大量不同的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平台、游戏、机器学习、区块链、3D 图形技术、数字货币、传感器,以及 VR 耳机。

    如何从事元宇宙?当前许多工作场所的元宇宙解决方案只需要计算机、鼠标和键盘,但要获得完整的 3D 环境,就需要 VR 耳机。其实,全息影像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依然能够在活动或会议上使用。 Meta 等公司也在开发的触觉手套,让用户能够与 3D 虚拟对象交互并体验运动、纹理和压力等感觉。

    在元宇宙中,可以交友、养虚拟宠物、设计虚拟时尚物品、购买虚拟房地产、参加活动、创作和销售数字艺术品。但是,直到最近,元宇宙对现实工作的影响还很少被关注到。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新冠疫情的影响——尤其是对实体会议和旅行的限制——正在促使企业寻求更真实、更有凝聚力和强互动性的远程以及混合工作体验。 元宇宙以至少四种方式重塑我们的工作场所:新的沉浸式团队协作;新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同事出现;通过虚拟化和游戏化技术加速学习和技能获得;具有全新企业和工作角色的元宇宙经济崛起 。

    二、身临其境:元宇宙中的团队与协作 元宇宙有望将社交、移动性和协作带入新的场所——元宇宙。

    NextMeet 总部位于印度,是一个基于虚拟形象的沉浸式平台,专注交互式工作、协作和学习等方面。NextMeet 的使命是 消除远程和混合工作导致的无助和脱节 。

    NextMeet 的创始人兼董事 Pushpak Kypuram,解释 NextMeet 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随着疫情的影响向远程工作的转变,保持员工的参与度已成为许多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不能让 20 个人通过 2D 环境参与视频通话;有些人不喜欢出现在镜头前;不是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正在转向基于元宇宙平台的原因(With the shift to remote working from the pandemic, keeping employees engaged has become a top challenge for many companies. You can’t keep 20 people engaged in the flat 2-D environment of a video call; some people don’t like appearing on camera; you’re not simulating a real-life scenario. That is why companies are turning to metaverse-based platforms)。”

    借助 NextMeet 平台,员工数字化身可以实时进出虚拟办公室和会议室、走到虚拟帮助台、在讲台上进行现场演示、在网络休息室与同事一起放松或使用定制化身的会议中心或展览。参与者通过他们的电脑或移动设备访问虚拟环境,选择或设计他们的化身,然后使用键盘按钮控制虚拟化身运动,比如:箭头控制移动,双击坐在椅子上,等等。

    Kypuram 用员工入职举例:“如果让 10 位新同事入职,并向他们展示或给他们一份 PDF 文档介绍公司,他们会在 10 分钟后失去注意力。相反,我们的做法是让他们沿着 3D 大厅或展厅走一圈,那里有 20 个互动展台,他们可以在那里探索了解公司(If you’re onboarding 10 new colleagues and show or give them a PDF document to introduce the company, they will lose concentration after 10 minutes. What we do instead is have them walk along a 3-D hall or gallery, with 20 interactive stands, where they can explore the company)。”

    其他元宇宙公司正在强调 有助于应对视频会议中疲劳和远程工作中社交脱节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部位于英国的初创公司 PixelMax 帮助企业创建沉浸式工作体验,旨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健康度和工作协作效率。他们的虚拟工作场所通过计算机进入,不需要耳机,包括以下功能:

    “撞上”体验: PixelMax 的沉浸式技术可以实时查看同事的化身,在虚拟工作场所撞到他们时,可以更轻松地打断他们聊天。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PixelMax 的联合创始人 Shay O’Carroll 解释说:“非正式和自发的对话占比较大——研究表明,在研发等部门高达 90%——而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失去了很多这种重要的沟通(Informal and spontaneous conversations account for a huge amount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 research suggests up to 90% in areas such as R&D — and during the pandemic we lost a lot of this vital communication.)。” 健康空间: 这些是世界用户休息和体验不同事物的专用区域。正如 Shay O’Carroll 解释的那样:“我们创建了森林或水族馆等形式的健康区域。这些甚至可以放置在月球上。这些区域包含按需的内容,例如引导式冥想和/或锻炼课程(We have created well-being areas designed as forests, or aquariums. They could even be on the moon. These areas can contain on-demand content such as guided meditations and/or exercise classes)。” 交付到物理空间: 用户可以添加功能,例如在虚拟环境中订购外卖或书籍等功能,并将这些物品交付到用户的现实物理空间中(例如:家或者公司)。 实时状态跟踪: 就像在物理工作场所一样,可以四处走动观赏办公室的景色,查看同事的位置以及谁有空,加入一场交谈等。 PixelMax 的联合创始人安迪·桑兹 (Andy Sands) 说,终极愿景是能够连接不同的虚拟工作场所。

    PixelMax 目前正在为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 40 家领先的室内设计制造商建立一个虚拟工作场所。“这是关于社区建设、对话和互动的。我们希望让人民的数字化身能够在制造世界和室内设计世界之间移动,或者带着数字化身去 Roblox 和 Fortnite 观看一场音乐会(It’s about community building, conversations and interactions. We want to enable worker avatars to move between a manufacturing world and an interior design world, or equally take that avatar and go and watch a concert in Roblox and Fortnite)。”这太厉害了,因为这就承认了一个人的数字化身的唯一性。

    远程工作可能会带来压力。英国 Nuffield Health 的一项研究发现,近三分之一的英国远程工作者在将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分开时遇到困难,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工作日结束后难以与生活分割开。

    虚拟工作场所可以更好地划分家庭和工作生活,营造一种每天走进工作场所,然后在工作完成后离开并与同事告别的感觉。在虚拟工作场所中,用户的头像处将展示个人状态——在开会中、去吃午饭等等——让个人更容易与同事保持联系,而不会感到被电脑或手机束手束脚。我们都知道,面对电脑或手机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在传统远程工作情况下经常给我们带来压力。

    更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肯定会成为虚拟工作场所的主要驱动力,但元宇宙却不止于此。

    元宇宙还为办公室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入了冒险、自发性和令人震惊的因素。虚拟办公室可能不再是市中心那单调、统一的工位了,还有可能是沙滩、海上游艇,甚至是另一个世界。这一愿景为 Gather 提供了灵感,这是一个允许员工和组织“建立自己的办公室”的虚拟现实平台。这些梦想中的办公室可以从 能看到地球景观的“空间站办公室”到“海盗办公室” ,包括海景、船长小屋和用于社交的休息室。对于不太喜欢冒险的人,可以选择虚拟屋顶派对或禅宗花园会议等形式。

    三、数字化同事 我们在元宇宙中的工作同事将不仅限于现实世界同事的数字孪生。越来越多的数字同事将加入我们——他们是高度逼真、人工智能驱动的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充当顾问或者助手,在元宇宙中完成大部分繁重的工作。从理论上讲,可以让人类工人腾出时间来完成更高效、更增值的任务。

    近年来,交互式人工智能系统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理解文本和语音对话并以自然语言交谈的人工智能。这种算法正在应用到 感知和解释上下文、显示情感、做出类似人类的手势并做出决定的数字人类 。一个例子是 UneeQ,这是一个专注于 创建可以跨多个领域和不同角色工作的“数字人类” 的国际技术平台。UneeQ 的数字工作者包括 Nola,她是新西兰 Noel Leeming 商店的数字导购和大堂经理;Rachel,一位随时待命的抵押贷款顾问;Daniel,是瑞银首席经济学家的数字孪生,他可以同时会见多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议。

    这让我想到电影《她》(Her)——斯派克·琼斯编剧并执导的一部科幻爱情片,讲述了作家西奥多在结束了一段令他心碎的爱情长跑之后,他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女声,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不仅有着一把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并且风趣幽默、善解人意,让孤独的男主泥足深陷。但,实际上萨曼莎是一种人工智能。

    我想,情感可能是元宇宙待攻克的下一个阵地。SoulMachines 是一家位于新西兰的初创公司,将人工智能(如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和自主动画(如表情渲染、注视方向和实时手势)方面进一步结合起来,创造栩栩如生的、情绪敏感的数字人类。SoulMachines 的数字人在 护肤顾问、新冠疫情健康顾问、房地产经纪人和大学申请者的教育教练 等多种角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人类技术为工人和组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数字人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不需要喝咖啡等的休息时间——并且可以同时部署在多个业务环节。可以部署到元宇宙中更多重复、乏味或危险的工作中。人类工作者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设计和创建自己的数字同事,并与这些个性化的同事一起工作。在情感领域,也将会出现新的服务行业,用户可以定制不同性格、身份的数字人,满足特定方面的需求。

    但数字人类也将带来风险,例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对低技能工人的替代性工作,这些工人通常很少有机会转向其他角色;或者如果人类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变得更加不受约束,文化和行为规范可能会受到侵蚀。甚至,数字人可以影响现实世界中的互动行为。

    四、更多元地学习 元宇宙还将彻底改变教培行业(教育培训、企业培训、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大大压缩开发和获得新技能所需的时间。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字教练可以随时协助员工培训并给出对应的职业建议。在元宇宙中,每个对象——例如培训手册、机器或产品——都可以交互,提供 3D 显示和对应的操作指南。虚拟现实角色扮演练习和模拟将变得更加普遍,使员工的虚拟化身能够在高度逼真的“游戏”场景中学习,例如“高压销售演示”、“难以应付的客户”或“具有挑战性员工的对话”等场景。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运用于许多领域,加速技能能力的发展,如:外科技术公司 Medivis 正在使用微软的 HoloLens 技术,使用 3D 解剖模型培训医学生; Embodied Labs 使用 360 度视频帮助医务人员体验阿尔茨海默病,了解与年龄相关的视听障碍的影响,协助诊断病情;制造巨头 Bosch 和福特汽车公司率先推出了一种 VR 培训工具,使用 Oculus Quest 培训电动汽车维护等的技术人员。英国公司 Metaverse Learning 与 UK Skills Partnership 合作,为英国一线护士创建了一系列增强现实培训模型,使用 3D 动画和增强现实测试学习者在特定场景中的技能,并增强医护工作者在护理方面的实践。

    凭借在线游戏的深厚根基,元宇宙也开始挖掘游戏化学习技术的潜力,以便更轻松、更快地学习。

    PixelMax 的 O’Carroll 观察到:“游戏变成了学习活动。在医学界,使用游戏化技术来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会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去,比如说,一台虚拟 PCR 测试机,在那里将体验在不同阶段学习如何操作机器,同时记录训练结果(The game becomes the learning activity. In the medical world, we’ve used gamified technologies to train lab technicians; you’ll break out in different groups and then go to, say, a virtual PCR testing machine where you’ll go through stages of learning about how operate that machine, with your training result then recorded.)。”

    对于英国的急救人员群体——警察、消防员、医务人员等——PixelMax 正在开发将体能训练与沉浸式相结合的游戏,使急救人员能够进行重复性训练、尝试不同的策略、查看不同的结果,以及了解作为一名团队工作的不同形式。

    研究表明,元宇宙培训比传统讲师或基于课堂的培训更具优势,因为元宇宙为视觉概念展示(例如工程设计)和工作实践 提供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提供了更大的边体验边学习的机会 ,通过沉浸在游戏中和通过“基于任务”的方法(PBL)解决问题提高整体参与度。

    在元宇宙学习还可以利用虚拟代理、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它们可以在学习者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提供助力并设置挑战。基于元宇宙的学习,视觉和互动性还可能吸引类似自闭症患者,相比口头提示,他们更能适应视觉提示。虚拟现实工具还可用于对抗工作环境中的社交焦虑,例如通过创建仿真但安全的现实空间数字场景,练习公开演示和会议互动,甚至是大规模军事演习也未尝不可。

    五、元宇宙经济中的新角色 元宇宙不仅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还带来了全新的数字经济——新企业、新工作和新角色的诞生。随着沉浸式 3D 经济在未来十年积聚势头,元宇宙也将如此。IMVU 是一个基于头像的社交网络,月活超过 700 万用户,拥有成千上万的创作者,他们为元宇宙制作和销售自己的虚拟产品——设计服装、家具、化妆品、音乐、贴纸、宠物——每月收入 700 万美元。

    除了创作者之外,还有“meshers”,他们设计基本的 3D 模板,其他人可以自定义和定制虚拟产品。一个成功的模版能够被复制和销售数千次,为其开发者带来可观的回报。Decentraland 平台正在创建虚拟房地产经纪人,帮助用户能够在虚拟土地上买卖和建立业务,从而赚取称为“Mana”的数字货币。

    展望未来,就像我们今天谈论原生数字公司(digital-native companies)一样,很可能会看到原生元宇宙企业(metaverse-native enterprises)的出现,这些公司完全是在虚拟的 3D 世界中构思、开发并发展的。正如互联网带来了近 20 的发展一样——例如互联网运营经理、社交媒体从业者和网络安全专家等角色的出现——同样,元宇宙也可能会带来大量的新角色,比如:数字情感顾问(类似萨玛莎)、“全息移动”旅行家、元宇宙数字财富管理师和资产管理师等。

    六、挑战和当务之急 尽管未来前景广阔,但元宇宙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可能会阻碍其发展的障碍,比如: 对电力的需求量以及基础设施的要求 ,当前的元宇宙由不同的元宇宙组成,这些元宇宙与原始互联网方式不同。

    元宇宙还带来了 一系列监管和人力资源合规问题 ,例如关于潜在的成瘾风险,或元宇宙中的暴力或骚扰等不可接受的行为。(其实这些问题,早在互联网发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候,就会一遍遍的被提及,形式不同罢了。)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促进元宇宙发展:

    优先考虑技能的可移植性: 对于员工来说,技能和资格的可移植性将会受到关注:“在元宇宙或企业中获得的经验或证书是否与另一个世界或个人的现实生活相关(Will experience or credentials gained in one virtual world or enterprise be relevant in another, or in my real-world life)?”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在元宇宙中获得的技能达成适当认证的标准,并获得培训提供者的适当认证,来创造更多的技能。这将有助于避免质量稀释,并减少资源消耗,还能节省时间,为基于元宇宙的员工和未来的雇主提供必要的保证。 真正的混合: 正如新冠疫情期间对远程工作的热衷,许多企业在采用真正的数字化工作方面一直处于落后,政策过时、缺乏基础设施、消费者和商业技术之间的界限很严格。企业必须避免元宇宙中的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创建集成、灵活的工作模式,允许员工使用元宇宙的技术在物理、线上和 3D 虚拟工作方式之间切换。一些公司正在开发虚拟运动技术,例如腿部设备和跑步机,以创造逼真的步行体验。Nextmind 使用 ECG 电极来解码神经信号,意图让用户通过意念控制物体。 与孩子交谈: 元宇宙使一些公司彻底改变他们对教培领域的看法,重点关注高度刺激、身临其境、基于挑战的内容。在设计他们的工作场所元宇宙时,公司应该特别关注年轻一代,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游戏、3D、社交联系的环境中长大的。逆向代际学习(Revers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对年轻一代的成员指导以及培训年长的同事——可以极大地在整个劳动力中促进基于元宇宙的工作的传播和应用。 保持开放: 在数百万开发人员、游戏玩家和设计师努力地推动下,当前的元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 以开放、去中心化的方式出现的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民主的力量,不仅要防止某些企业或者个人控制或支配元宇宙,还必须积极寻求进一步扩展和开放,例如在可能的情况下推动开源并创建行业标准,并通过推动不同元宇宙之间的“互操作性”促成无缝连接。否则,正如我们在社交媒体领域看到的那样,元宇宙可能会很快被主要科技公司主导,从而减少选择并削弱创新创业。 21 世纪 20 年代的工作场所已与我们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远程和混合工作方式的兴起确实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原因、地点和方式的期望。但工作场所转型的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元宇宙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企业能够重新平衡混合和远程工作,重新获得基于团队的工作和学习的自发性、交互性和趣味性,同时保持灵活性、高生产力以及居家办公的便利性。

    但我思考,有三个指导原则很重要:首先, 采用速度很重要 。由于大部分技术和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到位,大型企业将需要快速行动以跟上元宇宙技术和虚拟服务的步伐,否则就有可能被更灵活的竞争对手包抄。

    其次,只有 将元宇宙部署为员工参与和体验的工具 ,而不是用于监督和控制,它才会成功。

    第三,基于元宇宙的工作必须 与员工 ,尤其是年轻员工 在消费和游戏生活中对技术的期望及其相应的虚拟体验相匹配 。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企业才可能开始创建自己的元宇宙并取得成功。

    #专栏作家# 郑几块,微信公众号:word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新浪微博产品经理,写的都是体验感受

    本文系作者 @郑几块 独家授权发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弹幕受欢迎的真相,原来是这个

    设计动态 2022-05-06
    编辑导语:如今看视频,很多时候看的不止是视频,还有配合视频一起出现的弹幕。开着弹幕让体验感更佳,甚至有的时候弹幕比视频本身更有趣。为什么弹幕这么受年轻人欢迎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到你已经没有耐心去找一个人深聊,朋

    编辑导语:如今看视频,很多时候看的不止是视频,还有配合视频一起出现的弹幕。开着弹幕让体验感更佳,甚至有的时候弹幕比视频本身更有趣。为什么弹幕这么受年轻人欢迎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到你已经没有耐心去找一个人深聊,朋友圈的小红点也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兴奋感。

    久别重逢的老友,除了见面那一刻的激动过后,一切终将归于平静……

    熟人社交变得若即若离,陌生人社交变得可有可无。传统的社交活动似乎走向沉寂,越来越想逃离。喜欢宅家,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狂欢。看着屏幕上那一个个飞舞的字符,你却感觉到莫名的兴奋,这是一种基于共同兴趣产生的情感共振。

    弹幕在当下的风靡,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个互联网上古时代的聊天室,那种迎面扑来的热闹感、氛围感似曾相识燕归来。

    有些人无法接受弹幕文化,对此嗤之以鼻,有些人却为之痴迷。在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敬请收看《今日产品之弹幕文化》。

    01 弹幕的起源 弹幕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2006年,弹幕首次出现在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niconico。2008年3月,A站模仿了niconico网站,加入了弹幕功能,开创了最新的弹幕视频模式,而B站则在2009年才推出。

    弹幕(Bullet Curtain)的本意来源于军事用语:炮火射击过于密集,以至于像一张幕布一样。

    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时的效果,看上去就像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大家将这种有大量吐槽评论出现时的效果叫做弹幕。

    用户将阐述自己观点的弹幕当做打破特定场景情节的子弹,彰显自我。现在弹幕早已成为了视频播放平台的标配,深受大量年轻人尤其是95后和00后的追捧。

    弹幕关键词:娱乐化,轻松,随意,自由,减压,吐槽,宣泄,反讽……

    02 我们为什么沉迷于弹幕 1. 陪伴感,氛围感 在现实世界,我们往往独自一人在家刷剧,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却又不甘愿孤独。

    屏幕上飞舞的字符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网友通过弹幕的方式一起观看和吐槽,互联网的世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个视频弹幕数量的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作品的热度,就像演唱会的现场人气。大量的弹幕看起来很热闹,氛围感十足,有点像演唱会上挥舞的荧光棒,直接把氛围感拉满。

    有了弹幕大家一起看网剧时,可以讨论某处内容和剧情,产生共鸣。还有很多人抖机灵、刷梗、说段子,让观看体验更有趣。

    弹幕即时呈现可参与互动,相当于基于视频的群聊天室,边看边聊。

    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好像有一大群人在你身边跟你一起看剧,并叽叽喳喳地在讨论剧情,孤独感瞬间消失。

    2. 参与感,表达自我 随着现在御宅族的普遍化,越来越多人喜欢宅,他们希望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想法。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给了他们更多空间去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弹幕恰恰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发表一条弹幕的成本极低,由于是匿名发布,没什么社交压力,弹幕正在成为年轻人彰显自我的重要方式。

    3. 情感共鸣,寻找认同感 根据内容本身进行的探讨、交流、吐槽、情绪表达等等,用户想看到其他人对该作品的看法,看是否跟自己不谋而合。有想法相似的比较能找到认同感。比如有的视频的高潮点或泪点,破防了。会刷大量相同的弹幕,就是基于此共鸣心理。

    比如你看周杰伦的mv,觉得很好听很牛逼,但你又说不上为什么。看到弹幕上的铁粉们都在刷:

    “歌词吹爆”

    “编曲太超前,现在都不过时”

    “押韵狂魔ang”

    ……

    你的内心瞬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没错没错,就是这样,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4. 即时性,互动性 弹幕的特征是即时互动性,用户发的弹幕会即时呈现,弹幕之间可以相互对话和点赞的,经常看到弹幕之间隔空对话。

    比如下面这个周杰伦的《霍元甲》音乐MV,一打开有人会问“是什么让我们在此相遇”。

    然后马上就满屏的回复“贫穷使我们相遇”。

    这是什么梗呢?这是源于各大音乐app听周杰伦的音乐要VIP,而大家都没有钱去充值,都来B站白嫖。因此就出现了这个有趣的自嘲梗。

    我想起了在演唱会上,歌手经常会与现场的粉丝互动。而在线上观众就是通过弹幕与视频制作者互动。

    弹幕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让看剧成为了一种线上的狂欢,边刷剧边看频弹幕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5. 开放性,包容性 弹幕的匿名性跨越了身份阶级的差异,没有所谓的权威,大家平等交流,自由表达。

    现在不仅在ACG领域,在剧集、综艺、电影等领域,弹幕也已成为年轻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作为一种强开放性、强包容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弹幕备受年轻人青睐。

    弹幕确实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会有很多无效信息。大量的字幕充斥在屏幕上,给观看视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很多评论和吐槽都是言之无物,没有什么意义。好在我们可选择关闭弹幕。

    6. 实时解读,解锁隐藏知识 观看B站的视频时,常有内容添加型的弹幕,如字幕君、解说君、科普君、剧透君等,比如看《三国演义》片头曲,有人在弹幕里介绍“这是出自明朝文学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的是今四川泸州一带的川江。”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就像有一个人在你旁边告诉你关于本视频的隐藏知识点,这些资料补充是为了其他观众更好的体验而添加,具有互助精神。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

    7. 弹幕,新时代的造梗基地 很多流行梗都出自B站,许多人看剧的重点并不是剧情本身,而是这些梗,这些梗记录了观看者的灵光一现。有时候弹幕比视频本身还要精彩,弹幕简直是观众的快乐源泉。

    比如,《谭谈交通》有一期,小伙子看到共享单车被毁,感叹说道:“你看,谭警官好变态啊”,这个由于断句造成的误解,成为了谭谈交通的一个过不去的梗(谁又知道是有意还是指桑骂魁)。不仅本视频大量刷这个梗,在其他视频,只要谭警官做了什么出格的举动,就会出现大量的用户去刷这个梗,这是谭粉之间无言的默契。

    03 无处不在的弹幕,岂止于视频 好的弹幕文化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和参与度。弹幕是当初吸引最初一批B站忠实用户聚集的重要原因,成为了B站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看B站不开弹幕是没有灵魂的,特别是鬼畜视频配合弹幕食用更佳。

    由于观察到弹幕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很多传统的视频网站优爱腾也迅速跟进。相比之下,这些传统视频网站引入弹幕功能较晚,且观众的年龄跨度也也比较大,弹幕的趣味性就要弱一些。

    如今弹幕早已走出二次元的小众圈子,成为了大众刷剧日常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在视频领域,漫画、音乐、小说……弹幕已经无处不在。

    04 从另一个角度,窥见传统媒体的没落 现在还有年轻人看电视?电视早已经不香了,传统的电视媒体正在走向没落……

    传统媒体都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隔绝了观众的反馈和参与,观众在观看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其实我们是抗拒的。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让个体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看节目既可实时吐槽还可以上墙,这不仅是一种互动的方式,更是一个破除砖家、权威的利器。

    你以为自己代表了权威?你以为自己说的都对?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观众根本就不会买账,他们会提出质疑、反驳。

    任何一个东西的受欢迎或多或少满足了人性的某个需求。而弹幕正好满足了用户社交和自我认同的需求,大家在此畅快的交流着,呈现出一场当代年轻人精神交流的盛宴。

     

    本文由 @产品汪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周报201期 |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第一针在杭州

    设计动态 2022-05-06
    早上好呀,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5月1日下午,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正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完成第一剂接种。这也是全球首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印度执法

    早上好呀,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5月1日下午,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正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完成第一剂接种。这也是全球首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印度执法部门声称小米子公司违反了《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机构汇款,扣押了属于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约 48 亿人民币的资产 … 小米印度官方发表声明称:公司严格遵守印度法律,所支付的这些特许权使用费是用于小米印度版产品中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些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全部合法且真实,小米印度致力于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澄清任何误解。

    一、值得关注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第一针在杭州完成接种

    5月1日下午,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正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完成第一剂接种。这也是全球首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涉嫌非法汇款,小米遭印度政府扣押约 48 亿元

    印度执法部门声称小米子公司违反了《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机构汇款,扣押了属于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约 48 亿人民币的资产 … 小米印度官方发表声明称:公司严格遵守印度法律,所支付的这些特许权使用费是用于小米印度版产品中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些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全部合法且真实,小米印度致力于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澄清任何误解。

    苹果App Store将大量删除长期不更新应用 官方延长开发者更新时间到90天

    4月30日消息,上周晚些时候,苹果公司开始通知一些开发人员,作为“App Store 改进”项目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内未更新的应用程序将被从 App Store 中删除,这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苹果现在分享了一项新的开发者更新,阐明了其“App Store”改进政策,并将开发者更新受影响应用程序的时间从30天延长至90天。

    露营成五一假期“顶流”

    露营显然是今年“五一”假期的“顶流”。 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的访问热度达到历史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 露营旅行的辐射效应凸显,携程上带有“露营”标签的相关酒店、民宿订单量较清明假期增长153%。

    微信:小程序开发者不得强制用户授权手机号

    微信发布公告称,部分小程序开发者不合理地要求用户授权提供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中断了正常的使用流程,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会带来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这种行为违反了《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的用户隐私和数据规范。腾讯方表示:开发者必须关于强制授权手机号进行调整,如发现小程序通过限制用户操作的方式,收集与服务无关的用户个人信息,平台将根据违规程度限制手机号授权等能力。

    二、产品动态 中国移动“跨省宽带”服务全国上线

    为了满足用户跨省办宽带的需求,中国移动推出“一张卡不换号,各省宽带都可办”的跨省宽带服务,今日(5 月 1 日)起全国上线。据介绍,用户需登录中国移动 App,进入首页“宽带家庭-跨省宽带”,即可预约办理。

    百度地图推出“露营地图”

    百度地图联合户外露营生活方式品牌“大热荒野”上线“露营地图”。用户搜索“露营地图”关键词即可查看露营地位置展示、特色介绍与实用信息。据百度地图联合马蜂窝发布的五一出行预测显示,假期前夕关于“露营”相关搜索热度平均涨幅超过100%,一线、新一线城市周边的露营地受到热捧,其中广州的北纬23°8森林营地等热度较高。

    “天猫汽配城”正式上线

    近日,以更丰富的供给、更多样大牌正品为特色的“天猫汽配城”正式上线,5家世界500强品牌——博世、采埃孚、法雷奥、海拉、马勒成为首邀合作品牌。据了解,天猫汽车后市场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协同优秀的汽车后市场行业品牌,为天猫1.8亿车主用户,尤其是其中千万量级的专业用户群体,共同打造更丰富、更优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买汽配、上天猫”的便捷高效用户体验。

    豆瓣上线防水军控评功能

    4月29日上午,豆瓣上线了防水军控评的功能,该功能可以更好地保证豆瓣评分的中立性,避免水军通过在短评区“控评”来引导舆论和评分。

    知乎宣布全面上线显示用户IP属地,包含个人主页、回答以及评论等

    30日上午,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全面上线显示用户IP属地的公告。知乎称,针对此前站内部分问题的回答展示评论IP属地,本次将进一步升级显示IP地址属地功能。

    三、运营动态 滴滴布局无人驾驶卡车 意图进军万亿级干线物流市场

    一家头部汽车供应商表示,该公司正与滴滴对接Robotruck项目合作。接近滴滴的一位人士也表示,滴滴Robotruck项目大约在1年半之前搭建团队,由CTO韦峻青带队,团队主要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也有办公室。

    拼多多 2021 年净利润 138 亿元,黄峥持股 27.9% 为公司最大股东

    拼多多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 FORM 20-F 年报显示,公司 2021 年总营收为 939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 138 亿元。创始人黄峥为公司最大股东,占股 27.9%。而腾讯为第二大股东,占股 15.5%。2021 年拼多多总营收为 939.499 亿元(约合 147.428 亿美元),与 2020 年的 594.919 亿元相比增长 58%。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77.687 亿元(约合 12.191 亿美元),而 2020 年净亏损 71.797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38.295 亿元(约合 21.702 亿美元),而 2020 年净亏损 29.650 亿元。

    “i茅台”累计预约超2亿人次

    据悉,“ i茅台”自3月31日上线试运营以来不足一个月,截至4月28日,注册总人数突破1146万人,累计预约2亿人次。 每天平均预约人次712万人,累计形成收入11.88亿元。

    B站:2022年第一季度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时间达95分钟,创历史最高记录

    5月2日,哔哩哔哩发布公告称,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的净营业额将介于50亿元至51亿元。之前预计的净营业额介于53亿元至55亿元。用户数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的月均活跃用户为2.936亿,同比增长31.5%。日均活跃用户为7940万,同比增长32.0%。第一季度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时间达到95分钟。

    饿了么已上线数字藏品专区

    4 月 30 日,据饿了么官方 APP 显示,饿了么已上线数字藏品专区,进入后显示用户成为饿了么元宇宙数字美食珍藏家,数字美食是饿了么发布的数字藏品。

    四、好文推荐 《微博放开IP属地:震慑,大于杀伤》作者@墨饕

    编辑推荐:微博全量开放IP属地功能了!不少网友都对这一功能发起了热烈讨论。一来,人们好奇IP属地功能的开放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哪些影响;再者,在这个几乎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言的时代,微博开放这一功能之后,又会震慑到哪类触网人群呢?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当商家要100元,我却只给了99以后…》作者@道是无

    编辑推荐:当我们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有一些红包或者积分优惠,原来100元只需要支付99元,但支付页面展示给商家的时候,会经常被误以为没给够钱。这样的场景下,有没有改进的需要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狂拽学霸”潘周聃,书写着大众好恶的参考答案》作者@知著网

    编辑推荐:你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刷到过叫着“潘周聃”的短视频?短短几天,这个梗好像传遍了互联网,而还有很多蒙在鼓里的人到处追问“潘周聃是谁?”,他是怎么火起来的?这篇文章,我们来给你盘盘。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各个平台开始显示用户的IP所在地,意义是什么?

    继微博后,抖音、公众号评论等各大平台都宣布要显示用户IP,个人觉得有些侵犯隐私,但查了一下,这属于可以公开的个人信息,为什么要显示呢?显示IP后,就能威慑造谣的人和键盘侠了吗?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IT之家、凤凰网科技、新浪科技、腾讯网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

  • 美团优选连续撤城,社区团购没有赢家?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近期,美团优选陆续关停了多地城市的社区团购业务,而且接下来还会继续关停其他城市的业务。美团优选为何频频撤城呢?美团会放弃社区团购吗?一起看一下吧。 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仅仅一星期,美团优选关停了多地城市的社区团购业务。 4月25日,北京美团优选上的所有

    编辑导语:近期,美团优选陆续关停了多地城市的社区团购业务,而且接下来还会继续关停其他城市的业务。美团优选为何频频撤城呢?美团会放弃社区团购吗?一起看一下吧。

    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仅仅一星期,美团优选关停了多地城市的社区团购业务。

    4月25日,北京美团优选上的所有商品均显示“已售罄”, 美团优选在App发布公告称,4月26日起,北京自提点将暂时停止服务。 不只是用户端,北京的团长也突然收到了暂停服务的通知。

    北京暂停社区团购业务公告,图/美团App

    该通知公布不久后, 北京地区的美团优选入口便已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在美团App页面位置更靠前的前置仓业务——美团买菜。

    本是正常的业务变动,赶上北京多点爆发疫情,各个生鲜零售平台都在为此积极保供时,美团的关仓成为外界眼中的不正常信号,引起了大量网友的热议并迅速登上脉脉热搜榜。

    但据 一刻商业独家获悉,美团关闭北京业务的决定并非临时,而是在4月20日关闭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内的西北四省业务时,便做好相关决策。只是,北京关仓的时间相对晚一些。

    对于近期美团连续关闭多地城市业务的原因,美团优选的客服均以“平台为了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次日达服务”回应。并且,对于此后是否重新开仓一事,客服也表示“具体恢复时间还需要等待平台通知。”

    但一位接近美团中层人士的知情人向一刻商业透露: “北京、甘肃等近期出现关仓的省市,业务彻底关停,之后也很难重新开仓了。从直接解散关停城市的当地团队就能看出决心。比如新疆的团队被裁后,不少骨干立即被多多买菜收入麾下。”

    此次北京关停社区团购业务时,会重点发力美团买菜和快驴等业务。一位美团员工告诉一刻商业,美团买菜的北京业务去年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

    不过, 美团优选近期连续关仓,也让美团内部员工士气有些受损。

    但不论市场如何评价美团优选关仓这一动作,仅隔一年,当年风风火火的社区团购风口,开始偃旗息鼓,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同程生活、食享会、十荟团、橙心优选相继退出舞台,京喜拼拼大规模裁员、撤城,淘菜菜全国市占率停滞不前,唯一能与多多买菜比拼的美团优选,如今也开始批量撤城。社区团购最终结局如何?是否会出现新的市场变局?谁是最终赢家?种种问题,不到最后结局,恐怕谁也无法准确预料。

    01 美团优选撤城还在继续 疫情当前,北京市消费者日常生活物资的需求被进一步点燃,本该是社区团购平台借此焕发活力的时候,美团优选却按下了暂停键。

    受疫情影响,北京的各大生鲜平台因用户囤货需求急剧上涨,近几周经常出现运力不足的突发情况,于是,家住通州的于晨,这几周一直依靠美团优选等社区团购平台买到蔬菜。

    4月25日,像以往一样,于晨照旧打开美团App打算在美团优选购买蔬菜时发现,小区内的两个团点突然暂停接单。

    并非仅关团如此简单。据商业观察家报道, 北京关城从4月24日晚上开始初显关仓的苗头。当晚,石景山区、通州区等多个区域的团点突然出现关停现象,并且美团优选首页出现商品“已售罄”的白板。

    第二天,负责北京地区业务的美团优选员工突然收到裁员通知,团长和北京相关网格仓负责人接到关停业务通知。

    一位美团员工表示: “虽然在北京总部工作,但负责北京业务的同事并未被内部活水,都被裁了,也收到了N+1赔偿。”

    一刻商业查询美团App发现,目前,美团优选入口已从美团APP首页下架,只能通过搜索“美团优选”进入频道。不过,跳转后的页面banner位置显示25日发布的公告,页面下端的商品显示“已售罄”的白板。

    页面显示商品“已售罄”白板,图/美团App

    多位美团员工对于关闭北京业务,并不惊讶。一位前美团中层人士对一刻商业回忆:“美团优选对于北京业务,一直不太重视。直到2021年年初,美团开完重点城市的业务,为了增加市场份额,才启动北京项目。”

    上述知情人继续补充道: “两年来,美团优选的重点业务城市一直是华南、华中两大区域,并非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在他看来,美团做减法是正确的,“砍掉一些低效区域,降本增效,保存精力打持久战。”

    相比于外界更关心北京业务,不少美团优选员工更惋惜西北四省的撤城。

    4月20日,美团优选在页面首页宣布,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内的西北四省,将于2022年4月21日起,暂停自提点业务。只有西北大区“大本营”陕西省的业务得到保留。

    对于美团优选的突然“优化”, 西北地区多位团长一点儿也不意外。一位美团优选的团长告诉一刻商业,几个月前,美团的品类和履约质量明显不如之前,单量也不如刚开城时高。

    相比于团长的“佛系”,不少美团总部的员工忍不住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惋惜。

    一位参与西北地区开城业务的美团总部员工得知关城一事,对一刻商业感慨:“当年和团队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最后拱手让了出去,真的太可惜了。”

    据一刻商业获悉, 去年,美团优选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的市占率一直保持第一,但是亏损率远超过多多买菜。

    因此, 整体运营成本过高,成为美团关闭西北四省的重要原因。

    一位长期跟进社区团购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告诉一刻商业, “美团优选撤出西北四省后,多多买菜立刻在这些地区实现盈亏平衡,其中新疆地区已经实现盈利。”

    在上述知情人看来,“这个赛道需要打长期战,宏观经济萎靡的大环境下,美团作出战略收缩动作是正确的。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只追求市占率和单量。”

    另外, 一刻商业独家获悉,美团计划关闭20多个中心仓,目前仅完成一半进度。因此,继北京之后,还会继续关停其他城市的业务。

    02 为何频频撤城? 自今年春节之后,美团开启了多部门大规模裁员,员工密集度较高的美团优选也包括在内。

    美团2021年年报显示,美团2021年亏损235.38亿人民币,而 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团优选所在的新业务及分部业绩表现不佳。 因此,若加大对社区电商等新业务的投入,可能对美团的整体财务业绩会造成较大压力。

    因此, 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开源节流成为美团的主要关键词。

    据多位美团优选被裁员工告诉一刻商业: “ 社区团购本身不需要太多劳动力,美团优选员工有几万人,而多多买菜员工一直保持几千人。此次美团优选大批裁员的主要原因来自巨大的亏损。因此,不少基层员工和亏损高的城市,被直接优化。 ”

    “美团优选在北京赔不起钱了。” 其中一位美团优选前员工告诉一刻商业, 北京市场是美团优选亏损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一位接近美团中层人士的知情人看来,不论北京还是上海,超一线城市做社区团购,想要盈利的难度本身就很大。

    上述知情人进一步解释:“此次北京关城,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北京是非标准化市场,整体运营成本远高于其他省区,并且团点数量也不够密集。像长沙、广州等核心城市,开团比较简单,并不限制海报张贴等宣传动作。但北京合规要求高,团长拉新成本高。”

    “另外,履约方面,由于北京五环内的限行政策,厢货车并不能顺利使用,所以美团优选的网格仓很难实现常规网格化配送,物流效率明显不如下沉市场。并且相关司机及车辆的更换成本,也让履约成本居高不下。”

    种种原因,让美团优选的“一线之路”走得十分艰难。淘菜菜迟迟不开北京市场,原因也不言而喻。

    “美团优选曾尝试把北京的商品毛利提高一倍,大家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在一位美团内部员工看来,美团优选关仓,是给美团买菜让市场,“毕竟买菜业务早在去年便盈亏平衡了”。

    当美团优选进入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时,两个买菜平台,不论在供应链资源分配,还是用户争夺,都正面相撞,导致美团内部内耗严重。

    不同于北京的业绩表现较差,美团优选在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甘肃等西北五省的成绩,一直较为亮眼。

    一位前美团优选员工告诉一刻商业:“2021年底,美团在西北五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第一,之所以坚持撤城,核心原因是本地化运营成本高。比如仓储成本、人员成本、配送成本等居高不下。而且,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够,规模效应不大。”

    据上述知情人回忆,“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这四个地方加在一起的团长总数,都不够广东省的佛山市的团长数量,西北地区太荒凉了。”

    问及西北四省以后是否重新开城,多位美团员工均表示“大概率不会重新开仓了”。

    这一符合美团CEO王兴在美团最新一季财报电话会议提出的策略——2022年,美团优选业务带来的亏损会有所减少,此后, 美团将更加专注于美团优选等在内的新业务高质量增长,同时不断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

    从进入北京、西北区域,再到离开,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当年“高举高打”地冲进了社区团购风口的美团,也开始理智了。

    03 美团会放弃社区团购吗? 相较于前年的热火朝天,社区团购行业开始回归理性。

    社区团购行业有独特的区域壁垒性,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打法。 在一线城市很难直接照搬二、三线城市的打法,美团优选撤退北京,便是美团重新思考社区团购业务在一线城市布局的理智证明。 据一刻商业获悉, 目前,多多买菜位列行业首位,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因此,美团近期连续撤城后,市场开始传出唱衰美团的声音。

    但一位接近美团高层的知情人向一刻商业透露,“美团高层其实并未真正放弃社区电商业务。当前的关城动作,主要是在调整成本模式,这有利于美团打持久战。而且从单量数据来看,这轮调整未对美团总体单量产生明显影响。”

    一刻商业拿到的一份近期社区团购订单量数据显示, 美团优选的核心省区单量仍在增长,并且,全国总单量未有明显下降,比多多买菜全国总订单量少8%-10%。

    多位美团优选的供应商、网格仓加盟商表示,部分区域关城,并不影响他们与美团优选的合作项目。

    一位长期与美团优选合作的生鲜供应商对一刻商业直言:“相比于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对供应商比较友好。多多买菜比较压榨供应商,丢货、漏货等各种情况,责任都归属供应商。并且,有时多多买菜的扣罚款,没有可参照的成文规定。”

    一刻商业最新获悉,针对多多买菜的无理由扣罚行为,多家与多多买菜合作的网格仓老板,正准备搭建全国性的网格仓协会,用于维护网格仓老板的利益。

    一位参与维权的网格仓老板表示:“多多买菜扣罚力度太重,一个月轻则罚几千,重则罚7、8万。”

    因此, 美团连续关闭多个城市业务后,不少地区的供应商和网格仓加盟商担心,没有美团的竞争,多多买菜对他们的“压榨”会更严重。

    如今,依旧活跃在社区团购市场的平台,除了美团优选,还有多多买菜和淘菜菜。不过,坐稳社区团购头部交椅的多多买菜也并未继续扩张,依旧“节流”。

    一名拼多多总部人员向一刻商业透露, 为节约成本,多多买菜在很多省区,都以招聘本地员工为主,采用更低成本的本土人员,之前从上海总部支援各地的高薪人员大多已被调回。 “目前,拼多多比较看重多多驿站,所以把更多补贴和精力放在这一业务。”

    曾在去年放出“做到市场前三”豪言的淘菜菜,今年也未有大规模扩张动作。

    一位接近淘菜菜中层的知情人告诉一刻商业:“淘菜菜各项成本支出比多多买菜要高很多,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城。”

    在上述知情人看来,目前阿里对现金流支出管理非常严格,对于淘菜菜的各项补贴和资金支出的把控也比较谨慎。因此,淘菜菜第一季度的全国订单,没有明显增长。

    2020年疫情期间大火的社区团购,近两年的发展像坐上了大起大落的过山车,经历了爆火、熄火到再次火爆。但烧钱换流量的“补贴大战”已经无法继续复用了,互联网寒冬下,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越来越多巨头开始重新审视曾投入重金的社区团购业务。

     

    作者:希韵;编辑:周烨;公众号:一刻商业

    本文由 @一刻商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互联网公司,欢迎来到天花板时代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能够进入互联网公司。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及数据围绕互联网公司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讲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月11日,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 Corp公布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能够进入互联网公司。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及数据围绕互联网公司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讲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月11日,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 Corp公布了最新持仓,今年一季度把手中的阿里巴巴股票持有量,从60.2万份直接砍半到30万份。

    要知道芒格一度用真金白银把阿里烧成了“中概难民”的希望灯塔,但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中概股这轮调整,下跌幅度之大、周期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历史罕见,背后原因肯定不能简单的用业绩来解释。

    地缘政治的扰动、监管机构的重拳、业务条线的收缩,似乎都在预示着这个长达20年的造富运动行至尾声。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将要面对一个没有波澜的未来。

    一、存量时代 2018年,王兴提出了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论调,彼时整个互联网行业被“流量见顶”的焦虑笼罩,巧合的是拼多多横空出世,率领互联网杀向下沉市场这个流量的最后处女地。

    2018年后,中国的电商和快递业的增量,几乎是拼多多以一己之力带来的。

    王兴的观点如今看来极富前瞻性,如果说前两年“增长到顶“的预言有很多未雨绸缪的成分,那么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年报出炉,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映入眼帘: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已经基本停滞了。

    如下图所示,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增长正在持续下滑,甚至不乏探底,比如爱奇艺的收入同比增速已经在底部拉成平缓的线,电商奇迹拼多多的增速2021年四季度只有2.5%左右。

    从大环境来看,互联网行业最能赚钱的两项业务—— 广告与电商 ,增速也是拉出了一根明显的下行线。

    虽然每家公司的业务不尽相同,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审视,支撑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主要源于两个预期: 总用户规模 与 单个用户贡献的价值 。

    进一步细拆这两个关键变量,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遇到了瓶颈:

    1. 用户增长停滞:网民这下是真的不够用了 无论是社区还是电商,无论是长视频还是本地生活,各个细分行业公司的月活,季度环比增长都进入了个位数区间。

    大部分公司的活跃用户增长都开始步入躺平状态,唯一的例外是去年6月重组了用户和产品团队的快手,在三季度创下上市以来最大环比增幅,但四季度又迅速扭头向下。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到顶非常明显

    实际上,国内电商在2014年之后就进入了20%以下增速的半躺平阶段,直到拼多多用拼团+百亿补贴补出了新的增长奇迹,带动了包括阿里和京东在内的电商共同富裕。在势头最猛的2017年,拼多多每个季度月活都能翻一倍。

    但如今,就连拼多多都感受到了流量见顶的寒意。2021年,用户增长已经要从小数点后六位去挖掘了。

    原因不是拼多多不努力,而是下沉市场也没有新用户了。2007年-2021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的增速从133%逐步下降至个位数,渗透率超过73%。

    2021年,中国总共有10.11亿网民,而拼多多年底活跃买家数量达到了恐怖的8.687亿。

    翻译一下这两组数据:10个中国人里有7.3个在上网,而10个上网的人里,四舍五入有9个都用拼多多。

    在财报里,拼多多的营销开支大幅下滑,显然也是因为在用户增长到顶的情况下,补贴带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

    既然找不到更多用户了,那让现有用户付更多钱可行吗?

    2. 单用户付费能力的提升有限 “消费升级”喊了多年,但从四家以付费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公司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残忍的事实: 用户真的不想花钱。

    最有落差的是B站——2018年上市后,B站挥别二次元开始浩浩荡荡的破圈之路,用户规模与单用户价值同时上涨的预期创造了资本市场对B站的高估值。

    但事实是B站的用户规模飞速上升,用户的付费额却随之快速下跌,可见用户们的付钱意愿并没有随小破站的壮大同步上升。

    看到这里,爱奇艺可能会感受到一丝安慰: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ARPPU(付费用户人均收入)只涨了两块钱,但起码是安安稳稳,没有大起大落。

    放眼望去,市场上还有一众日子更苦的难兄难弟,比如喜马拉雅和知乎这类内容付费社区。

    无论是内容、电商还是本地生活,客单价上不去已经是多年的痛。

    一方面抖音上的免费短视频一刷刷一天;另一方面,以中国网民的财力,也的确难支撑起互联网公司需要的付费水平。

    流量没有了,用户又多年不肯付钱,支撑营收的两个核心变量都遇到了结构性的问题,结果就是闷头撞向天花板。

    这时,监管的重锤既定命运般落下,烧钱换增长的时代彻底终结了。

    二、有限自救 说互联网公司缺少未雨绸缪的意识并不客观,在核心指标触顶的天花板时代来临之前,大公司的增长动作主要是两种:

    做金融业务 打代理人战争 2017年前后,“互联网公司的尽头是小贷”这种观点风靡一时;同一时期,大公司依靠流量和资本倾斜,在各个细分场景扶持代理人,呈现出来的就是外卖大战、直播大战和共享单车大战。

    小贷业务其实是流量变现效率最高的模式,这一点在2017年前后网络小贷公司上市潮中得到了印证。

    后者本质上是在单用户价值难以提升的情况下,通过业务的多元化,实现对流量的反复变现,也即监管文件中提及的“无序扩张”。

    遗憾的是,这两种动作都被监管部门彻底封死。2021年底,市场监管总局的118起反垄断处罚案例中,互联网企业独占七成。

    对于已经习惯挑选代理人,在发起一场又一场不计成本的战争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只能另辟蹊径,努力自救。

    比如自诩“是社区不是媒体”的快手,偷偷把默认页从双列改成了单列,并向公域倾斜更多流量,B站则默默在横屏推荐流中加插更多“Story Mode”(其实就是短视频)。这些变动本质上还是为了提升广告容量,尽可能让用户感觉不出来广告变多了。

    又比如长视频领域,在一波眼花缭乱的超前点播、会员专属广告被喊停后。年薪百万的公司高管想到了一个普通人拍大腿也能想到的办法: 涨价 。

    2021年,腾讯视频的各档VIP会员价格涨了17%至50%不等,今年4月开完一场“降本增效”为主题的会议后,再次宣布提价20%;爱奇艺早就连涨两轮,黄金VIP月费提至30元时,还被骂上了微博热搜;芒果TV、咪咕低调做人,默默跟进。

    无论是加点广告还是简单粗暴的涨价,本质上是多元扩张遭遇监管、整体流量增长消失之后,对存量的进一步挖掘。

    就连拼多多也铆足了劲“品牌化”,让用户敢于拼2000块的海蓝之谜和8000块的iPhone。要知道,拼多多现在的客单价还不如美团外卖。

    除了对存量的挖掘,更立竿见影的手段自然是节流。只不过把裁员说成“毕业”这种骚操作,显然是其他行业的老实人万万没想到的。

    一份广为流传的裁员信里,HR把离职手续写成了“毕业须知”,强行恭喜员工从公司顺利毕业。两张有赞的公司照片也颇为惊人:被裁员工的工牌装了满满一大箱,闲置的电脑显示屏摆满半层楼[12]。

    砍人意犹未尽,经营预算也要省着花,越来越多公司接受了增量消失的残酷现实,逐步退出烧钱赚吆喝的无尽游戏。

    要知道关了几百家店的海底捞,都没有进行大规模裁员,员工整体薪资反而还有所增加。不知道市值和收入几十倍于海底捞的各大互联网公司,会作何感想。

    三、应许之地 相似的困局,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上演过。2010年的3Q大战就是PC互联网流量枯竭的一种具象化体现,但4G基站、千元机和提速降费带来了移动互联网这座巨大金矿,挽救了上一个时代的内卷化竞争。

    转身的历史节点,总会伴随旧王的退场与新贵的崛起,继而重新分配行业格局的座次: 字节依靠AI算法与简单上滑的个性化推荐,代替了搜索这个PC时代当之无愧的互联网入口;拼多多靠低价拼单和微信好友砍一刀,在猫狗的盲区杀出路来。

    所以,时针拨回到现在,大公司对元宇宙的痴迷昭然若揭。

    2021年12月,网易云音乐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网易伏羲沉浸式系统“瑶台”在线上捏出两个身穿西装的虚拟丁磊,一个20岁、一个50岁,和线下的真人丁磊三人同步敲钟,称之为“全球首个元宇宙上市仪式”[13]。

    来源:网易云上市现场直播

    网易不是第一个秀元宇宙肌肉的。从Roblox上市受捧到Facebook改名Meta,互联网公司们正积极向投资者与市场证明,自己紧握一张航向未来十年蓝海的船票。

    最有行动力的公司已经开始卖铲赚钱。在罗振宇的得到APP上,《元宇宙6讲》的网课一个月卖出4万份,给前途暗淡的知识付费创收100万元。

    元宇宙意味着全新的故事。 它对现实世界的替代性,使得所有现实世界的产业都有可能在元宇宙中再造一遍。

    老玩家也看到了在新秩序里抢占更多份额的希望,这也是为什么被苹果多年掣肘的Facebook,宣称五年内转型成元宇宙公司,甚至还改了名。

    但元宇宙还要翻过很多重山。 最高的山是技术门槛,它要求一整套复杂的基建支撑、产生通用的技术标准,把沉浸感做上去同时把消费终端价格压下来,才能等来规模性的用户增长。

    那些声称将服务于医疗、教育等细分产业的元宇宙产品,更是需要证明,他们能提供的不止是客服虚拟人。

    另外还有绕不开的监管。元宇宙是Web3.0蓝图的一部分,Web3.0关于数据确权、去中心化的核心想象,要如何在巨头与监管机构的密切注视下落地。

    扎克伯格雄心勃勃要做的加密货币Libra,在监管机构干预下以流产告终,美联储给它的罪名是“正在引发隐私、洗钱和金融稳定的担忧”[9]。

    在国内,矿机已经撤向远方,NFT资产炒作热潮引起了新的批评。

    以上种种指向关于元宇宙天花板的终极疑问:如果所谓元宇宙,只是对线下体验的又一次有限平移,那么种种增强现实、加密技术与产品,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它创造出的蓝海,是否够给移动互联网的首批赢家再续命十年?

    四、尾声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描述,2010年,有记者向思科CEO钱伯斯提问:“哪一家对手让你最担心?”钱伯斯毫不迟疑地回答:“25年以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会来自中国,现在来说就是华为[1]。”

    华为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对研发的投入,但同样重要的是,华为自诞生之初身处的国际化竞争的市场。

    90年代,国内通信市场的特点是“七国八制”,华为需要和阿尔卡特、爱立信、北电这些西方公司一起参与市场竞争。

    2001年之后,华为又开始在海外市场和竞争对手争夺欧美运营商的订单。

    这种国际化的竞争环境,让华为从诞生起就必须确保自己能在全球最顶级品牌的围攻中生存。

    但在互联网行业,由于语言隔阂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公司其实是在一个被保护的市场中成长起来。

    如今,除了tiktok,几乎没有能够建立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产品。

    庞大的人口基数、广袤的市场、轰轰烈烈的城镇化为互联网公司创造了一个长达20年的红利期,他们不用像索尼、三星这些公司一样,因为本国市场的狭小参与国际竞争。

    过去20年,互联网公司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许很多公司缺乏应对更残酷竞争的经验。

    当国内市场的红利被挖掘殆尽,我们身边的互联网公司,又有多少具备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呢?

    [1] 各公司财报

    [2] 互联网大厂为何纷纷裁员?,三联生活周刊

    [3] 美团年净亏156亿,问题出在哪里,首席商业参谋

    [4] 橙心优选下线!投资人:钱烧了,没留下什么东西,红星新闻

    [5] 长视频平台会员涨价 一场尚处起点的“楚歌”之战,每经

    [6] 谁在管理拼多多:超级大脑和原子化组织 ,晚点

    [7] 京东裁员仍在继续:办理离职员工已排到1000多号,第一财经

    [8] 网传游戏行业大裁员、砍项目 莉莉丝、网易等多位内部人士证实,红星新闻

    [9] 还记得Libra吗?扎克伯格雄心勃勃的“发币”之路面临瓦解

    [10] 为什么拼多多的手机越来越难砍了,远川研究所

    [11] 含泪涨价后,爱奇艺离赚钱稍微近了一点,远川研究所

    [12] 市值蒸发735亿港元!有赞裁员 内部人士:“不赚钱的都裁了”,21世纪经济报道

    [13] 三个“丁磊”一起敲锣,网易云音乐弄了场“元宇宙”上市仪式,上海证券报

     

    作者:任彤瑶;公众号:有数DataVision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5r1GxaDZ7YyJ2-SLnWpCQ

    本文由 @有数DataVision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自由职业后,我开始羡慕996了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如今很多年轻人过着996的生活却在无时无刻向往着自由,然而当他们用自由职业谋生的时候,却发现真想并非如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的此类现象,告诉我们虽然上班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如果要主动选择自由职业,那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将自己的工作

    编辑导语:如今很多年轻人过着996的生活却在无时无刻向往着自由,然而当他们用自由职业谋生的时候,却发现真想并非如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的此类现象,告诉我们虽然上班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如果要主动选择自由职业,那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将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妥当。

    每天清晨,你在睡梦中被闹铃唤醒,拿着早餐挤上地铁,而后身体自动瞄准工位,在老板的监视下日复一日地工作,每天只能在“带薪拉屎”“三点饮茶”中享受一丝短暂的自由。

    于是,许多社畜们内心暗许,要是做个自由职业者就好了,自己雇佣自己,每天睡到自然醒,在环游世界的同时顺便工作,享受从内到外的展开。

    但是真相可能并非如此。已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也多的是倒不完的苦水——躲得过上司,也躲不过甲方,逃离了 996,却迈向了 007。

    一、年轻人不爱上班,图的是自由 上班,这件在老一辈眼里天经地义的事,正在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厌倦。

    不少年轻人才毕业就不想上班了,一想到未来几十年都要在公司过这种乏味、机械的生活,就感到人生无望。

    《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约 50%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无意义”,60%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1]。

    不过,不想上班不等于不工作,许多年轻人正选择用自由职业的方式谋生。

    所谓自由职业,就是与用人单位没有固定雇佣关系的人员,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通过“打零工”“接零活”来获取收入。

    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显示,48% 的人年龄不足 30 岁 [2]。而且年龄越大,自由职业者的占比越小。50 岁以上的自由职业者只占到了 4.81%。

    这些不上班的年轻人,有些是从职场辞职后才转向自由职业,而有些是一毕业就选择了不上班。从每年的应届生毕业去向来看,选择自由职业的年轻人正在增加。

    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2020 届大学生中,有 75.8% 的人选择了单位就业,只有 7.7% 的人选择自由职业。找个单位上班,是绝对主流的选择 [3]。

    而到了 2021 届,情况便有所不同,单位就业的大学生只占到 56.9%,而自由职业者占比攀升至 15.8%,几乎翻了一倍。还有 12.8% 的应届生既不工作也不升学,成为了“家里蹲”一族 [3]。

    在选择自由职业的人里,存在一些人是因为拿不到 offer 等原因“被自由职业”。但也有不少人主动奔向了自由职业,有的是为了更好的收入,有的则是摆脱上班对人的规训。

    一项发布在《国家治理》上的调查显示,有 56.2% 的人认为选择自由职业是为了自由支配时间 [4]。

    与普通上班族相比,他们无需遵守刻板的时间表,不但可以自由选择作息时间,还可以自由安排假期,避开节假日的人山人海。这种生活,太有诱惑力了。

    另有 40% 以上的自由职业者图的是简单的人际关系和自由的工作场所 [4]。他们可以脱离一种组织化的工作环境,喜欢在哪办公就在哪办公,哪怕在家蓬头垢面地像个野人,也不用受到同事、领导的议论。

    除了摆脱各式各样的规则,也有不少人选择自由职业,是因为他们有足以单打独斗的技能和资源。

    比如一些专栏作家有写不完的约稿,一些设计师会开个人工作室自己接单。对这样的人而言,自己单干不但可以减少束缚,还能让他们直接从客户那获得回报,赚得钱都是自己的,再也不用被层层盘剥。

    二、还没自由,先被贫穷击倒 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好?但是,现实总是有许多不如意。

    当许多人真的辞职转向自由职业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自由”是有代价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金钱焦虑。自由职业者不是可以喝露水生活的仙女,他们首先要考虑如何养活自己。公司是不用再去,但房东和催债的银行不会消失。

    自由职业者中,不只有听着高大上的艺术家、作家,还有普通的电商、主播、工人。别说实现财务自由,许多人哪怕是实现小康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

    艾媒咨询发现,将近一半的自由职业者月收入不足 5000 元。有约 45% 的人,月收入在五千到一万元之间,而月薪过万的只有 10% [5]。

    如今随着社交平台的火热,许多网络广告还声称能手把手教人创业做自媒体,轻松年薪百万。但殊不知,成功的案例背后,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失败者”。

    比如某视频平台在 2021 年第四季度的月均投稿视频量为 1088 万个,相当于每小时就新增 1.5 万个视频 [6]。在这海量的视频里突出重围,完全不比上班来得容易。

    千万粉丝 UP 主罗翔,在 2020 年开通了创作者激励计划,并要将当年收益全部捐出,当年 12 月,捐赠记录显示,罗翔捐出的收益也只有 25.7 万 [7]。

    而许多 UP 主的粉丝数还不到他的百分之一,如果一直没能接到广告,那就很难只靠平台分成费来养活自己。

    除了难以高薪,许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还极不稳定。

    在公司上班的社畜们通过时间来换取金钱,有些人哪怕天天摸鱼,也能获得固定底薪。但自由职业者不是如此,往往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能上个月地主,下个月贫农。

    更让人焦虑的是,许多自由职业者还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

    普通公司会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但自由职业者一般只能缴纳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部分城市,有些自由职业者可以自行缴纳住房公积金,而其他保险只能依靠商业保险的形式缴纳。

    许多自由职业者都没有意识或条件去购买保险。他们一旦生场大病或者意外受伤,可能就因病致贫,一夜回到解放前 [2]。

    在自由职业者中,35.4% 的人没有购买任何保险,只有 40.3% 的人为自己缴纳了医疗保险,约三成人缴纳了养老保险 [2]。而非自由职业中,绝大多数人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与养老保险,只有 4.5% 的人没有任何保险。

    想要享受这些保障,他们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比如企业职工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中,有 16% 是由企业来负担,但自由职业者就必须自己全额交付。

    三、不自律,就不要尝试自由职业 除了难以保障收入,在其他方面上,自由职业离真正的自由也很远。自由职业,真的没我们想象中那么香。

    很多人认为,自由职业从事者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实际情况是即便离开了职场,也还是会焦虑。在《国家治理》周刊的调查中,43.6% 的自由职业者认为这个职业不能形成长期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4]。

    有 42.1% 的自由职业者则觉得自己受到的社会认同较低 [4],毕竟在许多长辈眼里,自由职业约等于失业,逢年过节,最难的就是跟亲戚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而且成了自由职业者后,许多人的工作也没有变得更轻松。超过 40% 的自由职业者都认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 [4]。

    除非家财万贯,不然在经济压力之下,就算没有了老板监督,自由职业者们也要疲于应对甲方爸爸的突发奇想。本以为是自由决定工作,最终变成了随时随地都在工作。

    一些自由撰稿人无论身处街边马路,还是川藏高原,都可能要掏出电脑激情改稿。还有些直播主虽然逃离了职场的高压管理,却要每天工作十余小时,甚至生活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身体是自由了,该干的活却一样不少。

    这样一来,对一些自由职业者而言,996 反倒真的成了“福报”。

    所以成年人的生活真的没有“简单”二字,如果要长久依靠自由职业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豆瓣话题“自由职业者生存指南”中,谈到自由职业需要什么,人们提到最多的是自律。

    对于一些人而言,没有了自律,他们可能会因为自由职业而变得更糟,接到工作时放飞自我,临近 DDL 的时候熬夜爆肝,最终不但效率低下,还把身体搭了进去。

    比如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多年都是居家自由办公,他就像写作机器一般每天坚持更新 8000 到 10000 字 ,有一年甚至敲坏了 5 个键盘 [8]。如果没有这样的定力完成工作,那自由职业的生活可能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也有不少自由职业者认为这份工作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信心,才能忍受各种风险和意外。没有人能保证这条道路的出口在何处,还是说它根本就是死路一条,自由职业者要面对的除了外界的质疑,还有反反复复的心理建设。

    总而言之,上班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如果要主动选择自由职业,那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有一技傍身;是否能接受随之而来的孤独与不安全感;是否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将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妥当。

    贸然做选择的话,可能就是从一个围城跳去了另一个围城,内心依然处在迷茫悬浮的状态,失去了工作,也没换回自由。

    参考文献:

    [1] 简单心理, & 果壳. (2021).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Retrieved on Mar 29th, 2022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8531071&ver=3705&signature=GutsMlXOOohM9f0aQDQYuWiWdPR–PPvWct8j6WRENjKsbXE-SlnZ0fjxfIAa1JZEyz*nS*UDOZVSMRyj8Gj3zVRrjmkPgJwKmALIGUEn4y9Ji4JOUkA8mLPzG99SVgz&new=1.

    [2] 杨伟国, 吴清军, &张建国等. (2021).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 多元化用工的效率、灵活性与合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智联招聘. (2021). 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4] 尹泽轩. (2019). 自由高收入/不稳定不规律/孤独焦虑?——2019自由职业者生存发展报告. 国家治理(08),9-15.

    [5] 艾媒咨询. (2022).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6] Bilibili Inc. (2022). Annual Report 2021.

    [7] 薛莎莎. (2021). 罗翔已向公益组织捐37万,曾称将捐出“视频激励”全部收入. 澎湃新闻. Retrieved on Mar 29th, 2022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330549.

    [8] 刘璐. (2016). 唐家三少 在失控与控制之间. Retrieved on Mar 29th, 2022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648531651&ver=1&signature=RRU91fpwYObQXreY7F9mKd9mXt70Q6-Yc0xnEiFSFkmp4gjI1TSjMdH-F4MAKzeIFgCYLRJQsKlgJfw4nRGVu6DKSy8vaZwFz9XJCZ4s7i*LfX1WFLVofMz-x3YhKkc*8PfPB*0c4-6JxhZabaO-VA9nO689-eMaU0wWCwJvg*8=.

     

    作者:网易数读;公众号:网易数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f2B1cPSvQsZawgef60sVg

    本文由@网易数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手把手教你自动布局的进阶玩法,看这一篇就够了(超干干货)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自动布局在任何一个应用中都是关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自动布局,帮你掌握自动布局的进阶玩法,一起来看看吧! 自动布局的初步玩法更多的聚焦在基础和外在,真正的进阶玩法我留到了这篇。 理解成本较高,所以我使用了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希

    编辑导语:自动布局在任何一个应用中都是关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自动布局,帮你掌握自动布局的进阶玩法,一起来看看吧!

    自动布局的初步玩法更多的聚焦在基础和外在, 真正的进阶玩法 我留到了这篇。

    理解成本较高,所以我使用了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希望让你更轻松得学习和掌握。

    一、自动布局的本质(core) 自动布局的本质,在于 父子级动态关系的把控。

    大猩猩在SD12集和樱木说过: 能够掌控篮板球,就能掌控比赛。 (对,我又祭出这张图了)

    我认为,能掌控 父子级动态关系 ,就能掌控自动布局。

    而在自动布局中,能具体去实现这种动态关系的是Resizing功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很懵逼,啥是父子级动态关系?啥是Resizing?别急,下面都会讲。

    二、Rezising是啥(what)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自动布局,那么你会发现,在auto layout面板下面,会多出这么一个玩意儿,它就是Resizing。

    它的中文翻译「调整大小」让人一言难尽,文不表意还容易误导,所以我只叫它英文。

    先看下官方对它的描述: 当一个对象的父级或者子级发生尺寸改变时,你可以通过Resizing来控制其如何跟随适应。

    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所以我打了个比方:

    现在,《导演请指教》栏目组发现了你无与伦比的导演才华,邀你去节目组竞(chao)演(zuo),而此次的电影主题是「父子情」。

    现在你的麾下有Resizing这么一个编剧,他写好了三个和 父子情 相关的剧本。

    而你要做的,就是发挥你的绝妙才智确定一个合适的剧本,来在不同的场景下确定父亲和儿子关系的走向,以此干翻你的对手。

    这里父亲和儿子关系的走向,就是我上面所说的 父子级动态关系 。

    而这三个剧本,分别叫 Hug contents、Fill container和Fixed size 。你可以在Resizing右侧的两个下拉框里发现它们。这两个下拉框,分别代表了子级或者父级的横向和纵向。

    左侧的图标又是啥?

    这里引用下草帽老师的观点,Resizing容易给你整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左侧的图标。看上去唬人,但其实,左侧图标和右侧下拉框实现的是一个功能。

    因为图标非常难用,我的建议是, 只通过右侧的下拉框去选择剧本就行。

    三、Rezising的三个剧本(juben) 下面,我为你简单讲下这三个剧本。懂这三个剧本,你的自动布局基本就不成问题。(注意,下面涉及到父子级关系,如果对这些概念不了解的小伙伴,强烈建议看完 【6000字超干干货】没搞定这个概念,figma就真的白用了!→ 中的对象关系、frame多合一优势这两节内容~)

    1. Hug contents Hug contents(适应内容)这个剧本,主线就是「 父亲听儿子的 」——即 父级的尺寸跟随子级的尺寸而变化。 这个剧本的主角是 父亲 。

    举个例子,下面这个按钮就是父级,按钮内部的文字就是子级。

    我们将主角(父级)的Resizing设定成Hug contents,接下来的剧情就按这个剧本走—— 不论子级什么长度,按钮这个父级的尺寸始终跟随子级变化。

    因为这种剧本的使用场景最多,所以它也是 所有自动布局默认的剧本。

    先说结论: 所有的父级和文字子级。 (以下分析过程有些绕,可直接跳过,不影响Resizing的掌握)

    Hug contents是父级跟随子级,所以我们选定的这个对象, 必须得有子级让我们去跟。 这就好比主角想听儿子的话,前提是他得有一个儿子才行。

    所以,按钮文字作为唯一的、没有儿子的子级,选定它时理应不该出现Hug contents这个剧本。

    但让我颇为意外的是,它作为子级时偏偏就有这选项。而我们把文字替换成其他图层(比如形状)时却没有出现。

    其实,这是因为文字图层本身也有 类似Resizing的属性 ,所以允许文字型子级有Hug contents功能。

    文字的Resizing,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文本框三属性: 自动宽度,自动高度和固定尺寸 。

    而这三个属性,和自动布局中的Resizing异曲同工,之间也存在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比如你将其属性定义为自动宽度,那么你会发现横、纵向的剧本都是用了Hug contents,但如果你把横向改成了Fixed width,你会发现文本框属性变成了自动高度。

    而这种横向定宽、纵向自适应的特点,则正好对应了这种属性。

    2. Fill container Fill container(填充容器)这个剧本和上面的完全相反,它的别称是《你爹还是你爹》,主线是「 儿子听父亲的 」,即 子级尺寸跟随父级的变化而变化 。它的主角是儿子。

    继续用这个按钮案例,我们在自动布局时已事先设定了上下8px、左右24px的padding值(内间距)。

    然后横向上,将子级设定Fill container。然后改变父级的宽度,你会发现, 不论父级什么尺寸,子级宽度将始终基于所设定的padding值,跟随响应变化。

    先说结论: 作为主角的子级 。所谓的子级,就是有父级(frame、group等)包裹的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子级跟随。

    所以我们选定的对象,如果没被父级包裹时(比如直接放在画布上的top frame画板),Fill container剧本是没有的。

    3. Fixed size 上面俩剧本,总得有一方必须听另一方的。

    Resizing大佬觉得人物关系不够对立,不够吸引眼球,因此又创作了第三个剧本Fixed size,主线就是「 儿子和老子反目成仇,谁也不服谁 」。

    我们固定元素的横向或纵向尺寸后, 其尺寸都不会跟随父级或者子级的变化而变化。 表面上还像以前那么亲密,但早已貌合神离、形同陌路。

    比如这个按钮,我们固定子级的宽度(fix width), 在改变父级(按钮容器)或者子级的宽度后,子级宽度将始终保持固定,并没有像fill container那样跟随变化。

    然后,我们再固定其高度(fix height)。改变父级或子级的尺寸,子级高度同样未跟随变化。

    子级搞完,我们再来尝试下父级。

    我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将子级设定Hug contents,父级固定其宽高。那么增加文字后,可以发现不论子级怎么变化,父级自身的宽高都维持不变。

    四、实战(fight) 这里继续沿用咱们上篇文章所制作的自动布局化的卡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Resizing这个功能来实现这个卡片的动态响应。最后的效果应该是下面这样:

    首先,从目标回推,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也就是 让内部的子级跟随这一整个卡片父级 。所以我们选择儿子听父亲的剧本- Fill container ,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子级-上下两个嵌套的自动布局frame。

    应用后,作者单元的尺寸因为要跟随父级,所以进行了拉伸。

    但是!我们改变卡片尺寸时并没有任何反应。

    这是因为:Fill container 只能决定子级跟随 当前层 的父级 。 如果存在多个嵌套层,那么每一层的子级都得去应用这个剧本,彼此联动才能生效。

    比如这个卡片,我们只把剧本应用到一级拆分下的俩frame,那么子级跟随父级变化的规则仅在这一层生效。但更细分下的子级并没有生效,那么整体卡片就无法正常响应。

    这就好像表盘里的那些齿轮, 任意一个齿轮的齿口没有衔接上,那么整个钟表就无法运行。

    因此,我们需要把剧本应用到所有内嵌的子级,才能使整个卡片动态响应。

    这里我用一张图来示意这个拆解的过程。我们从最外层的卡片(top frame)往内拆,直到拆到不能拆为止。可与看到, 每一层的对象都是由嵌套frame(nested frame)和唯一子级(chidlren)构成。

    这些便是可以应用剧本的对象。当然,剧本需要根据场景来选择。我希望头像保持固定,所以安排fix size固定其宽高。而其他的对象,我希望能全部跟随父级变化,所以统一安排Fill container。

    最后,表演一下,完美。

    五、最后 咱们一起盘下本篇的知识点——

    自动布局的Resizing帮助你实现 父子级动态关系, 它有三个剧本:Hug contents、Fill container和Fixed size; Hug contents: 父级跟随子级 。它是自动布局的默认剧本; Fill container: 子级跟随父级 。这个功能可实现动态响应布局; Fixed size: 谁也不跟谁 。常用于需固定尺寸的对象(比如头像) Fill container 只能决定子级跟随当前层的父级 ,所以存在多层嵌套结构时,每一层都得考虑。 原创不易,如果这篇文章对你产生了些许帮助,欢迎点个「 在看 」,支持我原创的同时也让它帮助到更多的小伙伴。

    我是Andrew,一个将写作当成事业的设计师。

    下期见。

     

    作者:Andrew丞;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_KCBPOhdOzoQ4p67qC9OQ

    本文由 @Andrew的设计笔记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支付金字塔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从古至今,支付的方式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支付金字塔,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支付的发展史、支付的创新手段以及支付金字塔等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事物,我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很多原本无法把握的内容开始变得浅显

    编辑导语:从古至今,支付的方式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支付金字塔,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支付的发展史、支付的创新手段以及支付金字塔等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事物,我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很多原本无法把握的内容开始变得浅显,这是因为,当下的存在那是源自几千年的不断尝试,而在历史长河里,这些背后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因,是我们深刻洞察的根本。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回到支付的历史长河,去看当下支付形态里几个关键问题的历史动因,会让我们对支付原理上有一层非常刻骨铭心的洞察。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支付金字塔”模型。

    一、支付的发展 支付本质上经历了几千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万年的发展和探索以及变革;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现代的电子支付,中间无论是货币形态的发展还是服务机构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货币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交换的效率,货币形态的不断变化也极大的降低的支付的成本;电子账户货币的出现基本将货币的搬运成本降低为0,让远程支付瞬间完成,相比实物货币支付,电子支付已经成为当下核心的支付媒介。

    整个支付的发展过程支付的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创新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很多是围绕结算手段展开的,从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进行结算,到金属货币面对面结算,再到纸质票据进行结算,这个过程货币的运输成本在不断降低。

    可兑换票据的产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让货币的携带和转移变得非常容易。

    从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些朝代出门都要背上一个包袱,里面背的都是金子银子做为盘缠,怎么说呢,一个字“重”。

    后来有些朝代的人不再支付金子,比如周星驰主演的苏乞儿这个“败家子”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两的银票,可以想象,几十万两的金子要用多少辆卡车才能拉的动。

    这就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票据就意味着你在钱庄有这么多金子,而且拿着票据可以换成金子,这时候大家才会接受使用票据进行支付,票据才可以在市面流通

    这时一个机构就冒出来了,钱庄;就像现代的银行一样;这些支付组织在支付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在分化出越来越多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支付需求的不断变化,支付组织也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银行、清算机构、三方支付机构、四方支付机构。

    二、几个创新手段的产生 一个是票据的产生,票据与本位货币挂钩,现在票据依然流行,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支票、本票、汇票。

    另一个就是通过记账进行支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直接过渡到银行时期;交易主体在同一家银行内都开了账本,那么两个主体之间的支付只需要在账本上转账即可,属于张三名下的记账转移到李四名下即完成了张三对李四的支付。

    就像我在超市赊账了100块,然后对老板说,老板这个账让李四还吧,然后老板会怎么做,他会把我名下的100欠款划掉,然后在李四那一页写上:替陈天宇宙换赊账100元,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完成了一次转账,只不过这个转账是转的欠款。

    另一个就是跨机构支付的结算模式,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在同样一家银行开了账户,那么支付很容易,只需要行内进行操作即可。

    而如果我们在不同的银行开了账户,那么我们之间的支付的处理方式是怎么样的,最早的时候,不同机构之间会相互开设账户,用于彼此之间客户之间的支付,例如A银行和B银行之间相互开设清算账户,用户结算A银行和B银行用户之间的支付。

    但是这个效率还是非常低的,这个模式也会非常占用银行的资金,降低流动性,你想象,你要在其他所有银行内开设账户,并且预存资金,同样自己也要管理其他银行在自己行内开的账户,这个管理成本也会非常高。

    那么一个新的探索就出现了,如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实现多个支付机构的客户之间的支付的清算。

    现在看来很简单,通过银联进行跨行清算;但是这个模式的产生整整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才出现了专门处理跨机构的清算组织,这里面涉及到了大家公认的结算资产,信用的认可等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这要看大家共识的结算资产是什么,在电子账户货币产生和共识之前,大家公认的是金子,那么这种跨机构的支付就需要两个机构之间交付金子。

    清算机构产生以后,所有参与的机构通过清算机构交付金子;后来有了账户货币,那么参与的机构只需要在清算机构交付账户货币即可;这里就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机构都需要在清算机构开设账簿。

    我们发现,支付经济主体在支付机构内开设账户用于主体之间交易进行的支付的结算,而支付机构为了清算经济主体间跨机构的支付的最终结算,又在另一个大家共认的机构开设账户;这些支付机构通过这个账户进行相互之间的结算。

    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如果存在多个清算机构,那么这些机构跨清算机构的结算如何进行呢,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想到,再设立一个机构,来对清算机构进行清算。

    这里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在更高信用的机构内开设账户进行结算,是当下支付的核心思维;就如全球支付形式下,就需要一个用于进行全球清算的机构,来处理来自各个国家的银行间的支付。

    三、支付金字塔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层层向上开设账户的支付金字塔结构,这个结构也是我国支付体系的模型,个人和企业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用于日常支付活动的结算,银行在人行开设清算账户用户跨银行之间的结算。

    四、几个关键认识 结算资产,就是在一个市场里大家需要共识一个有价值的资产用于交易的结算,比如在一个村里大家可以指定用盖有印章的砖头,而当下其实大家公认的结算资产是银行的账户存款,因为大家都认。

    那么大家认的前提是什么,是大家都相信这个存款可以取出“现金”,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大家就不会相信银行,就不会把现金存到银行,更不会接受银行账户那串数字。

    而这个信任的基础就是国家信用,这个信用体现在银行上就是“监管”,大家相信国家会监督银行执行;而银行之间公认的结算资产是人行的账户存款,也就是备付金,这样的信用基础才使得当下的支付体系得以运行。

    所以说,我国主要的结算资产一个是银行账户存款,另一个是人行的各银行的存款;当然社会支付体系里有更多其他的结算资产,比如我们微信和支付宝内的账户资产也可以用于结算,我们日常生活的支付其实用的就是微信支付宝的账户资产进行的支付和结算。

    结算协议,大家的结算要基于结算协议,就像我们用微信支付宝进行付款,那是因为我们跟微信支付宝以及我们之间存在协议,承诺接受这种资产进行支付和结算,只不过大家不关注而已。

    了解了支付的这些方面,是不是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专栏作家# 陈天宇宙,微信公众号:陈天宇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平台支付领域专栏作者,十年资深产品;天使投资人;专注为10万支付产品经理和支付机构以及企业提供深度支付内容和服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不肯掉队

    设计动态 2022-05-05
    编辑导语:当视频号基于微信平台庞大用户流量的基础上,成功打入头部短视频行业,并且在直播电商领域也逐渐完善。可见内容和商业化,视频号都想要。本文对视频号商业化能力进行分析,值得一看。 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媒体广告和渠道交易的全闭环上,视频号开始谋求更大范围的破圈和

    编辑导语:当视频号基于微信平台庞大用户流量的基础上,成功打入头部短视频行业,并且在直播电商领域也逐渐完善。可见内容和商业化,视频号都想要。本文对视频号商业化能力进行分析,值得一看。

    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媒体广告和渠道交易的全闭环上,视频号开始谋求更大范围的破圈和商业化能力,崔健演唱会只是一个引子,背后暗藏的是,视频号迫切想要商业化。

    01 坐拥1000多万抖音粉丝的杜子建,已经两个多月没在抖音直播了。

    杜子建开始活跃在微信视频号中,迄今累计发起过440多场直播,他经常从中午开始,一讲就是五六个小时,俨然把视频号当成了主阵地,直播也常常入选全站TPO50。

    作为营销行业的争议性人物,初中学历的杜子建一直活跃于互联网的潮头。从早年间混迹微博成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教父,到2018年在抖音掘金成为情感专家卖付费内容课程,杜子建总是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的流量密码,并不停地「布道」输出自己的方法论。

    杜子建蹲过监狱,写书成名,卖过酒,卖过课,这个拿着手机就能赚钱的男人,如今在自己的视频号里回归作家的身份,谈人生、论两性婚姻,带货卖着比主流电商渠道还要贵的书。他不吝于表达对视频号的赞美,称那是「天然的私域商池」。

    这可能也是张小龙的本意。

    他曾提到,视频号并不想请明星买内容进来,而是相信「不花钱去买内容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我们真的建立起一个可以运转起来的生态。」

    的确,一些更随意和更自然的内容涌了进来。比如当下视频号里的热点就是「新裤子主唱兼键盘手庞宽」。从4月23日开始,庞宽在北京星空间画廊开启了一场为期14天的不间断直播。

    直播中,他「画地为牢」,搭起了一个高1.2米、长宽2.5米*2.5米的台子,每日起居吃喝拉撒全在这个台子上完成,一旁是他提前准备的几十瓶矿泉水,20多个自热饭盒,一箱酒、一箱零食,一箱最时髦的衣服,一个沙发和马桶。

    在星空间画廊的视频号里,庞宽完全暴露自我。但这场「热搜第一」的直播完全是庞宽和伙伴自己策划的行为艺术,在策划时他们就想好了「不跟平台打招呼」,而是选择「自己架个手机用微信视频号就可以直播了」。

    14天的含义不言自明,庞宽用一场行为艺术与疫情本身产生了呼应。「人一生最好的老师一个是苦难一个是恐惧,悲伤到极致就是坚定,而恐惧最终会转化为勇气。」选择一种安全而又苦行态度的庞宽在策划时这样认为。

    46岁的庞宽、57岁的杜子建和61岁的崔健,都是当下视频号中的一景。

    相比杜子建持续耕耘的440多场直播,不久前刷屏的崔健更能代表视频号的某种变化。继续着去年年底西城男孩、五月天视频号演唱会的刷屏,今年4月,崔健首场线上演唱会「继续撒点野」也在推迟半个月之后上线视频号,不同的是,这场演唱会第一次有了冠名商:极狐汽车。

    崔健不仅唤起了无数中青年的昔日记忆,成为了视频号破圈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而且是视频号演唱会直播的首次商业化。

    当然,数据也刷新了历史:整场直播观看人次超4600万,微信生态内曝光次数12亿+,点赞量超1.2亿。之前,2021年西城男孩演唱会观看人数2800万,五月天跨年演唱会1600万,4月初的张国荣演唱会观看人数1700万。

    崔健视频号演唱会上,用户可付费购买微信豆,转换为礼物打赏。安卓端10个微信豆售价1元,苹果端7个微信豆售价1元,1个微信豆可赠送「一辆极狐汽车」,10个微信豆可赠送一个「ROCK」。

    自从2020年上线以来,视频号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私域流量的工具,这也是其区别于抖音、快手的最显著特征。尤其是2020年10月视频号上线直播功能后,在这一年完成了产品框架的基本搭建,第二年又在建立自己的内容运营的方向和方式。

    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媒体广告和渠道交易的全闭环上,视频号开始谋求更大范围的破圈和商业化能力,崔健演唱会只是一个引子,背后暗藏的是,视频号迫切想要商业化。

    02 视频号已经成为腾讯目前的三大战略之一,满载希冀。

    在腾讯2021年全年财报会上,腾讯透露将在2022年测试和优化视频号中的短视频广告,其或将是视频号最大的收入来源,而对于视频号的直播带货,腾讯将在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之后再尝试商业化。

    时机成熟了吗?

    根据洞见数据研究院测算,结合用户时长、广告加载率和CPM价格三个影响因素,在DAU在6.15亿的情况下,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年收入空间达到250亿左右;而结合付费率和ARPPU等影响因素,视频号直播打赏收入的未来年收入空间可以到200亿,因而两项合计,在不包括直播电商的情况下,未来三到五年,视频号年收入或将达450亿元。

    而此前方正证券测算的数字更加激进——视频号每年的广告收入长期空间在800亿+。经过两年的发展,相比于即将上线的短视频广告业务,视频号的直播打赏和直播电商业务也一直在养成自己的生态,静候时机。

    在直播带货上,视频号也一直跃跃欲试。

    视频号在去年就首次尝试了双十一直播带货,其发起的「11.11直播好物节」活动,试图撮合品牌、商家、主播在微信视频号内直播带货,向粉丝推荐优质商品。

    第一次下场双十一战报如何?微信视频号官方并没有直接公布,在后来的微信公开课「视频号创作者大会」上,视频号团队讲师陶佳称,视频号直播带货GMV在2021年末较年初增长15倍,直播间平均客单价超过200元,整体复购率超过60%。

    这一切依赖于视频号在过去两年的快速增长,在微信的流量大树底下好乘凉。

    作为一款决定腾讯未来5到10年走向的产品,视频号在上线半年后DAU数据就突破了两亿,后来官方没有透露过视频号的DAU和用户时长,但根据官方的扶持力度不难看出其在微信体系的重要位置。

    根据第三方视灯研究院预测,2022年视频号DAU有望达到6亿,3年内达到10万亿GMV。10万亿的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19年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家总和的水平。

    但6亿DAU是可信的,作为视频号的流量池,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在2021年达到12.68亿,这些用户基础和流量足够强大,是视频号得以发展的最大优势。

    而且微信对视频号的重视也并非一般,在过去一年间,微信视频号更新了59项产品功能,平均算下来相当于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一项新功能推出。

    在视频号的带动下,视频号与微信生态下的社群、公众号、小商店等能力结合到一起,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所以腾讯财报中第一次透露出关于视频号的关键数据是:截至四季度,视频号的人均使用时长及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03 2021年开始,电商带货、泛知识类成为抖音、快手的重点扶持方向,在这一点上,微信视频号也有趋同的倾向。

    2022年4月,视频号最新上线了「知无不谈」的官方知识分享活动,聚焦在科普、读书、科技、情感等方向,邀请了涂磊、邓亚萍、冯唐、任泽平等主播参与视频号直播活动。在此之前,视频号官方已经举办过类似的「听大咖唠知识」分享活动,因而可以说在补足知识文化类主播上,视频号不遗余力。

    如今,官方策划的活动恰好代表了视频号现在的三个主要发力点: 超级品牌日瞄准直播电商,潜力新主播打造的是唱跳主播和直播打赏经济,而泛知识类主播等活动则是提高用户黏性、培育用户习惯。

    相比于抖音、快手的用户习惯,视频号的用户仍旧依赖于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这是微信最大的护城河。对视频号来说,如何培育用户习惯,以及如何筛选出好内容,仍旧是其目前最大的难题。

    难点在于一方面是视频号区别于抖音、快手的算法推荐机制,另外一方面则是其内容丰富度还远不如其他平台。视频号的推荐机制是社交推荐+算法推荐,微信社交关系是其根基,而且采取的是以关注、朋友、推荐三个板块为主的单列上下滑分发模式,不同板块为用户提供不同属性的内容。

    相比于抖音的强中心流量推荐,微信视频号的推荐更多依赖微信好友的点赞等社交推荐,而不是算法推荐。

    一个很简单的思考题就是,除了「山东蓝翔学姐陪你开飞车」的内容刷屏,2022年还有哪些视频号内容火出了圈?视频号是否满足了你刷视频的需求?

    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当前视频号优质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类和偏知识的个人IP类,对后者来说个人变现的能力会增强,这也跟视频号的初衷有关,张小龙曾提过,在跟团队开发视频号时,定位就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在2021年Q4财报的电话会中提到,视频号在新闻、音乐和知识类内容等目标内容类别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超过10万+个赞的视频数量强劲增长,用户参与度加深。

    一些垂类达人告诉「蓝洞商业」,外界诟病视频号至今没能在任何内容领域培养出头部创作者,因为对于新手来说,视频号很难被单独对待。 其最佳的方式就是和微信生态下的社群、公众号、小商店等能力结合到一起来看才会有想象力更大,否则私域很难起量。

    先有足够的内容和更精准的流通机制,才有更多元的商业化之路。不论是内容生态的丰富和商业化的空间,微信视频号仍需要追赶甚至摸索抖音和快手过去的路,进而走出一条独立之路。

    回头看,在张小龙给出的微信视频号的官方定义里,「微信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

    在微信的产品体系里,视频号要做的是成为最原子化的内容组件,「当它成为最基础的内容组件时,就会与微信内其他组件产生各种化学反应,自然地在微信体系内流转,并最终成为视频和流媒体直播这类内容的最佳承载形态。」

    微信视频号的内容依然需要长时间培育,其内容调性和用户习惯并非一朝一日能够养成。尤其是在抖音、快手的精细化运营优势面前,视频号的内容优势并不明显。

    当朋友圈、公众号、群聊中都有「视频号」的身影,在这样的猛攻下,视频号在微信生态中的渗透已经达到48%。但是另一大问题就是,视频号的创作者仍以非专业创作者为主,优质内容依然是短板。

    而内容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视频号距离抖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赵卫卫;公众号:蓝洞商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Qr3M-xU6fzRanD9luM6sA

    本文由 @ 蓝洞商业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