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微信连出新招,音频生意又到春天了?
设计动态 2023-05-04最近发现,这个春天,音频赛道又重新迎来了热闹的景象,一线大厂新动作不断。 喜马拉雅423听书节落幕,听书纸书销量增长214%;后续又宣布和理想汽车合作,实现《流浪地球》等三部全景声有声剧车载首发。 4月更新的微信iOS 8.0.36版本,也正式加码音频功能,消音频生意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从目前来看,音频赛道依旧有着它的发展前景,大厂们在这个春天也动作不断。那么,有哪些因素助推了音频生意在当下的热度增长?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更有韧劲与生命力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最近发现,这个春天,音频赛道又重新迎来了热闹的景象,一线大厂新动作不断。
喜马拉雅 423听书节落幕,听书纸书销量增长214%;后续又宣布和理想汽车合作,实现《流浪地球》等三部全景声有声剧车载首发。
4月更新的 微信 iOS 8.0.36版本,也正式加码音频功能,消息称这是“微信内部极为重视的项目”。
3月, 知乎 也全新上线“盐言故事”App,提供专门的故事内容阅读服务,支持听书模式。
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音频赛道“很美好,但难赚钱”。
不过,大厂们的频繁动作似乎表明他们对音频的再次青睐,这难免引人注目。互联网行业刚刚回暖,音频生意,能迎来新的春天么?
一、大厂为什么还在做“知识付费”?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知识生意的做法,确实不一样了。
音频平台的商业化价值被挑战,往往源于对“知识付费”故事的质疑。得到APP的上市折戟,果壳创始人姬十三打造的“在行”平台始终不温不火……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 最初的风口期后,知识付费1.0不再是个性感的生意。
不过,知识付费走到今天,内涵其实发生了不少变化。去年以来,数据开始让人重新看到知识生意的潜力。
喜马拉雅的“听书”业务持续发展:2022年听书用户数同比增长12%,用户付费专辑数增长24%,如《蒋勋细说红楼梦》上线四个月播放量达3.3亿。本次423听书节,听书还带动纸书销量增长2倍多。
知乎也真的开始靠“知识”赚钱了。2022年Q4亏损收窄,付费会员和职业教育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92.8%和281.1%。尝到甜头的知乎,今年3月进一步推出支持听书模式的“盐言故事”App。
越来越多案例揭示出:用户的内容付费意愿在提升。 知识付费1.0的问题,更多源于“第一批内容产品”并非刚需(如大量的思维类、科普类、兴趣类课程)。
知识经济本身仍有不少新空间,只是开始转向需求更具普遍性的内容方向。
以“看书听书”为例,过去总有“中国人不爱阅读”的说法,但真相并非如此。
甚至可以说,与“刷手机毁掉看书习惯”这一刻板印象相反,在移动互联网之下,中国人反而真正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把看书,只狭隘地定义为“读纸质书籍”的话。
移动互联网不仅塑造了短视频等全新娱乐形式,也对“知识”市场带来两个巨大的改变。
其一,是“书”的内涵不断延展。 从狭义的出版物,到电子书、网文小说、有声书、有声剧……以及多种多样的播客讲书、线上课、知识解读等等,书的形态随着用户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二,看书听书真正成为全民性的内容消费,消费场景和潜力正前所未有地拓宽。
技术的加持也在提升“书”的品质。例如,今天喜马拉雅和理想汽车达成合作,全景声有声剧首次上线车载市场。
空间音频技术的革新,让车主能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内容消费体验,同样可以助力音频和汽车市场的智能升级。
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喜马拉雅用户人均听书量达到8.8本,远高于2022年国民纸质图书4.78本的阅读量(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微信读书用户阅读总时长同样超过1800万小时。
这并不难理解:更便捷的媒介,必然带来知识的进一步普及。
尼尔·波兹曼曾在其名著《童年的消逝》中指出,纸质书的普及让儿童有了专属读物,儿童不再被认为是“尚未健全的大人”,“童年”的概念才真正产生。而电视媒介占据客厅后,又让儿童和成人“平等”地面对海量信息,输入同样的话语体系,导致“童年的消逝”。
移动互联网走的仍是这条“必然”之路,只是迈出了比以往更大的步伐。便捷的移动媒介、音频的陪伴式特征,让喜马拉雅等平台有机会大幅降低“书”的消费门槛。
我们看到,“书”的消费场景和版权价值在快速拓展。 “看书”已从时间独占性行为,变为“伴随性”行为。
可以预见,未来每个精品版权背后,或许都有丰富的消费形式和场景,车载、跑步、喝茶、露营、游戏等都有机会成为音频这门生意新的“掘金场”,让看书听书真正成为全民性的消费。这才是支撑“知识生意”潜力的底层逻辑。
应该说,整个音频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对比短视频平台的动辄七八亿的月活数据(Quest Mobile:截至202206,视频号月活8.2亿,抖音6.8亿),知识领域一哥喜马拉雅目前月活用户为2.82亿。
其最大挑战则在于平台的知识内容是否够精品,是否真的符合用户需要。关于这点咱们最后再聊。
二、播客的商业价值,独特在哪? 这两年,更多大厂体现出对音频“慢生意”的兴趣。
除了持续布局“听书”(如腾讯音乐推出酷我畅听,收购懒人听书),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播客的新故事”。近期关于微信加码音频的新闻,都指出微信下一步将重点关注播客。
深瞳商业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平台在刻意拓宽“播客”的内涵 。
网易云音乐给音频开辟专门的一级页面,干脆就命名为“播客”。今年,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则在创作者大会上表示,“播客不等于小众,也不一定是音频,播客是一切语言类原创内容。喜马拉雅远远不只是听书,播客型主播有非常大的空间和机会。”
播客内涵的拓展,无疑体现出更大的期望。
从创作者层面 ,播客不再是播主的独角戏,创作从“精英化”进入“平民化”的阶段,有一个手机就能做播客。
从受众层面 ,播客也真正迎来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机会。因为播客要想做大,必须突破自我,拥抱更大的话题、更广的人群。
因此,当喜马拉雅等内容丰富的大平台加码发力,确实有机会和品牌方一起,让播客的增长进入正向循环的快车道。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播客的商业化变现空间如何?
音频广告的短板客观存在,它毕竟不能像视频、图文这么吸引“眼球”。不过,中文互联网走到今天,却“鬼使神差”地让播客具备了一项稀缺属性:独特的IP品牌价值。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公众号常被拿来和头条号、短视频进行对比,被认为是“品牌”和“流量”的不同代表。
公众号被认为是“自己的店”,店主和顾客有较强的情感连接;基于推荐算法的平台,账号则被认为是“广场上的小摊”,没有品牌价值。
但今天,不仅是公众号越来越“头条化”,算法统治世界;舆论场的撕裂也成为严重的问题。
大量互联网平台,都像一个众声喧哗的广场,撕裂的情绪很难讨品牌方的喜欢,也天然隔绝了一批不热衷争论的创作者。
在这种背景下,播客反而成为了稀缺的“品牌店”:播主和用户之间有更强的黏性和信任,讨论氛围也更加友好。
用户对一个视频的耐心只有10秒,但对于播客的耐心也许会有10分钟甚至更长,这也给了品牌主讲故事创造了更大可能性。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理解这两年的一个“小趋势”:更多广告方开始投放播客。一方面是大品牌投放播客内容,例如凯迪拉克在喜马拉雅上通过播客《温柔人类》《fit4life》,去传递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是品牌甚至开始自己下场做播客了,天猫国际青年实验室就和JustPod联合出品了《有点东西》播客。
基于播客的情感黏性,理论上硬广模式也有不少空间。不妨回想下,十几年前的一些广播节目,全程都在卖东西,但听众仍然乐此不疲听节目中的“故事”。
这当然是久远的案例,今天播客的内容调性与当初广播时代也有很大不同,但这足以说明这种内容形态的独特价值。
只不过,相关的商业化实践尚未成熟,仍需时间验证。
三、结语 音频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如果按照十年前移动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机会来看,音频相比短视频等,并非资本第一顺位的偏好。
但今天的存量时代,比拼重点转向“韧性”,而知识经济的全民性消费机会,播客独特的社区氛围,以及版权内容的持续积累,都为音频生意的持续性提供了足够支撑。
这里必须补充强调一点:音频生意,很大程度上是版权生意。 由于中国互联网最初的大量内容都是免费、盗版模式,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容版权的基础意义。
但无论是前些年音乐独家版权大战,还是去年以来长、短视频平台频繁的版权签约,都让更多人看到了版权价值的逐渐提升。
换句话说,过去被质疑版权成本居高不下的音频平台们,未来会更多受益于曾经的版权积累。
此前十年未盈利的喜马拉雅,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招股书显示2021年其移动端用户付费率增至12.9%。这不只是单平台的利好,某种程度代表的是用户对音频版权价值的认可。
对平台而言,接下来重要的挑战在于:平台的版权内容,是否最具长期潜力。
相较来看,对比新闻资讯、话题评论类内容,文化或故事向的精品内容具有更为长期的版权价值。
“乐视靠十年前的《甄嬛传》版权养活”的段子,某种程度也是行业的真实现状。不管《谢涛讲三国》《蒋勋说红楼梦》这样的文化作品,还是《甄嬛传》《哈利波特》等故事IP,都是多年前的经典,都仍然是今天的顶流。
但好内容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我想,精细化运营是不会错的答案之一。
喜马拉雅的两组数据一定程度也印证了这点:近两年平台内精品授权的有声专辑数增长了130%,相应,有声图书的用户收听日活也增长了84.4%。
从这个维度来看,就更能理解一线平台为什么要通过“423听书节”这样的策划,以及盐言故事这样的专门APP,去集中挖掘打造IP、并绑定故事创作者。
毕竟,音频的春天虽然来了,但手里握着的种子,才是交换未来果实最重要的筹码。
作者:楚青舟
来源公众号:深瞳商业(ID:DEEP-FOCUS)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瞳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天涯“沦落”,Web 3.0的世界不懂BBS
设计动态 2023-05-04近日,天涯社区疑似关停的消息冲上热搜,其网站和客户端被发现已无法打开。此前4月1日天涯社区曾发布公告,称“近期将进行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期间平台无法访问,请大家耐心等待”,而四月即将结束了,天涯的官方站点却处于“瘫痪”状态。 25日晚,前天涯社区执行总编宋铮曾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用户发现天涯社区的网站和客户端已经无法打开,一时之间,有关天涯社区疑似关停的消息也在网络平台上流传与讨论开来。那么,BBS社区终究要走向落幕吗?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意着天涯社区?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近日,天涯社区疑似关停的消息冲上热搜,其网站和客户端被发现已无法打开。此前4月1日天涯社区曾发布公告,称“近期将进行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期间平台无法访问,请大家耐心等待”,而四月即将结束了,天涯的官方站点却处于“瘫痪”状态。
25日晚,前天涯社区执行总编宋铮曾在微博透露,“天涯没死,只是全身瘫痪。IDC欠费,服务器被停了。因为打官司,域名也被法院冻结了。”
36氪报道也反应了这一情况:知情人士透露,天涯社区已拖欠海南电信十几年的服务器费用,金额高达一千万多万;后因无力支付,天涯社区将网站数据打包下载后,把其余的资产转卖给了海南电信。目前,天涯社区仅剩20多名员工。
但“天涯社区”在其官方微博的评论区内依然留下了“悬念”:“咱主打的就是陪伴。说一句暴露年龄的话:我会回来的……”而随着BBS黄金时代早已宣告结束, 逝去的天涯社区真的还能再回来吗?
一、曾经辉煌的“精神家园” 1999年,电脑尚未普及,互联网具有很高的“门槛”。天涯社区一经问世,就成为文人墨客、各业人才的聚集地,也成为70后、80后网民上网冲浪的根据地。它不仅完成了对这两代人的互联网启蒙,更产出了大批意见领袖,捧红了当年明月、芙蓉姐姐和奶茶妹妹等初代网红。
以“全球华人网上家园”为愿景,天涯社区开放了包括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新闻、电脑、文学、情感等在内的栏目供网友交流,大量原创内容形成了独具天涯特色的网民文化,受到国内网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推崇。
天涯社区诞生不久,宁财神就在天涯杂谈板块发表了一篇名为《天涯这个烂地方》的文章,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天涯社区的喜爱。同时期,一大批分享欲旺盛的知识分子,在天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进入21世纪后,慕容雪村、十年砍柴的作品《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闲看水浒》在天涯社区连载后,迅速赢得大批网友追捧,《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现象级网络文学作品也在天涯走出。
时至今日,依然有网友怀念在天涯社区追更《滚蛋吧,肿瘤君》等作品的光阴,提及“灌水”“扫楼”这些“专属网络名词”仍无比唏嘘。
如果知乎是高质量内容社区的代名词,那天涯则可称为知乎的“前辈”——巅峰时期的天涯社区,坐拥超高忠诚度、高质量的用户群,曾登上互联网实验室的全球500强榜单,注册用户超过1.3亿,月覆盖用户超过2.5亿,在PC互联网时代一度风光无限。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4年12月,天涯社区曾被评为“中国10大最具投资价值BBS社区”榜首,凭着巨大影响力,天涯还喊出了“全民话题,天涯制造”的口号。而这样的口号绝非狂言,天涯社区曾引领发酵方韩大战等社会热点事件,国内外众多热门事件都是在那里发酵而成。
可以说,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前10年,天涯、猫扑、贴吧等泛社交性、综合性网络社区论坛相继崛起,共同铸就了BBS的黄金时代。
但BBS的辉煌,似乎注定要定格在web1.0。
二、BBS社区注定“陨灭”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了,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2009年BBS论坛使用率出现下降;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铺开,“双微”的崛起直接将BBS社区打到无还手之力。
2010年伊始,微博用户呈“井喷式”增长,开设微博的人既有草根网民,也有演艺明星、媒体记者、政府官员、代表委员、企业老板、专家学者,以及各类组织机构。“李刚”“郭美美”等一众社会事件开始从微博发酵,“刘翔退赛”“王宝强离婚”等娱乐事件也无一不是从微博传出消息。
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了。在之后的六年里,微信公众号平台共孵化出大大小小2000万个公号,不仅有人民日报、36氪、哈佛商业评论、南方周末等媒体常年保持高影响力,还诞生了一众受用户喜爱的高质量内容账号。
要说百度贴吧、新浪博客、校内等BBS平台的出现,对天涯社区有一定的影响;那“双微”的强势上位,则直接导致了天涯社区的“下坠”。2015年8月,天涯社区成功登陆新三板,但挂牌首日即出现了“0”成交;2013-2016年,天涯社区总计亏掉近亿元。
2017年3月,华夏幸福以2200万元非公开认购天涯100万股,占股超1%,估值为22亿,但正如36氪评价,“此时的微信的估值已经超过8000亿,行走了17年的‘天涯’估值竟不及微信的1%!”
随着社交媒体流量暴增,天涯社区的渗透率、MAU也在不断下滑。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显示,截止2019年一季度天涯社区的安装渗透率仅有0.2%,MAU不足70万,甚至不如同期百度贴吧的5.33%和4047万。
如资深媒体人佘宗明观点: 从百度贴吧、新浪博客、QQ空间、校内网等BBS平台出现,到微博、微信等强交互产品问世,再到抖音快手视频号兴起,人们的内容生产阵地与消费形势都在跃迁。 此过程中,天涯社区从头到尾都没找到可持续、能做大的商业飞轮,也一再失去商业变现机遇窗口。
“从互联网代际演化角度讲,天涯社区所站立的PC互联网时代早就结束了。在短视频与直播成为‘国民总时间’最强竞争者、Web3.0跟ChatGPT掀起热潮的当下,天涯社区的衰落只是必然——它的存在,除了呈现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发展历史的久远以及勾起70后80后怀旧的情结,已很难再找到更多支撑了。”
三、天涯路远,后会无期 失去支撑的天涯社区,在Z世代的世界中约等于籍籍无名。在「慢放」在脉脉发起的“你还记得天涯社区吗?”的话题中,近七成网友选择了“没有印象了”,对名噪一时的“天涯”来说,这样的结果多少流露出了一丝凄凉。
部分网友把天涯社区称为“时代的眼泪”,也有微博网友评论——“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人们都去玩抖音,这个时代没人再记得BBS了”。
也有许多人对“天涯”还带着许多不舍,感叹“中国互联网的青春没了”。“小猴子在大连跳伞”说”天涯别凉阿,愿意给天涯众筹”;“在柏林读书的小茄子”说“都一个月了天涯还是打不开,感觉有点遗憾,非常怀念以前在被子里看天涯小说和八卦的日子”。
“文方萍”也对天涯社区表达着怀念,“还记得各种天涯社区、问答、八卦、莲蓬鬼话……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而有网友则指出,天涯的“沦落”与信息爆炸时代中人们缺乏耐心有关。程序员“贝克在西雅图跳伞”表示, 当初天涯巅峰时期MAU能破亿,堪比现在的小红书,但现在各种娱乐短视频盛行,劣币驱逐良币。很多创作者离开自媒体圈子转行去做短视频,越来越少人能沉下心写出精品长贴了,网民的耐心也越来越少了。
对此,网友“chuxxfei”也说道,大家从看书退化到看博客,后来博客也嫌长,然后退化到看微博;再接着微博文字也懒得看,退化到看图片,图片不过瘾就看视频;之后长一点的视频也没耐心看完了,于是短视频App兴起,看短短十几秒,视觉、听觉冲击,脑袋一点也不想动了。
甚至于当AI时代来临,未来人们会不会短视频也不愿意看,更希望在获取一个信息或经验时,直接问ChatGPT呢?
“天涯,微博,头条,抖音短视频,小红书,脉脉,ChatGPT,AI……”老谭新媒体创始人“谭建新”在评论中逐一列举了这些有代表性的平台,感叹着互联网世界的变幻无常。“
信息获取渠道大爆炸,科技产物的后浪将前浪拍在沙滩上……这样的循环似乎很像《三体》中刘慈欣描写三体人的水滴摧毁宇宙舰队时,书中提及的那句话——
“毁灭你,与你何干?”
参考资料:
36氪丨天涯社区资产被打包出售,天涯社区仅剩20多名员工 北京日报丨昔日中文互联网社区巨头走向衰落 天涯终成“沦落人” 钛媒体丨天涯关停,和中国互联网的黄金年代说再见 钛媒体丨BBS不同命:天涯死得悲惨,铁血活得滋润 经济观察报丨天涯社区的衰落只是必然 作者:关键帧;编辑:Han
来源公众号:慢放(ID:manfangsd),保持好奇心,慢放一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慢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整顿旅游宰客,00后“特种兵”出手了
设计动态 2023-05-04严防死守,大概最能形容近两个月旅游业的状态。 前一阵子,淄博烧烤大火,引得四川、东北、重庆、江苏等纷纷请求出战。但很多一上来,就被本地人自己按住,“知道你很着急,但你先别出战。” 四川网友更甚,表示,“在四川吃一天的烧烤,被宰费用都够用一趟来回淄博了。” 这几在过去的五一假期,到处都是“人从众”,当然旅游宰客的现象也会有发生,但这届00后,谁也不愿做案板上的鱼肉。面对旅游宰客的现状,大学生们是如何整顿的?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分析吧。
严防死守,大概最能形容近两个月旅游业的状态。
前一阵子,淄博烧烤大火,引得四川、东北、重庆、江苏等纷纷请求出战。但很多一上来,就被本地人自己按住,“知道你很着急,但你先别出战。”
四川网友更甚,表示,“在四川吃一天的烧烤,被宰费用都够用一趟来回淄博了。”
这几天的五一“小长假”,到处都是“人从众”——数据显示,黄金周有2.4亿人在出游,相当于每7个人里就有一个在旅游。
人潮汹涌,当地人显然提醒不过来,各地争抢的游客们,又成了被趁火打劫的“羔羊”。
其中,大学生旅游特种兵也没能逃脱被宰,有预定的房间被酒店以装修为由强制退订,转头三倍价格重新挂出;有旅行小队7天游里“坐了5天牢”;也有被强制消费,不买不给出门的。
但这届00后,谁也不愿做案板上的鱼肉。
“出了问题,商家、平台相互踢皮球?那就挑拨离间,让他们内讧,我坐收渔利。” “平台态度强硬,我就法言法语,违反签合同义务、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故意欺诈消费者甩出来,看谁怂。” …… 是的,他们不仅精通各路投诉举报热线,而且随身常备《旅游法》,绝不受旅游的窝囊气,随时随地整顿“狂飙”的旅游业。
一、没有规则只有博弈,大学生整顿“酒店刺客” 忙碌了一天,子桦正准备上床休息,一阵电话铃声止住了她。
看到号码归属地是重庆,她猜对方是来谈酒店赔偿的问题。然而,接通电话之后,她却懵了。
“你就是那个投诉酒店还要给差评的大学生?” “退你一半房钱已经是照顾你了,别不识好歹。” “像你这种天天拿学生身份说事的我见多了,就是欠毒打。” 对方是子桦不认识的第三方人士,还上来就站在道德制高点,瞬间点燃了她憋了几天的火气。她觉也不睡了,站着跟对方喷了起来。
事情起因并不复杂。子桦想取消预定的五一出游酒店,但订单居然显示“不可取消”。这跟霸王条款有什么区别?她寻求协商,谁料一头撞进了“退款罗生门”里:
商家表示可以退,但平台要扣50%的违约金;平台称“商家不同意全额退款”,直接把她的取消申请打回来了。
子桦一盘算,自己提前半个月退房,还要白搭一周生活费。她不甘心,开始对平台“死缠烂打”,卖惨、投诉等手段轮番上阵,前后练废3个客服,也只把补偿金从32元谈到64元。
而酒店那边,则统统“已读不回”,她不得不祭出“差评”威胁,结果酒店没逼出面,第三方倒是跳出来了。
“一打二”变成“一打三”,就在子桦感觉胜利的希望渺茫时,转机突然出现了。
电话那边听到她投诉的是平台而非酒店后,语气马上变温和,教育她“不要随便给商家差评”后,表示违约金可以只扣30%。
这正中子桦下怀,她知道全额退款是妄想,态度强硬只是为了挽回更多损失。现在加上平台的赔偿能拿回80%,已经心满意足了。
而朱琳没那么好应付,尤其是看了民宿老板和第三方的聊天记录后,她更坚定了维权的决心。
据朱琳描述,自己订2晚民宿总共支付607元,实际到民宿老板手上的只有520元,第三方运营公司和平台抽走了房费的14%。
但费率并非固定的,老板不能确定自己每单能拿多少钱,甚至不知道“不可退订”一说,“他也不懂为什么第三方可以替老板定规则。”
此前朱琳也不信,她家里就是开民宿的,清楚退改都是可以商量的,因此虽然订房时看到了“不可取消”的条例,却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平台驳回她的退款申请,甚至关闭她的操作权限时,她才知道,这帮人玩真的。
朱琳辗转加上民宿微信,希望老板能出面解决问题,老板震惊之余,表示自己只能退520元,并且附上了收款纪录。
这让她很愤怒,自己白白被讹不说,有新房客预定她退的房,第三方和平台还能通过涨价再赚一笔。
带着勘破的内幕,朱琳走上维权路,诉求就是全额退款,不让奸商赚两道钱。然而和此前子桦的遭遇一样,平台再次用上“拖延大法”,换着不同人来跟朱琳扯皮,企图让她知难而退。
那段时间她恰好同时要实习和毕业答辩,频繁的维权不仅挤占时间,更拖垮了她的心情。
有一次她加班到晚上9点,正着急做完手上的活儿,好赶回校做PPT。平台突然打来电话,结果依然是毫无进展,压力山大的朱琳直接在单位就哭了起来。
芃芃一行人也很焦虑,她们被民宿以“小区里有人吸食违禁品无法营业”为由强制退订之后,订房成了问题。
身为法学生的芃芃不想认输,她注册了一个小号来“钓鱼执法”,确认原本定的民宿有房后,立马截图向平台发起申诉。
平台介入很快,但表示因为已退款,只能帮忙争取50元的补偿。芃芃不能接受,毕竟她现在要花3倍的价格,才能订同规格民宿。
她要求平台继续协商,并用商家违反签合同义务、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故意欺诈消费者等“法言法语”向客服证明,自己是“懂维权的”。
这一轮,平台表示可以“退一赔一”,也就是额外补偿350元房费。然而芃芃认为商家还是赚的,不能达到惩罚的目的,坚持要“退一赔三”。
彼时,她已通过平台拿到民宿老板强制退房的录音,可谓铁证在手,根本不怕事。因此她每隔1小时就给客服打一次电话催促对方落实,否则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客服被我烦得不想营业了。”芃芃说,最后平台先赔付了1050元给她。
从芃芃们的经历可以看出,旅游住宿之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出门在外的人,就好似行走的羔羊,一不留神就被宰。
因此当出租车司机跟莉莉说,有小姑娘乱订酒店被骗几千元时,她丝毫没怀疑,并且觉得司机报名平台旅游团省心又省钱的提议很合理。
然而就是这个决定,让她掉入了更深的套路里。
二、坐车2小时赏景5分钟,“小肥羊”被逼咬人 一走进旅行团安排的“四星级酒店”,莉莉就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散发着霉味儿的地毯、大红大紫的房间装修、摇摇欲坠的厕所门板,无处不彰显着酒店的破旧,并且酒店只占一栋大楼的一层,其他楼层也都是类似的“星级酒店”。
更离谱的是,她发现合同里“盛惠150元/晚”的酒店,网上预定其实只要115。
“合同仅供参考。”莉莉吐槽道,跟团游一切以实际发生为准。
人在西藏的小枫,也碰上了住宿货不对板的问题。原本旅行社拍着胸脯保证3人间,最后还是没房,她们要补600多差价再开一间。
小枫同意了,毕竟这是她们是第一次自己出远门旅游,去的还是地理环境特殊的西藏,跟团比自由行安全,并且她们对旅行社的骗术也早有耳闻,临时加价在意料之中。
然而她还是低估了旅行社的无耻程度。抵达拉萨后,小枫和伙伴们陆续出现了头疼、心跳加速、恶心想吐等高反症状。她们赶紧给后勤打电话,让把之前承诺赠送的制氧机送过来。
对方以第二天会去海拔较低的林芝为由拒绝了她们,随后就失联了。无可奈何的小枫们,只能用酒店的公共制氧机凑合过一晚。
第二天去林芝,高反症状确实缓解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许多景点都是“过而不入”,只能在大巴上遥遥望一眼;能真正走近的景点,导游却掐着表只给10分种左右的游览时间。
“真的是坐车2小时,赏景5分钟。”小枫说,更让她怨怼的是最后3天的行程——满满当当的“博物馆”,其实都是购物点,她们不是在购物,就是在去购物的路上。
小枫忍无可忍:“这哪是旅游,这分明是坐牢。”
行程还没结束,她就开始维权了——商店老板在卖力推销,导游在旁边看热闹,而小枫就伫在他们旁边,疯狂打电话投诉。
但她并没有解气,旅行社直接“装死”了,而投诉平台和有关部门,也需要一定的工作时间来处理。
并且她还发现,除了行程“掺水”,之前购买的每人150元的高原险,旅行社也无法给出保单。她根据签合同时索要的旅行社营业执照,直接联系到了老板,而对方的态度是:卖保险的不是公司的人,不会管。
“收钱的时候不说清楚,出了事就甩锅外包。”小枫气得直发抖。与此同时,远在湖南的莉莉也在瑟瑟发抖。
压抑的旅社大厅里,一个彪形大汉在沙发上坐着,时不时向莉莉投来意味不明的眼神,门外还有一溜光着膀子、讲着方言的男人在吃饭喝酒。
莉莉眼观四周,耳朵听着2位营业员的指示,含泪写下自愿更改行程说明,并缴纳118元“手续费”。
意识到旅行社不靠谱之后,她就想跑了,但没想到解约竟是这样一幅场景。她当然也据理力争了一下,但人在异乡不得不低头,出门之后,连夜打道回府了。
小枫更不敢在高原待太久,可久久咽不下这口恶气,决定要整治一番:“旅行社不当人,我来教他们做人。”
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旅行全程的录音,参照《旅游法》规定,逐条确认旅行社违规的地方,然后动员小队其他2个人,每人每天给当地旅游局打4个投诉电话,敦促他们核实、整改旅行社的不当行为。
连续打了几天之后,旅游局的人甚至听声音,都能分辨出她们了。而旅行社在监管压力和小枫的“传票警告”下,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进行了道歉和赔偿。
不仅如此,原本爱答不理的后勤也亲自打电话向小枫求饶:“开个价吧,多少钱愿意删帖?”
这里提到的帖子,就是小枫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维权实录,不仅单条帖子流量可观,旅行社词条总浏览量更是逼近6万,许多想报团的人都因此避雷了。
面对啪啪打脸的旅行社,小枫内心暗爽。但她并没有被三瓜俩枣收买,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接挂断了电话。
莉莉维权成功后,也真切感受到了旅行社的两副面孔。
她表示,营业人员张口闭口就是“美女”,完全忘记了当初看到她身份证时,脱口而出的嘲讽:“最讨厌做你们东北人的生意了!”
还在后怕的她五一没有出游,因为“人越多,商家宰得越理直气壮。”
三、自伤1000也要损你800,大冤种黑化了 “我知道你们是有钱的,不然不可能出来旅游。”导游的宰客发言,罗茜已经习以为常。
犹记得刚到张家界,导游见到大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团费连房费都不够,要有点数,不要把钱包缝起来。”
赤裸裸的话语,让她有些不适,但想着一开始就把底牌亮出来也好,就当打个预防针。万万没想到,导游此后居然句句不离购物,甚至还道德绑架起来:
“卖的都是扶贫产品,大家响应一下国家号召。”
“这里这么穷,是因为当年打仗牺牲了太多人,要支持英雄的子孙后代。”
第二天,导游把她们带到一个既不好看也不好玩的偏僻景点,指着平平无奇的林子“贴心”道:“这地方行程上没有,是我自掏腰包请大家看的,希望大家懂事点。”
罗茜的白眼都快翻到天上了。那两天大家被“走马观花式”行程折腾得够呛,浪费时间多跑一个景点,简直是加倍折磨。
更何况这导游还居心不良,这场自导自演的“请客局”,属实把她恶心坏了。
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她向旅行社投诉,要求换导游或换团,甚至不惜跟旅行社纠缠到凌晨2点多,逼得对方答应,才作罢。
然而隔天她拖着疲惫的身躯上车,映入眼帘的又是那张讨人厌的脸。并且导游还把两只眼睛瞪得浑圆,阴恻恻地吐出话来:“你们中间有人投诉了我,别以为我不知道,最好都老实点,我家那片都是土匪的后代。”
如此威逼胁迫,更加激起了罗茜的逆反心理。
彼时已是那位导游带团的最后一天,感觉“业务没达标”的他,又一次把大家拉进了玉石市场里,直接开口让所有人都买东西。罗茜没有惯着他,逛了两圈就要撤。
堵在门口的导游见她两手空空往外走,一把扯住她的袖子,就要审问她。暴脾气的罗茜也狠狠甩开导游,当场就想跟他吵起来,不过被她阿姨拉住了。
法治社会下,罗茜不信导游真敢拿她如何,但有老人在侧,也只能收敛情绪。
最后,是罗茜阿姨掏了8000多买了3个平安扣对付过去了。但罗茜不服气,她偷偷跟前台说,这笔钱不能算导游头上。
且不仅她看导游不爽,团里的其他人也开始明着反抗导游。最后一段路,导游开始拿自己的小商品出来推销,就差把“打钱”两字写在脸上了。
然而在场无一人解囊,反而集体涌向了一直默默无闻帮大家抬行李、递纸巾的司机大哥,几乎把司机的牛肉干都买空了。看到导游颗粒无收的样子,罗茜心中隐隐有报复的快感。
但没想到,她还是太年轻了。
导游走后的休息时间,司机大哥又拿出酱板鸭来售卖,罗茜困惑不已,问不是已经买过了吗?一看就很老实的司机大哥,脸腾地一下涨得通红,磕磕绊绊地道出了真相:刚刚大家买的牛肉干是导游的,现在卖的酱板鸭才是司机自己的。
这成为了罗茜的心病。从张家界回来,她就病倒了。
她形容自己那几天的状态:人蜷缩在输液室的椅子上,一边咳嗽,一边用可以活动的手颤颤巍巍地打字,而对话框的另一边,正是害她进医院的旅行社。
她已经向法院提起仲裁,其中两大诉求就是:退货,绝对不让导游吃到一毛钱红利;此外,还要严惩导游。
旅行社似乎怕了她这股不罢休的劲儿,开出严惩导游的声明,赔偿部分团费,并同意协商退货。但罗茜发现,对方发来的和解书,名字是其他人。
这一次,她彻底悟了:上当的人不止她一个,处罚通告及和解书可能都是用来应付维权者的套路,旅行社或许根本没有严惩导游。
她到社交平台发问,马上验证了这个想法——那些在张家界被坑的人,经历跟她几乎雷同。
现在罗茜与受害者们共同组建了一个“专业劝退小组”,开始指导群友取证维权,也会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发避雷贴。
她表示,能拿回钱最好,实在不行,“能劝退一个是一个”。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曹宾玲;编辑:付晓玲 Reno;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来源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表外表里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这条万亿赛道,为何出不了另一个“美团”?
设计动态 2023-05-04怀孕7个月的梵仔,最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几位月嫂顾问的善意提醒,不是问询身体状况,就是催促要尽快把月嫂定下来,否则离预产期越近选择就越少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三孩政策的落地,育儿嫂、保姆、养老护理员等正在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的刚家政服务市场的规模近几年来正在不断扩大,不过在这一赛道里,却还没能出现一个真正的“龙头企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国内的家政服务市场,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发展?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和分析。
怀孕7个月的梵仔,最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几位月嫂顾问的善意提醒,不是问询身体状况,就是催促要尽快把月嫂定下来,否则离预产期越近选择就越少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三孩政策的落地,育儿嫂、保姆、养老护理员等正在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的刚需,家政服务需求激增。
据艾瑞咨询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277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1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然而就在这个万亿的市场里,却始终没能出现一个类似美团、滴滴这样的龙头企业。作为中国最大家政平台的天鹅到家,市场份额也不到1%。
一、降维打击 孩子的到来,对于95后的梵仔来说是个意外,因为疫情缘故一年前刚从上海回到汕尾发展的她,现在每天都要忙着打理自己的花店和奶茶店,根本顾不上想该怎么去照看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
“到现在,我们两个连孩子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准备。过两天如果二次大排查顺利,就先把月嫂定下来。”
梵仔不喜欢被婆婆、妈妈唠叨,本能地想把所有事都交给家政去处理,从产后的护理到做饭、打扫等等,能花钱解决的事,绝不去麻烦家人。
因为平时工作忙,一周总要请家政阿姨来家里做几次清洁,梵仔对于其中的套路熟悉的很。据她介绍,保洁阿姨和镇上的家政公司也都是简单的合作关系,通过家政找到她们后,合作的好,私下都会加阿姨的联系方式,下次有需要就直接找她约时间了,不需要再通过中介,一小时能便宜20块钱。
有了这些经验,为了请月嫂她也是先去了家政公司问讯,结果却很是失望。梵仔现在生活的镇子不大,家政公司那里也没有多少合适的月嫂可以选择,不是岁数太大,就是自己也没啥经验。
尤其还有一点,让她很烦,“服务差就不说了,地方小,很多人都认识,攀比八卦起来,真的让人受不了。”
因为这种种原因,她开始试着在网上找月嫂,结果简直发现了新大陆。
“她们的服务,你是不知道有多好”,采访中,梵仔给价值星球转发了一堆资料过来,有和月嫂顾问的聊天记录,还有对方的各种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她目前最看好的是一家总部在深圳,名叫“多喜娃”的月嫂品牌。根据介绍,他们可以在广东地区任何地方,指派月嫂上门服务,并不局限在当地去找。这样一来,梵仔即便是在汕尾,也可以直接选深圳、广州的月嫂过来,甚至外省的都有。
多喜娃收费标准。图源:网络
看官网介绍,这些月嫂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平时如果没有任务,可以集中在总部的月嫂楼住宿休整。为了方便客户选择,多喜娃将月嫂按服务水准分成了6个等级,D6等级的月嫂上门26天的费用是22800元,D1等级是8800元。如果需要多照顾一些时间,还有42天、52天、78天三种周期可选。担心孕妇吃不好的,还可以选择“月嫂+国家营养师”的套餐。
这些标准化的操作,直接打动了梵仔。
“你知道吗?如果对派来的月嫂不满意,还可以免费让她们更换,赶上七天无理由退款了。”聊到自己的发现,梵仔都有些觉得不可思议。
线上月嫂公司的服务。图源:受访对象
自从咨询过一次,添加了对方的月嫂顾问后,尽管还没有成交,工作人员隔三差五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她在怀孕的当前阶段,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吃怎么休息。梵仔自己遇到问题,也愿意去找她聊聊,公司还将她拉到了一个孕妈群,大家互相鼓劲、分享经验。
在梵仔看来,比起自己之前在线下家政公司找月嫂的遭遇,线上月嫂公司的服务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还没有体验,她就已经想给好评了。
二、高速扩张 作为一个安排就业人数仅次于建筑业的传统行业,改革开放后,国内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0到2000年属于萌芽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单靠亲朋好友介绍,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了,一头连接居民雇主,一头对接务工人员的个体家政服务公司,开始陆续在居民区周边出现。
此时的家政服务,主要集中在孕产妇、病人、老人的照护,以及保洁、烹饪等传统项目上,家政公司也多以传递信息为主,对家政从业人员的背景通常缺乏了解,交易过程也不够透明,更多的时候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不管是售后服务还是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保护等等都无从谈起。前文提到的梵仔,在汕尾线下找到的家政服务公司,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2000到2015年,属于扩张发展期。这一阶段,在上述的“中介式”家政公司中,开始诞生出一些具有品牌运营意识、服务特色突出的大型家政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都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自己的家政服务培训体系,对从业者不再只是提供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撮合,而是真正具有了管理和约束作用,同时也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也是在这一阶段,催乳师、育婴师、育儿嫂、医疗护工等更加细化的家政服务需求被逐渐开发出来,家政服务企业也开始承担起了售后服务的责任,促使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放心接受家政服务。
上海的爱君家庭、深圳的中家家政、北京的爱侬家政等等,都是在此时期发展起来的。上规模的家政服务企业,在全国开有上百家门店。2014年10月16日,主营家政、清洁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木兰花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家政公司。
家政服务市场规模。图源:艾媒咨询
从2015年开始,家政服务业开始步入互联网阶段,涌现出了e家洁、阿姨来了、云家政、阿姨帮、家政无忧等一大批O2O家政服务企业。它们利用网站、微信或是独立的APP来营销获客,在打破传统家政企业对用工和从业者信息的封锁,真正实现买方和卖方信息对称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加入到家政服务大军之中,填补了用工缺口。
也是从这时起,国内的家政服务业迎来了持续至今的高速发展,据艾媒咨询统计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由2776亿元增至10149亿元,增长近4倍,预计2023年将达到11641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
在此期间,家政服务用户的线上渗透率逐年增加,到2021年时,已经升至80.2%,线上需求已成为家政行业最重要的需求来源,作为家政互联网企业的佼佼者,小羽佳家政、e家洁等先后登陆新三板。
三、差强人意 然而,即便是有着互联网的加持和资本的帮衬,在规模高达万亿的家政服务行业,也始终没能走出一家类似滴滴、美团的行业巨头,就算58同城这样的“大佬”躬身入局创立“天鹅到家”,也没能掀起多少浪花。
成立于2014年7月的天鹅到家,相比起一众从社区门店开始打拼的家政服务公司,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作为58同城重点扶持的O2O项目,一诞生就获得了千万元的资金支持不说,成立第二年的A轮融资便吸引阿里巴巴、平安创投、KKR携手投资3亿美元。
由此也可以看出,巨头们对于家政服务行业的看重。
天鹅到家的服务。图源:网络
然而,随后的发展并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58一出,谁与争锋”。
在经过了短暂的烧钱引流后,天鹅到家很快便放慢了扩张的脚步。按时任天鹅到家CEO陈小华的说法,他从第一天就看清了在这个领域,不可能瞬间就有一亿用户,供给不标准,分散又低频,想在拉萨提供服务,就必须要在拉萨有保姆有维修师傅,种种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天鹅到家不可能如天鹅般一飞冲天,只能在时间的帮助下,稳扎稳打,低调发育。
陈小华口中的,“供给不标准,分散又低频”也正是家政服务行业自始至终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
同为服务行业,家政不像送餐和打车,无论是行业规章还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乃至客户的需求和满意程度,都没有统一标准,行业门槛很低、天花板同样也很低,无论是线下门店还是线上撮合,用工成本几乎一致,提成比例也相差无几,对于消费者而言,差别很多时候仅限于哪个品牌营销更卖力,生意更好些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历经了几轮发展后,那些在行业萌芽期就已经出现了的社区中介式家政服务门店,依旧能够生存的原因。
家政服务从业人数。图源:艾媒咨询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0月,我国共有超过254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家政服务”,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高达60.06%。
与此同时,家政服务又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价值对从业者能力有着高度的依赖,好的月嫂、住家保姆等等根本就不缺雇主,完全不需要固定依附在某一平台去成交。对于这些优质资源,平台即便是下大力气将其吸引了过来,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掌控,带来不了持续的收益。
而水平差的从业人员,又会给平台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尽管对外宣称,在全国范围内建有12个培训基地,会为保洁、保姆、月嫂等多个品类从业者提供专业课程培训,但2020年天鹅到家还是遭遇到了因为育儿嫂不专业造成婴儿死亡的事件,让品牌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信誉瞬间跌至谷底。
更多的时候,互联网家政服务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线上获客,充当“销售前台”的作用。能否摆脱这种传统的信息撮合模式,将“线下倒过来服务线上、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的设想从理论变成家政行业的现实,才是天鹅到家们真正的挑战。
尽管这些年来,天鹅到家面对挑战做了很多尝试,建立了包括协助平台上劳动者培训、经纪人服务、全链客服、保险保障等全服务周期的自营服务体系,来强化品牌的信任感,但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都还是来自传统的经纪业务,与线下门店没有本质差别。
根据其2021年初向纽交所提报的上市申请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天鹅到家的营收分别为4亿元、6.11亿元、7.11亿元、1.97亿元,其中来自交易佣金的收入分别为3.5亿元、5.3元、6.1亿元、1.7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高达88%、85.3%、85.8%和89.6%。
更尴尬的是,已经成立近10年的天鹅到家,始终都还处在亏损状态,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91亿元、6.16亿元、6.15亿元和1.44亿元,累计近20亿元。
其引以为傲的市场份额,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20年12月底,天鹅到家的年度交易额尽管已经达到了88.28亿元人民币,比同行业第2名到第5名的总和还要多,但与当年中国家政服务市场9090亿元的规模相比,份额也还不到1%。
总拿来和天鹅到家比较的美国家政服务上市公司“care.com”过得也并不如意,天鹅到家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它们在美国同样也躲不开。唯一的区别是,在家庭和服务者之间,Care.com平静接受了只能扮演平台的角色,不提供业务培训,也不会向雇主和服务者任意一方收取介绍费,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收取家庭订阅会员费。
不过从更大的行业来看,超万亿的市场风口自然“大有赚头”,哪怕不能成为行业里的绝对龙头,哪怕没有美团、滴滴在各自赛道内那样的绝对话语权,只要能从“大蛋糕”上咬下一小口,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生意。
作者:易生;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网红博主”大洗牌
设计动态 2023-05-04一直以来,网红博主被视为赚钱最快、最简单的职业之一。 不过最近,B站#千万粉丝UP主称创作激励不够付房租#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第一,B站拥有1022万粉丝的影视解说UP主“木鱼水心”发布动态,称自己没有停更,只是确实比较艰难,“2023年到目前为止,四个多月没有接网红博主这一职业的“钱”景究竟如何?可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都对其保持乐观态度,但现在,随着自媒体市场走向饱和,以及整体营销环境的变化,网红博主们迫切地需要思考起如何赚钱这个问题了。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一直以来,网红博主被视为赚钱最快、最简单的职业之一。
不过最近,B站#千万粉丝UP主称创作激励不够付房租#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第一,B站拥有1022万粉丝的影视解说UP主“木鱼水心”发布动态,称自己没有停更,只是确实比较艰难,“2023年到目前为止,四个多月没有接到广告,B站的创作激励,还不够付办公室房租。”
就在不久前,B站刚刚陷入一轮博主停更潮,260万粉UP主“我是怪异君”、近400万粉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300余万粉UP主“-LKs-”纷纷宣布停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逐年下滑的平台激励分成已无法支撑UP主们的创作,而B站的用户土壤对于商业化行为是不屑的,甚至会抵制内容博主商业化,这也进一步加剧了B站博主的生存困境。
早在几年前,不少B站博主就已经开始尝试多平台运营,探索商业环境更友好的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但事实上, 这条路并没有这么容易。
一方面,B站用户的内容偏向、视频时长等跟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有着较大区别,另一方面,随着博主越来越多,每个平台都在内卷, 涨粉、创作瓶颈、商业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每个博主 。一位8年经验的博主发视频称,自己正在从全职转为半全职博主,而小红书的一些颜值博主也正在被AI取代,全网博主正面临着一轮大洗牌。
一、博主饱和,市场走向唯流量论 “我没有办法适应现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了。”最近美妆博主“妮可蹦蹦”发视频向大家剖析了自己作为博主的各种焦虑,已经做了8年美妆博主的她也刚刚从全职美妆博主转为了非全职。而劝退她的原因也几乎是大多数博主正面临的问题。
克劳锐发布的《2022-2023广告主KOL营销市场盘点及趋势预测》显示,2022年全网万粉以上内容创作者数量超过1310万,上涨18.9%。
在这个自媒体严重饱和的时代, 自我内耗严重是所有博主们的通病 ,为了找到独到的选题绞尽脑汁,“之前当全职博主的时候我的生活就只剩下‘想如何去变美’和‘我的下一个视频主题到底拍什么’”,在“妮可蹦蹦”看来,美妆圈已经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内卷,所有人都要不停找缺陷,都要向女明星看齐,美妆技巧也越来越玄学。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博主、MCN、平台和品牌的供需关系上 ,博主转化高——MCN机构重视并投——平台推流意愿强——品牌广告投放效果好,这样的正向循环最终是多赢的局面。
然而当下的博主数量爆满,品牌在KOL投放的话语权上更强,现在的投放逻辑并不以创作力和内容质量为主导,而是唯流量论。 LTK发布《2023博主营销趋势报告》显示,今年,随着营销预算的变化,考虑到博主创作内容在提高知名度、提高转化率和建立忠诚度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漏斗效应和强劲的投资回报影响了接下来市场导向的变化,营销人员会更多地关注博主内容产出的效率和效用,并将其作为接下来营销工作的核心。
也就是说,相较于内容的质量,投放者更看中的是博主的数据和转化,而为了数据,不少内容焦虑的博主开始抄袭、洗稿。
“一些洗稿的反而比原作者更火,因为他砸了大价钱,获得了更多的粉丝和流量”,用心创作反而数据越来越差,也接不到商单,这对于创作者们的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美妆赛道, 几乎各个赛道都被洗稿充斥。
此前首次直播就带货1.13亿GMV的抖音美妆博主“阿怀”,定位于专业、知识型美妆达人,她在爆火不久后,就被网友发现,她洗稿抄袭了知乎美妆答主“光光是颗小太阳”的文章,框架、角度、预期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文章中错误的地方都照抄。
抖音近千万粉的科普博主高盖伦也曾多次被爆出洗稿。“今天,我被抖音450w抖音大v连续侵犯了两次。”知乎答主邢二狗在知乎发布了这个标题的文章,文章中直指高盖伦连续两次盗用该博主的文章,在被博主拒绝后反而开始洗稿。
一位B站UP也曾表示,自己解说的电影视频,被抖音博主分割成10集搬运,另一视频的文案则被洗稿发布成两期视频,讽刺的是,这个视频在抖音的总点赞量达到了183万,而原作者的发布的视频点赞只有279。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内容创作者们逐渐更加迷茫,用心做的原创反而不如洗稿的流量好,再加上商业化的日渐艰难,导致了大批创作者的流失。
二、B站停更潮背后,营销环境的整体下滑 商业化最谨慎的B站就是第一波被波及的对象。B站的用户对于内容创作者接推广的行为包容度相对较低,因此B站UP主们在广告的数量和质量上要求都更高,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台的激励。
然而一方面,在行业的浪潮下,接推广比以前难度更高了,而B站的激励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也导致B站博主的停更潮。
B站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其净亏损75亿元,营业成本高达180亿元,其中包括在直播和广告业务中给UP主的激励/分成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18%。而B站降本增效的第一刀就砍向了平台的UP主们,去年下半年,一些UP主就吐槽说平台激励收益降低了,降幅少则40%,高则90%。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 不断攀升的博主数量 ,B站财报显示,2022年UP主在快速增长中,其月均活跃内容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45.2%,月均内容投稿视频量同比增长58.8%。与此同时,B站2022年收入分成成本同比增长幅度仅为18%。
今年2月,B站154万粉丝UP主“席拉瑞丝”也曾发视频劝退大家做全职视频博主的想法,“全职做视频的人,90%赚到的钱,还没有在小区当保安赚得多。”目前只有80万以上粉丝且容易接到商单的分区博主,才有可能养活自己。如果没有商单,不会直播带货,即使有80万粉丝,收益还不如进工厂拧螺丝赚得多。
木鱼水心就是如此,从去年到今年,他的视频播放量出现了严重下滑,从去年同期200万左右的播放量,降到了今年100万左右的播放量。木鱼水心也称自己现在基本就是“用爱发电”,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在想办法增加收入。
科普博主姜茶茶对此同样深有同感,她从2020年中旬开始运营B站账号,更新100多个长视频,积累近70万粉丝后,2021年更新的频率开始大幅降低,2022年10月,姜茶茶彻底抛弃了B站这个平台,原因很简单,养不活团队。
她还发现今年自媒体的收入普遍都直线下滑,并发文称:“百万粉接不到广告的情况非常普遍,早就不是有粉丝就能接到广告、赚到钱的时候了,不赚钱的流量多的是。 从去年开始KOL的收入就开始下降,头部KOL收入下降20-30%,中部腰斩 。”
三、KOL数量增长,广告主却不愿意投放了? 不过博主数量攀升,以及广告主投放谨慎并非B站一家面临的困境。克劳锐数据显示,2022年全网万粉以上内容创作者数量超过1310万,上涨18.9%,而与之相对的是, 2022年广告主压缩营销预算,营销推广费用持下降态度的广告主占比由2021年的19%增长至30%。
为了保证收入,不少B站UP也早早开始布局多平台运营,“妮可蹦蹦”就是如此。她2016年入驻B站,在2019年又分别在抖音和小红书开了账号,视频内容同步分发。
然而每个平台的调性、用户口味都不一样,也因此不少B站UP都水土不服,“妮可蹦蹦”粉丝最多的,仍是B站。她的视频长度通常在5-15分钟,相较于抖音和小红书用户来说,这样的时长对于完播率有很大的影响。B站播放量二三十万的“妮可蹦蹦”在抖音和小红书的点赞量通常只有几千。
姜茶茶也同样早在2020年6月就开始在抖音同步分发自己的视频,不过仅仅把B站内容分割搬运到抖音的模式,很难击中抖音用户,这种“佛系”更新换来的是几百点赞的惨淡数据。
不论是哪个平台,博主内卷的现象都同样严重,而广告主以流量和转化为标准的判定模式,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当千万博主们都面临无力生存的困境,无疑也将为行业带了一次大洗牌, 赚快钱不再是博主的优势,未来在商业模式和内容创作上应该如何转型,是整个KOL赛道的新选题。
作者:把青;编辑:Mia
原文标题:“网红博主”大洗牌:千万粉账号入不敷出,“up主”正在逃离B站?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业财”简史,300年
设计动态 2023-05-04一提到财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不近人情”:锁着大铁门和保险柜的财务办公室,斤斤计较的报销单据,一脸懵逼的财务报表;脑海中不由得联想起古装剧中账房先生,一个颧骨消瘦的老头,头戴着一顶小圆帽,身穿的严丝合缝的红马褂,左手拿着算盘,右手拿着账簿,圆圆的金丝眼镜背后近些年来,“业财一体”、“业财融合”的概念逐渐为大家所认知,那么你是否了解“业财”的历史发展进程?“业财”的进化发展过程,又体现了商业社会怎样的运作逻辑?
一提到财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不近人情”:锁着大铁门和保险柜的财务办公室,斤斤计较的报销单据,一脸懵逼的财务报表;脑海中不由得联想起古装剧中账房先生,一个颧骨消瘦的老头,头戴着一顶小圆帽,身穿的严丝合缝的红马褂,左手拿着算盘,右手拿着账簿,圆圆的金丝眼镜背后总是透露着精明算计的光。
但这种常人看似苦涩难懂、不通人情的人物形象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整个商业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
一、账房先生 我们仔细回忆下账房先生常用的工具有什么?80%的人会想到算盘,但算盘和计算器、财务软件一样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这并非真实的产出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账房先生有两个核心产物,账簿和凭证。
(古代三脚账) -(现代复试记账)
1. 账簿 每每一谈到这个词,专家们总是蹦出一堆晦涩的名词“什么资产负债、有借必有贷、期初期末、会计科目……”,先忘掉这些词,因为自古以来账簿或者说账本上面记录的东西其实就是在解释着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钱又到哪里去?”。
比如:今天发了7,500元工资,心情大好,约了朋友在周末晚上点上一盆250元的小龙虾,回到家打开淘宝又下单了一件心仪的很久的衣服花了600元,银行卡里还剩6,650元。那么对于喜欢记账的童鞋,实际上就是下面这样:
4月10日 +7500元(工资) 4月15日 -250元(餐饮) 4月15日 -600元(购物) …… 这种记账方式通俗的讲就是“流水账”,这种记录方式对于普通人记录日常收支,控制花费足够了,不过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这些讯息往往不够,老板们不仅关心收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老板们更关心的是昨天“进的货”是多少钱买的、都卖给了谁,哪些货卖的多,合计卖了多少钱、卖了之后能赚多少。
这就必须对“进的货”再设置一本账。在这本账上,不仅要记录“进的货”的规格、数量,更要记录“进的货”是多少钱买的。
好,总结一下,现在“进货”这个事需要用两个账本了。
第一本账,记录“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第二本账,记录“货”是怎么买进来的。 像这种一件事要登记在两个账本(甚至更多账本)上的记账方法,就叫做“复式记账法”也就是现在会计们在使用的的“借贷记账法”。
举个例子:
刷卡买了一件衣服,花了600元。
在“银行存款”账本上记上:减少(借)600元; 在“存货”账本上记上:增加(贷)600元,服装。
2. 凭证 有了账如何证明这笔账是真实存在,而非人为加工的呢?凭证的作用应运而生,凭证逐渐与账目记录直接发生了联系,它不仅可以作为财物出入的依据,而且也能够作为账目核算登记、监督检查的依据。凭证记录的内容一般是:
发生的时间 名称 数量 金额 计量单位 …… 咦,且慢,听下来这些信息不是和上面账簿出现的信息差不多么?是的,一本账簿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凭证,当然唯一不同且关键的信息就是“署名”,“署名”可以是签名、指纹、印章等,本质上就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实物而非口头的认证;当今社会中常见的“车票、水单、电子订单、货单、付款单、收据、发票……”都属于一种凭证。
这里重点拓展下,从古人流传的凭证体系衍生到近代出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发票和票据。
发票 :晚晴-民国初期官方对发票的关注点是比较狭窄地集中在印花税方面,到1986 年,国家颁布了《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在法律上,规定了「发票」作为经济生活中唯一合法的购销凭证。所以,我国逐步开始了「以票控税」的税收征管方式。「发票」作为国家严格管制的印刷品,成为统计纳税人收入和支出的重要凭证。发票只能在税务部门的严格监督下,才可以印制、发放和使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发票=税收的依据”。
票据 :现代票据制度起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意大利的商事交易中。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城邦商事发达,贸易繁荣,各城邦之间频繁的贸易活动刺激了货币的使用需求。但在封建割据下,各地货币种类不一,交通运输不便,异地输送金属货币难度大、风险高。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从事货币兑换和汇款业务:货币兑换商在某地收受商人现金后,给予目的地付款的凭证,商人以此凭证请求货币兑换商在目的地的分支机构支付现金。
这种凭证是现代本票的雏形,为异地经营的商人提供了便利,避免大量金钱输送所产生的技术与安全问题。而后通过票据进而刺激了金融的债务和融资属性,比如承兑汇票、贴现、ABS、债券、乃至60年代出现的证券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票据=金融借贷的雏形”。
因为在现今社会中凭证和“钱”紧密挂靠,无利不起早的灰色产业在这块泛滥,凭证真实性所衍生的财务电算化乃至如今的区块链技术的在这一块有很多的落地场景。
二、会计记账到财务管理的进化史 上文花了大量篇幅以“账房先生”作为引子科普了“会计”领域出现的基础知识点,但会计和我们如今谈的财务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分别从国人语境中的“会计”和“财务”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范围来看看区别。
会计:
岗位设置:出纳岗、税务岗、核算岗、明细账岗、总账岗、财务报表岗等。
工作范围:
公司内现金的出纳、计算、 保管等事务,以及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一系列工作反应出企业财务状态的过程。 记录公司内部的财务情况,包括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向,对以往的交易事项进行审查、确认和记录。总的来说是对以往的资金交流进行记录。在保证税务的同时, 把公司内部的账务往来做成一本账册,有利于财务在审核账务时清楚了解公司内部资金走向 。 财务:
岗位设置:财务规划岗、财务分析岗、预算岗、资金管理岗等。
工作范围:
它在一家公司里的角色是经营管理,并不是做账,主要是为了让企业的财务实现最大化,为企业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的计划。 主要是决策、计划和控制,对公司内部资金的管理、组织以及运用的工作职能。 根据会计做出的报告进行分析,会计记录的数据是财务分析的基础。 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细心的小伙伴问了,我前文所框出来的国人语境是什么意思?因为“会计(Accounting)“和财务(Finance)”是纯粹的外来词汇,Accounting和我们账房先生非常相似,都是经商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随着经营企业越做越大,带动了更多的上下游,从而形成了产业乃至更加复杂的经商环境,这种对经济活动的计量已经超越了纯粹的代数范畴,也就慢慢的衍生出了前文所提到的——复试记账法,所以会计也好账房先生也罢,首先是数学算法然后才是商业语言。
Finance这个东西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他和金融、财政有什么关联呢?我们透过西方”注会”和”四大”(BIG FOUR ACCOUNTING FIRMS)的发展史,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去探索一些有趣的东西:
三、18世纪 1. 股份制公司的兴起 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英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国内兴起的重商主义迅速崛起,开辟新商路的同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远洋贸易加上殖民掠夺的背后不只是远洋物流成本还涉及武器支撑,而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本作为支持,单个资本的资金显然不能支持这样庞大的支出,而且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涉及较大的投资风险和时间成本,一种合股经营的经济组织——“康孟达(Commeda) ”应运而生,由专人负责筹集资金,利润在集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协商分配,入股者(集资者)从庭臣、贵族、商人扩散到平民,这便是股份制公司和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雏形,简单理解就是现如今的“众筹”。
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使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绝大多数股东不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但出于自身的利益,都非常关心公司的经营成果。市场上潜在的投资人们同样十分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以便进行投资决策。
同时,由于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逐步渗透,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债权人也非常重视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作出是否继续贷款或者是否索偿债务的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能通过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来反映,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有独立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
公司股权这种东西呢,不同时期买,公司的估值都不同,比如疫情前花10元入股了一个口罩或者疫苗的公司,到了疫情爆发后我可以把原先的股份按100卖给别人,大把人接盘。假如我告诉你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赚大把的钞票,你说你买不买吧,人性都是贪婪的,那个时候的人也一样,因为远洋贸易在那个时候就像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何况有政府和贵族们兜着底呢。
2. 独立审计的起源 1720年
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the South-Sea company event)爆发。当时的“南海公司”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诱骗投资者上当,其股票价格一时扶摇直上。但好景不长,“南海公司”最终未能逃脱破产倒闭的厄运,使“股东”或“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大神也中招了,他在第一次进场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含泪割肉2万镑离场。也因而有了那句留世的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査尔斯·斯耐尔(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斯耐尔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审计行业的长足发展。
四、19世纪 1. 公司破产潮带来资产核算机遇 1815年
英国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每10年左右便重演一次,市场经济陷入混乱,大量企业破产清算,资产评估在财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账户中的客观和主观计量。对公司固定资产(也称为资本资产或财产厂房以及机器等任何其他设备)的评估根据其账面价值和重置支出直接评估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债务人资产的价值并不容易获得,这就需要专业会计师的商业估值技能来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债权人提供的资产负债表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成形。
1831年
英国通过的《公司破产法》提到,除了商人和银行家之外,会计师也具备进行审计的适当技能。这是第一次公开承认会计师的审计职能。
1844年
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以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完整,保护广大债权人的利益。该法案明确规定:董事有登记账簿的义务,而且,该账簿须经董事以外的第三方人员审计;公司董事应编制“详细而真实的资产负债表”,这些账簿和报表须经公司的监事的审查;并且,董事应在股东大会前十天将资产负债表的副本与监事审计报告书一起,提交给股东和公司登记人员。
几个月后,议会进行了新的规定:“监事可以用公司的费用聘请有记账技能的会计师协助办理审计业务;监事和会计师应根据公司的账簿,编制报告书。”也是在这个时期独立会计师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独立会计师人数越来越多。
1853年
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1855年
《有限责任法》和《股份公司法》中,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在章程的标准格式中,增设账簿应按复式记录形式记账,规定监事不一定必须是企业的股东。1862的公司法另设了一个补助性规定,称为《股份公司经营的法规》再次强调监事在办理审计业务时可用公司的费用聘请会计师或其他人员;监事不再必须是公司的股东。
从此以后,股东对公司董事的监督,逐渐不再由股东代表实施,改由处于第三者立场的社会上的特许会计师代行。
2. Big4掘金,企业法规带动事务所淘金热 19世纪中期-末期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欧美各国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体系,主要为上市公司提供事后独立审计和公共监管的工作,当然有些也会支持内部账目的外包工作,其中包括如今如雷贯耳的Big 4(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的创始人们也相继加入到了各自的会计师事务所创业之路。
1893年
在美国联邦众议院议员多克里(Alexander M.Dockery)的建议下,第53届国会参众两院任命两位会计师加入多克里特别委员会(Dockery Commission),针对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政府机构效率低下问题进行调查。这两位会计师是哈斯金斯(Haskins)和塞尔斯(Sells)。二人提出了改进政府会计的方案,这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这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给国家政府部门提供财政体系咨询服务的重大里程碑事件,这家事务所也就是21世纪稳坐龙头的德勤(Deloitte,Haskins & Sells)。
五、20世纪 1. 所得税的变革,利润表奠定地位 20世纪初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由欧洲过渡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发展的中心和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由英国转向美国。
1913年
美国颁布《所得税法》,确立了以经营收益作为计税基础的原则,也是美国税制从以商品税和关税为主转向以“能者多付”为原则的所得税(含个人与公司)为主的关键分界点。“规定要求,该税款将由企业人员从其获得的工资及其他收入中扣除。”法案规定其征收的对象是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租金、业主收入和资本收益。
不过此时,所得税的纳税户仅占全国纳税人总户数的1%,其收入占联邦税收的比重也仅为5%。由于一战军需急剧增加,所得税作为良好的筹资工具开始发挥作用。1913年所得税收入仅0.35亿美元,到1920年就达到49亿美元,7年间增加了100多倍。战后,所得税不但没有削减,反而呈上升趋势,至1927年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4%。
1943年又从立法角度确立了“凡有收入必须纳税”的付税原则,从而使所得税的税基不断扩大。至2018财年,尽管特朗普税改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税,所得税在美国联邦收入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位置。
1953年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发表了《会计理论结构》文中指出“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实质就是会计就是一种信息记录系统,同时指出服务与债权人的“资产负债表”将向服务投资人的“利润表”转变,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经营周期的延长,投资人们要根据利润分红; 二是现在银行家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收入和利润进行放贷,而资产负债表更多是在破产清算时才使用; 三是自从政府加大了所得税和超额利润税,通过企业的利润表的核算税收就尤其重要。 2. 现金流量到资本管理的演化 1977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批准《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状况变动表》, 该事件标志着“现金流量表”正式成为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外的“第三张表”。这个决定的背后,主要是因为“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而现金流量表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状况。
它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资本流动的同时,为投资人和债权人更清晰的看到钱从哪来到哪去。
早在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公司就已经开始编“资金流量表”。1862年, 美国北方钢铁公司编制的“财务交易汇总表”成为资金流量表的雏形。
当时的资金流量表主要用于记录现金、银行存款及邮票的变动情况。到20世纪初, 资金流量表已发展成四种不同的形式,分别用来揭示现金、现金及其等价物、营运资金及某一时期的全部财务的资金流量。
到20世纪30年代, 资金流量表成为会计教科书中的一般命题。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公司已开始将该表列为独立报表或作为报表的附表而加以陈报, 但其格式、内容并不规范, 并且是否陈报出于自愿。
1947年
美国无线电报公司(RCA)采用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和美洲银行联合提供的“锁箱”服务,由RCA在各大主要城市租用专门的邮政信箱用于收集支票、汇票等,并授权其开立存款户的当地银行每日开启信箱,取出当日所有支票、汇票后进行立即结算,并通过电汇将资金划拨给RCA所在地银行,从而大大加速了集团企业散落在各地的财资快速集中,因此“锁箱”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司库或是财务共享的萌芽。
60年代
司库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统筹管理集团下子公司银行账户、资金计划、资金上拨下拨、票据管理、人工核算资金/资产持有量并进行资金/资产的归集。
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之后,金融市场的监管开始松动,出现一些新型的短期货币工具,大型跨国企业为了应对国际货币市场的波动,将司库职能从最初简单的现金核算与归集拓展到管理现金收支、保持账户头寸稳定、进行头寸集中以及维护银行关系等职能,其专业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80年代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美国的大幅度加息,司库职能开始变得复杂,并逐渐成为企业一体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司库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现金头寸管理,而是逐渐承担起更为复杂的现金流预测与财务成本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汇率等风险管理、长短期投资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与管理等职能。
透过司库的演变,挖掘会计向金融的跨越,在企业有钱的时候,就是帮助企业管钱,用钱生钱;在企业没有钱的时候,帮助企业搞钱。
3. 管理会计与战略咨询业务的蔓延 1912年
美国伊利诺斯州最年轻的注册会计师(CPA)亚瑟·安达信(Arthur Andersen)接受芝加哥西北大学的邀请,担任会计学系的教职。任教后的第二年,亚瑟·安达信和普华会计师行的克拉伦斯·德莱尼(Clarence Delaney)在芝加哥创立了大名鼎鼎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20世纪Big5之首)。
当时一般会计师的工作仅限于核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但安达信认为查账人的角色不应该只是最后的审查,也要进行最初的把关。他认为,一流的会计师应该为公司客户提出建设性的报告,帮助其解决管理上的日常问题。于是,他大胆地对传统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进行优化改进。安达信的先见之明给他带来了繁荣壮大的机会,快速成长为行业内的标志性企业。
1914年~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除了上述的所得税,还通过超额利润税,战时所得税等一连串的税收政策,快速获取资金补给;这个时期通过一系列的的公司税务政策带来了大量企业会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岗位述求,会计师同时获得了管理公司和银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有机会对战败国对应资产的管理。
该时期拥有大量的就业机会的企业基本都在生产武器弹药和战备物品,会计师从而衍生出需要协助控制与弹药生产有关的成本经验: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也因此诞生。
1922年
芝加哥大学会计学教授詹姆斯·O·麦肯锡(James O. McKinsey)在的第五本书《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中引入了预算计划的概念作为管理框架。
1934年
新加入麦肯锡的哈佛法学院/商学院第一人马文.鲍尔(Marvin Bower)受零售商马歇尔菲尔德公司(Marshall Field)委托进行分析研究该公司1931年以来发生巨额亏损的背后的成因。那时,马歇尔菲尔德公司的业务涵盖批发、建筑、纺织和制造业务多元化公司,但这些多元化业务都没有成功,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James O. McKinsey和Marvin Bower对该公司根据集团和成员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预算结构、利润分布、收入占比、成本控制、投融资决策等层面的分析,最终建议马歇尔菲尔德公司专注于百货商店,剥离其他业务;麦肯锡的咨询报告也因此在美国商业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继鲍尔也是现如今真正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麦肯锡的掌舵人。
1946年
在通用汽车做了18个月的咨询顾问彼得·德鲁克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在随后的几年里,一场管理学的热潮席卷了整个商业世界。同样的也影响着很多会计事务所延伸出了管理咨询的业务。
1972年
麦肯锡受到BCG和其他咨询公司的竞争冲击,格鲁克召集了30人花了2天来交流他们是怎么做战略咨询的,结果发现,各谈各的,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做法。在混乱的讨论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核物理博士学位后加入公司的日本人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这个人也是后继日本战略咨询之父。
格鲁克在这一时期吸纳各界人才疯狂的脑暴,最终将战略决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计划(达到预算),第二阶段是建立在预判基础上的计划(预测未来),第三阶段是以外部为导向的计划(战略性思考),第四阶段是战略管理(创造未来)。
4. 财务软件与软件实施业务的崛起 1952年
安达信咨询业务开始出现,但外界对于该公司为企业既提供会计财务审计,又提供咨询服务而怀疑其可能丧失公允性,市场的怀疑使得公司最终分拆为主营会计业务的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en)和主营咨询业务的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
1953年
通用电气正在为如何对全球125家分支机构和数十万雇员进行薪资管理而焦头烂额。这时,来自安达信的项目经理Joseph Glickauf提议通用采用大型计算机为超过四十万雇员的薪资统计。当时的商用计算机大多数还处在实验和概念阶段,在商业上的应用还十分不明确,可能跟今天的AI、区块链、元宇宙状况差不多。
最终,通用电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这项建议。于是在1954年,通用电气就此成为全球第一家雇员薪资自动化计算的企业,从此开创了数据处理时代。这个项目可以算是安达信咨询(后来的埃森哲)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起点,埃森哲的官网也认定这一年为创始年。当时的项目领导人Joe Glickauf之后被称为是电脑和高科技咨询之父,为商业咨询开创了使用电脑和高科技解决问题的先河。
1972年
五位前IBM员工决定辞职在德国创业,创办了SAP,全称是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目标是开发标准软件。
20世纪二战谍报破译创造了背景产物-计算机,当时大型计算机的硬件价格十分昂贵,而软件需要定制开发,没有所谓的标准软件,而能购置得起大型机的企业都有着类似的软件诉求,在这么一个背景下,SAP创始团队发现了市场的需要,而当时大型机硬件给IBM带来的利润让IBM陷入了大象跳舞的窘境对软件市场完全不在意,就这样SAP开始了ERP软件代名词之路。
1973年
世界上第一套财务会计软件RF(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系统问世,在RF系统上进行了相关组件的扩展后,形成了SAP的开山之作R/1。
这里的R代表(realtime data processing)实时数据处理。那个只有“批处理”的年代,一个拥有“实时处理”能力的软件在会计账簿记录上展示了极大的灵活性,德国当地的化工、烟草、制药等公司开始尝试使用,之后短短几年,德国最大的100家企业中已经有50家在使用SAP的R/1系统。
1981年
R/2上线,该软件的上线开始有了ERP软件功能的雏形。R/2系统的开发是基于跨国公司的潜在客户需求的,系统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多语言、多币种以及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
SAP将这种国际化的开发视野,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从功能模块组成上看,除了RF财务模块还衍生了生产、进销存及人力资源等场景能力,具体功能模块如下:RF(Financial Accounting)-财务会计;RA(Assets Accounting)-资产会计;RK(Cost Accounting)-成本会计 ;RK(P Projects)-项目管理;RP(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 ;RM(INST Plant Maintenance)-工厂设备维护 ;RM(QSS Quality Assurance)-流水线质量监控;RM(MAT Materials Management)-档案管理;RM(PPS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生产计划控制;RV(Sales and Distribution)-物料分销。
在R/2软件迭代的过程中,SAP意识到,客户把数据通过R/2输入进去后,那么后续的最大的需求就是出查询和报表。而每个公司的报表需求又都不一样,这是每个客户个性化需求最多的地方,因此SAP自已发明了应用语言-ABAP。
SAP在R/2时代同时构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产品研发和定制开发分离。定制开发主要集中在报表,那就用难度比较低的ABAP商业应用语言来搞,把定制开发、销售丢出去给合作伙伴,SAP继续做产品研发。
1992年
SAP R/3的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套符合Gartner ERP定义的ERP软件,而且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覆盖了企业的从会计账簿、进销存、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的业务场景,沉淀了大中型甚至跨国企业的最佳实践,聚集着在欧洲的合作销售网络,同时又踩着小型计算机、软件系统重构、互联网崛起的风口,这样一个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企业不红都不行,要知道这个年份甚至早于亚马逊、Ebay、雅虎、JAVA语言创建的时间。
SAP R/3是基于Unix小型计算机实现的软件,包括三层架构体系:数据库层、应用层以及展示层,在服务器端也更便宜、软件端也更灵活、更易拓展;从R/2到R/3最直观的感受从硬件和软件的体验上来讲,R/2还停留在笨重繁琐的大型机,系统是一连串的使用DOS展示的数据语言;R/3采用小巧的计算机(和目前的台式机相当接近),系统采用了一个个图标方块组成的GUI(图形用户界面),直到现如今仍有一些企业在使用R/3,看下下图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右边是R/2,左边是R/3。
以下是SAP R/3的产品模块:
FI(财务管理):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现金管理、财务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合并报表、外汇和税务。 CO(成本控制):成本要素、成本中心、成本核算、活动和服务成本、订单和项目会计。 AM(固定资产管理):技术资产管理、投资控制、资产科目、投资管理。 PS(项目系统):资金管理、资源管理、质量控制、时间管理。 SD(销售和分销):销售支持、查询、报价、订单、物流、开具发票、销售信息。 MM(物料管理):物料需求计划、批量外购、货物跟踪、发票验证、库存管理、供应商评估、采购信息。 PP(生产规划):销售计划、生产计划、MRP MRP II、预测、产能规划、生产活动、成本核算、项目管理。 QM(质量管理):质量规划、质量检查、质量控制、质量文件、质量信息。 PM(维护计划):维护检查计划、工厂维护订单的处理、完工确认管理、历史记录管理、工厂维护信息。 HR(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差旅费核算、绩效福利、招聘、人事管理、人力规划、培训管理、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 WF(工作流):自动化业务流程、支持所有模块。 IS(工业解决方案):ICOE的结果、特定于行业的功能。 1993年
SAP创造了一种新的的商业玩法,乃至后续的软件厂商如Oracle和PeopleSoft等都有样学样。这一年SAP打算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在加州设立了研发中心。SAP把IT咨询服务、集成解决方案、IT实施服务都交给了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其中尤为凸显的是四大们在做财务咨询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步带上软件工具的输入;从此,SAP继续专心做产品研发,把销售、咨询、实施、集成、定制开发都放给了合作伙伴。
这样的商业闭环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如下图就是Gartner2022年发布的SAP HANA 合作伙伴的四象限排名,上面是不是出现了一堆四大们熟悉的身影。
六、小结 首先暂且抛开“业财一体”、“业财融合”这样的字面概念,毕竟这是国内语时代境下造的词,我们先看看业财是在什么时候被官方普及的。
2010年,中国正式引进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项目(CMA)。 2014年,财政部发文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到一句话:“管理会计…是通过 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2022年,财政部发文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业财融合”出现了2次,“数字化”出现了11次。 然而回顾会计行业的西方变迁史,西方的管会概念距今已然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从商业而开始的轮回“因业生财,由财治业”;正如利特尔顿所说的:“会计就是一种信息记录系统”,SAP又通过实践诠释了下一句:“企业的定制化述求都来源于报表”。
如上图所示,商业社会的企业因为需要账务记录而有了财务会计 (Financial Accounting)的角色,描述企业资金动向,即通过会计数据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描述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税务等,主要供给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使用。
而这些数据经过企业的深入分析,可以用来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也就有了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的角色,从而来影响和反哺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会计进一步衍生出企业向外求和向内求的两种述求向外求:企业有钱生钱、没钱找钱的述求,也就是企业的投融资结构衍生了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中介。
向内求:企业对未来未知的商业环境乃至地位的可控性述求,衍生出了通过战略规划预知未来走向的管理咨询顾问的职能。
专栏作家
陈天宇宙,微信公众号:陈天宇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平台支付领域专栏作者,十年资深产品;专注为10万支付产品经理和支付机构以及企业提供深度支付内容和服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大厂围剿小红书
设计动态 2023-05-04腾讯、字节、美团、百度、拼多多…… 陆玖商业评论最近发现,小红书的种草大本营遭到外部侵袭和猛攻,抖音推出了图文伙伴扶持计划、百度通过黄油相机布局种草业务、微信推出小绿书、大众点评通过新星计划大肆招募小红书KOC达人、拼多多试水达人种草计划…… 在用户注意力碎片随着用户注意力被分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碎片化阅读也越来越流行,图文内容这一形式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厂的关注。那么综合来看,图文种草这门生意是不是真的“香”?向图文种草奔赴的大厂们,又打着怎样的生意经?
腾讯、字节、美团、百度、拼多多……
陆玖商业评论最近发现,小红书的种草大本营遭到外部侵袭和猛攻,抖音推出了图文伙伴扶持计划、百度通过黄油相机布局种草业务、微信推出小绿书、大众点评通过新星计划大肆招募小红书KOC达人、拼多多试水达人种草计划……
在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时代,图文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形式之一,可以成为各个互联网大厂原有业务形态的补充。拼多多达人种草可以辅助自身平台产品销售,用户在逛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辅助平台销售。抖音本身在视频领域具有优势,若是图文种草模式进一步跑通,很容易为抖音用户形成习惯,在抖音中种草购物闭环即可,无需反复切换APP,更好地留住用户。
互联网最擅长的就是用高频打低频,在充分满足自身用户频次较高的需求之后,需要切入另一个频次较低的需求,获得覆盖优势,抢占用户心智。
被大家盯上的小红书,到底有没有护城河?图文种草这碗饭,有那么香吗?
一、谁在挖小红书墙角 陆玖商业评论与多位小红书KOC沟通后发现,互联网大厂们近期对它们推出了各项激励政策,有的甚至在页面中明确标注“邀请小红书博主入驻”等字样,频频砸钱来吸引KOC。
经过对比后发现,每个平台在挖角时,一般会针对KOC的粉丝量级做以激励区分,入驻条件和机制也有所不同,详见下表。
博主小羽就是被“挖”的一员,她表示:“最近感觉这些平台都很饥渴。尤其是年后开始,陆陆续续有各种平台的运营找我,像拼多多、大众点评中间都换了三四个运营给我发私信邀请入驻,没想到我这千粉小博主也有这么一天。”
据小羽介绍,她在表中这四个平台均已按照流程入驻完毕。整体操作下来抖音最简单,只需要加上活动标签同步自己的内容即可,审核通过就可以得到流量扶持,其余三个平台都需要进行信息填报才算报名有效,基本都需要自己进行后续的内容同步。
但是,大众点评有一个“黑科技”,只要开通内容授权之后,每天会自动同步博主的3条动态,无需博主本人进行任何内容操作,不过博主本人仍可以自己发布其余内容。小羽表示:“这不简直躺着赚钱,我肯定报名啊!十天激活任务自动帮我完成后得到了260元,目前成长任务还在进行,应该后续还有一笔钱入账,很香。”
二、挖墙脚者的诉求 在互联网流量焦虑下,出于构建内容护城河、提升平台商业能力等需要,大厂们纷纷从小红书挖墙脚,适应受众的喜好和习惯来调整自身引流的方式,但落到实处之后,大家最终的诉求却是各有不同。
抖音作为一个短视频社交平台,切入图文种草赛道,看重的是其背后广袤的商业空间和旺盛的用户需求。
在2022年底抖音第四届创作者大会上,曾披露这样一组数据,抖音图文的单日用户阅读量已超过100亿,有超7成的活跃用户每天在抖音看十几篇图文内容。相应的,在图文创作者层面,过去一年平台上的创作者数量提升了十倍,其中每100个抖音用户中就有一个在创作图文,抖音还在此次大会中明确将图文内容作为未来一年的发展重点,并公布了多项图文激励政策,包括产品功能改进、流量扶持、商业变现等几个方面。
通过图文种草内容,在丰富自身内容池的同时,也可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花更多时间在抖音平台中,增加用户粘性和留存率。除此之外,从商业角度出发,图文内容相较于视频更为直观,用户容易被其吸引并购买,可以提升自身内容转化率,巩固兴趣电商护城河。并且图文种草也可以帮助抖音平台的商家介绍自身产品,帮助商家进行市场推广,为平台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拼多多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它可以说是这几家里距离拔草最近的公司。近几年,从淘宝的逛逛、京东的“逛”等不断被提高在首页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内容创作对于电商平台的重要性。 此番通过挖角,可以吸引更多的KOC发布与拼多多相关的种草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访问和完成购买,从而提高用户粘性和平台交易量。此外,KOC通过官方运营审核后发布的内容,质量也会有所保障,有助于提升拼多多的品牌形象,帮助其进一步扩圈,促成拼多多的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
大众点评作为一个消费者口碑和点评平台,本身就具有种草的属性。原有的点评内容可以为用户进行餐厅、酒店、旅行等决策时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能让用户得到一定的优惠福利,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和推广的平台。通过不断完善笔记种草功能,用户可以获悉更多关于某商户或产品的评价内容,辅助其进行决策。尤其是在吃喝玩乐部分,可以更好地培养用户心智,让大家养成“吃穿住行先看点评”的习惯。
同时,对于商家而言,笔记种草也是一种宣传方式,可以通过KOC积极的评价和分享,吸引更多潜在客户,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目的。 因此,做内容种草是大众点评为提升用户和商家价值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策略。
百度看似是离种草最远的公司,它怎么也来挖角呢?其实,它做内容种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搜索引擎的质量和用户体验。在黄油相机参与活动的页面,明确标注了需要同步百度动态才算参与有效的字样,如此这般,不仅丰富了黄油相机本身的内容池,也能让相应的内容在用户搜索的过程中进行展示, KOC产出的高质量、有用的内容,让用户在使用百度搜索时,可以更容易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并提高他们的搜索体验。此外,通过种草内容,百度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主,提高其业务收入。
三、小红书的流量真香? 长期以来,小红书作为一个社区平台,主要以分享生活、购物、美妆、旅行等内容为主,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女性用户,相对较为细分。同等类型的社区里,几乎没有对手,所以小红书也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不紧不慢地商业化着。
但是,小红书自身的流量在过去的三年里,似乎越来越香,甚至诱发字节在海外做了个lemon8,各家大厂也是纷纷效仿。它的用户规模虽然不及字节、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但由于其受众群体特点极为突出,用户活跃度高且商品购买转化率也较高。因此,小红书在一些品类的流量池、流量入口上,对互联网大厂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流量的作用大致如下:
一是开拓新市场。 小红书的用户绝大部分为年轻人,这一群体在消费市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互联网大厂能够利用到小红书的内容和流量池,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开拓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小红书平台的KOC也可以为大厂提供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和市场调研资料,以便大厂更好地开展业务和推广活动,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
二是增强品牌影响力。 小红书有着较高的活跃度和社交属性,对于大厂来说,通过在小红书上开展各种活动、发布优质内容,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自身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是辅助销售转化。 通过在小红书上开展内容推广活动,可以将电商流量导入到互联网大厂的官方平台,从而提高销量和收益。同时,小红书的用户画像也为广告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品牌营销方式,尤其是在女性用户受众群体上更为明显。所以,这些为大厂所用的KOC可以利用他们的人脉、社交媒体关系等资源,为平台的品牌或产品打造正面口碑,有助于品牌扩圈,促进销售,同时也能帮助大厂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小红书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流量优势仍具吸引力。合理利用小红书已经成型的商业模式和流量,是大厂放不下的心结。尤其是在流量见顶的当下,对现有流量盘进行切割和争夺,势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入小红书的腹地。
四、小红书如何应对 面对互联网大厂的围追堵截,小红书慌不慌?它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护城河?又该如何应对呢?
陆玖商业评论与多位小红书用户进行了沟通,很多年轻人已经形成了“有事没事小红书”的使用习惯。旅游出行、美妆护肤、健身技巧等都可以在小红书找到完整又详实的解决方案,甚至八卦吃瓜、网络流行词汇注解等也能在小红书找到答案,它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搜索引擎般的存在。
来自小红书创作者产生的内容池和活跃的用户流量池,就是它的基本盘。 相比抖音,小红书是一个生活方式平台,它的内容展现更为直观,长期形成的用户心智会让小红书更能呈现出搜索工具的价值,甚至它在某些内容层面已经可以与百度掰手腕,这也是百度急着从小红书挖KOC的关键点。
并且,从博主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图文社区平台都还只是雏形,很多体验远远比不上小红书,他们很难完全从小红书平台抽出身来,毕竟还要靠小红书赚钱吃饭。
博主菜菜子表示:“大众点评的这个新星计划我现在已经参与了一个多月,起初感觉平台流量还可以,但现在到第二阶段之后,明显流量不如从前。可能是算法机制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他们吸引完我们博主入驻之后目的便达到了,所以不怎么维护了,这跟割韭菜无疑,群里好多博主都有这个问题,我们都想停止更新了。”
长期形成的社区氛围,也是小红书面对大厂围追堵截的底气所在。 虽然现在很多平台也都是女性用户居多,但是小红书的女性用户有自己更鲜明的标签。小红书的用户偏向于追求更为精致的生活,内容大多经过精心设计后呈现,她们在商品搜索和选购时也都集中在客单价较高的商品中,其背后可挖掘的商业价值空间巨大。
也正因于此,这些女性在社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友好倾向,对普通用户观感相对体验较好。 95后小刘表示:“微博豆瓣现在已经被女权狠狠占据,但凡涉及到性别有关话题那必然是一番键盘之战,小红书相对而言戾气没有那么重,一些热帖大家会在评论区开开玩笑什么的挺好的。”
但是,面对大厂的围追堵截,小红书也没那么沉得住气。与抖音等背靠的庞大流量不同,小红书的用户流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很难打破小圈子、跨越各个年龄层。另外,小红书平台商业化和社区氛围的平衡仍是难点,对KOC商单内容的把控严了,会造成KOC和内容的流失,如果不把控,用户体验又会下降。并且至今,小红书的种草-拔草的闭环也没有完全跑通,它逐渐成为一个类似种草中转站的存在,消费者并不直接在上面消费。
图文种草这一模式到底有没有绝对的护城河?答案是没有的, 毕竟字节在海外做的Lemon8已经在今年四月初登上美国AppStore下载总榜前十,根据点点数据统计,相较于2022年年初,Lemon8的月活跃用户翻了两番,这与小红书海外版在日本逐渐悄无声息的Uniik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厂纷纷效仿小红书,挖小红书墙角,在功能和产品层面可以做到完整复刻。但是,在内容生态和社区氛围方面再造一个小红书,显然并非易事,未来图文种草的江湖会被谁瓜分天下,还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
作者:薛机智x;编辑:三火;出品:陆玖商业评论·北京办公室
来源公众号:陆玖商业评论(ID:liujiucaijing69),真相无法揭露,只能接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陆玖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Siri 们的“愚笨”终于有救了?
设计动态 2023-05-03“今天北京比上海热吗?” 摸着良心讲,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刁难Siri。但是Siri它就是回答不上来。 “今天似乎是晴天。”Siri天真(但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配以用户所在的上海的天气卡片。 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必应机器人,它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但至少在ChatGPT出现之后,不仅人类感受到了威胁,部分互联网产品可能也将“备受压力”、经受“不进则退”的困扰,比如在过去这些年里长进似乎不大的语音助手们。那么,语音助手们的发展面临着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今天北京比上海热吗?”
摸着良心讲,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刁难Siri。但是Siri它就是回答不上来。
“今天似乎是晴天。”Siri天真(但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配以用户所在的上海的天气卡片。
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必应机器人,它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但至少给出了两地的气温数据。
不光是Siri,语音助手们十年间似乎一点长进都没有。用户也已经习惯于对它们降低要求,给出明确、直接的指令:“音量小一些”“关灯”“下一首”。
但ChatGPT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人们感受着ChatGPT、新必应机器人、谷歌Bard等一众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机器人切题、流畅、丰富的对话能力,Siri们的呆板从未如此明显。
语音助手背后的大公司们也感受到了压力。
北京时间4月28日,亚马逊发布2023年第一财季财报,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已经在Alexa下面建立了一个大语言模型,但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更大、更通用、更有能力的大语言模型,我认为这将会加速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个人助理的愿景。”
几乎同一时间,The Information爆出消息,苹果的工程师正在酝酿将LLM大语言模型与Siri结合,推出更聪明的Siri,随此后的iOS更新与用户见面。
谷歌似乎将资源在谷歌助手与Bard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在架构上将二者融合。
国内,在本月早些时候,阿里宣布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其中当然也包括天猫精灵。在官方演示Demo中,新天猫精灵支持自由对话,根据用户需求和场景随时生成内容,比如“合成1小时歌单,50%穿插摇滚风格的歌曲”。
从令人振奋,到令人失望,从代表未来,到明日黄花,Siri们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终于站在了抉择的路口。
01 2011年10月,蒂姆·库克(Tim Cook)迎来自己接任苹果CEO后的第一场大型发布会。
全世界期待的iPhone 5没有如约而至,库克拿出的是中间代产品iPhone 4s。拯救那次新品发布的,是苹果全新的数字语音助理产品Siri。
在此之前,手机内嵌语音指令功能并不是个新鲜事。中国用户印象最深的也许是“金立语音王”,按住按钮说出想拨打电话的用户名,手机就会把电话打出去。
但这种语音功能能做的事情很少(基本就是打电话),对指令的识别率也不高,你必须严格说出“打电话给XXX”才行,“给XXX打个电话”都行不通。
Siri显然是另一个维度的产品:用自然的语言,更灵活的指令,使唤设备做更多的事情,如查天气、查地图、读短信、设置提醒事项和闹钟等等。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iPhone 4s成为苹果手机史上的一个经典机型,推出的那个季度销量是上一个季度的两倍有余,分析师也纷纷上调后续的销量预期。 据当时Sterne Agee公司发表的投资者声明,Siri正是推动销量的重要原因。
亚马逊在2014年将 Alexa 安装到最初的 Echo 扬声器上,自那以后,Echo 设备迅速扩张,第一代两年销量超过500万台。Alexa语音助手也从智能音箱走向更多终端设备。
而谷歌也在2016年推出,作为 Google Now 的一个扩展,它不仅提供个性化元素——从 Google 日历、 Gmail 和其他 Google 服务中获取信息——还能理解上下文,识别不同的语音配置文件,并支持诸如“持续对话”和“翻译模式”等功能。
基于安卓的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定制自己的语音助手,如三星于2017年推出Bixby,同年小米推出“小爱同学”。如今,主流手机厂商几乎都会给设备内置个语音助手,如华为的小艺,OPPO的小布,Vivo的小V等。这些助手也被同步进厂商的其他产品如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中。
智能音箱作为语音助手最直接的载体,也成为大厂们争相布局的领域,谷歌有Nest Audio,苹果也推出了HomePod,国内阿里有天猫精灵,小米则有小爱音箱。
在消费电子领域,内置语音助手已经相对普及。 据TechInsights,2022年内置语音助手的消费电子设备出货量为22亿台 ,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无线音箱、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其中手机占50%,可穿戴设备为第二大细分市场。
另据Statista,2022年美国大约有1.42亿语音助手用户,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遗憾的是,有不代表好用,语音助手大行其道的另一面,是其被嫌弃的一生。
02 虽然Siri的推出引来人们的尝试热情,但失望接踵而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失望在不断扩大。
早在其刚推出的那几年,网络上就有很多关于Siri奇葩回答的讨论。2012年,也就是Siri发布的次年,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基尼·蒙斯特(Gene Munster)最近对Siri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发现在1600多项语音测试中,Siri的回答准确率只有68%,而在喧闹的室外环境,这一数字还会降低。
但在那个时候,多数人还是对Siri满意的。彼时研究公司Parks Associates分析总监约翰·巴里特(John Barrett)对482名iPhone用户进行了调查,有55%给予Siri高分评价,21%很满意,只有10%完全不满意。
图源:苹果官网
然而到了2017年,Adobe的研究报告显示,37%的受访用户认为他们与语音助手的互动“并不好”或者“非常糟糕”,26%的用户表示体验“还行”,只有37%的用户持积极态度。
到了2018年,调研公司Creative Strartegies的调查报告显示,Siri的用户满意度仅为20%。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亚马逊的Alexa在2018年还搞出了个“赛博灵异事件”。多位用户表示Alexa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出诡异的笑声,亚马逊不仅发表公开声明解释原因(可能是将环境噪音错误识别为“Alexa,笑一个”),还紧急上线了产品补丁。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语音助手上:自己突然说话、答非所问、不听指挥等等。
到了如今,智能语音助手已经不能符合人们对“智能”的想象。但这些吐槽和抱怨,似乎没有推动语音助手的明显进化。 语音助手的“愚蠢”就像房间里的大象,被科技大公司们集体忽视了。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如果你去观看2011年苹果发布会上的Siri演示,会发现其用法和处理能力和今天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直到ChatGPT的出现,才让这个“大象”被看见。 虽然自己也曾推出PC语音助手Cortana,但乘上ChatGPT快车的微软毫不手软,直接点出了问题。
3月,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无论是Cortana、Alexa、Google Assistant还是Siri,这些语音助手 笨得像块石头(dumb as a rock) 。我们最新推出的产品(必应聊天机器人),具备这些语音助手所无法提供的功能。”
03 Siri们的“愚笨”,或者说与ChatGPT相比之下的呆板,直接原因自然是背后的技术。
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聊天机器人由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这些模型系统经过大量网络数据集的训练,能识别和生成基于数据集的文本,在此基础上生成完整的句子。
而Siri、Alexa和谷歌助手基本上都属于所谓的命令和控制系统。这些系统智能理解有限的问题和请求,如果用户所提出的问题不在其代码中,助手就无能为力。
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曾在苹果负责Siri项目的工程师约翰·柏基(John Burkey)表示,由于设计的繁琐,为Siri添加新功能很难。
他曾于2014年受命对Siri进行改进,而它的数据库就像一个“巨大的雪球”,要在Siri的数据库里添加哪怕一个单词,“实际上就是在一大堆无序的数据库中再添加一些数据。”
同样的问题,Alexa和谷歌助手也有。
作为硅谷头部科技巨头,调用人才和财力为语音助手改头换面不就行了?可惜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04 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有没有动力这么做?
用户自然是希望语音助手更聪明,自从ChatGPT出现,互联网上就不断有“如何将ChatGPT接入我的手机”这样的提问。而且,目前也已经有基于GPT的语音助手应用推出。
但这并不足以让巨头们做出战略决策。Alexa虽然帮助亚马逊抢占了智能音箱市场的份额,但却并没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甚至是在做赔本买卖。亚马逊的野心是通过语音助手将用户引至电商消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用户只不过用Alexa执行诸如“听音乐”“关灯”等基础指令。
去年底,亚马逊宣布裁员1.7万人,其中,负责Alexa的“全球数字”部门成为了裁员重灾区,部分高管离开了公司。据BusinessInsider,这个部门仅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亏损了30亿美元,罪魁祸首就是Alexa,这是其他部门亏损总和的两倍。
该报道还称,硬件团队2022年预计亏损100亿美元。
谷歌助手虽然在语音助手中占比很高,在美国是市场份额第一的语音助手,但似乎被亚马逊误导,走了同样的弯路。从2016年到2021年的5年里,谷歌发布了8个主要的内嵌主搜的音箱/智能显示器硬件产品,自那以后似乎就陷入停滞。
2022年,谷歌移除了助手对两个内部产品线的支持,NestWifi路由器和Fitbit可穿戴设备。同年,The Information报道称,胡歌欲减少在开发谷歌助手语音辅助搜索功能方面的投资。
谷歌助手和Alexa一样,没有什么赚钱的路径,无广告,无订阅模式,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助手,还经常帮不到点子上。
将ChatGPT、Bard等聊天机器人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应用在语音助手上,自然对功能体验有提升,但仍然无法解决产品商业化的问题。
至于苹果,则深深受制于“保护用户隐私”。几年前Siri因为“偷听”丑闻,收回了所有Siri项目的外包公司,对用户和Siri之间对话的私密性更加尊重。但这对于大语言模型来说,就意味着训练数据的匮乏。
第二个问题是,身形庞大的科技巨头,转起身来有困难。
不管是Siri、Alexa还是谷歌助手,都已经发展多年,要做大变革,最容易被外界忽略,却也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内部的资源分配。
苹果的Siri从一开始就历经坎坷,乔布斯刚开始亲自指导该项目,却在产品上线第二天去世。到了发布一年之后,Siri就已经经历三位负责人,而内部的分歧不断。不仅有管理方式的分歧,也有搜索、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的派系纷争。
到了2022年,又有三位关键人物 Srinivasan Venkatachary、Steven Baker 和 Anand Shukla离开,他们是机器学习初创公司Laselike的创始人,后被苹果以1.5亿美元收购。这次离开,他们投入了谷歌的怀抱。
让Siri进行大转向,势必又要涉及到内部人员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谁来领导项目?走什么路径?过往人员是去是留?这都是摆在库克面前的老大难问题。
谷歌倒是已经做出了选择。
3月底,CNBC报道了谷歌的团队变化,根据一份泄露的内部备忘录,谷歌助理似乎为公司新的超级巨星Bard让路。
这份名为“助理和Bard团队的变化”的备忘录显示,公司将把Bard作为高度优先事项。曾担任谷歌助理项目副总裁的Jianchang Mao离职,该项目另一位副总裁则将负责Bard团队的工作,此前负责Bard项目的高管继续担任Bard“区域技术领导”。
看起来,谷歌已经做好了将Bard和谷歌助理融合的准备。
至于亚马逊,在长久的沉默之后,终于宣布要用LLM给Alexa做升级,但具体怎么做,并没有对外透露。刚刚经历了裁员重创的内部团队要如何重振希望,是贾西要解决的难题。
Siri们已经意识到了ChatGPT的威胁,不进则退的局面已经形成。至于怎么进,这是个问题。
希望有天我们可以拿起手机问Siri:“今天北京比上海热吗?”并得到令人满意的有效回答。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谷歌被曝调整虚拟助理部门领导架构,未来或集成Bard技术》 爱范儿:《 从领先到落后,苹果 Siri 和它动荡的 7 年时光》 大数据文摘:《从“全村的希望”到“大裁员”,亚马逊是如何摧毁Alexa 的?》 作者:毕安娣;编辑:王靖
原文标题:Siri 们的“智障”终于有救了?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年轻人五一旅游,开始“交换住宿”
设计动态 2023-05-03从2022年的三亚跨年热,到2023年年初跨境游恢复,东南亚旅游国家对中国游客翘首以盼,乃至最近淄博的走红。近半年来,旅游如约复苏,热度持续到了本次“五一”小长假。从直观的出行数据来看—— “五一”小长假首日4月29日,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发送旅客1966这个“五一”小长假,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出游的火热,而在近段时间持续升温的旅游热度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也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了起来,比如之前火上热搜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又比如现在流行着的“交换旅游”。那么关于“交换旅游”这一模式,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
从2022年的三亚跨年热,到2023年年初跨境游恢复,东南亚旅游国家对中国游客翘首以盼,乃至最近淄博的走红。近半年来,旅游如约复苏,热度持续到了本次“五一”小长假。从直观的出行数据来看——
“五一”小长假首日4月29日,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发送旅客1966万人次,创铁路单日客流历史新高(此前两次纪录分别为2018年10月1日的1625万人次;2021年5月1日1883万人次)。
其中,作为旅游大市,“北上广”均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另外据央视新闻,预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有超过2.4亿人次出游,是2019年同期的104%。
持续升温的旅游,也催生了一系列新颖的出行、住宿模式。前有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如今,年轻群体内又开始流行起了“交换旅游”。
“交换旅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新生事物,上世纪欧美即已流行,简单来说就是,在不同旅游目的地居住的旅游者,通过社交媒体或其他方式联系并自愿达成协议,在短期旅游中交换住房,及相关旅游咨询、服务。进而降低彼此旅游的成本、实现自助式旅游活动。
国内,豆瓣上“交换旅游”小组目前留存的第一条帖子发布于2010年,主题是“北京交换上海”。而这一小组,早在2006年就已创立。同年还诞生了第一个“换房俱乐部”,以满足各城市旅游爱好者的低成本住宿需求。
只不过,近二十年来国内旅游主体迭代,年轻白领、大学生渐成出行主力。加上交通住宿方式变迁,OTA平台(Online Travel Agent,线上旅行社)成主流,当下流行在年轻群体里的“交换旅游”,与二十年前已有了明显差异——“交换旅游”中,经济性依然是用户的首要追求,而便捷与服务,早已为社交媒体上的攻略笔记所替代。至于社交、信任,始终是撑起“交换旅游”这一模式的始终。
一、“交换旅游”,主要还是为了省钱 4月25日,刘澜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杭州换北京”的帖子。
“从小就生活在南方,求学、工作也都局限在南方,一直想去北方看看,首选肯定是北京”,刘澜解释,“交换旅游”首先还是为了降低旅游成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假期想住的过得去点,酒店就是一大开支”。
“交换旅游”相关帖子
作为交换条件,他描述自己的公寓位于杭州主城区,出门走五六百米就是地铁站,去西湖仅需20分钟。此外,公寓楼下餐饮、娱乐设施齐全。
“同地段的中档酒店,这几天的价格基本在500—1000元之间,短期来杭州玩,交换一下就能省下一两千块钱,还是很值的。”刘澜强调自己的公寓从地段、空间到装修都具备一定的品质,也希望能“等价交换”,他不想占别人便宜,但也不能接受对方拿一个四人间宿舍、六七人合租的小房间来换。“省钱当然重要,但也想住得舒服些,这是下限。”
略显“功利”的计算,往往会被认为失去了“交换旅游”最初的一些意义。但他回应,这是为了避免交换后,双方可能发生的一些不愉快。
“等到两个人都出发了,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了,到时候你嫌地段或房子不行,不想换了怎么办?”刘澜认为交换契约能成立的前提,一定是双方的条件都趋于对等。所以在彼此提供公寓的照片、视频时,他还会提醒对方不要加滤镜,最好能把房子的一些瑕疵都提前确认一下,“不要美化,把问题前置”。
对比刘澜的理性,黄瑜在交换时显得“随性”不少。
黄瑜的公寓在山东烟台,他发布的交换帖子,特别突出了几个标签:“无敌”海景、去青岛高铁1小时、去淄博高铁2小时、西安云南和成都优先。
他向记者表示,“交换旅游”主打“信任”,太计较就没意思了。“省点钱当然是主要的,但要费太多去计算很多事情,那我宁可住酒店算了。”
图片源自小红书:西安娱乐
刘澜选择将问题前置,而黄瑜倾向于等出了问题再沟通。对于存在的一些风险、不确定性,他仅会考虑预先留下对方的身份证号。“再防备就没意思了”。
交通、住宿,是旅游中最大的两项支出。而花样繁多的低成本出行、住宿方案,几乎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而同步诞生。20世纪,国内外“沙发客”(以免费或付费的形式,借宿当地居民家中,因为经常睡的是沙发,而被形象地比喻为‘沙发客’)就已兴起。而像“交换旅游”这样以自租、自购房源的闲置时间作为资源进行交换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标准化的“城市民宿”,用以降低住宿成本。
抖音上,目前“交换旅游”话题已有超过1400万播放量;小红书内,该话题下的热门笔记,动辄能引来数百条评论。巨大的话题热度催化了年轻人的尝试热情,但省下住宿费的同时,交换者也需要在安全、隐私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给予更慎重的考量。
“交换旅游”话题热度
二、省了钱,但需要考虑的事儿更多了 付福家在北京,但房子离公司很远,因此她另外与人合租了一个小单间,用于日常上班。
“节假日我会回家,所以单间是空出来的。”社交媒体上,付福发现有游客发帖寻求“交换旅游”,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将这一“闲置房源”进行交换。
“对方是一个妈妈,带着刚上初中的男孩来北京玩。”双方省下了酒店费用,但付福为此需要付出的精力并不小。首先是筛选房客,她告诉我们,她只考虑女性住客,主要还是出于安全顾虑。而如果对方带着孩子,她强调“孩子不能太小,否则容易吵到舍友”。
一般情况下交换双方都会自带洗漱用具,但她不介意将自己的洗衣液、洗发露等物资分享给对方。“买了一个新床单留给她们,这算是义务”,沟通下来,付福认为对方素质很高,所以在契约、拍照留证等层面没有过度考量。“要是她们没带够衣物,在北京感到冷了,也可以暂时穿下我的衣服保暖,我相信是不会带走的,大家都是文明人。”
每条“交换旅游”帖子的评论区,必然会出现一些友情提示
主观上充分信任,但客观角度,一些正当的程序必不可少。上海师范大学法学副教授于霄解释,交换旅游一定会面临个人隐私暴露的问题。“家是个人隐私的空间,交换住处时,相当于是向别人开放了你的隐私空间。隐私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边界,开放隐私空间本质是向陌生人开放个人信息,那是否意味着别人可以合理使用这些信息,比如在隐私空间里拍照上传?”
诸如此类的隐私、信息风险,在“交换旅游”中大量存在。因而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应当是双方就敏感问题建立起一套协议,比如拍照留存房屋内物品的交付状态、明确物资的赔偿金额或比例,以及确立彼此在房屋内可进行的行为范围。
但事实上,标准化的协议在“交换旅游”中几乎完全缺席。上述受访对象均表示,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住宿方案,社会上也缺乏可参考的先例,所以对于起草一份协议,乃至双方签字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些根本没有想过。
“我是有考虑起草协议的,毕竟家里还是有一些贵重物品的,至于条例,参考一些品牌公寓的房屋出租协议就行。”但刘澜补充,颇为严肃地签署协议,会破坏目前网上塑造出的这一模式的“信任气氛”,让人觉得像是一桩纯粹的交易。“所以还是得看交换的对象吧,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就行”。
“还是那句话,就是相信对方才这么做的,最多贵重点的东西拍个照,我觉得不会那么倒霉,换一次就出什么乱子。”黄瑜对此态度仍十分豁达。
此外,于霄提醒更需要警惕的是“交换旅游”中存在的治安风险。酒店和正规平台的住宿必须进行身份证实名登记,但在“交换旅游”时,人员的流动脱离了管控措施。交换双方是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对方要是违法违规怎么办”?
“交换旅游”的目的是分享住宿资源,让旅游更省钱。但前期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成本,以及潜藏的风险,让这一模式如今更多地仍停留在社交话题层面,很热闹,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上文采访的刘澜、黄瑜,截至5月1日仍没有找到适合的交换对象。
“人合适了,地方可能就不合适,都合适了,房子也可能不行。”刘澜对此很无奈,相较于标准化的酒店只需要单方面考虑性价比、地段等因素。交换旅游是一场双向考核。甚至,他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一开始就是被感性驱动发的帖子,现在感觉要理性考虑的事情太多了,自己好像不是很适合这种住宿方式。”
黄瑜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男生顾虑很少,但女孩子对出行住宿的考虑很严谨。“能和我交换的,基本就只有男生,女生只和女生换,毕竟双方都是陌生人,基本的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
可即便是观念上相对更开放的年轻人,真正做到将充斥着个人生活、工作、兴趣爱好等隐私信息的住所开放给陌生人,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复盘来看,之所以交换成功者寥寥,部分原因即在于上文提到的“交换旅游”在程序上缺乏标准化,以及“协议”“契约”等法律凭证的缺席。于霄也认为,“一旦交换旅游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预见,监管就会及时跟上”。
三、被动交换,不如主动选择 不论是“特种兵式旅游”,还是“交换旅游”,这两类模式在近段时间的走红,几乎都缘起于年轻人群体,又与“穷游”理念不谋而合。而这背后的部分原因或在于,疫情政策调整后,年轻人的出行情绪提升了,但钱包客观上却没那么“鼓”。
同时旅游业复苏后,市场从业者或急于在短期内弥补过去几年里的效益损失,旅游配套设施从住宿到景区门票,涨价幅度明显。以数据为证——
据国内某OTA平台,“五一”期间境内酒店市场的搜索热度已达2022年同期9倍以上。对比2019年,酒店预定量也为同期的1.23倍。需求推动价格上浮,记者在多个平台对热门旅游城市不同时期的酒店价格进行比较,发现今年“五一”,不论品牌连锁还是独立酒店,不论高端低端,少则涨价一倍,多则三五倍。
OTA平台上,某中端品牌酒店价格涨幅
据“钛媒体”统计的各品牌酒店在多个平台的价格对比(5月1日节假日价格,对比5月15日非节假日价格),平均涨价幅度均超一倍。近千元的如家、汉庭、锦江之星,超千元的全季、亚朵比比皆是。
不止于酒店,关于旅游的大部分开支,价格可能都涨了。从机票到住宿,甚至电影票、音乐节门票。有网友对比太湖湾音乐节历年门票价格,发现2019年是199元,2021年时为399元,而到了2023升至599元一张。
钱永远是阻碍“去远方”的主要原因。而类似于“交换旅游”这样的低成本的出行、住宿方案,给了年轻人出门远行的勇气与资本。但也从侧面佐证了,“信任”的外衣之下,“交换旅游”在社交平台走红的本质,是年轻人想旅游却又“囊中羞涩”的矛盾心理。它引来跟风者无数,也实前现了在社交语境上的“正当化”。年轻人面对难以承担高价酒店的事实不再尴尬,而是大胆发帖寻找住宿交换方。
但年轻人或许更希望看到,社会通过规范化旅游市场的定价、提供更多错峰出游的机会,以平稳旅游流量、降低旅游成本,让自己也能在标准的酒店,和个性的“交换旅游”中自由选择。而不是被动交换。
作者:沈嵩男;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