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社交网络危局

    设计动态 2022-10-24
    在全球范围内,曾经被认为具备强大网络效应和巨大资本号召力的社交网络公司,其价值似乎正在被重新评估。 老牌社交媒体龙头们今年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平静: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被多名员工曝光正在通过将员工列入绩效改进计划(PIP)来悄悄裁员,涉及的员工多

    就目前现状来看,社交网络公司正在遭受巨大的发展压力。一来,短视频逐步蚕食了旧有社交平台的用户规模,而带有短视频分享功能的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更是对原有社交网络平台造成了巨大冲击。再者,社交媒体的发展似乎走入了工具化的困境,关于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究竟该怎么走的问题,不论是业内业外,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在全球范围内,曾经被认为具备强大网络效应和巨大资本号召力的社交网络公司,其价值似乎正在被重新评估。

    老牌社交媒体龙头们今年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平静: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被多名员工曝光正在通过将员工列入绩效改进计划(PIP)来悄悄裁员,涉及的员工多达1.2万(占比15%),一年时间股价暴跌超过65%;

    META股价表现(2022年1月至今)

    被马斯克视为收购目标之后,Twitter方面急切地推动收购;

    港交所里,腾讯股价颓废,开启大规模回购,试图提振二级市场的信心,但仍然一度跌到了每股240港元左右、市盈率仅剩11倍。

    后起之秀中,Snap二季度净亏损扩大至178%,股价暴跌并连累社交媒体股全线下挫;赤子城、挚文集团(陌陌)从惊艳市场到回归平常;一度被视为社交新贵的Soul赴美上市折戟而归,如今谋求港股上市仍不顺利。

    而更多日活用户更少、场景更小众的社交APP,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渐渐听不到声音,成了应用商店里规模巨大的分母。

    曾经,社交网络是能给其他应用输血引流的领头羊APP,社交网络公司是互联网公司中的旗舰级公司,是资本市场眼中具有强大壁垒的造富机器。 如今,这些开启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公司们,却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

    一、工具化梦魇 社交媒体现在走进了工具化的困境里。

    前几年,工具型产品都在试图增加社交元素,比如支付宝就推出“阅后即焚”功能,以对抗微信支付。 虽然支付宝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强大的工具型产品走不通社交化道路,但讽刺的是,那些社交媒体也渐渐陷入工具化的梦魇。

    工具型产品在发展后期会遭遇的典型困境包括:C端用户付费意愿较弱、存量市场基本稳定且新用户获取成本很高、本身的使用场景限制了新的应用方式、变现能力与用户规模不成正比。

    不幸的是,社交媒体现在也走进了工具化的困境里。

    首先社交媒体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收费的基础。毕竟要用户付费才能“聊天”的业务,恐怕好多都是带颜色的,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社交媒体会对用户收费。

    用户规模增长方面,基本已经见顶。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 截止2021年底,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63%,网民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5.8%的常态;中国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3%,且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达到57.6%,连下沉市场的待挖掘空间也很有限了。

    现在的社交APP们,不仅新用户难以增长,在存量用户和投资者眼中,也越来越像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不管是为了学习工作还是交友相亲,社交平台更像是一种“高科技电话”。

    有些社交媒体甚至自己也在将其社交性变为技术性,聊天机器人就是其代表产品。 有专家甚至认为,社交媒体把用户也给工具化了,因为对这些社交网络公司来说,用户会在什么时候发布什么东西,似乎比客户发布的内容是什么更重要。

    工具型产品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迅雷、WiFi万能钥匙、猎豹等公司的故事都告诉我们,是变现困难、后续乏力直至在资本市场无人问津。当社交媒体陷入工具化的梦魇时,关于他们的想象力就只能走向虚无。

    在变现能力方面,社交网络公司的收入严重依赖广告。比如Facebook的广告收入占比高达九成、Snap的商业特色是AR广告。

    而这种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难免会引发市场的担心。因为广告是所谓的“简单成本”,在经济下行的情况通常会首先被企业削减掉,进而影响到作为投放平台的社交媒体的收入和利润。

    全球范围内的广告支出增速放缓,正在成为市场共识。资本市场上高科技、高成长的故事逻辑动摇时,大家就会更关注公司的盈利性。

    所以,在二级市场上,广告收入如何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变得更加重要——虽然市场已经给了这些盈利以很低的市盈率。

    二、短视频杀伤 全球范围内来看,具有短视频分享功能的社交媒体崛起已不可阻挡。

    除了自身增长乏力,老牌社交媒体还要面临短视频兴起带来的压力。在HubSpot和社交媒体分析平台Talkwalker联合发布的《2022年社交媒体趋势报告》中, 年轻的抖音(TikTok)已被视作全球社交媒体的引领者。

    以2017年为分水岭,那时候短视频应用(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好看视频、微视)开始活跃,有社会学者开始研究“短视频+社交”的模式,会如何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相对于文字、图片来说,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获得用户自发地传播,又能符合年轻人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社会和全民娱乐的心理,因此才能在社会文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腾讯控股股价表现(2022年1月至今)

    短视频平台对用户使用时间的掠夺是明显的。“刷着刷着半天就过去了”,已经成为短视频用户的常态。如此魅力必然会导致用户对其他APP的粘性下降, 削弱传统社交媒体的用户流量和引流作用之后,其作为广告投放平台的地位自然下降。

    老牌社交媒体大多选择增加短视频模块作为应对,如Facebook母公司推出了Reels,微信力推视频号和微视,但只是单纯模仿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今,Reels还在努力走盈利之路,微视则成了腾讯裁员的重灾区。

    另外,老牌社交网络对于“社交+电商”模式一直眼馋,但一直做不起来。 抖音、快手和Tiktok却是游刃有余。更强调“社区”概念的快手,其电商年度活跃买家数量已超过2.1亿,电商月复购率同比、环比持续保持提升,顺利吃到了直播带货的红利。

    全球范围内来看,具有短视频分享功能的社交媒体崛起已不可阻挡。 根据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联合发布的最新的全球数字报告,全球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APP是YouTube,下载量最大的APP是抖音(TikTok),这两者恰好都是以视频内容取胜的媒体网络。

    TikTok在海外市场高速发展

    而Facebook旗下的各种应用和微信、QQ都成了被反复拉出来对比的对象。

    2021年10月,扎克伯格突然宣布要将Facebook母公司改名为Meta,要在5年内完成向元宇宙的转型。当时就有分析认为,其之所以如此着急转型,就是因为Snap和Tiktok正在成为美国人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

    “最受欢迎”,本是让Facebook从前在巨大的社会政治逆境中挺立的不倒的免死金牌, 如今却要被别人拿走了,如果不是成熟社交网络本身的网络效应支撑,恐怕Facebook的用户流失只会更加严重。

    因此Facebook转型元宇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加速主义,就连扎克伯格自己也承认,“这个愿景距离完全实现还很遥远。”

    三、价值何时回归? 人越依赖通过某种媒介满足需求,此媒介的重要性、影响力就越大。

    无论在哪种市场,价格始终是围绕着价值波动的,而价值又取决于事物的本质。

    不难理解,社交媒体的本质在于以用户为核心,以关系为纽带,承载各类应用。

    在社交媒体上,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与他人分享信息、情感,也可以聊天、购物。同时,社交媒体通过技术赋予了所有用户传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使媒体权力回归于民,所以才能调动社交媒体用户在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虽然短视频平台能夺取用户使用时长、分薄广告主投放,却无法撼动社交媒体存在的基石。一方面, 社交关系沉淀不足是信息流平台无法解决的缺点, 这会导致短视频平台上的人际关系链非常脆弱,所以抖音的社交化尝试一直不顺利。

    用户的沟通行为在短视频平台上很难推进

    另一方面,根据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的 媒介依赖理论 ,人越依赖通过某种媒介满足需求,此媒介的重要性、影响力就越大。所以在中国,微信作为社交媒体霸主的地位难以撼动,毕竟当中国每天有10.9亿用户会打开微信时, 从微信到抖音迁移社交关系,其成本非常之大,几乎没有人会动这个心思。

    可以预见的是,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龙头企业仍将共存。真正前途未卜的,是那些客群体量小、功能单一的小众社交媒体,比如主打某种垂直行业社交场景的APP(陌陌、脉脉、keep、Soul等)。

    用户流量是所有社交媒体发展的基石,固定的场景和用户群,会限制用户数量增长。最终,小的社交媒体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群的特定需求。

    挚文集团股价表现(上市至今)

    场景社交中以陌生人社交为卖点的规模最大。陌陌、探探、Soul、Tinder、Bumble,此类“约会型社交媒体”,目前也在面临估值价值难回归的困境。要知道,在上述APP上交友的流程都分为4步,找人—匹配—聊天—加微信/Facebook,在微信/Facebook上聊得不错,才会发展到约线下见面,因此其工具属性更加明显。

    看似乏味的微信和Facebook,是这些小众社交媒体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大山。 但对于大型社交媒体来说,这些“小家伙”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对手。

    四、写在最后 Facebook(Meta)高调转型元宇宙,虽然战略方向明确,前进的道路却相当曲折。

    2022年是元宇宙风风火火的一年,但最终内容和应用的奇缺、相关技术的不成熟,都让元宇宙只能在周期性火热和阶段性熄火中反复。

    对于微信来说,互联网广告业务被短视频平台切走(增量),已经是必然的事实,因此视频号的商业化对于腾讯来说至关重要。但至今为止,仍未展露出足够的成效。

    人们很难从一张成熟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真正超脱出来。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压缩对这张网络的使用时间,社交网络公司就从“平台”和“生态”,变成没有想象空间的“工具”或“管道”。 这是企业高层、投资者都极其不愿看到的局面。

    两家公司股价双双逼近70%的大幅下跌,就展示出来自资本的深刻担忧。

    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

    来源公众号:巨潮WAVE(ID:WAVE-BIZ),融入时代巨潮,发现投资决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巨潮WAV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罗永浩去淘宝直播了,李佳琦嘛时候上抖音卖卖货啊?

    设计动态 2022-10-24
    “我生性顽劣、口无遮拦,有攻击型人格,做了企业负责人以后也经常约束不好自己,为公司无端惹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如果算总账的话,甚至有可能说不清我的个人影响力对公司整体上是加分,还是减分。” 四个月零一周前,高调官宣“退网”并打算埋头继续创业的罗永浩,在接受媒体

    在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罗永浩再度于直播电商界搞出了一个大新闻——这位昔日的抖音电商台柱子,要开始在淘宝做直播带货了。这是不是代表着主播跨平台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呢?本篇文章就来一探究竟。

    “我生性顽劣、口无遮拦,有攻击型人格,做了企业负责人以后也经常约束不好自己,为公司无端惹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如果算总账的话,甚至有可能说不清我的个人影响力对公司整体上是加分,还是减分。”

    四个月零一周前,高调官宣“退网”并打算埋头继续创业的罗永浩,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此形容自己,并表示至少未来几年,他都将不再在社交媒体平台做任何的公开表达。

    当这段落地有声的宣告尚在很多人耳边回响时,“退网”创业的罗永浩并未如外界预想般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相反地,在过去几个月中,罗永浩因调侃东方甄选、站队钟薛高、打造综艺带货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俨然是活跃在直播电商界里“更加”闪耀的一颗星。不仅如此,就在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罗永浩再度于直播电商界搞出了一个大新闻——这位昔日的抖音电商台柱子,要开始在淘宝做直播带货了。

    看到这则消息的一众吃瓜网友无不表示“老罗退网了,但退得不多”、“退网退了个寂寞”、“这可能叫做以退为进”。

    如同宣布退网创业时所引起的轰动,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直播间与淘宝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也引起了行业内外的热烈讨论。相比于2020年作为第一个全职转型带货主播的企业家,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入驻淘宝直播,同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顶级主播的跨平台之路正式开始了。

    一、跨平台“交个朋友” 在外界对罗永浩入驻淘宝直播的讨论愈演愈烈时,交个朋友于10月20日正式宣布,已与淘宝达成战略合作,开启淘宝直播业务的同时也将参与今年的天猫双十一活动。

    在双十一期间,罗永浩将亲自上阵做三场直播带货,时间分别为10月24日、10月31日,以及双十一当天,也正是天猫双十一活动的预售、开卖,以及付尾款的关键节点。除了罗永浩自己之外,交个朋友会在淘宝进行不间断地每日常规直播带货。

    据悉,罗永浩淘宝直播间定位于全品类,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招商和选品工作,多家媒体报道称,交个朋友淘宝直播目前收取的坑位费在20万左右。

    此外,虽然交个朋友准备打造全品类直播间,但在今年的天猫双十一期间,其主推的产品将以手机、3C数码、家电、酒水,以及运动服饰为主,这也是罗永浩在抖音开启直播时较为擅长的几大品类,“双十一男人们的需求该有人管管了”。

    图源:微博截图

    事实上,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开启淘宝直播业务的决定多少有些仓促。就在今年四月,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在回答媒体关于是否考虑发展跨平台直播业务时,他的回答仍是暂不考虑。

    从抖音起家的交个朋友,在过去两年多的极速发展中,已与平台在客户账号、主播培训业务,以及物流供应链等方面实现了深度绑定。据界面新闻报道,交个朋友做出此次跨平台发展决定的时间也不早,淘宝直播项目的筹划也是进入十月后才正式开启的。

    关于为何选择在此时入驻淘宝直播,交个朋友的官方解释是“公司在持续寻找增长机会,在淘宝开启直播是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考虑,未来包括罗永浩在内,交个朋友旗下签约的主播都会来到淘宝直播间与消费者见面”。与此同时,交个朋友也表示未来在抖音的直播运营并不会发生变化,会继续与抖音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短短半年时间内,交个朋友从“暂不考虑跨平台发展”转向“高调入驻淘宝直播”,其背后不仅是罗永浩与抖音直播所签订的排他性协议的到期,也侧面显示出交个朋友在抖音电商的业务增速逐渐步入瓶颈期。

    自2020年4月1日罗永浩在抖音电商开启第一场直播带货,交个朋友直播间在两年内达成了超过100亿的销售额,开播总时长超1万小时,成交订单量近6000万,仅罗永浩自己出镜的直播带货就超过100场。可以说,罗永浩与抖音电商的成长是相伴相随且相辅相成的。

    然而自今年6月罗永浩宣布退网创业之后,他虽然仍以一定频率出现在交个朋友抖音直播间,但无论从销售额还是观看人数上,交个朋友直播间都开始走向下坡路。加之黑马主播董宇辉以新东方英语教学式的带货风格迅速走红,其背后的东方甄选在三个月内就大举赶超了交个朋友,后者的月销售额一度不及前者四成,且粉丝量级也相差近750万。

    图源:抖音截图

    但更有趣的是,即便是抖音电商现任顶流东方甄选,似乎也没打算将业务局限于抖音生态中。

    就在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官宣入驻淘宝直播的同期,东方甄选的创始人、也是罗永浩早期在新东方时的老东家俞敏洪,表示将在淘宝正式开启教育直播相关的业务。虽然新方法教育直播与东方甄选分属两条业务线,且东方甄选并不会参与此次淘宝双十一直播活动,但从其已推出的独立App和淘宝官方旗舰店的举动来看,跨平台发展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二、内容与产品,傲慢与偏见 由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开启跨平台直播所引发的热议中,淘宝和抖音两大直播电商平台也被频频提及,内容无外乎“淘宝挖抖音墙角”、“抖音留不住头部主播”、“淘宝双十一需要罗永浩”等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的商业竞争故事。

    但与其说平台方主导了头部主播的跨平台尝试,不如说这是直播电商行业自2019年走上风口并经过爆发式增长的三年后,在这片土壤中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的头部主播与其背后的机构自己做出的主动探索。

    如果仔细追溯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的发展,会发现入驻淘宝直播可能是一种必然。

    在几个月前,当董宇辉用充满人生哲理且文辞斐然的词句,搭配新东方式英语教学,把直播带货趟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内容电商路径时,罗永浩曾在交个朋友直播间里犀利地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讲内容是直播界的一股歪风,以此为重心的直播间流量数据或许不错,但销售表现一定不可观。

    罗永浩还以交个朋友为例进行对比,“我们直播间40%的人进来,啥也不听,直接奔购物车下单,走人,这是非常健康的一个渠道品牌”。

    在当时来看,罗永浩这番言论多少有点酸葡萄心理,事后他个人也通过微博平台进行“辟谣”,表示并没有调侃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的意思。

    图源:互联网截图

    事实上,东方甄选后续的表现的确证明了“内容电商”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据公开数据,在董宇辉直播破圈后的几个月,东方甄选在粉丝量、直播间销售额等方面均超过了交个朋友,且前者的直播场次和上架商品数量,均远远低于后者,可见东方甄选模式的优势非同一般。

    但这并不代表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的直播带货模式是错的,甚至都不意味着比东方甄选略逊一筹。归根结底,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的核心思路是两种不同的类型。

    罗永浩和交个朋友更在意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渠道品牌,所以除了交个朋友主账号之外,这家公司还建立了13个不同品类的垂直账号,以机构化的模式培养了超过50个风格各异的主播,并尽可能多地扩充直播商品的数量,以7*20小时的直播时长做到了带货界的全天候便利店,且包括交个朋友自建的SaaS系统也在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图源:抖音截图

    而对于背靠新东方和俞敏洪的东方甄选来说,内容是这家公司和主播们天然自带的输出技能。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中,主播们很少一直围绕商品本身进行讲解和对比,反而是以商品为基础进行的延伸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内容体验,并以此带动了购物转化。

    虽然这种模式也被不少行业人士质疑,认为其盲目追求破圈,容易走入营销误区,但在主播和机构做好品控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和内容质量不仅可以兼得,还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

    总结起来,擅长内容的东方甄选拥有文科生般的浪漫与感性,而潜心打造渠道品牌的交个朋友更像个冷静自持的理科生。

    但即便如此,反观交个朋友的成长路径,其实也并非没有借助内容的力量。就罗永浩自身而言,无论是他流传在江湖的老罗语录,还是他坎坷波折的创业故事,亦或是近年来他通过脱口秀综艺所积攒的大众人气,这些“内容财富”实则都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了交个朋友电商之外的吸引力。

    三、淘宝和抖音必有一战?跨平台不是“二选一” 更深入地看,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各自的优势,实则也正是淘宝直播和抖音直播的核心竞争力。

    在淘宝这个购物场景为主的平台上,直播间的主要受众群体多是带有明确购物需求的用户。虽然淘宝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间曾被部分年轻人当作陪伴式的背景音,但大多数直播间的观众仍将其当作直播大卖场,并按照自身近期的购物需求有意识地蹲守相应的商品。

    对主播和带货机构来说,也没有哪个平台比淘宝更适合发展渠道品牌。

    在这个成立近二十年的电商平台上,从直播间商品连接的品牌官方店铺,到消费者下单支付的流程体验,再到供应链、物流体系,以及售后服务,淘宝都提供了相对靠谱稳妥的解决方案,让主播和带货机构能够专注于完成从“选品-直播带货-购物转化”的前半段流程,后半段交由平台就好。

    这种传统货架电商衍生出的直播带货,也注定了淘宝除了头部顶流主播之外,众多中腰部的直播电商是以品牌自播形式为主的,说白了淘宝平台的“单位个体”并不是主播和带货机构,而是品牌和卖家,这是平台的基因属性决定的。

    而抖音的基因是短视频内容平台,其直播间的观众不见得有购物需求,但一定有兴趣探索和娱乐的需求,这也是抖音一直将兴趣电商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相对应地,抖音平台的“单位个体”不是商品和店铺,而是创作者/主播及其背后的机构,这也注定了人格化IP和优质内容才是这个平台真正的流量密码。

    在李佳琦重新回归之前,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像最热闹的带货主播都在抖音。“人”多的地方自然热闹,除去偶尔出现的罗永浩和正当红的董宇辉,抖音平台的头部网红们多半都入场了直播带货,而近年来转型做带货主播的明星们,首选的直播平台基本也都是抖音,这再次印证了抖音用户看人看内容多过于纯粹看品牌的消费习惯。

    但对于主播和机构而言,抖音直播固然能将其在内容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却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回顾抖音直播近两年的内容趋势,会发现其带有强烈的“快速升降温”特点,比如去年曾一度月销破千万的蹦迪式直播带货,流行了不过半年就失去了热度;再比如凭借宫廷直播走红的佰草集,虽然曾被抖音直播官方作为兴趣电商的典型案例传播,却也在三个月后耗尽了用户的新鲜感,从而带货数据一路走低。究其原因,长期输出优质内容是一件难度极大的挑战,而能做到兼顾内容和带货的主播与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顶流主播们开始寻求跨平台发展。抖音主播入淘,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机构化运营,还能更好地打造渠道品牌、夯实上下游资源;而淘宝主播入抖,则可以催生出一批真正懂内容的人格化品牌IP,不失为带货之外的品牌文化传播。

    从更广泛地互联网内容领域来看,跨平台发展也早已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图文时代的创作者,还是短视频时代的博主,都经历了从某个平台起家转向全平台内容分发的过程,而如今这种大趋势终于轮到了直播电商的主播们。

    今天罗永浩去了淘宝直播,也许李佳琦们去抖音卖卖货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作者:沈丹阳

    来源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国内To B市场全景解读

    设计动态 2022-10-24
    01 一个生态的扩张到达极限以后,也是另一个生态的开始。 对于互联网来说尤其如此,To C的流量生意已经做到了极限,包括5环外小镇的大爷大妈们都已经普及了各种“极速版”,学会了如何使用拼多多购物以及抖音、快手刷短视频,互联网还可以去哪里扩张? 流量扩张的根本是

    相较于 To C 场景而言,国内的 To B 场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很大空间,因为目前国内的 To B 市场发展阶段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其场景细化也还没有达到极限。具体如何理解国内 To B 市场发展的机会点?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01 一个生态的扩张到达极限以后,也是另一个生态的开始。

    对于互联网来说尤其如此,To C的流量生意已经做到了极限,包括5环外小镇的大爷大妈们都已经普及了各种“极速版”,学会了如何使用拼多多购物以及抖音、快手刷短视频,互联网还可以去哪里扩张?

    流量扩张的根本是用户的场景转移,互联网的产品场景已经同质化到很难吸引多数用户再转移到同一个阵地,更多用户在对比多个同类产品以后,能长期留在手机里的App始终也还是那么几个。

    多数新产品都困在了流量极限的内卷之中,同一生态内细化场景不再是吸引用户的准则,同质化程度严重到无法保证用户长期留存,多数产品因此都走向了极致小而美的流量夹缝中求生存。

    近两年外部环境迅速恶化,中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金融资产不断贬值,因此也就断绝了资本曾经的无序扩张,连苹果这种改变过世界的企业,都已经吃了多年老本,国内互联网大厂们就更不敢乱作了,从排队取号领“毕业证”到日拱一卒“优化”,大家纷纷都采取了节衣缩食的裁员策略。

    原本指望元宇宙、Web 3成为流量解药,结果这些新生态的发展更迭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梦,Meta VR付诸了极大心力,社交产品Horizon的月活数据至今没过20万,尽管如此,这些新生态的热度依旧未减,各大厂商的布局也在继续,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上舞台。

    除此之外,剩下的除了To B还是To B,尤其是在国内To B。因为国内互联网To B场景远远没有普及,场景细化也远远没有到达极限,To B模式在国内还有非常大空间,依旧是一块可以做大的蛋糕,况且To B模式离现金流更近,在目前这个冬天,这点也至关重要。

    02 国内To B生态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众说纷纭,说到底很简单,就是发展周期,国内To B市场虽然已经经历过几轮狂轰乱炸,但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这是因为从Web端到移动端,我们虽然在To C应用方面基本跟上了全球发展,但Web时期我们基本是以对标为主,曾经的BAT为代表都能找到国外对标产品,移动端开始以后,我们跟随同时,才有了一些创新。

    大众互联网来临以后,Web时期诞生了微软、苹果操作系统,移动时期诞生了苹果、安卓操作系统,包括数据库和中间件这些底层核心基础设施,其实没有一个来自中国。

    这就是国内To B和国外的To B生态有很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尤其在PC电脑发展时期,美国从军工开始到民用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落后了很多年,那时最早是美国军方领头,带动了各大实验室和大企业,形成了硅谷的最早雏形。

    直到后来Web端的苹果和微软系统诞生,带来大众互联网热潮以后,我们才逐渐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为首的商业To B早已形成了客户习惯,而我们才从头开始。

    虽然早期阿里创建就是To B基因,但真正让阿里成为巨头的却是淘宝诞生,通常是在To C应用增量少了以后,我们才开始真正重视To B,因为客户习惯的培养需要较长周期,只要还能讲快速增长的故事,多数人便会自动忽视To B。

    由于以上因素,国内To B目前基本还是以认知能力以及资金实力更强的大客户为主,但是大客户的需求通常比较个性化,更多只接受定制类私有化互联网部署服务,不太能接受海外流行的SaaS标准产品服务。

    中小企业早期一般都采取了能省则省的原则,这两年随着科技类创业公司的增加,以及创业者年轻化的趋势,在使用SaaS产品的客户习惯方面有所好转,但中小企业依然倾向于采用免费的产品服务,付费意愿并不高,再加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变动也比较频繁,很难为某个SaaS场景长期保持续费留存。

    此外很多底层商用的To B系统依然还是国际对手占据主流,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是金融银行、电信、政府这些大企业集团使用,这些企业对商用系统的性能要求较高,多数政企倾向于采购技术沉淀了多年的国外商用管理系统,比如Qracle、IBM、微软这些公司旗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种情况进一步压缩了国内的To B热情。

    直到移动互联网以后,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终于跟上了国外发展,大约在2010年前后至今,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领域终于有了更多国产厂商的身影,以阿里云、钉钉为首的To B模式开始抬头,大数据分析、中台等方面也出现一批优质创业者。

    移动互联网以后,无论创业公司还是大厂的技术实力不仅没落后,很多方面还可以吊打海外同行。比如分布式数据库方面,由于我国互联网人群基数巨大,更容易爆发海量数据,比如阿里双十一并发数据以及支付宝支付数据,因此诞生了几个类似阿里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出海在和国际同行掰手腕。

    下个产业阶段公认为是智能化生产,这方面的技术布局我们更加没有落后,很多方面可能还具备先机,比如百度这种很早深耕AI To B的公司,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硬件系统等方面已经有很多优势。

    无论下一次技术革命离我们还有多远,至少现在来看我们不会缺席,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基本都从B端开始,这种从头开始培育客户习惯的过程,肯定也会带来整个国内B端市场的变化,因此To B在国内存在巨大机会。

    03 To B市场的很多场景和To C不同,比如不需要担心对手是谁。

    巨头们当然在布局不同的To B场景,而且某些赛道还会不遗余力投入资本清场对手,因为相较于C端消费,B端客户的LTV(客户终身价值)更高,客户形成使用习惯以后的转移成本也高,流失原因通常是客户倒闭了,或者相关产品线关闭了。

    在这个逻辑之下,不容易倒闭的大客户,自然成为所有To B企业针对的KA(关键客户);不容易收缩的产业,或者正在增长的产业,也自然成为所有To B公司需求来源的灯塔。

    To B企业如果要做SaaS产品,至少需要在一个场景拥有完整解决方案,而To B场景的逻辑非常复杂,一个场景内通常要区分多重用户角色的不同业务流程,而且不同用户角色的功能权限也完全不同,因此一个外表看起来还很简洁的SaaS产品,其实背后已经开发出来一大堆非常复杂的功能逻辑。

    也因这点,SaaS很难像To C产品那样通过MVP模式(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迭代,因为MVP模式的重要前提是C端用户角色统一,每多一重用户身份意味着功能开发成本翻了不止一倍,这样就失去了MVP模式的最大优势。

    用户角色身份不同,业务流程不同,产品逻辑也不同,因此SaaS相比To C产品的工作量也会增加5-10倍不止,所以SaaS产品的迭代周期通常很慢,通常以年为单位,很难做到To C产品那样每周或每两周迭代一次,而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很大比例“周迭代思维”的SaaS半成品,很明显本末倒置处理了需求。

    SaaS迭代慢也不完全代表迟滞,SaaS同样有自身的灵活性,因为企业客户的需求的是确定性的,SaaS不需要像To C产品那样,为了贴合大众,在功能上不断做A/B测试,SaaS可以很容易找到PMF(产品契合市场),To C产品的PMF过程则异常艰难,PMF决定产品生死,从这点来看,To B产品更容易存活。

    飞书、钉钉、腾讯会议等用户量较大的SaaS产品可以看出,巨头们正在围绕通用场景竞争,其实更多是为了自家流量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点本身就和多数创业者选择垂直领域做SaaS有很大差异,而且大厂们核心产品的流量结构也限制了自身的产品方向,如果针对垂直领域反而会为导流带来阻碍,因此多数垂直领域的To B创业其实不需要担心对手是谁。

    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这些底层技术类解决方案,近两年在国产信创化背景之下开始火热起来,不过这些核心技术领域除了考验技术实力以外,还非常考验系统性能,如果背后没有依托大流量产品来迭代性能,很难做到底层能力的扩展和兼容性,因此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大流量产品的大厂也具备先天优势。

    大厂们在其他方面的布局则是增值服务方面,围绕自身流量产品的付费客户打造附加值,这些产品是流量产品的附属产品,严格来说算不上布局,也不太容易和市面上其他SaaS产品产生竞争。

    比如腾讯为微信打造的企业微信生态,字节跳动为抖音打造的MCN和广告主生态,美团为外卖商家打造的收银机生态,阿里为零售客户打造的阿里妈妈、菜鸟生态等。

    04 国内的To B市场状况,可以总结为一半产品,一半服务。

    不是说市场上有一半公司在做产品,而是说即便做SaaS产品的公司,针对KA大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至少也会占一半权重,对于多数创业型To B公司来说,大多只做一部分产品架构,100%以服务定制客户为主。

    这是国内和国外To B市场的最大不同,由于发展周期的原因,国内To B处于市场早期阶段,需求端的企业客户在早期有很多流程习惯还没有标准化,选择外部的供应端乙方时,服务权重肯定会大于产品权重。

    相对KA大企业来说,大量SMB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则相对简单,因此很多SaaS产品主要针对的也是SMB中小客户,而且更多还是围绕科技相关领域的中小客户,笔者在2020年写过一篇《To B生态全景解读》中分析过这个情况,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针对SMB中小企业客户的SaaS产品,一般会围绕企业部门中的“人”来拿需求,比如项目管理、协同、CRM等等,这些产品由于主要是围绕人,因此可以拿到网络效应,能够迅速积累出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数据,劣势是客户付费意愿并不强,公司很难盈利。

    由于SaaS盈利周期较长,这些产品很容易遭遇生存困境,拿到不错客户资源数据的SaaS产品,由于符合大厂流量产品的用户结构,因此这些SaaS产品多数都会被大厂并购,比如Teambition、幕布、友盟等,当然大厂本身也在围绕自己流量产品打造不同的SaaS产品,比如飞书、钉钉、腾讯会议等。

    那些能够生存,短期内不用被并购的To B产品,通常围绕的不是企业部门的人,而是客户某个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并且在垂直领域经过多年场景打磨,也是以服务大客户为主,同时拿到了不小比例的中小客户资源数据,比如财务方面的金蝶、用友等等。

    另外就是移动互联网以后的To B团队,通常选择不发布SaaS产品,或者发布产品也不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些团队通常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自己研发出一套半产品化的技术架构或者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的大客户做私有化定制服务。

    PLG产品驱动和SLG销售驱动两种模式在To B生态中反复被讨论辩证,国外PLG模式很成功,国内还是以SLG模式为主,也许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迭代,国内客户习惯得到培养,这个情况也许在未来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05 抹平了技术核心能力的差距,To B企业其实无论本地化或者全球化都没了限制。

    早期阶段,核心技术能力以及成熟度方面,我们和海外公司有很大距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到今天AI大数据生产等,国内团队在很多核心技术能力方面并不弱于海外同行,而且很多方面可能还更具优势。

    再加上国内现在有不少To B科技公司本身也采取了全球化的团队结构,在国内拥有大量国内员工,也在全球各地组建分公司或者工作室引入全球员工,根据不同市场生态选择不同策略,也招募不同人才团队。

    在这个前提下,To B其实相比较To C更容易全球化,因为海外市场用户的习惯比较成熟,To C竞争会遭遇海外巨头封堵,To B垂直领域竞争同样无需关注对手是谁,而且海外还可以采用PLG模式拓展市场。

    宏观方面,国内包括全球在内,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无论工业制造、政府招标、消费零售、电力能源等领域都在研究数字化转型路径,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To B企业最为擅长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在Web时期多数只是事务性流程处理,移动互联网以后开始走向数据分析路径,走到今天,数据处理已经走向生产路径,比如前阵子爆火的“AI作画”,完全由AI画出来的《太空歌剧院》效果对所有人都产生了剧烈冲击。

    数据生产开始替代我们曾经认为不可能被替代的一些职能,这个进程比我们的想象还快,数据生产同样也带来了To B机会,而且当前大家起点都一样,所有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也明确,数字化转型周期很可能也是国内To B市场的成长普及周期。

    即便当下这个流量极度内卷的冬天,面对纷至沓来的新兴科技,对于所有互联网企业来说,To B依然也是为数不多可以增长的选择。

    比如元宇宙方面,C端虽说还没有哪个产品月活能达到20万,但数字孪生和远程交互在B端已经有很多交付场景,比如文旅虚拟展馆,建筑和制造业的三维原型,医疗和汽车的传感交互等等。

    从三维建模到定位算法,元宇宙To C应用还不成功,主要因为这些To B底层技术的接口和开源市场还没成熟,全球在这些方面都没有统一标准,而从硬件组装到开发者生态,相比全球显然国内优势更大,因此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元宇宙标准的制定者就会来自国内。

    Web 3国外基本也停留在发币和炒概念币阶段,国内更早认知到区块链炒币的三元悖论,立法禁止炒币以后,反而从本质上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更多思考及应用,也诞生了很多B端商用场景的摸索。

    下一次科技产业迭代,To C应用看起来虽然还远在天涯,To B商业交付却已经近在咫尺,在新兴产业迭代旧产业之际,一切需求都不会区分公司大小、背景如何,只要具备真正落地的解决方案,就有平等获取所有KA大客户和政府竞标的机会。

    综合以上,国内的To B市场,现在可入,未来可期。

    专栏作家

    老衬,微信公众号:fengqitalk。多款百万级用户产品缔造人,擅长互联网产品运营,关注新兴科技产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突然爆火的“小猫文学”,戳中了谁

    设计动态 2022-10-24
    这段时间,谁没有为一只淳朴的猫猫流过泪?如果可以,请别用小猫“刀”我。 一种名为“小猫文学”的创作形式近期走红网络。一张随手拍的照片和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凭借养猫人和猫之间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打动了百万网友。 一段简单的小故事。/图源:@极端猫权 小猫能有什

    自“林黛玉文学”、“废话文学”后,一种名为“小猫文学”的创作形式在近期走红网络。为何“小猫文学”会突然爆火?它又吸引了哪些人?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这段时间,谁没有为一只淳朴的猫猫流过泪?如果可以,请别用小猫“刀”我。

    一种名为 “小猫文学” 的创作形式近期走红网络。一张随手拍的照片和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凭借养猫人和猫之间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打动了百万网友。

    一段简单的小故事。/图源:@极端猫权

    小猫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它只是需要你的关注、照料和陪伴罢了。然而养猫的人呢,又何尝不是需要小猫的关注、照料和陪伴。

    猫对人的“照料”,更多体现在了情感上。 无论加班到多晚,回家永远有一只毛团子在等着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小猫过来蹭一蹭、舔一舔就能让你心情好上不少。

    养在新周刊杂志社的橘猫——姜哥。

    一、铲屎官和猫的故事 假如有一天猫和你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它又会给你分享什么?你期待你们之间会产生什么互动?以一人一猫双视角展开的小猫文学,就以此展开了想象。

    小猫文学里的猫,是惹人怜爱的、灵动鲜活的,最重要的是它和铲屎官双向奔赴的爱让读者觉得无比真实动人。

    小猫文学里,除了撸猫逗猫,更多可以讨论的范围被扩大了。

    拟人化的猫可以工作、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可以和铲屎官聊到严肃的生死问题。那些被博主@极端猫权 关注到的自家小猫点点滴滴的小习惯、小细节成为了她产出小猫文学的灵感源泉。

    比如喜欢窝在门旁、窗边偷偷观察世界的小猫,也可能是八卦的。如果它们喜欢偷听八卦,那二十四小时守在家里的它们一定知道不少街坊邻居的故事。只是因为铲屎官听不懂喵言喵语,这些八卦都被它们自己默默消化了。

    “一个小猫猫,知道的不老少哩。”/图源:@极端猫权

    很多猫都有收集零零碎碎小玩意儿的习惯,放在桌上的发卡、小钥匙,掉在地上的瓶盖很容易被猫刨到某个小角落藏起来。也许在小猫眼里,这些被人类忘在脑后的没用小垃圾,是它们可以一直玩的宝藏玩具。

    “它以前会响,后来不会了。”/图源:@极端猫权

    被所有养猫人努力避讳、淡化的生死问题,也能通过小猫文学来直面。在人类看来,“小猫的离去,是去了喵星球。”我们可以跟亲人、朋友谈论生死,却无法和一直陪伴我们的小猫好好聊一聊。如果小猫也会思考,那么它们怎么看待自己有一天可能先离开铲屎官的问题?

    “不担心,上帝怜爱我的小猫。”/图源:@极端猫权

    照片和视频,可以留下猫的样子,小猫文学描绘的却是猫和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带有一丝丝乡土文学文风的小短文,抽象又真实地记录着每日生活。 有网友评论,博主@极端猫权 看起来没有创作瓶颈。也许是因为生活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人和猫的故事一直在继续。

    二、小猫文学,一种会上瘾的“苦茶” 和乡土文学风格相匹配的,是小猫文学略带苦涩的情感内核。 评论区常常会出现“看哭我”“太刀了”这样的词句。

    两三百字的文章不长,但是总能精准戳中读者的泪点。有些话,人说出来显得矫情。但是站在猫的角度写出来,就显得格外真挚感人。

    比如《哭没有用,哭也要上班的》里,出去工作的不是铲屎官,而是给人当“擦鞋垫”的小猫。被人踩了脚爪的小猫,委委屈屈跟铲屎官诉说今天的遭遇。

    猫说:“早就不疼了。”/图源:@极端猫权

    有的读者代入了铲屎官视角,表示一定要把欺负猫的人狠狠教训一顿。

    有的读者则代入了打工猫的视角,“小猫被踩脚爪”只是所有工作上受到的委屈的抽象表达,“哭没有用,哭也要上班的”道出了众多打工人的心声。委屈之后,很多人也会和文中的小猫一样,用一句“早就不疼了。”来安慰自己。

    @极端猫权在某短视频平台回复网友。

    还有一篇小猫文学,描写了一只追求自由的猫。小猫坐在摩的上,离开一座城市,口中还哼着歌:“就是这样,我骑着风神125,辞别这个哮喘的城市。管它什么前途啊,我都不在乎。”

    在评论区里,作者介绍了这首由交工乐队创作的歌,并且表示“我第一次听的时候,眼泪就止都止不住”。 这样自由的灵魂,是小猫的,也是人渴望拥有的。

    评论区里,多了好多“猫”。

    小猫文学让人上瘾之处,除了人猫之间真挚的情感,还有一种“苦生活”的代入感。 从猫的视角来讲一些“苦事”,好像委屈都变得“轻”了。 虽然遭遇这些的是铲屎官,但是小猫文学里委屈的是主角小猫,和人有什么关系呢?越来越多的人创作小猫文学,除了记录和猫的故事,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了进去。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小猫文学”的创作大军。

    有人说“小猫文学有点过于矫情了”,也有人认为,带点emo情绪的小猫文学越看越上瘾。小猫文学里用一猫一人的视角表达了最简单直白的爱,人和猫那些琐碎小事都被简单的语言记录了下来。

    生活工作中,我们常被告知,“成年人要学会藏住情绪。” 但小猫可以大胆地讲出来,“我想去流浪”、“天大的仇家一拳两个”、“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是什么过错”等这些话。

    《灰猫和橘子皮帽子》/图源:@极端猫权

    那些被读者们日常掩饰在心底的情绪点,就这样被小猫文学轻轻触碰了。不用什么带有规训意味的语句,也不是多么沉痛的文字,像羽毛拂过心头,酸酸涩涩,有点苦,有点难过。通过小猫视角讲出来以后,也被温柔小猫治愈了。

    三、小猫很勇敢,你也是 最早创作小猫文学的博主@极端猫权,曾经发过一篇帖子向读者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

    她说:“我没有很多钱给它买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我真的想给它很多陪伴和关注,所以我们总是在一块,这也是我能撰写猫话的契机。”

    《一点想做的解释》原文。/图源:@极端猫权

    “孤独感”是很多去异地打拼的年轻人共同的感受,两点一线的生活总是感觉自己像这座城市的过客。有一只猫的陪伴,生活就会有趣很多。虽然它不会说话,但是在陌生的城市里,一下子就收获了家庭成员。租来的房间,也多了一份归属感。

    朋友告诉我,猫给了她生活的动力。

    根据《2021年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90后、95后已成为养宠主力,其中90后占比23.4%,95后占比22.9%。养宠支出板块则显示,46.7%的宠物主月支出在4000~9999元。其中包含了宠物食品、服务、医疗、用品等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下定决心要养好一只宠物并非易事。 在享受陪伴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照顾好它们的责任。互联网上曾掀起过一阵精养宠物的浪潮,很多博主纷纷为自家毛孩开起了吃播。但大多数宠物主,还是是买宠物粮也要货比三家、精打细算的普通人。

    《穷鬼的猫猫睡小床》/@极端猫权

    和@极端猫权一样,虽然主子们不会嫌弃自家铲屎官,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为“主”则刚。多挣钱,就可以换更好的猫砂猫粮。很多年轻人总是抱着“别人家一周几个罐头,也不能少了我家主子的”的想法在努力奋斗。

    虽然在很多长辈们的眼里,这一届年轻人还没有长大,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已经远在异乡独自承担起了赚钱养家、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

    小猫文学里,出去工作的猫很勇敢;现实中,你也是。

    作者:阿祯;编辑:曾宝气

    来源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一座Z世代博物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加码直播带货首战双11:上线购物专区,全量放开“小黄车”

    设计动态 2022-10-24
    今年“双11”电商大战,又添新的平台玩家。Tech星球独家获悉,继去年12月底内测“小黄车”功能之后,B站于10月14日在直播分区正式上线了购物专区,该专区内的直播间全量放开了购物“小黄车”功能,UP主几乎都添加了“小黄车”购物链接。 据Tech星球观察,目前

    B站也开始逐步加快直播带货业务的布局步伐了,不过伴随着平台“动作频频”,UP主们的带货态度也不一,有些人也对B站直播带货业务的发展持有疑虑。那么,如何拆解B站的直播带货动作及其未来的可能性?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吧。

    今年“双11”电商大战,又添新的平台玩家。Tech星球独家获悉,继去年12月底内测“小黄车”功能之后,B站于10月14日在直播分区正式上线了购物专区,该专区内的直播间全量放开了购物“小黄车”功能,UP主几乎都添加了“小黄车”购物链接。

    据Tech星球观察,目前,B站带货直播间支持添加并展示淘宝、京东、会员购、个性装扮、数字藏品等商品,即:除了B站自营的会员购商品,其他商品皆来自于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用户在B站UP主(视频创作者)直播间购买商品,需要跳转至第三方平台完成购买。

    这与快手、抖音平台早期直播电商路径,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电商平台商品,迅速补齐自身的供应链短板。

    一位接近B站的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B站内部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B站向首批1500名UP主开放了直播带货功能进行测试。目前,B站直播带货业务并不在电商业务架构之下,而是属于直播业务。直播带货业务一号位为直播负责人王宇阳,直接向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汇报。

    今年“双11”直播电商似乎比往年“热闹”,一边是抖音两位头部主播罗永浩与俞敏洪将开启淘宝直播,另一边,B站赶在“双11”前补齐购物功能,发力直播带货。但B站直播电商的天花板有多高,目前看来还未可知。

    一、10个月完成“基建”,开辟直播带货入口,上线购物专区 直播带货需要对“人、货、场”进行综合调度。B站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直播带货的“基建”工作。

    去年12月底,36氪报道称B站筹备在直播间中上线“小黄车”功能,让用户能够边看直播边下单购物,部分UP主率先尝试了直播带货。彼时,“小黄车”功能仍属于小范围内测阶段。10个月之后,小范围内测的直播带货几乎全量开放。

    UP主参与直播带货的门槛也在降低。B站UP主小孟告诉Tech星球,B站正在招募更多的UP主加入到直播带货大军,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便可开通直播带货:大于等于18岁并完成实名认证,粉丝量大于等于1000,近4年有开播记录。这意味着,B站360万月均活跃UP主中,大部分人都可以进行直播带货。

    B站正在努力将UP主转化为带货主播,甚至为此发起了直播带货激励计划,包括四大类,分别为:开播就送礼包,UP主开播就得50元奖励;带货肝帝礼包,B站设置了3万元奖金池,每人最高可分得200元;开播时长任务赛,每人最高获得500元;稿件激励,不同粉丝数量获得不同金额的奖励,其中10万粉以上的UP主投稿,前五名每人获得5万元奖励,10万粉以下UP主,前五名每人获得1万元奖励。

    一系列计划表明,B站试图通过真金白银最大程度激发UP主们的带货热情。

    除了放开小黄车功能权限人群,B站还上线了“购物”专区。Tech星球获悉,B站于10月14日在直播分区正式上线了“购物”专区。直播频道下,推荐功能栏里,点击“我的常用”标签,便可将“购物”标签加入到功能栏。“购物”专区的意义在于,直播带货在B站有了专门的入口位置,意味着直播带货在B站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购物”专区内的UP主,几乎都在直播间挂了购物“小黄车”。Tech星球观察发现,UP主直播间内“小黄车”购物链接在售的商品,大多来自淘宝、天猫、京东,此外还有B站原有的会员购商品等。B站为UP主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品池“选品广场”,商品类目覆盖食品饮料、居家日用、美妆护肤、数码家电等,UP主根据自己的IP定位,选择符合自己调性的商品。

    图注:B站UP主直播带货的“选品广场”截图。(受访者向Tech星球提供)

    首次开通直播带货功能,需要完成一项直播法规的测试,通过直播法规教育,UP主便可在选品广场选品。UP主小孟向Tech星球介绍,直播法规不是特别多,可以反复做,80分就能通过。开通直播带货后,后台明确地显示商品来源、商品类目,以及可以按照佣金率、单价、销量进行筛选。

    UP主抽佣比例不固定,以淘宝联盟为例,佣金比例在0.5%~50%不等。每一件商品都清晰地写着单件赚钱金额。

    二、有UP主躺平式带货,也有人单场GMV数万 开放“小黄车”功能权限,开辟购物专区,招募直播带货UP主,上线“双11”直播电商节活动,B站直播带货动作频频。平台力推直播电商的意图十分明显,但UP主们似乎仍然顾虑重重。

    与淘宝、抖音、快手不同,B站试水带货的UP主,可能是眼下全网最佛系的带货主播了。

    UP主们似乎还没进入直播带货状态,或者说依然在寻找合适的直播带货方式。Tech星球了解到,很多UP主属于躺平式带货,只在直播间挂了“小黄车”商品,并不会专门去做产品介绍。

    随意点开B站购物专区内的直播间,会发现,每一个直播间都挂有小黄车,但很少有UP主像其他平台专业主播那样直播带货。譬如,游戏UP主,一如既往地直播游戏解说;影视类UP主,直播间照旧播放着电影或电视剧;娱乐类UP主,像往常一样同网友直播聊天互动。如果不是底下挂着小黄车,几乎看不出UP主直播带货的痕迹。

    带货态度直接影响带货效果。B站直播间内,“小黄车”每一件商品详情页内,都显示着商品来源与热抢人数。据Tech星球观察,只挂“小黄车”的直播间,商品热抢人数只有个位数。

    UP主们带货的决心,很难同B站平台一样大。一位游戏UP主向Tech星球表示,挂购物“小黄车”只是为了方便直播间粉丝,并不指望以此赚钱。

    不同于娱乐和虚拟类UP主的躺平姿态,科技类UP主带货更积极。B站内部人士告诉Tech星球,目前平台上有稳定做正常直播带货的,也有以挂“小黄车”为主的,目前挂“小黄车”为主的直播会偏多一点。而像科技类卖3C科技数码的,还有部分“手办模玩”UP主,带货多一点,“主要还是看UP主原来的直播状态和分区”。

    一位知识区UP主向Tech星球表示,知识区UP主尝试带货的没有那么多,B站官方大概两三个月之前跟他们沟通过,官方也有自己的考虑,分区筛选上,美妆、生活、科技数码三个分区离消费者更近,内容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偏重更高,所以直播带货也会优先选择这些分区的UP主。

    不同UP主在直播带货GMV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轨迹。B站内部人士称,有些两三千粉丝量的主播,单场直播能做到几万元的GMV。需要找对商品和方法,他们官方直播电商群里,几乎每天给大家分享低粉但是销量好的方法论。选择会员购商品的直播间,GMV过万的几率更大。据Tech星球观察,UP主“小黄车”挂手办商品,很多商品的热抢人数过万。

    当然,即使UP主积极卖货,消费者也不一定买账。一位拥有7000多粉丝的UP主,直播时粉丝吐槽,称不需要给大家推荐商品,因为即使推荐了大家也不买。该UP主表示,一天时间内,一件商品都没有卖出去。第二天直播,UP主甚至都没有添加“小黄车”功能。她告诉Tech星球,当天只有一位顾客在她直播间购买了商品。

    抛开UP主的带货态度,单从价格维度来讲,B站商品价格并不占优势。由于商品大多来自于第三方平台,所以B站在商品价格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即使直播间UP主有优惠券,最终折扣下来,有些商品甚至比其他电商平台价格还要贵一点。

    三、B站直播带货的天花板有多高? B站需要在游戏、广告、会员之外,发力直播电商这条新的增长曲线。

    B站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营收49.10亿元,同比增长9%;净亏损20.10亿元,同比扩大79.3%,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1.21亿元。扭亏为盈,可以说是B站的当务之急。

    从B站收入结构来看,游戏营收下滑,广告收入受行情影响,而会员服务收入同样有上限,只有电商业务,在B站似乎还有增长空间。B站二季度财报显示,电商以及其他业务实现6.01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增速虽然放慢,但有抖音、快手电商业务营收的样本在前,B站电商增长的天花板还算具有一定想象力。以快手为例,其二季度财报显示,快手电商在内的其他服务营收为21.24亿元,电商业务GMV达1912亿。

    B站高管对电商业务比较有信心,B站COO 李旎此前表示,去年双11期间,B站日消耗突破2500万,电商预算份额为全网第五,“转化的 ROI(投资回报率) 逻辑来说是全媒体第一”,“这一点可以证明,平台高质量用户转化效率和消费潜力还是极大的,在明年电商消费和常规品牌消费上我们有信心进一步突破。”

    自2017年搭建自营商城会员购,试水电商至今,B站从未停止对电商的探索。

    从手办商品到全品类覆盖,从单一平台到第三平台引入,支付牌照尘埃落定,上线专区入口,B站用了5年时间才拿到直播带货的入场券,具备了同直播带货第一梯队玩家同坐牌桌竞争的资格。B站电商业务推进足够克制,但硬币的另一面,发展也比较缓慢。

    与B站要努力创收不同,UP主们的带货意愿与动力并没有那么强,即使B站给UP主们提供新的变现模式,让渡一定带货佣金,很多UP主对于带货仍持玩票态度,不少头部UP主也在观望。

    B站直播带货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UP主们用自己的信用为平台背书,“所以大家格外珍惜自己的羽毛”,中小级别的UP主小孟告诉Tech星球,自己粉丝量是满足直播带货条件的,但是担心自己开通直播带货后,引起粉丝反感导致掉粉,所以此前一直没开通。

    他表示,自己在钻研新内容,更新频率有所下降,又有新观众,如果大家进入直播间第一眼看到的是带货内容,担心观感不太好。“虽说做视频的一大尽头是带货,但我还早,没到那个量级,再说带货翻车的也有”。

    中小UP主的顾虑,头部UP主也同样存在。一位头部知识区UP主告诉Tech星球,他们目前还是持观望态度,“一件事如果自己不能兜底,就暂时先不做”。

    头部UP主对于直播带货的考量因素比较多,既要所带商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力,还需要平台提供强大的供应链与售后服务能力。

    上述UP主表示,目前平台上很多商品属于白牌产品,B站花火平台代理商很多找他们沟通带货,但他们并没有合作。平台供应链支持能力,是UP主们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希望平台拥有一定话语权,UP主拥有一定决策权,一旦商品出现问题,可以拍板决定让品牌退货退款,甚至赔偿。”

    总的来看,B站直播带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仅是UP主们的带货意愿,还有B站的用户们对于直播带货的接受度,以及带货背后的商品和供应链问题。

    作者:翟元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Tech星球,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届双十一消费者:先帮商家销库存,再当拼单的大冤种

    设计动态 2022-10-24
    近日,罗永浩携“交个朋友”直播团队转战淘宝,俞敏洪也被爆将再次现身淘宝直播,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成长与规划。属于今年双十一的“放手一战”,已经释放出了硝烟。 然而血拼还没正式开始,长达近一个月的预热期却悄悄催生出了更多生意。 如果说前几年的双十一是商家与消费者之

    近几年的双十一玩法不断变化,游戏规则也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不仅要做功课、“抄作业”,甚至还要学着二次销售。双十一时五花八门的牟利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戏规则,让不少消费者开始逐渐对双十一失去热情,回归理性消费中。

    近日,罗永浩携“交个朋友”直播团队转战淘宝,俞敏洪也被爆将再次现身淘宝直播,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成长与规划。属于今年双十一的“放手一战”,已经释放出了硝烟。

    然而血拼还没正式开始,长达近一个月的预热期却悄悄催生出了更多生意。

    如果说前几年的双十一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那么近几年的双十一则是基于平台玩法的不断变化,演变成了商家、消费者、主播、平台的多方互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游戏规则,消费者不仅要做功课、“抄作业”,甚至还要学着二次销售。

    而在这些消费者当中,却也充斥着“黄牛”、二道贩子和羊毛党。有的从中赚取差价,有的借着热度捧红自己的生意,总之在双十一这场噱头下,牟利的方式已是五花八门。

    一、为了省钱而拼单,但却当了韭菜 “李佳琦直播间NARS超方粉底液拼单,粉底液小样、遮瑕和粉扑都出,可以走二手交易平台,有需要可以录视频。” “双十一娇兰拼单,精粹水247.5/瓶、复原蜜297.5/瓶,价格都不包邮。” “薇诺娜和相宜本草的面膜拼单,可出一半或三分之一,价格按片计算。” …… 临近双十一,不少消费者都开始认真拿起计算器做功课,罗列双十一需要购入的产品清单。在多个购物渠道当中,热度最高的或当属李佳琦直播间,从长时间的预热、《所有女生的offer2》的热播再到直播间里的小课堂和宣传,其直播间的产品几乎都成了抢手货。

    但也有消费者发现,李佳琦直播间里的优惠机制需要将赠品纳入总价中一同平均,才能得到最优惠的价格。但这些打包售出的商品,要么数量过多,一个人使用很难消耗完,要么不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容易出现浪费的情况。

    因此眼下,小红书、闲鱼、微博上的拼单信息随处可见,各取所需、共享优惠成了拼单的主旨。可现实往往与理想的样子不尽相同,在“全民拼单”的热潮中,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吐槽“自己拿正装,别人拿小样,价格还不按比例分配,算盘打得也太响了吧?”

    网友“焦糖”就对锌刻度聊到自己的拼单经历,“李佳琦直播间四只酵色口红159元,另送一只遮瑕,结果我遇到一个80元出遮瑕的,如果她再出两只口红,恐怕自己一分钱不花白赚两只口红吧。”

    她还补充道比较热门的NARS粉底液拼单,“直播间的价格是一瓶正装,送同款小样20ml、粉扑5个、1.4ml遮瑕2个,价格490元。现在好多人都是把正装留下,然后剩下的赠品总价喊到300元,这几乎是以假货的价格买到了官方旗舰店的正品,而且还可以享受积分或返利,这波怎么都是他赚吧。”

    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小样品控本就不如正装,挂壁的情况也更严重,10ml中可能只能用到7ml,而且哪怕是相同规格,小样中样的价格也会比正装更低。按“焦糖”的说法,“一次性帮商家买走这么大批量的货,本来就很有可能是在销库存,如果还要被拼单的人算计一次,那真是买家成了纯纯的大冤种了。”

    在这样的乱象下,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开始逐渐理智起来,与其花不合理的价格买小样吃亏,倒不如稍微多花一点钱到线下专柜购买。毕竟如今的双十一已不再是单纯的线上购物狂欢节,无论是品牌线下专柜还是丝芙兰等美妆集合店都会推出不同折扣,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渠道。

    二、“黄牛”、分装商成为双十一的二级销售 如果说拼单讲究你情我愿,只要双方都觉得价格合适,那么即便有些不符合市场价格,也无可厚非。但除了拼单的人之外,“黄牛”、羊毛党也正瞄准着双十一这块肥肉。“现在有一些品牌开始抢跑双十一,但是数量不多,加上大家的购物情绪高涨,所以很难抢。”大四学生柯以梦对锌刻度表示,有时候发动整个宿舍的人一起抢也不一定能够抢到一份。

    而根据她的观察,混迹在直播间里的不全是她这样的消费者,还有不少”黄牛”党。“他们抢到了之后第一时间就会加价倒卖,有时甚至还没开抢就已经做好了转让的链接,这种情况很难让人不怀疑是恶意抢购倒卖的‘黄牛’。”

    随后锌刻度也在小红书、闲鱼等多个平台上进行一番观察,通常较为热门的商品都会有不少人在很快的时间内溢价出售。往往正是这个时候,没抢到的消费者会“上头”地对其买单。

    至于“黄牛”抢购的技巧,与抢购门票类型时使用外挂软件不同,在直播间抢购的”黄牛”大多依赖“人海战术”。锌刻度通过在一位“黄牛”搭建的会员群内观察发现,“黄牛”通常会在群内提前发布需要抢购的商品,并告知其他人是否需要统一填写其要求的收货地址,收货之后“黄牛”会将商品原价和佣金一并打款,但在这个过程中,赚佣金的人需要承担资金与货品的双重风险。

    而对于“黄牛”来说,前端有低成本的抢货群体,后端又有庞大的客群,因此相较需要囤货、囤票在手里的“黄牛”,在双十一中赚差价的“黄牛”牟利更加轻松。

    除了“黄牛”之外,还有另一类人在双十一中薅到羊毛,又转手卖了高价。正如前文所说,双十一的最大优惠几乎需要靠数量累积平摊,而有一批人则不担心大促消费后产品过剩,反而会把大促当作一次进货机会,这里说到的就是专做产品分装的商家。

    早在前几年,分装就是一门较火的生意,客户群体通常是想要尝试大牌美妆但又手头紧的学生党、想要先试试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再购入正装的消费者。而分装商家会通过代购、找代理商等渠道拿到低于专柜的价格,然后按克重、毫升数进行销售,从中赚取差价。

    至于分装究竟能有多高的利润呢?以MAC一款花名为“生姜”的高光,目前不少代购价格跳水到88元左右,各大免税店的价格也可以低至90多元,净含量为9g。分装商家主要有两种售卖形式,一是原切,二是打碎压盘。

    以售价来看,原切1.2g的分装品,售价在19元左右,压盘0.3g的分装品,价格在9元左右。也就是说,商家购买一盒正装,可以制成7.5份原切品或30分压盘品,总售价分别为142.5元和270,毛利颇高。

    消费者对分装产品的吐槽

    虽然分装看上去是买家便利、卖家挣钱的好生意,但也有人开始爆出分装的弊端。

    “分装会改变一些产品的质地甚至效果,例如粉状产品的显色度、顺滑度、光泽感都可能降低。更离谱的是,会有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额外添加一些生粉,这样一来,消费者其实感受不到太明显的区别,但使用感却和正品是截然不同的。”“饭团团”在这里的社交平台上谈到。正因如此,如毛戈平这样的商家已经展开了禁止第三方销售分装的措施。“据说市面上流通出了大量假货,就是来自于做分装的商家,他们把正品分装之后,往原装盒里灌入假货。”“饭团团”进一步补充道。

    而无论是黄牛还是分装卖家,都成为了双十一里扛起销量的一部分重要角色。

    三、理性的Z世代想要怎样的双十一? 随着双十一来到第十四届,玩法、参与者都与最初的样子大不相同。但由于参与的平台越来越多,游戏规则令人眼花缭乱,不少消费者也开始逐渐对双十一失去热情,回归理性消费中。

    早在去年双十一之后,就有媒体针对年轻人展开了一场调查。综合数据显示,在去年双十一期间,10个“Z世代”里,至少有2个人没有参与各大电商平台举办的购物活动。

    这些受访者表示,优惠力度有限、政策过于繁复等因素使他们购物时不再大手大脚,消费观趋于理性。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做到了合理消费,学会了全网比价。

    事实上,如今年轻消费者已逐渐接过消费主力军的接力棒,从不少商家推出的产品与宣传策略也能看出其对年轻消费者的重视。但也不难看出,商家们对年轻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洞悉得还不够,因此滋生出前文所提及的拼单、黄牛、分装等现象。 甚至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不愿意继续在线上参与双十一,而是直接选择在线下商场购物,即便优惠力度有一定差距,但一来不用囤积大量货物,二来可以立即取货,不用等待快递。

    总的来说,双十一虽仍是重要的购物狂欢节,但主流平台和头部商家对消费者的绝对吸引力也正在锐减,因此在接下来的策划中,商家和平台也需要拿出更多的新意以吸引消费者。

    举例来说,曾在去年双十一期间成为黑马的文创类产品,今年也有了新的创意。河南博物院推出盲盒系列产品,消费者可以得到拓印母版和一整套拓印工具,母版包含袁安碑、龙纹画像砖、青玉人首蛇身纹饰等多种文物;苏州博物馆则上线了以紫藤为主体的文藤真丝方巾、文藤香器、文藤胸针、文藤杯垫、文藤雨伞、文藤种子手工皂等多种日常生活用具……多款有创意、有底蕴又接地气的周边产品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又显现出了爆款潜质。

    面对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购物需求,商家与平台或许应该想想,在全民追求理性消费的当下,如何拿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品和足够有诚意的折扣,而不是在产品数量和游戏规则上“卷”得越来越远。

    作者:星晚,编辑:文婕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房产电商刮起直播风

    设计动态 2022-10-24
    随着各行各业纷纷涌入直播间,直播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万物皆可直播”的盛景。房地产作为支撑国家GDP增长的超大型行业之一,在经历了近些年的各种冲击之后业务进展明显受阻,房产销售承受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大。 在近几年直播带货遍布各行各业的势头之下,面对

    面对短视频带货这个公认的流量风口,房企开始将售楼业务转移到线上,通过直播卖房或增设线上售楼处的方式,摸索出一条新的门道。房产直播能否助力短视频平台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呢?未来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随着各行各业纷纷涌入直播间,直播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万物皆可直播”的盛景。房地产作为支撑国家GDP增长的超大型行业之一,在经历了近些年的各种冲击之后业务进展明显受阻,房产销售承受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大。

    在近几年直播带货遍布各行各业的势头之下,面对短视频带货这个公认的流量风口,房企逐渐开始将售楼业务转移到线上,通过直播卖房或增设线上售楼处的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摸索着线上卖房的门道,其对线上营销模式的积极拥抱,也让短视频巨头从直播卖房的业务中看到了一些新的商机。

    一、房产积极拥抱短视频 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房产企业的生存状态始终是如履薄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除了政策收紧的缘故外,不得不提的是,在疫情影响下房地产线下销售的生意没有前些年那么好做了,这使得房企们逐渐将营销视角迁移到了线上。

    一方面,疫情频发导致线下房产交易进程明显受阻,房企们急需一个新的获客渠道。面对疫情常态化带来的线下房产带看量、成交量下降的售房困境,通过新渠道开发新客户就成了房企们的迫切需求。而作为市场上公认的巨型流量入口—短视频平台,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打破了房企对渠道商的依赖,可以更加方便地将平台公域流量转变成私域流量,降低渠道成本。与此前将获客交予渠道商不同,当房企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公域流量去触达更大规模的潜在客户时,预留姓名、手机号或是预订金等形式,都使得房企们在拓展新客户、掌握新客户信息上节省了一大笔渠道费用,而且线下看房每天最多跑几个楼盘,而在线上直播看房之后再去线下了解,既能提升看房效率,也能对提升成交率有积极作用。

    另外,短视频平台强大的营销能力也给了房企们充分的入局理由。据了解,2020-2021年房产头部主播王贝乐平均每年在快手平台上能卖掉1000套房,抖音上小川说房以及其所在的MCN旗下的账号矩阵也在2020-2021年实际卖房1700套,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线上直播售房的成果展示出直播营销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各路房企纷纷加码直播赛道。

    二、房企直播殊途同归 在看到了房产直播的大好形势后,各路房企为了推动自家品牌的视频出圈,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比如,万科通过知识分享先留住客户再培养好感度,由此促进了业务成交量的提升;万达一边在抖音打造超级直播间、一边找人气主播为其品牌直播造势。总之,各路房企虽制定了不同的直播营销策略,但背后的逻辑却是相通的。

    从平台选择上看,抖音、快手等主流直播平台成了房企们直播的首选阵地。流量在哪里,房企的直播间就要开在哪里;抖音、快手庞大且稳定的流量优势,帮房企们节约了不少造势的成本。因此,无论是近期在抖音开超级直播间的万达,还是碧桂园与快手直播长达一年的合作、深圳万科在2022年多个深夜时段于抖音开播讲房,都能看出主流平台的流量福利对房企们的吸引力。

    从营销策略上看,知识带房逐渐成为房企增强直播好感度的重要抓手。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哪里,房企们的营销办法就在哪里;继“东方甄选”因采用“双语带货”模式人气大涨之后,通过知识带货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逐渐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新路子,房企们也纷纷从布局“知识房产”入手,为其线上交易的展开铺平道路。

    比如,万科策划的财商知识类直播“小金罐课堂”,为粉丝讲解干货内容;万达则针对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不同业态的房产展开直播讲解,增加直播的覆盖人群;而碧桂园则打造了学历高管成团“博士造”,其以主播身份将碧桂园“超级园宇宙”购房节成功带火出圈。当房企们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平台流量支持后,便针对营销获客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求。

    在营销策略和短视频平台加持之下,依托“技术+多元玩法”推动房企直播破圈也成了各路玩家比拼的关键内容。比如,万科在“知识带房”之后紧接着又推出了“GR建模+绿幕技术+VR看房”的线上看房方式,单场直播便收获了249万人次的观看和3219万次的曝光;碧桂园也以“地产+直播+线上音乐会”的跨界整合营销,携手阿里云定制用户专属AI头像,在直播购房节期间完成了成交套数288套,成交金额超3亿元,实现了品牌破圈的全新突破。

    总之,各路房企的直播营销办法虽有不同,但以结果为导向的话还是大同小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房企、主播参与到房产直播的阵营,作为被房企依托着的短视频平台,嗅觉敏锐的抖音、快手,自然不会甘心只做单纯的导流平台,同样也在尝试着新的可能性。

    三、抖音、快手加码房地产 就在房企借短视频做直播、攒业绩的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在借此良机扩充自己的业务范围,寻求在房产领域的新机会。

    据悉,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近期在房地产领域又有了新动作;继去年10月字节跳动旗下的幸福里通过收购麦田子公司获得了房地产经纪资质后,今年又推出线下房产中介品牌“小麦房产”,为消费者提供包括二手房买卖、新房销售等多种房地产经纪服务;目前小麦房产已在福州开设了多家线下门店,未来还计划在兰州、佛山、厦门等地开设新门店。

    无独有偶,快手自2021年在“中国家具之都”佛山召开了房产家居垂类的“理想家创作者大会”,向外界展示了其面向达人、品牌商赋能,打通地方优势产业壁垒的“理想家”业务后,今年10月,理想家正式发起“快手房产小麦计划”。据悉,该计划主要面向理想家尚未覆盖城市中的房产创作者,通过工具升级、流量扶持、运营指导、定向培训等,助力其实现名利双收,可见短视频巨头布局房产业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在现有中介机构占据市场主导的大环境下,其还需开辟不同的增值业务。据灼识咨询报告,2021年中国居住行业中前五名公司的总交易额占比约为14.6%,其中贝壳以9.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而幸福里、理想家作为中介行业的新手,想要顺风顺水地切入线下交易市场虽非易事,但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短视频巨头能够凭借流量优势,为其布局中介业务添加筹码。在中介业务的宣发推广力度上,字节跳动通过聚合今日头条、幸福里、抖音、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等资源,已对“幸福号”做出了全方位地推广,以此邀请更多房产垂直领域的创作者入驻,这极大地丰富了中介业务的参与者,也使其品牌活跃度增强了不少。

    另一方面,短视频巨头试图寻找除房屋中介业务之外的新增长点。如上,线下中介业务竞争对手强大,短视频巨头曲线自救,寻求新发力点;前不久,幸福里上线了装修服务平台“住小帮”、自营装修品牌“住好家”;快手理想家负责人纪新军也表示,“快手的初衷旨在打造线上挑选家、定制家和装饰家的一站式服务。”可见“房”这个场景里所涉及的多个环节促成“一站式”服务,或许才是短视频平台的更大图谋,而非只是房产中介这个单一环节的需要。

    正如快手理想家负责人纪新军所言,包括建筑、建造、软装家居等,比单纯的固定房产可塑性更强,过去短视频平台通过卖家具、家电等,实际上就是在完成直播带货的转化,如果未来把装修材料等上游行业的货源搞定,家装市场或将作为更大的风口,为短视频巨头拓展出一个新的业务板块。

    四、绕不开的现实难点 随着短视频巨头纷纷从直播间走到中介行业,市场的各种声音也在纷至沓来。比如短视频巨头只是在寻求新业务、新发展模式的增长点,还是要对标贝壳、链家等中介机构,是浅尝辄止还是要深耕本地生活?目前看来结果虽不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短视频巨头入手房产生意的愿景还存在很多现实难点。

    首先,短视频行业布局板块过多,对房产中介的流量变现尚存不确定性。目前,短视频行业布局的赛道已经涉及服装、日化、3C等诸多板块,但房产中介主要还是线下的生意,且该赛道已有成熟玩家,贝壳找房、安居客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另外,天猫好房、恒大房车宝等年轻的线上平台也不容小觑,短视频平台能否杀出一条路还很难说。

    其次,由短视频平台推出的“中介+一站式”的决策闭环还在试水期,对比贝壳、链家等成熟的房屋中介平台,短视频平台在中介业务领域的经验尚浅。众所周知,房产交易并不是简单的小商品交易,贝壳们不仅有较为成熟的房源信息,还有已成规模的售后服务体系;在这种前提下,短视频行业作为半路出家的新手,若想做出斐然的成绩,自然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或是成本,或是精力,总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后,短视频行业能否深入中介或房产生意的其他板块,也有待时间的检验。不容置疑的是,短视频行业通过房产生意拓宽业务范畴,更全面地探索流量变现在本地生活应用的范畴,是跳出直播带货、广告业务这个“舒适圈”的一次勇敢尝试,但面对房屋这种大宗商品和装修这个庞大的体系,其能否在线上实现突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话说回去,房产直播这件事无论是对房企还是短视频平台,甚至对当下的房产经济而言都能起到不小的正向作用。但其究竟能够做到多大,有什么样的预期和想法目前尚不确定,因此房产直播能否助力短视频平台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仍需结合其后续发展的状况来评断。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不必高估抖音图文

    设计动态 2022-10-24
    上线已经近一年的抖音图文,已经创下日浏览量超百亿的成绩,最终落定为一级入口。 在近日的2022年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公布了图文业务的最新进展,自去年底上线至今,抖音图文的创作者数量提升了10倍,每天都有超7成的活跃用户,单日阅读量已超100亿。 抖音也表示,

    抖音不断加码图文业务的背后,透露出了哪些信息?一方面,图文内容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再者,图文内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抖音内容生态的补充和完善。具体如何理解抖音图文的发展?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上线已经近一年的抖音图文,已经创下日浏览量超百亿的成绩,最终落定为一级入口。

    在近日的2022年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公布了图文业务的最新进展,自去年底上线至今,抖音图文的创作者数量提升了10倍,每天都有超7成的活跃用户,单日阅读量已超100亿。

    抖音也表示,图文将会成为平台未来重点聚焦的业务,从互动数据来看,这个决定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据飞瓜数据显示,抖音图文内容的收藏率是视频的 1.47 倍,互动率为视频的 1.32 倍。

    曾一度取代公众号图文成为新一代流量入口的抖音,如今调转枪头回归“图文时代”,背后恐怕是流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相较于被动投喂“流量”,图文功能赋予了用户更多的“主动权”,包括表达真实体验、商品商家推荐等。

    对于抖音来说,要跳出原有的流量池,在短视频流量见顶的背景下,从存量里面找增量,必然不能缺少用户的“主动表达”,但平台如何将在图文赛道上走出跟小红书、淘宝等不一样的“种草”之路,则恐怕还要从抖音自身的业务逻辑上找答案。

    一、“图文时代”二次降临? 在时代的流变面前,每一条河流的终点都可能是未知的。在短视频之前,也曾有一个媒介平台能达到抖音当前这样的流量,它就是2012年8月正式上线的公众号。直到2018年,短视频元年到来,才使这个热门很大一段时间的事物开始土崩瓦解。

    其实,在短视频出现之前,公众号的内容创作已经开始进入疲态,剑走偏锋的爆款文时有出现,但制造焦虑也成了原罪。另外,长段落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挑战用户的专注力。

    因此,短视频取代图文几乎以不可逆的趋势在发展。随着手机功能迭代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内容有了更好的载体和平台,同时,碎片化、娱乐性的短视频内容,也更能满足现代人高强度的工作生活状态。

    但近来,短视频的流量也开始迈入瓶颈。抖音DAU自2020年6月破6亿以来,到如今的7亿,增长速度明显较早期放缓。不仅抖音,QuestMobile公布数据显示, 短视频行业活跃用户量增速出现放缓,而用户时长却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抖音的内容形态已经悄然起了变化,不仅越来越多用户表示抖音倾向给自己推荐时长更长、内容更丰富的剧情类视频,当初被抖音取而代之的图文生态,也成为了抖音新的内容发展方向。

    早在去年10月,抖音就开始内测图文种草功能,面对小红书这一“种草标杆”,基本上所有互联网平台尝试“种草”,都会被认为是在复制小红书,但对抖音来说,其目标恐怕绝不仅是取代小红书那么简单。

    首先,抖音探索图文场景,能有效完善其内容生态,更重要的是要与短视频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内容生态,构建直播+短视频+图文的全链路。但是,既然消费者更容易被“短平快”的视频内容所吸引,抖音又为何需要补充图文内容?

    一方面,相较于视频内容来说,图文内容的进入门槛更低,可以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进入,快速丰富抖音不同场景的内容生态,帮助抖音发力诸如本地生活等其它板块,增加变现模式。

    另一方面,对部分场景来说,比如穿搭、美食、图文等,图文确实更有展示优势。以美食内容为例,视频内容由于需要配合BGM节奏卡点,可能存在节奏太快或不方便截图的麻烦,而图文内容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抖音界面也相应地作出了调整,比如收藏被安装到了评论的下方,更方便消费者将种草作为笔记,可以快速找回并反复观看。

    其次, 图文内容能够提高电商的复购率,同时降低退货率。

    通常来说,抖音用户看视频是为了消磨时间,虽然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为他们推荐能够激发起购买欲的商品,但如果不是有一定的场景顺延,用户的注意力其实很难突然转向购物,这种突然的转场甚至会激起用户的抵触情绪,因此,短视频虽然能留住客户,却很难转化客户。

    即便用户最终成交,但可能也是一时的冲动消费,数据显示,通过视频内容触发购物的消费者,其冲动消费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退货率也比通过图文进入的用户高了6倍。

    虽然,抖音不缺流量,但并不代表平台不缺能够转化至电商并达成交易的流量。因此,抖音需要更高质量的内容,而图文就是这样的内容。

    相较于短视频,图文则更适宜于记录有一定深度和更高信息密度的内容,因此,图文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深度思考。当用户想清楚才下单,其退货率自然会降低,日后的复购率也会有所提升。对商家来说,真正要赚钱主要还是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

    可以说,抖音平台的真正目标是成长为一个超级APP,而加入图文内容不过是其“丰富内容”的其中一次尝试,除了图文内容以外,抖音近期还尝试加入小说阅读、本地生活等功能。

    因此,与其说抖音在复制小红书,不如说抖音在试图搭建一个无需依赖算法分化也能自己创造流量,一个更具备生活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平台,而成就这样一个APP的前提,则是得让用户学会在抖音“生活”,而“生活”的前提则是需要有社区氛围。

    要让抖音能像微信一样,让用户每天的工作、娱乐、本地生活都聚焦在此,种草无疑是当前最接近年轻人生活文化的一块内容,同时也是距离平台最近的一个板块。

    当平台的内容维度逐渐丰富以后,优质的社区氛围和用户忠诚度就能成为平台的壁垒,同时塑造出一个新的消费型社区。

    二、“种草”是否是全域兴趣电商的解药? 对所有电商平台而言,图文种草就像是“导购”,通过种草、心得、测评等优质内容,电商平台就可以打通内容和交易之间的种草到拔草闭环,而这也是小红书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其它互联网平台试图补全的板块。

    这也是近年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发力“种草”的原因,比如淘宝的“逛逛”,美团的“珍箱”,快手的“好物快种草”,知乎的“好物推荐”等,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三类平台,包括电商平台(淘宝、京东等)、内容平台(抖音、快手等)以及原生种草平台(小红书、蘑菇街等)。

    虽然目标一致,但对不同类型的平台来说,发力“种草”也有各自的考量和难点。先说说电商平台,作为流量 “消耗”平台,电商平台最为迫切需要的,是提升流量的自造能力与用户黏性,如何圈住用户、霸占用户时间成为了它们思考的重点。

    而“种草”则是缓解焦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以淘宝为例,大部分消费者是带着目的进入平台,主动搜索完成购物,要帮助平台增加新的流量,就要这部分消费者抛弃既有目的,像“逛逛”一样,在不确定的浏览中产生确定的购物需求,这便需要通过“种草”来增强用户黏性和停留时间。

    相较于内容平台,电商平台“种草”有着丰富的产品池和交易基础等优势,从种草到拔草的链路最短,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平台内流量-电商的转化。

    但内容质量仍是一大挑战, 从算法逻辑来看,电商平台算法的逻辑是促进交易的分发机制,这将导致其种草社区的推荐内容是对购买习惯、相应节点的预判,这便很难让用户产生意料之外的购物冲动。

    此前,抖音也曾尝试将图文和算法都剥离出来,在站外打造了以电商为主要基因的抖音盒子APP,结果也不甚理想。

    抖音原来的流量是粗放的大众流量,筛选出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再进入到抖音盒子后,抖音原本的流量池优势也就跟着消失了。平台一旦希望挖掘更多擅长搜索消费的用户,就有可能丢掉那些原来不主动寻找产品的兴趣用户。

    而内容平台以抖音为例,正如上文所言, 缺的不是流量,但流量如何才能完成“种草-拔草”的闭环,将决定了平台能否找到除广告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基于算法逻辑的不同,单纯复制小红书这类种草平台的模式,往往也难以奏效。抖音以中心化算法分发为主要逻辑,实现内容的精准推荐匹配。相较之下,小红书则是以网状为主的流量分发机制,更多是基于场景来撮合交易。

    “人”毕竟不同于机器,因此小红书的社区氛围也会更为热络。抖音曾推出新种草APP,试图用流量来进行种草推荐,但最终也证明了,算法优先的模式难以复制出种草社区的氛围。

    其它平台试图“种草”,是各有各的难点,但对小红书等原生种草平台来说,尽管在内容上已有成熟的社区氛围,但由于缺乏“交易信任”这一基因,平台也难以打通“种草-拔草”的闭环。

    因此, 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竞争,并非简单比拼谁能做好“种草”,而是谁能率先打通平台内部“种购一体”的闭环。

    目前来看,一直强调兴趣电商的抖音,或更有机会先跑起来,全域兴趣电商的优势,主要在于平台在匹配需求、激发需求和释放需求的效能上更具一体化特征,所促成的不只是用户兴趣购物,也能够极大地满足用户主动购物需求,有助于释放更多消费潜能。

    而抖音图文功能也试图加入更多“个人特色”。一方面,抖音选择“让视频归视频,让图文归图文”。

    抖音创作者负责人孙雨萌曾表示,抖音早期曾试图以视频化的方式,推动图文创作者生产适合抖音分发的内容题材,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不仅没有催生富有特色的视频内容,反而丧失了图文题材的天然优势。

    在最新的测试中,抖音向图文兴趣用户首页内测了“探索”一级入口,以更适合用户阅读的双列瀑布信息流方式向用户展示图文,跟抖音短视频的观看模式有所区别。

    同时,抖音也在为原有的视频用户设置“缓冲带”,抖音图文配有BGM,图片可自动划转,这两个功能都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自行设置,但更近似于视频的观看模式,对忠实的视频用户来说会更为友好。

    另一方面,相较于电商平台、原生种草平台,抖音图文的内容更为多元化,在休闲娱乐、餐饮等多方面都有平均涉猎,以生活服务为核心能方便平台与更多不同生态伙伴达成合作,最终为平台带来更大的价值。

    三、“图文”并非创作的终点 抖音从短视频出发,却朝着图文等板块杀了一个“回马枪”。但抖音副总裁支颖却表示,“抖音不是短视频、不是直播,也不是图文。任何一种内容体裁都不能概括抖音。”

    支颖认为,抖音要做的,是服务不同的人,服务不同创作者和用户的需求,这才是平台的核心。这么看来, 图文并非是抖音的终点,相反,图文开启了抖音“服务”的新开端,且将要迎来新的挑战。

    首先,是图文功能的热度能否离开流量的加持,这是抖音后续能否打造社区氛围的关键。回顾字节此前的尝试,也有诸如悟空问答这样的案例,依靠前期的流量扶持和补贴红利,吸引了大批内容创作者加入,但最终还是因为缺乏社区氛围而难以坚持下去。

    这一次抖音要如何破局?缩短变现链路和平台自己培养创作者将是关键,“图文伙伴计划”正是希望通过降低内容门槛,吸引更多元的内容创作者加入。

    此外,抖音近年也在不断完善平台的“变现武器”,通过巨量星图为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今年,巨量星图更推出达人成长体系,从“出发-探索-收获”三个阶段来落地达人的成长扶持体系,加速创作者全生命周期成长。

    当然,图文的热度在未来可能会下降,但抖音图文的流量是依托于整个抖音生态,图文对平台来说是流量的加持,是不是分走流量,从这点来看,图文的热度不仅是平台分发的,也是短视频、直播等其它内容创作者所共同给予的。

    其次,完善内容生态之后的抖音,还能创造多少个闭环。在此之前,抖音已经搭建了“内容创作者-MCN-商家”之间的第一重闭环;而加入图文功能,则意在完成通过“种草”引流至电商领域的第二重闭环。

    但事实上,除了电商之外,抖音还曾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尝试。比如2019年抖音曾推出“抖音民宿季”对OTA业务进行了探索;2021年,抖音上线学习频道,并单独开辟了知识类视频内容页面;当然,本地生活和社区业务更是近来抖音的重心之一。

    要不断打通这些领域的闭环,光依靠补全内容生态恐怕并不足够,抖音需要思考的是,除了流量之外,还能助力以上不同领域的商家在平台得到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线下商家的核心诉求是让顾客成为自己的店铺会员,再通过会员积分体系等吸引顾客复购;餐饮、OTA商家也会有团购业务、点餐买票等经营诉求。

    目前来看,这些变现环节对抖音来说,仍处于摸索环节,但完善内容生态必定是第一步,当品牌在抖音内部生态中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声量,溢出的声量才有机会流向私域,乃至线下渠道和商家的销售平台矩阵,再结合抖音支付、抖音小程序等功能模块,抖音迈向超级APP的路径就非常清晰了。

    图文虽然不是新事物,但“直播+短视频+图文”这一生态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三者将能形成互补互动,比如通过图文为短视频引流,通过短视频带动直播,三者的联合不仅提高粉丝黏性,也加深了垂类内容的进一步沉淀,促成长尾流量的转化。未来,持续完善内容生态的抖音,也将能释放更大的长期战略价值。

    作者:楷楷,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财经新知(ID:caijingxinzhi),深度财经观察,记录中国新经济力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财经新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个双11, 快递们在新战场上拉开较量

    设计动态 2022-10-24
    双11临近,快递旺季将至。 而在旺季来临前夕,快递行业有一场新竞赛值得关注——保价。 快递保价是一种加收费用的邮递业务。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寄递贵重物品时,会在快递小哥的建议下“买个安心”。然而,遇到事故需要赔付时,这一份安心往往不让人省心。 前段时间,高额快递

    今年的双11大促又要到来了,在双11临近前夕,电商平台们都严阵以待,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也在发力准备中,比如不少平台就升级了保价服务,开始在服务上拉开较量。那么,快递保价服务会成为快递企业的新战场吗?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双11临近,快递旺季将至。

    而在旺季来临前夕,快递行业有一场新竞赛值得关注——保价。

    快递保价是一种加收费用的邮递业务。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寄递贵重物品时,会在快递小哥的建议下“买个安心”。然而,遇到事故需要赔付时,这一份安心往往不让人省心。

    前段时间,高额快递保价却低额理赔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如寄丢黄金只赔2000、运坏1.8万的手办只赔500等。快递保价再次陷入舆论风波的中心。

    从早年的“按斤赔付”,到如今低价赔付频现,围绕快递保价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快递保价服务的标准也始终不统一。

    舆论争议下,京东快递率先推出“全额保”,从9月29日起将对丢失的保价快件全额赔付。而在近期接二连三因为保价登上热搜的顺丰也终于坐不住,在9月28日宣布即将上线“定损无忧、时效无忧、赔付无忧的顺丰保价服务2.0版本”。

    快递行业向来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新趋势是,快递行业正从存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走向服务竞争。 其他快递企业会否也推出针对保价的升级服务?快递保价会成为快递企业竞争的新战场吗?

    一、保价费用相差大 保价条款,实际上有着悠久的传统。1924年订就的关于提单法律规定的第一部国际公约《海牙规则》中就有“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从海洋运输衍生而来,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已经广泛适用于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领域,成为货运行业的惯例。

    在快递行业,最开始,快递公司一般用运费作为赔偿参照,对受损或丢失的商品进行赔偿。按照2008年出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未保价的货物以三倍邮费作为赔偿限额规定。因此,也出现了大量贵重物品“按斤赔”的情况。

    这种背景下,快递公司们开始推出保价服务,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而2013年正式施行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也将“最高三倍”的规定认定为无效条款,但并未规定保价的具体标准。

    由此,各家快递企业对于保价的规定和标准也并不一致。

    举例来说,顺丰对于内地互寄商品,物品声明价值在1-500元的,保价费用为1元,501-1000的,保价2元,千元以上按照千分之五收取;玻璃、陶瓷等易碎品保价则为普通商品的2倍。

    中通对于1000元以内的物品收取1元保费,1000-2000元的物品收取2元保价费,2000-10000元的收取千分之三保费,再之上的收取千分之五保费。德邦对于2000元以下的物流货物,基础保价费已算在单价中,无需额外收费;2千元以上的则按照千分之六收取。

    而韵达的保价费率最高,为包裹申报价值的3%。申通保费最低,为物品申报价值的2‰。如果是200元的物品,韵达保费需6元,申通仅需0.4元的保费,相差15倍。

    而对于未保价的货物,圆通速递提示最高赔付300元,韵达表示最多赔付3倍运费,顺丰速运则提示,未保价物品最高赔付7倍运费。

    在赔付方面,按照《邮政法》规定,对于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部分损毁或内件短缺的,按照比例对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二、保价争议频现 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快递公司对于损毁商品的赔付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当前保价屡屡引发争议的问题所在。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邮政业用户申诉情况,今年2月,邮政服务申诉的主要问题是邮件延误、投递服务以及邮件丢失短少。其中邮件丢失短少占到申诉总量的21.3%,而“企业未按照规定赔偿”是投诉的重点所在。

    一般来说,消费者要在理赔时提供有效的价值证明,比如发票、合同、出厂价格、购物小票等,但消费者经常无法提供,再加上部分商品已经经过使用损耗,或者是个人制作,或有特别意义,价值更难判定。这也是当保价合同纠纷诉诸法庭时,双方辩论重点所在。

    保价毕竟不是保险。在法律意义上,快递保价是一种用于货物运输情境下的增值服务。在保价理赔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企业和消费者各执一词,矛盾难以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保价系统下,有些漏洞也应该提前预想。若保价赔付额始终较低,则快递公司在高额利润下,或许会将客户的物品据为己有,再以低价赔偿给客户,以达一本万利之举。

    若保价赔付额过高或赔付过程不严格,则“骗保”乱象又难以遏制。在裁判文书网上,也能轻松找到大量案例。如2021年,安徽男子余某通过快递公司寄送一个汽车大灯,保价4000元。而在收到货物后,又以物品损坏为由索赔4000元。

    快递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发现该男子已多次以同样理由索赔,随即报警。警察在调查后发现,余某是先自行购买有细微损坏的大灯,再把“锅”推给快递公司。余某因涉诈骗罪被刑拘。

    此外,智能快递柜在全国推广后,也成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工具。如有犯罪分子在快递柜签收后,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已损坏物品放在隐蔽处调换,从而实现骗保。

    在2021年,我国快递行业就已经步入“千亿件时代”,今年业务量有望再创新高。假设只有10%的物品保价,每件保价最低的1元,快递保价市场也达到了百亿的规模。

    百亿市场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则,矛盾频现,而快递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显然不是长久之道。

    三、快递竞争新战场? 从法律法规完善的角度来看,今年广州市消委会在“315”通报会上曾表示,针对消费者对快件丢失、损毁、调包、破损、漏件(少件)难以举证的问题,建议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举证责任倒置,具体来看,是指由快递企业对快件签收前的完好状态进行举证,减轻消费者负担,倒逼企业对快件的妥善运输和保管义务更加重视。但这一建议显然也会加重行业的负担,毕竟快递企业在未开箱的情况下难以确认物品完好,若每件保价商品都要当面签收,也并不现实。

    争论还在持续,在规则尚未统一时,来自快递行业内部的一些创新和探索或许能够提供新思路。

    9月20日,京东快递推出了全新保价服务“全额保”。京东称,在个人快递场景下,京东会对破损物品在保价范围内进行足额赔偿,通过专人专线优先处理,并且24小时极速到账。

    该服务已于9月29日上线。消费者在小程序下单时,就可以进行保价勾选。据悉,京东快递此举是针对消费者在寄件过程中理赔金额不足、理赔时间过长等共性问题,从而推出的差异化增值服务。

    不过,对于行业观察者来说,京东快递此举也是对近期频现保价争议的顺丰速递“倒油”。

    顺丰速递显然不甘示弱。在京东快递“全额保”上线前夕,宣布推出“定损无忧、时效无忧、赔付无忧”的顺丰保价服务2.0版本,将重点围绕保价展示、理赔规则以及理赔时效,针对性地做出优化升级。

    顺丰和京东物流是当前国内快递行业内营收排名前二的公司,两家企业显然也将快递保价作为了竞争的新战场。

    至于“三通一达”会否在未来推出升级版的保价服务,目前还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12月11日,当年的“双12”之前,菜鸟裹裹就宣布正式上线“放心寄、丢必赔”服务。对于使用菜鸟裹裹在淘宝、闲鱼等平台上进行退货、寄件时,即使未保价,也可以全赔,且退货免举证,24小时到账;非电商寄件时,也可以千元内“放心寄”。

    当时,菜鸟裹裹对包裹丢失破损问题的100%赔付承诺是业内首次。不过,从后续实践来看,消费者对此并完全不买账。

    黑猫投诉上有多起关于菜鸟裹裹保价的投诉。2021年11月,有消费者称,自己使用菜鸟裹裹在淘宝上退货,快递失误导致货品损坏,但菜鸟只愿意赔付原价的20%。该投诉者认为,“丢损必赔就是一句口号”;2022年7月,也有消费者称菜鸟裹裹“虚假宣传,免费保价形同虚设,货物损坏不赔偿”。

    由此可见,承诺归承诺,在保价有明确统一的监管要求之前,操作上还有很大的变动空间。

    不过,保价目前终究还只是一项增值服务,虽有服务优劣之分,但所占企业营收份额有限,短期内也无法撼动快递行业的竞争格局。

    对于快递行业来说,今天最主要的新兴战场,还是在电商。在极兔快递凭借拼多多异军突起后,各家快递企业正努力抢占抖音、快手等新兴电商市场。

    近期,京东物流在近期宣布已经接入抖音电商“音需达”服务,为抖音电商用户提供送货上门等配送服务。顺丰、中通、圆通、韵达也陆续宣布接入抖音电商试点的这一送货上门服务“音需达”。

    东方甄选则在此前宣布与顺丰控股、京东物流达成紧密合作关系,为自营产品提供物流服务保障。抖音“山货上头条”助农项目也宣布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签署合作协议。

    而要抢下直播电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愈发凸显,尤其是面对抖音、快手等下沉市场,就需要快递企业加强末端服务,铺设更多网点。

    战场又绕回到了“服务”。 从最近几家快递企业的动态中也能看出,“三通一达”正加速升级末端服务。中通推出喜兔快递超市,申通快递推动网点自建驿站,韵达则正加快构筑网点、韵达快递超市、共配门店等多元网络。

    从早期价格战,到份额争夺战,再到如今保价及护卫“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战,快递这一充分竞争的市场下,硝烟其实从未停止。

    原文标题:这个双11, 快递们在新战场卷死

    作者:费尔南多;编辑:木鱼;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lsWfc__x6Q-Phi3_qZLA

    本文由 @壹览商业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