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玩家“角力”会议平板
设计动态 2022-12-05对于职场人来说,开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起周例会、月例会,相信每一位职场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过,开会虽然并不是什么新鲜议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普普通通”的会议也因为越多越多的科技产品逐渐被应用至会议室场景中,而发生了一些“不一般”的改变。 比如,此前频对于职场人而言,开会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走进会议室,替代了普普通通的会议,带来了“不一般”的改变。企业客户的选择,使得整个会议平板行业也乘势而起,实现了蓬勃发展。
对于职场人来说,开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起周例会、月例会,相信每一位职场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过,开会虽然并不是什么新鲜议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普普通通”的会议也因为越多越多的科技产品逐渐被应用至会议室场景中,而发生了一些“不一般”的改变。
比如,此前频频出现在会议室中的投影仪、白板等办公设备,正在逐渐被新兴的办公会议设备——会议平板所替代。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选择会议平板,整个会议平板行业也乘势而起,实现了蓬勃发展。
一、会议平板成“香饽饽” 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会议平板这一办公会议设备不仅实现了快速发展,更是一度成为大热风口。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大尺寸交互平板出货总量突破200万,达到202万台,同比增长19.3%。其中,商用交互平板的出货量达到66.4万台,同比增长53.6%。
一来,远程办公需求增加,带动了会议平板需求量的增长。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办公方式逐渐由线下办公朝着线上办公过渡,得益于此,远程办公的需求量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新春期间中国远程办公人员超过3亿人,远程办公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在此背景下,会议场景也逐渐由本地会议室转移至线上会议室,而能够满足企业远程办公需求的会议平板,也逐渐获得了企业客户的认可,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二来,智慧办公、混合办公等新型办公模式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对会议平板的接受度也日渐提升。如今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疫情对会议平板的“加持”影响逐渐退去。不过,智慧办公、混合办公等新的办公模式逐渐兴起,会议平板作为高效的办公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办公效率,并且随着会议平板产品的不断打磨优化,会议平板的体验感和使用场景也得以不断升级扩展,企业客户对会议平板的认可度、接受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三来,会议平板集成了多种功能,可满足企业多种会议需求。据悉,会议平板集成了投影机、电子白板、幕布、音箱、电视、OPS电脑等诸多会议室办公设备为一体,具备高质量显示、触控书写、无线传屏、远程视频等多种功能,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企业的多样化会议需求。
与此同时,会议平板能够解决传统会议中所存在的痛点问题,助力企业会议“提效”。比如,会议平板自带白板功能,不仅书写速度快,擦除同样方便,解决了传统会议场景中会议白板面积有限且擦拭难的问题;会议平板多为超清画质,画面清晰且色彩明亮,解决了投影设备受光线影响大、清晰度有限的问题;会议平板的投屏功能则能够将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中的文件、PPT等资料投屏至平板上,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件共享,从而提升会议效率。
二、MAXHUB、皓丽“身经百战” 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议平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而会议平板领域也迎来了众多参与者,竞争愈发如火如荼。而在一众行业参与者中,以MAXHUB、皓丽为代表的老牌厂商,可以说是会议平板行业的佼佼者。
首先,老牌商用显示厂商入局时间早,具有先发优势。比如,康冠科技在2014年就推出了以生产销售智能会议平板为主的自有品牌“皓丽”。视源股份则是早在2011年就率先发布了国内第一代会议平板产品,是国内会议平板的先驱;并在2017年对外发布了“MAXHUB”品牌。经过在会议平板领域多年的深耕,以及在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以MAXHUB、皓丽为代表的会议平板行业先行者积累下了大量经验,并跻身行业前列。
例如,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视源股份旗下MAXHUB连续保持行业首位,市占率达25%,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的增长幅度最大;康冠股份旗下皓丽再次回归第二位,市占率约13%,增长了4.6个百分点。
其次,老牌商用显示厂商瞄准细分市场,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以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事实上,MAXHUB在2020年就发布了V5系列会议平板产品矩阵,通过7款智能会议平板新品,全面覆盖细分化会议场景。无独有偶,皓丽也打造了细分化的会议平板矩阵,以适应不同会议场景。以此前发布的2022年度新品为例,皓丽推出了会议平板、商用会议电视、LED巨幕屏、投屏器、会议盒子等5款产品,可满足不同的会议场景和硬件条件。
最后,MAXHUB、皓丽等先行者还深入行业,打造智慧解决方案,为企业赋能。事实上,早在2019年,MAXHUB就已经深入金融、医疗、新零售、政务等多行业探索智慧协同场景服务了。经过对各行业需求、痛点进行充分调研之后,MAXHUB也正式发布了医疗、金融、新零售、党建四大智慧行业解决方案。稍有不同的是,皓丽则能够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不同,为其打造专属解决方案。据悉,目前皓丽已为30多个行业和应用场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三、华为、联想“技术突围” 现如今,跨界好似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企业心照不宣的选择,会议平板行业也迎来了一批跨界玩家。比如,华为就在2020年4月推出了“IdeaHub系列企业智慧屏”产品,进军会议平板领域。联想也针对传统会议所存在的痛点问题,推出了联想thinkplus会议平板。而以华为、联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选择布局会议平板也是有所倚仗的。
一方面,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科技巨头可快速进入会议平板领域。与MAXHUB、皓丽等先行者相比,华为、联想等新玩家虽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其所拥有的技术底蕴,足以支撑其快速推出会议平板产品。并且,科技巨头还能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推出有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会议平板。
比如,华为此前发布的企业智慧屏就集投屏、书写合一的智慧平板、智能云会议、大屏App应用为一体,可满足企业会议室、开放办公区等多场景的智慧办公需求。联想的thinkplus会议平板不仅搭载了4K可变焦广角摄像头、智能声源定位、12阵列智能降噪麦克风等配件,其自研的智慧白板功能,更是能够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科技巨头也能以技术优势为依托,加快会议平板产品的推新速度。比如,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不仅发布了业界首款搭载Harmony OS的新一代办公宝IdeaHub S2系列,同时还发布了华为会议平板IdeaHub B2系列。联想也有联想thinkplus会议平板 T86Pro、联想thinkplus会议平板SE系列等多款产品,可供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随着华为、联想等新进入玩家不断丰富产品线,也能逐渐扩大用户覆盖范围,增强自身在会议平板领域的影响力。
四、创维、海信“经验加持” 在众多布局会议平板领域的玩家中,家电企业的身影也是频频出现。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1年商用交互平板在国内出货量TOP5分别为:MAXHUB、华为、海信、皓丽和创维。其中海信和创维均为家电企业,可见家电企业已经成为会议平板市场颇为重要的一方势力。而入局会议平板市场不久的家电企业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绩,也与多方因素有关。
一是,有硬件制造经验。创维、海信都是知名的家电巨头,在行业内深耕多年,其产品矩阵也覆盖电视、洗衣机、冰箱、厨卫等诸多电器品类,在硬件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与积累。而会议平板也属于硬件产品,创维、海信等家电巨头多年来所积累下来的硬件制造经验也能够迁移至会议平板这一产品上面,打造出质量过硬的会议平板产品。
二是,有渠道优势。就当前情况来看,会议平板的销售渠道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而线下销售渠道是商用会议平板的主要销售渠道。创维、海信等家电巨头常年进行销售渠道建设,线下渠道资源积累丰富,而借助这些渠道优势,创维、海信等家电巨头所推出的会议平板产品也能触及到更多的用户群体,从而助推其会议平板业务的发展。
三是,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除了产品质量与功能之外,服务也是众多用户选择会议平板品牌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售后服务也是格外重要的一环。而创维、海信等家电巨头早已搭建起了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比如,创维集团就拥有遍布全国两千多个地方的成熟高效售后服务网点。而创维商用、海信商用能以此为依托,提升其售后服务能力,为会议平板用户答疑解惑,提供高质量、专业的售后服务。
总的来说,会议平板的普及以及应用,对于企业会议“提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大趋势,会议平板仍然具备可观的潜在需求。与此同时,会议平板行业竞争升温,无论是老牌商用显示厂商还是科技厂商,亦或是家电厂商,仍需不断探索、精进自身,以便在后续竞争中占据优势。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巨头涌入拉美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设计动态 2022-12-0501 巴西“黑五”期间销量下降 今年的“黑五”,很多人对巴西市场的预测有些“走眼”了! “黑五”前一周,巴西的一个贸易联合部门曾做出过相当乐观的预测:今年“黑五”,巴西的电商销售额将达到史无前例的42.1亿雷亚尔,将创下2010年“黑五”进入巴西以来最高的销售今年“黑五”前一周,巴西的一个贸易联合部门曾做出过相当乐观的预测:今年“黑五”,巴西的电商销售额将创下2010年“黑五”进入巴西以来最高的销售额。然而巴西的电商销售额不仅没有创造历史,还同比下降了23%。为什么巴西在“黑五”期间的电商交易没有达到预期?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欢迎阅读~
01 巴西“黑五”期间销量下降 今年的“黑五”,很多人对巴西市场的预测有些“走眼”了!
“黑五”前一周,巴西的一个贸易联合部门曾做出过相当乐观的预测:今年“黑五”,巴西的电商销售额将达到史无前例的42.1亿雷亚尔,将创下2010年“黑五”进入巴西以来最高的销售额。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 今年“黑五”期间,巴西的电商销售额不仅没有创造历史,还同比下降了23%。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电子产品,接下来是食品、饮料等品类。
为什么巴西在“黑五”期间的电商交易没有达到预期?
首先,大环境的影响。
世界经济打一个喷嚏,巴西国内电商就会跟着得感冒。今年,包括拉美地区的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巴西国内民众都下意识地捂紧了钱袋子,他们对“黑五”这类的电商节点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世界杯成为排他性消费热点而不及其他。
事实上,世界杯期间,巴西国内对世界杯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是持续增长的。这说明,“黑五”遇上世界杯后,巴西人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世界杯上,反而忽略了其他品类的消费。所以,不排除世界杯结束之后,还会有一波“延迟消费”汹涌而至。
还有,与巴西电商基础特别是物流配送的落后不无关系。
事实上,今年“黑五”前,巴西国内一个权威的投诉网站发布的监测数据就显示,该国近20%的电商投诉都跟物流配送相关——和美国等国家相比,巴西的物流配送问题这些年“一直都存在,从来未解决”,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商的发展。
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市场,还是一个好选项吗?
02 电商巨头对拉美市场信心不改 巴西是拉美最大的电商市场,也是电商巨头布局拉美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
其实从上文分析巴西“黑五”期间电商销售下降的原因也可以看出,今年巴西“黑五”销售额不尽如人意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的;但是放眼全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市场,今年的“黑五”,可能仅仅是一个短暂出现的现象。
这从全球电商巨头对拉美市场的信心持续增长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近年来,阿里对拉美电商市场的投放持续加码。
今年9月,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和阿里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阿里巴巴国际店开设“巴西制造”专馆,初期将筛选100家巴西企业入驻,这等于是巴西“国家队”和阿里巴巴联手了。
电商走到哪里,物流也跟到哪里。就在阿里和巴西就跨境电商达成合作后的两个月,阿里旗下的物流部门菜鸟很快宣布,将菜鸟拉美总部设在巴西圣保罗。按照菜鸟的规划,三年后,它将在巴西10个城市增设1000个储物柜,并且在巴西的七个州再设立九个配送中心。
作为阿里在海外的主要对手, shopee这些年在拉美的影响力也在显著增长。
分析起来,shopee在拉美的扩张,有两点非常值得同行借鉴。其一,做好了本地化。事实上,本地化一向是shopee的优势所在,这一点在东南亚市场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在拉美市场,shopee将在东南亚的本土化经验进行了完美复制;其二,创新电商模式,最标志性的事件是通过Shopee Live开展直播带货——
要知道,拉美的很多民族骨子里都是热情如火的基因,对直播带货、形象展示这类东西天然热爱,Shopee Live可谓看准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但要说到目前在拉美市场成效最显著的国内电商平台,还得是SHEIN。
2020年,SHEIN在巴西的电商影响力几乎为零;但是,凭借着国内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带来的超预期交付速度,以及物美价廉的快时尚产品,SHEIN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在巴西市场的长驱直入,一年狂赚了4亿美金!
尝到甜头后,SHEIN对巴西市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不仅在里约热内卢开充了第一家线下快闪门店,未来还会将更多的优势资源叠加到拉美市场。
作为全球唯他的电商巨头,亚马逊在拉美市场的存在感当然不会低。
要致富,先修路。和阿里巴巴一样,亚马逊进入拉美市场后,也是从改善当地落后的物流配送入手,将自己的物流基础能力进行输送。在此过程中,亚马逊完成了对当地物流公司Total Express近10%股份的收购。如今,亚马逊的拉美配送能力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个地区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个。当然更有利的是,和其他对手相比,拉美作为美国的后花院,亚马逊在在战略位置和本地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拉美市场也为亚马逊的海外电商增长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那么,为什么电商巨头都在加码拉美市场?
首先,当国内电商达到顶峰时,拉美的电商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给电商巨头们带来二次冲峰的良机。
统计显示,2021年,拉美的电商渗透率只有8%,电商最发达的巴西的电商渗透率也才刚刚超过12%;而中国目前的电商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不夸张地说,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拉美的电商市场还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所以有人说,拉美市场就是全球“最后的电商蓝海”。
其次,更年轻的用户群体,乐见电商模式影响其生活。
拉美6亿多人口中,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1.5亿。这些年轻人爱上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拉美电商发展的用户基础非常优质。
当然,任何一个市场,都是机会和危机并存的。
03 要掘金,趁早啊! 对有意掘金拉美市场的电商巨头而言,蛋糕很诱人,但真正吃到肚子里,并不那么容易。
最大的挑战来自Mercadolibre。
虽然在全球电商市场,Mercadolibre(美客多)可能并不那么大名在外,但是,作为全球第7大电商平台,Mercadolibre是拉美土生土长的电商巨头——1999年成立的Mercado Libre的总部在阿根廷,背后有高盛资本等财团的撑腰,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已经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18个拉美国家都有成熟的电商运营网络,在很多拉美国家的电商排行榜中,Mercadolibre长期以来都是雷拉不动的第一人。
亚马逊们想要在拉美市场建功立业,首先就先要从Mercadolibre身上翻过去!
当然,这个市场永远存在着机会,即使看上去一片红海。
对国内电商平台而言,拉美电商市场还是有突破的可能的。
首先,发挥货的优势。
作为全球增速最快的电商市场,到2022年底,拉美的电商销售额将逼近4000亿美元;其中,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商品在拉美市场广受欢迎。从目前的情况看,拉美的本土制造业和我们国内相比差距不小,这也意味着最少在十年之内,国内品牌在拉美市场仍能吃到电商红利。
其次,用电商模式创新带来新增长。
如果要评选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最不容易翻车的地区,只能是拉美地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在拉美出现后,其发展的速度就一直没有慢下来;而放眼全球,把KOL 红人、制造热点事件玩得最溜的,还必须说是我们中国。从这个角度而言,抖音、快手、淘宝直播们在拉美电商市场的开疆辟土,才刚刚开始。
要掘金,趁早啊!“最后的电商蓝海”已经打开,机会永远为那些提前看懂趋势的人准备着!
作者:电商君,微信公众号:电商报Pro(ID:kandianshang)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F81Ni33mWy2Fci94y-gDQ
本文由 @电商报Pro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世界杯商业化往事
设计动态 2022-12-05世界杯在21号凌晨正式打响,兴奋的不止球迷——还有场外的赞助商。 经过近百年发展,世界杯已经成为全球最值钱的体育IP。流媒体忙着争夺转播版权和制作定制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则抓紧时间策略各种预热活动,争夺流量入口;消费品牌摩拳擦掌制定传播方案、争抢球星代言,把自2022卡塔尔世界杯于前段时间已经正式开幕,而作为场外观众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品牌和平台方都想抓住这届体育盛事,抢夺流量入口。那么回顾历史,世界杯是怎么成为全球最值钱的体育IP之一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商业化发展历程?
世界杯在21号凌晨正式打响,兴奋的不止球迷——还有场外的赞助商。
经过近百年发展,世界杯已经成为全球最值钱的体育IP。流媒体忙着争夺转播版权和制作定制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则抓紧时间策略各种预热活动,争夺流量入口;消费品牌摩拳擦掌制定传播方案、争抢球星代言,把自己的大字招牌空运到卡塔尔的每一个体育场和大街小巷……
诚然,有不少品牌、企业乘着世界杯这股东风青云直上,尝尽了流量红利。但随着各类赞助费、版权费水涨船高,球迷、消费者对赛事的过度商业化产生质疑,世界杯“金钱帝国”王座下悄然撕开了一条裂缝。
卡塔尔世界杯已经开幕,或许我们正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回溯一下世界杯近百年历程里,商业开发的得与失。
对于赞助商和主办方国际足联来说,现在也到了重新审视自我,回应外界种种争议的时候了。
一、从吞金兽到印钞机,商业化拯救世界杯? 世界杯这项赛事本身的发展,以及商业化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几个阶段的改革和积累,才成就了如今的盛况。
阶段一:1930首届世界杯,东道主赔本赚吆喝 1930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于勒·雷米特牵头举办了首届世界杯赛事,举办地选在乌拉圭。
由于当时全球交通并不发达,欧洲大部分国家处于一战后的经济萧条状态,许多国家对这项年轻的赛事缺乏热情,并不打算组队参赛。
不过大方的乌拉圭政府将这一届赛事视为改善国家形象、擦亮外交招牌的筹码,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兴建全新体育场,承诺为所有球队报销一切费用。就这样,乌拉圭和国际足联争取到了4支欧洲球队的支持,首届世界杯一共也就只有13支球队参加,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国家并未参与。
这一初始阶段,世界杯还不是让所有球员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更不是让赞助商趋之若鹜的掘金圣地——亏损才是主旋律。
阶段二:1934-1950年,为商业化打基础 万事起头难,国际足联也深知世界杯商业化不可一蹴而就。 在总结经验的情况下,国际足联从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参赛球队不再由主办方邀请,而是通过附加赛决出,增加赛事的含金量和球队主动参与热情;参赛队伍扩大到16支,且有10支是来自欧洲以外的球队,其中包括非国际足联成员国,也首次邀请了来自非洲的埃及队。
扩大赛事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增加赛事观赏性,都为日后的商业化打下基础。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二战阴影笼罩欧洲,年轻的世界杯无奈按下暂停键,直到1950年才恢复举办。
重启之后,世界已经变了样:全球经济比一战后更加糟糕,欧洲各国人口凋零,亚、非国家经济崩溃……总而言之,没有多少国家可以承受举办一届世界杯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改变迫在眉睫。
为了让世界杯不再成为主办国的包袱,让这项赛事活下去,商业化成为唯一选择。
阶段三:1974年至今,全面商业化时代 1974年,来自足球王国巴西的若昂·阿维兰热接替斯坦利·鲁斯成为第七任国际足联主席,随即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将男足世界杯参赛队伍数量从16支增加到24支,并大力支持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足球发展;引入电视转播制度,为世界杯甚至足球运动在全球的推广、普及奠定基础;创立室内足球、U20青年锦标赛和女足世界杯等多项赛事,促进足球人口增长。
虽然阿维兰热晚年被爆出受贿丑闻,外界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其在任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国际足联从一个艰难维系的非官方机构成长为年营收数十亿的体育印钞机;世界杯从费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蜕变成全球最昂贵的超级IP。
而阿维兰热上任后的首届世界杯——1974年德国世界杯,则成为世界杯全面商业化的转折点。
在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中,国际足联引入了首个合作伙伴阿迪达斯,由后者提供全部比赛用球。但双方的合作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并未联手进行场外的商业开发。
等到1974年德国世界杯时,来自东道主德国的阿迪达斯顺势和国际足联再度联手,为本届世界杯提供了全套运动装备。这一届世界杯,阿迪达斯依旧全程提供比赛用球,但和四年前相比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 皮球上印有偌大的Adidas logo,这也成为运动品牌植入的开端 。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很难说阿迪达斯和世界杯谁成就了谁。只能说,它们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伙伴,携手创造了一段属于体育界和商界的联姻神话。
而且它们也未必会想到,这只是世界杯商业化的开端,远非巅峰。
二、爆发:转播商、消费和科技品牌蜂拥而至 要问世界杯渊源最深厚,对抗最激烈的老冤家,你第一时间能想到谁?
论球场内的对决,球迷们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要问球场外的赞助商大战,相信大部分人都绕不开那对经典搭配:阿迪达斯VS耐克。
自从阿迪达斯开创先河,消费品牌成为了世界杯商业竞赛的主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代表的碳酸饮料,嘉士伯、喜力、百威为代表的啤酒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背后的连锁餐饮品牌,还有伊利、蒙牛为首的乳品品牌都搭上了世界杯这列营销快车。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国际足联和赞助商也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球场上那九十分钟的比赛,和运动场周边数量有限的广告位: 版权费用逐渐上升,云端的转播商早已为转播权杀红了眼;更多科技元素加入,AI、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学等前沿技术和幕后的企业都深度参与了世界杯这场金钱游戏……
不夸张地说,在世界杯的全盛年代,赛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金钱的气息,让所有人为之沉沦,难以自拔。
1. 消费品牌大战:从运动装备到衣食住行全覆盖 1994年美国迎来举办世界杯的机会,本土品牌耐克趁机夺权当时的运动品牌老大阿迪达斯,获得赞助机会,随即展开了两大巨头长达数十年的世界杯赞助之争。
阿迪达斯胜在入局早,长期享有世界杯一系列官方合作待遇: 比赛用球、官方工作人员的装备都由其提供,多届大赛的吉祥物上也印有阿迪达斯经典的三条杠logo。目前,阿迪达斯和国际足联的官方合作协议已经续签到2030年,也就是说至少未来三届世界杯中,阿迪达斯都将继续为世界杯供应比赛用球等装备。
抢不来国际足联的官方合作权,耐克就从球队和球星身上着手,争抢赞助合同。 在上一届俄罗斯世界杯中,有62%的球员都穿着耐克的球鞋上场比赛。本届卡塔尔世界杯,耐克赞助的球队、球星数量也远超阿迪达斯。
公开资料显示,耐克在卡塔尔世界杯中抢到了13支球队的赞助合同,其中包括卫冕冠军法国队、C罗领衔的葡萄牙队、夺冠大热巴西队和东道主卡塔尔队。阿迪达斯仅拿下7支球队赞助合同,比彪马多一队,但远逊于上一届世界杯的12队。
世界杯对这两大运动品牌的业绩,确实有很大促进作用。 过去两届世界杯所在的年份,阿迪达斯足球品类产品销售额都实现超20%的增长。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阿迪达斯来自足球产品的收入更是占到了总营收的15%,成为财报中增长最快的业务。
而在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带领下,更多消费品牌全面参与了世界杯这项营销盛事,涵盖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1)啤酒品牌
哈尔滨啤酒在2010年首次成为世界杯官方指定啤酒,2014年再次拿下巴西世界杯入场券,成功在体育圈打响名堂。青岛啤酒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时从哈啤手中抢过风头,成为央视转播赞助商在电视转播画面上大范围刷脸。
营销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018财年,青岛啤酒净利润同比大涨12.6%,随后几年均保持涨势。
2)汽车品牌
汽车品牌的植入,则在千禧年之后达到巅峰。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汽车企业在官方赞助商中占比超过30%,韩国现代起亚则连续四届赛事成为国际足联官方赞助商,各支参赛队伍的大巴车均由其提供。此外,包括现代胜达、途胜、途胜和起亚K9旗舰轿车都被派往俄罗斯世界杯现场,负责接送国际足联官员、比赛工作人员和其他嘉宾。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落幕之后,现代、起亚都登上福布斯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Top 10,品牌价值分别达到84亿和62亿;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起亚在欧洲地区销售额同比激增超30%——赞助世界杯,给这个老牌车企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 版权风云:转播商捉对厮杀 70年代初期,欧洲五大联赛热度迅速上升,足球在世界杯之外找到了另一个重要的传播出口。根据英国老牌媒体《足球联赛》当年的报道,在经济和足球文化都最为发达的英格兰,周末赛事观看观众接近2500万,到场看球的观众仅不足80万。悄然间,观看主力已从现场转移到电视屏幕。
这个年代,正是世界杯转播版权收入大爆发的起点。 将版权卖到更多国家,卖出更高的价格,成为了国际足联最重要的增收手段。
1986年,BBC和ITV先后为世界杯转播版权砸下重金,邀请多个名宿助阵解说,并为该届赛事制作专门的专辑片头和预热节目。进入90年代,美国职业体育崛起,FOX和ESPN成为了新一轮版权争夺战的主角。
1994年和1998年,ESPN连续拿下两届世界杯转播版权,并为此付出了3300万美元的转播费。等到2010年和2014年时,打包两届世界杯转播权的费用已经飙升到1亿美元。
2018年和2022年两届世界杯转播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FOX以4.2亿美元中标——这个价格,比起ESPN首次拿下世界杯转播权时飙升了整整13倍。
虽然美国体育产业的商业开发非常成熟,但和天价版权相比,转播商也很清楚不可能靠常规收费项目回本。对转播商而言,转播世界杯其实是一项长期投资。
世界杯的影响力绝不限于举办赛事那半个月——转播世界杯对媒体知名度、流量的提升,是长期且显著的。 不仅赛事观看人数屡创新高,为世界杯量身订造的一系列专题活动、节目也都能吸引大量潜在广告主青睐。
Nielsen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获得转播权的ESPN广告收入比4年前增长42%,带动整个美国的足球广告收入飙升。ESPN曾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前夕进行一项调查:美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是超级碗,用户关注度高达45%,紧随其后的就是世界杯的32%,远超NBA总决赛和MLB冠军赛。
然而,关注度的上升,给了国际足联持续涨价的底气,只不过各大转播商还是甘之如饴。等到和ESPN争夺2018、2022年世界杯转播权的时候,FOX直接放话:这不是计算花费的时候,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放过世界杯这样的重大赛事。
3. 科技之争:AI、云计算、可穿戴设备抢风头 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始,科技成为了一个新的关键词,此后几届世界杯都在重点宣传自己的科技含量。
不过仔细分析之下,这几届世界杯的技术革新都聚焦在几个相似的环节:更高清的转播技术和更稳定的转播信号,更绿色环保的场馆建材和运动装备,更安全的观赛环境以及能辅助裁判工作的新设备。
1)转播技术
在转播技术上,摄像头、云端传输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过去几届世界杯,球场上的高清摄像头数量不断增加。2014年,钢架上安装的高速摄像头数量达到14台,以不低于5毫米的精度纪录球场上每一个画面并全程备份云端储存。
2)裁判辅助系统
裁判辅助技术方面,AI技术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德国和英格兰的焦点对决中历史重现了1966年决赛的“门线疑案”,英格兰成为受害一方。这场争议比赛,促成四年后的巴西世界杯引进GoalControl电子鹰眼系统。通过高清摄像机、皮球内植入的芯片以及裁判手上佩戴的智能手表,“门线惨案”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在即将到来的卡塔尔世界杯上,国际足联还将引进AI智能摄像头,可以实现每秒500次的更新频率,全程追踪球员场上表现。在今年的欧冠赛场上,欧足联已经率先引入基于AI技术的人体热力成像系统,帮助视频助理裁判判断球员是否越位。如今这套系统经过改进,也进入世界杯的舞台——21日凌晨的揭幕战中,厄瓜多尔队的进球就因为越位而被判无效。
世界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自然也有更多科技企业从中受益。 索尼是最近两届世界杯的国际足联合作伙伴,为赛事提供4K超清转播服务。根据索尼公布的数据,得益于世界杯的热度,2014、2018两届世界杯期间,其高清电视销量都有不错的增长。
此外,还有阿迪达斯的miCoach智能数据系统,在比赛用球、球鞋上都内置了大量传感器设备。苹果iOS为miCoach系统提供支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储存。球场上,裁判可以根据这些画面数据作出更准确的判罚;比赛之外,各支球队也越来越依赖这些数据来分析训练效果。
在国内,虽然国足早早宣告无缘世界杯,但中国企业的存在感一点都不低。作为国际足联合作伙伴的海信,成为卡塔尔世界杯官方指定电视供应商,洲明科技则将为主办方提供LED大屏。
总而言之,世界杯的蛋糕越做越大,主办方也期待更多的商家进入,让这一项足球赛事成为一台永不停歇的造富机器。
三、警示:中资品牌翻车,世界杯造富神话破灭 然而,运转再流畅的机器都有出故障的一天。
最近几年,球迷对世界杯过度商业化的不满,水涨船高的赞助费和大打折扣的传播量,都给这个昂贵的体育IP提出了新考验。
一方面,耐克、阿迪、可口可乐这些优等生的业绩开始滑坡,世界杯的溢出效应正在减弱。
作过国际足联官方合作伙伴的阿迪达斯日薄西山,耐克的业绩也无法和巅峰期相提并论。
2017年至今,耐克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阿迪达斯则不足0.5%,两者都较此前大幅退步。刚刚过去的三季度,阿迪达斯净利润同比暴跌62.6%至1.79亿欧元,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6个季度出现下滑。耐克虽然三季度营收接近阿迪达斯两倍,近1500亿美元的市值也远超后者,但来自足球业务的收入同样不及预期。
此外,根据彭博社的统计,自从2002年日韩世界杯以来,每届世界杯开幕前后的四个月里,耐克股价渐趋平稳,阿迪达斯则起伏不定。在2014年,由阿迪达斯赞助的德国队捧回大力神杯,可惜前者的股价却在世界杯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急转直下。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赞助商都能通过世界杯名利双收,成本高于收益的情况变得愈发常见。
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赛前,由于原赞助商临时退出,来自中国河北的光伏企业英利临时入替成为世界杯赞助商——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成为国际足联的官方赞助商。
也是在英利完成开荒之后,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足联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共有万达、海信、蒙牛、vivo、雅迪、指点艺境和帝牌六个品牌成为官方赞助商,其中万达为等级最高的国际足联全球合作伙伴。
官方没有公布赞助费金额,但根据多家媒体爆料,英利为两届世界杯总共投入了10亿元。不过在世界杯上露脸也为其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英利光伏产品出货量暴涨100%,次年也保持50%以上的增幅,可谓一战成名。
可惜这股势头没有延续太长时间。
2018年6月,纽交所向英利绿色能源发出退市通知,原因是后者连续30个交易日未能维持在全球平均市值(5000万美元)上方,且股东权益已不足5000万美元的最低要求。英利宣布接受纽交所的决议不再提出申诉,随即开启退市流程。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英利的衰落和世界杯的高价赞助合同有关,但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世界杯并非包治百病。
历史数据显示,2012-2014年英利累计亏损额接近10亿美元,2014年第二次赞助世界杯时负债率已经达到惊人的92.2%。究其原因,过度扩张是主要问题。
在2010年通过赞助世界杯实现业绩跃升之后,英利高举出海大旗,在海外铺开业务,包括履行当初的承诺为非洲20个足球培训基地安装光伏组件。但海外扩张计划也导致英利成本激增,最终走向负债经营的不归路。
不得不说,英利退市以及世界杯造富神话的破灭,对现有和潜在的赞助商来说,都是一次警示。
四、争议:赞助费水涨船高,关注度面临挑战 世界杯这剂灵丹妙言为什么失效了?
表层原因,是赞助费逐渐走高、赞助商不断增加,企业的投入成本上升之余,能分到的流量却在减少。
截至上一届世界杯时,耐克已经为这项赛事的营销投入了8.76亿美元,几乎是阿迪达斯的四倍。和法国队签订的一份2026年到期的合同,是耐克有史以来最贵的赞助合约,每年需要花费6000万美元。阿迪达斯的单届世界杯支出则在2014年触及历史巅峰,达到6700万美元。
此外,国际足联这几十年来从未停下商业开发的步伐,并想方设法寻找增收途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前,国际足联宣布纳入区域赞助商,建立起了完整的三级赞助商体系。
但和国际足联全球合作伙伴、国际足联世界杯赞助商这两个级别相比,区域赞助商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2018年世界杯期间,欧洲区的四个区域赞助商名额全部由东道主俄罗斯的企业填补,亚洲的席位则被高举全球化策略的中国企业瓜分。但来到2022年,中资品牌从上一届的7家缩减到4家,3家区域赞助商全部缺席,饱受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企业也没有理由继续追随国际足联的步伐。
目前,卡塔尔世界杯的区域赞助商仅有6家,Ooredoo更是独自覆盖中东和非洲两个地区。上一届满员的亚洲地区骤然遇冷,仅有卡塔尔当地的物流企业GWC还愿意接盘。
往更深层次的角度讲,随着电竞等新型运动兴起,主流观众更新迭代,世界杯的关注度以及商业价值确实遭受了挑战。
以中国地区为例。根据微热点研究院的统计,今年二季度,电竞以99.83的热度指数高居大文娱产业热度榜第二名,仅以微弱劣势不敌视频行业,但远高于热度指数91.51的体育行业。过去几年,英雄联盟S11、王者荣耀KPL、王者荣耀世冠赛均在互联网上掀起全民热议。
(图片来自微热点研究院)
热度下降的另一个证据是,曾经稳赚不赔的转播商也感受到了压力,开始通过分销版权的形式分摊风险。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央视获得世界杯在中国地区独家转播权,但随后宣布和优酷达成合作,后者作为央视的新媒体官方合作伙伴拿到赛事直播、赛场花絮等多项权益。几乎同一时间,咪咕视频也宣布和央视达成合作,获得全部64场比赛的直播和点播权。
在2014年,中国地区单份世界杯点播权的售价高达1500万元,无论是作为独家转播商的央视还是腾讯体育等流媒体平台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将版权打包出售并增加其他开发权益,对双方来说都是平衡投资风险的折中之举。
诚然,作为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体育IP,世界杯依旧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地位。但电竞等新运动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杯本身也的确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甚至对赞助商、转播商来说,投资世界杯也不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上世纪,世界杯因为商业化而发扬光大、走上巅峰。现如今,世界杯是不是应该针对商业化再次作出改变?
五、改变:注重长期效益,加速流量变现 今年9月,英国《太阳报》为世界杯算了一笔账:1994年美国世界杯主办方开销总额为5亿美元,4年后的法国世界杯飙升至23亿美元,再往后的几届分别为70亿、43亿、36亿、150亿和116亿美元。到了2022年世界杯,官方公布的总开支高达2000亿美元。
虽然大家都知道卡塔尔不缺钱,但十倍于前任的经费还是令不少网友惊得目瞪口呆。
投入2000亿搞世界杯,卡塔尔当然不止将其视作一项面子工程。
组委会主席哈桑·萨瓦迪在去年接受彭博社专访的时候提到,世界杯是卡塔尔基建全面升级的契机,有助于实现政府对城市、经济的改造。
“政府加速实现许多承诺,包括经济多样化和城市发展等各个方面。”
或许从卡塔尔开始,世界杯已经成为主办方的一项长期投资。
1. 关于当地经济:高新产业打开增长空间 据悉,卡塔尔对世界杯承办城市的体育场、地铁站进行全面升级,部分城市的机场也进行了扩建。这背后,不仅为大量建筑商提供了天价合同,也吸引了更多高新产业的投资。
可以说,借助世界杯这个窗口,卡塔尔正在全面向智慧城市转型。 受惠于卡塔尔的基建、产业升级,大量AI、消费电子、生物医学企业获得了长远的商机,而非局限于世界杯这项赛事。
Traffic Technologies拿下卡塔尔数字道路开发合同,价值140万美元/年,前者将为卡塔尔多座城市提供道路数字网络、智能调度及公共交通管理服务。专注呼叫中心自动化开发服务的AI独角兽ASAPP也成功打入卡塔尔市场,将在世界杯期间为现场球迷提供智能订餐服务。
此外,卡塔尔主要城市的地铁、公交系统在世界杯前进行了全面升级。多家数据服务商加入当地公交系统,为当地居民和外来球迷开发能提供实时导航、出租车呼叫服务的新应用。
作为能源大国,卡塔尔靠石油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明白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一直在筹划多元化转型。世界杯的到来为转型添一把火,从长远的角度看,AI等高新技术在卡塔尔的普及,无疑能为当地经济和外来企业提供赛事之外的更大商业价值。
2. 关于流量变现:中国企业提供借鉴思路 不止当地经济,世界杯的线上流量也有了新的去向—— 自媒体、流媒体崛起,世界杯的流量盛宴早就不止惠及转播商 。
这个趋势在中国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
央视仍然享有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独家电视、新媒体转播版权及分销权。但在央视这个“正宫”之外,咪咕视频、抖音、快手等一众平台都攒足了劲争抢流量。
抖音在今年6月官宣和央视达成战略合作,以16亿元打包世界杯和亚运会新媒体转播权,其中世界杯的版权费用约为10亿元。为了把这10亿花出效果,抖音从线上的定制节目到线下的本地生活服务等环节出发,围绕世界杯定制了一系列推广计划。
一方面,抖音联合本地生活商家上线“心动观赛季”活动。 包括DQ、Costa、海伦司、奈雪的茶、海底捞、虎头局等头部品牌均参与其中,通过补贴活动和专项流量扶持引导球迷一边观赛一边下单,打造线上线下的“世界杯商业闭环”。
另一方面,抖音也鼓励平台内的体育垂类创作者为世界杯进行专门创作,并亲自下场打造衍生综艺力图抢夺线上流量。 上个月,抖音和国际足联官方赞助商海信合作打造号称国内首创的“Z世代足球综艺”《Hi足球少年》,在全国范围精选4名足球少年远赴卡塔尔现场观赛。
一通操作下来,抖音流量拉满,靠世界杯赢得的关注度绝对不输砸向重金购买转播权的央视。商家跟着流量和用户迁移,媒体利用世界杯创收的机会也比以前更多了。
六、写在最后 有史以来第一届移师冬季的世界杯,也注定是充满争议,话题度拉满的一届世界杯。
对球迷来说,这是“双骄”梅西C罗的最后一届世界杯,这两位代表了一整代球迷青春的巨星即将最后一次向大力神杯发起挑战;也有大量球星因伤病确定缺席,卫冕冠军法国队又陷入“内讧”风波之中;舆论交锋额外激烈,英格兰带领十国足协炮轰世界杯主办方压榨外来劳工,矛头对准卡塔尔由来已久的人权问题……
没有人能否认,如今的世界杯正留给我们越来越多的争议:国际足联官员和各国足协的互撕,球场边和转播界面上越来越多的广告,还有赞助商、主办方卡塔尔和国际足联之间的种种利益纠葛和丑闻。
自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引入赞助商后,世界杯就不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一场各方势力博弈、各路商家云集的营销盛宴。必须承认,商业化让世界杯完成了蜕变,延续了这项赛事的生命力,让其一步步发展壮大。但无休止的商业开发,也在榨干足球这项运动的魅力。
好在,一些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即将走进百年的世界杯,其实一直在自我调整,在重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或许我们也应该多点耐心,静观其变。
作者:Hernanderz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经验分享丨一文搞定交互设计7大法则(5)——奥卡姆剃刀原理
设计动态 2022-12-05前言 多年以来,设计师一直试图通过建立用户目标与业务目标的平衡以减少摩擦。 相对于C端交互的简单,B端由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业务的专业性,为了更好的简化体验流程,提升用户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交互设计中经典的设计理论——奥卡姆剃刀定律来辅助我们的设计。 该定在交互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原理来辅助我们进行设计。奥卡姆剃刀定律主要应用于方案的设计和评估阶段,用于减少设计的信息数量,给设计做减法。那么该原理是如何应用到设计中的呢?作者分享了一些经验,一起来看看。
前言 多年以来,设计师一直试图通过建立用户目标与业务目标的平衡以减少摩擦。
相对于C端交互的简单,B端由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业务的专业性,为了更好的简化体验流程,提升用户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交互设计中经典的设计理论——奥卡姆剃刀定律来辅助我们的设计。
该定律历史悠久,曾应用于各个领域,今天我们来看看它在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一起来看看吧~
01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定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早期的作品,书中提到「其他条件相同,使用较少假设的证明更优越」。
公元14世纪,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如果现有的几个理论都能对现象进行解释,应该选择使用最少假设的那个。该思想源于哲学,后续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产品设计中,如果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应选择最简单的设计。换句话说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展示核心元素,删繁就简的去除无用的干扰项,保证页面体验的简洁与纯粹。
为什么减少复杂保持简洁很重要?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复杂的设计会让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感到迷失,认知成本以及实现目标的难度提升。
根据峰值定律理论,产品印象受最关键以及最后收尾的使用时刻影响很大。那么当产品设计较为复杂,会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找不到目标,体验的过程中注意力不断的被其他元素分散,最终促使体验的挫败感产生。
02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应用 奥卡姆剃刀定律主要应用于方案的设计和评估阶段,利用它来给设计做减法,接下来一起看看它在设计中有哪些应用吧~
2.1 大面积的留白 在设计前,我们要弄清楚在当前的场景下,用户为了取得预期的结果将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明白了结果,我们就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判断哪些应该/不应该做,那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目标的优先级就很清楚了。
以谷歌搜索为例,除了常用的输入框以及常用网址入口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剔除了一切扰乱用户思维的功能,通过选项的减少,提高搜索的转化,让用户更容易专注当前的任务。
该网页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平和感,通过高反差的对比创造视觉焦点,将必要的信息烘托出来,然后借助留白包围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把核心信息凸显出来,当用户进入该搜索页时,只做必要的事情,关注重要的信息。
2.2 体验的一致性 无论什么场景下,产品需要保持体验的一致性,因为杂乱无章的元素布局会让用户在浏览的时候增加认知负担。
虽然业务复杂,某些模块需要承载较多内容,但信息应该在用户熟知的栅格容器中横向延展,确保产品内容风格和元素呈现的统一,让用户在体验中有着充足的预期。
这方面,阿里云做的很不错。在栅格中系统中,信息内容有节奏的变化着,充满了秩序感。这种设计风格贯穿了整个产品的设计,贴合了奥卡姆剃刀定律,通过栅格系统保证了产品各个模块体验的一致性。
2.3 重点信息的突出 奥卡姆剃刀定律通过理性客观的表达来传递信息,给人以简洁、纯粹、直观、干净的体验感受。不同于以往的视觉表现,设计只要凸显重要信息。重要信息要足够突出,以吸引用户的注意。正文需要使用识别度较高的文字,提升内容的可读性。颜色上,使用较强冲击力的色彩对比。
例如上图中奥卡姆剃刀定律提倡拿走所有多余的东西,去掉不必要的装饰。它为了突出画面主题,采用了左文右图的形式,视觉焦点集中,背景采用了浅灰色且造型简单的样式。整个banner没有其他多余的信息分散用户的注意,在这里奥卡姆剃刀定律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2.4 颜色使用的克制 在配色这块,该定律也极为讲究,为了避免色彩花哨,增加额外的视觉噪音,产品中尽可能确保主色调的统一,选择1、2种颜色贯穿整个设计。
就像阿里云这个产品的设计,阿里经典的橙色贯穿整个设计,作为强调的重点存在。克制的颜色赋予了整个设计以简洁感和层次感。
2.5 使用的边界与限制 奥卡姆剃刀定律并不是一昧的追求极简。例如微软出的Win8系统手机,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它去除了细节和光影,直接以简单的色块结合产品icon展示,长时间的使用会使得简洁过于单调,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随后的版本中微软就放弃了该设计语言,毕竟市场是最好的炼金石。
其实该定律并非一昧的强调简单的就是最好,复杂的就是差的。这两个在做抉择的边界是它们都能帮助用户完成目标,这时选择简单的才是最合适的。
写在最后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伟大之处就是对信息数量的克制。
复杂的设计令人望而生畏,简洁的设计更有利于操作。在复杂与简单之间的平衡则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发力点。
以上就是我对奥卡姆剃刀定律的理解,不知道你对它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由@江鸟的设计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设计动态 2022-12-05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什么东西最值钱? 不要羡慕中东富豪,你身边拥有一张张足球球星卡的卡迷,或许就是隐形的富豪。“一张纸片,上面画着人,但最贵的签名卡竟然能值好几百万美元”,脱口秀演员呼兰说的正是球星卡。 这届世界杯期间,不同类型的C罗球星卡在国内交易平台卡球迷不可错过的文章!卡塔尔世界杯再次掀起新风尚?且看这篇文章向你讲述球星卡的历史与发展,及其营销套路,推荐世界杯球迷们或对世界杯IP营销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什么东西最值钱?
不要羡慕中东富豪,你身边拥有一张张足球球星卡的卡迷,或许就是隐形的富豪。“一张纸片,上面画着人,但最贵的签名卡竟然能值好几百万美元”,脱口秀演员呼兰说的正是球星卡。
这届世界杯期间,不同类型的C罗球星卡在国内交易平台卡淘上,卖出了15万-32万的高价;今年最贵的梅西球星卡,是一张2014年发行的世界杯Prizm系列,成交价52.2万美元(约合367万人民币)。在球星卡世界里,并不是球员名气越大,球星卡的价值就越高。
最近,“绝代双骄”C罗、梅西的球星卡,在卡淘上就有不少几十块几百块的成交记录。球星卡更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玩。球星卡刚进入中国市场不到30年、真正发展也就近两年,但卡店已经从北京、上海,扩散到了新一线城市;百度“球星卡吧”有6万多人关注;卡迷上到70后、下到中学生,覆盖了体育迷、其他卡迷、收藏爱好者,还有嗅觉最灵敏的投资客。
他们有些人喜欢“拆盲盒”,如果拆到价值不菲的HIT卡,相当于盲盒里的“隐藏款”,就算“起飞”了;有些人热衷“收人”,收集喜欢球员所有系列的卡,签字卡、实物卡(球衣卡、球鞋卡等)、新秀卡……
有些人如同“买股票”,“投资”自己看好的“新秀”日后能成为新星,低买高卖。有交易平台负责人告诉深燃,以往足球卡的交易活跃度和交易量不如篮球卡,但本届世界杯期间,足球卡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都在上涨。鉴于不少卡迷都有过头脑发热的阶段,不妨先了解球星卡世界的运行规则:
一张球星卡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球星卡分类过于复杂,玩家到底该怎么“玩”、如何“赚”? 产业链上的哪些商家从中分成,玩家该怎么避“坑”? 哪些平台维持着球星卡市场的运转? 01 一张球星卡:价值千万OR一文不值 不少圈外人对球星卡的最大的好奇是,一张画着球员的纸片,凭什么能卖出几万乃至千万的价格?为什么C罗、梅西的球星卡,价值可以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球星卡也叫集换式卡牌(Trading Cards),稀缺度决定了卡牌价值。
那么,在球星卡的游戏规则里,什么决定了卡牌的稀缺度?其一是发行时间。 年代久远的老卡,自带稀缺度。 都说2022年世界杯是“诸神的黄昏”,球迷都渴望拥有C罗、梅西这些老将最后一次征战世界杯的卡牌,非常有纪念意义。
上海“电胖”卡社创始人老邱介绍,帕尼尼(Panini)发行商四年一出的世界杯球星卡Prizm系列最受欢迎(一个标准盒的价格在4-5千元波动,里面有12个卡包,每个卡包有12张球星卡)。比如,一张新出的梅西球星卡,拍卖价在1.5万元。
老邱的C罗、梅西2022年世界杯球星卡(受访者供图)
但老邱更看好长期回报。如果梅西在本届世界杯上表现亮眼,这张卡牌的价格会继续涨,而且年代越久远,就越稀缺、越值钱。他回忆道,八年前,2014年第一次出的世界杯Prizm系列,里面的梅西、C罗的 普卡 (普通卡),后来价格翻了百倍之多。
其次是球员名气。 顶级球星不缺拥趸,卡牌自然供不应求。 “天价”球星卡,往往出现在乔丹、科比、詹姆斯这些顶级球星身上,都是卡圈所说的“好人(没名气的就是‘路人’)”。2020年NBA传奇球星科比陨落,李小白在这之前入坑球星卡,眼见科比所有的签字卡价值陡升,“拯救”了2018年以来的卡市低谷。、
其三是品相。 品相完美的球星卡,本身就是稀缺的。 球星卡的品相包括卡牌的印刷、磨损程度,球员签字墨迹的连贯性、清晰度。由主流的卡牌评级商PSA、BGS给球星卡评分,并进行封盒保护,相当于装上了“价签”。只有少数品相好、保存完好的,才能拿到顶级分数,当然,对年代久远的卡要求会较低。所以同样一张卡,PSA满分10分,能比9分的贵出几倍。
其四是发行商 人为营造出的稀缺感。 发行商通过在卡牌上加球员签字、嵌球员球衣、球鞋的切割片、给球星卡编号等手段,向卡迷展示稀缺性。
球星卡被划分成了四大等级:
普卡(base卡),最基础、数量最多的卡。普卡中还包含平行和折射,平行卡按照不同编数分为不带编卡和带编卡,几编就代表限量多少张,仅限量一张的就叫“一编一”。 实物切割卡,从球员的球衣、球鞋切割下来的切片,嵌入卡中,被分为球衣卡、球鞋卡、球皮卡、地板卡等,每个分支内部又按照切片的大小、单双色,继续被分级。 签字卡,分为印签、贴签和卡签。卡签,因是球员亲签,最受追捧。 新秀卡(Rookie Card),一般是在球员初登赛场的第一年发售,尤为珍贵。
2021NBA选秀状元爱德华兹新秀(RC)+亲签+衣料+带编+评级9分签字10分(小九供图)
一言以蔽之,发行时间早、发行量小、卡牌品相完美、球星名气顶级,是这些因素让一张球星卡价值千万。 就像是游戏里的BUFF(增强能力的技能或魔法),叠加得越多价值越高。 去年7月,库里的1编国宝RLA(Rookie Logoman Autograph)以590万美元(约合4100多万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的球星卡交易历史新高。
一张“好人”+Logoman+1编+亲签+新秀卡,直接“起飞”。今年8月,史上最贵球星卡的成交记录,被一张发行自1952年的球星卡改写。一张棒球巨星米奇·曼托的球星卡(1952 Topps Mickey Mantle,评分9.5),在拍卖会上以1260万美元(含佣金,约合8877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净成交价1050万美元。
02 玩家:球星卡怎么“玩”?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如火如荼,那球星卡到底该怎么玩?一句话总结:既可以作为收藏品珍藏,也可以当作投资品卖出,可以从一级市场中拆卡,也可以从二级市场收卡。在关注球星卡领域三年的牛中牛卡社负责人牛牛看来,两类卡友最多。一类是专收某一个球员或一支球队的卡,其他卡一概不收。另一类是投资潜力球星的卡牌。
收藏偶像的各式球星卡,是球迷“追星”的一种方式。 老邱这样形容“追星”的感觉:“拥有一张卡,上面有偶像的亲笔签字、镶着他穿过球衣的衣料,和偶像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羁绊感。”云南昆明的“猫小九卡社”负责人老猫很喜欢C罗,也是AC米兰的球迷,“他们的卡,我全部留着,现在至少有上千张了”。
作为投资品, 新秀卡是卡迷眼中最大的博弈机会 。若是押注成功,低买高卖、回报颇丰。不过,如果判断失误,卡牌跌到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情况也是有的。原本玩篮球卡的李小白,在这届世界杯开赛前也做起了足球卡的功课。他把所有参赛队伍的前锋和中场的年龄、联赛、进球数等数据总结出来,以判断谁会是“黑马”,再对照交易市场上的卡价,推测入手谁的球星卡有机会赚一笔。
加维登上本届世界杯最年轻进球者榜单榜首
老猫此前开出的加维新秀卡
受访者供图卡龄超过十年的阿ken表示,自己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卡,是NBA“字母哥(扬尼斯·阿德托昆博)”早年的一张球星卡,“我2013年花几十美金众筹拆出来的,当时主播都不太确定他是谁,2020年卡市最疯狂的时候,我在ebay上看到一张同款卡,有评级高分加持,标价15万美金的价格”。
阿ken从艾弗森职业生涯末期开始玩卡,后遇到了字母哥新秀卡(受访者供图)
紧接着的问题是,怎么入手球星卡。 “集换”特质的球星卡,在销售环节延伸出了一、二级市场,也就是首次交易和二次交易。所有卡牌都是先以盒装的形式流入市场的。所谓 一级市场,一般是自己“端盒”,或与其他卡迷组队开卡。
前者类似于“开盲盒”,很过瘾,开出的卡都归自己,“但门槛太高、大概率赔钱,便宜的卡盒要几千块,贵的几十万”,李小白说。后者是“众筹”开箱,按照一定规则(比如随机球队、随机球员、随机卡密等)分卡,平均成本最低,用几十块钱就能“组队”,拆价值几万的卡盒,但说白了,是在用更少的钱去搏最稀有的卡,风险是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李小白的两张姚明折射卡,单张价格超6位数人民币(受访者供图)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 发行商的官方渠道、球星卡卡社、众筹平台、直播间 等渠道完成。“在一级市场玩的卡迷,除了不差钱的,就是以小博大、追求拆卡刺激感的。”体育解说员张学洋认为, 玩到一定级别的卡迷,多数情况是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平台专收卡牌 。
eBay是全球卡迷最看重的球星卡交易平台,国内则主要在卡淘。老邱的合伙人是梅西死忠粉,本届世界杯期间就专门收了价值十多万的梅西球星卡。张学洋是韩国球员孙兴慜的球迷,本届世界杯前特地收了四张孙兴慜的签字卡。
张学洋收集的孙兴慜球星卡(受访者供图)
球星卡是个不停流转的市场,是收藏还是交易,是从一级市场拆卡还是二级市场买卡,全看卡迷的个人喜好和资金实力。
03 商家:如何靠球星卡赚钱? 球星卡卡盒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路径是,发行商-代理商/经销商-卡店/直播间/众筹平台-卡迷。在卡迷“赚”之前,“中间商”们要先“赚”上一波。本质上,赚的都是进货和卖货的差价,但随着时间演进、卡迷增多,各有各的生意经和风险。2020年以来,“众筹”上组成为主流,直播间拆卡风靡一时,不过, 资历最老的,还是线下卡店。
对于卡店在国内的发展,李小白说,球星卡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彼时就出现了线下卡店,发展至今,集中分布在北上广和一些新一线城市。这相当于卡迷们交流、交换、交易球星卡的自由市场,但投入很重。开一家实体卡店,至少是七位数的投入。
不过,卡店能赚钱的地方也很多,“在售卖卡盒中赚差价、从卡牌交易中收佣金,以及在代评级中收取一定费用”,老猫说,只不过,不同卡店的业务和卡种重心不同。
据老邱介绍,一般卡社主做篮球、足球两大卡种,也涉猎UFC(终极格斗冠军赛)、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这些大众接受度较高的体育赛事的球星卡。其中卖卡盒的收益最高,风险也最大。在世界杯开赛前,老猫的卡社进了世界杯系列40大箱的货,进货成本两百多万,开赛一周时间,卖出了十多箱。
不过,如果进货的卡盒滞销或是后期降价,风险自行承担。 看起来最热闹的地方,恐怕就是拆卡直播间了。 在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间,用户随时都能“上车(组队拆卡)”,由主播代为拆卡。昆明的渠道商小九在2019年-2021年做过直播间拆卡,他观察到,目前大多数直播间是三种销售模式并行,直播间买盒拆卡、社群里或众筹平台上组队完成,都是靠售卖卡盒赚差价。
做直播间拆卡,不但“大小通吃”,而且门槛低、利润高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抖音直播间组队拆卡的第一梯队,月利润都在10万以上。但凡有钱赚的地方,都难逃“内卷”。
小九回忆,“2019年我刚直播时,抖音平台上也就十几二十家同行,那时候不用宣传,把卡盒一放,自然会有人来玩”, 2020年以来涌入大批商家,2021年拆卡直播间达到顶峰,’内卷’到变形 ,狂打价格战甚至“弄虚作假”。
老猫透露,直播间里一度非常流行的“肿包(HIT卡被抽走后的卡包,再进行二次销售)”、“福包(商家自主配比后的组装盒)”,都是用非原装盒形式销售。在球星卡的交易产业链里, 最“闷声发财”的商家,非众筹平台莫属。
小九的说法是,目前销售占比最大的是众筹平台,其次才是卡店以及直播间的零售。“众筹平台按照组队总价的3%-5%收取佣金。”在主流众筹平台Hobby stock、卡世界上组队,是国内近两年刚流行起来的玩法。
这些平台在销售卡盒的同时,还起到担保的作用。因此,现在卡店和直播间的线上“组队”,基本都要通过众筹平台。“相比2020年之前,卡迷们在贴吧、QQ群或者线下卡店组队拆卡,更有保障,能减少不必要的纠纷。”老猫说。
最“隐形”、但体量很大的商家,是从国外市场拿货,再向国内终端销售供货的渠道商。 作为收藏品,拿货价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卡牌要保真。在中国市场最大的代理商是睿卡潮玩,“货供不应求”,小九看到商机后,联系到了国外的一级经销商,从今年年初开始向卡社和直播间供货。
本届世界杯期间,他先争取到了一批100箱世界杯主题的货,后续还计划拿货。渠道商赚的是进货和卖货的差价,但风险非常大。小九每个月要一次性拿两三百万的货,同时“配货”一定比例的滞销产品,一般只能亏本卖或积压在库房里,资金周转压力一直较大。而睿卡潮玩这样的代理商也难逃“配货”。
04 平台:怎样维持球星卡的运转? 玩家在末端,商家是中间商,那到底是谁在维持球星卡市场的持续运转? 首先是手握官方授权的发行商。 NBA、世界杯、F1、UFC这些关注度最高赛事的球星卡版权,集中在帕尼尼、Topps和UpperDeck这三大巨头发行商手中。
国内的范斯猫(FansMall)、DAKA文化也上探到了发行环节。还是以获得本届卡塔尔世界杯球星卡授权的帕尼尼为例来看,发行商是怎么打造出一套精密的等级系统,并掌控球星卡世界的规则的。单张卡牌有一套复杂的等级体系,装卡牌的卡盒,在“出厂”发行时也按照产品线划定了低中高不同等级。
有最基础的HOOPS,中端的Prizm,高端的IMMACULATE(简称IMM)、Flawless(手提箱)、国宝(National Treasure)等。 越贵的卡盒开出好卡的可能性越大。
贝利亲签球球星卡老猫供图
贝克汉姆亲签球星卡(老猫供图)
越是稀缺的球星卡,越让卡迷疯狂,就越有“炒”的空间。支付天价版权费、拥有了IP垄断权的发行商,就可以调控卡牌的稀缺度和溢价杠杆,并以此获利。“但如果发行商竭泽而渔,发行的球星卡就可能跌破发行价。”老邱说道。
要维持这套等级系统的稳定运转,还需要第三方“裁判”。 一般卡迷难以用肉眼分辨卡牌的真伪,买卖双方又不易在品相上达成一致。所以第三方卡牌评级商PSA、BGS出现了,负责给“古董”掌眼,鉴定球星卡的真伪、品相。评级需要费用,一张卡的评级费用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具体和评级速度、卡牌的市场价有关。
最后,给球星卡市场添柴加火、让它持续“炒”下去的,是交易平台。 在阿ken的观察里,学生党和初入坑的卡迷,在经济条件不够成熟时,一般会先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买一些小卡,通过交易平台换回一些资金,继续投入,逐步置换更高端的卡。卡牌的流通度越高,让更多卡迷挣到钱,“活水”不断,才证明市场是繁荣的。
根据eBay的数据,2019年—2020年,中国地区的球星卡销量涨幅为205%,增幅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eBay之外,国内卡迷主要在卡淘、范斯猫、卡藏、领藏等平台交易。其中的领藏是唯一一个有权限接通个人上拍eBay的平台。
当然,也要防止无序乱“炒”。国内主流的交易平台应该建立起一套更严密的监管系统,防止恶意顶价。国内市场不缺交易平台,但现阶段,“卡迷增长量和球星卡成交量依然不成正比,而且,国内平台基本走的是“内循环’,还需要让国外卡迷看到,大量好卡在中国,国内的好卡也能流通到海外市场”,领藏运营负责人说道。
05 结语 “我11岁的儿子,终于在开赛前集齐了本次卡塔尔世界杯所有参赛队伍的Panini球星卡。”一位在瑞士的中国卡迷对深燃讲述,在瑞士,男女老少都玩球星卡,六七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基本人手一本球星卡收集册。
说到底,球星卡在中国市场还是小众,绝大多数卡迷刚入坑两三年;球星卡市场的波动基本以eBay为准,根植于体育的球星卡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还需要时间。但一系列变化证明,球星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大有潜力。
从帕尼尼手中截胡了NBA、NFL的版权的体育电商平台Fanatics表示,可以在国内建立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业务。而随着国内公司加快对球星卡产业的布局,专注投资体育领域的北辰星资本合伙人胡顺强对深燃表示,中国本土资本主导的公司更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
当商业跑在文化前面,多位资深卡迷提醒想入场的卡友们: 时机非常关键,心态也很重要。 “靠球星卡挣大钱的,过去很少,未来也不见得会多,因为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参与者。”阿ken见过有卡迷拥有一抽屉乔丹、科比、詹姆斯的球星卡,那是一位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玩的老卡迷,彼时卡价不高,当下的卡价指数级翻倍,这是长线收藏的红利。
球星卡被传播最多的玩法是烧钱氪金,但它实际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涉猎的爱好。张学洋说,“收藏一张自己喜欢球员的签字卡,十几二十块的都有。它的市场价值可能不高,但对于我来说是无价之宝。”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这么方便,电子邮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设计动态 2022-12-05曾经,电子邮箱让人们可以不限时空地收发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便利。 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垂直于办公领域的即时通讯工具活跃在各大企业,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再一次提高了人们办公交流的效率。而电子邮箱,这个曾经在信息传递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垂直于办公领域的即时通讯软件和协作软件极大地提高了交流和办公的效率,那电子邮箱作为一个老牌传统的联系方式,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快来看看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吧。
曾经,电子邮箱让人们可以不限时空地收发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便利。
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垂直于办公领域的即时通讯工具活跃在各大企业,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再一次提高了人们办公交流的效率。而电子邮箱,这个曾经在信息传递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似乎只作用于有限的工作范围,并且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即时通信工具是否对电子邮箱的存在造成了威胁?电子邮箱最后会不会被即时通讯工具所取代?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看法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4期: 电子邮箱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胡马依风 @OK在儒 @O-O林小胖 @小菜G的产品之路 @Demi @左迁 @热烈的暖阳 @要你命3000 的精彩回答。
一、电子邮箱正在被取代? 作为最常用的办公信息传递工具,电子邮箱给工作带来了一定便利,然而,正因为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都会被人无限放大并且诟病。网上有很多这种关于电子邮箱的吐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和电子邮箱的爱恨情仇吧。
1. 电子邮箱的不便之处 1)容易信息超载
网上对电子邮箱最常见的吐槽就是容易信息超载,有的人可能一天之内就收到上千封邮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阅读、提取和回复,这就要花费很长时间。
曾经有媒体针对电子邮箱的使用进行采访,其中一位被访者就觉得回复电子邮件特别浪费时间。这位被访者是公司高管,每天都会收发大量的工作相关邮件,而由于工作要求,每封邮件都必须要回复,尽管很多邮件只要回复一两个字,但也会占用不少时间,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
2)邮箱名字难记
还有很多人觉得邮箱的名字非常难记,不好确认发送对象是否正确。你想啊,邮箱名字大多是由字母或数字构成的对吧,这本身很难让人记住,更别说还要加上各式各样的邮箱域名了(QQ邮箱、139邮箱、网易邮箱等等)。
所以说,光是认邮箱名字,就会让人感觉无比费事,而在写邮件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深刻了。因为有时候不方便复制粘贴收件人的邮箱名字,就需要自己手动输入,一不小心,就可能输错某个字母或数字。
而且,电子邮箱不像微信,在你发送信息之前可以查看对方的部分信息,以此来确定收件人是否正确。如果不小心输错了邮箱名字,又没发现这个错误,我们就只会奇怪对方为什么不回复自己,但其实对方根本就没有收到邮件,沟通也就此失败。
所以很多人在发邮件之前,都得小心翼翼地检查几遍收件人的邮箱名字,就害怕把邮件发错人了。
3)登录过程麻烦
电子邮箱通常都是在Web端使用的,特别是在收发附件的时候。然而Web端的电子邮箱不像移动端那样可以一直保持登陆状态,每次在Web端使用电子邮箱都需要重新登陆,多少有点麻烦。
而且有些电子邮箱可能是为了安全,设置了多重登录验证,输完密码还要手机验证码或独立密码,虽然知道是为了安全着想,但用户体验就是不好。
(QQ邮箱的独立密码机制)
2. 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 看完了那么多对于电子邮箱的吐槽,我们再来看看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即时通讯工具有QQ、微信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几乎没有时差,当然,要除开网络不好的情况。
而电子邮箱的信息传递就不是即时的,信息发送后还得等待对方自行查看邮箱,接收邮件,这里就会造成时间差。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在寻找更简单快捷的信息交换方式,即时通讯工具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像电子邮箱那样,每次发送邮件都要填写收件人地址、主题等附加信息,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只要把对方添加为好友或者建立群聊,就能快速与对方交流,非常便捷。
也正是因为即时通讯工具的这些优势,使其在沟通交流中的效率远胜于电子邮箱,而对于一些重要通知,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就能第一时间提醒大家,很好地保证了通知的时效性。而且,对很多人来说,查看QQ、微信里的消息会比查看邮件更加便捷,毕竟这些即时通讯工具通常都是保持登陆状态,会有消息提醒的,而电子邮箱则需要自行登录查看有无信息。
以往电子邮箱的一些功能,如今也在渐渐被即时通讯工具所取代,比如资讯推送,在电子邮箱里会被送到垃圾箱,反而在移动端能收获更大的用户流量;又比如,现在很多平台的注册信息,都可以直接关联即时通讯工具,在手机上进行验证,而不需要额外登录电子邮箱,再去查收验证邮件。
二、电子邮箱不会被取代 虽然在前面的分析中,发现电子邮箱的某些功能在逐渐被即时通讯工具所替代,但是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并不认为电子邮箱会被即时通讯工具完全取代。
1. “正式属性”无可比拟 首先,邮箱可以说是简化的、不说废话的交流软件,它的“正式属性”不是其它软件可以比拟的存在,几乎不存在聊天的属性也让这个交流方式更加的庄重和负责任。
即时通讯讲究的是沟通效率,可能会有大量冗杂的信息沉淀在对话中。在即时通讯工具上表达的内容,无论是用语音还是文字,都不够正式,用户往往会在冗杂的信息中丢失重点。
而电子邮箱在工作中,更多的是用来进行公文式的沟通。所以邮件的内容会更加正式和考究,逻辑性和全面性也会比即时通讯更强,主题更加明确。同时,抄送等机制能够很好的帮助阅读者理清前因后果。
电子邮件作为日常商务交流工具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就某个业务、某个问题写出一封较长的、详细的邮件给对方。对方也不必立即应答,而是在认真阅读思考,与团队讨论后再回复一封邮件反馈。双方交流时虽然不够快速,但充分细致且容易存档回溯。非常适合重大、复杂问题的沟通。
所以,大多数正式的工作场景都会使用电子邮箱来传递信息。
2. 便于存档留底 上面提到过,电子邮箱方便存档回溯,这是因为它所有的邮件都是保存在云端,而非本地。这样一来,如果想在电子邮箱里找某个主题的资料,那无论是在客户端、手机端又或者网页版,均可轻松完成。
而即时通讯工具就不方便在不同设备同步,查找历史信息也很困难。所以,电子邮箱存档留底的作用,在目前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3. 可跨平台使用 最重要的是,电子邮箱是可以跨平台使用的,不需要限制在同一个邮箱域名里,也不需要先取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发送信息,只要你知道对方的收件地址,除了得联网,就没有其他的发送限制。
这是即时通讯工具做不到的事情,毕竟即时通讯工具再如何便利,也只能在自家产品上实现,而不能与其他产品进行连接。而且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如果对方不同意你的好友申请,就不能给对方发送消息。
所以,就算即时通讯工具再普遍,电子邮箱的几乎无限制的沟通机制也能让它处于不败之地。
三、电子邮箱转向后台服务 即时办公通信工具已经出来很久了,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取代电子邮箱的现象,这恰恰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并不能作为电子邮件的替代品。
电子邮箱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即时通讯,它可能会消失,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即时通讯。
事实上,电子邮箱和即时通讯工具是处在两种不同的场景中的,电子邮箱是偏正式的文本告知,就像写信;而即时通讯工具是相对非正式的实时沟通,如同面对面说话。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互补而非取代。
所以说,电子邮箱这种信息传递的模式不会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电子邮箱的使用形式很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天天问的一位伙伴@要你命3000 对此有所猜想:电子邮箱未来会逐渐弱化前端,转向后台服务。
现在协同办公平台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企业都在倡导信息化的改革。那么,如果协同办公平台和邮箱关联,实现在APP内写邮件,并且代理发送,用户就可以省去在web端登陆邮箱的繁琐流程。这很符合协同办公平台追求的省时高效的原则。像企业微信,就已经实现了邮箱内置的功能。
而从盈利角度看,邮箱的盈利方向主要就是广告、会员增值服务和导流。但是,电子邮箱的广告业务竞争不过资讯类和短视频平台,会员增值服务基本上也没有亮点,导流倒是表现的不错,毕竟能广泛触达用户。
但从整体来看,电子邮箱是很难有盈利模式上的突破了,毕竟局限性就在这了。所以未来与协同办公平台的合作,有可能是一部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样来看的话,邮箱在前端存在的价值其实不太大,转向后台服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关于“电子邮箱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你有什么看法?点击下面的链接,一起来聊聊吧~
戳: https://996.pm/7GvRy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512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493635817950427&wfr=spider&for=pc
http://mt.sohu.com/20170221/n481276848.shtml
#天天问神回复# 「天天神回复」是天天问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发现天天问小伙伴的精彩语录。抖机灵,大伙儿也是认真的!如果喜欢,记得点击问题链接,和TA一起互动吧,我们也在 这里 期待你的发言哟~
外卖平台上选择了不需要餐具,商家依旧在配送时附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爱芋儿鸡:顾客点错“不需要餐具”,而我又当真了,顾客给差评了。 我怕了。
哪种语言最适合产品经理学习?
@大鱼炖海棠:祖安语。对线开发有奇效,轻则让对方憋出内伤,重则直接变全武行
工作中发生什么事,能让产品经理感受到简单的快乐?
测试环节遇到问题后,开发会和你一起想解决方案,而不是对你说一句“当初你怎么设计的?”
#相关阅读#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3期:只能点赞,不能点“踩”,微信朋友圈为何这样做?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2期:上门服务频引热议,背后有何商机?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1期:直播的风口,微信和京东却没有大主播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0期:用户评价,售后环节的大难题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9期:识区“垮了”?邀请码不背锅,内容才是关键!
素材来源:天天问话题精选
「天天问」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旗下的互助问答模块,致力产品、运营、营销等领域知识的学习交流。
本栏目由 @张小莉 整理编辑发布,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一起交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用C端的方法,从3个方面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UI交互 2022-12-05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即“B+C”来帮助提升 B 端产品体验呢?本文聚焦在探索如何通过“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B端和C端的区别看这篇:
从3个方面,详细分析B端和C端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用户群体、产品定位,还是使用场景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阅读文章 >
一、B、C 端产品定义与差异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 B、C 端产品各自的定义。B、C 端其实是以使用对象的类型,来代指的产品类型,C 指个人消费者 (Customer) ,B 指组织 (Business) ,这个组织可以是个人、公司、政府或机构,因此 B 端模式也是多样的,除了 B2B,还有 B2C、B2G 等。
C 端产品帮助个人解决生活场景中的需求痛点,提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信息和情感。常见产品类型有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游戏类等,如滴滴、知乎、微信、王者荣耀等。
B 端产品帮助组织实现其商业目的,提供商业的工具、方法和服务。常见的产品类型有:CRM 客户关系管理、ERP 企业资源计划、OA 办公等,如企业 微信 、金蝶、钉钉等。
下面我将从 产品设计 的角度,分析 B、C 端的差异化。
1. 设计原则的差异
C 端产品主要通过流量转化获得收益,因此人的注意力和使用频率是关键,所以设计原则为“UCD”(User Center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B 端产品主要是为了能高效解决行业业务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其设计原则是以效率为中心。
2. 功能流程的差异
C 端产品主打一个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的功能,通过这个核心功能明确产品的特性和定位,附加 N 个增值功能,提高用户粘性,加之创新和趣味性,保持与竞品之间的差异化。
B 端产品功能重全面,为的是能满足组织的各种业务需求,组织的业务逻辑通常就是产品逻辑,功能流程也由业务场景转化而来。
3. 交互逻辑的差异
C 端产品是单线程操作,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另一项。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得 C 端产品必须信息简洁、容易上手、操作路径短,否则将会导致用户流失影响收益。
B 端产品是多线程操作,支持多个任务并行。交互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操作效率为主,关注信息架构,清晰的信息架构能帮助用户在呈网状的功能和交织的流程中,定位到自己所在功能页面,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
4. 视觉表现的差异
C 端产品视觉设计风格多样,如赛博朋克、孟菲斯、3D、酸性设计等,注重情感化表达和氛围的渲染,加上短视频和直播,让用户沉浸其中。
B 端产品视觉服务于功能和信息的传递,视觉元素较为简洁,常用色彩对比的形式,建立内容边界和视觉层次。
二、如何用“B+C”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无论是在设计原则、功能流程、交互和视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基于以上差异,结合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体验设计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B 端体验:
① 视觉—降低认知负荷
B 端产品讲究屏效,看得多通常比看的美重要,信息密度高,则屏效高,却也相应的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因此我们需要为用户认知减负。
② 交互—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从用户的行为和感知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提升操作效率。
③ 情感—关注情绪感受
关注体验过程的“峰”与“终”,提升用户整体的体验感受。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讲述如何用“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案例分享」
Speedshop Omnichannel(下面简称为 Omnichannel)是款针对国内及东南亚中小商家,统一管理多渠道商品、订单、交易、会员的 ERP 系统。
目前共支持 Lazada、Shopee、Tokopedia、抖音等 7 个渠道,最多可管理 100 个线上店,集订单管理、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聊天、导入导出等功能为一体,服务超 40,000 商家。
1. 视觉 — 降低认知负荷 对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是认知负荷的主要来源,在视觉层,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识别带来的负荷,信息识别就是用户看到内容并选择的过程,B 端产品有信息量大,选择多的特点,降低认知负荷也将围绕这两点进行。
① 优化信息展示
符合用户诉求
B 端产品根据用户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 B (一定规模的中大型企业) 和小 B (小微企业、个人创业),两者对信息的关注点和诉求不同。
表格是 B 端产品最常用的信息展现形式,且能将信息有序、高效、直观的传达给用户,避免信息堆砌带来的认知负荷。
比如同样是订单页,大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庞大,且订单通常是自动流转的,无需手工操作,所以针对大 B 用户,表格信息展示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增加信息密度,二是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精准过滤信息。
小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相对较小,且以手工处理为主,所以在展示订单时,可以将关键信息整合,通过将信息进行分层、分组的展示形式,降低单页面信息的复杂度,还可以通过各模块之间字体大小、颜色、图标、间距等手段将信息层次区分开。
丰富信息展示维度
还可以通过图形化、可视化和视频的形式,丰富信息的内容维度,化抽象为具象,让信息能更高效的传达。
在 Omnichannel 中,用户需要完成新手配置后才能使用产品,进入首页看到的是任务型的引导,通过图形辅助任务说明,丰富画面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亲和力。
B 端产品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局限性,通常操作没有那么灵活,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传统的做法会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面对一长段的规则说明,读几遍还不一定能理解。
比如在导入产品时,规则内容多且逻辑复杂,可以将内容可视化,使其易于传达和理解。
视频比文字的画面感更丰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在帮助中心,图文的基础上增加视频,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获取帮助信息。
② 提供个性化配置
B 端产品通常包含多种用户角色,每个角色的需求关注点不同,为了满足各角色的需求,单页面信息往往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我们可以借鉴 C 端的个性化,对于非业务性的功能,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习惯进行自定义。
比如下图,在列表页,我们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筛选条件和表格字段的设置。
③ 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由于业务复杂,保障功能的全面,带来的结果通常是操作和选项较多,如果没有任何指引,B 端产品的用户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
比如下图的添加商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添加商品的方式:
只有三个选择,看似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用户面对未知功能时,通常会根据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选择熟悉的功能,这样一来,可能会误增了工作量,因此在设计上,要提供辅助介绍说明,帮助用户决策。
我们在此基础上,为第一次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又做了优化,除了消息提示框,还通过标签强化视觉重点,推荐最适合新用户的选择,添加商品的文案也改的更通俗易懂。
2. 交互 — 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① 提升用户行为效率
无论 B 端还是 C 端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目标:提升操作效率,高效率意味着用户通过更少的操作,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在 C 端产品中,常见的提升效率的方式有:
1、根据用户行为的流程分析,推荐相应功能;
2、聚合用户行为,缩短操作路径;
3、转移用户操作成本,让产品承担更多的用户引导、行为判断和行为记忆。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点切入优化 B 端操作效率。
引导用户操作
在 C 端产品中,经常会有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产品给出相应的推荐操作,如截屏后,在用微信发信息时,系统会提示是否要发送截图,这种在操作过程中增加相关功能的曝光或引导,提高用户操作效率的同时也不影响流程的顺畅进行。
下图是商品管理页,用户首次进入时,可以根据用户触发的操作推荐相关的帮助引导。
手动创建商品时,需要完善很多商品信息,可以为经常出错的内容预设提示,先发的避免用户出现错误。
在收起/展开菜单栏时,提示快捷键功能。
优化任务路径
B 端产品中通常会有一个任务关联一些子任务,如果用户在子任务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造成整个任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任务中断。
比如在手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需要将商品信息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才算创建成功,所以在创建商品前,需要完成渠道线上店的创建。针对这种关键子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并行任务,在选择线上店时,增加创建线上店的入口,将任务连贯起来。还可以通过操作的合并,比如保存和添加同步进行,提升整体的任务效率。
② 弱化低效感知
好的产品体验,不止强调功能,还会在意体验中的感受,设计也可以左右用户感知产品效率的快与慢。
等待时间可感知
用户对等待的耐受度是有限的,等待时间在 2s 内是相对愉悦的,在时间不可控或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缩短用户的感知时间。
比如在下图中,用户完成新手配置后,产品有个加载的过程,通过加载动画和加载步骤的分解,告知用户系统在运行中,缩短感知时间的同时消除用户的负面情绪。
容错性设计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用户“犯错”而导致的任务中断或失败,这里的“犯错”,通常是因为用户操作偏离产品的使用要求,但这并不是用户的错,人不是精密的仪器,好的体验应该包含这部分“错误”。
比如录入数据时,应给予实时的提醒,让用户可以及时更正,而不是等到提交时才抛出错误提示,还有比如在数字输入框中误输入其他字符时,自动帮用户清除等。
在涉及对用户影响较大、重要且不可挽回的操作时,给出提示。
3. 情感 — 关注情绪感受 在整段体验感受中,情绪最强烈和结束时的感受影响着用户对整个体验好与坏的判断,这个现象就是峰终定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关键时刻,来确保用户对整段体验是感到愉悦的。
① 减少负峰
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受,最终还会落到降低效率上,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减少用户的消极情绪。
提供明确反馈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就像是与产品进行“对话”,良好明确的反馈能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产品,在工作完成时,应告知用户已完成,出错时,告知用户哪个环节错了,如何改进或提供帮助,不要让用户去猜,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提供确定感。
比如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商品创建完成后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中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在设计时,根据推送中、推送完成、推送失败,分别提供了 3 种对应场景的提示,让用户知道当前任务进展,以及展示相关对应的操作,即使任务失败,用户也知该如何处理,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任务中断可回溯
在 B 端产品中,经常会出现决策信息多,处理链路长,需反复多次进入任务流程的情况,当任务被迫中断时,用户情绪会受到影响,且用户对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往往比已完成的记忆更深刻,针对这类情况,我们需提供可回溯的设计,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
比如在将商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时,同步过程中,用户可以离开当前页面进行其他操作,系统会将推送结果展示在列表页,用户可以通过列表页,重新推送或者编辑修改后再推送,直至完成任务。
② 结束于正峰
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触发氛围动效反馈成就,给用户积极的结尾。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基于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产品的体验思维,用“B+C”的设计思维尝试探索优化 B 端产品体验的一些方案尝试。“B+C”的设计思维,其本质是想找到业务与体验的平衡,作为 B 端 设计师 ,好的用户体验一定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与业务匹配的体验优化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
用C端的方法,从3个方面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UI交互 2022-12-05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即“B+C”来帮助提升 B 端产品体验呢?本文聚焦在探索如何通过“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B端和C端的区别看这篇:
从3个方面,详细分析B端和C端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用户群体、产品定位,还是使用场景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阅读文章 >
一、B、C 端产品定义与差异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 B、C 端产品各自的定义。B、C 端其实是以使用对象的类型,来代指的产品类型,C 指个人消费者 (Customer) ,B 指组织 (Business) ,这个组织可以是个人、公司、政府或机构,因此 B 端模式也是多样的,除了 B2B,还有 B2C、B2G 等。
C 端产品帮助个人解决生活场景中的需求痛点,提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信息和情感。常见产品类型有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游戏类等,如滴滴、知乎、微信、王者荣耀等。
B 端产品帮助组织实现其商业目的,提供商业的工具、方法和服务。常见的产品类型有:CRM 客户关系管理、ERP 企业资源计划、OA 办公等,如企业 微信 、金蝶、钉钉等。
下面我将从 产品设计 的角度,分析 B、C 端的差异化。
1. 设计原则的差异
C 端产品主要通过流量转化获得收益,因此人的注意力和使用频率是关键,所以设计原则为“UCD”(User Center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B 端产品主要是为了能高效解决行业业务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其设计原则是以效率为中心。
2. 功能流程的差异
C 端产品主打一个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的功能,通过这个核心功能明确产品的特性和定位,附加 N 个增值功能,提高用户粘性,加之创新和趣味性,保持与竞品之间的差异化。
B 端产品功能重全面,为的是能满足组织的各种业务需求,组织的业务逻辑通常就是产品逻辑,功能流程也由业务场景转化而来。
3. 交互逻辑的差异
C 端产品是单线程操作,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另一项。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得 C 端产品必须信息简洁、容易上手、操作路径短,否则将会导致用户流失影响收益。
B 端产品是多线程操作,支持多个任务并行。交互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操作效率为主,关注信息架构,清晰的信息架构能帮助用户在呈网状的功能和交织的流程中,定位到自己所在功能页面,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
4. 视觉表现的差异
C 端产品视觉设计风格多样,如赛博朋克、孟菲斯、3D、酸性设计等,注重情感化表达和氛围的渲染,加上短视频和直播,让用户沉浸其中。
B 端产品视觉服务于功能和信息的传递,视觉元素较为简洁,常用色彩对比的形式,建立内容边界和视觉层次。
二、如何用“B+C”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无论是在设计原则、功能流程、交互和视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基于以上差异,结合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体验设计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B 端体验:
① 视觉—降低认知负荷
B 端产品讲究屏效,看得多通常比看的美重要,信息密度高,则屏效高,却也相应的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因此我们需要为用户认知减负。
② 交互—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从用户的行为和感知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提升操作效率。
③ 情感—关注情绪感受
关注体验过程的“峰”与“终”,提升用户整体的体验感受。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讲述如何用“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案例分享」
Speedshop Omnichannel(下面简称为 Omnichannel)是款针对国内及东南亚中小商家,统一管理多渠道商品、订单、交易、会员的 ERP 系统。
目前共支持 Lazada、Shopee、Tokopedia、抖音等 7 个渠道,最多可管理 100 个线上店,集订单管理、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聊天、导入导出等功能为一体,服务超 40,000 商家。
1. 视觉 — 降低认知负荷 对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是认知负荷的主要来源,在视觉层,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识别带来的负荷,信息识别就是用户看到内容并选择的过程,B 端产品有信息量大,选择多的特点,降低认知负荷也将围绕这两点进行。
① 优化信息展示
符合用户诉求
B 端产品根据用户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 B (一定规模的中大型企业) 和小 B (小微企业、个人创业),两者对信息的关注点和诉求不同。
表格是 B 端产品最常用的信息展现形式,且能将信息有序、高效、直观的传达给用户,避免信息堆砌带来的认知负荷。
比如同样是订单页,大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庞大,且订单通常是自动流转的,无需手工操作,所以针对大 B 用户,表格信息展示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增加信息密度,二是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精准过滤信息。
小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相对较小,且以手工处理为主,所以在展示订单时,可以将关键信息整合,通过将信息进行分层、分组的展示形式,降低单页面信息的复杂度,还可以通过各模块之间字体大小、颜色、图标、间距等手段将信息层次区分开。
丰富信息展示维度
还可以通过图形化、可视化和视频的形式,丰富信息的内容维度,化抽象为具象,让信息能更高效的传达。
在 Omnichannel 中,用户需要完成新手配置后才能使用产品,进入首页看到的是任务型的引导,通过图形辅助任务说明,丰富画面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亲和力。
B 端产品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局限性,通常操作没有那么灵活,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传统的做法会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面对一长段的规则说明,读几遍还不一定能理解。
比如在导入产品时,规则内容多且逻辑复杂,可以将内容可视化,使其易于传达和理解。
视频比文字的画面感更丰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在帮助中心,图文的基础上增加视频,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获取帮助信息。
② 提供个性化配置
B 端产品通常包含多种用户角色,每个角色的需求关注点不同,为了满足各角色的需求,单页面信息往往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我们可以借鉴 C 端的个性化,对于非业务性的功能,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习惯进行自定义。
比如下图,在列表页,我们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筛选条件和表格字段的设置。
③ 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由于业务复杂,保障功能的全面,带来的结果通常是操作和选项较多,如果没有任何指引,B 端产品的用户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
比如下图的添加商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添加商品的方式:
只有三个选择,看似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用户面对未知功能时,通常会根据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选择熟悉的功能,这样一来,可能会误增了工作量,因此在设计上,要提供辅助介绍说明,帮助用户决策。
我们在此基础上,为第一次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又做了优化,除了消息提示框,还通过标签强化视觉重点,推荐最适合新用户的选择,添加商品的文案也改的更通俗易懂。
2. 交互 — 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① 提升用户行为效率
无论 B 端还是 C 端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目标:提升操作效率,高效率意味着用户通过更少的操作,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在 C 端产品中,常见的提升效率的方式有:
1、根据用户行为的流程分析,推荐相应功能;
2、聚合用户行为,缩短操作路径;
3、转移用户操作成本,让产品承担更多的用户引导、行为判断和行为记忆。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点切入优化 B 端操作效率。
引导用户操作
在 C 端产品中,经常会有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产品给出相应的推荐操作,如截屏后,在用微信发信息时,系统会提示是否要发送截图,这种在操作过程中增加相关功能的曝光或引导,提高用户操作效率的同时也不影响流程的顺畅进行。
下图是商品管理页,用户首次进入时,可以根据用户触发的操作推荐相关的帮助引导。
手动创建商品时,需要完善很多商品信息,可以为经常出错的内容预设提示,先发的避免用户出现错误。
在收起/展开菜单栏时,提示快捷键功能。
优化任务路径
B 端产品中通常会有一个任务关联一些子任务,如果用户在子任务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造成整个任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任务中断。
比如在手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需要将商品信息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才算创建成功,所以在创建商品前,需要完成渠道线上店的创建。针对这种关键子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并行任务,在选择线上店时,增加创建线上店的入口,将任务连贯起来。还可以通过操作的合并,比如保存和添加同步进行,提升整体的任务效率。
② 弱化低效感知
好的产品体验,不止强调功能,还会在意体验中的感受,设计也可以左右用户感知产品效率的快与慢。
等待时间可感知
用户对等待的耐受度是有限的,等待时间在 2s 内是相对愉悦的,在时间不可控或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缩短用户的感知时间。
比如在下图中,用户完成新手配置后,产品有个加载的过程,通过加载动画和加载步骤的分解,告知用户系统在运行中,缩短感知时间的同时消除用户的负面情绪。
容错性设计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用户“犯错”而导致的任务中断或失败,这里的“犯错”,通常是因为用户操作偏离产品的使用要求,但这并不是用户的错,人不是精密的仪器,好的体验应该包含这部分“错误”。
比如录入数据时,应给予实时的提醒,让用户可以及时更正,而不是等到提交时才抛出错误提示,还有比如在数字输入框中误输入其他字符时,自动帮用户清除等。
在涉及对用户影响较大、重要且不可挽回的操作时,给出提示。
3. 情感 — 关注情绪感受 在整段体验感受中,情绪最强烈和结束时的感受影响着用户对整个体验好与坏的判断,这个现象就是峰终定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关键时刻,来确保用户对整段体验是感到愉悦的。
① 减少负峰
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受,最终还会落到降低效率上,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减少用户的消极情绪。
提供明确反馈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就像是与产品进行“对话”,良好明确的反馈能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产品,在工作完成时,应告知用户已完成,出错时,告知用户哪个环节错了,如何改进或提供帮助,不要让用户去猜,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提供确定感。
比如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商品创建完成后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中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在设计时,根据推送中、推送完成、推送失败,分别提供了 3 种对应场景的提示,让用户知道当前任务进展,以及展示相关对应的操作,即使任务失败,用户也知该如何处理,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任务中断可回溯
在 B 端产品中,经常会出现决策信息多,处理链路长,需反复多次进入任务流程的情况,当任务被迫中断时,用户情绪会受到影响,且用户对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往往比已完成的记忆更深刻,针对这类情况,我们需提供可回溯的设计,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
比如在将商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时,同步过程中,用户可以离开当前页面进行其他操作,系统会将推送结果展示在列表页,用户可以通过列表页,重新推送或者编辑修改后再推送,直至完成任务。
② 结束于正峰
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触发氛围动效反馈成就,给用户积极的结尾。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基于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产品的体验思维,用“B+C”的设计思维尝试探索优化 B 端产品体验的一些方案尝试。“B+C”的设计思维,其本质是想找到业务与体验的平衡,作为 B 端 设计师 ,好的用户体验一定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与业务匹配的体验优化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
耗时一年,用实战经验带你掌握设计资产更新全流程
UI交互 2022-12-05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设计体系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设计资产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 设计体系 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 设计资产 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如何管理设计体系资产?如何建立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这需要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更新机制。
说到更新,那必然不是 0-1 的过程,而是 1+1>2 的事情。去年我们更新了设计资产 V2.0 版本,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基础组件模式需要新的拓展以更灵活的应对业务、发现缺少了组件的应用指南、使用场景等内容以更好的指导使用者、发现图标库缺少统一的管理等问题,因此在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启动了 V3.0 版本的更新工作,刚开始我们仅借鉴有赞的更新机制执行更新,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结合团队现状沉淀出了一套完整的更新机制,它更适用于没有专门设计体系团队的中小型团队,在此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启发你的灵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做项目可以从立项到最后稳定运行一步一步执行的那么有条不紊?那是因为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项目经理在利用十分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指导每一步流程如何执行。那么同理,对于设计资产,它也是一个项目,我们借用项目管理思维去管理它,把更新流程代入到项目管理的闭环,该如何来做?下面从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来分享我们每一环节的方案。
一、启动过程 目的:触发开启、确定范围及周期
首先我们需要在启动时明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时候开始更新?以什么样的周期进行更新?更新的范围如何定义?
1. 触发开启
在项目开启前,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开始维护设计资产,这个很简单,在一个发版后,就要开始思考下一版本需要做什么了,这跟项目的版本迭代是同理的。所以在开启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定义好如何做准备工作,如何收集设计资产的需求,这一点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设计资产需求的收集是一个需要全员(资产建立者及使用者)参与的过程,需求的来源是每一个角色在使用设计资产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记录,便形成了可能要做的需求。所以此时要有一个需求池承载这些内容,为确保大家更好的协作,我们在钉钉知识库建立了在线表格「设计资产需求池」用统一的格式提需求,让问题可追溯。
2. 确定范围
确定范围就像产品做需求管理是一样的,需要对大量的需求进行筛选、归纳、排序等,最终确认每个版本的需求范围。同样,针对需求池中的内容,我们是以月度为时间节点召集相关干系人(也会根据产品的更新频率动态调整为两月一次),对需求池进行定期评审,通过需求决策三角模型来决策是否转化为有效需求,从需求的普适度、拓展性和实现成本三个维度来筛选、归纳、整理需求,然后用采纳、不采纳和待定三个状态来决策是否要做,最后会根据迫切度对需求排出优先级,这样就完成了我们需求范围的定义。
然后,针对范围内的需求,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或许是优化、或许是新增的内容,都需要对提出人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若方案被大家一致共识 OK,那么方案按其实现;若有人存在异议,则需探讨出更优的方案。总之,是为了得出大家共识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是建立共同意识的良好时机,也为后续的组件资产使用提前加深印象。
3. 确定周期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与设计资产的进化步调保持一致,它的更新是需要有节奏的、定期执行的。
更新周期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更新节奏去定义,设计资产作为设计的指导工具,当然是不能很频繁的更新,特别对于 B 端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以业务为主,组件的更新多半是一个事后的行为,所以我们暂定的频率是月度进行一次需求评审,根据通用性、复用性这两大指标的重要程度,在组内讨论看是否需要对其更新,会先进行内部文件更新,以季度的时间节点进行一次线上更新需求的评审,以评估是否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实际线上库是时隔一年我们发布了 V3.0 版本。
二、规划过程 目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有了节点划分,具体要做的事情该如何去做,应该存在一个流程规范,并且要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分别制定。在我们设计资产更新维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角色和对应要做的事项,具体为:
设计共创者:发现问题、输出方案、提出需求、参与讨论、执行验收… 前端工程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出需求、参与讨论、开发实现… 资产负责人:制定计划、资产维护、组织评审、推进进度、全流程统筹管理… 在设计资产维护过程中为确保角色之间的协作能够顺畅的进行,我针对多个角色从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定义了流程图和产出物流转图,需求阶段的流程如下:
后续在我们的资产和流程成熟后,会规划把收集需求这一过程开放出去,让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前提是我们已经在公司内做好了设计系统的推广和普及的工作,这是计划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因为在项目协作过程中你会发现,除了前端和设计之外,像产品、测试他们都有了解设计系统的需求,如在测试过程中,当他们对一些功能点的交互方式或组件的视觉呈现有疑问时,就会到设计这边来询问,或者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这些外界的声音我们作为 设计系统 的构建者应该及时收集,所以后续我们会思考如何更全面的收集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构建。
三、执行过程 目的:执行工作、确认交付
执行过程分为两条线,一是设计侧本地文档更新的执行过程,二是前端侧线上库更新的执行过程。
1. 设计侧
设计侧的执行是要及时的更新设计稿,根据每月对需求的评审,会按评审频率同步更新本地设计资产文档,也就是我们的 sketch 文档,这份文档更新之后便满足了设计组内做产品设计时可以使用完整的内容。
对于设计资产文档的维护单独库对应到人进行一对一负责的,最初为了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在基础组件库的设计时,让每个业务线的设计师单独设计,然后由负责人进行汇总,但这样受限于 sketch 软件本身,遇到一个很繁琐的问题:当组件由不同的人各自在不同的本地文件绘制后,汇总的人没有办法直接 copy 到公用的文档中一键生成可调用的组件插件(不知道使用云文档的团队是否可以直接实现多人对一个文档进行共同编辑,不用本地文档传来传去),所以最终的汇总基本是需要重设计一遍,这样就引起重复工作的问题,在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流程后,我们对此进行了优化,后续改为每个库由单独的人来负责设计产出,图标库、基础组件库以及可视化组件库都分别由一人负责绘制、上传、对接、更新。
2. 前端侧
本地设计稿更新之后,需要前端支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线上资产更新需要设计和前端协作完成,这时我们是通过产出设计资产平台文档前端版来进行协作的。这个文档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按照:基础规范、通用组件两大类进行划分,其中通用组件包含:导航、数据录入、数据展示、数据反馈、其他五大块内容,每个组件元素的内容分为:实例、API 和指南三大模块,其中指南当中包含了:使用场景、组件构成、组件尺寸、交互状态等内容,是一份用来帮助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组件的指南型文档。
线上资产的更新频率以季度为周期(也根据业务产品的迭代频率动态调整),图标库的更新是跟随产品版本按照图标的固定流程进行更新。
四、监控过程 目的:发现偏差、做好验收
开发过程中和完成后,需要对还原度进行监控,验证是否与预期保持一致,这里的做法跟我们项目验收是一样的,检查资产实现的质量,整理到验收文档中与前端对接优化。对于设计验收之前写过一篇复盘小文,感兴趣的可跳转查看。
最后一道防线!五步提升 UI 交互验收效率(附验收模板) 细节决定成败,这次跟大家聊聊项目开发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验细节能力的一个环节,即「设计验收」。
阅读文章 >
监控过程是上线前的质量把关环节,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全员参与的,设计+前端,通过互查、自查、验收的方式对组件进行验收,这个过程也是建立共识的好时机,所以更应该积极推动每个组件干系人积极参与进来。
五、收尾过程 目的:发布版本、归档复盘
在发布版本之前,需要编写更新记录,更新记录我们是维护了两份,一份是线上平台中展示的更新记录,主要由前端编写,内容涉及到组件具体的实现、调用替换等技术修改相关内容,较为细致。另一份是维护在钉钉公共库维护的「设计体系更新表」,此表格的内容更为概括,主要是做功能变更记录,两份文档的更新版本号是保持一致的。
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最后,发布版本。每个版本更新后,除了将更新内容同步给核心的使用者以外,还需要将设计资产更新内容进行更广泛的分享,需要主动的引导和推广团队内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设计体系知识,才能使更多人更好的使用起来,才能使其良好且持久的运转,才能收集更多建议以建立更加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
收尾并不是结束,而是代表新的开始。
总结 这套完整的更新流程是根据今年设计资产从 V2.0 升级到 V3.0 总结而来,整个思路和灵感来源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及 Design Systems 这本书,所有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我们利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找到了适合自己团队资产更新的流程,能够适应我们团队的自然工作流程,只有这样团队里的每个人才会具有主动性,大家对设计资产的贡献才能更加均匀。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需要一些问题,比如按时间节点迭代不能快速的解决组件当下的问题以更快的应用、大家在业务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共创过程难免积极性会有差异、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不能及时的被纳入库实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优化这个小而美的流程,以更好的为团队协作提升效率。
流程提供的仅仅是大方向上的指南,具体的执行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随机应变,在此把我们的思路和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进行交流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沉淀,需要更多的思维碰撞。
总之,多读、多看、多学、多分享,步履不停……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做设计的小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